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8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枕頭
共找到
319
筆 文章
-
-
2022-05-16 新聞.長期照護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他們的負重前行,換得其他家庭成員的歲月靜好。只是當照顧壓力衝破臨界點,「死亡」是當下所能想到的解答,他們成了「照顧殺人」案件的凶手。「照顧殺人」現象是高齡台灣無法迴避的重中之重。願景工程基金會與聯合報長期關注台灣長照制度,今起一連四天推出「照顧殺人」專題,數位報導同步上線。長照法七年了 照顧悲劇持續發生昨天五月十五日是「長期照顧服務法」三讀七周年,當時我國成為亞洲首個將「照顧者」權益入法的國家。法中列出國家須提供照顧者「長照知識、技能訓練、喘息服務、情緒支持」等,以「提升家庭照顧者能力及其生活品質」。但記者統計十年來,每年都有約十件「照顧殺人案」,幾乎一個月就會發生一件;近三分之一的加害者都在殺人後選擇自殺。凶器除了刀具以外,還包括枕頭、熱水瓶、延長線等家用品,顯示照顧者動手那刻,手邊拿到什麼就用了,並非預謀,是壓力讓理智斷線。二○一八年「長照2.0」上路,照顧殺人案隔年下降,但悲劇仍持續發生,且有已使用2.0者仍行凶。疲累的照顧者 臉書透露「大家解脫」去年疫情正熾時,長輩優先打疫苗,家屬憂心副作用。在臉書的照顧社團中,疲累的照顧者寫著:「我要趕快推我媽去打,最好一針下去,大家解脫。」同是天涯「照顧」人,大家知道他是氣話,看來仍是驚心。為數件照顧殺人案辯護的法扶律師周信宏指出,被告常是承擔最多照顧責任的人,其他家人只偶爾探望,但是「悲劇發生,法律責任是最苦的人在扛」。悲劇到了法庭 看不到疊加的創傷「社會要怎麼支持真正盡心盡力的人,讓他們有喘息和求救的可能?」曾是照顧者的周信宏說,法官不會去問,一個七十歲老人如何帶八十歲的伴侶出門洗腎;照顧悲劇到了法庭,只看事件當下加害者是不是心神喪失、有無辨識行為與責任能力,很難看到整個照顧歷程中疊加的壓力與創傷。周信宏建議,應如同「金融法庭」、「智財法庭」,設立「照顧法庭」,讓法官對長照有一定的專業認知。當這個人走了 要找出制度缺什麼律師賴芳玉認為,比照「家事法庭」,由心理師、社工、律師等專家擔任「程序監理人」,協助評估家庭困境;也效法香港「死因法庭」,除了找出為何死亡的法律責任,更要「找出制度缺了什麼,讓這個人死了」。「長照2.0上路四年後,最需要補強的是重度照顧需求」,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強調,殺人事件多發生在重度階段,現行長照2.0的居服或日照無法滿足兩小時翻身一次、插管等重癱病人的需求。「七級以上重度失能者,國家必須提供機構選項」,長照2.0居服每月最高補助三萬六千多元,若能再補幾千元,家庭就能負擔機構費用;目前政府針對機構服務,一年只補助六萬元,是長照2.0居服等最高補助的七分之一,太不公平,且對減輕重擔是杯水車薪。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1 養生.運動健身
你是「久坐」一族嗎? 邀你五個辦公室運動享健康
上班久坐好累好忙?最近常腰痠背痛、疲勞感增加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久坐對於身體存在多項危害,例如增加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等非傳染性疾病的罹患風險,也會造成骨骼的傷害與肌肉的退化,血液循環不佳。不想「久坐影響健康」,臺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沈明德,邀你5個辦公室運動,輕鬆享健康!五個辦公室運動 坐著也能輕鬆瘦這五個運動,統統都是坐在椅子上就可以完成。1.坐姿抬腿:手抓椅子扶手或椅子兩側,坐椅子二分之一前緣,背打直、收下巴,慢慢將膝蓋打直、腳往上勾停10-15秒,感受大腿肌肉用力,放下、重複15次,一次一隻腳,可以鍛鍊股四頭肌。2.坐姿開合:坐椅子二分之一前緣處,大腿往外打開,可用彈力帶稍微限制大腿,慢慢用力打開,再往內縮,如果有一顆球或枕頭也可放在內側,往內夾緊,一次2秒,重複15次,可以訓練內收、外展肌群。3.坐姿深蹲:雙手扶在桌面上,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臀部像坐椅子一樣往下坐,但不要碰到椅子,每次在最低點維持兩秒,再回到站直姿勢,每組重複15次,可以鍛鍊大腿和臀部肌群。4.水平上舉:可坐在椅子上或站姿下進行,雙手各持600ml水瓶,預備時雙手與肩同寬,並橫握水瓶於肩膀高度,接著出力往正上推舉,再放回預備位置,重複15次,可鍛鍊三角肌。5.坐姿撐體:保持好的坐姿,雙手扶在椅子兩側,撐起身體讓臀部離開椅面,停留1至2秒就可坐下,重複15次,可以鍛鍊三頭肌。從每天五到十分鐘的「微運動」開始有人擔心,在辦公室做運動會引人關注,沈明德指出,有效利用零碎時間,從每天5到10分鐘的「微運動」開始,輕鬆把運動變成生活習慣,也有助運動量的提升喔!例如,可把搭電梯改為走樓梯,上廁所時可以動一下關節,或簡單的伸展、肩關節運動。每坐1小時稍微站起來接電話、眼睛活動一下看遠方。如果真的離不開位置必須坐著,也可以練習抬頭挺胸、肚子用點力量,訓練身體核心肌群運動;即便只是單純的墊腳尖,每次撐5至10秒放下,都可以幫助血液循環變好,對健康促進有益。職場神隊友 共同齊心營造健康職場沈明德強調,辦公室運動風氣的提升,除透過員工自身覺察外,也可以採用坐立兩用的升降辦公桌,方便隨時坐著或站著,有助燃燒更多卡路里、減少背部痠痛,或是搭配使用只有下半身的健身車,解決擠不出時間運動的困擾。此外,也在可在辦公區域掛彈力帶,工作累了就拉一拉,紓壓也強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企業營造員工運動風氣,運用零碎時間進行辦公室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共同齊心營造健康職場環境。審稿、動作設計╱沈明德理事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2022-05-03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脾臟最多人猜,也有人說是胰臟,還有人說:「心臟?」大家都被問倒,沒有人曉得造血器官在哪裡。答案是—骨頭,骨頭是主要的造血器官,確切位置是在骨髓,大多數人都認為骨頭是給狗啃的食物,但骨髓是我們的精髓。我把沒人答對這件事告訴一位血液專科醫生,他說:「天啊!不然大家以為骨髓是做什麼用的?」或許大家覺得骨頭慘白又易碎,感覺沒什麼生命力和活力,又或許大家以為體內循環的血液是現成的,從生到死都是同一批血。事實上,血液細胞會不斷死亡、不斷更新,而且汰換速度極快。人手斷了不能重生,大量失血卻能倖存。骨髓每秒鐘製造兩百萬顆紅血球細胞和可分化為各種人體細胞的多能性幹細胞,紅血球細胞在排出細胞核之後便能在最細的微血管中遊走,其影像既像填了餡的圈圈餅,又像誘人的枕頭,我每次看到紅血球的模擬圖,就巴不得跳進畫面裡找顆紅血球窩著,美國血液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則偏好將紅血球比喻為甜甜圈。三十兆顆紅血球細胞每天在我們體內循環,行經一萬兩千英里,比從我家門口走到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市(Novosibirsk)長上三倍。我們全身上下的靜脈、動脈、微血管加起來總長約六萬英里,將近地球周長的兩倍,大部分是通往全身上下細胞的微血管。人在休息時,心臟每分鐘跳動七十五下,每十秒鐘輸送出一公升的血液,和綿羊的心臟功率一樣;藍鯨的心臟則跟國民車一般大,每分鐘跳動五下,潛入深海後心跳會更慢;至於鼩鼱的心跳則是每分鐘一千下。心臟是忙碌的器官,血液也是。血液的工作繁多,除了要將氧氣運送到各個器官和組織之外,還要運送養分、熱能、荷爾蒙,其中荷爾蒙是傳導訊息的化學物質,用於調節人體機能,影響我們的體力、睡眠、心情。血液運走代謝廢物,將二氧化碳等無用的物質排出體外,同時打擊感染、抵抗外來入侵,既是組織也是器官。一位血液專科醫生告訴我:「心臟是讓人體重大器官得以循環的幫浦。」血液身兼補給、控溫、排汙、防禦等重要職務,鞠躬盡瘁,至死方休。自從第一滴血濺出之後,人類就對血液深深著迷,然而,對於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Goethe)筆下的這種「和善汁液」,我們所知依然不多。就拿血型來說吧,你聽過的ABO系統包含A、B、O、AB四種血型,獼因子(rhesus factor)則將血型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當前血型系統是依據紅血球表面的抗原和血漿上的抗體來分類,所有紅血球細胞表面都有H抗原,A型血則多了A抗原,B型血多了B抗原,AB型血兼有A抗原和B抗原,抗原就像血液的信號和記號,如果輸入的血液帶有與自身不同的抗原,就會產生排斥反應,這是非常有效的警報系統。O型血、A型血、B型血都有H抗原,因此O型人可以輸血給A型人和B型人,但是A型血會排斥B型血,B型血也會排斥A型血。Rh陰性O型血不含A抗原和B抗原,也不含Rh血型系統中的D抗原,因此可以捐給任何人,是急診室冰箱中的必備血品。輸錯血型會導致凝集反應,從而引發急性溶血,輕則全身發癢,重則身亡。在血源充足的國家,輸錯血型是罕見案例,英國視之為「重大醫療疏失」(never event),這類疏失都可以事先預防,一旦不慎發生則後果嚴重。二○一五年,英國發生的重大醫療疏失包括將手術鑿刀遺留在病患體內、明明要割闌尾卻割成輸卵管、將Rh陽性B型血輸給Rh陽性A型病患,後者導致病患胸痛、發燒等明顯症狀。二○一六年,英國的輸血單位為兩百五十萬,其中共計三起輸血錯誤,幾近錯誤則有兩百六十四起。若將視野放大到全球,目前輸血導致感染的機率低於以往,舉例而言,在低收入國家的血庫中,只有○.三%的血品帶有B型肝炎病毒,在高收入國家則只有○.○三%。全世界大概有三百多種血液系統,ABO只是其中一種,國際輸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of Blood Transfusion,簡稱ISBT)總共列出三十五種血型系統,常見的包括Lutheran、Kell、Lewis、Duffy、Kidd、Diego、Dombrock、John Milton Hagen、Indian、Globoside,大多是以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害我好想見一見Yt、Xg、Ok系統的發現者,尤其是Ok血型,聽著多開心啊!至於Landsteiner-Wiener血型系統中的「Landsteiner」,則是一位奧地利生物學家的姓氏,全名卡爾.蘭希戴納(Karl Landsteiner),他好奇為什麼某些血液之間會產生凝集反應,因此在一九○一至一九○三年間研究出血液的差別,這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不同的血型,這些血型彼此互異,從而將血型分為A、B、C三類,這就是後來ABO系統的雛形,這項驚人的發現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也讓上百萬人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的輸血,但願這項成就能讓他比照片上看起來快樂一些(這位輸血醫學之父的照片不是一本正經,就是嚴肅到嚇死人),又或許他的眉頭之所以深鎖,是來自他對血型的不解—為什麼世上要有不同的血型?這在今天仍舊是無解之謎。無解不代表血液學家都在偷懶,如今我們可以將B型血轉為O型血—只要利用咖啡豆上的酵素,就可以除去紅血球表面的B型抗原,將B型血改造成人見人愛的O型血。血液學家也發現:血型和地域、種族、染病率有關,高加索人有四成是A型人,亞洲人則只有二成七是A型人。