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確診
共找到
10088
筆 文章
-
-
2019-11-19 科別.泌尿腎臟
年長又有心悸問題 右下腹痛小心是「腎臟中風」
一名62歲男患者長期有高血壓,偶爾會心悸,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趕往急診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俗稱「腎臟中風」),經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腎臟功能未受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陳虹志指出,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發生率約1%至2%,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他解釋,因為腹部內臟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等,且因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詢問患者病史,發現患有陣發性心悸,經常感到不適,調閱近兩年來的心電圖,確診有陣發性心房撲動,懷疑血栓是因心律不整造成,且當血栓在心臟處形成後,經由主動脈、腹主動脈,再進到右側腎動脈的分支造成梗塞;幸好阻塞處為分支處,影響右腎整體血流不大,不需緊急進行心導管打通。評估後,決定先透過抗凝血劑治療,直到病情與腎功能穩定後,即轉介到心臟科進行心律不整電燒,預防血栓再度形成,避免腎臟二度中風,或其他器官中風(如腦中風)等情形,如無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提醒,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以及有反覆腰痛又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且年長,有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
2019-11-19 科別.兒科
瘋餵轉骨方有效嗎?一個關鍵 補「它」反而長不高
市面上充斥許多「登大人」的健康食品,標榜要讓孩子長高、長壯,訴求「從小開始保養」,有的產品甚至註明從6、7歲開始就要喝,經濟能力尚可的父母無不希望孩子高人一等,多願掏錢埋單。不過中醫師表示,個人體質不同,進入生長期時機也不同,長不高應先到門診就醫,釐清原因才能找出解方。中醫師表示,服用轉骨方最佳時機點是「第2性徵出現」,依性別和年紀,也有不同調理方式。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李冠東指出,市面上多數轉骨方產品的主要功能是「開脾胃」,家長買來讓孩子服用也無不可,「但要注意成分」,如有鹿茸、人蔘等補腎氣成分,最好是等第2性徵出現了再來服用。「登大人」產品成分大不同 有的僅是維生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董懿容分析,市面上標榜「登大人」的健康食品主要分為3類:第1類主要是含有維生素、礦物質,有的還添加多醣體、皂甘等補益成分,有的則標榜添加胺基酸成分,這本來就是生長所需,孩子任何年紀都能服用,沒在分時機。不過如果是維生素和礦物質,須要這麼貴嗎?是不是吃兒童維他命就好了?董懿容認為,這類產品可能是透過特殊生技方式萃取,為兒童生長量身打造,「如果為了方便,也不是不能吃」,不過最好還是先拿去給醫師看一下,確認是否適合孩子服用。補氣活血健脾胃 胃口好自然長得高第2類產品成分屬純粹補氣活血配方,如黃耆、紅棗、當歸、刺五加、茯苓等,就有「健脾胃」功效,孩子胃口好,吃好、睡好,自然就能長高。門診時常看到家長從孩子小1、小2就開始「照表操課」餵轉骨方產品。6、7歲時每周1、2瓶口服液,10歲起成長期每天喝1瓶,小3、小4就帶來給醫師諮詢。董懿容認為,「藥物應該隨年齡和體質變化去調理,不是1瓶餵到底」,如果不知孩子狀態給錯補品,反而白花錢。董懿容說,孩子普遍都會怕中藥味,建議採藥膳方式讓孩子食用,如在家用四神、茯苓、白朮、蓮子等平補藥材補氣,以能吃得進去為原則,每周1次,或每月1到2次,就有開胃效果,孩子會比較愛吃飯。鹿茸、人蔘等補腎成分 過早服用恐反效果第3類產品是家長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含有補腎藥物成分如鹿茸、人蔘、肉蓯蓉、鎖陽等成分,李冠東說,這類成分含有荷爾蒙,孩子吃了可能造成生長板過早閉合,補了反而長不高。他坦言,市面上有的轉骨方標榜從6歲到成年後都能吃,但成分實在「超級補」,價格也貴,還是找中醫師看比較便宜、安全。董懿容表示,當孩子第2性徵出現,成長速度加快,此時服用轉骨方才有加乘效果,太早服用沒有意義;如果孩子的第2性徵還沒出現,家長最好能將手上的轉骨方產品帶去給中醫師評估,貿然提早服用反而促進骨板癒合,導致孩子生長板太早密合。醫師:「登大人」因素複雜 不該一藥百用醫師也指出,男女轉骨方式不同,像女生要長胸部,男生可能有夢遺問題、活動量也大;轉骨主要採取溫補,但個人體質不同,有的孩子愛喝冰,但有的動不動就流鼻血,當然就不能吃補。另外,像女孩子如果月經還沒來,就要幫她活血促進成長,但如果是長太快怕生長板超齡,反而要採取涼補。「這麼多複雜因素,怎可能靠1瓶轉骨方就能處理?」董懿容說,近來也有不少身為家中老大的孩子,因壓力大、睡不好、吃不下,個頭被差1歲的弟弟妹妹超過,被家長帶來諮詢。這種案例除轉骨方外,還要開給改善情緒、睡眠等疏肝解鬱的方劑,也會請家長調整管教方式,讓孩子好好運動、睡眠。西醫觀點:國小起每年長不到4、5公分 可做檢查高醫附院小兒遺傳及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蕭惠彬表示,只要生長曲線在3%以下,或1年成長不到4、5公分以上,就可先帶來給醫師檢查是什麼原因長不高。孩子身高有7成與遺傳相關,3成是後天營養、運動等因素造成,有的孩子因比家族中的弟弟或妹妹矮一個頭,也很快被發現異常帶來就診。蕭惠彬說,曾有小1男生身高不到110公分,檢查起來骨骼正常,但骨板成長比較慢,後來驗出是內分泌生長激素缺乏,就立即補充,2年內身高增高了15公分;其他因素如甲狀腺功能功能亢進、不足或腎上腺皮脂素分泌過量,都要對症下藥治療。另種極端則是女生8、9歲就性早熟,長得特別高,骨成長板卻超齡,「這種一開始長得高,但骨板過早密合,最後成人身高反而比較矮。」蕭惠彬說,這是因為現在孩子不經意接觸媽媽或姊姊化妝品,或長期使用含塑化劑紙杯、塑膠袋裝熱湯,接觸環境荷爾蒙所致,此種原發性早熟確診後,經過藥物治療,至少能多長高5到10公分。
-
2019-11-18 科別.腦部.神經
臉歪嘴斜就是中風?顏面神經失調和中風症狀怎麼區分
基隆長庚外科部副部長陳品元今天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大等易感冒時期,患者平均比平時增1到2成,太勞累、抵抗力較弱者是危險族群。行政院長蘇貞昌因過度疲勞導致顏面神經失調,行政院幕僚說,蘇貞昌配合醫囑休息,健康沒其他問題,公務暫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代理。陳品元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是病毒類感冒後遺症,患者可能遍及各年齡層,確切成因不明,僅知有6到7成患者發病前都曾有感冒症狀,可能是病毒侵犯到神經元導致發炎而暫時喪失功能。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和睡眠、壓力息息相關,只要身體太累,抵抗力下降就可能發生,常見症狀包括眼睛閉不緊、嘴角歪斜、流口水或額頭兩側皺紋不對稱等;臨床上患者多是常熬夜趕工的上班族,以類固醇治療約一週就會好轉。此外,林浚仁說,一旦確診顏面神經麻痺,可同時注意耳朵是否冒小水泡,可能是感染帶狀皰疹病毒,除以類固醇治療,可同時以抗病毒藥物治療,避免後遺症。隨選舉逼近,陳品元提醒,太勞累可能使身體各種毛病紛紛冒出來,尤其有慢性病患者務必按時用藥,他曾遇過有慢性病史的里長因選舉期間過勞、沒好好用藥,剛確定當選、正在慶功宴時就因腦部動脈瘤破裂送醫,參選人忙跑攤拜票時,也別忘留意自身健康。不過,顏面神經麻痺雖可能造成「臉歪嘴斜」,但與「中風」仍有相當程度差異;林浚仁說,中風主要影響下半臉、以嘴角為主,而顏面神經麻痺則是整臉、包括眼睛和嘴角,最簡單分辨方法就是請病人用力閉眼,如果眼睛閉不緊,很可能是顏面神經麻痺;如果眼睛閉得緊,中風機會較大,務必儘速到大醫院就醫。
-
2019-11-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黃春明罹癌仍牽掛寫作 妻:老爺車了,要慢慢跑、快快寫
【編者按】雖然人生都會面臨終點,但除非夫妻兩人同時死於意外,不然總會有一人將面臨心愛的人病痛纏身,甚至面臨死亡的煎熬,也因此醫療團隊非常珍惜幸運的家屬願意與大眾分享照顧愛人、戰勝病魔的親身經歷。最近收到「醫病平台」發起人之一的名作家黃春明先生寄來他夫人所撰寫的一篇文章,我們也找到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類似的成功故事,一篇由太太回憶照顧經歷多次病危而後完全康復的先生,以及一篇先生撰寫太太接受骨髓移植成功後的百感交集。相信這些真人真事的分享,可以帶給苦難中的家人希望。2014年9月底,剛過了炎熱的暑假,春明準備好要帶領「黃大魚兒童劇團」去金門演出的前一天,突然病倒了,全身無力,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他想先找好友陳永興醫師(當時任職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看病拿藥,以免耽誤前往金門演出的行程。經過看診的結果,陳院長説:「不能走!馬上住院再做更詳細檢查。」當然,第二天劇團如期前往金門演出,團長病倒了,不能同行。現在,必須嚴肅面對住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住院五天詳細檢查出來,果然是令人談癌色變的癌症——淋巴癌。陳院長親自告訴我們這個檢查结果,一時被嚇住了,真不敢相信,平時很少感冒、生病,還算粗壯的人,怎麼會得癌症呢?春明自己也嚇了一跳,怎麼會這麼嚴重呢?他自己摸摸左胸口處,有一個微凸的腫塊,按一下還會疼痛。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只想不能拖延,要盡快治療⋯⋯依照陳院長的建議,趕緊辦理轉診到台北和信癌症中心。慎重快速的決定後,春明於10月初住進台北和信癌症中心,再次做詳細的檢查,確診是淋巴癌之後,由胡涵婷主治醫師說明如何治療的療程:「需要六個月的時間,做六次的化療和標靶治療。」面對春明罹患了不曾有過的重病,家人表面鎮定心裡可相當擔憂。聽說化療會很痛苦,會嘔吐,會掉光頭髮,將近八十歳的老人能撐得住嗎?但一方面又想,現在已經住進和信癌症中心了,有專業醫師的治療絕對可以信任,醫生的職責一定會盡全力救治病人的,有了這樣的信心,心中才放下極大的不安和壓力。按照整個療程的規劃,病人和家屬全力配合是非常重要,每個病人各有不同的病情與健康條件,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和化療次數。 在主治醫師的治療進行之前,病人先在左上肩處做小手術,植入人工血管接上三條注射管子,往後化療注射藥物時使用(這個人工血管要保留六個月)。開始進行化療時,病人、家人抱著期待一切順利的心情去面對,六個月內要做六次的化療,並不是每天住在醫院,而是每個月住院五天,其餘日子在家調養,如此來回醫院六次,完成六次的療程。每個月住院那五天,是我最放心也稍顕輕鬆的日子,因住院的每天24小時,會有主治醫師來看診問候和病人聊聊,有護理師來提醒該如何注意病人的飲食,有護理人員按時給藥、量血壓、量體溫等檢測,病人即使很不舒服也會忍耐著。剛進行第一次化療時,春明的臉色蒼白,體重從健康時候的七十四公斤急速下降到五十三公斤,像個紙片人,躺在病床蓋上被子,差點看不到身體。看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從人工血管24小時不停,慢慢一滴一滴輸入藥物,我不知道輸入他血管中的藥物,是如何對抗他體內的癌細胞,只想病人會不會很痛苦?看他堅忍著,靜靜地躺著動都不動,我也只能默默地陪在一旁守護著。有一天,胡醫師來病房做抽取骨髓檢查時,我嚇得躲到病房外面,我沒聽到病人唉叫聲,這才放下心來。