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HPV
共找到
165
筆 文章
-
-
2020-06-26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子宮頸抹片檢查得上婦科診療台 這五件事最好避免!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子宮頸癌被卵巢癌擠下,掉到第11名。衛福部國健署認為,子宮頸癌死亡排名往後,可能與民眾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有關。目前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女性,每年補助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但醫師提醒,只要有了第一次性行為,就應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明,子宮頸是子宮與陰道連接處,這個位置若出現癌變稱為子宮頸癌,台灣每年約有1500名女性發現自己罹病,600多名因此過世。衛福部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宣導這項篩檢「六分鐘,護一生」。不過,郭安妮表示,臨床上有人20多歲就罹患子宮頸癌,甚至有人在30歲第一次接受抹片檢查,就確診罹癌。郭安妮建議,只要有了第一次性行為,就應該每年赴醫院自費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在360元到500元不等,接受抹片檢查之前,記得不要沖洗陰道、避免盆浴、勿放置塞劑、前一夜不要有性行為,且要避開月經期間。絕大部分子宮頸癌經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國健署指出,一般健康女性約有9%至20%感染HPV病毒,推估女性終其一生約有二分之一的機會遭到感染。多數感染者能自行痊癒,僅少數持續感染者會演變成子宮頸癌,但女性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會是那群少數之一,因此性行為後定期篩檢是有必要的。郭安妮指出,子宮頸癌危險因子包括性行為較早、性伴侶較多、伴侶曾經有過多名性伴侶、有子宮頸癌家族病史、有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這些危險因子的女性,要特別注意自身健康與定期篩檢。
-
2020-06-23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台癌調查:3成男女沒感情就上床 7成沒戴套 增罹癌風險
HPV主要是透過性行為傳染,只要發生過性行為,就有感染HPV的風險。而據美國研究,不論男女,人的一生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機率高達80%。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公布「2020 HPV認知及態度調查」,該研究透過網路問卷,調查2000位19到35歲民眾(男女各1000份)。結果顯示,台灣超過3成民眾曾在毫無感情基礎下進行性行為,其中19至35歲民眾的比例最高另外;另外,調查也發現,近7成民眾發生性行為時沒全程使用保險套,恐導致自己及性伴侶加速步入HPV的威脅中。 台癌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據衛福部日前統計,HPV是造成台灣女性癌症十大死因中,排名第八子宮頸癌的主因;而報告結果也顯示,受訪者中有66%民眾聽過HPV,其中女性比男性在HPV的認知度上更高。蔡麗娟說,進一步分析後,結果也發現儘管逾8成女性有正確HPV預防觀念,但84%女性卻未接種HPV疫苗;其3大主因為:不知道可諮詢的科別(43%)、害怕或不喜歡進入診間(22%)及不好意思與朋友討論或開口,以致於不瞭解(18%),顯見民眾對於HPV與自我關連性、預防急迫性上仍認知不足。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HPV有高達100多種型別,其中第16、18、31、33、45、52及58型HPV為高危險型別,具高致癌風險,最常見為第16和18型造成約70%的子宮頸癌;其次則是跟生殖系統有關,包括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及直腸癌等。另外有些間接證據顯示,HPV可能跟頭頸癌有關,如美國最近對9價HPV疫苗適應症上,已核可可預防頭頸部癌症。至於其他像是前列腺癌、肝癌、肺癌等,則有待進一步科學驗證。在HPV病毒感染途徑上,李秉穎說,最主要約95%以上都是因性行為而傳染,但口水裡面也會有HPV病毒,如果口水或其他分泌物沾染到龜裂的黏膜或皮膚時,都可能會在局部引起癌症的變化。而目前通過食藥署核准的疫苗,李秉穎說分為2價、4價和9價,可預防至少7成造成子宮頸癌的高危險型HPV;其中4價可同時施打於男女性,9價可預防前述型別的HPV感染外,對31、33、45、52和58等五型高危險型別具直接保護力,衛福部核准9至45歲男女性施打。
-
2020-06-12 癌症.卵巢.子宮
女星發現子宮頸病變 醫:非罹癌籲女性可做抹片等檢測
