2023-02-08 醫聲.疫苗世代
搜尋
HPV
共找到
165
筆 文章
-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17 醫聲.疫苗世代
擴大守備範圍!HPV疫苗能防癌,年輕病團籲補助青少男接種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過去被稱為子宮頸癌疫苗,目前台灣公衛政策也僅補助國中女性施打。然而,近年國內外醫學研究顯示,除了子宮頸癌,HPV亦與男性容易罹患的頭頸癌、口咽癌高度相關。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HPV疫苗能夠有效預防癌症,避免罹癌後的生理及經濟負擔,希望政府在關懷女性健康的同時,不要忘記男性族群。HPV病毒型別超過百種,國內的盛行型別為16、18、52、58;研究顯示,58型HPV病毒與子宮頸癌、頭頸癌均有關聯,且僅次於16型,是國內感染機率第二高的型別。劉桓睿表示,目前九價疫苗涵蓋的型別較四價多出了52、58、31、33、45五種。他呼籲,「應擴大守備範圍,防堵HPV感染導致的癌症。」衛福部國健署也在去年9月,把國一女性HPV公費疫苗改為九價;雲林縣則在2019年就開始為國一女學生公費施打HPV九價疫苗,為全台首例。過去民眾認為HPV只與子宮頸癌有關,男性為何要接種疫苗。然而,劉桓睿指出,男性也會經由性行為、口交與男男性行為等途徑感染HPV,不僅感染的機率較女性高,且男性較女性不易產生抗體,更難清除病毒,細胞癌化的機率也可能因此提升,導致增加頭頸癌、陰莖癌、肛門癌的發生機會。事實上,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係國際趨勢,已有超過23個國家提供男女不分性別均可公費施打。劉桓睿建議,青少年男也應該被保護,可以先從尚未發生性行為的國一男性開始,補助公費接種HPV疫苗。劉桓睿也透露,自己曾經計畫接種HPV疫苗,但疫苗的價格並不便宜。他期盼透過公費補助更多青少年、青少女接種HPV疫苗,在其成年後仍具有保護力,能夠降低罹癌機率;成年、已發生性行為的男女,也可考量自身經濟情況接種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伴侶。「HPV疫苗在公衛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防範癌症發生的同時,也減輕健保財務壓力。」劉桓睿表示,台灣年輕病友協會長期服務年輕病友族群,觀察到許多年輕癌友身為家庭經濟支柱,一旦罹癌不只身體承受痛苦,家中財務狀況亦面臨考驗。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希望,透過HPV疫苗達到癌症預防的效果,也能減輕健保在癌症新藥上的經濟負擔,緩解漸趨困窘的健保財務狀況,並避免年輕勞動力流失,達到雙贏的局面。
-
2022-12-01 性愛.性愛後遺症
口交前千萬別刷牙!泌尿科醫師告訴你避免性病上身的關鍵
口交是眾多性行為中備受討論的一環,不過很多人對於口交可能帶來的影響仍一知半解,例如口交會不會得性病,或是口交前該不該刷牙。對此,泌尿科醫師程威銘拍影片告訴大家被口交的人和服務的一方應該注意的事項。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醫師程威銘在個人YouTube頻道《程威銘醫師Dr. DKK》中指出,一般人可能會以為嘴巴是很乾淨的部位,事實上嘴巴裡的細菌非常多。他指出過往在急診室時,老師都會特別叮嚀被狗或人咬傷的傷口千萬不能縫,如果縫起來的話傷口會爛掉,同理若陰莖上已經有傷口,最好還是不要進行口交。另外程威銘也提醒,若小便有不舒服的情況,比如尿道有灼熱感,甚至可以擠出膿了,這時候可能是有感染或性病的症狀,就別再請對方幫你口交。而在口交一星期後,如果小便時出現不舒服的感受,例如陰莖上有些微小傷口、潰瘍,小便出現灼熱感甚至流膿的情況,就要懷疑自身是否因口交感染性病。至於為對方口交的那方,程威銘則指出其所承受健康風險是比較高的,一些口交前後的細節更要重視。他提醒口交前千萬不要刷牙、剔牙,因為此舉會對口腔、牙齦造成一些微小傷口,反而成為對方陰莖上的可能病菌進到身體的破口,若真的想保持清潔的話,建議漱口即可。同樣道理,如果口腔內已有破皮或傷口,他表示這時候一定要拒絕口交,萬一真的很想要的話,建議戴上保險套比較安全。口交時精液該不該入口也是許多人的疑問,程威銘認為如果可以盡量不要被口爆,因為無從得知對方體液裡暗藏什麼病菌,且盡量不要吞精,除非是單一性伴侶才可以有這種行為。口交過後一星期,若發現喉嚨怪怪的、好像都有痰,甚至口腔內出現一些傷口,他表示這時就要思考是否因幫對方服務而被傳染性病的可能。口交到底會不會傳染性病?儘管口交十分普遍,性伴侶通常不認為它是傳染性病的管道之一,年輕成人尤其如此,這還成為他們選擇口交的原因。事實上,口交不僅會傳染性病,口交也會傳染口腔人類乳突病毒,罹患咽喉淋病的人也可能將此病的病菌傳染給性伴侶。男性口腔HPV多 疑來自口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指出,如果一個男人跟六個以上的女人有口交史,則他得到喉癌的機率超過一般人7.6倍;若男性口水唾液或喉嚨測得人類乳突病毒(HPV)第16型,則此人得到喉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2倍。另外一份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調查,發現男性口腔中的HPV病毒比女性來得多,很可能與口交行為有關,而親吻與一般接觸並不會感染。口交可能傳染的疾病還包括披衣菌感染、梅毒、淋病、皰疹。雖然比起陰道和肛門性交,口交感染上述疾病以及愛滋病毒等其他疾病的風險確實較低一些,不過研究人員不願將兩者之間的差異加以量化,原因是其中的變數實在太多。自保之道 戴套減少性伴侶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性病部門指出,一些特定狀況會提高口腔傳染的可能性,包括牙齦出血、牙齦疾病,或不講究口腔衛生。此外,口內有瘡或生殖器長瘡也會提高傳染。一個染病的性伴侶,他的預射精液都可能傳染疾病。降低風險的方法包括戴套、減少性伴侶人數,若是你在建議接種的年齡層中,最好接種人類乳突病毒與B型肝炎疫苗。當然,禁欲也是有效方法。
-
2022-11-30 癌症.攝護腺癌
常常陰莖癢?小心陰莖癌! 醫指男人最常見問題,恐增罹癌風險
陰莖時常發癢、腫塊、異味、分泌物,應加強清潔,若反覆發生或無改善,則建議泌尿科檢查。同喬泌尿科診所杜章安院長提醒陰莖癌的風險,留意日常,以免陰莖癌找上門。 常常陰莖癢?小心陰莖癌!醫指男人最常見問題。 發現陰莖癌往往已非早期?杜章安院長指出,幾乎身體各個器官或部位都有可能長出惡性腫瘤,所謂陰莖癌就是長在陰莖的惡性腫瘤。陰莖癌的發生率並不高,不到10萬分之1,但往往都不是在早期被診斷出來,延誤了治療時機。 陰莖癌大多會長在…就腫瘤發展的模式而言,絕大多數的陰莖癌是從龜頭處或前端柔嫩的表皮長出,而逐漸的侵犯深入,可能穿透表皮層、皮下組織、海綿體、尿道,也可能侵犯到膀胱、陰囊或直腸,隨淋巴與血液散播到腹股溝、骨盆腔,或遠端轉移。 陰莖癌有哪些型態?就腫瘤型態而言,最常見的種類為源生於表皮的扁平上皮細胞癌,約占所有陰莖癌的95%,少數皮膚病變的癌症,如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其他類的癌症,如源自肌肉、血管、脂肪的惡性軟組織腫瘤,或由泌尿上皮長出的移形上皮細胞癌。 男人的常見問題:陰莖癌明確的機轉、風險尚有待更多研究,目前研究大多認為與慢性發炎、刺激有關,例如包莖、未割包皮、陰莖長期藏汙納垢,使得陰莖反覆發炎,進而形成陰莖癌。因此若有包莖、包皮過長、不喜私處清潔或不易清除包皮垢者要留意,雖未必立即影響到健康,但已經暴露在陰莖癌的風險之下。 因此若常常感覺到陰莖癢癢的、有異味、刺痛感、自覺沒有特別注重清潔者,雖未必就是陰莖癌,但通常可能已經符合上述的風險因素,建議盡早改善習慣,若狀況遲遲沒有好轉,及早就醫檢查為佳。 其他風險也包括菜花、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愛滋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紫外線照射、60歲以上,及抽菸者風險性增高。 陰莖出現小小硬塊是什麼?醫指6大症狀小心陰莖癌! 杜章安院長表示,陰莖癌的初期症狀隱晦,或是與局部發炎症狀相似,所以極容易被忽視,民眾應該重視陰莖龜頭的清潔,並且對於某些症狀有警覺性,例如包皮顏色改變、硬塊、刺癢感、不舒服異味、傷口癒合不良、出血、長期結痂、包皮浮腫等皮膚表徵,有懷疑病灶不要忌諱就醫,不管是良性或惡性疾病,早期治療效果越好!如果在鼠蹊處觸摸到硬塊,或是下肢無法消除的浮腫,更不能等閒視之,因為陰莖有豐富的淋巴微循環,上述症狀很可能是鼠蹊、腹股溝、骨盆腔淋巴結節及循環阻塞,必須去鑑別診斷感染症、淋巴腫瘤或是轉移癌。 陰莖癌有哪些治療方式?杜章安院長同時也說明,癌症的治療依照臨床期別而有諸多選擇,例如0期1期陰莖癌通常只要確定消除皮膚病灶,就能獲得很好控制或治癒,例如割包皮、莫式手術、雷射、冷凍療法、局部性藥物(5FU、imiquimod)等。2期可能需要部分切除龜頭或陰莖。3期須手術切除之外,也需要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4期已經侵犯鄰近器官,可能需要更複雜的重建手術來維持必要的生理功能。由此可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可貴! 日常基本6觀念防範陰莖癌,提醒:男人真的也要注意清潔! 男性民眾日常生活大多不拘小節,衛生清潔也常未特別注意,陰莖若也是如此對待,日久恐增加罹癌風險,呼籲應多留意清潔習慣、注意身體症狀,若有疑慮盡早檢查。包皮較長也考慮是否割除,以降低藏汙納垢、引起發炎的風險。性生活也注意安全,盡量避免多重性伴侶、配戴保險套等,如此更有利避免性病或陰莖癌發生。 《延伸閱讀》 .預防HPV相關癌症,男女一起打疫苗是趨勢。 .勃起硬度分等級!來看自己有多硬,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29 醫療.消化系統
肛門莫名癢?恐是「隱性痔瘡」作祟!醫揭瘙癢7原因,別只當小問題
莫名其妙就覺得屁屁在發癢?是沒洗乾淨還是長痔瘡了呢?想看醫生又覺得好像不是太大的事。外科醫師說明,屁股發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腹瀉、性傳播感染或寄生蟲,甚至是痔瘡,都可能讓肛門口內外感覺搔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呢? 雖然屁股搔癢不是太大的疾病,但有時癢起來還是對生活造成困擾,如果只是清潔不完全就是小事,但如果是疾病導致就不能忽略了。雅丰麗緻診所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郁純在臉書粉絲頁分析了屁股癢可能造成的原因。造成屁股癢的7大原因 1.隱性痔瘡:因痔瘡輕微發炎,但卻因症狀很輕微沒發現,可以說是一種「沒有症狀的痔瘡」,在50 歲之前都有一半的罹患機率,可能在肛門口外或者肛門口內,當它們發炎時,因為很難清潔或擦拭,所以就會有種癢癢但卻找不出原因的奇怪感覺。2.環境刺激物:有些人會用濕紙巾擦拭屁股,或者是用肥皂清潔,其實肥皂、洗衣粉、濕紙巾中的香精或者添加物,是可能造成有些人敏感而導致搔癢,這種刺激表現為皮膚乾燥、發癢或發紅發癢的皮疹症狀。3.清潔衛生:當如廁結束,便便要擦乾淨不然容易孳生細菌,這是一般民眾都能理解的,但如果過度清潔,導致肛門口皮膚過乾,也會造成乾癢情形。 4.蟯蟲:蟯蟲感染有時是無症狀的,但如果蟯蟲成熟到足以在肛門周圍產卵(通常在夜間進行),它會引起瘙癢以及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儘管現代人有蟯蟲的機率不高,但只要是感染者在使用浴室後不洗手,就可能將卵從他們的手傳播到其他人接觸蟯蟲卵的表面,要特別注意。5.性傳播感染:不同的性傳播感染都有不同的症狀,像是淋病、皰疹、HPV的症狀就有可能產生屁股搔癢。 6.腹瀉:腹瀉的糞便比普通的糞便的酸性更強,並且比平時需要更多的擦拭來清潔屁股,更多的擦拭會刺激皮膚並引起肛門瘙癢,這在慢性腹瀉患者身上就很容易發生。 7.念珠菌過度生長:通常情況下,真菌會在皮膚存活而不會引起問題,但在某些環境中如夏天,當濕度很高或穿著潮濕衣褲時,酵母菌會過度生長,導致發癢、發紅,有時甚至是疼痛的皮疹。【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356.html】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台中市】衝高疫苗打氣撇步,曾梓展:以量取勝、動員民眾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當前,台中市曾創下施打新冠疫苗人數占全台施打率一半的成績,尤其是長輩的接種更為踴躍。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分享,重要的是依照各年齡層、族群等習慣的接種方式「場地時間不同,願意出來施打的人都不同。」同時採用快打站方式,以量取勝。此外,為了建構適合移居、安全的城市,近年市府注重食安檢驗,並納入了地理資訊系統(GIS)進行稽查,盼未來這套系統廣納更多資訊,作為其他縣市的學習樣本。他說,不少縣市會採用大型接種站、體育館等作為疫苗施打站,上千人聚集還得大排長龍反而降低了民眾的意願,因此,台中市採取到各區活動中心、關懷中心、小型體育館或學校等各區皆有快打站的策略,雖然快打站的成本會比醫療院所高,施打率卻相對較高,為此市府也撥預算補貼給予協助的工作人員。這樣的施打模式,從長輩接種率奪下多項中央評鑑六都第一就能看出,像是台中市衛生局在65歲以上長者拿下績優獎和卓越獎,75歲以上也拿下績優獎和卓越獎,以及疾管署的Covid-19感謝獎。耳鼻喉專業估流感恐爆發,提醒戴口罩、打疫苗新冠疫情已有三年,接下來的是面對「免疫負債」問題,耳鼻喉科醫師出身的曾梓展擁有豐富的第一線經驗,他觀察流感的重症大約5到7年是一次輪迴,2017年曾爆發過,時序推算下來,差不多落在今年或明年,因此「口罩要戴到明年春天,疫苗也要打好。」為了提高流感疫苗施打率,他說,市府規畫出多個場域施打,包含職場揪團、校園、快打站、衛生所、合約醫療院所、住宿長照機構、行動防疫車等共9種,同時與600多家的合約院所合作,至於難設站又沒有醫療院所的偏鄉地區,則是會出動專車協助,以多元方式提升疫苗施打率。疫苗盤點,地方補上不足他並且盤點台中市府的常規疫苗,以肺炎鏈球菌為例,中央的公費接種對象為71歲以上長輩,不過疾管署建議65歲以上民眾都要施打,所以,台中市府放寬到60歲以上民眾,補足了斷層的缺口;同時,中央提供的國一女學生接種2價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台中市加碼給予保護力更佳的9價替國二女學生接種,不過,他認為,以全民覆蓋率來說,其實男性也該施打HPV疫苗,中央及地方政府都要盡力推動。台中市在疫苗施打率衝出成效外,食品安全的控管也是近年著力的項目,曾梓展介紹,這套利用地理資訊系統打造的高風險稽查,是將全市的食品製造業資訊稽查匯聚在電腦中,進行相關的比對及風險管理,未來希望能運用於多項的議題。他說,目前每年都會編列預算、維護費用等,未來會持續規劃,同時歡迎其他縣市交流,讓台中市穩居民眾嚮往的宜居、安全城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新北市】發現幽門桿菌,陳潤秋談公衛:疫苗提升自我保護
