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為第7對腦神經,主掌臉部表情及眼皮閉合。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冬交替季節,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常被一般民眾誤認為腦中風。
- 症狀: 臉歪嘴斜 無法閉眼 眼睛乾澀 臉部麻痺 口水外流 抬頭紋消失 溢淚 味覺異常 聽覺異常
- 併發症: 顏面神經功能不全 曝露性角膜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顏面神經為第7對腦神經,主掌臉部表情及眼皮閉合。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冬交替季節,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常被一般民眾誤認為腦中風。
使用三種以上的降血壓藥(包括利尿劑),使用劑量在可忍受的最高劑量下,血壓仍不能降到140/90mmHg以下,被診斷為難治性高血壓。
肺泡蛋白沉積症是發生於肺部的罕見疾病,每百萬人中僅有約6-7人會罹患此疾病。其疾病特徵為肺部中累積大量的脂蛋白,這些脂蛋白是一種表面張力素,當肺部的巨噬細胞沒有辦法將其清除時,就會導致過量脂蛋白沉積而發病。約有1/3肺泡蛋白沉積症患者屬於無症狀患者。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惡性腫瘤,因體內漿細胞異常增生所致,漿細胞是白血球之一,故此疾病屬於血液癌症。骨髓瘤常見於骨髓外之硬骨上,且會擴散至全身各處的骨骼、骨髓,故稱為「多發性」骨髓瘤。漫布各處的腫瘤會破壞患者骨骼組成,進而導致骨痛、骨折與高血鈣等症狀。骨髓瘤好發於年長者,近20%患者是無症狀或輕症狀患者;若屬於第三期卻沒有接受標準治療的患者,其存活時間平均僅有7個月。
硬皮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並不會透過任何形式傳染。其特性為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導致皮膚、血管壁纖維化、硬化及失去彈性,因而被稱為硬皮症。雷諾氏現象是硬皮症患者身上常出現的現象,包括手指、腳趾的不正常痙孿、缺血,以及對於低溫和情緒低潮變得敏感等症狀,都是來自於雷諾氏現象。硬皮症十分少見,每十萬人中僅有3-5人會罹患此疾病,其中又以20-50歲的女性身上最容易發生,女性患病機率比男性多達7倍。
猩紅熱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染途徑為飛沫或接觸造成感染,目前尚無疫苗可以預防。致病因是感染了A群鏈球菌,傳染力強,在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容易爆發群聚感染,若未適當治療,可能引起心臟及腎臟的併發症。 主要的流行季節為冬末初春,好發於5至15歲的孩童。感染後約1至7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痛;舌頭紅腫,類似草莓的外觀;皮膚出現砂紙般粗糙、可能發癢的紅疹等症狀。治療上給予適當抗生素,期間應遵從醫囑,不可因症狀明顯改善就自行停藥。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官。男性年紀漸長之後可能由體內荷爾蒙變化而造成攝護腺肥大,為男性常見的泌尿道疾病,不適症狀嚴重時,可考慮以手術治療。
一種常見的嬰幼兒病毒感染疾病,好發於六個月至兩歲間的孩童,感染季節以春秋交替為多,主要是疱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所引起,患童會出現發高燒到39~40度、輕微的流鼻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當發燒漸退時開始出全身性的玫瑰色細小斑丘疹,而這也是玫瑰疹即將尾聲的徵兆;出疹從軀體開始,再向四肢延伸,但並不會癢,也不會有小皰,大約在1~3天內消退。 玫瑰疹算是良性疾病,一般來說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一週內可望痊癒。少數可能會因高燒而引起熱痙攣抽筋的神經症狀,但持續幾分鐘後會自動停止。另更少數抵抗力極差的嬰幼兒才會出現併發症。
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一般泛指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見疾病。
GPP是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的縮寫,中文名稱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有寫做全身性膿皰性乾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症狀特徵為皮膚出現脫皮、紅斑和廣泛的無菌膿皰,急性發作時會出現膿皰合併發燒等嚴重全身型反應,包括發燒、發冷、疲勞、嚴重疼痛、灼傷感。病程難以掌握,容易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未予治療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全身性膿皰性乾癬)也有可能引發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目前國際間已有針對全身型膿皰性乾癬發炎途徑進行阻斷的生物製劑研發問世,針對性抑制作用阻斷IL-36所驅動發炎反應,達到治療全身型膿皰性乾癬的效果。根據研究顯示,經過這樣的精準治療,有些病患可在24小時內達到顯著療效,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周左右完全清除膿疱,快速改善皮膚症狀,穩定病情。衛福部健保署已於2024年7月起,將新藥納入暫時性給付。
美國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要符合下列症狀、七歲前發病、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所 (如:學校、家裡、工作場所),並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而且又非因其他發展疾患、精神疾病所引起,始能稱之為注意力欠缺過動症,即所謂的「過動症」,主要的問題表現在三個層面: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
