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死亡人數
共找到
669
筆 文章
-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3日亡比例降是好事 專家:發病到用藥天數更關鍵
國內統計新冠病毒確診3日內死亡人數佔比,6月9日佔46%,6月10日減少為41%,一天內降低5%,確診到死亡天數已逐漸延長。專家認為,單日下降5%屬於變動範圍,可以再觀察,不過有下降是好的趨勢,他提醒應揭露「發病到用藥天數」,才是各界能努力改善的明確目標。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確診3日內死亡數據下降是好的趨勢,代表病程變得較長,但該數據並未揭露「發病到用藥天數」,患者出現症狀3天內給藥,這是最關鍵「直接證據」,且病例記錄都有記載發病日,指揮中心很快能統計出來。針對抗病毒口服藥給藥率,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給藥率超過一成。李建璋認為,給藥率現在用總確診數當分母計算,但應調整為「符合用藥條件確診數」當做分母,算出有多少比例仍待加強給藥,降低死亡率,此方式合乎學理,雖國際上尚未有這些統計,但台灣應要有進步的想法。李建璋表示,用符合確診條件總數當分母,算出來數據學界才比較有感,才能凝聚大家力量一起進步,否則以現行計算方式,給藥率即使超過10%,但不知進步幅度、該加強給藥目標在哪,透過可控制參數釐清問題,各界一起努力降低死亡率,不會說只有指揮中心的責任。抗病毒口服藥現行規定12項要件才能領用,但臨床上就碰到沒打疫苗的年輕人染疫,卻無法用藥的窘境。一名年約27歲研究生,日前剛接種第一劑疫苗,未有完整保護力前便染疫,因持續3、4天高燒39度,每天睡覺10幾小時未改善,因現行規定下他無法使用藥物。該名研究生一度想方設法取得藥物,像是稱自己有抽菸,但抽菸要件目前未列入使用條件內;甚至想讓超過65歲歲的媽媽假裝「快篩陽」去領藥,但被媽媽拒絕,因確診要關7天很不方便,研究生最後只能喝清冠一號,試著緩解確診症狀的不適。我國訂購100萬份抗病毒口服藥,目前僅用10多萬份。李建璋表示,在美國只要臨床醫師判斷,即可提供確診者抗病毒口服藥,但台灣現行規定下,即便有藥物,只要不符資格,連自費也無法購得,彷彿是懲罰沒有疫苗的人,「這在醫學倫理上是嚴重挑戰」。確診者吃口服藥物是否較好?李建璋表示,輝瑞藥廠最新期中報告分析,相較第一階段以高風險群試驗,第二階段以沒慢性病的一般人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降低死亡率數值僅差0.01,但用藥後的症狀天數、病毒量皆改善許多。李建璋表示,上述研究以醫學角度來看,一般人使用抗病毒藥物即有效降低死亡率,但統計上卻被歸類無顯著,這是數學問題。國內疫情可能在一、兩個月走下坡,屆時將過用藥時效性,若及早開放更多人使用口服藥,以部分負擔方式,較有公平性也避免浪費藥物。針對專家呼籲放寬口服藥使用條件,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若有特殊案例可提到專家委員會討論,無論是藥廠或世界衛生組織都強調,口服藥無法預防,疫苗才能疫苗,若醫師認為特殊情況且證據力足,用藥不違法,但建議到專家會議,加上相關用藥指引較安全。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怒批「死亡翻倍說」 專家:指揮中心應公布全死因
國內疫情處於高原期,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引用國際數據,指出台灣染疫死亡數十三天內翻倍,位居全球第二快,籲指揮中心應分析死亡數攀升原因。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罕見動怒,批評死亡翻倍天數應是自己跟自己比,分子亂、分母也亂「根本亂比一通」。對此,詹長權至截稿為止,都未出面對此回應。陳時中昨針對死亡翻倍數僅十三天,台灣位居全球第二快,花費近七分鐘解釋,他指出,稍微有學過算術都了解,過去國內染疫死亡數少,近期死亡數較多,導致死亡翻倍的速度就會快,如果以前死亡數多,後續翻倍的時間就會拉長。數字只能表示現階段台灣疫情比前段時間嚴重,「不是比較各國誰的疫情嚴重,是自己跟自己比。」陳時中表示,若拿先前防疫有成的國家相比,比如紐西蘭、香港。紐西蘭在疫情處於高峰期時,若從四月四日回推翻倍時間為三月廿五日,翻倍天數為十天;香港疫情高峰期則是從三月十四日,若回推是在三月三日,翻倍的天數為十一天,他強調「台灣十三天並沒有比較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說,觀察整體疫情狀況,應以總染疫人數及總死亡人數來看,不太會比較死亡數上升速度,指揮中心應公布全死因,觀察是否有超額死亡,才是疫情控制好壞的關鍵數字。李建璋表示,我國給藥率達到五%,全球排名前位,但國內確診死亡中,有四成六是確診三天內死亡,代表病患確診後期才診斷、給藥,即便給藥率高,但後期給藥效果不佳,我國訂購一百萬份抗病毒口服藥,至今只用十多萬份,尚餘九十萬份未使用,應適度再放寬給藥條件。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目前致死率約為萬分之十左右,仍在預期內,無需執著死亡翻倍數,一周後國內死亡人數應會逐步降低,現階段重點觀察是致死率能否維持在萬分之十。再者應分析,發病到死亡在一周內的個案,是否有診斷速度太慢或照顧不佳等問題。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每百萬死亡人數為一四三人,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疫情延燒至南部,整體疫情又處高原期,相信疫情時間會拉長,預估每百萬人死亡可能會增至四五○人,若每百萬人死亡人數超過四五○人,就是不滿意的數字,除長者外,也應關心青少年及兒童染疫情形。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公布新數據 90歲以上致死率達5.31%、每19人就有1人染疫亡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肺炎中重症及死亡比率,目前中重症個案累計9192名,其中2944名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全年齡層致死率為0.11%,但90歲年齡層致死率高達5.31%,相當於每19人染疫就會有1名死亡。羅一鈞說,今年1月至6月9日,共累積266萬5809例,中重症9192人,佔0.34%,死亡人數2944,無症狀及輕症比例為99.66%。全年齡層致死率達千分之1.1,70歲以上長者,無論是中重症比例或致死率,皆高於其他年齡層,特別是90多歲年齡層,致死率可達5.31%。羅一鈞說明,許多確診死亡個案接種疫苗皆未滿3劑、或未接種疫苗,指揮中心持續呼籲盡速施打疫苗。至於0至9歲兒童累計15例染疫後死亡個案,此年齡層致死率為0.005%。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染疫死亡翻倍為全球第二快? 陳時中:黑數亂比一通
國內新冠疫情處在高原期,今年5月染疫死亡人數1.7萬人,對比去年同期暴增許多,同時染疫死亡翻倍速度快,為全球排名第二致死率高。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指出,新冠疫情死亡率中當作分母的確認人數有黑數,死亡人數的分子也有黑數,應從加護病房照護品質、醫護比、給藥速度等方面改善。指揮官陳時中說,國內醫療品質一直是國人驕傲的一環,也獲得世界認證,賴以全體醫護人員維持,這是無庸置疑。陳時中說,黑數、黑數,大家講黑數滿天飛,包括分母、分子都是黑數,其實各國都一樣,大家都會評量這裡面,沒有被評量出來的趨勢比例,相關統計專家都會考慮進去,至於數字不清楚,可能是檢測量能或通報量能及規定等,都可能會出現黑數,但這應是為統計值的誤差。陳時中說,對於染疫死亡翻倍速度為世界第二快,這是有代表性的統計解釋,第一個時間點是用6月8日,死亡數於13天翻倍,學過算數都了解,這是因為台灣染疫成長最高,以前數目小,要乘以二,速度就是快,若以前案例多,翻倍時間就長,用一個時間點回推一半,比較誰快誰慢,只是表示現在這段時間,比過去時間快,不是跟全球比,是自己跟自己比,台灣疫情現在相對是高峰與以前沒辦法相比。陳時中說,整體上升速度須觀察,高峰往下降至一半要多久時間,這就有相對基礎,這段時間從5月26日至6月8日是13天,死亡數依紐西蘭統計,3月25日至4月4日剛好高峰下降至減半為10天,台灣沒有快很多,曲線差不多,香港3月3日至14日也是差一倍,這也是差不多的,這都是前一段時間防疫相對好,若防疫不好,時間就會拉長。陳時中說,台灣以前每百萬死亡為35到36人,現在是143人,紐西蘭3月25日前,每百萬人死亡人數約10至11人,因母數很小,翻倍很快,香港也是每百萬死亡人數28人,現在翻倍也快,三個國家來講,台灣13天、紐西蘭10天、香港11天翻倍,因母數小相對就是快。陳時中說,現在哪些國家染疫死亡人數翻倍慢,如歐美國家都會慢,因去年、前年累積一定的死亡人數,如果要更了解,去年應不列入計算,前段時間確診率等也都是兩回事,把兩個變異株一起統計就會失真,要從今年1月開始,從Omicron疫情來看更清楚一點。陳時中說,現在再講13天死亡人數翻倍,下標為死亡率上升最快,全球第二名,這說明統計上需要檢討,如果把分母、分子黑數亂比一通,得到一個奇奇怪怪的結論,影響民心、影響判斷,也不是好事情。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03例不計新冠死亡 醫:判定武斷
