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慢性病
共找到
2864
筆 文章
-
-
2022-07-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旬男發病10天身亡、10歲童MIS-C皆未接種疫苗
全台今日本土確診3萬5914例,中症31例、重症94例、死亡103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死亡中一名30多歲男性,從發病到死亡僅10天,另外中重症部分一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過疫苗,出現MIS-C症狀,目前病況穩定。羅一鈞表示,死亡的30多歲男有慢性精神疾病,未接種過疫苗,6月21日發病,有咳嗽、呼吸喘,當天陽性確診,收住醫院後投入莫納皮拉韋治療。6月30日因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死亡,發病日到死亡日僅10天。中重症個案中,羅一鈞說明,一例10歲男童診斷為MIS-C個案,無慢性病史、未接種過疫苗。個案於5月28日新冠肺炎確診、7月1日持續高燒到40度,有腹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7月2日出現嘔吐、活力、胃口降低;7月3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結膜炎、全身皮疹、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為MIS-C個案,收治到兒童加護病房。個案目前已接受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仍在加護病房觀察,病況穩定。指揮中心公布目前最新兒童重症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有84例,已有21例死亡;MIS-C 27例仍最多,其餘腦炎22例、肺炎16例、敗血症3例、哮吼8症、共病2例、家中死亡6例。
-
2022-07-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雙雙回升!本土3萬5914例 死亡103例再破百
全台本土今日新增本土個案3萬5914例,境外移入101例,死亡個案回升103例。今日本土個案與死亡案例雙雙回升,指揮中心表示,每周二都會反映上周末未篩檢的量能數據,因此本土確診個案回升屬正常數據反應。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5,914例本土病例,為16,967例男性,18,935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臺中市(4,970例),新北市(4,930例),高雄市(4,198例),臺南市(3,164例),臺北市(3,122例),桃園市(3,117例),彰化縣(2,353例),屏東縣(1,537例),雲林縣(1,089例),苗栗縣(976例),新竹縣(859例),嘉義縣(818例),宜蘭縣(812例),南投縣(790例),新竹市(636例),花蓮縣(614例),嘉義市(567例),臺東縣(504例),基隆市(392例),金門縣(214例),澎湖縣(209例),連江縣(4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6例男性、57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4例具慢性病史、5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9日至7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7月3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0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0例男性,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分別自英國(4例)、新加坡(3例)、泰國(2例)、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比利時、越南、馬來西亞、克羅埃西亞及荷蘭(各1例)移入,另8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7月3日至7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667,33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34,646例排除),其中3,929,627例確診,分別為15,098例境外移入、3,914,47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1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1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34例、臺北市906例、臺中市665例、高雄市607例、桃園市565例、臺南市480例、彰化縣374例、屏東縣291例、雲林縣191例、南投縣187例、基隆市174例、宜蘭縣153例、苗栗縣141例、嘉義縣132例、花蓮縣及新竹縣各114例、嘉義市111例、臺東縣89例、新竹市67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9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5 醫療.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引發三高、心臟病 衛福部推防治計畫救健康
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患者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風險,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6倍,依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超過一半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衛福部國健署與健保署合作,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幫助民眾有效改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危害。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20至64歲民眾,透過健檢發現代謝症候群,藉由基層院所醫師協助,評估慢性病風險因子,進而依個人化健康管理需求,提供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戒檳、三高管理等健康指導,並由醫師和病人共同設定改善目標,定期追蹤和年度評估,瞭解個案代謝症候群是否已改善;期許民眾做到早期健檢、早期管理、避免慢性病的健康守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接受成人健檢民眾,超過3成7檢查出有代謝症候群,約71萬人面臨三高等慢性病發生危機,若腹部肥胖、血壓、血脂、血糖三高問題、好的膽固醇過低等,這5項危險因子中若有3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因此,有效早期預防或控制管理好代謝症候群,是阻斷發生慢性疾病與降低民眾健康危害的不二法門。吳昭軍表示,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但罹患代謝症候群民眾常因平時沒有明顯不適症狀,所以輕忽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進而錯失遠離慢性病的良機,國健署呼籲,40歲以上民眾多加善用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了解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及早在醫師指導下做好個人健康管理,即可重拾健康,避免慢性病發生。
-
2022-07-05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何時上路? 陳時中:目前沒有考慮
攸關國人就醫荷包的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原本預定於5月15日上路,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避免增加民眾負擔,衛福部5月12日發函註銷公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何時重新公告上路?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部分負擔原訂5月15日上路,但已暫停,目前尚未訂出上路時間。陳時中今參與衛福部「同心攜手對抗慢性病、代謝症候群管理起跑」活動。陳時中面對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何時重新公告上路表示,目前沒有考慮。醫界人士表示,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原訂5月15日上路,上路前5月12日喊卡,許多醫院都已完成電腦程式更新動作,如果衛福部重新公告上路,最快2周內就可籌備完成。但目前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趨緩,再受到7月1日調整電價、通貨膨漲、物價高漲、年底選情等因素,部分負擔是否於今年上路,仍有變數。一名熟悉健保人士表示,今年若不調整部分負擔,今年底安全準備金將不足1個月,年底勢必面臨明年調漲健保費率及保費的壓力。依健保署規畫,此次部分負擔同步調整急診、藥品、慢箋、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後,每年約可挹注健保99.9億元,年底安全準備金預計可維持1點32個月,受影響人數將近2千萬人,其中37.5萬人1年得多花3000元以上,增加負擔200元以下約6成5。依現行規定,門診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0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200元。新制為基層院所、中醫、地區醫院藥品及第一次慢箋藥費100元以下,仍免收部分負擔,逾100元則按比率2成收取,上限200元;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按藥費2成收取,上限300元;慢箋第2次、第3次領取不收部分負擔。急診部分負擔,現行基層院所及地區醫院為150元,區域醫院300元,醫學中心則依檢傷分類收取四450元至550元。新制為基層院所及地區醫院仍為150元,但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依檢傷等級收取,重症分別收取200元及300元,輕症則收取600元及800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為新增,基層院所、牙醫、中醫檢驗檢查10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超過千元定額收取100元。地區醫院則500元以下免收,逾500元依比率收取1成,上限100元;未經轉診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檢查,部分負擔上限為300元及400元。
