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6 失智.失智專題
搜尋
轉診
共找到
400
筆 文章
-
-
2020-09-15 科別.感染科
又是桃園 本土登革熱增一例 7旬翁常跑三峽菜園種菜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宣布,台灣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桃園市龜山區龍壽里70多歲男性;他雖常至三峽區山上一處菜園種菜,但疾管署初步推測感染地為桃園市龜山區,另外,因住處與日前桃園群聚活動地有差距,應非受群聚感染。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安排於個案住家及活動地進行孳生源清除、病媒蚊密度調查及緊急化學防治。疾管署下午舉行臨時記者會,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個案為居住桃園市龜山區龍壽里70多歲男性,9月8日出現忽冷忽熱、發燒症狀至診所就醫,因症狀持續且伴隨頭痛情形,9月11日再次就醫並轉診住院,9月12日肢體出現紅疹,醫院進行登革熱NS1快篩陽性後通報,經檢驗確診感染第一型登革熱。莊人祥說,該個案近期無出國史,發病前活動地以桃園市龜山區住家及新北市三峽區五寮尖山一處菜園為主,另曾於8月29日至桃園市大溪區石門水庫溪洲山登山步道爬山,與桃園市本土登革熱群聚病例之活動地均無相關性。依據個案發病前活動史,初步推測感染地可能為桃園市龜山區,但不排除其他活動地有不顯性感染者。莊人祥指出,個案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四名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經快篩也都是陰性。但由於該個案感染的與日前群聚病例都為第一型登革熱,在未進行基因定序下,難以斷言是否為新發單獨個案。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例本土登革熱病例,16例居住桃園市(15例桃園區、1例龜山區),1例居住新北市;另累計58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提醒,國內部分地區近期降雨機會增加,提醒民眾應落實「巡、倒、清、刷」,澈底清除環境積水容器,防範病媒蚊孳生。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
2020-09-11 科別.牙科
別輕忽口腔內任何白斑!他只抽菸不吃檳榔幸好發現得早
雲林縣53歲吳姓男子,是貨運司機,只有抽菸,並無嚼檳榔習慣,只是偶爾人家請吃一、兩顆,他因牙周病到北港媽祖醫院牙科診療,被發現口腔後舌根出現白斑,因不痛不癢也不知存在多久,馬上轉請頭頸腫瘤口腔外科醫師處理,經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醫師呼籲千萬別輕忽口腔任何白斑,隨時自我查看,若有不明白斑最好趕快就醫。吳先生因牙周病牙齒鬆搖,半年前至北港媽祖醫院由牙醫主任劉德模治療,意外發現口腔後方靠舌根處有白斑,吳也不知白斑已有多久了。馬上轉診頭頸腫瘤口腔外科由醫師胡創志診治。因吳有抽菸,但嚼榔並不常吃,慎重起見仍切片檢查,幸運地並非惡性腫瘤,經4次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目前每3個月定期追中。胡創志說,口腔癌死亡率已躍昇第5名,大家都知道和嚼檳榔有關,但很多人不知道吃檳榔、吸菸及喝酒三項習慣都有的話,比一般人致癌危險高出123倍,尤其,大家更不知道其實吸菸更是口腔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吸菸的人更容易出現口腔黏膜白斑。胡醫師說,臨床上的口腔白斑,多半出現在牙齦、臉頰內側或舌頭兩側,因不同性質來分類,有薄、有厚的白斑,也有因牙齒咬到或磨傷,造成口腔急性發炎,都須謹慎評估。雖然口腔白斑多屬於良性病變,卻也是一種「癌前病變」,當病灶快速變大、出血或長久不癒的潰瘍時,轉變成口腔癌的機會更高,胡醫師說,傳統以手術切除為主,也可以液態氮冷凍治療,或以棉棒直接接觸在病變處破壞病變細胞結構的完整性,導致病變細胞的壞死或凋亡,遇有異狀或出現白斑,最好趕緊就醫。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06 科別.眼部
