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睡覺
共找到
1572
筆 文章
-
-
2023-08-26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不動傷身!每日增加活動1小時,可減少關節炎疼痛、增強肌力
長時間坐著會對於各個年齡層的人而言,都可能帶來健康問題。1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能減少久坐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僅做慢走這項身體活動,也能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進而提高整體生活品質。老年人每日增加1小時活動量 生活品質有顯著改善英國研究人員針對1,400多名60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了追蹤研究,以評估久坐的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達拉尼·耶拉卡爾瓦(Dharani Yerrakalva)表示,開始研究的目的是想了解那些在晚年減少身體活動或增加久坐時間的人,是否會在往後的生活中有較差的生活品質。研究團隊在2006年至2011年間評估了受試者的生活品質,包括行動能力、自理能力、疼痛感和情緒狀況,其中活動能力是透過受試者佩戴的計步器所測量的,研究人員在這6年間重複對受試者進行研究,並記錄了數據。研究結果發現,減少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下降、住院風險增加和提前死亡有關。此外,該研究表明,每減少15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生活品質就會減少將近一半,相反地,提高身體活動時間的受試者每天只要增加1小時的活動時間,其生活品質就會出現顯著的改善。減少久坐好處多!包括可減少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感根據食品和營養顧問、前美國營養學會主席康妮·迪克曼(Connie Diekman)的說法,這些結果證實了保持身體活動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規律的身體活動可為人們帶來活力,並有持續享受生活的渴望。另外,研究人員達拉尼.耶拉卡爾瓦(Dharani Yerrakalva)也指出,參與身體活動可以多種方式來改善生活品質,例如可減少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帶來的疼痛感,還能增強肌力,讓老年人能夠繼續自理生活上的大小事。不只有久坐,憂鬱和焦慮的情緒也會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可透過增加活動量、減少久坐的時間,改善這些負面情緒。延伸閱讀:.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6 養生.抗老養生
夏天喝冷飲加重濕熱體質!中醫推消暑氣5茶飲解熱不傷身
台灣屬海島氣候,除了炎熱外也偏濕,中醫師周宗翰表示,濕熱是影響食慾的主因,加上部分民眾一到夏天喝冷飲、吃冰品毫無節制,寒氣也隨之進入體內,傷害脾臟,常見的表現是舌苔白膩,輕則腹痛、腹瀉,重則噁心嘔吐。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他坦言,很多人患上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惡性腫瘤,這些病症都跟濕邪有關。懷疑身體濕氣重? 可從這些症狀明察周宗翰指出,現代人運動量越來越小,體內陰盛陽虛從而濕邪內鬱,而且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及嗜甜,一旦攝取過多肥甘厚膩的食物,會導致腸胃濕熱影響運化功能,當脾胃無法把這些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用的營養成分時,將變成濕邪留在體內,恐導致民眾渾身發沉無力、頭髮油,臉部油、腹部凸出、水腫肥胖、免疫力下降等症狀的發生。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呢?周宗翰說明,身體的濕氣就是無法有效調節的水分,所以夏天易疲勞、中暑、頭暈目眩的人要特別注意,另外,吃得不多但體重未減輕反而增加,甚至喝水都會胖也與濕熱有關係。周宗翰進一步說明,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水液代謝與肺、脾、腎三臟腑有密切的關係,當3個臟腑運化功能失調時代謝會異常,輕則體重增加,重則出現浮腫。許多人長胖,並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內停所致,稱為「水腫胖」,其他症狀如皮膚常起濕疹、雙腿浮腫、女性白帶清稀量大等,甚至大便易黏在馬桶上,3、5張衛生紙反覆擦也擦不乾淨,也證明體內有濕氣。清除體內濕氣! 中醫推薦多吃燕麥紅豆薏米粥民眾想要去除體內濕氣,平時可食用燕麥紅豆薏米粥,周宗翰描述,其具有祛濕排毒、瘦身健脾、潤腸通便之功效,且還可改善下身浮腫肥胖問題、降血壓及血脂、去水腫、調解血糖、解毒抗癌。薏苡仁又叫薏米、薏仁,不僅為常用中藥也是民眾常吃食物,周宗翰解析,其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謎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加上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常有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等情況,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養脾胃,食補非紅豆、薏米莫屬,而燕麥具有明確的降血脂功效,不但能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還能讓臉迅速變小,也兼具讓皮膚美白水潤透亮的效果。此外,民眾夏季時如經常大量出汗、走路易喘,且到入秋後情況未改,可能是心氣虛弱,且一旦流汗過多會加重心氣消耗,引起難以緩解的疲勞!周宗翰指出,夏天時人體的氣血多在體表容易耗散,尤其消耗過多會使身體功能減損導致疲勞,這時若不補足心氣,心臟動力不足,秋冬就容易感到疲倦。因此養好氣、減少流汗耗損心氣,就是預防疲勞的最佳方法。周宗翰提到,有時民眾容易喘並不是肺出問題,而是心肺之氣虛弱造成,雖然心和肺共同負責全身氧氣運輸,但肺的能量來自於心,當心氣虛弱,肺的能量也會不足,因此夏天時喝「生脈飲」有助養陽,特別是容易出汗的人,在初夏時就可以開始飲用,避免大量出汗導致血鉀流失。生脈飲包含人參、麥冬、五味子3種藥,其中人參能夠補氣,麥冬和五味子則帶酸味,中醫認為酸味的藥具有收斂作用,能夠收斂汗及耗散的心氣。生脈飲▸材料:麥冬10g 五味子5g 人蔘片10g 清水適量。▸做法:將麥冬和五味子洗凈,放入砂鍋中,一次性加足清水,蓋鍋蓋以大火燒開後,轉文火煮15分鐘揭蓋、關火。另外將人蔘片放入玻璃壺中,把 煮好的水倒入,蓋上壺蓋浸泡20分鐘,即可飲用。夏日自製5款茶飲 美味又養身對於夏日沒食慾、體內濕氣重、容易疲憊者,周宗翰提供5款茶飲,民眾日常可以攝取補充營養。【第1款】山楂枸杞茶▸材料:山楂、枸杞各15克。▸做法:以沸水沖泡山楂、枸杞2小時,頻頻飲用,每日數次。▸功效:山楂能夠開胃消食、活血化瘀、提高人體免疫力、抗衰老、調節血糖和血脂,枸杞則能起到滋補肝腎、保肝降壓、降低膽固醇的作用,甚至具美容功效,2者沖泡同飲,男女皆宜,簡直可以說是全能的滋補茶。【第2款】竹葉薄荷茶▸材料:鮮竹葉10克,鮮薄荷葉2克,綠茶5克。▸做法:將食材以開水沖泡,隨時飲用。▸功效:具有清涼透表、解暑散熱、利尿的效果。【第3款】清暑瘦身茶▸材料:乾荷葉1錢,洛神茶 5朵,清水1000c.c.,代糖適量。▸做法:將藥材洗淨放入茶壺中,水煮開後沖入茶壺中煮5分鐘後至出味成紅色,即可加入適量代糖並飲用。▸功效:荷葉性味苦平,可清暑通氣,辟暑滌煩熱,更可沁肺悅心,加上洛神花對暑夏燥熱性的虛火上升、高血壓、全身倦怠有緩解之效,飲用後可消暑降火、提神解勞。【第4款】鳳梨冰茶▸材料:紅茶適量,鳳梨400g、冰糖(細砂糖)160g、檸檬汁20g。▸做法:將鳳梨切丁與檸檬汁、糖通通放進果汁機裡,按果醬或是濃湯模式即可,完成後用倒入密封罐中,待降溫冷藏保存(儘快食用較新鮮)。最後,再2舀適量的鳳梨淋醬加入冰紅茶即可享用。【第5款】蓮藕汁▸材料:蓮藕,冰糖▸做法:將蓮藕連皮洗淨、切段保留外皮,將蓮藕煮熟或蒸熟,就可以加水、冰糖,以果汁機打成汁。延伸閱讀:.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5 焦點.元氣新聞
工作與生命何者重要?颱風地震下的記者,蕭彤雯揭露媒體界危險職業的真實面貌
風雨交加,危險處處,這是記者工作的日常。當大家躲避颱風的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挺身前往追蹤颱風的蹤跡。海邊成了我們的工作戰場,站在那裡,我們必須冒著強風,面對滔滔海浪,不斷向大家報告風勢有多大、浪高多少,同時再警告著不要靠近海邊。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公眾保持安全。蕭彤雯前主播在《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一書中道出了這份感慨,記者的工作不僅是辛苦,更是高風險的行業。我們不得不不斷面對各種危險情境,勇敢地涉入水中,拍攝那些充滿風險的畫面。這是我們作為記者必須堅守的使命,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真相,究竟背後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記者的辛苦和努力?水深脖頸記者遭逢洪患考驗,攝影機跨風浪奮力求生還記得當年臺北縣汐止林肯大郡崩塌,整個社區泡在水中,我和攝影記者為了拍攝內部畫面,咬著牙涉水而過。那個水深可不是只到膝蓋或是腰部,是到達我的脖子、我的下巴!不會游泳的我真的是拚命在採訪。攝影記者跟我一樣,但他手上還多一臺超重的攝影機,必須高舉在頭上,因為機器一碰到水就泡湯了。集集大地震之夜旅館瞬變危樓,記者慌忙逃命親歷震撼一刻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我在南投採訪,住在唯一還有空房的、但已經傾斜的一家汽車旅館裡。半夜突然又來了個規模超過六的大餘震,我們嚇得奪門而出,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衝向一樓平地(當時南投的汽車旅館,都是一樓當車庫,房間在二樓)。等到餘震結束,我們再也不敢回去房裡,因為本來就已經傾斜的旅館,被這個大餘震震到鋁門窗整個變形,關都關不上。隔天那棟旅館就被拉起封鎖線,成了危樓。倫敦的恐慌地鐵爆炸無處不在;四川的驚魂高樓成為夢魘出國採訪一樣危機四伏。當我在倫敦採訪地鐵爆炸案時,我跟所有倫敦人一樣擔心,不知何時又會爆出下一個炸彈攻擊。當我在中國大陸的四川採訪汶川大地震時,我們跟當地人一樣,半夜在外面遊蕩,因為不敢上高樓睡覺。當我赴日採訪三一一日本東北大地震及海嘯時,因為所有交通幾乎全斷,我們費盡千辛萬苦,靠著沿途搭日本人的便車,終於挺進北邊災區。福島核能外洩命令撤離,東京機場躺地等航班沒想到剛進災區,立刻接到當時我在壹電視的主管─總編輯陳裕鑫的電話:「彤雯,你們趕快想辦法撤出來,因為福島發生核能電廠輻射外洩。雖然你們人在北邊,但我們還是擔心可能會有影響,所以趕快回來。」於是剛抵達海嘯重災區的我們,在拍了所有我們能拍攝到的素材後,又得想辦法回到東京,搶機位回臺灣。這趟出差整整三天、我只睡了不到八小時,其中三小時還是最後跟所有急著想離開日本的當地人,一起躺在東京機場地上,邊等候補邊睡。同行記者可能罹癌郵件通知;輻射關聯未證實但告知不過這趟日本採訪卻還沒劃下句點。兩三年過後,壹電視易手,賣給了年代集團,我最敬愛的總編輯陳裕鑫先生回到《蘋果日報》擔任即時新聞社長。某日我收到他的一封郵件,提到當初跟我一同前往日本海嘯災區採訪的《蘋果日報》記者,前陣子發現自己可能罹癌。雖然尚未確診,也無法證實與當年去日本採訪可能受到的輻射汙染有關,但他覺得還是有義務告訴我這件事。收到癌症疑慮內心揪緊;確認健康未讓家人擔憂我必須老實說,當下聽完,我有點擔心。因為當時回臺灣後,雖然我所接受的輻射檢測數值都在合格範圍,但世事難料,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好在幾天後,陳社長捎來好消息:那位同仁已經確認不是癌症,要我放心。這些事,我從未告訴我的家人,因為知道他們一定會非常擔心。身為新聞工作者,這是我必須承擔的風險。敬業有度新聞非生命代價;明天或意外,誰先來未知但年紀愈大,愈懂得一個道理:「沒有一則新聞,是值得用命去換來的。」我仍是認真負責的新聞人,我絕對會在我能力範圍內將自己的工作做好、做滿。但我不再像年輕時一樣,敢沒穿防彈背心就直衝槍戰現場;敢冒著不小心滑倒就可能滅頂的危機,徒步涉水進入被淹沒的災區。看過這麼多的重大災難、接觸過無數的生離死別,我愈來愈珍惜自己的生命、愈來愈愛我的家人。因為我知道:明天和意外,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本文節錄:《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蕭彤雯的新聞現場》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2 養生.抗老養生
「處暑」潤肺防秋燥!飲食忌辛辣宜多酸,多吃白色食物 12養生方法一次看
今天(8/23)是24節氣的「處暑」,屬於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處」有止的意思,指暑氣到此打住,在立秋之後理應感受到秋意,但在台灣,即使處暑仍火傘高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毒如虎」,俗語稱:「處暑,會曝死老鼠」,就是形容天氣酷熱。處暑中午雖然炎熱,但早晚較涼,晝夜溫差大。習慣晚上吹冷氣睡覺的人,不妨關掉冷氣,開窗讓空氣流通。更記得要蓋被子,不要著涼了;出門最好帶一件薄外套,以備不時之需。處暑養生的四大要點秋天有燥邪,會影響肺臟,耗損人體津液,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皮膚乾癢等症狀,多喝水恐難以改善,不妨藉由日常飲食「顧肺管」。1、捂秋凍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春捂」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促進陽氣生髮;「秋凍」是為了氣血入裡保存熱量,促進陽氣潛降。因此,處暑後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很厚的衣服。2、防秋燥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大便乾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專家建議:除了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以補水外,保持居住環境的濕度也是潤燥的重要環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家中種些花或養魚,不然的話早晚多往地上灑點水,或用濕拖把擦地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便於生津潤燥、消熱通便。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或不吃了,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3、潤肺初秋的氣候逐漸乾燥,最容易對肺陰造成損傷,伴隨著夏季眾多的細菌也會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感冒、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和肺炎等疾病,一些氣喘病也會在此時復發或者加重。所以,加強對肺陰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中醫上講肺喜潤而惡燥,燥邪傷肺,養肺不僅能使肺氣更加充盈,增強肺的主氣,也能治療由於肺虛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在食物的分類上,甘潤的食品對肺是最有益的,例如梨、荸薺、枇杷、蜂蜜、甘蔗、柚子等,還有眾多的粥品,更是養肺的首選,例如銀耳冰糖粥、百合蓮子粥等。4、少辛增酸而少辛的原因,同樣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大家都知道,吃過於辛辣的食物會導致人體發汗,這是因為味辛的東西都有發散作用,能調動人體肺部的陽氣通過汗液從體內發洩出來,隨後身體便涼了。所以,處暑之後不應吃辣椒、花椒、生薑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狀。多酸則是強調應多吃酸性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來達到保肝護肺的效用。12個處暑養生方法處暑的早晚溫差變化大,外出應該加件外套,但不宜穿厚外套以免中暑。養生以益腎養肝為主,多吃白色食物潤燥養肺....。以下12個處暑養生小撇布,讓你健康度過秋老虎的炎熱天氣。1、早睡早起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2、益腎養肝多吃蔬果處暑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隨著氣侯漸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症狀。3、多喝水去秋燥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建議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甦醒過來,腸子開始蠕動。4、多吃白色食物潤燥養肺中醫有「五臟配五色」之說。白色食物偏寒涼,可滋陰潤燥、養肺,因此白蘿蔔、白菜、高麗菜、白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或中藥材的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適合一般體質者補身。5、多喝蜂蜜水少吃薑因為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那麼,人體就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們對付秋燥的一種必要手段。6、通風透氣,早晚添衣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一定要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7、護腸養胃對於消化功能低下的人來說,除了及時治療、避免冷飲冷食、避免過度刺激的辣椒等調味品、少吃傷害消化系統的藥物之外,還要消除不利於消化吸收的各種不良習慣。8、精神調養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誌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安排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9、輕鬆運動秋高氣爽,到戶外進行跑步、打拳、舞劍、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園散步等,可以迅速使機體消除秋乏的感覺。尤其是舒展肢體的活動還能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要注意的是不宜進行高強度和劇烈運動,鍛煉時應以微汗為適,切忌大汗傷及津液。對於經常待在室內的辦公室一族,可利用辦公間隙到室外散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提高身體興奮性。10、多睡一小時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於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11、多吃清熱安神食物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當心病從口入,。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12、少吹空調,多護關節處暑節氣後天氣轉涼,此時再吹空調,寒氣會入侵經絡和骨關節,會出現頸肩腰腿痛,關節疼痛等症狀。建議開空調最好定時,半夜不適宜吹空調。延伸閱讀:.節氣「處暑」/炎熱不輸夏 飲食顧肺管.「處暑」酷熱溫差大 飲食忌辛辣、顧肺管.薏仁有助預防癌症,特別是「這2癌」!薏仁11個功效,7種人請少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1 醫療.耳鼻喉
