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易高燒達39、40度,傳染力強,若全家都出現感冒症狀,有高達90%是流行性感冒。
- 症狀: 發燒 打噴嚏 咳嗽 流鼻涕 鼻塞 頭痛 喉嚨痛 全身痠痛
- 併發症: 肺炎 心肌炎 中耳炎 鼻竇炎 腦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易高燒達39、40度,傳染力強,若全家都出現感冒症狀,有高達90%是流行性感冒。
肺炎是指肺部出現炎症,可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或真菌。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而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可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
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一般泛指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見疾病。
只要天氣多變,慢性鼻炎的病患就會增多。慢性鼻炎分為過敏性鼻炎和血管運動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有塵蟎、寵物皮毛、棉絮等;血管運動性鼻炎沒有明確過敏原,只要溫差過大就可能發作。兩者都有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等症狀。
顏面神經為第7對腦神經,主掌臉部表情及眼皮閉合。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冬交替季節,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常被一般民眾誤認為腦中風。
胃下垂是指胃的下端處,有一小彎角,位置偏低,是一種功能性疾病。因胃的平滑肌乏力或韌帶鬆弛,而無法將胃固定在正常的位置所致。
當胃的內容物(胃酸、食物、膽汁等)倒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就稱為胃食道逆流。目前可用藥物、及改變生活方式,進一步控制病情。
肺癌指的是肺部組織內細胞生長失去控制的疾病。肺癌通常分成兩大類型:「小細胞型肺癌」和「非小細胞型肺癌」。「小細胞型肺癌」多發生於男性,且與抽菸有密切關係。「非小細胞型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
老花眼是眼睛自然老化的現象,不管近視、遠視或散光的人都會發生,年輕時沒有近視眼的人會老花得較早,近視的人則老花得較晚。主要症狀是看近不清楚,近距離閱讀困難,眼睛也容易疲勞、痠澀。通常在40歲前後便會出現症狀。但現代人因3C等科技模式改變生活,使用眼習慣不佳,30幾歲就可能提早出現老花。 如果已有明顯老花症狀出現,配戴老花眼鏡是最佳治療方式。如一直不戴眼鏡矯正,會使症狀更加重,可能讓視力惡化更明顯。
勃起功能障礙是指男性在性交時,陰莖無法勃起或維持勃起硬度,來進行性行為,病程達3個月以上,是男性性功能障礙的一種。
單純皰疹是一種傳染性的皮膚病,由單純皰疹病毒(HSV,Herpes simplex virus)所引起,主要透過飛沫、及直接接觸患者傷口或分泌物所傳染。一般潛伏期約二到十天,主要症狀為出現一群小水泡,接著水泡破裂、潰瘍、結痂,病程約二十天。可分為原發性感染及復發性感染,原發性僅少部份患者會出現水泡或潰瘍及疼痛的症狀。水泡裡有病毒,除了無法避免的外力,不要刻意去擠破,水泡破了將使病毒到處散播。 依病毒侵犯人體部位之不同,又可分為兩型: 第一型單純皰疹(HSV -1),病灶主要出現在口腔、唇、眼、耳、頰等處的黏膜和皮膚,常見於嬰幼兒或兒童期的小孩,由家人或朋友的親吻、共用食器、毛巾所傳染,症狀為水泡或潰瘍及輕微疼痛感。此種皰疹也可能感染皮膚傷口,如在手指上的傷口即稱皰疹性膿指症。 第二型單純皰疹(HSV -2),病灶多為生殖器附近的黏膜和皮膚,也稱為生殖器皰疹,傳染途徑大部分是藉由性行為直接接觸,或新生兒經由母體產道感染。第二型的臨床症狀初次不明顯,不易追溯感染來源,二度復發時則有顯著的皮膚起水泡、潰瘍、刺痛,還可能產生排尿困難、尿尿有灼熱疼痛感、發燒、肌肉痠痛等。
腎臟是主管體內代謝濾過排出廢物的器官,並可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水份及電解質平衡。不管是哪種因素引起腎臟發炎反應,損害腎臟功能與結構,就稱為腎炎。較常見的腎炎有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及慢性腎炎。
