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3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7
共找到
9704
筆 文章
-
-
2022-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情反轉BA.5何時來? 莊人祥曝最有可能的時間點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但大家對Omicron BA.5疫情何時可能爆發,十分關注。專家表示,經推估BA.5疫情可能於7月底反轉,每日本土確診病例恐會上升。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指出,不同的數理模型有不同的推估情形,疫情再度爆發的時間落點也不同,是否7月底反轉,他認為機會小一點,8月當然有可能,而所謂反轉後,本病病例數變多變少的各種說法都有,目前就是嚴密監測,做好準備,各專家建議指揮中心都會參考。王必勝指出,BA.5疫情可能於8月來襲,但外界關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說,BA.5疫情可能於8月中或8月底到來,對此指揮中心是否已有評估,BA.5疫情就是於8月來襲?莊人祥說,其實新冠疫情反轉,除了BA.5的本土基因定序升高的因素外,還有人流的關係,到底何時反轉其實很難估計,目前大致上就是以8月中旬左右的可能性高,但這只是初步估計,未來還是有修正的可能。
-
2022-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0至9歲兒童持續出現重症個案 羅一鈞:兒童應速打疫苗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本土確診患者為2萬3813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今年1月1日至7月21日統計,本土病例達432萬9914人,中重症以上個案有1萬9883人,7625人死亡,全年齡層個案致死率0.18%。羅一鈞說,目前關注0至9歲病童累積47萬5607人,死亡21人,該年齡層個案致死率為0.004 %,仍呼籲兒童疫苗開打了,雖然目前看到染疫率下降,但是0至9歲兒童還是有重症個案發生,且染疫人數每周都有2萬多人,而隨著疫情趨緩,人流恢復後,家長也會帶小朋友出去逛街、買東西、遊玩等,除維持衛生習慣外,施打疫苗也是一個好方法,建議兒童要打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熱中暑染疫亡 40多歲男在家熱暈 送醫體溫飆44度
近日天氣炎熱,更飆破40度高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86例死亡案例,其中一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精神疾病,死因為熱中暑併多重器官衰竭、肺炎併敗血性休克,該例是目前首例熱中暑併新冠肺炎染疫死亡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這名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於在家照顧,7月18日被發現在家中有昏迷情形,有緊急致電救護人員,當時體溫高達44度。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家中密不透風、沒有空調,屬於悶熱環境,懷疑是中暑,當時救護人員緊急做初步降溫,到醫院同時檢查也是檢驗新冠陽性,也有肺炎變化,7月18日到急診,7月19日併發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該名個案確實是首例中暑染疫死亡個案。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78例、86人死 4歲女童染疫引發腦膜炎5天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78例,包括中症109例、重症69例,死亡個案新增86例。今日死亡個案最年輕為4歲女童,7月中旬出現發燒、喉嚨痛,後續引發腦膜炎住院,出現腦壓下降、胸凹,以及突發癲癇重症及神經性休克,經救治但病況惡化,染疫5天後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4歲女童本身有代謝性疾病,沒有接種過疫苗,7月15日出現發燒、喉嚨痛症狀,經過診所快篩陽確診,7月16日出現食慾及活力下降、嗜睡,7月17日至急診,疑似腦膜炎住院。羅一鈞表示,院方給予女童類固醇、瑞德西韋、降腦壓藥治療,住院當日因嘔吐、呼吸費力、胸凹,有插管使用呼吸器,另因突發癲癇重症及神經性休克,給予抗癲癇藥物及升壓劑,但病況惡化,不幸於7月19日死亡,死因為急性腦炎、新冠病毒感染。另新增兒童中重症MIS-C個案,3歲男童本身無慢性病史,5月14日確診,7月14日起全身皮疹,以及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紅眼症狀,7月16日至急診,醫師因懷疑為MIS-C而收治住院,經治療後病況改善,7月21日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目前病況穩定。目前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10例,包括24例腦炎、19名肺炎、3名敗血症、8例哮吼、46例MIS-C,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1例心肌炎;其中24人死亡,包括8例腦炎、4人肺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1例心肌炎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境外BA.2.75!30多歲男自印度來台 Ct值僅20
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 BA.2.75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一名北部30多歲男性,7月10日與1名家人及1名友人從印度入境,雖登機前持有2日內陰性報告,3人於機場檢驗為陽性,定序發現男子為BA.2.75,另外2人則是BA.4,3人都有症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與同行的2人於機場檢驗,3人皆為陽性且Ct值20,且3人都有症狀,皆於7月10日出現發燒、頭暈及咳嗽等症狀,經視訊診療目前已無不適。3人採居家檢疫目前已解除隔離,皆無其他接觸者,目前無外擴跡象,社區傳染風險低。羅一鈞表示,Omicron BA.2.75最早於今年5月發現,已印度快速傳播成為該國主流,全球已有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印尼、泰國等到少15國報告病例,惟因多國檢測量下降,實際傳播情形可能低估。指揮中心提醒,WHO表示,BA.2.75帶有之新增病毒突變,可能影響其抗原特性,尚須研究證實傳染力及致重症機率,需密切關注BA.2.75對疫情影響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籲請民眾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3813 死亡+86 境外+280 僅新北破4千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409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3813例本土個案及28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日新增23813例,病例數稍微降一些,屬於連續緩慢下降。境外280例比之前多一點,且疫情上升趨勢與國際一致。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3,813例本土病例,10,767例男性,13,034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40例),台中市(2,846例),桃園市(2,562例),高雄市(2,513例),台北市(2,352例),台南市(1,877例),彰化縣(1,089例),屏東縣(765例),苗栗縣(648例),新竹縣(644例),宜蘭縣(601例),雲林縣(586例),新竹市(569例),花蓮縣(499例),嘉義縣(448例),南投縣(434例),基隆市(335例),台東縣(304例),嘉義市(283例),金門縣(159例),澎湖縣(131例),連江縣(2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8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5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3例具慢性病史、6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7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1例男性、13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9例)、美國及英國(各6例)、新加坡及越南(各4例)、菲律賓(3例)、荷蘭及馬來西亞(各2例)、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加拿大、韓國、瑞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尼、泰國、柬埔寨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23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5日至7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455,28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062,451例排除),其中4,386,289例確診,分別為17,935例境外移入,4,368,3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47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16例、台北市996例、台中市821例、高雄市768例、台南市643例、桃園市639例、彰化縣488例、屏東縣351例、雲林縣248例、南投縣240例、基隆市201例、苗栗縣及嘉義縣各176例、宜蘭縣168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6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後遺症可運動嗎?醫師教做這些有氧及阻力訓練助心肺復健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往往呵護都來不及了!然而這次新冠疫情,因父母感染而傳染給孩子不在少數,讓父母都非常心疼且愧疚。統計2022年6月底止,台灣本土確診案例中約20%為18歲以下的兒童,其中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然而少數併發急性腦炎,病程變化十分快速,為臨床一大挑戰。兒童之臨床表徵前三名為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 而10歲以上者,咳嗽、呼吸困難比例更高。新冠肺炎在兒童導致的長期後遺症,除了受關注的多系統發炎反應症候群(MIS-C)之外,就是比例更高的長新冠(long covid)了。長新冠指的是持續存在的症狀,在新冠肺炎感染後發展或波動。世衛組織定義:長新冠為新冠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以上、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1年以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失眠、呼吸喘、認知功能障礙,通常會對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響。另一些研究發現兒童染疫新冠肺炎後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個案運動能力下降、肺功能降低以及肌肉質量下降等負面影響,顯見早期心肺復健以及持續追蹤訓練的必要性。由於多數的兒童確診個案為輕症,建議可於急性症狀緩解後通常為發病3-7天後,執行居家的心肺復健訓練。然而須特別留意不適合開始運動的表徵,例如發燒、呼吸次數每分鐘>30次、氣喘的症狀急性惡化等。若兒童為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血糖< 70 mg/dl、血糖>300 mg/dl等狀態不適合運動。居家運動示範:( 輕度,急性症狀緩解者)除了居家運動外,病童於解除隔離後, 如果仍有症狀可尋求專業的復健科進行門診運動治療或在醫生處方建議下穿戴監視設備(如心跳錶或黏貼式心電圖機器)於社區進行更進一步的運動訓練。這樣的復健運動項目對於長新冠兒童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有益於增進患者的運動表現、肺功能以及生活品質。針對輕中度的染疫病童,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如下表。有氧訓練與阻力訓練指引特別注意的是兒童患者若演變成重症通常進程快速,因此輕症早期自行運動時須特別留意演變成重症。重症的早期症狀包含高燒>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合併嘔吐、腹瀉。重症相關危險因子包含過去有肺炎病史、伴有慢性疾病(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早產)、症狀發生後超過四天才就醫。復健治療兩面向另外針對染疫後之中重度的兒童染疫患者,復健治療一般包含兩大面向,需要到醫院診所復健科求診,安排專業人員介入,如下表。此外如同成人長新冠後常出現的腦霧現象,對於兒童的認知功能影響也有影響,若已有類似症狀,建議病童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認知功能,感覺統合治療介入,合併心肺功能訓練下達到更好的預後。隨著病童的積極訓練及疾病緩解,為求明確運動及生活指引,鑑別心肺功能受損程度及主要受限器官,病童可至較大型醫院復健科門診求診,接受「心肺功能測試」,藉由測試出來的有氧功能「最大耗氧量」等數據為依據, 幫助建立孩子專屬的運動處方及回復娛樂競賽等的參考。(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