呼吸方式不對容易生病、還可能變醜!1招檢測你是否用口呼吸
你習慣鼻呼吸,還是口呼吸呢?長期使用口呼吸,恐怕對肺部健康造成危害,鼻科醫學會理事長戴志展表示,鼻子能夠過濾粉塵外,鼻腔黏膜也能夠「殺死病菌」,用口腔呼吸會讓有害物質直接進入肺部,若自幼習慣口呼吸,也會影響牙齒發育,讓臉型發展不佳;若民眾容易鼻塞,依賴口腔呼吸,恐讓鼻胛增厚,鼻子將更無法發揮作用。台灣鼻科醫學會今與藥廠合作舉行「鼻之呼吸 義診園遊日」衛教活動。戴志展指出,鼻呼吸是人體最自然的氣體交換方式,能夠「過濾粉塵」,鼻腔黏膜也能夠吸附病毒、細菌,甚至破壞病菌,確保進入肺部的空氣乾淨,許多民眾有塵肺症,即因髒空氣直接進入肺部,讓氣體交換的功能變差。用鼻子呼吸才能「殺死病菌」鼻腔不僅有過濾功能,還能夠替空氣「加濕與加溫」。戴志展表示,環境中的空氣濕度平常約50%,即使下雨天也在90%左右,而最適合肺泡環境濕度為100%,而空氣經過鼻腔就能夠短時間內加濕,進入肺部做空氣交換時會更有效率;通常環境空氣溫度約在24度,肺部則為38至40度,鼻腔初步加溫後,經過氣管再到支氣管,才能以最高效率交換空氣,讓人精神更好。1招檢測你是否用口呼吸「夜晚口呼吸,難以自覺。」戴志展說,大部分病患白天鼻呼吸都沒有問題,但晚上睡覺因為躺著血液回流,加上開冷氣睡覺,涼空氣會讓鼻胛增厚,造成鼻塞,要了解自己是不是睡覺時會不自覺口呼吸,可以睡前在嘴巴貼上透氣膠帶,若睡到一半驚醒,就是因為喘不過氣造成,是口呼吸的徵兆。鼻科醫學會提供掌握正確呼吸的4要領:1. 時刻提醒自己使用鼻子呼吸2. 呼吸要緊閉雙唇,並將舌頭頂住上顎3. 避免用力呼吸,穩定呼吸節奏4. 如果鼻塞,盡量透過唇縫、齒縫來呼吸因為口呼吸舌頭長期無法貼合上顎,將導致外表慢慢改變,成為暴牙、戽斗、牙齒排列不整齊等等。若要改善口呼吸的習慣,戴志展建議,平常就要養成運動習慣,良好的運動能夠讓交感、副交感神經活絡,讓鼻胛容易腫脹的狀況改善;若放任口呼吸更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扁桃腺肥大,更容易因為腦部缺氧,連帶損及其他器官。【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睡眠呼吸中止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1 醫療.消化系統
口臭、更年期恐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嚴重恐致食道癌 8招改善
一名50多歲女性,經常感到食道有灼熱感、胸悶、吃東西時有食物會卡住的感覺,近幾週進食後,胸悶情況更嚴重,喝水還會突然食道經孿,吃了各種胃藥都未見療效,經過胃鏡檢查,發現食道黏膜偏白,為食道輕微發炎,醫師研判中年女性食道黏膜較敏感,即使吃制酸劑效果也不佳,後續改用食道黏膜保護劑,症狀終於改善。胃食道逆流常見3類型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發生原因可分為3類,包括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賁門鬆弛。常見症狀包括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吞嚥困難、火燒心、嘔酸、慢性咳嗽等,倘胃酸逆流到口腔,還可能會出現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情況。1.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蠕動異常者,喉嚨會持續有異物感、胸悶。邱展賢說,發生原因與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關,氣候的變化、壓力、情緒不穩等都容易引起,因此在天氣炎熱或是寒冷時症狀會更加明顯,生活、工作、課業壓力增加,也會加重症狀。像是一名16歲女學生,近期出現胸悶、咽喉異物感、胃酸逆流,甚至一吃東西就吐,吃胃藥後病況時好時壞,就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改用促進食道蠕動藥物,症狀明顯改善。邱展賢說,統計發現,國二至國三、高二至高三孩子引起的胃食道逆流,多與情緒壓力引起的胃不適有關。2.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者,因為食道沒有保護層,被胃酸侵蝕時就會發炎,喝水、飲食刺激下容易感覺不適,除了服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外,還要配合飲食調整,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飲品。3.賁門鬆弛賁門鬆弛引起胃食道逆流者與生活習慣有關,經常暴飲暴食、吃飯速度快,或是體重過重都容易引發,治療上使用藥物外,調整生活習慣及適度減重才能改善並且避免反覆發作。胃食道逆流5大高危險族群1.肥胖。2.飲酒、抽菸。3.飲食重口味、愛吃消夜:太甜、太油的食物、柑橘類水果、咖啡、茶、辛辣食物等。吃宵夜與距離睡覺的時間間隔太短。4.情緒壓力大。5.用藥者:氣管擴張劑、三環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高血壓藥物(鈣離子拮抗劑和乙型受體拮抗劑)、女性荷爾蒙(黃體素)等藥物。邱展賢說,胃食道逆流恐引起多種併發症,包括食道炎、食道狹窄和巴雷斯特食道症,以及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睡眠呼吸中止,蛀牙、牙周病,尤其食道癌在胃食道逆流患者中,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達30至40倍。改善胃食道逆流 生活、飲食習慣要調整邱展賢建議,要改善胃食道逆流,除配合醫師開立口服藥治療外,生活、飲食習慣也要做調整,包括戒菸戒酒、過重者減輕體重、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避免穿緊身衣物,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快速進食,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三餐避免吃太飽。8招改善胃食道逆流1.口服藥治療2.戒菸戒酒3.減重4.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5.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6.避免穿緊身衣物7.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8.避免快速進食,三餐避免吃太飽。【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9 醫療.新陳代謝
40歲男性注意!過了此年齡易痛風 高危險族群、成因、3大類型1次告訴你
健保署最新統計,國內痛風患者近百萬人,平均每23人就有1人痛風,其中男性就占了4分之3。食藥署表示,如為急性或慢性痛風,必須服用藥物緩解症狀,但部分患者為無症狀高尿酸血症,不必用藥,但應找出病因,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60歲族群占比最高! 痛風成因、高危險族群這裡看健保署統計,就醫診斷為痛風的人數,108年95萬394人被確診為痛風,109年為96萬2643人,110年則來到97萬9803人。痛風人數眾多,7成痛風患者年逾40歲,60歲族群占比最高,接近24%,可視為中老年男性的常見慢性疾病。食藥署表示,尿酸形成與人體的嘌呤代謝有關,當攝取的食物含有過多的嘌呤,暴飲暴食、大量飲酒等因素,容易導致血液中的尿酸升高,形成結晶,囤積在身體關節各處,就像無數的碎石與針尖卡在其中,令人痛不欲生。痛風該如何區分?盤點痛風3大類型痛風可分為下列3種常見的類型:▸1.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當血液中驗出尿酸過高,但無明顯症狀時,通常不需用藥治療,但須找到發生的原因,予以控制。一般來說,空腹血中尿酸濃度的正常值為男性3.0至7.0mg/dL,女性2.5至6.5mg/dL。▸2.急性痛風:治療方式以用藥為主,常用藥品包括,秋水仙素、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這些藥品的效果快速,通常在服藥後症狀會立即緩解。▸3.慢性痛風:按時服用抑制尿酸合成劑(如Allopurinol及Febuxostat)、增加尿酸排除劑(如Benzbromarone、Sulfinpyrazone及Probenecid)、尿酸分解劑(如Pegloticase)等。另應改善飲食習慣,避開高普林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逐漸鹼化體質。另少吃甜食或炸物,每日飲用足量的水。痛風病患如何選購尿酸檢驗產品? 選購3步驟1次看食藥署提醒,痛風病人應遵照醫師醫囑,規律服用藥品,定期監測血中尿酸濃度。平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為自身健康把關。另建議,以尿酸檢驗產品來測量體內的尿酸含量,無須出門,就可監控病情。值得注意的是,尿酸檢驗試紙及儀器等產品皆為醫療器材,必須領有衛福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在選購尿酸檢驗產品時,請牢記醫材安心3步驟:1.認:認識尿酸檢驗試紙、檢驗儀及採血針(筆)是醫療器材。2.看:選購尿酸檢驗產品時,請至領有販賣業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的店家,勿於來路不明的地方或網站上購買。購買前,應先確認產品是否標有衛福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並刊載完整標示內容,包括產品品名、批號、製造日期、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及廠商名稱、地址等資訊。3.會用:使用前詳閱產品使用說明書,了解正確使用方式及相關限制。延伸閱讀:.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7 醫療.精神.身心
關心三明治老爸,硬漢不一定要硬「ㄍㄧㄥ」工作突然力不從心!?小心也可能是憂鬱症警訊
今健康/洪素卿熟悉的工作變得力不從心?每天要上班都得「強迫自己」?其實,你也可能是陷入憂鬱而不自知!一名五十多歲男性在公司打拚了二十多年,去年開始漸漸覺得工作「力不從心」、表現大不如前,經兩度調職不見改善,決定自請退休。但離開職場後卻沒有因此變得輕鬆,短短一個月內,焦慮、憂鬱症狀明顯加劇,甚至成天浮現想死的念頭,就醫才知道原來他是罹患了憂鬱症,經治療,症狀才好轉許多。 心裡有苦別硬ㄍ一ㄥ…… 熟悉的工作突然力不從心,也可能是憂鬱症警訊 男女憂鬱表現不盡相同。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朱哲生指出,大部分的男生會先因身體症狀表現而就醫,包括頭暈、頭痛以及腸胃道症狀等。雖然也有部分患者一開始症狀表現就是明顯憂鬱,但往往會因為怕同事、長官知道,不見得願意看病。 也有些患者一開始是以「焦慮」來表現,平常工作上需要與客戶或是上司接觸時,出現胸悶、心悸、手抖等症狀,一開始以為是身體問題,甚至到心臟科、胸腔科、腸胃科就診。直到幾個月後,問題沒有解決,焦慮症沒有治療好,出現憂鬱共病的機會因而提高! 「通常真的會踏入診間求助者,多是已經影響到工作,自覺工作表現變差,例如連本來可以駕輕就熟主持的會議,都會感到焦慮、力不從心。即便下屬不敢明說,但同儕漸漸感覺到異狀,患者也自覺工作效率變差,甚至遭到上司責備。」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憂鬱症患者常常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甚至自我心戰喊話「要自己放鬆一點、要自己再加油一點」,但這些舉措往往效果不大。 煩躁、易怒、失眠……別以為只是男性中年危機 男性憂鬱症狀大不同 該如何協助爸爸們早期發現異狀?朱哲生醫師指出,男性憂鬱比較常見的情緒反而是「煩躁」,家人可能感覺「他變得易怒、難相處」,與同事間摩擦開始增多,覺得他「跟往日形象不大一樣。」另外,絕大多數患者因為「失眠」而求醫,「因為失眠久了、工作表現不佳」,憂鬱症就越來越嚴重。 其他症狀像是社交活動變少、幾乎都在待在家不外出,幾乎都在睡覺、活力明顯變差。或是工作沒有成就感,以前拿到案子會開心,現在卻快樂不起來,只是「為工作而工作」。 若是依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標準,憂鬱症的九個症狀包括憂鬱情緒、喪失興趣、失眠、精神遲鈍、體重變化、罪惡感、失去活力、無法專注、自殺想法……等,若前兩症狀中至少出現一個,搭配其他症狀,總共至少五個症狀以上,症狀幾乎持續整天,時間持續兩週以上且影響到功能,就可能是憂鬱症,必須就醫。 朱哲生醫師指出,如果憂鬱症狀是伴隨壓力事件而出現,事件過了情緒就好了,可能不需用藥治療,可考慮接受心理諮商。但若壓力過了之後、症狀仍反覆出現,甚至自覺有困擾,或是「自我功能(照顧自己的功能)」、「人際功能(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社會功能(工作)」等三大功能任一受到影響,便鼓勵積極就醫。 「尤其是本來就不願意或是不敢就醫的男性族群,就醫門檻可以降得更低,只要自我察覺有功能下降或是相關困擾,就該就醫、尋求自我心理健康。」 憂鬱症輕重治療選項不同,急慢用藥亦有別 目前憂鬱症常見的用藥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NRIs)」等類別,大約十種常見抗憂鬱劑。有時候抗憂鬱劑還會合併使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憂鬱症。 除了口服用藥之外,還有電刺激治療,早年是電痙攣治療(ECT),現在則是非侵入性的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另外還有非藥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以及正念減壓療法。 朱哲生醫師指出,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 主要理論是認為憂鬱症患者的左腦背側前額葉活性下降,因此利用高頻率rTMS刺激,透過磁場在腦下約兩到三公分腦皮質處誘發出微電流刺激,使情緒相關的大腦區域血液上升、活性上升,進而改善憂鬱程度。目前衛福部通過適應症用於「難治型憂鬱症」,但健保並未給付。 此外,針對有急性自殺意念的重度憂鬱(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因為一般藥物以及rTMS要發揮作用可能需要兩到三週,但是病人沒法等這麼久,這時候就可以使用鼻噴劑藥物治療,用藥後一個星期內、甚至二十四小時內自殺意念就會快速下降。 一起來健腦 腦彈性影響壓力防禦力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憂鬱症盛行率也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覺得「明明壓力沒差太多,為什麼同樣的壓力事件以前沒事,現在卻感到無力掌握?」朱哲生醫師指出,這是因為腦部面對壓力的能力,會隨著身體的退化像是腦血管退化,或是由於三高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而下降,也就是「腦彈性」下降,使得過去能夠承擔的壓力,現在變成難以負荷之重! 朱哲生醫師指出,像是四十多歲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不只有孝親費、子女支出費,還有房貸要繳,工作上還可能剛升任主管初擔責任,這時候健康和體力雖然不差,但也差不多要迎接「三高」,而使腦彈性變差。因此,不管男女,中年時期都是憂鬱相對高的風險期! 醫師建議,平時可以多透過健腦抗發炎的飲食、運動、生活型態來「健腦」,讓發炎濃度下降!例如,假日不要一直在家睡覺,症狀輕微者,可到戶外快走、跑步,甚至到公園走走路、曬曬太陽。規律作息、睡眠、定期運動也很重要。另外,練習「正念」呼吸,簡單地說是「心在當下」,只要關注呼吸就好。把念頭定在呼吸,關注呼吸的一進、一出之間,一天三次、每次三到五分鐘,有效提升副交感能力,不要讓交感神經太強!腦就會定在當下,心情也就能平靜下來。 《延伸閱讀》 .身邊看不出悲傷的「微笑憂鬱症」。心理師教觀察&傾聽技巧,適時伸出援手 .我的笑容是真的開心嗎?4徵兆留意「微笑憂鬱症」和自己站一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5 焦點.元氣新聞