-
2022-07-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童確診亡 3歲童重症未脫險
疫情走緩,昨新增本土二萬三○四五例個案、一六七例中重症個案,中症九十九例、重症六十八例,其中死亡個案降至六十九例,為疫情近一個月以來新低。昨另增二例兒童重症、一例兒童死亡個案,一歲女童死於腦炎、肺炎合併休克,在七月一日過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暑假人流變多,民眾須落實防疫措施,才能讓疫情持續下降。指揮中心統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積八十三例,以「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 C)廿六例最多,已有廿一名小朋友死亡。昨新增一名兒童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一歲女童,無慢性病,六月廿八日持續高燒到四十二度,廿九日確診,七月一日嚴重低血壓休克,緊急搶救,仍不幸死亡。另二例兒童重症,羅一鈞說,一例為三歲男童,為MIS C個案,六月二日確診,七月三日轉至加護病房觀察,尚未脫離險境。另一例為四歲女童,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目前病況穩定。
-
2022-07-04 醫療.精神.身心
情志致病?許瑞云告訴你心念如何左右免疫系統
▌情志致病,心念如何左右免疫系統人類大腦反應的情緒有很多種類,東方醫學將情緒概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強調情緒之間彼此促進,卻也相互抑制。在此脈絡下,人體器官以互為表裡的「臟腑」,以及木、火、土、金、水組成「五行」的概念,將肝臟、膽、心臟、小腸、脾臟、胃、肺臟、大腸、腎臟及膀胱等器官分組配對:其中肝、心、脾、肺、腎是為「五臟」,而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則是「六腑」;肝膽屬木、心和小腸屬火、脾胃屬土、肺和大腸屬金、腎和膀胱則屬水。中醫所謂「情志致病」的觀念,對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情志表現,則為怒、喜、思、憂、恐,所以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說法。臨床上, 我們也的確看到生氣、憤怒的能量與肝膽疾病有關聯;情緒激烈起伏對心臟、小腸,以及心包經、三焦經帶來負面影響;過度擔心、煩惱,在脾臟和胃造成傷害;還有悲傷、內疚引發肺部、大腸的疾病;恐懼、害怕讓腎臟、膀胱系統產生巨大負擔。我們在臨床上看到的個案,經常呈現更為複雜、幽微的情緒能量狀態。一個人成長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產生心念情緒與身體器官的交錯影響;每個人以獨有的生命經驗,透過大腦詮釋與反應,讓擔憂、煩惱、悲傷、內疚、害怕、不安、生氣、憤怒、壓力、驚嚇等不同緒,一旦誘發強烈情緒的事件出現,五臟六腑就會受到極大的衝擊,進而造成器官損傷,埋下日後致病的因子。五行的生剋觀念以及與臟腑之間的關聯,我們在前一本著作《心念自癒力》有詳細的探討,需要的話可以參看。大腦的心念思維與身體特定器官損傷的關聯極為複雜,知名的身心靈作家露易絲.賀(Louise L. Hay)曾經提到,臨床經驗中有關腦部或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如腦腫瘤、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經常與思想僵化、缺乏彈性、頑固的信念、鋼鐵般的意志、拒絕改變既有心理模式等有關,這些也就是佛學中所謂的「執念」。佛學中的「我執」,是大多數人都需要學習的人生課題,不過度執著自我認定的好壞對錯,保持彈性與開放的態度,是讓身體不會負擔過重的好方法,也是我們重要的學習方向。從大腦的思維運作與能量流動的角度來看,頑固、堅忍、缺乏彈性,會在大腦複雜的神經網路中,與特定固有思維模式相關的神經細胞群或神經纖維通路,形成不可改變也不能調整的能量場,一旦遇到挫折或衝擊,大腦還堅持相同的運作模式,無法及時彈性調整,就會讓大腦承受極大的負擔,甚至造成損傷,異常的腦細胞就可能增生擴大。這邊教大家幾個活化思維彈性的好方法,以及掃帶脈能量運動。身心是一體的,帶脈連結我們的上半身跟下半身的能量和資訊,包括我們的脈輪資訊。記得天天掃帶脈,保持身心平衡健康。心念練習16:活化思維彈性練習─掃帶脈能量運動● 多看別人對的地方和自己錯的地方,人往往很難看到自己錯的地方。● 多聽別人的意見和想法多瞭解別人的角度,看事情更全面。● 多看對身心有益的書籍,增廣見聞。● 人體有一條帶脈,延著肚子繞一圈,是連結我們上半身和下半身很重要的樞紐,很多人帶脈不通,容易大腹便便,建議參考圖片及影片,多做掃帶脈能量運動,保持帶脈通暢,有助於身心平衡健康。▌免疫系統的穩定,心念決定同一種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免疫反應。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我們的確看到許多病人在緩解與疾病有關的心念後,頑疾得以逆轉痊癒,身體恢復健康,因此更加確定心念在人體健康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當一個人的心念和諧,身體營養均衡,免疫系統自然會跟著穩定許多。只要心念平和,身體所需的營養充足且完整,通常就不易感冒、很少病痛,即使有病毒或外來微生物進入身體,免疫系統也能適當反應,很快產生抗體,讓我們恢復健康狀態。如果總是心念浮動劇烈的人,比如有許多批判、不滿,常怒氣沖沖,身體的免疫反應就會跟著不穩定;而倘若是過度勞累、壓力過大,大腦很難有足夠的休息,此時即使攝取的營養足夠,身體的免疫系統還是很可能會出現調控不當的過激反應,比如免疫系統有可能一口氣清除掉體內所有微生物,結果雖然入侵身體的微生物被消滅了,但身體也付出很大的代價,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危急生命。當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與如今的「新冠肺炎(COVID-19)」,許多感染者都是因為免疫系統的反應過於激烈,最終導致肺部嚴重纖維化而不幸成為重症,甚至因此喪命。一個人的心念如果充斥著悲觀的想法與恐懼不安的情緒時,免疫系統就會處於非常低落的狀態,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要是心念或潛意識抱著「我活得很累」或是「真不想活了」的念頭,大腦甚至會整個當機關閉。這時要是有外來微生物入侵,因為大腦無法啟動身體的免疫系統,身體的抵抗力很弱,即使是輕微的症狀,都可能一不小心惡化,使得外來的微生物得以輕易的在體內擴散,造成比如菌血症、病毒血症等可能危及生命的嚴重問題。類似的情況,也包括體內本來就存在的癌細胞,可能會趁機快速增生擴大。▌逆轉自體免疫的攻擊前面幾章我們提到,身體健康取決於每日損傷與修復的平衡,而免疫系統幾乎參與所有人體的修復過程。「發炎」就是免疫系統作用的象徵,也就是病理檢查中所謂「免疫細胞聚集在身體組織部位」的現象。一般情況下,醫學上認為正常的發炎情況,是人體出現外傷傷口、感冒、細菌感染, 或其他傳染性疾病,還有包括胃炎、胃潰瘍、胃或十二指腸出血、胃食道逆流或是腫瘤等。這些雖然都被視為不同疾病,但這些所謂的「疾病」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反應,就跟發炎反應沒有兩樣。以胃潰瘍為例,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保護力減弱及幽門桿菌感染三大因素,被認為是胃潰瘍的主要成因。醫師時常開立強力抑制胃酸的藥物或是抗生素來對治胃潰瘍,但是,卡住的心念會讓病人因為念頭的迴圈,焦慮、緊張、擔心、生氣等情緒一再出現,促使交感神經及內分泌系統過度運作,壓力荷爾蒙上升,胃酸分泌得更厲害,導致胃部激烈收縮,出現胃痛、胃發炎、胃痙攣等不適症狀。惡性循環的結果,讓病人更加焦慮,胃部長時間發炎,胃壁受損、潰瘍、出血,更難痊癒。也因此,如果要根治胃潰瘍,不能只依靠抑制胃酸分泌、強化胃黏膜保護力,或是消除幽門桿菌。臨床經驗上看到,更重要的還是要找出病人卡住的心念與情緒,加以緩解,才能真正治好胃潰瘍。要緩和免疫系統過度運作,就要找出身體持續發炎的背後原因。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這麼頻繁的啟動免疫系統?究竟是感受到什麼樣的壓力,或是在擔心或在乎什麼人或什麼事,使得身體無法放鬆下來?弄清楚內在成因,才能得知為何免疫系統會產生過激反應。看清楚自己的心念、感受及情緒運作過程後,接下來就要學習面對這些情境引起的心念浮動、情緒糾結。問問自己:我可以接受自己有這樣的情緒嗎?如果無法接受,原因是什麼呢?我知道自己可以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嗎?如果知道的話,是否願意選擇不同的反應呢? 當我們愈瞭解自己,就愈能夠自我調適;愈知道自己在乎什麼,就愈有機會接受自己對這些情境的在乎。一旦能夠接受自己,慢慢的就能減輕身體承受的衝擊與損傷,自體免疫攻擊引起的發炎反應,也會跟著減輕下來。※ 本文摘自《心念自癒力,逆轉慢性病:21世紀最新心念醫學》。《心念自癒力,逆轉慢性病:21世紀最新心念醫學》作者:許瑞云, 鄭先安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6/07
-
2022-07-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燒42度、休克搶救無效 1歲童死亡…兒童死亡累計21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狀況,中症99例、重症68。兒童新增2例重症、1例死亡,死亡為1歲女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死亡女童無慢性病,6月28日持續高燒到42度,7月1日嚴重低血壓休克,投入升壓劑等治療無效死亡。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的1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28日開始有持續高燒,41~42度,6月29日出現抽搐、嘴發紫緊急送至急診,照X光後有肺炎症狀,在急診快篩陽確診。因懷疑抽搐是併發腦炎,所以插管住加護病有使用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類固醇、降腦壓藥、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但在7月1日出現嚴重低血壓休克,對升壓劑等治療無效死亡。兒童重症部份,羅一鈞表示,1例為3歲男童MIS-C個案,本身無慢性病史,在6月2日確診、6月27日開始持續發燒、6月30日出現紅疹、眼睛紅、步態不穩狀況;7月1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及肝指數升高,懷疑MIS-C住院,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住院後持續發燒及心臟酵素增高;7月3日至加護病房觀察,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未脫離險境。 另一例為4歲女童,羅一鈞說明,該案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29日在家發燒、氧氣下降送至急診,PCR陽性確診、X光顯示左側肺炎。因肺炎併呼吸窘迫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高流量氧氣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目前全台兒童重症累計83例、死亡21例,MIS-C有26例、腦炎 22例、肺炎16例、哮吼8例、到院前死6例、敗血症3例、共病2例。醫療量能部份,全國空床率來到55%。羅一鈞說明,專責和隔離病房開設總數下降到12000多床,之前13000多床,但隨著收治確診數下降每週都會做各區專責調整,針對中區南區高頻區500床以上醫院已從20%下修到15%,200-499床下修到10總床數會愈來愈少,是放出來給非新冠住院運用。同時指揮中心也公布周末的疫苗施打狀況,共51831人次,第一劑覆蓋率來到91.33%、第二劑84.08%、第三劑70.34%。
