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醫療資源
共找到
679
筆 文章
-
-
2022-02-19 新聞.元氣新聞
獨/部分負擔調整箭在弦上 藥品、急診依分級醫療收費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箭在弦上,包含急診、藥品、檢驗檢查、慢性處方箋部分負擔。健保署規畫部分調漲,但也有部分調降,避免造成民眾經濟負擔卻又「有感」。健保署長李伯璋說,調整急診等部分負擔,可讓醫師對有醫療需求的病人花費更多時間,增進醫病關係。據了解,急診部分負擔將依檢傷分類等級收費,第一、第二級緊急重症患者至醫學中心就醫,部分負擔減少100至200元,檢傷分類第四、五級患者則將多付250至300元;至區域醫院急診就醫將多付150至200元。收費設計區分重症與輕症患者,落實分級醫療及醫院轉診。李伯璋說,急診部分負擔調整精算,每年挹注健保僅1.2億元,但同時希望提升急、重、難、罕病人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的醫療品質而進行調整。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依醫院層級不同,有不同收費上限,醫學中心上限400元、區域醫院300元、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200元。慢性處方箋部分負擔,第二次、第三次拿藥時,若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需多付100元,到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社區藥局領藥免部分負擔。藥品部分負擔方面,醫學中心非轉診患者上限400元,轉診患者上限300元,區域醫院非轉診患者上限300元,轉診患者200元,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上限100元,藥費100元以下免部分負擔,社區藥局免部分負擔。健保署調整健保部分負擔考量為三大方向為「分級醫療」、「醫藥分業」及「醫院轉診」。李伯璋說,分級醫療不能做半套,台灣民眾就醫方便,健保藥費及檢驗檢查費用不斷上升,但醫療人員獲得的健保點值卻很低,藉由調整部分負擔,減少民眾就醫次數及降低健保點數,提升健保點值,讓醫療人員獲得合理待遇。李伯璋說,期待醫師看診時,對於有醫療需求的病人可以有更多時間,好好治療,增進醫病關係,健保署明年度將規畫於提高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急、重、難、罕病人等醫療相關的健保給付,真正落實分級醫療,促進患者就醫的公平性。李伯璋以「一生懸命」說明自己改革健保部分負擔的決心,由使用者付費改變民眾就醫行為。他認為,減少醫院檢驗檢查、開藥,是健保署、醫界及病人的共同責任。他說,部分負擔調整須處處小心,不要造成民眾負擔,衛福部長陳時中曾在部分負擔研議會議上說,不能讓民眾「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對台灣醫療改革十分關鍵。」李伯璋說,調整部分負擔是回應醫界期待,增加民眾就醫責任感,改變就醫習慣,減少不必要醫療資源的浪費,只要全台民眾就醫次數少一次,可以節省378億健保點數,節省下來的醫療資源,除讓醫療相關人員有合理給付,更提供急、重、難、罕患者所需醫材及藥費,避免健保財務吃緊,調高健保費率,增加年輕世代的經濟負擔。李伯璋說,下周五健保會議討論,他會以最誠實的態度,向健保會委員說明,他所觀察目前健保的現況,並依委員們的意見進行修訂,一起努力讓台灣的醫療環境更完整、更健康。
-
2022-02-14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部分負擔調漲 應回歸健保法定率
健保財務吃緊的狀況未隨去年提高保費趨緩,檢討「部分負擔」聲浪四起,近期也看到健保署長李伯璋、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甚至忙於防疫的衛福部長陳時中不斷被追問,部分負擔預計怎麼調整、要加收哪些項目?許多方案、報導自去年初未曾間斷,但迄今似乎仍未有明確的共識。以價制量 提醒珍惜醫療資源部分負擔的收取,常被誤認或曲解為了增加健保收入,但無論健保署說明或長官們再三提醒,皆強調部分負擔的用意是「提醒大家醫療資源很寶貴,它是用來幫助生病的人,要用在需要的地方,千萬不可以浪費」。因此,部分負擔不應被視為解決財務困境的手段,在無法有效擴張醫療整體資源的情況下,調整部分負擔仍是當務之急。部分負擔 與法定有極大落差 據報導,民眾108年門診就醫平均16.7次,門診醫療費用占率達66.6%,相較歐美門診僅45%,明顯偏高。偏高的主因是民眾需支付的門診部分負擔在健保總額占率僅6%,與健保法原訂門診部分負擔定率20%以上,差距甚大,無法發揮提醒民眾珍惜醫療的原意,就醫門診次數自然也就居高不下。健保需額外幫民眾攤提部分負擔落差達14%,意味在健保總額預算已固定的情況下,造成健保資源無法分配到急重症項目,這恐怕是民眾始料未及,更非政府與醫界樂見的結果。急重症 無法合理分配到資源健保無法合理分配資源提供急重症照顧重大傷病患者,造成癌友等患者可能面臨每年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自費壓力,導致有些癌友提出,希望與健保署以特定比率,例如癌友30%、健保署70%分攤藥品費用。這種方式乍看似能減輕癌友經濟壓力,但抗癌是一場長期戰役,一年、二年可能還有能力分攤一定比率的藥費,存活愈久的癌友面臨的經濟挑戰愈大,存活期延長反而變成懲罰,且分攤藥費的概念已違反部分負擔精神,更排擠經濟弱勢、加深醫療階級,與健保的公平正義原則背道而馳。部分負擔回歸健保法定率制,是指民眾在轉診的狀態下,向其收取當次就醫總金額20%作為部分負擔費用,健保署可能認為易引發反彈,但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2020年調查,近八成民眾願意在小病時多負擔一些,以換取生重病時可得到更多健保的照顧。我們明白這種收取費用的方法及額度,極可能增加民眾經濟壓力與就醫門檻,因此建議必須要設定上限及協助弱勢就醫,避免造成過度經濟負擔而影響就醫。我們深知調整部分負擔要取得社會共識相當不易,但回歸健保設立的初衷與原則,才能以理服人,回歸單一原則對民眾也是最好理解的收費方式。
-
2022-02-11 癌症.乳癌
安潔莉娜裘莉沒得乳癌卻切除雙乳!乳癌高危險群需預防性切除?乳癌權威說出真相
本文摘自466期 文/夏金剛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於2013年5月14日向世界拋出了震撼彈。健康的她,宣稱為了降低罹癌風險,已在當年4月27日完成「預防性雙乳切除手術」治療,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當學界的攻防尚未止息,兩年後,她又摘除了卵巢。失去雙乳和卵巢,對女性身心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更遑論她還是全球性感偶像,當然,這個艱難的決定,是經過專業醫療評估與深思熟慮,因為,裘莉已清楚意識到自己是乳癌的最高危險群…… 高危險群分三類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乳癌基本上真的有高危險群,它分成低高危險群、中高危險群及最高危險群。 ❶低高危險群包括了肥胖、缺乏運動、熱愛高脂高醣低纖維飲食、吸菸、經常暴露於環境荷爾蒙者,若將健康女性設定為「1」,低高危險群的罹癌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1.5倍(1.1~1.9倍)。❷中高危險群具有更為清晰的輪廓,詳述如下:‧家族史:二等親內有人得乳癌(祖母、外婆、母親、姊妹、女兒);家族中至少有兩人得乳癌;家族中罹癌者低於35歲,則與遺傳基因明顯相關,個人發生乳癌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個人病史:一側乳房曾得過乳癌;曾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荷爾蒙:初經早(12歲以前)停經晚(55歲以後);停經後長時間補充女性荷爾蒙;停經後肥胖者。‧分娩相關:35歲才生第一胎;沒有生育過;沒有哺乳過。上述類型,罹患乳癌的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2~4倍。❸最高危險群至於超過4倍的「最高危險群」,且以裘莉的案例來進行說明。裘莉的母親得了卵巢癌,阿姨得了乳癌,兩位長輩去做了基因篩檢,雙雙測出BRCA1基因變異,裘莉檢查也出現變異,BRCA1和BRCA2屬於抑癌基因,這兩個基因若其中之一有缺陷,細胞就會發生癌變。另外,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及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亦屬最高危險群。「雖然上述三種危險群的罹癌機率較一般人高,但癌症發生的成因很複雜,臨床上,90%罹患乳癌的女性也沒有家族史,所以每個人都不可以掉以輕心。」張金堅說。BRCA1帶因者罹癌機率高達8成張金堅表示,基於家族二等親罹癌和基因變異的雙重憂慮,結果裘莉也去檢測基因,並證實自己也是BRCA1帶因者,BRCA1帶因者罹癌的機率不能以高出健康女性多少倍來描述,而是她們終其一生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0%,得到卵巢癌的機會也達50~60%。裘莉為了延長陪伴兒女的光陰,決定去做「雙側預防性全乳房切除手術」。由於現代醫學發達,乳房可以重建,胸型美觀倒不受影響,但就算切除雙乳,裘莉仍面臨卵巢癌的風險,因此兩年後她也切掉了卵巢,一旦乳房和卵巢都切除, BRCA1帶因者可增加24%絕對存活率。隨子宮頸癌退位,乳癌個案年年增多張金堅進一步說明,子宮頸癌曾是台灣女性癌症之冠,國民健康署自1995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6分鐘護一生」推動25年來,癌症發生率從第1位降到2016年的第8位;死亡率則從第4位降到第7位。另外,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固然也可預防子宮頸癌,但國家補助癌症篩檢,可說功不可沒,子宮頸癌五年存活率能達九成以上,多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賜。隨著子宮頸癌退位,乳癌排名在這短短15年不斷向前,每年都以7~8%的速度在衝刺,自2003年起,登上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的榜首,蟬聯至今,平均每46.6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乳癌,2018新增個案超過一萬四千人,而且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中。 少了乳房和卵巢,還有女人味嗎?「沒有卵巢就不會得卵巢癌,沒有乳房就不會得乳癌,這時候她就可以補充荷爾蒙,所以不會失去女人味。」張金堅回答:「針對BRCA1或BRCA2帶因者,預防性切除是醫界認定可行的方法。」它能降低很高的死亡率,但手術邊緣務必切除乾淨,以免在角落處留下少許乳腺組織,不然還是有機會轉變成乳癌。由於裘莉還沒有罹癌,因此不會有癌細胞跑到血液中,所以才稱之為「預防性切除」,這個遺傳基因在美國占10%,台灣差不多在5~10%中間,比較低一點。X光攝影檢查,揪出早期乳癌張金堅表示,這個成長趨勢不全然負面,除了社會高齡化、肥胖人口增加、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導致新病人數增加之外,由國民健康署補助之「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亦協助找出了更多的早期乳癌患者。針對45~69歲的婦女,若有家族史之婦女,則從40~44歲開始,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任務。由於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廣,乳癌人口雖然逐年增加,死亡率卻沒有跟著上升,反而趨近平穩,近年來更有下降的趨勢。「篩檢」的目的是在癌症造成腫塊或其他症狀之前,先把它找出來。乳房攝影是目前全世界公認乳癌篩檢的工具。影像醫學部的專科醫師可以捕捉到小至0.5公分的病灶,若徒手檢查,腫塊要達到1公分之際才可觸得,根據台灣台大公衛學院的統計,透過乳癌篩檢,可以降低乳癌致死率達41%,也可以增加30%之早期發現比率。拍攝時,如果乳房擠壓得越緊密,影像就越精確,穿透組織所需的輻射量也越少,但同樣也會帶來些許疼痛,可能讓部分女性朋友抗拒再做第二次。「現在設備比較先進,已大幅降低不適感,一次短痛可換來健康的保障,算相當值得。倘若因為怕痛而延誤成了第2、第3期,甚至第4期,就太不划算了,如果第0期、第1期就可以發現,治療起來也比較簡單。」張金堅總是苦口婆心的勸導女性朋友。 定期接受篩檢,遠離乳癌威脅張金堅說明,找到早期的乳癌有幾個好處,首先,治療會比較簡單,藥物副作用較少,不只生活品質會好,活存率更高,醫療資源也不會浪費。而乳癌如果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以台灣現有的醫療水平,0至1期5年的存活率超過95%,第2期達89%,第3期達72%,甚至第4期仍有33%,因此民眾不需談癌色變,只要定期接受篩檢,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相信全國民眾皆可以輕鬆防癌,遠離乳癌之健康威脅。正如安潔莉娜裘莉所說:「生命本就存在著許多挑戰,但我們不該被那些可以預防並控制的事件給擊倒。搭配乳房超音波,找出隱藏緻密乳房間塊狀物但乳房攝影較不適用於緻密的乳房。這時便要進一步藉由診斷,利用乳房超音波輔助。雖然乳房攝影可以看見觸診無法發現的腫塊或不正常的惡性鈣化點,但超音波也可能相對找到乳房攝影看不見的腫塊。超音波的優勢在於不會有輻射的疑慮,而且可應用於無法使用乳房攝影檢測的緻密乳房,並找出隱藏在緻密乳房間的塊狀物。目前認為超音波對人體無害,尤其適用於不到40歲的女性、懷孕或正哺乳的女性。不過,超音波同樣有其侷限性,與乳房攝影相比,它非常依賴操作者本身的經驗,因此不適合做大型篩檢。 延伸閱讀: 。國際期刊證實:中年婦女只要做這個動作,乳癌發生風險大降3成2 。吃紅肉增乳癌風險,國際期刊研究:改吃這個顏色的肉,可以降低發生率
-
2022-02-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假期出門走走卻染疫!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做哪些改變?
