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醫療資源
共找到
680
筆 文章
-
-
2024-11-22 焦點.元氣新聞
乾癬新治療突破瓶頸 呼籲納健保減輕患者負擔
55歲A先生長年深受頭皮乾癬困擾,搔癢難耐導致頭上很多抓痕、晚上無法入眠,也因為皮屑問題不敢穿深色衣服出門,擔心受到他人誤解是個人衛生習慣不佳。適逢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上市,這類藥物除了療效好、用藥便利,更能改善頭皮、指甲等特定部位的皮膚狀況。A先生在使用這類藥物後,2周内搔癢感明顯減少,3個月後大部分病灶都得到緩解,能安心出國觀看最愛的大聯盟賽事。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説明,乾癬發病部位包含軀幹、四肢等,8成病患的乾癬病灶會出現在頭皮,過往病友們在治療這類特定部位也是處處碰壁,如無法照光到發病部位、塗藥也會使頭髮油膩難以清洗,診間就曾有病友分享擦藥後洗頭洗了三天才感到舒適,也會有因頭皮狀況太糟而找不到地方理髮的困擾,不但影響日常生活,更影響社交、甚至工作升遷。由於乾癬無法根治、僅能靠長期穩定控制,患者在藥物選擇上更在意其帶來的長期療效和安全性,期待能享受更長時間的健康皮膚,不再被他人誤會是個人衛生習慣不佳。如今,中重度乾癬治療方式也隨著全球精準醫療趨勢,不僅生物製劑不斷研發創新、更增加了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讓治療更便利、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黃醫師補充,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在臨床證實長至至少4年仍能維持療效,臨床試驗結果也展現其良好的安全資料,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也可安心使用。據日本和美國的調查結果,這類藥物憑著其療效佳、安全性和用藥便利性高,受到了多數中重度乾癬患者的偏好與重視,顯示其有望成為乾癬治療的新解方。然而,乾癬發病年紀正處勞動生產力高的時期,患者通常扮演著家庭與社會中的重要角色。糟糕的皮膚狀況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與社交困擾,甚至影響工作導致經濟困難,使患者無力負擔昂貴的治療費用,無法從新治療中受益。相比會影響器官功能且治療預後皆較複雜的疾病,皮膚疾病如乾癬只要穩定控制,患者將與普通人無異,能夠正常上班與社交。歐洲一項乾癬病友醫療資源投資研究也指出:「每投資1歐元(35元台幣)、可獲得5.4歐元(189元台幣)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說,如果政府能投資更多資源,將新治療納入健保的行列提供更多元選擇,協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軌道,長遠來看,將能提升國家社會生產力。
-
2024-11-19 醫療.兒科
半夜驚醒!她怕「這病」不只奪走孩子身高,甚至呼吸、行走能力…
「好怕這疾病不只影響孩子身高,還奪走孩子呼吸、行走的能力。」孩子出生便患有罕病「軟骨發育不全症」,父母的憂慮、不捨,外人無法體會。「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幼時容易出現發睡眠呼吸中止、水腦等併發症,可能因此奪去患者的行走能力,許多父母晚上頻頻驚醒,確認孩子有無呼吸,看到孩子一直跌倒、內心焦慮揮之不去。「剛開始,有點無法接受,看到其他孩子的小腳腳或聽到大家開心討論育兒心得,就很想哭!」May的孩子今年十歲,懷孕後期發現孩子患有軟骨發育不全症,May只能接受命運。孩子出生,開始學走路,由於身材比例不平衡,常會跌倒,且雙腳肌肉容易痠痛、不舒服,抗拒接受肌力訓練與早療,此時更讓May心力交瘁。出現併發症更棘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蔡立平說,軟骨發育不全症的致病原因,是「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3(FGFR-3)」基因出現缺陷,導致長骨骨骼發育受抑制,除了身材矮小,病患四肢多半偏短,也常出現腰椎前突或O型腿。蔡立平分析,以幼齡病童來說,軟骨發育不全症常見併發症為「枕骨大孔狹小」,枕骨大孔為連結腦幹、脊椎重要孔洞,過於狹小,就會壓迫中樞神經、影響呼吸,這也是造成周歲內嬰幼兒猝死主因,死亡風險約2%到7.5% ,比普通人增加6倍。此外,枕骨大孔太小也會引發水腦,當顱內多餘液體排不出去,大腦發育空間便受到限制,嚴重時病童眼球會往下墜,形成「落日眼」;病患成年後,則易產生腰椎管狹窄,下肢神經易受壓迫,影響行走能力。蔡立平提醒患者,隨著醫療資源愈來愈完善,應積極配合醫囑定期回診檢查,並接受必要治療,有效降低風險發生。新療法有機會變高過去軟骨發育不全症僅能針對併發症預防或治療,但先天性身材比例不平衡、枕骨大孔過小等問題,無法根本解決。近來隨著基因科技發展,對於軟骨發育不全症,已有可調節相關基因活性的治療問世,除了身高,也有機會改善併發症,為病患家庭帶來曙光,但需要自費,病患用藥需考量經濟負擔。應定期回診、追蹤May認為,透過新藥運用,若孩子身高可以多十公分,身材比例改變或併發症風險可減少,孩子的人生就會有更多可能性。蔡立平也呼籲,在等待新藥上市的同時,家長須定期帶孩子回診、追蹤,除了幫助預防併發症, 未來若有機會使用新藥,預先做好追蹤紀錄,治療程序也會較快、較流暢。
-
2024-11-06 醫聲.罕見疾病
健保點值滑落陷道德困境,致罕病「極弱勢團體」遭排擠
台灣的健保制度曾被譽為最佳,但隨著即將邁入第30年頭,這一制度面臨嚴峻的道德困境。醫界因不堪長期承擔點值下滑的苦果,醫界代表在114年健保總額協商時,主張將罕藥專款歸零,即不再編列任何預算,引發罕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極端驚恐,惟恐此舉將直接切斷近1萬7000名罕病患者的治療生機。為了支持罕病患者,立法委員劉建國在日前舉辦「懇請衛福部支持114年罕病專款付費者方案」公聽會,邀請立委黃秀芳、王正旭、蘇清泉、陳昭姿、前立委吳玉琴等人,以及53個罕病病友相關團體、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等代表出席,健保署、國健署、社保司等官員,以及醫界代表健保研商會議委員暨清泉醫院院長羅永達也與病友進行對話。罕病家庭:我們非祭品,而是活生生人命在公聽會上,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情緒激動,忍不住哽咽。她說,當她得知醫界建議將罕見專款歸零時,深感焦慮,因為這將直接剝奪罕病病患的治療機會。陳莉茵強調,罕見疾病通常是遺傳性疾病,患者無法加入商業保險,唯一依賴的醫療資源就是健保,「如果健保將罕病患者排除,這等於是剝奪我們的生命線,我們不是雞鴨魚祭品,我們是活生生的人命。」身為病童的父母親們,長期處於照顧病童的壓力,如今又面對治療可能斷炊的困境。家長顧雲崧表示,「作為父親,為了女兒的生命,我也是可以豁出去。身為小人物,我只想要好好過生活,不要將我們當做祭品。」他呼籲醫界不要放棄他們,也希望健保署能夠給予更多支持。立委:健保應照顧罕病,不該排除立委蘇清泉安慰病團代表並表明立場,「孩子們出生得了罕病,也不是他自己要的,孩子們何其無辜,以台灣的水準,照顧這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罕病就是一種疾病,給予健保照顧也是理所當然的。」長期關注罕病議題的前立委吳玉琴指出,醫界在面對點值下滑的情況下,以罕病專款突顯問題,這種做法雖可理解,但也無疑是針對弱勢群體,會讓罕病患者陷入更深的困境;健保對於罕病的支持至關重要,若將罕病患者排除在健保體系外,將會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她喊話,「衛福部長一定不會做這樣的決定。」醫界:健保瀕臨崩潰,罕病專款應由公務預算支付面對病友的哭訴,醫界代表羅永達坦言,身為醫者也很揪心,陷於道德困境中;健保總額不足以支應費用,已經對醫療服務造成壓力,然而醫界卻要承接被甩鍋的點值問題。他表示,健保系統正面臨崩潰的風險,並建議罕病專款應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而非依賴健保總額。羅永達還提到,許多為罕病患者服務的醫師,每次診察費僅為60多元,遠低於其他科別的診察費。他質疑,如果醫師的付出無法得到合理的報酬,醫師是否能繼續為病人服務?更重要的是,若醫師無法繼續提供服務,誰來照顧罕病患者?立委、醫界盼健保保費開源 滿足醫病雙方需求對此,立委們表示理解醫界的困境。蘇清泉強調,「點值一直稀釋下去,誰也凍未條。」他表示,台灣要持續發展,醫界也必須活下去。王正旭則指出,正在進行醫界點值的優化討論。陳昭姿認為,健保保費應該開源,以穩定點值。吳玉琴也呼籲,各界應該共同努力爭取醫界的保障。然而,羅永達不具信心,他說,如果政府真心關心罕病病患,應該編列足額預算、國發會可以編預算,部長可以裁示,「大家嘴巴都講得很好聽,最後只有醫界沉淪。」如今擔任立委的陳昭姿,過去在健保共擬會中擔任主席。她說,29年來目睹健保對於新藥、罕藥審查過於嚴格,就是因為財源受到限制,問題癥結在於國家整體投資不足,應該要鬆綁、開源,健保保費不足的問題不僅造成各種新醫療新科技引入時程延緩,也影響點值,讓醫界面臨費用被斷頭。她呼籲,讓健保穩定運作,讓醫師可以照顧更多人。前線醫師:須照顧弱勢病患,不標籤處理人類遺傳學會秘書長簡穎秀身為第一線的罕病醫師,她說,健保點值下降對醫療服務的永續性造成威脅,應該要予以正視;然而身為一個醫師、一個國民,要落實健康平權,不去遺忘任何一個人,讓每個人生病都可以使用健保,不應該對罕病患者進行特殊標籤處理。人類遺傳學會理事楊佳鳳醫師表示,前兩週她剛診斷出一名極為罕見的病童。病童的母親告訴她,自己已經失去了兩個女兒,這個孩子是她唯一留下的。楊佳鳳猶豫是否該告訴病童的母親,現在美國已有相關藥物上市,但如果申請不到,是否會增加母親的痛苦。楊佳鳳說:「弱勢病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為他們發聲,因為誰也無法預測,自己會不會有一天成為那個少數。」
-
2024-11-02 失智.失智專題
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全力打造「在嘉安老」 創新失智照護體系引領全國
嘉義縣人口老化比率全國第一,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失能的挑戰嚴峻,但嘉義縣已超前「失智友善777」目標,失智確診率來到87.73%。五星級首長、嘉義縣縣長翁章梁接受專訪時特別強調加強民眾認識失智症。翁章梁說巡視地方常遇到長者有疑似失智徵兆,自己也曾陪伴失智症母親六年多,認為應提升對失智症防治觀念。因此他上任之初便親自主持跨局處聯繫會議,推動失智教育向下紮根、醫療銜接照顧資源的一條龍快診等創新服務,實現在嘉安老。嘉義縣失智症現況與挑戰據統計,嘉義縣65歲以上人口中,失智症的盛行率達到8%,截至6月,確診失智症患者已達8,686人,確診率為87.73%。翁章梁表示,嘉義縣失智防治透過三段模式:宣導、診斷、照護,不僅讓失智症確診率提高,面對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即7成失智症確診率、7成家庭獲得支持與訓練,及7%縣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翁章梁說,嘉義縣已在111 年底提前達標「失智友善888」,讓更多人受惠。嘉義縣整合醫療、衛生所與長照資源,將家戶、社區與醫療資源無縫連接。其中獨創「失智整合照護模式」,結合長庚醫院、長庚科大與社區資源,從失智預防到醫療照護提供完整服務。111年,縣府在資源最匱乏的六腳鄉試辦「失智整合照護計畫」,從普篩到個案管理,針對拒絕、沒有病識感及交通不便到醫院就診的個案,由長庚醫療團隊到社區定點和家訪評估、確診服務以及個案管理,已成功篩檢1,223人,確診107 人。此模式又擴展延伸至鹿草鄉和義竹鄉,為更多失智長者提供在地照護。此外,嘉義縣還在長庚、慈濟、灣橋3 處共照中心提供有「一條龍快診服務」,縮短檢查到確診的時間。除了診斷、嘉義縣的照護網路綿密。目前有29 處失智據點、273 處C 據點或社區關懷據點; 28家日照中心以及溪口互助家庭等;中埔設立第一處失智團體家屋之外,還將持續布建到東石及大林。翁章梁因曾照顧罹患失智症母親多年,對失智症家屬的照顧壓力格外同理。他記憶深刻的是,母親在家收拾行李想回少女時的老家,慶幸自己有機會在身邊照護,直到母親離世前都還記得他名字。他認為,提高對失智症的認識以及預防更重要。因此在嘉義縣小學中推行「長照向下扎根計畫」,讓孩子從小認識失智症;同時推出「阿好嬸長照舞台劇」,透過社區劇場的方式寓教於樂,讓長照與失智症議題深入社區。結合故宮南院融合藝術醫療開發「今牌人生2.0」認知牌教具,在失智據點由種子培訓教師教授,激發長者感官統合及提升自我表達能力。另外,嘉義縣首創與郵政單位合作「綠衣失智友善天使」,郵務士在日常工作中通報疑似失智的個案,形成社區發現和轉介的關鍵一環;對工廠、警察、公車司機等進行失智症教育培訓,提升各行各業對失智友善意識。嘉義縣連續二年與大愛電視台合作,以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為背景,推出口碑極佳戲劇《你好,我是誰》,推廣失智症防治知識。另在失智月期間舉辦「阿姨上學了」電影賞析、失智運動會等活動,將失智症預防和體能訓練結合,促進社會的正向參與。廣告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25 醫療.罕見疾病
