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死亡人數
共找到
669
筆 文章
-
-
2022-05-14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醫藥記者確診日記/從快篩陽性到醫院PCR確診、視訊看診的漫漫長路!政府應變力不足讓民眾心累
採寫報導兩年多的新冠疫情,這次自己也成了確診者,成為指揮中心公布新增本土個案中的一員。與病毒正面交鋒,雖是意料之中,但感染時間點似乎比預期的還早些。短短幾天,經歷發病、快篩陽性、到院PCR確診、居家照護、視訊看診、等待清冠一號等過程,感想是生病的人真的很可憐,政府應變能力不足,雖然強調與病毒共存,但所謂的超前部署,只是空話、大內宣。五月三日(周二)五月三日(周二)傍晚開始流鼻水,這對體質過敏的我來說,稀鬆平常,不過,這次毫無預兆,鼻水直流,擰鼻涕的衛生紙一陀一陀,辦公桌上出現「餛飩皮」愈來愈多。以為多喝著溫水,就沒事,但晚間十一點半,準備下班,整理筆電時,仍流著鼻水,且喉嚨怪怪的。以往習慣將沉重的筆電電源線留在辦公室,但下班時,突然有著不祥的預感,如果真的染疫,居隔期間遠距上班,非得用到電源線,還是先帶回家吧。下樓時,跟一名編輯同事一起搭電梯,還開玩笑問著他,「不知誰會是編輯部第一個染疫的同事?」五月四日(周三)快篩試劑兩條槓 直奔醫院急診五月四日(周三)早上八點半起床,腦袋重重的,仍流著鼻涕,標準感冒模樣,吃了顆抗組織胺,希望抑制鼻子過敏症狀,但效果有限。中午出門前,心想還是做快篩,安心一點,免得傳給同事。做快篩時,鼻腔仍流鼻水,奇癢無比,棉花棒伸進鼻洞,連續打著噴嚏,眼眶泛淚,這感覺真是奇特。第一次做快篩,不敢將棉花棒戳得太深,只在鼻腔洞口附近轉著,心想「做快檢,只是讓自己心安,應該不會有事。」過了廿分鐘後,拿著背包,準備上班,看著書桌上的快篩試劑兩條槓,有點傻眼。一轉頭看到「白白」(狗女兒)嘴巴正咬著我擤過鼻涕的一團衛生紙,第一個想法「不會連白白都中獎吧?」。【延伸閱讀:飼主確診了毛小孩怎麼辦?我會將新冠病毒傳給貓狗嗎?美國CDC給寵物家庭的5個防疫建議】先從白白嘴裡挖出衛生紙,冷靜下來,打電話報告長官此事,再告知報社人資部門。第二件事情為整理垃圾廚餘,自己天性愛買兼囤物癖,家裡總是堆滿紙箱垃圾,如果居隔十天,沒能外出丟垃圾,那房子內應該一堆小飛蠅,可能長出蛆蟲,這還能住嗎?倒完垃圾後,直奔雙和醫院急診,下午兩點,目測急診外面排隊民眾近兩百人,每個人都苦著臉。跑新聞廿多年,養成愛問、愛聊天的習慣,十分鐘後,得知前後排隊的苦命人均為「陽」男「陽」女。眾多快篩陽性民眾群聚,奇怪的是手機中的「台灣社交APP」仍就顯示正常。排隊時,跟後面一名高中男生開玩笑說,「如果明天全國確診人數超過三萬人,我們應該都是墊高數字的幕後英雄。」人龍去化速度緩慢,下午三點開始下起雨,大部分排隊民眾沒帶傘,只能淋著雨,不少人身體明顯不舒服,無力再站,乾脆蹲下來,也顧不得是否有礙觀瞻。那時心中想著,生病的人真的可憐、也無尊嚴,已經身體不適,卻得在雨天排著隊、站上兩三個小時,原本沒症狀的人,可能生出病來。快五點時,終於進到雙和醫院圖書館的屋簷下,不用擔心淋雨受寒,往回一望,後面還有一百多人等著看診、做PCR,相信很多排隊的人都會想著「如果我是周玉蔻,那該多好!」 指揮中心規定,只有快篩陽性者才能至醫院急診篩檢PCR,因此,掛號時,我拿出以透明塑膠袋包好的試劑,遞給護理師,她低著頭繼續寫資料,整理PCR試管上標籤,語氣平淡地回說,「自己收著,不用給我」。盡管戴著透明塑膠片、及口罩,但仍看得出護理師極度疲累,「怎麼只有你一個人,很辛苦吧!?」,她苦笑著說,「沒辦法,就沒人。」,接著說「不要跟我聊天,後面還有很多人等著掛號。」;難得跟女生搭訕的大叔被打槍了。醫師開立四種藥物 排隊做鼻腔PCR採檢進入臨時診間,兩側各有一名駐診醫師,等我主訴病史及症狀後,醫師熟練地敲著鍵盤,開立四種藥物,分別為緩解過敏、減少鼻水症狀,止咳祛痰,以及兩種解熱鎮痛抗發炎的藥物。出了診間,一旁為簡易批價櫃臺,牆壁貼著「自費六百元」告示,藥費三百、採檢PCR三百,那時心中滿是疑問,不是公費採檢嗎?怎麼又收三百?處於肅殺的氛圍中,當然不可能開口提問。接著排隊做鼻腔PCR採檢,身穿兔子裝的護理師站在密不透氣的臨時木搭空間中,雙手從兩個圓洞中伸出,幫民眾採檢鼻腔檢體,這場景不陌生,攝影同事拍了許多類似照片,但自己卻是第一次做採檢。稍微彎腰、測著身,接受戳鼻時,突然想到香港藝人王喜血流滿面的畫面,幸好過程順利,但短一二十秒,極度地不舒服,我才走了一兩步,就蹲下來,休息幾秒鐘後才起身。看完診、做了採檢,離開新冠肺炎門急診,還必須走到對面領藥,又是超過一百多人的隊伍,排了快一小時,領完藥物時都已是傍晚六點。想想這四個小時,對有症狀、快篩陽性的民眾來說,可是身心煎熬,雨淋、久站、加上對於染疫的恐懼。領完藥,騎車至附近賣場買了一包米、牛奶、飲料及麵包,走在狹小空間的貨架通道,有人迎面而來,自己下意識轉身,背對著,甚至暫時停止呼吸,彷彿這樣做,就能降低傳染風險。結帳時,打開錢包,正想掏錢時,突然意識到手指拿出現鈔,收銀員接過去,可能增加感染機率,趕緊拿出手機,選用電子支付,一向覺得不太好用的台灣PAY,這時派上用場。五月五日(周四)「台灣社交距離」APP警訊通知 竟是醫院排隊等篩檢的親密接觸史五月五日(周四)一早私下請教幾個感染科醫師,有症狀且快篩陽性,這樣PCR陽性機率應該很高吧,有可能出現奇蹟,結果陰性嗎?答案都一樣,「機率相當低。」一整天等待著結果揭曉,不時上雙和醫院網站,用手機掃描著採檢相關QRcord,以及登錄「健保快易通」APP,到了晚間十一點均無消息。至於身體狀況,感冒症狀依舊,鼻塞、流鼻水、頭略暈、喉嚨稍痛,聲音變啞。終於收到「台灣社交距離」APP傳來的警訊通知,五月四日與確診者接觸三十九分鐘,我想這應該前一天在雙和醫院急診前排隊等著篩檢的親密接觸史。五月六日(周五)健保署、指揮中心兩個不同系統資料連接需要六個小時五月六日(周五)凌晨睡前上網再度查詢雙和醫院網站,PCR採檢報告終於出爐,不出意料,就是陽性。隨即點開「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其中健康存摺,還是只有三劑疫苗施打資料,尚無採檢結果。早上八點醒來,再點「健保快易通」APP,也看到了檢驗結果陽性,透過頁面直接轉至指揮中心的確診自主回報系統,但點了許多,就是轉不過去,頁面卡住。致電健保署長李伯璋,答案是「健保署、指揮中心兩個不同系統資料連接需要六個小時,但問題不在健保署這邊,指揮中心積極修正中。」沒錯,真的要六個小時之後,才能上網填寫資料,但填了之後,按到下頁,就無法再回到上頁,好奇怪的網頁設計,在購物平台購物時,下單刷卡前,都還可回到之前的商品頁面,有機會再考慮,但用來取代疫調的確診自主回報系統,竟然沒有這項基本功能,錯了就錯了,沒得修正。醫院、縣市衛生局、政府系統間的訊息傳遞之遲緩,超乎預期,從最前面的醫院端、健保APP、指揮中心自主通報系統、新北市衛生局,傳遞過程中均有著明顯的時間差。何時會收到居隔單、防疫關懷包?周五下午傳回確診自主回報系統,周六接到北市衛生局關懷電話,問起「何時會收到居隔單、防疫關懷包?」,答案是「新北市感染人數太多,很難確定,如果送去,會先電話通知。」公費清冠一號早已缺貨 自費價格不一(黑市叫價五千元)許多確診者聊起「清冠一號」,幾乎抱怨連連,指揮中心多次宣稱,已經備足產品,貨源足以供貨四十八天,符合開藥資格的確診者均可拿到此中藥聖品,但大部分人應該都跟我一樣,碰得一鼻子灰。周五一早至詢指揮中心網站查詢提供「清冠一號」的中醫診所名單,中永和多家中醫診所上榜,但一家一家致電請教,結果都一樣,「公費清冠一號早已缺貨,如想服用,必須自費。」至於自費價格不一,有些診所十天份兩千五,有些十天份三千,這還不包括快遞費用。明明政府提供公費「清冠一號」,由國內八家生技製藥公司造科學中藥,只要透過視訊看診,醫師評估後,符合適應症,就可以拿到藥物,隨著染疫人數暴增,公費產品奇貨可居,黑市居然叫價五千元。仔細看著指揮中心提供的資料,才知道其中貓膩,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大部分輕症患者使用「清冠一號」,只以預估確診人數的百分之三來估計公費名額,所以確診者就算咳到肺葉都掉下來、喉嚨劇痛,也不見吃得到公費「清冠一號」。花了半個多小時,打完中永和相關中醫診所,答案都一樣。此時,喉嚨更痛、聲音更是沙啞,只能向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求救,相當幸運,他那邊剛好還有幾罐公費「清冠一號」。視訊看診便民的就醫方式 指揮中心卻搞得如此複雜第一次視訊就醫,透過LINE介面,倒是熟悉,不過,事前要在患者在同意書上簽名,這可折騰許多人,手機先下載此項文件,想辦法印出來後,簽完名,再拍照,最後回傳圖檔。有印表機的家庭應該不多,我家裡就沒有印表機,以往想列印文件,習慣拿至超商,但現在居家隔離,那邊都去不了,這該如何解決?最後在同事幫忙下,先在報社列印,下班時再拿到我家門口,終於解決這難題。明明是便民的就醫方式,指揮中心卻能搞得如此複雜,一般中老年人就算會用LINE傳早安文,但真會下載文件,且家裡還有印表機,又懂得拍照,再回傳照片的比率應該不高吧。「清冠一號」如此,輝瑞、默沙東等口服抗病毒藥物,高風險族群的取藥難度更高,現在全台確診人數單日已破五萬,但口服抗病毒藥物卻開出不到兩千人次,根本不成比率,請教基層診所醫師,才知行政程序繁瑣、申請文件內容瑣碎,簡單來說,就是卡卡卡。指揮中心一直滾動修正,希望能趕上病毒傳播速度,如果重症增加,死亡人數也會上升,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出現。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人數暴增醫療量能緊繃 專家曝防醫療崩盤2大重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且尚未到達高峰。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昨天應邀至民進黨中常會,就新冠病毒防疫提出專案報告。他指出,如今防疫目標,為確保醫療量能不要崩盤,當醫療崩盤的時候,防疫措施不排除可以考慮加嚴,如「3+4」的居家隔離措施,可以加嚴至「10+7」防疫規定。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重申,目前國內醫療量能尚未崩盤,還不需要由「3+4」加嚴至「10+7」,這是一個舉例,或也可採用其他嚴格的防疫措施,如禁止餐廳內用等,但若即使疫情高峰來臨時,醫療量能都未崩盤,防疫措施也不需要加以改變。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冠肺炎確診患者5萬多人,較原先預估7萬多人少,指揮官陳時中說,原因是國人自主防疫措施做得好。李秉穎也說,他確實發現,現在國人外出用餐人潮減少,大家自主防疫警覺性高,這對防疫有正面意義,目前最重要的目標是要保全醫療量能持續運作。