此外,科學家在一九七七年發現O型人更容易罹患霍亂:一九九一年秘魯爆發霍亂,O型人的住院率是其他血型的八倍,再看看霍亂的故鄉—恆河三角洲,這裡的O型人口比世界各地來得少,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霍亂毒素在O型幹細胞分化出的腸道細胞中特別活躍,導致O型人一染上霍亂就特別嚴重。A型和AB型男性也別高興得太早,一群土耳其泌尿科醫生最近發現:比起O型男性,A型和AB型男性更容易不舉。此外,O型人對瘧疾的抵抗力比較強,B型則最差。每種血型都有優點也有缺點,這些發現都只是蛛絲馬跡,其中暗藏深意,比如說:究竟為什麼要有血型?為什麼不同的血型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發展?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只有粗淺的理論,科學界還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在大多數國家(包括英國),只有病患、士兵、生過孩子的婦女知道自己的血型。有一次,在一艘葡萄牙戰艦上,我看見護送我的海軍名牌上寫著「裴德洛,A型」,這讓我十分詫異,害我一直盯著人家的名牌不放,這件事自始至終都讓我十分過意不去,怎麼想都覺得不對,知道這些海軍的血型就像讀到他們最新檢查出來的精蟲數量,或是曉得他們的女友最愛的性愛體位,那感覺就像意淫了人家,又像窺探了人家的隱私。真是越說越離譜了,但只要一碰上血液,常識往往潰不成軍。德國納粹黨想著血統純正想到走火入魔,認為雅利安人(Aryan)的血統最高尚,連帶認為「A」型是高等血、「B」型則是劣等血。日本人則認為血型不僅是紅血球細胞表面的抗原,還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個性,例如A型是完美主義者,寬容和善,臨危不亂,搭他們的車最安全;B型則陰陽怪氣、自私自利,但很會逗人開心;O型人精力充沛、行事謹慎;至於AB型既有A又有B,光想就知道很複雜難懂。《美女的血型書》在日本大賣,作者再接再厲,又出了一本暢銷書—《血型美人的便當》。血型影響深遠,有人因此求職遭拒,有人則依此選擇約會對象。二○一一年,日本大臣松本龍到福島災區視察,因出言冒犯災民,僅就職一週便辭職下台,並將自己的不當行徑怪罪給血型。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我是B型,所以個性衝動易怒(……)我太太稍早打電話給我,指出這一點。」血型歧視恰好符合日本矮化少數民族的觀點,例如台灣人和愛奴人(Ainu)AB型和B型的比例較高,因此被日本人認為個性暴力、殘忍、遲鈍。美國在冷戰時期認為血型很重要,不論大人還是小孩,身上一律都要用刺青標示血型,一旦空襲來臨便能派上用場,根據某位醫生預測,像芝加哥這樣大小的城市遭到轟炸,需要用上將近一百萬品脫的血品。歷史學家蘇珊.萊德勒(Susan E. Lederer)在著作中提到:在印第安納州北部,「刺青師使用Burgess Vibratool的工具箱,裡頭的刺青器材包括三十到五十根針嘴和一罐無菌墨水,在園遊會上替一千多位居民刺青,在居民的前胸刺上血型」,這個「血型刺青作戰計畫」(Operation Tat-Type)後來在五所小學試辦,然而,由於醫生認為血型刺青並非萬無一失,「血型刺青作戰計畫」就此喊停。根據美國猶他州洛根市(Logan)一位社論主筆回憶:「當地中年人的身上還可以看到這些黑糊糊的刺青,但已字跡難辨。」其實血液早就不只是生物學領域的問題,而且這問題至今依舊無解—不同國家對血液的分類互異,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機關之間也存在矛盾。舉例來說,儘管血液是由紅血球細胞、白血球細胞等組成的結締組織,但英國的《人體組織法》(Human Tissue Act)卻將血液排除在外。美國則認為血液隸屬於「生物學」,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則於二○一三年將血液列為「基本藥物」(essential medicines),就算是貧窮國家也應該要預先儲備。場景來到倫敦一間醫院的實驗室,身穿白袍的男子從顯微鏡旁讓開要我上前觀察,血液細胞對於醫生而言早就司空見慣,而我卻是第一次看到,醫生將血液均勻塗在載玻片上,並用染液上色,好讓我能看個清楚:紅血球細胞真的是雙凹圓盤狀,既像啞鈴又像甜甜圈,感覺如此生猛鮮活,而我體內的紅血球細胞卻不斷死去、更新。人體全身上下的細胞每七年更新一輪。這樣算來我已經更新到第六輪了,但紅血球細胞的平均壽命是一百一十五天,因此我的紅血球細胞已經更新到第一百四十三輪。有個探討自我和身分的哲學問題叫「忒修斯悖論」(Theseus’s paradox),又稱「忒修斯之船」(Theseus’s ship),十分受到大眾歡迎。這個哲學問題是這樣的:如果忒修斯之船的木板一塊一塊替換掉,最後所有的木板都不再是原來的木板,那忒修斯之船還是原來的忒修斯之船嗎?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全身上下的細胞跟出生時都不一樣了,紅血球細胞也跟耶誕節時的我不一樣,我還是原來的我嗎?※ 本文摘自《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作者:蘿絲.喬治 譯者:張綺容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03
-
2022-03-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婆婆媽媽閃到腰痛不欲生 物理師教3招舒緩
高雄一名55歲張姓婦人近日做家務時右腰突然劇痛,起先想說忍忍就好但未好轉,就醫診斷是肌肉拉傷,俗稱「閃到腰」,物理治療師指急性腰痛如果不理會,很容易再受傷,尤其清明將屆,家戶需張羅祭拜事宜,如需搬移物品,應蹲下保持腰椎平直,身體靠近物品後再抱起,以免拉傷肌肉。「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林惠玲說,這名婦人覺得右腰劇痛時原想忍一下就會,因此用手壓著腰部繼續忙碌,結果過了一會兒痛到直不起腰,只好躺著休息,疼痛雖有緩解,但只要稍改變姿勢劇又痛,最後才就醫,確認是肌肉拉傷。林惠玲說,「閃到腰」就是肌肉拉傷,通常是突然轉換姿勢、肌肉施力不當導致,像猛然起身、快速轉身或搬重物要起身的時候拉傷。很多人在疼痛緩解後就以為好了,其實脊椎附近很多小肌肉在急性腰痛後如果不特別訓練的話,容易一再受傷。她表示,民眾若不慎閃到腰,可做三式舒緩運動,避免再次傷害。第一式平躺以雙手抱大腿後側,將膝蓋靠近胸口,背部及臀部稍微有緊繃感維持10秒,重複做10下,放鬆腰部。再來訓練腹橫肌,平躺時腳踩床,雙腳屈膝往肚臍處內縮,讓腹肌稍微用力維持5到10秒,重複10下。最後俯臥,腹部墊小枕頭,慢慢將一腳抬離床面膝蓋打直,骨盆則維持平放床上,兩腳交替,重複做10下,訓練背肌。
-
2022-03-22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邊吃邊咳吞不下 5種訓練有助進食
隨著年紀增長,老年人的進食與吞嚥功能逐漸衰退,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宣孜表示,許多長者因食欲減退,常有吃不完一餐、進食時間拉長,用餐或用餐後一直咳嗽或嗆咳,老是感到喉嚨疑似有東西卡住吞不下去,偶爾被自己的口水嗆到及體重減輕等問題,這些狀況可能是吞嚥能力下降所致。賴宣孜指出,高齡長者有類似情況出現時,可以簡單做重複吞嚥動作測試,檢測是否有吞嚥困難問題。首先請長者在椅子上坐正,給1cc的水含在嘴巴,盡可能分次將口水吞下,觀察喉嚨的吞嚥動作,是否可在30秒內完成三次以上的吞口水動作,當長者有吞嚥困難時,常會在吞完第一次口水後,無法順利第二次吞口水或感到費力困難。他說,吞嚥動作是靠一連串的神經肌肉動作完成,因此吞嚥能力是可鍛鍊的,可藉由活動喉嚨、雙頰、舌頭和雙唇的肌肉力量,來加強吞嚥保護力,減少咳嗽或嗆咳次數。若高齡長者有進食困難的問題,吞嚥運動訓練可讓長者進食更順利且更享受美食。常見五種吞嚥運動:1.薛克式運動(Shaker)訓練:頭不墊枕頭,仰躺在地上,雙肩著地,緩緩抬頭看向自己的腳尖,當頭抬到最高時,需維持靜止30秒至1分鐘,再緩慢放下,可重複3次。2.下顎內縮阻抗(CTAR)訓練:在椅子上坐正,不靠椅背,將直徑約12公分左右且具有彈性的球放置於下顎處後,持續用力向胸口擠壓,需維持約30秒,可重複3次。3.馬上扣運動(Masako)訓練:舌頭輕輕伸出至唇外,上下齒輕咬住舌頭並且用力吞口水,可重複5至10下。4.舌頭運動:雙唇張開,用力把舌頭向前伸出至唇外,然後依往前、往左、往右的順序轉動舌頭,且每轉一個方向,舌頭需維持10秒,可重複5至10下。5.吹氣運動:手握捲笛,用力將捲笛吹出聲音,每次可連續吹20下。
-
2022-03-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高齡長輩邊吃邊咳可能吞嚥力下降 治療師建議這樣做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賴宣孜語言治療師表示,進食與吞嚥功能會隨著年紀增加而衰退,家中長輩有食慾減退,常有吃不完一餐、進食時間拉長,用餐或用餐後一直咳嗽或嗆咳,感到喉嚨疑似有東西卡住吞不下去,偶爾被自己的口水嗆到及體重減輕的問題,可能就是吞嚥能力下降。賴宣孜指出,高齡長輩有類似情況,可以簡單做重複吞嚥動作測試,檢測是否有吞嚥困難問題。一開始請長輩在椅子坐正,給1毫升水,盡可能分次將口水吞下,觀察喉嚨的吞嚥動作,是否可在30秒內完成3次以上的吞口水動作,當長輩有吞嚥困難時,常會在吞完第1次口水後,無法順利第2次吞口水或感到費力困難。賴宣孜說,吞嚥動作是靠一連串的神經肌肉動作完成,因此吞嚥能力是可以鍛鍊的,可藉由活動喉嚨肌肉力量、雙頰、舌頭和雙唇肌肉力量加強吞嚥保護力,減少咳嗽或嗆咳次數。若高齡長輩有進食困難的問題,吞嚥運動訓練可讓長輩進食更順利且更享受美食,下列是常見的吞嚥運動:1.薛克式運動(Shaker)訓練:頭不墊枕頭,仰躺在地上,雙肩著地,緩緩抬頭看向自己的腳尖,當頭抬到最高時,需維持靜止30秒至1分鐘,再緩慢放下,可重複3次。2.下顎內縮阻抗(CTAR))訓練:在椅子上坐正,不靠椅背,將直徑約12公分左右且具有彈性的球放置於下顎處後,持續用力向胸口擠壓,需維持約30秒,可重複3次。3.馬上扣運動(Masako)訓練:舌頭輕輕伸出至唇外,上下齒輕咬住舌頭並且用力吞口水,可重複5至10下。4.舌頭運動:雙唇張開,用力把舌頭向前伸出至唇外,然後依往前、往左、往右的順序轉動舌頭,且每轉一個方向,舌頭需維持10秒,可重複5至10下。5.吹氣運動:手握捲笛,用力將捲笛吹出聲音,每次可連續吹20下。
-