今天子時鬼門開!「12項民俗禁忌」一次看,千萬別鐵齒以免影響運勢
明天是8月16日農曆七月初一進入鬼月,而按照習俗,今天深夜11時就是鬼門開的日子,命理師楊登嵙說,此時有一些民俗信仰的禁忌,提醒民眾在民俗月多加留意,「寧可信其有」,千萬別鐵齒,以免影響運勢。農曆七月十二項民俗禁忌,說明如下(1)不要開工動土:農曆七月開工動土容易驚動好兄弟,最好等到農曆八月再開工動土,若在農曆七月前已經開工動土,則在七月可以繼續施工,沒有關係。(2)不要入宅:居家幾樣小物品或小家電搬入新宅可以,大型物品、家具及家電,甚至是神明及祖龕則不宜,在農曆七月入宅,容易讓好兄弟趁機而入。(3)不要買房:農曆七月鬼月購屋買房人氣退,此時看房,出手議價,有機會取得比平常時間更好的議價空間。待最後下訂金、簽約,鬼月已差不多過完了,農曆八月找個好日子正式過戶、開工裝修,喬遷入宅,開心住進去。(4)不要掛燈籠:在普度前各廟的廟庭會豎起一支尾帶竹葉頭帶根的竹竿,上面懸掛著圓形的燈籠,燈上寫著「慶讚中元」的字樣,稱為「豎燈篙」,會在普度當天點上燈火,方便指引那些回到陽間度假的孤魂野鬼,前來聚集休憩,並且享用人們準備的豐盛祭品。農曆七月若在門口或陽台張掛燈籠,好兄弟會以為這燈籠是通知他們前往,尤其是白色燈籠更忌諱。(5)不要掛風鈴:農曆七月若在門口、陽台或門窗張掛風鈴,發出震動的聲音,好兄弟會以為這風鈴是通知祂們前往,尤其是銅鈴更忌諱。(6)避免陰暗:有些人為了省電,不管是白天或晚上經常把燈關到最小程度,若對外的窗戶又少,導致房子裡過於陰暗,造就好兄弟喜愛的陰暗環境。也容易被認為裡面沒人,進而吸引宵小的注意。(7)避免潮濕:門窗都緊閉,久而久之住家內部就容易潮濕,甚至空氣不流通,屋子裡就會有霉味,加上不開燈的關係,這樣的環境是好兄弟的最愛,人容易產生負面思考也招來疾病。白天打開窗戶,盡量讓陽光進入室內,以收納陽氣,驅除陰氣。(8)裝修不宜暗沉:黑色、灰色等暗深色系容易聚集陰氣,對運勢和情緒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居家裝修若已經是如此,可以挑選明亮的家具及裝飾品,顏色以紅、橙、黃等暖色系,燈光用太陽光的暖色光來改善,藉此提升正面能量,轉換負面磁場。(9)不宜拱門拱窗:拱門拱窗的造型好像墓碑,會招來陰氣,宜將上方彎拱造型裝修遮蔽。(10)樹木不宜太多茂密:庭院或陽台樹木太多,樹葉茂密到遮天蔽日,會讓好兄弟喜歡來這裡休憩,宜在農曆七月前修枝剪葉,若七月已經來到,要用紅布條將樹幹圍繞一圈,轉陰為陽。(11)晚上睡覺鞋頭不宜對床:晚上睡覺鞋頭不宜對床,宜將鞋頭背床,讓好兄弟無法穿你的鞋。(12)人偶不宜太多:家裡洋娃娃、人偶、神像不宜太多,怕被好兄弟入侵,要用紅紙剪成十元銅板大小,將其貼在人偶的底座或腳下,讓好兄弟無法入侵。(註:以上1至5項為農曆七月不宜,6至12項為平常就不宜。) ☛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5 醫療.心臟血管
每分鐘心跳超過「這次數」就算太快!胸悶、頭暈...心跳太過13種症狀,嚴重恐猝死
心跳速率以每分鐘心臟跳動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計算,會受到各種因素而改變,例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會變慢。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民國111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而高血壓疾病則位居第七名,且相較於110年十大死因,心臟疾病年增加8.3%,高血壓性疾病則年增加10.6%。然而,心跳頻率與高血壓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心跳頻率快者易罹患高血壓,血壓高患者也易出現心跳頻率高的狀況。正常一分鐘心跳正常值範圍應是多少嗎?心跳過快、過慢會造成什麼影響?本篇帶您一次搞懂心跳正常值。正常心跳一分鐘幾下?心跳速率以每分鐘心臟跳動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計算,那正常一分鐘心跳正常值應是多少?其實,心跳速率會受到各種因素而改變,例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會變慢。通常人在休息狀態下,心跳次數介於每分鐘60~100次之間,即為「靜止心率」(RHR),若每分鐘心跳次數低於60下為心跳過慢,高於100次稱為心跳過快,若高於150可能是甲狀腺亢進或心律不整所致,應儘早到醫院檢查。心跳過快會造成什麼影響?基本上,心臟跳動有一定規律,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房或心室有問題。若心跳每分鐘高達300多下即是「心室顫動」,會造成心肌無法正常收縮,可能導致引發心臟衰竭而猝死。如果發現心跳經常過快,應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心跳過快常見症狀如下: 心悸 胸悶、胸痛 頭暈、意識不清、昏厥 倦怠、虛弱無力 呼吸喘、呼吸困難 盜汗 低血壓、手腳冰冷心跳過快可能伴隨胸悶、胸痛等症狀。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衛教手冊指出,一般正常休息狀態下,並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悸),因此若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就容易產生不舒服。而「心悸」指的是自覺心臟跳動的一種不適感,可能心臟收縮太強、太快、太慢或心跳不規則所引起。心跳過慢會造成什麼影響?每分鐘心跳次數低於60下,即為心跳過慢。心跳太慢會使心臟沒有力氣推動充足的含氧血至身體各處,會造成大腦與其它器官能獲得的氧氣量不足。對於老年人、運動員和平時有鍛鍊習慣者或睡著時,心率通常會下降到每分鐘40到60次,仍屬於正常範圍,但如果在清醒時或一般活動時,心率仍少於每分鐘60次,可能代表心臟潛藏一些問題。心跳過慢常見症狀如下: 胸痛 頭暈、全身無力、昏厥 疲倦 心悸 呼吸困難、急促影響心率的11種原因正常心率因人而異,心跳正常值落在60~100次範圍間,然而心率也會因各種因素而變化。根據《心臟基金會》表示以下11種為影響心率變化的因素:1. 健身和活動強度心臟可透過鍛煉來增強力量。平時從事體力活動、有運動習慣或運動能力佳的人通常心率較低,因為他們的心臟狀況較好,然而久坐和較少運動的人,心臟必須更頻繁地跳動,才能滿足身體的氧氣需求。2. 吸菸由於菸霧中的一氧化碳會減少血液中的氧氣量,且尼古丁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兩者會導致心率增加。不僅如此,吸菸也會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及中風的風險。3. 情緒壓力、焦慮、恐懼或強烈情緒等會增加心率。慢性壓力會使身體持續過度暴露於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中,會增加心率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4. 過胖過多的脂肪會影響血液流通靜脈、動脈,導致心臟跳動速度加快。此外,肥胖也會導致心律不整,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過多的脂肪會影響血液流通,導致心臟跳動速度加快。5. 體溫在天氣炎熱、潮濕及運動過程中,會使心率會增加並泵出更多的血液以冷卻皮膚表面,並將熱量從核心轉移出去。故當天冷時,為預防失去熱量,心率也會降低以保持核心溫度。6. 脫水在運動或脫水時,血液會變濃稠,血液中的代謝廢棄物會堵塞血流,使心臟必須更用力排出廢氣物以維持正常的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另外,酒精也會導致身體脫水並使心率加快。7. 咖啡因、藥物、營養和草藥補充劑咖啡因、海洛因以及某些減某些去充血劑(decongestant)和支氣管擴張劑會刺激神經系統,增加心率。某些補充劑(如鉀、葡萄糖胺)可能會導致心率不規則。8. 藥物影響心臟病患者常用的抗抑鬱藥、β受體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藥物可能會降低心率,而甲狀腺藥物可能會增加心率。9. 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會導致心搏過緩(low heart rate);高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使動脈阻塞造成流向心臟的血液受阻,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10.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脈搏頻率和規律性可能發生變化,也可能表示患有心臟病或其它疾病。11. 身體姿勢基本上休息、坐著或站立時,脈搏都是相同的。不過有時剛站立前15到20秒時,脈搏可能會稍微上升,但通常幾分鐘後便會穩定下來。如何測量脈搏?若有心血管疾病、平時有服用心血管藥物及身體出現頭暈、胸悶等症狀,建議測量血壓及脈搏。根據《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衛教資料,測量脈搏應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的指端輕按在腕關節與大拇指同側的動脈上,測量一分鐘,不可用力加壓。隨著科技發展,目前許多手機、手錶都有監測心率功能,可跟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測量工具,尤其年長者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定期監測心率。4招避免心跳過快情緒緊張、壓力或過度勞累,都可能使心率可能暫時飆升,雖然坐下來、喝水、緩慢地深呼吸通常可以降低心率,但為了保持心跳穩定,《心臟基金會》建議應遵循以下4件生活好習慣: 1.多運動:運動降低心率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不要過於頻繁地逼迫自己。 2.減輕壓力:嘗試放鬆、冥想、太極拳和其它有助減輕壓力的方法,有助降低靜止心率。 3.戒菸 4.減肥: 減肥有助減緩升高的心率。【延伸閱讀】 家裡種「虎尾蘭」吸收8成有害氣體!多久澆一次水?可以放房間嗎?教你6招照顧虎尾蘭
-
2023-08-11 醫療.骨科.復健
劇烈肩痛、手舉不起來?小心五十肩找上你!「新方法」可快速改善,3招居家復健助緩解
55歲陳姓髮型設計師,右肩曾因車禍受到嚴重挫傷,治療康復後回到職場,因長時間使用雙手,右邊肩頸不時出現「痠痛感」,她常吞止痛藥緩解肩頸的不適,但近期右肩的疼痛感加劇,連梳頭髮、穿脫衣服都困難,有時睡覺翻身就會引起右肩劇烈疼痛,嚴重影響睡眠,就醫發現她罹患了「五十肩」,經由浮針治療及復健才獲得改善。什麼是「五十肩」?五十肩可以分哪幾期?桃園長庚醫院中醫針傷科主治醫師林峻頡表示,五十肩是指:肩關節囊因為發炎導致沾黏,肩關節攣縮,讓患者肩膀伸展角度受限,好發於40到50歲的人,大多是曾受過外傷、過度使用雙手勞動者,如家庭主婦、髮型師等。五十肩症狀,初期以持續性「痠痛感」表現,患者難聯想到與五十肩有關,多會先找按摩師或自行服用止痛藥改善,等到手舉不起來、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通常都已是五十肩的第二期。五十肩依病程可分「疼痛期」、「僵硬期」、「緩解期」等三期:1.第一期會持續2到9個月,疼痛感明顯,做任何角度的肩關節活動都會誘發疼痛感,但肩關節活動受限程度不明顯。2.第二期僵硬症狀會持續4到12個月,肩關節發炎導致關節沾粘,疼痛感明顯低於第一期,但上肢活動角度已受到影響。3.第三緩解期,肩胛肱骨節律受到影響,身體出現代償機制,身體漸漸習慣疼痛感,不適感逐漸消失。中醫如何治療五十肩?長庚中醫團隊「新方法」可大幅改善!林峻頡表示,五十肩第一期時就介入治療,對於復原效果最佳,等到第二、三期才介入治療,劇烈的疼痛感會影響患者復健的意願,使五十肩愈來愈嚴重。桃園長庚中醫團隊引進「新式針灸療法」,運用針刀、浮針改善五十肩患者的疼痛感,同時加強患者的血液循環,搭配規律的復健,能幫助五十肩問題大幅改善。浮針與傳統針灸相比,從外型上就有明顯的不同,浮針較傳統針灸粗,類似疫苗針劑劑型,但浮針治療深度是在肌肉層上的「淺筋膜層」,不像傳統針灸治療深度在肌肉層,因此傳統針灸容易導致痠麻脹痛感,浮針則不會。浮針用於治療五十肩的方式,是找到病灶將針放置在淺筋膜層,先運用「掃散」手法,即醫師手握針,讓針在病灶的淺筋膜層左右擺動,誘發出疼痛感,再請患者重現會疼痛的動作,如高舉雙手,以「再灌注」的方式,強化浮針的效果,最終能加強患處血液灌流來達到療效,療程結束後,退出浮針的針芯,視患者狀況留置軟管於皮下,30分鐘後再取出。林峻頡說,根據二篇台灣及中國團隊於2021年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式浮針治療五十肩,相較於傳統針灸,有較好的止痛效果、關節活動角度的立即增加及針刺疼痛較少等優點。五十肩居家保健三招五十肩患者無論是接受西醫或中醫治療,自主復健訓練及居家保健皆相當重要,推薦可做三招居家復健訓練動作:一、鐘擺運動站立於椅背之後,利用未患病的手扶住椅背支撐身體,踩踏一弓箭步,患病手呈自然放鬆狀態做前後的鐘形擺動,擺動幅度依疼痛狀況調整,重複15到20次,一天做3到5回。二、爬牆運動面對牆壁站立,患病手扶住牆壁,由下而上沿著牆壁緩慢上舉至最高點,再緩慢向下至正常高度,重複10次,一天做3到5回。三、拉毛巾運動準備一條毛巾,將其置於背部,未患病手在上約頭枕部的位置持握毛巾上端,患病手在下約腰部的位置持握毛巾下端,利用上端未患病手牽拉毛巾帶動下端患病手向上移動,重複10次,一天做3到5回。(資料來源/桃園長庚中醫針傷科主治醫師林峻頡 製表/陳雨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0 醫療.骨科.復健
天氣變化與關節炎有關嗎?教授告訴你實際發生的關鍵是什麼
我在2023-6-24發表赤腳真的有益健康嗎,讀者王小姐在2023-7-27留言:首先請林教授多多保重。「一到陰雨天氣骨頭關節就會疼」這句話,想必有許多人有共鳴,卻也叫許多困惑。例如「泛科學」有一篇文章《天氣變化與關節炎有關嗎?》,就提出了不同看法。請教林教授:1. 刮風、下雨等天氣因素,真的會促使沒發作的病患發作?或加重已發作的病情?2. 如果「天氣痛」屬實,那機制是什麼?是温濕度等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自律神經?謝謝。首先,有一個叫做Meteoagent的手機應用程序(App)是專門給自認有「天氣痛」問題的人使用的。它會及時通知使用的人突然發生的天氣變化並且警告這對他們可能帶來的健康影響。這個App的公司在網站上發表Weather Pains & Meteoropathy Research(天氣痛與氣象病研究),其結果如下:1.問:當天氣突然變化時,您是否感覺到疼痛?答:是92% ,否8%。2.問:哪些天氣因素會影響您的健康?答:太陽風暴 67%,氣壓 21%,氣溫變化 10%,下雨或下雪 2%。3.問:天氣突然變化時,您會經歷什麼樣的痛覺?答:頭痛和頭暈 42%,虛弱無力 28%,身體痛 15%,緊張焦慮 7%,血壓變化 5%, 作嘔,消化問題 3%。4.問:您會採取什麼措施來擺脫天氣突然變化帶來的不愉快感覺?答:吃藥 60%,什麼都沒做 30%,用自然藥物 15%,休息或睡覺 5%。5.問:您多快能消除天氣突然變化帶來的痛覺?答:同一天 28%,隔天 49%,兩天以上 23%。6.問:您有做規律的運動嗎?答:沒有89%,有 11%。7.問:您如何評價您日常飲食的質量和比例(1是最壞,10是最好)?答:(1) 3%,(2)0%,(3)0%,(4)7%,(5)17%,(6)22%,(7)27%,(8)8%,(9)8%,(10)8%。8.問:您平常一天的活動量。答:少量 57%,中量 37%,大量 6%。9.問:您過去一年生活/工作中的整體壓力水平(1是最壞,10是最好)。答:(1) 12%,(2)3%,(3)9%,(4)18%,(5)18%,(6)3%,(7)15%,(8)4%,(9)12%,(10)6%。10.問:您的親人、同事或熟人中是否有人抱怨對天氣敏感?答:沒有人 5%,1人 13%,2到3人 45%,3人以上 37%。這十個問答題裡有一條是很有趣,但也有一條是很有問題。有趣的是第6條:89%的人沒有做規律的運動。那,這是不是表示,沒有規律運動的人較容易罹患天氣痛?有問題的是第2條:怎麼可能太陽風暴會高達 67%,而氣溫變化卻只有10%?畢竟,太陽風暴是很少發生,而且也從未有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記錄。事實上,醫學文獻裡關於「天氣痛」發生的原因都不外乎是氣壓、氣溫變化、風雨或濕度。也算是很巧,有一篇跟這個議題相關的綜述論文才剛在今年4月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表(正式發表訂在12月)。它的標題是Associations between weather conditions and osteoarthritis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天氣條件與骨關節炎疼痛之間的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天氣因素總體上與骨關節炎疼痛有顯著相關性。 許多骨關節炎患者認為他們的關節疼痛受到天氣的影響。氣壓和相對濕度與骨關節炎疼痛強度呈正相關,而溫度與骨關節炎疼痛則呈負相關。下面幾篇是較早期與「天氣痛」相關的論文:2017年:Associat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diagnoses of joint or back pain: retrospective claims analysis(降雨與關節或背痛診斷之間的關聯:回顧性聲稱分析)。結論:在對參加醫療保險的美國老年人進行的大規模分析中,沒有發現降雨與關節或背痛門診就診之間存在任何關係。2017年: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n balance control and pai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氣象元素對症狀性膝骨關節炎患者平衡控制和疼痛的影響)。結論:當早晨大氣壓和最大濕度下降以及一天內大氣壓下降時,觀察到姿勢穩定性下降。 當早晨較溫暖時 以及一天內較濕且較溫暖時,患者的膝蓋疼痛更加嚴重。2015年:Does rheumatoid arthritis disease activity correlate with weather conditions?(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與天氣條件相關嗎?)。結論: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性在陽光充足和濕度較低的條件下均顯著降低。