李秉穎說,避免醫療崩盤的二大重點,第一、重症高風險患者要及時用藥,減少重症機會;第二、讓疫情緩緩上升及緩緩下降,降低醫療量能衝擊。至於,要如何降低長者死情形?李秉穎說,如長者應減少外出,而長照機構一定要注意感染管制,輕症患者應立即要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確診患者暴增,降低重症死亡比率。李秉穎說,長者要預防感染,還是必須要接種疫苗,如南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為2.1萬人,但感染致死率為0.11%,比美國過去10個月的0.83%、歐洲0.53%低,那是因為南韓長者疫苗接種率高,如60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率為95.7%,高於全人口接種率為86.7%,其餘未打疫苗的都是兒童,因此接種疫苗與降低感染及死亡是息息相關。李秉穎說,目前國內接種疫苗保護效果是68%,並可降低死亡率84.7%,接種第三劑疫苗後,更可降低死亡率93%,因此疫苗接種率愈高,防疫愈容易成功。至於,目前有許多患者出現在家昏迷及死亡情形。李秉穎說,此現象於去年也曾經發生過,當時許多專家研判原因可能是「快樂缺氧」,但他不認同,因在家昏迷、死亡應還有其他因素,也可能是民眾認為呼吸急促,可能自認只是累,而沒有想到這是心肺衰竭的危險症狀,而為及時就醫,因此要加強衛教,讓民眾了解重症症狀,勿延誤就醫。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說,他現在已經不相信北市確診數,因確診數已經黑掉了,而輕症患者應優先給藥。對此,李秉穎說,當疫情嚴峻時,確診者一定有黑數,全世界都是如此,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至於,輕症患者給予藥物,應針對長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應該是愈早給藥愈好,降低感染重症風險。
-
2022-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是發燒!兒童確診患者增多 李秉穎曝須立即就醫的3大症狀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隨著確診患者增加,兒童染疫情形也隨之上升。專家表示,依各國兒童染疫情形,兒童染疫後多為輕症,引起重症比率較成人低,而國內也是如此,目前18歲以下染疫死亡人數僅有1人。不過,兒童仍有重症風險,呼籲家長若發現兒童出現三大症狀的其中一項時,應盡速帶孩子就醫,包括第一、未發燒的情形下,出現呼吸急促;第二、脫水;第三、意識模糊。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表示,兒童不舒服時,特別是嬰幼兒還不會說話,必須仰賴家長的細心觀察,若發現兒童出現三大症狀的其中一項時,應盡速帶孩子就醫。第一、未發燒的情形下,出現呼吸急促:此為心肺衰竭的表現。若兒童吸氣時,胸部呈現下陷,顯示兒童必須用力吸氣,此時需盡速就醫。第二、脫水:當兒童染疫時,因身體不舒服,不吃不喝,表現症狀就是脫水,此時如小便量減少,可能半天都不小便,或是嬰幼兒半天內尿布都是乾的,而另一研判症狀是,哭泣時沒有眼淚,就要馬上就醫。第三、意識模糊。當家長發現兒童意識模糊,呼叫時都沒有反應,而身體有出血點或發黑時,一定要趕快就醫。李秉穎說,兒童有時高燒並不是新冠肺炎重症的表徵,可能就醫後給予退燒藥即可,家長不需過度擔心,但仍須讓孩子就醫,由醫師進行診斷。
-
2022-05-10 醫聲.高齡社會
樂齡幸福學1/國衛院長梁賡義幸福撇步:持續運動 正向心態
● 每天運動30分鐘● 遠距視訊維持家族溫度● 邁入70歲持續貢獻所能國衛院長梁賡義繁重的公務之外,在新冠疫情期間,兼任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今年邁入70歲的他笑稱,「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老人。」對於進入樂齡階段的梁賡義來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正是他目前人生的最佳寫照。現在的他,更注重健康,每天運動30分鐘,持續學習,維持正向思維,期盼多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健康生活 幸福感重要基石「健康還是最重要的!」梁賡義分享說,年輕時踢足球、打籃球,運動量很大,但隨著年紀增長,不能再做高強度的運動,現在運動是以慢走混合快走為主。即便疫情升溫,每天仍會花30分鐘走路,有時會做重訓,維持肌肉力量,避免肌少症上身。飲食方面,則追求營養均衡,避免吃太多或吃消夜。此外,他很注重睡眠,不讓自己承受太大壓力。視訊兒孫 珍惜家人常互動疫情下,他常會與在美國的兒孫遠距視訊,陪伴兒孫以中文互動,溫熱家族的感情,因此在疫情籠罩下仍可維持幸福感。梁賡義表示,未來,許多人邁入老年後,可能因為沒有兒孫輩,或兒孫輩在外地工作而面臨許多挑戰,此時若有機會能夠做點事情,並找到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才能獲得新的動力。「即使70歲了,對社會還是可以有很多貢獻。」梁賡義認為,原本生活的步調很快,突然停下來並不是好事。有一位朋友的父親退休後急速停頓,很快就過世了,兒子便反其道而行,刻意將自己弄得更忙,結果身體撐不住而中風。他從朋友經驗體悟到,「過與不及都不好,平衡是很重要的。」持續貢獻 推動國家級研究梁賡義期待自己可以持續貢獻所能,像推動國家級「高齡醫學及健康福祉的研究中心」成立就是其一,也希望透過方法可以分享幸福分享愛,讓更多高齡族群樂在健康、樂在幸福。年長族群 需國家政策關心從2020年開始,台灣的死亡人數已超過出生人數,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至2025年,我國人口中逾20%比率為65歲以上年長者族群,換言之,我國即將變成「超高齡社會」,人口呈現負成長趨勢。為了幫助廣大年長者活得更健康、更有意義,2020年12月5日行政院宣布在國衛院架構下成立國家級「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該中心位於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建議物含括地上六層、地下兩層,這項政策讓梁賡義格外振奮,也感到非常有意義。梁賡義表示,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於2021年開始運作,規畫以五年時間延攬30位相關研究人員,希望藉由實證研究提供政策上的建言,並讓政府在擬訂政策的時候更有客觀依據,進而讓政策更符合高齡需求,同時造福更多年長族群。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邀請重量級專家分享幸福學訣竅!從睡眠、飲食到身心保養,每個環節都面面俱到,期待所有人都能在幸福中攜手前進,並擁有更多健康能量、活力。直播時間:6月18日(六)上午9時元氣網LIVE直播📹 ❗️點擊參加,直播不錯過,請點👉 https://fb.me/e/k37g9uY2r❗️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療資源排擠 專家:確診到給藥一條龍
與前年相較,去年全國死亡人數突然增加七、八千人,為死於新冠者的十倍,公衛學者指出,這可能為非直接死於新冠肺炎的死亡黑數。專家擔心,本波新冠病毒重症人數雖明顯較少,卻因醫療資源輕重錯置,恐導致更多其他病人「死於非命」,呼籲民眾不要怕就醫、出門,政府也要組織專責診所,從確診到給藥一條龍服務,以保護非新冠的急重症病人就醫無礙。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薛承泰指出,去年「生不如死」情況加劇,人口「自然負成長」高達兩萬九千多人,死亡總數是十八萬三千多人,比前年多一萬人,扣除人口老化導致的死亡,前年多死近八千人,應探討是否藏著和疫情或接種疫苗相關的死亡黑數。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疫情嚴峻,許多老年人不敢出門、運動,甚至不敢就醫,進而增加死亡風險,不少輕症確診者因於擔心病情擠向大醫院,占用醫療量能,反而讓急重症來不及救治。建議盡速回歸分級醫療,指揮中心規畫基層院所,提供一條龍服務,從檢驗、確診、診療至開立抗病毒口服藥。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孕婦約占台灣人口百分之零點七,如以每天新增四萬名確診者推估,單日約增三百名孕婦確診,其中兩成具有重症風險,人數約六十人,建議設置大醫院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爭取救治時間。婦產科醫學會將與指揮中心研議評分系統作為輕重分流依據,低風險產婦可在家透過視訊診療,由原本產檢的婦產科醫師繼續照顧。少數可能快速惡化為重症的產婦,則建議至醫院住院,密切觀察。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連續4天有死亡個案 今年累計9例
基隆市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上升,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最新資訊,基隆市今天新增1310例,今年累計1萬4515例。指揮中心還公布基隆今天新增2例死亡個案,基隆已連續4天出現死亡病例資訊,今年累計已有9例。指揮中心今天下午表示,全國今天新增4萬4294例本土病例,基隆市1310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公布的本土病例地理分布圖顯示,基隆市今年本土病例1萬4515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每天公布各縣市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人數,基隆市去年為29人。今年爆發疫情後,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資訊,4月9日、28日各公布新增1名死亡個案,4月30日公布2名確診者死亡,累計33人。今年5月1日、6日、7日,中央公布基隆各新增1例死亡個案,今天新增2例,今年累計9例,加上去年死亡的29例,共38人不幸染疫死亡。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於非命比染疫亡更多 專家籲:專責診所一條龍開藥