成年女性須留意子宮頸癌外,癌前病變也得留意。女星林真亦在臉書發文表示,日前去做人生第一次的抹片檢查,就確診「cin3子宮原位癌」,說當下非常錯愕,彷彿人生跑馬燈就在眼前揮手。但她也說算很幸運、在第零期時就發現,並做了手術,謝謝大家關心與幫助。婦產科醫師表示,子宮頸癌第0期,跟cin3仍有差異,建議30歲以上女性可透過定期子宮頸抹片、HPV病毒檢驗、甲基化基因檢測等方式檢驗。林真亦在臉書並勉勵自己「還有夢要實現,重度癌前病變還不算最糟,往好處想幸好趁早發現,趕快治療好就好。」粉絲也紛紛獻上祝福,希望能早日康復。雙和醫院副院長、婦產部主任賴鴻政表示,子宮頸癌為女性重要癌症疾病之一,其分期可分為第0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及第四期;而近年因子宮頸抹片篩檢觀念普及,現大部分子宮頸癌都是早期發現,手術即可治癒。賴鴻政說,子宮頸癌第0期,又稱為原位癌,跟cin3雖相關但仍有差異;上述個案的第CIN3,稱為子宮頸表皮內癌病變,分為1到3級,第3級屬子宮頸癌前高惡度病變。他將子宮頸以一顆木瓜來比喻,0期癌是木瓜的外皮細胞整個壞掉,但沒壞進肉裡面;而cin3則是木瓜整層皮約三分之二細胞壞掉,但仍有一部分細胞是好的。賴鴻政說,據臨床上經驗,cin3約有七成會進展成0期癌,而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也有機率進展0期癌,再惡化成子宮頸癌,應請教婦癌科醫師即早處理。若為cin1,七成以上會自己好,應不需處理;cin2則不到5%會進展成cin3,建議回診追蹤觀察即可。若為cin3,現行會以椎狀切除術,在子宮頸以電燒或刀切方式切除病灶,但切的深淺會因病灶大小、位置不同,或考慮女性考量未來是否生育而定。術後1、2周須注意延遲性出血外,患者每三個月應回診追蹤,以便後續診斷與治療。
-
2020-06-04 癌症.抗癌新知
新型冠狀病毒很可怕?這個病毒更該小心,5%的癌症與它有關
病毒有多可怕,從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已造成全球逾37.1萬人死亡,更影響了全球經濟到生活日常,徹底顛覆人類習以為常的運作模式,也喚起大眾對病毒預防的重視。除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危險性不能掉以輕心,生活中還有其他病毒也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嗎?事實上,同為病毒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持續肆虐。研究指出,人的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 ,約5%的癌症與HPV感染有關!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HPV感染已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之一,癌前病變一旦惡化成癌症就有致死的可能。顯示這兩種病毒同樣具有危險性高、潛伏期長,且無論性別皆有可能感染,著實不可輕忽。高感染風險 不留意可要命HPV可能導致多項癌症與疾病,除了子宮頸癌外,肛門癌、口咽癌也讓人聞風喪膽。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癌科主任許世典指出,HPV有高達100多種型別,感染高危險型別的HPV更具有高罹癌風險。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蟬聯女性癌症十大死因排名第七(2017-2018)。若持續感染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便可能導致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症等。許世典進一步說明,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潛伏期長 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染HPV與新冠病毒也同樣都有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高傳染力!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平均7天),然而HPV潛伏期更長,一般為3星期到8個月,更可能達10年以上。由於多數受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不適,導致許多人被感染後渾然不知,更將HPV傳染給另一半。許世典提及,如果自身免疫力低落,再加上持續重複感染,也可能於日後引發相關疾病與癌症。男女都有風險 預防一樣重要許世典說,現階段多數專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而HPV的傳染則與行為模式有關,最常見的傳染途徑為性行為,感染機率與性行為次數及對象數成正比。此外,也可能透過接觸皮膚傷口、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其中,最需注意的是若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附著的公共設施,也可能造成感染,包含公共浴池、溫泉、游泳池等場域。許世典提醒,不是女性、或是性生活較複雜的族群才有可能感染HPV,即使是固定性伴侶,甚至未發生過性行為,皆有可能感染。因此兩性共同預防,更能保護自己與另一半。無需佛系防「病毒」 施打疫苗主動出擊兩者唯一的差別是,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核可的抗病毒藥物,各國皆積極投入疫苗及藥物研發,引領期盼疫情救命稻草的出現。現階段僅能以戴口罩、勤洗手等「被動防護」。許世典表示,相較之下,面對HPV病毒的威脅,已有疫苗可接種,能「主動出擊」以提高防禦力,且保護力可達10年以上。