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30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慢性病
共找到
2864
筆 文章
-
-
2022-06-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創6月以來新低 羅一鈞:中南部已脫離收治高峰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的確診個案中,有147例中症、80例重症,死亡85例創下6月疫情以來的新低。死亡個案中有2例30多歲男性,皆無接種過疫苗,都有癌症病史,在染疫後出現肺炎、癌症共病,皆簽屬DNR。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全台醫療量能目前都已脫離高峰,包括先前吃緊的中南部地區。羅一鈞表示,今日中重症共227例,累計輕症、無症狀99.58%。大部分死亡個案都有慢性病史,也未打滿三劑疫苗。同時,今日沒有兒童、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說,今日死亡的2例30多歲死亡男性,1例在6月14日發病確診,有咳嗽、流鼻水症狀,6月26日死亡,為肺炎併呼吸衰竭以及癌症轉移;另一例,6月25日因癌症住院治療,住院期間採檢為新冠確診,隔日就死亡,因為確診個案,所以仍列入死亡案例中。同時,針對醫療資源部分,指揮中心也公布過去1個月專責病房跟ICU收治趨勢。羅一鈞表示,全國收治人數今天首次降到6000人以下,先前最高點落在6月6日全國收治數7592人,經過幾週,一路從7千多降到6千多例。羅一鈞表示,本周降到6,000床收治數,六區收治數穩定下降,代表除了確診數脫離高原期,我們看到收治部分也脫離收治高峰,是全國皆然,北部很早脫離收治高峰,中南部也脫離收治高峰期。專責ICU收治數743人也是這個月最低點,ICU收治量也穩定下降。
-
2022-06-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4萬2112例、85人染疫歿 指揮中心:穩定下降
國內本土單日確診人數維持4萬多例,今天新增4萬2112例,較昨日略低。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92例,確診個案中死亡個案新增85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比起上周三有穩定下降趨勢。今日新增4萬2112例本土病例,為1萬9909例男性、2萬2183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117例)、新北市(5,747例)、高雄市(5,139例)、桃園市(4,040例)、台南市(3,910例)、台北市(3,314例)、彰化縣(2,794例)、屏東縣(1,770例)、雲林縣(1,154例)、苗栗縣(1,028例)、新竹縣(981例)、新竹市(895例)、南投縣(870例)、嘉義縣(847例)、宜蘭縣(812例)、花蓮縣(701例)、嘉義市(587例)、基隆市(540例)、台東縣(521例)、澎湖縣(198例)、金門縣(124例)、連江縣(23例)。今日新增8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6例男性、3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1例具慢性病史、53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4日至6月2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7日至6月26日。今日新增9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1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及德國(各4例)、越南(2例)、義大利(1例)移入,另8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3日至6月2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72萬8363例確診,分別為1萬4521例境外移入、371萬37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533例死亡病例,其中65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52例、台北市881例、台中市588例、高雄市543例、桃園市539例、台南市396例、彰化縣324例、屏東縣254例、基隆市168例、雲林縣165例、南投縣157例、宜蘭縣144例、苗栗縣125例、嘉義縣113例、花蓮縣106例、新竹縣101例、嘉義市97例、台東縣87例、新竹市6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常見的年長者慢性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指引資料顯示,高達近四成以上的50歲以上女性有骨鬆問題,但許多人因為平常沒有症狀而毫無警覺,一不小心就發生骨鬆性骨折,發生部位常見於髖關節、脊椎和手腕,其中因髖關節骨折易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長期臥床易引發併發症,死亡風險最高。林口長庚醫院骨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表示,人體的骨骼生成來自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交互作用,25-30歲是骨質生成的巔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代謝趨緩,骨質生成減慢,女性停經後更會因雌激素缺乏導致骨質快速流失,成為骨鬆高危險群。「女性超過65歲時,有60%已發生骨鬆,65歲以上男性,骨鬆比率也有三分之一。」游家偉表示,骨鬆的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體重過輕、遺傳、父母或自己曾發生骨折,以及病患有糖尿病、甲狀腺與肝腎等疾病。游家偉指出,骨鬆可說是一種隱形殺手,因為骨鬆病患的骨質脆弱,極容易發生「骨鬆性骨折」,其中又以髖關節骨折的死亡風險最高,因為病患骨折後下半身行動困難,須長期臥床,且易發生褥瘡和肺部感染等併發症,嚴重時會威脅生命。如果是脊椎性骨折也很棘手。游家偉解釋,因為脊椎是人體中樞,一旦骨折惡化會造成行動不便,但常有病患不以為意,只當成是腰痛背痛,臨床上就曾遇到骨折後延誤太久才治療的病患,幾乎危及生命。因此,游家偉呼籲民眾要留意自身可能的骨鬆風險,同時加強注意居家安全, 慎防發生跌倒等意外而引發骨折。他也建議5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者,以及前述的高危險群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DXA)。他說,一旦骨質密度測出的T值小於-2.5,即為骨鬆,醫師會展開藥物治療,包括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與類保骨素等藥物,分別對蝕骨與成骨細胞各有不同作用,醫師會視病患的情況評估用藥,但最重要的是病患一定要配合醫囑,絕不能任意中斷用藥與治療。游家偉並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骨鬆的一些癥兆。例如:發現身高比年輕時矮了4公分,甚至更多,或是因駝背導致頭頸部與牆面間距超過3公分,即可能是骨鬆引發的脊椎軟骨退化或隱性脊椎壓迫式骨折,身體的長期慢性痠痛也可能是骨鬆的警訊,應至骨科檢查。最後,游家偉呼籲骨鬆患者平時多運動和曬太陽,日常飲食中也要多多補充鈣質,例如小魚干、堅果類與深綠色蔬菜,都是豐富的含鈣食物。【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投老婦外出取藥 健保卡一插竟是「確診居隔期」開罰20萬元
南投1名70多歲確診老婦人居家隔離期間,自行至健保藥局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簽藥物,健保系統插卡後發現是確診個案,引起衛警的一場虛驚。老婦人事後承認有離開處所自行至藥局拿藥,南投衛生局表示,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予以裁罰20萬至100萬,呼籲所有居家隔離(檢疫)者,務必遵守防疫規定,千萬不要跟自己荷包過不去。局長陳南松表示,南投縣今日公布確診人數999例,居家照護人數仍有4914例,雖然各項指標都顯示確診人數都下滑的趨勢,但不論是確診者或接觸者,在居家隔離期間應留在指定隔離處所,禁止外出,若有緊急就醫或取藥需求者,應主動與衛生局或警察局聯繫提出就醫需求申請,經同意後暫時解除電子圍籬,以利就醫。南投衛生局指出,確診居家隔離期間,若未依規定自行擅自外出,只要健保卡插卡時,就有警訊告知「新冠確診個案」;日前接到轄內健保藥局通報,1位70多歲確診老婦人,居家隔離期間因有感冒、流鼻水症狀,自行至健保藥局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簽藥物,健保系統插卡後發現是確診個案,立即通報衛生局。南投衛生局隨即會同公所及警政人員,前往老婦人居家隔離處所訪查,老婦人承認確實有離開居家隔離處所,自行至藥局拿藥;全案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第1項規定,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5條第1項,裁罰20萬至100萬,衛生局呼籲所有居家隔離者(檢疫)務必遵守防疫規定。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回升百例 1歲男童重症 年齡最小MIS-C
