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臨床試驗
共找到
1423
筆 文章
-
-
2021-03-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AI神輔助早揪大腸癌無遁逃 北榮內視鏡新突破登期刊
大腸癌連14年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罹癌年齡更從50歲逐漸下降至30-40歲,為了幫助民眾早揪這位癌王,台北榮總內視鏡團隊結合AI影像研發出「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除了可以智慧辨識瘜肉,更首創可同時識別多種不同的大腸病灶,準確度達90%以上,此一研究成果獲得今年2月國際內視鏡知名期刊Surgical endoscopy接受刊登,預計今年中進入臨床實驗。北榮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任盧俊良表示,利用AI人工智慧來協助內視鏡醫師執行臨床疾病的診斷,已是醫界熱門廣泛的研究主題,但以往相關研究像日本、歐洲,多只限於判斷單一病灶,例如大腸有沒有瘜肉,或者瘜肉是增生型還是腺瘤型,但臨床上,醫師在執行大腸鏡檢測,還需要觀察其他的大腸可能病變。北榮這套「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就可以同時辨識瘜肉(polyp)、憩室(diverticulum)與盲腸(cecum),準確率達90%以上,另外,「盲腸到達率」是大腸鏡檢查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這套系統還能判別大腸鏡檢查是否已到達最後最深的位置,幫助檢查品質的提升。盧俊良表示,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處理的有用工具,系統以每秒30次頻率快速比對輔助醫師判讀病灶,相當於每位患者每秒同時擁有「30+1位」醫師來進行內視鏡的檢查診斷服務。目前北總內視鏡團隊正將這套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優化處理,希望今年年中進入更嚴謹的臨床試驗,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落實於常規檢查,為大腸癌預防做出精準的第一道防線。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調閱小組照案通過 陳時中:我們尊重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上周通過成立「疫苗採購調閱小組」,周一民進黨立委以程序瑕疵表決刪除該案,朝野對立吵翻天,經一上午對立後,朝野協商各自讓一步,疫苗調閱小組照案通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通過疫苗調閱小組是根據立法院程序成立,「我們是尊重的」。我國國產疫苗廠高端透露研議南非變種病毒可透過打三劑疫苗克服,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目前這些只是臨床試驗資料,顯示打第二劑比第一劑中和抗體多,打三劑中和抗體應更高,比較困難是南非變種株,需高低價抗體,保護力會比較理想。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AZ疫苗有人發燒、痠痛 陳其邁:疫苗安全性很高
AZ疫苗開打,傳出全台接種的醫護人員少數出現手臂施打處痠痛、輕微發燒等症狀。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疫苗安全性很高,過去像流感疫苗也常見發燒症狀,是種身體發炎反應,只要多休息觀察,打疫苗還是利大於弊,請市民不用擔心。AZ疫苗開打後,陸續傳有醫護人員打完體溫偏高等輕微症狀,陳其邁今在市政會議前受訪表示,高雄醫護人員施打AZ疫苗順利,疫苗通常還是會有一些副作用,像發燒、腫痛等。AZ疫苗已經過臨床試驗及專家會議討論,包括歐盟等國家也重新開放施打疫苗。陳其邁說,過去像流感疫苗或其他疫苗,常會看到有些發燒症狀,是一種身體的發炎反應,只要休息好好觀察,打疫苗安全性很高。陳其邁表示,高雄4家醫學中心的院長跟副院長已率先施打,證明疫苗的安全性在醫界認為打疫苗還是利大於弊,所以請市民不用擔心,疫苗的安全性,不管是中央或是地方,都會嚴格把關。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開打首日各縣市打氣出爐 北市醫中最多還輸高雄
我國昨正式開打新冠疫苗,截至今中午12點,全台接種人數1578劑,其中高雄市打氣最踴躍,單日接種353人次;桃園市緊追在後,接種人次為343人。雖台北市醫學中心家數最多,且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台大醫院接種,但北市接種人次僅排名第三301人次。高雄共五家提供接種服務醫院,打出開打首日接種數之冠;全台提供接種醫院家數最多的是台北市共九家,但接種名次僅第三。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也親自見證「第一針」,但新北市接種人次僅131人。這次在台灣開打的AZ疫苗為多劑型包裝,每瓶可提供9至11人左右接種,存放於2到8℃的環境,依臨床試驗結果每人需施打2劑。目前六都中台南市打氣最差,僅接種出50人次,換算成瓶數只打完五瓶、台中市則單日接種103人次。其他已開打的縣市中,打氣吊車尾的南投縣僅9人接種、澎湖縣、台東縣、新竹市、基隆市僅打10人、苗栗縣打了11人次,也就是說一天只打完了一瓶。表訂接種時間為每周五下午一時半至三時半的雲林縣,金門縣接種門診則是每周三、五,都還沒正式開打。連江縣印收大霧影響航班,開打首日上午才將AZ疫苗配送,當地衛生單位決定不當日開打。嘉義市雖於周一、二、五下午二時提供接種服務,但目前仍尚未開打。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最新試驗稱防護力79% 美國質疑資料不完整
美國衛生部轄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23日發表聲明質疑,英國阿斯特捷利康(AZ)22日公布的美國最後一期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初步結果,可能包含「過時的資料」,對疫苗效力的描述可能「不完整」。傳染病研究所說:「我們敦促AZ與這場試驗的『資料與安全監督委員會』合作,檢討有效性資料,並確保最精確、最新的有效性資料能盡快公開。」AZ 22日公布,AZ疫苗對所有年齡的接種者都有保護力,在預防出現症狀方面79%有效,在預防重症住院和病故方面100%有效,而且不會提高罹患血栓的風險。【中央社/班加羅爾23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今天表示,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提供有關在美國大規模試驗的COVID-19疫苗效力資料可能不完整。此言讓先前陷入血栓疑雲的AZ疫苗再度遇挫。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昨天才表示,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經過在美國、智利和秘魯大規模試驗後,證明對有症狀感染防護力達79%,對重症和住院症狀保護力達100%。路透社報導,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說,資料安全性監測委員會(DSMB)表示擔憂,阿斯特捷利康的試驗結果可能用了「過時資料」,提供的效力資料或許不完整。研究院還說:「我們敦促這家公司與DSMB合作檢視效力資料,確保最正確、最新的效力資料可盡快公布。」外界質疑此事可能讓阿斯特捷利康在未來幾週尋求美國授權緊急使用AZ疫苗的計畫出現變數。隸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表示,在獨立諮詢委員會徹底檢視資料後,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和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將就AZ疫苗在美國授權使用和指導方針作出決定。阿斯特捷利康尚未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
2021-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AZ測試:可預防重症 不會提高血栓風險
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22日宣布,最後一期臨床試驗顯示疫苗對所有年齡接種者都有保護力,在預防出現症狀方面79%有效,預防重症住院和病故方面100%有效,而且不會提高血栓風險,有望獲得使用授權。此外,全美已批准的三種疫苗,3月產量可望達到2月的三倍,衝上1億3200萬劑。阿斯特捷利康疫苗在美國進行最後一期試驗涵蓋3萬多名受試者,其中三分之二至少接種一劑疫苗,其餘接種安慰劑;這項試驗的監督委員會確定,接種疫苗的2萬多名受試者罹患血栓的風險並未增加,試驗結果有利疫苗在美國獲得授權。受試者中約兩成是65歲以上,約六成患有糖尿病、肥胖或心臟病等健康問題,罹患新冠重症的風險較高。阿斯特捷利康表示,該藥廠專家確定疫苗並無安全疑慮,包括部分歐洲國家指出的罹患罕見血栓問題,保護效果對所有年齡的接種者都有效。阿斯特捷利康副總裁道伯(Ruud Dobber)22日表示,將在4月中旬以前,向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申請使用授權。疫苗美國試驗共同主持人、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教授安‧佛西(Ann Falsey,)說:「這次試驗再次確認先前的研究結果,第一次發現疫苗對65歲以上民眾的保護力不輸給其他年齡民眾,讓人興奮。」此外全美新冠肺炎疫苗在3月的產量有望達到2月的三倍,預計達到1億3200萬劑,加速全民接種作業。華爾街日報報導,2月全國生產的疫苗約4800萬劑,但到了3月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經驗與製程更臻成熟,政府也援引國防生產法,確保原物料供應,提升疫苗產能。拜登政府本月也宣布,將金援1億500萬資助嬌生疫苗的製造商默克(Merck)藥廠生產疫苗與配送原物料。嬌生疫苗產能未來幾周將趨於穩定,公司發言人表示,3月底前將提供2000萬劑。據Evercore研究公司預估,產量提升後,疫苗將足以讓7600萬人於3月完成完整接種,4月再添7500萬人,5月將再有8900萬人;摩根史丹利預估,在盛夏時,全美約四成三的12歲以上民眾,都可完成接種。
-
2021-03-23 新聞.健康知識+
阿茲海默症新藥試驗成功 為何卻讓公司股票大跌?
