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醫療資源
共找到
680
筆 文章
-
-
2022-04-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增3例中重症患者皆八旬長輩 陳時中呼籲各縣市催打
國內今日新增744例本土個案,截至今日已累計4932例人,中症個案新增3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三例本土中重症個案皆為80多歲民眾,性別為兩女一男,年齡都偏大,目前國內輕症及無症狀比例為99.64%至於這三位個案施打疫苗狀況中,有兩位打過三劑疫苗、一位打過兩劑疫苗,都有用瑞德西韋。陳時中呼籲,65歲以上施打疫苗。該年齡層打第一劑接種率為84.1%、第二劑為79.6%跟全國數字很接近,但追加劑只打64.9%偏低。但陳時中也表示,由於0歲至11歲者不能施打疫苗,目前全國覆蓋率仍低,包含一、二劑覆蓋率打到九成、第三劑達76.2%其餘相對較低縣市希望趕快努力,對於改善重症死亡有很大影響。針對國內醫療資源統計,整體集中檢疫所增了100多床,地方防疫旅館有785間,全國共11837床,有5399個空床。昨天本土個案也從單日551例增加到744例,陳時中說,昨天境外移入陽性率也特別高,其中共篩檢1175人中,有篩檢95人為陽性,陽性率為8.09%,今天上午人較少,共篩208人,採檢0陽性,從美國來的旅客相對比較少。
-
2022-04-13 新聞.元氣新聞
致力縮短城鄉醫療差距 北榮院長首度親赴花蓮示範手術
根據衛福部2020年統計,北北基地區將近7000多家醫療院所,花蓮卻只有284家。為了縮短城鄉醫療差距,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前往花蓮,親自示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玉里、台東、鳳林分院的骨科醫師都到現場學習,期望未來幫助花蓮居民不需舟車勞頓到台北,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的技術和醫療服務。陳威明為台灣骨腫瘤及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權威,行醫30年已完成超過3萬例手術,他今天親赴花蓮主持榮總玉里分院新任院長胡宗明的就職布達典禮,並於會後示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是首度有台北榮總院長親自至玉里分院施行手術。這次幸運接受骨科權威執刀的83歲林老先生,深受左腿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對於自己不需北上就能由總院長執刀,當地又有玉里分院醫療團隊細心照護,林老先生表達由衷誠摯感謝。陳威明曾在花蓮鳳林分院服務兩年,偏鄉醫療資源不足,面臨的限制與挑戰,他都相當了解,也因此更尊敬偏鄉醫師,也希望加強總院與分院的人才技術交流,縮短城鄉醫療差距。陳威明鼓勵年輕醫師有機會能下鄉服務,體察偏鄉醫療困境,可以學到不同的經驗和人生體會。新任榮總玉里分院院長胡宗明自國防醫學院畢業,取得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歷經精神科主治醫師、老人精神科主任、精神部主任、副院長等,曾任東區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推動小組委員、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推動小組委員、社團法人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無給職理事、健保署政策專業諮詢專家等。胡宗明推動精神科專業領域貢獻卓著,109年以玉里分院職能治療社區職業復健「治療性社區玉里模式」,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SNQ)。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
全球每年有三億多人口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據全國性電話民調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一%的人口可能罹患COPD,其中接受肺活量測定者不到二%,無法提早診斷與治療,後續導致社會和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出院後一年 死亡率逾二成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肺疾病程進展緩慢,以COPD為例,病患就醫時,往往已是中後期,且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台灣調查,因COPD急性發作住院的死亡率為四%,而第一次因COPD急性惡化住院病人,出院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廿二%。林慶雄指出,二○一七年健保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慢性阻塞性肺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療資源整合制度,提供病患完整且連續性照護,提升治療品質,並降低急性及加護病房入住率。研究顯示,接受此方案患者,平均每千人中,因COPD急診者減少三點四人、住院者減少六點二人。由此可知,健保的支持與臨床完整照護,可有效提升疾病照護品質並降低醫療資源利用。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空汙嚴重 高風險群已改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立法委員黃秀芳也指出,台灣肺疾醫療支出持續增加,尤其肺癌成因不再只是吸菸,但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早期篩檢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僅針對抽菸超過卅年,五十到八十歲,或具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曾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來自彰化的黃秀芳對空汙感受特別深,她說,中南部空汙危害重,肺疾患者逐年增加,疾病防治不能沿用舊資料,防治肺疾應提高到行政院的層級,統合衛福部、環保署、勞動部、經濟部、交通部等,成立專責單位,制訂針對不同族群的衛教宣導策略。藉由跨部會合作,整合空汙費、碳費、菸捐、健保費等,進一步研議將肺功能檢查納入常規成人預防健檢或一般勞工健檢項目,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的目標。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環保署前署長沈世宏表示,室內空汙更值得關注,上班族常輕忽辦公室各種事務機器排放的汙染,煮飯油煙或吸菸,也影響健康。台灣二○一二年實施「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成效顯著,呼籲企業主可依環保署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要點,提升企業形象,維護員工健康。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環署拚空品 國健署多元宣導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陳宜佳說,未來防治重點將集中在季節性和中南部空氣品質,並訂定有害汙染物標準。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胡怡君說,將逐漸調整宣導方向,如不焚香燒紙錢、空汙季節少外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民眾可從最簡單的「一分鐘登階檢測」做起,若一分鐘內無法爬樓梯卅階,屬高風險群,應盡快就醫,登階卅至五十階則屬中度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延伸閱讀:一爬樓梯就喘,快來檢查自己的肺功能
-
2022-04-1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我去過確診者足跡該篩嗎?快篩結果陽性該怎麼處理?家用快篩試劑使用詳細流程
本土確診數連日達數百以上,面對身邊可能愈來愈多的確診者,指揮中心開放民眾居家自我篩檢,以找出疑似陽性個案。自行購買及使用家用快篩試劑,除了要注意產品的安全性,也要正確使用,並注意快篩試劑有偽陰性、偽陽性問題,所以仍不可取代經認可實驗室所進行的核酸檢驗診斷。適用狀況可能感染病毒比例高的地區(也就是在疾病盛行率高的環境),如確診數較多的區域、確診者足跡熱區,或使用者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或是曾去人潮眾多的地方、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等。不適用狀況若出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相關症狀,不宜使用家用快篩試劑自行在家快篩,應佩戴醫用口罩,儘速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且前往就醫時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重要提醒在低盛行率的情況下使用家用快篩試劑,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偽陽性結果,反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另外,病毒量低或處於發病晚期之患者進行家用快篩試劑,可能會有偽陰性問題。【延伸閱讀】>>鼻腔深淺不重要 彰醫:採檢位置對了才能正確快篩購買地點可至醫療器材販賣業者(如藥粧店、醫療器材行、便利商店等)或藥局購買家用快篩試劑。使用注意購買家用快篩試劑時,請確認包裝是否刊載「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 xxxxxxxx x x 號」 或「防疫專案核准輸入第 xxxxx x xxxx 號」 字樣,產品效期是否在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內;另可至以下網址查詢已核准之家用快篩試劑名單及其使用方法。●已核准之家用快篩試劑名單: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1740&r=2001764921。●各廠牌快篩操作教學影片:https://www.fda.gov.tw/TC/site.aspx?r=1944229132&sid=11742檢測結果後續處理快篩結果為陽性1. 如為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1922 ,依指示配合處置及依防疫人員指示處理已使用過之採檢器材。2. 如為非居家隔離且非居家檢疫者(1)請儘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一步檢測。●鄰近社區採檢院所查詢:https://antiflu.cdc.gov.tw/(2)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另使用過之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請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所人員。(3)後續處置請依防疫人員指示。●快篩結果為陰性1. 快篩結果為陰性不代表安全無虞,亦可能有偽陰性或採檢時病毒量較低無法被偵測之可能,請遵 循疾病管制署 防疫規範,做好個人防護,持續自我健康管理。2. 採檢完之家用快篩試劑及試劑棒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以一般垃圾處理。●快篩結果不明有時因產品不良或操作不當等因素,檢測結果無法判定為陽性或陰性時,可先參考產品說明書相關指示辦理,若仍有疑慮, 可洽原購買地點或試劑廠商。(資料來源:衛福部食藥署)