編按:國內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確診病例,讓原已趨緩的COVID-19疫情再度升溫。這個傳聞中輕症多、類似感冒的變種病毒,到底實際症狀如何?若真的染疫,該如何照顧自己?國外的確診者案例,能提供我們重要的參考。42歲、現居美國紐約州,在大學任教的林小姐,在2021年底的耶誕假期感染Omicron變異株。原以為只是感冒、不相信自己會得COVID-19的她,陸續出現疲倦、無力、久咳不止等症狀,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過10幾天的休養,才逐漸康復。病癒後,她接受《50+》採訪,談及Omicron的症狀、輕症在家休養的注意事項,也建議大家盡快接種疫苗追加劑。以下是林小姐的第一人稱敘述:在美國出現Omicron確診案例前,我已經接種了2劑BNT疫苗,但沒有打追加劑。紐約這陣子的COVID-19確診人數還是很高,我身邊也有人打完3劑疫苗仍然中標,也有人先感染Delta變異株,康復後又得了Omicron。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在美國身邊沒人確診,大概是沒有朋友。2021年12月27日,這天是美國的耶誕假期,因為正好工作忙碌完,我想出門走走、去逛購物中心。我先做了快篩,確認結果是陰性後才出門。逛街的時候,我還戴了2層口罩,覺得很安全。採買完成後,我到一家韓式烤肉店吃晚餐。因為天氣很冷,大家都在室內用餐,餐廳人多、空氣又不流通。事後回想,我應該就是這時被感染。Omicron有哪些症狀?不一定會發燒、症狀和感冒容易混淆到了12月29日,我晚上開始咳嗽、流鼻水、身體發冷。雖然覺得有點不對勁,但人的潛意識會排拒,我不認為自己會得COVID-19,以為只是感冒。這時我又做了一次快篩,結果仍是陰性。保險起見,先前我在Amazon上買了中藥清冠一號,早晚各吃一次(註:清冠一號在台灣法定為醫師處方藥,安全起見,規定不得由民眾自行購買,需經中醫師診察、開立處方後始可服用)。因為症狀很輕微,我甚至還在家運動。12月31日這天凌晨,我開始盜冷汗、從睡夢中清醒。醒來的時候,我全身都是濕的,甚至連棉被上都是汗,濕的程度幾乎就像前一夜洗澡沒擦乾。上網一查,才發現這是Omicron變異株確診者的典型症狀。2022年元旦,我全身肌肉痠痛,坐臥行走都很不舒服。我以為是太久沒運動導致,想說先吃止痛藥,再觀察幾天好了。但到了1月2日,我咳嗽愈來愈嚴重,同時流鼻水、非常疲倦。1月3日,我到診所做PCR檢測。直到這時,我都還不願相信自己得了COVID-19。Omicron輕症如何在家休養?多補充維他命C、喝蜂蜜水,提升免疫力1月5日,我收到診所通知(如下圖),PCR結果是陽性。美國現在因為醫療資源吃緊,非重症的確診者都是在家休息,自行吃退燒藥、止咳糖漿等藥物緩解症狀。根據政府指引,確診者從症狀出現開始,須自行居家隔離10天。10天後,如果症狀改善、24小時內未服用退燒藥也無發燒症狀,就可以出門。但若有胸痛、腹痛、呼吸困難、虛弱與昏睡加劇等疑似重症的狀況則須至醫院就醫。(註:在台灣,確診COVID-19的病人多會住院,由醫院採取相對應的防護及隔離措施。但近期國內疫情擴大,衛福部指示,為確保醫療量能,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可居家隔離。期間確診者需密切觀察自身症狀,病情有變化時可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等候指示就醫。)從這天開始,我就足不出戶。Omicron讓我覺得非常、非常的疲倦,幾乎無法做正事,只能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做些不用動腦的事。白天不時會劇烈咳嗽,晚上則會因為夜咳而難以入眠。還好當時學校在放寒假,不需要上班,整段假期我都在養病。因為獨居,我請代購幫我買食物、藥物放到家門口。不過美國太多人中標,感冒藥水缺貨,我只能吃清冠一號、喝蜂蜜水、多補充維他命C,還有睡不著的時候喝助眠糖漿。我在養病期間也更注重營養,像是平常早餐只會喝咖啡、吃麵包跟水煮蛋,染疫期間還有補充水果,希望提升免疫力。畢竟還是很怕死,既然沒辦法做什麼,那就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吧。真正感覺症狀好轉,已經是1月16日的事了。我回到學校上班,除了偶爾有痰、有時仍會咳嗽,基本上算是康復了。面對Omicron應有的準備 打疫苗、常備感冒藥物、謹慎但不過分緊張我從感染Omicron到康復,歷時近3週。老實說,我沒有太擔心自己的病況會不會演變為重症。只覺得:好吧,確診真的是滿倒霉的,難得的假期都在生病。有些人會說,Omicron輕症就像感冒,但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其實並不,我覺得它的症狀還是比流感嚴重些。我從頭到尾都沒有發燒,但疲憊、無法停止的咳嗽都讓人很不舒服。建議大家可以在家常備一些感冒藥物,例如川貝枇杷膏、止咳藥、退燒藥等。如果染疫、輕症在家休養,這些藥物有助於緩解症狀。此外,我現在很積極地勸我爸媽、身邊的朋友去打疫苗追加劑。我有個朋友,家中有2個小孩。他和老大都打了3劑疫苗,但老么則沒有接種,後來確診COVID-19後症狀頗嚴重,持續發燒。但同住的朋友和老大都沒有染疫。COVID-19疫苗沒辦法保證你不會染疫,但可以預防病情演變為重症,降低住院機率。面對Omicron,我認為應該要小心,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在空氣不流通的室內用餐——如果時光倒流,我不會去吃那家韓國烤肉!我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了。可能是個性使然,面對疫情,我不會太焦慮。該做的事都做到就好。面對病毒要謹慎,但不要過度緊張,那對事情不會有任何幫助。原文:假期出門走走卻染疫!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做哪些改變?
-
2022-02-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入境檢疫縮短 醫界:與疫共存之路 要砌3塊磚
陳秀熙:Omicron威脅低 近9成自動康復台灣即將邊境解封,十四天檢疫將縮短為十天,不過,公衛、臨床醫界卻看法不同,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Omicron變異株潛伏期短,減少檢疫天數可能性高,可逐漸與疫共存;不過,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認為,「台灣還沒有與病毒共存的本錢」。陳秀熙表示,根據台灣境外移入病例資料,Omicron潛伏期約二天,假設低、中、高發生率地區每月各入境一萬五千人,檢疫期縮短到十天,無論「七加三」或「五加五」等方案,只會漏掉兩個來自高盛行率地區的無症狀個案。「無症狀個案在社區幾乎沒有任何傳播隱憂」。陳秀熙說,縮短檢疫天數可避免在檢疫場所(防疫旅館)發生交叉感染,有助於打開國門,跟上其他國家解封和共存的步調。陳秀熙指出,英國研究顯示,近九成Omicron感染者為輕症,且會自動康復,不占用醫療資源,也就是走向「輕症化、流感化」,在抗病毒藥物、疫苗接種等加持下,人類可望走向與疫共存。不過,專家分析,還要再砌上三塊磚,才能鋪好台灣與病毒共存的道路。首先,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建議, 政府應建立「三段四級」的因應架構,在社區尚未大規模感染前,建立無症狀者在家、輕症者進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醫療量能留給輕重症者的架構,民眾即使面對社區感染、境外商務客確診,還是可以過正常生活。二是有效提高疫苗覆蓋率,台灣第二劑剛過七成五,且進度停滯,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羅浚晅指出,政府得調整疫苗政策。第三則是教導民眾理解疫情與病毒發展。面對傳染力高的Omicron變異株,專家指出,教導民眾調適、改變認知,才能習慣新常態。黃高彬表示,要保持長時間清零,非常困難,民眾必須理解未來應可允許少量感染。他說,無症狀者也可能造成社區傳播,台灣目前還沒有和病毒共存的本錢,不能貿然縮短到七天、五天。原因在於台灣人口密度高,幾乎家戶、工廠、辦公室都有空調,天氣變熱後,使用空調,病毒傳播速度更快。
-
2022-02-02 新聞.元氣新聞
獨/民眾有感!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健保會25日開會討論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討論多時,目前初步規劃已經完成,衛福部將於2月25日送交全民健康保險會(簡稱健保會)討論,如果順利通過,經由預告收集外界意見後,就可公告實施,預計調整案最快5月上路。據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從原先討論的藥費、慢性處分箋、檢驗檢查等部分負擔,確定納入門急診部分負擔,若門急診部分負擔調整,將是繼上次2017年調整後,再次調整。「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一直都在討論中,將會與外界溝通後再定案。」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說,這次部分負擔調整,為兼顧低收、中低收等經濟弱勢,以及重大傷病者等疾病弱勢等,不讓他們受到太大的影響,調整幅度不會太大,同時也顧及分級醫療及全民健康。他說,部分負擔調整因影響民眾權益,一般患者的就醫負擔還是增加,須先送到至健保會討論。據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於2月25日送交健保會討論,並從門急診、藥費、慢性處分箋、檢驗檢查同步考量。其中門急診部分負擔曾於2017年調整,今年將再次調整,主因是門診費用為健保支出大宗,約占整體醫療資源接近7成,對比國外門診約占4成5、住院5成5,高出許多,反而讓住院相關醫療服務無法獲得合理給付。急診部分負擔調整原則,依檢傷分類不同等級有不同調整,如病情嚴重度較高的第一、二級患者,到醫學中心就醫,將會調降部分負擔,但若是傷勢不嚴重的第四、五級患者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就醫則要調升部分負擔,第三級則沒有改變,藉此提升急診醫療品質。慢性處方箋部分負擔調整將依醫院等級有所不同,如到藥局、基層診所、地區醫院領藥將不調整,但若到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領藥則要收取部分負擔。此外,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相關藥費及檢驗檢查費用,這次也會進行調整,檢驗檢查為依不同項目,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希望該等級醫院的醫療人力多用於照顧急、重、難、罕患者,落實分級醫療,確保醫療服務品質。長期關注健保部分負擔調整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國內長期推動分級醫療、醫藥分業,「使用者付費對台灣醫療體系是很重要的突破。」部分負擔調整一定會做到照顧弱勢,對弱勢族群影響不會很大,至於費用調整細節部分,須經健保會委員討論後,再對外說明。「健保會委員對健保財務十分關心。」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說,健保會於上月21日會議中,委員們對於今年健保總額突破8千億元,多關切健保財務要如何開源節流,以及部分負擔調整情形。衛福部核定今年度健保總額突破8千億元,全年經費約8095.62億元,相較去年度總額約7836億元,約增加260億元,成長率為3.32%。周淑婉說,醫院總額部分,核定內容主要為持續引進新醫療科技及放寬藥品與特材給付規定,編列30億元及6.5億元;為持續落實分級醫療,編列壯大社區醫院10億元,及區域級以上醫院提升重症照護費用20億元。
-
2022-0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前疫情再起 小鎮醫師提9項社區防疫對策
新冠變異株Omicron侵台,傳染力強,春節前本土疫情再起,讓人憂心。小鎮醫師、嘉義縣新港鄉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錦煌醫師,發起社區防疫,新港社區防疫委員會昨天開會,鄉長林茂盛主持,因應春節人流及奉天宮進香,加強防疫,陳錦煌提9項防疫因應措施。陳錦煌說,以鄉鎮區公所為範圍,成立以「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為基礎「社區防疫行動聯盟」,由下而上推動。冬天流感病毒不少,呼籲作好個人防護,正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儘量減少和他人密切接觸,少到人多場所。整備社區防疫資源,關注獨老、雙老、隔代、貧困、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新住民、遊民、移工、外籍看護工等弱勢者;對社區聚集場所、機構或生活習慣可能感染風險,規畫如何及早介入。根據各社區醫療資源現況,集思廣益,建立合乎防疫指揮中心規範,有效分流、通報及後送標準作業程序,配合社區,事先定期演練。以社區生命共同體理念,加強關懷社區被「檢疫」「隔離」個案。用Line或電話建立即時有效人人參與通報及溝通體系,通知防疫行動委員會處理,澄清錯誤、可疑訊息或恐慌事件。發現社區有防疫漏洞或被隔離者趴趴走、夜市或廟口人群聚集不遵守安全距離、集合眾人力量及時解決。知識產生行動,行動發揮力量,安定人心,減少恐慌,提高社區接種疫苗比例。結合社區防疫義工加強訓練,提供安全配備,彌補公部門人力不足。發起「人有距離愛在一起」社區關懷運動,每天多用電話、社群媒體表達關心,組織社區防疫行動委員會,委員會不能缺少基層醫師,將醫師納入中央防疫指揮體系,即時和中央指揮中心互動,由上而下落實執行中央防疫,由下而上反映防疫行動社區無法解決難題。
