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醫療資源
共找到
679
筆 文章
-
-
2022-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曝三個台北「防疫黑數」故事 何美鄉:這些是「好黑數」
「確診黑數」可能來自檢驗數量不足、感染者不願做檢驗,若黑數過多可能感染更多人導致疫情擴大,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在臉書上分享了三個「台北人的故事」,認為這些人在之前嚴格的防疫標準下都是所謂的「防疫黑數」,但因為滿足了某些條件,他們全都成為了「不佔醫療資源的好黑數」。何美鄉貼文說,第一位是在居家隔離中生病,生病第一天挺難受,全身痠痛頭痛不已,若是輕症也是「很難受的輕症」,吃了清冠一號後表示「第三天就舒服多了」。朋友的LINE群組紛紛道賀他「跨過人生一大門檻」。第二位是個超級阿媽,已經80好幾,家中3代同堂。兒子媳婦、孫子、孫女四人都先後確診在家康復,而她和先生竟安然過關沒被感染,快篩也「一條線」,因此也沒去做PCR,且運用3+4的隔離新制快速解隔,也讓何美鄉讚嘆「台灣防疫成效是人民素質作為強力後盾」。第三位是爬山的70多歲女性,爬山的朋友確診,還曾一起吃飯。兩天後出現打噴嚏跟鼻塞症狀,快篩陰性,也沒做PCR,但仍每天進行自我監控。何美鄉說,這三個故事有個共同點,以之前的標準來看,他們都是所謂的「防疫黑數」,要是再早幾個星期,「他們肯定會被匡列,被PCR、被放進檢疫旅館,也有可能貢獻了部分台灣的確診數字」、「但現在他們都自我隔離,可能也默默的貢獻了社區防疫安全,但卻不佔用任何醫療資源。他們被我歸為「好的黑數」。許多網友也分享自己的類似經驗「我家人也是,一有症狀或接觸確診者,連快篩都免了,就在家關幾天」、「有一點症狀跑去買快篩或去診所看診,對別人也是風險,既然輕症就在家隔離幾天,吃好睡好就好」、「我身邊真的有很多這種黑數例子,從原本的恐慌到後來的釋懷,如果少了恐慌恐懼,人與人之間不是相互貼標,而是互助,這會是ㄧ個好的良善循環」,但也有網友持相反意見,認為「防疫黑數」可能造成更多不知名傳染鏈,對低抵抗力族群造成極大風險。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0+7上路!居家隔離幾乎解禁 專家憂染疫暴增
國內疫情嚴峻,昨新增六萬一六九七例本土個案、一四八例中重症個案、廿九例死亡個案,但指揮中心仍宣布今天零時起實施「○加七」居家隔離新制,確診者同住家人如打滿三劑疫苗,且快篩陰性,即可免隔離,採七天自主防疫,但因無任何查核機制,幾乎全面解禁親密接觸者居家隔離管制。國高中生7天自主管理免到校國高中生不適用「○加七」居家隔離措施,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者同住家人若是國高中生,七天自主管理期間仍需待在家中,不可到校上課。不過指揮中心昨晚表示,如果五月底國高中生接種完三劑疫苗,即適用新制。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在擴大防疫會議指出,為兼顧經濟並使民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政府持續放寬防疫措施,並力求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與高風險族群,且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對象從關鍵設施、醫護人員,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整個社會向正常生活再邁出一步。不過,專家學者認為,「○加七」是邁向流感化必經的階段,但重點是「實施的時間點」,如今疫情持續往高峰走,此時放寬居隔條件,染疫人數勢必暴增,對緊繃的醫療量能更是雪上加霜,未來隨確診人數增加、重症人數增多,會加重醫院負擔。29死16人未接種 逾百歲最高齡國內已連續五日本土病例突破六萬例,死亡個案也隨之增加,昨天新增廿九例死亡個案,僅一人沒有慢性病史,其中十六人未接種疫苗。截至昨天為止,這波疫情累計二四四人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天死亡個案中,最年輕者為廿多歲男性,罹患神經肌肉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未接種過疫苗,病程約一周,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最年長者為一百多歲女性,有糖尿病及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染疫後出現呼吸衰竭過世,為疫情迄今最高齡死者。另外,長照機構住民及洗腎病患等染疫人數增加,指揮中心向默沙東藥廠追加訂購十萬人份口服藥物「莫納皮拉韋」,昨先到三點五萬人份。羅一鈞表示,「莫納皮拉韋」與其他藥品的交互作用較少,優先用於長照機構、洗腎中心,並適用於管灌患者。逾65歲篩陽 經醫師評估可用藥為加速高風險長者及時使用口服抗病毒物,預防中重症並減少死亡人數,陳時中昨宣布,明天(十八日)起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快篩陽性,可攜帶快篩檢測卡匣,就近至醫療院所、衛生所或透過遠距門診醫療,經醫師協助評估確認即視為確診,若醫師認為符合輝瑞抗病毒藥物(Paxlovid)用藥規範,即可直接用藥。快篩實名制實施已超過兩周,售出超過三千三百萬劑,陳時中表示,將視第一輪是否已達到滿足點,評估這兩天販售情形後,考慮下周起第二輪販售。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蘇貞昌:確診同住家人打滿三劑疫苗擬免居隔
行政院長蘇貞昌院長今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出,為兼顧經濟、並使民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政府持續放寬防疫措施,力求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與高風險族群,也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的措施,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相關防疫措施的條件丶配套與細節,由指揮中心在下午記者會中統一說明。指揮中心指出,全球疫情近一周略有回升,各國因檢測量縮減而可能有低估病例數的情形,國際傳播風險仍大,另鄰近多國因放寬防疫措施及假期人流增加,有發生疫情回升情形;而國內疫情進入廣泛社區流行,病例數快速增加,全國傳播風險為高,推估疫情將進入高峰期。指揮中心表示,4月26日縮短隔離天數後,國內確診輕症與無症狀高於99.7%、死亡率約為萬分之3,鑑於這段時間以來,65歲以上長者疫苗覆蓋率已高於七成,經評估疫情發展並與縣市會議討論後,對再鬆綁現有防疫規範已有共識。指揮中心表示,經評估可將目前關鍵設施與醫護人員已實施的「三劑快篩陰性免隔」措施,擴及適用一般民眾,讓曾完整接種疫苗(施打三劑疫苗)者,可免進行居家隔離措施。指揮中心指出,自5月5日以來,已在住宿型長照機構發生群聚感染時,實施快篩陽性即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的作法,施行後頗有成效,也可將之擴及快篩陽性之65歲以上長者,讓快篩陽性長者們在實地或遠距視訊診療後,由醫療單位開立相關藥物或口服抗病毒藥物,爭取用藥時效。蘇貞昌表示,政府持續整備物資、密切觀察各項數據變化,進而即時動態調整相關防疫措施,讓整個社會逐漸適應與病毒共存的生活。蘇貞昌表示,目前雖然尚不能一步到位,與許多國家一樣立刻免除居隔與邊境管制,但為兼顧經濟並使民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政府仍持續放寬防疫措施,並力求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與高風險族群,也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的措施,從關鍵設施、醫護人員,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可讓整個社會向正常生活再邁出一步。此外,蘇貞昌說,對於快篩陽性即可在醫師診斷後開給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措施,此一作法日前已在住宿型長照機構發生群聚情形時施行有成,請指揮中心參照過往相關經驗,原則上可將此措施擴及適用到其他高風險族群。
-
2022-05-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居家隔離大補帖/居隔再鬆綁!「快篩陽即確診」擬擴及全民
輕症確診者愈來愈多,許多縣市已啟動居家照護,確診者及同住家人在符合條件下,即可在家進行隔離。但隔離在家需準備那些東西?居家隔離產生的垃圾照平常方式處理嗎?臨時不舒服要就醫怎麼辦?《元氣網》為網友整理「輕症居家隔離大補帖」,如果你不小心確診了,或身邊的人確診了,臨時被通知要居家隔離,大補帖幫你做好萬全準備。【更新時間:2022/05/23】【症狀篇】|【快篩使用】|【居隔及解隔】|【居隔必備物品checklist】|【居隔生活照護篇】|【確診者經驗談】|【免疫力篇】|【疫苗與藥物】|【雲端支援及防疫資訊】|【居家免費Live課程】|【症狀篇】Omicron有哪些症狀?過來人真實經驗告訴你新冠新病例數每日暴增中,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立即成為確診和居家隔離者支持取暖的熱門社群,至今已有超過三千位朋友在此互相打氣、交換經驗和訊息,自動產生學長姊制提供解答,成為Omicron肆虐下的大規模病友暖心支持團體。>>【看詳細】疫情累計5童腦炎重症 八大前驅症狀要注意Omicron在成人造成的症狀比Delta輕,重症及死亡的比率都比較低,但是感染人數暴增,總住院人數有增無減,且在兒童的確診個案數以及住院的個案中新冠病毒陽性的比例是大幅上升,代表Omicron相較於Delta或更早期其他的病毒株,更容易傳染給兒童。>>【看詳細】【快篩使用】公費及自費快篩試劑取得管道>>販售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之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名單>>可購買快篩試劑機構快速查詢>>公費快篩試劑【全台619家診所完整名單】>>自費快篩試劑【食藥署核准專案製造快篩試劑名單】唾液快篩開賣!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鼻腔快篩會讓受測者較為不適,尤其孩童更難以採檢,只是唾液快篩在準確度上稍低。以下《元氣網》針對唾液快篩與鼻腔快篩在使用方式、準確度、優缺點等方面做比較,提供大眾另一種自我篩檢的選擇。>>【看詳細】「快篩陽即確診」擬擴及全民 原鄉離島先納入指揮中心放寬新冠肺炎病例定義,針對居家隔離、自主防疫、檢疫者採用快篩陽性檢測陽性,並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三類人染疫風險高,確診相對沒有疑義。>>【看詳細】快篩結果陽性怎麼辦?詳細通報流程 【居隔及解隔條件】蘇貞昌:確診同住家人打滿三劑疫苗擬免居隔為兼顧經濟、並使民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政府持續放寬防疫措施,力求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與高風險族群,也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的措施,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看詳細】職場學校出現確診者 可依「3原則」恢復職場運作指揮中心宣布5月8日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取消「職場同事」及「學校同學老師」等,針對這一類對象不會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而是要求各機關、機構單位出現確診個案時,依其「持續營運計畫」採取「自主應變措施」,讓民眾可以正常工作。若單位中出現確診者,其餘民眾依三大原則進行風險評估,包含是否為在適當防護下曾於24小時內15分鐘接觸,被視為「高感染風險者」、有無症狀、是否已完成新冠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看詳細】居家隔離、自我健康管理,有什麼不同?【居隔必備物品checklist】居家照護 6項藥品你準備好了嗎?藥師公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疫情期間社區藥局除提供送藥到府的服務外,疫情期間,包括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藥、電解質補充劑、體溫計、血氧計和維生素B、C等都是家中常備藥品品項。