-
2022-04-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今+38!確診者曾去洽公 高市府四維中心消毒
高雄市今天新增38例,娛樂場所新增多例確診。高市府四維中心下午2點多進行消毒,引發猜測有相關足跡。衛生局表示,近日有多名確診者,在可傳染期間到市府洽公,目前洽公對象、時間和匡列人員正在掌握。高雄市衛生局簡技潘炤穎表示,雅閣、金芭黎、帝堡、大帝國群聚新增16例,其他娛樂場所4例,隔離期間陰轉陽3例,案25698衍生確診個案3例,台中案25005群聚事件1例,與確診者共乘客運匡列隔離對象1例,疫調中1例。另外還有案25989花東旅遊史衍生確診個案3例,雲林案25350足跡重疊接觸者1例,宜蘭基隆旅遊史1例,屏東案26154衍生確診個案2例,案26395衍生確診個案1例,台北市案衍生確診個案1例。衛生局今天續在世運主場館、三鳳宮、立德棒球場、岡山醫院、國軍總醫院及同盟公園6處,設社區篩檢站進行篩檢,並盤點整備高雄醫療資源及分級醫療照護量能。高雄市府四維中心今天下午進行消毒,引發疑慮,市府一時解說是登革熱,後來證實是有確診者足跡。潘炤穎表示,近日有多名確診者,生活中到各不同場所,經疫調在可傳染期間曾到市府洽公,目前洽公對象、時間和匡列人員正在掌握。市長陳其邁表示,確診者在3月底曾來四維中心開會洽公,至於是到哪個局處、開什麼會、接觸對象,都在疫調中。
-
2022-04-09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 挨轟漠視弱勢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將於五月十五日上路。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此次調整不是為了彌補財務缺口,而是基於使用者付費,控制不必要的醫療支出。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認為,衛福部漠視民間團體訴求,政策上路後,將持續關心經濟弱勢補助等措施,是否落實。李伯璋說,當部分負擔從零元變成要付一點點錢時,有助於更珍惜有限的健保資源,並落實分級醫療及轉診,讓大型醫院回歸照顧「急重難罕」的角色,對身強體壯較少利用醫療資源的年輕世代也不會增加經濟負擔。「對於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新制,給予嚴厲譴責。」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部分負擔調整研議時提出,為照顧民眾於假日、夜間有急診就醫需求時,應免收部分負擔,以及慢性病患、邊緣戶等就醫公平性訴求,衛福部均漠視。如今政策準備上路,將持續關心經濟弱勢族群的補助措施是否落實。林雅惠說,調整部分負擔是為增加民眾就醫成本意識、增加醫病溝通、減少醫療浪費,健保署應定期針對調整項目進行成效分析及檢討,並追蹤與公告相關結果,醫改會將加以監督。對於補助中低收入戶等經濟弱勢族群的部分負擔。李伯璋表示,新制上路之前將公布補助條件與辦法,預計國健署將挹注菸捐經費達三千萬至四千萬元。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說,健保未實施總額制度前,每年醫療支出成長率為十%至十二%,實施總額後,每年僅以三%至四%幅度成長,顯見健保總額無法因應醫療支出,建議往後健保費率調整應與健保支出連動,避免財務吃緊。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蔡總統宣布「減災」新目標 指揮中心防指數型暴增
清明連假收假首日,國內本土案例增281例,直逼300例大關,地方質疑中央防疫目標總在「清零」及「與病共存」懸宕未說白。總統蔡英文對此邀請召集政院、衛福部長陳時中、桃園及高雄首長舉行防疫會議,宣布以「減災」為目標進行防疫。指揮中心表示,「減災」並非首創名詞,過去流感大流行就有執行經驗。蔡英文於臉書指出,台灣的防疫策略,應持續「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的清零;更不是放任病毒肆虐式的「與病毒共存」,而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兼顧國家經濟發展與國民正常生活。然而繼指揮中心從「類普篩」、「類共存」,如今又多了「減災」的防疫新目標,再創新詞。與會的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針對「何謂減災目標」提出解釋,最重要是要減少國內因疫情攀升,導致醫療資源的衝擊,進而避免使中重症和死亡人數增加。他說,未來設定目標就是希望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範圍下,降低中重症及死亡人數,避免患者在短期內快速增加,衝擊醫療量能,讓確診與其他患者都能得到適當的醫療照顧,不會因為疫情升溫而使醫院停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針對災害防治,最重要兩大策略就是「圍堵」跟「減災」,並非是首創名詞,過去以「清零」為手段達到圍堵,而如今台灣疫苗施打覆蓋率、Omicron輕症趨勢,開始轉而以「減災」為主。目的是為了減緩病患暴增,壓垮醫療量能,有限度容忍一定程度確診個案存在。在新冠疫情發生前,國內面對流感大流行時,同樣秋冬是採取第一階段「圍堵」,直到五月才改為「減災」方式避免醫療,並非為首次執行。疫情延燒兩年,當台灣確診者沒有那麼多時,可以在集中檢疫所隔離,若個案數增加,就會轉移到家中照顧。過程採用「輕中重症分流」、「快篩取代PCR」、「簡化疫調」、「科技防疫」和「在宅照顧」,都是減災手段之一。莊人祥強調,過程中也會進行社區監測,是把病例數盡可能壓低,避免產生指數型上升,進而威脅到醫療量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當社區感染擴大無法控制時,確實已經不可能清零,而必須「減災」與經濟之間取得一定的妥協。他表禦,現在指揮中心所說「正常生活、積極防疫」其實就是「減災」的意思,也就是將災害降到最低;一是經濟上的災害,另一個是疾災害,意即降低中重症和死亡率。不過蘇益仁指出,以匡列來說,減災時不該再用過去接觸者匡列的方式匡列,讓太多人被隔離,而應以快篩盡快篩檢出陽性者再隔離,像中國大陸大規模隔離,還有國內學校一有學生染疫就停課,都是清零而非減災的作法。另外,要做到疾病減災則一定要搭配疫苗和藥物,尤其長者疫苗接種率一定要拉高,才能降低中重症比率。蘇益仁表示,現在看到的中重症比率約千分之二,但還需觀察一陣子疫情狀況才能看出端倪,但若能維持千分之二,甚至在千分之八以下,都算是達到減災的目標。
-
2022-04-07 新聞.杏林.診間
中醫師的愛在偏鄉迴盪 巡迴醫療20年服務兩百多萬人次
離島、偏鄉等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民眾常無法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如花蓮等東部地區,因交通不便及醫療資源不足,造成東部地區民眾平均餘命遠低於全國平均值3歲,這些年來,中醫師公會全聯會鼓勵醫師前往東部,同時也往東部進行巡迴醫療,希望增加東部中醫治療的可近性 ,造福民眾。花東地區是台灣幅員廣大,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地區,中醫師公會全聯會2003年起開辦巡迴醫療,至今已經20年,大力支援花東巡迴醫療,使用占比為24%,每周巡迴116個醫療資源不足鄉鎮,289個巡迴點,共有408位醫師及435位工作團隊加入巡迴醫療團,服務35萬7391人次民眾,開辦至今已服務超過231萬人次。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目前巡迴23鄉鎮,68個巡迴點,有四家獎勵開業院所,大大増加東部地區民眾就醫的可近性。目前健保醫療資源不足改善方案,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 ,自20年前無中醫鄉人囗占155萬 ,降至目前72萬8533人,而巡迴醫療50歲以上就醫人口占率78.98%,可見中老年人是最大的受益者。理事長柯富揚今、明二天辦理中醫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花蓮巡迴醫療訪視活動」,訪視於2018年獎勵開業的大正中醫診所,於壽豐鄉服務當地民眾。接著參訪由花蓮慈濟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吳欣潔于花蓮市開業的中醫診所。4月7日預計訪視由花蓮縣前理事長、中醫師江瑞廷支援的山地鄉萬隆鄉見睛村。最後參訪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急診、中西整合醫療病房,特色是西醫住院中醫會診,雙主治醫師照顧病患及日間照護。花蓮是一狹長的縣,不管山地和偏鄉、路程多遙遠,都有中醫巡迴醫療的蹤跡。愛在偏鄉迴盪 ,一直都是中醫的使命。民眾醫療需求在哪裡,中醫就在那裡。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連6日破百…醫估Omicron恐燒3個月 陳時中:台灣才剛開始
