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日本
共找到
3499
筆 文章
-
-
2021-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完疫苗亂經、狂掉百根頭髮 專家曝這族群施打要注意
國內疫苗開打後,不少女性反映接種完出現掉髮、亂經情形,就連洗澡完、吹頭髮將近會掉100多根髮量,表示「跟當初產後掉髮狀況很像。」專家指出,國內外均發現民眾施打疫苗後,出現落髮、經血量增多或延期等症狀,若免疫系統差或屬易發炎體質,更要注意日常保養。蔡小姐指出,她曾在7月29日施打一劑AZ疫苗,8月中開始大量掉髮,另外莊小姐也表示,9月8日同樣施打AZ疫苗,每吹一次頭至少會掉20至30根頭髮,且經期量變少,但過去不曾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就醫後醫師也說頭皮健康、抽血報告正常。美國華盛頓州註冊醫師、自然醫學博士林侑融指出,目前無大型數據直接證實婦科問題與新冠疫苗有直接關係,但若本身荷爾蒙系統不穩定、有婦科宿疾,如易有經痛、經前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有巧克力囊腫者,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的確可能誘發出更嚴重的經期失調,因此注射疫苗後仍要注意是否有出血量不正常或是經期延期等問題發生。她列舉,當生活中身心壓力大、作息不定、營養不足時,剛好又屬敏感體質,此時再遇上疫苗施打引起的免疫反應,猶如未修繕的老房子剛好遇上小地震,就很容易被震垮。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容易發生問題。除了亂經外,當身體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若是作用在頭皮,就容易會形成落髮,若在身體皮膚上也可能有蕁麻疹出現。林侑融表示,新冠疫苗是極新的疫苗,過去也並沒有特別針對落髮族群進行實驗,但國外也陸續有個案發表,如患者為自體免疫落髮形成「圓禿」,過去病情穩定,但施打疫苗後又復發造成大量掉髮,並研判跟AZ疫苗造成的自體免疫性反應類似。日本、南韓數據也發現,女性施打後落髮狀況比男生多2.5倍,其原因推測為跟身體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有關,因為該激素容易誘導體內發炎,因此包含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是以女性居多。但她也強調,民眾若出現大量落髮,要判斷是否為疫苗造成,或是壓力性落髮、貧血導致落髮、營養不足或賀爾蒙失調導致落髮、甚至是自體免疫型的圓禿落髮,都仍未定論,因為這需要更詳細的血液檢驗,才能鑑別診斷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時,一般的常規檢測,是驗不出原因的。林侑融說,「基因遺傳獨特」、「體質獨特」的人,的確可能會有不在預期中的症狀發生,無法就直接與疫苗畫上等號,也可能為本身的宿疾、慢性病未能根除有關, 應著重在調養體質。若本身有婦科疾病,也建議施打疫苗前後可事前做血液檢查,避免在症狀急症或復發階段接種疫苗,事後也能多留身體變化及徵兆。若民眾施打疫苗後,身體有落髮或經血異常,可以按壓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及關元穴,幫助調經及氣血循環,此外避免炸物、碳烤物、紅肉等發炎食物,可以「彩虹飲食法」補充多樣性植化素,如花青素、類黃酮、胡蘿蔔素等,對身體都是良好的消炎劑。
-
2021-11-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日本贈的疫苗卻不承認台灣「小黃卡」 專家指出1關鍵
日本8日起放寬邊境管制,商務人士、勞工若接種兩劑莫德納、AZ或BNT疫苗,入境檢疫將可從10天縮短為3天,但這項開放措施卻未將台灣列入鬆綁名單內。毒理學專家招名威指出,關鍵就在「入境台灣目前還要檢疫14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政府願意不對等的開放入境標準。招名威在臉書發文表示,日本邊境新制上路,但台灣民眾就算打了日本贈台的420.4萬劑疫苗,其施打紀錄仍不被承認,感覺有點被日本人耍了,「但離最後一次贈疫苗才短短不到一個月,這樣不承認自己贈送的疫苗似乎不合理,『更荒謬的是有立委說因為我們有人打高端疫苗,日本不承認高端而封鎖台灣人』,可能嗎?」招名威指出,以現行全球都要刺激經濟的前提下,台灣人到日本旅遊、消費人數占比名列前茅,日本沒有任何要封鎖台灣人入境的理由,「結果,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對等的開放入境標準」。以美國入境標準相比,當時美國公布33國入境許可時,大家還一頭霧水為什麼沒有台灣,現在真相大白了,「主要是入境台灣目前還要隔離檢疫14天,『但人家改變了,卡在我們也不願意同步跟著縮減美日兩國民眾入境台灣檢疫天數』,導致雙邊都難互相認可」。招名威說,畢竟台灣目前確診數如此低,相較美日還居高不下的疫情,再想想3+11風波,這時若貿然開放,台灣這段期間防疫的好成績可能又付之一炬,換個角度,世上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不對等的開放入境標準,特別當美日居民入境台灣要隔離14天時,台灣憑什麼要求美日讓台灣人暢行無阻?他認為,若台灣也同步開放了,才是真的如臨大敵,一來台灣第二劑疫苗覆蓋率不比美日高,二來若有大量外來確診者入境,導致短期本土加境外確診數雙雙直線上升,台灣醫療量能是否有能力負擔?再加上台灣醫療價格世界上偏低,屆時是否有他國確診者混入也是另一個問題。招名威呼籲,當大家一昧埋怨美日不承認台灣的同時,請回到合理基礎上思考,「這和打高端疫苗或是誰贈送誰疫苗無關,當然也和刁難台灣無關」,國際關係是對等的,萬一今天台灣也開放了,雖可自由進出美日,但台灣疫情卻再度受到衝擊,這樣的結果也是你要的嗎?
-
2021-11-11 養生.家庭婚姻
醫師夫外遇年輕護理師 老婆提「天價離婚費」他全忍痛吞下
情同意合的兩人即使結了婚,但也不保證就能從此長相廝守。而若是雙方感情決裂,走向離婚一途時,彼此之間的財產分配更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最近日本媒體,就報導了一則離婚的官司案件。根據日本媒體「マネー現代」報導,一位化名沼田德子的40多歲女士,丈夫沼田義男(化名)是一位50多歲的醫生,兩人有一位剛進醫學大學的女兒。德子約在半年前,發現義男在醫院和一位30多歲的護理師出軌,因此要求該護理師賠償400萬日幣(約相當於新台幣98萬)的慰問金。沒想到對方賠償過後,卻沒有結束與義男的外遇關係。多次交涉未果下,德子只好轉向和義男離婚一途。當時義男的年收入約有2000萬日幣(約相當於新台幣493萬元),房產也是掛在他的名下,並且還剩餘3500萬左右的房貸(約相當於新台幣862萬元)尚未繳清。面對不肯放棄小三的義男,德子提出幾項要求:包括要求房貸繼續由義男負責繳清,但離婚後算起的20年間,要無條件承認德子的居住權,以及女兒的學費也必須要由義男出錢,並每個月額外給予60萬日幣(約相當於新台幣14萬)的養育費等等。由律師的觀點看來,這樣的離婚賠償金額,其實遠遠超過一般的行情。沒想到最終義男除了在部分項目的金額有極小幅度殺價以外,其他條件幾乎照單全收。律師認為,這是因為義男是法律上認定的配偶,但心態上又急著要離婚的關係,結果就必須吞下對自己不利的條件。如果能稍微放緩一點協調,說不定不用賠償那麼多錢。並指出在這樣的局面,正和「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完全符合。
-
2021-11-10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年少有為驟罹癌 病友:若再抗藥下一步是什麼
「我想要活下去。」在三十一歲那年,是他赴上海打拼的第五年,不僅當上主管更準備跳槽轉職,人生正預備奔向更輝煌,健檢卻發現罹患肺腺癌四期,他從不放棄治療的可能,如今,抗癌邁入第三年,因出現抗藥性,進而使用第三線藥物,並不斷尋求最新的療法。醫師告知,若再抗藥,將需要免疫治療的奧援。然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標準極嚴,屆時,付不起藥費怎麼辦?楊家豪說,「罹癌後,最大的挑戰不是病痛,反而是『生存』。」事業風生水起 卻因罹癌被迫暫停大學甫畢業便到大陸打拼,才幾年的努力,楊家豪已是一家食品企業的中階主管,綜理該企業海外業務,他透露,當時月薪換算成台幣,有近二十萬元,已逐漸站上事業巔峰。美好的一切,卻因一次健檢結果戛然而止。楊家豪說,為配合大陸規定,台人轉換工作需要健檢,結果卻發現右側肺部X光異常,進一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電腦上的影像,讓他心涼了半截,原本應是透明的肺部,竟有一半完全「霧掉」。上海的醫師建議他,應立即回台接受診治。此時,不到半年的婚姻也因罹癌而劃下句點。抵台後的一個月內,他接受一系列檢查,正子掃描、胸腔鏡、切片檢查,醫師口中楊家豪的病況,也從最初的一期、二期,最後確診「肺腺癌四期」。楊家豪回憶,聽到四期二字,他愣住了,就這樣步出醫院,在門外呆坐許久,「當時完全不了解,肺癌四期是什麼概念。」若二度抗藥 需使用免疫治療楊家豪符合健保給付標準,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兩年後的二〇二一年初,身體出現抗藥,必須轉換藥物,他很幸運地碰上第三線標靶藥物納入健保,得以接軌治療。然而,體內腫瘤蔓延至肋膜,他苦笑,那是一種「會呼吸的痛」,隨著每一次呼吸,都在牽扯著疼痛,「癌疼痛伴隨我每分每秒,晚上痛醒時,不免懷疑人生,『為何要這樣撐著。』」楊家豪在醫師建議下,同步施打另一種抗血管新生藥物。他說:「我一直覺得很幸運,前兩項救命藥物都獲得健保的給付。」但是,抗血管新生藥物並無健保給付,每二十一天一次的療程,藥費高達五萬元,且一旦開始施打,終生不可停藥。