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5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搜尋
洗澡
共找到
708
筆 文章
-
-
2021-11-1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穿衣吃力變天先知道 1分鐘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況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鄭小姐平時控制穩定,但每逢氣溫驟降或下雨,關節仍會腫痛不適,連洗澡、刷牙甚至洗手都感到吃力,最新的「1分鐘微笑量表」,可幫助她評估病況。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今天舉辦記者會,執行長蔡長祐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破壞力最強的關節炎之一,因免疫系統失調,將自身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腫痛。蔡長祐表示,台灣約有10萬至2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男女比例約1比4,最常發生於中年女性,目前疾病成因仍不明;而感染、壓力與天氣變化,都可能誘發症狀發作,若未妥善控制,關節可能持續破壞變形,無法恢復正常。32歲的病友鄭小姐是急診護理師,15年前她因莫名手腕疼痛,原本以為是滑手機或護理實習太累造成,未料1週後竟全身痛到無法行走,緊急就醫檢查才確診。身為護理師手指靈活度相當重要,鄭小姐最怕因病手指關節變形,因此配合醫囑治療,但換季或下雨時,身體就像氣象台能預知天氣變化,關節腫痛難耐;而即便她有護理背景,但對於目前治療狀況仍不了解,最新的「1分鐘微笑量表」就派上用場。竹山秀傳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蕭育芬說,國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易評估量表,不一定適用於國內病患。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推出的「1分鐘微笑量表」,是參考國人生活型態制定,方便且快速。蕭育芬表示,病友只要圈選身體狀態與疼痛分數,以及評估5大生活行為,如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行走,可找對應疾病控制的表情符號,可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與設定治療目標。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說,秋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季節,疾病雖無法根治,但可積極監控與治療緩解症狀,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
2021-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完疫苗亂經、狂掉百根頭髮 專家曝這族群施打要注意
國內疫苗開打後,不少女性反映接種完出現掉髮、亂經情形,就連洗澡完、吹頭髮將近會掉100多根髮量,表示「跟當初產後掉髮狀況很像。」專家指出,國內外均發現民眾施打疫苗後,出現落髮、經血量增多或延期等症狀,若免疫系統差或屬易發炎體質,更要注意日常保養。蔡小姐指出,她曾在7月29日施打一劑AZ疫苗,8月中開始大量掉髮,另外莊小姐也表示,9月8日同樣施打AZ疫苗,每吹一次頭至少會掉20至30根頭髮,且經期量變少,但過去不曾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就醫後醫師也說頭皮健康、抽血報告正常。美國華盛頓州註冊醫師、自然醫學博士林侑融指出,目前無大型數據直接證實婦科問題與新冠疫苗有直接關係,但若本身荷爾蒙系統不穩定、有婦科宿疾,如易有經痛、經前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有巧克力囊腫者,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的確可能誘發出更嚴重的經期失調,因此注射疫苗後仍要注意是否有出血量不正常或是經期延期等問題發生。她列舉,當生活中身心壓力大、作息不定、營養不足時,剛好又屬敏感體質,此時再遇上疫苗施打引起的免疫反應,猶如未修繕的老房子剛好遇上小地震,就很容易被震垮。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容易發生問題。除了亂經外,當身體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若是作用在頭皮,就容易會形成落髮,若在身體皮膚上也可能有蕁麻疹出現。林侑融表示,新冠疫苗是極新的疫苗,過去也並沒有特別針對落髮族群進行實驗,但國外也陸續有個案發表,如患者為自體免疫落髮形成「圓禿」,過去病情穩定,但施打疫苗後又復發造成大量掉髮,並研判跟AZ疫苗造成的自體免疫性反應類似。日本、南韓數據也發現,女性施打後落髮狀況比男生多2.5倍,其原因推測為跟身體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有關,因為該激素容易誘導體內發炎,因此包含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是以女性居多。但她也強調,民眾若出現大量落髮,要判斷是否為疫苗造成,或是壓力性落髮、貧血導致落髮、營養不足或賀爾蒙失調導致落髮、甚至是自體免疫型的圓禿落髮,都仍未定論,因為這需要更詳細的血液檢驗,才能鑑別診斷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時,一般的常規檢測,是驗不出原因的。林侑融說,「基因遺傳獨特」、「體質獨特」的人,的確可能會有不在預期中的症狀發生,無法就直接與疫苗畫上等號,也可能為本身的宿疾、慢性病未能根除有關, 應著重在調養體質。若本身有婦科疾病,也建議施打疫苗前後可事前做血液檢查,避免在症狀急症或復發階段接種疫苗,事後也能多留身體變化及徵兆。若民眾施打疫苗後,身體有落髮或經血異常,可以按壓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及關元穴,幫助調經及氣血循環,此外避免炸物、碳烤物、紅肉等發炎食物,可以「彩虹飲食法」補充多樣性植化素,如花青素、類黃酮、胡蘿蔔素等,對身體都是良好的消炎劑。
-
2021-11-10 該看哪科.牙科
每天都有刷牙+使用牙線,為什麼還是會蛀牙?專家:因為你做錯了這幾件事
你有發現嗎?明明天天刷牙,有時還會使用牙線,但為什麼還是會蛀牙呢?大樹藥局許利銘藥師表示,其實牙刷、牙膏、牙線都有不同的作用,而刷牙更不是一兩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即使每天都有做也常常做,沒有徹底的清潔牙齒,當然會有蛀牙啦,因此正確清潔口腔就很重要啦。 牙刷、牙膏的功用?怎樣清潔才算完成牙刷的功能很簡單,就是直接刷除牙齒表層的食物殘渣、汙垢等,而牙膏卻往往被認為只是幫助牙齒清潔,就像洗澡要用沐浴乳一樣,大樹藥局許利銘藥師說明,其實許多人對於牙膏都有錯誤的認知,雖然牙膏可以幫助清潔,但其實牙膏更大的功效是將對牙齒防護有益的成份附著在牙齒表層,譬如含氟牙膏可以幫助預防蛀牙,還有一些抗敏感、保護牙齦、預防牙周病的牙膏,而這些成份是需要時間停留在牙齒上才能產生保護力,像是含氟牙膏需要2-3分鐘,而其它成份可能需要5-6分鐘的停留,因此在刷牙時,花時間慢慢的兩顆牙、兩顆牙的刷乾淨,不僅是徹底的清潔牙齒表層,也是讓牙膏對牙齒有益的成份能夠更好的附著在牙齒上,達到保護口腔、預防蛀牙的效果。 牙線只能除牙縫殘渣?真正用途是這樣吃完飯後許多人習慣拿牙線來剔一剔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牙線的功用似乎也僅止於此,大樹藥局許利銘藥師解釋其實牙線不僅用來剔牙,其實更大的用途是將牙齒表面的殘渣與污物先大致刮除,所以正確的順序是先用牙線再刷牙,而使用時也需要注意,不要用一隻牙線棒或者一段牙線就刮整口牙齒,要避免汙物被帶到下一顆牙齒,牙線正確使用方法是清潔完一顆牙齒之後,應該再換一枝牙線棒或者換一段牙線做清潔。牙刷、牙膏、牙線看似平常的清潔,其實都有許多注意事情,大樹藥局許利銘藥師提醒民眾,日常潔牙看似簡單,卻有許多小細節,為什麼牙齒越刷問題越多、為什麼不斷清潔後還是蛀牙,其實都是清潔不夠徹底造成的,掌握工具正確的用法,好好的清潔牙齒才能幫助我們擁有一口好牙!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1-09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輕熟女鼠蹊部痛竟是得疝氣 醫師:的確有可能
新竹一名32歲女子2個多月前發現自己的右側鼠蹊部有腫塊鼓起,卻直到出現痛感才嚇得馬上就醫檢查,沒想到一檢查差點嚇壞她,醫師診斷她是得了疝氣,立即安排手術才復原;東元醫院外科醫師呂文哲表示,其實女性也會發生腹股溝疝氣,只是男性機率是女性的8倍。呂文哲醫師說明,鼠蹊部疝氣可分為腹股溝疝氣及股疝氣2種,前者發生在腹股溝韌帶的上方,後者發生在腹股溝韌帶的下方,其中腹股溝疝氣男性發生機率為女性的8倍,股疝氣卻相反為女性較常發生,因此不得不注意。不過他表示,這起個案中是較為罕見的腹股溝疝氣,為了進行修補而採創口小的腹腔鏡手術,在肚臍下開個小洞,這樣術後不僅復原得快,還因為傷口小用防水敷料蓋著就可以直接洗澡,術後生活比較方便。但醫師也強調,並不是每個罹患疝氣的女性患者都能適用這種手術治療,例如曾做過子宮切除、剖腹產或是下腹部剖腹手術者,就不宜採取這樣的手術,因此術前最好與醫師清楚溝通、告知手術史,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額外風險。
-
2021-11-07 該看哪科.皮膚
綿羊油夠油夠保濕能解決冬季癢?皮膚科醫不建議
氣溫逐漸轉冷,不少人會選擇吃鍋、喝酒、洗熱水澡來取暖,但皮膚較敏感的人,可能因此加劇乾癢問題,出現「冬季癢」症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建議,不要在睡前喝酒或吃刺激性食物,症狀輕微者可透過基礎保養減緩不適;嚴重者除了基礎保養,還需要藥物治療。冬季癢常見於小腿前側、手臂後面、背部等容易乾燥部位。潘企岳說明,秋冬氣溫較低,導致人體的汗腺跟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的水分減少,自然比較乾燥,而油分減少則會讓皮膚的水分更容易蒸發。加上冬天濕度較低,皮膚水分蒸發得更快,嚴重會造成乾燥性濕疹、缺脂性皮膚炎,讓原本就乾燥的皮膚變得更癢。「冬季癢」症狀較常出現在年長者身上,潘企岳解釋,因為隨著年齡增長,皮膚會逐漸變得乾燥,產生如異位性皮膚炎等症狀;而先天性魚鱗癬病患也會因天氣變化導致症狀加重。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冬季癢,還是其他皮膚症狀?潘企岳指出,冬季癢主要發作的部位在小腿前側、手臂後面、背部等,較容易因氣候乾燥、濕度降低而感到搔癢;若是其他皮膚狀況,膚質外觀會比較粗糙、有皮屑,沒有光澤;若嚴重到變成濕疹,甚至會有龜裂、滲出液的狀況,皮膚看起來如乾旱裂開的稻田。不少民眾認為近年溫度變化劇烈、空氣品質不佳,一到冬季,乾癢症狀更加嚴重。潘企岳說,溫度變化確實會加重冬季癢的症狀,但空氣汙染與過敏性問題較為相關,過敏患者除了皮膚問題,通常還會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像鼻子過敏、眼睛過敏(過敏性結膜炎)、甚至氣喘等。避免高溫沐浴、別用含皂清潔用品,洗完馬上擦乳液。潘企岳指出,有許多患者冬天的時候很愛高溫沐浴,「沖熱水沖很久」,他建議洗澡水溫度勿過高,也不要洗太久,且一洗完澡就要馬上擦乳液,不然皮膚好不容易吸收到的水分就會蒸發。醫師也提醒,「不要用含皂性的產品洗澡。」例如肥皂因去汙力較強,相對會讓皮膚變得比較乾,「身體較乾燥、不油的部位,不一定要用清潔用品」。建議洗澡時可避開皮膚乾燥處,適當清潔出油部位即可。另外,因癢感而用力搓皮膚、衣服質料不佳等,也會加重冬季癢症狀。藥物雖能立即止癢,做好保濕才能避免復發。醫師強調,已經出現冬季癢的民眾,基礎保濕一定要做好,嚴重者還要搭配抗組織胺藥物及萬用藥膏。他說,其實濕疹治療並不難,擦藥就可緩解,但做好皮膚保濕才有加乘效果,因為發病主因之一為角質層不健全,導致皮膚乾燥,因此加強皮膚保濕、讓角質層健全、提高皮膚防護力,才能減少發病機率。藥物方面,醫師會開立口服止癢藥或濕疹外用藥,情況嚴重者需吃口服類固醇及接受其他相關治療。睡前喝酒暖身,血管擴張恐讓冬季癢更嚴重。另外,有些容易手腳冰冷的人,會在睡前喝點紅酒,讓身體產生熱度後,暖暖的比較好入睡,但潘企岳建議有皮膚症狀的人,不宜在睡前飲酒,因為睡覺時蓋著棉被,高溫會使皮膚變得乾燥,若睡前還吃刺激性食物或是喝酒,會讓血管擴張,冬季癢症狀更嚴重。除了上述生活習慣,潘企岳說「放鬆心情」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有些病患的皮膚症狀是因壓力大、心情緊張引起,因此,保持身心愉悅也很重要。皮膚保濕訣竅水乳液+油乳液 先補水、再保濕冬季癢病患要擦乳液保濕,但市面上有各種乳液,該怎麼選擇也是一門學問。許多長輩認為綿羊油夠油夠保濕,但潘企岳不建議,因綿羊油是液態油,抹起來很油膩,比較推薦帶點水分的乳液。潘企岳表示,病患可以自身皮膚乾燥程度來選擇:●輕微者:可用「含水量」較高的乳液。●嚴重者:用「含油量」較高的乳液。●皮膚已龜裂者:建議可先擦一層含水量較高的乳液,之後再疊擦含油量較高的乳液,這樣既能補水、又能保濕。
-
2021-11-05 該看哪科.皮膚
腳上硬硬的一塊,是長雞眼還是病毒疣?皮膚專科醫師解答