上禮拜六(2021-3-13)美國各大媒體都在報導一則阿茲海默症新藥試驗成功的消息,例如CNN發表的Experimental Alzheimer’s drug could slow cognitive decline in patients, early results suggest(早期結果表明,實驗性阿茲海默症藥物可減緩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我本來想立刻發表文章來介紹這個新藥,但進一步了解這個新藥的優缺點之後,打消念頭。三天後,我發表補充膽鹼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指出有人建議用膽鹼補充劑來預防阿茲海默症,但那卻是過度樂觀解讀一項初步研究。然後,我就想到,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錯誤解讀,是因為過度天真看待阿茲海默症。所以,我就決定用這個“成功”的新藥試驗,來讓大家見識一下,要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是談何容易。這個臨床試驗是2021-3-13發表在頂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標題是Don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Donanemab在早期阿茲海默症)。Donanemab是Eli Lilly(禮來公司)研發的新藥,而這項研究是它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在研究報告發表的當天,知名的醫療網站WebMD就發表Could a New Drug Help Ease Alzheimer’s?(新藥可以幫助緩解阿茲海默症嗎?)。它說:「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用突破性的實驗藥物治療後,約有七成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斑塊完全被清除。這種斑塊是該疾病的標誌。目前沒有其他藥物能如此有效地清除這種斑塊。由於效果是如此之好,超過一半的病患在試驗都還沒結束前就已經停止用藥。因為既然已經沒有斑塊,就再也沒有繼續給予治療的意義了。該藥也顯著減緩了患者的大腦衰退。」是不是很了不起。可是,在這項研究發表之後的禮拜一(2021-3-15),股市一開盤,禮來公司的股票就大跌10%。這是什麼道理?這項研究是把療效分成《主要結果》和《次要結果》兩大項。《主要結果》是用《綜合阿茲海默症評分表》(Integrated Alzheimer’s Disease Rating Scale,簡稱iADRS)來測定,而《次要結果》則是用5種不同的方法來測定(其中4種是功能性的測驗,剩餘一種是大腦斑塊的測定)。《主要結果》測定所用的iADRS是分數越低,病患的認知和功能障礙就越嚴重(分數範圍是0到144)。參與這項研究的病患在治療前的平均分數是106,而在接受Donanemab或安慰劑治療76週之後,分別下降6.86和10.06。所以,儘管都是繼續惡化,但就統計學而言,Donanemab是顯著地減緩了患者大腦的衰退。在《次要結果》的鑑定中,除了大腦斑塊之外,接受Donanemab治療的病患並沒有比接受安慰劑治療的病患有更好的表現。也就是說,就次要的大腦功能而言,Donanemab並沒有療效。所以,總結來說,Donanemab能非常有效地清除斑塊,也能減緩主要大腦功能的衰退,但卻不能減緩次要大腦功能的衰退。不過,事實上,所謂的《減緩主要大腦功能的衰退》也只是比安慰劑好一點點(Donanemab是從106下降6.86,而安慰劑是從106下降10.06)。這樣的結果,雖然是比過去的研究來的好,但華爾街卻不買賬。例如,投資網站The Motley Fool就發表Why Eli Lilly’s Successful Alzheimer’s Disease Study Was So Disappointing(為什麼禮來公司成功的阿茲海默症研究如此令人失望)。這就是為什麼禮來公司的新藥在試驗成功之後,股價反而大跌。我已經發表了50多篇跟失智症有關的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是非常複雜難解的綜合症,是絕無可能用什麼保健品就能預防或治療的。可是,普羅大眾就偏偏愛聽信保健品的推銷,以為吃了什麼仙丹神藥就能百病不侵,藥到病除。想想看,多少大藥廠是花了大把大把的鈔票(我猜至少幾十億美金),前仆後繼,但直到現在,連號稱最成功的新藥,療效也只不過如此。那你還要繼續相信吃了什麼維他命營養素就能預防阿茲海默,就能減緩失智嗎?原文:阿茲海默症:新藥成功,股票大跌
-
2021-03-23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6:標靶療法
標靶療法能針對癌細胞基因病變的中心加以抑制或破壞,所謂的「標靶」是指靶心,藥物能精準地射向箭靶的中心點,集中能量治療。近十多年來,標靶藥物廣泛運用於癌症治療,目前最經典的即為肺癌,已知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BRAF等七到八種以上的驅動基因,提供標靶藥物鎖定靶心。除肺癌外,標靶療法亦被運用於乳癌、大腸直腸癌、淋巴癌等,但並不是每種癌症都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以肺癌來說,也並非所有的肺癌病人皆能使用,前端還需仰賴基因檢測的協助,找出靶心。現階段仍有許多的癌症等待科學家繼續研發標靶藥物,期望能精確地找到癌症的生成中心,提供藥物治療的作用點,造福更多癌症病患。想知道更多「標靶療法」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1時30分至11時50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主講:「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11時50分至12時10分,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主講:「晚期癌友噬骨痛,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14時30分至14時45分,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主講:「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15時15分至15時30分,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主講:「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風波不斷 引發信心危機
華盛頓郵報報導,英國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Z)的新冠疫苗標榜不求營利,每劑僅四美元(約新台幣一一三元),約是其他新冠疫苗的五分之一,加上只需一般冰箱溫度即可儲放,本應大受歡迎,卻因其他疫苗加速問世與本身失誤連連自陷窘境。AZ去年十一月發布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如果第一劑給予一半劑量,至少間隔一個月後,第二劑給予全劑量,保護率達九成,如果相隔一個月注射的兩劑都給予全劑量,保護率卻僅百分之六十二。研究人員過了一段長時間才對此提出解釋,卻令人困惑且自相矛盾。接著發生AZ延遲交貨,歐盟原以為本月底能拿到九千萬劑,卻只能拿到三千萬劑,後來AZ說,第二季也無法如期交貨。後來歐洲傳出接種後引發血栓的案例,德國、法國與義大利等歐盟三大國相繼宣布暫停施打,重創歐洲民眾對AZ疫苗的信心。美國費城維斯塔研究所科學家厄特爾指出,「從一開始牛津研發團隊就不停發新聞,吹噓一切是如何美好」,但在還沒確定疫苗安全有效時就誇誇其談,如今已成為一場「公關災難」。美國已核准三款疫苗,包括保護力約百分之九十五兩劑型輝瑞、莫德納及保護力百分之六十六單劑型嬌生疫苗。加州史克里普斯應用科學研究所所長托波爾說,「我看不出AZ疫苗在美國能有什麼角色」,不過他希望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批准AZ疫苗,以便美國把買來的疫苗全捐給世衛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造福其他國家。
