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內用
共找到
422
筆 文章
-
-
2024-11-05 醫聲.醫聲
新冠病毒易誘發高齡慢性病惡化,犧牲防疫預算代價高昂
「許多研究顯示,一旦感染新冠,可能誘發第一型糖尿病,慢性病也易惡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陳宜君指出,不少國內外研究發現,新冠的致死率不僅是流感的八到九倍之多,更有大約百分之三的感染者三個月後仍飽受「長新冠」之苦。此外,更有研究發現,有特殊體質者甚至在感染後出現第一型糖尿病,年長者可能慢性病惡化、誘發中風、心肌梗塞,或者原本穩定的慢性病控制變得困難。疫情詭譎多變,不要輕忽疾病威脅事實上,與過去SARS、流感相比,新冠所影響的規模、層面更廣大,時間更長遠,因新冠病毒株的變異速度很快,疫情也持續起伏不定。陳宜君說,因為疫情上升,今年十月美國政府開始配發免費的新冠快篩試劑,鼓勵民眾提高警覺、自主檢驗,高危族群更要注意在黃金時間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近期國際會議專家表示,進入秋冬,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等開始活躍,再加上整年流行的新冠病毒,混合感染的現象更須留意。國際調查顯示,每十名感染症病患中,有1-2人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病毒,也可能合併感染細菌。當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病毒、細菌,病情通常比較嚴重,診斷與治療也更為複雜、棘手。防疫預算應常規化,以因應未來挑戰不過,在台灣,根據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在114年度,新冠防疫預算僅編列1.9億,多數集中在實驗、研究。疾病管制署表示,往後一旦遭遇緊急疫情變化,將以衛福部相關預算進行調度。對此,陳宜君認為,防疫相關實驗、研究的確重要,不過對於抗病毒藥物、檢測篩劑與疫苗的預算編列,亦值得重視。陳宜君解釋,大部分機構編列預算多參考歷史資料,但是,台灣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高齡人口逐年增長,加上新冠病毒於社區常態流行,高齡長者等高危族群對於抗病毒藥物等醫療需求,往往遠高於一般民眾。當新冠疫情再度高漲,或規模超乎預期,靠緊急預算應急,可能面臨調度上極大考驗。因此,建議編列預算時,須將高齡等高危族群的增長趨勢納入考量,並設置常規防疫預算,面對疫情的詭譎多變,才能減少新冠等感染症所帶來的急重症傷害與長期的健康衝擊。感染新冠,也可能影響慢性病控制陳宜君也直言,台灣在慢性病防治上耕耘許久且有成效。近來國際不少大型研究顯示,有些病患等到中風發作、心肌梗塞,進行病史追溯、檢測時,才發現正感染新冠病毒,或近日曾感染新冠病毒。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慢性病控制也破功,若防疫預算缺少穩定來源,如此現象又大規模發生於台灣,對於慢性病防治將極為不利,且加重整體醫療負擔。舉例來說,去年秋冬,由於新冠、流感加上呼吸融合病毒等疾病大肆流行,歐美的醫療量能再度承受極大壓力,而這樣的前車之鑑,很值得台灣作為觀察、借鏡。打疫苗、即時快篩、用藥,才能做好防護陳宜君也提醒,民眾也要多留意新冠病毒與其他各種病毒、細菌的威脅,首要之務在於盡速接種最新JN.1疫苗、流感疫苗,當出現疑似感染症狀,也要盡快篩檢,若確診為新冠陽性,高風險族群須在五天內用藥,以免疾病日趨惡化、造成進一步傷害。
-
2024-10-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頭痛難耐才吃藥?當心藥效只剩三成!一種止痛藥比較容易傷腎
止痛藥能緩解各式疼痛又易取得,是家中的常備藥,但止痛藥非萬能,吃錯時機效果大打折扣,吃過量也可能傷肝損腎。阮綜合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正浩說,造成疼痛的原因複雜,民眾應在醫師或藥師指示下用藥,勿自行購買成藥濫用,慢性腎衰竭患者最要小心,若不慎錯用,可能終身洗腎。兩大類止痛藥,都需要藉由肝臟代謝。發燒、喉嚨痛、頭痛、牙痛、生理痛等,有些民眾習慣止痛藥吞了再說,小心吃錯傷身。林正浩說,身體部位或器官受到損傷、刺激或發炎,周邊神經感知訊號傳遞到大腦,就會感覺到疼痛,止痛藥可以迅速透過中樞神經,直接阻斷疼痛的傳導,降低不適感,但長期使用或超過建議劑量,可能帶來嚴重後果。市售常見止痛藥主要有兩種,一是中樞止痛藥,含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另一種是耳熟能詳的非類固醇類NSAIDs消炎止痛藥,包含阿斯匹靈Aspirin及布洛芬Ibuprofen等。林正浩說,最常見的普拿疼就是中樞止痛藥,具有退燒、止痛作用,屬於症狀治療用藥,普拿疼會自然代謝,90%從肝臟代謝,通常24小時就會排出體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也是經由肝臟代謝,雖然可以緩解症狀,但此類藥物還會影響腎臟的血流,使腎臟中腎絲球的過濾率下降。長期吃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有急性腎損傷風險。研究進一步發現,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仍有引發急性腎損傷的風險,國內NSAIDs類合法藥品共有1049項,腎損傷發生率約為1%至5%,其中高齡者或心衰竭、腎臟病史的患者,引起急性腎損傷的風險又比一般人更高。使用這類止痛藥前,應先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慢性腎衰竭者不可服用,以免終生洗腎,有腸胃道疾病者,也不建議利用這類藥物緩解胃痛。任何藥物幾乎都是透過肝臟或腎臟代謝,長期可能造成肝、腎發炎,甚至中毒,有慢性腎臟病、高齡長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患者,應遵從醫囑服用藥物,如果出現尿量減少、下肢水腫、呼吸急促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並就醫。偶發輕微疼痛可休息緩解,慢性每日疼痛需就醫。當疼痛來敲門,不是忍痛就好,吃對時機最重要,林正浩說,以民眾最常碰到的頭痛問題來說,一發作就該服藥,效果可達八成,等到頭痛嚴重再吃藥,藥效大打折扣只剩三成,把握黃金一小時內用藥,才能有效緩解疼痛,也可避免吃過量。一般輕微頭痛或偶發性偏頭痛,只要適度休息、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就能有效緩解與改善頭痛;要是天天頭痛,即可稱為「慢性每日頭痛」,應盡速就醫診斷,並在醫囑下服用止痛藥。止痛藥沒有抗藥性,感覺無效多因有其他疾病。網傳止痛藥愈吃愈重是抗藥性,這是錯誤觀念,止痛藥吃久會沒效,多半是因為有其他疾病,有些誘發疼痛的因素不易檢查,例如過度疲勞、精神壓力、自體免疫性疾病、年齡退化,單靠止痛藥壓制疼痛是不行的,小心引起其他疾病或延誤病情,若每周吃止痛藥超過兩天,一個月超過八天,就屬過量使用,建議就醫找出真正病因。止痛藥少有副作用,不代表安全,在疼痛解除後,雖可自行停止服用,不用擔心成癮問題,但使用頻率仍以一個月為單位,每周使用止痛藥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天,控制在每周只有一天使用止痛藥,才是安全的用藥。止痛藥五不五要五不/不過量〡不喝酒〡不併用〡不空腹〡不亂買五要/要知道〡要看標示〡要告知〡要遵醫囑〡要問專業資料來源/林正浩
-
2024-07-07 養生.聰明飲食
國外專家靠「這妙方」,讓青菜變美味、色澤更繽紛!
讓青菜更美味的幫手味噌奶油Simply Recipes網站撰稿人梅根‧史考特(Megan Scott)每天晚餐必有的蔬菜如烤蘆筍、清炒甘藍、燙花椰菜吃多了,覺得至少味道和色澤再加強些會更好,於是想到了一樣讓青菜更美味的好幫手:味噌奶油(miso butter)。味噌的香味和鹹味,配上奶油的濃郁與色澤,稱得上是完美的結合。史考特自己又想出一個「祕方」,讓味噌奶油的誘惑更讓人難以抵擋--------滴幾滴烤芝麻油。美味味噌奶油醬的作法很簡單:軟化的加鹽或不加鹽奶油一塊(8大匙/4盎司)、白味噌2大匙、烤芝麻油2茶匙,用叉子或筷子攪拌,用手持攪拌器效果更佳。味增奶油的保存與使用原則攪拌完成後,放到密封容器內,再放入冰箱,可保存一個月;若打算一周內用完,室溫保存即可。史考特最常把味噌奶油醬加到蒸熟的花椰菜上,趁熱用一、兩大匙拌勻。櫛瓜、蘆筍、球芽甘藍、青江菜……幾乎無菜不宜。炒菜也可用味噌奶油。味噌會讓鍋底呈黃褐色,這是味道所在,所以快炒好的時候,記得加點水或高湯,用鏟子鏟起來。青菜之外,烤地瓜、蒸花菜(steamed cauliflower)、烤南瓜、烤或煮整根玉米,塗上一層味噌奶油,風味更突出。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4 養生.聰明飲食
選購肉品「這些狀況」恐已變質!專家提醒:2部位一定要分開洗
肉類是人類飲食中最重要的主食之一,主要的營養價值是提供蛋白質,同時還提供脂肪及一些礦物質和維生素。 肉類選白肉多於紅肉 低脂烹飪法最推薦 常見的肉類包括畜肉的豬肉、牛肉、羊肉,以及禽肉的雞、鴨、鵝肉等。防三高通常建議少吃紅肉、多吃蔬果,就算要吃,也要少吃紅肉、多吃白肉,但是紅肉富含鋅、鐵,以及各種維生素,所以不能都不吃。 只要妥善控制總量,也能吃得健康,首先盡量選擇脂肪較少的部位,如果真的很想吃含脂肪油花的部位,偶爾吃就好,不要把這種肉變成飲食常態,第二步切記採低脂烹飪法,少攝取多餘油脂,同時吃紅肉食物不要過量,利用「分食」做到適量食用,這樣會比較健康。 新鮮禽肉這樣挑 內臟和肉要分開清洗 而在選購雞鴨等整隻的禽肉時,可以先看肉的顏色,雞肉的顏色是淡紅色,鴨肉深紅色,鵝肉粉嫩色,新鮮的禽肉呈現光澤水潤感,不會有失色現象,接著輕按肉品,肉質按壓有彈性。 新鮮豬肉肉質鮮嫩有彈性、淡淡的粉嫩色、油嫩光澤,脂肪顏色為白色,沒有腥臭味,假若看得到肉攤老闆切肉,肉的切口不能滲水,如果經過久放,肉質會變白或黃;至於牛、羊肉肉質呈現赤紅色,脂肪紋理分明,假若肉表面有黏液,按壓不能恢復原狀,甚至有異味或酸味,這種肉則可能已經變質。 在清洗肉類食材時,內臟和肉要分開清洗,保存時可依每次使用份量分開包裝冷凍或冷藏,肉品冷藏也有保存期限,千萬不要以為丟進冷凍庫,食材就可永遠保鮮。建議肉類冷凍前要擦乾水分,可以用廚房紙巾包覆好,輕壓將水分去除,假若購買的是加工絞肉,因為和空氣接觸面大,容易變質壞掉,所以最好一天內用掉,冷凍後至多不超過3日。延伸閱讀 ·小心吃進假油花!原肉塊、重組肉、注脂肉怎麼分? 1招簡易辨別 ·生肉去血水,千萬別用清水洗!毒物專家教「正確處理方式」 很多人一直以來都做錯了 