病人熬過五天在醫院的化療,要回家三星期多的日子,醫院會給家屬一張出院計劃單,詳細註明回診追蹤日期及注意事項。 從醫院回到家裡,大大鬆了一口氣,不過,才過幾天家人又開始繃緊神經,手忙腳亂,不知如何小心照顧癌症的親人,事事要以病人為重,家中平時一切作息得重新調整。每天要凖備醫生叮囑的營養飲食——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我該如何料理?還得勤跑市場購買新鮮的魚、肉、蔬菜、水果,那一陣子一家人每天忙得團團轉。更有許多想不到的事情,譬如:許多親朋好友,要來家裡探望他,送來或寄來各種營養品、保健食品等等,還有更奇特的一位親戚送來專治癌症藥物,一小瓶二十多萬元,什麼?怎麼要送這麼貴的藥呢?他説他朋友的母親就是吃這個藥好的,我問他朋友的母親什麼癌症?他說好像是胃癌,哦!好為難喲!病人聽了更不安,任何藥物沒經過醫生的認可,怎麼可以自己亂吃呢?我只能說非常感謝,我必須要請問醫生才行。還有建議吃什麼密方,什麼奇奇怪怪的治療招式,要接受實在很為難,總之,非常感謝親朋好友的貼心。在家調養期間,按時吃藥,多喝水,保持愉快心情,避免受感染,還得按時回醫院追蹤檢查,才能再進行下一次的化療,可大意不得。曾經有一次,才剛做完第一次化療,在家調養期間,春明自覺病況好點兒了。那天,正好有位翻譯他小說為法文的譯者來台,在一家書店有個聚會,邀請他去參加,當對方知道他生病也不敢勉強,可是,春明覺得不好意思不去,阻止他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怕他感染,怕他耗費體力,但結果他還是勉強要去。到了現場坐了二個多小時,起來講話時都還好,傍晚回到家稍作休息,晚餐時吃了點東西,不一會兒,有點不對了!整個人臉色發白、全身無力、冒冷汗、暈眩、要吐要吐⋯⋯我急速拿了臉盆接住!哇拉一聲,吐出一大口血,一會兒又再吐出一口血,全身顫抖,把我嚇死了,扶他在沙發上躺下,雙手冰冷,發出微微的聲音,我想這下慘了,慌慌張張趕緊叫救護車,通知兒子及主治醫師,用手機拍下臉盆中的嘔吐物,等到救護車到來,立即趕往和信醫院,主治醫師已等在急診室,緊急把春明送入加護病房。我和兒子在加護病房外焦慮著,心想:今天實在太大意了,化療中在家調養期間,是不能外出亂跑,現在出了這麼嚴重的狀況,是非常危險的。惱怒中,也不知經過多久,主治醫師出來告訴我們,病人已安定下來了,這時候,我們心中的糾結才稍鬆開,看看時間,已經半夜三、四點了。因這次突發狀況的教訓,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對春明說:「你的身體在告訴你,你不能太大意,要好好聽你自己身體的話,醫生在盡力,家人在擔心。」幸好,經過一次次的化療,病人的病况也一次次好轉,做完第三、四次的化療,病人的胃口、精神明顕好多了,每天午、晚餐之後,想起來走走,自己推著點滴架,在病房外的走道,一步一歩慢慢走,我只要在旁邊跟著,一次能走個二十分鐘已很不錯。病况逐漸明顕的好轉,春明人在醫院,心裡總惦念著還不能工作,現在病情好些了,要我帶些他做撕畫的色彩用紙,坐在病床上做撕畫加上些諷刺、批判的文字說明,家人要他多休息,他卻樂在其中,還自我調侃他是「病中作樂、死不閉嘴」,真是拿他沒辦法。有幾次看著春明和護理站的護士小姐,輕鬆地打招呼説:「我又來了,我又來報到了!」這時候我知道他的身體應該好多了。等到快完成第六次化療,胡主治醫師來到病房告訴春明:「很順利,整個療程快結束了,可以回家好好休息,不過,以後每三個月要回診追蹤檢查,希望一切平安顺利。」正如一位好友説:「春明這次的重病應該說因禍得福,因這次的重病,才提醒自己不能過度勞累,影響健康。」我也説:「春明,你年輕時像超跑,騎著摩托車全省跑透透,幾年前還自己開車,台北、宜蘭、花蓮東華大學、台東大學,每星期這樣來回跑了好幾年,現在可不行,現在是老爺車了,容易故障又耗油,你不是說你最牽掛還有好多篇小說未寫嗎?我想你還是慢慢跑、快快寫,完成你心中那些最重要的創作。」這半年來,能順利完成整個醫療過程,我們非常感謝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胡涵婷主治醫師、現在的邱倫瑋主治醫師、護理師們,全體和信醫院的醫療團隊,我們只能由衷的表示深深的感謝。
-
2019-11-18 科別.呼吸胸腔
久咳多痰只是小感冒?有這3跡象可能是肺出問題
 蕭先生是種植草莓的農民,大部分時間都是1人在田裡工作,工作時間長又無聊,在19歲時學會了抽菸,家人常勸戒菸,但他只當耳邊風;直到40歲那年,因對嗩吶及唱歌有興趣加入北管團,但卻換氣不足高音吹不上去,實在是不堪負荷,這才驚覺抽菸影響了自己的肺活量,便決定要把菸給戒了。 肺阻塞(COPD)高居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發布之全球十大死因第3名,每年奪走約300萬人生命1,約每10秒殺死1人2,是最嚴重的慢性疾病之一;台灣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7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其中肺阻塞每年就超過5,000人3,即每天有14人死於肺阻塞。 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與不吸菸者相比超過6倍4,且菸齡越長風險越高;若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吸菸或接觸二手菸會影響肺部的生長及發育,爾後增加成年罹患肺阻塞的風險5。 菸煙中有超過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約93種為致癌及有毒成分,長期吸菸會刺激呼吸道造成慢性發炎,使痰液堆積不易排出,導致呼吸道與肺泡變形,導致肺阻塞,通常發生在40或50歲後變得明顯,隨著病情逐漸惡化,日常生活也會變的非常困難。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林慶雄理事說明,肺阻塞常見症狀為咳、痰、喘,容易與一般感冒混淆而延遲就醫,因此有半數的病患在確診時已發展為中度8,且出現呼吸困難、行動困難等症狀,使得病患索性「少動」,甚至「不動」來應對,導致疾病惡化風險大為提升;此外,有一半的肺阻塞病患在急性惡化後,五年內會死亡。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戒菸可以減緩吸菸者疾病進程,並降低呼吸性疾病的死亡風險6.7;所以,戒菸及遠離二手菸是預防及治療肺阻塞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同時能提升生活品質。一旦發現走路會喘、咳痰量增加、持續久咳的症狀持續3週以上,誤將肺阻塞當感冒,應提高警覺,儘早至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 延伸閱讀: 4原因都會讓肺變菜瓜布 你中標了嗎? 肺炎不只專挑老人下手 「這群人」死亡率不減反增
-
2019-11-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症年輕化!年度十大抗癌鬥士 9位不到50歲
根據2016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新增患者有18%是20至49歲,每五位當年新診斷的癌友就有一位是青壯年。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癌)今舉行第13屆十大抗癌鬥士頒獎典禮,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親臨頒獎。十位得獎抗癌鬥士有九位還不到50歲。得獎者中最年輕的是22歲的湯佩姿,她以優異成績從高中畢業,成為大學新鮮人的19歲那年,鼠蹊的硬塊卻被確診為卵巢癌末期,而且已轉移至肺、肝、胸腔。醫師安排她住進安寧病房,腹水、噁心、嘔吐、白血球下降,痛苦到每天晚上怕自己再也醒不來。在爸爸的鼓勵下,湯佩姿抗癌已超過三年,她成立粉絲專頁、創作歌曲自彈自唱,鼓勵其他癌友。湯佩姿領獎時說「如果今天我是一顆種子,陪伴我的家人和親朋好友就使我勇敢成長茁壯的水和陽光。」現年23歲的白御柔19歲那年,在美國的足球場上被絆倒,腳傷一直不好,才發現原來是一種罕見的骨癌-尤文氏骨肉瘤。白御柔憋著眼淚接受17次化療、12小時大刀、25次放療,面對不能走路、術後疤痕長達100公分、髖關節高低不齊的身體,她也曾自卑又難過,但後來她燃起鬥志,成立聚集全台青年癌友的「腸羹青年住院中心」,為彼此加油打氣。白御柔領獎時說,人生困難很多,有時覺得死了還比較輕鬆。但化療讓她看見自己的不平凡,很幸運遇見用心照顧自己的醫護人員,還有異體骨髓的捐贈者,讓她重新擁有右腳,希望爸爸此刻在天上看到自己。台癌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表示,同樣一個癌症,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可能比發生在長者身上更惡性。隨著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年輕人基因突變、發生癌化的速度可能更快了,又以乳癌和大腸癌年輕化的趨勢最明顯,希望年輕人多關心自己的健康,對於任何的症狀都要保持警覺,積極就醫。台癌集結十位抗癌鬥士的生命故事,今正式發行年度新書《罹癌又怎樣──即使年輕,健康也不能是最後順序》。新書解析年輕癌友經常面臨的問題,包括職場、生育、心理、家庭、經濟、補助資源,並提供癌友最實用的資訊與建議,幫助即將面對有更長人生的年輕癌友,能夠順利度過人生的低潮,找回自信與人生的下一個目標。 編輯推薦 每天刷牙兩次仍得牙周病?名醫:「雙手」刷才能去除牙菌斑 減少掉髮、促進頭髮生長 皮膚科醫師建議常吃4種食物
-
2019-11-17 新聞.健康知識+
及早使用助聽器 有助降低失智、憂鬱風險
「美國老年醫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公布研究報告稱,年齡在66歲以上、確診聽力受損後旋即開始使用助聽器的民眾,若無既有病史,則在使用助聽器三年內,確診失智症、憂鬱症或跌倒受傷的機率都降低。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檢視近11萬5000名當地居民的保險資料,其計畫都包含給付部分助聽器費用。研究人員稱,聽力損失會讓病患減少社會互動、喪失平衡能力、減少腦部刺激,因此患病風險較高。研究發現,在確診聽損後三年內使用助聽器的民眾,確診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的機率降低18%;憂鬱症確診機率降低11%,而跌倒受傷風險則能降低13%。領導研究的密西根大學健康經濟學家馬穆迪(Elham Mahmoudi)說:「雖然不能說助聽器能幫助預防這些疾患,但延後失智症、憂鬱症、焦慮症、還有跌倒受傷的風險,對於病患以及醫療保險體系的開銷來說都非常重要。」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指出,民眾平均等10年才去解決聽力問題,有時是因為不喜歡助聽器的外觀,或是不想感到「衰老」。
-
2019-11-17 科別.骨科.復健
因為五十肩而動手術的人數其實不多 醫師建議這樣治療
