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轉診
共找到
449
筆 文章
-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被當「得來速」醫護抗議 護病比提高雪上加霜
「醫護人員已經被操到死!」確診人數暴增,北部醫療量能瀕於崩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北市聯醫企業工會等團體昨至疾管署抗議,醫護過勞,被當成「得來速」人力,但政府卻一再漠視;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回應,「醫護已經撐了兩年多,希望大家最後一戰可以撐過去,讓社會更安全是很大的貢獻。」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表示,基層醫護多次發出求救訊號,但指揮中心卻拿以全國空床率超過五成等數據來粉飾太平,如果真有這麼多空床,為什麼還會那麼多患者在醫院外面排隊,無法順利住院,接受治療?北北基桃醫療量能緊繃,空床僅剩三至四成,第一線護理師爆料,專責病房已容納不下暴增確診病人,需借用非專責病房收治,院內感控早亮紅燈。衛福部昨與各級醫院昨天上午開會,要求地區醫院也需開設專責病房,若住院患者採檢確診,直接「就地收治」。衛福部希望各層級醫院均挪出一定比例病房做專責病房,五百床以上醫院開出二成專責為原則,三成為目標;兩百至五百床醫院,至少開出一成病房做為專責之用;至於兩百床以下醫院,則量力而為,視各醫院需求來開設專責病房。基層醫護抱怨,指揮中心非但沒有正視病床不足等問題,還下令加開專責病房,加上防疫物資不足、動線不佳,設置過程一團亂,甚至提高專責病房護病比,從原來「一比五」調升為「一比九至十六」,讓醫療問題雪上加霜。台北市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常務理事曹芸華指出,疫情爆發後,國外專責病房護病比從「一比一」調高到「一比五」,但台灣一名護理人員需同時照顧十至廿個確診者,為國外的二至三倍,平均每天加班超過二至四小時,「衛福部是要我們照顧到死嗎?」「醫護每多照顧一個病人,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七,這難道是中央要的安心環境嗎?」曹芸華說,基層護理人員相當辛苦,在人力備援計畫不清不楚的狀況下,以篩代隔,連輕、中、重症染疫醫護都可能回到醫院工作,形同確診護理師照顧確診患者。醫護工會團體聯合提出五大訴求,包含,輕重分流勿淪口號,將醫療資源還給重症患者;落實醫療降載;嚴守專責病房診照顧護病比;政府應嚴格審查並監督醫院落實「人力備援計畫」;指揮中心應聽基層心聲,與醫護工會團體共商疫情下一步對策。對此,陳時中表示,人力備援計畫係由各醫院提出,會尊重醫護人員意思,「若可以,仍盡量維持醫療供應,現在正是加倍需要人力的時候,津貼獎勵會繼續編預算執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與各醫院開會交換意見,希望社區中小型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收治本來已在照顧、後續確診的病人。另討論病房開設、人力調度、津貼補償等。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社區醫院原地收治住院患者,前提為輕症、無症狀,若病情可能轉為中重症,超過地區醫院所能處理,或需住進加護病房,將協調轉診。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衛福部號召社區醫院增開專責病房 確診採「原地收治」
國內本土確昨突破5萬例,尤其北北基桃醫療量能緊繃,空床僅剩3至4成,衛福部昨與各級醫院開會,希望社區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行列,未來若有住院患者後續確診,地區醫院採「就地收治」方式直接收治。南部某醫院護理師反應,受限法規無法拒絕病人接受醫療的權利,即便收治患者數已超標,仍然無法拒絕收病人,確診數暴增院內必須把量「硬扛下來」,導致專責病房爆滿,還得借用其他非專責單位病床,院內感控早已亮紅燈,且中央還要各醫院再開專責病房,速度早跟不上現行狀況。據了解,衛福部希望各層級醫院能拿出一定比例做專責病房,像是500床以上醫院,開出2成專責為原則、3成為目標;200至500床醫院,需開出1成做專責;至於200床以下醫院,則採量力而為,視各醫院需求來開設專責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會議中與各醫院開會交換意見,包括病房開設、人力調度、津貼補償等,希望社區中小型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收治自己本來已在照顧、後續確診的病人。也會考慮醫護人力、感控措施,因應疫情升溫做出必要調整,以免無法進行醫療照護工作。目前國內醫療量能,全國專責及負壓病床總共10784床,空床數5816床,空床率53.9%。指揮官陳時中坦言,北北基桃較為吃緊,剩下3至4成,比中南部其他地區相對低。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過去專責病房屬於集中管理,例如醫院某樓層、某病房全皆為專責病房,若有內外婦兒等其他科別的患者確診,都會往專責醫院送。因應確診數增加,若住院期間驗出確診,未來盡量以就地收治,像是產婦若再社區醫院待產,確診就原地收治。朱益宏說,社區醫院原地收治住院且確診患者,前提是在輕症、無症狀情況,如慢性病診治、闌尾炎手術或超音波檢查等,若病情有變化,可能轉為中重症情況,超過地區醫院能處理範圍,需要用到加護病房情況時,會請縣市衛生局、中央協調轉診到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原地收治」確診患者,是否代表病房需符合感控條件?朱益宏說,過去在清零觀念下,專責病房要求嚴格,有許多感控設置,包括中間過度區、洗手設備、通風設備、獨立空調、負壓等,對地區醫院來說的確是較嚴格要求,雖然會議並未有結論,但尊重中央最後決議。朱益宏指出,社區醫院除了調查開設專責病房意願,也將調查各醫院開設防疫門診意願,中央屆時也會配送抗病毒口服藥物到門診定點,提供輕症、符合資格的確診患者可以投藥;此外社區醫院也有共識投入社區採檢站、視訊門診等,也呼籲民眾可就近到診所、社區醫院就醫,都可以得到好的治療。
-
2022-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確診伯伯奮鬥實錄!他如何花四天從門診領到救命藥
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以每天新增逾四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理論上在5月6日前就已將27萬人份的抗病毒口服藥配送到210家醫院和57家社區藥局,供住院、門急診、居家照護使用。當本報知道有高齡確診者為拿一份救命藥而四處碰壁,代為求問指揮中心時,指揮官陳時中卻質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病人同時遇過這些情況」,還揚言要親自打電話問問投訴人。為還原事實,本報獨家專訪到今年68歲的吳先生,從5月6日發病、7日確診,9日下午從門診拿到抗病毒口服藥的過程,是靠家人通力合作、自己鍥而不捨嘗試,加上許多幸運,才找出一條通往救命藥的路。吳先生說,希望自己的經驗多少能幫到其他確診者,也希望政府快點讓流程更順暢。吳先生(68歲,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曾因敗血症住院)我用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16年了,又有胃食道逆流,所以喉嚨常常發炎。5月6日星期五早上,我警覺到喉嚨癢痛特別怪,從氣管往肺部方向延伸,痰液也逐漸變黃。在家快篩看到兩條線,當天下午我就去關渡醫院採檢站,下午4點多終於排到採檢。晚上11點在家接到通知確診,Ct值只有17,病毒量高,但等了一整晚,「健保快易通App」都沒有陽性報告。5月7日星期六清晨5點,我看到健保快易通App終於有陽性報告,我很高興,想說這就可以掛號看門診拿藥了,立刻線上掛號關渡醫院胸腔科,用零接觸的方式把健保卡給我大哥,請他幫我去門診拿藥。早上7點多醫院打來提醒我「確診不可以來醫院看門診」,我趕緊解釋,是請大哥去幫忙拿藥、大哥不是同住家人,因為我長期在關渡醫院看診,他們很了解我的情況,就很友善地同意了。我大哥上午9點到了診間,表明來意是想要拿抗病毒口服藥,醫師說他們沒有這個藥,但是可以幫忙開轉診單。我查了查,確認台北榮總當天上午有感染科門診,就請大哥拿著轉診單,驅車趕往台北榮總。10點到了北榮,感染科醫師也認為我應該要趕快吃藥,他還幫我聯絡了藥劑部主任,問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很無奈地說,在門診無法開這個藥。大哥幫我奔走了一個上午,還是拿不到藥,周六下午和周日各大醫院都沒有門診了。我是高風險群,一定得在三、五天內吃到抗病毒口服藥,才能預防重症,我不能因為遇到周末就放棄。於是我整個周六下午都在研究「健康益友App」,希望可以趕快預約到視訊診療、由醫師開處方、安排藥師送藥到府。沒想到可預約的時段都在7到10天以後,根本緩不濟急,我原本勉為其難地挑了三個時段預約,後來想想都直接取消了。5月8日星期日晚上接近10點鐘,轉機終於來了。淡水關懷中心打電話來關心我,我向他們求救說,我需要看醫生、我想吃藥,他就幫我註記,說會轉告醫師。5月9日星期一上午11點半,淡水馬偕的醫師打電話來說,他已經看過我以前在淡馬住院的紀錄,知道我符合條件,應該趕快吃藥,請我等他內部聯繫好,就會通知我領處方箋的時間。到了接近下午1點,醫院通知可以去淡水檢疫所拿處方箋,我大哥在下午2點45分到現場,等了20分鐘就領到處方箋,接著就趕往淡水馬偕急診領藥。領藥前還有許多程序,包括檢視病歷、藥歷,還要簽很多表單,大哥這就一等就等了1小時。大哥等待時就與眾多拿著陽性快篩、排隊要做PCR的人混在一起,他年紀比我大,肺部都切掉一半,還願意這樣幫我,我真的好感謝他。5月9日星期一下午4點半,我打開家門,終於拿到30顆救命藥,早晚各3顆,一共吃5天。服藥3個多小時後,我的喉嚨痛已經從最痛的80分,減緩到只剩下20分,不會刺痛,真的舒服多了,心情也比較放鬆。心安下來之後,我回想這個過程,覺得自己好幸運,有這麼給力的大哥、遇到醫療人員都這麼友善。我忍不住掛念起其他有重症風險的確診者,不知道全台灣有幾個人,確診後能在5天內從門診拿到藥?我會不會是第一個?我真希望這個流程能更順暢一點,讓所有有需要的人,都快快吃到他們的救命藥。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診所籲輕症從寬投藥 避免惡化