貓抓病是受到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感染時所產生的疾病。一般來說,不論是家貓、流浪貓,都可能帶韓瑟勒巴通氏菌,因此貓抓病患者通常是因為遭到貓抓、舔或咬傷,引起韓瑟勒巴通氏菌感染,主要會造成紅色丘灶,約有50~90%的個案於抓傷部位出現丘疹;如果感染韓瑟勒巴通氏菌的患者,是平時免疫力好的大人,只會淋巴結腫大、輕微發燒,但如果是5歲以下幼兒、老人或免疫力較差的患者(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帶原者或患者等),容易發展成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的細菌性紫瘢(bacillary peliosis)等。 相關流行病學資料: .貓抓病沒有特別地域性,全世界都有可能出現,但較為罕見。美國每年貓抓病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四。 .臺灣病例概況:臺灣在2007年通報179例,確定病例7例,大約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0.03。(資料來源為疾病管制署) (1)性別:無差異。 (2)年齡:常見於小孩及年輕人。 (3)月份:常見於夏末及秋冬。 (4)地區:無差異。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同時屬於國健署公告的罕見疾病,發生率約為1-2/10,000,且為嬰兒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 第0型患者在妊娠時期就有症狀表現,嚴重肌張力低下,通常在幾周至6個月前就會病逝。 第一型患者發病於出生半年內(出生兩周內又細分為1A型,兩周至三個月為1B型,三至六個月為1C型),嚴重程度高,無法靠自己站立或坐下,且會出現無法吞嚥、呼吸困難等症狀,多在兩歲前因呼吸衰竭病逝,平均壽命為8-10個月。 第二型患者的發病時間約在出生後半年到一歲半之間,嚴重程度為中度,患者可以靠自己獨立坐,但因為下肢肌肉無力,無法站立或走路,約7成患者可超過25歲,僅少部分患者孩童時期就因感染而死亡。 第三型患者在一歲半後才發病,症狀較輕微,像是僅在跑步或上下樓梯等特定活動時會造成不便(近端肌肉無力),患者通常壽命與一般人無異。 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通常運動能力跟壽命與一般人無異,不過較容易疲勞跟近端肌肉無力。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中耳炎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併發症,也是造成兒童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
小兒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有時可造成脊髓運動神經細胞的破壞,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有麻痺症狀的感染,其死亡率約為2~10%,年齡愈大死亡率愈高。
第1型糖尿病屬於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指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島素缺乏,常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患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
憂鬱症是一種同時涉及身體與心理的疾病,多數人偶爾會有心情不好的情況,但如果相關症狀很多,並長時間持續,造成生活上的障礙,即有可能是憂鬱症。憂鬱症的症狀包括心理及生理層面,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臨床九大症狀包括:(1)情緒低落、(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3)體重下降或上升、(4)嗜睡或失眠、(5)精神運動遲滯、(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9)經常想到死亡。上列症狀如同時出現5項(含)以上,並持續2周以上,即可診斷為憂鬱症。 依其嚴重性與持久性可細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類憂鬱症,輕度憂鬱患者的情緒與症狀通常不超過半年,且情況最輕微;中度憂鬱症病程則可能超過兩年,會影響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但不至於影響生計的維持;最嚴重的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常帶有明顯的功能障礙,成天情緒低落、退縮且無法外出、認知行動遲緩、無法正常工作與社交、嚴重自殺傾向,甚至進一步出現幻覺或妄想等其他精神疾病症狀。 憂鬱症在內科門診中很常見,卻容易被當成單一器官問題來處理,因而延誤治療時間,所以如遇上述多發性的身心情況出現時,最好儘早與家庭醫師會談,接受精神科的專業治療,透過藥物、心理治療並動員社群支持網絡,排除外在壓力事件,將可望讓病情好轉。 ●「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目前國內憂鬱症治療現況、藥物使用及如何選擇就醫場所: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depression
月經失調是指女性月經週期、經期、出血量異常,是常見的女性疾病。
乳腺炎常見於產後哺乳時的女性身上,指的是發生於乳腺周圍因乳腺阻塞導致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發生於生產後2-3週;乳腺炎可再分為急性、慢性乳腺炎,其中以急性乳腺炎較為常見。非哺乳期的女性也可能出現乳腺炎,然而比例較少,多是乳頭皮膚外傷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炎的症狀與其他哺乳期的不適不同,多出現於單側乳房,而非雙側皆有症狀。