工作時緊盯螢幕,手握滑鼠,下班後又常滑手機,許多年紀輕輕的上班族都有過肩膀痠痛的不適經驗。有醫師開玩笑說,隨著肩膀痠痛患者年輕化,再過幾年,或許「五十肩」一詞就可能改名「四十肩」。肩痛主因:關節沾黏、旋轉肌受傷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肩膀、腰部以及膝蓋是人體中最容易痠痛的三大部位,其中造成肩膀痠痛的主因為五十肩、肌腱炎、肌腱斷裂。嘉義長庚榮譽院長徐文蔚表示,五十肩正確醫學名詞為「沾黏性關節囊發炎」,這是造成肩膀痠痛的主因,其次為旋轉肌受傷、破裂、發炎。初步檢查方式為理學檢驗,實地觀察,看看患者手臂活動是否受限,如有需要,則需進一步影像檢查確診。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說,復健科確診肩膀痠痛原因時,以超音波為主,範圍包括肌肉、韌帶、關節、肌腱、筋膜、關節等等,從表淺至深層,均可仔細觀察,找出問題。治療三階段:藥物→復健→手術周文毅指出,不管是骨科、復健科,想要確定痠痛病因,都必須先做X光、超音波,觀察骨頭是否病變或是受傷,如果難以確認病因,就有必要轉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就醫,透過高解析超音波或核磁共振來確定病因,觀察肌腱等軟組織是否病變異常。周文毅解釋,五十肩病人就是肩膀關節太緊、嚴重沾黏,原因以年老退化或嚴重骨刺居多。治療一般可分為三大階段,首先以消炎藥物、復健(拉腰、電療、熱敷等)為主,如果無效,則會進階至增生療法,例如,使用體外震波或是自體血小板注射。要是持續痠痛,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肩關節鏡微創 鬆開沾黏組織徐文蔚指出,如果五十肩症狀輕微,通常以服用止痛藥物、持續復健,或施打類固醇。如果持續復健不見好轉,症狀嚴重則需施以「肩關節鏡微創術」,鬆開沾黏組織,並清除骨刺,術後必須持續復健。不過實際上因為五十肩接受手術的患者並不多。旋轉肌破裂:三種手術修補肩痛的原因除了五十肩,最常見的是肩旋轉肌受傷、破裂、發炎,這類病患接受手術的機率也較高。周文毅以衣服來形容肩旋轉肌腱,如果一件衣服洗了數十次,質料就會變薄,肩旋轉肌也是如此,歷經無數次使用後,就會變薄,產生破裂,必須施以「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又依症狀嚴重程度,區分為「小破裂」、「大破裂」等兩種手術。「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屬傳統手術,一般來說,傷口約四、五公分,復原較慢。也有人選擇「肩關節鏡微創術」,只需在患部打四至五個小洞,每個洞僅約0.5公分,因傷口較小,術後恢復快也較不痛。不過,如果單從治療效果來看,拉長時間至術後二至三年,這兩種手術的治療效果差不多。周文毅說,目前健保給付「肩關節鏡微創術」,也給付金屬釘醫材,但如果病人選擇線釘則需自費。物理復健 熱敷為治療之本肩膀疼痛的物理復健部分,健保大數據統計,107年全國因肩部疾病接受物理治療的件數接近220萬件,至於中醫針傷整復則有18萬4000多件、針灸16萬5000多件。進一步分析物理治療,以冷敷、熱敷項目最高,達到186萬6千件,其次為向量干擾181萬2千件、牽拉運動88萬9千件、鬆動術85萬7千件、運動治療77萬1千件等。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表示,熱敷為物理復健治療的基本項目,有如運動前的暖身,透過熱敷,達到放鬆效果,拉開關節囊,讓之後其他物理治療項目效果能夠更好,並降低復健過程的疼痛感。謝霖芬指出,在復健科治療上,包括熱敷電擊等項目,均可再細分為簡單、中度、複雜、更複雜等四級,依照所需時間、病況,以及使用醫療器材或是復健師親力親為。舉例來說,接受「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大破裂手術之後,患者持續復健,此時物理治療師必須事先評估、擬訂計畫,復健難度相對較高,就屬於更複雜等級。
-
2019-11-17 科別.骨科.復健
肩膀痛去醫院檢查 該選擇超音波、X光還是核磁共振?
腰痠肩痛患者增加,檢查及手術件數也逐年攀升。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根據健保統計各醫院施術量,仔細觀察,發現許多社區型的醫院對骨科手術格外專精。他建議,不一定需要奔波到大型醫學中心苦苦等候,也能找到經驗豐富的醫師做手術。健保統計顯示,針對肩旋轉肌修補術及肩關節微創手術,醫學中心施術前三名為台北榮總、台中榮總、高雄長庚;區域醫院前三名為國軍桃園醫院、雙和醫院、嘉基;地區醫院前三名是桃園長庚、郵政醫院、義大癌症醫院。至於腰部相關的脊椎減壓或脊椎融合術,醫學中心手術件數最多是林口長庚、台北榮總、中國附醫;區域醫院為義大醫院、雙和醫院、童綜合醫院;地區醫院則是七賢脊椎外科醫院、中正脊椎骨科醫院、中山醫院。相關檢查 核磁共振大增手術之前,必須精確診斷。五十肩或旋轉肌傷害等肩膀疼痛的患者所接受的檢查,以X光為大宗,隨患者人數成長,平均每年增加一萬件,去年總共做了11萬8千多件;其次為超音波,近三年從1萬3千多件成長至1萬7千多件。核磁共振則從8千多件,在三年內成長到1萬1千多件,成長幅度達四成,增幅高於超音波和X光,獲得的健保給付也最多,總點數高達7283萬點,是超音波的8倍、X光的3倍。腰痛患者的檢查件數近三年成長大約二到四成,也以X光檢查最常見,近三年執行件數增加兩成,到去年已達70多萬件,核磁共振件數居次,近三年每年成長4千到7千件,去年達6萬多件;超音波較少使用,過去兩年都是2千多件。考慮開刀 需高階影像評估李伯璋表示,影像檢查有順序,以肩膀旋轉肌診斷來說,經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若醫師認為需要手術,術前可能需透過核磁共振明確知道病灶位置、範圍、嚴重性。腰部疼痛問題也是相同的程序。李伯璋表示,健保署透過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建立醫療影像上傳與調閱分享的雙向互通機制,鼓勵醫師先調閱後再判斷,以減少病患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次數,減少病患成本,也可節省健保醫療費用。高齡社會 患者應多於數據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表示,肌肉骨骼的耐用度有其年限,五十歲後會感到明顯退化,高齡社會來臨,與老化相關的肩膀、腰部疾病人數逐年增加。另外,專精於這方面服務的醫師和醫院增加,讓更多患者浮現出來。不過,林頌凱臨床觀察,罹患肩腰疾病的人口可能更多,只是很多還沒有症狀、有症狀卻沒就醫,或自行尋求按摩等非健保自費治療,未被列入統計。馬偕醫院復健科主任姜義彬分析,過去檢查技術不發達,有些病人僅被診斷為不明原因肩痛,近年復健科醫師專業養成已將超音波檢查及判讀列為必修,許多過去不明原因的患者已被做出正確診斷,也可能使診斷人數上升。肩部檢查 超音波CP值高姜義彬表示,傳統X光照不到軟組織,但是超音波影像可以,除了當檢查工具,還能作為治療引導,幫助醫師精準地將治療藥劑注射在正確部位,或幫助關節擴張術進行得更精確,在肩部疾病的治療上很有幫助。不過,在腰部疾病的檢查上,超音波很容易被骨頭擋住,所以比較少用,但小關節韌帶肌肉等軟組織,還是可以用超音波看得很清楚,所以要看醫師的目的是什麼,再決定最恰當的檢查工具。姜義彬表示,相較於電腦斷層,超音波儀器價格低廉,在專業人員判讀下,準確度也很不錯,可以避免患者接受太多不必要的檢查,在醫療經濟效益上,算是性價比(CP值)很高的檢查及治療選擇。肩、腰手術件數 逐年增加至於接受手術人數,也呈現增加狀態,近三年因五十肩或旋轉肌傷害等,接受相關手術者從105年的9459件,至107年成長為1萬2647件。107年分別是「肩旋轉肌破裂修補術─小破裂」1880件,「肩旋轉肌破裂修補術─大破裂」5770件,肩關節鏡微創手術4997件。近三年因腰椎滑脫、腰椎狹窄、椎間盤突出接受脊椎手術人數,從4萬7025人增加為5萬1千多人,107年接受脊椎融合術有4萬2千多人,脊椎減壓手術有2萬9千人,有人同時接受兩種手術。數據解讀1.超音波影像除了當檢查工具,還能作為治療引導,在肩部疾病的治療上很有幫助,因此使用件數多。2.不同於肩部,腰部疾病的檢查上,超音波很容易被骨頭擋住,所以比較少用。3.若醫師評估需進行手術,術前需透過核磁共振明確知道病灶位置、範圍、嚴重性,因此核磁共振檢查件數不低。資料來源:中央健康保險署門診╱住診清單明細檢視表。醫師提醒保守治療無效 需手術者別拖統計顯示,接受手術人數與診斷人數有不小落差,肩腰痛的病人還是以保守治療為主。林頌凱表示,許多民眾很恐懼手術,特別是脊椎手術,治療流程上也會先以非侵入的保守治療為第一線。如果工作及生活習慣需要調整的都調整了,吃藥、打針、復健也都做了,效果還是不好,經評估該做手術還是要做。林頌凱說,現在醫學技術進步很快,幾乎每隔五年就有新的療法產生,效果大多比以前更好,建議民眾不要拖延,以免越拖越嚴重,保守治療能做的少了,反而更需要開刀。
-
2019-11-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長者變馬路三寶 恐是失智警訊
老人常被諷為是馬路三寶的一員,闖紅燈、隨意穿越馬路等,車禍意外頻傳,今年上半年車禍致死案件中,四成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警訊,長輩出現三寶行為時,恐怕是失智症警訊,盼與警政署或各單位合作,當發現長輩出現交通違規行為時,協助提醒家屬,藉此增加我國失智症確診率,及早協助就醫。台灣社會正面臨快速高齡化,二○二五年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輩,失智、失能人口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問題,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昨出席「全齡快樂進行市」展覽時提到,今年一到七月,共有六百五十六名六十五歲老人死於交通事故,其中五成四是騎乘機車死亡、二成四是行走在路上被撞傷死亡,死亡人數占一到七月交通事故死亡總數的四成。林萬億表示,老年人死於交通事故比率偏高,原因為交通建設的不足,或是交通觀念是否需要重新調整,值得探討,政府近期將提出作法,希望彌補缺口。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則認為,長輩出現馬路三寶行徑,家人應該聯想到是否認知出現障礙,這可能是失智症徵兆。湯麗玉說,搭乘公車時,曾看見一位奶奶行走在公車專用道上,疑似下了公車後不知道該怎麼過馬路,選擇直接走公車專用道,車輛不斷按喇叭,奶奶嚇得駐足在原地。她趕緊下車,協助奶奶走回人行道,這極可能是失智症的症狀。我國失智症人口約廿八萬人,但實際確診卻不到一半,多數家庭認為這是「正常老化現象」,不以為意,湯麗玉表示,我國失智症患者大多以輕中度為主,體力極佳,活動自如,家人若沒有提前察覺,失智長輩自行外出時,就可能出現三寶行為,嚴重者可能因此喪命。湯麗玉建議,交警或警察發現長輩出現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時,多提醒幾句,或通報家屬,不僅提早讓患者有意識,也能提高確診率,醫療、社福資源能及時介入。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1-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61歲老人吃保健品降血脂險失明 醫生點出關鍵問題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的養生意識也越來越強。除了日常的飲食外,越來越多人都開始補充各種保健品和營養補充劑來進一步增加體內營養。但過多的補充營養劑和保健品並不是一件好事。10月29日《玻璃體視網膜疾病雜誌》的一份病理報告闡述,一名老人因過量使用菸酸(維生素B3)而損傷了眼睛中的特定細胞,喪失視力,接近失明。好好端端的補充營養劑,為何會導致失明呢?菸酸,又稱維生素B3,在臨床上用於輔助治療高膽固醇血症,有處方和非處方兩種形式。醫生經常開具菸酸和緩效型菸酸,用來幫助降低膽固醇和治療心臟病。因為菸酸有助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以及減少甘油三酯。但是如果過量服用菸酸就可能發生罕見的毒性反應,導致患者視網膜腫脹,喪失視力,成為鹽酸誘導性囊性黃斑病。而前文案例子出現的這位老人今年已有61歲,因為有嚴重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為了改善血脂,他在藥店自行購買菸酸並服用。連續幾個月來,幾乎每天服用3-6克的菸酸。結果,這位患者出現了雙眼模糊、視力惡化的症狀。醫生採用螢光素血管造影術、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和多焦視網膜電圖等各種臨床先進技術對其視網膜進行了檢查,最後確診其是菸酸誘發的囊性黃斑病變,導致黃斑區腫脹,使其大部分視覺功能喪失。在醫生的建議下,患者立即停止了服用這種非處方菸酸。經過一周時間,患者的視力很快得到了改善,兩個月後視力完全恢復正常,眼內的細胞也得到了修復。不可盲目服用大劑量維生素由於過量服用菸酸導致的失明是持續性無痛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患者的視力漸漸受到損傷,所以服用菸酸的人群一定要注意應當正確服用菸酸。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的人群如果想要通過服用菸酸來改善的話,一定要在醫囑下服用處方菸酸。如果想要服用其他營養補充劑和非處方菸酸,最好提前向醫生諮詢,切不可擅自服用。所以,一定要對這種維生素提高警惕,過量攝入很可能會對視力帶來不良影響。由此案例,我們也應該能夠從中學到不可盲目去補充各種營養補充劑,如果超劑量,很可能會產生過猶不及的效果,給身體帶來危害。