>>【看詳細】居家隔離 4大類物品清單本土確診案例急速增加,新北市已優先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在可能居家隔離前,請檢查以下居隔所需的四大類物品清單。>>【看詳細】【居隔生活照護篇】居家隔離 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看詳細】居家照護期間如何就醫?陳時中表示,考量本土疫情升溫,為確保民眾於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或確定病例於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相關醫療需求必須往返醫療機構時,可以及時前往,因此放寬相關規定。>>【看詳細】羅一鈞:口服藥物有風險因子才需開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很多確診者以為都要用抗病毒藥物,65歲以上發病五天內輕到中度症狀,沒有用氧氣治療可以使用,但未滿65歲者,需要具有以下13個特別的重症風險因子之一,才有符合開藥的條件,否則不需要開立藥物。>>【看詳細】清冠一號全台大缺貨 這裡看得到全國診所庫存數量「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中醫師公會秘書長蔡三郎指出,居家隔離、確診或高風險民眾,可透過22縣市公會名單,電話詢問如何進行線上中醫診療,並可媒合1千多家《確診者居家照護視訊診療中醫院所》進行線上掛號看診,或者《衛生局指定之一般視訊診療中醫診所》,進行看診或開立清冠一號服用。>>【看詳細】居隔期間產生的一般垃圾怎麼處理?居家隔離/檢疫期間,民眾不得自行外出丟垃圾。所產出之垃圾(含使用過的口罩等)均先妥善收集,暫時貯存於家中,並依下列方式處理:(1)居家隔離/檢疫期間若有丟棄需求,因民眾可能成為COVID-19 的感染者,故採感染性廢棄物的標準處理,須先向當地環保局連繫。(2)於居家隔離/檢疫結束後,因民眾已排除為 COVID-19 疑似感染者,居家隔離/檢疫期間產出而未丟棄的垃圾,可依一般廢棄物處理。>>【看詳細】【確診者經驗談】確診心情只有確診的人才懂 居隔日記讓你同理確診者的徬徨元氣網在保護當事人個資等前提下,將嘗試把群裡可供新進居隔確診者的訊息,陸續依主題不同做一整理,希望在這個專欄裡,幫大家記下無數滿是善意的抗疫經驗,及許多可能難再重現的生命重要片段。雖然數千人彼此不相識,但或能藉此讓過來人幫助未來人,並留下另類的台灣抗疫日記。>>【看詳細】確診後感受惡夢的開始!確診者忠告:染疫前你該做的3大準備「確診後,才發現通知確診的相關行政系統幾乎癱瘓,深刻感受是惡夢的開始。」帶著沙啞的嗓音訴說著確診的故事,她是卅多歲的小咪(化名),在確診第6天接受採訪。>>【看詳細】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畏寒、發燒、頭痛等症狀如同加強版宿醉當Omicron崛起時,兩條線早晚要來的,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而已。上周一,老婆開始有感冒症狀,雖然快篩結果是「陰性」,但隨著症狀愈來愈嚴重,當時深覺恐難倖免;果然,周三再次檢驗,萬惡的第二條線就浮現了。而我則是僥倖地仍只有一線。根據澳洲政府規定,我們必須自主上報陽性檢驗結果,接下來所有的家戶成員,也就是我們兩人都得自行居家隔離七天,不得外出;這不難,難的是我們仍得採取所有可能的彼此「隔離」措施,這就比不可能的任務還難。>>【看詳細】【免疫力篇】避免感染新冠 專家建議戒掉6個破壞免疫力的習慣預防新冠肺炎,除了繼續拚疫苗注射率,保持自身免疫系統強大,是對抗病毒、預防重症的關鍵之一。專家提醒,有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削減免疫力,以下是六個要避免的問題。>>【看詳細】輕症居隔在家怎麼吃?營養師建議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營養照護是戰勝病毒的重要癒後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熱量、高蛋白、充足水分攝取」,這飲食3關鍵將有助新冠確診者康復。>>【看詳細】【疫苗與藥物】清冠一號缺貨怎麼辦?中醫提供另外三種防疫替代選項專家建議,台灣清冠一號已供不應求,建議民眾若想預防染疫,可請中醫師評估,依個人狀況開立傳統水煎劑,不需與確診者爭用清冠一號。>>【看詳細】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關鍵!一表比較抗病毒藥物「輝瑞」、「默沙東」「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毒共存及減輕確診者恐慌的最重要解方,政府必須不惜代價使命必達。」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多次強調,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的重要關鍵。>>【看詳細】兒童打BNT或莫德納哪個副作用比較高?Q&A一次看懂常見疑問指揮中心已開放十二歲以下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然而許多家長對於兒童接種新冠疫苗仍有疑慮。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顏廷聿及教授張鑾英針對家長常見問題提供詳盡解說,元氣網整理部分內容提供家長參考。>>【看詳細】開放65歲以上打第4劑、免疫低下族群第5劑指揮中心宣布65歲以上長者可開放第四劑施打,但卻沒有列入醫護人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根據4月14日統計,目前有60歲以上確診中重症是2位,65歲至69歲有5位,以65歲以上民眾發生中重率較嚴重、機會較高,經專家考量以65歲以上開放第四劑施打,免疫低下族群可追加至第五劑。>>【看詳細】【雲端支援及防疫資訊】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預防性停課,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也不可申請防疫補償。>>【看詳細】>>防疫補償辦法Q&AQA/防疫險理賠,沒居隔書要如何申請?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沒有診斷證明沒辦法理賠,還在為這個傷腦筋」、「現在到底會不會再補發居隔書?沒有居隔書如何向公司請假、申請理賠?」「申請保險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醫師診斷證明書、健保快易通也可以嗎?」>>【看詳細】居家隔離各種問題找誰問?各縣市快篩查找、防疫單位電話統整本土病例連日來每日攀升,居家隔離人數大增,對快篩民眾也對居家照護的政策及各項問題仍多所疑問,如各縣市居隔問題能找誰、家用快篩哪裡買、社區篩檢站在哪…。整理各縣市防疫資訊,幫助大家在最快時間找到自己所需的訊息。>>【看詳細】防疫相關APP.健保快易通APP:可查詢公費疫苗接種記錄、申請數位健康證明。>>【看詳細教學步驟】.健康益友APP:使用APP可透過網路系統直接看診、拿處方,並有藥師送藥到宅服務。>>【Google Play下載】、【App store下載】.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便利民眾查詢並隨身保存疫苗證明,以備查驗之需。>>【連結網址】.台灣社交距離App:透過開藍芽和產生隨機ID進行比對,在每個人、每天、接觸的人於一定範圍活動超過二分鐘內,就會收到相關接觸者的比對通知。27日起已取消實聯制,以新版社交距離APP取代。>>【Google Play下載】、【App store下載】.https://sms.1922.gov.tw/:查詢自己有沒有被疫調。.「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被隔離不用慌,加入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分享照護經驗!>>【下載連結】【居家免費Live課程】不慌不忙Live課: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隔離者?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確診每日破千例,各縣市也已陸續啟動輕症居家照護,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邀請各領域專家透過情境來告訴大家,立即登入了解如何為即將到來的輕症隔離預作準備!>>【立即登入3堂Live課】隔離在家的自主課:專家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居家處方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提供最貼近居家隔離生活的飲食、運動、解壓、用藥安全課程,如長期在家一定會遇到的肩頸痠痛問題、飲食如何舒緩身體的不適、無法外出的情緒調適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登入看居家處方包】
-
2022-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綠色通道難補人力缺口 專家促設兒童專責醫院
指揮中心五月十三日宣布,將於全國卅五家醫院設置學齡前兒童就醫綠色通道,降低急重症幼兒死亡風險,但十四日清晨就發生基隆兩歲確診男童死亡案例。兒科專家表示,約有兩成確診兒童必須住院治療,百分之四病情嚴重,需住進加護病房,最近確診人數暴增,染疫幼兒變多,綠色通道雖可疏導人流,但無法解決重症兒童病床不夠等問題,建議規畫兒童專責醫院。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昨天在防疫記者會表示,醫療量能尚充足,北部各大醫院都有二位數以上空床。對此,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直言,關鍵問題是人力不足。陳亮甫說,雙北地區醫療資源確實已接近滿載,主要原因還是人力問題。許多醫院原本回報空床,但因為病房集體確診,沒有人可以照護,因此即使有空床也無法開設。另外專責病床並不會再區分小兒與成人,但兩者照護專業不同,醫護若確診,原照顧成人的專責醫護也無法立即銜接。台大院方表示,兒童加護病房維持滿床狀態,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兒童專責或加護病床較為特殊,連台大兒科也只能拿出兩、三張加護病床,新生兒科更只有一張加護病床。台北馬偕表示,各家醫院都有同樣問題,很多醫護人員自家小孩確診,得回家照顧小孩,人力大受影響,連帶影響收治量能。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近幾年來,國內兒童重症醫療資源持續萎縮,承平時期還可應付,但目前疫情爆發,重症兒童病床勢必不敷使用。夏紹軒建議,考慮規畫兒童專責醫院,徵召退休護理人員投入門診及篩檢站,專心照顧重症病人。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急診有幾種轉診網絡,在區內轉或跨區轉,屬於「協調制」,即使運作順暢,也得花上三、四小時。但現階段重症兒轉診應改為「輪流制」,每天指定某家區內醫院為值日生。
-
2022-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基隆2歲確診童不治 醫籲家長掌握兒童ICU醫院名單自救
國內出現第2名染疫兒童重症不治,家長心慌慌,兒童科醫師提供自救方法,建議提前掌握設有兒童加護病房(ICU)的醫院名單,此類醫院即使當下無空床,但平時多有完善轉院管道,減少等待時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延燒,基隆出現一名2歲男童染疫,地方聯繫5家醫院均無兒童加護病房空床,最後轉至台北榮總急救仍宣告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說明轉院聯繫6小時過程,醫院急診都有妥善處理,沒有延誤治療。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未滿10歲兒童重症病例共有5人;中症個案部分,2人為10歲以上兒童,未滿10歲兒童中症病例則有10人。至於2歲以下死亡個案共有2人,分別為4月19日新北2歲男童,以及今天指揮中心證實的基隆2歲男童。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今天晚間告訴中央社記者,由於台灣近年少子化、公衛進步,兒童感染重症減少,所以兒童重症醫療人力、設備真的不夠。面對這一波COVID-19疫情海嘯,各醫院兒童負壓重症醫療資源偏少,夏紹軒表示,資源調度本來就需要耗費時間,病情其實可能被延誤,呼籲中央因應這一波疫情有必要建立相關調節平台;至於兒科人力不足之處,建議仿照去年招募退役護理至社區採檢站,以利在臨床訓練過的兒科護理師回防。面對兒童重症人數可能增加,家長也希望「超前部署」。夏紹軒說,多數家屬可能不知道哪些醫院可收治重症兒童,建議家長可預先掌握相關名單,有兒科醫師看急診、兒童加護病房的醫院,平時對於處理重症較有經驗,即使當下沒有空床,平時可能都有醫院之間的轉院管道,可以適當處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科主任李嶸指出,以林口長庚醫院為例,兒科急診科與桃園、新竹及苗栗醫療機構結盟,建立溝通網絡,簡化程序,各醫院可自行整合資訊;衛生局調配是分區調度,就近轉送為主,如果沒有空床,才會跨區、跨縣市。除加強衛生局調配,李嶸也呼籲家長加強留意兒童病徵。外界關注是否可能重症兒童「北病南送」,將北部確診個案較多的熱區確診重症兒童,送往醫療資源較充沛的中南部。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認為,對於重症兒童而言,送太遠也不容易,中央應儘速籌劃後備能量,建立整合平台。