目前通過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疫苗,分別為2價、4價和9價。他補充說明,2價疫苗可預防16型與18型HPV的感染;4價疫苗則比2價疫苗多了可預防菜花的6型與11型,因此可同時施打於男女性;9價疫苗可預防前述型別的HPV感染外,更對31、33、45、52和58等五型高危險型別具有直接保護力,適合9~45歲男女施打。在HPV可提前預防之下,許世典呼籲,不論男女皆應提早接種HPV疫苗,預防癌前病變發展的可能。此外,預防HPV還可以做的是:安全性行為,多重防護你及伴侶的健康;女性記得透過定期抹片檢查,避免潛在的HPV病毒威脅。【延伸閱讀】 老是想睡、精神不繼、感到疲勞...醫籲:做這項檢查找出原因吧! 小孩看牙免驚 睡一覺就能治好蛀牙 不讓癌細胞長大!醫籲,遵守健康6原則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6-02 性愛.性病防治
非性行為才會染HPV! 醫揭公共3危險地方
2019新型冠狀病毒(後稱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已造成全球逾34萬人死亡,儘管台灣防疫能力全球有目共睹,仍累計7起的死亡個案。事實上,同為病毒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持續肆虐;根據研究指出,人的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且約5%的癌症與HPV感染相關,這兩種病毒的特性,同樣危險性高、潛伏期長,且無論性別皆有可能感染,著實不可輕忽。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HPV感染已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之一,癌前病變一旦惡化成癌症就有致死的可能,然而,根據研究顯示,施打HPV疫苗可提高預防效果,現行疫苗有2、4、9價等3種,不同價別代表能預防的病毒種類,應盡早接種,主動提高防禦力。新冠病毒的高危險性不能掉以輕心,而生活中還有其他要防範的病毒也正威脅著生命。感染HPV可能導致多項癌症與疾病,除了子宮頸癌外,肛門癌、口咽癌也讓人聞風喪膽。相似1:高感染風險不留意可要命HPV有高達100多種型別,感染高危險型別的HPV更具有高罹癌風險。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癌科主任許世典進一步說明,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蟬聯女性癌症十大死因排名第七(2017-2018),每年有600多名女性死亡,若持續感染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便可能導致多項男女癌症,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症等,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 相似2:潛伏期長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染HPV與新冠病毒也同樣都有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高傳染力。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平均7天),然而HPV潛伏期更長,一般為三星期到八個月,更可能達10年以上。由於多數受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不適,導致許多人被感染後渾然不知,更將HPV傳染給重要的另一半,如自身免疫力低落,再加上持續重複感染,也可能於日後引發相關疾病與癌症。 相似3:男女都有風險預防一樣重要現階段多數專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而HPV的傳染則與行為模式有關,最常見的傳染途徑為性行為,感染機率與性行為次數及對象數成正比;此外,也可能透過接觸皮膚傷口、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其中,最需注意的是若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附著的公共設施,也可能造成感染,包含公共浴池、溫泉、游泳池等場域。不是女性、或是性生活較複雜的族群才有可能感染HPV,即使是固定性伴侶,甚至未發生過性行為,皆有可能感染。因此兩性共同預防,更能保護自己與另一半。 許世典呼籲,相較現階段新冠病毒僅能以戴口罩、勤洗手等「被動防護」,面對HPV病毒,更能「主動出擊」接種疫苗以提高防禦力,且保護力可達10年以上。 延伸閱讀: 性行為不是感染菜花唯一途徑! 這些地方也藏病毒 感染HPV病毒非女性專利! 男性3種癌多由「性」引起 
-
2020-05-31 癌症.卵巢.子宮
三防線防子宮頸癌 國健署籲女性勿因疫情而忽略定檢