枕邊人變鬼影 濕性黃斑部病變 把握注射黃金期
農曆七月鬼門開,夜半醒來枕邊人竟成了五官模糊的斷頭鬼影。一位七十多歲先生害怕自己成了電影「鬼影實錄」男主角,急忙向眼科權威、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求診。賴旗俊說,這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典型症狀之一,當察覺視力模糊、中心點不清楚、扭曲、辨色力變差、精細的閱讀能力受限,就算戴眼鏡也無法改善時,就要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每天晨起 花三秒自我檢查黃斑部對視力有多重要?賴旗俊解釋說,眼睛如同照相機,視網膜就是底片,用來成像,我們所看見的世界必須透過視網膜的視神經傳達到大腦,而黃斑部就位於視網膜中心,也是最重要的組織,想要擁有精確的視力、辨別顏色的能力,就必須保持黃斑部的健康狀態。但隨年齡增長,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機率增加,因用眼習慣不同,導致民眾不見得在第一時間能覺察視力悄悄惡化。賴旗俊舉出三個不容錯漏之處:第一是一般人用眼習慣分成主視眼和副視眼,除非經常使用的主視眼發生黃斑部病變,或者某一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事物,才會發現視覺異常。由於非主視眼,如果症狀輕微,可能比較不容易察覺,因此每天早晨起床花個三秒鐘「睜隻眼、閉隻眼」自我檢查是值得的。第二是民眾長期視力模糊,但誤以為是老化或是用眼疲勞所致,有些人因平常不需要太精細的視力,直到已經嚴重影響生活,才想到就醫;第三種情況是和白內障混淆,甚至有些人開白內障手術之後,視力進步不多,才發現還有黃斑部病變。針劑治療 健保已放寬給付黃斑部病變有乾、濕之分,其中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要掌握治療先機。賴旗俊表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因脈絡膜病變,產生新生血管,而新生血管因脆弱、受傷出血,滲漏蛋白質,導致黃斑部水腫,因此藉由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以延緩視力惡化。今年六月起,健保給付放寬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針數,從原本的一隻眼睛可注射7針,放寬到14針,賴旗俊表示,通常病患需連續施打3針,評估藥物反應之後,視個案情況決定施打的間隔時間,最長可間隔至四個月,或者每月回診視需要時再施打。八成的病患可以維持或延緩病程惡化。中斷治療 失明率大幅提高由於今年新冠肺炎改變民眾回診的習慣,賴旗俊叮嚀,濕性黃斑部病變一旦中斷治療,視力下降難以挽回,再重啟治療等於是倒退起跑點好幾步。根據研究,不治療的人兩年內失明的比率高達95%,增加跌倒、車禍等風險,往後將增加家人的照顧負荷,因此千萬別拿視力開玩笑。而基隆長庚醫院在院長賴旗俊的領導下,希望以病人為中心,給病人最好、最方便的照顧與醫療,例如他認為黃斑部病變形同慢性病,必須長期追蹤治療,因此他會轉診讓社區醫師共同照顧病患,也方便民眾持續回診,以維繫病患持續治療的信心。
-
2020-09-05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萬芳醫院院長陳大樑:試辦半區域總額,讓病人獲得受感動的醫療
麻醉學界重量級學者陳大樑去年二月接下萬芳醫院院長,這是他再度回鍋。早在1998年,萬芳醫院成立第二年,他離開一路求學和執業的台大,接下萬芳的麻醉科主任,可說是創院元老之一。院長室桌上右前方,擺著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的著作「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陳大樑說,當年到萬芳,就相當關注病人權益和以病人為中心的議題。不只是冰冷的手術室裡,乃至於全醫院,他都希望能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曾見18歲女大學生手術麻醉前,護理師要在她前胸貼心電圖的電極貼片,女學生拉著胸口衣服大聲說「妳扯我衣服做什麼?」