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0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轉診
共找到
449
筆 文章
-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了1劑莫德納疫苗「害我差點死了」他曝鬼門關走一遭
43歲許姓男子在台北某公務機關服務,因屬於第二類公職人員,去年6月28日在台北市士林區榮民總醫院接受冠狀肺炎疫苗第一劑施打,未料打完莫德納第一劑,竟是噩夢的開始!許姓男子說,打完莫德納疫苗的一周內,睡眠品質變很差,胸悶無法入眠,精神非常不濟。第9天上樓梯有暈眩無力感,全身倦怠。第10天早上身體發燒,體溫38.6 度,起床馬上暈倒在地上,臉色發白全身冷汗,有要休克的傾向,只好呼叫年邁的父母陪侍在旁,跟服務單位請假在家休息。許姓男子說,翌日仍打起精神上班,但隔天上完夜班,早上7點下班在單位下樓梯時,覺得暈眩差點暈倒,經由同事攙扶下在單位一樓休息後,由同事扶持下搭同事的車返桃園住家休息補眠,但很難入眠,胸悶難耐,7月12日當天下午感覺全身不對勁,在家人陪同下叫計程車緊急到桃園某醫院掛急診,經抽血,電腦斷層後,主治醫師懷疑是心肌梗塞,建議立即住院做心導管手術,家人感覺怪怪的,要他趕快轉院到大醫院,還好有轉院,否則「差點莫名遭挨一刀」。許男說,當晚由醫院轉診到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後經由急診室醫生問診初判為心肌炎,經抽血檢驗,並且做所有能致心肌炎症狀的病毒檢測,奇怪的是,都未查出致心肌炎的病源,7月13日當晚轉入該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醫師建議自費安排做了更精細高階自費的心臟血管斷層顯影、核磁共振MRI等檢查,因當時全台注射莫德納疫苗的人不多,因此也不敢說就是莫德納引起的心肌炎,只能用「排他法」希望找到真正病因。你當時會害怕嗎?許男說,「會呀!」醫護人員說「心肌炎可大可小」,可能病情急轉直下,隔天插管,人甚至就離世走了,家人立即接到醫院的病危通知,他住進加護病房,當時身體的確很虛弱,因心臟受損,呼吸困難而喘醒,前兩天根本無法入睡,因肺部跟肋膜積水感覺整個肺部肚子很不舒服,血壓低到70-50,身體感覺非常疲累與痛苦,真的非常痛苦。許男說,正常人血氧60%,他只有40%,心臟功能下降,必須戴呼吸器及氧氣罩,晚上睡覺也很困難,不舒服,常睡一半吸不到空氣被驚醒,「我的小孩一個才4歲,一個2歲」,躺在加護病房時,看著白色的天花板,「人生跑碼燈好像回帶一次,鬼門關走一遭,萬一我死了,老婆小孩就很可憐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害怕。許男說,經林口長庚醫院證實發生心肌炎,為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並通報衛生單位,他去年有向衛生單位申請救濟,但迄今無下文。他目前心臟仍感無力,無法提重物,造成心臟受損嚴重副作用,還要依醫院規定定期回診追蹤心臟復原的程度,下月醫院排定核磁共振等相關檢查。「如果讓你再選擇一次你會打疫苗嗎?」許男說「我不會打了」,風險太大,「害我差點掛掉死了,政府都沒有關心我們」,感到很沮喪,他呼籲政府應多關心注射疫苗造成副作用身體有不良反應的人。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他雙腿無知覺…不良反應嚴重 政府應多關心
盧彥良廿六歲,去年考上台大商學研究所,年輕正盛,去年五月廿八日注射AZ疫苗第一劑,隔天早上突然雙腿麻痺失去知覺,無法下床走路,要家人攙扶,他嚇壞了,心想「完蛋了、美好的人生毀了,難道要拄著枴杖一輩子」。盧彥良的父母兄長都是醫護人員,第一劑都打AZ,他也想響應政府政策,就選AZ疫苗。當天下午四點多打完疫苗,翌日凌晨二點發燒到卅九度,雙腿麻痺無法下床,整個人很不舒服,勉強扶著床邊及衣櫃慢慢走,拿了一顆普拿疼退燒止痛藥服用,想走到客廳卻走不動,就回到床上繼續睡覺,沒想到,就這麼昏睡一整天。媽媽蔡秀琴發現他出現嚴重副作用,爸爸盧亞人醫師當下診斷為對AZ疫苗產生「格林巴利疫候群」。盧亞人研判,兒子的症狀就是注射AZ產生的極罕見不良反應,讓抗體不只攻擊病毒,還會無差別搗亂人體周邊神經髓鞘細胞,進一步造成周邊神經系統癱瘓。「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不敢再打AZ,因為實在太震撼了,太可怕、太可怕了。」另一個可怕經驗則發生在許先生身上。工程師許先生今年四十三歲,去年六月廿八日在北榮注射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不但睡眠品質變差,胸悶無法入眠,精神非常不濟。第九天上樓梯有暈眩無力感,全身倦怠。第十天早上身體發燒,起床後暈倒在地上,臉色發白全身冷汗。七月十二日下午感覺全身不對勁,家人警覺性高,當機立斷連夜轉診到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他在加護病房期間,呼吸困難無法入睡,肺部跟肋膜積水。經林口長庚醫院證實發生心肌炎,為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並通報衛生單位。去年他向衛生單位申請救濟,至今仍無下文。「我不會再打了」,他查了政府官網,台灣打疫苗死的人比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的人還多,建議政府應多關心注射疫苗後,副作用導致身體有不良反應的人。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民團:物價齊漲 健保這時湊熱鬧
行政院公報昨天傍晚預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預告期十四天,最快五月實施。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需蒐集病友團體意見,「十四天是稍微短了點」。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提醒,對於邊緣戶或多名家人罹病的拮据家庭,新制恐形成就醫障礙,且新制也間接懲罰因診所假日停診、不得已至大醫院急診的病患。「疫情衝擊經濟,萬物齊漲,健保卻要在這時候湊熱鬧。」劉淑瓊說,健保署所提的許多理由不合邏輯,例如急重難症患者本來就是區域級以上醫院服務重點,難道期望急重難症患者先去診所或小醫院再轉診大醫院,以省下檢查檢驗費用,醫師評估為必要檢查,甚至是健保給付要求做的檢查,但民眾還是得乖乖付費。劉淑瓊指出,健保署一○九年滿意度調查顯示,逾四成受訪者曾在假日有緊急醫療需求,當中逾三成無法在當地尋求診所協助。若希望引導病人不要衝急診,不是只有漲急診部分負擔一途,應積極提升民眾相關識能,並針對基層診所假日開診率不佳現象提出配套措施。劉淑瓊說,衛福部長陳時中找付費者代表溝通時,多名付費者代表提及假日急診問題,部長當下雖表認同,但這次預告卻完全沒有處理此議題,還是鐵板一塊。當時多位付費者代表擔憂經濟弱勢邊緣戶、多名共病患者家庭,就醫負擔沉重恐形成就醫障礙,部長當場允諾菸捐可撥百分之一、二到「愛心專戶」,但現在方案預告了,保障措施卻沒到位,補助申請細節也不明,令人擔心配套只是畫大餅。吳鴻來表示,病友團體支持「有上限、比例合理」的部分負擔,但細節上應考慮更多事,需花時間蒐集意見。對於有錢人來說,就醫多出數百元沒差,可「任性」就醫,對弱勢病患影響較大,且菸捐逐年縮水,要用來保障經濟弱勢就醫權益,難度變高。衛福部應統計新制上路後多少人需要幫忙、需要多少錢,盡快找到財源。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聰明就醫 病友盟:選合適醫院省荷包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出爐,民眾得聰明就醫,否則荷包恐大失血。台灣病友聯盟表示,民眾就醫前應多先了解自身病症,落實分級醫療,不要迷思大醫院的醫師一定比較好,選擇合適醫療院所。不過,有網友點出輕症患者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費用可能比門診還低的盲點。舉例來說,急診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的輕症患者,如直接到台大醫院等醫學中心急診就醫,除需付掛號費二百五十元外,另付八百元部分負擔,因不需付藥品及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自付金額為一○五○元。相較之下,如果是到台大門診就醫,掛號費一百元、部分負擔四百二十元,藥費、檢驗檢查費用上限三百元及四百元,總計一二二○元,這比輕症急診還要貴;有網友認為,直接到醫學中心急診就醫,好像比門診划算。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說,至大醫院急診醫療費用與門診醫療費用看似相差不多,但健保署試算後發現,輕症患者到門診就醫,因病情輕微,不需安排檢查,藥費也不需多付部分負擔,因此門診醫療費用仍遠低於急診醫療費用。此波調整後,區域醫院藥費與檢驗檢查費用逼近醫學中心,以台安醫院(區域醫院)來說,門診未經轉診部分負擔為二百四十元,掛號費一百五十元,藥費上限三百元,檢查檢驗費用上限三百元,總計九百九十元,接近醫學中心水準。相較之下,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自費增加幅度有限,更具競爭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台灣以往就醫方便、費用較低,民眾常喜歡往大醫院就醫,但如今部分負擔調整,建議先到基層診所看診,有需要再轉去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落實分級醫療才算聰明就醫。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5月上路 門診最高付1300元 一表幫你試算變貴多少