-
2022-01-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世事無常,愛要及時!有尊嚴的選擇人生終了也值得敬佩
【編者按】這是我們第二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主題,由三位不同專業的醫師(精神科、復建科、神經科)回憶過去所看過的病人如何拓寬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希望由他們的分享,不只醫療團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醫者可以由病人端學到人生的新經驗,更希望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可以更了解醫師端的內心世界,透過醫病雙方的彼此了解而改善醫病關係。誠如我們第一次這系列刊出時所說的,我們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原本以為這個題目很好寫,腦中閃過的病人應該超過十位。可是後來卻發現好難抉擇,因為行醫二十多年來,有太多的病人讓我難忘,他們教我人生中不同而都是重要的事。接到血液腫瘤科會診單時有點驚訝,因為會診的原因中寫到「病人主動要求要看精神科醫師」,在二十年前這是很少見的情形,因為當時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只有嚴重精神病才需要看精神科。當天下午去看了這位病人,進病房時這位四十多歲的女士,很有禮貌的想從病床上坐起來,一旁陪伴的媽媽趕忙扶著她,她低聲地請媽媽先到病房外面去,她想單獨和我談。還沒開口,跟方才冷靜、有禮的樣子不同,她先紅了眼眶,強忍眼淚之後,說了:「我覺得老天對我真不公平!」。原來她是一位高階主管,任職於知名的外商企業,她以她的事業成就自豪,但是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婚後沒多久她承受了先生的語言及肢體暴力,結婚後多年盼來的孩子,由於不是男孩,非常傳統的婆家,仍然覺得她沒有盡到媳婦的本分。其實這段婚姻一直沒有受到婆家的認可,她來自於南部鄉下的農家,靠著自己的努力與天分,上了最好的大學的科系,也在系上認識了後來成為先生的學長。先生的家世顯赫,所以婆家一直認為他們並不是門當戶對。為了證明自己,畢業之後她很努力的工作,也獲得上司的肯定,一路晉升到最高的職位,可惜這並沒有改善不幸福的婚姻。在一次嚴重的家暴事件之後,她下定決心要離婚,同時也開啟了女兒監護權的爭奪戰。就在法官判決離婚,也爭取到女兒監護權,正在計畫著開啟新生活時,她被確診了血癌。她覺得她的人生是靠著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但是老天似乎不想讓她順心如意。她不想讓媽媽操心,所以在家人面前她都是一貫的理性冷靜,有條有理的處理婚姻危機。即使生病了,也是她反過來安慰媽媽不要擔心。還好女兒貼心乖巧,是她最大的支持,可是內心深處,她是真的不甘心、也無法接受,因為她一直以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好的結果。接下來一如她的行事風格,不管化療如何辛苦,她總是硬吞下該攝取的熱量與營養,幾次的化療下來還算順利,但是隨著體力下滑,她開始調整之後的生活安排。原先想化療療程結束就回去上班,可是現在想想覺得身體比較重要,而與公司討論後,公司也同意她可以休個長假。所以她打算化療完成後搬回南部娘家休養,也幫女兒轉學,不必在貴族學校面對高壓競爭,希望女兒可以快樂的成長。可惜突然的打擊來了,在倒數第二次化療時,她忽然半身偏癱而且無法說話,緊急的檢查顯示有腦出血。雖然心中難過,她還是努力寫下歪歪斜斜字條給我:「醫師,謝謝你一直以來願意聽我訴說,給我很大的支持鼓勵,但是我有不好的預感,我先前就已交代媽媽、姊妹,萬一我不好的時候怎麼辦,妹妹答應幫我照顧小孩,如果有需要,希望你可以關心輔導我女兒,謝謝你。」沒想到一語成懺,隔天她就因休克昏迷轉入加護病房,醫療團隊努力二週後,病人還是辭世了。二十年了,我依然記得她那種流淚完之後,臉上堅毅的表情,盡全力奮鬥到底是她的行事風格,可是也沒忘記預先為最壞的狀況作打算。對女兒與家人的愛,雖然她自己覺得有點晚了,但我覺得她教了我「世事無常,愛要及時」的道理。洪先生是食道癌的病人,住院時因為焦慮、恐慌以及失眠的問題會診精神科。拿到會診單看到他身分證字號的英文字母,就猜出他是我的同鄉。詢問完病史,討論好我建議的治療後,不禁聊起家鄉的事。鄉下地方醫療資源比較缺乏,所以他千里迢迢到北部來治療,雖然有個兒子就在北部上班,洪先生住不慣都市,出院後還是習慣回鄉下住。不過生病這件事讓洪先生做了極大的轉變,不只戒菸而且滴酒不沾。朋友約喝酒他不僅回絕了,還約他們一起去騎車游泳好好做運動。他說夫妻關係也變好了,以前常跟太太因為抽菸喝酒的習慣吵架,現在不吵架了,反而經常一起遊山玩水。他心裡對太太有些愧疚感,因為年輕時愛玩,下班後總是跟朋友鬼混到很晚才回家,那時他覺得只要賺錢有拿回家,就盡到責任了,太太的苦心相勸,他嫌太太囉嗦。生病後,太太一面帶孫子一面盡心盡力照顧他,讓他很是感動。所以他對我說,如果還不知感謝,不改掉壞習慣就連畜生都不如了。洪先生也順利完成治療,穩定後三個月回診追蹤一次,雖然早就沒有焦慮、恐慌、失眠的問題,不過他還是會順便掛我的診,單純來聊聊近況,我也樂得從他口中知道家鄉的事。不過追蹤一年多後,他的癌症轉移了。「醫師說還蠻嚴重的,轉移到肺還有肝、骨頭。」他告訴我做完放射治療後,與醫師討論過,他決定順其自然不再接受後線的治療,因為前一次的治療,他知道治療下去有多痛苦,而且醫師也說這次的藥物恐怕副作用更大,治療效果也不會比第一次治療時好,所以他覺得他目前還可以自己活動,生活能自理,想去哪裡就去,他不想最後的時日是躺在病床上。說到一半,他的電話響了,他聽一下,把電話拿給我:「我太太想要跟你說話,她要你幫忙勸我至少試試看一、二次的治療。」病人的太太在電話那頭先抱歉,因為要帶孫子所以沒辦法陪病人來,哭跟病人求他治療也沒用,兒子勸也沒有用,還乾脆不讓兒子進診間跟醫師討論,希望我幫著勸看看。我在電話中安慰了一下太太,掛掉電話後,我苦笑著問病人說:「怎麼辦?太太很擔心你,希望你接受治療。」病人回答說他的想法很堅定,也知道大家都是好意,但是他要的是最後的時間有品質。我問他:「可是如果不治療,最後那天很快到來,會不會有遺憾?」他說他想很清楚了,會生病走到這一步,這一切都是「自己做得來的(台語,咎由自取)」。最後我們討論了末期照顧的議題,請醫院的緩和個管師提供他家就近的緩和醫療資源。最近一次回診他說他去看了當地醫院的緩和科,醫師說他們可以提供居家安寧照顧,所以他不擔心生命末期會走得太痛苦。結束看診前,他主動說:「醫師,你還是要幫我預約三個月後喔,如果我還活著就會來看你!」雖然我無法改變洪先生對治療的決定,但是我很敬佩洪先生,對於自己治療與生命末期照護議題可以公開討論,與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豁達。讓我學到努力奮戰至最後一刻值得尊敬,瀟灑看破生死有尊嚴的選擇人生終了方式也值得敬佩。
-
2022-01-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你的走路姿勢正確嗎?醫:5招自我檢測看鞋底磨損,判斷關節是否健康
大家知道除了年紀漸長促使關節退化,其實走路、運動的姿勢不良,也有可能是影響關節健康的因素之一嗎?陳炯瑜醫師分享:「近年來健身模式改變,不僅能在家看網路影片自行訓練,還能透過電玩來運動,而這樣的趨勢背後,其實暗藏著因錯誤姿勢,導致損害關節的危機。」甚至有很多的年輕族群,因不了解保養關節的重要性,輕忽了自身病況。今天我們就先來跟大家介紹,不同鞋底集中磨損的部位,所代表的隱憂。從鞋底磨損的磨損處,來檢查看看你的姿勢是否正確:⭕️腳跟外側與前足內側:代表足底受力平均,屬正常磨損。❌鞋底前側:代表有走路踮腳尖、拖著腳走路的習慣,會使後側筋膜過緊,導致腰酸背痛、肩頸僵硬與關節不穩定的狀況。❌鞋底內側:代表走路習慣內八,可能有骨盆前傾、拇指外翻等症狀,且會加速關節磨損及膝關節疼痛。❌鞋底外側:代表走路習慣外八,易圓肩、下背痛,也要特別注意關節扭傷、膝蓋軟骨磨損以及關節炎的問題。❌兩腳磨損不對稱:出現此情況者,代表身體已呈現歪斜,才會導致雙膝受力不均,因此建議盡早尋求醫療資源,請專業人士協助評估。陳炯瑜醫師也提醒,鞋底磨損過快的人,平時更要注意關節保養,當疼痛發生時,千萬不要覺得休息一下就會好,導致延誤就醫時機,如害怕動刀或服用藥物,也可以選擇透過免動刀的治療方法,像是PRP、SRF優適骨等等,來舒緩關節不適。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1-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誰害醫護染疫?醫師工會:病患將病房當飯店 擅關抽風設備
台北市近日發生多起因照顧確診者染疫的醫護本土個案,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今表示,目前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多屬於無症狀或輕症,竟有部分民眾將病房當作飯店,甚至擅自關閉病室內抽風設備的,已經造成醫療人員很大的恐慌與安全危機。北市醫師工會指出,近期大量湧入的境外確診患者,確實已經造成工作人員相當大的壓力,因為縱使都是輕症,卻屢見有患者將病房視為飯店、將護理人員當作服務生,有人不斷抱怨網路連線問題,有人以線上訂餐平台訂購餐點不斷要求醫療人員幫忙領取。醫師工會還提到,病室內的負壓或通風設備對於醫療人員的安全至關重要,卻有患者屢經規勸仍堅持自行將其關閉,不只提高暴露風險也增加醫護心理負擔。醫師工會表示,對於當中少數誤解住院隔離意涵、不尊重醫療專業與體恤醫療人員辛勞,將脾氣發洩在醫護身上並且予取予求的住院確診者,嚴厲要求主管機關拿出魄力,成為醫護的後盾,而非一味要求醫療端要發揮愛心、耐心溝通。對於擅自關閉排風設施這樣的危險行為,更支持主管機關以傳染病防治法或醫療法妨礙醫療業務罪名查辦,保障醫療人員的安全。醫師工會說,現行措施要求歸國入境確診患者一律快速送往醫院隔離,醫院因此要額外準備更多病房空間,造成急性醫療資源的缺乏與急診病人更漫長的等候,已有許多專家學者針對前述困境提出提前解隔方案或呼籲設立集中檢疫所。集中檢疫所或加強型防疫旅館皆應採取與輕症確診病房相當規格的通風排氣措施,方能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
-
2022-01-1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台東人肥胖第一名 小心大腸癌找上門
教育部體育署最新調查顯示,台東縣是肥胖人口第一名縣市。醫師表示,肥胖者罹癌風險高,罹患早發性大腸癌風險比體重正常者高出1.37倍,因此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注意飲食、多運動、健康減重。能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機會。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自2006年起,國人罹患大腸癌發生率排行第一名。每年約有一萬餘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死亡人數達5000餘人,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台東縣,大腸直腸癌亦在各項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中名列第3。台東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吳昱銳表示,美國知名腫瘤醫學期刊針對8萬5千多名婦女進行研究,發現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5至29.9)罹患早發性大腸直腸癌風險為BMI正常者(18.5至22.9)的1.37倍,肥胖者(BMI大於等於30)則高達1.93倍,成年人應重視維持體重。吳昱銳說,除擺脫肥胖,國健署推動免費四癌篩檢之一「糞便潛血檢查」,能助初期甚至尚無症狀時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治療。50至74歲民眾每2年可做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早期大腸癌治癒率高,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
-
2022-01-13 新聞.生命智慧
趙可式許願改善安寧照顧制度 衛福部納入擴大適用共識
台灣安寧照護之母、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趙可式長期推動安寧療護,她透過「聯合報」70周年許願活動,期待建立安寧品質稽核制度,同時在健保給付方面去除疾病限制,並在早期階段就提供給付。如今,趙可式對改善安寧照護制度的想法獲衛福部大力支持,並於安寧照護相關專家會議已凝聚四大共識。「聯合報」70周年發起許願活動,透過社會知名人士許下心願,希望對台灣社會有更好的改變。趙可式目前因病休養中,較少對外聯絡,但她表示,關心安寧照顧品質是她一生重要職志。報導刊出後,衛福部同時也表示對此事的重視,已經邀集會議討論,期待建立安寧品質稽核制度,同時在健保給付方面去除疾病限制,並在早期階段就提供給付。目前討論中,期待盡快有新進度。對此,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他對安寧照顧始終如一的想法,是在生命末期,以病人為中心,採全人、全家方式,讓末期病人有尊嚴及安心的離去 而家屬、親友也可以心中無憾,且國人使用安寧照護的服務也逐年提高。以往許多專家、學者轉眼推動安寧療護,可以節省多少醫療資源,但石崇良卻不這樣認為。他說,不論是家人、親屬、朋友等遇到生命末期時,每個人可能都有過安寧照顧的經驗,甚至往後自己於生命末期時,也可能進入安寧照顧。因此,新的安寧照護政策應分為四個方向。石崇良說,首先是安寧照顧不應僅限於癌症,或八大非癌症末期患者,必須廣大到所有疾病病人的末期照顧,讓他們得到好的安寧照護,而「病人自主權利法」也有相關規範,目前在健保給付部分,將逐步檢討如何擴大類別及適用範圍,讓大家都能得到服務。其次,透過針對癌症醫療品質認證醫院的規範,或納入醫院評鑑項目,以提升安寧照護品質,這部分是趙可式老師的建議,衛福部也納進來。再者,安寧照護場域不一定要在醫院,也可以進入社區,在居家、長照機構等處進行,回歸全人、全家概念。最後,最重要的是,必須及早介入緩和醫療,藉由「病主法」推動,也就是說,病人病情尚未進展到末期時,先了解安寧照護的概念,將安寧照護更早往前推動。石崇良說,衛福部舉行的安寧照護相關會議,與會專家均有此四大共識,至於健保給付部分,何時可以擴大類別及適用範圍,這部分將依健保署相關法規制定流程而定。
