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保護力
共找到
1485
筆 文章
-
-
2022-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抗體?何美鄉分析提升疫苗反應的6個祕訣
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運用;光有意願是不夠的,還要有所行動。—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的抗體?這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嗎?答案是,有的。疫苗再好,還是會有少數接種者對疫苗反應不良,而導致所謂的「初級疫苗失敗」(primary vaccine failure)。意思就是接種了疫苗,卻沒產生足夠具保護性的抗體。在現代疫苗學的發展歷史上,B 型肝炎疫苗問世之際,此類「原發性疫苗失敗」的案例,特別引人注意。約5%的B 肝疫苗接種者,體內沒有產生抗體。這種無反應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具有遺傳易感性(因特定環境條件、生活習慣影響,促發某種遺傳性健康問題)。不過更傳統的疫苗,如流感疫苗,向來都有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對疫苗反應不佳的現象。年齡與疫苗反應的關係一直都是存在的,如在嬰兒期,也會因為免疫系統還未成熟,導致小於六個月的嬰兒對麻疹疫苗反應普遍不足的困境。在成年人族群,導致疫苗反應不佳的原因,是疫苗研究者長期以來非常感興趣的議題。至於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到缺乏運動的影響,因為缺乏運動的特徵與自然衰老的結果似乎是重疊的,如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肌少症和認知障礙等傾向。不僅如此,免疫功能也與年齡息息相關。免疫功能的喪失或免疫老化,是指人體中最基本的免疫資源逐漸退化或耗盡,而免疫老化與上述常見的老人疾病相關。免疫老化主要是受低度慢性發炎所驅動,而適度的身體活動,已證明有可能透過調節全身低度發炎來增強免疫系統,且可以降低與年紀相關的併發疾病的風險。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總是要試著找到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介入並改善人類的健康狀態。要怎麼做,才能讓疫苗反應更好?效力更強?或許,我們已經找到了某些可介入的因子了。身體動一動,疫苗反應好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時候若加上本章開頭歌德的那句名言,就再恰當不過了。我們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加以運用、採取行動;知識對腦袋有好處,運動則會為身體帶來多面向的裨益。眾人耳熟能詳的俗諺,或許要添上一筆:「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有個非常有趣的臨床實驗【1】這麼告訴我們。針對若干不同性別的受試者,科學家要他們在接種疫苗前六小時,針對接種的那隻非慣用手臂,進行三角肌、肱二頭肌的重量訓練。結果發現,經過重量訓練後,女性對疫苗的抗體反應有所增加,而男性的細胞免疫增強的干擾素-γ反應(細胞在病毒感染後所分泌的觸發免疫系統作用的特異性醣蛋白)也更加提升。無獨有偶,另一項研究【2】,對象為年齡約70 歲且長期不運動的長者,他們對於每年季節性流感疫苗反應都有不佳的紀錄。科學家將老人們隨機分組,A 組給予10 個月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B 組則只有接受柔軟度與平衡訓練。10 個月後,A、B 兩組分別接種了季節性流感疫苗, 兩相比較之下,接受心肺運動訓練的A 組受試者,有較高的流感病毒抗體反應。此外,新加坡的一個研究【3】,針對華人社區中接種流感疫苗的56 名年長婦女,給予運動手環,用以監測每日身體的活動程度。結果發現,行走更多的人,她們平常那些抗衡發炎的指標(如IP-10 和Eotaxin)會較低,且與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吞噬作用* 相關的基因表現是上調的。在接種疫苗後,施打部位周邊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漿母細胞的擴增更大。研究發現,單核細胞反應和接種H1N1後的抗體效價之間存有正相關;在行走較多的年長婦女身上,發現18 個月後的第二次疫苗接種,顯示出更高的B 型流感抗體誘導。要知道,B 型流感疫苗普遍抗體反應都比較差。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與活動較少的年長女性相比,身體活躍程度較高的年長婦女,在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較佳。而且我們相信對男性也會有類似的正面效果。以下是另一個有趣的實例。【備註】* 單核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細胞,也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單核細胞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細胞,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能吞噬、清除受傷和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一項針對65 歲以上的長者所進行的疫苗反應研究【4】,顯示有長期運動習慣的長者,對流感疫苗有明顯較佳的抗體反應。而且,只要有運動,不論劇烈或和緩,都可以讓接種流感疫苗後的抗體效價達到保護性的標準(≥ 40)(如下圖)。 上圖分別代表不運動的老年人、有緩和運動的老年人、有劇烈運動的老年人,對於B 型流感病毒、A 型流感H3N2、A 型流感H1N1 等疫苗的抗體效價反應。可以看到,沒有運動的老年人抗體效價始終不如有運動的老年人(不分劇烈緩和);劇烈運動與緩和運動的差異不是很大,顯示只要有運動就能幫助身體產生抗體雖然年長者對流感疫苗反應不良,一直是疫苗產業界亟欲改善的問題。但從科學實據來看,其實只要稍微改變個人行動,也可以替自己增加疫苗反應強度。不僅老人可以受惠於運動後疫苗抗體增加,運動對中壯年人同樣有用。另一篇文獻薈萃的分析,發現定期運動對多種疫苗的接種者,都有增加抗體的效果,同時減低了31%社區感染疾病的發生率,以及37%感染後死亡的機率【5】。從研究報告亦可以知道,即便是在接種疫苗前只進行單次相對劇烈運動,也被認為是增加對疫苗接種產生的免疫反應的有效策略【6】。年紀是疫苗反應的剋星,但有解套方法人類對流感疫苗的臨床經驗,已有約80 年的歷史。年長者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免疫反應普遍不如年輕人。而流感疫苗的抗體效價,是可直接推算保護力的。也就是說,疫苗對於年長者的保護力較低。但年長體弱,真的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嗎?除上述運動外,還有其他辦法嗎?於1999 年5 月至11 月進行的一項隨機、雙盲、實驗/安慰劑對照的研究【7】,將19 名年齡65 歲或以上,且BMI 指數≤ 25 的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A 組10 人給予營養補充劑†,九名給予安慰劑。九個月後,兩組人接種了流感疫苗,研究發現,有給營養補充劑的A 組,對流感疫苗的反應很明顯比安慰劑組好。研究證明,年長者維持充足的人體必需營養素,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抗體效價。這項證據告訴我們,確保老人家營養不失調的重要性,尤其長輩可能食量不大,那就更需要注意食物中的營養素是足夠的,必要時還是可以外加補給。這也是提高抗體效價的一大重要策略。【備註】† 補充劑含有30% 至160% 的美國建議每日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抗氧化劑水平提高,每天兩次250 kcal 能量,持續七個月。每100 毫升補充劑包括100 大卡、3.5 克蛋白質、4.5克脂肪、11.4 克碳水化合物、1.8 克纖維、32 毫克鈉、220 毫克鉀、16 毫克氯、160 毫克鈣、160 毫克磷、40 毫克鎂、3.6 毫克鐵、7.2 毫克鋅、1.2 毫克銅、1.6 毫克錳、0.3 毫克氟、16 微克鉬、34 微克硒、14 微克鉻、60 微克碘、96 微克維生素A、1.2 毫克類胡蘿蔔素、100 毫克維生素C、5.2 微克維生素D、28 毫克-α-TE 維生素E、32 微克維生素K、0.75 毫克維生素B1、0.75 毫克維生素B2、5.6 毫克NE 菸酸、1.8 毫克泛酸、1 毫克維生素B6、192 微克葉酸、2.1 微克維生素B12、28 微克生物素、1.2 毫克輔酶Q10 和7.6 毫克黃酮類化合物。睡得好,疫苗反應好一個鼓勵大眾接種疫苗的電視公益廣告,我們的國民阿嬤陳淑芳說:「打疫苗前要吃飽、睡飽⋯⋯」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背後確實有科學根據。不過只有打疫苗前要睡飽嗎?看看以下的資料,打疫苗後的睡眠可能更重要。科學家針對一群沒有感染過A型肝炎的受試者,研究施打疫苗初始免疫反應是否因睡眠受到剝奪而影響【8】。在接種A型肝炎疫苗後,某些人被要求36 小時內不能睡覺,一個月後他們的抗體反應,比起可正常睡眠的人低了約一半。與睡眠剝奪相比,接種疫苗後的睡眠,使得對於抗原具特異性的Th 細胞數目增加了一倍,並增加了該群人中產生Th1 刺激激素細胞的比例。同時,睡眠也顯著增加了具抗原特異性的IgG1。抗體反應與正常睡眠呈正相關,也與接種疫苗後夜晚和白天的免疫刺激激素釋放相關,且正常睡眠的人有較低的壓力荷爾蒙。同樣的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影響疫苗的細胞免疫反應。一年後測試,這兩組人當中,受到睡眠剝奪的人細胞免疫力仍然較低,顯示充裕的睡眠有助於促進免疫記憶【9】。睡得多與睡得少,對於免疫反應有著不小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睡眠品質的重要性。科學家透過記錄並客觀測量成人施打疫苗前三晚和後三晚的平均睡眠品質與時數,結果發現較短的睡眠時間會降低對B 型肝炎疫苗的反應,還對各種細胞免疫造成了長久的缺陷。回到新冠疫苗,針對希臘醫護人員所做的一篇研究指出,受試者在接種輝瑞新冠疫苗後的睡眠品質,與疫苗反應抗體高低確實是有關係的【10】:抗體效價與年齡、不好的睡眠質量和失眠成反比。自古以來,睡眠一直被視為身體健康的象徵。現在透過研究更證實,睡眠攸關人體抗疫武器(疫苗反應)的強度與有效性。同時佐證了「睡得好,人不老」的先人智慧。壓力小,疫苗反應好心理壓力是當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顯示,短期壓力會增強免疫系統,但慢性長期壓力最終會透過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進而導致疾病的出現。比如透過提高抑制性T 細胞的活性,從而抑制免疫系統,接著就會增加病毒感染的風險等【11】。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讓醫學生接種B 型肝炎疫苗標準系列(三劑疫苗在六個月施打完畢),每次都是安排在為期三天考試的第三天接種【12】。施打第一劑後,25%的學生體內已經產生B 型肝炎的抗體,他們算是較早反應的人。有趣的是,這25%的較早反應者,他們自述壓力和焦慮感都比疫苗反應較遲緩的人低。換句話說,75%需要接種第二劑或第三劑之後才會有反應的學生,他們的壓力與焦慮是較高的。一項文獻回顧與薈萃分析的文章,也下了結論:心理壓力可能會降低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反應【11】。這表示已有多項研究佐證壓力與疫苗反應的關係。另一個疫苗反應與心理壓力相關的研究【13】,是以B 型肝炎疫苗接種者為對象。參與者在第一次注射B 型肝炎疫苗後兩個月和六個月,完成了兩次關於日常生活的困境、精神或神經相關的主訴、應對方式和孤獨感等的問卷調查。第一次接種疫苗後七個月的抗體反應高低,與接種第一劑疫苗後第二個月的壓力指數評分成負相關,短期如學術考試的壓力,和長期壓力如經年累月照顧體弱家人,都會削弱疫苗效力與免疫反應。從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適當放鬆心情,或是避免在高壓的時候施打疫苗,皆有助於增加疫苗的效力。體重和性別影響疫苗反應?如果你的體重過重,打了疫苗後發現還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或許不是代表你非天選之人,而是你的「體重」背叛了你。科學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後,肥胖的人儘管血清學反應良好,然而接種疫苗後12 個月,肥胖者的流感抗體濃度下降的速度較快。而肥胖者的CD8+T 細胞活化降低,功能蛋白表達降低,顯示細胞免疫不足12。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肥胖者罹患流感或類流感的可能性,是正常體重者的兩倍。接下來,是性別這個因素。討論性別差異,可能比討論年齡差異更傷感情【14】。研究指出,女性對流感疫苗的反應確實在某個階段較男性具優勢,通常是在育齡(18 到49 歲)的成年女性最為明顯。或許該研究反映了女性獨特的妊娠狀態,但這同時也是嚴重疾病的危險因素。流感病毒感染在小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發炎免疫反應在性別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可能影響感染的結果。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產生更高的促發炎細胞因子的反應,同時也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的原因。所以,所有育齡婦女,如果沒有特殊醫療相關原因,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是比較好的選擇。從不同條件的人對於不同病毒的疫苗反應,科學家們已經有了非常多的研究,雖然不是新冠疫苗的研究,但免疫反應絕對有其參考價值。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可以說是監測免疫力的一個好的工具指標。而事實上,擁有固定的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態、攝取均衡營養、有足夠且品質良好的睡眠,及適當的紓壓管道,不也都是健康人生應該具備的元素?以上知識都要付諸行動才有用。你被說服了沒?要行動了嗎?