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遺傳
共找到
1497
筆 文章
-
-
2023-07-31 名人.精華區
呂大文/高度近視防青光眼 每年應定期檢查
青光眼是逐漸讓人致盲的疾病,許多人聞之色變。今年6月底至7月初,世界青光眼大會在義大利羅馬舉行,受COVID-19影響,這是4年來第1次實體世界會議。此次會議針對青光眼的病因、治療發展提出討論,也重視青光眼與近視的關聯性。台灣有高比率的近視人口,許多討論值得重視。近視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屈光異常,全球大約有16億患者,發病率還在逐年增加,預計2050年全球有一半人口近視,其中約10%是度數高於500度的高度近視。近視度數愈高 眼球退化愈快近視度數愈高,眼球退化速度愈快,正常眼球前後直徑22至23毫米,近視每增加100度,眼軸長度增長0.37毫米,隨度數增加,眼軸長度不正常拉長。但視網膜面積固定,所以高度近視者的視網膜愈來愈薄,而且血流供應不足,因而造成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病變。外國許多學者認為高度近視是青光眼誘發成因之一。台灣高中生近視比率78%,大學生更達85%以上,依此推論,台灣應有全球最高比率的青光眼人口,但根據青光眼篩選結果和臨床印象,台灣青光眼人口比率並沒有那麼高。高度近視是不是誘發青光眼的危險因素?在台灣眼科界有很多爭論。目前許多國外流行病學研究,橫跨國家、包含各式人種,顯示近視會增加罹患青光眼的機會。雖然因研究方法不同,結果略有差異,但都顯示近視患者得到青光眼的機會高出一般人2到4倍,近視高於600度的人,風險更加明顯。近視成因分為遺傳性和環境因子,若幼童時期眼球發育過度,即形成近視。環境因子,可因照明不足、閱讀姿勢不良、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過長等,造成眼球軸長變長,使視網膜成像不清楚。近視增加青光眼機率,目前機轉並不清楚。有學者猜測,造成近視與青光眼的基因位置有部分重合,如基因SIX6,因此容易同時發病。有學者認為近視使眼球的眼軸增長過程中,讓眼晴組織受到傷害,尤其視神經纖維必須穿過的篩狀板,因為變薄容易隨眼壓變化扭曲變形,壓迫視神經纖維而萎縮,形成青光眼。高度近視、青光眼診斷易混淆青光眼的病人有特殊視神經病變與視野缺損,高度近視的病人也是,使兩者在診斷上容易混淆。再加上高度近視病人在眼軸增長過程中,會造成視神經盤的形狀與視神經纖維產生許多變異,讓診斷青光眼在高度近視的患者更形困難。另外,高度近視者視力較差,對輕微視力下降容易忽視,常錯過早期診斷最佳時機。如何早期發現高度近視合併有青光眼?高度近視患者,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每年應定期到醫療院所檢查。確診後要及時、規律用藥,並按醫囑復查。每六個月追蹤眼底變化及視野並建檔,以便前後對照,長期追蹤。青光眼是國人失明重大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一旦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因此只要高度近視,就要小心青光眼這個疾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安寧緩和療護中,鼻胃管也可以創造幸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的小兒科醫師、專科護理師以及社工師分享這專科中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在這科技日新月異、醫學越分越細的環境下,希望讀者由這三篇文章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今天想來跟大家分享小寶寶多多的故事,他的生命經驗教我們安寧緩和療護照顧中的孩子,照樣可以追求幸福開心的生活!他是一位有基因突變而生病的小寶寶,家人已經了解現代醫療沒有可以治療的方式,所以與醫療團隊討論完以後,希望給予孩子安寧緩和療護,提供以舒適照護與溫暖關懷為主的照顧。照顧中,小寶寶變得好饑餓,一直乞求進食的眼神,眼巴巴地看著食物,嘴巴張得好大,好想吃的表情,但吃了幾口就好累吃不下了,讓人好不捨。家人想說是不是我們準備的食物不好吃,寶寶不喜歡呢?所以最近好幾週,四五位家人輪流用心努力幫忙準備各式各樣好吃的食物,就陪著寶寶整天關在家裡,24小時一直不停地努力嘗試經口餵食,可是小嬰兒好累,吃一兩口又沒力氣吃,但肚子又好餓一直討吃,甚至好幾天都整天完全無法睡覺,焦躁不安。就這樣一天天地瘦下去,瘦到皮包骨,肋骨一根一根非常明顯,大家看了好不忍心。經過原來醫療團隊的介紹,家長跑來找我們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整合照顧小組討論他們所遇到的難題。我們詳細問起照顧的經過與狀況,他們也給我們看小寶寶的影片,我們也安排了家庭訪問。經過一些討論,試了一些不同餵食的方法與技巧以後,還是沒有改善。家人也還是很堅持不要放鼻胃管,害怕放了鼻胃管會讓小寶寶好難過不舒服而受苦。所以家長繼續努力換各種食物找尋小寶寶願意吃的,想說應該是小寶寶快到生命臨終的時刻,家人辛苦一點,多努力一點,忍一下就好,甚至有早死早超生的想法,想說等孩子離開就不會受苦難過了。但等了老半天,只見小寶寶生命力還是很頑強,但飢餓的掙扎與難受愈來愈嚴重,小寶寶越來越瘦,越來越不舒服,繼續好難過的活著,繼續焦躁不安,好長一段時間都無法闔眼睡覺。經過我們大家許多努力與討論,因為在家還是無法改善,我們安寧緩和醫療小組的整合醫療團隊就勸說要讓小寶寶住院觀察,看看我們是否能幫忙讓小寶寶舒適一點。家長同意後,我們安排小寶寶住到嬰兒病房,由遺傳科、腸胃消化科、神經科,以及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等專業人員,大家組成跨專業醫療團隊共同照顧。剛開始住院一週,我們醫護人員也開始努力使各種方法鼓勵小寶寶進食,結果也是成效不彰,小寶寶還是喝了一點點奶,吃了一點點東西,很快就累了,偶而一次吃得好,但絕大部分都吃不好。我們醫療團隊又提起放置鼻胃管的照顧方式,家長還是不願意放鼻胃管,不要嬰兒受苦。經過多次會談與深入了解後才知道,原來之前家族中的老奶奶,在最後一個月生命臨終的時候,因為不顧她反對,家人要當時的醫療團隊放置了鼻胃管,奶奶非常不舒服,後來甚至很生氣到往生前都不願意再跟家人溝通互動了。這樣的生命經驗與歷程,對整個家族產生了很深的創傷,讓家人認識到鼻胃管的不舒服與痛苦,自然也不希望小寶寶再經歷這樣的情況。經過許多溝通與討論的過程,我們最後提到一個方式是放鼻胃管看看,幾分鐘就好,看看孩子的反應,隨時不舒服就可以拔掉,家人終於鬆口同意說,那我們就試試看。沒想到鼻胃管放入後,我們從鼻胃管開始灌奶,小寶寶就安靜下來,加上一次口服鎮靜藥物幫忙,小寶寶終於可以好好睡覺,沒想到睡了三天三夜。等睡飽起來以後,就變成一個好愛笑、愛玩的可愛小寶寶,那些乞求食物的神情都消失了,換成是開心、想玩、想互動的表情。我們看到了不再飢餓的小寶寶,有飽足感反而就舒適很多,逐漸把營養補充上來,整個精神跟元氣恢復很多,才有辦法開始享受生活。而帶著鼻胃管的小寶寶,其實看起來也沒有不舒服,反而進食過程變得輕鬆,消化也不錯。經過努力調養,小寶寶終於進步到帶著鼻胃管,滿足而舒服的神情可以回家了。小寶寶回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照顧都不錯的情況下,家長跟我們分享他們帶著小寶寶出去戶外走走,到處去旅行的精彩體驗,創造了很多好棒、很開心的經驗與回憶,也跟我們分享了順利開心度過滿週歲的幸福生活,讓我們知道,我們都可以有機會去好好追求生活的幸福,創建美好回憶(Memory-making),成為家族永遠的精彩傳奇(Legacy-building),很令人感動!後來小寶寶生活幸福,陪伴著家人的愛與擁抱,帶著我們大家的愛與祝福,最後在睡夢中舒服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也在我們心中留下愛的永恆聯繫與思念。謝謝小寶寶用他的生命故事教我們,放置鼻胃管,有時候的確有可能因為家族經驗有受苦、不舒服,甚至造成創傷的事情,但有時候鼻胃管放置,反而可以大幅改善營養、精神與生活品質。所以重點不是「要不要用鼻胃管?」,而是我們何時何地如何照顧親愛的家人,才是好處大於壞處、利大於弊、符合最佳利益的照顧,而且如果是成人,更需要知道並尊重其自主意願。就算是安寧緩和療護,所有的醫療治療與照顧方式都還是需要仔細去評估其利弊得失,並要仔細觀察了解病人本身的舒適程度與感受。病人自己表達出的不舒服,才是真正的不舒服,而不是我們其他旁人的猜測,有時候家長的心疼,反而讓孩子更受苦。所以需要權衡利弊得失,從中找出最適合的照顧,兒童是要看符合兒童最佳利益的舒適照護與最佳生活品質是什麼,而成人則還要加上重視病人自主權。因此,安寧緩和療護要做好整體醫療照護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的安排,同時要注意這並不是一個不變的狀態,所以要把照護計劃安排的妥當,量身打造,並隨時調整到最適合病人當時的情境。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實醫療照顧有很多技術與做法,技術本身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各種醫療措施與照顧,善用的時候,都可以成為健康與生活中很好的幫手,讓生活品質與舒適度調整到最好;用得不恰當,甚至無效醫療或過度治療,則適得其反;但是如果明明有好處,放棄不使用也不好,則可能會錯失改善舒適程度的最佳機會。因此如何善用現代醫療照顧,好好提高舒適度與生活品質,是安寧緩和醫療很重要的重點。因此,不論是否需要安寧緩和療護,如何為每個人找到適合他自己健康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努力追求最好的生活、健康與幸福,都是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的重要原則,記得,不要放棄營造幸福的時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29 醫療.心臟血管
預防高血壓怎麼吃?哪些人是高危險群?「6飲食原則+5大類食物」遠離心血管疾病
「沉默殺手」高血壓,指的是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更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眼疾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血壓愈高產生併發症的機率愈大,對民眾健康將造成威脅。 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壓?高血壓並非老人專利,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引發的成因包括,情緒壓力、體重過重、遺傳、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環境因素等,都可能使體內血壓增高,引起原發性高血壓。而三十歲以前發病者,半數與家族遺傳有關。1.父母其中一方具有高血壓病史者,受遺傳而發病的機率極高。2.體質對鈉較敏感,或交感神經較敏感的人。3.體重嚴重超重者,尤指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三十的人。4.個性過於急躁、完美主義、不服輸等內心壓力大的人。5.習慣吃外食或速食,攝取過多鹽分、味精的人。6.本身患有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人。7.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的人。8.經常抽菸或過度飲酒的人。9.老年族群或血管嚴重老化的人。10.五十歲以前,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50歲以後,女性高於男性,可能與女性更年期有關。高血壓的6種飲食原則高血壓的飲食原則為低鈉搭配得舒飲食,減少鈉的攝取,可以減少水份的蓄積,降低心臟的工作負擔,得舒飲食則是透過增加鉀、鎂、鈣及膳食纖維,同時降低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有助於高血壓的預防、治療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1.飲食攝取要均衡。2.避免吃入過多的調味料。例如:減少食用湯汁;外食者可準備開水沖淡食物裡的調味料。可要求餐廳不加鹽、味精或含鹽的調味料;避免選擇醃、燻、醬、滷、漬等烹調方式的食物。3.限制含鹽調味料的使用,含鈉量高的調味品必須按飲食計畫使用,如:鹽、醬油、味精等。4.減少加工產品及烘培食品的攝取,如:各類罐頭、麵線、油麵、麵包、糕餅、餅乾、魚肉加工製品、醃製蔬菜、蜜餞等。5.多利用營養標示了解食物的含鈉量。6.食用市售的低鈉調味品如低鈉鹽及低鈉醬油時,需按營養師指示使用。且因其鉀含量甚高,不適於腎臟病患者。 預防高血壓多吃5大類食物想預防高血壓,平日可多吃富含5大類營養素的天然食物:1.富含鉀的食物現代人飲食習慣重口味,很容易吃下過量的鈉,會使血管張力增加而血壓升高,而鉀是細胞內含量最高的礦物質,有排鈉離子的作用,能幫助身體把多餘的鈉與水分排出及使血管平滑肌放鬆,有利於降低血壓,多吃高鉀蔬菜跟高鉀水果皆能幫助攝取足夠鉀。根據國健署發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指示,每日應攝取鉀達2500~2800豪克。→建議食物:蕃茄、山藥、菠菜、地瓜葉、香蕉、奇異果、桃子、香瓜等。2.富含鎂的食物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動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有助於防治中風、冠心病和糖尿病。多吃深色綠葉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進食果仁和瘦肉等皆能幫助攝取足夠的鎂。依據國健署建議,我們每天應攝取320~380毫克的鎂。→建議食物:深綠色蔬菜、米與麥類、南瓜、豆類、堅果、種子、魚類、肉類等。3.富含鈣質的食物鈣能使血管周圍的平滑肌鬆弛,當缺乏鈣質,會引起全身阻力血管的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加大血管阻力。另外,血液鈣離子的變化還可能對動脈硬化的形成有促進作用,這些因素都可能與高血壓的發生有關。乳酪、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及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是平常最易取得的高鈣食物。依據國健署建議,我們每日應攝取的鈣質應達1000毫克。→建議食物:脫脂奶或低脂奶類、豆乾、黑芝麻、深綠色蔬菜、海菜類、帶骨的小魚、高麗菜等。4.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能幫助膽固醇、鈉的排除,延緩醣類在腸道的吸收,調節血液中胰島素的濃度在正常範圍,避免高血糖與高血膽固醇造成血管提前硬化,降低血管發生粥狀硬化的風險。蔬果當中的大量纖維素與多醣體是最常見的膳食纖維來源,國健署建議每天應攝取膳食纖維量達25-35公克。→建議食物:蔬菜、水果、全穀根莖類,像是燕麥、黑木耳、白蘿蔔、地瓜等。5.富含不飽和脂肪優質油脂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血壓、幫助身體對抗發炎,能降低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保持血管暢通。建議多攝取堅果類食物(每日10g)、各種植物油,日常烹煮以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葵花油等植物油為主要烹調用油,取代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脂。→建議食物:種子堅果跟植物油,像是芝麻、杏仁、松子、葵花油、橄欖油等。看完以上高血壓的飲食原則及建議食物,知道該怎麼吃才可以預防高血壓及護心了嗎。若你符合上列舉的高血壓高危險群,平日的飲食務必多加注意,才不會被「沉默殺手」悄悄找上門!延伸閱讀:.高血壓可喝咖啡?喝咖啡血壓會升高?6關鍵問題了解血壓與咖啡關連.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高血壓可以健身嗎?高血壓患者運動時出現哪些症狀應留意?參考資料:.元氣網-高血壓疾病百科.國泰綜合醫院-高血壓飲食.國民健康署-高血壓相關疾病為我國重大死因.嘉義基督教醫院-高血壓飲食原則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得舒飲食教你輕鬆對抗三高
-
2023-07-24 醫聲.肝病清除
台灣過半成人恐有脂肪肝 「ㄧ檢查」能無痛揪出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10年計畫」來到第三年,今年響應7月28日世界肝炎日,於昨(23)日串連全台24家醫療院所,同步免費為4663位40歲以上民眾進行腹部超音波,結果發現異常者高達81.4%、3795人,其中又以脂肪肝佔53.7%、2505人最多,成為新國病隱憂。接受免費腹超檢查的人數連年高升,今年篩檢4663人,突破4500人目標,其中121人疑似肝癌、378人肝實質病變、1064人良性肝腫瘤、551人有膽息肉、44人脾腫大等,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說,照往年推估最後能夠揪出2%左右的肝癌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楊培銘也表示,篩檢出脂肪肝的比例相較30年前,增加近2成。脂肪肝患者逐年上升!哪些危險群要注意?他說,目前C肝新藥物可以治癒,將要完成2025年清除目標,B肝健保給付條件正在放寬,且因1986年新生兒疫苗問世,幾乎無37歲以前帶原者,既有患者也得到妥善控制,「整體肝病患者人數下降,脂肪肝比例卻逐漸上升,很令人擔憂。」過去脂肪肝多因過度飲用酒精,現在則是營養過剩,若不及早控制,肝臟將受脂肪堆積影響而反覆發炎、結痂、纖維化甚至硬化,最嚴重會導致肝癌。三高、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4、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是脂肪肝高危險因子,最有效的防治方式是減重,但楊培銘表示,現在民眾健康意識仍不足,未來將加強衛教宣導,提高民眾的警覺性;也並非減重後就可以安心,一定要超音波持續追蹤,避免病情在不留意時就出現惡化。檢查不要再只做抽血!民眾做腹部超音波驚現肝癌此外,「抽血能找到B、C肝帶原者,但不能驗出脂肪肝,因此非侵入性、無放射性的腹超,是最適合民眾的檢查方式。」楊培銘說,過去曾有人只有抽血,結果一做腹超,發現已是肝癌,因此呼籲一般年滿40歲民眾、30歲以上脂肪肝高風險族群須每年接受腹超,B、C肝帶原者每半年檢查一次;若有肝指數異常、發炎等,頻率得更密集,3個月就要追蹤一次;若有過肝硬化,或曾併發症腹水、腫大,以及食道靜脈瘤、胃靜脈瘤等出血的話,也建議3至6個月追蹤一次。楊培銘也表示,過往資料分析,體重與脂肪肝比例成正比,體重較輕的民眾脂肪肝比例僅1成,這部分也和遺傳有關。今年全台超音波的結果來看,盛產高粱酒的金門脂肪肝比例最低為38%,雲林則高達73%居冠,有新國病的趨勢。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肝基會攜24家醫療院所推腹部篩檢曾亮瑋提醒,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沒有追蹤,等到症狀發生時,大多病況已來到晚期,若本身就有肝炎,可能都已出現轉移情形,對病人、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除了國健署實施的45至79歲終身一次B、C肝炎篩檢,肝基會2021年起透過社會募款,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10年計畫」,第一年篩檢1912人,1680人異常,其中84人疑似肝癌,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肝細胞癌1人、膽管細胞癌1人;第二年則篩檢3205人,2654人異常,其中82人疑似肝癌,確定肝細胞癌2人、膽管細胞癌1人。合作的醫療院所則從12、16家增加到今年24家,動員近90位肝膽腸胃專科醫師與600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範圍涵括各縣市,更首次納入金、馬等離島地區,且每半小時以視訊連線即時更新各地數據。一照就發現肝腫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楊培銘說,先前有人做腹超發現腹部淋巴癌或是腎臟癌,在此之前完全沒有症狀,所幸轉給血液腫瘤科治療後狀況穩定。肝基會護理師謝佳燕也說,一名65歲台大退休行政人員看到活動宣傳,參加第一年篩檢,便意外發現有肝腫瘤,後確診為良性血管瘤,目前定期追蹤、病情穩定,還回來擔任活動志工,「希望民眾能定期接受腹超,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20 醫療.婦產科
和家馨子宮肌瘤,每兩周一次大失血如「活死人」!經血量多可能是這5種疾病 子宮肌瘤危險7因子
淡出演藝圈的藝人和家馨近日復出,透露自己因子宮肌瘤導致月經大量出血,血紅素嚴重不足,甚至整天只能躺在床上,沒力氣做任何事,何豪傑形容愛妻的狀況有如「活死人」。和家馨4年前就被診斷出子宮肌瘤,當時醫生就建議她摘除子宮,但和家馨和老公何豪傑都覺得先不要走到這一步。不過後來和家馨的月事每兩周就來一次,一次就持續7天、出血量又大,導致貧血,最後還是忍痛決定摘除子宮。女性月經周期及經血量,一向是身體狀況的重要指標,來跟不來都困擾。量大可能子宮長了什麼肌瘤,量少又是其他不同問題。而這幾乎要陪伴女生大半輩子的事物,卻有許多人對它有很多迷思,如經血量愈來愈少是沒有排乾淨嗎?還有人擔心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元氣網》帶你認識你一生的「好朋友」。正常月經指標周期:平均28天一次,21天至35天內都算正常。持續時間:約3~5天。超過7天為過多。經血量:約35至50cc,10到80cc都算正常。衛生棉使用量:每天約用3到4片衛生棉,每片約8分滿。事實上,經血變化會受到很多環境因素影響,如有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靈,血流量就會比較多;服用凝血劑,經血量就會變少。只要經過檢查子宮內膜厚度夠,經血量只有一到兩次有出現變化,其實不用太過緊張。相對於經血量,其實經期變化更需要被注意,女性的月經周期大約是28天,每個人的周期不盡相同,若是原本的經期是28天來一次,突然變成26天來一次,就得持續追蹤幾個月,若一直都是則可能為卵巢早衰的徵兆。經血量多,可能是什麼疾病?女性生理期的時候出血量到底要多少才合理?正常女性生理期經血量平均約33cc,但會愈來愈少,如果經期流血天數超過7天,或每月生理期流量大於80cc,就應懷疑有經血過多的問題。婦產科醫師建議,如果每次周期使用超過20片衛生棉,就算是經血量過多。而導致經血量過多,最常見的可能疾病為: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增生,及子宮內膜瘜肉等。長期經血過多又會導致貧血問題出現。以和家馨罹患的子宮肌瘤而言,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曾受訪指出,女生2、30歲時肌瘤可能沒那麼盛行,但隨著月經週期次數增加,發生頻率會漸增,肌瘤也慢慢長大,因此4、50歲後的女性,大概一半以上都有肌瘤。子宮肌瘤好發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項:7因素容易罹患子宮肌瘤.個人體質.遺傳.環境因素:如環境荷爾蒙.不良飲食習慣:嗜吃油炸、燒烤食物。吃過期食品。.吃來路不明的中草藥。.肥胖.抽菸》疾病百科/子宮肌瘤經血量愈來愈少代表沒有排乾淨?月經來潮每次經血量約在30到90c.c.之間,大約每天用3到4片衛生棉,每片約8分滿狀態,經血量少不代表沒有流乾淨,每次經期都一定會把剝落的經血排完。月經若是規則來潮,經血僅有幾次有出現變化,飲食上不需要忌口;若是經血量大,需要額外補氣;經血量少則需要增加血液循環的食補,若是自己調理都沒辦法解決,就得盡速就醫。經血量少主要五原因第一:月經來潮前有熬夜、吃油炸、生活作息紊亂等,經血量就可能不足。第二:年紀漸增,卵巢功能衰退。第三:有巧克力囊腫或是經血逆流的症狀。第四:服用藥物,例如避孕藥。第五:過度運動所致。經血量愈來愈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女性平均在50歲前後進入更年期,根據統計,初經年齡平均為12歲,停經年齡為50歲。但並非沒有月經才算更年期,通常沒有月經一年以上為停經。更年期前,月經周期與經期會變得不規則,從有正常的月經過度到完全停經,大約會出現在45歲到55歲之間,可長可短,有人拖上好幾年才真正結束。月經不規則可能的情況是,有時候量多,有時量少,因此不一定量變少就是要進入更年期,反而也可能變得比較多。還有人的月經周期拉長到兩個月,也有可能突然一整年不來,後來又恢復;也有人一、兩個月不正常之後,又恢復正常,這些都是更年期可能出現的現象。【資訊來源】.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張仲鈺《聯合報》受訪資料.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李世明《聯合報》受訪資料.開業中醫師張家蓓《聯合晚報》受訪資料.長庚醫院婦產部婦女健康照護網
-
2023-07-20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陰莖長度多長才正常?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有影響嗎?想變長又變粗該怎麼做?