五十萬人一年多三千元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出爐,慢性處方箋維持現況,第二、三次領藥無須自付,但急診、藥品、檢驗檢查則依醫療院所級別收費。初步估算,新制上路後,受影響人數一四五四萬人,其中五十萬人一年得多花三千元以上醫療費用。此方案預告十四天,預計五月正式上路。新制對民眾影響有多大?以新光醫院為例,目前門診費用最高為八○○元,新制上路後,基本部分負擔四二○元、掛號費一八○元維持不變,加上藥費上限三○○元、檢查檢驗費用四○○元,病患最高付一三○○元。檢驗費額外收費最有感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以檢查檢驗費用最讓民眾有感。目前患者接受X光、血液、超音波、核磁共振等任何檢查檢驗,無須加收費用,實施新制將額外收費。以基層診所、地區醫院為例,檢驗檢查費用五百元以下則免收,超過五百元就收取一成,上限為一百元。區域醫院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比率收費,轉診上限為一百五十元,未經轉診為三百元;醫學中心如經轉診,上限二百元,未經轉診需四百元。首次慢箋比照一般藥費門診藥品部分負擔部分,基層診所、地區醫院藥費為一百元以下免收,一百元以上依藥費收取二成、上限二百元。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藥費依二成比率收取,上限三百元(藥費超過一五○一元以上)。第一次慢箋領取費用比照一般藥費。急診部分負擔方面,檢傷分類為第四及第五級患者至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將分別多付八百、六百元部分負擔。第一、第二級屬嚴重程度患者至醫學中心急診,部分負擔為三百元,區域醫院則降為二百元。健保收入可增一○七億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部分負擔調整後,健保收入約可增加一○七點三億元,以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六十三億最多,藥品部分負擔四十三億居次,其中一般藥品五點三億元、慢箋第一次調劑卅七點七億元,急診部分負擔為一點二億元。李伯璋表示,根據二○二○年就醫情況推估,八四六點二萬名重大傷病患者、低收入戶完全不受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影響,五二七萬人就醫增加十元到二百元以內,等於總人口數六成就醫多付金額小於兩百元。目前全台每人平均一年就醫十五點九次,調整部分負擔實施後,如每人因此減少一次就醫,就可為健保省下三百七十八萬點數。「健保資源有限,民眾已認知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歷經兩年討論健保部分負擔調漲,許多民眾均能體認到健保資源有限,就醫時需多付一點錢,進而珍惜健保資源。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部分負擔新制近50萬人多負擔逾3000元 付費者憂未見配套
行政院公報今傍晚預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預告期僅14天,新制最快5月實施。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還需針對細節蒐集病友團體意見,14天是稍短了點。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提醒,慢箋新制將影響三高族最甚,尤其是糖尿病患。對於邊緣戶或多名家人有共病的拮据家庭,新制恐形成就醫障礙,卻遲未見具體配套。新制也懲罰了因假日診所停診,不得已跑急診的民眾。劉淑瓊指出,健保署2020年滿意度調查顯示,逾4成受訪者曾在假日有緊急需求,當中逾3成無法在當地找診所。政策若希望引導病人不要衝急診,不是只有漲急診部分負擔一途,還應積極提升民眾相關識能,針對假日開診率不佳提出配套。劉淑瓊表示,部長陳時中找付費者代表溝通時,多位付費者代表提及假日急診問題,部長當下表示認同,但這次預告卻完全沒有處理此議題,還是鐵板一塊。當時還有多位付費者,非常擔憂經濟弱勢邊緣戶、多名共病患者的家庭,就醫負擔累計恐形成就醫障礙,部長也當場允諾菸捐可撥1到2%「愛心專戶」。現在方案預告了,保障措施卻沒有到位,補助申請細節也不明,令人擔心這些配套都只是憑空畫餅。劉淑瓊感嘆,疫情已衝擊經濟,萬物齊漲,健保卻要在這時候湊熱鬧,所提的理由也不合邏輯。舉例來說,急重難症患者,本來就是區域級以上醫院服務的重點,難道期望急重難症患者每次都先去診所或小醫院,再轉診大醫院嗎?醫師認為必要的檢查,或是健保給付所要求做的檢查,民眾也不會因為需要付費而違抗,批價時發現多了一大筆錢,也只能乖乖付掉。吳鴻來表示,大方向上,病友聯盟支持有上限、比例合理的部分負擔,但細節上就需要時間蒐集內部意見,14天是稍微短了一點。新制各項上限都多了數百元,對於有錢人來說是沒差,還是可以「任性」就醫,但對於弱勢病患影響就很大。菸捐逐年縮水下,希望衛福部先算算調整後多少人需要幫忙、需要多少錢,並且要有確實能保障經濟弱勢就醫的措施。健保署根據2020年就醫情況推估,預計重大傷病患者、低收入戶完全不受新制影響,這部分約有846.2萬人。新制下,負擔增加在10元到200元以內約有527萬人,201到500元約316.9萬人,501到1000元約247.6萬人,1001到1500元約143.6萬人,1501到2000元約87.9萬人,2001到3000元約88.1萬人,超過3000元約49.4萬人。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部分負擔調整預告出爐 大醫院領第二次後慢箋免付百元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出爐,衛福部今正式預告調整方案,包括急診、藥品、慢性處方箋、檢驗檢查均有所調整。健保署原方案為到大型醫院領取第二次、第三次慢性處方箋,需加收部分負擔100元,最新預告版本為確定不收。在檢驗檢查部分負擔部分,基層診所、地區醫院的起徵點從原先規畫的100元,調升至500元,超過500元,才需多收一成,最多收取一百元。此方案預告14天,預計5月前正式上路。至於,急診部分負擔原規劃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患者,若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就醫,將多付800元、600元部分負擔,這部分維持原案。檢驗檢查費用方面,將依分級醫療收取,如基層診所、地區醫院檢驗檢查費用500元以下免收,而500元以上則依費用10%收取,上限為100元。區域醫院則依10至20%比率收取,經轉診上限為150元,未經轉診為300元;醫學中心經轉診上限為200元,未經轉診為400元,據了解,調整原因為許多基層診所、地區醫院主張,檢驗檢查為多是服務偏鄉民眾,若起徵點為100元,將造成弱勢民眾就醫障礙,因此起徵點調升至500元以上。藥品費用方面,於基層診所、地區醫院一般藥費為100元以下免收,而100元以上則依藥費20%收取,上限為200元,而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一般藥費依20%比率收取,上限為300元,第一次慢籤領取費用比照一般藥費。此外,健保署原規畫方案為,到大醫院領取第二次後慢性處方箋需加收部分負擔100元,而最新預告版本為確定不收,一旦收取影響人數預估高達700萬人。衛福部長陳時中為順利推動健保部分負擔調整,2月底、3月初積極與健保會醫界人士、付費者代表及民間相關醫療改革及監督健保團體會面溝通,如今預告公布後,顯見陳時中多納入醫界意見,不僅取消到大醫院領取第二次後慢箋不收費,基層診所、地區醫院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起徵點也提高。醫界人士表示,衛福部是從善如流。「健保資源有限,民眾已認知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健保部分負擔調漲歷經兩年多,民眾多已體認到健保資源有限,可能必須多付一點錢,讓大家更加珍惜健保資源,這次雖然取消到大醫院領取第二次後慢箋部分負擔,但或許往後可以再討論擬具共識,相信大家對調整方案都是予以支持。
-
2022-03-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台南麻新、成醫合作 成功搶救嚴重冠狀動脈狹窄患者
台南麻豆新樓醫院今天發表搶救重症成功案例,長期臥床67歲林姓患者因急性心臟衰竭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不料病情惡化,雖藥物治療仍有危險,最後成大駐診麻豆新樓醫院醫師詹世鴻成功完成「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重獲健康。院方表示,患者有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發現心臟三條主要冠狀動脈都已嚴重狹窄,轉診成大手術後改善;半年前心導管檢查顯示,先前冠狀動脈狹窄更惡化,手術用左內乳移植動脈萎縮狹窄,造成左前下降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左心室前壁收縮功能不良。由於左前下降支冠狀動脈原有廣泛性狹窄及重度鈣化,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有其困難度、風險性高,且需特殊醫材,當時家屬選擇保守藥物治療。去年底患者呼吸困難,詹世鴻發現手腳冰冷及水腫症狀,診斷為心臟衰竭急性惡化,安排入院治療。住院期間病人左前下降支冠狀動脈支配區域梗塞,不積極治療心臟衰竭將會愈趨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經近4小時心導管介入術,終於克服困難病灶,成功治療左主冠狀動脈及左前下降支冠狀動脈。病人調養後病情穩定順利出院。院方表示,詹世鴻剛升任成大醫學院心臟內科教授,在心臟醫學領域學有專精,參與麻豆新樓醫院駐診計畫,患者得以就近追蹤病況;在兩院合作無間下,落實了「麻新成大,心手相連」,持續守護民眾健康的期許。
-
2022-03-01 新聞.元氣新聞
再議部分負擔 醫院共識:慢箋一視同仁急診輕症加碼
