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316
筆 文章
-
-
2022-06-27 養生.聰明飲食
免疫力太強也傷身?營養師教這樣吃,維持「剛剛好就好」的正常免疫力
為了預防染疫或生病,常運動、攝取均衡營養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指南,但你知道免疫力「太強」也會傷害身體,甚至攻擊自己體內的正常細胞,讓你生病嗎? 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頁表示,免疫系統是幫助我們對抗外來入侵病毒,及修復內在細胞的衰老、損傷與突變,但凡事都要「剛剛好」,才不會讓你的免疫細胞殺紅了眼,傷害體內的健康細胞;而想維持正常免疫力,她也提供調整免疫力的「5招」飲食方針。 免疫力不是高就好,太強會攻擊正常細胞 「免疫力過猶不及都不好。」高敏敏提醒,當免疫強力啟動,可能會傷害到自身細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而免疫力的強、中、弱,也會為身體帶來不同的影響: .免疫力過低:會讓有害物質在體內繁殖,容易導致各類型疾病 .免疫力正常:正常的免疫力,可以幫助對抗外來病原體。而正常的免疫系統,則可以幫我們分辨正常細胞與外來入侵物,並處理內在細胞的衰老、損傷、突變。 .免疫力過強:過強的免疫力會攻擊自身正常細胞,造成免疫性的病理傷害。 5大營養食物,增強免疫保護力 想要有正常的免疫力,高敏敏建議,可適量攝取5大營養食物,讓保護力從「吃」做起。 1. 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細胞中,尤其是白血球和抗體的主成分,若當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品質低下,會增加感染細菌、病毒的風險。 建議每人每天需要吃5~8份蛋白質,每份大約是1個半左右手掌大小及厚度,最好平均從動物性及植物性2種來源攝取。 .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為豆類、豆腐及豆製品 .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為瘦肉、雞肉、魚肉、海鮮、奶類、雞蛋等 2. 攝取各種不同顏色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中的植化素對人體有保護作用,例如:黑色的菇類裡富含多醣體,能調節免疫功能;橘紅色蔬果包括紅蘿蔔、黃甜椒、番茄等,含有維生素A,能維護眼睛、鼻子、口腔、肺及胃腸道各處的黏膜健康。 想要鞏固第一道防線,阻止細菌、病毒入侵身體,建議一天要吃2~3碗各色蔬菜,及2~3顆拳頭大小的不同種類水果,其中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等.也都跟免疫功能息息相關。 3. 吃Omega3好油: Omega-3有助於降低體內的「慢性發炎」,讓免疫細胞不會過勞、失衡,但Omega-3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必須透過食物來攝取。 建議每周吃3次深海魚類,例如:鯖魚、秋刀魚、鮪魚、鮭魚等;每天可攝取海藻、堅果、亞麻籽、亞麻仁油、紫蘇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好油脂食物。 4. 澱粉選全穀雜糧: 非精緻的雜糧裡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各種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尤其是維他命B2、B5、B6、葉酸等,對維持細胞黏膜健康及製造抗體等免疫功能有益。 建議每天三餐的澱粉中,最少吃一碗糙米飯、五穀飯或搭配燕麥,用來取代精製白米飯、白麵條、白麵包吐司等。 5. 好菌: 「補充好菌可以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更能調節免疫,減少罹病機會。」高敏敏指出,像是優酪乳等發酵的乳製品,是牛乳發酵後的產物,會把多數容易造成敏感的乳糖轉成乳酸,也能讓乳品的營養分解成小分子更好吸收。 腸道好菌就像是人體守衛兵,人體有約70%的守衛兵都在腸道,應維持腸道好菌多、壞菌少,她也提醒:「菌相平衡真的很重要!」建議每天喝1~2瓶250毫升的優酪乳,或小盒優格,再透過納豆、韓式泡菜等發酵食物補充,因這些食物在發酵過程中亦會有好菌產生。 而吃好菌的同時,也要記得攝取蔬菜、水果、全穀根莖類,裡頭的膳食纖維和寡糖,是益生菌的食物,能幫助腸道內益生菌的生長。 除了飲食之外,保持愉悅的心情也很重要。高敏敏補充,可透過調適身心、放鬆壓力、規律運動等方法,再忙都不要忘記善待自己。在非常時期,從飲食方面增加保護力很重要,但免疫力讓它「剛剛好就好」,一起加油保持最剛好的狀態。【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5.html】
-
2022-06-27 養生.抗老養生
夏季吃冰消暑退火 濕氣反而更排不出!?中醫師教祛濕3招自我保健
又到了炎炎夏日,你是否常常會覺得悶熱、潮濕,疲倦、沒胃口、提不起勁呢?那你可能是身體的濕氣太重了!台灣是熱帶海島型氣候,本來濕度就很高,到夏天,高溫加上潮濕,更容易產生許多濕氣造成的病症,比如胃脹悶、消化不良、皮膚濕疹、汗皰疹,白帶、腹瀉,頭暈、倦怠等。除了找專業中醫師針對體質開立中藥來治療之外,平常我們也可以自我保健祛濕喔!自我保健祛濕3招1.善用除濕機:平常不管有沒有下雨都可以開除濕機,讓室內濕度保持在60%以下。睡前開除濕機2小時,睡覺會感覺清爽很多。平常就算有開冷氣,也可以加開除濕機,濕度降低會更有感,冷氣比較不會越吹越冷。2.運動曬太陽流汗:運動流汗是最佳的排濕方法,也可以促進心血管循環,讓體內堆積的痰濕廢物排掉,但要夏天高溫記得做好防曬準備,運動後擦乾汗水,不要馬上喝冷飲、吹冷氣,以免「中暑」喔。3.少吃生冷甜食:天熱大家都想喝涼的吃點冰的,吃西瓜、香瓜等來消暑退火,但要記得適量,還是因為吃冰的會讓腸胃功能下降,濕氣反而會更不好排出。祛濕穴道保健足三里:是保健第一要穴。常常按摩刺激,可以增強脾胃消化功能,增強免疫力。•位置:膝蓋外側下方3寸。 膝蓋下約四橫指。脛骨往外一指寬處。•按摩方式:可直接按壓刺激5-10分鐘。陰陵泉:本穴屬脾經,有很好的祛濕利水的功效,對腹痛腹瀉、小便不利都有幫助。•位置: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 •按摩方式:可直接按壓刺激5-10分鐘。
-
2022-06-26 養生.聰明飲食
鴻時代/用廚房取代藥房 抗疫與美味的關係
前年9月開始回到母校明新科大教書,重回校園生活,除了和學弟妹分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生活態度,就是跟著社區媽媽一起學習新菜色。鄰近學校後門的「快樂小吃」店,宛如學校附設的「保姆餐廳」,在同學推薦下前往,我觀察到老闆娘陳惠妙經常使用中藥材或藥膳食材入菜。在疫情當下,我特別開了一堂「抗疫食堂」課程,邀請妙妙阿姨示範養生料理,希望推廣「用廚房取代藥房」的概念。魚腥草燉雞湯,當紅草本植物,來自老祖宗的智慧。在東南亞工作期間,我常問大馬朋友「肉骨茶」的由來,有人認為是從「十全大補」變成「十不全」;也有人認為這是祖傳的配方,眾說紛紜但每一個都有道理。後來我在快樂小吃店找到「正解」,有一回晚餐到訪,妙妙阿姨準備了藥膳雞湯,上了一天課、說了一天話的我,正是需要滋潤提神的時候,管它三七二十一,一股腦兒全部都下肚,好喝極了。沒想到這不是一般的藥膳,是用魚腥草曬乾後熬煮出來的,原色就像客家人的藍染技術,直接滲透到雞腿肉塊上。魚腥草客家人叫「狗貼耳」,一般用狗貼耳來煲涼茶,把曬乾的魚腥草加水煮茶來喝,也可以跟雞肉一起燉雞湯。「魚腥草燉雞湯」湯鮮味美、入口回甘,不靠任何調味料就鮮甜美味,這道色澤「暗黑」的料理,是老祖宗的智慧,他們早就懂得用天然藥膳來照顧身體。從文獻資料得知,魚腥草含有槲皮甙等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臨床實踐證明,魚腥草對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慢性氣管炎、慢性宮頸炎、百日咳等均有療效;還能增強身體免疫功能,增加白血球吞噬能力。近期在防疫上立大功的「清冠1號」,魚腥草就是成分之一。至於雞肉,是把從小去勢的閹雞、經過足夠時間熟成,肉質特別彈牙、吮指有味,不是一般靠顏值的小鮮肉可以等量齊觀,只有在純樸鄉鎮比較有機會吃到這種農業技術,是一百零一分媽媽的味道。抗氧化的黑豆、紅麴,也能做出中西合璧、美味兼具的料理。妙妙阿姨的防疫態度,是運用老祖先的智慧,達到現代預防醫學的效果,從養生食療下功夫。她常用的養生食材,還有富含花青素、可以抗氧化的黑豆,可以煮茶喝,也可以燉豬腳黑豆養生湯,是很滋補美味的一道料理。而福州人、客家人傳統飲食習慣入菜的紅麴,有降血壓、降膽固醇及抗氧化的保健功效,拿來拌青菜或炒飯可以增色、增香。妙妙阿姨信手拈來,把滷豆干再多用一道紅麴滷的程序,做出獨特的養生滋味。我則在課堂上示範兩道紅麴料理,用新竹在地自製紅麴醬,以中西合璧手法,做出「紅麴歐姆蛋漢堡」和「紅麴起司鮭魚炒飯」兩樣簡單的養生料理, 材料取得容易,製作也快速方便,鼓勵學生在家裡自己動手做,吃得健康自然能增強免疫力。以食養的方式,滿足口腹之欲、照顧五臟六腑。雖然對抗病株的疫苗已普遍在全球量產,期待早日解封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思考,坊間這麼多要價不菲的健康食品,是否真的對人體有幫助,還是花錢買安心?如今證實有效防疫的「清冠1號」,成分都是來自草本,而研發西藥發展最久的德國人,有專業的調茶師,就像中醫師的科學中藥一樣,根據各種草本的特性、黃金配比,研發出針對性解決身體不同問題的茶飲,秉持嚴謹的控管,將「食用的保養品」融入生活。經歷了一場全球性的疫情,看見東西方都致力於如何正本清源,用廚房取代藥房,以食養的方式,除了滿足口腹之欲,還可以照顧到五臟六腑、增強免疫一舉兩得。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臟腑之間傳遞著相輔相成的機能性,人類藉由食養文化,用在地的食材獲得生命密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造物者的神奇,抑或是人類智慧了不起?我們先要學會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從眼耳鼻舌身五感喚醒對食物特性的敏銳,你會發現,最好的醫師就是自己。
-
2022-06-26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廚房/兒童防疫餐 吃出免疫力
「最近很多孩子都走了!」某位藝人的臉書發言,無意間點燃正反論述。身為兒童牙科醫師,對於孩子的關注當然遠大於政治議題。我的患者三寶媽有三位分別就讀小學和幼稚園的心肝寶貝,前陣子她告訴我,打算讓孩子先待在家,但「他們都好挑食哦!」如何為孩子準備健康防疫餐飲,讓許多父母煞費心思。雞肉&番茄蛋包五穀米飯(4人份)胡蘿蔔含有β-胡蘿蔔素,可在人體內轉換成維生素A,增強免疫力;秋葵不僅纖維豐富,也含抗氧化的維生素C;五穀米有豐富維生素B群,可增加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等功能。但以上幾乎都是不受孩子青睞的食物。本料理巧妙用蛋皮化身為彩色煙霧彈,將以上食材華麗包裝,相信孩子看到應該很開心!而蛋黃及乾香菇都是維他命D含量豐富的佼佼者,具有免疫調節作用。食材:雞腿肉2支、五穀米1杯、純番茄泥300克、紅蔥頭4顆、香菇7朵、胡蘿蔔一條、甜玉米罐頭100克、秋葵100克、乾燥義大利香草適量、鹽與黑胡椒適量蛋皮材料:雞蛋4顆、太白粉2小匙、水2小匙、鹽適量作法:1. 五穀米煮熟;紅蔥頭、香菇、胡蘿蔔切丁;秋葵氽燙後切段。2. 蛋皮作法:將蛋、鹽、太白粉、與水全部混合,並以篩網過濾。開小火並抹少量油於鍋中。接著將蛋液平均散開,闔起鍋蓋轉大火,10秒後即熄火。繼續悶1~2分鐘,確認中間的蛋都凝固即可。(蛋皮可加醬油或番茄醬以呈現不同的顏色)3. 雞腿肉表面抹上鹽與黑胡椒,煎至兩面金黃後切小塊備用。4. 平底鍋開小火,先放入紅蔥頭、香菇及義大利香料炒香。接著放入胡蘿蔔炒至軟熟,加入番茄泥、五穀米飯及甜玉米,攪拌並煮2至3分鐘。最後加入作法3雞塊及秋葵,並以鹽與黑胡椒調味即可。5. 將蛋皮與作法4食材做成可愛的造型蛋包飯。豪華海鮮&彩蔬貝殼義大利麵(2~3人份)這是一道彩虹餐盤飲食,各色種類蔬菜中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都跟免疫功能息息相關。製作白醬時,「忍痛」捨棄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奶油,只保留鮮奶,同時鮮奶油與起士粉也酌減使用,避免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成為孩童免疫殺手。食材:純天然彩色貝殼義大利麵150克、干貝4粒、蝦仁10隻、透抽1隻、綜合冷凍蔬菜(綠、白花椰菜、黄蘿蔔、紅椒等) 300克、鴻喜菇1/2包、蒜頭2瓣、洋蔥1/2粒、芹菜2枝、百里香適量、白酒50cc、鮮奶150cc、鮮奶油50cc、起司粉2小匙、鹽與黑胡椒適量作法:1. 透抽切花,冷凍蔬菜以氽燙或微波方式煮熟、蒜頭切末、洋蔥和芹菜切丁。2. 義大利麵先煮至八分熟後撈出。3. 平底鍋加入橄欖油,接著放入干貝、蝦子與透抽。撒上少許鹽與黑胡椒並倒入白酒,轉大火讓酒精蒸發,煮熟後全部倒出。4. 取另一平底鍋先放油及蒜末。接著放入洋蔥並炒至透明。5. 鍋中繼續加入鴻喜菇、芹菜與百里香炒至香味四溢。接著放入鮮奶、鮮奶油及義大利麵續煮。最後加入作法3的海鮮食材、綜合蔬菜,並以鹽與黑胡椒調味。莓果&香蕉可可甜米露(2~3人份)孩童另一免疫殺手就是糖,新鮮水果是孩子的最佳甜食。莓果類具抗氧化功效,而無乳糖鮮乳含豐富的蛋白質及維生素D。捨棄精緻糖的使用,除了加入少量椰糖,還使用香蕉來增加甜度與香氣。食材:無乳糖鮮乳(或一般全脂牛奶)500cc、椰糖10克、可可粉1大匙、泰國米或一般白米30克、無調味綜合堅果25克、藍莓30粒、覆盆莓8粒、香蕉1條作法:1. 米先浸泡半小時,堅果乾炒至金黃色,香蕉磨成泥狀。2. 鍋中放入牛奶並開小火,加入椰糖及可可粉並均勻攪拌。接著放入白米並煮熟,但建議仍保有米粒的口感較佳。3. 待稍涼後加入香蕉泥並攪拌。最後以藍莓、覆盆莓及堅果裝飾,撒上堅果粉。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影/首例「換心肝」受贈者揪感謝 推廣器捐助人傳承愛