近三年的新冠疫情,替全世界上了一堂公共衛生課,也因醫護人員、科學界的努力分析研究,才得了解病毒傳播途徑,有效遏阻擴散,談起早年在胃癌與幽門桿菌的關聯正要被劃上等號之際,時任仁愛醫院總醫師的陳潤秋遍尋胃鏡室內的各種切片,成為了台灣發現幽門桿菌的醫療團隊先行者,替台灣在這項疾病的治療預防奠定基礎。談到了公衛防護,疫苗也是關鍵,現在已是新北市衛生局長的她認為,在經濟能力許可下,建議民眾接種疫苗提升自我保護。「記得當時是總醫師一直待在胃鏡室裡求能不能賞一個切片。」陳潤秋談起這段往事,這都是恩師、「台灣內視鏡之父」陳寶輝在一場國際會議中,聽見澳洲科學家敘述幽門桿菌的訊息,於是指導她來找找看,「真的不是那麼好找」,好不容易發現幽門桿菌的疑似蹤跡,馬上送到中研院進一步檢測,沒想到就這樣被找了出來。基層醫師累積經驗,任衛生局長率29區佈建公衛網從基層的醫師逐步踏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院長,再到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累積下來的行政經驗,成為了肩負四百萬人口、幅員囊括29區的新北市衛生局長的功力。面對城鄉差距、醫療不平均的新北市,碰上了近年的大瘟疫,她深知需要攜手全市680多家醫療院所,投入疫苗接種等公衛多方協助。如今,新冠疫情走向共存階段,伴隨而來的就是類流感的增加,陳潤秋指出,當前類流感通報門診都比去年的同期高,在九月、十月也上升了六成。談疫苗保護效力,建議提升自我保護因此,提高常規疫苗的接種成保護的關鍵,她說,這次流感疫苗借鏡新冠疫苗接種經驗,除了和680多家的醫療院所合作,也增設社區的施打站、學校等地點,甚至醫療人員進入機構直接施打,同時導入科技,利用網路預約系統,免去等候排隊及群聚的問題。陳潤秋說,為了擴大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施打對象,新北市以地方財源添購疫苗,讓接種年齡下修到65歲以上,公費流感疫苗也增加高中五專以下學生、教師、防疫人員等,她也認為,民眾在認同疫苗接種能夠提升自我保護,且經濟能力許可下也建議施打,像是近年國中女學生推動接種的HPV疫苗,保護力能夠延長到65歲、70歲,由此可見保護的效力相當值得。回歸到最基礎的醫療看診,對於幅員遼闊、城鄉差距大的新北市而言,她表示,中央雖然推廣遠距醫療,幫助了偏鄉民眾,但領藥最後一哩路仍須相關修法配合,就像新北市目前僅限於天災,才能以無人機送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20 癌症.頭頸癌
依據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 醫師詳解口腔癌症狀如何分期
「得了口腔癌,只能開下巴嗎?」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但根據癌症的嚴重程度,也可能會採取放射、化學藥物等治療方法,抑或是合併使用不同的療法。讓我們來認識口腔癌的治療方法吧!口腔癌的診斷依據及分期口腔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根據臨床的診斷及分期來決定,因此在進入正題以前,先看看如何診斷口腔癌!首先,醫師會藉由理學檢查中的視診來評估口腔的症狀,如口腔黏膜顏色、質地的變化,或是出現增生物、出血等。若評估疑似有口腔癌病變,便會進一步進行內視鏡的檢查,利用侵入性的儀器更深入觀察病變結構。「視診和內視鏡檢查看起來都像是癌症病變,那就是得口腔癌了嗎?」口腔癌最重要的診斷方法為病理組織切片檢查,除了前述理學檢查及內視鏡檢查外,仍須搭配切片檢查的結果才能確定是不是癌症。另外,也會透過顎骨X光、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來幫助定位及分期喔!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方法主要是根據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狀況(N)、是否有遠端轉移(M)的TNM系統來決定。AJCC是一個致力於定義和推廣癌症分期明文標準的組織,目前許多國家的癌症分期都是依照這個組織的指引而訂定的。而台灣在口腔癌的診療也使用AJCC的標準,詳細分期如下[1]:第零期:原位癌腫瘤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第一期:病灶最長直徑小於2公分、侵犯深度小於0.5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二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最長直徑小於2公分、侵犯深度介於0.5至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2. 病灶最長直徑介於2至4公分、侵犯深度小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三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最長直徑介於2至4公分、侵犯深度大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2. 病灶最長直徑大於4公分、侵犯深度小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3. 病灶大小、侵犯深度介於前三期內之範圍,但可觸摸到同側頸部單顆小於3公分的腫大淋巴結,無遠處器官轉移。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大於4公分、侵犯深度大於1公分,或有周圍組織深部的侵犯。2.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對側或兩側)。3. 不論原發腫瘤大小,有對側或兩側頸部轉移或單側頸淋巴結大於3公分等。4. 不論原發腫瘤及頸部的情況,有遠處器官轉移。口腔癌的分期可以用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分成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其他藥物療法等,那醫師會如何選擇呢?外科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根據臨床分期的不同,切除的範圍也會有差異 [2]:第一期需切除病變處,若懷疑有潛在淋巴結侵犯的可能性,可能會加入「上頸部淋巴結切除」。第二期則一律連同病變處及上頸部淋巴結都切除。若到第三期,則做廣泛病變處切除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第四期則採取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切除範圍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等。手術方式包括開放式手術、內視鏡手術等。一般來說,口腔癌是透過直接目視下以開放式手術進行。針對張口困難且腫瘤較大較深的病患,則需要將下顎骨鋸開,以取得較佳的手術視野。針對適合的個案,也可以考慮使用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進行腫瘤切除。然而,若是腫瘤太大,判斷無法以內視鏡和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者,仍建議用開放式手術切除,因為手術的首要目標即是將腫瘤徹底切除乾淨。若病情嚴重、切除範圍廣,則需搭配顯微皮瓣重建術。頭頸部腫瘤的治療困難之一就是美觀,當腫瘤過大時,會打開下巴進行切除,而為了術後美觀,在主要的手術結束後須會同整形外科進行重建,依照患處大小,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瓣來填補臉部的空缺。皮瓣的種類包括局部皮瓣(local flap)、遠端皮瓣(distant flap)及顯微游離皮瓣(free flap)。局部皮瓣為傷口週邊的皮瓣,遠端皮瓣為離傷口較遠的皮瓣,這兩者常用的有三角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闊背肌肌皮瓣等。而游離皮瓣則是身體任一部位的皮瓣,手術時會將該部位皮膚及供應血流之血管莖(pedicle)一同取下,在口腔癌傷口處經由顯微手術接合血管,為現今較常使用的手術方式,較不受限於組織的位置及大小,常用的皮瓣如前臂橈側皮瓣、小腿腓骨皮瓣及大腿前外側皮瓣等。放射治療對於第一、二期的口腔癌病人,除了上述提及的手術切除外,也可單獨使用放射治療。而對於第三、四期的口腔癌病人,則通常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以確保癌症細胞清除完全。由於放射治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造成牙齒及牙齦的傷害,也會使傷口不易癒合,因此在進行治療之前,必須要事先做口腔檢查,若有蛀牙、牙周病等情形,要預先治療,康復後才能進行放療。另外,放療也可能引起口角炎等傷口,請至牙科與口腔外科醫師治療、索取藥物。口腔癌術後可能會放置敷料或塗抹藥膏,記得清潔口腔並做好傷口照顧,以維持口腔健康。化學治療與其他藥物療法化學治療本身不能治癒口腔癌,但適用於兩個時機:1. 手術後合併放射治療,輔助清除癌細胞。2. 有遠端轉移而無法切除病灶的末期病人,可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現今也有許多新的口腔癌療法,包括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3]。標靶藥物如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酪胺酸激酶抑制(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像是cetuximab及panitumumab等;免疫治療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heckpoint inhibitors),像是anti-PD-1、anti-CTLA-4等。這些嶄新的療法在部分病人身上有顯著的療效,或許未來能解決目前口腔癌及其他癌症治療上的困境。此外,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檢測也可能有助於口腔癌的治療。根據研究[4],台灣HPV陽性的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等)患者佔所有頭頸癌患者的比例逐漸增加,約有30%左右,而在國外則約佔50%。另外,研究顯示[5],HPV陽性的患者對於放射加化學治療的療效較好,故若能事先進行病毒檢測,就能提供我們治療選擇的依據。結語目前台灣的醫療技術發達,若得了口腔癌,不用擔心治不好!治療口腔癌的方式有很多,醫師會選擇最適合病人的療法,以改善病人的健康,並增進生活品質。此外,目前有部分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若傳統治療無效,也可以考慮使用。最後,在經濟方面,患者可以申請重大殘障傷病卡補助、各種社福補助等,援助病患與其家屬的生活費用。在家庭層面,若家人願意支持、陪伴治療,提供接送等援助,對於病人來說,都是最好的良藥,讓病人能夠克服接受大手術、整形重建等的心理壓力。參考資料:[1]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Eighth Edition (2017) published b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rected at 4th printing, 2018.[2]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口腔癌之預防與治療[3] Mohan SP, Bhaskaran MK, George AL, Thirutheri A, Somasundaran M, Pavithran A. Immunotherapy in Oral Cancer.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9;11(Suppl 2):S107-S111. doi:10.4103/JPBS.JPBS_31_19[4] Wang CP, Chen TC, Hsu WL, et al. Rising incidence of HPV 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in Taiwan between 1999 and 2014 where betel nut chewing is common. BMC Cancer. 2022;22(1):296. Published 2022 Mar 21. doi:10.1186/s12885-022-09407-5[5] Gillison ML, Trotti AM, Harris J, et al. Radiotherapy plus cetuximab or cisplatin in human papillomavirus-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NRG Oncology RTOG 1016):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non-inferiority tria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20 Mar 7;395(10226):784]. Lancet. 2019;393(10166):40-50. doi:10.1016/S0140-6736(18)32779-X【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侵唇踏齒的恐怖口腔癌!除了開下巴切除腫瘤,還可以怎麼治?】
-
2022-11-07 癌症.頭頸癌
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
