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名人.黃達夫
搜尋
基因檢測
共找到
347
筆 文章
-
-
2021-05-05 癌症.其他癌症
男腹部隆起如懷胎 開刀取出竟是4公斤巨瘤
33歲陳姓男子因胃部不適四處就醫,今年3月下旬確診胃與胰臟中間長一顆20餘公分的腫瘤,但因腫瘤太大,醫師認為無法手術切除,希望先化療縮小腫瘤。陳男轉來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余政展門診詢問第二意見,經比較病歷與檢查,發現短短10多天,壓迫男子胃部的腫瘤已致腹部隆起,宛如將臨盆的孕婦,決定切除重達4公斤的腫瘤。陳男術後1周出院,直說感覺「撿回一條命!」余政展表示,陳男的腫瘤可能會隨時破裂導致出血,甚至有擴散風險,且腫瘤已經壓迫肺部與腸胃,造成呼吸費力、舉步維艱、胃口不佳並日漸消瘦,影響生活品質。由於陳男年輕,還有兩名幼兒在牙牙學語,儘管動刀難免有高風險,後續照顧也須更用心,但若能切除腫瘤,符合病人最大利益,願意與病人共同面對。陳男太太回憶,家人面對惡疾求神問卜決定日期,余主任擔心拖到時間,會有災難性的後果,雙方在手術時間拉鋸,看得出來余主任比病人還要急,要爭取一線生機。余政展與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合作花了3個多小時,合併切除部份胰臟跟一段大腸,順利切下近30公分、重達4公斤的腫瘤。陳男太太看見切除的腫瘤,雙腳忍不住發抖,她說「腫瘤厚度、重量等同老公也生了一個小孩,來勢洶洶的病情,想來都覺得太誇張。」余政展表示,陳男曾於2016年3月罹患少見且惡性度高的「軟組織肉瘤」惡性腫瘤,經切除並接受放射治療,這種腫瘤1年遇不到1個,也不知道會轉移到那裡,追蹤過程中,2017、2018連續兩年發現肺部小腫瘤都馬上切除。由於罹病機轉複雜,除此次腫瘤原發部位須再藉病理報告確認,還要將檢體送美國做基因檢測,真正分析病因再用藥治療,希望幫助病人「除病務盡」。
-
2021-05-03 該看哪科.皮膚
不痛不流血就沒事?關於痣的三大迷思,最要當心「惡性黑色素瘤」
愛美是人的天性,許多人喜歡做醫美除疤、除痣,但是得注意,別把癌當痣!一名30多歲妙齡女前往醫美除痣時,發現手上有顆不規則的黑痣,醫師擔心有病變疑慮,經過切片化驗後,發現是皮膚癌中致死率最高的「惡性黑色素瘤」。 該名女子在醫師建議下除了進行手術切除患部,也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發現痣的深度雖然不深,但已有擴散跡象,屬第三期惡性黑色素瘤。此外,因BRAF基因檢測呈現陽性反應,在醫師的建議下進行標靶藥物進行治療。 收治該病例的臺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表示,過去常見民眾因身體長了痣擔心影響外觀或運勢考慮除痣,但其實痣有無健康疑慮,才是最該重視的關鍵。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根據皮膚科醫學會的問卷調查顯示,有近半數民眾平常不會留意身上的痣。提醒民眾,平時應多留意痣的變化,才能即早發現身上的痣是否為惡性黑色素瘤,掌握黃金關鍵期。 對於痣的三大迷思,你一定要知道! 迷思一:長痣不自知,恐埋惡性黑色素瘤危機 根據最新調查,除了有半數民眾不會主動觀察身上的痣外,亦有高達6成民眾無法分辨身上的痣是否是近一年新增或幾乎無特別留意過痣何時出現。民眾應隨時提高警覺觀察與留意身上的痣,一旦是一年內出現,且形狀大小規則不一,就得多留意。 迷思二:別只重命相與外在美,小心遺漏惡性黑色素瘤的好發位置 有超過9成的民眾最在意臉部的痣。此外,曾有45%民眾考慮除痣,且45%民眾中,有高達60%曾因外觀考慮除痣;因命理因素想除痣的民眾也有超過1/3。 亞洲人惡性黑色素瘤的好發部位為四肢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較難察覺處。但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對指甲、腳底等肢端痣的重視程度相當低,僅不到10%民眾會特別留意指甲、腳底等部位,恐錯失惡性黑色素瘤早期的黃金治療期。 迷思三:不痛不流血就沒事?錯誤認知恐延誤治療關鍵期 調查結果顯示,民眾認為痣有健康疑慮的前三名分別為會痛、潰瘍有傷口與會流血,皆有高達7成的認知度。醫師提醒,雖惡性黑色素瘤為台灣少見的癌症,但惡化速度極快且癌細胞容易轉移,治療相當困難。民眾除了多加留意,一旦發現痣的外觀出現變化,如擴大、不規則、顏色不均等,就須提高警覺,並非會痛、會流血才是有問題的痣。
-
2021-04-16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第一線 標靶治療超前部署
癌症治療武器愈來愈多,晚期肺癌治療考慮抗藥性,治療策略要「超前部署」。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說,以肺腺癌來說,檢測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經「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後,能大幅延長整體存活期,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需依據未來可能發生的抗藥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於3月27、28日完美落幕,22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臨床最新治療等,在晚期肺癌治療上亦分享諸多臨床治療經驗。黃俊耀表示,肺癌的治療已跳脫以往,不僅要確定細胞型態,當前還會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若能使用上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預後較好,且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要布局。以肺腺癌且檢測出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來說,在第一線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失效後,有7成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此時便能於第二線治療時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時間。此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策略,最新臨床研究證實,在全球包含台灣、美國、日本、新加坡等10國參與的研究中,針對亞洲病患的整體存活期表現將近4年,且在韓國族群中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研究顯示,整體存活期更有超過4年的臨床表現,有望在未來帶給病患更大的治療曙光。黃俊耀說,每一位肺癌病患的狀況不同,治療朝向客製化,鼓勵病患跟醫師詳盡溝通,設計出自己獨特的治療策略,讓治療能像跑大隊接力般,一棒接一棒,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4-16 癌症.肺癌
2021癌症論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 標靶接力延長存活
走路經常喘不過氣,61歲的李先生就醫後確診晚期肺癌,並已併發肺部轉移及肋膜積水。他積極接受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找到致癌關鍵EGFR基因突變後,採取第二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克服了抗藥性基因,持續治療7年多,腫瘤穩定控制。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於3月27、28日完美落幕,22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會中癌症病友亦分享抗癌經歷。罹患肺癌的李先生至今穩定治療,只要定期回診拿藥、接受檢查,與一般人無異,直呼不敢相信。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說,李先生罹患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當初擬定治療策略時率先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是EGFR基因突變,並預想之後可能出現抗藥性,為了克服藥物失效問題,希望能接續用藥,在第一線治療時便使用了第二代標靶藥物,之後接力第三代標靶治療。王金洲說,晚期肺腺癌的致癌驅動基因中,EGFR基因突變約占六成,在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在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病患最常出現的是T790M抗藥性基因突變,此基因突變的出現,提供了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的契機,能延長每一段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讓晚期治療走向慢性病化」。王金洲說,肺癌治療策略的擬定,要看病患對治療能忍受的幅度而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鼓勵病患維持正向態度,根據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