只有在合適的情況下,補充正確劑量的維生素,才能帶來好的效果。如何正確補充維生素維生素主要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是可以溶於水的,最典型的就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B,如果過量服用可隨尿液排出體外,只要按照說明服用,一般沒有什麼副作用。但是脂溶性維生素就不同了,一般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這些維生素會溶於油脂中,服用過量會在體內堆積引起中毒。所以在服用這類維生素前一定要諮詢醫師,且不可長時間服用,否則容易引起中毒。哪些人群適合補充維生素?1.脫髮人群:可以服用促進頭髮生長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2.素食者:可以適當補充植物中很少含有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以及鈣、鐵、鋅等微量元素;3.口腔潰瘍:可以適當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B12;4.備孕女性:適當補充葉酸(維生素M)可以降低胎兒出現先天性缺陷的風險;5.新視力不佳者:缺乏維生素A易得夜盲症,適當補充維生素A對保持視力有好處;6.抵抗力差者: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以便促進紅細胞成熟、增強抵抗力。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合理膳食,就能過從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補充維生素和營養補充劑的。如果個人有特殊情況,可以在醫生的囑咐下,適當補充維生素。科學補充,嚴格控量,才是正確服用維生素或營養補充劑的方法。本文摘自《漫說健康》
-
2019-11-14 科別.耳鼻喉
天冷就鼻塞? 醫師列舉6種常見原因都會讓呼吸不順暢
「鼻子塞住了,呼吸有困難,感覺很不舒服。」很多人都有感冒鼻塞的經驗,鼻子不暢通,導致白天上班無法集中精神、晚上也睡不著。但是你知道嗎?感冒所引起的鼻塞,可能一陣子就痊癒了,但卻有一些人,就算沒有感冒,也時常有鼻塞的困擾。雙和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巫承融表示,每個人都可能會碰到鼻孔左右兩側輪流出現鼻塞,或睡覺躺下時鼻塞更為嚴重等經驗。一般來說,這些表現可能都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只要不會影響生活作息,甚至導致不適,其實不需要擔憂,可先觀察看看。但若是有特別的不舒服,則建議盡快到耳鼻喉科就診,經專科醫師診察,找出鼻塞的原因。常見的鼻塞原因如下:1. 鼻肉肥厚:又稱為「肥厚性鼻炎」,是因為下鼻甲黏膜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下導致鼻肉增生,患者常常伴隨有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的症狀以鼻塞為主,也會有鼻水分泌的現象,但鼻水清澈、透明不黏稠;也可能會跟過敏性鼻炎一起發作。2. 鼻息肉:主要是因鼻竇炎病變,導致中鼻道的通道生出多餘的肉瘤。鼻息肉通常呈現半透明的顏色,貌似剝好殼的荔枝;主要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水或黃黃綠綠的黏稠鼻涕及嗅覺喪失等;其好發於50歲以上的人,根據統計,約14%的病患具有家族史,通常是雙側發生,利用鼻窺鏡或鼻內視鏡,可在中鼻道中發現其蹤影。要注意的是,鼻息肉一般多見於雙側,一旦出現單側鼻息肉,可能要懷疑是不是為其它疾病所導致,例如倒生性乳頭瘤、上頜竇後鼻孔息肉、鼻腔腫瘤、腦膨出等。3. 鼻中膈彎曲:因鼻中膈兩邊生長的速度不同,或是受到外力影響造成一側彎曲,也會出現鼻塞症狀。4. 鼻竇炎:鼻竇炎會導致鼻竇黏膜受損,容易復發,出現鼻涕增多、鼻息肉生成的情形,並遭遇到與肥厚性鼻炎相同的困境,因多出來的息肉壓縮了鼻腔空間,導致呼吸不順的現象。5. 過敏性鼻炎:季節性過敏造成鼻水分泌過多,而造成鼻塞。並做好環境控制,盡量避開過敏原,例如花粉、動物皮毛等。6. 鼻腔腫瘤:鼻咽癌或鼻腔腫瘤都可能造成鼻塞。須先區分腫瘤,依照腫瘤特性進行適切的治療。如果懷疑自己有鼻息肉的話,最好先到耳鼻喉科門診確診,透過門診的鼻內視鏡檢查,以排除鼻咽癌發生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是感冒、過敏,還是鼻竇炎? 鼻涕倒流,怎麼回事?
-
2019-11-14 科別.眼部
二歲男童流血淚?出血性結膜炎引起
台中2歲謝姓男童左眼紅腫癢,他用手揉眼睛,結果竟然流下了幾行血淚,母親嚇壞帶到童綜合醫院眼科看診,眼科主任陳沛仁醫師檢查後,確診男童罹患了出血性結膜炎,並且還增生了假膜(透明的膜),造成男童更不舒服;治療方式先進行左眼局部麻醉,然後將假膜刮除下來,再開立藥物請家長回家後按時幫男童點藥,觀察假膜是否有再增生;3天後男童再度回診,經醫師檢查後確認假膜沒有再增生,恢復狀況良好。陳沛仁主任表示,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症,是濾過性病毒感染所造成,以流行性的居多,感染後兩週內都具有高度傳染力,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則是結膜發炎還伴隨結膜下出血情況。男童疑遭父親感染,因父親在小孩出現症狀前,已經反覆右眼與左眼交替罹患過結膜炎,可能因為沒有確實洗手而將病毒傳染給了男童,而孩童因為抵抗力較弱,所以症狀比起大人更嚴重。陳沛仁主任指出,急性結膜炎的病程需要7到10天才會恢復,跟感冒相同,就算沒用藥物治療,大部分病人仍會慢慢痊癒。但如果完全不加以治療,病灶發作時不但不舒服,且有機會引起其他併發症,例如病毒可能在眼睛結膜產生一些假性黏膜,要由眼科醫師幫忙將黏膜清除,不然病程會拖長,以後也容易造成結膜結痂;若併發細菌性的結膜炎,分泌物會變得更黃更黏稠,那就必須使用抗生素藥水;大多數急性結膜炎可以在2週內痊癒,病程較長就會產生角膜炎病變,症狀可以持續好幾個月,還會伴隨著視力減退、畏光等症狀。陳沛仁主任呼籲,如果家裡有一個人罹患結膜炎,其他家人常常也無法倖免,勤洗手,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是防止傳染的重要措施。要避免感染,有幾個原則要注意:1.避免和紅眼症病人接觸。2.不要用手揉眼睛。3.不要使用公共場所的毛巾和浴巾。4.盡量常洗手以保持雙手清潔。5.游泳後可以點眼藥水避免感染。急性結膜炎的治療,初期時要有勤洗手習慣,還可以點用一些無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有舒緩異物感和沖洗掉分泌物的效果;若過了兩三天症狀仍持續,可以考慮使用一些輕微類固醇的藥水,但若使用時間較長,要注意有無眼壓增高的情形。不是所有的急性結膜炎都是因濾過性病毒引起。
-
2019-11-14 科別.兒科
一歲半男童腎病症候群 皮膚出疹子醫師意外查出
幼童也會有腎病,台中1歲半的男童因為皮膚出現不明疹子,家長擔心是水痘,阿嬤帶到大甲光田綜合醫院兒科門診,主治醫師黃中明在為幼童檢查時,發現男童有泡泡眼、雙腿水腫等異常症狀,意外診斷出幼童正罹患腎病症候群,幸在早期發現、治療且定期追蹤後復原,不需終身洗腎。黃中明醫師指出,腎病症候群是兒童常見慢性腎臟病,好發在2到6歲的幼童身上,造成疾病的原因很多,例如腎臟本身的疾病(如腎絲球腎炎、膜性腎病變)、系統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藥物(如非固醇抗發炎藥物)、家族性的過敏史、或細菌病毒感染等,但多數罹病原因在目前醫學上仍屬未知。黃中明醫師說,早期發覺病徵是治療腎病症候群的重點,病童罹病時,因腎功能不佳導致大量蛋白質從尿液中流失,引起一連串的身體機轉反應,如血中蛋白質濃度下降,血管內的水分滲出血管外造成浮腫,更甚出現肺水腫、腹水、呼吸困難等狀況,病童亦可能有倦怠、嗜睡、食慾差等症狀。在蛋白質不斷隨尿液流失下,肝臟需不斷再製造,易連帶引發高膽固醇症,另腎病症候群也會讓身體凝血機制改變,高血脂又高凝血情況下使得血栓機率增高,不論是動脈或靜脈栓塞都可能發生。當血中蛋白質不足最嚴重的情況就是休克、血壓降低,另一方面身體抵抗力變差,就容易發炎感染而面臨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等致命威脅。因為有生命危險,故不可掉以輕心。黃中明醫師提醒家長,照顧小朋友時要特別留意病徵,最常見的病徵就是水腫,例如眼皮四周、陰囊及下肢,一般早上起床可能看到小朋友眼皮腫腫的,也就是俗稱的泡泡眼,下午則會有陰囊或會陰部水腫或雙腳水腫的情形,而下肢水腫有時會被照顧者誤以為是變胖,不以為意,以致較晚才發覺有異狀就醫。這名男童原本是被帶到醫院要看疹子症狀,黃中明醫師檢視發覺男童的雙眼和下肢水腫,尚未出現典型的陰囊水腫,進一步訊問阿嬤:「平常孫子就是這樣嗎?食慾、精神好不好?」阿嬤經醫師提醒才驚覺孫子最近吃得較少、雙腳也的確腫了一圈,後來經血液及尿液檢查確診為腎病症候群。至於皮膚上的疹子非水痘,而是一般接觸性皮膚炎。黃中明醫師解釋,早期發現罹病,多數病童透過飲食和藥物控制都可以獲得很好的緩解改善,避免未來腎病變或終身洗腎的風險,多數病童在治療後都能康復、不用洗腎,不過腎病症候群是慢性病,一般治療過程約數個月,家長要有耐心配合醫囑。
-
2019-11-14 橘世代.健康橘
罹癌年齡中位數只有50幾歲!早期發現這4種癌症有方法
癌症並不是高齡者才會罹患的疾病,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發生人數前十大癌症當中,就有四個癌別的發生年齡中位數未滿六旬,其中甲狀腺癌的發生年齡中位數只有50歲。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6年我國各項癌症發生人數前十名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及口咽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與食道癌。進一步看這些癌症患者確診罹癌時的年齡,最年輕的是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0歲)、女性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5歲)、口腔及口咽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6歲)與食道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8歲)。為什麼甲狀腺癌的發生年齡相對年輕?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瑞裕表示,約有四成的人會長良性的甲狀腺結節,各年齡層都有,其中5-10%可能會癌化為惡性腫瘤,這可能是為什麼相對於其他癌症,甲狀腺癌在年輕族群中的發生比率偏高的可能原因,「但究竟致癌主因是什麼,又為何好發於年輕人,目前均無定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表示,全球的甲狀腺癌發生率都在增加,原因不明。有一猜測是源於看不見、也不可控的背景輻射(如看不見的X光、看不見的放射源、看不見的宇宙射線等),另一猜測是現代人健檢作得較多且醫療診斷技術提升,才使得診斷率提高。在女性乳癌方面,賴基銘表示,台灣乳癌發生年齡比西方國家年輕,部分原因是台灣人口結構相對西方社會來說年輕一些,另一部分可能是年輕族群接觸西化飲食、塑膠袋、塑化劑等乳癌危險因子,其接觸頻率比老年人高得多,因此社會整體罹病年齡就提早了。「口腔及口咽癌、食道癌的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年輕,可能與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有關」。賴基銘表示,口腔及口咽癌的頭號危險因子是檳榔與菸酒,研究顯示,接觸菸酒檳的人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常人的123倍;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有關,經常接觸醃漬、重鹹、刺激性與太燙的食物,均可能引起食道與胃黏膜損傷、癌變。