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抗病毒藥物從寬使用並把握用藥時機,從快篩陽到確診費時四、五天,會因此拖過用藥時間,建議快篩陽就要給藥。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高風險輕症病人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可避免重症及死亡,現在中、重症患者急速增加,應物盡其用把抗病毒藥物用在輕症患者上。王宏育說,大家還記得當年「克流感之亂」?那時規定公費克流感只有醫院可以開立,診所必須病人自費或以健保申報,所以發燒病人都擠到各大醫院急診。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免疫機能不佳的患者在惡化成中、重症前,就是剛發病輕症時,若能即時給予抗病毒藥物,或許可以大幅減少惡化,基層診所武裝要足才能夠抗疫。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朱光興表示,日前一名大腸癌患者併肺轉移,還沒打第三劑疫苗時,因家人確診,他也被家人感染。前一天還好好的,隔天血氧濃度百分之九十八,感覺有些喘,診所警覺安排轉診到醫院,下午血氧就掉到百分之九十四,可看出新冠肺炎病程快速,如果能把握時間差先投藥,可以減少危險性。柯文哲說,快篩陽要給藥,法令、健保、保險等很多問題要解決,複雜問題不要幻想以單一方式解決,要很多方法同時上,看能不能將困難撐過去。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表示,中央下放居家照護基層診所可開處方箋,因抗病毒藥物與一些慢性病會有藥物衝突,醫師評估時要謹慎,且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在國內尚未取得藥物上市許可,是以專案方式提供病人使用,不適用藥害救濟,醫師一定要向病人或家屬詳細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並取得同意後才可使用。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病毒藥可用於輕症 醫:藥物應盡其用 避免中重症
口服抗病毒藥物可用於輕症確診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3天前配發2萬人份藥物到全台57家核心藥局。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朱光興表示,COVID-19病程快,基層醫師快速反應有助治療。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高風險輕症病人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避免進入重症及死亡,現在中重症患者急速增加,對新冠肺炎的防疫「毋係餓死、就係飽死,不要想著嘟嘟好」,應物盡其用在輕症上。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表示,中央下放居家照護基層診所可開處方箋,因抗病毒藥物與一些慢性病會有藥物衝突,醫師評估時要謹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目前高雄醫療防疫量能截至昨天統計,第一級負壓及專責病床有1694床,空床率還有8成;第二級加強型防疫旅館有484床,還有451床空床;第三級居家照護有5472人。高雄民眾到高雄市1111家基層診所看診,就可以領取免費快篩試劑。朱光興表示,一名大腸癌患者併肺轉移,有打了兩劑疫苗,還沒打第三劑時,因家人感染,他也被家人感染。前一天還好好的,當天血氧濃度98,感覺有些喘,診所警覺安排轉診到醫院,下午血氧就掉到94。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病程快速,如果能把握時間差先投藥,可以減少危險性。王宏育說,大家還記得當年的「克流感之亂」?那時規定公費克流感只有醫院可以開立,診所必須病人自費或以健保申報,所以發燒病人都擠到各大醫院急診。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免疫機能不佳的患者在惡化成中重症前,就是剛發病輕症時,若能及時給予抗病毒藥物,或許可以大幅減少惡化,基層診所武裝要足才能夠抗疫。楊宜璋表示,中央下放居家照護基層診所可開處方箋,因抗病毒藥物與一些慢性病會有藥物衝突,醫師評估時要謹慎。楊宜璋說,目前 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未取得藥物上市許可,是以專案方式提供病人使用,不適用藥害救濟,醫師一定要向病人或家屬詳細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並取得其同意後才可使用。經醫師診斷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者,需嚴密監視其用藥後狀況,並確認病人確實完成完整療程,並加強不良反應監視及通報,以保障病人權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配發2萬人份藥物到全台57家核心藥局。高雄市目前有兩家「核心藥局」,南高雄一家、北高雄一家,基層診所反映,因為核心藥局假日也會休息,應開放一些「衛星藥局」配合。楊宜璋建議,也可配到有參加居家照護的診所或是有PCR診所。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有25%偽陰性 醫:有症狀、快篩陰才做PCR
中央宣布無症狀快篩陽性才能做PCR檢驗,但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根據國外快篩研究報告認為,快篩陽性再做PCR有百分之九十八點五是陽性,已可取代確診,但快篩有百分之廿五偽陰性,正確邏輯應該是「有症狀快篩陰性者」才應做PCR,保留PCR量能並揪出快篩漏掉的帶原感染者。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也表示,快篩陰性且症狀嚴重者應至急診,而快篩陽性卻無症狀者,應至門診或社區篩檢站做進一步確診,不要湧向急診。有症狀和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透過PCR確認;醫院或大型集會如要用快篩來管制進出,建議快篩兩次以減少偽陰性比率。前衛生署長邱淑媞也有類似意見。她說,快篩陽性才准PCR是公開蓋牌,無法如實呈現確診數,且可能會延誤治療時機,並加速傳播。她說,從快篩、就醫到PCR結果出爐至少五天,若買不到快篩,恐耽誤高風險者用藥治療時機。她認為「高風險患者」及「輕症且有惡化先兆」這兩族群就算沒有快篩陽性,也應該做PCR篩檢確診感染狀態。魏重耀說,快篩會漏掉百分之廿五左右的帶原感染者,也就是快篩陰性不代表無感染性,以快篩陰性做為允許活動自由的條件,是否代表漸進式全民感染?他認為,快篩優點是普遍、快速,第一線使用可以,但快篩陽才做PCR的邏輯不合理,應該是「有症狀快篩陰性者」才應做PCR,把PCR量能保留給有症狀但快篩陰的人。他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讓基層診所守好第一線醫療工作,但中央曾說要發給診所篩劑,至今仍無,各診所仍是自費購買,買了也是給醫護自用。台灣有眾多基層診所,基層醫師可替病人判斷、診療,嚴重者再轉診送醫院,不過前提是政府得作基層醫師後盾,在Omicron流感化下,應把疫調、匡列和居家隔離都取消。
-
2022-04-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居家照護整理包/倒垃圾、看醫生該找誰? 雙北服務一次看
國內單日確診數接連突破新高,為安置輕症、無症狀確診者及居家隔離者,全台各縣市已陸續啟動居家照護計畫,並針對居家照護者提供關懷服務。由於現段雙北確診數已佔全台確診數近半,《聯合新聞網》就台北市、新北市對居家照護者所提供的關懷服務整理如下:台北市生活關懷包含確診者資訊確認及提供、每日關懷、生活物資採買與宅配、關懷包、垃圾清運、戶外清消、心理諮詢、寵物照護、學生關懷、弱勢家戶協助、防疫旅館協助安置、其他緊急需求。民眾可依需求向相關單位尋求協助。醫療照護啟動虛擬醫院,由聯合醫院進行協助,包含健康/就醫評估、通訊診療、送藥服務、轉診後送、醫療諮詢、通報安置情形。新北市生活關懷包含生活物資採買、居家照護關懷箱派送、居檢居隔訪查、垃圾清運、心理諮詢、寵物照顧需求、學生關懷、弱壞家戶協助,防疫旅館協助安置、其他及緊急事故協助。民眾可於上午9時至下午6時撥打各區關懷專線取得協助,其他時段請語音留言或撥打1999。醫療照護包含評估輕重症分流,為身體不適者提供遠距關懷、安排視訊診療、送藥、或評估是否後送至檢疫中心或醫院。民眾可依所處地區聯繫責任醫院取得協助。
-
2022-04-2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新一代血液透析 改善疲憊感、翻轉生活
●延展性血液透析術,為腎友「充電」●生活品質測量是腎友長期存活重要指標●調整透析模式,縮短體力恢復時間「先前洗腎完就像被強迫關機,疲倦到斷電、打瞌睡,開車常出車禍。」48歲的陳先生從事科技軟體業,兩年多前開始血液透析治療,每到洗腎日除了透析四小時,其餘的時間只能用來補眠,一周等於有三天的時間都被蒸發,嚴重影響生活、工作。調整治療模式 洗腎後上工一年後經轉診至台北透析診所,調整治療模式,採用延展性血液透析術至今一年多,每次在診所洗腎時都用筆記型電腦遠距工作,透析後也可以像擁有「勁量電池」般立即上工,透析不再是時間小偷,翻轉他的洗腎人生。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表示,在血液透析腎友中陳先生並不是特例,像他一樣深受透析後疲憊之苦的患者不少。他分享英國腎臟協會(RA, The Renal Association)在2019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對腎友最困擾的透析症狀,排名第一就是虛弱疲憊,接續是活動力喪失、疼痛、失眠、搔癢、食欲不振等症狀。腎友活力愈好 存活率亦高李孟鴻說,這項調查結果顯示了長期血液透析的腎友心聲,真正困擾腎友的不只是醫師眼中的血液檢查數據、透析共病症、住院率等,腎友更在乎的是疾病對生活中帶來的限制或影響,例如與日常相關的瑣事,透析後的體力恢復、精神狀態,體力能否獨立生活、實現家庭生活、工作能力、移動旅行等,而腎友的透析生活品質QoL(Quality of Life)測量是重要指標,當腎友的活力愈好,長期存活率亦有正向相關。陳先生正值壯年,有更高維持生活品質的需求,李孟鴻說,2021年一項最新發表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顯示,使用新一代延展性血液透析術,對透析後恢復時間有顯著的幫助。因此當陳先生來求助時,經評估患者生理數據並充分溝通後,調整採用新的治療模式,改善疲憊感,縮短透析後恢復時間。新法改善皮膚癢、不寧腿李孟鴻解釋,此種治療術可以提升血液中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率,除有助於縮短透析後恢復時間,對減少皮膚搔癢、不寧腿等症狀有明顯助益,改善洗腎共病症,亦能降低住院率,減少後續醫療負擔。無論腎友是中壯年或是高齡,對增進透析生活品質、縮短疲勞恢復時間,都有正向幫助的連鎖反應。李孟鴻說,血液透析腎友的症狀困擾常會依個人感受而不同,文獻統計,超過80%以上的病患都深受三個甚至更多的症狀困擾,因此最佳治療模式都必須透過醫病間良好的互動,深入了解再規畫個人化治療。數位醫療 追蹤居家生理以李孟鴻的腎臟照護團隊來說,除了透析時的各項專業醫療配備,還搭配數位醫療科技,即時追蹤腎友居家生理參數,快速調整治療計畫,「我們照顧的不只是洗腎當下的四個小時,還有腎友透析外的生活日常。」陳先生感受很深,「我很鼓勵其他腎友跟我一樣,為自己健康負責,有不舒服的症狀,就主動了解可以怎麼解決,經濟能力所及範圍內,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模式可以嘗試,改善生活品質,畢竟生命只有一回。」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醫預警:10.11月疫情更猖獗 一般人可能都要打滿4劑