-
2024-05-0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如何輕鬆給大蒜去皮?一常用家電可以幫你
給大蒜去皮,是烹飪過程中的「必要之惡」。有時,把大蒜層層剝開就像是一次充滿挑戰的旅程,但想到食物的美味,一切也就值得了。「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無論手中食譜需要多少大蒜,沒有人願意花太多時間去皮;雖然有許多小訣竅可以快速剝去蒜皮而不致造成廚房的混亂,但有些方法比其他的更有效。以下是兩種方法,讓你下次在大展廚藝時,能毫不猶豫地多放些這個對健康大有益處的好物。方法一:使用微波爐加熱20秒第一種方法是使用微波爐,整顆大蒜約加熱20秒,稍微冷卻讓它不致燙手後,剝開取出蒜瓣,接著便可輕鬆去除蒜皮。這種方法也適用於單顆蒜瓣。只需切掉底部,放入微波爐專用容器中,加熱10-15 秒即可;冷卻後,即可輕鬆剝掉外皮。若不想讓檯面上到處都是大蒜皮,可準備個盤子或紙巾接住所有碎片,便能省去不少清理工作。方法二:放入容器或罐子內用力搖晃如果想不用微波爐就能輕易剝去大蒜皮,還有另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搖一搖。將單顆蒜瓣放入容器或罐子內,蓋上蓋子,然後用力搖晃,外皮就會立刻脫落。耶魯大學兒童醫院營養師納斯鮑姆(Ilisa Nussbaum)指出,大蒜也是蔬菜的一種,不僅能為喜愛的菜餚增添風味,還對身體有諸多好處;因為大蒜含有大量抗氧化劑「大蒜素」(allincin),具有減少發炎、殺菌作用,可保護細胞免受損傷。(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4-15 養生.營養食譜
嫌青菜味道太單調?美食達人教你加一調味料提味讓青菜更好吃
Simply Recipes網站撰稿人梅根‧史考特(Megan Scott)每天晚餐必有的蔬菜如烤蘆筍、清炒甘藍、燙花椰菜吃多了,覺得至少味道和色澤再加強些會更好,於是想到了一樣讓青菜更美味的好幫手:味噌奶油(miso butter)。味噌和奶油的搭配,讓她想起花生醬加果醬、肉桂加糖、焦糖加海鹽等經典絕配。味噌的香味和鹹味,配上奶油的濃郁與色澤,稱得上是完美的結合。講究品味的史考特自己又想出一個「秘方」,讓味噌奶油的誘惑更讓人難以抵擋--滴幾滴烤芝麻油(輕炒後壓榨而成的麻油)。味噌奶油補足青菜所缺的油脂、鹹味和鮮味這一招會讓青菜更加美味可口,道理很簡單:青菜所缺的油性(脂肪)、鹹味和鮮味,味噌奶油都具備,麻油更增加盤中的香氣。味噌奶油立即挑動你的味蕾,但它的味道卻很含蓄,不會壓過青菜的天然味道,而只認分地扮演「提味」的角色。美味味噌奶油醬的作法很簡單:軟化的加鹽或不加鹽奶油一塊(8大匙/4盎司)、白味噌(shiro miso)2大匙、烤芝麻油2茶匙,用叉子或筷子攪拌,用手持攪拌器效果更佳。攪拌完成後,放到密封容器內,再放入冰箱,可保存一個月;若打算一周內用完,室溫保存即可。史考特最常把味噌奶油醬加到蒸熟的花椰菜上,趁熱用一、兩大匙拌勻。櫛瓜(zucchini)、蘆筍、球芽甘藍(Brussels sprouts)、青江菜......幾乎無菜不宜。烤地瓜、烤南瓜塗味噌奶油 風味更突出炒菜也可用味噌奶油。味噌會讓鍋底呈黃褐色,這純是味道所在,所以快炒好的時候,記得加點水或高湯,用鏟子鏟起來。青菜之外,烤地瓜、蒸花菜(steamed cauliflower)、烤南瓜、烤或煮整根玉米,塗上一層味噌奶油,風味更突出。(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4-13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疫後內外呵護 馴服毛躁頭髮
覺得頭髮和個性一樣,常處於毛躁不馴多於安順妥貼。小時候綽號是米粉妹,中學時常被叫鋼絲圈,大學時暱稱是獅子王,只要心煩意亂、諸事不順,就想一刀剪落三千煩惱絲,多在百元髮廊快速處理,只消10分鐘,頭髮難得服貼著頭皮,但一周後就故態復萌,讓人更頭大。因此我早已習慣及耳的短髮,直到疫情期間局勢徹底翻轉。那時必須居家辧公,以往不中留的頭髮默默地記錄著日日留白的痕跡,轉眼已三年,一刀未剪的頭髮從自然捲拉成了直線,而天天洗髮的習慣未改變,沖落頭皮的塵也洗刷心上的灰,再以毛巾輕捲覆濕髮、溫風吹成九分乾,因為未曾有染燙髮的經驗,也就讓髮絲自在隨風飛揚,頂多束成千篇一律好整理的長馬尾。未料,掃地時發現好幾撮髮絲,我決定從飲食著手供給頭皮所需要營養,蛋類可供給蛋白質來源,含有硒和槲皮素的洋蔥則提供有助於頭髮生長的微量元素,並且養成清淡飲食、不熬夜的習慣,對於頭髮的養護成長多所助益。從外養護頭皮、內用營養豐富食物,再以生活作息規律加持,自會萌發長直黑髮。
-
2024-03-15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室內種綠色植栽 淨化空氣添氣氛
我不知道我曾經罹患過敏性鼻炎,因為沒有鼻塞等徵兆,也未曾有過鼻涕倒流之苦。前幾年打算植牙,牙醫師先為我做電腦斷層掃描,她看了檢查報告後告訴我:「你的鼻腔有問題,要先請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治療。」我遵醫囑向耳鼻喉科醫師求診。耳鼻喉科醫師幫我做更精密的檢查後說:「你的鼻子過敏慢性發炎,已變鼻竇炎。為防止交互感染,不建議植牙,即使勉強植牙,將來還是要拆掉,如果執意要做,鼻子要先手術治療成功方可。」「請問醫師,如果我是您的親友,您會如何處置?」醫師建議:「先用保守治療拚拚看。」於是,我遵醫囑採用鼻用噴霧器治療。我住在文山區,是木柵垃圾焚化廠的下風口,卻對「風水」不敏感。經醫師提醒,雖然對PM2.5等微塵依然沒感覺,卻注意到家中桌面好像灰塵頗多。除了勤清理之外,為了淨化空氣,我在室內安放綠色植栽。前陽台種植耐旱好照顧的虎尾蘭,即使忘了澆水依然生氣盎然;浴室內用水耕方式養了一瓶親水又耐陰的黃金葛,莖葉垂墜丰采優雅,讓浴室變得更有氣質;客廳中也用水耕法養了幾株袖珍椰子,除了淨化空氣,還能增添氣氛。此外,我發現左手香有很好的驅蚊效果,在床頭櫃上放幾瓣葉子,都不必點蚊香呢。(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07 醫療.新陳代謝
國外研究:使用漱口水可能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1指數」
過去的研究表示,擁有良好的口腔衛生與降低牙齦感染以及糖尿病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罹患風險有關;最近的一項研究為這種關聯提供了更多證據,研究結果發現,一些糖尿病患者使用抗菌漱口水,可能有助於改善血糖。使用漱口水 可改善糖尿病患者1指數牙周炎是一種牙齦感染疾病,會損害牙齒周圍的軟組織,與糖尿病、失智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關。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第2 糖尿病患者使用抗菌漱口水漱口時,與牙周炎相關的細菌數量顯著減少。此外,根據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的研究,當口腔內的細菌數量降低時,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研究的主要作者Saaya Matayoshi表示,有3種毒性很強的細菌,與牙周炎或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有關,所以想要透過使用含有防腐劑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漱口水,來看看是否可以減少第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這三種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齒垢密螺旋體和連翹坦納菌。研究時間為期1年,一共有173名患者,為了確定使用漱口水的有效性,參與者被要求在前6個月內用清水漱口,並在接下來的6個月內改用抗菌漱口水。然後研究人員每月或每兩個月收集唾液和血液樣本,唾液樣本有助於識別與牙周炎相關的三種細菌種類,而血液樣本則是用來測量糖化血色素HbA1c,以便得知血糖的狀況每天至少漱口兩次,細菌種類就會減少該研究的資深作者Kazuhiko Nakano指出,從研究中發現用清水漱口對細菌種類或糖化血色素沒有影響;但當患者改用漱口水時,只要他們每天至少漱口兩次,細菌種類就會減少。儘管當患者使用抗菌漱口水漱口時,糖化血色素總體上沒有變化,但研究人員指出,個體反應存在很大的差異。當參與者被分為年輕組和老年組,與水相比,年輕患者使用漱口水時細菌種類減少更多,血糖控制顯著改善。研究人員認為,如果能夠識別出可能對抗菌漱口水反應良好的患者,那麼對於患有牙周相關疾病的患者來說,將會是一種方便的治療方法。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糖尿病少吃糖就好? 研究:「高鹽飲食」也會提高罹病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冬天室內用鹵素燈或碳素燈電熱器會導致曬黑嗎?或有皮膚癌風險?