很多人都知道抽菸傷身,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長期抽菸的男性可能還會有生殖器縮小風險。醫師提醒,人生解悶的方式很多,抽菸絕對不是好方法。恩主公醫院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在臉書粉專分享抽菸危害,除了會導致肺癌外,也會增加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腎臟癌、膀胱癌、胰臟癌、血癌、胃癌及子宮癌等癌症的罹患率。也會影響心臟、循環系統、氣管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抽菸男性的陰莖可能會比還沒開始抽的時候短2公分,也可能造成陰莖勃起時硬度不足,他希望藉此提醒讓有抽菸的男性可以考慮戒菸。除了抽菸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陰莖長度?【延伸閱讀:有這10個壞習慣 難怪小弟弟疲軟】陰莖尺寸多長才算正常?泌尿科醫師莊豐賓在他的Youtube頻道【幸福醫師莊豐賓】中指出,一項由英國研究蒐集全球86國男性陰莖長度的調查中,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為10.78公分,而在他自己2000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則是13.5公分左右。事實上,大約有一成男性對於自己陰莖尺寸非常不滿意,然而這些人之中有85%的人是在正常範圍內,大多數人擔心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居多。如果對自己陰莖長度有疑慮的話,可以請專業醫師評估。很多人好奇陰莖長度到底該怎麼量才準確?莊豐賓表示要從陰莖的龜頭量到根部。他指出,很多人在量的時候,通常會因為根部處有一些脂肪,進而影響陰莖測量的實際長度。害陰莖短小的元凶有哪些?‧先天因素:遺傳、荷爾蒙濃度‧後天因素:抽菸、肥胖茂盛醫院不孕科副院長陳忠義曾表示,陰莖大小與天生遺傳、荷爾蒙濃度有關係。就生殖角度來看陰莖的長度,則沒有一定的標準值,而且關鍵要看「勃起」的長度,而非「原始」的長度。莊豐賓則指出,如果在未勃起前小於4公分,或是勃起後也未達7公分,就代表他陰莖的長度是有問題的,可能受荷爾蒙或基因的影響,有這類的狀況需要在早期予以治療。高雄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簡邦平曾指出,有調查發現正常男性的陰莖的長度其實差不多,但只要增肥5公斤,陰莖外露的長度就會縮短0.78公分,這是由於肥胖者陰莖被包埋在下腹脂肪層相對較多,導致陰莖相對較短。讓陰莖變大或變粗有可能嗎?‧不動手術方式:修剪陰毛、減肥‧動手術方式:裝人工陰莖、切掉陰莖根部懸韌帶、打玻尿酸、自體脂肪填充高雄小港醫院泌尿科主任王起杰曾建議,首先是修剪陰毛,只要陰毛剪得短短的,陰莖看起來,就會比較大、比較顯目,這是最簡單的障眼法。再者,就是好好減肥,只要恥骨部位的脂肪變少了,感覺起來,陰莖也會變長。想要讓小弟弟變長,除非動手術,裝人工陰莖或是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但花了一大筆錢,卻只能拉長一至二兩公分。如果想變粗,還比較可行,可以嘗試打玻尿酸,一次約五萬元,可維持二年,也有人嘗試用自體脂肪填充,但會被吸收,大概只能好看三個月。莊豐賓提醒,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為陰莖增長,在勃起的時候陰莖長度是不會變的,因為陰莖海綿體長度是固定的,再怎麼增長都只是外觀上的一個感覺,為的是增強男性的自信心而已。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很多男性都有陰莖越長,可以讓女性更滿意的迷思。但莊豐賓指出,根據統計女性陰道長度大概在7至11公分左右,且攸關女性高潮的G點也在陰道前三分之一的位置,也就是約莫4公分左右,只要男性的陰莖長度有超過7至11公分,其實就足以讓女性產生性刺激感。莊豐賓補充,事實上陰莖長度越長,需要更費力才能讓陰莖達到足夠的硬度,因此比較容易有無法持久的問題。總言之,陰莖長度越長,不代表你在性功能上的表現一定會越好,反而是陰莖的粗度可能對女性在性生活上的刺激感更有助益。【延伸閱讀: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陰莖短小之外的兩大「鳥事」耕莘醫院泌尿外科部主任廖俊厚曾指出,「勃起功能障礙」與「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是隨著身體機能退化或慢性病造成血液循環變差的男性共病,兩者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且常伴隨同時發生,有勃起功能障礙的50歲以上患者,高達7成伴隨下泌尿道症狀的問題。廖俊厚說,除自然老化外,抽菸、喝酒及運動量過少引起肥胖等壞習慣,也會導致兩大「鳥事」提前報到,提醒40歲以上男性發現硬度變差,或晨勃次數明顯減少都是勃起功能障礙警示;若出現排尿次數變多、時間變長,則要當心可能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預防膀胱腎臟疾病等併發症發作,且勃起功能障礙有時也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7-19 醫療.腦部.神經
日職棒球員28歲腦瘤逝!媽媽含淚說:「我想微笑著送他去天堂」
2023年5月中,醫師對家人說:「慎太郎應該只剩下1~2周的生命。」即使接到這個殘酷的宣告,家人們仍盡可能地支持他,一家人每天如常一起睡覺、吃飯。媽媽真奈美含淚說著:「我想微笑著送他去天堂。」、「我認為慎太郎已經做得很好了!他想活下去,他幾度好轉並康復,他真的很努力。」6月9日還慶祝了自己的28歲生日。…引述自日本維基百科及《Sponichianex》曾代表日職西軍參加台灣冬季聯盟的阪神虎隊外野手橫田慎太郎,18日凌晨因腦瘤逝世,得年28歲。他在22歲就就被檢查出患有腦瘤,樂觀力克病魔的故事為日本球迷所感念。橫田慎太郎22歲即檢查出腦瘤說起橫田慎太郎,台灣球迷可能不熟悉。他因病在日職打球的時間也不算太長,但樂觀力克病魔的故事卻為日本球迷所感念。根據日本媒體及維基百科介紹,橫田慎太郎的棒球生涯發展及病史重點如下:.2016年20歲時加入阪神虎隊.2017年因常出現頭痛等症狀,2月就被檢查出患有腦瘤並開始治療。.一度病情穩定,2018年再度回到球場上。.由於會把一顆球看成兩顆的後遺症,2019年宣布退役。從球員生活退休後回到家鄉鹿兒島,他嘗試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獨自生活,開展講學、撰寫專欄等活動。.2020年7月左右以來,橫田的腿部和腰部一直感到劇烈疼痛,後續檢查發現他的脊髓也長出了腫瘤。.2022年3月發現腫瘤復發。12月,他因腦瘤失去了右眼。.2023年5月中旬被醫師判定存活期一周至兩週。6月9日度過28歲生日。7月18日5點42分因腦瘤去世,24號球衣從此高掛。腦瘤成因不明確 可能發生各年齡層腦瘤是腦組織細胞發生不正常分裂而產生之腫瘤,不論良性或惡性,只要長到一定大小,便會壓迫到腦部重要區域,造成神經功能的異常。腦瘤有10到20種類型,依來源可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續發性」兩種。原發性亦即腫瘤於腦中自然生成,最常見的類型為膠質細胞瘤。依發生的位置以及細胞特性,可再細分為「髓母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神經鞘瘤」…等。轉移性則是由其他部位之癌症細胞轉移而來。腫瘤形成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環境、物理、化學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腦瘤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但好發生於3-12歲小朋友及40-70歲之成人。以橫田22歲罹患腦瘤,屬少見病例。》看完整疾病百科/腦瘤腦瘤6大警訊症狀腦瘤的症狀多元,視腫瘤生長部位不同而異。亞東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詩浩曾在《亞東醫訊》撰文指出,初期腫塊效應不明顯時,可能僅偶有頭痛,或依影響區塊造成偶發性的神經症狀如:1.視力聽力受損2.肢體無力3.痲痹4.行動笨拙5.步態不穩6.臉部肌肉無力或口齒不清但隨著腫瘤的體積增加或對其周圍組織的侵犯,前述症狀可能會從偶發轉而持續出現。腫瘤亦會造成腦水腫或腦組織傳電異常引發癲癇。有時也會因為阻斷腦脊髓液的循環產生水腦。中晚期更會因顱內壓升高引發劇烈頭痛,嘔吐、吞嚥困難,甚至意識障礙等神經急症。有些長在額葉的腫瘤會造成人格,行為異常,性格改變等症狀有時會被誤以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偶爾頭痛會是腦瘤嗎?而許多人最關心的是,平常偶爾都會有頭痛的症狀,該如何辨別是否為嚴重的腦瘤?現任台北榮總神經內科特約醫師蔡清標曾受訪表示,腦瘤的症狀確實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如果經常在早晨起床時就感到頭痛、日常生活中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模糊、視野改變),或是與平日有異的精神症狀,如嗜睡、反應遲鈍、突然暴怒等,都應該儘速就醫檢查。延伸閱讀/罹患腦瘤之名人.陳立宏罹患腦癌病逝 醫:腦瘤病程兇存活期短.李敖良性腦瘤為何只剩3年命? 腦瘤良性、惡性比一比.「殯葬天王」龍巖集團李世聰神經膠質細胞瘤逝!醫:幾乎是惡性,8症狀要懷疑腦瘤可能【資料來源】.《Sponichianex》前阪神橫田慎太郎去世,年僅28歲 去年3月腦腫瘤復發.日本維基百科-橫田慎太郎.亞東醫院院訊.聯合報系新聞資料
-
2023-07-18 醫療.泌尿腎臟
破除3大常見慢性腎臟病症狀迷思 血尿、腰痛和小腿水腫都必須確認病因
台灣罹患腎臟病人口約12%,超過200萬人,當中有9萬人需洗腎。許多人出現血尿、腰痛、小腿水腫等症狀時,都會先懷疑自己是否罹患腎臟病,醫師指出,上述症狀可能與腎臟病相關,但必須經過檢查確認病因,若是慢性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引發的腎臟病,患者應做好本身疾病控制,無腎臟疾病的一般民眾,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多喝水、多運動並定期健檢,才能遠離疾病風險。血尿並非都是腎臟病 須先檢查、評估治療「看到紅色的尿不一定就是血尿。」三軍總醫院腎功能室主任、腎臟科主治醫師許舜能表示,民眾若吃紅龍果、甜菜或使用抗生素、抗結核藥物等,都可能使尿液變紅色、橘色,而女性生理期經血混入小便也會造成血尿,並不一定都是腎臟病引起,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包括以試紙檢驗出潛血陽性,或顯微鏡下可見尿中有紅血球。許舜能表示,如果確定有血尿問題,須配合泌尿系統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以及血液生化及尿液細胞學檢查。若為男性,還要考慮前列腺相關的檢查。更進一步的評估,包括靜脈腎盂攝影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造影,或腎臟穿刺切刺或膀胱鏡、輸尿管鏡等較為侵入性的檢查。根據不同的病因,改善血尿方式也有差異。許舜能表示,如為原發性腎絲球腎炎,須接受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糖尿病、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等造成的腎絲球病變,應做好疾病控制及治療;多囊腎、IgA腎病變及亞伯氏症候群等遺傳或家族性疾病,需做家族病史分析甚至基因檢測。另外,泌尿系統感染造成的血尿,須使用抗生素治療;尿路結構異常或結石、或腎泌尿系統的惡性腫瘤、外傷如車禍或外力撞擊等造成血尿,需接受檢查、評估,予以藥物或手術等適當治療。若經過詳細檢查,仍查不到血尿的原因,則應定期每三至六個月追蹤複查。腰痛合併其他症狀 有可能慢性腎臟病找上門許舜能指出,常見導致慢性腎臟病的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臟病等「不會造成腰痛」,一般腰痛大多是肌肉、關節及神經等結構性原因,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當腰痛還合併其他症狀,就要留意罹患腎臟疾病的可能性,常見引起腰痛的腎臟疾病有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及腎臟腫瘤等。1.急性腎盂腎炎通常好發在女性身上,主要和泌尿道感染有關,嚴重時會侵襲腎臟。患者除腰痛外,常合併出現發燒、噁心、噁吐及血尿等症狀。2.腎結石則好發於男性,主因是飲食習慣、飲水不足,使得礦物質結晶沉積在腎臟中,若結石卡住輸尿管,會引起腎水腫,進而造成劇烈腰痛。腎結石合併症狀還包括排尿疼痛、尿量減少、血尿等。3.腎臟腫瘤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許舜能表示,致病原因與遺傳、菸酒、肥胖、慢性疾病有關。腎臟腫瘤除會出現腰痛、血尿等症狀,患者也會出現體重不明下降、食欲不振等癌症相關症狀,當癌細胞轉移至他處時,也會出現相關症狀。許舜能表示,無論腰痛是否與腎臟疾病相關,都應儘早就醫檢查、治療。下肢水腫合併泡泡尿 未妥善處理恐洗腎許舜能表示,只要鹽分、水分攝取超過尿液和流汗排除量,就可能導致水腫。常見導致小腿水腫原因多,包括心肝腎及甲狀腺相關疾病,降血壓、消炎止痛劑、糖尿病及避孕藥物的副作用,連久坐、靜脈曲張、栓塞(血管阻塞)或蜂窩組織炎都有機會引起。腎臟相關疾病引起的水腫:1.「慢性腎臟病」有關的水腫,主因是腎功能嚴重衰退,水分及鹽分排除不易,容易引起小腿水腫。2.「腎病症候群」因大量蛋白尿,導致血中蛋白質太低,血管中的水分因而堆積於血管外之組織,而導致水腫。許舜能提醒;下肢水腫如果合併有泡泡尿,需注意可能是糖尿病腎病變、或慢性腎絲球腎炎所致,如果未妥善處理,最終可能導致洗腎。許舜能說,民眾以手指按壓腳踝旁的皮膚,若凹陷超過0.6公分,且超過10秒無法回復,即是中重度水腫。若有慢性疾病者出現水腫,必須定期驗血、驗尿,必要時加做超音波等檢查;無腎臟病史的成人若有水腫,除了多喝水、多運動、規律生活外,不使用來路不明偏方及藥物、不抽煙,並定期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避免糖尿病、腎臟病惡化,5招教你顧糖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
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開辦第五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包含已提供的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全方位守護國人健康。桃園市另擴大肺癌篩檢對象,率全國之先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有效找出潛在病例,即早介入治療。第一期只要局部手術切除,存活率高,二期後醫療花費高且治療辛苦。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亦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的首位,主因是「發現太晚」,患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許多人一確診就是晚期,增加治療難度。根據統計,肺癌晚期發現的比率非常高,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陳晉興表示,肺癌治療只有二期之分,第一期只要做局部手術、切除病灶,五年存活率達90%以上;二期之後的肺癌只能做全身治療,包括手術輔助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療程非常痛苦且加重經濟負擔,且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LDCT是目前唯一證實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吸菸、空汙、烹煮油煙、職場環境暴露、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等,其中,抽菸被認為與肺癌有密切關係,包括二手菸亦會增加罹癌風險。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且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美國、英國、韓國等多針對吸菸者進行研究。重度吸菸者確實為肺癌高危險群之一,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和歐美比起來,台灣罹患肺癌的人,不抽菸者多於抽菸者,且女性肺癌患者更是超過九成不吸菸。肺癌的形成,主要是體質加環境,人體的呼吸道上皮細胞因內在體質或環境刺激,產生不正常增生,干擾正常的肺部細胞。桃園篩檢新增高風險職業勞工,及早發現異常。陳秀熙說,肺癌篩檢不能只看重度吸菸者,依據桃園工業大城的產業結構及人口的職業分類,桃園市於3月1日率全國之先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提供有肺癌風險因子的市民,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服務。除了下修原先國健署適用的年齡層至40歲以上,也新增八種高風險職業的勞工,包括暴露在石綿相關職業工作以及暴露在致癌物質環境砷、鎘或鎳的工作者,希望能及早發現異常並進行追蹤,後續也會運用大數據分析協助精準醫學發展。肺癌早期篩檢才有機會提高預後,傳統胸部X光會因肋骨、肩胛骨擋住部分肺臟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速度快、無死角,是最有效率的診斷工具。讓桃園計畫延伸到更多區、更多縣市,降低死亡率。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許辰陽說,對照全世界的肺癌篩檢計畫,大多是以家族病史為研究主軸,桃園市政府推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可說是先導計畫,且還在進行中。除了放寬條件篩檢,也讓民眾了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的重要性,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的認知。肺癌發生率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但是死亡率最高、醫療支出也最高,每年罹患肺癌人數持續新增,更以肺腺癌為大宗,空汙是一大威脅。桃園市納入不同職場的勞工進行早期肺癌篩檢,已經揪出有第一期肺癌病徵的個案,符合科學實證的精神,深具前瞻性,後續追蹤結果值得期待。許辰陽強調,肺癌的醫療負擔愈來愈高,除了重度吸菸的高風險族群,也要檢視不吸菸者的生活情況,包括焚香、油香、職業暴露、家族病史等。國內40歲以上發生肺癌的比率漸增,桃園市推動大規模早期肺癌篩檢計畫,是全世界首件因應職業與高風險環境的篩檢計畫,讓許多中壯年被列入補助,早期診斷、及早接受治療,保障桃園市民的肺部健康。哪些人是肺癌高風險族群● 肺癌家族史有遺傳基因或家族成員共同暴露在相同的致癌源● 重度吸菸史一天一包菸達20年● 肺部疾病史肺組織受損,會提升罹患肺癌率● 職業環境暴露氡、鉻、鎳暴露以及接觸石綿● 空氣汙染空汙會讓身體長期發炎,導致細胞突變● 廚房油煙油脂加熱超過發煙點,會出現氧化、劣化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16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不是豆類,為何會有黃麴毒素?教授教如何避免咖啡受汙染
