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9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舌頭
共找到
395
筆 文章
-
-
2022-11-18 醫療.耳鼻喉
舌頭上有地圖身體可能出狀況!有這體質的人常發生,1周刷舌10次就夠
「地圖舌」指的是舌頭出現如同地圖般的斑駁的圖像,中醫稱為「花剝苔」,又名游動性舌炎,也就是舌炎在舌頭上四處游走,不會固定在同一位置上。地圖舌代表身體出狀況正常人的舌頭呈現白白紅紅的、非常均勻,一旦東缺一塊、西缺一塊,就出現所謂的地圖舌,代表身體出了狀況。而地圖舌的患者,10個中有7~8個屬於過敏體質,例如鼻過敏、皮膚過敏都有可能出現這種舌象,必須要調整免疫力來改善,如果突然出現明顯「地圖舌」時,代表免疫系統起了變化,建議要少吃加工食品,盡量遠離過敏原。很多人都有個迷思,認為口腔的味道與舌苔有關,甚至在早上起床時拼命刷舌苔。其實口腔異味是由很多原因造成,包括消化系統的疾病,或口腔疾病例如咽炎、牙齦損傷等所造成口腔異味。因此,光靠刷舌苔來清除異味,效果很有限。刷舌苔勿太用力,以免味蕾受到損傷雖然刷舌苔可以清除舌苔中的食物殘渣、降低齲齒的風險,但千萬不可以刷太用力,因為舌頭上密集分布的小突起就是味蕾;若用力不當很容易受到損傷,且經常用力刮舌苔,還會刺激味蕾、損傷舌乳頭,甚至導致舌背部麻木、味覺減退、食慾下降等不良後果。其實,刷舌次數不應過多,建議每週一次即可,而刷舌時用力不要過猛,應輕輕拂刷舌背,不要產生疼痛和不適感,每次刷舌的時間也不應過久,從舌根部往舌尖部刷10次就可以了。延伸閱讀: 。舌頭影響蛀牙、牙周病發生機率! 5點檢查舌頭健康狀況 。吃東西覺得費力、常流口水? 恐是吞嚥障礙!醫曝「警覺關鍵」
-
2022-11-07 癌症.頭頸癌
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
「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新聞標題聳動的寫著嘴破一年未癒竟罹癌,您是否也擔心自己的嘴破是不是口腔癌前兆?抑或是火氣大而已?別擔心!只要學會自我檢查,您也可以自己分辨、不致過度恐慌或錯過就醫時機。口腔癌是什麼?口腔癌是所有發生在口腔內惡性腫瘤的總稱,口腔的部位包含唇、舌、齒齦、口腔底部、硬顎、頰黏膜。根據組織病理學的特徵,又分為鱗狀細胞癌、唾液腺癌、黏膜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肉瘤、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其他惡性腫瘤等。其中口腔癌中 90% 以上為鱗狀細胞癌,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近年的比例則是持續增長,原因可能跟歐美國家口交性行為增加有關[1]。除了狹義上的口腔癌,廣義上的口腔癌也時常與口咽癌、下咽癌相提並論,差別僅在於生長部位的不同。根據《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口咽部的範圍為懸雍垂至會厭軟骨,下咽部的範圍則是會厭軟骨至氣管的環狀軟骨之間。口腔癌是一個致病因子非常明確的癌症,三大最常見的菸、酒、檳榔便是引發口腔癌的元兇。在台灣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單獨嚼檳榔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 28 倍,比同時喝酒加抽菸的 22 倍還高;三個因子都有的話,得口腔癌的機率竟然高達一般人的 123 倍[2]。除此之外,口腔衛生習慣不良、陽光照射、長期營養不良也是口腔癌的致病因子之一[3]。根據GLOBOCAN 2018年數據資料庫,全世界的口腔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 4.0[4]。然而,根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的男性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 41.82,比全世界高上許多倍。此外,口腔癌的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 11.43 倍,是一個十分好發於男性的癌症,好發年齡約為 60 歲左右[5]。口腔癌有什麼症狀?發現癌前病變怎麼辦?口腔癌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兩週以上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口腔內出現白斑或紅斑、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感或疼痛觸痛、不明出血或腫塊、舌頭活動受阻、牙關緊閉及張口困難、牙齦腫脹導致假牙無法固定、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出現腫塊或潰瘍也不一定會痛,往往被忽略而不自知。因此,若發現有長期沒癒合的口腔潰瘍,就要十分注意潰瘍的顏色、質地是否產生變化。口腔潰瘍在癌化之前的階段,醫學上稱之為「癌前病變」。若放任癌前病變惡化,則會形成癌組織。口腔癌前病變包含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等肉眼下可觀察到的病變。顧名思義,白斑和紅斑是肉眼底下可見到的白色或紅色病變,兩者都有可能惡性轉變成癌組織,白斑較紅斑常見,而紅斑轉變成癌組織的機率較高。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是口腔內慢性發炎的疾病,也有機會癌化成口腔癌[6]。值得慶幸的是,癌前病變不一定都會轉變成癌組織,而且癌前病變是可以治療的。因此,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然而,在沒有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之前,光靠外觀無法分辨病灶為良性組織、癌前病變或癌組織。因此,當發現有異常組織時,就要好好到醫院進行檢查,越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組織,則越可以避免其惡化為口腔癌。口腔自我檢查要點了解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變後,要怎麼進行口腔的自我檢查呢?以下列出幾點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1.持續疼痛或壓痛2.口腔黏膜局部外觀產生變化:正常黏膜顏色粉嫩,不會有特別明顯的顏色變化。若黏膜組織變色,則要小心是否為癌前病變或癌化組織。3.口腔黏膜局部質地產生變化:正常黏膜質地柔軟。若硬化或纖維化,甚至形成硬塊,都是不正常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嘴巴打不開、咀嚼困難等症狀。4.持續出現白斑、紅斑、白紅交錯的斑:誠如上述文章提及,白斑及紅斑可能會惡性轉變成癌組織,需特別注意。5.口腔黏膜上出現凸起來的斑塊6.口腔黏膜上出現疣狀增生7.局部出血幾乎所有口腔癌都可以透過完整的口腔檢查被發現。因此,若出現以上問題,就要趕緊去就醫。如果「口腔病灶已超過兩週未癒合」或「近期內曾拔牙或拔除牙科植入物」,則更要考慮去醫院進行切片檢查,因為惡性的機率更高[6]。口腔癌就診資訊學會口腔的自我檢查後,發現異常病變應該掛什麼科呢?在醫院中,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都可以處理口腔癌。醫師會透過視診和內視鏡更仔細檢查口腔內的病灶,要確定診斷的話,則需要做進一步的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為癌組織。不論切片結果是良性或惡性,都仍然要注重口腔的自我照護,因為癌前病變也可能演變成癌組織。發現癌前病變,也需要好好接受治療。如何預防口腔癌?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最重要的是檢查嘴破病灶的顏色與質地是否產生異常變化、問問自己嘴破是否已超過兩週未癒合。學會自我檢查,並願意就醫進行切片,再進行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口腔癌是一個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戒掉菸酒檳榔,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配合正確刷牙習慣,基本上就可以免於口腔癌侵犯。另外,男生可施打9價HPV疫苗預防,但台灣HPV引起的口腔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更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口腔健康,努力戒掉菸酒檳榔的習慣。參考資料:1.Chow LQM. Head and Neck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382(1):60-72.2.Ko YC, Huang YL, Lee CH, Chen MJ, Lin LM, Tsai CC. Betel-nut chewing,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related to oral cancer in Taiwan. J Oral Pathol Med. 1995;24:450–3.3.Montero PH, Patel SG.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Surg Oncol Clin N Am. 2015;24(3):491-508.4.Sarode G, Maniyar N, Sarode SC, Jafer M, Patil S, Awan KH. Epidemiologic aspects of oral cancer. Dis Mon. 2020;66(12):100988.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6.Abati S, Bramati C, Bondi S, Lissoni A, Trimarchi M. Oral Cancer and Precancer: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Relevance of Early Diagnosi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24):916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嘴破一直沒好,是不是口腔癌前兆?!別擔心,醫教一要點分辨】
-
2022-11-03 性愛.性福教戰
中年夫妻性愛4類型!如何重質不重量 卻能愈愛愈年輕
生活壓力沉重?體能變差?中年夫妻「性」或「不性」?《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主題「性、不性,有你」,獲得許多讀者迴響來信分享夫妻性事。根據來稿,「有性有愛」的最稀有,就算有性也不少是「有心無力」或「勉力配合」。此時,除了靠運動、飲食、藥物調整狀態,更多人建議夫妻間最需要加點新激情元素助攻。而中年夫妻最多的是「無性有愛」類型,雙方已不再局限於身體上的欲望滿足,轉而在心靈上取得慰藉。以下摘錄各類型的精華篇章,來看看你們屬於哪一類型。「有性有愛」類型適當的性愛,可以讓身心更健康,也可以讓雙方感情維持甜蜜。提高性愛品質而非追求次數,是中年夫妻性愛的最大公約數。.我會製造一些羅曼蒂克的情境,例如畫一張「兩顆心交疊在一起,一支愛神的箭貫穿了兩顆心」的圖畫,把它貼在床頭,只要有一方想炒飯,示意地朝那張圖瞄一眼,另一方立馬配合。.我和老公在睡前會一起用平板看甜寵劇,戲裡的情感,很容易感染現實中追劇的我們,就這樣水到渠成,自然的完成了周公之禮。或把平板追劇換成看書,在睡前由我挑書,然後我依偎在老公的身旁與他共讀,老公會用肢體語言告訴我,於是把燈關了,兩個人就開始滾床單了。就這樣,原本不是很喜歡周公之禮的我,有了戲劇和書本的助攻,竟可以在心境上回復三、四十歲的虎狼之年。.曾有貴人提點要滿足老公男性需求,讓他無力向外發展,且我倆就算鬥氣,也有共識「不用性懲罰對方」。我在謎片成癮老公的帶領下,共同驗證謎片各種動作的難易。有時他假扮帥氣歐巴邀約,有時我則變裝來個驚喜,或者他想著○玲、我想著貝○漢…,用想像增添情趣。這些愉悅的體驗,也讓兩人的心更加靠近。.我以前常想隨心所欲,卻屢遭太太否決,後來找到一個兩人世界的時光,成為我們的性福功課表。沏一壺好茶,加「來運動」暗語,就水到渠成進入課程。.結縭27年,為何我的老公性致仍如此高昂?每當我問他是否因男性荷爾蒙分泌太旺盛,他就甜言蜜語地回應是我身材太迷人、愈來愈美麗,要我應該感到驕傲。同事與好友也常誇我「妳怎麼愈來愈年輕?」讓我不禁想到:真的是「愈愛愈年輕」的功效嗎?我想在自己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性不性,就由老公決定吧。.過了「知天命」年紀,我心如止水,溝通後,先生會顧慮我的感受,試著吟詩詞、播放音樂或影片營造氣氛,在浪漫氛圍下,使人心情大好,彼此得到滿足,二人都很開心。偶爾我們會去汽車旅館,他說「袂使換牛母,咱來換牛牢。」才有新鮮感。我們會先約會爬爬山或喝下午茶,再去汽車旅館休息,在此處不用擔心聲音太大被小孩聽到,也不怕婆婆突然來敲門,比較能盡興地享受魚水之歡。.我的經驗是清晨睡醒時刻較好,因為經過一夜休息,體力較好,這過程當然也要先有肌膚相撫,床邊細語,才能更進入狀況。.婚後忙孩子、家務及上班,夜裡還要擔心老公對我物盡其用,每到上床時都有些緊張,只能勉強回應。反而是被迫退休後,早上不必起早趕上班,壓力瞬減,心裡輕鬆快樂得不得了。假日偶爾和老公參加旅行,一星期當幾天志工,有好心情、體力和老公一起健走。雖然老公早已過耳順之年,我也要奔六了,但「可以親熱就要盡量親熱」,是兩人默契。上床時,當老公的鹹豬手又伸過來時,當下的我覺得好甜蜜幸褔。「有心無力」類型人到中年,身體與心理都發生變化,就算想要,也可能力不從心。但只要有心,男人、女人,都有改善的辦法:男人可以這麼做:.飲食:可食用含鋅高食物。早餐我常喝一杯南瓜黑豆汁,再加一個白煮蛋。中餐配菜吃韭菜炒蛋,可顧腎壯陽。晚餐吃清蒸貝類海鮮,小酌一小杯好酒。.運動:--每天傍晚走路1.5小時,期間跑步三至五段路,讓心跳達到130以上,且做全身伸展活動。每天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維持深蹲、伏地挺身、俯臥撐、雙槓抬腿扭腰等運動,以增加肌肉量;強化核心肌群的棒式、仰臥起坐、捲腹等,有助性愛強度和耐力;快走、飛輪、健身操等有氧運動,可提升心肺功能。.按摩:我喜歡泡腳+全身按摩,夫妻雙人鴛鴦浴後,互相全身按摩,進而在柔和的燈光、輕鬆音樂、點個喜歡香精油,雙手在潤滑油的助陣下,在愛人身上遊走。總之,萬能的雙手加上舌頭、嘴巴及按摩棒的助攻,保證讓你的她飛向雲霄、快樂無比。.製造情趣:行房當日要避免身心過度疲憊,不碰煩心瑣事,洗澡後早早上床,調整適宜的室內溫度與柔和偏暗的燈光,在床上輕柔的擁抱、親吻與愛撫,再做愛做的事。.藍色小藥丸女人可以這麼做:.生理上:--更年期多有陰道乾澀問題,可塗抹潤滑軟膏以減少疼痛。--多運動。--雌激素補充療法。.