2022-07-22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缺6營養素容易肌少、掉髮、骨折!醫師教必知吃法預防
越來越多人基於宗教、環保或健康因素開始吃素,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已有一成以上的人口是素食者。素食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根據研究顯示,吃素可降低乳癌、大腸癌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整體來說大概可降低24%的全死亡率。不過素食者因為長時間未攝取動物性養分,容易出現六大營養素缺乏,包含蛋白質、鐵、鋅、鈣、維他命B12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營養素缺乏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 蛋白質:根據統計,素食者的蛋白質攝取量比葷食者低,嚴重的蛋白質缺乏可能出現肌少症、落髮、脾氣暴躁、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等狀況。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蛋白質,而全素者則必須透過豆類、全榖類、核果類補充蛋白質,其中黃豆製品(豆漿、豆腐)因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是相當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一般來說,健康的素食者不需要特地補充蛋白質營養品。 鐵:食物中的鐵可分為血基質鐵和非血基質鐵,血基質鐵較易吸收但只存在於肉類,而非血基質鐵普遍存在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但不易吸收,且植物中的植酸和多酚更會干擾鐵質吸收,導致素食者普遍缺鐵。缺鐵可能引發貧血、疲勞、抽筋、不寧腿等症狀。素食者平常可多攝取豆類、全穀類、核果類,另外建議搭配維他命C一起攝取促進鐵質吸收,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包含甜椒、花椰菜、番茄、芭樂、奇異果等等。 鋅:鋅跟鐵有許多雷同之處,兩者一樣普遍存在於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且吸收也會受到植酸干擾,因此缺鋅也常見於素食者。孩童缺鋅可能生長遲緩、性晚熟,成人缺鋅可能落髮、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味覺改變。我們可以透過某些烹飪技巧促進鋅的吸收,例如:豆類泡水、催芽或發酵,而納豆、催芽豆漿、豆腐就是很好的選擇。 鈣:和鐵、鋅的道理類似,鈣的吸收會受到植物中的植酸和草酸干擾,因此素食者也很容易缺鈣。缺鈣可能會疲勞、抽筋、失眠,更重要的是會導致骨質疏鬆,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稍微跌倒、撞擊或打噴嚏就會骨折。素食者可以多攝取甘藍、白菜、豆漿、豆腐、奇亞籽這類富含鈣質且吸收率高的食物,而蛋奶素食者可另外多攝取乳製品來補充鈣質。搭配維他命D一起攝取也是促進鈣吸收的好方法,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包括木耳、香菇、蛋、乳製品等等。 維他命B12:維他命B12是一種動物來源的養分,因此素食者缺乏維他命B12的狀況非常普遍。根據統計,高達7%的蛋奶素食者以及50%的全素者有維他命B12缺乏的狀況,因此我們會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接受一次維他命B12抽血檢驗。缺乏維他命B12會導致貧血、神經病變,患者可能出現倦怠、手腳麻木、失智等等徵候。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維他命B12,而全素者則只能透過營養品補充。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大致分為Omega-3和Omega-6,兩者建議攝取比例是1:1至1:4。然而植物性油脂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且Omega-3和Omega-6的比例大約是1:14,失衡的比例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我們可以在飲食中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用亞麻仁油取代部份的植物油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有些素食者會補充微藻油營養品,這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結來說,素食者可以多攝取全穀類、豆類、核果類來補充蛋白質、鐵、鋅、鈣,尤其黃豆製品(豆漿、豆腐)更是首選。另外,飲食中適度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補充微藻油營養品,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維他命B12因為無法從素食中攝取,因此只能透過蛋、乳製品或是營養品補充,也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抽血追蹤一次體內維他命B12含量。素食雖然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但也有其限制,適度調整飲食內容且搭配營養品補充,才是讓健康更上一層樓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沒吃肉卻愈胖?吃素不一定會瘦?營養師揭吃素五大地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康復後長新冠如何保養? 醫:維生素ACDE不可少,4招改善喘與胸悶症狀
新冠病毒絕非只影響肺部,對人體器官的危害,遠超過一般人想像,除了影響肺部,還可能危及心血管系統、腦部、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與皮膚等組織。醫師提醒,染疫後攝取適量的維生素D,以及攝取維生素A、C、E,增加抵抗力, 清除體內病毒。約2萬名確診中重症有肺炎 醫:應持續回診檢查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胸腔科醫師蔡哲龍表示,新冠肺炎是1種系統性的疾病,只因在肺泡組織內的ACE2受體較多,因此在肺部上顯得特別嚴重,以致部分民眾染疫後一段時間仍有呼吸困難、咳嗽等「長新冠」問題。據統計,國內已有近2萬名COVID-19中重度患者會有不等程度的肺炎,蔡哲龍建議,應持續回診,透過胸部X光或肺部電腦斷層觀察呼吸系統,如有異常,應接受治療。至於無症狀或輕度患者,也可能出現易喘、呼吸不適等「長新冠」症狀,研究報告顯示,許多「長新冠」患者接受高解 析度電腦斷層(HRCT),影像顯示,毛玻璃狀病灶或小呼吸道疾病(SAD ),雖然毛玻璃狀病灶可能逐漸消失,但小呼吸道疾病可能引發「空氣滯積」,影響肺部肺部功能。染疫者這4招要學起來 可改善喘、胸悶症狀如何降低易喘、胸悶等症狀,蔡哲龍提出4大建議:▸1.攝取維生素D、益生菌等保健食品來調整免疫力。▸2.攝取維生素A、C、E,增加體內抗氧化功能。▸3.攝取好的油脂,包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9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如Omega-3、Omega-6,降低體內發炎狀態。▸4.在無症狀7天以後,漸進式增加運動量,逐漸恢復心肺功能。★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22 養生.人生智慧
投資型保單該怎麼買?專家告訴你購買前一定要問的8個問題
購買投資型保單前,一定要問的八個問題 問題1. 為何推薦這張投資型保單給我?它哪一點適合我? 問題2. 這張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是多少? 問題3. 這是「資產撥回」的類全委保單嗎?請問它與「連結月配息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有何不同? 問題4. 你為什麼只推薦一張給我,可否至少推薦三張讓我挑,同時提供購買的優先順序,並告訴我推薦的理由? 問題5. 不論保單所連結的是眾多的基金、ETF或類全委帳戶,請問你會推薦哪一些基金給我連結?請問你推薦這些標的的原因為何? 問題6. 我買的這張投資型保單,未來需要繳哪些稅? 問題7. 我該買變額(萬能)壽險?還是變額年金就好? 問題8. 你說了這張保單的許多好處,請問它對我有什麼缺點,是我需要知道的? 目前,可以銷售投資型保單的通路,除了壽險公司的直銷體系之外,還包括了證券或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的通路,或是獨立的保經、代銷公司。其中的差異只在於:這幾個通路所銷售的保單類型及行銷話術「略有差異」而已。 以銀行或券商通路為例,理專通常一次只會賣一張同類型保單,不會同時給保戶兩種以上的選擇;但如果是保經代業務員,則會同時賣不同家的不同張保單。也許讀者會問我說:「透過不同銷售管道,我的權益有差嗎」?事實上,保戶的權益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所賣的商品,都是由壽險公司所發行的。其中的差別只在於:也許給某一個通路(例如銀行,或是自家銷售部隊)的佣金稍高一些。所以,會賣投資型保單的理專或業務員,講白了,多數是因為「公司績效考核」的動機,少數則是來自於「保戶的朋友因為投資型保單而賺了錢」,才會主動向業務員詢問。 那麼,來自佣金的動能,真有那麼強嗎?據業務體系私下透露,業務員的佣金,差不多是保單管理費用的1~1.5或2倍。以某家公司的躉繳型變額壽險為例,其保單管理總費用是6%,而該公司給銷售業務員的佣金率是8%;另一家壽險公司,只收一年2.16%保單管理費的保單,給業務員的佣金率則是5.1%。 這樣的數字,雖然看起來不高。但是別忘了,一般躉繳保費的最低保費,差不多都是30萬元起跳(當然,也有最低10萬元的)。假設保戶一次所繳保費高達百萬元,那麼,業務員賣一張保單,就可以拿到6~8萬元的佣金收入。而這,還不包括公司額外的業績考核獎金。 【延伸閱讀: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傳統保單VS.自行投資差異在哪?專家告訴你投資前必知道的11個小知識】業務員不熟投資操作 根據個人的了解,不是有太多的業務員或理專,會選擇「主賣」投資型保單。為什麼業務員不喜歡賣投資型保單?有以下幾點理由: 投資畢竟與保險保障範圍差距甚大,所以,對投資並不在行的業務員,自然很難提供正確建議給保戶,透過正確的資產配置及定期的標的檢視,讓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持續而穩定地增長,以符合「保戶的身故全殘保障,可以藉由資產的增值而提高」的目標。 理專賺不到「帶進帶出」的手續費 過去據銀行理專私下表示,除非客戶是進行定期定額投資,否則,理專為了手續費收入(當然是為了「配合」銀行的政策及要求),總是會三不五時地要求客戶「轉換標的」。 除非理專有本事讓保戶頻繁買進不同張投資型保單,否則在「保單佣金只有一筆(沒有後續佣金收入)」的前提下,銀行理專自然不會喜歡賣這種「賺不到什麼後續轉換手續費」的商品。 投資型保單沒有「增買其他險種」的機會,後續生意難做 還有,投資型保單只有「加買」的問題,不會有「增買其他險種」的機會,業務員後續難做生意。保戶只買一張保單,後續就只會增加投資金額的份,業務員將很難賣其他話題性保險商品,自然就很難賺到保戶新商品的佣金。 