【參考資料】1. Edwards. Et al., Eccentric exercise as an adjuvant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07, 21, 209-217.2. Woods, et al.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training extends influenza vaccine seroprotection in sedentary older adults: the immune function intervention trial. J Am Geriatr Soc. 2009;57:2183-91.3. Wong, et al. Hallmarks of improve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in the vaccination of more physically active elderly females. Exerc. Immunol. Rev. 2019, 25, 20-33.4. de Araújo et al., Elderly men with moderate and intense training lifestyle present sustained higher antibody responses to influenza vaccine. AGE (2015) 37: 105.5. Chastin, et al., Effects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Immune System, Vaccination and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 2021, 51, 1673-1686.6. Pascoe, et al.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vaccination responses: A review of chronic and acute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14, 39, 33–41.7. Wouters-Wesseling et al., Effect of a complete nutritional supplement on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e in elderly people.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2 Sep;57(9):M563-6.8. Lange. et al., Sleep enhances the human antibody response to hepatitis A vaccination. Psychosom Med. 2003 Sep-Oct;65(5):831-5.9. Lange. et. al. Sleep after vaccination boosts immunological memory. J Immunol. 2011 Jul 1;187(1):283-90.10. Athanasiou. et al.,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with immunological response after vaccination agains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infection. J Sleep Res. 2022 Jun 7:e13656.11. Salleh MR. Life event, stress and illness. Malays J Med Sci. 2008 Oct;15(4):9-18.12. Pedersen,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A meta-analysis. Brain. Behav. Immun. 2009, 23, 427-433.13. Sheridan. et al.,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immune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humans. Int J Obes (Lond). 2012 Aug;36(8):1072-7.14. Klein et al., Mechanisms of sex disparities in influenza pathogenesis. J Leukoc Biol. 2012 Jul;92(1):67-73.(本文選自商周出版、何美鄉著《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
-
2022-10-22 醫療.兒科
嬰幼兒流感冒易併發腦炎、肺炎! 醫籲快打疫苗
新冠疫情進入後半段,但秋冬時節卻是流感疫情高峰,高雄市衛生局今午攜手高雄縣、市醫師公會強力呼籲,家長帶6個月以上至學齡前的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保護幼兒健康。高市衛生局今午在市立聯合醫院舉辦「小小疫苗,大大保護~ 寶貝打疫苗,流感不打擾」幼兒流感疫苗接種宣導會,呼籲家長攜帶家中 6個月以上學齡前幼兒儘速接種,及早獲得保護力。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至昨日止,高雄市流感疫苗接種已達33萬7千劑,各年齡層都有接種,最希望6個月以上到學齡前幼童接種,因為小小孩一感染流感,併發肺炎、腦炎的風險相當高。從未接種的可先打第1劑,已打過第1劑的,隔4周可再打第2劑,才能產生保護力。至於近來不少家長反映,學校很多小朋友確診新冠肺炎,潘炤穎對此表示,從每天的監測數來看,目前新冠疫情誠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說的還在「高原期」,但高雄本周的確診數已略見趨緩,目前國中以上校園第3或4 劑的疫苗涵蓋率已有7 成,這部分只要有確診個案,就會積極篩檢,陽性就進入隔離七天的流程作業。高市衛生局也表示,秋冬是流感疫情流行高峰期,最近受邊境解封加上新冠肺炎 變異株夾擊的雙重威脅,病毒蠢蠢欲動,學齡前嬰幼兒是流感高風險族群之一,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出生 6個月內嬰兒,因無法接種流感疫苗,可藉由父母接種來間接保護嬰兒健康。接種流感疫苗,保護力平均約可達 30%至80%.減少 50-60%因流感而造成的嚴重併發症,並隆低 80%的死亡率。高雄市政府今年度共採購 74 萬劑四價公費流感疫苗,全市涵蓋率可達 27%,10月1日起開打至今已經有 33萬,848人完成接種,整體接種進度達 45.2%,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族群十分踴躍。經統計,6 個月以幼兒約 32.1%完成接種,高雄全國標準 32%。尚未曾接種者第 1劑約 22.6%(全國 21.9%)。3 歲以上至入學前幼兒,已有27.8%完成接種,未曾接種第 1劑者有5.7%(全國5.8%)。為提升 6個月至 3 歲嬰幼兒流感疫苗接種率,10月24日至10月30 日到高市261 間幼兒流感合約院所完成流感疫苗接種者,將隨機送兒童牙刷、兒童平面口罩、酒精噴瓶、卡通貼紙,送完為止。
-
2022-10-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毒不理政治——當疫情只剩數字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接近尾聲,本週以這主題刊登三篇醫病不同背景的作者寫出他們的看法。張女士在兒子與先生先後染疫康復後,寫出兩位家人與自己的感受,讓人感受到溫馨和睦的家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一位剛回國不久的感染科醫師寫出赴美進修回來後,看到目前台灣防疫政策與美國的差異,分享他的看法,並呼籲社會應該以理性、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重要的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一位精神科醫師提出防疫期間種種措施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尤其是這期間住院的病人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以及對醫病關係以及醫療人員的影響。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能夠以正向的心態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他們確診之後COVID-19的中文意思是發生在2019年的冠狀病毒疾病,一開始是發生在2019年底的武漢,但當時人們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一直燜燒到2020年的一月底才大爆發,取得大家的重視,從2020年至今,往後這幾年地球上發生了什麼事就不用贅述,往事都成了歷史。 2022年六月,離我回台灣最後一次已經相隔兩年半,歸心似箭,我很興奮終於可以回到我自己的土地,然而跟上次回台灣,世界已經有本質上天翻地覆的轉變。這次的心情,可說是又期待又害怕受傷害,在國外已經經歷了兩三年的疫情,其實經過什麼風雨,都看過,這一切勢必該結束。當我降落在桃園機場時,迎來的是我所無法想像的大陣仗,機場人員包的密不通風,彷彿我們身上帶有劇毒,但是我們不是都上飛機前兩日內才驗過PCR陰性嗎?「桃園機場廣播,因應國際疫情嚴峻,所以採取……措施。」頓時我有種2022年到一個外星球科幻電影的感覺。時間拉回2020年3月,美國開始疫情大爆發,沒有戴口罩習慣的美國人也紛紛開始戴起,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個創傷的回憶因為數以萬計的人確實是因為COVID-19死亡或生病。疫情爆發以來,我一直居住在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或回到台灣,也經歷過許多事件,例如2020年3月的 封城,2020年12月因為alpha第一個變異病毒又再度禁止內用,但是醫護人員也同時開打疫苗看到曙光,2021年雖然年中開始有delta等變異病毒,但是因為疫苗當時的超強保護力所以只要先天健康沒有免疫太大問題、又有打疫苗大概不會有大礙,因此社會好像不為所動。到了2021年12月,Omicron四起,這次是海量的人再度確診,不管有沒有打疫苗好像都會被感染了一輪,2022年一月初美國甚至可以連續好幾天單日確診一百萬人。因此2022年美國又重新規定室內要戴口罩,那時又可以看到到處排隊要驗核酸或快篩的人潮。終於到3月後口服抗病毒藥物終於比較普及,但是此時已是春暖花開,確診數也快速降了下來,此時美國社會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馬照跑舞照跳,甚至到快要夏天又不強制戴口罩了!雖然美國社會特別是在2020年上半年遭受非常大的損傷與衝擊,對於許多產業等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但我看到的是社會的韌性,還有繼續發展科學,沒有放棄對COVID-19的研究,因為對病毒的了解,所以不會過度恐慌,到處都有可以洗手的地方,例如餐廳每個座位上都會提供可以乾洗手的,但很少可以看到兔寶寶裝把全身包不通風(畢竟病毒還是空氣傳播為主要方式,而不是靠接觸傳播);抗病毒藥物的普及,要開立抗新冠的藥物跟開克流感一樣,因為本質上,都是呼吸道病毒,不應該是因為新冠就特別不同;當然還有也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疫苗的普及,還有即將普及的次世代雙價疫苗可以提供更多保護。這些韌性,讓社會回到正常,這些轉變(例如疫情嚴重,馬上規定要戴口罩,但如果疫情不嚴重,也會收手,而不是無限制一直規範下去)其實也可以供不同價值觀的社會參考,有時躲的了一時,不一定躲的了一世,COVID-19也不會消失,但會跟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樣,存在人類文明社會中。台灣疫情來的慢,給社會很多借鏡與準備時間,因為等到病毒弱化加上疫苗的普及,造成的傷亡沒有比國外多。然而有些警示是,疫情怎麼變,人心不慌。不管變異病毒怎麼變,沒有更毒就沒關係,確診數也不是唯一指標,因為醫療衝擊才是最重要的指標,制度面都是人為的,應該開放任何選項的討論。當世界疫情逐漸收尾,台灣是否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當疫情只是數字,是否我們可以不用以此過度擔心?當世界都可以平靜地看待這場疫情,我們是否可以理性以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病毒不會尊重任何的國界、種族、宗教、職業,任何人都有可能生病,但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我們日子還是可以好好過,也許因此人們更緊密關心在一起。
-
2022-10-19 養生.聰明飲食
對抗老化、預防三高 專家詳解抹茶有哪些功效:3類人可能不適合