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推論疫情尚未達高峰期,有醫師預估Omicron恐燒3個月,指揮官陳時中提醒,台灣疫情才剛開始,走向值得觀察。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延燒,國內有醫師分析歐洲疫情,法國、德國、英國約半個月至1個月境內疫情可達到高峰,各國幾乎花2到3個月才能平穩,外界關注此疫情趨勢可否適用台灣。陳時中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醫師分析的是以往已產生的疫情,大約是這樣進程,但他認為,以現在台灣的傳播情形分析,到高峰會更快,台灣才剛開始而已,值得持續觀察。指揮中心今天也公布新的病毒基因定序結果,是新增2例的桃園電商工作室群聚,序列出爐確診為Omicron亞型BA.2變異株,這組序列是至今台灣本土疫情個案中未見過的序列。本土個案連續6天單日新增個案超過百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現階段較難計算不明傳播鏈,許多縣市個案屬於社區感染,疫調重心轉移到匡列接觸者採檢,由過去零星個案的上游溯源政策,改為往下游圍堵疫情。羅一鈞說,現階段以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占據大部分本土群聚傳播鏈,如基隆小吃店、大潭電廠工程、樹林科技廠、台中婚宴等群聚;只剩下新北中和某社區群聚,是唯一桃機BA.1株序列延伸至今。根據指揮中心統計COVID-19醫療資源,全國專責及負壓病床總床數為3881床,空床數2556床,空床率65.9%;47家中央集中檢疫所總床數為6372床,其中2874個空床,空床率為45.1%,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僅2家共402床,其中還有6個空床,空床率僅1.5%。陳時中強調,現階段中央集中檢疫所並非皆安排輕症患者入住,還有隔離檢疫者,預計逐漸清空,不再收檢疫隔離對象,會將集檢所6372床保留90%以上量能,作為確診者的收治處所。至於中央要求各縣市均應籌設加強版防疫旅館至少50間,陳時中說,預估還需要2週才會開始有成績,現在各縣市一般防疫旅館都是住著一般隔離者或入境檢疫者,清空後需要時間消毒,才會轉型為加強版防疫旅館。
-
2022-04-04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價值醫療 是醫界與民眾共同支持的時候了
癌症之所以被稱為「萬病之王」,就是因為,它是所有疾病當中,最複雜、最困難瞭解的疾病,它會發生在全身各個器官,也會從一個器官蔓延到其他器官。因此,是一個非常不容易診治的醫療問題。回顧1989年底,我回到台灣,創立台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的時候,台灣還沒有正式的癌症專科訓練計畫。當時,台灣癌症平均5年存活率大約是25%,人人談癌色變,認為癌症是絶症。我難忘的是,當初,醫院的招牌寫上「癌症」這兩個字,還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同事,惟恐病人看到這兩個字,就不願走進來了。轉眼,30年過去了,如今,台灣癌症存活率已達52%,這是很可觀的進步。尤其是,基因解碼以後,癌症醫療又往前走了一大步,基因檢測及癌症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的研發,使得不少癌症病人因而受惠。譬如,過去令人束手無策的轉移性肺癌,因為這些不斷開發出來的新藥,以及與傳統化學治療的巧妙運用,使得不少病人都能夠與癌共存三年、五年、甚至更長。在美國,較之十年前,肺癌的死亡率已經減少了一半。癌症新藥昂貴 健保難全埋單只是,對於照顧癌症病人的醫師而言,新藥固然為醫師增加了幫助病人的武器,卻也同時帶來極大的困擾。因為,這些新藥往往都很昂貴,而台灣廉價的全民健保,很難全部埋單。新藥的價格,對於中產階級而言,都已經是沉重的負擔,更何況是弱勢族群。很明顯的,今天的健保已經違背了保障全民不因病而貧,及不因貧而無法就醫的初衷。因此,當務之急,是醫界與民眾一同思考如何解決醫療不公平的時候了。事實上,全球醫療界,早已認知到,「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只是鼓勵做多而不是做好,已經不合時宜。舉個例子,感染控制原來是維護病人安全,極重要的品管工作。但是,在論量計酬的制度下,忽視感控,使得病人住院拖長,用藥更多,病人受害,醫院的收入卻愈多。「論量計酬」支付 造成浪費根據多國的研究,在「論量計酬」支付制度下,醫療資源的濫用與浪費大約占醫療支出20至30%,這是極可觀的數字。因此,策略大師邁可‧波特在十多年前,就倡導「價值醫療」,醫師要為醫療結果負責,主張醫療品質的競爭,而非健保大餅的爭奪。包裹式定額給付 幫健保省錢原則上,慢性病的照護,就是論人計酬,如是心臟手術、移植手術、癌症治療等則依療程,以包裹式定額給付,能夠用最少的資源,把病人照顧好的醫院,就會有較多的盈餘。醫師就沒有誘因去做不必要的檢查,用不必要的藥。去除濫用與浪費,健保就能夠省下兩千億元,去支付不斷發展出來的新藥及新科技,讓全民,不論貧富,都能夠獲得對他們而言,最適當,最有效的治療。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柯文哲:疫情時代怎正常生活?陳時中稱戰略戰術沒矛盾
全台疫情多線延燒,中央昨卻宣布放寬解隔條件,雙北再要求中央說明「要共存還是清零」。台北市長柯文哲批評,疫情時代怎麼正常生活?可以的話,他無罩唱歌也不會被罰三千元,所以這都是口號,至於「穩健開放」更不用說,因為這個開放已讓「台灣社會遍地烽火」。他再向中央喊話:「你希望共存,不過現在要清零,那要講清楚。」針對各方質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昨仍表示,「(防疫)戰略戰術沒有矛盾」,整體戰略就是趨近正常生活,在不限制和妨害過大的情況下積極抗疫;做好積極抗疫方法包括醫療資源分配、集中檢疫所整備等,戰略戰術都很清楚,「不清楚可以問我們,會講更清楚」。本月一日提出防疫、經濟並行「新台灣模式」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表示,「新台灣模式」就是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所以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都不改變;只要醫療量能能夠負擔,雖然確診數會增加,但百分之九十九點七以上都是輕症或無症狀,不必擔心,可以一步步穩健地來開放,過正常生活。柯文哲說,如果一道命令無法畫流程圖,就是空口說白話;疫情最後還是要共存,因台灣邊境不可能永遠不開放,永遠戴口罩,「問題是怎麼度過去,這才是問題,到目前我們都不知道。」陳時中說「正常生活、積極抗疫」,柯文哲反問,疫情時代怎正常生活?「我唱一首歌也不會被罰三千元」,正常生活又要積極防疫,這兩者都是口號。對中央宣布放寬解隔條件,柯文哲當下反應是「這樣的話會燒不完」,會有漏網之魚跑到社區,要有心理準備,確診者會繼續上升。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大多數民眾都聽不懂「新台灣模式」的意思,中央應該清楚說明、講明白,究竟是要與病毒共存還是清零,地方政府才好執行。新北副市長劉和然也喊話「不要口號,而是要有明確做法」,不然會累倒第一線基層人員。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183、連3日破百例 陳時中:打3劑 匡列擬鬆綁
昨新增一八三例本土個案,再創這波疫情以來新高紀錄,也是本土病例連三日破百例。案例擴及全台十二個縣市,北至基隆,南到墾丁,另有六十六人零星個案尚待釐清感染源。儘管案例數持續增加,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灣防疫戰略方針為「趨近正常生活的積極抗疫」,即日起鬆綁感染者解除隔離條件。另外,只要完整接種三劑疫苗,未來可能縮短健康管理天數,甚至不予匡列。與病毒共存 府院密集討論據了解,從春節後到上周,各部會官員都曾到總統官邸開會,針對「與病毒共存」已有多次討論,上周蔡總統也曾找衛福部及相關官員開會,台灣「與病毒共存」的態度已很明確。新增本土病例為九十八例男、八十五例女,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八十多歲,發病日介於三月卅一日至四月二日,其中包含九十例無症狀感染。新北+71 基傳播鏈增45例個案分布的縣市,以新北市七十一例最多,其次為基隆市卅九例、桃園市廿二例、台北市十九例、新竹縣十五例、宜蘭縣七例、台中市及屏東縣各三例、新竹市、金門縣、高雄市及花蓮縣各一例。在群聚傳播鏈方面,基隆小吃店新增四十五例居冠,以及新北三峽親友與校園群聚廿例、台中婚宴十六例、中和社區十四例、桃園舞蹈老師九例、大潭電廠八例、桃園工作室四例、旅行團與花蓮慈濟醫院一例,另有零星通報六十六例,正疫調中。本土病例連日創新高,指揮中心放寬無症狀或輕症確診個案解除隔離治療條件,另修訂「醫療照護工作人力短缺之應變處置建議」,避免醫療量能緊繃,並解決醫護人力短缺問題。陳:防疫戰略戰術沒矛盾對於台北市長柯文哲連日批「防疫不要拐彎抹角,不然會死得很慘。」雙北市長都要求中央必須對清零或是共存講清楚。陳時中說,「(防疫)戰略戰術沒有矛盾」,整體戰略就是趨近正常生活,在不限制和妨礙過大的情況下,積極抗疫,包括醫療資源分配、集中檢疫所整備等,戰略戰術都很清楚,「不清楚可以問我們,會講更清楚。」不因零星確診停辦大活動如果疫情嚴峻,是否暫緩、停辦演唱會等大型活動?陳時中表示,不會因為有一、兩個確診者參與演唱會等大型活動,就要求停辦,「停也沒用,因為已發生」,若工作人員大量染疫,就要更換工作人員或停辦。至於基隆「類普篩」反應不佳,陳時中表示,試劑材料都已經提供到位,相信「有做、沒做,都有積極的意義」,可做為未來執行這類規畫的很好經驗。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柯文哲再嗆防疫戰略不清 陳時中:戰略戰術沒有矛盾
疫情持續延燒,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上午受訪再嗆陳時中,「如果下一道命令下去,無法畫SOP,沒有畫路徑圖,那就是空口說白話」,認為防疫不要拐彎抹角不然會死得很慘。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防疫)戰略戰術沒有矛盾」,整體戰略就是趨近正常生活、不限制和妨害過大的積極抗疫。陳時中表示,積極抗疫中包括醫療資源分配、集中檢疫所整備等,都是要做好的方法,戰略戰術很清楚,「不清楚可以問我們,會講更清楚」。他表示,現在全世界無法事前估算多少人染疫,只能說傳染範圍大波、小波,而觀察這麼多,儘管許多模型但變數實在太多很難直接推算。陳時中表示,從去年5月的經驗可知,個案數到百例左右,疫調速度就會變慢。前段時間就很注意,也有請記者幫忙填寫疫調報告來作為修正,希望發展自主應變,包括設置企業防疫長等等。民眾若警覺性好,自己有警覺快篩或即時通知朋友,對於疫情控制很有幫助,積極防疫也會做得更好。對於基隆類普篩實施時程,陳時中表示,材料都已提供到位,基隆將透過民政、衛政、警政單位協助進行,但「有做沒做都有積極的意義」,沒做也讓指揮中心知道有些地方的不可行性,都是很好的經驗。他表示,基隆試辦後或做得成功,未來在接觸者匡列上就能縮小匡列範圍。另針對抗病毒藥劑購買,陳時中表示,藥物進口有很多冗長審查程序,加上現在藥品也都還在做安定性試驗,如果效期不夠長,光是進口就耗掉很多時間也無法準備太多,若藥廠,如輝瑞,提出申請效期延長就會大規模購買。
-
2022-04-02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定位社區醫院 重視居家醫護,望病患把醫師當朋友