「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新聞標題聳動的寫著嘴破一年未癒竟罹癌,您是否也擔心自己的嘴破是不是口腔癌前兆?抑或是火氣大而已?別擔心!只要學會自我檢查,您也可以自己分辨、不致過度恐慌或錯過就醫時機。口腔癌是什麼?口腔癌是所有發生在口腔內惡性腫瘤的總稱,口腔的部位包含唇、舌、齒齦、口腔底部、硬顎、頰黏膜。根據組織病理學的特徵,又分為鱗狀細胞癌、唾液腺癌、黏膜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肉瘤、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其他惡性腫瘤等。其中口腔癌中 90% 以上為鱗狀細胞癌,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近年的比例則是持續增長,原因可能跟歐美國家口交性行為增加有關[1]。除了狹義上的口腔癌,廣義上的口腔癌也時常與口咽癌、下咽癌相提並論,差別僅在於生長部位的不同。根據《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口咽部的範圍為懸雍垂至會厭軟骨,下咽部的範圍則是會厭軟骨至氣管的環狀軟骨之間。口腔癌是一個致病因子非常明確的癌症,三大最常見的菸、酒、檳榔便是引發口腔癌的元兇。在台灣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單獨嚼檳榔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 28 倍,比同時喝酒加抽菸的 22 倍還高;三個因子都有的話,得口腔癌的機率竟然高達一般人的 123 倍[2]。除此之外,口腔衛生習慣不良、陽光照射、長期營養不良也是口腔癌的致病因子之一[3]。根據GLOBOCAN 2018年數據資料庫,全世界的口腔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 4.0[4]。然而,根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的男性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 41.82,比全世界高上許多倍。此外,口腔癌的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 11.43 倍,是一個十分好發於男性的癌症,好發年齡約為 60 歲左右[5]。口腔癌有什麼症狀?發現癌前病變怎麼辦?口腔癌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兩週以上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口腔內出現白斑或紅斑、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感或疼痛觸痛、不明出血或腫塊、舌頭活動受阻、牙關緊閉及張口困難、牙齦腫脹導致假牙無法固定、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出現腫塊或潰瘍也不一定會痛,往往被忽略而不自知。因此,若發現有長期沒癒合的口腔潰瘍,就要十分注意潰瘍的顏色、質地是否產生變化。口腔潰瘍在癌化之前的階段,醫學上稱之為「癌前病變」。若放任癌前病變惡化,則會形成癌組織。口腔癌前病變包含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等肉眼下可觀察到的病變。顧名思義,白斑和紅斑是肉眼底下可見到的白色或紅色病變,兩者都有可能惡性轉變成癌組織,白斑較紅斑常見,而紅斑轉變成癌組織的機率較高。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是口腔內慢性發炎的疾病,也有機會癌化成口腔癌[6]。值得慶幸的是,癌前病變不一定都會轉變成癌組織,而且癌前病變是可以治療的。因此,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然而,在沒有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之前,光靠外觀無法分辨病灶為良性組織、癌前病變或癌組織。因此,當發現有異常組織時,就要好好到醫院進行檢查,越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組織,則越可以避免其惡化為口腔癌。口腔自我檢查要點了解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變後,要怎麼進行口腔的自我檢查呢?以下列出幾點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1.持續疼痛或壓痛2.口腔黏膜局部外觀產生變化:正常黏膜顏色粉嫩,不會有特別明顯的顏色變化。若黏膜組織變色,則要小心是否為癌前病變或癌化組織。3.口腔黏膜局部質地產生變化:正常黏膜質地柔軟。若硬化或纖維化,甚至形成硬塊,都是不正常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嘴巴打不開、咀嚼困難等症狀。4.持續出現白斑、紅斑、白紅交錯的斑:誠如上述文章提及,白斑及紅斑可能會惡性轉變成癌組織,需特別注意。5.口腔黏膜上出現凸起來的斑塊6.口腔黏膜上出現疣狀增生7.局部出血幾乎所有口腔癌都可以透過完整的口腔檢查被發現。因此,若出現以上問題,就要趕緊去就醫。如果「口腔病灶已超過兩週未癒合」或「近期內曾拔牙或拔除牙科植入物」,則更要考慮去醫院進行切片檢查,因為惡性的機率更高[6]。口腔癌就診資訊學會口腔的自我檢查後,發現異常病變應該掛什麼科呢?在醫院中,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都可以處理口腔癌。醫師會透過視診和內視鏡更仔細檢查口腔內的病灶,要確定診斷的話,則需要做進一步的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為癌組織。不論切片結果是良性或惡性,都仍然要注重口腔的自我照護,因為癌前病變也可能演變成癌組織。發現癌前病變,也需要好好接受治療。如何預防口腔癌?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最重要的是檢查嘴破病灶的顏色與質地是否產生異常變化、問問自己嘴破是否已超過兩週未癒合。學會自我檢查,並願意就醫進行切片,再進行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口腔癌是一個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戒掉菸酒檳榔,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配合正確刷牙習慣,基本上就可以免於口腔癌侵犯。另外,男生可施打9價HPV疫苗預防,但台灣HPV引起的口腔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更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口腔健康,努力戒掉菸酒檳榔的習慣。參考資料:1.Chow LQM. Head and Neck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382(1):60-72.2.Ko YC, Huang YL, Lee CH, Chen MJ, Lin LM, Tsai CC. Betel-nut chewing,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related to oral cancer in Taiwan. J Oral Pathol Med. 1995;24:450–3.3.Montero PH, Patel SG.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Surg Oncol Clin N Am. 2015;24(3):491-508.4.Sarode G, Maniyar N, Sarode SC, Jafer M, Patil S, Awan KH. Epidemiologic aspects of oral cancer. Dis Mon. 2020;66(12):100988.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6.Abati S, Bramati C, Bondi S, Lissoni A, Trimarchi M. Oral Cancer and Precancer: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Relevance of Early Diagnosi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24):916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嘴破一直沒好,是不是口腔癌前兆?!別擔心,醫教一要點分辨】
-
2022-11-04 癌症.卵巢.子宮
前警政署長王卓鈞妻「子宮內膜癌病逝」!哪些人是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
曾任警政署署長、現任中信保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卓鈞之妻賴兆琳,傳出在今天凌晨因子宮內膜癌病逝榮總,身為長媳的藝人丫頭(詹子晴)也低調證實。雙和醫院婦產科賴鴻政醫師在2018年接受聯合報訪文時說,40歲以後的女性,經期不規律或是經血異常,都是「子宮內膜癌」的警訊,且子宮內膜癌是目前台灣成長最為快速的女性癌症,應該更加注意!子宮內膜癌是什麼?跟子宮頸癌有什麼差別?子宮內膜癌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在台灣的案例佔子宮體癌的92%,在2019年的癌症登記中,有2884位新增病例,在女性十大癌症中可以排到前5名。‧子宮內膜癌: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有所不同。同場加映: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有何不同?透過下表可以發現到,子宮內膜癌跟子宮頸癌雖然都發生在子宮,但是發生部位不同,子宮頸癌發生在陰道與子宮交接區域,而子宮內膜癌發生地點則是在子宮內部的子宮內膜。此外,子宮頸癌主要是因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子宮內膜癌則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出現變化。子宮內膜癌會出現哪些症狀?子宮內膜癌常會出現以下症狀:‧停經後出血‧異常子宮出血‧腹部疼痛‧月經不規則‧子宮積膿‧貧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曾接受聯合報採訪指出,不正常陰道出血是指月經與月經之間不正常出血,或是月經期拉得特別長,醫師通常會先替患者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一旦確認有癌細胞,會透過「婦癌分期手術」將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腺等摘除,術後再依照疾病擴展的範圍,決定是否需接受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方式。同場加映:子宮異常出血 醫:小心子宮內膜癌 哪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葛裕民強調,國內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新增2千多例,好發年齡為停經前後,通常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的治癒率高達9成,約75%的患者在早期就能發現病灶、提早治療;但因子宮內膜癌的高峰期與更年期的年齡相重疊,故仍有許多患者並未在第一時間提高警覺,直到天天出血不停,且出血量大,才意識到身體異狀。賴鴻政說,女性黃體素分泌不足時,會使體內雌激素不斷刺激子宮內膜,導致內膜增生,增加細胞病變風險,特別是肥胖的女性,過多脂肪會讓身體分泌過量的雌激素,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台灣女性多半為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正常的作息,也會影響內分泌,增加罹癌機率。但是要提醒讀者的是:賴瓊慧在聯合報舉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曾提到,近年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2、30歲的患者常見於診間,一名17歲的少女因月經不順就醫,發現有多囊性卵巢,因經常排卵,沒有黃體素的刺激,子宮內膜沒有完整剝離,舊細胞一直留下來,累積突變造成內膜增生形成子宮內膜癌。所以還是要提醒女性,需要多注意經期變化,是否有不規則情形出現,如果有相關的問題,還是要提早就醫。子宮內膜癌高危險族群整理:‧不孕症或停經後的婦女‧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從未生育過或月經不規則的女性‧家族病史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愈高。‧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該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呢?在元氣網疾病百科中提到:1.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女性,應謹慎使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2.多吃蔬菜、新鮮水果、全麥麵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3.多攝取含有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的食物,對子宮內膜有保護效果。4.高危險族群(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卵巢癌家族史的婦女、接受停經後單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者、肥胖的停經後婦女、停經較晚的婦女、停經前有多囊性卵巢或功能性卵巢疾病者)更應該接受子宮內膜癌的定期篩檢,篩檢方法為陰道超音波或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參考資料:‧影/子宮內膜癌罹患人數飆漲 成長速度比乳癌還高‧胖嘟嘟又亂經 小心子宮內膜癌‧元氣網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2-09-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要如何評估是否該接種第四劑?