為使健保部分負擔方案儘速上路,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天下午四時邀集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醫院協會、診所等代表,在疾病管制署開會討論。會議近傍晚六時結束,各層級醫界代表看到守候多時的媒體,都不願多談,擺擺手就離去,陳時中則僅說「相談甚歡,一切都在討論。」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已進入實質溝通,近期會再開會討論,將由部長定案,相信部長會有最好的考量。健保會委員、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會後接受電話聯訪時表示,今天開會氣氛融洽,大家都支持部長的改革大方向,各層級院所大致意見未有不合之處,只是著重方向不同。雖然各自的意見都在上禮拜健保會講過,「今天是親自對部長說,不過部長沒有做出最後的裁示。」以慢箋為例,朱益宏表示,醫院協會內部已經找三個層級醫院討論過,針對慢箋部分負擔達成兩個共識,就是「要收就大家(各級醫院、診所、藥局)都收,不然就大家都不收。」今天的會議中,各層級醫院代表以及醫院協會理事長翁文能,都再次做出這樣的表示。朱益宏表示,藥物浪費沒有層級之分,如果收取部分負擔的目的是為了不要浪費藥物,第二、三次領藥也都應該要收部分負擔。考量到健保會有委員提醒,慢性病患有不少是近貧戶,年紀又大,所以如果都不收部分負擔,醫院協會內部也是同意的。至於急診部分負擔,朱益宏表示,各級醫院都同意第四、五級輕症確實不該占用急診資源,提高部分負擔應有助於紓解急診壅塞。至於檢驗檢查,目前規劃200元就開始收,診所方面認為200元起徵點太低,希望把起徵點調高一點再開始收。檢驗檢查開單之後,如果民眾沒有在期限內來做檢查,如何進行退費?朱益宏表示,部長在會中表示,這比較偏向行政執行流程的細節,待裁定後,再請健保署與醫界商量執行面配套怎麼執行。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他認同醫院的講法,即慢箋不論哪裡領,都應該要有固定的金額。因為診療才與醫院層級有關,當病人沒有診療,只是領藥,都應該要收取一定的部分負擔,才會符合使用者付費的精神。但如果當慢性病患去領藥,需要順便做一些檢驗,這部分就應該要更強化分級醫療的收費差異。林應然建議,如果容許民眾「跳級看病」,就要搭配增加部分負擔的制度。例如檢驗費應該要調整,不同層級要有所區別,而且差距要拉大,才能減少跳級就醫。比如說,在診所可能300元以下檢驗費可免部分負擔,但如果不經轉診去大醫院做看診或檢驗,部分負擔與診所的差距應該要拉大,現在的差距還是太小了。「分級醫療一定要成功!」林應然強調,世界各國只要有國家健康保險的,沒有人可以直奔醫學中心看病的,一定要先看家庭醫師,經過轉診才到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這樣大醫院就忙死了,無法專注在重大傷病的領域,看小病還賺更多。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現在已經進入實質溝通,各醫院團體都支持部分負擔改革大方向,目標都是要讓醫療利用友善、便民,不會構成醫療障礙,不會讓任何人因病而貧;同時也能提高醫療品質,強化醫療服務使用者的責任感。
-
2022-02-27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奮力一搏 與生命共舞
十幾年前,我剛升任主治醫師的某個值班日,急診送來一位胸口插著一把刀,已經沒有生命徵象的「死人」。初步診視病患,我認為已經回天乏術,所以決定照醫療常規進行心肺復甦術,若是三十分鐘沒有反應,則宣告病患死亡。我相信,以如此怵目驚心的場景與急救完全無效的嚴重程度,不會有人責難醫師。當時我的主管經過急診,看到我的處置沒有多說什麼,但默默地戴上手套,就在急診直接把胸口劃開,一隻手捏住心臟被刺穿的破洞,另一手拿著針線縫合。一時間我看傻了眼,只得趕緊戴上手套幫忙,我們師徒兩個就在急診完成「緊急開胸」與「心臟縫合」手術,心臟很神奇地在我面前重新跳動。永遠忘不掉那一刻,在急診把病人救回來後,我推著病人到手術室,繼續後續治療,我盯著那顆原本被我放棄、以為沒有希望的心臟,一下一下地跳動著。「隔著手套,我幾乎可以直接觸摸到生命的源頭。心臟在我眼前奮力跳動,似乎在告訴我不要放棄它。」十年前我出版了第一本書《拚命》,封面就是這句話,向這個難忘的場景致敬,多年來我也一直用這件事提醒自己擔任外傷醫師的使命。這天傍晚,轉診來了一位腹內出血病患,據說在前一家醫院已心跳停止,急救過好幾次才勉強有生命徵象,趕緊轉送至醫學中心進行止血手術。進急診室不到五分鐘,心電圖又呈一直線。第一時間壓胸急救,施打強心針。「心臟已經停了,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嗎?」住院醫師問我。「一進急診室就沒有生命徵象,如果救不回來,也不會是醫師的責任吧!」另一位住院醫師自言自語。傷得這麼嚴重,應該不會有家屬責難醫療過程。「讓病人側躺,我要開胸!」我下達了這個指令。「開胸?」住院醫師有點疑惑,不確定我要做什麼。「這是唯一的機會,拚一拚吧!我們要幫他撐到手術室。」病人最終需要的是開腹止血,但在此之前,他必需活著,死人是沒辦法接受手術的。我們幾個在急診急救室進行緊急開胸,下一步是把手伸進胸腔,直接夾住主動脈,這是控制腹部出血的最後焦土戰,接下來剪開心包膜,直接用手按壓心臟。心臟是扁的,因為血已流乾。心臟不會跳,必需靠我用手一下一下地擠,心電圖仍是一直線。突地,心臟動了一下,而且是有力地扭動。「有了!有了!」我和同事歡呼,心臟在我們面前恢復搏動,那種你捏一下、心臟回跳一下的感覺,如同與一個新生命共舞。手術室那邊已經待命,隨時可以開腹止血。心臟雖然恢復跳動,但還需要我們幫他加把勁,於是我們一下一下地捏著心臟搭電梯,把病人護送進手術室。最終病人活著進到手術室,接受後續的治療,或許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許終究難免一死,不過外傷醫療的第一仗,我們守住了。急診開胸、主動脈阻斷與開胸心臟按摩,這三個屬於外傷醫師的終極武器發揮效用,這在我多年的外傷醫療生涯中,也是相當少有的經驗。入行第一天,我就知道必須拚命,拚自己的命去替病患拚命。十多年後,我繼續拚命。
-
2022-02-25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部分負擔調整案 醫學中心急診輕症收費高達800元
健保署調整部分負擔方案,今將於衛福部健保會討論,健保署同時公布最新調整方案。急診部分負擔方面,現行醫學中心檢傷分類第一、第二級部分負擔為450元,第三至第五級為550元,區域醫院第一至第五級為300元,調整後,醫學中心檢傷分類第一、第二級部分負擔降為300元,第三級不變,第四至第五級調升為800元,區域醫院第一、第二級降為200元,第四至第五級調升為600元,推估影響金額為1.2億元,影響117萬人。藥品部分負擔則為基層診所、地區醫院藥品費用100元以下,免收,101元以上,比率為20%,上限200元,而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比率為20%,上限300元。慢箋部分負擔,第一次調劑比照藥品,基層診所、地區醫院藥品費用100元以下,免收,101元以上,比率為20%,上限200元,而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比率為20%,上限300元;第二次以後,基層診所、地區醫院、社區藥局免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基本定額為100元。藥品調整推估影響金額,一般藥品5.3億元,慢箋49.5億元,集中第一次調劑37.7億元、第二次11.8億元,影響人數為1285人。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將以檢驗檢查費用的10%~20%收取,其中基層診所、地區醫院200元以下免收,201元以上比率為10%,上限100元,區域醫院經轉診比率為10%,上限200元,未經轉診比率為20%,上限300元,醫學中心經轉診比率為10%,上限300元,未經轉診比率為20%,上限400元,推估影響金額為65.5億元,影響1318萬人。經健保署統計,部分負擔調整後,約有742萬人不受影響,占比為3成2,而影響以10~200元為289萬人,占比為2成6。並預期提高部分負擔影響為改變民眾不必要的就醫行為,健保點值會有成長空間,節省下來的錢將滾入健保基金的安全準備,供以後年度使用,有助健保財務。但最終調整方案仍需由健保會委員共同討論。
-
2022-02-25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大變革!部分負擔調漲 最快四月上路
健保會今將開會討論健保五大財務調整措施,包括調整部分負擔、提高投保金額上限、廢止短期停復保、強化政府責任、改革補充保費制度。據了解,部分負擔調漲最快四月上路。健保署試算部分負擔調整後,七成總人口將受影響,每年可挹注一二一億元,影響金額在每年兩百元以下者,占總人口六成。健保費率去年調漲至五點一七%,衛福部長陳時中允諾二年內不再動健保費率,但改善健保財務方向往調整「部分負擔」著手。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資源有限,近十四年來,門診部分負擔占醫療費用的比率遞減,已經低於健保法定要求的兩成。其中以藥費和檢驗檢查費用的占比上升最明顯。提高部分負擔可改變民眾不必要醫療行為、減少就醫、減少健保支付點數,以達到穩定健保財務;另一方面,醫療人員不用做那麼多服務,醫療院所也能獲得更好的點值。李伯璋表示,新制基於分級醫療和醫藥分業的概念,小幅提升藥品、檢驗檢查、急診輕症的部分負擔,但重大傷病、分娩、山地離島、低收入戶、在基層醫療網領慢箋仍免收部分負擔,急診重症甚至調降部分負擔。估計有七百多萬人持續免收,不受新制影響,另有六百多萬人一年影響不到兩百元。外界擔心檢驗檢查費若按二成收取部分負擔,一次恐付出上千元,負擔沉重。李伯璋表示,檢驗檢查費或藥費都設有單次金額上限,也會根據轉診有無、院所層級,訂定不同的收費標準,金額只是「微調」,單次檢查部分負擔不超過四百元。不符免收資格的經濟弱勢邊緣戶,則可申請健保愛心專戶補助,補助規則及募款計畫都在擬定中。衛福部社保司司長商東福表示,基本工資年年調整,但投保金額上限卻十二年未調,試算上限若提高至廿一萬九千五百元,每人最多增加保險費一千九百多元,包括眷屬預計影響十三萬人。旅外國人出國二年內允許短期停、復保,若廢止停保,預估每年增加六億健保收入、影響十六萬人。明定政府負擔比率、擴大補充保險費費基並導入結算機制,皆可增加健保收入,都在今天會議討論範圍。
-
2022-02-19 新聞.元氣新聞
獨/部分負擔調整箭在弦上 藥品、急診依分級醫療收費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箭在弦上,包含急診、藥品、檢驗檢查、慢性處方箋部分負擔。健保署規畫部分調漲,但也有部分調降,避免造成民眾經濟負擔卻又「有感」。健保署長李伯璋說,調整急診等部分負擔,可讓醫師對有醫療需求的病人花費更多時間,增進醫病關係。據了解,急診部分負擔將依檢傷分類等級收費,第一、第二級緊急重症患者至醫學中心就醫,部分負擔減少100至200元,檢傷分類第四、五級患者則將多付250至300元;至區域醫院急診就醫將多付150至200元。收費設計區分重症與輕症患者,落實分級醫療及醫院轉診。李伯璋說,急診部分負擔調整精算,每年挹注健保僅1.2億元,但同時希望提升急、重、難、罕病人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的醫療品質而進行調整。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依醫院層級不同,有不同收費上限,醫學中心上限400元、區域醫院300元、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200元。慢性處方箋部分負擔,第二次、第三次拿藥時,若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需多付100元,到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社區藥局領藥免部分負擔。藥品部分負擔方面,醫學中心非轉診患者上限400元,轉診患者上限300元,區域醫院非轉診患者上限300元,轉診患者200元,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上限100元,藥費100元以下免部分負擔,社區藥局免部分負擔。健保署調整健保部分負擔考量為三大方向為「分級醫療」、「醫藥分業」及「醫院轉診」。李伯璋說,分級醫療不能做半套,台灣民眾就醫方便,健保藥費及檢驗檢查費用不斷上升,但醫療人員獲得的健保點值卻很低,藉由調整部分負擔,減少民眾就醫次數及降低健保點數,提升健保點值,讓醫療人員獲得合理待遇。李伯璋說,期待醫師看診時,對於有醫療需求的病人可以有更多時間,好好治療,增進醫病關係,健保署明年度將規畫於提高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急、重、難、罕病人等醫療相關的健保給付,真正落實分級醫療,促進患者就醫的公平性。李伯璋以「一生懸命」說明自己改革健保部分負擔的決心,由使用者付費改變民眾就醫行為。他認為,減少醫院檢驗檢查、開藥,是健保署、醫界及病人的共同責任。他說,部分負擔調整須處處小心,不要造成民眾負擔,衛福部長陳時中曾在部分負擔研議會議上說,不能讓民眾「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對台灣醫療改革十分關鍵。」李伯璋說,調整部分負擔是回應醫界期待,增加民眾就醫責任感,改變就醫習慣,減少不必要醫療資源的浪費,只要全台民眾就醫次數少一次,可以節省378億健保點數,節省下來的醫療資源,除讓醫療相關人員有合理給付,更提供急、重、難、罕患者所需醫材及藥費,避免健保財務吃緊,調高健保費率,增加年輕世代的經濟負擔。李伯璋說,下周五健保會議討論,他會以最誠實的態度,向健保會委員說明,他所觀察目前健保的現況,並依委員們的意見進行修訂,一起努力讓台灣的醫療環境更完整、更健康。