楊家豪說,還好年輕時投保的商業保險,付了健保無法給付的藥費。為了活下去,他用盡一切努力,接受各項治療,電腦斷層導引下實施肺部腫瘤消融術,化療藥物灌洗胸腔、腫瘤熱療法、微創切除肋膜。此時,楊家豪依舊可以綻放著陽光似的笑容,更讓人心疼。健保給付門檻高 癌友多藉「特殊管道」拿救命藥他上網了解肺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及各國醫療保險制度。他坦言,透過網路接觸的肺癌病友社群中,更多的肺癌患者得不到健保給付,經濟狀況又無法負擔高昂藥費,雖然明知有風險,仍紛紛私下轉向印度的印藥,或孟加拉的孟藥。治療中仍可持續工作 期盼免疫+化療以爭取機會「罹癌後,最大的挑戰不是病痛,反而是『生存』。」治療中,因副作用較少,楊佳豪仍可彈性工作,在科技大廠的實驗室中,擔任兼職,以支應日常開銷所需。經歷一次抗藥,楊家豪目前已開始使用第三線標靶藥物,若再度抗藥,已無標靶藥物可用,必須轉向免疫治療,並搭配化療,楊家豪說,「免疫治療加上化學治療,可以幫末期病人再多爭取一個機會」。衛福部已於2019年起,核准癌症免疫治療通過健保給付,然而病友們唯恐擠不進給付的門,病友寧願多付一點,也不願無藥可用的呼聲越來越高。楊家豪感嘆,若擠不進健保窄門,免疫治療每月需自費將近二十萬元,商業保險已無法負擔,他因此心生赴境外治療的想法。他舉例,大陸的醫保制度中,政府支付半數藥費,病友雖須支付約三成,卻不會面臨「非全有即全無」——一旦不符給付標準,就須全額自付藥費的困境。事實上,日本與韓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中,病友的部分負擔亦分別達兩成至三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強調,癌症新藥的治療特色,是讓病友維持正常生活功能,接受治療的同時,仍可以如一般人一樣兼顧職場與家庭,甚至貢獻國家社會,青壯年病友如楊家豪,可以維持「工作、治療雙軌並行」,不至於因治療花費而債留家人。健保資源有限,仍有多項癌症新藥未能納入健保給付,為了不讓病友面臨「全無」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提高患者新藥可近性。不同於英國的「Cancer Drug Fund, CDF」,此制度希望解決台灣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的困境,具有三大特色: 1. 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癌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 讓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經由真實世界數據的提供,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 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延伸閱讀】>>肺癌病友群像/病友願部分負擔:想守護我的家與孩子
-
2021-11-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邊境鬆綁未包括台灣 陳時中坦言:我國未對等開放
日本自8日起放寬邊境管制,商務人士、勞工若接種兩劑AZ、莫德納或BNT疫苗,入境檢疫將可從10天縮短為3天,不過這項開放措施卻未將台灣列入鬆綁名單內。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9)日坦言,主因是台灣並未對等開放。美國與日本放寬邊境管制,其中日本規定,若有已完整接種日本認可的BNT、AZ或莫德納等三種疫苗,入境隔離期間可從10天縮短為3天,但日本卻不承認台灣的「小黃卡」接種證明,台灣民眾入境日本仍需隔離14天。陳時中表示,目前包括日本旅客在內,入境台灣一律要檢疫14天,對方希望若鬆綁我國旅客入境管制,我方也應「互惠」鬆綁,大家希望國家對國家能夠對等,目前台灣與日本雙方尚無相互認可的機會,他並強調政府會持續爭取。據了解,自疫情爆發以來,日本的感染確診人數比台灣多許多,日本在8月中旬Delta疫情失控後,單日新增確診一度衝上2萬5,000人,不過近期疫情出現明顯降溫,新增確僅有百人,更迎來過去15個月來首次單日死亡「+0」。至於台日雙方是否談到高端疫苗的認證,陳時中表示目前只談到相互互惠,還沒有談到高端疫苗的部分。陳時中也指出,日本疫情這周看起來是有進步,相關談判仍在進行中,我方也會持續爭取。由於國際上已有美、日及歐洲等許多國家陸續開放邊境管制,台灣則至今仍未鬆綁,已有新加坡等國家要求台灣也應放寬邊境管制,以達到雙方彼此互惠的情形。對此,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張鴻仁指出,疫情造成各國邊境管制,何時可開放涉及不同國家之間疫情輕重程度不同,各國的公衛防疫措施涉及主權,彼此狀況也大不相同,跨國之間不應存在對等開放的硬性要求。
-
2021-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日洽談疫苗認證卡關?外交部:持續協助雙方磋商
日本放寬邊境管制,但尚未承認台灣的疫苗接種紀錄(小黃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目前台日雙邊認證的做法「有點卡卡的」;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今表示,將持續協助台日雙方就相互認證等事宜進行磋商。有關台日雙方疫苗接種證明相互認證磋商進度,歐江安今回覆媒體詢問指出,目前日本政府尚未將我國疫苗接種紀錄(小黃卡)及國產疫苗列入縮短隔離證明的名單,因此現階段在台灣的日本人或國人獲日本簽證入境日本者,仍須依日本政府規定隔離14天;日本人及在日國人入境台灣同樣也必須遵守隔離14天的規定。歐江安表示,外交部將持續協助台日雙方醫療專業主管機關就國際疫苗接種證明及相互認證等相關事宜進行磋商,相關結果將適時說明。日本政府分階段重新開放邊境,入境的商務旅客只要有新冠疫苗完整接種證明,隔離期從10天縮短到3天;持有效簽證的學生和見習職員也將可入境,仍須隔離14天。新措施從8日開始實施。陳時中今天表示,目前台日雙邊認證的做法「有點卡卡的」,希望順利的話雙邊國家都可以對等對待,目前因為疫情的關係有一些不對等,但日本本周大有進步,現在仍在持續進行商討中,最大的關鍵是國內入境仍要居家檢疫14天,會持續積極爭取。
-
2021-11-10 新聞.長期照護
可愛小卡防走失!協會推「緊急聯絡卡」 提升配戴意願
台灣每年約2萬以上失蹤人口,其中失智長者數逐年增加,根據警政署統計,65歲以上失蹤人口中,失智症患者走失佔4成。由於失智症的定向感、對周遭環境判斷力逐漸退化,導致走失頻傳,台灣失智症協會與中國人壽今年一同研發新型預防走失輔具「緊急聯絡卡」,兼顧外觀及關鍵資訊,增加失智者配戴意願,縮短協尋時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蹤長者中,每2位就有1位可能是失智者,因此預防走失措施格外重要,呼籲「走失協尋三不七要」,「三不」包括不用等、不用跑、不用錢;「七要」為配戴緊急聯絡卡、更新身分證照片、愛的手鍊、指紋捺印、愛心布標、GPS定位、鄰里守望相助等,協助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內政部警政署防治組科長林大為表示,去年警方受理失蹤人口案件,長者失蹤約4500件,其中2145件有失智傾向。而鄰近國家日本為超高齡社會,去年統計,認知症走失患者約17000件,站失智人口22%,台灣失智者走失比例約8.6%,比例逐年攀升。一份針對警方同仁調查,何種輔具有助尋回失智者,其中40%認為愛心手鍊、27%則認為GPS定位有幫助,相信未來「緊急聯絡卡」也能奏效。湯麗玉指出,最常見防止民眾走失輔具,愛心手鍊推行20年,是台灣現行最多人使用。然而GPS定位則是公認最有效,但可能因電池續航力不夠而沒電,因此預防走失輔具一項不夠,需要多元策略。若長輩在「極端氣候」走失,包括炎熱、寒冷天氣等,可能導致存活時間較短。失智症家屬葉先生分享,父親確診失智症後,曾有2次走失經驗,第一次父親搭車要到老三家找母親,雖然在對的公車站下車,卻因走錯方向而跑道別社區。第二次則是父親獨自外出搭公車,家人因找不到父親相當緊張,電話聯繫上父親,但他卻不知自己搭往何處,後來父親改搭計程車才順利回到家。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顧問曾清芳,本身是極輕度失智患者,太太則是阿茲海默輕度失智症。他透露,手機裝有GPS定位,與女兒手機串連,而太太沒習慣用手機,因此改戴GPS定位手錶,但電池續航力差,若失蹤一兩天恐出大事。現在與太太一起去失智據點上課,也盡量不讓太太獨自一人。曾清芳透露,起初覺得太太有失智傾向,一句話重複問,因此帶太太就醫後,才發現自己也有輕度失智,但當時自己尚未退休,且完全無徵兆,讓他著實驚訝。過去他不願配戴愛心手鍊,因外觀加上不想被貼標籤,失智症協會新推出的「緊急聯絡卡」外型好看,願意別在包包上攜帶外出。湯麗玉表示,緊急聯絡卡上,除了可記載姓名、緊急聯絡人、電話等資訊,亦可紀錄長輩健康狀況,例如有糖尿病或心臟疾病者,若在外身體不適時,可透過緊急聯絡卡得知,長輩身上若有攜帶藥物可協助服用。緊急聯絡卡由中國人壽贊助捐贈,目前第一批製作1000個,配送至全台失智據點,目前剩餘200、300個,第二批改良版正在製作中,有需要民眾可致電失智症協會索取。
-
2021-1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日本未認小黃卡、高端 陳時中坦言「雙邊認證卡卡的」