指揮中心昨天宣布,新增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新冠病毒不會消失已成全球專家的共識,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指出,一般民眾打第四劑也只是時間問題,如慢慢進入十至十一月,新冠病毒因低溫更猖獗,一般人可能都要打滿四劑疫苗。兒童易為傳播破口 接種疫苗利大於弊 可補足群體免疫力缺角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王任賢昨指出,輕症數量需控管在公衛量能容許範圍內,兒童易為傳播破口,應提升幼童疫苗;輕症院外照顧則應有良好醫療監控及轉診系統,減少院外猝死。除了長者、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指揮中心也將推動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接種追加劑,即第三劑疫苗;黃立民指出,因應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疫苗研發也已針對不同的病毒株,年底可能會有針對Omicron的疫苗問世,目前臨床試驗已進行中。莫德納疫苗仿單建議兩劑疫苗間隔四周,但昨天ACIP會議建議間隔十二周。對此,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說,全球卅多國實際使用,間隔多為八周或十二周,與會委員考量間隔較久,副作用應較小而做此決議。會中也有些專家認為,兒童應接種次蛋白疫苗,可等待高端或NOVAVAX疫苗。張鑾英表示,等待其他疫苗「緩不濟急」,現在疫情風險高,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黃立民也說,「疫情已傳播到如此地步,一定會傳染給兒童。」至於兒童兩劑疫苗間隔十二周,黃立民說,主要擔心接種疫苗後引發心肌炎,但間隔十二周,將延後完整接種時間,恐增感染風險。張鑾英說,依疫苗資料顯示,兒童接種第一劑後十四天,預防感染保護力八成以上,預防重症保護力則七成多,主要副作用為局部紅腫痛,發燒症狀第一劑約百分之三、第二劑百分之廿四,心肌炎發生比率比青少年低很多,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並以校園施打為主,自行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為輔。ACIP委員、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說,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可提升保護力,同時補足群體免疫力的缺角,就流感經驗來看,學童染疫後是很重要的傳染源,上課返家後有機會傳染給阿公、阿嬤,且學童染疫後,若要視訊上課恐影響學習效果,家長也需請假照顧,因此應及早接種。ACIP會議也討論成人接種第四劑疫苗,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脆弱族群完成三劑施打後,五個月後接種第四劑。避免確診重症兒童延誤送醫,指揮中心邀集兒科專家,討論幼兒輕症居家照顧警示徵狀及建議及相關事項,期訂出兒童確診送醫指引。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台灣兒童醫學會已提出十二項兒童就醫參考指標。其中,需立刻送醫或聯絡廿四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的六狀況: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百分之九十四、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
2022-04-17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醫療上的同理心
我目前服務的機構,是一級教學醫院與醫學中心,在此之前,我也曾在幾家基層醫療院所工作,對各層級的甘苦都有體會。醫院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工作的本質也不因醫院層級不同而有差別,但必須持平而論,基層醫療的行醫壓力是大的。除了醫院本身軟硬體設備與醫學中心的差異之外,民眾對待不同層級醫院醫師的態度也不同:同樣出現併發症、同樣是病患死亡,若是在醫學中心,家屬多半可以理解是疾病的嚴重度所導致的回天乏術;然而若發生在基層院所,有的家屬會質疑醫療方。即使眼前複雜的病情,對大醫院或小醫院都一樣困難,但在大醫院裡有同事能商量、有老師能請教、有強大的後勤設備支援,能緩解不少第一線人員的壓力。我曾在基層醫療時遇過無法處理的併發症,深刻體會孤立無援的痛苦,必須按捺家屬的不信任,八方聯繫在大醫院服務的老師或師兄弟後續照顧,有時候還被人家酸說是幫我「收爛攤子」。不久前接到同事的請託電話:「我有個朋友在某中型醫院開刀,據說開完後恢復不好,可否轉到貴院,請你接手照顧?」同事的請託,我當然一口答應。對方醫師希望能與我直接溝通,說明治療的細節,而非透過轉診病歷的文字紀錄,於是我們通上了電話:「病人的胃破了一個五公分的大洞,我本來想直接修補,但是洞太大補不起來,而且病人狀況也很不穩定。」「破洞有五公分大,恐怕真的不好補,有可能要把部份胃切除,保留組織較好的部份。」我說了自己的看法。「我同意應該要切胃,可是坦白講,我已經太多年沒做這個手術了,有點沒把握。」我知道對方是比我資深許多的前輩,也在基層醫療服務幾十年,應該不常遇到複雜的病例。「所以你在手術中做了什麼?」「我把腹腔盡量洗乾淨,放了引流管讓感染源流出來,其他的我真的不敢弄。」「好的,那我瞭解了,快點轉過來吧!」我很感謝他沒有貿然進行自己沒把握的手術,也很誠懇地告訴後手醫師他遇到的困難。電話放下,我大概知道該怎麼做,雖然手術困難,風險也一定很高,可是後線醫療有後線醫療的責任。病人抵達急診時已經休克,我向家屬說明了必須再次手術的建議,也解釋了有極高死亡風險。「我知道!前一家醫院的醫師有跟我說。他說他那邊處理不來,所以要轉給你。」家屬講這些話的時候,語氣略帶不滿。「不能怪人家,病情有時候比想像中複雜,至少他馬上做出轉院決定。」手術真的相當困難,脆弱易流血的組織與嚴重發炎的沾黏,讓我吃足苦頭,前一位醫師一點都沒誇大,我費了一番力氣才把爛掉的胃切下來。後續在加護病房又努力幾天,才終於轉到普通病房,一周後順利出院。家屬很感謝我,也不再對前手醫院與醫師有抱怨。對於有強大的後勤支援與家屬的信任,我充滿感恩。但對於前手處理的醫師,我也感謝他願意無私地告訴我遇到的困難,讓我能多些準備。或許當年那些經歷與曾遇到的挫折,今時今日都讓我對整件事有更圓融的處理。
-
2022-04-12 新聞.健康知識+
救護車搶救生命 常用10種設備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救護車在路上飛馳的身影,但你們知道救護車上裝有什麼設備嗎?如何運用這些設備進行救護任務呢?本文將解開救護車神祕面紗。1.擔架及椅式擔架:擔架通常用於病人臥床休息使用,有些擔架可摺成椅子,在設有電梯的公寓可直接將擔架移至病人家中以利搬運,如果是無裝設電梯的公寓,則會改採椅式擔架來搬運。2.長背板:用於搬運外傷病人,如:疑似頸椎、脊椎受損者。3.頸圈、頭部固定器:用於固定病人,在受到外力影響(如車禍、墜樓等)可能導致頸部受損時,就會使用頸圈,避免因頸椎移動而造成二次傷害,在搬運上會與頭部固定器及長背板合併使用。4.氧氣及相關導管:用於低血氧病人,經測量血氧濃度後若其數值偏低,會搭配適當氧氣導管及相對應氧氣流量使用,常見導管如:鼻導管、一般面罩、非再呼吸型面罩、甦醒球等。5.插管設備:在台灣通常用於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以消防局救護車較常使用,其設備包含各口徑氣管內管、喉頭鏡、通條、宜拉膠、空針等。6.自動呼吸機(Ventilator):用於需接呼吸機的病人,以民間、醫院救護車較常使用,在急重症院際間轉診,有許多病人插有氣管內管或氣切管,這時就需連接呼吸機幫助其呼吸。7.抽吸設備:用於異物阻塞,通常使用於痰液或口腔分泌物多時,藉由抽吸可將異物排除,避免嗆咳或氣管阻塞。8.生理監視器、血糖機:測量病人基本生命徵象,如:血壓、脈搏、血氧濃度、血糖等,用來評估病人身體狀況。9.救護包:裝有各式紗布、棉枝、生理食鹽水、靜脈留置針、點滴、急救藥物等眾多急救用品,能初步處理大多內、外科問題。10.自動心肺復甦機:用於心肺功能停止病人。與傳統使用人工實施CPR相比,使用自動心肺復甦機可避免因行車時晃動而影響CPR品質。
-
2022-04-09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 挨轟漠視弱勢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將於五月十五日上路。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此次調整不是為了彌補財務缺口,而是基於使用者付費,控制不必要的醫療支出。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認為,衛福部漠視民間團體訴求,政策上路後,將持續關心經濟弱勢補助等措施,是否落實。李伯璋說,當部分負擔從零元變成要付一點點錢時,有助於更珍惜有限的健保資源,並落實分級醫療及轉診,讓大型醫院回歸照顧「急重難罕」的角色,對身強體壯較少利用醫療資源的年輕世代也不會增加經濟負擔。「對於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新制,給予嚴厲譴責。」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部分負擔調整研議時提出,為照顧民眾於假日、夜間有急診就醫需求時,應免收部分負擔,以及慢性病患、邊緣戶等就醫公平性訴求,衛福部均漠視。如今政策準備上路,將持續關心經濟弱勢族群的補助措施是否落實。林雅惠說,調整部分負擔是為增加民眾就醫成本意識、增加醫病溝通、減少醫療浪費,健保署應定期針對調整項目進行成效分析及檢討,並追蹤與公告相關結果,醫改會將加以監督。對於補助中低收入戶等經濟弱勢族群的部分負擔。李伯璋表示,新制上路之前將公布補助條件與辦法,預計國健署將挹注菸捐經費達三千萬至四千萬元。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說,健保未實施總額制度前,每年醫療支出成長率為十%至十二%,實施總額後,每年僅以三%至四%幅度成長,顯見健保總額無法因應醫療支出,建議往後健保費率調整應與健保支出連動,避免財務吃緊。
-
2022-04-09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 輕症大醫院急診自付800元