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又稱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在2019年末於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被發現,之後迅速擴散至全球,逐漸變成全球性大瘟疫,成為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2020年1月30日公布此為一公共衛生緊急事件,2月11日將此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疾病稱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則將此病毒學名定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國內於2020 年 1 月 15 日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2020年 1 月 21 日出現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2021 年 5 月爆發第一次社區感染;2022年Omicron 變異株流行,截至7月底,全國染疫人數突破四百萬例。 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近距離密切接觸或經由染污物品間接接觸,甚至氣溶膠傳染。常見症狀為類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四肢無力、疲倦、咽喉疼痛、流鼻水、乾咳等,也可能伴隨有嘔吐、腹瀉、味覺或嗅覺喪失等,部分病人會轉為中重症如肺炎、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但也有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卻仍具有傳染力。 部分 COVID-19 患者在急性期康復後,會有持續性或新出現的症狀,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post-COVID condition)。也有患者於感染後很長一段時間仍受到症狀困擾,被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由於新冠病毒問世僅2年多,且變異株不斷出現,缺乏長時間的研究數據,目前還不知道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全部影響。 目前預防COVID-19的方法包括接種疫苗及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性介入措施),隔離與檢疫是避免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但隨著病毒傳播迅速及致死率下降,各國陸續放寬隔離與檢疫措施。
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好發30~50歲的族群,常發生於夏季。
淋巴瘤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造成症狀。
攝護腺炎是常見的男性泌尿系統疾病,好發於成年男性,盛行率約5~8%,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攝護腺炎病情發展迅速,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會反覆發生,不易治癒。攝護腺炎最常見的感染途徑為尿液逆流進入攝護腺,引起發炎。
子宮外孕是指受精卵著床在子宮以外的地方,例如:輸卵管、卵巢、腹腔等。因胚胎著床發育的位置不對,會使胚胎無法健康成長,也會引起母體的病變及傷害,甚至死亡,須及時就醫治療。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 肺腺癌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有獨特的特色,肺腺癌患者以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居多,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研院於109年7月發表研究結果,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團隊發現,肺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特徵的高低,以及致癌物曝露有關,如可能受到加工食品添加物、環境因素等影響;同時也發現一個新亞型肺癌及其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該研究刊登在頂尖期刊《Cell》封面。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及二手菸、炒菜油煙、基因突變、家族病史還有空汙,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等特定行業,也是高危險群。 早期肺癌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接受健檢或腫瘤轉移後引起的某些症狀才被發現。大部分症狀不具特異性,這是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肺癌的症狀視癌細胞所在位置而不同: 咳嗽:是最常見症狀,通常是生長在支氣管內腫瘤 阻塞空氣的進出,或刺激氣管壁而造成。 咳血:腫瘤侵入支氣管黏膜血管,引發咳血情形。 厭食:在短時間內體重減輕很快。 呼吸困難:當腫瘤阻塞支氣管時,導致肺臟萎陷,減少肺活量,造成胸悶、呼吸困難。肋膜腔積水或心包膜積水也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肋膜積水:若腫瘤擴展到肋膜,不僅會引起胸痛,也會出現惡性肋膜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聲音嘶啞:若腫瘤壓迫到喉頭的迴返神經時則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導致聲音嘶啞。 吞嚥困難:若腫瘤擴散轉移到食道旁的淋巴結,而壓迫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 疼痛及無力感:若腫瘤位於肺尖壓迫到臂神經叢,會引起肩膀、手臂或手的疼痛及無力感。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 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 如我在第1期就發現、治療,則存活率可高達90%;第2期和第3期的大腸直腸癌若及早手術治療,平均治癒率也有80%以上;廣泛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平均也可以活2年半的時間。因此衛福部針對50-74歲的年長者,有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iFOBT)補助,以期及早診斷出大腸直腸癌並治療。 大腸直腸癌可以分為0-4期共5期。第0期時,大腸直腸癌仍在腸黏膜上,透過大腸鏡即可切除;第1期時,腫瘤已入侵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2期時,腫瘤已鑽入腸壁,而更進一步侵犯漿膜層;第3期是指癌症擴散進入鄰近的淋巴腺,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到了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等。