2022-03-20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腰痠背痛怎麼辦?骨科醫教檢視3重點助改善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之一,除了工作時姿勢不良會導致外,骨科醫師提醒,如果睡覺沒有足夠的位置翻身、枕頭高度不夠往往也是身體痠痛的主因,尤其當一睡醒後疼痛感最為強烈時就要警覺。平時駝背導致睡覺維持同樣姿勢睡覺往往是人最放鬆的時候,但若睡覺時姿勢不良不僅會出現落枕,還會讓你一睡醒就全身痠痛,家寶診所骨科董振楨醫師坦言:「如果一睡醒全身腰痠背痛的感覺特別強烈,就可能跟睡眠姿勢有極大關係,尤其有些民眾睡覺固定睡一邊,可能早上起床就會引起肩膀疼痛、頸椎痛、腰痠背痛。」臨床上類似的情況非常常見,家寶診所陳柏瑜物理治療師觀察下也發現,他表示:「有一定的比例患者會有此困擾,本身工作時姿勢就不好維持『圓背』的習慣,當要睡覺時也會維持相同的姿勢,就會造成不舒服。」通常一般人一個晚上會翻身至少 6-8 次,但有些民眾可能是因為受傷、中風過在睡覺時一直保持不動,可能會讓肌肉變得比較僵硬,睡姿不正確,會造成慢性疲勞與脊椎傷害。居家寢具快檢視符合三大要件董振楨建議從居家寢具中可以做調整,讓睡眠狀態改善,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1.枕頭高度:枕頭高度應為肩膀到脖子的距離,常看到民眾枕頭高度都不夠高,如果高度不夠的話可以拿書、衣服墊在枕頭下變高。2.床鋪寬度:床鋪至少要 200 公分,讓人睡覺時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翻身,若寬度不夠可以將兩個床鋪併在一起。3.床墊軟硬度:不宜太硬、太軟,如果打地鋪睡在木板的族群,上面應該要有4公分的棉被。若是軟的床墊則不要壓下去時,床墊下陷超過 5 公分。別忽略只是因為睡姿不良造成的腰痠背痛,陳柏瑜解釋:「若不加以處理,會造成上半身駝背越來越嚴重,也會影響脊椎、胸椎,尤其胸椎也會影響到呼吸,當氣沒辦法讓肺部做完整收縮、擴張,讓人開始覺得容易喘,影響層面非常廣,千萬別以為只是件小事。」腰痠背痛不處理也會影響到呼吸、精神陳柏瑜近一步解釋:「因為文明病的關係,不少人都沒運動的習慣,肌肉都沒有被激活,久而久之肌肉就會非常緊繃,這時就沒辦法正常發力,會出現長期痠痛。」至於該怎麼改善這樣的疼痛?臨床上物理治療師會先將患者肌肉最緊繃的位置先放鬆,同時加強訓練背側肌肉,再搭配向量干擾波、低能量雷射讓肌肉達到恢復,往往依照醫囑很快就能改善疼痛問題,當重拾良好睡眠自然精神狀態也跟著變好。延伸閱讀:3C看太久,眼睛不舒服?成因、症狀、治療方式一次解
-
2022-03-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引發下肢噴血 嚴重者險致命醫師籲及早就醫
雲林縣陳姓老阿嬤老覺得腳重重且有色素沈澱,腳傷口久久不癒,還一度腳噴血被送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急診,經影像學檢查,診斷爲雙下肢嚴重靜脈曲張併發潰瘍,經微創手術移除病灶靜脈,並配合穿著醫療彈性襪,2個月終告痊癒。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醫師鄭吉夫表示,靜脈曲張早期無明顯特定症狀,通常從小腿搔癢、久站後的腿部酸痛腫脹、沉重、疲勞開始,若未妥善處理,站立時小腿後膝蓋窩的小青絲長成凸出腫大青筋,出現靜脈曲張典型特徵,若持續放任,除了會潰瘍、血流不止等,甚至會造成肺栓塞、深層靜脈栓塞等致命併發症。下肢靜脈曲張男女比例約3:7,患者罹患深層靜脈血栓、肺栓塞、周邊動脈疾病也比一般人高。所以腿冒青筋已是危機的警訊了。鄭吉夫指出,靜脈曲張無法完全根治;因此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刻著手治療,以免繼續惡化,引發嚴重併發症。目前有壓迫療法、硬化劑或雷射療法及手術治療。靜脈曲張無法根治但鄭吉夫提醒下列方式可降低靜脈曲張風險,維持正確坐姿,盡量不要翹腳。久站或坐每小時至少要活動1次。減重可降低罹患靜脈曲張機率。均衡高纖低醣低碳飲食,避免因便秘導致成腹壓升高,加速罹患靜脈曲張。戒菸,避免因慢性肺病導致成腹壓升高,加速罹患靜脈曲張。縮短泡湯時間及加強環境通風,高溫會讓血管容易擴張。部分避孕藥可能誘發靜脈曲張,應先諮詢醫師與藥師。睡覺時或不定時將腿抬高,使腿部高於心臟位置。若出現靜脈曲張症狀,儘量養成這些習慣,早上起床後立刻穿彈性襪,使靜脈沒有擴張空間,不要等到腳腫後再穿,就沒有效果。減重。規律的雙腳屈伸運動、散步健走,可幫助下肢血液回流。如無心衰竭等禁忌症,建議平躺在床上並使用枕頭將雙腳墊高至與心臟同高,每天4次、每次30分鐘,避免久站或久坐。立刻戒菸。
-
2022-03-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35歲女長時間使用手機工作 頭竟無法左右轉動
現代人常低頭、脖子前傾使用手機、電腦等,嘉義市35歲張小姐因長時間用手機工作,日前突發現頭無法左右轉動、右邊脖子疼痛,一度以為要中風了,衛福部嘉義醫院復健科醫師黃維清發現,她脖子第5及第6節椎間盤突出至神經柱,才導致疼痛無法轉,經過3個月療程、復健才大幅改善,疼痛感也消失。黃維清說,頸椎在正常姿勢下會呈現呈「C」字型的弧度,能夠支撐頭部重量及肌肉平衡,但在長期低頭及脖子前傾下,會讓頸椎承受比平常更大的重量,而且後頸肌肉長期過度緊繃,導致肌肉不平衡,久而久之不僅頸椎可能長出骨刺,更可能會有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及脊髓而肢體癱瘓。黃維清也說,以往都頸椎候群症是隨著年紀增加,多出現在50歲到60歲以上,近年來年齡層有下降趨勢,不乏20-30歲的年輕族群,因為常落枕、肩頸痠痛難耐、頭痛、失眠等症狀就醫,經診斷才發現是長期低頭使用手機及電腦惹的禍。黃維清提醒,長期不當姿勢導致肩頸痠痛,甚至麻痛感傳至頭部及手部,這是已開始出現的頸椎候群症警訊,必須要早點開始治療,否則會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復健科組長楊必誠建議,治療頸椎候群症最好的方式還是從平常的姿勢改善做起,減少維持低頭、前傾、駝背、枕頭不要睡太高、避免趴桌上睡,不要固定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此外也可以做一些頸部伸展及肌力訓練,但若症狀太嚴重還是要盡早就醫,做進一步診斷及治療,避免發生永久傷害。楊必誠提供2個簡單的頸部伸展運動,「伸展左右側提肩胛肌」用一手在身體側垂直向下伸直,可拉住椅子,頭往對側45度角往地板處出力伸直,會感覺後上背處緊繃,一次約20秒,左右兩側各20下;「收下巴運動」眼睛平視前方,輕微收下巴,感覺到後頸的肌肉拉緊的感覺。維持20秒後放鬆,一次可做20下。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為什麼會有耳屎,真的需要挖嗎? 耳屎或耳垢其實是正常每個人的耳朵內都會產生的東西,主要發生於耳道較外段,由代謝的皮屑、毛髮、加上腺體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這些或多或少、或乾或濕的耳屎有著濕潤與抗菌、吸附皮屑與灰塵等功能,其實是保護我們耳道的重要因子。 正常來說,透過咀嚼活動與先天耳朵表皮的作用,耳屎、耳垢是會自然慢慢排出體外的,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不需特別挖耳清潔。但少部份的人因為特殊狀況,或是自己使用工具不當清潔將耳屎耳垢更深的推入,則可能會有耳屎耳垢堆積甚至阻塞的情形,造成耳朵的進一步傷害。 耳屎乾溼、顏色有何不同?2種情況盡早就醫! 台灣一般人常說的濕耳、油耳的耳屎比較容易是淡黃色、蜂蜜蠟黃色或橘褐色,通常會比較黏稠聚集成團;而乾耳的耳屎比較淡,有點灰白色,通常比較是片狀的。通常顏色較深的耳屎是比較陳舊的耳垢,接觸較久的空氣也含有較多灰塵。 多數的亞洲人基因還是偏向乾耳為主,不過門診仍有不少人有濕耳的困擾。若是耳屎耳垢的顏色呈現黃綠色,或是有濃稠液體的流出,乾涸在枕頭上,這可能有感染的現象需要就醫;而若呈現黑色、深紅色,代表耳朵可能有受傷,也應該要尋求醫療協助檢查。 耳屎太多易阻塞,當心暈眩、耳痛、聽力下降! 多數人的耳屎耳垢可以正常排除,當耳屎堆積阻塞時,可能會有疼痛感、悶脹感、聽力下降損失、耳鳴聽到嗡鳴聲、耳內有分泌物或臭味,也有可能合併暈眩。包括使用助聽器、戴耳塞或耳機、耳朵毛髮旺盛、皮膚容易脫屑、不當使用掏耳棒、老人家或是先天耳道狹窄的病人,都有更高的機會因為耳垢、耳屎堆積栓塞堵塞造成耳朵的症狀。當感覺有以上耳朵相關症狀時,或是無法表達症狀的幼童、老人或身體障礙的病人,應該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診視,透過一般耳鏡或是配有專業耳朵內視鏡的設備,即可確診耳屎耳垢堆積的狀況,更能透過專業的介入,清除堆積堵塞的耳垢與耳屎。 耳屎堆積阻塞易暈眩、耳鳴,安全有效清耳屎這樣做! 1.清潔耳朵耳廓而非伸進耳朵耳道:當耳屎已經堆積時,不當的清潔可能會將耳屎、耳垢更往耳朵深處推,因此用柔軟的毛巾輕柔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即可。 2.使用耳屎清潔溶解液:除了專業醫師開立的處方以外,使用乾淨的礦物油、嬰兒油、甘油、生理食鹽水甚至過氧化氫溶液3-5天,都可以有效地分解或軟化耳屎耳垢,以利後續的治療。但對於中耳外耳炎、耳膜穿孔、感染耳痛或是流膿,則不適合使用這些耳屎清潔溶解的液體。 3.生理食鹽水或稀釋過氧化氫灌洗:在耳屎耳垢軟化分解後,利用乾淨的水或生理食鹽水,以及20ml沖洗針筒輕輕放置在耳道外上方,用等體溫的液體溫柔灌洗,可以將軟化的耳屎耳垢輕柔地洗出,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4.專業人員配上專業器械的取出:上述的方法雖然可以在家操作,然而若是擔心耳內可能的感染,或是對於比較困難取出的耳屎耳垢,可以在訓練有素的專業醫療人員的診視下,透過特別耳用的器械可以將耳屎耳垢夾出、吸出,並且觀察耳膜是否有感染或破損的跡象。 注意保養、小心清潔,才能用健康乾淨的耳朵 耳垢耳屎其實是能抗菌保溼的耳朵守門員,一般狀況下並不需要特別清潔,若非有特殊症狀發生,過度的清潔反而會將耳垢推入更易造成阻塞,甚至會造成耳道壁與耳膜的傷害,得不償失。自行清潔盡量在外耳即可,在安全環境下輕柔緩慢為原則,避免過度用力或深入。 至於如坊間很多吸耳屎的小工具,在很多人身上都沒有效果,頂多只能吸些皮屑;傳統耳燭雖能去濕,但無法吸出耳屎耳垢。若真的時常有耳屎耳垢堆積的問題,建議每3-6個月或甚至12個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或是有認證的治療師,做審慎的檢視與治療,才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08 養生.健康瘦身
元氣一日課/年後胖一圈 洗澡睡覺也能甩肉
年假連休九天,從大年夜圍爐開始,幾乎每天都大魚大肉,吃不完的團圓飯繼續加熱加料,一直吃到年假結束。許多人收假開工,腰間贅肉多了一圈!年後變胖的原因和吃脫不了關係,再加上窩在沙發追劇配零食,懶得動導致體重失控。年節長假千萬別太過放縱,「元氣一日課」提供幫助民眾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每周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開啟個人化的學習,過年杜絕脂肪上身。根據統計,許多人過年沒有節制地大吃大喝,攝取的熱量勢必飆升,年假後平均體重暴增3公斤。高油、高糖、高鹽的年菜及零食,容易引起三高問題,誘發各種慢性病。即使大家都知道多吃少動的壞處,但放假期間還是忍不住任性發懶,想告別肥胖,專家建議先改掉不良的生活壞習慣、恢復運動力,生活自律就從制定健康目標開始。肥胖退散3招●飲食:吃什麼蔬菜最健康?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推薦超級食物「芥藍菜」,多吃高纖蔬菜,可刺激腸胃蠕動,幫助身體清腸胃、刮油脂,清除宿便。冬天盛產的芥藍菜正當時,加入蠔油拌炒牛肉,鈣質含量比鮮乳高,不妨跟家人一起下廚做道芥藍菜料理。●沐浴:洗澡沐浴,也可燃脂,但要注意是否愈洗愈乾燥,尤其冬天需要油脂保護皮膚,皮膚科醫師胡怡萱指出,洗澡的水溫最好不要高過體溫,洗澡的最佳水溫在35-39℃左右;使用沐浴乳或肥皂要注意成分,依自己的膚質選擇適合的清潔產品,臉部和身體的肌膚敏感度不同,應分開使用,勿一皂或一罐洗到底。●睡眠:俗話說「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睏甲飽」,有人把握難得的長假好好賴床、開心睡到飽,但也有人熬夜追劇睡眠不足,易導致肥胖,可能對身體帶來危害。躺久了容易腰痠背痛,醫師教導4招改善睡眠疼痛:1.適當運動,放鬆全身肌肉2.矯正姿勢,改善不良睡姿3.善用枕頭,減輕脊椎負擔4.放鬆心情,調整睡眠環境
-
2022-02-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怎麼辦?醫師教5種「晚安瑜伽」,讓你改善睡眠品質、睡得更香沉!