「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台詞。「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很常見到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好發部位、症狀及部分治療方式,無怪乎民眾及病患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必須教導民眾和病患,以下針對兩種疾病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分別介紹。病毒疣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子宮頸癌,雖然同是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但人類乳突病毒有100種以上病毒型,不同病毒型的好發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黏膜型病毒則可感染生殖器、肛門、口腔甚至呼吸道上皮,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病人常常認為病毒疣只會長在手腳,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容易得病毒疣的族群有哪些?曾奕騰指出,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此外如從事餐飲或是清潔工作等,手部較易有傷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腳部多汗的病患除了較容易感染足癬(香港腳)及掌蹠蠹蝕症,亦有稍高的機會感染病毒疣。部分病患則可能因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或是因用藥影響其免疫功能,較易被感染,且一旦被感染,範圍及嚴重度較一般人厲害。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症狀可能無感,治療方式很多元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病毒疣的症狀可以是完全無感,亦可有疼痛、壓痛、癢等表現,外觀呈現表皮增厚顆粒或結節,表面可有(或無)乳突狀凸起,如以皮膚鏡或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黑色小點或出血點,觸摸多半呈現粗糙的觸感,如果病人有摳抓病灶的習慣,則可能進一步傳播至其他部位,甚至指甲下緣或是甲床、甲溝等。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可搭配表面刮除)、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在此提醒民眾,上述常用方式多半需多次,療效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常因較厚或較深,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或更多次的治療。治療病毒疣要有耐心,別有錯誤認知和期望病患塗抹水楊酸溶液,亦需數週甚至數月的治療期,很多病患認為冷凍一次或是兩、三次就會好是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期望,自行塗抹藥水者亦常因自認病灶較平坦就停藥也是不保險的做法,病毒疣是否已治癒,常需醫師使用皮膚鏡仔細觀察、觸摸甚至將部分角質刮除才能判斷,有時還要追蹤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復發才能判定為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至於汽化式雷射以及電燒灼手術,因可能產生含病毒顆粒之煙塵,威脅病患本身及醫護人員健康,且亦非保證治癒,個人較少使用且較不建議常規使用。雞眼跟病毒疣是不一樣的病曾奕騰指出,雞眼和病毒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而且不具有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相對少發生在手部(除非病人常有手部用力摩擦的動作如:拉單槓等,且手部較常見為向外凸出的厚繭),但這些部位也都可以感染病毒疣,所以病患容易混淆。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為何?曾奕騰說明,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此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皆然),鞋子前段楦頭較窄,後跟較高使壓力集中於腳掌前段,鞋底較硬較薄無法平均分散足底壓力,襪子過薄等都是常見臨床情境。多數雞眼病患有疼痛或壓痛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症狀上,多數病患都有疼痛或壓痛,外觀呈現圓形增厚顆粒或結節,中心有時略可見向真皮層深入之錐狀核心,表面多半有粗糙之觸感,著實與病毒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雞眼一般不會有乳突狀凸起或小黑點等表現。治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病患勢必無法獲得心中期望的長期緩解或是治癒,復發也是必然。配戴適合輔具或手術切除治療曾奕騰表示,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病人)。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或其他可軟化角質的藥膏,如尿素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洗澡或泡腳後,使用安全的器械研磨去除增厚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有症狀先就醫,讓醫師正確診斷曾奕騰指出,冷凍治療在過去亦是常規療法之一,但近年較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認為冷凍可能誘發原病灶周圍之正常皮膚角質化及增厚,擴大厚皮的範圍,建議將其治療順位後移。手術切除雖是選項之一,但僅切除病灶而不除去病因勢必復發,且足部手術傷口有較高感染風險,個人較少採用也較不建議。綜合以上,病毒疣和雞眼雖看似相近,但有根本不同的成因,治療雖有部分重疊,但其中心思想亦完全不同,病患常無法分辨,自行使用不正確的治療,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建議任何疑似的病灶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才能接受最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腳長硬繭是病毒疣or雞眼? 常見感染途徑一次看!用1分鐘自我檢測 。腳底長繭、長雞眼怎麼辦? 日本醫師授「護足保養術」
-
2021-1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病發其實有跡可循 醫師曝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4期文/郭岳潭冠心病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多年名列臺灣10大死因之一,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的人、生活心理壓力極大的人或是有相關家族史者,都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撲通、撲通,心臟每分每秒不停地跳動,可是正常人通常不容易感覺到心跳,心臟只有約拳頭般大,不可言喻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沒有了心跳,生命也就宣告結束。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每年奪走2萬多條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一般人對於心臟病的認知,常是來得突然、去得也快。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醫療品質暨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長黃啟宏指出,心臟病的種類很多,心臟疾病的病發也是早有跡可循,可以做為自我警覺。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及周邊血管動脈疾病。最容易被忽略:高血壓性心臟病根據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7位,相當於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疾病。黃啟宏指出,高血壓性心臟病就是民眾耳熟能詳的高血壓,所造成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發生異常。臨床觀察發現,高血壓性心臟病雖然是最常見,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病。原因:黃啟宏說明,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而引起的壓力,若是病人的血壓值超過標準,且血壓長期升高,又沒有積極控制接受治療,恐造成左心室負荷加重,而變得肥厚、擴大,最後恐導致心臟衰竭。可怕的是,高血壓的病程經過5至10年,甚至20年,可能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但18~39歲有高達36.6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知道有高血壓者只有13萬人,有近24萬人並不自知。症狀:高血壓又被稱作是「隱形殺手」,大部分的高血壓病患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性心臟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有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水腫等症狀。但臨床上,僅有3成病患會出現頭痛、疲累、頸部僵硬等症狀,當等到出現身體不適時,已經產生併發症了;有的人則是身體早已習慣高血壓的狀態,也可能會自覺沒有不適症狀。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沒有絕對的高危險族群,其實高血壓就是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男性年齡超過50歲、女性超過55歲,高血壓的風險隨之上升。國內75歲以上老年人,幾乎半數有高血壓,若是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家族史,更會增加高血壓性心臟病的風險。事實上,高血壓性心臟病是一種規定出來的疾病。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定義,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如何正確診斷高血壓?臨床上,許多病人因為身體不舒服,結果到醫院一量血壓,卻發現血壓很高,其實不能當作是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黃啟宏強調,診斷高血壓最重要的是測量血壓的方式,標準測量方法為休息5分鐘,以坐姿方式、手掌向上,將血壓計、手臂與心臟齊高,記得洗澡後、吃飯後半小時不要量測;若是持續量測經過一段時間,血壓值仍超過標準,建議就醫進一步診斷。造成猝死的兇手:冠狀動脈心臟病新聞報導上,心臟病發作猝死的個案,絕大多數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造成的心肌梗塞。黃啟宏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民眾最害怕的心臟病之一,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而猝死。原因:黃啟宏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是脂肪沉積血管、內壁增厚,進而形成粥狀斑塊,導致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一般而言,左冠狀動脈供應65%的心臟血流,右冠狀動脈則供應35%,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血液及營養不容易通過,就會造成心臟缺氧而引發心絞痛,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壞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甚至是猝死。症狀:隨著冠狀動脈慢慢狹窄,病人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因為心臟急速跳動,心血管負擔增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臟收縮困難,而出現心絞痛的情形,產生走路會喘、爬樓梯喘不過氣、胸痛等症狀,胸痛會擴散到肩頸、下巴、上臂或上腹部,有的人甚至會噁心、嘔吐、暈倒、盜汗或呼吸困難,症狀持續約2至5分鐘左右,最長不會超過20分鐘,經過休息症狀可以迅速緩解。若是整個冠狀動脈阻塞,就是心肌梗塞急性發作,胸痛程度會比心絞痛更加嚴重,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常會伴隨著冒汗、呼吸困難、無力等症狀,即使在休息狀態,也有可能會發生,嚴重者會併發心律不整發生猝死、休克,或是心臟衰竭而死亡。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男性為主,發生機率是女性的7至9倍之多,新聞上心臟病猝死個案也通常多是年輕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血管逐漸老化、彈性減少,老年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年輕人的風險要高;而女性停經之後,因心血管缺少女性荷爾蒙保護,冠心病發生機率大幅升高,男女比例約是4:3。根據國健署分析顯示,40歲以上民眾有2成5血脂異常、2成血壓高,更有近5成腰圍過粗,而這些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黃啟宏強調,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家族史,以及壓力、沒有運動,男性年齡大於45歲、女性停經後,都要特別注意。瓣膜發生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臟病,以及後天退化所造成。黃啟宏表示,心臟共有4個瓣膜,當瓣膜發生病變就可稱為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的疾病種類,主要有二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以及主動脈瓣狹窄或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還有非常危險的主動脈剝離。原因:黃啟宏進一步說明,各年齡層好發的瓣膜性心臟病有所不同,先天性心臟病為心臟先天結構異常,多半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發現;風濕性心臟病大多是幼年時患有風濕性感染所引起。隨著年齡老化,瓣膜也漸漸退化,主動脈或二尖瓣、三尖瓣的發展時間及退化時間各有不同,而產生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也就是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的情況,甚至可能同時發生,因此喪失了避免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通常好發於60至80歲的中老年人。症狀:黃啟宏表示,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的病人,初期可以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類似狹心症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人因瓣膜喪失正常功能,會產生缺氧及水分無法正常代謝,造成呼吸急促、越活動越喘、胸痛、心絞痛、四肢水腫、頭暈、腹脹、疲勞、食慾減退等。不過,很難從症狀分辨是主動脈或是二尖瓣、三尖瓣的問題所引起,當情況到達一定程度時,就必須處理。舉例來說,二尖瓣脫垂通常不需要開刀,當二尖瓣嚴重閉鎖不全,才需要手術。