國內今年仍有1萬702人正等待器官移植。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中心),今舉辦成立20周年音樂會。全台首例換心換肝、被稱為「心肝寶貝」的陳靜陵說,謝謝器捐者捐出器官,讓受贈者繼續活下去,「畢竟是另外一條生命的消失,我們才有這個機會」。器官捐贈者家屬楊松齡說,女兒28年前車禍過世,捐出骨骼、腎臟等,捐贈者的愛會繼續傳承下去。器捐中心執行長、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傳統國人有「死後要留全屍」的概念,但經多年推廣,目前每年約有400多人捐贈器官,但器捐人數逐漸減少,很大一部分是,民眾簽署了器官捐贈卡,但最後家屬不捨,不願捐出。如今整合器官捐贈、病人自主及安寧緩和三大生命善終政策,讓器捐的思維往前延伸,希望透過多與家屬溝通,完成患者最後的器捐遺願。陳靜陵1998年生產後,竟出現少見的心肌病變,引發急性心衰竭須緊急換心,沒想到一等就是700多天,直到2000年8月終於等到心臟,由振興醫院現任院長魏崢執刀完成換心手術。陳靜陵說,她有B肝帶原,但換心後須服用抗排斥藥物卻把免疫力壓低,引發猛爆性肝炎,必須立即換肝,同年11月由在林口長庚服務的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進行肝臟移植。鄭隆賓說,20多年前國內器官捐贈風氣尚未普及,多靠各醫院間互通有無,緊急救治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而已有器捐中心雛形,當器捐中心2002年成立後,他成為第一屆執行長,並建立器官移植統籌分配的公平優先原則。鄭隆賓指出,當時換心、換肝手術與現在完全不同,手術十分困難,更何況是猛爆性肝炎,即便換肝後,因無藥治療、控制,病情可能再度復發,當時陳靜陵已肝昏迷,還記得當時魏崢一度問他,「要不要救」,他回說,「當然要救,拼看看」,現在看到陳靜陵活了20年「真的很高興」。器官捐贈者家屬楊松齡說,女兒在28年前車禍過世,當時女兒才國三就被判定腦死。楊松齡說,當時聽都沒有聽過,什麼是器官捐贈,他是在醫院加護病房外陪伴女兒時,偶然的機會下,看到器官捐贈的小條子,還記得上面寫著「器官捐贈可以救人」。楊松齡說,既然女兒已經救不回來了,埋在土裡面也是讓蟲吃、火化,那我家妹妹(女兒)器官都很健康,可以拿出來救人,因此決定幫女兒做功德,替她遺愛人間,可以在天上當小天使,不要再輪迴轉世作人,因此他自己跑去找志工幫女兒進行器捐。楊松齡說,女兒的心臟、肺臟有積水無法捐出,最後捐出骨骼、腎臟、眼角膜等器官,當時甚至皮膚也想捐,但當時女兒外婆說,不要再捐皮膚了,這樣孫女很醜、很可憐,所以才沒捐。其實捐出女兒器官後有9年,楊松齡過的是恍恍惚惚的日子,他懷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決定,而自閉起來,直到後來在活動上聽到受贈者的感謝,才確定是做對了。約10年前他騎著機車環島,開心的到各地宣導器官捐贈,很多人好奇什麼是器官捐增,他說,「器官捐贈是好事,是可以救人的,可以為家人做功德」,這是值得推廣的事情,因為過世的家人在受贈者身上都活的很好,捐贈者家屬應打開心胸,現在大家對器捐的共識已愈來愈高。 今天陳靜陵代表器官受贈者獻花給器捐者代表楊松齡,感謝器捐者及家屬的大愛,經過多年推廣,捐贈器官的觀念為更多人接受,目前已經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有51萬人。
-
2022-06-24 醫療.感染科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新冠疫情還未結束,猴痘又在世界各地傳播。法新社報導,這類「人畜共通傳染病」已存在千年,但在最近數十年變得更常見,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人類引發動物世界劇變,包括大面積砍伐森林、大規模飼養牲畜和氣候變遷等。猴痘一個月逾千例 世衛示警其他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包括愛滋病、伊波拉病毒感染、茲卡病毒感染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禽流感與腺鼠疫等。世界衛生組織(WHO)九日說,仍在調查新冠疫情起源,不過「最強的證據仍是關於人畜共通傳染」。過去一個月全球各地通報一千多個猴痘病例,世衛警告,這種疾病在數十國傳播開來的風險「確實存在」。世衛首席緊急情況專家萊恩說,人類與動物互動的方式變得不穩定,「人畜共通疾病傳給人類的次數增加,接著,我們增強這種疾病和讓疾病在人類之間傳播的能力也增加了」。猴痘並非最近才從動物傳給人。人類首例猴痘於一九七○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從此在中非和西非傳播。七成五新興傳染病 人畜共通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資料,人類所有已知傳染病中,約六成是人畜共通疾病,而在新興傳染病中有七成五是人畜共通疾病。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家雷斯提夫說,最近幾十年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病原體和疫情增加,是因為「人口成長、牲畜增加和野生動物棲息地逐漸被侵占,野生動物為了因應人類活動大幅改變自己的行為,搬離愈來愈小的棲息地。免疫力變差的動物在人類和家畜附近徘徊,當然會促進病原體傳播」。法國發展研究院人畜共通傳染病專家霍許說,大規模砍伐森林的結果是,大自然中調節病毒的動物不見了,以致病毒更易傳播。病原體網絡改變 威脅人類更糟的是,今年稍早發表的一分大規模研究顯示,氣候變遷使傳染病大流行發生的風險提高。研究寫道,動物因為棲息地氣溫升高而逃離之後,將首次遇到其他物種,可能把據說大多在熱帶森林野生哺乳動物之間「悄悄傳播」的一萬種人畜共通疾病病毒,部分傳染給其他物種。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喬治城大學疾病生態學者艾伯里說:「宿主—病原體網絡將大為改變。我們必須加強監視都市和野生動物,以便找出病原體是在何時從一個物種跳到另一個物種,如果被病原體侵入的宿主是都市動物,或活動範圍接近人類,我們就該提高警覺。」加強偏鄉醫療 能及早防疫英國利物浦大學和肯亞國際家畜研究所傳染病專家費弗說,「可能會有一系列危險傳染病出現,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包括關注偏遠地區居民公共衛生,以及加強研究這類區域的生態,以理解不同物種如何互動。雷斯提夫說,這個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最保險的方法是盡可能降低風險。我們必須投入鉅資,在世界各地貧困區加強醫療和檢測能力,以便及早偵測、辨認和控制疫情」。
-
2022-06-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沒胃口、吃不下!別再吃冰了,營養師推薦消暑5食材,「辣椒」居然是第一名
炎炎夏日,胃口盡失,除了飲料、剉冰之外,能放進嘴裡享受沁涼的食材到底還有哪些呢?其實屏除刻板印象,能達到清涼消暑的好食材,其實就在你我身旁。冷氣房、手搖飲,治標不治本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人體為恆溫動物,會依據外在環境來調節身體溫度,當我們覺得熱,大腦體溫調節中樞便會督促汗腺發汗,以達到解熱降溫的效果。然而,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內,全身毛細孔也跟著收縮,造成身體不易流汗、暑氣無法散出,代謝也跟著下降。代謝一降,人自然會易感疲倦,胃口更不佳,就算冰涼飲品一杯接著一杯,還是治標不治本,吃完反而更燥熱!營養師推薦的消暑食材有哪些?怎麼吃的美味營養又健康?就讓我們跟著程涵宇營養師一起來「實際應用」看看吧!◎辣椒說到發汗食物,當仁不讓的就屬辣椒了。辣椒內含辣椒素,是一種主要的刺激性物質,其內部固定辣椒籽的白色部分是辣度最高的地方,辣椒素不僅能刺激唾液提高食慾,還能加快血液循環與腸胃蠕動,並緩解關節炎、神經痛以及外傷引起的輕微至中度的疼痛症狀。不過程涵宇特別提醒,儘管吃辣好處多,還是有些朋友在攝取上需要多加注意,像是患有痔瘡的朋友,如果大量食用辣椒恐會刺激腸胃加速血管擴張,反而會使痔瘡疼痛加劇。還有本身腸胃不好、患有胃食道逆流,甚至胃潰傷或胃出血等情況的朋友應避免辛辣,過多的辣椒素會劇烈刺激腸胃粘膜,誘發或加劇病況。◎蒜頭蒜頭是華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也是發汗食物的成員之一,既能入菜又能提味,素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血栓、降血壓、維持脂蛋白平衡、防治動脈硬化等功效。不過卻鮮少人知道,食用大蒜還可以「溫化濕氣,消除疲勞」!程涵宇指出,蒜頭裡富含大蒜素,不僅能促進維生素B1的吸收,還能有效提高新陳代謝並修復人體疲勞,其獨特的辛香更能提振食慾,是許多主婦餐桌上的秘密武器。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中,室內和室外溫差過高,一個不注意就中招感冒,若想避開夏天感冒的窘境,只要適量地攝取蒜頭就能提高免疫力,可說是一石多鳥! ◎洋蔥在國外被譽為「菜中皇后」的洋蔥,同樣也有助於人體發汗、提升代謝,富含槲皮素的洋蔥還能抗癌、抗發炎和抗病毒活性,並幫助我們的身體排毒,促進腸蠕動,將多餘脂肪排出體外。此外,洋蔥還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進我們的食慾,所以在各國料理的前菜中,都能看見洋蔥的身影,不僅美味可口又開胃,更是祛濕降壓消暑的好食材! ◎薑常言道「薑是老的辣」,其原因就是來自薑裡的「薑辣素」,薑辣素會隨著薑的生長累積的越來越多,所以薑才會越老越辣。而薑辣素可推動消化、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我們發汗,炎熱夏日吃上一點,暑氣也能消掉一半。除此之外,另一個辣感來源的「薑烯酚」也能抗氧、抗菌、抗發炎,能緩解關節炎或相關病因所引起的疼痛症狀。程涵宇也特別提到,薑可以促進唾液腺酵素分泌增強胃腸平滑肌蠕動,加速消化速度,減輕反胃發生的機率,所以生理期會感到反胃不適的女孩們可以喝點薑茶,舒緩噁心嘔吐感,還能達到利水、散熱的功效喔!◎紅豆、綠豆既然談到了利水,那就不得不提及前陣子風行一時的「紅豆水」了!,程涵宇表示,多數人都知道紅豆水是夏日消腫神器,其實綠豆也是不遑多讓,紅豆、綠豆皆有消濕利水的功效,能幫助水分循環、促進代謝,還能排除體內濕氣,其富含的高膳食纖維更是有助於新陳代謝,豐富的鉀幫助多餘的鈉排出,吃進熱量的同時也提供了蛋白質及膳食纖維,既能提供飽足感又不怕胖,是夏日減重的好選擇!  延伸閱讀: 。高溫不斷攀升,夏季必備「4物品」,正確使用防曬、防中暑 。高溫防中暑病,「3族群」要特別注意,夏日出遊注意「5件事」!