-
2021-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最新試驗 AZ疫苗保護力79%
英國阿斯特捷利康(AZ)藥廠廿二日宣布,美國大規模最後一期臨床試驗顯示,AZ新冠疫苗對所有年齡的接種者都有保護力,在預防出現症狀方面百分之七十九有效,在預防重症住院和病故方面百分之百有效,而且不會提高罹患血栓的風險。路透報導,試驗結果可能為AZ疫苗在美國獲准使用鋪路。AZ疫苗在五十多國獲准使用,但在美國遲未獲准。AZ表示,該藥廠專家確定AZ疫苗並無安全疑慮,包括部分歐洲國家指出的罹患罕見血栓問題。美國的試驗涵蓋三萬多名受試者,其中三分之二至少接種一劑疫苗,其餘接種安慰劑。這項試驗的監督委員會確定,接種疫苗的兩萬多名受試者罹患血栓的風險並未增加。本月稍早部分國家因為AZ疫苗可能引發血栓而暫停施打。研究人員指出,AZ疫苗對所有年齡的接種者都有效,包括年長者。由於先前AZ疫苗臨床試驗缺乏年長受試者資料,一些國家不建議年長者接種。受試者中約兩成是六十五歲以上,約六成有糖尿病、嚴重肥胖、心臟病等健康問題,罹患新冠重症的風險較高。AZ疫苗美國試驗共同主持人、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教授安.佛西說:「這次試驗再次確認先前的研究結果,第一次發現疫苗對六十五歲以上民眾的保護力不輸給其他年齡民眾,讓人興奮。」並未參與AZ疫苗美國試驗的英國萊斯特大學病毒學家朱利安.唐指出,這是AZ疫苗的「好消息」,他說:「先前AZ疫苗在英國、巴西和南非進行的臨床試驗架構,變數多且不一致,外界認為這樣FDA不可能批准使用,但現在美國依照自己的架構進行臨床試驗,確認疫苗有效。」AZ將把美國試驗的初步結果提交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FDA顧問委員會將公開討論關於疫苗有效性的證據,最後由FDA決定是否批准緊急使用。科學家一直在等待AZ疫苗美國試驗的結果,希望能釐清疫苗保護力多高的問題。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率先開打估兩周接種1500人 吳明賢最後悔這件事
台大醫院今率先開打新冠肺炎疫苗,包括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副院長婁培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急診部護理師等共10人,今早打完全台第一瓶AZ疫苗。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調查8000多位醫護人員的施打意願調查(不含3000名外包人員),逾七成願打疫苗,當中有1700多位願意施打AZ疫苗,會先將指揮中心給的1500劑提供給1500名醫護打第一劑,預計5月17日接種第二劑。吳明賢表示,這次疫苗比較特別是要打第二劑,調查除了意願,還要顧及不同疫苗廠牌、間隔時間,所以總共調查五種選項,包括輝瑞、AZ、莫德納、高端、聯亞等五種,但後面四種疫苗現在還沒有貨。調查超過七成願接種,願意施打AZ疫苗的有1700多位,這次會先打第一劑,目前首批給了1500劑。吳明賢打完疫苗心情輕鬆表示,沒有特別的感覺,跟打流感疫苗心情差不多,只是第一次打疫苗有那麼多人在旁邊拍照,打趣說「真後悔沒練好三頭肌」。面對有媒體報導副作用機率高,吳明賢說,其實應該正名為不良事件,任何新藥新疫苗的臨床試驗,所有病人那段時間發生的不舒服都算是不良事件。而且台灣沒有所謂的打假疫苗,台灣一個民主國家,很多事都是公開透明,不會有假疫苗的情況發生。「這是今天最重要的意義,也是台灣防疫史上的重要日子。」吳明賢表示,民眾都很關心疫苗,防疫第一階段很成功,希望第二階段也能順利成功,這也是為什麼蘇貞昌、陳時中親自接種的用意,他自己作為醫護人員代表的一份子,也是抱著照樣的心情來打,感謝政府把珍貴疫苗先給醫護施打。被問到身為防疫五月天,繼部長之後第二位接種者,心情如何?張上淳笑說,「我們時間到了就打」,打完沒有什麼特別感覺,跟打流感疫苗一樣。張上淳表示,新冠疫苗經過食藥署認可,指揮中心也很小心,國內很嚴謹的評估,專家小組討論、確認目前為止所有資訊沒有問題,指揮中心認為可以施打。國外施打族群出現過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和背景值差異不大,認定與疫苗施打無關,要了解科學證據就是這樣。台大醫院發言人王亭貴表示,台大醫院為了疫苗接種特別成立跨單位小組,家醫科有24小時電話專線,如果打完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隨時反應,必要時會請同仁到急診或家醫科,釐清是否與疫苗有關,也會通報給相關單位。希望這次在每個人注射流程、相關藥物使病史紀錄,要做的更加詳細清楚,例如過去使用過避孕藥,就要更詳細評估之後才接種,接種後也要密切觀察一到兩天。王亭貴表示,原本規劃一天打100人,今天下午會再討論,希望可以加快,在兩周內完成台大醫院同仁的接種,預計台大醫院會有三個接種點,包括西址家醫科六診、西址一樓休息區、東址大廳左側空間,希望可以增加兩到三倍的量能。年約三十歲的急診科張護理師表示,自己就是勾全部都願意施打,血栓事件也不影響信心,因為每種疫苗都有副作用,但平常工作要做檢傷分類、接觸疑似病人,很需要施打疫苗,同事接種意願都很高,不會特別選廠牌。打疫苗的過程沒有特別感覺,打流感疫苗還比較痛,健康評估大約花費2到5分鐘,接種過程1到2分鐘,很快就完成了。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癌症論壇:CAR-T免疫細胞療法 挑戰治癒癌症
你知道最新的癌症治療是什麼呢?就是被認為可以治癒癌症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四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已有五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九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在T細胞上裝導彈,精準消滅癌細胞。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式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一般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就像在T細胞裝上導彈,能精準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三家廠商、四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用於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包含B細胞淋巴癌與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性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九成患者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有六成的緩解率,其中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性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免疫風暴已能控管,大幅提升安全性。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擔心免疫風暴,早期臨床試驗期間還有人因此死亡。因此這些核准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追蹤副作用,至今已少有死亡個案報告。此外,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置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打一針費用約1400萬,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而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未來更多的臨床試驗則在規畫遞件申請。給癌友的一句話:「希望」是給永不放棄的人。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1癌症論壇/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四類癌患最適合