2021-04-08 癌症.肺癌
不抽菸無不良嗜好的她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
突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新北市一名40多歲女性不抽菸,無不良嗜好,平時對人總是輕聲細語、脾氣溫和。但去年底突性情大變,從溫文儒雅變得反應冷漠,且常常面無表情猶如撲克臉,家人起初以為是憂鬱症,帶她至三峽恩主公醫院就醫,這才檢查是近年越來越多女性會出現的肺腺癌合併腦轉移。院方立刻安排放射線治療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過程順利,腦內腫瘤消失,腫瘤指數也大幅下降,病人也找回笑容。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自民國99年起每年皆有超過一萬名國人新診斷為肺癌,而肺癌年輕化及不抽菸的肺癌病人變多,2018年更超過6000多名女性罹患肺癌,其中9成是肺腺癌。恩主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鍾道生表示,該病人腦部有轉移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認源自於肺部腫瘤,經切片證實肺癌細胞基因檢測有上皮細胞因子(EGFR)突變。因這名患者多發性腦轉移長在兩側雙側額葉,考慮病人年紀較輕,故安排以直線加速器進行弧形調控放射治療及腦部海馬迴迴避技術,避開記憶區域照射保護正常腦部,並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症狀奪得大幅改善。鍾道生指出,額葉在腦部有如控制中心抑制較基本的情緒,這部分出問題會讓人變得冷漠、性情大變、喪失意志。而過去醫界對於多顆腦腫瘤,全腦放射治療是標準治療,但是對記憶力、語言等神經功能影響較大,特別是腦部海馬迴負責認知及執行能力的管控,現在他們藉由新一代影像導引弧形放射治療可降低海馬迴的放射劑量,減少對記憶及認知功能傷害,讓腦轉移得控制同時讓病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近年患者 多與二手菸、廚房油煙、空汙相關鍾道生提醒,以往患者多是有家族有肺癌病史、粉塵、抽菸習慣者,但近年常吸二手菸、廚房油煙或受到空汙影響導致罹癌的患者逐漸增多,建議民眾除了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若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
2021-04-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長出果凍瘤全身亂竄 22歲女突腦中風栓塞北榮搶命
撲通撲通的心臟不但會長出腫瘤,更要小心一種像果凍狀的黏液瘤,會甩來甩去隨著血液竄到身體各處,若跑進腦部引發猝死。一名22歲的陳小姐,就因為這顆不定時炸彈,某天凌晨突然腦中風、雙腿下肢缺血、脾、腎等多處野栓塞,所幸經北榮團隊在24小時內成功搶回一命,還得以保留所有器官,免於截肢風險。北榮心臟外科醫師郭姿廷表示,陳小姐是去年11月2日凌晨5點半,右半邊突然無法動彈被送來急診,發現他右手連輕微擺動、抓握都沒力氣時,即使才22歲,仍研判為急性缺血腦中風,會診放射科馬上取出血栓,以侵入方式將腦部塞住的血栓拉出讓血管疏通。但沒想到患者後來又出現蒼白、疼痛、冰冷、麻痺,下肢雙腳竟然沒有脈搏,趕緊透過電腦斷層查看全身血管,看到少數腫瘤塞住下肢造成血液阻斷,過了膝蓋以下就沒有血流,個案在如此短暫時間出現多種症狀,非常不尋常,團隊進一步透過心臟超音波終於找到凶手,陳小姐左心房內竟有一個質地鬆散的腫瘤正隨著心跳甩來甩去,有點像果凍狀,其中的小碎片甩得非常厲害時,就隨血流漂到身體四處引發栓塞。心臟黏液瘤因為像果凍般的,質地非常鬆散,郭姿廷醫師研判陳小姐的黏液瘤約6-7公分大,常出現在左右心房中間隔板,還會像葡萄一樣有個蒂頭,一定要切除減少復發風險,粗估復發率5-10%。郭姿廷說,心臟黏液瘤雖是良性,卻是心臟最常見的腫瘤,國內好發率0.03%-0.1%,女大於男,常見30-60歲,到目前為止,心臟黏液瘤仍沒有辦法用基因檢測也無危險因子得以控制,就是一個突發性的狀況,大部分病人都是以不典型症狀被找到這顆不定時炸彈,常出現在左心房,腫瘤越大多伴隨心悸、倦怠、喘、發燒,嚴重則有肺水腫或心臟衰竭,若發現太晚,小碎片跑進腦部也有猝死可能。郭姿廷並說,因心臟黏液瘤導致周邊動脈栓塞的發生率30%,像陳小姐這樣身體多處栓塞的狀況相當罕見,運氣更不好的是,當下肢動脈阻塞手術順利完成,雙腳血流恢復紅潤後,卻出現「再灌流症侯群」,雙腳轉為腫脹,造成腔室症侯群壓迫動脈血流,所幸會診整形快科進行筋膜切開術釋放雙腿壓力,經數周換藥、復健已能行走自如。北榮急診部醫師李怡姿說,一般的中風主要分為腦梗塞以及腦出血,但小於45歲,特別是小於30歲的年輕型腦中風,要特別注意罕見問題造成,如主動脈剝離、自體免疫疾病,或像陳小姐這種心臟黏液瘤,其中,心臟引發的缺血性腦中風來源佔了15-35%。北榮神經放射科主任羅兆寶則提醒,不同器官對於栓塞造成的缺血忍受度不同,但當家中有人出現急性缺血性中風,以腦部時間最短來看,一定要在三小時內就醫,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遺症。
-
2021-04-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降低動脈硬化 基因治療防猝死
位居十大死因第二位的心血管疾病,將有新治療利器!北榮與陽明交大、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C)研究團隊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甲基化,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重要機轉。團隊透過抑制甲基化轉移酶的基因治療,可讓斑塊明顯減少五成以上,未來三高、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在傳統治療上搭配此療法,可望治標又治本,進而預防猝死、中風發生。據統計,動脈粥狀硬化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已占國人十大死因約達27.5%,僅次於第一名癌症的28.6%。造成動脈硬化的來源,是血液中的斑塊長年累積使得內皮細胞受損,但初期病徵不明顯,一旦斑塊破裂引發血栓,會造成猝死或中風。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士華表示,心血管疾病常會突然發生,但若能瞭解動脈粥狀硬化的生理機轉,就能避免發生這些措手不及的遺憾。為此,團隊花了五年時間透過老鼠實驗,找到mRNA在動脈硬化一開始扮演的重要作用,被餵食高膽固醇的老鼠當體內血液斑塊逐漸形成,其mRNA會出現甲基化影響修飾功能,造成發炎或正常組織的產生,倘若注入抑制甲基化轉移酶來改變基因表現,斑塊明顯可減少五至七成。該研究於今年二月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北榮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鄭浩民表示,傳統治療冠狀動脈,多以藥物如阿斯匹靈降低血壓,或介入性修復如氣球擴張、裝置支架治療,更嚴重則採行繞道手術。但許多研究證實,裝置支架只是改善症狀,並不會降低死亡率,唯有減少斑塊,才是根本。台灣高血壓盛行率高達四分之一,未來這些患者除了藥物或手術介入治療,再搭配此療法,才有可能讓斑塊真正消失。此研究預計五年後進入人體試驗,不排除以基因檢測的健檢方式,篩出有甲基化的mRNA基因,提前做好精準預防。邱士華指出,mRNA是DNA形成的前段,研究發現,哺乳類體內有七、八成的mRNA可能都會甲基化,是多種重大疾病發生的開端,北榮將持續擴大領域投入研究,讓這一類基因療法在臨床治療上,有更精準的工具可以運用。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乳癌卵巢癌復發 靠基因大數據預測
復發率極高的卵巢癌與乳癌都帶有BRCA基因突變,,現今已能利用基因檢測預測「乳癌復發風險指數」,可作為是否採取預防性化療的參考。卵巢癌的治療也能透過基因檢測,投與相對應的藥物延緩復發,拉長無病存活期。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指出,乳癌的期別、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或陰性、HER2陽性或陰性,都會影響乳癌復發與否,8成的乳癌局部復發出現在手術後2年。面對復發風險,透過精準醫療可擬定策略。陳啟明說,和信醫院從2007年起,針對早期乳癌患者進行783個基因檢測,預測乳癌復發風險機率,復發指數從0到100分,11分以下為低風險,表示化療益處有限,建議只需接受荷爾蒙療法,若評分為復發高風險,就建議使用預防性化療。科學數據讓醫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也包括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美國已針對小於45歲、猶太人、有家族史者,檢測出帶BRCA基因突變,便建議切除雙乳進行重建,商業保險已有給付。但在台灣,因篩檢工具齊全,早期發現機率高,年輕的患者家屬也未必想要檢驗基因,陳啟明認為,把乳房拿掉對女性衝擊太大,預防性切除需全盤考量。至於婦癌中復發率最高的卵巢癌,林口長庚婦癌科副教授兼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卵巢癌無篩檢工具,5成患者確診已三、四期,晚期病患中有七成治療後病情緩解,但其中7成會在一年至一年半內復發,一旦復發就不斷復發,直到腫瘤產生抗藥性。乳癌及卵巢癌患者同樣可能帶有BRCA基因突變,基因檢測也能用於延緩復發。周宏學有一名四十餘歲的病患,五年前確診卵巢癌第四期,治療後不到一年半又確診乳癌,經基因檢測後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後,至今2年都沒有復發。周宏學說,近年在卵巢癌治療上,進行第一線治療後,再以基因檢測找出BRCA基因突變者,臨床研究證實,病患在使用2年標靶藥物進行替換性維持療法後,其復發及死亡率減少7成,到了第3年仍有6成的病人沒有復發。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聯合報執董項國寧:從守望到照護
