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醫聲.Podcast
搜尋
少子化
共找到
267
筆 文章
-
-
2023-06-28 焦點.元氣新聞
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
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出生率比死亡率少,自2020年起連續三年人口數呈負成長。這樣的現象導致從學校到企業,缺人、缺工問題層出不窮,已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有民眾在網路上發文提出疑問「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小孩?」,網友們紛紛點破導致現代年輕人不敢生小孩的主因。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小孩?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出生率比死亡率低「生不如死」,造成私校有一堆要退場或被輔導評估、補習班也衝擊很大,一堆企業傳統製造業都缺工,人口不足的情況導致從學校到企業,都有許多缺人問題。對此,該名網友好奇發問「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小孩?爸媽那年代說自己月薪很少也生兩三個」。此問題引發廣大迴響,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自己不敢生小孩的原因,無非就是責任、花費、生活品質的關係,但其中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沒錢」。「生了要對生命負責」、「自己都養不活了,要有家才能成家,現在年輕人怎麼買一個家?」、「以前生一堆是房價低,除了房貸還可以應付。高房價根本買不起直接躺平,你房價砍低肯定一堆人生」、「上一代養兒防老觀念非常重,才不管老了有沒有錢拼命生,所以現在一堆沒錢老人等著下一代養」、「養不起幹嘛生,階級複製害慘小孩子」、「薪水中位數才4萬多,養什麼小孩」、「作人要有良知,沒錢就別亂生」、「光生就幾十萬要噴掉了,後面還要養」、「買車、買房,快把一輩子的積蓄花光哪來的閒錢養小孩」、「就是錢啊!生活品質差很多」、「房貸負擔太重,小孩的開銷很大,而且生活品質又會降低,這樣生下來會讓人覺得是虐待自己」、「現在什麼都比以前貴,而且貴很多,重點就是沒錢」。也有網友表示「應該先問自己為什麼要生小孩吧?」、「養小孩不如養隻貓狗」、「我同學結婚十年也是決定不生,倒是養一堆貓咪夫妻也高興」。年輕人不生孩子的5大主因以上網友提出年輕人不生孩子的主因,可以總結如下:1.經濟壓力:生活成本上升、房價高昂和教育費用昂貴是年輕人不敢生孩子的重要原因。他們認為自己養不起孩子,生活品質會降低,無法承擔孩子的經濟負擔。2.職業壓力:現代女性更加重視事業發展,生孩子會影響工作和職業發展。女性懷孕或照顧小孩在職場上可能會受到歧視,導致她們不願意生育。3.家庭壓力:現代家庭的雙薪模式使父母們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無暇顧及孩子的撫養。此外,月子中心的費用昂貴也是一個因素,家庭經濟負擔更重。4.未來不確定性:長期的房貸負擔、孩子的開銷以及未來的經濟前景不確定,使年輕人對未來感到無望,缺乏生育的動力。5.社會觀念的改變:傳統觀念的轉變也對年輕人不生育產生影響,現代人更注重個人的自由和發展,不再將生育視為一種義務或責任。5個改善年輕人不生的方法針對台灣年輕人不敢生小孩,5個方法助改善,增加年輕夫妻生小孩意願:1.提供經濟支援:政府可以推出財政政策,例如提供育兒津貼、減免學費或稅收優惠等,以減輕年輕夫妻生育的經濟負擔,增加他們的生育意願。2.降低住房壓力:政府可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提供多元化的住宅選擇,包括建設公共租屋、推動長期租賃市場發展等,以降低年輕人購房的壓力。3.優化工作環境:企業應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制度,鼓勵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同時,建立友善的職場文化,禁止對待孕婦或育有小孩的員工的歧視,以促進年輕人生育的決策。4.加強育兒支援:政府和社會應建立完善的公共育兒設施和服務,提供高質量、可負擔的托兒所、幼兒園等,減輕年輕父母在育兒方面的負擔,增加他們的生育意願。5.增進教育品質:提高教育品質,包括提供優質的學校和教育資源,減少家長為子女教育負擔的壓力。此外,也應加強性教育和生育知識的普及,讓年輕人對生育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準備。這些改善方法的目的在於從經濟、住房、工作、育兒支援和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解決年輕人不生育的問題,並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年輕夫妻計劃生育的環境。同時,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也是解決少子化問題的關鍵。延伸閱讀:.養兒防老反被啃老?他直指:窮人沒資格生小孩,6點評估你是不是合格父母.二寶媽曝坐月子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8 醫聲.醫聲要聞
也想有小孩!她轟民進黨阻代孕法案 爭取27年恐落空
「我有卵子、先生,唯獨沒有健康的子宮,為什麼不能擁有自己的孩子?」倡議代理孕母27年的和信治癌中心藥劑部主任陳昭姿說,少子化已成國安問題,為何不能成全那些不能生,但願意養,且有能力養的夫妻、夫夫心願;在性平會反對下,代理孕母法案即將付諸流水,一切歸零,讓人痛心。性平會反對 法案遭綠冷凍陳昭姿在臉書貼文,「我的代孕法案再度被我長期支持的政黨糟蹋了,我沒有義務愛它,沒有義務忠於它,但我有權力監督它!」「感謝吳秉叡委員2020年5月協助完成代孕法一讀,但此案後來被多數黨民進黨冷凍,因性平會一堆老女人反對,二讀想必也難過關,所以根本未優先排入會期討論。」「性平會成員中有著一群永遠杯葛我的女性。」陳昭姿說,這些人打著女性主義的旗幟,卻是異常保守,聽不到先天子宮異常、無法懷孕生育女性的卑微請求。令人難過的是,這一屆立委任職即將結束,這代表所有努力一場空,必須重新再來過。陳昭姿指出,國民黨執政時,當時國健署署長邱淑媞積極推動代理孕母法案,沒想到自己人執政8年,反而遭打壓,明明這麼多人有這方面需求,政府卻永遠不正視。「解鈴還須繫鈴人,民進黨要讓法案通過是舉手之勞的事。」邱淑媞說,代理孕母法案要在今年通過,「應該是沒辦法了」,當一名女性無法生育的原因,來自於沒有子宮,內心除長期受到「疾病的烙印」外,又擔心公婆沒有面子,讓需要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女性是「弱勢中的弱勢」。現行「人工生殖法」第2條第3款規定「受術夫妻:指接受人工生殖之夫及妻,且妻能以其子宮孕育生產胎兒者。」因此,排除代孕的情況。邱淑媞說,若要開放代孕,刪除「且妻能以其子宮孕育生產胎兒者」等文字即可。邱淑媞說,代理孕母就是人工生殖技術的一種方式,如今已開放捐卵,對於不孕女性來說,可以使用別人的卵子受孕,代理孕母則是藉由別人的子宮孕育自己的孩子,「這為何不行?」代理孕母在人工生殖技術上沒有問題,但當初受到少數支持民進黨的民間團體反對,因此,如果民進黨政府要讓法規通過,「它就會過了」,若是國民黨執政想要通過法案,還會受到民進黨反對。逾八成支持 盼有相關配套邱淑媞表示,國健署多次針對代理孕母一案舉辦全國性民調,超過八成受訪者支持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制度。例如,2010年民調指出,53.5%民眾贊成妻子子宮無法懷孕的不孕夫妻,可以找人代孕,這些贊成者中,高達95.6%贊成給予代理孕母因懷孕所需的費用或損失。2013年民調更顯示,86%民眾贊成針對某些特殊情況,在有相關配套和管理的條件下,將代理孕母技術納入規範,提供給經過評估、有特殊需要的民眾;88.26%贊成委託者提供代孕者營養和健康風險補償。醫界:代孕有條件開放 解少子困境不過,目前人工生殖法的代理孕母部分,討論相當多元。王瑞生表示,醫界整體對於人工生殖法的修法其實樂見其成,反彈不大,不過婦女團體會擔心女性子宮被商品化。試管嬰兒之父、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曾啟瑞指出,代理孕母不是常態,是「不得已的選項」,例如先天沒有子宮、只有卵巢的女性,可以做試管,但一定要代理孕母,或是洗腎、高血壓、腎臟疾病等患者都不適合懷孕,可能會影響健康,並非不想要承受疼痛就找代理孕母。因此他表示,只要擬定好配套措施,就可以避免讓代理孕母成為「有錢人專屬的服務」,人工生殖法應該跟得上時代腳步,制訂規範,就能保障捐精、捐卵者、代理孕母、求子者等權益。「有生育意願的人,不應該剝奪他們成為人父、人母的權利。」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王瑞生指出,有些人是因為先天無子宮,或因為疾病手術切除,或子宮內膜腔太薄,導致無法一直受孕,甚至同志伴侶,都需要代理孕母,我國想提升生育率,應適時放寬法規。透過人工生殖順利產子兒子的媽媽A也表示,為了生小孩與丈夫做了十多次的試管都失敗,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除了年紀大不可改變的因素;也曾想過到國外找代理孕母,雖然後續有成功受孕,但當時陷在求子不得的愁雲慘霧中,壓力非常龐大,「不應該一開始就拒絕我們。」希望台灣可以在法規上做好配套措施,讓想要孩子的族群都能夠有所選擇。專長生殖內分泌及不孕症治療的台大醫院婦產部主任陳思原表示,要做代孕,台灣專科醫師技術應無問題,但現行法規嚴格,醫師只能建議當事人至代孕合法的國家;部分醫師參與國際會議學術交流,如果認識國外專精代孕醫師,也會將相關資訊提供給求診民眾。不孕治療權威教授李茂盛表示,代理孕母在台灣仍屬違法,但需求人數逐年增加,政府應重視,不要再讓相關草案延宕立法,如果這些想生且有能力生育的民眾一償夙願,相信也有助於改善少子化困境。單身、同志邊緣化 赴美求子代價近6百萬元 陳昭姿爭取半輩子的代理孕母草案極可能胎死腹中,日前一名兩性權威專家建議她,如果想讓代理孕母法案上路,不再拖延下去,可能必須跟同志綁在一起,對象從生殖系統異常女性擴大至同志伴侶,或許執政黨基於選票考量,可能將其排入本會期優先法案。王瑞生也說,現行人工生殖法將同性婚姻伴侶排除在外,如果夫夫們想養育下一代,就必須到國外找捐卵者、孕母,付出雙重費用;也有女同志伴侶來到診所希望凍卵,但台灣的人工生殖法規定一定要「夫妻」關係才能放入胚胎,導致他們只能將卵子送往國外,從國外找捐精者,才能放到自己的子宮內。對於人工生殖法修法,醫界樂見其成,希望政府能夠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理事鄒宗翰表示,台灣生育率已然低靡,應讓想要小孩、有經濟能力的族群,能夠合法擁有生育權,且台灣生殖技術不輸歐美,不少國外夫妻來台求子,但因人工生殖法不合時宜,島內單身及同志族群卻被排拒在外。例如,女性凍卵後,若要解凍使用,當事人須處於婚姻關係,建議單身女性也能使用自身凍卵,懷孕生子;同時,女同志族群也應該能夠使用人工生殖的醫療資源。【延伸閱讀:凍卵要花多少錢?有年齡限制嗎?有政府補助嗎?凍卵流程、費用及副作用一次看】鄒宗翰與伴侶經歷了三年半赴美國的求子歷程,他說,要找到代孕者前就得先花一年多的時間「互相面試」,要植入胚胎前,孕母得吃避孕藥避免排出自己的卵,同時補充賀爾蒙、雌激素讓子宮內膜增厚,讓胚胎順利著床,但經過四次嘗試,都沒能成功。「每次的失敗都在提醒我們,真的要生這個小孩嗎?」鄒宗翰表示,目前與伴侶成功育出四個胚胎,第一次植入是最健康的胚胎,有成功率七成,但找不到原因的失敗,全部心力都抵押在上面,卻一直活在不確定當中,自己與伴侶內心都相當煎熬。鄒宗翰說明,代孕在美國是「互相選擇」,部分代孕者可能不幫同志、單身者代孕,因此配對過程相當繁雜;從計畫生養小孩開始,與生殖中心簽約就花了三、四個月,配對到代孕者花費一年多,植入過程中又花了一年;目前規劃更換代孕者,即使最順利狀況下,恐怕也要花上四、五年才求得一子。已透過代理孕母求得一位女兒的伊森,他從2019年就開始規劃,中間經歷疫情一度延宕,透過仲介公司媒合,但第一位代孕者因心理疾患,懷孕後嚴重失眠、嘔吐、情緒不穩,短短七天就流產。後續在親友介紹下,找到另一位孕母。伊森表示,帶著代理孕母到泰國進行胚胎植入時,礙於當地法規,得要先與代理孕母具有婚姻關係,植入胚胎後回到台灣生產。伊森的女兒順利出生後,還得先對代孕者「提起訴訟」,進行親子鑑定,證明女兒與代孕者之間99.9%「無親子關係」,後續跑法院流程,取得公文,再拿著公文到戶政事務所將名義上的媽媽除名,才能進行後續伴侶領養女兒的手續。「我們不可能把花上百萬生小孩當作兒戲。」伊森表示,願意又有經濟能力希望生小孩的人都非常喜愛小朋友,為了生下孩子,與伴侶花了三、四年生,不像是異性戀會有不小心懷孕的狀況,都是歷經很多千辛萬苦才生下來的。男同志求子的費用相當高昂,鄒宗翰表示,為了取得胚胎已經花費100萬,植入胚胎前給代孕者的醫藥費、營養費每次就要20萬,已進行四次;若下次順利成功懷孕,加上後續代孕者的保險、生活費、營養品費用、醫療費用,總計400至500萬跑不掉;有另一對男同志伴侶,找代孕者懷孕後又流產,前前後後花費高達700萬,都得把房子拿出來抵押貸款。「同志族群在求子的過程中得面對很多汙名。」鄒宗翰表示,自己快要40歲,伴侶則40多歲了,大多數人都已經在規劃退休,但我們仍關注在小孩上,真的很想陪伴一個生命成長;同志也是社會的一部份,也相當願意為國家奉獻,由衷希望國家能夠讓想要小孩的同志,擁有基本人權,在這塊深愛的土地上,平等的生養小孩。事實上,民進黨一名高層人士的美國金孫,就是花錢請代理孕母幫忙,才順利出世;該名高層的大兒子畢業於名校,考上會計師,表現優異,在與另一名東方男性結婚後,計畫代孕事宜;現已撫養一名兩三歲的小男生,規畫再做一次,希望再生一個男寶寶,因為兩個大男人自認無法妥善照顧女嬰。目前除了到美國、加拿大等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國家,也有許多到泰國、烏克蘭等地求子的同志伴侶。鄒宗翰指出,目前有很多仲介公司在協助媒合,但沒有法律保障,當出現糾紛時根本無法提告;但需求一直存在,只要台灣代孕者沒有合法化前,就會持續走向地下化,也定會叢生非常多亂象與問題。礙於台灣人工生殖法的延宕,遲遲無法進入會期討論,下個會期中可能也無法排入議程。王瑞生說,國外已有國家開放「單親人工生殖」、「未婚懷孕」等選項,全球生育率低,頂客族不想生小孩,要提升生育率「法規要開放一點」,讓不想結婚但想要生小孩的單親者自己生小孩,不用認領。社會已有代孕共識 僅差法案臨門一腳目前社會對於代理孕母的共識成熟,人工生殖技術、相關配套也沒有問題,但缺乏當事人願意站出來爭取權益。邱淑媞說,多年來也只有陳昭姿、藝人小嫻願意站出來,使得這群弱勢族群長時間被欺負、霸凌。曾啟瑞指出,代理孕母的需求不大,但是無法生育者的「基本人權」,應該納入尋求人工生殖法的保障範圍內,「給他們一條生路」,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都已有相關規範,台灣其實只差臨門一腳。邱淑媞指出,代理孕母制度在其他國家均已成熟,美國或正在發生戰爭的烏克蘭都有制度,連保守的英國也上路多年,並在經驗、科學數據、代理孕母孩子的權益及福祉都有相關配套措施,「台灣憑什麼不能做,沒有道理。」(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27 醫聲.健保改革