Omicron疫情來得又快又急,染疫人數已逼近二六○萬人。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數將「全死因」納入統計,但今年卻增加六大排除原則。截至六月七日為止,國內共有三一二三例新冠肺炎死亡通報,因六大排除原則,將其中六○三例排除,其中「死亡診斷書未列新冠」或「新冠列於其他死因」就占四九八例,遭專家質疑判定過於太武斷。六○三例未列入之案例包括,死亡診斷書之死因未列新冠肺炎二二七例、新冠列於其他死因二七一例、資料不全五十例、意外或自殺卅九例、經判定死因與新冠不屬同一病程十六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說明,死亡診斷書上有「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都會列入統計。若寫在「其他」欄,經防疫醫師初審或專家複審,確信無關,則會排除。其餘排除原因則是,解隔後一段時間才死亡,審查確信非同一病程,以及自殺或意外、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資料不全,統統都會排除。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中央衛生機關過去曾發文提醒醫師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可能許多醫師都習慣把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若指揮中心因此將其排除新冠死亡人數,最後呈現的統計數字有點可議,且未寫到新冠肺炎可能是遺漏。他認為,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不能自由心證,應把排除新冠死因的標準公布,既嚴謹也能接受外界檢驗。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數13天翻倍 詹長權:是警訊
國內死亡人數不斷攀升,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指出,台灣死亡數在十三天內翻倍,且現在位居全球第二快,在這一場死神及病毒之間的競速賽中,詹長權表示,翻倍數是個警訊,若不找出根本問題,死亡數會繼續翻倍,籲政府應公開重症及死亡個案資料,近一步分析才有辦法找到阻止死亡數攀升方式,不該再「天天報數」而不做研究。根據「Our World In Data」網站公開資料,台灣五月廿六日累計一六五八例死亡,六月八日累計三三七三例死亡,十三天內死亡數翻倍,名列全球第二。南韓八十二天翻倍名列全球第八,累計二萬四千多人死亡、香港八十五天內翻倍位居第九,累計九千三百多人死亡、新加坡一九三天名列第廿七,累計一千三百多人死亡。詹長權表示,當全球開始採取「快篩陽即確診」,都會陸續出現難以用確診數分析疫情走向的問題,因快篩陽者不一定誠實通報,或有偽陰性確診者,因此死亡率可以補充難以單一用確診率判斷防疫走向的指標之一。只是指揮中心每天用幾張表格來呈現重症及死亡數,資訊有限,先進國家都是將完整資訊透明公開,攜手學界尋找解方。如今天天報新增案例,指揮中心也未深入分析資料,難以探究近期國內死亡數不斷攀升的原因。詹長權表示,從死亡數翻倍來看,台灣的疫情流行期來得晚,且還在持續流行中,死亡人數上升及高峰值類似南韓。現階段應要找尋各種有效的防疫方式,降低死亡率的發生。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死亡數快速成長原因多,確診到死亡若在三天內,可能是醫療資源不到位,或是給藥速度慢,又或是確診者共病多。指揮中心應提出相關的統計數據分析,才有辦法釐清,並解決問題。他也批評,「每天只公布數字卻不看原因,是沒辦法改變節節攀升的死亡數。」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不贊同以死亡數翻倍討論疫情,此舉不但無法釐清疫情中直接死亡和間接死亡的原因,也會導致民眾恐慌,影響邊境解封。他建議,應以死亡率控制在十萬分之廿以下為監督目標,另應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若不快調整,醫療量能吃緊,恐怕增加間接死亡的案例。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染疫死亡速度全球第2快 專家點出防疫關鍵
COVID-19疫情走向引發關注,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分析數據發現,國內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翻倍,高居全球第2快,呼籲政府加強分析本土數據找原因,降低死亡數是現階段防疫關鍵。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進入高原期,每天的確診人數大多落在7萬例上下,疫情何時將轉折往下,備受矚目。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世界各國採用快篩陽性視同確診的政策後,由於快篩陽性者不一定誠實通報,有些人即便快篩陰性仍可能是確診者,每日確診數已無法完全預測疫情走向,必須加入染疫死亡率作為防疫指標參考,也更能看出疫苗、藥物等措施帶來的防疫成效。詹長權統整去年5月中到今年6月7日,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4國的每週和每2週COVID-19死亡人數,藉此觀察各國疫情加速或放緩的情形,發現沒有任何國家的趨勢曲線和另一個國家完全相同。詹長權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台灣的流行期來得最晚且還在進行當中,但死亡人數的上升趨勢和韓國類似,死亡率的高峰也逼近韓國,上升速度相當快。他表示,進一步比較世界各國的死亡數倍增速度,台灣位居第2名,以目前速度來看,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會翻倍,遠比韓國81天、新加坡約192天、日本約298天高出許多;以現在的死亡速度來看,如果沒有更強的防疫作為,台灣的染疫死亡數平均每2週就會翻一倍。詹長權認為,最近許多人常常單憑單日的確診數,就推測疫情何時會翻轉,這樣的做法會誤導民眾,尤其未來若要與病毒共存,染疫死亡速度、死亡數將成最主要應該關注的指標,尤其不該拿國外經驗完全套用到台灣身上,台灣應分析本土的疫情數據,找出根本原因來減緩死亡速度。詹長權說,在疫情本土流行期間,指揮中心應擺脫過去清零的思維,記者會不應只報病例數、重症數,而是要分析更多數據,抽絲剝繭找出防疫不足的地方,發現問題所在,也應釋出數據讓學研界共同幫忙分析。他舉例,若要看疫苗保護力,應分析各年齡層死亡個案接種疫苗情形、死者接種的疫苗分布、接種時間與間隔是否過久導致保護力不足;口服藥方面也能分析死亡個案是否服用口服藥、第幾天用藥等數據來了解口服藥效果;居家照護的部分也應分析傳播途徑,瞭解家庭群聚是否大多由家人傳染給小孩,小孩再傳染給年長者增加死亡風險,如果都沒有,未來推行0+7措施也會更有把握。有關最近爭議不斷的火化、無法見最後一面等議題,詹長權也認為,這都是清零時期的思維,應當有所轉變,目前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證明,只要接觸者有做好適當保護,即便接觸到染疫死亡個案屍體,染疫風險也非常低,防疫思維應轉變並兼顧人權。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603例新冠死亡排除不計 周志浩說明6大審查原則