心理上:在性事的次數,多數先生永遠覺得太少,太太則覺得太多。建議多溝通,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及次數。「雙手萬能」類型中年後因子女、工作等沉重的生活壓力,尤其許多女性因更年期的不適,更常「性」趣缺缺。但對男人來說,性愛是本能欲望,是生活「必需品」。因此當另一半不能配合時,也只能靠萬能的雙手自我安慰了。.早發性停經讓我吃足苦頭,心裡的愛意未減,但身體的掌控卻是江河日下。我還在適應新身體,親愛的老公,感謝你的雙手萬能。.結婚超過二十年,老婆是愈來愈忙,「妹妹」也容易乾澀,總是需要潤滑劑,以前辦完事後容易發癢有異味,才是老婆「性」趣缺缺的原因吧?去看婦產科難啊!與其改變另外一半的想法,不如自己想方設法自己來。五指好兄弟,一起來努力。.以肌膚的撫摸代替性愛,肌膚相撫、床邊細語,就是愛的傳聲筒。「無性有愛」類型最多數的中老年伴侶,不再局限於身體上欲望滿足,而是在心靈上撫慰。日常的親密動作已是愛意,只要用心經營夫妻相處之道,雖然沒有激情的性愛,一樣可以享受甜蜜而溫馨的夫妻關係。.日常生活中的擁抱、親吻、牽手等親密動作,都是「性」的表現。把性愛化為互相關懷的小動作,噓寒問暖,互相扶持。.不時製造親密貼心的舉動,例如對方出門前,會送到門口,為對方開門,還會來個「道別之吻」;太太在廚房準備三餐時,我常依偎在身旁說些悄悄話;拍照時,我們會各舉一手構成大愛心,偶爾會玩個「夫背妻」遊戲,諸如此類生活點滴,都會促進夫妻甜蜜的幸福感。.對太太來說,生完小孩,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愛愛這檔事就如同「厭惡品」一般,已無「效用」可言,能不碰就不碰。但對我而言,夫妻裡的性卻是「必需品」,更是我的「精神食糧」。我倆只剩形式上的「噓寒問暖」,你好我好大家好。這一晚屬於我們的床,沒有什麼,只剩「倆人的平躺」,她的,與我的。.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平時一起爬山、逛街、散步,精神的滿足早已超越了生理需求,即便只是短暫感受到的手心熱度,都提醒著自己:共用雙人枕頭到終老,就是最幸福浪漫的事。.日常生活的提攜互助,如妻子在浴室幫忙身體不便的我洗澡、更衣;出門在外攜手並行,只為了身旁多一支手杖、一雙耳目;每晚的入眠,必伸手觸摸妻子小腹,方能安眠;清晨一個小小的morning kiss,更是開啟美好一日的起床式。生命已走在黃昏盡頭,望著身旁數十年的老伴,早已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年輕時熱情未退,卻已提熬濃縮成精神相契的無限彩霞。.更年期的不適讓我心煩氣躁,分房後感情反而更緊密,老公會過來我這邊,讓我的頭枕在他的手臂,擁在懷裡拍拍,聊著天,就像剛新婚時一樣,換來的是親親及愛撫,把我哄入夢鄉後,老公再回小房間睡覺。或到山上、農場、賞花、看看大自然,讓家裡的事暫時拋諸腦後,充飽電後再回來面對現實,就像回到戀愛時,能互相彌補心靈的那塊私密處,更是甜蜜。.對付青春不再的無情,更應採取積極方式,注重營養健康、外在的妝容,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同老靈魂交心,挽救往下墜的頹勢,晚年一樣可以活得亮麗,拋開性或不性的生理需求宰制。.雖然不再有身體的連結,三十多年的感情早已昇華為親情,但我們互相照顧支持、互訴心事的習慣還是未變,每天共進晚餐,在安全的氛圍下,安心睡去。我和先生重視的是心靈提升及視野的開拓,有時間就去旅遊,不管年紀多大,都要給掌聲,有性、無性已不是我們現階段最重視的事了。(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十月徵文)
-
2022-10-28 癌症.頭頸癌
資深女星口腔癌4期又罹食道癌,切6成舌重生!戰勝雙癌復出後淚崩「活著真好」
55歲日本資深女星堀智榮美(堀ちえみ)是80年代當紅偶像,15歲時以偶像歌手身分出道,和小泉今日子、中森明菜是同時期(1982年)竄紅,所以有「花之82年組」之稱,經歷結婚、離婚、生子之後,至今仍活躍演藝圈。但造化弄人,堀智榮美於2019年2月宣布罹患舌癌第4期,動了長達11小時手術,切除6成舌頭組織和頸部淋巴結,並做了舌頭重建手術;於同年4月又發現得到食道癌第零期。歷經生命巨變,她一路以來都積極面對,還把抗癌過程寫成文字,鼓勵有相同情況的人們,抗癌之路走了4年終於畢業。如今堀智榮美的舌頭是靠後天重建,受到切舌手術影響,導致說話咬字不是很清楚,但她並沒有被命運打敗,曾說「即使失去了舌頭,也能夠再次唱歌」,同時傳達「只要不放棄,夢想總會成真」的積極態度。堀智榮美昨(27日)開記者會,慶祝出道40周年復出,更宣布要舉行演唱會。如今對她而言每一天都彌足珍貴,談到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忍不住淚崩感嘆「活著真好」、「沒想到我還能夠再唱歌……」。她說「這次的演唱會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希望我、堀智榮美能重新活下去」。舌頭疼、出現紅白斑 恐舌癌症狀根據聯合報記者丁禮莉報導,北醫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指出,口腔癌病例持續增加,舌癌是口腔惡性腫瘤第二常見腫瘤,發生率與嚼檳榔、抽菸、喝酒有密切關係,自覺症狀為舌頭出現紅白斑、潰瘍、疼痛,舌頭容易觀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率較高。45至64歲是舌癌好發年齡 口腔惡性腫瘤多數屬麟狀上皮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45至64歲是好發年齡,男性與女性比例為4:1。大部分舌癌患者都採傳統手術切除,但舌頭是發聲器官之一,部分舌頭切除可能影響發音,清晰度較差。更嚴重造成溝通障礙,影響個人社交生活,舌頭靈活度也影響吞嚥功能,更遑論外觀因手術疤痕而有所改變,造成患者常是術前猶疑、術後畏縮。所幸醫療技術進步,帶給舌癌患者更多選擇。透過前導性化學及標靶治療,加上舌頭患部插種方式的近接放射治療,可成功保留舌頭組織。舌部插種放射線治療為健保給付,但標靶藥物及化療藥需自費,約30萬元。對舌癌而言,外科手術切除仍是第一選擇,但只要充份表達個人治療需求並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仍可望達到希望的結果。另外提醒,國健局針對30歲以上嚼食檳榔或已戒檳榔、吸菸,且兩年內未做過檢查者,均有口腔癌免費篩檢項目。
-
2022-10-25 醫療.消化系統
30多歲女嘴飄苦鹹味? 醫:味覺突然改變小心胃食道逆流惹禍!
味覺突然改變小心胃食道逆流惹禍。30多歲的吳小姐最近幾個月,時常在早上起床時,感覺嘴巴有「鹹鹹苦苦」味道,且喉嚨有異物卡住感,用快篩確認為陰性、並非新冠肺炎問題,赴醫院門診檢查後,發現竟是罹患胃食道逆流。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味覺異常」屬於較主觀的症狀,過去相較視覺、聽覺,較不被民眾重視,但受到新冠疫情侵襲,有越來越多人發現到味覺異常重要性。針對「味覺異常」問題,康本初說,可能是局部問題,像是舌頭、口腔、鼻腔疾病還有胃食道逆流;而全身的問題包括藥物副作用、內分泌異常及腎臟疾病等。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康本初表示,發生原因可能是食道與胃交界處的括約肌關閉不緊密、胃酸過多、體重過重讓腹壓增加影響括約肌,或是藥物引起,若胃酸逆流到食道,近一步逆流到咽喉、口腔,胃酸恐損害味蕾細胞、或刺激唾液腺,引起味覺異常、口腔異味等。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包括火燒心、嘔酸水、長期咳嗽、喉嚨異物感等,康本初指出,目前胃食道逆流以藥物治療為主,民眾也要調整生活習慣,包括減少咖啡、甜食、酸辣刺激性食物,也要放慢進食速度,避免菸酒,用餐後間隔2小時再躺下;過重肥胖者須適度減重。康本初指出,胃食道逆流發生也與情緒、壓力有關,適度舒壓養成運動習慣,有助於減少胃食道逆流發生。他提醒,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國人肥胖情形增加,胃食道逆流盛行率也在上升,長期輕忽恐提高罹患食道癌風險,若有相關症狀反覆出現,應儘早進行治療。
-
2022-10-08 醫聲.罕見疾病
輪椅上的小舞王!愛跳舞病童罹龐貝氏症:至少我還有手有腳
對著電腦螢幕上的流行歌曲影片,揮舞雙手、震動胸膛跳著熱舞,今年16歲、剛上高中的洪聲平,卻不能像他嚮往的「亞洲舞王」羅志祥一樣,使勁搖晃肢體,或踩出帥氣的舞步。因為罹患罕見遺傳疾病龐貝氏症,他的身軀顯得纖弱、彎曲,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被禁錮在電動輪椅中。「為什麼老天爺要這樣對待我?」洪聲平出生22天時,接受新生兒篩檢時,發現帶有龐貝氏症的致病基因。此後,一連串檢查,確診為嬰兒型龐貝氏症。洪母說,最讓她震驚的是,在X光影像中,還是嬰兒的孩子,心臟竟比成年男性手掌還大。基因缺陷導致酵素缺乏 若不治療2歲內離世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是洪聲平的主治醫師。她指出,龐貝氏症係肝醣儲積症第二型,致病原因是GAA酵素缺乏,導致肝醣無法分解,進而堆積在肌肉中,造成肌肉細胞受損或死亡。典型症狀是心臟肌肉肝醣堆積導致的心臟肥大,呼吸肌肉肝醣堆積造成呼吸困難,以及四肢無力、退化等。簡穎秀說,龐貝氏症又可分為嬰兒型、晚發型。其中以嬰兒型患者較為嚴重,一出生就觀察到肝醣堆積、心臟肥大。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患者一到兩歲間,就會因為心臟、呼吸衰竭而死亡。她也指出,龐貝氏症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其子女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罹患龐貝氏症;在台灣,嬰兒型龐貝氏症的發生率約為五萬分之一。台灣領先全球篩檢龐貝氏症 助病童及早治療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針對新生兒篩檢龐貝氏症的國家,在2005年至2008年以「先驅測試」的方式,新生兒父母只要勾選同意篩檢、參與研究,就能免費檢測嬰兒是否有龐貝氏症基因變異。簡穎秀說,洪聲平就是受惠於此測試,才得以及早檢出異狀,進行治療。事實上,台灣推行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後,歐美各國相繼跟進。簡穎秀指出,美國聯邦政府更於2015年通過建議,讓全美新生兒都接受龐貝氏症篩檢,至於是否付費則因各州政策而異。在台灣,2008年後龐貝氏症轉為新生兒篩檢的自費項目之一,九成的家長會選擇讓寶寶接受此篩檢。龐貝氏症第一代的酵素補充治療藥物,在2006年由中研院院士陳垣崇研發成功。對於同年出生的洪聲平而言,可說是及時雨,靠著每週在醫院靜脈注射藥物四至六小時,洪聲平得以延續生命,如今他讀書、成長,已進入高中就讀。出生恰逢初代藥物納保 病程卻於小三加劇「聲平很幸運的出生在有治療可用的世代,剛出生就獲得治療。」一路看著洪聲平長大的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說,過去接觸的龐貝氏症病童,總是病懨懨,且四肢無力、需要呼吸器維生,在治療尚未研發成功的年代,罹患罕見遺傳疾病龐貝氏症,相當於被判了死刑,出生兩年內患者將因心臟、呼吸衰竭逝世。洪聲平這一代的孩子,則有截然不同的處境。龐貝氏症第一代用藥,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洪聲平就是第一代龐貝氏症藥物的受惠者。洪聲平因及時接受治療及復健,他得以擁有童年,可以正常走跳。兒時相簿中,他和一般孩子無異,有時穿著小瓢蟲的可愛裝扮,有時則抱著大熊娃娃不願放手。他也參加罕見小勇士棒球隊,表現活躍,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然而,蟄伏洪聲平體內的疾病,沒有因此放過他。洪母說,小學三年級時,洪聲平四肢無力的病徵顯現,須使用助行器。龐貝氏症病程快速進展,到了五年級,洪聲平必須乘坐輪椅才能行動。臉部肌肉塌陷、四肢行動不便、舌頭肥大導致說起話來沙啞破碎,洪聲平的相貌、行動能力逐漸喪失,因此在校園生活中飽經歧視與孤獨,「也曾想過要一了百了,去當小天使。」他邊說邊舉起手在脖子上比劃。後來,他看了身障人士力克・胡哲的紀錄片,「人家出生就沒有手腳,我們至少還有手、有腳,可以出門活動。」一席樂觀的話語,聽來格外令人不捨,媽媽表示「懇求健保署放寬給付條件,給孩子一個活下去的機會。」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第一代龐貝氏症藥物有其極限 二代藥物納保卻設高門檻原來,第一代藥物有其極限,根據臨床觀察,治療滿五年左右,療效出現下降,需要提高劑量。臨床上的做法,是從隔週施打,變成每週都要施打。對此洪母說,每週都要進醫院,對於病童的課業、人際相處,都會帶來負面影響。終於病患盼來了第二代龐貝新藥,擔任第二代新藥臨床實驗計畫主持人的簡穎秀說,第二代龐貝氏症藥物不論在動物實驗、臨床患者上,患者行走距離更長、呼吸功能得以改善,體內肝醣堆積量也有明顯降低。故患者的心臟大小、肌肉功能,都會有所進步。這一次洪聲平卻沒有那麼幸運了。簡穎秀說,新一代龐貝氏症藥物研發完成,經臨床試驗證明療效更佳。但是龐貝新藥被限縮給付,訂定了相當多的給付條件。其中一項規定是,若患者已無法行走,則不予給付。根據此規範,須靠輪椅移動的洪聲平,便被排擠於給付資格之外。給付門檻挪用臨床試驗排除條件 簡穎秀:難對病人交代針對共擬會公告的給付門檻,簡穎秀說,目前的門檻是誤用臨床試驗的參與患者資格。該臨床試驗是針對「晚發型」龐貝氏症患者,對象當然須排除嬰兒型患者。她指出,臨床試驗目的是證明新藥療效,選擇對象要求組成均勻、排除特異狀況,故選擇的患者會有特定條件。共擬會若以此為據,在給付條件中明訂排除不符合臨床試驗人為條件的患者,她擔心部分患者會像洪聲平一樣,失去使用二代新藥的機會。簡穎秀說,「我們要治療的是病人,而不是適合去參加臨床試驗的病人,給付規範應該要比臨床試驗更寬,才能治療更多病人。」就像聲平一樣的另一位病童,出生後就沒行走過,使用第一代藥物治療至今,即將高中畢業。患者家屬告訴簡穎秀,雖然孩子坐著輪椅,但這十七、八年的治療對家屬、病童個人,非常有意義。簡穎秀表達擔憂,「新的給付規範,認為坐輪椅的病患達到疾病末期就不值得治療,讓他們立刻面臨死亡,臨床醫師要如何對病人交代呢?」龐貝氏症基因治療進入研發階段 新藥助病友等待治療曙光除了改善生活品質,讓更多患者使用第二代龐貝氏症新藥,還有另一層意義:維持患者身體機能,等待新的治療曙光。簡穎秀說,「如果這些孩子,把運動功能維持在更好的狀態,就有希望可以等到新的治療。」簡穎秀透露,龐貝氏症基因治療已有許多二期臨床試驗。就像當年接受第一代治療的患者,熬過近20個年頭,終於等到第二代新藥納保。若取得第二代新藥,讓患者的生理機能繼續維持,就有機會在未來受惠於基因治療。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罕病病童被排除於商業保險之外,若非靠著全民健保、罕藥專款的保護傘,實在難以面對巨額的治療費用。她肯定第二代藥物通過共擬會、即將納入健保,「讓孩子們活下來,正常的讀書、就業,進而造福社會。」但她強調,希望患者在給付範圍較大的情況下用藥,讓更多病患得到幫助。
-
2022-10-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