-
2022-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基隆2歲童逝指揮中心稱病床夠? 醫師工會:關鍵在人力
基隆市2歲林姓確診男童高燒42.4℃,問了5家醫院都難收治,最後轉送榮總仍不治死亡。外界質疑醫療量能已不堪負荷,但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在防疫記者會表示,醫療量能尚充足,北部各大醫院都有2位數以上空床。對此,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則直言,關鍵問題是人力不足。羅一鈞表示,醫事司每天掌握專責病床數量,兒童專責病房有221張空床,北部各大醫院都有2位數以上空床,除了兒童專責病床也可使用混和型專責病床,全國有3089張混合專責病床,專責加護病房北部還有6空床、369混合空床。陳亮甫則表示,雙北地區醫療資源確實已接近滿載,主要原因還是人力問題。許多醫院原本回報空床,但因為病房集體確診,沒有人可以照護,因此即使有空床也無法開設。另外專責病床並不會再區分小兒與成人,但兩者照護專業不同,醫護若確診,原照顧成人的專責醫護也無法立即銜接。另外,他也表示,中央提供的是全國統計數字,看不到地方狀況。而且通常轉院需要通過急診,然而現在急診狀況嚴峻,堪比加護病房。陳亮甫說,由於病房降載或是太多醫護確診而無法開設,導致許多病患滯留在急診,形同加護病房。急診無法收住院,便必須「1通電話、1通電話詢問是否可以轉院」,而結果就是常常碰壁。加上現在許多醫護人力還需要支援大型篩檢站和疫苗施打站,民眾也無法保證接受完整治療。不過陳亮甫也呼籲,盼社會大眾了解醫療的現實與目前資源的限制,勿苛責孩童轉院過程中無法收治的醫療院所,能夠體諒第一線的難處。
-
2022-05-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又傳幼童確診重症亡 兒醫分析綠色通道無法解決的問題
基隆市2歲男童確診,5月13日晚間高燒至42度,送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但醫院無兒童加護病房需轉院,衛生局協調過程中,四家醫院都因沒病房而無法收,最後由台北榮總收治,但搶救無效,孩子過世。諷刺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5月13日下午宣布,今天中午35家醫院設置學齡前兒童就醫綠色通道。為什麼有綠色通道,仍無法避免不幸重演?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近年因少子化、預防接種減少傳染病重症,兒童重症醫療資源持續萎縮,原本就只夠應付承平時期,現在兒童專責是「開幾張就滿幾張」,高峰未至就已經不夠用了。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截至5月12日,0至9歲確診個案已達到6萬人,10多歲個案也有5.3萬人。夏紹軒表示,從各國文獻可看到,確診孩子有20%需要住院,4%會需要加護病房,現在分母一大,就算有綠色通道可以疏導急診人流,但重症兒童住院的病床不一定還是不夠。「現在比較擔心的是,確診高峰還沒有到」,夏紹軒說,重症高峰又會比確診高峰晚一到兩周,到時候一定會發生很多重症病人沒有地方可去的情況,「成人醫療資源沒有兒童缺,都已經這麼困難,更令人擔憂重症兒童的處境。」「重症兒要住院難找床,出院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下轉單位,床位輪轉率變低,形成惡性循環。」夏紹軒舉例說,先天肺部缺陷、心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的孩子,就像有多重共病的成年人一樣,發生重症就不容易好轉,住院時間比較久。夏紹軒表示,有些孩子氣切、使用呼吸器,平時就需要天天拍痰、抽痰,這些促進肺部清潔的必要動作,都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有傳播疫病的疑慮,因此這些孩子確診後特別需要負壓隔離病房,狀況穩定後,也可能無法立刻回到原本的呼吸照護病房。現在該如何應急?夏紹軒說,政府可應規畫兒童專責醫院,再則可徵召退休護理人員投入門診及篩檢站,讓更多線上醫護回醫院照顧中重症孩子,這兩點是短期可做的;長期來看還是要回到根本,面對兒童重症資源持續萎縮的問題。
-
2022-05-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醫病關係」。一位醫師寄來的文章,引發了這系列。他敘述在疫情嚴峻之下,住院病人缺乏親友的探視,醫師也減少了與家屬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一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而喪生。他決定到離醫院有一段距離的病人家鄉,對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作者語重心長地道出,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和病人家屬溝通。另一位急診醫師認為新冠肺炎隨著Omicron傳染力轉強,但病情的嚴重度顯然較低,醫療政策不得不擔心,如果大流行之下,所有染疫病人都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就診,其他病情嚴重的病人將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緊急救治,因而呼籲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體諒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照護癲癇病人多年的專科醫師,則應邀分享她多年來為癲癇病人所做的努力,包括「遠距醫療」,如電話、視訊可以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醫病之間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感謝她適時地分享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在照護病人的方法也能與時俱進,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癲癇是一個慢性的疾病,大部分的病人都需要長時間的服藥,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回診,跟醫生回報他的治療效果、用藥問題或安排追蹤檢查,在平常穩定承平生活之下,醫療系統正常運作時,癲癇病患的照顧大部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比較大型的災難、流行病出現的時候,癲癇病人的持續性照顧就會受到挑戰。2003年 SARS 肆虐台灣時,癲癇病人不敢到醫院,造成斷藥,因而癲癇發作增加;10年前日本311大地震的時候,東北地區包含岩手宮城幾個縣的癲癇病人,特別是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居民,馬上就面臨到沒有藥物、就醫困難的問題;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也讓癲癇的照護出現了很大的一個危機;最近的俄烏戰爭在戰區的烏克蘭難民中,也有癲癇病人,他們在逃難的過程中沒有辦法再像過去一樣可以固定的拿藥看診。這種狀況我們要怎麼樣的因應呢?遠距醫療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法,在311大地震之後,我的日本指導教授中里教授馬上建立起東北地區癲癇遠隔診療網路,包含遠距會診,解決了不少癲癇病患的困境。新冠肺炎流行後,許多國家對於遠距醫療的法令及給付鬆綁,特別是在癲癇病人的照護上面,讓癲癇穩定的病人在疫情嚴峻的時候,不用到醫院增加被感染的危險,仍然能夠得到適當的照護。在科技的進步之下,遠距醫療的執行變得順暢,有效率,這兩年體驗過遠距醫療的醫療人員與病患,對於這個系統在新冠疫情緩解後繼續存在並變成常規醫療的一種方式多能接受,它平時可以輔助偏鄉醫療不均的困境,在大型危機時可以接手原本的實體醫療照護。廣泛的遠距醫療包含醫生病人同時出現在遠距醫療醫療的平台上,如電話、視訊等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之外,另外有一種所謂的非同步的遠距醫療,也在大型的危機出現時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非同步的醫療諮詢有郵件、電郵、社群媒體等平台,醫生與病人的互動非即時,有時間差。筆者在這裡分享這兩年來我們團隊利用社群的官方帳號在癲癇病人的照護上經驗。我們使用line@官方帳號,邀請我們的病人加入,讓他們有緊急癲癇相關的問題時在上面尋求幫助,官方帳號跟群組運作不同,加入官方帳號的人,自己與團隊間的對話並不會被其他的不相關的人看到,比群組或社團更能保持隱私。其實目前有很多醫療院所都利用它來跟病人連繫,主要是業務介紹與約診使用。我們讓團隊成員分工合作,病人的問題在很短的時間內可以得到回覆。同時我們也在這個官方帳號上放上許多跟癲癇相關的衛教知識還有團隊成員的門診時間更動,以及其他有用的資訊。舉幾個有用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住在中南部的病人在我們開了一個新的藥給他之後,產生了皮疹,我們會請他把疹子照片拍下,傳給我們看,然後負責的主治醫生會給予初步建議,需要的話會安排回診,這樣病人就不用等到兩週、三週之後的預約回診,或者馬上從很遠的地方跑回醫院,才能夠問到醫生這個問題。有些狀況如病人的發作型態有點改變,恰巧被家屬錄影錄到,家屬可以把這一份影帶上傳給負責的主治醫師看,我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甚至可以給予建議。一些癲癇病人特別關心的問題,如新冠肺炎疫苗問題,我們就先做好衛教指引,統一發訊息,就不用一個個病人來問,一一回答。這個方式目前可以幫助醫生與病人,但是有幾個地方仍待改進。第一,它並不是正式的一個醫療行為,完全是團隊自發自動的服務,需要團隊成員有共識與熱情,願意投入這樣無償的服務;其次,資料資訊的保全也很重要,目前政府在這方面的規定也還不完全,官方帳號的管理者要注意這部分的資料保護。我們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這樣在大型的危機出現時,我們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不僅病人安心,醫師本身也多一個社會危機出現時幫助病人的管道,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我們在照護癲癇病人的方法也與時俱進,目標是不變的,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
-
2022-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新冠病毒入侵…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AI揪心房顫動護心腦