2011年:Does rain really cause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weather factors and severity of pain in people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下雨真的會引起疼痛嗎? 對天氣因素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疼痛嚴重程度之間關係的系統評價)。結論:有證據表明,某些人比較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而患者對天氣的反應也不同。2011年: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n osteoarthritis pai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氣象因素對骨關節炎疼痛的影響:文獻回顧)。結論:在五項納入的研究中,大氣壓是最常見的變量,對骨關節炎疼痛有一定影響,而降雨量與骨關節炎症狀的相關性較小。2005年:Prevalence of weather sensitivity in Germany and Canada(在德國和加拿大天氣敏感的普遍性)。在德國,2001年1月對1,064名公民(年齡>16歲)進行了訪談,在加拿大,1994年1月對1,506人(年齡>18歲)進行了訪談。結果顯示,19.2%的德國人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天氣影響了他們的健康,35.3% 的人認為天氣對他們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兩者之和 = 54.5% 對天氣敏感)。 在加拿大,61%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天氣敏感。 在德國出現相關症狀頻率最高的是暴風雨天氣(30%)和天氣變冷(29%)。 在加拿大則是寒冷天氣(46%)、潮濕(21%)和雨水(20%)。 在德國最常見症狀是頭痛/偏頭痛 (61%)、嗜睡 (47%)、睡眠障礙 (46%)、疲勞 (42%)、關節疼痛 (40%)、刺激 (31%)、抑鬱 ( 27%)、眩暈(26%)、注意力不集中(26%)和疤痕疼痛(23%)。 在加拿大則是感冒(29%)、心理影響(28%)以及關節、肌肉或關節炎疼痛(10%)。 在德國,32% 對天氣敏感的受試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因為與天氣相關的症狀而無法正常工作,其中 22% 的受試者曾多次出現這種情況。至於讀者所問的「機制是什麼?…間接影響自律神經」,雖然的確是有這樣的說法,但目前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請看The Weather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從以上這些資訊可以看出,「天氣痛」有很大的成分是來自主觀意識。也就是說,你如果認為你有「天氣痛」的問題,那「天氣痛」就是真的,而他如果認為他沒有「天氣痛」的問題,那「天氣痛」就是假的。原文:天氣痛:真的假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讓食材一目了然 專家教你冰箱冷藏和冷凍如何收納才不易遺忘
如何規劃我的冰箱小財庫我把自家冰箱當成生財聚財的寶庫,那麼冰箱收納當然就很重要,不管是冷藏或冷凍都要規劃好,讓你的「材富」一目了然,冰箱收納有三個基本原則:要非常容易被看到如果冰在冰箱裡的東西不容易被看到,就很容易被遺忘,導致食物腐壞或變質,增加被丟棄的機率,變成浪費。要非常容易拿出來若不容易被拿出來,會讓人有不想烹煮的意願,也容易被遺忘,而變成冰箱裡的木乃伊食材,最後也只好丟掉、變成浪費(有的人還會連丟都忘了丟)。冷藏庫不要放太滿我家冰箱的冷藏庫只放大約七成滿,因為食物放太滿,會影響視線,也使得冷藏空間的冷空氣循環不良,加速食物腐壞速度。通常,冷藏庫溫度大約是0~10°C左右,根據多年主婦經驗,食物放冷藏庫只要超過一週就很容易腐壞,所以我把「一週」設定為冷藏食物的保存期限同時也是採買日,一週只買一次,而且回家後就把食材處理好再放冷藏。冷藏庫的規劃方式分成「視線範圍」與「非視線範圍」所謂的「視線範圍」是需要掂腳或彎腰才能拿到的區塊,但要因應冰箱設計而調整。舉例來說,有些冰箱設計是冷藏庫在上,需要掂腳的上層就是非視線範圍;有些冰箱的設計是冷藏庫在下,需要彎腰才能拿,就屬於這類型冰箱的非視線範圍。放視線範圍的食物就是採買後當週必須吃完、不能剩下的,到下一次採買日的期間都不用費心一一檢查。同時,因為食物擺放位置顯而易見,家人一開冰箱就能找到食材,有時要幫忙下廚很方便,不用東翻西找,確實縮短開冰箱時間、省下電費。免冷凍且保存期比較長的食物怎麼收像是釀造漬品、乾貨之類的食材,即使沒冷凍也能放一陣子,但因為短期內不易腐壞,反而變成最容易被忘記的食材,我會使用盒子將食材分類擺放,要用時整盒取出很方便,還能趁機看一下存貨,直接達到盤點的功效。蔬果室怎麼收蔬果室是我非常重視的區塊,除了擺放蔬菜、水果之外,通常還會擺放起司、堅果之類的食材,把蔬果室分區的好處是能掌握食材的庫存狀況,避免每次去大賣場時重複購買相同食材。蔬菜、水果放冷藏庫前得先處理好,包裝用的塑膠袋也請盡量選擇透明的,以利辨視內容物和拿取。而堅果、起司類包裝上雖然註明要放冷藏,但是賣場的大份量包裝往往一次用不完而可能導致起司發霉,建議使用真空袋保存,每次吃完就用真空機把袋子完全真空,以保持起司鮮度。堅果類也一樣,我會將大包裝的堅果分裝好幾個小袋(也是可真空的袋子),然後再冷藏保存。冷凍庫的規劃方式冷凍庫是-12~-18°C的低溫,能讓食材保存更久,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擺放到天長地久,如果冷凍庫沒有好好收納,就會像海底撈針那樣難拿,到時食物就真的石沉大海而深埋在冰箱裡了。有兩個小技巧能夠幫忙:尺寸統一好拿好找冷凍庫是我家最多生鮮食材存貨的地方,我把它當成小財庫好好規劃和呵護,只要加上適當的食材處理法就能隨時取用烹調,像迷你超市一樣非常方便。我習慣將食材或熟食分包成一餐吃得完的份量,若含湯汁的食物,先用盒子定型,等凍好以後移出盒子,一份一份獨立包好;若是含水量不高的食材,也盡量整理成差不多的尺寸分包,如此統一的方式會讓冰箱收納比較不凌亂。貼標籤幫助辨視冷凍後的結晶狀會讓人看不出食物的原貌,不清楚的食物會降低食用機率,即使是一個飯糰或包子,我也會在分包時順便貼上標籤,讓每位家人都能清楚找到他們要吃的食物,這個方式也常常讓孟爺在我睡覺以後還能輕鬆吃宵夜。層板式和抽屜式冷凍庫擺放技巧不同若是層板式冷凍庫,建議利用有深度的長方形盒子分類,在盒子外貼上類別標籤,例如:麵食類、甜湯類、五穀雜糧類,只要循著盒子標籤就能輕易地拿出食物。如果是抽屜式冷凍庫,就要依類別規劃專屬擺放區,像是肉類區,海鮮區、辛香料區、熟食類區…等。小份量食材集中放在直立式的筒狀盒子裡,較大塊的食材則直接以站立方式擺放,每次拉開抽屜,食材就像站衛兵般清清楚楚,容易被看到也容易拿取。想要把冰箱變成小財庫,除了聰明採買和保存前處理之外,珍惜每一項食物也很重要,好的冰箱收納能幫助你好好地把每一份食物完美地吃完,無論買進或使用都讓它們達到最大效益,不僅獲得健康,也不會在無形中浪費金錢。※ 本文摘自《我把冰箱變財庫!從採買到食材管理與收納,讓我省錢投資、環島旅行,還減重12公斤》。書名:《我把冰箱變財庫!從採買到食材管理與收納,讓我省錢投資、環島旅行,還減重12公斤》作者:楊賢英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02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這位負責醫學人文教育的臨床老師特別選擇以如何在疫情肆虐之際,分享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學生「專業型塑」,並引用許多文獻提出醫病溝通需要「用心體會」、「冷靜正向」、「清楚溝通」。→想看本文一位高年級醫學生寫出她從照顧病人體會到醫者不只要了解「疾病」,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用心聆聽病人、家屬的對話,才能領會病人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才了解疾病對「病人」的影響,也因爲這樣的經驗,使醫學生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一位同年級醫學生因為見證醫師宣布病人死亡的經驗,而引起許多感觸,最後激起他一句感人肺腑的心得:「我們剛起步,要不忘秉持著對生命謙卑的態度,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精進鑽研、奮而不懈。」躺在病床上的,是個面色紅潤稚嫩的年輕妹妹,抱了一隻純白鴨子玩偶蹭著臉頰,要不是先瀏覽過病歷,還真看不出昨天才剛動完卵巢癌的開腹手術,病床旁立著一位爽朗的婦人,是女孩的媽媽,一聽完我的來意,熱情地說:「沒問題!妹妹來,把你經歷的故事,仔仔細細地分享一下。」自從大五進入臨床實習,莫名地害怕到床邊看病人,聽著同學分享08A阿公年輕時的英勇事蹟,23D弟弟的戀愛甘苦談,羨慕之餘,更多的是「萬一被問到不懂的知識或處置會很尷尬」的緊張情緒。每每鼓起勇氣走近,隔著床簾躊躇半天擬台詞,真正問出口的依然是那幾句:今天症狀有沒有比較好?頭還會不會痛?大小便都還好嗎?除了病人入院時的病史詢問,因為有較明確的問題可以填滿整個談話過程,住院期間,我都傾向在老師或學長姐查房時跟著一起紀錄,盡量減少和病人獨處的時間。「要怎麼問才自然?會不會顯得很不專業?」各種可能性在腦海盤踞,加深和病人互動的恐懼。這次,在敘事醫學報告的名目下,像找到正當理由般,我一邊默想著作業的要求:了解病患家庭狀態及成員間互動情形,疾病診治過程以及對病人身體心理之衝擊……一邊緩步踏進婦產科長廊盡頭的病房。於是,我得知妹妹也是大學生,念的是旅遊管理,大一時因為容易腹脹,肚子沒來由地變大,照超音波發現右側卵巢囊腫,用內視鏡拿掉後,病理報告說有惡性的發展趨勢,轉來醫學中心追蹤。妹妹平常除了上學,下課不是打工,就是回租屋處或老家休息,這次住院,是因為去年超音波看到的右側卵巢小囊泡,已經越來越大到9.8公分,CT下懷疑沾連小腸,所以要進行開腹手術切除。不幸的是:手術中冷凍切片發現是惡性,並且波及左邊卵巢,必須將兩邊輸卵管和卵巢都拿掉,生育功能無法保留。由於原本手術目標是希望可以保留一邊卵巢,所以不能生育的殘酷事實,妹妹和媽媽也是當天稍早才知道,就在我來訪不久前,著實令我有些不知所措,反倒是媽媽強忍悲傷,鎮定地跟妹妹說:「沒辦法啊,知道了就是要面對,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克服的難關。」只見妹妹無奈地聳聳肩,似乎也準備接受命運帶來的挑戰。稍微安心後,我就繼續了解這次生病對妹妹帶來:不管是家庭、感情或學業的影響。這次住院主要照顧者是媽媽,當我讚美她們感情深厚,看起來就像姐妹,媽媽還半開玩笑地說:「因為太早生了啦!年輕不懂事。」而在提到爸爸時,雖然依舊輕聲細語地,但妹妹清澈的眼眸似乎蒙上一層陰鬱:「爸爸要賺錢,養另外一個家啦……」講到這裡,媽媽暫時離開上廁所,妹妹接著提到:因為這次疾病導致不能生育,自己其實很擔心也很難過,雖然男友一直安慰她說沒關係,家裡還有哥哥可以傳宗接代,但是因為知道男方很喜歡小孩,而且男友哥哥在家中比較得寵,所以就更擔心因為不能懷孕,讓對方在家中的地位更低。一邊說,眼眶早已盈滿淚水,我趕緊抽了幾張衛生紙遞過去,這時媽媽正好回來,撞見這幕,嘆口氣道:「講一講也好,把平常不敢跟我說的都說一說吧!」詫異之下,我轉頭低聲問妹妹:「這些心事沒有和媽媽分享嗎?」妹妹搖頭表示:「其實並不習慣跟媽媽講心事,怕媽媽擔心,也怕媽媽要額外請假來照顧,況且即便和家人朋友分享了,事情也不會改變。」伴隨妹妹豆大的淚珠滑落,我緊鎖眉頭,深深感到每個相愛的彼此,都因為愛和牽絆,生了更多的顧慮:媽媽因為愛女兒,希望女兒可以在她面前暢所欲言,但是女兒卻因為不希望媽媽擔心而有所保留;男方寬慰著病中的女友不用擔心生育的問題,女生卻還是因為替對方著想而鬱悶痛苦,於是這樣層層疊疊,交雜著外人難以理清的情感,反而因為在乎而生疏了。眼見女兒不斷啜泣,媽媽嘆道:「你們繼續聊,我到外面走走。」我靜靜地坐在床緣,妹妹稍微平復後,繼續說起她是一個很不喜歡計劃被打亂的人,但這次生病,本來過關斬將面試贏得的飯店實習機會,卻因上工時程和手術撞期必須放棄,好不容易努力達成的夢想,在天降橫禍後化為烏有。我不禁暗自慚愧,常因小事鳴冤抱不平的自己,有何資格在這裡試圖開導眼前柔弱卻堅強的小女生。就這樣,搬一把病房綠色塑膠椅,揣著一顆試探的心,和一位只看過病歷、素昧平生的女孩,在某個西曬的病房,度過了婦產科最後的實習時光。午後的陽光灑進,將靠窗的這側床位照得閃閃發光,病床上的女孩下意識地將眼睛瞇成一條線,那樣地自然,沒有醫學的專業術語,也沒有未來的治療方向。我站起身,擋住女孩臉上的陽光,輕拍她的手:「之後找時間再來看妳,要好好吃飯睡覺喔!」妹妹輕快地回:「好呀~」,晶亮無邪的大眼睛眨著,臉上的淚痕乾了,看著又像是剛掀開床簾時所見,無憂無慮地模樣,讓我彷彿看了場4D電影,驟然回到現實的錯覺,拉上門簾,藏不住心中湧出的充實成就感,我恣意傻笑著走回護理站。幾步路的距離,我思考著:如果沒有這次嘗試,就可能沒有機會了解病患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沒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依然禁錮在自導自演的小劇場中,揣測病患不喜歡我的打擾,不喜歡和疾病治療無關的對談——但就如同醫學本身,會出現各種的「可能」需要排除,發現疾病真相,才能有效治療——面對心中的種種懷疑,最好的驗證方法,就是在安全無虞的條件下,採取行動。感謝那天來得恰好的暖陽,見證並參與了這場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09 醫療.心臟血管
起床姿勢改變眼前突然一片黑?姿勢性低血壓常見4原因,「一妙方」可緩解
早上起床時,眼前突然感到一片漆黑或昏倒,當心可能發生姿勢性低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表示,當姿勢改變,從坐姿轉為站姿、從床上平躺起身後,如果血壓明顯降低,眼前出現一片漆黑,即為典型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姿勢性低血壓即直立性低血壓 姿勢改變血壓就降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為直立性低血壓,據統計,台灣姿勢性低血壓患者破百萬人,45至65歲患者占該年齡層總人數約5%;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各約2至3成同時合併姿勢性低血壓。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血壓調控主要由交感神經負責,當坐姿改變為站姿後,若收縮壓降低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降低超過10毫米汞柱,就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低血壓與姿勢性低血壓.低血壓定義:根據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衛教資料,血壓下降的程度低於正常值,可因性別、年齡、體型而異,成年人若多次測量血壓,其收縮壓在90至100mm/Hg以下,舒張壓在50至60mm/Hg以下,即可定義為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定義:收縮壓降低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降低超過10毫米汞柱,就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的4大常見原因原因1:坐姿改為站姿一般人坐著時血液多在下肢,上半身血液較少,蘇彥伯表示,當改變姿勢站立時,身體會有代償作用,血壓不會降低,但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等患者,改變姿勢時血壓就會明顯降低。使用荷爾蒙藥物或心絞痛患者服用放鬆血管藥物等,也可能讓原先血壓調節能力不佳及血壓偏低情況,於改變姿勢後更為嚴重。原因2:鹽分攝取過低姿勢性低血壓也與鹽分攝取過低有關,王宗道指出,當鹽分攝取過低時,血管內的水分會流失,造成血壓不穩定,可能使姿勢性低血壓情形惡化,因此飲食不應太過清淡,但高血壓患者仍需注意鹽分攝取不宜過量。原因3:水分攝取不足夏天高溫或激烈運動後,一定要多補充水分。蘇彥伯說,如果水分攝取不足,會增加姿勢性低血壓的好發機會。住院患者最常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狀況,建議長期臥床的住院患者,下床時最好有人攙扶、姿勢轉變速度慢一點。原因4:長期缺乏運動長時間缺乏運動的人,也可能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蘇彥伯提醒,平時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利用重量訓練強壯核心肌群力量;久坐的上班族、駕駛員,建議可穿彈性襪,增加下肢血液回流,或睡覺時把頭墊高10至20度,不要完全平躺,以避免起床姿勢為大角度變化,有助血壓穩定。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後 「一妙方」可緩解症狀蘇彥伯指出,姿勢性低血壓因人而異,症狀可能不會馬上發生,有時會延遲10至20分鐘以上,輕微症狀為頭重腳輕、頭痛、眼前突然一片黑、肩膀僵硬疼痛等;症狀嚴重會出現突發性昏倒,若患者心血管品質不佳,姿勢性低血壓也可能誘發心絞痛。一旦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可於5至10分鐘內快速喝水500cc,有助緩解症狀。姿勢性低血壓如何確診?如何針對病因來治療? 「了解自己有無姿勢性低血壓,並不困難。」王宗道表示,民眾可以先坐在椅子上量血壓,量完後站起身來,測量一次站姿的血壓,並間隔一、兩分鐘後再量一次,如果發現站姿的收縮壓低於坐姿達20毫米汞柱以上時,即為姿勢性低血壓患者。蘇彥伯指出,臨床上會讓患者在診間更換不同的姿勢,加以測量血壓,但當患者症狀不明顯,又研判應是姿勢性低血壓時,就會利用傾斜床檢查進行診斷,同時測量血壓、心跳、血氧變化等,再進行確診。姿勢性低血壓治療,須對症下藥。蘇彥伯說,巴金森氏症或糖尿病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必須先治療原有疾病,若是藥物引起就調整藥物。他曾收治一名姿勢性低血壓婦人,進一步詢問發現,她患有高血壓卻因服用降血壓藥物劑量過高所致,隨後調整降血壓藥物劑量,婦人的姿勢性低血壓也獲得緩解。姿勢性低血壓是否會引起心臟疾病?蘇彥伯說,此情形較為少見,但仍有少數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時,可能會影響心跳,出現心跳變慢、停止,會有短暫、突然昏倒的情形,必須透過詳細檢查才能發現。哪些人是姿勢性低血壓的高危險群?●年逾60歲,患神經退化疾病、特別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服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的高血壓、攝護腺肥大患者●糖尿病引起周邊神經病變患者●飲食太過清淡者●喉癌患者放療時,勁動脈可能因此受損●長時間缺乏運動的人●長期臥床住院患者資料來源/王宗道、蘇彥伯,製表/沈能元
