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3 名人.楊定一
搜尋
舌頭
共找到
398
筆 文章
-
-
2022-01-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袁惟仁近況呈植物人狀態 腦溢血有9徵兆應急速就醫
編按:「小胖老師」袁惟仁2018年在上海因腦溢血昏倒,返台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之後就回到台東老家休養,原本復原狀況還不錯的他,2020年10月傳出他在家中跌倒陷入昏迷,如今最新近況則是已無法認人,呈現植物人狀態。腦溢血是腦科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即使是用最先進的醫療技術,5成以上的倖存病患無法自理生活。若有以下9種徵兆,很可能罹患腦血管疾病,建議即時就醫。1.劇烈頭痛這種頭痛沒有明顯誘因,很多人開始都是斷斷續續頭痛,但後來轉化為持續性頭痛。2.暈眩難受暈眩程度有不同,大致為突然感到天旋地轉,站立不穩,抬腳費力,甚至摔倒在地上。3.一側麻木很多腦溢血發生前都會出現面部、手臂、手指的麻木,特別是無名指,如果同時出現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況就更加危急。4.眼前一片黑突然眼前一片漆黑,或者一隻眼睛出現識物不清,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重影,這些都是疾病前兆。5.舌根發硬突然感覺舌頭根部僵硬,舌頭膨大,說話說不清楚,甚至舌頭痛、吞嚥困難。6.經常嗆咳在喝水或者進食的過程中莫名出現嗆咳,這也是很多人腦溢血的先兆。7.哈欠連天有些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會不分時間、地點而情不禁自地打哈欠,這正是大腦缺氧的徵兆。8.握力下降手臂突然失去握力,比如拿一個東西明顯感覺拿穩卻掉在地上,有時還伴隨話說不清楚。9.白天嗜睡一些人在腦溢血發病前都會出現嗜睡的症狀,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顯,有非常疲憊、睡不夠的感覺。如何預防腦血管疾病?1.控制血壓,提防隱形鹽根據作息調控好血壓,能把腦溢血的風險降低30%左右。人體血壓有兩個高峰。第一個血壓高峰是在上午10點左右,另外一個高峰在下午4點左右。下午高血壓的高峰更容易造成腦溢血。所以中午吃完飯小憩15~30分鐘,可以降低腦溢血發生的風險。這些年由於隱形鹽的存在,雖然大家吃鹽少了,但是食鹽裡的罪魁禍首「鈉」的攝入反而有所上升,比如味精、番茄醬、醬油、甜麵醬、甜品、冰淇淋、香腸、燻肉、泡麵等都含有大量的鈉。2. 50歲後避免這些危險行為下面這些危險行為最易誘發腦血管病,年齡超過50歲的人千萬要注意。●猛然回頭●仰臥起坐●彎腰搆地面●爬樓梯或爬山●倒著走路●站著穿褲子●猛起床●排便太用力●情緒激烈 ●過早晨練●吃太飽3.不亂服藥阿司匹林被當做救命藥物,很多人都拿它來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但它真的沒那麼神奇。阿司匹林在健康人群中不能顯著降低腦血管病的風險,反而會增加出血的危險性,若有相關疾病,要在醫生指導下小劑量長期服用。4.定期體檢除了高血壓引起的腦溢血,還有一種叫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這是大腦內的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研究表明,35~75歲的人中大概有3.5%~7%的人大腦內有動脈瘤,但是腦動脈瘤破裂前多數不會有任何症狀,大家可以選擇到醫院體檢來預測是否可能存在腦溢血風險。
-
2021-12-30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因為妙鼻貼 集結許多愛
這隻貓,我取名「妙鼻貼」。會遇見牠,是上班途中偶遇一隻黃貓,開始餵食黃貓後,妙鼻貼也會過馬路來分食黃貓的飼料。過了一陣子後,沒有再看見黃貓,只見妙鼻貼和牠的同伴吃著餿水,這是牠們每日維持生命最低限度的溫飽,因此,我開始餵食牠們。妙鼻貼是這些貓中,人緣最好的貓。從不對其他貓咪哈氣、搶食,反而會和別的貓互蹭著,表示友好。牠也會蹭著對我撒嬌,也是唯一會在我放飯完要離去時,走出巷口送別我的貓。跟不上時,會留在原地遠遠地目送。後來,我帶牠離開那裡,成為我的貓孩。以為漸入佳境時,妙鼻貼卻愈發消瘦,尿量增多,就醫得知,是腎衰竭末期。從發病、施打造血劑,舌頭壞死而架上鼻胃管,到離苦得樂,僅不到一周的時間。在短短的日子裡,懊惱著自己的照顧疏忽,傷心地上網求援時,接受到許多的善意支援。在牠離開後,我將妙鼻貼最燦爛的一張藍天下舔著鼻子的照片印成明信片,流著淚寫完,寄送給許多曾經幫助過牠的人們,為妙鼻貼向大家說聲謝謝!即使仍然覺得目送牠離去而感到悲傷,卻繼續餵食著妙鼻貼故鄉的貓兒們,期待著我們再度重逢的一天。謝謝妙鼻貼,集結了許多緣分和關愛,給予我們這一段溫暖的時光。
-
2021-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
維他命B群主要包括 B1、B2、B6、B12、菸鹼酸(B3)、泛酸、生物素及葉酸(B9)等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協助營養素轉換成能量,維持健康與調節生理機能。所以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時,將無法有效分解營養素產生能量,而比較容易會有疲勞或焦慮的感覺。了解B群對身體的作用後,接著也透過常見的B群相關疑問整理,更正確的掌握B群的服用秘訣吧!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嗎?空腹可以吃B群嗎?各種迷思一次解答1. 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如果因壓力或憂鬱等造成失眠,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反而可以安定神經,幫助睡眠。2. 可以空腹吃B群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B群可在飯後1小時內或「隨餐吃」(服用後立刻吃飯)。營養師蔡怡瑄補充,有腸胃較敏感的民眾在餐前服用維生素而感到腸胃不適,所以若本身腸胃功能較差,也建議選擇餐後服用。醫師則建議剛開始服用B群的人可以先從早上飯後開始嘗試。3. 「嘴破」吃B群有用嗎?營養師蔡正亮指出,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長期純素者或者嚴重營養不良才可能缺乏維他命B2,產生典型的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乾裂,但這與「嘴破」這種「口瘡性潰瘍」不同。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也無法證實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B12可改善潰瘍。4. B群可以緩解痠痛?高單位B群對神經痛覺的掩蓋作用可以減少止痛劑的使用, 但藥師廖偉呈提醒,服用高單位B群仍是治標不治本,要請專科醫師診斷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服用高劑量B群來阻斷痛覺傳導。5. 可以用能量飲料取代B群來提神嗎能量飲料最常見的成分包括咖啡因、牛磺酸、維生素B群和電解質,又以咖啡因、牛磺酸含量特別高,食藥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因此高血壓患者、孕婦、哺乳婦女和幼童應該避免飲用。6. 吃B群尿會變黃是因為沒吸收?因B群屬於水溶性,使尿液變黃的是維生素B2(核黃素),溶於水中會呈現黃螢光綠色,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尿變黃不是代表沒吸收,而是已經攝取足夠。7. B群+咖啡可以加強提神嗎?藥師趙順榮提醒,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維生素B群才會有比較好的提神效果。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進一步解釋,咖啡利尿,而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同時補充會加速維生素B群消耗。8. B群可以解酒嗎?酒精會快速消耗體內B群中的B1、B2及葉酸以幫助代謝,因此常喝酒的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而缺乏B群會讓肝臟代謝酒精的作用變差,所以補充B群對解酒是會有些幫助,不過醫師也說幫助並不大。9. B群劑量越高、效果越好?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吃下4小時後就會被代謝掉,所以不妨選擇中或低劑量、分次補充,效果反而比較好。10. 吃B群會抗痘還是誘發長痘痘?維生素B1能幫助消炎,B2則能強化皮膚細胞的抵抗力、防治脂漏性皮膚炎;B6可抑制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有效淨痘控油。營養師周佑承則特別推薦痘痘肌族群食用地瓜,富含纖維、B群及類胡蘿蔔素,可同時補充多種抗痘營養。覺得累也只顧著吞B群!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補充足量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且B6、B12和B9(葉酸)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由於維生素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如果素食者連蛋奶都不吃,醫師建議適量補充綜合維他命或B群,也可考慮額外添加B12的營養強化食品像是西方常吃的早餐穀物。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則提到,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有危險性。研究指出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因此一般民眾還是要參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醫師強調,累不一定是缺乏B群造成的,還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而非一味補充B群,以免治標不治本。營養師趙函穎就提到,如果身體缺乏B群,吃B群可以振奮精神、補充體力,但是原本飲食就已經很均衡的話,吃B群反而不太會有感。所以藥師廖偉呈也建議,平常多吃蔬果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與纖維質,更能攝取足夠B群。下肢麻木、舌頭不是粉紅色...缺乏B12警訊要注意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蔡宛玲提到,缺乏B12的患者除了貧血,還會出現感覺異常、肢端麻木、不協調等神經學症狀,通常下肢比上肢明顯;也可能抑鬱、健忘、認知障礙、失智等。若無即時治療,可能因惡性貧血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例如失智症)。不過一般人透過日常飲食即可攝取到足夠的B12,不需特別補充。另外,若舌頭不是粉紅色且有腫大、裂痕,甚至下陷齒痕等現象,也得當心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群導致。長期嚴重缺乏B群可能會出現味蕾消失,臨床上許多長者因此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資料來源:舌頭不是粉紅色 恐缺乏B群導致腸胃不適 也可能是維他命B12缺乏?!喝能量飲料提神,補營養又比咖啡健康,真的嗎? 提神飲料是「藥品」嗎?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瘦身跟失眠可以吃B群嗎?營養師的QA小教室【梭健康】擁抱青春 不痘留營養師高敏敏-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醫示警:勿踩生活地雷,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