讀者Jack Liu在2024-1-4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請問冬天室內用鹵素燈電熱器&碳素燈電熱器,皮膚照久了會曬黑嗎?會有皮膚癌的風險嗎?網路搜尋的結果是,早期的資料有醫生說會有風險,近幾年新一點的資料卻說不會。謝謝。」電熱器的類型繁多,而顧名思義,鹵素燈(管)和碳素燈(管)都是屬於「燈管式」電熱器。另一種也是屬於「燈管式」電熱器的是石英管。在產品的演化過程裡,石英管是最早出現,鹵素管其次,而碳素管則是最新。它們的英文分別為Quartz heater,Halogen heater,和Carbon(fiber)heater。雖然產品的演化是石英→鹵素→碳素,但這並不表示石英被鹵素取代了,然後鹵素再被碳素取代了。事實上,石英是燈管外殼的材質,鹵素是填充在燈管理的氣體,而碳素是燈絲(燈束)的材質,所以這樣的演化是跟取代無關(等一下會進一步說明)。大家都知道,傳統的燈泡除了會發光之外還會發熱,而這就是「燈管式」電熱器的基本原理。事實上,就是因為傳統的燈泡會把絕大部分(95%)的能源浪費在發熱(也就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紅外光),所以它們現在才會被淘汰。取而代之的LED燈泡是將所有能源都用於發光,不會發熱(不會釋放紅外線)。大家也都知道,傳統燈泡之所以會發光發熱,是電流通過燈絲(鎢絲)而造成的。石英管電熱器也是利用電流通過鎢絲來產生熱(當然也產生光)。只不過,石英管的的外殼是石英而不是玻璃(石英較耐高溫)。不管外殼是玻璃或石英,高溫都是會造成鎢絲蒸發(鎢是一種化學元素,W是其代號),而蒸發的鎢元素就會沉積在燈泡或燈管的內面,使其變黑。溫度越高,變黑速度就越快,而鎢絲的壽命也就越短。為了解決鎢絲蒸發這個問題,鹵素(例如碘或溴)就被填充進石英管裡。鹵素會跟被蒸發出來的鎢元素結合,然後將鎢元素回歸到高溫的鎢絲,從而形成所謂的鹵素循環(Halogen cycle)。如此,添加了鹵素後,鎢絲就可以對抗更高的溫度,從而產生更亮的光芒和更高的熱能(紅外線)。添加了鹵素的石英管,如果是用於照明,就叫做鹵素燈,如果是用於產生熱,就叫做鹵素電熱器。當然,由於發光並不是電熱器必需的功能,所以鹵素電熱器在設計上是會盡量避免釋放光芒,例如用做了手腳的石英(Doped quartz)。鹵素燈的確是會釋放微量的紫外線(也是肉眼看不到),所以,如果是被直接照射到,的確是有曬黑和致癌的風險。但是,就像避免釋放光芒一樣,鹵素電熱器在設計上也是會盡量避免釋放紫外線。所以,只要不是近距離和長時間曝露,使用者是不需要太擔心會被鹵素電熱器曬黑或致癌。跟「鹵素燈」對比,「碳素燈」是很容易被誤會成「添加了碳素的燈」,但事實上碳素燈是跟碳素毫不相干。 更進一步來說,碳素燈根本就不是燈(因為亮度不夠),而是純粹用來產生熱能(紅外線)。事實上,比較不會產生誤會的名稱應該是「碳纖維燈」,或更恰當的「碳纖維電熱器」。簡單地說,「碳纖維電熱器」就是把石英電熱器裡的鎢絲調換成碳纖維的電熱器。而由於通電之後的碳纖維幾乎只會產生紅外光(很少或完全沒有可見光,當然也完全沒有紫外線),所以「碳纖維電熱器」肯定是沒有曬黑或致癌的風險。總而言之,鹵素燈電熱器是有一點點曬黑或致癌的風險,但碳素燈電熱器則完全沒有。原文:鹵素/碳素燈電熱器會曬黑嗎?會有皮膚癌風險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8 養生.聰明飲食
家中常見烹調食用油怎麼選?營養師:炒菜、油炸用油大不同!油品選購保存3技巧一次看
市面上的油品種類有好幾種,橄欖油、大豆沙拉油、葵花油、豬油、奶油、酥油…等等。在亞洲人的飲食文化裡,「油」一直都是在烹調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舉凡煎、炒、炸、涼拌、或是香氣四溢的烘焙糕點,都少不了油的存在!但你知道嗎?每種油都有不同的特性,選擇正確種類的油來進行烹調及處理,才能發揮它最大的營養價值及效益喔!所以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和大家分享幾個食用油的小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 食用油的種類、特性、用途與注意事項我們烹飪使用的食用油,不論是豬油、花生油、橄欖油、沙拉油、奶油,都是由「脂肪酸」構成的,而脂肪酸又因為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油脂多為動物油,如豬油、牛油或奶油;不過也有少部分的植物油如棕櫚油、椰子油是屬於此類油脂。這種油脂在烹調上的特性是發煙點較高約230°C(發煙點就是油脂加熱至開始冒煙的溫度,可想成油脂耐熱的溫度上限),因此適合用來高溫油炸,在高溫狀態較穩定,炸出來的成品顏色、口感也相對理想。不過這類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油脂對人體健康的負擔較大,不建議長期大量食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油脂多為植物油,如大豆沙拉油、橄欖油、葵花油等。這類油脂的特性是發煙點比飽和油脂低,約180°C左右,適合用來涼拌或炒菜,近年大家較推崇含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都屬於這類,適量攝取對於人體健康較有益。但這類油脂不適合用來高溫油炸,否則可能會造成油脂變質劣化而產生大量自由基,反而吃下更多有害物質。油品的選購與保存小技巧了解這些食用油的特性與用途之後,Sean也要告訴大家選購油品及存放的小訣竅,希望大家都能夠吃得健康又美味!一、選擇深色瓶包裝的油深色瓶可以阻擋光線照射到油,減緩油脂氧化變質的速度,並於選購後放置於陰涼乾燥處,以維持品質。二、選擇適當容量包裝的油小包裝的油因為容量較小,所以開瓶後接觸空氣的頻率較低,在有效日期內用完大致上都能讓新鮮度保持一定的水準;反之大包裝的油會容易因為使用時間較長,接觸空氣的頻率更高,較可能增加油脂變質的機會。三、切勿把用過的油再倒回瓶中保存千萬不要為了節省,把烹調過的油再倒回瓶子裡!當油脂經過高溫烹調後,結構會開始出現改變及氧化,較容易產生自由基等物質,若把這些使用過的油再倒回瓶中,會影響其他新鮮的油脂,導致整瓶油都出現氧化劣化的情形,反而得不償失喔! 看完今天的文章後,相信你已經對家中用於烹調的食用油有了更多一層的了解,平常也可以多關心一下自己家裡都是用什麼油來炒菜、又是用什麼油來炸雞塊的呢?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正確的油與烹調方式來做出美味的一餐吧!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5 養生.聰明飲食
八角主要成分茴香油刺激胃腸蠕動 有助於健胃止嘔、緩解痙攣
八角的營養價值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食品保健學系助理教授許文光指出,八角富含碳水化合物、鎂、鉀,能除肉中臭氣並重新添香,所以被稱為茴香。八角中的主要成分茴香油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能抗氧化、對抗細菌感染,有健胃、行氣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他說,中醫調理利用八角性溫,有強烈香味,能驅蟲、溫中理氣、健胃止嘔、祛寒、興奮神經等作用,可用在治療噁心嘔吐、胃脘寒痛、腹中冷痛、腹脹和腎陽虛等病症。八角怎麼吃最有益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說,八角很少單獨使用,大多配合其他食材一同烹調提味,也可與陳皮、生薑或花椒同煮。陳皮有行氣止痛、燥濕化痰、宣肺止咳和健脾的功效,放入八角可加強行氣止痛;生薑具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同煮八角可緩解噁心嘔吐;花椒「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和八角一起煮能止癢去腥,除濕和健胃。八角食用禁忌許文光表示,八角是溫熱食材,腎臟功能不佳與低血壓患者不可服用。曾對香草類植物例如薄荷、茴香出現過敏,吃八角可能引起鼻炎、哮喘、皮膚發紅、氣促、喉嚨發癢等症狀,應諮詢醫師後才能嘗試進食。八角挑選原則彭德桂說,八角的果實大多八個角,所以稱作八角,每個角圓鈍肥厚,果柄較長且彎曲,果實外露。品質較好的八角呈淺棕色或紅棕色,味道醇香偏甜,若是氣味刺鼻,吃起來苦、麻、酸,建議別食用。八角保存方式彭德桂表示,中藥常溫保存期限通常半年,八角也不例外,雖然乾燥八角放進乾淨保鮮袋密封可延長保存期限,但八角和所有中藥材一樣,最好放在密封罐置於陰涼通風處,半年內食用完畢。市面除了完整八角顆粒,還有八角粉方便家庭主婦添加在料理裡。許文光說,八角粉保質期較短,像其它粉狀香料一樣,如果放置時間過久,會失去風味,最好半年內用完。
-
2023-08-06 醫聲.醫聲要聞
藥師公會理事長示警:一旦中國封鎖台灣半年 這族群最危險
食藥署7月17日預告擴大必要藥品清單,擴大至479項必要藥品不得缺藥,新增品項以抗感染藥品最多。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距離先進國家必要藥品清單都在500餘項以上,台灣仍有距離,尤其是「慢性病用藥」,台灣的藥品整備仍有不足,若台灣遭到封鎖超過半年,恐怕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為因應疫情、俄烏戰爭、通膨、解封後其他傳染病增加等,食藥署修正必要藥品清單,新增114項、刪除33項,自本來的398項,擴大至479項。新增以三大類藥品為主,分別是抗感染藥品25項、細胞毒性及輔助性化療藥品19項、心血管藥品12項,其中包括抗結核病、愛滋、疱疹的抗病毒藥物,也有抗鎖鏈蛇毒血清、腦脊髓膜炎疫苗等等。黃金舜表示,食藥署公告修訂必要藥品清單後,有徵詢藥師公會、基層診所相關意見,而台灣目前修訂後必要藥品仍在400多項,與先進國家500多項藥品仍有段距離,政府需要一步一步朝該方向邁進。黃金舜表示,台灣常用的藥品有1萬多種,藥廠不可能每款藥品都維持在6個月的安全庫存量以上,但為了預防「戰爭」等特殊情況發生,必須規劃戰備藥品,就像烏俄戰爭一打就是一年多,至少先把必不可缺的藥品先儲備下來,就像是糧食安全存量的概念一樣。「若戰爭爆發,台灣慢性病患者最危險。」黃金舜指出,台灣的慢性病人口超過600萬人,一旦戰爭爆發,台灣被中國封鎖超過半年,「慢性病用藥是否足夠?」將成為國人最大健康危機之一,政府應該積極超前部署。黃金舜建議,藥品的安全存量不可依賴藥廠,藥廠要做生意,基本規定藥廠要有6個月庫存以外,政府也應出錢儲備「原料藥」,一旦緊急狀況發生,而國內用藥量吃緊,就可將原料要拿出來給藥廠製作藥品,提供給民眾使用;應積極邀請各科別醫師,將必要藥品清單加強研議。
-
2023-08-01 養生.聰明飲食
「醫生,我的膽固醇總超標,是不是飲食太油膩?」北聯醫:要降膽固醇你反而更該「吃油」!