每天開不完的會?講不完的溝通?還要笑臉迎人?工作一整天下來身體疲憊心好累?不妨跟著「Yoga With Jade」瑜伽老師Jade一起做做臉部放鬆瑜伽,幫助你消除一天的緊繃與壓力,釋放負能量!這組瑜伽練習強度不高,時間也僅需9分鐘,坐著做非常輕鬆愉快。首先從按摩頭部開始,雙手輕輕握拳,使用第二指關節在頭皮上劃小圓圈,透過頭皮筋膜的放鬆,讓頭部得到很好的循環以及放鬆臉部和肩頸。接著依序在顴骨以上、下顎部位、人中部位上下牙齦的地方最後到眼周,都同樣單點加壓、輕輕畫圓,仔細揉捏、按摩觀察,輕柔緩慢的鬆開那些痠緊的地方。最後一招是獅子式,訣竅是眼球向上、舌頭向下吐出並大聲「哈!」隨著這一聲身心都得到療癒了。臉部瑜伽非常適合在需要提振精神,或者一整天臉部肌肉疲倦之時練習。尤其適合在夜晚或睡前,放一段輕柔音樂,或者打開影片跟著Jade老師的節奏來做,這樣將能幫助你得到更好的休息及睡眠品質。想了解更多關於瑜伽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享受瑜伽的療癒生活!原始影片Yoga With Jade FB/IG/網站延伸閱讀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05 醫療.呼吸胸腔
40歲後舌頭力量減弱 專家教睡前3分鐘舌部運動防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對人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睡眠若中斷,隔天精神恐不佳,長期影響健康甚鉅。醫師說,肥胖、脖子短的中年男性常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睡前三分鐘做「舌部運動」,訓練舌頭不會在睡眠時向後倒,導致呼吸道堵住,造成睡眠中斷。美國研究統計,成年人口約兩成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換算台灣應超過三百萬名患者,但因未確診與治療,目前台灣診斷數僅12萬名患者。打呼、驚醒、易感疲憊、嗜睡、情緒暴躁等,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主要症狀,好發於身型肥胖、脖圍過粗的中高齡男性。「人過了40歲後舌頭力量減弱,就容易往後倒。」前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王大源指出,當人躺在床上,舌頭沒力往後倒,容易壓到氣管使睡眠中斷。王大源說,可自我測試舌頭是否有力,先將舌尖放在牙齒之間咬住,進行吞嚥動作,若可連續10次,代表尚未老化,若僅能吞嚥二至三次,就無法繼續,可能就是舌根老化現象。王大源說,過去耳鼻喉科會建議手術將軟顎切除,但部分患者一年半載就會長回來,也有雷射方式燒除,也會復發。目前第一線治療多使用正壓呼吸器於睡眠時疏通咽部,部分患者卻因器材龐大且嘈雜,睡眠品質也會受影響。王大源指出,病患透過矯正、調整下顎與舌頭位置的牙科療法,並且配戴口腔睡眠矯正器,也能慢慢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的狀況。舌部訓練也不可或缺,王大源建議民眾把握「睡前三分鐘」,把舌頭伸出口腔,向左、右、上、下四個方位輪流活動三分鐘,就能鍛鍊舌頭肌肉,運動過程中氣管也會放鬆,氣體自然就會流入、協助呼吸,更能幫助入睡。
-
2022-10-04 醫療.耳鼻喉
打鼾合併嗜睡 當心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
根據國外統計,隨著年紀愈大,體重愈重,愈容易受「打鼾」問題所苦。打鼾除了影響他人睡眠外,自己可能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對身體健康是不可輕忽的隱形殺手。一般人睡眠時,喉部肌肉的張力會下降。如果咽喉結構較狹窄的人,當空氣快速通過時,肌肉便會震動而發出鼾聲。當肌肉張力無法承受喉部周圍組織,或吸氣產生負壓時,呼吸道便會塌陷,使空氣無法通過,造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並非所有打鼾的人都會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但通常鼻、咽構造狹窄或肥胖導致呼吸道狹窄的人會有較高的患病機率。如果打鼾合併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中容易醒覺、或被目睹有呼吸中斷等症狀,就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高危險群。由於呼吸暫停會造成血氧濃度下降、睡眠片段引發交感神經興奮,長期下來易增加心血管的負擔,產生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中風、代謝症候群等病症,嚴重甚至會猝死,不可不慎。要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醫師會提供問卷了解病人睡眠品質及白天精神狀態,安排病人在醫院睡一晚,監測整夜睡眠生理檢查,包括睡眠過程中的呼吸氣流、血氧濃度、腦波、心電圖、肌電圖及胸腹運動等,藉由檢查診斷病人屬於單純打鼾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並區分為中樞型、阻塞型及混合型,及輕、中、重度不同程度。一般治療阻塞型呼吸中止症候群,可以從戒菸、戒酒、避免安眠藥、肌肉鬆弛劑以及減重開始。大部分病人睡眠時保持側睡的姿勢也可獲得部分改善。打鼾及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是相當複雜的疾病,如有相關症狀,應尋求醫院醫師協助,經由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並根據每位病人的不同狀況,制定不同計畫及早治療。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有三種:1.止鼾牙套:較適用於輕、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病人,可防止睡眠時舌頭後墜擋住呼吸道。2.連續性陽壓呼吸器(CPAP):適用於中重度以上的阻塞型呼吸中止症候群病人。原理是利用機器將空氣加壓,維持呼吸道暢通。研究證實能夠有效減少呼吸中止次數,降低後遺症發生的機率。3.手術:需要醫師詳細評估後,根據病人阻塞部位及嚴重程度不同而推薦適合的術式。
-
2022-10-02 醫聲.罕見疾病
誤當痛風20年 他確診罕見疾病HAE:驚覺母親或因此病離世
手機、鑰匙、錢包⋯⋯,許多人出門前都會盤點該帶的物品,但對俊廷來說,最不能忘的是一盒救命針劑。今年37歲的他罹患罕見的「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若是發病,他必須緊急施打針劑,身體、臉部隨處的腫脹,怪異的外觀之外,一但腫脹發生在氣管,他就可能跟媽媽一樣,因喉頭腫脹而喪命,而媽媽至死之前,甚至都不知原因何在。呼吸道腫脹僅剩10% 因禍得福確診HAE從小開始,俊廷身體的不同部位會不定期腫脹,皮膚如吹了顆氣球,脹痛和發熱感之外,肥厚腫脹的眼睛、嘴唇,嚴重影響外觀,每次發作都是單側,這次左手腫,下次右腳腫,每回腫脹大約2到3天便會消去,期間日常生活不便,譬如難以穿戴手錶、手套、鞋子。因爲怎麼樣都檢查不出原因,俊廷索性將其視作小病,手指腫就當作過敏,腳腫就當作痛風。直到俊廷29歲那年,用畢晚餐,一直覺得喉嚨卡著異物,雖然講話不順暢,不過呼吸尚可,因此他不以為意直接就寢。隔天起床,俊廷發覺越來越喘不過氣,只好掛急診,醫師用內視鏡一看,發現他的呼吸道只剩10%可通過空氣,緊急進手術室氣切,情況危急到還來不及打麻醉,俊廷即因呼吸不到而暈厥。術後,俊廷喉嚨的腫脹消退,醫師仔細詢問病史,得知媽媽和妹妹都有類似的症狀,媽媽甚至更嚴重,腫的部位遍及臉和全身。醫師由此推測是遺傳疾病,於是全家人抽血檢測基因,最終確診為HAE,但對大家而言,反而鬆了口氣,纏身多年的詭異毛病終於找到頭緒。2家人得HAE 媽媽至死不知病因HAE是種罕見的補體缺陷的免疫不全疾病,發生率為五萬分之一,大多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而台灣又以第一型與第二型病患居多,但其中約有20%到25%患者為新突變,無法從家族史得知,意即每個都人可能無預警的發生。知識補帖/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HAE)簡介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是因血液中的一種蛋白質- C1抑制蛋白(C1 esterase inhibitor, C1-INH)缺乏或功能異常的免疫疾病,特徵是會重複發生血管性水腫,但沒有伴隨蕁麻疹或搔癢症,最常受到影響的部位是上呼吸道和腸胃道的皮膚或黏膜組織。雖然腫脹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大約2到5天內會自動消退,但若發生在喉部可能會導致窒息。此症的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看更多其致病原理是當補體調節因子之一的C1抑制蛋白(C1-INH)發生功能缺陷,將影響人體免疫調節,增加血管滲透性,過量血管外積液阻塞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動,引發四肢、面部、生殖器、腸胃道或呼吸道腫脹,時間持續2到5天,有別於過敏性水腫尋麻疹2天內完全消退。不同的發作位置帶來不同的後果。若為腹部,患者將出現噁心嘔吐、劇烈腹痛、積腹水的症狀,常被誤診為腹部急症,反覆接受不必要的腹腔手術;若為呼吸道,則有吞嚥困難、發音障礙,需要緊急插管或氣切,甚或窒息危及生命。俊廷的妹妹、媽媽剛好分別發生在腹部與喉頭,只是媽媽不似俊廷幸運,在一次喉頭腫脹中過世,死前都不知原因。預防勝於治療 降低發病不適和風險俊廷的一次發病,解答家族存在已久的困惑,而他的幸運之處不僅如此。目前台灣患者發病48分鐘內,可使用緩激肽通路調節劑皮下注射或血漿純化的濃縮C1酯酶抑制劑靜脈注射,緩解急性發作症狀,俊廷隨身攜帶的救命針劑即屬於前者,但注射時會產生嚴重疼痛感覺,「有病友急救時自己打那個針,痛到只打了一半,就趕快跑醫院看診」。然而,HAE發作僅60%為自發性,其餘與壓力、創傷、感染、雌激素、過度疲勞有關。俊廷侃侃而談地說,他大學時期課業繁重,作息不正常,時常熬夜、壓力大,水腫比過去來得頻繁,每2到3個月發作一次。「咬到舌頭也會腫耶」,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徐世達補充,一般人吃飯不小心咬到舌頭,過段時間傷口自然會好,可是對HAE病患而言,卻可能使喉頭跟著腫脹,性命被奪走。既有預防藥副作用多 曾有女病患拒吃過世病患每次腫脹都必須提心吊膽,即使逃過死劫,有些人也會因水腫破裂留疤,或是進行腹腔手術。為減少病人不適,降低發作風險,台灣多以雄激素作為短、長期預防藥物,病人可於牙科或外科手術前服用。「其實雄激素副作用多,會使女性第二性徵消失,也可能造成肝癌。」徐世達指出,雄激素會使毛髮與體重增加、月經不規則、乳房體積減小、高血壓及肝腫瘤,他分享,曾有女性病患無法接受賀爾蒙改變,不願服用藥物,又因病發來不及使用急救針,最後不幸離世。另一種預防藥,是同為急救藥的濃縮C1酯酶抑制劑靜脈注射,但因藥效較短,病患一週須注射2到3次。「靜脈注射風險大,連國外也不會長期使用。」徐世達解釋,除了注射不舒適感外,反覆穿刺血管,會使血管嚴重損傷,引起血管纖維化,或細菌侵入打針造成的傷口及靜脈本身,導致感染,因此一般都不太建議長期使用靜脈注射。長效預防新藥卡關 HAE病友籲儘速納保提升生活品質2018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一種單株抗體皮下注射新藥,對於預防疾病發作有明顯效果,徐世達說明,治療剛開始的前半年,病患須每2週施打一次新藥,穩定之後,每個月施打一次即可,大幅降低病患不適感,提升生活品質。不過,新藥一人一年藥價約900萬元,讓新藥自去年八月通過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後,至今仍處於藥價協商階段,尚未生效。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近年健保因財務困難,更講求經濟成本效益,使罕藥給付日益艱困。不忍罕病友苦苦等待治療的機會,她強調,「評估罕藥納保,不能單看成本和存活年數,更要考量病患的生活品質。」陳莉茵也認為,台灣計算成本效益時,常參考國外數據,但台灣的罕見疾病不一定同為國外的罕見疾病,因此應要因地制宜,發展出自己的成本效益計算公式,對台灣病患才公平。「遺傳罕見疾病雖只降臨在少數人身上,卻是每個人都必須承擔的風險。」她表示,罕病絕非他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陳莉茵說,罕病的治療選擇實在稀缺,不給予治療往往就是致命。目前俊廷每天睡前都要吃一顆雄激素,且隨身攜帶救命針以備不時之需,病情尚屬穩定,去年更順利結婚生子,奔走成立病友聯誼會,對外提倡疾病診斷,對內分享照護方式。對於終身與HAE共存,俊廷雖抱持樂觀正向的心情,但不免偶爾擔心萬一發病,妻小將無所依,又或其他病患因不適而不願用藥,因此期待長效新藥儘速納保,讓全台已通報的32位病患,以及尚未確診的病患更安心。(看相關新聞:「30歲男腳腫誤診痛風20年 險死才發現得遺傳病」)
-
2022-09-28 醫療.耳鼻喉
常常口臭怎麼辦,你敢跟別人交談嗎?6對策讓你告別口臭人生
口臭是ㄧ見令人相當尷尬的事情,尤其是以下6狀況時,特別容易發生口臭,教你解決的對策,避免尷尬發生。1.剛睡醒的口臭晚上睡著之後,唾液的分泌量與流動量都會大減,使得酸鹼度液體增加,導致口腔細菌的滋生。研究顯示,這時候每1c.c.唾液的細菌數,與10公克糞便的細菌數目是差不多的,而且還充滿許多老廢物質以及揮發性硫化物。<對策>起床後最好立刻漱口,在充滿毒素的唾液吐掉之後再刷牙,刷完牙之後再喝杯溫開水,不但補充水分,也幫助口腔內製造新的乾淨唾液。2.香菸、喝酒造成異味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菸品與酒飲的刺激性味道會殘留在口中,造成壞口氣,也容易因此上火,影響腸胃蠕動及肝功能,還會引起咳嗽。<對策>戒菸、戒酒之後,這類口臭會自然消失。3.食物造成洋蔥、蒜、醃燻牛肉及其他肉類,由於食物本身容易發酵或有獨特的味道,也容易產生氣體,再加上經過口內唾液當中的細菌融合分解之後,就可能產生難聞的氣味。<對策>吃完這類容易出現口臭的食物時,趕快刷牙或漱口。4.口乾造成由於唾液有清潔口腔的功能,因此,如果唾液流動量少的話,口腔內壞死細胞就會聚集在舌頭、牙肉等處,還會開始產生腐敗,加上製造臭味的厭氧菌又喜歡乾燥的酸性環境,因此,口乾的人通常都會有口臭。<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5.空腹時口臭肚子餓的時候,會造成唾液量減少、胃酸分泌增加,這時候若無法保持口腔清潔,就會讓厭氧菌滋生,體內就會消耗掉血液中的葡萄糖,促進脂肪燃燒來產生出更多的葡萄糖。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物質會被血液代謝,就會使得嘴巴的氣味變得不好。<對策>餐與餐之間適當的間隔即可,不要餓過頭,早餐一定要吃,可以幫助清潔口腔。6.藥物副作用任何會刺激到抗副交感神經的藥物,都容易產生口乾的副作用,包括安非他命、抗憂鬱藥、抗組統胺、化療藥、利尿劑、止痛藥等。<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延伸閱讀: 。刷牙一定要用牙膏嗎?答案有點意外,潔牙應以「2工具」為主 。沒蛀牙就會有牙周病?有牙周病就不會蛀牙?真的是這樣嗎?