-
2023-08-07 養生.人生智慧
林杰樑逝世十周年/兩兒踏上行醫路,「譚老師」致力食安!林杰樑身教遺產如影隨形
上周六(8/5)是「俠醫」林杰樑醫師逝世10周年的日子。由林杰樑太太譚敦慈以及林醫師學生們共同經營的林杰樑臉書粉絲專頁也在當天PO文「匆匆十年」,及林杰樑瀟灑自如的一張照片,短短一句話也讓人懷念起林杰樑醫師陪伴大家短暫卻又深植人心的時光。十年前的今天,林杰樑醫師離開了我們,留下深深的遺憾,但十年來,林醫師的家人沒有忘記林醫師的使命,林醫師的太太譚敦慈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譚老師」,致力食安教育;兩個兒子也走上行醫之路,一起為增進大家健康而努力。《元氣網》整理十年來譚敦慈和兩個孩子接受採訪的重點整理,「珍惜當下,過好每一天」是林醫師和家人以身做作教導我們的事。不向悲傷屈服 譚敦慈用生活化方式 分享正確食安觀念【聯合報/文/翁舒玫/2020-12-26】每當食安風波爆發,政府官員的說詞無法相信,食安專家的複雜解釋聽不懂,許多媒體與民眾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如去問問譚敦慈老師的意見,期待她能以一貫的俐落態度,把答案講得清楚又明白。延續丈夫志業 推廣食安理念曾經,譚敦慈「只是」俠醫林杰樑的太太,當林杰樑帶領綠十字醫療服務隊到偏鄉義診,不顧黑金威嚇利誘,挺身揭發公害汙染真相,她是林杰樑背後最重要的支持者,是妻子也是得力助手,顧好家庭的同時,更協助整理相關數據與研究計畫。2013年林杰樑離世,喪夫之痛難以承受,「醒來一片茫茫然,我知道我得盡一個母親的責任,但除了責任,我的人生希望在哪裡?我的每一天,究竟要為什麼而活?」譚敦慈曾在媒體分享當時的椎心之痛,直到一個網路影片點醒她,她在心裡告訴林杰樑:「我突然醒了過來,我不能辜負社會大眾對你的愛,我要積極的活下去、延續你對這個社會的使命。」於是,她成立「林杰樑醫師關懷健康協會」,為了延續丈夫志業,個性低調的她,開始走到台前,有需要宣導食安的公益演講或活動,盡力跑場,出書、寫專欄、上健康談話節目,宣導正確食安觀念。雖然早已成全台最受信賴的食安專家,譚敦慈仍自謙地說:「我不可能取代林醫師,他真的是學富五車,而我是一個媽媽、一個太太、也是護理師,教的其實就是最生活化的作法。」面對失去摯愛 感謝留下溫暖隨著年齡漸長,當許多人無可避免,必須面對「伴侶離去,痛失摯愛的失落」,譚敦慈用這樣的比喻來互勉:「人生是一條路,大家往前走,有些人就要停下來。他也是無奈,他只能陪你走到這裡,留下來的人,還是要繼續往前走。」「他總是讓我覺得自己如此重要而美麗,帶給我這麼不同的人生,給我很多溫暖,這是他留給我們最大的遺產。」每每談起丈夫,譚敦慈總是充滿感謝:「林醫師走的時候,家中沒有任何貸款,我很感激他。」夫妻倆婚後買了20年的儲蓄險與人壽保險,同時每月持續買投資型保單,雖然以前負擔很大,卻讓他們的家在丈夫走後,經濟不虞匱乏,加上勞保的遺屬退休金,兩個兒子念書的錢都準備好了。把無常當如常 該做的趕快做丈夫的離世,讓譚敦慈深切體悟到「無常就是如常,把能做的盡量做好,剩下的,只有接受它。」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所以要好好過這個人生,認真過好每一天。她除了工作會預先安排,旅行或行程安排都很隨興,比方說想爬山的時候,就出發去爬陽明山,而不要等三年後,再去爬喜馬拉雅山。因為擔心計畫趕不上變化,譚敦慈最久遠的計畫是3個月,演講邀約如果預約太久遠的明年,她就暗自擔心不知道明年人在哪裡;話頭一轉,譚敦慈笑說:「明年10月是小兒子的醫學院授袍典禮,所以我至少要活到明年。」林杰樑兒上台大醫 譚敦慈:獎勵抱一下【記者羅真╱台北報導/2018-08-07】大學考試分發結果今揭曉,已故俠醫林杰樑的小兒子林浩楨金榜題名,以457.1分考取台大醫學系,大兒子林泓楨目前也在上海擔任心臟內科醫師。外界好奇林杰樑與譚敦慈夫妻如何教育出兩名成績優異的孩子,譚敦慈說,沒什麼特別的方法,孩子考試考得好,回家後可獲得的獎勵只有「抱一下」。譚敦慈說,林杰樑要求她,絕對不能因為孩子成績考差罵孩子,成績不會因為一罵變得更好,反而會傷透孩子的心;同時,也不能因為孩子成績好而獎勵美食或禮物,否則孩子的價值觀會變得錯亂。倘若孩子考第一名、奔回家告訴媽媽,譚敦慈只會以一句話、一個擁抱作為肯定,「很好啊,來,抱一下!」夫妻倆從來不曾跟孩子說「去讀書」,頂多跟孩子分享把書讀好可能會有成就感,若想追求成就感就得靠自己努力,付出多少努力、獲得多少成就感,「都是自己的事」。譚敦慈說,家裡面沒有電視,但過去住家有一間大間書房,書房內有3張書桌,一張是林杰樑的,兩張是孩子的,書桌上從來只有書跟文具,沒有零食或其他課外雜物。每天林杰樑下班、孩子下課後,爸爸就在書桌前讀論文、寫論文,兩個兒子也各自念書。這樣的陪伴,或許影響孩子喜歡看書,並且可以很安靜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專心完成分內工作。林杰樑很在意孩子的腦部發展,由於12歲以前的大腦尚在發育,攝取咖啡因會使孩子變得興奮、影響專注與發展,家中嚴格要求,國中以下不能碰含咖啡因食物。另外,國小階段得在每天晚上8點睡覺,國中階段最晚9點要上床,隔天全家人跟著爸爸6點起床,充足的睡眠才有健康的大腦,且有充分精力應付一天的工作。【延伸閱讀】>>林杰樑家 生食生菜不會上桌教養傳家寶/林杰樑身教遺產:敢說真話 【聯合報專訪/2014-09-23】國內毒物科權威林杰樑醫師的告別式於8月23日圓滿結束,大家用心念傳達不捨,用鞠躬表達敬意,現場不捧香、不燒紙錢,用他知曉後會微笑點頭的方式,送他最後一程。遺孀譚敦慈印製兩千本林杰樑的著作取代毛巾,繼續闡明丈夫理念;大兒子林泓禎含淚對爸爸承諾:「一定會把您平常教我的問心無愧、敢說真話,傳承下去。」林杰樑瀟灑轉身近一個月,譚敦慈和兩個兒子,在家裡還是忍不住追尋他的身影。林杰樑是頗具童心的慈父,尤其面對比泓楨小12歲的浩楨。浩楨小學時,爸爸接他放學,他總愛伸出雙手、一躍而上,掛在林杰樑身上說,「我是無尾熊掛在大樹上。」直到現在國二,賴床時還會喊著:「爸!拉我起床!」聽到小兒呼喚,老爸一句「馬上來!」,便邊唱著「拔蘿蔔」,邊把浩楨從床上「拔」起來。今年父親節,浩楨走到掛著爸爸醫師袍的椅子,緊緊抱住椅背說:「爸,父親節快樂!」父親遠行,浩楨是家裡最沒有真實感的一個。告別式上,譚敦慈深情對林杰樑說:「如果真的有來世,願再結緣當夫妻。」譚敦慈不僅是林杰樑的牽手,還是他的研究助理、營養師、護士和司機,每天料理三餐、找研究資料,還接送林杰樑看診、上節目,照顧他洗腎,身兼數職。每天牽著妻子的手入眠的林杰樑,用「不鏽鋼花瓶」比喻這位美麗又堅強的女子。孩子曾替媽媽不平,認為媽媽承擔太多。但她告訴孩子,「不是這樣,事情不能這樣看。」她說:「你爸爸在生活上倚賴我,但我在精神上倚賴他,我們都是。」林杰樑是支撐家裡最大的精神力量。」當時,孩子們可能不了解,爸爸遠行後,他們漸感受到這句話的重量。林杰樑離開了,但他教導的事情,兩兄弟不會忘記。例如,少喝咖啡因飲料,兩兄弟在國中前沒有喝過可樂、紅茶和奶茶;過著簡單的生活,林家在林口長庚的宿舍,幾乎沒有裝潢,家具簡樸,兩兄弟穿平價成衣,哥哥穿過的衣服,傳給三個表弟,再回頭輪到浩楨身上。林杰樑曾說:「父母不要太寵,讓孩子對降低物質的欲望,將來不管他們長大後賺錢多寡,希望能過得快樂。」林家的休閒娛樂,是不花錢的爬山,周末,帶著吐司、白開水,到打鐵寮古道、白石山,或在社區放風箏、玩迴力鏢、看星星、散步。沒電視也是林家特色,「沒有電視,不讀書就太無聊了。」兄弟從小放學回家,就先洗手做功課,之級共進晚餐,餐後一起讀書,再花〺分鐘繞著長庚社區快走三圈。平常兄弟倆也做家事,媽媽吸塵,泓楨、浩楨負責拖地。「滄海笑,滔滔兩岸潮……」聽著林杰樑最愛的歌,歌聲滄桑豪邁,細細吟唱,彷彿看見林杰樑開懷的笑容,如同俠客的身影,林杰樑的努力、堅持和勇氣,孩子永遠記得。
-
2023-08-06 醫療.骨科.復健
睡覺常把手舉過頭? 醫提醒:這NG姿勢恐致肩頸疲勞、肩周炎
不少人睡覺時,習慣把手舉過頭,醫師提醒,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可能過度鍛鍊手臂,導致肌肉緊繃、肩頸疲勞,或是頸椎病變、肩周炎。外電報導提到,每個人身體構造、感覺不同,當入睡時,身體自然地調整到舒適、沒有壓力的姿勢,以幫助入眠,而有些人睡覺時習慣「手舉過頭」,感覺可以舒緩肩頸壓力、減輕緊張感,令人覺得身心平衡,比較好入睡,但事實上這種睡姿真的能達到此種效果嗎?醫師將為你1次說明。手舉過頭睡覺比較舒服? 外科醫師:小心這睡姿會害你肩頸疲勞韓國延世愛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閔瑟基認為,「手舉過頭」睡覺,早上醒來,可能讓肩頸更為僵硬、疼痛,原因在於「萬歲型睡姿」容易導致肩膀血液循環變差、周遭肌肉僵硬,長時間下來,引發肌肉發炎,進而變得疼痛。此外,「萬歲型睡姿」者常有「圓肩」,也就是肩關節過度內旋,上半身呈現過度內縮,造成肩頸疲勞。往左躺會壓迫到心臟? 醫師教你正確睡姿對於睡覺姿勢,心臟權威、台大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不建議左躺,有些人只要一左躺,心臟被壓迫,就會覺得悶痛、不舒服,反而無法入睡。因此,一般建議,以平躺或是右躺為宜。不過,孕婦則剛好相反,因為靜脈位於中間偏右,懷孕時,如果右躺,比較容易壓迫到胎兒,造成水腫,因此,建議孕婦以左躺為主。俗話說「高枕無憂」,王宗道提醒,如果枕頭較高,才睡得好,換成較薄枕頭,或是不用枕頭,就會覺得呼吸急速,胸口悶痛,就可能是心衰竭,建議至心臟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一般來說,平躺是對脊椎最好的睡姿,建議在頸、腰、膝關節等部位加上墊子,姿勢符合人體工學,進而放鬆肌肉。延伸閱讀:.閃到腰、肩頸僵硬…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小心「鬆」過頭!.預防脊椎側彎?專家傳授簡易居家脊椎矯正3運動.長期偏頭痛、肩頸僵硬 竟是因為這裡發炎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5 養生.抗老養生
「立秋」宜養肺!「6個養生術」助潤肺去燥 常見5疾病教你預防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點,通常落在國曆8月7日或8日後的15天。從這時候開始,夏天的炎熱漸退,初秋的氣息漸濃。農民們通常會趕在立秋前後完成插秧工作,因為稻作後期如果碰到低溫,會影響稻榖的充實度、降低收穫量;所以再晚一點,稻作就容易生育不良而沒有收成了。同時,秋天是陰氣漸盛的季節,為了適應季節之變化,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所以更需要了解立秋養生方法和重點,讓身心都準備好迎接秋天來臨。立秋養生6重點一、調整飲食:立秋開始,早晚氣溫逐漸降低,人體代謝也會隨之變化。在飲食方面,建議以清淡為主,也需要注意食物的多樣性。選擇新鮮水果和蔬菜,透過蔬果中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常見的秋季疾病。同時,可以適量食用一些水梨、蘋果、柿子等秋季水果,有助於清熱潤燥。對於脾胃較弱的人群,可以多吃些水梨,有助於潤肺止咳。二、適度運動:秋天之後,早晚溫度宜人,適合進行戶外活動。可以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等輕度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此外,還可以多做一些舒緩壓力的運動,如瑜伽、太極拳等,以緩解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壓力,保持心情平和。三、注意保暖:立秋之後,早晚跟中午的溫差大,因此要注意及時增添衣物,避免受涼。特別是長者和兒童更需加強保暖,以免引發感冒等季節性疾病。四、調整作息:隨著秋季的來臨,白天逐漸變短,夜晚變長。我們應該適時調整作息習慣,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合理的作息有助於身體的恢復和新陳代謝,對於增強免疫力和提升身體抵抗力有著重要作用。五、補充營養:立秋是個收獲的季節,各種蔬果豐收。我們可以多吃一些含有維生素、蛋白質和礦物質的食物,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元素。例如,黑木耳、核桃、花生等食物,都是秋季補養的好選擇。六、保持愉快:心情舒暢對於養生非常重要。立秋之際,秋風送爽,大自然也進入了一個豐收的季節。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節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快樂,保持心情開朗,這對於身心健康都大有益處。總結起來,立秋是一個適合養生的季節。調整飲食,保持適度運動,注意保暖和作息,適當補充營養,保持心情愉快,這些都是立秋養生的重點。立秋時節盛產的蔬果根據農委會的資料,立秋前後盛產的蔬果有:.蔬菜:烏豆、白豆、大蔥、大豆、芹菜、花椰菜、甘藍、茄子、番茄、芥蘭菜、玉蜀黍、甘薯、越瓜、金針花、蓮藕、竹筍、筊白筍等。.水果:龍眼、水梨、葡萄、香瓜、橘子等。立秋時節的幾種常見疾病及預防方法1.咽喉炎秋天空氣變得乾燥,溫度也逐漸降低。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應該注意多喝溫熱水,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平時用嗓較多的人更要保護好嗓子,盡量減少說話。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響健康。2.感冒立秋後溫差大,容易著涼,著涼後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病菌乘虛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誘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內註意通風。身體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於預防感冒。感冒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相對抗病能力差,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和耐受力也差,因此要特別注意提高免疫力,避免感冒、感染。3.胃腸疾病夏秋之交多發胃腸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定時定量,少吃多餐,不吃冷、硬、燙、辣、黏的食物,戒菸禁酒。4.呼吸道疾病季節變化時,呼吸道防禦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後應特別注意防範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體弱者需注意鍛煉,加強營養,保持輕鬆心態也很重要,時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5.腦血管疾病寒氣與燥邪相結合,使血管收縮,導致腦血管病變增多,容易誘發中風。特別是中老年人,立秋後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可有效的預防腦血管疾病。進餐時防止過飽,以七到八分為宜。立秋的日常注意事項1.警惕早晚溫差立秋時節,依然會有一段炎熱天氣,被人們稱為「秋老虎」,仍要適當進食清熱解暑食品。但從立秋後,晴熱高溫會逐漸緩和,人們會逐漸感到涼爽,晝夜溫差也會逐漸加大,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被褥,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肩頸、腰腹的保暖。2.注重潤肺去燥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易傷肺,宜潤燥、養陰、潤肺。適當食用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秋天,人們有時會感到煩躁,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還可進食酸味的食物以收斂肺氣,如橘子、檸檬、柚子等。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防瀉肺氣。另外,立秋時暑熱未消盡,還需適當服食防暑降溫之品,如綠豆湯、蓮子、百合等,以消暑斂汗,健脾開胃。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像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運動,對於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沉而緩慢的呼吸具有明顯的作用,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鍛煉方法。潤燥養生料理:百合銀耳蓮子粥材料: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粳米80克、冰糖適量。作法:將銀耳洗淨、用清水發脹後,先煮蓮子,再放入百合、銀耳、粳米煮沸後,加入冰糖即成。功效:百合性味甘微苦平,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性味甘淡平,具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等功效,可改善乾咳或咳嗽痰中帶血。蓮子性味甘澀平,可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粳米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止煩止渴。參考資料:.二十四節氣:立秋.立秋養生先養肺,吃這些東西潤肺去燥!6種常見疾病教你預防.部分內容參考自ChatGPT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4 醫療.骨科.復健
痛到無法起床…急性疼痛4原因 PRICE助舒緩髖關節痛