抹茶是非常健康的一種飲品,因為抹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植化素,而且外觀鮮綠、味道甘美,現在廣受全世界的喜愛。而且現在不只拿來單純的飲用,還加在各式各樣的甜點或花式飲料裡,如抹茶拿鐵、抹茶冰沙、抹茶蛋糕、抹茶湯圓等等,廣受大人小孩的喜愛。抹茶以及茶道現在是以日本為主流,但是喝綠茶這件事是起源於中國,而且實物證據至少可以倒推到將近兩千年前的漢景帝,參考前文:找尋世界上第一個喝茶的人。而且抹茶的點茶法,其實源流於宋朝團茶的點茶或鬥茶法,點茶表面會形成一層如同奶霜般的細末,宋朝茶人還會拿來拉花使用,如尋找世界第一個拉花的人-千年歷史的點茶是拉花鼻祖,甚至400次咖啡的奧秘,居然與宋朝點茶有關?!所以喝茶知道真是博大精深又饒富趣味。之前有多篇媒體刊登標題非常聳動的新聞,說某營養師說「抹茶粉是蠶寶寶大便」「抹茶的綠色是由蠶沙裡的的銅葉綠素製成(蠶寶寶的糞便又稱蠶沙,是一種中藥材)」。頓時新聞裡報導很多消費者哀號,說以後不知如何再面對抹茶,韋恩告訴大家這當然是謠言。抹茶有其嚴格定義抹茶的原產國日本對抹茶有嚴格定義(緑茶の表示基準,公益社団法人日本茶業中央会,2019),抹茶指的是以覆蓋栽培生產、不經揉捻、再以碾茶爐乾燥得到的碾茶,再以茶臼等器具製成的微粉狀茶「碾茶(覆下栽培した茶葉を碾茶炉等で揉まずに乾燥したもの)を茶臼等で微粉末状に製造したもの」。所以抹茶從種植到製茶生產有以下一連串的關鍵,就是這樣精細的功夫,才讓抹茶美味、精緻而高價,高級抹茶的價格可以高達一公斤數十萬日幣。覆下茶園種植碾茶抹茶用的茶葉叫做碾茶,碾茶與玉露綠茶一樣,要採取覆下茶園的方式栽種。所謂覆下茶園,就是茶樹栽種時要很費心的以遮光網或是稻草架在茶園的上方,好遮去大量陽光,這樣一來可以讓茶葉的葉綠素提高,因此茶葉會呈現柔潤的鮮綠色,而且茶葉的甘味與旨味會提高,澀味會降低,同時也形成一種抹茶特有的青海苔香。碾茶荒茶ー蒸菁不揉捻抹茶完全不經過發酵,所以採收後就要與時間賽跑。茶葉採收進廠後要以最快的速度,以大約只有20秒的短時間通入高溫熱蒸氣,也就是「蒸菁」的方式將茶葉蒸熟,以求立即停止所有細胞裡的酵素活動。蒸熟的茶葉不經過揉捻,以散茶的樣態即刻進行吹風冷卻,同時吹散附著在茶葉上的多餘水氣。乾燥蒸熟的潮濕茶葉會送入多段熱風乾燥機,以大約180-200度的乾燥熱風進行乾燥,乾燥機內部分為3到5層,最下層也是最熱的地方,投入的是剛送入最濕的茶葉,可以進行急速加熱,再較乾燥後就會吹送到上層持續進行乾燥。此階段完成的稱為碾茶荒茶。碾茶仕上茶ー仔細分級碾茶荒茶算是半成品的話,碾茶仕上茶就是很接近抹茶成品了。碾茶荒茶需要切碎,然後靠著風力、電棒等方式挑出不需要的茶枝、茶莖、葉脈等部分,有必要的話會進行很多次的循環挑選,以求得到的是茶葉味道最好的葉肉部分。此階段完成的稱為碾茶仕上茶。石臼磨茶磨取抹茶算是抹茶最精細的功夫,一般為了保存抹茶的品質,貯藏時會以碾茶仕上茶的形式進行,直到要出貨前才會磨成抹茶,這一點與咖啡的道理很像,因為磨成細粉後表面積大增,尤其是抹茶研磨之後,粒徑小到5-10微米而以,所以吸水、吸氧、吐出香味的速度都會快上幾十倍,因此品質的劣變會非常快。也因此,抹茶的研磨非常怕熱,所以高級的抹茶一定使用石磨或是石球進行慢速研磨,這樣比較不容易發熱,而且研磨的場所也要保持20度左右的低溫與相對溼度40%的乾燥環境,好讓葉綠素保持鮮綠色,茶粉的顆粒也保持維繫且均一。抹茶要怎麼泡?抹茶有一種特殊定義的香氣叫做「覆香(Ooika)」,是一種綠色蔬菜、草香、而且有高湯般的旨味,所以要把這樣的纖細的香氣重現,又能保留最多的青綠色,抹茶的泡茶法要特別下一些功夫。抹茶的泡法特別叫做點茶法,其實與宋朝的鬥茶法是一脈相承。量茶一杯(碗)抹茶所需要的茶粉量約為2茶杓、或是1茶匙,重量大概等於1.5-2克。備水一杯(碗)抹茶需要大約70毫升的水,水溫不要過高,70-80度最佳。過篩抹茶因為粉末很細,很容易因為靜電作用而形成假性結塊,所以使用之前可以先過篩一次,好將茶粉打散,這樣泡起來才會均勻。沖少量的水茶粉倒入杯(碗)中,先加入少量約10-20毫升的水,以茶筅慢慢的將底部的抹茶與熱水攪拌均勻。加入剩餘的水把剩下的水倒入,使用手腕將茶筅前後擺動,最後將慢慢的講茶面調整,緩慢的將茶筅離開茶面,如果有大顆泡沫,用茶筅將其打散。抹茶表面如浮有像奶霜般的細小泡沫的話,即已完成。抹茶要怎麼保存?抹茶因為粉末細小,以食品化學的角度看是很容易與周遭產生化學變化的狀態,而且其味道非常精緻,所以稍有變化就會造成價值大為降低,所以抹茶的保存非常重要。前面已經提過,最好的保存方法是以碾茶仕上茶方式保存,接近使用時再加以磨粉。不過現在技術進步,粉狀抹茶也可以好好保存,保存期限試各家包裝而定,大致上都可以超過6個月以上。抹茶保存基本原則為:避光光照會造成葉綠素氧化,抹茶顏色會變紅,味道也會走味。防潮濕氣會造成抹茶變質或腐敗。冷凍或冷藏低溫會大大降低化學反應的速度,所以對保存有利。只是冰的抹茶在室內反倒會很快吸潮,所以一定要回溫後再打開,並且開封後盡快用完。避開氣味重的其他東西抹茶粉的相對表面積大,所以很容易吸味道,如果存放空間裡有其他較重味道的東西存在的話,抹茶那纖細的香氣就會被汙染了。脫氧許多抹茶包裝內會附脫氧劑,對降低氧化作用很有幫助。抹茶有哪些成分抹茶與一般茶葉的不同之處在於,一般的茶葉喝的是茶湯,所以我們只能攝取到茶葉裡的水溶性成分。但是抹茶則不同,抹茶是整個茶葉的成分都一起喝了下去,所以可以說是充分攝取了茶葉的完整營養。抹茶的營養成分包括:兒茶素(茶多酚)兒茶素是綠茶裡最具代表性的優良抗氧化成分,也是茶的澀味來源,因為抹茶完全未經過發酵,所以兒茶素完整的保留下來,不像全發酵的紅茶,其兒茶素都轉化成了茶黃素或茶紅素,當然茶黃素還有其他的健康效果,參考台灣茶的茶黃素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小心分辨新聞的渲染成分。兒茶素因為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所以對於預防癌症、調整血脂、調整血糖、降低體脂肪、預防肥胖都有很多的相關研究。一杯抹茶含有150毫克以上的兒茶素。維生素C抹茶因為未經發酵,所以保留了大量維生素C下來,維生素C含量是所有茶類最高的。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抹茶含有212毫克的維生素C(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維生素C有助於抗氧化作用,也有抗發炎以及調整免疫的功能。維生素A抹茶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裡面包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A、葉黃素這些家族成員,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抹茶含有18166 IU的維生素A (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類胡蘿蔔素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葉黃素、維生素A對眼睛的保護力更是重要。膳食纖維抹茶是膳食纖維的寶庫,每100克的抹茶含有34.7毫克的膳食纖維 (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排便,也可以做為益生質幫助益生菌生長、調整腸道,更有利於排毒如排除膽固醇、重金屬等效果。茶胺酸綠茶最特別的是含有茶胺酸這個特殊的胺基酸,抹茶也含有很高的胺基酸,茶胺酸特別的地方是可以幫助紓壓、幫助失眠的人入睡。因此日本有一些飲料如百事可樂對抗疫情的睡眠問題,推出含茶胺酸的助眠機能水 Driftwell,刻意添加茶胺酸來幫助心情舒緩、提升睡眠品質。葉綠素葉綠素對於口氣清新,去除口臭一向很有幫助,更有研究顯示,葉綠素也有助於降低體臭,連便便的臭味都可以降低。維生素K根據分析,抹茶的維生素K1含量很高,一杯的抹茶大約含有25微克的維生素K1,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9歲以上的成人每日維生素K建議攝取量,男生為120微克、女性為90微克,所以一杯抹茶就可以提供20%-30%的每日所需。維生素K可以促進骨質的鈣化,對維持年長者行動力有很好的幫助,與維生素D有協同作用。維生素K也有助血液正常的凝固功能,所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如Warfarin的人要注意,避免維生素K抑制抗凝血藥的效果。抹茶有哪些功效?因為抹茶含有豐富的功效成分,所以對人體有很多健康效果,主要的有:對抗老化因為抹茶有兒茶素、維生素A、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所以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因而有助於預防癌症、以及老人失智、記憶力衰退等氧化性傷害。預防三高日本大規模研究顯示,綠茶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一天一杯綠茶的族群中,曾經有中風經驗的人可以下降35%死亡率,曾經有心肌梗塞經驗的人可以下降34%死亡率。預防肥胖許多研究顯示,飲用綠茶可以調節血糖與血脂,預防體脂肪堆積,降低內臟脂肪量。預防便祕因為綠茶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所以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幫助腸道益菌生長。因此許多日本青汁產品,現在也會添加抹茶成為配方之一。而抹茶裡的咖啡因也有刺激腸道蠕動的作用。美白作用兒茶素與維生素C都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對於抑制黑色素生成有一定的效果。去除口臭與體味抹茶含豐富葉綠素,葉綠素在許多研究裡證實可以幫助口氣清新、去除體味、甚至便便的臭味也可以降低。飲用抹茶有那些需要特別注意的人?抹茶的飲用歷史已經上千年了,從漢朝皇陵找到的大批茶葉就可以推斷人類飲用茶的歷史有多悠久(參考前文:找尋世界上第一個喝茶的人),所以適量的飲用抹茶是安全的,除非飲用過量才要考慮是否有副作用的問題。只是某些特殊體質的人還是要注意抹茶的一些特性:咖啡因抹茶100克約含有3克咖啡因,所以孕婦、小孩等對咖啡因敏感的人需要注意,而且避免睡前喝。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一杯的抹茶大約含有25微克的維生素K1,而維生素K具有抑制抗凝血藥的效果,所以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的人要注意。肝、腎功能較弱的人抹茶含有鉀,所以腎臟較弱的人要注意,這也同時會影響到肝功能。抹茶的謠言:抹茶的綠色不是來自蠶大便的銅葉綠素日前多篇媒體刊登標題非常聳動的新聞,說某營養師說「抹茶粉是蠶寶寶大便」「抹茶的綠色是由蠶沙裡的的銅葉綠素製成(蠶寶寶的糞便又稱蠶沙,是一種中藥材)」。頓時新聞裡報導很多消費者哀號,說以後不知如何再面對抹茶。這當然是個以訛傳訛的網路偽消息,只是被掛著專家頭銜的人背書後,讓大家信以為真。至少在台灣,抹茶也不可能添加蠶沙,更不可能添加銅葉綠素,銅葉綠素現今的作法也不太可能是來自蠶沙。所以這一系列全都是錯誤的資訊,卻可能造成台灣消費者不喝抹茶或綠茶的心理影響,甚至這消息如果傳去日本,也可能大大影響台灣出口綠茶粉到日本的產業,因為台灣因為生產優質的綠茶,每年都會出口優質的綠茶粉到日本去,是日本綠茶粉的大供應來源,這又是台灣另一項隱形冠軍。如今這些產業,可能就被未經查證的專家以及這些渲染過的文章所毀,所以身為茶葉界與食品界一份子的韋恩,不得不出來澄清,也希望媒體與該營養師看到此一正確訊息之後能夠出來更正。什麼是銅葉綠素首先,銅葉綠素是什麼?依照食安法的定義,它是食品添加物中的著色劑,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色素。它帶有鮮明的綠色,是合法可以使用的。葉綠素本來是食物裡最天然的綠色,也是大家喜歡的顏色,只是葉綠素怕熱、怕酸,一下子就會失去綠色變成褐色,所以不耐存放加工,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專家從植物中提取葉綠素,經化學方法部分修飾(或穩定),以銅取代該分子的核心,而得到穩定的著色劑,這就是銅葉綠素。同樣類似的作法,也可做成他的兄弟,銅葉綠素鈉。銅葉綠素可依據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作為著色劑添加於所規範適用的食品中。依規定銅葉綠素得添加於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銅葉綠素鈉則可用於乾海帶、蔬菜及水果之貯藏品、烘焙食品、果醬及果凍、調味乳、湯類及不含酒精之調味飲料、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合法使用銅葉綠素或銅葉綠素鈉之食品,其成分標示應詳實揭露該添加物之名稱,不可以標示、宣稱為「天然色素」、「天然葉綠素」。另外,說銅葉綠素來自收集的蠶大便,因為蠶大便裡有很多葉綠素。我翻遍目前食品業銅葉綠素製造商,沒找到有人使用蠶大便作為葉綠素來源的。葉綠素在世界上並不稀奇,蔬菜植物裡面就很多了,何必自找麻煩去收集衛生很有問題、收集成本也很高的蠶大便呢?我看到葉綠素來源不是綠藻、菠菜、就是羊茅、苜蓿,這些來源都是天然食品,根本合理多了。而如果有哪家銅葉綠素是來自於蠶大便,也請提論者舉證。抹茶不可能添加銅葉綠素所以法規寫得很清楚,銅葉綠素只能添加於三類食品: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其他食品都不准用,用了就是違法,因此抹茶是不可能使用銅葉綠素的。如果大家還記得2013年時造成大眾驚慌的黑心橄欖油事件的話,惹禍的主角正是銅葉綠素。當時,位於彰化的大統長基食品廠,就是被查獲在大統特級橄欖油產品標示宣稱「100%特級橄欖油」卻在裡面混加了低成本葵花油,而為了遮掩顏色不對的情形,所以它又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因此大統長基的負責人高振利被起訴後認罪,並與部分盤商和解,二審判高振利12年徒刑,大統長基罰金3800萬元確定,高振利並於2020年獲得假釋。如果高振利早知此一說法,在法庭上堅稱添加的是蠶寶寶大便,難道就可以脫罪嗎?經過了這十年,他會不會覺得扼腕呢?(笑)。我相信台灣抹茶業者一定也是不齒高振利的行徑,不會做同樣添加銅葉綠素的違法手段的。茶的顏色是判定品質的重要依據所以很明顯,不在准許之列的食品,是不得添加銅葉綠素的,這樣的立法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以添加色素來魚目混珠,讓低品質的產品混充為高品質的產品,因為很多產品的顏色是品質判斷的重要依據。因此,以綠色為品質分級重要關鍵的抹茶當然也是同樣道理。其實不單是抹茶,應該是在台灣所有的茶葉都沒允許添加色素,我想理由都很類似,欣賞顏色是喝茶食很重要的一項享受,顏色也是判斷茶葉品質一項重要的依據,所以不該以人工著色來干擾。就像韋恩前文食安謠言的手法-人造的美麗誤會,從泰式奶茶的橘色談起說明過,為何在泰國喝到的泰式奶茶是特別的橘紅色,而為何在台灣買到的泰國茶包泡不出這個顏色,因為泰國紅茶添加了色素,而不是廠商宣傳的泰國土質呈酸性,所以茶葉含氧化鐵(鐵鏽)泡出就是這個顏色。這種宣傳的渾話,與這次的抹茶事件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銅葉綠素同樣不能添加於烘焙、甜點等食品然後我猜有人會想狡辯(因為我看到某些新聞有點警覺不太對勁,把標題由抹茶偷偷改為抹茶粉),說這裡的抹茶指的是抹茶風味粉,是添加在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的裡面的調和粉,就像泰式奶茶粉包就可以添加色素了不是嗎? 這邊我還是會說「你還是在亂說」。因為銅葉綠素就只能添加於三類食品: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其他烘焙食品、甜點都是不能加的,請不要再亂牽拖了。我想最直接的證明就是,請說出抹茶有添加銅葉綠素的人提出證明,請提出市面上有這種產品、或成分裡有銅葉綠素的標示,沒有證據就亂攻擊,只會讓整個茶葉界落入如大統長基一般黑心製造商的臭名。假消息不宜一傳再傳其實我追溯這條消息來源,遠從2000年左右的日本網路論壇就看得見,而且近年來很多日本網路上的討論也是對這條嗤之以鼻,也有人認為是受到了紅色色素胭脂紅來自仙人掌上的胭脂蟲的影響而改編的胡說故事。所以台灣消息很可能就是從日本網路上不求甚解的抄了過來,翻譯的語句還不太通順,而因為沒有專業知識,所以就信以為真,文中也一直將銅葉綠素與天然葉綠素混淆。媒體見到這麼獵奇的題目,也就大肆轉載,落的消費者、產業都被這種假消息風評被害,這是社會的不幸。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10-17 醫療.呼吸胸腔
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該選結合型疫苗還是多醣體疫苗?