關於次世代疫苗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也就是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價數代表疫苗中所含的抗原種類)。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位置主要在棘蛋白上,所以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武漢病毒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BNT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次世代疫苗有通過人體實驗,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美國衛生單位已經認清:「疫苗研發永遠跑不贏病毒變異」的事實,因此不再期待人體試驗,只要疫苗製程相同,單純改變抗原成分,藥政單位就會通過授權使用。衛福部食藥署也採取同樣標準,在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至於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因此目前台灣並沒有核准相關EUA。施打次世代疫苗的問題集Q1: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2: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已經證實,9月16日後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會陸續到貨,目前也已經開發施打。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Q3: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疫苗接種的順序,其實是依照風險高低來進行規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第一階段莫德納次世代已於9月26日陸續開打,而第二階段預計於10月3日開打。Q4:什麼時候可以開放50歲以下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A: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同時王必勝也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Q5: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不一定,因人而異。次世代疫苗是武漢病毒株與omicron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因此相關副作用都有可能發生。目前研究發現,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會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6:要等次世代BA.5嗎?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BA.5疫苗才剛通過美國EUA,根本還不在市場上,是沒有人買得到的,如果硬要等它買到,以現在3到6個月就有新型變異株的突變速度來估算,「等到BA.5的時候,BA.6都出來了,你就變成永遠落後、永遠沒打」。李秉穎說,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不要等待新的變異株疫苗,可以打就先打,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5的抗體濃度,仍是高於以原始株開發的疫苗,不會為了等待BA.5而放棄打BA.1,但等到BA.5出來之後,大家也一定會改打BA.5,確定可供貨時,台灣也一定會買。疫苗選擇問題集Q1: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此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也決議,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如果接種者的第四劑接種時間超過12週(84天),就可以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同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提醒民眾,次世代疫苗可作為各種追加劑接種,不論是打滿基礎劑、第三劑、第四劑,只要滿三個月就可以接種;但若要接種第五劑只能打次世代疫苗,沒有開放使用一般疫苗作為第五劑接種。Q2: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3: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李秉穎曾經針對最近網傳國外專家演講之影片,被加上「疫苗打太多次,免疫系統會疲乏、停工」的註解,李秉穎說,他也有收到,但影片原始意思是說,打多劑後,抗體濃度愈來愈高,一定程度會達到天花板而無法再上升,是指「達到飽和」,而非「疲乏、停工」。李秉穎說,免疫系統不會隨便疲乏,不繼續往上升,是因為太高的抗體濃度可能反而對人體有害,恐引起不尋常的免疫反應,傷害自己的細胞,製造這麼多抗體也只是能量的浪費。無論T細胞或B細胞免疫,到一定程度都會停止,不是疲乏,而是達到了頂點。這類訊息是誤導,希望民眾別因此害怕接種第四劑、第五劑。參考資料:‧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次世代疫苗選擇問題多 李秉穎廣播開講3重點、有問必答‧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疫情升溫 開放次世代供長者接種第五劑
-
2022-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
BA.5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之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從3萬多例增至6萬多例。為了增加保護力,指揮中心已採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因應,且宣布開放18歲以上成人施打。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元氣網為大家請教專家與指揮中心解惑。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新冠疫苗以原始武漢病毒株(簡稱原始株)製成,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4:次世代疫苗已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至於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Q5: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最快9月底到貨,力拚9月底或10月初開打。Q6: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Q7: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 ?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Q8: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目前已通過食藥署EUA的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9: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10: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以為只是雞眼卻愈長愈多?皮膚科醫師教你如何防範病毒疣
● 病毒疣是接觸人類乳突病毒而感染● 避免感染,可攜帶個人的室內拖鞋● 治療恐需三至四個月去年台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禁止各項水上活動,今年終於解禁加上連日高溫,海邊和泳池到處是滿滿的戲水人潮。不過,玩水也要注意衛生,小心病毒疣上身,痛到像「穿著釘鞋進游泳池」。皮膚科醫師提醒,泳池潮濕適合病毒孳生,三溫暖、瑜伽教室、健身房也容易傳染病毒疣,因此,進出這些場所應盡量避免光腳,才不容易中獎。以為只是雞眼 卻愈長愈多許多人腳底長了硬塊,以為只是雞眼,沒想到愈長愈多,就醫才發現是病毒疣作怪。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雞眼和病毒疣常被搞混,兩者都是腳底皮膚出現的凸起腫塊。雞眼的產生,是因為走路摩擦或是重力不平均,造成腳底表皮增厚成單獨一粒,常因走路壓迫而引起疼痛,但雞眼並不會傳染,如果沒有明顯疼痛感可以不用治療。病毒疣是因為直接或間接接觸人類乳突病毒(HPV)而感染,造成皮膚角質化增生而形成節結狀腫塊,如果沒有處理,或是自行摳抓後再摸身體其他部位,則會讓病毒擴散、愈長愈多。皮膚有小傷口 就可能感染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接觸傳染是病毒疣主要傳染途徑,如果接觸到附著病毒的物體,不論是毛巾、把手、地板等,只要皮膚有微小傷口或病毒量大,都可能感染。唐豪悅說,夏天常見病毒疣求診的病患,由於泳池的環境潮濕,病毒容易孳生,許多人前往游泳或戲水消暑,就容易接觸病毒而傳染。尤其兒童免疫力較低,因此,暑假常看到學游泳的小朋友就診,門診約有六、七成是小朋友。病毒疣的治療方法,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療法,包括水楊酸貼布、手術、電燒等。唐豪悅指出,最常見的是冷凍治療,是採用液態氮的瞬間低溫將病毒殺死,並讓病灶慢慢萎縮,但療程視病毒疣的大小、數量而定,有些病患每周接受治療,必須治療三至四個月才痊癒。趙昭明表示,由於雞眼和病毒疣不易分辨,避免誤認而讓病毒疣繼續傳染,一旦發現腳底出現硬塊凸起,且伴隨疼痛感時,第一時間應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得到適當的治療。避免感染病毒疣方式,趙昭明說,出入公共場所應避免赤腳,建議到泳池可攜帶一雙個人的室內拖鞋,一上岸就穿上,以防範交叉感染。游完泳後,除了使用清水外,也要用肥皂、沐浴乳等清潔用品洗淨身體並擦乾,避免暴露在大量病毒下而感染。健身房器材 先用酒精清潔趙昭明提醒,除了泳池、三溫暖、澡堂等公共場所外,瑜伽教室、韻律教室、健身房是民眾容易忽略可能傳染的地方,因此在這些地方要留意不赤腳在地板上活動,可穿著襪子避免直接接觸,在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前,可先使用酒精清潔,使用後也要適度清洗手腳。趙昭明說,如果已經感染病毒疣,衣物雖不需要分開洗滌,但不可與家人共穿;也暫時不要游泳,以免傳染給他人。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一生中至少有1/3的機會得皮蛇 李秉穎揭高風險族群和預防方式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皮蛇」,比罹患流感重症或新冠重症的機率更高!而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更如同「長新冠」,即使皮膚病灶復原了,仍有可能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轉而成為長期的慢性疼痛疾病。 高風險族群:高齡、免疫力低下 1/3機會可能得到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的主要原因是水痘病毒再活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疱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沿著神經分布、蔓延發病,最終在表層皮膚呈現出水泡的樣子,且伴隨著劇烈疼痛。 高齡之於帶狀疱疹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再來是免疫缺陷問題。此外,骨髓移植跟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因其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都會影響自體免疫力功能,屬於高危險族群。 ・罹患帶狀疱疹常伴隨急性疼痛 ・好發於身體單側、沿著神經走向表現 ・病灶宛如蛇紋、有「皮蛇」一稱 ・可能引發頭痛、疲倦、輕微發燒甚至留下後遺症「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經叢,例如顱眼神經、顏面神經等就可能會造成生命功能的缺損,使視覺、聽覺受到影響,或是感染到臀部附近的神經時,還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起居。 