-
2022-07-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走緩!今增2.3萬例本土個案 死亡69例一個月來新低
本土疫情持續走緩,全國今日新增23045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73例,其中死亡個案來到69例,為近一個月以來新低。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3045例本土病例,為10,929例男性、12,087例女性、2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438例)、台中市(3,217例)、高雄市(2,719例)、桃園市(2,411例)、台北市(1,992例)、台南市(1,842例)、彰化縣(1,336例)、屏東縣(921例)、苗栗縣(619例)、雲林縣(609例)、新竹縣(599例)、新竹市(491例)、宜蘭縣(491例)、南投縣(472例)、嘉義縣(439例)、花蓮縣(436例)、台東縣(254例)、基隆市(246例)、嘉義市(213例)、澎湖縣(157例)、金門縣(125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6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6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4例具慢性病史、4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2日至7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3日至7月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7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2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越南(2例)、德國、土耳其及西班牙(各1例)移入,另6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7月2日至7月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610,73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13,634例排除),其中3,893,643例確診,分別為14,995例境外移入、3,878,59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02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01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26例、台北市905例、台中市656例、高雄市598例、桃園市557例、台南市457例、彰化縣362例、屏東縣289例、雲林縣182例、南投縣179例、基隆市173例、宜蘭縣153例、苗栗縣137例、嘉義縣128例、花蓮縣114例、新竹縣111例、嘉義市109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7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9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今增1歲女童死亡 兒童死亡累計21例
-
2022-07-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歲童打疫苗仍MIS-C 莊人祥:接種4天染疫 保護力未起
國內今天新增19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一例7歲女童接種了一劑輝瑞疫苗,仍出現MIS-C症狀。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6月1日接種、6月5日確診,接種時間和確診時間離太近,研判是保護力還沒有發揮。而對於莫德納幼兒疫苗本周何時到貨,他則表示,只能確定本周,確切日期則未知。今天新增兒童MIS-C個案中,一例為7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日接種一劑輝瑞兒童疫苗,6月5日快篩陽性確診。6月底出現腹痛、食慾差出現三、四天,6月28日出現發燒,次日至急診就醫,因嘔吐、嘴唇乾、活動力下降,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小兒科一般病房。6月30日開始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7月1日已退燒,病況改善,目前持續住院觀察中無慢性病史。莊人祥表示,通常打一劑疫苗可以就能預防兒童重症和後續出現MIS-C,約可降低九成風險。但是疫苗接種後一般約14天後才開始產生保護力保護力,而這名個案接種才過四天,保護力還沒有發揮。6個月至5歲接種的幼兒莫德納疫苗原預計於6月30日抵台,但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因文件問題因而延遲。不過發言人莊人祥昨透露,45萬劑幼兒莫德納疫苗預計本周抵台,7月中下旬開放90萬名幼兒施打。除了莫德納幼兒疫苗,外界也關心BNT疫苗已於6月15日取得美國6個月以上、5歲以下的幼兒新冠疫苗EUA,台灣何時會通過EUA。食藥署長吳秀梅則表示,廠商已送初步資料至食藥署,但還未僅行EUA審查,也因為還在審查接轉,因此也未收到檢驗用標準品。
-
2022-07-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98、死亡+88 增2例MIS-C兒童重症個案
國內今天新增死亡人數88例,創6月以來次低,上次為6月29日新增85例死亡。另新增19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包括兩例兒童重症,皆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5歲男童及7歲女童。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男童已於6月16日出院。新增中重症包括135例中症、63例重症。針對新增的兒童MIS-C個案,莊人祥表示,一例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4日新冠確診,6月2日出現持續發燒、咳嗽、嘔吐、食慾下降。男童6月8日赴急診,因頸部淋巴結腫、小腿皮疹、發炎指數高,以及心臟超音波顯示輕微冠狀動脈擴大,因此懷疑為MIS-C。個案住加護病房並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已於6月12日轉至一般病房,並在6月16日出院。另一例為7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日接種一劑輝瑞兒童疫苗,6月5日快篩陽性確診。6月底出現腹痛、食慾差出現三、四天,6月28日出現發燒,次日至急診就醫,因嘔吐、嘴唇乾、活動力下降,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小兒科一般病房。6月30日開始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7月1日已退燒,病況改善,目前持續住院觀察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80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25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其中20人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20多歲至90多歲,85人具慢性病史、57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44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曾打過三劑疫苗。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確診住院即給予莫納皮拉韋等藥物治療,但仍出現肺炎併呼吸衰竭,發病後七天死亡。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6535例、6103例死亡。
-
2022-07-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3萬2567例本土、88例死亡個案 新北重回確診最高縣市
國內新增3萬2567例本土個案、114例境外移入;本土個案下降約6.4%;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8例死亡,為6月以來死亡人數次低。而個案分布上,台中單日確診人數連18天全國最高後,終於下降至第二名。今日新增3萬2567例本土病例,為1萬5003例男性、1萬7552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66例)、台中市(4,448例)、高雄市(3,886例)、桃園市(3,212例)、台南市(2,894例)、台北市(2,722例)、彰化縣(2,004例)、屏東縣(1,264例)、雲林縣(867例)、新竹縣(859例)、苗栗縣(789例)、新竹市(764例)、宜蘭縣(763例)、南投縣(680例)、嘉義縣(674例)、花蓮縣(477例)、基隆市(463例)、嘉義市(411例)、台東縣(347例)、澎湖縣(193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28例)。今日新增8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5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5例具慢性病史、5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4日至6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3日至6月30日。今日新增1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65例男性、4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土耳其(2例)、越南、法國、加拿大、香港、泰國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10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30日至7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87萬0528例確診,分別為1萬4913例境外移入、385萬556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956例死亡病例,其中6,94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17例、台北市902例、台中市643例、高雄市593例、桃園市557例、台南市443例、彰化縣355例、屏東縣285例、雲林縣179例、南投縣175例、基隆市173例、宜蘭縣152例、苗栗縣137例、嘉義縣126例、花蓮縣114例、新竹縣110例、嘉義市106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7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9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7-03 醫療.