不可否認,過往就是因為保戶弄不清楚投資型保單的內容(據一位業務員所述,光是提到基金「配息」的這個概念,大部分的保戶就已經聽不下去了),再加上業務員也是一知半解(不誇張地說,個人接觸到的業務員裡,能如實交待各項所收取的費用,按著公司給的銷售話術,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的業務員,就已經算是非常「用功」且「專業」的了。若要再進一步詳細詢問他們有關「基本保額與投保金額的不同」,或是「甲乙丙丁戊型到底有何差異」等問題,就完全是「狀況外」),也才造成那麼多的銷售爭議與糾紛。 由於不論是透過哪一個通路所銷售的投資型保單,保戶幾乎都是「被動推銷」的一群,幾乎沒有客戶會向銀行理專或保險業務員,主動購買投資型保單(或其他任何金融商品)。 通常來說,如果是透過券商銷售,幾乎賣的都是沒有壽險保障的變額年金。這是因為,證券(財富管理)通路的客戶都是短線投資人,不想讓危險保費吃掉投資收益。至於銀行及保經代通路,賣最多的是變額萬能壽險,因為他們對於客戶的銷售話術可以用「就算虧錢,還有一定的壽險保障,可以進行資產傳承」。 然而弔詭的是:幾乎沒有一位客戶,真正知道自己被扣掉多少的危險保費?自己是否真的適合買投資型保單?又或是「適合哪一種的投資型保單」?所以,為了幫助保戶,藉由一些簡單的對話,探探銷售人員對於投資型保單的專業程度,或是了解業務員在銷售並賺取佣金之餘,到底有沒有真正站在保戶的立場設想,並且做出最佳的良心推薦?個人建議想要購買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在真正付錢之前,至少要向業務員或理專,問清楚以下問題: 問題1:為什麼你會推薦這張投資型保單給我?它哪一點適合我? 個人認為從這個題目,其實可以知道業務員,是為了推銷而推銷,或是真正為保戶需求考量下的良心推薦。 問題2:這張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有多少? 請保戶一定要注意「所有費用」的收取。不能只看看得見的「保費費用」及「代操費用(類全委保單收的帳戶管理費)」,還要知道所有看的見,與隱藏起來的總費用。 【延伸閱讀:你的投資型保單買對了嗎?專家點出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常見的10大謬誤】問題3:這是屬於「資產撥回」的類全委保單嗎? 建議保戶一定要問以下幾個相關問題:請問它與「連結月配息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有何不同?這張保單的預計撥回率有多少?確定是每月撥回嗎?單位淨值低於多少,就不會撥回?「所領的配息,會不會配到本金」?「如果領息,可以領多久」?是否可以告訴我這個帳戶過去的配息(撥回)狀況,以及它的波動率等資料? 之所以要特別詢問理專或業務員,此一系列問題的目的是:投資型保單所謂的「撥回」,並非是每月固定的。保戶可以由此問題,測驗一下銷售人員是否誠實?還是只是為了吸引保戶,而做出不實的保證?目前,各個類全委保單的年化撥回率,普遍約有5%的水準。當然,撥回率越高越好,但是,投資人也要考慮撥回率太高的(例如8~10%以上),基本上很難不配到本金的,特別是這段全球股債價格都大幅下跌的期間。所以,保戶除了問撥回率高低外,更要進一步詢問連結標的的風險程度(例如α、β值及標準差等)如何?才能做為自己是否真正購買的參考。 另外,如果銷售業務員連配息標的的波動率資料都沒有,還要繼續跟你扯「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或是「投資要看長期,不是短期波動」的話,保戶可能要特別小心,自己只是「被主動銷售的待宰肥羊」而已。而假設看到的「含息報酬率」走勢圖曲線,一路平坦或向下走,你幾乎可以確定,這絕對不是你應該選的標的。如果擔心有可能無法每月都領到固定資產撥回,且不能接受配息會吃到本金的保戶,真的就不適合選擇資產撥回的保單。所以,千萬不要勉強自己,買這種不適合自己的保單。 問題4:為什麼只推薦一張保單給我? 「你為什麼只有推一張給我,可否推薦至少三張讓我挑,同時請建議我購買的優先順序,並告訴我你推薦這個順序的原因?」保戶可以由這個問題,側面了解銷售業務員的推薦邏輯,以及他是否真的了解你的需求?並且是從你(妳)的需求優先次序進行推薦。 問題5:你會推薦哪些基金給我?原因何在? 「不論保單所連結的是眾多的基金、ETF或類全委帳戶,請問你會推薦哪一些基金給我連結?請問你推薦這檔標的的原因為何?」雖說標的是他人推薦的,錢卻是自己的,不代表保戶就一定要照著對方的推薦而投資,但保戶卻可以由此,看出業務員推薦的心態,是否是從客戶的需求角度出發?以及考驗其對於國內、外經濟、金融現況及趨勢的看法及掌握? 儘管銷售人員不具有證券分析師資格,可以合法將投資人「帶進帶出」。但不要忘了,投資型保單與投資績效密切相關。一位對金融投資市場不熟悉的人,很難提供保戶什麼專業的投資建議。甚至,可能連幫忙搜集有利於保戶,進行正確投資決策的能力也沒有。 問題6:我買的投資型保單,未來需要繳納哪些稅金? 不可避免的,許多保戶之所以會買投資型保單,也是著眼於保險具有一定的節稅功能。然而,根據國稅局的實質課稅原則,並不代表每一位保戶,都能享有保單的節稅優惠。假設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業務員全都回答「是的,只要是保單,全都有節稅效果」,而不是「前提是如此,但國稅局仍有一些特例,例如XX狀況」,那麼,請你一定不要跟這位既不專業,可能只是想賺你佣金的業務員購買保單。 問題7:我該買變額(萬能)壽險?還是變額年金? 「你認為我應該買變額(萬能)壽險?還是變額年金就好?為什麼?你賣我的這張變額(萬能)壽險,其危險費率是採取第幾回合生命表」?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確認這位業務員,是否是真的了解你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業績,就隨便推銷一張投資型保單給你。當業務員跟你說:「買有保額的變額(萬能)壽險,就算投資虧損,還有一定的壽險保障」時。如果對方沒有辦法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證明你確實還有一定的身故、失能保障缺口,否則,請一定要遠離這樣的業務員。 另外,採用「第五回合生命表」,以及「第六回合生命表」的同一性別、年齡、保額的危險保費,可以差到3~4成左右(請見圖2-2)。所以,除非保戶只買變額年金險,否則,就一定要注意這部分危險保費的收取標準。而且,一定要請業務員,證明賣你的這張保單,危險保費是按照第六回合生命表收費。 問題8:保單好處多,但有何缺點或風險需要注意? 「你說了這張保單的許多好處,請問它對我來說,會有什麼缺點或風險,是我需要知道及注意的?」業務員通常不會說推薦標的壞的一面。但是,這卻是考驗業務員,是否有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的重要關卡。 舉例來說,資產撥回並非固定的,假設對於已經退休,每月就需要這筆錢過日子的保戶來說,就根本不適合這種保單。又例如許多高年化撥回率的保單,儘管可能「保息」,但可能是完全「不保本(也就是配息會吃到本金)」,甚至換成台幣之後,還有大幅的匯損,對於希望每月有穩定收入的保戶來說,恐怕也是非常不適合。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估下一波BA.4、BA.5疫情出現在8月中下旬 莊人祥:最高單日3至4萬例
全台疫情趨緩,自今年4月升溫以來,全台疫情最高達到單日9萬人確診,但當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低推估就要達10萬人,面對此次BA.4、BA.5變異株疫情威脅,指揮中心是否有新的推估?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先前指揮中心就已推估過,當時預估變異株疫情,最高單日確診僅來到3、4萬,但最近會再更新。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日在防疫記者會上表示,中央持續以各種模型推估未來本土疫情趨勢,也同步觀察各國疫情。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也表示,「全世界疫情趨勢分作2種」,一種「直上直下」、一種是「緩降坡」,像是澳洲、紐西蘭,疫情升溫後就待在平原期,4、5個月無法完全降下來,下降速度非常慢,台灣可能就是這種類型。指揮中心今日疫情記者會上莊人祥也表示,紐西蘭疫情模型跟台灣較為類似,他們最近開始往上,但上升幅度不是太高;日本則和台灣不像,最近一波疫情上升到比前一波更高。莊人祥說,各國施打疫苗狀況、感染的變異株類型都會影響BA.4、BA.5的這波疫情,台灣疫情走得較其他國家後面,他們前一波高峰後少3個月才到谷底,也才有可能慢慢往上走;但台灣上一波高峰約在5月底,可能8月中或8月底,會面臨下一波BA.4、BA.5的疫情。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先前做了估計,但是在半個月以前,當時估計7月底8月初會上升,最高單日確診3到4萬,最近還會更新模式。王必勝則說,先前本來低推估10萬,9萬也是比較符合低推估,但推估模型都要更新數據,才會比較精準,推估模型是讓我們參考,作為未來因應準備,主要是參考用途,實際狀況還是比較難測。此外,全球疫情正在升溫,東京醫療警戒今天提到最高紅色警戒,不過,李秉穎今表示,台灣應可考慮鬆綁邊境為「0+7」。對此,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或行政院擴大防疫會議都有在討論「0+7」,考量周邊國家,甚至世界各國正值BA.4、BA.5疫情高峰,仍要嚴密觀察後續發展,可以討論,但實施日期現在還沒有時間表。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 3歲男童確診6天病逝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231例、死亡74例。其中出現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發展遲緩病史,確診六天後死亡。另外,中重症也出現首例兒童多重感染,為一名八個月大男嬰,感染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和綠膿桿菌,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三歲至90多歲以上,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三劑、34人超過80歲。其中一名兒童死亡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發展遲緩病史,7月12日發燒至40度,出現腹瀉、食慾活力下降情形至急診。檢查血壓偏低,呼吸急促有胸凹現象,採檢陽性確診,當日住院。7月13日病況惡化,插管轉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仍於7月17日因多重器官功能惡化死亡,死因為急性心肌炎及新冠病毒感染,是首例兒童染疫併發心肌炎死亡個案。中重症個案包括149例中症、82例重症。其中出現四名兒童孩童重症,包括三例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以及一例肺炎。羅一鈞表示,肺炎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7月6日出現咳嗽、發燒症狀,7月7日因食慾、活力下降至急診,X光檢查為肺炎且新冠肺炎檢驗陽性確診,初診斷為肺炎併呼吸窘迫併敗血性休克。個案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另外也在尿液驗出肺炎鏈球菌、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診斷為多重感染合併肺炎及敗血症,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為首例兒童多重感染個案。另外三例MIS-C個案分別為十個月大男嬰、六歲女童以及七歲男童。曾分別於5月11日至6月1日確診,6月24日至7月6日出現MIS-C相關症狀,目前皆已出院。其中六歲女童以及七歲男童皆於新冠肺炎確診後53天出現MIS-C症狀,皆超過六周。羅一鈞表示,MIS-C一般於確診後六周內發生,但這兩例都在八周出現相關症狀,而根據文獻最常可到19周。因此提醒兒童如果出現持續發燒且有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及頭暈等六大症狀任一情形,應立即就醫。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108例,包括腦炎23例、肺炎19例、哮吼8例、MIS-C45例、敗血症3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以及心肌炎1例;其中死亡個案增至23例。
-
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因出國需求可打第4劑 7月22日開放18歲以上民眾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目前國內疫情趨緩,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惟考量國際疫情仍持續嚴峻,經書面諮詢ACIP意見後,自7月22日起,開放因工作需求需出國之18歲以上民眾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也就是一般民眾的第4劑。指揮中心表示,本次開放對象包括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之18歲以上民眾,ACIP專家表示此對象可於出國2週前接種,惟仍應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150天以上,使疫苗發揮最大效益。指揮中心提醒,此類對象前往接種時,除需攜帶健保卡、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之外,亦需攜帶邀請單位邀請證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函或公司同意出國證明(3擇1),及機票,供接種單位核對身分。指揮中心再次呼籲,疫苗接種為防疫工作重要一環,接種疫苗後可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尚未完成基礎劑及追加劑接種的民眾應盡速施打,符合第二次追加劑開放對象可依自身風險及意願評估接種,並持續做好個人防護及配合防疫/檢疫規範,以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4907例 莊人祥:較上周減少9.7%