疹後神經痛可能維持數年 痛到憂鬱、影響生活品質 李秉穎醫師認為,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因為病毒沿著神經感染,會對神經造成傷害,雖然復原後的疱疹乾掉結痂,但底層受損的神經可能依舊非常疼痛,讓患者無法好好睡覺,導致長期失眠,甚至因長期疼痛而終至憂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是痛到讓人想自殺的那種痛」李醫師說。 疹後神經痛就如同長新冠一般,且更好發於確診者中,即便帶狀疱疹表面皮膚的病灶痊癒,仍約有30%的患者無法從疾病中痊癒,持續地有疱疹神經痛的痛感,疼痛時間可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通常年齡越大疼痛時間越長。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醫師表示,通常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有超過半數的機率,在痊癒後將留下疱疹神經痛,從此飽受長期疼痛之苦。陳醫師分享自己20歲長帶狀疱疹的過程「一開始是半邊頭在痛,兩天後開始沿著顱眼神經、三叉神經冒出一些水泡,大概痛了兩個禮拜才慢慢癒合。疼痛指數大約是量表中的5-6分,痛到無法入睡需要鎮痛藥物介入的程度。」事實上,帶狀疱疹發病前只有痛覺,經常是莫名疼痛卻找不到原因,因為還沒有皮膚病灶時是無法診斷的,疹子發出來通常需要兩天,其明顯沿著神經分佈的樣態,才能清楚診斷為帶狀疱疹。 及早預防避免病毒活化 作息正常、不熬夜維持免疫力 免疫力通常從五十歲開始走下坡,而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都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的疾病。因此,非活性疫苗就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方法,疫苗的目標是不讓帶狀疱疹發生,幫助五十歲以上民眾達到92%的保護力,減少病毒活化的發生,還能預防疹後神經痛達八成以上。 因為社會走向高齡化及現代化,使得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帶狀疱疹多了許多趁虛而入的機會。與免疫力相關的預防方式,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讓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不要過度疲勞、不要日夜顛倒。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擁有抑制病毒活化的抵抗力,人生從此不怕受到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的急性及慢性疼痛。 《延伸閱讀》 .皮蛇長一圈會有生命危險?醫:帶狀皰疹長在眼睛、肛門要注意! .最難纏的3大病毒!新冠病毒第一,HPV居次不容輕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21 醫療.耳鼻喉
過敏性鼻炎半年不好?竟是腫瘤作崇!手術後逆轉人生
60歲張姓男子因右側鼻塞、黃鼻涕、鼻血、及嗅覺喪失等症狀,以為是過敏性鼻炎,在診所治療不見好轉,持續超過半年且鼻塞加劇,轉診到醫學中心檢查,發現右側鼻腔腫瘤已侵犯到眼眶附近及顱底,經手術治療後,終於恢復正常的生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門診安排張姓病患鼻竇內視鏡檢視,發現右側鼻竇炎及鼻腔腫瘤增生,電腦斷層顯示右側鼻竇嚴重發炎外,腫瘤甚至局部侵犯眼眶附近及顱底情況。經3D鼻竇導航手術治療後,鼻腔倒生性乳突瘤。鼻塞、黃鼻涕、鼻血及嗅覺喪失症狀都消失。張姓男子說,他因為長期右側鼻塞,也到診所就醫,但一直不見好轉,最後經介紹到中山附醫檢查,發現是腫瘤,經過接受手術後,鼻子不塞了,其他不適的症狀也消失,整個人變得輕鬆。黃承楨指出,單側鼻塞的原因有很多,包含鼻中膈彎曲、鼻息肉、黴菌性鼻竇炎、鼻腔異物、鼻腔腫瘤等。其中,鼻腔倒生性乳突瘤為鼻腔常見良性腫瘤,約佔鼻內腫瘤5%。好發於55歲的年紀,男性比例較高,約為女性的2至5倍。他說明,可能與抽菸、鼻過敏及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相關。常見症狀為鼻塞、黃鼻涕、嗅覺不良及鼻血。鼻腔倒生性乳突瘤有三大特性:第一,容易局部侵犯鼻竇黏膜及骨頭組織;第二,約有5%到15%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故建議外科治療;第三,復發率高,追蹤10年約有30%患者會復發。黃承楨說,3D鼻竇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經利用在鼻竇炎及鼻腔腫瘤手術。利用光學或電磁定位,將個人化的電腦斷層相片重組,建立個人鼻竇地圖,誤差僅有1至2公釐。因此能避開重要神經組織如眼睛及顱底,精準清除鼻竇炎及鼻腫瘤病灶,增加治療成功率及降低復發率。
-
2022-04-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接任下屆指揮官?李秉穎3字否認稱張上淳更適合
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身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但外傳民進黨七月將徵召陳時中參選,也有媒體人透露,下屆衛福部長將由民進黨籍立委、醫師公會全聯會邱泰源接任,而指揮官則由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接任。對此李秉穎今否認,直指「沒有這件事」,被問及若被邀請擔任指揮官,李笑回「可能下輩子看看,這輩子不想那麼辛苦,當部長很辛苦的」。李秉穎今出席HPV疫苗接種衛教記者會,被媒體問及是否未來將接任指揮官一職,他起初先打趣說「官位太小」,後續接著說「太辛苦了,指揮官還是要由部長兼任,當指揮官要有行政權,一定要是行政官員,才叫得動,不能只有建議權,那就不是實質指揮官」,並直言「隨便找一個人當指揮官,情理上不合理」。國內防疫邁入第3年,會認為下屆指揮官必須具備什麼條件?李秉穎認為,指揮官必須熟悉從2020年開始防疫,到現在的所有作法,有了經驗後,就知道出現什麼情形,就要做什麼事情,其實事情是很複雜的,包括疫苗採購、政策決定等等,有一個實務經驗的人來做比較好。李秉穎再次強調,指揮官必須要有足夠行政權力,能夠命令其他非衛生福利部部會去做事,這才是真正指揮官,大家也不會有爭議,宛如作戰時要有指揮官,命令其他部隊去做是一樣。媒體詢問,若被邀請擔任部長?李回應「可能下輩子看看,這輩子不想過那麼辛苦,當部長很辛苦的。」未來適合接任指揮官人選?李秉穎緩緩說出,「張上淳(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也可以啊」,不過他沒有行政權力,這是一個問題,你要想辦法讓他有行政權力、有號令。他表示,部長要有Power又要有專業,但他需要有很好的輔助,有經驗的人輔助他就好,有經驗的人不必要當指揮官,「像我」。名嘴邱明玉12日在媒體人周玉蔻主持的政論節目《辣新聞152》中爆料,如果未來陳時中打算參選,非常有可能是邱泰源接任衛福部長,若邱不兼防疫指揮官,則由ACIP召集人李秉穎當指揮官,也預估未來2個月疫情會下降,陳時中比較可能交棒,因此七月確實是提名時間點。陳時中今早於立院受訪時,對此消息表示「這你要問周玉蔻啊。」是否覺得邱泰源適合擔任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說,他沒想那麼多。
-
2022-04-13 性愛.性病防治
維持單一性伴侶很難 打疫苗始能有效避免感染HPV病毒
男女接種HPV疫苗已是趨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9至14歲是接種該疫苗的最佳時間點,可讓孩子擁有更佳的保護力,降低子宮頸癌、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肛門癌等罹癌風險,並免除菜花威脅。統計顯示,台灣口咽癌患者逐年增加,且以男性為主,醫界認為,與上消化道組織黏膜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黃立民表示,傳統認為HPV與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婦癌有關,但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感染HPV,還將引發口咽癌、口腔癌、頭頸癌,以及肛門癌。美國研究發現,在1999至2015年間,因HPV導致的男性口咽癌個案人數上升超過一倍,每10萬人男性個案數,已超越子宮頸癌患者,黃立民說,「台灣也是如此,頭頸癌新增個案同樣逐年增加。」黃立民指出,在歐美國家,HPV被視為一種性傳染疾病,且感染途徑相當多元,不管男生女生都可能被感染,研究顯示,每個人一生中感染HPV機率高達八成四。如何有效預防感染HPV?黃立民說,「性行為愈單純愈好」,維持單一性伴侶,不過,這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似乎有一定難度,何況自己擁有單一性伴侶,但難以掌握另一半是否也是如此忠貞。「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即是接種HPV疫苗。」黃立民表示,在尚未發生性行為之前接種疫苗,可以獲得較佳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建議,9至14歲青少年接種HPV疫苗,藉此降低罹患菜花、子宮頸癌、肛門癌,以及口咽癌等機率,家長應及早做準備,當作是送給孩子的成年禮。全球新冠疫情嚴峻,如只打兩劑疫苗,幾個月後保護力明顯變差,增加感染及重症、死亡風險。黃立民表示,與新冠疫苗相比,HPV疫苗效價濃度可以維持很久,甚至可長達十年以上的時間。黃立民表示,衛福部國健署已提供公費接種HPV疫苗,所有國一女生均能免費接種兩劑,站在公衛角度,建議國中男生自費接種疫苗,在青少年時期完成疫苗接種,擁有更好的保護力,免於HPV相關疾病的侵害。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
衛福部長期推動乳癌、子宮頸癌、結腸直腸癌、口腔癌以及B、C型肝炎等四癌癌症篩檢。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疫情爆發後,人數明顯減少,109年、110年接受成人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衛福部位國健署長吳昭軍憂心表示,「等到疫情結束後,可能成為癌症高峰期。」吳昭軍出席「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以「從預防篩檢到早期發現癌症」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癌症連續39年位居國人死因排行之首,近幾年來,每年癌症死亡人數超過5萬,每年約12萬2000多人罹癌,108年平均每4分20秒1人罹癌。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如何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吳昭軍表示,應從預防端做起,戒菸酒檳榔,養成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飲食,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吳昭軍表示,雖然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但癌症死亡率卻是連續九年下降,這與公費成人四癌篩檢有關,「透過癌症篩檢,可提早確診、治療,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吳昭軍表示,以乳癌為例,調查顯示,每兩年一次乳癌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30歲以上女性每三年一次抹片檢查,可以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在大腸癌方面,50-75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則可以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至於口腔癌,高風險男性族群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則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率。吳昭軍說,成人四癌篩檢實施多年,預防癌症成效顯著,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這兩年來,許多人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院檢查。此外,部分醫院降低醫療能量,也減少民眾篩檢的可近性。吳昭軍表示,與108年相較,109年、110年接受四癌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大約減少近100萬人,令人擔憂,等到疫情結束之後,可能爆發癌症高峰期,新增癌症人數恐明顯增加。國健署統計,在110年,透過四癌成人篩檢,仍發現4.6萬名癌前病變個案,8100多名癌症患者。