要預防癌症發生,就得避免上述危險因子、培養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而在飲食方面,賴基銘相當建議多吃蔬果。他說,蔬果中的植化素具抗氧化作用,可減少體內自由基損害正常細胞,降低癌變風險;蔬果中的多醣體可提升免疫力,有助抑制癌細胞增長;蔬果中的膳食纖維能增加糞便量、刺激腸道蠕動,進而有助排出體內毒素。即使癌細胞形成,多吃蔬果也有機會「逆轉」。賴基銘說,蔬果中的植化素能誘導癌細胞由惡性轉為良性分化,並且能阻斷癌細胞的訊號通路傳遞、抑制癌血管新生,調控細胞周期使癌細胞停止分裂增長、促進其凋謝死亡。罹癌年齡中位數最年輕的4種癌症,預防與早期發現有方法● 甲狀腺癌:甲狀腺功能亢進者避免高碘食物(如海苔、海帶、海藻)過量。一般民眾40歲後,健檢可加作甲狀腺與副甲狀腺檢查,若發現甲狀腺結節建議每年回診追蹤。一般民眾如發現喉部突起、難發有子音的聲音、不明原因易喘、聲啞或吞嚥困難等疑似有腫瘤的症狀,應及早就醫。● 女性乳癌:減少接觸西化飲食、塑膠製品等。國健署補助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兩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按時前往作篩檢。● 口腔及口咽癌:減少接觸菸酒檳。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兩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按時前往作篩檢。● 食道癌:減少接觸醃漬、重鹹、刺激性與太燙食物。如發生吞嚥困難、呼吸有異味、不明原因咳嗽或聲音嘶啞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陳瑞裕醫師、賴基銘醫師整理/記者羅真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14 科別.感染科
打了疫苗怎麼還會得流感?得流感該吃甚麼藥?藥師解析
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是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盛行的高危險期,為了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政府總是大力宣導提醒大家記得施打流感疫苗,以保護自己跟家人。但是,近期新聞報導流感疫情不減反增,炎熱的七、八月也有不少人罹患流感,開學後更有學校班級因為群聚感染而停課,究竟是不是流感疫苗沒效?得到流感該吃甚麼藥?得流感吃藥會好嗎?藥師將為您一一解答。每個得流感的人都會這麼說:我打了疫苗怎麼還會得流感?其實施打流感疫苗並非百毒不侵,每年接種的流感疫苗所包含之病毒株僅包含目前最可能流行之病毒型別,加上流感病毒存在變異性,幾乎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於接種流感疫苗後,仍有可能感染其它型別流感;即使病毒未發生變異,疫苗成分相同,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就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所以還是鼓勵大家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目前已知的流感病毒有A、B及C型,前兩者幾乎每年引起季節性的流行,C型則否。流感潛伏期約1-4天,平均為2天,感染後的主要症狀,像是發燒、頭痛、咳嗽或喉嚨痛等,跟一般感冒類似而容易被忽略,但是比起一般感冒,得到流感容易出現明顯的頭痛發熱、倦怠以及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症狀發作較突然,痊癒所須時間也比一般感冒長。對嬰幼兒(尤其未滿5歲者)、65歲以上長者、居住於安養等長期照護機構之住民、罹患三高、腎臟或免疫相關慢性疾病等高危險群病人,容易引發肺炎、腦炎或心肌炎等併發症,嚴重可能致命。在發病期間,若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嘴唇發紫或變藍)、血痰、胸痛、意識改變等危險徵兆,應儘速轉診至大醫院就醫,掌握治療黃金時間。有些人誤以為流感藥物跟流感疫苗是相同的當確診為流感後,會自行停用,甚至拒絕使用,這是錯誤觀念。目前的流感抗病毒藥劑屬於神經胺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透過抑制神經胺酸酶這個酵素,可有效阻止A型及B型流感病毒在細胞間擴散,跟疫苗刺激人體產生抗體,使人體免於感染流感病毒的原理大不相同。依據藥品劑型,本院有口服的Oseltamivir 75毫克/粒 (Tamiflu®,自費克流感膠囊、Eraflu®,公費易剋冒膠囊)、經口吸入的Zanamivir 5毫克/片(Relenza,公費瑞樂沙旋達碟)與注射的Peramivir 300毫克/袋 (Rapiacta,自費瑞貝塔點滴靜脈注射液)三種。口服劑型成人用法用量為每日早晚各服用一粒 75毫克,療程為5日,兒童則依體重計算使用劑量;經口吸入劑型為成人與5歲以上兒童,每日使用兩次,每次吸入2孔5mg藥片(共10mg),療程為5日;注射劑型成人單次使用一包300毫克,點滴靜脈注射15 分鐘以上,兒童以10mg/kg 投與。一般來說抗病毒藥劑盡快使用可達到治療效果,在發病後48小時內使用,可降低體內病毒量,減少併發症出現機率,為了讓病毒不要在體內擴散,即便症狀好轉,也要把整個療程使用完畢,自行停藥,不但延誤病情,還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口服藥物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嘔吐等胃腸反應,日本曾有服用藥物期間產生癲癇和類似精神錯亂的神經精神事件案例報告,大多數為小孩和青少年。極少數案例中,此類事件會導致意外傷害,但事件與藥物的因果關係還未知,建議服藥期間,須嚴密地監測病人(特別是小孩和青少年)之精神神經不尋常行為之徵兆。流感抗病毒藥劑目前未納入健保給付,屬自費藥品。但為善用國家資源,提升藥劑儲備效益,減少藥品屆期銷毀比率,疾病管制署參考WHO之用藥指引及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建議,提供新型A型流感通報病例及其接觸者、流感併發重症、孕婦、5歲以下及65歲以上、具重大傷病或免疫不全(含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流感高風險慢性疾病之類流感患者及流感群聚事件等符合條件病人,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以減少併發重症及死亡風險,另流感疫情高峰期間也會放寬使用的條件提供病人使用。經醫師臨床判斷判定符合公費用藥劑使用條件者,不須快篩,均可依規定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但民眾仍應注意保健措施才能確保健康。流感病毒為飛沫傳染,在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如家中門窗緊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在學校教室,只要有人感染流感,出現打噴嚏、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就容易將流感傳播給其他人。所以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勤洗手,有症狀時記得戴口罩,打噴嚏時用衛生紙、手帕或用衣袖遮住口鼻,與其他人交談時儘量保持適當距離,拱手不握手。如出現症狀應儘速就近就醫,確診為流感時在家休養,儘量不上班、不上課或不出入公共場所,依照醫囑與藥袋說明,確實使用抗病毒藥物,有助於降低流感傳播,遠離流感威脅。參考資料1.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與防疫專題>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流感併發重症>流感抗病毒藥劑2.藥品仿單3.藥師公會全聯會與藥師做朋友-讓藥師告訴你如何安全用藥感冒發燒用藥Q and A
-
2019-11-13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是胃酸過度引起的?很多人都想錯了
很多人知道,胃酸逆流就是俗稱的燒心,讓我們的胃很不舒服,並且有可能引其他的疾病,應該要及時的進行調理或治療。那麼,有什麼好辦法調理胃酸逆流(燒心)嗎?今天筆者跟大家說說燒心的調理方法。胃酸逆流或“燒心”是胃酸過度引起的嗎?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感到胃裡火辣辣的,有時感到有一股“酸水”從口腔湧出,嚴重的酸水直衝喉部、口腔,非常難受。尤其是吃點辛辣、含澱粉較高的食物,或者喝酒之後,這種現象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就是提問中所說的“胃酸逆流”,醫學裡的專業術語為“胃反酸”,也就是俗稱的燒心。燒心其實是一種消化道症狀,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跟心臟有關。導致胃酸逆流(燒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食用過於甜、成、辣、酸、冷、燙的食物;食用紅薯、馬鈴薯等含有豐富的澱粉、糖、酸等成分的食物;抽煙、酗酒;精神壓力;一些胃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道炎等)。有人問,胃燒心就是胃酸過多嗎?並不是。理由有二:第一,有研究發現,接近一半的存在燒心症狀的患者不存在異常的反流,即不存在過量的胃酸與食道接觸。第二,有試驗證明食道其實能夠耐受強酸(鹽酸)。所以說胃燒心不是由胃酸直接所導致的。燒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炎症,真正的損傷開始於食道粘膜的最下層,這是最先出現炎症性病變的部位。具體來說,胃酸出現在食道,而食道細胞認為自己受到了侵害,於是促使食道細胞分泌促炎症性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8),這些炎症性細胞因子會造成局部的炎症反應,而炎症會造成自身組織的損傷,這正是燒心的根源。胃酸逆流(燒心)有什麼好辦法調理嗎?(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當出現胃酸逆流時,要避免吃過多酸性食物(如油菜或者菠菜等)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飲酒、濃茶和咖啡,少吃含澱粉的食物如馬鈴薯、芋頭、地瓜等。為了防止胃腸道受到刺激,盡量要少吃低脂肪以及低糖的食物,另外也可以選擇含鹼的麵條,因為麵條能夠中和胃酸,同時也能夠給人們一定的飽腹感,不讓胃腸道更加難受。平時要保護好胃部,防止受到食物的刺激,避免熬夜,保證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飲食方面要以清淡為主,控製鹽的攝入量,不然會加重胃酸,甚至導致胃酸逆流。(2)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防止胃酸逆流,每餐不要過飽,每餐吃八成即可。同時,餐後不要馬上睡覺,睡前不要吃宵夜,因為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容易導致反酸現象頻頻發生。(3)肥胖人士要減肥:由於肥胖可使腹內壓力增加,從而誘發或加重胃反酸,所以肥胖者應減輕體重。(4)適度鍛煉身體:習每天起床之後或晚上入睡前,堅持進行半個小時以上的身體鍛煉,這樣有利於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脂肪堆積和胃酸的分泌,從而降低胃病的發病機率,而很多胃病都可以導致胃反酸。(5)養成樂觀開朗的心態:生活中要保持快樂平和的心態,避免患得患失、緊張、憂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因為情緒不良、精神緊張都可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增加胃酸的分泌。(6)對症治療:此外,一旦確診為病理性胃反酸,除了要尋找病因外,可服用抑酸藥,如質子泵抑製劑(即拉唑類,如奧美拉唑),不但可以減少胃酸分泌,還可以減輕炎症反應。但如果症狀反復發作,影響生活,則須及時請專科醫生診治。總之,胃燒心跟胃酸有關係,但並不是由胃酸直接所導致的,其實質是胃酸造成的局部炎症反應。偶爾的胃酸逆流(燒心),不用太緊張,注意飲食和生活方式等即可。但如果胃酸逆流(燒心)反覆出現,影響生活,則須及時去正規醫院接受診治,不宜拖延。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1-13 癌症.肝癌