-
2022-09-21 焦點.長期照護
咬不動花枝、烤魷魚,老後插鼻胃管機會大增!一表檢測你的咀嚼功能是否異常
水煮花枝、芭樂、烤魷魚及炸雞,你會吃不動嗎?如果是,那要小心你的咀嚼能力可能退化或有異常。如果再加上常嗆咳等,那年老後插上鼻胃管的機會將大增。醫師提醒,腦中風和失智是最可能會被插上鼻胃管的兩種疾病。老後不想靠鼻胃管維繫生命,就要及早著手預防。使用鼻胃管是必要 拔除鼻胃管是權利厚生基金會今天在立法院舉行推動「無管人生」會議,會議由立委吳玉琴主持,希望台灣能慢慢改變鼻胃管文化,但也要能理解治療性的使用鼻胃管是必要的,但是適時地拔除鼻胃管、恢復正常進食則是生而為人的權利。吳玉琴說,面對少子女化,這樣的專業照護需要好的規畫和人才,我們才有能力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相應的需求。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說,在健保開始鼓勵和給付拔除鼻胃管之後,為了更進一步降低咀嚼吞嚥障礙患者,罹患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並進而改善台灣罹患咀嚼吞嚥障礙的醫療品質、治療成效及照護,接下來會在國泰醫院、小港醫院及彰化秀傳醫院試辦跨專業的團隊,提供一條龍的照護服務。把握時機 四成鼻胃管病人有機會「脫管」已在臨床為超過一萬名病人插管的腦神經名醫、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陳俊鴻,如今翻轉成了「無管人生」的照護傳道人。他說,在加護病房11年的工作時間中,他每天都在為病人插管,並覺得這是自己救人的使命,但幾乎很少思考,如何使病人在症狀緩解之後脫離鼻胃管。很多病人出院了,再回診時常常已經因為口腔肌肉萎縮、吞嚥功能退化,加上病家缺乏相關知識及動機,從此帶著鼻胃管,直到生命終了。陳俊鴻說,後來他有機會理解,其實只要把握時機並輔以相關的照護,大約有四成左右的鼻胃管病人是有機會「脫管」的,看到脫管之後病人重拾飲食之樂,生命改觀,他才轉而成為熱心宣導脫管的醫師。【延伸閱讀】插鼻胃管多痛苦?若可選擇 患者「不想插第二次」但陳俊鴻警告說,依他長期的觀察,不管在醫院 或在機構、社區,「腦中風」和「失智」是兩大類最容易成為鼻胃管候選病人。如果不希望自己或家人將來面臨插管,真的要及早預防因應。但他也呼籲,大家不要妖魔王鼻胃管,適時的使用鼻胃管,有其治療、支持病人度過危險期的必要性。但是台灣至今仍缺少普遍性的早期篩查咀嚼吞嚥功能異常的工具及檢查。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名譽理事長涂心寧說,她自己多年前曾去日本觀摩如何拔除鼻胃管的照護,意外地被日本友人篩檢出自己竟是咀嚼吞嚥問題的「高風險」者。日本專業友人指導她幾個復健運動,涂心寧說,認真練習後,她以前偶會有在夜間睡眠時或演講時嗆咳的問題,都明顯減少了。可見,及早練習加強咀嚼吞嚥功能,不能等到老了再說。吞嚥功能篩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咀嚼中心執行長馮明珠說,大家如今都知道要練四肢肌力,卻不知道練口腔的肌力其實更重要,而一般常見的健口操,如常往外吐舌頭就是很好的訓練。馮明珠說,小港醫院曾出版一本「食在安全」手冊,其中有兩項咀嚼吞嚥障礙的居家功能篩檢表,很適合給自己或家中長者測試。如果每項檢查有三到四項異常,就要及早注意了。咀嚼功能篩檢自評式咀嚼功能評估方法:下列食物在六個月內,有四種或超過四種,吃起來「有些吃力」或「不能吃」,那就可能是咀嚼功能異常。【延伸閱讀】吞食物容易卡住或嗆咳?專家提醒吞嚥困難7症狀
-
2022-09-19 養生.聰明飲食
橄欖油只能涼拌不能油炸?品油師破迷思:發煙點是關鍵
● 冷壓初榨最高等級橄欖油,保留最多養分● 橄欖油遇熱,會散發獨特香氣、提升鮮度● 挑對橄欖油,高溫油炸也可以吃得健康國人三高盛行率愈來愈普遍,人人聞油色變,害怕吃進過多的油脂和熱量,但油脂為人體必需品,攝取不足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肚子餓、影響神經傳導、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專家表示,吃好油、吃對油,比不吃油還重要!認明純正Extra Virgin食安風暴之後,國人對油品安全更加重視,尤其是優質的橄欖油。市售橄欖油分成許多等級、售價落差大,專業品油師童怡婷說,橄欖油最重要的是「製程」,註明「Extra Virgin」的冷壓初榨是最高等級,以純天然第一道初榨冷壓的方式製作,品質純正,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抗氧化物等多種成分。坊間的橄欖油大多分成三種:冷壓初榨、精煉橄欖油、純橄欖油。精煉橄欖油是初榨橄欖油後的果渣再次精煉而成,營養價值低,僅能烹煮或油炸。純橄欖油是90%至95%精煉橄欖油,加上5%至10%的冷壓初榨橄欖油製成,適合高溫烹飪及油炸。第一道初榨等級最高,適合拌菜、沾麵包、調理沙拉醬以及直接生飲。而品質好一點的冷壓初榨更適合烹煮和油炸,只是一般消費者對油品的迷思,以為好的橄欖油只能涼拌。發煙點應為190-220度地中海飲食盛行,好吃的關鍵全來自橄欖油,民眾最常詢問:橄欖油是不是只能涼拌,不能熱炒或油炸?童怡婷表示,只要發煙點(油脂開始冒煙的溫度)夠高,一樣可以用來煎煮炒炸。冷壓初榨橄欖油的品質等級愈高,其抗氧化的橄欖多酚夠多,相對發煙點也較高,大約在攝氏190至220度左右,購買前要注意標示上的發煙點,才能更安心食用。童怡婷推薦,溫沙拉是最佳食用方式,食材先水煮汆燙之後,淋上橄欖油帶出香氣,肉類、海鮮及五顏六色的蔬菜通通拌在一盤,是四季皆宜的健康料理。橄欖油已成為熱門的健康油品之一,挑選時要注意,標榜冷壓初榨的油品是否有通過優質檢測,童怡婷教導簡單的品油3訣竅1.聞味道:優質橄欖油帶有果香或草香,直覺濃郁的宜人香氣;如果是劣質油品,容易聞到酸味或明顯的油耗味。2.品質地:含一口油在口裡,用舌頭感受味道、濃稠質地,好的橄欖油喝起來就像果汁一樣順口,沒有油膩的感覺。3.嘗口感:含了幾秒之後吞嚥入喉,帶有些微苦苦、辣辣的刺激感,這就是橄欖多酚的味道。元氣網全新改版上線的【挑戰系列】,邀請品油師童怡婷分享橄欖油料理,下班後輕鬆烹調義大利麵、蒜片蝦,用好油增添料理風味。想知道更多橄欖油的資訊,上線登入元氣網就能免費觀看。【免費線上課程】品油體驗X美味料理:https://pse.is/4gnamz
-
2022-09-07 養生.聰明飲食
楊丞琳「在台灣沒吃過什麼海鮮」惹議!吃海鮮助減重、心腦都健康,但4壞處也要避免
藝人楊丞琳在大陸上節目時講出「在台灣沒吃過什麼海鮮」一番話,引起台灣網友炸鍋。姑且不論哪種海鮮,也不管價格多少、吃不吃得起,我們還是少點口水戰,多吃點海鮮,因為比起肉類,海鮮熱量低,且富含蛋白質和omega-3脂肪酸,更有許多微量營養素,這些好處都更甚肉類。吃海鮮4益處海鮮類其實包含很多,如各種魚類、蝦、蟹、貝類,透抽、小管等…都是我們常吃的海鮮。根據健康網站《healthline》報導指出,海鮮的營養價值高,對腰圍、大腦、心臟和免疫系統都有益處。1.有助減肥海鮮熱量低,又富含蛋白質,想瘦身的人多吃海鮮,不但可獲取足夠的蛋白質,又能達成控制體重的目標。尤其海鮮類含豐富omega-3脂肪酸含量,魚類最多DHA、EPA,吃了更能讓人有飽足感又有助於減肥。2.促進心臟健康海鮮富含可以促進心臟健康的營養物質,包括 omega-3 脂肪酸和維生素 B12。omega-3具有抗發炎作用,也有助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潘懷宗也曾在《元氣網》專欄撰文(預防心臟病 不可不知的13種營養素)指出,例如魚油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像是為人熟知的EPA與DHA,可以幫助減少體內LDL(壞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除了可以保護心血管,預防心臟病外,Omega3必需脂肪酸還有抗發炎、促進大腦細胞發育、提升視力,減緩退化,甚至有預防並治療憂鬱症的功效。3.促進大腦健康海鮮富含的營養素對大腦健康也很重要。一些研究指出,血液中維生素 B12及omega-3 不足,會造成兒童大腦發育問題,也可能危害成人大腦功能。補充維生素 B12 和 omega-3 脂肪酸則可以促進大腦健康。一項針對 168 名患有輕度精神障礙的老年人的研究發現,與血液中 omega-3 脂肪酸水平較低的人相比,維生素 B 減緩了血液中 omega-3 脂肪酸水平較高的人腦部問題的進展。20可信來源)。4.富含免疫增強營養素海鮮也有增強免疫力的鋅,尤其是貝類,包括牡蠣、蛤蜊、龍蝦和螃蟹等。鋅對於發育構成身體免疫防禦的細胞是必需的,還可以作為抗氧化劑,防止炎症損傷。經常吃貝類海鮮可以改善你的鋅含量和整體免疫功能。海鮮吃多4壞處不過海鮮吃太多,也是有壞處的。1.重金屬積累深海大型魚類位在食物鏈高階,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汙染物。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曾受訪指出,甲基汞具神經毒性,以50公斤的人而言,一般建議,鮪魚、旗魚、鯊魚、油魚、鯨魚等深海魚的每周食用量別超過80公克,相當於半個手掌大;懷孕婦女與嬰幼兒則不建議食用,否則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營養師宋明樺則建議,最好就是淡水魚和深海魚輪流攝取,魚皮、魚卵等部位,能不吃就盡量不吃, 可將重金屬殘留的風險降到最低。2.寄生蟲傳染病吃到受污染的海鮮,可能導致傳染病。近年來海洋污染情況愈來愈嚴重,如重金屬、塑膠等各種垃圾充斥,海底生物吃了這些垃圾,而人們又捕撈了受污染的魚獲,生物鏈最後,人們把自己製造的污染也吃下肚了。此外,有些食物中毒也可能是由從環境中獲得的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病原體在未正確冷藏的海鮮中大量繁殖,如果沒有妥善儲存,就可能遭受污染。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幼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統不佳的人,吃了就可能感染,預防方法是確實煮熟再食用。3.過敏反應海鮮好吃,但對海鮮過敏的人也不少,而且通從吃下食物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就會發生。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院附設醫院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林子閔、張棋楨在《聯合報》撰文指出,過敏發作頻率及嚴重度因人而異,輕者皮膚蕁麻疹、濕疹、或者鼻癢、打噴嚏、流鼻水,重者引發氣喘,更嚴重的引起上呼吸道水腫阻塞,如嘴唇、舌頭、喉嚨腫而造成呼吸困難及休克,有致命危險。也有腸胃過敏,症狀為噁心、嘔吐、胃痙攣及腹瀉;過敏發生在神經系統會有偏頭痛。4.膽固醇飆高?許多人怕海鮮吃多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危險。事實上,海鮮的膽固醇含量雖比肉還高,但它的飽和脂肪較少,只要少吃海鮮頭部、內臟或卵黃,就能大幅降低膽固醇攝取。例如吃魚肉不吃魚皮或內臟,蝦蟹食用前去掉集中膽固醇的頭部及卵黃。海鮮內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吃了反而可降低血中的壞膽固醇。【資料來源】.海鮮過敏埋危機 吃、嗅、觸都會引發.怕膽固醇太高,不吃海鮮就對了?營養師:錯誤觀念.吃魚怕重金屬下肚?營養師:2部位能不吃就別吃.《healthline》Is Seafood Healthy? Types, Nutrition, Benefits, and Risks
-
2022-08-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怎麼選/吃?一張圖看懂!營養師教這樣吃效果再提升
B群是民眾對於提神常會想到的營養,不過B群的作用也不單只有這樣,有時候看各種醫生也常會被提醒「你平常要補充B群喔。」,但B群也有不少種類,到底該怎麼吃?怎麼選?要吃哪一種?簡鈺樺營養師逐一解說! B群怎麼選/吃?一張圖看懂!不只營養品,食物也吃得到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B群為一種「輔酶」,主要的共通功能為輔助營養轉換成能量及代謝,常見可如維生素B1、B2、B3、B5、B6、B7、B9、B12等,這些不只在保健食品、營養品中吃得到,很多原型食物也可以攝取。 維生素B1:又稱硫胺,可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末梢神經發炎、防憂鬱、焦慮等。可從如糙米等未精緻的穀類、豬瘦肉、肝臟等食材中攝取。 維生素B2:又稱核黃素,多與皮膚黏膜相關,如嘴破、舌頭發炎、脂溢性皮膚炎等就多會建議補充B2。可從綠色蔬菜、牛奶、肉類、肝臟、腎臟等食材中攝取。 維生素B3:也是民眾常聽到的菸鹼素,主要功能為提供身體能量,若是缺乏可能引起食慾不振、腹瀉、舌炎、皮膚炎等,也有可能出現癡呆的情況。補充來源建議可選擇肉類、魚類、莢豆類等。 維生素B5:又稱泛酸,功能也包括輔助胺基酸、脂質、醣類等代謝,也與神經、腸胃道有關,缺乏可能出現腸胃道症狀、末梢神經炎等。多在蛋類、肉類、全穀類、莢豆類吃得到。 維生素B6:又稱吡哆醇,主要參與人體血紅素、神經傳導物質形成,缺乏者容易出現貧血、抽筋、皮膚炎、生長遲緩、神經性痙攣等。可從瘦肉類、莢豆類、酵母類、動物肝臟、腎臟、小麥胚芽等食物中攝取。 維生素B7:也稱生物素,主要參與了胺基酸、脂質、醣類等代謝,也和生長有密切關係,若缺乏容易生長遲緩,其它也可能出現倦怠、食慾不振、毛髮脫落等問題。可於蛋黃、核果類、肝臟中攝取。 維生素B9:即民眾常聽到的葉酸,是DNA合成必需的營養,因此多會鼓勵孕婦補充,以維持胎兒健康。而若缺乏也可能出現舌炎、腹瀉、體重減輕、巨球性貧血等。可於綠色蔬菜、柳橙、肝臟類食物中攝取。 維生素B12:又稱鈷胺,是紅血球生成必需營養,也維持神經髓鞘的完整性,缺乏者可能出現惡性貧血、神經受損等問題。比較特別的是,B12只存在於肉類、肝臟等動物性食物當中,因此常會聽到素食者較容易缺乏、出現貧血。 簡鈺樺營養師也表示,B群的種類多元,民眾若不想記這麼多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吃哪一種,其實也可以詢問營養師、藥師、醫師等醫學相關專業人士,說明自己的需求,或是補充綜合B群一次補充。 B群進階攻略!這樣吃更好!營養師提醒:別B群又喝咖啡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B群的提神等作用感受上並非直接是因為B群產生能量,補充後也並非人人有感,因此有些民眾補充後沒太大感受,但相對若為需熬夜、加班、精神較弱者感受就會比較明顯。 不過也提醒,民眾常會認為補充B群就可以提神,其實如一開始所提到,B群僅是輔助,幫助蛋白質、醣類以及脂肪等轉換成能量,日常需要補充相關營養,輔助才幫得上忙,因此營養均衡自然還是飲食的最大前提。 若是民眾想要再更進一步發揮B群的作用,除了吃保健食品、營養品之外,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也可以多增添相關食材在飲食當中,如此自然能攝取更多的相關營養。而B群為水溶性,不像脂溶性維生素會有累積於體內的風險,因此普遍較無攝取上限而中毒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飲食與保健品搭配是不會有什麼健康問題的。 更進一步提神,也有很多人會吃B群再喝咖啡、茶、能量飲料等,對此簡鈺樺營養師則較不建議,因為會加強液體排出體外,此時就有可能會加速水溶性維生素代謝,導致消耗更快。 簡鈺樺營養師提醒,不論是提神或身體健康,最主要還是仰賴日常良好飲食、營養均衡的習慣,若有需要可再以保健食品、營養品作輔助,在良好的觀念之下更有助於養生、提振精神! 《延伸閱讀》 .提神吃什麼?營養師點名5食物:調節神經促進大腦血流 .台灣人「地表最不適合喝酒」!酒癮戒不掉可能是維他命B群不足?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21 醫療.牙科
