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科別.感染科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918
筆 文章
-
-
2019-11-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61歲老人吃保健品降血脂險失明 醫生點出關鍵問題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的養生意識也越來越強。除了日常的飲食外,越來越多人都開始補充各種保健品和營養補充劑來進一步增加體內營養。但過多的補充營養劑和保健品並不是一件好事。10月29日《玻璃體視網膜疾病雜誌》的一份病理報告闡述,一名老人因過量使用菸酸(維生素B3)而損傷了眼睛中的特定細胞,喪失視力,接近失明。好好端端的補充營養劑,為何會導致失明呢?菸酸,又稱維生素B3,在臨床上用於輔助治療高膽固醇血症,有處方和非處方兩種形式。醫生經常開具菸酸和緩效型菸酸,用來幫助降低膽固醇和治療心臟病。因為菸酸有助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以及減少甘油三酯。但是如果過量服用菸酸就可能發生罕見的毒性反應,導致患者視網膜腫脹,喪失視力,成為鹽酸誘導性囊性黃斑病。而前文案例子出現的這位老人今年已有61歲,因為有嚴重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為了改善血脂,他在藥店自行購買菸酸並服用。連續幾個月來,幾乎每天服用3-6克的菸酸。結果,這位患者出現了雙眼模糊、視力惡化的症狀。醫生採用螢光素血管造影術、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和多焦視網膜電圖等各種臨床先進技術對其視網膜進行了檢查,最後確診其是菸酸誘發的囊性黃斑病變,導致黃斑區腫脹,使其大部分視覺功能喪失。在醫生的建議下,患者立即停止了服用這種非處方菸酸。經過一周時間,患者的視力很快得到了改善,兩個月後視力完全恢復正常,眼內的細胞也得到了修復。不可盲目服用大劑量維生素由於過量服用菸酸導致的失明是持續性無痛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患者的視力漸漸受到損傷,所以服用菸酸的人群一定要注意應當正確服用菸酸。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的人群如果想要通過服用菸酸來改善的話,一定要在醫囑下服用處方菸酸。如果想要服用其他營養補充劑和非處方菸酸,最好提前向醫生諮詢,切不可擅自服用。所以,一定要對這種維生素提高警惕,過量攝入很可能會對視力帶來不良影響。由此案例,我們也應該能夠從中學到不可盲目去補充各種營養補充劑,如果超劑量,很可能會產生過猶不及的效果,給身體帶來危害。只有在合適的情況下,補充正確劑量的維生素,才能帶來好的效果。如何正確補充維生素維生素主要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是可以溶於水的,最典型的就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B,如果過量服用可隨尿液排出體外,只要按照說明服用,一般沒有什麼副作用。但是脂溶性維生素就不同了,一般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這些維生素會溶於油脂中,服用過量會在體內堆積引起中毒。所以在服用這類維生素前一定要諮詢醫師,且不可長時間服用,否則容易引起中毒。哪些人群適合補充維生素?1.脫髮人群:可以服用促進頭髮生長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2.素食者:可以適當補充植物中很少含有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以及鈣、鐵、鋅等微量元素;3.口腔潰瘍:可以適當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B12;4.備孕女性:適當補充葉酸(維生素M)可以降低胎兒出現先天性缺陷的風險;5.新視力不佳者:缺乏維生素A易得夜盲症,適當補充維生素A對保持視力有好處;6.抵抗力差者: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以便促進紅細胞成熟、增強抵抗力。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合理膳食,就能過從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補充維生素和營養補充劑的。如果個人有特殊情況,可以在醫生的囑咐下,適當補充維生素。科學補充,嚴格控量,才是正確服用維生素或營養補充劑的方法。本文摘自《漫說健康》
-
2019-11-15 養生.聰明飲食
能減肥又不怕血糖飆高!這時段吃早餐最好
不少人早上為了趕著上班、上學,早餐經常匆匆打發,或是因為起床太晚來不及,乾脆把早餐跟午餐併在一起吃,但早餐學問大,不僅是一天元氣的開始,養成吃早餐的好習慣,更可以維持血糖水平,減少糖尿病風險!雖然有些人習慣不吃早餐,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可以在午餐、晚餐再「補」回來,但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早午餐的「時間」是不對的,通常都是睡到日上三竿後才起床,以致於用餐時間都在早上10點過後,而依據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每天的12個時辰,相對應人體的12條經絡;因此,早上7~9點正走到「胃經」,也就是在這個時段吃早餐,身體的消化利用率會是最好的。若不吃早餐,容易因為早上空腹,中午時肚子更容易感到飢餓,有人更因此食量大增,反而造成胃腸負擔過重,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胃潰瘍、胃炎、消化不良等胃部疾病;且長時間未進食,胃中沒有食物可以刺激膽汁分泌,會讓膽汁變濃稠,產生膽結石的機率因此變高。不要小看吃早餐,早餐除了可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和活動外,對於體重斤斤計較的愛美一族,更可以透過吃對早餐,維持良好代謝,控制攝取的總熱量與合理的體重;同時,幫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且降低「胰島素抗性」,因而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風險。不過,不少人常覺得早上剛起床胃口不好,更別說重視早餐,程涵宇建議,可以分「兩階段進食」,起床後先喝豆漿補充體力,等到10點左右覺得「味覺醒了」,再吃點吐司,如此也會酌量減少午餐的食量,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延伸閱讀: 早餐搭配什麼飲品最好? 想提升專注力要喝「它」 早餐來杯精力湯  喝錯恐大傷元氣
-
2019-11-15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無法預防?年過45,你應該做這種檢查
大家都知道,當你即將邁入50大關,最好去做個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這個檢測能夠發現結腸和直腸裡的癌前病變,有效預防大腸癌。那大腦呢?對我們這些年紀超過45歲的人來說,想要預防認知衰退,可以透過「認知鏡檢查」(cognoscopy)來評估所有造成認知衰退的潛在因子及風險因素。如果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那怎麼可能解決呢?因此,無論你是想預防認知衰退,或是想讓它好轉,都需要先徹底了解自己目前的處境:換句話說,面對發炎、未達標準的荷爾蒙與大腦營養素、有毒物質等三種威脅的時候,你必須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確定之後,才能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以便增強認知的功能。近年來已有很多血液檢測可以告訴你這些訊息,甚至不必由醫師開立處方簽便可進行(更多資訊請見附錄A)。對於已經出現記憶喪失等認知症狀的人,僅憑著10到25個異常的檢驗數據,其實並非最佳的大腦功能檢測。而已有認知衰退風險、卻尚未出現症狀的人,一般會出現3到5個未達標準值。在阿茲海默症的晚期,由於腦部的神經元和突觸已經大量流失,即便去除造成流失的因子,也不見得能夠讓認知衰退的現象好轉(雖然我們最近也遇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測驗僅得到最低1分、已進入阿茲海默症晚期的病患,竟然也有了好轉,但這是特例)。病患到了阿茲海默症晚期,認知能力往往已如脫韁野馬,早就逃出神經元而難追回了。幸運的是,不管是在病徵尚未顯現的期間(這段時間為期大約10年),還是在主觀認知障礙的期間(也是持續大約10年),或是在輕度認知障礙的期間(為期大概幾年),甚至是到了阿茲海默症的中期,我們都有相當大的機會能夠預防、逆轉這個疾病。越早辨明神經突觸流失及認知功能下降的原因,然後加以改正,就越有機會預防阿茲海默症全面來襲。就算是已進入中度認知障礙,預期進步的幅度也越好。接下來在我們詳細討論每一個需要評估的因子之前,我想先比較一下「我給病人的建議」及「一般來說已有認知退化的病人,會獲得什麼樣的評估」。以下我引用一位任職於一流阿茲海默症治療與研究機構的知名神經專家所寫的診斷筆記:「對患者腦部及血液進行MRI檢查,取得全血細胞計數(CBC)、綜合代謝檢查、甲狀腺檢查及維生素B12的含量。我請病患與他太太多加留意病人在管理金錢、藥物與搭乘交通工具上的障礙。我開了劑量5毫克的愛憶欣給病患,一天服用一次。」但這位名醫的「黃金定律」,其實並未考量到下列的因素: • 基因: 針對病人的ApoE基因狀況或其他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基因,都沒有任何的資訊。 • 發炎:這個會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因素,並沒有出現• 基因: 針對病人的ApoE基因狀況或其他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基因,都沒有任何的資訊。在這次檢測中。 • 感染:儘管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有好幾種菌類感染可能會促進阿茲海默症形成,例如:單純泡疹1型(Herpes simplex-1)、伯疏氏螺旋體(萊姆病)、牙齦卟啉單胞菌(P. gingivalis,一種口腔細菌)以及其他幾種菌類,但該名專家並未針對上述幾種感染進行檢測。 • 同半胱胺酸:並未測量。同半胱胺酸這種胺基酸可能與大腦萎縮及阿茲海默症有關連。 • 空腹胰島素濃度:在阿茲海默症裡,胰島素抗性是一個重要的生物標記,但是在這次檢驗中並未被註記。 • 荷爾蒙狀況:對於腦部功能有負面影響的荷爾蒙濃度並沒有被評估;雖然評估了甲狀腺功能,但是並未對其進行關鍵的甲狀腺檢測。 • 毒素接觸:並未對病患進行汞或黴菌毒素的檢測。 • 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在阿茲海默症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先天免疫系統─在演化上它是免疫系統比較古老的部分,也是在遭受感染時,第一個做出反應的部分。雖然先天免疫系統在阿茲海默症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並未經過評估。 • 微生物菌叢:主要分布在腸道、口腔、鼻腔、鼻竇的細菌和微生物,通稱為「微生物菌叢」。在此檢測中從未提及。 • 血腦屏障:雖然在阿茲海默症中很少見到血腦屏障,不過在這次的檢測中並未被評估或提及。 • 身體質量指數(BMI):普遍被認為是造成腦部健康風險的因子之一,同時也是阿茲海默症的影響因素之一,卻沒有在這則紀錄裡出現(該病人BMI值為33,其實已經過重)。 • 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另外一個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的因子,但從未在這則記錄中被提及。 • 體積測定(volumetrics):雖然這次檢測,使用MRI造影以便排除腦部構造異常的可能性,可是並未納入一個極為關鍵的檢測,亦即腦部各區域容量的檢測。在做MRI造影的時候,可以加進這個簡單卻很重要的檢測項目。因為如果能夠知道腦部哪個區域正在萎縮,就有助於確認阿茲海默症是否出現、哪個亞型最可能出現,以及及病情是在好轉或轉壞。舉例來說,阿茲海默症第三亞型(毒性)患者身上比較常見全面性的腦萎縮,而阿茲海默症第一、二亞型患者則常見海馬迴的萎縮。 • 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在還沒有確認病人確實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的情況之下,就開立了藥劑處方。對於認知能力衰退的評估與治療,目前的醫療環境真是令人憂心,以下是我的觀點: • 許多患者並未主動尋求醫療協助,因為通常他們會被告知自己的情況已經沒有轉圜的餘地。患者們擔心自己的駕駛執照被吊銷,或者無法承受阿茲海默症所帶來的恥辱,也會害怕這樣的疾病將使得自己無法購買長期照護的保險。 • 基層的醫療人員往往不會幫病患轉診到專門處理認知能力的醫療院所,因為根據基層醫療人員的所學,阿茲海默症是沒有辦法痊癒的。因此,病患往往在未經詳盡診斷的狀況下便開始服用愛憶欣。 • 通常專科醫生的處理方式就是要求病人進行好幾個小時的神經心理學測驗(往往導致病患龐大的心理壓力),甚至使用昂貴的核磁造影、不斷的腰椎穿刺來檢查,但提供的療程卻非常劣質,而且療效也不好。我認為醫學界其實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我們的目標是使阿茲海默症、輕度認知障礙、主觀認知障礙等認知衰退的病症好轉,那麼我們醫學界必須要做的更好。在本章中,我將帶領讀者們一起來了解:如何透過代謝檢測,找出造成認知衰退的各種因素,無論是主觀認知障礙、輕度認知障礙或不同階段的阿茲海默症。(本文摘自遠流出版《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