血汗醫護怒:最討厭共體時艱! 缺工未來恐致居家住院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台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台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師也不一定搶到號,偏鄉更為重災區。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床時間恐拉更長「即使有病房,病床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外科系如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為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床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為病人數多,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畫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床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床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床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台大調查急診滯留率 超過24小時逾4成六月上旬北部大醫院急診壅塞成為熱門話題,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外稱「醫事司有監測,沒看到急診量升高」、「已致電各大醫院院長,都說一切正常。」衛福部此番回應,卻惹惱第一線急診醫師。近期醫院間流傳一張衛福部調查各大醫學中心1到4月急診滯留率的表單,雖然多數醫院還沒填完,但台大醫院自填數據顯示1到4月無論24小時或48小時,等待住院的病人在急診滯留比率節節上升,增幅已高達3成。以4月為例,台大急診等待住院的病人有44.8%等超過24小時才有床,其中有25%更是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離開急診、住進病房。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掌握各大醫院急診是否壅塞,只會信口開河,或是讓各院院長說了算,講出來的話跟基層感受落差極大,基層聽了只是覺得憤怒。他質疑,哪個院長會在評鑑前後講真話、承認醫院人力緊繃、一床難求?如果衛福部一直都能有效監測,何必要私下發表單調查?調查還叫醫院自填,誰知上報的數據是真的假的?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澄清,這不是衛福部調查,是醫學中心協會內部調查的資料。不過衛福部也有在關注一床難求問題,20日下午就臨時召開一個線上會議,了解各醫療體系的現況,確實有些醫院都回報護理人力不足造成病床減少,再加上全國疫情上升,醫院多少會有內部確診,這也為醫院人力調度增添不少難度。至於台大醫院,黃建華表示,台大沒有護理力不足或因此減少病床,急診看到等住院病人滯留較久,主因是一月春節後從門診回來等待住院的病人漸漸都回來了,門診等住院的病人,不見得比較不緊急, 像是癌症要化療,不做也不行。就算台大醫院的急診沒有明明該從門診等床卻故意要從急診來的病人,但病床就是這麼多,門診等床的人多了,急診也會受到影響,要等比較久。黃建華分析,往年過年後急診人數都會逐月上升,大約到四月底結束爬升,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不但看到上升幅度高於往年,更特別是的五月持續上升到五月底,這也可能與五月氣溫酷熱有關,媒體六月初也有關注報導。進入六月至今,急診人潮有在減少,可能與連日雨天降溫有關,也可能是比較急著需要住院的都已經收住院了。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期急診壅塞仍與疫情相關,據監測,急診就診人數平日約為2萬人次、假日為2.5萬人次,近期因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急診就診人數有稍微增加,加上民眾大多習慣,當遇到滿床時,寧可繼續在急診等候,不願轉至他院,也讓滯留率增加。「滯留急診的新冠確診病人也變多了。」黃建華提醒,新冠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之後,等床的順位也沒有那高,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花時間調度床位,會在急診滯留比較久。他呼籲,如果確診症狀不嚴重,請不要來醫學中心的急診,這邊很壅塞了。建議可以前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疫情過了這麼久時間,大家都有經驗、會處理,希望不會有些醫院不想再收確診的人,一直把病人轉出來。護理師出走1700人 最討厭聽共體時艱資料顯示,臨床護理人力需求愈來愈高,但護理人員執業率低,加上疫後一波離職潮,讓醫院空缺率從以往約5%,今年達6.5%。近日幼兒園餵藥疑雲,新北市府喊話幫全台幼童採檢巴比妥,中央要新北「注意醫療量能、急診人力不足」,然而中央這番話,看在眾護理師眼裡很不是滋味。工會批評,護理勞動環境長期辛苦、薪資條件差,自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離職,且護理師最討厭聽到就是「共體時艱」。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床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床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畫、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說,七月部分負擔要漲價,有感覺到某些人想趁漲價前,趕快來急診排住院處理。也有感受到,一個人來待床、住院,身邊完全沒有看護或家屬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人多半是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照護資源也是他們弱勢的一環,結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增,除了醫療照護,還要把屎把尿。急診滯留率提升,燒出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今年醫院空缺率比以往高,確實近2年受疫情影響,護理師離職的人數比往年多,再加上去年護理人員考照人數大幅下降,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1000多人考照,「離開的人多、投入的人變少」,才讓人力缺口變大。「愈來愈多護理人員發現,這個工作真的好爛啊。」一名與護理師結婚的醫師表示,院方把人力充足當作「做功德」,人力不足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工作量這麼大,出了事還要扛責任,隨便跟其他工作一比,就知道當護理師有多難賺,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其他工作,收入更好也不會這麼累。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有別以往大專院校護理科系幾乎滿招,近年護理系招不滿、醫院招不到護理師、護理師持續離職,因為醫療環境對護理師不友善,無法吸引新鮮人加入,其實醫院大可以透過加薪,改善護理師薪資水平,但高層稱沒賺錢,要大家「共體時艱」,卻頻蓋新大樓。據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天工時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多餘須給加班費。陳玉鳳說,部分醫療機構無視法規,用「負時數」等結算制度,例如今天少上4小時,就登記「負4」負時數,若加班6小時則登記「加6」,來回抵銷後時數變「加2」,醫院此做法除無視護理師勞權,且因為制度模糊,不斷有工會會員發生勞資爭議,醫院不願如實給加班費,且拿不出打卡紀錄單,嚴重侵害護理師勞動權益。陳玉鳳說,一般護理師月薪大約3.6萬元至4.5萬元,若加上夜班費、加班費,頂多到5、6萬元。而居家服務員月薪有四萬初,且幾乎都是上白天班8小時,換算每小時工資約200至25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費,月薪可達6萬。她表示,每個人薪資本就有高低差,但考績、獎勵金機制若未透明化,在惡劣的護理環境,最後淪為主管喜好,甚至職場霸凌,醫院給這樣的薪資與待遇很難留住護理人才,最後倒霉的就是病人。2人顧百張床 護理師疫後轉當按摩師疫後全球都掀起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從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百多名護理師離職,於東部擔任護理師超過10年的陳傳翔也是其中一人,他說離職原因是「與醫院經營理念不合」。新冠疫情爆發,陳傳翔堅守第一線,他說,自己不想對不起台灣民眾。未知的病毒,從上到下都驚慌失措,衛福部下令,但衛生局無法同步,使第一線只有「亂」可以形容。當患者到院就醫沒辦法如預期獲得醫療服務,他們永遠是被罵的那一群人。疫情期間,兔寶寶裝(即防疫隔離衣)光穿脫就得花10幾分鐘,他也說未喊過累。在偏鄉服務,人不多,都住在同個鎮上,團隊凝聚力高,心心念念都是居民的健康,雖然院內感染曾讓他與另一名同事顧全院100多床患者,他仍堅守崗位,只是疫後,醫院經營的方針開始改變,第一線的醫事人員也得開始承擔「經營壓力」,與醫院理念愈來愈不合,近期選擇離開努力10多年的職場,轉任當按摩師。陳傳翔說,願意留在第一線護理師都是對照顧患者有熱忱的人,他也是,即使過勞且高壓,都能維持繼續工作的動力,只是醫院對待員工的方式愈來愈差,像是政府發放的1天1萬的防疫津貼,院方設下「20年內分期給付」的規定,3年來,他約累積破百萬的金額,醫院寧願投資醫材設備也不願給護理師更好待遇,如今他離職,離職前僅領近20萬防疫津貼,剩餘的津貼一毛都拿不到,對於院方的對待方式,他絕對不會再回頭擔任護理師。蔡淑鳳表示,現階段希望可以增加應屆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意願,或排除投入障礙,畢竟應屆畢業生是護理人力的重要來源。目前護理人員領照通過率約7到8成,但領到執照後僅有4成願意投入職場。因此無論是考照率或是就業率都得排除困難,協助提升機率。癌症病友掛不到號 重金請代排仍苦等「沒想到疫情之後,等床的時間更長。」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游懿群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畫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周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床,原本以為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周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著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護理師離職潮,除發生關床問題,同時重症患者仰賴的個管師也受影響,多數個管師是由護理師轉任,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重症患者現在不只面臨等床問題,少了個管師也讓病友面對疾病時無所適從,她說,不提未來,就現在光是掛號,就讓患者耗費心力,不少人得花錢找人「代排」才有辦法爭取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一般患者遇到重大疾病,心中有太多問題,除了醫師以外能仰賴的就是個管師。」潘怡伶指出,根據自身經驗,大醫院的個管師時常人力不足,能在每位病患身上花的時間相當有限;一旦醫護人力吃緊,個管師更忙不過來,包含癌症在內的重症病患,恐深陷無所適從的焦慮中。潘怡伶表示,床位爆滿的現象以醫學中心較常見,且過去就已存在,門診也是人滿為患,她自己曾為幫母親排隊掛號,天還未亮就在台大醫院門口守候,且因現場掛號名額只有一位,有些患者家屬還須一一詢問隊伍中民眾要掛的科別,以免白跑一趟。潘怡伶說,曾有癌友反應,自己因掛不進某醫師門診,選擇上網購平台花錢請人「代排」。未來如果醫護人力持續不足,擠門診、擠床位情境會更常發生。潘怡伶指出,若醫療人力減少,在護病比、醫病比的規範下,醫院床數可能減少,擔心影響重症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應從制度面反思,醫護人員在高壓、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各界共同尋求解方,讓醫護人員願意留任。也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重症患者獲得必要的治療資源。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洪子仁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眾配合,健保上路後,民眾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床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也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床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床、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兒科婦產醫萎縮 掛號也不一定搶到號 醫護人力缺乏程度,也有科別之分。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從五年來減少64人、婦產科少43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110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10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105年至110年,人數從1737人降至1673人,婦產科從1015人降至972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110年與100年相比,少了141家、婦產科少了1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隨便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都已經愈來愈少,隨便舉個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2%的比例增加,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3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就醫可近性重中之重 「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民眾更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全國約有5萬名醫師,換算平均約每500位國人就有一名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在台北市可能是300市民就有一名醫師,但在偏鄉地區如高雄市內門區1.4萬人僅3名醫師,平均每4000多人才有一名醫師,偏鄉民眾真的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王宏育說,號稱「內門媽祖婆」的吳惠芳醫師已70多歲,現在還定期自行開車從高雄市區到內門區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每看一次健保給付1553點,但這在都會區也是一樣金額,反觀美國愈是偏遠地區,醫師待遇愈高,都會區醫師的待遇反而較低,原因是偏鄉地區病人分佈很廣,平時病人又不多,必須提升醫師收入,讓醫師願意留在偏鄉服務。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徐超群說,受限偏鄉病人少,醫療處置給付又與都會區相同,許多醫師不願到偏鄉服務,即便有愛心、醫德的醫師,可能也不願意到偏鄉服務。雖然衛福部已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或針對較不偏遠的「不山不市」(諧音不三不四)地區則採巡迴醫療計畫,或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給予獎勵金,但這些獎勵計畫仍顯不足。王宏育指出,現在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常換來換去,讓偏鄉地區民眾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偏鄉地區最需要的是家醫科醫師,以進行全方面醫療,建議政府要從制度上幫助偏鄉,如提升偏鄉醫療給付,並呼籲大型醫院擴大認養偏鄉,並與偏鄉醫療診所建立醫療群,並協助偏鄉醫師進修,以在偏鄉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否則真的沒有醫師願意前往。徐超群說,偏鄉地區執業醫師多為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即便是小兒科、婦產科醫師為求生存,也必須看慢性病、感冒,因此,偏鄉地區缺的是醫師,什麼科別可能不是太重要。因此,衛福部應依都會、偏鄉不同地區也採分級醫療概念,給予差別性健保給付,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服務。另今年5月30日立法院通過「護理人員法」修正草案,明定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當執行護理業務時均依法懲處。徐超群說,如此一來,將使偏鄉醫療護理師更顯不足、雪上加霜,同時增加醫師打針、換藥等醫療負擔,這對偏鄉醫療是一大衝擊,恐讓偏鄉醫療品質下降。爲解決偏鄉醫師、護理師不足,衛福部應提高醫師、護理師薪資,爲偏鄉地區留住醫療人才,不讓偏鄉民眾健康權益受損。(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20 退休力.自在獨立