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疫情雖趨緩,但仍有部分民眾擔心感染疑慮而減少就醫。國民健康署呼籲,子宮頸癌雖屬於慢性且早期徵狀不明顯疾病,但仍可以安全性行為、接種HPV疫苗、子宮頸抹片檢查等三道防線防來預防並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並呼籲30歲以上女性,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我國每年新發生的子宮頸癌個案約1500人,死亡個案則約650人,為我國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八位與死亡率第七位。女性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雖感染後多會自行痊癒,但仍有少部分人會持續感染,發生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子宮頸是連接子宮及陰道的地方,子宮頸癌即指此部位產生的癌變。因子宮頸癌前病變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或疼痛,故需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來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如經診斷為癌前病變,只需簡單門診手術即可治癒;即使經切片證實為癌症時,只要發現得早,治癒率也很高。林莉茹說,依國健署癌登資料顯示,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發現97.3%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至1期)子宮頸癌個案;而早期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更高達9成以上,不過若到第4期才發現,存活率則降至僅2成。國健署自1995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每年平均約有210萬人參加,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女性,至少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也可透過「健康存摺」、「健保快易通」APP檢視就醫提醒,勿因疫情期間而忽略定期檢查。
-
2020-05-23 癌症.其他癌症
人類乳突病毒 也會引發頭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可能造成子宮頸癌前病變,與頭頸癌也很有關係,也就是HPV陽性的口咽扁平細胞癌,引發醫界關注。頭頸癌中的口咽癌,因是否有HPV的感染而有顯著差異,近年來HPV已被公認為頭頸癌的第四種確定的致癌因子,前三種分別為菸、酒及檳榔。流行病學上,在歐美國家,有HPV感染(HPV+)的口咽癌,已超過整體口咽癌的七成以上。綜觀近20年,歐美國家無HPV感染(HPV-)的頭頸癌比率顯著下降,但有HPV感染口咽癌發生率一路攀高。美國在2010年,整體罹患有感染HPV口咽癌的男性病人數,也已超越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病人數。在台灣,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發生率變化趨勢,也和歐美國家雷同,但仍然有超過半數的口咽癌屬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即便是有感染HPV口咽癌,也會有大約一半的病人曾有菸酒檳榔的過去史。在臨床上,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病患年紀通常較輕,原發部位較常出現在扁桃腺或舌根。病人通常以咽喉異物感、吞嚥疼痛、頸部腫塊等非特異的症狀為主。醫師可藉由喉反射鏡或內視鏡檢查,或進一步針對疑似病灶切片或頸部腫塊穿刺來確診口咽癌。幸運的是,有感染HPV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腫瘤細胞對於放射線照射及化學藥物治療反應較佳,治療成績也顯著優異。過往文獻指出,若患者過往吸菸量大於一年十包,就會顯著影響口咽癌對治療的反應,酗酒及嚼食檳榔等傳統頭頸癌致癌行為,亦會導致有感染HPV的口咽癌對放、化療的成效降低。因此針對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治療,臨床醫師需參考病患本身的菸酒檳榔的過往史及癌症分期來做決定。一般而言,醫師較常建議有感染HPV的口咽癌患者先接受所謂的器官保留策略來治療,以提高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近年最新的研究方向朝向調整放射線治療照射總劑量,或針對早期小腫瘤用內視鏡或機器人手術做有效的廓清,做更精準個人化的治療。若民眾者有疑似相關症狀,建議找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盡早診斷及治療。
-
2020-05-21 癌症.卵巢.子宮
別小看分泌物! 沉默婦癌初期5情況最易被忽略
「我的母親在我就讀大學時期就已離開人世,在我心中留下不小的傷痛。當時母親因為沒有定期健檢觀念,子宮頸癌早期症狀難察覺且易輕忽,導致發現時已是末期,錯失了黃金治療時間。」這是來自一位新手媽媽的真情告白。 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十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十大癌症死亡排名第七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家庭醫學科葉筱芸醫師表示,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癌症發展伴隨徵兆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如:分泌物過多、分泌物有異味或夾帶血絲、性交後出血或其他不明原因出血。 