高危險群:中老年人因合併三高等慢性疾病,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臟主動脈剝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黃啟宏說明,主動脈剝離是因血管內層破裂受損,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並將主動脈撕裂剝離而形成假腔,造成身體各處的血液供應不足,或是血液從假腔破裂,造成大量出血,病人會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且延伸到頸背部,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心悸是最明顯症狀:心律不整黃啟宏指出,各種心臟疾病中,以心律不整的範圍最廣,且從良善到凶狠都有,包括:心房顫動、心房頻脈、上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房早期收縮、心室早期收縮、病竇症候群及心臟傳導障礙,主要因是心臟電力傳導功能異常,或是心臟肌肉過度敏感,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原因: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60至100次之間,一般來說,病人經常感到心跳撲通、撲通,應盡快就醫檢查。黃啟宏表示,根據醫學定義,每個人都會有心律不整;但不一定會產生不適症狀,也不一定會造成身體傷害。黃啟宏進一步說明,一般人不大容易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律不整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心悸,可能跳得快、跳得慢、亂跳或心跳不規則,有的人會感到胸悶、呼吸急促,伴隨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然而,最危險的症狀是平時無症狀,一旦發作就心跳暫停,造成昏倒、猝死,由於心臟打出去的血液量減少,使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缺乏血液供應。症狀:各種心律不整的症狀都是大同小異,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會有心悸的症狀,只是引起的原因不同;不過,卻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只要定期追蹤或是調整生活習慣,減少飲用茶、咖啡等咖啡因飲品及酒精,就可以適度緩解,或是藥物幫助緩解症狀。另外,也可以透過植入醫療器材,例如:心室頻脈病人植入節律器、心室顫動病人使用去顫器,以幫助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高危險群:黃啟宏提醒,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隨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的發生機率就越高。根據統計,國內超過80歲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顫動的比例有10%,建議有症狀就要治療,避免增加中風的風險。以下肢血管為主: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血管的主要功能為運輸血液,根據運輸方向不同,可分為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其中動脈負責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而靜脈窄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原因:黃啟宏指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是指血管內膜因脂肪斑塊逐漸堆積,進而失去彈性、內膜增生,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狹窄阻塞,使遠端血流量減少,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功能受到影響,尤其下肢血管為大宗,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其他還有「眼中風」、「腸中風」等。黃啟宏表示,周邊血管動脈屬於全身血管的一部分,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也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類似。症狀:臨床上,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以下肢血管為主,病人占了5成以上。黃啟宏說明,下肢血管較長,發生阻塞的機率較高,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常見的臨床症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不同,初期容易感到下肌肉痠痛或無力,漸漸出現運動時間歇性跛行的現象,休息可緩解。隨著血管阻塞越來越厲害,出現下肢紅腫、麻木或劇痛,即使休息也會感到劇烈疼痛,嚴重時會發生皮膚變黑、潰瘍及壞死,且傷口會久久無法癒合;黃啟宏提醒,若是沒有積極治療,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恐面臨截肢的命運,也可能會危及性命。高危險群: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以及抽菸的群族。延伸閱讀: 。照護 心 。心臟病發作「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視! 專家告訴你何時該叫119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
秋高氣爽,連日氣溫像是溜滑梯驟降、明顯感到涼意。氣溫低、溫差大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好發因素之一,因為交感神經興奮讓血管變得容易收縮,進而有機會造成冠狀動脈斑塊破裂,一旦剝落的血塊堵住冠狀動脈血流,就可能導致心肌梗塞。12月患者最多,溫度下降與溫差,誘發心肌梗塞。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109年全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人次將近4萬,民國107至109年間,12月年年蟬聯心肌梗塞就診人數最多的月份,也跟氣溫有關。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鄭正一指出,一項結合97年至100年健保資料庫與近年氣象站氣溫統計的研究發現,台灣在氣溫15度起,每下降1度,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比前一個溫度區間的發生機率,增加1.016倍。誘發心肌梗塞另一個關鍵還有「溫差」,不只包含天氣溫度,也涵蓋室、內外的溫差。鄭正一舉例,像冬天清晨一離開被窩,或者出門運動,甚至在洗澡前、後進出浴室等。不過,大熱天也不可忽略心梗發生。鄭正一說,因為夏天大量排汗,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會因體內缺水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血栓發生機率。高血脂得靠抽血測得,是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為什麼血管會塞住?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比喻,把血管當作一條全新的橡皮管,用久了彈性會疲乏,不僅會變得硬、也會變得很脆,甚至還會有一層垢。血管冠狀動脈一旦發生堵塞,將導致血液不順暢,跑到管壁中,將導致內皮細胞異常增生,血管管腔越來越窄,就有堵塞可能。健保大數據顯示,心肌梗塞患者的共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佔前三名。高血脂像是心肌梗塞的沉默殺手,葉宏一說,以日常經驗而言,量血壓、血糖十分很容易,測量血脂的話,得靠健檢空腹抽血,一旦出狀況,相對較難及早發現。心梗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心肌梗塞的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葉宏一說,腎臟病患者常伴隨血管鈣化,血液流暢度不好,有促發心梗可能;但近期日本有三個特殊案例顯示,70至80歲的老人,本身心血管不好,顎部、喉嚨感到疼痛,誤以為是牙疼就醫,沒想到在看診檯急救,發現原來是心肌梗塞引起下顎痛。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葉宏一說,大學入學新生檢驗後,若職場無特別提供健檢,將面臨20年的空窗期。因此,有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需要定期檢查。秋天迎來螃蟹季,高血脂患者別碰有殼類海鮮。但即便醫師一再呼籲,預防心肌梗塞需降低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及定期篩檢重要性,但健保數據仍顯示,107至109年間心肌梗塞發病人數,各年齡層皆增加。鄭正一說,部分原因可以歸於「高敏感度肌鈣蛋白」檢測的廣泛運用,得以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拜醫療進步所賜,儘管急性心梗的發生率上升,但病人存活率是增加的。另外,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除了控制三高及戒菸,值得注意的是,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是近年空汙PM2.5等環境因素,也是諸多心肌梗塞危險因子之一。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鄭正一建議,可先從每周適度的運動及簡單的飲食調整做起,謹記少鹽、少糖、低熱量攝取。地中海型飲食已被研究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民眾可以吃大量蔬果、適量的海鮮及蛋、乳製品,使用橄欖油,並減少食用紅肉。高血脂患者飲食更要謹慎,葉宏一說,秋天迎來螃蟹季,有殼類的海鮮避免攝取;蛋白質也不要過量,每天只能吃一顆蛋;動物內臟盡量不要吃;也常見民眾補鈣,小魚乾、吻仔魚補充過量,如要喝牛奶,比較建議低脂奶或脫脂奶;肉食族應避免吃紅肉,多攝取白肉。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韓國乾:一張機票生根澎湖 全年無休的救火隊
來自國境之南屏東縣的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跟隨神父腳步 投身醫療惠民醫院坐落在澎湖馬公市區,以復健科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為主要科別,因應澎湖縣人口老化,設有90床的護理之家及白沙、澎南兩處復健中心。韓國乾住在醫院樓上的員工宿舍,平日協助撫慰病患與護理之家住民的心靈,早年也在醫院及復健中心兩地跑,替行動不便的長者復健,幾乎24小時待命,任勞任怨。韓國乾老家在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偏僻漁村,他是家中第四代天主教徒,從小對神職人員工作懷抱崇敬。民國73年參加澎湖一場關懷活動,遇見在當地服務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數天短暫相處,這群傳教士的大愛身影深烙在他的心底。他暗自發願,有朝一日將跟隨神父們的腳步,投身醫療幫助他人。投入復健領域 醫院為家後來他鼓起勇氣寫信給呂若瑟神父,表達想到惠民醫院服務的心願。呂神父回信時,附上一張到澎湖的單程機票給他,韓國乾就此與澎湖結下不解之緣。37歲那年,韓國乾到了澎湖惠民醫院,開始挑戰全新的人生。澎湖老人多,老人上了年紀膝關節多有問題,醫院成立復健科服務長者。早期偏鄉離島人力缺乏,未強制替病人復健需有職能物理治療師證照,韓國乾跟著醫護人員投入復健領域,以醫院為家,協助病患復健,沒想到一待就超過36個年頭。兒子服務救人 韓母欣慰有次韓國乾的母親前來澎湖探視,正巧碰上一位後送台灣治療後返回惠民醫院復健的年輕人,他原本須由兩個人攙扶行走,經過一年多復健,恢復良好。青年看見韓母感激地說:「謝謝你的兒子救了我,讓我能夠走路。」韓國乾母親很欣慰,也終於對兒子選擇當修士的決定釋懷。韓國乾協助復健的對象很多是中風患者,四肢已萎縮須費力拉伸。韓國乾說,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痛苦,情緒一來有時口出惡言甚至拳腳相向,他雖偶爾感到挫折,但轉念一想,若病人用此方式能夠發洩,就算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也不算什麼。協助困苦病患 自掏腰包長年在醫院服務,也常外訪不便出門的病患,更主動清理居家環境,還自掏腰包幫忙生活所需,捐款協助生活困苦病患,也幫忙醫院添購修繕工具。他的善舉,在民國79年獲澎湖縣政府頒發「志工獎」與「敬老楷模獎」。在惠民醫院服務期間,只要醫院缺執照,他就去學,因而考取乙級廢水處理專責人員證照,負責醫院廢汙水處理;待法令要求復健需要證照時,他又考取照服員資格;甚至陸續考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及防火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等執照,讓醫院不會因缺人而困擾。儘管工作愈攬愈多,他謙遜一如往常,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即使有患者半夜病歿,也是韓國乾第一個幫忙張羅太平間,讓逝者得以安息。他是全年無休的救火隊,包辦大小雜務,24小時隨叩隨到:清潔人員臨時請假,他馬上穿上圍裙,清診間、掃廁所、倒垃圾;支援護理之家替長者洗澡、餵飯;從修繕房屋到修剪花木,樣樣難不倒。目前最大任務是幫忙惠民醫院募款重建。他笑說自己的身分「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而支撐他的力量就是信仰,助人為樂,生活也變得多姿多采。像軍中士官長 不可或缺 在惠民醫院創辦人呂若瑟神父的眼中,韓國乾不因神職人員的身分而有架子,只要幫得上忙,總是事必躬親,大家不喜歡做的也主動扛下,對待病人更是體貼細心,退休的同事罹癌,韓就自掏腰包協助度過難關。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認為,韓修士就像軍中的士官長,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平淡而偉大。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韓國乾小檔案年齡:64歲出生地:屏東縣現職: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學歷:屏東縣天主教私立新基高中經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董事●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聖嘉民啟智中心駐校董事●天主教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宜蘭縣聖母復健關懷協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澎湖縣「敬老楷模」●澎湖縣「志工楷模獎」●推行身心障礙「勁勇獎」●澎湖縣第三屆「詠善獎」