我在2023-7-10發表咖啡豆是豆類★黑咖啡含澱粉/會升血糖★醫生說的,其中有這麼一句話:「把咖啡豆說成是豆類,就好比是錯把王菲當張飛」。兩天後讀者longlion回應:咖啡非豆類,為何網路常寫黃麮毒素的問題?首先,「黃麮毒素」應該是「黃麴毒素」才對。再來,這位讀者顯然認為只有豆類才會有黃麴毒素。那,我就先請大家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提供的資訊:「黃麴毒素存在於玉米、花生、棉籽和堅果等農作物上。」接下來我請大家看四篇論文(2016年那篇是出自台灣衛福部):2013年: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1 Levels in Organic Spices and Herbs(有機香料和香草中黃麴毒素 B1 含量的測定)。從土耳其的有機市場和有機商店中隨機挑選了 93 種有機香料和 37 種有機草藥。在 58 種有機香料和 32 種有機藥草樣品中檢測到黃麴毒素B1。2016年:Mycotoxin monitoring for commercial foodstuffs in Taiwan(台灣商業食品黴菌毒素監測)。2012 年至 2013 年間,共採集了來自 9 個不同食品類別的 712 個樣本。……我們發現 689 個樣本(96.8%)符合衛生福利部製定的規定。四種花生糖產品、一種花生粉產品、一種開心果產品、一種花椒產品和一種薏苡仁產品中發現了黃麴毒素。2019年:Aflatoxins in Food and Feed: An Overview on Prevalence, Detec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食品和飼料中的黃麴毒素:流行率、檢測和控制策略概述)。花生、小米、芝麻、玉米、小麥、大米、無花果、香料和可可等食品和飼料中因收穫前和收穫後條件下的真菌感染而受到黃麴毒素汙染。除了這些食品外,花生醬、食用油和化妝品等商業產品也據報導受到黃麴毒素汙染。2021年:Aflatoxin contamination in food crops: causes,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a review(糧食作物中的黃麴毒素汙染:原因、檢測和管理:綜述)。黃麴毒素汙染多種食品,包括穀物(玉米、高粱、珍珠粟、大米和小麥)、油籽(花生 、大豆、向日葵、和棉花)、香料(辣椒、黑胡椒、薑黃、香菜和生薑)、堅果(杏仁、巴西堅果、開心果、核桃和椰子)、山藥和各種奶製品。從上面這些資訊就可看出,黃麴毒素並非只有豆類才有。不過,這些資訊都沒提起咖啡。所以,接下來我就請大家看有關咖啡的論文。2002年:Incidence, level, and behavior of aflatoxins during coffee bean roasting and decaffeination(咖啡豆烘焙和脫咖啡因過程中黃麴毒素的發生率、水平和行為)。76.5% 和 54.6% 的感染樣本中檢測出黃麴毒素,生咖啡豆和研磨烘焙咖啡豆的平均含量分別為 4.28 微克/公斤和 2.85 微克/公斤。 事實證明,烘焙可以降低生咖啡豆中黃麴毒素的濃度。根據烘焙類型和溫度,黃麴毒素含量降低約 42.2-55.9%。在脫咖啡因的生咖啡豆(24.29 微克/千克)和烘焙咖啡豆(16.00 微克/千克)中檢測到黃麴毒素含量最高。2020年: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s in coffee by means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fluorescence detector and fungi isolation(超高效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器及真菌分離法測定咖啡中黃麴毒素)。色譜部分結果表明,大部分採集的咖啡樣品中不存在黃麴毒素汙染。2021年:Prevalence of toxigenic fungi and mycotoxins in Arabic coffee (Coffea arabica): Protective role of traditional coffee roasting, brewing and bacterial volatiles(阿拉伯咖啡(Coffea arabica)中產毒真菌和黴菌毒素的流行:傳統咖啡烘焙、沖泡和細菌揮發物的保護作用)。市售咖啡樣品普遍受到赭麴毒素和黃麴毒素的汙染,烘焙咖啡和速溶咖啡的汙染程度顯著高於歐盟允許的赭麴毒素限量。2022年:Multi-mycotoxin determination in coffee beans marketed in Tunisia and the associated dietary exposure assessment(突尼西亞銷售的咖啡豆中多種黴菌毒素的測定及相關的膳食暴露評估)。咖啡是一種極易受到黴菌毒素汙染的農產品。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評估了突尼西亞不同類型咖啡樣品(共100件)中 17 種黴菌毒素的天然存在情況。結果表明,所有分析樣品均受到至少一種黴菌毒素的汙染。95 個樣本檢出藤毒素,7 個樣本檢出黃麴毒素 B1 ,和18 個樣本檢出赭麴毒素。最後我請大家看兩篇相關論文:1992年:The effect of roasting on the fate of aflatoxin B1 in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green coffee beans(烘焙對人工汙染的生咖啡豆中黃麴毒素 B1 去向的影響)。淺度烘焙咖啡的毒素破壞率高達 93%,深度烘焙咖啡的毒素破壞率高達 99%,電烘焙淺度和深度烘焙咖啡的毒素破壞率高達 100%。2016年:Coffe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meta-analysis of eleve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咖啡攝入量與肝細胞癌風險:十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的薈萃分析)。咖啡中含有的一些化合物可以降低黃麴毒素B1在體外的遺傳毒性,降低某些致癌物質造成的損害。……這項薈萃分析的結果通過定量證據進一步證實了咖啡攝入量與肝細胞癌風險之間的負相關性。對健康人群和慢性肝病患者均有保護作用,食用還可預防肝硬化的發展。總之,食品是否會受到黃麴毒素汙染是跟豆不豆類無關。只要是購買合法、在保存期限內的食品(包括咖啡)、又正確儲藏(避免高濕度、高溫度),就不用擔心黃麴毒素汙染。原文:咖啡不是豆類,為何會有黃麴毒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0 醫療.泌尿腎臟
他肌肉疼痛竟差點要洗腎 醫師曝3大警訊當心是橫紋肌溶解症
肌肉疼痛平時常見,但有時未必僅是單純的運動傷害,若出現其他合併症狀也得小心可能是橫紋肌溶解症,嚴重可能傷及腎臟、甚至危及性命。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警訊症狀以及常見原因,提醒民眾留意。肌肉痠痛貼藥膏沒有用?小心是橫紋肌溶解症!什麼橫紋肌?顏宗海醫師首先說明,橫紋肌是包覆在骨骼上的肌肉,主要功能是收縮並產生力量,包括四肢等處活動的肌肉。當受到各項因素影響,就有可能出現橫紋肌溶解症,肌肉組織逐漸溶解、崩壞。為什麼會發生橫紋肌溶解症?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可包含先天的基因遺傳疾病和後天的因素,後天的致病原因包含了重訓、馬拉松等過度運動,高溫所造成的熱傷害,肌肉受到車禍、撞擊等嚴重創傷,低血鉀及低血磷所引起的電解質不平衡,以及不當使用藥物、毒品、酒精等。另外,病毒感染、電擊、缺血、惡性高燒等也都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症。橫紋肌溶解症3大警訊:顏宗海醫師指出,橫紋肌溶解症發生時,因肌肉開始受損,患部常見癱軟無力,視情況也容易出現疼痛,甚至劇烈疼痛,程度較輕時可能如運動傷害般的痠痛,嚴重時則可如持續性的抽筋一般,因此也常讓患者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抽筋。也因為非一般單純的肌肉拉傷,橫紋肌溶解症持續進行,使用酸痛貼布等並不會有所改善。此外,也因為肌肉當中紅色的肌紅蛋白開始釋出、進入至血液,身體為了代謝,肌紅蛋白會經由腎臟排出,因此患者的尿液會開始變成深紅色、深褐色、有如可樂般的顏色。未改善恐腎衰竭、甚至致死:須注意的是,即便這些肌紅蛋白可從尿液代謝,卻也對腎臟具有腎毒性,若橫紋肌溶解症持續未改善,肌紅蛋白居高不下,接下來就有可能進入到腎衰竭,腎臟受損,尿液也將會開始減少。若再持續未改善,就可能發生高血鉀症、高血磷症,出現心律不整,進而危及生命安全。疾病進展時間視個人情況有所不同,通常是橫紋肌溶解症發生後半日至3日左右。他鐵腿幾日後痛到冒冷汗,經急診確診橫紋肌溶解症!日前一名案例,進行兩個小時的球賽,期間也有進行補水,返家後當日大腿開始出現肌肉痠痛,隔日開始雙腿前後左右不斷出現抽筋情況,並且癱軟無力難以行走,起初以為僅是一般運動傷害的「鐵腿」不以為意,僅買痠痛貼布、吃止痛藥。不過遲未見到有所改善。到了第三日,已經開始嚴重到連蹲坐馬桶時雙腳都劇烈疼痛,且痛倒在牆上冒冷汗。前往復健科診所檢查,經問診想起確實也出現了深紅色尿液,緊急轉診至急診,抽血檢查肌紅蛋白已超標,判定為橫紋肌溶解症。經兩日住院觀察及治療才恢復穩定。據醫師了解及推測,可能就是因為一次進行兩小時比賽,對平常僅競走運動的案例太過劇烈,當日又沒有補充到所需水量,因此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好在案例情況還算輕微,雖腎臟已有些受損,但還不至於洗腎,也未危及到性命,可待日後康復。橫紋肌溶解症針對原因治療,補充大量水分也是改善關鍵!顏宗海醫師表示,橫紋肌溶解症檢查過程一般會透過抽血、驗尿等了解肌紅蛋白數值。若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症,後續也可能視情況安排心電圖檢查是否有心律不整、X光檢查看有無出現心肺影響、以及超音波檢查看是否有腎臟受損。治療方面,醫師會針對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來治療,先將致病原因釐清並排除,一般會以大量的點滴補充生理食鹽水,並在治療期間臥床休養、鼓勵病患多喝水,並矯正電解質的異常,使電解質恢復平衡、增加排尿量來排出體內的肌紅蛋白。期間醫師也會要求患者紀錄尿量,觀察病人是否進入到腎衰竭狀態而少尿,若出現嚴重腎衰竭合併尿毒症的症狀,病人可能就會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顏宗海醫師提醒,當發現肌肉異常疼痛、無力,尿液又呈現深紅色時,就建議盡速前往腎臟科或急診進行檢查,以防橫紋肌溶解症,確保健康及生命安全。《延伸閱讀》 .從7種尿液看健康,顏色變化、泡泡多、有螞蟻一次詳解! .尿量變少留意4情況!腎臟科顏宗海:小心高血鈉、腎衰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急性腎臟病和慢性腎臟病哪個危害大?出現3跡象恐腎功能下降
【本文重點】台灣每8人中有1人患有腎臟病,而洗腎人數逐年增加。腎臟病大多是後天導致,尤其是外食族、糖尿病患者和高齡者更需要注意。腎臟病患者分布在各科別中,需要不同科別的醫生共同關注及早治療。腎臟容易受到三高、尿酸、藥物等因素的傷害,對腎功能已不佳的患者尤其危險。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不適合腎臟病患使用,中藥的使用需慎重。血壓、血糖和血脂的控制對於腎臟疾病也非常重要。急性腎病的恢復機率較高,而慢性腎病常因就醫延遲而難以挽回。高齡長者需要特別注意腎臟健康,須避免因為省錢而不開冷氣及不足的水分攝取導致急性腎病。各科別醫生應加強對腎功能異常的警覺,以提早治療腎臟病。--by ChatGPT台灣每8人就有1人罹患腎臟病,且根據「台灣腎病年報」,國內洗腎人數逐年上升。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張瑞廷表示,多數腎臟病是後天導致,尤其外食族、糖尿病患及高齡長者更須注意。他也指出,腎臟病潛在患者散佈在醫院各科別中,須要跨科別醫師共同留意揪出患者及早治療。腎臟很脆弱,三高、尿酸、藥物都有傷腎疑慮。張瑞廷指出,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排毒、排水,並平衡身體電解質。他表示,人類攝入飲食、營養物質後,水溶性的廢物排除即由腎臟負責,固體廢物則是靠大便排出。若腎功能不好時,將會導致腎衰竭,造成尿毒累積,患者出現水腫、酸鹼不平衡,以及酸中毒等現象。腎臟是相當脆弱的器官,張瑞廷表示,影響腎功能的因素非常多,除了血壓、血糖、血脂,還包括尿酸以及水分;部分止痛藥物、中藥草,以及廣播電台販賣的來路不明藥品,都有傷腎的疑慮,「有些成分對腎功能正常的人並無影響,但對於腎功能已經不佳的患者,可能讓其病情惡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不適合腎臟病患服用。他舉例,民眾有止痛需求時常服用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如:阿斯匹靈、布洛芬等,就有傷腎疑慮,且年紀越大的患者越不適合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雖然止痛效果明顯,但並不適合腎臟病人使用,患者在任何科別就醫時,都須提醒醫師,要求開立其他成分的止痛藥。針對中藥的使用,張瑞廷則表示,中藥一帖藥物中就含有許多成分,很難斷定哪一類中藥一定不適合腎臟病患者服用。他指出,許多中藥成分有效且無害,但部分中藥因來源不明,可能存在管控問題,門診若遇到有服用中藥習慣的患者,會定期追蹤腎功能,並進行尿液檢查。先天遺傳腎病占比不大,八成五為後天生活習慣造成。張瑞廷說,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會導致微小血管病變,尤其糖尿病會讓血管變得狹窄、沒有彈性,腎臟是由血管組成的器官,受血管病變影響甚深,會導致腎絲球過濾率降低,毒素囤積體內造成尿毒症。至於腎臟病的發生是否與遺傳有關?張瑞廷表示,腎臟疾病中的多囊性腎病變確實與遺傳相關,好發年紀較輕,通常初次診斷是在30至40歲之間,且家族史的影響甚鉅,若媽媽罹病,孩子應盡快就醫。不過他也說,遺傳導致的腎臟疾病目前屬小眾,後天生活習慣造成的腎臟病仍占多數,比率達八成五。張瑞廷說,腎臟病的好發族群包括外食族、糖尿病患、高齡長者及有使用成藥習慣者。他指出,洗腎患者中約半數是糖尿病導致,「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腎病發生。」張瑞廷呼籲糖尿病患者主動到腎臟科確認腎臟功能情況,若出現異狀才能及早治療。急性腎病恢復機率高,慢性腎病常因延遲就醫而難挽回。腎臟病又可分為急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兩大類別。張瑞廷指出,急性腎臟病的發生原因包括服用傷腎藥物、嚴重脫水等,病情雖然來得兇猛,但是恢復機率也高;反觀慢性腎臟病,是日積月累、溫水煮青蛙式的慢慢損傷腎臟功能,且患者在初期常不願就醫治療,容易惡化。此外,他提醒高齡長者需要特別注意,有些老人家住在頂樓,天氣炎熱時卻為了省錢不願開冷氣,也沒有飲用足夠水分時,就可能造成急性腎臟病,且若急性腎臟病反覆發生,形同成為「慢性腎臟病候選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率也會提高。「腎臟病的評估要往前延伸,才能真正對病人有利。」張瑞廷說,潛在腎臟病患者分布在不同科別,希望各科別醫師都能提高對患者腎功能異常的警覺性,讓藥物治療往前延伸,就能延緩惡化。若患者罹病多年卻因為擔心洗腎等原因而不願就醫,或本身並無病識感,進入腎病治療時可能為時已晚,只能盡量延緩惡化。腎病跡象自我評估疑似腎臟病患者可透過簡單方式判斷,以下三項可能是腎臟病跡象,應盡速至腎臟科就醫:1.小腿腹按下卻不回彈2.時常貧血疲倦3.出現泡泡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糖尿病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