新冠疫情邁入高峰,人口學家及防疫老將都擔心,去年多死了7、8000人,是死於新冠的10倍以上,疑似非直接死於新冠肺炎的死亡黑數。今年新冠病毒重症更低,但輕重資源錯置,恐導致更多其他病人「死於非命」。呼籲民眾不要怕就醫、出門,政府也要組織專責診所,從確診到給藥一條龍服務,以保護非新冠的急重症病人就醫無礙。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舉辦「少子化研討會」,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薛承泰視訊演講中表示,2020年全國人口統計破了三項紀錄,首先是首次自然人口負成長,出生數比死亡數少7907人。再者是出生數16.5萬創下歷史新低,第三是遷出比遷入多了3萬3978人。2020年結婚對數也跌了1成。薛承泰指出,2021年「生不如死」情況加劇,人口「自然負成長」高達2萬9912人,死亡總數是18萬3732人,比2020年硬生生多出1萬人,就算把人口老化導致死亡扣掉,仍多死了7000多人,他提醒「死亡數衝高,是否藏著和疫情或接種疫苗相關的死亡黑數?」這值得談討。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觀察,去年Delta重症率較高,但額外多死的「死於非命」人數高達7、8000人,是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的10倍;今年Omicron重症率威脅更小,其他人「死於非命」的威脅卻更嚴重。「希望媒體不要再強調新冠肺炎『很嚴重』,這不是事實!」施文儀說,明明99%都是輕症或無症狀,比流感還差很多、只比感冒才嚴重一點,「每天10萬例也不要害怕!就是要到高點,才會開始下來。」他呼籲民眾不要怕就醫、怕出門,政府也要組織專責診所,從確診到給藥一條龍服務,以保護非新冠的急重症病人就醫無礙。施文儀分析,如果媒體一直強調很嚴重,就會間接導致其他不是新冠肺炎的人「死於非命」,本來命不該絕的人反而「絕了」。因為老人不敢出門、不敢運動、不敢就醫,這些都會增加死亡率;確診輕症害怕而全擠到大醫院,珍貴的醫療量能都被耽誤,急重症反而被塞在外面、來不及救治。既然疾病輕症化,目前的防疫政策,是否已經發生「重大醫院、輕基層」的資源錯置?施文儀感嘆,他記得自己今年1月接受聯合報訪問時就說過了,但現在指揮中心仍沒在用SARS後就建立的「感染症醫療網」方式,回歸分級醫療運作。施文儀1月受訪時表示,政府應參考2009年H1N1大流行的策略,組織「專責」基層院所,有呼吸道症狀的人就優先到這些院所。這些診所有適當防護,可以「一條龍」做完檢驗、確診、診療、給抗病毒口服藥。
-
2022-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病例增加 陳時中曝在這時間點出現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每日新增本土病例將突破3萬人。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國內現正處於新冠肺炎疫情快速上升期,確診病例快速增加,社區會有一定比例未被發現的確診個案,依國際經驗,當病例數快速上升2至3周後,重症及死亡病例將隨著增加。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會今舉行「死亡黑數、國外快篩試劑採購原則、快篩試劑審核機制之檢討」等專案報告。陳時中說,截至5月3日止,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已達17萬3942人,其中876人死亡,致死率為0.5%,死亡病例年齡層多為60歲以上族群,人數為774例,占比為8成8,另有797人具有潛在病史,占比為9成1。口服抗病毒藥物方面,為強化醫療應變量能,已完成採購輝瑞的Paxlovid藥物及「莫拉皮韋」(Molnupiravir)藥物分別有2萬人份及5040人份,提供具重症風險因子的輕中度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治療,現已另增購70萬人份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並達3%人口使用量,與歐美先進國家相當,日前國內已到貨逾35萬人份,指揮中心於5月3日及4日陸續將藥物配送到各縣市應變醫院、核心藥局及200家設有專責病房的醫院。至於,快篩試劑實名制上路後,還是有多數民眾買不到快篩試劑,怨聲載道。陳時中說,指揮中心將會盡量買足快篩製劑。依國內快篩試劑業者預計,5月最大產能可提升至1280劑,7月如有新購置設備陸續到位後,每月產能可以提升至1580劑,而指揮中心自4月14日至7月31日徵用國內5家廠商專案製造家用快篩試劑。防疫整備方面,截至昨日統計資料為,全國共有182家醫院開設專責病房,共有7644床,空床數4511床,共收治3093人。至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截至5月3日止,於北、中、南、東設置52所,提供7170個床位,另補助地方政府設置加強版防疫旅館,目前設置37所,提供4114床位。衛福部強調,疫苗、快篩、抗病毒藥物是維持醫療量能並度過此波疫情的3關鍵,必須維持醫療量能,照顧中重症患者、減少死亡人數,在防疫、經濟和正常生活間取得平衡。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打3劑疫苗、無慢性病」24歲閨密突重症去世 她驚:生前活蹦亂跳
本土疫情延燒,新冠肺炎Omicron變異株傳播速度極快,染疫人數暴增,造成醫療量能緊繃,中重症及死亡人數也持續增加。有一名網友傷心表示,自己一名很好的女生朋友,年僅24歲,到4月25日都有互相聊天,但卻突然在3日接到她離世的訊息,原因是「確診重症引起併發症」,一切來的太突然,讓她傷心不已。一名網友在Dcard以「我的朋友確診重症」為題發文,她透露來台北這幾年,認識了一個很好的女生朋友,到4月25日還有互相傳Line、回ig限時動態,3日時突然在現實動態看到她家人發「離世」公告,才知道她「確診重症引起併發症」,送了急診、經過搶救後還是走了。突如其來的消息也讓原po不敢相信,「真的真的沒想過身邊最好的閨密,居然會因為確診而重症離世,記得她疫苗也是打好打滿,還曾經說要當我婚禮伴娘,還說要一起去挑婚紗,她才24、25歲,就這樣離開我的生命中,我卻連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原po表示,打這篇文章的時候都還是淚流滿面,以後只能在記憶中回憶她,想到就覺得沒辦法止住眼淚不停流,生死無常,她也呼籲大家要好好珍惜自己身邊的朋友、家人,「希望她能在天上好好當漂亮的天使,如果可以希望下輩子,還能當我的好閨密」。此文貼出後不少人也紛紛安慰原po,「辛苦了,祈禱她能夠安息,來生也能有更好的未來,原PO也要好好的過生活 連同她的份好好努力」、「看了好難過⋯抱抱妳,妳也要好好保重身體!」、「為妳朋友難過,但真的也沒想過這麼年輕會走」。有人好奇朋友生前健康狀況,原po也解釋閨密確診前都很好,而且打滿三劑疫苗也沒有慢性病,活蹦亂跳的,網友也驚訝「所以是確診沒幾天就走了嗎⋯天啊,這也太突然了吧,完全沒徵兆」,原po也表示自己知道也相當震驚。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觀察站/慢郎中 連國外答案卷都不會抄
新冠肺炎Omicron變異株傳播速度極快,染疫人數暴增造成醫療量能緊繃,重症及死亡人數也持續增加,香港、南韓等世界各國先前付出慘痛代價;一向以「超前部署」自豪的指揮中心依舊慢半拍,早有國外防疫實作測驗「答案卷」卻連抄都不會,正走向同樣悲慘之路。大陸、香港等地疫情大爆發時,指揮中心曾酸「中國防疫數字漂亮,但可能餓死比病死多。」上個月,陳時中至義光教會演講時也數度自誇「防疫是台灣的驕傲、台灣確診率是全球最低」,有人建議可學上海防疫,他不以為意說「我想不通要學什麼,認真想了一下就想通了,就是不要學。」不到一個月,台灣確診人數暴增,要快篩、沒快篩,醫院急診外排隊人潮眾多,還有病童來不及治療不幸死亡,也有確診者在家身亡,場景彷彿回到去年五、六月疫情嚴峻之際。香港、南韓及紐西蘭等國家,先前早經歷疫情衝擊;南韓至今確診數一七二九萬例、死亡二點二萬例,致死率百分之零點一三,香港確診數一一九萬例、九一一二例死亡,致死率百分之零點一三。台灣至今確診數十七萬例,死亡人數八七六例,死亡率百分之零點五,但還沒到達疫情高峰,陳時中說不學上海,事實上是有答案也不會抄,國外先走了一遭,政府未從中學教訓,硬要國人跟著走一遍。染疫人數暴增,國內醫療量能吃緊,除了要應付快篩陽性民眾湧入急診採檢PCR,還要照顧不斷增加的中重症個案,目前已有快篩缺、急診滿、急重症沒人醫等窘境。不過,執政黨像慢郎中,指揮中心也不食人間煙火,被問及「急診護理人員哭喊求救」,陳時中仍慢條斯理地回應「醫療院所應該適時調度人力」,顢頇輕率態度令人不解。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五死個案有共通點 一表看長者疫苗接種後段班縣市有哪些
篩陽及輕症吃掉醫護人力 醫療量能拉警報國內昨日新增二萬三一○二例本土個案,其中廿五例為中重症個案,另新增五例死亡,均未接種過疫苗。單日新增染疫及死亡人數創下新高,確診數比前天多三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速度不算特別快,疫情仍在緩步上升階段,並未看到高峰期提前抵達跡象。五死亡個案均未接種疫苗新增廿五例中重症個案包含十八例中症、七例重症,本波疫情累計十二點四萬人確診,其中中重症個案已達三百例。另增五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疫苗,且各自合併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死因分別為合併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癲癇等,累計廿三例死亡個案中十二人未曾接種疫苗,四人打過一劑、五人打過二劑,打過三劑者僅兩人。入境檢疫將縮短為七加七昨新增卅七例境外移入個案,由於本土個案已遠多於境外移入,陳時中宣布自五月九日零時起,放寬入境檢疫措施,檢疫規定從「十加七」縮短為「七加七」,屆時入境旅客只需七天居家檢疫、七天自主健康管理即可,檢疫地點維持以自宅或親友住所,以「一人一戶」為原則。如不符合檢疫條件,須入住防疫旅館完成七天檢疫。打三劑及快篩擬取代居隔外傳指揮中心將於六月起以「打滿三劑及快篩」取代居家隔離。陳時中說,確實有這類相關規畫,未來將視疫苗接種率、自然感染率及第二劑有效保護力,加上NPI(非藥物介入措施)防護,適當開放,不過,放寬口罩措施將比其他生活限制來得慢一些。大量快篩陽性及確診輕症病患導致醫療量能緊繃,排隊人潮不斷,引發民怨。台北市一名OHCA病患送抵醫院時,因為醫師淹沒在快篩病人中,只有一名護理師可急救,不幸往生。幼童等到看診已轉為重症新北市一名一歲幼童到院,但因前面還有五十多名快篩陽性病人,等了一小時才輪到看診,已轉為重症。醫護呼籲政府正視醫護人力,並調整防疫政策。陳時中表示,將讓基層診所加入PCR採檢行業,目前至少三百家耳鼻喉科診所響應此措施。指揮中心近日也兩度要求五百床以上的急救責任醫院加開專責床位,收治中度及重症感染者。未到高峰專責病床幾全滿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疫情還沒到高峰,但專責病床幾乎全滿,除了加開專責病床,雙北各大醫院均要降載醫療量能,暫停非緊急醫療。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無法快篩、PCR 自我隱匿淪黑數