某一天,我一早醒來,竟然發現自己左側髖關節發炎,痛到無法起床。想辦法讓自己用中風病人的起床方式,先側躺,再用手將身體慢慢撐坐起來。舉步維艱的走到廁所後,再來不管是坐下馬桶或是站起來,更是痛到撕心裂肺。臨床推理 急性疼痛四因根據臨床推理,發現造成我的髖關節急性發炎疼痛,有以下4個因素:1.睡覺姿勢不良:我自從懷孕以後,養成喜歡左邊側躺的習慣,即使是仰臥的時候,身體也習慣性的偏向左邊,再加上髖關節發炎的前一天晚上睡的比較好,下肢整晚擺在類似弓箭步的姿勢,造成骨盆的錯位及軟體組織的拉傷。2.床墊可能太軟:我睡的乳膠床墊,雖然很舒服,但是對我骨盆的支撐度可能不太夠。3.骨盆擺位不良:最近心情放輕鬆,看影片時會坐在沙發裡,造成骨盆的擺位不良。4.久坐:最近在趕一個職業輔導評量報告,每天坐在椅子上的時間太久,造成髖關節壓迫更嚴重。基於以上的臨床推理,根據急性疼痛「PRICE」處理原則,開始改變我的生活習慣。床墊增硬度 捨棄坐沙發P是Protection保護也就是保護患處免於更進一步的傷害。我把可能過軟的乳膠床墊鋪上涼墊,增加床墊的硬度;晚上睡覺時,用絲襪綁住膝蓋和腳踝(不可太緊),膝蓋中間及腳踝下方各放一個小枕頭,讓下肢保持在較適當的位置。再者,捨棄坐沙發看電視的福利,堅持坐較高較穩固的椅子,避免臀部歪斜不穩。R是Rest休息剛受傷時,不要過度運動,適當休息並盡量起來走動,不要久坐,減少髖關節壓迫的時間。冰敷三天後 幾乎不痛了I是Ice冰敷用冰塊或痠痛貼布消腫。髖關節發炎的前二天睡覺前,我貼了兩塊痠痛貼布在痛處,以減緩發炎並止痛,雖然疼痛指數從原本的8到9分降為6到7分,但還是覺得痛,效果不大。於是當我是坐姿時,我會各放一塊冰敷墊在二側大腿下面的髖關節處,每次冰敷約半小時,一天冰敷4至5次。沒想到冰敷的第一天疼痛指數由6到7分降為3到4分,冰敷三天以後,幾乎已經不會疼痛了。肢體功能也恢復95%以上。C是Compression也就是壓迫患處,可用繃帶包紮或其他東西固定患處,可消腫並免於進一步受傷。但髖關節難以包紮,所以我沒有施行。E是Elevation抬高患處盡量把受傷的肢體高於心臟,避免水腫加劇。所以那幾天我盡可能靠右側躺,不要讓左側受到壓迫,影響左側髖關節的循環。以上的PRICE原則,處理了我的髖關節急性發炎劇痛問題,給大家做參考。如果依照PRICE原則處理後,疼痛仍無法減緩或有任何不適,強烈建議盡快就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免得耽誤病情。
-
2023-08-04 養生.抗老養生
退休後才開始運動!91歲阿嬤的長壽秘訣:以燕麥片開始、以冰淇淋結束每一天
91歲的美國阿嬤蘿倫斯希爾登布蘭德(Leurene Hildenbrand),每週打4次匹克球,其中3次是與成人一起打,1次是為11~18歲的兒童授課。許多隊友都對她超強的運動能力感到敬畏,很多人看到希爾登布蘭德的時候,都不敢相信她是50多歲時才開始練這項運動。「很多人來找我說,你一定一生都在這樣做,」我說,「不,我是直到退休才開始接觸匹克球。」但這位阿嬤熱愛學習,全身心投入其中。年輕時,希爾登布蘭德大部分時間都是在Goodyear公司擔任研究科學家,後來在55歲時提前退休。 因為多出許多空閒時間,她首先與丈夫和一些工作朋友一起打乒乓球,就在那時,她聽說了全國老年運動會(National Senior Games),這是一項針對老年人的非營利性比賽,比賽項目包括網球、游泳、5000公尺跑步等,任何50歲以上的人都可以參加。 希爾登布蘭德說,在她成長的時代,女性不被鼓勵參加體育運動,後來是找不到時間這樣做。現在,終於可以不受約束,盡可能地嘗試各種運動:匹克球、硬地滾球、自行車、直排輪、跑步、乒乓球等等。她鼓勵其他年長者——尤其是那些不常活動、運動的人,至少固定從事一項運動。 長壽秘訣:即使91歲了,每天也停不下來!大多數時候,她會抽出時間從事匹克球和自行車等運動,並努力維護她在俄亥俄州已有57年的財產。她打理房子、修剪草坪、除雪,甚至用她88歲時兒子送給她的木鋸砍樹。「鍛煉」可能是希爾登布蘭德長壽的秘訣。科學表明,定期鍛煉可以防止慢性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防止大腦退化,並且有助延長壽命。到了夏天,她會在佛羅里達州的度假屋裡度過一段時間,從日常瑣事中休息一下,但她仍然會進行一些日常鍛煉,透過每週教3節有氧運動課程來保持運動習慣。「即便是夏天我也一樣非常忙碌,我在佛羅里達州也經常在室內外打匹克球。」希爾登布蘭德說。以燕麥片開始、以冰淇淋結束每一天希爾登布蘭德是一個早起的人,無論什麼時間上床睡覺,她都會在早上6:30起床。她將自己起床即走的耐力歸功於在農場長大,小時候去上學前,她都要先在農場照顧動物。 而現在的她,則是一邊看新聞,一邊吃亞麻籽燕麥片,再配上一杯咖啡,開始新的一天。 她也強調「喝水」的重要,希爾登布蘭德說,去年她在烈日下參加匹克球錦標賽時差點暈倒,她的伴侶用水和濕毛巾來救她,但希爾登布蘭德很快就站了起來。休息幾分鐘後,她繼續比賽。但從那時起,水就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的首要任務。 到了晚上,她通常在11:30或12點上床睡覺,而且是在吃完一碗薄荷巧克力或咖啡口味的冰淇淋後。「我的冰箱裡總是放滿各種口味的冰淇淋!」,「有些人覺得不可置信!但這是事實。」希爾登布蘭德笑著說。運動讓長者有歸屬感,維持社交更健康!希爾登布蘭德自從2012年以來一直是單身,但她說她的社交生活仍一樣活躍。 「我在全國各地有很多朋友,我們玩遊戲、打匹克球。我參加的每一項運動、所做的每一件事中都有朋友!」除了鍛煉之外,「維持社交」實際上也是一種有科學依據的使老年生活更健康的方式,有研究表明,保持頭腦敏銳的老年人往往與家人和朋友有著密切的聯繫。 希爾登布蘭德說,她想激勵其他老年人參加體育運動。她也說自己的基因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兄弟姐妹無論比自己年輕還年長,都已經離開很多年了,但鍛煉讓她過上長壽而充實的生活,而比賽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加愉快。「你在玩遊戲中得到了鍛煉和樂趣,你會想在遊戲中表現得更加出色,然後你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健康狀況正在好轉。」被譽為「老人的網球」,「匹克球」運動是什麼?「匹克球(Pickleball)」是一種結合網球、羽球、桌球3種運動特性的新興運動,由於不講求速度,場地限制低,在室內有20坪空間就可以進行,而且是採「淺蹲」的姿勢對打,對膝蓋骨日益退化的年長者而言,是一種絕佳的舒緩運動。匹克球引用網球的競賽規則、用類似羽球的場地規模,以及加大版桌球的硬板子對打,不僅不容易有運動傷害,其蹲姿與低球速,對運動者的心肺功能有很大助益。高雄榮民總醫院台南分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陳宣恩表示,匹克球運動對年長者來說,有以下4個優點:1.相較羽球、網球,匹克球更適合沒有運動經驗的人,短暫學習後即能上手2.空間採羽球場的大小,可減少參與者跑動範圍,運動強度較低3.球拍多以木板或碳纖維等材質製造,耐用且不易耗損,器材花費成本少,從事該運動的經濟門檻低。4.匹克球基本動作包含深蹲,擊球時也需要由核心帶動身體,可有效訓練心肺耐力以及肌耐力,達到維持銀髮族的功能性體適能,延緩失能之目的。資料來源A 91-year-old pickleball instructor didn't start exercising until age 55. Here's how she stays fit, while eating ice cream daily.延伸閱讀: 調節「自律神經」,睡前花10分鐘就夠!專家示範「2大動作」還能緩解肩頸痠痛
-
2023-08-02 醫療.骨科.復健
背部隱隱作痛,大笑又更痛…坐姿不良「膏肓痛」 3姿勢、2穴位緩解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普遍的毛病,尤其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姿勢不良恐造成「膏肓痛」,會異常疼痛。中醫師表示,膏肓痛主要發生在背部、前胸位置,若沒有找出源頭,一昧貼藥布僅是治標不治本,有時更涉及骨頭結構問題,一定要找尋求專業醫療。一名30歲的男性上班族,長期久坐在辦公桌前,造成背部老是隱隱作痛,只要一咳嗽或大笑就會更疼痛,但他痛了5年都置之不理,覺得只是小毛病,都以貼膏藥、推拿來因應。中醫師楊宗翰表示,該病患去年開始背痛加劇,連呼吸、睡覺都會不舒服,經診斷發現,他一周都打高爾夫球三到四次,過去舊傷沒有照顧好,加上不正常的肌肉運用,才讓膏肓痛更嚴重。什麼是膏肓痛?膏肓痛的常發生在那些人?膏肓痛在西醫來說是「菱形肌筋膜炎」,位於背部肩胛骨附近,楊宗翰指出,由於神經、手臂肌肉、斜方肌都會連結到肩胛骨,因此膏肓痛很大部分與「胸肌」過於緊繃有關,若只是單純處理後背,其實沒辦法根治問題。楊宗翰說,打高爾夫球握桿的姿勢需要身體前傾、夾胸,對胸小肌來說非常緊繃,又直接從前側連結到肩胛骨上,長期過於緊繃就會導致「肩胛骨移位」,這也正是該名上班族個案背痛的根源問題。中醫師陳潮宗指出,手往前拉、往後伸、用力推門等動作,都會使用到膏肓部位的肌肉,臨床上膏肓痛常出現在搬重物的工人身上,往往手一用力就會痛到無法入眠。中醫如何治療膏肓痛?滑手機、吃飯、洗碗都是膏肓痛的風險姿勢。楊宗翰說,駝背、低頭等動作都需要身體往前拱,導致前胸筋膜的張力大,加上久坐會影響下背、臀部、大腿的筋膜緊繃,長久累積下來,不但會引發膏肓痛,還容易閃到腰。肩胛往內的區域包含了心臟、肺臟、食道,若膏肓痛都不處置,會導致胸悶、心悸,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楊宗翰表示,膏肓痛治療得先分辨是「姿勢不良」還是「神經壓迫」引起,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緊繃,可能會直接影響肋骨、手臂關節周邊,單純抗發炎藥物無法解決,需進行結構調整;若為頸椎壓迫到神經引發的疼痛,就得先把壓迫部位鬆解開來,再針對不同部位進行治療。如何從根源解決膏肓痛?楊宗翰表示,中醫會採取針灸、針刀、拔罐、徒手治療等方式綜合治療,首先是將緊繃的肌肉放鬆,再將歪掉的骨頭結構擺正,後續也需要病患學會正確的坐姿,否則膏肓痛仍會不斷復發。預防「膏肓痛」上身,調整姿勢3動作:1.長時間坐辦公桌的民眾,不要固定姿勢太久,每30到40分鐘應起身晃一晃。2.由於身體多處於前拱狀態,可多做肩膀往後旋轉的動作。3.腿部放鬆可進行坐姿體前彎,放鬆腿部後側,讓全身筋膜張力保持平衡。緩解「膏肓痛」,可按壓2穴位緩解:1.曲澤穴:位於手臂肘橫紋內側,可緩解胸部肌肉緊繃。2.陽陵泉:位於小腿腓骨外側,適度按壓可放鬆全身的肌肉。資料來源/楊宗翰
-
2023-08-01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小腿抽筋?可以吃什麼?一次搞懂5種小腿抽筋警訊,12招緩解及預防
許多人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據統計,臺灣50歲以上的長者,有一半以上都曾發生過小腿抽筋。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尤其在半夜睡覺突然間感覺小腿肌肉緊縮、痙攣且疼痛,雖然抽筋只持續幾分鐘但是抽筋過後的肌肉不適和觸痛感,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影響睡眠。但你知道嗎?小腿抽筋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究竟小腿抽筋代表著什麼身體警訊?小腿抽筋可以看哪一科?小腿抽筋如何緩解及預防?本篇一次搞懂。小腿抽筋8種常見原因小腿抽筋是什麼原因?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指出,腿部抽筋是指小腿運動神經單位過度活動,而造成肌肉能量(ATP)消耗,使細胞累積過多鈣離子,導致肌肉無法放鬆而不自主收縮且疼痛,較常發生在小腿後側最外層的腓腸肌以及小腿後側第二層的比目魚肌。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一半的人曾有夜間小腿抽筋的經驗,且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可能與服用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的藥物有關。此外,女性發生小腿抽筋的機率為男性的1.5倍,約有五成以上的孕婦在懷孕後期三個月,都曾經發生過小腿抽筋。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表示,小腿抽筋常見原因有以下8種:1.夜間性循常性抽筋為最常發生的抽筋種類,目前確切機轉仍不明。一般認為睡覺時,因小腿長時間放在床上,造成足部不對等地持續做屈曲動作,引起疼痛性抽筋。2.姿勢不正確或腿部肌肉的結構問題,例如:久坐時腿姿不當或扁平足等。3.身體代謝性問題,包括體液流失、電解質不平衡。如:過度流汗,但未適當補充水份和鹽份、利尿劑使用不當、洗腎時過度脫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4.腿部肌肉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由於夜間休息時,肌肉沒有放鬆完全,加上乳酸等代謝產物沒有及時排除,也可能引起小腿抽筋。5.血液循環不良。如:環境溫度偏低,使血管收縮,影響血流循環而導致抽筋。6.藥物引起。如:鈣離子阻斷劑和Beta 乙型致效劑等藥物。7.下運動神經元疾病,例如:周邊神經損傷、神經根壓迫、巴金森氏症、恢復期小兒麻痺症等疾病。8.低血鈣、低血鉀、低血鎂,呼吸鹼中毒等造成肌肉強直,經常伴隨感覺異常,且好發於臉部、足部與腕部。運動後,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加上乳酸堆積,若沒有適當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小腿抽筋警訊可能與5種疾病有關根據2017年美國哈佛醫學院、亞利桑那大學共同研究指出,發現夜間腿抽筋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呼吸系統問題有高度相關,且抽筋次數越多,得到這5種疾病的機率就越高,若一個月夜間腿抽筋次數超過3次以上就要提高警覺。1.心臟病等相關疾病:當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剝離、堵塞,有可能造成下肢的動脈栓塞。高血壓、靜脈曲張、水腫、心臟衰竭和心絞痛都有可能造成下肢頻繁抽筋。2.糖尿病:由於高血糖會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導致神經不正常放電、收縮,繼而引起小腿抽筋疼痛。服藥控制後,若藥物用量不當,也可能產生低血糖,造成因缺乏營養而產生的肌肉收縮。3.憂鬱症半夜腿抽筋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對於憂鬱疾病患者,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憂鬱症也可能因自律神經失調,使腿更容易抽筋。4.關節炎由於發生抽筋時,腳會往上縮,可能造成腳踝和膝蓋等關節磨損;然而,關節損壞也可能傷及神經,引起抽筋和疼痛。5.呼吸系統問題研究中也提到,頻繁抽筋的人可能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由於呼吸中止,身體的自然反應以抽蓄來打斷睡眠。小腿抽筋緩解6方法小腿抽筋緩解方式依成因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小腿抽筋可用以下6種方法舒緩:1.電解質不平衡:可經由飲食補充足夠水分及礦物質,讓體內電解質恢復平衡。2.肌肉使用過度:做靜態伸展拉筋運動舒緩頻繁使用的肌肉,多休息或以按摩、熱敷放鬆肌肉。3.血液循環不良:睡前以溫熱水泡腳、小腿按摩,睡覺注意足部保暖。4.藥物影響:使用藥物而導致抽筋,可與醫師討論來調整藥物。5.穴道按壓:發生抽筋時,可按壓位於小腿後側正中、用力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呈現人字紋處的「承山」穴位。6.自律神經失調: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小腿抽筋,日本醫師筒井重行建議可做「嘴巴開合操」來改善。預防小腿抽筋6方法想要預防小腿抽筋,則可採用以下6種方式:1.被子不要蓋太重,以免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2.喜歡趴睡者,建議將腳伸出床墊外,或用墊子、枕頭放在腳底位置,使腳揚向腳背方向。3.睡前預防性的體操:面向牆壁距離約一米,腳不離地且身體貼向牆壁, 維持十秒鐘,回復站立的姿勢,休息五秒鐘後,再重覆上述動作數次。4.使用藥物:經醫師診斷評估開立,使用肌肉鬆弛劑、quinidine sulfate等。5.穴道按壓:按壓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陽陵泉」,為筋會穴,主治筋病。6.熱敷泡腳:熱敷經常抽筋部位,或以約40度溫熱水泡腳。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晚上睡前以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小腿抽筋看哪一科若經上述方式緩解及預防,還是沒有改善小腿抽筋情況,可至家醫科或神經科就醫,找出病因。若為疾病引起的小腿抽筋,應盡速治療。小腿抽筋吃什麼預防或改善小腿抽筋,主要還是依成因而用不同方式處理。若是缺鈣、缺鎂、缺鉀或缺鈉而引起抽筋,可透過日常飲食來補充。.鈣:黑芝麻、小魚乾、乳酪、髮菜、杏仁果、紫菜、黑豆、牡蠣、牛奶、地瓜葉、海帶等。.鉀:雞肉、豬肉、牛奶、空心菜、菠菜、莧菜、木瓜、香瓜、芭樂等。.鎂: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鯖魚、菠菜、豆腐、糙米、酪梨、香蕉等。 缺鈉情況常見於運動員,因大量運動後造成體液流失,若只補充水分會稀釋體內的鈉含量,造成低血鈉。可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或電解質補充液。參考資料Nocturnal leg cramp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s, sleep disturbance symptom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淺談腿部抽筋時常半夜腳抽筋,小心背後大問題晚上腿抽筋延伸閱讀:.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避免運動到一半小腿抽筋 醫師教你事前熱身外的小撇步.腳抽筋是在長高?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安寧緩和療護中,鼻胃管也可以創造幸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的小兒科醫師、專科護理師以及社工師分享這專科中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在這科技日新月異、醫學越分越細的環境下,希望讀者由這三篇文章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今天想來跟大家分享小寶寶多多的故事,他的生命經驗教我們安寧緩和療護照顧中的孩子,照樣可以追求幸福開心的生活!