-
2022-06-2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截至6月22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高達537,388,235人,雖然全球的疫情包括台灣在內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已經普遍,住院及重症人數也已逐漸減少,根據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分析,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流感化,我們不要再執意清零,而是要重新思考怎麼與病毒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要做全新的考量與適當的因應。所謂新常態(新正常生活)(New Normal)。事實上,在這段疫情期間,很多專家學者也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保健食品等)都有很多的探討。以下本文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期刊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綜合整理與讀者分享。(1)正確的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嗎?根據今年4月份日本大阪大學Dr.Hibino及美國哈佛大學Hayashida在營養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他們認為地中海飲食(如圖一)其飲食成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減低COVID-19之症狀,此外他們也指出以糙米、米糠等全榖物為主食的國家,其腸道中好的益生菌會增加,可以分泌較多之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性免疫,比起麵食國家症狀較輕。(2)那些維生素與COVID-19有關?根據一些研究,認為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COVID-19患者的存活率,但這還要大型的研究才能證實。很多研究指出,人體體內血液中維生素D低的人,其罹患COVID-19之風險較高,因確診的住院率、ICU住院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外根據Louca P及Ling SF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補充Vit.D超過三次並持續3個月,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9%,高劑量 Vit.D3之加強治療,亦可降低死亡率。至於VitD 亦可藉由曬太陽及運動獲得。(3)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與COVID-19有關係嗎?根據德國學者Semba RD研究,他們發現血液中硒量足夠的話,確診COVID-19患者恢復比較快,死亡率比較低,所以多攝取含硒較多的食物,應是可行,如大蒜、堅果、南瓜等。至於鋅會參與體內許多免疫反應,如缺乏鋅,則感染COVID後比較會有味、嗅覺異常,如鋅足夠的話,則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功效;大都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及乳製品中。至於Omega-3脂肪酸是否建議食用,根據多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及抗病毒作用,如Doaei等人之小型雙盲隨機臨床試驗證實,每2周服用1公克Omega3之重症患者其存活率會較高,其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及堅果等食物中。(4)夜間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嗎?根據Kim等人在英國內科醫學雜誌2021年之期刊發表,他們發現包括英、美、德、法等六國的統計,晚間睡眠延長一小時,則減少12% COVID-19感染之機會,如果白天多睡一小時反而增加6%COVID-19感染的機會,至於嚴重睡眠障礙的人,比常人高出88%之感染機會,所以要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及保持良好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可以減少COVID-19之感染機率,至於每天有過勞現象的人,其得感染的機會高於常人2.6倍。特別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危險地區不宜過勞。(5)疫情期間喝咖啡、喝茶可減少感染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擔心喝咖啡、喝茶與新冠肺炎有關嗎?根據2021年義大利的官方統計,在疫情期間喝咖啡的人比過去高出54%,此外在其他國家喝茶及喝咖啡的比率也增加。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度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所以喝咖啡是不錯的選擇,此論文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的期刊,論文中指出如果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此外亦證實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可降低更高的感染率。至於喝茶方面,有更多的期刊報導,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包括綠茶及紅茶,都認為茶含有很多酚類(polyphenol),其實多酚包括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如EGCG、TF、TF2b、TF3等,這些多酚化合物,分別作用在新冠病毒不同的位置,甚至也會作用在人體細胞之ACE2受體上,其作用就是可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內,或阻止病毒複製,所以茶可以預防感染或減緩症狀,是有學理根據的。到目前為止,在疫情期間喝咖啡或茶,國內外學者都持肯定的看法。另外最近很多學者發現,新冠病毒除了對肺部表皮細胞影響以外,還會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及腸道好菌,即所謂「腸肺軸」,但茶含有多酚可以保護腸黏膜,進而使好的腸道細菌增加,透過「腸肺軸」,反而使肺部比較不會受損,可使症狀減輕,咖啡亦可能有此作用。(6)補充益生菌與COVID-19有關係嗎?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7)運動對於COVID-19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報告指出「持續性的運動」(每週60-149分鐘)的活動,可以使COVID感染症狀較輕,也使確診者一般住院及ICU住院比率降低,根據南非Steenkamp等人在英國運動醫學的期刊發表,此報告是回溯性觀察研究,總共收集65361名研究個案,發現過去低度身體活動者(共13366人),當作基礎組,中度(每週運動60-149分鐘,共22526人)及高度(每週≥150分鐘,共29469人),分別均可以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從15%至65%不等,可見運動對抗新冠肺炎的症狀改善有其重要性。韓國首爾大學Dr.Dong等人,針對2015-2019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比較確診COVID-19的重症風險,結果發現肌力加上有氧及適當強度之運動均有顯著的助益,可以降低重症比率及死亡率。(如圖二級圖三)眾所皆知,COVID-19的病毒,應該不會消失,將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而且病毒的變種會與時俱進,變化很快,遠大於人類可以回應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無非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所以疫情之後,如何因應,怎麼樣的飲食?怎樣的運動及睡眠?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如何提升免疫力,應該是我們要正視的議題,疫後新常態,也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當然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藉此機會要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更重的是要藉由上面所闡述的飲食指南,飲品使用原則及一些健康食品之選擇還有如何養成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的習慣,應該從日常生活去體驗與力行,那麼「疫後新常態」才能真正落實。
-
2022-06-22 養生.抗老養生
「夏至」後養生宜養心! 中醫建議養生茶飲護心增免疫
40歲宋小姐,每到夏天就大汗淋漓,時常覺得心悸、胸悶、口渴且淺眠多夢;且她本身就不愛運動,所以常覺得心臟沒力似的疲累感。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夏至」時節過後,開始進入中醫所謂的「三伏天」,指的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此時天氣悶熱流汗多,如果忘記補充足量水分,容易好發心血管疾病。「夏至」飆汗心臟負荷大 可致「胸悶、失眠」吳宛容指出,夏至過後,天氣溫度升高,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增加,心臟負擔變大,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會導致心肌梗塞。吳宛容補充提到,上述個案宋小姐前來中醫就診,中醫處方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方藥兩周後,多汗、心悸的症狀明顯改善,且睡眠品質也有進步。出汗是調節體溫的其中一個功能,夏季天氣炎熱,微微出汗能夠使氣血調暢;但經常大汗淋漓,會造成陰陽兩虛的狀態。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津傷血,還能傷及心陽,導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出現心悸、疲倦、乏力、失眠、口渴等症狀,所以夏季相對於其它季節更需「養心」。除此之外,長年有過敏性鼻炎及哮喘、支氣管炎等體質偏寒的人,可以配合此時陽氣極盛,鼓動陽氣,增強免疫力,使好發於秋冬的「冬病」,能在夏至時達到「夏治」的目的,所以夏至後的這段時間是體質虛寒的民眾「冬病夏治」的好時機。透過「冬病夏治」三伏貼 幫助身體提升免疫力吳宛容強調,「三伏貼」屬於中醫「冬病夏治」的特色穴位敷貼療法,在炎夏三伏天,將辛溫的中藥餅敷貼在特定穴位上,來治療易於冬季發作的過敏性疾病,如鼻過敏、氣喘等肺部疾病。「三伏貼」主要功效是提升陽氣、增加免疫力,主要針對呼吸道疾病;如果加上有脾胃虛弱或者頻尿、尿床等脾腎氣虛現象,會透過加強脾俞、腎俞等穴位來提升免疫力,再搭配中藥進而改善過敏虛弱體質,減少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等發作,預防經常反覆性感冒。夏季多吃「酸性」、「補氣」食物 減輕心臟負擔吳宛容提醒,夏天天氣溼熱,非常容易出汗,如果出汗過多就會造成心臟的負擔,傷津耗氣。這時可以選擇一些酸味的食物,例如:檸檬、烏梅、山楂,得以收斂、防止出汗,生津解渴。【山楂荷葉茶】▸材料:山楂1.5錢、荷葉1.5錢、冰糖少許▸煮法:沖入沸水500c.c.浸泡15分鐘左右即可用。▸小叮嚀:山楂能夠開胃消食、活血化瘀,荷葉消暑清熱利水。另外,還可以服用一些益氣養陰的藥材,如「生脈飲」,西洋參補氣,麥門冬養陰;而五味子負責酸收的部分,就是把流汗過多,造成體液的損失、耗損的元氣拉回來,同時也有止汗的作用。【生脈飲】▸材料:西洋參5片、麥門冬3錢、五味子1.5錢▸煮法:將西洋參5片、麥門冬3錢,五味子1.5錢加入熱水1000c.c.沖泡後即可飲用。▸小叮嚀:西洋參補氣,麥門冬養陰;五味子負責酸收的部分,把流汗過多,造成體液的損失、耗損的元氣拉回來,同時也有止汗的作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飆天價!顧染疫長輩看護費1天1萬 隔離至少噴10萬
國內截至6月19日已有1494家住宿機構通報染疫,共3萬4942名住民染疫,6月13日至19日新增138名住民死亡,經計算致死率為2.2%。專家直指,機構感染狀況未減,若長輩確診引發中重症送醫治療,恐因看護費暴漲到24小時要價1萬元天價,家屬若要請看護至少得花10萬元。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住院看護難請,新冠疫情讓此問題雪上加霜,過去24小時看護約2200至2400元,如今漲價到2500至2600元,且只是顧一般病房病人,若顧染疫的長輩,看護費24小時已經喊到1萬元,「有染疫長輩住10天,家屬只能花10萬元」。並非每個家屬經濟能力都能負擔,有的家屬會來要求機構幫忙出錢。余志松表示,有台南的機構碰到家屬要求分攤住院看護費,承擔來自家屬的壓力,兩方因此處得不愉快,「Omicron真的很難防,不是機構量能可以解決的問題」。余志松說,有些家屬迫於無法負擔高額看護費,也不可能帶回家照顧,乾脆「擺著」不請看護,也不陪病,長輩住院就丟給醫院,如此便造成專責病房護理師照顧壓力,尤其部分長輩衰弱容易壓瘡,加上新冠病情而引發敗血症等,種種因素形成惡性循環。高齡長輩皮膚薄,幾乎是「彈指可破」,若沒有定時翻身、拍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幾個鐘頭就可能產生壓傷,壓傷導致血液循環差,若長輩剛好又有糖尿病,該處皮膚會開始變黑、變硬接著破皮,接著變為褥瘡,若免疫力不好,導致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小小傷口就致命。余志松表示,機構平常做的身體照顧,包括翻身、拍背、換尿布等,都為了避免出現皮膚問題、起尿布疹等,然而在醫院內護理師照顧多名確診病人,分身乏術,然而看護價格昂貴,家屬也負擔不起,每個長照問題環環相扣。若比對指揮中心上周公布數據,近一周全台機構住民新增4522人染疫,工作人員增加1166人確診,余志松認為,雖近期看到確診數往下走,但住宿機構疫情尚未趨緩,機構內即便有2成的住民已確診,但仍有8成尚未確診,感染可能一波接一波,對機構來說最困難時期尚未度過。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如何照護 清淡飲食少吃冰冷食物修補元氣
國內本土疫情延燒,確診者康復後恐有長新冠後遺症,中重症、慢性病患者最易出現,醫師建議,飲食清淡,少吃冰冷東西,不要勉強運動再受寒,讓身體修補元氣。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延燒,染疫後的「長新冠後遺症」(新冠長期症狀,LongCOVID)備受關注。光田綜合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國外研究統計,Omicron感染者罹患長新冠的比例約在30%到60%左右,長新冠患者在康復後需要持續調養。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主任蔡岳廷提到,近日在臨床上已接到不少確診患者在康復後仍有不適症狀的案例,最常見的症狀是疲勞倦怠、咳嗽卡痰,部分人會出現胸悶、吸不過氣的症狀,幸好多數人的症狀都算輕微。蔡岳廷表示,目前研究顯示,最容易出現長新冠後遺症的族群,就是中重症與慢性病患者,例如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患者,都是高危險群,他建議中重症或慢性病的患者,康復後要好好調養病後的身體,除多加休息外,飲食清淡、少吃冰冷的東西,也不要勉強運動再受風寒,而是讓身體能修補元氣。蔡岳庭就中醫的觀點指出,面對長新冠後遺症,中醫會以去邪、補正的概念來為患者來調養,還是要看患者的體質來對症下藥,例如,有些患者無力倦怠的症狀較嚴重,就會針對這個症狀來用藥。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推出的元氣茶飲,其中的黃耆、白朮、防風三味藥,有益氣固表的功效,也有助於提升免疫力。這波疫情許多確診者為小朋友,蔡岳庭發現,幼童對草藥的氣味較為敏感,常無法接受藥液包、藥粉,導致成效不佳。他說,這時可讓小朋友使用三伏貼貼到背部穴道,因三伏貼對呼吸道療效顯著,可誘發局部免疫反應,達到調節免疫系統。