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即不論死亡診斷書的死因怎麼寫,只要有確診就會算進去,今年則會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面對外界頻頻質疑公布死亡數,昨晚間疾管署署長、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親自說明六大審查原則,並首度公布今年新冠死亡通報總數是3123例,其中2520例有列入公告,603例排除。這603例包括「死亡診斷書將新冠列為其他死因且確信無關」271例、「有死亡通報但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肺炎」227例、資料不完整50例、意外或自殺39例、「死亡時間與新冠病程間隔已久且不屬同一病程」16例。周志浩表示,審查過程包括防疫醫師的初審、專家複審,為了減少初審和複審的負擔,防疫醫師和專家有討論確立幾個基本原則,審查原則可歸納為六種情況。只要死亡診斷書在死因的甲或乙欄有新冠肺炎,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的,統統都會列入,沒有時間逐案「雕花」。第一種情況是意外、自殺或他殺,這些很清楚,原則上先排除,目前排除39例。第二種情況是根據死亡診斷書上「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一到急診很快就走了,原則上就會統統列進來。這是因為到院前死亡或一到急診很快就死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點難說,這部分會有疑慮。第三種情況是,如果死亡診斷書把新冠肺炎寫在「其他」,可能也需要審查。專家都同意,一般來說如果被醫師寫在這邊,代表並不認為是死因,只是附帶補充說明。這種也是一樣,如果有相當確信就可以排除,如果沒有,還是提到專家審查。防疫醫師和專家會一起討論,確認大家所持的立場都沒有差太遠,這部分目前排除271例。第四種情況是個案確診、解隔離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死亡的,這就要看病程是否有相關。如果初審有相當的確信病程與死亡有相當的間隔,可以考慮排除,只要沒辦法確信無關,原則上還是要提到專家會議去複審。複審時防疫醫師也會一起,原則上還是尊重專家意見,這部分目前排除16例。第五種情況,是雖然該確診個案被通報死亡,但經過身份比對、調出死亡診斷書之後,卻發現死亡診斷書完全沒有寫到新冠肺炎,這種也會排除,這部分目前排除227例。最後第六種情況是資料可疑、不完整,甚至還需要搜集資料的,這部分目前也還未列入統計,有50例。今年累計251萬2968名確診案例,3123死亡通報,全死因致死率為千分之1.2。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應可自信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因為千分之1.2的致死率並未偏離周邊國家太遠,算是一個平均值,加上目前台灣超額死亡還是負數,所以這份數據也可以支持新冠死亡並沒有很多黑數。再者是病程很遠「確信」無關、列於其他死因所以「確信」無關,這並非科學用語,比較像自由心證。李建璋提醒,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建議把「可排除新冠不是主要死因」的標準,清楚列出來,這樣就更加嚴謹,而且可以接受檢驗。例如與創傷、中毒、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衰竭、與感染症無關之心血管疾病等。此外,一定有很多人的主要死因是寫「癌症」。李建璋說,因為過去在寫死亡診斷書的時候,曾經收到中央衛生機關的公文,提醒要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所以很多醫師可能會習慣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如果光看這樣就排除,也會有點可議,因為有可能是新冠確診間接導致病情惡化。李建璋建議可以把這些排除死亡個案的數字,加上時間軸的資訊,每隔一段時間去檢視,會得到更多有意義的資訊。例如當自殺意外的比例愈來愈高,超過了自然發生率或平行死亡趨勢,那就要去思考,可能新冠確診也導致某些意外。比方說,超高齡長者、巴金森、失智或曾經中風的長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發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有譫妄或妄想症狀;孱弱長者因全身性感染而更衰弱、跌倒,衍生外傷性腦出血。李建璋說,許多長者確診會有非典型症狀,統計死亡人數時候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持續透過趨勢分析所產生的洞見回頭去精進歸類方式,數據便能更準確地反應出完整的死亡人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59死再攀新高 死亡高峰下不來
昨天新增八萬○一九五例本土個案、三四四中重症個案,死亡案例新增一五九例,再創新高。在確診人數分布上,台中市一萬一五八七例,首度躍升全國之冠,其次為新北市一萬一四四三例、高雄市一萬一○四八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台中確診率目前不到一成,每天確診個案數應該還會再往上,但整體疫情應該會在下周下降。北部年長族群 感染曲線降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基隆、台北、新北、桃園四縣市年長族群感染曲線已呈現下降趨勢,新竹、苗栗、台中、彰化等十四縣市也即將開始下降,台灣已從高峰期逐漸往下降,估計六月中下旬整體疫情將得到控制,中重症及死亡比率也會明顯下降,當單日確診數降至三萬時,可開始將新冠肺炎轉為流感化監測,並為解封做準備。連日來每天死亡人數都破百,且一再創新高,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研判,死亡人數維持在高峰應會再延續一陣子。台北市長柯文哲昨說,中央公布死亡案例大概有百分之四十七是三天內死亡,與國外文獻發病到死亡十八天不太一樣,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釐清原因。增一四六例重症 包括三童昨新增一五九例死亡,創單日新高,當中最年輕為廿多歲男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個案因癌症轉移,住院治療,六月三日PCR採檢為陽性確診,後續出現肺炎、敗血症、呼吸衰竭,不幸於六月五日死亡。昨天中重症通報三四四例,當中一九八例中症、一四六例重症,再增三例兒童重症,分別為四歲女童,以及十歲和十二歲男童,其中十歲男童為國內首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目前累計四十二例兒童重症個案,其中十七人死亡。開放邊境 觀光局擬定指引交通部長王國材接受網路節目專訪表示,不久之後可望開放國境,觀光局已經擬定出入境旅客指引,例如,出發兩天前要有PCR陰性證明,須打滿三劑,且團進團出,疫後初期可能要求旅客需持觀光簽證入境。對於國門邊境開放,陳時中說,基本上打過疫苗或相關條件下,可不用檢疫,會先從商務開放,投資客可先入境,再考慮其他旅客。至於觀光部分「恐怕還沒成熟」,就是目前還不會有「○加七」檢疫措施,以逐步縮短檢疫天數來說,目前規畫「三加四」可能性最高。在機組人員檢疫部分,打滿三劑疫苗的長程機組人員擬放寬至「○加七」,意即入境篩檢後免隔離,但須七天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專家會議已經討論並通過,但何時拍板還在簽核中。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致死率達到「萬分之10防線」 專家:預計6月後才會下降
昨死亡個案數一五九,再創新高,粗估國內致死率達萬分之十,已達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設定的萬分之十防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我國新冠疫情致死率應差不多就是萬分之十,不過,死亡人數維持在高峰的時間,應會再延續一陣子。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最近死亡人數較多,原因在於死亡本來就是落後指標,將持續觀察變化。指揮中心昨也公布,今年二五一萬二九六八名確診病例,共三一二三例通報死亡(全死因);但這三千多例死亡通報卻只有二五二○例被列入公布的死亡數,其中六○三例沒有列入。未被列入的原因,包括死亡診斷書把新冠確診歸類為其他死因的最多,有二七一例;死亡診斷書沒出現新冠肺炎的有二二七例、資料可疑或還需再蒐集有五十例,意外或自殺有卅九例,另外還有確診時間與死亡隔較長時間的十六例。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指出,六月五日以前大部分感染者為青中壯年,年輕族群染疫人數眾多,例如,廿五到廿九歲染疫率達百分之十五,其次為卅到卅四歲、一到四歲、五到九歲,均為百分之十四,至於五十到五十九歲只有百分之八,六十到六十九歲只有百分之七,七十歲以上只有百分之六,明顯偏低。陳秀熙表示,年輕人染疫率較高,成為整個社會的保護傘,也能保護到年長者及小朋友。目前年長者感染率大約是百分之六到七,確診人數可能還會往上,必須審慎觀察致死率的變化,預期要過六月後,中重症和死亡才會下降。黃立民指出,我國確診人數才逐漸往下降,而死亡會比確診延遲一些,因此,死亡人數維持在高峰應會再延續一陣子,估計再持續到下周,但整體致死比率不太會變動,應差不多就是萬分之十,甚至可能低一些。若以高峰後累積死亡率來看,陳秀熙指出,截至六月五日台灣約十萬分之十,低於全球平均十萬分之廿,目前只有紐西蘭、日本、澳洲、新加坡比台灣還低。至於致死率計算模式,陳秀熙強調,流行高峰過後的致死率計算方式常有謬誤,因為作為分母的確診個案通報數可能下降,以致致死率變高,這在英國、加拿大、丹麥等國都看到類似現象,英國今年四月甚至出現千分之十五的高致死率。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這年齡層染疫率最高!學者解析疫情下坡不能再算致死率