心臟血管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最近有項有趣的研究發表在「日本動脈硬化與血栓雜誌(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 2022 April 20,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發現睡眠干擾(定義為起夜頻率)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有關,並探索可能的性別差異。這項研究是我與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姚建安、陳怡伶,及環職部醫師陳宗延一起完成。較高的起夜頻率,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有關,尤其是女性。我們邀請1,368名19至70歲成年人,於2008至2012年,在台大醫院進行生活方式及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研究。進行多因素邏輯氏回歸分析,發現每晚起夜3次或以上者,增加血脂異常風險1.96(1.17-3.28)倍,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較高(non-HDL 160mg/dL)風險為1.78(1.09-2.89)倍。與男性相比,女性有較高的起夜頻率,且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增加有關。如果女性失眠且同時每晚有2次或以上起夜者,經多變因調整後,有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值較高或高膽固醇值(200mg/dL)的相對風險,分別為3.05(1.27-7.34)和4.01(1.29-12.45)。總而言之,較高的起夜頻率與台灣成年人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有關,尤其是女性。這項研究為睡眠干擾增加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另一個證據。起夜(夜間醒來)可能的原因如下:1. 疼痛,特別是關節炎,心臟衰竭,貧血或癌症。2. 哮喘、支氣管炎或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3. 消化問題,特別是胃酸逆流引起的疼痛和咳嗽,或腸躁動症候群。4. 經期或更年期對女性的影響,如潮熱和盜汗。5. 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6. 由於白天喝大量液體,或由於慢性病、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疾病或膀胱炎症(前列腺肥大或尿路感染)而導致的頻尿。7. 壓力和其他精神障礙,包括焦慮症、躁鬱症、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8. 在晚餐或睡前食用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咖啡、茶、酒精或水果。9. 環境因素,如天氣非常炎熱或寒冷,潮濕或吵雜,空氣品質差,環境太暗或太亮。可能有潛在疾病、睡眠紊亂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因此,起夜頻率表明許多潛在疾病或生理狀況、生活習慣或睡眠環境紊亂的常見現象,導致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隨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起居生活與飲食習慣,皆會明顯影響我們的血脂異常。這項研究重要之處,雜誌認為「起夜」是新的心血管危險因子,是很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反映出血脂異常的表現,也連結到睡眠品質與心血管的相關性。研究也指出,晚上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與食物內容,運動與作息,皆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晚餐不要超過8至9點,減少利尿水果、蔬菜、湯品以及飲料,例如咖啡、茶、酒或果汁攝取,應酬也不要太晚,別超過9至10點。運動時間不宜太晚,例如九點以後,睡前不宜劇烈運動等。找到失眠原因並解決,睡得好是最好的健康密碼。為失眠困擾的人,應可從本文研究,找到失眠的原因或根源,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得好就是人類最好的健康密碼。心血管健康就在生活中實踐,所謂的生活醫學中求健康。黃帝內經從自然界的角度論述了養生內容:「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一日有四時「春夏秋冬」,晚上九點以後是進入冬天,所謂秋收冬藏,盡量不要在此時有過多的活動及進食。晚上九點以後就準備睡覺,子時十一點之前睡著,心血管、內分泌代謝及神經系統,皆能充分休息,以減少不良血脂症的風險,才能養心護血管。參考文獻:Association between Wakeup Frequency at Night and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Evidence for Sex Differences
-
2022-07-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幼兒疫苗 預計本周抵台
國內昨新增三萬四七四八例本土個案、七十九例境外移入,死亡個案九十六例、中重症三三三例。昨本土確診個案較昨日下降百分之二點六,各縣市病例數皆跌破五千例。莫德納幼兒疫苗預計本周抵台,力拚七月中下旬開打。本土昨新增九十六例死亡個案,年齡皆超過四十歲以上。其中五十人超過八十歲,有九十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六十一人未接種三劑疫苗。昨增三三三例中重症,中症小於十歲新增七例、十至十九歲新增一例。莫德納疫苗幼兒原定上月廿九日抵台,因文件問題造成延遲到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文件問題已解決,出廠與上機時間仍在確認,疫苗抵台後需十四天封緘檢驗,拚七月中下旬開打。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個案,衛福部著手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但傳出我國擬採購疫苗及抗病毒藥物加總僅四百人份,數量太少,一度被廠商「已讀不回」。莊人祥表示,廠商並未不理台灣,但有最低購買量,數量屬商業機密無法公布,目前都是往好的方向前進。國內首例猴痘個案廿五歲男性,皮疹結痂,未持續發燒,病況好轉,等病灶全部結痂,還需約十至廿天。
-
2022-07-03 焦點.元氣新聞
遠距醫療擴大對象 拚年底上路
遠距醫療於疫情期間頻傳亂象,過程處處卡關,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接受本報專訪,強調今年下半年最重要就是提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適用傳染病流行及緊急事件,對象將放寬含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末期病人或國際醫療等,將與相關團體協商,預計八至九月擬定草案,拚年底完成修訂上路。衛福部於二○一八年五月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再擴充五種情形可通訊診療,包括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追蹤、領有慢箋的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的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收案對象於治療後三個月內的追蹤;非本國籍但接受本國醫療的患者。石崇良說,現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仍受限為複診病人,且不能開立藥物,只能進行原有處方調整及醫療指導。二○二○年因為新冠疫情,函釋放寬適用對象為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去年五月至九月進一步擴大讓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可透過遠距醫療開立處方,其他慢性病患者可遠距醫療。今年五月疫情再起,石崇良說,健保再度開放遠距診療,包括快篩陽性視同PCR陽性的遠距診察費用,藥師送藥到宅、親友代為領藥等服務。去年遠距醫療服務為「半套」,今年是「全套」。石崇良表示,遠距醫療未來是否能成為常規醫療,須評估成本及醫療效益等,如是否減少病人併發症等,另須解決數位落差、改善服務流程、增加耳鏡、喉鏡等輔助工具,讓遠距醫療不遜於面對面診療。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4/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年底前修法
新冠疫情期間,遠距診療改變了民眾就醫方式,為擴大推動遠距診療,衛福部著手研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7月7日邀集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遠距健康策進會等團體進行研議,預計今年底完成修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修正草案將開放遠距診療適用於傳染病流行、災害等緊急事件,對象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末期病人居家照顧、國際醫療等,實施項目包含開藥、診察、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過去遠距診療法源限制多 因新冠疫情嚴峻才鬆綁衛福部2018年5月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並明定5種特殊情形得通訊診療,包括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3個月內追蹤、住宿型長照機構領有慢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對象於治療後3個月內追蹤,以及擬接受或已接受本國醫療機構治療的非本國籍病人。石崇良說,「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對象目前受限為複診病人,不適用初診病人,且不能開立藥物,只能調整原有處方及醫療指導。2020年因應新冠疫情,函釋放寬適用對象為具新冠肺炎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去年5月再放寬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可透過遠距診療開立處方,非居檢、居隔的穩定慢性病患者也可透過遠距診療,但去年9月疫情趨緩後,服務也就停止了。