一般人認知的中風常會造成肢體癱瘓,引起家庭生活風雲變色,然而,醫學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俗稱「小中風」,症狀比較輕微,有人甚至很快恢復,因此,多數民眾容易忽視。其實小中風可以說是中風的前兆,後續可能引發中風機率相對提高,必須加以嚴防。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小中風的成因是由於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到阻礙,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可能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產生複視、視力模糊或暫時性失明等,部分會有耳鳴,手腳發麻無力、步態不穩,或突然大舌頭、說話遲鈍等情況。醫學定義認為小中風通常符合「24小時之內恢復正常,且沒有任何神經學後遺症,以及神經學影像正常」的3個條件。現代人往往因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在小中風症狀出現後多休息即獲得緩解、恢復正常,因而不放在心上。復健專科滕學澍醫師指出,罹患小中風的患者,代表腦部及末梢血液循環已出現不良警訊,歷經小中風的1周內,很可能引發真正中風,根據臨床統計資料,缺血性中風患者當中,有30%過去曾經歷過小中風。促進及預防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遠離小中風威脅小中風好發族群包括慢性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其中血壓長期偏高,容易導致血管壁脆弱、內膜受損、甚至破裂,最後引發腦血管出血;高血脂表示血液裡脂肪堆積過多、壞膽固醇高,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血管愈變愈狹窄;高血糖容易導致血管受損不易修復,血循變差。其他如抽菸、肥胖、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不正常又不愛運動,都容易讓身體及血管產生慢性發炎,提升小中風的機率。預防小中風發生,罹患先天心臟血管疾病及三高患者,必須服藥控制,作息規律、適當舒壓,多攝取高纖蔬果,補充足夠的水分,飲食少油、少鹽,戒菸酒以及適度運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臉歪嘴斜是中風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專科醫師教你如何區分 ·氣溫驟降!「2時間點」 最易中風 護心祛寒保暖這樣做
-
2021-12-18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黃國晉採取醫養合一,創老人營養中心 希望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健康最大的威脅就是慢性病和癌症,這些病大都是生活習慣造成。」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是台灣推動肥胖醫學的先驅,雖然減肥是台灣美容瘦身產業的主軸,但他的行醫心願不在於成為減肥名醫,而是盼望跨領域專業合作,幫助大家主動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慢性病 不能靠別人「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黃國晉強調,看似簡單的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接種疫苗,真正要做起來,常會無所適從,因此有了解自己狀況的家庭醫師在身邊就很重要,可讓人輕鬆負起自我健康管理責任。黃國晉擔任北護分院長六年來,積極深耕社區,在腎臟病衛教、糖尿病照護、戒菸、健康醫院、出院準備、長照等屢屢獲獎。醫院經營從全人觀點出發,採「醫養合一」的靈活思維整合團隊合作,以巧思改善環境、善用智慧科技,塑造令醫療人員工作輕鬆、病人心情愉悅的環境。發展「CGT飲食」認證長者怎麼吃得營養健康,也有享用美食的快樂?黃國晉表示,有的長者可以咀嚼(Chew),有的能用牙齦壓碎(Gum),有的只能用舌頭壓(Tongue),除了基本的吞嚥評估、吞嚥或舌壓訓練,北護發展出「CGT飲食」認證,希望未來推廣為食品分級制度,經專業評估,長輩可根據自己適合的CGT分級去選擇愛吃的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食物為長者設計好吃的食物,北護分院有全國首創老人營養研發中心,由跨專業團隊進行食物質地測試,不論是硬度、黏稠度,都能確認食品可滿足長者口腔能力的要求,為未來標準化生產建立基礎。目標開發100道兼顧美味,符合CGT飲食分級的食譜。黃國晉更打造北護分院成為國內外老人長照的標竿,提供護理之家、樂齡病房、居家護理、肌少症整合門診等服務。他說,現在病人出院之後,還需要後續照顧,家屬得自己去找護理之家,但如果醫院、長照、社區的連結可以更緊密,讓急性後期、居家醫療更順暢連起來,病人就不會不敢出院,家屬也不會這麼辛苦,社區醫院正是關鍵的連結點。盼強化社區醫院功能「社區醫院功能強化,是台灣醫療未來的願景。」黃國晉表示,社區醫院有很多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醫師只是健康的守門員,能幫助病人的不只有醫師,還有其他專業人員、家屬、照顧服務者,如果能轉換到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就能靈活地想到很多可以做的事、可以連結的資源。黃國晉養生祕訣:巡視醫院走樓梯 每天萬步不難走進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的辦公室,馬上注意到牆邊放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原以為這是肥胖醫學專家的養生祕訣,沒想到黃國晉笑說:「忙到已經很久沒騎了!」雖說沒時間運動,其實他已經把健康原則融入在每天的生活裡。巡視醫院習慣走樓梯,各棟各樓層走一回,一個多小時下來,不知不覺就走超過一萬步。黃國晉會利用時間運動,上樓走樓梯、下樓為保護膝蓋改搭電梯,搭公車提早兩站下車改用走的,如此積少成多,每天一萬步並不困難。保持心情愉悅也很重要,每天睡滿六小時、不熬夜,會追劇、與朋友聚會,適時釋放壓力。黃國晉的太太是營養師,他在台大首創減重門診時就是得力助手,每天聽太太對病人衛教,也耳濡目染。因此他的飲食原則就是營養均衡、避免高油,像炸雞腿,一定會去皮再吃。「研究發現,年長者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4到27之間最長壽。」黃國晉說,所以無論飲食、運動,他都抱持輕鬆的態度融入生活,每周量一次體重可確認保持健康範圍,沒有要追求「瘦」。黃國晉照顧自己健康的方式講求科學化,定期健檢即是一大重點。建議如果有符合國健署的癌症篩檢資格,就要跟著做,其他部分就要看家族史、個人風險因子等因素,與家庭醫師討論較為個別化的健檢項目。「該吃什麼保健食品?」黃國晉常被詢問此問題,他通常會建議可吃綜合維他命,其他則因人而異,一樣要與家庭醫師詳細討論。黃國晉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家庭醫學、社區醫學、肥胖醫學、預防醫學、營養醫學、旅遊醫學●現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博士、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給病人的一句話「定期健康檢查」最重要,「慢性病的責任在自己,不能靠別人。」大家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低壓力、充足睡眠、定期健檢,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找家庭醫師做進一步討論。
-
2021-1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減肥、養生小心過敏、血脂飆! 營養師曝「3大雷點」:還會暴肥
一名陳經理希望透過吃素來減肥、改善健康狀態,沒想到回診時,原本150mg/dl左右的三酸甘油脂,竟然飆升到了300mg/dl。經醫師仔細詢問其飲食習慣,才知道,原來是吃素沒有飽足感,讓他吃了大量米飯、麵包當點心,導致熱量超標。吃錯素食 恐誘發全身過敏、血脂飆升營養師劉語潔表示,素食吃對了能夠兼顧環保理念與健康,但吃素食最大的問題,除了常聽到加工製品伴隨的高油、高鈉,還會因為勾芡而吃進過多的熱量,甚至吃錯還可能讓血脂飆高、引發過敏問題。(推薦閱讀:外表出現「6症狀」小心是高血脂! 醫授改善關鍵)關鍵一:均衡飲食大家都知道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組成的重要元素,而優質的蛋白質需要包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劉語潔指出,一般來說肉類、蛋類都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但是單一種植物蛋白質比較難全面覆蓋,因此,若是選擇吃全素,就要更注重飲食的均衡。舉例來說,素食者每餐至少需要有2-3份的蛋白質食物,一份大約是250cc的豆漿,或是說半個巴掌大的豆類製品,像是一份豆皮、半個傳統豆腐;蔬菜類則是可以分為深色蔬菜跟菇類兩個部分,再配上五穀根莖類的主食。(推薦閱讀:宋慧喬「豆腐減肥法」吃錯小心胖! 「豆腐熱量排行」曝光:第一名整塊都是油) 而在飯後可以搭配拳頭大的水果,以及早晚各一杯豆漿或是原味優酪乳,這樣多樣性的飲食,就能夠確保攝取到足夠的優質蛋白質、鈣及鐵質。 (推薦閱讀:喝豆漿補鈣,骨質仍快速流失? 營養師曝「真正高鈣食物」防骨鬆、骨折) 關鍵二:蛋白質基礎攝取量再加10%許多人會認為吃植物蛋白質比較難長肌肉,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植物性蛋白質跟肉類相比,人體吸收率確實會比較低。因此,劉語潔建議,吃素者對於蛋白質的目標最好可以再增加10%左右。雖然素食者不能吃肉,但是優質的蛋白質還是很多的,例如黃豆、黑豆、鷹嘴豆、扁豆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用原型食物補充比較好;另外,也不建議多吃單一種豆類,因為特定種類的大量攝取,也容易造成腸胃道過敏。 (推薦閱讀:營養師認證「17種蔬菜」煮熟比生吃更營養! 沙拉最愛萵苣、紅蘿蔔、小黃瓜也在內) 關鍵三:維生素與鐵質吸收除了蛋白質以外,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是「維生素B12」跟「鐵質」,需要特別留意補充。劉語潔說,像是許多發酵食物中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因此在飲食選擇上,可以適時加入泡菜、納豆、臭豆腐、天貝、味噌,增添風味又補充維生素B12。 (推薦閱讀: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 營養師告訴你「補鐵該吃什麼」) 此外,植物性的鐵質因為屬於「非血基質鐵」,跟肉類相比較不好吸收,但是可以搭配維生素C來增加吸收率,所以在餐後可以再來一份拳頭大的水果,像是一個橘子、半個芭樂,就能改善鐵質吸收。  延伸閱讀: ·植物肉比鮮肉健康? 營養師解析「兩者差異」:小心隱藏陷阱 ·為何吃素減肥沒瘦反變胖? 營養師曝「素食5大地雷」:你犯了幾種? 