-
2022-06-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免疫低下病人打疫苗保護力不如一般人! 醫:國際已有防疫解方
截至6月20日,今年累積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達330萬2192人,儘管輕症比率達99.61%,但累積1萬2920名中重症個案,已經造成4512人死亡,其中約30%屬於免疫低下的病友,死亡人數僅次於老年人。 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表示,美國CDC一再提醒,肥胖、失智、孕婦、慢性三高病友等,因本身免疫力較差,在染疫之後,容易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務必評估接種疫苗的必要性,以降低中症重症風險。 至於「高感染風險、高併發疾病風險」等民眾,則令醫界、公衛學界擔憂,包括洗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肺阻塞、肝硬化、癌症以及愛滋感染者等,均屬於「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在面對新冠病毒威脅時,更應提高警覺,勤洗手、戴口罩、接種疫苗。 「這正是少部分民眾必須施打基礎加強劑的原因」吳明儒說,指揮中心在公布國內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時,常提及第一劑、第二劑,以及基礎加強劑、追加劑,其中占比極低的基礎加強劑的適用對象就是指「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 「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接種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免疫力仍不盡理想,吳明儒表示,中榮最新臨床研究發現,打完兩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檢驗抗體比率,洗腎患者約95%,但腎臟移植患者僅65%。至於打完三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產生抗體的比率,洗腎患者可達99.5%,而腎臟移植患者只有74%。吳明儒說,免疫力低下族群即使施打兩劑到三劑疫苗,很多患者的抗體保護力仍明顯不足。 如何讓免疫低下族群免於新冠病毒的威脅?吳明儒表示,一項有關長效單株抗體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免疫力低下族群在接種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後,六個月內可將降低83% 感染風險,且重症、死亡機率也較低。 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已在美、澳及歐盟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在英國獲得有條件的上市許可,主要適用對象為免疫功能嚴重不足,及施打疫苗後容易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族群。 此外,亞太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也正在審查長效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的緊急使用授權。 吳明儒表示,期待台灣未來也會有多家醫學中心參加該藥物的臨床試驗,日後如果能通過食藥署核准,在台上市,將成為高風險族群的另一項自保考量。 從醫療量能角度來看,免疫低下的病友容易突破性感染,一旦染疫後難以自行清除病毒,恐長期處於確診狀態,以致重症及死亡率較高,醫療支出費用驚人。 目前台灣醫療量能處於飽和狀態,各地專責醫院的醫護團隊疲累不堪,雖有空床,卻可能因為醫護人力不足,而無法收治中重症感染者。 吳明儒說,站在公衛學立場,讓免疫低下族群施打長效單株抗體,確實有其考量的必要性,但最大難題是藥價可能非常昂貴。 多位台灣移植醫學會理監事也表示,器官移植患者免疫力明顯低於一般民眾,即使疫苗打好打滿,但仍有一定風險,非常期待能有價錢合理、安全又有效的長效單株抗體來幫移植等免疫力低下的病患提高免疫力。 我國食藥署尚未核准長效單株抗體,吳明儒提醒,免疫力低下族群應該在指揮中心建議和醫師評估下,盡快接種第四劑疫苗。此外,目前正處於疫情高原期時,病毒就在社區中傳散,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盡量減少至公共場所,如有類似流行性感冒症狀,應即時就醫。免疫低下族群防疫照護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疫低下族群防新冠 提高保護力新解方
截至6月20日,今年累積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達330萬2192人,儘管輕症比率達99.61%,但累積1萬2920名中重症個案,已經造成4512人死亡,其中約30%屬於免疫低下的病友,死亡人數僅次於老年人。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表示,美國CDC一再提醒,肥胖、失智、孕婦、慢性三高病友等,因本身免疫力較差,在染疫之後,容易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務必評估接種疫苗的必要性,以降低中症重症風險。至於「高感染風險、高併發疾病風險」等民眾,則令醫界、公衛學界擔憂,包括洗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肺阻塞、肝硬化、癌症以及愛滋感染者,這群病患在接種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免疫力仍不盡理想。打3劑疫苗 抗體仍不足吳明儒表示,中榮最新臨床研究發現,打完三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產生抗體的比率,洗腎患者可達99.5%,而腎臟移植患者只有74%。吳明儒說,免疫力低下族群即使施打兩劑到三劑疫苗,很多患者的抗體保護力仍明顯不足。如何讓免疫低下族群免於新冠病毒的威脅?吳明儒表示,一項有關長效單株抗體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免疫力低下族群在接種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後,六個月內將可降低83%感染風險,且重症、死亡機率也較低。最新療法 獲歐美緊急授權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已在美、澳及歐盟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在英國獲得有條件的上市許可,主要適用對象為免疫功能嚴重不足,及施打疫苗後容易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族群。此外,亞太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也正在審查長效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的緊急使用授權。我國食藥署尚未核准長效單株抗體,吳明儒表示,期待台灣未來也會有多家醫學中心參加該藥物的臨床試驗,日後如果能通過食藥署核准,在台上市,將成為高風險族群的另一項自保考量。
-
2022-06-21 癌症.食道癌
何時該切除食道?醫師詳解食道癌手術過程及術前術後照顧
認識人體腸道構造食道是一條中空管狀構造,由外層的肌肉和內層的黏膜構成,總長度約25公分,上面接著下咽部,下面接著胃部。食物吞入後的路徑,是從口腔、咽部、食道、胃,再到小腸、大腸消化吸收,最後形成排泄物由肛門排出。食道就像一個中繼站一樣,功能是靠肌肉收縮把食物送到下面的腸道消化吸收。如果食道堵住了,食物就無法被送下去,人體便無法獲得營養,可能會產生體重減輕、吞嚥困難的症狀。食道癌手術切除時機在台灣,食道癌有九成都是鱗狀細胞癌,由內層黏膜細胞增生形成。這種鱗狀細胞癌好發於老菸槍身上,而且通常長在食道的中上段。腫瘤起初還沒變大時,因為還沒塞著整個食道管徑,通常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除非剛好做胃鏡發現食道病灶,不然大部分人都是等到有症狀才發現腫瘤,這時癌細胞常常都已經轉移出去。腫瘤如果長到黏膜下層,因為會有轉移出去的風險,就要做手術切除。如果影像上已經確定有轉移到淋巴結,不只要進行手術,還要加上術前化療、放療,先讓腫瘤縮小、把轉移出去的癌細胞殺死,再做手術切除,會切得比較乾淨。食道癌手術核心概念了解食道癌的術前、術後照顧前,先認識食道癌手術的基本概念會非常有幫助。食道癌的手術是一種腸道重建手術,雖然步驟十分繁雜,也常常耗時六七小時以上,但其實它的核心概念非常簡單。1. 食道切除與腸道重建手術精髓就是把長了腫瘤的食道切除,再把胃管拉上去跟剩下的食道接合在一起。胃管指的是把原本胖胖的胃切成一條細細的管狀構造,再拉到胸腔代替原本食道的功能。整個手術最重要的地方是胃管和食道的接合處,如果血液循環不好或是沒有接好,會讓傷口癒合不佳,有可能在術後發生滲漏的情形。一旦有滲漏,食物就沒辦法好好送到腸道消化吸收,產生非常嚴重的併發症。食道很長,佔據了一小段頸部、整段胸腔以及一點腹腔的空間,中間會經過許多重要構造,如主動脈、心臟、喉返神經等。把食道跟其他構造分離時,要格外小心不能傷到其他重要構造,因此手術時間往往會耗時較久。傳統食道癌手術會在胸及腹部切一條很長的傷口,但現在已經很少這樣做。現在食道癌切除都是使用胸腔鏡及腹腔鏡,分別在胸腔與腹腔各切幾個小小的傷口。如果食道癌病灶比較高的話,也會從脖子清除淋巴結,從兩側脖子各切出一條傷口。因為術後可能會流血、接合處可能會滲漏,醫師會在傷口附近置放引流管,除了引流組織液外,也可觀察有無滲漏的情形。2. 空腸造瘻新接好的管子,在還沒確認功能前,不太適合一下給予太大量的內容物,避免壓力太大造成管子接合處滲漏。食道癌手術也是一樣,剛接好的胃管和食道,不能馬上給予食物,如果接合處破洞,食物跑到其他地方,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感染,產生危險的併發症。因此,在食道癌術中,除了把食道切除並做腸道重建外,醫師還會放一個空腸造廔,以供術後短暫的餵食管道。空腸屬於小腸的其中一段,空腸造廔的作法就是直接經過皮膚放一根管子到空腸,如此一來食物便可直接進入小腸消化,不經過口腔、食道以及剛接好的胃管。食道癌術前準備食道癌的術前準備跟其他手術差不多,一樣是要做好術前評估、填寫同意書、前一天晚上12點開始禁食。比較特別的是腸道準備,因為要進行腸道重建手術,希望腸道內是完全乾淨的,所以會在前三天開始調整飲食並進行清潔灌腸。 食道癌術後照顧重點上述有提到,手術的核心概念是把食道腫瘤切除再重新接合腸道,因此術後最重要的便是維持腸道的暢通,希望能恢復原本腸道的功能—進食並消化吸收營養。以下列出術後的照顧重點:維持腸道暢通:最大的關注重點是胃及食道接合處有無滲漏。若有滲漏,則可能產生感染的症狀。此外,也要注意排便情形。即使接合處沒有滲漏,灌食後仍無法排便,代表腸道出了問題,要通知醫師尋找背後的原因。留意併發症:食道旁邊有許多重要構造,即使盡量避免,術中仍有可能不小心傷及無辜。傷到喉返神經,則可能會造成單側或雙側的聲帶麻痺,導致聲帶沙啞或呼吸困難;傷到胸管,則可能產生乳糜露滲漏(Chylothorax)導致免疫力低下或營養吸收不好。術後如果注意到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異狀,務必告知醫師或護理師。疼痛控制:跟所有手術一樣,只要有傷口的地方,就有可能會產生疼痛的情形。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不同,一般術後都會給予止痛藥,但如果仍然疼痛難耐,可告知護理師或醫師,請他們調整止痛藥種類或劑量。傷口及引流管照護:術後會由醫師或護理師定期換藥,視傷口情形決定何時拆線。注意維持傷口清潔乾燥,期間發現傷口有紅腫熱痛或敷料滲濕的情形,請告知醫療人員來評估。除了傷口外,身上會有非常多的引流管,用來引流和觀察傷口滲漏的情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評估工具!可採取半坐臥姿以利引流管引流,並盡量避免管路拉扯或受壓。醫師會評估每日引流管的流量及顏色,再決定何時拔除引流管。呼吸調整:手術會使用胸腔鏡,而胸腔鏡的原理是讓其中一側的肺部塌陷,增加手術空間。因此,術後可多深呼吸、咳嗽,讓肺部擴張回原本的大小。有些醫師會在術後固定抽痰,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產生。營養調控:手術對腸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需要一點時間讓腸道休息恢復。術後會先從靜脈給予營養,接著再慢慢從空腸造瘻灌奶。如果灌奶後,排泄都正常、沒有嘔吐的情形,就可以開始練習經口進食。一開始會從喝水開始,再慢慢調整為半流質、流質食物,等到可以吃固體食物時,就會拔除空腸造瘻。復健訓練:手術後胃管會取代食道的功能,成為胸腔內食物經過的通道,但是胃管畢竟不是食道,功能沒辦法像以往一樣健全。因此,術後都要進行吞嚥復健訓練,配合上述營養調控慢慢調整食物,避免吞嚥嗆到產生吸入性肺炎,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另外,術後在允許範圍內要盡早下床活動,可促進消化、痰的排除,加速復原速度。出院後醫師會安排定期門診追蹤。除了關注排便、傷口、營養、吞嚥復健之外,醫師會安排X光,確認有無吸入性肺炎,也會給予胃藥,舒緩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另外,腸道接合處很容易產生疤痕組織,使管徑變狹窄,術後門診追蹤會安排在接合處放一支支架,避免術後管徑再狹窄。食道癌的切除是一個滿大的手術,術後照顧會比其他手術更辛苦。但只要好好遵從醫囑,注意自己的進食、營養情形,都可以很好的復原。術後再接受其他治療,就能更徹底把癌細胞清乾淨,勇敢戰勝食道癌!【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趙盈凱醫師】認識食道癌手術—談食道癌術前術後照顧】
-