患者9公分巨大肝腫瘤 大林慈濟立體定位化療令消失
彰化縣57歲翁姓男子3年前因反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肝臟有顆7公分腫瘤,經人介紹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確診小細胞B淋巴瘤,進行化學治療後,肝腫瘤反而變大為9公分,屬對化療頑固性的淋巴瘤,經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持續追蹤2年,沒有肝腫瘤復發及明顯副作用。大林慈濟放射腫瘤科醫師林宏益說,翁男化療後肝腫瘤由7公分增大為9公分,屬對化療頑固性的淋巴瘤,2年多前轉到放射腫瘤科治療,採高精準度的身體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合併使用腫瘤內部同步劑量調整,總共治療30次後,有效減輕治療副作用,大幅提高腫瘤控制率。治療過程肝腫瘤輕微縮小,從9公分縮小到7公分,翁男僅輕微疲累感及食欲不振,沒有嚴重副作用,治療半年後追蹤,肝腫瘤完全消失,持續追蹤2年,沒有肝腫瘤復發及明顯晚期副作用,如腸阻塞或慢性肝損傷等。翁男說,治療前害怕放射治療,考慮很久,治療過程沒明顯不舒服,治療後身體狀況很好,每天運動,有時騎騎腳踏車,和朋友談天說地,比治療前好很多,他鼓勵病友,有病要看醫生,把身體養好,才是對父母最孝順行為。放射腫瘤科主任洪世凱說, 過去很多病人對放射治療有很不好印象,認為做了俗稱「電療」(放射治療)後,體能或身體功能會大幅損傷,導致對放射治療十分抗拒。但目前高精準性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副作用減輕,且有穩固療效,因此千萬不要放棄該有治療,選擇去吃偏方、草藥,以免延誤病情。
-
2019-11-13 科別.腦部.神經
性格改變是精神疾患?你所不知道的腦瘤症狀還有這些
一般人談瘤色變,更何況是長在腦袋裡的腦瘤,每遇上此類病患,所得到的反應不儘相同,但心裡所想的唯有怎麼辦?會不會殘廢,甚至死亡的恐懼感,有些人選擇逃避,放棄治療。故筆者希望藉由以下內容能給廣大的讀者對於此類疾病有正確的認識,以期達到早期診斷,完整治療,減少遺憾之功效。何謂腦瘤腦組織細胞發生不正常的分裂,增殖而生成瘤塊,佔據了腦部有限的空間或侵害正常腦組織,不論腫瘤是良性或惡性,只要成長到一定大小,便會壓迫到腦部重要區域,造成神經功能的異常,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影響。腦瘤的名稱是根據它的生長位置及腫瘤細胞組織命名。致病因子對腫瘤形成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環境、物理、化學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據研究發現從事某些特定工作的人比較易得腦瘤,而有些危險因子會增加腦瘤形成的機會。如加油站工人、橡膠工廠員工、藥廠員工、化學藥劑、防腐劑處理人員都有較高機會罹患腦瘤。另研究人員也在探討遺傳及病毒於腦瘤扮演之角色,而在臨床上常被病患問及頭部外傷與腦瘤應無直接關係。大多腦瘤病人都找不出明確的致病因子,或許此類疾病是由多因子共同造成。當然,對致病因了解愈多,愈可能找出更多預防與治療的方法,目前我們能確定是腦瘤不具傳染性。腦瘤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但好發生於3-12歲小朋友及40-70歲之成人。盛行率腦瘤的發生率在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統計中,約為每十萬人口有4-5個病人。台灣原發性腦瘤的個案數一年約為1,800至2,000例,其中約有一千四百例死亡。轉移性腦瘤隨著癌症病患的增加,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發生率約為原發性腦瘤的十倍。腦瘤年發生率約為十萬人口五至十例,因此以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計,一年即會有約1,000至2,000新病例發生。常見腦瘤的發生率以「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 Gliobastoma Mutiform )為最多,約佔38.2%,其次是「腦膜瘤」(Meningioma ),約佔13.4%,「轉移性腦瘤」( Metastatic )也就是癌症擴散到腦組織約佔l0.6%。腦瘤的類型根據來源可分為原發性腦瘤 ( Primary ),轉移性腦瘤(Metastatic ):原發性腦瘤中又以神經膠瘤(Glioma)最為常見,約占所有近半(43.9%)的數量:包含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星細胞瘤(Astrocytoma)、寡樹突膠質瘤(Oligodendorcyte)與室管膜瘤(Ependymoma);神經膠瘤幾乎都是惡性的,尤其好發於成人的神經膠母細胞瘤以及小孩的髓芽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其惡性程度特別高。其次為源自於蜘蛛網膜的腦膜瘤(Meningioma),約佔17.2%,較常發生在婦女身上,絕大部份屬於良性腫;腦下腺瘤(Pituitary adenoma)佔8.6%,神經瘤(Schwannoma)佔7.0%,其他如先天畸胎瘤(Harmatoma)、血管瘤(Hemangioblastoma)則佔少數。而轉移性腦瘤則是指由腦部以外的癌細胞轉移來約佔10.1%,大多來自於肺癌、乳癌,腸胃道與泌尿系統之癌細胞轉移,這就是一般所說的第四期癌症。腦瘤六大警訊症狀腦瘤的症狀是依據病灶的大小,位置及分佈的型態而定。初期腫塊效應不明顯時,可能僅偶有頭痛,或依影響區塊造成偶發性的神經症狀如:1.視力聽力受損,2.肢體無力,3.痲痹,4.行動笨拙,5.步態不穩,6.臉部肌肉無力或口齒不清,隨著腫瘤的體積增加或對其周圍組織的侵犯,前述症狀可能會從偶發轉而持續出現。腫瘤亦會造成腦水腫或腦組織傳電異常引發癲癇。有時也會因為阻斷腦脊髓液的循環產生水腦。中晚期更會因顱內壓升高引發劇烈頭痛,嘔吐、吞嚥困難,甚至意識障礙等神經急症。有些長在額葉的腫瘤會造成人格,行為異常,性格改變等症狀有時會被誤以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診斷依據病人臨床症狀及病史、家族史,並配合完整的神經理學檢查,可大致推測病灶的位置即可能性,在經影像檢查來確診。在針對懷疑的腦瘤病灶通常會使用的影像檢查包括:.顱骨X光檢查:可顯示某些腫瘤在顱骨變化(侵蝕或增生).電腦斷層掃描(CT):在疑似病案中最常使用之檢查,檢查時間短,方便性高,可快速地得知顱內的概況,包括:腦實質是否有出血、偏移或不正常陰影、水腫等,若有異常則再配合磁振造影(MRI)。.磁振造影(MRI):目前診斷腫瘤最常使用的檢查,本身對人體無害。敏感度高,可清楚的判斷腫瘤的形態,位置及與週邊血管,組織的相對關係,對於治療提供極其重要的資訊。.腦血管攝影:不是常規,僅針對某些血流支配豐富的腫瘤之術前輔助。.PET:早期臨床應用研究上,實際是先對腦部的功能影像作開端,由於腫瘤利用葡萄糖比率遠超過正常的細胞,因此測量腦內細胞的葡萄糖利用狀態,可以分辨出腫瘤與正常細胞,一如其他部位之利用FDG,可作為人體腦瘤細胞的偵測、分期、以及作為復發腫瘤或放射治療壞死的分辨。治療評估是否要治療有很多因素,包括大小、病理形態及位置,甚至病人的年紀和健康狀況。原則上有症狀之腫瘤不管其為良性或惡性皆須接受治療,以解除神經功能異常及後續的輔助治療,有些意外發現的小型、良性腫瘤則可持續觀察追蹤。治療的原則,不外乎病理的取得及神經減壓這兩個重要概念。治療的方式包括:傳統的開顱手術、放療或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也就是加瑪刀及電腦刀。開顱切除腫瘤是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除了可取得組織病理外,直接移除腫瘤可達到有效的神經減壓及控制腦水腫,以利神經功能迅速恢復。放療則是在惡性腫瘤切除後的輔助治療,同時倂佐以全身性的化療或標靶治療。在某些深部或重要功能區無法以手術切除之腫瘤則可考慮用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來控制。預後預後之好壞,端看腫瘤之惡性程度:良性腫瘤且能全部切除者,預後最好,不能全部切除者,預後次佳。惡性腫瘤能作大範圍切除,且對後續需放化療有反應者,預後尚可,只能部份切除者甚至只能切片者,預後最差死亡率高。而神經機能障礙是否復原,端看腫瘤是否已造成腦部的破壞,如果損害不多,手術後經復建自會復原。如果腦部損害不少,則可能有程度不等之殘障。預後與是否接受長期且完善的復健有關,復健越早介入,預後越好。預後與病人身體狀況亦有相關,身體強壯者一定比虛弱者良好。所有良性腦瘤無論是否全部切除,每年都應接受腦部的追蹤檢查。惡性腦瘤則每三個月就應接受檢查(腦斷層或磁造掃瞄) 早期診斷,完整治療,是控制疾病的最高原則。若不幸得到腦瘤,切勿驚慌,只要與醫師根據實際狀況,制定出完整治療計劃,配合治療團隊大部份都可獲得控制。現今開顱手術已不若傳統方式龐大、耗時長、恢復慢讓人怯步,高階顯微技術配合術中導航儀,腦內視鏡及超音波腫瘤震碎機( CUSA )已可使腦瘤手術微創化,除提高全切除率外,降低神經損傷並大幅減少失血量及縮短手術時間,以利病人能更快速的復原。
-
2019-11-12 該看哪科.兒科
姊姊得腸病毒後跟著發病 高雄9月大男嬰確診重症
高雄市今天公布一例腸病毒71型重症確診個案,為住在仁武區的9個月大男嬰,10月24日發燒診斷為腸病毒,26日病情轉趨嚴重住院,所幸11月6日已康復出院,8日由疾管署判定為腸病毒重症個案。衛生局調查,男嬰平日由外婆照顧,4歲姊姊在10月21日感染腸病毒,3天後男童也發病,提醒家有幼兒的家長,應避免讓感染腸病毒孩子與健康幼兒接觸,以免造成交叉感染。衛生局表示,該名男嬰在10月24日因反覆發燒就醫,26日則持續高燒,四肢及軀幹出現紅疹,食慾及活動力也下降,再次就醫後轉診並收治住院,住院期間開始有嘔吐、盜汗、心搏過速及驚嚇反射等症狀,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心肌炎,29日由醫院通報,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疾管署監測,上周(11月3日到9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為1萬1409人次(預警值1萬500人次),高市1311人次(預警值1100人次),病毒型主要以克沙奇A群居多,疫情有持續下降趨勢,但腸病毒71型仍持續在社區活動,截至目前為止,全國有57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高雄則有7例。衛生局疾管處表示,腸病毒是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傳播,易透過玩具在家庭內及教育機構等處散播,造成幼兒感染,尤其是帶毛玩具,因容易接觸到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呼籲教托育機構應配置完善洗手設備,加強教室通風、整潔與消毒,並警覺幼童身體狀況依規定通報,避免疫情擴散。
-
2019-11-12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併重症增一例 九月大男嬰染71型