相信大家一定都曾聽過「糖尿病」這個慢性疾病,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18歲以上的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1.1%,換算起來約有218.6萬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為什麼可怕呢?因為它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也就是罹患糖尿病後就一輩子都需要接受治療!但值得讓人注意的是,在確診糖尿病之前,其實還有一個可以逆轉的重要階段,我們稱為「糖尿病前期」,它被視為是扭轉糖尿病病程的最後機會!所以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和大家分享超有用的控糖秘笈,及時將血糖從失控邊緣拉回! 糖尿病前期是什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可分為兩種類別,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多由遺傳、自體免疫等疾病所引起;第二型糖尿病則由飲食習慣、肥胖等原因造成。通常討論血糖控制是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主。有關第二型糖尿病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因為細胞無法有效攝入血液中的糖分,導致血液中的糖開始累積,濃度便逐漸升高,高達一定程度後,糖分會進入尿液而被檢出,因此稱為糖尿病。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且不可逆的病症,但其實在真正確診為糖尿病之前,有一個重要階段是可以逆轉的!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的意思,是指血糖比正常值要高,但又還沒達到確診糖尿病的標準。以空腹血糖為例,正常人應小於100mg/dL;確診糖尿病的標準則為大於126mg/dL。因此若測得空腹血糖位於100~125mg/dL這個區間,就可被視為糖尿病前期。扭轉糖尿病3撇步如果真的發現自己或是家人朋友的血糖值處在糖尿病前期的範圍,也不用太過緊張,只要及時修正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病程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逆轉的!至於具體的行為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分為下面三點來進行:‧維持理想體重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處在糖尿病前期的個案中約有65%的人都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肥胖會使細胞攝入血液中糖分的能力變得更差,使糖尿病的病程加速惡化。因此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也不斷地強調,維持理想的體重就是擁有健康的不二法門。‧保持運動習慣運動可以使體內的細胞消耗能量,讓它們感到「飢餓」,進而促使細胞從血液中吸取糖分來「餵飽」自己,如此一來就可以幫助我們的血糖回到正常標準。因此國健署建議我們每周都應該從事至少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游泳…等。‧三低一高的飲食飲食行為的修正是扭轉糖尿病的關鍵!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是形成糖尿病的重大危險因子,因此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遠離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建署建議,我們應該遵守『三少一高』飲食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及「高膳食纖維」。提到營養素,究竟有哪些是對血糖控制特別有幫助的呢?Sean在這裡一樣會用營養學的角度,要跟大家推薦三種逆轉糖尿病超有效的營養素,趕快來看看吧!【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3個營養素讓你不「慌糖」‧水溶性膳食纖維我們平常所吃的膳食纖維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水溶性膳食纖維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其中又以水溶性膳食纖維對血糖的控制效果最為顯著。它能夠延緩醣類在腸道的吸收,原理是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夠在消化液和食物之間產生阻隔效果,進而讓養分吸收的速度變慢,因此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隨之趨緩。常見的食物如黑豆、燕麥、黑木耳…等,都含有許多水溶性膳食纖維。‧鉻鉻被視為人體調控血糖所必需的營養素,它可以在細胞與糖分之間構築一座「橋梁」,提高細胞對糖分的敏感度,使細胞更容易吃進糖分,使血液中的糖維持在正常的濃度。常見的含鉻食物包含花椰菜、苦瓜、美生菜….等。一般飲食中可以適量選擇上述的食物來補充足夠的鉻。‧鎂細胞在吃下葡萄糖後,會進行一系列的「消化」來產生能量,其中的第一步稱為糖解作用(Glycolysis),這個反應需要鎂的存在才能順利進行。因此,為了能讓細胞順利地吃下糖份並利用,我們要攝取足夠的鎂。日常中常見的食物如南瓜籽、紫菜、鮭魚…等,都含有豐富的鎂質,飲食上可以適量選擇。糖尿病被視為現代人最熟知的慢性病之一,除了血糖數值容易大幅波動造成身體負面影響之外,還很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血管病變…等,或導致腎衰竭、失明,甚至是截肢的風險!因此我們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更是不可輕忽!建立預防糖尿病的生活態度,以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為優先。定期量血糖、腰圍及體重,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變化,並適時做出飲食或生活習慣的修正,才能有效阻止進一步惡化成糖尿病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補腦保健食品怎麼挑?醫籲補充完整營養素 美研究:綜合維他命減緩認知衰退
「奇怪!我的鑰匙呢?剛剛不是拿在手上嗎…」「他不是那個誰嗎?好眼熟…可是忘記名字…」「我剛剛明明要跟你說什麼…忘記了…」上述情境很似曾相識嗎?上年紀後,總是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或記不得生活上發生的小事,說話也不比以前流暢,情緒變得更加暴躁,沒辦法控制爆走失控的行為。驚覺這些是大腦退化的警告,因此想追求補腦保健食品的協助。然而,有許多民眾卻不知該從何挑起。本文整理出5大補腦保健食品&補腦保健食物清單,和想防止腦部急速退化的民眾分享,該如何搭配正確補腦飲食遠離腦部退化風險。大腦退化有跡可循!選補腦保健食品前,要先了解這4大腦退化原因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曾在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預告,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對應台灣2022年底統計,65歲以上長輩中每4位就有1位有大腦認知障礙。事實上,「正常老化」和「大腦退化」的表現只有一線之隔。「老化」的確可能也容易忘記某些事,但會在事後某個時間點想起來;大腦退化卻會「完全遺忘」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常見的大腦健康退化原因有以下4種:●大腦退化原因1:長期壓力當身體長時間處在壓力環境,會分泌壓力賀爾蒙來應付壓力,一旦時間久了,會影響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就容易引發認知功能退化。●大腦退化原因2:年紀增加年紀增長,負責複雜心智活動的區塊交流會變緩,再加上身體負擔累積,容易增加大腦退化風險。●大腦退化原因3:睡眠不足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腦退化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會影響腦部海馬迴運作,且讓大腦沒休息時間代謝β-澱粉樣蛋白,當體內代謝廢物累積,可能削弱大腦形成長久記憶力,間接提高罹患失智疾病風險。●大腦退化原因4:心血管危險因子長期心血管風險因子存在,或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恐會影響腦部血管供血,當大腦血管系統出狀況,血液循環不佳,便可能損傷神經細胞運作,造成認知能力下降。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腦部時時刻刻處於高壓力、疲勞狀態,長時間處在不利思緒健康的生活環境,甚至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神經相關疾病,腦齡容易「超齡」衰老,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一旦發生「認知改變」,恐怕就要擔心,是腦齡衰老、思緒退化的前兆。有哪些補腦保健食品?5大綜合補給 研究證實照顧大腦需完整營養為強健大腦健康,遠離腦部疾病風險,現代人四處探詢「補腦保健食品」,想盡方法活化腦細胞,改善記憶力。常見的補腦保健食品有以下5種:●補腦保健食品1:綜合維他命綜合維他命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而在研究中被證實這些維生素與礦物質會透過特殊管道機制穿越屏障、進入大腦,能各別參與腦部神經元運作代謝、化學合成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大腦功能運作。※補腦保健食品中的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照護大腦健康★B1:維持細胞基本代謝營養能量,維持大腦神經健康活躍。★B2:幫助細胞產生能量,分解代謝老廢物質。★B3:菸鹼酸的衍生物參與大腦細胞各種運作細節,包括抗氧化、代謝修復、以及訊息傳遞。★泛酸: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蛋白質成分,參與大腦脂肪代謝。★B6:有助於體內化學反應,促進大腦發育健康。★生物素:可轉換身體即大腦所需的能量,強化神經細胞傳遞。★葉酸:可以支持大腦神經健康,活絡神經傳遞。★B12:幫助健全發展神經系統,並可分解容易造成大腦負擔的蛋白質半胱胺酸。●補腦保健食品2:卵磷脂此外,有研究也支持卵磷脂經由消化過程,轉換成乙醯膽鹼後,就是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原料;適量補充卵磷脂有助於神經傳導、預防老年失智。●補腦保健食品3:薑黃薑黃當中的有效成分「薑黃素」,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一份研究裡已經證實,成分可以抗發炎,並減少大腦運作區塊的澱粉樣蛋白堆積,長期補充可以改善記憶專注力。●補腦保健食品4:咖啡因存在咖啡、可可裡頭的咖啡因,其實就是一種生物鹼,可以刺激大腦皮質醒腦。●補腦保健食品5:魚油研究普遍認為,魚油富含的DHA可活化大腦細胞、改善記憶,特別在2021年一份西班牙醫學研究指出,DHA 與大腦皮質厚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而有阿茲海默症遺傳風險的中年人攝取充足DHA,可以保護腦血管並有益大腦認知運作。保健菜單大公開!研究顯示這6種食物顧腦、減緩認知能力退化由於大腦認知結構複雜,思緒運作是靠著腦神經元互相傳遞訊息,才能進行一連串的思考、記憶與推理,其中龐大的神經系統需要B1、B2、B6、生物素、葉酸、B12維持機能健康運作,而麩胺酸、酪胺酸等營養則被用來當作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尤其麩胺酸常常被稱為「腦細胞食物」,身體補充富含這些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改善情緒與記憶力。台灣失智症協會蒐集臨床個案經驗,發現應該透過改善飲食習慣,像是補充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才能避免大腦營養失調。美國研究發現,可以補充含有20種以上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來幫助減緩認知衰退。補腦食物清單統整!這6種食物富含營養,照顧大腦健康!●補腦食物1:深綠色蔬菜》巨量維生素深綠色蔬菜如:羽衣甘藍、菠菜、芥藍、花椰菜等,富含茄紅素、花青素、黃酮類、多酚類,可以滿足腦部所需營養,幫助大腦維持運作機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補腦食物2:綜合莓果》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綜合莓果當中,豐富的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可以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對大腦神經元的傷害。●補腦食物3:堅果》B群核桃、腰果、胡桃杏仁等堅果,是優質B群維生素及油脂來源,有利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合成。●補腦食物4:深海魚類》Omega-3至於鮪魚、鮭魚、鯖魚、秋刀魚含有豐富Omega-3,當中的DHA和EPA可以幫助健腦,促進腦部活化、情報傳遞與幫助記憶。●補腦食物5:雞蛋》卵磷脂雞蛋中的蛋黃含有豐富卵磷脂,可以活絡腦部,幫助思緒清晰。●補腦食物6:燕麥穀物》麩胺酸尤其是燕麥,富含了麩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磷、鎂、亞麻油酸等微量礦物質營養,堪稱「大腦糧食擔當」,可以提升腦部神經活力。上述補腦食物清單顯示,想要補腦必須靠多元完整的複方營養守護。而食物中的關鍵補腦營養—B群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更是維持大腦機能運作的關鍵。有益大腦健康 解密「2大飲食術」的精準營養●飲食術1》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是最常被提到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這補腦邏輯其來有自。最主要的保健核心就是,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並且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此外,也建議多攝取海鮮魚類,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哈佛醫學院更深入證明「地中海飲食」有益大腦的原因,表示在這種日常飲食習慣裡,可以幫助身體多元攝取重要胺基酸成分,以及維生素C、E及 B群,已經被證實對大腦有益。●飲食術2》APDQS飲食法現在衍生更新潮、從生活習慣改善起的「補腦」保健飲食法,大力推崇「APDQS飲食建議」(A Priori Diet Quality Score)。透過飲食營養質與量評分,建議增加水果、蔬菜、豆類,與低脂肪乳製品,以及堅果、魚類、適量酒精,同時減少油炸食品、甜點零食、高脂肪乳製品和含糖飲料。補腦時代來臨!透過補腦保健食品「綜合維他命」全方位照顧大腦健康而至於哪一種食物對大腦認知健康最有幫助?醫學臨床研究並沒辦法單一佐證,只強調是「完整飲食習慣共同發揮作用」。因此,比起瘋狂攝取、補充特定營養,醫學專家更建議「攝取完整營養」。綜合維他命因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證實對腦部健康有益。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執行的COSMOS-Mind Study1臨床研究蒐集2,262名受試者回饋,證實每日固定補充「綜合維他命」,可以延緩老年人腦部認知退化。且這習慣持續3年後,估計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該研究結果也被發表在《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雜誌》(Alzheimer's & Dementia)。而《Neurology》2期刊一篇研究長期追蹤營養對於大腦健康的影響,發現從25歲開始「吃得正確」,其大腦認知功能表現更穩定,連帶地記憶、專注、思考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會更好。這些健康補腦觀念,在腦年齡提早衰老的現代更顯重要。世界衞生組織(WHO)認為「降低失智症風險」將是未來重要課題,因此在2019年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Risk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WHO guidelines),極力建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尤其,指南強調均衡營養,多攝取堅果和未加工的全穀物,像是玉米、小米、燕麥、小麥、糙米,每天至少400克的蔬菜水果,並從深海魚類、堅果、酪梨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營養,研究證實可促進腦部分泌營養因子,加強腦部神經的鏈結,有助於減少大腦退化。●補腦不腦補!尋求補腦保健食品時,需打破「以形補形」的大腦迷思由於思緒退化的原因很複雜,坊間總是開玩笑地說,「大腦老囉!要多補充銀杏、豬腦、核桃補腦!以形補形!」。當然,沒有研究實證這些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可見得「以形補形」的補腦保健觀念早已經落伍。特別是市面盛傳的「吃銀杏補腦力」一說,一般人常誤認「銀杏果」是補腦保健食品的極選,可以補腦、刺激活躍腦部神經。但其實銀杏果只是一般食品,目前為止還沒有臨床研究能證實銀杏果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頂多銀杏葉萃取有些槲皮素(quercetin)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註1:COSMOS-Mind Study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12767註2:《Neurology》期刊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48450/PM-TW-CNT-23-00276
-
2023-07-07 焦點.健康知識+
什麼是慢性發炎?造成發炎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身體發炎?