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舉辦「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聯合報斜槓跨域,馬拉松式舉辦連續兩天的癌症直播論壇,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在開幕致詞時指出,媒體具守望國家社會的責任,聯合報由成立健康事業部開始,從新聞守望,進一步跨入協同照護,照顧大家的健康和回應高齡社會需求。項國寧說,聯合報舉辦了多場癌症相關專家會議,為解決癌友們的醫療問題略盡棉薄之力。今年癌症論壇共邀請廿二位癌症領域重磅權威,持續推進癌症相關的基因檢測、健康大數據、標靶、免疫治療等,還有如何預防感染型的癌症,以及與癌共存的好生活。今年也是聯合報70年,項國寧說,聯合報如履薄冰,堅持媒體守望社會功能,在訊息爆炸的年代,新聞要做得有品質又有意義,是聯合報系堅守的信念。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肺癌成為新國病,為降低死亡率,醫界擬定完整治療策略。晚期肺癌治療朝向精準個人化醫療,依據基因檢測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或根據腫瘤細胞免疫標記表現使用免疫療法等,也要治療或預防癌細胞遠端轉移,從第一線治療開始超前部署,尋求最大化延長病患生命。近年來國內最常發生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6成5,罹癌對象以不吸菸女性居多,人數不斷攀升且年輕化,針對晚期肺腺癌病患,醫界已有治療策略。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病患如能優先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是醫師提供的第一道建議。國內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人數最多,約占六成,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其餘少數基因突變也有特殊標靶藥物可選擇。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表示,以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來說,需預想未來用藥的侷限,例如產生抗藥性,第一線治療選擇藥物時,必須依據可能的抗藥性結果來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與順序,進行組合。黃俊耀解釋,根據第一及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成果,六成病患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在第二線治療時就能依據此基因突變,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此為第二代標靶的「接續型雙標靶」策略,在台、美、日等十國的全球大型研究中,亞洲病患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十四個月,以韓國族群為例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數據,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年,為治療帶來曙光。王金洲曾治療一位61歲男性患者,確診晚期肺癌時已出現轉移,口服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如預期地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如今治療近7年,狀況穩定,走向慢性病化。在臨床上,成大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曾有病患因聽力喪失就醫,經神經科轉介發現肺部腫瘤,癌細胞侵犯腦部造成聽力障礙,此時病患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便是以副作用小,能減緩腦轉移的標靶藥物為主。林建中說,美國國家肺癌治療指引已將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都列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對腦部穿透力較強,針對腦轉移有治療的獨特性,研究顯示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由過去廿至卅個月,拉長到近四十個月。「醫師,我連呼吸都在痛。」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說,晚期肺癌四成會發生骨轉移,這種痛到骨頭深處的「椎心之痛」,不亞於分娩,患者也可能因血鈣過高而意識不清,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傷及脊椎,導致肢體改變、壓迫下半身神經失去知覺。臨床統計,骨轉移若未接受治療,34%的病患在診斷後3個月會發生骨骼併發症,在乳癌病患中,骨轉移後發生骨骼併發症者的存活期較短,從16個月縮短成7個月,顯見治療的重要。林世強表示,骨轉移治療要打「團體戰」,須回歸原本癌症的治療,並針對骨折部位手術,或使用局部放射線治療及症狀控制藥物,亦有能延緩骨骼併發症及減輕疼痛的標靶藥物,能抑制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切斷骨骼不斷被破壞的惡性循環,提升生活品質。王金洲說,肺癌的治療策略看病患身體及心理狀況擬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黃俊耀也鼓勵癌友,跟醫師討論,設計個人化的獨特治療策略,讓治療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精準給付 健保邁向新時代
健保邁入精準給付的時代!肺癌、乳癌、卵巢癌病患可望率先受惠。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臨床指引成熟及證據等級較強,有迫切需要的癌別,優先列入次世代基因檢測(NGS)給付,今年將增加RAS與ALK檢測,未來會再逐步增加。過去,癌症治療往往一體適用,隨著NGS普及,可先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癌症病患對標靶與免疫藥物的反應,再給予適合用藥,進入個人化癌症醫療。李伯璋公布,對於健保已收載的藥物,將給付基因數約50個的小模組,範圍包括有基因突變熱點與融合變異的癌症基因。NGS給付原則,包括已有成熟的臨床指引、證據等級較強、迫切的醫療需求等,因此肺癌患者將優先受惠,依據這樣的模式,逐步增加給付乳癌、卵巢癌病患的檢測範圍。在癌症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的給付,李伯璋說,根據藥物擬訂會議結論,藥物給付將根據真實世界的數據,「有效健保加碼給付,無效則請廠商還款。」2019年健保總額為6226億元,其中1108億元用於癌症相關醫療,也就是國人每繳6元健保費,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李伯璋說,不可否認,昂貴的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會有財務衝擊,但若只考慮財務衝擊,新藥、新檢驗就無法進入健保,因此錢必須花在刀口上。因此,李伯璋表示,將與國家型計畫結合,像是衛福部精準醫療計畫 ,串聯相關健康大數據。不僅有利國家發展生醫科技,也透過公私協力尋求資金挹注,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推動部分負擔更是他的「一生懸念」,將朝此方向推行。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打造台灣醫療產業為下一個台積電