在功能醫學的臨床經驗上,除了會藉由檢測評估身體各系統功能,是否處於失衡狀態,透過營養素以及飲食的計劃外,在生活型態的調整與紓壓的生活技巧,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特別是針對失眠的問題,有時候在生活習慣上做一些改善,搭配功能醫學的療程,往往可以達到相輔相成,並且有加乘性成效。身心舒眠提案,不讓腦袋亂哄哄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已經累得躺在床上,腦袋卻一直轉不停,想著一些今天發生哪些不順心的事情?明天的待辦事項在腦中來回盤點了好幾次,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其實我們的心智有一個習慣,就是習慣停留在過去的事情懊惱、後悔,或者是為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擔憂,就像是球桌上的乒乓球一樣,思緒總不停地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來回彈跳,就是沒有停留在當下,覺察自己。當大腦思緒停不下來時,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過去與未來,又或者放在外在的人事物,而鮮少覺察在自身,就容易引起身心不平衡,容易讓壓力慢慢積累,身體緊繃無法放鬆,進而惡化睡眠品質,令人難以入睡、淺眠、半夜醒來好幾次等情形。因此,建議可以在晚上或睡前,做一些幫助身心放鬆的紓緩活動,把多一點的注意力帶回到自己身上,覺察片刻的當下,更能幫助入睡。舉例來說,這幾年相當流行的呼吸法、瑜珈或冥想等,都是很推薦的舒眠生活方案。改善睡眠的五種瑜珈姿勢瑜珈可說是當今潮流的一種時尚活動,根據美國調查發現,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因為練習瑜珈,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而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人皆表示,瑜珈可以幫助減低壓力。多數人以為瑜珈僅是一種運動,實際上瑜珈技術也包含了呼吸法(Pranayama)和冥想(Meditation),並非單單只有體位上的練習。針對睡眠來說,就可以使用「五加一呼吸法」(Ujjayi Breath)搭配瑜珈的體位一起練習,每個動作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讓身體更加放鬆,變得更容易入睡。以下介紹五種能幫助紓壓入眠的瑜珈練習,初學者建議需經受證瑜珈老師指導,以避免姿勢練習錯誤而造成身體傷害。◆1.金剛跪姿(Vajrasana)此動作可以柔和地伸展腳踝與膝蓋,促進下腹部的血液循環,並可幫助餐後消化,減少身體不適和沉重感。•步驟一:呈現跪坐姿勢,臀部緊靠腳跟。•步驟二:若可以的話,盡可能將腳尖及腳背貼在地板上。•步驟三:雙手自然垂放於大腿,掌心朝上。•步驟四:維持自然的呼吸,將脊柱挺直、肩膀放輕鬆、擴胸。這邊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若臀部坐在腳跟上有難度者,可以在大腿及腳後跟間墊一塊坐墊或枕頭,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如果本身膝蓋有問題、小腿肌肉、骨盆肌肉疼痛,或任何關節疼痛的人,在做這個動作時需謹慎;如果姿勢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請盡快鬆開雙腿,結束此姿勢。無法完成動作時,也不需要過度勉強,盡自己所能就好,若因此而受傷,反而讓自己在夜晚更加睡不著覺,本末倒置了。◆2.貓牛式(Cat and Cow (Viralasana))貓牛式是一種溫和地將脊柱前後彎曲,放鬆脊椎與頸椎、伸展軀幹的動作,同時可以按摩腹部的器官,對於正值生理期的女性來說,也能幫助緩解經痛。因為練習的過程中,姿勢有如貓與牛而稱之為「貓牛式」。•步驟一:雙手與雙膝放在地面上,身體呈現像桌子的形狀。•步驟二:手腕放在肩胛正下方,手臂打直與地板垂直;腳踝在臀部正下方,與臀部同寬。•步驟三:吸氣,將下巴輕輕抬起,頭向後仰,肚臍向下推,維持在這個姿勢做深呼吸。(此動作為牛式)•步驟四:呼氣,將下巴低往胸前,盡可能將背部拱起,此時姿勢像一隻憤怒的貓咪,維持在這個姿勢做深呼吸,然後放鬆臀部。(此動作為貓式)•步驟五:注意呼吸方式為牛式吸氣,貓式呼氣,重複上述兩個步驟,連續做五到六回合。此動作因為需使用手腕支撐身體,因此若手腕有不舒服的現象,不需勉強,可將手臂放在地上;背部或頸部受傷者,練習時需留意,若有任何疼痛,請結束此動作。◆3.嬰兒式(Child's Pose (Shishuasana or Balasana))嬰兒式可以伸展大腿和腳踝,讓背部能夠深層的放鬆,紓緩壓力與疲勞,同時也能緩解便秘。•步驟一:將臀部坐在後腳跟上,身體向前彎曲,並將額頭輕輕貼在地面上。•步驟二:雙臂平放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上。•步驟三:在這個姿勢做幾次深長的呼吸。•步驟四:用手撐住地面,慢慢抬起腹部,一節一節的展開脊椎,然後坐在腳跟上若以上動作能夠輕鬆完成,便可以練習嬰兒式的進階動作:◊手臂可向前伸展,讓脊椎更加伸展放鬆。◊若要加強臀部的伸展,可將膝蓋打開,與瑜珈墊同寬,腳大拇指互相接觸。若做此姿勢有不舒服現象,可以將雙手輕輕握拳,墊在額頭下;懷孕或腹瀉者先避免此動作,以免受傷。◆4.壓腿排氣式(Wind-Relieving Pose (Pavanamuktasana))當代科學將腸道視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在印度傳統中,認為一個人的大腦與腹部健康就是富有的人,也就是說,擁有穩定而平靜的心智狀態,腸胃也沒有任何不適,是維持健康與內在安詳的重要關鍵。•步驟一:平躺在地上,雙腳抬起膝蓋彎曲,雙手抱住膝蓋,將腿壓向腹部。•步驟二:慢慢吸氣並將上半身抬起,維持在這個姿勢,做幾次深長的呼吸。•步驟三:前後搖晃或左右滾動身體,約一分鐘。•步驟四:最後一次時,身體向後滾動,緩緩躺下來,伸展手臂和腿。壓腿排氣式可以按摩腸道與腹部器官,幫助緩解便秘與脹氣,同時可以加強背部與腹部肌肉,促進寬關節血液循環,緩解下背部的緊繃。但高血壓、心臟疾病、胃酸逆流、椎間盤突出、頸椎問題、懷孕者練習此動作時需謹慎,或者避開此動作。◆5.雙腳靠牆倒立式(Legs Up The Wall (Viparita Karani))此動作可以幫助腿部的血液與淋巴循環,減少腳部痠痛,提供深層放鬆並紓緩背部,透過減輕重量緩解膝蓋不適。正值經期、懷孕、高血壓者,在做此動作時需謹慎,或者避開此動作。•步驟一:將雙腿伸直向上靠牆。•步驟二:試著將尾骨靠近牆壁底部,雙腿靠在牆上。•步驟三:若在此姿勢感到不適,可抬起臀部,並將枕墊放在臀部下方。•步驟四:放鬆臉部和頸部,雙手放在腹部或身體兩側。•步驟五:閉上眼睛並深長的呼吸,放鬆身體的每一部分。•步驟六:保持該姿勢最多十五分鐘。•步驟七:輕輕彎曲膝蓋,並將身體推離牆壁。•步驟八:轉向右側並側躺,再緩慢坐起,或直接入睡。
-
2022-01-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2022過年紅包怎麼包?行情表一次看!10大禁忌犯了小心觸衰
過年送紅包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帶有「喜慶」的意思,每到農曆新年,會將放有金錢的紅包送給爸媽,或是有交情的親戚,長輩在除夕夜也會發紅包給晚輩,稱為壓歲錢,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不過紅包要怎麼包、包多少才不會失禮,甚至是觸犯到禁忌呢,聯合新聞網整理詳細的資訊,讓你包紅包也虎虎生風、虎氣沖天。✜紅包行情表整理【長輩】紅包行情祖父母、外公外婆:3,600、6,000、6,600以上。父母、公婆:6,000、6,600、10,000以上。【自己小孩】紅包行情國小以下:600、800。國中高中:1,200、2,600、3,200。大學以上:3,600、6,600。【別人小孩】紅包行情同事親友鄰居:200-1200、或者統一不包。注意事項:▸包紅包不用跟別人比較,根據自己狀況量力而為,並非包越多越好。▸包給小孩、晚輩金額建議統一,避免小孩之間比較。▸除了以上提及對象,可以根據長輩、晚輩來包,行情以200元至1,200元不等。✜過年紅包10禁忌1、紅包金額不可以是單數,例如「3、5、7」開頭的數字。2、紅包金額避開有「4」,因為諧音有「死」的意思,有不吉利的感覺;另外「8」雖然為雙數,但有別離的意義,因此若包給較傳統的對象,也盡量避免。3、紅包要使用新鈔。4、不拿過期的紅包袋(上面印有生肖或年度)。5、切勿在長輩面前拆紅包。6、不要包得比長輩多。7、包給父母、長輩紅包金額逐年增加。8、過年紅包不要封口。9、給晚輩紅包金額最好相同。10、有事無法回家要記得補包或改用電子紅包傳心意。✜什麼時間點給紅包好?發紅包的最好時機,是從除夕夜到初五。但其實最晚到元宵節(農曆元月十五)為止,都還是屬於過新年期間,這段期間都可包新年紅包唷!領到壓歲錢後,也別急著花掉,可以先壓在枕頭下15天,等到元宵節後再使用,或是存到銀行戶頭。
-
2022-01-2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復健科醫師也罹患雙重擠壓症候群 做6件事改善
在診間,很多病人看我使用電腦打鍵盤問我「為什麼要用墊子?」因為我的手會麻、頸椎退化,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和雙重擠壓症候群。手麻、頭痛 睡姿也歪掉隨著年齡增長,50歲以後我的頸椎開始退化,壓到頸部神經,手腕神經也變得更脆弱,產生「雙重擠壓症候群」。最初是頭痛、脖子不舒服,尤其是頭痛到需要躺著,還以為是偏頭痛、青光眼,但檢查才發現是頸椎壓迫造成。也因為脖子不舒服、睡姿歪掉,頭側向左側,導致左手麻,從手臂往手指方向延伸的麻。因為我的姿勢不對,才造成頸椎問題,不僅左手會麻,還會頭痛,剛開始我只做一些熱敷、電療,但效果有限,吃藥只是暫時緩解,後來我調整姿勢,睡覺時在枕頭上放置毛巾捲讓頸部有承托,頭與頸往前約5度微微彎曲,不要側一邊,頸椎問題才得到緩解。別過度伸展 可拿墊子撐手52歲時,手腕、手指不對勁,常常手麻,尤其左手拿手機時最為嚴重,經神經傳導檢查,證實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因為長期使用電腦鍵盤,手腕過度往上伸展造成的,於是我使用鍵盤時,會拿墊子撐住手腕,避免手腕過度伸展。手很麻時,會戴上豎腕副木(矯正支架),讓手腕擺在正中、放鬆的姿勢,避免神經壓迫、造成疼痛。腕隧道症候群發生原因,常見使用電腦久了、拿著手機追劇、玩手遊或單手支著頭睡覺等,手腕過度彎曲、過度伸展,造成手腕處的正中神經過度狹窄受到壓迫,手指頭會麻,尤其是拇指、食指和中指,或無名指一半所謂「三指半」延伸到手掌魚際部位會麻。打電腦玩手機 需注意姿勢在治療上,第一個就是預防,手腕不要過度彎曲以及過度伸展。復健治療依病況可採用副木、超音波、電療、雷射、打針,或震波治療、高能量磁場治療等,有助於緩解神經壓迫。避免雙重擠壓症候群上身,我做了六件事:一、謹守「睡覺頭不能歪掉、頸不能空」,有助於改善頸椎問題。二、使用3C產品時,每30分鐘就要起身動一動,做頸椎舒緩運動或伸展運動,讓眼睛適度休息。三,避免伸脖子姿勢,例如低頭族看手機、電腦族會不自主伸長脖子、下巴凸出,都易導致頸椎問題惡化。四、坐姿要正確。坐的時候先調整好椅子高度,與螢幕第一行字往上3公分平視,或與訪談者保持平視,並隨時注意姿勢,挺胸、背拉直。使用鍵盤時,手腕要有靠墊,騎機車催完油門後手腕放平。五、平時做頸椎強化運動,利用手部輕推頭部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各16拍後放開。六、身體不適,應就醫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醫學辭典/雙重擠壓症候群「雙重擠壓症候群」最早於1973年由厄普頓(Upton)和麥考馬斯(McComas)2位醫師提出,他們追蹤115名罹患腕隧道症候群或肘部尺神經壓迫症狀患者檢查分析,發現有81例伴隨頸部神經病變,且沿著單一條周邊神經,同時存在多個部位的壓迫現象,而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稱為「雙重擠壓症候群」。林千琳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復健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理學碩士專長:早期療育、兒童復健、中風復健、癌症復健經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總醫師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