市售快篩試劑缺貨,基層診所試劑不是用罄就是不主動替民眾篩,民眾出現染疫症狀卻因無法取得快篩陽性證明而無法到醫院PCR檢驗,求助無門恐「自我隱匿」,成為疫情黑數。新北張小姐說,她近日喉嚨癢,似乎出現確診症狀,很擔心染疫,但外面都買不到快篩劑,診所也不願替她快篩,市府規定快篩陽性才能去PCR,「傳染給老公小孩怎麼辦」?只能先到外面住旅館,讓丈夫請假在家顧三個小孩,等買到快篩劑,確定自己是否染疫再進一步打算。「朝令夕改、亂七八糟!」她批評,若快篩陽才能PCR,就應該先準備好足夠給民眾使用的快篩劑再執行,現在看起來就是追著病毒跑,想到什麼招就丟出來,人民都不知該怎辦。新北陳小姐也說,她有些微症狀,不確定是染疫或心理作用,只能請假在家,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今天她會再到藥局排隊碰運氣,買不到就關在家中,「希望政府盡快補足快篩劑數量,別讓社會變得愈來愈亂。」北市林先生說,超商、量販店等地有販售快篩試劑,但每次都買不到,原本北市還有七大院區社區篩檢站可以提供免費篩檢,如今改為快篩陽性篩檢站,診所醫生也不協助快篩,民眾恐求助無門。北部一名大學生喉嚨痛、咳嗽及發燒,先去學校附近診所掛號看診,診所直接叫他去大醫院做PCR,如果當時快篩陽性才能PCR,他就慘了。台南蘇姓男子喉嚨痛、咳嗽,因同事確診,他跑了幾間藥局買不到快篩,連忙前往市府開設的快篩站篩檢,還好是陰性。不過親友告訴他根本不用篩,自己想想也有道理,反正染疫也是輕症,篩出是陽性反而要被關在家中十天,家人也要居隔,很不方便,出現中重症再就醫就好。醫提短三級、類醫院、免費篩【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本土疫情發燒,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與高雄醫學大學醫研所博士王文心昨天分析紐西蘭、南韓、香港及台灣防疫模式,推估台灣此波疫情死亡人數有可能破萬,建議政府採用「短三級」、「免費篩」、「類醫院」三項對策。蘇偉碩建議採取七到十天的短期三級警戒措施,限制或完全停止餐廳內用和喜宴,阻斷用餐與短距離時傳播的途徑,八大行業也暫停營業;設置社區型輕症照護「類醫院」提供醫護駐守的全日照護中心,讓染疫兒少的父母不必陷入送醫不及和就醫被拒兩難。另外,政府應立即提供每人每周一次的免費快篩試劑,由政府直接配送到宅,不用再到藥局,有額外需求才需要到藥局購買。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今年確診個案逾6000例 死亡今+1 累計5人染疫死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基隆新增792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全市染疫人數已超過6000人;另增1名死亡個案,今年這波疫情已造5人死亡。此外,基隆1家老人安養中心傳出群聚感染,今早有名快篩陽性住民死亡。中央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2點公布國內新增1萬7085例確定病例,基隆新增792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下午公布的本土病例地理分布圖,基隆今年累計6123例確診。疾管署每天公布各縣市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人數,基隆市去年為29人。今天染疫死亡個案部分,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資訊,4月9日基隆新增1名死亡個案,去年至今累計30人死亡。指揮中心28日公布基隆再增1名確診者死亡,30日又有2名確診者死亡,加上今天公布死亡1例,今年累計5例,加上去年死亡的29例,共34人不幸染疫死亡。基隆市有家私立老人養護中心昨晚有4人快篩陽性,其中1名長者今早死亡。衛生局人員已進駐安排中心全員接受PCR採檢,執行感染控制方案。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確診超過5000例 多數無症狀 累計4人染疫死亡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激增,基隆市每日公布確診人數也逐日攀升。基隆陳姓女子確診居家隔離死亡,是基隆今年這波本土疫情第2名死者。依中央昨天公布的全國疫情資訊,基隆新增715例個案,累計5327例;基隆昨天另增2例死亡個案,累計4人染疫不幸死亡。基隆3月24日爆發疫情,感染源指向一家小吃店,並有員警染疫。疫情隨後多路擴散,多條社區隱形感染鍊待追查,確診人數也不斷上升。疾管署製作本土病例地理分布地圖,昨天下午公布的資訊顯示,基隆累計共5327例。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強,感染人數不斷增加,大多數為無症狀或輕症,但仍有人不報死亡。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每天公布各縣市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人數,基隆市去年為29人。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資訊,4月9日基隆新增1名死亡個案,去年至今累計30人死亡。指揮中心28日再公布基隆1名確診者死亡,是今年的第2例。30日又有2名確診者死亡,今年累計4例,加上去年死亡的29例,共33人不幸染疫死亡。
-
2022-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與病毒共存策略 陳建仁揭重點:2數據降至最低
前副總統陳建仁昨天晚上在臉書表示,Omicron變異株導致我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呈現幾何級數增加,民眾難免心生惶恐,最近更有一些人士針對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作出駭人聽聞的預測,這些預測往往根據以往Alpha、Beta、Delta變異株的致死率,或是其他國家的致死率,套用在我國Omicron確診個案,以致造成誇大的預測;與病毒共存策略的重點,應為「重症」與「死亡」降至最低。陳建仁以外國為例指出,美國、法國、以色列先後在1月達到流行的最高峰,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2426、5436、10968人;香港、南韓先後在3月達到流行的最高峰,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8764、7894人;我國的高峰在4月26日,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是182。且每百萬人口每天的平均確診死亡數是0.01,致死率也由1月中旬的0.6%逐漸下降至4月底的0.03%,這些數據台灣目前都是最低的國家。陳建仁說,未來疫情預測對現階段的防疫工作沒有任何幫助,而且誤用外國數據進行台灣疫情的推測,不僅不合時宜,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感染者,有相當高比率是無症狀感染者,大多數未接受任何檢驗,特別是在高疫苗覆蓋率的國家,有更多感染者屬於無症狀感染,確診病例的估計是相當容易有偏差。陳建仁表示,最近美國CDC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美國在今年2月前,已有1.9億人(全人口的58%)感染新冠肺炎,但是官方紀錄卻只有7510萬例,這些官方無紀錄者,大多數是未診斷、無症狀或未通報者。唯有進行國內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掌握已經感染的人數,並且推算出感染而未接受檢驗者的百分比、無症狀感染者的百分比、以及確定感染而未通報的百分比等參數,才能夠做出適時適地、經得起驗證的推測。陳建仁指出,在Omicron盛行的現在,防疫的觀察重點不再確診病例數,在重症和死亡人數;防疫的目標不再是零感染,而是將重症與死亡數降至最低。只要疫苗覆蓋率繼續大幅提升、快篩試劑充足而且普及社區基層、快篩陽性必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都能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重症數及死亡數即可大量減少,無須過度恐慌。
-
2022-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境外陽性率仍高 醫療量能增至30家加強型防疫旅館
國內本土定病例增加1萬1353人,死亡個案增加2例。其中境外個案有164例,有落地採檢115人、居家隔離有49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境外情況有點異常,可能與國際疫情往下降有關,每天案例全球都低於100萬,約50萬至70幾萬之間,但陽性率持續攀升。國內入境陽性率為11.89%,昨天篩檢1161人,上午入境者較少,最近可能都把一些東南亞班次往上午移動,共篩189人,就有27人陽性,陽性率14.29%。今年已累計5萬1663人,有5萬1504人輕症,占99.70%。中症個案昨天增加23例,占率0.27%。重症個案17例,佔率0.03。死亡人數增2人,現在累計7人死亡,累計38人解除隔離。國內醫療量能最新數據顯示,專責負壓共7128床,空床率58.9%,北部相關區域空床率較低,集中檢疫所共7170床,空床率32.5%。加強防疫旅館累計30家,陳時中說,目前有新增較多防疫旅館,各地方也希望儘速準備起來,面對疫情擴大時,雖有居家照護和醫院照顧,但仍有不方便在家的民眾,每個地方都需要防疫旅館,目前防疫旅館有3439床,空床率為43.1%。