成年身高不到130公分,小小人兒從生活到呼吸,處處都有阻礙
「我們連拿超商冰櫃上層的飲料、外宿旅館時浴室牆壁上的蓮蓬頭,甚至到洗手間解便、解尿,都可能遇到困難。」對於一般成人來說,這些生活的「日常」,易如反掌,但對於成年身高多半不到130公分的「軟骨發育不全症」(Achondroplasia,簡稱ACH)病患,因為身高限制,充滿了重重阻礙,若沒有他人幫忙,有時難如登天。在台灣,環境設施的通用設計高度介於110-130公分,致使軟骨發育不全症病患常遭遇上述困擾,加上周遭異常眼光,有些病人甚至不願走出家門,感情、婚姻也飽受挫折。目前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擔任社工的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的譚翔恆,對這些現象有很深刻的觀察與體會。不只身高受限 生活、生存困難重重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妮鍾表示,軟骨發育不全症主要為基因「纖維芽細胞接受體-3」(FGFR-3)突變造成,由於基因異常運作,導致軟骨無法順利增長,因此病患不僅身材矮小,四肢比例也特別短。對於生活的影響,除了無法拿取高處的東西外,乘坐一般椅子也要費力爬上,坐上後病患的腳往往無法踩到地,久坐會疲累;也因為手的長度較短,有些幼童如廁時,無法擦拭後方部位,成年後往往比較費力,需輔助才可以順利進行。李妮鍾指出,軟骨發育不全症病患常面臨相關併發症困擾,最常見如枕骨大孔狹窄,因腦幹脊椎、神經等都需經過枕骨大孔,過於狹窄可能影響呼吸,造成神經壓迫,進而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水腦症,甚至猝死等問題,所以當情況過於嚴重時,必須動手術將枕骨大孔擴大,緩解壓力。積極等待創新治療問世 助打破身高限制提升生活品質對於軟骨發育不全症的治療,過去家長可能考慮讓孩子接受腿骨延長術,短期可增長10公分以上,突破身高限制。不過,李妮鍾坦言,腿骨延長術的原理是將病患的腿骨打斷、拉長,過程不僅十分疼痛,病患也須長時間穿戴支架,期間長達1年以上、甚至面對感染等風險,因此在了解療程過後,大多數患者都有所卻步,遭遇治療瓶頸。隨著創新藥物日新月異的發展,軟骨發育不全症的病患有望獲得更多的治療選擇,也有更多機會突破身高130公分限制,進而提升生活品質。透過調節軟骨生長,不只針對身高,四肢比例短小、枕骨大孔狹窄等併發症問題,也可能獲得改善。病友譚翔恆說:「過去軟骨發育不全症無藥可治,非常希望下一代還在成長期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更好的醫療資源,即便是微小的改善,也是難能可貴的機會。」成長期接受治療 更有望助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重拾自信與尊嚴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楊芳美認為,對於病患、病患家屬來說,最關心的重點,還是在於治療的進展,藥物不只是有助打破身高的瓶頸,更關乎患者一輩子的尊嚴和生活,很希望孩子可以在成長期結束前積極接受治療,「這項治療是等不了的,一旦錯過便是終生無法改變」。勇敢走出來,就能迎接精采生活病友譚翔恆、李妮鍾醫師也不約而同指出,期盼病患、病患家屬勇敢走出來,像參與病友協會活動,就可以獲得許多支持與幫助。譚翔恆分享道,他出國遊玩次數不計其數,即使面對許多阻礙,也是想辦法克服,希望社會大眾以更平等、友善的態度對待這群「小小人兒」,病患若願意走出來,也可以擁有豐富、多采多姿的生活。
-
2024-10-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王森稔 老醫院拚新氣象為高齡醫療努力
衛福部屏東醫院有百年歷史,是屏東最老的公立醫院。在屏北地區醫療競爭日益激烈之際,今年8月剛上任院長的王森稔說,屏醫新醫療大樓即將動土興建,將朝高齡醫療目標努力,可讓老醫院有一番新氣象,繼續朝下個百年邁進。兒時常跑醫院 能懂病人徬徨王森稔小時候住苗栗,因有過敏體質常氣喘發作,經常跑醫院看診,很能體會病人面對疾病的徬徨和無力感,因此對醫師這個職業有了崇敬與嚮往之心,期許未來能成為懸壺濟世的醫者。國中時因父親工作關係,王森稔全家搬遷到台南,父親也鼓勵他習醫,他不負眾望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原本想走腦神經外科的他,因有3名肝膽胰外科的老師力邀他加入,便走上這科行醫之路。王森稔說,當時台灣的公衛環境不佳,許多人都因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問題,有肝內膽管結石等疾病,要進行肝臟切除手術。由於患者太多,每個老師每天大概都有4、5台刀的手術,他在一旁擔任助手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不過,當他成為醫師後,台灣的公衛環境已改善很多,需要開刀的病患變成以癌症為大宗,因此他開始在肝癌、胰臟腫瘤、膽管及膽囊癌等領域鑽研,精進腹腔鏡肝膽胰等手術治療。在學術上他也不斷努力,47歲就拿到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50歲就成為教授,為杏林培養更多人才。新建急重症大樓 屏醫里程碑過去屏北地區是屏醫、屏基、寶建3家醫院三強爭霸,但前年屏東榮總開幕,未來義大也在屏東設立醫院,競爭將愈來愈激烈。王森稔指出,屏醫有百年歷史,建築都已老舊,即將新建地下3樓及地上12樓的急重症醫療大樓,預計2028年完工啟用,對於屏醫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未來可提供鄉親更好的醫療品質。屏東人口老化嚴重,高齡醫療及長照需求性日增,屏醫高齡醫學大樓附設長照機構,提供護理之家和日照中心所需,長輩們及醫師因此能就近看診照顧,高齡醫療對屏醫是很大優勢,也是未來繼續發展努力的目標。屏醫與高醫的醫療合作多年,王森稔說,屏醫在醫療資源與醫療品質上有很好的基礎,高齡化下的癌症預防及篩檢作業是屏醫發展重點,將建構癌症預防、治療及安寧醫療一條龍的醫療服務,打造屏醫成為屏東地區癌症治療中心。養生沒祕訣 睡眠充足最重要面對生活作息不定又繁忙的外科醫師生活,王森稔並無特別的養生法。他強調,睡眠充足最重要,還好外科醫師生活忙碌,常回家一倒頭就睡了,少有失眠問題;飲食方面,他不挑食,只要是台灣料理及小吃都愛吃。他和太太都喜歡旅遊,迄今已造訪過10多個國家,最愛義大利及瑞士,主要是美食、古蹟、自然風光等深深吸引他。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王森稔的紓壓方式就是「回家」,跟家人聊聊天。他笑說,他是個很「戀家」的人,只要回到家,就覺得很放鬆,沒有壓力,能同時兼顧工作及家庭。王森稔小檔案● 專長:膽石症、總膽管及肝內膽管結石症、黃疸、肝癌、胰臟發炎及腫瘤、膽管及膽囊癌、腹腔鏡肝膽胰手術治療、器官移植● 現職: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肝膽胰外科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高醫附醫一般及消化系外科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後醫學系系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放心交給我!
-
2024-10-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八八風災封路也巡診 中醫卓青峰每周固定上阿里山行醫已21年
21年來,嘉義迦南中醫診所院長卓青峰堅持每周一次深入阿里山鄒族部落看診,施藥、針灸不說,還買早餐上山,送給每個來看病的人。即使落石封路,他仍駕駛吉普車繞小路上山,路開到哪裡,他就看診到哪裡。近年他回學校在老人學研究所進修,學習遠距醫療、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希望偏鄉的中醫照護更有品質、更有效率。卓青峰年幼時曾感染小兒麻痺,他克服身體的不方便,2003年起在無中醫資源的阿里山鄉來吉部落成立首處中醫巡迴醫療點,莫拉克八八風災時道路中斷,據點改至樂野部落。村民感謝他,卓青峰則說,其實他受益良多,他能上山賞景、看雲海、呼吸香甜的芬多精,還有機會幫大家看病,覺得很享受、很開心。投身中醫31年 每周固定上山卓青峰有原住民血統,投身中醫31年。一次參與世界展望會到嘉義偏鄉巡迴衛教的機緣,發現山區居民的醫療觀念不足,決定從己身做起,以設置醫療點,致力推動中醫資源在城鄉均衡發展。目前還擔任健保中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的召集人。阿里山鄉來吉、樂野部落路途遙遠。卓青峰每周固定上山的周二,早上6點先在自家診所打包器具及藥材,7點前偕妻子一同出門,8點30分準時抵達部落開始看診,中午看診結束再開車下山。上山途中,他會購買早餐,帶上山與居民分享,抵達巡迴醫療點時,先把脈問診、開藥方,妻子協助調配中藥,還有針灸或經絡疏通等療法,讓病人得到全方位中醫照護。曾患小兒麻痺 理解病人不適「海拔600公尺以上的空氣是甜的!」卓青峰如此形容。醫療點所在的樂野村,海拔超過一千公尺,有一大片美麗的楓香林地,還有茶園、咖啡、蘭花等,優美的環境吸引卓青峰愛上了這裡。他說,這個地方不同季節會有不一樣的風景,趁著巡迴醫療偷得浮生半日閒,在山林間徜徉、吃飯,是他和妻子難得的放鬆時光,是夫婦倆的小確幸。卓青峰出生在1959年,那年代台灣盛行小兒麻痺,他年幼時感染病毒,留有後遺症,身體肌力下降影響運動表現。不過,卓青峰不斷鍛鍊、提升肌力,擔任中醫師更能以同理心看待病人,理解患病的不適感,更關心病人,他從中也領悟現今社會的醫療資源不平衡,認為應該建立更完善的制度,讓醫療資源在城鄉平衡發展。落石阻路 路開到哪看診到哪身體不是卓青峰參與救災的阻礙。921地震時山區災況慘重,卓青峰開著吉普車挺進災區,協助載運物資,也攜帶藥物及針灸用具到南投縣信義鄉救災, 他連夜為近百名災民看診,帶去的藥幾乎都用光了。莫拉克八八風災重建期間,來吉部落撤離山區,前往中庄營區、逐鹿社區等臨時處所避難。部落交通不便,居民因天災下不了山,幸而有卓青峰不間斷上山看診,即便落石阻斷道路,他也能駕駛吉普車從一旁小路穿越,「路能夠開到哪裡,我就能看診到哪裡。」山區網路不穩 常常耽誤看診卓青峰在阿里山鄒族部落看診20年,看診過程中與部落居民的互動讓他很有親切感。他學會了簡單鄒語,也與居民互教台語,雙方建立了深厚情誼。在山區設置巡迴醫療點,最大的困難就是交通和通訊,每逢地震、颱風等天災,道路可能中斷,還有土石崩落的威脅,上山往往像是跟老天爺賭運氣,但卓青峰擔憂病人,總是想辦法改道通行。「目前最難解決的是網路通訊。」卓青峰說,患者病歷都在網路系統中,看診時要先連上專屬VPN,才能調閱資料看診。然而山區網路不穩定,網路常常很難連線,就會耽誤看診時間,這個難題希望有天能夠解決。去年拿到碩士 專攻老年學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嘉義縣高齡人口比率逾22%,是全台之冠。卓青峰說,部落年輕人離鄉就業,只剩老人和小孩在山上,目前看診的病人近半數都是老年人。他盼望進修老年醫學,讓自己與時俱進,近年有女婿協助看診,他逐漸卸下重擔,才得以在2020年考入成功大學醫學院,攻讀老年學研究所,並在去年取得碩士學位。65歲的卓青峰,正式邁入老年,切身感受老年疾病的各種問題迫在眉睫。他的心願是將研究所學習的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和中醫結合,發展在宅醫療(居家照護)、遠距醫療,加入實證醫療概念,更全面的照顧老年人。卓青峰小檔案年齡:65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醫學系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現職:迦南中醫診所院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全民健保中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召集人經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正道中醫醫院針傷科主任主要事蹟:2003年7月起於阿里山鄉成立首處中醫巡迴醫療點,持續服務21年2024年中華民國第一屆華佗偏鄉醫療奉獻獎
-
2024-10-14 焦點.元氣新聞
帶狀疱疹大補帖 六個關鍵知識你了解了嗎?