不少人都是聞「膽固醇」色變,希望不要和這個字扯上關係最好,但有醫師說,「膽固醇其實是我們的好朋友」,甚至是「沒有它不行」,為什麼?「膽固醇」其實是修復身體組織的幫手!如果將身體組織、細胞發炎或損傷比喻為「失火」,那送來及時雨的「消防員」就是過往聞之色變的「膽固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煒達說,膽固醇能夠在傷口上堆積,幫助組織修復,就像平常外傷後皮膚結痂,其中「痂」便有膽固醇的參與。用一個更通俗的比喻來形容,通常會將身體組織、細胞發炎或損傷比喻為地震後「牆壁龜裂」,一般工程會用「補土」來修補牆壁裂痕,而體內用來修補損傷的「補土」便是「膽固醇」。因此可以發現,膽固醇非但不是造成組織損傷的敵人;相反地,膽固醇其實是面對組織修復時的重要幫手。造成牆壁龜裂是因為地震破壞,而不是因為補土;造成組織損傷的是發炎,而不是膽固醇。所以理性細想,該減少的並不是膽固醇,而是體內的損傷、發炎反應,組織細胞不損傷,膽固醇自然下降。中醫向來強調「標本兼顧」,若短期間膽固醇超標,站在治標的角度,降膽固醇的動作不可或缺,但於此同時,也不能忘記治本的重要,找出身體受損的部位(臨床上以消化道和心血管的損傷為居多),適度加以治療,減少細胞的損傷,膽固醇自然就會降低。膽固醇超標更要吃「油」!「醫生,我的膽固醇總是超標,是不是飲食太油膩了?」、「醫生,我的膽固醇過高,是不是不能吃蛋?」,陳煒達說,以上都是自己在門診常聽到的問題。他解釋,人體有3/4的膽固醇都是身體自行合成,飲食所佔的膽固醇僅1/4,因此,血中膽固醇的上升,並非因飲食油膩或只是大量吃蛋就可以造成,根本問題還是在於體內的慢性發炎。那或許有人會問:「所以我的膽固醇超標,就不用清淡飲食了?」答案是「對一半」。膽固醇超標的患者,飲食確實可以攝取大量的油脂,但重點是要攝取「好的油脂」,如富含O-mega3的油,能幫助身體修復、抗發炎,而不是已出現油耗味的不良油品,也不是高溫烹煮、產生許多具攻擊性自由基的油品。膽固醇升高和「慢性發炎」有關,斷食、減醣能改善陳煒達表示,比起飲食,膽固醇的升高其實和身體「慢性發炎」更為相關,可以想像發炎如同身體受了傷,此時膽固醇便會生成來幫助組織修復。慢性發炎最常引起的表現在消化道和心血管,消化道症狀例如常打嗝脹氣、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等;血管症狀更危險,通常發現時已經是問題比較嚴重了,如中風、心肌梗塞等。除了前面提到的吃好油,醫師也建議可以透過「斷食」和「減醣」兩個方法來降低膽固醇。間歇性斷食能讓身體有較長時間消化、修復身體,可減少慢性發炎機率,降低膽固醇的生成,但醫師提醒,斷食需要培養長期習慣,如果只是偶爾執行一兩天是沒有用的。至於「減醣」,是由於澱粉類食物代謝完後會形成碳酸,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血管酸化,使膽固醇升高,因此減少澱粉類食物的攝取,也是降低膽固醇的方法之一。高膽固醇會遺傳嗎?醫:很罕見「醫師,我爸媽都有高膽固醇的問題,請問我是不是也有可能被遺傳?」答案是會,但相當罕見。陳煒達指出,的確有一種「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指處理血脂的接受器基因出現了缺陷,需靠藥物控制,而此病的確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但非常少見。陳煒達說,常見家族裡有多位家人都患有高血脂問題,這還是和相似的飲食習慣有較大關係,所以與其擔心遺傳,還不如紮實從生活、飲食習慣做調整,來改善高膽固醇的問題。最後醫師提醒,不論是西藥的statin類藥物或是中藥的降脂膠囊,都只是治標的功能,若飲食不改,損傷不斷,身體的組織、細胞不斷受損,體內的膽固醇絕對會忠心耿耿地再次升高,以修復損傷,也讓患者感覺自己的膽固醇為什麼忽高忽低。反覆、長年就醫只是在用自己的健康換取醫師的財富,若能改變對待身體的方式,減少傷害,該睡就睡,不該吃就不吃,組織受損減少,膽固醇自然下降!延伸閱讀: 調節「自律神經」,睡前花10分鐘就夠!專家示範「2大動作」還能緩解肩頸痠痛
-
2023-07-26 醫聲.醫聲要聞
別以為新冠退燒掉以輕心!想重症清零就聽專家怎麼說/防新冠再起1
總統蔡英文新冠肺炎確診了!顯示疫情仍不容輕忽。根據衛福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新冠肺炎由前年第19名躍升至第3名,65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六。依疾管署11日公布的資料,7月第二周平均每日新增36例死亡個案,較第一周的33例,略升9%。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蔡英文曾喊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目標,但專家表示,民眾防疫逐漸鬆懈,入冬後恐疫情再起,將衝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抗病毒藥物能避免病情惡化,但專家對於公費使用對象是否放寬意見分歧。大眾放鬆警戒 專家憂心病毒可能反撲亞東紀念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不約而同觀察到,民眾長期維持高強度防疫,解封後反而有些鬆懈,即使出現疑似症狀,也不再積極接受快篩、就醫,甚至有些輕症患者斷斷續續使用抗病毒藥物,一退燒就自行停藥,導致藥物效果不彰,重症風險大增,令感染科專家、學者憂心不已。廖俊星分析,第四波疫情雖趨緩,但這類呼吸道傳染病毒在冬季往往較活躍,年底可能有另一波高峰。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說,新冠病毒傳染力高、治療困難,且可能長時間存在人體,加上流感已回來,兩者加乘或同時感染,臨床上難區分症狀,治療更複雜。重症高風險群 往往不堪一擊尤其慢性病的長者身體基礎狀況差,更要注意染疫,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舉例,糖尿病會損害呼吸道黏膜,增加感染機率,又會降低血球功能,影響身體感染後產生抗體的品質,減緩抗體製造、打擊病毒的速度,導致年長糖尿病患者面對新冠病毒攻擊,更不堪一擊。此外,相較青年染疫會有高燒、頻尿等明顯症狀,長者對疾病敏感度低,等到出現症狀就為時已晚了。台大醫院內科部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分享,目前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多有共病、免疫力低下、癌症等情況,更有病人肺部狀況惡化迅速,需裝葉克膜,或投好幾輪抗病毒藥,卻始終無法清除病毒,情勢十分嚴峻。及時使用抗病毒藥物 助爭取活命機會除輕忽疫情外,專家認為藥物可近性也是導致重症原因。張厚台說,患者確診五天內使用抗病毒藥物,能迅速抑制病毒生長、複製,大幅提升打贏病毒的機率。不過,並非所有病患都能在發病五天內用藥。對於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張厚台認為,目前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對象已列入多數高風險族群,不過,有些病患入院時,已連續發燒三天以上,且身體虛弱,此時,如果放寬抗病毒藥物使用限制,讓病患及時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藉由抗病毒藥物迅速抑制病毒,病患或許可以爭取更多存活機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有些患者症狀嚴重,卻因非藥物公費對象而無法使用,導致病情惡化到需要住院,政府宜放寬使用對象。知己知彼 才能克敵制勝!林俊祐說,各界因應新冠病毒只能且戰且走,公費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需視實證證據調整,也需更多研究、臨床數據,大家才能對病毒特性、特定族群的治療有效性等有更深入了解。延伸閱讀:別讓長輩成新冠重症候選人!有「六症狀」代表情勢危急/防新冠再起2感染新冠都輕症?他「一習慣」不改竟住進加護病房、插管/防新冠再起3應及早用藥 有助逃脫死亡威脅/防新冠再起4各國抗病毒藥給藥條件參差 感染症專家:健保、財政預算有關/防新冠再起5
-
2023-07-09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細數看海的日子 品嚐一年一度鮪魚祭
蘇花改通車之後,縮短了往返花蓮的交通時間,最近也帶動更多年輕族群前往南方澳烏石港打卡吃小吃,趕在黃昏時來到漁港,更能感受這個季節海邊潮騷的魅力。南方澳吃黑鮪,別忘朝拜南天宮。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屏東縣的東港,南方澳漁港也是每年5至6月補獲黑鮪魚的北部集散地。每到豐收季節,大小不一的魚獲滿載,還沒上岸很快就有餐廳買家直接購得,搶鮮推出。鮪魚的營養價值高,是一種活躍而敏捷的食肉動物,該物種擁有光滑的流線型身體,也是游動速度最快的遠洋魚類之一。南方澳漁港也是隱形富豪的所在地,魚港口面對「南天宮」,是地方人文薈萃的信仰中心,供奉主神天上聖母,保佑漁民出海平安。特別提醒拜廟的禁忌,不可亂闖直衝正門,一定要從右邊廟門進龍口,有納好運的寓意,不好的運氣再從左邊虎口過運出來,代表能避邪開運。南天宮興建於日據時代,附近店家都是賣小魚乾等乾海產,只有來這裡才買得到保留魚骨頭的罐頭。南天宮旁有一家20多年的冰捲餅店家,以潤餅麵皮包台式叭哺冰淇淋,再加上香菜和現刨麥芽花生粉,是來到港口必吃的古早味小點心。其他小攤以供應各式新鮮炸物為主,其中以蝦餅最受歡迎,隨時備有麵糊與鮮蝦在旁待用,另還有蚵嗲、春捲及蘿蔔糕。老店米糕滋味好,鮪魚鬆來店才吃得到。位於南天宮旁的人氣老店「廖榮川米糕」,有「宜蘭最好吃米糕」的稱號。店家以古早味魚鬆米糕出名,在黏口的長糯米撒上香氣十足爽口的魚鬆,再搭配魚丸、苦瓜排骨湯,就是簡單美味的一餐。美味關鍵是用陳放一年、蘭陽平原種的長纖糯米,口感十足,搭配店家近60年來堅持用鮪魚製作的魚鬆和滷汁,帶點甜味,還有解膩的小黃瓜,整體的味道和口感豐富。早期有內行的客人一口氣買20斤魚鬆分送親友,因為店家能炒出跟工廠流水線不一樣的手作風味,重點在每天供不應求,無需添加防腐劑,完全沒有油耗味。近年因老闆年歲漸長不堪負荷,只供內用客人享用。有些食物看似平凡,實則不然。黑鮪魚大腹生魚片,媲美冰淇淋入口即化。今年的第一口黑鮪大腹生魚片,要感謝家騰建設公司董事長夫人丸子小姐,讓我有好口福,在菊川餐廳搶鮮品嚐如和牛般入口即化的黑鮪魚大腹生魚片和黑鮪滷肉飯。重達300公斤的頂級黑鮪魚生魚片,一入口就感受到入口即化細嫩的口感。「黑鮪魚」俗稱「黑甕串」,產量僅佔所有鮪魚漁獲量之2%,為鮪魚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黑鮪魚肚的肉質是生魚片中的極品,媲美冰淇淋,入口即化。粉嫩的顏色、分布均勻的雪白色油花,魚油還富含豐富的DHA,也是台灣有錢講究的食養文化。菊川日料至今已17年,是很早就提供「無菜單台日料理」的餐廳之一,秉持著「沒有客人,只有家人和朋友」的待客之道。很多朋友來朝聖「頂級黑鮪大腹」,只見負責人阿良師滿場飛的桌邊服務,從台幣600到3000的人均預算都可以客製化。魚油、膠原蛋白……黑鮪魚全身都是寶。獨特的黑鮪滷肉飯,是用鮪魚刮下來的肉熬煮,比起一般滷肉飯,較不油膩且營養價值高,對年長者及成長發育的孩童是最棒的食養。黑鮪魚全身都是寶,連大眼骨輪廓鮪魚眼球旁的水晶體都充滿膠原蛋白,是老饕眼中的方物。鰓旁的魚肉不多,但吃得出滿滿的膠質,以煎牛排的方式乾煎黑鮪魚臉頰肉,看得到一絲一絲類似魚翅的纖維、口感極嫩。泡椒黑鮪魚魚尾,有別於一般餐廳做三杯,紅燒風味,特殊的鮮香微酸辣,還看得到厚厚的膠質魚皮。南台灣人愛物惜福,把未成熟的西瓜經發酵製成西瓜綿,我曾在東港吃過用西瓜綿煮的魚骨湯,讓天然的醋酸把魚骨中的鈣轉化為維生素,對人體有幫助,至於鮪魚煮味噌湯對台灣的朋友來說,就太陽春白雪不足爲奇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長者血液沒活力需三代輸血? 醫:其實不然/血荒危機3