還有做腹腔鏡檢查的女病患,麻醉前醫師照例詢問是否曾麻醉過,卻因患者不願家人知道她曾做過人工流產,滿意度調查給了零分。讓麻醉從二線科變一線病人的憤怒,讓陳大樑感受到醫病間的極大落差。他說,那一刻,病人著眼的不是醫療,是個人隱私,「若不能理解這落差,和病人溝通說明時,病人不僅無法理解、抗拒,甚至可能深惡痛絕。」陳大樑認為,以病人為中心,說比做來得容易,「這不只是行為,而是價值觀問題,不單是行動,還有文化。」陳大樑2004年擔任麻醉科醫學會理事長時,推動全面性麻醉後訪視,遭遇到大反彈,如今早已成為醫療常規。他說,這讓麻醉專業從傳統醫療服務的二線科,變成一線科,提高在病人、家屬心中的價值,更可檢視麻醉流程有哪裡要改進,社會認同感也是從這裡來。就醫行為無管制帶來浪費對於健保制度改革,陳大樑也有自己一套想法。醫界前輩曾建議,從論量計酬變成論人計酬,他曾向衛福部長陳時中提出「區域總額制度」試辦計畫,以文山區為例,近28萬的居民,2017年健保消耗總額約是91億元,萬芳和區域內85家醫療院所申請31億元,其餘60億元都是跨區就醫費用。「全無管制下的就醫行為,肯定會帶來不必要浪費。」陳大樑說,區域總額的意思,就是區域聯盟、分級醫療。若以91億元為總額,在區域裡做大部分的就醫限制,患者未經過家庭醫師、基層醫療院所,小病不能直衝醫學中心,否則要自費。他表示,國家預算要適當分潤,省下的醫療費用,不是收回政府口袋,而是做社區健康管理、更新醫學中心設備和水準,及保障基層診所點值,醫療院所才願意配合。和診所建立半封閉型轉診15年前,陳大樑攻讀台大EMBA時,就把他的想法寫成碩士論文「台灣健保制度新解—區域總額預算與轉診制度之研究」。他不諱言,健保制度翻新難度非常高,政府若要討好選民,跟醫療院所做政治妥協就辦不到。因此,陳大樑上任後,去年八月萬芳推出試辦計畫,和在地43間診所建立半封閉型轉診醫療,除和診所電腦建立連線,還協助改造醫令,並將健保署鼓勵轉診的兩百元,讓利給基層診所,病人出院後即轉回診所,建立循環式的照護圈。勉新進關注核心醫療能力在醫界長達30多年,對於新進的年輕醫師,陳大樑建議,面對醫療生涯的起頭,要關注核心醫療能力,不要畢業第一天就衝去賺錢,這不代表他不重視財務,而是人生的先後順序,擁有核心醫療能力,名利自會跟著來。面對病人,「讓病人獲得受感動的醫療」,是他給年輕醫師的建議,有溫度、同理心的醫療,讓病人可以對醫者有很大的認同感和尊敬,這應是年輕時就要建立的素養。陳大樑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圍術醫學、臨床麻醉學、麻醉藥理學、醫院管理現職:萬芳醫院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圍術醫學講座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珍愛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健康,在乎自己的就醫行為,才會有療效;就醫時,除了在乎自身權益,也要有就醫素養,尊重別人和就醫紀律。
-
2020-09-03 科別.消化系統
分級醫療雁行計畫發功 幫助垂直感染C型肝炎嬰兒
一名2個月大垂直性感染C型肝炎女嬰因感冒,最近到苗栗縣頭份市吳金垣小兒科診所求診,透過分級醫療雁行計畫,轉介到合作醫院為恭醫院,提供完整檢查、照護等醫療服務。女嬰因原生家庭母親使用毒品,出生時感染C型肝炎,最近因感冒,寄養家庭帶她到吳金垣小兒科診所求診,吳金垣透過雁行團隊專人服務轉診窗口,精準轉診至為恭醫院小兒腸胃專科醫師林俊松,仔細為女嬰檢查,包括血液檢查、及腹部超音波影像檢查。吳金垣透過為恭紀念醫院所開發的轉診應用程式(APP)得到訊息,在第一時間查詢到該病人之檢驗報告及影像學理檢查,醫院及診所醫師同時照顧女嬰,提供完整團隊醫療服務。林俊松表示,目前的研究資料,母子垂直感染C型肝炎的嬰兒,3歲時有百分之20到40的機會可以痊癒,而且C型肝炎要發展到末期肝病或肝癌要30年以上的時間,女嬰因此有充份的時間,3歲以後可以更有效、更安全的口服藥物來治療,目前只需每隔3個月到半年在醫院或診所,追蹤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影像檢查。林俊松說,另外C型肝炎不會經由飲食傳染,寄養家庭可以用一般方式照顧女嬰,不必擔心被傳染。照顧期間由專業肝炎衛教團隊介入協助定期追蹤,女嬰有問題可透過雁行團隊協助處理,落實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合作,無縫接軌的雙主治模式,服務更多在地民眾。為恭醫院院長陳振文指出,醫院配合健保署北區業務組分級醫療雁行計畫,連結88家醫療院所合作成立雁行醫療照護團隊,為恭扮演雁首角色醫院,全力配合基層診所整合資源,建立防治在地化服務,共同努力達成健保署2025年終結C肝目標。