-
2019-11-15 養生.聰明飲食
她半年瘦11公斤,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正常!全靠8類食物排毒又抗發炎
環境荷爾蒙是大家熟知的荷爾蒙干擾物質,我們會經由許多食物以及生活物品的接觸,導致體內累積過多環境荷爾蒙。這些環境荷爾蒙又稱作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對羥基苯甲酸酯類、以及酚類等。常見的環境荷爾蒙主要來源有:一切塑膠製品、化妝品、食品包裝、定型液、黏著劑、除蟲劑、油漆、醫療器材、建築裝潢材料、鞋底、塑膠玩具、防曬乳、食品添加物、塑膠水壺、清潔劑、罐頭內塗層、紙杯內塗層、寶特瓶、熱感應紙、牙科填充材料、衣服染劑、部分藥品、動物飼料等等。關於環境荷爾蒙與肥胖間的研究很多,根據2012年大陸研究發現,部分環境荷爾蒙會透過細胞訊息的傳導,誘發脂肪細胞增生,甚至母親被塑化劑污染,生出的嬰兒也會比較胖。而2015年南韓的研究證實,一些環境荷爾蒙在肥胖者身上比非肥胖者還高,甚至干擾到荷爾蒙前驅物DHEA的轉化。臨床上我也發現,肥胖的人,體內的環境荷爾蒙確實較高,像是金女士個案,環境荷爾蒙的污染,就是導致她肥胖無法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揪出生活中干擾內分泌及荷爾蒙的飲食及習慣如果你有以下情形,就應該注意身體是否已被環境荷爾蒙污染:•經常外食,並且使用塑膠袋或是保麗龍裝盛熱食•經常喝紙杯裝的飲料•經常喝寶特瓶裝水•工作場合易接觸塑化劑或是有機化工原料•每日飲水量過低•蔬果攝取過少•從不運動如果你有以上生活、飲食習慣,建議你可以透過尿液來檢測體內環境荷爾蒙(xenoestrogens)代謝物的高低,一旦發現數值過高,就應趕緊加強排毒。一般常見的檢測項目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目前大多數的塑膠用品都屬於此類,許多洗髪精、香水中的定香劑都含有,其中以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最多。•對羥基苯甲酸酯類(parabens):因為具有抑菌效果,所以普遍使用在化妝品、藥品,甚至是食品添加物中。•酚類(phenols):包括著名的雙酚A以及壬基苯酚都是,許多填充劑、清潔劑、塑膠水壺、受污染的食物、衣物等,都有它的蹤跡,是一種強烈的內分泌干擾物,與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關。平衡內分泌及荷爾蒙的金鑰食物及營養補充品•大豆類食品:包括豆漿、豆腐、豆干等。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號稱植物雌激素,荷爾蒙失衡婦女可以多多補充,不過儘量以非基改大豆為主。因為2015年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載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經確認,大量使用在基改作物的農藥除草劑glyphosate 以及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都是人類可能的致癌物。•深海魚及其他海鮮:深海魚如秋刀魚、鯖魚、沙丁魚、鮭魚等,富含Ω3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並具抗發炎效果;而帶骨的魚類、蛤蜊、蝦、小魚干等,可以幫助補充鈣以及維生素D。•全穀類:包括糙米、胚芽米、燕麥等,這類食物富含豐富的維生素B群、鎂、鐵、鋅等礦物質,可提高新陳代謝,促進排便,舒緩焦慮情緒。•堅果種子類:包括芝麻、核桃、杏仁、榛果、亞麻籽等,這些食物含有必需脂肪酸、維生素E、鎂等,對於平衡荷爾蒙、保護心血管都有幫助。•海藻類:包括海帶、紫菜、海藻,富含鈣、鐵、維生素B群、碘和硒,可以平衡荷爾蒙機能,並且促進甲狀腺素合成,促進代謝。•各式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椰菜、白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等,不但富含纖維素,可促進排便,降低有害環境荷爾蒙的吸收,還含有促進肝臟解毒所需之吲哚化合物,幫助雌激素轉換成健康型代謝物,降低風險型雌激素代謝物的產生。•水果類:包括蘋果、櫻桃、蔓越莓、芭樂等水果,富含纖維以及維生素C,可促進排便以及抗氧化,而櫻桃、蘋果等水果也含有少量「植物雌激素」,對於女性更年期症狀的舒緩也有幫助。•各式菇類:包括香菇、杏鮑菇、金針菇、蘑菇、黑白木耳等,其中的菇類多醣體可以提升免疫力、抗癌,促進肝臟對於環境毒素的代謝,維生素D也比較多。•多喝水:喝水可以促進風險代謝毒物經由腎臟排出。•綠茶:綠茶素及多酚對於利尿及肝臟排毒也有不小幫忙,但必須小心農藥問題。•運動:運動並曬太陽,可促進排汗,促進皮膚合成活性維生素D3 ,幫助排毒以及平衡荷爾蒙。平衡內分泌及荷爾蒙的功能性營養補充品•大豆異黃酮:大豆異黃酮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不含醣基的(Genistein、Daidzein、Glycitein),第二類是含醣基的(Genistin、Daidzin、Glycitin),我建議2者都具備,才是好的大豆異黃酮。•十字花科萃取物吲哚3- 甲醇(Indole-3-carbinol, I3C):I3C可以促進雌激素代謝成健康型代謝物,減少風險型代謝物的產生。•活性維生素D3:維生素D分為維生素D2(ergocalciferol),及有活性的維生素D3(cholecalciferol),補充D3才是真的有效維生素D。•其他:如益生菌、葉酸、抗氧化劑、植化素、牛磺酸、甘胺酸、鎂、硒、碘、鋅等。平衡荷爾蒙及內分泌成功減重實證金女士接受我建議,飲食儘量依照上述建議,並且每天喝水2,500毫升,每日快走至少半小時,並補充特殊功能性食品、天然魚油、大豆異黃酮、活性維生素D3,益生菌、I3C 等,半年減了11公斤,體脂率降到32%,更年期症狀,如經常流汗怕熱、睡眠障礙都已改善,情緒非常輕鬆。經抽血檢測後,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都降到正常值,體內維生素D升至40ng/ml ,脂肪酸Ω6/Ω3降到9%,風險型雌激素代謝物16α- 羥雌酮和4 - 羥雌酮比例也減少,而且她的乳房囊腫也從原先的1.5公分減少到1公分,令人為她感到高興。延伸閱讀: 「沒有人發現我是清醒的...」12歲一場怪病,他被當作植物人困在身體裡整整11年●書籍介紹營養醫學減重奇蹟(二版):劉博仁醫師的減重案例分享作者:劉博仁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19/06/24作者簡介/劉博仁現任: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中心營運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
-
2019-11-15 科別.心臟血管
晚餐晚吃、大吃 罹患心臟疾病風險高
你晚上大都幾點吃飯呢?一項研究指出,女性在下午6點後進食,晚餐攝取較多卡路里,長期血壓、體重將偏高,血糖控制差,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將提高。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習慣在下午6點以後進食,且將一天的熱量攝取重心放在晚餐,因攝取了較多卡路里,除了血壓較高、體重偏重,長期較難控制血糖,使得心臟病罹患風險升高。研究人員指出,晚上消耗的卡路里每增加百分之一,都會危害心臟健康,呼籲晚間進食卡路里占全天攝取總熱量別超過3成,並盡量提早吃。而雖這項研究只針對女性,不過過去其實就有其他針對男女性的研究指出,太晚進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及血壓升高的風險。心血管疾病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且女性受的威脅更甚男性。根據衛福部統計,106年死因統計中,心臟病為女性死因第二位,若加上心血管疾病等,如腦中風、高血壓,每年心血管疾病奪走2萬4000多名女性的性命。再從研究數據細看,女性更年期後,沒了荷爾蒙的保護,使血管彈性變差,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每5歲就增加近1倍。
-
2019-11-15 新聞.健康知識+
空氣汙染微粒 恐增罹患腦癌機率
空氣汙染對腦部恐帶來嚴重影響!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車輛製造的廢氣中所產生的超細顆粒會入侵腦部並攜帶致癌物質。這次研究也是首度發現空氣汙染的細小微粒與腦癌有關係。據《英國衛報》報導,超細顆粒會經由燃燒燃料生成,顆粒會進入腦部並攜帶致癌物質。科學家指出,暴露在空氣汙染中,約相當於從交通不繁忙的地區搬到市區,增加罹患腦癌風險。麥基爾大學研究人員魏興塔爾表示,「諸如空氣污染之類的環境風險的規模不大,但其重要性是因為每個人都會暴露在空氣中。」這次研究是分析1991~2016年190萬民眾的就醫資料與污染暴露條件,魏興塔爾表示,從中可發現在腦癌超細顆粒關聯是一致的。2019年初,一項全面性的研究也指出,空氣污染可能會損害人體每個器官以及幾乎每個細胞。據《紐約郵報》報導,魏興塔爾也建議,民眾應避免在高污染的街上從事戶外運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也發現,2012年相較2002年,因為空氣污染程度降低後,換算約拯救了5,660位紐約民眾性命。對此,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教授蔓荷指出,交通污染引起的富含鐵超細顆粒可能具有致癌性,因此是引起腦癌的可能原因。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流行病學期刊。【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1-14 科別.泌尿腎臟
新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好嗎?醫師:勿陷入迷思
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的新方式,近來經由媒體和社群媒體的傳播,引發民眾關切,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泌尿科也常有門診民眾詢問,院方提醒大眾切勿陷入自費、免動刀、新治療方式等迷思,找出確定病因並「對症下藥」,才是最佳治療及選擇方式。苗栗醫院泌尿科醫師劉明岳指出,造成男性排尿障礙的病因很多,攝護腺肥大只是原因之一,其他病因包括膀胱結石、膀胱腫瘤、攝護腺癌、尿道狹窄、膀胱收縮不良等,需經泌尿專科醫師協助,找出確定之病因,才能對症選擇最佳治療方式,如果一味追求新治療方式,不僅症狀無法改善,且反而有加重病症的風險。劉明岳表示,經泌尿專科醫師診斷為攝護腺肥大而導致的排尿障礙,有許多治療選擇,包括藥物治療、低侵入性治療及各種手術治療等;依據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資料,至今歐洲泌尿科醫學會、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等,都未將「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列入常規治療選項,而是「研究階段」的選項,也未納入醫療保險系統,其治療效果還不明確,且有一定風險,有可能造成急性尿滯留、血尿、直腸潰瘍出血,並非全無副作用。此外,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無法取得攝護腺檢體、無法化驗是否有癌症病灶,也是另一個問題;研究顯示,傳統泌尿科攝護腺刮除手術,在65歲以下病患中,13%被意外發現有攝護腺癌,大於65歲者更高達29%,如果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則無法取得攝護腺檢體,無法化驗是否有癌症病灶,也就無法知道是否有潛藏的攝護腺癌。劉明岳強調,目前對攝護腺治療,苗栗醫院提供藥物治療、傳統攝護腺刮除、雙極電燒攝護腺刮除、雷射攝護腺切除等多種手術治療方式,成效良好,日前有鄉親因攝護腺肥大接受手術,結果發現攝護腺組織內有癌細胞,進而接受攝護腺癌標準治療,預後效果良好。
-
2019-11-14 橘世代.愛玩橘
走跳世界 /漫步美食天堂 小威尼斯「特雷維索」