-
2022-01-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Omicron像感冒如何分辨?醫揭主要症狀有哪些
台北市防疫旅館與桃園機場傳出Omicron群聚感染事件,特別是桃機一案有擴散到社區的疑慮。尤其是確診個案傳出曾前往歌友會舉辦的千人餐會,有多位當地民眾前往篩檢站,且不少人有症狀時,就擔心自己感染Omicron。國內爆發本土群聚 醫師頻被問「我得Omicron了嗎?」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羅源彰分享,近期不少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病患,都會問他「我感染Omicron了嗎?」羅源彰除了詢問足跡等TOCC,只能回答「要篩檢才能知道。」顯示不少人擔憂自己的健康狀態;另外,北市聯醫忠孝院區陳昶宇醫師臉書分享,5日上午門診看了不少呼吸道症狀,令他憂心;加上不一定會發燒,且沒有嗅味覺異常,因此建議有疑慮者直接去做篩檢。還說「有呼吸道症狀者就不看了,直接去忠孝篩檢站做篩檢。」廣為人知的是Omicron傳染能力強,但致死率不如「前輩」Delta病毒株,世界各國回報染疫死亡人數不多;另外症狀偏輕症,與流感或一般感冒類似,且不如前幾項病毒有「嗅味覺異常」這個標準症狀。具體而言,有哪些症狀?Omicron症狀與流感相近 使得判斷更困難陳昶宇表示,Omicron的主要症狀有「嚴重的鼻塞流鼻水」、「頭痛及可能合併身體痠痛」、「咳嗽」、「喉嚨痛,尤其吞嚥時會不舒服」、「較為嚴重的疲累虛弱」。實際上這些症狀與流感相近,才使得判斷更困難。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境外移入個案,為去(2021)年12月10日16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中的其中1例(案16829),自非洲南部史瓦帝尼,轉機南非入境,在當地曾有醫療機構活動史。世界衛生組織(WHO)去(2021)年12月12日公布,變異株Omicron的傳染力比Delta還要強,且會削弱疫苗的效力,所幸重症機率較低。南非醫師觀察發現,除了發燒、疲勞,感染Omicron後,許多患者夜間盜汗情況嚴重,衣服枕頭全濕。同時根據外電報導,南非當地醫生皮萊(Unben Pillay)表示,平均每天為數10名新冠患者看診,但至今沒有患者病情惡化,近期新冠肺炎患者都能在家中療養身體,多數人在10至14天隔離期內康復,其中還包括年長患者、合併其他疾病的重症高危險群,顯示Omicron引發的症狀較Delta溫和。如何降低Omicron感染風險? 可能需要第4劑或更多劑疫苗至於臨床症狀,皮萊(Unben Pillay)在南非衛生部記者會表示,Omicron所引發的症狀,與目前已知其他變異株同之處在於患者容易出現夜間盜汗,有些人睡衣和枕頭、棉被全都濕透。其他症狀有咳嗽、發燒、疲勞,以及劇烈身體疼痛,與流感相似。皮萊強調,已接種疫苗者感染後症狀通常較輕微。總結以上,可能症狀有盜汗、鼻塞、流鼻水、頭痛、全身痠痛、咳嗽、喉嚨痛、倦怠。該如何有效降低Omicron感染風險?一篇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的研究表示,若這種變異株確實削弱疫苗效力,可能需要第4劑或更多劑疫苗來提供額外保護,且可能需要新配方。(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莫德納第三劑副作用與第二劑雷同? 專家解析「全身、局部反應差異」 ·防Omicron普通口罩不見得能擋!室內用餐如何自保? 醫揪「1大關鍵」
-
2022-01-02 該看哪科.眼部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被告知有青光眼,總讓人害怕又緊張,深怕自己會失明,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謝昀臻醫師表示,雖然青光眼確實可能失明,但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可以像控制糖尿病一般與疾病共存,日常保養就需更加注意。 青光眼致盲排行第2名!醫:留意餘光視野縮小。 謝昀臻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眼壓異常、視神經逐漸萎縮、視神經纖維逐漸變薄,導致視野由外而內逐漸縮小、影響視力的眼部疾病。此疾病是持續進行的,損傷的視神經也無法恢復,因此若遲遲未就醫治療、控制,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受損,甚至失明,據統計青光眼在亞洲雙眼致盲機率約有25%,是全世界排名第二的致盲眼部疾病,第一名為白內障,不過白內障經過手術治療是可以恢復視力的。 除了視力受損以外,青光眼會也隨著種類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主要可分成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續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四大類。 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可分急性及慢性,急性症狀相當明顯,患者常見突然感受到視力急速下降、眼睛泛紅、劇烈頭痛、噁心想吐、看見光暈等,普遍來說是個會讓患者驚訝、不適到直接掛急診的疾病。慢性的患者則疼痛較為輕微,偶爾覺得眼睛有點脹、有些頭痛,特別是趴睡、進入較暗的房間時更容易出現,不過也因為症狀較輕微,患者常不自覺,大多在檢查眼睛時才意外發現有此問題。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一般而言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是到後期明顯感受到視野縮小才發現。醫師表示,青光眼的視野受損初期會由周邊開始,患者不易注意到,需經由視野檢查確認,當視野中央受損,通常已經是較為後期,患者視力已明顯受影響。因此平時若有注意到餘光有些異常,就應盡早檢查。 續發性、先天性青光眼: 至於續發性和先天性較為少見,續發性如眼睛受到外界傷害、腫瘤、長期虹彩炎發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隨著原因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主要也包括了頭痛、噁心想吐、視力受損。而先天性則為剛出生的小朋友,眼睛、角膜都會較大些,也會一直流眼淚、眨眼,不過小朋友剛出生無法表述自己的症狀,因此多由醫師觀察並進一步檢查。 高風險群防青光眼致盲,40~50歲應定期檢查。 謝昀臻醫師指出,原發性青光眼大多原因不明,以往被認為是個年長者居多的疾病,70歲以上約佔5~10%,不過隨3C產品盛行、醫療技術日益進步,現在年輕就發現青光眼的族群也不占少數。其他的風險因子及風險族群也包括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高度遠視300度、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虹彩發炎、外傷、甲狀腺眼疾等。醫師建議,若為上述的風險族群,40~50歲開始定期檢查為佳。 青光眼就會失明嗎?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謝昀臻醫師表示,確診青光眼並不代表就會失明,民眾不必太過緊張,現代醫學相當進步,青光眼已經是個在接受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得以妥善控制的疾病,就像三高、糖尿病一樣,可視為需長期追蹤的疾病,患者只要能夠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一樣可以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青光眼治療: 治療方式第一線主要會以藥水進行,現已有多種藥水可提供良好的治療,此階段大多就可以有效控制。若藥水效果不彰,接下來會視青光眼種類進行雷射治療。再不佳便會進行微創手術,如最為常見的小樑切除術,此手術如同在眼部開個微小隙縫作引流,幫助眼壓下降,患者術後可感受到,成功率約90%,不過因為此手術所開出的隙縫一樣是身體的傷口,亦會結痂,因此術後保養也很重要,而約三至五年結痂成形出現沾黏,通常會以清通管道或重新手術的方式改善。 青光眼保養、術後保養: 謝昀臻醫師提醒,青光眼接受治療後,不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治療,都應盡量避免不當用眼等前述的風險因子。而術後患者,可透過眼部按摩進行保養,按摩方式應遵循主治醫師的現場教學及建議,避免亂按造成眼部受傷。並且也須注意避免感染,洗頭、洗澡時慎防進水,洗頭建議仰頭或請他人代勞為佳。恢復期應戴著眼罩,睡覺時也要戴著,避免日常或睡覺翻身時壓到眼部,外出時若能帶個護目鏡也是個很好的選擇。而睡覺時也建議墊高枕頭約20度,避免睡覺時眼壓升高。除此之外,術後也應避免出力,包括了憋氣、用力排便、搬重物、劇烈運動等,以免傷口出血。也因此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均衡就好,不必多吃保養品,不過應多吃蔬果、多喝水,以防便秘需要用力排便。在良好的保養下,便可與青光眼和平共處,維持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眼痠、脹是高眼壓?青光眼?6招防範!慢性病、近視500度注意。 .眼壓高引發急性青光眼 偏頭痛眼紅噁心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9 該看哪科.中醫
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 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
34歲A先生常在桌上趴睡,下班後也常將手放在桌上長時間使用電腦,某日因午休睡醒後發現右手肘麻痛感一路連到無名指和小指,還伴隨著手無力的感覺,由於之前關節痠痛也是中醫針灸治療好的,所以前至中醫門診求診,確診「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 40-60歲易好發安南醫院中醫部沈佩諠中醫師指出,「肘隧道症候群」亦稱「尺神經壓迫症候群」,是上肢僅次於腕隧道症常見的神經壓迫症之一。其是指通過手肘外側的尺神經(ulnar nerve)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一些症狀的通稱,包括手會感覺痛、腫脹、虛弱,或是無名指及小指有麻麻的感覺;而肘隧道症候群在40歲到60歲的族群中最常見,女性比男性多。(推薦閱讀:騎車騎到手麻? 復健科醫解答「可能原因」:別太用力握把手) 初期症狀 無名指與小指麻痺、刺痛最常見沈佩諠補充,早期的症狀是無名指與小指的麻痺、刺痛,及肘關節內側的痠痛。若未接受治療,神經持續壓迫下,手掌的肌肉會開始出現無力甚至萎縮,而影響到日常的生活,例如轉動鑰匙或打開寶特瓶之類的罐子會有困難。(推薦閱讀:手腕痛到無法開門轉不開? 小心「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3情況易罹患) 4動作易造成尺神經壓迫 危險族群應注意沈佩諠提醒,尺神經壓迫危險族群包括︰1、需大力敲擊工作的人(如水泥匠、鐵匠)。2、需彎著手肘做事的人(如︰修理手錶、金飾匠)。3、肘關節脫臼或幼年時有手肘骨折之病患。4、不正確的姿態︰午睡以手當枕頭或長時間打麻將(前臂手肘以下,靠在桌面易壓迫尺神經)。 (推薦閱讀: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治療肘隧道症候群 反手戴眼鏡動作可舒緩在治療部分,沈佩諠說明,最重要的步驟是避免會壓到尺神經的動作或姿勢,平常可做反手戴眼鏡的動作來減少尺神經的壓迫,配合每人手部緊繃程度,已感覺到上肢小指側肌肉緊繃為主;一次可數10-15秒,重複2-3次,並身體可向左向右側彎來加強伸展,可舒緩症狀。另外,可以在手肘及手指局部施以針灸治療來減少神經的壓迫,由於尺神經的走向位於手太陽小腸經,故治療上以小腸經穴位為主,選取小海、支正、腕骨、後溪、中渚等治療。 延伸閱讀: ·這些動作超虐手腕! 醫示警「多休息也不會好」:小心連轉門把都使不上力 ·手離不開鍵盤、滑鼠小心得網球肘! 「正確活動姿勢」曝光:你做對嗎? 