石崇良指出,今年5月Omicron疫情興起,健保再度開放遠距診療,同時由公務預算支應快篩陽性視同PCR陽性診療費用,同時可以開立抗病毒藥物等處方,並搭配藥師送藥到宅、親友代為領藥等服務。因此,去年遠距診療服務為半套服務,今年可說是全套服務。依衛福部統計,今年5月15日至6月22日疫情期間,使用視訊及電話問診的遠距診療人數,共有185萬人,案件數達312萬件,其中視訊診療占74%,電話問診占26%,其中以診所診療占8成最多,醫院占2成,目前參與遠距診療的基層診所最高為1萬2000多家,醫院有400多家。另依健保署統計,今年4月1日至6月30日,確診個案居家照護人數,包括透過視訊、電話確診,以及由本人或家屬拿快篩試劑至門診判定為確診者的人數達264萬8430人。電子病歷法規本月上路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年底將完成修正不過,遠距診療也遇到三大瓶頸。石崇良說,第一是遠距診療還是要刷健保卡登載,因此健保署現正推動虛擬健保卡,盼解決此一問題;第二是患者病歷資料如何整合共享,而去年12月已預吿「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預計本月上路,其中規範電子病歷平台資安認可等相關規定。最後也是最難的關卡,就是開立處方、領藥及繳費,現在由健康益友App平台協助,藉由藥師送藥到宅或親友代領藥,往後將由健保署或開放業者設置遠距診療平台,提供送藥、領藥及繳費服務。石崇良說,今年下半年最重要是擬定「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適用期間為傳染病流行、災害等緊急事件,往後適用對象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住民、疾病末期病人居家照護或國際醫療等,擴大實施項目包含開藥、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預計7月與相關團體協商,8至9月完成草案擬定,再經2個月預告,於年底完成修訂及上路。遠距醫療擴大有待法規完善 將評估醫療效益決定健保給付與否後疫情時代,遠距診療是否會擴大實施?石崇良表示,遠距診療是否納為常規醫療,牽涉到健保給付問題,須進一步評估成本及醫療效益,確實可以減少病人疾病併發症,醫療資源耗費,另須解決數位落差、改善服務流程、增加耳鏡、喉鏡等輔助工具,讓遠距醫療不遜於面對面診療,這都須有一定的醫療效益,健保署才會進一步評估是否要予以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遠距診療對於偏鄉、離島、山地民眾就醫幫助很大,讓偏鄉醫療品質可以媲美都會地區,也是往後醫療服務重點,同時提升協助偏鄉醫療醫護人員的服務點數,因此去年訂為遠距診療元年,健保署編列1億元預算,公告全國60個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得以「遠距視訊診療」方式,提供五官科專科會診及急診診療,疫情期間也提供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遠距醫療服務。李伯璋說,遠距診療涉及法規及設備,目前正將虛擬健保卡擴大至遠距診療、居家醫療及檢疫隔離視訊診療等三大場域進行推動,至於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住民等真正有需要遠距診療的民眾,也可能會考慮納入健保給付,一般民眾則還需要進一步評估,畢竟健保資源還是應用在真正有需要的民眾,提升醫療品質。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2/視訊為何難用?專家分析三大原因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是大勢所趨,政府及人民「不得不」透過網路進行一連串醫療服務,然而使用起來卻「綁手綁腳」,專家歸納三大致命原因,包括民眾「數位力欠缺」,政府設計系統「未納入使用者思維」、以及「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70多歲的陳奶奶,平常用的是女兒幫她申請,可以通話、Line聯絡的簡單功能智慧型手機,今年5月因快篩陽、感染新冠肺炎,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即可用手機APP聯絡醫師看診,但對陳奶奶來說是難上加難,最後靠著女兒協助,才搞定這些複雜程序,完成視訊看診及拿藥。上述案例在台灣的各個家庭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了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問題。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表示,過去的「通訊診療」是架構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下的產物,近期則因新冠肺炎疫情,才擴大到「居家視訊快篩陽確診」,一度放寬到慢性病者也能視訊看診。過去民眾就醫,得親自跑醫院,到櫃台掛號、候診、到診間看醫師、進行醫療行為,接著批價、到藥局領藥、藥師或護理師進行衛教。開放視訊診療後,上述流程通通轉到網路,也是問題的開始。通訊診療APP不好用 全因設計「未從使用者角度」思考現行的通訊診療平台APP,讓民眾可選擇居家附近醫療院所掛號視訊看診,但介面APP設計複雜,對醫療院所及民眾都很痛苦,大多數醫院乾脆不用,通通改叫民眾加LINE,才順利完成看診。潘人豪表示,大多數政府機關、醫院體系設計的APP,多從「提供者」、也就是政府及醫院角度來設計,他們在意的功能性、方便申報健保,對民眾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反而造成民眾使用不便。數位流程中,應以「使用者角度」來設計操作流程,提升民眾體驗好感、黏著度、滿意度,否則APP功能再多,對民眾來說都不好用;如果是高齡長者,數位力普遍較差,APP用起來更是折磨。憂盜刷 防弊心態成最大資訊障礙 那政府為何設計不好用的APP?除了沒有透過「使用者思維」來設計,另一個最擔心的就是「防弊」。像健保快易通要申請「虛擬健保卡」,得自備讀卡機、健保卡及戶口名簿,於健保署網站取得裝置認證碼後才可綁定。這樣的流程陳奶奶根本做不到,況且手機門號還是女兒的名字,申請上更是卡關,「簡直讓陳奶奶別想申請了」。潘人豪指出,多數APP設計多從「防弊」心態出發,設計出上述的流程,然而,盜刷信用卡、健保卡事件不稀奇,轉到網路世界一樣會發生,不應為了「防弊」1%的機率,造成99%的民眾使用瓶頸。數位流程防弊很重要,但應該是「容錯機制」且在「後端檢核」,而非擠在「前端防弊」,否則一線人員永遠疲於奔命,還沒提供醫療服務前,反而花大把時間為民眾「解決客服」。領用公費清冠一號曠日費時 民眾只好不通報「蓋牌」疫情期間,民眾要用視訊診療看診、拿藥,但也因為各種繁複程序,許多民眾寧願「蓋牌」,自己解決。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快篩陽患者若要找中醫師開公費清冠一號,須先看西醫取得確診資格,才可以到中醫開藥。許多民眾覺得視訊診療流程麻煩、或搞不懂操作方式,時常放醫師鴿子。潘人豪指出,更多民眾乾脆不通報,直接自費購買清冠一號。潘人豪表示,「視訊診療」是未來趨勢,建議政府應健全法規、明定規範,開放業界投入,讓環境市場更有競爭性,才能提升「使用者體驗」,讓醫療真正走進社區;另也應該轉換「防弊心態」,容錯機制加上後端檢核,快速處理問題,才能挪去現存的資訊障礙。偏鄉數位力、健康識能不足 難串接視訊診療衛福部推動多項政策下,投入許多醫療資源進入偏鄉,潘人豪指出,礙於偏鄉長輩資訊能力不足,多半仍仰賴實體醫療行為,像是衛生所或衛生站延伸醫療服務,或者醫學中心配合巡迴醫療車等,多以實體看診,幾乎不太使用視訊診療。潘人豪點出,偏鄉長輩更大的問題是欠缺「健康識能」,有長輩吃檳榔牙齒掉光,但不認為自己必須看牙醫,即便偏鄉巡迴醫療車開到他家門口,長輩也不會主動去問醫師。潘人豪表示,民眾享有不同權利之前,必須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權益」,就像上述偏鄉吃檳榔長輩,若沒有意識到自己要看牙醫,根本不知地處偏鄉、醫療資源不如都市充裕的現況,因此再提倡健康平權前,提升民眾「健康識能」能力更為重要,包括建構民眾的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等知識。潘人豪表示,數位能力未來會躍升為基本能力,且數位化能大幅降低成本,數位模式只會愈來愈多,若無法融入數位世人,一定相對弱勢,政府就必須思考如何讓醫療在實體及數位「共存」,避免不善數位的偏鄉及弱勢者遭到排擠。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3/程序複雜 長輩搞到快得憂鬱症
全台籠罩疫情,原本便利的就醫模式被迫改採「遠距」,對於被視為「數位移民」的長輩,遠距、視訊診療如無字天書,不得其門而入。過去醫護人員常對長輩說,「請家中年輕人幫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實際協助父母後,發現系統操作複雜,連他都快要難以招架,呼籲政府應簡化程序。回不去了! 遠距醫療將成國人「必備技能」「實體看診加上遠距醫療,讓過去的醫療型態回不去了。」張家銘說,未來新冠病毒將與人類共存,換言之,疫情隨時可能再次爆發,遠距醫療需求逐漸增加,學習用電腦或手機看診,將成為每位國人的必備技能,但他先前協助確診父母視訊診療,光系統就弄了快卅分鐘,若無人協助,難怪長輩會選擇放棄看診。近期張家銘的父母快篩陽性,他協助二老接受視訊診療,先用LINE掛號,加入群組後,醫院發訊提供視訊診療的系統連結。完成這些項目後,他再教父母如何開視訊鏡頭,如何把快篩陽性的卡匣提供給對方看,父母有慢性病,定期服藥,還要拍攝平常用藥的藥袋、藥物提供檢視,光前置作業就花了快卅分鐘。程序「年輕人都覺麻煩」 視訊看診療使長者焦慮張家銘說,在醫院為患者看診,認為只要搞定一個系統,如果長輩不會,只要拋一句「找年輕人來弄」。但從醫療服務者成使用者,發現根本沒這麼簡單,程序複雜,連他這位醫療人員都覺得麻煩,更何況是長輩,有些長輩甚至連一台智慧型手機都沒有,有些雙向認證還需要電郵,對長輩來說可能連聽都沒聽過。疫情本身就令人容易焦慮,疫情衍伸的問題更每一項可能影響長輩情緒,例如接種疫苗、擔心副作用、遠距看診、獨居社交距離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新冠疫情流行的第一年就調查焦慮及憂鬱盛行率消長,全球盛行率增加約廿五%。張家銘說,改善疫情焦慮,建議長輩先接受對於數位新知的不適應,家人有耐心協助長輩學習,最好政府可以開班授課,或是研發更適合長輩的系統,輔助遠距醫療的發展。他說,台灣已走向與病毒共存,長輩不可能繼續把自己關在家中足不出戶,施打疫苗及學習遠距看診,都是最基本要做的事,以及需要學習的事,如果感受到焦躁不舒服,則建議尋求專業的協助。
-
2022-07-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33 死亡+96僅6人無慢病 中症+7未滿10歲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333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96例,今日死亡個案年齡均為40歲以上。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96人中,有90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61人未打滿三劑疫苗,50人年齡超過80歲。莊人祥表示,今年1月1日至7月1日,本土個案累計377萬3671例,其中中重症16337例,死亡6015例。目前輕症無症狀比例99.56%。今新增333例中重症,中症小於10歲新增7例、10至19歲新增1例。今日圖表中,中症新增4例,重症減少4例,分別為20多歲、50多歲、70多歲、80多歲等四名個案。莊人祥說,應非病況改變,而是同仁於先歸類錯誤,經調整後歸為中症。國內目前少年重症累計有9例,包括肺炎6例、心肌炎1例、MIS-C 1例,共病1例(車禍外傷),其中4人死亡,3人染肺炎且有慢性病史,另一位是心肌炎。兒童重症累計78例,包含MIS-C有23例、腦炎21例、肺炎15例、哮吼8例、到院前死亡6例、敗血症3例、共病2例。莊人祥表示,昨日疫苗接種共8萬7689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32%、第二劑83.97%、追加劑70.30%。抗病毒口服藥物使用部分,7月1日輝瑞Paxlovid使用4192份、Molnupiravir共901份,總計使用5093份;總計使用輝瑞Paxlovid共26萬6017份、Molnupiravir用了6萬3759份,總計使用32萬9776份。