-
2021-12-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同時看多為醫師為確認病因 導致醫師與醫師間的「醫醫關係」也面臨考驗!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我們需要重視「醫師與醫師之間的關係(醫醫關係)」。兩位資深的臨床醫師分別提出他們在其不同的專科領域所見證的醫醫關係的問題,希望可以促成醫界與社會大眾好好思考這重要議題。非常高興能夠獲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張必正醫師以其實務的經驗,分享台灣醫師會這幾年來對醫師相互之間的倫理規範,並介紹國際上最早的日內瓦宣言的醫師誓詞,隨著時代的演變,誓詞也對醫醫關係有越來越重視的跡象,同時也分享今年的世界醫師會倫敦大會討論到「醫師治療親人」的議題,而委員會也希望能將醫師同僚間的關係併入討論。期待世界醫師會將引領國際間更加重視醫醫關係。一個月前一位七十歲的女性病人來門診看我,主訴是我從來沒聽過的病,「我的整個舌頭都在痛」。她說她有這個病已經快十年,但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藥可以根治。她目前所服用的止痛藥、鎮靜劑、非類固醇消炎劑算起來有超過十種之多。當時很想告訴她,我根本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爲什麼來看我。但想一想,病人老遠趕來已經掛了號,也應該好好給她做個完整的神經學檢查。結果我並沒有看到有什麼神經學方面的不正常反應,舌頭的觸覺、運動都正常,她也沒發現自己的味覺有受到影響,也說不出這種痛有任何誘發因素。最後我坦白告訴她,我雖然做神經內科醫師已超過半世紀,但從沒看過像她這種問題的病人,而且我的專長領域與她的問題相差甚遠,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幫忙她。但我很好奇,她為什麼找上我。她以失望的眼神看著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先生的嫂嫂執意要我來看你。她最近在你們醫院接受健康檢查,她說她十分滿意這醫院的環境及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因為她非常關心我這麼多年找不到好醫師幫忙她,所以她就問健康檢查部主任,你們醫院有神經內科醫師嗎?」就這樣子她找上了我。我一時也不知怎麼接下去。我告訴她,讓她失望實在很不好意思,但我一時之間也想不出國內有哪位神經科醫師是可以幫忙她「舌頭痛」的專家。我看她目前吃了這麼多種藥,看來應該不會只是來自一位醫師所開的藥。她也才告訴我,她目前同時看了好幾位醫師,但不敢告訴醫師,她還在吃其他醫師所開的藥,因為這一定會招來更多的麻煩。事實上,除了神經科,她也看過其他各種專科。我忍不住問她,她難道沒有看過一位醫師,讓她覺得有點幫忙,可以信任嗎? 她終於講出某大學醫院的神經內科教授,而這位醫師正是我個人認為在國內算是周圍神經病變的頂尖學者,同時我也深知這位教授待人誠懇謙虛、對病人很有耐心,也許對她這種「疑難絕症」是最適合的神經科醫師。我說這種大部分醫師都看不懂的病,還是要有耐心,不要只看一兩次用藥沒效,就換醫師,我深信這位醫師一定比我對她更有幫忙。這位病人十分驚奇地瞪著我,「醫師,你好奇怪,我沒看過醫師在第一次看我時,用這麼多時間給我做身體檢查,問了我這麼多問題,但沒給我安排任何『新進的』、『高科技』檢查,就推薦我去看別的專家。」我以為她很不高興我不願意繼續看她,想不到她接下來說:「我過去看了許多醫師,都沒問幾句話或仔細檢查我的身體,就安排我做各種昂貴的檢查,甚至是需要自費的,而這些檢查都看不出問題後,才要我另請高明,同時我注意到你沒有批評過任何醫師,甚至還對我看過的一位醫師如此推崇。」這病人接下來一口氣說了許多對醫師的抱怨,他們都不「聽我說我的病史」、「給我做身體檢查」、「解釋說明給我聽」,只「多開檢查單」、「多開藥」,再多問幾句,就聽到醫師批評過去看過我的醫師「診斷不對」、「用藥不好」、「沒有做這種檢查」……我深吸了一口氣,不知如何以對。最後我忍不住問她,她真的每天都按時吃了我的護理同仁從她的藥袋整理出來的那麼多種藥嗎?她才靦腆地回答,有時她會自己調換,「希望能找到一個有效的組合」。最後,我誠懇地勸她,許多種藥可能有相同的作用與副作用,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的累積可能對身體的器官造成無法承受的負荷,而產生嚴重的後果。我說選對了一位醫師,只服用他所開的藥,而如果自己覺得過去某種別的醫師開的藥好像有效,或某種藥曾經導致副作用的,務必要告訴這位醫師。我說醫病關係不能沒有「信任」與「尊重」,唯有讓醫師知道自己的想法與做法,醫師才能幫忙你。看完門診,這位病人對醫師的指控,尤其是他所說「醫師批評過去看過我的醫師的不對」,一直縈繞我心。以前我只注意「醫病關係」的重要,但今天我才發覺,曾幾何時,醫師與醫師之間的「醫醫關係」也正面臨嚴峻的考驗!很慶幸這病人已經找到我認為最好的醫師,也希望她能聽從我誠懇的忠言「不要一直換醫師」,並且希望她能耐心地與這位我心目中的「良醫」、「專家」,耕耘醫病之間的「信任」、「尊重」,最終能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
2021-12-0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是口腔健康殺手 美國牙醫學會曝5大影響因素
糖尿病患者當血糖控制不佳時,不僅會造成眼睛、腎臟、神經、心臟血管病變,連口腔健康也有關聯!依據美國牙醫學會(ADA)表示,糖尿病會增加罹患口腔疾病和口腔中出現其他症狀的風險,約有五分之一的牙齒脫落病例與糖尿病有關。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大併發症,糖尿病影響口腔健康的5大因素包括……1.牙齦疾病日常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是否注意到牙齦出血的情況!?這可能是牙齦疾病的早期跡象,如果牙齦疾病持續惡化,支撐牙齒的骨骼崩壞,將進而導致牙齒脫落。早期牙齦疾病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逆轉,例如:按時刷牙、使用牙線、飲食注意….等。研究發現,如果血糖得不到控制,牙齦疾病會惡化,因此應注意血糖的控制情形。2.口乾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唾液較少,因此經常會感到口乾舌燥,可通過喝水來對抗口乾,或是咀嚼無糖口香糖並吃健康、鬆脆的食物來促進唾液流動。由於糖尿病患者的唾液中含有過多的糖分,再加上用於沖走口腔殘餘食物的唾液分泌較少,就會容易導致蛀牙發生。3.口味的變化患有糖尿病時,食物的味道可能不及記憶中濃郁美味,建議在食物中嘗試不同口味、質地和香料,但切記不要在食物中添加過多的糖來增加風味,不僅會影響血糖和飲食均衡,還會導致蛀牙;如果糖尿病病友的嘴裡一直有難聞的味道,建議諮詢牙醫或醫生。4.感染糖尿病會影響免疫系統,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糖尿病患者中常見一種稱為鵝口瘡(念珠菌病)的酵母菌感染。口腔內的酵母菌因唾液中含有較多的糖分而大肆生長,進而在舌頭和口腔內側覆蓋一層白膜。鵝口瘡在佩戴假牙的人群中更為常見,並且經常造成口腔中出現難聞的氣味,如果懷疑可能患有鵝口瘡或任何其他口腔感染,須盡速至牙醫診所就診。5.癒合緩慢當發現唇皰疹或口腔內的傷口遲遲未痊癒,這可能是糖尿病影響口腔的另一種方式,因為血糖控制不佳會使受傷無法正確快速癒合,當發現口腔周圍疾患沒有正常癒合,請盡速求診。參考資料來源:美國牙醫學會(ADA)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2-03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再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天氣又將轉冷;12月4日、5日東北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天氣偏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偏冷。 禦寒保暖 多件式穿法很重要冬天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對於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及長者,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容易引發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急性中風發作的機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禦寒保暖的重要性,像是帽子、圍巾或絲巾、口罩、手套、輕便發熱保暖材質、微貼身、多件式穿法(可依溫度調整穿著)、襪子及軟質止滑的包鞋。(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熱湯、熱食勿超過攝氏65度 保持空氣流通在飲食方面,喝熱湯或熟食取暖,避免超過攝氏65度;維持722(7天、2次、2遍)原則量血壓;遵守「慢、熱、起、穿、行」生活原則;定時服藥,不隨便增、減藥物或停藥,及門窗關小與空氣流通的同時,小心室內使用電器及瓦斯,都是急遽溫度變化下自我保護的方法。 (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抗寒8要點 出現不適立刻就醫1、要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多喝水、均衡吃、情緒要穩定:適量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且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另外,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推薦閱讀:口渴才喝水? 營養師揭「身體受不了6警訊」:小心變老、易胖) 4、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且泡湯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飯後2小時後再泡湯,較為安全。 5、不增加身體額外的負擔: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6、定期量測與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推薦閱讀: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7、外出要隨身帶著健保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8、有症狀立即就醫:若突然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搶時間快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氣溫驟跌!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氣溫驟降、溫差大恐讓心血管撐不住! 專家曝「起床第一件事」...加碼保暖穿法