疫苗覆蓋率日漸提高,各國邊境放寬政策紛紛出爐,其中美國、日本等入境限制措施也逐漸縮短,但目前日本尚未承認國內預防接種小黃卡等認證。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日本目前僅開放長期居留者及學生,但雙邊政策仍在商討小黃卡及接種證明的可行性。日本宣布鬆綁邊境,重啟留學生入境、縮短商務入境居隔期間等。但我國疫苗接種證明小黃卡及國產疫苗(高端)目前尚未獲日本政府列入縮短隔離證明名單,因此現階段在台灣的日本人或國人獲日本簽證入境日本者,仍須依日本政府規定隔離14天。陳時中也坦承,目前台日雙邊認證的做法「有點卡卡的」,希望順利的話雙邊國家都可以對等對待,目前因為疫情的關係有一些不對等,但日本本周大有進步,現在仍在持續進行商討中,最大的關鍵是國內入境仍要居家檢疫十四天,會持續積極爭取。至於外界關注,施打國產高端疫苗可否受日本政府認可,陳時中表示,「還沒談到那裡,還在談互惠情形。」
-
2021-11-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丟冰箱不是萬用解 「起司粉、蜂蜜、料理酒」怎麼保存才對
廚房會用到的食材和調味料種類琳瑯滿目,很少人能完全百分之百掌握每樣東西到底該放哪,甚至全放冰箱也未必合適。日本網站「サンキュ」最近就分享一篇文章,教導「起司粉」、「蜂蜜」和「料理酒」這三種容易放錯地方的材料,應該如何正確保存。起司粉在使用起司粉時,是否經常會碰到結塊、難以使用的狀況呢?其實起司粉是可以常溫保存的,未必需要冷藏。許多廠牌的起司粉,也都有常溫保存的標示。蜂蜜蜂蜜其實是個需要避免潮濕的材料,特別是含有糖份的蜂蜜,在濕氣重的地方有可能會逐漸腐敗。因此最好要將蜂蜜放在乾燥的儲藏位置較好。料理酒(米酒、清酒等等)雖然一般料理酒都是常溫保存,但其實為了避免風味喪失,用冷藏的方式較為理想。特別市面上其實有部分料理酒,廠商有標示必須冷藏保存的,更要避免放在室溫環境。另外,如果粉類調味料凝固結塊的時候,其實可以藉由敲打、摩擦瓶底,讓裡頭的粉自然散開,就不需要使用其他工具來攪散了。
-
2021-11-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6/拿到PCR陰性入場券 市場人道謝又歡呼
我發的不是三倍、五倍振興券,而是一張A4紙對折大小的快篩陰性證明單,上面有手寫的姓名、身分證字號,以及紅色的醫院印章。這是6月下旬為北農群聚事件特別加印的篩檢報告紙本證明,也是進出相關批發市場必備的「入場券」,換的是回歸日常的自由,雖然效期有點短(後改由出示PCR核酸檢測的電子報告)。我從台中送貨來、我是批發商……北農隱形傳播鍊超乎想像。因為發送這張入場券,我得以窺見批發市場如日本東京地鐵般龐雜綿密的佈線。北農是全台最具規模的果菜批發集散中心,包括位於萬大路的第一果菜市場,以及鄰近松山機場的第二(濱江)果菜市場,其中濱江市場每日出入人口超過兩萬人,包括捆工,協助承銷人員、載貨的送貨員,批發商、清潔工、零售人員、拍賣人員等,每天凌晨由全台各地聚集在市場進行交易。有次來篩檢的人告訴我,她是「行口」,行口類似中盤商,直接跟生產者購買蔬果,然後進到批發市場內販賣給零售商賺取差價。6月中旬,正值端午節後酷熱難耐,北農(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爆發群聚感染,14日計有45例確診。那幾天,穿著淺綠色制服的北農員工陸續來採檢,從每天五、六位增加到十多位,而且愈來愈多人說自己跟「北農」有關係,會進出市場:「我從台中送貨來」、「我是批發商」、「我是攤商」、「我是環南市場的」……我心裡暗叫不妙,北農的隱形傳播鍊之大超過想像。果真,不久後疫情如火燎原,第一、二市場紛傳出有65名確診,距離不遠處的環南市場也有25例確診,於是展開市場千人普篩計畫。一方面篩檢團隊進入市場進行快篩,另外則以遊覽車把市場的人送到篩檢站,多管齊下,希望加速完成全面篩檢,抓出可疑確診者,防堵疫情擴大。性格樂觀的市場人,拿到陰性報告像收到畢業證書。通常聽到身邊有一人確診已經令人害怕,更何況有幾十人確診、並有大量人流每日往來頻繁,更添風險。但我發現來篩檢站的市場人,雖已忙碌大半夜,臉上藏不住疲憊倦容,直想趕快做完回家睡覺,但他們天性豁達、逗趣幽默,氣氛緊張的篩檢站常因此洋溢歡笑聲。「太好了,有這張紙就放心了!謝謝!謝謝!」有些人拿到篩檢報告單這張入場券,興奮又激動,不斷鞠躬道謝;年輕的市場人則愛耍帥,露出陽光般的笑容說:「小姐,我應該是今天最年輕、最帥的吧?我76年次的!」他的姊姊及媽媽等五、六個人全在市場工作,下了班就相約一起做篩檢,等候時間笑聲不斷,家人感情很好。「解封時來我們那裡吃東西喔!」南門市場販賣熟食攤位的老闆,做完篩檢大方邀約醫護人員光臨;也有10天前才來篩檢的「熟面孔」,乖乖地再來戳鼻子。我說,「啊,又見面了!」「沒辦法,10天要來篩一次才能進市場,」他攤攤手笑說,只要能進到市場工作,「麻煩一點沒關係,安全最重要。」想起市場聲嘶力竭的叫賣聲,「啊!活著真好。」同樣也是這些人,撐起了我們在三級警戒期間,保有豐足安心的蔬果飲食供應,不致餓肚子。市場工作並不輕鬆,我觀察到,男性多半膚色黝黑,臉部、手、腳的肌肉線條明顯,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上許多,可能勞力工作的關係吧!女性則多半素顏或薄施脂粉,外表梳理得乾乾淨淨,話不多,篩檢時卻比很多男性來得大方勇敢,戳鼻孔時站得穩妥妥的,連哼也不哼一聲。疫情雖然緊繃,市場人卻能堅守日常崗位,讓社會趨於正常運作,如同熱愛慢跑及爵士樂的村上春樹在《1Q84》說的:「不必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很慶幸能親手發放這張「入場券」,這也代表我能再次回到最喜歡的市場日常:享受著蔬果魚肉散發的新鮮氣息,人聲鼎沸、高分貝的叫賣討價聲,菜販、肉販細心叮嚀要怎麼做才好吃的私房絕招,就是忍不住要大聲讚嘆,「啊!活著真好!」(待續)
-
2021-1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穩定到貨 指揮中心:12月中可達第二劑接種6成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下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出,目前國內疫情狀況皆在控制中,由於相關防疫措施的鬆綁,民眾也漸恢復正常生活,但由於國外疫情嚴峻,Delta變異株仍在流行中,邊境管制措施仍須維持。此外,指揮中心指出,預計12月中將可達到第二劑接種6成的目標。指揮中心指出,全球疫情受歐洲影響逐漸回升,中國疫情仍屬嚴峻,Delta變異株持續傳播,近日復因天氣轉冷而進入呼吸道疾病高發期;而我國國內本土疫情處於低點,社區風險穩定控制中,境外移入病例檢出變異株以Delta為主,發生境外移入病例的風險仍高,故建議持續落實邊境嚴管及變異株監測。此外,目前我國採購及受捐贈之疫苗均穩定到貨,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已達74.57%、第二劑已達37.41%,預計到12月中將可達到第二劑6成的目標。蘇貞昌表示,國內疫情狀況受到控制,也有賴於疫苗到貨穩定且施打順利,此部分也需感謝美國、日本、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相繼捐贈疫苗,對於各國在台僑民施打疫苗的需求,也請外交部全力提供協助。此外,蘇貞昌表示,有關指揮中心日前所提春節返鄉專案的實施,也請指揮中心與交通部及內政部等部會持續盤點相關防疫量能需求,並適時滾動檢討,如有需要調整之處,也應即早公告,使返鄉民眾得以預先進行安排。
-
2021-11-0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頂級A5和牛能入口即化?營養師曝和牛油脂量有多高
大家常常說的「頂級和牛A5」,但你知道和牛怎麼分類嗎?除了入口即化的享受外,其肉質等級最重要的就是油脂分布,且油花愈多愈美,表示等級越高!那麼,和牛等於一塊油嗎?A跟5到底是什麼意思呢?A5和牛熱量高 易超過一天建議攝取量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每100g的A5和牛約熱量約820大卡、脂肪51g(佔整體56%的熱量),等於說一半以上都是油。而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脂肪建議攝取量為20-30%,假設以一天能吃2000kcal的成人來說,最多只能吃600kcal的油脂,600kcal的油脂約為66.6g左右,而100g的和牛約含有51g的油脂,等於快超過一天能攝取的油脂量,更不用說整天熱量要控制在2000kcal以下的人,應該很容易超量。(推薦閱讀:白肉比紅肉更健康?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讓你超意外)A代表可用率 5指肉質等級那麼和牛的定義是什麼呢?高敏敏說明,「A」是指步留率=可用率,表示肉經處理後,可販賣的部分與原有全部之比率:等級A:步留率落在標準以上,而步留基準值為72以上(A5的A代表等級最高)等級B:步留率落在標準,而步留基準值為69以上未滿72等級C:步留率落在標準以下,而步留基準值為未滿69而「5」則是指肉質等級,4個評分項目,分數由1-5分,以評分最低項目作為肉質等級,也就是說 A5和牛必須全部滿分;至於4個評分項目,包括脂肪分佈、肉的色澤、肉的緊實與纖維、脂肪的色澤與質地,且和牛的油花愈多,等級也愈高。(推薦閱讀:愛吃半熟蛋、微帶血的肉? 小心沙門氏菌!「1動作」阻斷感染途徑)和牛品種僅4種 其他屬他國國產牛至於我們常吃到的和牛從哪裡來?高敏敏分享,日本和牛是指在日本飼養的食用牛,目前和牛品種只有「黒毛和牛」、「褐毛和牛」、「無角和牛」、「日本短角種」這四種,而這四種都是經過長時間的品種交配改良,才有現在肉質軟嫩、口感美味的牛肉;除了這四種牛之外,其他牛都不是和牛,則屬於「各種國產牛」。(推薦閱讀:肉乾當零食吃? 醫師曝「危險族群」小心血壓狂飆)「日本和牛」是屬於純種血統,若將日本和牛的基因轉與美國其他肉牛混種,並於美國養殖就可以稱為「美國和牛」;與美國和牛相似,也是將日本和牛與安格斯黑牛各混種,並在澳洲養殖,就可稱為「澳洲和牛」。高敏敏直言,講了這麼多,不是叫你戒和牛,而是要適可而止,身體會更舒服健康!延伸閱讀: ·愛吃牛肉、豬肉易罹大腸癌? 醫爆「超雷4習慣」當心短命 ·肉片出現金綠光還能吃嗎? 食藥署授「簡易分辨是否變質」:3異狀快丟
-
2021-1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全民健保」讓人人可享受就醫及治療 該如何維持醫術與算術的平衡?