世界地圖上,猶如一隻長靴的歐洲國家義大利,不只有許多歷史古蹟、豐富的自然風光,優質氣候所釀製的葡萄酒也聞名全球。走訪義大利北部、有小威尼斯之稱的特雷維索「Treviso」,體悟義大利人不只對於美食講究,同時在古蹟保存上也相當重視,漫步古城區、拋開數位時代的繁忙,在旅程中學習義式悠閒生活態度,同時體驗美食帶來的感動。隱藏的寶石 義大利Treviso古城區Treviso位於義大利威尼托大區特雷維索省的一個城市,距離威尼斯僅30分鐘的車程,在這充滿古蹟、歷史的古城區,不同於熱鬧的觀光地區,但它的美麗被譽為是「義大利東北部隱藏的寶石」,沒有都市的壅擠,沿著河岸漫步、吹著傍晚微風,適合來趟不一樣的義大利之旅。義大利出了名的遺址多、廣場多、城堡多、教堂更多,其中最重要心臟地區、位於西格里廣場的「Palazzo dei Trecento」,中世紀以來就是地方最高法院及行政廳所在,這座宮殿建於12世紀,整座紅磚建築內部有著來自15、16世紀威尼托大區各地大師的畫作及雕飾,後來雖然經過二戰的炮火破壞,當地仍積極維修保存,一旁紀念雕像的後方,正是知名服飾品牌班尼頓的總部。在Treviso還有知名的「Treviso Cathedral」大教堂、聖尼古羅教堂等,有些有著充滿文藝復興風格的圓頂建築,雖然部分在戰爭及時間的破壞之下毀損,但經過修復後,教堂內依然保存完整,歷史悠久的管風琴至今仍可使用,牆上一幅幅的壁畫繼續向人們傳遞故事。走在Treviso街道上不時也都能發現遺跡,有著與時代共存的獨特感,當然街上仍有時髦的服飾店、化妝品店,但這些遠比不上那些古老卻能運作的水車、走在高高低低的石磚路、以及親眼見證充滿歷史痕跡建築來的有趣。另外,義大利人對「吃」也相當講究,有句話說「如果在義大利找不到好吃的,那去其他的歐洲國家就更沒東西吃了!」在義大利北部、南部的飲食習慣也略有不同,像是北部多乳製品,例如起司、肉類等重口味食材,南部則以海鮮料理為大宗。另外,義大利各個地區的發展出的獨到特色料理,包括義式燉飯、鯷魚義大利麵、提拉米蘇、拿坡里披薩、義式雪糕Gelato,都能在旅行中體會不同地區所帶來的風味變化。義式享受 美酒配佳餚在義大利對於美食的要求,可以從距今已有140年歷史的科內利亞諾釀酒師學校(Scuola Enologica Conegliano),以及DIEFFE Accademia delle Professioni起司等專門技職學校發現,義大利在技術傳承上的不遺餘力。然而,想要吃到最美味的當地特色菜,當然就要到具有代表性的美食餐廳來好好品味一番。「Le Beccherie」甜點提拉米蘇(Tiramisù) 是全世界5個最著名的義大利語單詞之一,這家位於Treviso古城區中心的Le Beccherie餐廳,就是義大利知名甜點提拉米蘇的發源地。餐廳是在二次世界大戰開幕的80年老店,老闆夫妻在1970年代時發明了這項甜點而聞名,也讓Tiramisù的歷史與Le Beccherie的歷史密不可分,從此成為全球觀光客到義大利旅遊,必訪的店家。提拉米蘇(Tiramisu)在義大利原文中意為「為我鼓舞」,其背後有個故事,相傳在二戰期間,有位女子為了即將北上打戰的心愛男子,而創作了這個甜點。Le Beccherie餐廳至今仍依傳統食譜製作著,主廚說,招牌的甜點提拉米蘇,僅以手指餅乾、馬斯卡彭起司、糖、蛋黃,這些基本原料來復刻原始風味,經過層層堆疊,提拉米蘇在冰箱中靜置一晚,上桌前再灑上可可粉就完成了。餐廳堅持使用好的食材,餐點無過多的加工調味,牛排、生牛肉皆處理得恰到好處,對於義大利人來說,Le Beccherie不只是一間餐廳,更承載著Treviso的一段歷史記憶。地址:Piazza Ancilotto, 9, 31100 Treviso TV「Ristorante Gambrinus」Gambrinus是威尼托歷史悠久的餐廳之一,擁有150多年的悠久歷史,值得一提的是,這家獨特的餐廳,坐落在一個巨大的鬱鬱蔥蔥的綠色公園中。高齡82歲的老老闆Adriano Zanotto用其一生致力推廣義大利菜與葡萄酒,身體依舊健朗的老老闆自豪的帶領至隱藏在餐廳地下室的酒窖,參觀他保存了百年葡萄樹老藤、老酒、百年老鋼琴,就像參訪博物館一般,而老老闆就是本活歷史,餐廳出產的美酒還曾被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指定製作紀念酒。餐廳以海鮮、歐式料理為主,提供高水平的服務與料理,有趣的是,店內的還為了招牌菜龍蝦設計了「Gambrinus Guide」,一共列了10條用餐準則,重點建議顧客用雙手大快朵頤,吸吮手指、細細品味美食帶來的感動。為了讓顧客能吃到食材的特色,無論是海鮮湯、海鮮盤也都沒有過多的調味,自然呈現海鮮的風味。餐後,喝一小杯餐廳自釀的黑櫻桃利口酒,其濃郁香醇、不刺鼻的圓潤風味,可從中品味Gambrinus釀酒技術的厲害之處。地址:Via Capitello, 18, 31020 San Polo di Piave TV「Osteria Borgoluce」位於山坡上Osteria Borgoluce,在旅遊網站上擁有4.5顆星的評論高分。顧客可以一邊體驗義大利當地菜色,一邊欣賞遼闊的山間風景。要想學習如果要吃得像個義大利人,首先要善用每家餐廳餐桌上必備的橄欖油與紅酒醋,在用餐前淋上一些調味,又或者淋在餅乾、麵包上,細細品味橄欖油帶來的香氣。前菜「莫札瑞拉起司」,用餐時淋上些許胡椒與橄欖油增添風味,簡單的擺盤一切下卻讓人驚豔,起司流出豐富的乳水,入口盡是滿滿的天然乳香。主菜義大利麵也表現得非常出色,甜點「無花果優格」淋上自家出產的天然蜂蜜,如此純粹的滋味,其美味讓人難忘。來到義大利,怎麼能少得了喝咖啡!咖啡自16世紀傳入義大利,後來漸漸變成義大利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義大利咖啡舉世聞名,真的讓你喝過以後再也回不去了,在Osteria Borgoluce點了一杯卡布奇諾,其醇厚的風味從此難以被其他咖啡所替代。在用完餐之後,義大利人習慣喝上一杯濃縮咖啡,搭配甜點、餅乾,作為一餐的Happy Ending。地址: Via Morgante 2, 34, 31058 Susegana TV美酒小知識對於歐洲人來說,餐桌上的美酒不只是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而義大利所生產的「Prosecco」氣泡酒歷史可以追朔到羅馬時代,Prosecco須經過2次發酵,其釀酒的工藝在過去幾年越來越完善、成熟,也因此大受歡迎,因此,Prosecco DOC公會於2012年創立了國家標籤來保護法定產區的商品,以此證明為義大利製造。根據數據顯示,Prosecco在2018年有高達24億歐元的收入,光是海外市場就佔75%的銷售量。Prosecco的特色是必須使用最少85%格雷拉葡萄品種釀製,明亮的稻黃色酒體,散發著花香、蘋果香,氣泡多且持久,常用於開胃酒、慶祝場合與聚會,對於義大利人來說,是每天都能品嘗的美酒。義大利旅遊小資訊匯率:義大利使用貨幣為「歐元」,台幣換歐元約為34:1(數字依告牌匯率浮動)。時差:義大利比台灣晚7小時;但在3-9月(夏日節約時間)則只晚6小時。治安:義大利觀光地區治安較差,盡量減少穿著名牌服飾、陌生人搭訕問話、金錢分散放置、晚上10點後盡量不外出,時時注意保護貴重物品,例如手機、相機、護照等,即可降低被偷竊的風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立即加入FB社團!迎接橘世代的精彩人生2.0,我們創立了【愛玩橘】社團,邀請各位一起旅行人生、說走就走!從今天開始,我們可以讓未來「現在」就實現,讓夢想不必再等待!加入>>
-
2019-11-14 新聞.健康知識+
咖啡有益腸道菌群健康 每天這樣喝可望降低慢性病風險
你今天喝咖啡了嗎?這是許多上班族早晨的例行問候。越來越多研究提及喝咖啡對健康的好處,不僅可以抵抗不健康的肥胖、減少與肥胖相關的病症,甚至可以保護大腦。也有研究指出,每天喝3杯咖啡,可以防止鈣積聚,避免血管阻塞;還能控制血糖來改善糖尿病,並維持肝臟健康。最近有個新的研究顯示,常喝咖啡的人能擁有更健康的腸道菌群,幫助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研究由論文的第1作者,貝勒大學的Shawn Gurwara博士,在2019年度美國胃腸病學學會(ACG)中發表。該研究的資深暨通訊作者為德克薩斯州休士頓貝勒醫學院的醫學腸胃病學副教授Li Jiao博士,此研究首次利用大腸鏡採集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樣本,對34名參與者進行大腸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34名參與者每天喝2杯以上的咖啡,腸道好菌種類較豐富,而且分布均勻、抗發炎能力更強,重要的是,與代謝異常和肥胖相關的有害細菌量相對較少。Li Jiao博士進一步解釋,對於咖啡為何能影響腸道菌群的原因還不明確,只能推測是咖啡中含有多酚類、天然抗氧化劑及其他營養素等,影響腸道細菌的代謝,減少因細菌代謝危害身體健康。★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14 養生.聰明飲食
該不該減少吃紅肉?人造肉好嗎?哈佛教授澄清那些吃肉的疑問
吃肉的問題經常成為營養和健康討論的熱點。《哈佛校報》最近採訪了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胡丙長(Frank Hu)教授,請他對一些與吃肉有關的熱點問題發表了看法。 最近有關肉類和“人造肉”的問題在飲食和健康方面的討論中很受關注。一些科學家發布了一份指南,建議成年人繼續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這與減少肉類攝入量的現有建議正好相反。您能幫助大家消除困惑嗎?胡丙長教授:這確實非常令人困惑,所以我就直接講重點吧。最近發表在《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這份指南,不應改變關於預防慢性病的健康均衡飲食方式的現有建議。減少紅肉和加工肉的指南是基於大量證據,這些證據都表明紅肉吃得多——尤其是加工過的紅肉——與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類型的癌症,以及過早死亡的風險較高相關。專家小組制定這份指南時參考了一些研究,我和我的同事仔細回顧了這些研究,但是我們發現這些研究的結果與這份指南相矛盾。簡而言之,對觀察性研究的3項薈萃分析實際上證實了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對健康有益的現有證據。但是,由於他們的分析是基於每週只吃三份紅肉的量,因此個人減少食用量的影響看起來很小。如果你考慮到約有三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每天吃一份或多於一份的紅肉,那麼少吃紅肉對健康的潛在好處就變得比較大了。新指南的作者說,減少紅肉的現有建議是基於“低質量證據”。他們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胡丙長教授:看看他們的方法,就不會覺得奇怪了,因為他們把為評價臨床試驗而開發的評價標準用在觀察性的生活方式研究上了,而那種標准通常是用於藥物研究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像研究藥物一樣研究飲食。選擇一些人,並在許多年裡給他們吃大量紅肉,來觀察結果,這是不符合倫理的。因此,我們需要以更複雜的方式來研究飲食。標準已經制定出來了,大家也一直在用,但這些作者並沒有使用。營養學研究很複雜,研究結果很少這樣突然地反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一個重磅的醫學新聞,一定要去看一下背後的證據質量。這份新指南發表在如此著名的醫學雜誌上令人感到遺憾,因為它可能進一步損害營養科學的公信力,削弱公眾對研究的信任,對最終告知他們的建議的信任。專家組在製定指南時並未考慮環境影響。您和哈佛大學氣候、健康與全球環境中心主任吉娜•麥卡錫(Gina McCarthy)最近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觀點性文章中指出,新型植物性“人造肉”可能帶來的一個好處是改善可持續性。提出飲食建議時,為什麼關注環境的可持續性這麼重要?胡丙長教授:這份指南不考慮環境影響無疑是錯失了機會。從地球健康的角度來看,我們目前生產的紅肉(特別是牛肉)與其他食物(尤其是植物性食物)相比,其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得不成比例,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除了排放以外,人們還擔心,工業化的肉類生產會因動物糞便處理池流出物而污染我們的水資源。在這些工業化條件下飼養的動物的福利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對於那些關心人類健康和地球健康的人們來說,鑑於預計未來幾十年全球對肉類的需求將繼續增長,因此這些多方面的問題值得警惕。 讓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引起人們關注的“肉類”上來——最新引起關注的基於植物的“人造肉”,它們確保了那些不能放棄漢堡包的人能吃到真正的肉味。當您第一次聽說它們時,您怎麼看?這種飲食是一種良好的發展趨勢呢,還是不好的?胡丙長教授: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這是創新食品技術的有趣應用,對於希望少吃紅肉並轉向植物為主飲食的個人而言,這可能會有用。當然,這是一個假設,因為我們沒有研究消費者是否會做出這樣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會是短暫的還是長期的。此外,像任何新技術一樣,我們必須保持警惕,確保這些新產品既有益於人類健康,也有益於地球健康,並了解和考慮到任何不利的後果。為了使“人造肉”產品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有所作為,這些公司必須向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大規模地引入昂貴的高科技解決方案。這有沒有可能實現?胡丙長教授: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到2050年要養活將達到100億的全球人口。有一些科學家從人類和地球健康的角度研究這一問題時,提出了一種“行星健康飲食”,這種飲食既可以滿足營養需求,又可以保持在我們星球的自然資源範圍內。儘管這一轉變將要求如紅肉這些食物的全球總消費量減少一半,但所有國家之間並非處於一個公平狀態。北美國家所食用的紅肉量是“行星健康飲食”所建議的六倍以上,而南亞國家所食用的紅肉量僅為建議量的一半。因此,儘管在幫助滿足世界範圍內對漢堡包和其他紅肉的預期需求方面,這些基於植物的“人造肉”可能發揮一定作用,但我們仍應小心,避免將它們或任何一種創新視為靈丹妙藥。