衛福部公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新制於五月十五日正式上路,此次同步調整急診、藥品、慢箋、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未來輕症患者未經轉診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部分負擔將調高至八百元,慢性病等患者到基層院所檢驗檢查,新制部分負擔起徵點為一千元,逾千元需支付部分負擔一百元。年挹注健保約百億健保財務狀況緊繃,衛福部長陳時中去年宣示兩年內不調漲健保費率,今年底安全準備金將不足一個月。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新制實施後,每年約可挹注健保九十九點九億元,年底安全準備金預計可維持一點三二個月。調整藥品部分負擔影響八百九十六點二萬人,挹注金額卅九點七億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影響九百八十一萬人,挹注金額五十八點九億元;急診部分負擔影響一百一十七萬人,挹注金額一點二億元。近兩千萬人受影響新制上路後,受影響人數近兩千萬人,其中卅七點五萬人一年得多花三千元以上,增加負擔兩百元以下有六成四八。衛福部社會保險司長商東福指出,這次公告與預告不同之處,主要將基層院所檢驗檢查起徵點,從五百元上調至一千元;其次是藥費、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級距從五十元調整為一百元,方便醫院行政作業,影響民眾人數也隨之減少。此外,健保投保薪資上限調升五級預告已截止,預計可順利實施。依現行規定,門診藥費一百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一百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二百元。新制為基層院所、中醫、地區醫院藥品及第一次慢箋藥費一百元以下,仍免收部分負擔,逾一百元則按比率兩成收取,上限兩百元;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按藥費兩成收取,上限三百元;慢箋第二次、第三次領取不收部分負擔。急診部分負擔,現行基層院所及地區醫院為一百五十元,區域醫院三百元,醫學中心則依檢傷分類收取四百五十元至五百五十元。新制為基層院所及地區醫院仍為一百五十元,但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依檢傷等級收取,重症分別收取兩百元及三百元,輕症則收取六百元及八百元。增檢查部分負擔費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為新增,基層院所、牙醫、中醫檢驗檢查一千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超過千元定額收取一百元。地區醫院則五百元以下免收,逾五百元依比率收取一成,上限一百元;未經轉診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檢查,部分負擔上限為三百元及四百元。新制上路後,如民眾未經轉診到台大醫院門診就醫,包括基本部分負擔四百廿元、掛號費一百元、藥費部分負擔上限三百元,以及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上限四百元,總計達一千二百廿元。李伯璋指出,盼民眾珍惜健保資源,落實分級醫療,讓健保財務妥善運用,省下的健保費將以照顧癌症、重大傷病患者為最大目標。
-
2022-04-09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最新公告 5月15日正式上路
健保財務狀況不佳,今年底安全準備金將不足一個月,並不符「健保法」規定,衛福部長陳時中於去年更宣示兩年內不調漲健保費率,因此藉由調整藥費、慢箋、急診、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抑制健保浪費。依健保現行規定,門診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0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200元。調整藥品部分負擔新制,基層院所、地區醫院若一般藥品及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1次調劑的藥費在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若超過100元則按藥費收取20%,上限200元,而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同樣按藥費收取20%,上限300元。至於慢箋第二次、第三次領取則不收部分負擔。急診部分負擔,現行基層院所及地區醫院為150元,區域醫院300元,醫學中心則根據檢傷等級,第1、2級重症收取450元,第3至5級輕中症為550元。新制為基層院所及地區醫院無論檢傷等級均為150元;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依病患檢傷等級收取不同費用,第1、2級重症,區域醫院收取200元,第3級中症300元,第4、5級輕症600元,醫學中心則分別收取300元、550元、800元。至於,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方面,現行是一律免收部分負擔,新制為基層診所費用於10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超過1000元則依檢查費用收取10%,上限100元。而地區醫院新制為5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超過500元則依檢查費用收取10%,上限100元。若經轉診至區域醫院可收取10%,上限為150元,未經轉診收取20%,上限300元;若經轉診至醫學中心依檢查費用收取10%,但上限為200元,未經轉診則可收取20%,上限400元。依健保署資料顯示,調整部分負擔後,一年能挹注健保約99億元,包括調整藥品部分負擔39.7億元,新增檢查檢驗部分負擔58.9億元,調整急診部分負擔1.2億元。
-
2022-04-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在家隔離指引下周定案 專家:火燒屁股還試辦
本土疫情短短八天內從二位數飆至三位數,昨本土三八二例再創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本土案例單日若破一千五百人,將啟動輕症在家隔離措施,相關指引下周定案並尋求縣市試辦先行。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批評,都火燒屁股還在試辦,國外早有方式可借鏡,應盡快頒布細節施行。中區指揮官黃高彬則透露,專家已開會討論輕症在家隔離事宜,分流年齡、就醫綠色通道等配套為討論重點,偏鄉民眾確診而無法自理生活,會考慮安置集中檢疫所。王任賢表示,避免醫療崩潰,「輕症在家」是當務之急。既然走向「減災」,別再糾結可能會造成家庭群聚,否則只會走進死胡同,既然是輕症,家戶感染也沒有關係。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輕症在家隔離最重要二原則為「照顧不能出問題」及「不讓感染擴大」。應訂出在家照護時家人間的相處條件,除盡量不要接觸、勤洗手外,家戶密切接觸者也應定期快篩。輕症在家隔離措施啟動基準,陳時中說是以醫療、檢疫資源計算。以居家隔離十天計算,台灣每天可承受的新增個案約一千五百人,才以此作為啟動時機。陳時中表示,輕症在家隔離相關指引預計下周定案,初步要考量四大方向,包括住宅形式、社區疫情程度,並設置確診者關懷中心及架設遠距醫療平台等,一旦輕症者病情出現變化,可立即詢問或轉診到醫院。立委賴惠員、蔣萬安昨於衛環委員會質詢時,質疑相關執行面指揮中心至今沒有譜,憂心兵荒馬亂上路。陳時中表示,希望能有多樣性的選擇,後續需要與社區溝通,目前的作為都是希望本土疫情的高峰,不要太高、太陡。因應未來疫情變化及輕症在家隔離,指揮中心備有一萬八千台血氧機供調度,另有三千台血氧機在集中檢疫所。對專家提醒國內備藥不足的問題,指揮中心將增加採購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口服藥「Paxlovid」將以十萬人份以上數量規畫,BNT疫苗採購也進入到最後簽約階段。王任賢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重症。去年曾發生感染者於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忽然血氧降低而去世憾事,在家隔離也應配備血氧機,空出醫院的病床,隨時接應病情出現變化的確診者。黃立民說,據國外研究,血氧機無太大幫助,最重要應是讓民眾可諮詢求助,一旦在家出現胸悶、呼吸喘、倦怠等症狀,能快速就醫,別再將責任放在一九二二專線或衛生局,否則將像去年一樣出現壅塞。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在家照顧箭在弦上 陳時中:指引下周定案試辦先行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今確診病例新增380例,指揮中心目前採取「減害」策略,往後準備採取輕症患者在家隔離。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輕症在家照顧現在已進入積極準備期,「輕症在宅照護指引」預計於指揮中心下周會議定案,但何時啟動,因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將先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進行試辦。陳時中今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因應COVID-19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立委賴惠員指出,輕症、無症狀患者居多,是否有相關配套措施,輕症患者在家隔離要如何進行?陳時中說,輕症患者在家隔離這是策略方向之一,只是實施的時間點還在研議,但現在已進入積極準備期,將訂定「輕症居家照顧指引」,並與地方政府進行討論,就進行社區溝通。立委蔣萬安質詢「輕症在宅照護指引」預計何時啟動?陳時中說,預計草案於指揮中心下周會議定案,但何時啟動,因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將先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進行試辦。陳時中說,輕症在家照顧須考量四大方向,包括住宅形式、社區疫情發展,以及針對確診者的關懷中心與架設遠距醫療平台,當輕症者一旦病情出現變化時,可以立即詢問或轉診到醫院,而這都需要研議。立委吳玉琴質詢表示,輕症在家照顧是否下周即可試辦?新北市好像有意願進行試辦。陳時中說,這須看各縣市的意願進行可行性評估,而侯市長確實有表達,「他們可以來試看看。」吳玉琴說,如果輕症在家治療,但家中有老年人、長者要如何處理?陳時中說,將要求在家隔離者需施打三劑疫苗,而條件不符者就不得在家照顧,此外如果是65歲以上,或BMI過高,或是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因有引發重症的高風險,即便輕症確診後須先入住醫院治療。總統蔡英文昨表示,台灣目前防疫策略是「減災」,也就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陳時中解釋,台灣新模式就是正常生活,所有管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要愈小愈好,因此會逐漸放寬,不會突然加緊管制,因此要簡化疫調、科技防疫,匡列範圍縮小,輕重症分流,走向輕症在家隔離。陳時中說,於輕症患者在家隔離政策上路前,目前仍要求各縣市加開50個防疫旅館的房間,增加防疫量能,而目前都市型的區域於建構上困難度較小,因防疫旅館數量多,六都已在積極備戰中,但防疫旅社少的地方有困難,指揮中心會加以協助。