癌症治療可以進行伴隨式檢測,透過基因檢測找尋適合的藥物治療。但哪些患者適合呢?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列出四大類癌患,包括有明確驅動基因的肺癌、投資效應很高的兒癌,化療效果不好但開始有生物標記的胰臟癌,及盛行率高的轉移性大腸癌和卵巢癌。設計基因檢測模組,有利臨床試驗。健保署已研擬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給付條件,醫界希望不要只給付單一基因檢測,可以設計基因檢測模組,否則病人檢體組織消耗速度太快,會影響臨床試驗。李健逢解釋,患者的組織檢體都不夠多,當無法同時做多個基因檢測時,會面臨每做一次少一次,一旦有新藥進行臨床試驗時,在短時間內無法再進一步檢測,就會造成收案困難,台灣就無法跟上國際臨床試驗腳步。日本早在2013年就以非小細胞肺癌為研究主體,成立「個人化醫學肺癌基因組篩查計畫LC-SCRU」,目前已累積一萬多名個案,患者會先利用即時定量PCR進行與肺癌相關的9個基因篩檢,若都測不到,再進行第二階段次世代定序(NGS)檢查。LC-SCRU的計畫讓日本精準醫療突飛猛進,李健逢認為,這種由國家主導的篩檢平台值得台灣學習。經費有限,四大類癌症效益最高。至於哪些癌症病人適合NGS基因檢測呢?李健逢認為,在有限健保經費裡,必需依各別癌症而定,例如肺癌大概有9-10個基因突變標記,又有對應的藥物,檢驗這幾個基因是效益最大的。另外,兒童癌症的效益也很高,兒癌罕見但很致命,若找到有藥物治療的基因突變點,效果會很好。另外,像很難發現的胰臟癌,約有一成的患者會帶有BRCA基因突變,這類的患者藥物反應很好;至於膽道癌也有愈來愈多的生物標記。第四類患者就是盛行率高的癌症,例如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卵巢癌也約有兩成的患者BRCA基因會突變。李健逢認為,精準的基因檢測需因各別癌症而定,甚至需客製化,才能在有限經費中得到最大效益。給癌友的一句話:讓癌症基因檢測帶你走向新的機會。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長梁賡義:結合數據與用藥 癌症精準醫療啟航
今年,我國國家級的「癌症精準醫療」正式啟航,癌症治療即將躍進,政府展現極為重視的決心,衛福部責成國家衛生研究院,並結合科技部、經濟部,五年將投入7.5億元,全力投入癌症基因變異檢測,結合健康大數據,還有精準用藥的研發,發展癌症精準醫療產業價值鏈,以達到照顧癌友、提供癌症患者最佳治療決策的目標。「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以「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為題發表演說。建構基因數據,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在癌症精準治療部分,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是一大工程,梁賡義指出,透過約400個基因大模組的次世代基因檢測工具,提供癌症病患進行檢測,看看是否有基因突變、融合,如果有基因變異,分別使用健保給付與非健保給付的標靶、免疫藥物,確認或排除該藥物,對於該基因變異的病患是否有效,這將是一個「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對於有機會參與計畫的病患而言,不僅可以獲得基因檢測與標靶、免疫藥物的治療機會。這些基因資訊的原始資料,也可以整理成醫療大數據,打造獨屬於台灣的癌症資料庫,進行再確認及再分析,通盤了解國人特色基因變異,進而建立本土的癌症治療指引、健保給付參考,以及作為未來研發新藥的基礎。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延攬近萬名癌症病患。癌症病患要如何參加研究計畫呢?國衛院將透過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跨醫院、跨中心的合作,包括國內七大醫學中心,組成大聯盟,共同延攬收治近萬名的癌症病患。梁賡義指出,這樣大規模的計畫,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見。國衛院作為國家最高的智庫單位,梁賡義說,癌症精準醫療對於健保給付也將有所幫助。基因檢測可以協助病患找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選擇較有經濟效益的治療策略,也排除掉無效的治療,讓病患與健保達到雙贏。在產業提升的部分,事實上,從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癌症登月計畫」,加速癌症精準治療的研發進展,全世界正在進行精準醫療競賽,台灣如何後發先至?梁賡義說,台灣擁有眾多優勢,包括良好的醫療體系、健保大數據,以及長達41年的癌症登記檔,ICT產業、5G的建置,豐沛的能量將帶給生技產業一條全新的道路,這些軟硬實力,都是他國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只治療癌症,還要達到預防疾病、全民健康目標。梁賡義強調,精準醫療的最終目的,在於提升國人的健康。除了癌症治療,精準醫療的目的在於促進精準健康,配合「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從數據和分析來產生學習,將這些知識反饋給民眾,改變行為和改造組織,去達到實踐健康生活的目標,達到預測、預防疾病的功能。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已經落實在具體計畫上,例如肥胖是慢性病也是致癌風險因子,不僅跟生活習慣,也與基因有關,國衛院結合基隆長庚、宏碁公司推動「國人整合性肥胖症及其衍生疾病資料庫智慧預測系統」。基隆長庚醫院長年投入基隆地區及鄰近的萬里、瑞芳、貢寮等區蒐集人口健康資料,加上宏碁的人工智慧運算,系統性的分析基因、蛋白質等變化指標依據,讓醫師可預測患者未來的可能疾病。對醫師第一線的介入治療不僅有參考價值,也能提升社區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國家級精準醫療計畫3方向1. 針對台灣重要癌症,提出基因檢測相關計畫。2. 開發基因變異(突變)標靶用藥新適應症之臨床試驗。3. 建立實證世界證據的研究案例,並在計畫中提出產官學研合作之發展途徑。給癌友的一句話:精準結合智慧,客製你的健康。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分配到疫苗 陳其邁:順時中,醫護優先
高雄分配到新冠肺炎疫苗,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順時中」,醫護人員優先施打。陳其邁說,他認為疫苗的安全以科學數據為依據,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DC)的綜合判斷,就跟著CDC的指示。不管AZ或其他疫苗,在安全性評估都經過臨床試驗,還是有科學的基礎,相信專家的意見。他表示,疫苗不但能保護自己,也能建立集體免疫,能保護他人,所以,只要疫情指揮中心丶專家認為安全的疫苗,都可以放心的施打。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開打 郭旭崧建議施打後數據跟國產疫苗比一比