-
2022-01-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醫憂「境外轟炸」 醫療量能告急
長程航班落地檢驗實施首日共有五十八名旅客確診,陽性率百分之九點二八,逼近一成,指揮中心預估,十四日起湧現返國人潮高峰,一天將有三、四千人入境,推估單日境外移入個案恐上百人;台大醫院附設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昨天指出,入境旅客感染人數增加,北市醫院每天要輪流接五至十名患者,病房很快就會滿,醫療人力其實不太夠,中央要定調什麼樣的病患要送到醫院,什麼樣的不要送。民航局調查,境外入境高峰落在一月十四日,單日恐有四千多人入境,確診人數勢必激增,黃立民建議指揮中心提前因應,中南部醫院醫療量能還很充裕,可開啟「北病南送」機制。黃立民認為,未來一周若出現二、三例不明感染源,就應考慮升三級。對於只篩長程航班的做法,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委員李秉穎更反問「為什麼短程就不用?」短程跟長程的風險沒什麼不一樣,大部分感染並不是在飛機上發生,而是看來自什麼國家。台大公衛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整體國人疫苗保護力只剩三成,Omicron卻正以一人傳二點二人的速度擴散,如果每天僅五萬人接種第三劑,二月將爆發社區大流行。陳秀熙表示,全球疫情無趨緩跡象,我國境外移入個案勢必迅速上升,研究顯示,AZ兩劑保護力只有三個月,BNT或莫德納只有三到五個月,依此推估,目前台灣疫苗群體保護力只剩三成,但Omicron傳播速度驚人,如果希望二月初能控制疫情,現在開始每天需接種廿萬劑以上第三劑。李秉穎指出,若疫情擴散社區,全台仍有百分之二十民眾尚未施打疫苗,就算這些人足不出戶,還是會受到外出工作的同住家人感染,引發重症,「總有一天會碰到。」桃園市醫師公會昨舉行全國應變線上會議,黃立民說,像輕症病患是否不要送醫院,送到哪隔離或回家,這些都要考慮,桃機防疫的問題當然要解決,現在起到春節,醫療資源問題要如何處理更要面對。桃園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莫振東說,現在輕重症患者都送醫院治療,雖然市府有規畫,仍會排擠其他病患病床,最擔心的是「境外疲勞轟炸」,快篩就可篩出百分之七至八的患者,擔心過年前醫療量能就不夠。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級醫師顏慕庸提醒,桃園第一要注意發展中的社區感染,第二是廣泛設社區篩檢站,趕快找出傳播鏈加以阻斷,「當我們在做社區圍堵時卻出現漏洞,就像做排水工作時,堤防還有漏洞水進來,這就是桃園目前的困境」,光篩檢還不夠,一定要把SOP做出來。
-
2022-01-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責病房住滿確診病患 黃立民:政府要定調哪些該送
台大醫院附設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今天下午參加桃園醫師公會全國應變線上會議指出,因應入境旅客國感染Covid-19人數增加,台北市的醫院現在每天都要輪流接患者5至10人,病房很快就會相當滿,我們照顧病患的醫療人力其實不太夠,中央要定調什麼樣的病患要送,什麼樣的不要送到醫院。黃立民說,就像輕症的病患是不是不要送到醫院,而是送到哪裡隔離或回家,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基本上桃園機場防疫的問題當然要解決,不過還是要檢視還有哪些漏洞,還有從現在起到春節,醫療資源的問題要如何處理,桃園應該也是面臨到這個問題。會議主持人之一醫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立委)強調,黃立民教授的論述都相當有遠見,醫師公會聯合會這兩年來都一直在執行黃立民教授的意見,而且因此預防了許多事情發生。顏慕庸教授(醫師)在線上會議提醒桃園現在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要注意正在發展中的社區感染,政府目前的做法是只要是確診者就送到專責病房,Omicron肺炎呈現的情形相對比較少,大部分是以感冒的症狀出現在你我周圍,所以在社區執業的醫師,對有感冒症狀的患者一定要篩檢,在台北就會加強篩檢,因為很明顯會以感冒主訴的病人會漸漸增多。第二個就是桃園要廣泛設立社區篩檢站,趕快找出這些傳播鏈加以阻斷,從機場到防疫旅館、家庭,「當我們在做社區圍堵的時候卻出現漏洞,就像在做排水的工作時,堤防還有漏洞水一直進來,這就是桃園目前的困境」,他同意黃立明說的光篩檢還不夠,一定要把SOP做出來。顏慕庸說,他上周到桃園對所有防疫旅館業演講,介紹「膠囊式」的動線管制,同時溝通哪些是感控的關鍵,桃園的觀旅局、衛生局和防疫旅館已經連結起來,桃園也開始擬定醫療進入防疫旅館的策略,他在另外一場演講(視訊演講)說明醫師進入防疫旅館要注意哪些要點,如果疫情再增加,防疫旅館和醫療的需求也跟著再增加,第一線的醫護支援是否也需要進駐到這一塊,桃園醫師公會可以趕快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他隨時可以支援。顏慕庸說明,如何從機艙到入境海關、防疫計程車到防疫旅館、家裡都要有一套SOP,他稱為「膠囊式管理」,他當初在台北昆明院區同時做一般的門診,也做專責治療彼此不受影響,用這個經驗能守住桃園同時提高疫苗的覆蓋率,也讓需要緊急施打疫苗的人,不要跟大家一樣在那邊等不到疫苗。黃立明院長下午要大家忘記前面第1、2劑打什麼疫苗,著眼第3劑就是要打最好的疫苗,也就是全劑的BNT或半劑的莫德納,兩個選一個。對於還是有人推薦高端疫苗,黃立民認為過去對打疫苗過敏,或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擔心有心肌炎,非常擔心副作用的話就打高端,因為高端還是會把防護力提上來,只是目前數據不太夠,但是相信還是有效,顏慕庸教授也建議可以選擇高端。黃立明表示在藥物治療方面,瑞德西偉是有效的,另外還有一種輝瑞生產的藥Paxlovid台灣可能還沒進來,但是效果可以到90趴,這兩種藥政府要趕快採購。顏慕庸建議第3劑疫苗應優先讓第一線防疫人員施打,至於境外移入確診患者爆出即將塞滿醫院加護病房,醫院篩檢站也超過負荷,因Omicron疫情較少肺炎重症,輕症呼吸道感染較多 ,建議在診所廣設社區篩檢站分擔篩檢量能。由專人負責機構(機場、防疫旅館)的感染控制措施,並加強教育民眾正確認識飛沫傳染、氣溶膠傳染,了解威脅性,讓各機構注意動線及環境的感染控制, 共同應對這波Omicron疫情。
-
2022-0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外界憂醫療量能崩?張上淳:確診者符合3條件即可解隔離
近日Omicron境外確診數不斷增加,但多半為輕症或無症狀,外界憂心壓迫醫療量能。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近期針對新變異株Omicron的解除隔離條件討論,非重症無需ICU治療、輕症住在負壓或專責醫院的人,符合3項條件即可解除隔離,自主管理。張上淳表示,先前解除隔離版本是針對Delta變異株,擔心會有高傳染力,因此制定較嚴格條件,特別是要求2次呼吸道檢體的Ct值需大於30,或者檢驗陰性才可解除隔離。如今有Omicron新變異株,專家小組認為不需個別對於變異株設定條件,只要不是重症、症狀緩解如退燒發病達10天以上,大部分Ct值都很高,第三條件是確定連續2次Ct值大於30或陰性,有此三條件即可解除隔離,不需再區分是感染何種病毒,返回社區都是安全的。另外針對「舊案」,張上淳表示,不論是在境內或境外感染,但先前沒被診斷出的人,被診斷出來後,看到Ct值偏高、病毒量偏低,只要有相關條件,特別是抗體檢驗、後續呼吸道檢體PCR,只要Ct值高或者陰性,相較過往需要區指揮官診斷,確認為舊案可提早解除隔離不用關10天,這次修訂後,因為經驗越來越多,不需要勞煩指揮官,因此只要符合3項條件,可在衛生局同意下解除隔離。張上淳表示,確診舊案如果沒有症狀,可以避免再次感染,就比較不擔心。如果舊案的N抗體為陽性,代表更早之前已被感染。若2次呼吸道檢驗,第一次採檢Ct值偏高、2天內第二次採檢若Ct值下降,就代表是急性期;如果沒有此情況,Ct值高、或間隔24小時再採檢仍是陰性,就無需擔心急性感染,即可判定為舊案。無論國內或國外確診,依照客觀數據,都可提早解除隔離,張上淳表示,不少醫界討論,擔心Omicron突然增加,是否會佔用醫療資源,指揮中心也會評估,在疫情嚴峻或個案較多的時候,在3個條件下,不需要連續2次採檢陰性才能解除隔離,而是只要發病10天以上,即便沒有呼吸道檢體陰性或Ct值大於30,必要時也可以讓個案到集中檢疫所,在社區中繼續隔離,不占用醫療資源,這也是此次專家會議討論出的但書,避免每次都要經過小組討論,緩不濟急,讓指揮中心可以快速反應。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的解除隔離標準,若經研判為舊案,可以不需待滿10天提前解除隔離,第一條件是無相關症狀,以及一採陽性時Ct值大於30,連續兩次採檢Ct值大於30或陰性,則不需待10天,部分民眾確實可以受惠,多少比例仍需更多資料整理。張上淳表示,過去都有提早解除隔離的條件,不過需要多一道手續,就是經過網區指揮官,會延誤半天或一天的時間,現在因新的Omicron變異株,希望減少延誤時間,讓醫院可以更快速達到解除隔離。
-
2022-0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桃機群聚為何沒爆「家戶感染」?專家點出2關鍵
桃園機場確診目前累計14人,其中13人為群聚,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桃機染疫事件,幾乎沒有傳染親密家人,僅歌友會一對同住姐妹確診。專家認為,相較去年首波本土疫情,現今疫調更有經驗、快速匡列,不過即便沒有接觸史,仍要警覺有無「群聚史」;另外Omicron確診者為輕症,於隔離空間休息即可,不需使用負壓隔離病房,應將病房空出給重症者或其他重大疾病者,避免佔據醫療資源。感染科專家、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級醫師顏慕庸表示,Omicron發病期較短,若在職場傳開,發現時間也較快,不太會潛伏於家戶才發現。另外,我國經去年本土疫情,對於足跡史偵蒐、疫調及擴大匡列風險個案更有經驗,的確可以更早掌握狀況。不過Omicron傳播速度更快,還是可能往社區滲透,仍要持續加強警戒。顏慕庸提醒,過去常用嗅、味覺異常等典型特定症狀來懷疑是否確診,但Omicron臨床症狀像感冒,因此需要特別注意TOCC的第4個C也就是群聚史(Cluster),因為即便沒有接觸史,但周邊親友、生活圈中有人出現相關症狀,都要提高警覺。這波疫情除了機場、防疫旅館動線管理,後續配套也要做好,才有機會守住。面對Omicron我國仍有社區風險,顏慕庸指出,國外因經歷數波疫情,反覆自然感染加上施打兩劑、三劑疫苗,疊加抗體免疫力,降低死亡及住院率,但台灣沒經歷大波疫情,沒有自然免疫抗體,不過台灣民眾戴口罩、酒精洗手觀念好,病毒進入社區較不容易傳播,但仍要小心,並且提高疫苗覆蓋率。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這波Omicron算是發現得早,所以家人都會特別防備,也特別提醒保全、防疫計程車司機或清潔人員等,現在染疫旅客可能較以前多,有接觸物品,手部都要做好清潔。建議民眾儘速施打疫苗,雖不能防染疫,但可以防重症,尤其很早以前施打兩劑AZ疫苗者,隔3個月應該盡快打第三劑。施信如指出,近期確診人數增加,但大多是輕症或無須治療,建議可居家隔離或集中檢疫,無需通通送進負壓隔離病房14天,應該要把醫療量能讓給新冠重症或其他重大疾病者,不應讓輕症者佔據醫療資源,對醫院及個人都好。此外,擴大採檢時,不應侷限確診就要關14天的觀念,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可提高警覺、自行檢疫,避免民眾有症狀因不想被關而不願採檢。
-
2022-01-03 新聞.元氣新聞
厝邊健康最愛問/遠距醫療智慧服務 揪出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