-
2022-04-01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從飯菜竟可能攝取高達「40顆方糖」!日本內科醫師揭: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
以下我將列舉實際病例,並詳實說明治療經過。讀過這些取材自我門診病患的案例之後,各位便會明白,即使少吃點藥、斷開胰島素注射,照樣能使糖尿病況大幅好轉。▍Y.N先生 50歲後半男性 糖化血色素11.2%→ 6%;單靠飲食調整有效改善糖尿病況Y先生是我的門診病患中,未曾進入長期服藥階段,單靠飲食療法便有效改善糖尿病況的理想案例。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換句話說,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先生在某次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可能有糖尿病問題。當時的他,糖化血色素6.5%以上,已達糖尿病診斷標準;只要糖化血色素偏高兩次以上,或同時期血糖值偏高,就會被判斷為糖尿病。一旦糖化血色素超過8.5%,即為糖尿病重症;若超過10%,一般便會建議立刻住院。後續Y先生再次接受健康檢查,糖化血色素居然高達11.2%。一般來說,這樣的數值屬於需要實施兩週「糖尿病住院衛教」的重症患者。在過程中,將採用傳統的治療方式:攝取六成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1600大卡左右的飲食,一天測量三~四次的血糖值,然後再投以胰島素藥物。可是,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若占六成,便意味著糖質攝取較多,所以每次飯後的血糖值都會攀升。後續院方再投以胰島素,因為藥物作用,血糖值迅速下降,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空腹感以及焦慮情緒。也就是說,傳統的糖尿病住院衛教,等於是對抗強烈空腹感和焦慮感的一場戰役。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配合住院衛教,所以我從門診開立了必須的內服藥給他,並搭配限制醣類攝取的飲食療法。經過衛教說明後,Y先生立刻減少了三餐的主食(少吃白飯、麵條、麵包等澱粉),同時控制其他的糖質攝取,開始確實執行限醣飲食。一般人很難馬上改變原本的飲食習慣,但只要開始之後,病情就會得到改善。確實實施限醣飲食的Y先生,大幅控制了第二型糖尿病的最大主因「因飲食引起的血糖值上升」。換句話說,他本人因為努力而得到了豐碩的成果。於此同時,他的糖化血色素當然持續下降;更在初診過後半年,在已停止服用藥物的狀態下,使糖化血色素降低至6%。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Y先生便是透過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而獲得改善的絕佳案例。 ▍T.T先生 60歲前半男性 胰島素注射 76單位→0單位 第二型糖尿病史25年,半年就好轉先生是「資深」第二型糖尿病患,其病史長達25年,每日施打的胰島素高達76單位。他的胰島素施打方式為,「NovoRapid 70 Mix」(超速效型七成)早餐前12單位、午餐前22單位、晚餐前26單位;睡前則施打「Levemir」(持效型)16單位。換句話說,T先生一天施打四次胰島素,已進入「胰島素強化療法」狀態。所謂的胰島素強化療法,便是把速效型和持續型組合起來,一天施打三~四次。此外,每天僅施打速效型三次,也包含在強化療法裡。這個時期的T先生,糖化血色素是8.2%,體重是96.8公斤,屬於肥胖身材。原本接受糖尿病傳統治療的T先生在轉診到我這裡之後,便改變治療方針,開始實施限醣飲食療法;來自外部的胰島素補充也從注射慢慢轉換為內服藥物。六個月之後,T 先生的體重下降至88.9公斤,成功減去7.9公斤。此外,他的糖化血色素也降至6.1%,有了大幅的改善。在此階段,T先生使用的內服藥如下所示:‧Onglyza錠(5mg)早上1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Metgluco錠(500mg)早上2錠、晚上2錠/功效:減少血液中的糖質。‧Seibule錠(75mg)三餐前各1錠/功效:改善餐後血糖值。‧Glufast錠(10mg)三餐前各二錠(一日6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Lusefi錠(5mg)早上一錠。這是我個人設計的「SPT治療法」。SPT是Spike Prevention Therapy 的簡稱,除了以停止胰島素注射為目標外,另一個治療重點在於「有效抑制糖尿病患的餐後血糖值飆升」。然而,此治療法中還是使用了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這畢竟是停止胰島素注射後的(暫時性)替代方案。遇上T先生這種自行施打胰島素,且投藥量較多的病患時,我會先從SPT開始,接著再逐漸把治療方式過度至「零胰島素療法」。首先,要先停止服用可直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Glufast 錠;接著,再停用間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Onglyza 錠。如此一來,就可以成功切換至零胰島素療法。而在逐步變更內服藥物的期間,我也實施了相關衛教,患者對限醣飲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確實地實踐。停用外部補充的胰島素(包括內服、注射)可得到下列好處:1.不會有低血糖造成的「異常空腹感」,減少不必要的零食或糖質攝取。2.免除了因高胰島素造成的低血糖疑慮,可以放心實施限醣飲食。3.減少因胰島素而起的「鹽分和水分囤積」,能改善肥胖、浮腫和高血壓。4.改善倦怠感與疲勞感。在上述項目中,改善肥胖(體重減少)與浮腫等,是零胰島素療法的常用藥SGLT2 抑制劑帶來的效果。在T先生的病例中,他確實產生了這樣的身體變化。整體來看,階段性地逐步停用胰島素藥劑,不僅可以降低糖化血色素,同時也改善了更多原本不甚理想的身體狀況,這便是零胰島素療法的最大特色。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吃完醣類(糖質+食物纖維)食物後,體內會因攝取了糖質,呈現餐後血糖升高的狀態。此時,健康的人體會自然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則因胰島素的效能不佳,導致血糖值居高不下。為此,患者必須從外部補充胰島素(包括注射或內服藥物)以降低血糖值,但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同時也提高了各種器官障礙病變的風險。醣類儘管是人體必需,吃太多仍會危害身體。不光是糖尿病患者要小心,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也得留意,避免攝取過量。從古至今,人類不曾吃過這麼多糖實際上,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人類的飲食本來就是以「控制糖質」為基礎。以日本為例,庶民能夠一天吃三次白米飯,也是近代才有的事。據說是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的江戶鎮民開始的。另一方面,從生理學來看,人體能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胰島素。相反的,提高血糖值的激素則有成長激素、甲狀腺激素、昇糖素(Glucagon)、腎上腺素(Adrenaline)、皮質醇(Cortisol),多達五種。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一種,就代表人類過去很少暴露在過量的糖質當中。然而,現代社會卻到處充斥著糖質,限醣飲食也變得更加困難。實際上,現代人每日攝取的糖質量,往往都超出身體允許的範圍。過去,「注重健康」的人最重視的,不外乎卡路里、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控制鹽分等——但大家完全沒有考慮糖質的多寡。餐飲店的菜單也一樣,比較講究的餐廳,會註記該餐點的鹽分和卡路里,但很少看到有哪家店會主動寫出糖質含量。此外,幾乎每個人一天三餐的飲食,都是把醣類(即碳水化合物)當成主食,但我們卻對自己攝取了多少糖質毫不關心。順道一提,一碗白飯(150公克)的糖質約55公克。也就是說,光是一日三餐的白飯,就吃下了約165公克的糖質。除此之外,用餐時的配菜裡頭也含有糖質,保守估計,一般人一天會攝取總計200公克以上的糖質。如果以一顆方糖5公克換算,一天攝取的糖質,相當於40顆方糖。就我的觀點,血糖值80~120mg/dl是正常範圍,但如果透過主食和配菜攝取大量糖質,即便是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值仍會超過140mg/dl。這是相當危險的警訊。糖質攝取過量了嗎? 從糖化血色素找答案如果就這麼放任下去,高血糖值便會成為常態,體內的糖質會和周遭的物質產生反應,引起「糖化」(Glycation)。所謂糖化,就是多餘的糖質結合在一起,使體內的蛋白質等物質產生變性。此外,近期的研究更指出,糖化是促使人體老化的最大原因之一,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界矚目。此外,糖尿病血液檢查檢測出的「糖化血色素」,就是糖質附著在血紅素(使血液呈現紅色的紅色素)上頭,經過糖化而成的物質。糖化血色素可作為糖質攝取的指標,用來追蹤你吃進了多少糖質、以及攝取多少糖質會影響身體健康。糖化血色素越高,攝取的糖質就越多,體內的糖化也就更越嚴重。如果三餐飲食的糖質都過量,就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如果每天都這樣吃,等於一年365天都在傷害身體。由此看來,過去「以主食為主」(醣類占六成)的均衡飲食指導,豈不正是導致人們血糖值過高、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氾濫的主因嗎?「每六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的預備軍」這個統計數字,便是再清楚不過的答案。(編按:在臺灣,則是每十個成年人,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書籍介紹書名: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日本名醫臨床實證,有效維持血糖穩定,避免危險併發症,順便擊退脂肪肝!作者:水野雅登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28作者簡介/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是他在臺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延伸閱讀: 地震來了,「防災包」為何東西太齊全不一定好?哪種糧食最適合?要準備什麼物品?這篇一次解析