台灣新冠本土疫情逐漸度過高峰,平均感染率達10.5%,但各年齡層不一。根據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公布之資料,25到29歲染疫率達15%最高,青壯年或兒童染疫率幾乎都高於全國平均,年長者染疫率則低於全國平均。陳秀熙表示,通常是青中壯年較快達成適應,率先為整體社會帶來保護,長者、兒童、共病患者需要較多時間;當大家都達到適應高峰,整體感染就會往下降。xf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隨著疫苗接種率和自然感染率的增加,不同年齡層都會逐漸擁有愈來愈高的防疫適應力。青中壯年較快達成適應,長者、兒童、共病患者則需要比較多時間,當大家都達到適應高峰,整體感染就會往下降。陳秀熙指出,可以看到6月5日以前,感染率最高的年齡層是25到29歲(15%),其次為30到34歲、1到4歲、5到9歲(各占14%),再來是20到24歲及35到39歲(各占13%),再者是40到44歲(12%)、10到14歲及15到19歲(各占11%),這些年齡層感染率都已高於全國平均10.5%。低於全國平均的年齡層包括1歲以下和45到49歲(各占10%),至於50到59歲只有8%,60到69歲只有7%,70歲以上只有6%。陳秀熙表示,年輕人染疫率率先提高,成為整個社會的保護,也能保護到年長者。目前年長者感染率大約是6到7%,可能還會往上,必須繼續觀察。另需注意不同縣市長者達成適應的速度不一,各地醫療量能都能妥善適應,預期在6月之後中重症和死亡也會下降。台大公衛學者張維容分析,目前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所有年齡別的感染率都已呈現鐘型曲線,過了高峰,正在下降,包括七十歲以上長者。至於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較年輕族群感染率已於五月達到高峰,其他年齡層的感染率僅走到半個鐘型曲線,可能才剛過高峰,或仍在持續進展。為何高峰已過,致死率還沒有看到明顯下降?陳秀熙表示,流行高峰過後繼續使用原本的致死率計算方式,會產生謬誤。因高峰後,作為分母的個案通報數會下降,分子死亡人數卻還在累積,結果就是致死率高漲。英國、加拿大、丹麥都有此現象,英國4月出現千分之15這麼高的致死率,但實情並非如此,這就是分母變小導致的謬誤。陳秀熙表示,各國流病學家已不建議流行高峰後繼續使用以確診個案為分母的致死率,建議要用達到疫情高峰後2個禮拜內的累積死亡率,才能有比較公允的跨國比較。若以高峰後累積死亡率來看,陳秀熙指出,台灣截至6月5日是10萬分之10,低於全球平均10萬分之20,是前5名,只有目前看到紐西蘭、日本、澳洲、新加坡比台灣還低。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表示,Omcron傳播速度遠高於之前的變異株,因此感染速度也是分析疫情的重要因素。若依照不同感染速度,將各國分3類,不到40天就達10%人口感染的國家中,紐西蘭表現最佳,在極快傳播下仍維持超低的累積死亡率。台灣算是傳播速度中等,大約40到60天達到10%人口感染,累積死亡率10萬分之9,也算是傳播速度中等國家中的優等生。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萬195例 確診死亡159人創新高 台中超越新北高雄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今天新增8萬195例本土個案、28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個案則再創新高,新增159例。其中破萬縣市分別為台中市1萬1587例、新北市1萬1443例、高雄市1萬1048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死亡人數較多,但因死亡本來就是比較落後的指標,會持續觀察變化。今日新增8萬195例本土病例,為3萬7611例男性、4萬2550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11,587例)、新北市(11,443例)、高雄市(11,048例)、桃園市(8,039例)、台南市(7,054例)、彰化縣(5,582例)、台北市(5,531例)、屏東縣(3,236例)、新竹縣(2,293例)、新竹市(1,806例)、雲林縣(1,778例)、南投縣(1,705例)、苗栗縣(1,687例)、宜蘭縣(1,420例)、嘉義縣(1,367例)、花蓮縣(1,223例)、基隆市(1,115例)、台東縣(933例)、嘉義市(878例)、澎湖縣(314例)、金門縣(99例)、連江縣(57例)。今日新增1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5例男性、5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7例具慢性病史、7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30日至6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6月5日。今日新增2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4例)、韓國及泰國(各1例),另2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9日至6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62萬941例確診,分別為1萬3274例境外移入、260萬76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3373例死亡病例,其中3,35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199例、台北市685例、台中市223例、桃園市186例、高雄市180例、台南市136例、基隆市119例、彰化縣113例、屏東縣93例、宜蘭縣78例、花蓮縣65例、雲林縣54例、台東縣47例、南投縣45例、嘉義市32例、新竹縣31例、嘉義縣29例、苗栗縣26例、新竹市9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聞眼/賣弄話術止血?陳時中未見尊重人命
疫情爆發迄今,逾三千人死亡,都在倉促之間火化,家屬因見不到最後一面,傷痛難弭平,指揮官陳時中如今先是說,「沒有廿四小時火化這規定」,還拿出公文企圖把責任甩鍋給殯葬業者;直到見「火化之亂」引爆民怨,他又改口,「只是沒有明寫、不能說廿四小時火化是錯」,只想為愈來愈低滿意度的止血,不見尊重人命。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新冠毅情爆發後不久,即擬訂確診者喪葬處理方向,原則為「避免倉促處置死於新冠肺炎的死者」、「死者的尊嚴、他們的文化和宗教傳統以及他們的家人應該始終受到尊重和保護」,只要做好適當防護,不親吻或觸碰,家屬可至太平間瞻仰遺容,遺體無論火化或埋葬都可以。過去兩年台灣被譽為防疫模範生,讓蔡政府、指揮中心昂首闊步,走路有風,陳時中甚至自誇,「防疫作為,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不料,一兩個月前正當國內染疫人數大爆發,指揮中心卻趕著「與病毒共存」,大幅放寬檢疫措施。直到每天暴增數萬人確診,國人才發現所謂的超前部署,只是另一個大內宣,民眾要快篩、沒快篩,兒童疫苗也是姍姍來遲,口服抗病毒藥物則是不容易取得,以致死亡人數明顯增加。近日來,死亡人數幾乎都破百,讓「確診者死亡廿四小時火化」問題浮出檯面,本報搶先披露該項不近人情議題,陳時中第一時間搬出公文,稱從沒有這樣的規定,是大家搞錯了。全國自疫情爆發後均在廿四小時內火化確診者遺體,多少死者家屬心留遺憾,呼喊見家人最後一面的聲音兩年多來不曾斷過,眼看怒火燒到眼前,還可能影響幾個月後的市長選情,陳時中昨天改口,態度急轉彎,以為可以滅火,卻可能引爆另一場戰火。如陳時中第一時間回應為「基於防疫,廿四小時火化是對的,感謝死者家屬體諒。」而不是甩鍋卸責,將責任推給醫院、殯葬業者,相信國人是可被說服的;如今的髮夾彎,讓人看到的是不願負責的指揮官、只會賣弄話術的政客。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比前天暴增近三萬例 高雄、台中單日確診雙雙破萬