-
2021-12-01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要命 吸菸嚼檳榔須定期篩檢
近日氣溫驟降,有民眾嚼檳榔取暖,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證實,不管有無添加物,嚼檳榔都會致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及衛福部死因資料統計,每年超過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人死於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發病時多為中壯年。國健署呼籲,民眾應拒絕菸酒、檳榔,並定期篩檢、及早治療,遠離口腔癌。檳榔含有檳榔素和檳榔鹼,會透過嚼食摩擦接觸及汁液刺激口腔黏膜而產生癌變,除了傷害牙齒、牙周病變,增加口腔、咽等部位罹癌風險,也會干擾脂肪及葡萄糖代謝,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第二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等。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盡早找出癌前病變,加速治療阻斷癌症發生機會。根據全國口腔黏膜檢查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有75%(0至1期)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嚼檳榔、吸菸習慣、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轉化為惡性之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未接受篩檢的口腔癌患者,有5成為晚期癌(3至4期)。近年國人口腔癌標準化發生與死亡率趨勢漸趨平緩,根據癌症發生與死亡資料顯示,30至49歲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自2009年每10萬人口之59.1人,降至2018年每10萬人口44.7人,降幅達24.4%。雖因新冠疫情趨緩,目前已有32萬名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接受篩檢。國健署呼籲,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而尚未篩檢的民眾,應定期至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口腔黏膜出現持續2周無法癒合的潰瘍、不明白色或紅色的斑塊或嘴巴、舌頭活動受限制,甚至腫塊等破、斑、硬、凸、腫情形,應盡速就醫。
-
2021-11-30 癌症.頭頸癌
每年3000人死於口腔癌 亂吃這東西傷嘴又致癌
近日氣溫驟降,有民眾用嚼檳榔方式取暖,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證實,不管有無添加物,檳榔都會致癌,檳榔含有檳榔素(arecoline)和檳榔鹼(arecaidine),會透過嚼食摩擦(機械性)接觸及汁液(化學性)刺激口腔黏膜而產生癌變,除傷害牙齒、牙周病變,增加口腔、咽等部位罹癌風險,也會干擾脂肪及葡萄糖代謝,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第II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等。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福部死因資料顯示,每年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3000多人死於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發病時多為中壯年,一旦罹癌,對家庭生計影響甚大。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儘早找出癌前病變,加速治療阻斷癌症發生機會。根據全國口腔黏膜檢查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之口腔病變者,有75%(0-1期)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嚼檳榔、吸菸習慣、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轉化為惡性之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而未接受篩檢的口腔癌患者,則有5成為晚期癌(3-4期),由此可見定期篩檢之重要。根據癌症發生與死亡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口腔癌標準化發生與死亡率趨勢漸趨平緩,其中30至49歲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自2009年每10萬人口之59.1人,降至2018年每10萬人口44.7人,降幅達24.4%。民眾應持續保持「拒絕檳榔、菸、酒」、「定期篩檢」、「即早治療」等習慣,遠離口腔癌的威脅。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已有32萬名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接受篩檢,國健署呼籲,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而尚未篩檢的民眾,請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自己發現口腔黏膜出現持續2週無法癒合的潰瘍、不明白色或紅色的斑塊或是嘴巴、舌頭活動受限制、甚至腫塊等破、斑、硬、凸、腫情形,應儘速就醫,千萬別錯失早期治療良機。
-
2021-11-26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昆凌暈眩撞傷頭部!醫:貧血原因很多 缺鐵性貧血這樣吃改善
藝人周杰倫妻子昆凌於23日傳出疑似貧血在家中暈眩,頭部撞傷,擔心導致腦震盪,緊急取消工作,昆凌身體狀況引發各界討論。早在2016年,昆凌曾在臉書透露自己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當時表示,擔心影響第二胎的懷孕計畫,後續經過調養,順利懷上二寶,而多囊性卵巢也可能是導致貧血的原因之一。後天性貧血 多與營養有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宥達表示,導致貧血的原因有非常多,如先天性地中海型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後天性的貧血,大多與營養缺乏或疾病有關,如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等。缺鐵性貧血是因鐵質攝取不足,或是消化吸收不良、腸胃道等慢性出血所致。缺鐵性貧血患者多皮膚蒼白、頭暈眼花、軟弱無力、心悸。惡性貧血可能是體內缺乏內在因子,影響維他命B12的吸收,症狀會有舌頭發紅、疼痛、灼熱感等。失血性貧血可能是急性出血,如外傷。也可能是慢性出血,如消化道潰瘍、大腸直腸瘜肉、痔瘡、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多囊性卵巢等。地中海型貧血 染色體變異地中海型貧血是因為遺傳性染色體變異所導致,會出現頭暈、臉色蒼白、脾臟腫大等現象;溶血性貧血有分先天與後天,但大多是遺傳性貧血,體內紅血球異常,使紅血球容易破裂導致血色素滲漏血液,紅血球數變少,促使骨髓加速造血,進而產生嚴重貧血,患者容易頭暈、黃疸、肝脾腫大。再生不良性貧血則是骨髓功能異常,導致骨髓失去製血能力。下眼瞼偏白色 就可能貧血陳宥達表示,問診時通常會查看患者下眼瞼顏色,是粉紅色還是白色,顏色偏白就可能是貧血患者;或是按壓指甲,查看指甲回血速度。如果有杵狀指或匙狀指,也可能是貧血的表現,但最重要還是要透過抽血檢查。抽血後,醫師會依照紅血球體積做一判斷,平均紅血球體積大於100稱為大球性貧血、介於80到100為正球性貧血、小於80則稱為小球性貧血。大球性貧血通常是葉酸或B12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臟疾病、有酗酒習慣引起。正球性貧血常見的原因如子宮肌瘤等慢性疾病導致的貧血,其餘像是骨髓增生、血溶性貧血。小球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可透過飲食、生活習慣調整陳宥達表示,只要找到貧血原因,並對症下藥,除了先天性的貧血以外,其餘貧血大多可以透過飲食以及生活習慣調整恢復正常。像是缺鐵性貧血,可以透過補充鐵質而改善。缺鐵性貧血的高危險族群如青春期的孩童、懷孕婦女、哺乳期婦女、嗜喝咖啡者、茶成癮者、全素食者等。建議平時可以多補充維生素C、含鐵食物。動物性食物吸收率較好可以有25%的吸收率,如紅肉、豬肝等。植物性人體吸收力較低,像黑木耳、黑芝麻、紫菜都富含鐵質。含有維生素C食物,如芭樂、糯米椒等。
-
2021-11-24 新聞.健康知識+