同樣,我們必須確保全球農業體係要有必要的力量,以生產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食品,例如水果、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和全穀類,而不是全被吸引去生產“人造肉” 。鼓勵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接受傳統飲食中健康的方面,而不是仿效西方飲食,在這方面是否存在更好的策略?胡丙長教授:我們的研究顯示,健康飲食模式包括:多吃加工很少的植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和堅果;適量乳製品、海鮮和禽類;少吃加工肉和紅肉、含糖食品和飲料、精製穀物。儘管有許多傳統飲食都符合這種飲食習慣——這當然應該鼓勵——但並非到處都是這樣。營養和糧食不足仍然是生活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的負擔,因此,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不僅要提出健康飲食的建議,而且要建立一個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的全球糧食系統。您在JAMA發表的關於“人造肉”的文章中指出,其中的植物蛋白經過高度加工,並且我們不知道加工後食用植物的有益作用是否得以保持。為什麼要擔心加工,是否有可能類似於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在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中起作用?胡丙長教授:我們在加工很少的植物性食品中發現了有益作用,但我們不能直接將這些好處外推到這些植物性“人造肉”。食品加工的範圍很廣,當食品經過高度加工時,會導致植物性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某些營養物質和植物化學物質的損失。加工後的食品還可能產生很好的口味,但是其中添加了大量的糖、鈉和不健康脂肪,這可能導致熱量攝入過多和體重增加。許多高度加工的食品中都富含精製碳水化合物,還有些包含蛋白質分離物和其他純化成分。 近年來,我們已經意識到微生物組對健康的潛在重大影響。是否會擔心這些新食品對微生物組可能會產生影響,而我們現在還認識不到?胡丙長教授:需要進行研究,以了解這些新型“人造肉”的攝入對我們的微生物組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與其他高度加工的食品類似,這些產品依賴於純化的植物成分,因此缺乏完整植物食品中存在的許多纖維和多酚,而這些纖維和多酚對我們的健康腸道細菌有益。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經常吃這些“人造肉”是否會減少健康細菌,從而增加不健康細菌的數量。對於公眾來說,關於這些產品,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什麼?胡丙長教授:我認為重要的是,要知道儘管這些植物性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比動物性產品要小,但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產品也對人類健康有益。顯然,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可以代替以加工很少的植物性食品為主的健康飲食。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1-14 新聞.健康知識+
65歲後應該增加攝取蛋白質嗎?保護肌肉量可以這麼做
有項研究聲稱高肉類、蛋類和乳製品的飲食,對健康有害程度或許好比吸煙。該研究指出,“65歲以下吃大量肉類、蛋類和乳製品的人,死於癌症或糖尿病的可能性是四倍。”但如果你看一下實際的研究,就會發現這根本不是真的:那些食用大量動物蛋白的人,死於糖尿病的風險並不只是四倍——而是73倍。即使是“蛋白質適量組”的人,與食用一般建議的蛋白質量的群組相比,死於糖尿病的風險都約為23倍。以上提到所謂的蛋白質“適量”也就是飲食中蛋白質佔了熱量10%至19%;而蛋白質“建議量”,則是每日從蛋白質攝取大約6%至10%的熱量,約50克。因此,所謂的低蛋白質攝入量,實際上是建議的蛋白質攝入量,而這與65歲以下中年人罹患癌症和總體死亡率的顯著降低相關,但卻並不一定適用於老年人群。當涉及到糖尿病死亡時,較低的總蛋白質攝入量與所有年齡段的較長壽命相關。然而,在癌症方面,此關聯似乎在人到65歲左右之後竟顛倒過來了。“這些結果表明,人在中年時期攝入低量蛋白質,而在年老時攝入中度到高度蛋白質量,可能會活得最健康和長壽。”有人建議,蛋白質的標準每日允許量(也就是每一公斤健康體重每日攝取0.8克蛋白質),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沒問題,但也許老年人會需要更多的蛋白質。每日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RDA)所參考的那項研究表明,儘管有人建議“老年人可能對於蛋白質的需要更高,但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作為基準提出不同的推薦攝取量。”2008年,一份權威性的研究發表了,並發現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蛋白質需求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同樣的推薦攝入量對於老年人也應當是“足夠”的。但是,足夠的攝入量不一定是最佳的攝入量。一名美國國家乳品理事會的乳清蛋白諮詢小組成員,以及美國全國養牛業者牛肉協會顧問表示,目前針對蛋白質需求的研究,尚未探討過要是攝取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蛋白質,是否對健康有益。 一項研究追踪了65歲以上、久坐不動的人12年,結果發現他們每年的肌肉量減少約1%。如果你強迫一個人躺在床上幾天,任何人都會失去肌肉量,但是臥床的老年人在失去肌肉量上,可能又比臥床的年輕人快了六倍。因此道理很簡單,不使用肌肉的話就會損失肌肉,但是老年人似乎損失的速度更快,所以他們更應該多加鍛煉肌肉。好消息是,與那項在美國做的12年的研究相比,日本的一項類似研究發現:“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減少是微不足道的。”為什麼這兩項研究結果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原來,在日本的研究中,“參與者被告知了他們肌肉力度的結果,因此他們經常試圖在下次檢查前通過訓練來增強肌肉。”在男性中尤其如此,他們的競爭心態甚至使他們的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強了,這說明了並不是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就一定會減少——你只是需要付出點努力、多多訓練罷了。而且,研究還揭示了添加蛋白質似乎沒什麼用。事實上,在飲食中添加更多的蛋白並不會影響肌肉對阻力訓練的反應,而且這項研究還是美國禽蛋委員會自己資助的。甚至,連美國國家乳品理事會也無法扭轉事實:顯然,“當老年人通過吃更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或營養補充劑來增加蛋白質攝入量時,並沒有強化由訓練引發的各種改善,包括身體組成、肌肉力量、體型或身體功能等。”那麼,有什麼方法能靠飲食來保護我們衰老的肌肉嗎?答案就是:多吃蔬菜!食用建議的蔬菜量,顯然與降低一半的肌肉量損失率相關。這是為什麼呢?“蔬菜的鹼化作用可以中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的輕度代謝性酸中毒”,也就是說,身體中少量多餘的酸會促進肌肉的分解,而蔬菜能夠中和這個作用。我之前也討論過,肌肉損失似乎是身體應對酸中毒的一種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似乎患上了慢性低度酸中毒,原因在於人體腎功能開始下降,以及我們可能吃了促酸的飲食:包含大量的魚、豬肉、雞肉和奶酪,而含少量的水果和蔬菜。豆子和其他豆類是唯一不促酸的鹼性蛋白質主要來源。事實上,研究發現,18至79歲女性的肌肉量增加,顯然與吃更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相關——也就是更鹼性的飲食。因此,如果我們要在65歲以後增加蛋白質攝取量,那麼最好是食用植物性蛋白質來保護我們不損失肌肉。無論我們多大年紀,以植物為主要營養攝取來源的飲食“都可能最有效增強所有年齡組的健康。”原文出處:NutritionFacts能救命的營養學
-
2019-11-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出生不到1500公克 雙胞胎早產姐妹成長追上足月兒
「孩子實在太小,就連餵奶時,都深怕孩子喝太急、忘記呼吸。」29歲官小姐懷了雙胞胎,31周時提早報到,出生體重不滿1500公克,新生媽媽的她手腳笨拙,常與兩個寶寶一起哭。所幸在早產兒基金會「極低體重早產兒的追蹤計畫」的關懷下,個管師積極介入,發現兩個小寶寶坐姿不穩、翻身不順,疑似運動發展遲緩,經過兩個多月復健、及早療育,逐漸追上其他同齡孩子的成長曲線。新北市早產兒個案管理計畫主持人暨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彭純芝醫師表示,早產兒為寶寶在媽媽懷孕20周以上、未滿37周即出生,由於器官發育未臻成熟,體重也未達標準,可能伴隨有許多疾病風險,影響成長。由於晚婚晚孕比率越來越高,高齡產婦也隨之增加,調查發現,國內早產兒比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014年為9.5%,到了2017年已經升至9.8%,幾乎每十個新生兒就有一名為早產兒。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說,根據統計,約有三成極低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早產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中重度不等的神經動作異常,必須定期接受追蹤,以期發現問題,及早介入治療。彭純芝表示,為了讓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都獲得良好照護,接受早療,這25年早產兒基金會獨立執行追蹤計畫,涵蓋率達八成五,受限於個資法,未能進一步找出漏網之魚。為此,早產兒基金會、新北市政府以及19家設有新生兒照護中心的醫療院所攜手合作,將轄區內所有極低體重的小小腳ㄚ們納入追蹤網,從今年7月迄今,追蹤率已達近百分之百。「每個寶寶都需要悉心呵護」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說,透過這項計畫,新北市所有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從出生至滿兩歲這段期間均納入全方位專業醫療關懷網絡。官小姐相當感謝早產兒基金會的關懷協助,她說,寶寶六個月大時,個管師協助掛號,提醒回診,而健保又給付幼兒身心評估費用,讓她能夠樂觀面對孩子發展遲緩,只要按時追蹤,把握黃金療育期,孩子身心發育仍可追上足月兒。
-
2019-11-14 科別.兒科
一歲半男童腎病症候群 皮膚出疹子醫師意外查出
幼童也會有腎病,台中1歲半的男童因為皮膚出現不明疹子,家長擔心是水痘,阿嬤帶到大甲光田綜合醫院兒科門診,主治醫師黃中明在為幼童檢查時,發現男童有泡泡眼、雙腿水腫等異常症狀,意外診斷出幼童正罹患腎病症候群,幸在早期發現、治療且定期追蹤後復原,不需終身洗腎。黃中明醫師指出,腎病症候群是兒童常見慢性腎臟病,好發在2到6歲的幼童身上,造成疾病的原因很多,例如腎臟本身的疾病(如腎絲球腎炎、膜性腎病變)、系統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藥物(如非固醇抗發炎藥物)、家族性的過敏史、或細菌病毒感染等,但多數罹病原因在目前醫學上仍屬未知。黃中明醫師說,早期發覺病徵是治療腎病症候群的重點,病童罹病時,因腎功能不佳導致大量蛋白質從尿液中流失,引起一連串的身體機轉反應,如血中蛋白質濃度下降,血管內的水分滲出血管外造成浮腫,更甚出現肺水腫、腹水、呼吸困難等狀況,病童亦可能有倦怠、嗜睡、食慾差等症狀。在蛋白質不斷隨尿液流失下,肝臟需不斷再製造,易連帶引發高膽固醇症,另腎病症候群也會讓身體凝血機制改變,高血脂又高凝血情況下使得血栓機率增高,不論是動脈或靜脈栓塞都可能發生。當血中蛋白質不足最嚴重的情況就是休克、血壓降低,另一方面身體抵抗力變差,就容易發炎感染而面臨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等致命威脅。因為有生命危險,故不可掉以輕心。黃中明醫師提醒家長,照顧小朋友時要特別留意病徵,最常見的病徵就是水腫,例如眼皮四周、陰囊及下肢,一般早上起床可能看到小朋友眼皮腫腫的,也就是俗稱的泡泡眼,下午則會有陰囊或會陰部水腫或雙腳水腫的情形,而下肢水腫有時會被照顧者誤以為是變胖,不以為意,以致較晚才發覺有異狀就醫。這名男童原本是被帶到醫院要看疹子症狀,黃中明醫師檢視發覺男童的雙眼和下肢水腫,尚未出現典型的陰囊水腫,進一步訊問阿嬤:「平常孫子就是這樣嗎?食慾、精神好不好?」阿嬤經醫師提醒才驚覺孫子最近吃得較少、雙腳也的確腫了一圈,後來經血液及尿液檢查確診為腎病症候群。至於皮膚上的疹子非水痘,而是一般接觸性皮膚炎。黃中明醫師解釋,早期發現罹病,多數病童透過飲食和藥物控制都可以獲得很好的緩解改善,避免未來腎病變或終身洗腎的風險,多數病童在治療後都能康復、不用洗腎,不過腎病症候群是慢性病,一般治療過程約數個月,家長要有耐心配合醫囑。
-
2019-11-14 科別.消化系統
膽結石阻塞引發膽囊炎 可用藥物緩解不開刀嗎?