「公立醫院很重視地方服務,不追求與醫學中心一樣的量能,但盼讓陽明院區成為深入民眾心中的社區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於今年元旦接任院長後,大刀闊斧進行一連串改革,改善醫院硬軟體設施及廣徵人才進駐,院外加強「社區醫院」定位,與周邊鄰近醫院互助合作,共享醫療資源,提供民眾更完善服務。希望病患勇於發問陳冠仰是國內消化內科權威醫師,面對病患,他常說「把醫師當朋友,多問多說才不會對自己症狀茫然。」因為發現很多病患知道要吃什麼藥、開什麼刀,卻不知道自己病況、為何要做此療程?他希望病患能勇於發問,大多數醫師都有同理心,很願意跟病患溝通。陳冠仰說,醫病之間應建立良好溝通的互信關係,讓病患能清楚知道生病的原因,選擇的治療方式、產生的副作用,病患才不會對疾病一無所知,也會對治療更有信心,醫護人員只要願意花時間說明,未來比較不會有醫療糾紛。拜訪里長了解需求「陽明院區定位為社區醫院,地方服務要好,企業識別也要更好。」陳冠仰接任院長後一個月內,就陸續拜訪士林和北投地區的區長、各里長及醫院,如此才能了解民眾真正的想法及需求。陳冠仰說,陽明山上很多長者需要照護,但下山交通不便,有些長者連走出家門、下樓梯都有問題,就算有家人幫忙到院拿藥,但長期下來醫師不清楚病患情況,非長久之計,因此他很重視「居家醫護」,派員檢視病患吃藥反應、安排抽血,也從里長那裡了解民眾對醫院的想法,藉此改善。尋求醫院互助合作陽明院區受到周遭大醫院的影響,發展上會有限制,陳冠仰上任後,隨即拜訪各家醫院並提出合作方案,像台北榮總做核磁共振的病患很多,但須等待二至三個月,若轉介到陽明院區十天內就可以進行,陽明醫院還可協助北榮從事居家醫療服務;新光醫院急診室病患太多,也會轉介到陽明院區。陳冠仰說,陽明院區骨科、眼科病患很多,但消化內科、腎臟科醫師較缺乏,流失不少病患,因此他積極招募醫師,藉此擴充醫療量能。陳冠仰養生祕訣:打高球紓壓 旅遊感受慢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陳冠仰強調,他沒有特別的養生習慣,儘管工作忙碌,在沒有出任院長時,他常透過看書、看電影、走路、打高爾夫球等方式來紓解壓力及情緒。他也喜歡透過國內外旅遊,感受「慢活」的生活。陳冠仰表示,因平時工作忙碌、運動量不大,他會自我要求「吃東西不過量」,才不易變胖,每日早上太太會幫他準備紅棗、枸杞、人參片泡的養生茶;在擔任院長前,他每周會固定去打兩次高爾夫球,對他來說,高爾夫球不僅是運動,也是一種紓壓方式。「我的個性比較樂觀,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睡個覺就會忘記了,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陳冠仰說,閒暇之餘,他除了看電影之外,還會看管理或商業類書籍。尤其擔任院長後,管理方式及概念更要與時俱進,「待人要帶心」,所以該獎勵時不要小氣,要多鼓勵同仁,才能提振士氣,但若遇到違規或不願意配合政策者,就要給予懲處。「身為醫師,無時無刻都會想到是否有人需要幫助,很難真正靜下來休息。」陳冠仰常會安排國內外旅行,旅行能讓他深入沉浸其中,靜靜享受「慢活」的步調。陳冠仰說,疫情發生後,過去一年從未休假過,現在疫情逐漸穩定,希望可以抽空安排國內旅遊休息一下。陳冠仰小檔案●專長:消化內科;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治療;膽道結石、胰臟內視鏡治療;胃癌、大腸息肉、大腸癌檢查及治療、肝癌無線電射頻治療(RFA)、酒精注射治療●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超音波室主任、消化內科主任、中興院區醫務長、仁愛院區醫務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把醫師當朋友、清楚了解自身病情。
-
2022-03-31 新聞.元氣新聞
新藥納健保/健保總額 有條件鼓勵新藥引進
醫界病友聲聲催,促新藥新科技納健保。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健保和不少國家一樣都面臨財務問題,健保署也推動就醫調整部分負擔、調高投保金額上限、檢討旅外國人權利義務等措施,來達到醫療資源有效利用,讓健保永續經營,落實社會保險公平負擔精神。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洪于淇說,健保總額每年穩定成長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另衡量民眾付費能力、我國總體經濟情勢,及整體醫療保健支出與健保財務收支情形,朝維持醫療費用穩定成長努力。今年健保署首度採用前瞻性評估推動新藥預算,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今年起不再依固定替代率推估,而改用前瞻性評估,參採廠商提供的新年度預計收載品項及個別財務衝擊等資料,於編列預算時,就以行政院核定的成長率範圍規畫總額,以縮小與實際執行所需經費的差距。連恆榮表示,對療效佳、安全性高、具方便性與兒童製劑等新藥,在收載時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五;另在國內實施臨床試驗達一定規模者,加算百分之十,在國內做藥物經濟學的臨床研究者,最高加算百分之十,此外,對我國為國際間首個上市,且具臨床價值新藥,如增進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或降低抗藥性等,得以較佳方式核價,鼓勵新藥進入台灣。
-
2022-03-31 新聞.元氣新聞
民調顯示 擴大新藥納健保 獲8成支持
健保是全民健康的保護傘,尤其是生命正與時間賽跑的重大傷病病友,更渴望創新治療救命。一份由大社會民調中心對一千多人所做的民調顯示,有八成七民眾支持政府加速健保對新藥的給付;八成民眾支持更多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八成九民眾支持政府擴大健保藥品給付範圍。據統計,癌症新藥申請健保給付需時至少兩年,一般新藥需時一年,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這份民調顯示,不管是病友或民眾,都希望在健保財務許可下用到最新的藥物。明年的健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範圍,將於今年五至六月報行政院核定。健保署表示,今年健保總額達八千多億元,今年仍將整體人口增加、人口老化、醫療服務成本、新增藥品和特材、醫療資源分布等因素綜合考量後,由衛生福利部訂定明年總額範圍報行政院國發會核定。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近年國外癌症末期患者重要用藥是免疫治療,但國內健保癌症給付有很多限制。此外標靶治療新藥等給付與國外有明顯落差,當健保沒有給付新藥,醫界沒有對付癌症的武器,治療患者當然很困難。因此,理想上衛福部已核准通過,如嚴重感染症、癌症、心臟衰竭等治療新藥新適應症,經健保財務、治療效益等評估後,就應立即給付。吳鴻來說,新藥新科技價格相對地高,其實在許多國家都面臨病友看得到卻用不到的處境;特別是台灣市場小,不像其他市場大的國家因採購量大可以和廠商議價,因此高價的新藥也不容易納入我國健保給付。吳鴻來說,其實健保署每次推動的財務節流措施,都讓人好奇節省下來的費用都用到哪裡去?是滾入健保總額?還是有用在新藥新科技上?其實病友都很關心。吳鴻來指出,尤其今年新藥相關預算驟減,又將調漲部分負擔,導致病友得不到更好的治療卻要多付費。如果健保署在調漲部分負擔的同時,也增加新藥新科技相關預算,讓民眾有感,相信也利於推動改革。
-
2022-03-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起輕症分流 年齡放寬18至59歲
為防範新冠肺炎病毒進入社區,國內實施機場落地採檢兩個月餘。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近期陽性的個案數有增加趨勢,3月16日至22日驗出320位陽性個案,較前一周280人增加14%。為妥善分配醫療資源,原僅針對20至49歲輕症者分流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旅館,明起將放寬年齡至18至59歲。羅一鈞表示,目前觀察到國際疫情屬於中後期,有非常多陽性個案為舊案,不需要太多醫療照護。且最近發現18至19歲年齡層的個案有不少為東南亞入境的境外生,生活起居都能自理。其他入境多為商務客,與過年時扶老攜幼返台狀況不同,加上50至59歲確診者重症風險也不高,因此到有配置醫護人員的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是可行的。羅一鈞表示,之前針對20至49歲分流,約有82.8%送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旅館,放寬後將提高至93.8%,大部分輕症個案都可分流,不會占用醫療院所的病床。
-
2022-03-22 新聞.元氣新聞
預防中風!南投啟動綠色通道計畫 估年篩2.1萬人
南投縣政府今獲贈14部「30秒即時心電圖量測儀器,同步啟動「心房顫動快速就醫(綠色通道)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後續將該儀器配置全縣13鄉鎮市開辦免費篩檢,偕同我國心律協會及縣內5大醫院檢測治療,預計年篩檢量達2.1萬人。衛生局指出,南投縣高齡化嚴重,65歲以上人口逾9.8萬人,占全縣人口19.6%,產生心血管、腦中風等疾病風險較高,發生時猝不及防,更因縣境多山遼闊,送醫路程遙遠易錯過黃金救援時間,若能及早發現將能降低家庭、社會醫療負擔。根據研究,有心房顫動問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4至5倍,占腦中風病人總數的4分之1,是造成中風的主因之一,而心房顫動最常見且最重要的就是心律不整,為落實預防規劃「心房顫動快速就醫(綠色通道)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南投縣內扶輪社、商業總會、砂石、汽車貨運、不動產等商業同業公會及公司企業等11個善心單位獲悉縣府需求,共同捐贈14部、總價逾百萬元的「30秒即時心電圖量測儀」,縣府於今天辦理捐贈儀式,同步啟動快速就醫綠色通道計畫。南投縣長林明溱說,該計畫除由各善心單位促成,也偕同心律協會及南投、佑民、埔榮、埔基、竹山秀傳等縣內醫院,透過該部儀器短短30秒就能測出心律不整問題,篩檢結果會上傳至雲端,交由心律協會專業醫師判讀,有問題就轉介就醫。衛生局長陳南松則表示,這14部儀器將配置於13鄉鎮市衛生所及衛生局,凡50歲以上或有意願的成年縣民持健保卡即可免費篩檢,年篩檢量可望達2.1萬人,預估可篩出400位心房顫動患者及早治療,減少中風產生社會成本及負擔。
-
2022-03-22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納多項兒童治療新藥給付 調部分負擔為病人福音