無論在何種狀況之下,總感覺心臟常處於「小鹿亂撞」的情況,恐怕是「心房顫動」的症狀。國際心臟內科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心房顫動是造成中風的風險之一,常等到中風後才發現過去原來有心房顫動的情形。近年台中榮總與嘉義縣政府聯手,透過AI設備篩檢2.5萬名長輩,篩出的近500人中有多達三分之一從來都不曉得自己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 很難自我察覺陳適安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的一種,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隨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但它最可怕的是患者很難自我察覺。因此,三年前台北及台中榮總即開始配合國健署,選定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針對65歲以上長者展開心房顫動的篩檢,其中包含嘉義縣衛生局。陳適安提到,中榮於嘉義縣篩檢2.5萬名65歲以上的長者,有417人顯示異常,而這些異常的民眾中,有三分之一不曉得自己患有心房顫動,如果沒有即時就醫,再次表現可能就會直接發生中風。他也說,透過篩檢即時給予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能幫助降低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因此篩檢對於早期察覺心房顫動以及預防中風,存在著很大的意義。穿戴裝置 協助揪病灶近年篩檢碰上疫情,也因此推進醫療端在遠距醫療及AI設備協助的研究,陳適安表示,心房顫動的監測可以透過具有快捷性與便利性的穿戴裝置,一旦患者被監測到有心房顫動,為避免中風的發生,透過國內積極推動的遠距醫療,都能馬上給予治療指引,特別是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遠距可以給予最大量能的協助。他也說,目前中榮在中區相關榮家及分院設置5G傳輸線,將病患生理數據及影像遠端即時傳輸至台中榮總醫療中心,協助縮短民眾到院就醫的時間與距離。陳適安提醒,心房顫動的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到六倍,若曾經有心臟不適的長輩,可以考慮透過穿戴式裝置,或主動詢問醫院是否有提供智慧型的監測服務,即時揪出自己是否為心房顫動的患者,避免後續心房顫動可能引發中風。一旦中風,自身可能需面臨因失能造成長期臥床、衝擊家庭經濟等狀況。新冠病患 合併心律不整陳適安表示,全球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從不少國家的案例看得到,有一定比例的新冠肺炎患者合併有心律不整。主要是新冠病毒透過ACE2受體入侵人體,而ACE2受體不僅遍及在肺部,也分布於心臟、血管。日本曾發表一篇研究,就證實新冠患者與心律不整之間的關係。陳適安團隊引用其內容,提供給國內醫界參考。他表示,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有部分會與抗心律不整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目的除了提醒以外,也希望醫界在用藥上能格外注意。專家小叮嚀疫情改變健康生活,建議民眾可以多於日常了解並善加使用穿戴式裝置,隨時監測自身與家人的各項身體數值,當出現異樣時也應立即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有醫療需求或使用慢性處方藥的患者也應保持定時用藥、規律回診的習慣,不要因為新冠病毒而讓中風有機可乘。
-
2022-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要醫護繼續撐 陳時中護師節拿圖卡「貢獻大家會記得」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幾乎快壓垮一線醫護,日前5個醫療工會於疾管署前抗議,要求指揮中心正視基層困境。指揮官陳時中當天回應,大家撐了2年多了,要大家「最後一戰把它撐過去」。今日5月12日是國際護理師節,陳時中拿出圖卡向醫護喊話「大家很辛苦,會記得大家貢獻」。陳時中表示,今天5月12日是國際護理師節,他相信不是只有這2年,尤其這2年,護理人員非常辛苦,大家一起作戰2年多,現在是關鍵的戰役,希望把精神拿出來,「大家很辛苦,我們絕對會記得大家的貢獻」。陳時中更說,希望大家一起來,不論從採檢病人、照顧居家照護等等,變輕症的人數多,壓力很大,在此特別日子,跟所有護理人員說,謝謝大家辛苦了。日前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北市聯醫工會、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到疾管署前抗議,提出5項訴求,包括:「輕重分流勿淪口號,將醫療資源還給重症患者」、「落實醫療降載,人力資源投入防疫工作」、「嚴守專責病房確診照顧護病比,醫療品質不能妥協」、政府應嚴格審查並監督醫院落實「人力備援計劃」、「指揮中心應傾聽基層心聲,與醫療工會團體共商疫情下一步對策」。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服抗病毒藥發病五天內使用有效防重症!學者:愈早投藥可以救愈多人
國內現有輝瑞、默沙東二款口服抗病毒藥,能有效預防高危險群從輕症轉中重症,但必須在發病五天內使用。國內確診者大增,許多符合用藥資格的高風險群卻囿於領藥行政流程不順暢,五天內無藥可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四月一日至五月九日推估有卅八人因未適當分流、錯失黃金治療,直接從輕症變重症。陳秀熙表示,「醫療資源的調整」是台灣目前最需要改善的,要更有效率地找到應住院的病人、避免重症發生。重症死亡中,除了部分不可避免的死亡之外,仍有大部分死亡是可藉由疫苗保護、快篩早期偵測、精準抗病毒用藥、維持醫療品質及量能所避免。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感染症的病程因人而異,有些人反應特別強烈,恐是免疫風暴結果,或與體質、基因有關,這在流感、新冠肺炎都可以觀察到,不是用藥就一定可以治療。「愈早投藥可以救愈多人」,李建璋表示,如果重症高風險群沒有及早吃藥,等到四、五天後病毒量衝上高峰,高到壓不住,這時再給口服抗病毒藥,效果相對有限。李建璋提醒,政府開放跨國自購快篩,卻不為試劑品質把關,這是很危險的。如果有人買了一堆準確度跟丟銅板差不多的試劑,可能造成誤判,導致延誤醫療造成遺憾。陳秀熙歸納,對抗Omicron應把握精準防疫兩大主軸,首重是預防重症及死亡,再者是維持醫療及社會正常運作新常態生活。要預防重症及死亡,除了接種疫苗、戴口罩,也要「精準快篩」及早發現個案、「精準住院及ICU照護」以減少重症死亡。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人在家昏迷當天亡 專家籲「精準快篩、精準照護」
本土案例昨新增五點七萬例,較前天增加一成二,死亡案例增八死,其中三人在家發病並因昏迷、意識不清、呼吸困難送醫,急救無效,死後才確診陽性。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四月一日至五月九日卅九天內,就有卅八人因未適當分流,導致錯失五天的黃金用藥治療,直接從輕症變重症,呼籲「精準快篩」及早發現個案、「精準住院及ICU照護」避免重症死亡升高。三類快篩陽視同確診今上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過去以有效再生數(Rt值為二)推估,昨天本土確診約七點五萬人,上限為十點二萬人,但昨天的新增數維持在五字頭。台北市長柯文哲以北市採檢狀況分析,「現在確診數已經黑掉了」,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情曲線時尖時平,無法完全掌握,目前「台灣正面臨重大轉型期」。指揮中心宣布「快篩陽視同確診」政策今起上路,適用對象僅限「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居家檢疫期間」快篩陽性的三大類民眾,快篩陽後應於試劑卡匣寫上姓名及檢測日期,使用遠距APP或其他視訊系統時,與健保卡一同拍照上傳,供醫師視訊評估。昨增八例死亡個案,有三位發病當天即送醫,但急救無效,台大醫院急診室主任方震中表示,台灣篩檢量能每日五萬例已達緊繃,擔心高風險長者因病徵不明顯、共病多導致確診不易察覺,不容易及早快篩檢查、及早服用口服藥物,加上急診人潮爆滿,也讓長輩就醫意願降低,需要更妥善分配醫療資源,若無症狀不要占用急診資源。BNT兒童疫苗十六日抵台而對於洗腎及長照機構患者,因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只能選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國內僅採購五千人份,陳時中鬆口表示「會再加購」,數量正在跟廠商洽談。對於輝瑞BNT的兒童劑型疫苗,原預計今抵台,但受供應方系統故障,改至十六日抵台,預計兒童開打日將延到廿日以後。開放民眾自海外購買快篩劑為因應民眾的快篩需求,除了快篩實名制、超商八大通路開放快篩試劑外,食藥署昨宣布,即起至六月卅日止,民眾可自海外購買快篩試劑,無須透過FDA專案核准,每人限申請一次,上限一百劑。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人滿為患!醫籲非緊急需求別到急診 被民眾罵讓人心累
疫情持續嚴峻,各地醫院急診室仍忙得不可開交,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表示,快篩陽病人太多,一得知就往急診跑,如果限號或停掛,希望民眾見諒,加上確診須住院的民眾已高過專責病房床位數,急診室還是會想辦法切一塊給這些病人暫留,但希望醫療資源能留給真正有需求的人。桃園龍潭區今降雨,楊大緯卻用慶幸來形容,他說,希望天氣因素能打消快篩陽、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不來掛急診,因為實在有太多人真的處理不完,急診也無法無上限掛號,因次遇到限號或停掛,若有非緊急PCR需求,只能說不好意思明天請早。「民眾罵醫院醫護或警衛,這些事情讓人覺得心累」,他說,知道在疫情當下大家心裡都不好過,各種醫療需求沒辦法被滿足,真的是沒辦法,必須把量能留給需要的人,加上確診有住院需求的病人,數量超過專責病房床位數。你可以想像安養院有80歲以上病人,快篩陽姓症狀發燒會喘,懷疑是確診病人,安養院將人送往醫院急診,當安養司機送到醫院,醫護人員告知司機醫院專責病房滿了,請轉往其他地方,楊大緯指出,以急診角度很難拒絕病人,因為全台灣急診都很辛苦,更可憐的可能是司機,他都要崩潰了,人應該送到哪。楊大偉表示,昨天有在規劃要把急診一半的留觀區讓確診有住院需求的民眾可以暫留,至少找一個床位給他躺,有氧氣並給藥緩解症狀,還有醫護照看,若專責病房有床位就去住,沒床位就在急診繼續觀察,甚至都要跟家屬先解釋好,若在急診病況惡化,是不是不急救不插管等。專責病房少於確診者,「這是全台灣急診醫院都會面臨的問題,確診病人終究會將醫院占滿,也愈來愈沒有分流」楊大緯呼籲,沒真正緊急醫療需求,盡量不要往急診跑,讓醫院留給給有需求的人。
-
2022-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推估:39天內38人因錯失黃金治療輕症轉重症
國內現有輝瑞、默沙東兩款之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都能有效預防高危險族群從輕症轉變中重症,但適應症都明確指出,必須在發病5天內使用。國內確診者大增,許多符合用藥資格的高風險群卻囿於領藥行政流程不順暢,五天內無藥可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4月1日至5月9日有38人因為適當分流、錯失黃金治療,直接從輕症變重症。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團隊每周三透過直播分析新冠肺炎科學防疫資訊,陳秀熙今表示,台灣目前最需要改善的就是醫療資源的調整,要更有效率地找到應住院的病人、避免重症發生。重症死亡中,除了部分不可避免的死亡之外,仍有大部分死亡是可藉由疫苗保護、快篩早期偵測、精準抗病毒用藥以及醫療品能量能維持所避免。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致死率為萬分之2.4,仍低於全球致死率萬分之40,不過由於70歲以上確診占4.3%,但75歲以上基礎劑和追加劑接種率分別有61%、73%,相當於4成75歲以上長者沒有打第三劑,有重症死亡隱憂。他呼籲長者一定要接種疫苗,預防重症或死亡確實有效果。以台灣實證資料分析疫苗施打預防中症、重症及死亡效益,追加劑加上口罩及社交距離等公衛措施,對於中症預防效益為77% (95%信賴區間:72%-81%)、重症83% (95%信賴區間:71%-92%)、死亡87% (95%信賴區間:78%-96%)。調整過不同年齡別的感染率之後,疫苗預防中症的淨效益仍有為50% (95%信賴區間:39-60%)、預防重症效果仍高達70% (95%信賴區間:50-84%)、預防死亡效果更高達79% (95%信賴區間:59-91%)。陳秀熙歸納,對抗Omicron應把握精準防疫兩大主軸,第一是預防重症及死亡,第二是維持醫療及社會正常運作新常態生活。要預防重症及死亡,重點在於接種疫苗、落實口罩等措施,同時要「精準快篩」及早發現個案,也要「 精準住院及ICU照護」以避免重症死亡。維持醫療及社會正常運作新常態生活重點包括有效匡列,同時將「輕症或無症狀」從「黑數」去污名化,因他們其實是降低社區流行的重要助力。
-
2022-05-11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隔怎麼伴?/當媽媽也確診時…網友急問:怎麼幫1歲嬰快篩?什麼情況該馬上送醫院?