-
2022-03-31 新聞.元氣新聞
基層提2修正方案 首次領慢箋應免收部分負擔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昨預告截止,基層醫療協會提出兩項修正方案,一為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起徵點由五百元上調至一千元;一為首次領取慢箋,應免收部分負擔。藥師公會全聯會則重申,對各層級醫療院所領取第二次後慢箋免費,深感失望,另有民間團體提出急診於深夜或假日時段不收取輕症病人部分負擔。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健保署將彙整各界意見後,最後由陳時中拍板定案。「新修正方案是希望真正落實分級醫療。」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盼病人從基層診所開始就醫,若病情需要,再轉診到大醫院;由於診所較少執行檢驗檢查,也少用高價藥品,建議民眾到診所領取第一次慢箋時,免部分負擔。李伯璋說,基層診所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起徵點上調至一千元,不是不能討論,但希望診所將病人檢驗檢查結果上傳至雲端病歷,讓其他醫療院所避免重複檢查。
-
2022-03-31 新聞.元氣新聞
就醫將變貴 病人趕檢查省荷包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昨預告時間截止,新制即將上路,醫師發現,部分民眾在診間主動要求做超音波或其他檢驗檢查,免得日後荷包失血。以確診病人是否心肌壞死或血管狹窄的「心肌灌注掃描」檢查為例,最高約需八千元,目前健保全額給付,未來就得多繳四百元部分負擔,如在台大就醫,連同藥價、掛號費,可能得繳一二二○元。台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表示,近期詢問是否可以多做檢查的患者明顯較多,對比未宣布調整部分負擔前,約增加近一成。不過,檢驗檢查醫療行為不是購物,怎可能跟百貨公司買東西一樣,「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王宗道指出,醫界支持調整部分負擔,減少醫療浪費,即使病患主動要求做檢查,醫師一定是專業角度,不浮濫開立檢查,如「心臟超音波」檢查,症狀穩定的病人只需一至兩年做一次,「心肌灌注掃描」檢查,則至少間隔兩年以上。各醫院「心臟超音波」檢查費用約三千至五千元,而「心肌灌注掃描」檢查費用約六千至八千元,以往由健保給付,但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後,就需自付部分費用,如未經轉診,徵收兩成,這兩項檢查都需自付最高上限四百元。以台大醫院來說,部分負擔未調整前,進行心臟超音波的檢查病人,僅需付門診基本負擔四百廿元,掛號費一百元,藥品部分負擔上限二百元,總計七百廿元;一旦部分負擔新制上路,新增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超音波檢查後,將收取上限四百元部分負擔,另藥品部分負擔上限調整為三百元,總費用來到一二二○元,相較未調整前多出五百元。王宗道說,如果病人提出檢查需求是不需要的,在溝通後,病人大多能接受,畢竟檢查需依醫師專業考量,於民眾健康及不浪費健保的前提下,做最有利的選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群耀說,新制上路,每次就醫若有藥費、檢驗檢查等部分負擔,總費用就會破千,民眾應該相當有感。建議各醫院提供試算公式,加強宣導,以免病患批價時,發現費用多了好幾百元,引發紛爭。
-
2022-03-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市公布基隆確診者足跡 曾搭這班高鐵
高雄市前鎮化工廠群案今天新增一例,衛生局指案23179是名40多歲男性,是已確診作業員22459及22641同住家人,3月23日即匡列隔離,29日隔離期間因症採檢陽性確診,但評估社區傳染風險極低、無社區足跡公布。高雄市衛生局今也公布基隆市確診個案23277在高雄足跡,簡任技正潘炤穎指案23277在3月28日搭乘高鐵0165車次,晚間11點分5抵達高雄,座位是第4車廂10A,他3月29日出現症狀,至診所就醫轉診醫院住院並採檢陽性。高雄市前鎮化工廠這起群聚案至今天止,已累計26人確診。
-
2022-03-30 新聞.元氣新聞
獨/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今預告截止 基層診所新提兩方案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今預告期截至,新制何時上路?將由衛福部長陳時中拍板定案。基層醫療協會於截止日前,再提出兩項調整案,首先盼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起徵點,由現行500元再次上調至1000元;其次,病人於基層診所領取第一次慢箋,應免收部分負擔。藥師公會全聯會則重申,對各層級醫療院所領取第二次後慢箋免費,深感失望。健保署表示,將彙整各界意見向陳時中面報,並由陳時中拍板定案。「如此方案是希望真正落實分級醫療。」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希望病人從基層診所開始就醫,如果病情有需要,再透過轉診到大醫院,而診所少做檢驗檢查,也少用高價藥品,若病人到診所領取第一次慢箋免部分負擔,也可以不需要多花錢,如此增加民眾到診所就醫意願,降低大醫院醫師、藥師的工作負擔。健保署長李伯璋說,依健保稽核發現,疫情期間,有醫療院所申報疑似新冠肺炎病人胸部X光檢查費用,但所付影像卻是腳的檢查X光影像,此為申報不實,且有高達235億點數申報健保時,沒有附任何申報資料。基層診所希望可以將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上調至1000元。李伯璋說,這不是不能討論,但希望診所將病人檢驗檢查結果上傳至健保署雲端病歷,避免其他醫療院所重複檢查。林應然說,基層診所並非不願意上傳檢驗檢查報告,而是依健保署規範,基層診所每年約需花費2萬元使用相關電腦程式,且每個月還需支付維護程式等費用,「對檢驗案件數不多的診所來說,負擔真的太重了。」盼健保署應設計簡單容易使用的方案,而不須支付電腦公司高額的使用費。此外,基層診所也希望民眾第一次領取慢箋免收部分負擔。李伯璋認為,基於分級醫療與使用者付費,於診所領取第一次慢箋,仍應比照藥費部分負擔收取。此外,藥師公會全聯會昨也向衛福部發出公文重申,對各層級醫療院所領取第二次後慢箋免部分負擔,深感失望,建請政府針對慢性病人的醫療分級與解決不合理藥價差利益,擬定短、中、長期的改革政策。李伯璋說,健保署將彙整各界對調整部分負擔意見後,向陳時中面報,再由陳時中拍板定案。
-
2022-03-29 新聞.長期照護
剪碎食物還是嗆到?台大醫院吞嚥專家出書助長輩享美食
78歲的吳女士去年中風,大病癒後吃飯吃很久、容易嗆咳,3個月體重就掉了3公斤。女兒特別去買媽媽最愛的排骨便當,用心把排骨剪碎,沒想到媽媽依然會嗆到,後來也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台大醫院跨專業團隊協助,家人才知道,不是把食物剁碎、打泥、增稠就好了,經專業評估找出最適當的食物和飲品分級,吳女士可以繼續安心享用美食。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蕭名彥表示,每10個社區長者,就有3個有吞嚥困難的問題,以「容易嗆到、吞不乾淨、吞不下去」為三大主要症狀。老化過程中常見的慢性病,可能導致長者逐漸虛弱、失能,當長輩健康狀況下滑、虛弱,也會增加吞嚥困難的風險。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吞嚥困難的原因除了老化,也可能是腦中風、腦傷、神經退化性疾病 如帕金森氏症、失智症,頭頸癌。需要到醫院詳細評估,找到原因,並且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訓練,如果置之不理,很多長者一次吸入性肺炎就走了,如果能及早尋求專業協助,可望避免憾事發生。台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鄭千惠表示,一般人常以為把食物剁碎、打泥、增稠,就可以解決吞嚥困難的問題,殊不知食物剁碎後,提高了離散性,不但小顆粒容易殘留在口腔,吞嚥時還是有嗆咳的風險。食物泥有時候很黏,不容易吞,或是在打泥過程中出水,增加食物質地的複雜性,不見得更安全。改變食物黏稠度,太稠時可能要花更大力氣才吞得下去,加水也會降低營養密度,結果病人吃了一大碗,還是越吃越瘦。王亭貴建議,可利用吞嚥能力評估量表的十個問題,如果長輩總分達3分以上,就要尋求復健科或耳鼻喉科的專業協助,可先去診所就醫,如果基層醫師評估後認為問題較為嚴重,再轉診來到大醫院。目前各大醫院都建立了吞嚥治療團隊,台大醫院吞嚥障礙評估及治療團隊已成立30年,提供整合復健科、耳鼻喉科、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面對困難個案也有豐富的介入經驗。台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陳珮蓉表示,根據國際標準(IDDSI)可將食物與飲品的質地,從硬到軟、從稠到稀,共可分為七個等級。經過專業評估,知道自己適合的等級之後,民眾可參考台大醫院最新出版的《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有完整正確的觀念,也按七個等級列舉豐富食譜,民眾可自己在家準備。擔心自己準備的食物不符標準?書中也教導有簡易測試方法,。有了營養師幫忙設計適合的食物,也需要語言治療師介入,幫助長輩學習安全的吞嚥動作。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主任張綺芬表示,吞嚥訓練可以直接邊吃邊練習,也可以間接強化吞嚥肌肉的力量,包括舌頭、雙唇、臉頰、軟顎、咽部、聲帶等部位,肌肉有力量,才能夠吞的安全。*吞嚥能力評估工具(Eating Assessment Tool, EAT-10)1. 吞嚥問題讓我體重減輕2. 吞嚥問題讓我不能像以前一樣外出用餐3. 喝飲料時要花很多力氣4. 吃固體食物時要花很多力氣5. 吞藥丸時要花很多力氣6. 吞嚥過程會引起疼痛7. 吞嚥問題讓我無法享受用餐8. 進食會感到有東西黏在喉嚨上9. 進食的時候會咳嗽10. 吞嚥的過程讓我感到有壓力給分方式:0分:沒有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嚴重總分等於或高於3分,代表可能有吞嚥困難的風險。