單日死亡人數又回升至百例,國內今天新增103例死亡個案;另新增180例中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一歲男童,是目前年紀最小的MIS-C的個案。新增中重症包括87例中症、9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一歲兒童重症,5月28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17日又開始發燒,且嘴唇變紅,出現紅疹、腹瀉等症狀。症狀持續三天且未退燒,6月20日赴急診就醫,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和血栓因子異常升高,醫師懷疑是MIS-C而住院檢查。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輕微冠狀動脈擴大,住院後也出現結膜炎,以及血壓偏低、冒冷汗等症狀 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好轉,6月2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70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15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其中20人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佈自30多歲至90多歲,97人具慢性病史、60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58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打過三劑疫苗。個案有肝硬化、慢性腎病等多重慢性疾病史,5月19日發病,出現呼吸、喘等症狀,隔日到醫院PCR陽性確診,收治加護病房,因細菌性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後續仍因多重慢性疾病和肺炎,於6月24日過世。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5266例、5595例死亡。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個案回升至4.4萬 莊人祥:較上周二下降二成
單日確診人數又回升,今天本土個案新增4萬4379例,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49例,確診個案中死亡個案新增103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周二、周三都會比較高,但如果只看今天和上周二的確診人數比較,降低了21%,每個禮拜以約減少八萬人的速度下降。今日新增4萬4379例本土病例,2萬1130例男性,2萬3229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397例),高雄市(5,816例),新北市(5,653例),台南市(4,145例,桃園市(3,521例),彰化縣(3,452例),台北市(3,116例),屏東縣(2,053例),雲林縣(1,432例),苗栗縣(1,151例),嘉義縣(1,073例),新竹縣(1,069例),南投縣(999例),宜蘭縣(870例),新竹市(760例),花蓮縣(678例),嘉義市(647例),台東縣(553例),基隆市(491例),澎湖縣(241例),金門縣(240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10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0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7例具慢性病史、6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6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6日至6月26日。今日新增4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1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及英國(各4例)、土耳其(3例)、越南(2例)、新加坡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6日至6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8萬6338例確診,分別為1萬4429例境外移入、367萬18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448例死亡病例,其中6,43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45例、台北市878例、台中市573例、桃園市及高雄市各533例、台南市392例、彰化縣313例、屏東縣247例、基隆市167例、雲林縣159例、南投縣157例、宜蘭縣142例、苗栗縣120例、嘉義縣111例、花蓮縣103例、新竹縣101例、嘉義市96例、台東縣85例、新竹市6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8 醫療.中醫
冬病夏治三伏貼 增強抵抗力助確診康復者調養
中醫有「冬病夏治」的觀念,為增強抵抗力,也會在夏天最熱的「三伏天」敷貼「三伏貼」,加強體內的代謝循環,改善呼吸道疾病,童綜合醫院中醫部將在7月16日開始擴大辦理「夏季三伏貼」療程,除了增強抵抗力外,也可協助新冠確診者康復後身體的調養。童綜合醫院中醫部洪晨昕主任表示,今年歲次是壬寅,在國曆7月16日進入初伏,之後的一個月內就是三伏貼的時節,必須要接受三次敷貼才算完成療程;為因應新冠病毒,除了傳統配方,也針對慢性病與年長患者,增加設計滋補配方,兒童與青少年則以「耳珠療程」加強藥力,全面協助民眾從根本驅除病邪。陸續有康復者出現染疫後產生的後遺症(長新冠)現象,影響康復者的身體或心理狀態,包括極度疲倦、胸痛胸悶、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也就是「腦霧」、關節痛,以及其他心臟、肺、腎臟和腸道損害和心理健康問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全英國大約有150萬人受到長新冠困擾超過四周,其中超過七成在三個月還有類似症狀,甚至有將近五成患者距離確診至少超過一年。洪晨昕主任指出,從中醫的觀點,病後正是滋養身體的關鍵時機,三伏貼是一種穴位敷貼療法,利用一年最為陽氣充足的時節,以藥餅敷貼在合適的穴位上,藉由溫陽藥力從身體深處將病邪外透,讓身體受損的機能得以恢復平衡,避免當季節交替,或是身體再度面臨壓力事件時誘使病邪復發,以此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洪晨昕主任呼籲,雖然三伏貼可以調息身體,但是孕婦、一歲以下幼兒或正值急性發炎感染等患者,不太適合此治療,因為三伏貼是透過皮膚吸收藥性,使陽氣得以深入,所以敷貼的藥餅會有一定程度的刺激性,對平常容易皮膚敏感的人來說是較不適合的;「三伏貼」屬於自費療程,非健保給付範圍,並且有時令限制,對於是否可進行三伏貼療程,建議需至中醫門診由專業醫師診斷並施行。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降至3萬以下 本月首次死亡未破百
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昨天新增二萬八四八九例,創近兩個月來新低,新增死亡九十一人也是本月首度低於一百,專家預估七月中旬單日確診人數可降至萬例以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民眾自覺做快篩、減少黑數。不過,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基因定序報告顯示,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占比首次超過五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這兩個新亞型變異株進入台灣社區「已不遠矣」,會在社區中慢慢傳播,預估九月再掀一波疫情,建議盡速接種第四劑疫苗,且以對抗Omicron的次世代疫苗為主,希望政府盡快採購以便民眾接種。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以國際趨勢來看,BA.2疫情正在下降中,未來疫情被BA.4、BA.5取代的機會很高。BA.4、BA.5要變成國內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還需一段時間,或是規模不大。昨新增本土病例仍以中南部為主,以台中市四○○八例最多,其次是高雄市三八八八例、新北市三六七九例、桃園市二七七四例、台南市二五○三例、彰化縣二○二六例、台北市二○二五例等。自五月四日二萬八四二○例以來,首次掉回二字頭。九十一例死亡個案有八十六例具慢性病史、五十九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五十一人年齡超過八十歲。最年輕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有神經系統疾病需長期照護,六月廿日出現發燒、咳嗽就醫,隔日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但病情惡化,廿三日死於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無新增兒童、青少年等重症和死亡個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六十九例,共廿人死亡。今年一月以來,中重症累計一萬五○八六例,五四九二人死亡,輕症、無症狀個案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五八。另外,上周檢驗一二○例境外移入個案(六月十日至十八日入境),六十一人感染新亞型變異株,五十三例BA.5、八例BA.4,累計已攔截一二六例感染變異株,大部分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尚未發現新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情形。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終結六月死亡案例天天破百 今死亡降至91例