牙菌斑留口腔2天就發炎 醫授3招檢測遠離牙周病
口腔照護不可輕忽,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4%,其中50至64歲牙周病罹患是18至34歲的6.7倍。醫師提醒,透過「口腔檢查123」每1年完成健保補助2次洗牙,天天進行自我口腔檢查3步驟,及早治療牙周病。牙周病是因牙菌斑引起 2天就可能引發牙齦發炎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牙科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王振穎表示,牙周病是因牙菌斑引起,若沒有適當清潔,2天就可能引發牙齦發炎。而牙周病好發於50歲以上,恐導致牙齒喪失,根據衛福部調查,80歲以上有88.7%有牙周病、且擁有20顆自然牙比例僅19.6%。成人每年2次健保洗牙補助 維持半年洗一次牙的習慣我國提供成人每年2次健保洗牙補助,僅33%使用率,其中50到64歲有30.3%民眾維持半年洗一次牙的習慣,65歲以上卻僅剩17.1%。根據104到105年成年與老年人口健康調查計畫報告顯示,糖尿病、心臟病等與牙周病為正相關,若輕忽牙周病,65歲以上長者恐面臨掉牙危機。王振穎指出,曾有調查顯示,65歲以上仍保有24顆牙齒比例不超過一半,到80歲前還可能會掉牙,要保有20顆牙是有困難度。不過臨床也發現,很多銀髮長者把牙齒顧好,身體健康狀況也較好,較無其他共病,因此民眾需維持口腔健康,並定期口腔檢測。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為呼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8020計畫,推廣80歲以上老人能擁有20顆自然牙才能享有活躍老年的生活品質,今舉辦衛教活動,呼籲大眾重視口腔健康,包括定期洗牙、擁有正確刷牙習慣等,減少長者失智或慢性病等健康威脅。3步驟檢查是否牙齦發炎王振穎提醒,刷牙流血可能是牙齦發炎,但不一定會痛,初期症狀容易被忽略,因此可透過3步驟檢查,包括:吃硬的食物和刷牙時牙齒流血、牙齒縫隙愈來愈大及牙齦是否萎縮、用手或舌頭或牙刷按壓牙齦而腫脹或疼痛或出血,若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王振穎表示,健保也提供懷孕婦女每3個月可以洗一次牙,因孕期可能因荷爾蒙改變導致牙齦發炎,甚至產生牙周病,還可能導致嬰兒早產問題。也提醒孕婦不要隨意購買成藥,像是止痛藥、抗發炎藥物等,牙周病無法僅靠吃藥就解決,需經過專業治療。
-
2022-08-20 寵物.寵物疾病
毛小孩也怕熱傷害!如何避免寵物中暑? 獸醫師提解方
高溫濕熱,毛小孩也可能受到熱傷害,獸醫師呂信彰提醒,巴哥犬、法國鬥牛犬、北京狗、扁臉貓等口鼻短小寵物容易中暑,如有異常喘氣、精神萎靡、黏膜潮紅、流黏稠口水等症狀,就應立即就醫。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副處長黃嘉文表示,最近豔陽高照、高溫頻破紀錄,許多人受不了,當然動物也難以承受高溫,就接獲不少毛小孩中暑案例,飼主務必提高警覺。黃嘉文指出,犬隻體溫高於人體1至2度,且無法以皮膚來調控體溫,僅能靠腳掌及吐舌頭來降溫,如果沒有喝水,又處於高溫環境下,中暑風險偏高。毛小孩中暑怎麼辦?不少飼主在大熱天牽著狗狗外出散步,發現毛小孩突然大口喘氣、口吐唾沫、走路搖擺、失去平衡及異常虛弱,奄奄一息,此時該怎麼辦呢?呂信彰指出,與人中暑的急救相似,毛小孩中暑後,第一時間移至蔭涼通風處,讓毛寶貝補充水分,並採取降溫措施,可以用水將全身澆濕,迅速降溫。如果寵物已經昏厥,不可以強灌喝水,以免嗆傷,並儘快送到動物醫院搶救。至於貓咪,則多半在屋內中暑,如果室溫過高、空調太弱或換氣不充分,貓咪無處可躲,也無法控制體溫,以致出現熱傷害,等到主人回到家,發現不對勁,此時就醫,可能已經來不及。如何避免毛小孩中暑、熱傷害?呂信彰提出3大建議:▸給予充足、乾淨的飲用水。▸室內開啟空調冷氣,或使用風扇來降低溫度。▸避免在中午帶寵物外出散步,在戶外活動時,應攜帶飲水器具,讓狗狗適時補充水分。呂信彰表示,毛小孩中暑症狀為心跳加快、體溫升高、異常喘氣、萎靡虛弱、活動力變差、走路搖擺、牙齦黏膜潮紅、流黏稠口水,嚴重時可能腹瀉、嘔吐、休克或昏迷。若毛寶貝出現嚴重症狀,務必趕緊送到動物醫院急救。★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8-19 養生.聰明飲食
減脂、護心、調節血壓!金氏世界紀錄最營養的水果酪梨,怎麼吃才不會過敏
酪梨又稱為牛油果、油梨、樟梨,最早在日治時期引進,屬於被子植物門的樟科。果實屬漿果,成熟時果皮由綠色變紫色。裡面有一顆大種子和果肉,熟果果肉的質地很像奶油,色淡黃至鮮黃,果肉的口感柔軟,吃起來有核仁味,富含植物性脂肪外,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是營養最豐富且均衡的水果,而且可以當主食用。酪梨營養價值:金氏世界紀錄中記載最營養的水果,雖然沒有水果的甜味,但是視為健康的水果!生的酪梨(綠色)由於尚未熟成,熱量較低65 kcal/每100公克;放置室溫6天表皮逐漸轉變成紅色,此時熱量為92 kcal/每100公克;而熟成前後兩者最大差異在脂肪的含量!因為脂肪含量高,所以量的部分要注意,千萬不要因為營養價值高,就無節制食用,小心長肉!1、有利膽固醇控制:酪梨脂肪約佔7-8%,其中脂肪的主要成份,是對人體有好處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2、腸道順暢:每100公克酪梨含有膳食纖維5.7公克,不僅促進腸胃蠕動又可加速體內廢物排除。3、維持肌肉收縮、血壓調控:每100公克酪梨含鉀385毫克,屬於高鉀食物,而鉀作用於細胞調節體液平衡、維持規律心跳。4、維持消化道、皮膚、神經健康:每100公克酪梨含菸鹼素2.31毫克,菸鹼素屬水溶性維生素B群的一種。如何挑選酪梨?眼看手摸,從色澤和手感來選購!1、眼看:生的酪梨呈鮮綠色,隨著成熟會逐漸變暗,到熟成可食用時,表提呈現紫黑色。2、手摸:可用姆指壓果實,如感覺可壓入而不會彈起,就代表已可食用,一般硬的酪梨於室溫下,通常4至7天即可後熟變軟。3、挑選時選擇果粒大,果皮光滑,飽滿有重量感為佳。酪梨怎麼吃?不僅可加進沙拉中、酪梨果醬、製作成醬汁來調味,甚至可在炎炎夏日打杯冰沙,小編私心推薦酪梨搭配比菲多,順口又營養,當作下午茶或是早餐都是不錯的選擇。酪梨引發過敏?可能是因為花粉過敏造成,可能會出現嘴唇發癢、喉嚨沙啞、或嘴唇、口腔、咽喉和舌頭腫脹等症狀。【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乳房纖維囊腫不等於乳癌病變,乳房纖維囊腫發生原因、診斷方式、治療方式每天吃一顆全蛋,竟可保護心臟!研究:吃雞蛋體內好膽固醇含量較高!長期胃食道逆流恐引發胃潰瘍、食道癌?!胃食道逆流成因、症狀、飲食建議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8-04 焦點.健康知識+
咬合不正又容易噎死?為何人類成為最不會呼吸的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長出用來暖化和淨化空氣的鼻子、引導空氣進入肺臟的咽喉,還有能將大氣中的氧氣分離並送進血液的氣囊。萬古時代附著在泥濘岩石上的好氧細胞,如今成為哺乳動物體內的組織。這些細胞從血液中吸收氧氣,排出的二氧化碳從血管通過肺臟再回到大氣裡。這就是呼吸的過程。有意識或無意識、或快或慢,甚至不呼吸,種種高效呼吸的能力使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得以捕捉獵物、逃避獵捕,以及適應不同的環境。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但一百五十萬年前,我們的呼吸管道開始改變和分裂。更後來,這種轉變影響了地球上每個人的呼吸方式。這種斷裂我從小就不陌生,你可能也是,舉凡鼻塞、打呼、哮鳴、氣喘、過敏等等,都是它引起的後遺症。我一直以為那很正常,幾乎每個我認識的人都有其中一、兩樣毛病。後來我才發現,這些毛病會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原因。在人類常見的普遍特質之中就能找到答案。史丹佛實驗前的幾個月,我飛去費城拜訪瑪麗安娜.伊凡斯(Marianna Evans)醫生。她是牙醫師,也是牙科研究員,近幾年致力於研究古今人類頭骨的口腔。我們站在賓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的地下室,四周圍繞著幾百個頭骨標本。每個都以字母和數字標示並印上所屬的「種族」,例如貝都因人、哥普特人、埃及阿拉伯人、非洲出生的黑人。此外還有巴西的妓女、阿拉伯的奴隸和波斯的囚犯。伊凡斯告訴我,最有名的標本是一名愛爾蘭囚犯,他在一八二四年因為殺害並吃掉其他囚犯而被吊死。這些頭骨從兩百年到幾千年歷史都有。這是「莫頓收藏」的一部分。此名來自有種族主義色彩的科學家薩謬爾.莫頓(Samuel Morton),他從一八三○年代開始收藏人骨,企圖證明高加索人種的優越性,但終究失敗。儘管如此,莫頓耗費多年收藏的頭骨還是有唯一一項正面的貢獻:後人得以窺見過去人類的長相和呼吸方式。莫頓聲稱他在這些骨頭中發現低等種族和遺傳「退化」之處,伊凡斯卻發現了近乎完美的結構。為了證明她的論點,她走去一個玻璃櫃,拿出標示著「Parsee」(波斯人)的頭骨。她用喀什米爾毛衣的袖子搽了搽上面的灰塵,再用修剪整齊的指甲掠過它的顎骨和臉。「這是現代人的兩倍大。」她用短促的烏克蘭腔說,手指著後鼻孔,即連接鼻竇和喉嚨後方的兩個孔。她把頭骨轉向我們,彷彿瞪著我們看。「又寬又明顯。」她認同地說。伊凡斯和她的同事、芝加哥的兒童牙醫師波伊德(Kevin Boyd)醫師,花了四年為莫頓收藏中的一百多個頭骨照X光,測量這些頭骨從耳尖到鼻子、從額頭到下巴的角度。這兩種分別名為「法蘭克福平面」(Frankfort plane)和「N垂直線」(N-perpendicular)的測量法,可看出每個頭骨是否左右對稱,以及嘴巴跟臉、鼻子跟顎骨的比例是否正確,在某個程度上,也能看出這些頭骨的主人呼吸是否順暢。遠古的頭骨跟這個波斯頭骨一模一樣,都有往前發展的寬大顎骨、寬闊的鼻竇及寬大的嘴巴。奇怪的是,遠古人類不用牙線、不刷牙、不看牙醫,牙齒卻都長得很整齊。因為臉往前長,嘴又大,所以氣道也比較寬。這些人很可能從沒打呼過,也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鼻竇炎或其他現代人常有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沒有是因為不能。他們的嘴太大,氣道太寬,不會產生阻塞的問題,呼吸毫不費力。遠古人類的臉幾乎都有著「往前長」的結構,不只是莫頓收藏的頭骨,世界各地的人類皆然。打從三十萬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在地球上出現就是如此,直到幾百年前仍是。接著,伊凡斯和波伊德把患者和其他人的頭顱跟古代人類的頭骨相比較。現代人的頭都往反方向長,意思是法蘭克福平面和N垂直線倒過來:下巴縮到額頭後面,顎骨往下,鼻竇縮小。現代人的頭骨多少都有些齒列不正。地球上有五千四百種哺乳動物,人類是唯一常見顎骨錯位、咬合過度、咬合不足和牙齒參差不齊的哺乳動物,這在過去稱為「咬合不正」。 對伊凡斯來說,這指向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演化到害自己生病?」她把波斯頭骨放回櫃子,拿出另一個標示「Saccard」的頭骨。它的完美臉形是其他頭骨的翻版。「這是我們努力要解開的疑問。」她說。 伊凡斯告訴我,演化不一定代表進步,而是改變。而生命可能變得更好或更差。現今,人體變化的方式已經跟「適者生存」無關,相反地,我們繼承並延續了有害健康的特點。這個名為「演化失調」(dysevolution)的概念,由哈佛的生物學家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提出, 解釋我們為什麼會背痠、腳痛、骨骼愈來愈脆弱。此外,演化失調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呼吸會如此不順暢。 伊凡斯告訴我,要瞭解這一切是如何以及為什麼發生,我們得回到過去。非常遙遠的過去。回到智人還不是智人的時候。 多麼奇怪的動物啊。站在草原上的高大草叢裡,手臂瘦長,手肘突出,狀似毛皮面罩的額頭下,一雙眼睛望著廣闊的荒野。微風吹動草叢時,他們臉上跟水果軟糖一樣大的鼻孔,在無下顎的嘴巴上方上下收縮,辨識微風捎來的各種氣味。 時間是一百七十萬年前,人類最早的祖先「巧人」在非洲東岸遊蕩。很早以前我們就離開樹上,學會用腿行走並訓練自己使用小指,使小指放下來、可碰到同一隻手的拇指。這麼一來我們就能抓住東西,把植物根莖從土裡拔出來,並用尖利的石頭製作打獵工具,用來切下羚羊的舌頭或剝下骨頭上的肉。 吃生肉費時又費力。於是我們收集許多石頭,把獵物放在岩石上敲打。將食物軟化之後,省下許多消化和咀嚼的力氣,尤其是肉類,也因此為身體節省了能量。人類利用這些多餘的能量來擴大腦容量。 將食物烤熟甚至更便利。八十萬年前左右,我們開始用火處理食物,釋放出食物中的大量卡路里。人類的大腸本來是用來分解粗糙、多纖維的蔬果,因為飲食改變而大幅縮水,光是這個改變就省下更多能量。更近一點的人類祖先「直立人」因此得以進一步擴大腦容量,比巧人大了五〇%,十分驚人。 我們開始長得愈來愈不像猩猩,愈來愈像人類。如果一個直立人打扮得西裝筆挺站在地鐵裡,大概也不會引來旁人側目。 這些遠古祖先跟我們基因相似,甚至可能生下我們的小孩。然而,搗碎和烹煮食物的創舉也帶來負面的後果。快速增長的大腦需要空間擴展,於是往我們的臉部正面發展,也就是鼻竇、口腔和呼吸道的所在處。久而久之,臉部中央的肌肉變鬆,顎骨變弱、變薄。臉整個縮短,嘴巴變小,一塊突起的骨頭取代了我們祖先扁塌的口鼻。這個新五官為人類獨有,把我們跟其他靈長類區隔開來,也就是突出的鼻子。 問題是,這個較小、垂直發展的鼻子用來過濾空氣的效率較低,也會使我們接觸到更多透過空氣傳播的病原和細菌。鼻竇和口腔變小,也縮減了喉嚨的空間。我們愈常烹調食物,吃愈多柔軟且富含卡路里的食物,腦容量就變得愈大,呼吸道變得更緊。 大約三十萬年前,智人首次在非洲大草原上出現。除了智人,還有其他人種。例如: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是在現今歐洲搭建藏身處、捕獵大型動物的強健人種;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則是鼻子大,四肢粗短,會做衣服,擅長在寒冷氣候下存活;納萊迪人(Homo naledi)長得像人類祖先,腦袋小,臀部大, 手臂瘦長,身材粗短。 想像那會是何等畫面:形形色色的人種晚上聚集在熊熊營火周圍,宛如星際大戰的遠古人類酒吧,啜著棕櫚葉裝盛的河水,幫彼此抓毛髮中的小蟲,比較彼此額頭的弧度,然後躲到大石頭後面,在星光下跨種交配。 之後這些人種就消失了。大鼻子尼安德塔人、手腳瘦長的納萊迪人和脖子粗厚的海德堡人,全都因為疾病、天氣、彼此、動物、懶惰或其他因素而滅亡。源遠流長的人類家譜只剩一種存活下來,那就是我們。 在寒冷的氣候下,我們的鼻子會長得愈來愈窄而長,以便快速暖化空氣再送進肺裡;皮膚也會變得比較白皙,才能吸收更多陽光製造維他命。在陽光充足的溫暖環境裡,我們的鼻子會長得較寬較扁,這樣能有效吸進溫暖潮濕的空氣;皮膚則比較黑,避免被陽光曬傷。此外,我們的喉頭會下降到喉嚨以適應另一種改變:聲音溝通。 喉頭就像一個閥,能把食物送進胃裡,同時避免我們將食物或其他東西吸入呼吸道。每種動物及所有人種都演化出較高的喉頭,位置靠近喉嚨的頂端。這是合理的發展,因為高喉頭運作起來最有效率,只要有東西卡在氣道裡,能夠很快將之排除。 人類發展出說話能力後,喉頭逐漸往下移,嘴巴後方讓出空間,以便做出更多聲音和音量的變化。小嘴唇較容易操控,人的嘴唇愈變愈薄,不如過去飽滿。更靈活有彈性的舌頭有利於控制聲音的差異與結構,於是舌頭更往喉嚨裡縮並把下顎往前推。但喉頭變低削弱了它原來的功能。因為位置變低,嘴巴後方空出位置,使得早期人類很容易嗆到。只要吞下太大塊的食物就可能嗆到,小塊食物如果吞太快或稍不注意也會嗆到。智人成為輕易就可能噎死的唯一一種動物,也是唯一的人種。令人傷心且匪夷所思的是,懂得用火及烹煮食物、腦容量變大、可用多種聲音溝通等改變,讓人類祖先比其他動物更聰明、更靈活、活得更久,卻也阻塞了我們的嘴巴和喉嚨,害我們更難呼吸。更久之後,這個改變還會使我們睡覺時容易被自己嗆到,也就是打呼。這些變化對早期人類自然毫無影響。有幾萬年的時間,我們的祖先用突飛猛進的頭部來呼吸都毫無窒礙。有了鼻子、聲音和特大號腦袋,人類得以稱霸世界。※ 本文摘自《3.3秒的呼吸奧祕:失傳吐納技法與最新科學研究的絕妙旅程》。《3.3秒的呼吸奧祕:失傳吐納技法與最新科學研究的絕妙旅程》作者:詹姆斯.奈斯特 譯者:謝佩妏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21/08/28