近期越來越多民眾了解到「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施打疫苗,預防帶狀疱疹的重要性」,然而,仍有許多人對於帶狀疱疹的資訊懵懵懂懂,為此,義大醫院預防醫學科洪暐傑主任、大心診所何宇苓院長聯袂統整,民眾常見的六大問題,幫助大家快速擊退帶狀疱疹的威脅! 問題1:帶狀疱疹會傳染嗎?「帶狀疱疹是不會傳染的!」洪暐傑說明:「不過引起帶狀疱疹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是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飛沫、皮膚上的疹子傳染!當我們首次感染這個病毒時會發生水痘;病毒再次活化時就會發生帶狀疱疹。此外,根據美國研究,約有99.5%的年長者體內有此病毒。」問題2:哪些人的風險比較高?「在台灣人的一生當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具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洪暐傑主任指出:「特別是當我們因為年齡增加或是生病,導致免疫力下降後,潛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伺機而起。因此,五大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1)年長者、(2)免疫不全者、(3)曾感染過帶狀疱疹、(4)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5)慢性疾病,格外需要注意與預防帶狀疱疹的發生。問題3:已經得過帶狀疱疹了還有預防的需要嗎?洪暐傑主任提醒,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能一輩子都潛伏在神經節中,因此得過帶狀疱疹不代表會終生免疫!除此之外,甚至有研究顯示,復發的風險會比第一次發作的機率還要更高,所以曾經發生過帶狀疱疹的人,也應積極進行預防,減少復發風險!問題4:發作後,趕快再去治療不行嗎?何宇苓院長表示,面對帶狀疱疹,預防仍舊勝過於治療,特別是帶狀疱疹的黃金治療時間僅有短短72小時,患者大多無法及時就醫、服用抗病毒藥物,且治療難以有效預防併發症!針對無法及時治療的患者,雖然有口服藥物、止痛藥、藥膏可以減輕疼痛感,但整體而言成效仍有待加強。問題5:儘管很痛,但痛完就沒事了?「帶狀疱疹不只是急性期期間會劇痛纏身,急性期過後仍可能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或是其他健康衝擊!」何宇苓院長強調:「約有10至13%以上的患者神經痛超過90天,此外,每十位患者就有一位的帶狀疱疹發生在眼部,可能對視力健康帶來衝擊3;除此之外,一年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4倍以上,因此千萬不要再將帶狀疱疹輕視為『只會帶來疼痛的疾病』。」問題6:想要擺脫帶狀疱疹陰霾,我該怎麼做?何宇苓院長說,想要預防帶狀疱疹可以從兩個層面下手,第一個是生活、第二個是借助醫療資源。首先,我們可以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並盡可能的減少生活壓力與煩惱。第二點,就是到家裡附近的診所或醫院,主動諮詢醫師自己是否有施打帶狀疱疹疫苗的需求。做到這兩點,就有機會大幅降低帶狀疱疹的罹病風險! NP-TW-HZU-PRSR-240023| Date of preparation: Sep 2024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 residents only.|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2024-10-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章殷超堅守貢寮偏鄉30年 打造健康「烏托邦」
新北市貢寮區樂文診所負責人章殷超,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完成後,主動申請出任貢寮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後來開設診所,仍然選擇無醫區域。堅守偏鄉30年,人們讚美他犧牲奉獻,他倒說自己心裡有一個烏托邦,如果稱為「奉獻」,過程中有太多「享受」,吸引他樂此不疲。章殷超常走在制度的前方,過去在偏鄉實踐深度居家關懷與醫療服務時如此,現在著手催生他最新的願景「貢生.寮」家屋–做為社會處方的共生小屋,亦復如此。1992年章殷超從醫學院畢業,服役後進入台大醫院家醫科受訓,連續兩年到貢寮衛生所學習及支援一個月。他感受到衛生所家醫科學長高昂的使命感及基層工作人員的熱情,醫療隊經驗在心中播下的服務偏鄉種子,已然萌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章殷超1997年再回貢寮,接任衛生所主任,想要做出「偏鄉執業與社區健康照護」的一個模式,給有志基層服務的夥伴參考。義診短暫 偏鄉社區獲益有限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常有公益社團來義診,然而點狀或短暫的資源挹注,社區獲益有限。章殷超與公益社團洽談,說服對方運用義診經費,支持固定的醫療團隊進駐偏鄉,定期定點,持續服務。雙方合作至今。貢寮是偏鄉,卯澳、馬崗、吉林和龍崗是偏鄉中的偏鄉。考量衛生所員額無法擴編,章殷超選擇離開公務體系,讓公費生學弟接任衛生所正職職缺,他再以特約醫師身分在衛生所開門診、巡迴醫療及居家服務,章殷超的觸角也伸得更長,透過深度居家關懷,開啟新視野。章殷超當初到偏鄉行醫,收入不及在都會區發展的同學。外界曾用「犧牲奉獻」形容他,但章殷超覺得「享受奉獻」比較貼切與接近實況,「過程中有太多的享受,若是犧牲,恐怕難撐這麼久。」在老街開診所 候診區像客廳投身居家醫療多年後,章殷超覺得若能有個「據點」,將有新的局面,於是2004年在僅有400位常住居民的貢寮老街開設樂文診所,以診所為基地與社區互動,實現他嚮往的健康園地。樂文診所呈現居家風情,候診區像開闊的客廳,章殷超在診間看診外,還會在客廳對病患解說藥品、指導復健動作。從1999年執行居家醫療開始,章殷超在病患家中接觸大量家庭照護者與外籍看護,發現照顧照護者與降低照護者壓力,比提供完整的醫護專業服務與指導更重要。新台客小舖 解外籍看護鄉愁樂文診所於是與地方創生團隊合作,由診所替外籍看護代購生活用品。外籍看護陪長者來診所就醫時,就能順便取得所需,甚至可以在居家服務時代為配送。這家服務外籍看護與新住民的「新台客小舖」,專賣一解鄉愁的營多麵、天貝、春捲皮、蝦餅、辣椒醬,也經營互助、關懷、尊重與感謝。在偏鄉行醫,章殷超與獨居的簡阿嬤有長達27年的難捨情緣。住在老街的簡阿嬤20多年前因脊椎神經壓迫,雙腳逐漸沒力,卻堅持每天上樓拜拜,下樓時採坐姿滑下樓,6年前薦部出現傷口,發現時已是第四期褥瘡,經過數個月就醫治療,才將傷口治好。但許多自我照顧細節難以確實,褥瘡癒合後仍傷痛不斷,並因脊椎神經壓迫併發排尿不順。章殷超考量簡阿嬤大小傷痛常發生在私密部位,因此常在看診結束才約她到診所治療,也多談一些照護與生活上的事。閒談中,章殷超聊起想成立一個像「家屋」的空間,取名「貢生.寮」,由診所專業人員定期協助住民提升能力,照護自己的生活細節。那麼長輩既不麻煩家人,又可避免諸多併發症風險,簡阿嬤也樂見這樣的家屋設立。建置家屋 打造「社區的家」可惜簡阿嬤沒有趕上。2年前她感染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腎衰竭去世。簡阿嬤的兒子知道母親的心願,決定把媽媽晚年獨居的兩層樓建物,交給章殷超使用,建置「貢生.寮」家屋。簡阿嬤生前的處所改造後的格局,已讓章殷超無障礙空間「社區的家」呈現雛形。他希望未來能具備急性期後端照顧的功能,同時是生活媒合平台。這個家還會有「社區客廳」,讓不便使用一般長照據點的長者,能在這裡做一些客製化的活動,扮演類長照據點的角色,減緩老化,豐富生命。章殷超的父親是他台大醫學系的學長,為改善家庭經濟,回雲林家鄉開業。小時候父親騎著機車載他出診,父子在田間小路上馳騁,是他內心的甜美回憶。「手腳深入土地人間,眼光懷抱烏托邦」,章殷超因對家庭醫學與社區醫學新興的概念懷抱如此的憧憬,決定留守偏鄉,兒時埋藏的父子生命悸動更不時湧現腦海。章殷超小檔案年齡:58歲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樂文診所負責人經歷:台大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縣貢寮鄉(新北市貢寮區前身)衛生所主任新北市五所偏鄉衛生所居家在宅醫療服務特約醫師主要事蹟:新北市104年度醫療公益獎及醫療貢獻獎2020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
-
2024-10-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放棄台大醫頭銜高薪!謝仲思治腦傷、天災救援 建構台灣尾醫療網
屏東那條「戰備跑道」,指引了謝仲思實踐「救世」理想的人生方向,在1996年36歲時他攜家帶眷,從台北移居到屏東縣偏鄉枋寮展開新生活。他放棄了「台大醫師」的頭銜與高薪,成為枋寮醫院醫師,也成為東港以南、台東以西唯一的神經外科醫師,把自己奉獻給醫療資源不足的屏南地區。行醫救世 台北囝仔南遷謝仲思是台北囝仔,年幼時則在雲林莿桐由大伯照顧,大伯家中有簡易醫藥箱,常免費幫人換藥,他耳濡目染,幼小心靈埋下立志行醫的種子,「想做可以救世的事。」報考成大後醫系時,他發現赴偏遠地區行醫,可以救世。終於在將自己的條件準備充分後,從台灣頭南遷至台灣尾,落地屏東枋寮醫院。屏東縣台一線的戰備跑道長4.28公里,又直又寬,成為當時許多飆車族最愛的賽道,那時未立法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因車禍造成腦部重創的患者非常多,離戰備跑道最近的就是枋寮醫院,在院長蘇宜輝盛情邀約下,謝仲思決定至枋寮醫院任職。初到枋寮時,謝仲思每個月平均要執行15件腦部外科手術,其中13件發生在深夜,「深夜正是飆車族聚集的時刻,很多人送到醫院時已彌留,甚至在車禍現場就去世了」,「那時深夜的戰備跑道上最多的就是飆車的機車,另外還有三種車多,救護車、接大體的車、辦法事的法師專車,來來去去。」搶救生命 常常全天待命除了飆車族,也有許多被車輛撞傷的行人或老農腦部受到重創,一定要搶在第一時間開刀才可能救回。但是東港以南只有謝仲思一位腦神經外科醫師,他常大半個月每日全天候待命,一有狀況即刻出動,不斷從死神手中搶救寶貴生命。謝仲思還替枋寮醫院帶來北部先進的設備與觀念,讓醫院立刻升級。他引進與台大醫院同款的呼吸器,以及加護病房、開刀房多種儀器、設備,創立台灣最南端的乙級加護病房,又複製台大醫院同型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病患死亡率降低,疾病預後也大幅改善。2010年,當時衛生署規畫枋寮醫院為屏東縣急診救護中心,在謝仲思帶領下進行枋寮醫院五年期醫療品質提升計畫,增購高階診斷儀器,招聘急診醫學科醫師,提高醫療診斷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成立腦中風醫療團隊,統籌緊急傷病患、大量傷患事故時的調度工作等,使枋寮醫院於2013年通過醫院緊急醫療能力中度級認證。搶進災區 設醫療救護站在屏南地區行醫近30年,有兩大事件最讓謝仲思難忘。一是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二是八八風災。台鐵南迴線2004至2006年間密集發生鐵路遭破壞導致列車翻覆和人員傷亡事件,幾次事故謝仲思都在場,動員相關醫療人員合力搶救,是執業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經歷。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帶來八八風災,林邊、佳冬兩鄉成為重災區,謝仲思率領醫護團隊搶進第一線災區。他記得洪水淹到一層樓高,要等水退去,將廟宇清洗乾淨,才有空間成立醫療救護站,也成為災民生存下去的燈塔。2021年COVID-19疫情延燒,也是難忘的大事。疫情期間謝仲思每天穿著防護衣為病患看診、開刀,一次不巧接觸到帶有Delta病毒的枋山果農,住進防疫旅館隔離,雖然暫時無法直接醫治病人,他還是每天跟同仁視訊打氣。動腦專家 心專注手精細謝仲思是「動腦專家」。他形容大腦手術就是「抽絲剝繭」,必須在一堆混雜的腦血管與腦神經中理出頭緒,仔細分辨哪些是要剪的、哪些是不能剪的,「心要專注、手要精細」,更要配上極佳的體力,有時開到手軟,他只能在內心深處呼求宗教的力量,幫助他更加沉穩,提高手術成功率。謝仲思剛到枋寮醫院時,全院只有49床,現已擴展到228床;醫師一開始只有4位,現在增加到40多位。他與醫院同仁們一步一腳印,逐步健全枋寮醫院的照護網。回顧當年告別台北來到枋寮,有如驟然把絢爛化為平淡。今年64歲的謝仲思很慶幸年輕時的正確決定,將繼續初衷,在偏鄉奉獻,直到做不動為止。謝仲思小檔案年齡:64歲學歷:●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現職:●枋寮醫院醫療副院長●枋寮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經歷:●台大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總醫師●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主要事蹟:● 飆車盛行年代,救援無數車禍腦部重創患者●創立台灣最南端乙級加護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 支援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成立醫療救護站
-
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超人醫師」中風又癌症復發: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