膽囊炎是指膽囊發炎,多數都是膽結石造成的。假使沒有及時處理,膽囊可能會破裂併發腹膜炎,可能危及性命。但或許你會很想知道,難道膽囊炎就只能開刀嗎?先讓我們繼續看下去。膽囊發炎通常起源於膽道被阻塞,膽汁無法順利排出,膽囊因此積滿了分泌物而脹大、壓力上升,造成發炎。造成膽道阻塞的第一名就是膽結石。然而膽道阻塞的原因不只有膽結石,也有可能起源於膽道彎折、疤痕組織而造成的阻塞,或是膽道長了腫瘤限制了膽汁流動。膽囊炎的症狀常在患者吃了一頓油膩膩的大餐之後出現。常見的典型膽囊炎症狀為右上腹痛,這種痛還可能延伸到背部或右肩膀。患者也會表現噁心、想吐、及發燒。如果阻塞位置在總膽管,還可能引發黃疸。若臨床病史及身體檢查讓醫師懷疑患者有罹患膽囊炎的可能,醫師會安排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檢查來確定膽囊的狀況,並安排抽血了解患者體內發炎感染程度及肝膽功能。確定為膽囊炎之後,通常需要住院治療。否則若放著膽囊繼續脹大、發炎,膽囊會潰爛壞死,導致膽囊破裂,會引發腹膜炎及敗血症,可能危及患者性命安全。住院時,醫師會請患者先禁食,避免膽囊壓力上升,並改以點滴補充所需的水分及營養。抗生素能夠幫助患者抵抗感染。當然,止痛劑也是很重要的。沒有什麼藥物能夠溶解膽結石或塞住膽管的腫瘤,且膽囊炎常常反覆發作,所以大多數的膽囊炎都需要以「膽囊切除手術」治療。至於如何決定手術的時間點,通常要看患者膽囊炎的程度及原本的身體狀況是否能夠承受手術,若屬於手術低風險的患者,醫師通常建議在膽囊炎發作初期就接受手術。若患者本身健康不佳,麻醉風險高,可能會先考慮以引流管引流膽囊積液,再視復原程度決定開刀時間點。膽囊切除手術可以用腹腔鏡或直接開腹兩種手段達成。由於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傷口較小,患者術後恢復快,現在醫師多以腹腔鏡方式切除膽囊。看一段影片,就能了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怎麼一回事。然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膽管損傷的機會略高於直接開腹的膽囊切除術,因此若膽囊發炎過於嚴重,或懷疑合併膽道阻塞、腫瘤等其他問題,醫師還是會建議直接開腹膽囊切除術,以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產生。原文:膽囊炎發作,一定要開刀嗎?(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1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血糖不怕低?恐併發低血糖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卻發現,醫師和糖友對糖尿病認知不同調,許多病友誤以為血糖控制「怕高不怕低」,甚至導致低血糖,增加心肌梗塞風險。醫師表示,對糖尿病併發症的認知不足,也讓糖友對共病管理的輕忽,使病情惡化。台灣糖尿病患人數突破220萬人,而發生率最高的併發症為心血管併發症,其次為腎病變,第三名為低血糖。根據2019年最新糖尿病年鑑,每四個糖友就有一人合併心血管疾病、每五個糖友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但是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年針對全台113名新陳代謝科醫師、452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糖友認為,最容易因糖尿病出現的併發症第一名為視網膜病變,其次為腎病變,第三名才是心血管併發症。至於低血糖,則是糖友最不擔心的併發症,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可能併發低血糖。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大多知道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是血糖過低也容易併發低血糖,可能導致大腦受損,也可能促使體內激素分泌,使心臟收縮力增加,增加心臟負荷,引發心肌梗塞。因此,血糖控制目標不只是「降低」血糖,而是要讓血糖平穩,不能忽高忽低。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則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以為罹患糖尿病後人生就會從彩色變黑白,一定會失明、發生腎病,因此聽信保健食品的廣告而不遵從醫囑吃藥,只吃保健食品。事實上,糖尿病用藥除了能夠協助糖友控糖,還有保護心臟、腎臟等共病預防的功效,因此不可貿然停藥。杜思德也提醒,正確用藥才能穩定血糖,避免併發症。與醫護團隊討論及共同決策的糖尿病治療計畫能提高醫囑遵從性,降低病情惡化風險。 編輯推薦 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 名醫教你這樣吃讓血管更強壯 身體會感謝你做的一切 專家教你這樣做提升基因的表現
-
2019-11-14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吃成藥 瓣膜狹窄險喪命
彰化一名種田老翁,經常出現胸悶、喘、心絞痛症狀,因為諱疾忌醫常購買成藥服用,一日昏倒在田地裡被緊急送醫,發現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差點一命呼嗚。送醫後進行快速植入主動脈瓣膜手術,手術時間短、恢復較快,術後一周就出院返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映澄指出,主動脈瓣膜位於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是供應全身血液的開關,會因為老化或是感染產生硬化,進而造成瓣膜狹窄,醫師提醒,台灣四分之一老人有瓣膜硬化問題,進而演變成瓣膜狹窄,75歲以上老人約3%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可不慎。據統計,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一旦發生症狀,病情急轉直下,當病患心絞痛時,平均存活時間約五年;當有暈厥現象時,存活時間為三年;當發生心衰竭症狀時,平均存活時間大約就只剩下一、兩年。他形容,主動脈瓣膜無法正常開闔時,血液無法從心室打到主動脈,壓力蓄積在心室,瞬間壓力甚至可達200毫米汞柱(mmHg),較正常血壓高出三倍,久而久之,心臟可能肥大,進而成為心衰竭,甚至猝死。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施行已久,陳映澄指出,手術方法包括傳統開胸手術、快速植入主瓣膜、經導管置放支架瓣膜(TAVI),因此建議病患依據不同年齡、病況複雜程度、經濟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由於部分病患的動脈開口較小,不宜用傳統開胸手術,新的植入式支架瓣膜,傷口小,只需縫三針,縮短手術時間,病患手術中體外循環的時間也縮短,大幅降低心臟手術時缺血的危險性,且術後恢復期也較短。陳映澄說,人工瓣膜分為金屬與動物組織做成的心瓣膜,金屬瓣膜使用年限較長,但是需服用抗凝血劑,以免發生血栓風險。雖然組織瓣膜使用年限較金屬瓣膜短,但沒有血栓疑慮,有較好血液動力學與瓣膜彈性,其中,牛組織瓣膜使用年限又比豬瓣膜使用年限長五到十年,建議年長病患使用組織瓣膜,維持生活品質。
-
2019-11-14 橘世代.健康橘
罹癌年齡中位數只有50幾歲!早期發現這4種癌症有方法
癌症並不是高齡者才會罹患的疾病,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發生人數前十大癌症當中,就有四個癌別的發生年齡中位數未滿六旬,其中甲狀腺癌的發生年齡中位數只有50歲。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6年我國各項癌症發生人數前十名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及口咽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與食道癌。進一步看這些癌症患者確診罹癌時的年齡,最年輕的是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0歲)、女性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5歲)、口腔及口咽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6歲)與食道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8歲)。為什麼甲狀腺癌的發生年齡相對年輕?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瑞裕表示,約有四成的人會長良性的甲狀腺結節,各年齡層都有,其中5-10%可能會癌化為惡性腫瘤,這可能是為什麼相對於其他癌症,甲狀腺癌在年輕族群中的發生比率偏高的可能原因,「但究竟致癌主因是什麼,又為何好發於年輕人,目前均無定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表示,全球的甲狀腺癌發生率都在增加,原因不明。有一猜測是源於看不見、也不可控的背景輻射(如看不見的X光、看不見的放射源、看不見的宇宙射線等),另一猜測是現代人健檢作得較多且醫療診斷技術提升,才使得診斷率提高。在女性乳癌方面,賴基銘表示,台灣乳癌發生年齡比西方國家年輕,部分原因是台灣人口結構相對西方社會來說年輕一些,另一部分可能是年輕族群接觸西化飲食、塑膠袋、塑化劑等乳癌危險因子,其接觸頻率比老年人高得多,因此社會整體罹病年齡就提早了。「口腔及口咽癌、食道癌的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年輕,可能與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有關」。賴基銘表示,口腔及口咽癌的頭號危險因子是檳榔與菸酒,研究顯示,接觸菸酒檳的人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常人的123倍;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有關,經常接觸醃漬、重鹹、刺激性與太燙的食物,均可能引起食道與胃黏膜損傷、癌變。要預防癌症發生,就得避免上述危險因子、培養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而在飲食方面,賴基銘相當建議多吃蔬果。他說,蔬果中的植化素具抗氧化作用,可減少體內自由基損害正常細胞,降低癌變風險;蔬果中的多醣體可提升免疫力,有助抑制癌細胞增長;蔬果中的膳食纖維能增加糞便量、刺激腸道蠕動,進而有助排出體內毒素。即使癌細胞形成,多吃蔬果也有機會「逆轉」。賴基銘說,蔬果中的植化素能誘導癌細胞由惡性轉為良性分化,並且能阻斷癌細胞的訊號通路傳遞、抑制癌血管新生,調控細胞周期使癌細胞停止分裂增長、促進其凋謝死亡。罹癌年齡中位數最年輕的4種癌症,預防與早期發現有方法● 甲狀腺癌:甲狀腺功能亢進者避免高碘食物(如海苔、海帶、海藻)過量。一般民眾40歲後,健檢可加作甲狀腺與副甲狀腺檢查,若發現甲狀腺結節建議每年回診追蹤。一般民眾如發現喉部突起、難發有子音的聲音、不明原因易喘、聲啞或吞嚥困難等疑似有腫瘤的症狀,應及早就醫。● 女性乳癌:減少接觸西化飲食、塑膠製品等。國健署補助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兩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按時前往作篩檢。● 口腔及口咽癌:減少接觸菸酒檳。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兩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按時前往作篩檢。● 食道癌:減少接觸醃漬、重鹹、刺激性與太燙食物。如發生吞嚥困難、呼吸有異味、不明原因咳嗽或聲音嘶啞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陳瑞裕醫師、賴基銘醫師整理/記者羅真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14 科別.感染科
打了疫苗怎麼還會得流感?得流感該吃甚麼藥?藥師解析