全世界正掀起「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的大浪潮。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台灣具資通訊與醫療雙優勢,應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助攻,打團體戰,以創新的跨業整合模式,發展精準健康數位醫療產業,建立國際稱羨的另一個台積電般的產業品牌。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在27、28日,廿二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到臨床最新治療,從心理、營養、毒物到病友服務。講者多認為,疾病治療甚至健保給付,愈來愈講究科學實證和個別化。醫師和病人都要學習和認識精準醫療,也就是使用最少的醫療資源,為患者量身打造,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和藥物。以癌症為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指出,國際研發癌症藥物以當地盛行癌症為重點,因此肺癌、乳癌一直是癌症藥物顯學,亞洲人盛行的胃癌、膽道癌則是國內健保藥物資源相對弱勢的族群,要提供病患有效的治療,本土需有自己的研發、治療、給付策略。透過健康大數據,可找到疾病風險因子。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舉例,風險預測模型就是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透過預測模型找出疾病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採取降低風險的措施,對於已經生病者,則進行精準治療。風險預測模型甚至可作為預防癌症的政策,例如高危險族群應被列入篩檢對象,進而降低死亡率。例如肺癌,吸菸是歐美的最顯著致癌因子,但台灣肺癌病患逾五成並不吸菸,台灣女性吸菸率更低於百分之五,顯見有不同的致癌因子,若直接引用國外的防治措施,保護傘則不夠大。日前,熊昭、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張憶壽與中研院士陳建仁、楊泮池、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屬於台灣的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慢性阻塞性肺炎、教育程度、家族史、基因型。為了建立國人的癌症基因庫,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指出,目前國衛院正規畫公私立聯盟精準醫療合作架構,由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收案,並提供高規格的次世代基因檢測(NGS)服務及提供原始資料。對新診斷晚期或術後復發的癌症患者,在簽署NGS同意書後,進行可用標靶藥物的評估,量身定做治療策略,若無突變基因,則回到常規治療,若有配對的藥物,則看是否有健保給付,或需要自費醫療、恩慈療法等。李健逢認為,這一套利用原始資料評估患者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只可加速臨床試驗收案,也能協助開發新藥或新適應症,這些基因資料庫加上台灣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更能獲得真實世界數據療效的確認,有助於台灣產官學發展。梁賡義說,針對健康、亞健康、罹病、失能各階段,妥善運用健康相關的數位資料庫,結合雲端技術、智慧載具、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健康促進指標需求,建構個人化健康紀錄系統,發展全齡促進整體策略和相關精準健康產業,再造另一個台積電產業品牌。
-
2021-03-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成效看基因 食用不當恐患心臟病
魚油若不妥善食用,恐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研究指出,魚油雖號稱能促進心臟健康,然而只有對具備特定遺傳基因的人才有作用,若沒有相關基因而貿然食用,反而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專家建議,食用魚油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食用不當增患病風險Study Finds報導,魚油因富含Omega3等對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的成分,對心臟有益,成為大受歡迎的營養補充品,每年更是創造數十億元的商機。然而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發現,魚油只對有特定基因的人有效,若沒有特定基因又食用過量,反而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團隊指出,Omega 3對降低三酸甘油酯是否有用,取決基因型態,若沒有正確的基因型態,食用魚油反而會增加三酸甘油酯,進而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先是以血液中4種不同的脂肪為標準,包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這些都是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物質,並引用英國生物銀行的7萬名參與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應確認體質是否合適根據期刊Plos Genetic的報告,研究者將7萬多筆受試者資料分為兩組,分別為1萬多名有服用魚油的受試者,以及其他沒有食用魚油的受試者,並進行全面的基因掃描,比較其中800萬多個遺傳變異型態。經過6400萬次測試,顯示只有含有AG基因的人,服用魚油才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酸酯,而具有AA基因型的個體若服用魚油,反而會少量增加血脂量。專家建議,食用魚油之前須先了解自己的基因型態,而以北美為例,現今有許多生技公司提供基因檢測,相當簡便快速。研究團隊認為,過去針對魚油的臨床實驗很少考慮基因問題,因此民眾很容易將魚油當成萬靈丹,甚至不排除市面上許多常見的營養補品,其效用也可能受到基因影響。【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1-03-23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2021癌症論壇:2大基因突變 考慮乳房預防性切除
● BRCA1、BRCA2基因突變,罹患乳癌的機會增高● 預防性切除是把未來罹癌風險高的器官預先摘除的手術● 預防性切除可減少九成罹患乳癌的機會基因檢測帶來治療的希望,卻也帶來新的衝擊。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指出,遺傳性乳癌僅佔一成,有家族史也未必有基因突變,但若是驗出BRCA1、BRCA2兩大基因突變,確實應該思考預防性切除的需要。在美國,保險公司已將乳房預防性切除及重建列為給付內容。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陳啟明將以「要切除嗎?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為題,詳解在癌症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對乳癌病患的衝擊與治療決策建議。2基因變異 易引發癌症陳啟明説,BRCA1、BRCA2基因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參與DNA的修補機制,功能在於產生蛋白質,抑制乳腺細胞的不正常生長,讓乳腺細胞該生長就生長,不該生長就不生長,一旦BRCA1、BRCA2基因發生變異,就容易引發乳癌、卵巢癌。裘莉 2器官預防性切除BRCA基因突變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她的母親在49歲罹患乳癌、56歲死於卵巢癌,她的阿姨和祖母也分別死於卵巢癌和乳癌,她因此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在2013年,決定進行乳房雙側的預防性切除,兩年後再進行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手術。身為全世界最美的女人,裘莉預防性切除的決定引發國際譁然。陳啟明説,在美國,檢測出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若想要進行乳房預防性切除是可以獲得切除與重建的保險給付。預防性切除手術指的是,將目前正常的器官但未來罹患癌症風險高的器官摘除手術。合併乳房重建 外觀完整預防性切除乳房的手術方法,是保留乳頭、乳暈,切除全部的皮下乳腺組織,並且會診整形外科醫師,合併進行乳房重建,維持完整的外觀。陳啟明說,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進行乳房預防性切除後,將減少九成的罹患乳癌的機會。至於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是選擇局部切除還是乳房全切呢?陳啟明說,為了減少病人因乳房全切後造成的身心影響,若能保留乳房,醫師會盡量保留。他強調,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病人,乳房保留手術的存活率及局部控制率,與乳房全切除的病人是沒有差異的。陳啟明表示,乳房的預防性切除、保留手術、全切手術都可以依據病患的基因檢測、腫瘤大小、期別做判斷,而精準醫療時代,也將幫助乳癌患者在做決策時,有更多的參考依據。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3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6:標靶療法