山陀兒颱風上周侵台,在台東南迴地區帶來超大雨勢,造成山區多處落石跟泥流衝出路面,南迴公路部分路段封閉。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南迴居民的日常,對外交通不便,山路經常因大雨坍塌,導致居民就醫困難。面對「南迴四鄉」的醫療困境,中風且鼻咽癌更三度復發的「超人醫師」徐超斌,持續為部落和族人打造醫療照護網絡。徐超斌罹癌5年 每天看診行程仍滿檔徐超斌於2019年被確診鼻咽癌,過去曾中風的他曾說:「中風不會危及性命,癌症會。」罹癌5年,徐超斌每天行程滿檔,照樣到病人家中看診。他最近癌症復發,依然為建置南迴診所奔走。但他不是一個人,愛是最初的出發點,南迴基金會用行動醫療結合多元照護,沿著一百公里長的南迴公路,將眾人之愛的火光送進偏鄉角落。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X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由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與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合作,完整紀錄從徐超斌一個人到一群人築夢的故事。被大家稱為超人醫師的徐超斌是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人,年輕時就立志回到家鄉。畢業後,先是在台南奇美醫院接受訓練,後為了履行對自己的承諾,成為達仁鄉衛生所醫師,站在第一線上為鄉親服務。深刻體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他增開夜間門診、假日門診,並親自開車做巡迴醫療,即使中風之後行動不便,徐超斌依然堅守醫師崗位,讓「超人醫師」事蹟不脛而走,感動許多人。為了支持他改變偏鄉醫療的困境,促成他在2012年成立「南迴基金會籌備處」,並於2019年正式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 病患、醫護人力都不足 籌建南迴醫院的計畫轉為診所基金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建南迴醫院。然而在病患數、醫護人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南迴醫院能夠撐多久?蓋醫院是提升偏鄉醫療資源的唯一處方嗎?在眾多考量之後,基金會決議暫緩建院,徐超斌雖對蓋醫院還是抱著期待,只是他也體認,自己必須務實,南迴行動醫療才能走得久遠,「基金會計畫的轉變,也是徐超斌的改變。」回應南迴地區在地醫療需求,南迴醫療計畫的首部曲,就是2021年8月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不僅是徐超斌個人回到家鄉服務,也帶著南迴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一起回來,將在這裡落地生根,照顧社區每個人的健康;而南迴醫療計畫的第二部曲「南迴診所」,以定點門診和居家醫療為兩大服務主軸。醫療不再限於醫院的白色巨塔內,更延伸到每個家庭、每個偏遠的鄉鎮,以及每個需要幫助的角落,確保每一個生命,都能夠得到應有的照護與尊重。在愛與關懷的初衷下,南迴行動醫療計畫繼續走下去,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徐超斌在新書影像故事中說:「我為南迴偏鄉努力那麼多年,我一直有一個期待,就是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來為偏鄉地區服務。畢竟我不可能一直活很久,總有一天會離開人間,因此期待將來有更多的人一起來投入偏鄉,不論醫療、社會福利、長照,願意為偏鄉做事、願意關心身旁所有的人,是我真的想要做的事情。」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分享:「我們要追求的『醫療平權』,不是口號,而是讓地處偏遠的南迴四鄉居民,可以透過醫療資源的整合與分配,滿足他們的殷切需求。再來則是解決醫護人力短缺的問題,我們已著手整合周邊醫護人力,變成一個醫療網絡、彼此支援。李靜蘭說:「南迴醫療永續服務」與「爭取醫療平權」互為表裏、息息相關,透過提供教育訓練課程來培育人才、正視醫護人員合理的薪資待遇,唯有同時滿足以上二項條件,才能讓醫護人力不再是偏鄉的過客。」 「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在圓夢的過程中,南迴基金會發展出適合南迴偏鄉的醫療模式,並誓言未來會更努力地讓「南迴模式」成為偏鄉的醫療典範,複製在台灣所有原本不被看見的偏鄉角落,一起迎接醫療曙光,讓「南迴模式」——始於南迴、終於環島。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為新書撰寫推薦序,讚許南迴診所帶領台灣打開新的醫療模式:「徐醫師不僅致力於提升南迴地區的醫療服務,更強調與社區互相扶持,建構彼此依存的歸屬感,真正賦權於民眾,展現全人照護精神。創新的『南迴模式』,深入社區,不局限於醫療服務,更強化照顧支持系統,以人為中心提供服務、關懷生命。」關於「南迴基金會」 南迴基金會於2019年3月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個由社會大眾勸募善款所成立的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以從事醫療事業辦理醫療機構及公益事業之目的,建立符合在地需求的醫療模式、提供南迴線及鄰近區域等居民具空間及文化可近性的醫療服務以及全人關懷的健康照護。已設立居家護理所、診所,提供居家護理、在宅醫療、定點門診等服務,串連鄰近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建構社區醫療照護網絡。推動在地人才培力,專業人員實見習,醫療人文研究等教育及學術計畫,提升就業機會,以實現地方共生、永續發展之願景。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影像故事預告精華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GAl0DWmwg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6 醫聲.醫聲要聞
金門男大生車禍休克 林口長庚團隊接力救命
「我們看到他的時候,全身插滿管線,全身都是血,叫他也沒反應……」2022年4月某一天,住在台灣本島的呂爸爸、呂媽媽接獲電話,得知兒子在金門出了嚴重車禍,不僅腹腔大出血,也已休克,正在離島的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簡稱金門醫院)與死神拔河。看到兒子從醫療專機上被抬了下來,他們一度以為自己要失去心愛的兒子,所幸在林口長庚醫院團隊的接力搶救中,呂爸爸、呂媽媽終於盼到了奇蹟。在這場救命接力賽當中,第一眼看到呂同學的是當時正輪值、派駐於金門醫院的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科主任外傷醫學會常務理事康世晴。他回憶道,當時患者的肝臟、右腎都有撕裂傷,出血也很嚴重,情況十分危急,所以當下以救命、保命為第一優先,除了先止血,也要趕緊先切除患者右邊嚴重破損的腎臟,以控制受損範圍,避免傷害擴大。此時,康世晴也當機立斷,馬上與林口長庚醫院的醫療團隊討論,並決定讓呂同學回台接受治療。團隊展現神默契,治療、溝通一氣呵成。「當康主任在金門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狀況。」患者一下飛機,馬上接手治療的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傷急症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暨外傷醫學會常務理事傅志遠,他回憶當時一聽到消息,醫療團隊就趕快協調放射科等科別,預估可能要進行栓塞治療,也要趕快準備加護病房病床,所有治療、溝通都是一氣呵成,醫療團隊彼此都了解往後的治療方向、原則,做好充分準備,並嚴陣以待。呂同學到達台灣本島,傅志遠立刻執行急救手術,讓生命跡象更穩定,再進行後續的修復、重建工作。傅志遠分析,醫治嚴重車禍傷患,往往需要很強大的團隊,治療也不是一次手術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傷患可能同時有腦出血、腹腔出血、手腳骨折等多重傷勢,治療無法一步到位,有時需要歷經多次治療、手術,才能真正復原。加護病房監測,後續修復重建,患者重回大學生活。以呂同學來說,歷經大出血的他,即使接受初步止血、急救,還是很不穩定,因此傅志遠讓他轉入加護病房,等狀況穩定再進行後續治療,此時由鎮守加護病房的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汪家正接下治療、穩定病情的重責大任。在加護病房,汪家正運用血液動力學監測儀器,監測呂同學的血管收縮狀態、血壓與心跳等循環指標與生理數值,一發現問題,便趕快介入、處理。汪家正說,當全身血液動力學出現異常,代表傷患體內有潛在問題需排除,這也讓醫療團隊在最短時間察覺異常、確認是否為水分不足或過多、血管收縮能力不好、心臟的血液輸出能力欠佳等潛在問題造成,並盡早展開救治。在過去,這些檢查需耗費很多時間,現在關鍵數據一目了然,節省了許多的時間。當呂同學轉趨穩定,傅志遠立刻進行後續修復、重建手術,手術後,在醫療團隊的照護之下,呂同學逐漸康復,也順利重回大學生活。對於呂同學的死裡逃生,呂爸爸、呂媽媽對林口長庚醫院團隊深表感激。制度健全、醫療進步,守護每一條珍貴生命。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由於衛生福利部「醫學中心或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緊急醫療照護服務獎勵計畫」(簡稱醫中計畫)與許多進階醫療儀器,例如血液動力學的即時監測等,納入健保給付政策的支持,讓不少像呂同學這樣的嚴重病患得到更多活命的資源與機會。汪家正表示,隨著政策、制度的健全與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過往可能留不住的病患,也有機會獲得生機,當看到病人被救回來,擁有正常生活,就會讓人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價值所在。康世晴與傅志遠也認為,爭取更多寶貴時間、救治更多生命,正是身為外傷急症外科團隊重要使命感所在,未來也期待離島、偏鄉民眾可以擁有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
-
2024-10-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謝長堯 抹片篩檢推手 子宮頸癌退出10大癌症
台灣30歲以上的婦女都可以免費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內有沒有引起癌變的細胞變化。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謝長堯以數十年光陰從事本土研究,證實台灣婦女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的關係,得以說服政府補助做抹片篩檢。他一手建立篩檢制度的標準流程,抹片得到正確的結果。30年來,國內子宮頸癌病人減少超過50%,並由婦女第三大癌症,到退出前十大癌症之列。謝長堯說,沒想過手上的研究會為台灣社會帶來何種影響,或是否能夠爭取政策重視。他只是心思單純的專注於當下,做該做、想做的事,努力以赴。謝長堯出生於澎湖縣馬公市,考上台大醫科,再進入熱門的台大醫院婦產科,66歲退休後,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至今。出國深造 見證縝密篩檢制度「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高,是否病毒引起?」謝長堯剛當上主治醫師,即投入基礎醫學,後來申請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W)攻讀流行病學,以子宮頸癌為研究主題。兩年研究所畢業後,他申請至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癌症研究所,學習如何推廣子宮頸癌抹片檢查,並且見識了全球最佳的子宮頸抹片篩檢中心,很受震撼。謝長堯說,該中心的抹片篩檢制度相當縝密,檢驗過程更是滴水不漏,連偽陰性的個案幾乎都不會漏掉。如此仔細蒐集的抹片每天超過百片,集中進入資料庫,可供研究使用。親自訓練醫師 建立標準流程隨分子生物學進展,德國科學家發現HPV是導致子宮頸癌的重要原因。謝長堯回到台灣後,轉為研究HPV與台灣子宮頸癌的關聯,證明台灣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與國際相同,是HPV引起,且關聯性很大,台灣流行型別以第16、18型為主。既已發現HPV是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謝長堯開始思考如何在台灣推動抹片檢查?為提高準確率,謝長堯從培訓篩檢員著手,同時鼓勵開業醫師做抹片篩檢,並建立抹片集中中心。推動抹片篩檢是辛苦漫長的過程。謝長堯從負責採檢的醫師開始訓練,他親自跑去社區,教導醫師如何精確切片,如何判讀。而為確保篩檢正確,從採檢方法到抹片製作、儲存與運送,規畫抹片單的格式等,最終建立了標準的採檢流程,全國一致,沿用至今。推廣子宮頸抹片篩檢,獲得當時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同一年也免費補助30歲以上婦女做抹片篩檢。婦女接受篩檢的意願大為提高,也提升醫療院所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的誘因。謝長堯說:「推動至今,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在癌前病變階段就篩檢出來、開始處理,不僅治療更單純、成本更低,療效也較佳」。推動婦癌專科制度 改善醫療謝長堯也是台灣婦癌專科醫師制度的推動者。從全台篩選年輕、成績好的醫師,至台北接受兩年訓練,他們再回到地方上推展婦癌專科制度。現在婦癌醫學會已有超過百名醫師參加,顯著改善了婦癌的醫療品質。在台大醫院副院長任內,謝長堯為台大醫院成立全國第一個腫瘤醫學部,將內科、外科、放射治療科整合起來,集中醫療資源,病人節省了時間,治療效率也提升。積極助弱 用資源做該做的事從醫40年,謝長堯見證台灣醫療環境變遷。在沒有健保的年代,醫師遇到經濟艱難的病患,常想辦法幫忙。為了解病人真實狀況,他與妻子搭乘公車前往病人位在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從病人家中擺設已見困難處境,得知病人是退伍軍人的妻子,的確拮据,謝長堯據實提出報告,醫院諒解,把費用結清。「我沒有什麼大志,在職務上擁有資源,就用來做該做、想做的事。」謝長堯說,行醫的每個時期,他只想著不要浪費時間、努力以赴,「現在看來,衝得很辛苦,但過程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
2024-10-04 醫聲.醫聲要聞