2022-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近日越來越多民眾確診新冠肺炎,不少康復後民眾出現咳嗽、疲倦、微喘、嗅覺異常、記憶力變差等後遺症。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張益豪提醒,研究指出咳嗽需要2至3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康復,並提供三點「缺氧」警訊,若發生則須儘快就醫。感染新冠後遺症包含:疲倦感、咳嗽、胸悶、記憶力變差等近日許多新冠康復後的病患都會前往他的診所求助包含,「醫師求救,我感染之後常常覺得很疲倦」、「請問感染之後,是不是會變笨?會笨多久」、「感染之後常常胸悶」、「感染後時常覺得專注力無法集中」、「我常常咳嗽很難受」等,張益豪表示,上述都是很常見的感染後後遺症。張益豪指出,隨著越來越多民眾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後已開始有持續的咳嗽、嗅覺喪失、胸悶、微微的喘、甚至有不少民眾出現專注力與記憶力變差的狀況 。久咳恐影響健康、社會觀感! 應積極處理「久咳部分要積極處理!」張益豪強調,以健康問題的角度,很多民眾久咳甚至夜咳,大大影響到睡眠,進一步的就會影響到睡眠品質就會造成免疫力受影響,久咳也容易引起呼吸道粘膜破皮而咳出血絲血痰,也容易因為傷口而造成二次感染或發炎;再者是「社會觀感問題」,咳嗽會造成身旁的親友感到恐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感受。「缺氧」3點警訊 判讀是否該就醫張益豪指出,據刊登在《Uptodate》醫學研究指出,疲倦需要3個月或更長的時間;咳嗽需要2至3個月或更長時間;嗅覺異常大約維持一個月,很少需要更長的時間;記憶力變差則需要會維持數週至數個月才能康復。至於圖片中的喘,張益豪強調,這裡指的是微微的喘、悶,而不是呼吸急促或缺氧,民眾可以透過以下方法判斷自己是否該就醫: 透過血氧機測量血氧,如低於95以下,建議盡快就醫。(排除是否機器故障,自己量起來很低時,建議測量家人一下,避免是機器問題。) 嘴唇發黑發紫發白、或指甲發青 講話上氣不接下氣,無法一口氣講完完整句子,下方請練習一口氣講完 『今天是2022年6月14日我是某某某現在正在測試講話』,若這段話講起來跟身旁的親友落差很大,那請留意。張益豪也提供《Uptodate》醫學文章摘要給民眾參考:Recovery and long-term sequelaeThe time to recovery from COVID-19 is highly variable and depends on age and pre-existing comorbidities in addition to illness severity. Individuals with mild infection are expected to recover relatively quickly (eg, within two weeks) whereas many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disease have a longer time to recovery (eg, two to three months).The most common persistent symptoms include fatigue, dyspnea, chest pain, cough, and cognitive deficits.Data also suggest the potential for ongoing respiratory impairment and cardiac sequelae.翻譯如下:恢復期和長期後遺症COVID-19的康復時間變化很大,除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外,還取決於年齡、原有的合併症。輕度感染的人預計會相對較快地恢復(例如,在兩周內),而許多重症患者的恢復時間則較長(例如,兩到三個月)。最常見的持續症狀包括疲勞、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和認知障礙,數據也表明有可能出現持續的呼吸系統損傷、心臟後遺症。(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長新冠嗎?  5成患者恐會出現這種病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
2022-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常熬夜、失眠是「睡前拖延症」?營養師推薦2類助眠食物+改掉易影響睡眠的4個壞習慣
好的睡眠品質對於免疫系統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如果有熬夜、失眠的狀況,就要盡快檢視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好讓自己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你最近也常常熬夜嗎?睡眠不足可是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的喔!以下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Jane教你如何用飲食、作息,來調整自己的睡眠品質吧!常見的熬夜因素• 事情繁忙處理不完• 輪班、值夜班• 社交聚會• 生活壓力大• 使用3C產品,如:追劇、聊天或滑手機• 沒睡意,早早躺下卻睡不著有些人受工作、課業、社交活動影響而壓縮睡眠時間;也有人因生活習慣不良、壓力或其他心理因素影響而失眠睡不著,甚至有「捨不得睡」的現象(俗稱睡前拖延症)。睡前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它的定義是「明明沒有必要因素干擾,卻比預定時間還晚睡」,是很多現代人常發生的狀況。有研究認為它和情緒恢復、意志力降低等因素有關,而有睡眠拖延症的人明明意識到現在該睡了,卻忍不住繼續看電視、玩手機或從事一些非必要的活動,即使知道晚睡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也捨不得停下手邊的雜事去睡覺。充足的睡眠可以讓人恢復精神,身體也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可以用來自我修復、維持健康,因此若熬夜成習慣是很可怕的。睡眠不足除了會使隔日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速度變緩慢、容易疲勞、記性差之外,長期下來還可能會使內分泌系統異常,導致膚況變差、容易腸胃道不適、代謝下降易肥胖、免疫力下降,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上升。若是想改善熬夜晚睡的習慣,就必須在正確的時間點,停下手邊的工作或雜事,乖乖上床準備休息,躺下後還必須要有「睡意」才能順利睡著,而其中「褪黑激素」就是影響睡意的重要關鍵!什麼是褪黑激素?褪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和晝夜規律、睡眠有關的激素,能夠讓人產生睡意,並將「夜晚已來臨」的信息傳達給身體其他組織,調節內分泌系統,並幫忙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同時也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等功能。體內褪黑激素由色胺酸、血清素等物質經多個步驟後合成,且過程中需要葉酸、維生素B6等輔酶的參與(色胺酸為必須胺基酸之一,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須透過食物補充喔!)。其主要由松果體分泌,且分泌量受光線的影響,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分泌量會升高,當眼睛接收到光線,分泌量就會下降(日光、燈光皆有影響,各色光線中又以藍光影響最大)。如前述所說,褪黑激素的分泌和睡眠有關,因此改變生活習慣、均衡飲食或適當食用相關營養素,皆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喔!常見的助眠食物如:含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前驅物(色胺酸、血清素)、合成相關輔因子(葉酸、維生素B6、鎂、鋅等)或是其他對情緒、改善睡眠有影響的營養素(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D、ω-3不飽和脂肪酸等)。⦁ 堅果類堅果中富含褪黑激素、色胺酸及鈣、鎂等礦物質,其中又以開心果的褪黑激素含量最高。⦁ 水果類奇異果含豐富葉酸、血清素及維生素C、E等多種營養素,因此在一些研究中有改善睡眠的效果;此外,酸櫻桃、橘子、鳳梨及香蕉中也都有褪黑激素喔! 而酒精類飲品常被誤認為助眠效果,是因為它具有讓人快速入睡的特性,但睡前飲酒會影響睡眠品質,讓人在入睡一段時間後變得淺眠,反而容易睡不好。改掉容易影響睡眠的四個壞習慣1. 睡前使用3C設備因為當中的藍光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身體誤以為現在是白天,並減少分泌褪黑激素,使人維持清醒,所以一般建議睡前30分鐘別滑手機、平板或使用其他3C設備。2. 開夜燈睡覺為了不影響褪黑激素,在全暗的環境中能有較好的睡眠品質。3. 於午後攝取過多咖啡因由於咖啡因具有提神效果,且每個人對於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不一樣,因此一般建議下午2、3點後應避免喝提神飲料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及可樂等。4. 放假前晚睡或是周末賴床如果白天睡太多,就容易導致晚上睡不著,並打亂生理時鐘。應盡量保持作息規律,別讓上班日和休息日的作息差太多。相信大家都知道熬夜對身體的壞處是非常多的:⦁ 短期影響:精神不佳、氣色差,影響工作或學習表現。⦁ 長期影響:打亂內分泌系統,使膚況變差、易變胖,且腸道、免疫、代謝等功能皆下降。⦁ 疾病風險上升: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上升。尤其目前疫情期間,更是要努力把握時間睡覺,才能讓氣色更好、思緒更清晰,也能讓身體機能維持良好的免疫力,打敗外在病毒的入侵!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6-18 焦點.元氣新聞
連戰傳住院 連辦:現在狀況非常好 已轉一般病房療養中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傳出住進台大醫院加護病房。連戰辦公室主任彭國省表示,連戰上周因為身體不舒服住院,現在已轉入一般病房,目前身體正在調養中;他說,「現在狀況非常非常好,正在醫院調養中」。去年疫情爆發期間,連戰因為癌症數度進入振興醫院治療,當時醫生建議他先打疫苗,避免因為免疫力較差而導致確診。不過,連戰去年底四大公投投票時,有親自出門投票,當時身體狀況看起來不錯。
-
2022-06-16 養生.聰明飲食
舒緩喉嚨痛與咳嗽、補充體力 營養師盤點蜂蜜7好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1期文∕陳大樂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蜂蜜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能調和百藥;中東以及歐洲各地,更視蜂蜜為「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人類食用蜂蜜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遠從古埃及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象形文字等,都曾出現養蜂等關於蜂蜜的記載。東方人熟知的《本草綱目》,也明確指出蜂蜜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等好處。現代科學則證實,蜂蜜除了美味外,還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等效果,就連其他蜂產品,如花粉、蜂王乳、蜂膠等,也都具有特定的保健作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若以現代營養學的角度分析蜂蜜,我們可以發現蜂蜜絕大多數為碳水化合物組成,主要成分為單醣類的葡萄糖和果糖,這類單醣因為極易被人體吸收,能立即轉換成為能量,可以增進體力和消除疲勞,但也因極易吸收,本身有血糖不穩、肥胖問題的人,不建議多吃。其中,賦予蜂蜜療效的是微量的維生素、巨量礦物質、微量元素、蛋白質、以及抗氧化物質及酵素。特別是蜂蜜獨特的酵素,如澱粉酶、轉化酶、過氧化氫酶、磷酸脂酶、葡萄糖氧化酶、酯酶等,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而蜂蜜含有微量的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類等,則有助對抗自由基的形成。❶改善便秘便秘是許多現代人的煩惱,根據調查顯示,台灣30至49歲的上班族中,有近一半的人受便秘所苦,尤其是職業性質需要久坐、久站、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的人,更是經常便秘。陳詩婷說,便秘的人不妨可在開水裡加點蜂蜜,早晨空腹喝,因為蜂蜜具有助潤滑腸道的作用,能柔軟乾硬的糞便。不過別忘了,要緩解便秘最關鍵的手段,仍是每天補充充足的水分(體重X30c.c.)、蔬菜水果吃足、養成運動習慣、進食時間固定,尤其是每日一定要喝足夠的水,幫助腸道潤滑,才能有效幫助排便。❷舒緩喉嚨痛與咳嗽中醫認為,蜂蜜因為有殺菌及潤肺止咳的作用,譬如夜晚時容易乾咳,或是平時覺得喉嚨乾癢,想咳嗽時,適量喝點蜂蜜水,有助滋潤呼吸道。不過,這好像與一般認為甜食容易生痰的認知有矛盾,因為蜂蜜也是甜食的一種。陳詩婷解釋,蜂蜜止咳的功效,是針對沒有痰的乾咳,也就是喉頭因為乾燥、缺乏滋潤所造成的咽喉刺激、乾癢所導致的咳嗽。此時質地溫潤的蜂蜜,就可以發揮止咳潤肺的作用;但假使是有痰的咳嗽,就不適合吃蜂蜜了。❸促進睡眠蜂蜜因為含有多種維生素B群、鈣質、鎂、鉀、磷等,這些微量營養物質具有安定神經、幫助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適量喝一點蜂蜜,的確能幫助放鬆身心,達到舒眠的作用。不過,陳詩婷建議不要在睡前喝,因為蜂蜜本身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高,糖本身就比較利尿,特別是容易頻尿、夜尿,或可能有攝護腺肥大的人,睡前喝了一杯蜂蜜水,也許會加重夜尿的頻率。此外,有睡眠障礙問題的人,平時飲食應該避免酒精、含咖啡因食物、奶油、辛辣類等食物。❹養顏美容蜂蜜本身具有滋潤的作用,拿取新鮮蜂蜜直接塗抹在皮膚上,可以讓皮膚更加保水、富有彈性等好處,尤其是秋冬皮膚容易乾癢的人,可以用少許蜂蜜調和水後塗於皮膚,防止乾裂;另外,若想要皮膚白皙,可用蜂蜜水加牛奶或奶粉一起調和,敷在肌膚上。❺提高免疫力作用蜂蜜含有寡糖,寡糖本身就可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繁殖,因此被認為有整腸、提高免疫力(7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住在腸道)的好處。此外,蜂蜜因為含有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素、黃酮醇與黃烷醇等營養素,可以中和體內的自由基,並且抑制自由基活性,整體而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❻抗菌、促進傷口癒合研究顯示,將蜂蜜塗抹在傷口上,有助刺激組織重新生長及減少水腫、疤痕形成的能力。這是因為蜜蜂會製造特定蛋白質「防禦素-1」(defensin-1),在採集蜂蜜過程中,會連同唾液一起進入蜂蜜裡,防禦素-1本身具有抗菌消毒作用,再加上蜂蜜本身有高滲透壓、低pH值、低水活性的特性,有助抑制細菌的生長。❼快速補充體力蜂蜜含有豐富的單醣類,因為分子很小,容易讓人體吸收,特別是幼兒患有腸胃炎、腹瀉等狀況時(1歲以下嬰兒避免食用蜂蜜),可代替市售的電解質葡萄糖溶液,幫助他們免於脫水。另外,長時間劇烈運動下來,容易有肌肉損傷的問題,導致運動表現下降。此時適當補充蜂蜜水,因為很容易被身體吸收,再加上富含維生素B群,有助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延伸閱讀: 。沖泡蜂蜜要用冷水or熱水? 行家揭「正確方式」:多數人都錯了 。吃不完的蜂蜜如何保存? 食藥署曝「1動作」恐變質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康復後容易疲勞、呼吸不順?醫建議可從4方向改善新冠後遺症