標靶療法能針對癌細胞基因病變的中心加以抑制或破壞,所謂的「標靶」是指靶心,藥物能精準地射向箭靶的中心點,集中能量治療。近十多年來,標靶藥物廣泛運用於癌症治療,目前最經典的即為肺癌,已知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BRAF等七到八種以上的驅動基因,提供標靶藥物鎖定靶心。除肺癌外,標靶療法亦被運用於乳癌、大腸直腸癌、淋巴癌等,但並不是每種癌症都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以肺癌來說,也並非所有的肺癌病人皆能使用,前端還需仰賴基因檢測的協助,找出靶心。現階段仍有許多的癌症等待科學家繼續研發標靶藥物,期望能精確地找到癌症的生成中心,提供藥物治療的作用點,造福更多癌症病患。想知道更多「標靶療法」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1時30分至11時50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主講:「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11時50分至12時10分,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主講:「晚期癌友噬骨痛,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14時30分至14時45分,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主講:「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15時15分至15時30分,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主講:「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1 癌症.卵巢.子宮
2021癌症論壇/卵巢癌易復發 精準醫療助延緩
癌症治療中,復發是許多病患最擔憂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延緩疾病復發成為治療的一大課題。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在卵巢癌治療上,已可利用基因檢測找出異常基因,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維持戰果」,大幅延後疾病復發的時間,延長存活期。一線治療後,逾70%卵巢癌患者一年半內復發。以癌症五年存活率來看,表現愈差的癌症代表惡性度愈高,存在更高復發機率,包括胰臟癌、卵巢癌等。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說,卵巢癌是婦科癌症中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小於50%,被稱為「最棘手的婦癌」,逾70%的病患經一線治療後,會在一年半內復發,一旦復發就會一再復發,且距離下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最後產生抗藥性。不過,近年卵巢癌治療上已有重大突破,帶來曙光。基因檢測找出突變者,標靶藥物延緩復發。卵巢癌病患在完成標準的手術輔以化學治療後,在延緩疾病復發的「維持治療」上,突破過去僅以化學治療或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維持治療法,現今採取基因檢測,找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患,並使用PARP抑制劑的替代性維持療法成為主流趨勢。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以抑制癌細胞的DNA修復路徑延緩疾病復發,經研究顯示,晚期卵巢癌病患經基因檢測,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對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者,在服用藥物達兩年後並追蹤41個月,發現病患復發與死亡的機率大幅降低70%。據統計,國內女性每千人中就有一至兩名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皆與卵巢癌有關。其中帶有BRCA1基因突變者,終其一生有44%的機率;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則有17%的機率罹患卵巢癌。提醒病患確診後及早進行基因檢測等相關檢驗,如果有問題應求助婦癌專科醫師,擬定治療對策。●小辭典● 維持治療為延緩復發,卵巢癌經一線或復發治療後採取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三類,分別為介入性維持療法、繼續性維持療法,及替代性維持療法。給癌友的一句話:癌症雖可怕,好好配合治療,有望改善現況,愈來愈好。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1癌症論壇/成功接續治療 關鍵在克服抗藥性基因
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多元,「但第一線的治療,只有一次機會。」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說,治療從第一線開始就須擬定策略、超前部署,才能克服抗藥性基因,延長存活期,透過「接續型雙標靶療法」(EGFR雙標靶),以第二代標靶藥物接力第三代標靶治療,如同大隊接力一棒接一棒,延續生命。比起單一用藥,擬定治療組合更能延續生命。52歲的林太太長期腰痠背痛,就醫確診為晚期肺癌,且併發骨轉移及腦轉移,經醫師建議使用「接續型雙標靶療法」,在第一線以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腫瘤成功縮小三成後,因產生抗藥性,於第二線治療再銜接第三代標靶藥物,標靶接力治療近6年,腫瘤控制穩定。「林太太之所以能接續治療,關鍵在於克服抗藥性基因。」黃俊耀說,隨著基因檢測提高準確度,晚期EGFR肺腺癌病患,在標靶藥物治療後的癌細胞微環境愈來愈清楚。第二代標靶藥物像個濾網,能在第一線就過濾、純化癌細胞的複雜環境,讓癌細胞微環境在最後剩下以T790M基因突變為主的抗藥基因,於第二線治療就能順勢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用藥。而隨著晚期肺癌治療的拼圖,在早期的化療後,又再加入標靶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療法等,各項藥物的角色在拼圖上逐漸明確,比起單一用藥,擬定治療組合更能延續生命。黃俊耀解釋,國內占最多數的EGFR晚期肺腺癌病患,目前有多種標靶藥物可選擇,在第一線治療上會以治療後的存活表現,以及當出現抗藥性後,病患能否再接續用藥,延緩進入化療為組合治療的目標。治晚期肺癌像接力,選對跑者就能贏。研究證實,在第一線治療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為13.7個月,在藥物治療失效後,檢測有超過六成病患具有T790M基因突變,可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整體存活期將近4年。而第一線治療如先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雖為18.9個月,但當出現抗藥性,約有一成五的病患檢測具有MET基因突變,因後續藥費昂貴難以銜接,多數還是步入化療,整體存活期約3年。黃俊耀鼓勵病友積極治療:「接力治療像大隊接力,慎選第一棒跑者,之後選手挑對時間出場就有勝算。」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選藥 贏在第一線