新冠肺炎疫情於2021年5月17日起提升為三級警戒,許多民眾及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但有就醫或定期回診需求該怎麼辦?疫情期間,正確醫療資訊更為重要,《橘世代》「厝邊健康最愛問」與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合作,邀請醫學專家來回應「厝邊健康最愛問」單元,解決社區左鄰右舍長輩常見疑問,教你安全又聰明就醫。回顧疫情升溫期間,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在社區設立社區篩檢站、社區接種站、集中檢疫所,當中收治許多新冠病毒確診病人,齊心加入抗疫戰線,更提供貼心的「遠距醫療」服務,結合戶外批價及領慢箋等措施,疏散人潮避免群聚,強化居民防疫保障。診間移至戶外 減少染疫風險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洪大川分享,大家不敢進醫院,我們就改變服務動線,將醫療服務跨出醫院,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好厝邊。疫情期間主動實施分流作業,特別於醫院戶外設置站點,除可快速領取慢性處方箋,還將診間移至戶外,醫師在戶外組合屋進行問診,針對不方便出門民眾,還另設遠距門診,解決病人擔憂。面對嚴峻疫情衝擊,洪大川說:「民眾不敢來,我們就主動跨出去。」戶外門診兼顧防疫及大眾就醫需求,減少到院染疫風險。淡水馬偕醫院站在第一線,盡力保護醫院的安全和服務量能,守護在地居民健康。除了防疫措施,馬偕紀念醫院推廣「共好醫療照護」行之有年,針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催生出一套智慧服務。醫護團隊主動出擊,直接派醫師、護理師、營養師深入社區健康服務站,帶動在地居民的健康適能,另外,在社區量測的數據定期回傳雲端,早期偵測出民眾疾病需求,縮短偏鄉醫療距離。因應人口老化及社會照護型態的變革,「在地化照顧」已成趨勢,健康服務站有助於民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避免落入長照需求危機。駐點守護偏鄉 資料上傳雲端有感於偏鄉就醫不方便,馬偕醫院亦深耕新竹尖石後山部落,派駐家庭醫學科醫師、護理師,並輪派心臟科、腸胃科、牙科、中醫科等,為當地居民健康把關。根據統計,心臟血管疾病是國人第二大主要死因,近年醫護團隊有推動大型活動,於駐點時用遠距傳輸心電圖,現場量測後,數據直接傳輸回馬偕醫院,專科醫師線上數據判讀,若有心律不整、心衰竭等疾病,可即時判斷是否有立即就醫的需求,揪出高危險群,達到早期發現、有效控制追蹤。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洪大川說,延續馬偕博士的醫療傳道精神,於偏遠地區投入遠距醫療,照護弱勢族群。疫情促使遠距數位醫療模式更落地,洪大川認為,目標是要逐步打造「大健康生態系」,結合數位科技增進照護品質、落實自主健康管理。未來將持續以民眾需求為中心,實現醫療照護零距離,促進社區民眾的全人健康。
-
2022-01-03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救健保 民眾也要節制就醫次數
健保財務管理的概念,是每年以固定總額框住醫療費用支出,醫療服務給付用點數計算。若單就醫療院所申報醫療點數與每年編列總額預算相較,每年財務不平衡金額高達六百多億元。不能只要求醫院、醫師、藥師、護理師、檢驗師「做功德」,未獲合理給付,民眾必須適度負擔部分責任,讓健保真正優質化。台灣人就醫次數 遠高於歐美民眾每年門診就醫件數,從民國95年14.7次到108年16.7次,遠高出歐美國家的6次。醫療費用占率,民國108年時,門診66.6%、住院33.4%;歐美體系,門診與住院占率分別是45%與55%,顯示台灣健保資源的使用有檢討空間。大醫院門診檢驗科排隊擁擠,放射線科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排檢都要2至3個月,這些是否都是必要的醫療行為?健保署雖然提供醫療資訊雲端分享,已要求醫師減少重複檢驗檢查,重複開藥,但民眾端無限制的就醫次數與主動要求檢驗檢查,健保署必須提出管理對策。「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的概念,並不只因健保財務問題而用來增加收入,而是透過機制改變民眾及醫師的醫療行為。在落實分級醫療與醫藥分業的目標下,期望被保險對象在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就醫,必須支付相對基本的價格,以更加珍惜醫療資源,與醫師討論檢驗檢查與用藥的必要性。每人減少就醫1次 共省361億經推估,若每人就醫次數減少一次,可減少支出361.3億元,若每人就醫次數減少三次,可減少支出1083.9億元。另外,健保署將透過商業智慧工具(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即時掌握各醫院健保醫療服務提供情形,對於高度耗用或異常申報建立預警機制,提醒醫院經營者不要衝業務量。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給偏鄉離島民眾,是政府的心願,我們認為,一定規模(床數、醫事人力)以下地區醫院,若為該鄉鎮唯一或提供具特色服務的社區醫院,一旦消失勢必衝擊在地社區醫療供給,必須協助整合鄰近社區醫院促成跨科資源共享,減少不必要競爭與專科醫師的人事成本,確保在地醫療服務不間斷。台灣的偏遠角落,即使都會區沒電梯的5樓公寓,有些行動不便的醫療弱勢族群,我們積極提供「居家醫療」,改善就醫不便利;「遠距醫療」則拉近缺少專科醫師的偏鄉,使其也能有大醫院的醫療支援,滿足民眾專科診療需求,達到「平等就醫」、縮短城鄉醫療差距,進而落實健保照顧全民健康的責任。最近,健保署同仁更將「走向雲端—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2.0」翻成英文,獲得國際醫學公衛領域權威出版社Springer支持,將在今年5月出版我國健保英文專書「Digital Health Care in Taiwan-Innovations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有助提升台灣健保的國際能見度。健保改革 醫界民眾共同面對醫界與藥界對全民健保有期待有批判,我身為外科醫師,深知有些改革沒有開始就沒有改變的機會,我們會務實面對台灣健保的盲點,與醫界、民眾共同面對挑戰。
-
2022-01-0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登山杖放辦公室,隨時都能走!東基院長陳志成,靠北歐式健走養生
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今天到任一周年。由於台東部地區原生家庭支援系統較弱,兒少權益受影響,他主動串連警察、學校與教會力量進行防制與宣導工作,並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為台東建立完善的兒少保護機制。偏差行為未及時矯正性侵兒少發生率,台東排名全國第一、花蓮第二,被媒體稱為「東部狼鄉」。陳志成說,去年元旦就任前發現,台東地區兒少遭性侵比率高,擔心東部兒少的成長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哪個環節必須去解決?「台東資源或許不足,但爭取資源當下,可以先做預防工作。」接任東基院長後,他即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陳志成說,他深入原鄉與學校校長、老師訪談,發現原鄉部落歷史的淵源,因原生家庭社經地位、經濟支援各方面不足,部分家長自信心不夠,因而酗酒,再加上部分家庭隔代教養、欠缺法律知識,發生偏差行為未被及時矯正,以致原鄉部落會發生高比率的性侵案件。找在地關顧員主動出擊「面對兒少性侵,不能只從下游醫療端來做,而是從上游教育開始。」陳志成說,兒少保護如果只是站在醫療端等它發生之後,去驗傷、去通報處置,這是善後的工作,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來處理,永遠改善不了,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首先將部落及社區連結教會、學校、警察系統,建立預防機制。陳志成表示,目前鎖定延平鄉的桃源、武陵及鸞山國小進行公共衛教,從學校找到一個在地的關顧員,主動出擊去跟人建立關係,取得學校、同學、部落的信任後,24小時與社工、警方及醫院連結。做好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醫療資源不充沛下,其實有可以做的事情。」陳志成說,「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把公共衛生預防教育做好,其實可以減少很多醫療端的需求,東基接衛福部兒少保護計畫,目標很簡單,就是讓孩子不再受害。期望能把台東兒虐、家暴、性侵發生率降下來,從第一名變成零。院長養生秘訣/持登山杖 北歐式健走「我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就是每天拿著登山杖走路。」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開心分享,他愛健走,但隨年齡增長,體力漸消退,五年前開始接觸「北歐式健走」,讓他保持身心舒暢,又能減輕膝蓋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何謂「北歐式健走」?陳志成指出,就是雙手手持健走杖或登山杖健走,運用健走杖或登山杖接觸地面的時候,靠著手部借力使力,帶動往前運動,是走路時的輔助工具,走起路來非常輕鬆,大人小孩都適合。「我每天上下班都會用登山杖走路。」陳志成說,在醫院上下樓梯、休息時都在運動,平時下班也會和太太一起到森林公園走一小時,走完心情很舒服,身體也流汗,現在如果沒有走,反而不習慣,所以把登山杖放在辦公室,隨時就能健走運動。「北歐式健走除能減輕膝蓋的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也可以透過走路,運動上半身的肩膀、手部練肌肉,下肢的肌肉也有運動到,可以訓練全身90%的肌肉。」他表示,只要有健走杖或登山杖,隨著自己身形調整適合的高度位置,就能從兩隻腳,變成四隻腳行走。陳志成強調,使用健走杖或登山杖走路,其實就跟滑雪一樣,只是左右手一前一後擺動往下蹬而已,就跟平時正常走路沒兩樣,非常容易學會,對於膝蓋不好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一項養生運動。陳志成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兒童一般疾病、肝膽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營養和成長發育評估、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國際醫療●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小兒消化學專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我是來消滅病人的,衛教做得好,病人就消失。
-
2021-12-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2/我是癌友怎麼找醫師?罹癌資深記者真心話:謹記癌症不能拖
在4月初第一家醫院確診為大腸直腸癌後,當時的主治醫師原本規畫在一個月內開刀,在回診看報告的當天,醫師也明白地說:「醫院規定癌症患者的手術必需在一個月內進行,若超過時間會被檢討。」而當癌症指數飆高懷疑遠端轉移時,醫師再度來電,想把住院時間往前挪一周。雖然,我後來選擇到台大醫院,但還是很感謝第一家醫學中心的窮追不捨。實際上,在過往的採訪經驗裡,幾乎所有抗癌的醫師、專家,針對癌症患者的就醫建議,就是「不要拖」,因為我們對抗的是個變化莫測的大魔王。相信能溝通的醫師勝於一切,二十天內動手術。但這對很多患者及家屬來說實在太難了,面對摯愛的人罹患重症,親朋好友一定想盡辦法四處打探「名醫」,恨不得把全台灣的醫師問過一遍,由於自己是家族中醫學知識相對豐富的人,對於找什麼醫師看診,大家都尊重我的決定。實際上,我很慌也很害怕,但總覺得自己若像隻無頭蒼蠅,也救不了自己,心中暗暗許下諾言,「長年來我都在幫忙親朋好友找尋醫療資源,這一次,我得靠自己的力量救自己。」我沒花太多的時間尋求第二、第三意見。我相信能溝通的醫師勝於一切,因此在與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溝通後,我們在二十天內就開刀,把乙狀結腸及右肝切除,腹部長了一條27公分的疤痕,就是重生的印記。主治醫師:妳很幸運,再過個兩個月可能就無法開刀了。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那是妳有醫學知識及資源,所以可以快速決定怎麼治療。」但一般民眾也必需知道,癌症細胞長得又快又狠,晚一兩個月,治療計畫可能就得全盤打亂。在手術出院後的第二次門診,主治醫師梁金銅直接說,「妳真的很幸運,再過個兩個月,可能就無法開刀了……」原因是肝轉移的腫瘤大到已在開刀邊緣,若稍有遲疑,也可能癌細胞四處亂竄,無法在第一時間開刀。也由於COVID-19疫情讓自己頭腦一直保持清醒,為了不讓疫情干擾,治療計畫一路跟著時間賽跑。4月中下旬已完成手術,但到母親節過後,疫情突然爆炸開來。看著醫院外的中山北路,只剩下公車緩緩前進,連自己待的外科病房也開始規畫隔離病房,已聞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在與醫療團隊討論後,決定5月中旬出院。果然出院後不久,社區、醫院疫情連環爆,全國醫療量能降載。這並非自己的先見之名,而是記者長年來訓練的敏感度,也牢記抗癌醫師們的提醒,「癌症第一時間能開刀就開刀,把癌細胞切除乾淨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若無法開刀,先採取內科治療時,則需要一名能溝通、有耐心的醫師。」選醫師四個建議1. 需長期抗戰,就近選擇信任的醫院。癌症治療需要靠醫療團隊的合作,衛福部也針對全國醫院推出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全國北中南都有不錯的醫療院所,尤其癌症是長期抗戰,以「年」計算,就地選擇一家信任的好醫院,勝過每隔一段時間得舟車勞頓麻煩全家人來得好。2. 諮詢病友團體、基金會,尋求資源。至於在茫茫網海中怎麼找尋正確資料,建議可以先諮詢國內幾個病友團體、基金會,例如: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全癌症病友連線或其他單一癌症的病友團體,這些有立案的病友團體,提供的訊息多元又正確。3. 第二意見不宜太多,以免拖延病情。第二意見也不宜太多,只需再找一至兩名醫師詢問即可。日前採訪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時,他就心有所感地說,很多癌症患者是被自己拖到,他曾遇到一名肺癌患者找上他看診時,已是第五個醫師了,病人拿著醫師的處方四處比較,不只浪費健保資源,也讓自己的病情曝露在不穩定中。因為看了太多醫師後,會讓自己陷入選擇困難,無論是醫師意見相佐或相同,都會不知所措,尤其不少人是透過親友關係才找到「醫師」,若不給對方看診,就成了人情障礙。4. 把已排定的檢查都做完,以免浪費時間。要詢問第二個醫師時,記得先把在第一家醫院已排定的檢查做完,尤其高階影像檢查,因為換醫院重新排檢會浪費很多時間。我就是在第一家醫院做完大腸直腸鏡及切片後,知道初步結果才去找第二位醫師,而在住院前,第一家的切片完整報告也出爐,就同步申請帶去第二家醫院。