-
2022-03-27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死亡率難降 林靜儀:健保別讓醫師「做佛心的」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行政院院長貞昌去年底公開表示「覺得很慚愧、不該如此」。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今召開共識會議,邀集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醫師立委邱泰源、林靜儀都到場關切。要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林靜儀提出六點對策。首先,高危險妊娠產婦生產時,新生兒科醫師到場待命並適時介入,健保都應給付,不該讓新生兒科醫師「做佛心的」。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表示,美國研究顯示,產婦早產時如果有新生兒醫師在場,新生兒死亡風險可減少32%。台灣2019年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2.4,顯著高於同樣少子化的日韓(日本千分之0.9、南韓千分之1.5)。今年是虎年,出生數必定下降,還有15萬人就不錯了,如果今年新生兒死亡人數與去年相同,今年的新生兒死亡率只會更難看。若希望今年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2.3,今年至少得多搶救39個寶寶。新生兒科醫學會「降低新生兒死亡策劃委員會」主委林瑞瑩表示,新生兒科醫師到產房待命或介入,健保都沒有給付。遇到有新生兒需要緊急轉診到醫院,搶救分秒必爭,但緊急救護技術員沒有這方面專業,這時新生兒科醫師就要帶著可以上得了救護車的改造保溫箱,出隊跟車去接寶寶,這也沒有任何給付。周弘傑表示,一大可能原因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寶寶大增,過去數字可看到以2013年為界,近10年來,小於500公克以下的巴掌天使倍增,這些寶寶在新生兒死亡的佔比也在增加。再者是,台灣產婦死亡率近年也持續攀升,1996年僅千分之7.7,2019年卻高達千分之16,2020年高達千分之13。從2004年到2017年,妊娠糖尿病產婦增加了四倍,產婦子癲前症增加了五成。「診間遇到要墮胎的,醫生都會跟她們講一堆,但是願意生的,反而沒有更深入的評估和思考。」林靜儀也感嘆,連人工生殖治療規定必須做的「諮詢評估」,就她自己臨床實務的了解,多半也都只是在談「要花多少錢、做幾次可以成功」,都沒有談多胞胎新生兒可能早產的問題、早產時應如何面對?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董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鄭博仁表示,產科醫師掌握產婦生產前最關鍵的500天,要減少新生兒死亡率,應該從產前介入做起。可惜的是,台灣目前缺乏生產相關的「品質管理機制」,他呼籲相關政府部門,要針對產前到產後各個環節訂定指標。例如高危險妊娠的「胎內轉診率」是否理想?建立品管機制、做好監測,才能真正有系統地改善新生兒死亡率、提升母嬰健康。林靜儀的第二點建議,是讓「婚、育脫鉤」,想生的早點生,可減少高風險妊娠。第三,林靜儀指出,「家庭教育法」已經通過,要求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內部要也專家,協助不知道怎麼照顧新生兒、高需求嬰兒的家庭。這部分家庭照顧,也應該要早些與婦產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的專業做連結。第四,林靜儀建議,「母嬰親善」的政策任務該拿掉了,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已經有母乳哺育的概念,與其花這麼多時間精神去做母嬰親善評鑑,不如把這塊資源挪過來,改投入於高風險家庭的介入。第五,林靜儀說,如果有達到真正的分級醫療,醫學中心剖腹產率高達八成也堪稱合理,不同層級的醫療院不應以同樣的剖腹產率去要求,應該要訂定不同的指標。她也再次強調,醫學中心的新生兒科醫師在高風險分娩過程的待命和介入,應該包括在高風險分娩的給付中,如此一來,兒科醫師也會更願意留在醫院做新生兒科醫師,不會持續流失去診所。第六,林靜儀說,「孕前教育」要提早到國、高中就開始。現在性教育都只會一昧叫人「不要做就沒事了」,到了30幾歲,誰會忽然知道怎麼生小孩?應該要從國高中時就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中是否要有生育計劃、生育前應該如何充實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知識。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調節大腦多巴胺 巴金森需長期用藥、隨時調整
國內老年人口增加,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逐步上升,目前全台有七萬多人,除了2025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患病人數會不斷上升,由於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診,人數恐比預估更多。也因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無法根治,不僅病友日常生活受影響,後續照護與失能衍生的長照經濟壓力也需被重視。使用左旋多巴藥物或多巴胺促進劑,減緩動作障礙。醫師表示,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病人須長期用藥,難免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此時就要隨時調整用藥,家人也要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是種神經退化疾病,可能先天帶有相關基因,合併後天環境汙染、大腦感染病毒,以及有機磷、重金屬、殺蟲劑、化學藥品等,使存在於間腦的多巴胺細胞快速老化、凋亡,以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延伸閱讀>>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藥物搭配因人而異,若出現藥效波動需重新調整。治療方面,「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林祖功說,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如年輕患者常用長效型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年長者則使用左旋多巴藥物,但藥物仍會交互調整,因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指出,首先可以給予左旋多巴藥物,左旋多巴為多巴胺的前驅物質,經腸道吸收後,穿過大腦血腦障壁,進入多巴胺細胞,再轉為多巴胺釋放到大腦。其次,或可以給予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大腦接受到類似多巴胺的刺激,緩解不適症狀。最後是利用抑制酵素等藥物,減緩大腦中多巴胺的代謝速度。巴金森氏症病友在出現手抖、身體僵硬等動作障礙前,常出現睡眠困難、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如何緩解?陳柔賢說,早期巴金森氏症易出現的前期症狀包括便祕、睡眠困難、憂鬱、嗅覺異常等,此時將依不同症狀給予相對應的治療藥物。不斷更換醫師、轉換用藥,病患恐更受苦。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病友出現手抖症狀,多巴胺細胞已有六至七成退化,若合併憂鬱,將選擇同時能緩解動作症狀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降低用藥負擔。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長達17到20年,若規律用藥治療、運動,可以延緩身體退化、失能速度,「巴金森氏症不是完全悲觀的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它可以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部分巴金森氏症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氏症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陳柔賢說,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吃藥是為緩解不適症狀、延緩失能時間,尤其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需透過漸進式用藥,由醫師評估病友是身體僵硬、手抖影響日常生活較多,還是頭暈、嗜睡、皮膚緊繃及異動症(身體不自主動作)等藥物副作用影響較多。病人不應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拒絕用藥,以免病情惡化,且不應尋求幹細胞、基因治療等期望治癒,「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是無法被治癒的。」儘管如此,也鼓勵病人在罹病初期就和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蜜月時間。照護提醒讓病友按時服藥 照顧者的重要任務「讓巴金森氏症病友按時服藥,這是家屬的責任。」陳柔賢說,家屬應想盡所有方法,例如,可以輪流打電話叫病友吃藥,或是幫病友買四個鬧鐘,設定好服藥時間,讓病友按時吃藥,就如同小朋友不吃飯,爸媽就要拿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這是一樣的道理。林祖功也說,若病友生活功能出現問題,不吃藥身體就僵硬不能外出、無法爬樓梯等,因此吃藥是要取得平衡,且患者每半年到一年也會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因噎廢食。為提醒病友規律用藥,家屬可用藥盒分裝藥物,或使用手機APP等方式,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輕症、無症狀患者增加打亂解封 如何應對?