看過不少職場強人退休後鬱鬱寡歡,他花10年協助老母退休!成功老化不是理所當然「最好50歲開始準備」
投入長照領域近30年,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看過不少職場強人,退休後鬱鬱寡歡,人生變得不幸。為了不讓經營自助餐的母親步上後塵,他花10年溝通協助,終於讓母親在79歲時甘願收店,迎接種菜新生活。 「成功老化不是理所當然。」林金立說,在少子化的無緣時代,老後首當其衝的是當職場價值不再,一個人該如何面對孤單?「怡然自得的黃昏人生,不是老了就會自然發生,必須在50歲時提前準備,但很多人都沒有這個觀念。」 林金立專攻社福和長照領域,他讀大學時父親去世,一家生計全靠賣自助餐的母親扛起,他畢業後草創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送餐到宅的便當就是出自母親的好手藝,所以他明白,便當店對母親來說,不只是一盤小生意,更是人生價值所在。 不勉強勸退,讓老母自然轉換 因此當母親70歲後體能漸衰,遇到員工離職還要開店硬撐時,他和哥哥也沒有勉強她退休,而是輪流幫忙,尊重母親「做到不能做為止」的想法。 「鄉下人沒有退休這件事。我們勸了快10年,直到去年她79歲動手術元氣大傷,感嘆身體『不比從前』,我們趕緊把握機會再次勸退,同時告訴她退休不是結束,而是人生職涯的轉換,她才願意。」 捨不得自助餐店,是母親當初不願退休的一大原因。「店要收時,家人們陪她花了一些時間整理器具、清算貨款、通知老顧客,這個過程對她來說很重要,像徵人生舊階段的告別,讓她沒有牽掛。」 店收後,媽媽展開新生活,上午去長照站和街坊鄰居聊天,下午回來睡午覺,午後去「開心農場」忙碌。家人特別設計架高植床,讓她不用彎腰種菜,並且交代想吃的青菜,讓她去傷腦筋要怎麼種。 找到生活節奏,才能成功老化 退休後兩個月,有一天媽媽主動跟林金立說:「你不用擔心,我已經習慣了。」他聽了很感動,他知道媽媽能夠這麼快就適應老後生活,除了這些安排是親子共同討論出來的,也是母親想要的,不是單方決定。更重要的是,新生活節奏和退休之前差不多,而且她能夠自主、有成就感。 林金立說,退休後三不五時環遊世界、找朋友打爾夫球的生活,不是社會常態,絕大多數的人離開職場,可以追求的是和過去差不多的生活節奏,日子過得簡單、優質,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成功的老化。 「不管有錢沒錢,生活沒重心、無法面對孤單,是邁入黃昏最可怕的事,職場成就愈高的人愈容易陷入困境。相對的,有些宅男退休後反倒如魚得水,因為他們年輕時就擅長獨處,在家不會無聊。」 迎接樂活老後,50歲開始準備3件事 林金立提醒,衰老是必然,悠然自得的晚年不是理所當然,50歲就要開始準備3件事。 首先,是培養新嗜好。50歲以前喜歡的活動不一定能延續到老,比如打籃球,因此要趁學習力還是很強時,培養新的休閒嗜好。 其次,結交新的社群朋友。老同學會凋零,退休後同事見面機會少,因此為了迎接老後,要提前結交志趣相投的新朋友。 最後就是生活習慣的改變。50歲以前拼工作,生活飲食不正常,要慢慢調整成老後需要的模式。因為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幾,所以要有自覺,趕早準備提早適應。 林金立說,很多人發現,家裡的長輩退休後不沒活力,就是成天發脾氣。「扣除疾病因素,無法享受退休生活的人,因為感覺不再被社會需要,人生價值感消失,內心充滿焦慮或疏離感,變成暴走老人或憂鬱老人,那就是沒有成功老化。」 他以日本為例,一群創造戰後日本經濟起飛的嬰兒潮世代,10年前大舉退休後,因為一輩子只有工作,回歸家庭不懂生活,不只和家人處不好,還到處惹麻煩,「像去參加社區管委會指指點點,或打免付費專線飆罵客服,被稱為年金怪獸!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後,也開始出現類似現象。」 「我的母親退休後可以成功地轉換生活,是因為有家人協助。但我們這一代,小孩生得少,不可能有能力協助我們退休。在少子化的無緣社會,老後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有準備的變老是幸福的,沒有準備的變老是噩夢。」●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太太背著他外遇,他瘦8公斤、查她的手機、動粗:我不想要她離開我該怎麼辦?(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全國血液庫存拉緊報 「這」裡剩4.4天最慘/血荒危機4
暑假即將到來,高中職、大專院校陸續放假,捐血大受影響,緊接著農曆7月(俗稱鬼月)到來,國人不喜歡在鬼月手術,從現在開始到鬼月前,開刀手術量增加,用血量上升,雙重影響恐出現血荒危機,尤其近期全國天氣不穩定,大雨不斷,影響民眾捐血意願,依台灣血液基金會昨最新統計,全國A、B、O、AB四大血型血液庫存量均呈偏低,其中以高雄捐血中心最為嚴重,整體庫存量僅剩4.4天。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表示,每年6月中旬後,暑假即將到來,捐血量驟減,原因是學生多在準備期末考、撰寫論文等,無暇捐血,再加上夏天捐血量可能受到颱風等天氣不穩定因素,造成全國血液庫存偏低。依血液基金會統計發現,上周六全國A、B、O、AB四大血型血液庫存量均為偏低,整體庫存量5.9天,低於標準7天的安全庫存量。依血液基金會統計發現,依各地捐血中心統計,其中台北、台中、高雄捐血中心的血液合計庫存量均為偏低,缺血情形較為嚴重,其中又以高雄捐血中最為嚴重,A型剩3.9天、B型4.4天、O型僅剩4.8天、AB型僅剩4.5天,呼籲大家踴躍捐血。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說,國人不喜歡在農曆7月手術,約從現在開始到農曆七月前,開刀手術較多,用血量就會增加,以往捐血人口較多時,如果突然需要用血,大家一起捐血時,可以找到許多捐血人,但受人口老化、少子化等影響,捐血人口降低,相對要馬上找到可以捐血的人就會減少,目前醫院供血情形,將有賴捐血中心動態調整。血液基金會統計,近10年來,年輕族群捐血量逐漸下滑,17歲至20歲捐血率自2013年15.61%,去年降至11.19%,人數從20萬1682人減少到9萬9738人,跌幅高達50%。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於日前世界捐血日活動表示,血液是醫療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資源,仰賴全民捐血支持,隨著人口老化、癌症增加,用血量也提升,深耕年輕世代對血液、捐血觀念與知識更顯重要。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田知學觀察,年輕族群對「捐血」較無感,往往都是在接受輸血後,或是家屬病患在輸血後挽回一命,才發現血液對人體的重要性,而捐血是幫助一個不認識的人,及不認識的人背後的家庭。黎蕾說,6月14日世界捐血日活動後,即開始推動捐血活動,許多公司、企業將在暑假舉辦團體捐血活動,確保暑假供血無虞。為讓更多年輕世代了解血液知識及捐血的重要性,基金會推出國內第一本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血液知識科普圖文書「小大人的血液課」,努力讓捐血的健康觀念向下扎根。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近15年兒童車禍死傷增2成 「這2物」竟成兒童交安殺手
孩子愈生愈少,但因道路事故而死亡或受傷的兒童人數卻持續增加。過去15年(2008至2022年)間,內政部公布之出生人數從19萬6487人跌至13萬8986人,跌幅29%,警政署統計0到12歲道路事故死亡或受傷人數卻從7664人增至9300人,增幅21%。衛福部死因統計亦顯示,運輸事故可說兒童非自然死亡的頭號殺手,其中9成是機動車事故,兒福聯盟及兒童急診醫師都提醒,坊間的「機車兒童安全座椅」及「兒童安全帽」都是大問題,亟需相關部會積極管理。衛福部委託國衛院研擬、2019年出版之《2030兒童醫療與健康政策建言書》,強調「降低嬰兒、兒童及青少年死亡率」為當前兒童最迫切需解決的問題。建言書分析近期衛福部死因統計並指出,事故傷害為未滿18歲兒童非自然死亡首要原因,約占7成以上,運輸事故占事故傷害半數以上,機動車交通事故占運輸事故占9成以上居冠。建言書指出,近年來我國少子化趨勢嚴重,兒童因交通事故而傷亡所造成的醫療及社會成本問題,更加嚴峻,值得政府部門重視。對各級學校學生而言,車禍向來居校園意外事故首位,學前兒童交通事故傷害則多發生在娃娃車上或上下學途中。兒童在交通環境中,無論是騎乘腳踏車、搭乘公車或父母汽機車,都是處於較弱勢或需被保護地位。安全帽、機車座椅成兒童交安殺手 專家籲嚴格立法規範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指出,成年人騎機車載小孩時,未給予適合安全帽,甚至沒讓孩子戴安全帽,或是腳踏板上站一個、後面又載一個,嚴重忽略兒童安全,這些都屬於廣義上的「兒虐」。他建議政府分析兒童車禍事故大數據,找出可能導致重傷、致命原因,進而嚴格立法規範。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臨床經驗可知,同一起車禍中,兒童頭頸部受創程度遠高於成人。兒童頭部占身體的比例較大,幼兒頭部可能占身長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兒童頸部肌肉發育還不成熟,支撐力較弱。當車禍撞擊導致頭部甩動,兒童的腦部和頸椎會受到比成年人更嚴重的創傷,有更高的機率導致死亡或終生癱瘓失能。他分析,頭部外傷是車禍致死第一死因,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之後,有效降低成人車禍致死率。然而,兒童安全帽的設計和品質不如成人安全帽,路上常常可見機車上的孩子戴著尺寸不合的安全帽,或單車用安全帽。依賴機車是台灣特有的問題,兒童又是小眾市場,政府應該以補助鼓勵廠商為兒童研發並生產專用安全帽。「行人地獄就是親子地獄。」兒福聯盟發言人、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少年事故傷害防制推動小組委員李宏文表示,2020年上一屆小組開會時,就有委員提案要求經濟部,應嚴禁坊間「機車安全座椅」宣稱「安全」,以免誤導家長,畢竟無相關檢驗機制或法規規範。經濟部標檢局自己都說,車禍發生時,安全帶綁住孩子不被被拋出,被迫與機車「共存亡」,例如跟機車一起被捲進車底。李宏文痛心地說,各部會推來推去,至今無法可管也沒人要管,「到底哪個單位要扛起責任,把東西下架?阻止廠商繼續誤導家長這些東西能確保兒童安全?」呼籲經濟部、交通部都應積極研議保障育兒家庭「行的安全」的機制。兒童交安靠制度、道路設計 應速設主責單位葉國偉表示,台北以外的大部分縣市缺乏大眾運輸,沒捷運、公車少,如果沒錢買車養車,騎機車是最方便可行的選項,但是機車卻是最容易發生嚴重事故的交通工具,非常無奈。近年「行人地獄」現象受到重視,兒童是行人當中最弱小的一群,建議政府應積極落實「無論直行或轉彎,都是行人優先」,也要改變以「預防塞車」、「車輛優先」為主要考量的道路和號誌設計。想要治本,就要設計出騎機車的替代方案。李宏文舉例說,法國早在十多年前就針對多子女家庭提供鐵公路、飛機等大眾運輸的折扣,孩子越多,折扣越大。不只如此,這些國營事業如果與企業異業合作的商品或服務,多子女家庭的折扣規則也一體適用。他建議,台灣也可以研議提供育兒家庭乘車券,可以依照家庭財力、子女人數、子女年紀的不同,去設計不同的補貼方案。考量到地方財政條件不同,越沒錢的縣市可能交通建設也越少,中央一定要給予地方協助。另外,如果雇主提供育兒家庭友善交通的措施或補貼,政府也可以給予雇主獎勵、扣除稅額等優惠。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少子化衝擊,兒童交通安全更顯重要,民間熱議多年,若有疏漏之處,公部門應立即把缺口補上,檢討兒童安全帽,並明定機車安全座椅規範。他建議,行政院若重視此事,應該介入整合,偕同跨部會盡速定出更保障兒童交安的準則,一旦沒主責單位,問題就只會一直拖延,若能盡速確定,相關廠商就會按規範回應市場需求。(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台過半小媽媽也未婚 「這縣市」未成年生育率高
行政院日前公布15至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全國平均為千分之3,但存在城鄉差距,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則高達千分之11。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說,造成城鄉差距的原因有待釐清,但只要小媽媽請求協助,一定會介入輔導、提供服務。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說,未成年小媽媽生育率已從20年前的千分之15下降至近十年的千分之4,今年又下降至千分之3,但相較日韓約千分之1至千分之2,仍有努力空間。背後原因包括整體少子化、青少年性教育普及,以及墮胎藥等醫療措施的便利性提升。然而,王淑芬說,未成年婦女生育率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以今年公布數據來說,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卻高達千分之11,高於全國平均3倍以上,且連年都是全國最高,可能原因包括預防教育的完整度不足、醫療及交通的便利性不佳,但目前還未看到具體調查,需要更深入研究才能評論。根據勵馨基金會統計,造成懷孕的原因中以僥倖心態、缺乏避孕知識、沒有避孕意識為前三高,與孩子生父的狀態曾在親密關係,或現在仍在親密關係中佔96%,但服務對象中未婚佔68%、已婚27%,有超過一半的服務對象原生家庭為單親家庭,非雙親家庭的原生家庭佔68%。王淑芬表示,過去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以待產服務為主,現在則以生產後的協助居多;由於小媽媽們多是決定留養才選擇生下孩子,所需協助包括經濟輔助,以及新手媽媽常面臨的育兒、親職課題,且由於步入婚姻的小媽媽比例仍不高,不少人需要與伴侶相處上的協助。未成年小媽媽服務因地制宜 台北已有優先收托機制王淑芬也提到,未成年小媽媽常面臨就業、復學的須求,嬰兒照顧是一大難題,勵馨基金會提倡公立托嬰中心應該與未成年少女就學、就業結合一起,公立托嬰中心優先收托未成年媽媽的嬰幼兒,但這屬於地方自治權責,如台北市已有優先收托機制,但其他縣市未必跟進。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中,個人輔導支持服務佔36.82%之外,較多的服務為育兒之能/親職教養佔16.6%、經濟議題協助15.9%、情感/性/性別議題討論與指導7.7%。簡慧娟說,由於未成年懷孕的服務因地制宜,應由地方政府應該依照轄內須求,結合民間團體,並考量其服務對象的數量、個案特性等提供服務。簡慧娟表示,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依照個案背景,未必每人都屬於社會安全網中計畫的「脆弱家庭」服務對象,但社家署與民間團體合作,設有「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及諮詢專線0800-25-7085(愛我,請你幫我)。若未成年懷孕的少女提出須求一定會協助,由地方政府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安排社工進行評估、協助與後續追蹤,「有需求的小媽媽只要出來求助,只要遭遇困境,不限於經濟問題,父母未滿20歲者都會列為關懷輔導對象通報,依照個別情況提供服務。」簡慧娟也說,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一般還在就學階段,沒有穩定工作收入及經濟來源,發生非預期懷孕事件時,易面臨經濟弱勢、育兒知能與照顧功能不足、家庭,支持系統不佳等多重問題而產生巨大的身心壓力,社家署設有「未滿二十歲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利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每年服務1200餘人,提供從情緒支持、經濟補助、醫療保健等整合性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6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取消15項指示藥給付 你常吃的藥未來恐自費?