為追求更好的抗癌成績,晚期肺腺癌的治療,從第一線開始就贏在起跑點,是近年歐美國家的治療觀念。在精準醫療的大傘下,繼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臨床研究證實,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往前推進至第一線用藥,可延緩疾病惡化時間,亦能抑制腦轉移,有望成為未來治療趨勢。第一線用藥選擇,關乎病患預後。晚期肺腺癌病患透過基因檢測找出EGFR基因突變,治療上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國外臨床研究證實,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約10至12個月,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8個月。國內健保已於去年局部開放具EGFR基因突變且無腦轉移的病患於第一線用藥給付。不過,第一線治療藥物如何選擇,是初罹癌病患常提出的疑問。成大醫院胸腔內科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第一線用藥的選擇關乎病患的預後,朝向個人化醫療,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用藥,會針對治療反應率、疾病控制率及藥物副作用等考量,來進行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推進第一線治療新選項。臨床研究證實,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率先於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平均約18個月;如採用的是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平均僅10個月,就有五到六成的病患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亦即抗藥性,此時會再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控制復發。不過,仍有三分之一病患可能因檢測不具T790M基因突變,或切片取樣困難等,在第一、二代標靶治療後無法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選擇化療或其他治療。因此,第三代標靶藥物往前推進至第一線用藥,能提供這一群無法銜接第二線標靶治療的病患另一項治療選擇。此外,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約有三至四成會發生腦轉移,病患會出現頭痛、手腳不協調,昏迷等症狀,經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治療後,因作用於腦部的濃度較高,第一線治療時亦能預防後續腦轉移的發生,並針對已發生腦轉移的病患控制其病灶。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療日新月異,抗癌路上,每一步都有機會,不要輕易放棄。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1癌症論壇/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四類癌患最適合
癌症治療可以進行伴隨式檢測,透過基因檢測找尋適合的藥物治療。但哪些患者適合呢?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列出四大類癌患,包括有明確驅動基因的肺癌、投資效應很高的兒癌,化療效果不好但開始有生物標記的胰臟癌,及盛行率高的轉移性大腸癌和卵巢癌。設計基因檢測模組,有利臨床試驗。健保署已研擬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給付條件,醫界希望不要只給付單一基因檢測,可以設計基因檢測模組,否則病人檢體組織消耗速度太快,會影響臨床試驗。李健逢解釋,患者的組織檢體都不夠多,當無法同時做多個基因檢測時,會面臨每做一次少一次,一旦有新藥進行臨床試驗時,在短時間內無法再進一步檢測,就會造成收案困難,台灣就無法跟上國際臨床試驗腳步。日本早在2013年就以非小細胞肺癌為研究主體,成立「個人化醫學肺癌基因組篩查計畫LC-SCRU」,目前已累積一萬多名個案,患者會先利用即時定量PCR進行與肺癌相關的9個基因篩檢,若都測不到,再進行第二階段次世代定序(NGS)檢查。LC-SCRU的計畫讓日本精準醫療突飛猛進,李健逢認為,這種由國家主導的篩檢平台值得台灣學習。經費有限,四大類癌症效益最高。至於哪些癌症病人適合NGS基因檢測呢?李健逢認為,在有限健保經費裡,必需依各別癌症而定,例如肺癌大概有9-10個基因突變標記,又有對應的藥物,檢驗這幾個基因是效益最大的。另外,兒童癌症的效益也很高,兒癌罕見但很致命,若找到有藥物治療的基因突變點,效果會很好。另外,像很難發現的胰臟癌,約有一成的患者會帶有BRCA基因突變,這類的患者藥物反應很好;至於膽道癌也有愈來愈多的生物標記。第四類患者就是盛行率高的癌症,例如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卵巢癌也約有兩成的患者BRCA基因會突變。李健逢認為,精準的基因檢測需因各別癌症而定,甚至需客製化,才能在有限經費中得到最大效益。給癌友的一句話:讓癌症基因檢測帶你走向新的機會。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2021癌症論壇:乳癌復發風險指數 提前部署治療策略
乳癌是女性癌症中發生率第一名,精準醫療可以預測乳癌復發機會,提早準備預防復發策略。和信醫院累積上萬病人的臨床資料,研發出「乳癌復發風險指數」,提供作為是否採取預防性化療的參考。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説,三陰性乳癌的分裂與增殖能力高,遠端轉移風險相對高,對輔助性化療敏感,高風險者不應輕易放棄化療。是否需作化學治療,可用風險指數預測。根據國健署107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萬4217人,換言之每37分鐘約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12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陳啟明說,台灣乳癌發病年齡中位數是55歲,較歐美早約10到15年。陳啟明說,乳癌的期別、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或陰性、HER2陽性或陰性,都會影響乳癌的復發與否,而八成的乳癌局部復發出現在手術後兩年,最常出現的轉移器官在骨骼、肝臟、肝臟與腦部。根據研究,荷爾蒙接受體是陰性的病人,復發機率比陽性高一點,而HER2陽性的病人復發機率也會比陰性大一點。面對復發風險,透過精準醫療可擬定策略。陳啟明說,和信醫院從2007年起,利用783個基因,提供乳癌亞型基因檢測,對早期乳癌病患提供復發機率檢測,如預測十年遠端轉移危險性低於10%,用化學治療的好處不大,可以不用化療,只用口服荷爾蒙治療,但復發機率高的病患則建議化學治療。九成乳癌病患無家族史,定期篩檢很重要。以三陰性乳癌為例,陳啟明說,三陰性(ER、PgR、HER2皆為陰性)乳癌因癌細胞分裂與增殖能力高,遠端轉移風險相對高,對輔助性化療敏感。第一亞型乳癌,免疫反應強度與遠端轉移風險高度相關。ER的表現呈陰性,故不使用荷爾蒙治療,應考慮化學治療的好處。陳啟明提醒,九成乳癌病患沒有家族史,是因後天環境和細胞基因變異交互作用造成。其他因素包括缺乏運動、高脂高醣低纖維飲食、吸菸、肥胖。而初期乳癌多數沒有症狀,定期篩檢是必要的,而早期發現,五年的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以上。給癌友的一句話:得到乳癌是不幸中的大幸。一定要勇於面對,積極治療。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肺癌接力治療 要靠基因檢測
導致肺癌的突變基因型態多樣,鎖定特定基因才能精準用藥,以國內人數最多的EGFR突變肺腺癌病患來說,臨床證實,善用「接力治療」策略,於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失效後,銜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能成功替病患續命,延緩癌症死亡時鐘,讓晚期肺癌的治療逐漸走向慢性病化,與癌共處。確定基因型態,才能選對標靶藥物。不少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患常提出疑問:「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長王金洲說,肺癌的致病基因多樣,包括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BRAF等,確定基因型態之後,治療才能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國內以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人數最多,約占整體的六成。在第一線治療中,除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外,第三代標靶藥物亦於去年開放給付予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使用。因此,「如何選擇標靶藥物?」成為病患的下一道難題。王金洲說,第一線治療選擇,眼光要看得遠,才能盡可能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延續生命。晚期肺癌須正確接力用藥,爭取較長存活期。臨床研究證實,在亞洲族群當中,具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六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進一步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保有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將近4年。而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相關研究指出,在亞洲肺癌病患身上,可看到的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不過,在歐美族群病患身上,卻呈現較長的整體存活時間,顯示標靶治療可能存在種族之間的差異。王金洲說,晚期肺癌接力治療是近年發展的概念,隨著藥物推陳出新,病患應與醫師詳盡溝通,依基因檢測結果正確接力用藥,討論最佳治療組合,延續生機。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病溝通,討論最佳治療組合,延續生機。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長梁賡義:結合數據與用藥 癌症精準醫療啟航