-
2021-12-1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吃飯配飲料、飯後喝湯? 小心胃食道逆流!醫眼中超雷虐胃行為曝光
隨著天氣轉涼,常會讓人吃飯時忍不住多喝幾碗熱湯,或是直接享用一頓熱呼呼的火鍋,吃飽身體是暖和了,但是這樣的進食方式容易誘發胃食道逆流,可能出現胃酸上逆、胸口灼熱、胸悶胸痛、咽喉異物感等症狀。每五個人就有一人 飽受胃食道逆流之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指出,現代人常因工作、課業壓力過大影響作息,三餐無法定時定量外,還要狼吞虎嚥爭取更多工作或唸書的時間,而壓力、不恰當的飲食習慣和進食速度過快正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主因;在臺灣,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近十年來逐漸提升,幾乎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深受胃食道逆流之苦。 減少胃食道逆流發生 日常這樣做張馨予說明,胃食道逆流指飲食後胃裡的胃酸或氣體逆行往食道去、甚至湧上喉嚨,透過一些生活習慣的建立可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發生,如:放慢進食速度,儘量細嚼慢嚥,充分的咀嚼可以減少胃研磨食物的負擔,並加速胃排空的速度、三餐定時定量、七八分飽的程度即停止進食,可以減少胃內部壓力、避免食用高油、不易消化、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甜食或過酸的食物,而酒、碳酸飲料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茶、可樂等會降低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容易使胃酸逆流,也建議減少飲用。(推薦閱讀:三餐亂吃會火燒心、胃食道逆流! 醫眼中「超雷飲食習慣」:你可能常做) 飲食不注意 當心延遲胃排空速度然而,飯後喝湯和火鍋類進食方式容易延遲胃排空的速度,又容易吃過飽而增加胃內部的壓力,甚至有時吃鍋太熱又搭配碳酸或含氣泡飲品不但增加胃內部壓力又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讓胃酸或氣體更容易往食道喉嚨去。因此,張馨予建議,在吃鍋類食物時,可以挑選較清淡口味、避免重口味沾醬、保持細嚼慢嚥、不要一次煮太多菜或肉以免吃過飽、避免搭配氣泡或碳酸飲料、喝湯選在飯前只喝少量都可以減少出現胃食道逆流機會。(推薦閱讀:湯要飯前喝,還是飯後喝?) 避免睡前飲食、飯後運動 這樣做降低不適 除了飲食的注意項目外,張馨予提醒,在生活管理方面,避免睡前兩小時進食,或是吃飽兩小時內運動、平躺休息、彎腰出力或穿過緊衣褲、固定時間運動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體重控制減少腹部壓力,更可讓情緒得以宣洩;若已經出現胃酸逆流的症狀,睡覺時可多放一個枕頭,把頭部墊高15到20公分,減低不適的情況發生。 (推薦閱讀:飲食不忌口小心吃出「火燒心」! 專家列胃食道逆流「忌食名單」)日常保健方面,可以多吃一些保健胃的食物,如山藥、秋葵、南瓜、木瓜、黑木耳、生薑等食材,平時也可以按摩穴位,常見的穴位如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等,對於保養或者是急性症狀緩解都有幫助。延伸閱讀: ·不只有火燒心! 醫揭「胃食道逆流非典型表現」 5跡象別輕忽 ·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 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
2021-12-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太常落枕恐怕頸部出問題!簡文仁教5招改善 「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落枕總是讓人非常不舒服且困擾,民眾往往也拿它沒轍,只能慢慢等它好。對此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建議,可先了解相關原因避免發生,發生時也可以透過4種方法幫助解除落枕。 為什麼會落枕?哪些人容易落枕?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民眾所稱的「落枕」一般而言指得是睡覺姿勢不良所發生的情況,也因此常讓人誤以為只有睡姿不佳才會發生,事實上原因不單僅限於此,其主要為脖子的肌肉群或軟組織,因拉傷、血循不佳、同一個不當姿勢維持過久等因素,形成痙攣、緊繃、發炎引起的疼痛,較嚴重也可能為小面關節錯位、滑脫,可想像類似於輕微脫臼的情況。 從上述來看,落枕的常見族群自然就不難理解,除了睡姿不良、枕頭沒有支撐頸部以外,也包如括低頭族、上班族等,容易長期維持不良姿勢者;容易使得肌肉緊繃、壓力較大、疲憊者;血液循環不佳、未作足保暖的族群,如年長者;或是因為突發狀況,迅速擺出了不良姿勢而扭傷者,就像閃到腰一樣。日前就有民眾洗完頭擦頭髮的時候,為了看電腦通訊軟體所傳來的訊息,無意間快速地做出了有違正常人體姿勢的動作因而落枕。 落枕一個月來一次?太常落枕恐怕「有問題」!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落枕一般而言通常約一周內會逐漸好轉,約3~6個月發生1~2次為可接受的合理範圍,天冷可能使得循環不佳,發生次數可能稍多一些。不過若是太常發生,一個月來一次、甚至超過一次,那麼可能就得需檢視,是否因為前述的落枕因素依舊存在,使得此傷不見好轉,又或者因為太常發生已經出現了關節錯位等結構問題。不論原因為何,都對頸部健康相當不利,應多加觀察並盡早排除風險,並從日常保養取得平衡藉此改善。 4招防落枕發生,脖子也要躺在枕頭上! 防範落枕最基本的就是睡覺時挑選好的枕頭,所謂好的枕頭不是高的枕頭、也不是低的枕頭,而是適合自己的枕頭,而睡覺時頸部也要躺於枕頭上,讓頸部有個支撐。工作之外也注意適度休息,放鬆肌肉,並且可以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天冷的時候也注意保暖,這些都可以有助避免落枕發生。而若是因上班等無法避免的因素,更要注意日常保養。 5招改善落枕,「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解除落枕的方法,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一般而言民眾是沒有當下完全治癒的方法,若情況較嚴重,有些患者是痛到每走一步都在痛的,就建議就醫檢查並治療,通常以口服或注射肌肉鬆弛劑幾個小時內便可改善。民眾可做的改善方式,可貼痠痛貼布、吹風機或熱水袋熱敷、按摩等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復原,而「含羞草伸展」也有助改善。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說明,含羞草伸展顧名思義就是讓身體模仿含羞草一般,讓頭部以轉、偏、仰的方式,輪流緩緩的向患處反方向轉動、伸展,若轉到有疼痛感出現,就停在該處並視個人情況斟酌停留約10~20秒,以「得寸進尺」的方式,漸漸舒展開緊繃、發炎的肌肉,讓可轉動的空間逐漸擴大,雖無法直接完整的治療,但有助大幅縮減復原時間。落枕別「硬坳」,小心問題越坳越大!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也提醒,如遇落枕,千萬不要試圖自行以「硬坳」的方式改善,雖然許多中醫診所會以這樣的復位治療協助患者,但此方法是需經由具有合格證照的專業人員或醫師執行,才能掌握拿捏的力道、速度、避免產生其他傷害,若自己執行,成功的機率相當少見,多的是讓情況加劇,或衍生其他問題,民眾務必留意。 《延伸閱讀》 .低頭族不只傷頸椎!醫:4情況速就醫,簡單1招助防範! .長期低頭滑手機易增落枕風險 中醫4招改善肌肉筋膜落枕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睡覺躺平背超痛,只能側躺! 名醫解析2種可能,3招自救改善
腰痛、背痛、五十肩、膝關節…等,是現代人很常見的筋骨毛病,這些看似小毛病,但如果沒有照顧治療好,卻可能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大小事。《元氣網》邀請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教大家如何改善這些惱人的問題。腰痛背痛在日常相當常見,而其中有一種痛,是患者躺平時會痛,但改成側躺後就不痛了,相當擾人睡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指出,有二個可能原因,其一是椎間盤突出,就是腰椎的椎間盤跑出來壓迫到神經;第二是肌筋膜疼痛症,筋膜遍布在全身,只要你姿勢不良、肌力不足、肌力使用不當等,都會造成肌筋膜的疼痛,最常見是肩部、頸部、下背部等3部位的疼痛。肌筋膜疼痛 好發肩部、頸部、下背部肌筋膜的疼痛主要在身體靜止不動,例如睡覺時,就會感到特別痛,而且會讓你躺不住、睡不著。頸部肌筋膜最好發的就是3C低頭族,上背部痛則以完美主義的女性患者居多,他們常會不自主聳肩,長期這樣的動作讓肩膀無法放鬆。下背部痛的好發則以長時間站立、走路的服務業患者最多,尤其他們許多需穿高跟鞋,穿高跟鞋時背部需撐住呈現緊繃狀態,久了容易疼痛。椎間盤疼痛 急性疼痛指數達十分椎間盤的疼痛則有輕重度之分,輕度的可能在做彎腰、伸手等動作時會痛;較嚴重的是急性椎間盤突出,疼痛指數高達十分,突出的椎間盤會讓神經明顯腫脹發炎,令你在做任何動作,不管是睡覺、躺著、坐著都疼痛萬分,而且痠、痛、麻一起來,相當辛苦。睡得好,疼痛就好一半林頌凱指出,許多患者因為疼痛已經影響到睡眠而來求診,他會想辦法讓患者「先能睡」,因為睡眠是身體啟動自然修復的重要時刻,「只要睡得好,疼痛就好一半」,縱使醫師在病灶上做再多的治療,如果沒有患者自己的好睡眠讓身體自動修復,病也很難好。3招改善下背痛的核心肌群運動1、橋式背肌訓練肚子吸飽氣,臀部往上提收緊,維持10秒,再慢慢將臀部放下。2、腰部運動兩腳併攏,腰椎放輕鬆,雙腳左右鐘擺式擺動,先小幅度擺動30次,再大幅度擺動30次。3、矯正睡姿先側躺下來,再將身體轉正,拿一顆枕頭放在膝蓋下,若枕頭太低,可將枕頭對折後再放到膝蓋下。讓膝蓋放鬆、身體與床面貼平,就是好的睡姿。
-
2021-11-2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 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
睡覺打呼好危險,竟會睡到沒呼吸?許多成年人都有睡眠障礙,其中又屬中高年齡層的失眠情況最為嚴重,不僅如此,還會有各種病痛輪番找上門,甚至造成肥胖。「發福不是因為一直喝酒、吃宵夜造成的嗎?」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應酬太多,而是長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內分泌失調,造成肥胖,而肥胖又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呼……。」陳先生一邊擦著汗,一邊走進診間,即便診所開了冷氣,對陳先生來說還是不夠。陳先生本身除了高血壓的病史,也有肥胖方面的問題。「這幾年我一直睡不好,白天常常打瞌睡,家人都不敢讓我開車上路。」這幾年發現睡眠品質不太好,即便睡滿了八小時,起床後依然覺得睡不飽,除了白天精神不濟,經常打哈欠之外,甚至體力也受到了影響。不只如此,還因為睡覺打呼太大聲,導致睡在旁邊的妻子也跟著睡不好,後來,家人實在看不下去,將陳先生帶到了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他夜晚睡不好,甚至嚴重到晚上得佩戴呼吸器,才能夠好好入睡。在陳先生的身上,許多疾病造成他睡眠品質差,其根源可以說是因為「肥胖」,因此,醫院的醫生告誡他:「想要睡個好覺,你就該減肥了。」減重真的是一道相當大的課題,萬病以「肥胖」為首,不論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都與肥胖有關係。減重並不是吃藥、打針、抽脂,就能夠輕鬆解決的問題,病患必須配合醫師做好全方位的體重管理,才能避免復胖。事實上,肥胖牽扯到許多層面,例如代謝問題,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在體內的代謝,還有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素、荷爾蒙問題、腸胃道問題,以及生活習慣等,都是造成肥胖的因素。代謝、腸胃道出問題,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幾個月,陳先生的體重只增不減,在減肥這條路上處處碰壁的陳先生,已經考慮做切胃手術了,但在我看見他所做的問卷之後,發現不只是肥胖危機,連身體內的系統也出現了問題。首先,他的食量並沒有很大,因此我猜想可能是代謝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再進一步檢查器官功能,發現腸胃道功能並不是非常好,導致影響到營養素的吸收,才造成代謝出現問題。接著,我發現他有男性荷爾蒙不足的症狀,當男性荷爾蒙不足時,身體的胰島素就會產生抗性,造成糖尿病。在過去的一些檢查報告中,可以看見膽固醇、血糖的數值都是紅字,並不是在及格的標準之內。經由完整的身體檢查後,確定陳先生在代謝、腸胃道出現了問題。代謝方面,三大營養素的代謝都出現了偏差、男性荷爾蒙數值偏低,而基本的營養素像是微量元素、抗氧化維生素都不足;腸胃道方面,腸道菌叢失衡、腸漏症、腸道發炎等症狀,造成體內慢性發炎,讓體內胰島素產生抗性,進而造成肥胖。既然已經知道導致肥胖的源頭,就是逐一破解的時刻!我先改善陳先生體內的代謝開始,接著改善男性荷爾蒙、調整腸胃道,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以減少體內的發炎,加上運動與飲食互相搭配同時進行,在短短的一年內,協助他成功瘦身,擺脫呼吸器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糾纏,迎接人生更美好的未來。