健保署今公告納入多項兒童疾病治療藥物,包括兒童甲狀腺癌、膠質細胞瘤等共7項罕見實體腫瘤的創新標靶藥物;另健保放寬現行給付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高危險群的早產兒病患,其出生懷孕周數至32周;同時也放寬治療兒童黴菌、潰瘍性結腸炎用藥,預計總受惠人數近900人。健保署表示,近期部分負擔調整,即是希望讓需要新藥治療病人,有機會得到健保給付。健保署於2月17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簡稱藥物共擬會議),在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共同努力下,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說,基於人道立場,藥廠研發新藥時,很少進行兒童臨床試驗,且兒童治療用藥的安全性與耐受性更為第一考量。針對治療兒童甲狀腺癌等罕見實體腫瘤的TRK抑制劑口服larotrectinib成分創新新藥,研究顯示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與廠商完成協議,於今年3月1日起納入給付,預計未來5年內每年約有23名病患受惠,平均每人藥費297萬元,全年預估健保支出6800萬元。另現行健保給付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疾病高危險群的早產兒,其出生時懷孕周數小於或等於30周,依研究發現,31至32懷孕周數早產兒也同屬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住院高風險族群,因此同意將Palivizumab成分藥品放寬給付至懷孕周數為32周的早產兒,預估約有842名早產兒受惠,平均每人藥費約12萬元,全年預估健保支出4683萬元。 至於,健保現行已給付6歲以上小兒潰瘍性結腸炎,但部分病童對此藥物反應不佳,目前已有含adalimumab成分的生物製劑可以治療5歲以上中度至嚴重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童,但因藥品健保支付價仍高,目前僅擴增給付於5歲以上、未滿6歲病童,而6歲以上仍有其他藥品提供治療,以提升該年齡層兒童的臨床照護需求。戴雪詠說,目前用於治療成人黴菌感染的含anidulafungin成分藥品,經衛生福利部核准新增1個月以上的病童使用,預估使用人次於未來五年內每年約有31人次,平均每人藥費約2.6萬元。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為落實提升病患照護,針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健保署致力於新藥的收載審核及協議,並合理分配各年齡層病患的醫療資源,但因健保藥品預算有限,期盼藥廠能盡速與健保署達成各項協議,包含藥價調整等。李伯璋說,最近健保署提出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不只是為增加健保財源,而是強化民眾費用意識,進而優化就醫行為與醫病決策共享,希望民眾能共同珍惜健保資源,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讓真正需要新藥、新科技、新特材等治療病人有機會得到健保給付,並務實、有效率面對疾病、解除病人的痛。
-
2022-03-20 新聞.元氣新聞
藉由調整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專家:態度是悲觀的
衛福部預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包括急診、藥品、慢箋、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均有所調整或新增,最快5月1日上路。衛福部表示,調整部分負擔是促進醫療資源合理使用,並有助實施分級醫療及轉診制度。但專家學者直說,調整部分負擔對分級醫療的影響應該不太明顯,態度更是悲觀的。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台灣健康經濟學會昨共同舉辦「部分負擔,部分調整?」研討會。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說,調整部分負擔的目的,外界說要避免醫療浪費,但應是要促進醫療資源合理使用,並有助實施分級醫療及轉診制度。與會專家學者、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長蔡偉德說,這次新增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健保將多收入63億元為最多,占整體增加收入約6成,也是民眾最有感的部分。經模擬計算,醫學中心未經轉診門診部分負擔為420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上限400元,總部分負擔是820元起跳,與經轉診總部分負擔370元起跳,相差450元,但若是從區域醫院轉診醫學中心,再加上原先區域醫院門診掛號費、部分負擔等,差距更縮小至60元,對民眾誘因恐不夠強烈。蔡偉德說,若是要以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除定額的部分負擔外,再依不同的檢驗檢查等項目等,依定率收取費用,且收取的上限費用可以再拉高,如此民眾才會思考醫療費用及服務是否對等,選擇到區域或地區醫院就醫。蔡偉德說,台灣民眾就醫自由,因此必須要有機制,讓民眾依病情需要,選擇合適的醫療院所,目前健保署於不同醫療等級收取不同定額的部分負擔,讓民眾自行落實分級醫療,但不同等級醫院的醫療費用差距,無法反應民眾對醫療品質的差距,主因是民眾認知醫學中心有如百貨公司,其醫療品質及保障確實比較好,寧可多花錢也願意。蔡偉德說,若是要以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除定額的部分負擔外,再依不同的檢驗檢查等項目等,依定率收取費用,如此民眾才會思考醫療費用及服務是否對等,選擇到區域或地區醫院就醫。檢驗檢查加收部分負擔,對重大傷病患者來說,並非是完全沒有影響。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如果所就診的疾病與重大傷病無關,仍需支付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且許多重大傷病患的共病,醫師為照顧方便,也都還是在醫學中心看診,這也將讓病患經濟負擔增加。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周穎政說,調整部分負擔以落實分級醫療,「我的態度是悲觀的」,因門診醫療於醫院及診所是互相競爭,這部分應同時考量供給面及需求面,再從支付制度加以檢討,支持推動家庭醫師制度。這次健保部分負擔調整金額不大,依以往研究指出,新制上路後,預估3至6個月就醫需求會有所下降,但6個月後就會恢復常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長期來說,還是抑制難以醫療浪費。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經最新統計,調整部分負擔後,高達九成民眾,每人每日增加部分負擔均小於4元。分析發現,小於1元約占7成,以此累計小於2元占7成8、小於3元占8成5、小於4元約占9成,調整部分負擔是要讓民眾付費有點感覺,健保永續是全民共同的責任。
-
2022-03-1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高雄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著重預防醫學,望病人過健康生活
「我們沒辦法決定身體的基因,卻可以決定怎樣過健康的生活。」高雄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說,預防醫學最為重要,但疫情期間常有癌症、慢性病患者擔心染疫不敢到醫院,原本每兩周、一個月就須追蹤病情,卻遲了幾個月、半年沒追蹤,因此延誤治療。醫術精湛 被譽外科神之手56歲的洪朝明是彰化人,不到50歲就當上院長,小時候接觸漫畫「怪醫黑傑克」因而走上從醫之路。自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的他,認為外科醫師可讓病人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真正解決病人問題,因此選擇當一名外科醫師。早在林口長庚醫院服務時,因醫術精湛,被譽為「外科神之手」。洪朝明常與學生及住院醫師說,外科醫師經多年經驗累積,需養成一針一線就能知道患者可能會有的問題,做任何步驟、細節都要有把握,一旦將患者傷口關好、離開醫院,就不應將煩惱再帶離開刀房,否則日常生活一定會受干擾。每月檢討死亡病例、併發症醫院每月舉辦死亡病例、併發症病例檢討,洪朝明指出,病例檢討並非追究錯誤,而是讓學生、住院醫師能夠隨時掌握患者的每個環節,讓醫師了解病人可能會有的症狀,因而加強患者照料,不能每次檢討都是病人年紀太大、免疫力太差、病人不配合等理由,也可能是開刀造成併發症、過早處理、處理不夠精細等。建立各臨床中心發揮特色洪朝明擔任院長多年,對醫師管理頗有心得。他說,對有能力的醫師,應塑造優質的環境,量身建立各臨床中心,讓醫師發揮特色的醫療,若能力稍不足者,應彰顯他們的優點,也請主管協助特定醫療,讓醫師加速進步。「當外科醫師都覺得可以動手術,但有時患者及家屬不理解,可能影響醫病關係。」他說,因病人自主權立法,醫師手術前須說明風險,有時患者與家屬聽不出醫師的暗示,可能受醫師語氣及解釋影響,讓治療方向改變,最後選擇保守性治療,但其實醫師的說明只是想取得患者與家屬的支持,盡量讓患者知道得多一些。推動澎湖醫療資源整合 義大癌醫積極推動澎湖醫療資源積極整合計畫,並至偏遠地區協助國中小科普教育活動,但洪朝明認為,偏鄉義診雖好,還是預防醫學最重要,偏鄉是因經濟資源不均造成,政府應多出力量,打好偏鄉醫療資源基礎,讓民眾提早知道可能罹患的症狀,及早進行預防。洪朝明養生祕訣:為減重跑步,一周至少四次高雄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曾重達89公斤,二、三年前健檢報告都是紅字,開始登山、跑馬拉松減重,並加入跑團,還擔任高雄市馬拉松協進會顧問團團長。他笑稱,剛開始認真跑步時,醫院管理階層超怕他出事,常關心有沒有人陪跑,直到他的身體變結實才逐漸放心。洪朝明每周至少跑四次,半馬21公里可在2小時內跑完,偶爾重訓,避免跑步時肌肉量不夠造成身體不適。因需減重,他的飲食是請營養師規畫,午餐熱量為432大卡,多吃蛋白質,主食的肉、蛋各一份,澱粉量減少;早餐由家人準備,一定會有一杯由五穀、堅果、蔬果等榨成的綜合汁;晚餐自行控制,如遇到應酬,須避免吃高熱量的米糕、勾芡的高湯等。洪朝明熱中跑步,其實與減肥有關。他說,熱量算出來時就不敢多吃,有時跑一小時才減少幾百大卡,但要減一公斤至少需消耗1700大卡,跑21公里才少約2000大卡,偶爾量體重少一公斤很開心,後來才發現少的是水分,只能盡量保持運動習慣,目前體重維持在74公斤左右,「跑步需要毅力及意志力,與人生相同。」擔任院長後,洪朝明每天時間安排緊湊,晚上十點左右入睡,隔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偶爾跑步,七點查房、七點半主持晨會、八點半後進行臨床工作,下午再參加、主持各項會議,晚上有空時參與跑團訓練。他笑稱「我也是時間管理達人」。除了運動,洪朝明因小時候喜歡畫畫,會蒐藏一些畫作,不僅支持在地畫家也轉贈美術館,另支持美術館的繁星計畫、科工館的點燈計畫等,希望能做到引路人效應。洪朝明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乳癌、消化外科、腫瘤外科●現職: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國立師範大學科環所博士●經歷: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義大癌治療醫院外科副院長、新竹東元醫院醫務部主任、林口長庚急症外傷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一般外科及肝臟移植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我們沒辦法決定身體的基因,但可以決定怎樣過健康的生活。
-