今年,我國國家級的「癌症精準醫療」正式啟航,癌症治療即將躍進,政府展現極為重視的決心,衛福部責成國家衛生研究院,並結合科技部、經濟部,五年將投入7.5億元,全力投入癌症基因變異檢測,結合健康大數據,還有精準用藥的研發,發展癌症精準醫療產業價值鏈,以達到照顧癌友、提供癌症患者最佳治療決策的目標。「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以「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為題發表演說。建構基因數據,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在癌症精準治療部分,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是一大工程,梁賡義指出,透過約400個基因大模組的次世代基因檢測工具,提供癌症病患進行檢測,看看是否有基因突變、融合,如果有基因變異,分別使用健保給付與非健保給付的標靶、免疫藥物,確認或排除該藥物,對於該基因變異的病患是否有效,這將是一個「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對於有機會參與計畫的病患而言,不僅可以獲得基因檢測與標靶、免疫藥物的治療機會。這些基因資訊的原始資料,也可以整理成醫療大數據,打造獨屬於台灣的癌症資料庫,進行再確認及再分析,通盤了解國人特色基因變異,進而建立本土的癌症治療指引、健保給付參考,以及作為未來研發新藥的基礎。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延攬近萬名癌症病患。癌症病患要如何參加研究計畫呢?國衛院將透過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跨醫院、跨中心的合作,包括國內七大醫學中心,組成大聯盟,共同延攬收治近萬名的癌症病患。梁賡義指出,這樣大規模的計畫,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見。國衛院作為國家最高的智庫單位,梁賡義說,癌症精準醫療對於健保給付也將有所幫助。基因檢測可以協助病患找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選擇較有經濟效益的治療策略,也排除掉無效的治療,讓病患與健保達到雙贏。在產業提升的部分,事實上,從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癌症登月計畫」,加速癌症精準治療的研發進展,全世界正在進行精準醫療競賽,台灣如何後發先至?梁賡義說,台灣擁有眾多優勢,包括良好的醫療體系、健保大數據,以及長達41年的癌症登記檔,ICT產業、5G的建置,豐沛的能量將帶給生技產業一條全新的道路,這些軟硬實力,都是他國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只治療癌症,還要達到預防疾病、全民健康目標。梁賡義強調,精準醫療的最終目的,在於提升國人的健康。除了癌症治療,精準醫療的目的在於促進精準健康,配合「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從數據和分析來產生學習,將這些知識反饋給民眾,改變行為和改造組織,去達到實踐健康生活的目標,達到預測、預防疾病的功能。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已經落實在具體計畫上,例如肥胖是慢性病也是致癌風險因子,不僅跟生活習慣,也與基因有關,國衛院結合基隆長庚、宏碁公司推動「國人整合性肥胖症及其衍生疾病資料庫智慧預測系統」。基隆長庚醫院長年投入基隆地區及鄰近的萬里、瑞芳、貢寮等區蒐集人口健康資料,加上宏碁的人工智慧運算,系統性的分析基因、蛋白質等變化指標依據,讓醫師可預測患者未來的可能疾病。對醫師第一線的介入治療不僅有參考價值,也能提升社區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國家級精準醫療計畫3方向1. 針對台灣重要癌症,提出基因檢測相關計畫。2. 開發基因變異(突變)標靶用藥新適應症之臨床試驗。3. 建立實證世界證據的研究案例,並在計畫中提出產官學研合作之發展途徑。給癌友的一句話:精準結合智慧,客製你的健康。
-
2021-03-18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2/次世代基因定序
癌症可發生的基因變異有好幾百個,其中大約50個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當癌症病人需要標靶藥物治療時,臨床醫師會進行基因檢測,看病人帶有什麼樣的基因變異。傳統基因檢測一次只能驗一種突變基因,但癌症病人檢體取得不易,如果猜錯就必須再驗一次,檢測沒幾次,檢體就用完了。但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可以大量地定序基因,這個技術就是「次世代基因定序」(NGS)。NGS可以在一次檢驗中得到較多的答案,也能依癌症設計不同的檢測模組,讓醫師在尋找配對的藥物時,成為效益較高的工具。目前NGS檢測大多數須自費,健保署仍在討論給付標準。想知道更多「基因檢測」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2時10分至12時30分,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主講:「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14時至14時15分,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主講:「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14時15分至14時30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主講:「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
-
2021-03-18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2+3代標靶接力用藥 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
● 透過LDCT檢測,及早發現治療,提高治癒率● 晚期肺癌確診,精準醫療前先分析基因型態● 接力用藥,可望延長整體存活期近4年台灣西部進入空氣品質黑暗期,回溯國內一份四大空汙疾病死亡研究發現,死於PM2.5的6千餘人中,肺癌就占1200多人,顯示肺癌與空汙關係密切。然而,隨著晚期肺癌的治療方式日趨多元,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擬定最佳治療組合,善用標靶接力用藥,可大幅延長存活期。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60歲的陳太太因頭痛就醫,檢查後發現,疼痛竟來自轉移至腦部的晚期肺腺癌,亦併發骨轉移,在透過基因檢測,確認陳太太帶有EGFR基因突變後,醫師建議採取「接力治療」,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極大化治療效益,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也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已治療7年,腫瘤獲得控制。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晚期肺癌治療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治療策略也愈趨多元。高雄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表示,在標靶藥物出現前,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以化療為主,治療前須了解肺癌分期及細胞型態,以利選擇化療藥物。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不過,標靶藥物出現後,類似陳太太的案例鼓勵了許多病患,當前晚期肺癌的治療會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在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後,於第一線選用標靶藥物治療,整體存活期比起使用化療高出2到3倍。尤其在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增添了更多選項與治療組合。