新冠疫情直直燒,身旁確診病例一個一個出現,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短時之內聚集五千名民眾,群組內傳送的訊息快速到讓人眼睛跟不上,尋求支援的聲音不斷。民眾自立自強,互相陪伴給予支持之外,在與疫情共存的時刻,家有小嬰兒的陽性個案更是焦慮不已,呼喊指揮中心多宣導如何照顧嬰兒,也有護理師在群組中,呼籲將醫院資源留給重症與孩子。過去新冠疫情以中老年人為主要感染對象,Omicron肆虐下卻發生改變。根據指揮中心的處置指引也發現,隨著變異病毒株陸續出現,疾病表現與嚴重度亦明顯改變。2022年 Omicron 變異株流行期間資料顯示,感染 Omicron 變異株相較於其他變異株之症狀較輕微,無症狀者的比例也較高。疫情初期少數兒童個案大多是其他確診成人病患之接觸者,或是家庭群聚之一部分,但在隨後幾波疫情中,許多國家均觀察到兒童個案占比增加。Q:照顧者快篩陽性時,家中的小嬰兒應該快篩嗎?成人使用的快篩試劑也可以讓小嬰兒使用嗎?會不會傷害小嬰兒的鼻孔?身為父母親,一旦確診自己為陽性,第一個擔心的卻往往是家中的小嬰兒。「我篩陽性前幾天都跟家裡嬰兒密切接觸⋯」、「群裡有嬰兒確診的經驗嗎⋯⋯大概出生三個月。」「請問帶著一個嬰兒,沒有車,衛生所打不通,發現自己是快篩陽姓,要怎麼移動到醫院呢?」即使家中的孩子還沒有出現症狀,也陷入心急如焚的狀態。對於同住照顧者陽性確診,家中的小嬰兒為陰性的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如果能隔離,交給其他的照顧者是最好,如果真的無法隔離,即使做好清潔工作,傳染的機會仍然非常高。小嬰兒可以快篩嗎?成為家長的一大難題,且嬰兒鼻孔如此稚嫩,又該如何篩?「請問怎麼幫一歲的嬰兒快篩比較好(聽說鼻涕也可以?)」「我也想給我女兒快篩,是不是只有大醫院可以弄嬰兒,小兒科都說沒快篩。」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指出,現在的社區已經進入與病毒共存階段,門診也確實出現很多兒童病患,九成都屬於輕症,就跟感冒一樣。他建議,家長不需要因為自己快篩陽性,就對小嬰兒進行快篩,一方面小嬰兒快篩並不容易,若是流鼻血更難處理,一方面病毒量在第三天最高,家長不見得能幫孩子篩出陽性,動輒快篩、戳鼻孔,實在折磨自己、折磨孩子。他強調,有症狀時才考慮快篩,例如大孩子表示喉嚨痛,或是小嬰兒不肯吃,吃了就吐,根據臨床經驗,八九不離十就是孩子喉嚨痛的表現,此時,他建議,先跟小兒科醫師進行視訊門診,讓醫師幫助判斷下一步如何做,是否需要快篩、送醫,或是持續觀察。哪些症狀要注意呢?他指出,小嬰兒很少發燒超過38度,如果發燒超過38度,活動力變差、咳嗽、喉嚨痛、食慾減少、吃東西時哇哇叫,這些症狀就可以進行視訊看診,由醫師進行判斷。兒科醫學會本想製作視訊門診地圖,方便父母親就近尋找遠距醫療資源,但是疫情來的太猛,建議家長使用衛福部醫事司公布的遠距系統,幫助孩子尋求醫療資源。目前,台北市與新北市不在距醫療的資源中,也會儘快協助醫師們加入。Q:小嬰兒快篩陽性之後,需不需要做PCR檢測呢?如果照顧者自己也是快篩陽性,還能帶著小嬰兒去就醫嗎?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答:當嬰兒快篩陽性之後,是不是還需要做PCR檢測呢?「請問有人用過車來速驗PCR嗎?會看診&症狀投藥嗎?一歲以下的嬰兒也會看?」若是要將小嬰兒送回托嬰中心,也得出具PCR陰性的證明。李宏昌指出,很多醫院都有綠色通道、親子友善就醫,住院時也需要進行PCR檢查。他強調,感染陽性的照顧者需要居家隔離,因此無法自行帶孩子就醫。應該交由其他照顧者帶孩子就醫。如果嬰兒確診了,「請問小嬰兒確診可以吃的營養品有哪一些?」黃立民指出,按照一般的營養照顧即可。Q:當小嬰兒感染新冠肺炎時,會有哪些症狀表現?是不是可以立即送醫住院呢?小嬰兒的病情變化快速,放在家裡照顧會不會很危險呢?嬰兒確診陽性後,媽媽們的心情就跟著孩子的體溫坐雲霄飛車,「真的會反覆燒,但中間有降下來吧?真的不對勁還是帶去看醫生,有網友說她家嬰兒有肺炎狀況。」此時,媽媽們也顧不得自己是否也是感染者了,群組裡的關心民眾不停殷殷叮嚀,「嬰兒咳沒聲,痛不會說。」「別管流程 嬰兒很不穩。」「嬰兒確診,先住院觀察比較安全。」李宏昌指出,住院收治的標準一直在滾動調整,能不能住院、需不需要住院,以小兒科醫師的敏銳程度,會依據診斷結果建議。黃立民與李宏昌皆表示,如果嬰兒出現發燒(38°C)、活力降低,若是有疹子、結膜炎那就更嚴重了,趕緊警覺送醫。若是沒有相關症狀,急呼呼把孩子帶到高感染風險的醫院,也不符合收治住院的標準,而且住院時,輕症者的照顧也跟在家中一樣;而有中重度風險的孩子,例如腦性麻痺的孩子若感染新冠肺炎,非常容易併發肺炎,就算沒有達到指揮中心的收治住院標準,小兒科醫師也會依據經驗判斷而收治住院。新生兒的免疫反應較為獨特,新生兒醫學會也發出治療指引,新生兒感染後可以是無症狀,若有症狀多數為非特異性表現,如發燒、哭鬧不安、嗜睡,或呼吸道與腸胃道症狀。 家長應該特別留心。在感染的嚴重度上,兒科醫學會也發文指出,在Omicron變種為主的流行時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數和比率都增加,雖然症狀仍比成人輕微,不過仍有導致嚴重需住院或之後產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的情況。其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或毒性休克症候群,症狀包括出疹、結膜炎、休克、心肌損傷或冠狀動脈血管瘤等。亞東醫院急診護理師案例分享一名心疼重症病患及兒童的護理師,也在群組中呼籲,「各位板橋民眾大家好,我是亞東醫院急診護理師,最近新冠疫情擴散,大家都辛苦了,能體諒大家擔心染疫、擔心傳染給家人的心,但是以下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遇到的個案,希望大家可以把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一位大約一歲的小朋友被爸爸媽媽帶著搭救護車來就診,因為父母皆是陽性個案所以被引導到陽性個案等候掛號區,前面還有50多位的快篩陽性病人等待掛號,終於輪到他們掛號到時候,病人的父親告訴我「小朋友今天都很嗜睡,叫不太醒。」我拉開嬰兒車的遮陽棚叫了一下小朋友,小朋友沒有反應,後來因為要評估狀況給予小朋友疼痛刺激後小朋友才有輕微的哭聲,所以讓小朋友先進入重症區緊急先看診治療,他們等待的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才看到診,這讓我覺得很心疼這位小朋友,也心疼著急不安的父母。在為他們掛號之前,前面的好多病人都是在家快篩陽性,只有輕微的喉嚨搔癢及咳嗽症狀,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有症狀不能就醫,更不是要責怪任何人,只是希望輕症的患者能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急診,甚至於是重症的病人,因為護理師跟醫師只有6個人,從掛號、問診、看診、開藥、治療、採檢等等,都會需要時間,有再多的時間也不夠使用。以下整理出需要緊急就醫掛急診的陽性個案症狀供大家參考:高燒合併胸悶、呼吸急促(需要很費力呼吸)、心跳過快(大於每分鐘120次)、意識改變(與平常的意識狀況不同,正常小朋友活蹦亂跳,現在卻昏睡叫不太醒)、咳嗽嚴重合併血痰等等,有以上症狀應至急診就醫,我們一定竭盡全力協助大家。若自行快篩陽性,只是輕微的流鼻水、咳嗽、喉嚨搔癢、輕微發燒疲倦感,請在家中自行隔離,待早上可以至本院的疫病門診掛號看診。若是快篩陽性只是想要做PCR檢測者,也可以預約社區篩檢站或至醫院現場掛號。疫病門診早上下午跟夜診都有,到晚上21:00結束,假日也有加開診次,可以上醫院網站查詢。社區篩檢站也有開到晚上的19:00。請輕症病人儘量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使用,也讓真正的重症病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治療,急診人次一天比一天創新高,醫護人員再苦也會為大家賣力的付出,但希望大家不要再責備我們,我們也知道大家擔心害怕,我們真的努力了,也希望大家能夠配合,相互體諒,謝謝大家。」【延伸閱讀】>>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醫病關係」。一位醫師寄來的文章,引發了這系列。他敘述在疫情嚴峻之下,住院病人缺乏親友的探視,醫師也減少了與家屬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一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而喪生。他決定到離醫院有一段距離的病人家鄉,對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作者語重心長地道出,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和病人家屬溝通。另一位急診醫師認為新冠肺炎隨著Omicron傳染力轉強,但病情的嚴重度顯然較低,醫療政策不得不擔心,如果大流行之下,所有染疫病人都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就診,其他病情嚴重的病人將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緊急救治,因而呼籲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體諒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照護癲癇病人多年的專科醫師,則應邀分享她多年來為癲癇病人所做的努力,包括「遠距醫療」,如電話、視訊可以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醫病之間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感謝她適時地分享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在照護病人的方法也能與時俱進,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誒!我中了!我中了……啊,醫師你剛剛說什麼?」「這樣啊,但是我都沒出門誒……」「蛤,我家裡還有小孩,而且我昨天還跟他玩一整天,沒有戴口罩,這樣怎麼辦……」「醫師,我還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這樣確診是不是很危險?」隨著台灣第二波的疫情到來,單日確診數在十天之內突破一萬大關,人心浮動,社會也無所適從,本文將以急診醫師的角度來分享所聞所感。在疫情最初之時,醫療端面對COVID-19是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面對,畢竟是與SARS不相上下的新興傳染病,無論是一般民眾或是醫療人員,都害怕染疫或成為傳播疫情的幫凶。在這樣的氛圍下,防疫政策以保持社交距離,關閉非必要民生設施為主,醫療端也併用多種對策,包含急診檢傷外推,設立戶外隔離區,以及調整對於確診者的醫療服務,譬如口腔檢查及治療,呼吸道處置等容易產生飛沫的醫療行為。為了保留醫療量能,也會在收治急重症病患的同時採檢COVID-19快速核酸檢測,確認為陰性後再進行後線治療。上述的政策可以減少非必要的傳播鏈,盡可能的減少醫療人員染疫的機會。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病毒逐步演化突變,造成新一波大規模感染的Omicron病毒株之致病力已經大幅降低,遠低於當年聞之色變的SARS,絕大多數的確診者只會經歷如同感冒一般的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全身痠痛、喉嚨不適等等,病程可能在一到兩週內結束,且重症比例遠低於原始的武漢病毒株。然而,Omicron的傳染力卻是原始病毒株的2至3倍,平均一位染疫病患可以傳染給近十位密切接觸者,讓世界各地的疫情幾乎都爆出新一波的高峰,台灣也終於要步上後塵,而以這樣的傳播速度及確診數量,極可能導致本土醫療量能及公衛系統的崩潰。