新冠疫情蔓延,國內自六月以來天天死亡案例破百後,今天終於降到百例以下。國內今天新增205例中重症個案、9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無新增兒童、青少年重症和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死因診斷為心肺衰竭併新冠確診。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86人具慢性病史、59人未接種滿三劑、51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5086例,死亡5492例死亡。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需長期照護。6月20日出現發燒、咳嗽至醫院就醫,篩檢陽性,6月21日開始使用莫納皮拉韋,但住院期間仍因心肺衰竭,於6月23日死亡,診斷為心肺衰竭併新冠確診。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單日確診人數近兩個月來新低!國內今天新增2萬8489例,是本土新冠肺炎疫情5月4日新增2萬8420例以來,再度降到二字頭,另境外移入新增91例;確診個案中新增9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比前一天下降28%。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2萬8489例本土病例,為1萬3450例男性、1萬5022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臺中市(4,008例)、高雄市(3,888例)、新北市(3,679例)、桃園市(2,774例)、臺南市(2,503例)、彰化縣(2,026例)、臺北市(2,025例)、屏東縣(1,174例)、雲林縣(879例)、苗栗縣(798例)、新竹縣(749例)、新竹市(603例)、嘉義縣(602例)、南投縣(590例)、宜蘭縣(485例)、花蓮縣(453例)、基隆市(372例)、嘉義市(349例)、臺東縣(276例)、澎湖縣(163例)、金門縣(76例)、連江縣(17例)。今日新增9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7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6例具慢性病史、59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6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6月24日。今日新增9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4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4例)、韓國、泰國、土耳其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8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5日至6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4萬1921例確診,分別為1萬4379例境外移入、362萬74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345例死亡病例,其中6,33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38例、臺北市876例、臺中市561例、桃園市527例、高雄市522例、臺南市382例、彰化縣306例、屏東縣237例、基隆市166例、南投縣154例、雲林縣149例、宜蘭縣139例、苗栗縣119例、花蓮縣103例、新竹縣及嘉義縣各101例、嘉義市88例、臺東縣85例、新竹市58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7 醫療.腦部.神經
婦人突然不會穿褲、裝藥盒 查出是患急性梗塞型腦中風
1名54歲婦人有一天突然不知道如何穿褲子、想要把藥放進藥盒也不太會放,就醫檢查發現是急性梗塞型腦中風,醫師立即安排住院治療,經藥物治療和復健,再搭配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兩周後終於恢復正常。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說,以臨床觀點來看,患者的行為表現為失用症,也就是突然間不會做日常生活的事,是腦中風的症狀之一。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梗塞的位置在右邊大腦頂葉跟顳葉附近,腦內的多處血管都有狹窄的現象,屬於梗塞型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她說,患者雖然有慢性病但控制的還不錯,但相對年輕卻有多處血管狹窄算是不太尋常,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簡稱LDL)是偏向小顆粒的LDL(sdLDL,俗稱超壞膽固醇),比起大顆粒的LDL,產生血管硬化及狹窄的風險更高,再合併慢性病,有可能就是造成腦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陳惠萱說,查出危險因子後,建議以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靜脈雷射是一種低能量雷射,可以提升紅血球變形能力、減少血液黏稠及自由基傷害,也能活化粒線體功能,讓身體的自癒能力增加,可幫助腦梗塞患者的神經修復。且研究顯示對於改善三高、減緩疼痛、傷口修復、失眠疲倦等也有幫助。而靜脈營養可以加強抗氧化的能力,來改善身體發炎的狀態。她提醒,若有「突發性」的半邊身體無力或麻木、臉歪口斜流口水、吞嚥困難、走路會偏移、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等症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腦血管的問題,應盡速就醫。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死 11歲女童重症、MIS-C已出院
國內新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11歲女童,診斷為MIS-C。目前兒童重症個案累計69例,MIS-C增為1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222例中症、137例重症。1月以來中重症個案累計已1萬4881例,其中5401例死亡。今天新增重症,其中一例為兒童MIS-C個案,為11歲女童。個案於5月21日曾接種一劑疫苗,5月30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6月4日再度高燒40.1度且有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就醫服藥,但症狀未緩解。6月6日因腹痛、嘔吐、食慾活力降低前往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病況好轉,已於6月10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14日住院。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127人具慢性病史、80人未接種滿三劑、75人超過80歲以上。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6月13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6月20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收治於醫院使用瑞德西韋,但病況仍不佳,家屬簽立DNR死亡。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度回到3萬!今新增3萬9586例本土、134人染疫死亡個案
本土疫情新增確診人數繼6月20日閃現三字頭後,睽違一周再度回到3萬多人。今天新增3萬9586例本土個案及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4例死亡。今日新增3萬9586例本土病例,為1萬8372例男性、2萬1205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5,520例)、新北市(5,320例)、高雄市(5,309例)、桃園市(3,791例)、台南市(3,786例)、彰化縣(2,761例)、台北市(2,734例)、屏東縣(1,655例)、雲林縣(1,111例)、新竹縣(1,008例)、苗栗縣(906例)、南投縣(902例)、新竹市(837例)、宜蘭縣(786例)、嘉義縣(757例)、花蓮縣(587例)、嘉義市(548例)、基隆市(484例)、台東縣(396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66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1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0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27例具慢性病史、8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8日至6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及泰國(各2例)、德國(1例)移入,另5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4日至6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1萬3345例確診,分別為1萬4287例境外移入、359萬900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254例死亡病例,其中6,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31例、台北市870例、台中市548例、桃園市525例、高雄市512例、台南市374例、彰化縣295例、屏東縣234例、基隆市165例、南投縣149例、宜蘭縣139例、雲林縣138例、苗栗縣119例、新竹縣100例、花蓮縣101例、嘉義縣97例、台東縣85例、嘉義市82例、新竹市58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這兩三年來,COVID-19一直是全世界健康議題的焦點,相關的公共衛生辯論也是熱門話題。但很少人注意到肥胖、代謝異常、慢性病體質正是影響患者發展成需要住院的中重症、甚至提高死亡風險最主要的共病因子。