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攀升,雖大多為輕症但也留下不少後遺症及影響,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團隊針對各個影響提供建議,包括如何應對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血管疾病、疲倦、失眠、整體健康調整等,呼籲患者康復後也應好好休養並觀察身體狀況,視情況就醫檢查。 染疫康復後仍喘、呼吸不順?醫:運動助改善,3個月早檢查!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染疫後可能造成部分肺泡輕微纖維化狀況,影響氧氣交換功能。建議日常中可透過循序漸進的有氧運動,從每日10~15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開合跳、有氧韻律、飛輪等開始,且逐步增加運動強度至有效運動,心跳成年人達120次/分、65歲以上長者100次/分,有助活化健康的肺泡積極運作、促進肺活量,改善呼吸不順的狀況。 但若染疫後3個月狀況未明顯改善,建議進一步就醫與醫師進行討論,檢查則包括肺功能檢查、肺通氣量評估、高解析肺部電腦斷層,甚至肺泡氧氣交換功能,都可以再做進階評估。有研究指出,持續輕微的發炎現象,可能也是症狀持續的關鍵因素,可透過一系列發炎的生化指標、氧化壓力指標等深入分析,根據結果也有相應的輔助治療。 染疫康復後常疲倦、失眠?醫建議可從4方向改善!染疫康復後時常疲倦,施奕仲醫師表示原因可從很多面向來解釋,其中一種機制可能是影響細胞內的粒線體,它就是細胞內的發電機,當發電機受損時,發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就會容易讓人疲累、提不起勁。建議可透過規律運動和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修復功能。另因每人營養素需求因人而異,建議可諮詢專業營養師評估個人營養狀態,協助精準的營養補充。 至於失眠,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建議,若是壓力、焦慮等原因造成失眠,建議可先試著用正念、冥想等方式做情緒上的調整。另外,可佈置適宜的睡眠環境,如留意光線是否過於明亮;播放舒眠、紓壓的音樂;睡前務必不使用3C產品,避免藍光過度刺激讓大腦更處於焦慮緊繃的狀態。若是染疫後的其他相關生理症狀而引起,建議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需用藥處方,提醒用藥上需小心謹慎。 染疫後易引心血管疾病?醫:留意異常症狀半年至一年。施奕仲醫師表示,有研究發現COVID-19確診者較會容易生成血栓和心律不整的情形,少數會有惡化的可能性。若有心血管健康疑慮,建議半年內觀察自身情況,少數曾經確診心肌炎者,則建議定期追蹤超過一年,可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檢查,了解心血管健康。若皮膚有發現異常的皮下出血點、異常的瘀青現象,或是肢體腫脹疼痛,甚至突發性呼吸喘,則需留意是否有血栓症狀,可透過抽血和血液常規檢驗立刻做篩檢,並安排進一步檢查來確診病因。 染疫後修復免疫、調整健康,相關營養、4大面向一次瞭解! 對於修復免疫力,資深營養師徐景宜建議,可多補充蛋白質食物,以及含硫化合物、鋅、硒的食物,如辛香料的薑黃、蔥、薑、蒜、蕈菇類、帶殼海鮮。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奇異果也是很好的選擇。維生素D的補充,若因居隔期間無法出門曬太陽,可透過保健品補足劑量。 健康管理中心護理部主任曾斐敬也建議,可透過「吃對、補足、睡飽、多動」四個面向掌握自身健康。吃對,多吃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減少精緻澱粉和飽和脂肪的攝取,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並避免油炸和辛辣食物,減少身體負擔。補足,補充維他命C、D、鋅和Omega-3的營養素,吃足新鮮蔬果以及補充水份。睡飽,建議保持固定的生理時鐘,並睡足7-8小時,午休小睡時盡量在下午三點前且不超過15-20分鐘。多動,即使居隔在家,也建議民眾依據身體狀況量力而為,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另外,環境清潔上也需要做好消毒,保護同居者的健康。 《延伸閱讀》 .營養師教這樣吃!3大新冠後遺症飲食保養改善。 .重症醫詳解!新冠後遺症有哪些?會腦霧、終身影響嗎? .中醫改善長新冠,推穴位、茶飲、食療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隔怎麼吃? 營養師公開提升抗疫保護力飲食清單
國內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持續增高,有不少民眾確診後都得在家居隔,此時確診者的營養狀況、免疫力和從疾病中恢復的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然而,當感染新冠肺炎時,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都會升高,導致免疫力降低,也會對營養狀況產生負面影響。地中海飲食抗氧化、抗發炎 增加免疫力國泰健康管理新竹中心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可採取抗氧化和抗發炎的飲食模式,再搭配5大關鍵營養素補充,以幫助增加自體免疫力,對抗體內新冠病毒,加速身體恢復健康。▸飲食重點1:攝取足夠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及植化素。▸飲食重點2:以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及雞蛋取代紅肉以及加工肉的攝取(如牛肉、豬肉、培根、貢丸)。▸飲食重點3: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及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取代高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奶油以及豬油)。▸飲食重點4:以全榖雜糧類為主要澱粉來源,並減少甜食攝取,如十穀、糙米、地瓜、玉米、燕麥等食物來取代精緻型澱粉(如白飯、麵包、麵條、糕點等)。▸飲食重點5:每天適量攝取乳製品,特別是發酵乳製品,如優格與天然起司。▸飲食重點6:每天足夠水分攝取,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約為30至40ML。補充5大關鍵營養素 加速身體恢復健康▸維生素D:蛋黃、沙丁魚、鮪魚、曬乾香菇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與新冠病毒接受體相互作用,阻擋新冠病毒結合,同時維生素D可以通過破壞體內的病毒附著來幫助保護肺部。▸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肝臟、紅蘿蔔、地瓜、胡蘿蔔、南瓜、菠菜它們皆具抗發炎特性,研究發現可能對治療新冠肺炎和呼吸道感染有幫助,且維生素A可減少發炎炎症和氧化反應,增強免疫反應,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鋅:海鮮、牡蠣、黑巧克力、南瓜籽研究發現鋅缺乏與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增加和預後較差有關,鋅可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並降低ACE2受體的活性(ACE2受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靶標攻擊目標),還可以保護肺組織的健康,且鋅為具有抗發炎特性的必需礦物質,可能有益於新冠肺炎患者。▸Omega-3脂肪酸:鯖魚、秋刀魚、柳葉魚、鮭魚、鱈魚Omega-3多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和新冠肺炎中產生「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性(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且另一個潛在好處還能改善確診者的情緒、焦慮和抑鬱方面的作用。▸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彩椒、花椰菜、香椿研究發現給予新冠肺炎患者服用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在疾病過程中恢復和改善,維生素C為一種抗氧化維生素,可增加免疫健康及降低患肺炎的風險。現代人因工作及飲食模式多為外食,或有食物購買、烹飪上的困難,無法如此全面的做到均衡飲食及足夠營養素攝取時該怎麼辦呢?林怡妏建議,適度使用營養品輔助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及營養素缺法不盡相同,建議可以諮詢專業人員後再進行補充會比較安心且安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16 養生.抗老養生
陽虛、陰虛、痰濕、濕熱...9大體質,你是哪一種?黃帝內經教你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說:「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這樣的醫理概念,可說與《黃帝內經》「治未病」理念一脈相承。當我們要做到「醫之於無事之前」,就必須瞭解自己的體質現況,才能於日常對應施治與養護,用最小的成本達到健康養生的最大效果。體質判別,治標兼治本人出生於地球之上,自然會受到地理環境、日月陰陽、季候節氣、遺傳等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會有著隸屬於個人的「先天體質」,再依照之後的生長條件,例如: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變化,而長養出「後天體質」。因此,假使有人出生在夏季,天氣燥熱難擋,他的體質大多就會偏於熱,屬於陽性體質;假使有人出生在冬季,天氣刺骨寒冷,他的體質大多會偏寒,屬於陰性體質。再者,假如出生的時候,因為帶著某些遺傳性基因,可能就會帶有先天的特稟(過敏)體質。又或者是早產、先天不良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有氣虛體質等狀況。如果在出生前,能夠安然地在母體中受到良好的照護與調養,出生時大致就會屬於平和體質。《黃帝內經》提到,人在生命本源之初,有來自於先天父母之精,還會受到天地陰陽、四時節氣的影響。於是,在出生的當下,就具備了先天特質與體質。根據整體性的覺察過程,當我們判別了自身先天體質之後,再隨著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後天進行調整,進而改善偏去的體質,找回平衡狀態,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期待。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目前對於體質的判定,坊間有很多種方式。有的依照出生年分、五行體質,有的依八字四柱等,但這裡所談的先天與後天體質,採用的是中醫學家王琦教授的九大體質,主要想讓一般大眾能夠容易理解,並加以運用。瞭解自己現在的體質,有助於隨時調整生活作息、食飲習慣,透過長期簡單慢調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到平和狀態。不管先天體質如何,如果後天非常注重調養,仍可以調攝體質,回到正常並趨近於平和,並且藉由瞭解自己所在的環境、季節變化,適時搭配節氣,做出適切的應變,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感覺舒服是最怡然自得的養生法。中醫理論大致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綱辨證,簡單區分一個人的狀況,依此延伸出九大分型,作為日常調攝體質的參考。在九大體質中,以平和體質是我們想要的健康狀態,但在生活過程,因為食飲、作息、生活等習慣,還有情緒及環境因素,導致體質有所偏頗,就讓我們簡單瞭解關於體質的分類。◎平和體質──外在表現是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健康樂觀的類型體內精氣神俱足,外在精力充沛、性格開朗,遇到事情不慌亂、處之泰然,平常神清氣爽、很少生病,陰陽平衡、不偏不倚,就是平和體質。這種屬性的人,只需要持續保持,注意不要有過度食飲、生活、作息及情志上的失調,基本上都能長期維持。☉可能形成問題:身體免疫力佳,有好的自癒能力,偶有外邪傷感,也能很快恢復。☉日常養護因應:維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運動、情緒平和,讓身心靈合一健康。☉體質養生食療:體質平和,可不忌口,配合節氣吃季節蔬果,但建議少吃糖類、油炸物。◎氣虛體質──說話氣短無力、動不動就容易疲倦的類型體弱無氣、平常精神不濟、容易疲倦、打哈欠,走路或勞動容易累和喘,耐力較為不足。因為氣的固攝能力不足,坐著也容易出汗,甚至頻尿,稍微受到風寒也容易感冒、恢復期長,屬於能量低弱,能坐著就盡量不動,肌肉呈現鬆軟不實,不耐受風、寒、暑、濕等邪氣,在性格上容易內向、不喜歡冒險。☉可能形成問題:容易有感冒、腹瀉、失眠、頻尿、貧血、憂鬱等。☉日常養護因應:從調氣的簡單運動開始,如甩手、站樁等,定期旅行讓心情開朗,也能增加能量。工作繁忙、生活有壓力容易再形成氣鬱,如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中造成多思、多慮,影響脾胃的消化能力。因此,平日要有屬於自己調整情緒的方法,可以是定期三五好友相聚,讓心情放鬆,也可以看電影、聽音樂、閱讀,進而改善體質問題。☉體質養生食療:補氣常用黃耆、山藥,如黃耆山藥排骨湯、山藥蘿蔔燉雞湯等。如果有嚴重氣虛問題,仍然建議就近找尋中醫師協助診斷調理,因為氣虛表現位置不同,可能是不同臟腑的氣虛表現,如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以更適切的方式,全面性調理體質。◎陽虛體質──時常感到手腳冰冷、身體不耐寒的類型身體怕冷、四肢怕冷,甚至頸部及腰背也怕冷,更怕有風吹來,這是因為體內的陽衛之氣不足所致。所以,體內熱能不足、手腳冰冷,甚至腹部也是冰冷,尤其是晚上天氣較涼、有風,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腹部如果著涼就會疼痛,平時會把自己包得緊緊。有人甚至容易吃到冰冷、寒涼性質食物,就會腹瀉,所以喜歡熱飲。面色偏白、肌肉鬆軟不實,可能有微胖、耐夏不耐冬的情況,因此易受風、寒、濕邪影響,也容易精神不振,性格上多沉靜寡言、內向。☉可能形成問題:因脾胃陽虛而腹瀉、打嗝。女性容易經痛、男性則性功能衰弱。腎陽虛可能還會有腰痠背痛等情況。有些人因為熬夜、喜歡冷飲,或冬天沒有做好保暖而損耗身體,也可能因為陽氣過度耗損,而成為陽虛體質。☉日常養護因應:平日可透過走路等運動,多曬太陽,注意不要戴帽子,讓陽氣從頭頂百會穴進入,有效滋養陽氣。陽虛質比較不會感到口渴,溫水的補充也很重要,也可以穿襪防止腳部受寒。☉體質養生食療:多食性溫食物、常喝薑湯,如山藥五穀粥、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陰虛體質──感到手心發熱、身體燥熱、不太怕冷的類型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身體缺水,明明已經喝水、仍然感到口渴,這是陰虛特有狀況。這種人看起來很健康、充滿精力,但是因為缺水,所以體內會呈現熱燥,容易心煩、急躁、易怒,甚至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皮膚乾燥、視物昏花(容易被誤認是老花)、便祕等,夜晚則容易失眠、盜汗,故耐冬不耐夏,也不耐受暑、熱、燥邪,性格上多活潑、外向、好動。☉可能形成問題:容易因缺水體燥而有便秘、口瘡、甲亢、紅斑性狼瘡、失眠、焦慮等。☉日常養護因應:多喝水、多運動(因陽盛陰衰,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早晨、黃昏),增加身體的排毒與疏泄,提升循環代謝率。夏天或燥熱不好入眠,睡覺時建議開啟適當溫度空調。☉體質對症食療:首要避免吃烤炸、麻辣等食物,避免再次上火。可多食用綠豆、冬瓜湯等清熱、降火、緩燥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煲瘦肉、苦瓜排骨湯等。◎痰濕體質──看起來身體肥胖、小腹很大、身體容易長痘痘的類型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造成內濕停滯,使痰和濕凝聚一起,形成具有黏膩、阻滯特性,在體內會引發其他病變。這種人的面部肌膚油脂較多、飲食喜愛油膩、重口味的大魚大肉,因此多半體型肥胖、腹部肥滿鬆軟、身體多汗且黏、痰多容易胸悶,且大便黏膩,沖水老沖不乾淨,小便則混濁。對於梅雨季節及濕氣重的環境,會覺得很不舒服,性格上偏溫和、穩重,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放在心中。☉可能形成問題:因為痰濕聚集、脾運化功能失調,容易有腸胃炎、多痰、代謝症候群問題,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日常養護因應:飲食清淡,遠離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讓自己活躍多動,透過有氧運動搭配適當飲水,增加身體的帶氧量,提升氣血循環、促進代謝,像是168 斷食法就適合痰濕體質的人,用以調養身體及減肥。☉體質養生食療:脾虛的人容易痰濕,因此選擇清淡飲食、運動,是痰濕體質首要重點,可以吃薏仁粥、冬瓜薏仁湯、綠豆甘草湯等,有助益氣健脾。◎濕熱體質──臉上油膩、長痘長瘡,或肌膚摸起來濕黏的類型家裡潮濕且又悶又熱,會發生什麼事情?人體因為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將造成內濕停滯,再加上消化不良、暴飲暴食、吃過多的油膩、甜食,及環境濕熱等多重因素,使濕和熱一起,形成濕熱體質。家裡若有濕熱問題,可以使用除濕機,那麼人體呢?因為濕熱體質形成,面部油光易長痘痘、性格容易心煩急躁,在夏末秋初氣候濕熱或濕氣,遇到氣溫較高的環境,會較難以適應。