心臟靠著收縮及舒張,使血液依序流過各心房、心室,流往全身各部位。而心臟中共有四個瓣膜,分別為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以及肺動脈瓣。這些瓣膜的功用,是避免血液回流,使血液順暢的流動。任何一個瓣膜因為先天疾病或感染的因素,而產生狹窄或閉鎖不全的情況,會使血液流動不順,造成心臟負擔,甚至引發心臟衰竭,稱為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屬於不可逆的疾病,且由於瓣膜狹窄是慢性形成的,因此剛發病時不會有明顯症狀,當症狀發生時已很嚴重。
萊姆病是由一種名為伯氏疏螺旋體 (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lato) 的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此微生物主要生長在硬蜱(tick)屬的壁蝨或其餘吸血昆蟲的腸道內。當叮咬人或動物時,會藉由唾液進入體內,會造成人體或動物關節及神經相關的症狀。 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被壁蝨叮咬後3至30天中,超過半數的人會出現圓環狀的皮膚症狀,稱作慢性遊走性紅斑 (erythema migrans),可能會有局部灼熱感。約在3至4周消退。未受治療則可能引發關節炎、神經系統或心肌、肌肉的病變。
痛風在臨床上是指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當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濃度太高時,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呈現過度飽和狀態,於是就會以尿酸結晶的型態沉積在人體的組織裏,誘發出不同型態的疾病,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為有效治療痛風發作的唯一途徑。 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突發性的關節發炎,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當疼痛發作時,患者會在半夜熟睡中疼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大腳趾被火燒一樣。有超過50﹪的病人首次發作的部位在腳大拇指第一關節處,但發病的關節不限於此,還常見於手部的關節、膝蓋、肘部等;發病的關節最終會紅腫、發炎,甚至破壞骨科、關節,活動受限,最後影響日常生活。症狀會反覆出現,所以一旦關節出現強烈、突然的疼痛後,就要及時看醫生,做好症狀管理和預防併發症。
邊緣型人格疾患是《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所列的精神疾病之一,其主要影響在於患者對自身與他人的形象認知不斷擺盪、時好時壞且充滿矛盾,加上對於受遺棄的極度恐懼,進而帶來情緒、行為層面的極端情況,對患者生活、人際關係和周遭的人造成重大影響。 邊緣型人格疾患的邊緣,意味著此疾病介於「精神官能症 (neurosis) 」與「精神病(psychosis)」之間的模糊地帶。一般來說,患者通常在步入成年的初期發病,隨著年齡增長,對自己有更多了解時,病況或有可能稍微好轉。患者也可能同時患有其他嚴重精神疾患,包括焦慮症、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官能症等。
扁桃腺是由淋巴組織組成,位於口咽的兩側。扁桃腺炎即是指扁桃腺及淋巴組織有發炎現象,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急性扁桃腺炎較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若治療不當或反覆感染即會變成慢性扁桃腺炎。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而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有時,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又會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發作,統稱為混合型失智症。
急性結膜炎俗稱為「紅眼症」,主要是因為眼睛結膜受到感染導致急性發炎所致。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症狀。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
自 2020年4月左右,世界各國專家紛紛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之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 MIS-C是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免疫反應,與確診輕症或中重症無關。確診者康復後雖然病毒已清除,卻有可能出現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研究致死率約1%到2%。