一般人通常認為只要到了某個年齡,就逃不了體重和腰圍增加、體力和活力衰退、血壓、血脂肪、血糖指數不良的命運。然而,這幾十年來,代謝異常的問題越來越普遍,年齡層也不斷下降,說明這些狀況與年齡增加無關,而是可以從生活習慣著手,讓自己從不健康的狀態跳出來。我們這些年來仔細觀察,很容易看到一個矛盾現象「愈想吃得健康、卻愈不健康」。許多朋友飲食講究低脂、高蛋白,但落實在生活步調過快、過度依賴加工食品的現實生活中,卻反而吃成了高糖、高碳水化合物、不斷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飲食。許多朋友不知道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刺激細胞取得營養和熱量,降血糖只是附帶效果。也因為認知裡缺少這一塊拼圖,自然避不開以低脂飲食減重、卻愈減愈無精打釆、到最後根本瘦不下來的陷阱,更別說精神和注意力還會隨著用餐前後血糖高低而跟著震盪起伏。也有些過重的朋友會自嘲意志力薄弱,根本沒想過是「低脂健康」飲食讓身體缺乏精力、不想動,減重失敗只是必然結果。此外,一般人在沒有急迫減重需求下,多半吃的比身體消耗的多,從早餐、點心、零嘴到消夜沒停過。頻繁進食讓消化道和內分泌都沒機會休息。身體沒有休息淨化的空檔,讓現代人幾乎都有發炎和過敏問題,而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發生率也很難降下來。現代人的主要健康問題可以說都是吃出來的。如果希望有效地調整飲食,首先要對飲食和內分泌的關係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並敞開心胸一一實驗以下「吃好、吃飽」的減醣健康飲食原則。遠離只要加熱三、五分鐘就能吃的過度加工食品,飲食以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主。別忘了綠色蔬菜,無論從植化素、微量元素和腸道健康來看,這都是一個人追求健康最好的飲食選擇。在飲食調整的時候,關鍵並不是控制熱量,而是在減醣的同時要懂得採用熱量密度足夠的食物,例如好的飽和脂肪。足夠的飲食脂肪就像一種天然的保護,一方面讓身體習慣吃少少就能得到滿足感,也同時在重新設定飲食的內分泌和神經迴路,讓身心遠離愈吃愈容易餓的匱乏循環。建立一個容易滿足的飲食迴路後,就算是偶而沒時間進食,也不會讓血糖不穩定。接下來我會建議少吃一餐或兩餐,讓身體不進食的時間夠長,而能刺激體內自我修復的療癒和淨化機制。這可以說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當然,要具體執行有效的飲食調整,還有許多細節要談。我也在《療癒的飲食與斷食》用許多親身經歷幫助讀者理解飲食調整的重點,用最輕鬆、最不費力、最滿足的方式──吃好、吃飽,將代謝和體質問題徹底扭轉。要活得幸福,大可不必被動等待疾病發生,或任由自己承受各種後遺症,現在就可以主動投入健康和快樂的生活習慣。敞開心胸親自驗證習氣轉變的結果。全面改變飲食、運動,懂得壓力和心情管理,接下來把自己交給身體的療癒力,把代謝的靈活性找回來,讓生命恢復它本來不費力的健康、歡喜和正常。
-
2022-06-26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醫師提醒,女性停經之後的骨質會快速流失,老年時的骨質可能失去一半,而糖尿病、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等疾病患者,也是骨鬆高危險群,不可不慎。失去雌激素保護,停經後婦女骨質快速流失。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馮尚文表示,人體的骨質由造骨細胞及蝕骨細胞調控,骨鬆是因骨骼的質或量變差,易發生骨折。人體骨量從青春期開始快速成長累積,30歲左右達到巔峰,據國健署資料統計,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至0.5%,而女性的雌激素會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因此女性停經後失去雌激素保護,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劇,故停經後婦女須更加留意骨鬆的發生。第一型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等,都是高危險群。另外,部分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也會帶來次發性骨鬆。馮尚文說,第一型糖尿病人因為胰島素和IGF-1等荷爾蒙缺乏,導致造骨細胞功能受損,造成骨鬆。再加上第一型糖尿病在青少年時期發病,來不及累積足夠骨量。內科學誌顯示,30至40歲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骨質不足和骨鬆的比例是對照組的兩倍。慢性腎臟病也會導致骨鬆,主要因為鈣和磷的代謝異常、維生素D缺乏、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腎臟國際醫學期刊指出,洗腎病人的骨折風險約為正常人的四倍。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因有多項共病,且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易發生骨鬆。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發炎性細胞激素上升,引起蝕骨細胞活性增加,也會造成骨質流失,骨密下降;再加上使用類固醇藥物,同樣會造成骨鬆。次發性骨鬆患者,先治療好慢性病,才能改善骨鬆。針對以上這些慢性病衍生的次發性骨鬆患者,馮尚文表示,應轉介至次專科,如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等,先治療原本的病因,才能大幅改善後續引發的骨鬆,但仍不能忽略骨鬆可能帶來的風險。針對已有骨鬆風險因子者,馮尚文建議可主動去醫院做骨密度檢測(DXA),並利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計算未來十年之髖骨骨折或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若為高風險者,就要直接以藥物預防及治療。目前骨鬆藥物包含口服和針劑,一旦確診骨鬆,病患應積極接受治療,不可隨意停藥,避免發生骨鬆性骨折後造成的併發症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而在生活習慣上,建議民眾自年輕時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同時戒菸酒,飲食上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提前存好骨本,降低骨鬆風險。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 醫提醒二尖瓣修補或置換需謹慎評估
二尖瓣脫垂患者大多屬於無症狀或輕症,部分民眾會出現胸悶、喘、心悸、心律不整等,通常無需治療,透過調整作息即可改善。若二尖瓣脫垂導致心臟血液嚴重逆流,併發其他心臟疾病等,必要時經醫師檢查評估,嚴重者可手術治療。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柯宏彥表示,二尖瓣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宛如兩片「門板」,控制血液流向,當心室收縮時,二尖瓣正常情況會關緊密,血液就不會逆流到左心房,但當二尖瓣脫垂,變得鬆弛、肥厚,整個結構會往心房方向凸,閉合功能就受到影響。缺血性心臟病也可能導致二尖瓣脫垂,併發嚴重疾病。柯宏彥指出,二尖瓣脫垂初期不太會有症狀,雖然「門板」鬆了些,但血液不太會逆流。通常是患者出現胸悶、心悸、胸痛,運動時感覺體力變差,呼吸不順時,甚至健康檢查聽到心雜音等,才意外檢查出二尖瓣脫垂等結構異常。二尖瓣脫垂可能受先天異常、瓣膜退化、感染或其他心臟疾病影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表示,二尖瓣脫垂若為先天性,定期追蹤即可;但若是老化、高血壓等,瓣膜壓力過大破損嚴重,恐致二尖瓣閉鎖不全,導致心臟衰竭。另外,缺血性心臟病也可能導致二尖瓣脫垂。魏承駿說,瓣膜上有個像「鏈鎖」的結構,連結於心臟肌肉,若發生缺血性心臟病,造成鏈鎖壞死、無法連結心臟,引發嚴重二尖瓣脫垂,還可能併發心臟衰竭、中風、心內膜炎等。心臟超音波可看出瓣膜型態,及血液是否逆流。魏承駿表示,二尖瓣脫垂可先透過聽診等理學檢查,若聽到瓣膜閉合時發出「咔嗒」聲,再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確認是否為二尖瓣脫垂。柯宏彥表示,心臟超音波能看出瓣膜型態,以及心臟血液是否逆流,若無嚴重心律不整或心內膜炎,通常無需介入處理。不過柯宏彥提醒,先天二尖瓣脫垂的民眾,其功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退化,若一般人瓣膜使用到70歲才退化、出現血液逆流,但患有二尖瓣脫垂的民眾可能在50歲中年過後,就開始顯現瓣膜逆流情況。建議民眾應每年或每2年做一次檢查,確認結構是否異常,以及有無出現嚴重逆流。二尖瓣手術以修補為主,若評估效果不佳,會置換人工瓣膜。二尖瓣脫垂手術分為二尖瓣修補及二尖瓣重建兩種方式,柯宏彥表示,通常會以二尖瓣修補為主,若患者瓣膜退化嚴重,修補效果不佳難以維持二至三年,經評估會改以人工瓣膜置換方式。二尖瓣膜修補手術可透過傳統開胸及微創手術進行,柯宏彥表示,若只有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在內視鏡輔助下,從側胸開刀,將傷口縮到最小;但若患者除了二尖瓣脫垂,還有其他冠狀動脈問題,可能得以傳統開胸手術一併處理。柯宏彥表示,若患者年紀過大、重度心臟衰竭,或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肺疾病等多重合併症,不適合開胸手術,可採經導管二尖瓣逆流修補術,經由導管方式,用二尖瓣膜夾將瓣葉夾緊,大幅減少二尖瓣逆流,恢復正常心臟血流機制。術前醫病會共同決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接受手術多為長者,預後較差,建議妥善控制慢性病。魏承駿指出,二尖瓣脫垂嚴重需做瓣膜修補的對象,多屬年紀較大,術後預後不會太好,因原有功能已經遭破壞,建議患者應妥善控制慢性疾病。柯宏彥說,二尖瓣脫垂會連帶影響心臟功能,若瓣膜逆流嚴重、其心臟功能也大受影響,最好的手術時機點也須謹慎評估。即便完成瓣膜修補或置換手術,也有可能面臨二次手術。柯宏彥指出,若在70歲進行修補手術,到80歲時瓣膜可能再度退化、失去彈性;而置換人工瓣膜後,平均使用10至15年也會退化,屆時都需評估是否要再次手術。