國產抗生素4/品質不一恐致治療失敗、增抗藥性 盛望徽:應設專法監測、分級管理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日益嚴峻,據估計,全球每年近500萬人因感染多重抗藥性菌而死亡,專家表示,除了抗生素多元程度,品質不一也會影響療效,根據國外研究,品質不同的藥物經過體外測試後,療效差異達16至23%,尤其抗生素使用通常是短時間內決定生死,若無及時給予正確、療效足夠的藥物,將提升感染者死亡風險;因此建議設立專法,增加上市前後檢測項目,並隨使用等級提高品質要求,並以優惠核價,鼓勵藥廠自行把關品質。三同藥物療效仍有變數 抗生素治療短時間定生死原則上,相同成分、劑量、劑型的三同學名藥療效等同原廠藥,但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表示,不同原料來源、製程、賦形劑,可能因有效殺菌成分含量、不純物的多寡,影響最終品質與藥效;特別是抗生素具特殊性,若無盡快給予患者精確的治療,反而會有不良後果。盛望徽舉例,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治療是從少劑量開始使用,直至藥效發揮,藥物調整時間可以容許有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但嚴重感染症患者前三天使用精確抗生素與否,大幅影響併發症、副作用、住院時間甚至是存活率,且品質差的抗生素也會增加環境抗藥性,抗藥性菌容易傳染給他人或移生在環境,造成院內感染。加強學名藥上市前、後監管 降嚴重感染者死亡風險目前原廠藥有臨床前及臨床試驗驗證安全性與療效;學名藥因上市前後無需重複執行藥理與毒性試驗、臨床試驗等,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和藥品價格,減少醫療支出,使醫療資源能有效運用,因此使用學名藥是各國考量藥物經濟下的趨勢,其品管有上市前化學製造管制、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 BE)試驗,上市後醫院內藥品監測回報及食藥署設置的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然而,盛望徽認為,目前這部分的監管力道仍不足,且一般藥物有藥品不良品及療效不等通報,可反應同一患者使用同成份不同廠牌、批號的藥品,產生的臨床療效卻不相同的情況,是藥品上市後的品質監測機制;但感染症治療實務上在前項藥品失敗之後,就會直接更換不同種類的抗生素,不適用於此,等同少了一道監管關卡。因此他建議設立專法,將殺菌能力納入上市前常規檢測項目,並規定不純物限度範圍、殺菌能力需與標準品等效,上市後再定期檢測;採取分級管理,提高高度管制性抗生素的品質要求,像是處理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藥物,如糖肽類抗生素、達托黴素等,或處理抗藥性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藥物,如抗綠膿桿菌青黴素頭孢子素、碳氫黴烯、老虎黴素、多黏菌素等的藥物,確保急重症或多重抗藥性感染患者用藥有效,減少死亡風險。「只要做好監管機制,學名藥品質也可以跟原廠藥一樣。」盛望徽表示,為鼓勵藥廠主動把關品質,應給予有品質的學名藥合理核價,尤其越後線的抗生素越要如此;同時也鼓勵醫院擇藥以品質為主,不因藥價差,選擇便宜、療效卻較差的抗生素,避免抗藥性攀升、患者無藥可用的困境。
-
2024-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寶貝的藍色世界
午後,張阿嬤由孫子陪同至會談室,阿嬤自訴2年前因胸悶、脹氣、腰骨膝蓋痠痛及夜眠欠佳等身體「甘苦」到家醫科求診,近期失眠加劇、食欲降低,轉診身心科經醫師轉介諮商。阿嬤和先生相依至3年前阿公離世,兒女皆已成家。阿公過世後,阿嬤還會去社區走走,後因跌倒行動不便,且感到聊天愈發無趣而少參與,兒女則不定時幫獨居的她採買送食。半年前,阿嬤的姊姊因病去世,她淚訴姊妹倆的故事、姊姊被送安養過程、疫情探視不便、感嘆人老不中用記憶衰退…,言語中透露,對姊姊的思念遺憾、個人的無助、人生的無意義。阿嬤是因身體不適及夜眠欠佳求診,就醫療角度來看,阿嬤的憂鬱需要專業的協助。2022年國衛院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輕度憂鬱症和重度憂鬱症盛行率分別是3.7%和1.5%;衛福部指出,台灣5%-7%老人常覺得心情不好、悲哀、孤單提不起勁,但老人憂鬱就診率只有1.3%,多數未獲適當醫療。超高齡社會將到來,認識老年憂鬱是偵測問題的開始。老人憂鬱症比起一般成年人的憂鬱更難以覺察,老年人多以身體不適來傳達情緒狀態,且其認知功能降低常被誤認為老化,尤其老人生活多以家庭為主,較難觀察到社會功能變化。就如張阿嬤,老伴走後獨居,跌傷後的不適讓疏離的生活更封閉,姊姊離世未能相送的遺憾,讓阿嬤的身心症狀明顯加劇。老年憂鬱主因1.壓力事件:老年常相伴死亡議題,親友的死亡就是壓力源,當周遭他人一一離開,易讓人產生無助甚至失去希望。2.身體脆弱:身體受阻行為將受限,可能讓原本孤單的生活更形封閉。3.孤單疏離:情緒憂懼若身邊又缺乏支持力,將使長者失去和他人連結並感到寂寞,可能加劇生命的無望。常見3策略1.衛生教育推廣:知識推廣有助民眾學習早期偵測並利早期治療,有助患者的安適,間接讓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2.培養運動或嗜好:找出適合的運動或嗜好,不僅健身也可看見個人所能,並從健康或成就感的回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3.與他人產生互動:不論是家人規律陪伴,或經活動創造與他人連結,都有助強化生命希望及意義感。
-
2024-09-24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地方名人堂【新北市】各區需求不同 陳潤秋:醫動養為主軸 政策因地制宜
新北市為直轄市之一,人口突破400萬居全國之冠,但幅員遼闊,有山有海,且醫療資源隨人口集中於地勢平緩的西半部,人口樣貌與需求不同,考驗治理模式多元性。對此,新北市衛生局推動「新北醫動養」政策,以「智慧醫療顧健康、運動營養保活力、在地安養更安心」為主軸,協助市民健康促進、疾病管理,再依地方特性調整。醫:導入智慧科技 推動永續醫療、未來衛生所「台灣醫療體系的碳足跡佔全國總排放量4.6%,是排碳大戶。」新北市衛生局局長陳潤秋說,新北市府今年4月率先全台,與轄內12家大型醫院共同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醫院督導考核也比醫院評鑑先一步將ESG納入試評指標,鼓勵醫院發展永續醫療,例如亞東醫院回收尿布重製為名片,雙和醫院回收廢棄藥罐再製成醫療垃圾袋。醫療結合智慧科技,亦能協助減碳。新北市108年起陸續建置智能衛生所,民眾透過智慧生理量測設備、智能運動設備等智慧科技產品,所得的數據上傳至雲端平台整合,AI技術分析後,再傳輸數據資料給保母醫院,不僅讓民眾養成監測習慣,也減少往返醫院的交通辛勞和碳排放、醫事人員負擔。計畫最先以樹林為示範場所,接著推廣到汐止、鶯歌、新店、五股、八里、金山、深坑等地,政策也因地制宜調整,例如林口串連新創產業,成為未來城市大數據應用實證場域;平溪老年人口比率最高,衛生所任務較著重建立失智友善社區、遠距照護。陳潤秋表示,預計119年29家衛生所皆導入智慧資訊科技,之後更將融入「衛生所再設計2.0」概念,打造「未來衛生所」。動:運動營養APP 養成自主健康管理習慣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對此,新北市開發「新北動健康APP」,民眾可輸入記錄每日飲食、運動及生理量測數據,隨時監控身體狀況,也可藉由運動等健康促進行為,獲得「健康幣」兌換商品。為提升使用趣味性,APP亦提供多樣化的運動方案,推動「處處都是運動場」的概念,吸引民眾漸進式培養基本運動習慣,增加進入運動中心的意願,例如仿效寶可夢抓寶,鼓勵民眾到公園運動打卡;規劃融入各區特色的「健康大步走」路線,像是運動指導員帶領長者在林口三井OUTLET進行北歐式健走;好友或同事間可揪團,做每日步數的小組競爭,陳潤秋笑說,「衛生局同仁都有加入競賽,我下班後也會貢獻一點。」截至今年六月,APP會員已逾47萬人,公園打卡累計逾229萬人次,上傳運動步數累計逾447億步,效果十分顯著;未來將擴充心理監測功能,照顧市民的身體與心靈健康。養:都會、鄉村在地安養 從失智做起根據統計,新北市65歲以上長者已超過75萬人,居全台之冠,然分布不均,高齡長照政策須有所調整。以失智照護為例,平溪地處偏遠,長者比例高達33.6%,其中失智症人口推估佔10.2%,意即每10位老人中,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因此新北市109年起將此區作為失智友善示範社區。陳潤秋說,衛生局積極宣導失智友善識能,提升社區居民對失智者的友善態度,減少失智症污名化,鼓勵失智者共融參與社區活動,並邀請各商圈、協會、公會及商會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必要時協尋社區內走失個案及預防走失案件。但人口數最多的板橋,鄰里較少有互動,因此以亞東醫院共照中心為核心,結合鄰里共同推動長照網絡,建立都市型失智友善社區,例如在社區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里長等在地人物亦可提出需求,共同擬定策略,並邀請其他醫療院所、藥局與銀行企業等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除了固定站點,陳潤秋表示,衛生局106年起成立全國首創的樂活健腦巴士,搭載一群職能治療師巡迴偏鄉,帶領長者進行認知促進活動,預防延緩失智失能,並至社區中發掘疑似個案,轉介給衛生所後續追蹤及就醫。衛生局也與文化局、交通局、工務局及台北捷運公司跨局處合作,改善亞東醫院周遭人行道路,包含放大指標指引、延長行人號誌燈、道路設計優化,未來也將推廣到各區。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積極作為,讓新北市112年超前達成2024失智友善777的成果,更榮獲聯合報2023年失智友善城市調查第一名,成為失智長者最能安心居住的城市。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即時線上照護 隨時醫療諮詢在最自在的地方養病安老
「遠距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國外僑胞遠距諮詢、國內視訊看診及居家照護,同樣也適用於在宅急症照護。」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智慧醫療與無牆醫院是未來趨勢,需靠科技來達成。在「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許多專家也認同,希望未來有更完整的溝通平台,給予設備廠商更多支援,不僅能提升照護品質,也能組成國家隊,輸出獨一無二的居家遠距照護經驗。衛福部7月1日正式推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大特殊情形適用對象,從原本的5種特殊情形增為10種,如急診住院病人、長照機構住民、納入健保署家醫計畫、遠距醫療併遠距照護計畫、接受國際醫療的病患等都含括其中,林宏榮說,正在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對象也適用該辦法。在宅急診醫療支援偏鄉,遠距醫療成助力。試辦計畫不僅減少在宅患者急診及住院的機會,減輕照顧者及醫療系統的壓力,也能支援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表示,功能良好的高齡長輩急性感染住院後,反而會因便當難吃、隔壁床吵雜、預防跌倒的約束等,導致營養不良、失眠,甚至出現譫妄、憂鬱、肌少症、失能,在宅急症照護恰巧讓長者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治療。而科技正是試辦計畫不可或缺的助力,林宏榮指出,遠距醫療融合親自診察、線上診療,打造「混合照護」模式(Hybrid Care),當醫師進行居家訪視後,在患者家中設置的遠距通訊與生理監測設備,相關的遠端數據傳輸至院內系統中,醫療團隊則可以透過線上照護的方式,隨時掌握生命徵象變化與病情評估,維持患者健康。醫院聯手電信業者,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遠傳電信與亞東紀念醫院的合作為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遠傳大人物」模式,結合5G遠距診療平台、IoT生理量測醫材APP,讓醫療團隊掌握患者血壓、血糖、血氧、連續心率等17項數值,並藉由AI輔助判斷病情,而大數據分析則協助長期追蹤病情,以及早預防、處理潛在風險。「居家醫療不是電信業的機會,而是責任。」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表示,遠距看診除了視訊門診,也結合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等多元的科技照顧服務模式,未來將持續與醫界攜手共進,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提供全年無休醫療諮詢,增加病人與家屬安全感。除了遠距看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也建議,目前台北醫學大學提供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醫院的24小時全年無休顧客服務Call Center經驗,讓病家隨時能打電話進行醫療諮詢,增加安全感。試辦計畫參與院所中,以居家護理所為大宗佔四成,郭亭亞認為,溝通不方便是目前醫院與居家護理所合作的最大困難,若有資訊平台,讓醫療院所、居護所人員、長照人員甚至是家屬,統一得知患者病況、用藥情形等,將大幅提升流程效率;長照領域已有類似平台,盼能應用在試辦計畫裡。居家醫療系統發展成熟,有機會將經驗輸出國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台灣領先老化嚴重的日本,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在宅急症照護,建議政府應給予醫療團隊制度支持,並邀請監測設備廠商、電信業者組成國家隊,利用健保這個最大資產,先在國內練兵,未來也能「出國比賽」。林宏榮也認為,居家醫療系統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定義產業規格與服務,若發展成熟,將來有機會輸出經驗及商模,可以搶得先機;另外,未來遠距醫療科技可能包含智慧穿戴式裝置、醫療機器人、無人機的應用等,例如印尼島嶼眾多,無人機就派得上用場;期待藉由這些遠距醫療科技的使用,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照護,甚至延伸至社區、居家場域,不漏掉任何一位有需要的患者。