【編者按】這星期收集了一位年逾八十,回國已經二十幾年,仍舊認真照顧病人、教導醫學後進、關心醫療大環境的醫界前輩,最近三個月來在疫情下,在台灣、短期回美探親、剛回國所陸續寫出的三篇文章。希望以他年輕時長期在美國教學醫院行醫以及回國服務多年的經驗,冷眼旁觀台灣的醫療,以及回顧過去在美國、台灣照顧病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可以引起國人省思,我們更歡迎醫界更多的回應。戰後日本開辧了醫療保險制度,家父去日本也訪視一些舊日由台北醫學校回日本執業、開業的一些朋友,後來日本醫師參與設計了「健康保險」來給付就醫費用的制度,就需要學習如何申請醫療服務費用,以得到付款來「維持」醫務費用及服務。此制度用醫療相關的服務及內容的規定,來判斷醫師的服務「價值」,另外安排的檢查、醫藥價、住院的費用等等另外訂定價格來給付給醫師及醫院。他們在日本執業的朋友為了要申報的工作的服務內容,必須先了解成本,以便可收到照顧病人的費用來維持醫務,因而創了新的必修「功課」,就是如何做好連結「醫術」與「算術」。醫師及醫院的醫療作業及器材的使用都得「精算」來減少虧損,或是找些方法來調整報價以求得好的給付。今台灣的健保制度建立後,大部分的醫療照顧都由健保的規定付費給醫院或醫療診所,是依據醫師及醫療單位代表與健保局共同訂立的收費標準。分析了不同階級醫院的門診、住院成本,再設計給付及限制,不同等級的藥品、醫療作業的費用,甚至連檢查及處置都以不同點數來設定,然後以醫療保險的總額計算各點數的價格來給予。幾年前在天下雜誌也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主題是「醫術變算術」,當時各醫院因論量計酬的給付下,各醫院提出醫生無底薪制,更引發了衝量的執業。各醫療機構也為了讓病人信服而創立很多「次專科」及「科主任」來吸引病人「消費」及相互轉介。同時也增加貴重儀器或特殊技術的檢驗,並增加使用貴重藥物。最近有一篇登在「健康名人堂」的文章指出台灣有些企業投資設立的醫院在目前的健保制度下經營很難有「利潤」。當醫院行政的人須面對投資、設備、人力及日新月異的醫療器材籌備經費來維持作業,有些企業投資的醫院,甚至於用「租賃」公司的模式經營,因而醫療服務就得為支付「租賃」的費用而調整作業。因爲有這些的外在因素及不同的營運需求而不得已調整作業的模式來計算以維持收支平衡。因此所牽涉的經營「算術」就更加複雜,無形中就把算術加入醫療行為中。其實這種醫院的「投資」,會間接或直接影響醫院的運作模式及醫療品質,也會影響醫療工作人員的心態,連帶也會影響醫療行為及態度。年終經過健保預算的計算後,各醫療機構有時候會回收到「點數」,這些作業就牽涉到算「數」。如果在「全民健康保險」的模式下讓大家都可以享受的就醫及治療,如何維持支付與受益者之間平衡,或許要把醫療及算「數」雙方帶入討論,來找出醫師及病人都可接受共識。近來社會都同意應提供民眾好的醫療服務,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社會的醫療福利是正面或是負面的經濟值得大家討論。一般民眾要求方便、高品質、又便宜的醫療照顧,問題是醫療服務要好,其成本是很昂貴的。硬體的設施、提供服務的人力、物資都花費很多成本。如果大家要求愈多愈好的醫療,成本就愈高,這些都需要在「醫術」及「算術」之間精算。病人及家屬在求醫時也有許多心態是以「經濟」的角度去考量。例如住院的病房等級、使用貴重的自費藥物、貴重儀器的檢查或治療等等,都需要在上述兩個「術」之間思考。當然有些醫療人員也有人在經濟利益上推銷。這些現象在醫療科學進步的過程中,希望可以有客觀的判斷、評估來平衡,同時在醫學教育上,我們也要深思,如何加強習醫者的人文關懷與道德倫理,而不要讓「算術」凌駕於「醫術」之上,而使得新一代的醫療服務者看不到為病人治病解憂、起死回生的這種專業才能享受到的「意義」。
-
2021-11-07 癌症.頭頸癌
癌症治療後嘴痛難耐 北醫專家:誤信這些偏方恐加重
詹先生39歲那年因左側智齒附近不舒服,在北醫確診口腔癌第二期並接受手術切除和重建,雖幸運不需做化療,術後復健和照護仍他天天痛到飆淚。在醫療團隊的指導下,詹先生從海棉棒、漱口水開始耐心清潔,每天仔細刷牙六到八次、每天一小時訓練開嘴及咬合力,按部就班貫徹一年多,並未發生口腔併發症。北醫大附醫牙科部主任吳家佑表示,疫情導致患者延誤就醫,不少一、二期口腔癌患者等解封才來,結果三、四期才確診者從50%增加到70至80%,除了手術也要放療,每個人放療後都有口腔併發症。然而。很多人出院後疏於保持口腔濕潤清潔,或是誤信鹽水、茶水、含酒精漱口水等偏方、以為用硬毛牙刷才能清潔,過度刺激讓脆弱的口腔粘膜更慢癒合,反而更痛、痛更久。北醫大口腔衛生學系主任周幸華指出,每10個癌症病人當中就有4個人,在化放療後飽受口腔併發症之苦;接受幹細胞移植的血癌病人、接受放療的頭頸患者,口腔併發症發生率更高達80%到100%。口腔癌等頭頸癌患者手術後有傷疤、放療讓大片黏膜受損導致劇痛,連張嘴都像酷刑。吳家佑表示,口腔健康的介入,必須從癌症治療前、治療中,一路延伸到治療後。治療前要徹底檢查,把既有的齲齒、牙周病治療好。治療過程中即便疼痛、口乾,也要繼續維持口腔濕潤和清潔;否則,乾燥又多細菌的口腔會加重齲齒、牙周病、細菌性肺炎、住院死亡率,也可能因需要牙科處置而中斷治療。每段治療結束後,還要過差不多兩周,口腔才能完全恢復。周幸華說,癌症患者需要正確的口腔照護,除提升口腔舒適感、降低併發症嚴重度,也有助全人健康恢復。初期先強調口腔濕潤的策略,待可以刷牙,就要開始強調清潔的策略;患者也應積極做口腔與頭頸部的運動,確保口腔說話、咀嚼、吞嚥等相關的肌肉機能不會退化。北醫大附醫持續向日本口腔健康專家取經,今召開跨國研討會。日本大田洋二郎的研究顯示,頭頸部晚期癌患者若能接受口腔照護,術後口腔併發症發生率可從64%降至16%;日本曽我義彦的研究則顯示,造血幹細胞移植中的患者若有接受口腔照護,口腔黏膜炎發病率及重症率都大幅下降。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大學院教授、牙醫師樺沢勇司指出,有口腔衛生師介入的住院病人,口腔健康、咀嚼吞嚥、營養都改善,顯著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和死亡率,病人可以提早出院回家,生活自理能力也更好。
-
2021-11-07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人性比你想像的光明
100年前的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在林獻堂、蔣渭水等人號召下成立了,除了以演講與戲劇啟蒙台灣人民,同時向日本政府請願,設置台灣議會,對這片土地產生重大意義。當代表團渡海,台灣首位飛行員謝文達,駕機掠過東京上空,空飄5萬份請願傳單,是近代史上最浪漫的一刻。一樣是傳單,四、五年級生應該比較熟悉共匪空飄物。無論是家裡長輩還是學校老師,一定耳提面命,撿到要立刻交出去,不然會有大麻煩。我雖未撿過,心裡卻暗自忖度,那些小東西為什麼那麼厲害?不只國共互投傳單,從二戰到冷戰,世界各國都在投。根據美國軍方學者研究,傳單效果其實不大。以納粹德軍為例,因為他們高度重視同袍友誼,所以比英軍、美軍驍勇善戰;與其說他們為國家,不如說是為同袍而戰,「因為怕讓其他人失望,而無法依從自身利益行動」。至於盟軍意圖洗腦敵軍、瓦解意識形態投下的海量傳單,根據戰俘訪談紀錄顯示,根本是作白工。難道我們被影視作品請願書如雪花飄下的唯美影像,還有戒嚴時期肅殺氣氛蒙蔽了?而欲維繫一支部隊、一個國家的團結,愛國主義等意識型態,竟遠在個人情誼之後?這是閱讀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大作《人慈》帶來的震撼,全書有太多顛覆人類慣常思考的論點,除了解密納粹德軍心理構造,作者在書中還大膽指出,眾所周知的《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還有「破窗效應」都是錯的,最後推論出「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核心思想,而且絕大部分的人,並不願意傷害另一個人。布雷格曼以堅實有力的證據,推翻人性自私又邪惡的多數人既定成見,甚至連你死我活的戰場,他也用數據告訴你,二戰倖存的老兵超過一半沒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擊發過武器。英國陣亡軍人的死因,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多數士兵都是隔著一定「距離」被殲滅……連對人性最悲觀的讀者,立場都可能被作者清晰的思路動搖。作家朱家安便說:「如果你因為網路和新聞而變得越來越反人類,覺得多數其他人都自私自利、愚蠢和惡毒,這本書裡的證據可以把你拉回來,讓你注意到,社會篩選過的資訊如何讓你低估其他人類的品質。」作者在書中不只一次指出新聞之害,所以他建議讀者「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這不但是一本堅定我們做人處事可以「心存善念」的好書,同時提醒我們,改善世界的動力,來自你的「信念」--------遙想100年前的文化協會諸君,應抱著類似信念,才有蔣渭水先生語重心長的台灣「臨床講義」;空飄東京街頭的傳單或許對日本人起不了作用,卻持續鼓勵著勇敢的台灣囝仔。【延伸閱讀】《羅格‧布雷格曼:人慈》時報出版╱2021
-
2021-11-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旅館難訂 11月10日開放集檢所釋出3500間房
春節返鄉及入境旅客全面改為「十加四」檢疫,引起退房爭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在疫情記者會中,對於造成防疫旅館業者及民眾困擾表達歉意,但強調民眾家中若無合適房間,仍應於原處十四日檢疫,十一月十日將宣布集中檢疫所開放預約,規畫釋出房間數為三千到三千五百間。春節防疫旅館亂象頻傳,繼訂房量能不足後,昨又傳出台北市有兩間防疫旅館不願配合縮短住宿天數;指揮中心籲訂不到房者「分批返台」,也遭批評。陳時中說,訂房爭議將視觀光局與旅社簽訂的補助條款而訂,已請主管單位與業者溝通。交通部長王國材說,從十四天變成十天確實有些轉換期,會持續溝通;觀光局長張錫聰表示,依照個別旅客定型化契約規定,旅客可主張變更房間天數,且不可歸責雙方,也不可收手續費,希望大家互相體諒。若有爭議事項就按消保法規定處理,這會產生消費處理成本,非大家所樂見。部分國家疫情有再起的趨勢,有醫師評論國內現處於「暴風雨前的寧靜」,陳時中表示,一直都有可能性,隨時保持戒慎恐懼,但無須太悲觀。近期日本疫情陸續降溫,包含東京、大阪等地陽性率持續下降,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日前表示,可參照「台帛旅遊泡泡」模式,建立「台日旅遊泡泡」,優先開放至北海道、沖繩、四國等人口較少地區旅遊。陳時中指出,疫苗覆蓋率達一定程度加上境外疫情趨緩,可望放寬邊境措施,台日雙邊旅遊會積極透過外館商議,針對歐洲議會代表團訪台,將由外交部提交計畫至指揮中心審核。
-
2021-11-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小黃卡不在日縮短隔離證明名單 國人入境仍須隔離14天