國內年輕族群捐血率逐年降低,年長者捐血卻十分踴躍,但有民眾認為,年長者的血液品質是否不如年輕族群,有無可能影響輸血者健康。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說,年輕人捐血率逐年降低,而不得不放寬捐血人年齡限制,而國際間對於血液品質規範,只要是符合捐血條件者,所捐的血液都可以於臨床使用,且輸血是為救命,「年長捐血人的血沒有比年輕人差」,仍可發揮拯救生命的效益。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說,最近有一個議題很夯,美國部分優生保健醫療診所進行「三代輸血」也就是先由兒子捐給爸爸,再由爸爸捐給阿公,號稱輸了年輕人的血,可以讓輸血者更有活力,延緩老化速度。但這是代表老人的血不好嗎?其實不是,因輸血是為緊急救命,年長者的紅血球攜氧量、血小板凝血功能等都沒有比年輕人差,而一般人也不會沒事輸血,因此不用去思考這個問題。闕宗熙指出,雖然有動物實驗發現,年輕動物的血液品質比年長動物好,但實驗能否推論到人類 ,或是要輸那一類年輕人的血,輸血量要多少,怎麼輸血才有效果,目前相關研究仍十分缺乏。劉峻宇說,就血液品質的相關動物研究,可能有些證據顯示,年輕動物的血液品質,比年長動物好,原因是全身器官會隨年齡老化,人體造血功能也是如此,但以年輕人的血液輸給年長者以增加活力,其實不鼓勵這樣的行為,因輸血多為緊急治療,「這是為了救命、救人」,即便是長者血液仍可以發揮拯救生命的效益。劉峻宇指出,若真的要比較年輕人與年長者的血液品質,單純就年齡因素來說,年輕人血品確實會比年長者較佳,保存期限也較長,約可達一個月,相較年長者血液保存僅約2至3周,但國內用血量大,血液可能於2周內已使用完畢,使用時兩者血液品質品差異不大,「不須太執著年長者血液品質的問題」,而影響民眾捐血意願,台灣去年捐血率達8.08%,為近10年來最高,也是世界第一,鼓勵大家踴躍捐血。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健保署統計用血醫療科別 「這科」竟用最多/血荒危機2
國內年輕族群捐血率逐年下降,國人用血量仍居高不下。依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07至110年國人全血用血主要科別,前三名為心臟血管外科、胸腔內科及外科,111年胸腔內科更超越心臟血管外科成為第一名。另就紅血球用量來說,107至110年用血主要科別前三名為血液腫瘤科、急診醫學科及胸腔內科,於109年時胸腔內科則由第三名竄升到第二名,醫師表示,胸腔內科用血量上升,這應與新冠疫情程度有關。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表示,心臟血管外科手術具高風險,且手術十分複雜,當病患大量失血時,恐危及生命,相較其他科別使用較多血液,而胸腔內科排名第二,應是與肺臟移植等手術,但近年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許多重度確診者可能出現缺氧、貧血等情形,在對疾病尚未完全清楚下,於治療時可能會放寬用血標準,提升患者血氧濃度,搶救生命。至於109年胸腔內科用血量竄升到第二名。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景元說,109年主要流行Delta病毒株,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較多,病情也易併發血栓、出血,確實有輸血需要,這可能是紅血球用量增加的原因之一;至於,急診用血量下降,可能是患者在急診時為避免群聚,常立即分流到應該治療的科別,患者在急診停留時間縮短很多,用血量自然減少。而血液腫瘤科長年位居紅血球用量首位。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表示,輸血最大用量的情形情為骨髓無法製造血球,如再生不良性貧血或血癌等病人,必須長時間固定輸血,相較於過往用血最多是為腎臟病患,受腎功能衰竭影響,紅血球生成素缺乏,造成貧血而必須輸血,但目前已有紅血球生成素藥物,促進紅血球生成,讓腎臟病患者輸血情形降低。游介宇說,另以癌症來說,若是肝癌、肺癌等固態腫瘤,可能於化療、標靶、免疫等治療時,造成貧血而需要輸血,但如果透過營養、鐵劑補充,解決了根本的缺血原因,就不需要輸血,為確保病人用血無虞,呼籲國人踴躍捐血。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說,以往關於血量統計,為透過大數據統計用血量,而目前推廣病人用血管理概念,希望可以減少用血,因此,衛福部醫事司委託輸血學會進行「台灣用血狀況再調查」研究,此調查曾於2014年進行,今年已著手進行健保資料庫再探勘,了解國內用血狀況,預計年底完成於「國血國用」諮議委員會進行說明。闕宗熙說,此研究為鑽研各醫療院所用血情形,如台大、北榮、長庚等大型醫院,就初步數據顯示,即便是床數相同的醫學中心,每家用血差異非常大,期盼了解不同層級醫院用血狀況,以制定量尺進行比較,如在不同醫院心臟外科手術用血量,是否有所差異,除給予臨床醫師用血空間,也可了解其他醫院用血情形,同儕間互相激勵。游介宇說,當血液供給不足時,臨床會將輸血條件設置的比較嚴格,如血色素7以下或病情危急的患者才給予輸血,等待血荒情形過去後就會恢復,因此,醫療上仍應給予臨床醫師足夠的用血評估、判斷空間,或隨著生物科技未來發展,如果可以生成血液,就能解決用血的情形。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這次希望透過統計,了解國內各醫療院所及不同季節、區域用血的差別性,以進一步討論、評估用血情形是否恰當,或是否需要加以管理,讓用血更有效益。
-
2023-04-06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咖啡豆在烘焙後十天內就應該喝完?義式咖啡專家這麼說
空氣的影響大家想想看,一批剛烘焙好的咖啡豆,就和新鮮出爐的麵包一樣。在理想的儲存條件下,烘焙好的咖啡豆,保鮮時間不會超過十天。你要麼快快用掉,要不你就會在接下來的十天內失去它。這就是一切的規則。在所有的咖啡製作方法中, 新鮮度是主宰杯中咖啡品質的主要因素。在義式咖啡的例子裡更是如此。豆子的新鮮度是造就醇厚克立瑪的主要關鍵。當義式咖啡從機器中流出來時,大家一眼就能看見,這次萃取時使用的咖啡豆是新鮮或陳舊。比起新鮮咖啡豆濃稠、具深紅褐色克立瑪,陳舊咖啡豆的克立瑪顯得稀薄、水感且顏色較淺,這也顯示了最佳風味的含量多寡。正如前文所述,要從萃取外觀判斷是否單純因為咖啡豆不新鮮所致,必須以「成功控制其他因素」為前提,否則諸如不均勻的布粉和填壓,或使用鈍掉的磨豆機刀盤等,都會導萃取出來的咖啡顯得稀薄和水感。我要強調的是:請在烘焙後十天內,就將你的咖啡豆用掉。短期的咖啡豆儲存技術,和葡萄酒的儲放方式類似:請將咖啡豆保存於原包裝中,並置放於陰涼、陰暗處。在一般的情況下,人們會將剛從烘焙機中烘完的咖啡豆,整袋放入可加蓋的塑膠食品儲存罐中。但烘焙好的咖啡豆無法長期儲存,因此一樣請在十天內用完。將豆子冷藏起來,則可稍微將保鮮期延長個幾天。 如果你的烘焙師十分關心新鮮度,他/她會在你收到的咖啡包裝上標示烘焙日期,這種做法稱為公開日期標註。此外,好的烘焙師會在烘焙完成後立即將熟豆包裝起來,藉此充分利用此時咖啡豆所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烘焙後的咖啡豆會釋放出二氧化碳,也是烘焙的副產品,即前文提過的梅納反應。這將產生二氧化碳、焦糖、複合類黃酮和熱量等(由於烘焙屬於「放熱」化學反應,這意味著它在其最後階段會產生熱量)—如果烘焙後的咖啡豆,沒能放入冷卻盤以風扇冷卻,是有機會自己燃燒起來的!事實上,新鮮烘焙的咖啡會在烘焙後的十小時內釋放出85%的二氧化碳。請務必將這些二氧化碳飽和地填充至袋中。這種二氧化碳釋放的重要性,在於它會迫使袋中其他的空氣排出,並防止咖啡豆氧化。 換句話說,當熟豆暴露在空氣中,例如打開幾次袋子、倒出咖啡豆之後,就可能會使得熟豆在一夜之間變質。建議大家改從袋子裡「舀出」咖啡豆,而不是用倒的,有助於保護熟豆品質。這是因為二氧化碳比空氣還來得重,當你倒出咖啡豆時,二氧化碳會直接被倒進入儲豆槽中,大家可以想像從罐子裡倒出液體時的動作。(然而,就像影響義式咖啡品質的諸多因素一樣,暴露在空氣中的咖啡豆,其實際壽命還會因其他變數的作用而出現變化,例如空氣溫度和濕度; 高溫和低濕度會大大加速氧化。)去咖啡因豆與新鮮度在維瓦奇咖啡店,我們使用衣索比亞的西達摩( Sidamo)作為去咖啡因咖啡豆( decaf)。 並將去咖啡因的工作,委託給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瑞士水公司( Swiss Water),不得不說,他們將這項任務做得非常好。使用這款咖啡豆可以製作出我最喜歡的義式咖啡之一。(我的一位試飲夥伴聲稱我們的去咖啡因西達摩嘗起來像水果口味的棒棒糖⋯⋯我知道這個說法有點牽強,但這款豆子確實有其獨特的清淡甜味,且與焦糖不同)。去除咖啡因時,會破壞咖啡豆內部的細胞壁,但整段過程玄妙得像是完全不可能發生。具體做法如下:首先,你得先將咖啡生豆( green coee)浸在水中,直到黃酮類化合物和咖啡因充分溶解(在此請容我沿用啤酒術語,將之稱為「咖啡麥芽汁」 ﹝ coee wort﹞)。接著,技術人員會對溶液進行處理以去除咖啡因,再將咖啡豆浸泡在咖啡麥芽汁中,直到咖啡豆重新吸收複合類黃酮。最初聽到上述過程時,我的反應是「嗯,聽起來的確就應該這樣處理⋯⋯應該啦。」但瑞士水公司確實專業,經過這番處理後的咖啡生豆口感醇厚,帶有獨特的甜味,但依舊可被清楚地識別為衣索比亞西達摩。在去除咖啡因的過程中,由於咖啡生豆中的細胞壁遭到破壞,這會使風味物質在烘焙過後加速滲透到豆子表面。 假如其儲存條件和普通咖啡豆差不多,你就會在烘焙後的四天內看到去咖啡因咖啡豆上出現油脂。此時, 請將烘焙後的咖啡豆冷藏,並在五天內使用完畢。最快在烘焙過後的第五或六天,當豆子表面開始滲出油脂後,萃取過程中的克立瑪會流失得非常快。考慮到這一點,建議大家請烘焙師將去咖啡因豆裝在 2 磅的袋子裡,再將該袋放入密封容器中並冷藏。等到研磨之前再將去咖啡因咖啡置於室溫當中。※ 本文摘自《大衛.舒默的超完美義式咖啡實作:沖煮工藝、穩定溫控、改機實務,引領義式濃縮邁入精品咖啡殿堂的傳奇經典》。《大衛.舒默的超完美義式咖啡實作:沖煮工藝、穩定溫控、改機實務,引領義式濃縮邁入精品咖啡殿堂的傳奇經典》作者:大衛.舒默譯者:陳俞嘉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3/03/1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單株抗體7000多劑快逾期 黃立民教授揭露:「這原因」造成
根據媒體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2022)年9月採購1萬劑「Evusheld」預防性單株抗體,至今使用不到3000劑,還剩下7千多劑,有效期限只到今年11月30日,引發浪費爭議,醫界呼籲放寬單株抗體適應症對象,以增加使用速度,避免浪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對此表示,如果可以放寬預防性單株抗體適應症對象,讓這些預防性單株抗體在有效期限內用完,在避免浪費、保護免疫低下族群方面,當然是有好處,不過問題的癥結點,主要來自於許多醫師不了解、不會使用這樣的藥物,因此相關醫學會應針對醫師加強教育,對於解決問題,才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目前預防性單株抗體的適應症對象包括曾在「一年內接受器官移植、血液幹細胞移植」、「在接受器官移植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有急性排斥現象」、「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且持有重大傷病卡」、「具有重大傷病卡的血液腫瘤病患」與「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免疫細胞CD4小於200cells/mm3」等六大免疫低下族群。黃立民進一步指出,一般醫師為上述免疫低下病患看診時,施打預防性單株抗體並非常規醫療環節,加上不少醫師對預防性單株抗體的使用方法、適應症等了解不多,面對病患時,自然較不會主動提及,或主動開處方箋,也不會刻意記得這件事,即使放寬適應症對象,若醫師不開單株抗體處方箋,問題還是存在,當醫師對單株抗體更加了解,才比較有意願開立處方箋,免疫低下族群才有更多機會施打。「如果是免疫低下族群,疫苗還是預防、保護的第一線!」黃立民建議,免疫低下族群應以注射新冠疫苗為第一優先,注射疫苗後,若抗體不足,再施打預防性單株抗體,幫助提升保護力。
-
2023-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確診不強制隔離後.....要不要請假休息?快篩陰卻咳不停怎麼辦?快篩、清冠一號怎麼處理?