-
2022-02-17 癌症.肝癌
男肝腫瘤侵犯肝門靜脈難度高 醫:放射治療絕佳武器
桃園市50多歲劉姓男子去年腹脹不適到診所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癌,轉診聯新國際醫院檢查發現5公分肝腫瘤,為肝癌第3期,且侵犯肝門靜脈。聯新國際醫院今天上午表示,院方針對劉姓病患啟動跨科團隊治療,先局部放射線治療及肝動脈化療腫瘤大幅縮小,再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肝葉,經1年治療後,劉姓病患恢復健康生活。聯新國際醫院癌症醫療中心主任賴易成表示,肝門靜脈是肝臟關鍵血管,提供肝臟血流氧氣與養分的主要命脈,一旦肝門靜脈遭受腫瘤侵犯,治療變棘手、難度高,大部分治療方式無法順利進行,放射線治療就成為絕佳武,先針對腫瘤造成血管栓塞治療,利用放射線治療打通栓塞,再進一步做栓塞治療或化學治療,提供病患更多治療選擇。劉姓病患有多年B肝病史,平時未積極追蹤檢查,去年發現肝癌腫瘤,已是為肝癌第3期,無法進行一般性單一治療、切除手術,院方肝膽腸胃、放射腫瘤科、一般外科組成跨科團隊整合治療,在完整放射治療合併口服標靶藥物,腫瘤明顯縮小,經肝膽腸胃科醫師張福銘2次肝動脈化療後,檢查顯示無殘餘腫瘤,再由外科醫師陳韻吉手術切除部分肝葉,術後病理報告證實腫瘤完全消失。賴易成表示,台灣病毒性肝炎盛行率高,肝炎防治對肝癌預防相當重要,大多數肝炎病人臨床似乎都非常健康,幾乎無早期徵兆或症狀,且肝臟位於肋骨後面,無法摸到細小腫瘤硬塊,腫瘤變大前很少疼痛症狀,甚至有的大塊腫瘤也不會引起痛楚或其他症狀,建議肝炎患者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
2022-02-14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部分負擔調漲 應回歸健保法定率
健保財務吃緊的狀況未隨去年提高保費趨緩,檢討「部分負擔」聲浪四起,近期也看到健保署長李伯璋、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甚至忙於防疫的衛福部長陳時中不斷被追問,部分負擔預計怎麼調整、要加收哪些項目?許多方案、報導自去年初未曾間斷,但迄今似乎仍未有明確的共識。以價制量 提醒珍惜醫療資源部分負擔的收取,常被誤認或曲解為了增加健保收入,但無論健保署說明或長官們再三提醒,皆強調部分負擔的用意是「提醒大家醫療資源很寶貴,它是用來幫助生病的人,要用在需要的地方,千萬不可以浪費」。因此,部分負擔不應被視為解決財務困境的手段,在無法有效擴張醫療整體資源的情況下,調整部分負擔仍是當務之急。部分負擔 與法定有極大落差 據報導,民眾108年門診就醫平均16.7次,門診醫療費用占率達66.6%,相較歐美門診僅45%,明顯偏高。偏高的主因是民眾需支付的門診部分負擔在健保總額占率僅6%,與健保法原訂門診部分負擔定率20%以上,差距甚大,無法發揮提醒民眾珍惜醫療的原意,就醫門診次數自然也就居高不下。健保需額外幫民眾攤提部分負擔落差達14%,意味在健保總額預算已固定的情況下,造成健保資源無法分配到急重症項目,這恐怕是民眾始料未及,更非政府與醫界樂見的結果。急重症 無法合理分配到資源健保無法合理分配資源提供急重症照顧重大傷病患者,造成癌友等患者可能面臨每年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自費壓力,導致有些癌友提出,希望與健保署以特定比率,例如癌友30%、健保署70%分攤藥品費用。這種方式乍看似能減輕癌友經濟壓力,但抗癌是一場長期戰役,一年、二年可能還有能力分攤一定比率的藥費,存活愈久的癌友面臨的經濟挑戰愈大,存活期延長反而變成懲罰,且分攤藥費的概念已違反部分負擔精神,更排擠經濟弱勢、加深醫療階級,與健保的公平正義原則背道而馳。部分負擔回歸健保法定率制,是指民眾在轉診的狀態下,向其收取當次就醫總金額20%作為部分負擔費用,健保署可能認為易引發反彈,但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2020年調查,近八成民眾願意在小病時多負擔一些,以換取生重病時可得到更多健保的照顧。我們明白這種收取費用的方法及額度,極可能增加民眾經濟壓力與就醫門檻,因此建議必須要設定上限及協助弱勢就醫,避免造成過度經濟負擔而影響就醫。我們深知調整部分負擔要取得社會共識相當不易,但回歸健保設立的初衷與原則,才能以理服人,回歸單一原則對民眾也是最好理解的收費方式。
-
2022-01-31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特色院所
手術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白內障患者年輕化 與高度近視相關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執行白內障手術量醫院排名,林口長庚醫院位居第一位,多達5,109人。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部長吳為吉表示,該院為全國最大醫學中心,眼科主治醫師多達30多位,且分科相當細,許多困難的案件,經轉診都可以解決。吳為吉表示,臨床觀察近年白內障患者有增加趨勢,有兩大主因,老年化以及3C用品的過度使用。白內障就像是「白頭髮」,只要使用愈久,發生機率就會愈高,加上對於健康意識的提高,也讓白內障的患者增加。另外,55歲以下白內障手術需送健保審核,他觀察這幾年有增加的趨勢,白內障患者「年輕化」,與高度近視有絕對關係。吳為吉表示,白內障患者各自的需求不一,林口長庚眼科的醫師幾乎都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加上眼科分為五個次專科,如視網膜科、眼角膜科、青光眼科、眼整形科、一般眼科都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因此手術人數自然比較多。另外,醫師長期累積的口碑與名聲,也是讓人信賴的原因。他表示,白內障手術術後最需要保養,最怕病人眼內感染,最常見的問題像是沒有用無菌的消毒棉棒消毒,或是不小心敲到眼睛,會讓傷口裂開。患者全國No.1台北榮總/完整評估眼睛健康 給患者最適合的建議健保署統計,台北榮總109年度白內障就醫人數全台最多,高達3萬3,173人。台北榮總眼科主治醫師劉瑞玲說,北榮於白內障診斷、治療已有30多年經驗,更是台灣第一家採用顯微手術治療白內障的醫院,透過顯微手術摘除白內障的水晶體,並置換人工水晶體,確保患者生活更便利。「全台白內障就醫人數最多,對台北榮總來說是很合理的。」劉瑞玲說,北榮在診斷、治療白內障有優良歷史,患者間口耳相傳,具有口碑,更有許多患者到北榮尋求第二意見。隨白內障治療技術日新月異,北榮目前的檢查儀器、手術設備也都是最好的,加上醫師醫療技術、服務等專業能力扎實,提供高品質服務。不論使用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或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甚至是飛秒雷射等手術自費項目,醫師於術前會針對患者病情的嚴重性,進行詳細檢查、評估及衛教,如果患者必須手術治療,同時會預估患者術後生活可能遇到的情形及帶來的好處。劉瑞玲說,醫師不僅會評估患者用眼情形,且對眼睛整體健康也會充分了解。有時患者想自付差額更換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但病情並不適合,醫師也會提供專業意見,讓民眾了解。區域手術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白內障為門診手術 就近治療方便安心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完成3,833例白內障手術,在區域醫院排名第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說,手術量為五家院區總和,總數在區域醫院排名第一,應有四大因素。首先,白內障手術屬門診手術,術後就可返家休息,北市聯醫院區分布在北市各大行政區,對病人來說可近性高。其次,白內障手術使用的人工水晶體等醫材,均有健保給付,患者負擔不大。而院區眼科醫師等級、能力也與醫學中心相同,親和力高,以致民眾放心就醫。第三,北市聯醫為區域醫院,部分負擔等收費對比醫學中心低,花費不多的情形下,仍可以享有等同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第四,白內障為年長者常見的眼睛疾病,北市聯醫近5年來,推動高齡友善醫療環境,包括對80歲以上年長者或身心障礙民眾,可以安排優先看診、領藥、檢查,手術流程也都會細心安排,提供病人最好的醫療服務。蔡景耀進行的白內障手術患者最高年齡是102歲,他說,只要病人身體健康,自行活動沒問題,術後又有家人照顧,都可以手術。但若是超高齡者無法自行活動,或獨居、沒人照顧,可能就沒有辦法經手術治療白內障。診所總計No.1大學眼科/換人工水晶體 近六成選在診所手術開刀、手術,絕大部分會選擇大型醫院,但白內障患者置換人工水晶體卻相反,近六成在基層診所動手術。大學眼科總院長林丕容表示,白內障手術難度並不高,如果診所醫師經驗豐富,且設備先進,又提供較新穎的多功能水晶體,只要做出口碑,當然能夠贏得患者信賴。林丕容表示,大學眼科診所為國內首家引進超音波乳化白內障儀器的醫療院所,近年來更增添飛秒白內障儀器,並備有多款多功能水晶體。在白內障手術經驗上,許多眼科診所醫師不遜於醫學中心資深醫師,加上診所服務的可近性較高,醫病溝通良好,不管是掛號、回診、手術、術後衛教等均比較到位,逐漸讓眼疾病友習慣在眼科診所就醫。「在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上,口碑相當重要。」林丕容表示,患者手術前一定會到處打聽,此時如果親友分享手術經驗,強力推薦,某些醫師就成了白內障手術名醫。二次大戰後湧現嬰兒潮,現在都已五、六十歲,預估白內障患者每年以一成比率增加。建議挑選人工水晶體時,多打聽,並與醫師溝通,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選擇功能性較強的人工水晶體,畢竟這是「一生一次」的手術,馬虎不得。