AZ疫苗下周一開打,還在二期臨床的國產疫苗力拚6月緊急上市,進度也受關注。曾任疾管局局長、前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建議,AZ疫苗施打後的數據可跟國產疫苗數據比一比給食藥署參考,「假若打國產疫苗產生的抗體跟打AZ疫苗的抗體不相上下,既然都給AZ許可,為何不給國產疫苗許可?」陽明交大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今天上午舉辦「疫情下的真實世界資料用」線上研討會,學者專家一起探討國際疫苗研發保護力議題,郭旭崧表示,這個建議,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在擬的COP保護力連結標準為概念,特別是兩種疫苗都在國內,也都是健康人。陽明交大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副執行長連加恩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將國際新冠疫苗三期的抗體數據,建立一套COP(Correlation of Protection)保護力連結標準,將來待上市的新冠疫苗若符合這標準,將可不須執行三期試驗即可上市,是加速國產疫苗上市的推力。連加恩說,有民眾擔心,國產疫苗沒有三期就不能打或者不敢打,部分原因可能是國內疫情不嚴重,對疫苗施打心態趨於保守。事實上,美國FDA從2009起就討論是否COP來加速疫苗核可,而WHO在2013年也針對COP有初步指引,希望透過科學上合理之推估可能作為專家評估快速核可參考,此次新冠疫情來得凶猛,將有機會導入應用,尤其已有多家國際疫苗完成三期實驗,這些數據都有利COP連結訂定標準。連加恩表示,只要WHO制定好COP,這會是加速疫苗核可的趨勢,打破過去用臨床三期核可疫苗的流程,尤其這次COVID-19變異株流行,以及很多地區確診患者太多有臨床倫理問題,未來走COP是正確選擇。此外,連加恩說,民眾不敢打,通常是擔心安全性,這也是為何指揮中心這次把國產疫苗二期試案人數安全性拉大,本來只要1500人擴大打到3000多人,這樣就可以看到一萬分之一以上的嚴重不良事件。雖然也有學者認為,二期只能看一萬分之一是不夠的,應該要收到1萬5000人到2萬人,出現三萬分之一甚至五萬分之一的不良事件才比較安心,但連加恩就說,一萬分之一或十萬分之一,「差異並不大」,反而是疫苗上市後的社區監控,要出現百萬分之一的不良事件率才有意義。「但疫苗不可能只有EUA,一定要做社區監控,要有效,有疫情嚴重的國家,才是很好的場域」,意味國產疫苗得去國外做臨床試驗,最終有效性才能被國際認可。
-
2021-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論壇/治癌新曙光 CAR-T免疫細胞療法真的這麼神嗎?
癌症到底有沒有痊癒可能?在醫療科技跳躍式的推進下,被醫界認為最具可能性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4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ALL)已有5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9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目前台灣已有醫院開始進行臨床試驗,也有數例恩慈療法個案,正急起直追這項最新醫療科技。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目前的非基改細胞療法是各自培養不同的免疫細胞,加入細胞激素後讓免疫細胞數量變多後再輸入體內;但CAR-T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變大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這就像是在T細胞上裝上導彈,能精準的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3家廠商4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CAR-T免疫細胞療法適應症皆用在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美國FDA在2017年8月最先核准諾華的產品上市,適應症是25歲以下復發或難治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B細胞型;兩個月後吉利德的產品也被核准,是治療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9成的患者症狀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以最早的藥物在臨床使用至今已有5年;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有6成的緩解率,其中有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為何CAR-T免疫細胞療法多以B細胞型的血液癌症為主,林建廷解釋,因為科學證據最充足,大部份的癌症專一性腫瘤抗原標記還不太清楚,但B細胞癌症帶有抗原CD19是很明確的,因此我們就在體外培養修飾專一度高的CD19 CAR-T,只要找出帶有CD19的B細胞就能準確攻擊。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是很新的治癌方式,施打劑量為何仍未有共識,林建廷指出,目前國際間傾向每公斤打入約10的6次方CART細胞,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免疫風暴,因此劑量的拿捏很重要,加上施打前無法評估CAR-T會在體內複製分裂的倍數,因此,已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的追蹤副作用。目前全球至少已有數百至數千人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核准使用後至今少有因副作用死亡個案報告,而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理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目前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因此,在輕度副作用發現時就能治療,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打一劑1400萬台幣,為了避免副作用,在病人選擇就需更加謹慎,林建廷指出,目前醫界認為有兩種患者治療副作用較大,一是治療當下癌細胞多的人;另一種是LDH乳酸脫氫酶高,也間接反應癌細胞數是多的,就容易產生副作用。 今年預期還有國際藥廠的CAR-T產品上市,適應症有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藥物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而未來更多的的臨床試驗則正在規畫遞件申請。2021癌症高峰論壇請點https://bit.ly/3lvSNah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手臂留給國產疫苗? 陳時中曝入臨床試驗「都健檢了」
醫護人員對於AZ疫苗信心始終不足,外界籲指揮官陳時中應帶頭打,拚民眾信心,但也有一派說法是指揮官手臂要留給國產疫苗,陳時中今上午透露「小秘密」,確實計畫把手臂留給國產疫苗,參加國產疫苗臨床試驗,不料健檢時,居然收到AZ疫苗到貨通知,「這真的是兩難」。本月3日首批11.7萬劑AZ疫苗抵台,當天陳時中正在進行國產疫苗臨床試驗的健康檢查,「疫苗進來前一小時,我都抽完血、做心電圖」,聽到AZ疫苗到台灣時,陳還詢問醫師,是否可左手打國產疫苗、右手留給AZ疫苗 ,但被醫師制止,說明新冠疫苗不可以混打。陳時中說,當初想參加國產疫苗臨床試驗,就是因為高端疫苗的人體試驗中65歲以上受試者人太少,想以身試打,「AZ疫苗貨來了,讓我覺得很矛盾。」或許今下午疫苗接種專家會議可詢問建議,如何推動疫苗施打,是否有最有功效的方法。陳時中說,因為AZ疫苗到台灣,開始變得很忙碌,到現在都還沒接種國產疫苗,現在還沒施打,「應該把1000元車馬費快還給對方。」