【本文重點】慢性發炎是健康領域常被討論的話題,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並啟動修復過程的一部分。慢性發炎是當身體持續發送白血球進行攻擊時,並可能導致健康問題。與發炎性疾病相關的疾病有很多,這也被認為是衰老的一部分。發炎反應有時對身體有益,但過度使用抗發炎藥可能會阻礙自我修復過程。減少食用加工和精製食品,並適量運動可以限制慢性發炎的產生。睡眠也有助於緩解壓力。--by ChatGPT慢性發炎是健康領域最常被討論的話題之一,發炎反應本質是人體免疫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該試圖消除的東西。這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當身體檢測到有害的刺激時就會發生,其目的是保護身體並啟動修復過程。不過,這個修復過程有時候會失控,導致慢性發炎,反倒造成損害而不是治癒。但到底是什麼發炎,為什麼身體會發炎,發炎是一件壞事嗎?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什麼是發炎?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對身體組織中任何創傷事件的反應,偶爾會在刺激神經的過程中出現酸痛和疼痛,舉凡從高強度的鍛煉到膝蓋擦傷再到流感發作,你的免疫系統會釋放白血球細胞來保護該區域,像是當你進行高強度訓練時,可能會在受影響的部位感到一些發紅、發熱和腫脹。或者當你受傷時,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受影響的部位。又或者當你患有流感時,呼吸系統會出現腫脹和疼痛,但也可能導致肌肉和關節疼痛或頭痛。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Tim Spector告訴《衛報》,上述為急性發炎反應,是我們防禦系統的一部分,我們所有人都有這種發炎經歷,其發生程度和持續時間不一,具體取決於引發發炎的原因。只有當出現問題時,這才是問題,通常是由於某種方式過度反應所造成。發炎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慢性發炎是當身體在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繼續發送白血球進行攻擊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會破壞正常的身體功能,並可能導致健康的組織和器官受到攻擊。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這種情況,而外來物質進入體內也可以。Spector表示,幾乎每種疾病都與某種炎症性疾病有關,它現在被認為是衰老的一個關鍵部分。慢性發炎往往不如急性發炎那麼明顯,它通常會導致疲勞,但其疼痛表現都不會那麼局部化。至關重要的是,其原因仍不完全清楚。該如何應對發炎反應?事實上部分發炎反應對身體有好處。例如如果你在運動中受傷,採行冰敷可能會減輕傷口疼痛,但可能會延遲癒合,而不是起到幫助作用。另外,完全休息不去使用受傷部位並不能預防發炎,但稍微運動一下可以讓血液流向受影響的區域,這意味著受傷後進行一些低強度的運動可以幫助癒合過程。阻礙身體自我修復的嘗試也適用於其他形式的抗發炎止痛藥,包括像是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例如202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服用抗發炎藥治療骨關節炎等疾病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劇膝關節發炎反應,經常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人其軟骨質量比對照組更差。如何消除身體發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從腸道開始。擁有超過15年臨床經驗的健康教練Sunni Patel博士告訴《衛報》,減少加工和精製食品,同時限制添加糖和含糖飲料。Patel建議,食用富含營養且具有抗發炎特性的、經過最低限度加工的天然食品,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蛋白,如魚、家禽、豆類和健康脂肪。Spector表示,有一些證據表明運動可以減少發炎和壓力反應,部分原因是它有助於預防肥胖,肥胖本身會引起發炎。適度運動也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發炎反應。除此之外,睡眠也有助緩解壓力。如果你能通過規律睡眠來調整生理時鐘,那麼就可以進行修復並降低血糖峰值的可能性,而這一切都有幫助。【資料來源】.The truth about inflammation: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2023’s hottest health topic, from causes to cures
-
2023-07-06 焦點.元氣新聞
醫曝李玟碰上2大關卡闖不過!這些名人也受憂鬱症所苦
李玟不敵憂鬱症輕生 醫曝2大難關藝人李玟(Coco)不敵憂鬱症輕生離世,今由親姐姐在臉書及微博公佈消息,享年48歲,文中提及「李玟數年前不幸患上了抑鬱症,經過長時間與病魔抗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李玟飽受腿部疾病之苦外,與富商老公婚變消息也時有傳聞,精神科醫師表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比例是男性2倍,尤其40至45歲更是女性好發高峰期,若沒有接受穩定治療,每年5月及11月都是自殺高峰期,很多人撐不過去便不幸離世。關卡一:邁入更年期、老年交界 身心都巨變精神醫學專家、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罹患憂鬱症成因多,包括生物、心理、社會層面等,且到了40至45歲階段正好是人生過半,即將邁入更年期、老年交界,身體機能逐漸走下坡,心理負擔壓力則增加,身心變化將產生交叉,慢慢會感覺「力不從心」,不能再像年輕一樣好體力、擁有事業光環等,對於許多成功人士來說很難調適,若超過心理可負荷程度,且持續憂鬱,很容易成為憂鬱症。關卡二:憂鬱症每年2個「高峰期」出現:清明節前後、中秋節過後楊斯年指出,憂鬱症患者會出現低潮的情緒障礙,會在每年2個時段「高峰期」出現,包括上半年的5月、也就是清明節前後,以及下半年中秋節過後,每當「換季」時天氣忽冷忽熱、或是下雨等,最容易讓憂鬱症患者「感覺不舒服」,當憂鬱症患者好不容易捱過秋冬,到了隔年夏天便恢復力氣,若這力氣沒有用在讓自己復原,恐導致自殺人數增加。憂鬱症九大症狀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憂鬱症有九大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體重下降或上升、嗜睡或失眠、精神運動遲滯、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經常想到死亡。楊斯年說,前2項為主要症狀,後7項為次要症狀,上述症狀同時出現5項(含)以上,並持續2周以上,即可能為憂鬱症,必須就醫。楊斯年表示,憂鬱症要接受六個月到兩年正規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亦可透過心理治療,不過得先釐清造成患者憂鬱的原因,若倒因為果,錯誤歸因會阻礙正常治療,在認知行為治療上,恐讓患者更加惡化,例如許多家屬會抱怨孩子不乖乖唸書,或是不願意外出工作而予以指責,但其實是因為憂鬱症影響他的求學、就業功能,若對於精神疾病沒有正確認識,會阻礙治療。憂鬱症易復發 關心身邊患者「一問二應三轉介」 「一問二應三轉介很重要。」楊斯年提醒,憂鬱症容易復發,因此正規憂鬱症治療3個目標是「降低症狀」、「恢復功能」、「避免復發」,身邊若有親友陷入憂鬱,可以口頭關心「你還好嗎?」,若有得到對方回應「我心情不好,想要自殺」等,應帶他轉介醫療資源。不少憂鬱症患者情緒不佳、思考變慢也抗拒就醫,但身旁的人必須提高警覺,尤其憂鬱症是螺旋狀循環,越復發會越難治療,因此希望在一開始發作就要接受正規治療,好好吃藥,避免停藥又復發。楊斯年表示,根據統計,女性較男性容易好發憂鬱症以外,女性終生盛行率約20至25%,相較男性10至12.5%高出一倍,代表終生女性罹患一次或多次憂鬱症「每四人就有一人」,雖有部分患者得過一次憂鬱症後會痊癒,但其餘憂鬱症患者罹患後「接下來10年多次復發」。他表示,憂鬱症只要好好接受治療,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可以恢復生病前的功能程度」,呼籲家屬及患者應正視、尋求正規醫療途徑。看詳細疾病百科:憂鬱症這些名人也受憂鬱症所苦.艾成長年受憂鬱症所苦 名醫揭3階段拉住憂鬱情緒.受憂鬱症所苦!前立委黃義交從住家11樓墜樓送三總不治,享壽69歲.張國榮逝世20周年 憂鬱症問題在香港的嚴重性.國寶雕塑家朱銘疑久病厭世輕生 四大方向觀察老人憂鬱.「被憂鬱吞噬」 SHINee主唱鐘鉉燒炭身亡 遺書曝光.竹內結子猝逝/產後憂鬱突發難防 醫:第二胎風險更高許多人有憂鬱症狀不自知?楊聰財分析精神疾病為何與自殺息息相關【記者沈能元報導】知名藝人李玟驚傳因憂鬱症離世,她於5月20日才發新歌,當時的歌詞:「生活要面對很多困難和傷痛,勇敢去挑戰,去追求,你就是戰士。」如今看來令人感慨。相信李玟直到最後一刻仍在努力,期待能用歌聲點亮粉絲們的每一天。李玟離世,引發民眾關注憂鬱症問題,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根據衛福部《自殺防治手冊》,自殺族群七成以上有憂鬱症,罹患憂鬱症的自殺風險約為一般民眾的20倍。但精神疾病並不是自殺的唯一風險因素,也不是所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會嘗試自殺。自殺是複雜的多因素問題,重要的是減少面臨自殺的風險,並適時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以下是楊聰財的說明與分析:精神疾病為何與自殺行為息息相關?精神疾病與自殺行為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雖然並非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會嘗試自殺,但許多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是自殺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下面是一些可能解釋這種關聯的因素:心理痛苦:精神疾病患者通常經歷情緒困擾、心理痛苦和絕望感,這些感受可能促使他們考慮或嘗試自殺作為一種逃避或減輕痛苦的方式。無助感:某些精神疾病,例如重度憂鬱症或焦慮症,可能導致患者感到無助和無望。他們可能對現狀感到束手無策,無法找到有效的應對方式,這種無助感可能加劇他們對自殺的考慮。精神病症狀:某些精神疾病症狀本身可能增加自殺風險。例如,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出現幻覺或妄想,這些症狀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自殺的念頭。社交隔離:精神疾病可能導致患者與社交網路的疏遠,他們可能感到孤立、被排斥或無法獲得支持。社交隔離可能使他們感到無助和絕望,增加自殺的風險。高風險行為:某些精神疾病,如邊緣人格障礙或酒精或藥物濫用障礙,與自殺行為高度相關。這些疾病可能導致衝動控制問題和衝動行為,增加了自殺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疾病並不是自殺的唯一風險因素,而且並非所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會嘗試自殺。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多因素問題,其風險受到許多個體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包括精神健康、社會支援、生活壓力、個人經歷等。重要的是,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適當的治療、支援和心理健康服務是至關重要的,以減少他們面臨自殺風險的可能性。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對自殺有任何想法或感覺絕望,請立即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台灣的憂鬱症盛行率如何?在台灣,調查指出,8.9%的人有憂鬱症狀,約200萬人,其中重度憂鬱者,約佔5.2%,約125萬人。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5年至2015年全球憂鬱症患者已超過3億人,佔世界總人口4.4%,而人數仍持續成長中。 台灣本土數據方面,根據2016年衛福部統計顯示,國內憂鬱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以及失能,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一這一高盛行率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社會期望、人際關係問題以及其他心理和生理因素。台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方式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也可能對憂鬱症的盛行率產生影響。許多人有憂鬱症狀不自知?是的,有許多人可能出現憂鬱症狀卻不自知。憂鬱症是一種心理健康障礙,它會導致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或快樂感、能量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評價下降、睡眠問題等一系列症狀。然而,有些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經歷憂鬱症,或者他們可能認為這些症狀是與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或其他問題相關的正常反應。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人們不自知憂鬱症狀的原因:自我否定:有些人可能傾向於自我否定或將自己的感受歸咎於個人失敗、弱點或缺陷。他們可能認為自己無法有憂鬱症,或者認為這種情緒是他們自己的過錯。社會觀念和文化影響:某些文化對於心理健康問題存在一定的社會觀念和偏見。這可能導致人們對憂鬱症持有誤解或忽視症狀,將其視為弱點或缺乏意志力的表現。缺乏知識:有些人可能對憂鬱症缺乏瞭解,不瞭解與之相關的症狀和特徵。他們可能無法將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聯繫到憂鬱症,並且可能對求助或尋求專業支持缺乏意識。內外化行為:有些人可能通過內化行為來應對憂鬱症狀,即將自己的情緒和痛苦隱藏起來,不向他人表達或尋求幫助。這可能導致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憂鬱症狀。憂鬱症與遺傳有關嗎?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疾病,其發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遺傳、生物學、心理社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遺傳因素在憂鬱症的發病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但並非是唯一的因素。研究表明,憂鬱症在家族中有明顯的遺傳聚集現象。如果一個人的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憂鬱症,那麼他患病的風險就會增加。根據孿生研究,同卵雙胞胎中若一個人患有憂鬱症,另一個人也患病的概率會高於異卵雙胞胎。遺傳研究已經識別出多個與憂鬱症風險相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可能與神經傳遞物質的代謝、神經發育等生物學過程有關。然而,目前還無法確定具體的遺傳變異如何影響憂鬱症的發病機制,這仍然是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除了遺傳因素,其他因素也與憂鬱症的發病密切相關,包括生物學因素(如神經化學不平衡)、心理社會因素(如壓力、創傷經歷)以及個人特質等。這些因素與遺傳因素之間的關係相互作用,對憂鬱症的發展和表現產生影響。需要注意的是,遺傳風險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患上憂鬱症,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憂鬱症的發生。若您有憂鬱症的相關症狀或疑慮,建議尋求專業醫生或心理學家的評估和建議,以便進一步了解您的個人憂鬱症目前有哪些治療方式?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多種治療方式可供選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憂鬱症治療方式: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憂鬱症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見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人際療法和解決問題療法等。這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患者了解和改變負面思維模式、培養更健康的應對方式,並提供情緒支持。藥物治療:抗憂鬱藥物可以在憂鬱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常用的抗憂鬱藥物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和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這些藥物可以調節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改善情緒和情感狀態。身體活動:適度的身體活動對於改善憂鬱症狀具有益處。有氧運動、散步、瑜伽等身體活動可以釋放身體中的內啡肽和多巴胺等化學物質,提升心情和幸福感。社會支持:獲得家人、朋友和社區支持對於憂鬱症康復至關重要。參加支持團體、與親友交流、尋求情感支持可以幫助患者減輕壓力、分享感受,並獲得實用建議。輔助療法:一些輔助療法被用於輔助憂鬱症治療。例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和瑜伽等可以幫助患者舒緩壓力、促進情緒釋放和放鬆。治療憂鬱症的最佳方法可能因個人情況而異,有時需要結合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懷疑自己患有憂鬱症,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專家或醫生的幫助。他們可以評估您的情況並提供適合您的治療方案。抗憂鬱藥物通常有哪幾種類別?抗憂鬱藥物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這是最常被使用的抗憂鬱藥物類別,包括氟西汀(Fluoxet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等。它們通常會抑制腦中血清素的再吸收,增加血清素的濃度,以改善情緒和情感問題。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這些藥物同時影響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吸收,例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舍曲林(Duloxetine)等。三環抗憂鬱劑(TCAs):這是較早期的抗憂鬱藥物,包括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丙咪嗪(Imipramine)等。它們主要作用於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吸收,但也會影響其他神經遞質。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這些藥物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阻斷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降解。例子包括丙咪嗪(Phenelzine)、備氟米特(Moclobemide)等。由於與其他藥物和食物有可能產生嚴重的相互作用,MAOIs的使用較為限制,通常在其他藥物無效或無法耐受時才考慮使用。此外,還有其他類別的抗憂鬱藥物,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再吸收抑制劑(SNDRI)和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放出劑(SDRI),但它們的使用較為罕見。