-
2022-01-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礁溪長榮鳳凰酒店打工女學生確診 校方:足跡未進校園
新冠病毒疫情升溫,宜蘭礁溪長榮鳳凰酒店今天除了一名男員工確診,該名員工的女友也確診,是佛光大學在酒店打工的工讀生。校方晚間表示,一切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消息為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下午的記者會中,公布礁溪長榮鳳凰酒店的男員工確診CT值是26,案18443號;由於男員工的女友是今天過了中午後才得知確診,並未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名單。宜蘭縣衛生局下午面對媒體追問時表示,酒店男員工案18443號的女友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確診CT值是14,是一名打工的大學生。佛光大學晚間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礁溪知名飯店染疫事件,學校隨即掌握於該飯店打工學生被匡列篩檢名單,並悉已經接受PCR檢測,尚待檢測結果,由於學校本月10日放寒假,經查該名學生的足跡沒有進入校園。佛大表示,學校防疫措施均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教育部及縣政府相關規定辦理,請師生同仁毋過度恐慌,不要傳遞未經證實訊息,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及學校官網公布消息為主,提醒教職員工生注意自身健康狀況,避免出入人潮擁公共場所,若發現疑似感染時,可撥打1922防疫專線協助轉診。
-
2022-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能輕忽!Omicron本土個案多為輕症 指揮中心公布4症狀
指揮中心昨公布境外移入Omicron確診個案中,有兩人病情為中重度個案,而這一波本土Omicron個案中有沒有重症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經統計,1月3日桃園機場出現清潔人員首例Omicron確診個案,並截至昨天為止,但尚未包括高雄港及移工新增疫情,共有166例,不包括小朋友外,年齡分佈為20歲至50多歲,有幾名是70多歲以上長者,性別為女性95人、男性71人,目前個案沒有中、重度以上的個案。羅一鈞說,166例中,無症狀有46人,輕症患者為120人,經疫調發現,經常見症狀統計為喉嚨痛、喉嚨癢,以及各式各樣喉嚨乾乾的症狀,在有症狀的120人中,有66人出現類似症狀,占比為5成5;咳嗽有52人,占比為4成多,另有32人出現發燒情形及流鼻水的情形。羅一鈞說,確診患者常見症狀為感冒症狀,多到耳鼻喉科診所、小兒科就醫,提醒大家注意,此波Omicron本土個案中症狀就是類似感冒,務必提高警覺,注意有無足跡重疊或接觸式,要求診所醫師應注意自身防護措施,若有疑似個案應轉診至指定採檢院所,而一般患者應戴口罩到指定採檢院所採檢或使用快篩,千萬不要輕忽,一定要盡速篩檢。
-
2022-01-1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腦中風復發機率高勿輕忽,做好「次級預防」遠離二次中風威脅
每年1、2月為中風好發季節,「厝邊健康最愛問」推出預防中風的單元,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的醫師,來解答社區鄰里長輩最常見的疑問。腦中風三部曲,從第一部,中風高風險族群若輕忽「小中風」(暫時性腦缺血)的症狀,恐演變為第二部「急性中風」;曾中風過的病友如果沒有規律回診、按時服藥,改善生活作息與飲食,等同於暴露在第三部「二次中風」的危險之中。次級預防策略 遠離二次中風威脅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務部主任鄭世榮說明,高危險族群應配合醫囑採取「初級預防」行動,發現小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切勿輕忽,防止急性中風突然來襲;中風過的病友,應主動升級至「次級預防」策略,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例如:若為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則應定期回診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從藥物、運動和飲食等多方面控制危險因子,避免再次中風。鄭世榮表示,淡水馬偕因為地域囊括狹長北海岸,在地偏鄉居民若有就醫需求或發生緊急狀況時,相較都市民眾有許多不便利的地方。淡馬社區醫學中心除了深入在地社區預防衛教、篩檢外,近年更轉型為「雲端」健康服務站,將服務站篩檢的數值回傳院內雲端,一旦偵測出中風高風險民眾,立即啟動轉診機制並且後續追蹤,建立多元的醫療網絡。小中風來去都快 嚴重腦中風前兆鄭世榮表示,因淡馬地區居民平均年齡偏高,對中風的症狀的警覺性不夠,其中最容易被輕忽的,就是症狀會在數分鐘或24小時內消失的「小中風」。鄭世榮說明,小中風又稱為「暫時性腦缺血」,其醫學上的定義是指腦部突然缺血不足,因症狀較輕微且時間短暫,有些民眾恢復了還不知道身體已經出了問題。小中風來得快、去得也快,雖然身體狀況恢復,但不代表危險因子消失。鄭世榮表示,小中風是嚴重腦中風的前兆,若沒有持續追蹤治療,很容易引發導致永久傷殘的中風。鄭世榮表示,預防中風的「初級預防策略」從飲食、生活習慣下手,也要注意其他共病配合醫囑治療服藥,並銜接社區健康管理模式增進自我照護,控制三高和慢性病遠離中風危機。根據統計 ,腦中風復發機率高,5年內約有近3成的人會再度中風,且後遺症較第一次更嚴重,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嘴歪眼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即使是症狀輕微的小中風,也不能小看威脅性。鄭世榮解說,曾中風過的病人,更重要是預防二次中風的「次級預防策略」,應該要積極追蹤中風的危險因子(三高數值、心房顫動等)、定期回診神經內科,若經檢查確診為心房顫動的患者,醫師通常會採取預防策略,讓風友定期服用抗凝血藥物,避免二次中風發生。鄭世榮特別提醒,有些病人痊癒後,輕忽二次中風的嚴重性,貿然停藥或減藥,結果突然再度中風,失能狀況往往比第一次嚴重!他也呼籲,藥物是穩定控制病情的重要因素,民眾應建立正確用藥觀念,事先諮詢醫師評估討論,自行停藥可能會造成全身重要器官損傷。
-
2022-01-14 癌症.其他癌症
「化療失敗,我還有救嗎?」膀胱癌轉移用藥有更多選擇,醫師建議先做這件事
「蔡醫師,現在化療沒效了,該怎麼辦?我還有救嗎?」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傑在診治轉移性膀胱癌(最常見的病理分類為泌尿上皮癌)腫瘤病友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年長病友因化療結果不如預期而灰心,因此對於上述病友的擔憂並不陌生。此時,蔡育傑醫師除了耐心傾聽,也會透過專業建議鼓勵病友。他指出,近年來,治療轉移性膀胱癌的武器越來越多,當化療結果不如預期,還有免疫治療可供選擇,當免疫治療也陷入瓶頸,則可考慮採用精準治療、標靶藥物,病友的存活希望也就更為增加。面對膀胱癌轉移,病友用藥有更多選擇蔡育傑醫師分析,當膀胱癌往外擴散時,較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肺或肝等部位。若出現轉移性膀胱癌,第一線治療以鉑金類化療藥物為主,病友用藥後,效果多半不錯,對於無法接受化療,或化療後還是持續惡化的病友,則可選擇免疫藥物,健保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進行給付。目前轉移性膀胱癌治療正逐漸走向個人化、精準醫療趨勢,當病友對化療、免疫療法的反應不佳,往往更需要個人化、精準醫療的輔助。舉例來說,如果轉移性膀胱癌病友接受基因檢測時,發現癌細胞帶有FGFR(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基因變異,病友便可選用標靶藥物-FGFR抑制劑幫助增加存活機率。基因檢測+對應標靶藥物,治療更精準根據國外臨床實驗顯示,若轉移性膀胱癌病友接受基因檢測後證實癌細胞帶有FGFR基因變異,在使用標靶藥物FGFR抑制劑後,「總緩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達40%,這代表每10位病友用藥後,就有約4人的整體腫瘤呈現明顯縮小趨勢。其中,約3%的病友可達到完全緩解目標。此外,病友用藥後,無惡化存活期達5.5個月,總存活期則可達到13.8個月,病友的生存機率因而提升許多。「膀胱癌病友何時需要接受基因檢測?」多數膀胱癌病友或許會有這樣的疑惑。蔡育傑醫師對此表示,一般來說,當病友接受化療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就會建議接受基因檢測,如此才能了解是否有對應標靶藥物可供使用。事實上,現在不只癌症治療日新月異,基因檢測技術也是突飛猛進,像「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以一次檢測多組基因,對於癌症治療便可提供更多、更精準的資訊,病友接受治療時,就可以了解有哪些對應藥物可供運用,用藥也會更有效率。一出現「血尿」,千萬不要忽視嚴重性!蔡育傑醫師也提醒,膀胱癌的主要症狀為「血尿」,若突出現有血尿,建議盡快就醫。若要預防膀胱癌,則要少抽菸、少吸二手菸,並避免接觸致癌物,也不要擅自服用中西藥。另外,平常水份攝取量要充足,才能有效排除體內毒素,避免致癌物進一步傷害膀胱健康。疫情肆虐下的數位時代,歡迎免費下載自主健康管理小工具《希望護照》APP,副作用即時登記、治療清楚規劃、轉診資訊銜接、重要資訊帶著走、抗癌不卡關!【iOS版】【Android版】
-
2022-01-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爬樓梯一直喘不停,X光檢查無異狀 恐為秋冬好發的這個疾病!