-
2021-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安全性 專家:33萬醫護估僅1人嚴重過敏
因傳出接種疫苗後發生血栓案例,不少國家暫停接種,不過公衛學者歸納實證指出,發生血栓機率極低,嚴重過敏反應機率則與流感疫苗相當,推估台灣近卅三萬名醫護接種後,可能僅一人嚴重過敏。外界擔心AZ疫苗造成的免疫反應,可能引發血栓風險上升,台大公衛校友、醫師許辰陽表示,目前歐洲五百萬名接種者中僅卅例血栓,百萬分之六的機率,在副作用監測的容許範圍內。台大流行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這卅例不見得都是與疫苗相關,就算都相關,也是非常稀有,社會大眾應以科學眼光看待,不要讓疫苗效益被稀少事件打敗。此外,美國紐約當地疫苗接種率高達百分之廿二,但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公衛學者林庭瑀分析,可能與去年十一月起在紐約發現的變異株有關,此變異株具有降低抗體辨識率、提高與細胞結合程度等兩大強勢變異點,以致傳染力上升。施打的疫苗是否完成第三期試驗,也可能影響疫情發展。林庭瑀以疫苗接種速度排名世界第四的智利為例,接種率已高達百分之廿五,但疫情持續升溫,原因在於選用中國科興疫苗;東歐也有類似現象,土耳其同樣使用中國科興疫苗,上周疫情也還在升溫。陳秀熙表示,中國科興疫苗自行報告其保護力達五成,但未正式發表第三期臨床試驗報告,保護力值得觀察。
-
2021-03-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變異株強、中俄疫苗、疫苗烏龜族 這些地區疫情壓不下
世界各國疫苗如火如荼加快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速度,有些地區接種率不錯,但流行波就是不降,還有些國家疫情反而創下史上新高點。公衛學者分析,紐約接種率雖超過兩成,但紐約變異株B.1.526具備兩大變異優勢,傳播強、易發生免疫逃脫,是紐約面臨的新危機。另外,學者也歸納出,智利、匈牙利、土耳其,雖然疫苗接種率不錯,但是疫情卻持續升溫,甚至再創新高,可能與上述國家主要接種僅發表二期試驗成果的中國科興疫苗或俄羅斯史普尼克五號疫苗有關。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校友群,今持續透過科學防疫直播報告全球疫情及相關科學新知。陳秀熙表示,疫苗施打還在初期,雖然全球都在努力施打,疫情似乎在這周仍有反撲,包括歐洲、印度、南美,疫情擴散都未見收斂,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也代表公衛防疫措施絕對不能鬆懈。陳秀熙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在3月11日的重要演發下宏願,希望美國能5月1日完成全國成年人接種疫苗、在7月4日國慶解封。但這中間變數很多,包括疫苗供給速度、接種遲疑、副作用也會回頭影響接種意願、變異病毒的影響、公衛防疫措施的落實等。針對變異病毒的影響,公衛學者林庭瑀分析,紐約疫苗接種率在美國各地來說算很高,高達21.7%,流行波趨勢卻下不去,病例再生數仍在0.9徘徊,如果超過1,代表疫情會開始快速擴散。這可能與去年11月起在紐約發現的變異株(B.1.526)有關,到今年二月,B.1.526已呈強勢株,佔紐約確診個案一半以上。B.1.526具備兩大強勢變異點,E484K降低抗體辨識率,增加免疫逃逸風險,還有 S477N提高與細胞結合程度,傳染力上升。至於接種的疫苗是否有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似乎也有影響。林庭瑀分析,在巴西,疫苗接種率有4%,病例再生數目前還是超過1,疫情持續升溫,接種疫苗以中國科興疫苗為主。疫苗接種速度排名世界第四的智利,接種率已達25.14%,在生數也超過1,疫情亦持續升溫,也是打中國科興疫苗。陳秀熙表示,中國科興疫苗曾經自行報告其保護力有50%,但沒有正式發表第三期臨床試驗報告,保護力值得觀察。東歐也有類似現象,林庭瑀指出,匈牙利是第一個使用俄羅斯史普尼克五號的歐盟成員國,匈牙利也打中國科興疫苗峰,施打率也有13.66%,但上周疫情再創該國史上新高,病例再生數超過2,疫情擴散速度驚人。土耳其接種率9%,打的是中國科興疫苗,結果上周疫情還在升溫,病例再生數回升到1以上。烏克蘭則是有嚴重的「移苗遲疑」,高達六成民眾不願打疫苗,施打率僅0.12%,最近疫情再起。陳秀熙說,「疫苗烏龜族」一直拖著不打,會不會導致第三波疫情發生,非常令人擔心,這段時間公衛防疫措施的謹守更形重要。陳秀熙強調,雖然已有疫苗防疫,但照目前情勢研判,公衛防疫措施是絕對不能解除的,一定要嚴格遵守。不斷變異的病毒,也挑戰疫苗不斷調整、提高防護力和效益的速度。對於社會大眾來說,面對稀有的嚴重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務必要以科學眼光看待,不要讓疫苗效益被稀少的不良反應打敗。」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國衛院小分子抗癌新藥 僅兩成用藥量 能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國衛院昨日宣布,新藥研發團隊所研發的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15,能有效攜帶連結的藥物到腫瘤細胞,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根據臨床前期的試驗,與市售藥物CPT-11相比,僅需兩成用藥量即可達到數倍對大腸直腸及胰臟腫瘤生長的抑制效果,此藥已獲准美國FDA新藥申請,將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國衛院生技藥研所副研究員鄒倫表示,這套傳輸系統是以小分子擔任導彈頭的標靶性抗癌化合物,用小分子胺化合物結合市售的抗腫瘤藥物,達到傳遞並集中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的功能,增加腫瘤中抗癌藥物的濃度,提升藥效且降低副作用。小分子胺藥物傳輸系統還可增強所攜帶藥物的辨識信號,倍增傳輸系統找尋信號的能力,使治療效果更好。鄒倫指出,由於腫瘤細胞會釋放特定訊號,該藥物能直接辨識並作用在不同腫瘤上,因此除了大腸直腸及胰臟腫瘤外,目前試驗也發現對肝臟、腦部和肺部腫瘤都有不錯的抑制效果。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張俊彥表示,過去雖也有其他抗癌藥物傳輸系統,但主要是以抗體來辨識腫瘤細胞的抗原,再結合藥物殺死腫瘤細胞,然而因為腫瘤細胞很聰明,可能會「脫掉」抗原,導致抗體無法找到而失敗。相較於抗體等大分子的傳輸系統,這次研發的小分子胺化合物製程穩定度高,製作成本較低,並且造成免疫反應的機率小,更具優勢。DBPR115已完成技轉且完成臨床前試驗,今年1月15日通過美國FDA新藥(IND)申請,核准同意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也正申請國內第一期臨床試驗,為國內首個本土研發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
-
2021-03-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國產疫苗第三期試驗恐艱辛