-
2020-08-31 癌症.食道癌
食道黏膜沒接受器 醫師:當心出現症狀已食道癌中晚期
一名54歲男性從年輕就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未有任何不適症狀,日前到大里仁愛醫院做身體健康檢查,在無痛胃鏡的窄頻影像檢查中,發現一公分的食道病變;界線明確的棕色區域有不規則的微細血管型態,經予以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早期食道癌。經轉診至醫學中心做內視鏡超音波評估內黏膜下層情形,再實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術後狀況良好。消化內科醫師黃冠智表示,因食道黏膜並沒有「感覺接受器」,因此當腫瘤尚未發生下黏膜侵犯時,幾乎都是沒有感覺,而當出現體重減輕、貧血、吞嚥困難或是出血而就醫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食道癌的男女比例為16比1,容易導致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吃檳榔;尤其是長時間食用下,任一項都會剌激局部黏膜產生病變,而3者共用時危險性更高達195倍之多。黃冠智説,目前最有效的檢査方式是胃鏡檢查,搭配光學模式與染色內視鏡,讓診斷效果最大化。食道癌依據腫瘤侵犯部位,大致分為4期,治療的方式以及存活率因期別而個有不同;該患者為第一期食道癌,僅能以定期胃鏡檢查或運氣好意外發現,此時腫瘤尚未侵犯到肌肉層,可以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把病變處完全刮除,5年以上存活率達70到80%。他提醒,有食道癌家族病史、菸酒檳榔習慣超過10年,或是曾經罹患下咽癌、口腔癌的頭頸癌患者,終其一生有20到30%會發生食道癌,建議每年都要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30 科別.腦部.神經
胸口痛、喉頭有異物感、失眠,竟是「皮質醇」惹禍!還恐致中風、失智...腦科醫師教你5招改善
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王太太的打扮雍容華貴,氣質溫柔嫻淑,講話總是輕聲細語,這天,他來診間找我,因為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於是建議他轉診到其他科尋求幫忙。他剛進診間,我就注意到從他堅強的外表下所透露出來的疲態,還有他僵硬、緊繃的肩頸,他整個人聳肩、駝背地很厲害,於是當我更深入地詢問他睡眠和平常休息的狀況,沒想到,他竟然簌簌地哭了出來,就像打開的水龍頭,眼淚一直拼命掉,他十分不好意思地一直說抱歉,覺得很難為情,我遞給他幾張衛生紙,要他別擔心,先好好地哭,我笑說:「我這診間可是有魔力的,不少人的淚腺一進診間就像被魔法啟動一樣,你不是第一個不經意大哭的,別擔心!」待他慢慢冷靜下來,他開始告訴我,其實無法好好睡眠跟休息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將近10多年了,結婚後就開始幫忙先生家裡的事業,負責公司的帳務及客戶間的聯繫,責任繁重,每天都需要接上10幾20通電話處理事務,時常只有靠咖啡及零食、飲料度過白天。晚上7、8點回到家後又必須照顧2個小孩,還要趕緊張羅小孩、先生的晚餐及隔日的便當,待小孩上床睡覺,就又要開始清潔碗盤及整理家務,結束已經是凌晨1、2點左右,好不容易到了休假日,還要陪公婆及爸媽,他說自己就像是24小時從不關機的電腦。最近開始,每天都覺得異常疲累,起床後往往還是感覺倦怠,上班開始會出錯,有時候登錯帳或記錯客戶的需求,搞得一團亂,也讓先生開始對他不諒解。偏偏晚上睡覺時,明明身體已經累壞了,眼皮都睜不開,但腦子就一直在翻攪及擔心明天的待辦事項,擔心東擔心西,往往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頭被掐住的感覺,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導致他睡前開始習慣性地焦躁不安,明明累了卻怎麼樣都睡不著。