但因癌篩總人數減少,應有許多癌前病變及癌症病友並未被發現。吳昭軍提醒,原本女性乳癌發生率攀升速度最快,每10萬人口標準化發生率達81,遠高於第2名大腸直腸癌的42.9 ,平均每年新增近1萬5000名乳癌個案。他提醒女性,務必提高警覺,接受篩檢,如有異狀,接受進一步診斷及治療。有鑑於癌症對於人類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擬定「25 by 25」,希望到了2025年,全球癌症過早死亡機率可以降低 25%,以台灣來說,2010國人癌症過早死亡機率7.97%,期盼 2025時,降至5.98%。吳昭軍列出八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1.戒除菸、檳、酒2.肥胖防治3.促進健康飲食4.提升運動5.疫苗注射:B型肝炎、HPV疫苗6.避免接觸空汙及其他化學致癌物7.避免接觸輻射線8.感染性疾病防治:B、C 肝炎、胃幽門螺旋菌為此,國健署積極推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國中女生HPV疫苗接種」、「提供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多元篩檢服務」、「多元戒菸服務及可近性戒檳衛教服務」、「推動國人身體活動策略」、「推廣四癌症篩檢」等。在運動方面,鼓勵民眾落實生活化運動,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調查發現,愈來愈多民眾養成運動習慣,教育部2021年「運動現況調查」發現,13歲以上規律運動人口,由2009年 24.4%上升至2021年33.9%。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HPV感染致癌男女都有 口咽癌已超過子宮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除了是子宮頸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外,已有研究證實,超過3成的口咽癌患者也與HPV有關,口咽癌罹患人數也早已超越子宮頸癌。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馬偕醫學研究部主任張志隆指出,避免HPV感染是可以施打疫苗來預防,美國CDC建議9歲到26歲無論男女都可以考慮接種。很多人會懷疑HPV到底和我有沒關係嗎?張志隆指出,只要開始性行為後,一年後感染的機率3成,3年內增加到5成,由於HPV感染後只有半數的人在18個月後才會產生抗體,而且抗體很微弱,這讓病毒有機會重複感染,由於感染是發生在子宮頸,並沒有全身血液內感染,也無明顯症狀,病毒就留存在體內成了致癌因子。HPV會造成的癌症無論男女,除了子宮頸癌,還包括陰莖癌、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肛門癌及菜花。其中子宮頸癌是少數可以積極預防的癌症,WHO號召全球在2030消滅子宮頸癌,將年發生率降至每10萬4例,希望達到997目標,9成青少女接種HPV疫苗,7成女性一生接受兩次子宮頸抹片檢查,9成癌前病變或癌症可進行治療。張志隆指出,國健署從84年開始推動30歲以上女性每年可以做一次子宮頸抹片,依統計,近3成的婦女6年內沒接受過子宮頸抹片篩檢,而3年內沒做過抹片則超過4成,而3、40歲女性罹患原位癌愈來愈高,但篩檢的比例不是那麼高,因此光靠抹片要來消滅子宮頸癌是無法達成的,還是得靠疫苗施打達到目標。張志隆指出,歐盟為了響應WHO消滅子宮頸癌的計畫,建議女性覆蓋不夠的地區,要將男性納入接種計畫,甚至要達到9成疫苗施打率,也建議15歲青少年男女共同接種。目前,國健署在107年全面提供國一女生接種HPV疫苗,覆蓋率約85%。至於男性青少年是否需要施打,張志隆說,金門很早就有針對青少年公費施打,但礙於經費無法全國推行,但男生若能自費接種很好,可以預防自己致病,也能降低HPV盛行率,還能預防頭頸部癌。因為HPV引起的口咽癌已占頭頸癌3成的比例,實際上,從2018年口咽癌發生率每10萬8.37人,早已超過子宮頸癌的每10萬7.67人。張志隆指出,根據本土425例接受治療口咽癌患者進行研究,腫瘤採樣偵測到HPV的比例,北部較高盛行率達3成3,東部最低18%%;依台灣流行病學統計,HPV導致的相關頭頸癌年增率比非HPV還高。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建議,要透過降低致癌風險因子可及早預防頭頸癌發生;美國CDC認為,無論男女都因施打HPV疫苗,建議9歲到26歲都能接種。至於27歲到45歲是否施打可與醫師討論。
-
2022-03-20 癌症.卵巢.子宮
2022癌症高峰論壇/預防HPV相關癌症 男女都應接種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除了是子宮頸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也有研究顯示,超過三成的口咽癌患者與HPV有關。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北馬偕醫學研究部主任張志隆指出,避免HPV感染可以施打疫苗來預防,無論男女都應考慮接種。即使單一性伴侶,仍有機率感染HPV。子宮頸癌是少數有方法可以積極預防的癌症之一,除了利用子宮頸抹片及檢驗HPV早期篩檢外,還可透過疫苗接種預防癌症發生。依國健署統計,從84年開始推動30歲以上女性做子宮頸抹片,子宮頸癌其發生率及死亡率皆下降約七成,很早就跌出十大癌症。張志隆指出,在台灣,近三成的婦女六年內沒接受過子宮頸抹片篩檢,而三年內沒做過抹片的則達到四成,篩檢覆蓋率已達極限,很難有進步空間;至於HPV疫苗在2018年針對國一女生全面公費施打後,覆蓋率大約八成多,離WHO 2030年要根除子宮頸癌的三大手段中,建議疫苗施打需達九成,仍有一點距離。加上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安份守己」,子宮頸癌與我無關,且沒有立即的威脅感,就不想打疫苗。實際上,依據研究,即使只有單一性伴侶、一年內仍有20-30%的機會感染到HPV。頭頸癌患者超越子宮頸癌,部分也與HPV相關。張志隆指出,年輕時施打疫苗是預防未來癌症的發生,有很多研究發現,只有單一性別施打疫苗要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需要有九成的施打率,若男女一起接種,大約六到七成的施打率就達到同等效果。HPV的感染除了子宮頸癌外,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頭頸癌也與HPV有關,目前頭頸癌的罹患人數已超越子宮頸癌患者,其中又以口咽癌最為明顯,研究認為這與性行為多樣性有關,由於口咽癌不若子宮頸癌有篩檢工具,癌前病變也不易早期發現,因此男性施打HPV疫苗有其必要性。最畏:HPV感染導致子宮頸癌已因篩檢大幅下降,但口咽癌成長快速。無畏:已有苗疫可預防HPV相關癌症。【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2-24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頸癌早期4症狀不單純,分泌物帶血絲最典型!2項檢查揪出高危險病毒
演出《麻辣鮮師》的藝人彭曉彤2017年罹患子宮頸癌,經過五年的治療休養,近期宣布復出;藝人曾智希也曾被診斷罹患子宮頸癌癌前病變,而港星梅艷芳更是因子宮頸癌離世。台灣積極宣傳「六分鐘護一生」讓台灣子宮頸癌患者逐年減少,但子宮頸癌的患者近年卻出現「M型化」的分布,20歲到30歲以及70歲到80歲個占據二大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族群。早期4症狀不單純 分泌物帶血絲更要當心 導致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為初次性行為年齡早、多位性伴侶、性傳染病史、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等,其中,女性終其一生約有五成的機率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以外,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也能防範,平時則建議多關注早期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部長兼婦科主任邱德生表示,子宮頸癌的患者通常會疏忽早期症狀,包含「下腹部疼痛」、「分泌物增加」、「性行為後出血」、「腹脹貧血」等。很多女性對於這些症狀,常常會認為是其他疾病所致,如泌尿道感染等,他強調,這些症狀絕對不單純,特別是分泌物中帶有血絲的症狀,是非常典型的子宮頸癌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速記重點一 ●4早期症狀易疏忽下腹部疼痛、分泌物增加、性行為後出血、腹脹貧血●典型危險症狀分泌物中帶有血絲>>【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子宮頸癌高危險HPV病毒多達十餘種 HPV18最難治根據衛福部統計,子宮頸癌每年新增的個案約為1500人左右,每年約有650人左右因子宮頸癌死亡。邱德生表示,子宮頸癌有99.7%是因為人類乳突病毒引起,0.5%的子宮頸癌患者測不到病毒。引發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有非常多種,主要分為低危險與高危險。其中屬於「高危險病毒」有HPV16、18、26、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2,總計18型,這些高危險病毒中,以HPV18最可怕,無論是電療或是化療的效果都不好,相對難治。且罹患HPV18的患者,多以年輕族群為主。主要與性行為對象相對複雜有關。根據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六成到九成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近年台灣的子宮頸癌死亡人數也不斷下降,但規律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人數還是有限,加上疏忽早期症狀,也讓治療上會相對棘手。邱德生表示,國健署從1994年開始推動抹片檢查,主要提供30歲以上的女性免費檢查,反之,30歲以下的女性檢查就必須自費,隨著初次性行為年齡降低,也讓年輕女性感染HPV病毒的機率大增。目前臨床會看到子宮頸癌的患者年齡,呈現M型化,一組是20歲到30歲,另外一組為70歲到80歲。年輕族群是多不認為子宮頸癌與自己有關,加上沒有抹片檢查,發現也常常是晚期,而高齡族群的患者,通常是不願接受抹片,甚至這輩子從未接受過內診,而錯失被發現的機會。抹片檢查僅7成敏感度 其餘3成仍須靠病毒檢驗揪出根據統計,30歲以上的台灣女性,三年內接受抹片的比例約五成左右,遠低於歐美國家的八成。邱德生表示,有些女性對於抹片,會有莫名的恐懼,可能來自於第一次抹片或是內診經驗不佳所致。但現在有薄膜式的抹片,採檢時即使醫師的技術有待加強,不適感能大幅降低,只是需自費約一千元左右。邱德生表示,其實女性只要年紀符合抹片資格,婦產科醫師都會主動協助採檢,有些常規接受抹片檢查的女性,也會可能發生子宮頸癌。主要是抹片的敏感度雖高達七成,但還是有三成的不敏感度。所以現在都在推動傳統抹片檢查加上人類乳突病毒PCR檢驗,約需自費一千八百元。邱德生表示,抹片會有三成的不敏感度是因為有些女性可能剛好分泌物較多,抹片沒辦法抹到細胞,導致檢查時沒有確實檢驗到病毒,透過人類乳突病毒的檢驗,能把剩餘的三成不敏感度查出來。速記重點二●抹片檢查:可能因剛好分泌物較多無法檢驗到病毒。●人類乳突病毒檢驗:補足三成不敏感度。 有過性行為還可以打子宮頸癌疫苗嗎?邱德生表示,子宮頸癌疫苗施打的目的是為了「預防」,因此政府推動高中生及早接種,就是希望能在初次性行為發生前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根據研究,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降低65%到85%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也能降低97%感染高危險的HPV16或18型的感染。臨床上有非常多女性會問,難道有過性行為之後就不能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了嗎?邱德生表示,如果已經感染HPV病毒,再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是沒有效果的,建議已經有過性行為的女性,若要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可以先做人類乳突病毒檢測,確認沒有感染就能接種,效果最佳。邱德生表示,目前除了呼籲女性可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男性也建議接種,約有三成的喉癌與感染HPV病毒有關,主要是性行為不在只從陰道,口交也是主要的性行為方式,因此男性也可能因為感染HPV病毒,而產生癌變。速記重點三子宮頸癌疫苗:●先做人類乳突病毒檢測,確認沒有感染就能接種。●男性也建議接種。>>【延伸閱讀】HPV疫苗懶人包
-
2022-02-16 癌症.頭頸癌
年逾萬人罹頭頸癌 口腔頻潰瘍、吞嚥卡卡快就醫