☉可能形成問題:痰濕體質容易有痘瘡、口臭、濕疹、口腔潰瘍、膽囊炎、黃疸等。☉日常養護因應:夏天及悶熱季節應該是最難受的,養護方法跟痰濕差不多,但運動強度要夠,讓身體消耗多餘熱量及水分,達到清熱除濕效果。建議要遠離菸酒,並於晚上11 點前就寢,有利肝膽排毒,恢復體內循環機制。☉體質對症食療:透過甘寒清熱食物幫助消解體熱,可以吃綠豆薏仁湯、土茯苓蓮藕湯、涼拌三絲、海帶炒銀耳。◎血瘀體質──臉色黯淡、晦暗,臉上、手上長斑的類型體內血液運行不順暢或有瘀血內阻,這情形就像水管堆積水垢和污穢,久了會影響水的流動。瘀血內阻也是同樣道理,血管阻塞導致氣血流動受阻,養分供給不正常,可以在臉部氣色及身體肌膚察覺,如膚色晦暗、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等,體質也不耐受寒邪,性格上容易煩躁、健忘。☉可能形成問題:女生容易有經痛、男生容易有前列腺疾病,因為氣滯血瘀也容易形成癌症、心血管疾病,也容易加快細胞老化、健忘、失眠等。☉日常養護因應:如果有較嚴重的血瘀體質,建議就近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先從益氣、活血化淤調理。平常透過平甩、站樁運氣調頻,或較緩和的運動恢復氣血運行,搭配適當飲水,幫助氣血通暢。☉體質養生食療:血瘀體質的人可以喝山楂紅糖湯、山楂玫瑰茶,當歸排骨湯、黑豆川芎粥,也是不錯的日常養生湯。◎氣鬱體質──多愁善感、容易多思多慮、悶悶不樂的類型主要因為長期情志不順暢,內心鬱悶、感情脆弱,造成氣機鬱滯,就像《紅樓夢》的林黛玉。但氣鬱不一定就會憂鬱症,還是有輕重之分。有時候是自己給的壓力太大;有時候因為對某種氣候特別敏感而衍生暫時性氣鬱;有時候是一個突發事件所引起,本書【輯二】對此有許多深入描述。從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發現,例如:臉色黯沉,做起事來畏首畏尾、謹小慎微,性格內向、敏感多慮、外表看似膽小等。這種人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較不喜歡陰雨氣候。☉可能形成問題:氣機鬱滯通常伴隨肝氣鬱結、不易疏泄,容易有肝臟問題產生。另外,因為氣鬱也容易造成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多愁善感、心理脆弱、易受驚嚇、心悸、憂鬱、失眠、強迫症等。☉日常養護因應:休閒時可多親近大自然,透過自然界花草的同頻共振,或是前往博物館,欣賞藝文活動,啟動身心靈的療癒力量。同時,減少含有咖啡因及刺激性的食物,並且找到一種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方法,完成自我調頻。☉體質養生食療:山楂茶、檸檬茶、桂圓紅棗茶、海帶湯、百合蓮子湯。◎特稟體質──好發過敏、打噴嚏,對食物也容易過敏的類型通常來自先天遺傳的體質,由於先天性或來自於生理缺陷或遺傳因子,致使身體調適力不佳,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誘發過敏症狀。☉可能形成問題:特稟體質的人容易有過敏、氣喘、哮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血友病等遺傳問題。有些過敏性鼻炎甚至容易在某些季節好發。有些人還會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現在很多診所、醫院都有醫學儀器可以做食物過敏原檢測。☉日常養護因應:由於特稟體質屬於高敏感族群,平日的養護需要多留心,內外過敏原都要避免,日常宜多攝取固表益氣的食材。另外,產前檢查也很重要,可以減少遺憾發生。懷孕階段也要特別注意母體的養生與照顧,盡量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害的藥物,例如因特殊狀況需要用藥,一定要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此外,居住環境安全、二手菸害更要特別注意。☉體質對症食療:此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什麼不能吃,如患有蕁麻疹者,要避免有殼海鮮及其他會引發症狀的食物。以上9 種體質當中,第1 種平和體質最健康,另外8 種在還沒有進入生病狀態之前,也可以透過體質養生、適合的運動、適當飲食及水、良好作息習慣、心情調頻,進一步獲得改善。同時,因應季候變化調整身心靈的頻率,讓自己持續維持健康和愉悅,帶來更多的力量與能量,進而達成人生目標。九大體質養生建議參照表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15 癌症.飲食與癌症
營養狀況是抗癌關鍵!營養師:治療期補熱量 恢復期均衡吃
72歲王先生罹患肺癌第四期,兩個月體重掉了9公斤,原來是他罹癌後,家人大幅改變其飲食內容所致。為落實生機飲食原則,他的三餐必有生菜;食物攝取順序為先吃一盆青菜,但飯和肉類就吃不下了;白飯改以五穀飯替代,搭配一杯蔬果與堅果組成的綠拿鐵。如此豐富的「健康飲食」,使得正接受治療的王先生暴瘦,甚至營養不良。「病人的營養狀況」是抗癌治療過程重要關鍵之一。透過營養評估與診斷,提供個人化的飲食計畫,可減少抗癌治療計畫被改變或中斷的風險。一般而言,癌症居家營養可分為「治療期間飲食」與「恢復休養期飲食」兩階段。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計畫,應著重在高蛋白與足夠熱量補充,維持病人的體力、提升免疫力。建議蛋白質來源,一半以上須來自「優質蛋白質」,即豆、魚、蛋、肉類食物或料理,可提供高生物價的蛋白質,但高蛋白質飲食之前,更要攝取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有效被身體利用,米飯、麵食、麵包等澱粉類食物,以及烹調用的油脂,都是熱量的最佳來源。「吃得進去」也是癌症飲食治療的重要觀念,生病治療期間難免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佳及進食困難等副作用,這時最重要的是讓病人吃得下,建議可從病人平時喜歡吃的食物中,選擇具優質蛋白質與熱量的食物,調整烹調方式與質地,讓病人好入口,切勿大幅改變病人的飲食習慣。完成癌症療程後,病人的病情緩解,發炎反應與不適症狀和緩,飲食計畫則改以均衡飲食、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維持理想體重為主。建議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另外,維持規律的飲食、避免過多含糖飲料、醃漬、燒烤等烹調食品、節制飲酒等都非常重要。像王先生案例,家人心急想在飲食上力求「健康」,以蔬菜為重點,導致病人吃不下其他類食物,進而在熱量與蛋白質嚴重攝取不足、體重驟降、處於營養不良的風險中。再來,王先生原本愛吃白飯、蝦子、冰淇淋等食物,也因家人鼓勵多吃五穀飯,少吃海鮮和甜點。其實蝦子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偶爾將冰淇淋當作點心也可以適時提供熱量。經由營養師的飲食訪視、營養評估與診斷後,協助家屬釐清飲食上的迷思,王先生又可以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而感到如釋重負,也再有好體力與好心情,正面迎戰癌症。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0歲吳淑珍確診虛弱 醫師:高齡慢性病患住院治療較周全
前總統夫人吳淑珍10日確診新冠肺炎,長年癱瘓體抗力差,照護格外謹慎。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這類居家照護病人除了症狀治療按時服藥外,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愉悅及補充營養,高風險病患也要注意「長心冠」。陳水扁指吳淑珍身體原本虛弱無力,確診後更雪上加霜,人如風中殘燭。血氧濃度一度掉到91、92,下身癱瘓病人腹肌無法使力,有痰咳不出來,他跟外勞輪流拍背咳痰。王宏育表示,長期臥病癱瘓的確診者,經醫師評估後,多會鼓勵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 , 以減少89%的重症、住院、死亡率,但因這些確診者多伴有慢性疾病,醫師給藥在藥劑交互作用方面會更加注意。王宏育說,像吳淑珍這樣的確診者也會是「長新冠」的高危險群。「長新冠long COVID」是長期新冠肺炎,染疫後持續至少2個月不舒服症狀,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常見症狀包括疲倦,長期咳嗽、氣、呼吸不順,肌肉關節痠痛,胸痛或緊繃,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還有睡眠障礙憂鬱和掉髮等。「看怎樣能讓吳淑珍開心,阿扁總統就要去逗!」王宏育建議阿扁總統,吳淑珍在居家照護時,除了配合醫囑症狀治療按時服藥,隨時注意體溫、血氧、心率外,一定要想辦法讓吳淑珍保持愉快輕鬆的心情,有充足的營養及食好的睡眠,增加免疫力。主要照顧者也要注意防護及身體狀況。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表示,因吳淑珍已70歲,又長期癱瘓,並有慢性病,這樣的確診者會建議還是住院治療比較周全。
-
2022-06-13 養生.更年期變化
睡到半夜常熱醒、一點小事就暴躁…飲食攝取3大營養素 舒緩更年期不適
● 更年期常發生於45到55歲●吃對食物能緩解不適症狀● 服用保健食品應諮詢專業人員「最近睡到半夜常熱醒,是更年期來了嗎?」「一點點小事就讓我暴躁或陷入低潮,到底是怎麼了?」惱人的身體變化、情緒反應,都是更年期的徵兆!女性步入中年後,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更年期到來,最常見盜汗、熱潮紅、心悸、睡眠障礙、情緒沮喪、煩躁易怒、頻尿、皮膚乾燥、腰痠背痛、容易疲倦等症狀。用天然食物補充雌激素更年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女性大約在45到55歲左右,卵巢功能開始退化、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到最後月經完全停止。這段時期受到雌激素下降影響,身體會產生許多變化,不僅生理不適,心理壓力也隨之而來。營養師徐佳靖表示,可以飲食調理來舒緩各種症狀,尤其是補充鈣質、天然雌激素,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徐佳靖說,更年期的症狀,大致可歸類為神經血管、精神心理、泌尿道異常、皮膚乾燥等類別,藉由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順勢為未來打下健康的基礎。若出現盜汗、熱潮紅、心悸等症狀,屬於神經血管問題,建議可多食用豆類、乳製品、香蕉、堅果類等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並且攝取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穩定。選擇複方維他命助吸收如果有睡眠障礙及情緒不穩定症狀,則要補充鈣、鎂來幫助入眠,睡飽了精神狀況自然佳。徐佳靖說,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建議可以多吃五穀雜糧、深綠色蔬菜,以對抗身體發炎;食用小魚乾、紫菜、牛奶、豆製品等,可以補充鈣質。若要補充鈣、鎂保健食品,應選擇複方維他命,提升互相加乘的功效,亦能讓酵素多元分解及吸收。頻尿、尿失禁、膀胱發炎是婦女最難以啟齒的困擾,除了吃蔓越莓,補充益生菌有助於維持泌尿道的菌叢生態,以及陰道的酸鹼值。徐佳靖建議,多吃富含大量益生菌的大蒜、味噌、泡菜等發酵食物,不僅能提升免疫力,還能預防泌尿道感染。另外,多喝水,多吃亞麻籽、豆製品、水果、堅果類食物,可以幫助增加雌激素,改善陰道乾澀。保健食品諮詢專業醫師徐佳靖提醒,蜂王乳屬於動物性荷爾蒙,食用前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婦科疾病;月見草油則會影響抗凝血劑、精神科的藥物,要洽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注意劑量。少了雌激素的保護,更年期會引起身心不適,也會引發身體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應及早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護心又保骨。
-
2022-06-13 醫療.牙科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全球新冠疫情燒不盡,隨著Omicron變種的亞型毒株接連出現,抗疫成了一場沒有終點的長期戰爭,充滿新的變數,雖然確保成年人接種疫苗、提高兒童疫苗接種率,但若沒有在日常就做好防疫,「病從口入」就不再是諺語而是最不幸的墓誌銘。戴口罩是防疫最基本防線,但許多人不知道「口罩內」的口腔也要好好備戰,要對抗頑固又奸巧的病毒,每天做好「刷牙」的功課是保持長壽健康之秘訣。患牙周病且確診COVID-19,死亡率高八倍隨著確診者日益增多,居家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的人次也愈來愈多,估計有一半以上的民眾會暫停到牙醫診所保健,而在家防疫也容易疏忽「一天至少刷兩次牙」(早晚刷牙、飯後即漱口)的習慣,讓口腔細菌與黏液形成牙菌斑,進而慢慢硬化形成牙結石讓牙齦持續發炎,破壞牙周組織形成牙周病。根據國外研究調查,牙周病患者若確診COVID-19,死亡率會高達八倍以上,「現在全時刻都要戴口罩,生病沒胃口吃得少,即使沒刷牙也不會臭到別人。」患者L先生51歲,自由業因為不太注意牙齒健康問題,導致牙齦嚴重萎縮、齒牙動搖的老煙槍L先生,多年前曾來診所做過快速全口重建,最近疫情升溫他也不幸確診了,還好只是輕症,在家維持一人一室少與外界接觸,我叮囑他即使隔離也要做好口腔保健,細菌快速孳生的速度比人們想像中更快!口腔中約存在6億萬隻細菌 ,即使外人聞不到你口中的「壞口氣」也得更積極「刷牙抗疫」,但即使連有牙周病史的L先生,也會因疏忽而怠於刷牙,更何況是一般自認口腔健康的民眾?再懶,也別忘了刷牙一天不刷牙有很嚴重嗎?經過一個晚上的「培養」,齒上牙菌斑的增厚和成熟,厭氧菌會大量增加,不僅讓人口臭熏天,這些細菌家族還會產生一些酸性物質來「拆牙齒」,讓牙釉質表面的鈣磷脫落(俗稱脫鈣)讓牙齒顏色變黃,慢慢牙齒會開始出現齲洞,洞愈來愈深細菌侵佔牙髓,很多人晚上被「猛然痛醒」就是得了慢性牙髓炎,這,還不算是牙周病的終極型態,細菌會隨著牙周出血進到血液循環侵入全身,對免疫力不足的COVID-19確診者來說,無疑是道催命符,雪上加霜。真的,再忙再累再懶再病,都不要忘記一天至少刷兩次牙。挑選完美牙刷4守則那麼,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完美牙刷?1. 刷頭別太大:以兩顆門牙的寬度為準,牙刷要能深入到後排牙齒,並可在口腔中各角度擺動。2. 刷毛太硬太軟都不好:毛太硬傷牙齦,毛太軟清潔效果又扣分,可依自身牙齦健康狀態來選擇刷毛硬度。3. 刷毛密度要恰好:刷毛密度越高表示接觸面積會越多,但排列太密也不利深入細部清潔。4. 刷毛別太尖:雖然極細毛尖比原柔毛尖更能深入牙齦,但也要評估牙齦狀態避免刷毛太尖過度刺激造成出血。延伸閱讀:30萬人親身實證!日本治腰聖手教你「早上跪坐30秒」,脊椎正了、腰痛也消失
-
2022-06-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腎友確診日記二/腹膜透析者確診,通報1922釐清3問題 教你怎拿隔離通知書、視訊看診拿莫納皮拉韋