-
2021-10-27 該看哪科.皮膚
洗臉或洗澡的泡泡越多越乾淨? 皮膚科醫師帶您破解3個NG迷思
適當清潔臉部與身體,可以保持乾淨,但是,許多人的清潔方式與使用的產品卻不適合自己!網路上甚至流傳許多洗臉與沐浴用化粧品的NG迷思,本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皮膚科胡怡萱醫師教大家正確的皮膚清潔方式,並破解三大NG迷思! NG迷思一:水晶肥皂可以洗全身?胡醫師表示:「曾遇過民眾使用水晶肥皂洗全身,導致皮膚受損、紅腫、過敏的情形而就醫。」由於水晶肥皂屬於洗衣皂,其產品標示已說明僅供洗滌衣物用,因此提醒民眾不要用於清潔皮膚。NG迷思二:泡泡越多,洗得更乾淨?市售的洗面乳、沐浴乳等產品含有「界面活性劑」成分,能有效清潔皮膚。因界面活性劑分子有兩端,一端為親油端,可與皮膚上的油垢結合;另一端為親水端,則與水結合,經過沖洗後達到潔淨皮膚的效果。然而,界面活性劑的種類多,起泡能力不一,胡醫師說:「其實洗臉與沐浴用化粧品的起泡力和去油力沒有百分之百的相關性,不一定起泡能力高,清潔效果就越好。」有些凝露狀、乳霜狀的產品,或是起泡力較弱的產品,一樣具有帶走油垢的效果。NG迷思三: 肌膚緊繃,才乾淨?很多人誤以為把皮膚的油脂全洗掉,達到「乾乾繃繃」的感覺才是真乾淨!食藥署提醒,其實皮膚角質層上需要有一層完整的皮脂膜保護,若過度清潔,可能會傷害皮膚角質層,讓皮膚的保護力下降,變得乾燥粗糙,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導致乾裂使細菌入侵的狀況。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10-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轉涼要多吃!6種天然血液稀釋劑防心血管疾病
通常醫師都會開立血液稀釋藥物,給有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是有心臟病發作、中風經驗的病患。根據Healthline報導指出,許多維生素、食物、草藥和香料,其實都可作為天然的血液稀釋劑,這些天然替代品可用於降低凝血風險,或是和處方藥一起使用。然而,必須特別注意某些草藥和補充劑會干擾處方的抗凝血劑,例如口服抗凝血藥華法林 (Coumadin),因此在攝取前可以先詢問醫師的意見。 以下為Healthline報導顯示,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6種食物:1.薑黃:這種金色、芳香氣味的香料,含有活性成分薑黃素,具有抗炎和稀釋血液的特性。2012年發表的1項研究表示,每天服用1劑薑黃香料,可能有助於人們保持血液的抗凝血狀態。2.薑:這種抗發炎的香料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它含有水楊酸鹽,是阿司匹靈的活性成分,也是1種有效的血液稀釋劑。3.辣椒粉:辣椒的水楊酸鹽含量很高,可以作為強大的血液稀釋劑,也被證明可以降低血壓和減輕疼痛。4.維生素E:根據WebMD報導,Harvard醫學院醫學教授Robert J. Glynn表示,維生素E有預防高危險患者出現潛在致命血液凝塊的功效,這些患者沒有服用華法林等處方血液稀釋劑,雖然華法林非常有效,但它有很多副作用,必須在服用時密切監測。另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膳食補充劑辦公室建議,服用血液稀釋藥物的人應避免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 E;然而根據《今日醫學新聞》報導,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E,可能比從補充劑中獲取更加安全,含有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杏仁、紅花油、葵花籽油、葵花籽、小麥胚芽油以及全穀類食物。5.大蒜:服用大蒜,例如陳年大蒜萃取物,有助於減少血栓形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臟病專家 Matthew Budoff 博士表示,服用大蒜萃取物補充劑還可以逆轉動脈斑塊的形成,進而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德國科學家撰寫的研究論文也指出,大蒜萃取物可以透過保持動脈的柔韌性,以及提高一氧化氮的可用性來預防動脈硬化,進而放鬆血管,並減少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風險。6.肉桂:這種廣受歡迎的香料含有香豆素,是一種強效的血液稀釋劑。根據《今日醫學新聞》報導顯示,華法林是最常用的血液稀釋藥物,來自於香豆素,然而長期服用富含香豆素的肉桂會導致肝損傷,務必少量服用。(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早晨、夜晚皮膚特別癢? 「5種洗澡習慣」做了恐陷惡性循環 ·天冷為什麼特別容易便秘? 9大原因曝光!不是多吃菜就好
-
2021-10-21 癌症.乳癌
台灣年輕型乳癌年增破千人 醫點名35歲以下預後差
乳癌有年輕化趨勢,台灣乳房醫學會今天公布最新數據,台灣不到40歲年輕型乳癌患者年增1200多人,其中35歲以下極年輕型逾400人,醫師點名35歲以下患者易復發轉移,預後較差。根據國健署民國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分析,當年度不到50歲就新確診乳癌人數突破5000人,其中35歲以下「極年輕型」超過400人,不到40歲確診者更高達1200多人。在時尚產業工作的Tiffany就是年輕型乳癌患者,5年前才40歲的她,在洗澡時摸到乳房硬塊,就醫後確診乳癌。歷經2次乳房切除手術後,這才發現腫瘤已擴散至內乳淋巴結,Tiffany隨即開始9次化療、30次放療的辛苦療程。在一切看似撥雲見日,今年8月年度例行檢查中,Tiffany再度被醫師宣判乳癌轉移至雙肺、骨頭與右頸淋巴。她早先參與臨床試驗計畫,但當時藥物對於腸胃道副作用較大,造成便溺失禁,不得以辭去工作,所幸現在治療多元,與醫師討論後改為新型口服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改善生活品質。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今天表示,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的特性,年輕型乳癌也讓病友長期籠罩於復發或轉移的陰影。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型乳癌患者,其復發或轉移的治療預後相較停經後患者較為不良。曾令民解釋,乳癌區分為不同亞型與期別,各亞型的治療選擇與復發轉移風險各異。以占所有乳癌亞型7成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晚期復發或轉移性停經前乳癌治療為例,現在第一線可使用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大幅改善病患治療存活期、生活品質。曾令民也分享診間經驗,許多穩定控制的年輕病患復發或轉移,也常讓醫護團隊意外,只能心疼地告知患者結果;幸好如今乳癌各亞型治療選擇多元與進步,年輕病友們千萬不要輕言放棄,面對乳癌二次侵襲或轉移,應審慎了解自己的腫瘤型態與治療選擇,爭取更多時間就有更多機會。
-
2021-10-16 新聞.長期照護
不聽話=老番癲? 家總提移工居家照顧絕招「5要3不」
外籍移工開始協助照顧失能、失智長輩,往往會遇上語言溝通,或是照顧技巧不足的問題。復華長青多元服務中心主任黃冠評提出「五要三不」方式,五要包含:要面帶笑容、平行視線、溫暖對話、徵求同意、獲得理解;三不:不要嚇他、不要逼他、不要怕他,才有助於順利照顧,降低與受雇家庭之間的溝通危機。為提高移工照顧品質,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與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健順養護中心承辦「北市聘僱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今舉辦線上課程,協助移工學習。依照北市的資料顯示,聘雇移工家庭的被照顧者,有高達32.8%患有高血壓,其次患有失智症,約有31.9%。黃冠評表示,不少移工反映照顧過程中,難以預測被照顧者情緒,特別是失智者,外出時可能遇上走失或是跌倒等情形,讓他們不知所措。黃冠評表示,失智症的長輩,情緒通常來得快、走得也快,照顧上避免長輩情緒爆發,達到照顧目的,可以尋「五要三不」作法。許多時候移工為了要達到照顧目的,會採取「脅迫」的方式執行,如不顧長輩情緒,時間一到就帶長輩洗澡,反而讓照顧品質變惡劣。即使移工語言不通,但透過五要三不的作法,逐步誘導都可達到照顧目的。黃冠評表示,失智長輩理解力較差,建議移工可以將動作放慢,一小段一小段地逐步溝通,更能幫助達到照顧目的。他舉例,當引導失智長輩洗澡時,一開始長輩可能會抗拒,建議移工可以先說「手髒髒的,我們去廁所把手洗乾淨」,洗手的過程中,不小心沾濕衣服,再進一步爭取洗澡。不少家庭因工作關係,必須獨留移工與長輩在家,臨時的緊急狀況常讓人措手不及,家總秘書長陳景寧建議,雇主與移工可以討論「緊急應變SOP」,事前討論各種緊急狀況,以及對應的處理方式。居家最常見以跌倒、緊急傷病,或是住家周邊走失等,一旦遇上緊急狀況,列出緊急聯繫人,多一分準備就能少一分慌張。
-
2021-10-14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有些人天天量血壓,但是方法用錯了,老是自己在嚇自己。量血壓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呢?邊說話邊量,飯後、洗澡後、運動以及頭暈一發作,就馬上量血壓也不行嗎?很多人都會問:「血壓應該什麼時候量才是最準呢?」社區醫學科醫師吳逸帆強調,血壓應該觀察的是一個趨勢,因此,沒有所謂最準或是不準的說法,以下是常見的錯誤方法和正解 :錯誤示範1:邊說話、邊量血壓,或是在酒足飯飽或洗澡之後測量,這樣是對的嗎?正解:說話會影響量測出來的數值,所以邊說話、邊量血壓,是錯誤的示範;而以測量時間點來說,建議早上起床後,以及每晚睡覺前,以坐姿量血壓,共2次,間隔1分鐘;但是考量到方便性,畢竟天天做到的確不太容易,因此,建議盡量選擇每天固定的時間,才能加強測量數據的參考價值。 錯誤示範2:在喝茶、咖啡,甚至是喝含酒精的飲料,或是運動之後量血壓,這 樣是對的嗎?正解:測量血壓之前,應選擇一個舒適的環境且穿著寬鬆衣物,保持心境平穩5-15分鐘,而量血壓前30分鐘,不宜飲用咖啡及其他刺激性的東西,測量前也不要激烈運動。(推薦閱讀:喝茶降血壓!冷的好還是熱的好? 研究告訴你正解) 錯誤示範3:測量血壓時,手部的位置要高過心臟,很多人因此習慣將手舉高,甚至高過頭部來量血壓,這對於血壓有影響嗎?正解:有些患者量血壓時沒有注意手的高低差,一緊張就將手舉得半天高,甚至高過頭, 或是用不自然的姿勢量血壓。一般而言,只要手臂和心臟同一水平,而且身體處於放鬆的狀態下,測得的血壓數值應該都不會差太多,都是正確血壓結果;但若手舉過高,或是在其他不舒服的姿勢下測量,就有可能會造成體內交感神經亢進,以至於測得的血壓值就有可能會偏高。(推薦閱讀:血壓忽高忽低怎麼量? 居家量血壓必知4眉角) 錯誤示範4:有些人平常沒控制血壓,等要去醫院量血壓的前幾天,才大幅度控制血壓, 希望在醫院能量出正常的數字,這樣是對的嗎?正解:這樣是不對的,不過 「白袍恐懼症」,就是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血壓就會上升,所以,臨床醫師們認為,患者自行在家測得的血壓數值,參考價值相當高。(推薦閱讀:每次到醫院量血壓都很高? 醫揭「血壓飆升」原因:1情況很正常) 錯誤示範5:有些人是站著或是躺著測量血壓,這樣是對的嗎?正解:測量血壓時,心臟、上臂和血壓計應該在同一水平面,因為姿勢不同,會影響測量出來的血壓值。通常健康人躺著量血壓,得到的數據較高,坐姿次之,站著量血壓數據最低,因此,一般還是建議坐著量血壓,而且測量血壓時,應同時測量左、右兩邊,因主動脈分出左右條動脈後構造不同,大多數人右臂血壓高於左臂,相差約5-10mmHg。 錯誤示範6:量血壓的時候,怕壓脈帶太緊不舒服,而把壓脈帶綁得鬆鬆的,這樣是對的嗎?正解:壓脈帶不可太鬆或太緊,以可以塞進一根手指寬度為宜。一般來說,壓脈帶正常規格約13公分,若壓脈帶大小與手臂粗細不配合,就有可能產生誤差,有可能需要酌情增減紀錄。 延伸閱讀: ·血壓高有前兆! 除了無感「2症狀」都是重要警訊 ·血壓低別高興太早!低血壓也可能會中風  醫揭「關鍵因素」 
-
2021-10-13 新聞.長期照護
「老幼共學」孩子家長如何放心?長照專家曝關鍵一件事
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化,歐日率先開辦「老幼共學」,我國也有不少案例。位於新北市的三重台北橋公共托老中心,設置於捷運台北橋站2樓,不僅在捷運共構宅內,更首創「托老結合托幼」,同一層樓有托老也有托幼。起初碰到不少「困境」,包括家長、居民憂心難與長輩「共融」,經多次溝通,才順利協助孩子家長釋疑。三重台北橋公共托老中心在2014年至2018年共5年時間,由公辦民營方式委託長庚科大辦理。長庚科大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副教授黃惠玲當時擔任托老機構執行長,除了高齡照護外,也納入營養、護理、幼保等,將健康照護資源整合於托老服務。黃惠玲透露,隨著人口高齡化,失智長輩數增長,當時日照中心收托長輩中,有8成是失智個案,在照顧上的確需花心力。然而,要在幼兒園對面做托老,的確碰到不少困難,像家長擔心孩子與長輩互動會受傷,甚至共構宅的居民也擔心,萬一長輩亂跑該怎麼辦。「溝通非常重要」黃惠玲說,會擔心是因為不了解,從籌備期到正式經營,不斷地拜訪當地里長、區長、居民以及關心議題的民意代表等,還有社會局長官、當地重要人士等,也從家長角度設想「家長擔心哪些事」,並大方開放民眾參觀。曾有家長說,以為失智長輩會罵人、攻擊人,結果參觀托老中心時,看著長輩用餐、彼此互動情況,除了個性和藹可親,也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完全跳脫過往錯誤偏見,因此轉為接受,讓托老與托幼有更多課程互動。黃惠玲說,教育過程中,孩子或許知道要尊敬長輩,但不懂如何與長輩互動。起初嘗試托老與托幼做互動時,長輩到幼兒園看孩子唱歌、跳舞,有時孩子則到托老中心與長輩互動,長幼累積互動情誼,有天暫停一次互動,孩子還問園長「今天為什麼不能去找爺爺奶奶?」相當可愛。偶有失智老人情緒失控、與看護產生衝突等新聞,黃惠玲表示,通常發生失智老人攻擊行為,是因為他們不被瞭解、或是需求未被滿足,像是看電視時,被看護硬拖去洗澡,或是不想吃飯卻一直被唸,才產生言語或肢體衝突。近日北市推行一學區一日照,率先開辦的芝山國小,引來家長會反彈。黃惠玲說,過去辦理三重托老中心,5年來沒有任何突發狀況,建議北市社會局可安排家長赴其他日照中心觀摩,看長輩上課、生活作息,協助家長釋疑並放心。
-