【本文重點】隨著新冠肺炎規範逐漸解除,民眾如何因應?雖然不再需要隔離,但低免疫力人群仍有潛在威脅,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而疫苗施打也讓許多人感到頭痛。專家建議,建立類似感冒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並留意重症和後遺症的警示症狀,如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需及時就醫。確診者可請病假,並在快篩陰性後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少接觸人群。至於後遺症患者,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by ChatGPT新冠規範解除如何因應?民眾慢慢脫掉口罩,人與人恢復正常的交流。經歷整整三年的新冠疫情洗禮後,病毒並未完全消失,對免疫力低下的人來說,仍有潛在威脅;曾經炙手可熱的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沒完沒了的疫苗施打,也令許多人頭痛。在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此刻,民眾如何開啟新生活?我們請專家提供最實用的建議。從上周一開始,新冠肺炎輕症的患者就不再需要隔離、通報,但現在才確診的民眾,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在家休息還是去上班?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雖然新制為「0+n」,但新冠肺炎仍是高傳染性的疾病,站在公衛保護的角度,還是建議先在家休息,待快篩陰性再到公共場合、人多密集的地方。確診了,假怎麼請?→可請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內,學生不列出缺席紀錄,勞工雇主不可扣全勤獎金。針對新制上路,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日前表示,軍人、公務人員、教師、學生與勞工等族群,皆可請「病假」,學生持快篩陽性證明,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的病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快篩陽性的勞工如有症狀,身體不適無法出勤,可持「快篩陽性證明的照片」,向雇主請未住院的普通傷病假。另外,請病假者自篩檢陽性日及次日起5日內,雇主不得扣發全勤奬金。要請假休息嗎?→盡量改成線上工作,出門戴好口罩,避免與人接觸。柳朋馳表示,雖然還是看確診者自身的狀況決定是否出勤,但建議盡量改成線上工作,降低傳染機會;如果有外出工作的需求,還是要將口罩戴好、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英國一年前就已實施輕症不用隔離,當作流感看待,身體不舒服就在家休息、還可上班就去上班。但以台灣民情來看,不太能接受新冠肺炎確診者「在外面亂竄」,因此建議還是快篩陰性再出門。不過林應然也表示,環境中到處是病毒、細菌,不可能不接觸。台灣民眾多數接種過疫苗以及感染過新冠肺炎,多少都有抗體,即使被感染,多為輕症。民眾對一般感冒不會恐懼,主要也是因為多是輕症,因此應該建立類似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留意哪些重症警訊?→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迅速就醫。即使輕症不用隔離,許多確診者還是有轉為重症的風險,或是持續有後遺症。指揮中心日前提醒民眾,如出現喘、呼吸困難或是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重症警示症狀,就要趕快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有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更要注意。快篩陰,咳不停怎麼辦?→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過敏或黴漿菌感染,需就醫對症下藥。至於後遺症,林應然表示,臨床上最常見許多已快篩陰性的確診者仍持續咳嗽,甚至長達幾個月,如果影響生活,一定要就醫。林應然說,持續咳嗽有些是因為感染新冠後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或是導致黴漿菌感染;有些人是因為感染後的過敏反應引起久咳,因此必須就醫、對症下藥,例如開立氣管擴張劑治療氣喘或是紅黴素抗生素治療黴漿菌等。另外,民眾也可多喝熱開水並「小口小口喝」,以保持喉嚨濕潤,紓緩症狀。長新冠掛什麼科?→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後遺症出現超過三個月以上才算,否則只能算是「新冠後遺症」。新冠肺炎急性期的症狀大部分會在7至14天內緩解,如果和前14天相比,症狀有較為減輕,或許可以等待症狀自行好轉;但如果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就建議回診讓醫師判斷。他表示,後遺症如出現呼吸道症狀,可選擇看耳鼻喉科;容易胸悶、喘,則可考慮至胸腔科看診;若有各種症狀,則可選擇家醫科先做評估,或至整合門診看診。針對出現「長新冠」的確診者,健保署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除連江縣目前暫無醫院參與外,其餘各縣市都有醫院參與,合計130家。健保署表示,這項計畫會持續到指揮中心解散後6個月。截至3月13日,計畫共收案8388人,以31至40歲和41至50歲最多,分別佔21.03%及20.3%。柳朋馳提醒,出現新冠後遺症,不管中醫或西醫,都有治療基礎和方向,特別提醒孕婦、有慢性病史等特殊族群,就醫時一定要把藥備齊,給醫師做為用藥評估,並且向兩方的醫師說明正在看哪些門診,留意藥物服用間隔。新冠防疫物資何去何從?新冠疫情趨緩,只剩大眾運輸和醫療院所還強制戴口罩,確診輕症也不用隔離。家裡還有大量醫用口罩、快篩、酒精、退燒藥、維他命,甚至是處方藥、清冠一號,有些都快過期了,該如何是好?專家提醒,凡是分裝過的藥,沒吃完就要丟掉,抗生素、抗病毒藥得交到藥局,不可任意丟棄。另外,清冠一號不能當保健食品吃,過期快篩可能失準,避免口罩浪費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常戴口罩,也是幫助自己減少感染。口罩→繼續自主戴口罩,期限內用完沒問題。保持乾淨勿蒙塵,存放在乾燥陰涼處。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口罩的主要功能是過濾空氣,因此要保持乾淨,不能讓口罩蒙塵弄髒,也要避免高溫或潮濕讓材質變質。如果口罩沒拆封,存放在乾燥陰涼處,保存期限內使用都沒問題。一般醫用口罩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3年,疫情3年來,民眾已了解到口罩在防感冒、減少過敏的卓越成效,如果能繼續保持自主防疫戴口罩的好習慣,一般家庭庫存的口罩應該都能在2、3年內用完。防疫酒精→未開封不會變質,稀釋過或分裝要盡快用掉。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使用。大罐裝的防疫酒精也很令人傷腦筋。張文靜說,濃度高的防疫酒精如果沒開封,基本上不會變質,所以沒有過期問題,所以罐子上也不會寫保存期限。稀釋或分裝到小容器使用,就要注意時效,因為蓋子開開關關,酒精一定會揮發流失,影響消毒效果。建議要在容器註明分裝日期,盡量分裝小罐並在一周內用完。真的用不完、沒開封過的防疫酒精,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例如商家、幼兒園、醫療機構等。快篩→變質會讓檢驗失真,過期就丟棄別再用。過期的快篩還能用嗎?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每一組快篩裡面都有卡匣、採檢棒、緩衝液,緩衝液必須有效地把採檢棒上的細胞溶掉、將抗原分離出來,讓卡匣中的試紙吸附抗原的緩衝液,就會顯示檢驗結果。如果緩衝液或卡匣變質,都有可能讓檢驗結果失真,建議過期就丟掉,不能再用。退燒止痛藥與處方藥→排裝藥保存期限內仍可用,分裝、磨粉藥,沒吃完就要丟掉。疫情期間在藥局搶購的退燒止痛藥,平時大小病就醫沒吃完的處方藥,該怎麼處理?張文靜說,如果是排裝的藥,只要還在保存期限內,都還可以用,但已經被分裝成小袋、磨成粉的藥,只要該吃完的期間沒吃完,就要丟掉。張文靜表示,分裝或磨粉會讓藥品大面積接觸空氣,很容易受潮變質,沒人能確保它的品質,要是暗藏有害物質,肝臟首當其衝,肝臟又是沉默的器官,就算被錯誤用藥習慣傷害也沒有感覺,等到發現肝臟受損時,通常都已經事態嚴重。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把藥水冰進冰箱,就能放久一點,其實恰恰相反。張文靜提醒,除非藥師有交代要冰,否則都應該放常溫。如果把不該冰的藥水放冰箱,導致水分揮發或異常結晶,藥水的劑量就不對了。要丟棄過期藥物和藥水,也不能直接倒進水槽或馬桶,可以用把藥水加入不要的茶葉、咖啡渣、廚房紙巾,再與一般垃圾一起丟棄;如果是抗生素、抗病毒藥、抗腫瘤藥,因為會汙染環境,應拿到藥局檢收,民眾可上各地方藥師公會網站查詢「居家廢棄藥物檢收藥局名單」。清冠一號→有感冒症狀可服用,但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花大錢買「清冠一號」卻沒吃完,可以當成保健食品嗎?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陳博淵表示,清冠一號是治療性的用藥,不應該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觀念看待,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但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燒等類似感冒的身體發炎徵兆、不確定是否再次感染,這時候要服用手邊的清冠一號,就比較沒有問題。目前也有研究在探討清冠一號對於其他病毒感染,是否也有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保健食品→注意與其他服用藥品的交互作用,可請藥師協助。疫情期間買了許多維他命或保健食品,但若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記得先請藥師幫忙看一看。張文靜說,有些藥品會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用藥愈多,情況愈複雜,建議可將家裡維生素或保健食品的「成分標籤」拍照,然後帶著健保卡到社區藥局,簽署同意書授權藥師查詢健保雲端藥歷,比較不會掛一漏萬。民眾也要給藥師一點時間釐清,如果是多重慢性病、多重用藥的年長者,可能至少得花上一兩個小時,才有辦法精準給予個別化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1-25 醫療.骨科.復健
肩頸痠痛跟姿勢不良無關?醫曝靠按摩球、筋膜槍改善無效原因