此外,若子宮頸癌侵犯到鄰近組織及骨盆腔壁神經,則會伴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痛、頻尿等症狀,但這些症狀極易與女性私密處感染發炎症狀相似,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容易被輕忽。 葉筱芸指出,子宮頸癌形成主因是由於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但通常感染狀態不是永久性,大多數不需特別治療,約有80%的感染者可在2年內自行痊癒,但若持續感染高危險性病毒型HPV(例如HPV-16、18、31、33、45、52或58型),子宮頸細胞便會容易發生癌化。 不過,發展生成為子宮頸癌的過程通常需要10~20年,若是能及早發現,預後較佳,子宮頸癌早期(第0~1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0%、第2期為67.3%、第3期為57.3%,但如果是到第4期僅餘21.1%。 為何子宮頸癌預後佳,卻仍為女性的隱形殺手?葉筱芸說明,主要是因為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普及率,國內30歲以上婦 女3年1次篩檢率由民國86年的35.3% 提升至107年的 50.5%,且依據日前國健署公布的2018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30~39歲的女性接受篩檢比例又比較偏低。 國健署也曾分析36歲~69歲婦女篩檢情況比對癌症登記資料,以3年內曾做抹片檢查者為比較區分,3~6年未曾做抹片檢查者的罹癌增加風險約2倍、6年以上未接受抹片檢查者的風險再增為3倍,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癌風險高達3.4倍。 「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篩檢方式簡單且快速,有性經驗或30歲之後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同時,加上適合的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是以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甚至是更難以察覺的子宮癌和卵巢癌。 延伸閱讀: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30後是女人健康分水嶺! 5大必做檢查一次搞懂
-
2020-05-07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頸癌早期症狀易混淆 妳檢查了嗎?
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癌排名第七名。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癌症發展伴隨徵兆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如分泌物過多、分泌物有異味或夾帶血絲、性交後出血或其他不明原因出血。「子宮頸癌」早期症狀易混淆若子宮頸癌侵犯到鄰近組織及骨盆腔壁神經,則會伴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痛、頻尿等症狀。上述症狀極易與女性私密處感染發炎症狀相似,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容易被輕忽。子宮頸癌形成,主因是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大多數人不需特別治療,約有80%的感染者,可在2年內自行痊癒。但若持續感染高危險性病毒型HPV(例如HPV-16、18、31、33、45、52或58型),子宮頸細胞便容易發生癌化。通常發展生成為子宮頸癌的過程需要10至20年,若是能及早發現,預後較佳。子宮頸癌早期(第0至1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0%、第2期為67.3%、第3期為57.3%,但第4期僅21.1%。30歲以上女性 僅5成抹片檢查子宮頸癌預後佳,卻仍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主要原因是國內30歲以上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普及率僅50.5%;而依據國健署近期公布的2018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30至39歲的女性接受篩檢比例又比較偏低。國健署也曾分析36至69歲婦女篩檢情況比對癌症登記資料,以3年內曾做抹片檢查者為比較區分,3至6年未曾做抹片檢查者的罹癌增加風險約2倍、6年以上未接受抹片檢查者的風險再增為3倍,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癌風險高達3.4倍。母親節將至,提醒所有女性朋友「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篩檢方式簡單且快速,有性經驗或30歲之後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同時,加上適合的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察覺的子宮癌和卵巢癌。
-
2020-05-06 性愛.性病防治
HPV疫苗非女性專用 男性也需要!