本文摘自《國泰醫訊》70多歲的江太太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高血脂,平常在門診拿藥控制病情,最近一兩個月她常常在活動的時候覺得很喘,爬個一兩層樓梯就覺得快喘不過氣,加上近來天氣變涼之後,症狀似乎變得嚴重了。本來以為是肺部的問題,門診安排X光檢查卻沒有什麼異狀,呼吸功能也正常。由於喘的症狀一直困擾著江太太,她被轉診來到心臟內科,安排心肌灌流檢查之後,發現心肌有局部缺氧。在醫師與家人共同討論之後,江太太住院接受心導管的檢查,證實在心臟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有嚴重的狹窄,經過氣球擴張以及藥物支架的置放,她的症狀在隔天就已經感覺有大幅改善,出院之後繼續維持藥物治療。 心血管慢性病導致心臟缺氧心臟的運作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隨著年齡增加,或者是本身有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菸等等心血管風險,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一活動就喘的症狀。這一類的病人目前被歸類於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心絞痛。這類病患,因為心臟持續的缺氧,不只造成不適的症狀,讓生活品質下降,也有可能讓心臟的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會誘發血栓的生成而造成急性的血流阻斷,也就是俗稱的心肌梗塞。這時心肌完全沒有氧氣的供應,會造成急性的損傷並且引發嚴重的胸痛、心律不整甚至是昏厥、猝死的現象,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30%以上。什麼是慢性冠狀症候群?典型的慢性冠狀症候群,症狀包括胸部悶痛同時伴隨頭冒冷汗並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不舒服的感覺通常不會持續超過15分鐘,在活動的時候症狀會被誘發,休息可以緩解。有很大一部分的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症狀常常像江老太太一樣用喘這種不典型的症狀來表現。秋冬季節由於溫度的急遽變化或降低,有可能會造成血管痙攣收縮,造成症狀的惡化。病患因為上述症狀來門診就醫時,我們會先評估病患症狀是由於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有多高,通常年齡越大或是同時有心血管風險所預估的機率就越大。同時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功能。 多種檢查皆可找出病因若懷疑心臟有可能缺氧,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安排合適的檢查來判定病人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例如運動心電圖:讓病人在跑步機上快走同時監控心電圖是否有缺氧或心律不整的變化;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檢查:經由血液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觀察同位素在心臟肌肉受壓力以及休息時分布的情況來判定心肌缺氧的區域。近年來經由電腦斷層的冠狀動脈造影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血管的構造以及病變的型態,相當有利於心導管術前的評估,不過目前國內健保尚未給付,需要自行負擔費用。每種檢查都有優缺點,可以和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自己適合哪一種檢查方式。藥物治療+心導管介入術治療若病人證實有心肌缺氧,如果狀況穩定或影響的範圍不大,可以先考慮藥物治療,利用藥物降低心臟的氧需求、擴張心臟血管,或是預防心肌梗塞。假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檢查發現有多條血管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受損,就可以進一步考慮心導管介入術治療。醫師會經由手的橈動脈或是鼠蹊部的股動脈建立管路將導管送至心臟冠狀動脈開口注射顯影劑照相,若有明顯狹窄的狀況,可以使用氣球撐開並且置放支架使血流回復暢通的狀態。 早發現早處理,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機率目前的研究顯示,置放支架確實能夠有效改善缺氧所造成的心絞痛症狀,現在主流使用藥物塗佈支架,更可以進一步減少未來再度阻塞的風險。隨著科技進步,除了巨觀的血管攝影之外,目前還有更精密的血管內影像檢查,利用超音波或是雷射光源直接探查血管的構造,協助支架精確地置放。血管介入手術之後會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血管突然發生血栓而造成心肌梗塞。如果檢查當中發現有多條血管病變或是左主幹發生病變,有時候需亦評估是否使用外科方式做血管繞道,可以達到比較持久的效果。總而言之,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血管風險,積極控制,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處理,以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血壓正常,但很喘、呼吸困難,醫師曝:有可能是這個地方出問題,不治療會猝死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
2022-0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鼓勵病人健康生活的好醫師 教會我們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
【編者按】繼上週邀請醫師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本週邀請社會大眾以「教我人生的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病人家屬分享這位醫師教會病人與家人以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而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一位病人回顧過去的一場大病,因為醫師給他難忘的人生諍言,而在康復之後與心愛的家人注重養身保健,並遨遊四海,深覺此生無悔無憾。一位又是醫師家屬又是病人的作家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出「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我們期待這類醫病雙方分享的人生經驗,使醫師更重視做對病人身心有益的事,而病人也更珍惜因為生病而學到的人生經驗。我們夫妻週週爬山,這幾年我們由步道到郊山再到谷關七雄中級山與高度超過3000公尺的合歡山群峰與百岳的海拔高度3035公尺羊頭山,體力一步一步的鍛練,因為持續的鍛鍊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好,體檢紅字少了些,身體更加健康。但事實上103年以前我們是很害怕的面對一系列的檢查與結果的。一般人的認知,有心血管疾病者,藥物治療和生活作息正常就是最好的治療。但是郭醫師教會我們健康生活的方式應該是樂觀面對疾病,讓我們的生活不受疾病的限制,反而因為疾病的關係,積極治療外也積極健康生活。生活中不再只有工作而是走到戶外去接受森林療育,放鬆自己的心情與爬山運動讓自己的身體更加靈活。生活的忙碌讓我們覺得年輕的我們健康是正常的,對於健康不會特別去重視。一直到103年,一向在診所就醫有關心臟問題的公公轉診到某區域醫院由郭醫師看診,因為治療期間住院一個月,因此我們為人子為人媳都到醫院去探視照顧。我的先生阿仁為公公的三子,警覺到公公的症狀自己也有,因此也讓郭醫師看診,檢查確認跟公公的心血管疾病一樣,有高血壓和心臟瓣膜閉合不全的疾病,因此開始接受治療。當時阿仁說,一直以來他一直覺得頭痛和胸悶,頭痛他以為是感冒、胸悶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所以他一直沒有在意。後來檢查才知道原來頭痛不是感冒,是高血壓,胸悶也不是工作壓力大,而是心臟瓣膜閉合不全。原來我們自己以為的小病其實是慢性疾病,公公的住院反而讓我們重視健康的問題。公公原本是高血壓和心臟瓣膜閉合不全,後來在治療中檢查出還有腦癌,原來公公的身體狀況不是老人退化而是腦癌的問題,雖然確診治療到公公過世只有九個月的時間,但因為到區域醫院郭醫師看診相對讓我們重視公公後續檢查與治療,讓公公在最後的日子能得到有品質的照顧。在公公確診時,阿仁焦慮到右臉麻,郭醫師門診時會安慰阿仁,並且調藥治療阿仁,讓阿仁的不適能獲得改善,能正常生活、工作並且照顧公公。103年公公和阿仁開始由郭醫師看診,一直到現在110年12月此時,公公己過世數年,阿仁還在郭醫師看診下,正常生活,在郭醫師的鼓勵下藥物治療配合爬山運動,身體狀況越來越健康。郭醫師每次看診總是很有耐心,一一說明檢查與調藥與鼓勵生活要爬山要飲食控制。我們很感謝郭醫師,因為當年公公如果沒有給郭醫師看診,也無法後續檢查出腦癌並結合醫院的治療,讓公公的最後日子是有品質的。現在醫院講求效率、效能,看診速度快速未必能檢查出原因,郭醫師細心問診、說明檢查的數據與後續治療方式,鼓勵病人健康生活,改善病人因疾病所造成的疼痛,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真的是很難得的仁心仁術的好醫生。我們是郭醫師的眾多病人之一,我們就是一般醫病關係,但是我們感謝郭醫師的醫治,期待這麼好的醫師不管在醫德醫術都有所傳承。這乃是病人之幸褔。這幾年我從事老人日照中心管理工作,深深體會到心態會影響老化與退化的速度,也會影響生活品質,許多研究也顯示森林療癒可有效降低心悸、生氣、疲倦、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森林中的芬多精是最天然的除菌幫手,負離子更有空氣中維他命的稱號能活化細胞、消除失眠、焦慮!森林療育是有科學根據的,對慢性病也有減緩功效,不論在生理與心理都有正向回饋。郭醫師鼓勵我們爬山運動,擴展我們的視野並培養我們有正確的健康概念,使我們不害怕面對疾病反而更加積極的安排自己的健康生活,勇敢面對疾病、積極的治療、改善生活品質,使我們的生活不再只有認真工作、照顧家庭,增加了善待自己。愛惜自己的健康,這是郭醫師教會我們的,郭醫師很特別的醫師,不只檢查給藥,重點是教會我們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這深深影響我們,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是我們為病人之幸啊!