國內新冠肺炎持續降溫,今天新增2萬4907例本土個案、74例死亡個案;另有境外移入個案26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昨天減少兩千例,約降7.6%,與上周四相比減少2490例,下降9.7%。目前疫情仍呈現周間的規律,周二、三較高,周四至周日最低,最近兩三天疫情應會較2.4萬再低一些。今日新增2萬4907例本土病例,為1萬1239例男性、1萬3647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65例),台中市(3,115例),台北市(2,677例),桃園市(2,520例),高雄市(2,517例),台南市(2,024例),彰化縣(1,151例),屏東縣(759例),新竹縣(693例),苗栗縣(644例),雲林縣(643例),新竹市(594例),宜蘭縣(543例),嘉義縣(529例),南投縣(452例),花蓮縣(407例),基隆市(381例),台東縣(326例),嘉義市(245例),澎湖縣(168例),金門縣(133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7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3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2日至7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6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加拿大(4例)、泰國及德國(各3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日本(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4日至7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6萬2227例確診,分別為1萬7656例境外移入,434萬45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392例死亡病例,其中8,37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93例、台北市986例、台中市815例、高雄市761例、桃園市639例、台南市631例、彰化縣484例、屏東縣348例、雲林縣244例、南投縣237例、基隆市198例、苗栗縣174例、嘉義縣171例、宜蘭縣167例、花蓮縣144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5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6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1 醫聲.癌症防治
2成5晚期癌友自費治療破百萬 癌症希望基金會盼速推動商保補健保
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2萬人,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展,該年5年癌症存活率超過6成,但新藥、新治療代表龐大醫療費用。癌症新藥新治療昂貴 癌友亟需財務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而除商業保險外,也有癌友在公民平台提議,希望可以下修60歲才能提領退休金的門檻,讓有急需的癌友在罹癌後,有更多元財務挹注,作為抗癌有力支持,目前連署將於本周截止,呼籲民眾多加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今舉辦「癌友自費多燒錢? 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記者會公布「癌友自費調查報告」。病團調查:7成5癌症病友具自費情形 調查時間為今年3月7日至25日,經網路問卷調查,蒐集300名癌友或家屬提供的自費數據,其中包括癌友256名、照顧者44名,女性85%、男性15%,希望勾勒出台灣癌友更完整的自費樣貌,有別於過往缺乏政府完整數據,僅能透過癌友個案,呈現自費困境。48歲的肺癌3期病人可樂先生,為了盡快接受治療,選擇自費使用新藥,1年下來花費300多萬元,幸運的是,病情受到控制,但是足額的保險理賠才有自費用藥的底氣。42歲婉兒則沒有可樂先生這麼幸運,面對乳癌自費治療費用,她咬牙把房子的頭期款轉作治療,去年4月至今已花費上百萬元,她邊說邊掉淚說,每次治療想到的都是「錢、錢、錢」,治療效果與高額的自費費用,讓她兩頭煎熬。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調查顯示,自費已是癌症治療常態,在手術、化療、標靶與免疫治療中,近7成5病人都有自費情形,2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晚期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 金源得靠商保及儲蓄嚴必文說,就癌症期別統計,第一期或第二期病友約4成7自費20萬元以下,但第三期或第四期病友約4成自費50萬元以上,2成5自費上百萬元,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占53%,免疫治療占13%,讓晚期癌友承受巨大經濟壓力。嚴必文說,患者支付自費治療,經費來源主要是商業保險及儲蓄,調查發現,74%使用商業保險理賠、68%運用個人儲蓄;零期與第一、二期癌友依靠商業保險的比例為78%,高於第三、第四期癌友67%,為使用個人儲蓄與家人支持的比例較高,推估原因是自費費用愈高時,商業保險也無法負荷,病人必須動用儲蓄或靠家人支付,長期下來恐「因病而貧」,這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另調查顯示,4成第三或第四期癌友認為保險理賠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超過1成者指出理賠落差高達50萬元以上。嚴必文說,癌症病友最希望醫療保險可以理賠的項目,前三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與基因檢測。國內醫療保單增加 病團籲加速商保補位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依健保署統計,目前每6元健保經費,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但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許多治療需要自費且費用昂貴,以肺癌標靶藥為例,如未獲健保給付,每月自費藥費可能要超過10萬元,免疫治療3周療程更高達30、40萬元,乳癌患者採荷爾蒙藥物治療每月藥費達12至20萬元。王正旭指出,吸取澳洲、新加坡等經驗,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7年第一版「台灣癌藥可近性政策建言書」提出商保補位健保想法,籲請衛福部、健保署讓健保與自費資訊能逐步透明化。經統計,1995年健保開辦時,每人健康險保單為0.4張,但至2019年已達3.16張,可見民眾對醫療險愈來愈重視,同時也與醫療費用逐年增加有關。王正旭舉例,澳洲、新加坡、香港的補位保險,政府都有一定程度的介入,先清楚切分需要商保補位的自費項目、政府提供透明的健保與自費資訊,讓保險公司精算規劃保單、建置公開的商保資訊整合平台,並有「保費低、整合資訊易懂、保單跟隨醫療科技進步」等特點,由各商業保險公司自行規畫,讓民眾能一站式選購保單等做法,甚至有些國家還開放非健康族群投保,如高齡體弱者、重大疾病、癌症、罕病等。8成癌友期望商保補位健保 健保署長:在健保架構下規劃這兩年,健保署長李伯璋大力宣導商保補位健保,近日更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錢,希望保險業者了解如何能在健保架構下規畫「商業健康保險」補位空間。王正旭表示,健保設立始意是讓民眾得到平等的醫療照護,然而健保並非取之不竭的財庫,癌友自費調查中也顯示8成癌友期望落實商保補位健保,應由政府介入領航規畫,而非由商業保險公司完全主導。立委林靜儀一直以來倡議商保補位健保,認為這是健保改革的契機。台灣病友聯盟秘書長陳韋翰也說,在健保有限資源上,面對少子化、高齡化,不只是癌友,商業保險是促進民眾用藥可近性的多元解方。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疫情屬緩降坡「0+7」鬆綁? 李秉穎曝邊境開放時間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先前在6月15日鬆綁邊境檢疫政策為「3+4」,亦即檢疫3天後,再進行4天自主防疫即可。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台灣的境外感染的機會,已經與本土感染機會差不多,這一、兩個月就可以來討論「0+7」了,今年底以前應可鬆綁。全台疫情持續緩降,先前指揮中心預計7月有望降至單日確診1萬例以下,但至今每天確診人數都在2萬例徘徊,是否疫情出現變數?對此,李秉穎表示,因為現在疫情變數太多,未來不可預測,台灣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疫情,沒有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只能從其他國家的狀況,來推估台灣可能情況。「全世界疫情趨勢分作2種」,李秉穎指出,一種是「直上直下」,經過3、4個月的大流行,就會回到原本的穩定水平;另一種則是「緩降坡」,澳洲、紐西蘭就是這種,疫情升溫後就待在平原期,4、5個月沒辦法完全降下來,下降速度非常慢,說不定台灣就是這種類型。李秉穎也表示,日本疫情也相當特殊,有一很大的疫情,但後來降溫到原本的平和曲線,可是最近又升溫,高峰還跟上一波差不多;但其他國家即使有BA.4、BA.5變異株,也只會再出現個小峰而已,是否日本「未感染人數太多」造成?或是疫苗接種率影響?還是其他跟各國不同的條件?都需要再釐清。至於先前才放寬一個月餘的邊境入境檢疫「3+4」政策,是否有望鬆綁「0+7」?李秉穎說,最近一、兩個月可以考慮了,因為全世界邊境都開放了,台灣不能落後太多。他說,同時,台灣境外確診人數遠低於本土個案數,境外感染病毒進來機會,不會比本土感染差太多。李秉穎表示,如果怕變異病毒,要阻斷就應該「14+7」,但變異株本來就會進來。主持人周玉蔻也問及是否今年春節前是否有望出國?李秉穎說,明年很可能就可以出國玩了,「0+7」今年底前也應該就會鬆綁。
-
2022-07-21 養生.抗老養生
5項健康指標助改善!《英國醫學期刊》研究: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