由於二尖瓣脫垂病人症狀表現不典型,容易跑錯科。柯宏彥舉例,一名抽菸癌症患者,因喘、肺炎反覆發作,長期於胸腔科追蹤,後來經過心臟科檢查,發現是二尖瓣脫垂,經過瓣膜手術後,再也沒有反覆發作肺炎、肺水腫。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 單日有望跌破4萬例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昨新增四萬○二九三例本土案例,昨全台僅台中市(六○七五例)、高雄市(五五六七例)、新北市(五一四二例)破五千例;至於北市確診案例昨增二八○六例,已低於三字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近期確診案例將介於三到四萬例間,本周將評估每周入境人次從二點五萬人再往上調升。昨境外移入增一○五例,是我國自五月七日後,時隔一個半月境外移入再度破百例。莊人祥表示,六月十五日起放寬邊境「三加四」新制,自此每周新增七千多人入境台灣,除了邊境唾液採檢,檢疫期滿採檢也會新增陽性確診。昨新增三二五例中重症、一五一例死亡,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有乳癌病史,未接種疫苗,六月四日採檢確診,六月十二日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及癌症轉移。另一名六十多歲女性,有肥胖等慢性病史,BMI超過卅,六月十一日因肺炎、腎衰竭到急診,六月十二日確診,六月廿日死亡。另中症增加二名未滿十歲兒童、一例十多歲個案。國內超過五十萬名兒童染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昨於研討會中表示,相較其他變異株,Omicron疫情出現後,美國兒童感染機率增加五倍,許多醫院遇到大量兒童住院,雖兒童感染大多輕症,但仍有重症,像是出現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腦炎、中風等風險,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除MIS-C以外,兒童感染後也須關注「長新冠」症狀,國外發現,染疫後的兒童容易心跳加快,且腹瀉頻率增加。
-
2022-06-26 醫療.骨科.復健
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 骨鬆中斷用藥骨折風險更高!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骨鬆須長期治療及追蹤,若期間中斷治療,病患恐暴露於更高的骨折風險中。北榮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君睿表示,即便數據顯示「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民眾對骨鬆的危險意識仍然十分缺乏。黃君睿補充,骨鬆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民眾難警覺,除非病患曾發生骨折、有步行問題或比較有警覺性的驚覺身高變矮、駝背或有下背痛等警訊,才會進一步就醫。除了症狀不易警覺外,醫師們也在臨床上遇到另一項難題,就是病患即使確診,但因幾乎感受不到症狀,加上健保給付藥物條件較嚴格等原因,使得服藥遵從度不佳,進而有中斷用藥等現象發生。黃君睿說明,一旦骨鬆確診,即應開始治療,骨鬆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新生兩大類,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無論採取何種藥物治療方式,病患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她建議,治療前都應與醫療團隊好好討論。「沒有穩定的用藥持續治療,當藥效過了,骨質繼續流失缺乏保護,發生骨折或二次骨折風險大大提高。」黃君睿提醒,骨鬆是一種慢性病,就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和追蹤。在治療持續兩年後,應該再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追蹤和重新評估骨折風險,以決定是否維持現行治療或者轉換治療方式。骨鬆治療目標是為了預防骨折發生,只要治療期間沒有新發生的骨折,骨密度也無明顯下降,就算達到成功治療的目的。也有不少病患治療穩定,骨密度數值進步。為顧好骨本,邁入50歲後的熟齡族和停經後婦女,黃君睿建議於定期健檢時,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作為檢測的標準,當骨質密度標準差(T值)小於-2.5為骨質疏鬆症,須就醫治療。骨質缺少者(T值)於-1至-2.5間也可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運算出未來十年內骨折的機率,如綜合評估後主要骨折風險較高,也可考慮先進行治療。至於日常生活的飲食與型態,建議多攝取牛奶、豆製品等鈣質來源豐富的食物、負重運動訓練骨骼強度,每天外出曬太陽讓身體生成維生素D,並戒菸戒酒、預防跌倒等,及早預防遠離骨鬆。
-
2022-06-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325例、151人病歿 30多歲女乳癌染疫8天死亡
國內今新增325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181例中症、144例重症,新增15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女,本身有乳癌病史,染疫後出現肺炎且癌症轉移,不幸死亡。莊人祥表示,今年至6月24日共累計1萬4522例中重症案例,5267例死亡案例,目前輕症無症狀案例占比99.58%。今新增151例死亡案例,其中140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96人沒有打滿三劑疫苗,80人年齡超過80歲。針對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莊人祥表示,這名30多歲女性,本身有乳癌病史,沒有施打任何疫苗,於6月4日採檢陽性確診,6月12日死亡,死因主要為新冠肺炎及乳癌轉移。另外一名60多歲女性,本身有肥胖等慢性疾病,BMI超過30,6月11日因肺炎、腎衰竭等到急診就醫,6月12日確診陽性,院方立刻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但治療後仍未好轉,6月20日不幸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昨疫苗接種共有11萬1645人次,目前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24%,第二劑82.98%,追加劑69.9%。昨日確診數約4.5萬,今日降至4萬初,莊人祥說,每周二、三新增病例數較多,周五、六、日、一會降低,預估近日單日確診數約在3、4萬左右。
-
2022-06-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病例再降 本土+4萬293 境外+105 死亡+151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0,39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0,293例本土個案及10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51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0,293例本土病例,為18,554例男性、21,721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075例)、高雄市(5,567例)、新北市(5,142例)、台南市(3,603例)、桃園市(3,272例)、彰化縣(3,068例)、台北市(2,806例)、屏東縣(1,759例)、雲林縣(1,291例)、新竹縣(1,015例)、苗栗縣(983例)、南投縣(921例)、嘉義縣(819例)、新竹市(791例)、宜蘭縣(702例)、嘉義市(591例)、花蓮縣(586例)、基隆市(525例)、台東縣(450例)、澎湖縣(193例)、金門縣(112例)、連江縣(2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9例男性、7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40例具慢性病史、9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2日至6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0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5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歲多歲,分別美國(3例),法國、義大利、英國、希臘、越南、泰國及日本(各1例)移入,另9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日至6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140,34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563,489例排除),其中3,573,703例確診,分別為14,225例境外移入、3,559,42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12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6,10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15例、台北市862例、台中市536例、桃園市518例、高雄市493例、台南市355例、彰化縣286例、屏東縣226例、基隆市164例、南投縣145例、宜蘭縣134例、雲林縣131例、苗栗縣115例、新竹縣98例、花蓮縣97例、嘉義縣93例、台東縣85例、嘉義市80例、新竹市55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5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骨鬆須長期治療及追蹤,若期間中斷治療,病患恐暴露於更高的骨折風險中。