身體累了原本應該能好好入睡,但時常我們的大腦跟精神狀態已經無法順利在睡前舒緩和放鬆,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安穩,你也曾因為這樣導致白天慢性疲勞,感覺怎麼睡都充不飽電嗎?【睡眠解碼】在過去的保守時代,沒有人敢說出自己的疲勞,甚至還推崇阿信精神,好像坦承自己被疲勞所苦,是不風光的表現,但現在我們真的要好好重視疲勞的議題了,因為這可能是傷身又傷腦的「慢性病」,正在我們身上肆虐的結果!什麼叫做慢性疾病呢?慢性疾病廣義的定義,就是身體不適的問題已經持續1年以上,而且這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與人際關係,且需要醫療上的協助與照護!所以慢性疾病不只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而已,還包含了情緒及睡眠上的障礙,舉凡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淺眠頻尿、情緒低落焦躁、身體疲倦無力、容易健忘失神,都是現代文明的慢性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發現:美國有高達6成以上的人,都伴隨著慢性的疾病問題,甚至有2成的人,會同時患有2項以上的慢性病。為什麼慢性病會如此大流行呢?這和我們現今的生活、工作型態和飲食、作息,都有很大的相關性,而這些每日累積的情緒及壓力反應,會引起我們體內一個很重要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就是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3階段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皮質醇(Cortisol)就像是在我們體內,自然分泌的天然類固醇,根據我們的日夜節律和生理時鐘,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分泌曲線是動態變化的。▼皮質醇正常分泌狀態: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曲線,早上是濃度最高的時段,協助我們在早晨甦醒,以及讓我們有戰鬥力去面對日常活動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到了下午,皮質醇濃度就會開始慢慢地下降,直到晚上,就會降到最低點,讓身體準備放鬆入睡。(如圖1的藍色曲線)▼皮質醇的壓力分泌狀態:在我們遇到壓力刺激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遞訊息給下視丘,活化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壓力生理反應,當壓力成為慢性時,也就是持續時間過久,譬如超過3到6個月都處於高張的緊繃生活,這個調控血中「內生性」類固醇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傳遞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將持續過度活化,就如圖中的黑色曲線,皮質醇分泌異常的結果,到了夜間,濃度無法順利下降,所以你會一直處在身體很亢奮的狀態,甚至感覺到焦躁,也會開始反覆出現晚上無法放鬆或是睡眠的障礙,進而不斷地惡性循環。 近年研究更發現,當皮質醇濃度超標時間太久,會對海馬迴(Hippocampus)產生神經毒性,產生氧化壓力及β類澱粉蛋白毒性,導致大腦記憶中樞的神經退化,這個機轉,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息息相關。▼皮質醇的過勞衰竭分泌狀態:如果壓力狀況長期無法緩解,譬如像王太太這般積年累月的消磨和忍耐,再來皮質醇的分泌曲線就會變成圖中的白色曲線,也就是 Burn-out 的過勞衰竭狀態,這就像是蠟燭燃燒殆盡,這樣的人從早到晚,皮質醇濃度都會處在很低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慢性疲勞症候群,導致怎麼睡都睡不飽的窘境,不管在白天或是晚上,整天毫無能量、情緒憂鬱、低落,厭世、無精打采,大腦像處在濃霧中,腦霧(Brain fogging)的情況導致專注、記憶、思考力退化,體內的生理時鐘和日夜節律會大亂,晚上有時候焦躁到完全睡不著,有時候卻必須睡上一天一夜,也不見得能夠恢復精神。