-
2021-12-19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
Q:75歲的陳阿公,平日由外籍看護照料,某天早上用完餐後,覺得疲倦、右側手腳發麻無力,又回房休息一下,中午也沒有食慾,這種情況看護應該怎麼辦?醫師開講因應冬日增高的急性中風機率,雲林縣政府消防局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舉辦「救護分隊複訓課程」,強化救護技能、增進專業知識,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治療方案,因新冠疫情調整模式,透過雲端視訊軟體線上授課。有異狀善用119通報,能加速就醫流程。周中興表示,若不幸發生急性腦中風,一定要搶時間快送醫,因為發病初期就是黃金治療期,拖愈久,治療效果愈不理想。「搶時間送醫、到院後治療、及時且耐心復健」是腦中風治療三部曲,辨識病徵非常重要。當發現家人出現疑似中風的症狀,就要提高警覺趕緊送醫,透過第一線消防急救人員初步檢查確認,並送往有能力處置的醫院,同步通報病人的資訊,全方位啟動救護流程。為什麼通報119急救非常重要?周中興說明,病症檢查及診療步驟可以提前在救護車上開始,民眾若自行就醫,還要經過掛號、等待,黃金治療時間一分一秒流失。全台各縣市的消防系統已接軌到院前後的緊急救護服務,偏鄉或醫療資源較不足的縣市,更應多加善用119,避免延誤就醫。病人到院之後,經由團隊評估、影像診斷,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可改善腦中風預後及復原機會。把握黃金時間打通血管,能降低失能程度。尹居浩解說,針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病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越有機會降低失能程度。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目前黃金時間已拉長到4.5小時;超過4.5小時,則使用另一項動脈血栓移除術,血管梗塞若在前循環,需於8小時內、若在後循環則於24小時內置入微創導管,利用支架取栓或抽吸的機械性方式打通血管。缺血性腦中風治療以靜脈血栓溶解劑為主、動脈血栓移除術為輔,兩種方式可以同時進行,為病人爭取治療時間,減少造成終身失能殘障的遺憾。加強中風急救識能,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對於民眾的中風急救識能不足,第一線消防急救人員和醫院救護團隊非常有感,周中興提醒,日常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把握時間趕緊打119送醫。腦中風雖然有「閃靈殺手」之稱,發作前依舊有徵兆可循。本身有三高或心房顫動等慢性疾病的民眾,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定時服藥、定期檢查,戒菸且改善生活習慣,消弭致病的風險因素。周中興強調,幅員廣大的縣市,城鎮之間距離較長,後送機制應加強使用119系統,提升救治效能。腦中風好發中老年族群,但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也開始趨於年輕化,熬夜、抽菸、重口味、不愛運動等習慣只會拉近我們與腦中風的距離。教官小叮嚀陳韋鳴表示,腦中風被喻為「閃靈殺手」,徵兆來得又急又快,若沒有及時發現、及時送醫治療,常會留下失能後遺症,造成病人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雲林縣的人口老化高居全國第二,地域特性是民眾住宅距離較遠,與都市密集型態不同,腦中風通報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家中長者只有外傭照護,發生急性腦中風症狀時,因缺乏機警度或是溝通不良,錯失治療良機。陳韋鳴曾遇過,鄰居好幾天不見人影、沒出來聊天,才驚覺阿公原來在家裡中風了。他呼籲家中若是有外傭照護的情況,應該要多教導緊急救護的觀念,發生有任何異狀時,一定要立刻打電話給雇主或打119尋求救援,避免憾事發生。腦中風的緊急救護更應把握「就近」、「適當」原則,爭取黃金治療時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7 新聞.元氣新聞
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 信義鄉率先啟動遠距專科門診
今年是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南投縣長期處於醫療資源不足的處境,為滿足山地離島及偏鄉民眾的就醫需求,衛生局加強消除偏鄉醫療量能的不平等,上午率先在信義鄉衛生所舉辦遠距醫療專科門診的揭牌,是全國40家遠醫門診的第一家,鄉民可於每月第2個周一上午8時30分至11時30分,與每月第4個周五上午8時30分至11時30分,開始享有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衛生局長陳南松表示,衛福部落實偏鄉離島醫療在地化,推動遠距醫療照護提升可近性,信義鄉為山地原鄉,地處偏遠加上交通不便利,常有「醫生進不來、病患出不去」及「專科醫療不足」的困境,造成醫事人員至信義鄉開業意願不高,因此鄉內醫療資源明顯匱乏;今年媒合信義鄉衛生所與竹山秀傳醫院合作,順利共同推動信義鄉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目前信義鄉衛生所除提供一般性醫療(家醫科及肝膽腸胃科)、洗腎醫療服務,與緊急醫療照護工作外,也結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當地診所共同推動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提供民眾心臟科、牙科、胸腔科、小兒科及復健科等專科診療醫療服務, 但仍缺乏「耳鼻喉科及皮膚科」專科門診,由在地醫師透過視訊通訊方式與遠距醫師共同診察。南投衛生局並指出,遠距醫療給付元年啟動後,今年經向衛福部爭取偏鄉地區遠距醫療補助經費219萬元,將陸續在信義鄉、仁愛鄉推動「遠距醫療及健康照護服務建置計畫」,濁水線區由信義鄉衛生所結合竹山秀傳醫院,提供耳、鼻、喉科及皮膚科四項專科門診遠距醫療服務,烏溪線區則由仁愛鄉衛生所結合埔基醫療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提供皮膚科專科門診遠距醫療服務。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晚一分鐘差很大!腦中風救護不能拖:救一人就是救一個家庭
119正確判別通報 能加速醫院搶救周中興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面對徵兆提高警覺,精準後送縮短治療時間。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不論是腦血管出血或阻塞,大多會有不適徵兆,可採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是否為腦中風症狀,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周中興表示,通報119並確認為急性腦中風時,醫院會同步啟動緊急救護SOP,包括緊急腦部影像檢查、抽血、準備醫材等流程。若少了通報119緊急救護這一關鍵步驟,民眾自行到院後還要諮詢、等待檢查,拉長了搶救時間,拖延每一分鐘,約增加200萬腦神經細胞死亡。周中興呼籲,民眾應該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聽取建議送往「就近適當」的急救責任醫院。為了讓病人在黃金時間內順利施打靜脈血栓溶劑,或是進行動脈取栓,各縣市衛生局、消防局與醫院建立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網絡,119勤務中心接獲通報將隨即通知就近的醫院啟動到院前準備。一到現場馬上施以緊急醫療處理的緊急救護技術員(EMT),在醫療最前線為病患爭取更多黃金救援時間,熱血守護國人健康。台灣腦中風學會透過與聯合報及各地消防局跨領域合作,推廣腦中風的健康識能、靜脈血栓溶解劑與動脈血栓移除治療,了解適切的診治及處置。民眾可透過評估危險因子調整生活型態,提高警覺注意身旁的親友,有機會救人一命、保住一個家庭。雲林縣/多獨居老人 搶救腦中風交給119陳韋鳴雲林縣消防局訓練教官、雲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消防員接獲通報到現場時,是唯一可以幫助民眾的人,神聖使命強化我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根據內政部統計,雲林縣65歲以上人口佔比僅次於嘉義縣和台北市,轄內有許多獨居老人或老老照護困境,相對身體不適通報119的個案也增加。雲林縣消防局訓練教官陳韋鳴說,腦中風病情瞬息萬變,處理準則要「快」與「準」,觀察患者的臉部表情、身體動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就要搶快緊急送醫。中風的徵兆除了較常見的眼歪嘴斜、單側無力外,民眾常有許多迷思,陳韋鳴說曾見民眾聽信「指尖放血降血壓,有助延緩中風」的說法,事實上在手指頭扎針放血無法治癒中風,這是錯誤的迷思。以及患者若有意識不清的情況,因民眾無法判斷是否為低血糖造成或是急性中風發作,切記不能往口中塞藥品、餵糖水等外來物,以免造成異物哽塞而致命,建議記下發作時間與症狀,等待救護人員抵達現場。陳韋鳴呼籲,保持警覺、及時分辨中風、撥打119送到正確的醫院才是最佳解方。南投縣/分秒必爭!就地送醫 縮短到院時間李嘉祐南投縣消防局訓練教官、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我只想幫助人!唯一可為民眾做的事,就是盡力去急救,重拾健康生活。全台唯一不臨海的南投縣,偏鄉醫療資源明顯不足。南投縣消防局訓練教官李嘉祐的父親是腦中風患者,對於重症救護感觸特別深,呼籲民眾日常做好健康管理控制,三高患者更要按時服藥、定期檢查,遠離致命威脅。急性腦中風有賴民眾、消防、醫院共同建立救護鐵三角,透過良好的溝通彼此信任,聽從專業人員就近送至責任醫院,急救搶快到院接受治療。南投縣的地區醫院大多能進行靜脈血栓溶解劑,若超過黃金4.5小時,由醫院轉院至台中或彰化的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團隊,仍有機會降低腦部受損的風險。新竹縣/善用119 啟動腦中風急救網絡黃韓林竹東消防分隊小隊長、新竹縣政府消防局救護教官、高級救護技術員困難的事簡單做、簡單的事用心做,大家一起努力把災害降到最低,救是你、就是我!新竹縣三面環山,最遠的鎮西堡、司馬庫斯等部落離竹東市區尚有2小時車程,為突破山區地勢與氣候對緊急救護效能造成的限制,新竹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黃韓林說,已專門為腦中風病友執行「救護紀錄雲端e化系統」,提升救災救護與線上即時派遣,落實勤務管制加強搶救效能。當119人員受理案件時,一邊傳遞病人病情至救護人員e化系統、一邊衛教指導民眾,確保患者在救護車到達前維持生命跡象,以利救護人員順利銜接後續。大多數長輩發病時並不知道自己中風了,家中移工看護也僅認為「怪怪的」,跟平常比起來不愛說話、走路不穩,等到雇主回家才送醫救治,已造成不可逆的腦部細胞損傷。民眾可透過辛辛那提測試法辨別中風症狀,有任何異狀立即撥打119,讓救護人員協助送往有提供急性中風治療的醫院!腦中風盡早治療預後愈好,把握黃金救命3小時,救是你、就是我!苗栗縣/城鎮距離長 需正確判斷送對醫院劉旻昌苗栗消防分隊小隊長、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助人就是助己,營造溫馨正向的社會氛圍,總有一天會給予回饋。苗栗縣幅員廣大、城鎮之間距離較長,若沒有在第一時間送至專責醫院,反而增加舟車勞頓、延誤救援時間。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旻昌從事救災救護工作逾20年,曾遇過民眾指定送往台中童綜合醫院,經過衛教溝通,送至5分鐘車程的區域醫院,終於解除危機。劉旻昌表示,掌握腦中風的發病時間非常重要,可協助醫護團隊判斷使用血栓溶劑或動脈取栓,他的姑姑曾發生左腦中風,當時家人發現有失語異常,立即撥打119送往最近的醫院治療,出院後幾乎沒留下後遺症。有些三高病患平時控制血壓、血糖的成效差,出現腦中風徵兆時,以為只是身體短暫不適,等到家人發現眼睛緊盯前方不動、臉部表情僵硬偏癱、單側肢體無力,驚覺大事不妙,已錯失黃金治療時間,面對中風危機,他呼籲民眾應該提高警覺。
-
2021-12-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開五指有多大多痛?真實比例圖曝,媽媽們:老公育兒再雷,就問他想不想也被開五指!