肌肉僵硬勿輕忽,小心肌肉失衡造成疼痛不適。一名30多歲OL,因長時間坐辦公桌前工作,多年來飽受肩頸疼痛之苦,且常在下午出現痠痛,為了舒緩斜方肌、提肩胛肌緊繃,她常靠按摩球、筋膜槍「急救」,但日復一日終未改善,於是就醫至復健科看診,經過治療及調整生活型態,才真正緩解肌肉疼痛。按摩球、筋膜槍舒緩 肌肉仍僵硬不適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於廷表示,上班族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同一姿勢維持太久,頸部、肩膀的肌肉容易產生緊繃僵硬,雖然可透過按摩、放鬆等方式,緩解肌肉緊繃的不適,不過歸根究柢,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工作就是得維持靜態坐姿,因此應該反過來思考,平時應該訓練肌肉、強化肌耐力,才能應付靜態的久坐。肌肉失衡較常發生於運動員身上,但一般民眾也要小心。林於廷以「低頭族」為例,當頭部低下、駝背時,頸部前側肌肉縮短、後頸肌肉拉長,背部肌肉同時被拉長、又要出力維持駝背姿勢,而前側胸廓肌肉長度較短,就無法伸展開來。因此長時間低頭時,身上的肌肉也會習慣代償,以維持低頭姿勢,而過度使用的肌肉過勞,較少使用的肌肉無力,漸漸地各種問題隨之浮現。醫師:肩頸痠痛 不是姿勢不良問題「肩頸痠痛不是姿勢不良的問題,而是太久沒有活動。」林於廷說,長時間低頭、駝背等錯誤姿勢,的確可能造成肌肉失衡導致腰痠背痛。其實上班族每半小時起身活動、伸展一次,讓緊繃肌肉放鬆、避免過勞,平衡身體肌肉力量,就可緩解痠痛。林於廷指出,有些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也會伴隨肩頸痠痛,使背部、腰部長期緊繃,多年下來影響睡眠,產生情緒問題。建議可採取三種「內外夾攻」放鬆方式,一是調整運動,二是調整睡眠,三是搭配冥想、肌肉收縮操,讓自己從內到外徹底放鬆。運動促使腦內啡分泌,可緩解焦慮,建議一周進行5天有氧運動,每次約30分鐘;瑜伽、皮拉提斯、重量訓練,一周可間隔執行2至3次;每天做伸展,隨時舒緩肌肉緊繃。簡易肌肉收縮操1. 肩頸肌肉放鬆吸氣將上半身往上聳肩到底,維持3秒鐘,吐氣並慢慢將肩膀放下,全程閉眼、不想任何事物,專注在自己的呼吸頻率,感受肌肉出力、放鬆的感覺。2. 手臂肌肉放鬆將雙手往前伸直,並大力握拳,維持3秒鐘,接著放輕鬆;兩隻手肘向內用力收起,維持3秒鐘,接著放鬆。3. 腳部肌肉放鬆坐在椅子上,將膝蓋伸直,腳板出力往回勾,維持3秒鐘,接著放鬆。(資料提供/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於廷)
-
2023-01-07 焦點.用藥停看聽
知名高血壓藥「脈優」確認有卡鐵絲 須回收600萬顆
國內市占率高達6成、每年健保用量高達2.1億多顆的高血壓用藥「脈優」,去年有民眾檢舉藥品包裝內卡了鐵絲,並經由消基會揭露後,經衛福部食藥署和廠商了解,雖然廠商抽查並未發現有其他類似情形,但為確保民眾用藥安全,仍於今日要求廠商回收同一生產線上兩批號的藥品,共約600萬顆,並於1月29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說,「脈優」主要用於高血壓、心絞痛,為國內用量最大的高血壓用藥,回收600萬顆應不會影響民眾用藥,而這起回收事件為去年12月消基會公布脈優藥品包裝內卡了鐵絲事件,業者經和民眾現場確認過的確有卡鐵絲,因此同樣的生產批次都要回收。需回收批號為FR3135、FT2343。洪國登說,經現場確認過藥品包裝內的確卡了鐵絲,但不確定到底是否在製造時哪個環節發生的,目前還需調查。食藥署已要求廠商應於1月29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若確定有缺失將依情節輕重依《藥事法》開罰。【延伸閱讀】》市面上相關藥品有哪些?「藥物百科」馬上查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洗腎人口從7.1萬成長到9.6萬 李伯璋:應延緩腎臟病惡化、創造腎臟移植機會
多虧健保制度,台灣的透析病人不再因洗腎而傾家蕩產,但透析人數及醫療費用逐年成長,在眾多慢性病當中名列前茅,無疑是健保財務的一大壓力源。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剖析台灣洗腎人口的輪廓、洗腎品質、相關花費等,也提醒您控制好慢性病,延緩腎功能惡化,才是避免洗腎之道。腎臟移植權威、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慢性腎病的自然病程就是會逐漸走向末期,在還沒有健保的年代,洗腎一年的代價就是一棟房子。現在有健保可以支持病人透析,但更要努力避免患者進入透析階段,除了在源頭防治腎病、控制病程,也要更努力推廣腎臟移植。腎臟移植的5年存活率高於透析,整體醫療費用只有透析的一半,可說是對病人好,也對健保好。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90%,遠高於透析病人的56.2%。李伯璋表示,現在透析的醫療費用都是健保支出,病人又愈來愈多,財務負擔沉重,100年到110年,持續透析超過3個月的「長期透析」人數從7.1萬成長到9.6萬人;由於高比率的長期透析病人同時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共病,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也從68.1萬點成長到74.1萬點。李伯璋指出,透析病人5年存活率約56.2%,反觀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90%,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36萬點,只有透析的一半不到。可惜目前移植件數少,每年遺愛人間的大愛腎臟移植最多200多例,來自親友的活體腎臟更少,每年只有100多例,根據器捐中心統計,今年只有158人完成腎臟移植,還有8,063人在等待。不需摘除原本腎臟,血型或抗原抗體不符,也有機會移植成功。有別於其他器官移植,腎臟移植通常不需要摘除病人原本的腎臟。李伯璋說,除非有嚴重泌尿道感染、嚴重高血壓等問題,才需要摘除腎臟,大部分病人都是直接把新腎臟接上去,等於有三顆腎臟,要是排斥,還可以再移植第四顆。李伯璋表示,移植技術日益精進,血型或抗原抗體不符,也有機會移植成功。移植後定期回診、按時吃藥、好好照顧自己,還可以度過10年、20年,甚至30年不需要透析的日子,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可以等到連移植的腎臟都逐漸失去功能,再考慮接受透析。避免腎毒性藥物危害腎友,雲端藥歷主動提醒。「站在病人最大利益的立場,一定努力去創造腎臟移植的機會。」李伯璋表示,目前在末期腎病前,病人的照護與衛教計畫中,如果團隊成功衛教病人並移植成功,就獲得額外獎勵金,目前正在研議調整進入透析的流程,在透析前增加一道「腎臟移植諮詢」的程序,讓每個病人在進入透析前都充分瞭解移植這個選項,健保也會編列諮詢費,給提供諮詢的移植外科醫師。在更源頭的腎病防治和延緩病程,健保署也做了許多努力。在醫師開立處方這一端,健保署讓雲端藥歷會主動提醒醫師,避免處方有腎毒性的藥物給中重度慢性腎病病患、主動提醒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NSAIDs)近期使用情形。此外,健保署分析109年新透析病人前一年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情況發現,3個月內用藥天數超過30天的病人,會提早4個月進入洗腎階段。今年2月起,針對3到5期慢性腎病的病患,如果醫師處方NSAIDs超過一定天數,也會跳出提醒。腎友常見糖尿病和高血脂,應善用健康存摺自我管理。李伯璋表示,大部分慢性腎病病人同時有三高,最常見就是糖尿病和高血脂,不少人也有慢性肝炎。病人對於自己有哪些慢性病、該怎麼照顧,都要有概念,才能與醫師好好合作,延後不得不走入透析的時間。為了提升病人健康識能,健保署「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不只能看到血糖、血脂等各項檢驗報告,還有糖尿病追蹤、慢性腎病追蹤、BC肝炎追蹤等主題,可以一次看到該疾病相關檢查結果,點選檢查項目,就會跳出衛教訊息,立刻讓人理解數值的意義、自己應採取的行動。曾經在臨床第一線為無數病人移植腎臟,看著病人重獲新生,李伯璋感嘆,醫師不需要看很多病人,重點是要用心照顧病人,把用於非必要醫療行為的時間省下來,用來好好衛教病人,教病人照顧自己,這就是醫病關係和醫學倫理的珍貴所在。健保署的責任就是持續想方設法、改良制度,給予這些用心守護病人的醫療團隊更合理的給付,讓醫療行為回歸初衷,那就是謀求病人的最大利益。【延伸閱讀】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
2022-11-04 醫療.泌尿腎臟
菜花不只長在性器官!這些部位也可能染病,醫教你「自我檢查法」
年輕男女的性觀念較老一輩開放,可是一旦安全措施沒做好,感染性病的風險則大幅提高。1名18歲少女因私密處搔癢,分泌物多前往婦產科求診,檢驗後發現不只染上俗稱菜花的「尖形濕疣」,還驗出淋病等病菌,在醫師細問之下,女病患才痛哭坦言,男友不只和她發生關係,長期在外劈腿偷吃,自己卻不知如何拒絕男友求歡,因此染上性病。菜花潛伏期長短因人而異 與免疫力高低相關菜花是因人類乳突病毒引起的性病,多數是經由性行為感染;少數則是前往公廁、游泳池、溫泉大眾池等,皮膚有傷口或免疫力差時接觸患者分泌物進而感染。好發於男女生殖器、肛門等部位,感染後開始冒出小粒肉芽,初期不痛不癢,會逐漸增多長大。正和中醫診所黃慶雲醫師表示,中醫理論認為菜花是因濕熱邪毒進侵肝經,而肝的經絡正好行經陰部,進而在陰部結聚而引發的病症。感染菜花的潛伏期約半年至1年,有人甚至長達2年才發出病灶,黃慶雲醫師指出,潛伏期的長短實際上與個人免疫力有關,臨床上也遇過極少數5至10%的人免疫力功能較好,感染菜花後並無出現症狀,但很可能病毒已潛伏在體內「伺機而動」。中西醫治療菜花大不同 中醫首重調節免疫力抗復發西醫治療菜花採取雷射電燒、二氧化氮冷凍療法及外用藥膏,能治療肉眼看得見的病灶,但因皮膚受到破壞,故修復期長,加上可能潛藏一些小肉芽或皮下病灶,日後復發機率高。而中醫治療菜花主要從調節免疫功能著手,利用內服金銀花散、莪朮來達到清熱解毒、排毒、消疣作用,讓身體重新修復,再搭配外塗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幫助消除病灶源頭,降低復發機率。透過中藥外敷內用雙管齊下,通常治療7天就能看到突出物脫落,至於完全復原需視個人身體狀況而定。醫師揭菜花自我檢查方法 若出現以下症狀應就醫多數人對於染上菜花難以啟齒,該如何自我初步檢查呢?黃慶雲醫師說明,男性發病的部位常見生殖器的冠狀溝區、尿道口,陰莖根部以及肛門周圍;女性病灶則會出現在生殖器、陰道內外、尿道口等部位。起初會冒類似瘜肉,無痛癢感覺,逐漸愈長愈多,有的疣體碰觸到還可能出血,這時情況就比較嚴重了。其他能夠接觸到性器官部位,包括眼睛周圍、耳朵、嘴角甚至口腔內,都有可能感染菜花。菜花病毒本身的傳染力很強,夫妻或性伴侶都容易互相傳染,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男性陰莖癌、女性子宮頸癌,不可輕忽。黃慶雲醫師提醒,若察覺或摸到生殖器或肛門部位有不明突起物,應就醫診治,一旦確診為菜花,務必與伴侶一同前往就醫,以免交叉傳染反覆發作;透過中醫治療好菜花,應注意衛生習慣,避免熬夜、酗酒導致免疫力降低,就能大幅降低菜花復發的可能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1-02 失智.大腦健康
國內首見!顯影劑使用陷失智危機 醫:失智風險高達2倍
國衛院、台中榮總合作的最新研究首度發現,民眾接受電腦斷層造影CT、磁振造影(MRI)使用到的顯影劑與失智症有關。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說明,研究團隊發現,曾暴露顯影劑者,10年、15年長期下來,發生失智症的風險多達2倍,其中又以血管性失智症風險最高,高達4.6倍。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說,研究團隊以健保資料庫大數據分析,對比2001年起30歲以上收案10年內用過、沒用過顯影劑發生失智症的情形,初步發現顯影劑暴露與失智症有關,但近一步分析時,因族群數太少,不容易看到。吳明儒指出,過去腎臟病研究證實顯影劑可能傷害腎臟,尤其短時間重複暴露傷害更大,急性腎損傷是二周內比較容易發生。但失智症發生並非一個月、二個月,是長期風險增加的趨勢,罹失智症可能10年下來不到5%,但以全台灣計算,風險是高的。吳明儒說明,失智症最常見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其中血管性失智症因血管較易受顯影劑影響造成損傷,顯影劑風險高達4.6倍。顯影劑也是危險因子,因此建議減少非必要的檢查,該檢查若使用顯影劑,除了不能大量喝水的病患外,檢查後在6到8小時補充1000到1200CC的水份,減少顯影劑在體內殘留時間;也可以和醫師多溝通、了解有無檢查必要,若有替代方案,就不急著做顯影劑檢查。