-
2024-09-22 失智.長期照護
獨居又無社交,大幅增加失智風險!全台盤點獨居戶,社福資源想找到邊緣人
獨居又無社交活動,將大幅增加失智風險,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近年各縣市已針對獨居者,啟動有條件的關懷機制,如果屬於失能、失智者,主動協助安裝火警、防跌以及定時到府關懷,但目前獨居戶多屬於「戶籍在人不在」,全台廿二縣市已啟動確認獨居者實際居住形況普查,已有約半數縣市完成,並評估是否屬於「社福邊緣戶」,將資源送進獨老手中。根據內政部今年初的統計調查,僅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居住住宅數量,全國多達六十九點五萬宅,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周道君表示,衛福部多年前即開始關注「六十五歲以上獨居者風險」,各縣市只要評估該名獨居長者,需要安全關懷,就會主動協助安裝火警偵測裝置,或是有些失能的長者獨自居住,提供防跌的偵測系統,目前全台列冊收案的人數約為五點二萬人。但內政部調查的戶數高達近七十萬宅,列冊人數卻不到一成,周道君表示,獨居宅的計算方式,是以戶籍當作調查方法,台灣有許多人是「人在籍不在」,又或是「籍不在人在」,為了能確實掌握獨居戶,全台縣市在這兩年全面盤點轄內的「六十五歲以上獨居宅」,確認居住者是否真的只有一人,此舉目的在於讓資源主動送進去。過去會以為獨居者就等於需要幫助,周道君說,實際訪查後發現,獨居者不一定弱勢,獨居長者不一定就是「失智候選人」,沒有社交網絡者,才較為容易失智,此次盤點獨居戶,最希望找出「社福邊緣戶」,剛好無法申請低收或中低收者,又或是已經失能、失智無力申請身障資源或醫療資源者,得將他們找出來。以現行已完成初步盤查的縣市分析,原以為社福邊緣戶的獨居者會有很多,但卻僅有零星,甚至極少的戶別需要導入資源,周道君說,這是初期完全沒想到的結果,目前推估全台數據最快要二年後才能完成,屆時將有最完整獨老生活情況調查資訊出爐。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驗大便準嗎? 糞便潛血精準度8成
想要揪出大腸癌,到底要做糞便潛血檢查還是大腸鏡?目前台灣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免費一次的糞便潛血「定量免疫法」檢查,用糞便來進行大腸癌篩檢,最新研究證實,檢查精準度高達80%,安全又簡單,不需要限制飲食。北醫大研究 發表在JAMA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一項最新研究,針對國內逾350萬名50至74歲的民眾,長期追蹤是否得到大腸腫瘤或死亡等資訊進行研究分析,發現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即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其研究成果可為未來精準大腸癌篩檢提供新方向。此研究成果並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上。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表示,糞便潛血濃度愈高者,應盡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篩檢間隔。透過大數據分析,確定不同糞便潛血濃度對大腸癌風險的具體影響,糞便潛血濃度可以用來做更好的預防應用。這項調查可為大腸癌精準醫療提供新策略,研究顯示,低風險族群可延長篩檢間隔時間,進而減少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偽陽性、出血或穿孔等潛在的不良反應。對於高風險族群,可更精準的建議增加篩檢頻率,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同時能使醫療資源更有效配置。篩檢 明年可望放寬到45歲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大腸癌高居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要早期發現大腸癌不難,每2年一次做糞便潛血免疫法篩檢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風險達29%、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效益達35%。一般民眾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明年可望下修篩檢年齡至45歲,國健署呼籲,民眾應多加利用,提早發現病兆、及早治療。定量免疫法 只對人血反應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方便、簡單,且無侵入性,是大腸癌篩檢的重要工具。對於沒有空、害怕大腸鏡的人來說,在家就能完成樣本採集,送交檢驗即可。目前使用的定量免疫法,只對人類血液中的血紅素和球蛋白有反應,翻轉傳統「驗大便不準」的印象。糠榮誠提醒,糞便潛血檢查精準度高達8成,不過驗出陽性仍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利用內視鏡觀察大腸內層黏膜變化,發現瘜肉與癌前病灶時,可以在檢查當下直接切除或進行組織取樣。他以60至70歲為大腸癌高風險發生率的族群為例,瘜肉生長約5至10年,呼籲50歲以後應定期接受篩檢。不論是糞便潛血檢查還是大腸鏡,只要定期接受檢查,就能提升預防罹患大腸癌效果。有家族史病例,或是有肥胖、抽菸、大量飲酒、患有糖尿病者要特別注意,如果排便習慣或大便型態改變,應就醫進一步檢查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吳子鈞: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訓練肌力吃七分飽養生
77歲的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吳子鈞,是一名神經外科醫師,在1972年創立台中宏恩醫院,如今已邁入第52個年頭。之後因應社會需求,陸續創設龍安分院(精神專科醫院)、2家護理之家、2家康復之家,員工數300多人。醫院順著政策走,落實醫療分級,重視「生活化醫學」。吳子鈞是彰化鹿港人,兒時搬到台中,因父親飽受胃穿孔接受3次切胃手術的病痛折磨,因此立志要當醫師,也順利考取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即進入台中澄清醫院服務,主攻神經外科專科。當年吳子鈞看診接觸的多為中低階層病患,感受到窮人貧病難以負擔醫藥費的痛苦,立志要蓋窮人醫院協助弱勢,於是在1972年創設宏恩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約一半患者為中低收入戶或申請補助個案。為精神病患設分院2002年因為高中同學、時任台中市衛生局長林瑞欣的一句話,「中部缺精神專科醫療機構,患者只能遠送東部,仍一床難求。」吳子鈞思考當時社會氛圍,民眾不願與精神專科醫院為鄰、少有醫院願意投入,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創設龍安分院為精神專科醫院,並於2004年營運,總床數184床。吳子鈞指出,某年除夕夜,他和妻子林豐麗探視龍安分院留守的醫護人員,發現一名40歲男病友沒回家圍爐,患者說「家裡的床早就被家人丟掉了!」夫婦倆聽了很心酸,為了讓無家可歸的精神病患者有個「家」,於是在彰化芳苑購買一甲地捐給宏恩基金會,並募集善款興建150床的慢性療養機構「喜願家園」,於2018年4月營運。養生秘訣/訓練肌力吃七分飽吳子鈞一輩子省吃儉用,西裝褲、外套縫縫補補十年同一件,開的是平價的汽車。為了防跌,他每周固定抽出1小時進行肌力訓練,也因每日工作時間長,在醫院時會盡量爬樓梯或快走運動;飲食清淡,平時二菜一湯,吃七分飽,偏好吃魚、水果,喝白開水或靈芝茶,讓他活力滿滿。閒暇時,吳子鈞喜歡閱讀醫學、管理、勵志、財經等文章或報導,欣賞畫展,聽老歌及古典音樂,如世界三大男高音、奇異恩典等;也喜歡旅遊,看沿途風景、建築、招牌,還想學攝影及唱歌,但因為工作實在繁忙,每天除了睡眠外,都在看診,時間都給病人了,難有休閒時間。家庭醫師著重衛教醫院經營首要落實醫療分級,吳子鈞說,宏恩醫院屬於地區醫院,應扮演好「家庭醫師」角色,協助重症患者轉診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治療輕症患者,並著重「生活化醫學」,很多疾病是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透過衛教,讓民眾從生活中進行保健。吳子鈞指出,宏恩醫院肩負預防醫學責任,積極推動社區健康促進、舉辦健康講座,也添購高階健康檢查設備,例如肺癌篩檢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癌最新式篩檢的NBI290型內視鏡等。提供員工醫療資源醫院管理方面,吳子鈞充分授權,他認為,重點是把員工當成家人,多鼓勵員工,「員工的事就是我的事」,員工要進修、小孩升學、眷屬遇到的困難等,他都會盡力協助,並享有宏恩醫療體系看病免掛號費、住院費用優惠,讓同仁享受最好的醫療資源。行善設置喜願家園「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是吳子鈞的座右銘,「行醫助人是興趣也是工作」,他樂此不疲。執業至今,他以醫院為家,24小時待命,就為了方便看診,時間都留給病人。多年前夫妻倆投身公益,也因兒女都是醫師,經家庭會議取得共識,將全部資產投入慈善事業,不留給兒女,設置宏恩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附設「喜願家園」。吳子鈞小檔案●年齡:77歲●現職: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宏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台大農學院「植物工廠應用技術研習班」第一屆畢業●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副教授、中央健保署中區分局醫審專家(審核委員)●專長:神經外科、高階健檢、醫美、減重、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3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順安治療C肝,有700多人獲診療!61歲考博士班,擁8項醫療專科
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李順安,在苗栗縣開業45年。年輕時見到街坊、親友因傳染病病故,許多人甚至來不及長大,因此萌生從醫夢,想救人脫離病苦。從一間診所到醫院、醫療集團,李順安旗下擁有苗栗縣苑裡、台中市大甲李綜合醫院及復健、安養、診所等8個機構,醫護員工上千人,除了與台中榮總簽訂醫療聯盟合作,也將與台大新竹分院簽約合作,增加服務量能,提升醫療水平,方便海線地區民眾就醫。李順安是苗栗縣苑裡鎮人,出生於民國30年代,當年醫藥及公共衛生環境不佳,許多人因病夭折,他開始有「從醫可以救人」志向,念醫學系成了主要目標,最終考取中山醫學系。醫學系昂貴學費,全靠父母親養豬及賣稻米才能繳交;寒暑假回鄉幫忙下田耕作,練就一身強健體魄,也為日後醫師日以繼夜工作,打下體能基礎。實習醫師階段,看到親友因骨折倍感痛苦,決定選擇走外科專科。返鄉開診所 24小時服務民國68年,他返鄉開業。當時海線地區的苑裡及通霄醫療資源相當缺乏,每天早、午、晚看診,加上夜間急診,天天24小時待命,一年365天看診,並有急診、開刀及婦產科接生、住診服務,可說是全台唯一有著24小時服務的診所。他說,開業前6年幾乎不是人過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工作,每天100多位病人和每晚10幾位急診,每月30幾位接生,有時三天三夜幾乎沒什麼休息,鄉下老人家有的很早就到等著看病,還問「醫師,你怎麼那麼早起來」,他回「我昨晚一整晚還沒睡覺」。催生苗栗首家教學醫院蓋「苑裡李綜合醫院」貸款3200萬元,民國74年5月開業,當時是苗栗縣四大建築之一,每天有很多人從大甲或苗栗來求診,由於醫療團隊的努力,成為「苗栗縣第一家教學醫院」。因應人口老化,又成立「中華護理之家」服務失能及老年人口;後來也成立了「大甲李綜合醫院」,服務大甲、外埔、大安的鄉親。民國95年,李順安當選「第一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醫院組唯一的第一名,「這是有生以來最大的榮譽和肯定」。治C肝 對苑裡最大貢獻「我一生對苑裡、通霄最大的貢獻,就是治療C肝,有700多人獲診療。」他說,苑裡曾是全台C肝最嚴重地區,他所帶領的醫院團隊,挨家挨戶拜託鄉親出來篩檢,共篩檢兩萬多人,是全台灣篩檢率的第一名。李順安深知經營醫院,不能空有醫學專長,他50歲起退出第一線醫療,念醫管研究所,61歲再考博士班,65歲獲聘「台北醫學大學醫管系的助理教授」,更考過腫瘤專科,至今擁有8項醫療專科專長。「活到老、學到老」是李順安終身信念,更經常勉勵同仁「互相扶持、共同成長」,努力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善盡醫療社會責任,救人一命,就擁有無比成就感。李順安養生秘訣面對工作壓力,李順安常吃水果、喝咖啡紓壓,先冷靜努力思考,再和同仁或醫界好友討論。閒暇時,和家人到郊外或海邊走走踏青,尤其和家人共同用餐是很大的享受,得空最喜歡去日本及歐洲旅遊。李順安小檔案● 年齡:78歲● 專長: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消化外科、家庭醫學科、外傷創傷科、腫瘤專科● 現職: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陽明醫學大學醫管研究所碩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部定助理教授、台灣醫院協會理事、苗栗縣醫事公會第16、17、24屆理事長● 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定期健康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我的藥沒有效?