除了整日疲勞、睡眠障礙外,長期壓力調適不良,皮質醇 Burn-out 過勞狀態,還會引起體內代謝和腦心血管功能的失衡,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風險增高,這都會導致未來產生中風、心臟病跟失智的機會大大地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慢性疲勞和睡眠障礙千萬不能忍耐的原因,因為它們正在威脅你的身心健康和預期壽命!【好眠Tips】1.調整生活型態:劃分自己的時間及空間,讓自己有專屬的放空時間,睡前至少2到3小時就要開始準備放鬆,不要讓自己到睡前最後一秒都還在忙家務或公事,睡前一直滑手機看 Line、看 Email,只會讓舒眠的情緒和褪黑激素跑光光。2.給自己一個睡眠準備黃金期:睡前可以養成固定的放鬆儀式,譬如固定聽半小時到1小時療癒舒緩的音頻廣播,搭配一些輕柔的按摩、伸展運動,或是練習放慢呼吸,幫助自己靜心。3.將睡眠列為生活第一要事:確保自己至少有7至9小時的完整睡眠,不要事事都犧牲睡眠來成全,晚睡又早起,甚至睡眠破碎分段,都是會對大腦和身心狀態產生不好影響的習慣。4.學習與壓力共處:可以試著擬定更周全的工作、生活、睡眠與飲食計畫,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利用規律的時間規劃,降低預期性焦慮及情緒緊繃的情形,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學會保護自己,勇敢說「不」。5.當出現整日疲憊感、無法專注、情緒低落沮喪,甚至影響到工作或生活狀況時,千萬不要用忍耐來度過,反而要開始注意生活中最基本的睡眠和飲食需求,是不是長期都被自己忽略了。避免攝取精緻甜食、加工食品、大量酒精,這些都會讓身體更疲勞,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騎單車或快走,也可以增加腦內啡、血清素濃度,讓我們對壓力的耐受性提高、焦慮感下降及愉悅感上升。書籍介紹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結合睡眠科學+ASMR聽覺療癒,讓你心安好睡。作者:鄭淳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2/27作者簡介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主治專長的項目:失眠、淺眠、頭痛/疼痛、暈眩、失智、腦霧、腦中風、頸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憂鬱/焦慮、手足麻木無力、巴金森氏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經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執行長暨主治醫師、2014年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年輕研究者獎、「神經很有事」醫學普及知識內容服務團隊創辦人、「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主持人、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欄作家:生活報橘、風傳媒、東森新聞雲、早安健康、愛長照……等。2018著作:《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FB、YouTube、Blog、Podcast:請搜尋「鄭淳予醫師」鄭淳予醫師FB臉書專頁:bit.ly/2OenzVD鄭淳予醫師YouTube頻道:bit.ly/37KJ5Jl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bit.ly/38RN7zS延伸閱讀: 發炎,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醫師教你:不吃甜食,4招改善發炎體質
-
2020-08-29 新聞.科普好健康