-
2022-07-14 醫療.骨科.復健
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編按:人生到最後,都想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如何達成?語言治療師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罹患失智、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腦部疾病的病人。如何鍛鍊吞嚥肌群,避免吞嚥能力退化?家中長輩吃東西時常咳嗽、不時覺得喉嚨卡卡?小心,這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的研究統計,在一般社區,65歲以上的民眾約12.5%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問題。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長者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6成。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是正常現象。然而,高齡者也可能因肌少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導致病理性的吞嚥障礙,長期置之不理,長輩將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需要以鼻胃管等方式提供人工營養,更有食物掉落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什麼是吞嚥障礙?認識進食4階段,食物掉入「禁區」可能導致吸入式肺炎對一般人而言,三餐正常進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送入口中的食物要順利進入食道並抵達胃部,需要動用好幾組神經、肌肉,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可分成4個階段:1. 口腔準備期牙齒切碎、咀嚼食物,舌頭攪拌混合唾液將食物做成濕潤的食團。2. 口腔期舌頭把食團往後送到咽部,引發腦幹的吞嚥反射。若是舌頭肌肉無力、腦部功能受損的病人,如失智症等,在這一階段會不斷地將嚼爛的食物含在口中不吞,無法繼續吞嚥。3. 咽部期鼻腔後方的軟腭肌群收縮、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蓋上、食道上方的括約肌放鬆,讓食物下滑進入食道。在此一階段,若肌肉無力,口腔、鼻腔和氣管的「閘門」無法順利關上,食物就可能卡住鼻腔、掉進氣管,導致人嗆到、咳嗽,甚至進而引發肺部發炎。王雪珮指出,一般而言,當食物卡住氣管口時,人會有異物感,用力將食物咳出。但有些腦部損傷、神經反射異常的病人,即使食物掉落氣管也不會咳嗽。於是,照顧者以為沒事、繼續餵食,導致更多食物掉落氣管,讓吸入性肺炎惡化。這種情形,被稱為「靜默式吸入」。4. 食道期食物進入食道,緩緩往下移動至胃部。在此階段,若食道口的括約肌無法放鬆、咽部缺乏足夠的肌力將食物往下推擠,都可能導致食物卡在食道口或食道中,無法往下移動。哪些人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體重下降、吃東西不順,3方法可自行評估王雪珮指出,吞嚥困難的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約3成同時有吞嚥障礙。此外,腦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以及腦部損傷的中風、腦部腫瘤病人,都可能發生吞嚥障礙。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或者吞嚥障礙?王雪珮指出,若吞嚥困難症狀已影響長輩的進食量、飲水量,甚至導致體重非預期地下降5% 以上,就要懷疑是病理上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吞嚥門診做進一步地評估。此外,一般高齡者難免會有喝水嗆到、吞藥丸「卡卡」的情況,除了觀察食量、體重等,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簡單的測試,確認是否為高風險族群。1.「反覆唾液吞嚥篩檢測試」(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在30秒內反覆吞口水,若次數小於3次,即可能為吞嚥障礙高風險群。2.使用「EAT- 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這套量表包含10個問題,0分代表「沒有問題」,4分則是「問題非常嚴重」。受試者可從0~4分中,按自己的情況給分。10題總分大於或等於3分,可能是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EAT 10」量表10題:1.吞嚥問題是否導致體重下降2.吞嚥是否干擾外出飲食3.吞嚥液狀物需額外費力4.吞嚥固狀物需額外費力5.吞服藥丸時需額外特別費力6.吞嚥是否會導致疼痛7.飲食的愉悅是否受吞嚥問題影響8.吞嚥時,食物會黏著咽喉9.吃東西時是否會咳嗽10.吞嚥時是否有壓迫感若以上兩項測驗未通過,建議至醫療院所吞嚥門診,由醫師、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王雪珮提醒,腦神經疾患的病人大多在神經內科門診求治,當有吞嚥困難問題時,不一定會尋求復健科協助,有時容易錯過復健的黃金時間。也有些患者因疾病難以自我表達,忽略吞嚥問題,建議家屬若懷疑病人有吞嚥障礙,可至醫院進行吞嚥攝影查,找出吞嚥過程的問題。一般人如何預防吞嚥障礙?發生吞嚥障礙後如何復健?健康的高齡者要預防吞嚥障礙,可以做「吞嚥健康操」,強化口腔、咽部、喉部等吞嚥相關的肌群。三餐飯前做10分鐘,進行基礎保養。由語言治療師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協助高齡者強化吞嚥肌群。而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已發生吞嚥障礙,則建議至醫院復健科、耳鼻喉科,由具備嗓音、吞嚥功能專長的醫師診斷。根據檢查結果,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的復健有2個重點,一是訓練吞嚥的能力,另一則是訓練咳嗽的能力。前者就像吞嚥肌群的健身課程,由語言治療師以遊戲等多元的方式,讓長輩練習吞嚥,強化肌力。此外,能夠吞嚥以後,「練咳嗽」也同樣重要。王雪珮指出,有些長輩腹部核心肌群和喉部肌肉無力,一旦食物不慎卡住氣管口,也無法用力咳出。她建議,長輩平時就可練習用腹式方式咳嗽,先吸氣吸到7、8分滿後閉氣2秒鐘,接著肚子內收、以喉部聲帶力量,讓氣流衝出、用力咳嗽。如果長輩進食時不慎嗆到,照顧者貿然拍背,反而可能使原本卡在氣管和食道間的食物掉落氣管。這時應請長輩身體前傾,鼓勵長者盡量喉嚨用力咳,藉著衝出的氣流,讓卡在呼吸道口的食物遠離呼吸道。接著,請長輩乾吞幾次,讓食物順利進入食道。反覆咳嗽、吞咽,最後發出「啊」的長音,聲音乾淨才算危機解除。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積極復健 90歲也能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王雪珮觀察,在臨床上,吞嚥障礙的患者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求診,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她曾遇過一位65歲的病人,覺得自己「喉嚨卡卡」,到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心病,轉介到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最後,病人到復健科做了吞嚥攝影檢查,才發現藥物卡在氣管、食道的入口,舌根和咽部也有食物殘留,找到處置吞嚥問題的策略。她指出,發現長輩進食困難時,找到有吞嚥專長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求診,才能及早復健、改善問題。有些長輩吞嚥功能衰退、多次誤嚥、發生吸入性肺炎,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插鼻胃管灌食。然而,病人不再以口進食後,吞嚥機能仍會持續退化,最後就連吞口水都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即使用鼻胃管,也要維持吞嚥機能。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改善吞嚥障礙。王雪珮舉例,有位90多歲的長輩心臟、腎臟衰竭,原本已放置鼻胃管灌食。經過一個月的積極復健後,他已經可以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甚至吃到想吃的牛肉麵。愈早復健,效果愈好。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病人、復健意願低落的病人,也可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找到合適的飲食質地,再由營養師進行餐食規劃。將吞嚥訓練策略融入進食之中,讓患者不知不覺增加吞嚥頻率、強化相關肌群的力量。目前台灣也開始發展適合吞嚥障礙者的「照護食」(又稱銀髮友善食品)。這類食品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分成軟食、細碎食物、濃稠泥餐、流質飲品等不同質地,讓長輩安全地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保有飲食的樂趣。「吃,就是最好的運動。」王雪珮說。即早發現問題、好好練肌肉,人生到最後都能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原文: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
2022-07-11 醫療.骨科.復健
吞嚥卡卡要及早改善!醫:避免肌少症、吞嚥困難與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
肌少症(sarcopenia)是因老化或其他原因所導致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及行動能力變差,進一步造成跌倒與失能的發生,並延長住院的時間及增加死亡率。特別是重症患者或多重共病症患者,像是新冠肺炎的中重症患者,於住院期間因為疾病的因素會使肌肉及肌力快速地流失,儘管後來疾病好轉脫離重症,還是要特別小心之後可能會有肌少症的發生。一般民眾更為不了解的是,原來肌少症不只會發生在四肢的肌群,也會發生在與吞嚥相關的肌群,導致吞嚥困難(dysphagia)!這就是近幾年來逐漸受到關注的肌少症吞嚥困難(Sarcopenic dysphagia)!正常人能順利吞嚥,靠的是完善的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腔咽喉處的肌肉群,將食物咀嚼吞嚥後,運送至食道,來完成吞嚥。過去的研究發現隨著年紀增長,與吞嚥相關的肌肉質量會逐漸減少,這會讓吞嚥肌群的肌耐力下降,因此導致吞嚥困難。而吞嚥困難則會造成經口進食產生困難,導致對用餐及飲水產生畏懼,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肺炎、感染、呼吸困難,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而營養攝取不足又會再進一步導致肌少症。這樣的情況形成惡性循環,使肌少症與吞嚥困難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圖一)根據國外統計,肌少症吞嚥困難於社區老人的盛行率約為5.9%,而在護理之家的盛行率則更高,高達45%。這些因肌少症導致的吞嚥困難其實是相當普遍的,但一直以來都未受到重視及照顧。在評估肌少症吞嚥困難時,也會從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行動功能表現等三個面向來評估有無肌少症,並依吞嚥困難的情況,來評估主要的原因是否為肌少症所導致,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吞嚥困難照顧。四大絕招處理肌少症吞嚥困難在肌少症吞嚥困難介入方面,著重在打破因肌少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所形成的惡性循環,會從吞嚥肌群肌力訓練、肢體的肌力訓練、營養補充及食物質地改變等四大方向進行介入。(圖二)1.吞嚥肌群的訓練包含舌頭阻力訓練、吞嚥相關肌群阻力訓練及呼吸訓練,其中舌壓阻力訓練(Tongue-pressure resistance training, TPRT)是目前最適合使用在肌少症吞嚥困難的吞嚥肌群強化訓練方式,其作法為患者將舌頭出力頂住上顎10秒,然後在休息10秒,一組30次,一天2-3組,並可搭配舌壓測量給予回饋。