衛福部健保署開會討論給付指示藥品,包括維他命B群、消化酵素不再給付,並盤點使用量低的藥品,作為下一波排除健保給付的研議方向。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健保署除盤點用量少的指示藥品外,下一階段應盡速討論,用量高及已有取代藥品的指示藥品,如目前使用量較高的腸胃用藥、感冒藥等,避免影響健保納入新藥的速度,造成民眾治療權益受損。維他命B群、消化酵素…15項指示藥 取消健保給付15項不再給付的指示藥品中,以維他命B群、消化酵素最為常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維他命B群常用於神經痛患者,如帶狀皰疹引發神經痛,藉此緩解神經疼痛;此外,缺乏B1、B6、B12等維生素,可能引起神經炎,醫師也常開立這類藥物。不過,部分醫師開立維他命B群似有氾濫之嫌,「有病治病、無病強身」,與會專家認為,國人飲食充裕,又可補充維他命B群保健食品,不至於攝取不足,因而取消相關指示藥品給付。至於蛋白酶、澱粉酶、脂肪酶等消化酵素,常用於消化不良患者,林應然表示,人體中的胃、胰臟、小腸都具有分泌消化酵素功能,應無須額外補充,此藥物類似保健食品「可有可無」,遭取消健保給付。健保去年五大指示用藥 高達一千多萬人吃過「這藥」健保署統計,去年健保給付指示藥品841項,金額為16.74億元,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五大指示藥品,包括止痛藥1480萬人、咳嗽感冒藥792萬人、抗組織胺藥物484萬人、腸胃機能藥物468萬人、鼻用製劑藥物285萬人;而支出金額五大指示用藥為瀉藥(幫助排便)4.3億元、咳嗽感冒藥3.4億元、眼科用藥3.1億元、止痛藥2.3億元、治療與胃酸分泌相關的藥物1.9億元。林雅惠說,每年健保支付指示藥品藥費約20億元,就每年健保總額約8000多億來說,占比不高,但就其他醫事、藥事等隱形成本計算,以咳嗽感冒藥來說,去年健保支出3.4億元,但推估醫事、藥事等隱形成本高達200多億元,這是極需重視的問題。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說,此次會議也討論暈車、暈船藥,若是暈車、暈船所產生的動暈症,可以用於健保給付藥物治療,且也有處方藥可以使用,但若是用在預防用藥,於「健保法」中不應由健保給付,民眾為如預防暈車、暈船而到醫療院所看診,健保須給付醫師的診察費、藥師的藥事服務費及藥費,如此將增加健保財務負擔。不過,經討論後暈車、暈船藥仍維持健保給付。另如用於消腫的鳳梨酵素是款老藥,在臨床療效差,也無學理依據,且有其他消炎止痛藥,在歐美各國都已屬於保健食品,目前在國內仍由健保給付。李懿軒說,針對低療效或在藥局、藥粧店可以購買的藥品,應要進行更細緻的檢討,並教育民眾對於輕微症狀的管理及改變用藥習慣,不應再仰賴健保。副署長蔡淑鈴說,健保成立至今28年,醫師繼續開立指示藥品,可見臨床上有其需求,這次針對三大類15項指示藥品著手,「錢不是重點,臨床需要才是重點。」多為療效差、停產,或有同成分、同劑型、同劑量的處方藥可供選擇,不影響民眾用藥,後續繼續盤點。對於國人關心的氧化鎂(軟便劑)、止痛藥、感冒藥,及孩童使用的感冒糖漿、咳嗽糖漿等指示用藥,目前繼續提供給付。此外,健保署請各醫學會盤點一年用量小於5千顆的指示藥品,以及藥膏少於1千條及眼藥水不到1千瓶者,將再開會討論是否取消健保給付。感冒藥應取消健保給付? 反對派:傷醫病關係藥界一直希望健保不再給付指示藥品,讓民眾回歸藥局購買,以節省健保支出。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藥師沈采穎表示,健保署終於願意開始審視指示藥品,建議六歲以下兒童指示用藥維持給付,其餘指示用藥應以每年至少5%的幅度減少。然而,事實上執行有困難,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目前退燒、止咳、化痰、緩解流鼻水的藥物都為指示藥品,若全部需自費購買,民眾一定抱怨連連,且醫師反而開立比較貴的處方藥,不會替健保節省費用。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依「健保法」規定,指示用藥非健保給付範圍,但每天在診所開退燒止痛的普拿疼,以及胃藥、治療便秘的藥、小朋友的藥水、皮膚科的藥膏,這些都是指示藥品,「多得讓大家大吃ㄧ驚」,如果這些藥物通通要民眾自費,不但破壞醫病關係,民眾也不會接受,執政黨大概明年大選堪慮。王宏育說,醫界很早希望在「健保法」不給付指示用藥不給付條文,加註目前已公告給付的指示用藥不在此限,若健保署不再給付指示用藥「萬一通過實施」,千萬不要懲罰病人,總不能每次看診、開完藥,就跟病人說,已經開最好的藥了,但藥包裡面缺了兩種指示用藥,如普拿疼、胃藥,得自己去藥局自費購買,病人不氣爆了才怪,真正破壞醫病關係,因此,應盡速修「健保法」。李懿軒說,醫界常提到,健保不給付指示用藥,民眾就要到藥局自行購買,但這是一種迷思,因醫師還是可以開立由健保給付的處方藥,或可以開立指示用藥處方後,由醫院藥局調劑,民眾自費使用,即使民眾自費購買,所花的藥費也不會太高,同時可提高民眾用藥觀念,檢視藥品有哪些是需要或不需要的,不只是省下自己的荷包,也讓健保財務用於治療急重難罕,這是國際主流價值。李懿軒表示,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衝擊下,健保財務愈來愈險峻,應回歸使用者付費、分級醫療,針對低療效或在藥局、藥粧店可以購買的藥品,這方面應要重新進行更細緻的檢討,並教育民眾對於輕微症狀的管理及改變用藥習慣,不應再仰賴健保,恢復健保的公平、正義。(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5 焦點.元氣新聞
卵子一去不復返!時光機也救不回老化的卵子!醫師籲:及早檢查AMH值掌握妳的生育力
晚婚晚育已是目前社會趨勢,不少女星在臉書分享已加入「凍卵」行列,為求延長生育年齡,今年起桃園市和新竹市也率先開放凍卵補助,盼增加懷孕率,降低少子化危機。面對是否要凍卵前,很多女性選擇先上網做功課,關於凍卵的討論也不少,例如「我該凍卵嗎?」「凍了卵就一定可以當媽媽?」「凍卵會不會傷身?」針對網路上常聽到的女性凍卵10大迷思,udn邀請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理事李怡萱醫師,提出正確解答,並呼籲女性定期了解自身卵巢狀況,掌握未來生育力。Q1:AMH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都說凍卵前要檢測AMH指數?A: AMH全名為Anti-Müllerian Hormone,中文名稱為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是一種醣類蛋白,主要由卵巢小濾泡分泌,本身卵巢小濾泡數目愈多,血液中測得的AMH濃度愈高。臨床上主要透過AMH數值判斷「卵子庫存量」,而不是卵子品質。AMH的正常值跟年齡成反比,隨著年齡增長,AMH值會持續下降,卵子一去不復返,若有生育計畫,建議一年一測AMH,若有危機及早凍卵。有生育計畫的女性,即使沒有凍卵的規劃,透過一年一次抽血檢驗AMH值及超音波檢查,持續掌握自己的卵子狀況,更能完善後續生涯及生育規畫。Q2:凍卵的方式是什麼?取卵手術、打排卵針會傷害到卵巢嗎?A:凍卵是預存健康卵子的一項技術。正常生理狀況下,女性每個月會排出一顆成熟卵子,其他未成熟的卵子將會萎縮流失,而凍卵技術是透過口服及注射型的排卵藥物,誘導增加排卵數量,使原本會萎縮流失掉的卵子能夠一起長大成熟,再由取卵手術將卵子取出冷凍保存。很多人擔心施打排卵藥物會造成癌症或是傷害身體,然而凍卵的療程僅約14天,並非長期使用排卵藥物,且藥物能自行被人體代謝,不會對身體造成顯著影響,目前也沒有任何研究顯示,施打排卵針或是服用排卵藥與卵巢癌相關。取卵手術是一種無外傷傷口且復原快速,不需要住院的手術方法。取卵過程會採舒眠麻醉,醫師會在陰道超音波導引下,確認濾泡位置,並用取卵針至卵巢取出卵子。手術的過程僅留下針孔般傷口,很快就可以自行癒合。Q3:凍卵療程會有併發症或是後遺症嗎?A:取卵手術,除了麻醉本身具有風險,術後約有2‰-6‰的機率(依個體狀況及院所不同其數據有所差異),可能會有內出血,感染,膀胱受傷等併發症。另外打排卵針可能會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如腹脹、腹部輕度到中度疼痛、體重增加、噁心嘔吐、腹瀉等,但是這些不適症狀都是短暫的,通常在2到7天內可逐漸改善。Q4:取卵手術只要做一次嗎?凍卵過,未來還可以繼續凍卵嗎?A:隨著年齡增長,卵子的數量、品質也會逐漸下降;所以醫師會依據年齡建議需要凍卵的數量:● 小於35歲:建議數量10到15顆● 35歲到38:建議數量15到20顆● 39歲到40歲:建議20到30顆● 41歲以上:建議30到40顆每次凍卵療程,最後能取出的卵子數量並不一定可以一次到位,因此若要達到建議目標卵子數,根據個人的卵巢庫存量,執行取卵手術的次數也可能不同。舉例而言,AMH高而且年輕的女性可能一次就能取足夠顆數,相反的AMH低且高齡的女性,可能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目標。凍卵並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未來有生育打算,在卵巢功能尚可前都能施行,建議凍卵前先與醫師討論,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條件,給予個別建議。Q5:凍卵後,保證可以生出寶寶嗎?即使50歲以後更年期,還可以用嗎?A:凍卵屬於試管嬰兒療程的前半段,未來如果打算要生育就需進入試管嬰兒療程,將原預先冷凍的卵子解凍後與先生的精子受精成為胚胎,再將胚胎植入子宮著床,即完成試管嬰兒療程。影響胚胎著床成功率的原因很多,且女性年齡愈大,發生流產、死胎、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率高,懷孕期間也容易增加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等妊娠合併症風險。即使有凍卵,有生育打算的女性也建議盡早懷孕。至於卵子的使用規定,依照現行台灣人工生殖法,並沒有規定使用者的年齡,需使用預存的卵子,必須要有婚姻關係,才能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子宮的條件也得納入考量,不過在現今醫療技術的協助下,不一定更年期後就完全不能使用。Q6:取卵前,需要養大卵子或是看中醫調理身體嗎?A:卵子生長有一定的規律性跟時間性,所謂的養卵最重要的還是建議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因每個人狀況不盡相同,建議可先到門診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有需要醫師會建議適合的營養品補充。臨床上常見女性自行服用含有荷爾蒙的營養品,結果照超音波發現卵巢長了水瘤,反而影響療程。故建議補充營養品前或需中醫診療養卵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Q7:傳統「以形補形」的概念,可以運用在補卵上嗎?多吃蛋可以讓卵子品質加強?A:強化卵子品質,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為最高指導原則。其中「地中海飲食」法來說,簡單、清淡、以及富含豐富的營養素,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好油為主,攝取大量多元新鮮蔬果,蛋白質以白肉取代紅肉,澱粉則以未精製全穀類作為主要來源,並非僅是「以形補形」的概念,而是均衡飲食才能養出品質較佳的卵子。Q8:凍卵價格大約是多少?能凍多久?A:台灣目前凍卵手術費用平均約在10萬到12萬,取卵後,每年需支付凍卵保存費。依照國健署規定,冷凍卵子或是冷凍精子,並沒有冷凍保存的使用期限,只要滿10年,採取書面申請繼續延長冷凍時間即可,但是胚胎則有冷凍保存10年之限制。Q9:取出冷凍的卵子、胚胎,會與新鮮的卵子、胚胎一樣嗎?A:目前的冷凍技術是將卵子、精子、胚胎放置在攝氏負196度的液態氮之穩定冷凍環境中,解凍的卵子、精子或胚胎,與新鮮的生殖細胞狀態幾乎沒有差異。根據臨床觀察,若年齡小於35歲凍卵的女性,其使用解凍卵子與新鮮卵子的懷孕率,差異不大。Q10:如何選擇有保障的生殖機構?A:婦產科醫師需要取得「人工生殖機構施術醫師」資格才能施行取卵、凍卵、試管療程等醫療處置,除此之外建議評估該機構的試管嬰兒成功率、醫師口碑、胚胎師資歷及生殖實驗室環境設備等,經驗愈豐富的醫療團隊才能讓未來的試管嬰兒療程更輕鬆順利。另外,機構的生殖實驗室是否具備: 「24小時環控系統」,嚴格監測溫度、溼度、壓力、落塵微粒、VOC等,避免生殖細胞耗損,且環控系統能即時連線管理員即時調整誤差;「不斷電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確保所有的生殖實驗室設備能夠24小時供電不受任何影響;選擇高端嚴謹且具有高規格硬體設備的生殖機構,能夠讓妳的卵子安全保存在高品質的環境;經驗豐富的胚胎師,能夠有穩定熟練的胚胎操作技術,精準判斷胚胎之能力,提高試管嬰兒懷孕率。「生育自主」是每個女性都擁有的權力,透過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TEFA)協辦的 「凍住卵實力, 幸福妳定義」台北首場公益講座超過百位女力共同參與,講座中除了推廣凍卵正確知識與觀念,也解析凍卵迷思,讓大家更加了解凍卵療程。李怡萱醫師也透過本次講座再次呼籲女性,自知才能自主,檢測AMH是了解自己生殖健康的第一步,後續若想凍卵,14天,即可擁有幸福的不同樣貌。TEFA未來將持續在全台各地舉辦一系列公益衛教講座,與生殖醫學專科醫師共同推廣一年一檢AMH,TEFA陪妳定義未來幸福,掌握自己的健康。更多凍卵相關新知與資源請參考:https://tefa-egg.com/
-
2023-06-14 醫聲.癌症防治
癌症病人不能再等了 病團盼本屆會期前修法設癌藥基金
衛福部12日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1年高居首位,且癌症死亡時鐘撥快3秒。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獲得60位立委支持,卻在年初審議後進入暫時保留階段。她表示,健保全有、全無的給付模式已讓自費成為癌症病友的治療常態,期待今年會期結束前儘速修法,藉TmCDF縮短癌症病人與新藥可近性間的距離。蔡麗娟今天出席「健康不能這樣就算了!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還要繼續拖下去?」 記者會,她指出,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的等待時間愈來愈長,平均已達787天,且即使納入給付,也因為新藥昂貴,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限縮給付,只有三成病友能獲用藥。蔡麗娟表示,自費治療已成為癌症家庭常態,恐導致醫療階級化的隱憂。蔡麗娟也說,台灣將在2025年步入高齡化社會,慢性病增加醫療負擔,加上少子化導致繳交健保費的人口愈來愈少,「健保入不敷出的狀況只會愈來愈艱困,不會愈來愈好。」她表示,於此同時,新藥、新科技研發快速,擁有更好的治療武器,是病友、家屬及醫師的共同期待。與會的台灣教授協會理事招名威則說,自己家中就有親人罹癌,故非常理解癌症患者面臨的困境。他表示,家屬無非是希望延續家人生命,減輕副作用並提升生活品質,但癌症新治療所費不貲,動輒要價十萬、百萬,全台能夠負擔的家庭少之又少。招名威表示,希望政府積極提供協助,而非以健保財源有限輕輕帶過,更不該讓經濟拮据的癌症患者變成二等公民。他直言,衛福部應該修改健保制度、照顧民眾健康,展現進步國家應有價值。「健保的財務困境,讓癌症病人與新藥可近性之間存在一段距離。」蔡麗娟表示,健保在28年前成立,當時醫療科技發展程度與現今有極大差異,是必須面對的現實,「癌症病人真的不能再等了。」她表示,台灣癌症基金會結合服務第一線病友經驗,並與專家學者討論,在2019年開始推動TmCDF,作為新藥獲得健保給付前的過渡型機制,讓病人儘早用藥,並於患者用藥的2年時間內搜集真實世界數據(RWD),作為健保常規給付的參考。蔡麗娟說,基金運作需有法源,故台灣癌症基金會在專家建議下推動「癌症防治法」第16條的修法,希望為TmCDF謀得財源,由政府逐年編列預算。她表示,癌防法修法獲得多數立委支持,具有民意基礎,也顯示須求之迫切。蔡麗娟說,年初台灣癌症基金會與12個病友團體共同拜會副總統賴清德,賴也在會面中認同TmCDF成立。蔡麗娟進一步說明,癌防法修法案進入立院後,在3月進入暫時保留階段,原因是衛福部5月要赴英國考察其癌症基金(CDF)運作過程及細節,並將作出說明報告。她疾呼,本屆立院會期雖已落幕,但癌防法修法應在今年最後一個會期前通過,否則將面臨屆期不延續的狀況,癌團努力恐付諸流水,「希望立法速度加快,盡速得到進度與回應。」