值得注意的是,抗憂鬱藥物的使用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症狀來決定,並且需要根據醫生的指示正確使用和劑量調整。每種藥物都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和副作用,因此尋求專業醫療建議非常重要。患者常會擔心藥物愈吃愈重?憂鬱症患者擔心藥物引起體重增加是相當常見的疑慮之一。雖然某些抗憂鬱藥物可能與體重增加有關,但這種情況在所有藥物和患者之間並不普遍。某些抗憂鬱藥物,如一些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和臥藥(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在一些人中確實與體重增加有關。這些藥物可能導致食慾增加、新陳代謝率下降或液體滯留等影響,進而導致體重增加。然而,這種影響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現方式可能存在差異。重要的是要記住,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都不同,而且潛在的副作用也因人而異。某些人可能會體驗到體重增加,而其他人可能不會有這個問題。此外,藥物對體重的影響通常是輕度的,並且可能在治療初期出現,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輕或消失。如果您對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感到擔憂,建議您與醫生進行詳細討論。醫生可以幫助您評估藥物的風險和益處,並可能根據您的需求和症狀選擇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此外,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也是重要的,可以幫助控制體重以及改善整體健康狀況。是否與不穩定治療有關?憂鬱症的病況不佳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個人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以及治療方案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治療,但病況仍然不穩定,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不適合的治療方法:每個人對憂鬱症的治療反應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一種治療方法對某些人可能有效,對其他人則不一定有效。如果目前的治療方法無法緩解症狀,可能需要考慮調整治療方案,包括改變藥物、心理治療或其他治療方法。藥物反應或副作用:藥物治療是憂鬱症管理的常見方式之一,但不同的人對藥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可能對某些藥物不敏感,需要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此外,藥物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例如睡眠問題、食慾改變或情緒波動,這些副作用可能影響病況的穩定性。心理治療的適應性:心理治療可以是個人或群體形式的,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動力療法等。如果治療師和患者之間的合作不順利,或者治療師的方法不適合患者,可能會影響治療的效果。疾病的自然進程: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病程可能因個人差異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支持才能達到穩定的狀態,而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波動或復發的情況。如果你覺得治療方案對你的憂鬱症病況不佳,我建議你儘快與專業醫療專家(例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討論這個問題。他們可以評估你的病況並提供相應的建議和協助。他們可以重新評估你的症狀和治療計劃,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重要的是與醫療專家進行溝通,共同找到最適合你的治療方法。★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新生兒死亡率近15年新高 薛瑞元:會慎重決定成立專責單位/來不及長大的孩子1
國內少子化嚴重,據內政部統計,今年1至5月新生兒出生數比去年「虎年」同期減少1千多名寶寶,衛福部更統計,去年嬰兒死亡率千分之4.4,卻是創下近14年新高,新生兒死亡率則是千分之2.8,更是近15年最高。醫界日前舉辦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專家提醒高齡生育、人工生殖都會增加新生兒死亡風險,應建立寶寶死亡資料庫與死因回溯分析,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日前舉辦「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新生兒死亡原因分為3類,第一是遺傳、基因或染色體突變所致,此屬不可避免因素;其次與早產有關,這是可避免及努力方向,目前為增加周產期照顧;第三為趴睡等意外事故,家長常認為新生兒趴睡,有利頭型漂亮,但這是「非常荒謬且沒有太大意義」,建議家長不應讓新生兒趴睡,如果趴睡反而引起猝死意外,非常不值得。新生兒死亡率指每千名活產嬰兒於28天內死亡人數,嬰兒死亡率為每千名活產兒在1歲前死亡人數。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弘傑說,衛福部統計,我國去年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4.4,嬰兒死亡率千分之2.8,均連續3年上升,不僅高於日、韓,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OECD)相較,也屬後段班。進一步分析不同天數嬰兒死亡率,結果顯示,出生不到一天的死亡占比就達三分之一,死亡率一路上升至千分之1.07,前三名死因依序為源於周產期的呼吸性疾患、與妊娠長短及胎兒生長有關的疾患、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新生兒出生後一天內死亡率高達三分之一,薛瑞元說,這其中包括部分新生兒先天性異常,導致第二孕期約第4至6月的人工流產,或是有許多縣市補助活產胎兒,而引產的孩子可能會哭一聲,接著就死亡了,但為申請補助會先寫活產再寫死亡,可能造成統計偏差,這將會進一步分析研究,把真正死於一天內個案加以區分。增13億預算 強化醫師、醫院照護量能周弘傑表示,國內高齡產婦占比上升、人工生殖輔助受孕提高,也都會造成早產與低出生體重兒提升,進而導致新生兒、嬰兒死亡率高,如台灣35歲以上高齡產婦比率為31.6%,遠高於英國19.3%、瑞典20.6%,因此關懷媽媽為加強重點,須注意早產徵兆、提供社會支持等,同時新生兒、嬰兒死因深入分析,及早釐清真正原因,便於修正照護環細節。薛瑞元說,目前正在爭取擴大「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 預計一年爭取20億元預算,較先前預算僅7億元更多,行政院已審查到最後階段,前幾天討論預算來源分配,將強化兒科醫師訓練機制為擴大至全國,希望涵蓋率達35%,同時增加重點醫院、核心醫院的照顧量能,讓早產兒又急又重的問題可就近得到照顧,並增加聯合評估與早期療育的量能。兒童健康聯盟理事長林志嘉說,國內去年僅13萬多名新生兒「真的嚇人」,且死亡率又高於日、韓,這麼嚴重的問題應由誰負責?至今仍找不到主責單位。過去曾向行政院長陳建仁建議成立專責單位,陳建仁也同意交由衛福部評估,但衛福部卻回函「暫不考慮」。林志嘉說,衛福部發函時部長薛瑞元在瑞士,現在應去了解「政府怎麼可以回這種文?」回函應說「慎重決定成立專責單位,但怎麼成立要好好討論」,不能說暫時不需要成立,這是不對的,新生兒死亡率偏高問題,究竟誰要負責?如果整個政府體系沒人要負責,這是說不過去的。隔天薛瑞元說,成立專責單位茲事體大,也不能講了就算,但同仁回文「暫不考慮」,確實講的太死,也不好,接受林志嘉的建議,會慎重決定成立專責單位,但怎麼成立要好好討論,這部分都可以再溝通。(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03 醫療.皮膚
頭皮長痘痘該怎麼辦?6招改善方式有助消除毛囊炎、去痘痘及減少出油
頭皮癢、頭皮長痘痘、易出油,你知道這是輕型毛囊炎嗎?如果頭皮長痘痘時,擠壓頭皮痘痘會嚴重導致頭皮毛囊發炎嗎?明明沖洗的超乾淨為什麼頭皮皮脂總會過度出油分泌?有哪些方法可以消除頭皮長痘痘與毛囊發炎發生機率?你知道生成頭皮痘痘主因,全是因為頭皮皮脂腺受到遺傳雄性賀爾蒙以及生活後天環境因素影響皮脂腺增大,造成頭皮變油、頭皮皮脂腺分泌物過多,同時造成『頭皮癢』、『頭皮出油』、『毛囊阻塞』、『頭皮長痘痘』、『頭皮毛囊炎反覆發作』並增加『痘痘增長』機率的危機嗎?事後發現頭皮長痘痘掉髮機率陸續發生嗎?我們頭皮上皮膚有超出100,000的皮脂腺條,假如平時沒有做到完整清潔步驟,非常大有機會將頭皮痘痘,導致為更加嚴重的頭皮毛囊炎困擾。先別沮喪,想一想,你是否做好了頭皮去角質和頭皮護理的完整清潔步驟呢?這篇文章,告訴你快速『消除頭皮痘痘』同時『減少頭皮皮脂出油』和『預防毛囊發炎』的有效辦法,快速恢復清爽頭髮不黏膩的蓬鬆舒涼感,讓你頭皮輕鬆擁有清新、柔軟、滑順不油膩、不留痘。為什麼頭部皮膚會長痘痘?一般來說,頭皮涵蓋許多「皮脂腺」,是人體頭皮毛孔最高密度區域,而皮脂腺的分泌作用,是皮脂腺及汗腺混和同時分泌出的皮脂(Sebum),這些皮脂功效主要是來保護角質層,維持皮膚油脂平衡作用。當頭皮無法正常代謝,毛孔過量分泌皮脂,加上陳年老廢角質累積、外部環境殘留的刺激因子與髒污灰塵,都是造成不健康的殘留,導致頭皮孳生汙垢、細菌的適應環境,產生痘痘孳生的情況,因此發生頭皮痘痘生成,然而這些頭部痘痘正屬於輕型頭皮毛囊炎狀態。頭皮長痘痘原因是為什麼?基本上,清洗頭皮皮脂油脂以及做好頭皮護理後,仍然有機會長出頭皮痘痘,這些導致頭皮長痘痘的起因其實非常多,例如工作、家庭、生活間壓力和焦慮,以及過度清洗頭皮上的油脂髒污,另外過度食用含有高糖/葡萄糖(Glycemic Index)的食物也會激發頭皮痘痘增生的機會,下方可檢視自身,是否容易養出頭皮痘痘的習慣,可參考頭皮痘痘原因 1. 「頭皮清潔不當」我們頭皮上的毛孔,有10萬多個毛囊,每一刻都持續將形成的皮脂,轉送到頭皮表面,而讓頭皮特別容易出油,因此,很多人會使用含有「皂鹼類」,這類強力去除油的方式清洗頭皮髒污與油脂,每當過於清潔、去除油脂時,將會直接影響皮脂分泌異常,導致頭皮清潔不當受到刺激感,間接造成頭皮微生物菌群、菌叢生態失衡不穩定,同時沖洗不當清潔不夠完善時,都是容易讓頭皮癢、長出頭皮痘痘和頭皮屑的機會。頭皮痘痘原因 2.「賀爾蒙失衡」「壓力痘」是促成主因,年紀增長扛的責任、外加環境刺激、日夜不規律、日常工作、家庭壓力的生活,更是反覆堆疊,不斷刺激腎上腺皮質醇的分泌,這些壓力都會造成身體處在破壞賀爾蒙的模式,這是讓生理內分泌失衡、免疫力降低,心理更加難以復原的狀態,不但導致頭皮有掉髮可能,同時也正侵蝕內外免疫力,壓力、焦慮感不穩定飲食若過於辛辣刺激性也容易讓毛囊產生過於負擔,毛囊口一但遭破壞、更是提升毛囊炎增長的發炎機會。如果經常壓抑忍耐多種情緒,心理壓力負擔過重,容易讓身體內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增多,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滑、身體容易痠痛。焦慮反射頭皮癢、紅腫、以及頭皮痘痘的訊號,表達免疫力已開始有損壞的情況。除了頭皮容易長痘痘、免疫力失衡、自律神經失衡、同時造成新陳代謝不穩定、心血管問題,臉部皮膚更容易出油、粗糙、暗沉。頭皮痘痘原因 3. 「皮脂分泌過量油脂」當皮脂大量從皮脂腺分泌時,可以和汗水混合形成皮脂保護膜,防止皮膚表面水分過度蒸發,滋潤皮膚,倘若分泌過量無法疏通時,容易讓毛囊口堵塞,間接引起毛囊發炎的機會。屬於油性皮膚或混和偏油性皮膚,可以明顯感受到頭皮及臉上T字部位經常易出油,若沒有使用頭皮去角質產品或頭皮控油品項,以及時常不清洗頭皮,都會促使頭皮分泌太多油脂,間接導致堵塞頭皮毛囊口,同時混和頭皮端的老廢角質累積,此刻就是導致頭皮長出痘痘(痤瘡)的困擾。頭皮痘痘原因 4.「長期堆積體內毒素」GI 值(Glycemic Index),指的是升糖指數,GI 值較高的食材,是作容易促使人體快速吸收的糖份生成指數,它容易導致體內血糖迅速上升,此時胰島素會開始快速分泌,將人體血液裡的葡萄糖分(Glucose)滲透到細胞,讓血液降低血糖值濃度。許多外食者,因許多外食材選擇多樣化,對於菜單選項與調味的掌握容易匱乏,許多日常可見的食物,都是造成體內堆積毒素,假如經常攝取過度過量偏高 GI 的食材、飲品,都會造成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引發一連串的角化異常,造成堵塞毛囊,刺激雄激素增生、皮脂腺過度分泌油脂,一旦油脂分泌過於充足,就會導致容易讓臉部長痘痘、頭皮長痘痘、背部長痘痘的長期負擔。下方提供減少攝取才食,可預防高 GI 值食物種類。1.高糖食材(果汁、甜品、餅乾、澱粉鬆餅、麵包、芒果、哈密瓜、西瓜、葡萄乾)2.高鹽分食材(加工香腸、培根、麻辛辣類)3.高油炸食材(炸物、花生果醬、加工奶油)4.乳製品食材(生乳牛乳、起司片、冰品)另外,常見攝取奶類容易生長頭皮屑、頭皮癢的困擾,長期累積會讓頭部痘痘增生機會大增,另,常滑 3C 產品導致熬夜或喜愛吃消夜炸物,都是會提高造成頭皮長痘痘原因。如何改善不正確方法|消除頭皮痘痘關鍵頭皮的皮脂腺分泌非常充沛,這正是頭皮上毛囊炎最喜歡聚集的部位,然而,最常見的皮膚問題,毛囊炎(Folliculitis),顧名思義,就是因微生物、菌種、細菌滲入至毛囊內,所造成的毛囊發炎或長出痘痘的關連。當中細菌就是特別常見可直接引發的起因,多種皮脂分泌較多,更容易引發毛囊發炎的部位,例如:頭皮、臉雙頰、上臂肩膀、前胸口、後背部。不過,許多感染的毛囊發炎是可以自癒調節,若不斷重複嚴重的發炎,就必須直接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另外,許多導致毛囊發炎的日常習慣,立即調整可以預防避免頭皮痘痘、頭皮毛囊炎的生長,可立即調整預防細菌滋生的常見習慣類別:・改善頭皮毛囊炎1.「清潔/更換」:枕頭套、床單、日常衣物、洗臉巾、安全帽內襯,一旦未定期清洗或更換,都是有助塵蟎、細菌在頭皮滋生。・改善頭皮毛囊炎2.-「消毒器具」:除毛工具、擠粉刺工具、無清潔指甲直接擠壓腫脹顆粒的毛囊,都是容易感染頭皮毛囊炎、頭皮痘痘的機會。・改善頭皮毛囊炎3.-「頭皮去角質」:改用溫和親膚成分(杏仁酸、果酸),透過更適合頭皮去角質的產品,幫助頭皮肌膚調理,溫和代謝髒污油脂,記得不要過度用力摩擦刺激頭皮肌膚,這會導致痘痘復原期。頭皮長痘痘該怎麼消?6個頭皮毛囊炎消除關鍵首先,抗痘需要先了解,頭皮長痘痘的原因與種類,當頭皮代謝力下滑時,容易讓毛孔阻塞,如果沒有適時幫忙頭皮去角質,將造成累積油脂髒污,而導致發炎變成頭皮長痘痘(輕型毛囊炎)的困擾,假如沒有即早改善,讓更多細菌孳生,更容易變成嚴重型頭皮毛囊炎,使用藥物治療頭皮之前,可以先從下列5種消除頭皮痘痘(毛囊炎)方法提前預防1.暫停潤髮護髮-零負擔潔淨市面潤髮居多,多數內含成分有容易刺激頭皮堵塞增加負擔的成分,如薄荷醇、人工香料(芳香)、矽靈(Dimethicone),如果頭皮有痘痘增生、頭皮癢、頭皮毛囊炎,非常建議暫停使用容易造成頭皮負擔的成分,因為導致反覆阻塞毛孔、嚴重的頭皮痘痘甚至轉為重度毛囊炎的機率也會大增。點我看控油去痘:杏仁酸控油調理洗髮精介紹。2.換帽子內襯-保持乾淨無論是哪一種類帽子(遮陽帽、安全帽、漁夫帽、老帽),都會暗藏超多黴菌、細菌、油脂與髒汙,假如沒有固定清洗習慣,建議要讓帽子們放置於可保持乾燥的位置,這樣可提前預防細菌殘留於頭皮孳生,減少頭部長出痘痘與毛囊炎的機會。3.避免刺激成分-穩定頭皮健康基本上,會建議查看目前正使用的洗髮精成分,以及接下來預計購入的洗髮精成分,請盡量避開易刺激性成分來保護頭皮健康:・定香劑、香精(DINP、DEHP、Phthalates):多數人希望自身頭皮,可含更吸引且親近香氛氣味於頭部,廠商也因成本考量添加人工香精、定香劑來調香,不過,無法親膚、不夠溫和的成分都會刺激頭皮肌膚變得更加脆弱不適,甚至讓頭皮變得更加敏感。・石化介面活性劑(SLS): 經常用於地板清潔除菌劑,為過度清潔成分,容易使得皮脂腺分泌出更多皮脂油脂保護皮膚,促使頭皮油脂無法穩定平衡。・防腐劑(MI/ MCI, Parabens):這類成分會刺激頭皮健康,已陸續遭到歐盟關注,目前有許多國家已經禁用,想要避免致癌風險的頭皮建議避免。4.頭部流汗-溫柔洗頭高溫盛夏,秋冬包覆穿著,無論四季都會悶熱、流出汗水,汗是透過(鹽份、水份、電解質)合併組合而成,假如混和頭部分泌的油脂將會形成油脂的汙垢,堆積後容易阻塞毛孔,一律流汗後,必須以清水清洗頭皮,就算沒有使用任何洗髮精也可以幫忙帶走髒汙,減少頭皮油膩不適,成功降低頭皮長痘痘的機率很大。5.慎選食材-控管飲食長時間焦慮壓力大、缺少睡眠,經常飲食炸物、醣類、辛辣這些更為刺激的食物,都是引發皮脂線過度分泌皮脂的現況,進而導致阻塞毛孔端阻塞毛孔端、增加長痘痘的機會。研究顯示,挑選Omega 3 、維生素 A、維生素C 、鮭魚、鯖魚的食物,可以有效緩解發炎,另外幫助身體抗氧化也能選擇甜椒、馬鈴薯、南瓜、芭樂、木瓜、奇異果等健康食材,記得要避免辛辣、油膩、甜食、飲料的物品,才有幫助頭皮與身體不易產生發炎與長痘痘的風險。6.不擠頭皮痘-避免落髮頭皮毛囊炎,等於臉部的青春痘痘發炎,泛紅、癢、膿泡、最後痘痘破裂,每一次痘痘發炎過程,都需要五至七天恢復,也因為頭皮相對脆弱,更容易感染擴散了發炎位置,如果沒有正確且乾淨的處理頭皮痘痘,仍然容易重複發炎,嚴重時的頭皮毛囊炎會有強烈巨大的疼痛感,有可能造成禿頭掉髮的機會,對於頭皮的損害確實不容忽視的,倘若已經變成嚴重頭皮毛囊炎,請記得直接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才可對症下藥,切記勿自行塗抹抗痘藥品,預防多次感染。預防頭皮痘痘,藥用洗髮精成分發生腫痛、囊瘡、溢出血液、掉髮、重度頭皮屑、嚴重頭皮毛囊炎(痘痘),時,請立即諮詢醫師看診。皮膚科醫師經常開立藥品或藥用洗髮精,記得待膚況好轉後就停用含藥的洗髮精,下方列出相關成分名稱與建議,請在選購產品時多加留意成分。【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謝銘峻醫師】頭皮長痘痘該怎麼辦?六招皮膚攻略,消除頭皮毛囊炎、去痘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30 養生.養生
蛋黃變白色是買到假蛋?還能吃嗎?專家蛋黃顏色不同的關鍵原因
每個人都看過、吃過蛋黃,但如果蛋黃顏色變成白色,這可奇怪了吧。1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分享照片,貼文「這輩子活了這麼久,第1次看到清一色白色蛋黃」,只見水煮蛋中間的蛋黃呈現乳白色,與外層蛋白顏色相近,兩者間有著一層灰綠色。至於口感,該網友表示,第1次吃到白色蛋黃,口感方面則是跟常見的黃、橘色等蛋黃沒有差別。蛋黃竟有白色的!網友:難道是買到假蛋?由於網友提供的照片中,水煮蛋的蛋黃、蛋白幾乎同一個顏色,模樣特別,網友們紛紛留言,「假蛋」、「香草冰淇淋?」、「淘寶買的嘛?」、「蛋被煮到臉色慘白!」,也有讀者回應「這是飼料的因素,苗栗後龍的畜牧場就有生產,這種接近白色蛋黃的非基改雞蛋」。蛋黃顏色為何差異這麼大?畜產試驗所揭蛋白顏色不同的原因畜產試驗所解釋,除受遺傳、品種等因素影響,雞蛋蛋黃顏色主要受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所致,例如,蛋黃顏色可藉由添加一些天然色素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母雞食用了含有較多的青綠飼料、黃色玉米、金盞花草或β-胡蘿蔔素等,所產生蛋的蛋黃顏色就會加深。畜產試驗所表示,有時水煮蛋去殼後,蛋黃與蛋白接觸表面出現一層灰綠色,這屬於正常現象,因為雞蛋在加熱時,蛋白中蛋白質的含硫胺基酸生成硫化物(主要是H2S),與蛋黃的鐵(Fe)反應生成「硫化亞鐵」所致,不會影響食蛋的安全。延伸閱讀:.蛋殼發霉還能吃?專家警告用水沖洗也沒用!冒險食用恐出現4危險症狀.蛋殼粗糙較新鮮?雞蛋要挑大顆的?營養師破解雞蛋6迷思.洪惠風/我有高血脂,一天能吃幾顆蛋?★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30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對抗罕病曾吞壁虎、青蛙…全身密密麻麻的潰爛膿包讓她不敢穿短袖