-
2022-04-2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簡榮南/固定療程或長期治療?B肝治療的省思
最近學界因B肝健保給付條件是否應適度放寬,進行專家辯論。我個人更覺得,應該讓社會大眾,尤其是B肝患者了解有關B肝治療的原則及最新資訊,故撰此文。文中專業用詞及數據均取自國內外已發表的重要醫學文章,其證據等級均在證據醫學的第一級至第三級,值得大家信任。1.台灣自1986年起,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青少年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帶原率由10至12%下降至小於1%,現況全台感染B肝的人數約為180萬,其中60%的病人會因病程的轉移而進入不活動性帶原,不需藥物治療。另有40%的病人(約70萬人)則會引起反覆性肝炎,有可能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但這其中的40%(約28萬人)並不知道自己是B肝感染者,後者是B肝防治的鴻溝,必需藉由篩檢來弭平。2.自2003年起,健保開始有條件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不論是e抗原(HBeAg)陽性或陰性、肝功能(ALT)上升至正常值上限的二倍以上(>72 U/L)二次,中間相隔三個月,就可開始給付,但若追蹤中發生黃疸指數(total bilirubin0>2 mg/dL或凝血酶原時間超過正常值三秒以上,即可開始服藥治療。截至目前,治療成績可觀,顯見目前健保給付可稱合理。譬如國人死於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在2003年為十大死因的第六位,但2020年為第十位,死亡人數也從最高的每年5621人降至3964人,另外肝癌的死亡人數也由每年8479人下降至7773人。3.B肝是去氧核醣核酸(DNA)病毒,本身無致病性。其之所以引起肝病,乃肇因於宿主的免疫T細胞反覆性攻擊帶有B肝病毒的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的凋亡及纖維化。所以,B肝患者不同於愛滋病或C肝患者,後兩者屬病毒疾病,治療原則為只要有病毒存在,就必須藥物治療。反之,B肝屬免疫疾病,當患者發生肝功能(ALT或GPT)上升,臨床應觀察三個月,判斷宿主有無機會產生自發性免疫病毒清除,所以雖然肝臟發炎,但卻不急著治療。4.目前B肝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僅只抑制病毒繁殖,無法有效清除存在肝細胞核內的病毒基因(cccDNA),因此藥物治療可以斬草卻無法除根。反觀宿主的免疫功能,是目前清除cccDNA的唯一利器,有趣的是,在健保規範之下的藥物固定療程治療後停藥,若是發生肝炎復發,剛好給宿主一個根除B肝病毒的機會。目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終極目標為HBsAg消失(幾近痊癒),其長期追蹤的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率最低且存活最長。反觀長期服藥到HBsAg消失的可行性?姑且不考慮長期服藥的經濟負擔,持續服藥HBsAg消失的機會每年只有0.2% (十年2%)。國外的研究指出,病人服藥的順從性必須大於90%才有療效,如果服藥順從性介於70%至90%或小於70%的病人,其長期發生肝癌、肝硬化的併發症及肝臟相關的死亡率,均分別高出2.3倍及3.9倍;2.0倍及4.1倍以及7.6倍及22.7倍。同時,文獻也指出,約有44%的病患自始不願長期服藥,而長期服藥的藥物順從性也僅有68%,尤有甚者,病人直接選擇不回診(5年有7%)。這些不回診的病患,也有發生嚴重肝炎復發而死亡的案例報告,不可不慎。同時,醫師如果強力建議病人長期服藥,而未告知利與弊,則有剝奪病人提早達到HBsAg消失之疑慮。5.什麼是健保規範下的固定療程?目前對HBeAg陰性的患者,提供三年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療中需驗三次B肝病毒(HBV DNA),每次間隔六個月,若均為陰性即可停藥。停藥後一年內有21%的患者可持續維持肝功能正常及有效抑制病毒,每年有6%達到HBsAg消失;另有19%的患者發生病毒復發但肝功能正常,不需治療,每年也有2.2%達到HBsAg消失。反之,有22%的患者會發生肝功能上升及病毒復發,但選擇暫不治療,每年也有3.2%的病人達到HBsAg消失,若患者選擇藥物治療(39%的病患),每年卻僅有0.2%的病人達到HBsAg消失,值得大家重視。6.大家擔心的問題是,停藥後一旦肝臟發炎,會發生肝臟代償不全甚或肝衰竭。其風險如何?根據目前國內外的統合性文獻發表(證據等級第一級),其機率均小於1%,因而死亡的病例更少,後者可經由規律且密集的追蹤和及時的治療來減少其發生。最近台大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在非肝硬化患者,固定療程與長期治療相較,其五年肝癌的發生率分別為1.3%與2.2%,兩組均無發生肝臟代償不全,而HBsAg消失的機率為8%與0%;同時長庚的研究也顯示,在非肝硬化患者,固定療程六年肝癌的發生率為1%,無人發生肝臟代償不全,而HBsAg消失的機率六年為16%;反觀在肝硬化患者,固定療程與長期治療相較,其五年肝癌的發生率分別為7.5%與12.5%,發生肝臟代償不全分別為3.7%與5.8%,很清楚的,比起長期治療,固定療程有優越的安全性及療效。總之,目前固定療程的藥物治療,確實大幅提升HBsAg消失的機率,這樣的發現已引起歐洲肝臟研究學會及美國肝臟研究學會的重視,他們也開始在相關的B肝治療指引中,加入固定療程為選項之一。而B肝治療的省思,則在醫師的責任是治療要及時,可以減少大部分的B肝代償不全,且治療勿躁進,可以達成B肝幾近痊癒的最大化,而病患的責任是遵守醫囑,定期服藥,定期追蹤檢查,勿擅自主張停藥或停止追蹤,政府的責任是篩檢出另外40%已感染B肝但不自知的病患,來接受追蹤及治療,果如此則三贏,國家也可在2030年達成消滅B肝的神聖使命。
-
2022-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網傳中重症半數打3劑乾脆別打了 黃立民一句突破盲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增1名重症、10名中症病例,指揮官陳時中說「有一半的人沒接種疫苗」,想藉此呼籲高齡長輩快去接種,沒想到造成反效果,許多人熱烈討論的反而是「一半是有打疫苗還中重症,那打疫苗有用嗎?」對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提醒,「疫苗效果要看大數據,11人的小樣本不能告訴你這樣就不用打疫苗。」黃立民表示,昨天公布的11名個案為例,雖然有5人打過3劑疫苗,但要看確診時間距離第三劑多久了,如果已經距離3到6個月,疫苗保護力還是會慢慢下降,導致嚴重度不一。另外,第三劑主要是可以預防肺炎,如果併發敗血症而重症,那真的是運氣不好。「疫苗效果要看大數據,11人的小樣本不能告訴你這樣就不用打疫苗。」黃立民建議,未來如果台灣累計更多中重症病人康復、解除隔離數據,也應該要公佈出來,就能說服民眾完整接種三劑疫苗對於預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讓還沒接種滿三劑的人更願意接種。台灣相關數據或許還不夠大,但其他國家可證明疫苗有效預防重症死亡的大數據,早已比比皆是。台大公衛今年3月23日曾經整理美國最新資料指出,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率及死亡人數,不論在65歲以上、50到64歲、18到49歲,效果一樣顯著。以減少年長者住院率為例,65歲以上未完整接種兩劑者住院率可高達每10萬人500人,但接種三劑者低於每10萬人20人。以減少長者死亡人數為例,在同樣時間內,未完整接種兩劑者死亡人數可高達3500人以上,完整接種三劑者不到1000人。
-
2022-04-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公司董事會真心話:當初若是新冠疫苗不成功 很有可能就是BNT的末日
▌ 光速計畫通常,藥物開發的過程有點像是穿越花園迷宮,在走過幾次死路以後,終究會重見光明。面對迫在眉睫的全球大流行病,吳沙忻說道,BioNTech要加快速度。他們會把好幾項設計同時送進臨床前試驗研究這座迷宮裡,然後帶著第一個走出迷宮的設計繼續前進。這一系列的候選疫苗將在實驗室、受試動物,最終在人類身上接受嚴格的試驗。在任何一個階段,安全性或效力不足的參賽疫苗將被捨棄,由最後的贏家勝出。BioNTech沒有時間改善那些令人失望的候選疫苗,或者等待進度落後但有前途的候選疫苗迎頭趕上。第一個闖出迷宮的就會是最終的疫苗。此時距離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冠狀病毒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還有六週,距離川普的白宮啟動名為「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的疫苗開發計畫還有四個月。截至此時,還沒有任何報導指出有中國以外的死亡病例。但就在這個星期一即將結束前,BioNTech已然展開一項為期十一個月,打破現代所有製藥紀錄的行動。在吳沙忻的驅策之下,這間公司將會在「符合物理定律的條件下盡快前進」。憑藉超級英雄電影影迷所具備的戲劇感,吳沙忻早已為這次歷史級的任務想好名稱。「我們就稱之為⋯⋯」他站在白板前,一邊說一邊寫下——「光速計畫」。以前,每週一早上的會議,吳沙忻不需要花太多心力說服這些科學夥伴。但接下來這天,當吳沙忻把這項大膽的計畫告訴董事會成員後,他感覺到自己尚未贏得辦公室裡的民心。雖然公司的醫療長圖雷西認真看待吳沙忻的預測,但在2012年時以首位外人身分加入BioNTech的英國籍商務長馬雷特(Sean Marett),對於擔心遠在八千公里外的病原體一事感到質疑。「我的回應是:『這發生在中國,為什麼你會認為這是個問題?』」馬雷特如此說道:「這病毒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只是曇花一現罷了。」BioNTech財務長、一頭蓬髮的波伊廷(Sierk Poetting),以及幾週前晉升策略長的美國投資銀行家李察森(Ryan Richardson),也對這件事有所保留。顯然,吳沙忻得做點說服的工作。他不願被迫秀出屍體堆疊如山的照片來說服其他董事會成員接受他的論點。但吳沙忻需要他們瞭解,在最好的狀況下,這樣的末日場景也會在幾週後到來。如果要像波普爾那樣等著現實來驗證他的說法,那就為時已晚了。