-
2023-06-12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請回答!2024總統參選人
隨著2024總統大選逼近,選戰正如火如荼展開。不過,媒體關切的議題從要提名誰,到要選擇誰當副手,好像都沒有人關心候選人的理念政見。可是,2024總統當選人在他的任內將面臨一個極大的挑戰,那就是2025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如果此任總統未能正視此一議題,提出正確的對策解方,未來家庭、社會、經濟和公共服務系統都將因為人口老化而承受莫大的壓力。因為照護家人而需要「介護離職」成為「流沙中年」,未來可能變成「下流老人」,家中響起「長照悲歌」,那樣的景象會是我們超高齡社會的日常嗎?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關心的議題。每個人都會老,我們希望未來的國家領導人能帶領我們突破困境,因此我想草擬一些問題,期待聽到各位總統參選人,能提出對於超高齡社會的看法和應對之道。您對台灣未來的超高齡社會有何願景?是「老有所終」,讓老人家有終老的地方及有人可以照護就好了,還是您有更積極的想法與作為,可以讓長者安心變老?讓一般人對於超高齡社會可以有更美好的想像。超高齡社會來臨將對我們的醫療照護體系產生極大的衝擊,除了不斷增加預算或引進外籍看護人員來解決照護人力的不足外,是否有其他的具體措施來推廣健康促進及自立支援觀念,並且強化預防醫學和健康教育,讓國人健康壽命得以延長。高齡者增加勢必影響我們的勞健保及年金規畫,法國因為退休年金改革造成社會動盪不安,您有何具體的想法解決潛在的年金不足及勞健保破產問題,並且保證付出的社會成本最小?台灣的高齡勞參率相對於鄰近國家偏低,一部份是高齡者不願意重返職場,另一方面企業界也可能存在年齡歧視問題,您如何確保高齡者順利重返職場,並在工作條件上獲得應有的保障?您有何具體措施來保障高齡者的經濟安全和減少社會上高齡者貧困問題?您是否有策略解決超高齡社會中的孤獨和社會孤立問題?是否有思考如何利用數位科技,擴大社會支援體系的涵蓋面?您如何推動政策以減少社會上高齡歧視現象,促進代間互動與合作?高齡少子化是一體的兩面,您如何看待台灣的少子化問題,以及您有什麼政策或措施來提升國人的生育意願和能力。少子化不僅影響人口結構,也影響勞動力供給、社會保障、教育資源等多方面。您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需求,創造一個友善生養的環境?您如何具體推動銀髮經濟,突破福利框架,引進社會資源,為長者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超高齡社會所必須面臨的問題常是經緯萬端,需要跨部會協調整合,是否有考慮成立一「超高齡社會對策小組」統籌相關資源,擘畫未來藍圖?台灣即將迎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無論友誼如何,各參選人都應該提出讓人信賴的主張,讓選民有所選擇,以確保超高齡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讓老年人能夠健康、幸福地度過晚年。當然,不是只有參選人的政見而已,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打造一個友善、尊重和關愛的超高齡社會。
-
2023-06-03 寵物.寵物疾病
愛貓族超車狗派!獸醫師提醒品種貓常見疾病與預防
毛孩經濟夯!都會空間狹小、少子化等等衍生的『陪伴』經濟,不但讓犬貓的登記數逐年提高,其中,吸貓族群版圖也越拓越大,甚至多數縣市已經以養貓為主流!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統計,2022年底,犬貓合計登記數量已達222萬隻,其中,犬為140萬隻、貓為82萬隻。進一步觀察,寵物犬登記數,近年都在10萬隻左右,但貓的登記數量在2021年、2022年已分別增加11.5萬隻和13.2萬隻,連續兩年都超越犬數。雖然米克斯貓比起純種貓較頭好壯壯,但純種貓仍讓大批貓奴難以抗拒,也較易有好發疾病,以下為品種貓的常見疾病。一、心臟問題(Heart Problems)貓若是出現呼吸困難、運動耐力低、運動過後及天氣冷時,出現咳嗽、食慾不振等症狀,可能就是心臟瓣膜退化、心肌疾病和心臟周圍組織的疾病;此時,建議飼主保持安靜並盡速帶貓咪到動物醫院檢查。由於心臟病是不可逆的,治療的目的只是減緩病程惡化。建議採低鈉飲食,視病況給予利尿劑、強心藥或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減輕心臟負擔。居家照護Tips● 除了用藥外,家中可以租借製氧機,提升貓的血氧濃度。不過,若是嚴重的心臟疾病,還會造成動脈血栓(aterial thromboembolism ),這是因為心臟循環功能不佳,血管內產生血塊導致阻塞。一旦飼主發現毛孩後肢,突然出現痙攣現象或患肢摸起來很冷也會感到疼痛,爭取時間,盡快送醫,嚴重可能致命!居家照護Tips● 當身體出現傷口,必須消毒包紮以避免感染。● 注意保暖,以免血液循環更加惡化。二、腎衰竭(Rnal Failure)腎臟是身體重要的過濾器官,負責把循環中需要的物質留下和清除身體廢物,尤其蛋白質代謝產生的含氮廢物(尿毒/BUN),當腎臟功能喪失,無法排除血中廢物時,就會出現臨床上的症狀,例如:尿毒性胃炎、體重減輕、口臭、貧血、劇渴、尿量多和黑泥便。不過,飼主也要有心理準備,因為腎衰竭是極為嚴重,且不可回復性的疾病,預後極差。處置方法及照護:出現腎衰竭的症狀時,必須立刻帶去動物醫院檢查,了解嚴重程度;需要接受一段密集治療,給予輸液、處方飲食、靜養並服用藥物,如果無效,就要進行洗腎程序。居家照護Tips● 積極的腎臟處方飼料,藉此控制血中尿素氮、血磷含量。● 保持充足的飲水來源,必要時,以管灌飲水或輸液補充。● 透過保健食品調理和監控,延緩疾病惡化。● 多準備一個貓盆,鼓勵排尿。三、品種貓常見疾病而針對品種貓常見疾病,我們也做了以下整理,如果您家的貓是以下品種,可能要特別注意喔!阿比西尼亞:肺動脈瓣膜下狹窄英國短毛貓:肥厚型心肌病(HCM)、中隔缺損,多囊腎緬因貓:肥厚型心肌病 (HCM)、中隔缺損,髖關節發育不良挪威森林貓:肥厚型心肌病 (HCM)波斯貓:全身性高血壓、中隔缺損,草酸鈣結石,隱睪、多囊腎、糖尿病布偶貓:肥厚型心肌病 (HCM)暹羅貓:全身性高血壓、中隔缺損、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主動脈下狹窄 (SAS)、主動脈瓣膜上狹窄、法洛氏四重畸形、三尖瓣狹窄摺耳貓:軟骨發育不全、關節疾病、肥厚性心肌病俄羅斯藍貓:慢性腎臟病曼赤肯:骨關節疾病(背部、髖部)、易胖體質貓的忍痛力極高,加上性格內斂,就算不舒服也很難被發現,各位飼主只要多加留意,就能避免延誤治療。
-
2023-05-28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超難搞先生》 談高齡獨居者養寵物的好處
「醫師,不好意思,原先和您約好的手術,必須取消。」說話的是一位70多歲男性,在手術前一天來到門診提出要求。我有些為難,開刀房資源寶貴,臨時取消,造成醫療作業不小的困擾。「什麼原因呢?」我問。「是這樣的,我沒有結婚,就自己一個人,還有一隻狗。狗狗老了,又有心臟病,原先答應我在手術住院期間照顧狗的老友突然也病了……因此,真的很抱歉,我必須把狗安頓好了才能接受手術。」好一個有情有義的主人! 我說:「沒問題,把狗狗安頓好後再安排手術吧。」這位患者獨居,狗兒就是家人。寵物與獨居者的情感,在2022年湯姆漢克主演的電影《超難搞先生》(英語:A Man Called Otto)也有非常生動的描述。電影敘述一位60多歲男性,沒有子女,在摯愛妻子離開人世後,人生已無可眷戀。他坐在愛妻墳前緬懷過去,當沮喪來襲,他決心結束一切,然而一次又一次的陰錯陽差讓他屢試不成。隔壁搬來一個移民家庭,女主人的熱情好客與孩子的天真影響了他,一隻聰慧的流浪貓更成為生活的伴侶。就在好友、鄰居及寵物的陪伴下,他的人生有了新的意義,不僅沒有尋短,更發光發熱。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全台高齡獨居住宅數有57萬多戶,與10年前相比增幅將近100%。台灣年輕人不婚不生、少子化嚴重,未來「高齡獨居」人口將大幅上升。年輕時或許不覺得獨居是個問題,但是進入高齡,除了有健康的顧慮,心靈的孤獨更是一大隱憂。如果有寵物的陪伴,會有一定的幫助。以下是可能的好處:1.減少孤獨感:有動物夥伴的獨居老年人感到孤獨的可能性降低了36%。2.賦予使命感:老年人可能已失去工作目標。子女已經長大(或沒有子女),而有「不再被需要」的感覺。擁有一隻寵物,滿足牠的日常所需(如定時餵食)能恢復使命感。3.增加社區參與:遛狗可提高社交能力,寵物是很好的聊天主題,可以認識新朋友。4.保持健康:照顧寵物能增加高齡者的肢體活動。養狗對保持身體健康尤其有好處,因為狗需要定期散步。研究發現,當有輕度高血壓的人領養狗後,五個月內血壓顯著下降。飼主的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水平比沒有寵物的人低。5.改善抑鬱症狀:照顧動物夥伴能減少憂鬱情緒。和狗、貓玩耍可以提高血清素和多巴胺的水平,有助於冷靜和放鬆。《超難搞先生》中,湯姆漢克飾演的男主角超級難搞。失去心愛的妻子後,陪伴他的只有妻子的遺物還有回憶,虛無與孤獨啃噬他的心靈,逐漸成為他人眼中的「超難搞先生」。直到熱情且需要幫助的鄰居出現、一隻流浪貓進入他的生命,人生又恢復了價值。愛與被愛,需要與被需要,與寵物的互動,不正是如此嗎?貓咪、狗狗不只是寵物,也是我們的家人,請善待動物夥伴。當身邊出現「超難搞」人物,別急著批判,試著了解對方,並適時給予幫助。這是我看了《超難搞先生》後深刻的感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4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3M預測全球前瞻三大趨勢 虛擬實境、遠距健康、車聯網均入列
美商3M台灣子公司今天(23日)公布「3M全球前瞻趨勢2023年度洞察報告」,揭示三大重要趨勢「氣候變化與資源稀缺」、「人口結構和社會變遷」,以及「數位與實體世界的融合」,強調跨領域溝通與應用正在改變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從日常消費品菜瓜布、隔熱材料到應用於半導體製程、交通等先進材料,都有3M科技隱身其中,美商3M台灣子公司董事總經理仝漢霖博士表示,「3M相信科學能改善生活。」3M百年品牌共有51個核心科技平台交互應用,累積研發出近6萬個創新產品,與產業鏈的合作夥伴共同創新。昨天在「3M全球前瞻趨勢2023年度洞察報告」會上,3M技術長陳君杰、知識力專家社群創辦人曲建仲、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兼資深產業顧問洪春暉,共同就三大趨勢深度對談。曲建仲指出,在全球面臨氣候變化與資源短缺的大趨勢下,去碳與能源轉型回收再利用材料等成為企業必須提出行動回應;面對超高齡社會,接下來面對的人口負成長、缺工現象;而虛實整合趨勢中,已可見疫情期間,台灣已有電商網購、車聯網、遠距醫療照護等加速發生。3M技術長陳君杰表示,面對全球性的挑戰,3M透過51個科技平台研發產品,廣泛運用於各領域。舉例來說,飛機身上的Hello Kitty圖案若用傳統的噴漆製作,約要2、3天,但3M使用特殊貼膜,不僅省時,且可減輕機身重量,達到降低碳排目標,落實ESG。另外在虛擬實境領域,3M已有折疊光路解決方案,朝輕量、高解析度等發展,可應用於虛擬眼鏡等產品。3M全球前瞻趨勢2023年度洞察報告書重點包括:趨勢一、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全球經濟高速發展和自然資源快速消耗,引發了環境破壞和氣候變遷,例如自然災害、嚴重的資源短缺和極端氣候等等狀況。根據2023年度3M科學狀態指數(State of Science Index)調查報告顯示,91%台灣人(全球為82%)擔心全球暖化會導致人們流離失所;92%台灣人相信科學可以幫助減少氣候變遷的影響。然而,若要減緩人類、經濟和生態系統所受的衝擊,是需要社會各界凝心聚力的。應用面有:電動車能源系統及使用者體驗、再生能源利用、「淨零碳排建築」與「綠色交通運輸」等。趨勢二、人口及社會變遷人口及社會變遷極大地影響了文化、經濟和資源投入的板塊移轉。比如說,人口高齡化正導致勞動力減少,而在已開發國家少子化也愈演愈烈,隨之健康照護、醫療生技的商機需求因應提升;再者,科技進步對工作和消費方式的重塑,帶動行動辦公、遠端服務、電商消費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發展加速,同時也加快數據、通訊及科技相互運用的智慧城市藍圖得以更快實現。 應用面有:機器人自動化、道路建設應用,如反光材料安裝明顯標誌處,降低交通事故等。趨勢三、數位與實體世界融合軟體、感測器、AI人工智慧、和HMI人機界面的大幅應用爲全球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重塑了工業、商業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面貌。因著數位與實體世界的融合趨勢,讓我們的世界擁有了雙重可能,也讓這兩種世界的消費體驗無縫銜接,而那些致力創造虛實整合的品牌或企業則將脫穎而出。 比如說,將資源心力投注在工業自動化與互聯化、數位化增強體驗、人工智慧創新、科技民主化等等的企業,將會在未來搶得先機。應用面有:5G產品解決方案、VR虛擬實境裝置解決方案、半導體加工和處理等。
-
2023-05-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的病人不是你的病人 他們是我們生命的老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國防醫學大學師生團隊分享他們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廖老師以家庭醫學科醫師的背景,非常貼切地道出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是希望能夠帶給不同階段的醫學生與醫師醫學課本以外的能力。醫學系二年級學生著重於醫病之間的人性之「愛」,而由這階段的醫學生親自寫出人文老師的開導改變了她的「視角」,而會體察別人的立場,是一篇非常珍貴的醫學生對人文課程的回饋。接著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她在照顧病人所表現的投入,「剝除只看見『病』的表面關係,更貼近理解每位病人作為『人』的獨特經歷與需求。」這句話真是令人感動。同時她還以畫圖的方式說明與病人的相對位置,令人深感學生體貼入微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國防醫學大學這幾十年來持續有醫學生選擇加入longitudinal integrated clerkship,這種「縱貫式」學生必須長期追蹤病人的病況,包含住院與出院後都非常負責任的追蹤病人與表達他們的關心,而令人激賞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選修這種「縱貫式」的醫學生。醫學生在社會大眾普遍望子成「龍」期待下進入醫學院,但進入醫學院後,醫學院老師的期待是望子成「人」。期待培養的醫師除了能醫病又能懂人心,還要能同理病人。醫學生在升學競爭下脫穎而出,進入醫學院後又課業繁重,於是各醫學院設計許多醫學人文課程,期待能補足這些從「龍」變「人」認知的落差。除了醫學院入學前後認知的思維改變外,外面世代更迭快速,面對的病人背景也不同。不同世代的台灣人,有不同世代的思維,醫師也是。不同於前輩醫師早期的行醫方式,新世代醫師面臨許多世局的變化及「人」的變化。Z世代醫學生要能與X世代或Y世代的病人溝通,需要醫學課本以外的能力。好好地聆聽與解讀,才能有醫病一起合作的下一步。而這個能力需要透過醫學人文課程來培養,串接每個世代,每個課程,陪伴每個醫學生轉大人,甚至是轉大人後一生受用的能力。但身處這個世代,醫師除了需要好好理解別人外,也不能忽視自己內心聲音。