藉由吞嚥肌群的阻力訓練,可以有效增進吞嚥肌力,促進吞嚥能力。2.除了吞嚥肌群的肌力訓練外,肢體的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橋式等,也有助於全身肌肉量不足及肌力下降的回復,並進一步的促進肌少症所造成的吞嚥困難。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以肢體肌力訓練為主的復健,包含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配合上營養補充,可有效促進肌少症患者的吞嚥功能。3.在營養補充部分,一般會建議肌少症的患者每日熱量攝取≧30 kcal/kg/day及每日蛋白質攝取≧1.2 g/kg/day,而這樣的營養補充不僅可以有助肌少症患者的肌力回復,同時也適用於肌少症導致的吞嚥困難患者身上,藉由營養補充也可以有效增進舌頭肌力及吞嚥功能。4.針對高嗆咳風險的患者,容易因嗆咳導致感染或肺炎,也因此常讓患者對於由口進食感到害怕,造成由口進食不足,甚至導致營養不良。利用不同的食物質地測試,找出患者可以安全進食的食物質地,並依此調整適合的進食質地,像是喝水易嗆咳的患者可以使用增稠劑或是改用蜂蜜、濃粥、水果泥等不同質地的食團進食,以避免嗆咳。有利於安全而有效率的進食,讓吞嚥困難患者得以正常進食,打破因進食不足導致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藉由以上完整的肌少症吞嚥困難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多面向的整合介入,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吞嚥能力,並打破因肌少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所產生的惡性循環,讓因肌少症而造成吞嚥困難的患者們重拾良好的進食能力及營養狀態。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小口吃、慢慢吃、坐正吃」,也就是調整每口進食的量、放慢進食速度、維持良好的進食姿勢,來避免嗆咳。同時配合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提醒您,關心身旁的長者及家人有無肌少症及吞嚥困難的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長者可以愉快又安全的吃東西!(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吞嚥卡卡!小心肌少症導致吞嚥困難)
-
2022-07-02 寵物.照顧指南
貓咪動不動就咬人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4招方法有效改善貓咪愛咬人行為
動不動就咬人的栗醬我剛認識阿寧時,就已經深深感受到她的挫折。阿寧原本只養一隻貓栗醬。剛領養栗醬時,她還是隻小貓。身為全職家庭主婦,阿寧每天都必須跟栗醬長時間相處,她很用心想照顧栗醬,可是栗醬一點都不領情,栗醬不撒嬌、也很少主動靠近她,甚至常常無故咬她!阿寧在跟我敘述栗醬的問題行為時,傳來好幾張照片,她的手腳傷痕累累,還附上一段影片:栗醬就像李小龍一樣飛撲到她身上,狠狠啃咬她的腿!但阿寧在影片中一直安靜地默默承受,她說她看過網路上的資料、也諮詢過其他行為專家,大家都建議:被貓咬要忍住不能大叫,也不能有其他反應,免得貓咪食髓知味!阿寧說,她真的很努力忍耐,可是栗醬完全沒有收斂,反而越咬越起勁,她和栗醬的感情因為這件事越來越差。當時,阿寧還找了其他諮詢師想訓練栗醬多與人親近,但阿寧發現栗醬在練習時反應很冷淡,甚至會躲避練習,不練習時又會變本加厲地追咬阿寧。阿寧把練習影片傳給我,我可以看出影片中栗醬跟阿寧互動時,人貓都明顯非常挫折。阿寧很想知道她還能怎麼做。貓為什麼會咬人?如果你跟阿寧一樣養過小貓,可能會發現幾乎所有小貓都會咬人。有些爸媽會以為小貓長大後自然就不會咬人,或情況會緩解,但很多人等到貓都已經進入老年,還是常常被貓咬。有些人以為貓咬人就是要教,所以上網找到很多「訓練教學」:關籠、打貓、罵貓、噴水、壓貓舌頭、咬回去,最後發現這些方法不只沒用,還會讓貓學會在人不注意時偷襲,甚至咬得更兇,或者,貓會變得害怕或討厭爸媽,越來越無法親近人類。【延伸閱讀:貓咪亂尿尿怎麼辦?別再說是在報復主人了!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其實貓會咬人是有原因的!注意一件事就能有效預防貓咪在成長過程中,通常會在3~4週左右開始離乳,7~9週完全離乳,不過貓咪跟人類一樣,有些小孩雖然會吃副食品,還是需要在睡前喝奶,或靠吸奶嘴得到安全感,幼貓也是。出生不到3週就離開媽媽和群體的幼貓,通常會出現明顯的壓力反應,但10~12週才離開群體的幼貓,行為則會相對穩定很多。可是,很多浪貓從小就失去媽媽,或在救援期間被迫提早離乳;有些貓舍在照護幼貓時也會提早離乳方便販售,這些狀況都可能導致貓咪衍生行為問題。行為學發現離乳不完全的貓咪,長大後非常容易異食或咬人,而在這些貓之中,又以沒有跟同伴一起長大的單貓,咬人情況最為嚴重。而且,一旦貓出現愛咬人的行為,人類就很難用訓練或管教的方式幫助他們改掉習慣。此外,在群體中長大的小貓,通常會跟兄弟姐妹、媽媽或其他成貓互相追趕跑跳,這樣的模擬狩獵行為就是社會化,大概會持續到12週左右,幼貓會在這時學習不咬人。如果少了這段過程,小貓不僅會咬人,長大後也比較容易害怕或攻擊同類,並出現多貓打架、多貓相處的問題,很難跟其他貓咪和平共處。此外,如果小貓太早離開群體,也會衍伸出其他貓行為問題,包括容易害怕新事物、分離焦慮、過動、強迫症以及攻擊行為等。如果想預防貓咪愛咬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開始就一次養2隻以上的貓,兩隻小貓一起養、小貓和媽媽一起養,或小貓和其他社會化完全的成貓一起養,甚至可以選擇9週後才離乳的幼貓更好。只要讓貓咪擁有完整的童年,並跟同儕、兄弟姐妹或其他成貓有健康足夠的互動,就能預防貓咪愛咬人。栗醬正是單獨長大、沒有社會化的貓。而沒有社會化的貓咪,終其一生都會習慣用咬人的方式,向人類表達各種情緒。壞蛋的絕望反撲™(Extinction Burst)你可能會想問:那阿寧原本得到的資訊是對的嗎?如果在貓咬人時忍住不要有反應,真的有用嗎?行為學家幫你研究過了!如果貓咪常常追撲咬人,通常是在人貓互動過程中有某些挫折想要表達。如果你忽視貓,這個行為會升級!行為學家把這樣的升級反應稱為「削弱爆發(Extinction Burst)」,用我的貼心翻譯來解釋,其實就是「壞蛋的絕望反撲™」。貓透過咬人「與人溝通」時,如果發現沒有得到回應,會慢慢增加強度,直到爸媽無法忍受舉手投降。隨後,貓會把他得逞的強度存檔,下次當你再漠視他,他會記得堅持到那個過程,就像一個小孩發現在百貨公司躺著哭鬧才能買到玩具,以後每次想買玩具,他就會僵持到躺著哭鬧為止。相反的,如果你可以持續忍耐,熬過貓咪所有「壞蛋的絕望反撲™」,一次、兩次、三次後,這些行為就會慢慢消失。所以,如果你希望貓咪永遠不咬人,堅持到底是有用的!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懂了吧?栗醬會變本加厲咬阿寧,正是「壞蛋的絕望反撲™」!只是貓的指甲尖、牙齒利,又是數一數二的兇猛獵人,在這麼猛烈的攻擊下,根本沒有人可以一直忍受且沒有反應,阿寧也不例外。雖然大部分被栗醬咬時阿寧都有忍住,但回想起來,確實有幾次被突襲時嚇到彈起來,或不小心有反應,也難怪她一直沒辦法完全改正栗醬的壞習慣。改善貓咪咬人更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跟阿寧一樣,千萬不要絕望。面對栗醬這樣的貓,阿寧雖然無法忍痛讓她永遠不再咬人,但只要透過幾個方法,還是可以大幅降低栗醬咬人的頻率和強度:1.培養觀察力如果你常在抱貓或摸貓時被咬,你得更注意貓咪的肢體語言,貓是很注重隱私和主權的動物,在跟貓互動時,如果希望維持良好的人貓關係,最好尊重他們的空間和意願。貓咪撒嬌時可能只想被摸特定幾個部位,這些部位通常是:頭部、臉部、頸部;貓討厭被摸的部位則常是:屁股、手腳、肚子,而且貓喜歡短時間、高質感的互動,如果你摸錯地方或摸太久,他可能會先不耐煩地甩尾巴或壓耳朵,如果你還不停手,他就會咬人警告。2.轉移攻擊假如貓把你的手當獵物攻擊或抱著踢咬,你可以隨身攜帶玩具、小抱枕或貓草踢踢包,在被咬時馬上把手抽回,改用玩具跟他互動,或塞抱枕、踢踢包到他懷裡,讓他轉移攻擊物品。每次被咬都這樣練習,漸漸地,貓咪就能學會捕捉「正確的獵物」。平時,爸媽也要每天跟貓玩互動遊戲、模擬狩獵,貓是獵人,每天都需要適當發揮精力,才不會因為過度無聊,把爸媽的手腳當獵物。3.增進感情在互動遊戲、模擬狩獵的過程當中,盡量保持人貓都開心,貓會感受到你的用心陪伴,你也能好好享受貓咪可愛狩獵的樣子,人貓感情增進後,如果貓咪真的想用咬人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強度也會降低許多,他們也會捨不得用力咬自己喜歡的爸媽呀!4.探究原因如果想根除貓咪咬人的習慣,最重要的還是要探究他們咬人的原因。你可以檢視人貓互動、生活環境和飲食等條件,是否有貓咪不滿意的地方。只要找到原因後好好調整,即使是社會化不足的貓咪,也會停止無故咬人。我在深入瞭解阿寧和栗醬的生活後發現,栗醬曾在一次健檢時被醫生下令過胖、必須減重,於是阿寧就很認真幫她節食,造成栗醬每天肚子都好餓,此外,栗醬也常跟阿寧討食被拒絕,越餓就越容易生氣,在我提點後,阿寧才注意到原來栗醬這麼不開心,於是我們決定改用比較溫和的方式替栗醬減重(下個章節就會跟你分享這些方法)。5個月後,雖然栗醬還沒達到標準體重,但她跟媽媽的感情大進化,不只再也不撲咬阿寧,還會主動撒嬌。平時,即使阿寧摸摸、吸貓,都不再被咬。後來,阿寧常常傳她跟栗醬靠很近自拍的照片給我,人貓看起來都好開心。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養出零壓力貓咪:臺灣首位零恐懼訓練貓咪行為諮商師,教你輕鬆養貓不崩潰!》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睡前吃顆雞蛋穩定神經、消除焦慮 中醫授如何調理新冠後遺症症狀
Omicron確診者多輕症,但有些人染疫後仍會留下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咳嗽、喉嚨癢,嚴重的會胸悶、心悸或發生專注力不集中的「腦霧」現象,易疲憊、健忘,困擾萬分。中醫認為,確診民眾除可在染疫期間針對體質對症下藥外,建議多吃雞蛋,雞蛋含有蛋白質及維生素B,睡前補蛋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調理復原。確診康復求診患者不少,多為體力差、倦怠、咳嗽。馬光醫療網建功院近二、三周來接獲不少確診康復的病患,因回到職場後仍感到體力差、疲勞、倦怠,三不五時咳嗽,再回頭求診,比率約占5%。建功馬光中醫診所院長廖述賢說,這些患者因相關症狀未持續3個月,稱不上「新冠肺炎急性後症候群」,不過已讓民眾覺得極不舒服。廖述賢表示,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原因複雜,除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外,急性感染亦會引起免疫系統失調和發炎性傷害,重症者出院後亦可能產生全身衰弱、肌肉無力狀況,年長者也可能造成認知障礙或精神狀態改變。一般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有些症狀是新出現,有的可能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且不清楚會持續多久。傷寒緩解後餘熱未盡,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他說,這類確診後的症狀按中醫古書傷害論記載,屬於「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也就是傷寒疾病緩解後,餘熱未盡、仍出現消瘦、虛弱、乏力、惡心情況,需用竹葉石膏湯治療,成分包括竹葉2把、石膏1斤、人參2兩。麥門冬1升去心、半夏半升、甘草2兩、粳米半斤。按此指引給藥,一般都恢復得不錯。相關用藥的適應症,與國外急性後新冠症候群符合。「就中醫來說,是針對個人體質,給予相對應的藥。」廖述賢表示,大部分對新冠肺炎的認知,是屬於溫疫熱病,適用竹葉石膏湯系列。其中感染正嚴重,有高燒、肺膿瘍時,可使用「白虎湯」;人沒那麼虛、那麼口渴時,可給麥門冬湯;較口渴或喉痛如刀割時,則使用竹葉石膏湯。確診康復後多用小柴胡湯,調理免疫記憶體。體質是看舌相、脈相與症狀,像當下發燒或發炎厲害,舌頭很紅,痰呈黃、綠色,會盜汗的病人,就需用「白虎湯」;因為肺部或腸胃道發炎,導致喉嚨不適,會咳,舌頭呈淡黃色等「咽喉不利,火逆上氣」的病患,則給麥門冬湯修補肺部;至於舌頭偏嫩紅,較沒舌苔的病人,會給竹葉石膏湯,人參也會下得重些。「至於確診康復後的調理,會用小柴胡湯。」廖述賢說,根據大陸研究,小柴胡可抑制病毒的活性,抑制病毒侵入。人體因為過度發炎,炎症不受控,才會有長新冠,所以要讓免疫記憶體調理回來,中醫會使用麥門冬湯、小柴胡湯加竹葉石膏湯, 治療相關後遺症。金銀花、甘草、西洋參茶,補正氣、緩解腦霧現象。他說,新冠肺炎急性期最容易損害的是心、肺與腎臟,心肺部分可練有氧運動,靠正常作息及均衡飲食調回來。而確診者多半會有「正氣虛」,則可飲用些金銀花、甘草及西洋參成分的防疫茶。專注力不佳,有「腦霧」現象者,也可喝這味茶飲慢慢調理。廖述賢更建議長新冠病患,多吃雞蛋,尤其有睡眠障礙,不易人睡的人,更需「補蛋」,他說,雞蛋在中醫屬四聖獸裡的「朱雀」,屬火,可入心,雞蛋除蛋白質,還含有可穩定神經、消除焦慮煩雜的維生素B,每天睡前半小時吃顆蛋黃,B1、B2等成分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疫後「多發系統發炎」 黃瑽寧:6周內注意這些症狀
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昨晚間於臉書發文表示,日前台大收治首例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兒童新冠肺炎個案。對此,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於感染後2至6周較常見,若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疹、眼睛充血、頭暈,可告知兒科醫師,及早介入治療黃瑽寧表示,會發生MIS-C主要是因為孩童儘管已體內清除掉病毒,但免疫系統仍「不打算冷靜下來」。亞洲人發生率比白人、黑人、拉丁人少一半以下,難以引用國外資料,而估算最糟狀態可發生率萬分之一。但如果疫苗接種率高,國外發現只要打過一劑疫苗可下降97%,兩劑幾乎不會發生。以目前兒少接種百分比,家長不用過度擔憂。但仍要提醒家長,如果孩子染疫後已經康復,六周內仍要注意相關症狀,包括忽然發燒,尤其三天以上;抽血發現發炎指數都上升;全身出現皮疹、結膜舌頭發紅、血壓低、心肌功能受損或抽血發現心肌酵素增加,以及腸胃道症狀等,可告知兒科醫師,讓醫師可妥善處理。黃瑽寧表示,發生MIS-C和原本的輕重症無關,也有孩童一開始是輕症,後來發生MIS-C。但醫學知識一直在增加,目前發生原因還沒有明確解釋,五年後再看或許有不同答案。而不同器官同時發炎和隨每個孩子而有組合上的不同,但早期介入都可降低死亡率。因此如果感染新冠肺炎後六周內持續發燒三天,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疹、眼睛充血、頭暈,可告知兒科醫師,家長不要空擔心,預防最好方法是接種疫苗。針對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以國外10萬分之8.3的發病率加上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推估,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黃瑽寧表示,Omiron發生的MIS-C較少,很多數字都要重算,不用那麼悲觀,加上疫苗打得好,不像沒有疫苗時那麼令人害怕。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5至11歲人口第一劑疫苗接種率已達60.5%,社區涵蓋率達74.2%。其中各縣市社區涵蓋率,最高為屏東縣已達91.7%,雲林縣90.2%次之,嘉義縣的89.5%則是位居第三。