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北印度公立醫院田野觀察紀實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七月初赴北印度拉達克進行高原醫療人類學田野工作,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城市行動,時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無論是爬坡兩步就氣喘如牛、抑或皮膚對抗乾燥且強烈的紫外線產生的過敏反應。此行中途兩次奔赴首府列城(Leh)SNM Hospital,一次為報導人的母親因急性眼疾自兩百多公里外的藏斯卡(Zanskar)送來市中心、另一次則是陪同前往探視被送至急診室的台灣國際志工學生。對於印度公立醫院醫療現場、及其中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兩次歷程提供了參與觀察(participate observation)與反思的機會。七月九日當天原與報導人拉莫師父約定好參觀正在籌備中的私人療養院,報導人來自拉達克比丘尼協會(Ladakh Nun Association),該協會創辦人Dr. Palmo本身即是一位藏醫,關注婦女權益、精神健康與安寧醫療,登記為NGO便是希望佛教與社區能更加融合,寺院中的各項活動皆開放民眾參與,參與者多為女性。Dr. Palmo說,拉達克仍舊是一個保守的父權社會,婦女在婚姻中所面對的挫折、困頓、尤其照護臨終老人成為重大壓力來源之一,這些原因促使她年前獲贈一片土地後,興起建造一座綜合療養中心(Dr. Palmo使用「healing」這個詞彙)的念頭,提供婦女喘息、調整身心平衡的處所。參觀途中拉莫師父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她的母親被緊急送來列城,在長途跋涉近十小時後,將在半小時後抵達。我詢問能否一同前往照護眼睛受傷的母親,獲允後一同跳上車。抵達SNM醫院前棟門診大樓,拉莫的大哥、大嫂及母親已在眼科門診外等待,遊牧民族的穿著、風塵撲撲的面色,母親戴著太陽眼鏡看不出受傷的狀況,但十小時的求醫路程是在台灣無法想像的「偏鄉」距離。我想起邱仁輝醫師在《挖蟲草的女孩》一書中曾提及,青康藏高原的醫師對他說:「我出門看個病人馬上回來」,而這一去便是兩天。時間與空間距離的差異是醫療重要的考量之一,台灣交通便利,經常使人忘了這一點。拉莫師父留下來陪伴家人,另一位安莫師父陪我四處走走。SNM Hospital全名為索南諾布紀念醫院(Sonam Nurboo Memorial Hospital),位於列城市中心,是拉達克地區最大的公立醫院,也是唯一的一間。院名紀念Sonam Nurboo(1909-1980),他生於列城,1930年代前往英國攻讀工程學位,是拉達克第一人,返國後旋即遇上巴基斯坦襲擊,他運用專業修築了一座臨時軍用機場,使拉達克繞過農業和工業時代直接進入現代化社會,爾後帶領建設邊境道路、入閣擔任工程、電力及事務部長,1961年獲頒國家級蓮花士勳章。院內人聲鼎沸,但自有一套系統、亂中有序,反倒不覺得擁擠,且相當窗明几淨。門診分布在一、二樓,共有十二科:泌尿科、兒童發展障礙科(Paediatric Handicap)、藏醫科/阿育吠陀科(Amchi / Ayush)、眼科、兒科、病理科與血庫、影像放射科、牙科、骨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精神科與戒癮中心(Psychiatry & De-addiction)。門診大樓一樓右側設有會診諮詢處(consultant),大排長龍,目測約有八十多人極有秩序地分成三列隊伍;左側則是藥局。由於是公立醫院,醫療費用由印度政府負擔,民眾幾乎不需付費,醫師開立的處方若醫院藥局有,可免費領取,如無,則自行到院外藥房購買。在眼科、外科及兒科的候診區域中,也發現各診療室一旁設有門診手術室、注射室,與台灣不同,這裡的病人毋需走太遠便可完成整套治療流程;機械設備亦相當完善,包括最新CT掃描、MRI、陰道鏡、內視鏡、超音波心動圖、C形臂等,都可在走廊上看見這些暗示著醫療高科技服務的宣傳海報。門診大樓的另一側是住院大樓,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個床位、中央供暖,實屬健全。該院目前在印度醫療體系中列為第二級分區醫院(Sub-Divisional Hospital)。根據印度2017年的〈國家衛生政策報告〉(National Policy Report)指出,全印度私立醫療體系掌握大多數醫療資源,占整體醫療支出之74%,且掌握全國約62.4%的病床、80%的醫師、26%的護士與78%的救護車服務。一般對於印度醫療系統的印象也多是貧富懸殊、公立醫院吵雜擁擠、水平不高,如需進一步治療,仍需去私立醫院,而大部份費用需自付。但若加上文化與社會條件,針對拉達克醫療的初步觀察則提供另一種思考面向。上文所提及拉達克女尼協會的療養中心屬私人機構,她們曾來台灣參訪慈濟,對於建立一所富含佛教義涵在其中的醫療機構深具信心。而SNM雖是公立醫院,整體管理卻有條不紊,雖然進一步資料仍需深究,但這或許也與拉達克社會的藏傳佛教文化基底有關,反映出極高的道德規範與決策準則(當然也得考慮拉達克於2019年升格為United Territory後獲注大量資源):對於「病苦」的人性(humanities)思維而非成本計算與管理,在政府負擔全額醫療費用一事上,不分拉達克人、流亡藏人或外國人皆同。醫院的官網這麼說:「我們的願景是成為本地的第三級護理醫院(District Hospital),擁有最先進的設施,以最少的轉診量治療各種疾病,並擁有最先進的研究設施,無論病人的種姓、信仰或膚色,將提供最好的醫療治療與嚴格的道德原則以及關懷和同情心的文化。」(https://www.snmhospitalleh.com/about)幾天後的傍晚時分,我正在列城的頂樓咖啡館遠眺喜馬拉雅風景、訪談流亡詩人,即將結束時接獲訊息,幾位來自台灣的國際志工學生因高山症被送至SNM醫院急診室,我隨同帶隊老師一同前往探視。急診室位在醫院後側,計程車一路長驅至底,下車後找到三名台灣學生,個個面色慘白、高燒不退,他們已接受急診醫師診斷,正坐在一旁等待打針叫號,幸而有當地拉達克友人相伴,解決語言及行政程序問題。與台灣急診室不同,這裡並無檢傷分級分流的措施,病人進來後先在急診門診室排隊、醫師依序看診、開於處方簽,一旁簾子拉起來護理師就在裡頭注射藥劑,一個接一個,並不推擠叫囂。空間上也與台灣急診室常見的開放空間不同,這裡屬於「三進式」:第一進是門診,用來確認病況,如需病床(如吊點滴)或進一步處置,便往內移至下一進,這個空間容納了大約二十張病床,用布簾隔開,如需再更進一步治療,再往內移至第三進,這裡有許小房間、房間內有不同儀器,有些正嘎嘎作響。兩位學生打完針坐在一旁休息,第三位卻遲遲不見叫號。經詢問,才知治療師(therapist)認為此學生的血壓過高,打此劑針藥不適合,因此找來第二位醫師,第二位醫師同意治療師的意見,因此和第一位醫師重新討論、把學生喚去重新量了一次血壓,又是一番等待。這裡的所有醫護人員都穿白袍,一時難以辨認誰是醫師、誰是護理人員,但看久了倒也能看出結構與系統:被圍著諮詢者是醫師,白袍較長;捧著治療盤快速奔走的是護理師,白短較短;掛著聽筒但著便服是治療師。人數比例大約是1:5:3。從今晚的學生案例及二小時的初步田野觀察,治療師扮演極重的角色,包括藥劑的確認、病床巡邏看診、以及隨時被家屬攔下問東問西。治療師與拉達克友人是朋友,我加入他們的談話,拉達克友人笑著說,治療師認為急診醫師來自德里,開的劑量適合平地大城市,但不適合拉達克,沒有考量海拔、地理環境與整體情況,充其量只是一台「開藥機器」;治療師則笑說,你們從台灣帶來的頭痛藥、感冒藥,在這裡都不會有效,你們的藥留著回去吃。我問,同樣都是Panadol,也會因地理環境不同而有不同效果嗎?治療師大笑走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生從台灣帶來的日常備藥的確完全起不了作用。我坐在牆邊的候診椅上,細細體會治療師那意味深長的笑。當談及醫療的跨文化理解時,我們經常討論不同族群、信仰、對身體與疾病的不同認知,卻鮮少思考用藥的跨文化差異。同樣的身體在不同的環境會對同樣的化學藥物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認為普拿疼適用於全世界每一個角落,今天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科學傲慢。我也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有多瞭解自己的身體呢?這群青春洋溢的學生滿懷理想、克服許多困難來到此地,卻在扺達後的第一週便辦起街舞工作坊、教拉達克小朋友最流行的舞步,劇烈運動換來的下場是需要不斷吸氧、一瓶一瓶的氧氣不斷被送進住宿,甚至有人短暫失明。接著隔天又翻越海拔5359公尺的卡東拉隘口(Khardungla pass)前往Nubra Valley,於是再度被送往醫院。一位學生自行判斷是急性高山症、緊張加上壓力在傍晚時刻忽然便癱軟不適、倒在被褥上爬不起來,工作人員緊急背著她送至急診室,檢查過後醫師淡淡地說,是恐慌症發作,學生聽及如此,笑了起來。台灣的健保便利,醫療資源濫用所見多有。拉達克公立醫院以善慈為本,醫療幾近免費,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對於在地知識的匱乏、與自我身體理解的薄弱,途增折磨,值得當代科學教育反思。最後一名學生在接受十分鐘的噴霧藥劑治療、病床休息後重新測量血壓,穩定後打了針便獲允離開,帳單各為10盧比(約台幣3元)。離開醫院時,一位躺在擔架床上的男人被快速推走、滿臉是血。臉龐稍微恢復氣色的學生問我,老師妳怎麼都沒事?我也只能笑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9 焦點.杏林.診間
太多醫師不敵誘惑成為好大喜功的醫匠!黃富源透露在良醫與名醫之間的分寸拿捏
台灣兒科醫界耆老、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黃富源,在馬偕兒童醫院設立十週年系列活動中以「寧為良醫不為名醫」為題演講,以行醫一甲子看盡的醫療現況,為社會提出忠告與建議。在良醫與名醫之間如何拿捏?醫療奉獻獎得主黃富源教授,一生投入兒童臨床醫療與重視醫學倫理,在他的眼裡,良醫的背後,存有多少堅持,名醫的光環,又潛藏多少誘惑,在良醫與名醫之間如何拿捏?影響黃富源至深的老師,是60年代台大醫學院院長兼台大醫院兒科主任魏火曜教授,當年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若未能留在醫院,多在自家開業,開枝散葉的結果也讓「火曜會」成員遍及全台。魏教授的教學與風骨,至今仍是後輩之師,廣受緬懷與景仰,他的諄諄教誨更讓黃富源一輩子難忘。黃富源表示,醫師的養成不易,多少醫師,終其一生致力投入專業領域,不論是臨床醫療與醫學研究,醫師的高專業性無庸置疑,然而,隨著醫療制度與社會環境的改變,回到行醫者的初心,唯有傳承火曜會「寧為良醫」的四字箴言,至今沒齒難忘。儘管名醫的誘惑何其多,但在魏教授的語錄中一語道破:「良醫,就是憑良心從事醫療工作,並在正當努力的工作下得到應有的報酬。」簡單一句話道出良醫兩個字背後的真實意涵,黃富源也受這句話影響至深。黃富源曾經聽過陳景松牧師說過,亞歷山大在33歲征服世界時,認為世界是平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走了一圈仍會回到原點,一生輝煌如他,但在死後,他的棺木上鑿出四個洞,將手腳都伸出來,以此告訴世人,生無帶來,死無帶去的一絲一毫。此外,盧俊義牧師也曾說過,一個人去世後,世人不會因為他的財富而懷念他,而是他生前的言行是不是足以讓後人一輩子紀念,黃富源為此也感觸良多。 太多的醫師不敵誘惑 成為好大喜功的醫匠黃富源說,太多的醫師不敵誘惑,成為好大喜功的醫匠,以多開檢查,給更多的藥,讓醫病皆大歡喜,扭曲的給付制度,讓檢查、用藥才能有收入,藏在背後的專業知識與經年來的努力不成正比。如此一來,再好的制度都不敵摧殘,讓醫療資源浪費於無形,眼睜睜看著醫療崩壞的危機發生,如果亂象不改,最終的結果只會讓全民皆輸。收了紅包 代表病人對你的感謝銀貨兩迄自穿上白袍那一天開始,黃富源認知一件事,收了紅包,病人對你的感謝,銀貨兩迄到此為止,一刀二斷,然而拒收紅包才會讓病人對你的感謝長存一生。一次門診,一個阿嬤帶著孫子來看診,阿嬤說:「若沒有你就沒有我,就沒有這個女兒,也就不會有今天這個小孫子,所以一定要帶來給您來看看。」祖孫三代情牽一世,對黃富源教授而言,白袍的魅力不過如此。黃富源早年也曾因為做手術時,因為太太擔心而向主治醫師送了一點「心意」,沒想到他非常景仰的老師竟然收下了,黃富源整整一個禮拜住院時都不甩這位醫師查房,覺得紅包文化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沒想到直到出院那天,主治醫師查房時把紅包原封不動的還給他,還說,我拿了,你的夫人才會心安,但我可是看了你的臉色一個禮拜了,黃富源當場羞愧地無地自容,這位教授同樣讓他一生懷念。有一天很漂亮的女生吵著要投訴,投訴的原因是,看診3分鐘,醫師沒有正眼瞧過她一眼,然後藥單就開好了,為了緩和病人的情緒與不解,居中協調的護理長說妳長的太漂亮了,連醫生都不敢直視妳,才讓病人面帶笑容,事實上,這位醫師真的是好醫師,但他忘了「醫病要先醫心」這個道理,雖然化解一場糾紛,但這也意味著,醫師要永遠記得,看的是病人,不是病。身經百戰的黃富源曾目睹門診護理師看到媽媽抱著小孩很辛苦,順手接過孩子的一個動作,被家長炮轟舉動具有侵略性,讓黃富源不禁感嘆世道炎涼。回歸初心,才能成為良醫「做對的事」,自然成為良醫,對於行為偏頗的醫師行為也要勇於舉發,這種行俠仗義的性格也讓黃富源日後在衛生署成立醫學倫理委員會及醫師懲戒委員會,在擔任健保爭審委員及藥害救濟委員時,看到許多醫師在看診時的動手腳、未開立收據等不符規定的作法,這些亂象如何導正,不是靠大動作的衛生政策稽查員,而是要回歸醫師的那份「初心」。臨床工作60年,看盡多少疾病生死,黃富源感念馬偕榮譽院長吳再成醫師,從不在病人面前說重話,即便病情不佳也應該就專業進行淺白的解釋,帶給病人面對疾病與治療的希望,他也奉勸醫師不要做醫療廣告,好好善盡醫師的操守,為醫療與廣告之間畫上明確的界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9 焦點.元氣新聞
8歲女童感染侵襲性食人菌!併發四肢猛爆性紫斑症 住院2個月救回一命