-
2022-10-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毒不理政治——當疫情只剩數字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接近尾聲,本週以這主題刊登三篇醫病不同背景的作者寫出他們的看法。張女士在兒子與先生先後染疫康復後,寫出兩位家人與自己的感受,讓人感受到溫馨和睦的家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一位剛回國不久的感染科醫師寫出赴美進修回來後,看到目前台灣防疫政策與美國的差異,分享他的看法,並呼籲社會應該以理性、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重要的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一位精神科醫師提出防疫期間種種措施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尤其是這期間住院的病人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以及對醫病關係以及醫療人員的影響。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能夠以正向的心態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他們確診之後COVID-19的中文意思是發生在2019年的冠狀病毒疾病,一開始是發生在2019年底的武漢,但當時人們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一直燜燒到2020年的一月底才大爆發,取得大家的重視,從2020年至今,往後這幾年地球上發生了什麼事就不用贅述,往事都成了歷史。 2022年六月,離我回台灣最後一次已經相隔兩年半,歸心似箭,我很興奮終於可以回到我自己的土地,然而跟上次回台灣,世界已經有本質上天翻地覆的轉變。這次的心情,可說是又期待又害怕受傷害,在國外已經經歷了兩三年的疫情,其實經過什麼風雨,都看過,這一切勢必該結束。當我降落在桃園機場時,迎來的是我所無法想像的大陣仗,機場人員包的密不通風,彷彿我們身上帶有劇毒,但是我們不是都上飛機前兩日內才驗過PCR陰性嗎?「桃園機場廣播,因應國際疫情嚴峻,所以採取……措施。」頓時我有種2022年到一個外星球科幻電影的感覺。時間拉回2020年3月,美國開始疫情大爆發,沒有戴口罩習慣的美國人也紛紛開始戴起,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個創傷的回憶因為數以萬計的人確實是因為COVID-19死亡或生病。疫情爆發以來,我一直居住在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或回到台灣,也經歷過許多事件,例如2020年3月的 封城,2020年12月因為alpha第一個變異病毒又再度禁止內用,但是醫護人員也同時開打疫苗看到曙光,2021年雖然年中開始有delta等變異病毒,但是因為疫苗當時的超強保護力所以只要先天健康沒有免疫太大問題、又有打疫苗大概不會有大礙,因此社會好像不為所動。到了2021年12月,Omicron四起,這次是海量的人再度確診,不管有沒有打疫苗好像都會被感染了一輪,2022年一月初美國甚至可以連續好幾天單日確診一百萬人。因此2022年美國又重新規定室內要戴口罩,那時又可以看到到處排隊要驗核酸或快篩的人潮。終於到3月後口服抗病毒藥物終於比較普及,但是此時已是春暖花開,確診數也快速降了下來,此時美國社會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馬照跑舞照跳,甚至到快要夏天又不強制戴口罩了!雖然美國社會特別是在2020年上半年遭受非常大的損傷與衝擊,對於許多產業等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但我看到的是社會的韌性,還有繼續發展科學,沒有放棄對COVID-19的研究,因為對病毒的了解,所以不會過度恐慌,到處都有可以洗手的地方,例如餐廳每個座位上都會提供可以乾洗手的,但很少可以看到兔寶寶裝把全身包不通風(畢竟病毒還是空氣傳播為主要方式,而不是靠接觸傳播);抗病毒藥物的普及,要開立抗新冠的藥物跟開克流感一樣,因為本質上,都是呼吸道病毒,不應該是因為新冠就特別不同;當然還有也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疫苗的普及,還有即將普及的次世代雙價疫苗可以提供更多保護。這些韌性,讓社會回到正常,這些轉變(例如疫情嚴重,馬上規定要戴口罩,但如果疫情不嚴重,也會收手,而不是無限制一直規範下去)其實也可以供不同價值觀的社會參考,有時躲的了一時,不一定躲的了一世,COVID-19也不會消失,但會跟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樣,存在人類文明社會中。台灣疫情來的慢,給社會很多借鏡與準備時間,因為等到病毒弱化加上疫苗的普及,造成的傷亡沒有比國外多。然而有些警示是,疫情怎麼變,人心不慌。不管變異病毒怎麼變,沒有更毒就沒關係,確診數也不是唯一指標,因為醫療衝擊才是最重要的指標,制度面都是人為的,應該開放任何選項的討論。當世界疫情逐漸收尾,台灣是否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當疫情只是數字,是否我們可以不用以此過度擔心?當世界都可以平靜地看待這場疫情,我們是否可以理性以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病毒不會尊重任何的國界、種族、宗教、職業,任何人都有可能生病,但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我們日子還是可以好好過,也許因此人們更緊密關心在一起。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3/調整確診隔離天數 助確診者更快入院治療
13日迎來邊境解封,確診者隔離天數有望調整,調整後,牽一髮動全身,有機會加速入院治療時間。國內確診者目前仍維持「7+7」,7天居家照護及7天自主管理的檢疫規定,日前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透露,專家正討論確診者「7+7」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調整方向,有機會優先放寬,如後7天快陰性,即可內用、聚餐或聚會活動。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9月30日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指揮中心專家會議已做過討論,「7+7」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限制確診者不得聚餐、聚會,有調整的必要性,因此目前正在研擬將後7天自主管理,改為一次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目前疫情仍處高原期,先前專家有開過一次會議,討論確診者「7+7」調整,未來有可能朝「7+N」,N小於、等於7,屆時後7天篩檢陰性後,後面不用再執行自主健康管理,但何時能篩檢陰性不知道,因此N從0到7天都可能。至於確診者「7+7」的前7,羅一鈞說,在專家會議中,有幾位專家認為隔離期可縮短為5天,但會中尚未達成共識,這部分仍在持續搜集資料與研議中,目前不會調整。確診者「7+7」是否朝「7+N」或「5+N」調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之一、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尚未擬定新制,但理論上Omicron病程約3.3天,從被診斷、出現症狀時起算,到第4天後可能可以篩檢陰性,建議不必隔離太久時間,部分國家像是美國等,現在也採取隔離5天作法。黃高彬認為,台灣政策目前是「7+7」,很難一下子從7天隔離縮短成3天,因為第4天仍有可能篩檢陽性,病毒量仍然不低的情況,如果隔離3天就解除,對社區仍會有一定風險,建議前7天可朝5天做開放,也比較安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紐西蘭全面開放後,疫情也沒有太過失控,現階段防疫措施應該回到個人意願上,指揮中心訂定大方向規範,民眾則做好自主防疫措施。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則說,未來防疫可著重於預防重症、死亡率上,開放邊境對國內疫情影響並不大,國內的檢疫措施確實可以檢討、更改了,但前提是疫情在掌控之中,同時醫療量能需要有彈性,這部分就需要衛福部醫事司來進行調度。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防疫措施隨疫情趨緩應適度放鬆,如取消確診者同住家人、密切接觸者的「0+7」或「3+4」的規定,以及確診者居隔從「7+7」降為「7+0」,再逐步降為「5+0」,讓民眾生活更為便利,不需有太多的管制。指揮中心原訂上周要進行確診者「7+7」後7檢討,但洪子仁表示,目前是疫情高原期,這個時間點若放寬確診者後7規定,「等於讓高原期往上堆疊」,使病毒傳播時間再延長,他告訴指揮中心,不建議這個時間點討論後7放寬。洪子仁建議,應等2個指標出現後,再討論確診者檢疫放寬,包括:一、10月13日境外開放後,對社區風險、醫療量能沒有明顯波動影響。二、本土疫情10月20日出現轉折點,每日新增病例數相較上周同日多減少1%,整體7天移動平均值也會往下降。指標出現後才適合往下一步。
-
2022-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7+7」將調整 張上淳:後7天快篩陰擬開放聚餐聚會
指揮中心拍板10月13日邊境解封「0+7」免居檢,國人持續關注國內確診者「7+7」7天居家照護及7天自主管理規定,是否有調整可能性。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接受自由時報「官我什麼事」專訪,透露專家正討論確診者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有機會優先考慮放寬,例如後7天篩檢陰性,就不用太多限制,可以到餐廳內用、聚餐和聚會活動等。張上淳表示,今年初開始有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後,從國外資訊很快了解到,其特性是傳播力很強、可是致病力很低,中重症、死亡比例都比以前病毒株來的低很多,雖還沒有到流感那麼低,但也不能永遠說,保持跟外界不做交流、不做溝通,世界各國經歷好幾波疫情,開始朝解封方向。張上淳說,我國考量最後一波Omicorn BA.5疫情比國外來的晚,一部分因為我們邊境防守,本來就希望它晚一點進來,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達到更高的疫苗覆蓋率,更多的時間準備藥物,讓醫、民眾的使用都非常習慣,可以將疫情高峰壓得較低、死亡降得更少,等疫情高峰過後就是解封時機,因此行政院會9月22日認為時機成熟,因而決定解封。張上淳表示,雖然我國疫苗覆蓋率看起來不錯,也有一些抗病毒藥物可使用,但這些都不是保證百分之百,在顧慮這些層面,我們還是不希望帶病毒者完全不受控制、到處趴趴走、到處傳給別人,別人又帶回他家給家裡的長者。所以有次世代疫苗後,我們希望年長者、免疫不好的人,能將疫苗施打做好,將來受到傷害機會更低,到時是我們更方便去考慮國內管制放鬆的時候。國內確診者「7+7」調整方向,張上淳說,目前討論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現在還是禁止去聚餐、禁止聚會、禁止去人潮壅擠的地方,那是很早以前界定出來的,在沒有參考病毒的狀況,只是用時間當作依據,「所以後7天我覺得可以優先考慮放鬆」,例如類似自主防疫,如果篩檢陰性,就不用再給他太多限制。主持人追問,若前7天居家防疫,第5天快篩陰性,就可以解隔離?,張上淳說,「對,這也是一個考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