我是家庭醫學科醫師,從事居家訪視多年,非常理解病家與照顧者的困難。在老年化與少子化浪潮來臨時,我發現許多病人的難處需要臨床醫師協助,開始指導年輕醫師關於出院準備的重要。但是在指導的過程發現許多年輕醫師信心不足,或是對於病人照顧方式無法了解,問題在於不同背景的溝通理解方式不同。在我行醫的這段路程中,處置必須隨著病人背景或是家庭而有所調整,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這過程中,幫助我最多的是醫學人文思維。於是我加入了醫學人文課程教學團隊,希望能跟醫學院每個時期的我有機會對話,跟過去的我說說行醫未來的旅程,這堂課教了我什麼。我好期待培養年輕醫師除了讀病,還有讀心(包含自己),更有閱讀空氣的能力。大一醫學生:關於醫病之間第一份愛的作業「龍」變成「人」的第一步,也是醫學人文種子放入的最初。大一的醫學人文導論,我們希望能建立醫學生喜歡醫學人文的心,團隊老師及醫師帶領他們小班討論,每次最後與他們分享這堂課身為臨床醫師的我們思維的不同,以及影響我們思維改變背後所面臨的狀況或原因,這些都不是專業課本教的。期中期末報告,學生須完成病人訪談作業,學生大多數是訪問親近的家人。從他們的作業反思發現,在這個時刻他們身為醫者,又身為病人家屬,心情的五味雜陳,還有親近的家人之間透過作業說出了平常不會說的話與感激。不只是幫忙完成作業,他們也理解了父母在培養他們的過程中有多不簡單。大五實習醫學生:關於醫病之間與自己的和解從「人」變成「有血有肉的人」,是醫學人文發芽的證明。大五初入醫學院見習,縱貫式學生必須長期追蹤病人的病況,包含住院與出院後。我帶領著縱貫式實習醫學生的討論會,學生都非常負責任的追蹤病人與表達他們的關心。但一次學生遇到病人長期洗腎併足部感染引發敗血症,病人選擇簽署安寧照護,最後往生。學生已感到十分難過,但最後又耳聞病人太太抱怨無法理解為何她在丈夫最後的安寧照顧時刻,詢問她是不是考慮讓病人截肢爭取一線生機。這個耳聞的家屬抱怨,讓學生不僅難過也喪氣不已,不知道這段期間的照顧與付出到底算什麼。我先安慰學生,也告知他病人家屬可能的心情,這些背後的指責都是捨不得。我鼓勵他在縱貫式報告大會提出來討論。討論時,當他報告病人病程時,他非常的失落也捨不得病人過世。會中先是沉默,然後與會資深主治醫師們也開始討論自己面對第一位病人過世的無力與自責當下的心情,告訴實習醫學生他們並不孤單,生為醫者,這是必經之路,但我們很少談論,我們隱藏自己的悲傷與失落,然後天亮繼續上班,這個印記會記在心上,就像現在還記得一樣。醫師是人不是神,會難過會悲傷,醫學生透過與資深醫師討論病人的死亡,可以減輕心中的失落,不用自責,天亮後可以把自己修好,繼續走在行醫的路上。畢業後一般醫學住院醫師:團隊合作面對時代的浪潮從「有血有肉的人」變成「團隊合作的一份子」,是醫學人文留存的根基。因應老年化的浪潮,醫學院畢業後須完成兩年畢業後一般醫學住院醫師訓練,其中包含一個月老年醫學科的學習。這一個月,我先讓住院醫師理解為什麼他們需要具備高齡醫學的照護思維,以及他們未來行醫的挑戰。在他們的未來,醫院照顧的多數都是長者,思考的不只是治療疾病,還需要維持病人功能及生活品質維持,這需要與醫院其他團隊成員合作。在這個月,他們跟著老年醫學照顧團隊會診訪視各科住院高齡病人,並參與討論病人後續的照顧及如何維持功能。住院醫師問:「為什麼陳奶奶適合轉院去老年衰弱急性後期照護病房接受進一步照顧,但家屬卻堅持拒絕呢?」我答:「因為旁邊照顧的是她先生,爺爺八十多歲了,想法比較悲觀,覺得老了沒用,就不應該再花子女的錢,也不想再陪著她住醫院了。所以就算我們覺得奶奶合適,但她也遵從先生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其他的方式,讓奶奶回家也能得到相同的居家照顧跟支持。很多時候病人跟家屬的想法與我們不同,我們也要尊重與支持,然後找出最佳方案。」住院醫師問:「另一位劉奶奶因為食慾不佳,體重減輕而住院檢查,入院後女兒說食慾有改善,餐都有吃完。檢查大致也正常。」我問:「那你知道奶奶都是跟兒子住,白天兒子跟媳婦上班,她獨自在家,自己張羅餐食,回家後食慾還會好嗎?住院期間都是女兒照顧,兒子跟媳婦沒有來過,會不會是除了疾病以外的照顧的問題?」營養師答:「在營養的評估部分,我們也會詢問用餐情境以及營養費的來源,是誰備餐,餐費誰出,或是有沒有能力負擔額外點心的費用。有時候確實會有長者因為不想跟晚輩拿生活費,而忽略自己的營養。」透過與團隊討論每一位不同狀況高齡病人照護,住院醫師運用醫學人文中跨文化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想法可能與別人不同,明白醫院與社會運作,擁有閱讀空氣的能力,更能理解自己處於這個世代醫者的位置,以及與世界的合作方式。行醫路上遇到很多病人,他們遭遇的人生的困境跟面對的方式,不是身在白色巨塔我們想像的到的。透過他們,我們才能夠從這個白色巨塔的窗看進世界。醫者除了要具備醫學專業外,也要學習醫學人文打開自己的天線。打開眼睛,張開耳朵,開啟尊重的平等心,虛心學習,才能穿透白色巨塔這扇窗,讓世界接線,未來不管科技的浪潮或任何時代變更,這條線會永遠存在,也能輕易串起每個世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廢量表得有配套 不廢也得思考改進措施
三總神經科醫師日前未幫病家開立巴氏量表竟被毆打,引起譁然。臨床醫師面對病家要求開立量表,有時需承擔壓力及造成醫病關係緊張,有醫師呼籲廢除,即使不廢除也應有改進措施,或比照長照評估機制,降低醫師壓力及醫病緊張;也有醫師認為,廢除量表有難度,須有其他客觀評估方法。醫界自嘲,「巴氏量表」一向就是甩「巴」掌給醫「師」的「巴師量表」,動輒得咎。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骨科、神經內科、復健科等醫師多開立巴氏量表,卻常遇到一會兒與誰串通被偵查,一會兒不符合病家期待被客訴、暴力都有,造成醫療人員許多困擾。台北榮總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吳元宏指出,癌末病人常需開巴氏量表,但前幾年他幫癌症病人開立後,沒想到政府來一張公文要求院方徹查是否屬實,明明依法處理,卻被「當成賊一樣對待」。看到三總醫師被打的影片,「看起來滿痛的」。對部分醫師來說,開立量表確實有壓力,病人病情未達標準真的無法開,但對病家來說就是有照顧人力的需求,容易增加醫病衝突。巴氏量表是否應廢除?吳元宏說,贊成廢除,讓聘請外籍看護回歸市場機制,由民眾自行聘用,並取消只能聘請一人規定,因有時一人真的無法全心照顧,若不廢除,政府也要說清楚,那些病人、病情可以開,不要由醫師承擔所有壓力。另外籍幫傭也有家中需有三名6歲以下幼童的限制,這是不合理的。有人指出,此規定是保護本國籍勞工,但這兩者薪資是完全不同的市場,不應相提並論。李俊宏表示,巴氏量表若廢除,可由病患持醫師診斷書跟相關單位申請,再由相關單位派員到府評估實質需要,同樣的疾病或身體限制,在不同環境下,如住家有無電梯等,所需服務不同,這需要到病人家中現場評估,不要再叫醫師隔空診斷。若不廢除也應討論,目前長照時數都可經評估是否需要看護全日照護,以前沒有預算,共體時艱,現在預算都有了,應該銜接,如果嫌麻煩,那就乾脆全部開放,少子化的未來還需要仰仗外籍朋友。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開立巴氏量表前都會和病人家屬說明清楚,醫師無法偽造文書,這是有刑責的,請家屬體諒;國內以巴氏量表作為聘請外籍看護的評估標準,目前其他國家並無相關規定,贊成取消,讓民眾可以自行聘請,對經濟能力不佳無法聘請看護者,加強社會福利照顧。一不具名神經科醫師表示,巴氏量表是唯一評估可否申請外籍看護的方法,不論是否符合規定都會要求,因此要和病家據實以告,「這有一定的規定」;若要廢除茲事體大且有困難度,它是唯一的指標,廢除前須有其他客觀評估方法,否則對申請外籍看護會形成阻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臨床發現,高齡化社會許多病患病情不符合開立巴氏量表,但嚴重程度多在標準邊緣,可是家庭支持減少卻有照顧需求,需討論研擬更好或較為寬鬆的評估方式,讓更多的人取得照顧服務。另專家反應,應可用衛福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取代巴氏量表進行評估。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PAC為針對住院病人急性症狀緩解後,卻無法立即出院的情形,而給予增加復健頻率、強度等照護,讓病人回家或到照顧機構可獨立生活,這與巴氏量表對象及用意可能不同,需要再審視合適的評估工具。對於三總醫師被病人家屬毆打,劉玉菁說,相信這是因人而異,許多病人家屬還是尊重醫師判斷,針對此事件目前已進入司法程序,醫事司會提供必要的關心及服務。
-
2023-05-11 醫療.婦產科
雙胞胎比率在台已逾4%,近6成是早產兒!醫曝早產風險增加原因
台灣少子化,但試管嬰兒數逐年創新高,且雙胞胎比率在台已經超過4%,使高齡高危險、早產率提高。台北長庚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台灣試管嬰兒寶寶增加,衍生高齡高危險與早產率提高的狀況,他提醒懷孕婦女例行產檢的重要性,有助於預防發生合併症及畸形胎兒的產生,以及早期發現孕婦及胎兒的健康問題。試管嬰兒補助對象 擴大至所有不孕夫妻台北長庚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尤星策表示,衛福部自2021年7月1日起,將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對象,由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幫助許多家庭。近兩年來,台北長庚試管嬰兒療程數年增53%,懷孕數也比前一年度增加51%,每年有超過120名試管嬰兒寶寶來自於台北長庚,就懷孕率與活產率而言,台北長庚生殖中心達到63%的懷孕率與45%的活產率,高於全國平均。早產發生率增 最大危險因子多胞胎妊娠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主任析發現,近年台灣早產(懷孕不足37週活產的寶寶)發生率逐年上升,2021年已達10.61%,台北長庚更是超過20%。早產最大的危險因子就是多胞胎妊娠,比例達到15至20%,有將近60%的雙胞胎為早產兒。他說,子宮膨脹過度被認為是自發性早產風險增加的原因。主播楊智捷去年在台北長庚生殖中心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當時她39歲,懷有雙胞胎,但因為前置胎盤造成產前大量出血,最後經過安胎三個月,在33周時,由台北長庚副院長羅良明剖腹生產下龍鳳胎。黃女士的大寶已10歲,努力多年盼不到二寶,31歲時也在台北長庚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由產科主任蕭勝文剖腹讓二寶順利出生。張女士36歲,患有免疫疾病抗磷脂質症候群與甲狀腺亢進,長期服用藥物控制,導致不容易懷孕,在台北長庚接受取卵及植入胚胎,34周時發生早期宮縮狀況,提早接受剖腹產順利生下雙胞胎。高危險妊娠孕婦 視情況增加產檢次數洪泰和表示,依國健署規畫,理想產前檢查次數為14次;在七個月(28周)前,每月產檢一次;七到九個月(29-36週),每二周產檢一次;36周後,每周檢查一次,高危險妊娠或妊娠併發症的孕婦,視情況增加產檢次數,才能確保母體及胎兒的健康。補充資訊/試管嬰兒療程試管嬰兒療程只是將「卵子與精子受精和發育成胚胎」的過程,移到試管中來進行。試管嬰兒最主要的重點是:將卵子取出放在試管中,另外篩選過活動力較佳的精子,讓卵子與精子自行受精,之後繼續觀察胚胎發育的情形,並在適當的時機將胚胎放回子宮腔內,14天後,以懷孕試驗來檢測是否懷孕。試管嬰兒療程:需配合打針刺激排卵,對於37歲以下且抗穆勒氏賀爾蒙(AMH)值大於2的婦女,平均受孕機率約達60%左右。試管嬰兒治療適用的族群有:1.女性兩側輸卵管切除或阻塞2.男性精子數量過少與活動力過低3.適用於嘗試多種治療仍無法懷孕的不孕夫妻,例如:卵巢濾泡存量很低的婦女、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包含子宮肌腺症和卵巢巧克力囊腫的副取。【參考資料】林口長庚生殖與遺傳醫學中心:試管嬰兒治療(IVF)
-
2023-05-04 醫療.感染科
新北擬年底擴大補助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地方民代攜手護母嬰
新北嬰幼兒有福了!國民黨新北市議員呂家愷於在日前市政總質詢時指出,新北市嬰幼兒使用口服輪狀疫苗,目前只有部份嬰兒可公費接種,希望可以放寬條件。衛生局長陳潤秋當場回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除了中低收入戶、罕見疾病、重大傷病及原住民嬰幼兒外,目前正研擬將其餘高風險族群納入補助範圍,並爭取年底正式上路。輪狀病毒傳染力強,是最常導致嬰幼兒急性腸胃炎的主因之一,5歲以前的兒童幾乎至少會感染一次,一旦感染,將引起發燒、嘔吐和水狀腹瀉等症狀,且持續3至7天,造成嚴重脫水和電解質失衡。目前尚無對抗輪狀病毒藥物,要降低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最有效預防的方式是口服疫苗。口服疫苗整個療程約4千元,為減輕弱勢族群醫療負擔,108年10月,新北市開放補助出生6至24週中低收入戶嬰幼兒免費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但以111年為例,僅510人接種、接種率41%,總預算花費2百萬元,同為嬰幼兒族群爭取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國民黨新北市議員江怡臻分析,除了接種資訊宣傳不足外,家長也會因只補助部分對象,懷疑疫苗是否有效果或安全的問題。不單既有公費族群的疫苗接種率待提升,是否擴大公費疫苗對象也成為質詢焦點。新北衛生局允諾,會再詢問社會局的建議,並預計年底推行,呂家愷則表示,希望能再將未成年父母、脆弱家庭的嬰幼兒等高風險族群納入補助,「雖然費用與劑數仍需討論,但期待能朝向全額補助。」他也補充,如果父母選擇他牌疫苗,亦希望能部分補助。「現在政府鼓勵多生育,也一直在喊口號,但根本不夠,應要徹底改善嬰幼兒政策。」去(111)年升格人父的呂家愷說,中央政府沒有統一嬰幼兒常規疫苗及公費補助細項,只能靠地方政府提撥預算補助,因此他建議,少子化時代下的公費疫苗應由中央層級帶頭,與地方政府緊密合作,提供嬰幼兒完整的防護力。育有2名小小孩的江怡臻也說,要完善婦幼環境,不只是嬰幼兒醫療資源,還須多管齊下,例如闢建公園綠地、托嬰中心、親子館等硬體設備,或推動凍卵、婚後孕前檢查、不孕症、企業友善托兒補助等政策,未來將與其他人繼續努力,讓每位婦幼得到完整的照顧。
-
2023-04-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 健保署要做「癌篩」還得「追陽」