常見小症頭,竟會讓人睡夢中離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指的是人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因而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費力,更嚴重的話,氣道還會完全被堵塞,使人吸不到空氣造成窒息,以男性、肥胖、酗酒,以及有服用安眠藥、鎮定劑的人,有較大機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其症狀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打呼、打鼾」,這些常見的「小症頭」就可能會影響心血管、腦血管等重要的循環系統,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心肌梗塞!所以,睡眠呼吸中止症還被稱為是「沉默的殺手」,患者無法察覺到自己的病症,若覺得睡再多仍疲憊不堪,或是枕邊人發現有異狀時,一定要盡速就醫。多數人是因為肥胖造成呼吸道狹窄,或造成維持呼吸道通暢的肌肉張力不足而容易塌陷,也有人是因為先天下巴較小或後縮、扁桃腺或懸壅垂過大或先天顱顏缺陷,造成氣道狹小所致。案例中的陳先生是因肥胖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讓他的頸部過粗,使呼吸道變得狹窄,呼吸不到空氣就會醒過來,由於睡眠斷斷續續進行,使陳先生無法享有優質的睡眠,導致白天常常打瞌睡、精神不濟、無法專心,進而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品質。有些病患會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睡眠不足,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無法有效代謝,使心臟病和腦中風發生機率提高三倍,嚴重者甚至會有猝死的危險!【睡睡平安.好眠有方】◎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一般來說,輕度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可能只需要保守治療,整理如下:◆ 減重: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即使體重減輕百分之十,也能減少呼吸中止的發生頻率,減重為治療呼吸中止的首要之務。◆ 避免酒精及安眠藥物:睡前不可飲用酒類飲料,並避免在睡前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在睡眠期間塌陷,並延長呼吸中止的時間。◆ 側睡:仰躺睡覺時,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側躺睡覺時,發生機率則會下降,因此可以使用特殊枕頭,或是輔助側睡的道具。◆ 減輕鼻塞藥物:有鼻竇問題或鼻塞的人,應該使用鼻腔噴霧劑、呼吸貼,或是鼻塞藥物來減少打鼾,並改善氣流,使夜間呼吸更舒適。若是保守治療無法減緩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使用其他治療方式,例如:正壓呼吸器、口腔牙套矯正器、進行手術,整理如下:◆ 使用正壓呼吸器:睡覺時,使用持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這是目前針對成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治療方式。◆ 口咽整形手術:包含懸壅腄整形手術、扁桃腺摘除手術等,針對打鼾有較明顯的效果。◆ 口腔牙套矯正器:可以減少打鼾及減輕睡眠呼吸中止發生的程度,少部分的患者則可以消除睡眠呼吸中止症。有些人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肥胖,也可能是肥胖造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所以如果平時食量不大,也不是每天都吃高熱量食物,體重卻一直直線上升,可能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結果。總而言之,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例如陳先生是因為營養素代謝失調、腸胃道菌叢失衡,才造成他的肥胖,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最終影響到了睡眠,這些都是環環相扣,若疏忽了其中一項,都不能脫離疾病的糾纏。因此,確定自己是什麼狀況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找回健康的身體。睡眠呼吸中止症,罹患高血壓風險高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是讓我們沒有睡飽,有一類睡眠呼吸中止症名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簡稱OSA),更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許多研究證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慢性病控制不良,比如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相反地,有高血壓的患者,同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也很高。這是因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讓患者在睡眠中反覆吸不到空氣,在不斷清醒的過程中,促成交感神經活動,引發末梢血管的收縮,導致血壓在每一次呼吸之間反覆飆高。長期下來,罹患高血壓、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嚴重者更可能中風猝死!睡眠障礙並不是等到年老罹患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才開始回頭尋求解決方式,而是應該在年輕時就要引以為戒,注意平時睡眠的時間、睡眠效率,遠離失眠才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營養助眠對策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肥胖,而肥胖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因此想要調節膽固醇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改善心肌功能,防止血栓生成的話,就要攝取含有紅麴、魚油、輔酵素Q10、瓜胺酸等營養素的食品,才能維護血管內皮功能與彈性,不再像是隨身帶著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引爆。•建議攝取營養素:◊紅麴:含有降脂活性物質MVA(Mevinolinic acid)及有降血壓和預防老年痴呆症的活性物質GABA(Gamma- aminobutyric acid)。◊魚油:可以降低血管發炎反應,預防血管血栓形成,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凝血反應,避免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在血管中過度凝集,形成血栓造成阻塞,讓循環功能可以順暢進行,還可以調節血脂肪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酯。因此,補充足夠的EPA及DHA,或是其他Omega-3 脂肪酸,對於調節正常的血脂蛋白及促進健康的膽固醇代謝,至關重要。◊輔酵素Q10:Q10是目前最強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之一,能防禦人體細胞的氧化損傷,包括脂質,蛋白質和DNA,保護組織細胞不受自由基攻擊損傷,包括心肌、神經系統與細胞蛋白質。◊瓜胺酸:可在人體轉化成精胺酸和一氧化氮,有助於血管內皮放鬆,改善血管彈性。◊法國香瓜萃取物:專利法國香瓜萃取物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SOD),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酵素之一,能促心血管健康、減少脂質氧化,並促進一氧化氮的生成,維持血管內皮功能健康,有助於血管放鬆。同時,SOD的抗氧化能力亦能減少發炎反應。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
-
2021-11-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 怎麼睡才不痛? 掌握2技巧
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治療,未來可能會嚴重變成「五十肩」。患者的肩膀關節會相當疼痛,活動也受限,導致手抬不起來,尤其夜間常被痛醒,就很難再入睡,造成長期失眠。許多「發炎」疾病都可能產生夜間疼痛。五十肩急性發炎階段,受傷部位常會有積水,這些積水在白天比較容易被肢體活動、良好的循環帶走,但夜間肢體活動少,血液循環減慢,積水容易累積在患處,產生較大的壓力引發疼痛。五十肩可以說是「整個關節」在發炎,往往比其他肩部疾病更易發生夜間疼痛。五十肩夜間疼痛控制,建議從「減少發炎」、「減少患部壓迫」兩大方向著手改善,嘗試在「白天、睡前、睡眠中」減緩五十肩的夜間疼痛。●減少發炎方法白天首重減少刺激,但不是完全休息不動,可以透過適當「擺位」減少肩膀拉扯。最簡單的方法是手插口袋,以增加支撐、減少甩動。若比較嚴重或容易忘記插口袋,可考慮使用三角巾或特殊輔具支持。在睡前冰敷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也能幫助減少發炎、控制疼痛。冰敷時間以10至20分鐘為原則,合理使用藥物也是積極治療的一環,短期使用不必過度擔心身體負擔。●減少患部壓迫適當的睡姿,可以避免睡眠中突然壓到患側肩膀,突然痛醒的機率。善用枕頭可以協助穩定放鬆,減少直接壓迫患部引起疼痛。如果習慣仰躺,可在手肘後側墊個枕頭,在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這樣除了能穩定手臂,還能幫助一些肌肉放鬆,有助減少疼痛。如果習慣側睡,最重要是不要壓在會痛的肩膀上。背後可以放幾個枕頭,有些人也會在雙腳之間夾一個枕頭,都能幫助穩定,減少不小心翻身壓到肩膀。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枕頭,有助肩膀穩定和放鬆。有些為了側睡特別設計的枕頭,可以增加穩定和舒適度。但要避免趴睡,雖然看起來好像比較能避免翻身壓到痛處,但不像仰躺或側臥時手臂比較能安放在兩側,趴睡時大家多半是肩膀抬高,手放在頭部附近,這樣的動作並不利於肩膀放鬆、減少疼痛。
-
2021-11-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落枕用力扭脖子,恐讓發炎更嚴重!4妙招可緩解
●落枕後,可艾灸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肌肉緊繃的落枕,可熱敷搭配伸展放鬆肌肉●急性發炎使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可稍微緩解寒冷清晨,小傑一早醒來發現「落枕」了,頭無法往右邊轉。他採用阿嬤的偏方,將頭躺在枕頭上,緩緩地從右邊轉到左邊,再從左邊轉到右邊,同時邊念著 「頭沒落枕、枕頭落枕」。沒想到過去總能見效的偏方,這次卻不靈驗了,只好到診所看診,醫師開立肌肉鬆弛劑給他,用藥後落枕才舒緩。寒冷調整睡姿 牽扯肌肉開業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天氣愈來愈冷,因落枕前來看診的患者也愈來愈多,但是,落枕並非突然發生,往往是長期肩頸周圍循環不佳產生的慢性勞損。尤其秋冬夜間溫度低,人在睡眠時會不由自主地調整自己的睡姿,當睡覺時頸肩部受到寒冷刺激、血管收縮,易發生痙攣並牽扯周邊肌肉引起腫脹疼痛,進而引起落枕。中醫師常以灸療治療落枕,艾灸溫經散寒、溫通經脈,可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和平衡機能的作用。落枕後,也可按摩後溪穴、風池穴、落枕穴等處舒緩。汐止國泰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落枕是俗稱,西醫稱作「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除了頸椎旁的韌帶或肌肉急性發炎外,軟骨或椎間盤擠壓到神經,造成頸部關節疼痛、受限,都屬於落枕。急性肌肉拉傷和小面關節發炎造成的落枕,和天冷血液循環不好、縮成一團睡覺有關;但壓迫造成的落枕則主要是因受傷退化、駝背、搬重物而導致。通常發生落枕時,許多人往往貼一堆藥膏在身上期待「自行復原」,或是用各式偏方「自救」,緩解疼痛效果不好,更有民眾會用力扭轉脖子,甚至發出「咔咔」聲,塗雅雯表示,「萬萬不可」,此舉恐讓發炎更加嚴重。落枕原因不同 治療也不同其實依據落枕的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會不同。塗雅雯表示,若是因肌肉緊繃引起的落枕,可用攝氏40度熱毛巾熱敷半小時,並搭配伸展,讓肌肉放鬆;急性發炎則可搭配使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稍微緩解症狀。開業物理治療師陳怡同說,落枕最常見的是某一節小面關節卡住,因一個動作或是兩側肌肉不平衡導致,使用熱敷或是貼膏藥只能暫時舒緩,但無法復原,拖久了身體使用肩膀動作代償,恐影響肩胛穩定性。因此,物理治療師通常會評估是哪一節關節卡住,執行關節鬆動術。反覆落枕 可能神經根壓迫陳怡同提醒,要預防落枕,平時應盡量避免維持同一姿勢太久,且注意自己的肩胛是否夠穩定,例如平時是否容易聳肩、上背僵硬;若調整不來,就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塗雅雯則指出,若用休息熱敷一、兩天仍無明顯緩解,或是反覆落枕,則可能是頸椎結構或是神經根壓迫問題,必須搭配X光或神經孔測試等理學檢查,才能進一步治療。