子宮頸癌是女性十分常見的癌症之一,近年政府大力推動子宮頸抹片檢查,即早篩檢出癌前病變之外,加上推動國中生健保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增加預防罹患子宮頸癌的強度。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婦產科醫師李竑叡表示,人類乳突病毒(HPV),超過100多種亞型,與子宮頸癌相關的高危險型別約有17種,其中第16、18、52、58等型別為台灣較常見的高危險型別,而引起尖形濕疣(俗稱的菜花)的第6、11型屬於低危險型別。李竑叡提到,將近99.7%的子宮頸癌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所導致,傳染方式主要是以性行為感染為主,其少部分經由泡溫泉、上公共廁所或帶病毒的門把、電腦鍵盤、滑鼠等被感染,大部分的人在感染後病毒會由體內自行消除,少部分持續感染的人,於10至20年後會有發生癌前病變,甚至引發癌症的機會。目前市面上有三種HPV疫苗,李竑叡說明,二價(16.18)只有保護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四價或九價則有預防尖形濕疣(菜花)等傳染病,除了女性可接種,男性也可以預防陰莖癌、肛門癌及頭頸癌;李竑叡提醒,根據研究女性感染到HPV,傳染給男性的機會反而是比較高哦,12.3%(女傳男)>7.3%(男傳女)。HPV適應症接種年齡大致為9至26歲,HPV疫苗主要是(預期)有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最為有效,而非年齡,李竑叡建議有性行為經驗者接種,仍有保護力,尤其產後的媽咪也適合施打二價的HPV疫苗,他說,因為生產時子宮頸急遽拉扯,產後子宮頸呈現鬆軟的質地,加上子宮外頸口會有小裂傷,容易受到HPV的感染。
-
2020-04-24 性愛.性病防治
預防菜花,戴保險套有效嗎?泌尿科醫師:利多於弊
文:侯鎮邦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尖型濕疣,一種由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染感引起的皮膚及黏膜病變,其病灶外觀像群簇的花椰菜,名間俗稱菜花。人類乳突病毒有許多亞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HPV 16.18跟子宮頸癌的形成息息相關,而HPV 6.11則跟菜花的產生較為相關,其實HPV有超過一百種亞型,其中也不止HPV 6.11會造成菜花,目前已知跟菜花相關的亞型超過30種。菜花高危險群為何?什麼樣的人屬於菜花高危險群呢?由於菜花屬於性行為傳染疾病,想當然爾,不安全的性行為、過度活躍的性生活、過多不同的性伴侶等都是相關危險因子;此外年輕族群尤以20-40歲者亦屬於高危險族群。菜花潛伏期約2-3個月,初期幾乎沒有什麼症狀,多半不痛不癢,但疣狀物會越來越多,且會增大,之後引起的症狀以癢、不適感、出血和異味為主。菜花的傳染主要跟性行為相關,病灶接觸到粘膜便有可能造成該處感染,換句話說,口腔區域的感染可能跟口交相關;陰道以及龜頭陰莖的病灶可能跟一般的性行為接觸有關;肛門區域的感染可能跟肛交相關。值得一提的是,民間常聽到泡溫泉接觸到疑似不乾淨的石頭或是溫泉水而感染菜花,真得有可能嗎?當然我們不能把話說死,確實有那樣的機率,但菜花的感染還是與病灶的直接接觸較有相關性,且人類乳突病毒多半感染黏膜為主,皮膚較厚處較難穿透,鮮少會有菜花病灶。菜花的治療與預防方式:治療方面可以選擇局部塗抹藥膏達到腐蝕燒灼效果,或是雷射燒灼除去病灶,或是在麻醉的狀況下進開刀房電燒除去病灶,一般來說病灶除去後塗抹藥膏數禮拜便會痊癒,然而菜花復發率高,建議追蹤數個月甚至半年,以排除復發的可能。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那菜花有什麼預防方式呢?最實際的就是安全性行為、注重個人衛生習慣、有保護的性行為如戴保險套,不過保險套對於菜花的預防還是帶有質疑的,確實它能阻斷一部分的接觸,但對於預防菜花這個議題,學界對於保險套能否有效降低菜花發生機率仍然持有保守態度。預防的精髓在於不要造成太多無效醫療,雖然我們無法明確證明戴保險套一定能降低菜花罹病率,但這樣的作為仍是利多於弊,除了可能降低懷孕率以及不適感外,沒有實際的壞處。因此在預防菜花上,保險套的使用確實仍為一個可行的方式。健康為首,有異狀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此外施打子宮頸疫苗也是可選擇的預防方式,市面上的子宮頸疫苗目前有三種,分別為嘉喜4 (Gardasil 4)、嘉喜9 (Gardasil 9)以及保蓓 (Cervarix)。