台灣的醫院密度高,醫療可近性夠,但是也因為台灣的健保物美價廉,民眾的醫療習慣傾向以醫療服務來彌補健康行為的不足,各級醫療機構的量能常常是接近滿載,一旦有新的大規模傳染病爆發,就容易排擠到原有的醫療服務使用族群。舉例來說,手術室或心導管室如果要接收新冠肺炎確診者,其術後的清潔消毒,就會影響整體的使用效率,壓縮能夠收治的總人數。院內的各種動線也必須因應陽性患者作調整,醫療同仁常需要費時縝密的穿脫防護裝備,以避免在醫療照護過程中染疫。除此之外,最近的Omicron大流行造成大量的民眾前往急診採檢核酸檢測,實則有接近三分之二以上的就診者幾乎沒有症狀,是因為接觸確診者才來急診篩檢,這也導致了許多沒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民眾聚集在急診室,一定程度影響了各大醫院急診對於急重症病患的處理能量。而這些無症狀的確診者在核酸檢測報告出來之後,如果留待安排隔離病房或加強檢疫所,就會持續壅塞在急診外的隔離區,不僅耗力費時,戶外暫留區實際上也不是舒適的所在。由上所述,對於確診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而言,最適合的方案其實是居家照護為主,輔以緩解不適的藥物,例如鎮痛解熱、舒緩咳嗽流鼻水等症狀的藥物,待自然病程過去,病毒被人體免疫機制消除後,再解除居家隔離恢復正常生活,這樣的流程其實跟過往得到感冒、流感的治療過程差不多,但是過去小感冒不會跑急診,且還有基層醫療分流,如果Omicron造成的大流行全部都到地區醫院或醫學中心的急診室就診,不難想像急診室的擁擠與混亂。在疫情當中,我們也見到很多現象,包括各種使用防疫保單的行為、緊急救護能量被用來運送輕症確診者、1922專線不堪負荷、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民眾因為急診癱瘓所以要等待更久,以及公寓或宿舍拒絕確診者居住等等,其中有些甚至導致了不良後果產生,都不是眾所樂見。卡繆在瘟疫一書中如此寫過:「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台灣的疫情尚未達到高峰,尚有許多挑戰待我們突破,籲請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盡可能諒解在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期待我們能盡快走到拿下口罩,恢復正常生活的那天。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風險確診病患領藥艱辛 奔走4天才拿到救命藥
全台染疫人數攀高,抗病毒藥物卻難求,本報掌握一名具高風險確診病患的領藥艱辛歷程,家人跑了兩家醫院,一缺藥,另一家則說門診不能開藥,透過健康益友視訊診療只能預約七天後。家人四處奔走、歷時四天才拿到卅顆救命藥,幸未因超過發病五天而失去用藥資格,服藥後症狀明顯好轉。指揮中心宣稱五月六日將廿七萬人份抗病毒口服藥配送到二一○家醫院、五十七家社區藥局,讓住院、急診、居家照護等確診者即時用藥。本報記者前天疫情記者會提出該案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從來沒遇過一個病人同時遇過這些情況」,還說要親自打電話問投訴人,到底怎麼回事。該名個案為六十八歲吳先生,具有新冠重症高風險病史,符合領藥資格,按規定應於發病後五天內領藥。他於五月六日上午喉嚨不適,快篩陽性,下午至台北關渡醫院採檢,晚間獲知確診。五月七日上午,胞兄拿著他的健保卡,先至關渡醫院胸腔科求藥,但該醫院並未備藥。換至台北榮總,醫師評估後,認同個案應盡速服藥,但卡在門診,無法開藥。吳先生嘗試透過「健康益友App」預約視訊診療,卻只約到七到十天後的時段,緩不濟急。五月八日晚間,淡水關懷中心致電關心,個案求救,九日上午淡水馬偕來電通知可開藥。因病切除部分肺葉的吳先生胞兄先至淡水檢疫所拿處方箋,再去淡水馬偕急診處排隊,等一小時,才完成領藥程序。吳先生表示,在服藥三個多小時後,喉嚨刺痛明顯緩解,心理壓力也減輕不少。盼望政府簡化領藥流程,讓重症高風險確診者都能盡速吃藥。陳時中指出,確診個案在看到陽性報告時,建議開始自尋醫療資源,因為陽性報告出爐後,到衛生單位安排居家診療關懷追蹤,可能出現一天的落差,導致個案就醫碰壁。目前正規畫讓陽性結果即時轉到照護團隊,可望解決此問題。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被當「得來速」醫護抗議 護病比提高雪上加霜
「醫護人員已經被操到死!」確診人數暴增,北部醫療量能瀕於崩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北市聯醫企業工會等團體昨至疾管署抗議,醫護過勞,被當成「得來速」人力,但政府卻一再漠視;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回應,「醫護已經撐了兩年多,希望大家最後一戰可以撐過去,讓社會更安全是很大的貢獻。」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表示,基層醫護多次發出求救訊號,但指揮中心卻拿以全國空床率超過五成等數據來粉飾太平,如果真有這麼多空床,為什麼還會那麼多患者在醫院外面排隊,無法順利住院,接受治療?北北基桃醫療量能緊繃,空床僅剩三至四成,第一線護理師爆料,專責病房已容納不下暴增確診病人,需借用非專責病房收治,院內感控早亮紅燈。衛福部昨與各級醫院昨天上午開會,要求地區醫院也需開設專責病房,若住院患者採檢確診,直接「就地收治」。衛福部希望各層級醫院均挪出一定比例病房做專責病房,五百床以上醫院開出二成專責為原則,三成為目標;兩百至五百床醫院,至少開出一成病房做為專責之用;至於兩百床以下醫院,則量力而為,視各醫院需求來開設專責病房。基層醫護抱怨,指揮中心非但沒有正視病床不足等問題,還下令加開專責病房,加上防疫物資不足、動線不佳,設置過程一團亂,甚至提高專責病房護病比,從原來「一比五」調升為「一比九至十六」,讓醫療問題雪上加霜。台北市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常務理事曹芸華指出,疫情爆發後,國外專責病房護病比從「一比一」調高到「一比五」,但台灣一名護理人員需同時照顧十至廿個確診者,為國外的二至三倍,平均每天加班超過二至四小時,「衛福部是要我們照顧到死嗎?」「醫護每多照顧一個病人,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七,這難道是中央要的安心環境嗎?」曹芸華說,基層護理人員相當辛苦,在人力備援計畫不清不楚的狀況下,以篩代隔,連輕、中、重症染疫醫護都可能回到醫院工作,形同確診護理師照顧確診患者。醫護工會團體聯合提出五大訴求,包含,輕重分流勿淪口號,將醫療資源還給重症患者;落實醫療降載;嚴守專責病房診照顧護病比;政府應嚴格審查並監督醫院落實「人力備援計畫」;指揮中心應聽基層心聲,與醫護工會團體共商疫情下一步對策。對此,陳時中表示,人力備援計畫係由各醫院提出,會尊重醫護人員意思,「若可以,仍盡量維持醫療供應,現在正是加倍需要人力的時候,津貼獎勵會繼續編預算執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與各醫院開會交換意見,希望社區中小型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收治本來已在照顧、後續確診的病人。另討論病房開設、人力調度、津貼補償等。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社區醫院原地收治住院患者,前提為輕症、無症狀,若病情可能轉為中重症,超過地區醫院所能處理,或需住進加護病房,將協調轉診。
-
2022-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服抗病毒藥物單日破千人領 指揮中心:今起簡化4流程
國內確診人數暴增,輕症、無症狀者居家照護須在發病前五天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指揮中心今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表單開立流程,包括「病人治療同意書」、「口服抗病毒藥物申請暨領用檢核表」、「口服抗病毒藥物領用切結書」、「病人治療記錄表」等4項將做簡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5月1日至今國內2種抗病毒口服藥使用狀況,昨日可見明顯成長,扣掉昨日領用人數,過去1周每天約100人左右,昨日一口氣開出輝瑞819人、默沙東218人份,都是使用口服藥物以來單日人數最高的一天。羅一鈞說,輝瑞使用423人份由醫院開設提供給集中檢疫所,另外396份由藥局開出提供居家照護,是從視訊診療由醫師開立處方,透過核心或社區藥局到宅送藥、或由家人領藥,近期有稍微打通送藥到宅流程。羅一鈞坦言,有些環節還在努力調整、簡化,今天早上已經發出新的公文,開立口服藥的4種表單,包括「病人治療同意書」,因為口服藥物是專案進口,後續沒有藥害救濟,好壞處需要花較多時間告知民眾,之前都要填寫紙本同意書,遠距下難以執行,因此簡化,讓遠距照護居家團隊可以用病歷加註知情同意相關字樣,代替填寫紙本同意,並提供用藥須知給病人。羅一鈞說,另外在醫院、集中檢疫所的患者因有入住房間,因此仍要填寫同意書,可自製方便操作的格式。羅一鈞說,在「申請領用檢核表」,有年齡、13個重症高風險因子需要各自打勾,今起將改免填、免繳回;改以健保代碼上傳,作為領用紀錄。「口服藥切結書」,讓處方醫師和調劑藥局免填,只有跨院所/跨藥局才需要填寫。羅一鈞說,開立藥物後需要「追蹤治療記錄表」需每天填寫、身體狀況,也簡化未來處方醫師不必填寫,未來集中檢疫所、居家照護團隊來處理,只要參考紀錄表內容就好,非必填,可以簡化文書。希望醫護可專注在向患者說明相關事項,查閱病人藥物交互作用上。指揮官陳時中說,以往使用緊急藥物多在醫院,比較嚴重特殊狀況需要用的,像現在廣泛緊急使用「是第一次」,醫院管理系統和醫療基層居家照護系統本來就有點不同,因此把相關流程簡化,讓大家更容易使用。陳時中說,醫院原本就有特殊藥品使用程序,應該還好,居家照護上算是較基礎照顧,沒有經過藥證認證的藥物較少,但因為新冠藥物程序上,還沒有取得正式藥證,但緊急使用效果也不錯,因此希望簡化程序,希望開立要速度加快。對於台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昨提出,有居家照護民眾經多個管道仍無法取得藥物,陳時中說,今天早上有去了解,可能是他還沒接上管理系統,居家照護銜接管理團隊,團隊才能安排居家診療、關懷及後續追蹤,若較早拿到陽性,自己尋找醫療資源,可能會接不上來。陳時中說,新北是由醫院成立照護團隊、高雄是基層做照護團隊,照護都從團隊做起,若各別去找資源會接不上來,都晚了一天多,比他收到PCR陽性晚一天多,後續改善希望陽性怎樣即時轉到團隊,就能解決院長反應的問題。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工會批醫護接連確診、病床加開大亂「是要把人操死?」
疫情延燒,確診及重症人數居高不下,防疫工作已壓垮醫療人員。今日上午十點各醫療工會台至疾管署抗議,「醫護人員已經被操到死!」疫情讓過去台灣嚴峻的醫護血汗問題,如今更雪上加霜。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痛批,看到病房外外面大排長龍的民眾,病房內同事一個個被感染,疫情前後,醫護被當成「得來速」人力的情況,只是不斷加劇。當基層醫護表達病床與人力吃緊,指揮中心卻拿出全佔床率的數字,告訴民眾還有50%的空床率粉飾太平,一再受到漠視,試問「既然有這麼多空床,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民眾在外面排隊?」臺大醫院企業工會及病房護理師柴世媛更進一步表示,5月7日發出求救信號後,指揮中心仍要求以篩代隔,無法因應持續翻倍的確診數,甚至要求三天內把一般病房轉成專責病房。她直指,醫院照顧確診患者的人力不足外,防疫物資也不夠,通訊跟通風和動線都不好,加開過程雜亂無章,更直接影響醫護跟病人的安全,有誰關心基層醫護的人的身心狀況?臺北市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常務理事曹芸華表示,在護理人力重不足的狀況下,指揮中心更下令專責病房護病比,從原來「1:5」膨脹為「1:9至1:16」,要求護理人員同時照顧10至20個確診者。曹芸華說,專責病房是高依賴單位,一個病人要照顧一個小時,五個病人就是五小時,每個人平均加班二到四小時以上,「遇到疫情大爆發,護病比調到9到15人,衛福部是要我們照顧到死嗎?」她更列舉,國外專責病房過去是1:1至1:2照顧,遇到疫情則調高到1:5至1:6」,台灣卻是1:16,比別人多二至三倍,「只要每增加一個病人,死亡率會增加七%死亡率,這是醫病要的安心環境嗎?」臺灣醫療工會聯合會會員林鈺祥表示,政府長漠視醫療人力不足的情況,要求醫院開起「人力援計」試問到底人力從何而來,並強烈表示醫護不是靠共體時艱、咬牙就能撐下去的,「我們的牙已經咬斷了。」要求珍惜跟重視基層人力,地方主管機關及指揮中心傾聽基層醫護的訴求。醫護工會團體聯合提出五大訴求,一、輕重分流勿淪口號,將醫療資源還給重症患者。二、落實醫療降載,人力资源投入防疫工作。三、嚴守專責病房診照顧護病比,醫療品質不能妥協。四、政府應嚴格备查並監督醫院落實「人力備援計劃」。五、指揮中心應聽基層心聲,與醬療工會團體共商疫情下一步對策。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北市+7057 防疫急門診從12處新增至22處