都說生產很痛,到底有多痛,似乎無法有一個具體的形容詞,但若看過這張圖,似乎也不難想像到底有多痛! 五指全開才能生?許多準媽咪在產房陣痛準備要卸貨,就怕遇到醫師以「才開兩指」、「還沒五指」為由被「退貨」的情況,想生不讓生的感覺超難受!因此有生過孩子,一定對「開五指」不陌生。 「五指全開」實際大小到底多大?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國外一名網友”Ngoako Lerato Mannya”在Twitter上分享一張照片,只見一個特製木板,分別標示子宮頸打開1至10度的大小,而10度也恰好是嬰兒的頭圍,也就是10公分,約五指大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五指全開」。 每一位媽媽都是超級英雄!看完這張圖,想必也讓許多媽媽嚇到目瞪口呆,畢竟自己應該也很難看到「10公分究竟有多大」,一想到下面曾經被撐成這樣的大小,不少網友在該Twitter下留言回覆:「天啊~我是怎麼把小孩生出來的」、「難怪有種要衝出來的感覺!」、「我開七指才去診所,難怪覺得快死了(眼神死)」甚至也因為這樣的疼痛,讓媽媽直言不想再回憶。 「難怪全開的時候,醫師內診都沒感覺,完全無法想像2胎都自然產的我,下面居然可以開那麼大把他們擠出來⋯⋯」但也因為這樣略寫實的照片,讓一些待產的媽媽開始思考,剖腹產似乎比較好一些! 而且若你以為開指,就是慢慢等就好?那你可太小看「生產」了,最令孕媽咪聞風喪膽的,莫過於開指時伴隨著可怕的陣痛。雖然,現在靠著無痛分娩,已經大大降低這些疼痛感,但想到古代女人生娃時,可沒這些進步的醫療資源,越想越覺得「媽媽真的好偉大」。生產3階段,每一關都不容易 一般我們熟知,生產分為3個階段,首先會先感受到規則陣痛,且子宮頸開到五指才會推入產房,第一次生產的媽媽,在此階段有可能耗時較久;再來,子宮頸全開到寶寶生出來,期間媽媽要不斷地配合子宮收縮使力,賣命的將寶寶推出。 最後,寶寶呱呱墜地及胎盤分離,替生產過程畫上完美句號。全程用簡單幾句話可以帶過,但只有經歷過的媽媽才知道,究竟有多不易。若下次遇到有人問你:什麼是開五指?不需要再用手比劃,直接上圖就夠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1-22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催生癌症藥品基金 助患者用新藥
近期癌症希望基金會訪問一位50歲的肺癌病人,七年前罹癌時僅是第一期,經手術、休養後即無大礙,三年前不幸復發、轉移成第四期。之後歷經標靶治療、化療、放療等治療,仍躲不過抗藥魔咒,為尋求適切治療,不得已提早退休以換取退休金力拚最後機會,卻也僅夠支付一半療程的費用。自費用藥 病患陷經濟困境這樣的案例,在我從醫數十年經驗中屢見不鮮,癌友及家屬聽到新藥躍躍欲試,然而醫療科技的精進讓新藥藥價不斷攀高,健保體制無力全盤納入,使一定比率的病人因自費用藥陷入「經濟休克」困境,有些癌友因為無力負擔打退堂鼓,另一部分的人則像上述病人,用最後積蓄或貸款爭取最後一絲希望。跳脫健保思維 可參考英國健保大餅有限,導致新藥給付速度延遲或設立嚴苛給付條件,政府保障民眾健康美意大打折扣。但可能找到另一條路嗎?癌症希望基金會謹此提出跳脫健保制度的另一種思維:「癌症藥品基金」。此概念源於英國2011年創立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CDF),並於2016年經過財務改革後成為二代CDF,每年控管約3.4億英鎊,以暫時性且較可負擔得起的價格給付予具有潛力、但療效仍有待確定、無法納入常規給付的癌症新藥。此段過渡給付時間最長兩年,政府與同意接受CDF方案的藥廠簽署藥品給付協議,如果超支,需要以一定比率還款,期間同步蒐集病人臨床真實用藥結果,作為審查根據。若療效不如預期,則退出CDF給付,但該藥廠仍須持續提供藥品,確保病人權益。CDF最大挑戰 錢從哪來?英國CDF不僅讓需要的病人及早用藥,且以兩年內蒐集病人用藥結果,評估是否納入國家健保,確保資源用在刀口,完全肩負把關新藥療效的責任。二代CDF成功,讓英國預定於年底擴充CDF,成立「創新藥品基金(IMF)」,並納入罕病、遺傳性疾病等新藥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提議,健保署可仿效CDF精神,設立台灣版的「癌症藥品基金」,現階段最大挑戰是「錢從哪裡來」?可能的財源包括菸捐、公益彩券盈餘、癌症藥品的給付協議(MEA)回饋金,甚至社會企業捐款等都被討論過,但目前尚無定論。促請政府編預算 投資健康開源的另一解方,我們思考的是,促請政府編列預算以投資健康作為訴求的可行性。最近多場健保改革會議中,常被檢討的問題是台灣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長年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約3%,主要原因是公部門投資不足,造成醫療資源互相排擠。增創新藥品 鼓勵台灣生技如果政府可補足我們與OECD國家落差,先以約GDP占比1.5%、3千億元為例,從中提撥部分費用,便能成為CDF基金穩固的專款財源,甚至可以進一步師法英國,將「癌症藥品基金」擴充成「創新藥品基金」,不只增加創新藥品可近性,還蘊含鼓勵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深遠意義。英國現行CDF精神,彰顯提高病人適切治療的機會及提升公費醫療服務的價值,與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的維持公平、提升效率、改善健康,三大核心價值不謀而合。期盼相關單位取其精華,研議台灣版「癌症藥品基金」或「創新藥物基金」,與健保相輔相成,打造利於投資健康的環境。
-
2021-11-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俗又大碗的健保是守護國人的健康公共財 「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為永續而努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今日醫界面臨的困境」。一位中學老師緬懷過去好醫生受人尊重且生活優渥,感慨現代的醫師不如以前倍受尊敬,而自省過去自己在太太生產時曾經對醫師有不滿的情緒,反思今日社會對醫師的態度不如以前,加上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而深深同情今日醫師的困境。一位中生代的產科醫師分享自己在婦產科已不再是年輕醫師最響往的大環境下,還是選擇自己的最愛,並與大家分享他這幾年來照顧孕婦、接生的成就感,以及呼籲「孕婦要多正向思考,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最後,健保署李署長親自上陣,說明健保署的努力與目標,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並提出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希望醫病雙方都能諒解政府已竭盡所能,讓我們醫病共同合作,使這全世界都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台灣有句俗語「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意思是最好賺的行業第一是賣冰,第二當醫生。過去的時代,醫師收入佳、備受尊敬,醫療糾紛亦不多。有人覺得現在當醫師難多了,民眾自我意識提升,醫院及健保體制訂有諸多管理機制,讓醫師對醫療服務失去完整的裁量權。時而聽到醫生對患者說:「這是健保署規定的,我們也沒辦法!」這也許傳達了部分醫療人員的心聲,而民眾聽到這話心裡可能覺得明明每個月都繳了保費,卻不能自由、無限制的使用醫療資源。健保是守護國人健康的公共財,健保署身為單一保險人,有責任為國家建構永續的健保制度、為全民提供完善的醫療照護、給醫界夥伴友善的工作環境,這條健保改革之路,從我上任健保署署長以來,從未停歇!「俗又大碗」健保,財務永續大挑戰依據衛福部最新統計,108年台灣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只佔總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11%,相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多數都在10%上下,日本是10.9%、韓國是8.1%,台灣在先進國家當中明顯偏低。台灣健保相較其他公醫制度國家,對民眾就醫的要求相對不多,像英國健保設有「守門員」制度,民眾就醫強制進行分級轉診;相較韓國健保費率頻頻調漲,我國健保自84年3月健保開辦之初費率4.25%,歷經26年來共有5次的費率調整,其中2次是調降,最近一次是110年1月調回99年4月的費率5.17%。顯見我國的健保已竭力讓民眾以非常負擔得起的財務支出,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真可說是「俗又大碗」的健康照護制度。健保的醫療給付除需含蓋民眾就醫基本需求外,針對新的診療項目、藥物或特材,每年皆編列預算以應納入健保所需,像是110年編列新科技預算35.62億元,創歷年新高,但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確實是一大挑戰。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健保總額每年由國發會核定成長上限,再經健保會協商,由付費者代表與醫療提供者議定健保總額的費用,最終由衛福部核定。健保醫療支出於84年開辦時3,821億元年年成長,111年即將突破8,000億大關,但每年成長的醫療費用,仍是無法與醫療院所申報的服務點數契合,導致點值因此被打折扣,亦即每一點醫療服務並無法給付1元的醫療費用,這也是讓醫界夥伴感到血汗的重要原因,健保署也非常不樂見此現象尚未改善。在這樣醫療支出需求大於健保財源收入的情況下,如何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獲得最適當得分配顯得相形重要。健保署對於給付項目的研訂有一定的制度設計,決策過程會邀集專家及醫界代表共同研商,除評估臨床效用之實證基礎外,因給付制度仍以「論量計酬」為主,故是否納入給付仍須衡量對健保財務的衝擊。在諸多綜合考量下,給付規定可能會因此設定一些規則或條件,讓醫界夥伴提供醫療服務有所依循。這些給付規定或限制,有時民眾或第一線醫療人員會對此提出抱怨,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醫師對醫療服務失去完整的裁量權」。我們想說明的是,這樣的給付規定是經過專家、醫界各方代表與健保署共同研商議定的結果,是對醫療服務綜合考量後的共識決定,目的不外乎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儘可能讓對民眾健康真正有益、尚未被滿足的(unmet need)的醫療服務項目優先納入健保給付。我們期許民眾及醫界夥伴都能理解,健保的給付是透過共識的決策來分配有限的醫療資源,這樣決策應要被支持及妥善的執行,避免資源出現失衡及不當耗用的現象,共同守護國人的健康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全民健保由於制度設計,收到的部分負擔費用其實不多,部分負擔占醫療費用比率大約僅6.5%。舉例來說:一般門診平均每件的藥費381元,其中70%之件數不用付藥品部分負擔;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平均每件藥費是985元,現行規定無須繳交藥品部分負擔。檢驗檢查平均每件費用為1,169點,現行規定未計收檢(查)驗部分負擔。提倡「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是我身為健保署署長力推務實改革的最後一哩路,目的並不是為了增加健保的財源,而是為了創建永續的健保制度而努力。期待透過這樣的制度設計,讓民眾因自付額的輕微調整,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就醫行為;也期許醫界夥伴,能本持醫療倫理,以民眾的最大利益為考量,提供必要而適切的醫療服務。當民眾減少逛醫院的行為,醫界夥伴也謹慎、妥適的使用醫療資源,想必可將過度的醫療耗用節省下來,這些節省下來的資源,可用在民眾更需要的地方,也可提升醫療服務的「點值」,破除醫界血汗的魔咒。我衷心的期盼民眾、醫界夥伴能與健保一起,共同珍視每一分醫療資源,讓健保公共財發揮最大效益,使國人活得更健康,健保得以永續經營。
-
2021-11-19 新聞.杏林.診間
接生的手,創作的手!亞洲首家藝術醫院,林錦義用「美」迎接新生