-
2022-07-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4748 境外+79 死亡+96 各縣市均5千例以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482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4748例本土個案及79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96例死亡。本土確診個案較昨日下降2.6%。今各縣市新增案例數皆未超過5千例,前三名為台中市4952例、新北市4738例、高雄市市4397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萬4748例本土病例,為1萬6319例男性,18,421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4,952例),新北市(4,738例),高雄市(4,397例),桃園市(3,467例),台南市(3,001例),台北市(2,652例),彰化縣(2,234例),屏東縣(1,377例),雲林縣(1,036例),苗栗縣(889例),新竹縣(868例),嘉義縣(754例),新竹市(735例),南投縣(726例),宜蘭縣(672例),花蓮縣(602例),嘉義市(459例),台東縣(445例),基隆市(379例),澎湖縣(183例),金門縣(158例),連江縣(24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1例男性、3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0例具慢性病史、61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日至6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5日至6月29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7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8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英國(4例),美國(2例),波蘭、西班牙、越南、泰國、印尼、南韓、法國、比利時、菲律賓、義大利、荷蘭、馬來西亞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6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2日至7月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524,06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681,626例排除),其中3,837,856例確診,分別為14,799例境外移入、3,823,00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86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6,85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08例、台北市896例、台中市632例、高雄市583例、桃園市556例、台南市435例、彰化縣341例、屏東縣279例、雲林縣177例、南投縣173例、基隆市172例、宜蘭縣148例、苗栗縣133例、嘉義縣122例、花蓮縣113例、新竹縣108例、嘉義市106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4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9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2 養生.聰明飲食
5大慢性病族群吃得對動得好,養生不養病!復健科醫師教你用1把椅子學5個居家運動
當進入熟齡族時,身體活力下降,加上現代飲食精緻,容易造成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病及痛風問題,營養師建議慢性病5大族群飲食原則,搭配復健科醫師的居家運動,只要一把椅子,不用出門,也能簡單活動筋骨。據國民健康署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4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盛行率分別為38.3%、34.1%及16.4%,且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而適當的飲食與體能活動,可以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亞東醫院營養師陳煌其列出慢性病5大族群飲食原則,糖尿病應遵守三低一高,避免攝取直接影響血糖的食物,比如冬粉、根莖類食物(地瓜、芋頭、馬鈴薯、南瓜、山藥等)、勾芡、糯米類等高升糖指數食物,皆須注意食用量;高血壓患者勿攝取過多高鹽分食物,如多醬汁烹調的料理及滷汁、醃製品等,若有合併糖尿病,水果一天要控制在2個拳頭大。有腎臟病的患者,陳煌其表示,需遵守低蛋白飲食原則,避免吃過多的滷汁、醃製品等高鹽分食物,以及含有較多磷的加工類食品等;高膽固醇血症的民眾,建議減少攝取高飽和脂肪食物,比如動物皮、肥肉、豬油等,以及精緻澱粉;高三酸甘油脂的患者則要少攝取油炸、精製糖及酒精類等食物。另外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患者最重要就是要避免飲酒,因為容易造成尿酸的堆積,導致急性痛風。1把椅 5動作 必學居家運動亞東醫院復健科醫師楊凱傑分享5個居家運動,只需要一把穩固的椅子就可以進行。1.坐姿伸膝坐椅子上,腳底平踩在地面,一隻腳足尖朝上,大腿伸直,雙手向前平舉與肩膀同高。一邊20至30秒,然後換邊,做3至6組。大腿前側肌肉用力,腹部收緊,保持呼吸。2.坐姿抬腿坐椅子上,一隻腳踩地面,一隻膝蓋彎曲抬高(約在肚臍位置),雙手向兩側平舉至肩膀同高。視肌力調整秒數,一邊20至30秒後換邊,做3到6組。大腿前側肌肉用力,腹部收緊,保持呼吸。3.直腿後抬雙腳與肩同寬,身體站直,手扶在椅背上,臀部肌肉收緊將大腿向後抬起。可視個人肌力情況調整,一邊20至30秒,然後換邊,一邊做3到6組。4.向上伸展兩手手掌交叉,掌心向上伸展,背脊打直,感覺到緊繃時停止,保持姿勢,配合呼吸,維持10秒後休息。5.左右伸展兩手手掌交叉,掌心向上伸展,身體向側邊彎曲,感受到緊繃時停止。一邊進行10秒後,換另一邊。
-
2022-07-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5人就有1人中「長新冠」! 醫師:6大染疫後遺症別輕忽,教你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
隨著確診人數與日俱增,到底染疫康復期有多長、病毒對於身體有什麼影響,相信都是各位朋友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新冠肺炎的後遺症,又被稱為長期新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統計,65歲以下康復者中,每5人就有1人至少有一種長期後遺症。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判斷自己是否有後遺症,需符合以下3點:1.該症狀在確診後3個月內持續出現2.該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3.其他診斷無法解釋該症狀後遺症的高危險族群陳炯瑜醫師提醒自從疫情開始升溫、延燒到現在共存,如果本身有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的朋友們,染疫後遺症狀況的機率也比較高,後續需要多花心思留意。畢竟Omicron屬於新的病毒,如果你或者身邊的家人朋友們,發現感到身體不適,常見喉嚨痛或是咳嗽等症況,請先完成快篩,且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針對已染疫的朋友,陳炯瑜醫師分享,由於配合目前政策染疫者皆需居家隔離,難免會產生作息混亂的狀況,因此若隔離期已滿,都可以盡量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每天10-30分鐘,增加維生素D之外,也能同時測試、訓練心肺功能和肌力。最後,如果對於健康狀態仍感到憂心的朋友,都可以先透過健檢,為身心來場全方位的檢測,從內到外徹底檢視,更確實地為自己掌握健康主導權,讓我們陪你一起走過這波長新冠復原之路!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7-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92歲確診嬤在急診室等29小時 新北衛生局:無醫院拒收情形
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今舉辦記者會,一位住在三峽某長照機構的92歲奶奶確診送醫,卻在亞東醫院急診病房等了29小時,且長照機構不清楚綠色通道醫院是土城醫院。新北市衛生局表示,機構護理師聯繫三家醫院,其中兩家醫院均表示可收治,一家需侯床,家屬決定選擇其中一家需在急診侯床醫院治療,並無醫院拒收情形。奶奶的兒子陳爸爸表示,92歲媽媽本身有腎臟病及糖尿病,住在三峽某長照機構,但24日接到通知就說媽媽病危,以為是腎病造成,沒想到是確診,可是媽媽行動不便根本不可能外出,機構說全院只有媽媽確診,他質疑感染源從何而來、機構是否有隱瞞全院其他人的確診情況,希望能夠知道真相。民進黨團總召集人陳啟能表示,新北市從恩恩案至今以來,防疫議題很多疏失、缺失,除了眾所矚目除了恩恩案外,陳奶奶因為確診延誤送醫治療導致往生,機構的回應就像不斷推諉、不了解地方防疫政策,導致醫療悲劇。黨團副總召集人李倩萍表示,陳奶奶送醫當天,副市長劉和然說,新北病床數還有600多床,比例將近3成,但陳奶奶送到亞東醫院卻被告知沒有病床,等了29小時才住院,到底是講空話還是謊話,令人匪夷所思。黨團書記長廖宜琨說,市府應該確實掌握各間住宿型安養中心的確診人數,日前長照機構探望的政策修正為有條件探望,地方主管機關對於分艙分流的動線及空間更應該要深入檢視,要以個案為借鏡,不要成為通案。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個案患有多重慢性病及癌症,家屬有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5月24日晚間出現病情變化,機構護理師先給予支持性醫療協助並聯繫三家醫院,其中兩家醫院均表示可收治,一家需侯床,家屬決定選擇其中一家需在急診侯床醫院治療,個案送抵收治醫院急診室,經急診醫師診療後,家屬再度簽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醫院隨即給予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治療,並安排收入專責病房。衛生局經檢視送醫過程,機構進行快篩陽後,立即聯絡3家專責醫院,除第1家專責加護病房滿床,另兩家醫院皆可立即收治,並無醫院拒收情形,送抵醫院後採取支持性治療,並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社會局表示,5月24日晚間,該機構照服員發現90歲阿嬤體溫偏低、血糖過高和意識改變,「隨即快篩採檢爲陽性並緊急送醫救治」,社會局接獲通報後,要求機構立即全員快篩,加強環境清消,保持內部通風,並分艙分流照顧。該機構工作人員和住民經全員快篩後,均顯示為陰性。社會局表示,該機構從快篩到送醫,「均依照中央指引及相關SOP處理」,並於24小時內通報社會局及衛生局,並無隱匿或延遲送醫。