▌ 致命曲線考慮到這一點,吳沙忻走向白板,開始概略的畫了一張圖,這張圖很快就成為世界各地政府簡報中熟悉的畫面,圖中顯示感染人數沿著一條陡峭的曲線呈指數型增長。「我記得他說:『到處都會是這樣』,」李察森回憶道:「他說:『這將會成為歐洲、美國以及我們公司的問題。』意思就是公司員工要面對的問題。我心想,天啊!這真是具體。」吳沙忻繼續給大家上了有關全球大流行病傳播速度和傳播軌跡的歷史課。他強調,即使此時事態看起來還不算太糟,但情況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急轉直下。他說,1918年4月,第一波西班牙流感的致命程度,不會比季節性流感來得高。儘管它確實以令人擔心的速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的軍隊裡流傳,但大部分死亡的個體都是年長、體虛或非常年幼的人。接著,在同年的10月到12月,掀起了一波更致命的浪潮,起因是那些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重症患者,把疾病傳染給醫生和其他病人。據估計,這三個月內的死亡人數為兩千萬人,其中包括大量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青年。幸運的是,截至此時還沒有明顯的跡象指出武漢病毒對健康的年輕人有威脅。在中國的少數幾十例死亡病例,絕大部分都是超過六十五歲的年長者,其中有許多本來就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症狀。但就在幾天前,湖北當局透露,一名原本身強體健的三十六歲男性,在入院兩週後死亡,在醫院時接受過抗病毒藥物和抗生素的治療。吳沙忻警告這可能就是大難來臨的前兆。在病毒和人類宿主之間的演化軍備賽,病原體持續改變軍隊配置的方式,想要閃躲人體既有的抗病毒防禦機制。此時,這個冠狀病毒的破壞力並不算特別大,但它有可能突然發生突變,感染年輕人和身體強壯的人。另一種可怕的劇情發展是,病毒的感染率可能提升,用更快的時間感染更多人。「一切會在短短三個月內結束,」吳沙忻說道,停屍間大爆滿,全球人口早在實驗室製造出疫苗前就已大量減少,更別提疫苗的生產和分配了。每一天都很重要。如果這次冠狀病毒爆發的疫情發生在兩年前,BioNTech的董事不會考慮接受製造疫苗的想法。但多虧近年來公司的技術平台有所提升,吳沙忻深信公司具備可以回應這場大流行病的工具。現在看來,透過他們專有的平台製造mRNA疫苗是相對單純的做法,如果能夠及時交付,mRNA冠狀病毒疫苗提供救援的時間點,會比傳統疫苗早上許多。「我認為,」吳沙忻說道:「我們應該全力以赴。」▌ 突破的風險然而,BioNTech已經不再是新興公司。在10月上市之後,BioNTech就必須考慮外界如何看待它在業界的樞紐位置。優先處理冠狀病毒疫苗無疑會推遲它們正在進行的癌症計畫。「那間辦公室裡有些人抱持著懷疑態度,」李察森談到吳沙忻的提議時這麼說:「他們認為那會分散公司的注意力。」在這位美國基金經理人的眼裡,BioNTech不是一間跟傳染病有關的企業。「我們的股價動能非常好,」李察森擔心宣布一項昂貴的新計畫來對付一個沒有人太認真看待的威脅,會嚇壞公司股東。他表示:「投資者認為我們是一間致力於腫瘤的公司。」BioNTech在十一年內累積了超過四億歐元的債務,他們需要盡快籌措資金。未能實現既定的目標將會讓一切變得更加困難。如果公司倉卒魯莽地投入冠狀病毒疫苗的開發計畫,而且最後沒有成功。「那有可能就是BioNTech的末日,」同為董事會成員的馬雷特這麼說。自從公司10月在紐約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以來,董事會有義務製作會議紀錄,以便在公司治理遭遇挑戰時,可以回顧會議紀錄。在德國的法律制度下,如果公司做出代價高昂的錯誤決策,所有董事會成員都要負起相同責任。另外,還有聲譽受損的風險。BioNTech是靠著自身的技術潛力走到這一步。對這間幾乎可說沒沒無名的公司而言,開發冠狀病毒疫苗的計畫固然會引起一陣轟動,但失敗以終或開發時間過長的機會也很大。許多橫陳在眼前的關鍵任務,例如從進行大型臨床試驗,到製造大量藥物,都是這間公司從未嘗試過的任務,更別說要以擊敗大流行病的速度和規模來進行。如果光速計畫效果不彰,「很有可能會讓公司陷入困境,」圖雷西在董事會議上如此承認。「另一方面,」但她補充道:「一場火力全開的大流行病無論如何都會對公司和我們的員工構成威脅。」如果BioNTech有能力自己製造疫苗,為什麼要等待其他人來引導世界擺脫這個迫在眉睫的危機?圖雷西問道:「我們難道不應該至少做點努力嗎?」辦公室裡沉默了幾秒。雖然需要信心的提升才有辦法做決定,但面對圖雷西提問,三人最終都同意了,因為他們都相信圖雷西和吳沙忻的直覺。他們不是為了拒絕宏大的想法而加入BioNTech的。※ 本文摘自《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作者:喬.米勒, 吳沙忻, 厄茲勒姆.圖雷西譯者:陸維濃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毒共存至少「30至60名兒童死亡」 醫強調這點破死亡率魔咒
疫情逐漸升溫,台灣已多日本土確診破千例,其中19歲以下感染的比例約20.5%。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近期就在臉書分享相關疫情觀測,他以美國統計數據評估,兒童被Omicron感染死亡率約萬分之一,推估若與病毒共存,台灣未滿12歲的兒童約有至少30至60人死亡,不過台灣疫情只要沒有大幅度失控,兒童能得到醫療全力照護,仍有機會破除死亡率魔咒。謝宗學指出,目前依據中央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數據,19 歲以下人數佔約20.5%,3796人中有2 個中重度以上病例,其中1位死亡,根據美國統計,兒童被Omicron感染死亡率約萬分之一,雖然台灣兒童染疫人口尚未破萬,統計意義仍不足夠,不過仍可以以此做估算。台灣未滿12歲的兒童約200多萬人,若以200萬來算,當感染率上升至30%,60萬人染疫就有60人可能因病過世,若感染率上升至15%,30萬人染疫就有可能死亡,因此在與病毒共存的路上,未滿12歲的兒童至少可能30至60人永遠離開父母。謝宗學說,估算死亡人數不是為了製造恐慌,而是想表達病毒共存的道路不是這麼好走,他說,歐美等國家現在完全開放,皆是經歷2年與病毒戰鬥換來的,曾經也經歷醫療崩潰、失去許多寶貴生命,才可回到疫情前的生活模式。不過,台灣仍有機會打破兒童萬分之ㄧ死亡率的魔咒。謝宗學指出,台灣疫情若沒有大幅度失控,讓中重症以上的兒童可以得到兒科醫師全力的照護,不會因過多病人分身乏術,染疫兒童就可獲得最適當的照護,才可能打破萬分之一的死亡率魔咒。不過相反,若兒童確診病例上升趨勢持續劇烈,沒有拉平曲線,兒童重症照護量能就可能快速面臨緊繃,再加上醫護人員因染疫脫離治療前線,情況可能雪上加霜。謝宗學建議,雖然政府沒有強力限制社交、人流活動,但家長還是盡量減少孩子不必要的社交活動,減少染疫機會,讓兒童急重症的醫療量能可以負荷中重症染疫兒童,若孩子真的染疫但屬輕症,家長居家照護時可以仔細觀察有無警戒訊號,若無就不必帶孩子前往大醫院。「『與病毒共存』是這場與新冠病毒戰役的最後一哩路」謝宗學說,這將面對前所未見的衝擊、一陣混亂的局勢,因此大家要努力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讓疫情溫和擴大,雖然台灣花得時間比較久,但漸進式共存的過程絕對可以減少人命傷亡。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關鍵!一表比較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輝瑞」跟「默沙東」
「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毒共存及減輕確診者恐慌的最重要解方,政府必須不惜代價使命必達。」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多次強調,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的重要關鍵。新冠抗疫病毒藥物「輝瑞」跟「默沙東」之比較目前口服藥有兩種,分別是輝瑞的「Paxlovid」,還有默沙東的「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兩種處方藥皆可用於確診後可能發展成重症的族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去年12月陸續通過緊急授權使用。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在出現症狀的三天內服用輝瑞的Paxlovid,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可降低89%。以香港死亡人數達八千人計算,約可減少一成,即八百人的死亡風險。至於默沙東的Molnupiravir,起初報告顯示,在出現症狀的5天內服用,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則可降低約50%,但根據國外實際使用經驗,Molnupiravir降低重症或死亡風險約30%。Paxlovid由「Nirmatrelvir」和「Ritonavir」組成,Nirmatrelvir是蛋白酵素抑制劑,可暫時阻斷冠狀病毒繁殖所需的酵素,讓病毒無法複製;Ritonavir則可活化Nirmatrelvir,延長在體內的效用。但不過可能造成胃腸不適、肌肉痛和高血壓等,也和一些藥物可能會有交互作用。Molnupiravir是口服抗病毒藥物,也能阻止新冠病毒複製,主要是干擾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當病毒繁殖時,會將藥物送入病毒核醣核酸RNA裡,每次複製都會增加,最終導致突變過度,病毒完全複製,然後自行消失。上述這兩款口服抗病毒藥物,作用機轉都不在棘蛋白上,因此一般認為,面對Omicron變異株仍然有效。 衛福部食藥署於今年一月八日通過,「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專案輸入,是國內第一個取得緊急授權EUA,且在台進行臨床試驗,亞洲除日本,我是第二個使用該藥的國家。食藥署於一月十五日署宣布同意「Paxlovid」專案輸入。兩款抗病毒藥物皆適用於發病五天內輕中症患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四月十一日表示,已與輝瑞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簽訂70萬人份口服藥物Paxlovid採購合約,其中35萬人份藥物將於今年第二季前運抵國內。