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今天表示,將重啟留學生入境、縮短入境居隔期間等,正朝向鬆綁邊境的方向研議。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今天表示,日本政府公布可縮短入境隔離時日的程序與條件,申請縮短隔離日期須持日本政府承認的疫苗接種紀錄,我國疫苗接種證明(小黃卡)及國產疫苗(高端)目前尚未獲日本政府列入縮短隔離證明名單,因此現階段在台灣的日本人或國人獲日本簽證入境日本者,仍須依日本政府規定隔離14天。日本政府目前邊境管制措施規定,入境日本必須居隔14日,上個月一度放寬,自日方承認疫苗護照國家入境者,居隔可縮短為10日,但台灣並不在日本承認疫苗護照的適用對象。歐江安表示,日本政府今天宣布將於本月8日開放短期商務人士、長期居留者(含留學生、技能實習生等)入境,未來如果獲得日本政府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個案審查核發「已審查證明」及「在留資格證明書」的人士,可持憑申請入境日本簽證。歐江安表示,日本政府另公布可縮短入境隔離時日的程序與條件,包括盼將隔離14天縮短為3天者,於隔離第3天提出PCR陰性證明後,第4天開始僅能「依據活動計畫書」記載內容進行活動,盼將隔離14天縮短為10天者,於第10天提出PCR陰性證明後,則自第11日起可「自由活動」,不受活動計畫書限制。歐江安表示,申請縮短隔離日期,須持日本政府承認的疫苗接種紀錄。目前日本政府尚未將我國疫苗接種證明及高端疫苗列入縮短隔離證明的名單,因此現階段在台灣的日本人或國人獲日本簽證入境日本者,仍須依日本政府規定隔離14天。歐江安表示,目前台日雙方均維持入境相互隔離14天的規定,外交部正協助台日雙方醫療專業主管機關就國際疫苗接種證明及相互認證等相關事宜進行磋商。
-
2021-11-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恐再爆發?陳時中認為有可能 邊境放寬可能性曝
國內今日新增一例本土個案為30歲印尼籍女看護,因照顧需求要進醫院進行陪伴採檢陰性,轉換地點後採檢為陽性,該個案有施打過疫苗。對於專家說「現在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疫情恐爆發」,指揮官陳時中說,一直有這樣的可能性,所以要戒慎恐懼,但是無需悲觀。現階段仍正值國內第十三輪疫苗施打,陳時中表示,昨日單日施打量為4萬1671劑,疫苗一劑涵蓋率74.26、劑次人口比為110.3,二劑涵蓋率36.07,未來第十四輪施打規劃也在研擬中,「目前疫苗充足,各種可能性都有。」國內邊境政策仍嚴守,專家表示若年底可達六成覆蓋率,盼春節檢疫可再放寬。陳時中指出,若達到疫苗一定程度當然可以思考放鬆措施,境外疫情也將是考慮重點,像是日本疫情也漸漸消失中,是「好的現象」,對雙邊也積極透過外館商議,而對歐洲團來台等外交泡泡,也由外交部提交計畫至指揮中心審核。
-
2021-1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請讓他好好的走! 我是醫師,我不做惡魔妨礙自然老衰死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的主題是「當親人面臨重病時」。一位太太在先生嚴重頭部外傷後,幾年來隻手扛起照顧摯愛家人的各種辛勞工作,寫出這篇令人感動也感傷的文章。一位女兒在父親病危時,要求醫生盡全力搶救,而三年來他老人家在安養中心,完全沒有溝通能力,吃喝拉撒樣樣需要別人照顧。女兒百感交集,但最後還是覺得「不管怎樣,做就對了。」一位長年關心這議題的醫師,應邀闡述她長年的倡導:「愛一個人,請讓他好好的活,時候到了,也請讓他好好的走!」隨著醫學的進步,延長生命的方法越來越多,也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怎麼樣的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活」。我們應該主動與親友討論自己對生命的看法,並造訪各大醫院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所成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以避免將來我們無法好好的走,照顧我們的人也無法好好的活。每個人注定來世間陪人走一段,不管是父母陪子女、老師陪學生或先生陪太太走一段,時間到了,總要分手。來看診的老病人常會問我:「醫師,我會死嗎?」我總開心的回說: 「阿伯,您一定會死,我也會死,如果人不會死,會變成妖怪喔!」阿伯聽了,會心的一笑。死亡沒有說明書 卻有保證書死亡雖然沒有說明書,卻有保證書。沒有人能活著回來告訴您死的過程如何,死後又如何,但死亡意謂著無論如何痛苦,這一段痛苦終有出路,死亡的存在保證生命有被「登出」的權利。如果您相信有來生,那這個死亡意味著我們的希望來了,因為所有的病痛下輩子就好了,而且會以全新的樣貌迎接來生。聖經上說一粒麥子若不是掉在泥土上,怎麼能生出更多的麥子來?若您是基督徒,死了回歸主懷有什麼不好?若您是佛教徒,死後回到佛國淨土有什麼不好?不管用任何方式來看待死亡,死亡都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存在,至少死掉的這個人,他的精神和他的愛,永遠活在愛他的人心目中,死亡最深層的意義,就是要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有誰真正在意 他們被抽痰時流下的眼淚過去我常以為人都希望自己活的久一點,但許多病人告訴我 「醫師!我不怕死,只怕痛!」「醫師,我又沒有做錯事,為什麼把我的手綁起來?」 這是一位曾入住加護病房的老先生哭著對我說的話,他無辜的眼神我永遠記得。然而有多少臥床的老人手被綁起來,只因為要防止他自拔鼻胃管?有多少意識不清的長者一天要被抽數次痰?他們被抽痰時流下的眼淚,有誰真正在意?不想痛苦的活著!多數醫護簽下DNR 甚至胸前刺上了DNR醫院的同事們經常說,他們自己絕對不要像這樣痛苦的活著,因此他們都簽了不被挿管急救意願書(DNR),有一位甚至在自己胸前刺上了DNR三個字。一位資深的呼吸治療師說:「家屬要是孝順,就自己將老人帶回家,親自為老人抽痰,為老人翻身、擦澡、挖大便,最好自己也被抽一次痰,感受一下被抽痰的痛苦。」人生無常 捍衛母親最後的尊嚴再怎麼孝順的子女也無法取代父母受苦,我的父母親用辛勤的雙手養大了八個小孩,我是集所有寵愛於一身的么女,不僅父母兄姊、連兄嫂和姊夫們也對我疼愛有加。母親時常告訴我們做人要孝順,父母在時供養一粒土豆,勝過死後拜上一個豬頭。母親也告訴我:「八十歲不留過夜。」意即若有年過八十歲的長者來我們家聊天,如果他沒有主動說要留在我們家過夜,不可以強留人家,因為人生無常,萬一他半夜死了,不清楚的人還以為我們做了什麼事。母親的這一些話影響我很大。母親說:「人要活就要動,如果要靠人把屎、把尿、翻身、擦澡,那是歹命。而好命,就是能吃、能動、少病痛,有尊嚴地終老在自己喜愛的家。」因此,當母親突然大量腦出血倒地送醫時,看了腦部電腦斷層,我沒有花上幾分鐘,當下決定將母親送回台北哥哥家。因為,即使手術成功也是植物人,也極有可能死在開刀房,我要捍衛母親的善終,我要她美美的、沒有痛苦、有尊嚴的離開人世間,而我是她最寵愛的女兒,也是當時家裡唯一的醫師。【編輯推薦:「媽媽對不起,我不知道急救會讓妳七孔流血...」醫師急診室觀察:有這種家人,是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不做惡魔 妨礙自然死有一位法師曾說:「淨土在那裏?只要人心向善,人間即淨土;屎尿地獄在那裡?走一躺養護院就知道。」日本有一位醫師作家中村仁一說:「對於那些不計一切代價,努力讓自己父母親苟延殘喘活下來的家人,我將他們稱為惡魔般的家人。」我也時常提醒醫療團隊,我們不要做惡魔,妨礙自然死。事實上,我們常用最壞的態度來對待對我們最好的人。在職場上,你會將「視病猶親、顧客至上」掛在嘴邊,回到家裡,可能將職場的怨氣帶回家,也很可能想保有父母親還在的假象,或為了私利,讓父母親另類的活在痛苦中,以一個連子女自己都不想要的方式存在著。前些日子,有一位網友求救,她說自己的母親幾個月前腦中風,已在復健中,沒想到之後又發生腦出血,目前已完全臥床,意識不清,用上導尿管、鼻胃管和抽痰管。而每次看到母親被抽痰的痛苦,她的心很痛,因為母親曾告訴她不要讓她像隔壁鄰居意識不清的活著,而此刻的她正違背母親的交待在做母親不願意做的事。她問我該怎麼辦呢?我說:「就順著母親意識清楚時的交待吧!孝順兩個字,少了順字就是不孝順。」【編輯推薦:「我愛你,我讓你好死」 破除9迷思 讓病人安寧謝幕】怎麼可以假愛之名 讓父母親手被綑綁起來當了三十年的醫師,看過了不少類似的案件,如果你自己都不希望被插鼻胃管、被抽痰,那你怎麼可以假愛之名,讓父母親手被綑綁起來,只為了保住那根鼻胃管不要被父母親拔掉?家屬常說捨不得老人家死,如果家屬捨不得,躺在床上的人就動彈不得;放不下,就要付出代價。如果是老人家照顧老人家,那真是很大的負擔,想當年我的父親洗腎,母親相對健康,但母親常說,很可能她會先走,因為照顧的人壓力很大,果真母親早父親三年離開人間。佛說八大人覺經提醒人要有八大覺醒,其中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如果我們每天將無常與多欲為苦放在心上,自然心存感恩,活在當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若貪求不自然的長命與貪愛則是多欲,自然受苦。真正的愛是無私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量的,真正的愛是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真正的孝順是讓父母臨終無障礙,而不是讓父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無效醫療加上不適當的生命觀 生命品質與尊嚴蕩然無存醫療的本質是行善,當醫療已無法達到增進健康或減少傷害時,醫療的正當性就消失了,這時維生設備的不給與撤除,並不違法,也不會違背倫理原則。這二十多年來,臺灣因健保給付無效醫療加上不適當的生命觀,許多生命末期的病人被無情的困在病床上,肢體攣縮甚至褥瘡,生命品質與尊嚴蕩然無存。關於生命末期,美國、英國、澳洲安寧方式都不同美國老年醫學會這幾年一直在宣導重度失智的老人不要挿鼻胃管,因為對病人的生活品質沒有好處。全世界死亡品質第一名的英國現在為植物人移除鼻胃管時,只需要家屬與醫師達成共識就好,不需要法律文件。若重度失智老人得了肺炎,在英國可以不用抗生素;在死亡品質第二名的澳洲,則只建議使用口服抗生素。幾年前,國外有一個針對安養院的重度失智老人存活問題的大型研究,結果發現當他們出現第一次吃東西有困難或第一次肺炎時,相較於沒有出現這些現象的重度失智老人,其一年後的存活機率下降許多,可以說一旦出現這些現象,就是進入生命末期。所謂生命末期就是若有醫師對某個人病情非常了解,若這個人一年內突然死去,醫師並不意外,就是生命末期。北歐非常重視生命品質與尊嚴,他們則是拉長到十八個月,他們認為生命是為了快樂而繼續,所以不在病床上說再見。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老人的照顧是一大問題,我曾住在某養生村兩天,那兒的老人很幸福,每天定時有人廣播提醒他們出來做運動,看門診有人安排和接送,有外出採購專車,有許多的社團可以參加,還有一個提供金融服務的小辦公室,像這樣的養老院才算是老人的第二個家。 我是醫師,我不做惡魔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觀不一樣,我無權管他人的想法,但身為一位醫師,我有義務提醒我的病人和家屬可以選擇不要受苦。生命的意義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思想行動力的衡量,我們要的是可以感受到愛、享受生命美好的傳記式生命,而不是生活無法自理、靠人灌食、靠人幫助排泄、甚至靠呼吸器維生的生物式生命。愛一個人,請讓他好好的活,時候到了,也請讓他好好的走!我是醫師,我不做惡魔妨礙自然老衰死!