-
2022-07-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21、121死 18歲少女未打疫苗 肺炎併呼吸衰竭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個案221例,包括中症114例、重症107例,死亡增加121例。今日特殊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一名18歲女性,因有慢性疾病,從發病到死亡僅2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特殊死亡個案為18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沒有接種疫苗,6月13日出現發燒,因而到急診,6月14日住院,住院期間因肺炎併發呼吸衰竭,6月28日不幸過世。羅一鈞表示,國內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累計9例,其中4人死亡。重症9例中,包含肺炎6例、心肌炎1例、MIS-C1例 、共病(車禍外傷)1例。死亡4例中,包括肺炎3例(均有慢性病史)、心肌炎1例。
-
2022-07-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5699 境外+101 台中、新北5千多例位居一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5699例本土確診個案,境外移入新增101例,死亡個案121例,中重症增加22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確診個案相較昨天下8.1%。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5,699例本土病例,為16,548例男性、19,133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5,155例)、新北市(5,070例)、高雄市(4,453例)、桃園市(3,399例)、台南市(3,104例)、台北市(2,823例)、彰化縣(2,420例)、屏東縣(1,420例)、雲林縣(986例)、新竹縣(896例)、苗栗縣(865例)、南投縣(732例)、新竹市(718例)、嘉義縣(709例)、宜蘭縣(642例)、花蓮縣(593例)、嘉義市(492例)、台東縣(448例)、基隆市(426例)、澎湖縣(200例)、金門縣(118例)、連江縣(3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3例男性、5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6例具慢性病史、83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6月2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6月28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0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8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美國(7例)、越南(6例)、新加坡(4例)、法國及加拿大(各3例)、泰國及香港(各2例)、義大利、日本及西班牙(各1例)移入,另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16日至6月3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472,14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665,895例排除),其中3,803,049例確診,分別為14,721例境外移入、3,788,27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772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6,75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90例、台北市889例、台中市621例、高雄市576例、桃園市553例、台南市423例、彰化縣337例、屏東縣269例、雲林縣175例、基隆市171例、南投縣169例、宜蘭縣146例、苗栗縣131例、嘉義縣120例、花蓮縣110例、新竹縣106例、嘉義市102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2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1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白明忠懷抱信仰 守護台東戰勝病毒
「我知道許多患者為了看病,必須起個大早搭公車、走不少路才能掛號。這些長輩、患者花這麼大工夫、苦候多時,好不容易進入診間,醫師或許很快就掌握病症,但病人不懂啊,身為醫師最起碼要做到,不要讓患者覺得,醫師在趕時間,必須讓患者感受到醫師的用心。」台東馬偕醫院副院長白明忠出身南投農家,深刻體會偏鄉生活辛苦、就醫不便,對於偏鄉服務、義診,細心為患者診療,白明忠全身心投入25年,卻以稀鬆平常的口吻說:「這是醫師的工作日常。」蘭嶼胃鏡先鋒 帶著器材深入偏鄉「不好意思,今天病人多、晚了一點!」採訪當天下午,白明忠仍忙著看診,直到下午4時許,終於看完當天掛號的百餘名患者,他走進約訪的會議室,院方同仁稱許他對患者細心、看診比較慢,他微笑地說:「這不是醫師該做的事嗎?」病人這麼遠來看診,就算小病痛、也必須讓患者感受到醫師的同理心與關心。白明忠年輕時原在台北馬偕醫院服務,輪派支援台東偏遠醫療期間,常提設備搭公車到山區看診,發現不少偏鄉患者幾乎沒機會就醫,得知醫師下鄉才初次看病,還有人一看醫師就發現罹癌。當他體會偏鄉醫療缺乏、更積極下鄉後,妻子也支持遷居台東,白明忠守護後山醫療25年,無論最北長濱、池上鄉,至最南達仁,甚至蘭嶼,都有他看診的身影。身為腸胃內科醫師,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他常帶著胃鏡、腹部超音波等醫療器材,搭飛機、坐船前進離島蘭嶼,讓患者獲得更精確的診療服務,更有效率地確認病灶、對症投藥,成為「蘭嶼胃鏡先鋒」,2016年獲頒第26屆醫療奉獻獎。病人是主角 也是醫護人員的老師「要記得,病人是主角!」白明忠說,常跟年輕醫護人員、學生分享,書本只能條列某種病症有哪些症狀,但這些症狀並不會同時出現在不同患者身上,不同患者的身體狀況不同、病徵不一樣,病徵出現的順序也不同。為患者看診,透過診療經驗,可以讓醫護人員更認識這個病症,幫助醫護人員成長。以新冠病毒為例,醫師診治患者後,逐漸認識這病毒,抽取患者血液、取得病毒才能研究出疫苗,預防並救治更多人。他說,如果時時抱持向患者學習的初心,診療過程就會習慣多一些關心、多問幾句,從不舒服的症狀詢問到病史、生活習慣,從中或許又可發現,原來某個習慣可能是生病主因。這樣的診療習慣養成後,對患者的不適更能感同身受,更想挖掘、了解病症原因,久了之後不做都覺得過不去,正向的循環就是「患者也感受到醫師的用心」。看新冠疫情:再大難關也能度過對於新冠疫情不斷變異,白明忠坦言不是這方面專家,但從過往醫療疾病史以及自身經驗來看,他認為生活再怎麼辛苦、病毒再怎麼厲害,每個人都應該有信心,內心要有信仰,面對、學習、戰勝這病毒。白明忠說,出生那年剛好遇到八七水災,自兒時就常聽長輩提起當年水患之苦、生活艱辛,成長和從醫過程也經常看到許多不幸,然而面對這些苦,父母、長輩都熬過來了,都過關了。他說,過去有流感、天花,也有許多不知名病毒出現,像多年前的SARS病毒,當年患者、醫護、一般民眾不僅艱苦,也很恐慌,當時物質、醫療條件不比現在,生活受限更多,比我們這兩年多遇見新冠病毒更苦,但過去的人也都熬過來了。白明忠指出,現代醫療比過去進步,雖然許多疾病年輕化,也增加許多慢性病,但透過醫學、藥物治療,只要發現得早,治癒機會很高,就算發現罹癌,治療技術都越來越進步。「世界大戰都會結束,有什麼不會結束?」他說,人類對於這個世界許多生物、病毒認識有限,更遑論出現變種病毒,但他相信醫療、科技研究後,終會發現醫療方案,一定可以度過難關。好山好水好空氣 作息正常更健康白明忠說,人生病大概不出三原因:病毒(菌)、宿主、環境。外在病毒雖會入侵,但宿主應認知如何讓身體健康、免疫力提升,以對抗病毒;人或許無法預知病毒出現,但可以讓自己處在好的環境中,飲食正常、曬曬太陽、有好空氣、乾淨飲水,讓身體更健康。他笑著說,一直非常認同小學老師耳提面命的「生活作息要正常」,人健康、抵抗力好,病毒就不易入侵,就算入侵,透過治療也可盡速恢復。當然,除了醫療、藥物治療,信仰也很重要,透過信仰可以看見良善的力量。「人應該有信仰!」白明忠說,生活中、工作上都會遭遇病痛、挫折,像他在醫院常看到患者的病痛,醫護也可能被病人罵,各種不順遂的事讓心情低落,可透過許多方法解決。像他每周上教堂,相信信仰的力量對患者、家屬都相當重要,透過信仰啟發內心動力,可重拾溫暖與關懷之心。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期許更多人力投入在台東服務20多年,獲頒醫療奉獻獎,對於這份榮耀,白明忠凝視遠方後直言,從醫服務不是為了要拿獎,也不是要讓人看見,只因為這是自己想做的事,他坦然、堅定地說:「我必須這樣做!」回憶剛到台東那幾年,每周可診療出10名癌症患者,而且患者罹癌都已是三期,甚至更嚴重,他深深感受到患者內心的衝擊,也常思考「為什麼這麼晚才發現?」、「能不能定期為偏鄉居民篩檢?」因此積極走訪偏鄉,推行義診、篩檢、預防醫學。「台東醫療資源仍缺乏!」他說,近幾年東部不少人獲得醫療奉獻獎,鼓勵許多在台東以及偏鄉默默服務的醫護人員,這些人做的事其實與都市醫護人員類似,但這邊的工作環境和患者,與都會區不同,這裡常常「要什麼就缺什麼」,縱然近幾年交通、醫療逐漸改善,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尤其需要更多醫護人力投入。白明忠說,台灣東部後山花園自然環境佳,但真的需要更多醫療資源、醫護人員,期許醫奉獎或其他獎項,能鼓勵更多人到東部,以專業醫護能力,服務台東與偏鄉居民。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MIS-C兒童重症一口氣增8例 7個月大嬰兒創年紀最小紀錄