吞過小蛇、壁虎、青蛙,以及昂貴的犀牛角,到宮廟裡收驚、消災解厄,也請天上聖母收她為乾女兒,最後多次嘗試生物製劑,才壓制住皮膚潰爛化膿,小兒科醫師賴貞吟談起自幼對抗「膿疱型乾癬」親身經驗,從民俗療法到正規醫療,過程艱辛。正因飽受疾病之苦,執醫後,更能感受到病人及家屬的無助。因膿疱型乾癬 只穿長袖長褲賴貞吟表示,兩歲半那年高燒不退,指甲周圍潰爛,起初以為是甲溝炎,還拔了指甲,不料,全身起疹、皮膚化膿,父母帶她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皮膚切片」檢驗報告確診為罕見疾病「膿疱型乾癬」。「膿疱型乾癬」是基因型的罕見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反覆發作,賴貞吟指出,發作時,病灶布滿全身,密密麻麻的膿包,相當噁心。為此,小時候不敢穿短袖、短褲,連夏天都穿著長袖、長襪,遮住皮膚,放學回家,脫了襪子,上面黏滿了膿液跟皮屑。賴貞吟在嘉義出生,父母都是小學老師,雖為知識分子,但面對女兒奇特難治的皮膚疾病,除了正規治療,也寄託宗教神明,常至宮廟祈福,還請天上聖母收她為乾女兒。擔心女兒遭受霸凌、排擠,賴爸爸還多次至教室向班導及同學解釋「膿疱型乾癬」是不會傳染給別人的皮膚疾病。聽說關仔嶺泥狀溫泉可以改善皮膚症狀,媽媽常騎機車戴著她上山泡湯,來回就要兩、三個小時。懷孕時大爆發 仍堅持餵母乳兩歲半發病後,一開始是使用類固醇治療,但只要停藥,病況就會反彈,發作得更加嚴重。因反覆發作,賴貞吟經常住院,待A酸問世後,自費用藥,雖然無法根治,但病況已穩定許多。第一次懷孕時,她擔心A酸會影響胎兒發育,更換了可快速代謝A酸,藥效變差,皮膚狀況時好時壞,在坐月子時病灶大爆發,但她堅持親餵母乳,仍然沒改回原來的藥物。第二次懷孕時,賴貞吟加入台大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所執行的臨床研究計畫,接受恩慈療法,篩檢發現了兩個帶因的隱性遺傳基因,開始使用「生物製劑」,她表示,藥效奇佳,有記憶以來,全身皮膚首次正常,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感動到想哭。第三次懷孕時,生物製劑效果就未如預期,仍會發作,產後更換另一款生物製劑後,才控制住病情。分享自身經驗 鼓勵徬徨病人「念醫學系時,知道膿疱型乾癬是免疫疾病,應該一輩子都不會好。」賴貞吟說,自小跟此疾病共處,但她還是樂觀看待,凡事往好的一面去看,或許「膿疱型乾癬」就是上天送她的生命禮物。賴貞吟表示,執醫後,只要遇到徬徨無助的病人或家長,她總習慣分享對抗「膿疱型乾癬」經驗,在面對眾多未知時,做好準備,面對一切,如果無法治癒,就學習如何自在地與疾病共處,「人生就是這樣,別人可以,為什麼我不行?」不要讓自己被疾病限制住了。
-
2023-06-30 醫療.心臟血管
遭指控性侵未遂,廖峻2度中風後再因胸動脈瘤動刀!動脈瘤常見3部位,留意5危險因子
71歲的資深藝人廖峻遭網紅音樂家李伊妍指控性侵未遂,見過3次面,有2次都對當年23歲的李伊妍毛手毛腳,甚至摸胸、摸下體等。廖峻才剛因動脈瘤開完刀在醫院休養,兒子廖錦德透露父親術後狀況不錯,但被講成那樣,血壓又高了,目前他們暫不回應了。2度中風 廖峻再因胸動脈瘤動刀曾二度中風的廖峻23日前往派出所報案遭抹黑,在警局前受訪說話時嘴巴仍略顯歪斜,當時他透露自己過幾天要開刀裝支架,因右胸有一顆6.5公分的動脈瘤,須裝支架阻止血液通過,讓動脈瘤不再持續擴大及可能萎縮。根據聯合報報導,廖峻表示他的動脈瘤是遺傳疾病,他媽媽也是因此去世,但奇怪的是,一般人都是心臟位置左胸疼痛,但他是右胸痛,因此查了半年才發現原因。動脈瘤可能發生在動脈任何部位 最常見腦部、腹部及胸部根據長庚醫院及成大醫院的衛教資料指出,動脈瘤可發生在動脈任何部位,最常見的地方是腦內動脈和腹部及胸部的大動脈。依廖峻所述為胸主動脈瘤,症狀以疼痛和壓迫為主,隨著動脈瘤愈來愈大,患者可能會有劇烈胸痛,並因壓迫到附近的氣管,導致病患出現咳嗽或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等。現任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陳啟仁曾受訪指出,動脈瘤不是腫瘤,只是血管膨出血,所以無良性、惡性區分,動脈瘤的形成大部分與動脈硬化有關。動脈硬化的形成則與5大因子有關,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及遺傳,可能使動脈硬化會造成血管壁產生裂縫,血壓變高時,會讓血管壁突出,越突出,壁就變得越來越薄,最後導致破裂。而動脈瘤一旦破裂相當危險,可能造成嚴重內出血,危及生命。廖峻2018年底二度中風後,已是半退休狀態。前幾年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中風以前他都不太喝水,吃肉也都不忌口,生病了才開始改掉這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參考資料】.廖峻提告女網紅影射性侵未遂 驚曝原因:我後天要開刀!.動脈瘤破裂風險性高 血管攝影檢查及早防範.長庚醫院.成大醫院
-
2023-06-30 焦點.元氣新聞
手指可以看出你的性格?外國研究:無名指較短的人超自戀,伸出手3秒看出你是哪種人
你是否曾經認真研究你的手指頭,比較食指和無名指哪一指比較長?而有研究指出「手指頭能透露性格」,真的是如此嗎?來聽聽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怎麼說。手指頭透露性格你有聽過「手指頭透露性格」的說法嗎?黃軒表示,一篇研究《Talk to the hand. Scientists try to debunk idea that finger length can reveal personality and health》,根據食指和無名指的長度比例來探討性格特徵,不同長度比例的人會有不同的性格,並將其分為三種類型,每種類型都代表了一種性格特徵,例如理性、自信和平𧗽等。但黃軒補充說,此篇研究方法「只適用於男性」,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手指的長度比例與男性胎兒時期暴露於睪丸激素的濃度有關。A.無名指比食指長→性格特徵:理性積極研究發現,這群男士們往往比無名指較短的同事,會賺更多的錢!那是因為,這些無名指比食指長的男士們,比較有積極正面,並能迅速地承擔風險,這是這群男士們成功的地方。B.無名指比食指短→性格特徵:自信自戀研究發現,這些無名指比食指短的男士們,據說非常自信,甚至會有點自戀。這些人不喜歡被打擾,經常獨處沒有問題。然而,當涉及到愛情時,他們就不那麼自信了,因為他們不是採取主動的男性!C.無名指和食指一樣長→性格特徵:協調溝通研究發現,無名指和食指是一樣長非常忠誠和有愛心,這種類型的人一切都很平衡,這群男士們都很冷靜,富有組織能力。男女的手指長度 還是有性格差異研究人員發現,男女的「食指和無名指的指長比」為2D:4D,這個比例在男性身上往往較低,意味著男士們的第四根手指往往比第二根手指長,而在女性身上則相反。一些研究發現,男女手指的長度比例,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1.數學和語言能力一般來說,男性的無名指比食指長,而女性則相反。這種差異可能影響大腦的發育和功能。一些研究發現,無名指較長的男性,在數學方面表現更好,而食指較長的女性,在語言方面表現更好。2.運動能力和健康風險無名指較長的男性,可能具有更好的運動能力,因為他們在胎兒時期接受了更多的睪丸激素刺激,這可能促進了肌肉和骨骼的發育。然而,這也可能增加了他們患某些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臟病、癌症和肌肉硬化症有關。但黃軒表示,「手指頭透露性格」仍然需要更多研究證實,雖然在短短20多年裡有超過1400篇論文,將手指比例與人格、認知能力和性取向等屬性以及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肌肉萎硬化症等疾病的風險,相關聯繫起來。但仍然有一些研究人員不認為手指頭和性格一定有什麼關聯。像是在2011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的一篇論文中提到,是母體的雄激素受體增加了第四根手指的生長,此研究報告產生了較低的2D:4D比例。這個和之前的研究相反,故有學者認為手指頭和性格關係是不明確的。而來自Brisbane的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QIMR Berghofer Medical Reseach Institute) 的統計遺傳學家,分析了數千人的數據,尋找手指比例和控制睪丸激素濃度之間關係;在他們兩項研究中,沒有發現任何有力的證據,睪丸激素參與手指頭的差異性的變化!根據以上的數種研究,目前看來都只是一些統計上的相關性,並不能作為確定一個人個性或特質的唯一依據。黃軒表示,每個人都是獨特而複雜的個體,手指頭透露性格的論點當作參考就好,「千萬不能僅僅根據手指的長度,就可以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延伸閱讀:.從吃飯可看出人的性格!專家揭秘「12型吃飯人格」,你是哪一型?.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你的行為決定你的命運!專家提供「改寫命運」的實用建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9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陳燕麟國三即確診肌肉萎縮 花11年走出黑暗森林 體況差但快樂
現任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燕麟,國三確診罹患肌肉萎縮症。因為了解病友不喜歡與外界接觸,他期許作病友的「亮點」,因人都是群居動物,需要與他人互動。現任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陳燕麟,國三確診罹患肌肉萎縮症。頂著一頭俐落短髮,熟稔操作輪椅自由移動的他,是一位醫師也是罕病病友,絲毫不見印象中病友的疲態。高三時 首度感到離死亡近為了持續投入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相關研究,去年他從耕莘醫院來到三總,前年新婚後,他不再只是忘我地做醫學研究,日常跟著太太正常作息,臉上洋溢幸福笑容。肌肉萎縮症患者平均壽命70歲,雖不會立即有生命危險,但肌肉仍會持續萎縮、退化,這都是教科書說的事。陳燕麟在高三時,讀到呼吸肌肉章節,突然理解「若肌肉無力就無法呼吸,可能會掛掉」,讓他第一次感覺「距離死亡很近」,恐懼感油然而生,眼淚止不住,書也唸不下去,當晚哭了2至3個小時。心態轉變 體況差但快樂年輕時,陳燕麟會故作堅強,與同學開心出遊,但內心的壓力不時浮現,情緒來時偶會難過、憂鬱,「很像迷路在黑暗森林裡」,他曾自暴自棄,「既然身體都這樣,幹嘛還要努力」,或許是個性樂觀,總在低潮後很快站起。他形容,雖然常迷路在夜間的森林中,但也常會看見遠處「一個小亮點」,朝著那個小亮點走,就漸漸地走出黑暗森林了。陳燕麟坦言,近四年病情有明顯惡化,三年多前赴日進修,當時還能行走,返台後,雖然可以一隻手扶枴杖,另一邊由他人攙扶,但大多時間都是坐輪椅;今年,雙手、雙腳的力量變差了,跌倒機率增高,即使是被固定著,站立約5至10分鐘腿力便無法支撐,必須坐下休息。前後花了11年走出疾病憂慮,即使病況漸差,但他認為現在更快樂,全因心態上大幅轉變。期許自己 成為病友亮點陳燕麟擔任病友協會理事長,了解病友不喜歡與外界接觸,他期許作病友的「亮點」,因人都是群居動物,需要與他人互動。他接下來想做的,是有別於過去協會的病友活動都在同溫層內互動,希望結合禪繞畫、流體熊等趣味手作課程,融入生命教育課程,除了授課老師,也邀請病友當講師,開放一般親子家庭報名,讓民眾了解罕病,捐款收據還能抵稅,病友能獲得信心,手作講師有授課費,創造三贏局面。台灣雖有設置無障礙設施,但使用上仍然不便利,即使病友想外出,都可能成為阻礙。許多舊公寓沒有電梯,光從三樓下到一樓就有困難,而復康巴士班次難訂,要出門買東西也不容易。即使出門,但串連人行道的斜坡道,竟被放置許多三角錐,只是為了抵擋機車、腳踏車上騎樓,同時擋住了身心障礙者的動線,陳燕麟嘆了口氣,「對於已經沒動力的人來說,又再增加出門困難度。」雖然交通環境對身心障礙者仍不友善,現行醫學上肌肉萎縮症也沒有藥物可以治癒,但陳燕麟認為,這些事情有很多努力空間,對於病友本身來說,比起外在事物,更重要為了自己的心情而努力,「跨出自己的黑暗森林,可以感受到完全不同風景」,他除了以自身經驗鼓勵病友,也樂見近年愈來愈多輪椅族YouTuber出現,即便患有不同疾病,卻同樣為病友帶來激勵效果。產前檢測 未來研究重點部分罕見疾病患者,希望先對胎兒進行基因檢測,了解罹患遺傳或重大疾病機率。近期一名30多歲女性肌萎症患者來到陳燕麟門診,新婚的她希望和老公生下健康寶寶,但現行產前基因檢測無法有效偵測出她的肌萎症型別,只能期盼奇蹟出現。陳燕麟表示,來到三總,就是希望借助醫學中心資源,在肌肉萎縮症產前檢測上,做更多相關研究。身為肌萎症患者,讓他更能感同身受,帶著動力持續研究找辦法。陳燕麟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年齡:41歲●罹患疾病: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發病時間:國三●症狀:手臂無法上舉超過五公分,腿部無力移動,以輪椅行動。●治療方式:有別裘馨氏肌肉失養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有相關藥物可治療,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目前無藥物可治療。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不要放棄希望走出疾病的黑暗森林,因為走出來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6 醫聲.癌症防治
LDCT揪早期肺癌楊泮池:看見死亡率下降轉機
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肺癌依舊蟬連冠軍,面對不斷攀升的趨勢,中央研究院士楊泮池直言:「我們也看到轉機了!」第一期病人增加、第四期病人下降,死亡率逐漸改善。他說,多年來台灣菸害防治的推廣非常成功,加上近年來積極宣導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原來第四期的患者男女性別都遠高於50%,造成肺癌死因高居不下的主因,目前已看到第一期病人增加、第四期病人下降且死亡率也逐漸改善,特別是女性肺癌患者第一期已高於第四期了。加上政府從去年7月1日開始針對高危險族群,包括重度吸菸族群及不抽菸但有家族肺癌病史者,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都讓人看到新的曙光。雖然已有國家政策,不過楊泮池仍建議環境致癌源暴露較高者,包括空汙及工作會接觸到石綿、放射性物質等職業者,也該定期篩檢。去年7月推LDCT篩檢政策,四萬多人篩檢,四百多人確診。肺癌發生原因與抽菸、基因遺傳及環境暴露包括空汙都有相關,楊泮池指出,國外肺癌患者近八成以上是抽菸,台灣剛好相反,三分之二以上無抽菸史之男女比將近一比一,然而,女性肺癌個案只有5.9%吸菸,執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發現,不抽菸但有肺癌家族史者,是肺癌的高風險族群。這樣的發現促使政府去年7月開始推出LDCT篩檢政策。楊泮池指出,近一年來約有四萬多人篩檢,有四百多人確診,診斷率達1%左右,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沒有抽菸,有家族史的肺癌檢出率比抽菸者多一倍,確實與TALENT計畫臨床的數據吻合。華人帶有高比例EGFR基因,空汙問題不容忽視。而空汙的研究也有新發現,楊泮池指出,PM2.5空氣汙染會活化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使致癌基因表現更高、癌化進程更快,由於華人帶有高比例的EGFR基因,空汙問題不容忽視。醫界期盼2030年肺癌五年存活率可以倍增,要達成目標,早期患者的比例就要更增加,楊泮池認為,由於早期肺癌沒有症狀,超過一半的患者診斷罹癌已是第四期,即便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能從8%提高到16%,仍無法與第一期五年存活率80%以上相比,要能提高存活率就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LDCT就是早期篩檢工具。他建議,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可以在家人罹癌的同年齡時就進行篩檢;至於工作環境長期接觸高空汙及其他致癌源如:石綿及其他放射性物質等民眾,可以每一到兩年定期篩檢。他認為,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若能以小規模臨床試驗,作為擴大篩檢的證據,比較符合成本效益。至於沒有家族史及吸菸史的民眾,可以進行健康檢查時進行篩檢,建立自己的基礎LDCT背景影像,檢查正常僅需三到五年再複驗即可。政府推動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免費篩檢政策國健署條件: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2.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篩檢:二年一次免費篩檢申請方式:洽詢辦理的醫院桃園市政府條件:40歲以上男性、女性為肺癌高風險族群的桃園市民,以下為高危險群定義。1.具相關疾病史/家族史者● 10年內曾有肺結核病史者(非疑似及治療中者)● 10年內曾有乳癌病史者(非疑似及治療中者)● 40歲至44歲女性、40至49歲男性且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者2.具重度菸品接觸史者● 40至49歲30包-年以上之重度吸菸者。● 重度吸菸史者(30包-年以上)之40歲以上同住家人,每戶限1人3.特殊職業暴露(需本府核定列冊人員)● 暴露在石綿相關職業,或致癌物質環境砷、鎘或鎳工作1年以上且迄今超過10年者4.空汙、油煙暴露(需本府核定列冊人員)● 13處工業區工作10年以上者、廟宇工作10年以上者,每家上限2人● 四大觀光夜市範圍內攤販及商家且暴露油煙10年以上實際從業人員,每家上限2人● 環保局清潔大隊外勤人員(含外勤退休3年內人員、機車定檢站及柴油車認證保養廠、柴油動力檢測站)● 警察局及消防局外勤人員(含外勤退休3年內人員、義警、義交、義消)● 殯葬管理所工作10年以上者(含退休3年內人員)篩檢:三年一次免費篩檢申請方式:衛生局線上預約平台填寫個人資料後提出申請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國際論壇:肺盡心思 保護您●時間:2023年7月5日(三) 08:00-12:00●地點:桃園市綜合會議廳(桃園市桃園區縣府路11號2樓)●名額有限!立即免費報名(現場備有餐盒):https://forms.gle/6c5Zk6TPwnbURi1V8「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6-25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血管壁就像是LDL的垃圾掩埋場
初診病人滿懷希望地看著我,期待我告訴她可以不用做心導管。她不住在台北,手上拿著厚厚的一大疊紙本資料還有光碟片,是其他醫師轉診過來的。對於做過很多檢查的初診病患,我避免讓先入為主的診斷影響判斷,會重新問診,有了自己的想法後才比對病人帶來的資料,畢竟詳細病史才是診斷最佳利器。她三高很多年了,症狀很典型,是穩定型心絞痛。我拿出紙筆,開始了長串衛教,再度畫起那個數不清畫過多少次的圖形。「心肌梗塞像土石流,血管內徑就是公路;通血管裝支架是修公路,不能預防土石流,只有做好控制三高、戒菸、運動等水土保持,才能治本,預防土石流。」還沒看資料前,我先講結論,「心臟裝支架有三大時機。第一是急性心臟病,也就是突然症狀變嚴重,從急診(當然也有從門診緊急住院)進來的病人;第二種,是用藥一段時間,症狀仍然無法緩解的病人;第三類,就是大面積缺氧的病人。」病人看著我,沒說話。「妳不是急性發作,不屬於第一類的急性心臟病;是不是第二類,用藥後才曉得;所以現在需不需要做心導管裝支架,就取決於是不是大面積缺氧了。」鋪陳好背景知識後,我才打開病人帶來的資料,很快找到了核醫的檢查報告,驚訝地發現她缺氧區域已經到達45%,遠遠超過>15%大面積缺氧的定義,也就是說,也許應該裝支架,甚至開刀了。我嘆了口氣,告訴病人壞消息,一面繼續瀏覽她帶來的資料,突然我的目光停了下來。她LDL(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的數值是156,我再搜尋雲端藥歷,發現醫師每天都開一顆降血脂藥物給她。這就有點奇怪了,這顆他汀的藥物可以降46%的LDL,如果降46%後是156的話,那原來的LDL不就將近300了嗎?「其實這顆藥,我一直都沒吃。」病人解答了我的疑惑。「醫師一直持續開這藥,這十幾年來我LDL數值都一樣,醫師沒問為什麼,我也沒說。」我嘆了口氣,近年心臟學有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LDL負擔(LDL burden LDL-年)。血管壁就像垃圾掩埋場,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LDL就像垃圾,會堆積在血管壁這個垃圾掩埋場。掩埋場剛啟用時容量很大,垃圾量再大都不要緊,但當垃圾累積太多,掩埋場容納不下,就開始出問題。一輩子血管壁容納的LDL垃圾總量,就叫LDL負擔,當LDL負擔超過7gm,心臟病就會發作。LDL負擔是從出生到今天,LDL的加總數值;舉例來說,一個人一輩子LDL都是200mg,那麼到35歲時,他的LDL負擔(LDL-年)=200mg╳35=7000mg=7gm,也就是說35歲就有機會發病了。當然實際上沒這麼簡單,新生兒時的LDL數值可能只有20-30mg/dL,隨著年齡增長,LDL的數值會逐漸升高,成年後的LDL也不是一成不變,會上下起伏,很難精確計算真實的LDL-年;另一方面,每個人的耐受度也不一樣,有心臟病的遺傳基因時,可能5gm-年就會發作,當基因很好時,也許9gm-年也還沒事。這位病人血管壁的LDL垃圾場滿載超過負荷,所以就發病了,但要是十多年前開始,她就持續規則的吃藥把156的LDL降46%,照公式計算,也許,她的血管壁還可以多用很多年而不發病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4 焦點.元氣新聞
史上最貴一劑4900萬,天價罕藥SMA基因治療藥8月納保!避免排擠其他罕藥,首次採分期付款