【本文重點】衛福部表示,健保財源年年虧損,即使已調高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因此最快今年七月將調整健保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和降低醫療浪費,同時強化癌症篩檢和追蹤陽性者治療,並找出早期癌症患者,精準使用標靶藥物,減少重複用藥比率。此外,推動家庭醫師制度協助解決慢性病患者重複就醫問題,並規畫補位健保,讓商業保險能彌補健保所無法涵蓋的部分。健保署強調,未來健保的收支預算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by ChatGPT高齡化社會到來,加上癌症患者年年增加,健保藥費支出不斷提高,面臨極大挑戰。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近五年健保給付20大藥品金額的排名變化,探討癌症用藥現況與重複用藥的問題。健保財源年年虧損,110年已調高健保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衛福部最快今年七月調整健保部分負擔,期待落實分級醫療,也期待降低醫療浪費。健保署近年盤點健保總額支出,藥費支出不斷提高,其中癌症新藥之藥費成長有相當大貢獻度。新癌藥之需求,不能長期用砍價彌平缺口。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的藥品支出不可能長期著眼於「砍價」,高齡化將增加慢性病患人數,同時也會增加癌症罹患率,癌藥又綁定高價新藥問題,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把藥物給付花費在刀口上,將是健保署未來的重點方向。「健保設立的目的是幫助國人獲得健康、延長壽命。」石崇良表示,全球藥價高漲,現代的醫療環境已和過去不一樣,醫療及藥費隨著新藥科技的發展,只會愈來愈貴。長期以來,健保以砍藥價、節省支出求最大利益當做目標,未來健保的收入與支出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全球癌症人口眾多,癌症用藥是各國新藥研發的重頭戲,具有療效的藥品,都是價格最為昂貴的產品。石崇良說,癌藥的價格不是只有今年高,未來可預期每一年都會上漲,每年政府編列千億預算,就算提高到上兆都可能沒辦法收載所有藥物,「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篩出早期癌,用藥少、效果好,基因檢測助精準用藥。既然現在最昂貴的藥品為癌藥,在提供給付之下,有沒有可能達到最少成本的給付金額?石崇良認為「有」,愈早期發現的癌症,用藥量少、效果最好,等到第三期、第四期才治療,不但藥費負擔大,也可能需要長時間使用。因此目前當務之急,是找出早期癌症的患者,或是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健保署也與國健署合作,不僅要做「癌篩」,還得「追陽(癌症確診者)」,用政府的力量幫助患者治療。石崇良說,新冠疫情證實NPI措施(即勤洗手、戴口罩等),避免染疫,才是守下台灣疫情的關鍵,同理,「強化健康生活」得加強火力去做。如何精準使用標靶藥物,也是未來重點。標靶藥物占所有癌藥花費的最大宗,用藥涉及基因檢測,如果已明確知道標靶藥物針對某一種基因突變,有最好的治療效果,次世代基因定序以及標靶的費用,就能納入健保給付,其餘則不在此限。加速推動家庭醫師制,避免增加重複用藥比率。少子化加上高齡化,未來的健保會呈現:支付健保費的人口愈來愈少,使用健保的人愈來愈多。石崇良說,台灣健保為單一保險人制,保險的範疇已明顯愈來愈受限,未來也將由政府主導,以「商保」(即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將健保沒辦法顧及的部分,列出補位健保的商保保單,特別是要打破商保對高齡者、疾病的投保限制,讓60歲以上使用醫療最大宗的族群,能真正用到補位健保的商保。高齡化帶動慢性病患者人數,石崇良說,每年慢性病就醫次數高得嚇人,一個人不只有一種慢性病,高血壓看A醫師拿一次藥、高血脂看B醫師也拿一次藥,不只健保醫療費用增加,重複用藥機率也增加。針對該問題最好的解方,就是所有慢性病都只看一位醫師就好,即推動慢性病家庭醫師制度,但目前僅有400萬名多重慢性病的患者有家庭醫師,未來目標希望能讓600萬名患者擁有自己的家庭醫師。強化民眾觀念/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 原廠藥和學名藥一樣好健保署盤點近五年健保給付金額前20大藥品,全數都是原廠藥。石崇良表示,近年台灣缺藥其實不是真的沒藥,而是缺原廠藥,從藥品排名可窺見一二。醫師以及患者對原廠藥相對信任,也讓使用率高於學名藥。已經過專利期的原廠藥,現在都已採三同原則: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加上學名藥廠都符合最高規格的PIC/S GMP,品質與原廠藥一樣好,也希望可以改變民眾觀念。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兒子:老爸,不要亂投資,那是我的錢
老爸喜歡投資,有輸有贏,獨子看在眼裡不是滋味,有一天終於憋不住了,對老爸說:「老爸,可不可以請你不要亂投資?那可是我的錢!」老爸也不甘示弱:「我花的是我孫子的錢,不是你的!」古人說:「養兒防老。」年紀大了,總會生病,這時候兒女或孫子輩的照顧就很重要了。但近幾十年來,社會型態轉變,生育得少,小孩頂多1至2個,甚至頂客族結婚不生小孩的也比比皆是。因此,養兒防老這個現象也應該不符合時代潮流。病床中最常見老先生或老太太住院照顧的不是小孩,大都是外勞,小孩或親人有出現,也頂多是偶爾現身而已。以前有某位教授生病住院,雖然生了三個女兒,但是女兒遠嫁國外,三個女兒,一個人回來一季,共三季,剩下的一季只好請外勞代勞了。有位好友是獨生子,老爸體弱多病,每次心臟病發作,他要急急忙忙拋下手中的工作去急診處,老爸捨不得讓孩子辛苦,久了,孩子也滿有壓力。有一天,醫師對病人說:「你這個病要做心臟繞道手術,不然一天到晚喘不過氣來就要趕快跑急診,但開刀本身也有風險。」老先生想了一會兒:「那就開吧!」他想:「要是開了就好了,也不會麻煩小孩。要是開刀不成功,我不會再痛苦,也不會再麻煩小孩了。」結果開刀不成功,死在醫院,老爸及小孩都解脫了。這是真的故事,小孩每談起這件往事,都對老爸遺愛小孩的想法感嘆不已。因此,面對少子化,甚至「無紙化」的新世紀,凡我中年以上父母親一定要注意「養兒防老」已成過去。雖然還不至於到「養老防兒」的地步,但要自求多福。平常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定期保養檢查,有病及早就醫,才不會到了困難關頭,面臨「麻不麻煩小孩」的心理困境。「順天者昌」「順勢而為」,改變人生末段旅程的規畫,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智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4-28 醫聲.罕見疾病
因為要保險?新生兒篩檢少驗這疾病 一年4例罕病兒錯失治療
很多媽媽為了給剛出生的小寶貝進行保險,有些自費的新生兒篩檢不想驗,只為了「沒驗就沒問題」投保會比較順利,日前有醫師透露,龐貝氏症自費篩已從已9成下降至7成5,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憂心,她估算一年約有4到5位個案錯失黃金確診時期,建言政府將龐貝氏症納入常規新生兒篩檢項目。龐貝氏症是體內的GAA酵素缺乏或突變,造成肝醣無法被分解,堆積在肌肉的結果是造成細胞死亡或受損,特別是心臟、呼吸道的肌肉,攸關著生命系統。台灣在2005年到2008年進行龐貝氏症篩檢計畫,之後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針對新生兒篩檢這項疾病的國家,及早發現孩童確診,便能先行積極復健,預防避免演變到坐輪椅或失能狀況。之前龐貝氏症篩檢率達9成多,達到百分百全面性篩檢仍差了最後一小步,但最近臨床醫師發現篩檢率開始下降,簡穎秀說,台灣在龐貝氏症的相關研究治療深耕近20年,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老生常談,卻仍有少部分家長考量日後的保險投保問題,拖延了一到二個月篩檢,這正是確診的黃金時間;也曾聽聞有護理師熱心詢問是否篩檢,遭家屬謾罵是詛咒而一口回絕。她以臨床推估,一年至少有4到5例個案錯失黃金確診時期,呼籲家長們不要認為是罕見疾病,而抱持著不會輪到自己的心態。另一方面,現行龐貝氏症篩檢費仍要自行負擔約300多到千元,她建議政府應納入新生兒常規健檢項目,台灣已有新一代藥物治療,若是延誤了診斷變得無法行走,得不償失。龐貝氏症納入常規健檢是醫界共同心聲,臺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指出,這項篩檢費用約有幾百元,九成的新手媽媽都會勾選加做,但近年觀察自費篩檢的比率降為七成五,有鑒於台灣少子化嚴重,政府應該列為常規檢查,吸收檢測費用。為了加速篩檢確診流程,臺北榮民總醫院在2008年設立了龐貝氏症的快速診斷標準,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楊佳鳳說明,不管日夜只要發現疑似患者,醫護人員需要在4小時內確立診斷,目的不外是盼孩子們能接受到最早的治療。由於龐貝氏症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即便父母沒有發病,但雙方均有帶因子,所生下的孩子就有四分之一機率罹患此症狀,楊佳鳳表示,因此,父母透過婚前的健康檢查,能夠篩檢出是否兩人都為帶因子;如果已發病的龐貝氏症患者,另一半配偶也會先行檢測。
-
2023-04-24 醫聲.醫聲要聞
兒科住院醫師招聘 比往年更冷
近十年來, 醫界飽受「五大皆空」困境, 受健保給付偏低及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兒科、急診科住院醫師招募更加不易,令醫界憂心。兒科醫學會統計,今年全國兒科住院醫師招聘率僅達七成,招募熱度明顯比往年差,「真的很難招」,連一向搶手的馬偕兒童醫院迄今也尚有名額。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指出,去年兒科住院醫師招聘率為百分之八十三,低於內科招聘率百分之八十九,僅高於急診。今年兒科住院醫師訓練容額約一三○人,現僅招募九十多人,距離七月底截止日,僅剩三個月,「冷到不行」,可能無法招滿。彭純芝說,以她服務的馬偕兒童醫院為例,往年一定提前招滿,從未有過補不足困擾,但今年住院醫師訓練容額十四人,距離滿額還差二、三人。相較於急診、兒科、內科等招不滿住院醫師的冷清局面,皮膚科可是炙手可熱,今年部定訓練員額才二十五名,早已擠破頭,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長庚皮膚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林口台北長庚兩院皮膚科也才四名容額,但申請者超過三十人,可見搶手程度。為何兒科住院醫師招募不易? 彭純芝指出,這三年對抗疫情,大家都戴口罩防疫,兒科病人減少,再加上少子女化效應,影響年輕醫師投入兒科意願。再者,少子化趨勢已定,兒科診所開設困難,彭純芝指出,許多年輕世代醫師考量日後開業,而選擇成人科別,例如耳鼻喉科等,大人小孩皆為客源;為了讓兒科醫師有立足機會,政府應該擬定保護兒童醫療的政策,否則兒科醫師恐愈來愈少。台大兒童醫院長李旺祚表示,台灣出生人口逐年降低,早在廿多年前就有人將兒科視為「夕陽產業」,但情況並非如此,兒科小病童還是很多,不過,兒童醫療給付偏低,這也是讓年輕醫師卻步的原因之一。健保署統計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前三年,一○六至一○八年兒科申報健保點值占率,分別為百分之六點五、六點四、六點二,逐年降低,雖然兒科醫師人數每年微幅增加,但兒科給付占率偏低。對此,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兒科住院醫師招募情況時好時壞,兒科醫師常自嘲是「瀕臨絕種的動物」,未來堪慮,而薪資又非前段班,其他科別積極搶人,造成願意選擇兒科的醫師人數減少。如果現在氛圍是向「錢」看齊,如何把醫師拉回來,十分重要,衛福部將設法提供更多誘因。
-
2023-04-24 醫聲.醫聲要聞
五大皆空困境/兒科醫學會提「小總額」制 盼留住人才
兒科住院醫師招募冷,醫界指關鍵因素為健保給付偏低。兒科醫學會表示,爲增加兒科醫師人數,健保應給予特殊給付設計,期盼建立兒科「小總額」,以20萬名新生兒計算給付,作為保障兒科醫療支出門檻。健保署表示,目前健保已經採取總額制度,正檢視各科別支付情形,將視兒科需求進一步討論。為保障兒童健康,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自110年起為期四年推動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公務預算投入28億元,今年開始推行兒童專責醫師制度,讓兒科醫師著眼兒童健康,追蹤兒童肥胖、有無注射預防針等,醫師評每收案照顧一名兒童,一年給予獎勵金逾萬元。但台大兒童醫院長李旺祚說,兒童醫療給付偏低是不能被忽略的議題,衛福部雖推動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並提供獎勵措施,但最重要的應是提高基本健保給付,讓醫師願意投入兒童專責醫師制度,尤其少子化下,兒科醫師更為重要,一定要攬才、育才、留才,降低嬰幼兒死亡率。李旺祚舉例,如為一名3個月大的嬰兒看診, 孩子無法表達身體那裡不舒服,可能要詳細詢問爸爸、媽媽,醫師看診花費的時間是成人的2至3倍,健保給付也應提高為現在的2至3倍,降低年輕醫師的疑慮,改善大家不願從事兒科的情形。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說,國內新生兒人數從20萬人降至13萬人,可說是雪崩式的下降,少子化問題嚴重,可能導致40年後出生人數更低,更沒有兒科醫師提供兒童醫療,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給予的獎勵杯水車薪,衛福部應要有長遠的政策,針對基本醫療業務給予足夠的健保給付,更好的福利,以留住人才維持醫療量能。「兒科醫師很重要,一個都不能少。」蔡淑鈴說,健保署重視兒科,若有給付偏低情形,醫學會可提出討論,健保署會優先考慮,尤其是新生兒科,其中早產兒照顧不易,兒科醫師需要勞心、勞力。健保署正檢視各科別健保給付,各醫學會對於新或舊的給付項目都可提出討論。
-
2023-04-24 醫聲.醫聲要聞
五大皆空困境/兒科住院醫師招募僅達7成 冷到不行
「五大皆空」是近年醫界困境, 受健保給付偏低及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兒科、急診科住院醫師招募更令人憂心。兒科醫學會統計,目前全國兒科住院醫師招聘率僅70%,今年招募熱度明顯比往年差,「真的很難招」。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指出,兒科住院醫師去年招聘率83%,低於內科招聘率89%,僅高於急診。今年兒科住院醫師訓練容額約130人,現僅招募90多人,「冷到不行」,可能無法招滿,如她服務的馬偕兒童醫院往年一定招滿,今年住院醫師訓練容額14人,距離滿額還差2、3人。健保署統計,新冠疫情前三年,106至108年兒科申報健保點值占率,分別為6.5%、6.4%、6.2%逐年降低,雖然兒科醫師人數每年微幅增加,但兒科給付占率仍低。彭純芝指出,這3年對抗疫情,大家都戴口罩防疫,兒科病人減少,再加上少子女化效應,更影響年輕醫師投入兒科意願。另外,約6、7成兒科醫師為基層診所醫師,但為了生存,單純看兒科的醫師已不多。彭純芝指出,許多年輕醫師認為,考量開業所需,應選擇投入成人科別,例如耳鼻喉科等,同樣也可以看兒童病人。她表示,年輕醫師看不到政府具體保護兒童醫療的政策,所以不願投入,政府應重視兒科醫師的重要性及價值,讓兒科醫師有立足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長李旺祚表示,受少子女化議題影響,許多年輕醫師認為兒科沒有前景,其實廿多年前就有老師提到兒科是「夕陽產業」,但廿年過去後,發現並非如此,需要看診的兒童還是很多,但兒童醫療給付偏低是事實,也是年輕醫師卻步的理由,兒童醫療給付偏低不能被忽視。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兒科住院醫師招募一直時好時壞,主要受少子化影響,兒科醫師自認是「瀕臨絕種的動物」,而薪資又非前段班,年輕醫師認為兒科未來堪慮,加上其他科別積極搶人,造成願意選擇兒科的醫師人數減少。如果現在氛圍是向「錢」看齊,如何把醫師拉回來,十分重要,衛福部將設法提供更多誘因。
-
2023-04-15 醫聲.罕見疾病
二代新藥納保 創龐貝氏症里程碑