國內兩家疫苗廠正進行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力拚今年六月後取得國內緊急授權,何時才能取得其他國家的緊急授權?一名資深防疫專家說,國產疫苗很難找到可完成第三期試驗的場域,若廠商缺乏全球試驗點的布局,「大概沒有希望做第三期。」該名資深防疫專家說,國際疫苗大廠早在全球布建眾多臨床試驗點,展現兩、三個月內做完上萬人臨床試驗的實力。且完成第三期試驗的疫苗愈來愈多,下半年疫苗會過剩、降價,變買方市場,國產疫苗處境更艱辛。專家表示,今年六、七月後,本土疫苗僅完成第二期試驗,難與國外疫苗競爭,那時國人接種意願、國際疫苗採購情形,將決定國產疫苗命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十一月表示,國產疫苗所誘發的「中和抗體」濃度,若與國外大規模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結果相當,保護力或許也差不多。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說,若世界衛生組織歸納現有臨床試驗相關資料,找到足以作為「疫苗有效指標」的抗體濃度,國產疫苗就可望加速在國內外取得緊急授權。若無,國產疫苗勢必得去國外做臨床試驗,有效性才能被認可。
-
2021-03-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和抗體還不是有效指標 台疫苗缺臨床測試恐難獲認可
兩家疫苗廠正進行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力拚今年六月後取得緊急授權。國產疫苗雖已參照國際緊急授權的要求,擴大試驗人數規模,但台灣無疫情,疫苗減少感染或重症的效果成謎,只能測試劑量、安全性、免疫生成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11月曾說,可看國產疫苗誘發的「中和抗體」濃度,若與國外大規模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相當,保護力或許也相當。不過,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今受訪提醒,國產疫苗能否加速開發,關鍵在於中和抗體濃度必須先成為公認的「疫苗有效指標」。若缺乏足以作為疫苗有效指標的抗體,國產疫苗勢必得到海外做臨床測試,才有可能受國際認可、通過緊急授權。黃玉成於疾管署3月5日舉辦之線上研討會指出,疫苗誘發出來的抗體很多,但不見得都可代表疫苗的保護力。以B肝疫苗為例,真正該測、可代表保護力的只有表面抗體;HIV也有抗體可以測,但不代表保護力,是顯示有無感染。「測一個有效的、真正帶來保護力的抗體是很重要的,」黃玉成表示,這種抗體可稱為「疫苗有效指標(correlate)」,但目前全世界都還不知道,到底哪個抗體與新冠肺炎的疫苗保護力有關。被大家寄予厚望的「中和抗體」,只是目前是大家認為有可能是,還沒有被證實,只能叫做「可能有效指標(surrogate)」。黃玉成表示,不是每個疫苗都找得到可視為有效指標的抗體,例如麻疹疫苗找得到,子宮頸癌疫苗就找不到。新冠肺炎疫苗有沒有指標?各國都在期待世界衛生組織能從現有實證、臨床試驗單位提供的資料歸納出結果。如何歸納?黃玉成今表示,如果打過疫苗者仍染疫者,測得某抗體濃度都在某數值以下,接種後未染疫者都在某數值以上,或許就能歸納這個抗體濃度就是疫苗有效指標。若能找到,世界衛生組織公布這個指標的同時,也會定義標準血清的比例,以及標準的檢測方法。黃玉成表示,新冠肺炎疫苗是否存在有效指標,對台灣疫苗研發格外重要,因為台灣沒有疫情,缺乏在臨床測試有效性的環境。如果有足以作為疫苗有效指標的抗體,國產疫苗可望加速在國內外取得緊急授權;若無,國產疫苗可能勢必得去國外做臨床試驗,有效性才能被認可,所需時間就很久了。
-
2021-03-15 名人.黃軒
AZ疫苗和血栓有無關係?為何有些國家暫停施打?
COVID19 疾病,會引起血栓,但COVID19 疫苗引起血栓至今沒有人証實會有直接關聯,專家們的想法,我整理一下,大約如下:怎麼判定是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1.產生抗體的時間一般疫苗接種後,完成流感疫苗接種後,至少約需2-3 週,才會產生抗體,具有保護力。接種疫苗後,卻在施打後「一週內」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GBS),那麼疾病與疫苗的關聯性就較很低。2.製造疫苗的原料疫苗製造源料也可做為判斷,以心肌炎為例,一般是病毒直接感染引起,那麽只有採取把整隻病毒打入人體 ( 例如:傳統減毒/死毒疫苗/沒有完成減毒) ,較有機會引起;若是根本不以病毒製造的次單位 mRNA 、mRNA疫苗 ( Pfizer、Moderna 、BioNTech ) ,就不可能會引起心肌炎。印度的Covishield 、Covaxin,則是用較傳統的方式製作,雖然製程有更新,但仍是採用失去活性的整隻病毒打入人體,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心肌炎就會比較可能會出現。3.自然的發生率每一種疾病,即使在不打疫苗下,也是會有其疾病的自然發生率。例如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血栓發生率是萬分之1.59,香港是萬分之1.99。而在歐美國家發生率可能高達千分之1到2 : 這樣可以理解,一般自然界的疾病,在臺灣一萬人中有1.59個血栓發生的風險,而在歐美國家,在一千人中就會有 1~2 個血栓發生的風險,顯然血栓,這個疾病,在沒有施打疫苗下,歐美人士發生血栓事件,比臺灣高出5-10倍了!罕見的副作用如果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下,而且在經過之前的三個階段的臨床實驗都沒有發生過的常見副作用,就會進入罕見的副作用探討了:依據國際醫療科學組織會議(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 CIOMS;http://www.cioms.ch/) 的副作用分級方式:極常見:≧10%常見:≧1 且<10% 不常見:≧0.1 且<1%罕見:≧ 0.01 且<0.1% 極罕見:<0.01%未知(無法以現有資料推斷)。我們看到的市場藥品仿單(藥品說明書)也多依循這規則編寫。我們任何藥物或疫苗的臨床試驗,人數最多不過幾千/萬人而已,因此無法透過臨床試驗查出發生率低於十萬/百萬分之一的副作用,就被CIOMS,通稱為「罕見副作用」例如Moderna 疫苗,其仿單皆會註明每萬人可能發生面神經痲痹 ( Bell's Palsy ) ( Rare side effects after the COVID-19 vaccine :Moderna vaccine : After the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more than 1 in 10,000 people:may develop Bell's palsy ; who have had facial fillers may develop swelling of their face - this can happen in people who have had facial fillers )Pfizer-BioNTech 疫苗 打了百萬劑,發現約29位有罕見的過敏反應,但目前未有人因此死亡 ( No deaths were reported. )。而在牛津AZ疫苗開啟施打後,在英國血栓事件通報率約百萬分之3,歐盟則在百萬分之6。施打疫苗發生血栓比率,遠比平時血栓發生比率低很多,故打疫苗沒有增加罕見副作用的風險。為什麼有些國家需要暫停施打呢?這又回到人體的臨床試驗階段來看看了一個新藥或疫苗研發過程,需申請人體臨床試驗階段 (Investigation Drug,IND),進而才能進行臨床試驗分期「共4個階段 (Phase I、II、III、IV期)」,只有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 (Phase III) 過程,證實藥物療效,可申請新藥上市許可 (New Drug Application,NDA)。但仍有,第四階段臨床試驗(Phase IV,上市後的追蹤):這個階段是藥品上市後的追蹤,且與已核准的適應症相關,監測該藥物是否有先前幾個階段沒發現的副作用或是不良反應等情況,試驗設計較為簡單,但是需要大量的病人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如果有疑似先前幾個階段沒發現的副作用或是不良反應等情況,該國家可以依臨床試驗的規範,暫緩施打,先接受調查。丹麥、挪威、冰島、意大利...宣布暫時停用AZ疫苗,那是預防性措施,也許正配合該國第四階段臨床試驗(Phase IV,上市後的追蹤)規定確認安全後,才再繼續放行如果真的屬於罕見副作用,什至無法事先預知會發生在哪一類人身上。如果過敏病史問了、安全措施做了,但為了多數人安全著想,即使明知藥物或疫苗具有某種罕見副作用,各國主管機關FDA 也會核准上市,如果真的發生了,再給予發生罕見副作用者救濟。如果跟目前的COVID19 引發的全球大流行比較的死亡人數,其效益肯定大很多了,故各國政府一定會開始大量大疫苗,救命,也救全球經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3挪威人接種AZ疫苗後 出現血栓等不尋常症狀