三立董事長林崑海因頭頸癌病逝,據統計,全台每年逾萬人確診頭頸癌,約9成是男性,菸、檳榔、酒是最主要危險因子,醫籲一旦口腔潰瘍超過2週沒好、吞嚥卡卡或疼痛,務必立刻就醫。三立媒體集團董事長林崑海罹患頭頸癌,昨天晚間病逝高雄榮民總醫院,享壽70歲。嘉義長庚耳鼻喉科系主任徐正明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頭頸癌是多種癌症的總稱,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舌癌、喉癌等,是台灣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全台每年有超過1萬人新確診為頭頸癌。徐正明說,由於頭頸癌涉及的器官廣,可能影響進食、呼吸、說話等功能,對生活品質影響相當大,同時也可能影響顏面外觀,影響患者社交與心理狀態,是和其他癌症最大不同之處。頭頸癌患者約有9成是男性,依照罹癌部位不同,危險因子略有差異,徐正明指出,口腔癌為頭頸癌患者的大宗,主要與吸菸、嚼檳榔有關,吸菸會導致唾液減少、刺激口腔黏膜,嚼檳榔則因長期摩擦口腔黏膜增加纖維化和病變風險。他解釋,口腔癌患者以青壯年族群為主,大多是需要熬夜的勞力工作者,像是遠洋漁船船長、貨運司機、夜班人員等,必須靠著嚼檳榔或吸菸頻繁提神。徐正明表示,咽喉癌則主要和喝酒、滾燙食物有關,烈酒、滾燙食物與辛辣食物都可能刺激或灼傷食道,另有少部分可能和危險性行為導致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係。頭頸癌上身,其實有跡可循,徐正明提醒,民眾若口腔潰瘍超過2週沒癒合或吸菸族口腔內出現紅斑、白斑,都務必到醫院檢查;除此之外,在吃東西、吞嚥時如果發現「卡卡的」或是有疼痛感,也可能是危險徵兆,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徐正明強調,早期罹患頭頸癌,常常需要開刀拿掉喉嚨,許多患者聽到後常嚇到不敢回診治療,但如今醫療進步,已有愈來愈多微創手術可直接切除病灶,傷口也不會太大,呼籲民眾務必盡早治療,切勿聽信偏方、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
2022-02-11 癌症.乳癌
安潔莉娜裘莉沒得乳癌卻切除雙乳!乳癌高危險群需預防性切除?乳癌權威說出真相
本文摘自466期 文/夏金剛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於2013年5月14日向世界拋出了震撼彈。健康的她,宣稱為了降低罹癌風險,已在當年4月27日完成「預防性雙乳切除手術」治療,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當學界的攻防尚未止息,兩年後,她又摘除了卵巢。失去雙乳和卵巢,對女性身心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更遑論她還是全球性感偶像,當然,這個艱難的決定,是經過專業醫療評估與深思熟慮,因為,裘莉已清楚意識到自己是乳癌的最高危險群…… 高危險群分三類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乳癌基本上真的有高危險群,它分成低高危險群、中高危險群及最高危險群。 ❶低高危險群包括了肥胖、缺乏運動、熱愛高脂高醣低纖維飲食、吸菸、經常暴露於環境荷爾蒙者,若將健康女性設定為「1」,低高危險群的罹癌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1.5倍(1.1~1.9倍)。❷中高危險群具有更為清晰的輪廓,詳述如下:‧家族史:二等親內有人得乳癌(祖母、外婆、母親、姊妹、女兒);家族中至少有兩人得乳癌;家族中罹癌者低於35歲,則與遺傳基因明顯相關,個人發生乳癌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個人病史:一側乳房曾得過乳癌;曾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荷爾蒙:初經早(12歲以前)停經晚(55歲以後);停經後長時間補充女性荷爾蒙;停經後肥胖者。‧分娩相關:35歲才生第一胎;沒有生育過;沒有哺乳過。上述類型,罹患乳癌的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2~4倍。❸最高危險群至於超過4倍的「最高危險群」,且以裘莉的案例來進行說明。裘莉的母親得了卵巢癌,阿姨得了乳癌,兩位長輩去做了基因篩檢,雙雙測出BRCA1基因變異,裘莉檢查也出現變異,BRCA1和BRCA2屬於抑癌基因,這兩個基因若其中之一有缺陷,細胞就會發生癌變。另外,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及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亦屬最高危險群。「雖然上述三種危險群的罹癌機率較一般人高,但癌症發生的成因很複雜,臨床上,90%罹患乳癌的女性也沒有家族史,所以每個人都不可以掉以輕心。」張金堅說。BRCA1帶因者罹癌機率高達8成張金堅表示,基於家族二等親罹癌和基因變異的雙重憂慮,結果裘莉也去檢測基因,並證實自己也是BRCA1帶因者,BRCA1帶因者罹癌的機率不能以高出健康女性多少倍來描述,而是她們終其一生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0%,得到卵巢癌的機會也達50~60%。裘莉為了延長陪伴兒女的光陰,決定去做「雙側預防性全乳房切除手術」。由於現代醫學發達,乳房可以重建,胸型美觀倒不受影響,但就算切除雙乳,裘莉仍面臨卵巢癌的風險,因此兩年後她也切掉了卵巢,一旦乳房和卵巢都切除, BRCA1帶因者可增加24%絕對存活率。隨子宮頸癌退位,乳癌個案年年增多張金堅進一步說明,子宮頸癌曾是台灣女性癌症之冠,國民健康署自1995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6分鐘護一生」推動25年來,癌症發生率從第1位降到2016年的第8位;死亡率則從第4位降到第7位。另外,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固然也可預防子宮頸癌,但國家補助癌症篩檢,可說功不可沒,子宮頸癌五年存活率能達九成以上,多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賜。隨著子宮頸癌退位,乳癌排名在這短短15年不斷向前,每年都以7~8%的速度在衝刺,自2003年起,登上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的榜首,蟬聯至今,平均每46.6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乳癌,2018新增個案超過一萬四千人,而且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中。 少了乳房和卵巢,還有女人味嗎?「沒有卵巢就不會得卵巢癌,沒有乳房就不會得乳癌,這時候她就可以補充荷爾蒙,所以不會失去女人味。」張金堅回答:「針對BRCA1或BRCA2帶因者,預防性切除是醫界認定可行的方法。」它能降低很高的死亡率,但手術邊緣務必切除乾淨,以免在角落處留下少許乳腺組織,不然還是有機會轉變成乳癌。由於裘莉還沒有罹癌,因此不會有癌細胞跑到血液中,所以才稱之為「預防性切除」,這個遺傳基因在美國占10%,台灣差不多在5~10%中間,比較低一點。X光攝影檢查,揪出早期乳癌張金堅表示,這個成長趨勢不全然負面,除了社會高齡化、肥胖人口增加、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導致新病人數增加之外,由國民健康署補助之「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亦協助找出了更多的早期乳癌患者。針對45~69歲的婦女,若有家族史之婦女,則從40~44歲開始,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任務。由於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廣,乳癌人口雖然逐年增加,死亡率卻沒有跟著上升,反而趨近平穩,近年來更有下降的趨勢。「篩檢」的目的是在癌症造成腫塊或其他症狀之前,先把它找出來。乳房攝影是目前全世界公認乳癌篩檢的工具。影像醫學部的專科醫師可以捕捉到小至0.5公分的病灶,若徒手檢查,腫塊要達到1公分之際才可觸得,根據台灣台大公衛學院的統計,透過乳癌篩檢,可以降低乳癌致死率達41%,也可以增加30%之早期發現比率。拍攝時,如果乳房擠壓得越緊密,影像就越精確,穿透組織所需的輻射量也越少,但同樣也會帶來些許疼痛,可能讓部分女性朋友抗拒再做第二次。「現在設備比較先進,已大幅降低不適感,一次短痛可換來健康的保障,算相當值得。倘若因為怕痛而延誤成了第2、第3期,甚至第4期,就太不划算了,如果第0期、第1期就可以發現,治療起來也比較簡單。」張金堅總是苦口婆心的勸導女性朋友。 定期接受篩檢,遠離乳癌威脅張金堅說明,找到早期的乳癌有幾個好處,首先,治療會比較簡單,藥物副作用較少,不只生活品質會好,活存率更高,醫療資源也不會浪費。而乳癌如果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以台灣現有的醫療水平,0至1期5年的存活率超過95%,第2期達89%,第3期達72%,甚至第4期仍有33%,因此民眾不需談癌色變,只要定期接受篩檢,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相信全國民眾皆可以輕鬆防癌,遠離乳癌之健康威脅。正如安潔莉娜裘莉所說:「生命本就存在著許多挑戰,但我們不該被那些可以預防並控制的事件給擊倒。搭配乳房超音波,找出隱藏緻密乳房間塊狀物但乳房攝影較不適用於緻密的乳房。這時便要進一步藉由診斷,利用乳房超音波輔助。雖然乳房攝影可以看見觸診無法發現的腫塊或不正常的惡性鈣化點,但超音波也可能相對找到乳房攝影看不見的腫塊。超音波的優勢在於不會有輻射的疑慮,而且可應用於無法使用乳房攝影檢測的緻密乳房,並找出隱藏在緻密乳房間的塊狀物。目前認為超音波對人體無害,尤其適用於不到40歲的女性、懷孕或正哺乳的女性。不過,超音波同樣有其侷限性,與乳房攝影相比,它非常依賴操作者本身的經驗,因此不適合做大型篩檢。 延伸閱讀: 。國際期刊證實:中年婦女只要做這個動作,乳癌發生風險大降3成2 。吃紅肉增乳癌風險,國際期刊研究:改吃這個顏色的肉,可以降低發生率
-
2022-0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性包皮呈火山口龜裂狀小心是糖尿病! 醫籲出現5症狀應速就醫
每到歲末之際,許多人都會趁年底之前檢視一下今年發生在身上的大小事,尤其對於自身健康問題,往往會想趁著底前的休假好好認真面對。就有不少平時因包皮過長難以清潔、發炎困擾的男性,鼓起勇氣趁著年底前的連續假期或請幾天年假,尋求專業醫師討論並解決私密大事。少年郎包皮呈現火山口龜裂狀 就醫檢查竟是糖尿病惹禍該不該割包皮,向來是見仁見智的議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有些男性包皮過長,但勃起時龜頭能自行露出,就不一定要割除包皮,若想改善不舒服或不美觀的需求,再考慮手術即可。不過,如果出現包皮往後推有困難、無法順利露出龜頭,或勃起後龜頭無法自然露出等,就符合包莖現象,或是清洗困難,都建議應切除過長包皮。顧芳瑜醫師說明,通常包皮龜頭出現紅、腫、熱、癢及脫屑等5種狀況,表示龜頭包皮已有發炎現象,建議先就醫治療,若治療後未改善,仍反覆發炎超過2次以上,則應施以手術處理。顧芳瑜醫師提到,門診曾遇過1名20多歲的年輕人,因包皮呈現火山口龜裂狀備感困擾前來就醫,抽血檢查後發現糖化血色素8,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事實上,糖尿病族群由於高血糖易導致抵抗力與免疫力低下,使得包皮反覆性裂開、難癒合,在與患者討論後,決定進行包皮切除手術,平時做好清潔,同時一起治療糖尿病,多方防範包皮再度發炎感染。包皮手術日新月異 包皮槍問世提升患者術後滿意度傳統包皮手術是以手工切割、縫合,手術時間較長,傷口美觀與否需仰賴醫師的縫合技術,術後傷口疼痛度明顯,須1.5至2個月的復原期;雷射電燒手術可同時進行切割止血,破壞較少,但術後傷口仍有不平整的風險。隨著包皮槍的問世,結合提升術後傷口的美觀、降低疼痛感及加速復原期的優點,而這也是多數患者就診時特別在意的問題,術後滿意度也大幅提升。顧芳瑜醫師指出,包皮槍依據陰莖大小共有9個尺寸,適合發育後的青少年至成人,目前經過改良後的新一代包皮槍,具有專利可視型的透明視窗,可觀測包皮和繫帶的位置,讓醫師操作更順手,能精準控制包皮割除的長度,避免傷及繫帶,加上縫合的鋼釘更緊密貼合,更增加勃起後的美觀度,加上出血量更少,疼痛度降低,術後翌日可正常上班,包皮槍手術後3天不要洗澡,後續每天固定換藥,約1個月的復原期後即可恢復性生活。若包皮過長且染過菜花等性病 建議手術處理搭配施打疫苗醫學研究統計,新生兒百分百有包莖現象,成長到國高中約6成會「解封」,可觀察再決定是否進行包皮手術;另外,根據WHO研究顯示,割除包皮能有效降低愛滋病傳播及HPV病毒的傳染,也能讓龜頭清潔容易減少發炎感染,並降低陰莖癌的機率。值得注意的是,若包皮過長且染過菜花等性病,建議手術處理搭配施打疫苗,可降低復發率。顧芳瑜醫師也呼籲,男性平時應注重包皮清潔,如此不僅照顧好「小弟弟」,也能兼顧另一半的私密健康。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喉嚨痛1個月竟是「HPV誘口咽癌」! 你正在做的「1行為」恐淪幫兇 ·包皮過長=包莖?兩者有何不同? 泌尿科醫破解常見迷思
-
2022-01-09 該看哪科.皮膚
手指、腳趾黑點是病毒疣?為什麼會受到感染?醫詳解常見症狀