編按:不敢活得太長壽,以免老後病痛纏身?《英國醫學期刊》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長壽不是老年罹患疾病的主因,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重點。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哪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讓人活得久但不生病?中年人之間,流傳著一種說法:「何必注重健康呢?反正我也不想太長壽,很辛苦!」隨著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一生當中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以失智為例,過往研究已證實,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隨著年齡提高而上升。想到老後生病的可能,或許讓人懷疑:不養生、走得早,是否就能免於病痛之苦?然而,2022年,一份刊載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論文〈健康生活型態與失智或無失智的平均餘命之關聯:以人口為對象的世代追蹤研究〉(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with and without Alzheimer’s dementi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指出,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不照顧自身健康的人,在較短的餘生中,有更長的時間必須與失智為伍。近20年長期追蹤研究 5項健康指標攸關日後失智風險這份研究的內容,出自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所進行的「芝加哥健康與老化計畫」(The Chicago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研究團隊從1993年開始,募集芝加哥民眾參與,直到2012年結束收案。將近20年期間,研究最終的有效樣本數是2,449人。參與者皆為65歲以上,背景涵蓋不同種族、性別和教育程度。為了評估生活型態、平均餘命與失智症三者之間的關連性,研究者發放問卷,請受試者自評在5大面向上的表現,包括:1. 飲食習慣受試者會拿到一份「麥德飲食」(MIND Diet)的評估量表,自填過去一年中,攝取特定食物的頻率。完全符合麥得飲食的指引,可獲得滿分15分。在這份研究中,若受試者的得分屬於全體受試者的前40%,則可視為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麥德飲食強調多攝取全穀類、豆類、綠色和非綠色蔬菜、莓果、堅果,肉類以魚類和家禽類為主,少吃紅肉。油類則應攝取橄欖油,減少奶油的攝取量,更要避免速食、酒精、甜點等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組合富含纖維素、維他命E、Omega-3脂肪酸、黃酮類化合物,對大腦健康有益,能降低失智機率。2. 認知活動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填寫一份問卷,請他們回報自己參與7項認知活動的頻率,包括:閱讀、上博物館、玩牌、填字謎、拼拼圖和下棋。過往研究顯示,從事這些認知活動,有助於刺激大腦,增強認知能力、減緩記憶力衰退。受試者在過去一年中,從事這些活動的頻率愈高,得分愈高。得分落在全體受試者的前40%者,可視為擁有健康的認知活動習慣。3. 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運動頻率愈高,罹患失智的機率愈低。研究團隊採用1985年美國健康調查的題項,請受試者自填他們過去一年中,從事6項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包括步行、園藝、徒手或者負重訓練、騎腳踏車、游泳。根據美國心臟學會、世界衛生組織等多個權威機構發布的指引,成年人一週應有至少150分鐘從事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才算是健康。4. 抽菸研究者請受試者自評抽菸的頻率:從不抽菸、曾經抽菸(現已戒菸)和現有抽菸習慣。從不抽煙和已戒菸者,在此項目可視為擁有健康生活習慣。5. 飲酒此項同抽煙,請受試者自評飲酒量。根據2020~2025年美國飲食指南,較少飲酒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機率較低。女性每日飲酒量應控制在15克以下,男性則應控制在30克以下。上述5項指標中,若受試者達到該項目的健康門檻,則可得1分。全體受試者的分數介於0~5分。分數愈高,代表生活型態愈健康。在研究期間,受試者每3年會接受一次認知功能測試,評估他們在記憶、語言、注意力、觀察力、方向感等不同面向的退化程度。若自評結果中,有2項或更多明顯的功能退化,研究團隊會請受試者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為失智症。長壽不是老病的同義詞!愈注重健康,一生失智時間愈短研究期間結束時,參與的2,449位受試者中,有339位罹患失智症。研究團隊發現,65歲、符合前述4~5項健康指標的受試者,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餘命分別為23.1和24.2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1.4年(占其餘命6.1%)和2.6年(占其餘命10.8%)。相對的,5項健康指標中,僅符合一項、甚至完全不符合的65歲男女,平均餘命分別為17.4和21.1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2.1年(占其餘命12%)和4.1年(占其餘命19.3%)。研究團隊分析,從統計結果看來,相較於符合5項健康指標的受試者,僅符合一項、甚至完全不符合的受試者,平均壽命更短、餘生受失智所苦的時間更長。年紀愈大,健康生活習慣和平均餘命、失智風險的相關性更加明顯。符合4~5項健康指標的85歲女性,平均餘命為8.5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為2.6年。然而,僅符合一項或完全不符合健康指標的同齡女性,平均餘命為7.2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4.4年。不健康的高齡女性,失智時間在其餘生中所占的比例,幾乎是健康女性的2倍。同樣的發現也適用於高齡男性。85歲的男性,若符合4~5項健康指標,罹患失智症的平均年數為1.5年,在其剩餘人生中占17.7%的時間。而僅符合一項或完全不符合健康指標的85歲男性,罹患失智症的平均年數為2.4年,相當於剩餘人生中46%的時間。研究人員指出,從統計上來看,女性的平均壽命較長、一生中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較高。然而,活得長壽,不一定要與病痛纏身的老年劃上等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長健康的壽命,讓人享有好的生活品質到最後!資料來源/The BMJ、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原文:如何延長健康餘命?BMJ研究:符合5項健康指標,活得長壽且失智時間短
-
2022-07-21 醫療.心臟血管
調整中國菜的鈉含量可改善血壓問題嗎?美國心臟協會《循環》研究這麼說
昨天(2022-7-19)晚上舊金山中文電視台報導了一條關於「新版中國膳食指南提高限鹽標準」的新聞,今天一早又碰巧在電郵裡看到一篇「減鹽中國飲食」的文章(跟上述新聞報導無關),所以立刻決定撰寫這篇文章(今天原本要發表一篇「吸煙與肺癌」的文章)。我發表過十幾篇有關減鹽的文章,例如下面這三篇駁斥鼓勵要多吃鹽的文章:要多吃鹽,iYA營養團隊說的減鹽才是現代的亂病之源?建議低鹽飲食,應當被處死我也曾親身體驗過極鹹的中國食物:有一次在西安回民街,導遊叫了一盤羊肉餃子,我吃了一口,就被鹹得額頭冒汗,立刻走人。另一次在麗江,導遊叫了一碗說是必吃的當地美食-米線,結果我是把米線撈到另一個碗,然後用瓶裝水洗了三次才吃得進去。導遊還跟我說他們納西族人都有高血壓的問題。根據昨晚的新聞報導,我上網搜到一篇今天發表的「限鹽」標準提高!提醒:調味品、零食、飲品中或都含鹽。它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11歲以上的中國居民每人每天攝入不超過5克的鹽。與2016年舊版指南中限量6克相比,「限鹽」標準有所提高。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金暉說:「當膳食中鈉的攝入量超標以後,相應的有些疾病的發生率會增加。比如說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卒中(中風)、胃癌的發生。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儘可能減少慢性病發生,鹽的攝入量降到5克以下。因此,今年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和國際標準接軌,就是要防止血壓和慢性疾病的發生。」】電郵裡看到的那篇文章是發表在American Council on Science and Health(美國科學與健康委員會)網站,標題是Hypertension And Diet: A Chinese Perspective(高血壓與飲食:中國人的觀點),作者是心臟科醫師Chuck Dinerstein。這篇文章主要是在報導和詮釋一篇上禮拜(2022-7-11)發表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是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發行的Circulation(循環)期刊,標題是Effects of Cuisine-Based Chinese Heart-Healthy Diet in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Among Adults in China: Multicenter, Single-Blind, Randomized, Parallel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以中國菜為基礎的心臟健康飲食對降低中國成年人血壓的影響:多中心、單盲、隨機、平行對照餵養試驗)。這項研究是由一個叫做DECIDE的研究團隊主導,而該團隊的71名成員是來自全中國各大院校(主要是北京、四川、復旦、和中山大學)。他們是把中國主要四種菜色(北京、上海、廣東、四川)做了調整,然後看這樣的菜色是否能降低血壓。調整過的菜色減少了5%至8%的脂肪能量,增加了3.5%至5.5%的蛋白質能量,增加了0%至5%的碳水化合物能量,增加了膳食纖維量(從每天11 克增加到 30 克);增加了鉀的量(從每天1.7克增加到 3.7克);減少了鈉的量(從每天 6克減少到 3克)。研究對象共 265 人,男女約各半,平均年齡57歲,平均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為 139毫米汞柱和 88毫米汞柱。他們被隨機分配成兩組:試驗組135人吃調整過的菜色,對照組130人吃原來的菜色。28天後,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收縮壓降低了 10毫米汞柱,舒張壓降低了 3.8 毫米汞柱。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中國心臟健康飲食在降低中國成人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方面是有效、可口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具有適用於中國主要飲食文化的臨床顯著效果。請注意,1克鹽是含有0.4克的鈉,所以,在這項研究裡,傳統中國菜的鹽含量是每天15克,而調整過之後則是每天7.5克。可是,新版的中國飲食指南卻是把每天鹽攝取量從原先建議的6克降到5克。也就是說,不管是新版還是舊版,中國飲食指南所建議的每天鹽攝取量都是與現實相去甚遠。我也不相信以後再去西安或麗江,會吃得到額頭不冒汗的餃子或米線。原文:中國膳食指南2022:減鹽
-
2022-07-21 焦點.元氣新聞
生理假不該只限女性? 他患痔瘡主張「男性也應有生理假」
男女性生理構造不同,女性在職場上擁有生理假,一名Dcard男網友在心情版發文主張「男女都應該有生理假」,並解釋男生在痔瘡上的比例是女生的三倍,男性痔瘡也有生理的痛問題,也會有夢遺腿軟弄髒床鋪的困擾。原PO以自己的經驗表示,過往曾經因工作壓力大,可能因熬夜及飲食習慣影響而引發痔瘡,導致內褲都是血。在發生頻率上,有時月初來、也有月中來,甚至可能連續兩天都來,自己上班時要忍住「生理痛」,結果卻還要繼續加班。他補充,痔瘡跟女生月經有許多相似之處,如:都會流血、屁股都會很痛、一兩個月都會來一次、沒有休息可能會惡化、生理期時都不能進行性行為。並認為,此狀況只有女生可以請生理假相當不公平,因此主張男性也要能請生理假。另有其他男網友也在Dcard回覆文章表示,曾交往過的女朋友有痛經經驗,雖然自己無法體會,但女性生理假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好,有些女性生理痛是相當不舒服。他並補充女性生理假的小常識:薪資上跟病假一樣,只有「半薪」,天數也只能請三天,超過的部分會併入病假計算,且不少公司都給一年7天的帶薪病假,生理期直接請病假就可以。底下女網友針對痔瘡男留言回復,「這麽嚴重的痔瘡可能要手術處理掉吧?我子宮又沒辦法隨便拿掉」、「生理假是指每個月都會有的生理期,跟你那種不一樣」、「生理期來又不會屁股痛…你不懂就別亂說」、「你可以請病假啊,又不是每個男生都有痔瘡,但每個女生都會來月經耶」、「你在講笑話嗎?還蠻好笑的欸」。
-
2022-07-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太鹹真的會變胖!1圖看「害你莫名胖食物」 餛飩、雞絲麵都在內
你家中有存放零食的習慣嗎?或是小朋友喜歡吃零食?嫚嫚營養師提醒,零食的問題除了熱量高之外,鈉含量也高,容易養成重口味習慣,而重口味也可以說是胖子味覺! 鹽/鈉攝入量高 肥胖風險跟著增加根據國外18個研究,約6萬5千人的薈萃分析發現,飲食中鹽/鈉攝入量高的族群與低鹽/鈉攝入量的祖群相比,BMI會顯著性增加1.24 kg/m2,腰圍也顯著性增加4.75 cm;英國國家飲食與營養調查也顯示,飲食每增加1g鹽的攝取,成人會增加26%肥胖風險,兒童則會增加28%肥胖風險。吃太鹹導致肥胖 3大原因1.重鹹的食物,會驅使口渴反應,促進液體攝入,容易喝下更多含糖飲料。2.重鹹味食物通常也含有大量脂肪和熱量。3.重鹹食物通常更可口,會讓人食慾大開越吃越多。 5類食物 鈉很多1.加工肉品:尤其是會加入硝酸鈉的火腿/培根/熱狗/香腸,以及臘肉、魚/肉鬆、肉乾、貢丸、火鍋料、雞塊、漢堡肉。2.醃漬食物:榨菜、酸菜、菜圃、筍乾、鹹蛋、豆腐乳、吻仔魚、蜜餞。3.即食食品:沖泡濃湯、泡麵、罐頭、洋芋片。4.烘焙食品:經常需要使用小蘇打粉(碳酸氫鈉)的麵包、蛋糕、餅乾、糕餅。5.常見小吃:鹹酥雞、滷味、麵線、雞絲麵、蔥油餅、鍋燒意麵、油麵、牛肉麵、餛飩、水餃、鍋貼、燴飯、羹類、速食、燒烤、火鍋、多醬料類的食物。 日常減鈉 可以這樣做1.注意看標示:每100公克或毫升食物中,鈉含量超過600 mg 即為高鈉食物。2.飲食少加工:減少食用加工食物及多醬料類食物,盡量以天然新鮮食物為主。3.烹調鹽減量:可改以味道強烈食材取代用鹽及調味料,像是蔥、薑、蒜、韭菜、胡椒、辣椒、香菜、枸杞、番茄、檸檬、八角、義式香料等。 留意新高血壓標準 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嫚嫚營養師提醒,飲食中的鈉攝取過多,包含鹽(氯化鈉)、硝酸鈉、小蘇打粉(碳酸氫鈉),除了體重難控制,也容易罹患高血壓,並且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學會,也在今年5月正式引用新的高血壓標準130/80 mmHg,希望大家也能多注意血壓狀況,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可以從飲食開始減鈉,幫助減重、控血壓!延伸閱讀: ·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 「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 ·不吃鹽就不會攝取過多鈉含量? 跟鹹不鹹無關!破解7常見鈉含量迷思