2022-03-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民眾正確就醫——健保永續基石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尊重、同理病人感受的重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台灣健保帶來國人健康保障,是民眾最滿意的公共政策,110年滿意度91.6%創歷史新高,但醫療人員的滿意度卻僅3成,成功抵抗COVID-19、守候國人健康的醫護是否得到合理的報酬呢?分析健保開辦至今的醫療支出分配,給付醫療專業的診療費、診察費占率逐年下降(分別由42.3%降到35.1%;23.8%降到16.8%),靠機器施行的檢查(驗)費用占率由3.4%大幅上升到12.7%;藥費支出占率亦高,其他先進國家最多約16%,我國則高達28.9%。健保醫療給付是總額管控,醫護服務的給付受到藥費、檢查(驗)、特材等費用高漲擠壓,造成血汗的醫療生態,我是醫界出身的健保署署長,一定要務面對及解決這個問題。不必要的就醫行為影響醫療體系健康運作台灣就醫的便利造就了平均每人每年15.9次的門診,遠遠高出其他國家,有民眾一年就醫甚至高達839次,這樣的就醫習慣,耗用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更讓醫護疲於奔命! 在此我要呼籲社會大眾,除了珍愛健保,也要疼惜辛苦付出的醫療體系。曾聽說病患就醫時向醫師要求多開幾條藥膏、多安排幾項檢查(驗),醫師認為不需要時,還會遭病患抱怨「人家某某醫師都會開給我……」。健保開辦初期,健保醫療支出一年僅約2,000億,而111年已破8,000億大關,成長高達4倍。醫療費用若未獲得有效控制,未來勢必要從民眾口袋拿出更多錢來支付醫療費用。過去我們對醫界施行「斷頭」、「攤扣」等財務管控來控制醫療支出,這絕非長久治本之道,務實作為仍需醫界及民眾與健保共同努力,讓醫療體系健康且永續的發展。我們期許醫療體系基於醫學專業、醫療倫理規範,提供符合民眾健康所需的醫療服務,避免因機構營運、績效考量,或配合病患要求提供非必要的醫療服務;我們亦呼籲民眾培養正確的就醫行為,尊重醫療專業,與醫師充分討論醫療處置必要性,檢查(驗)不是作越多越好,藥品不是拿越多越好,許多民眾家中有囤積不吃的藥,堆起來N座101大樓,浪費全民繳納的健保費!「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的一生懸命擔任臨床醫師40餘年的我,非常珍惜台灣的醫療資源,期許醫界同袍能得到合理的醫療給付,期許所有國人在健保照護下能得到完善的健康照護。有人說「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我擔任署長已超過5年9個月,是目前任期最長的健保署署長,對健保的營運有充分掌握,我確信「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是完善台灣健保醫療制度的最後一哩路!我國門診部分負擔佔醫療費用的比率,從民國96年的9.9%,持續降低到109年的6.2%,遠遠低於健保法規定,顯示民眾就醫部分負擔的責任一直降低,這對很少就醫的年輕族群,卻要承擔相對高的財務責任是不公平的。部分負擔調整的目的絕非是為了收取更多醫療費用挹注健保財源,而是期許能引導民眾正確的就醫習慣,輕症或是慢性病儘量在地區醫院、基層院所就醫或拿藥,急重症再前往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落實「分級醫療」及「醫藥分業」制度。經濟學家提出的「0元效應」(zero price effect)指出,消費者將0元(免費)視為一個特別的價格,對0元附近的微小價格變化很敏感,若從免費變成要付費,也能顯著降低需求。我所主張的部分負擔調整即是應用這樣的理論,讓一些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能因此下降,讓醫療資源使用在民眾健康更需要的地方,醫療體系運作得以正向循環。健保資訊公開協助民眾就醫選擇常聽說民眾骨折就醫,出院時自費支付高額醫材,1組骨板骨釘要價約5萬,醫師表示健保醫材易鬆脫且不符合人體構造,用自費比較牢靠,民眾表示自己什麼都不懂,應該相信醫師,沒錢也要去籌!後來得知鄰居換了健保給付的人工膝關節,只繳26,000元部分負擔。心裡疑惑醫院收的自費合理嗎?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自費醫材逐年增加,109年民眾選擇全額自費醫材的費用是103年的5倍,民眾經常質疑為何健保不給付新式醫材?健保給付與自費醫材如何判斷選擇?在醫療高度的專業下,如何協助民眾正確選擇、聰明就醫呢?我們要再次呼籲,醫材不是貴就是好,使用自費醫材前應該要求醫師提供使用的醫材品項名稱、與健保給付品項之療效差異、需自付的金額、產品特性、副作用等。應思考健保給付項目是否已可滿足需求,是否真的需要使用自費醫材,考量自身狀況並與醫師共同討論,再選用合適的產品。為協助民眾瞭解自費醫材的院所收費價格,本署於103年建置「醫材比價網」,提供健保特約院所自主上傳醫材收費資訊,以便民眾查詢各院所收取醫材之自費價格,作為就醫參考。110年10月1日更全新改版上線,讓民眾更易查易讀(路徑:健保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健保服務/健保藥品與特材/健保特殊材料/醫材比價網)。透過提升資訊透明,強化民眾知能,選擇真正合適自己的醫材,做出CP值最高的決定。結語台灣健保走過了1/4個世紀,過去我們與醫界共管共營,提供台灣的人民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但每年高達15.9次的門診以及部分負擔佔率持續下降提醒我們,民眾應負起管理自我就醫行為的責任,不因就醫部分負擔低廉就過度耗用珍貴醫療資源,也不因就醫便利、院所選擇多,就對醫療體系提出各式要求,可能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對健康照護未必帶來正向影響。健保永續才是全民之福,期許民眾在醫療自主的前提下,培養正確的就醫習慣、尊重醫療專業判斷,與醫師妥適溝通切合需要的醫療照護,避免過度耗用醫療資源,與健保及醫界共同努力,建構台灣永續的健保醫療體系。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孩子就醫臉上得「蒙層紗」 顱顏兒媽曝:憂外界眼光
新生兒出生時,爸媽及阿公、阿嬤總變「曬嬰魔人」,時常分享嬰兒照片,但在顱顏家庭中,孩子出現唇顎裂,受限外界眼光壓力下,難以自在地公開孩子臉龐。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秉持「每個顱顏兒的微笑都值得被看見」的精神,常態性舉辦「微笑天使」選拔,今年也邀請藝人簡嫚書擔任公益大使,在兒童節前夕給顱顏兒最溫暖的支持。住在台東、今年4歲的柏伸排行家中老三,是單側唇顎裂患者。柏伸媽媽表示,懷孕31周時經過產檢,才知孩子有唇顎裂,便在出生後第3天,北上到林口長庚求診。原以為只有唇裂,出生後經仔細影像檢查,近一步檢查發現,左側完全唇顎裂,甚至裂到懸雍垂,範圍很大,因此在出生第3個月時接受第1次唇修補手術。柏伸4年來歷經4次手術,包括唇裂修補、2次裝中耳通氣管及顎修補,目前術後恢復良好,未來9歲時若換牙不順,屆時需再接受齒槽骨手術。柏伸媽媽回憶,小兒到6個月大時,可能有中耳積水的狀況,柏伸當時因體質較虛弱,時常感冒下也出現中耳積水,因而手術。柏伸媽媽透露,柏伸出生時,剛好3歲姊姊腎臟生病,嚴重水腫,一天胖了3公斤。當時必須家庭分工,爸爸照顧姊姊,媽媽照顧柏伸,家中有2個孩子生病,蠟燭兩頭燒。顱顏家長需花更多時間照料唇顎寶寶,但台東資訊少,連餵奶資訊都是請教臉書社團及群組家長。「有家長怕人看孩子,就醫時會用紗布蓋孩子的臉。」柏伸媽媽說,台東民風保守純樸,對於唇顎裂認知缺乏,醫療資源也相對不便,顱顏家庭就醫、或面對旁人詢問時,都會很迷惘,甚至過去也聽過閒語「上輩子做缺德事」、「動剪刀剪到胎神」等,但那都是不科學的想法。帶柏伸就醫時,媽媽都以正面態度、大方不遮掩,「了解之後就不會害怕」。受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協助,柏伸媽媽成為第一位及唯一一位基金會在台東的喘息照護員,協助其他顱顏家庭照顧孩子,克服顱顏家庭新手父母遇到的困境。柏伸媽媽對每個新手顱顏家庭說:「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希望每個顱顏孩子和父母能活出自信,展露出最美的微笑。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表示,2017年開始每年基金會舉辦「微笑天使」選拔,今年活動中,原以為家庭會送件孩子術後照,沒想到有許多家庭是上傳孩子術前照參賽。她期望基金會不只提供醫療補助,修補外觀,透過全人服務,全面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舉辦2022微笑天使「把微笑袋著走」親子走秀暨募款記者會,公益大使簡嫚書現身位顱顏兒發聲,邀請社會大眾捐款880元,即可獲得簡嫚書親自設計的手提兩用袋與明信片,也能選擇轉贈顱顏兒。募款網址: https://neti.cc/Xjqjzp5 。亦可透過momo購物網響應百元捐,不限捐款金額,即可抽限量20名簡嫚書設計的手提兩用袋。
-
2022-03-10 該看哪科.兒科
數位醫療論壇/病歷歸人成趨勢 健康自主權帶著走
多年來偏鄉人口老化、醫療資源不足,讓偏鄉原住民處於醫療相對弱勢,但隨著科技進步、5G建置,遠距醫療引進更多項目,在「病歷歸人」的趨勢下,不只把健康自主權還給偏鄉民眾,也還給了全民。戴嘉言:五官科終於到偏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兩年前高醫啟動台東縣5G遠距醫療,服務長濱、成功、大武、達仁、綠島和蘭嶼等地,讓過去不易在偏鄉提供的五官科,包括耳鼻喉、皮膚科、眼科等,可以到達偏鄉地區。這些科別的遠距醫療設備設置在衛生所,透過當地醫療人員操作耳鏡、眼底鏡等儀器,即時影像分享到支援醫院的診間電腦,支援醫師可透過視訊互動軟體問診,實現即時互動與病歷交換,患者省去舟車勞頓,就醫時間可縮短九成、醫療花費也節省八至九成。而偏鄉服務除了遠距醫療外,與GIS地理圖資結合也成了健康追蹤的利器。戴嘉言指出,過去高雄桃源區是C肝高盛行區,民眾沒空篩檢,高醫療隊就到田裡直接找人,甚至夜裡也出動篩檢,目前桃源區已成為第一個根除C肝的鄉鎮;而後續的肝癌追蹤,也結合戶政GIS地理圖資,建置家戶資料庫,讓衛生所快速掌握病人分布,而這項圖資也應用在covid-19疫苗施打分布,成為防疫利器。潘人豪:線上尋求數位照護從疫情開始後「病歷歸人」成了重要議題,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指出,民眾大部份健康數據綁在各自的APP、醫療院所、社區據點裡,並沒有回歸到「人」的身上,但在疫情後,大家開始進入數位虛擬化的世界裡,包括醫院、社區、個人都在虛擬世界裡。有了數據就得替民眾提供解決方案,潘人豪表示,WaCare平台上有十五種健康領域,超過一千五百位專家提供分類分級服務,包括預防期症狀了解、新手期照顧技巧、穩定期照顧喘息、資深期經驗分享等。無論是民眾個人或照顧者都可依各自需求在線上尋求數位照護,WaCare還導入社區及偏鄉,目前已有兩百個社區據點用此平台管理長輩健康,有位超高齡長者在疫情期間,線上學習已達近五百堂課,疫情加速了醫療平權的概念。
-
2022-03-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二、三劑兩個月後保護力減半 學者提醒:接種要及時!