在台南市,璟馨婦幼醫院是最具規模的婦幼醫院之一,旗下還擁有詠馨婦幼中心、聖帝諾產後護理之家,提供新手爸媽「一條龍服務」。璟馨婦幼醫院創辦人兼院長林錦義不僅醫療事業經營有成,現仍蒸蒸日上,更是藝術界動見觀瞻的收藏家,也曾將自己的攝影、繪畫作品集結成冊出版,並將醫院打造得猶如美術館,讓求診者、家屬身心皆獲療癒。1957年出生於台北市的林錦義,前半生起伏跌宕,宛如戲劇、電影;他憑著驚人的毅力、意志力,藉從醫翻轉命運,終於成為南瀛醫界的一方人物。成長於大稻埕的他,父系祖先本為鹿港望族,但到祖父一代,已然家道中落,「一直到我成年,我從來沒有自己的房間;就連剛結婚時,也先借住哥哥家中。」翻轉命運,從小立志習醫脫離貧窮,成了林錦義從小到大的唯一目標;他回憶道,小學的作文課與高中的作文課,老師都曾以「我的志願」為題,他寫的都是:「我以後要當醫師」。除了貧窮,他自幼體弱多病、時常進出診間,深覺療疾治病的醫師「很神」,更堅定從醫的信念。自幼腦袋中總想著如何賺錢的林錦義,對帶著聽診器、手寫處方箋的醫師相當崇拜;若有子弟立志從醫,大多數家長應喜不自勝,但他家族多半從商,也希望他克紹箕裘,他只能將志願藏在心裡。自幼立志從醫,林錦義於學生時代,也展現對生物學的熱愛與天分;他自豪地說,「在班上,無論大、小考試,我的生物科從未考過第二名,一直是第一名。」只是,高中畢業後,他並未應屆考上醫學系,原本想請在中油工作的哥哥代為謀職,但哥哥、姊姊不忍他放棄夢想,湊錢讓他補習、重考。第二次大學聯考,拚命苦讀的他,如願考取中國醫藥學院(後升格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更是士林高中首位跨越醫學系門檻的畢業生;靠著助學貸款,他刻苦地完成醫學系學業,考取醫師執照。熱愛新生命,提早規劃人生成功的人,想的跟別人不一樣。升上大學後,林錦義認真研習醫學系課業,同時還計劃儘速成家、立業,且是「先成家、後立業」,不像大多數醫學系學生、醫師般,選擇「先立業、後成家」。大學六年級時,林錦義步入禮堂,而在他參加醫學系畢業典禮的當天,大兒子出世;結婚、生子,他都是全班第一人。林錦義高效率地組織家庭,在台中市讀醫學系時,還得擠出時間,到高雄市約會;而在服兵役時,二兒子又來報到。他充滿感謝地說,在結婚後幾年,他先後擔任實習醫師、軍醫,僅有微薄收入,「只能養活自己,其他家庭支出,與照顧幼子等大小雜事,都得仰賴太太。」在眾多科別中,林錦義獨鍾婦產科。即使執業已近四十年,他對婦產科仍充滿熱情,「我喜歡生命、熱愛生命,在婦產科,最能感受創造生命的喜悅。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個見到他的人,不是媽媽、爸爸,而是婦產科醫師」,更自豪地說,有些他早年接生的女嬰,長大後懷孕,依然指定他為主治醫師,擔任新生兒的守護者。結緣台南,打造夢想醫院從台灣海峽另一側返台後,林錦義展開醫師職涯,選擇在先前毫無地緣關係的新竹市落腳。他不諱言,因為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家計相當沉重,而「這家醫療機構給『菜鳥』醫師的酬勞,約其他醫療機構的二倍」,給了他很大的支持與幫助。休假時,他也馬不停蹄為了家庭繼續「拚經濟」,搭車到台南縣新化鎮(現台南市新化區)一家診所兼差,就此與台南結下不解之緣。數年後,台南診所的負責人邀請林錦義擔任正職,林家雖然已在新竹市置產,但台南這座城市人親土親,醫療資源也尚未飽和,競爭相對不激烈。與太太溝通了很久,林家最後終於決定舉家南遷。沒想到才到任一段時間,他就發現診所負責人與他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不同調,「負責人出身於醫師世家,頃向維持現狀,但我希望能持續開疆拓土,壯大診所規模」,他默默種下了要自行開業的決心。1994年,他在台南縣永康鄉中華路(現台南市永康區),創辦林錦義婦產科診所,而現在璟馨婦幼醫院的招牌上,仍鐫刻著林錦義婦產科診所這幾個字,以示不忘本,「希望孫子也看得到」。受惠於永康人口激增,加上林錦義醫術精湛、服務周到,林錦義婦產科診所迅速立穩腳跟,並將事業版圖擴張至小兒科。2015年,院址遷至永康區東橋七路後,林錦義擘建了規模宏大、內外環境優美的新診間,並更名為璟馨婦幼醫院,之後還將事業版圖拓展至中醫、產後照護;璟馨與台語的「盡心」同音,寓意醫院醫師、職員、護理師凡事皆盡心盡力。興建璟馨婦幼醫院的過程,林錦義煞費苦心,他邀請林憲慶建築師、唐忠漢建築師,花了五年的時間,共同打造佔地一千五百坪,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的婦幼醫院,堪稱亞洲首家藝術醫院。(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1-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實習時被寶寶順利娩出的幸福時刻所感動 進而投入「婦產科」當母胎健康的守護天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今日醫界面臨的困境」。一位中學老師緬懷過去好醫生受人尊重且生活優渥,感慨現代的醫師不如以前倍受尊敬,而自省過去自己在太太生產時曾經對醫師有不滿的情緒,反思今日社會對醫師的態度不如以前,加上健保制度的種種限制,而深深同情今日醫師的困境。一位中生代的產科醫師分享自己在婦產科已不再是年輕醫師最響往的大環境下,還是選擇自己的最愛,並與大家分享他這幾年來照顧孕婦、接生的成就感,以及呼籲「孕婦要多正向思考,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最後,健保署李署長親自上陣,說明健保局的努力與目標,在財源擴增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的增加醫療給付,提供國人與世界先進國家品質相當的醫療服務,並提出醫療給付共識決策,維護健保公共財,「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耗用。希望醫病雙方都能諒解政府已竭盡所能,讓我們醫病共同合作,使這全世界都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 懷孕生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對於個人、整個家庭,以至於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俗諺有云: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這句話著實描述了婦女生產的辛苦、喜悅,還有風險。從醫學的角度來說,超過八成以上的懷孕與生產是順利的。然而產科風險與併發症(例如產後大出血、羊水栓塞等)的發生,多半會有幾個特性:發生時間短,難以預測,以及後果嚴重。正因為如此,再加上面對潛在醫療糾紛的壓力,婦產科曾為醫療四大皆空科別的一員。 記得筆者在實習醫師時期,看到婦產科老師與產婦共同努力,寶寶終於順利娩出且哇哇大哭的幸福時刻,因此深受感動而投入當時招生困難的婦產科。經過數年住院醫師的訓練,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並赴美國耶魯大學進修高危險妊娠。接下來臨床的看診、不定時接生,以及在醫學中心所需要的教學與研究佔據了我大部分的生活。面對最熟練且每天在做的生產,雖然有著完整的訓練與醫學中心的豐沛資源,還是有力有未逮的時候……那是一個凌晨的時間,我來產房接生一位產婦,順利完成準備離開時,產房大門推進來我的另外一位產婦A女士。她是一位年輕產婦,產檢一路以來都順利無異常,近期胎動也活潑。那天剛好是預產期,因為晚上開始陣痛而來到產房。我們一如往常地請A女士到待產室,進行內診與胎心音評估。沒想到,胎心音監視器發現寶寶的心跳雖然是正常的140下,但卻幾乎沒有變異性。這是一個不好的徵象,我知道我必須盡快讓寶寶出來。那是一個忙碌的大夜,產房幾乎全滿,所有的護理師都在忙進忙出。除了我的產婦外,還有其他醫師的產婦也正在生產室生產。我隨即幫A女士做了內診,子宮頸口接近全開,胎頭仍高,但骨盆條件應該還不錯。接著我做了人工破水刺激產程與評估羊水狀況,流出的羊水已因濃濃的胎便看起來像芝麻糊,更加表示寶寶狀況真的不妙。此時,A女士的狀況明顯符合剖腹產的標準。然而在一個忙碌的大夜,等待生產室空出,聯絡麻醉醫師,調度更多的護理師馳援,剖腹產真的是最快最好的選擇嗎?時間不容許我猶豫,根據我內診評估骨盆的感覺,考量整體醫療團隊的能量,我決定盡快讓A女士陰道生產。這不是個容易的決定,萬一用力一段時間寶寶頭下不來,延遲的時間必定比直接剖腹產更久。經過和A女士和A先生說明後,我開始引導A女士用力。沒多久,胎頭有順利下降,我隨即接著用真空吸引的方式,讓這個寶寶出來。這一次,寶寶出來後沒有令人感動的哭聲。隨之凝結的空氣中,只有兒科醫師不斷地抽吸胎便,與準備插管的口令聲。我仔細縫合完會陰傷口,睡意全無,等待著我的是早上滿號的門診。但心裡面已不斷閃過人生跑馬燈:我有醫療疏失嗎?當初直接開剖腹產是否會有不同結果?更糟還是好?我要怎麼面對A女士和A先生?我會不會被告?是否會有天價的賠償金?這會不會是我接生生涯的終結站?非常幸運地,後續的發展出乎我意料之外。A先生在稍晚我巡房時,向我握手並致上誠摯的謝意。A先生來自非洲某國家,他因公派駐台灣已經超過10年,會說不錯的中文。A女士來自中國大陸,來台時間較短。A先生說,在他的國家醫療資源缺乏,有不少無法在醫院而在路邊生產的婦女,也有許多無法長大的小天使。A女士生產當天,他明白我們已經盡到所有最大可能的努力。A先生請我們持續努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產婦,他也會努力和A女士一起度過最艱難的時刻。聽到這些話,真的瞬間令我語塞。或許因為A先生特殊的背景與經歷,讓他有著在台灣醫療現場少有的正向良善反應。相對於課堂上所提到的醫學、生命倫理,A先生親身展現對生命的尊重、熱愛與豁達,著實給我最寶貴的一課。寶寶經過兒科醫師救治後,依然沒有很好的自發性呼吸,需要一直仰賴呼吸器。在產後六週的回診時,寶寶依然在加護中心接著呼吸器,但狀況並不是很好。A女士由自然產恢復的很好,心情也較平穩。A先生和我說,等到這一切的辛苦結束後,他要帶A女士去旅行,接著再重新開始。之後,A女士和A先生就沒有再出現在我的門診。許多年後的某一天,我在醫院附近的公園看到一位捲髮,皮膚黃黑的混血女孩在玩耍,不知為何我突然想起了A女士。接著真的不敢相信,就如電影情節般,我看到了A女士出現在女孩的身旁。我和A女士進行了短暫的問候,真開心她和A先生做到了,現在正擁抱新的一段幸福。 懷孕十個月,所有人,包括孕婦、家人,當然還有產科醫師,都希望一切順利有好結果,母胎均安。產科醫師是產婦生產時的重要夥伴,經過數次的產檢,醫師與產婦之間對彼此個性與想法有所了解,當與產婦共同面對的一些未知可能風險時,醫師可以做出更符合產婦期待的決定。然而總是有可能出現不如預期的結果,若發生,產科醫師面臨錯誤決策的質疑,甚至潛在的醫療訴訟,其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經過政府和各界的努力,「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也已上路多年。對於生產中醫師無疏失卻又不如預期的事故,由國家的力量提供即時救濟,以減少醫療糾紛,促進產婦與醫事人員之伙伴關係,並提升女性生育健康及安全。 在門診時常被病人問是否我會是接生的醫師,其實孕婦們不需要擔心,經過產檢共同相處的時間,產科醫師也很想把這個在產檢看了好幾個月的寶寶親手接生出來。如果有產婦待產,產科醫師可能因此更改他當天的行程,犧牲許多私人時間,為的就是要及時接生。然而即使如此,產科醫師畢竟沒有小叮噹的任意門,有時遇到產程太快或臨時緊急狀況,還是得請產房的資深值班醫師協助接生與處理。面對生產這個人生大事,筆者建議孕婦要多正向思考(be positive),家人與醫師要正向支持(be supportive)。孕婦給自己和寶寶多一點信心,相信自己與生俱來的本能。了解生產的過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積極尋求親友們順產成功經驗的秘訣,而不是因為網路上的討拍文而過度煩惱。相信這樣面對孕期與生產不同階段的各種挑戰,都可以在產科醫師的領航下,關關難過關關過,順利抵達終點。
-
2021-11-15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偏鄉居家醫療 應導入合理健保給付
健保署於民國88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IDS)」,這幾年來,每次跟著承作計畫的醫療團隊至山區居家醫療訪視,內心都很感動,感恩醫療人員在台灣這片土地付出的大愛。讓山地離島 同享醫療資源上周,苗栗大千醫院醫療團隊總裁徐千剛與醫師陶國翔,深入苗栗縣泰安鄉天狗部落,訪視一名高齡原住民。她有痛風,雙手、雙腳無力,10多年來一直居住在部落裡的屋子,無法下山就醫。我們住在都會區的民眾,很難想像要「跋山涉水」的醫療現實。健保署20年前即規畫IDS計畫,讓同樣繳健保費的山地離島民眾,也能盡量享有醫療資源。自擔任健保署長以來,每次深入探訪山地離島及偏遠居民,感受到他們真實的醫療需求,內心總滿滿悸動,IDS計畫實施逾20年,一定要導入更多合理醫療給付,彌補當地資源不足。偏鄉居家醫療 不可或缺服務110年,健保投注在IDS計畫的經費約6億多元,目前有26家承作醫院,包括7家醫學中心、14家區域醫院、5家地區醫院,結合當地84家基層診所或衛生所,共同在50個山地離島地區提供醫療服務。院所視當地醫療狀況提供差異化服務,包含專科醫師駐診、定點門診、夜間或假日待診、各專科門診、巡迴醫療、居家護理及居家醫療等服務。從健保大數據分析,109年山地離島接受「居家醫療」有24073人次,平均接受訪視次數約12.5次,顯然居家醫療在山地離島是不可或缺的醫療服務。目前健保支付山地離島地區醫師訪視費1709點,略高於非山地離島地區1553點,但幾次實際走訪下,感受到山地離島地區的交通就是繞山路,雖有很美的風景,但醫療團隊往訪居家醫療,往往耗時一小時以上,實非150點所能彌補。遠距醫療元年 透過視訊問診記得阿里山衛生所的Atai e Ucna醫師笑笑跟我說,車子輪胎耗損率很高,還好他開車技術很好。聽了都很心痛與不捨,強化山地離島IDS計畫中的「居家醫療」服務的醫療動力,將是健保支付改革重點。另外,山地離島及偏僻地區民眾的專科醫療確實受限,為彌補不足,今年是健保「遠距醫療元年」,我們透過視訊將大醫院的專科醫師帶到民眾眼前,有效率地提供醫療諮詢,實現在地就醫、在地治療,病人不動的醫療服務。實施初期以當地缺乏且民眾迫切需要的專科醫療,如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或急診為主,未來IDS計畫也勢必要和「遠距醫療」結合,作為山地離島重要的醫療主軸之一。台灣都會區醫療資源可說已飽和,搭捷運就有好幾家醫學中心可供選擇,走幾步就可看到診所;但在偏遠的海角山區,卻居住著一群醫療弱勢的族群,他們的就醫路必須百轉千迴。健保署推動的「居家醫療」,讓都市醫師們可前往住在沒電梯高層公寓、不便就醫民眾有醫療照護,也讓IDS計畫醫療團隊協助照顧偏鄉不便就醫民眾。城鄉醫療照護 努力縮短差距今年起更積極推動遠距醫療,可藉此拉近山地離島醫師和大醫院專科醫師的距離,滿足民眾基本就醫的需求,達到「平等就醫」的目標。走入好山好水的台灣深山部落,我們發願努力縮短城鄉醫療照護的差距,真正落實健保照顧全民健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