王先生苦惱的詢問:「藥師,最近鄰居一直勸我去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但疫苗好像不只一種該怎麼選?會有副作用嗎?」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類似的疑問。預防勝於治療,對於免疫力較差的5歲以下嬰幼兒,與65歲以上等高風險族群,建議可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加保護力。肺炎鏈球菌屬於革蘭氏陽性鏈球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免疫力降低,則可能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進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此種病菌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常見病原之一。由於肺炎鏈球菌表面的莢膜多醣與致病力有關,迄今共發現了90多種血清型,有些血清型菌株毒性較強,約有30種左右血清型會造成人類的感染,臨床上常見的侵襲性感染,大多集中於10多種血清型。常用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包括13價與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皆為不活化疫苗,可依據接種者年齡、罹病風險、經濟負擔能力等擇一施打。副作用方面,少數人施打後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反應,一般於接種2天內恢復;發燒、倦怠等嚴重副作用則極少發生,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觀察至少30分鐘,無恙後再離開。如有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則應盡速尋求醫療協助。
-
2022-10-15 醫療.感染科
今年首例流感重症亡,9旬嬤發病當天不治! 若出現「這些危險徵兆」快就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疾管署監測到國內今年流感季首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案例,為90多歲以上女性,有慢性病史之長照機構住民,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於10月10日出現呼吸不順、體溫低症狀,隨即送醫並通報後,當日仍不幸病逝。個案新冠肺炎快篩陰性,於10月12日檢驗確認感染A型H3N2流感病毒,研判為流感併發重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期間,2020年到2021年之間曾有一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這是今年流感季第一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流感高風險群一旦感染流感病程演變相當快速,常見危險徵兆包括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如有出現前述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以降低引發重症、死亡的風險。此外,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本年公費流感疫苗已經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以及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風險群,截至10月13日接種數約184萬劑,較去年同期121萬劑為高,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26.7%,籲請符合第一階段公費條件者儘速完成接種,另請長照機構落實感控措施,及早安排住民接種流感疫苗,以提升保護力,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疾管署指出,依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社區流感病毒活動度上升,檢出以A型H3N2為主,未達流行閾值,另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亦呈上升,且高於2020年及2021年同期,反映類流感及新冠疫情共同效應,目前流感併發重症通報尚處低點,上個流感季(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則無確定病例。另國際間北半球近二周流感活動漸增,於北美洲已趨近流行閾值,亞洲新加坡及南韓亦有明顯上升,主要流行型別為A型H3N2。鑒於長照機構人口較為密集且多為抵抗力較弱之長者,疾管署提醒,該等機構應落實健康監測及症狀通報,加強宣導工作人員、住民及訪客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者禁止探訪,並儘早安排流感疫苗接種。同時呼籲民眾亦應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等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儘速就醫,以降低病毒傳播及發展為重症的機會。
-
2022-10-14 醫療.感染科
專家:流感將大流行 恐多病毒感染
流感疫情蠢蠢欲動,疾管署實驗室自動通報系統統計,上周流感通報病例總數達184件,較前周增加95例,其中A型流感151件,B型流感33件。專家表示,今年流行的A流為H3N2,一定會大流行,致病力強、變異率高,重症率是B流、H1N1的2倍。每年秋冬才會出現的流感,今年在世界各地皆有提前報到的跡象,今年將是「流感大年」。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新冠疫情10月中會走下坡,接下來就是A型流感的流行期,預估一成五至二成的民眾會感染流感。黃立民坦言,今年台灣不利因素有四項:病毒早到、流行病毒株為H3N2、國門開放、防疫疲乏,其中國門開放是最大不利因素,流感潛伏期短,通常邊境鎖七天病毒就進不來,但現在國門已開放;H3N2致病力強、變異率高,重症率恐是H1N1、B流的1.5至2倍。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社區有多種呼吸道病毒在流行,不論小孩或成人都有可能感染,不只是新冠和流感,也可能感染肺炎鏈球菌,尤其幼兒更要特別注意呼吸道融合病毒。「同時多病毒感染是今年秋冬疫情的重點。」黃立民引述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研究,流感合併新冠肺炎感染30日內死亡率將增加六倍,肺炎鏈球菌合併新冠肺炎感染30日內死亡率提升八倍。這三個月內台灣面臨重大威脅,民眾要盡量避免重大感染。黃立民提醒,慢性疾病族群、吸菸族、外出族、曾感染新冠族群,要避免多重感染,以免讓本身的疾病更加嚴重,應積極與醫師諮詢疫苗的接種事宜,做好完整的預防措施。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感染肺炎後容易出現全身性感染症狀,「肺炎鏈球菌」正是社區型肺炎最常見的致病菌,務必遵從醫囑用藥、落實血糖控制,並主動與醫師討論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的必要性,以降低感染後重症、死亡的風險。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今年冬季呼吸道相關疾病可能會比較嚴重,主要因應方法有兩個,一是接種疫苗,包括次世代疫苗、流感疫苗等,符合資格就趕快接種,希望民眾打好疫苗增加保護力;另一個是戴口罩,因此口罩政策暫時不會調整,民眾也要保持社交距離和勤洗手。
-
2022-10-13 醫療.感染科
流感病毒這2型最可怕,4大族群易併發重症!藥師解析為什麼每年都要打流感疫苗
每年10月到隔年3月是台灣流感好發的季節,每到10月左右各醫療院所便肩負起流感疫苗施打的重責大任,以預防秋冬季的流感疫情。自COVID-19疫情爆發與推行外出配戴口罩政策以來,流感重症發生率有極大幅度的下降。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過去在流感好發季節(10月至隔年3月)約有600至1,000不等的流感併發重症案例,但2020及2021年卻分別只有1位及2位的流感併發重症通報案例!除了配戴口罩與酒精消毒等防疫意識抬頭外,COVID-19疫苗提升民眾對預防接種的防疫觀念,間接增加流感疫苗接種意願,減少感染後併發重症的比例。流感病毒有A、B、C、D四種類型,其中A型與B型流感病毒具有人傳人的特性與較強的致病力,能夠造成季節性大流行。A型流感病毒表面的18種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及11種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能夠組合出多達130種以上的亞型,B型流感則可以進一步區分成兩個種系:山形株(Yamagata)及維多利亞株(Victoria)。近年來台灣核准的流感疫苗多為四價流感疫苗,雖然四價疫苗中已含有四種不同流感病毒株,面對容易出現抗原漂變(antigenic drift)及抗原移變(antigenic shift)的流感病毒,新的亞型仍可能造成大流行。病毒表面抗原觸發人體產生特定抗體或免疫反應稱為抗原特性(antigenic properties),當兩種流感病毒的抗原特性不同時,前一次感染或疫苗接種所產生的抗體不一定能夠識別另一種流感病毒。每年2月WHO專家小組會審查南半球數據並預測當年度北半球可能流行的病毒株,而藥廠則根據WHO預測的病毒株來製造疫苗。由於接種的流感疫苗所含的病毒株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建議每年都要重新接種流感疫苗。即使在疫苗病毒株不變的情況下,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1年,因此仍建議每年接種一次流感疫苗。身為民眾健康的守門員,藥師應告知民眾流感疫苗的正確觀念,尤其針對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及慢性疾病患者等流感併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更應該積極推廣流感疫苗對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參考資料】1. Petrie, Joshua G et al. “Persistence of Antibodies to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and Neuraminidase Following One or Two Years of Influenza Vaccination.”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212,12 (2015): 1914-22. doi:10.1093/infdis/jiv3132. https://www.cdc.gov/flu/professionals/acip/immunogenicity.htm(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80期、藥師張中維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10-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打次世代疫苗!學者示警:這類人預防住院效果已砍半
次世代疫苗9月24日開打,昨擴大開放18歲以上民眾作為追加劑,明起邊境檢疫將改0+7,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提醒,強化接種次世代疫苗是邊境解封最重要的配套之一,多數國人打第三劑初代疫苗都已超過6個月,估計預防住院效果僅剩5成,應儘速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接種前兩個月預防感染的效果最佳,可望防止10到12月發生社區或職場大群聚。陳秀熙表示,目前中重症比例在上升,這些人大多是兩周到一個月前感染的。整體中症發生率從百萬分之4.63增為4.71,是由65歲以上長者所貢獻;整體重症率則是從百萬分之2.55增加到2.73,50到64歲、65歲以上重症率都是增加。不過,若與7、8月相比,不論是輕症變中症、中症變重症的進展速度都在變緩,顯示疫苗和藥物確實發揮保護效果。仍需注意的是,疫苗保護的效果就是會隨時間消退。陳秀熙指出,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在10月3日刊出的89.3萬名成人研究結果顯示,第3劑接種4到6個月後,預防住院的效果剩6成,6到8個月剩4成,8個月以上僅剩3成。根據上述研究,模擬台灣各個年齡層打初代疫苗的保護力,發現65到74歲或是75歲以上等較早打第三劑的族群,預防住院的效益幾乎都已經下降到50%。陳秀熙表示,今年5月是追加劑打最多的時期,現在保護力已消退,會造成中重症住院,因此18歲以上都應該要來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接種後2個月預防感染的效果最好,現在接種,可望預防10到12月出現大規模社區或職場群聚,是邊境解封的重要配套措施。如果已經自然感染過,是否不須再打次世代疫苗?陳秀熙說,自然感染後接種次世代疫苗,有助於預防長新冠,仍建議接種。陳秀熙團隊成員、急診醫師賴昭智另指出,去年就有研究證實,康復者接種疫苗,可以獲得超級強大的「混合免疫效果」,記憶B細胞和CD4+T細胞共同反應下,可產生25至100倍的抗體反應,加拿大今年的研究證實這能有效預防再感染。
-
2022-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開打首兩例死亡 皆為六旬長者「接種一日後死亡」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9月24日開打,但開打不到一個月,出現首兩例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年齡都是60歲以上長者,分別以次世代疫苗作為第四劑與第五劑的追加劑,皆為接種後一天死亡。指揮中心最新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10月7日至10月10日國內新增兩例莫德納雙價BA.1疫苗(次世代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分別為一男一女,年齡為64歲至67歲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60幾歲男性是接種第五劑疫苗。個案於10月3日早上接種疫苗,10月4日死亡,本身有癌症開刀病史和高血壓病史。個案接種疫苗當天晚上還有和親人通電話,無特別不適,第二天早上就被發現在家中無呼吸心跳,當場急救並送醫,仍不幸過世。經過司法相驗,死亡原因為心因性休克與高血壓病史,將協助家屬申請疫苗救濟等事宜。另一名60幾歲女性為接種第四劑。個案有長期眩暈、頭暈症狀,於10月7日接種,8日凌晨出現多汗、虛弱、肢體無力症狀,到醫院急診就醫。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發現胸部主動脈剝離並轉院安排住院,但在後送途中心跳停止而就近送急診,經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主動脈剝離併心包填塞、高血壓,也將協助家屬申請疫苗救濟等事宜。莊人祥表示,這兩例個案目前看起來雖有時序相關,但仍要判斷因果關係,因此仍將請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進行審查。次世代疫苗已接種累計44.9萬人,目前為累積通報8例接種後不良事件,當中有3起屬於嚴重不良事件,其中2起死亡。次世代疫苗開放年輕人接種 基層醫:為了出國接種踴躍【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次世代疫苗今起開放18歲以上民眾作為追加劑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接種人數尚未出爐。不過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許多年輕人為了出國,次世代疫苗預約踴躍,光今天上午就打了102人,之前幾周每天平均則只有20到30人。林應然表示,次世代疫苗昨天尚未開放給18歲以上民眾接種,但今天一開放,接種踴躍的情況就很明顯。前幾周可能已經打到極限,平均每天接種人次僅二、三十人。他說,以前年輕人對於接種疫苗這件事都不太熱衷,但現在一方面是疫情居高不下,年輕人之前疫苗接種的保護力也差不多消退,另一方面有很多真的想趁假期出國的人,都跑來打次世代疫苗。除了新冠肺炎次世代疫苗外,面對秋冬新冠、流感雙病毒的夾擊,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打氣明顯旺盛。疾管署公布最新統計數字,流感疫苗10月1日針對第一階段對象開打以來,已累計有135萬1239人接種,比去年同期接種94萬3088,增加43.2%;其中65歲以上的民眾接種率,更從去年9.8%上升至20.9%。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與去年相同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於10月1日開打,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及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第二階段則於11月1日開打,接種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