台北市今新增7057例本土,截至5月8日止,北市七大篩檢站總計篩檢4608人、快篩陽性數4083人、陽性率88.6%。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確診數因假日下降,但洪峰還未到,未來幾天是關鍵期,醫療量能面臨最大挑戰。黃珊珊表示,中央要求北北基桃500病床以上醫院,需開設3成病房作為下冠專責病房,這對醫院來說是最大挑戰,面對快篩劑不足、PCR量能有限,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上周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及北市各大院院長討論設置防疫急門診,目前北市防疫門診從12處新增至22處,每周可提供5.5萬人次量能,協助全市醫院做到輕重症分流、中重症病患急需的醫療資源,快篩陽可去門診就醫、拿藥。黃珊珊表示,要開這個多防疫急門診對醫院是很大的負擔,車來速的部分,除了北士科外,今天也在木柵設置「木柵機廠防疫急門診」,由萬芳醫院擔起責任,明天會整頓好,預計周三開放,並會讓民眾提前預約。親子防疫急門診部分,提供給18歲以下兒童看診服務,從早上8時至晚上8時提供服務,成人須去其他防疫急門診,民眾可在北市聯醫官網上預約掛號,呼籲大家在預約的時候要說明清楚,不要出現預約一次卻帶三個人,所有人都要預約,不是由一個人代表,未來會協調各大願加開親子防疫急門診。
-
2022-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輕症去哪?亞東院長邱冠明:待在家是最安心選項
國內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且還看不到高峰期,國內篩檢及專責病房亮量一再追加,外界憂量能相當吃緊。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出席疫情記者會指出,國內走上共存的可能結果,會有大量確診數增加,但希望不要影響到其他病人的需求,希望確診者能及早用藥,並提前準備好遠距設備及APP避免壓縮醫療量能。邱冠明表示,病毒演化過程充滿競爭,科學無法殲滅病毒,因此共存是可能的結果,但過去只有少數資源處理能夠處理確診者,若7日累計超過50萬確診時,當然會影響到其他病人的醫療需求,導致傷亡會大於確診本身的傷亡。因此他認為,居家照護是需要盡速落實,目前亞東醫院的專責比例不斷拉高,已經高過26%,但受到相繼居隔和確診的影響,急性病床只剩下不到62%,「專責滿了再開,開了又滿,滿了又開,不是可持續的好方法。」邱冠明指出,提醒民眾來醫院PCR採檢一定要更新手機,目前有超過2成失聯或電話不通。另外輕重症分流的人數,已經即將在昨天突破兩萬,可讓92%民眾在家等待身體病毒清零,8%需要醫院集中檢疫所資源。他表示,當國內選擇共存時,社區也可以進行居家照護,各級醫院基層診所當然沒有置身事外的正當性,大家都要一起面對。邱冠明說,疫情讓新北急診來診人次,來到十年平均最低點,但過去一個月迅速上升,採檢等需求急症需求人數超過8倍以上,希望攤平橘色急診實際掛號人次,也需要大量挹注社區篩檢和急診、門診的資源,但坦白說人數還維持上升趨勢中。同時他也表示,確診有症狀、有接觸,或快篩陽、PCR陽性等健保資料庫,透過健康存摺能讓確診者有機會知道資訊,再搭配自主回報系統,也可能透過簡訊收到的確診資訊,轉到縣市政府、照顧團隊,「目前一層一層考驗量能和時效,若覺得訊息有點晚,醫院等派發名單也很辛苦。」邱冠明說,目前有調整讓醫院上傳資料時,同步發簡訊,希望第一時間讓確診者得知訊息,希望幫助高風險族群早點取得抗病毒用藥,減少重症發展,避免排擠非確診者的醫療資源,都能獲得控制。至於用藥部分居家和集中檢疫所都啟動「遠距通訊診療」,希望讓他們早點取得用藥,但現在實務上因用藥複雜,包含有症狀、慢性病用藥等不同需求,除了遠距醫療APP外,「希望早點放行電話門診以提升效率。」「很多朋友問我怎麼處理確診狀態,我說家是最好的選擇,沒有明顯症狀,待在家裡等待病毒清零是最安心選項,畢竟集中檢疫所和病房都不是那麼舒服或合乎期待。」邱冠明呼籲,準備好數位接軌的軟硬體,可以執行遠距醫療關懷對話,必要時也有綠色通道,希望及早用藥避免重症,讓台灣醫療可持續進行。
-
2022-05-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醫病關係」。一位醫師寄來的文章,引發了這系列。他敘述在疫情嚴峻之下,住院病人缺乏親友的探視,醫師也減少了與家屬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一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而喪生。他決定到離醫院有一段距離的病人家鄉,對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作者語重心長地道出,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和病人家屬溝通。另一位急診醫師認為新冠肺炎隨著Omicron傳染力轉強,但病情的嚴重度顯然較低,醫療政策不得不擔心,如果大流行之下,所有染疫病人都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就診,其他病情嚴重的病人將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緊急救治,因而呼籲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體諒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照護癲癇病人多年的專科醫師,則應邀分享她多年來為癲癇病人所做的努力,包括「遠距醫療」,如電話、視訊可以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醫病之間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感謝她適時地分享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在照護病人的方法也能與時俱進,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近幾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住院病人無法開放親友探病,而照顧者需要採檢確定無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才能陪病照護。有些病患因此缺乏親友的探視,甚至沒有家人陪伴住院照顧的病患也較以往常見,有的時候減少了與病人的親屬溝通的機會,所以家屬可能容易產生誤解,或是對病情急轉直下的錯愕及遺憾。兩週前,有位五十歲的中壯年男性,平常從事油漆工程,本身有慢性B型肝炎及嗜酒並肝硬化,因為住院前曾喝酒以及吃大餐,晚上劇烈腹痛、痛到無法入睡而至急診求治,抽血發現胰臟酵素達到急性胰臟炎的程度,電腦斷層檢查也顯示胰臟有發炎以及附近有積液的現象。於是,在清晨住院接受治療。起初,經過止痛以及大量輸液的治療,以及找出胰臟發炎的原因,為酒精以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數值高達1804),疼痛情況有明顯改善,還能自己在病床上滑手機以及使用平板追劇。因為一切事物都能自理,所以就獨自住院,也無家人陪同,只是偶而會打電話跟家人報告目前狀況。過了兩天之後,這位大哥突然覺得胸悶跟呼吸急促,正好有抽血驗胰臟炎48小時後的一些參數(Ranson’s criteria),發現有低血鈣及代謝酸血症(高乳酸血症),胸部X光則有少量的肋膜積水,表示胰臟發炎是比較厲害的情況,可能之後會有一些併發症的產生,也有預後不佳的可能性。因為代謝性酸血症的緣故,又再增加輸液的量,呼吸急促的情況就逐漸趨緩了,也有跟病人說這次胰臟發炎比較危險一點,有狀況要隨時向醫護反應。到了週六,早上查房時,他躺在床上滑手機,一副輕鬆的樣子,進食也沒造成腹部疼痛,我心想下週一應該可以讓他回家休養了。查完房,就一如往常地去門診看診了,下診後就搭公車悠閒地回家。在車上,卻接到護理師打來告知病人突然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降至87%,但換了氧氣面罩之後就上升至正常範圍,當下有交代可照張胸部X光片而如果病況有變化時,先將病人轉至加護病房。回到家沒多久,就接到護理站傳來簡訊,告知病人突然心跳停止被急救30分鐘宣告不治,當下內心感到十分錯愕及傷痛,一位早上還躺在床上輕鬆地滑手機跟我有說有笑的人,現在卻被插管急救而藥石罔效。於是,打電話回護理站詢問急救時的發生經過,是因為突然更加呼吸急促,血氧一直往下掉,胸部X光雙側肺葉都變白,於是要轉入加護病房時,病人還在收拾自己的行李時,突然就失去意識沒了呼吸心跳。於是,當天的值班醫師以及在洗腎室的醫師,全都到病房幫忙急救,但是,最後還是很遺憾地沒能救回這位病患。那晚,我想著一些事情,住院期間沒遇到他的家屬也沒和家屬談及他的病況,他的家人是不是和我一樣對病情的急轉直下感到錯愕?如果我是他的家人,面對突來的親人逝去消息應該會很難過,心中也會有千百個疑問想詢問。於是,打算週一時,家屬到醫院開立死亡證明書時,再找家屬談論病患住院經過的情形。週一早上交代死亡證明開立的診斷後,就前去做檢查了,在做檢查時遲遲沒有等到家屬的前來。於是,中午休息時,打了留在病歷中的家屬電話,與其弟稍微談論了一下,覺得應該還是去跟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會比較可以陳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到了喪宅,是個傳統的鄉下三合院,有些親朋好友在幫忙折紙蓮花,也圍過來想知道為什麼正值壯年會突然就住院過世,以為我怕因為他們會追究責任而特地來致意的。跟他們說明是因為我覺得有這個義務及責任讓家屬知道他的病況,而且病人與我互動良好也很配合治療,也算是有種特殊的緣分。經過一番解釋之後,家屬也暸解他的罹病過程,對他的猝然不及的離世感到難過,和他一起當油漆工的弟弟早上才接到他的電話說目前狀況穩定,要他及80多歲的老父親不用擔心,沒想到下午就天人永隔了。最後,向逝者上完香後,與家屬道節哀後,其堂叔向我說,今天能親自那麼有誠意來向大家說明,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也感謝住院期間對病人的照顧。要回醫院時,因為來程時對鄉間小路的不熟悉,導航也指引錯的方向,多騎了一大段的路程。於是,病人的堂叔就熱心地騎車在前方導引,一下子就看到醫院的建築了。突然覺得,這真的是一段很純樸的醫病關係,雙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真誠的關懷。也讓我體悟到,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去和病人家屬溝通及了解。
-