蜂螫恐過敏性休克 登山帶腎上腺素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登山的民眾增多,但山林也要小心蚊蟲叮咬、蜂螫造成的過敏性休克。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理事長蕭雅文提醒,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若沒及時處置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恐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快速惡化而致命。除應緊急打119求救外,也可隨身攜帶型腎上腺素緊急保命。蕭雅文表示,過敏性休克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紅疹發癢、嘔吐、頭暈、眼睛腫成一條縫、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低血壓等。最擔心的是咽喉腫脹或氣管痙攣造成呼吸道水腫,以及血管擴張造成的低血壓休克,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喉嚨緊縮、喘不過氣,如果沒有及時處置,就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登山、健行可能遇到蜂螫造成過敏性休克外,一般農民在田裡進行農務時也可能因為紅火蟻的叮咬而造成過敏性休克。蕭雅文指出,民眾如遇到這樣的情形,通常是趕快到就近的醫療院所,緊急施打腎上腺素和食鹽水;如果距離較遠,高級救護技術員也會攜帶腎上腺素藥劑,趕赴現場為民眾注射。蕭雅文說,腎上腺素是一種較強的血管收縮劑,及時施打,五到十分鐘左右,就會明顯減少咽喉腫脹、讓氣管放鬆擴張,並可讓血管收縮、提升血壓,以阻斷過敏性休克迅速惡化。但若是到偏遠山區或不易停車的荒郊野外,緊急救難人員難赴現場,可隨身攜帶型的腎上腺素藥劑,直接以肌肉注射方式施打在大腿前外側救命。
-
2021-11-23 新聞.健康知識+
山林解禁上山最怕蜂螫 遇過敏性休克兩招保命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登山的民眾增多,但山林也要小心蚊蟲叮咬、蜂螫造成的過敏性休克。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理事長蕭雅文提醒,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若沒及時處置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恐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快速惡化而致命。除應緊急打119求救外,也可隨身攜帶型腎上腺素緊急保命。蕭雅文表示,光桃園市的緊急救護(捕蜂捉蛇)工作大隊在2020年就接獲近萬件的蜂蛇案件通報,更曾經發生工作大隊和專業捕蜂人員,因蜂螫引起過敏性休克,而導致OHCA及急救不治的意外事件。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如果沒有及時處置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病患可能會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快速惡化而有致命的危險。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紅疹發癢、嘔吐、頭暈、眼睛腫成一條縫、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低血壓等等。她說,最擔心的是咽喉腫脹或氣管痙攣造成的呼吸道水腫,以及血管擴張造成的低血壓休克,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喉嚨緊縮、喘不過氣,如果沒有及時處置就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蕭雅文表示,除了登山、健行可能因遇到蜂螫造成過敏性休克外,一般農民在田裡進行農務時也可能因為紅火蟻的叮咬而造成過敏性休克。過去,民眾如遇到這樣的情形,通常是趕快到就近的醫療院所,緊急接種腎上腺素和食鹽水;如果距離較遠,高級救護技術員也會攜帶腎上腺素藥劑,趕赴現場為民眾注射。蕭雅文說,腎上腺素是一種較強的血管收縮劑,及時施打,五到十分鐘左右,就會明顯減少咽喉腫脹、讓氣管放鬆擴張,並可讓血管收縮、提升血壓,以阻斷過敏性休克迅速惡化。但若是到偏遠山區或不易停車的荒郊野外,緊急救難人員難赴現場,或是捕蜂搜救工作人員較難攜帶過去須以空針抽取的藥劑,而隨身攜帶型的腎上腺素藥劑,可以直接以肌肉注射方式施打在大腿前外側,方便放入急救隨身包中,隨身攜帶。蕭雅文提醒,目前並無法預測哪些人被蜂螫等蚊蟲叮咬後,會引發過敏性休克。但若是曾經發生過敏性反應的人,下次再被叮咬,再次引發過敏性反應的時間會更短、症狀會更嚴重,需要特別留意;上山前,可先至門診向醫師諮詢,請醫師開立相關藥物帶上山使用。而如果在外發現身邊有人突然出現皮膚起紅疹伴隨有嘔吐、頭暈、喉嚨腫脹、聲音沙啞等症狀,就可能疑似過敏性休克,應盡快讓同伴躺下成最舒服的姿勢,打電話向119求救、告知可能是過敏性休克,並盡快施打腎上腺素。
-
2021-11-21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正確鼻呼吸 修正身心壓力反應
心浮氣躁,已經是現代人普遍的身心狀態。無論是一時氣憤、心急、擔心,在現代人腦海發達的記憶和聯想作用下,透過身心的壓力反應系統,一方面轉出大量的壓力荷爾蒙流遍全身,同時也發動交感神經「打或逃」的應變機制。這時候,人會不自覺加快呼吸,但因為肌肉緊繃,呼吸自然變淺。有些朋友還會張嘴呼吸,就好像希望得到更多氧氣。緊急、壓力或激烈運動,我們會透過張嘴呼吸來輔助鼻呼吸的不足。過敏、鼻竇發炎、鼻中膈彎曲而鼻塞的人群愈來愈多,也長期依賴嘴呼吸。更別說現代社會強調表達,而我們一開口說話就是用嘴呼吸,甚至睡著了還是用嘴巴呼吸。我們可以自己檢查一下:如果睡覺會打呼,或早上起床總是口乾舌燥,也就說明自己已經養成張嘴呼吸的習慣了。有些朋友以為嘴巴呼吸一次帶入更多氧氣比較有效率,其實,人體血液含氧量本來就接近飽和,增加呼吸次數或張口呼吸並不會提血氧濃度,卻會排出過多二氧化碳而移動原本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平衡,也讓身體無法有效運用氧氣。此外,光是張嘴呼吸,身體就會進入備戰狀態:氣管緊縮、呼吸又淺又快,心臟跳更快,血管會收縮,想送更多血液到全身肌肉,而分流到消化道和重大器官(大腦、肝臟、腎臟等等)的血液也就減少了。一般成年人每天呼吸次數超過2萬次,如果這2萬次都是用嘴呼吸,會為身體帶來多大壓力?對現代人而言,找回鼻呼吸習慣可說是首要的養生方法,而且隨時可以操作。我會建議身邊的朋友,隨時提醒自己回到鼻呼吸:將舌頭輕輕頂住上顎門牙後方,將上下嘴唇貼合,專注用鼻子輕輕細細地吸氣、慢慢地呼氣。體會氣流經過鼻腔逐漸變得溫暖而潮濕,進入我們的身體,帶來生命的氣息。透過鼻子呼吸,不光把進入的空氣加溫加濕,而鼻腔與鼻竇還會產生一氧化氮與氣流一起進入呼吸道。一氧化氮除了具有消毒殺菌的作用,也幫助提高血管壁的氧氣交換效率。鼻塞的朋友怎麼練習呢?首先,改掉用力呼吸的習慣。用力且強烈的呼吸不光帶不進更多氧氣,還會強化肌肉的緊繃、觸發更多吸不到氣的恐懼感。這本身就是一種多餘的費力。即使有鼻塞、鼻竇炎或鼻中膈異常,都不妨試試。哪怕只是短短五分鐘的練習,想到就做,最後都可以將原本的鼻呼吸習慣找回來。如果有完全塞住的情況,可以退一步用嘴輔助,但記得嘴巴不要完全張開,只是借用唇齒間的縫隙讓氣流輕輕進出。只要輕輕柔柔地呼吸,讓呼吸細而長,建立氣管放鬆的良性循環,自然能回到本來的鼻呼吸。我也會請夜裡有打呼困擾的朋友採用睡眠專用的膠帶,逐漸適應鼻呼吸。他們只要練習,都會感受到自己一天的狀態完全不同,再也不會一早就口乾舌燥,感冒、呼吸道感染的次數也降低許多,就連鼻炎情況都得到改善。鼻呼吸不光適用一般人,運動領域的專家也注意到鼻呼吸的重要,而為從事短跑、長跑訓練的運動員帶來煥然一新的感受。透過鼻呼吸,可以修正失衡的代謝、自律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是現代人隨時可以採用的自我療癒。而我們透過鼻呼吸將呼吸的速度放慢下來,變得深長,自然氣定神閒,回到身心靈的均衡與和諧。
-
2021-11-2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天氣轉涼變冷時,民眾多會吃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等進補,不過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提醒切勿盲目進補,進補方式因人而異,亂補恐怕僅會造成身體負擔,越補越糟。 養生進補4觀念,並非吃鍋就是進補! 梁祐爾醫師表示,天冷之際氣溫變化大,是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此時養生應著重在「養陰藏陽」,而非胡亂進補,也不宜燥熱,天氣冷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丁香等溫中散寒食材。 許多人誤以為天冷就是多吃鍋物以利禦寒,但其實現代人多的是營養過多又少運動,加上生活、工作壓力等因素,多有「外寒內熱」的情況,若大肆助陽,容易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問題,因此除了看個人身體狀況,也建議循序漸進為佳。好的進補關鍵在於良好的消化吸收,若忽略了原本身體狀況,恐怕越補越糟,甚至加重腸胃系統的負擔,出現腹脹、胃痛等不適。 進補吃什麼因人而異,中醫提醒3種人更要謹慎! 梁祐爾醫師舉例,平時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者,恢復腸胃功能就會是進補的重點,而以內含茯苓、淮山藥、蓮子、芡實的四神湯進補就相當有幫助,具有滋補脾陰、厚實腸胃的效果。 除此之外,兩大族群進補時需更加謹慎,包括「陰虛有熱」者,以及「痰濕內盛」者。陰虛有熱者常見體型較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皮膚容易過敏或長痘、身體常覺得燥熱、舌頭細瘦或舌面有裂紋。而痰濕內盛者則常見肥胖、飲食油膩、臉部容易出油、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較胖且舌苔厚。這兩種族群可用清補、通補等方式進補,食材建議可選擇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 案例健康出問題,一問出自進補不當! 梁祐爾醫師分享,日前診間曾有案例,因進補不當出現各種身體不適,該案例有甲狀腺腫瘤病史,個性容易緊張,且常覺得燥熱,長期在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門診調養,某日就診時表示近一周長了許多大顆的疔瘡,且睡眠多夢又不穩定,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症狀是出自於吃了養生大補鍋。 養生不只在於進補,良好生活更助健康!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進補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建議在進補前可先與中醫師討論,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作精準的進補。梁祐爾醫師也表示,進補在養生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也需注意保暖避寒、休養生息,並培養運動鍛鍊及腦力活動,以及調整好飲食消化,如此才更有利養生。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台灣以滋陰潤燥為佳。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立冬溫補 腸胃弱可吃四神湯