挪威衛生當局今天表示,3名挪威醫療工作人員最近施打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19)疫苗後,因流血、血栓和低血小板計數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繼丹麥宣布暫停施打AZ疫苗後,挪威於11日暫停施打AZ疫苗,冰島其後也跟進。挪威藥品管理局(Norwegian Medicines Agency)資深醫生霍特莫(Sigurd Hortemo)在與挪威公共衛生署(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聯合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我們不曉得這些案例是否與疫苗有所關連。」前述3人全都50歲以下。霍特莫指出,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將會針對這3起案例展開調查。挪威藥品管理局醫學總監梅森(Steinar Madsen)告訴挪威廣播公司(NRK):「他們出現非常不尋常症狀:流血、血栓和低血小板計數。」梅森表示,「他們的病情相當嚴重,我們非常嚴肅看待此事」,並稱當局於今天接獲這些案例通知。阿斯特捷利康表示,根據涵蓋逾1700萬劑施打疫苗的回報案例安全分析,沒有證據顯示會增加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Thrombosis, DVT)或血小板減少症的風險。公司發言人表示:「事實上,接種阿斯特捷利康COVID-19疫苗回報的這類案例數,不會大於未接種疫苗人口的自然發生案例數。」發言人又說,在疫苗臨床試驗期間也未觀察到這類趨勢或模式。在丹麥和挪威暫停施打疫苗前,奧地利停用一批AZ疫苗,同時調查一起凝血障礙致死案及一起肺栓塞病例。歐盟藥品管理局11日表示,施打AZ疫苗仍利大於弊,可繼續施打疫苗。
-
2021-03-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COVAX疫苗大遲到?莊人祥曝已經在「喬」運輸單位階段
我國透過COVAX平台訂購476萬劑疫苗,目前第一波取得AZ疫苗20萬劑,最快2月底出貨,但至今無下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我方持續和COVAX聯繫中,期間確實遇到轉折或一些問題,正持續研議解方,他透露,目前已著手準備聯繫運送問題。莊人祥說,只要一有好消息,就會立刻和外界宣布。另外,COVAX已開放嬌生新冠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據初步臨床試驗結果,嬌生僅接種一劑即可,他表示,如有任何嬌生疫苗可以讓會員國選擇,COVAX就會宣布,目前沒收到相關消息,是否購買嬌生疫苗再找專家共同決定。
-
2021-03-13 新聞.科普好健康
眼壓不高為何也有青光眼? 眼科醫師教你如何早期診斷
青光眼是造成失明的第二大原因,台灣約有40萬名患者,最近青光眼的診斷儀器和藥物都有一些新的進展,有助於病患減少失明的危機。如何早期診斷青光眼張小姐體檢時,眼壓正常,但醫師檢查眼底視神經時,懷疑是眼壓正常性青光眼,轉介到台中榮總眼科。經檢查後,確診是青光眼。但張小姐沒有症狀,眼壓也不高,到底青光眼是如何診斷的?發現視神經纖維厚度變薄要了解是否有青光眼,會做眼底視神經檢查和測量眼壓,並安排視野檢查與檢測視神經纖維的厚度。利用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儀(簡稱OCT),可以檢查出視神經纖維的厚度與變化。張小姐就是在視野檢查正常的情況下,OCT發現其視神經纖維的厚度變薄,才診斷出早期青光眼。可是OCT也有它的限制,必須加上視野檢查來做綜合判斷。所以青光眼病患,每半年應定期做OCT及視野檢查。1/4患者眼壓正常正常人的眼壓在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但張小姐眼壓不高,為何診斷有青光眼?青光眼造成視神經產生病變,可能因為「高眼壓」產生壓迫所致,也有些人的眼壓正常,但仍可能因血液循環等因素,讓視神經產生退化,即為「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在台灣有1/4患者屬「正常眼壓性青光眼」,部分患者可能與低血壓或心跳太慢有關,所以青光眼視神經周圍的血流量,一直是眼科醫師努力研究的重點。近年新推出的光學斷層掃描血管造影術(OCT-A),是以OCT為基礎發展出新技術,能顯示視神經周圍和視網膜黃斑部的血流密度,為監測青光眼帶來新方向。研究發現,OCT-A有助於診斷早期青光眼,並可用來追蹤青光眼的病情變化,但因為是新的檢查技術,仍需更多的臨床驗證。新青光眼藥獲准今年上市目前青光眼是無法根治的,治療原則以降低眼壓為目標。在2017年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通過兩個新的青光眼藥物。第一個新藥是含一氧化氮的前列腺素,台灣已獲衛福部通過,預定今年會上市,對於接受其他藥物效果不佳者,可成為新的選擇;另一個藥物是Rho激酶抑制劑,但尚無在台上市計畫。未按時點藥 治療大障礙據統計,只有35%的病患會持續用藥兩年以上。如何讓病人能夠按時點藥,一直是治療的大難題。2020年三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通過一項新的眼科藥物,為可植入眼睛的微型緩釋藥物,可慢慢釋放藥物來降低眼壓,效果可維持三個月左右。病患可以不用自行點藥,只需要醫師定期注射補充藥物,但目前尚未在台上市。此外,許多新的給藥技術正在研發,例如可置於眼睛淚管的含藥點狀塞,還有可以持續釋放藥物的特製隱形眼鏡,目前都在臨床試驗階段,值得期待。隨着人口老化,高度近視年輕化,青光眼患者會日趨增加。期望各種新的診斷技術和藥物,可更早和更安全的治療青光眼。
-
2021-03-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Novavax疫苗數據確認 100%能預防重症
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諾瓦瓦克斯(Novavax)今天公布最終試驗結果指出,他們所研發的COVID-19疫苗對預防重症有100%保護力,包括接種後不會演變到住院或死亡。法新社報導,但後續試驗結果也顯示,Novavax疫苗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南非變種病毒防護力明顯下滑,對輕、中度症狀的防護亦然。Novavax疫苗在1月底時發布過期中分析,這次宣布的是試驗最終結果,兩次數據大致相符。在英國針對年齡18到84歲的1萬5000名受試者(其中有27%的受試者年齡在65歲以上)所做的第3期臨床試驗顯示,Novavax疫苗對COVID-19原始病毒株的防護力達96.4%。但若算進傳染力更高、更易致病的英國變種病毒B.1.1.7時,疫苗防護力便下滑到89.7%。而在南非進行的規模相對較小、受試者僅2600人的2b期臨床試驗顯示,Novavax疫苗對南非變種病毒的防護力只剩下48.6%,將HIV陰性的受試者也列入,防護力也僅回到55.4%。根據紐時的全球COVID疫苗追蹤專頁資料,諾瓦瓦克斯(Novavax)疫苗是製法較為傳統的重組蛋白疫苗(又稱次單位疫苗),疫苗含新型冠狀病毒的蛋白以誘發免疫反應,優點是不含病毒遺傳物質,安全性比用整株病毒製作的滅活疫苗,以及技術過於新穎、使用到病毒遺傳物質的傳訊核糖核酸(mRNA)疫苗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