洗腎患者的福音!「門診植管」僅需半小時且不必住院,腹膜透析更方便
苗栗70歲吳奶奶因末期腎臟病必須洗腎,卻因同時併有低血壓和心臟衰竭,台糖診所院長莊世雅建議她使用腹膜透析,簡稱「腹透」,血液透析恐使血壓起伏過大,身體不堪負擔。但腹透導管必須到醫院手術植入,需全身麻醉且通常須住院一周,吳奶奶行走不便,子女也無法放下工作陪同,全家為此苦惱許久。幸好,亞大醫院近年發展「門診植管」,利用特殊器械搭配超音波影像,讓選擇腹透的腎友在門診就能完成植管。於是,台糖診所與亞大醫院攜手合作,共同替吳奶奶完成門診植管,治療兩年來管路暢通、病況穩定,子女也相當放心。傳統植管 須住院一周 一般來說,正式啟動腹透治療前,必須植入引流用的軟式導管,讓透析液經導管灌入腹腔一段時間後,再把於體內透析後的廢液經導管排出體外。而這根導管,台灣過去習慣由外科醫師動手術放置。亞大醫院內科部部長周哲毅說,傳統開刀植管必需一層層從腹部下切,需要全身麻醉,全程耗一小時。但腹腔灌液後的水壓很大,傷口縫合得再好,肚皮仍會滲水,至少要住院一周並等腹部修復好,才能灌入足量的透析液。儘管腎友也可以選用腹腔鏡植管,速度快、傷口小,但周哲毅說,腹腔鏡手術仍屬於「鑿洞」,除了需要全身麻醉,也是要住院三天等腹部修復。門診植管 疼痛感較小 門診植管像在腹部「鑽孔」,用器械於腹部撐開如導管大小的孔徑後,再快速植管,腹部肌肉自動縮回、包好導管。因疼痛感較小,可局部麻醉,最快半小時完成,也不必等傷口癒合,當天即可透析。雖然門診植管技術早在1980年代的美國即有發展,但直到2017年,才在周哲毅帶頭下正式引進台灣。周哲毅說,該院有30名腎友在門診植管結束後,當天即可返家自我照護,有助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和醫療健保負擔。但腎友仍需每天回醫院做自我居家照護訓練,持續一周;不適應者仍可選擇住院兩到三天,慢慢接受訓練與適應。周哲毅致力推廣門診植管,截至今年七月底,亞大醫院已累積261例門診植管。其中有二成案例為跨院合作,苗栗台糖診所即為亞大醫院技術扶植重點診所,至今完成七例。高雄長庚醫院、新竹國泰醫院與署立基隆醫院也曾赴亞大醫院取經,目前均有提供門診植管服務。適用低血壓、血管不通「以前植管要轉診到大醫院開刀住院,路程遠,對病人是折磨。」莊世雅認為,診所引進門診植管技術,即時又不必等,可快速改善腎友病情,特別適合血管通路不佳、低血壓或麻醉高風險等族群。過去,雖然選居家腹透以年輕人居多,但莊世雅認為,腎友多為高齡共病者、行動不便、且抵抗力差,腹透不必像血透一樣頻繁地往醫療院所跑,在新冠疫情期間能降低到院及交通往返的感染風險,更能提供「居家治療」優勢。周哲毅補充,目前新型腹膜透析還能透過雲端醫療管理,讓照護團隊遠距了解腎友狀況,醫療專業人員更能依據腎友狀況,安排優先次序進行家訪,提升治療品質。【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
-
2020-08-22 橘世代.好學橘
詐騙血淚史 劉慧芳10年追討耗盡心力
遭受詐騙,毀掉的不只是一個人的人生,後來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案例不在少數。如何察覺家人受騙?如何求助?如何尋求資源重新站起來?或許你可以在劉慧芳的故事裡得到答案。劉慧芳的先生吳運生經營進出口貿易,同年的劉慧芳自己是化妝品品牌的講師,夫妻倆有各自的事業,經濟寬裕,吳運生對劉慧芳疼愛且尊重,讓她成為親友眼中「命好的女人」。15年前,55歲的吳運生開始出現奇怪行徑,脾氣暴躁,不時會用過去生活30幾年從未出現的不入流字眼罵劉慧芳。吳運生的母親過世後,他的怪異行為變本加厲,會半夜獨自在客廳喃喃自語,劉慧芳問他為何一個人坐在客廳,他便生氣:「妳不要吵!我在跟媽媽討論事情。」或是隔天睡醒問劉慧芳:「妳昨天跟我媽媽和那個先生在那裡討論什麼?」丈夫行徑怪異 大家卻說她有病另一半的性格反覆、隨意謾罵讓劉慧芳不好過,怪異的行為更令她心裡發毛,劉慧芳跟幾位親友討論吳運生的改變,大家好心想幫忙,於是有人到家裡拜訪,也有好友打電話跟吳運生聊天,想知道發生什麼事。但短時間的接觸吳運生都「表現良好」、對談如常,大家反而轉向擔心是劉慧芳產生幻覺:「妳是不是太累了?」「慧芳,妳要不要去看精神科?」那陣子,劉慧芳照顧臨終的婆婆,也照護吳運生的高血壓、糖尿病、營養不均等等疾病,身體的確有些疲累。全世界都覺得有問題的是她,劉慧芳也開始自我懷疑:「是我病了嗎?」傷心伴侶外遇 確診才知是失智直到2008年,吳運生說要搬出去住,劉慧芳怎麼擋都擋不住,吳運生有幾次回家,劉慧芳想要跟他好好談,吳運生不但罵人,還動手打她。