今天是世界龐貝氏症日,健保一日起將罕見疾病龐貝氏症第二代新藥納入給付。台灣更領先歐盟,是全球第七個核准新一代龐貝氏症治療的國家。龐貝氏症曾被視為「嬰兒殺手」,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心臟肥大、四肢無力及退化是龐貝氏常見症狀,若不治療,患者一至二歲就會因為心臟、呼吸衰竭死亡。龐貝氏症一代藥物由中研院士陳垣崇研發,讓年幼生命不致死亡,如今二代新藥納保,治療新里程碑令病友振奮。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表示,目前台灣龐貝氏症患者全台共約九十人。她表示,受惠於新生兒篩檢制度,嬰兒型龐貝氏症患者出生後,一經篩檢即可用藥,避免患者面臨肌肉退化。鄧慧娟表示,患者均期待第二代新治療能夠改善生活品質,讓病童順利成長,未來更有機會貢獻社會。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則指出,新藥能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患者進行六分鐘行走測試時,第二代藥物平均比第一代藥物多走三十公尺。他認為,病人在符合條件的情形下,應該都要使用新藥。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龐貝氏症第二代新藥適應症為六個月以上之龐貝氏症患者,給付條件是國健署認定之龐貝氏症患者,經事前審查後使用。她指出,龐貝氏症第二代新藥具罕藥許可證,療效及安全性經食藥署認可,納保後病友有了更多藥物選擇。此外,黃育文也說,有病友在意見平台分享,期待新藥減輕肌肉無力、提升呼吸功能,並延緩病情惡化,也拉長治療間隔減少奔波,增加用藥便利性,並希望日後推出口服劑型。她也指出,有病友從第一代藥物轉用第二代新藥後自覺症狀改善,副作用降低。台灣龐貝氏症治療成果備受國際肯定。牛道明指出,以台北榮總為例,由於發展出快速診斷的標準,民國九十七年開始進行龐貝氏症新兒生篩檢,疑似患者只要住院六小時後就能確立診斷,開始治療,由於早期治療及定期復健追蹤,有廿六名孩子都能行走。牛道明說,由於龐貝氏新生兒篩檢是自費選項,費用約幾百元,約有九成的孕媽咪會勾選加做,但近年自費篩檢的比率降為七成五,由於台灣少子化嚴重,政府應該列為常規檢查,吸收檢測費用。黃育文表示,健保署每年均會向健保會爭取增加罕藥專款預算編列,將致力提升執行率,並透過提升議價效率、暫時性健保支付制度縮短罕藥審查時程。此外,她指出,針對待滿足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s)的罕藥,會與廠商協議暫行給付,並定期評估其療效與成本效益,滾動式修訂給付規則,以加速新的罕藥引進,照顧每位罕病病友。
-
2023-04-01 焦點.元氣新聞
嫁出去女兒回娘家掃墓帶衰?少子化社會命理師教3解方
【本文重點】今天是清明連假,民眾返鄉掃墓。然而,根據民俗傳統,出嫁女兒不能回娘家掃墓,因為這會分掉娘家兄弟的福分。命理師楊登嵙表示,現在的社會面臨少子化,若只有女兒且沒有兒子,建議可以不拿香,以雙手合十祭祀,或是寄禮給娘家兄弟姊妹代為祭拜,以化解此民俗的禁忌。--by ChatGPT今天展開清明連假,民眾返鄉掃墓,不過民俗傳統有「嫁出的女兒不能回娘家掃墓」,若回娘家掃墓恐分掉福分、帶衰娘家,命理師楊登嵙說,現已是少子化社會,若要回娘家掃墓,建議不要拿香、插香爐,以雙手祭祀方式,即可化解。出嫁女兒回娘家掃墓帶衰?命理師教解方命理師楊登嵙說,民俗傳統出嫁女兒不能回娘家掃墓,有兩個原因,首先,民俗觀念中,從結婚那一天起,女性就應以夫家為主,祭祀夫家祖先,其次則是,女兒掃娘家的墓會分掉娘家兄弟的福分。楊登嵙說,在老一輩的觀念裡,「嫁出去的女兒,像潑出去的水」,象徵就這麼直接,代表的意義其實是,出嫁的女兒,已非原家庭的一分子,而是夫家的成員,簡單說,就是外人。三種方式化解此民俗的禁忌楊登嵙說,不過現在少子化社會,生育率低,若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將面臨無人掃墓的窘境,建議以下提供三種方式,可以化解此民俗的禁忌。一、若回娘家掃墓的女兒或外孫女,在祭拜祖先時不要拿香,不要插香在香爐,誠心誠意合掌祭拜祖先,就沒有分掉娘家兄弟福分的問題。二、嫁出去女兒、外孫女把供品,寄回娘家的兄弟姊妹,請他們代為祭拜,此方式是所謂的「寄禮」。三、如果娘家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就沒有不能回娘家祭祀的問題。☛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31 醫療.兒科
新生兒死亡率它最高!每年3000名寶寶健康異常,靠「新生兒篩檢」早治療預後佳
【本文重點】台灣去年生育率全球最低,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衛福部4月1日起擴大SMA用藥給付外,醫界呼籲家長重視新生兒篩檢必選、加選項目,及早發現問題,以降低死亡率。新生兒篩檢每年診斷超過3千的異常個案,衛福部國健署補助必選篩檢項目21項,包括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苯酮尿症、楓糖尿症、半乳糖血症等,可額外加選10項包括SMA等新生兒罕見疾病檢測,則屬於自費項目。家長需重視及早篩檢治療,以免影響孩子一生。--by ChatGPT「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嬰兒死亡率最高遺傳病台灣去年新生兒不到14萬,生育率全球最低,連續3年負成長,除了生得少,據統計,每千位嬰兒就有4.1名死亡,超過日本、韓國2至3倍。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衛福部4月1日起擴大SMA用藥給付外,醫界也呼籲,為了及早發現新生兒異常、降低死亡率,家長除了產前篩檢以外,新生兒篩檢的必選、加選項目一樣重要,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預後效果更佳。新生兒篩檢每年診斷超過3千的異常個案。衛福部國健署補助新生兒必選篩檢項目21項,包括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苯酮尿症、楓糖尿症、半乳糖血症等,可額外加選10項包括SMA等新生兒罕見疾病檢測,則屬於自費項目。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鴻志表示,許多疾病發生於無形,以兒科立場皆建議及早篩檢、治療。「新生兒篩檢」助及早發現治療台灣周產期醫學會副理事長黃建霈表示,少子化讓爸媽更加重視產檢,會花大錢做羊膜穿刺、羊水晶片、NIPT等精密檢查,但產前檢查並不包含新生兒篩檢,諸多疾病更影響孩子一生,像是甲狀腺篩檢若未篩出,恐影響孩子智能,蠶豆症未篩檢也會導致嚴重溶血性貧血,肌肉萎縮症也需要及早介入治療。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鐘育志表示,SMA是台灣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若父母皆帶有SMA基因,小孩有十分之一機率成為SMA,SMA患者有9成於3歲前發病,其中6成屬於重度,會在6個月大時發病。國內調查發現,SMA患者死亡年齡中位數8.8個月,相較國外更嚴重,而SMA患者每天面對疾病退化,包括運動功能、進食或呼吸困難,且需要長期居家照顧,是難以想像的痛苦。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李旺祚表示,新生兒出生48小時即可篩檢,採取一次足跟血就可以進行必選及加選檢查。在台灣,每48人就有1人帶有SMA基因,臨床上常見SMA造成新生兒發展遲緩,若未及早篩出,即使後續再治療,情況只會越差或退步,若及早篩檢就能改變小朋友的一生,凸顯早期診斷、治療的重要性。以2022年出生率推估,國內有1萬5千個家庭未進行加選篩檢,不加選原因前3名,包括決策進行篩檢時間太短、篩檢衛教資訊太少、太晚才開始了解篩檢項目,也有家長認為已有做產前帶因者檢驗、產前胎兒診斷而不加選。鐘育志感嘆,台灣新生兒篩檢曾是亞洲領先,國內3大新生兒篩檢中心篩檢率曾高達97.2%,但今年1至2月僅剩68%,反觀美國去年實施新生兒SMA篩檢率高達97%,今年更設定98%目標。「一滴血驗百病」罕見疾病中高達8成為基因遺傳導致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秘書長、部立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郭雲鼎表示,罕見疾病中高達8成為基因遺傳導致,過去常說「一滴血驗百病」,新生兒篩檢可一次驗多項可治療的罕病,除了SMA也包括黏多醣症(MPS)、龐貝氏症(PD)等,發生率最高的SMA,篩檢準確度也相當高。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徐瑞聲表示,部分家長希望先幫寶寶保險後再做篩檢,但往往錯過出生48小時,若延後治療預後效果仍有差。除呼籲家長及早做新生兒篩檢,台灣目前有3種治療SMA藥物,包括脊髓腔內注射藥物、口服藥物及基因治療,健保署4月1日也將擴大SMA治療藥物給付。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董事長林炫沛表示,過去SMA第一型患者無法活過2歲,但現在許多孩子能活蹦亂跳,過去政府在新生兒篩檢投入心力,希望不要做半套,既然SMA可以早期確診,更應將10項自費項目納入健保給付,減少遺憾發生。延伸閱讀:.「家有罕病兒為何還要生?」31歲媽育四子撕刻板標籤.「新生兒篩檢」醫:把握出生48小時!.罕病「泡泡寶寶」靠篩檢搶救 3個月大媽媽第一次抱哭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8 醫聲.醫聲要聞
醫學工程師/強強聯手!醫師斜槓工程師 林奇宏的「黑白盒子」交會
穿著白袍奔走醫院內的醫師,斜槓了在電腦螢幕前敲打程式的工程師,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種職業集於一身,正是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所設立的醫師工程師組,校長林奇宏口中「白盒子」與「黑盒子」的大腦思路,在現代走到了交會點。勇於挑戰、擁抱創新,同樣是林奇宏給學生們的期許,就像ChatGPT問世,他沒有禁止,鼓勵多加利用,「阻擋新科技只是螳臂擋車。」ChatGPT、Covid-19疫苗問世,理工生醫兩大腦靠攏「傳統生物醫學像是在黑盒子裡作業,作業上採用歸納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數理工程則是白盒子,希望能知道每項推導過程,像牛頓、愛因斯坦利用方程式解決當代問題。」林奇宏形容這兩大領域在解決問題上是迥異的,不過,現在卻看見了兩者慢慢靠攏的趨勢。他說,電腦工程的AI本身是黑盒子,像ChatGPT使用類神經網絡推導問題,因此出來的答案都會不同;這次生醫界能快速產生Covid-19疫苗,就是揮別以往傳統生物醫學採用的神農嚐百草,知道了病毒細胞的受體運作模式,並利用分子模擬進行測試,「使兩者重疊的是醫學工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在2020年設立醫師組、醫師工程師組、醫師科學家組,120位學生中,跨域兩項組別人數就占了三分之一。林奇宏說,這樣跨域結合,要談到全球第一所運行這項制度的「美國卡爾伊利諾伊醫學院(Carle Illinois College of Medicine)」,該學院成立七年下來,學生們已步入業界,若以成果論,確實獲得不錯排名。林奇宏說明,對於醫學院的排名,標準是看學生申請住院醫師訓練能否上第一志願,而卡爾伊利諾伊醫學院的學生都順利考上,因此該學院預計今年著手將系所全面改為醫師工程師,也能從眾多醫學院做出特色及區隔。融合驅動改變,日本頂大併校來取經談到陽明交大合併面臨的挑戰,林奇宏說,「跨領域教學該給醫學院、工學院?只給單獨一方執行,可能5到10年還是維持慣性,無法融合。」因此,要從傳統院系所的組織架構抽離出來,成立專案辦公室,才能集中各系所的專業和資源,有利於跨領域整合。生物、工程這兩大學科漸有共同語言,但還是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林奇宏笑說,光是從校務規範就能看出不同,生命自然會找尋出路,所以生物醫學在法條上保留彈性空間;理工科看重邏輯思維,訂定標準化流程,逐條寫下規定。他舉例,以教師升等辦法來說,陽明校區和新竹光復校區就相當迥異,折衷方式是先訂出類似母法的法條,其餘細則由兩校區各自條列。能找出平衡,其實是從陽明交通大學併校前期的風風雨雨而來,走了近兩年,林奇宏認為漸漸朝向「穩定中求融合,融合驅動改變。」陽交大也成了日本同樣朝併校邁進的東京工業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參訪之地,日前特地前來拜訪取經。「在規模化、少子化影響下,學校一定會合併,這也是傳統學校調整步伐、轉身的契機。」林奇宏分享,合校要有目標,不管是否會繞路,勇往直前都要對準目標,今年關鍵字是蛻變,就連明年也挑出了「超越」二字,「但『超越』什麼,我們一起來思考。」竹銘醫院採數位原生,提高病人可預測性斜槓跨域當道的年代,醫療院所也得轉型,未來醫學成了關鍵字。林奇宏在卸下新北市衛生局長一職後,赴任當時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當時他就不斷思考智慧醫療的宗旨,最後結論便是提高疾病可預測性,利用AI、數位導入現在如火如荼施工的陽明交通大學博愛校區竹銘醫院。他問,看病流程一定要是掛號、診間檢查,開藥後拿藥再結帳嗎?這並非以病人為核心,「這座醫院要翻轉,直接採數位原生。」有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去中心化,醫院便可能能跳脫追求龐大量體規模的傳統思維。同時,醫院要直接與社區連結,瞄準高齡社會而陸續推出高齡健康宅,從預防醫學出發,並擴展海外高階醫療服務。醫院的擘畫已在林奇宏腦內發想,但他也知道現實面可能受健保制度侷限,但保留數位化的骨幹、彈性空間是一定會有的堅持。顯微鏡下的導演夢,熱愛嘗試新事物從醫師到衛生局長,現今是大學校長,學醫是林奇宏最初的夢想嗎?聽到這個問題,林奇宏開懷大笑,「哈哈哈,我曾經想要當導演,可惜沒有才氣,卻也因為對影像感興趣,後來改為觀察顯微鏡底下的生命演化。」這位細胞免疫學者,透露年輕時非常喜愛攝影,導演當不成,他就將興趣與職業結合。「我對事情都保持好奇,想透過鏡頭找答案的想法一直沒變,這也讓自己走向微生物免疫學之路,我可以在顯微鏡底下找到答案。」一個小時的採訪,林奇宏神情嚴肅,唯有談到自己興趣,嘴角才微彎,角度上揚。學醫是條辛苦的路,林奇宏看電影紓壓,他透露年輕時很愛經典老片,最喜歡70年代的「發條橘子」,但又打趣說,「年紀大了,經典片太悶,現在只愛聲光效果十足的電影,而且眼力不好,看書習慣從實體書變成放大字體的電子書,最近又變成聽的。」接納新事物、保持赤子的好奇心是林奇宏給年輕學子的建議,如同當前教育界對ChatGPT憂心抄襲課業等問題,他卻鼓勵師生多加嘗試,舉辦座談由不同角度暢談意見。「想做就去做,勇敢跳出舒適圈。」他以這樣的特質期勉學生,而站在教育者的立場,給學生一個願景。
-
2023-03-14 醫療.婦產科
41歲Selina傳喜訊懷孕12周 醫曝高齡孕婦五大注意事項
【本文重點】41歲藝人Selina(任家萱)宣布懷孕12週,讓高齡孕婦議題再度浮上檯面。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蕭勝文表示,懷孕與生產對於40歲以上女性已是常態,但需密切關注母胎狀況。台灣孕產婦年齡呈現「M型化」,20歲及40歲是孕產高峰,藉由學業或工作安排懷孕與生產時間。高齡孕婦需注意血壓、血糖、染色體異常及母胎健康,並進行帶因篩檢及定期產檢。--by ChatGPT41歲Selina(任家萱)昨傳出喜訊,她與圈外男友小徐做人成功,目前懷孕12周,大家紛紛送上祝福。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說,受國人晚婚、晚孕及少子化等因素影響,「國內40歲以上女性懷孕、生產已是常態」。台灣醫療衛生進步,許多女性年過40歲,身體素質都保養的很好,懷孕生子不是問題,但逾35歲仍是高齡孕產婦須按時產檢,隨時注意母胎狀況。蕭勝文表示,門診觀察,台灣孕產婦年齡已呈「M型化」發展,兩個孕產年齡層高峰為20多歲及40多歲,研判原因可能是,20多歲年輕族群在大學已有穩定交往對象,大學畢業、步入社會後選擇結婚一起打拼,而在年輕時就懷孕生子;40多歲女性則是年輕時選擇努力工作打拼,當工作穩定後,年齡較大時才考慮懷孕生子。高齡孕婦五大注意事項蕭勝文說,在醫學上來說,女性逾35歲懷孕已是高齡孕婦,為讓寶寶順利誕生,須注意以下五點事項:一、孕婦須注意血壓、血糖變化,避免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避免影響母胎健康及增加生產風險。二、孕婦懷孕至16至17周時,可選擇進行羊膜穿刺或非侵入性的抽血檢查,了解胎兒有無如唐氏症等染色體異常、基因體缺損等相關疾病。三、女性懷孕至22周時,可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了解胎兒發育情形及外觀有無異常。四、女性懷孕初期,可以進行「帶因篩檢」,了解自己基因的狀況,評估胎兒可能患病的風險,以便及早與醫師諮詢適合的孕產前檢測。五、高齡產婦生產會有較高早產兒機會,務必定時產檢,隨時注意母胎健康狀況。(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