他是一位有基因突變而生病的小寶寶,家人已經了解現代醫療沒有可以治療的方式,所以與醫療團隊討論完以後,希望給予孩子安寧緩和療護,提供以舒適照護與溫暖關懷為主的照顧。照顧中,小寶寶變得好饑餓,一直乞求進食的眼神,眼巴巴地看著食物,嘴巴張得好大,好想吃的表情,但吃了幾口就好累吃不下了,讓人好不捨。家人想說是不是我們準備的食物不好吃,寶寶不喜歡呢?所以最近好幾週,四五位家人輪流用心努力幫忙準備各式各樣好吃的食物,就陪著寶寶整天關在家裡,24小時一直不停地努力嘗試經口餵食,可是小嬰兒好累,吃一兩口又沒力氣吃,但肚子又好餓一直討吃,甚至好幾天都整天完全無法睡覺,焦躁不安。就這樣一天天地瘦下去,瘦到皮包骨,肋骨一根一根非常明顯,大家看了好不忍心。經過原來醫療團隊的介紹,家長跑來找我們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整合照顧小組討論他們所遇到的難題。我們詳細問起照顧的經過與狀況,他們也給我們看小寶寶的影片,我們也安排了家庭訪問。經過一些討論,試了一些不同餵食的方法與技巧以後,還是沒有改善。家人也還是很堅持不要放鼻胃管,害怕放了鼻胃管會讓小寶寶好難過不舒服而受苦。所以家長繼續努力換各種食物找尋小寶寶願意吃的,想說應該是小寶寶快到生命臨終的時刻,家人辛苦一點,多努力一點,忍一下就好,甚至有早死早超生的想法,想說等孩子離開就不會受苦難過了。但等了老半天,只見小寶寶生命力還是很頑強,但飢餓的掙扎與難受愈來愈嚴重,小寶寶越來越瘦,越來越不舒服,繼續好難過的活著,繼續焦躁不安,好長一段時間都無法闔眼睡覺。經過我們大家許多努力與討論,因為在家還是無法改善,我們安寧緩和醫療小組的整合醫療團隊就勸說要讓小寶寶住院觀察,看看我們是否能幫忙讓小寶寶舒適一點。家長同意後,我們安排小寶寶住到嬰兒病房,由遺傳科、腸胃消化科、神經科,以及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等專業人員,大家組成跨專業醫療團隊共同照顧。剛開始住院一週,我們醫護人員也開始努力使各種方法鼓勵小寶寶進食,結果也是成效不彰,小寶寶還是喝了一點點奶,吃了一點點東西,很快就累了,偶而一次吃得好,但絕大部分都吃不好。我們醫療團隊又提起放置鼻胃管的照顧方式,家長還是不願意放鼻胃管,不要嬰兒受苦。經過多次會談與深入了解後才知道,原來之前家族中的老奶奶,在最後一個月生命臨終的時候,因為不顧她反對,家人要當時的醫療團隊放置了鼻胃管,奶奶非常不舒服,後來甚至很生氣到往生前都不願意再跟家人溝通互動了。這樣的生命經驗與歷程,對整個家族產生了很深的創傷,讓家人認識到鼻胃管的不舒服與痛苦,自然也不希望小寶寶再經歷這樣的情況。經過許多溝通與討論的過程,我們最後提到一個方式是放鼻胃管看看,幾分鐘就好,看看孩子的反應,隨時不舒服就可以拔掉,家人終於鬆口同意說,那我們就試試看。沒想到鼻胃管放入後,我們從鼻胃管開始灌奶,小寶寶就安靜下來,加上一次口服鎮靜藥物幫忙,小寶寶終於可以好好睡覺,沒想到睡了三天三夜。等睡飽起來以後,就變成一個好愛笑、愛玩的可愛小寶寶,那些乞求食物的神情都消失了,換成是開心、想玩、想互動的表情。我們看到了不再飢餓的小寶寶,有飽足感反而就舒適很多,逐漸把營養補充上來,整個精神跟元氣恢復很多,才有辦法開始享受生活。而帶著鼻胃管的小寶寶,其實看起來也沒有不舒服,反而進食過程變得輕鬆,消化也不錯。經過努力調養,小寶寶終於進步到帶著鼻胃管,滿足而舒服的神情可以回家了。小寶寶回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照顧都不錯的情況下,家長跟我們分享他們帶著小寶寶出去戶外走走,到處去旅行的精彩體驗,創造了很多好棒、很開心的經驗與回憶,也跟我們分享了順利開心度過滿週歲的幸福生活,讓我們知道,我們都可以有機會去好好追求生活的幸福,創建美好回憶(Memory-making),成為家族永遠的精彩傳奇(Legacy-building),很令人感動!後來小寶寶生活幸福,陪伴著家人的愛與擁抱,帶著我們大家的愛與祝福,最後在睡夢中舒服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也在我們心中留下愛的永恆聯繫與思念。謝謝小寶寶用他的生命故事教我們,放置鼻胃管,有時候的確有可能因為家族經驗有受苦、不舒服,甚至造成創傷的事情,但有時候鼻胃管放置,反而可以大幅改善營養、精神與生活品質。所以重點不是「要不要用鼻胃管?」,而是我們何時何地如何照顧親愛的家人,才是好處大於壞處、利大於弊、符合最佳利益的照顧,而且如果是成人,更需要知道並尊重其自主意願。就算是安寧緩和療護,所有的醫療治療與照顧方式都還是需要仔細去評估其利弊得失,並要仔細觀察了解病人本身的舒適程度與感受。病人自己表達出的不舒服,才是真正的不舒服,而不是我們其他旁人的猜測,有時候家長的心疼,反而讓孩子更受苦。所以需要權衡利弊得失,從中找出最適合的照顧,兒童是要看符合兒童最佳利益的舒適照護與最佳生活品質是什麼,而成人則還要加上重視病人自主權。因此,安寧緩和療護要做好整體醫療照護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的安排,同時要注意這並不是一個不變的狀態,所以要把照護計劃安排的妥當,量身打造,並隨時調整到最適合病人當時的情境。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實醫療照顧有很多技術與做法,技術本身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各種醫療措施與照顧,善用的時候,都可以成為健康與生活中很好的幫手,讓生活品質與舒適度調整到最好;用得不恰當,甚至無效醫療或過度治療,則適得其反;但是如果明明有好處,放棄不使用也不好,則可能會錯失改善舒適程度的最佳機會。因此如何善用現代醫療照顧,好好提高舒適度與生活品質,是安寧緩和醫療很重要的重點。因此,不論是否需要安寧緩和療護,如何為每個人找到適合他自己健康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努力追求最好的生活、健康與幸福,都是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的重要原則,記得,不要放棄營造幸福的時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31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慢病化妥善治療 追求最佳存活期
肺癌連續13年霸榜國人癌症死因首位,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甚至有些病患診斷時已經是晚期肺腺癌卻無任何症狀,是因為例行性身體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面對空汙世代,元氣講座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俊維談「空汙世代:我們與肺癌距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科醫師鄭文建分享「肺癌慢病化、追求最佳存活期治療策略」。政府自2009年推出一連串菸害防制措施,台灣吸菸人口已顯著下降,但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這代表台灣肺癌來源不只有吸菸。近年來,「不吸菸的肺癌怎麼來的?」引起熱議,醫學研究證實空汙對健康有危害。室外活動前先注意空品,室內空汙也不能忽略。林俊維以台中市賞景勝地「望高寮」的視野為例,白天由望高寮遠眺台中市區多是灰濛濛一片,但大雨過後,建築物與遠山清晰可見,主要是空汙所導致。建議外出時可參考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決定是否從事戶外活動。室外空汙來源有工廠、汽機車排放廢氣、露天燃燒稻草與廢棄物等,但室內空汙卻常被忽略,包括炒菜油煙、燒香、抽菸(二手菸、三手菸)等。空汙中的有害物質主要來自於燃燒所形成,包含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及細懸浮微粒(PM2.5)。PM2.5是指直徑小於2.5微米的粒狀物,常帶有戴奧辛及其他有毒物質,目前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第一類致癌物。不吸菸卻罹肺癌,亞洲人基因對空汙特別敏感。PM2.5經由鼻腔吸入體內,產生發炎,影響全身,不但會造成氣喘、肺阻塞病友發作或惡化,帶有肺癌基因者,長期接觸下也可能會激發肺癌的發生,亦可能會造成三高、腎臟病、婦科,和新生兒健康等問題。國內本土性研究顯示,2014年,PM2.5造成全台6282人死亡,其中肺癌居第三,有1252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空汙相關導致死亡疾病中,肺癌居第5位,占7%;今年國際期刊《Nature》研究發現,空汙會造成身體持續慢性炎症,進而導致肺癌的發生,在研究中無論身處於英國、韓國或台灣,都顯示空汙的嚴重程度與表皮生長因子驅動的肺癌發生率成正比,其中更發現台灣人比英國人更容易受到空汙影響。低劑量電腦斷層,揪出早期肺癌的利器。林俊維說,不要輕忽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若經一般治療不見改善,應前往醫院尋求診治。目前研究證實,胸部X光檢查對於肺癌的篩檢是無效的,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才能有效提升早期肺癌的診斷。台灣自去年7月起,已將肺癌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史、重度吸菸者列入公費篩檢對象。他也舉例,一位70歲女性,睡覺時突發性短暫的左胸痛延伸到後背,先去心臟內科就診,意外發現1.5公分肺部腫瘤,手術切除後證實是第一期的肺腺癌。另有一名60歲男性病患,平時並無身體不適,肺部X光檢查也沒發現異狀,因有肝癌病史而接受定期腹部電腦斷層追蹤,在去年發現有1.5公分新生的肺部腫瘤,檢查證實是第3B期的肺腺癌。因此針對高危險的民眾,定期肺癌篩檢很重要,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晚期肺癌妥善擬定治療計畫,可大幅提升存活期。隨著醫療進步,肺癌的治療武器也越來越多元。鄭文建分享,台灣最常見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71%。根據肺癌期別,第一、二期屬於早期,可採手術切除、放療;第三期可能合併淋巴結轉移,需會診外科、甚至放射腫瘤科醫師擬定治療計畫,透過術前治療縮小腫瘤,再手術切除;而晚期患者可採化療、免疫療法,以及標靶治療。肺癌晚期如何變慢性治療?鄭文建指出,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可治療致癌驅動基因,目前已找到9種,其中台灣有55%驗到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EGFR)。癌細胞生長好比車輛的煞車系統失靈,若要抑制其生長,必需找到能關閉腫瘤訊號傳遞的「鑰匙」,即為標靶藥物,研究證實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治療,可大幅提升存活期。鄭文建說明,臨床證實EGFR標靶藥物第二代優於第一代,而第一、二代抗藥後以產生T790基因突變為主,第三代可以克服T790基因突變,健保有條件給付。因此,醫師多可依據可能的抗藥結果來決定標靶治療策略,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可採接續標靶治療,則有機會延長存活期。此外,國內多家大型醫院證實,標靶藥物合併手術,或合併放射線治療可延長存活期,接續標靶藥物後,還有免疫治療的機會。他建議,晚期病患可和醫師多討論評估,使用標靶藥物,或合併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提升治療效果。最後,鄭文建也提醒標靶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皮膚乾燥搔癢、甲溝炎、皮疹、腸胃不適或腹瀉、心臟毒性(第三代)等,建議患者應立即回診妥善且積極處理,才有機會最大化藥物的治療效果。
-
2023-07-29 養生.聰明飲食
紅遍歐美「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營養師告訴你5色蔬果神奇功效
我們常常在電視節目上看到醫師、營養師們都在呼籲大家要「天天五蔬果」才能常保健康。你或許會不禁想問:「我每天也沒有在特別吃蔬菜及水果,可是我的身體還是很健康呀?!」但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超過一成的消化道癌症、缺血性心臟疾病及中風患者的死亡原因,皆與蔬果攝取不足有關!由此可知蔬果對我們的健康有著非常直接的關聯。根據國健署106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中,18歲以上成人每日攝取五蔬果的比率僅達13.8%,換言之,有八成以上的人是沒有吃到足夠蔬果的!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透過文章來告訴大家蔬果中所蘊含的奇妙營養素,以及它們對你的身體所帶來的益處! 「天天五蔬果」是什麼意思?天天五蔬果的意思是:「每天三份蔬菜、兩份水果」。那所謂的一「份」指的是多少量呢?我們可以用家中常見的飯碗來做為簡易的測量工具,一份蔬菜大約是蔬菜煮熟後約五分滿的量;一份水果則是將水果切好後,剛好能放到約一碗的量。用這樣的方式來判斷,就可以很快速地知道自己今天到底吃了多少蔬果囉!蔬果攝取3秘訣雖然大家都知道多吃蔬果對人體有好處,但很多時候會因為不正確的認知、價格太高等種因素,使蔬果攝取量要能達標顯得困難重重。所以接下來Sean會跟大家分享3個吃蔬果的小秘訣,讓你吃得健康又能省荷包喔!一、挑當季多選擇當季新鮮蔬果,當季蔬果生長的果實通常都較肥美,且營養素含量也較豐富,且價格合理,例如現在七月份盛產的蔬菜如筊白筍、茄子、山蘇…等;水果則有西瓜、荔枝、芒果…等。而且這些在產季收成的蔬菜和水果可以農藥的使用量也會更少,如此一來也能降低化學物質對人體造成傷害的風險。二、選在地建議選擇在地的蔬菜及水果,可保障蔬果的新鮮以外,也可以避免廠商因保存需求而在食物中添加防腐劑、漂白劑、品質改良劑…等食品添加物,吃起來更加潔淨且無負擔。三、選擇各種顏色的蔬果除了一開始提到的「天天五蔬果」外,建議蔬果的顏色也應該盡量朝多樣、多元化的方向去攝取。這是因為每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它們所含有的營養素如維他命、礦物質、植化素…等,也都不盡相同,對於健康保健及預防疾病的功效都各具特色。而這樣的技巧,也是接下來Sean要和大家分享的一個紅遍歐美的飲食原則──彩虹飲食法!【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吃下彩虹,健康長虹彩虹飲食法是由一位營養學的專家Deanna Minich所提出,她主張攝取各種顏色不同的蔬果食材,就像彩虹一樣多彩。根據蔬果的顏色及其內含的植化素,大致上可以分為紅、黃、綠、白、藍五種顏色。現在就讓Sean來為大家介紹彩虹飲食的神奇魅力吧!◆ 紅色:代表的食物有:紅甜椒、紅番茄、草莓等紅色蔬果,他們含有比較多的茄紅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等植化素,可以幫助身體對抗發炎、調節免疫反應、強化黏膜組織等功能。◆ 黃色:代表的食物有:胡蘿蔔、柳橙、木瓜等黃色或橙色的蔬果,裡面含有的植化素則是豐富的β-胡蘿蔔素、薑黃素、生物類黃酮…等,可以調節身體的內分泌系統、維護健全的生殖功能、以及降低膽固醇的效用。◆ 綠色:綠色的食物自然以蔬菜居多,例如花椰菜、青椒、菠菜等食物,它們的兒茶素、綠原酸、吲哚含量都很可觀,具有預防癌症、護肝、促進視覺健康的功效。◆ 白色:洋蔥、大蒜、香菇都是很典型的白色食物,它們含有比較多的硫化物、多酚類及帖烯類,能夠協助殺死體內的細菌、清除自由基及預防癌症發生。◆ 藍色:紫色高麗菜、茄子、藍莓都帶有非常鮮艷的紫色或藍色,其中最為熟知的植化素就是花青素、類黃酮、白藜蘆醇了,這類食物除了可以減緩視覺疲勞維護視力外,也能對神經維護功能、抗氧化方面有著優異的表現。 看完了彩虹飲食法,相信你一定已經對各色蔬果的營養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此時的你或許在想:「原來各種顏色的蔬果有這麼多不同的營養,真希望能一次就把這些營養全部吃進去,既方便又健康!」沒錯!隨著時代在進步,食品科技也越來越發達,目前已研發出特殊技術,能將各色蔬果的營養物質完整萃取出來,並應用在保健食品中。若你是屬於生活較忙碌、沒有太多時間好好坐下來吃一頓飯的人,也可以透過補充含有各色蔬果營養萃取的保健食品來維護自己的健康喔!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8 養生.聰明飲食
男子睡前吃完綠豆湯隔天竟中風?醫曝關鍵病因,這類人少吃
中國大陸1名40多歲男子喝下冰鎮綠豆湯後,嚴重腹瀉,隔天醒來竟走路不穩、講話口齒不清、左側手腳偏癱,緊急送醫,確診為腦中風。消息傳開後,不少網友推論冰涼綠豆湯讓血管收縮,提高腦中風機率,對此,中醫師表示,綠豆、椰子水、白木耳等食物質地偏涼,只要適量食用,可達到夏日養生效果。睡前吃完綠豆湯隔天竟中風? 醫師揭其真正病因《新浪網》等陸媒報導,該名40多歲銷售業務員,日前結束一整天拜訪行程,晚上返家時,大汗淋漓,為了消暑解渴,從冰箱拿出早上煮好的冰鎮綠豆湯,冰涼可口,不料吃完沒多久,頻跑廁所,持續腹瀉。該男子工作一整天,加上腹瀉嚴重,身體虛弱,洗好澡後,上床睡覺,不料隔天起床後,左側手腳僵硬、走路不穩、講話口齒不清,被家人送往醫院急診,確診為「腦梗死」(腦梗塞,俗稱中風),所幸及時送醫,仍有機會溶解血栓。當地會診醫師指出,飲用綠豆湯,不可能引發腦中風,真正致病原因為該男子數10年菸齡,且有高血壓病史,加上大量流汗、腹瀉,導致身體缺水,喝完綠豆湯,清涼消暑,睡覺時,冷氣太強,以致血管收縮,內外夾擊,才會造成腦中風,所幸腦組織並未完全壞死,治療後逐漸好轉。夏天吃冰品消暑要適量! 醫師提醒這類人少吃為妙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前晚喝了綠豆湯,隔天醒來腦中風,只能說巧合,2者並無因果關係。從中醫學理來看,夏日消暑也是1種養生,如同秋冬溫補一樣,因此,中醫不會嚴禁冰品、冷飲。陳潮宗指出,夏天高溫,透過冰品消暑解熱,但須適量適時,例如早上起床不宜飲用冰飲,應以溫水為主。飲用冷飲時,不可一下喝太多,以免刺激腸胃,造成交感神經失調。許多人喝了冰水或吃冰,就開始頭痛,原因就在於交感神經失調,引發劇烈頭痛、肩膀僵硬。陳潮宗表示,腸胃不好、容易腹瀉的人也應該少碰冰品。如有過敏體質,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病史,也應節制食用冰品,以免誘發呼吸道過敏症狀。延伸閱讀:.夏天喝綠豆湯解暑清熱 消暑效果到底是「紅湯」還「綠湯」好?.解渴、減脂、護肝喝綠豆湯 專家告訴你綠豆神奇5功效.綠豆不僅清熱解毒,竟還有這二大好處!專家教搭配這些吃更好★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7 焦點.元氣新聞
夜尿心好累?挺過夜尿型中年危機,拒當「一夜七次郎」!