單日死亡人數又回升至百例,國內今天新增118例死亡個案;另新增291例中重症,其中一口氣新增八例兒童重症個案,皆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當中出現七個月大男嬰,為年紀最小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都是台大通報的個案,其中四例為昨天公布原列為中症的個案,另有四例為昨天通報,統統列為重症。中重症包括186例中症、105例重症,包括八例兒童重症個案。而昨天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表示,光台大就收治15例MIC-C個案,再加上其他醫療院所,指揮中心恐嚴重低估。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的兒童重症個案皆為台大收治通報的個案。個案年齡介於七個月到11歲,為三男五女, 新冠檢驗陽性日介於5月2日到6月22日,MIS-C發病日介於5月29日到6月20日,六人已出院;而其中三位有慢性病史,包括先天甲狀腺疾病、白血病、川崎病,兩位已出院。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為七個月大男嬰,為目前最小的個案。個案未曾新冠肺炎確診,其6月20日出現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紅疹等症狀,6月22日至急診才經PCR檢驗陽性。但Ct值33.1,因此研判非新冠肺炎急性感染,而懷疑是MIS-C,經住院檢查治療至6月27日已出院。另外兩位仍在住院的個案為兩例一歲多女童。一例有先天甲狀腺疾病,5月6日確診新冠肺炎,經過一個月後6月15日又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又出現腹瀉、血便、皮疹、發燒、呼吸費力,有胸凹現象,因此懷疑是MIS-C。6月22日收治於一般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另一例個案則無慢性病史,5月29日確診新冠肺炎,到6月23日又出現發燒、食慾下降、結膜炎、全身紅疹等症狀。6月26日至急診,發現有血壓偏低情形,懷疑是MIS-C收治於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後經心臟超音波檢視有冠狀動脈擴大情形,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78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2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維持20例死亡。今天新增的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歲至90歲以上,115例具慢性病史、75人未打滿三劑疫苗,67人年齡超過80歲;死亡病例中最年輕的是一名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個案具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6月21日發燒診所做快篩陽確診,當天便給予口服抗病毒藥Paclovid,6月24日因呼吸喘、發燒前往急診就醫住院,檢驗發現兩側肺炎、血氧降低,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窘迫、呼吸衰竭,使用瑞德西韋治療,但仍於當天過世。
-
2022-06-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8萬例 羅一鈞:未來單日確診應都維持3萬多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趨緩,國內新增本土3萬8846例、境外移入個案96例;不過死亡個案又回升到百例,新增118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確診人數較昨天下降7.8%,連新增人數最多的台中市都沒有超過六千例,未來單日確診應該都維持約三萬多例,周末可能隨通報數減少到兩萬多例。今日新增3萬8846例本土病例,為1萬8066例男性、2萬763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5,639例)、新北市(5,339例)、高雄市(4,924例)、桃園市(3,723例)、台南市(3,363例)、台北市(3,082例)、彰化縣(2,631例)、屏東縣(1,571例)、雲林縣(1,114例)、苗栗縣(942例)、南投縣(881例)、新竹縣(872例)、嘉義縣(809例)、新竹市(808例)、宜蘭縣(718例)、花蓮縣(666例)、基隆市(493例)、嘉義市(483例)、台東縣(467例)、澎湖縣(178例)、金門縣(129例)、連江縣(14例)。今日新增11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2例男性、56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5例具慢性病史、75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9日至6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4日至6月27日。今日新增9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8例男性、3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例)、美國、新加坡及瑞士(各2例)、瓜地馬拉、挪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泰國、克羅埃西亞、印尼、德國及法國(各1例)移入,另7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4日至6月2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76萬7283例確診,分別為1萬4618例境外移入、375萬261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651例死亡病例,其中6,6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74例、台北市884例、台中市596例、高雄市566例、桃園市547例、台南市406例、彰化縣330例、屏東縣263例、基隆市及雲林縣各170例、南投縣162例、宜蘭縣145例、苗栗縣128例、嘉義縣117例、花蓮縣109例、新竹縣103例、嘉義市99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30 醫療.骨科.復健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常見的年長者慢性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資料顯示,高達近四成50歲以上女性有骨鬆問題,但大多因沒有症狀而毫無警覺,一不小心就發生骨鬆性骨折,常見發生在髖關節、脊椎和手腕等三部位,其中髖關節骨折易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長期臥床易引起併發症,死亡風險最高。林口長庚醫院骨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表示,人體的骨骼生成來自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交互作用,25至30歲是骨質生成的巔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代謝趨緩,骨質生成減慢,女性停經後更會因雌激素缺乏,導致骨質快速流失,成為骨鬆高危險群。逾65歲女性 6成已骨鬆「女性超過65歲時,有60%已發生骨鬆;65歲以上男性,骨鬆比率也有三分之一。」游家偉表示,骨鬆的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體重過輕、遺傳、父母或自己曾發生骨折,以及病患有糖尿病、甲狀腺與肝腎等疾病。游家偉指出,骨鬆可說是一種隱形殺手,因為骨鬆病患的骨質脆弱,極容易發生「骨鬆性骨折」,其中以髖關節骨折的死亡風險最高,因為病患骨折後下半身行動困難,須長期臥床,容易發生褥瘡和肺部感染等併發症,嚴重時會威脅生命。游家偉呼籲,民眾要留意自身可能的骨鬆風險,注意居家安全,慎防發生跌倒等意外,避免發生骨折。建議50歲以上的中高齡者,以及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DXA)。骨鬆徵兆 生活中要注意游家偉說,一旦骨質密度測出的T值小於-2.5,即為骨鬆,可給予藥物治療,包括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與類保骨素等藥物,分別對蝕骨與成骨細胞各有不同作用,醫師會視病患的情況評估用藥,但最重要的是,病患一定要配合醫囑,絕不能任意中斷用藥與治療。游家偉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意骨鬆的一些徵兆。例如:發現身高比年輕時矮了4公分或更多,或是因駝背導致頭頸部與牆面間距超過3公分,即可能是骨鬆引發的脊椎軟骨退化或隱性脊椎壓迫式骨折,身體的長期慢性痠痛也可能是骨鬆的警訊,應至骨科進一步檢查。
-
2022-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5月23日確診後,我從醫師變成病人的角色,這是很有趣的經驗。」桃園市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國益說,以前是為病人看診或視訊問診,但成為染疫一族後,變成由同事幫他做PCR採檢及拿藥,經驗蠻特別的。翁國益在SARS期間是住院醫師,此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則全心投入防疫診,為一般病人、確診病人看診及做PCR採檢。他認為,新冠疫情與SARS並不相同難以比較,抗SARS時更緊張,但「做好防疫」的態度都一樣。在確診之前幾周,有非常多的快篩陽病人湧入醫院進行PCR採檢,翁國益那時看防疫診,並為快篩陽病人採檢PCR,三小時門診看了100多人,直至5月23日身體感覺不舒服,經快篩陽性,再做PCR確診。翁國益依規定居家隔離七天,未料二天後太太也確診,夫妻倆在家裡主臥室隔離,使用新冠症狀治療藥物,他們僅在前四天出現疲倦不適、肌肉痠痛、喉嚨痛等症狀,自第五天到隔離結束,他的作息就已恢復正常。染疫後,他最擔心的是家人會不會確診,雖然夫妻確診隔離,幸好就讀國二、小六的兩個孩子沒有確診,心情壓力就沒那麼大。當時兩個孩子因為疫情居家線上教學,夫妻倆也是第一次由孩子來供餐照顧,孩子做得不錯,讓他頗感意外和感動。在翁國益染疫前,醫院已有四分之一醫護同事確診,確診、隔離、回來上班一直在循環中。他也認為自己隨時會確診,染疫後覺得醫院同事真的很辛苦,因此確診後第八天解隔,他在自主健康管理下就回到醫院看診。「染疫後從醫師變成病人,交給同事做PCR、太太也由同學視訊問診及拿藥,角色轉變是很有趣的經驗。」喜歡從事耐力運動的翁國益,長期以來都在做跑步及游泳運動,確診後,他擔心會不會出現「長新冠」症狀,若有症狀會持續多久,是否影響運動表現?後來恢復正常做運動,從記錄來看,的確與染疫前有段差距,心律較快、表現較差。他也研究很多運動選手資料,發現有的運動員疫後恢復與染疫前相同,也有人無法恢復如前,幸好他逐步恢復正常。疫情已邁入第三年,翁國益長期為病人看診、做PCR的經驗豐富。他分析說,醫師在看診的使命感下,染疫的比例較高,過去清零作法,確診者不多,採檢幾百人只有幾個人確診,直到今年五月疫情管控放寬幾周,快篩陽到醫院做PCR的病人激增,只要做PCR的人幾乎百分之百都確診,帶給醫護很大的壓力,也導致醫師確診風險增加,「醫師確診、隔離、回來上班」的情況一再重演。翁國益站在第一線來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都OK,唯一遭詬病的是「快篩即確診」公布的時機太慢,如果早幾周實施,就可以減少很多醫護人員被感染確診。他說,因為PCR採檢不是醫療行為而是行政工作,只是病人需要保險等證明,卻造成醫護人員相當忙碌,增加染疫的風險。翁國益以自己染疫經驗提醒其他確診者,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在家好好休養,做好衛生防疫不要傳染別人,大多數人是可以恢復到確診前的健康狀況。但如果是慢性病人和年長者,應積極就醫,使用藥物治療症狀,降低中重症發生率。此次染疫居隔,翁國益很謝謝兩個孩子,學會供餐照顧爸媽,也感謝醫院同事在他確診後相互支援,「天晟醫院上班氣氛很好,疫情以來,醫護都是自動自發負起責任感,相互支持,服務病人。」讓他很感動。醫師小檔案姓名:翁國益 頭銜: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23日如何感染:看防疫診、為快篩陽病人採檢PCR症狀:疲倦不適、肌肉痠痛、喉嚨痛治療:使用抗病毒症狀治療藥物給確診者一句話:輕症病人好好在家休養,做好衛生防疫勿傳染別人,慢性病人及年長病人要積極就醫,降低中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