臨床證實,在亞洲肺腺癌病患身上,具EGFR基因突變者,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6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出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順利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病患能擁有較好、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近4年。接力治療因應基因突變目前相關研究指出,若在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後續在第二線治療上的不確定性較高,僅能使用化療或其他方式治療,亞洲人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王金洲說,接力治療是近五年才出現的治療概念,之所以要接力,是因部分的腫瘤細胞在經過標靶藥物攻擊後,會根據藥物特性改變型態,造成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因此,透過第二代與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接力治療,極大化治療成效,可爭取較長的存活時間。空汙、吸菸都是致癌因子王金洲提醒,空汙問題雖不容小觑,但現階段研究證實,長期吸菸、具肺癌家族史為導致肺癌的主要因子,建議每一至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及早發現並治療。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6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攜手產、官、學 建構健康大數據平台
癌症時鐘滴答滴答,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癌症登記報告,106年的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預料癌症發生人數仍將持續上升。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將於3月27日、28日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連續兩天的線上直播。癌症威脅不容忽視,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說,我國癌症精準醫療已經正式啟航,將針對台灣重要的癌症,例如肺癌、乳癌、消化道癌症等,提出基因檢測計畫,協助醫院延攬癌症病友參加,參加的癌友不僅有機會參與基因檢測,適用於標靶、免疫相關藥物治療者,也有機會參與臨床實驗,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治療。這些本土病患的基因資訊也將建構為「台灣健康大數據平台」,根據實證世界證據的研究案例,可以建置到台灣電子病歷資料欄位中,成為可供醫療產業再次利用的結構化資料。因此,國衛院廣徵產業界參與,協助藥廠加速癌症治療和藥物的研發,增進民眾健康的永續價值。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5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楊志良:想要「好好說再見」 不能只靠健保
現代醫學突飛猛進,新科技及藥物不斷的創新研發,例如抗排斥藥物及基因配對,使得器官移植成功率大為增加;達文西手臂的微創手術、遠距醫療及AI技術,甚至可達到越洋開刀,精準到完整的切除病灶而不傷及正常組織。基因檢測 客製化精準醫療醫師不再只是檢視整個系統、器官、組織,而是可審視細胞內某個染色體的某段基因,甚至基因內某幾個分子。基因檢測甚至修補,可用以客製精準醫療,同樣是乳癌患者,依型態決定是全切除或局部摘除,或給予不同的藥物。免疫療法可透過各種方式,增強、活化患者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在影像醫學上,X光是百年前的老科技了,CT、 MRI、PET直把人體層層穿透,呈現在醫師面前。新藥物有效治癒以往的絕症,一如C肝的新藥,幾乎可以把患者100%治癒。健康平均餘命 台灣後段班台灣對於新藥、新科技引進不遺餘力,醫療科技水準被認為是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然而以最重要的健康指標「平均餘命」,在40個先進國家中,台灣只落在26位;如果進一步比較「健康的平均餘命」,台灣名次更在後段班。國衛院研究顯示,台灣平均餘命延長,但失能的平均餘命擴張了,原因是只著重微觀的疾病醫學,忽略宏觀的健康照護。病友們一再強調及爭取,能夠獲得先進醫療延長壽命,社會整體卻忽略了如何讓大家不進入罹患疾病及衰弱的狀態。影響健康 逾7成社會因素多項研究顯示,影響人類健康因素,醫藥占10到15% ,遺傳也僅是如此,7成以上是「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哈佛大學一項對哈佛學生及同年齡波士頓青年的追蹤研究,延續70年,歷經4位主持人,發現影響健康及幸福的因素,是家庭及社會人際互動。另有多項研究顯示,相互扶持多的社區,和有機會就要占你便宜的社區,居民健康有很大差距。進一步探討,因兩地居民腎上腺素分泌程度不同,不安全社區的民眾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三高、癌症、精神疾病及暴力死亡明顯較高,至於社區飲水、排水、空氣、噪音,均影響民眾健康。世衛組織一再倡議,政治人物需負責建立健康都市。自覺可活多久 影響生活型態更有趣的是一項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生理因素後,預測存活年數的最佳預測因子,居然是「自己覺得還可以活多久」,因為這會影響他的生活型態,如運動、均衡飲食、解除不良生活習慣、經常研究如何健康長壽等。健康固然是個人責任,更是社會責任。如果你生在美國,在川普治理下,罹患新冠肺炎及死亡的機率,遠大於參加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及越戰。生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人,或在抗日戰爭、國共戰爭,一直到文革年代的人們,罹患疾病及死亡機率,就比1950後生活在台灣的人不知高出多少。更高的層次如地球暖化、海洋汙染、物種的加速滅絕,更廣泛的影響全人類的健康,健康長壽,絕不僅是醫學的發展,或某一項治療的突破而已。有醫保沒健保 應整體興革台灣有亞洲最先進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有權選擇不再延長無意義的痛苦生命,此有待健康照護體系的強力推動。台灣只有「醫保」而沒有「健保」,應從事整體的興革,讓國人健康快樂直到好好說再見。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0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精準醫療計畫 6種癌患可望免費基因檢測
衛福部與藥廠簽約成立癌症精準醫療合作示範計畫,將提供包含肺癌、食道癌、胃癌等6種癌患全方位基因檢測,有條件免費用藥,預計最快下半年會有超過千名患者受惠。衛生福利部、國家衛生研究院及羅氏大藥廠日前共同簽署成立「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串連各級醫院打造個人化精準醫療網。該計畫預計下半年起,收案的癌症病友即可於衛福部指定醫療院所,接受跨癌別的全方位基因檢測、智慧化分析診斷,了解依自身基因擬定的精準用藥建議;且除了羅氏外,台灣默克集團與台灣中外製藥也共同聯盟,將依基因檢測結果,提供最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給參與此計畫的病患。收案對象預計囊括晚期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胰臟癌等6種癌症病患。以往這些病人若要進行基因檢測,至少要花費新台幣10萬元,未來若經收案,則可免費檢測。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期許,此次示範計畫有助完善精準醫療各項環節,包括資料庫的整合、特定癌症的基因檢測與收錄臨床資料、精準醫療治療評估之機制,以及真實世界證據(Real World Evidence, RWE)應用於藥物研發、藥品上市登記。陳時中說,隨著法規環境的逐步完備,將吸引更多國內外藥廠企業加入,在台灣展開深入的癌症研究,為台灣癌症患者探索更優質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此示範計畫是台灣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首次與國際藥廠簽署合作協議,也是NBCT平台首度採用癌症基因檢測服務方式,讓癌症病人可直接受惠,接受個人化治療的跨機構合作計畫。梁賡義說,羅氏藥廠將提供數千名病人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服務,透過基因檢測結果,協助醫師為患者制定最佳個人化治療方案。此外,此計畫也會將臨床數據回饋至NBCT,甚至未來規劃將計畫所產生的數據建置到台灣電子病歷資料欄位中,成為可供醫療產業再次利用的結構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