保蓓為HPV 16.18的保護性疫苗,主要用處在於預防子宮頸癌,嘉喜4比起保蓓多了HPV 6,11的保護力,除了子宮頸癌預防外亦具有菜花預防效果;嘉喜9則是近年剛上市的新型子宮頸疫苗,它提供了HPV 6,11,16,18,31,33,45,52,58的保護力,除了增加子宮頸癌保護率外同時也有菜花預防效果,因此不論男女,施打嘉喜子宮頸疫苗皆為有效的菜花預防方式。最後提醒大家,雖然傳統東方社會對於性行為傳染病較為保守,好像得到該病即等同於自身不潔或是過度縱慾,家人親屬的輿論確實要顧,然而自己的健康才是最該放在首要考量的,如果發現有類似症狀或是生殖道出現異常疣狀物,即應尋求醫療協助,讓專業的醫師評估,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侯鎮邦醫師】罹患「菜花」的高危險群為何?小心不安全性行為】
-
2020-04-20 科別.婦科
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 有效降低罹病風險
Q:有沒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罹病風險差多少?A:國內每年有千餘人罹患子宮頸癌,另有六百多人因此失去生命。子宮頸癌的病源是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過性行為的人當中,高達半數會感染HPV,其中約有一成的人無法痊癒,病毒就伺機病變造成癌症。目前沒有藥物能殺死HPV,HPV疫苗理論上能預防六至七成的感染風險,但因為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是必要的。我國補助30歲以上女性篩檢,並建議至少每三年進行一次。不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2018年子宮頸癌篩檢報告,約有兩成左右的女性逾三年、甚至五年以上未作過篩檢,而本土資料顯示,比起一到三年內有篩過的女性,五年以上未篩者的子宮頸癌檢出率將超過十倍。上述報告顯示,30歲以上的受檢女性當中,上一次篩檢距今的時間是「一年內」、「一到三年間」、「三到五年間」、「五年以上」及「從未檢查過」等,其子宮頸癌檢出率分別為0.2‰、0.1‰、0.2‰、1.1‰及1.3‰。這顯示,一到三年內篩檢一次,較有效降低罹病風險。檢查時,婦產科醫師會將鴨嘴型擴陰器伸入陰道至子宮內口採取細胞標本。部分女性可能憂心檢查過程會感到疼痛,但其實,子宮頸不太有神經,因此不會帶來不適,且能快速於一兩分鐘內完成檢查離開。記得檢查要避開月經期間,檢查前別發生性行為即可。一般來說,醫師會建議有過性行為的人一年篩檢一次,子宮頸病變者可能需要半年檢查一次,以避免不慎發生偽陰性、忽略罹病,拖久變成惡性腫瘤。諮詢專家/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郭安妮
-
2020-04-06 癌症.卵巢.子宮
賴瓊慧/2030年根除子宮頸癌 應降篩檢障礙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示2030年根除子宮頸癌,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是引起子宮頸癌重要危險因子,2030年要達成子宮頸癌發生率每十萬女性四人以下,台灣已開始針對國一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但距離達標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子宮頸癌為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七位,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八點四人,「印度、太平洋根除子宮頸癌策略聯盟」日前已舉行第一次跨國視訊會議,我國代表也在會議中分享台灣篩檢異常診斷治療報告,以及疫苗接種的初步成果。為了達標,印太策略聯盟提出三個防治策略確保初級和次級預防:一、 HPV疫苗接種涵蓋率要提高:15歲的HPV接種率可達九成。二、 篩檢方法要更精準:70%女性一生至少做過兩次精準篩檢。三、 篩檢異常者出來確診、治療:90%篩檢異常者可接受治療。提高未成年HPV疫苗接種率在疫苗方面,台灣針對國一女生提供公費HPV疫苗,目前校園接種率達八成八,但醫療院所接種率偏低,未來國一女生的公費HPV疫苗應統一在校園施打,提高接種率。