北榮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君睿表示,即便數據顯示「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民眾對骨鬆的危險意識仍然十分缺乏。黃君睿補充,骨鬆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民眾難警覺,除非病患曾發生骨折、有步行問題或比較有警覺性的驚覺身高變矮、駝背或有下背痛等警訊,才會進一步就醫。除了症狀不易警覺外,醫師們也在臨床上遇到另一項難題,就是病患即使確診,但因幾乎感受不到症狀,加上健保給付藥物條件較嚴格等原因,使得服藥遵從度不佳,進而有中斷用藥等現象發生。黃君睿說明,一旦骨鬆確診,即應開始治療,骨鬆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新生兩大類,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無論採取何種藥物治療方式,病患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她建議,治療前都應與醫療團隊好好討論。「沒有穩定的用藥持續治療,當藥效過了,骨質繼續流失缺乏保護,發生骨折或二次骨折風險大大提高。」黃君睿提醒,骨疏是一種慢性病,就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和追蹤。在治療持續兩年後,應該再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追蹤和重新評估骨折風險,以決定是否維持現行治療或者轉換治療方式。骨鬆治療目標是為了預防骨折發生,只要治療期間沒有新發生的骨折,骨密度也無明顯下降,就算達到成功治療的目的。也有不少病患治療穩定,骨密度數值進步。為顧好骨本,邁入50歲後的熟齡族和停經後婦女,黃君睿建議於定期健檢時,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作為檢測的標準,當骨質密度標準差(T值)小於-2.5為骨質疏鬆症,須就醫治療。骨質缺少者(T值)於-1至-2.5間也可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運算出未來十年內骨折的機率,如綜合評估後主要骨折風險較高,也可考慮先進行治療。 至於日常生活的飲食與型態,建議多攝取牛奶、豆製品等鈣質來源豐富的食物、負重運動訓練骨骼強度,每天外出曬太陽讓身體生成維生素D,並戒菸戒酒、預防跌倒等,及早預防遠離骨鬆。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公費快篩對象再擴大 社區式機構下周一至7月底發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為降低社區式照顧機構群聚感染風險,自今年6月27日起至7月31日止,社區式照顧機構需定期公費快篩,服務對象每周定期快篩2次(2至18歲則每周1次,未滿2歲免篩);另工作人員每周至少1次,已確診康復者則3個月內免篩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先前針對住宿型機構一周快篩兩次,陽性即時給藥效果非常好,專家也認同要擴大,因此除了住宿型機構,社區式機構定期公費也一樣,包括2到18歲每周一次,未滿2歲免篩,若有症狀採PCR,工作人員每周至少快篩一次。原先已經有些公費快篩試劑,近2天會再調查,持續發放,希望及早讓確診者篩檢,聯繫衛生局領藥,分流就醫措施。指揮中心說,為避免社區中之失能者因罹病危及其生命安全,並降低社區式照顧機構群聚感染風險,除既有住宿型機構外,指揮中心擴大篩檢措施至社區式機構,並將提供社區式照顧型機構定期快篩之公費試劑,照顧較多慢性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的社區式長照機構(日間照顧中心、家庭托顧),也包括附設於各類住宿式機構之日間照顧服務、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身心障礙社區式服務單位、早期療育機構以及托嬰中心等;公費試劑配送數量以服務對象每人10劑及工作人員每人5劑估算,並將直接配送至上述照顧型機構及單位。指揮中心指出,目前疫情仍於社區廣泛流行,除定期篩檢外,各照顧機構發現服務對象或工作人員有症狀時,也應進行快篩(未滿2歲有症狀則採PCR);若篩出陽性個案,則應立即請專責醫療院所完成醫師診斷確診進行通報、評估是否適用抗病毒藥物或視病情開立其他相關藥物,各照顧機構同步提供個案及家屬正確衛教及領藥資訊,並協助服務對象依指示返家居家照護、至集中檢疫所隔離照護或送醫治療。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台醫院放寬探病 每日1時段、同時段最多2人可探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因應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民眾的疫苗接種率提升,衡酌民眾陪(探)病需求及醫院防疫安全,將放寬原中央規定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高雄市、花蓮縣等6縣市醫院除例外情形外,暫停探病之限制,即日起有條件放寬全國醫院陪(探)病管理措施,並調整住院病人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之陪病人數、及陪病公費篩檢之疫苗劑次條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台包括安寧病房、慢性病房、兒童病房等也開放探病,因為部分病房住的時間較久,若長期不能探病,有礙身心健康,其餘像是危及特殊情況開放探病,每日1時段、每次時段最多2人進去,仍有人數限制。陪病人數原本是1人為限,現有特殊情況下,經醫療機構評估,陪伴人數上限改為2人。因應疫情趨緩,即日起調整全國醫院住院病人之陪(探)病管理措施,相關說明如下:一、探病管理措施:(一)全國醫院之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二)探病者應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自費篩檢陰性證明。若為「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或「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二、陪病管理措施:(一)全國醫院住院病人之陪病人數以1人為限,但病人為兒童(12歲以下)、老人(65歲以上)、身心障礙或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如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等),陪病人數上限為2人。(二)預定(非緊急)住院病人之陪病者,於入院陪病前2日內篩檢;緊急需入院陪病者,於入院陪病前篩檢。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之陪病者,每名住院病人之陪病者公費篩檢限1名;未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之陪病者,應進行入院及每週定期自費篩檢。陪病者若為「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指揮中心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陪(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陪(探)病人員進入醫院務必佩戴口罩及遵循感染管制措施。指揮中心籲請民眾儘速完成完整疫苗接種,未來也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修正醫院相關管理規定。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病例數再減少 本土+4萬5678例、境外+89、死亡+152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4萬5678例本土案例,包括境外89例,死亡152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相較昨天新確診病例數,今天45678例比前一天來得少一些,而境外移入89人、死亡152人,比前一天都稍微少一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5,678例本土病例,為21,087例男性、24,558例女性、3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667例)、高雄市(6,413例)、新北市(5,808例)、台南市(4,347例)、桃園市(4,020例)、彰化縣(3,318例)、台北市(3,189例)、屏東縣(2,136例)、雲林縣(1,406例)、南投縣(1,134例)、苗栗縣(1,033例)、新竹縣(999例)、嘉義縣(885例)、新竹市(866例)、宜蘭縣(783例)、花蓮縣(669例)、嘉義市(590例)、基隆市(558例)、台東縣(461例)、澎湖縣(209例)、金門縣(151例)、連江縣(3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1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38例具慢性病史、109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6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6月22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8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7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歲以上,分別自法國(8例)、英國(4例)、印度(3例)、加拿大、新加坡、美國及柬埔寨(各2例)、泰國、越南、西班牙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6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6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084,22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547,671例排除),其中3,533,335例確診,分別為14,120例境外移入、3,519,16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96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95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92例、台北市852例、台中市517例、桃園市510例、高雄市475例、臺南市339例、彰化縣272例、屏東縣219例、基隆市160例、南投縣138例、宜蘭縣134例、雲林縣126例、苗栗縣111例、新竹縣96例、花蓮縣95例、嘉義縣87例、台東縣84例、嘉義市76例、新竹市54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4 醫療.消化系統