這一波Omicron疫情來勢洶洶,每日確診破萬例已超過一個月了。腹膜透析腎友雖然不必經常出入醫院,但由於疾病影響,免疫力較低,染疫及重症風險也比較高,因此需要加強疫苗接種。但目前的疫苗對於防止Omicron感染的效果比較差,主要在降低住院重症風險,因此就算腎友疫苗打好打滿,還是有確診的可能。這一陣子,相信許多腎友也都多少有著擔心可能染疫的不安情緒,因此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特別邀請一位熱心的確診腎友分享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註】作者確診日為5/14,相關資訊以最新公佈政策為準哦!延伸閱讀:腎友確診日記/剛打完第四劑…喉嚨不適竟確診!腹膜透析腎友確診,告訴你怎麼隔離怎麼視訊拿藥--------------------------------------------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之三5/15(日)大約凌晨2:00引流不順被機器警示音叫醒,又因為前日非常早就寢,大半夜精神甚好…就順便看一下健保快易通。可能當時所在城市的檢驗量能充足,約莫12小時就看到⚠PCR檢測陽性⚠好的,感覺又更睡不著了。根據手上找到的資料,想到一些不太確定的問題,索性就拿起桌上的紙筆先條列式寫下來。心裡盤算著:不知道大半夜,1922好不好打?反正也睡不著,不如就來試試看到底有多難打。索性就一邊繼續用電腦爬文找答案,一邊電話撥1922掛在旁邊等接聽。等待時間共計15分鐘。比心理預期還快就有人接聽。釐清了幾個問題:1️⃣ 腹膜透析患者,現行防疫措施,會有強制集中檢疫的處置嗎?☎️1922答:目前若情況不危急、症狀沒有轉趨嚴重的趨勢(呼吸衰竭或衰竭、臉、指甲、耳朵及嘴唇的顏色不正常且皮膚濕冷或急性意識改變),居隔條件允許下,應該就地居家照護即可。2️⃣ 確認確診者7+7與接觸者適用3+4,個別的第0日認定。☎️1922答:以我的案例來計算:以【確診者PCR 採檢日】為起始日第0天,隔離起訖為5/15(日)-5/21(六)24:00。若是3+4對象:在沒有轉為確診的前提下,都是以【與確診者最後一次接觸】為起始日第0天起算。舉例來說,我5/13(五)從台北南下前,有跟太太一起出門,該日返家若未與同住雙親碰面,反而在5/14(六)開門與雙親接觸,則太太的居隔起迄為5/14(六)-5/16(一)、雙親的居隔起迄為5/15(日)-5/17(二)。3️⃣ 若真的有轉中重症的趨勢,要如何有效求助。☎️1922答:除了自行撥打119之外,還可以聯絡地方衛生局,協助安排後送,但後送的準則與作業細項,必須按隔離所屬地方政府的規定與安排,1922客服強調,以上回答只能以中央現行辦法做方向性的說明。重點的問題問完,還順便請教了如何用健保快易通內連結到法傳通報系統。天亮後按照自己的接觸史回報親密接觸者,當時的法傳系統,應該是自行回報的親密接觸者【身分證字號】與【最後接觸日】,作為3+4起訖時間依據,按實際情況填寫後,逐一告知通報對象他們必須配合3+4的起迄時間。✅總結起來,趕在快篩陽當天火速前往PCR,是很非常正確的決定。由於PCR結果在5/15(日)出爐,自己的7+7和太太的3+4都是,是以較早的日程起算,特別是太太3+4部分,只有隔離第3天耽誤到一個上班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身體症狀部分,體溫在這天已經穩定低於37度,雖然喉嚨沒有惡化到非常不適的程度,但咳嗽頻率顯著提高,過程中也都有較不易咳出的痰,以我的病程來說,上述兩項症狀最明顯且難纏。由於預先安排的視訊門診在週一下午,所以手邊剛好只有普拿疼可以針對咽喉痛控制,其他能做的就是好好吃飯休息。5/16(一)【電子隔離通知書】一早就收到【電子隔離通知書】發送系統簡訊連結,系統預設開啟密碼是確診者身分證後六碼。雖然基於個資保護聲明,頁面說明該連結3日後會失效,如果有下載或是列印需求,要在收到訊息的3日內完成,但我後來有試過,連結到六月都還沒有失效。******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之四5/16(一) 續【新冠視訊門診】這也是確診隔離後的第一個上班日,剛好就用電子隔離通知書向公司人事正式告假。接著就是腹膜透析和新冠兩個門診分別在上午與下午,一整天就在一連串安排視訊看診的準備跟聯繫,後續與醫師視訊看診,以及聯絡領藥的細節中度過。🩺新冠門診醫生最後開了三種藥給我,除了針對顯著症狀的止咳與化痰藥物外,最後一樣就是適用於透析患者的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當時抗病毒藥物確實只能在醫院領取,且因為這類型藥物都是緊急授權,所以領藥還得先簽署【病人治療同意書】,加上抗病毒藥物在【發病五日內】投藥較為有效。因此不可能等解隔離才自己去領取,剛好同住家人次日即可外出,便委由家人攜帶所需證件依領藥編號到醫院指定地點領藥。⚠️【定位飄移】相信大家都有看過類似的新聞,明明都沒有外出,卻收到離開居隔位置的警告簡訊。在傍晚第一次收到,但就跟它內文呈現一般,除了單方面的恐嚇之外,好像也不需要特別做什麼事。👮晚上就接到陌生來電,是所在隔離地分局派出所的員警,簡單說明就是國家機器透過警政系統,來看看我有沒有好好待在隔離位置。在這裡必須向基層員警致敬,由於我隔離位置在四樓,本來員警只需要我開窗戶跟他揮揮手,證明我在家就好。但無奈我房間隔著公區域的樓梯才能開窗,員警居然二話不說直接爬上四樓到我房門前確認。試想每天都幾千、幾萬個人在確診,定位亂跑的人一定也不是少數,去看確診者在不在家,還要實際面對確診者,以上絕非警察原有的工作內容,更不用說在這過程中必須承擔的高風險。但話說回來,我隔離期間也曾經有過和我家同樣路段門牌號碼的外縣市員警,打電話來確認我人在哪裡、這地址沒有四樓之類的問題。這明顯是法傳系統或是跟警政、戶政系統勾稽時,部分地址資料不完整所致。但至少向兩個打來確認所在位置的單位說明解釋後,我個隔離七天裡,還是收到超25封的警告簡訊,雖然後面也都沒有警察再來確認,但不免還是會讓人感到困擾。5/17(二)💊【莫納皮拉韋】在家人的協助下拿到前一日門診的處方藥,止咳化痰藥是針對個人症狀,重點還是在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一人份藥物直接給一整罐40顆,每一人份的療程,參考疾管署的說明,每次服用800毫克(每顆膠囊200毫克,服用4顆),每日2次、連續服用5天,期間不能自行停藥,避免病毒清除率受影響。⚠️由於國內現在常用兩款抗病毒藥物都只有緊急授權,所以醫生開藥前頗為謹慎,一方面有告知Molnupiravir臨床經驗有限,使用後還是有可能會發生先前使用時未曾通報的嚴重與非預期的不良事件外,同時也會確定患者自身的用藥意願,而不是領來放家裡當平安符的。(待續…)【延伸資訊】居家照護注意事項,參考護師公會全聯會製作的懶人包:fb.com/7730624490344198(本文內容由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粉絲專頁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2-06-11 醫療.感染科
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冬天前都該打
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壞細菌就會伺機而動,新冠肺炎確診者可能同時感染肺炎鏈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等病菌。李慶雲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在後疫情時代,民眾除了預防新冠肺炎,更要當心肺炎鏈球菌的威脅,建議冬天前應施打所有呼吸道相關的疫苗,才能獲得完整保護。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日前針對1089位50歲以上成人進行「2022疫苗認知問卷調查」,發現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受訪者中,66%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52%未接種流感疫苗,許多人認為已接種新冠疫苗後,便無需再接種其他疫苗。黃立民表示,人體對所有冠狀病毒免疫力都很短暫、最多二年,對新冠肺炎的免疫力更少,約六個月,且新的變異株不斷出現,建議民眾在冬天前,除了接種新冠疫苗,還要施打完所有呼吸道的疫苗,包括流感、肺炎鏈球菌及百日咳疫苗,才能有完整防護。一項針對新冠肺炎合併細菌感染患者的研究分析發現,近六成感染源來自於肺炎鏈球菌。黃立民說,若民眾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建議先接種一劑13價結合型疫苗,可獲得75%保護力,隔年再接種一劑23價多醣體疫苗,保護力可以維持約五年,降低三成發病、住院率。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指出,鼻腔是上呼吸道的重要器官,是防疫最前線,一旦人體感染疾病、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多種侵襲性疾病。因此,預防肺炎首要鞏固鼻腔健康,搭配疫苗接種,降低病毒與細菌對人體的侵襲。
-
2022-06-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腎友確診日記/剛打完第四劑…喉嚨不適竟確診!腹膜透析腎友確診,告訴你怎麼隔離怎麼視訊拿藥
這一波Omicron疫情來勢洶洶,每日確診破萬例已超過一個月了。腹膜透析腎友雖然不必經常出入醫院,但由於疾病影響,免疫力較低,染疫及重症風險也比較高,因此需要加強疫苗接種。但目前的疫苗對於防止Omicron感染的效果比較差,主要在降低住院重症風險,因此就算腎友疫苗打好打滿,還是有確診的可能。這一陣子,相信許多腎友也都多少有著擔心可能染疫的不安情緒,因此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特別邀請一位熱心的確診腎友分享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註】作者確診日為5/14,相關資訊以最新公佈政策為準哦!--------------------------------------------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之一前言:寫在個人7+7的最後一天,雖然國內疫情的近期發展已進入高原期,可能相較於10天前,許多中央地方不同調跟快速滾動修正,加上各種自主應變的資訊混亂,目前事發先後順序與隔離限制,應該大眾普遍認知清楚許多。但有鑑於腎友遇到需要考量的困難點,還是與一般民眾有所差距,本文以【腹膜透析患者】的確診歷程作為經驗分享,提供給有需要的朋友們參考。5/13(五)腹膜回診醫院安排第四劑注射門診,加上周末預定至台南出差,週五中午抵達高雄,並於下午安排第四劑疫苗注射。結束後返家休息,晚上晚餐後開始略有畏寒、疲勞感,推測與疫苗作用有關,提早上機休息。5/14(六)09:00起床時尚未結束療程,但除了疫苗導致的身體微熱與注射部位輕微腫痛外,發現吞嚥口水喉嚨有奇怪的感覺,雖不至於腫痛,但就是覺得有明顯不正常,馬上確認疫苗的注射須知,同時綜合網路上可找到的資訊判斷,喉嚨不適可能與打疫苗無直接關係。當下還沒與機器分離,因此開始盤算到底要不要自行快篩確認。客觀條件:1.我自己一人住在自家四樓,父母住在三樓,目前也都沒與同住家人接觸。若真有萬一,家人也許在沒有被影響的狀況下,可以支援。2.有獨立的衛浴,萬一不幸確診,應該可以因應隔離。3.立刻檢查藥水庫存。→若可居家照護:使用機器庫存,安全→若不可居家照護,須集中檢疫或住院:手洗庫存,愛多尼爾略為不足,但利用2.5%,足以應變到透析主護上班日。4.這趟出來本來就是要連續9天差旅,換洗衣物、日常用藥、傷口護理的材料都有備足。5.工作安排:非常不安也完全未知,但若不篩,整天都用不安的心情在工作。但由於喉嚨的狀況,各方客觀資訊都顯示跟疫苗關係不大,若直接跨出門,首當其衝會是雙親。綜合考量下,決定執行快篩。10:30 快篩陽性馬上衝去把房門鎖上,避免雙親直接進房。由於在此之前,身邊沒有親友走過確診、隔離甚至是進入匡列的程序,完全不知道隔離天數怎麼算、領藥怎麼辦、哪天可以復工回去上班、移動能不能搭高鐵、洗腎者會不會強制移送去集中檢疫所隔離、還有腹膜透析門診剛好在下個星期怎麼辦…100個問題瞬間噴出,慌張了有一會兒。******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之二這個時間點在假日,所以我沒辦法向透析主護尋求建議與協助,完全要靠自己應變。所以先想到同住雙親最少會經歷3+4,決定先跟家母聯繫。剛好正在外購物中的家母,在我簡短說明後,也隨即意識到會被關家裡3-7天,馬上把缺乏的物資一次購足後匆匆返家。再來,不確定感染來源,但前一天跟週五上午與太太確實有超過15分鐘無口罩的接觸,所以也聯繫在台北的太太,確定沒有症狀或不適後,立即做至少要3+4的準備,並且進行快篩(所幸為陰性)。接著聯繫工作主管,說明快篩陽性,下週外務差勤都必須應變。人事主管也希望透過隔離通知書來定義隔離的起迄時間。所以看起來,我必須先自行取得確診的事實,按現行規定(如有更新規定則以指揮中心公告為準),有【PCR確診】及【快篩陽+視訊門診透過醫生判斷後確診】,以上兩個途徑,會正式進入CDC隔離程序,也才會接到法傳系統要求填寫回報接觸者、以及後續的隔離通知書,告知隔離起訖日期、相關規定。本來以為可以用「快篩陽+視訊門診」的方式確診進而拿到隔離通知,甚至拿到處方藥。但無奈我用了政府狂推的「健康益友app」,實在找不到週六有營業且在我住處附近的診所,所以決定改尋求「PCR」這條路。接著開始找所在地高雄的車來速篩檢站資料,並且致電1999確認免預約,就把自己快篩陽的卡閘收進透明塑膠袋中,交代家人把和樓梯相通的門關好後,就自行驅車前往車來速。13:10抵達高雄車來速,由於正在下大雨,並沒有等太久,前後不到10分鐘就完成採檢返家休息。回到家之後,把家用車內部盡可能全面的酒精消毒後,關回房間裡才開始比較冷靜思考接下來的事情安排。當下具體症狀開始有些咳嗽,鼻水的症狀產生,額溫都在36.8-37.0徘徊。●居家生活部分:先交代家人,在門口打一張【小桌子】,餐點跟必需品都在這邊遞交。避免食器傳遞造成感染,盛裝餐點以【免洗餐盤、碗】為主,我在房間內清洗完畢後分類收納,解隔再處理。餐點以能吃飽為前提,【盡量不留廚餘跟剩菜】,若有,集中放【小袋子密封】暫時放在對外窗台。家裡沒有囤瓶裝水的習慣,所以飲用水準備一個【廣口水瓶】,有需要添加時,再電話通知家人拿水壺上來,直接【無接觸】倒入瓶中。由於房間空間充足,有把握垃圾不外出,替換衣物也都先集中收納在房內。●醫療需求部分:【新冠門診】推測除了症狀緩解用藥之外,洗腎患者可能會預先投放防重症藥物。但稍早爬文發現,腎臟功能不全的確診者會建議預先投放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似乎不會是一般診所、藥局可以取得,所以我就決定以醫院視訊門診優先考量。剛好發現自己腹膜所屬院區在下周第一個上班日下午,還有可預約時段,馬上就掛好視訊門診。【腹膜透析門診】原訂在5/16(一)上午,由於去年三級警戒時,已嘗試使用視訊門診,所以就把自己的掛號改成視訊門診,並準備週一一早就跟主護先電話說明。關於新冠視訊門診部分,陸續爬文發現,門診時都會要求出示健保卡與陽性卡閘,心裡一驚想說下午驗PCR時已經在車來速丟棄,正當想再戳一劑之前,想到PCR陽性的通知,應該也可以作為確診依據,就決定靜待PCR結果。一個半天各種資訊的消化與應變及執行後,轉眼間已經接近傍晚,感覺在PCR結果出爐以前,已經沒有其他非現在做不可的事情,於是就快速盥洗,接上機器後把晚餐吃完,早早就寢休息了。(待續…)【延伸資訊】居家照護注意事項,參考護師公會全聯會製作的懶人包:fb.com/7730624490344198(本文內容由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粉絲專頁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2-06-10 醫療.感染科
只打新冠疫苗還不夠! 專家建議冬天前這些疫苗都該打
鼻腔是病菌躲藏的大本營,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壞細菌就會伺機而動,造成新冠肺炎確診者可能同時感染肺炎鏈球菌、克雷伯式肺炎菌、嗜血桿菌等。感染科權威、李慶雲文教基金會理事長黃立民說,在後疫情時代,民眾除了預防新冠肺炎,更要當心肺炎鏈球菌的威脅,建議施打所有呼吸道相關的疫苗,獲得完整保護。財團法人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日前針對1089位50歲以上成人進行《2022疫苗認知問卷調查》發現,近期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受訪者中,高達66%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52%未接種流感疫苗,民眾皆認為已接種新冠疫苗後,便無需再接種其他疫苗,但這觀念其實有很大的錯誤。黃立民今天出席《神秘鼻腔透視巡迴展》記者會表示,人體對所有冠狀病毒免疫力都是短暫的、最多2年,而對新冠肺炎的免疫力更少,僅約6個月左右,新的變異株會不斷出來,建議民眾在冬天前除了新冠疫苗,還要施打完所有呼吸道的疫苗,包括流感、肺炎鏈球菌及百日咳疫苗,才能有完整防護,至於原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患者也都要將身體狀況控制好,避免惡化。有研究發現,針對新冠肺炎合併細菌感染患者進行分析,有近6成感染源來自於肺炎鏈球菌,黃立民說,若民眾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建議先接種一劑13價結合型疫苗,獲得75%保護力,隔年再接種一劑23價多醣體疫苗,保護力就可以維持約5年,並降低3成發病、住院率。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指出,鼻腔是上呼吸道的重要器官,也是防疫最前線,一旦人體感染其他疾病、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多種侵襲性疾病。因此,預防肺炎首先要鞏固鼻腔健康,更要搭配疫苗接種,降低病毒與細菌對人體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