2022-05-09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全球深陷新冠疫情風暴兩年多,當Omicron挾帶高度傳染力席捲多國,經濟復甦的盼望與低致病性的特性,讓許多國家紛紛宣布回歸常軌、邁向與病毒共存之路。台灣自四月起本土疫情攀升,進入社區,難以倖免地必須面對疫情期末考驗,亞洲多國早在去年及今年初度過高峰期,借鏡他國模範防疫政策,是台灣當前努力方向。今年一月至今,台灣本土確診案例已近卅萬人,四月一日首度確診案例破百例、四月十五日破千,至四月廿八日達單日破萬,指數型成長曲線仍未見峰值。若持續採取傳統防疫思維「病毒清零與匡列隔離」,恐讓政府公衛與醫療體系崩潰。進一步探究,Omicron感染者約99.75%皆為無症狀或輕症患者,輕重分流策略,中重症由醫院救治降低傷亡,輕症者採行居家照護模式,避免醫療量能擠壓。借鏡新加坡「居家康復」新加坡去年8月開始採行「居家康復計畫」,正是台灣可學習的範例,星國高達九成兩劑疫苗覆蓋率,是與病毒共存的前提。面對疫情,從啟動居家康復計畫讓確診者居家休養,密切接觸者自主管理,再定期快篩回報結果,政府擔任追蹤與監測角色,得以貫徹輕重分流,醫療機構集中資源提供重症或高風險患者照護,透過清晰且前瞻的防疫策略,過渡「從清零到共存」的關鍵時期。目前新北市是全台確診人數最多縣市,地理環境及都會區人口稠密特性,讓確診人數居高不下,新北首開先例規畫「安心居家照護計畫」,借鏡新加坡居家康復模式,將全市29個行政區分為七大醫療責任區,透過後線智慧控制平台,同時提供生活關懷及醫療照護兩大服務。例如板橋地區確診居民由亞東醫院為責任照護醫院,滿足居家送藥、醫療後送與遠距等醫療需求,並連結區域內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社區藥局共組居家照護網。而居家照護系統建構是確保醫療量能關鍵作法,放輕救重,降低致死率的同時又能兼顧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提供無後顧之憂的照護網絡。具體做法則是居民得知確診後,由專屬責任醫療團隊收案,先電訪進行健康狀況評估,依據其年齡及健康狀況分流到醫院、集中檢疫所或居家照護,提供居家照護者24小時諮詢專線,提供確診者生活關懷與醫療諮詢,解決確診者生活不便,安心居家康復。落實輕重分流治療模式這樣的居家照護模式可兼顧人口稠密都會區及醫療資源缺乏的偏遠地區,增加居家照護的廣度及深度,在疫情攀上高峰之際,落實「輕重分流」的治療模式。疫情升溫,政府對防疫方針滾動式修正,全民也應發揮公民素質全力配合,因應疫情變化調整心態與觀念,這場疫情的期末考驗除了守住第一線的醫療量能外,建構民眾安心放心的居家照護模式,也是安穩度過流行疫情的決勝關鍵。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療資源排擠 專家:確診到給藥一條龍
與前年相較,去年全國死亡人數突然增加七、八千人,為死於新冠者的十倍,公衛學者指出,這可能為非直接死於新冠肺炎的死亡黑數。專家擔心,本波新冠病毒重症人數雖明顯較少,卻因醫療資源輕重錯置,恐導致更多其他病人「死於非命」,呼籲民眾不要怕就醫、出門,政府也要組織專責診所,從確診到給藥一條龍服務,以保護非新冠的急重症病人就醫無礙。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薛承泰指出,去年「生不如死」情況加劇,人口「自然負成長」高達兩萬九千多人,死亡總數是十八萬三千多人,比前年多一萬人,扣除人口老化導致的死亡,前年多死近八千人,應探討是否藏著和疫情或接種疫苗相關的死亡黑數。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疫情嚴峻,許多老年人不敢出門、運動,甚至不敢就醫,進而增加死亡風險,不少輕症確診者因於擔心病情擠向大醫院,占用醫療量能,反而讓急重症來不及救治。建議盡速回歸分級醫療,指揮中心規畫基層院所,提供一條龍服務,從檢驗、確診、診療至開立抗病毒口服藥。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孕婦約占台灣人口百分之零點七,如以每天新增四萬名確診者推估,單日約增三百名孕婦確診,其中兩成具有重症風險,人數約六十人,建議設置大醫院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爭取救治時間。婦產科醫學會將與指揮中心研議評分系統作為輕重分流依據,低風險產婦可在家透過視訊診療,由原本產檢的婦產科醫師繼續照顧。少數可能快速惡化為重症的產婦,則建議至醫院住院,密切觀察。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患者減隔離天數 陳時中曝7天免採檢自動解隔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因應輕症確診患者大幅增加,指揮中心修訂確診個案解隔條件。指揮官陳時中說,若是輕症患者於居家照護、醫院、加強版防疫旅館與集中檢疫所的輕症患者,原本是10天解除隔離,現在修訂據採檢日或發病日7天無須採檢,直接解隔。陳時中說,在醫院的輕症患者,須經醫事人員採檢若為發病至5天1次篩檢陰性,或於5天內進行2次採檢陰性就解除隔離。陳時中說,而中重症住院患者,當症狀緩解,經追蹤1次採檢陰性,或Ct值大於30就可轉出隔離或專責病房,原因是輕症、無症狀占比為99.75%,病毒去化很快,7天後傳染力非常低,幾乎是沒有,若把99.75%的人使用醫療資源時間拉長,反而讓中重症生命健康形成威脅,占用醫療資源。因此輕症患者解隔更快且自動解隔,不用耗費醫院PCR量能,可以集中心力處理中重症病人,呼籲各縣市政府一定要設置採檢站,若在醫院太過擁擠,請多設一些採檢站。陳時中說,下周開始陸續有些基層診所參與PCR採檢,請民眾多多利用,且不要到急診室擠,急診是給急症人在用的,可利用醫院急門診或採檢站,或基層醫療設置的採檢站來做。此外,保險請領證明有電子證明或過一段時間醫院壓力較輕時,再去請領相關證明,讓醫院量能可以照護中重症患者,策略上若非確診患者的照顧量能減輕,往後自己要照顧自己,輕症也是,力量要放中重症上,疫情才能控制更好。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險爭議多 黃天牧親上火線發布3點澄清
防疫政策的改變導致防疫險理賠爭議不斷,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親上火線出席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會中點出三點澄清民眾的疑慮,強調金管會不會要求保戶跟保險公司退約退費、不會有賠不到的問題、契約請求權有兩年時效,保戶不用急於現在衝醫院急診室開立診斷證明書。黃天牧表示,防疫險從2020年3月就問世,但目前社會上有幾個現象,引起民眾不安,也引發醫院的醫療人員很大的壓力。黃天牧說,第一,有人對外發表言論,建議金管會要求原來保戶買的保險契約要退約或退費,引起很多保戶不安,他鄭重報告:「金管會沒有權力改變保戶跟保險公司間契約。」金管會絕對會維護保戶的權益,會要求保險公司依照跟保戶的保險契約辦理,像這種要求保險公司跟保戶退費這件事絕對不會發生,「請散布言論者知所進退!」金管會不會要求保戶跟保險公司退約、退費,這不可能。第二,保險公司承擔風險,現在疫情政策改為「共存」,確診人數大幅增加,民眾擔心保險公司賠不起,認為趕快要申請理賠以免「賠不到」的顧慮。金管會監管保險公司,一定會要求保險公司依照契約辦裡,如果契約中規定保戶符合理賠條件,一定會嚴格要求保險公司依照契約辦理,不會有賠不到問題,保戶可以放心。第三,近期大家急於取得理賠文件,包含診斷證明書,因此紛紛到醫院或急診室請醫生開具診斷證明書,造成急診室醫療資源被申請診斷證明書的需求,排擠真正需要急診醫療資源民眾的需求。其實依照保險法第65條,保險契約有兩年時效請求權,「民眾不用急於一時到醫療院所開據診斷證明書,請大家發揮同理心」。他呼籲有投保防疫保單的保戶,不必急於一時請醫院做這些兩年內都可以做的事。兩年內取得相關證明文件都可以完成理賠,不用在這時急於湧向醫療院所。
-
2022-05-07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立志當小鎮醫師 盼落實分級醫療,就近照顧病患健康
「令人羨慕的不是活到多老,而是健康到老。」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很早就立志要當小鎮醫生,到醫療資源較貧脊的地區行醫。「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倒一半」的醫療現況存在多年,他大聲疾呼應落實分級醫療,才能從最能貼近民眾的診所和地區醫院就近照顧病患的健康。成立24小時心導管中心在南投偏鄉長大的張克士,曾任台中榮總心臟科醫師,2007年把員林伍倫醫院轉型為員榮醫院,2016年接手員生醫院,整合兩院區的醫療資源,提升員榮醫療體系的服務,成立員林第一家24小時心導管中心,可執行心導管支架、心律不整電燒手術,建立「生命之鏈」急救動線,從急診室、心導管中心到手術室的設備動線在5至30秒內到達,也因快速的搶救機制曾讓心臟已停止跳動9分鐘的病患活過來,並康復回到工作崗位。禮聘好醫師下鄉服務張克士說,他不惜成本引進先進醫療設備、禮聘醫師下鄉服務,目前員榮醫院是中部地區唯一會做心律不整電燒手術的地區醫院,也從北部請來胃食道逆流賁門緊縮術熱凝療法的吳文傑醫師,成立胃食道逆流中心,連知名藝人病患都慕名看診,紐西蘭的醫師來學治療胃食道逆流新技術。員榮醫療團隊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精神,在神經修復、傷口整合性治療等都投注很多心力,以往糖尿病患可能因傷口難癒合需截肢,但員榮盡其所能救回病患的四肢,例如心臟科先打通腳的血管,再結合高壓氧、震波治療等;腦中風也結合神經科、復健科、中醫、高壓氧、靜脈雷射等整合性治療。「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張克士有很多病患是從年輕讓他看到老,甚至全家都讓他看診,還有一位從北部來看診的老太太,每次兒孫都會陪著她來看診,都讓他非常感動。多次到柬埔寨、蒙古義診曾拿下「台灣醫療貢獻獎」的張克士,除了常帶著員榮團隊參與公益活動,更多次到柬埔寨 、蒙古等地義診,甚至在疫情期間啟動5G智慧眼鏡跨海協助蒙古醫師遠距診療及教學,也非常注重員榮醫療體系員工福利,包括提升薪資、績效獎金、生育津貼等,增聘超額人力,讓醫護不超時加班,能有充足休息時間,避免血汗醫護,才能對病人有更完善的照護。張克士養生祕訣/隨機運動 唱歌、吹口哨紓壓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是心臟科名醫,但因長期做超音波、手術時穿鉛衣造成肩背受傷,曾經門診看到半夜近兩點,「醫師身心負荷都很大」,他認為,一定要養成隨機運動、適當飲食及找空檔紓壓的生活習慣。「健康一部分來自於基因,一部分靠自己。」張克士說,不是老爸有糖尿病,就代表你也會有糖尿病,生活型態的改變和調整,就可以減緩遺傳疾病的威脅。張克士的養生遵循中庸之道,不吃過冷或過熱食物,不喝咖啡和茶,只喝白開水,飲食採「總量管制」,吃飯從低升糖指數食物吃起,先吃菜、喝湯,再吃蛋白質食物,細嚼慢嚥,避免讓胰島素暴衝,就不會堆積脂肪而不易胖。國防醫學院畢業的張克士,從學生時代就被嚴格訓練體能,愛運動的他拉單槓可以連續拉15下以上,伏地挺身做40、50下,但因長期幫病人做心臟超音波,做心導管須穿十公斤鉛衣,造成肩和背產生鈣化性肌腱炎。後來靠做伸展運動、鍛鍊核心肌群,還有隨機運動,才改善狀況。張克士提醒大家,要替自己製造機會運動,他在辦公室常會起身走走,經常不搭電梯改走樓梯。喜歡隨機學習、隨機紓壓的他,會利用開車時在車內唱歌、吹口哨,他笑說「吹口哨是很好的腹式呼吸運動」。「每個生命片斷都是在享受自我實現」,張克士說,心靈的滿足非常重要,每個階段性的任務實現了,他就覺得很滿足,現在雪中送炭做公益,像幫助學生給獎學金,看到學生寫的卡片,或治好病人的病,看到病人的笑容,都讓他很快樂。張克士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心臟科、急救加護、重症醫學●現職:員榮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員榮醫院及員生院區總院長●學歷: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EMBA)碩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前台中榮總心臟內科、急診部主治醫師、前台灣醫院協會監事會主席、行政院退輔會榮光獎章得獎人、台灣醫療貢獻獎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一部分來自於基因,一部分靠自己;令人羨慕的不是活到多老,而是健康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