-
2022-07-21 養生.人生智慧
你的投資型保單買對了嗎?專家點出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常見的10大謬誤
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的十大謬誤 謬誤1. 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物。 謬誤2. 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謬誤3. 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 謬誤4. 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 謬誤5. 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 謬誤6. 只看年化配息率。 謬誤7. 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 謬誤8. 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 謬誤9. 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 謬誤10.以為沒有錢,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延伸閱讀: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傳統保單VS.自行投資差異在哪?專家告訴你投資前必知道的11個小知識】謬誤1: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雖然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跟投資的關聯非常大。但是,個人卻完全不贊同把投資型保單,無條件地與一般投資工具劃上等號。 因為首先,由於它是保單,所以,除了投資方面的費用外,它還被抽一筆保單相關費用。筆者完全不建議,一般大眾單純是以「投資」的角度,來購買投資型保單,而是應該從保障需求(特別是年輕人),或是整體退休規劃的角度來購買。 其次,不論是從「用最低的保費,獲得最高的保障」,或是從「退休規劃」的角度,來累積退休金,都必須是「長期投資」的概念。正因為如此,在連結標的的選擇上,筆者建議: 一、必須選擇安穩的標的,以長期投資(持有)。 二、因為累積期長,最好是積極穩健的標的(例如股票型基金或ETF),而不是非常保守的配息型商品。理由有二,其一是當投資組合中,減少風險性資產投資時,整體收益率自然就會比較低。 理由之二是,強調配息型的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絕大多數的投資標的都是所謂的「高收債(垃圾債)基金」上。事實上,它的投資風險並不低,且更重要的是:它的配息,是有可能吃到本金的。 謬誤2: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第二個錯誤是,還沒有退休,或是現在完全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依舊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這個概念大錯特錯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於這種「定期撥回」是發生在「年金累積」期間。對於還沒有退休的人,理當有固定的薪水收入的人來說,自然就不需要什麼穩定的現金流。更何況,當保戶不需要這筆錢(月撥回)時,很容易就把它花掉,而沒有真正把它存起來,留做日後需要時使用。 個人並不贊成還沒有退休,就買資產撥回投資型保單的原因之二是:每月將配息領出,就無法享有「複利增值」的投資效果。特別是還沒有退休的人,還有一份薪水收入來源,不但不需要靠這張保單「提供固定生活費」,反而更需要趁著還有投資資本的時候,以穩健、積極的方式將退休基金「極大化」。 至於原因三則是:由於月撥回基金,多半投資標的是風險並不低的高收債基金,所以,極有「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所以,這種「所領配息來自於本金」的方式,並不符合投資效益。所以,除非選擇月撥回投資型保單的保戶,選擇將配息「再投入」,以發揮複利投資的效果,否則,個人仍舊建議尚未退休的保戶,最好還是選擇風險相對不會高太多,但積極、穩健的投資標的,讓自己的退休基金持續增加,以應付未來真正退休後的生活所需。 如果未退休之人,並不適合買這種「資產撥回」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那麼「已經退休的人」就適合嗎?其實,個人的答案也是「不適合」。因為既然已經退休了,就代表需要一筆固定的生活費來源,那麼,不能夠保證每月都領到「資產撥回」保單,怎麼可能是個最佳的選項呢? 謬誤3: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第三個錯誤是,完全不懂「類全委」是保單,以為它不過就是一檔基金標的而已。說來不誇張,關於這樣的問題,不只是一般民眾不知道,居然連銷售的銀行理專都「不知道」!話說有一位理專,打電話給我在投信公司任職的朋友,並質疑為何該公司所合作的某張類全委保單,旗下所連結的配息基金績效,竟然輸給同一檔在銀行銷售的同名基金? 而在這一案例背後所顯示的重大問題在於:不要說一般大眾不知道,連銷售 這些商品的銀行理專「也都不知道」,而類全委是保單根本不是「買不到固定配息基金」之下的替代方案。 因此,我想在此進一步提醒所有投資大眾:首先,不是所有在銀行銷售的產品,就只是投資工具,而不是保險商品;其次,不是有固定配息機制,就是「固定配息」的基金,而不是保險商品;再者,不是有看到有連結一個基金名稱,就代表它是基金投資,而不是保險! 謬誤4: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第四個錯誤是,年紀明明已經很高了,卻是為了節稅目的而買變額萬能壽險。或是最適合買投資型保單的年輕人卻不買。過去,個人聽說不少年紀大的人,之所以仍堅持買變額(萬能)壽險,就是為了「賭」自己萬一不幸身故後,所有的投資資金,都可以「免列入遺產中計算」,以享有節遺產稅的優惠。 但是,這仍然有不少風險。首先,根據國稅局的「實質課稅原則」,只要是「重病」、「高齡」、「短期」、「躉繳」、「密集投保」的案件,不論保險公司理賠與否,國稅局採個案審核,將保單價值視為遺產課10%~20%遺產稅。所以,個人誠心建議想要資產傳承的保戶,一定要以長期規劃的心態進行,以免節稅不成,反而要繳稅及罰款。其次,由於年紀大時,危險費率也越高,一旦遇上投資大幅失利,保戶會有極大的支付危險保費壓力。 另外,投資型保單的最大功用,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拉高年輕人的壽險保障。但我常遇到業務員向我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寧可在股市裡「沖來沖去(指股票市場的「當日沖銷」)」,也不願意買任何壽險保障。因為首先,他們沒有家庭觀念、太過自我,認為自己對父母沒有責任,只有父母對他們才有責任。所以,只願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其次,年輕人普遍認為,父母已經夠有錢了,自己的壽險保障對父母來說,相對「不成比例」。 當然,撇開這些極端的案例,我還是想再次重申:因為投資型保單採自然費率,年紀越輕,保費越是便宜。如果有壽險保障需求,但每月扣掉生活費等正常開銷,就只剩一筆錢,必須同時投資及投保。那麼,投資型保單絕對是最適合的選項。 謬誤5: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事實上,正因為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與投資績效息息相關。所以,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之後,絕對不能夠「擺在那裡完全不聞不問」,以免會嚴重影響未來的保障金額多寡,或是有可能因為年齡增加、危險保費變貴,而讓保單帳戶價值嚴重縮水 謬誤6:只看年化配息率許多保戶會買投資型保單,完全是從「年化報酬率最高」進行考量,完全無視「配息吃到本金」的問題,並忽視匯兌風險。 一直以來,已經有不少業務員向我大吐苦水:「客戶嘴巴說不能接受波動,但簽約時還是找高撥回的商品」。然而,個人這幾年所看過的,買投資型保單大虧的案例,幾乎都有「配息吃到本金」與「嚴重匯損」的問題,實在很值得保戶深刻檢討才是。 謬誤7: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個人聽到一個市場上的常態做法:購買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多數只買變額年金。而且,不是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錢就解約,就是把年金開始給付的年齡,全都設在最高的95歲。個人聽到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因為業務員會跟客戶說(客戶也這麼認為),只要不進入年金給付期,錢就會在帳戶中繼續投資及生利;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就是用那一整筆錢,以當時的預定利率,計算出一個固定金額的年金,金額可能變的很少而且固定不變;更重要的是,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了。 理由之二是:因為年金險開始年金給付之後,保單就不能夠「解約」,也不能夠「保單貸款」。 理由三: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後,所有給付金額都會固定下來。假設未來市場利率持續走高,保戶就等於「虧到了」。 所以,目前所有買變額年金險的保戶,只著眼於投保後,就立刻開始領取所謂的「配息」(正確的專有名詞是「固定撥回」),且多半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就全部解約。簡單來說,保戶就是買一個「短天期定期給付的保單」,把它拿來當做傳統終身年年還本壽險的替代品。 然而,保戶以上的三大想法,從正確的投資理財規劃上來說,是會有很大問題、風險,以及矛盾點存在的,很難禁得起實證考驗。 例如首先,所謂的「平均月撥回率5%」為例,並不保證「每月撥回」。因為金管會在2021年3月祭出新規定,月月配息型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如果要附保證給付,當基金淨值低於80%時,必須停止撥回。所以,保戶根本不可能買到真正的「每月固定給付」的投資型保單。 其次,目前號稱年化配息率不錯的投資型保單,因為都是投資在所謂的「高收益債」上,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並不低。而這些高收益債的風險並不低。特別像最近因為俄烏戰爭的關係,相關債券淨值大幅滑落。如此的影響是:保戶拿到的「配息」,是有極大的機會「配到本金」。也就是說,一旦配息長期吃到本金,除非保戶持續增繳保費,否則,那個號稱可以「月月領息」的帳戶,不用到95歲,可能就會「提領一空」的。 更何況,目前大多數配息的投資型保單,都是所謂「外幣計價」保單。也就是說,保戶就算從中獲利,但都得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特別是前一陣子台幣升值之際,保戶就算拿到不錯的配息,在匯兌損失之下,實際收到的金額也縮水了。 再者,只有上帝,才會真正知道未來市場利率是走升或降低?既然如此,保戶只要確定每期所領年金,夠支付退休後的各項開銷,且能夠「活的越久,領的越多」就好。假設保戶認為每月的年金金額,不足以支付現有或未來每月生活費。那問題是出在自己「存的退休金不夠多」,而不是年金險的問題。更何況,正式退休、沒了固定收入之後,原本就不應該再進行「有風險的投資」。所以,那句「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的說法,就完全禁不起任何考驗。別說其他的,「凡投資,必有風險」這句話,真的很值得有此類想法的保戶深思。 且再說了,就算在年金累積期,保戶的這筆錢有在「繼續投資且領取配息」。