台南一名8歲姚姓女童今年4月因嚴重發燒2天,有感冒及嘔吐等症狀,家長嚇得連忙送往成大醫院急診,初步檢查發現女童已有嚴重低血壓、休克等毒性休克症候群,且病情迅速惡化,隨即轉往加護病房,經小兒感染科主任沈靜芬研判為感染「侵襲性A型鏈球菌」,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住院2個月後總算順利康復出院,也讓家長鬆了一口氣。沈靜芬指出,侵襲性A型鏈球菌就是惡名昭彰的「食人菌」,今年在國際間似乎有「捲土重來」增加的趨勢,日本已爆發多人感染,且衛福部疾管署近期也提醒國人注意;成大醫院今年截至目前共有2例感染A型鏈球菌,除姚姓女童外,年初曾收治一名老年人案例,恐顯示社區中仍有病菌存在。她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常見臨床表現像是咽喉痛、咽喉炎、發燒、皮疹等,少數患者會伴隨嘔吐及腹部不適,當發生意識不清、昏迷、持續低血壓、皮膚變色或出現紫斑、呼吸困難時,恐是病情發展為重症,此時若併發毒性休克症候群,病情惡化速度極快,死亡率逾50%。姚姓女童入院時,起初有呼吸急促和活動力下降,檢查後發現罹患肺炎合併嚴重發炎反應、代謝性酸中毒及急性腎功能損傷等情況,病情一度急速惡化且危急,不僅需要插管、緊急接受洗腎,甚至出現罕見四肢猛爆性紫斑症,好在透過成大醫院小兒科重症團隊、小兒感染科、小兒腎臟科、小兒胸腔外科等合作照護下,總算在今年6月重拾健康,順利出院,目前回診追蹤恢復良好。沈靜芬提到,女童因喜愛彈鋼琴及跳舞,治療過程中為改善其四肢血流狀況,避免女童因四肢循環不佳導致缺血壞死,而面臨截肢的情況,團隊透過預防及治療狹心症、心肌梗塞的「護心貼片」,做為局部血管擴張劑使用,效果良好。姚父表示,事發當時心情相當沈重、心急如焚,好在寶貝女兒順利恢復健康出院,很感謝成大醫院小兒科團隊的幫助與治療,真的非常開心,也希望未來政府能多重視小兒科醫療資源,讓醫療團隊能更無後顧之憂照顧你我的寶貝。沈靜芬也說,A型鏈球菌好發於3至15歲兒童或年長者,會藉由飛沫及接觸感染,且暫時並無有效疫苗可預防,目前治療方式主要以及時使用抗生素,透過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多數患者可在幾天至幾週內順利恢復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原廠降血壓藥、抗憂鬱劑相繼退出台灣 衛福部最新回應
一年用量高達2000萬顆的降血壓藥「Aprovel安普諾維膜衣錠150毫克」,決定退出台灣,而2019年傳出健保砍價,將退出台灣的抗憂鬱症藥物「百憂解」也確定撤出。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今年6月24日及7月31日分別接獲藥廠通知,百憂解20毫克及Aprovel安普諾維膜衣錠150毫克,將停止供貨,其中百憂解20毫克供應到今年11月,Aprovel安普諾維膜衣錠則提供至今年年底。相關資訊→藥物百科:安普諾維膜衣錠百憂解王德原說,以百憂解20毫克、Aprovel安普諾維膜衣錠來說,均有同成份、同劑型、同含量的三同替代藥品,百憂解20毫克的三同藥品還有5張藥品許可證,Aprovel安普諾維膜衣錠則有3張,因此不會影響病人,且三同藥品為國產學名藥,為國內藥廠生產,可以依需求增加產量,藥品供應沒有問題。至於藥廠退出台灣市場,恐因該藥在台灣的售價過低所致。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表示,百憂解20毫克、Aprovel安普諾維膜衣錠150毫克,為健保收載超過15年的老藥,目前已有很好的、同品質的學名藥替代,百憂解更是在全球超過40年的老藥,現在已過專利期的老藥退出市場,由相同品質、藥價較低的學名藥接手,這是國際市場的常態。戴雪詠表示,世界各國醫藥主管機關,對於尚未過專利期的藥品都給予好的價格,讓藥廠進行研發,但專利期過後,更多同品質的學名藥參與競爭,讓藥費降低,並透過鼓勵學名藥,政府將節省下來的藥費資源,再挹注到其他救命新藥的給付,各國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讓醫療資源進行有效的運用。
-
2024-08-19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做一位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自己的醫師
最近有人問我,卸下院長的職責後,我要退休嗎?我回說,如果身體及心智狀況允許的話,我準備工作到最後一天!因為,我樂在工作。他說,現在,台灣的醫療環境這麼惡劣,如何樂在工作?我回說,做一個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自己的醫師,就能過心安理得的日子!那麼,如何做一個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自己的醫師呢?醫療以助人為志業選擇醫療工作是以助人為志業,而不是一條追求名利的路徑。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對於人體及疾病都有深入的了解;且願意花時間了解病人的想法與需求;才能夠為每一位病人解決各自不同的問題。有分辨科學的真偽、事情的是非的能力,更要了解在創新科技的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不能盲從,要能夠從醫學倫理的角度,理性思辨,才能夠實踐實證醫學,減少對病人造成傷害以及醫療資源的浪費。要有友善、誠實、謙虛的人格特質:友善才能夠接近病人,了解病人;誠實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謙虛才不會自滿,就會持續充實自己;做事也會戒慎恐懼,較不易發生疏失。承認錯誤從中學習然而,人非聖賢,很難完全不犯錯,萬一犯錯時,誠實的人會承認錯誤,不會掩蓋,而能及時補救,減少對病人的傷害,較容易得到病人的諒解。謙虛的人會從中記取教訓,犯錯的機率就愈來愈少。值得一提的是,和信醫院34年來,只有兩件訴訟案,都非醫療疏失。我們不曾有疏失嗎?當然,不可能。但是,從開院的第一天,我就告訴我的同事,只要同事們小心、用心照顧病人,發生紛爭時,醫院會負起所有責任。但是,同事們要警覺,疏失發生時,要立刻通報,才能及時處理、把傷害降到最低,醫院也會對病人做適當的補償。迅速面對、妥善解決,才能減少病人及醫療人員的創傷及折磨。我期許我們的醫師,要不斷地學習,只有具備飽滿的專業知識及分析能力,才能夠為病人解決問題。我挑戰他們多用心、多用腦,用最少的檢驗、最少的用藥照顧病人。善用健保減少浪費「用最少的醫療資源,把病人照顧到最好」是每一位好醫師追求的目標。如此,不但病人滿意,醫師的成就感也會愈來愈高。則不但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自己,更對得起國家,因為,我們善用健保資源,減少健保的浪費。因此,卸下院長的職務後,我打算投入更多的時間教育年輕的醫學生、醫師,為台灣培養更多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自己、樂在工作的醫師。很多人會說,在現在的健保制度下,不衝量就活不下去,我不否認。最近在立法院不是在爭論健保是要保證「1點1元」、「1點0.95元」或「1點0.90元」,個人認為這只不過在苟延殘喘,而不是解決健保問題的處方。然而,制度是人訂的,台灣的醫師又是台灣最頂尖的菁英,我要在此挑戰青壯年的醫師們,為什麼不用你們的聰明才智去改革健保制度,為自己及未來的醫師建立一個容許大家做一個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自己的醫師的制度。
-
2024-07-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網路慮病症
【編者按】:本週邀請兩位資深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對時下網路資訊氾濫的環境,有些誇大其詞的醫學報導引起社會大眾疑惑、精神不安的現象。希望這兩篇文章可以幫忙安定人心。如果說精神疾病是身而為人的代價,那麼「慮病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我們的「智人」(Homo sapiens)先祖,因能想像未來,而能未雨綢繆,趨吉避凶。但是這豐富的想像能力,也常常成為我們煩惱的源頭。天災人禍,在所難免,但最讓我們擔心害怕的,則正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逼使釋迦牟尼拋家棄子、苦苦修行、差點餓死在菩提樹下的「老、病、死」。「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註1)。我們一生難免常會看到周遭的人不久前還生龍活虎,幾天不見,居然身懷重症,藥石罔效。「為什麼會是他,為什麼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像她這樣健康的人都會忽然病倒,我不是更危險,更有可能矇矇矓矓、不知大限之將至?」頭痛是不是腦瘤引起的?爲什麼食慾不振?心跳為什麼時快時慢?為什麼有時候會覺得喘不過氣來?我們越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就越會感覺許多來來去去、無從解釋的變化。我們為此四處求醫、做種種檢查。但是檢查做多了,必然會出現一些異常的結果。這時候儘管醫療人員認為這些差異無足掛齒,我們心裡還是難免有點疙瘩。爲求萬全,有些人不免開始四處尋求能給我們清楚的答案的「神醫」。但是既然醫師不是、也不應是機器,他們的解釋自然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這些差異讓人更混淆、更擔心,也更常去注意身體狀況的變化。長此以往,擔心變成害怕、疑神疑鬼,影響飲食、睡眠、情緒,身體的症狀也就越來越多了。由此變成惡性循環,愈陷愈深,終至無可自拔。這樣的問題,通常稱為慮病症,古今中外,隨處可見。最出名的例子,莫如莫里哀 (Moliere;1622-1673)的《無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註2)雖然還沒有客觀嚴謹的研究報告,我們不難想像,隨著網路的日趨普及,聳人聽聞、毫無實證的文章、影視報導,隨處可見,我們掉入「慮病症」的陷阱的機會,也只有越來越多。網路的資料,當然不是毫無價值。許多出名的醫學中心所製作的網站,都會提供可靠可信,「老嫗能解」的資訊。問題是即便如此,人的本性常會左右我們的注意焦點,讓我們只看到我們擔心害怕的東西。明明很多疾病非常罕見,一旦我們看到網路文章所羅列的症狀(比如疲勞、胸疼),我們很容易對號入座,越想就越害怕。這樣的病人在診間十分常見,有可能高於百分之十。他們大量消耗醫療資源,也常給繁忙的醫生帶來窮於應付的無力感。這一部分源於現代醫學與一般民眾認知的差異。當代醫學的突飛猛進,讓醫師越來越將注意力聚焦於特殊疾病的診斷,一旦病人的症狀無法用現有的醫學知識來理解時,就容易忽略病人的症狀依然存在、依然讓他們不安的事實。其實慮病症的病人也各有其不同的類型,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醫病溝通、關係良好,許多病人也還是能夠接受他們的憂慮可能與生活壓力及身心問題有關的說法,從而得到合適的治療。至於更為嚴重的慮病症患者,如果我們記得就如人生的各層面,醫學也永遠離不開「不確定性」的陰影,我們應該也會對他們對「無常」的恐懼,有比較多的理解與同情。參考資料註1:永嘉玄覺禪師(AD 665-713)參訪六祖慧能(AD 638年—713)時所說的第一句話。註2:十七世紀最出名的喜劇作家,幾乎一生都在與肺結核糾纏,但仍然創作不休。他在最後一部戲劇《無病呻吟》裡親自上陣,扮演身罹嚴重慮病症患者,在第四場公演落幕時大量咳血,不支倒地,當夜身亡。延伸閱讀2024/7/29 網路慮病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7-27 醫聲.Podcast
🎧|【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1】照護體系走回頭路?老人國來臨 社區醫療成照顧長輩起手式
台灣明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亦即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老人,依國健署調查,高達七成的長輩有2種慢性病,5成有3種以上,在健保財務困窘之際,老人又這麼多的情形下,該怎麼辦?台大醫院副院長黃國晉指出,衛福部重新推動社區醫療群,希望以人為本的照顧模式,從基層醫療院所先擔起初級預防治療的責任,目前約有600萬人加入社區醫療群,經數十年來的統計,發現有加入醫療群眾進行癌症篩檢及預防保健,疫苗接種、及成人健檢都比較高。🎧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老人慢性病纏身 分科看診走向全人門診黃國晉指出,過去數十年的醫學發展,分科愈來愈細,但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慢性病愈來愈多的情形下,以人為本體來治療照顧才是解決方式,一般科的醫師其實都可以照顧病人,因此就有了家庭醫學科的訓練,內容包括內外婦兒科,加上預防保健全人醫療的訓練,因應高齡化社會,近年更加入安寧療護,就是希望一個人從初生到墳墓都能照顧到,大小問題都能得到初步的診治,就是我們希望的家庭醫師。為何從分科看診又走回頭路,心臟病就看心臟科,糖尿病看新陳代謝科,現在又走回一個醫師負責個人的整體健康,原因在於老人慢性病集一身,重複用藥、看診,不只浪費健保醫療資源,病人及家屬三不五時得往不同科別看診,耗掉太多社會成本,整合門診及以全人照護的須求再度響起。由於目前接受過家庭專科醫師訓練約一千人,加上基層診所的醫師整體約六千名,是不足以照顧全國民眾健康,因此,政府一直在推動社區醫師群,但民眾可能會擔心平常看診的若是耳鼻喉科醫師,有辧法治療腸胃炎嗎?黃國晉指出,目前希望以五個醫師為一個群,這個群裡須要有一位是內科或家庭醫師科,這方便群內的醫師小轉診互相支援,另外,最主要要有區域醫院以上的大型醫師可以當後送醫院,當病人有急症或重症須轉診時有綠色通道可行通行。這也是在家庭醫師不足的情形下,可立用社區醫療群達成家庭醫師的目標。社區醫療群600萬人 癌篩成人健檢效率較高從SARS起政府就推出社區醫療群,也強調家庭醫師制,但因民眾看診習慣未改變,不能算是成功的制度,後來又有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等品質照顧網絡,黃國晉表示,目前加入社區醫療群的民眾約600萬人,約兩成的民眾加入,經過二十多年的資料統計,有加入者進行癌症篩檢、成人健檢、預防接種都比未加入者來得高,這也顯示,這種有制度結構式擬家庭醫師的制度,可以發揮健保照護的功能。至於何謂是好的家庭醫師,黃國晉認為,你信任的醫師都可以是你的家庭醫師,而民眾也可以善用社區醫療群,醫療群也會提供諮詢電話,方便民眾遇到難題可以求救詢問。【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延伸閱讀:【系列-2】30歲糖友胰島功能退化如老人,大家醫計畫協助力挽狂瀾【系列-3】以為大餐引發血糖失控,奇美醫院生活型態整合門診揪出元兇黃國晉小檔案現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經歷:新竹臺大分院副院長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 博士臺灣大學高階管理商學組 碩士(EMBA)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王柏云音訊剪輯:閻廣聖、陳函腳本撰寫:蔡怡真、王柏云音訊錄製:王柏云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