-
2021-12-31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腰痠背痛一定是僵直性脊椎炎嗎? 醫:有下列4種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
腰酸背痛的經驗幾乎人人經歷過,熬夜加班久坐、搬重物負重、彎腰做事姿勢不良等等,日積月累後上了年紀更容易發生。不過看似平常的症狀要特別注意什麼呢?其實八成以上的腰酸背痛找不到特殊病因,通常過一陣子就慢慢自己好了,或者短期的止痛藥使用後在一兩週內改善,這些大部分是因為工作特性,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痠痛等,這種情況復健科可以提供電療熱敷的物理性治療與基於功能訓練的職能治療。但少數背痛卻是嚴重疾病的表現,如脊椎骨折、神經壓迫、骨髓炎、癌症骨轉移、僵直性脊椎炎等等,因此要特別注意伴隨以下狀況的背痛就要儘早就醫。注意有下列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1.發生在嚴重外傷或跌倒撞擊後,這可能與一些外傷造成的骨骼病變有關,比較適合看骨科或神經外科2.出現以前沒有過的神經學症狀,如下肢無力、麻痺、大小便失禁或尿不出來,這可能牽涉到神經受損,比較適合看神經內外科。3.半夜或清晨最痛,通常與發炎有關,適合看過敏免疫風濕科。4.有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也許要加上感染科或血液腫瘤科的評估。其中僵直性脊椎炎雖然不是最緊急的疾患,卻是需要長期治療追蹤的慢性病;患者往往從年輕甚至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有症狀,早期發現早期開始治療,最能有效改善日後的預後和生活品質,然而因為好好壞壞的症狀,大家常常會以為只是一般的痠痛,有些病人甚至有家族病史卻仍然沒有積極就醫,錯過早期治療是很可惜的。那麼僵直性脊椎炎會有那些症狀呢?最常見是超過三個月以上的反覆下背痛,而且是越睡越痛、越睡越僵,半夜或者清晨最不舒服,需要起床活動筋骨半小時以上才會消退;有時會痛在肩頸上背或是肩胛骨中間,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狀表現。除了背痛,有些患者會表現肩關節、髖關節(大腿根部)、膝蓋、腳踝、腳跟、腳底、胸口兩側肋骨或骨盆邊緣等部位疼痛甚至腫脹,而且疼痛超過一兩個月以上都不見好轉或反覆發生。有些患者對慢性疼痛習以為常,也沒特別就醫,直到發生單眼視力模糊畏光、急性紅眼疼痛的急性虹彩炎,眼科醫師建議轉診風濕免疫科檢查,才發現有僵直性脊椎炎。有的人併發皮膚或指甲的乾癬病變(又名牛皮癬、銀屑病)(如圖一),也有少數人併發發炎性大腸炎的症狀,常反覆拉肚子解血便等。若有因為以上症狀懷疑僵直性脊椎炎病,可以進行X光檢查看是否薦腸關節發炎,加上抽血檢驗HLA-B27,排除其他疾病,確定診斷方向後就可以開始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在藥物治療方面包括藥物和非藥物的治療,非藥物方面主要是建立運動習慣、物理治療、戒菸等等,運動有獨立於藥物的效果,對於病人的疼痛減少與活動範圍的維持有積極的意義。藥物部分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第一線治療,使用在發炎疼痛的階段大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改善;有時周邊關節疼痛發炎也會加上免疫調節藥,如:斯樂腸溶錠治療。因為此症為慢性病,藥物治療通常需要使用較長的時間而非幾天就好,建議配合醫師回診以監測副作用及療效。對於消炎止痛藥反應不佳或有副作用的患者,現在也有大分子的注射式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抗IL-17抗體等製劑,可以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治療的目的除了改善疼痛外,最重要的是希望能減少脊椎沾黏的併發症,如:嚴重的患者可能脊椎沾黏如竹竿,活動受限且無法正常地彎腰轉頭(如圖二),有些伴隨嚴重的周邊性下肢寡關節炎(如圖三)。醫療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物製劑的針劑治療及標靶藥物的口服治療發展,為第一線治療不佳的病患開啟了一扇新的門,期望對疾病的控制更加完善。
-
2021-12-31 新聞.杏林.診間
父親癌末、八八風災,讓她的人生轉了個大彎! 安欣瑜,在「嘉」尋回心的歸屬
「我不在阿里山,就在往阿里山的路上。」這句話用來形容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暨部落健康中心主任安欣瑜,再貼切不過了。阿里山鄒族出身的安欣瑜,因為父親罹癌、八八風災,人生轉了個彎。蜿蜒的山路,引領她走入自己的家鄉部落,成為族人信賴的醫師,守護族人健康。從小養成獨立自主個性安欣瑜出生於阿里山鄉里佳村。群山環繞的里佳村總是薄霧瀰漫,而且是全阿里山上最偏遠、最晚開發的部落。初見安欣瑜,水汪汪大眼睛,五官深邃立體。「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這句話,完全印證在她身上。但事實上,她只有一半的鄒族血統,父親是鄒族人,母親是漢族。安欣瑜的母親來自彰化,當年看到阿里山里佳國小招聘代課老師。滿腔熱血的她,撕下佈告就跑去應徵。殊不知里佳國小太偏僻,結果她邊哭邊走三小時,才終於到學校。後來,她與一名鄒族男子相戀結婚,生下了安欣瑜及妹妹。兩人的愛情故事,在當時保守的台灣社會中,曾引起不小騷動。安欣瑜住在山上,與妹妹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可惜好景不常,父母決定離婚,年幼的安欣瑜及妹妹隨著媽媽搬回彰化老家定居。「當時的家,一切空空如也,就連家具都是阿姨捐贈。」安欣瑜說,媽媽為了一家生計,做過許多工作,包括賣蚵仔麵線、擺攤賣花等,無暇過問女兒的功課和考試成績。安欣瑜想要去補習,媽媽看了補習費一眼,回說:「妳應該不用花這筆錢,妳自己念就好了。」望著其他同學優雅地彈琴,安欣瑜也吵著要學鋼琴,免費試上兩堂課,繳了一期學費後,媽媽說:「等妳長大,自己賺錢後再學鋼琴吧。」在鄒族部落裡,常見的深邃五官,和一雙靈動大眼睛,到了漢人社會,卻成為撕不掉的標籤。「三十多年前的社會風氣很保守,常有街坊鄰居看到我,很大聲的用悄悄話交頭接耳:『那是番仔囝』啦!」常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安欣瑜從小就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努力讀書,學會為自己負責,用實力打破外界對原住民的種種刻板印象。當她考上慈濟大學醫學系時,母親還嚇了一大跳。父親癌末,人生轉了個大彎由於母親避談往事,讓安欣瑜離開阿里山後,幾乎與山上斷了聯繫。直到就讀醫學系第七年時,某天她接到父親來電。爸爸在電話中說,嘉義的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透過胸部X光檢查出他的肺部異常。安欣瑜安排父親到花蓮慈濟醫院就醫,醫院幾乎動用所有科別醫師幫忙,在短短兩天內完成所有相關檢查,第三天開始化療。她的父親罹患小細胞肺癌,有「老菸槍殺手」之稱,因發現時癌細胞已有7、8公分大,無法開刀,只能採取化療。沒想到,父親做完第一次化療,隔天就把所有行李打包好,跳上火車就回阿里山了。畢竟,他還是習慣山上的生活。就讀慈濟大學醫學系,讓安欣瑜愛上花蓮,喜歡到處爬山,從事溯溪及潛水等戶外活動。畢業後,她與花蓮慈濟醫院簽約,擔任家醫科住院醫師,甚至決定要在花蓮安身立命,「本來我只想要在花蓮當醫生,過我喜歡的日子就好。」父親後來轉診至大林慈濟醫院,治療情況原本還算穩定,但突然間有了戲劇性變化,病況變得愈來愈嚴重,經常喘不過氣來。聽到這個消息後,安欣瑜內心五味雜陳。她心想:「很害怕這次沒去陪他,會錯過最後一次照顧父親的機會;又擔心去照顧爸爸,媽媽會生氣。回想自己成長過程中,聚少離多的爸爸也沒盡到照顧女兒的責任,我的人生實在不想因他而改變……。」儘管內心充滿矛盾,安欣瑜還是決定向院方申請留職停薪3個月,返回嘉義,陪伴癌末父親走完最後人生。沒想到,這個決定讓她的人生轉了個大彎。八八風災,觸動返鄉行醫念頭辦完留職停薪手續後,安欣瑜從花蓮搭火車南下,準備經由南迴鐵路返回嘉義。在台東都蘭某家咖啡館時,她邊喝咖啡,邊與父親通話,同時看到電視新聞報導小林村被莫拉克颱風重創,慘遭滅村。「和爸爸講電話講到一半,突然之間就斷訊了,之後再也聯絡不上。」安欣瑜回憶說,當時,電視新聞並未報導阿里山的受災情況。後來,她才知道,通往阿里山之路柔腸寸斷,許多族人被困在山上,完全失聯,山上情況一切未知。抵達嘉義後,安欣瑜心急如焚,到處打聽阿里山的情況,得知山上慘況怵目驚心,許多地方路基被掏空,整整掉了兩層樓。當地青年組成臨時團隊,號召揹物資上山。她跟著徒步將物資揹進部落,只能走到山美村。距離故鄉里佳村,徒步還要兩個多小時,卻因道路全斷而無法前往。安欣瑜坦言,徒步上山救援時,眼見兒時記憶裡的美麗家鄉,如今因風災蹂躪而殘破不堪,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襲上心頭。「相隔多年,那是我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鄉,一切恍如隔世。原來我去過那麼多地方,卻不認識自己的家鄉。」她突然感悟:「我完全不認識自己的家鄉。我沿途打聽爸爸的消息,那時候才發現鄒族有很多跟我一樣姓安的人。大家告訴我,我的阿公是誰?我是誰的孩子?那是第一次讓我覺得,我好想認識自己的故鄉。」喜歡花蓮的安欣瑜,又陷入掙扎:「我到底要不要回嘉義?」然而,眼睜睜看著癌末父親,因當時阿里山對外交通全斷,竟受困山上一個月,才被醫療直升機後送下山就醫。這種煎熬心情,加上距離留職停薪的期限只剩一個月,讓她心一橫,下定決心,「當下我就告訴自己,即使必須賠違約金,也要返鄉服務!我想到阿里山工作,也想陪爸爸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其實,嘉義基督教醫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長期為阿里山居民提供巡迴醫療,並派家醫科醫師輪流定點駐診。八八風災後,即使道路中斷,嘉義基督教醫院仍每週派一名醫師前往阿里山災區支援看診。當時,安欣瑜的母親早已回到阿里山上幫人經營民宿。風災後,當年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任恰巧就住在這間民宿。媽媽提到女兒也是家醫科醫師,想回嘉義找工作。在此之前,安欣瑜曾到嘉義多家醫院面試,也獲得錄取,卻因捨不得花蓮而作罷。沒想到,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她最終還是落腳在家鄉嘉義。「我這輩子從來沒想過要回阿里山工作,卻因為父親癌末、八八風災而留下來,」安欣瑜直呼這就是天意!(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27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症狀非常不明顯 婦科醫提醒:6族群更要留意