民眾手指、腳趾等各皮膚部位出現黑點、甚至感覺有些變厚,總會讓人有些擔心和疑惑,深怕會不會是皮膚癌。美麗信義皮膚科診所曾奕騰醫師指出,皮膚出現黑點的可能性相當多,若合併出現增厚、變硬、像繭,其可能是受到病毒感染的病毒疣,建議盡早就醫治療,以避免不只影響外觀和生活,甚至可能出現癌化,或掩蓋了皮膚癌的警訊。 什麼是病毒疣?為什麼會受到感染? 曾奕騰醫師指出,皮膚出現黑點,可能因素包括了長痣、長斑、外界因素染色、外傷形成小傷口,亦有可能是黑色素瘤等皮膚癌,常見的也包括了病毒疣。 病毒疣是一種HPV病毒感染,即人類乳突病毒,和常聽到的子宮頸癌是同一種病毒,只是類型不同,途徑以接觸傳染進行,包括間接傳染,例如許多民眾在家沒有穿拖鞋的習慣,到親友家作客等也不穿拖鞋,環境中有病毒就有可能受到感染。另外像是夏季去游泳池、冬季泡溫泉等,這些赤腳的公共場所,自然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提醒民眾日常應保持穿拖鞋、室內拖等習慣,以利作可控的防範。 HPV病毒雖然對於皮膚穿透力不強,但有細小的傷口就可能入侵,例如於手腳,民眾常有撕手皮、腳皮的習慣,又或是香港腳的傷口,這些細微傷口就有可能受到感染,因此手腳是常見受到感染的部位,不過也不單僅限於此,身體各處皮膚皆有可能受到感染。而若是患者本身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等,或是受到藥物影響,使得免疫功能較為低下,不僅容易受到感染,感染後範圍及嚴重程度也會比一般人更加厲害。 病毒疣的常見症狀,醫:盡早檢查慎防皮膚癌! 曾奕騰醫師表示,受到病毒疣感染,患部外觀常見會出現凸起顆粒、聚集許多黑點,該皮膚表面也常見變厚、變硬、摸起來會粗粗的,和長繭相似,也可能出現搔癢的情況,而若是出現在手部、腳部,容易受到外界壓力進而產生疼痛感,也有患者沒有特別的感覺。 若遲遲不治療,也將可能持續長大、擴散,甚至形成自己的右手傳染給左手,或是身體各處的情況,對於外觀及生活都可能產生影響。醫師診間就曾遇過患者雙手、雙腳長了好幾十個病毒疣,甚至形成大塊病兆。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疣若遲未改善,也有少數案例研究發現,因皮膚細胞持續受到病毒影響,導致細胞出現癌變,是有形成皮膚癌的可能。而病毒疣常見以手指、腳趾出現黑點表現,也正好與皮膚癌的黑色素瘤相似,即便沒有出現癌變,也有可能因此誤判,也就是其實真的有皮膚癌,但患者一直誤以為是病毒疣。這兩點也都是民眾需要注意的,提醒手指出現黑點,還是先盡早檢查為佳。 如何改善、治療病毒疣?醫:就醫治療為上策! 病毒疣的改善及治療方式,曾奕騰醫師指出,民眾自行改善的方法其實相當有限,最多僅能做到預防,如前述提到的保持穿拖鞋的好習慣。許多民眾會自行以指甲剪、小剪刀、磨刀等方式試圖自行消去,醫師指出,這類的方法其實改善相當有限,因為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深度,這類自行破壞的手法,若較淺,對患部一點影響也沒有,只是破壞皮膚而以;若較深,則很容易出現傷口感染,且也未必就把病毒徹底清除。 曾奕騰醫師建議,病毒疣最佳處理方式,就是尋求醫師協助,除了排除皮膚癌的可能性,也可以作良好的治療,徹底根除病毒。治療方式相當多元,主要方向為去除感染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為主,或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常見如先以冷凍治療的方式殺死病毒,並提供患者外用的水楊酸溶液返家後塗抹。其他也包括了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等。 不過治療並非一蹴可幾,畢竟通常感染較深,特別是手腳,視患者個人情況療程有所不同,以常見的冷凍治療來說,會需要5~10次,甚至更多,提醒患者應耐心並遵照醫囑持續治療,並與醫師確認是否康復再決定是否還需要回診,並持續觀察有無復發跡象,如此才是良好的解決之道。《延伸閱讀》 .脖子、腋下的小肉芽是什麼?是腫瘤嗎?要如何消除? .皮膚長痣是皮膚癌嗎?醫教簡單3招自我檢測!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0 性愛.性病防治
不只菸酒檳榔!「口愛」性行為染HPV恐致頭頸癌
抽菸、喝酒、吃檳榔容易引發頭頸癌,然而近年最新研究證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可能導致頭頸癌,且不分男女都可能感染。醫師呼籲,民眾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來預防,女性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且須謹記採取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與伴侶的健康。頭頸癌中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約九成以上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HPV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而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也可能有感染風險,長期重複感染HPV,可能有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近年醫界發現,與HPV相關的頭頸癌有上升趨勢,在美國有7成的口咽癌是由HPV感染,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在台灣也有成長趨勢,約3成的頭頸癌與HPV有關。朱本元表示,過去男性常暴露於菸、酒、檳榔等高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但臨床上發現,現越來越多男性患者並無菸、酒、檳榔的曝露史,依然被診斷出頭頸癌,進一步檢查都可以在患者口腔採檢到HPV。「很多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難接受自己罹患頭頸癌!」朱本元指出,民眾被診斷出頭頸癌往往多是晚期,民眾一但確診,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治療後嚴重影響病人外觀與社交能力。且頭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像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民眾容易輕忽,建議民眾若有症狀超過兩周未改善,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台灣現無常規口腔HPV篩檢,朱本元表示,不論男女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亦可預防HPV引發的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菜花等癌症或疾病,全台有超過270間HPV衛教友善場所,民眾可直接前往諮詢。也呼籲民眾採取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兩性共同預防HPV。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指出,為強化民眾對於HPV相關頭頸癌的認知,並提高預防意識,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以「癌從口入」為核心概念,推出「口愛不口癌 69號愛的私廚」主題活動,和外送平台首度合作打造pandamart熊貓超市「愛的有機無毒」專區,呼籲民眾享受口愛同時也要注意HPV感染風險,另特別邀請廚佛瑞德 Fred親身示範如何運用有機無毒食材製作愛的參度料理,和另一半一起做料理、吃美食也要愛的健康,共同預防HPV。
-
2021-1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二劑BNT預備開打 亞東醫師整理各類疫苗懶人包
教育部近日開始徵詢國內中小學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之意願,又再掀起疫苗討論,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理事長陳志道表示,家長目前專注於COVID-19疫情,很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但其實這些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等重要。陳志道綜合整理青少年各時期及類型之建議接種疫苗,其中青少年幼兒期包含「水痘疫苗(Varicella)」,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B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Mumps-Rubella, MMR)」,以及「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etanus-diphtheria, Td)」等,接種後需注意抗體力價可能隨時間消失,可經醫師評估是否再追加。青少年建議接種之疫苗則包括,「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建議9至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因為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流感疫苗」,該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建議各青少年每年接種一劑,提升群體免疫力。另外,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接種「A型肝炎疫苗」,防止遭病毒汙染餐飲導致急性肝臟發炎,尤其建議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施打2劑,2劑間隔6到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建議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以避免在當地遭感染;若有先天性心臟病、氣喘、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則可考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以避免肺炎、嚴重菌血症及腦膜炎等。陳志道提醒,青少年及父母可先依據個人疾病史、疫苗史及危險因素,檢視可能需要的疫苗選項,至醫療院所作全面性疫苗評估,在身體條件允許下接種疫苗,保護自己更保護家人。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1-26 癌症.其他癌症
陰道異常出血?白帶異常增加?出現這些症狀恐怕已罹患子宮頸癌
國內女性癌症死因在第7、第8名徘徊的癌症-子宮頸癌,是現在少數可以以疫苗預防的癌症之一,研究發現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有關,其中以HPV 16和HPV 18這二種病毒株為主要元凶。什麼是子宮頸癌?子宮頸是子宮底部與陰道相接的狹窄開口處,形狀大多是圓柱或圓錐形,子宮頸癌發生在子宮頸細胞。根據顯微鏡下的外觀分類,子宮頸癌主要可分為:①鱗狀細胞癌、②腺癌,鱗狀細胞癌佔子宮頸癌的80%~90%,腺癌是從子宮頸內負責產生粘液的腺體發展成的癌症,近年發現,腺癌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研究發現,並非一感染HPV就會發展成癌症,細胞的癌性變化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子宮頸癌有那些症狀?早期子宮頸癌很少有明顯症狀,當子宮頸細胞出現癌變,就有可能出現下列症狀。1. 陰道異常出血2. 白帶增多3. 性愛過程異常疼痛4. 停經多年後突然出血《提醒!女性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盡速就醫檢查》子宮頸癌篩檢方式除了定期抹片,還有其他篩檢方法嗎?子宮頸抹片檢查可檢測子宮頸及其周圍是否出現異常細胞,可以檢測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癌前狀態(而這些細胞變化很有可能發展為癌症)的唯一方法,子宮頸抹片檢查簡單又快速,但在採集檢體時可能會產生些許不適。採檢過程,醫師會利用鴨嘴器具,撐開陰道,使醫師能清楚看見子宮頸位置,利用特殊採檢刷子或刮棒,取下部分子宮頸細胞,置於玻片或保存液中,送至實驗室檢查是否有異常。HPV DNA檢查可以直接檢查是否有受到HPV的感染,若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過度驚慌,因為HPV分成許多亞型,HPV 16和HPV 18才是導致子宮頸癌的高風險病毒株,建議30~65歲之間的女性,至少每5年進行一次HPV DNA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檢測到可見的細胞異常,而HPV DNA檢查則可以檢測高危險性HPV DNA的存在,HPV DNA檢查與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採檢方式相同,但是此檢查法可以分析是否存在高危險性HPV感染的細胞進行了不同的測試,與任何醫學檢測一樣,HPV檢測也不是100%準確的,應定期追蹤並安排檢查,以確保安全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