另外,預算有限,公費HPV疫苗提供二價疫苗,只能讓國一女生接種,保護效果有限。根據澳洲經驗,最好擴大到13至15歲,接種年齡可向上延伸到18歲(高三),讓預防效益最高的人很快得到保護。澳洲率先全球施打HPV疫苗,全國接種率逾八成,男女都接種,HPV透過性行為傳染,全面接種後,少了相互傳染風險,感染機率大幅降低。疫苗接種效益在部分非洲國家更顯重要,因為當地缺乏篩檢系統,必須耗費鉅資和心力重新建立,比爾蓋茲基金會已特別捐助HPV疫苗給非洲國家,保護年輕女性不被感染。成年或已接觸者 加強篩檢至於成年女性及可能已接觸感染HPV者,就要好好篩檢。台灣子宮頸抹片檢查是世界最好的篩檢系統之一,但近年進入停滯期,近六年做過子宮頸抺檢者約七成,無法再突破,臨床上子宮頸癌新確診案例中,半數從未做過篩檢,有些是五年、十年前曾做過。如何接觸到不曾篩檢的婦女或使用更簡便的工具突破瓶頸,是公衛上待克服的課題。近年日本、台灣都曾出現疑以HPV疫苗受害的「痛痛女孩」,這些個案造成醫療爭議,也影響HPV疫苗接種率。HPV疫苗2007年上市至今,學界和WHO曾針對日本、愛爾蘭疫苗受害事件成立專家小組,大規模調查兩次,結論都認定和疫苗無因果關係。「痛痛女孩」的救濟補償預防接種在公衛上有重大意義,但「痛痛女孩」受害情況發生在個人就是百分之百,提供疫苗藥害救濟補償也是方法之一,建議政府成立包括兒童免疫風濕性、神經科、婦科相關專家小組,對案例嚴格審梘,由大家信賴的專家對社會說明,以免恐慌。台灣要達成2030HPV根除目標,除了現行防治政策,如何發展更精準、簡便的篩檢方法,甚至提供可自行在家採檢的工具,降低婦女篩檢及就醫障礙,將是未來更進一步的挑戰。(本文作者賴瓊慧為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4-04 性愛.性病防治
沒有性行為竟然也會感染菜花?這些地方也藏病毒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沒有性行為竟然也會感染菜花?日前一名男子總覺得肛門有異物感,且摸到不明突起物,就醫檢查發現竟是感染菜花,但男子向醫師表示,已許久都沒有過性行為,經詳細詢問之下,研判可能是使用公廁時受到感染。中醫師黃慶雲解釋,公廁馬桶座如果被菜花患者使用過而未經清潔,或肛門處有小傷口時被馬桶水花濺到等,都可能是菜花傳染途徑。一旦開始長出菜花,務必儘快就醫,越早治療,越快復原。黃慶雲表示,俗稱菜花的「尖銳溼疣」(HPV),是一種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性病。由於菜花病毒潛伏期長,加上感染初期無明顯症狀,不痛又不癢,只有皮膚外觀顆粒突起,患者很難在早期發現。因此,菜花的傳染率成為凌駕梅毒、淋病之上的性病。雖然菜花主要是透過性行為傳染,但進出三溫暖、游泳池、泡溫泉等潮溼環境,或接觸到菜花患者的分泌物、傷口,也可能受到間接傳染。醫師提醒,使用公共場所浴巾、或坐在菜花患者曾坐過的椅子、水池邊,也會提高感染風險。通常感染菜花後不會立即有症狀,一般約在半年內發作,也可能潛伏2年之久,等人體免疫力下降才發作。黃慶雲強調,確定感染菜花後,如延誤治療,男性容易引發陰莖癌,女性則會提高子宮頸癌風險,後果不堪設想。西醫以雷射、電燒或二氧化氮冷凍等方式治療菜花,目的在去除表皮突出肉芽,但肉眼看不到的肉芽無法清除,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病原沒有從根本去除,只要患者抵抗力下降,病毒又會伺機復發。此外,電燒、冷凍治療後的傷口復原不易,菜花若又在傷口周圍復發,將成為許多患者的惡夢。中醫治療菜花,主要透過內服五寶解毒散,以產生排毒、解毒、消疣等功能,提昇細胞免疫力,再加上外抹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加速菜花病源體自然脫落,同時兼顧解毒及提昇抵抗力,將復發機率大幅降低,達到完整去除病源的目標。隨民眾防疫觀念提升,黃慶雲呼籲,民眾使用公廁時最好先以酒精棉片擦拭馬桶蓋,或衛生紙沾水擦拭並擦乾,盡可能保持物品乾燥可降低感染;到三溫暖、游泳池、溫泉等地,也建議使用自己的毛巾,避免與他人共用而染病。若民眾摸到皮膚或肛門黏膜等有異物,就應立即就醫,否則菜花愈長愈大,治療愈困難。確診感染菜花後,務必帶伴侶一同治療,以免一人治癒後又接觸染病的另一半,一再重複感染。(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感染HPV病毒非女性專利! 男性3種癌多由「性」引起 泡溫泉、做SPA怕染菜花! 這2個地方最容易藏病毒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