男性步入中年,除了感覺體力變差、腰圍容易變粗,同學會的話題也逐漸從聊3C、聊車子,變成聊健康,感情好一點的,甚至還會比較半夜起來上廁所的次數!大多男性隨著年紀增加,都會有夜尿的困擾,雖說人生「四十不惑」,小心夜尿打亂生活節奏、讓你不知所措!究竟男性朋友該如何面對夜尿困擾,就讓專業試車手Andy老爹為男性朋友發聲,與泌尿科名醫相談來解惑!40歲以上民眾、超過4成都有夜尿困擾很多民眾對夜尿的認識仍一知半解,搞不清楚「夜尿是一種疾病嗎?」泌尿科醫學會監事、尿失禁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恩主公醫院泌尿科專科醫師王炯珵指出,許多人都認為夜尿是一個正常老化的現象,但其實,夜尿本身和許多疾病有關;長期夜尿會引起睡眠嚴重不足,對於健康、工作、婚姻都有負面影響,因此夜尿算是一種疾病。至於怎樣算是不正常?什麼是「夜尿症」?王炯珵醫師說明,醫學上對於「夜尿症」的定義,是「尿意強烈造成睡眠中斷,1晚至少2次以上,屬夜間多尿症。」隨著老化,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ADH),腎臟會在夜間過度工作,產生許多尿液,有9成「夜尿症」患者夜間尿量大於整天尿量的三分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40歲以上民眾,超過4成都有夜尿的困擾,且比例隨著年紀增加而升高,其盛行率不亞於常見的代謝症候群(三高),是國人不可輕忽的健康危機。說不出口?3大夜尿型中年危機很多男性都以為夜尿只不過是小事一樁,而無心改善,但長期下來,可能會衍生許多問題。究竟夜尿可能會導致哪些「中年危機」?王炯珵醫師為民眾整理如下:【夜尿型中年危機1】健康危機晚上起來尿尿,有可能是疾病的前兆,根據統計,超過75%夜尿頻繁的人士,都有三高問題,心血管疾病初期,也會出現夜尿明顯增加的徵兆。此外,睡眠品質長期被剝奪,容易引發心血管、代謝、免疫問題,夜尿可說是「隱形健康殺手」。【夜尿型中年危機2】婚姻危機夜尿也和男性面子息息相關。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男性因睪固酮激素明顯下降,可能影響性慾和勃起功能。幾年前韓國曾做過研究,發現若男性改善夜尿狀況,他們的男性賀爾蒙便會往上回升。【夜尿型中年危機3】工作危機人體大腦中的「膠淋巴系統」執掌排毒,並且在我們睡覺時工作,宛如「大腦的夜間清潔隊」,若夜間睡眠頻頻中斷,會導致排毒功能變差、免疫力下降、記憶力不足或失眠,影響白天的工作表現,長期下來還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退化疾病風險。正確治療、穩定服藥,找回一夜好眠王炯珵醫師幽默地表示,過去人們常用「一夜七次郎」形容男性雄風,但在泌尿科臨床上,「一夜七次郎」指的是半夜起來上廁所七次。很多患者都拖到症狀嚴重、困擾不已時,才選擇就醫。事實上,只要一個晚上需要起床上廁所2次以上,就應該要盡速至泌尿科就醫,早期發現,方可早期治療,透過專業的診斷、穩定服藥,還給患者一夜好眠。王炯珵醫師說明,目前夜尿已有藥物可以治療,透過口服抗利尿激素,可減少夜尿狀況。搭配生活習慣改變,如:睡覺前不要喝太多水、白天適度運動、有助於在晚上減少尿尿的情形。呼籲大眾建立並推廣「夜尿症是一種疾病」的正確觀念,幫助中年熟男積極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找回幸福人生下半場。
-
2023-07-27 焦點.健康知識+
高血壓可以喝咖啡嗎?喝咖啡血壓會升高?6個關鍵問題了解血壓與咖啡關連
喝咖啡對於健康到底是有好處還是壞處,一直是醫學研究的熱門議題,但因為每個人對咖啡因的反應不太一樣,咖啡因對各種疾病的影響也不同,因此無法明確定論,對於高血壓患者亦然。有高血壓的人到底能不能喝咖啡?喝咖啡血壓會升高嗎?《元氣網》以下整理診間最常問的幾個問題,讓大家了解血壓與咖啡的關連性。Q:有高血壓的人到底能不能喝咖啡?根據外媒Everyday Health報導,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的研究顯示,每天喝兩杯或更多杯咖啡會使患有嚴重高血壓的人,因心血管疾病過早死亡的風險增加大約兩倍,不過每天一杯咖啡似乎沒有這種風險。患有嚴重高血壓的人應該避免喝過多的咖啡,這是第一項發現嚴重高血壓患者每天喝兩杯以上的咖啡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間存在關聯的研究。加州史丹佛大學營養學家兼醫學教授Christopher Gardner表示,該項研究並沒有得出人們應該完全戒掉咖啡的結論,一個簡單可遵循的要點是,如果你確實患有嚴重的高血壓並且喜歡喝咖啡,請考慮將你的咖啡飲用量限制在每天一杯。Q:黑咖啡能降血壓?有喝咖啡習慣的人可喝黑咖啡,或在咖啡中添加低脂牛奶,但不建議額外添加糖或奶精等調味品,以免增加身體負擔,升高血壓問題。Q:喝完咖啡量血壓準嗎?許多病患會問醫生,吃下午茶、喝過咖啡後,量血壓準嗎?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曾受訪指出如不常喝茶及咖啡的人,喝完後可能因咖啡因引起興奮作用、心跳變快;但若長期喝咖啡習慣的人,身體會對咖啡因產生耐受度,喝完量血壓不至於有太大問題,不過仍建議量血壓前,可在血壓機前放輕鬆、休息30分鐘後再測量,較能量出精準數值。Q:喝咖啡血壓會升高嗎?一般而言,咖啡因對於血壓的影響仍因人而異。對很少喝咖啡的人來說,可使血壓提高10mmhg,但在經常喝咖啡的人中,對血壓就沒什麼影響。根據之前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做過的研究發現,攝取500毫克的咖啡因(三杯8盎司咖啡),會使血壓升高4mmhg,而且其作用會維持到上床睡覺。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在《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提到,有研究顯示,每天喝二至四杯咖啡血壓會稍微升高,但每天喝更多杯反而又不會對血壓有影響。洪惠風建議不必管研究結果,也不必管對其他人的效果,也許咖啡的效果因人而異,問血壓計最準,喝完咖啡後量一下血壓,就能知道咖啡對自己血壓的影響有多大。Q:吃高血壓藥可以喝咖啡嗎服用某些種類的抗生素、避孕藥、降血壓藥或抗心律不整的藥品,都會降低咖啡因的代謝。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衛教資料指出,降血壓藥物(抗心律不整藥物Mexiletine、鈣離子通道阻斷降壓劑Verapamil):咖啡因作用在血管會使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增高,降血壓藥也會與咖啡因競爭代謝,可能減少咖啡因在肝臟代謝,使得咖啡因血中濃度增加,造成中樞神經作用增強,震顫、噁心、暈眩、頭痛、心跳加速、情緒焦躁、失眠發生機率增加。使用這些藥物治療,應注意咖啡因攝取,定期監測血壓、心跳變化。Q:運動前喝咖啡會影響血壓嗎?研究指出,運動前喝咖啡能加速燃燒脂肪,也能讓運動成效更好。但營養師提醒,相對的也會增加心悸及脫水風險,血壓也受影響,建議一般人沒有必要在運動前喝咖啡,喝水仍是最好的選擇。建議避免在運動、做粗重工作之前喝咖啡,因為這些活動本身就會升高血壓。若想確認自己的血壓是否容易受到咖啡因影響,建議可在喝完一杯咖啡之後30分鐘到2小時之間測量血壓。若測量結果比平常的血壓高出5~10個單位,就代表對咖啡因的敏感度可能比較高。【參考資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喝咖啡會影響心血管嗎?一天能喝幾杯?心臟科名醫建議喝完做這件事便知.量血壓該量左手或右手?咖啡喝完能量嗎?.運動前喝咖啡增爆發力 卻也讓身體陷入這危機
-
2023-07-2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穆寬心繫偏鄉醫療公正!一周打兩次羽毛球養生,紓解身心壓力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今年54歲,早在6年前,他以48歲之齡接任有128年歷史的彰基院長,創下國內醫學中心最年輕院長的紀錄,也為彰基開啟新紀元。來自醫療資源貧乏南投的陳穆寬,就讀台中明道中學時,因常發燒、感冒看不好,附近診所介紹他到彰基看病,因而接觸到彰基院長蘭大衛醫師的仁醫故事,甚受感動,決心投考醫學系。後來他考上中山醫學系,以優異成績畢業,並且來到彰基服務。33歲擔任耳鼻喉科主任、41歲升教授,以及48歲當上彰基醫學中心院長。沒特別養生 每天累到很好睡陳穆寬精力過人,但沒有特別養生之道,幾乎都維持晚上9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很好入眠,「因為每天都累到很好睡。」每周安排兩次門診,掛號都超過80號,還要開刀,三餐幾乎都是便當打發。他的運動也很簡單,一周打兩次羽毛球,每次40分鐘,藉由高強度動作,汗水淋漓後,可以紓解身心壓力。「我一生職志,就是做好醫師,照顧好病人。」陳穆寬擁有旺盛的企圖心,十足的活力,尤其記憶力驚人,談起彰基、醫學如數家珍,認人功力強,跟他接觸過的人,都印象深刻。頭頸癌專家 促成興大後醫系陳穆寬是頭頸癌治療領域的專家,也是世界率先發展顱底內視鏡手術處理顱底腫瘤及頭頸部腫瘤內視鏡微創手術的權威,精湛醫術獲得法國CORLAS會員與美國國家外科學院院士(F.A.C.S.)等殊榮。他先後發表200多篇病人研究、手術論文,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獲得肯定。彰基醫學中心還與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合作,陳穆寬擔任中興大學副校長,並由彰基58名醫師的師資做後盾,明年就有學生來彰基實習,令陳穆寬十分興奮。他說,彰基的聲譽起來後,過去招考醫師往往乏人問津,現在已經滿招,很搶手。目前陳穆寬進入彰基第二任院長任期,6年來,彰基已有8間醫院,彰基更成為治療急、重、難症的優質醫學中心,新冠疫情爆發,彰化是重災區,彰基連同外縣市,收治最多的重症病患,陳穆寬說,「彰化守住,全台灣就守住,彰基做到了!」做兩個任期淨利增至20多億彰基淨利更從陳穆寬一上任的2千萬元,現在已20多億元,居各醫學中心第三名。陳穆寬說,醫院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因為採購透明化,盈利回歸醫院,再加強心臟、肝臟移植等醫療深度,彰基淨利才會提高。他堅信,醫療服務應該平等公正,不因財務問題而讓患者受到不公平對待。「彰基有了盈餘,才能照顧更多層面的患者。」陳穆寬說,斥資約60億元的質子中心大樓預定明年完成,當年在申請時,衛福部委員曾問到,患者搭高鐵很方便,為什麼彰基還要做如此巨大投資?他回答說,鄉下患者要到台北就醫,還要輾轉「盤車」幾次,費時費力才能看診,打破城鄉差距的初衷,因此打動委員。出身南投的陳穆寬,更懂得照顧偏鄉醫療,彰基因此將斥資逾55億元在南投興建醫療大樓,預計2028年竣工,提供醫學中心等級醫療服務,今年也投入1千多萬元開辦「水里鄉急診救護站」,他更親自帶領醫療團,前進馬祖舉辦義診,將高品質服務帶到偏鄉。陳穆寬的強勢改革,遭內部反彈,掀起資深醫師接連出走風波。「如果我只是沒有作為的院長,彰基一定走向衰敗,因此一定要進化。」陳穆寬說,他要打破資深醫師的利益壟斷,有必要引進年輕醫師、新科技及觀念,做為互補,但「擋人財路」終究會遇到阻力,「這是上帝給我的試煉」。他認為,改變要以病患利益做最大考量,因此不怕百箭穿身,事實證明,彰基並未因此風波造成離職率增加。陳穆寬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耳鼻喉科、癌症醫學、頭頸部微創性內視鏡手術、頭頸部創傷醫學、頭頸癌手術、醫療管理.現職: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中興大學副校長、中山醫學大學兼任教授、清華大學合聘教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台灣大學衛生政策暨管理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暨頭頸部主任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顧問台灣顱底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日治療,自費不一定比健保好。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