共餐會被感染?肝炎患者遭汙名化
一份亞洲國家肝病認知調查報告出爐,台灣在11個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然而,研究卻發現,有近六成國人認為與慢性肝炎帶原者共餐會被感染。台灣肝癌發生率逐年下降,每年因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約四千人,肝癌死亡個案超過七千人,即使目前有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預防國人感染慢性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所誘發的末期肝臟疾病,但一般民眾在肝病認知上仍有進步的空間。該項跨國研究計畫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李美璇表示,分析計畫結果發現,各國的高慢性肝炎病毒盛行率與死亡率,與該地民眾的肝臟疾病認知程度高呈現正相關。而國人在肝病認知上,以病毒傳染途徑分數最低,僅三成民眾知道慢性肝炎病毒傳染與病毒有關,四成民眾認為慢性病毒型肝炎為遺傳所致,甚至六成受訪者以為只要跟慢性肝炎患者一起吃飯,即有被感染的風險。李美璇指出,許多民眾對於慢性病毒型肝炎仍有錯誤認知,甚至汙名化,以致許多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因害怕被旁人知道自身病史,不願回診追蹤;更有不少人不願意接受慢性肝炎病毒篩檢,認為沒有篩檢就沒有疾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炎防治中心主任黃志富表示,疾病照護鏈為「正確認知、醫療協助、診斷及治療」,其中最大的障礙在於「認知」,對於幾乎沒有症狀的肝炎患者來說,更是如此。黃志富曾收治一名B肝帶原的檢調官員,位居要職,每年享有公費健檢,但卻因為工作忙碌,很少接受健康檢查,甚至不曾回診追蹤肝炎,直到一天腹部劇痛,被送至急診,確診末期肝癌,腫瘤破裂,這也是他生平首次使用健保卡,住院不到三個月,遺憾而往生。「治療B肝可預防肝硬化和肝癌。」黃志富表示,國內35歲以上未接種B肝疫苗的感染者應積極治療,現行台灣B肝治療給付三年口服抗病毒藥物,對大部分正在治療的患者而言,常被迫中斷治療,造成很大困擾。近二、三十年,政府全面開打B肝疫苗、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免費成人BC肝篩檢,肝炎感染人口明顯降低。但距離WHO的2030年消滅肝炎目標,台灣仍差最後一哩路,應持續強化疾病認知、擴大篩檢、及早治療。黃志富認為,唯有從小扎根,才能避免肝炎患者遭汙名化,願意出面篩檢及治療。
-
2022-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本土疫情下降,今如指揮中心先前預估跌破單日確診5萬人,但死亡個案仍居高不下,今天新增166例死亡。外界關心,死亡數何時會下降,以及如何加速下降速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是落後指標,這部分指揮中心也增加口服藥的開立和提供比例,目前約達到8%,盼更快診斷及早治療對於死亡率下降有幫助。莊人祥表示,針對死亡部分有幾個可降低的因素,在預防面,接種疫苗仍是重要的預防方法,尤其針對長者、具慢性病的高風險民眾,特別希望能接種三劑。除此之外也應避免感染,如果家人曾有疑似症狀或曾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應避免接觸長者或高風險長輩。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6953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5540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413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27萬9575多人份,包括22萬5451人份倍拉維及5萬4124人份莫納皮拉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口服藥開立數量與之前趨勢差不多,但隨著疫情下降,開立人數比前兩周下降。醫療資源統計方面,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3930床、空床6905床、空床率49.6%,其中台北區52.5%、北區56.3%、中區45.6%、南區33.4%、高屏區54.4%、東區59.9%;55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5146床、空床率63.3%;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111床、空床率46.6%。另有媒體關心國內可能會有夏季流感疫情,可能影響新冠肺炎的疫情。不過,莊人祥表示,確實有觀察到周邊國家最近有流感疫情,但台灣因為有邊境檢疫和戴口罩防疫措施等,流感併發重症自去年十月到今年沒有任何病例。目前看到的是類流感,多是因為新冠疑似症狀而就診,所以目前沒有所謂的流感疫情再發生。
-
2022-06-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男嬰急救中!兩30多歲男都打完三劑 發病三天內死亡
國內新增415例中重症個案、166例死亡個案。 其中再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一歲男嬰,診斷為哮吼,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另死亡個案中有兩名30多歲男性,都打完三劑疫苗,但分別在發病後二至三天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150人具慢性病史、118人未接種滿三劑、101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825例,死亡4964例死亡。其中兩名30多歲男性,均曾接種三劑疫苗。其中一例個案,本身有慢性肝病,6月18日發病,出現呼吸困難症狀, 6月19日送醫確診,當日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一例個案本身有慢性腎病,6月18日確診,20日死亡,死因為心肺衰竭。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41例、重症174例。其中新增一名一歲男嬰,無慢性病,6月18日發燒、19日快篩陽性,就醫後拿藥返家。但返家後出現呼吸雜音、呼吸費力,當日再度前往急診。因有胸凹及呼吸困難情況,緊急插管使用呼吸器,診斷為哮吼併呼吸窘迫。6月20日收治兒童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6月21日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仍在加護病房使用氧氣觀察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7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13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維持19例。
-
2022-06-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今增4萬8283例、新增死亡166人
本土疫情如同指揮中心預估跌破五萬例,國內今天新增4萬8283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個案73例,確診病例中新增死亡個案166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除了嘉義縣、澎湖縣和金門縣以外,其他縣市都比前一天下降,整體疫情下降7.5%。本土疫情仍以中南部為主,但個案數皆下降。新增的4萬8283例本土病例,2萬2537例男性,2萬5729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001例)、高雄市(6,722例)、新北市(6,296例)、台南市(4,444例)、桃園市(4,105例)、彰化縣(3,618例)、台北市(3,322例)、屏東縣(2,263例)、雲林縣(1,332例)、苗栗縣(1,167例)、新竹縣(1,158例)、南投縣(1,149例)、嘉義縣(1,060例)、新竹市(932例)、宜蘭縣(859例)、嘉義市(748例)、花蓮縣(665例)、基隆市(587例)、台東縣(445例)、澎湖縣(24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8例)。今日新增16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0例具慢性病史、11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5日至6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6月20日。今日新增7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44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感染國家為越南及美國(各5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3例),加拿大、英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印尼、法國及日本(各1例),另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1日至6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48萬7599例確診,分別為1萬4032例境外移入、347萬35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5,81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80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75例、台北市845例、桃園市496例、台中市491例、高雄市449例、台南市330例、彰化縣263例、屏東縣210例、基隆市158例、南投縣134例、宜蘭縣131例、雲林縣120例、苗栗縣105例、花蓮縣92例、新竹縣89例、嘉義縣87例、台東縣82例、嘉義市75例、新竹市53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3 養生.聰明飲食