11月7日是「立冬」,天氣漸漸轉冷,又是進補好時節,許多人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等進補。但中醫師強調,立冬宜「溫補」,採循序漸進、對症進補方式,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只是加重胃腸負擔,淪為「愈補愈虛」窘境。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說,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但現代人多是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且經過炎熱夏季及乾燥秋季後,陰液受損,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就會產生「外寒內熱」,若大肆助陽,容易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祕、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症狀。梁祐爾指出,低溫會刺激胃酸分泌,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者來說,冬天進補的重點,則是恢復胃腸功能。建議可食用由茯苓、淮山藥、蓮子、芡實等藥材組成的「四神湯」,有利於具補脾陰、厚實腸胃。但有兩類體質的人進補時尤需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燥熱、舌頭細瘦且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體質者;或肥胖、飲食油膩、臉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體質者。梁祐爾建議,可用清補、通補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食材,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食補,痰濕重者則加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進補。立冬後,氣溫變化大,也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梁祐爾表示,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的食材,但也不要過度燥熱。此外,適當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才有益於養生。
-
2021-11-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生活照護/家有巴金森病患者該如何安置 3要點打造安全居家環境
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的症狀分為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部分病患會有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則較為常見,包含平衡障礙、肢體僵硬、轉位困難及凍結步態等,大幅增加跌倒風險。由於病患待在家的時間較長,掌握安全、方便的原則進行居家擺設環境調整,並透過運動訓練或復健預防跌倒,提升病患體力也能讓心情愉悅。要點一:浴室保持地面乾燥、加裝扶手防滑墊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6名長者就有一人曾經跌倒,過半數發生在住家內,浴室是家中發生滑倒、跌倒的高風險地方。除了清除地面積水、加裝扶手及防滑墊外,浴巾、肥皂及洗髮精等放置於方便拿取的位置,當病患在浴室時確定有家人在附近,不要將浴室門鎖起,且若能將門設計為向外開,能避免病患在浴室跌倒不起時,出現擋住門而難以對外求援的情況。要點二:起居、廚房保持明亮與動線寬敞,避免使用地毯、茶几與邊桌與浴室相同,臥室及客廳也存在不少造成跌倒的死角,根據106年國健署發布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年長者發生跌傷地點第一名為臥室、第二名為客廳。這些居家空間要留意需保有寬敞的動線,少用地毯、茶几或邊桌,家具不要有尖銳的邊角,避免跌倒時碰撞受傷。另外,明亮的光線也有助於避免碰撞而跌倒,包括將電燈開關裝置在容易看到及用到的位置,走道或房間的兩頭裝設雙向開關,避免需要走過黑暗地帶去開燈,臥室、客廳多裝置小夜燈,以及避免桌面過於光滑導致反射光線,造成視線錯覺。提升廚房的安全並方便清理,可準備長柄拖把或畚箕等清除積水,減少病患清理時需要彎腰的狀況,廚房的櫥櫃避免設置在過高位置,以免拿取時發生危險。要點三:常做簡易巴金森病運動訓練與復健,改善肢體僵硬與平衡問題,降低跌倒風險病患除了將居家佈置成安全舒適環境,降低因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及平衡問題造成跌倒的風險,建議平時在家還可以透過「臉部微笑操」改善因肌肉僵硬而出現面無表情、撲克臉,或做「吞嚥操」訓練舌頭靈活度,有助於吞嚥功能。台大物理治療系黃正雅副教授表示,這些簡易的運動及復健動作在家就能進行,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強化大腦功能,巴金森病病友在作居家復健運動之前,需先由醫師診斷病程,聽從醫師醫囑服藥治療,同時由物理治療師評估運動原則,藥物加上運動雙管齊下,更能有效延緩退化與失能。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家人互動增加趣味性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症狀,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身體平衡,黃正雅介紹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在家即可自行操作的復健訓練動作,家人一起參與互動更有趣。1. 雨傘伸展運動:採坐姿或站姿,雙手持雨傘抬到最高的位置停留10秒,眼睛望向雙手,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避免身體過度前傾或後傾,這動作主要是改善駝背和背肌無力。2. 上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手握啞鈴或水瓶上舉、側舉到水平高度,停留3-5秒,訓練上肢肌力。3. 下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雙腳交替抬高,訓練下肢肌力。4. 跨步平衡運動:雙手叉腰或單手輕扶椅子站立,兩腳與肩同寬,雙腿交替作跨步動作,每跨一步停留3秒,訓練動態平衡、重心轉移及走路功能。5. 行進節拍運動:走路或原地踏步時,搭配數數的口令,例如從1開始,每數到3的倍數加上拍手動作。家人從旁協助互動,多找幾樣新的玩法,動口、動腦、動手讓效果加乘。資料來源:元氣網綜合整理、全方位巴金森醫療照護手冊●貼心小提醒巴金森病存在一些察覺不到的症狀,包含憂鬱、便祕、消化不良及失眠等,民眾可注意自身心情變化與腸胃相關問題,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搭配自我檢測表篩檢,若有疑似症狀,請儘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失能。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延伸閱讀: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最容易忽略的感染陷阱 專家建議居家檢疫避免3個壞習慣
春節入境檢疫防疫措施即將鬆綁,最後四天可返家「一人一戶」隔離。北醫大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提醒,共用漱口杯、共用牙膏、不蓋馬桶就沖水,這三項不良生活習慣將增加感染風險,平日應定期清潔舌頭、更換或消毒牙刷,以降低風險。根據英美研究發現,在家維持社交距離、戴上口罩,在未接種疫苗下,家戶傳播力高達四成五,若同住者完整接種滿廿一天,風險可減半。陳立昇表示,「居家環境最容易忽略的感染陷阱就在衛浴」,務必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
2021-11-0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影/立冬進補好時節 醫師:循序漸進、對症進補
11月7日是今年農曆「立冬」,也是傳統進補好時節,醫師建議民眾,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避免淪為「越補越虛」窘況。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說,「立冬」,除天氣漸漸轉冷,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等進補。她表示,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殊不知,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經過炎熱夏季及乾燥秋季後,陰液受損;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產生「外寒內熱」,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症狀。梁祐爾強調,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只是加重胃腸系統負擔。她指出,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四神湯是一帖常見而好用藥材,組成的茯苓、淮山藥、蓮子、芡實,都有利於具補脾陰、厚實腸胃。而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肥胖、飲食油膩、臉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上述這兩類人可用清補、通補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食材,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立冬後,氣溫變化大,也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梁祐爾表示,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之品,但也不要過度燥熱,宜搭配滋陰、助消化、補腎,以助養藏。此外,適當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才有益於養生。