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會在身體的多個器官觀察到嚴重發炎,包含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 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PCR或快篩陽性)、發燒 3 天或以上,且合併兩項以上系統症狀: 皮膚黏膜和淋巴症狀,例如皮膚出疹、結膜炎(紅眼)、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脹 腸胃道不適,例如腹痛、嘔吐、腹瀉、盲腸炎 精神不佳、活力減低、倦怠 尿量減少,半天以上沒有尿尿 抽筋 嘴巴黏膜明顯乾燥 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 除上述可觀察症狀,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兒童出現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包含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凝血功能異常,還有發炎指數上升等臨床症狀,就可能是 MIS-C。 MIS-C跟兒童的另外一種心臟相關的疾病「川崎氏症」類似,但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 另外,成人也可能受到「成人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威脅,MIS-A的主要症狀包含心肌炎、心包膜炎等,或出疹子加上眼睛紅腫;其次會有新的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患者以前沒有癲癇,現在卻出現癲癇症狀,還有低血壓、腹痛、嘔吐或腹瀉,以及血小板減少等。MIS-A判斷比兒童MIS-C更困難,因成年人受到慢性病等影響的變因更多。 根據美國CDC的MIS-A病例定義,年齡超過21歲且住院24小時以上或因疾病而死亡,臨床標準為住院前24小時或更長時間、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超過38度),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且至少1項必須是主要臨床標準。
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兒童有很多特徵和自閉症兒童雷同,唯一不同的是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兒童並沒有明顯的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 亞斯伯格症候群究竟是一種疾病,或是僅僅是一種人格特質,尚未定論。其特徵為社交互動有困難、自我侷限且重複的行為。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已將亞斯柏格症侯群併入於自閉症譜系中,在國際疾病分類手冊第十一版則合併至孤獨症譜系障礙的亞型之中。 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兒童,必須具有以下三種症狀: 一、社交困難 (Social deficit) 二、溝通困難 (Communication deficit) 三、固執或狹窄興趣 (Rigidity or restricted interest) 前兩項可以綜合為以下幾個現象: 一、對常規無法理解或僵化規則。 二、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感到不安,甚至出現不穩定的情緒。 三、患者的情緒成熟度往往不足實際年齡。 四、執著一種或多種特定且不具功能性的行為。 五、認知狹隘,思維方式與思維內容特別,普遍為圖像認知方式,經常停留在記憶中的情節。 六、對於興趣方面,患者一般會對一種或多種異常強烈的興趣模式。 另外,和自閉症光譜分類的其他狀態一樣,亞斯伯格症候群也與性別有相連關係,整體約有 75% 為男性。
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肚臍、腹部等。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有些人在幼兒時就被發現,有些人則到成年才發作,活動時會感覺腹部或腹股溝的疼痛及下墜感變明顯,平躺時腹部或腹股溝的凸起可能會消失,當疝氣突然變大或無法縮回腹部時,會導致劇烈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腸子壞死。 疝氣種類不少,根據位置加以分類: 腹股溝疝氣(發生於腹股溝)、股疝氣(發生於大腿與腹部之間)、臍疝氣(發生在肚臍周遭)、切口性疝氣(發生在外科手術切口或疤痕處)
根據國內長庚醫院的統計數據,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大概是一般人的20倍,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糖尿病病人在 10到15年內,有80%機率會併發 糖尿病腎病變。因此,糖尿病病人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避免讓腎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導致腎絲球被破壞,影響到腎臟排出廢物和過多水分的能力,導致病人腎功能下降。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有腎臟移植病史。
腎臟病跟高血壓的關係 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兩者可以互相因果,即使是目前研究又無法區分的那麼清楚。高血壓是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時慢性腎臟病的疾病發展過程中,也會引起一種稱為「腎性高血壓」的高血壓。 高血壓會對腎臟中的血管和過濾器造成損害,使清除體內廢物變得困難。高血壓腎病變就是血壓高的時候,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會增加,而高血壓往往在無形之中已經對腎臟造成傷害,加上前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病人往往到了第3~4期慢性腎臟病才發現並治療。高血壓腎病變也有醫師使用高血壓性腎病變。一旦惡化到尿毒症時,此時只能進行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這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降壓保腎類的藥物,例如:血管張力素(簡稱ACEI)類藥物和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簡稱ARB)類高血壓藥物,讓病人腎臟功能改善;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則需使用透析治療或是腎臟移植。想要預防高血壓腎病變的發生,就必須儘早發現並治療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