四月十四日時,指揮中心宣布「Paxlovid」到貨約4100人份,繼今年1月底到貨3200人份後,共計7300人份。陳時中說明,原本採購2萬人份的藥物,但參考先進國家口服藥物儲備情形,因此採購國內總人口3%數量的口服藥物,共70萬人份,其中35萬人份將於今年第二季前到貨,另35萬人份採開口式合約。民眾如何取得抗病毒口服藥?至於民眾如何取得抗病毒口服藥?指揮中心四月十一日公布輕症在家領藥方式,並不包括確診者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並非染疫就要吃藥,參考文獻適應症為6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下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才需用藥,因此集中檢疫所可配發藥物,醫院也有醫師可開處方;未來若納入65歲以上也可輕症在家,才會有處方開藥和配發藥物機制。陳時中則表示,藥物的適應症對象,視情況隨時滾動修正。不過居家隔離時原本有慢性病需求者,指揮中心建置多元遠距醫療方案,由醫師看診開立處方,民眾可透過紙本或電子處方箋由藥師調劑送藥到宅取得藥品,或親友代為領藥。美國今年二月歸納重症高風險因子,詳列20大類,包括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失智症、長期臥床等,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四月廿日表示,將盡快公布新版領藥方案,將比照美國以正面表列供醫師勾選,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等都會包括在內。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才開始升 柯文哲警告別大意:中央低估中重症百分比
疫情不斷升溫,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在視訊防疫記者會中指出,他預期疫情還會繼續上升,且中央公布中重度的百分比,他覺得有點低估,目前中重症、死亡案例百分比,絕對會比中央公布的死亡數字更嚴重,大家不要太大意。柯文哲說,看周邊國家,韓國、日本、香港、新加坡,表面上台北首都生活圈感染上升很快,但相對亞洲國家,「還看不到台灣」,感染數量,韓國是一枝獨秀。柯文哲說,很客觀講,在台灣確診案例還會再上升,因為相對韓國、日本,每百萬人口感染,台灣「現在還看不到」 ,大家要心裡有數。柯文哲指出,中央公布中重症的百分比,他覺得有點低估,為什麼?感染不會第二天馬上死掉,要變壞也要一段時間 ,死亡曲線大概會後面兩周左右,得病到死,拖一兩周是正常,特別是台灣臨床醫療好,時間會拖更長。柯文哲出,現在案例才開始上升,會出現重度的病人,後面才會慢慢上來,現在從已知的感染人數當分母,死亡案例當分子,算出來會嚴重偏低,一樣用周邊國家數字來看,台灣死亡人數看起來和其他國家比,根本還看不到。柯文哲也說,台灣的醫療,不會贏香港、日本、新加坡、韓國很多,他不敢這樣講,了不起是差不多,目前中重症、死亡案例百分比,絕對會比中央公布的死亡數字更嚴重,大家不要太大意,但打疫苗還是有差。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不打疫苗? 長庚醫:不接種染疫住院機率增2倍
新北二歲童染疫後過世,中間雖有行政流程通報等問題,但幼兒的疫苗需求也浮上檯面。目前國際上未有任何一款疫苗,可給5歲以下童施打,而我國目前雖然通過莫德納疫苗的接種年齡層可自6到11歲兒童,但指揮中心尚未開放施打,主要還是考量接種副作用等因素。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聯合撰文,表達支持孩童接種疫苗,且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二倍。二人於文中指出,兒童罹患新冠肺炎的症狀,一般而言,比成人來得輕微。大部分兒童的臨床表現以輕症為主,症狀與一般感冒病毒感染無異,如發燒1到2天、頭痛、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嘔吐、腹瀉等症狀。但還是有些兒童會病得很重,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少數兒童會死亡。這也是台灣會一直例行性為兒童接種流感、麻疹、水痘疫苗的原因—即使在疫苗問世之前,這些病毒每年造成的兒童死亡率也沒有新冠肺炎那麼多。二人指出,可以理解,有些父母對給兒童接種疫苗較為猶豫。然而,選擇不接種疫苗也是有風險的;可能是承擔不同的、更嚴重的風險。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兒童隔離的需要、減少學校停課,減少社區病毒傳播、並減少父母的缺勤。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對兒童的傷害很大,包括心理健康惡化、教育差距擴大和身體活動減少。兒童接種疫苗也可減少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住院、重症加護病房的入院率和總人口的死亡人數。二人指出,所有的人都可能染上新冠肺炎,盡管新冠肺對成人來說更加危險,但也有兒童因新冠肺炎導致重病和死亡,美國5到11歲沒打疫苗的小孩,感染Omicron,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二倍以上,大量兒童病患的出現也可能會癱瘓醫療系統。因此,接種疫苗能讓兒童更安全地上課、參與課後活動和運動,以及與朋友互動。兒童得到病毒感染常扮演傳播者的角色,所以讓兒童接種疫苗還有利於保護他人,例如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更高的祖父母和患有基礎疾病的其他家人。二人表示,從疫情非常嚴重的地區如香港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在從疫苗的效果與不良反應之間來思考,所以建議家長應該讓5至17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二人於文中指出,BNT疫苗推薦用於5到11歲兒童,劑量單劑10µg,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感染的保護力有90.7%。BNT疫苗副作用通常是輕微的,疫苗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而家長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部分,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而且較青少年族群少。因此,整體來說,5至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莫德納疫苗是6到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單劑50μg,是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間隔4到8周。初步數據表明,莫德納疫苗會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大多數副作用是輕度至中度和短暫的,類似於在接受輝瑞疫苗的兒童中觀察到的副作用。二人強調,具有高風險如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癲癇症的兒童或家中有免疫缺損的兒童更是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香港、韓國等國陸續於去年底、今年初核准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
-
2022-04-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打疫苗要打哪一款?李秉穎曝可以這樣選
新北市中和一名兩歲男童染疫離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今下午將討論兒童接種疫苗事宜。召集人李秉穎今受訪表示,兒童染疫死亡率雖然比成人低,死亡人數不會破百,但會有幾十個,因此社區大規模流行的時候,兒童也必須受到保護,因此若有疫苗應讓兒童接種,但對於要選擇哪一種疫苗,讓兒童接種,這要看與會委員的意見。李秉穎說,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避免重症與死亡的發生率,但不是說,只要打了疫苗,就不會罹患重症或染疫死亡,「這是一個機率問題」。至於,兩歲男童染疫死亡事件,算不算是延誤就醫,從醫學角度來說,引發嚴重猛爆性腦炎後,快速的引起腦水腫、喪失意識,如果早兩個小時進行降腦壓的治療,不見得就能挽回生命。關於,下午的審查會議是否會依國外的數據,做為選擇兒童疫苗的參考依據?李秉穎說,台灣目前尚未出現兒童確診疫情,僅限於多出現為散發個案,因此一定會參考國外資料,必須檢視如果不打疫苗或打了疫苗,兒童染疫,以及罹患重症、死亡或施打疫苗後的嚴重不良反應等比率及風險各是多少?這都必須考慮利與弊的關係。如果讓兒童打疫苗,哪一種疫苗較佳?李秉穎說,屬於RNA疫苗的莫德納、BNT,因不良反應較大,因此用於兒童時,劑量都是比較低,如莫德納疫苗為成人劑量的一半、50微克,BNT疫苗為10微克,是成人劑量的三分之一,但如此使用,於兒童體內產生的抗體效價也會偏低,雖然如此還是有保護效力。若以目前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的相關文獻,李秉穎說,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為至少28天,但要間隔28天或兩個月,這部分還需討論。「相對RNA疫苗,高端等蛋白疫苗,比較沒有不良反應。」李秉穎認為,如果是12歲以下幼童施打蛋白疫苗,將不須降低劑量,因其出現發燒等副作用的機率很低,而可以保存對體內免疫反應的刺激,這是蛋白疫苗的優勢。至於外界認為,國內對兒童疫苗的審查是否過於嚴格?李秉穎說,疫苗審查須考量疫情的需求及對疫苗品質的要求,因疫苗是打在健康的人身上,不希望出現不良反應,但如過因疫情有緊急的需要,而必須緊急授權,在核可的範圍內使用,如利用免疫橋接驗證疫苗效力,如此彈性作法為因應疫情所需的必要作法。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北2歲男童染疫驟逝 專家:若有疫苗應讓兒童接種