2022-10-11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桃園陳美梅議員盼皮蛇、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納補助
隨著國人對於健康的重視,不少民眾願意自費接種疫苗,然而對多數人來說成為一筆開銷,桃園市第一選區市議員陳美梅多次向市府拋出公費補助帶狀皰疹(皮蛇)疫苗,並且持續追問桃園市長鄭文燦選前承諾的補助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對此,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表示,現階段補助中低收入的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目前已施打4成多。陳美梅表示,身邊不少朋友看到親友感染帶狀皰疹,都會趕緊去施打,但是當前的帶狀皰疹疫苗價格約落在4800元,不僅對於民眾有些負擔,對於桃園市府的財政亦然,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延燒,多數經費也會花在採購相關醫療物品。她透露,據了解目前桃園市衛生局初步規劃,優先補助的對象為50歲以上、經濟弱勢的民眾。另外,鄭文燦也曾於2018年九合一大選前拋出補助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的政策,但至今遲遲沒有下文。陳美梅說,當初也認為嬰幼兒染病後會出現腸胃等嚴重症狀,所以也會想要將這款疫苗納入公費中,桃園市府對於這項政策同樣仍在規劃。她說,當時衛生局評估認為兩款疫苗價格過高,也擔心會排擠到現有的公費疫苗補助,目前她仍會持續向市府溝通,盼這項政策能讓市民有更良好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婦幼政策上持續爭取0到2歲小朋友的的托嬰托育中心,才能照顧到新手家長。對於地方政府在疫苗採購的決策,蘇柏文說明,主要還是依循中央的準則,會按照嚴重性、成效、疾病是否威脅生命等作為優先考量的順序,就好比說帶狀皰疹疫苗,當初中央將帶狀皰疹排序在第四名,不料來了新冠疫情,因而重新調整序列。他也說,針對口服輪狀疫苗部分,桃園市會先補助中低收入戶的新生兒,目的是防止染病後,會陷入來回急診等後續醫療支出,目前已經施打4成多,不過,公共衛生在實際的政策面會考量「八二法則」,亦即只會有八成民眾施打疫苗,難以到百分之百,後續也會去了解符合條件的民眾沒有前來施打的原因。
-
2022-10-11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台南李宗翰促疫情平台轉型擴大服務量能
新冠疫情大大影響生活,卻也讓科技快速導入醫療領域,台南市在疫情間就創建「台南打疫苗」的LINE官方平台、智慧城市辦公室等,不過隨著疫情走向共存,平台也需要轉型,台南市議員李宗翰透露,「台南打疫苗」日後準備作為長者、兒童定期施打疫苗的方向,不過,首要克服中央及地方在個資與資料整合上的管理問題。李宗翰表示,台南市衛生局在剛開始透過平台發送訊息給民眾,後來疫情關係轉作為施打新冠疫苗、通報的系統,數位發展部長唐鳳也有注意到此系統及使用案例,相信在這塊做出成績,各縣市也能以此為範本前進,中央機關更能扮演帶領的這項角色。另外,他介紹,智慧辦公室的發想,是希望能加速市府內各局處科室的橫向溝通效率,能應用的範圍廣,像是衛生局到偏鄉或市區進行的長者成人健檢,每位長輩歷年檢查的生理數據難以掌握,因此著手建置成數位化,之後就能拿著健保卡輕鬆調閱資訊,也免於長輩要拿著健康檢查量表一關關給醫師填寫。他也說,成功大學計畫在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新設醫療服務,就是智慧辦公室成功的案例,這項計畫就必須要跨局處審核,當初就碰到多頭馬車的狀況,而且意見也不一致,有了辦公室後,加快了流程促成計畫有所進展。導入智能科技之餘,能免不了實際看診,對於城鄉差距大的台南市,市府推出「小黃公車」,長輩只要付公車費,就會由轎車接送看診。李宗翰以自己選區為例,因為偏鄉的緣故,許多長者不便出門看診,所以曾有社區實驗,由里長費用購買車輛、聘請司機接送長輩,一個月下來,服務人次約五十到一百人,平均一人費用為二百元到三百元,確實和「小黃公車」的費用相差不多。他說,這項政策確實讓長輩獲得醫療資源服務的時間變多,同時也建議市府將「小黃公車」、復康巴士、偏鄉公車等資源整合,規劃出一套App,能夠方便規劃最近的就醫距離,即便長輩不會使用網路軟體,也可以到附近的社區關懷據點由志工協助。
-
2022-10-11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南台灣缺乏兒童急重症 台南呂維胤、高雄黃秋瑛盼整合醫療資源
衛福部長薛瑞元點出,新冠疫情凸顯兒童醫療網脆弱問題,有意在新設立「兒童司」前,會先優化國內兒童醫療,其實,在南部不少當地民意代表長年發聲,盼能在台南、高雄等處興建兒童醫院。台南市議員呂維胤指出,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高達千分之4.5,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又以台南而言,提升新生兒存活率外,也要兼顧孕婦產期及新生兒照護資源。高雄市議員黃秋媖也多次在議會爭取設立兒童夜間急診服務、增加兒科專科醫師看診,希望能重視兒童醫療權益。呂維胤指出,台南市自107年至110年出生人口從12379人跌至9634人,截至今年八月底更僅有6千多名新生兒,再攤開衛福部的統計,18歲以下兒少三大死因,當中周產期的呼吸疾病、感染等特定病況,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都與新生兒存活率息息相關。他也拿出數據,目前台南市共有28萬2617位兒童,約佔台南市15%人口,兒科醫師竟只有182人、兒科診所129家、病床數410床,更何況還有18個行政區沒有任何一位兒科醫師,醫療資源區域分配嚴重失衡,加上幅員遼闊,偏鄉孩童恐無法及時就醫。呂維胤認為,台南市位處嘉義、高雄、屏東之間,市府應該和成功大學和奇美等大型醫院合作,比照成大老人醫院模式,打造「國家級南部兒童專責醫院」,提升新生兒、早產兒和早療兒病床數及醫療設備,同時鼓勵兒科臨床醫學研究,增聘兒科專科人力,改善兒科醫療人力不足、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往南走到高雄市,同樣面臨兒童照護資源不足的窘境,黃秋媖分享,曾有一對年輕夫妻半夜求助,他們的小孩在三更半夜發燒、嘔吐,送到診所卻無法收治,最後輾轉送往高雄岡山醫院急診,經過治療小朋友已康復出院,這件事情反映出需要強力盤點醫療資源。多次針對兒童醫療召開會議的她說,目前正在籌設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就希望爭取設立兒童夜間急診服務,甚至增加兒科專科醫師看診,同時也建議,高雄在地的醫院像是長庚、榮總、義大等,能在未來成立夜間聯合急診的衛生聯盟,藉此補足兒童醫療量能。
-
2022-10-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網友熱議「三個字」!天選之人究竟是超級健康還是相反
全台新冠染疫人數破六百萬,還有許多「黑數」未通報,到現在都還沒確診被稱為「天選之人」,最近討論度非常高。先是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表示,天選之人並非超級健康,反而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但同樣到現在都沒有染疫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有不同見解,認為不需要把天選之人和身體虛弱的畫上等號。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答案竟是「不可說」到底怎麼樣才能成為天選之人?元氣網粉團日前進行小型民調,「請問這裡有天選之人嗎?」 希望請還沒有確診的人分享防疫撇步。沒有想到,收到最多的答案竟是「不能說」。元氣網之友們分享:「就像不可以說都不會感冒ㄧ樣,說了就破功,說破了!」、「確實不說還好,一說馬上就中,莫非定律。」、「真的不能嘴秋,之前有人才講完不會中鏢,沒幾天就中了」。「就算還沒確診過也不能太張揚自詡為天選之人,我的同事自豪說自己是天選之人後,沒多久也中鏢了。」也有人分享小心不讓自己染疫的心得:「生活簡單、單純,少外食,少到處亂逛,戴口罩,注意清潔。」有人自嘲自己是邊緣人,「少亂跑,得健康」;有人說「自認趕不上流行,所以有空都宅在家。」更有人說:「是沒去驗出,不是沒確診」、「沒有二條線無法在江湖行走。」顯然覺得確診是常態,一點都不意外。天選之人超級健康 中醫師:比一般人身體更虛弱確診是常態,但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指出,有位女患者發現身邊同事一個個中獎,自己每次有呼吸道症狀,但快篩都是陰性,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是不是超級健康啊?」對此引用英國研究,這樣其實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王大元表示,病毒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病毒間一樣適用。一般感冒可由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涕、頭痛等,免疫低落時會反覆感染,不會「一次中獎,終生免疫」,而且鼻病毒很「自私」,不願意和其他病毒分享空間,因此當身體的千千萬萬細胞被鼻病毒寄居,其他病毒就可能被拒於千里之外。當然,感冒好了後,還是可能再次被其他病毒感染。他也援引最新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指出,長時間被其他的感冒病毒感染,有助於抵抗新冠病毒。總結來說,有感冒症狀但篩檢結果一直是陰性,可能不是天選之人,因為天選人之頂多只有3%,而是比一般人的身體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了。【延伸閱讀:沒確診過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 醫師打臉:身體可能比一般人還糟】到現在都沒有確診?羅一鈞提出三種機轉在十月七日的疫情記者會,媒體提問:天選之人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先是笑說,「周志浩署長和羅一鈞副署長都沒有得過,看起來身體不錯」,並進一步請羅一鈞作說明解釋。羅一鈞提出,有三種機轉,是讓民眾尚未確診的原因。機轉一:先前曾感染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產生交叉保護力羅一鈞表示,根據今年1月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英國研究,研究對象為2020年的「確診個案接觸者」,並找了52名接觸者,其中26名曾感染過、26名沒感染過,抽血比較兩者後免疫系統變化。研究推論,曾感染過冠狀病毒者,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交叉保護力比較高,也因此接觸確診者卻不受感染。羅一鈞表示,這也是所謂「天選之人」或自然抵抗力的眾多機轉之一。機轉二:遺傳基因多樣化 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羅一鈞表示,第二種機轉則是,先前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曾提過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必須要透過ACE2這個受體,但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也是最常被提及「自然抵抗力」的來源。機轉三:區域中多種病毒,產生交叉保護力至於另外一種「自然抵抗力」來源,羅一鈞表示,在某些地理區域、社區中,本來就充斥較多傳染病,隨著演化適應,民眾同時期感染到其他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出現干擾素等,來抑制新冠病毒或其他新興病毒感染;也可能因感染的病毒多,容易產生後續交叉保護力,可對付新型病毒。未感染者身體虛弱 ? 研究未下如此結論不過,羅一鈞說,後兩者的支持性研究較少,而前述英國研究雖有提供證據,但研究結論也提及,因樣本數僅有20多個、9成是白人、研究期間也不是Omicron流行期,若要延伸性推論可能不容易,而此研究也未下結論稱這群對象身體較虛弱。羅一鈞說,俗稱「天選之人」可能因為上述機轉產生天然抵抗力,但後續可能因病毒變化,或原有的自然抵抗力慢慢消退後,還是有可能染疫。最重要的抵抗力來源,應該還是接種疫苗所帶來的保護效果,及曾感染過者短期內有保護效果,如果屬於還沒感染過者,建議減少接觸,也可以將疫苗打好打滿,繼續維持自己的抵抗力。【延伸閱讀:沒確診過「天選之人」身體較差? 羅一鈞提3機轉破除說法】天選之人?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羅一鈞提出的三個機轉中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樣的人非常稀少,可能全人口中僅3%。黃立民指出,並非所有未染疫者都是天選之人,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得過新冠肺炎,但其實還是要經過抽血檢驗,觀察其S抗體、N抗體,才能確定是否真的不曾感染。所謂天選之人,很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很難完全避免感染,可能因為暴露在病毒的環境時間不長,或是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很低,因此成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是所謂的天選之人。黃立民說明,真正的天選之人,並不是因為免疫力特別強,因此不會被新冠病毒感染,而是「基因」中的病毒受體較少,因此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因此病毒就無法順利繁殖,造成感染。不管是不是天選之人 加強免疫力最重要是不是天選之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加強免疫力。黃立民表示,免疫力強能夠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因此首要是「減少大量病毒感染」,不要跟病人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同時也要戴好口罩、多洗手,生活環境要定期清潔,做到這些原則,就不大會被大量病毒感染。若免疫系統不佳,黃立民則提醒,有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應控制好病情,避免染疫後的免疫反應,定期運動、營養均衡、情緒穩定,避免壓力、憂鬱等,這些會影響重症發生率。青壯年人也不可掉以輕心,建議攝取大量維生素、微量元素,增強抵抗力,更有利對抗病毒。【延伸閱讀:BA.5疫情也未染疫是天選之人?黃立民曝原因:並非免疫力特別強】