腹痛、腹脹是相當常見的日常問題,不過提醒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紀,應特別留意此症狀。中山醫院婦產科郭安妮醫師表示,腹脹、腹痛雖然常見,但未必是腸胃道的健康問題,卵巢癌的不明顯症狀也常以此方式呈現。 女常腹脹痛婦產科也要看,留意不明顯症狀防卵巢癌! 郭安妮醫師表示,卵巢癌的症狀非常不明顯,並不像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等,可能會有出血的情況發生,卵巢癌在第一期、第二期常見沒有任何異狀,此時發現的患者,大多是因為健康檢查、定期檢查時發現。而進入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症狀也依然不大明顯,多以腹脹、腹痛、噁心、有壓迫感等腹部不適症狀呈現,也因為受到腫瘤壓迫,可能出現頻尿的情況,不少患者常會是從腸胃科轉診至婦產科,而此時發現的族群約高達75%。 郭安妮醫師表示,卵巢癌除了難以發現,棘手的也包括各期對患者的影響,早期發現存活率相當高,有望治癒,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約有90%以上,第二期則約有70%,但進入至第三期就僅剩約39%,而到了第四期僅有約17%,差異非常大。 醫師提醒,卵巢癌常見出現於女性停經前後,如有出現腹脹、腹痛等腹部不適,除了看腸胃科以外,也建議前往婦產科檢查,謹慎為佳,以避免確實有腸胃問題,但同時也有卵巢癌,卻因為只看腸胃科而沒被檢查出來,因而延誤治療。 她腹脹誤認為肥胖,轉診檢查出卵巢癌! 郭安妮醫師分享,診間曾有患者從腸胃科轉診而來,據了解,該名患者有長時間食慾不振、時常腹部不適的問題,且腹部逐漸變大,起初原以為是腸胃不佳使得肥胖,經詳細檢查後才發現是卵巢癌。醫師表示,腹脹確實也有可能會被誤認為變胖,但變胖通常是整個身體也會一起發展,不過只胖肚子的情況也是有可能。醫師再三叮嚀,女性需特別留意腹脹等不適問題,特別是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卵巢癌常見風險族群,不生、晚孕等應多加留意! 郭安妮醫師指出,卵巢癌的相關風險,主要和卵巢運作有關,像是不生、晚生、不孕等族群,以及初經早、12歲以前就來經的族群,和停經晚、約55歲後才停經的族群,這些情況卵巢活動的時間、受荷爾蒙刺激的時間都會比較長,出現疾病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而家族史中如果母親或姊妹有卵巢癌病史者,風險也會增加約5~7倍之多。另外,肥胖、體脂肪較高的女性,也是風險族群之一,因為體脂肪當中也有含有荷爾蒙,也會刺激卵巢,而此風險也和各婦科疾病息息相關。 卵巢癌難發現、晚期棘手,留意腹脹痛、檢查保健康! 卵巢癌難以發現、晚期又棘手,郭安妮醫師建議,女性除了要特別留意腹脹等腹部不適以外,在40歲之後也應定期做健康檢查,而風險族群建議再提早些,約35歲就可以開始規劃健康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日常生活習慣,自然也應避免肥胖,包括良好的飲食習慣、肥胖者應適度減重,避免體脂肪的荷爾蒙刺激,如此對於防範卵巢癌會更加有幫助。 《延伸閱讀》 .防婦癌了解家族史很重要!醫:曾見4姊妹全中! .2招防範卵巢癌!醫:不生、晚孕風險高!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7 新聞.元氣新聞
腎病支出蟬聯健保花費首位 健保署推用藥安全三層防護
健保署統計,腎病醫療支出連年蟬聯健保花費首位,去年整體醫療費用達562億元,其中84%用於門診洗腎病人。為保護腎病患者的腎臟功能,避免因用藥而造成腎損傷,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推出腎病用藥安全三層防護。此防護計畫歷經1年規劃,預計明年2月推出,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健保署「腎病用藥安全三層防護」與腎臟醫學會、醫院協會、醫師公會及藥師公會共同合作。第一層於摘要區靜態提示就診患者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人,請醫師避免處方具腎毒性藥物;第二層於醫師處方時,電腦主動提醒該病人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NSAIDs)28天內使用情形;第三層針對第3至5期慢性腎臟病人及透析病人,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NSAIDs用藥若是3個月內用藥天數超過30天的異常病人,較用藥未異常病人會提早129天進入洗腎階段。」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此經健保大數據分析去年新透析病人前1年NSAIDs用藥情形發現。因此,為守護腎病病人用藥安全,健保雲端查詢系統2019年10月起,建置電腦主動提醒非NSAIDs,包含貼布、軟膏、口服等用藥28天內使用情形;同年12月於摘要區提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人,提醒醫師儘量避免處方NSAIDs、顯影劑等具腎毒性藥物,及建議轉診至腎臟科評估腎功能及追蹤治療。李伯璋說,為積極保護腎臟病人的腎臟功能,延緩病人進入洗腎,而與腎臟醫學會等公協會攜手合作,針對第3期至第5期慢性腎臟病人及透析病人,當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預計於明年2月起推出「高風險腎臟病人NSAIDs用藥主動提示(API)」,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彙集病人跨院所就醫資料,目前提供12項主題資料,協助醫師判別病人是否重複用藥與檢查,每天約有150萬查詢人次,88%病人在就醫或領藥時,醫事人員有查詢本系統。2018年起更陸續新增醫療影像分享機制、電腦主動提醒醫師重複用藥與檢查、藥品交互作用及過敏藥物等功能。2020年因應防疫需要,彙集跨部會資訊,讓醫事機構及相關公務部門,即時查詢民眾的旅遊史(T)、職業別(O)、接觸史(C)及群聚史(C),減少院內和社區感染擴散風險,成為防疫第一線防線。健保署將持續突破框架彙集病人就醫資料,目前規劃收載病人自費就醫資料,盼透過健保雲端系統協助忙碌的一線醫療人員,快速掌握病人完整就醫資料,減少非預期藥物交互作用、重複處方與檢驗檢查,降低對病人的傷害及醫療浪費。
-
2021-12-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血壓高原來腎功能也有問題 「多囊腎」早治療延緩洗腎
血壓一直很高、不穩定,原來是腎功能也有問題了!一位50歲男病患因腹部脹痛被診斷出原來是「多囊腎」,腎臟已有很多水泡,員榮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王奕中說,「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經常會合併有高血壓、尿蛋白症狀,早期對症下藥,才能避免腎功能提早惡化到洗腎的地步。這名50歲男病患平常血壓就高,因腹部脹痛,先看肝膽腸胃科,經超音波檢查發現不僅肝臟水泡多,連同腎臟也有很多大大小小水泡,經轉診至員榮醫院員生院區腎臟內科確診為「多囊腎」。王奕中說,多囊性腎臟病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病,約每四百至一千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此病,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約有2.4%病人因多囊腎造成腎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療(洗腎)。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若家族無人有此病,自身卻有,也可能是基因突變,患者大多於40歲左右開始發病,王奕中說,致病基因主要有兩型,第一類型PKD-1基因,約有85%的病人是屬於第一類型,患者平均 55歲會達到末期腎臟疾病;第二類型為PKD-2 基因,約 15%的病人屬於第二類型,患者病程較緩慢,大概65歲左右開始進入腎衰竭狀態,需要長期透析治療。多囊腎病患常會腰痛和血尿,王奕中說,有些患者也會出現尿路結石,病人也常有高血壓,高血壓也是造成病人腎臟惡化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有尿蛋白也是造成腎功能惡化的因素之一,所以治療多囊腎,常使用ACEI或ARB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及治療尿蛋白。王奕中說,近年已有治療多囊腎患者新藥,並納入健保給付,可以延緩多囊腎進展,同時減少腎臟囊腫帶來的疼痛、降低血尿的發生率,並有效減緩進入洗腎的時程。
-
2021-12-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影/8旬嬤靜脈栓塞腳腫難走路 血栓溶解再置放支架恢復
85歲王姓阿嬤雙腳腫脹、疼痛,到醫院腎臟科治療後右腳消腫,但左腳仍腫脹,懷疑是栓塞造成,轉診童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檢查後發現她左下肢深層靜脈血栓,確認是左腳總腸骨靜脈狹窄造成栓塞,李志賢醫師先安排血栓溶解手術,再進行總腸骨靜脈支架置放手術。手術4天後左腳已完全消腫,可以開始活動行走,住院一周出院。王阿嬤因為腎功能不佳,持續在腎臟科看診治療,她雙腳開始出現腫脹,以為是腎病造成的水腫情況,剛開始並不以為意,後來雙腳卻越來越腫痛,痛到連行走活動都困難,才到腎臟科就醫治療,治療後右腳消腫,但左腳仍是腫脹又疼痛,懷疑是左下肢深層靜脈血栓導致,立即轉診心臟外科李志賢醫師。李志賢醫師安排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患者因為左側總腸骨靜脈嚴重壓迫性狹窄,漸漸造成的深層靜脈栓塞,當血液無法順利回流才出現左腳腫脹而疼痛,進行血栓溶解手術,先解決血管栓塞問題後,再進行左側總腸骨靜脈支架置放手術,手術順利完成,術後左腳逐漸消腫,4天後左腳消腫恢復如昔,可以開始下床行走動。李志賢醫師表示,深層靜脈栓塞是指深層的靜脈裡血液回流出現問題或不良,造成肢體腫脹情況,好發在下肢,偶爾也會出現在上肢部位,若腫脹狀況沒有好好治療,嚴重可能導致動脈血液循環受阻,出現肢體腫脹部位因為缺血壞死狀況,甚至可能需要截肢,下肢或骨盆發生的深層靜脈栓塞,也可能併發肺栓塞而有致命危機,所以必須及早進行處置治療。李志賢醫師呼籲,長期坐臥、高齡、肥胖、慢性病患者等都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需多走動、活動腳部,增進靜脈回流來避免阻塞,尤其近期低溫,當日夜溫差大時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要做好腳部保暖,若有單側下肢腫痛情況發生,要及早就醫診斷治療。
-
2021-12-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講話燒聲、不斷打嗝 小心胃食道逆流
突然講話燒聲、不斷打嗝,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在作怪。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常見打嗝、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火燒心等症狀,好發於年輕女性,如果輕忽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導致食道潰瘍、甚至罹患食道癌。邱展賢指出,大多數胃食道逆流患者,以胃鏡檢查多正常,未看到食道發炎或賁門鬆弛症狀。臨床上觀察,胃食道逆流患者即使胃鏡檢查未發現異常,但透過藥物治療可以改善。一名50歲男性,打嗝不止、講話燒聲,總覺得有異物卡在喉嚨,經轉診至腸胃科,胃鏡檢查發現輕微糜爛性胃炎,並未看到胃食道逆流症狀;另一名15歲國中生,常吞嚥困難,早上容易打嗝、想吐,且沒什麼食欲,經胃鏡檢查發現,有輕微食道炎及些微胃食道逆流,2名患者經使用藥物治療後,症狀皆緩解。邱展賢說,食道兩端括約肌分別連結咽喉與胃,當食物通過時才會開啟,食道功能異常時,也會有逆流症狀。食道功能要正常,同時要有健康的食道黏膜、食道蠕動協調及賁門括約肌控制的配合,若食道黏膜處於發炎或黏膜神經敏感,患者容易對食物過度敏感,引起悶痛、火燒心。食道蠕動異常,容易有喉嚨卡卡、異物感、吞嚥不易症狀;下食道括約肌異常鬆弛,容易引起打嗝,吃進的食物容易卡住,不易吞下去。但症狀不易區分,需詳盡了解病史及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選擇適當藥物進行治療。邱展賢指出,胃食道逆流反覆發生,與壓力、生活飲食習慣有關,改善胃食道逆流,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生活習慣及飲食控制也相當重要,適當運動,調解壓力,注意體重控制,進食速度不要太快,咖啡、甜食、菸酒和刺激性的食物要盡量避免,倘若持續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應找專科醫師治療,避免症狀惡化,引發食道潰瘍、食道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