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是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盛行的高危險期,為了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政府總是大力宣導提醒大家記得施打流感疫苗,以保護自己跟家人。但是,近期新聞報導流感疫情不減反增,炎熱的七、八月也有不少人罹患流感,開學後更有學校班級因為群聚感染而停課,究竟是不是流感疫苗沒效?得到流感該吃甚麼藥?得流感吃藥會好嗎?藥師將為您一一解答。每個得流感的人都會這麼說:我打了疫苗怎麼還會得流感?其實施打流感疫苗並非百毒不侵,每年接種的流感疫苗所包含之病毒株僅包含目前最可能流行之病毒型別,加上流感病毒存在變異性,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於接種流感疫苗後,仍有可能感染其它型別流感;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就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所以還是鼓勵大家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目前已知的流感病毒有A、B及C型,前兩者幾乎每年引起季節性的流行,C型則否。流感潛伏期約1-4天,平均為2天,感染後的主要症狀,像是發燒、頭痛、咳嗽或喉嚨痛等,跟一般感冒類似而容易被忽略,但是比起一般感冒,得到流感容易出現明顯的頭痛發熱、倦怠以及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症狀發作較突然,痊癒所須時間也比一般感冒長。對嬰幼兒(尤其未滿5歲者)、65歲以上長者、居住於安養等長期照護機構之住民、罹患三高、腎臟或免疫相關慢性疾病等高危險群病人,容易引發肺炎、腦炎或心肌炎等併發症,嚴重可能致命。在發病期間,若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嘴唇發紫或變藍)、血痰、胸痛、意識改變等危險徵兆,應儘速轉診至大醫院就醫,掌握治療黃金時間。有些人誤以為流感藥物跟流感疫苗是相同的當確診為流感後,會自行停用,甚至拒絕使用,這是錯誤觀念。目前的流感抗病毒藥劑屬於神經胺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透過抑制神經胺酸酶這個酵素,可有效阻止A型及B型流感病毒在細胞間擴散,跟疫苗刺激人體產生抗體,使人體免於感染流感病毒的原理大不相同。依據藥品劑型,本院有口服的Oseltamivir 75毫克/粒 (Tamiflu®,自費克流感膠囊、Eraflu®,公費易剋冒膠囊)、經口吸入的Zanamivir 5毫克/片(Relenza,公費瑞樂沙旋達碟)與注射的Peramivir 300毫克/袋 (Rapiacta,自費瑞貝塔點滴靜脈注射液)三種。口服劑型成人用法用量為每日早晚各服用一粒 75毫克,療程為5日,兒童則依體重計算使用劑量;經口吸入劑型為成人與5歲以上兒童,每日使用兩次,每次吸入2孔5mg藥片(共10mg),療程為5日;注射劑型成人單次使用一包300毫克,點滴靜脈注射15 分鐘以上,兒童以10mg/kg 投與。一般來說抗病毒藥劑盡快使用可達到治療效果,在發病後48小時內使用,可降低體內病毒量,減少併發症出現機率,為了讓病毒不要在體內擴散,即便症狀好轉,也要把整個療程使用完畢,自行停藥,不但延誤病情,還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口服藥物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嘔吐等胃腸反應,日本曾有服用藥物期間產生癲癇和類似精神錯亂的神經精神事件案例報告,大多數為小孩和青少年。極少數案例中,此類事件會導致意外傷害,但事件與藥物的因果關係還未知,建議服藥期間,須嚴密地監測病人(特別是小孩和青少年)之精神神經不尋常行為之徵兆。流感抗病毒藥劑目前未納入健保給付,屬自費藥品。但為善用國家資源,提升藥劑儲備效益,減少藥品屆期銷毀比率,疾病管制署參考WHO之用藥指引及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建議,提供新型A型流感通報病例及其接觸者、流感併發重症、孕婦、5歲以下及65歲以上、具重大傷病或免疫不全(含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流感高風險慢性疾病之類流感患者及流感群聚事件等符合條件病人,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以減少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另流感疫情高峰期間也會放寬使用的條件提供病人使用。經醫師臨床判斷判定符合公費用藥劑使用條件者,不須快篩,均可依規定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但民眾仍應注意保健措施才能確保健康。流感病毒為飛沫傳染,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如家中門窗緊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在學校教室,只要有人感染流感,出現打噴嚏、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就容易將流感傳播給其他人。所以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勤洗手,有症狀時記得戴口罩,打噴嚏時用衛生紙、手帕或用衣袖遮住口鼻,與其他人交談時儘量保持適當距離,拱手不握手。如出現症狀應儘速就近就醫,確診為流感時在家休養,儘量不上班、不上課或不出入公共場所,依照醫囑與藥袋說明,確實使用抗病毒藥物,有助於降低流感傳播,遠離流感威脅。參考資料1.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與防疫專題>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流感併發重症>流感抗病毒藥劑2.藥品仿單3.藥師公會全聯會與藥師做朋友-讓藥師告訴你如何安全用藥感冒發燒用藥Q and A
-
2019-11-14 科別.眼部
新北糖友護眼轉診 眼底檢查免掛號費
每4名糖尿病友就有超過1位視網膜病變,失明率更是常人的25倍,新北市衛生局即日起推動「糖友護眼專案」,到明年12月31日,只要持醫師開立的轉診單到83家合約眼科院所檢查,即可享免掛號費及限量好禮1份,預計21萬人次受惠。衛生局表示,衛福部2017年統計,糖尿病人視網膜病變盛行率達26.5%,且10年後上升至60%,20年更攀升至90%,而新北市僅34.3%的病友有檢查眼底視網膜,等於將失明暴露在絕大風險中。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進而破壞視網膜血管,導致視網膜病變,常見症狀有眼前出現浮動黑點、視力下降,嚴重時視網膜甚至剝離,終至失明,因此每年應檢查「眼底視網膜」,若能及早檢查並治療,可減少50%失明機率。偏鄉也有醫療巡迴車提供服務,衛生局表示,這輛全國首部專為糖尿病個案設計的巡迴車,除了有電腦驗光機、氣動式眼壓機、眼底鏡等精密儀器外,還有尿液微量白蛋白、空腹血脂、糖化血色素檢查設備及足部超音波。陳潤秋指出,衛生局與83家合約眼科院所建構「新北市糖尿病照護網」,糖友只要持轉診單就可前往做眼底鏡檢查,訊息可上衛生局官網查詢。
-
2019-11-14 科別.感染科
孩子要不要打流感疫苗 專家為家長釋疑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分3階段接種,11月15日先從校園開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校園接種並非強制,但學生為流感傳播高風險族群,也可能將病毒帶回家中、社區。疾病管制署今天邀請藝人Janet上直播節目,Janet分享,3年前曾感染流感,才認知到原來流感與一般感冒不一樣,不僅傳染力強,症狀也比較嚴重,呼籲符合公費接種對象的民眾,應按時接種流感疫苗,也要記得常常用肥皂洗手才能保護健康。今年流感疫苗接種對象採分批接種,第一階段自11月15日起開打,接種對象為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12月8日起為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109年1月1日起為其他公費對象。校園流感疫苗接種並非強制,羅一鈞表示,接種流感疫苗是自願性質,除了本人自願,也需家長在「流感疫苗接種通知說明及意願書」上勾選同意且簽名,才能接種流感疫苗,未經家長同意就不能接種。根據疾管署近年統計資料,學童雖納入公費對象,但家長同意接種約7至8成,仍有約3成學童沒有在校園接種。羅一鈞表示,國小學童至高中職學生雖不是感染流感後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死亡的高風險族群,但因流感病毒對兒童及青少年的侵襲性很高,校園常形成流感傳染源,不僅造成學生因病缺席、停課,病毒也可能被帶回家及帶回社區。研究也發現,學生在校園集中接種,可降低社區整體流感死亡率與家中孩童的流感嚴重度,進而間接保護其他高風險族群。記者觀察不少社群論壇發現,不少家長認為「以前沒打過流感疫苗,也沒感染過,只要勤洗手就好」;羅一鈞說,流感是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當接種率提升使群體免疫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阻斷或減緩疾病的傳播;但群體免疫需要時間累積,接種率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產生效益,且主要是減緩疾病傳播,並非表示不會感染流感,流感高風險族群者,建議自身接種疫苗。流感高風險群包含65歲長者、老年人、幼兒、慢性病人,感染後易引起併發症甚至死亡。至於疫苗延遲到貨、影響接種時程,是否影響保護力;羅一鈞表示,目前流感疫情還在低點,也還沒觀察到病毒變異、會造成大流行的跡象;符合公費對象按照時程盡快接種,在疫情高峰來臨前就會有保護力,不必擔心。羅一鈞說,尊重家長的權利和選擇,疾管署也製作「學生流感疫苗校園集中接種」相關問答,包括流感疫苗的成分、品質、安全性及副作用,暈針的原因、預防方式以及接種後的注意事項等都有詳細說明。因應流感疫苗分階段開打,「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新增接種日期提醒功能,民眾可透過疾管家,為自己或家人查詢屬於哪一階段接種,疾管家將於可接種疫苗當天主動提醒;民眾可用LINE搜尋官方帳號「疾管家」或「@taiwancdc」與疾管家互動,除流感疫苗外,也提供各種傳染病的諮詢。
-
2019-11-1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併發症最高竟是「它」 醫病認知大不同
明天就是世界糖尿病日,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卻發現,醫師和糖友對糖尿病的認知不同調。根據2019年最新糖尿病年鑑數據,糖友發生率最高的是心血管併發症,但糖友卻不以為意。台灣糖友人數已突破220萬人,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年針對全台113名新陳代謝科醫師、452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將近六成五的糖友認為控糖重要,卻有近六成的糖友糖化血色素(HbA1c)未達標。且根據調查,醫師、病人對併發症重要程度的認知也大不同。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糖友發生率最高的併發症為心血管併發症,其次為腎病變,第三名為低血糖。2019年最新糖尿病年鑑便指出每四個糖友就有一人合併心血管疾病、每五個糖友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但在糖友認知中,卻認為最容易因糖尿病出現的併發症第一名為視網膜病變,其次為腎病變,第三名才是心血管併發症,這也導致糖友對共病管理的輕忽。杜思德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以為罹患糖尿病後人生就會從彩色變黑白,一定會失明、發生腎病,因此聽信保健食品的廣告而不遵從醫囑吃藥,只吃保健食品。但事實上,糖尿病用藥除了能夠協助糖友控糖,可能還有保護心臟、腎臟等共病預防的功效,因此不可貿然停藥。杜思德提醒,糖尿病的治療除了血糖控制外,以病人為中心、與醫護團隊討論及共同決策的糖尿病治療計畫是共病預防的關鍵,這樣才能提高醫囑遵從性,降低病情惡化風險。
-
2019-11-13 科別.新陳代謝
血糖只怕高、不怕低?醫師告訴你血糖過低有這些危害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工作,但很多糖友誤以為血糖只怕高、不怕低,忽略低血糖危害。醫師提醒,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都需要糖分,血糖過低恐增加心肌梗塞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年針對全台113名新陳代謝科醫師、452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醫病認知調查,發現糖友普遍對於自己用藥完全不了解,即便知道控糖重要性、血糖卻未達標,同時也發現醫師、病人對併發症重要程度認知大不同。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調查結果顯示,64%糖友認為控制血糖相當重要,但卻有多達60%沒有達標,原因包括生活作息不規律、合併多種慢性病、平均年齡高等,造成控糖不易;另外也有患者偏好自己當醫師,隨意增減用藥,影響血糖控制。杜思德說,全台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00萬人,若血糖控制不好,可能導致各種恐怖併發症,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每4人就有1人有心血管疾病、每5人就有1人有腎臟病;2019年糖尿病年鑑數據也顯示,糖友併發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近10年來持續攀升,男性增加37.9%、女性增加42.2%,腎臟病也有增加趨勢。不過,調查卻發現,糖友最擔心的糖尿病併發症當中,心血管疾病僅排名第三,相較心血管疾病,糖友們更在意視網膜病變、腎病變找上身,最不在意的併發症則是低血糖,令醫師們相當擔憂。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血糖過高會讓重要器官長期浸泡在糖水當中,引發各種併發症,但血糖也不是愈低愈好,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都需要糖分,血糖過低恐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蔡世澤說,很多人都認為低血糖會有心悸、手抖、盜汗等症狀,可以吃甜食緩解,但實際上只有一半低血糖患者會出現症狀,若是沒有症狀者可能隨時會昏倒,因此骨折,甚至引發致命的心肌梗塞,呼籲定期量測血糖,一週低血糖狀況不可超過2次。此外,調查發現,多達70%糖友坦言根本搞不懂自己吃的是什麼藥,也不知道藥物除了可控制血糖,也能對重要器官產生保護作用。杜思德說,臨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看了保健食品廣告,誤以為罹患糖尿病後人生就會從彩色變黑白,必定走向失明、腎臟損傷道路,又誤信吃藥傷肝腎、打胰島素會成癮,索性只吃保健食品,完全是錯誤觀念,讓自己暴露在風險當中。杜思德呼籲,正確用藥控制血糖,才是避免各種併發症找上身的重要關鍵,建議患者可下載糖尿病衛教學會創立的「講糖」APP,不僅可更新治療觀念,回診時也能和醫師討論藥物選擇,同時達到控制血糖、預防共病目的。