-
2021-11-05 該看哪科.皮膚
腳上硬硬的一塊,是長雞眼還是病毒疣?皮膚專科醫師解答
「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台詞。「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很常見到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好發部位、症狀及部分治療方式,無怪乎民眾及病患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必須教導民眾和病患,以下針對兩種疾病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分別介紹。病毒疣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子宮頸癌,雖然同是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但人類乳突病毒有100種以上病毒型,不同病毒型的好發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黏膜型病毒則可感染生殖器、肛門、口腔甚至呼吸道上皮,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病人常常認為病毒疣只會長在手腳,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容易得病毒疣的族群有哪些?曾奕騰指出,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此外如從事餐飲或是清潔工作等,手部較易有傷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腳部多汗的病患除了較容易感染足癬(香港腳)及掌蹠蠹蝕症,亦有稍高的機會感染病毒疣。部分病患則可能因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或是因用藥影響其免疫功能,較易被感染,且一旦被感染,範圍及嚴重度較一般人厲害。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症狀可能無感,治療方式很多元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病毒疣的症狀可以是完全無感,亦可有疼痛、壓痛、癢等表現,外觀呈現表皮增厚顆粒或結節,表面可有(或無)乳突狀凸起,如以皮膚鏡或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黑色小點或出血點,觸摸多半呈現粗糙的觸感,如果病人有摳抓病灶的習慣,則可能進一步傳播至其他部位,甚至指甲下緣或是甲床、甲溝等。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可搭配表面刮除)、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在此提醒民眾,上述常用方式多半需多次,療效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常因較厚或較深,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或更多次的治療。治療病毒疣要有耐心,別有錯誤認知和期望病患塗抹水楊酸溶液,亦需數週甚至數月的治療期,很多病患認為冷凍一次或是兩、三次就會好是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期望,自行塗抹藥水者亦常因自認病灶較平坦就停藥也是不保險的做法,病毒疣是否已治癒,常需醫師使用皮膚鏡仔細觀察、觸摸甚至將部分角質刮除才能判斷,有時還要追蹤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復發才能判定為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至於汽化式雷射以及電燒灼手術,因可能產生含病毒顆粒之煙塵,威脅病患本身及醫護人員健康,且亦非保證治癒,個人較少使用且較不建議常規使用。雞眼跟病毒疣是不一樣的病曾奕騰指出,雞眼和病毒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而且不具有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相對少發生在手部(除非病人常有手部用力摩擦的動作如:拉單槓等,且手部較常見為向外凸出的厚繭),但這些部位也都可以感染病毒疣,所以病患容易混淆。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為何?曾奕騰說明,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此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皆然),鞋子前段楦頭較窄,後跟較高使壓力集中於腳掌前段,鞋底較硬較薄無法平均分散足底壓力,襪子過薄等都是常見臨床情境。多數雞眼病患有疼痛或壓痛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症狀上,多數病患都有疼痛或壓痛,外觀呈現圓形增厚顆粒或結節,中心有時略可見向真皮層深入之錐狀核心,表面多半有粗糙之觸感,著實與病毒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雞眼一般不會有乳突狀凸起或小黑點等表現。治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病患勢必無法獲得心中期望的長期緩解或是治癒,復發也是必然。配戴適合輔具或手術切除治療曾奕騰表示,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病人)。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或其他可軟化角質的藥膏,如尿素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洗澡或泡腳後,使用安全的器械研磨去除增厚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有症狀先就醫,讓醫師正確診斷曾奕騰指出,冷凍治療在過去亦是常規療法之一,但近年較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認為冷凍可能誘發原病灶周圍之正常皮膚角質化及增厚,擴大厚皮的範圍,建議將其治療順位後移。手術切除雖是選項之一,但僅切除病灶而不除去病因勢必復發,且足部手術傷口有較高感染風險,個人較少採用也較不建議。綜合以上,病毒疣和雞眼雖看似相近,但有根本不同的成因,治療雖有部分重疊,但其中心思想亦完全不同,病患常無法分辨,自行使用不正確的治療,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建議任何疑似的病灶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才能接受最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腳長硬繭是病毒疣or雞眼? 常見感染途徑一次看!用1分鐘自我檢測 。腳底長繭、長雞眼怎麼辦? 日本醫師授「護足保養術」
-
2021-11-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寄生蟲老藥可治新冠是不是假消息?頂尖期刊曝最新研究成果
今天(2021-11-2)有人在群組傳來一篇剛在中時新聞網發表的文章:抗寄生蟲老藥可治新冠是假消息?專家爆:已很多台大醫搶買。它的配圖下面寫著:「國內專家認為抗寄生蟲老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對新冠肺炎療效佳。」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引言,所以我就只拷貝其餘4段如下: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表示,他和台大癌醫副院長王明鉅、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都很關注伊維菌素對抗新冠疫情的療效,3人9月下旬時在國政基金會一場座談會也提到此藥。陳宜民引述當時陳昌明說法,陳昌明6月時曾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談到此藥,那時本土疫情已經導致300多人死亡,但陳時中不採信,因此陳昌明講了很重的話:「如果那時陳時中聽進去,後面不用再枉死500人!」陳昌明並表示,很多台大醫師已經自費去買伊維菌素,現在市面上已經買不到,主要是有心人士搶購一空。陳宜民強調,雖然今年6月時指揮中心曾經發新聞稿,表示伊維菌素無法治療新冠肺炎,認為這是傳言;甚至有臨床試驗也指出伊維菌素無效,該論文還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但後來被發現該論文的贊助商是醫療公司。「疫苗廠都不希望伊維菌素有效,因為如果伊維菌素有效,大家吃1顆2元的藥就可以預防,那何必打疫苗、買藥物?」但陳宜民說,伊維菌素的相關資料是動態性地不斷增加,轉捩點是2、3個月前日本Tokyo Medical Association(東京都醫師會)做了一個600人臨床試驗,得到很好的結果,之後便建議日本民眾每人隨身自備4顆伊維菌素。陳宜民表示,如果5、6月時指揮中心說這是假新聞,他可以接受,因為那時很多證據還沒有顯露出來;但10下旬時指揮中心重申同樣論點,且仍不把伊維菌素納入染疫輕重症用藥,陳宜民直言「這就有點言過其實」,指揮中心是否該重新檢視一些新的證據?另外是否經過透明、公開的討論,才否認該藥療效?如果曾討論過,是否能提供會議紀錄?如果指揮中心認為這個議題已經過去了,把它當假消息來處理,那就是他們的知識沒有與時俱進。第一,有關「東京都醫師會」,我曾在兩個月前發表伊維菌素:醫師會長的推薦,良莠不齊的科學證據,指出它的會長尾崎治夫是提倡使用伊維菌素,但日本政府不予採納。上禮拜五(2021-10-29)美聯社發表Japan has not substituted ivermectin for COVID-19 vaccines(日本尚未用伊維菌素替代 COVID-19 疫苗),其中兩段是:「東京醫學會主席尾崎治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伊維菌素可能對 COVID 患者有益,但需要進一步研究,之後出現了關於伊維菌素在日本獲得批准用於 COVID 患者的錯誤聲稱。網上有些人將此誤解為對該藥物的認可,並將尾崎誤認為是政府官員。 但東京醫學會是日本醫學會下屬的一個獨立組織。 它不是政府機構,也不反映日本政府或其厚生省的官方立場。」第二,有關「陳宜民說,東京都醫師會做了一個600人臨床試驗,得到很好的結果」,我查不到有這樣的試驗。第三,有關「陳宜民表示,如果5、6月時指揮中心說這是假新聞,他可以接受,因為那時很多證據還沒有顯露出來;但10下旬時指揮中心重申同樣論點,且仍不把伊維菌素納入染疫輕重症用藥,陳宜民直言『這就有點言過其實』」,我請大家來看最新的臨床研究:2021年12月(電子版是2021年8月25日):Single-dose oral ivermectin in mild and moderate COVID-19 (RIVET-COV): A single-centr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輕度和中度 COVID-19 (RIVET-COV) 中的單劑量口服伊維菌素:一項單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結論:在輕度和中度 COVID-19 患者中,與安慰劑相比,單次口服伊維菌素並未顯著增加 RT-PCR 的陰性或入組第 5 天的病毒載量下降。2021年10月:Clinical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ivermectin in COVID-19 treat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評估伊維菌素治療 COVID-19 療效的臨床研究: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結論:雖然伊維菌素劑量(12 毫克/天,連續 3 天)在任何終點上都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觀察到伊維菌素治療組有減少住院時間的趨勢。2021年7月:Ivermectin to prevent hospitaliz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VERCOR-COVID19)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伊維菌素預防 COVID-19 患者住院治療 (IVERCOR-COVID19) 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結論:伊維菌素對預防 COVID-19 患者住院沒有顯著影響。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患者需要在治療早期進行侵入性機械通氣支持。在任何其他次要結果中均未觀察到顯著差異。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2021-10-20發表Toxic Effects from Ivermectin Use Associated wi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伊維菌素使用的毒性作用與 Covid-19 的預防和治療相關)。它的最後一段是:這些案例說明了伊維菌素的潛在毒性作用,包括嚴重的意識模糊、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和低血壓,以及不當使用頻率的增加。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使用伊維菌素治療或預防 Covid-19。不當使用以及可能發生的藥物相互作用可能導致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副作用。所以,請問,是誰的知識沒有與時俱進?原文:伊維菌素對新冠肺炎療效佳?專家認為?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昨與日談納高端為接種證明?陳時中:沒說昨天要談