那時,劉慧芳在夜裡接過幾次電話,有時只有深深的喘息聲,有時傳來陌生女子的恐嚇:「妳不能管先生的錢,妳所有行為我都知道!」劉慧芳害怕、傷心又不解,認定吳運生外遇了。在一次電話中跟吳運生的妹妹談起這些傷心事,說起曾經對她呵護備至的先生彷彿變了一個人,她想要離婚,小姑對她說:「以我當醫生的直覺,哥哥應該是生病了,或是腦長了腫瘤。」於是,他們將吳運生哄騙到醫院就診,從家醫科轉診精神科,被確診失智症,而且已經是中度失智。過去幾年的異常行為於是有了解釋,失智導致吳運生行為能力退化、性格大變,已經難以回復正常生活。詐騙集團盯上 頻跑醫院及法院屋漏偏逢連夜雨,在確診失智的那段時間,劉慧芳和吳運生住了30幾年的房子被查封了!原來詐騙集團比劉慧芳更早知道吳運生生病了,也更懂得失智者要如何哄騙,在吳運生搬出去住的那兩個月,他們房子被過戶、存款被提領、首飾黃金被拿走,前後共被騙走1億多元。劉慧芳於是從好命的女人變成苦命的女人。上億資產瞬間化為烏有,還背了不少債務,只能靠借錢度日。而且一開始,她連續找了19個律師,都沒有人願意接下這個詐騙案。起初律師說:「他很正常,只是外遇了。」後來的理由是,吳運生所有資產移轉的行為,都是在還未確診失智,也還未做宣告禁治產(現為監護宣告)前,證據不足,難以舉證他處分財產時已喪失行為能力。從那時起,劉慧芳一邊照顧重病的伴侶,一邊寫訴狀、開庭,她因此停掉原來的工作,跑醫院和法院變成日常。失智症協會幫忙 不再孤立無援剛開始那幾年,劉慧芳好幾次覺得自己撐不下去,她常常因為失眠憂鬱需要看精神科,疲憊到和人面對面時只看見對方嘴巴在動卻聽不見聲音。她好想自殺,但每次萌生念頭時,很奇妙的就會有些善意進到生活裡,給出活下去的力量。例如小姑有段時間,每天下班後從彰化坐火車到台北陪劉慧芳,後來見劉慧芳狀況很差,甚至停掉工作陪伴了她很長的時間。又例如有次社工家訪看著身心狀態都不好的劉慧芳,慎重地說:「妳也需要幫忙,再這樣下去,你們兩個都會死掉。」幫她引進資源、要她去上課、帶她認識失智症協會,劉慧芳在失智症協會認識了其他因為失智症而遭詐騙的家屬,發現原來自己不是最慘的,她一點也不孤單。細心照顧多年 珍惜可愛老來伴雖然生活沒有因此雨過天青,劉慧芳撐著撐著竟也把日子過下去了。被詐騙後的第7年,被醫生認定情況只會愈來愈糟的吳運生因為受到細心的照顧,病情漸趨於穩定。同年,民事損害賠償的官司贏了,拿回了1500萬,幾年後,又打贏另一個官司,拿回約500多萬元。也是那一年,劉慧芳終於重返職場工作,有了穩定收入。現在的劉慧芳已經70歲了,無論是家庭聚餐、朋友聚會,還是到附近公園散步,她去哪裡都帶著吳運生。過去那個把她捧在手心疼愛的男人,腦部受傷後成了倚賴她、愛撒嬌的男孩。吳運生懶得出門時會狡辯「家裡的太陽和公園的是同一顆,幹嘛去公園曬太陽?」也像小孩一樣會趁著劉慧芳不注意抓起路邊螞蟻嘗味道,她描述吳運生的行為時泛起疼愛的微笑:「很可愛啦,也是一種老來伴。」受騙多年,官司纏訟長達10年,劉慧芳是受騙家屬中少數願意分享慘痛經驗的。對她來說,這段身陷深淵的痛苦日子,若非許多善意的光,她難以走到今日,她盼望自身的經歷可以成為受詐騙的當事人及家屬的「光」,讓每個家庭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多一點方法和資源。抗詐騙3心得1.資產分散在不同銀行。當年他們將資金存放同一間銀行,後來銀行外洩個資,詐騙找上門。不要讓單一銀行、單一理專對你家的財務狀況太清楚。2.知道家人彼此財務狀況。財務狀況要常常討論、商量,真的發生狀況才能馬上接應。3.就算全世界都誤會你,還是要求助,不要放棄、不要孤單,也不要離開人群,你總會得到需要的幫忙。迎老後3準備1.保持身心健康:在死亡面前徘徊過幾次,經歷過痛苦磨難,對生死看得開,連墓地都買好了,雖然無法確保自己晚年不失能,但吃得均衡、睡得好、閱讀健腦、養成運動習慣、和社會保持連結、過健康生活,努力「讓這段身不由己的時間愈短愈好」。2.為自己人生最後一哩路作主:預立遺囑並每年修改,接著要做資產信託,也規畫近年要去簽訂預立醫療同意書。3.懂理財、財務自主:晚年要過乾淨不狼狽的生活,一定要有錢。她建議每個人都要懂得理財投資。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怕晚年淪詐騙肥羊? 4個法律動作 守住養老錢老人被騙都是失智惹的禍?專家:「走不出去」才是真正禍首!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共
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