繼高雄化工廠爆出十三例群聚,昨天新北樹林廠再增十例群聚案例,確診個案多為無症狀及輕症患者,透過職場匡列驗出再揪出多人染疫。目前輕症、無症狀患者增加、邊境又鬆綁,專家建議,邁向解封,應該加強抗病毒藥物採購、確診後在家隔離、每人每天快篩監測。有民眾就醫後被要求去藥局買快篩,或者轉至大醫院就醫篩檢,質疑國內快篩地點並未普及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全台已有五四○間診所提供公費快篩,未來也會研擬擴充據點。民眾就醫時也可由診所開立轉診單轉診至醫院或社區篩檢站篩檢,或從公費快篩試劑線上地圖查詢到鄰近採檢地點。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近期這兩起本土疫情群聚幾十例,但國內防疫作為仍跟過去一樣採清零及大規模匡列,「以後解封要如何面對數萬例的確診病例?」認為台灣防疫缺乏全盤式規畫,不只抗病毒藥物準備不足、疫苗施打也不完全,只能滾動式修正口罩規範、逐桌敬酒等規定,根本不足面對解封局面。國民健康署前署長邱淑媞直言,參考其他國家疫情發展過程,我應正視必須經過病毒洗禮後,走向與疫共存,前提是要正視解封後能夠因應多少傷亡,落實天天篩檢,未來能夠像流感確診,不用於記者會上天天報數,民眾能放心在家隔離。
-
2022-03-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影/新北科技廠移工染疫 10人確診、擴大採檢910人
新北樹林某科技廠一移工身體不適,至診所看病時醫生發現有異,轉診至亞東醫院確認確診。昨晚經衛生局擴大疫調,採檢該公司共208人,結果9人PCR陽性,其中8人為外籍、1人為本國籍,衛生局並再擴大採檢910人。該移工案22556男性、20多歲,已接種2劑疫苗,越南籍,為樹林某科技廠夜班人員,本月23日出現發燒症狀,24日就醫採檢PCR陽性,Ct值19.35,收治隔離治療。另外,中和也新增一名本土病例,為案22598男性,30多歲,已接種1劑疫苗,本月24日出現喉嚨痛、發燒症狀,就醫採檢PCR陽性,Ct值12.7,收治專責病房治療。居住地中和區。個案初步疫調匡列8人、居家隔離5人,均已安排採檢,持續疫調中。新北今共2例新增個案、9例居隔採檢陽性個案,其中10例為樹林科技廠員工,居住地為新北。
-
2022-03-25 癌症.卵巢.子宮
她腹痛、解便不順長達6個月 竟是卵巢癌
卵巢癌素有「沈默殺手」稱號,是婦科癌症中最為棘手的疾病。據統計,近75%的新診斷個案已晚期(第三期、第四期),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是提高晚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的關鍵。一名50多歲的王小姐,早期曾患子宮內膜異位症(俗稱巧克力囊腫),因腹痛近6個月時間,且長期解便不順,到院檢查竟確診卵巢癌,經台中榮民總醫院團隊合力治療,至今開刀滿4年半,病況穩定且無腫瘤復發。王小姐長期腹痛,到台中榮總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卵巢有4公分的巧克力囊腫,雖經腹腔鏡手術切除患側卵巢輸卵管,但病理報告顯示為卵巢癌,因此轉診至婦產科主任呂建興門診,並接受子宮、卵巢、輸卵管、網膜、淋巴腺摘除手術。不過腫瘤已侵犯到直腸,因此由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鄭厚軒進行直腸切除手術,因此腹腔內所有肉眼可見腫瘤,全被清除乾淨。王小姐確診卵巢癌為第三期,經過腫瘤切除手術後,再接受6次加強化療,開刀至今已滿4年半,目前病況穩定,追蹤電腦斷層及腫瘤指數,顯示一切良好,並無腫瘤復發情況。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部主任陳明哲指出,巧克力囊腫的患者年輕時不易懷孕,常遇到生育困擾,少部分患者經過數年後,巧克力囊腫會演變成癌症,呼籲婦女生育後應定期半年、一年回診追蹤,包括照超音波、抽血檢驗腫瘤指標CA-125,若發現癌化應及早接受手術,可減少切除範圍,痊癒機會也大增。陳明哲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隨荷爾蒙分泌而增長,女性停經後荷爾蒙分泌較少,腫瘤理論上會萎縮,但也有例外情況。建議曾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即便停經後,仍要定期追蹤。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宇翔表示,標準卵巢癌手術,切除範圍包括子宮、雙側卵巢輸卵管、網膜、後腹腔淋巴腺,若腫瘤移轉到其他器官,醫師評估在維持器官功能下,盡量切除腫瘤。因晚期卵巢癌多在腹部有大規模轉移,手術經常涉及多科的外科技術,爲進行廣泛腹部切除,須藉由一般外科、直腸外科、泌尿外科協助切除病灶。卵巢癌晚期擴散範圍相當廣泛,石宇翔表示,專家將「完善切除」腫瘤定義為殘留腫瘤小於1公分,若大於1公分則是未完善切除,完全切除腫瘤治療效果最佳。根據美國、歐洲醫學中心統計,第三、四期卵巢癌無法完善切除比例約3至5成,台中榮總統計,2011至2017年共112位病人,第三期未能完善切除比例僅17%、第四期未能完善切除比例只有15%。卵巢癌術後的殘存腫瘤比例,攸關疾病預後狀況。根據文獻,第三期卵巢癌殘存腫瘤若大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僅35個月;若殘存腫瘤小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約59個月,若切除到肉眼看不見,疾病存活率延長到106個月。第四期卵巢癌若殘存腫瘤大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只有20至31個月,若殘存腫瘤小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約在29至32個月,若切至肉眼看不見,疾病存活率可延長至72個月。比對2018年美國癌登系統最新資料、2017年我國國民健康署統計,第三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美國僅39%,台灣醫學中心44%,台中榮總為58%;第四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美國17%,台灣醫學中心26%,台中榮總達52%。台中榮總卵巢癌治療成果卓越,2020年也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證書。
-
2022-03-23 新聞.元氣新聞
中低收入戶轉診 將補貼健保部分負擔
健保部分負擔調高在即,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質疑衛福部長陳時中將民眾當成提款機,建議暫緩實施。陳時中說,新制上路後,重大傷病患者與低收入戶不受影響,至於中低收入戶若配合分級轉診,將補貼部分負擔;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已擬定補助規畫,推估每年一八四萬人受惠,金額約三千萬元。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說,陳時中去年說兩年內不調整健保費,現在萬物齊漲,政府卻又帶頭再調漲健保部分負擔費用,指陳失信於民,自己打臉,國民黨團建議暫緩調整健保部分負擔,應再聽各界意見。國民黨衛環委員會召委林為洲說,從健保費率到民眾看診自付額,都是從民眾提款,由民眾埋單補健保整體基金不足。衛福部則回應會增加補助中低收入戶,依「全民健康保險經濟困難認定標準」規定,族群包括中低收入戶、失業勞工及其眷屬、弱勢兒童及少年、經濟弱勢的新住民等,新制實施後只要配合轉診,可持藥品、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收據,向健保署申請補助。李伯璋說,弱勢族群約一八四萬人,每年就醫次數達四四一六萬次,初估補助藥品部分負擔約一千九多萬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約六七○多萬元,補助金額近三千萬元。李伯璋還說,調整部分負擔是為強化民眾費用意識,希望民眾珍惜健保資源,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讓真正需要新藥、新科技、新特材等治療病人有機會得到健保給付。
-
2022-03-22 新聞.元氣新聞
回應爭議 陳時中:健保重大傷病、低收入都沒增加負擔
衛福部日前公布健保部分負擔方案,約有1454萬人受影響,預計5月前正式上路。但國民黨團今天表示,無法接受把民眾當提款機的方案,要求衛福部暫緩實施該方案。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盼健保的調整對人民影響最小又能讓制度永續,現行調整的部分負擔對於原重大傷病、低收入者,都沒有增加任何負擔。陳時中表示,健保對民眾是很重要的安全制度,財務穩定,無論費率調整或部分負擔調整,都希望對人民影響最小,又能讓健保永續。因為不希望造成經濟負擔對就醫造成障礙,因此對原來重大傷病、低收入者都沒有增加任何負擔,中低收入者若經轉診,部分負擔也會予以補助。訂定上限是為減輕負擔,希望在有費用意識下可以撙節使用。至於相關配套進度,陳時中表示,正在訂定辦法,主要方向是針對中低收入戶,可能有較多疾病、負擔較重,而這也是外界一直反映的事情。不過陳強調,若配合分級轉診到醫院看診,增加的費用會給予補助,把影響減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