2021-10-1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產婦脹奶疼痛各種不適 中醫客製藥膳加穴位按摩能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舉辦衛教宣導會,說明一般民眾觀念差異與中醫藥、穴位按摩成功調理產後不適案例:常見產婦坐月子期間因脹奶疼痛不堪,物理治療效果有限,搭配中醫穴位按摩及理氣通絡等中藥才改善。中醫部婦兒科主任王瑜婷表示,產婦坐月子期間雖乳汁量充足,但很容易因脹奶而疼痛,物理治療效果有限,後來護理師衛教搭配穴位按摩指導,及理氣通乳絡科學中藥處方,成功改善脹痛感,也未影響乳汁量;每名產婦體質不同,產後需調理程度不一。產婦想「追奶、退奶」或乳腺阻塞發炎,可由婦產科醫師、護理師泌乳調理,也可搭配中醫穴位按摩及理氣通絡、逐痰清熱等中藥協助改善困擾。王瑜婷表示,許多產婦擔心吃藥後哺乳會對胎兒產生影響,但一般會用在產婦的中藥以「補氣揚血」為主,效果較溫和,其實不用太擔心;除非產婦身體狀況真的需要強效藥物,才考慮暫停哺餵母乳。她說,許多民眾認為中醫藥在產後調理就是「要喝生化湯排惡露」、「拿藥帖燉藥膳補身子」,但藥膳補身體僅是中醫產後調理的一小部份;奇美產後護理之家已整合護理、營養、婦產、兒科、中醫、身心科等資源,協助掌握產婦及新生兒健康狀況,中醫師會根據診察結果分析產婦體質,再決定是以飲食調養為主,或需要配合中藥加強調理。她說,現在生活條件型態變化大已與古代不同,以前的人粗茶淡飯,現代人飲食尤其蛋白質及脂肪攝取相對多很多,過去「產後氣血大虧」常見,現代產婦氣血虧程度相對常較輕;以前作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人熬夜、工作壓力大可能家常便飯,陰虛陽亢或氣滯的體質相對常見,中醫師會根據診察結果分析產婦目前的體質狀態應該是以飲食調養為主,或者需要配合中藥加強調理,而調理則會規畫階段目標。傳統產婦坐月子觀念例如坐月子不能喝水、要以茶湯類替代及不能洗頭、洗澡等已不合時宜,中醫師可從專業角度分析,提供較正確觀念與調整做法。調養飲食主要根據產後身體復原不同階段,給予不同功效組成的藥膳配方,包括:益氣補腎養血、健脾除濕、補肝腎強筋骨等,搭配現代營養學理論,並考慮適口性,設計出美味、健康的膳食,讓產婦樂於接受。
-
2021-10-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和生命握手——記與L先生相處的時光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分享持續關懷病人與家屬的心得」。這幾年來,不少醫學教育文獻指出鼓勵醫學生在分科實習後,持續與照顧過的病人與家屬保持聯繫,可以更深入地學習疾病的醫學知識,以及同理病人與家屬因病而苦的感受。我們很高興這三位醫學生同意將他們的報告發表於「醫病平台」,希望透過文字的真情流露,社會大眾可以了解,醫學生在教學醫院的醫師指導下,參與病人的照護,使醫學生獲得實作經驗、病人得到貼心照護,達到雙贏的醫學教育願景。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繼續培育有愛心有能力的好醫師以照顧我們的全民。 第一次見到L先生是在五個月前的一次會診,我外科實習的第一個月。右胸擺著引流管的L先生戴著鼻導管氧氣,還是微微喘氣,高大的身材將病床上下擠滿,眼神空洞地聽著胸腔外科老師反覆解釋著肋膜剝除術的目的與風險。「手術不會切除腫瘤,我們只是希望可以清理胸腔的感染,爭取後續做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的機會。」外科醫師如是說,病房內的家屬含著淚大力點頭,而L先生惶然的瞳孔沒有反射出任何疑問或期望,只是輕輕點頭。 L先生,三十四歲,三月以來開始久咳不癒,感覺呼吸有壓迫感時惡性胸水已經淹過他一半的右肺。在外院確診第四期肺癌,到我們醫院時,快速擴張領土的腫瘤也帶來難以壓制的膿胸感染,而這天討論的肋膜剝除術,就是我們希望能為他開出的一條通往癌症治療的路,又或者,度過眼前張牙舞爪的肺部感染。 後來聽說L先生的手術順利,終於可以出院,我在心裡默默地祝福他後續治療順利,後來幾輪換科實習,久了也沒有再追蹤他的消息。直到上個月在一般內科實習,在新入院病人清單上才又看見了他的名字。 這時的我才從病歷中知道那次出院後,他陸續接受放射線治療、四次全身性的化學治療,並在兩週前嘗試第一次的化學與免疫治療組合。這次入院的幾日前,他在家中走路時突然呼吸喘加劇,一直沒有改善,且右側髖關節骨轉移處的疼痛雖然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卻也漸漸超出目前口服嗎啡劑量的控制。 X光上,原本右側的肺部空間被白色佔滿,推測原先還有部分功能的右上肺這次也塌陷了,L先生基本上只依靠左肺維持全身氧氣的交換,而這重要的左肺出現肉眼可見、腫瘤轉移的白點。電腦斷層進一步證實我們的猜測,除了右肺腫瘤持續擴大,在其他器官也出現新的轉移,伴隨而來的肺部感染也在影像上被發現。數個月來的治療並沒有讓癌症被壓制,肺部腫瘤仍然不客氣地佔據更多器官與養分。 住院第三天夜裡,L先生發起高燒、喘不過氣,斷斷續續的咳嗽伴隨濃痰,雖然立刻換上了後線抗生素,並改成利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輔助呼吸,因為感染及呼吸狀況的不樂觀,我們在隔日早上向L先生和他太太提出轉至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的建議。L太太問:「插管可以治好的機會大嗎? 我可以跟他一起去加護病房嗎?」眼淚從她的眼眶不斷流出,她始終緊握丈夫的手而沒有抹去淚痕。我們說明以L先生目前的情況,希望插管維持呼吸的通暢,幫助他度過這次感染,不過對於之後順利拔管的把握坦白說僅有五成左右。雖然L先生十分年輕,但電腦斷層顯示肺部狀況,讓我們對靜脈輸注的抗生素療效無法有太高的期望,且加護病房規定家屬不能陪同。 「那個(插管)沒有用的啦……我們在這裡就好……」L先生拍了拍妻子的手,拒絕了插管,他說如果不能和家人待在一起,而且不能保證插管後可以拔管,在內科病房用現在的方式治療就好。病房裡,呼吸器規律地將氧氣打入他的肺部,只能看見一側胸口隨之起伏,他開始用力拍打右大腿骨轉移而痠痛不已的位置,扭動高大的身體,表情也糾結在一起。我們於是加開了一劑緩解喘和疼痛的嗎啡,遞給L太太一張衛生紙,即使不能夠吸乾她的淚水和心痛。 那個週末,我放心不下L先生的狀況於是去了醫院一趟,從病歷系統的生命徵象圖表中,看見雲霄飛車般上上下下的體溫,不斷拉高的止痛藥劑量,以及病患譫妄時所需要的鎮靜藥物使用。在護理站猶豫了一陣子要不要去病房看看L先生和他的太太,想著如果此刻不去,明天早上來還見得到嗎?也想著如果走進到病房,面對L太太的悲傷,我該說什麼、能做什麼以陪伴那樣的難過呢?後來我還是輕輕敲了L先生病房的門。 那天,使用了鎮靜藥物的L先生闔著眼在休息,L太太給我看了手機裡一家人出遊的照片,照片裡L先生單手抱著兩歲的兒子笑得非常開心。她說他們始終抱持希望,即使腫瘤科醫師說過治癒的機率不到一成,但腫瘤仍然在進展的消息,在那天把一直努力忍耐各種治療副作用的L先生擊垮了。L太太說起他們當年結婚沒有拍婚紗,計畫今年年底才要去拍全家福說起L先生的人生還有很多計畫,他有很多家人朋友,事業剛起步,三個孩子也都還正快速的成長,有很多想要一起去的地方。她說今天他們完成了DNR的簽署,但希望還要過很久很久才會用到,護理師詢問她假如真的到了要和L先生告別的時刻,希望用甚麼方式帶他回家,她不了解為什麼明明L先生還在接受治療,我們就開始提醒他要為L先生過世後的一切預做準備,她不想要準備,她希望一切都不需要,不需要和認識十七年的先生告別。 L太太看著L先生乾燥龜裂的嘴唇,告訴我他常抱怨正壓呼吸器勒住頭部很不舒服,一直想要喝水卻又怕嗆到。說著說著,淚水又流了下來,一面流淚一面說他們年初才和孩子們一起旅行,說好明年還要再去,淚中有笑,笑裡也有無法掩飾的悲傷。我坐在一旁輕輕抱著她,不曉得該說什麼,想著明天是否可以在來醫院前為L先生買一條護唇膏。 經過幾日的努力,L先生的感染狀況回到所謂「不穩定中的穩定」,他在白天裡清醒的時間增加了,在高濃度氧氣的輔助下可以維持血氧也不會覺得喘,鼻胃管的餵食和消化功能也都順暢。不過,高燒仍持續,氧氣無法再調降,腫瘤多處轉移的疼痛也開始日夜困擾著他。隨著住院時間的拉長,起初因為感染狀況略有起色的小小快樂,漸漸被身體上此起彼落的疼痛,以及無法出院的恐懼取代。 作為醫療端的我們,看著他體溫曲線並未隨著呼吸症狀改善而進步,且幾次嘗試能無法換成低濃度的氧氣面罩後,也意識到L先生的感染雖然可以維持現有治療,但他恢復到足以接受下一次腫瘤治療的機率微乎其微。甚至,略有風吹草動,勉強控制的感染仍有很高機率惡化成敗血性休克,奪去他的生命。這位年輕的病人,年輕的丈夫、爸爸,需要了解疾病作為敵軍幾乎奪走了大多數的戰場,我們已經和他一起守在最後一道城牆之下。 L先生在一天早上比著自己的右側胸口問我:「這個會好嗎?」我重複了老師們前幾日的解釋,告訴他我們正在使用後線抗生素治療感染,但目前針對腫瘤的治療只能暫緩,等情況若能更穩定再和腫瘤科醫師討論。L先生表示了解,沒有再多問,但眼神中有早已明白的無奈。後來回想起,我十分後悔自己當時沒有更多問一些他這麼問的原因,沒有詢問他真正在意的事情。即使我明白他那句「會好嗎」指的並不只是感染,但當時的我沒有勇氣進一步探詢他對疾病的想法和憂心。 每天早上我都會詢問L先生:「今天還好嗎?昨天睡的好嗎?有哪裡不舒服嗎?」而每一天,他都回答睡不好並指出新的疼痛點,右腹、右背、右大腿、左前胸、左肩等等位置輪流出現,有時用柑橘精油按摩可以改善,有時按壓一次PCA嗎啡可以緩解,有時卻需要額外的藥物才可以讓他暫時脫離疼痛的糾纏。他說他沒辦法好好睡覺,害怕晚上會突然無法呼吸,也怕晚上會又發起高燒,甚至就這麼離開,所以不敢睡覺,但醒著又會感到全身疼痛。 我們會診了身心科、復健科、社工師、心理師,也找安寧緩和團隊進行共照,為他的疼痛控制,以及面對疾病與死亡的焦慮提供協助。記得第一次,我們想L先生提起是否有考慮轉至安寧病房,有更完整的團隊可以進行更細緻的疼痛與症狀控制,也有更多醫護人力可以時時注意他的不適,但他和太太十分慌張地拒絕了,他們希望繼續在一般病房「治療」,隨後L先生抱怨起突然的疼痛,於是對話便中斷了。 後來幾次類似的對話,每當話題將要觸及L先生對疾病或死亡議題時,往往會被疼痛的問題打斷,讓當時的我十分困惑是我們給予的疼痛控制品質不佳,還是L先生心中也不願意深談或細想疾病進展與接近死亡的問題呢。心理師準備了相框讓他可以用貼紙裝飾,作為送給孩子的禮物,不過每日去都看到相框擺在窗邊遲遲沒有動靜。L先生的病房電視經常撥放著卡通,有時他看著便留下眼淚,L太太說那些都是小兒子在家裡經常看的,L先生很久沒有看到兒子非常想念,兩歲的孩子總是隔著視訊螢幕向爸爸媽媽討抱抱,掛了電話後心裡更加捨不得。 在照顧L先生大約半個月後,疾管署公布醫院即將放寬特殊病房探病限制的新聞,雖然一般病房仍尚未開放探病,但安寧病房可以每日固定時段有訪客探視。我們於是再次提起目前兩週的抗生素治療即將完成,但目前仍需要高濃度氧氣,無法進行腫瘤治療,疼痛控制仍不讓人滿意,是否考慮轉至安寧病房,讓更專業的團隊提供疼痛緩和的治療,並且能有更多家屬探病的機會。 聽見能和家人朋友見面,L先生抬起頭,和我們再次確認安寧病房是否還會給予抗生素、氧氣等治療,以及探病規定和一般病房的差別,然後堅定地說他希望轉去安寧病房。L太太也和我們分享她在網路上看見其他家屬分享在家人安寧病房接受照顧的故事,告訴我們她先前很不能接受安寧,以為那就是停止一切治療等待死亡,但她看了別人的分享,才漸漸了解安寧病房仍然可以進行需要的治療,還可以有洗澡機、有更多人一起照顧和關心她先生,若狀況穩定,也可以安排出院及居家安寧的照顧。和家人討論過後,L太太和其他的家人都很支持L先生想轉至安寧病房的想法,也順利地轉床,到另一間擁有不同側風景的病房。 在L先生轉至安寧病房後,我去探望過他兩次,幸運地都遇到他精神與心情都算不錯的時段。他愉快地和我談論昨天吃到了一直想吃的速食,而且L太太去便利商店大補貨,買了他喜歡的香草冰淇淋和果凍。他說昨天見到從小一起長大的堂兄弟,聊了很多,孩子們假日也會從台中過來台北看他。不過偶爾晚上會尿失禁,需要旁人幫忙清理讓他十分挫折。他和太太時不時會有小小鬥嘴,兩人笑著談論孩子們的學校的功課,談論颱風要來了但似乎不會放假。 病房的窗台擺著L先生和太太的合照,還有終於完成、送給三個孩子的相框,他為三個孩子選擇了不同的動物貼紙做裝飾,依照他們的個性,完成了可愛又繽紛的邊框,準備等孩子們來的時候可以合照,放進相框裡。 結束實習的那一天,我告訴L先生我要離開這家醫院,去下一站實習了,祝福他和太太都可以平安、保重,也感謝他們這段時間對我的親切和關心,讓我可以陪伴他們這段時間。輕輕摟了L太太的肩膀,也和L先生握了手,那天L先生的手十分溫暖、厚實、充滿力量,他們祝我未來順利、天天開心。 離開病房後,我忍不住落下眼淚,想起認識L先生和L太太的將近一個月,經歷的病情變化與安寧照顧的學習,都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更細緻地照護病人的地方,也有可以更好地回應病人的焦慮與擔憂的時候。或許未來很難有機會再和L先生見面,但那一日他握住我的手的溫度,祝福我順利成為一位醫師的表情,我想,我永遠不會忘記。
-
2021-10-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熟女「卡卡」難梳頭、扣內衣?就醫讓肩膀「解凍了」
五十肩並非只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台中市一名40多歲婦女前陣子因右肩疼痛、「卡卡」的,連梳頭髮、扣內衣等動作難以順利完成,甚至睡覺壓到右肩而痛醒,經向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醫師李麟求診,確診為冰凍肩,即俗稱的「五十肩」,在接受一系列的復健療程後,肩膀終於「解凍」,重拾昔日的生活品質與歡樂。醫師李麟說,五十肩並非只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臨床上40歲左右女性並不少見,醫學上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即肩部關節囊慢性發炎,產生囊壁的增厚沾黏,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伴隨程度不一的疼痛,舉凡手高舉拿物品、梳頭、扣內衣、洗澡等變得困難重重。李麟指出,五十肩的發生原因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原發性五十肩,發生原因不明,第二類次發性五十肩,通常是因為旋轉肌腱撕裂、肩部外傷等原因所間接導致。治療主要是以止痛消炎,通常以口服藥物搭配物理復健治療,如電療、熱療、低能量雷射光療等,促進局部循環並增強組織的修復來達到症狀緩解。此外,物理治療中的徒手治療也可以藉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協助將患側肩部關節囊的沾黏以活動拉開,讓筋膜能夠放鬆而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如果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可以接受肩關節內注射治療,或是到骨科接受關節鏡的手術治療。李麟呼籲,若有肩膀活動受限,甚至疼痛的民眾,建議要及早就醫評估。另外,五十肩的患者也要注意日常生活的保養並維持適當的運動習慣,才能避免惡化及復發。
-
2021-10-08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換季皮膚癢、口乾舌燥? 中醫授「秋季護理守則」