-
2022-10-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確診過「天選之人」身體較差? 羅一鈞提3機轉破除說法
全國超過673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占全國人口三成,不少「未中獎」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但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分享一篇研究,直指天選之人頂多只有3%,尚未確診民眾只是比一般人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有不同見解,更提出3種機轉,才是讓民眾尚未確診的原因。羅一鈞表示,該名中醫師引述的研究來源,是今年1月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英國研究,研究對象為2020年的「確診個案接觸者」,並找了52名接觸者,當中26名曾感染過、26名沒感染過,比較兩者抽血後免疫系統上的變化。該研究推論,如果曾感染過冠狀病毒的民眾,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交叉保護力比較高,也因此接觸確診者卻不受感染。羅一鈞表示,這也是所謂「天選之人」或自然抵抗力的眾多機轉之一。羅一鈞表示,第二種機轉則是,先前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曾提過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必須要透過ACE2這個受體,但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也是最常被提及「自然抵抗力」的來源。羅一鈞指出,至於另外一種「自然抵抗力」來源,在某些地理區域、社區中,本來就充斥較多傳染病,隨著演化適應,民眾同時期感染到其他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出現干擾素等,來抑制新冠病毒或其他新興病毒感染;也可能因感染的病毒多,容易產生後續交叉保護力,可對付新型病毒。不過羅一鈞說,後兩者的支持性研究較少,而前述英國的研究雖有提供證據,但研究的結論也提及,因樣本數僅有20多個個案、樣本數少,包括9成是白人、研究對象也不是在Omicron流行期,若要延伸性推論可能不容易,況且此研究也沒有下結論稱這群對象身體較虛弱。羅一鈞說,應該沒辦法從這研究推論「這些人身體比較虛弱」這個說明,可能跟他們先前感染過病毒多寡、種類,以及有無產生足夠後續交叉保護力有關,如果身體免疫系統太虛弱,可能也產生不出交叉保護力,來保護新的病毒感染。羅一鈞說,俗稱「天選之人」可能因為上述機轉產生天然抵抗力,但後續可能因病毒變化,或原有的自然抵抗力慢慢消退後,還是有可能染疫。最重要的抵抗力來源,應該還是接種疫苗所帶來的保護效果,及曾感染過者短期內有保護效果,如果屬於還沒感染過者,建議減少接觸,也可以將疫苗打好打滿,繼續維持自己的抵抗力。
-
2022-10-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上可打第四劑! 次世代疫苗10/11起開打,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
10/11起 次世代疫苗擴大18歲以上可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才表示,次世代疫苗下一階段的開放對象和時間還要觀察一周的打氣,再由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討論、決定。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次世代疫苗擴大開放至18歲以上民眾都可作為追加劑接種,並於10月11日起開打。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國內目前屬於Omicron變異株疫情流行期,且數據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較高,加上國內防疫政策及邊境管制逐步開放,ACIP委員一致同意開放18歲以上民眾可以接種疫苗。因此10月11日起擴大納入18至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接種間隔為前一劑疫苗應間隔至少12周、84天。依據臨床試驗顯示,含有原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相較於單價疫苗,對於抵抗Omicron變異株有較佳的保護力,目前已開放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對象接種,符合接種間隔尚未接種者,也請儘速接種,以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分別於9月24日和10月3日開放接種。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7%、第二劑87.8%、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為73.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為11.3%,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9.4%。另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第一劑接種率40.0%、第二劑12.9%。指揮中心提醒,接種後可透過接種單位提供的須知或海報上的QR code掃描加入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藉由接種後狀況觀察,提醒就醫並瞭解接種後常見不適。流感疫苗10/1開打 可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記者鄒尚謙、楊雅棠、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但建議接種在不同部位。李秉穎表示,因為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但目前世界流感病毒株沒有很大的突變,應該只是一般的季節流行,不過還是可能出現重症、死亡個案,必須注意。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的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等於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和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六個月內嬰兒的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十一類人員。第二階段開打對象則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於11月1日開打。指揮中心指出,雖然目前國內流感疫情仍處低點,但近期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人次有上升趨勢,建議民眾踴躍前往接種,以於流感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開打後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疫苗謠言大破解網路謠言勿聽信,特別是近期長者LINE群組有些傳聞,許多都從國外翻譯成中文後流傳,民眾很難回頭找外文來源去評論,指揮中心也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進行查核。近期長輩群組流傳2則謠言,其中1則是美國媒體電視節目承認「第4劑疫苗接種可能會關閉您的免疫系統」等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對此闢謠,他說,該說法是新聞工作者的個人意見,且目前實證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針對第一則,羅一鈞說,有人傳說美國ABC電視台承認,打第4劑會關閉免疫系統,看起來很可怕,好像免疫不會運作,導致長者不願意打這第4劑疫苗,事實上是,ABC節目邀請新聞工作者,談話性節目評論對於打第4劑的看法,他個人意見認為,打越多抗體越高的說法不認同,但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純屬個人意見,也不是電視台意見,不應加諸於ABC主流媒體承認這樣的說法。現有實證都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以免導致長者接種次世代的打氣受到影響,不要轉傳也不要相信。另外一則是,「指揮中心不再公布死亡分析是因為第3劑死亡最高」,此則傳聞也與上一則混再一起。羅一鈞表示,每一天他都有報告死亡個案列表,都有說明詳列年齡、性別、接種劑次、慢性病,都有公布在手板,也有做成附件提供給所有媒體,因此指揮中心沒有不再公布死亡分析。再次統計今年到10月4日,有10378例死亡個案,當中沒打疫苗佔44%,因此雖然全人口沒打疫苗者僅7%,但死亡個案高達44%沒打疫苗,顯示沒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死亡因素。羅一鈞表示,沒有完整接種三劑的比例占66%,約三分之二,一向都有利用各種場合建議民眾完整接種疫苗,絕對沒有不鼓勵多打針,「我自己的爸媽都打到次世代了,希望所有長者都符合資格的趕快打,接種降低重症死亡風險」。
-
2022-10-02 焦點.用藥停看聽
人工水晶體、玻尿酸、假牙黏著劑 專科醫師詳解查詢度最高的常用醫材
日常生活中使用到醫療器材的機會不少,元氣網在國內所有健康網站中,最先成立「醫材百科」,方便民眾查詢醫材名稱與使用,對於健保差額給付項目更列出各醫院收費。元氣網醫材百科自八月上線以來,超過15000人次查詢,此次挑選查詢度最高的六種常用醫材,包括人工水晶體、關節注射液/玻尿酸、人工髖關節、假牙黏著劑、傷口敷料、尿液試紙,專訪專科醫師教導大家聰明使用。人工水晶體選擇前 先問自己「喜不喜歡戴眼鏡」隨著年齡增長,眼睛水晶體逐漸老化、混濁,形成白內障,此時光線無法完全穿透混濁的水晶體,容易出現視力模糊、看不清楚。經醫師評估後,若症狀嚴重將需要置換人工水晶體,以取代原有混濁的水晶體,讓視力恢復清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現在醫材科技進步,人工水晶體可以附加矯正近視、老花、散光等多焦點功能。人工水晶體依功能不同,價格也不同。陳瑩山說,目前為健保給付傳統球面型水晶體,但容易有眩光、影像不清楚,眼睛疲倦等問題。而特殊功能水晶體,依健保署醫材比價網的自付差額醫材資料,於不同功能、品牌的費用不一,如非球面、單焦點價格為1至3萬不等;非球面、二焦點價格為6000至6萬不等;非球面、三焦點價格為4至8.5萬不等;而最貴的為有矯正老花、散光功能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要價11萬元。「民眾要問自己喜不喜歡戴眼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師黃柔蓁說,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術後通常仍搭配眼鏡,才能支應日常生活所需,因此選擇前務必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醫材。若選擇自費人工水晶體,黃柔蓁提醒,通常醫材廠商會提供保證卡,植入後也會拍照做現場記錄,保證書內會載明度數、廠牌、型號,外殼也貼有核准字號,因此要為自己健康把關的民眾可依照保證書上的資訊,自行上網查詢。關節注射液/玻尿酸保守治療半年無效 健保才給付施打膝蓋長期使用,發生軟骨磨損、退化而出現發炎情形,此為退化性關節炎,一般50歲以上就有可能發生關節炎,如果以前膝蓋受過傷,甚至更早就會發生軟骨磨損及關節炎的情形。因發炎會導致關節液的黏彈性改變,使得關節疼痛及活動不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說,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玻尿酸的關節腔注射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玻尿酸就像膝關節的潤滑劑,可以改善發炎膝關節液的黏彈性,讓患者運動更滑順,同時也可降低發炎反應,減少關節的疼痛。一般關節炎的病人皆可施打玻尿酸,但病人的膝關節如有紅腫、積水等情形,則應該進一步抽關節液檢查,排除感染等情況,再施打玻尿酸,避免施打後更腫脹疼痛。陳政光說,目前健保有給付玻尿酸的治療,但關節炎患者須經藥物、物理治療半年無效後,才能健保給付,以緩解症狀。也有民眾不願等待而選擇自費施打,目前玻尿酸根據分子量的高低及在體內留存的時間,分為半年三針、半年一針及一年一針型。半年一針及一年一針型是2020年開始納入健保給付,可減少病人到醫院的次數,因應疫情的關係,也越來越多人選擇使用。據訪查,目前玻尿酸半年三針,一針費用約1000多元,而半年一針的費用約3000多元,另有一年施打一針劑型,費用約6000多元。假牙黏著劑假牙應定期修整 不能只靠黏著劑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長者有缺牙問題,必須製作、戴上活動假牙。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說,若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不完全密合,摩擦後可能會造成粘膜破損、疼痛,為增加密合度及穩定度,須使用假牙黏著劑。但假牙黏著劑僅為輔助性質,最重要的必須靠牙醫師精準的製作假牙,避免咬合干擾及確保穩定度。如果民眾只依靠假牙黏著劑固定假牙,那真的是本末倒置。黃茂栓說,為維持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的密合及穩定度,建議民眾應定期回診,約每3至6個月由牙醫師修整一次活動假牙,同時進行咬合調整,避免假牙、粘膜出現損傷,降低戴上假牙的不適感。而晚上使用假牙後,一定要取下,將附著在假牙內側面的黏著劑清洗乾淨,而口腔內上的假牙黏著劑及食物殘渣,也要清洗乾淨。假牙黏著劑為醫療器材,必須至藥局、藥妝店等具有醫材販售資格的地點購買。假牙黏著劑依不同品牌,價格有所不同,一條70克價格大約落在200多元至400元之間。傷口敷料適用不同類型傷口 購買前應諮詢醫師皮膚傷口分為外傷、撕裂傷、擦挫傷、手術切割縫合等急性傷口,以及褥瘡、糖尿病足等超過四周以上,或該癒合卻未癒合的慢性傷口,而慢性傷口可能從急性傷口演變而來。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育賢說,不論傷口為急性或慢性,應給予保護力佳的傷口敷料,以保護傷口避免感染、發炎及疼痛。林育賢說,傷口敷料種類多元,包括紗布、薄膜敷料、泡綿敷料、含銀泡綿敷料、親水性纖維敷料、水膠敷料、人工皮等,使用時機都不同。如擦挫傷等開放性傷口,因已失去表皮,此時可以採用人工皮、泡綿敷料保護;如果是更嚴重的傷口,就應給予膠原蛋白敷料,促進傷口癒合及皮膚生長;若傷口已出現感染問題,可使用抑制細菌、控制感染醫材,如含銀的紗布、泡綿敷料、人工皮等,待感染問題解決後,再使用其他敷料促進皮膚生長。林育賢說,使用傷口敷料應諮詢醫師意見,選擇合適的敷料,讓傷口盡速復元,避免感染。而更換傷口敷料時,應注意要用食鹽水、溫開水沖洗乾淨後,再行更換。至於使用傷口敷料能不能降低產生疤痕的機會?林育賢說,傷口是否會留下疤痕,取決於傷口深度,但若使用合適傷口敷料,加速傷口癒合,確實有機會降低疤痕形成。傷口敷料費用方面,依不同傷口類型,健保給付不同的敷料。林育賢說,如褥瘡合併感染傷口,健保給付含銀敷料,若是肌腱、骨頭、關節外露等傷口,健保給付非含銀敷料。