昨新增八萬二九七三例本土個案,比前天暴增近三萬例,且中南部染疫病例數明顯增加,高雄市、台中市分居一二名,染疫人數分別為一萬二五七二例、一萬二四九八例,其次染疫較多縣市為新北市一萬一五○四例、台南市七四八七例、桃園市六六三○例、台北市五八二四例、彰化縣五七八四例。此外,新增的一二四例死亡個案中,其中一例為九個月大女嬰於家中死亡,兒童死亡人數累積至十七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觀察連假期間四天單日確診平均值約六萬左右,預估高峰期約維持一個月,將再觀察這幾天變化,但疫情趨勢應該是往下走。是否七月有望脫下口罩、八月開放邊境,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上午說,「現在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會適度應變地來調整各種情況。」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指,現在國內確診八萬人、每天入境確診四十人,邊境管制已經沒有意義,但口罩什麼時候拿下來先不用講那麼大聲。陳時中表示,七月仍暫時不會放鬆口罩防疫措施,因為口罩對其他呼吸道疾病有防治效果。邊境檢疫天數會在一定範圍內鬆綁,商務客入境,會縮短天數,而非採取逐案審查免隔離措施。昨增一九三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八十七例、重症一○六例,其中兩例兒童重症個案,皆一歲女童,一名本身有慢性癲癇疾病,因發燒、多次抽搐住院治療,診斷為感染新冠肺炎共病癲癇重積狀態,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等藥物治療,六月六日出院。另一女童則無慢性病,因發燒至四十度且出現咳嗽、嘔吐症狀,採檢陽性確診。返家照護又出現呼吸喘、活力及食欲減退情況,緊急至急診就醫;診斷為哮吼、呼吸窘迫。經插管使用呼吸器,以類固醇、抗生素治療後,五月卅日出院。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積卅九例,分別為十七例腦炎、八例肺炎、三例敗血症、四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二例腦腫瘤,共十七人死亡。
-
2022-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死亡數到底在吵什麼? 專家解析這幾個數據很重要
台灣已有3214名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去年是統計「全死因」,只要確診後死亡就算,今年則是只算「直接死因」或「審查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指揮官陳時中今年5月中曾允諾公布「審查認為死因與新冠無關的死亡數」,今外界再次詢問,他說「可能還沒弄清楚,弄清楚就跟大家報告。」專家表示,要將死因歸類確實不容易,不經歸因的「全死因」死亡是醫療水準的指標,比較適合作為跨國比較。公衛學者則建議,死亡數可以不用天天公布,但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公布總通報死亡數,及其中與新冠有關或無關的類別。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死因的判斷歸類不容易,有很大的專業判斷空間,通常死亡診斷書寫在最前面的,就會被認為是死因。舉例來說,癌症或中風的病人常常最後死於敗血症,但敗血症不會進入國人10大死因,癌症和中風才會。李建璋表示,不同醫師、不同國家對死因的歸因判斷會有差異,所以歸因過的死亡人數比較不適合互相比較。不經歸因,只要確診就算的「全死因」死亡數,經過校正年齡和性別,比較適合做跨國比較,是代表國家醫療水準的指標。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各國都有在對新冠確診死者的死因進行重新分類,但不會天天更新數據報告。建議指揮中心可以持續接受通報,花時間妥善釐清、分類,再定期公布總通報死亡數、判定有關的死亡數、判定無關的死亡數及其類別,讓外界了解。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完整的死亡資料是國家生命統計很重要的一環,各國都在整理。他相信台灣這方面還算光明磊落,專家也不會動手腳,待疫情告一段落,應該就會有正確數據攤在陽光下,不用急於一時。至於外界常說的超額死亡,李建璋表示,這不是單看新冠死亡,而是看有疫情的年度實際總死亡人數,是否高於該年度預期的總死亡人數。如有超額,代表疫情為國家帶來負擔,超額有來自疫情直接導致的死亡,也有來自受疫情間接拖累所致的死亡。李建璋表示,現在還在疫情管制期間,防疫措施阻絕許多傳染病,也減少年輕人出意外的機會,但這些死亡在防疫措施解封後可能會變多,建議觀察完整一個年度再討論超額死亡。
-
2022-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亡數仍在高峰 醫師:台灣情況不會比香港惡劣
國內確診人數逐漸下降,中重症及死亡人數卻仍在高峰,有醫師比較台灣與香港、南韓確診及死亡人數,雖憂心台灣老年人口接種率偏低,但認為台灣情況不會比香港惡劣。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指出,台灣防疫走到一半,現在的成效,介於災難的香港及大意的南韓之間。根據數據顯示,台灣、香港、南韓在確診人數於35天時,3個地區是交會的,說明病毒擴散速度差不多,但南韓確診數持續的時間較久,推測與南韓較早開放邊境的政策有關。潘建志表示,南韓邊境提早解封,境外移入變種病毒株比較多元、傳播鏈較多,要達成後天免疫,需比較久的時間。儘管南韓接種率較高,但太過急著要共存開放邊境,最後人口感染及死亡率比新加玻、紐西蘭多出一倍,造成醫療緊繃,而台灣最後的確診人口比率,可能介於兩者之間。在死亡人數上,南韓與香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原因出在「老年人口接種2劑比率」,南韓6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高達94%,但香港7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僅38%,死亡人口集中在長者,造成死亡人數比率上升。而台灣老人接種覆蓋率則介於兩者之間,死亡人數曲線上升速度接近南韓,現在則比南韓高一點。對於台灣疫情波段時間是否比南韓久,潘建志認為,目前看起來並不會,因為雙北確診人數已明顯下降,只是台灣長者接種率不如南韓,這點比較讓人擔心;台灣的優勢是爆發時間較晚,有各國考古題可參考,還有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及莫納皮拉韋大量供應,情況沒有香港那麼惡劣,希望最後結果也能比南韓好。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每個生命都重要?陳時中答應公布這數字卻拖逾兩周
國民黨團昨召開記者會,質疑政府對於染疫死亡數「蓋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重話警告,質疑公權力或公務人員造假要有充分證據,不能任意指控,他說「不太可能有任何新冠死亡的通報被遺漏,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報到指揮中心被刪掉,也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台灣要掩蓋死亡數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陳時中可能忘記了,從2020年至今台灣累計公布的3090例死亡,只有去年是全死因都算,今年則要經過審查,認為死因與新冠有關才會列入計算。經審查有少人不算?陳時中也曾經答應要公布。指揮中心5月17日記者會就已承認上報的死亡案例不會一律列入死亡,有些要經過指揮中心審查,認為死因無關新冠就不會算進來。5月19日記者會時陳時中甚至答應公布這些「審查認為死因與新冠無關的死亡人數」,之後卻無聲無息。昨天記者再次請教何時能公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只說「還在研議中」;至於還要研議什麼?何時可公布?莊人祥則未回應。指揮中心5月17日記者會,為回應媒體人吳子嘉質疑「就算死者確診,如果死亡診斷書未列新冠肺炎就不會列入死亡數統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今年已不再像去年用「全死因」計算死亡人數,報上來的死亡診斷書如果「直接死因」沒有新冠肺炎,就要經指揮中心審查病程,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無關者不會列入。5月18日,北市議員鍾小平指出光是雙北確診火化人數就超過指揮中心公布的全國死亡人數,質疑數據兜不攏有「蓋牌」之嫌。指揮中心5月19日記者會有媒體詢問,為消除「蓋牌」疑慮,未來是否將一併公布審查認為死因與新冠無關的死亡人數?陳時中回答「可給更清楚數字,但需要一點時間。」