-
2021-10-31 養生.聰明飲食
越常吃辣真的越不怕辣 最新研究揭痛覺產生原因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世界各地在飲食文化上都可見辛辣的料理,而辣味所提供的除了鮮紅的顏色感官以外,辣椒特有的舌頭灼傷感,是由辣椒素與其他類似辣椒素結構的物質所構成,且研究已證實吃辣的量與頻率會影響人對於辣的接受程度。對於辣味料理,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吃辣是可以訓練的,常吃多吃就懂吃了。」但這件事真的存在嗎?難道吃得越辣、越常吃辣就能成為吃辣達人?傳說是真的!越常吃辣越不怕辣世界各地在飲食文化上都可見辛辣的料理,而辣味所提供的除了鮮紅的顏色感官以外,辣椒特有的舌頭灼傷感,是由辣椒素與其他類似辣椒素結構的物質所構成。來自不同的國家與飲食文化背景的人,對辣椒的接受程度或是喜好度上有很大的差別,過往研究上常認為這些個體差異是由多種原因綜合造成的,包含每個人的生理差異、過往的飲食習慣,又或者是成長過程中,接觸的菜色每道都帶辣,而對辣的存在習以為常。根據2021年11月即將發表的《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期刊中提及,根據過往的科學家研究已經證實對於辣椒所帶來的灼燒感,與每個人對於食物的攝入量與食用頻率有很大關係,不常吃辣椒的人對於灼燒感的感受,會比常吃辣的人還強烈。基於這樣的研究理論,常吃辣的人對於辣味的感受敏感度會下降,也是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議題。不只常吃會影響,這些原因都會使辣味感受改變其實味道在不同的調味下,搭配不同風味(酸、甜、苦味),每一種味道的感知多少都會相互影響。簡單舉例來說,同樣一種辣椒,同樣的量用在兩道不同的菜當中,會有不同的風味體驗感受,這些變化可能會來自於菜色的甜味、酸味等不同味覺的交互影響。根據過往的研究報告中就提及,辣味在與蔗糖或是鹽巴混合時,甜味與鹹味的強度會降低,但在辣味感受上並不會受到影響。另外就是攝取辣椒素時,辣椒素對於香氣可以有所加成,把原本的香味變得層次更豐富。此外,許多研究中會探討風味與口味之間的交互影響,主要是來自三叉神經的緣故。辣味不只是味覺,產生痛覺原因來自三叉神經除了吃辣是可以訓練的以外,辣椒素帶來特別的灼熱疼痛感,其實真的是一種痛覺,主因來自三叉神經。科學家其實一直以來都積極地希望,可以把三叉神經的運作方式在食物感受上研究透徹,但由於味道、氣味與刺激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三個面相,使得研究透徹這回事並不容易。三叉神經主要掌管臉部、口腔的感受。目前研究已知的就是辣椒素的受體,也就是直接控制神經系統傳導痛覺系統,也就是TRPV1受體。這項研究也說明,辣椒素除具有激活TRPV1受體的作用以外,三叉神經的交互作用可以將入口的辣椒素轉化成熱或是灼傷感,這也是吃辣椒會覺得舌頭刺激或有痛感的原因。延伸閱讀▶不愛吃苦與舌頭構造有關!基因種族決定你對苦的耐受程度▶嘴巴也能感受氣味!大聲吸麵不只表示好吃,還能讓食物更香▶顏色越漂亮越讓人想吃?感官實驗證實視覺刺激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參考資料▶Capsaicin burn increases thickness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s independently of chronic chili intake(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30 養生.聰明飲食
缺鐵又氣喘!營養師公開4補鐵食物、3水果 鐵吸收率大增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責任編輯/Andrea 一位女性就醫時主訴她最近可能咖啡或茶喝太多,造成喘不過氣心跳過快,測了脈搏心跳每分鐘達100 多下,洗頭時還發現排水孔有許多掉髮,整個人看起來也很疲倦面色蒼白,原本有運動習慣,但現在居然走路也會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缺鐵是不少人常會面臨的問題,但可能沒有注意到身體的警訊:1. 疲倦鐵質是血紅素的成分之一,可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至全身器官,若鐵質不足,身體就沒辦法製造足夠的健康紅血球,將氧氣提供給全身利用,因而容易造成疲勞、精神不濟的現象。2. 掉髮缺鐵會導致毛囊得不到充足氧氣、養分而掉髮。3. 頭暈、頭疼鐵濃度不足,最先會影響腦部的供氧不足,這時腦部血管會擴張,引發頭痛、頭暈。4. 容易寒冷紅血球缺鐵而無法有效把血氧輸送供應到全身,也會讓人容易發冷、畏寒。 5. 心悸鐵可以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如果缺鐵導致血中氧氣不足,心臟就必須加速工作,打出更多的血液,才能有更多的氧氣被輸送出去,因此就容易產生心悸的狀況。6. 容易喘若體內鐵不足,就不能正常輸送到氧氣到細胞,所以,大腦只能將氧氣充分地輸送到身體「重要」的部位。因此,不論怎麼呼吸仍會有缺氧感覺,所以在排除掉疾病的因素下,連平常走路都會喘的話就有可能是身體缺鐵。7. 臉色發白因為血紅蛋白會讓臉色看起來紅潤有氣色,包括嘴唇、下眼皮內側、牙齦等部位,可以檢查這些部位,若比平常淡白許多,就可能是缺鐵的現象。8. 舌頭易痛缺鐵除了讓舌頭較無血色,也會減少紅血球中的肌紅蛋白,這是維持肌肉健康的重要蛋白質。少了肌紅蛋白,舌頭會看起來異常平滑,而且因腫脹發炎而疼痛。若要補充鐵質,高敏敏推薦食物:紅莧菜、肉類、豬血、鴨血等;此外,建議搭配補維生素C 可以讓鐵質更好吸收,像是芭樂、番茄、柑橘類等。然而,鐵是人體內許多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身體缺鐵可能會出現容易疲倦、臉色蒼白、虛弱、或是暈眩等,且不只女生要補充,現在發育期間的青少年、男性缺鐵的比例也很高,因此,充足適量的鐵質,對人體是很重要的。
-
2021-10-25 該看哪科.牙科
慣用手常無法將牙齒刷乾淨 牙醫曝常見NG刷牙方式
「醫師,我刷牙時間都很久,為何還是會得牙周病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齒顎矯正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德星表示,牙周病引起的原因常與無法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有關,特別是使用慣用手刷牙易造成同一側牙齒沒有刷乾淨的問題。因此預防牙周病最佳的方式是做好口腔清潔及定期檢查。如有觀察到刷牙後出血、牙齦萎縮、牙齒鬆動等狀況,建議及早就醫檢查,維護口腔健康。 牙周病 牙齒周圍細菌感染的疾病陳德星表示,牙根周圍會有一層「牙周韌帶」跟齒槽骨做連結,如果因為發炎或感染等因素,造成牙周韌帶與周邊的齒槽骨有破壞以及流失的狀況,稱之為「牙周病」。其所造成症狀包括口臭異味、牙齦發炎紅腫流血,更嚴重還會造成牙齦萎縮、牙根外露,甚至是牙齒動搖。至於引起的原因通常與沒有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導致牙周的病菌形成牙結石,長期累積下便會使齒槽骨破壞、流失。 牙周病不可輕忽 對身體的影響超乎想像陳德星說,牙周病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可能超乎想像,如未妥善治療可能造成下列危害:(1)蜂窩性組織炎等感染性的疾病:因為牙周病是一個跟細菌造成的疾病。當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抵禦細菌時,細菌就可能隨著軟組織擴散,進而影響口腔,造成局部性的腫脹。較嚴重的狀況包括喉部深部的感染壓迫氣管引起窒息、壞死性筋膜炎、嚴重菌血症及細菌性心內膜炎都有可能致命。(2)鼻竇炎:由於口腔上顎的後牙與上顎竇非常接近,此處骨頭較薄,受到破損時,或者是牙周病、牙根根尖發炎等齒源性感染,都有可能引起上顎竇發炎。(3)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牙周病跟糖尿病具有雙向的影響。許多研究顯示牙周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子,已被證實往後會增加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研究顯示牙周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較差,若牙周病變嚴重,很可能會加重糖尿病的相關併發症。所以糖尿病的患者,不可忽視牙周病對身體所帶來的影響。 使用慣用手刷牙 刷牙兩側都要刷乾淨陳德星分享診間常見NG的刷牙方式,無論是右撇子或左撇子都會有刷牙的慣性,如果沒有按照固定的方式刷牙只會刷到左邊,左邊認真刷、右邊忽略。對於沒有被訓練的成人或孩童來說,無法將牙齒徹底清潔乾淨,建議刷牙要從右側至左側,一顆顆刷乾淨,再從內側繞回來去刷。按照順序刷牙,才不會出現使用慣用手同一側牙齒沒有刷乾淨的問題。同時應選擇軟毛牙刷,避免太硬的牙刷會破壞牙齦周圍的組織。 預防牙周疾病 做好日常口腔清潔陳德星強調,正確的刷牙及使用牙線、牙間刷,並且掌握三餐飯後及睡前都確實清潔牙齒是可以有效預防牙周病的產生。民眾如果自我檢測時發現有以下情形需及早就醫檢查:1.注意刷牙及使用牙線後,是否有出血的狀況?2.照鏡子看牙縫是否越來越大?牙齦是否有萎縮(牙齒看起來變長)?3.用手或舌頭按壓牙齦,有否明顯腫痛不適或出血的狀況?是否會有牙齒鬆動、搖晃的情形? 把握就診時間 請教牙醫師問題陳德星提醒,預防牙周病最佳的方式是做好口腔清潔以及定期檢查。如果沒有定期洗牙及口腔檢查的習慣,請攜帶健保卡至各院所諮詢牙醫師。若不確定口腔清潔的方式是否正確,請把握就診的時間詢問牙醫師。如果因為牙齒排列不整而造成清潔不易,也可以請牙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矯正治療,以利長期口腔健康的維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每天刷牙還得牙周病? 多數人都忽略「1地方」!牙醫教正確潔牙順序 ·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