秋分剛過,你是否感受到天氣漸漸轉涼、日夜溫差變大,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呢?秋天主「肺」,也因此許多和肺部相關的疾病都容易因為天氣乾燥而產生,像是皮膚乾燥龜裂、口乾舌燥、過敏、咳嗽等呼吸道問題,都是此季節好發疾病。中醫師辛重毅表示,「肺主皮毛」,通常肺氣不足的人因為皮膚腠理比較鬆散、抵抗力差,對外在環境的溫濕度等氣候的改變調節能力較差,因此當溫濕度環境變化大時,就容易引發皮膚搔癢、起疹、痘瘡、皮脂腺阻塞發炎等皮膚問題。再者,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大腸排遺功能不好,腸內宿便毒素累積,也可能影響皮膚健康狀況,唯有肺和大腸的功能正常,皮膚、汗腺和皮脂腺才能正常運作。辛重毅表示,要改善這些秋季好發的皮膚問題,可從內在潤肺補氣整腸除宿便、外在保溼抗敏一起做起。飲食調養 多吃白色和酸性食物潤肺生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肺對應於五色中的「白色」,因此適量食用滋肺潤燥的白色食物可以強化肺臟對於秋燥的適應力,像是百合、白果、杏仁、蓮藕、香蕉等食物都不錯;而肺與「腸」又為表裡,所以也可多吃山藥、銀耳、蘿蔔、白菜、蜂蜜等食物幫助潤腸。除了白色食物,也可吃點酸的食物生津,像是蘋果、山楂、水梨等,都很適合。至於哪些食物該在秋天時忌口呢?辣的食物容易傷肺氣,讓體內津液流失;蔥、薑、蒜等辛香料在秋天過度食用容易燥熱上火,也避免多食。山藥:含豐富的澱粉酶、多酚氧化酶,可健脾養肺,促進消化。水梨:當季食材,能生津解渴、潤肺止咳,適合燥咳者,燉煮後效果更佳。蜂蜜:滋養潤肺,早上喝一杯溫蜂蜜水幫助排便。蓮子:秋燥時補脾降虛火,能安神養心。外在護理 乳液擦澡穴位按摩改善過敏乾癢辛重毅進一步指出,除了飲食調理,對於季節氣候引起的過敏或乾癢問題,建議由改善居家環境做起。室內溼度維持55度左右最不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太過乾燥可藉由加溼機或精油噴霧來調整室內溼度;同時也要加強環境清潔避免過敏原誘發皮膚癢,像是沙發、絨毛玩偶、地毯等容易藏匿塵蟎或蟑螂排泄物等過敏原的地方,建議以強力吸塵器配合拍打式吸頭加強清潔,床單、衣物等則應增加清洗頻率或以加熱方式清除塵蟎。至於皮膚容易乾癢脫屑的人,可採乳液擦澡的方式,在洗澡後身體用毛巾略為擦拭,立刻抹上過敏體質專用的乳液,注意洗澡溫度不宜過高,也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清潔皮膚。辛重毅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等角質受損嚴重、太過乾燥的人,建議用油質乳膏取代乳液,例如中醫的紫雲膏,可潤膚、收斂、抑菌、促進傷口癒合,對皮膚乾癢或抓傷的傷口,具有良好的保護和修復效果。另外在食物中適量添加一些胡麻油,也可有效改善皮膚乾癢狀況。除了皮膚問題,秋天常見的過敏性鼻炎、便祕、鼻塞等問題,則可透過簡單的穴位按摩獲得舒緩。辛重毅示範,鼻病保養一般常用穴位為位於鼻翼外緣、眼球中心直下法令紋處的迎香穴,每天早上起床後雙手搓熱用手指上下搓揉鼻翼旁迎香穴,能舒緩鼻塞、流鼻水的不適;拇指和食指相交虎口處接近食指掌骨邊緣的合谷穴,則能舒緩喉嚨痛、頭痛及改善便秘等不適。透過簡單的穴位按摩,就能有效改善呼吸道問題,不妨試試。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換季過敏「3要3不要」! 常打噴嚏、流鼻水、皮膚癢一定要學會 ·換季過敏性鼻炎發作,一直打噴嚏? 鼻噴劑減緩症狀,6動作別做錯...第一點是關鍵
-
2021-10-06 該看哪科.皮膚
我的掉髮正常嗎?醫曝掉髮怎麼辦:3型態成因不同
日常生活常見掉髮的情況,許多人一覺醒來發現枕頭旁有頭髮,或是洗澡時發現排水孔有頭髮,便會相當緊張,懷疑是否正有落髮危機。另一方面,真的出現落髮危機的民眾,往往未必會積極處置,但常見會用各種偏方自行處理,可惜往往效果不彰。 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曾奕騰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落髮的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並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以利恢復秀髮。 我的掉髮是正常的嗎? 曾奕騰醫師表示,毛囊的生命會有個週期,一般而言每人每日大約會掉落約100~150根頭髮以內,因此發現枕邊、浴室排水孔有頭髮不必太緊張,若懷疑自己有掉髮情況,可多留意細數掉落數量,但若數量過多就建議盡早就醫為佳。 掉髮盡早檢查別亂來,3型態成因、改善各不同! 曾奕騰醫師指出,落髮常見可分成型態型落髮、局部型落髮、休止期落髮三種,其中以型態型落髮最為常見。型態型落髮約占男性落髮原因9成,女性則至少5成,患者落髮有固定型態、進程的落髮,最常見如俗稱的「雄性禿」,一般會從髮際線左右兩側開始,其後是中間、頭頂,最後形成所謂的地中海落髮。女性的雄性禿有別於男性,常見從頭頂、中間開始稀疏,慢慢向外擴展。型態型落髮、雄性禿常會讓人誤解為雄性荷爾蒙過高或異常所引起,事實上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為基因遺傳,使得毛囊對雄性荷爾蒙接受度高,進而容易萎縮、退化所致。 局部型落髮,常見明顯掉一塊頭髮、圓形禿、鬼剃頭等,這類型的原因也相較型態型落髮來得多,例如皮膚炎、感染、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至於休止期落髮也算常見,其通常範圍較廣,不像前兩者有固定範圍,主要原因包括生活壓力、不當減重、營養不良、重大疾病、疾病治療等,常會發現患者普遍會有缺乏鋅的情況。 淋雨、戴帽子等行為會掉髮嗎? 許多民眾也會口耳相傳,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造成掉髮,例如淋雨、太長戴帽子會容易掉頭髮,對此曾奕騰醫師表示雨即便是酸性,但要酸到讓人落髮還不至於。常常戴帽子則有可能因為悶熱引起毛囊炎,進而出現掉髮的情況,但並非直接關係。因此相較之下會建議多留意帽子通風及清洗,並注意日常其他的外在因素,像是近年來蓮蓬頭流行使用較強的水柱,就有可能造成拉扯、物理性外傷。 掉髮問題9成有救,把握黃金時間是關鍵! 在落髮的改善及治療方面,曾奕騰醫師表示,除了避免如前述營養不良、生活壓力等相關風險因子造成休止期落髮外,雄性禿等型態型落髮主要會以外用藥水及口服藥物為主。局部型落髮,如常見的圓禿,則以注射類固醇為主要第一線治療方式,後線則多以外用藥水進行治療。 曾奕騰醫師表示,大多數的落髮都救得回來,約占9成,最關鍵的就是時間,越早發現,毛囊的健康狀況越為穩定,治療效果自然也會越好。 不過落髮也會有救不回來的情況,多在於發現掉髮卻遲未進行正規治療或改善,甚至使用偏方。這些情形不僅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亦可能造成更多無法預期的後果。 曾奕騰醫師舉例,不少民眾遇到有落髮情況時,常會認為小事,會先以補充營養、或塗抹生薑水、按摩、生髮洗髮乳等方式常試自救,這些方法即便有用、即便不是偏方但效果皆有限,若為偏方則還需承擔可能的風險。以補充營養來說,掉髮的原因就未必是營養缺乏,醫師也曾遇過自行塗抹生薑水的患者,對該患者頭皮太過刺激,反而造成發炎,落髮更嚴重的情況。建議民眾若懷疑有落髮情形,盡早檢查為佳,找出真正的原因,以利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掉髮、白髮、無光澤怎麼吃?營養師指常見養髮食材,用吃的保養! .落髮、掉髮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教3招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肩旋轉肌腱撕裂 醫超音波導引在患部注射PRP治癒
一名50多歲婦人因為工作時需要提重物,半年前開始出現右肩疼痛,尤其要拿高處的物品時更是疼痛難耐,看了骨科診所、吃藥依然沒有改善,漸漸的連工作都受到影響,醫師診斷她的肩旋轉肌腱撕裂,並以「超音波導引 PRP (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才使她的肩膀疼痛及活動度大幅改善,回復到正常的生活。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音翰說,患者右肩前外側有明顯的壓痛點,尤其是肩膀做外展動作時更加不舒服,研判可能是旋轉肌腱撕裂,於是立刻在診間做肌肉骨骼超音波,證實肩膀的脊上肌的肌腱確有部分斷裂。他說,肩膀疼痛是門診求診排行前5名,旋轉肌袖撕裂傷又是最常造成肩痛的原因之一,通常與生活過度使用、不良的運動姿勢,或是急性拉傷有關,症狀輕則動作不順、無法穿衣服、洗澡、女性無法扣住內衣等,重則肩膀無力、不舉,也很容易會導致肩關節磨損與退化。陳音翰說,現在超音波儀器的進步,可以配合影像上的發現直接準確的治療患處。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在超音波導引下直接把PRP打入破裂處,不但能夠減少疼痛、甚至能進一步促進肌腱修復。所以,如果傳統復健效果不彰,可以考慮PRP再生注射療法。他提醒,肩膀若有不適的症狀,應前往復健科尋求專業的診斷、治療及協助。另外,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強化肩膀的肌肉訓練可以避免問題再次發生,做好預防才是更好的治療。
-
2021-10-05 該看哪科.皮膚
抗異大作戰/生物製劑助15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考上第一志願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五場「皮又再癢?兒童照護大公開!」精彩回顧https://lihi1.cc/OcQsj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慢性皮膚病,醫師建議,異膚症狀慢性且反反覆覆,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長期作戰,並把握黃金治療期,盡早在成長階段積極治療,平時則從飲食、清潔和環境等三大面向,做好日常的皮膚保養。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第五場「又皮再癢 兒童照護大公開」,由馨蕙馨醫院兒童氣喘過敏科主任馮文彬主講,並由身心治療瑜珈老師林淑鈴介紹瑜伽動作,緩解異膚帶來的身心壓力。典型症狀:皮膚乾燥、紅疹、脫屑馮文彬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紀的症狀略有不同,第一個特徵是明顯的皮膚癢感,其次是症狀慢性且反覆出現,慢性定義是指嬰兒期持續兩個月以上,其他年紀持續六個月以上。典型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紅疹或脫屑,且症狀左右對稱,甚至角質增厚出現魚鱗或苔蘚變化。嬰兒的病灶多出現在臉頰,手腳的外側,大一點的孩子多半出現在手腳關節的彎曲處和手掌。馮文彬建議,一旦孩子有以上症狀,且其他家人也有過敏疾病史,家長就要高度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盡快就醫檢查。有家長認為,隨著孩子長大,異膚症狀會自動改善,因此童年階段不必積極治療,馮文彬說,異位性皮膚炎若發生在嬰幼兒,的確六至七成長大後症狀會緩減,但如果小時候不積極治療,長大後改善的幅度較低,會影響日常生活且造成外觀問題,影響孩子的學習注意力和社交,有的孩子更因此內向退縮,甚至憂鬱。慎防合併過敏性鼻炎 氣喘尤其,嬰幼兒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較大之後會有氣喘和鼻子過敏。馮文彬說,目前台灣統計發現,七歲以上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有六成機率會合併其他過敏病症,半數是過敏性鼻炎,三成是氣喘,另兩成是兩者兼具。因此,把握孩子的黃金治療期格外重要。馮文彬表示,傳統治療方式採用外用藥膏及類固醇藥物,對中重度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近年國際藥廠開發出生物製劑,對中重度患者治療效果不錯,目前國內開放12歲以上病友使用,適合做為中重度異膚孩子的長期治療選項。馮文彬曾收治一名15歲的重度異膚患者,長期且反覆發作的症狀令這個國中生失去信心,雖曾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副作用多且要常常抽血,讓他極度抗拒治療,最後經醫師和家長溝通,說服男孩嘗試生物製劑,結果在短短一到兩個月後,異膚症狀大幅改善,皮膚幾乎不會癢,男孩也因為病情穩定,睡眠和生活恢復正常,後來順利考上第一志願。長期抗戰做好皮膚保健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照護也是控制異膚病情的關鍵,馮文彬建議家長先從飲食做起,多讓孩子嘗試多元的天然食物,即使是蝦蟹奶蛋花生等易敏食物,也不妨少量嘗試,如果孩子吃了沒有過敏現象,便不必刻意忌食,畢竟這些食物都有豐富的營養。日常保養的第二大重點是點清潔和保濕。馮文彬說,洗澡水溫應盡量控制在攝氏35、36度,並適量使用中性或弱酸性清潔沐浴用品,只用清水洗澡將無法徹底清除皮膚上的油脂汙垢,容易促進細菌孳長進而造成皮膚感染。另要視孩子的皮膚乾燥程度,再根據天氣、季節和活動狀況,調整使用不同的乳液產品塗抹皮膚,做好保濕。 第三,要注意環境中的刺激物。馮文彬說,塵蟎、二手菸、空氣汙染等環境過敏原和刺激物,都對孩子不利,應盡量避開,家長也可購買溫溼度計,讓家中維持在濕度60%、溫度26度左右,打造皮膚舒適的環境接種新冠疫苗前 先和醫師討論最近全台青少年開始施打新冠疫苗,也讓家長擔心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是否適合。馮文彬說,整體而言,中重度異膚患者可接種,但較不適合在大型接種站或學校施打疫苗,最好和主治醫師討論後,安排在醫療院所施打較安全。 他也提醒,如果異膚病友正在急性發作期,或是近兩周內曾使用口服的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其他注射藥物,應暫緩施打,先和專科醫師討論。而在接種新冠疫苗後,異膚患者可能因為停藥或疫苗免疫反應,病情會變得不穩定,馮文彬說,這時應依照醫師指示調整用藥並且規則回診。3組瑜伽動作 放鬆身心異膚患者的搔癢、紅疹常集中在關節處造成緊繃,家有異膚的孩子,也成為親子共同的生活壓力,瑜伽老師林淑鈴建議,不妨透過三種不限年齡和場地的簡單瑜伽動作來舒緩筋骨,親子一起延展肌肉,透過胸腔的擴張,讓呼吸放鬆,自律神經穩定下來,將可降低焦慮,尤其適合在睡前進行,將有助入睡,提升生活品質。一、樹式側彎:經由手臂、腋窩伸展,加強血液循環,使皮膚代謝力更好,使膚質穩定。二、貓式伸展:打開呼吸循環空間、伸展腋下促進肺經穴位按摩,促進身體內外良好循環。三、貓牛式呼吸:異膚患者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情緒易敏感脆弱,身心處於焦慮耽憂之中,因此調節呼吸、靈活脊柱造血代謝能力、緩解煩躁不安情緒,強化身心安定,也有助於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頻率及影響程度。●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社團訊息●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抗異大作戰系列講座精彩回顧
-
2021-10-0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入秋「過敏」大爆發! 中醫「2食療+按摩穴位」排寒溼
夏秋交替之間,天氣漸漸變涼、吹風也比較多,加上台灣的天氣夾帶著濕氣,又或者飲食吃冰吃甜,冰代表著寒、甜代表著溼,寒溼累積在人體。入秋天氣變涼了,有些小毛病找上門,中醫告訴你食療保健和穴道按摩方法,讓你順順健康換季。外部環境的濕氣,或者與體內寒溼交互影響下,中醫診所院長葉妍廷認為,很多人在入秋時分出現過敏症狀,像是上呼吸道、皮膚過敏,年長者則是關節痠痛。但是葉妍廷也補充,相較於古代,現代環境的變化因素太多,季節時令和多方面的環境因素都應該考慮。對應季節交替產生的上呼吸道疾病、皮膚過敏,葉妍廷提供食療解方與相應的穴位按摩位置。上呼吸道疾病像是慢性鼻炎、打噴嚏、鼻水、喉嚨有痰、微微咳嗽。保養要避免吃生冷甜食水果、多吃生薑、多喝熱水、多保暖。散寒除濕暖肺粥功效:溫肺化痰,解肌燥濕材料:紫蘇3錢、桂枝3錢、杏仁3錢、花椒2錢、蔥白30g、生薑8片作法:白米100g搭配水1.5L熬粥,加上鹽巴、適量調味飲用按摩穴位合谷、印堂、迎香、魚際、啞門、天突、定喘、肺兪皮膚過敏天氣慢慢變涼、風也比較多的時候,體表排洩作用被阻擋,不怎麼會排汗,在體內皮膚的一些廢物,沒辦法隨著流汗排出去,因此有過敏性的疹子,像蕁麻疹、溼疹。保養要避免吃生冷甜食水果、麥類製品與黃色食物,也不要吃帶殼海鮮。避免直接吹風、開除濕機、人體多運動排濕氣。 利濕止癢護膚茶功效:幫助肌膚代謝,去濕解毒材料:土茯苓、山楂、赤小豆、薏苡仁、金銀 花、木通、燈芯草各3錢作法:使用2L水煎煮成1.5L,當作茶飲 按摩穴位曲池、血海、太衝最後葉妍廷提醒,飲食最好減少攝取冰飲和精緻糖甜食,這會讓寒溼累積在人體,也要去運動排汗,維護身體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 延伸閱讀: ·小心家中「這10樣東西」激發過敏原! 專家教你日常照護秘訣 ·錯誤洗澡方式小心洗出過敏! 醫列「3NG行為」:你中了?