-
2022-06-07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獨/走出台灣才能從容告別?多國確診殯葬規定一次看
從2020年至今,台灣累計已有3090人死於新冠肺炎。過去兩年多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遺體「儘速火化」被解讀為24小時內火化,加上規定遺體裝進雙層防水屍袋就不能再打開,甚至發文建議殯葬業者在大體車上完成入殮,導致喪家無法見最後一面,無法好好告別,終生遺憾。其實早在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經為全球各國的確診喪葬規定奠定了方向。WHO開宗明義強調「應避免倉促處置死於COVID-19的死者」、「死者的尊嚴、他們的文化和宗教傳統以及他們的家人應該始終受到尊重和保護」,只要做好適當防護也不親吻或觸碰,家屬可以去太平間看遺體,遺體無論火化或埋葬都可以。放眼紐西蘭、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國的相關規定,也沒有一個國家跟台灣一樣有「儘速火化、屍袋不能再開、在大體車上入殮」這些規定。遺體處理的共通重點在明定殯葬業者所需的防護和流程注意事項。喪禮和儀式幾乎都盡可能兼顧喪家宗教文化背景,共通規定幾乎只有「不要親吻或觸碰遺體」,華人多的新加坡也允許喪家守靈3天。加拿大政府官網明確寫道「應考慮在安全的非醫療環境中『最後一次告別』對悲傷家庭之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死亡人數激增也會導致殯儀服務人員和其他處理屍體的人面臨更大的心理健康挑戰,應考慮為這些人提供心理援助部門。紐西蘭衛生部規定,只要能遵守機構規定及相關感控程序,牧師等和宗教司儀可以在醫院、臨終關懷院或私人住宅中舉行「最後的儀式」。紐西蘭政府也提供遺屬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哀傷輔導專線。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藍營疑政府死亡蓋牌 莊人祥:依此算法超額「負3000」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民黨立院黨團今舉行記者會,以「經濟學人」定義質疑官方有死亡黑數蓋牌之嫌,要求蔡政府正視超額死亡數,釐清事實,還給家屬及亡者公道。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澄清,若以經濟學人的方法計算,2020到2021年的超額死亡為「負3000多」。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超額死亡台灣表現很好,「掩蓋死亡數字是不可能,這牽涉到質疑公權力造假」。國民黨立委謝衣鳯指出,經濟學人以「總死亡人數」減掉「前5年平均數」來計算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2016年到2020年的平均數是17萬3177人,2021年總死亡人數是18萬3732人,增加了1萬0555人,與指揮中心去年公布的800多人確診死亡有極大差距。莊人祥表示,如果照經濟學人的算法,2020到2021年的超量死亡為「負3000多」。預期死亡數還要考慮年齡老化,而不是只有算過去幾年的平均值。還有一篇文章批評經濟學人的算法,讓德國預期死亡數錯誤下降,讓世界衛生組織要再修正這個方法。莊人祥也表示,同樣是經濟學人,該雜誌網頁上紐西蘭超量死亡是最低的,台灣則是第二名。陳時中則表示,去年單年平均死亡數是比較多,但如果用五年移動平均來看,沒有比較高。再者台灣新冠死亡報告因為醫療體系完整,不可能發生這樣(蓋牌)的事情,報出來到指揮中心被刪掉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超額死亡部分台灣表現很好,不可能掩蓋死亡數字,這牽涉質疑公權力造假。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指揮中心估六月十日疫情反轉 專家:中重症、致死率才是反轉指標
指揮中心日前預估一周內中南部邁入疫情高峰,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現在死亡和確診病例都在高原期,應該在六月十日有反轉的機會。」因民眾自制力跟整體防疫都做得很好,端午連假後一波確診的可能性不高,六月十日到六月底整體病例數往下降是很確定的,當然致死個案也會減少。不過,專家也點出,台灣染疫黑數多,中重症與致死率才是疫情反轉指標。端午連假昨收假,外界關心疫情是否因連假擴散。陳時中表示,還需觀察,但這段時間出遊人潮和交通相對冷清,且很多民眾返鄉之前都先快篩,陰性才回家,自制力和非公衛介入措施(NPI)都做得很好;成人疫苗也打得很好,端午節帶來一波確診的可能性不高。隨著確診數逐漸下降,中重症和死亡人數仍在高峰,昨天死亡人數仍舊破百,粗估致死率達萬分之九。外界猜測致死率恐超過指揮中心所設定萬分之十防線。陳時中表示,希望單日死亡數不會到兩百人這麼多,致死率高高低低都有,差不多一周會到高峰,相關數據都在高原期。對於指揮中心預估六月十日疫情反轉,台大兒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表示,目前北部疫情確實已在下降,南部情況不是很清楚,但就算六月十日沒有反轉,「相信也不遠矣」,最多再晚一個多禮拜出現反轉。黃立民表示,確診人數下降後約十至十四天,就會看到死亡人數下降,但要看南部醫療資源整備狀況。相較北部,南部醫療資源沒有那麼充裕,且人口較為分散,不過,指揮中心加開病床,如能解決相關問題,並撐過六月十日,死亡人數應不會上升太多。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台灣染疫黑數眾多,許多人快篩陽性,並未就醫,不會進入法傳系統,確診人數只能變成參考用。相較之下,中重症及死亡個案反而是研判疫情趨勢的重要指標,因為這不可能造假,會比單日確診數更準。高醫大附醫院長鍾飲文指出,高雄市目前確診數在高原期,疫情持平,高屏空床率五成多,醫療資源應能撐過這段期間。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個案超車新北 高雄單日確診首度排名第一
昨天新增六萬二○八○例新冠本土個案、二五二例中重症、一二四例死亡。疫情數字呈下降趨勢,但高雄市新增九二三二確診,超越新北排名,首度來到第一,凸顯南部醫療量能吃緊,其中台南市空床率僅剩一成七,全國最低。昨新增本土個案分布前六名為高雄市、新北市九○二六例、台中市八六九九例、桃園市五七九三例、台南市五四四七例與台北市四四五二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高雄疫情瀕臨反轉,這幾天可能接近高峰,後續觀察高原期持續幾天,才能準確預料能否比較快的下降,目前Rt值(有效再生數)接近一點○左右。台南吃緊 空床率剩一成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隨著確診人數下降,全國的空床率稍微多了一些,台北區(雙北、基隆、宜蘭、金馬)四成二,北區(桃、竹、苗)五成,相對寬鬆一些。南區(雲、嘉、南)僅二成八,低於三成,特別是台南市剩一成七。莊人祥表示,台南還能開出二位數的床位量能,暫時不考慮「南病北送」,指揮中心於六月二日行文要求南區增加兩百多床,其中台南市需增開一百床,盼專責病房調配可以更為餘裕。專家:反轉需等死亡數下降昨中重症和死亡新增個案雖較前一天下降,但仍在高峰。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確診數往下走代表高峰已過,但社區染疫黑數過多,可能高於表面數據一至兩倍。他指出,中重症和死亡人數不可能造假,相信還會持續創高,致死率將超過指揮中心之前設定的千分之一防線,達到千分之一點二,需待死亡人數明顯下降,疫情才真的反轉。對此,陳時中表示,致死率高高低低都有,都在預估範圍內,目前的病例數與死亡數都處在高原期,先前各界都有不同的模型推演,不過近期大家的共識愈來愈接近,疫情在六月十日應有反轉機會。昨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九歲至九十多歲,八十一例未打滿三劑疫苗、七十人為逾八十歲、一一六人有慢性病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因先天性心臟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住院驗出新冠肺炎感染,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過世。幼兒發免費快篩 擴大範圍中央六月一日起在六都開設七大兒童疫苗接種站於昨天結束,五天總計接種二萬八七七一人次。除了兒童疫苗接種,今天起○至六歲幼兒免費領五劑快篩政策擴大至二○一五年九月二日以後出生的學齡前幼兒,家長可到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免費領取五劑家用快篩試劑。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六月疫情將反轉 陳時中:端午帶來新一波可能性不大