譫妄症是一種突發性的大腦認知障礙,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住院病患身上,不分內外科,尤有藥物、酒精重度使用者,或有腦傷、腦疾病如失智症患者更易發生。但這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有些癌症病患、重症臨終病患、接受大型手術及住加護病房者,也容易出現譫妄。臨床表徵為短時間內(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急性意識混亂狀態,並伴隨諸多精神異常的現象,例如突然對人時地產生混亂,失憶、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與他人正常交談,白天昏睡不起,日夜不分,甚至出現幻覺及妄想等,情緒極度不穩定,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病情常到了晚間益發嚴重,所以又稱「日落症候群」。 譫妄通常是短暫的現象,治療上會先判定其生理的致病因子,譬如泌尿道感染只要對症下藥,藥物濫用只要停藥,症狀就會解除,唯有少數生理病況無法徹底解決的病患,譫妄可能反覆發作。 特別要與老人常見的另一種疾病失智症做區分,失智症的意識與注意力都是正常的,精神狀態屬漸進性的退化,而譫妄症的意識反覆波動,注意力持續缺損,病程起伏變化大,精神狀態時好時壞。
熱傷害又可分為四個主要類型,包括: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及熱中暑。每年進入夏季,氣溫升高,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因體溫過高、散熱不良而發生不適,甚至死亡。其中熱中暑死亡率高,可達80%,若患者出現熱中暑相關症狀時,應儘速送醫急救。 (圖片來源/國民健康署: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
一種和皮脂分泌有關的皮膚炎症,好發於人體皮脂腺分泌旺盛之處,例如頭皮、額頭、眉毛、眼皮、鼻兩側、耳前後、顏面人中、前胸、後背、腋下等。當皮脂分泌過多就成「油性脂漏」,如果過少便成「乾性脂漏」,兩者都屬於皮脂失衡現象,會進一步造成皮膚發炎、紅腫、起疹的病症。 一般來說與遺傳和體質有關,大致可分為嬰兒型與成人型。嬰兒型多發生在出生後數個月內,多數在週歲前會自己痊癒。而成年才發病的,通常與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免疫力下降、季節轉換有關。且成年後才患病的人再發率很高,容易演變成慢性病,只能長期治療並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很難根治。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所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對人體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早期在尚未發明疫苗前,最嚴重的致死率可達百分之三十,而且死亡來得很快,通常在發病後兩週內就會宣告不治。天花潛伏期平均約十二天,之後會先有高燒、疲倦,伴隨劇烈背痛的症狀,接著臉與手、腿繼發密集的紅疹,口腔和咽喉潰瘍,使得唾液中含大量病毒,起疹的患部皮膚會感覺緊繃,兩天後進階轉變為水泡、膿泡,病情要過第二週才會結痂好轉,結痂痊癒後形成褪色的疤,也就是俗稱的「麻子」,則是天花的重要特徵。 天花容易與水痘混淆,其辨別的方法在於,比起水痘屬全身性的發病,天花的症狀主要多集中在顏面及四肢末端,而且皮疹呈離心性分布,整齊有規律,這也是天花最重要的特徵。另外,天花的病程發展每一階段都很獨立,也就是,水泡與膿泡並不會混在一起出現,而水痘則會水泡與膿泡同時混發。 一九八○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消滅天花,不需要再定期接種疫苗,但因911事件後發生疽炭桿菌郵件攻擊,目前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將天花列為最可能被使用的生物戰劑之一。而台灣則是自1955年起未再有病例發生,但仍列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如發現疑似的病症,還是要在24小時之內通報相關單位,並接受進一步的調查診斷。
所有關於皮膚的疾病統稱為皮膚病。皮膚病的種類繁多,醫學上正式定名的就達上千種,一般常見的有:手腳癬、雞眼、灰指甲、溼疹、過敏性皮膚炎、唇炎、富貴手、曬斑、痤瘡、水痘、麻疹、乾癬…等。其他如小兒尿布疹、痱子、異位性皮膚炎、紅斑狼瘡、病毒疣、帶狀疱疹、還有痲瘋及性病、節肢動物所引起的疥瘡等等,也都屬於皮膚病的範疇之內。幾乎人人都有過皮膚病的困擾,多數症狀比較輕微,治療率高,但少數嚴重的卻可能危及性命。
痛風是一種尿酸代謝出現異常,導致尿酸在體內堆積所引起的慢性病,急性痛風發作是因為尿酸結晶被白血球吞噬引起的,造成急性的關節疼痛,嚴重時有可能在關節周邊發現痛風石的沉積。痛風發作的疼痛程度可排入20大嚴重疼痛的疾病之一,劇烈疼痛會讓人覺得連風吹過關節都無法忍耐,因此稱為「痛風」。 痛風病人因尿酸偏高,併發腎結石、腎臟病變的機會也較常人高出好幾倍,這是因為腎臟是人體排除尿酸的重要器官,若血中的尿酸過高,尿酸鹽結晶容易沈積在腎臟的間質組織中,導致其中的腎小管的破壞和腎絲球的硬化,最終導致痛風腎病變與腎結石。這段過程也會受到其他共病的影響,而加速腎病變的發生,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等。 「尿酸過高」是造成痛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當血中尿酸值高於7.0mg/dl就稱為「高尿酸血症」,此時高機率會引起痛風。