-
2019-11-13 新聞.健康知識+
研究發現每天睡眠時間不足這時數 可能增加早死風險
你每天平均的睡眠時間有多久呢?現在有個新研究表示,每天晚上的睡眠時間如果不足6個小時,可能會增加高血壓、第2型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甚至是癌症和早死的風險,研究刊登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立醫學院副教授、睡眠心理學家Julio Fernandez-Mendoza博士表示,研究人員分析了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1,600多名成年人的數據。從研究中發現,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個小時,對受試者皆產生了負面影響。像是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增加,比起睡眠達8個小時的受試者高出2倍;若睡眠時間短暫再加上本身已罹患心臟病或中風,死於癌症的機率也高出3倍之多。研究人員觀察早死比例時,發現罹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受試者,只要每晚睡滿6個小時以上,幾乎不會增加早死風險。Julio Fernandez-Mendoza認為,由研究可以得知,每晚7至8小時的睡眠有助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而且,如果這項研究能進一步獲得證實,睡眠可能成為有助治療各種慢性病的方法,建議睡眠應該也要成為醫療計畫中的核心部分。★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13 科別.心臟血管
每47分鐘腦中風就奪1人命!出現這些狀況快打119
一名30多歲男性,某一天他突然變得很嗜睡,也不太講話,起初家人只覺得是工作太累所致。但不一會兒,叫他卻都沒有反應,更發現他左邊手腳沒辦法動,因而打119送醫;在救護人員評斷疑似腦中風後,便送達中重度醫院,到院內10分鐘啟動腦中風救護系統,在確認為缺血性腦中風後便以靜脈血栓溶解治療,1個月後便能展開正常的復健,3個月後已能正常生活。據統計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自97年10,663位上升至107年11,520位,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多半好發於60-70歲的熟齡族,但隨著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患者中近2成為年輕型患者,是成人主要死亡及失能的主因。腦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或自發性破裂,分成阻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7成5以上是因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為動脈供應腦部血液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一旦栓塞移除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功能也會恢復。因此,腦中風的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而靜脈血栓溶解劑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且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於症狀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台灣平均送醫時間卻高出標準1倍,偏遠地區甚至最高更耗時34小時,原因就出在一般人對腦中風症狀認知不足、或選擇錯誤的就醫途徑,因而延誤治療時間。腦中風不僅影響個人健康,其造成的失能也增加個人與家庭的影響與負擔,若要觀察是否腦中風,記住「臨微不亂」:1. 「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 (ARM)。2. 「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FACE)。3. 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4. 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鄭建興強調,若要減少腦中風的失能風險,「送醫時間」是救治的關鍵,只要及時治療,腦中風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千萬別輕忽身體出現的任何一項症狀!延伸閱讀: 預防腦中風,該怎麼做? 做對10件事 血管不阻塞
-
2019-11-13 養生.聰明飲食
豌豆、扁豆、四季豆…有些常見豆子生吃會出事!
大家好,我是喜歡吃豆子的史軍。清炒荷蘭豆、乾煸四季豆、火腿蠶豆燜飯這都是讓人忍不住流口水的豆子美食啊。最近在朋友圈盛傳一條消息,說有一種毒豆莢出現在市場上,告誡大家不能吃。那麼,這種豆莢是什麼豆子,另外,吃生豆子會中毒這件事兒靠譜麼?我們一一來說。 豌豆危險指數:無豌豆是種善良的豆子,不管是生的還是熟的都是溫文爾雅。怎麼吃它們都不會有中毒的事情發生。不管是清炒吃,煮著吃,甚至是生著吃,都不會出問題。我們經常吃的荷蘭豆其實就是一種莢用豌豆,從大量豌豆中挑選去那些豆莢汁水豐富的個體,不斷從中挑選升級,直到變成了今天的荷蘭豆。另外,荷蘭豆的老家就在中國,所以在荷蘭反而被稱為中國豌豆(Chinese snow pea)。 蠶豆危險指數:★蠶豆與豌豆一樣,也是一種和善的豆子。無論怎麼吃,無論是生吃熟吃都不會有什麼毒性。但是不是什麼人吃蠶豆都安全,因為蠶豆裡面含有一種叫蠶豆嘧啶的物質,平常人吃根本不算什麼事,但有些人吃了就會出現溶血症狀,嚴重的還可能要命。這些朋友體內缺少一種叫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 (G-6-PD)的物質。這些朋友吃蠶豆,會導致紅細胞破裂,嚴重的話會危及生命。只是這種中毒是人的遺傳決定的,蠶豆算不上兇手。 大豆危險指數:★大豆也是一種安全的豆子,即便是啃啃生黃豆也不會中毒,但是直接吃黃豆會讓人胃脹放屁。這就是大豆中的多醣在搗亂。聰明的中國人把大豆做成了豆腐等各種豆製品,可以避開多醣的干擾,好好地吸收蛋白質了。會吃豆腐真的是不輸於四大發明的中華智慧呢。 四季豆危險指數:★★★四季豆是中毒頻率最高的豆子,每年都會有因為吃了不熟的四季豆中毒的報導。四季豆的毒性來自於其中的皂甙和凝集素,其中,凝集素會抑制人體對豆子營養的吸收,而皂甙則會導致噁心嘔吐,嚴重的會引發休克。其實,對付這兩種毒素很容易,只要長時間高溫加熱就可以了。所以,千萬不要貪圖爽脆的口感,挑戰爆炒四季豆。否則一不小心就被四季豆爆炒了。 油豆角危險指數:★★★油豆角是四季豆的表親。也是菜豆的一個變種,與四季豆的差別只在於油豆角的豆莢更肥厚一些,看起來更憨厚朴實。但是,千萬不要被它們的外表欺騙了。裡面的有毒成分可一點都沒有少,皂甙和凝集素照樣戒備森嚴。要想體驗美味,還是做熟再吃吧。 扁豆危險指數:★★★★扁豆,豆如其名,豆莢就是扁扁的,有紅的,有綠的。扁豆看似無害,但是一點都不好惹,為啥呢,因為它們體內富含氰化物!沒錯,就是那種瞬間取人性命的氰化物,特別是乾豆子裡面的氰化物可是充足得很。如果不小心,吃了生的扁豆,那就是中招沒商量了。 山黧豆危險指數:★★★★山黧豆的花朵很美麗,但是豆子很凶險,它們含有一種被稱為ODAP(β-N-草酰-L-α,β-二氨基丙酸)的氨基酸,雖然是氨基酸,但是它們並不參與蛋白質的合成。相反,它們會導致脊髓運動神經功能的退化,從而導致食用者癱瘓。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只要給予適當的浸泡,以及足夠時間的蒸煮,裡面的毒素就可以盡數破壞。只是,生吃就算了吧。 皇帝豆危險指數:★★★皇帝豆又稱利馬豆、棉豆,白芸豆。野生皇帝豆中含有大量氰化物,在長時間的栽培篩選過程中,栽培品種的氰化物含量已經大大降低。但是,潛在的風險依然存在,千萬要將這種豆子完全煮熟以後再吃,那才來得保險。 本文摘自史軍微博,作者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蘭科植物繁殖和保護。
-
2019-11-13 養生.聰明飲食
代糖沒你想的那麼邪惡!醫師完整分析6種人工甜味劑
喜歡吃甜,幾乎可說是人性。在幾百年前,糖還是個奢侈品,能負擔者非富即貴,沒錢可是吃不到,當然也不會受到糖的毒害。然而當時間快轉到二十一世紀,糖飲、甜食均是唾手可得,不僅每隔幾步就有一間飲料店,每隔幾個月又會有種甜死人不償命的夢幻逸品橫空出世。這些大量的糖讓我們身體變差,玩弄著我們的血糖控制與情緒,更多的糖還轉化為脂肪,在腹部、大腿、下巴等處待了下來。雖然現在愈來愈多人已經了解到,太多糖對身體有害,但畢竟眾人已經對糖陷入成癮了,食物、飲料都是無甜不歡,在要求限糖、減糖的同時,廠商們又推出了各種甜味劑,號稱「零熱量」的可樂、「無添加蔗糖」的糖果均因運而生,主打低卡、熱量低,讓大家能更心安理得地吃甜甜、喝甜甜。於是這些年來,即使大家心中想著減糖,市面上甜味劑的需求則是不降反升。那這些甜味劑、代糖對人體會有什麼健康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食用糖在認識代糖前,我們先看平常的食用糖,多是指蔗糖(sucrose),無論冰糖、白砂糖、黑砂糖等都是以蔗糖為最主要成分。我們吃進這些糖、經過消化後,蔗糖會被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在小腸吸收,影響我們的血糖高低,並帶來熱量。在台灣,蔗糖、果糖等算是食品原料,而非食品添加物。代糖代糖就是糖的替代品,具有甜味,是用來取代糖的人工合成物,屬於低熱量的甜味劑,雖然聽到「人工合成」總讓人有股不悅感,但事實上這些甜味劑已經廣泛運用於碳酸飲料、烘培食品、果凍、布丁、糖果、罐頭食品、優格、調味乳等奶類製品。除了人工甜味劑,你可能還會聽到號稱「天然的」甜味劑,代表這種代糖可能從草本植物、或糖本身衍生出來的,雖然原料聽起來天然,但萃取過程並不天然,並不會因此就鐵定優於人工甜味劑。以下我們就來介紹幾種最常見的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甜度約是蔗糖的兩百倍。零卡可樂Diet Coke裡加的就是阿斯巴甜,因此算是很有名的一種代糖。曾有些特定的團體會推廣阿斯巴甜致癌論,然而經過大量研究,目前沒有證據可說阿斯巴甜會導致腦癌。不過消費者最容易抱怨的症狀是頭痛,若有偏頭痛問題,可考慮停止使用阿斯巴甜作為代糖。苯丙酮尿症的人也不能吃阿斯巴甜。甜菊糖(Stevia)甜度約是蔗糖的兩、三百倍。這是近期內比較有名的代糖,號稱天然的甜味劑,綠瓶的可樂裡添加的就是甜菊糖。雖是源自於天然植物,但提取與精煉的過程並不天然,仍得要加入其他的溶劑才能得到甜菊糖。日本與南美常運用甜菊糖做食物與飲料。三氯蔗糖(sucralose)甜度約是蔗糖的六百倍。三氯蔗糖是一種以蔗糖作為原料而衍生出的甜味劑,又被稱為「蔗糖素」。三氯蔗糖口感上與蔗糖比較接近,因此是最常用的甜味替代品,目前廣泛運用於飲料、糖漿、乳製品、果醬、蜜餞等加工食物之中。下次看到「三氯蔗糖」或「蔗糖素」這樣的食品標示時,別以為這是蔗糖,要知道這是個人工甜味劑。糖精(saccharin)糖精是第一個人工甜味劑,早於19世紀就被意外合成出來。甜度是蔗糖的三百到四百倍,品嘗含糖精食品後會帶有點苦與金屬的後味,有些藥物、糖果、餅乾、飲料吃到後來嘴巴裡有個金屬味,可能就是含有糖精。1970年代,有個實驗認為糖精讓白鼠罹患膀胱癌,因此當時含有糖精的食品需加註警語。但經過更多年的研究後,現在認為正常劑量的糖精不會致癌,也沒有其他健康風險疑慮,因此現代的糖精產品並不需要加註警語了。紐甜(Neotame)甜度已經是蔗糖的八千倍了,化學性質比阿斯巴甜還穩定,還可用在加熱的史品,目前已廣泛用於口香糖、碳酸飲料、優格、蛋糕等食物之中。乙醯磺胺酸鉀(Acesulfame potassium)甜度約是蔗糖的兩百倍。又稱安賽蜜,在熱的環境下較穩定,因此會被用於烘培食品。看了這麼一堆代糖可能讓你有點頭昏腦脹,沒關係,我們只要知道,這些代糖的甜度比蔗糖高了好幾百倍,不需要加太多就能帶來甜味,且代糖幾乎不帶有熱量,這對有體重控制需求的人是個福音。