但是,一旦「配息會吃到本金(特別是配息率越高的,吃到本金的機率就越高)」的話,就代表保戶「希望在95歲之前,可以長久領息」的想法,可能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因此,買變額年金,並且把年金給付期設定在最晚的95歲的保戶,如何能賭定地認為,這樣的做法,就一定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要優? 第四,如果買的保單正確、適合自己,且年金金額正好是所需金額,保戶為什麼要解約?所以,不買年金險,或是買了年金險後,因為「不能解約」的理由,而「永遠不要進入年金給付期」,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理由。更何況,保戶在進行「保單貸款」後,也是要支付利息的。 第五,年金險的優點,就在於「活的越久,領的越多」,保戶不讓保單進入年金給付期,就無法發揮年金險最重要的「抗長壽風險」的功能。 因為年金險的功能,就是為了提供被保險人「避免長壽風險」之用,讓他們在「活得更長壽」時,還有錢可以繼續領下去。所以,許多保單都有「保證領取期間(例如10年、15年或20年)」。假設保戶沒有領那麼久,剩下來的錢,保險公司會以折現的方式,以「身故保險金」的名義,給付給保單的身故保險金受益人(保證給付未領部分,還可以給指定的身故受益人,這筆錢,也不用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總額中計算,具有一定的節稅效果),保戶實際上並不算吃虧(但值得注意的是:變額年金險在累積期,被保險人(要保人)如果不幸身故,只有退還所繳保費,且不得指定「非要保人法定繼承人之外」的保險受益人;只有當進入年金給付期後,要保人可以任意指定法定或非法定繼承人,為保單的身故受益人)。 更何況,中途將年金解約,如果再買一張保單,也還是要扣一筆費用,等於是讓原本所賺的獲利,再「吐回去」一些,這一來一往之中,會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而領取年金」要好嗎?以上頗值得保戶再三深思。 最後,順便提一個與高齡者相關的退休規劃議題。大家都知道,年齡是失智症發生與否的最大關鍵因子。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越高。這些買了變額年金險後,卻遲遲不願意進入年金給付期的保戶,其實也在冒一個大風險—萬一自己哪一天失智了,沒法自行將變額年金險解約,或是要照顧自己的子女,得不到提款卡的密碼,就算資產撥回,每月都能順利入到自己的銀行帳戶,這筆錢,恐怕也無法花在自己的身上。 個人之前聽過一位業務員,如此建議想買資產撥回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但擔心中途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而無法簽名、蓋章領息的年長保戶:如果當事人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中途無法簽名、蓋章領息,就以「要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為子女,但子女印章、存摺都放在父母處,錢(配息)由父母領」的方式因應。 不過,這樣做的相關法律及子女不肖的風險,仍舊無法全面排除。個人建議當事人,可以透過辦理「保險金信託」的方式,才能更為周全地解決可能的失智風險問題。其具體做法及流程如下: 要保人(必須等於被保險人)在投保變額年金險時,勾選「年金給付時間(例如65歲)」及「一次給付」,並以「保單受益人(同時必須是要保人及被保險人,因為依照《保險法》,要保人得隨時更改受益人)」的名義為「委託人」,預先向銀行簽訂「保險金信託」(一種「預開型信託」)。之後,保戶再拿著保單,向保險公司進行「批註」,讓這筆未來的整筆保險理賠金,直接進入保險金信託專戶。銀行則依照當初所訂信託契約的內容與給付條款(例如在委託人意識清楚時,錢可以直接匯到委託人指定的帳戶中;假設委託人因為中風或失智時,錢則匯到指定的照顧機構帳戶),定期給付款項給信託受益人(指委託人本身)。 謬誤8: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有些投資人寧可在銀行頻繁轉換基金,而被銀行抽去一大筆手續費(贖回及信託管理費),也不願意透過費用可能較為低廉的投資型保單進行投資。我之前聽保險業務員,轉述理專的說法是::「我的客戶只要有賺1%,就很高興了,完全不在意被銀行收了多少基金轉換手續費」。所以,理論上頻繁轉換基金的投資人,仍舊只會選擇在銀行買基金,而不會考慮透過投資型保單這個基金平台。事實上,只要懂得善用投資型保單「不收投資方面費用」,且「每年標的轉換在一定次數內(通常是一年4~6次)免費」的優惠。更何況,有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標的免費轉換次數,已經可以達到「無限次」了。 謬誤9: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就個人了解,有的客戶原本手邊,就存有一些外幣,像是美元或澳幣、南非幣等,因為匯率虧損,不願換回台幣,所以買這些匯損幣別計價的投資型保單。但是,也有聽說不少保戶,是抱著「利差、匯差與配息三重賺」的心態,在投資外幣計價的投資型保單。 一直以來,由於海外投資的報酬率,比台灣好很多,所以,國人普遍喜歡把錢,匯到海外投資賺取高利。個人不能說這些投資人的做法是錯的,只是想提醒他們有關海外投資的以下重點: 首先,投資海外必有匯兌風險,不能一心只想獲利,卻不問可能的風險。而這,通常也是非常多「一心只想尋求高獲利」民眾,無心或有意間所忽略掉的。 其次,投資海外的高獲利,一旦減去虧損之後,真的是一盤值得投資的好買賣?就例如壽險業之所以要拉高投資海外比重,就是因為國內投資報酬率太低所致。然而,當海外較高投報率,減去一定的匯損之後,就一定比留在國內投資「還優」? 再者,投資海外部位越大,投資人遭受的虧損影響就越大。凡投資海外,都一定避免不了匯損風險。所以,一旦投資海外的部位很高,又出現匯兌損失,問題就分外顯得嚴重。 最後,投資海外風險除了匯兌外,還包括各種手續費及其他成本。例如國內有不少「複委託」的業務,就是專門幫國人進行海外金融商品的投資。但事實上,這類複委託業務,相關手續費有時並不便宜。 謬誤10:以為沒有錢或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所有以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不管是定期存款、基金、證券、ETF或保險,全都難逃可能的匯兌風險。所以不要以為「沒有錢、沒有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事實上,個人認為要不要進行海外投資,最主要的關鍵在於「目的」與「投資熟悉度(或投資訊息掌握能力)」。而總的來說,如果未來沒有打算在國外定居、工作或退休,也沒有什麼時間做太多功課,老實待在國內投資恐怕才是正道。特別是國內投資資訊取得較易,且國內市場利率(投報率)雖低,卻不表示完全無法找到比擬海外投報率的標的。因為,國內投資至少少掉了匯兌風險,以及跨境的手續費等成本。 當然,就算投資人最後的答案是「可以投資海外」。但也不是把大部分的錢,通通挪到海外去「投資」。不要忘了,投資人現階段如果主要生活重心仍在台灣,各項日常與應付突發事件的緊急支出,就絕對少不了一定的台幣資產。因為想從海外匯回,一是資產變現需要時間,二是也一樣要被金融機構,收一筆不少的國際匯兌成本。 「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是否算是優惠? 對投資有何幫助?有些保險公司在推銷投資型保單時,都會有這樣的行銷話術:「月繳數千元,幾百檔投資標的任你選!投資型商品每月保費還能調整,手頭緊時可以少繳一些。」「我們免費提供1年N次投資標的轉換免手續費,到銀行買基金,每次轉換都要錢!」 ……仔細分析,這些保險公司提供的「方便」,有時並不等於「必要」。畢竟,長期投資才能產生較大的複利效果。 真正以長期投資為目標,以及資產配置為原則的投資標的,並不需要頻繁轉換投資標的。因此,投資型保單所提供的「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用」的優惠,是否真的對每一位保戶有利,卻也得依人而定。因為,原本就沒有頻繁轉換標的的保戶,就是「無利」可言吶。 記得很早之前,曾有某家提供保戶無限制轉換的保險公司做過調查:每位保戶平均轉換的次數大約只有「兩次」而已,就算有每年免費轉換四次的功用,多數保戶事實上都用不上的。 投資海外,要如何避免匯損? 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以及金融商品不斷地推陳新,「匯兌風險」經常是投資人心頭的一大痛處。個人建議,想要投資海外,又想要避免匯損吃掉投資收益時,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首先,一定要把資產,放在「強勢貨幣」上。 其次,在選擇不同貨幣時,應該選擇以「與投資地區相同的貨幣」為原則。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選擇美元、歐元與日圓三種不同貨幣,除非是單純做外幣定存,否則應該與投資地區相符才好。從以上的邏輯來看,假設投資人想同時投資美國、歐洲及日本地區,就應該投資以上述三種幣別計價的投資工具(例如共同基金或ETF),這樣才不會因為投資地區與幣價幣別的不同,再產生出另一層的匯兌風險。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台因疫情增3成超額死亡?王必勝籲:看長期別看短期
新冠疫情連帶影響全台醫療量能吃緊,因為排擠效應或多或少導致其他疾病間接死亡。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研究團隊發現,光是消化道惡性腫瘤,如:大腸癌等,就診人數逐年上升的趨勢在近2年消失,併推估全台6月超額死亡超過三成,仍然醫療緊縮。今日指揮中心對此說明,建議不要看短期死亡,要看長期,因為現在看,疫情流行當然比較高。「疫情兩年來,很多人暫緩了原有的疾病預防策略,醫療可近性也降低,整體導致癌症病人暴露在於更高的死亡風險。」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2016年到2019年健保資料中「消化道惡性腫瘤門診利用率」就醫人數,從19.8萬人成長到21.6萬人,逐年上升。若無疫情影響,2020年和2021年預期人數應成長到22.2萬人22.8萬人,但實際人數連年下滑,2020年只有21.7萬人(減少2%),2021年更低,只有21萬人(減少8%)。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也推估,台灣超額死亡率已經從5月的18%上升到6月的43%,6月超額死亡人數有63%來自新冠致死,高達37%來自受疫情影響的間接死亡。如果什麼都不做,推估7月有28%超額死亡,8月仍有22%。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日說明,每個國家疫情時間都不一樣,各國家疫情尖峰或盛行率較高時,死亡相對數字都會比較高,所以這樣數字,建議不要看短期,要看長期,現在來看,因為這一個月疫情流行,當然會比較高。針對醫療量能緊縮問題,王必勝表示,前一段時間確診數較高,醫療利用率較高,但也沒到緊,指揮中心一直有注意、調控,現在疫情趨緩,希望回到原來醫療服務,是有彈性隨時可調整機制,都會因應疫情變化。至於國外變異株疫情新一波又起,是否有估算這波疫情的人數,與醫療量能的推估?王必勝說,指揮中心一直都有在推估,有各種推估模型,一方面看各國疫情升溫狀況,發現各國狀況差異大,有些上升區間陡峭有些還好;因此,指揮中心會觀察與我國相似的國家,除確診數外,後續死亡、重症比例,是更關注的部分。
-
2022-07-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鼓勵機構、長者接種 指揮中心:月底前有獎勵500元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第四劑疫苗接種對象擴大至50歲以上,但上午公衛學院直播提到,65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僅22%,長照機構住民更低,只有11%。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希望符合資格者,能夠盡快接種追加劑第二劑,增加自己保護力,機構部分也會和機構通知,鼓勵機構長者完成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是使用第一次接種人數計算,至於符合資格者的接種率還要計算;根據指揮中心統計,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25.1%。而到七月底前,都有500元的接種獎勵機制,希望民眾多加利用。而針對7月22日起,50歲以上確診民眾的第四劑疫苗間隔期,莊人祥表示,一是和前一劑接種需間隔五個月,二是確診過後有要間隔三個月,兩個條件都要滿足才可接種。另針對美國研究,感染新冠肺炎後會增加帶狀皰疹感染風險。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長新冠根據世衛定義,感染新冠後三個月至六個月內,發生各式器官系統症狀,但必須要排除其他診斷。而帶狀皰疹是病毒引發病症,嚴格說不算長新冠,因為這是特有疾病診斷。羅一鈞表示,國外看到感染新冠肺炎後感染帶狀皰疹的情形比未確診者高,可能是因為罹患新冠肺炎後影響免疫系統,而帶狀疱疹是因壓力大、免疫系統較弱而容易發作,研究起來可能因這幾轉導致,可能不跟長新冠有關是本來有的疾病。
-
2022-07-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四劑接種對象擴大 50歲以上都可接種