外交部將建平台爭取台日相互採認疫苗接種證明,是否納入高端疫苗,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昨天在立法院受訪指出,大家互相好好談,並會在昨天和日本討論高端認證問題。但陳時中上午赴立院衛環委員會接受媒體訪問時卻改口表示「沒有說昨天要談」,但會持續和日方談判。日本擬鬆綁商務客、留學生入境,台灣將密切聯繫,並建立對話平台,積極爭取台日間國際疫苗接種證明的相互認證。陳時中昨天前往立法院會施政總質詢,會前媒體詢問是否包括高端疫苗時,他說「今天(11月2日)要談」。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日昨談納高端為接種證明? 陳時中:沒說昨天要談
外交部將建平台,爭取台日相互採認疫苗接種證明,是否納入高端疫苗,昨天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在立法院受訪指出,大家互相好好談,並會在昨天和日本討論高端認證問題。但陳時中今赴立院衛環委員會接受賭訪時卻改口表示,「沒有說昨天要談」,但會持續和日方談判。日本擬鬆綁商務客、留學生入境,台灣將密切聯繫,並建立對話平台,積極爭取台日間國際疫苗接種證明的相互認證。陳時中昨天前往立法院會施政總質詢,會前媒體詢問是否包括高端疫苗時,他說「今天(11月2日)要談」。媒體今天追問談判結果時,陳時中卻表示「沒有說昨天要談」。他說,近期會進行一系列談判,目前「沒有結果」。針對11月是否有望開放混打BNT疫苗,陳時中並未回應,僅表示,混打是既定目標。至於青少年第二劑BNT疫苗接種是否會暫緩,陳則表示,目前沒有緩打的規劃,但已相關議題送交ACIP(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討論。而隨著疫苗覆蓋率逐步提升,指揮中心昨表示,將來如要鬆綁邊境,優先考慮開放短期商務旅客。但是否從現行的14天居家檢疫改和機組員一樣「5+9」的檢疫模式,陳時中表示,目前並無相關計畫,但已請資訊單位根據居家天數變化和居家檢疫場所先建立電子表單,做好未來開放準備。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日相互採認疫苗接種證明 陳時中:今將談納高端
外交部將建平台,爭取台日相互採認疫苗接種證明,外界關注這是否會包括高端疫苗?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今天在立法院受訪指出,大家互相好好談;至於高端部分,今天要談。立法院會下午繼續進行施政總質詢,陳時中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到有專家提到疫苗明年若打到8、9成,春天能否解封且可以出國?陳時中表示,這要看國外的情況。外交部要跟日本談,協助爭取國際疫苗接種相互認證;對此,陳時中說,大家互相好好談。當媒體追問這是否包括高端疫苗時,他則表示,今天要談。媒體報導日本擬鬆綁商務客、留學生入境,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周學佑今天指出,日本還沒公告具體實施辦法,台灣將密切聯繫,並建立對話平台,積極爭取台日間國際疫苗接種證明的相互認證。另外,對民眾因親屬病危返台,相關防疫規定之後是否鬆綁?陳時中說,「可以啊,都可以啊。」
-
2021-11-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壓超標雖無感卻傷身 醫曝高血壓不按時吃藥危害
「你的血壓還是都偏高耶。」醫師翻著李先生的血壓紀錄本說,「上次開的血壓藥有吃嗎?」「有啊,有啊。」李先生點點頭說,「我每天都…」「你哪有啊?」李太太忍不住插嘴道,「醫師明明開兩種血壓藥,結果你每天都只挑一種吃,而且還週休二日,竟然好意思說有!」「欸…我就覺得沒什麼不舒服…」李先生支支吾吾的說,「而且現在才三十幾歲…」「很多人都覺得沒有不舒服,所以就不想按時服藥控制血壓,」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指出,「其實高血壓本來就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都會受損,還會增加腦中風的危險!」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的盛行率達25.82%,男性為29.78%,女性為21.99%〔1〕。「有些統計報告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家,大概六成有高血壓,」林柏霖醫師表示,「其實我覺得高血壓的盛行率可能更高,因為很多人都沒在量血壓,而不會發現自己的血壓過高。即使量到血壓超標,大概也有一半的人不願意吃藥控制。」血壓超標雖然無感,卻很傷身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收縮壓應該低於120 mmHg,舒張壓應該低於80 mmHg。當收縮壓介於130-139 mmHg,或舒張壓介於80-89 mmHg,屬於第一期高血壓。當收縮壓超過140 mmHg,或舒張壓超過90 mmHg,屬於第二期高血壓。當收縮壓超過180 mmHg,或舒張壓超過120 mmHg,稱為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血壓超標時,患者往往不知不覺,林柏霖醫師說,「收縮壓在130、140 mmHg時,本來就不會有症狀。除非患者的血壓非常高,高達180 mmHg、甚至200 mmHg以上,才可能有一些症狀,例如頭暈、頭痛、胸痛、呼吸急促、視力模糊等。嚴重可能出現中風、主動脈剝離等致命併發症。」血壓超標時雖然無感,但是各個器官都會漸漸受到傷害,林柏霖醫師分析,心臟的部分會造成心臟肥大、心臟衰竭,腎臟的部分會造成腎臟病變、腎臟衰竭,眼睛的部分會視網膜病變,主動脈的部分可能造成主動脈瘤,腦部也可能中風。林柏霖醫師說,「將血壓控制好,能夠降低多種併發症的風險,CP值很高!」為了將血壓控制達標,患者經常需要合併使用不同機轉的藥物,這時為了提升藥物遵從性,醫師會考慮選用複方藥物。「很多時候,我開兩顆藥給病人,他會只挑一顆吃。」林柏霖醫師分享,「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可能使用複方藥。也許先請患者吃半顆,然後再根據血壓狀況慢慢調整。」高血壓患者中風後,當心吸入性肺炎腦中風是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腦部中風後經常會有神經學後遺症,例如肢體無力、吞嚥障礙等,進而導致多種併發症。根據統計,肺炎是中風後最常見的感染,也是重要死亡原因,而且吸入性肺炎亦是中風患者長期住院的危險因子。無症狀吸入與吞嚥困難是造成中風慢性期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口水、食物、飲料可能在吞嚥過程中進到氣管內,而漸漸引發肺炎。正常時候,若東西落入氣管內,便會觸發劇烈的咳嗽反射,然而腦部中風後,咳嗽反射可能變差,而失去這一個重要的保護機制,如何預防後續的吸入性肺炎是大家重視的課題。因此,為了降低中風併發肺炎感染的風險,中風患者建議可以使用ACEi(血管緊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這類藥物來控制血壓,林柏霖醫師解釋,日本有研究證實ACEi有助於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能夠改善中風患者的問題。ACEi能夠降低中風後患者發生肺炎風險的機轉可能與呼吸道中P物質(substance-P)的濃度增加有關,林柏霖醫師說明,P物質濃度增加能提高咳嗽反射的敏感度,在中風患者身上,正好可以改善咳嗽反射,而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此外,肺炎鏈球菌也是導致肺炎的常見細菌,除了肺炎之外還可能導致腦炎、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所以林柏霖醫師也提醒,建議這類患者可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保護力。高血壓日常保養重點大家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正確的血壓,林柏霖醫師強調,居家測量血壓請把握722原則,第一個「7」的意思是連續7天量血壓,第二個「2」的意思是早上跟晚上都要量血壓,第三個「2」的意思是每次量血壓要連續量兩遍,量血壓的時候,請先坐下休息五分鐘。透過這樣的方式較能呈現真實血壓狀況,醫師才有辦法選擇合適的藥物。「很多患者只有在回診時量血壓,一坐下來就量,血壓容易偏高,如果看到醫師會緊張,血壓又會更高。」林柏霖醫師說,「根據錯誤的血壓,不容易正確調整藥物。」高血壓患者務必要戒菸、戒酒,飲食最好要少油、少鹽,每週要有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也對血壓的控制有幫助。貼心小提醒血壓偏高通常不知不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對各個器官造成危害,林柏霖醫師說,大家要養成在家量血壓的習慣,才能掌握自己真實的血壓狀況。如果有高血壓的狀況,請和醫師好好配合,按時服藥將血壓控制好,能夠降低多種併發症的風險,CP值很高呦!參考資料:1. 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原文:
-
2021-11-01 名人.精華區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肺癌是相對難纏而棘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美國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大腸直腸癌、乳癌和胰臟癌的總和。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 (SEER) 計劃的估計,2020年美國有超過22萬名患者被診斷出患有肺癌和支氣管癌,超過13萬名患者因而死亡。台灣的肺癌發生率更高居亞洲第2,全球第15。肺癌患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確診時大都已屬晚期,因此藉由正確的肺癌篩檢策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美國預防照護專案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很早就看到這個問題,2013年針對肺癌篩檢提出建議,凡是55~80歲、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以肺癌為標的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包年數,是指每天吸菸包數乘以吸菸的年數,例如一天一包,吸菸30年,包年數就是30。2021年3月,USPSTF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只要年齡在50至80歲之間、吸菸總量超過2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預估每年將增加一千五百萬名美國人符合篩檢資格。USPSTF之所以會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2011年美國一項大型隨機國家肺篩檢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 的結果發現,每年透過LDCT進行肺癌篩檢,可讓過去15年內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的繼發性肺癌高危險族群,肺癌死亡率降低20%。此外,2019 年歐洲大型隨機試驗(Nederlands-Leuvens Longkanker Screenings Onderzoek,NELSON)的結果,更進一步證實這些發現,LDCT 篩檢可將這類高危險族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高達33%。這兩項試驗的結果,強烈支持USPSTF和數個著名醫學協會的決定,包括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美國胸腔外科協會、美國胸腔科學會和美國胸腔科醫師學會,因而建議擴大高危險族群的範圍,將他們全都列為年度篩檢對象。雖然2021年USPSTF肺癌篩檢指南增加了符合篩檢條件的個體總數,但有重要證據顯示,當前的篩檢標準仍將許多肺癌高危險族群排除在篩檢對象之外,造成篩檢漏洞。比如說,被目前指南列為篩檢對象之一的已戒菸族群,只框列過去15年內戒菸的重度吸菸者,但事實證明,超過40%的肺癌是在戒菸15年後才被診斷出來;此外,美國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七大原因是從不吸菸的肺癌,這在美國造成每年約2萬人的死亡。這些既有事實,加上包括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和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不吸菸女性的肺癌發生率又很高,非重度吸菸者或從未吸菸者等族群是否該納入篩檢對象,顯然不容忽視,近年來醫學界也紛紛討論這個議題。有鑑於此,近來有些研究探討LDCT對很少吸菸或從未吸菸者的肺癌篩檢,期能找到因果關係,並尋求解決之道。其中,「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Taiwan Lung Cancer. Screening in Never SmokerTrial, TALENT) ,就陸續有新的發現。2014年起,台灣研究團隊根據之前所建立的不吸菸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將55至75歲且三等親屬中有肺癌、肺結核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家族史的非吸菸高危險群,列為 LDCT的篩檢對象。截至2019年為止,總共收案1萬2011名受試者,預計追蹤六年。第一階段有395例進一步接受肺部組織檢查或開刀切除,其中313例確診為肺癌病例,占總收案數的2.6%,遠高於美國針對重度吸菸者NLST研究第一階段LDCT 1.1%的肺癌檢測率,且檢查發現的肺癌中,高達96.5%為有機會痊癒的第0至1期。這些研究結果,或許可提供USPSTF未來修訂肺癌篩檢指南的參考,在兼顧健康人權及醫療經濟的前提下,及早篩檢出更多肺癌患者,及早治療,挽救更多生命。(作者閻雲為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更多文章請見台灣生醫創新學會https://tibia.org.tw/)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