腸病毒仍未脫離流行期,民眾需注意家中孩童是否有異狀。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一例腸病毒71型併重症個案,為南部九個月大男嬰,因反覆發燒、身體出現紅疹,且食欲及活動力下降等重症前兆,就醫確認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所幸經治療後症狀改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該男嬰10月24日因反覆發燒就醫,26日時因持續高燒、四肢及軀幹出現紅疹,且出現食欲及活動力下降等重症前兆,而就醫轉診並收治住院;住院期間出現嘔吐、盜汗、心搏過速、活動力低下及驚嚇反射等症狀,原診斷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心肌炎,10月29日經醫院採檢通報審查後,確認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所幸治療後症狀改善,已於11月6日出院返家。而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3日至9日國內腸病毒門急就診計1萬1409人次,與前一周持平,仍未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疫情仍處流行期。今年已累計57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一例死亡),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45例為多,提醒民眾應加強落實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家中幼兒若出現重症前兆,應儘速送醫。另,屈公病疫情也仍需留意。羅一鈞說,今年截至11月11日國內累計21例屈公病本土病例及87例境外移入病例,近一個月境外移入個案中,包括一名60多歲緬甸籍男性,9月初曾因發燒於緬甸當地就醫,因持續有雙腳無力、無法行走情形,於11月初來台就醫,醫師診斷疑似為屈公病感染引發下肢無力,經通報檢驗確診。
-
2019-11-12 該看哪科.婦產科
胖孕婦罹「子癲前症」險要命 醫師籲及早篩檢
一名36歲女性身形福態,懷孕34周時出現血壓高、呼吸喘和水腫等情形,經急診診斷為「子癲前症」醫師給予藥物降血壓、施打胎兒肺泡成熟劑以及靜脈注射硫酸鎂控制痙攣後,狀況漸趨穩定,並立即安排引產,所幸最後母子均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產房主任魏沛秝指出,子癲前症又稱為妊娠毒血症,是產科醫師最擔心的懷孕疾病,為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早產的主因之一。患者懷孕時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5,體重80公斤,且妊娠20周以後,間隔6小時以上兩次血壓測量皆超過140/90mmHg,並合併全身性水腫,確診為子癲前症。她說,子癲前症是因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常見於初產婦、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胎兒水腫、羊水過多、紅斑性狼瘡、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多胞胎、葡萄胎等的孕婦。許多患者初期沒有自覺症狀,但當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全身水腫不退、體重過度增加等,代表症狀已逐漸惡化,恐損及孕婦器官及寶寶生長,需透過引產才能避免危及母嬰健康。為預防子癲前症發生,產科醫師通常會建議孕婦於懷孕11周至13周又6天時接受子癲前症篩檢,檢查項目包括超音波測量子宮動脈血流阻力(UTPI)、抽血檢查母親血液中血漿蛋白(PAPP-A)和胎盤成長因子(PlGF)數值,和母親病史及血壓量測,可有效篩檢90%以上會發生早發型子癲前症的高風險孕婦。魏沛秝說,經篩檢若屬早發型高風險孕婦,可於懷孕16周左右,每日服用100毫克阿斯匹林,能有效降低50%早發型子癲前症的風險,但若於16周以後才接受治療,恐只能降低20%早發型子癲前症發生的機率。她呼籲,若為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飲食上可減少鈉的攝取,並多吃含鉀蔬果,協助心血管舒張,有效調節血壓,並定期追蹤血壓、控制體重,產後因比一般人有較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故仍需控制體重,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維持生活品質。
-
2019-11-12 科別.感染科
肺炎疫苗升級 桃園肺炎死亡率 六都最低
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說,桃園首創全國同時採購十三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廿三價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PPV23)兩種疫苗,PCV13給六十五歲長者,PPV23給六十六歲以上長者,今年擴大五十五歲原住民接種PCV13,五十六歲至六十四歲原住民接種PPV23,享受疫苗升級雙效保護,守護長者健康。王文彥指出,桃園二○一三年實施長者免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並漸進式降低免費接種年齡層,逐步提升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涵蓋率,至二○一九年十月底,已提供長者接種十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七劑,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涵蓋率已達百分之四十三點八五,肺炎疫苗接種率優於全國的百分之廿四點五。依據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數據顯示,二○一三至二○一八年全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確診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二點六八人、二點五五人、二點二三人、二點五二、一點九二及一點九三人;桃園市IPD確診率從二○一三年每十萬人口二點七人,逐年遞減為二點五四人、一點九九人、一點八六人、一點三四人及一點三五人,二○一八年發生率雖較二○一七年略高每十萬人口○點○一人,但仍低於全國之每十萬人口一點九三人。王文彥表示,二○一八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肺炎連續三年蟬聯第三位,而桃園市自二○一三年起自籌經費採購肺炎鏈球菌疫苗提供長者接種以來,肺炎死亡率由二○一六年每十萬人口卅九點二人下降至二○一八年卅四點八人,連續兩年下降,肺炎死亡率六都最低,且桃園市十大死因中肺炎位居第四,顯現桃園疫苗接種成效優於全國。二○一五年原住民族人口及健康統計年報統計,七十歲以下原住民因感染肺炎平均餘命損失達十五點二年,考量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逐年增長,又是全國第三大原住民族縣市,為守護原民健康、遠離肺炎威脅,今年七月卅日開放五十五歲原住民接種PCV13,五十六歲至六十四歲接種PPV23,擴大疫苗接種保護網。衛生局表示,肺炎鏈球菌有九十幾種血清型別,可引起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與併發症,甚至死亡。
-
2019-11-11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等於被宣判死刑? 科學證據說話了
近來隨著名人癌逝的新聞不斷在網路上流傳,癌症與不治之症好像畫上等號,但是罹癌就等於死亡嗎?先別那麼急著下定論,來看看科學證據怎麼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保健闢謠」專區發文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4種疾病定義為非傳染性疾病,而導致非傳染性疾病增加的主因分別是:抽菸、身體缺乏活動、喝酒和不健康的飲食。另外,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也指出,大多數慢性疾病都可以透過良好的飲食、身體活動、戒菸、戒檳和避免過度飲酒,以及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來預防,降低癌症發生與死亡率。其實癌症和心臟病、糖尿病等一樣是「慢性病」,而不是絕症,除了傳統的手術治療、化學或放射線治療外,這幾年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加入治療行列,讓癌症存活率提升不少,真正的殺手其實是延誤診療。以大腸癌為例,5年存活率第1、2期已經達82.7%及71.1%,即使到了第3期都還有60.2%,但如果延誤治療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只剩下11%。為了讓病人能及時獲得優質治療,國民健康署不僅辦理「癌症診療品質認證」,更推動「癌友導航計畫」,讓癌症個案管理師引導病人完成具醫學實證之診斷與治療,目前全國共有58家通過認證醫院提供優質的照護與完整的醫護團隊。國民健康署再次提醒,罹癌病人應和醫療人員討論後,接受最合宜的治療,千萬不要相信毫無醫學實證的偏方,以免造成生死兩遺憾。延伸閱讀:被確診得癌後 除了震驚、沮喪,你還要先釐清這10件事 害怕治好的乳癌又復發? 這件事千萬不可偷懶
-
2019-11-10 科別.骨科.復健
增加骨質密度 騎單車不如負重走路
骨質疏鬆症已是65歲以上年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全台近700萬人口有骨鬆問題,近半數民眾骨質密度不足,不可不慎,一旦骨折,最可怕的是後續的照護成本及併發症。元氣講座「保密防跌 骨力人生」在台南舉行,邀請骨科專家與民眾分享「保骨本」的祕訣。輕微碰撞就骨折 才發現有骨鬆根據2005到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男性為23.9%,女性為38.3%。郭綜合醫院骨科主任吳國禎指出,現代人對於常見的三高疾病較注重,但多數人一開始患骨質疏鬆都不會有明顯症狀,直到骨頭因輕微的外力碰撞,甚至只是咳嗽、搬東西就骨折,檢查後才發現骨鬆嚴重。骨鬆骨折好發於脊椎、腕部、髖部,無論開刀固定或是換人工關節,仍會影響日後活動。發生過骨折的病患,不論骨折部位在哪裡,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倍以上。根據統計,一個髖部骨折的醫療費用平均高達20萬元以上,因骨鬆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更高達20%,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35歲後的骨質 存入少、流失多吳國禎指出,骨質是一個動態平衡,透過破骨細胞及造骨細胞的含量來促進骨質的新陳代謝。幼童期造骨細胞活性強,人體骨質存入「大於」流失,骨骼迅速成長;到35歲時骨質存入「等於」流失,骨質達高峰並停止成長;之後因造骨細胞開始減少,骨質存入開始「小於」流失,骨質存量逐漸萎縮、變得脆弱;到了老年期骨質疏鬆就易骨折,因此趁早儲存「骨本」相當重要。醫師表示,一般X光較難檢驗出骨質密度,除非骨質流失30%以上,X光片上才會出現異常。目前以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以及電腦定量斷層攝影掃描、中子活化分析全身骨骼鈣量為主要測量儀器,至於超音波和核磁共振也可行。保骨基本功 運動、日曬、補鈣「預防」是骨質疏鬆症最好的治療,除了運動,每天飲食均衡、補充足夠鈣質是改善骨質疏鬆的最佳良方,保持骨質密度、防止跌倒。首先,要避免跌倒,就要了解怎樣會跌倒、為何會跌倒,吳國禎建議長輩起身時,要先坐一下,扶好再站起來,站穩再行走,必要時需以助行器為輔助。另外,增加室內照明、減少障礙物也能減少跌倒機會。散步是運動的最基本方式,但要鼓勵長輩採漸進式來做,先從3、5分鐘開始,再慢慢增加,做到30分鐘就達標。