-
2021-10-01 養生.心理學解密
心理治療師認證:10 個比旅行度假更紓壓的「生活日常」
心理治療師 Karen Young 說:「我們常以為累積一段時間的壓力,可以透過一次遠行或一段長假來全部釋放,但往往生活一回到正軌,從前的壓力又全部重現。」他認為,壓力造就的焦慮不安是人體最可怕的毒素,累積到一定程度才要紓解是錯誤想法,長久下來會耗損專注力、讓人情緒低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真正的壓力釋放應該透過生活中能做的小事,並且要每天執行,例如:1. 清理所有你不需要的東西丟掉、賣掉、捐掉都好,東西少一點,壓力少一點,自由就多一點。從日本開始流行的「極簡生活」整理術,目的是讓你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這個過程可以幫你立刻釋放焦慮、平靜下來,最後只留下實用或對你有正面意義的物品。2. 養成隨手整理的習慣發票帳單一收到就放在固定處,衣物收下來立刻摺好收進櫃子,弄清楚每樣日用品放在那些地方。找不到要用的東西會加深焦慮,隨手整理不只免於日後翻找浪費時間,養成這些習慣你也會慢慢發現生活更加井然有序,對自己更有自信。3. 每天抽空做些讓你「忘我」的事有些人聽音樂時能完全放鬆、投入,有些人則是透過運動、閱讀、兜風等方式。簡單來說,每天抽空做些能讓你「忘我」的事,短暫抽離現實的紛擾。之後回頭做正事,你會發覺自己更加專注。4. 把每天的瑣事變成「自我療癒時間」例如搭車上下班、走路去買午餐、洗澡這些事,反正不管怎麼樣都得做,不如就用來好好放鬆,聽音樂、看些有趣的文章來轉換心情,把這些短暫瑣碎的時光變成釋放壓力的儀式。5. 準備一本備忘錄裡面記下各種有啟發性、能讓你思考的佳句、點子或是一段話,甚至靈光一閃的想法也全部記錄下來。這讓你在需要時能立刻找到相關資訊。可以做些分類,例如“生活觀察”、“療癒”、“男女交往”或“工作”,等。6. 對自己信心喊話一開始可能會有點彆扭,但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如果你正在追求什麼,你可以找個空曠地方,或對著鏡子大聲說出你的目標。例如“我一定會變瘦!”、“我要把工作做好!”,這是一種很強大的正向“禱告”。7. 停止接觸帶給你負面情緒的人請下定決心與某些人斷絕往來,不必為此感到抱歉。我們的氣場會受身邊人影響,你沒有義務為了承擔他人的負面情緒而犧牲自己的心靈健康。8. 找出日常生活的簡單快樂重點是「簡單」,因為簡單才能長存,例如麵攤老闆的熱情笑容、每天準時收看的搞笑節目、為自己泡的一壺好茶……這些都是不須費勁就能一直擁有的小確幸。9. 發展你的一套個人哲學如果你對人生的目的、意義沒有明確概念,生活會很不踏實,充滿擔心、焦慮、不安。不用特別去信教或加入某些團體,只是要確立一套自己的信念價值,明白自己是誰、每天為何而努力。10. 凡事保留空間不要認為世上的一切都跟你想的一樣,或有想掌握每件事的想法。不論工作、社交都一樣,一旦想掌控全部,就容易患得患失,久而久之也會心力交瘁。(參考資料:heysigmund;psychologytoday)※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焦慮到什麼事都做不好】心理治療師認證:10 個比旅行度假更紓壓的「生活日常」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件數No.3嘉義市戴昌隆皮膚科/別洗掉皮脂膜 避免出入空汙環境109年異位性皮膚炎診治件數,嘉義市戴昌隆皮膚科達1萬665件,居全國第三。院長戴昌隆提醒,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除了基因遺傳,也與空汙有關。患者發病分輕微及中、重度症狀。初期患者,國內外第一線治療常使用保濕劑配合外用皮質類固醇藥膏,減緩發炎症狀,約一至二周可改善,只要依醫師指示使用,無須擔心有明顯副作用。中度患者須長期治療,通常使用非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逐漸取代皮質類固醇藥膏,一至二個月可改善。另每周二至三次照光治療也有不錯效果,照光前塗抹松木焦油效果更佳。重度患者傳統治療採口服免疫抑制劑藥物,因藥物可能影響肝、腎功能,或造成血球抑制副作用,須謹慎使用。近年醫界使用生物製劑療效不錯,減少肝腎負擔,但價格相對較高。「少洗掉、多補充!」戴昌隆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體製造皮脂膜能力較差,洗澡應避免用清潔力太強沐浴乳,適當擦乳液,注意環境汙染源,避免出入空汙嚴重地區,家中可裝空氣清淨機,也可做過敏原檢測,建議記錄飲食日記找出真正過敏原。病友可下載ADCT「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工具」APP,參閱治療方式後就醫診治。醫學中心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訂定完整治療計畫 家長配合很重要健保資料庫統計,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09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為1萬523人次,名列醫學中心第一名。中山附醫皮膚科主任賴柏如說,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和家屬承受疾病之苦,因為致病機轉複雜,治療相對不易,病情時常反覆,網路上甚至充斥許多置入性行銷的廣告或不實醫療資訊,導致患者在就醫時迷失方向,最後失去接受治療的信心和意念。「這個疾病是可以改變的,但我們必須一同努力。」家長帶著孩童就診時,賴柏如常這樣告知。他認為,疾病衛教絕對是治療重點,因為家長和醫師接觸時間短暫,為了讓家長和患者瞭解疾病原因、治療和照護,他將正確資訊和最新相關文獻整理於網站上(部落格:賴柏如醫師大小事),傳達正確訊息,增加治療成效。他提醒,治療需要家長配合訂定完整治療計畫,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賴柏如說,治療藥物在這五年來有所突破,新型藥物的上市,包括非類固醇的藥膏、生物製劑和小分子藥物等,讓中重度的患者看見治療曙光。許多原本全身無一處完整皮膚的患者,經治療後回復光滑的皮膚,可以一夜好眠,因而改變「異」生。區域醫院No.1北市聯醫/保濕重建防禦力 放鬆心情有利病情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109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人數為4668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發病原因與體質有關,出生2個月的嬰兒就可能出現病況,只能要求病患加強皮膚保濕、放鬆心情,並搭配口服或外用藥物穩定病況。潘企岳表示,看診年齡層很廣,小至出生幾個月嬰兒,大到出社會成年人。其中國高中及大學的病患,正處於課業壓力大、青春期愛美或容易在乎外界觀感的年紀,可能因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外觀,發病時更常癢到無法讀書、工作,甚至嚴重影響睡眠。針對治療方式,潘企岳說,最主要還是強調保濕,因為發病主因之一為角質層不健全,導致皮膚乾燥,外界一點刺激就很敏感,如溫差大等就會發病,因此加強皮膚保濕、讓角質層健全、提高皮膚防護力,才能減少發病機率。發作時,會開立口服止癢藥或濕疹外用藥給患者,情況嚴重者恐需吃口服類固醇及接受其他相關治療。另外,放鬆心情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有些病患是因壓力大、心情緊張,異位性皮膚炎因此發作,因此,保持身心愉悅也很重要。地區醫院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治療目標減少搔癢 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健保資料庫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09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人數為1917人次,地區醫院排名第一。亞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方心禹說,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目標為減少皮膚搔癢,改善病灶嚴重程度,使病人得以擁有生活品質。方心禹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臨床症狀差異頗大,有些病人僅四肢出現少許濕疹病兆,有些則全身有90%的皮膚受到波及。她說,亞大醫院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目標為讓病患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所研擬的診療共識,依照病人不同嚴重程度擬定治療計畫,包括乳液的使用、口服止癢藥物、外用藥膏及全身性免疫調節劑。她指出,近年來由於生物製劑的核准上市,提供了安全且有效的治療,大大改善治療的成效。患者平均在16周治療後,約五成患者病況改善90%,約九成患者病況可改50%以上。除了藥物治療,衛教也非常重要,患者要養成皮膚照護習慣,減少惡化皮膚症狀的因子,可以有效減少疾病的復發或惡化。方心禹建議,患者及家人配合也相當重要,透過相互合作才能順利執行治療計畫,幫助患者找回自信。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控制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保濕是第一要務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皮膚絲聚蛋白異常,導致皮膚角質層保濕鎖水功能缺損,讓過敏原入侵,使皮膚出現乾燥、發炎症狀而搔癢,是反覆發作又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常見有過敏家族史的兒童、青少年,一旦發病,會出現嚴重搔癢、病程反覆,往往會在氣候轉換、身心壓力大時再度復發。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王綺嫻指出,九成患者在持續治療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下,能與之共存;但仍有8%的成人會為異位性皮膚炎苦惱,建議患者必須要學會照顧自己的皮膚狀況,「趨吉避凶」,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地雷和特定食物也要避免。保濕一天塗抹二至四次乳液,加強皮膚鎖水功能。首先要注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缺乏鎖水功能,而使「門戶大開」,一旦遇到天氣溫度、濕度變化,皮膚水分會經由表皮大量散失到環境中,導致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下降,皮膚變得乾燥搔癢。甚至皮膚乾燥出現細小的裂隙,也會使環境中的過敏原入侵,並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一旦皮膚開始發紅、脫屑及搔癢,患者禁不住搔抓患部後,又使更多的過敏原趁虛而入,嚴重者還會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皮膚出現滲液流湯及紅腫加劇。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應規律使用皮膚保濕劑,視皮膚乾燥程度,一天塗抹二至四次乳液。除天氣變化外,睡眠不佳、情緒壓力大、焦急及煩躁等,都會讓搔癢的症狀加劇,甚至病情惡化,因此需要注意睡眠及壓力調適。飲食禁忌避開常見過敏食物,吃辣流汗易引來癢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否需要嚴格飲食控制的課題,一直受到許多關注。王綺嫻表示,臨床上有很多病人反應,吃了特定食物好像沒有特別嚴重,不吃某特定食物,病情好像也沒有明顯改善。研究發現,患者對食物過敏的比率從二至八成不等。一般建議避開牛奶、奶製品、花生、小麥、海鮮、貝類及雞蛋等,或限制過敏的食物約一個月,期間需維持正常的皮膚保濕劑塗抹,視皮膚搔癢紅疹是否明顯改善,才能確認是否需要嚴格的飲食限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流汗會惡化患者皮膚的癢感,過熱的湯、麻辣鍋或吃了會導致體溫升高及冒汗的食物,會讓患者搔癢的感覺明顯加劇,也應避免。減少過敏原保持居家整潔,遠離空氣汙染的環境。1.清潔寢具遠離塵蟎王綺嫻指出,塵蟎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當環境中有灰塵堆積及塵蟎的增生,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癢感及紅疹。建議寢具或絨毛玩具至少一星期清洗一次,並用烘乾機徹底烘乾,房間使用除濕機,並使用吸塵器除塵,可以有效避免因灰塵及塵蟎導致搔癢及皮疹惡化。2.避免與寵物共眠,使用空氣清淨機,保持環境濕度。如果家中環境有貓毛、狗毛、蟑螂、黴菌、空氣汙染物與二手菸,也不利異位性皮膚炎病情。房間應保持空氣流通,避免二手菸,避免飼養有毛髮的寵物,若飼養則避免與之共眠,可減輕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要迎戰空氣中引發的過敏原,如懸浮微粒、寵物的毛屑、PM2.5、灰塵及黴菌等。建議家長根據環保署公布的空氣品質,決定是否開窗讓空氣流通,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吸塵器及除濕機,保持環境濕度在50-65%的範圍,並定期清洗濾網,可以避免環境因素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3.避免洗澡水溫太高:日常生活中也要留意避免以高溫的水沐浴,避免沖洗時間過長,才不會讓皮膚變得更加乾燥。
-
2021-09-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怎麼辦?保健及預防4招,秘訣就在「小枕頭」