秋高氣爽,連日氣溫像是溜滑梯驟降、明顯感到涼意。氣溫低、溫差大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好發因素之一,因為交感神經興奮讓血管變得容易收縮,進而有機會造成冠狀動脈斑塊破裂,一旦剝落的血塊堵住冠狀動脈血流,就可能導致心肌梗塞。12月患者最多,溫度下降與溫差,誘發心肌梗塞。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109年全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人次將近4萬,民國107至109年間,12月年年蟬聯心肌梗塞就診人數最多的月份,也跟氣溫有關。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鄭正一指出,一項結合97年至100年健保資料庫與近年氣象站氣溫統計的研究發現,台灣在氣溫15度起,每下降1度,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比前一個溫度區間的發生機率,增加1.016倍。誘發心肌梗塞另一個關鍵還有「溫差」,不只包含天氣溫度,也涵蓋室、內外的溫差。鄭正一舉例,像冬天清晨一離開被窩,或者出門運動,甚至在洗澡前、後進出浴室等。不過,大熱天也不可忽略心梗發生。鄭正一說,因為夏天大量排汗,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會因體內缺水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血栓發生機率。高血脂得靠抽血測得,是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為什麼血管會塞住?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比喻,把血管當作一條全新的橡皮管,用久了彈性會疲乏,不僅會變得硬、也會變得很脆,甚至還會有一層垢。血管冠狀動脈一旦發生堵塞,將導致血液不順暢,跑到管壁中,將導致內皮細胞異常增生,血管管腔越來越窄,就有堵塞可能。健保大數據顯示,心肌梗塞患者的共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佔前三名。高血脂像是心肌梗塞的沉默殺手,葉宏一說,以日常經驗而言,量血壓、血糖十分很容易,測量血脂的話,得靠健檢空腹抽血,一旦出狀況,相對較難及早發現。心梗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心肌梗塞的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葉宏一說,腎臟病患者常伴隨血管鈣化,血液流暢度不好,有促發心梗可能;但近期日本有三個特殊案例顯示,70至80歲的老人,本身心血管不好,顎部、喉嚨感到疼痛,誤以為是牙疼就醫,沒想到在看診檯急救,發現原來是心肌梗塞引起下顎痛。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葉宏一說,大學入學新生檢驗後,若職場無特別提供健檢,將面臨20年的空窗期。因此,有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需要定期檢查。秋天迎來螃蟹季,高血脂患者別碰有殼類海鮮。但即便醫師一再呼籲,預防心肌梗塞需降低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及定期篩檢重要性,但健保數據仍顯示,107至109年間心肌梗塞發病人數,各年齡層皆增加。鄭正一說,部分原因可以歸於「高敏感度肌鈣蛋白」檢測的廣泛運用,得以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拜醫療進步所賜,儘管急性心梗的發生率上升,但病人存活率是增加的。另外,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除了控制三高及戒菸,值得注意的是,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是近年空汙PM2.5等環境因素,也是諸多心肌梗塞危險因子之一。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鄭正一建議,可先從每周適度的運動及簡單的飲食調整做起,謹記少鹽、少糖、低熱量攝取。地中海型飲食已被研究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民眾可以吃大量蔬果、適量的海鮮及蛋、乳製品,使用橄欖油,並減少食用紅肉。高血脂患者飲食更要謹慎,葉宏一說,秋天迎來螃蟹季,有殼類的海鮮避免攝取;蛋白質也不要過量,每天只能吃一顆蛋;動物內臟盡量不要吃;也常見民眾補鈣,小魚乾、吻仔魚補充過量,如要喝牛奶,比較建議低脂奶或脫脂奶;肉食族應避免吃紅肉,多攝取白肉。
-
2021-10-31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家中長輩突然胃口差、不愛吃飯? 專家揪「愈老吃愈少真相」
老人厭食症是指晚年食慾下降和或食物攝取減少,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許多銀髮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現象。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於2018年發表於《惡病質、肌少症和肌肉》期刊的研究,發現有老人厭食症的人,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顯著增加40%;顯示銀髮族一旦開始有厭食現象,未來有更高的比例會衰弱甚至失能。老人厭食症 與3因素有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老人厭食症是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原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厭食症在國人晚年發生率高,可能原因如下:1. 生理性‧口腔衰弱:包含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牙齒數量及功能下降、假牙不合 。‧嗅覺、味覺下降:味蕾數量減少、不敏銳 。‧消化能力下降:胃酸分泌、胃血流量減少,胃腸蠕動慢,胃排空時間延遲,使餐後飽足感持續,影響下一餐的食慾。2.社會性獨居、缺乏互動 運動、活動變少。3. 病理性‧相關急慢性疾病:如腸胃道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感染及發炎、憂鬱症等。‧用藥: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等,導致吸收不良、腸胃不適及食慾不振,而影響食慾和進食。分辨是否有老人厭食症 進食狀況、體重是警訊許惠玉進一步說明,要分辨長輩是否有老人厭食症,除了觀察進食狀況外,非計畫性的體重降低也是重要警訊。依據2019年澳洲多倫斯大學發表於《臨床營養與代謝照護的最新觀點》期刊的文獻,針對老人厭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更有效;因一旦銀髮族因為進食量變少而導致體重顯著下降,就算後續有積極的營養介入和治療,改善的效果也有限。長期喝流質食物 恐加速退化功能銀髮族一旦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在飲食上常會避免一些比較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菜水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進而傾向選擇較軟、易咀嚼的食物。但通常這些食物的醣類及脂肪量也比較高,蛋白質和纖維也較易不足,這樣的飲食改變也因此會增加特定併發症的風險,如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等。許惠玉提醒,有些家人因為擔心長輩嗆咳,而讓其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這將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延伸閱讀: ·「老老照顧」悲劇頻傳!有誰能幫忙? 精神科醫籲做3事紓解情緒 ·年紀大粗茶淡飯才健康? 錯誤觀念!太清淡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
2021-10-30 養生.人生智慧
從教師變設計師,50歲才換跑道! 彭蕙蘭:不會知道自己下一站在哪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老師是一門穩定的工作,但目前擔任藍一設計公司設計總監的彭蕙蘭,3年前毅然申請退休,選擇50歲後自行創業,開展她的斜槓人生。她說:「現在做設計,可讓自己的創意自由揮灑,尤其是獲得客戶肯定後,那份喜悅,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接觸外界 像海綿吸收新知放棄教學工作,彭蕙蘭說,「一腳踏出教育界,原來外面世界是可以呼吸的」,一開始也沒想到要自己開設計公司,而是感覺自己就像一塊海綿,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參與後發現原來那麼有趣,因此,不管是專題演講、設計或管理課程等,都深深吸引著她。不過,決定從學校老師退休後,彭蕙蘭的確面臨人生重要抉擇,為了確認自己是否真的該做此決定,她在退休前夕,利用假日,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去上身心靈課程,希望這些課程能幫助她了解自我及突破自我。觸動她決定退休,走室內設計的路,是被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著作《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一書中,提到「尋找方向,是感性直覺,實踐執行,是一步一腳印…」所激勵。彭蕙蘭退休後選擇走進室內設計,幾乎與稻盛和夫所說要憑自己的直覺走相呼應。為了提升室內設計基本功,她還在創立公司前,到中原大學推廣教育修習室內設計課程,學習繪圖技術,以便能與設計師們有共同語言。策展經驗 當室內設計基礎彭蕙蘭在學校主要擔任藝術與人文老師,藝術才華獲得很多校長及老師的肯定,並連續8年擔任學校藝術季策展人,但受限教育單位的制度及學校經費極有限等,讓她無法大展身手,這也是她一再強調的「心靈無法舒展」的關鍵。不過在教育界的策展經驗,卻成了她從事室內設計的資糧。3年多來,彭蕙蘭已漸漸做出口碑,甚至有一家從未見過面的當鋪老闆要蓋透天厝,經人介紹與她見面聊了設計案,就指定由她一手負責,事後她好奇問對方:「你又不認識我,怎會交給我做?」對方回:「因為妳的言談間,都沒有商業氣息。」理財規畫 參考名人理念由於長期擔任老師,彭蕙蘭自稱是理財門外漢,不過因為現在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也額外增加一些收入,已開始認真做理財規畫。她強調,平常不會特別去鑽研投資理財的技術分析,但是喜歡看名人傳記,尤其在看了巴菲特的《雪球》後,開始選擇和自己生活相關性高的產業,或者用直覺買下和企業領導創業理念相近的股票。將每一個案子的收入,5%捐給公益團體,其餘就是買進穩定發展的股票,長期持有。因為從事設計工作,可以常常轉換不同的工作場域,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人事物產生一種特殊連結。「你不會知道你的下一站,會是在哪裡…」彭蕙蘭認為,也因為這種變動性,內心深處反而獲得平衡。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