國際間新冠肺炎因BA.4、BA.5再掀一波疫情,國內上周也出現首例社區感染個案。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第四劑疫苗接種對象擴大至50歲以上,自7月22日起接種。國內原第四劑開放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另外,包括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和意願接種。王必勝表示,第四劑疫苗擴大開放至50歲以上成人,接種間隔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間隔5個月(150天)以上。確診者建議於確診三個月後再接種,以延長疫苗保護力。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放寬至50歲以上,主要是參考美國的作法,韓國最近也放寬到50歲。另外,7月21日滿6個月至5歲嬰幼兒開始莫德納接種作業。王必勝表示,已請地方政府注意場地舒適性及方便性,需具適當動線、距離,同時防曬、防雨,以及等候時間不宜過長。另考量家長上班時間,也建議彈性於夜間、假日開設。若地方需要中央協助,可向指揮中心提出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40多歲女咳嗽多日未就醫 猝死後確診 未接種疫苗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連帶死亡、中重症個案數也逐步降溫。今天新增死亡個案57例、中重症102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本身有風濕免疫疾病,於家中猝死,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三劑、33人超過80歲。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本身風溼免疫疾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未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數日咳嗽、呼吸喘未就醫,7月17日於家中昏迷,送醫時已無心跳呼吸,於急診檢驗陽性確診。當日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羅一鈞表示,中重症個案包含53例中症、49例重症,無特殊中重症個案。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1萬9474例,其中7465例死亡。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直播/本土+2.6萬 指揮中心:整體下降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呈現本土降溫、境外持續升溫的態勢。今天新增2萬6943例本土個案、253例境外移入個案;另增57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本土病例和上周相比低了一些,死亡比起之前公布數字多了一些,死亡數字趨勢起起伏伏,但整體仍是往下降。今日新增2萬6943例本土病例,為1萬2577例男性、1萬4350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14例)、台中市(3,415例)、桃園市(3,004例)、台北市(2,751例)、高雄市(2,703例)、台南市(1,979例)、彰化縣(1,236例)、屏東縣(833例)、苗栗縣(761例)、新竹縣(756例)、雲林縣(681例)、宜蘭縣(665例)、新竹市(643例)、花蓮縣(536例)、嘉義縣(519例)、南投縣(428例)、基隆市(411例)、台東縣(352例)、嘉義市(295例)、金門縣(185例)、澎湖縣(141例)、連江縣(35例)。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3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5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0例男性、10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8例)、英國(3例)、土耳其及越南(各2例)、新加坡、泰國、香港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1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3萬7076例確診,分別為1萬7389例境外移入、431萬963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318例死亡病例,其中8,30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79例、台北市984例、台中市799例、高雄市754例、桃園市632例、台南市624例、彰化縣476例、屏東縣344例、雲林縣243例、南投縣236例、基隆市198例、嘉義縣及苗栗縣各171例、宜蘭縣167例、花蓮縣144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3例、新竹市79例、澎湖縣15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0 焦點.元氣新聞
超額死亡有證據!癌症就醫篩檢縮水、在家死亡增加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日前僅憑猜測,就將去年的超額死亡數歸因於低溫和老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持續以《經濟學人》推估的超額死亡數,強調大多仍為新冠直接致死。無論衛福部或指揮中心,都未曾好好面對過疫情間接致死的超額死亡,今被媒體媒體斥為「人禍」。疫情導致的間接死亡真不存在嗎?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研究團隊鍥而不捨,連續第四周透過直播分析實證,呼籲重視。光是消化道惡性腫瘤如大腸癌,就診人數逐年上升的趨勢在近兩年已消失,反而一降再降,已縮水近1,另有研究發現四癌篩檢量縮水15%到50%。大腸癌篩檢延遲0.5到2年,死亡率就會增加3成,拖愈久、風險愈高。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2016年到2019年健保資料中「消化道惡性腫瘤門診利用率」就醫人數,從19.8萬人成長到21.6萬人,逐年上升。若無疫情影響,2020年和2021年預期人數應成長到22.2萬人22.8萬人,但實際人數連年下滑,2020年只有21.7萬人(減少2%),2021年更低,只有21萬人(減少8%)。「疫情兩年來,很多人暫緩了原有的疾病預防策略,醫療可近性也降低,整體導致癌症病人暴露在於更高的死亡風險。」嚴明芳提醒,根據過去2021年發表的本土研究,如果「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篩檢」排程延遲0.5至2年,會使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5至39%,大腸癌死亡率也會增加26至30%,延遲篩檢時間越長,晚期大腸癌及大腸癌死亡的風險就越高。記者另找到一篇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學者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顯示,台灣引以為傲的「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口腔癌」四癌篩檢,相較於疫情前一年同期,2020年1到4月疫情期間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篩查平均下降了15%到40%,口腔癌篩查更是下降50%。在家死亡的癌症病人增加,也是疫情下超額死亡的特徵。嚴明芳指出,秘魯研究顯示,在2020年封城期間,癌症死亡個案中有高達58%是在家中病故,若以2017至2019年計算癌症個案的背景死亡率,2020年疫情造成癌症超額死亡達17%。嚴明芳提醒,各項防疫措施都會增加醫療系統的壓力,秘魯的經驗顯示,要有配套措施減少醫療利用限制對癌症患者的衝擊,政府也應積極定期監測「晚期癌症」的「發生」及「死亡」,才能提醒決策者及時調整防疫措施。「台灣現在面臨的大問題仍是超額死亡,隨著疫情時間拉長到兩年半,確實耽誤到年長者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台灣超額死亡率已經從5月的18%上升到6月的43%,6月超額死亡人數有63%來自新冠致死,高達37%來自受疫情影響的間接死亡。如果什麼都不做,推估7月有28%超額死亡,8月仍有22%。陳秀熙呼籲政府、醫療供給者、民眾,都不能繼續再一昧以新冠肺炎為主軸,也要搭配癌症和慢性病照護。如果醫療緊縮、人力短缺、就醫恐懼這些現象持續,超額死亡將難以降低。
-
2022-07-20 醫療.新陳代謝
呼吸困難、咳嗽未染疫 甲狀腺結節作怪
新冠肺炎確診依然頻傳,人心惶惶之際,不少人害怕下一個中獎的是自己,一有呼吸道症狀就很緊張,趕忙到醫院掛號就醫,這種「又愛求真相又怕受傷害」的行動,讓一些人證實自己沒中獎,卻也因此發現其他疾病。最近胸腔內、外科轉來六位病人,五位女性、一位男性,他們都出現咳嗽、夜咳、喉嚨卡卡、異物感、呼吸不順、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自訴以為中了新冠肺炎,但快篩卻是一條線陰性,他們不確定自己做的快篩是否準確,因此掛胸腔科找病因,結果醫師診斷是甲狀腺結節問題,並非得了COVID-19。甲狀腺位在脖子喉結下方,是一個蝴蝶形狀的分泌腺體貼在氣管上,有左右兩葉,如果甲狀腺長了結節,通常在吞嚥動作時從脖子外觀看得到上下活動的腫塊,但卻常常沒有症狀,對健康也不會有太大影響,除非結節長得太大而壓迫到氣管、食道或是喉返神經,就可能導致吞嚥不順或聲音沙啞,甚至呼吸困難。這六位病人都確診有甲狀腺結節,五位女性的結節分別在3至8 顆,顆粒約0.8至5公分,建議持續追蹤或迷你切口手術即可;但唯一的53歲男性病人雖脖子外觀凸出腫塊不太明顯,超音波一檢查卻發現,甲狀腺有好幾顆大小不一的結節,其中一顆約7公分的大結節壓迫氣管,甚至延伸到前縱膈腔內,造成他呼吸困難、胸悶。這名男性病人是某工廠員工,一直以為抽菸及工廠空氣不好、胃食道逆流造成他喉嚨卡卡、呼吸不順、夜咳、睡不好等症狀。經確診是甲狀腺結節後,接受迷你切口手術取出多顆甲狀腺結節,病理報告竟發現,大結節是良性,一顆1公分小結節反而為惡性腫瘤。所幸及早發現、及早手術治療,術後並做原子碘治療和追蹤。為什麼需要定期檢查追蹤?現在健康檢查常包括頸部超音波檢查,所以甲狀腺結節很容易被發現,國人有大小不等的甲狀腺結節,比率可能超過30%,只要有甲狀腺結節,需要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追蹤其大小、形狀,是否有不規則,鈣化或血流增加等情況,可以早發現是否病變,及早治療。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占比11天翻倍 學者建議:第四劑年齡下修至50歲
新冠病毒變異株Ba.2本土大流行才趨緩,又面臨最新主流變異株BA.4、BA.5再次席捲全球、叩關邊境。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照目前趨勢8月底單日新增個案勢必低於萬例,但BA.4、BA.5僅需11天,佔比就能從20%翻倍到40%,每增加10%,感染率就增加4%。當台灣佔比達55%,單日個案將回升至3.5至4萬。韓國疫情小幅上升,已率先將第四劑接種年齡下修至50歲,陳秀熙認為「這也是台灣可能要做出的決策」,以預防中重症損失。陳秀熙根據國際資料指出,平均26天BA.4、BA.5佔比就可以從1%上升到20%,再過11天就能翻倍到40%,每增加10%,感染率就會增加4%,但發生過大流行、感染速度較快的國家,受影響較小。因此,即便六大洲佔比都已經高達7成到9成,流行波成長也有限,許多國家很快就下降了,死亡率也沒增加很多。以變異株佔比高達九成的歐洲為例,死亡率都維持在10萬分之0.1到0.2之間;同樣遭遇過大流行的韓國,目前變異株佔比達到四成七,疫情小幅上升,死亡率也沒有變化。紐澳則因為快速解封、疫苗接種不高,造成地方流行及死亡率上升,但陳秀熙強調,台灣追加劑打的比紐澳好,死亡率應不致如此。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范僑芯指出,為了減少變異株流行對脆弱族群的衝擊,歐盟已將第四劑施打年齡從80歲下修到60歲,韓國也把第四劑從60歲下修到50歲。陳秀熙表示,第四劑年齡下修到50歲,也是台灣目前可能做出的疫苗決策,以預防中重症產生的損失。畢竟解封措施都是暫時的,變異株比例高起來之後,一定會再改變,唯一不改變的就是打過疫苗之後可以降低重症死亡。陳秀熙也提醒,台灣現在面臨的大問題仍是超額死亡,隨著疫情時間拉長到兩年半,確實有耽誤到年長者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推估超額死亡率已經從5月的18%上升到6月的43%,推估,7月還未有28%超額死亡,8月仍有22%。6月超額死亡人數有63%來自新冠致死,高達37%來自受疫情影響的間接死亡。陳秀熙呼籲政府、醫療供給者,民眾,都不能繼續再一昧以新冠肺炎為主軸,也要搭配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如果醫療緊縮、人力短缺、就醫恐懼這些現象持續,超額死亡將難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