史上最貴一劑4900萬 SMA基因治療藥8月納保被外媒形容為「全球最貴」藥物之一,用於治療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諾健生(Zolgensma)」將納入健保給付,是罕見疾病基因治療首次納保;據了解,該藥在健保議價後,一劑要價台幣4,900萬元。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基因醫學權威蔡輔仁表示,該藥雖然要價不菲,但罕見遺傳疾病與其他疾病不同,是人類生命傳承中的必然現象,治療價值不能單以財務衡量;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說,這是罕見疾病首次獲得治癒機會,且若患者即時用藥能減少後續長照、社福等社會成本。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日前證實,SMA基因治療已通過藥物共擬會,確定納入健保給付,預計1年將有8位病童受惠;該藥通過之給付條件為「6個月內發病,且帶有基因突變」的病童;目前針對SMA治療健保已給付背針、口服及基因治療,若患者同時符合2種以上藥物用藥資格,依目前規定只能擇一使用;共擬會中有專家認為,應將SMA產前篩檢或新生兒篩檢納入公費補助,以利及早篩出患者、進行治療。蔡輔仁指出,SMA基因治療藥物機轉是將正常基因透過腺病毒結構修改,放入患者體內,理論上能「一勞永逸」,治療後患者能獲痊癒,但由於藥物問世至今僅8年時間,患者實際存活時間能延長多少還須要時間證明;不過,目前健保給付的另外2項SMA治療均須終生用藥,若患者活到6、70歲,基因治療的經濟效益應會較高。陳莉茵則說,SMA基因治療納保是罕見疾病患者首次獲得治癒機會,不必終生用藥,既期待又感動,代表患者感謝健保及大眾,在罕病黑暗歷史中點燃生命光彩;及時用藥除提升罕病家庭生活品質,也同時增加病人、病家生產力,且能大幅減少後續社會福利、長期照顧等社會成本,治療罕見疾病是一種「正確且必要的健康投資」。英國衛報報導,諾健生是革命性的基因治療、致命疾病SMA的救命藥,同時卻也是「全球最貴的藥物之一。」經濟學人則提到,諾健生是新世代「超昂貴藥物」之一,一劑要價超過200萬美金,並預言美國醫保制度將被迫轉型。有人質疑,癌症新藥也很貴,許多病人卻須自費,為何遺傳疾病就要國家買單?對此,蔡輔仁表示,基因突變是人類演化中的必然現象,在往好方向演化的同時,卻有一定機率會發生遺憾,造成罕見疾病發生,「人類進化是踩著背負基因演化原罪的罕病病友血跡向前,社會有責任照顧罕病病友。」他也說,第一型SMA患者在不治療的情況下,多在2歲前就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若在獲得治療後活到6、70歲,由於患者大腦不受疾病影響,為人類帶來的貢獻難以衡量,「說不定是下個愛因斯坦。」陳莉茵則引述「遺傳密碼」1書表示,「每位罕見遺傳疾病患者身體深處,都藏著1個秘密,有天將成為治癒及造福每個人的利器。」蔡輔仁表示,SMA一種神經肌肉引起的罕見疾病,以運動功能退化為主要症狀;其病因是運動神經元生存蛋白(SMN)病變,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疾病,在台灣帶因率約為2%,意即每40至60人就有1人帶因;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則後代有1/4機率會發病,若依此推估,台灣每年應會新增10餘例SMA個案,然因不少家長透過自費在產前篩檢SMA基因變異,實際上每年增加的個案數應更低。他也說,SMA依照基因變異情況、症狀嚴重程度,共可分為4型:第一型患者出生後無法坐起;第二型患者永遠無法站立;第3型患者初期能站、能走,但會隨時間喪失運動功能;第4型患者則發病較晚,超過30歲運動功能退化現象才逐漸出現。避免排擠其他罕藥 健保署首次採分期付款SMA用藥「諾健生」納入健保給付,湊齊SMA治療藥物最後一塊拼圖,但諾健生一劑給付金額高達4900萬元,堪比台北市豪宅房價,一躍成為健保史上最貴給付藥物,不只是給付的罕藥價格最高,也是健保史上最高。超大筆金額也讓健保署首次採「分期付款」支付款項,避免超昂貴藥物排擠到其他罕藥納入給付的機會。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諾健生納給付前,今年四月,健保署放寬已經納入給付的SMA兩款用藥。背部注射劑「脊瑞拉」的給付條件,從原本限定1歲前發病、治療時患者未滿7歲,擴增條件至3歲內發病者,且如果開始治療年齡,患者已經滿7歲,但臨床運動功能指標(RULM)小於等於15,也能獲得健保給付用藥。「服脊立」則調整為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的患者可以使用。諾健生納入健保給付後,粗估將支出4.4億元的費用,健保署罕病專款今年編列93億,光是諾健生就占罕病專款總額的4.7%。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健保署罕病專款去年執行率未達100%,僅93.4%,高價的諾健生納入給付,憂心可能因為健保管理模式,出現排擠其他罕藥納入給付的時間,基因治療的價格昂貴,且不少罕病藥物研發都朝向基因治療發展,基金會倡議健保署應在罕病專款之外,設置「基因治療專款」,降低排擠效應。蔡淑鈴表示,諾健生納入給付範疇,當初也思考可能會影響到罕病患者用藥權益,預估每年支付的4.4億的金額,特別與藥廠協商採取「分期付款」,這也是健保署第一次採取的付款模式。可降低對已經出現財務吃緊的健保負擔,也能控制不排擠其他罕病患者的用藥權益。諾健生給付條件嚴苛 患者僅能3擇1無換藥權SMA的基因治療「諾健生」將納入健保,但設有「六個月內發病、具有基因變異」的門檻,且與健保給付的另外二項SMA治療針劑及口服藥只能「三擇一」。SMA病友、SMA治療藥物爭取協會理事長李怡潔指出,目前基因治療給付門檻仍太窄,正積極與健保署溝通,希望未來放寬條件;有病友在使用針劑之後出現嚴重副作用,呼籲取消三擇一的限制,讓病友能有換藥機會。據了解,SMA基因治療給付將於八月一日上路。健保給付的另外二項治療藥物也在今年四月一日擴增給付條件:「百健」藥廠含nusinersen成分之SMA注射藥品,經藥物共擬會議同意通過擴增給付範圍至「三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七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羅氏」藥廠含risdiplam成分之SMA口服液劑,則因考量給付效益,在有限資源下,同意先用於「二個月以上未滿十八歲病患」。根據美國食藥署公布的Zolgensma藥物仿單,該藥可用於治療二歲以下的SMA患者。李怡潔表示,很開心健保署終於看到基因治療對生命的價值,但目前給付之門仍然太窄,依照實際狀況,病友確診的時間不太一樣,誤判、誤診的情況也時常發生,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在六個月內發現,協會已積極與健保署持續溝通、請命,希望未來能復放寬給付門檻,並盡快展開行政流程,以免病友面臨漫長等待。她進一步表示,目前健保雖已給付三項SMA用藥,但仍有將近七成五的患者無法透過健保取得治療用藥,除了基因治療之外,協會將持續倡議,希望未來三項藥物的給付範圍都能放寬,讓更多病友獲得用藥機會。針對健保署設定的「三擇一」規範,李怡潔表示,藥物使用牽涉副作用問題,在用藥之前無法預知,且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規定不可換藥,在台灣卻形同「用賭的」,萬一出現副作用,也沒有機會選擇使用另一種藥,實不合理,希望未來放寬。SMA病友、插畫家鄭鈴日前受訪時也表示,自己雖在五月獲得背針用藥機會,但使用後痛苦難耐,每次施打後都要臥床一周以上,疼痛感受才逐漸緩解,期盼未來能夠換藥。衛福部擬推SMA產前篩檢 病團憂有墮胎疑慮SMA基因治療「諾健生」將納健保,為找出患者及早治療,衛福部研擬公費給付SMA產前篩檢。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基因醫學專家蔡輔仁表示,在台灣,SMA在自體隱性的遺傳疾病中發生率排名第二,僅次於海洋性貧血,贊成採海洋性貧血的產前篩檢模式進行把關。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說,產前篩檢可能有倫理疑慮,應透過孕前帶因篩檢強化防治作為。蔡輔仁表示,SMA治療的關鍵是早期篩出、早期治療,台灣推動新生兒篩檢計畫多年,已在全球SMA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剛出生時,若不透過篩檢,難以判斷力氣低弱是否與SMA有關,且SMA早期診斷在出生前一、二個月內進行最有效,能夠幫助患者早期治療,保留神經細胞、維持運動功能。衛福部研擬產前篩檢,則可讓SMA防治更近一步。蔡輔仁說,醫界針對SMA產前篩檢補助各有看法,他自己則贊同透過產前診斷防治SMA在內的罕見疾病;國健署已提供與SMA同為單基因隱性遺傳的罕見疾病「海洋性貧血」產前篩檢補助,執行方式是全台孕婦的常規血液檢查項目中,納入「平均紅血球體積(MCV)」檢查,若檢查數值低於八十,則再安排父親受檢;若確認兩人均為帶因者,將啟動胎兒的海洋性貧血產前遺傳診斷程序。他表示,在上述防治策略下,台灣從過去一年十多個新發海洋性貧血個案,到現在每年只有零星幾位,希望SMA產前篩檢比照海洋性貧血的成功模式,在產前就篩檢出來,讓父母決定是否要產下孩子。SMA病友、SMA治療藥物爭取協會理事長李怡潔則說,SMA產前篩檢目前屬於自費項目,雖樂見衛福部考慮納入公費補助,但因涉及倫理問題,「協會的態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對。」陳莉茵說,執行SMA產前篩檢恐有墮胎的倫理疑慮,故罕見疾病基金會補助高風險家族及中低收入戶婦女「孕前帶因篩檢」,此做法是較無倫理爭議的防治策略,台灣SMA帶因人口高達百分之二點五,國健署的防治作為應再強化。29款罕病藥尚未納健保 6800多名罕病友苦等SMA基因治療藥物「諾健生」6月通過健保共擬會審查,8月納入健保給付。讓第一型SMA患者有機會終生擺脫疾病的束縛。相較於SMA患者,國內仍有29款罕病用藥未納入健保,其中包含三款罕病的基因治療藥物,若能通過健保給付,將能造福6800多名罕病患者。罕病藥物使用族群少,藥廠將研發成本轉換成藥價,罕藥價格通常遠高於一般藥品,罕病患者想要取得藥物,若沒有足夠的資金,就只能等待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罕病基金會過去曾分析,自二代健保開辦以來,平均一顆罕藥送到健保審核到納入給付,至少得花30個月以上,許多病友等不到藥物而辭世。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截至今年5月,等待健保給付的罕見疾病用藥共有29款,其中包含3種治療罕病的基因治療藥物。這29款罕藥可照顧31種罕見疾病,共6846人,但仍有11種罕病尚無任何有效治療方式,約3166人還在等待唯一治療機會。仍待納入健保的三種罕見疾病基因治療藥物,分別為「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已在去年9月取得藥物許可證,目前正等待健保審查;「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缺乏症(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預計今年通過罕藥認定,尚須取得藥物許可證,才能進入健保審核程序;「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在台灣則仍在臨床試驗第三期。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團隊在2010年成功研發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並以恩慈療法完成全球首例個案,去年7月,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獲歐盟核准取得上市許可,胡務亮當時在記者會中表示,已透過恩慈療法及臨床試驗完成30個案治療。LCA基因治療則在2017年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是第一個遺傳性視網膜病變的基因治療藥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4 養生.家庭婚姻
林志玲談當媽媽心情!育兒不是一個人的事,經營婚姻隨時不忘貼心小細節
在剛剛好的時間結婚,也在剛剛好的時間有了孩子,林志玲擁有了最想要的幸福生活,自從小孩出生,她與Akira未曾公開曬娃,但是每每都能從社交平台上,感受志玲姐姐對於生活、家庭與孩子無限的感恩與感動!她和Akira在2019年結婚後短暫定居日本,近來生活又移居回台灣,睽違半年的時間,林志玲為了出席醫美活動又站在鎂光燈前,她身穿一襲銀白色流蘇短禮服,展露極佳好身材,依然是我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女神!她也同時分享,近來對於孩子、婚姻與自己的心情!孩子,有一個就很滿足了就像她曾說的,目前的生活重心都放在陪伴孩子成長!談到一歲多的兒子,林志玲滿是身為人母的溫柔眼神,兒子身形也遺傳到她和Akira,她緩緩說道,一歲多的兒子不僅已經會說話,而且體態長得非常快,似乎直接從嬰兒期跳到兒童期,「他才一歲多,但出門常都被誤以為是四歲的小孩」。兒子的長相,出生的時候像爸爸,但現在慢慢像我,眼睛圓圓的比較像我,髮量像爸爸,皮膚像我比較白,鼻子像爸爸。現在比較黏我,不過寶貝很喜歡跟爸爸一起玩遊戲!至於第二胎進度,她則說:「上帝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禮物,我會用我的一生來灌溉我的家庭,有一個就很滿足了。」婚姻,隨時不忘貼心小細節林志玲與Akira結婚育有一子,婚後雖然沒有一起公開同框,但每次出席活動被問到婚後生活,兩人的言語中總對彼此充滿的感謝與愛意。 甚至,2022年11月17日三週年紀念日的時候,林志玲更在深夜分享心情,浪漫告白Akira:「最好的時間我遇見了你,普通的日子平凡而浪漫。未來,我們平平安安就好。日子渺小重複卻都是幸福,快樂在發酵,生活在前行,手牽手,帶著我們的小寶貝,所有美好都在路上。」兩人婚後其實就跟一般夫婦一樣,老公Akira最近就發現她瘦了,林志玲笑說:「帶小孩都穿的比較寬鬆,最近開始穿緊身的衣服,就被眼尖的他發現,我就非常開心說『沒錯』!」除此之外,她也經常和姐夫AKIRA一起去爬山,感受久違的兩人相處時光!育兒,不是一個人的事林志玲跟 Akira是彼此的最佳隊友,兩人如何分工,她曾經說過:「照顧小孩都是互相照顧,沒有誰是一定的擔當。所謂的隊友就是接力吧,可能我們沒有辦法一起坐下來吃飯,那就是你先吃、吃完我再吃。」新手爸媽階段,她體諒先生白天要上班,因此寶寶夜晚哭鬧就由自己起床安撫;老公也會貼心安排全家小旅行,這讓她感到非常貼心。林志玲笑說:「當媽媽真的要把優雅放下,全心全意將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常常情況是很狼狽的。」自己,別讓『幸福肥』停留太久一直以來的女神光環,自從將大部分時間留給家庭之後,林志玲坦承,「享受當媽媽的時候,『幸福肥』也就來了!」林志玲也透露當了媽媽之後,想要維持體態真得不容易,她繼續說:「在家的時候,我就開始越來越自在,越來越放縱,我記得有一次我抱著孩子出去,然後看到大鏡子的反射,我看當場被自己嚇到,天啊!這是誰?」她說,「抱著孩子都得挺肚、用骨盤的力量,常彎腰駝背把肉囤積在肚子,不正確的姿勢,只會讓下盤愈來愈腫,」為了重拾自信,「我真心覺得,這股力量來自於愛自己,最近我選擇醫美療程來健康瘦身,感覺肚子收緊而且有劇烈運動後的感覺,整個人都輕盈了起來,半年下來不但肌力變好,也不用擔心穿不下衣服!」 重拾自信後,再度穿上結婚after party的禮服,感覺又回到新婚的當下,一向感性的她說 ,生活、家庭與孩子,都帶給她滿滿的感恩與感動,她會用一生來守護最愛的家!※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6-20 醫療.消化系統
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6招改善腸躁症,4症狀早就醫防腸癌!
許多人在緊張、生氣、焦慮、焦躁等情緒上來的時候,便會想要上大號,或是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排便型態改變,這很有可能是腸躁症正在作怪。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鍾鴻鼎建議這樣的族群平時可多從生活調整進行改善,必要時醫療協助,並注意其他相關症狀以防腸癌。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醫指腸躁症診斷4症狀! 鍾鴻鼎醫師表示,身體機能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腸道也包含在其中,許多人情緒上來時便會有想上廁所的衝動,這是人之常情。 不過腸躁症的患者是在情緒上來、腸道受到交感神經刺激時,就會出現腹痛、腹脹等問題,腹痛是必要的診斷症狀,排便模式則可能出現型態改變,包括腹瀉或乾硬糞便呈現,也可能次數增加,並也有可能放屁不斷。這樣的情況持續達三個月即為腸躁症,若僅是如考試、面試等壓力較大時出現一兩個禮拜,這樣的情況則未達診斷標準。 腸躁症雖然常見,又以50歲以下女性偏多,不過確切原因還有待研究,目前較多醫學研究認為主要和遺傳、家族史有關,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科方面疾病、情緒、壓力則是誘發因子。而本身原本沒有腸躁症的民眾,也有可能因長時間壓力影響腸道,使得腸道的菌叢出現改變,進而引起腸躁症。 治療腸躁症腸道、心理一起治!醫教6招生活調整有助改善。 鍾鴻鼎醫師表示,腸躁症目前認為主要與遺傳有關,尚無根治方法,治療方面,腸道會以患者的表現症狀進行以改善,並建議從也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可尋消化內科、腸胃科、身心科等相關科別尋求醫療協助。 日常生活除了改善壓力之外,飲食也與腸道息息相關,建議腸躁症患者盡量避免油炸、高糖、加工食品、辣物等刺激性食物,以及花椰菜、高麗菜、豆製品等高產氣的食材,以免增加腸道負擔。另外,若本身也有乳糖不耐症的患者,也建議避免牛奶,可以植物優格等取代乳製品攝取。飲食習慣也建議細嚼慢嚥,以利腸道吸收,也減少吞氣造成腹脹的機率。另外,日常培養運動習慣、適度的運動,也可以培養腸道良好的蠕動。 排便改變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兩者易混淆,4症狀盡早就醫! 鍾鴻鼎醫師也提醒,腸躁症雖然據目前研究不會有增加大腸癌等其他腸道疾病的風險,但是腸躁症和大腸癌一樣都會有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的症狀。換句話說,若有出現長時間排便習慣改變的族群,也得提高警覺不是腸躁症而是大腸癌的可能性,建議先盡早檢查排除腸癌可能,並注意日常是否有容易疲勞、頭暈等貧血症狀,以及不明體重減輕,這些都是腸癌的不明顯症狀,而若是出現血便更是應盡快就醫,以利防範大腸癌。 《延伸閱讀》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全民抓腸癌2檢查超重要!醫:血紅素濃度高更要提高警覺。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0 醫療.皮膚
黃子佼道歉,首度鏡頭前露出禿頭模樣!2方法讓你提早發現禿髮危機
藝人黃子佼19日被爆出強吻少女,還誘騙拍裸照,中午在臉書發了3段影片認錯道歉,說到一半,他一邊大嘆人生很難,也突然在鏡頭前秀出沒戴髮片的樣子。黃子佼首度鏡頭前露出禿頭模樣性騷擾雪球從政治圈滾到演藝圈,今(19日)又爆出重量級藝人黃子佼以前曾強吻少女,還誘騙拍裸照。黃子佼中午在臉書發了3段影片道歉,卻也喊話一旁落井下石的人「何必呢?你們都沒有犯過錯嗎?你們都沒有秘密不想被人家知道嗎?」並突然感嘆自己為了上台好看都要帶髮片假髮,接著突然首度在鏡頭前露出禿頭模樣,「我也沒有再避諱了,只是覺得也很累,真的人生好難的…」。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禿頭也有年輕化趨勢禿髮其實是許多中年男性共同的困擾,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兼任副教授蔡仁雨日前接受聯合報訪問時指出,禿頭成因相當多元,最常見的是雄性禿以及休止期落髮。雄性禿大多是基因遺傳導致,跟體內荷爾蒙分泌有關;休止期落髮則大部分與壓力有關。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睡眠品質不好,後天因素也讓禿頭有年輕化的趨勢。以藝人的職業來說,髪型設計上常需使用大量髮膠,也沒太多時間徹底清潔頭皮,掉髮的機率也比較高。而因為髮量少,只好以髮片遮蔽禿頭,髮片戴久又是惡性循環。2方法自我檢測禿頭但正常人每天也會掉很多頭髮,掉多少才要警愓呢?植髮醫師楊名權曾教一個簡單的檢測方法,就是每天洗頭髮時檢查排水孔的落髮量。楊名權表示,正常人每天自然落髮約50至100根,觀察每次洗頭髮的落髮量乘上兩倍,若超過100根以上就要注意,此外,也可觀察髮質是不是越來越細柔,可以跟後腦杓的髮質做比較,若頭頂髮質開始細柔,可能是雄性禿的前兆。預防禿頭3習慣而禿頭掉髮,還不光只是皮膚毛囊的問題,因為關乎著外表的呈現,因此禿頭通常也會影響人的自信。要預防掉髮,可從日常生活的幾項習慣著手:1.正確清潔:根據自身頭皮狀況選擇合適洗髮精,也不要過度清潔,洗頭髮時不可用力抓摳,以免頭皮乾燥刺激發炎。2.適當護髮:儘量避免日曬、染燙、高溫吹整。3.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不偏食、不節食,睡得飽並記得適時的釋放壓力。疾病百科/雄性禿雄性禿是一種跟雄性荷爾蒙和基因遺傳有關的落髮。先天的基因遺傳使得頭皮毛囊對雄性荷爾蒙比較敏感,逐漸導致頭皮毛髮變細、毛囊萎縮以及落髮。雖然主要發生在男性,但女性也可能會發生,但男性雄性禿及女性雄性禿表現方式不盡相同。台灣大約有20%的男性40歲以前會發病,而患者比例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看詳細疾病百科【參考資料】.年輕化!25至65歲有360萬人禿頭 正確救髮醫師告訴你.戴安全帽會導致禿頭?你更要小心這2種病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