如果男性大於13 mg/dl,女性大於10 mg/dl,則會有引起腎功能損害的危險。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 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初期表現常類似流感,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正因為心肌炎具有多樣化的臨床症,使醫師診斷困難度增加。若陸續出現心悸、氣喘、胸痛等,應趕快就醫確認。 心肌炎於近日受到關注,主要是大家為了對抗新冠病毒接種mRNA疫苗,但美國於 2021年6月開始,出現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及心包炎的個案,特別是施打第二劑過後的男性青少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審查當時可取得的數據後,總結施打 COVID-19 疫苗的利益大於發生心肌炎的風險,並建議 ≥ 12 歲青少年及人持續接種疫苗。但提醒注意,一旦接種後出現胸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病發前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肌肉痠痛、疲倦乏力、臉色蒼白及心悸、胸悶、胸痛、心搏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整等,甚至休克。 不同年齡層患者可能表現不同的症狀,成年急性心肌炎病患可能出現疲倦、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昏厥,其他症狀還可能有頭痛、喉嚨痛、發燒、腹瀉、疲累、心律不整、下肢腫脹、關節疼痛,甚至休克。 嬰幼兒的症狀較不具特異性,表現可能為焦躁不安、發燒、食慾不振、心搏過速及發紺。至於超過兩歲的幼童,臨床表現可能是胸痛、腹痛、肌肉痠痛、疲倦、咳嗽及水腫等。
骨折是骨頭超過其可以承受的力量,造成其連續性受到破壞,產生部分或全部斷裂,如車禍、跌倒等外傷皆可能造成骨折。 一般根據斷骨頭是否穿透皮膚與外界接觸,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閉鎖性骨折,又稱簡單型骨折,骨折處仍被身體其他軟組織完整包覆,二是開放性骨折,又稱複雜性骨折,斷骨接觸與外界直接接觸,出現開放性傷口,嚴重時細菌有可能入侵骨髓腔,造成更嚴重的感染。
圓禿為落髮的一種臨床表現,俗稱「鬼剃頭」,落髮範圍依疾病嚴重程度,可以從局部界限清楚的單一或多處區塊的斑塊性落髮到廣泛性落髮,更嚴重甚至會造成全頭皮或全身性毛髮脫落。 是皮膚科門診常見的落髮原因。身體上任何有體毛的地方都有可能發生,如眉毛、腋毛,多數以頭皮的落髮最常見也最為明顯。 在一些少見的嚴重案例中,圓禿會以廣泛性落髮來表現,而非斑塊狀落髮,臨床表現可能與其他的落髮疾病相似,需要仔細做鑑別診斷。 圓禿落髮在某些情況下會與全身性免疫疾病相關。目前針對圓禿的治療依嚴重程度有幾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此外,尚有許多相關研究還在持續進行中。
唇皰疹是在口腔附近或面部其他區域形成的紅色、充滿液體的水泡。在極少數情況下,手指、鼻子或口腔內可能會出現唇皰疹。它們通常以斑塊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唇皰疹可能會持續兩週或更長時間。 一種稱為單純皰疹的常見病毒會引起唇皰疹。它們可以通過親吻等密切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即使它們不可見,也具有傳染性。 5歲以下的兒童口腔內也可能有唇疱疹,並且這些病變通常被誤認為是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僅涉及粘膜,不是由單純疱疹病毒引起的。 唇皰疹無法治癒,它們可能會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復發。口服抗病毒藥物可用於治療唇皰疹並防止它們復發。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此疾病十分常見,國內40~50 歲的婦女發生率達30%。 不孕症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高達25-50%;子宮內膜異位症約有30%-50%的比例會不孕,經治療不但可以解除經痛問題,原本不孕者也多能順利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很高、不易根治,治療之後仍應持續追蹤檢查、或持續用藥物治療,而如果患者有懷孕打算,通常醫師會鼓勵把握治療後子宮乾淨的黃金期趕快受孕。
