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約有8千人罹患口腔癌,死亡人數約有3千多人,其中檳榔是導致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不過,有些人認為「吃檳榔把汁吐掉,就不會罹癌」、「吃特幼、菁仔不會有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黃明裕則表示,這都是錯誤觀念,除了檳榔子本身的生物鹼有致癌性外,檳榔的粗硬纖維不停在口腔摩擦,也會導致口腔黏膜癌化,甚至磨耗牙齒,造成牙周問題。
黃明裕表示,嚼食檳榔就像「把菜瓜布放到嘴巴裡」,透過機械性的嚼食摩擦和嚼食過程產生的化學性致癌物刺激,使口腔產生癌變。因此就算把檳榔汁吐掉,仍然有致癌風險。
除此之外,如同剪刀用久了會磨到鈍,牙齒不斷嚼食檳榔粗硬的纖維,也會造成牙齒耗損、味蕾異常,甚至有些人因為咀嚼肌不停用力,出現顳顎關節障礙,嘴巴根本張不開。
不過戒了檳榔就不用再定期檢查、 追蹤了嗎?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則表示,嚼食檳榔最大的問題在於可能發生多部位的癌變,除了口腔還包括咽喉,甚至可能癌化後癌細胞轉移到其他部位。因此如果有嚼食檳榔,尤其還有飲酒、抽菸的習慣,最好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檢查,早期檢查、早期治療,可以提高治癒率達九成。
他分享臨床曾診治一名60多歲男性個案,抽菸、喝酒、嚼食檳榔長達十年,後來發生口腔潰瘍診斷為舌癌第一期。由於還算早期,手術治療後一個月即可正常上班且可正常主持會議。
但個案術後第三年,下咽部黏膜也發生紅斑病變,因屬早期原位癌,以手術治療後即痊癒。朱本元表示,個案並無明顯症狀,僅偶而出現喉嚨痛、吞嚥疼痛等症狀,所幸舌癌後仍定期追蹤治療,才能在早期發現並且治療,而有很好的成效。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則提醒,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有嚼食或已戒除檳榔民眾、吸菸民眾,以及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食或已戒除檳榔的原住民,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