-
2021-10-17 新聞.長期照護
你有「口腔衰弱」嗎? 日本專家:8個問題立即自我檢視
日本兩年前把「口腔機能低下症」列入健保給付的診斷碼,「口腔衰老」是日本長者耳熟能詳的概念。日本也推廣長者用八個項目檢視自身風險,有風險者只要看牙醫,就能連結包復健、耳鼻喉、營養、心理等專業介入,及早遠離口腔衰弱導致上升兩倍的死亡風險。北醫大口腔醫學院院長鄭信忠表示,北醫附醫最快明年1月創設全台醫院第一個口腔健康管理科,將日本服務模式引進台灣。北醫大口腔醫學院今邀請日本廣島大學口腔保健疫學科教授、口腔衰老症專家内藤真理子,分享日本經驗,機會難得,吸引上千名醫療專業人員報名聆聽。內藤表示,「口腔衰老」反映出身體、社會、心理等各層面的虛弱狀態,是介於健康和需要照顧之間的「可逆的中間期」,透過及早辨識、跨職類的介入,可以遏止惡化甚至逆轉衰弱。内藤指出,可簡單透過八個問題進行篩檢,及早辨識口腔衰老的風險。硬的食物比半年前更難吃?。喝茶或喝湯容易嗆到?有裝假牙?以上三題答案若為「是」,每題得兩分。常感覺口乾舌燥?和半年前比,比較少外出?以上兩題若答案為「是」,每題得一分。可以咀嚼像醃蘿蔔一樣堅硬的食物?一天會刷兩次牙?一年會看牙醫一次以上?以上三題如果答案為「否」,每題得一分。總得分在0到2分者屬於口腔衰老風險低,得3分者則是可能有風險,得四分以上則口腔衰弱風險高。相較於沒有口腔衰弱的人,口腔衰弱者全身性衰弱的風險是2.4倍、肌少症風險是2.1倍、需要照顧的風險是2.4倍,全死亡風險是2倍。北醫大口腔衛生學系系主任周幸華表示,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患有輕度以上吞嚥障礙。口腔肌肉群及吞嚥肌肉群也會衰老,一般平均40歲以後會開始退化。警訊包括經常感到口渴,飲食容易噎到、嗆到,用餐時飯菜掉滿桌,口臭變嚴重,甚至口齒不清而減少社交活動等。透過上述八個項目檢核,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可能有口腔衰弱風險,周幸華建議,第一步先去看牙醫,檢查是否有蛀牙或牙周病需要治療。如果沒有牙齒或牙周的問題,那有可能就是肌肉力量的問題,可去看復健科,接受比較詳細的評估和訓練。網路上可搜尋到很多「健口操」影片,每天做,也可訓練舌頭、口部的肌肉,如果發現做不到,也要趕快就醫。北醫大口腔醫學院院長鄭信忠表示,隨著台灣走向高齡化,需要更多口腔衛生專業人才,北醫大有全台唯二「擴增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教室,假人頭可模擬健康長者、半癱長者、全癱長者,學習者可透過導航同時看到口腔內部,也可用於精確評量學習效果。北醫將成立訓練中心,幫助口腔衛生系學生、牙醫系學生、照服員等專業人員學習,並取得口腔衛生專業能力的認證。
-
2021-10-16 該看哪科.牙科
過敏兒看過來!8歲童暴牙、瘦小常感冒 特殊牙套讓他美齒又高壯
8歲的張姓男童從小嚴重暴牙,長期過敏、鼻塞,影響發育,體型瘦小,去年就醫時,牙醫師發現他長期用嘴巴呼吸,使得顏面肌肉低張,舌頭位置低下,造成齒列擁擠,變成暴牙或戽斗,經每晚睡覺配戴牙套式肌肉功能矯正器,多訓練鼻呼吸,並配合鼻噴劑治療,牙齒排列變整齊,呼吸順暢,也長高、長壯。台中榮總兒童牙科暨齒顎矯正科主任陳亮如說明,肌肉功能矯正器如同矽膠齒模,配戴方便,晚上睡覺戴8小時,訓練嘴唇肌張力,使口腔周圍肌肉處於均衡張力,顏面顎骨及齒列能在良好環境空間發育,引導原先下降的舌頭回到上顎位置,擴充上顎寬度。陳亮如指出,孩童配戴肌肉功能矯正器治療後就無法經嘴巴呼吸,需用鼻子呼吸,藉由呼吸訓練運動的指導,慢慢恢復正常鼻腔呼吸,讓牙齒自然生長到較理想位置,上下顏面骨也能生長正常,改善咬合及呼吸道也變寬,療程最好在9歲前,並建議配戴2至5年,追蹤到小朋友骨骼發育完成。張姓男童在戴肌肉功能矯正器治療期間,出現他睡不好、鼻黏膜腫脹阻塞呼吸道,配合使用鼻噴劑治療改善,配戴一年多後口顎問題改善8成,齒列變整齊、呼吸順暢、睡得好、長高、長壯,白天精神變好,將持續配戴追蹤。陳亮如說明,鼻呼吸方式,閉上嘴巴,以鼻吸飽氣,然後閉氣,再由鼻緩緩的吐氣,一次10循環。可以兩個鼻孔同時吸氣、吐氣,也可以透過壓住單一側鼻孔,先左再右由另一側鼻孔吸氣、吐氣,再換邊做。台中榮總口腔醫學部主任劉正芬指出,現在鼻敏過敏造成用口呼吸及咬合不正的小朋友愈來愈多,建議及早治療,讓口腔肌肉及齒列恢復正常功能,身體也能健康發育。
-
2021-10-15 養生.聰明飲食
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營養師告訴你補鐵吃什麼
 一位女性就醫時主訴她最近可能咖啡或茶喝太多,造成喘不過氣心跳過快,測了脈搏心跳每分鐘達100 多下,洗頭時還發現排水孔有許多掉髮,整個人看起來也很疲倦面色蒼白,原本有運動習慣,但現在居然走路也會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身體缺體8症狀 你注意到了嗎?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缺鐵是不少人常會面臨的問題,但可能沒有注意到身體的警訊:1、疲倦:鐵質是血紅素的成分之一,可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至全身器官,若鐵質不足,身體就沒辦法製造足夠的健康紅血球,將氧氣提供給全身利用,因而容易造成疲勞、精神不濟的現象。2、掉髮:缺鐵會導致毛囊得不到充足氧氣、養分而掉髮。3、頭暈、頭疼:鐵濃度不足,最先會影響腦部的供氧不足,這時腦部血管會擴張,引發頭痛、頭暈。4、容易寒冷:紅血球缺鐵而無法有效把血氧輸送供應到全身,也會讓人容易發冷、畏寒。5、心悸:鐵可以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如果缺鐵導致血中氧氣不足,心臟就必須加速工作,打出更多的血液,才能有更多的氧氣被輸送出去,因此就容易產生心悸的狀況。6、容易喘:若體內鐵不足,就不能正常輸送到氧氣到細胞,所以,大腦只能將氧氣充分地輸送到身體「重要」的部位。因此,不論怎麼呼吸仍會有缺氧感覺,所以在排除掉疾病的因素下,連平常走路都會喘的話就有可能是身體缺鐵。7、臉色發白:因為血紅蛋白會讓臉色看起來紅潤有氣色,包括嘴唇、下眼皮內側、牙齦等部位,可以檢查這些部位,若比平常淡白許多,就可能是缺鐵的現象。8、舌頭易痛:缺鐵除了讓舌頭較無血色,也會減少紅血球中的肌紅蛋白,這是維持肌肉健康的重要蛋白質。少了肌紅蛋白,舌頭會看起來異常平滑,而且因腫脹發炎而疼痛。補鐵這樣吃 搭配維生素C更容易吸收若要補充鐵質,高敏敏推薦食物:紅莧菜、肉類、豬血、鴨血等;此外,建議搭配補維生素C 可以讓鐵質更好吸收,像是芭樂、番茄、柑橘類等。(推薦閱讀:常貧血小心未老先衰! 光補鐵還不夠,搭配5大補血食物才算真的有補到) 然而,鐵是人體內許多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身體缺鐵可能會出現容易疲倦、臉色蒼白、虛弱、或是暈眩等,且不只女生要補充,現在發育期間的青少年、男性缺鐵的比例也很高,因此,充足適量的鐵質,對人體是很重要的。 (推薦閱讀: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 延伸閱讀: ·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1-10-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阿嬤走路歪一邊、說話口齒不清 一查右側頸動脈幾阻塞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72歲的阿嬤搭團到南部廟宇進香走路偏一邊,回家後出現說話口齒不清,經家人協助就醫查出右側頸動脈幾乎完全阻塞,差點引發大範圍腦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後已痊癒。阿嬤回診時,感謝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醫治,並說還好有拜有保庇,揀回老命。張耿豪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以免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阿嬤表示,她口罩戴好戴滿隨著進香團到南部廟宇進香,有團員提醒她好像走路會稍微偏一邊,她不以為意,沒想到進香返家幾天後,說話說一半突然口齒不清,還會頭暈頭痛,家人趕帶她就醫。張耿豪說,這名患者經血管攝影,發現右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超過90%,因考慮患者年邁,傳統的外科手術風險偏高,與家屬詳細討論後,接受微創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管,先置入過濾網導絲預防術中血栓流進腦血管,再置放頸動脈支架,順暢血管通道。患者術後兩天出院,幾個月下來,沒有口齒不清與走路不穩的情形。張耿豪說明,經導管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治療時間短、不需要麻醉、傷口小恢復快,對年紀大的長輩來說較能負荷。國外研究也顯示,支架置放術與外科手術有同等的療效,對病患來說為另一種有效又安全的選擇。
-
2021-10-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施打不適 奇美中醫調理緩解副作用
40歲婦人日前施打AZ疫苗,持續一個月出現發燒畏寒,然後失眠、心悸加重等症狀,前往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求診,經中醫師以滋陰安神、疏通氣機條理後獲得緩解,院方說,疫苗接種迄今,接獲多起不適症狀,透過中醫診治,獲得明顯改善。醫院說,這名婦人有早發性停經,且心律不整,運動後容易頭暈,時常工作壓力大、肩頸僵硬痠痛、長期失眠等情況;其脈象沉而無力、舌頭乾、有裂痕,屬「陰虛氣滯」體質,因此對症下藥。「要避免疫苗注射後的不舒服或者嚴重副作用,中醫會是好幫手!」,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說,中醫治療方針,是糾正人體被激活免疫反應後的失衡狀態。疫苗施打以來,陸續有民眾因為擔心注射後不適而詢問,也有人在接種前後接受中藥調理,注射前多扶正益氣,注射後類流感症狀,以溫通宣發、或解熱藥物,獲得緩解。她表示,輕度疫苗副作用症狀,其實與流感疫苗雷同,中醫解讀並無不同,會根據病人個別體質,以及相關症狀進行治療。至於常見流感疫苗副作用,除局部注射部位紅腫疼痛,還有畏寒、發燒、疲倦、頭痛、肌肉酸痛等似感冒症狀;也可能出現皮膚過敏反應,如搔癢、紅疹,或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表現。而注射前多扶正益氣;注射後類流感症狀,以溫通宣發、或解熱藥物,來有效緩解;針對胃腸道及皮膚過敏,中藥可透發紅疹,理氣化濕改善噁心、腹脹、腹瀉;而針對注射部位軟組織發炎而產生的緊繃腫脹,可用針灸來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