但是,約有80%至90%的傷口敷料仍需要自費,如自費含銀敷料一片約700至3000元、人工皮一片約100元、泡綿敷料一片約300至500元,可是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因有可能會買到不合適的敷料。人工髖關節年輕族群 可選較耐磨的陶瓷材質髖關節長期使用,將造成軟骨磨損、退化;長期喝酒、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是股骨頭、股骨頸骨折等,也容易導致髖關節的股骨頭出現缺血性壞死,產生提早萎縮等情形。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彭孟炤說,當出現走路時髖部疼痛、長短腳、髖關節活動度不佳等症狀,甚至無法久站久走,應考慮置換人工髖關節。彭孟炤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分為「半人工髖關節」,僅更換股骨頭,而不更換髖臼,「全人工髖關節」則為兩者一併置換。而人工髖關節材質分為耐磨與一般型,耐磨多採用陶瓷材質,一般型為健保給付,材質為鈷鉻合金。建議年輕族群可採用耐磨的陶瓷材質。彭孟炤說,進行手術前,應經醫師詳細評估手術方式,選擇適合患者病情的人工髖關節。目前依健保署醫材比價網的自付差額醫材資料,股骨頭約為9000多元,但如全人工髖關節整組,包括複合物強化陶瓷股骨頭、添加抗氧化劑髖臼內襯、健保給付的髖臼杯及股骨柄,價格達18萬6000多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骨科教授韓偉表示,人工髖關節的選擇上大同小異,每家廠商使用的金屬大多類似,頂多是選擇台灣製或外國製的差異。若要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韓偉建議病患可以詢問三個問題,第一是醫師在替換人工髖關節手術的經驗;第二是使用哪款人工髖關節,價格、需求等等有無符合;最後則是做完手術後有無合作的物理治療師,才能夠更快速地習慣人工髖關節,也讓肌肉順利復健康復,重拾日常生活。尿液試紙潛血反應、蛋白尿……可檢驗多種疾病尿液試紙可檢測尿液有無出現潛血反應、蛋白尿、糖分、膽紅素及尿液酸鹼值等。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說,檢測尿液是藉此研判腎臟、膀胱、尿道、膽道等有無出現感染、發炎、結石,或是肝臟、腎臟有無代謝異常,或患有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如驗出糖分時,應懷疑可能患有初期糖尿病,若檢出膽紅素則與膽道發炎有關,甚至女性懷孕過程,定期產檢時也會進行尿液檢查,一旦發現泌尿道感染,必須立即治療,避免誘發早產等狀況。此外,尿液中不應有蛋白質,如果經檢驗為蛋白尿,應是與腎功能代謝有關。酸鹼值檢測方面,如果檢測後,pH值為6.5以下,此為偏酸情形,應懷疑可能是罹患高尿酸血症,而可能有結石問題。但蔡樹衛說,不論是經由尿液進行何種檢查,均為初步檢測,如果發現異常時,必須進行更詳細的影像等檢查找出病因,給予適合的治療。部分尿液試紙還可以檢測亞硝酸鹽、酮體等,蔡樹衛說,這也是檢測尿液有無細菌感染的指標。酮體是糖類的代謝物,尿液不應該有酮體,若有應懷疑可能患有糖尿病、腎臟發炎,或是正在服用相關容易產生酮體的藥物。但糖尿病常不會以尿液檢測作為確診的依據,最後還是會利用空腹抽血加以確診。蔡樹衛說,若懷疑是泌尿道感染進行尿液檢測,尿液試紙多有健保給付,但也有基層診所或機構提供自費的尿液篩檢,若是經由網路搜尋,尿液試紙價格多為數百元左右。
-
2022-09-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發燒、咳嗽3天!基隆6歲女童同時確診A型流感及新冠肺炎
基隆一名6歲女童日前因為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涕、鼻塞等症狀到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經PCR篩檢後,發現病童同時確診A型流感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家屬表示,女童已不舒服3天,但不敢幫小朋友快篩,症狀又沒有改善,才決定帶小朋友就醫。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兒科陳惠蘭醫師今天表示,流感和COVID-19某些病徵相似,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涕、鼻塞、身體疼痛、頭痛、發冷、疲勞、嘔吐或腹瀉等。但有些孩童流感個案可能沒有發燒,僅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所以家長其實很難依症狀來辨別。建議孩童或成人出現相關症狀時,可先使用家用快篩進行檢測,再依快篩結果決定後續就醫方式,就醫時也可將結果提供給醫師評估。天氣逐漸轉涼,即將進入秋冬流感好發季節,加上目前仍處於COVID-19疫情期間,為預防流感及COVID-19雙疫夾擊。陳惠蘭醫師說,流感疫苗施打約2至3週後才會產生完整抗體,呼籲符合資格者應盡早接種流感疫苗,讓疫苗有時間發揮作用,才能在流感高峰期來臨前獲得保護力,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告公費流感疫苗相關資訊,依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專家建議,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可以同時接種,民眾可依其需求選擇同時或間隔一段時間接種。衛生局說,同時接種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之接種部位,考量臨床接種實務之可行性與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建議接種於不同肢體。若曾感染過COVID-19之民眾,如果已經結束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加強自主健康管理、自主健康管理或自主防疫且已痊癒,並無其他接種禁忌症者,經醫師評估後即可接種流感疫苗。部基10月3日起提供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服務,符合接種資格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19-64歲)、BMI大於或等於30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醫院網路掛號系統預約https://www.kln.mohw.gov.tw/。
-
2022-09-28 醫療.感染科
QA/流感、新冠肺炎怎麼區分?2022公費自費流感疫苗開打資訊、疑問一次看
流感好發季節即將來臨,這幾年因為新冠疫情,大家戴口罩、躲在家減少外出,使得各種傳染病也跟著降低。但專家提醒,連年「免疫負債」很可能讓今年成為「流感大年」,又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開打,呼籲大家都要去打。公費流感疫苗開打資訊.開打日期: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施打對象:流感疫苗施打QAQ:什麼是免疫負債?A:防疫做得很好時,人體在流感或其他病毒暴露機會少,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病毒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更明顯,甚至引發重症。Q: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嗎?A: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目前看來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沒有交叉反應,可以同時接種,民眾可依其需求選擇同時或間隔一段時間接種。但量臨床接種實務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建議接種於不同肢體,例如成人左臂打一針、右臂打一針。Q:流感疫苗可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嗎?A:新北市府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流感疫苗可和肺炎鏈球菌疫苗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儘早接種可及早獲得雙重保護。Q:得過COVID-19,是否還可接種流感疫苗?A:曾確診新冠肺炎者可打流感疫苗,不必需要有間隔時間,只要完全痊癒就可打流感疫苗。Q:流感疫苗能否為COVID-19提供保護力?打COVID-19疫苗還要打流感疫苗嗎?A: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Q:流感疫苗施打前,是不是一定要先經過醫師諮詢?A:是的,流感疫苗雖然是一種安全有效之疫苗,但接種任何疫苗前均須先經醫師的詳細評估診察,以確認民眾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疫苗使用禁忌症等,再決定可否接種。Q:今(111)年 8 月底前完成 110 年度流感疫苗接種的民眾,是否需要於同年 10 月接種新的流感疫苗?間隔時間多久?A:仍需接種,與前一劑間隔 1 個月以上。因流感疫苗之保護效果於 6 個月後會逐漸下降,且每年流感疫苗組成病毒株有所差異,為能於新來臨之流感流行期可獲得足夠保護力,建議仍需接種當季流感疫苗。Q:公費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A:公費流感疫苗共三種廠牌,皆為四價疫苗,民眾採「隨機」方式接種,無法指定。1.賽諾菲菲流達四價流感疫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2.國光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0.5mL:提供3歲以上使用3.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Q:自費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A: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今年自費市場的流感疫苗有四種可以選擇,通常自費疫苗的接種時程受到封緘檢驗影響,會比公費接種晚約一至二周開始接種,可詢問各醫療院所預約。1.賽諾菲菲流達四價流感疫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2.國光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0.5mL:提供3歲以上使用3.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4.荷商葛蘭素史克Fluarix Tetra伏適流0.5mL:6個月大以上使用Q:建議哪些對象接種自費流感疫苗?A: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依據美國標準,建議所有人都要接種流感疫苗。往年流感11月底才開始流行,但今年流感病毒已蠢蠢欲動,建議民眾10月就可以預約並接種,以避免年底多重病毒感染。台灣自費接種流感疫苗約新台幣800至1000多元。Q:流感、一般感冒、新冠怎麼區分?A:黃立民表示,三者都以呼吸道症狀為主,難以區分。唯一較能區分的是,若全身痠痛可能罹患流感的機率較大,但新冠肺炎也有類似症狀;若出現嗅味覺異常,較可能罹患新冠肺炎。由於症狀難辨,建議可以進行快篩,若非新冠感染,就可能是流感。流感、感冒、新冠比較表各縣市流感疫苗合約醫療院所.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花蓮縣.臺東縣.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連江縣.金門縣資料來源.疾管署.指揮中心.新北衛生局
-
2022-09-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完快篩陰就沒事?「這類人」身體可能仍在慢性發炎
「我確診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好像免疫力變差了?」國外有不少人在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卻出現接連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現象,澳洲 Griffith 大學病毒學家 Lara.Herrero 日前寫出她的整理,認為免疫系統發生變化,可能會使人體面臨其他傳染病的風險。 康復後有半年 處於免疫平衡被擾亂的時期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姜冠宇醫師表示,在2022年年初,澳大利亞有一項研究指出,確診24週、即約莫半年之內,病毒會影響確診者整個免疫系統功能。此項研究發現,與未感染新冠肺炎的健康人相比,感染康復者的各免疫細胞相對數量和類型皆發生了變化,有些細胞基因表現增加、有些表現減少,意即整體平衡被擾亂,尤其在有些接受後遺症復健治療的病患身上,差異尤其顯著。 另美國加州 Michael J. Peluso 團隊也觀察到類似現象,並於今年 8月底發表,比較有後遺症與沒有後遺症的人,發現前者體內CD8+T細胞表達 CD107a 的頻率變低;CD8+T細胞產生干擾素-γ 的機制也受到影響。姜冠宇醫師說明,此與突破性感染獲得更好保護力的概念,略有不同,簡單來說,可想成有後遺症的人,雖幫手T細胞功能無顯著差異,但殺手T細胞約在4個月後功能即下降,意指在面對其他併發疾病時,可能成為更脆弱的存在。 確診後有後遺症 身體可能仍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姜冠宇醫師補充,另一項同樣是 8月底發表,引用上述澳洲文獻的西班牙團隊研究中認為,有後遺症的人或許干擾素-γ表現與沒有後遺症者無顯著差異,但是ANA(自體免疫疾病指標)卻觀察到相對明顯的表現。 在有症狀的患者中,ANA 陽性 (≥160) 機會更高,此現象傳達的是,有後遺症的患者,有可能在急性康復後,仍持續處於「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的狀況。也就是說,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當然對外來感染也有可能是為相對虛弱的狀況。 不僅新冠肺炎 免疫力一下降,各類傳染病都成威脅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各地重複感染情形頻傳,然而,姜冠宇醫師提醒,每一次的感染,若真有削弱T細胞免疫的效果,對於本身身體狀況不佳的脆弱族群相當不利。除了許多常見感染或原有慢性感染控制不佳之外,也可能造成其他疾病逮到機會新興起來。 姜冠宇醫師說,在美國,也有小兒科醫師發現,即便小朋友號稱 75% 有抗體,但是後因流感或一般感冒來求診時,「症狀大都相對比往年還嚴重」,因此,應對常見傳染疾病還是要相對小心。 原文來源:姜冠宇醫師Pro'spect 原文連結: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HYYD9hyqvheFnnn6TUD1rcnY3NKqK87GPw7KCVkpRh5dz1Hcm23Megfg3mxwBXnnl&id=100057981193441&sfnsn=scwspmo 【延伸閱讀】新冠病毒後遺症 腦神經症狀佔八成染疫康復卻「長新冠」 復健早期介入加速康復
-