近期本土疫情確診數下降,但死亡個案仍維持單日百例,未有下降趨勢。有醫師就表示,確診數已往下走高峰已過,但中重症和死亡人數仍會雙新高,致死率甚至會超過指揮中心之前設定的萬分之10的防線,達到萬分之12。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差不多啦!高高低低都有」。有醫師指出,中重症與死亡人數會落後確診數一周,全台新增確診的高峰發生在5月26日,距今大約一個禮拜,因此這一、兩天的死亡人數就是高峰,致死率估算可能到達萬分之12。陳時中則表示,希望單日死亡數不會到200人這麼多,估計會在合理範圍,但不會這麼高。致死率則是高高低低都有,但和原先估算應差不多。今天端午連假收假,是否因連假影響擴散?陳時中表示,還需要觀察,但這段時間看出遊人潮和交通相對冷清,人流沒有特別增加,且媒體報導很多人返鄉都會先快篩,民眾自制力和NPI都做得很好,因此「端午帶來新一波疫情可能性不高」。陳時中表示,評估6月10日會先有整體病例下降,接著死亡相關個案會跟著減少。至於邊境開放時機和對象還要持續討論,變成「3+4」可能性最高,但還沒定案。另有民眾反映自己5月11日確診,6月1日因需陪病於6月2日採檢陰性,但後來又驗出陽性而不被醫院允許陪病。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上周醫療應變組會議已討論,並已發文提醒醫療院所注意規定修改,陪探病例行篩檢會改成確診者解隔離,如果從發病或陽性日算起第15天到第三個月內,都建議醫院得免除陪探病相關篩檢。如果醫師認為臨床有必要還是會給付採檢,但例行採檢可將經歷隔離和自主管理七天後,都可以列為得免除檢驗條件。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一周內達高峰 陳時中:有望6月10日出現反轉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昨天新增6萬8118例本土個案,中重症及死亡人數雙創新高;中重症個案新增496例、死亡個案152例。外界預估中南部疫情持續升溫,預估一周將達到高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差不多吧」,大約6月10日應該整體會有反轉機會。陳時中今天視察中正紀念堂兒童接種站。他被問及疫情是否將在一周內達到高峰時表示,一開始對於疫情有各種模擬,但是近來情況愈來愈清楚,差不多一周會到高峰,應該到6月10日會有反轉機會。至於一周後死亡是否也會進入高峰,他則表示,相信數據都在高原期。針對衛福部疾管署(CDC)官網昨天發生數據誤植事件,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暴衝至2萬2815人,截至昨天晚間9時仍未修正一事。陳時中則表示,要再查清楚發生什麼事,可能都是手動的資料而出現操作疏失。另外,針對近日殯葬業者搶在24小時內火化確診者遺體,導致親屬無法見最後一面的憾事。陳時中說,法規上規定24小時內要通報,大體可採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深埋,但並無要求需在24小時內火化。他說,之前對疾病比較緊張的時候,業者可能很快就火化,但也可以請民政單位提出需求、討論,把規則訂得更清楚一些,讓殯葬業者執行上能更順暢,也更能撫慰人心。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疾管署官網出包!新冠死亡數暴衝至22815人 莊人祥回應
衛福部疾管署(CDC)官網今天發生數據誤植事件,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暴衝至22815人,截至晚間九時仍未修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官網每日下午2點後,都會更新國內確診總死亡數欄位,今日更新資料時,原本應該填寫「2815人」,但多寫了一個2,是人工維護時填錯,已於晚間9點發現並重新更新,因為網站更新需20分鐘過檔,因此約莫9點半前後會更新為正確數據。根據指揮中心六月四日發布新聞稿,國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分別有1萬3131例境外移入、232萬960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815例死亡病例,其中2800例本土。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死亡有黑數? 柯文哲:PCR量能超過就做不出來
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赴市議會總質詢,議員鍾小平針對染疫死亡人數,批評中央低報死亡人數,並問柯文哲,死亡有沒有黑數?柯文哲說,前一陣子應該會,因為PCR量能是固定,超過就做不出來,「我認為有黑數」。鍾小平指出,官方公布死亡2千人,不包括黑數,質詢時請全場默哀一分鐘;接著鍾小平說,很多確診者在二殯火化,連公祭儀式多沒有,因為中央草菅人命,這些人就這樣火化,結束一生。並批評民進黨「英系」抗台保中,保的是陳時中。鍾小平問柯,確診死亡人數被低報,差了兩三倍,實際有5千人,但中央卻只報2千多人?柯文哲先問鍾小平要質詢什麼題目?鍾小平說,確診有沒有死亡黑數,還有手法? 柯文哲說有黑數,鍾追問比例多大?柯文哲說,不知道。柯文哲說,因為這要開死亡診斷書,有一些沒有被檢查出來的,可能是這些。鍾小平說,他接獲檢舉很多檢舉是忽略確診,而用心肌梗塞、洗腎等其他慢性病掩蓋黑數,他接到的檢舉是這樣。柯文哲說,一般還是用死亡診斷書為準,死亡確斷書還是滿固定的;鍾小平追問,總之有黑數對不對?只要沒有做PCR,就不會被報到。鍾小平再問柯文哲,不管死亡因素,死者曾經確診數目,會不會遠大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每天報的數字?柯文哲說,前一陣子應該會,因為PCR量能是固定,超過就做不出來,「我認為有黑數」。
-
2022-06-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估4縣市疫情還會升 沒做好2件事死亡倍增到7月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肆虐,昨已破200萬人確診。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指出,台灣因快篩、保險等因素,疫情軌跡走得比紐西蘭1到1.5周,目前看到至少8個縣市確診率已逾6%,可能開始往下走,但台中市、高雄市、台東縣、彰化縣仍小於6%,需觀察是否續升。此外,5月最後一周重症死亡數陡升,從每天不到100人跳升到每日增近150人,致死率攀升中,受醫療緊縮導致的超額死亡影響最大。陳秀熙根據紐西蘭經驗推估,致死率還需2、3周才會往下降。要避免直接與間接的重症死亡,必須靠「精準使用抗病毒口服藥」、「改善醫療量能緊縮」,如果這兩件事沒做好,7月上旬每日死亡人數會逼近200人。陳秀熙指出,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在高峰累積通報率達6.8至10.1%,新竹縣、新竹市、宜蘭縣、花蓮縣之高峰累積通報率也已超過6%,這8個縣市流行波有下降趨勢。至於台中市、高雄市、台東縣、彰化縣,目前累積通報率仍低於6%,還在高峰期,未來是否持續上升?仍值得關注,結果可能因各地感染率、疫苗施打率、無症狀及輕症偵測量、快篩使用情況、人流移動、公衛防疫措施落實度而有不同。陳秀熙表示,台灣平均感染率已接近7%,脆弱族群包含65歲以上長者及小於12歲兒童,感染率則分別已經接近5%及9%。自4月23日起累計,每10萬75歲以上長者有498人中症,每10萬75歲以上長者有154人重症,與其他年齡層差距非常大。陳秀熙分析台灣每千人重症數,結果顯示,重症數在5月最後一周快速上升,之前每千人僅0.5人重症,5月底卻跳升到每千人逾1.5人重症,暴增3倍。陳秀熙指出,主要原因包括近期「醫療量能緊縮」造成間接重症死亡,受「超額死亡」影響最大,預估要等流行高峰過2、3周,才有可能看到中重症個案數下降。根據研究團隊成員、公衛學者林庭瑀的分析,陳秀熙指出,死亡原因可分為直接與間接兩類。 直接重症死亡是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導致的死亡,間接重症死亡是因醫療量能緊縮導致的死亡。若不能「精準使用抗病毒口服藥」、未改善「醫療照護緊縮問題」,重症及死亡個案數會持續上升。若精準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的落實度達到9成、醫療量能緊縮問題改善程度達到7成,同時減少投注於輕症、無症狀、低病毒量(Ct值大於30)個案的醫療及行政量能,即可望有效避免直接與重症死亡,再次壓平曲線,讓6、7月的重症死亡人數維持在每天50人以下。陳秀熙說,必須盡力避免低病毒量個案佔用醫療量能,而導致中重症高危險群的間接死亡上升。建議回歸「基層流感社區監測」,學習日本只做「症狀監測」,鼓勵民眾以即時快篩作為「自我監測」,讓基層醫療體系分擔中重症救治院所的壓力。