強迫症指的是一種強迫性的精神官能症,又可納為廣義焦慮症的其中一種,發病患者普遍會受某種強迫思維或意念的推使,因而在生活中一再重複無意義的行為,且造成不愉快的心情,而反覆出現的儀式性動作能暫時減輕內心高度的焦慮,卻會惡性循環,到最後浪費時間的動作深深影響其學習能力、工作表現,甚至使日常生活都出問題。這是一種容易反覆發作的慢性病,多數在青少年或30歲以前發病,症狀起伏,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強迫症在臨床上的症狀因人而異,大致可歸納出四個面向: 強迫意念:包括聯想一連串的不幸會發生,如擔心自己染病、生命受威脅、害怕心愛的人受傷等,回憶過去無關緊要的事,檢查自身行為,再三確認對錯,對自然現象的因果進行探究,以及二元對立的概念同時出現腦海,這些聯想、追憶、疑慮、觀念等頑強的反覆出現,無法自已。 強迫動作:反覆搓洗雙手或洗澡,心中擺脫不了「髒」的感覺,對自己做好的事不夠放心,而反覆檢查已上鎖的門窗、不斷核對寫好的考卷、算過的帳單,不可控制的數物堆物,一遍又一遍,以及重複某些特定儀式,如出門前固定要有一系列的事前準備與次序、洗東西要洗幾次以上才叫乾淨等等,這些動作和行為經不斷反覆後,方能稍緩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強迫意向:一種與實際狀況相違背的心念和衝動,多與暴力和性有關,例如縱火、攻擊他人、暴露生殖器、亂倫、手淫等莫名的衝動。 強迫情緒:通常與恐懼有關,一種無法抑制的強烈情緒,害怕自己會失去、失控,進而做出傷人傷己和違法的事。
白內障是指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混濁,導致光線無法完全穿透而造成視覺模糊,而且是無法以眼鏡矯正的現象。白內障通常又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情形,其中又以後天性的老年人白內障最為常見。 老年性白內障是種自然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眼球內部的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以致於逐漸混濁不透明,導致視力慢慢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老年性白內障可說是銀髮族最常見的疾病。 白內障主要發生在眼睛內部的水晶體,常見症狀包括視力不穩定、視力模糊、複視、畏光、夜間炫光、色彩感知異常等。如果不及時治療,白內障可能引發併發症,如青光眼和虹彩炎。 常見的白內障的前兆有以下6個,如果有以下的徵兆,務必進一步由眼科醫師診斷: 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 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 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 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 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 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 白內障的成因與種類有關,白內障的種類包括老年性、外傷性、併發性、先天性、代謝性、藥物性和後發性等。容易患白內障的高危險族群包括年齡55歲以上的人、遭受眼睛外傷、代謝性疾病患者、長期使用某些藥物、高度近視者等。 診斷白內障通常需要眼科醫師的評估,並包括裂隙燈檢查、眼壓檢查、眼底檢查等。白內障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手術通常包括水晶體乳化和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的時機取決於個人生活需要和視力受損程度。 手術後需要嚴格遵循照護細節,以避免感染和其他副作用。此外,預防白內障的措施包括避免日曬、禁煙、攝取特定營養素、避免眼部外傷等。在接受手術之前,患者需要處理任何基本健康問題,接受眼睛檢查,填寫同意書,並遵循飲食和藥物的指導。此外,手術前要服用鎮靜劑以減輕焦慮。
青光眼主要是由於眼球內壓力(眼壓)上升而引起的。位於眼的前方是前房,有一種清澈的分泌液(眼房水)不停的流入,再經由前房角流出,假若眼房水的流動遇上阻塞,眼壓會上升,就可能會導致視神經永久性的破壞。 青光眼從早期單純的認為是急性或長期眼壓升高導致視覺功能受損,到近年來終於確認青光眼是個多樣化的視神經病變,難以單純用眼壓的升高作為發病的原因。 因為在實際病例中可以發現,有此人眼壓雖在正常範圍內,但仍可能有青光眼的視神經病變,有些人眼壓偏高,卻未必會有青光眼,因此目前醫界一致認同的定義是青光眼為一群不同原因的疾病組合,他們的共通點是具特徵性的視神經病變同時伴隨有典型的視野缺損,而眼壓的升高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之一。