新北市中和一名兩歲男童昨染疫離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生命都是脆弱的。」對所有生命的逝去,都要去反省如何做的更好,此名男童進行過其他病毒的核酸檢驗,結果都是陰性,唯獨新冠病毒是陽性,因此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猛爆性腦炎,原因可能是病毒容易擴散,但真正的原因不明,因此有疫苗應考慮讓兒童接種。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主持人周玉蔻說,若此名兩歲男童有打疫苗,是不是就不容易這樣(死亡)?李秉穎說,「當然,當然是這樣。」那為何不給小朋友打疫苗?李秉穎說,因為政府一直沒有授權,直到最近才授權,但其實全世界讓5至11歲兒童打疫苗的國家不多,還是會擔心兒童打疫苗後產生副作用,因此還在遲疑。不過,李秉穎說,許多專家認為,兒童打疫苗是弊大於利,但他當時就說,只要有一例兒童死亡就會造成震撼,因為所有兒童都是國家的寶,民眾無法接受一例死亡,可能後續會慢慢出現死亡病例,因此有疫苗應考慮打。「這是機率問題。」李秉穎說,依美國兒科醫學會統計,兒童染疫死亡率為萬分之一,雖然比成人染疫死亡率2.3%低,但許多案例累積後,藉會變成具體的數字,而兒童死亡人數不會破百,但會有幾十個,因此社區大規模流行的時候,兒童也必須受到保護。李秉穎表示,兒童染疫後的併發症更多,如容易引起腦炎,而各種病毒都有這樣的特性,兒童是比較容易引起重症、心肌炎、、腦炎,因此雖然兒童的重症、死亡率少, 但一定要加以預防新冠病毒。此名男童發病太猛烈,雖然有其他專家懷疑,是不是同時感染其他病毒所致。但李秉穎說,這應該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因腦炎、敗血性休克等病情,於一天內急速惡化,雖然臨床上不常見,但也不少見,就他所知,此名男童進行過其他病毒的核酸檢驗,結果都是陰性,唯獨新冠病毒是陽性,因此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猛爆性腦炎,原因可能是病毒容易擴散,但真正的原因不明。李秉穎說,成人引起嚴重併發症的疾病與兒童不同,大多是自體免疫引起的疾病,如水痘等,但引起的併發症是肺炎,而不是腦炎,此與兒童的致病機轉不同。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說,這有沒有延誤就醫的問題,送醫指引是否修正?李秉穎說,此名男童的腦炎十分猛爆,若提早兩小時送醫,會不會有所不同,這是真的不知道,因當現腦炎症狀,病毒已在腦部造成大規模破壞。「如同堤防已經潰堤了,如果早一點知道潰堤的情形,還能不能挽回?」真的很難講。
-
2022-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家長憂莫德納是大魔王 專家:兒童副作用比青少年少
衛服部宣布國內5到11歲兒童即將開打莫德納疫苗,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小兒免疫學專家謝奇璋醫師表示,未施打疫苗的兒童會變成未來防疫的破口,為了在冬季來臨前早日控制疫情。讓多數的兒童早日接種疫苗得到免疫力是最好的方法。雖然近兩周國內新冠肺炎感染者大幅增加,並且包含許多兒童病患,但有家長仍對疫苗的效果和副作用有許多疑問,擔心美國並沒有核准莫德納打在兒童身上,憂心莫德納對孩子會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謝奇璋表示,BNT與莫德納都是mRNA核酸疫苗,副作用反應也類似。從國外施打青少年與兒童的經驗來看,兒童雖然發燒可能較常見,其他更嚴重副作用的發生率比青少年稍低。台灣的中學生雖有發生少數心肌炎的副作用,並未因注射疫苗而發生死亡案例。雖然美國尚未核准莫德納用於兒童,但包括歐盟、加拿大和澳洲等國都已經核准兒童使用,家長不必為兒童疫苗的安全性太擔心。謝奇璋表示,現有新冠肺炎疫苗當中,高端及NVX(Novavax)等是使用次單位蛋白技術,其他疾病的兒童疫苗也有使用相同技術,但是因為沒有完成兒童測試,「今年已經來不及使用了」。目前做完兒童試驗的只有BNT與莫德納等核酸疫苗,這些疫苗對兒童的保護力,雖不足以完全阻隔病毒,但的確可以減少感染的時間和病毒量,對發展成重症和兒童特殊的MIS-C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也有預防的效果。希望後續還有其他疫苗的兒童測試,讓家長有更多選擇。近日出現了2歲童的新冠肺炎重症病患,仍在醫院緊急搶救中。台灣兒科醫學會上周日(17日)的年會中,兒科醫師大都贊成5到11歲的兒童早日施打疫苗。謝奇璋表示,醫界普遍認為疫情已經進展到新的階段,在未來3個月病患數不但不可能清零、還有繼續增加的可能。兒童如果不打疫苗,會使我國流行控制的期間延長。這不只可能使重症死亡人數會跟著增加,並且使染疫而導致長期後遺症(包括呼吸困難,倦怠,發燒,嗅味覺異常,禿髮等)的機會倍增。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還是應該要盡快注射來避免自己和親密接觸的家人和朋友染病的危險。
-
2022-04-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接種疫苗 國民黨醫療委員會三問陳時中
國內出現幼兒重症案例,國民黨醫療委員會呼籲指揮中心重視幼兒保護,並發出新聞稿指出,參考歐、美、英、澳等國的防疫措施,為兒童接種疫苗皆是每個國家必須快速決定的重大議題,對照美國已為6至11歲兒童接種860萬人次的BNT疫苗,針對指揮官陳時中提出以下三個問題:一、台灣為何不選擇已有「臨床適應症」的BNT疫苗?美國連對自己國產的莫德納都沒有太多信心敢用於兒童,台灣是基於哪裡的勇氣拿兒童嘗試?二、全球感染新冠肺炎人數以億計,疫苗接種的大數據各國都有,成果分析都可供政府參考,陳時中使用莫德納的決策與理由有義務讓全國民眾知曉!三、家長對於將莫德納疫苗接種在6至11歲的兒童身上充滿擔憂與恐懼,陳時中有必要且誠實地解釋清楚,會對兒童產生哪些副作用與後遺症,以及評估可能的死亡人數等。台灣少子女化的情形日益嚴重,小孩已是非常稀有且珍貴的寶貝,政府對於兒童的任何一項涉及生命健康的決策,都必須站在對兒童最有利的角度思考,如果有更安全的疫苗可以選擇,請不要將臺灣兒童當成白老鼠,使用比較有風險的疫苗!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病例連兩天破千 蘇揆指示預留重症醫療量能
行政院昨(16)日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揮中心表示,國內本土確診病例99.56%為輕症或無症狀,因此目前防疫目標為減少重症,減緩病例增加速度,並以個案隔離處置為優先。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各部會要預先做好準備,隨著疫情變化,政府必須調配各種防疫量能需求,各部會務必密切合作,提升效率。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新增本土病例1,199例,境外移入152例,連續兩天本土病例突破千例;另新增九名中症、一例重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重症案例為未滿兩歲男童,目前插管救治中,也是國內首見未滿五歲併發重症案例。蘇揆表示,現在防疫戰略已調整為「重症求清零、輕症有效管控」,並穩健開放讓民眾正常生活。雖然確診病例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者,但輕重症分流仍需預留重症的醫療量能,以確保民眾就醫需求。另外,須強化接種三劑疫苗的場所、活動、職業等,也請指揮中心持續要求施打。蘇揆指出,目前醫療物資充足,中重症藥品陸續到貨。只是近日疫情快篩試劑需求上升,請指揮中心與相關部會密切注意到貨後物流狀況,在民眾購買熱點需增加鋪貨量,讓需要的民眾能夠購買到快篩試劑。若企業有防疫需求,也請指揮中心協助。指揮中心於會議中表示,全球確診人數已突破5億人,死亡人數達到620萬人。全球疫情約下降18%,疫情雖趨緩,但可能受國外檢測量縮減等影響,致低估實際病例統計。境外移入病例數還在高峰,國際傳播風險仍大。此外,國內本土疫情此周較明顯上升,新增多起群聚,然而確診病例99.56%為輕症或無症狀者。指揮中心指出,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強化輕重症分流,確保確診病例能得到醫療照護,已公布明確分流指引,將隨時根據疫情變化調整。
-
2022-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數不斷攀新高 學者:台灣確診數必破百萬
疫情升溫,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說,疫情恐持續至今年七至九月,若以世界各國染疫率介於百分之十到廿估算,台灣總確診人數必破百萬;台灣Omicron中重症患者占比約千分之五,一旦確診者破百萬人,約五千人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至於台灣致死率應位於南韓和香港之間,即百分之零點一二到零點七,推估國內最高死亡人數約七千人。確診數不斷攀新高,不少專家質疑,疫情記者會再報確診數沒有太大意義。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說,現在與過去整體清零不同,要不要再看確診數字、要不要再開疫情說明會也都要考慮,病毒共存的防疫主軸是以「檢測代替隔離」,要同時進行三種檢測,分別是廣泛且持續的滾動式核酸或抗原篩檢、在社區廢水中規律且持續進行新冠病毒監測,還有確診者的病毒基因定序。衛福部長陳時中昨說,各界都利用數學模型估算,大家的推估可能不一致,但目前疫情防控的重點在減災,強化疫苗施打、藥物整備、輕重症分流順暢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洪子仁說,以亞洲鄰近國家來看,日本防疫措施嚴格,Omicron染疫率為百分之四點三,以此估算,台灣二千三百五十七萬人,染疫人數將達到九十八萬九千人;若以香港染疫率百分之十五點六、韓國百分之卅,或世界各國染疫率約介於百分之十到廿估算,台灣總確診人數一定破百萬。洪子仁也說,依指揮中心統計,台灣Omicron重症患者占比千分之五,一旦確診者破百萬人,約五千人需住加護病房,目前病床數約六千張,應不至於醫療崩潰;但若輕症患者大量湧入醫院,讓重症患者無法得到適當醫療,就有可能影響治療效果。為了避免醫療崩潰,除了盡量控制患者人數,輕中重症患者分流收治,將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