-
2022-06-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本土破200萬 專家估10天後脫離高原期
本土疫情嚴峻,昨天新增八萬○六五六例本土個案,今年累計本土個案突破兩百萬大關,新北、台中、高雄三都仍破萬人。中重症及死亡個案明顯下降,分別為一九○例、九○例,專家推估國內疫情十天後可脫離高原期,確診人數往下降,但致死率卻持續攀升,令人擔憂。連五日死亡人數破百,昨降回百例以下,但致死率仍居高不下;另外,重症個案中,包括一歲男童併發哮吼症,病情一度危急,住進加護病房,累計兒童重症廿六例,十名幼童死亡。專家呼籲應盡快審查五歲以下可用的兒童疫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正在審查。陳時中表示,很多國家Omicron疫情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國內才發展到一半,無法以此推論台灣的致死率特別高。昨新增本土病例中,三萬八六三八例男性,四萬二○○一例女性,十七例調查中。新北市一萬四三七二例,仍位居第一,其次為台中市一萬五八六例,高雄市一萬三八○例,桃園市七八二六例,台北市六七○七例。何時可全面解除戴口罩?陳時中說,「戴口罩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防疫手段」,會再維持一陣子。各界期待觀光旅遊於七月解封,台北市長柯文哲也預估,中南部預估下周疫情達頂峰,雙北疫情已經開始往下,七月中應該會解封。陳時中回應,「還是要慎選時機」,日本才剛試辦觀光旅遊團,就出現四人團中一人確診,三人都被隔離,台灣將等到醫療量能充分提供時,才會準備開放旅遊。昨新增九十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四十多歲到九十多歲,八十六人有慢性病史,五十二人超過八十歲,六十七人未接種滿三劑疫苗。中重症個案為一○八中症、八十二例重症,其中一重症個案為一歲男童,因併發哮吼症,住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並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所幸治療順利,廿八日出院。指揮中心今天起於六都設置七所兒童疫苗大型接種站,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幼兒接種有兩種管道,一為在校園或醫療院所接種,也可至大型接種站接種,先上網預約,減少排隊時間,但也可直接至現場排隊。
-
2022-06-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為了好看低報死亡數? 陳時中:這不是我們在做的事
新冠疫情正處高原期,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指揮中心遭質疑低報死亡人數。指揮官陳時中接受三立新聞台「新台灣加油」節目訪問表示,「絕對不會為了數字好看,而低報數字,這不是我們在做的事情」。陳時中說,台灣對確診死亡人數非常嚴謹,只要碰到邊緣就列入死亡個案,事實上很多國家不一樣,英國從60天內調降為28天內死亡,才列入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每個國家標準不同,所以看致死率當然是很好的標準,但長時間來說,與其爭議是否低報死亡數,不如看超額死亡,那比較能夠展示全貌,社會爭議會比較少一點。陳時中說,「刺胳針」醫學期刊或「經濟學人」統計超額死亡數,台灣在4月30日前表現不錯,5月可能會再高一點,不過,「我也保證,絕對不會為了數字好看而低報數字,這不是我們在做的事情。」這一波本土疫情何時有望降溫?陳時中說,這11天來單日新增確診數平均在8萬至9萬左右,突破性往上走的可能性相對小,但整體疫情發展估計高峰落在10萬至15萬,中南部疫情持續發展。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住民防疫最脆弱一群 機構照護員:只有慘字可形容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為醫院照顧人力也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娓娓道出長照機構在疫情風暴下的困境,住在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護士人力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2600元漲到5、6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生活照顧,如換尿布、翻身等,「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安穩態勢下通過考驗,長照機構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加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了,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要家屬簽字同意,機構工作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陳女告訴對方「您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陳女說,她自己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台東縣陸續有多家長照機構發生集體染疫事件,一名不願具名的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已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考量照顧機構平時照料很認真,發生不幸後也用心協助家屬,不方便再抱怨什麼。住台北市、單身的林姓女子和八旬母親相依為命多年,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後,考量沒有其他親人可分擔,不得不將母親送往安養院,她努力工作賺錢。她說,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COVID-19?」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說,長照機構長輩通常年紀高,又有失智、慢性疾病,加上被限制行動,居住密度高等,多重不利因素,染疫風險比居住家中長者高,加上照服員在社區跑來跑去,很難抵擋病毒入侵,機構長輩成為最脆弱一群,通常一人染疫就全數淪陷。另一名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近期確診死亡人數約有二成七來自安養機構,主因是長照機構住民疫苗注射率偏低,建議投藥速度要加速,才能降低長者死亡率。沈政男說,會送到安養院的長輩多是家中無法妥適照顧者,有些家屬對疫苗、投藥都排斥,對醫療行為較為消極。也有不少長者無行為能力,且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些都是死亡率偏高因素。「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權享有妥善醫療」,沈政男認為,機構應善盡說服告知責任,盡量說服家屬讓長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死亡率。高雄大寮區一家長照機構日前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市府依據分艙分流原則,中重症者移出就醫,其餘採輕症工作人員照顧輕症住民,無症狀者照顧無症狀住民等方式因應。衛生局表示,現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機制,一旦住民確診,可立即採取投藥等處置,掌握治療先機。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長照機構防疫是重中之重,3周前,高雄人口密集機構已啟動快篩,把可能染疫風險降到最低,高雄154家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一周要快篩3次、64家護理之家等一周要快篩2次。一名長照機構照護員說,長照機構發生群聚,只有「慘」字可形容,行動不便、抵抗力差老人家避無可避,深怕社區病毒傳進機構,門禁森嚴,謝絕家屬探視,畢竟對抗的是看不見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