接著,可試著增加負重,像是在背包中裝入一罐礦泉水,一段時間後再改裝兩罐。要提醒的是,騎單車雖可增加肌力,但對於骨質疏鬆沒有幫助,因為騎車沒有負重,身體不會認為需要促進骨質生成。吳國禎建議,遠離骨鬆有基本三件事要做,包括每天運動30分鐘、曬太陽30分鐘或補充維他命D、補充鈣質1200毫克。補鈣方式 依年齡、身體狀況選擇關於補鈣的迷思,大骨湯雖有「骨」字,但喝了並不會增加鈣質;「維骨力」裡頭其實沒有鈣,只有補軟骨。吳國禎表示,牛奶是便宜又方便取得的鈣質補充首選,每天約飲用兩個馬克杯的量。若喝牛奶會拉肚子,則可選擇鈣片作為補充。市面上的鈣片多數屬於結晶鈣,吸收率較高的是檸檬酸鈣,年長者可使用,因對腸胃刺激較小、但價格相對較高;而碳酸鈣因吸收率差,價格相對低,較適合年輕族群。目前新上市一種非晶形碳酸鈣(非晶鈣),分子顆粒比市售鈣小了將近百倍,擁有高溶解度、高吸收度的優點,更能充分用於建構骨質。研究指出,非晶鈣可有效促進幹細胞分化為造骨細胞,有效增加骨質生成。臨床上,一名49歲女性患者停經一年,經常性全身痠痛,經檢測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給予藥物搭配碳酸鈣治療,但她吃了3個月後,常感到腸胃不適,醫師建議改用非晶鈣後,腸胃問題獲得改善,且半年後的骨質檢測結果,骨質密度進步0.8。非晶鈣的高效益表現,對於需要補充鈣片的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骨質疏鬆自我檢測有以下危險因子都須特別留意,包括:1.女性年滿60歲、男性年滿70歲。2.年過50歲後,曾發生跌倒。3.體重過輕,BMI值低於19。4.年過40歲後,身高比以前矮4公分以上。5.父親或母親有髖部骨折、駝背。6.患有類風濕關節炎、消化道疾病、攝護腺癌、乳癌、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疾病、慢性阻塞性肺臟疾病、性腺功能低下症、停經、卵巢已摘除、活動力喪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7.接受過特殊藥物長期治療,例如類固醇或是治療甲狀腺、乳癌等藥物。8.飲酒過量或有吸菸習慣。
-
2019-11-09 新聞.健康知識+
肝臟自我檢測:出現「3多2痛」代表肝可能出問題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排毒器官,同時還參與了消化和血液工作,可謂是身兼多職。然而雖然肝臟功能眾多,但它發病卻很隱匿。我們常聽到一些患者罹患肝癌,卻往往查出時是晚期,也就是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肝臟發病雖有隱匿,但人們若能了解肝臟知識,就能抓住肝病的一些蛛絲馬跡,盡快懸崖勒馬,及早治療。肝病發生時,患者往往會在晨起出現“3多2痛”的症狀,如果出現,及早排查肝功能。3多一、牙齦出血增多牙齦出血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牙刷過硬、牙周炎、齲齒等疾病,都會導致牙齦出血。除此以外,肝臟疾病也是導致牙齦出血的一大因素。因為肝臟本身承擔著凝血工作,它產生的凝血因子是控制血液凝聚的一大成分。如果肝功能遭到破壞的話,凝血功能也會因此下降,導致凝血機制出現障礙,在刷牙時,就會有牙齦出血的現象。不僅如此,如果在生活中經常有不明原因的牙齦出血,甚至是柔軟食物也會導致出血,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二、乏力感異常增加在正常情況下,經過一整夜的睡眠調整之後,整個人應處於神清氣爽的狀態。但是,如果肝臟受到損傷之後,就容易導致體內代謝失衡、體內物質無法被代謝、血糖因此升高,繼而導致身體出現異常的乏力感,無論怎麼補覺,都不能提起精神。三、尿液顏色異常增黃正常人的尿液應該是淡黃或透明狀態,這和飲水過多或過少有直接關係。但如果最近晨起小便時,發現尿液呈現出異常黃色,那就可能是肝病的信號。因為肝臟本身是分泌膽汁的器官,而膽汁又參與了體內的消化工作。如果膽汁代謝異常,就會導致大量膽紅素流入血液內,從而讓尿液呈現出深黃色。2痛1、異常的右下腹疼痛如果在早上起床後,有明顯右下腹疼痛感,需要警惕肝病的到來。因為在右下腹偏上方就是肝區,當肝髒病變之後,這部位就會有刺痛、鈍痛感傳來。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但肝臟表面卻有一層肝包膜,它遍布感染神經,如果肝臟出現疾病,就容易導致肝臟腫脹和充血,肝包膜也會因此被撐開,從而引發脹痛和鈍痛感。2、右肩的異常疼痛如果自身沒有關節疾病,但最近出現了莫名右肩疼痛、僵硬感傳來,那就需要警惕肝病的到來,特別是肝癌疾病!當腫瘤逐漸增大時,就會壓迫到腹肌的橫膈膜,以及肺部以下的肌肉神經,而這些臂叢神經正好連接右肩神經,從而引發右肩放射性疼痛感。這些症狀也僅作為肝病的參考,給發現肝病多了一些可能,卻不能自下定論,自診為肝病。真正要確診,還需去醫院,遵醫囑做相關檢查,最後判斷。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1-09 橘世代.好野橘
長照保單怎麼挑?掌握給付3關鍵 買對長照險
處於上有老、下有小「三明治」夾心層的橘世代,面對不同的長照型保單要如何慎選,才能以最小的財務負擔,發揮最大的保單效用?專家建議應考慮給付頻率、給付金額與給付時間3大面向。長照保單怎麼挑?錠嵂保經公司北二營業處區經理藍雪鳳表示,首先要了解所謂「長照3寶」:失能險、長照險、特定傷病險,3者啟動理賠的條件不同,啟動理賠最廣泛的是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則是範圍最小。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認為,不管是長照險、特定傷病險、失能險,「分期給付保險金」是最基本必備條件,因為失智、失能引發的長期照顧是一場漫長抗戰。投保小叮嚀/簡單歸納出選購時應思考的重點:1.打算聘請外籍看護或入住養護中心,保險金宜每月給付。2.若是家人辭職照顧,應以照顧者損失月薪為保險金月給付金額。3.給付期間最好選10年以上。陳俊伴進一步解釋,若聘請外籍看護或入住養護中心,費用多是按月給付,建議分期保險金的給付頻率以每月給付為主。月付金額估算依照顧條件來算,如外籍看護每月基本花費至少2萬元;養護中心考量交通、突發治療及生活準備金,金額就需再增加。若是由家人辭去工作全職照顧,應以照顧者每月的薪資損失作為月給付的金額,不能因為是家人照顧而忽略費用支出。由於長期照顧平均要7年,給付期間應從7年往後延伸,宜選擇10年以上保單,避免發生照顧費用突然中斷、影響家人生計。失能險理賠 以「狀態」認定藍雪鳳說明失能險、長照險、特定傷病險「長照3寶」的差異。失能險理賠啟動上是以「狀態」來認定,例如,失去身體能力、工作能力,涵蓋到許多器官,不只是四肢,還有眼耳口鼻、中樞神經等等。失能險不管意外或疾病,將症狀分成1到11級,第1級最嚴重,由於保障範圍廣,這也是目前失能險市占率比長照險高的原因。藍雪鳳舉例,以失能等級表來說,洗腎病人會被認定為7級殘;嚴重一點的病人需要裝呼吸器、或是氣切成植物人等,就屬2級以上。通常2級以上的殘廢,不只失能險會啟動理賠,通常也已達到長照險理賠認定。長照險多有保本 保費偏高長照險則是「長照3寶」中理賠範圍排第2,由於長照險的商品設計多有保本機制,相較於純保障的失能險保費偏高,加上保障範圍沒有失能險廣,直到近年老年議題浮上檯面,才開始紅起來。理賠依生理、認知功能判別長照險在理賠認定上是以2大項判別:生理功能、認知功能。生理功能分成6項恐讓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的項目,例如須別人協助才能取用食物、穿脫衣褲鞋襪、完成盆浴或淋浴、由床移位至椅子或輪椅、如廁須別人協助才能保持平衡等等。認知功能則包括時間感、空間感、人物感,例如:無法分辨日常親近的家人、無法分辨自己的居住地等。早發失智 長照險、失能險可賠藍雪鳳說,通常在6項生理功能障礙上有3項符合,這時長照險可以賠,失能險也能賠。又例如65歲以前的早發性失智症,通常病症退化的速度很快,就算病人生理功能不受影響,但認知功能3項中符合2項可能就啟動理賠。另外,「有定期扶助金」的特定傷病險,理賠認定要醫生確診罹患保單條款內的疾病,且符合保單條款的給付狀態,例如臥床等,就能分年或分月領取定額保險金。【大師理財系列】。勞退教母/王儷玲:退休金靠政府?如何補足退休金3來源。政大教授/張金鶚:這輩子賺的、這輩子用完!我會選擇「以房養老」。理財專家/華倫老師:3大存股策略,幫自己存到退休金
-
2019-11-0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抗癌最後一哩 敗給一根吸管
父親臨終前默默說了一句:「原來不是癌症,是肺炎。」這句話是多麼錐心的痛!父親是建築師,他一生兩次罹癌,都積極配合治療,力拚生機。距離去年辭世,已經努力成功抗胃癌18年,這次膽管癌,最後若不是吸入性肺炎,距離膽管癌僅5%能存活超過2年,僅差一個月。吸管喝水 釀吸入性肺炎2016年8月,父親因黃疸至好心肝門診,楊培銘教授見狀況危急,轉到台大急診,外科部教授田郁文確診為膽管癌。經過處置評估,9月22日手術,成功移除腫瘤,之後進行8至9個月口服化療。未料2017年12月轉移至肝和肺,2018年1至3月做了兩次注射性化療。因化療效果不好,5月25日做了第一次免疫療法,腫瘤指數從70降至50,且既有癌細胞均無明顯成長。6月13日進行第二次治療後,出現肺部副作用,也苦撐過來了。準備開始第三劑免疫療法時,最後居然在一次喝水過程中因吸入性肺炎,導致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離世。諷刺的是,最後一口水,是在父親半命令、半央求下,我餵給他喝的。父親咬住吸管不放,大口的吸著對他可能如「甘泉」的水,隔日卻再次發燒。肺炎疫苗 應按時施打如果我早知道用對的方法照護,父親就不會一再發生肺炎感染、發燒,最後在沒有更多的抗生素可施打下辭世。希望大家不要犯我犯過的錯誤,除了提醒父母按時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更要用正確的方法照顧病患,避免肺炎帶走寶貴的生命。父親走了,沒有機會再幫他按摩、不能再親吻他、再聞著他灰白頭髮的髮味、看著他大快朵頤的享受食物。爸媽還在世的朋友們,請好好珍惜,不要嫌棄父母動作慢、常跌倒;長輩如果多問幾句,不要不耐煩、頂嘴;不要不探望、不電聯、不簡訊;不要不說愛、不說想、不感恩;要忍著性子,就像爸媽小時候拉拔我們長大一樣,而我們現在拉拔著小蘿蔔頭長大一樣。
-
2019-11-08 癌症.其他癌症
「癌王」有哪些徵兆? 罹末期胰臟癌主持人要你注意這些事
罹患第四期胰臟癌的「過關斬將」(Jeopardy!)電視節目主持人崔貝克(Alex Trebek),在11月21日世界胰臟癌日之前,敦促公眾進一步了解這種病,並提高警覺。79歲的崔貝克在支持世界胰臟癌聯盟的一分鐘宣傳片中說:「為了幫助患者對抗這種疾病和生存下來,大家需要更多關注和認識它。但願我被確診罹患胰臟癌前,早點知道持續性胃痛是先兆。」●潛在症狀:憂鬱、疲勞、食慾不振他列舉了許多可能的症狀,包括背痛、體重無緣無故減輕,突發糖尿病,皮膚或眼睛發黃。馬友診所(Mayo Clinic)指出,其他潛在症狀包括憂鬱、疲勞、血栓塞和食慾不振。根據美國防癌協會援引全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8年至2014年的數據,預計胰臟癌今年會造成4萬5750名美國人死亡,是美國第三致命癌症。胰臟癌的整體五年存活率為9%。對於第四期患者來說,存活率只為3%。胰臟癌很難在早期發現,因為其症狀通常不會在早期出現。崔貝克今年3月透露自己患胰臟癌,兩個月後宣布病情緩和,但他在接受癌症治療時仍面對挫折,並在最近接受CTV訪問時說,化療造成的身體傷害,最終可能會阻止他主持「過關斬將」節目。他說:「我不怕死,我一直過著美好的生活,充實的人生,而且我快將走到人生的盡頭。如果真的要死,為什麼還要擔心呢?在我的葬禮上,他們不會以『他太早被帶走』作為訃文的一部分。」●醫療費高 每人平均6.5萬且續增加根據2012年在「癌症」雜誌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胰臟癌的治療費用很高,而且持續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2000年至2007年間接受診斷的逾1萬5000名66歲及以上胰臟癌患者的數據,發現每人的平均直接醫療費用總額超過6萬5500元,而且費用隨著時間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