大多數的人認為,靜脈曲張大多只發生在久站的人身上,像是服務業、醫護人員,但其實許多老年人也有這樣的狀況。而老年人出現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老化所造成,若是輕微的靜脈曲張可不需太過擔心,只要留意是否變嚴重即可。 什麼是靜脈曲張?如何造成?靜脈主要是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正常的靜脈血管中有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而靜脈曲張即是因久站等其他因素,造成腿部血液不易回流到心臟,進而積淤在腿部靜脈中,也就是俗稱的「浮腳筋、靜脈腫」。 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化導致活動力及肌肉收縮下降,時間一久,影響血管壁的彈性,加上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加速了靜脈曲張的形成。 靜脈曲張常見於大腿內外側、膝蓋窩、小腿內外側、足背,在初期,靜脈只是較為明顯;嚴重的患者,靜脈會明顯膨脹,突出一顆一顆,或是形狀如蚯蚓的青筋,就要就醫接受治療,避免更加嚴重,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像是血管破裂造成失血、休克,或是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 靜脈曲張治療■ 靜脈曲張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主要針對小型靜脈曲張症狀患者,治療方式是將藥物注射到患肢的血管內,破壞異常靜脈曲張血管的內膜,形成局部血栓,因此稱為硬化治療,可於門診進行,約10~15分鐘即可完成。 硬化劑治療安全性高,返家後會患處會有局部紅腫或瘀青,但數天後便可恢復,術後當天即可拆除彈性繃帶,隔天睡醒再穿上,可淋浴,但一週內勿泡澡或是用過熱的水洗澡。 ■ 傳統靜脈抽離手術:於大腿內側切2~3公分切口,將隱靜脈與股靜脈分叉交接處與一些分支結紮,再於腳踝切一小切口穿入抽離的導管,將隱靜脈的一些異常分支抽離。術後大腿會有瘀青的情況,數天後即可恢復。 ■ 雷射手術:主要作用是是讓血管腔內閉合。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大幅降低,門診即可進行,手術後幾小時患者即可步行,但只限於大腿部分的靜脈曲張,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進行。 ■ 經皮透視動力輔助式靜脈切除顯微手術:利用特殊器具取出穿透靜脈曲張支,或蚯蚓狀鼓起的靜脈曲張支。 傷口小,疼痛感也較小,復原快。適用於下肢集中型以及較粗大的靜脈曲張病患,此方法也是需要自費進行。靜脈曲張保健及預防方法四招: 久坐時盡量將腿部墊高避免下肢久垂於地:老人家坐在椅子上時可用小椅子至於雙腿之下,夜間睡覺時,足部也可以墊個小枕頭,稍微高於心臟即可,幫助血液回流。秘訣,就在讓腿部抬高。年輕愛美女性,會利用抬腿讓血液回流,老人家也是喔!可找個舒適的小枕頭,讓老人家睡得更安眠,也能預防靜脈曲張。 適當運動:年老後由於體力下降,肢體行動不變,很多長輩幾乎是坐整天,血液循環越來越差。可鼓勵跟陪伴長輩走動、散步,若是不方便行走可透過按摩或是被動關節運動,幫助下肢關節活動,強化靜脈血液回流的功能。 注意飲食留意營養、避免過胖:不論是營養不足或是過度肥胖,都會使身體機能下降更快。 穿著彈性襪輕微的靜脈曲張或是靜脈曲張手術術後,可選擇適當的彈性襪,購買時請詢問專業人員,避免穿著過緊或是緊度不夠的彈性化,否則也無法達到保健的效果。 靜脈曲張是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預防更甚於治療,維持良好的運動及健康的飲食才是長久的保健之道!❤ 愛長照提醒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若有任何疑問或不舒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問診,以及遵守醫囑喔! 參考資料:臺安醫院醫藥專欄馬偕紀念醫院
-
2021-09-2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17歲男孩首露「弟弟」卡住 「螃蟹」姿進診間
「弟弟」首次出頭天就窒息!一名17歲男孩長久有包莖困擾,某日早上小便時,包皮意外翻起,龜頭第一次露出,但不到10分鐘,龜頭便開始腫脹、疼痛,包皮還放不下來,且越來越痛,趕緊到附近診所求診,診所建議應到泌尿專科,到傍晚時他以「螃蟹」姿走進診間,龜頭已呈現暗紅色,勒在冠狀溝的包皮腫如甜甜圈,且頭痛難觸碰,經醫師診斷為包皮嵌塞。書田診所泌尿科副院長洪峻澤表示,包皮嵌塞發生原因有3個必要條件,包括包皮過長、包皮開口窄小,或翻起包皮露出龜頭後,沒有及時將包皮復位,包皮卡在(勒住)龜頭冠狀溝。門診常見到自慰、性行為、洗澡或小便時翻起包皮、或是小朋友因好奇心翻弄包皮,沒有立即將包皮放下復位,導致翻起的包皮卡在冠狀溝的案例。包皮的開口越窄,包皮翻起的時間越久,越容易造成包皮嵌塞。而患者包皮過長合併包皮開口狹窄,分為先天及後天二種。洪峻澤表示,先天性的就是包莖,包皮過長但開口小,包皮完全翻不起來,龜頭無法露出;除了偶爾發生包皮嵌塞,最困擾的是平時的衛生和發炎問題。後天性的,原本只是包皮過長,龜頭可以露出,但因衛生和慢性包皮發炎,導致包皮末端的組織彈性越來越差,翻出龜頭時包皮甚至會皸裂,反覆發炎使包皮開口越來越窄,此階段最容易發生包皮嵌塞。洪峻澤說,當發生包皮嵌塞時,龜頭和末端包皮的靜脈血液和淋巴回流被阻斷,因此腫脹且疼痛難忍。若拖太久連動脈血液也無法流入,龜頭會缺血壞死。洪峻澤說,包皮嵌塞通常可以徒手復位,但該名青少年患者包皮開口太窄,嘗試多次未成功,最後在腫脹處塗抹抗生素和潤滑藥膏,並持續擠壓龜頭減少龜頭腫脹,終於把卡住的包皮放下來。一個月後,以手術切除過長的包皮,以後就不會再有龜頭包皮炎和包皮嵌塞了。如果徒手復位失敗,洪峻澤表示,就要緊急手術切開卡住的窄環,讓包皮復位,恢復龜頭的動脈血液供給和靜脈回流。待組織消腫後再做手術,或切除過多的包皮。包皮嵌塞的當下不要直接做手術,因這時包皮腫脹,縫合的傷口易裂開和感染。如何預防包皮嵌塞?洪峻澤說,平時要保持包皮的清潔和血流順暢。包皮過長的人應該養成習慣,每次小便時要翻起包皮,洗澡時也要翻起包皮清洗龜頭和冠狀溝。最重要是排尿和洗澡後,翻起的包皮要擦乾且立即放下復位。沒有將包皮復位,就容易包皮嵌塞,若想一勞永逸,可求助醫師評估進行手術。
-
2021-09-2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不穩,足部、口腔都可能感染!糖尿病患日常飲食、運動指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及壓力大,在飲食、營養的攝取,以及在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健康,長期下來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進而引起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是逐年升高,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一般而言,我們所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會經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而轉變成為葡萄糖,做為身體熱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因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進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子之外,其他例如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懷孕、壓力等等,也都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因併發症就醫後才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疲勞與四肢無力、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的日常生活照顧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日常生活的照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要生活照顧做得好,一樣能擁有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品質。另外,日漸重視自己健康、改變生活型態的患者,也能遠離其他慢性病的困擾。◆ 飲食-可尋求營養師的專業協助: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過重的話,建議可借助營養師的幫忙,依據目前的病症、身高體重、日常活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藥物等等,計算一日所需的熱量,並設計出適合的菜單,在營養師的專業協助下,患者也比較能配合。除了營養師的協助以及特製的菜單外,患者也須建立正確的飲食原則,並且一步步地改善。-定時定量的進食。-少油、少糖、少鹽。-盡量避免精緻或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明蝦、花枝等等。-多攝取纖維質較高的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甜度較低的水果。-烹煮時,多以清燉、水煮、烤(避免過多的醬)、燒、蒸、拌的方式;減少煎及炸的烹調方法。◆ 運動-每週至少要做三次有氧運動:建議每日於飯後的一到二小時間進行,以有氧運動類為佳,例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如果無法每日進行運動,那麼一周至少三次,每次維持30~60分鐘。運動時需穿著適當的鞋子,好保護足部;請記得在運動的前後,需要做好充足的暖身與收操動作,以避免運動傷害。應隨身攜帶糖果及識別卡,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才能及時處理。◆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呢?低血糖患者會有飢餓感、全身無力、冒冷汗、頭暈眼花、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緊張焦躁、嘴唇發麻等症狀,若未加留意,會導致嚴重低血糖,進而產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視力模糊、複視、失去定向感,甚至會抽筋及昏迷等等。因此,須留意目前的低血糖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立即攝取可以快速吸收的含糖食物,例如方糖、果汁、汽水、巧克力等;若進食後5~10分鐘還是沒有改善,須立即送醫。◆ 皮膚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穩,容易會有皮膚癢的狀況,為避免因皮膚癢抓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平時就應保持雙手的乾淨,清洗手時應用中性清潔品,並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洗澡後或乾癢的情況發生時應塗抹乳液。如果皮膚有小傷口,需進行消毒並以消毒紗布覆蓋,保持傷口乾燥;傷口較大時,務必就醫請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是否有感染的狀況。如果傷口出現紅腫或是久未癒合,也需就醫檢查是否感染,切勿尋求秘方、自行處理。◆ 口腔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差,且唾液分泌較少,對於清除口內雜物的能力也降低,以致容易有牙周病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口腔保健。在每次進食後,最好能刷牙、漱口,或使用牙線,以清潔口腔,並定期就醫檢查牙齒,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預防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泌尿道或是會陰部,較容易感染及搔癢感。建議每次如廁後應以溫水沖洗,並前後擦乾,保持乾淨與乾燥。◆ 足部護理忽略足部的照顧,可能會引起其他慢性病併發症,也是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的院原因之一,所以請大家了解足部護理的重點與原則:1. 清潔足部時,水溫溫度不宜過熱,照顧者可先用手或手肘試水溫,避免燙傷。 2. 維持每日清潔並檢查足部,像是腳趾間、足底有無膿庖、紅腫、傷口、瘀青等,若有發現任何異狀,應立即請醫師處理。 3. 清洗後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乾淨,以保持乾燥,特別是腳趾之間。 4. 皮膚過於乾燥時(尤其是腳後跟),可使用乳液。 5. 修剪腳趾甲時,可先將腳泡在溫水中,軟化指甲,切勿修剪過短造成傷口,趾甲邊勿挖肉,以防甲溝炎;可運用鈍頭挫刀,磨光指甲兩側邊緣。 6. 鞋子需大小適中,請避免穿過窄的鞋子,以免腳受擠壓而受傷。 7. 外出時避免穿著拖鞋、涼鞋,以免造成踢傷。糖尿病可能因知覺遲鈍,未及時發現受傷,進而造成傷口的感染與惡化。糖尿病雖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保持上述所提到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樣可以維持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