-
2022-06-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婦人誤食4公分魚刺刺破肛門口直腸 竟導致終身洗腎
高雄一名57歲江女士休克送醫,醫師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發炎紅腫的右臀近肛門口,竟橫叉一根4公分魚刺,且穿破直腸造成感染,導致周邊嚴重發炎、併發敗血性休克,遺憾的是發病時嚴重休克,橫紋肌溶解導致不可逆的尿毒症,須終身洗腎。收治此病例的高雄阮綜合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順久說,江女士因嚴重牙周病缺牙,就醫前2、3天用餐時誤吞魚刺,以為會自然排出,不料魚刺一路經過食道、胃部、小腸和大腸,最後在直腸靠近肛門處穿破,造成排泄物外洩汙染,將細菌帶到直腸外,導致右臀筋膜感染發炎,迅速併發敗血症、休克,到院後插管治療。林順久在江女士病況稍穩定後即進行第一次清創手術,同時做右側橫結腸造廔口(人工肛門),將排泄物分流避免重複感染,但她免疫力低下,又數次清創,經治療40天後痊癒出院,遺憾的是發病時嚴重休克,橫紋肌溶解導致尿毒症,須終身洗腎。林順久表示,誤吞魚刺病例時有所見,有患者因雞骨頭進入胸腔致感染肺炎,有人喝到爛醉,2公分魚刺插入舌頭都沒知覺。缺牙或戴假牙的民眾,應避免食用糯米軟Q類食物及帶刺魚類,萬一誤食質硬尖長的魚刺,傷害無法想像。
-
2022-05-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胸悶以為染新冠,昏迷竟是心肌梗塞!醫師教分辨二者最大不同
●疫情碰上梅雨季,讓心血管疾病更棘手●心肌梗塞典型症狀:胸悶、胸痛●腦中風症狀:單側手腳無力、眼歪嘴斜、大舌頭70歲張先生,日前出現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症狀,以為感染新冠肺炎,嚇得趕緊快篩呈現陰性,讓他鬆了一口氣,未料到房間休息片刻,卻陷入昏迷,緊急送醫搶救,才發現竟是「心肌梗塞」發作,即時就醫挽回一命。疫情攪局錯認疾病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每年五、六月梅雨季好發心血管疾病,加上疫情攪局,讓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錯認疾病,很容易延誤就醫治療的黃金時機。疫情碰上梅雨季,讓心血管疾病問題更為棘手,陳玠宇指出,梅雨季節的氣候忽冷忽熱,若沒注意溫差變化,血管劇烈收縮擴張,都可能導致血管斑塊或狀況不佳的心臟問題一觸即發;近期疫情大爆發,更讓民眾容易輕忽心臟疾病的症狀,或是害怕染疫不敢到醫院回診,進而造成就醫時間延宕。梅雨季患者增三成梅雨季節最常見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比其他季節增加約三成患者。陳玠宇解釋,每個人血管內多少會有血管斑塊,當溫度劇烈變化時,血管會劇烈收縮或擴張,血管可能因此破裂或產生急性血栓,發生血栓的位置在腦部會產生腦中風,在心臟就會心肌梗塞發作。●心肌梗塞胸悶、胸痛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同時會伴隨心悸、暈眩,部分會有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陳玠宇表示,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再次發生的機率高,如果是三高患者、肥胖者,或有抽菸習慣的人,近期出現類似症狀時,要非常注意,別以為是感冒或是新冠肺炎症狀,一旦快篩呈現陰性,稍微休息症狀仍未改善,應立即就醫。●腦中風與心衰竭腦中風患者會先出現單側手腳無力、眼歪嘴斜、大舌頭,後續會陷入昏迷;心臟衰竭的患者,初期會以喘來表現,甚至會吸不到氧氣,出現發紺、水腫的現象。陳玠宇強調,家人或患者本身發現不對勁,一定要立即送醫,與時間賽跑,搶黃金救援期。陳玠宇表示,梅雨季節期間,濕度明顯上升,即使氣溫顯示宜人,也可能因為風大又加上濕度高,體感溫度降低,此時一定要添加衣物保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近期一定要格外注意。若發燒可快篩分辨 另外,新冠肺炎與心血管疾病最大的不同症狀為「發燒」,病毒感染身體,會出現發炎反應,免疫功能對抗病毒,就會產生發燒現象,因此如果有發燒不適,又有胸悶、胸痛、喘等症狀,才比較可能是新冠肺炎。最好的檢視方式,是當症狀出現時,使用快篩確認是否染疫。陳玠宇說,最近有確診陽性又出現心肌梗塞症狀的患者,讓治療的難度提高,致死率也大大提升。因此呼籲心血管高風險患者,最近應多休息,讓免疫力健全,三高患者一定要妥適控制,同時搭配減重,以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
2022-05-25 該看哪科.兒科
小小孩口臭+發燒+食不下嚥 恐是疱疹性齦口炎釀禍
家中若有小小孩,高燒到39度,食不下嚥,別先以為是「新冠確診案例」,可能是「疱疹性齦口炎」。2歲大的小薇3天前發高燒到39度,口腔破皮,初期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隔天燒退後,下巴周圍出現疹子,牙齦紅腫伴隨有局部出血及口腔異味,不願進食。再次就醫發現,牙齦、口腔黏膜、舌頭和嘴唇有出現潰瘍,嘴巴周圍的皮膚也有水泡,應為疱疹性齦口炎惹禍。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疱疹性齦口炎主要是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好發於6個月大到5歲的孩童之間,其他年齡層也可能感染,疱疹性齦口炎主要是經由接觸到含有病毒的體液傳染。蘇軏表示,患者會有發高燒、口腔潰瘍、口臭等症狀,並因口腔疼痛而造成厭食,此外,這個疾病的特色是牙齦會出現紅腫和潰瘍,稍微碰觸便會流血。由於患者的唾液具有傳染力,接觸到破損的皮膚可能會出現水泡,喜歡吸手指的嬰幼兒,便有產生「疱疹性指頭炎」的機會。蘇軏指出,腸病毒感染的「疱疹性咽峽炎」和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疱疹性齦口炎」由於都會在口腔出現潰瘍,在疾病初期不好區分。大體而言,腸病毒感染的潰瘍主要出現在口腔後半部,而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潰瘍則在口腔前半部。此外,腸病毒感染者牙齦大多是正常的,牙齦的紅腫和出血是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特色。蘇軏表示,健康的兒童只要使用退燒止痛藥,加上注意水分和電解質補充,柔軟、清涼的食物會較好入口,避免因疼痛不敢飲食而造成脫水或熱量攝取不足。少部分症狀特別嚴重或本身有免疫不全的患者,可以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以縮短病程。倘在治療過程中持續高燒不退、出現嗜睡、活動力明顯降低或是脫水跡象時,應儘快就醫。蘇軏提醒,家長在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後要注意手部清潔,降低傳染疱疹病毒給其他孩童的機會。平時正常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以增強自身免疫力也是預防的方式之一。
-
2022-05-2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長輩容易嗆到、吞嚥困難怎麼吃?專家教你食物製備技巧改善長輩飲食,預防吸入性肺炎
案一:78歲吳女士在去年中風癒後假牙不合,進食過程長且容易咳嗽,3個月體重減輕了3公斤。女兒擔心母親營養不良,用心購買媽媽愛吃的排骨便當,更費心地把食物剪碎。但吳女士仍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吳女士可吃糊狀或濕潤細軟的食物(IDDSI 4-5),液體稠度(IDDSI 2-4),病人的進食與健康情況大獲改善。案二:48歲王先生3年前罹患鼻咽癌已經痊癒,最近進食時發現只能喝流質,有些流質會嗆到,有些流質吞不下,且體重減輕。王先生擔心癌症復發,經檢查後發現是因為放射性治療後肌肉纖維化導致吞嚥困難。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王先生調整液體濃稠度----低中度稠(IDDSI 1-2),當食物質地調整後,其實營養密度也減少的問題。國內已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4%,而社區中即便沒有明顯疾病的長者,仍有10~12%有吞嚥困難的問題。長者如果吃東西一個不注意,食物可能會誤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再者也有可能因為吞嚥障礙,影響到進食慾望,造成體重減輕,長期下來因為營養不良,使免疫力下降!如何觀察長輩有無吞嚥困難?可觀察三表現:1.容易嗆到:進食後常覺得喉嚨癢癢的想咳嗽,可能是有少量食物或口水跑到氣管。2.吞不乾淨:吞東西後仍然有食物殘留在口腔或咽部,總覺有東西卡住或要連續吞好幾次。3.吞不下去:口腔或咽部肌肉無力,無把把食物吞下。復健部醫師透過「病史詢問」、「臨床檢查」、以及「儀器檢查」的方式評估病人的吞嚥功能狀況。語言治療師則利用食物,邊吃邊進行吞嚥訓練的「直接吞嚥訓練」的方式、以及在訓練的過程中不使用食物為訓練材質,只加強參與進食吞嚥過程的肌肉動作能力與神經協調反應的「間接吞嚥訓練」,來強化舌頭、雙唇、臉頰、軟顎、咽部、聲帶等肌肉運動能力與神經協調反應。如何預防吞嚥困難造成各類合併症、不當飲食造成的營養不良狀況?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食物(Foods)分為3∼7等級,飲品分為0∼4級。固體食物分別是糊狀(4 級)、細碎及濕軟(5 級)、軟質及一口量(6 級)、容易咀嚼(7-EC 級)、食物原狀(7 級)。飲品的分級則分為0~4級,分別為稀薄( 0級)、極微稠( 1 級)、低度稠( 2 級)、中度稠( 3 級)、高度稠( 4 級)。如何運用工具來測量食物質地的硬度、內聚性、黏附性、彈性等?可使用餐叉、湯匙、筷子或手指,讓吞嚥困難飲食在任何地方、遇到任何照顧者都可以標準化。吞嚥困難飲食設計:1.食物部分注意:食物形狀大小是否方便入口?食物質地(硬度、黏稠度)、食材選擇(選擇易煮軟的食材)2.營養部分:全榖雜糧要煮的鬆軟、以豆魚蛋肉的順序做攝取、蔬菜選軟葉菜或瓜果類蔬菜、吃柔軟的水果(香蕉、木瓜)、乳品類、烹調用油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者、堅果需磨碎或咬碎、水分可調整液體濃度。
-
2022-05-24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生活是一種修練!薇薇夫人:如果沒充分準備 面對的其實是一片荒原
▌我要能那樣,就不會這樣活得愈老,聽到的人生故事愈多,這是老後有趣的地方。朋友說:「我先生退休以後,不到一個多月就成天嘆氣,說人生無聊。我無論勸他做什麼他都回答沒意思,鼓勵也好、諷刺也罷,終於吵了一架,他最後用『我要能那樣,就不會這樣』決絕地讓我封住了嘴。」 有人引用文學家托爾斯泰評婚姻的一句話:「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婚姻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來形容人生,而老年人快不快樂也可套用這句話。 ▌不快樂的理由百百種 年輕時讀英國著名劇作家、小說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以為作者是加強故事性而創造那樣的角色。一路活過來才了解心理專家說「性格決定人的一生」,快樂的老人大都有一樣開朗樂觀的性格,不快樂的老人大都有很多不同的性格。既然這樣,幹嘛還要囉囉嗦嗦談老年經驗?「我要能那樣,就不會這樣!」是的,同樣的問題落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就有不同的反應。但一個人沒老以前,誰也不知道老真正是怎麼回事。年輕人看老,就像看影視裡的老人,差不多都一樣;中年人看老有點感覺了,朋友說「六十歲以前不知道自己有腰」,非得要自己經過腰痠腰疼才知道。醫生治療也好,別人的經驗也罷,都增加了自己對待「腰」的態度和方法。 從職場退休下來,很多人以為從此海濶天空、可以「為所欲為」,但如果沒有充分準備,後來會發現面對的是一片荒原。於是手足無措、心無處安,以為老年人生就是悲涼、被歧視、病痛纏身,因此怨憤抑鬱,看誰都不順眼。對那些活得挺樂的老人嗤之以鼻:「一把老骨頭了,有什麼好樂的!」但還有些人希望老了仍然擁有生氣勃勃、健康、充實的人生,那麼專家的理論方法,快樂老人的生活經驗就不可少了。 性格比較封閉的總有各種理由拒絕改變:沒意思、我懶得、有什麼用、我早就知道了、我不想看見那些人、老了還獻什麼寶學什麼、我沒那記性、他是他,我是我……普遍說來,退休的男性比女性更難適應無職生活。「他們」以往全力以赴在工作,很少業餘興趣,除了同事,較少可以「嚼舌頭」的朋友;一個人踽踽獨行,不看路邊花草、天空白雲,要快樂,難囉! ▌退休生活其實是一種修練 其實只要開一條細縫,讓清風吹一口進來,這荒原就有了色彩和生氣。有個真實的例子:妻子面對成天鬱悶的退休丈夫,各種勸說方法都用盡了,在决心放棄的時候,忽然看見牆上一幅已然發黃的書法,竟是五十多年前她丈夫寫的。柴米油鹽、養兒育女的婚姻生活,早就沒人「看見」這幅字了。於是她從這幅字下手,終於讓先生重拾筆墨。 「興趣大著呢,整天研究筆墨紙帖,很捨得花錢啊!各地跑著去看書法展,交了幾個書法朋友。不過孩子們有點怕他提書法,年輕人字都懶得寫啦。」她的笑容有些許複雜。但身邊人加諸在她情緒上的壓力解除了,那壓力只有經歷過的人知道。 「我要能那樣,就不會這樣」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快樂的老年是一種修練。有時靠別人指點幫助,有時靠自己覺悟,只要不把自己死死密封住,開一條細縫就行。 性格也許不能改變,可人性並沒有「絕對」的不可能。※ 本文摘自《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作者:樂茝軍 (薇薇夫人)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