高血壓是指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高血壓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顧名思義,血壓是血液施於血管壁的壓力,心臟在收縮時血管壓力較高,測得的血壓稱為收縮壓,放鬆時壓力減小,稱為舒張壓。一般健康成人的收縮壓約在120、舒張壓約在80毫米汞柱之間,當收縮壓來到130-139、舒張壓來到85-89mmHg,就可能進入高血壓前期,屬病發之灰色地帶,需開始留意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適,以預防血壓值繼續攀高。 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有些則有上述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患者很難自我察覺。臨床表現的症狀,通常是因為高血壓已持續好一段時間,傷害到心血管系統而引發,可能病徵有疲乏、頸部痠痛、頭昏、頭痛、失眠及心悸等。高血壓也會加速血管硬化,帶來諸多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腎病等。高血壓患者若合併高膽固醇或高血脂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機率會增加一倍,如再加上吸菸,致病率更高。 一兩次血壓測量值偏高,不代表一定就罹患高血壓,這可能是基於某些外在變因,如剛進行劇烈運動或情緒過於激動等,但假使在固定時間、不同天數的測量值,超過三次以上為血壓過高,則應盡速就醫查明,做進一步的控制。
自 2020年4月左右,世界各國專家紛紛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之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 MIS-C是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免疫反應,與確診輕症或中重症無關。確診者康復後雖然病毒已清除,卻有可能出現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研究致死率約1%到2%。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會在身體的多個器官觀察到嚴重發炎,包含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 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PCR或快篩陽性)、發燒 3 天或以上,且合併兩項以上系統症狀: 皮膚黏膜和淋巴症狀,例如皮膚出疹、結膜炎(紅眼)、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脹 腸胃道不適,例如腹痛、嘔吐、腹瀉、盲腸炎 精神不佳、活力減低、倦怠 尿量減少,半天以上沒有尿尿 抽筋 嘴巴黏膜明顯乾燥 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 除上述可觀察症狀,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兒童出現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包含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凝血功能異常,還有發炎指數上升等臨床症狀,就可能是 MIS-C。 MIS-C跟兒童的另外一種心臟相關的疾病「川崎氏症」類似,但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 另外,成人也可能受到「成人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威脅,MIS-A的主要症狀包含心肌炎、心包膜炎等,或出疹子加上眼睛紅腫;其次會有新的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患者以前沒有癲癇,現在卻出現癲癇症狀,還有低血壓、腹痛、嘔吐或腹瀉,以及血小板減少等。MIS-A判斷比兒童MIS-C更困難,因成年人受到慢性病等影響的變因更多。 根據美國CDC的MIS-A病例定義,年齡超過21歲且住院24小時以上或因疾病而死亡,臨床標準為住院前24小時或更長時間、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超過38度),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且至少1項必須是主要臨床標準。
尿毒症是指腎臟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無法自行清除體內代謝物及維持血中的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若腎功能嚴重受損且藥物治療無效時,會導致體內各 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這時候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尿毒症的在英文字面意思是「血液中的尿液」,此是腎臟功能已經嚴重不足,患者通常會有較明顯的不適感。尿毒症的患者主要是由慢性腎臟病惡化而 來,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如果合併出現尿毒症狀稱之為尿毒症。慢性腎臟病友務必要控制病情,避免進入尿毒症而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生活。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有腎臟移植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