還有,代糖不是碳水化合物,不會讓血糖上升,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裡,代糖就佔了很重要的位置。另一個代糖可能帶來的好處是,不會讓人蛀牙!如果去美國遊玩,你會發現餐桌上放著一包包的糖,讓人於喝咖啡、喝茶時添加,它們的包裝顏色就分別代表著是不同的代糖:● 藍色:阿斯巴甜(aspartame)● 粉紅色:糖精(saccharin)● 黃色:三氯蔗糖(sucralose)● 綠色:甜菊糖(Stevia)不過,你可能也會覺得,代糖讓人吃不習慣!吃了代糖之後,嘴裡會留有些許的苦味、或有金屬味。因此廠商常會用不同種的甜味劑相加,互相遮蓋殘留於嘴巴的味道。而代糖真能讓人減低體重嗎?關於這方面研究不少,但結果是分歧的;短期內從原本的高熱量甜食轉成吃或喝甜味劑食品的話,可能會讓人獲得少一些些的熱量,但長期來說,體重甚至可能還會上升。也就是說,除非配合其他減重策略,否則單單改用代糖來獲取的體重控制效果非常有限。那吃多了這些人工合成物,會不會致癌呢?在1970年代,研究曾認為糖精與膀胱癌有關,然而後來經過多重研究檢驗,並沒有找到人工甜味劑會導致癌症的證據。在大規模的分析中,並不認為人工甜味劑會增加癌症風險。也就是說,我們上述的阿斯巴甜、糖精等各種人工甜味劑,基本上都還算安全的食品添加物。除了上述的甜味劑外,還有另一種常見的添加物是糖醇(Sugar alcohol),看到alcohol大家會誤以為這是酒,不是,糖醇裡面不含有酒精。糖醇原本就存在某些水果與蔬菜中,但現在大量生產時,不會真的從水果或蔬菜中提煉糖醇,因此生產過程還是透過化學反應步驟,把木糖轉化為木糖醇(xylitol),乳糖轉化成乳糖醇,葡萄糖轉化成山梨糖醇(sorbitol)糖醇和上述的代糖不一樣,糖醇是種碳水化合物,因此也含有熱量,只是比糖含的熱量還少,也常見於口香糖、巧克力等加工食品之中,讓食物有點甜味,還帶有濕潤的口感。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口香糖廣告裡,駱駝說著:「曬駱駝,xylitol!」吧,xylitol就是指木糖醇。像山梨糖醇、木糖醇這類的糖醇,會帶來什麼健康影響嗎?雖然糖醇是碳水化合物,但這種是身體無法完全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對血糖的影響比較小,帶有的熱量也沒有蔗糖那麼高,因此糖醇還是有機會能控制血糖和體重。然而吃的量較大時,容易讓人打嗝、肚子脹氣、腹瀉拉肚子。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蜂蜜、花蜜、楓糖漿等很天然的甜味劑。這些是我們直覺上覺得比較健康的產品,但實際上蜂蜜裡含有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量,與蔗糖含有的維生素礦物質是差不多的。我們的身體同樣都會把蜂蜜、楓糖漿代謝處理成葡萄糖和果糖再行吸收,因此在營養成分或身體處理上都是相差無幾的。不能因為以為這個叫做天然的糖,就吃多也沒關係。吃多就跟吃蔗糖吃太多一樣,會蛀牙、會胖、會有血糖控制的問題。如果是為了口味上的變化,選擇楓糖漿或蜂蜜,還比較合理。否則選擇這些糖,並不會因此而比較健康。或許看到這裡,你會很意外發現,人工合成的甜味劑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差,而天然的蜂蜜、楓糖也沒有想像中這麼的棒,吃多就是會血糖高、會胖。說到底,我們還是得從心認知,自己早已吃下了太多的糖,多過身體需求的,並開始訓練自己不需要這麼多的甜味及糖,才能減少糖、天然甜味劑、人工甜味劑等所有甜味來源的需求,降低對甜味的需求,才能減輕身體的負擔。原文:吃代糖能減重?會不會致癌?(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家庭醫學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13 橘世代.健康橘
更年期後三高更高 掌握三高數值是關鍵
女性更年期起,因雌激素分泌降低,對心血管保護作用減低 ,三高發病率會在十年內追上男性,連帶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醫師表示,不建議補充荷爾蒙製劑來預防三高與心血管疾病,呼籲還是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並掌握自身的三高數值。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女性的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因此在更年期前,女性的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雙雙較低,但更年期過後十年左右,女性的三高發病率就追趕上男性。那麼,女性是否應藉由補充荷爾蒙來預防三高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王宗道表示不建議,2002年美國國家衛生院的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發表一篇針對2萬7000名停經女性的追蹤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製劑的人,其血壓、三酸甘油脂的數值反而略高,甚至會增加靜脈栓塞、中風、乳癌等風險,風險約高出一倍之多。「這個現象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人體的荷爾蒙可能不像我們想像中的簡單」。王宗道表示,雖然不建議補充荷爾蒙製劑,但補充植物性的荷爾蒙是沒問題的,像是天然的豆類製品,只是效果目前亦無定論。因此,要有效預防三高與心血管疾病,還是得回歸培養良好生活型態,像是戒菸、規律運動、控制飲食、體重與三高。三高數值是掌握健康的關鍵之一。王宗道表示,在血壓方面,健康者血壓是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小於120毫米汞柱與80毫米汞柱,收縮壓來到120至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來到80至89毫米汞柱就屬高血壓前期,收縮壓高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過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了。在血糖方面,健康者的血糖應小於100毫克分升,數值來到100-125毫克分升則屬糖尿病前期,大於126毫克分升就是糖尿病了。在血脂方面,可優先注意俗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數值,健康者應維持在130毫克分升以下,年紀大有三高等人應維持在100毫克分升以下,若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則應維持在70毫克分升、甚至55毫克分升以下。另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發生心血管疾病時的症狀經常非典型。王宗道表示,九成的男性心血管疾病病人會在運動後有胸悶胸痛感,這是典型的心血管堵塞表徵,但女性不同,女性可能有劇烈胸痛,也可能痛在胃部、肩膀、下巴、後背、左手上臂內側等,或者只是疲倦氣喘,「因此更年期後的女性,特別是有三高的人,如果運動後在肚臍以上、下巴以下任何部位有悶痛刺痛或異常的感覺,要特別警覺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找上門,盡速就醫。」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美國最新研究:多喝優酪乳 肺癌風險降低20%?
這兩天最熱門的健康新聞要數“喝優酪乳降低肺癌風險”了。比如英國《每日郵報》乾脆說“每天一杯優酪乳,肺癌風險降20%”。喝優酪乳防肺癌是不是靠譜呢? 既然提到了研究,我們就去把研究論文找來看一下。這是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JAMA Oncology)的一項最新研究,研究人員包括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舒曉鷗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的高玉堂教授和項永兵教授,還有來自哈佛等歐美多家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 研究人員把過去 10 多項研究的數據進行了匯總分析,總共有144 萬多人的數據,然後比較攝入優酪乳和膳食纖維的多少與肺癌風險之間的關係。 結果顯示:攝入優酪乳和纖維多,都與肺癌風險降低有關:攝入纖維最高的一組人和最少的人相比,患肺癌的風險降低了17%;喝優酪乳最多的一組人與不喝優酪乳的人相比,患肺癌的風險降低了19%;優酪乳和纖維的攝入都最高的一組人與纖維攝入少、又不喝優酪乳的人相比,患肺癌的風險降低了30%多。 也許有人會說,會不會愛喝優酪乳、吃蔬菜水果的人,正好大多數不愛抽煙呢,畢竟抽煙升高肺癌風險是明擺著的。這一點研究人員也考慮到了,也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否抽煙,優酪乳和纖維對肺癌風險造成的差異始終存在(除了抽煙以外,對其他可能影響因素進行的分析也得到同樣結果)。 研究人員認為,膳食纖維和優酪乳可以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生長,調節腸道菌群,而腸道菌群可能通過減輕炎症等方式而起到降低肺癌風險的作用。 這項研究的優勢在於匯總了大量數據,涉及了144 萬多名受試者,排除了多種可能的影響因素。但是,由於研究性質的局限性,雖然發現了膳食纖維和優酪乳與肺癌風險降低之間的相關性,但並不能直接證實其中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好在,膳食纖維、優酪乳,本來就是健康飲食的組成部分,即使為了身體其他部分(比如心血管)的健康,也是值得吃的。所以,建議讀者看了這篇文章之後,如果本來就愛吃這些東西,大可以保持下去;如果本來不愛吃的,那麼不妨試試改變一下習慣,在自己的食譜當中,增加一些蔬菜、水果、優酪乳。 另外,要提醒的是,預防肺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最最最重要的是:不要吸煙,拒絕二手煙、三手煙!避免空氣污染:空氣污染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1類致癌因素。所以,在室外空氣質量不好時,應盡量避免室外活動,如果必須外出,應佩戴合格的口罩。此外,烹飪過程中產生的油煙也是肺癌的危險因素,因此,炒菜時應全程打開抽油煙機,保持良好的通風。減少工作場所危險因素的暴露:如果在工作環境中有接觸致癌物質的風險,比如石棉、砷、鎳和鉻等,那麼應嚴格遵循操作規範,減少接觸機會,這可能有助於降低肺癌的風險。減少氡的暴露:通過採取措施防止氡洩漏,如購房時查看環境檢測報告、請專業機構測試、填平地下室的裂縫、使用環保裝修材料、經常開窗通風等,可以降低家中過高的氡水平。原文:喝酸奶真能預防肺癌嗎?,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1-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添加植物碳食物安全嗎? 食藥署:我規範符國際標準
坊間常見添加炭粉的食物,但5月一度傳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禁止使用活性碳作為著色劑,引發關注。衛福部食藥署釐清後表示,美國未有業者申請活性碳作為著色劑,所以FDA未曾審查其食安風險;而我國准用於著色的是植物碳,來源是木頭、果殼、纖維素等原料,且一般添加量少,食安風險尚可接受。FDA於5月公開表示,市面上有不少添加活性碳的黑色飲料、漢堡、披薩、冰淇淋等食品,但美國法規僅核准活性碳作為淨化、脫色等用途的加工助劑,並未核准作為食品著色劑,因而無法為民眾把關這些產品活性碳來源究竟是木頭、骨頭或其他材料,以及是否含重金屬、致癌物等,因此在美國,活性碳食品依法會被視為「摻假」的食品。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根據國際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的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資料,活性碳的原料涵蓋範圍廣,且多用於工業用途,其中植物碳可用於食品著色。植物碳也是我國「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正面表列的色素之一,定義是以木、纖維素、泥炭、椰子殼及果殼等原料,經高溫(800至1000度)碳化製成的黑色粉末。因應輿論,食藥署10月底召開專家會議,釐清美國食品一般認可為安全的成分表列登記系統(GRAS),與我國一樣採正面表列,只是美國目前沒有食品業者申請將活性碳或植物碳用於著色。同時蒐集國際資料發現,歐盟、紐澳、日本均核准植物碳作為著色劑,因此專家會議達成初步共識,認為我國管理符合國際規範。至於添加植物碳的食品,是否真有養生保健之效?廖家鼎表示,只有經過安全性、安定性、有效性等實證研究,並經審核獲得「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才能宣稱功效。市面上宣稱排毒業者,均涉違反食安法;至於攝取過量是否有負面效應,由於添加一點植物碳就有良好著色效果,食安風險尚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