台灣本周起全面縮短入境檢疫天數及接觸者隔離天數,為維持國內疫情平穩的重要措施,仍需持續提高疫苗覆蓋率。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提醒,無論在成人或兒童,疫苗的「時效性」都非常重要,第三劑接種一定要即時。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則提醒,英國研究顯示,無論是否混打,第二、三劑保護力都有可能在2個月後減半,令人憂心。陳秀熙表示,目前台灣群體有60到80%來自疫苗,自然感染人數僅0.02%,只要境外移入不要過多而消耗醫療資源,台灣仍屬於可以安全解封的狀態。根據流行病學推估,包括英國、美國、丹麥等國都靠著高自然感染率達成高度群體免疫,建議5到6月可優先對這類國家放寬入境措施,至於群體緬度程度屬於中度或低度的國家,則可依序在7到8月、9到10月開放。至於開放方式,陳秀熙建議,已完整接種二到三劑疫苗者或感染康復者,甚至是有抗體檢測確認保護力尚未消退者,就不需要居家隔離。如果是尚未完整接種疫苗或未曾感染者,則可滾動修正居家檢疫天數,例如先放寬至5+5方案。台灣群體免疫來自疫苗,格外需要關注疫苗保護力時效性。嚴明芳指出,英國分析2021年11月27日至2022年1月12日病例,回溯檢視確診病例的接種疫苗情況,獲刊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結果發現,無論完整接種兩劑AZ、BNT、莫德納,大約兩個月後保護力就降到50%,另針對混打部分,不論是前兩劑AZ混打一劑莫德納,或是兩劑BNT混打一劑莫德納,第三劑接種2個月後,保護力也會減半,這是令人憂心的現象。兒童及青少年接種疫苗,保護力有有時效性。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美國研究兒童施打兩劑BNT對於預防急診的效益,結果發現12至15歲兒童兩劑接種150天後,就無法有效預防重症。16至17歲接種兩劑五個月內,對於Omicron預防急診的效益只有34%,到5個月以上就沒有效了,但若能接種第三劑,預防效果又能拉高到81%,但第三劑保護力可以持續多?目前資料不足,還需觀察。陳秀熙表示,當成人感染率漸漸增加,兒童接種也越來越重要,但兒童也需要注意疫苗保護力時效性。持續解封同時,為了維持兒童的低感染率,台灣也需要持續思考兒童疫苗接種的問題。另外,陳秀熙提醒,無論是戰爭爆發或是疫情嚴峻,這類事件都會引發民眾趨向支持政府的「聚旗效應」。以美國總統拜登支持度為例,最近隨著Omicron疫情趨緩,不支持的人口開始超越支持部分,兩者曲線出現交叉並且逐漸拉大差距。這樣的現象值得台灣政府借鏡,在推動防疫措施、提高群體免疫之餘,也要持續納入振興經濟等政治考量,才能夠兼顧社會多面向的穩定。
-
2022-03-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尊重、同理病人感受的重要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這個病人一來門診就指著她左手背、左前臂上好幾個皮膚病變,斬釘截鐵的說,這些是癌症,她想要切除掉。我看起來都不像癌症。我問她為什麼會這樣想,於是她講出生病的過程。她左手背有一個皮膚病變一年來反反覆覆不好,好幾次去看不同的醫師,醫師都跟她說沒有問題。一直到後來,她主動要求醫師幫她切除化驗,才發現是鱗狀上皮細胞的皮膚癌。她嚇了一跳,很擔心其它的皮膚病變也是癌症,也埋怨前面幾個醫師耽誤了她的病情。我請本院病理醫師重新再看一次病理,確定是皮膚癌,也為她做了腋下淋巴和肺部的檢查,確定沒有轉移。但是她怎樣都不相信我診斷她其它的病變是脂漏性角質化而不是癌症,她堅持那些是癌症。她說:「最一開始,手背那個癌症也是長得像現在這些一樣,你們醫師都看不出來,也都跟我說是良性的。」我指著她兩手臂上很多個皮膚病變跟她說:「如果你說這個是癌症,那這個也很像,另外這個也很像,還有你的右手、右手臂,這些也都很像。我們不要一次全部切掉,你告訴我哪一個你覺得最像,最不放心,我們先切掉那個。如果它真的是癌症,我們再來切其它的。萬一不是,你才不會一下子被白白切了很多地方。」她找了最靠近原來癌症地方的一個皮膚病變,我幫她切除、送去化驗,證明這個不是癌症。其它的病變,她也就沒有要求要切除了。對於她的手部癌症,我請她三個月回來給我用身體診查追蹤,半年後才會再用超音波和胸部攝影追蹤。三個月過後,她沒有回來。半年後,她回來了,說她有淋巴轉移了。永鋐就是在這個時候看到她的。在病人還沒有進診間前,永鋐就先向我報告了這個病人的病史。學生們都要在前一天先了解今天門診的病人。他們要先向我報告,我會考他們一些問題,一方面看他們的事前預習是不是認真,一方面也為接下來要看的病況有一些提示。我會選一些病況安全的病人,讓學生直接去面對。永鋐對病人的事先預習都做得很認真。病人以前的狀況,重點也都講到了,但他不知道這個病人對醫師的不信任是會很直白的表現出來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挑戰,我請永鋐先去面對。過程就像永鋐在他的文章所提的。事後我和永鋐也針對這個病人討論了一下。顯然,永鋐還有更多的困惑,所以他才會拿出來討論。 從永鋐的報告,我看到學生們討論的範圍很廣,也很熱烈。從自費和公費的醫療是否要有差別?醫師對病人是否要一視同仁?醫師要不要為醫療資源把關?在醫病共享決策中,醫師是扮演重要的專業角色,是聽醫師的,還是對病人的要求照單全收?有錢最大嗎?醫師面對病人的堅持,是否要為了避免衝突而做出讓步?從永鋐給他的文章下的標題,可見這一點是他心中的大問題。另外學生也提到面對慮病症的人,醫師要怎麼處理?對病人過多的支持,會不會加重她的慮病症,反而讓事情沒完沒了?尤其是當一個檢查有假陽性出現時,會不會讓慮病症的人更加不好照顧呢?多麼精彩的問題,每一個題目都可以有很多的思辨。我認為這個病特別的不是在會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有癌症,和一般病人不同的是,她會先入為主的認為醫師會誤診,不能輕易相信,而且她很直白的講出來。但是在聽完她的生病過程之後,我覺得她有很好的理由可以做這樣的先入為主。她的求醫經驗造成她對醫師的不信任。對癌症會被醫師忽視的不安因而四處求證,能不能算是慮病症,我不知道。我在乎的是這個經驗確實會給她造成困擾。癌症要及早發現才有救,癌症診斷要靠醫師,但是醫師會誤診,這才是她無奈的地方,難怪她要到處找不同的醫師,卻又不能完全相信醫師,只好一而再、再而三要求確定。從她不來做單純身體診查的追蹤,而會回來做影像學的追蹤,可以知道兩件事。第一,她會珍惜時間,而不是沒事就到醫院找醫師閒聊的人。第二,她比較不相信醫師的身體診查,比較相信實驗室和影像的檢查。但是這些要求也不是無止盡的,病人會有自己的停損點。只是她對醫師的信心會來得比較慢。從她能接受其它的皮膚病變不須要再做切除,可以看出她也不想胡亂傷害自己,她是可以明理的人。 要和這樣的病人找到交集,要先有尊重病人的心。如果被病人一開始就是不相信醫師的態度,引導到病人是不可理喻的方向,就很難幫到這個病人了。但是要醫師能認同「病人可以不相信醫師」,無疑也是要克服醫師自尊上的盲點,這也是醫師一輩子要修練的課題。有多少醫師追求的就是擁有權威的感覺,有多少醫學生羨慕的就是病人對老師權威的信服。要他們接受病人沒有一定要相信醫師的觀念,實在有點違背他們一直努力學習所追求的目標。病人來問你,可能只是要參考一下你的看法,並不是你說的,他們就要相信。這是這個世代的醫師要有的修養。對這個病人的經驗有尊重的心,接下來才有建立信任關係的可能,才能解決病人的問題。最基本的就是不能有「我是醫師,你是病人,你就是要聽我的意見」。這種想法不可能解決病人的不信任,她有很自豪的經驗告訴她醫師會犯錯。反而是我們一定要同理她,先承認醫師會犯錯。她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你認同她「醫師可能會犯錯」,她才會認為你會小心不要犯錯,她才有可能會對你有信心。我會同意幫她做懷疑部位的切除,就是在表達,我會擔心自己犯錯,有需要我會進一步求證。會令這個病人滿意的答案,可能不在於是否幫她檢查,是否同意她對疾病的看法。如果你的同理心是用在認同她的皮膚病變是癌症,認同她真的是有淋巴轉移,她反而會不相信你。她給自己下這種斬釘截鐵的癌症診斷,不過是要提醒你要更加小心,考慮這個可能性。她是怕有癌症,不是真的認為自己有癌症了。所以思考的方向不是是否順應病人的要求,是聽醫師的還是聽病人的,而是如何替病人解決心裡的不安。我想的是「如何在病人不相信你的情況之下,去幫病人解決心中的不安」。所以我不是照單全收,但是對病人的主張,我要去了解她的弦外之音,去解決病人的擔心。這個擔心所引發的醫療行為確實非常的無理,甚至有辱我們的專業。但是這個擔心,卻是千真萬確,也正是她來找你的原因。不要去評論病人不可理喻的醫療要求,病人就是不懂才會來找你,要去解決病人不可理喻的行為後面的擔心,解決的方法就在於能否有同理心。我們都知要有同理心,只是這一次這個同理心不容易產生,因為它要你先向病人承認「是的,我有可能會在你身上犯錯」。醫師是一個自律很嚴的行業,醫師自己都知道自己會犯錯,在醫院裡也是不時的在檢討醫師犯的錯,可是自知有錯是一回事,能不能向病人承認自己會犯錯又是另一個課題。 至於是不是有錢最大,在完全巿場經濟的情況之下,本來就會產生有錢最大的情形。而且醫療行為也會變成是為了賺錢,而不會真正在意病人的健康。有錢可以賺,不要被告而賠錢之下,何樂而不為。反之,若在一個政府力量過大的社會,會變成有權最大。當國家的上級長官擔心生癌症而要求做不必要的檢查時,有人敢拒絶嗎?可能不用這個長官提出來,就有很多熟悉官場之道的人,會主動獻上這些不必要的檢查了。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各會遇到類似這兩種不同的場景,這兩種情形都會讓學醫學的人失去專業的尊嚴。對於把醫學的真理奉為圭臬的醫師,對於以病人的健康為首要考量的醫師誓言,自然不願意去接受這種以錢或以權當本位的想法,很容易會排斥而避之,卻忘了這可能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官大的問題,而是為了維護醫學的尊嚴,或者是自己的尊嚴。為了不讓自己是為錢或為權服務時,醫師也要小心不能有過當的自衛機轉。是醫師的尊嚴,還是醫師的傲慢呢?有時很難區分。前面提到為醫療資源把關的理由,也可以是為自己尊嚴把關的藉口。 偉大的老師都不是只教學生老師自己懂的道理,而是要學生自己能驗證真理,自己去弄懂真理。學生可能不會一下子就想到最好的答案,令人賞心悅目的是兩位帶領討論會的老師會引導年輕學生走向熱烈思辨的道路。就像永鋐最後寫的「不要當成偶發的難題去打發,盡心去想」這場討論會,在師生的互動後,有了這樣的成果,很有意義。
-