-
2021-11-06 新聞.元氣新聞
聯醫陽明院區爆疥瘡感染 2確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日前發生疥瘡院內感染事件,醫院9月底時收治1名疥瘡病患,該患者曾在其他醫院治療10多天,後續轉進陽明院區持續治療,10月29日檢查陰性,不料同日有其他病患出現皮膚紅疹症狀,疑似院內感染疥瘡。聯醫昨表示,院方緊急採檢後,發現有2名病患確診,目前正在治療。醫務長何清幼表示,北市聯醫陽明院區於9月30日收治一名疥瘡病患,該病患曾在其他醫院治療了10多天,後續轉進聯醫持續照護,在10月29日檢查為陰性。何清幼指出,在同一天有病房通報其他病患皮膚出現紅疹,聯合醫院立即啟動感染控制並進行調查,採取防治措施,針對可能接觸到的病人及員工,共57人進行皮膚檢查,結果2名病人確診疥瘡。何清幼推測,因為疥瘡有2周到6周的潛伏期,若沒有注意到不慎密切接觸,包括身體上、皮膚、衣物、床單等,就會不小心感染,只是一般講話不會有風險,而確診個案的衣物一定要用水溶性垃圾袋包起來,放進60度以上熱水清洗,而無法清洗的枕頭等物品,也必須靜置2周才能使用。何清幼說,聯醫已將疥瘡陽性確診、發生皮膚紅疹的病患安排治療,持續監控,環境全面清消,也要求工作人員落實手部衛生、防護裝備正確穿著,布類制服要加強消毒處理,杜絕傳染。
-
2021-11-05 新聞.健康知識+
毛巾沒洗如同用馬桶擦身體!專家指3地雷,常過敏、私密處感染留意
毛巾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不過許多人僅注意到生活必須,卻忽略了日常清潔,往往是數周才洗一次,另外也包括共用毛巾、直接使用新毛巾等,這些習慣恐怕都會影響身體健康。 毛巾沒洗如馬桶,恐引過敏、私密處感染! 美國毒物理學教授招名威表示,衣服穿一兩次就會洗,毛巾也一樣,久久未洗的毛巾,可含有相當多元的病菌,除了民眾最常聽到的大腸桿菌,也會隨著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帶有各種不同的病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退伍軍人菌、仙人掌桿菌等。且這些病菌會不斷的繁殖,再加上浴室往往是整個家中最潮濕的地方,更有利病菌滋長。據研究,毛巾三天沒洗,病菌量就可以達到約8千萬個,如同以馬桶擦拭身體一般,一周沒洗就可達到上億,遑論許多民眾是放到出現味道或是月計算。 若民眾經常使用沒有清洗的毛巾,除了容易出現皮膚過敏、毛囊炎、落髮等皮膚疾病外,也可能出現陰道感染、下泌尿道感染、甚至再更進一步向上感染,引起腎盂腎炎等上泌尿道感染。而若身上有傷口,自然也可能造成傷口感染,甚至蜂窩性組織炎。若洗完澡身體總還是癢癢的、身體經常出現過敏、感染等情況,建議應檢視自己是否有衛浴清潔問題。 共用毛巾很母湯,小心病菌互相感染! 許多人有共用毛巾的習慣,最常見的如夫妻、情侶等,家庭共用同一條毛巾也大有人在。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相當不建議,正如前述,毛巾會隨著使用者而有不同的病菌,若其中一位使用者身有感染疾病,毛巾就有可能成為該病菌的溫床,造成互相、反覆感染,包括皮膚疾病,也可能帶至私密處,即便其中一方正在進行治療,但畢竟尚未痊癒,病菌就有可能「寄宿」在伴侶身上又回到自己身上,例如香港腳的黴菌、又或是病毒疣等就頗為常見。 新毛巾不洗,恐藏化學藥劑引皮膚炎! 新的毛巾許多人會直接使用,招名威教授提醒這種直接使用的情況也應避免,因為上頭除了可能藏有螢光劑等化學藥劑,製作、包裝過程也無法確定是否衛生安全,若直接使用,也很有可能引起皮膚疾病等各種不可預期的問題,道理如同新買的衣服需要清洗一樣。招名威教授就分享,以前曾因新衣服沒洗直接穿,導致身體紅腫發癢,且越抓越癢,甚至出現紅斑的窘境。而較為謹慎的民眾,會先用水沖洗過,這清潔的力道恐怕也還遠遠不足。 別讓毛巾成健康破口,簡單4招輕鬆改善! 招名威教授提醒,毛巾和身體接觸其實相當緊密,清潔不當或甚至是沒有清潔,容易造成各種健康影響。建議民眾新的毛巾最好先用洗潔劑以熱水清洗為佳,以清除上頭對身體不利的有害物質。 日常可準備2條毛巾輪流使用,每三天就確實清洗一次,最少也規定自己每周務必更換,並徹底曬乾,若秋冬、雨季無法確實曬到太陽,也可用烘乾的方式進行,這兩種方式都遠勝於風乾,清洗的這段時間就可以使用另外一條。而不論關係在如何親密,都建議使用自己的毛巾,避免共用。 除了毛巾清潔,保存的環境也很重要,毛巾大多是放在浴室,浴室又較為潮濕,建議可用除濕機除溼,有窗戶也建議打開通風,若想簡單一點也可以放個電風扇在浴室門口通風,如此除了有助避免病菌滋長的環境,也可防範在浴廁中滑倒。 《延伸閱讀》 .新衣不洗會致癌?小心有害物質,至少要先曬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6 醫療.骨科.復健
躺平背痛腰痛看哪科?先學4招改善
腰痛在日常相當常見,原因也相當多,其中有一種腰痛,是患者躺平時會痛,改成側躺後便不會,相當擾人睡眠。對此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指出常見相關原因及改善方式,有助避免狀況持續。 睡覺躺平會背痛?醫指常見2原因! 許嘉麟醫師表示,平躺時會痛,但側躺就不會,這種情況常見2大原因而起,包括骨盆過度前傾以及椎旁肌疼痛。 骨盆前傾許嘉麟醫師解釋,人體在正常的情況下,骨盆會前傾約15度,這角度會使人呈現抬頭挺胸的姿態。但因故骨盆前傾斜角度過大時,腰椎便會讓身體重心前傾、胸椎往後,使得腰椎的生理弧線過大。也有不少研究指出,腰椎、骨盆區域結構不穩定而下背痛者,容易造成代償性腰椎伸展,彎曲弧度會比健康者還要更高。因此患者常見平躺時腰部懸空、越躺越不舒服,側躺時則不會。 骨盆前傾其實比想像中常見,男性約佔八成,女性則約七成,患者普遍有腹肌、臀肌無力,以及髖腰肌、豎脊肌太緊的情況,形成「下交叉症候群」,使得骨盆角度改變,進而影響整個脊椎弧度。在這情況下也使得患者在視覺上常有胸部內縮、些許駝背、小腹隆起、臀部翹起的情況。且患者因頸部需長期持續出力、頭部前傾才能保持平衡,因此也常會有肩頸痠痛的問題。 椎旁肌疼痛至於椎旁肌疼痛,指得就是前述提到的豎脊肌所發出的肌肉疼痛。椎旁肌是由髂肋肌、最長肌、棘肌所組成,主要負責身體傾斜、拱起背部、向前彎曲、扭轉軀幹。當椎旁肌因肌肉拉傷、肌肉萎縮、姿勢不良等因素引起疼痛,患者平躺時腰椎懸空、弧度較大,也較容易拉者肌肉,因此容易不適,平躺則較為舒適。 避免躺平背痛,醫教4招有助改善! 從上述可了解,平躺時會感到下背疼痛,主要和腰椎結構、肌肉有關,因此改善方面,許嘉麟醫師建議可透過簡單的方式作適度的肌力訓練,並放鬆肌肉,也適度的矯正姿勢,並可在睡覺時改善睡姿。 訓練肌肉肌力訓練如一般常見的棒式、仰臥起坐等,以腰部訓練來說,也包括簡單的「挺腰健臀運動」,平躺在地,膝蓋成90度,並將臀部抬高,使腰背成一直線,約5~10秒後放下。5次為一組,早晚各作2組即可。此動作可有效訓練臀大肌,在操作時留意切勿憋氣或用脖子頂地。 放鬆肌肉若是已經感到下背疼痛,許嘉麟醫師建議放鬆肌肉,可透過按摩、泡澡等方式進行,醫師也介紹了一組「麻花捲拉腰法」幫助舒緩,方法也很簡單。首先平躺,右腳跨至左腳膝蓋外側,並手壓跨過去的右腳膝蓋使其貼地,頭轉向右邊,並將肩膀盡量下壓,停留十秒。這樣的動作就如同麻花捲一般,有助於肌肉放鬆,改善此下背疼痛。 矯正姿勢除了肌力訓練、肌肉放鬆,此問題也和姿勢息息相關,因此也建議平常可多矯正自己的姿勢,藉此調整回脊椎弧度。方法也很簡單,背貼於牆即可,貼牆時留意肩膀、背部貼於牆上,挺直脊椎,並記住挺胸感。此動作一樣適度即可,想做時隨時都可以做。 改善睡姿針對睡姿的改善重點會著重在「保持良好腰椎弧度」,讓脊椎保持一直線。許嘉麟醫師建議,可適時地調整臥位,並用枕頭調整身體的支撐度,也注意床的軟硬度。另外也可以增添一個全身枕作為輔助工具,或是兩個小枕頭使睡姿成「辛氏臥位」,都有助於身體放鬆。 疼痛根源未必相同,及早檢查以利改善! 許嘉麟醫師也提醒,身體的結構環環相扣,同一種疼痛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導致,又或者表現相似但實為不同。因此建議若有腰痠背痛的情況,還是建議盡早檢查找出原因為佳,以利對症治療。特別是疼痛若超過三天持未好轉,更是建議積極就醫,因為一般肌肉骨骼的問題約在三天左右就會逐漸改善,反之可能有其他的潛藏問題,應積極面對。 《延伸閱讀》 .上班族腰痠背痛常見6大原因!醫教「直線坐姿」維持平衡最省力 .為什麼會腰痛?一張圖看懂!醫:6情況早就醫,七成易復發。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1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睡覺冷「姿勢」 居然讓人全身腰痠背痛?
又到了睡覺最舒服的季節了,但你是不是曾有過不管怎麼睡,睡醒後總是腰痠背痛的經驗呢?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姿勢跟寢具所導致的喔!物理治療師YouTuber「三個字SunGuts」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睡覺時的「冷姿勢」!大部分的睡姿可分成三種類,正躺、側睡與趴睡。首先正躺是對人體來說最好的姿勢,因為此時的肌肉是全身放鬆的狀態,身體也可以達到最平的位置。不過在枕頭的挑選上要特別注意不能讓脖子懸空,因為脖子懸空會無法放鬆,就會越睡越緊;床的挑選也不宜太軟,太軟身體會陷進去容易脊椎側彎。那麼側睡與趴睡個要注意什麼呢?就讓影片來告訴你吧!原始影片:來看看影片授權:@SunGuts三個字SunGuts YT:點我看三個字SunGuts IG:pt_sunguts「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1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夜咳、咳嗽咳不停怎麼辦? 醫教4招改善,超過2週盡早檢查
日常生活時常會有咳嗽的情況出現,許多人認為就是感冒、過敏等,並沒有太在意。但其實咳嗽的原因不單單僅有感冒或過敏,亦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訊。 夜咳、咳嗽咳不停?醫指常見4大原因 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表示,咳嗽主要是呼吸道受到感染或刺激,會出現的防衛性反射動作。透過排除外來異物或有毒物質,以及清除多餘的呼吸道分泌物,咳嗽是一種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 咳嗽發作時間往往因人而異,有人會咳一整天,也有人會在固定時間咳嗽,例如夜咳。不同原因也可能造成咳嗽持續時間不同。促成身體出現咳嗽的原因繁多,在耳鼻喉科領域,最常見的即是感冒、鼻竇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鼻部疾病,以及喉部胃酸逆流喉部疾病。 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鼻竇炎 賴盈達醫師解釋,以呼吸道感染來說,患者常會出現許多痰,進而刺激喉部產生咳嗽。過敏性鼻炎多與環境有關,如塵螨、灰塵等,常見鼻涕倒流至喉嚨進而刺激引起咳嗽。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只有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才會咳,這是因為鼻涕倒流影響到喉部造成咳嗽。 胃酸逆流 另外,胃酸逆流也是常見原因之一,也與胃潰瘍、胃發炎等腸胃道疾病而起,造成胃酸從食道上來刺激到喉嚨,進而產生咳嗽、喉嚨異物感等情況。這幾種情況在日常較為常見,相信民眾並不陌生。 肺癌 然而,咳嗽也有可能是因較嚴重的疾病所引起,如肺癌。賴盈達醫師表示,咳嗽也是肺癌的常見症狀,因此久咳不癒必須多加留意。值得注意的是,肺癌在癌症罹患率及死亡率都名列前茅,以往許多人認為和抽菸有關,且以男性居多,但事實上有不少的肺癌患者本身並無抽菸習慣,且逐漸有年輕化、女性比例增加的趨勢。賴盈達醫師指出,確實抽菸、二手菸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因子,但其他也包括了工廠廢氣、汽機車廢氣、廚房油煙等,這些都是需要留意的風險因子。 一般感冒咳嗽一週好轉,超過兩週留意症狀早檢查 賴盈達醫師表示,一般的感冒、呼吸道感染等,通常在一至兩周會逐漸好轉,咳嗽的症狀也會逐漸消退,因此若有超過二至三個星期以上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包括內視鏡檢查、胸腔X光檢查等,了解咳嗽原因為何,除了改善咳嗽的症狀以外,也針對根源進行治療。也建議長期有咳嗽問題的民眾,可多留意自身是否有其他症狀,以利檢查時與醫師討論。 例如前述提到的胃酸逆流,患者也可能會有火燒心等情況出現。而肺癌除了民眾較常聽到易有咳、累、喘等症狀,在某些情形甚至會影響神經,進而出現聲帶麻痺的情況,造成沙啞、聲音異常。聲帶麻痺會造成聲帶閉合不好,因而也可能有吞嚥困難,甚至常常嗆到、呼吸困難等情形,因此一定要特別留意。 婦聲音沙啞、常常嗆到,經檢查發現罹患肺癌! 賴盈達醫師也分享案例,日前有名60歲婦人就診,表示近一個月聲音沙啞,偶有夜咳及進食嗆到的情況,但最近一周且越來越嚴重、愈加頻繁,但患者本身但平時並不多話,也不唱歌,且沒有抽菸習慣,也沒有過敏、胃酸逆流等問題。經內視鏡檢查發現,患者左側聲帶完全無法動彈,因情況較為嚴重,轉診至胸腔內科做進一步檢查評估,在胸腔電腦斷層下發現左肺部已有約2公分的腫瘤,確診肺癌。 久咳盡早檢查以利根治,醫教4招有助改善! 關於自我保健,賴盈達醫師建議可從各項生活習慣著手。包括最基本的戒菸、避免二手菸、口罩儘量不離身,如此便有助避免室外空汙的侵擾。 平時居家環境、工作環境也定期打掃,可使用空氣清淨機,並也同時留意室內溼度,也特別提醒寢具應定期清洗更換,這樣就有助杜絕塵螨等過敏原。 若有胃食道逆流等胃部問題,除了藥物控制,建議應注意飲食正常,三餐均衡,並且避免宵夜或睡前飲食,睡覺時可將枕頭墊高,以降低胃酸逆流的發生率。 至於坊間時常聽到咳嗽、喉嚨癢可吃枇杷膏、香草冰淇淋等改善,對此賴盈達醫師表示,效果因人而異,建議還是先就醫檢查出原因為佳,以利從根本改善 《延伸閱讀》 .6招改善胃食道逆流,這些NG飲食、行為別再犯! .久咳不癒竟可能是肺癌徵兆?醫:超過2~3週等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