「聽說」吃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你或許因「聽說」吃米飯容易胖,所以為了減肥而硬生生把米飯或澱粉類食物列為拒絕往來戶;或是「聽說」小麥吃了會過敏、引起發炎,是現代很多慢性病的罪魁禍首,所以不能吃小麥;或因「聽說」燕麥很健康、可降低膽固醇,所以勉強自己每天早餐都吃燕麥片… 一大堆的「聽說」,讓人不禁覺得米和小麥好像是萬惡之物,只有燕麥才是好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到底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這些平日常見的主食類食物呢?今天就讓我們先來簡單認識一下米、小麥、大麥、燕麥等穀類的營養吧! 淺談米、小麥、大麥、燕麥等常見穀類講到穀類,大部分人會聯想到東方的主食~大米,或西方的主食~小麥,但顯少有人知道,玉米和米、小麥並列全球穀物三大巨頭,三者產量佔全球穀物總產量近九成。排行第四的是大麥,而近幾年台灣炒得很夯的燕麥則排行第七(佔0.08%)。 但由於大部分的玉米都是用來飼養動物,或用於生產工業化學物質,如製成玉米澱粉、玉米糖漿等,反倒是稻米幾乎全部都是為人類所食用。由於玉米之前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再加上這次我們主要要討論的是平日會做為一餐主食來吃的穀物,所以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是米、小麥,以及大麥和燕麥這兩個對健康不錯的穀類。 註:由於今天主要談的是會用來做為一餐主食的穀物,所以本文所提到的米指的是一般平日所吃米,也就是白米(包括在來米,或稱秈米;及蓬萊米,或稱梗米),而非較營養的糙米或胚芽米喔。 穀物家族營養比一比比蛋白質:小麥>燕麥>大麥>白米一般講到某食物的蛋白質好不好,我們主要會看它們的質(品質)和量(含量)。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常見穀物中,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最高,約佔14%,每100公克含14.1公克蛋白質;米最低,約只有小麥的一半多一點(7~8公克);燕麥和大麥則介於其中,分別是10.9公克和9.3公克。所以從蛋白質含量來看,小麥最高、燕麥和大麥居次、米最低。 正也因為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很高,所以素食者主要的蛋白質食物之一~麵筋,就是製自於小麥。麵筋的做法是將麵粉揉成糰後,把麵糰放在水裡沖洗,當所有可溶於水的物質被沖走後,剩下不溶於水的部分就是麵筋。麵筋主要是由小麥中的兩種不溶於水蛋白質~麥穀蛋白(Glutenin)和醇溶蛋白(Gliadin)所構成。這些麵筋再切成小塊油炸,就是素食料理或麵筋罐頭中常見、中空球狀的乾麵筋了。 另外,小麥(麵粉)之所以能做成麵包,也跟上述兩種蛋白質有關。當麵包師傅加水到麵粉中開始揉麵團時,麥穀蛋白和醇溶蛋白(有時會被翻譯成穀膠蛋白)就會改變形狀、相互結合在一起,形成具彈性的結構,賦予麵糰伸展性和彈性,讓麵包師傅能做出多種花樣的麵包,並讓烤過的麵包具有彈性和嚼勁。 那麼,從蛋白質的品質來看呢?誰比較好?答案是差不多!因為不管是米、小麥、大麥還是燕麥,它們的第一限制胺基酸都是離胺酸(Lysine),第二限制胺基酸都是羥丁胺酸(Threonine)。而若從PDCAAS(蛋白質消化率校正後的胺基酸評分)來看,穀類的評分為0.58,遠低於奶和蛋類蛋白質(PDCAAS為1)及動物性蛋白質(PDCAAS介於0.8~0.9),所以這些常見穀類的蛋白質品質是差不多的。 既然蛋白質品質大家差不多,但蛋白質含量高低有差,故講到蛋白質的話,就會從量來比,也就是小麥>燕麥>大麥>米。但因為小麥、大麥、黑麥等均含有麵筋(即所謂的麩質),所以對需要限制麩質攝取者來說,米和燕麥則會是較好的選擇,故若比這兩個主食的話,蛋白質含量高低排序則是燕麥>米。 比維生素:大麥>小麥和燕麥>白米穀類如果是以全穀攝取的話,營養價值是相當高的,並不需要擔心穀類屬於澱粉類食物,吃了會胖這個問題。但由於美味、方便食用或儲存考量等因素,大部分穀類或多或少都會經過加工。由於加工過程會導致營養素的流失,故加工程序越多(即食物越精緻),食物所含營養就會越低,我們平日所吃的白米就是最好的範例。 在米、麥等常見穀物中,白米營養價值之所以最差,主要是因為白米在加工時除碾除了米糠和大半胚芽(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外,還會以細刷「拋光」,磨掉澱粉層和所含油脂、酵素以利儲存,故白米保留的營養相當有限。故若希望能從每日所吃的米飯中獲得較多營養的話,建議可以改吃胚芽米或糙米。 燕麥營養價值之所以比較佳,主要是因為它比小麥和玉米柔軟,且胚乳、胚芽和麩皮無法俐落分開,因此一般僅進行脫殼處理,所以我們吃到的燕麥多半還是全榖。大麥由於麩皮很脆,故經去殼處理後會喪失部分組成,但因仍保有胚芽和部分麩皮,故營養及風味都還不錯。 小麥雖然營養也不差,但由於小麥很少直接食用,而是先加工成麵粉再製成麵包或餅乾等其他食物。儘管麵粉的加工方式是僅將小麥的皮層刮掉,就直接製粉,但由於小麥中營養成分較高的胚芽,及纖維含量較高的麩皮會取下來另外販售,因此若以麵粉型式來攝取小麥的話,它的營養價值事實上和精白米是差不多的。 如果我們直接比較米、小麥、大麥和燕麥的話。在維生素方面,燕麥維生素B1含量較高(0.5毫克),其次是大麥和小麥(0.4毫克);菸鹼酸則是大麥和小麥較高,其次是米,燕麥最低;維生素B6和葉酸的話,也是小麥和大麥較高。 若從維生素的角度來看,大麥營養最好,其次是小麥和燕麥,白米最差。(別忘記,若你的小麥攝取自麵粉的話,因麵粉營養和白米差不多,所以就會變成大麥>燕麥>麵粉、白米喔) 來源:dreamstime 比礦物質:鉀鎂以大麥和小麥為優;鐵鋅以燕麥和小麥為優從礦物質含量來看,鉀含量是大麥和小麥較高(376毫克vs 364毫克),燕麥其次(297毫克);鎂則是小麥最高,大麥和燕麥其次。鈣由於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高達1200毫克,不管是米或麥的鈣含量都太低了(介於18~33毫克),故無實質上比較的意義。 反而鐵和鋅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5毫克,燕麥和小麥每100公克分別含3.8毫克和3.2毫克的鐵(佔每日所需21~25%),大麥也有2.4毫克,含量頗豐;鋅方面,小麥含量為3毫克,燕麥也有2毫克,大麥和米則較低(1.2~1.6毫克),含量也不低,故選對合適的穀類的確有助補充身體所需的鐵和鋅。 總結來說,如果你的目的是補充鉀和鎂的話,選擇大麥和小麥會比燕麥好;若為了補充鐵和鋅的話燕麥和小麥較佳,其次是大麥。當然,如果你的小麥攝取也是來自白麵粉的話,就會變成補充鉀和鎂的話,以大麥為優、燕麥其次;補充鐵和鋅的話,以燕麥為優、大麥居次。 比纖維:大麥>小麥>燕麥>白米從纖維含量來看,圖中我們可發現大麥含量最高,有15.3毫克,其次是小麥(11.3毫克)、燕麥(8.5毫克),最後則是米。當然,若你的小麥同樣是來自麵粉的話,就會變成大麥>燕麥>麵粉(小麥)>白米。 最後,講到纖維,我們不免要提到燕麥鼎鼎有名的降膽固醇保健成份~β-聚葡萄糖(β-Glucans)。很多人之所以特別去吃燕麥就是因為「聽」它能夠降膽固醇,但鮮少有人知道大麥也含有這個成份(哈,因為燕麥有某大牌為它頻打廣告,可憐的大麥沒有啊>_<)。 相信吃過大麥的人都應該對大麥濃稠的湯汁及Q彈的麥粒印象很深刻。這是因為大麥的胚乳細胞壁和麩皮部位含有兩種很特別的醣(各佔總重5%),一個是聚戊醣(黑麥也含這個醣,黑麥麵糰的黏性就得自於它),另一個就是β-聚葡萄糖(燕麥降膽固醇的關鍵成份)。因為β-聚葡萄糖的存在讓大麥煮熟後能呈凝膠狀態,另外因大麥含不溶於水的蛋白質,所以煮熟後特別有彈性。 若從β-聚葡萄糖的角度來看,燕麥此成份約佔總乾重2~8%,大麥為5%左右,而β-聚葡萄糖相關研究也指出不管是來自燕麥或大麥,它的降膽固醇能力是相同的。因此,若你想要降低膽固醇的話,除了選擇被廣告炒得相當昂貴的燕麥外,大麥也不失為一個平價美味的好選擇。 【健康小百科】小麥蛋白質與麩質過敏 或許你曾聽過麩質過敏,或曾經在食物上看到「gluten free」的字眼。到底這是什麼意思,吃小麥真的會過敏而讓我們生病嗎?答案當然不是! 所謂的麩質,指的就是麵筋(gluten),也就是我們之前介紹小麥時所提到的那兩種不溶於水的蛋白質~麥穀蛋白(glutenin)和醇溶蛋白(gliadin,或翻譯成穀膠蛋白)。由於它不只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裸麥等食物都可找到;另外,因為它是賦予麵糰彈性,讓麵糰能脹大,保持形狀及成品麵包嚼勁的關鍵成份,所以幾乎所有Q彈好吃的麵包都含有麩質。 事實上只有少數人(約1%)因為會對麩質過敏,若吃了含麩質的食物會產生乳糜瀉,症狀是出現嚴重腹瀉,長期會導致腸道發炎,影響營養吸收,進而影響健康。另外也有部分人具有麩質不耐症,因身體對麩質耐受力較差,故大量食用含麩質食物可能會出現肚脹或容易腹瀉等問題。具有乳糜瀉的人需要採無麩質飲食(gluten free diet),而對麩質不耐的人可以吃低麩質飲食(low gluten diet)。除了這兩種人外,一般健康成年人是可以吃小麥等含麩質食物,而不會影響健康的。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必看》接觸「確診者」何時該快篩?●天內快篩最準!你該知道,關於「快篩、PCR」5大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