2022-03-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診間裡,主治醫師留下我先獨自為這位六十歲的女士做初步診察,此時她冷不防地拿出了一張由另外一位醫師所開、下週預排的自費檢驗單,上頭幾乎囊括了已知的各項癌指數,還湊上我耳邊說:「我知道那些大醫師之間彼此都是好朋友,不會願意跟我講真話,年輕人你幫我看看,這張檢查單有沒有漏開的項目呢?」當下的我十分吃驚,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是近年來醫界的主流,其實這本就應當是醫療的職責所在,經由醫界與公眾們在多年的檢討與反思後,進一步被訂定追求目標與推廣。這項理念強調我們作為醫療方,應當深入了解與尊重病人的背景環境、價值喜好以及特殊需求後,達成醫病共享決策。不過,在病人的要求與醫者的專業判斷有著巨大扞格時,究竟怎麼樣的做法,才能夠符合病人最佳的利益而達到雙贏的溝通呢?經過兩個月在外院受訓,十一月時我正式在此醫院履新,是我步入職場後以新身分首次跟診,不同於學生時代的教學門診著重在病史、理學檢查等基本功,真實的門診,形形色色的病人,情緒的安撫同理、要求的應對得宜、資源的有效把關與法規的權衡進退……必須面對的是全人的課題。當時負責訓練我的整形外科陳醫師,在門診時經常給予我第一線為病人診察的機會,而在第二週時,就遇上這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經歷。這位看診的女士在八個月前、約莫年初的時候,在另一家醫院被診斷右手掌背鱗狀細胞癌動過病灶切除手術,三個月後因為懷疑復發,轉而來我們醫院接受陳醫師施行手術化驗,結果為良性,全身性的影像與病理檢查也排除了轉移與復發的證據,之後她就拒絕繼續回診接受追蹤;這段期間,她陸續因為擔心其他惡性疾病,例如口腔癌、甲狀腺癌、乳癌等等,而到不同科別的門診看病,但在經過檢查後都排除了惡性的可能。預先回顧病歷過後的我十分好奇她過了大半年後回診的目的。她的主訴是右側頸部與腋下的腫脹感,並自訴擔心皮膚癌復發與淋巴轉移;但在經過初步診視後,病人兩側頸部與腋下對稱、沒有水腫或可觸摸腫塊,肩頸手臂的活動也無任何受限。在醫學統計上,皮膚鱗狀細胞癌發生淋巴轉移的機率微乎其微,我詳實的向病人說明診視結果以及相關醫學根據,卻平復不了她的不安,認為自己生活習慣良好卻得到這種少見的癌症,是因為自己體質易於罹癌的緣故;她跟我回顧起年初時發現皮膚癌的歷程,對於自己及早發現異常,在發於至微之時早謀於醫,感到相當自豪;在敘述的過程中她也反覆地指出身上其他部位的懷疑病灶,初步診視判斷都是良性老人斑與櫻桃血管瘤。我對病人的機警表示同意與讚賞,同時思索如何說明才能讓她可以接受現在的狀態不必過於擔心,她突然拿出他處開立的預排自費檢驗單,單上臚列CA-153、CEA、CA199……各種癌症指數可說是應有盡有,她要求我逐一解釋各項指數所偵測的癌症,並且質疑一定還有疏漏甚或錯誤的項目希望我幫她找出來。腫瘤指數在醫學實務上主要用於確診病人治療後的追蹤指標,不是診斷工具,更不會是近似於健康檢查的項目;當下的我可以想像前一位醫師是如何被這位病人百般拗不過,才無奈的在病人強烈要求且願意自費之下開出這張檢驗單。我秉持著耐心持續向她說明腫瘤指數的正確應用時,陳醫師這時回到診間接手拯救我這隻菜鳥。陳醫師再次就腫瘤指數的應用作解釋,並且說明基於不了解她在別的門診看診的實際情形,我們不能隨意幫另一位醫師說明其處置的目的,遑論指出錯漏,她對此不置可否。而對於她提出的其他疑似病灶,陳醫師則建議持續觀察即可,但位於後背的兩處斑塊因視線難以觸及,可以安排局部麻醉的小手術切除化驗,病人最後接受了這項建議。下診後,我查閱了慮病症有關的資料,根據DSM-5的診斷準則,這位病人有諸多相符之處,對於這類型的病人,文獻中強調應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焦慮被我們所認同與體會、建立足夠的信任、確實安排追蹤處置,以及於必要時轉介相關專科醫師,因此我認為,在病人要求且願意自費做檢驗的狀況下,先順從病人要求,在取得正常的結果之後,順勢安撫病人的焦慮情緒是個可行的做法。但若要回歸到健保給付,我們還是要謹慎審酌檢查之必要性,為公共醫療資源把關。我將此次的案例提報到由賴教授主持、且有醫學生參與的醫學人文討論,針對我的淺見,第一輪的討論中大家也覺得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但幾經激盪與沉澱,學弟妹們陸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首先有位成大學弟提出,以把關醫療資源為出發點,有健保或者自費的分別嗎?在病人要求自費做專業判斷上非必要的檢查時,明知該檢查對我們診斷或後續治療是沒有幫助的無謂消耗,難道還是得順從病人予取予求、有錢最大?就算病人願意自費不用顧慮健保核刪,若是換位思考,當自己是病人或家屬,難道不會盡力溝通說明檢查的成本效益,避免多餘的開銷?秉持專業應當一視同仁!在當時與我一同跟診的陽明學妹則回憶,那位病人對於自我及早發現疾病相當驕傲,表現出來的態度像是對自身的健康狀況已經有先入為主的定見,她來求醫的目的,很大的可能是尋求醫師的認同、檢查結果合乎她的判斷,讓她更加篤定自己堅持的想法。一位成大學妹在聽完分享後則認為,既然病人是為了尋求認同,我們順應了病人的要求做了過度的檢查,就算取得正常的結果,病人是否會覺得自己的「信念」受到挑戰,反而為了捍衛信念而更強硬的要求其他進一步的檢查,直到檢查結果有異常證實她的信念為止,而這個過程中是否因為我們已經答應她做檢查起了個頭,若要中斷這可能無止盡的醫療消耗,反而進退失據?另一位陽明的學弟進而也發現我這個看法的兩難,今天順應病人做自費檢查,乃是因為我們在醫療判斷上有信心她無異常,但是腫瘤指數本來就不是高特異性的診斷工具,造成它的升高可能有很多的干擾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它不能作為診斷工具而是用於後續追蹤的原因,如若因為不相干的因素,在檢驗結果發現異常,我們豈不更難向病人做圓滿的解釋?致使病人更加認定自己有其猜測的嚴重疾病而「乘勝追擊」地要求更多進階的無謂處置?在與這群優秀且思考活潑的學弟妹們集思廣益之下,我們發現若順應病人的要求,非但幫助病人平復慮病問題的可行性值得商榷,更可能使問題益形擴大、適得其反;從更高的層次來看,檢查處置的安排也不應因為選擇健保與自費而有不同的考量,應當根據我們的專業從一而論。與會的王教授是身心科的專家,他的看法是慮病問題的解決根本還是在於建立醫病間的信任關係!適當的談話技巧、同理病人的焦慮,讓病人感受到我們認同她的看法,雖不濫用非必須的醫療資源,但定期的回診安排與合理的檢查處置,可以使病人相信我們有將心比心地重視她的不安,進而願意接納我們專業的意見,甚至在必要時,委婉的轉介身心科醫師釐清慮病症並給予合適的治療。對於慮病者適當的溝通方式,亦是一門需要藉由經驗累積用心琢磨的課題!門診遇到的這位女士,就很難找到彼此的交集,病人本身相當堅持自己的意見,我們本著醫療專業又礙難完全配合,她若得不到真正令她滿意的答案,儘管表面上同意接受我們的意見,步出診間之後,也許她將帶著相同的問題到另一位醫師的門診插卡。在門診當下,陳醫師針對她擔心的皮膚病灶安排手術,對病人傷害極小外,病灶也確實需切除化驗才能獲得最肯定的診斷,或許可以期待在後續處置與追蹤中的一來一往之間,建立長期醫病信任,不啻為改善慮病的切入點。「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雖然尊重病患的自主性,但並非對病人的主張照單全收,做為醫者,設身處地的提供資訊,引導病人做出最適當的決定,我們在此間仍有一定的能力與責任,縱使可能最終在病人堅持下,我們不得不為了避免衝突,以不造成生命健康侵害為原則做出讓步,但求自身盡力為病人著想重視,而非僅是當作偶發的難題打發過去。只要用心假以時日,面對有慮病情形的病人總會更有智慧與方法。
-
2022-03-06 新聞.元氣新聞
調整部分負擔 醫改會促先公開健保10資訊
為了最新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衛福部長陳時中上周邀民間團體溝通,與會的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已向陳時中提出十項應公開的資訊清單,盼部分負擔調整要有實證基礎;部分健保會委員則指出,調整部分負擔應整體考量,不要增加經濟弱勢者的就醫門檻。對於醫改會要求提供十項應公開的資訊清單。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陳時中已要求健保署調閱資料,將盡快提供。陳時中上周與醫界代表會面,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反對收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二、第三次領藥部分負擔。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若衛福部決定改變方案,一定要把道理說清楚。醫改會要求公開十項資訊,包括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開立率與釋出率、急診假日與夜間不同檢傷分級統計與變化、基層假日開診率等趨勢。她舉例,根據新方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部分負擔對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輕症患者,最高加收八百元。劉淑瓊說,健保署應先提供夜間及例假日到大醫院急診就醫的輕症患者人數,若人數比平常日多,凸顯可能是夜間及例假日時,基層診所開診率不高等因素,造成民眾須到大醫院急診就醫。健保會委員胡峰賓指出,站在分級醫療角度,領取第二次後慢箋於基層診所、社區藥局免收部分負擔,這是合理的;急診部分負擔若僅針對第五級輕症患者收取,希望藉由分級醫療合理運用醫療資源,減少輕症患者到大醫院急診就醫。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慢箋第二次部分負擔免收,健保署應提供更詳細試算數據,讓付費者代表充分討論。急診部分負擔僅收第五級患者,應是考量對患者衝擊小,但要充分教育民眾善用急診,不要增加經濟弱勢的就醫門檻。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醫療平權 張育美:應鬆綁法規數據標準化
全球在新冠肺炎影響下,加速醫療科技、遠距醫療運用。長期關注醫療議題的立委張育美認為,為促進醫療平權,政府應加速法規開放,包括處方簽電子化、院際間資訊整合交流等,結合區塊鏈及智慧醫療運用,加速遠距醫療於社區普及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與會分享。張育美指出,全球數位醫療市場規模預估,從2020年的1626億美元,到2023年增至2200億美元,短短3年時間成長超過3成。此外工研院也推估,全球精準健康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3198億美元,預估到2025年達到5827億美元,成長潛力無窮。張育美表示,台灣海拔落差大、離島居民分散,導致醫療資源多集中於區內的特定村落,長輩若住在沒電梯的公寓四樓,也幾乎形同偏鄉。遠距醫療在國內深具發展潛力,疫情中更發揮很大作用,像是零接觸的視訊診療門診、降低人員群聚與流動。疫情讓視訊開會、視訊診療成為未來趨勢,張育美認為,因應高齡化時代來臨,遠距除了應用在醫療,也可運用在長照領域中,不僅可作健康照顧,也鼓勵長照機構導入視訊設備等非接觸式探視模式,以視訊方式連線長者,守護住民長者健康。雖能透過視訊診療,但張育美指出,現有通訊診療模式上,在領藥階段的處方簽電子化、驗證與身份核對上,依然遭遇瓶頸。為落實遠距醫療,建議運用區塊鏈技術,可實踐身份與內容驗證,讓民眾完成通訊診療後,可直接到鄰近社區藥局領藥。張育美認為,應了解臨床實務需求做法規鬆綁、透過研究倫理委員會(IRB)審查,促進院際之間資訊整合、交流等,尤其「數據標準化」更重要,避免同一疾病卻有不同寫法、同一種檢驗卻用不同單位呈現等。此外,醫療科技應跳脫健保給付思維,避免造成醫療平權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