2022-09-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打不完銷毀好浪費?專家分析防疫物資決策關鍵非成本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近3年,各國紛紛採購疫苗以防堵疫情。但有媒體報導,至今年9月止,政府採購5千多萬劑各品牌疫苗中,已銷毀300多萬劑、約6%.5疫苗過期報銷,浪費公帑約12億元;其中高端報銷5億元居冠。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為了超前部署,一定會有疫苗屆效問題,全球各國都有這樣的狀況。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則表示,防疫物資的決策關鍵應是人口數,而非成本會計。根據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到9月15日疫苗數為349.5萬劑,佔已進貨及捐贈總量6576.3萬劑的5%.3。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先前的H1N1也是有大量報廢疫苗,但不能當作浪費,以目前新冠疫苗報廢的數量算很少,在良好的控制下才有這樣的數目。對於疫苗屆效銷毀,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流感疫苗因為有過去接種經驗,因此以人口數約3成購買,但以美國等其他國家為例,都是以人口100%計算購買,甚至超買。而面對新病毒,因為未知數很多,「國外都很清楚寧可多,不能少」。以美國為例就購買了約5億劑,是其人口的好幾倍。後來也證實,因為病毒一直變異,疫苗保護力有限而不只要打1劑,需要接種到兩劑、3劑。蘇益仁表示,防疫物資不能夠用常態的物資想法規劃購買,決策點應該以「人口數」思考。雖然每個國家資源不同,但應盡量以人口數的100%計算;或至少要購買6至八成,以達到群體免疫力。他也表示,疫苗接種還受限於民眾接種意願等因素影響,不可能打得剛剛好。例如當時H1N1時購買1千萬劑國光疫苗,接種到500多萬時發生「劉小弟事件」就無法繼續催種,銷毀約3、4成以上的疫苗。
-
2022-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蘇揆第4劑打高端 專家:保護力不確定
本土疫情再起,莫德納BA.1雙價次世代疫苗於廿四日起優先開放第一階段、三類族群接種,北市、新北均已開放預約,台大醫院預定廿六日開打,七十五歲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再等幾天就能接種次世代疫苗,但昨一早前往台大醫院接種第四劑,選打高端疫苗。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高端疫苗有一定的保護力,也有相關證據,院長接種前已跟醫師討論過。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為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開放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蘇貞昌符合上述資格,屬於染疫高風險群,前兩劑接種AZ疫苗,後兩劑則選擇高端。蘇貞昌昨表示,只要政府合格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疫苗,政府準備的疫苗種類多,且數量也很足夠,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都請盡速打疫苗,增加保護力。對於第四劑選擇高端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則持保留態度,他表示,高端臨床試驗第三期還沒有結果,比較不能確定保護效果,但安全性應該是不太有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雖高端尚未發表第四劑實證資料,但「他(蘇貞昌)有他的考量,那是他的事」,第四劑有打,總比沒打好。若要針對這波變異株疫情,預防重症,打次世代疫苗比較好。至於第四劑應選哪些疫苗?黃立民表示,目前實證第四劑效果較好的還是mRNA疫苗,預防症狀感染的保護力有九成四;如果偏好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可以選擇Novavax,臨床試驗證實預防症狀感染的保護力達九成,只比mRNA疫苗差一點點。
-
2022-09-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本周六開打!全台各縣市預約施打資訊整理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19日)指出,台灣目前購買的次世代疫苗累積160.7萬劑疫苗,將先分配41萬劑至各縣市,符合第一階段接種對象者最快於本周六(24日)開始施打。《元氣網》整理各縣市開打資訊,以供查詢參考。開打日期第一階段:9/24(六)開打符合對象.第一階段對象:包含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對象: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或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須出國者。施打間隔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延伸閱讀】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各縣市開打資訊台北市台北市於9月24日開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首日由台北長庚、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興院區、忠孝院區及陽明院區等5家醫院提供接種服務。9月25日後將有25家合約診所可提供接種服務;9月26日起則全面提供預約接種服務。民眾可於今(20日)天起透過北市預約平台預約,此次有4萬名額,若不方便於平台預約,9月26日至10月2日期間,北市聯醫特別門診也提供超過1萬名額。.台北市疫苗預約平台新北市新北市疫苗預約接種,加開第五期於開始9/21預約,9/24施打。加開第六期於9/28開始預約,10/3施打。.新北市施打資訊查詢基隆市施打詳情尚未公告。.基隆市衛生局宜蘭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宜蘭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花蓮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花蓮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台東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台東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桃園市施打詳情尚未公告。.桃園市COVID-19疫苗施打點新竹市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竹市獲撥配7975劑,將作為追加劑(第3劑、第4劑)使用,並優先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新竹市施打資訊查詢新竹縣竹縣獲撥配8025劑,將儘速開設以社區接種站集中接種及13鄉鎮市衛生所同時開打方式並行,以多元方式擴大服務能量。.新竹縣施打資訊查詢苗栗縣 苗栗縣獲撥配1萬0275人劑,衛生局將在24日疫苗到貨後,當天撥入18鄉鎮市衛生及53家合約醫療院所,供民眾就近選擇院所接種疫苗。.苗栗縣疫苗預約網址台中市次世代疫苗預計9月24日到台中市衛生局,為加強長者保護力,26(一)、27(二)日開設快打站,供設籍台中市75歲以上長者接種;10月3日(一)、4(二)日再開設65歲以上長者接種快打站。另幼兒快打站8(六)、9(日)開設。.台中市疫苗預約網址彰化縣彰化縣獲得次世代雙價疫苗3萬8070劑,第一批最快24日會到會,若順利當日夜診就能開打,將於25日在13 鄉鎮開設接種站。.彰化縣醫療院所疫苗預約系統南投縣南投縣次世代莫德納疫苗於本周配送到貨,預定25日在南投縣13鄉鎮市,開設假日接種站。.南投縣施打資訊查詢雲林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雲林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嘉義縣9/22起可上「嘉義縣疫苗預約系統」預約,65歲以上民眾30日前接種任一劑,可獲500元禮券。.嘉義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台南市台南市於9/21起開放市民透過「台南打疫苗」系統預約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並於24日展開接種作業。.台南COVID-19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高雄市高雄市預訂24日開設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及嬰幼兒BNT疫苗社區接種站,接種地點分別為慈濟岡山園區、鳳山行政中心大禮堂、捷運美麗島站及中油宏南訓練教室,在「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開放預約,也開放限量現場登記接種。.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高雄市COVID-19疫苗合約醫院與診所聯絡資訊屏東市屏東市09/24(週六)上午09:30~12:00增開莫德納次世代門診,施打對象:65歲以上追加劑(第三、第四劑)。.屏東市衛生所資訊澎湖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澎湖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金門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金門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連江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連江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
-
2022-09-19 醫療.血液.淋巴
血友病患隨時都在出血?為何好發男性?醫師帶你認識血友病
血友病 凝血因子缺乏造成人體的凝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包含血小板和各種凝血因子的交互作用,甚至白血球、紅血球還有一些免疫相關的因子也牽涉其中。凝血因子依照歷史上發現的順序來編號,到目前已經到第十三凝血因子。不過歷史上的第三因子後來發現是組織因子,不存在人體血漿中而是附著在細胞上,第四因子就是天然的鈣離子,不是人體製造產生的,還有第六因子被發現其實只是活化狀態的第五因子,所以這三個就跳過變成空號了。因此雖然編號到第十三,其實總共只有十個。另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凝血因子,跟其他凝血因子很不一樣,是以多單元聚合體的方式存在。而且它通常跟血小板一起作用,不影響傳統凝血時間的檢查,所以當年也沒有跟其他的凝血因子一起被編號。這個因子稱為von Willebrand factor,是以當時相關疾病的發現者:芬蘭醫師Erik von Willebrand 來命名,有時音譯為「溫偉伯氏因子」,但一般習慣翻譯為「類血友病因子」,因為這個因子缺乏的疾病在台灣翻譯為「類血友病」,取其有點類似血友病,卻又有所不同之意。除了眾多凝血因子,體內也有數個抗凝血因子,顧名思義其功能就是拮抗凝血因子,產生平衡效應來阻止凝血過度作用,避免血栓的發生。凝血因子缺乏,依照其重要性和缺乏程度不同,可能產生嚴重度不同的出血現象;反之,抗凝血因子的缺乏,則有可能會產生過度凝血,進而造成血栓的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血友病性聯遺傳 血友病嚴重病人幾乎是男性血友病的出血症狀是因為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所致。缺乏第八凝血因子者稱為A型血友病,缺乏第九凝血因子則是B型血友病,兩種血友病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不做進一步的檢驗難以區分。缺乏的原因是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缺陷所造成,可能是遺傳得到,也有可能是病友們自己產生新的突變而沒有家族史。第八和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恰好都位於X染色體上,所以血友病的遺傳模式是性聯遺傳,如同色盲、蠶豆症一般,嚴重的病人幾乎都是男性,而女性帶有基因缺陷者,絕大多數沒有症狀或症狀相對輕微。A型血友病在男性中的盛行率約是一萬分之一,台灣兩千多萬人口,估算大約有一千名左右A型血友病患;B型血友病比較少見,盛行率大概是A型血友病的五分之一,由此大概推估大約有兩百位左右。實際健保登錄的病患人數比推估的數字少,可能是有些輕度的病友症狀不明顯,可能沒有被診斷出來,或因為不常需要治療而沒有相關紀錄。歷史上最有名的血友病帶因者,是十九世紀統治英國多年的維多利雅女王。根據相關研究,維多利雅女王應是整個家族中,第一個發生突變者,因此往上追溯王室族譜,沒有任何血友病患者,她自己也沒有明顯的出血症狀。不過當年的歐洲皇室非常流行互相通婚,所以眾多的血友病患者就在整個歐洲皇室成員當中出現了。維多利雅女王其中一位外孫女,嫁給了當時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所生下的小王子Alexii,原本應是預計要繼承沙皇的王儲,卻不幸恰好遺傳到外曾祖母的缺陷基因,得到重度血友病。當時距今一百多年前,根本沒有人知道血友病是怎麼回事,也沒有任何治療。據稱沙皇和皇后因小王子的無人能解的病情而無心國政,且誤信妖僧拉斯普欽的讒言,終至俄國革命及帝俄時代的終結。有趣的是,這一百多年前的歷史事件,直至最近十多年前,才經由新的考古學技術,證實維多利雅女王乃至於Alexii小王子所得的,其實是比較少見的B型血友病,而不是比較常見的A型。再次說明了從歷史文獻的症狀紀錄,完全無法分辨A型和B型兩種血友病,必須進一步檢驗才能確認。另外,歷史上曾經把第十一因子缺乏者,稱為C型血友病,但是第十一因子在凝血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比較弱,縱使嚴重缺乏,所造成的出血也大多相當輕微,與A/B型血友病的出血表現與嚴重度完全不同,所以現代醫學已經幾乎不再使用這樣的稱呼。第十一因子缺乏者大多不需治療,也極少見嚴重出血現象。避免不可逆關節損壞 治療目標「零出血」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要低到幾乎正常人平均的1%以下,幾乎是完全沒有的狀態,才會有自發性出血的現象,稱之為重度的血友病;體內若有1-5%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自發性出血的機率就大幅下降,稱為中度的血友病;若是體內的凝血因子6%到40%之間,雖然還是比正常人低很多,但只有受傷或手術時才會比較嚴重出血,定義為輕度的血友病。凝血因子在40%以上,雖然還是比平均低,但就不稱為「血友病」。如同每個人高矮胖瘦不同,凝血因子的高低也因人而異,凝血因子大於40%,就不會有太明顯的易出血現象了。血友病是先天性的疾病,意即病友們打從娘胎裡就是這樣的狀態。不過,他們並不是隨時隨地一直都在出血。血友病所造成的是出血傾向,概念上可以說是出血的風險比一般人高的狀態。少數血友病友在出生時,因為經過產道擠壓,產生了嚴重的腦出血,甚至導致嚴重的後遺症,不過大多數血友病友,大約是在學會爬行和走路時,才開始被發現到有異常的關節或肌肉出血現象,進而就醫後診斷。因為科學上還無法完全解釋的理由,血友病和其他出血性疾病不同,特別容易在關節內出血。出血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與無法活動等不適之外,還會讓關節本身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包含軟骨磨損、關節滑膜充血增生、硬骨骨質流失及骨刺等等。隨著反覆出血,各個關節的逐漸損壞也讓病友們活動受限甚至不良於行,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關節損壞之後,再追加更多凝血因子也無法復原。因此,目前國際上對於重度血友病的治療指引與專家共識,都建議需要從小就開始,預防性地定期施打凝血因子,目的在於維持血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濃度,讓關節出血的機會降到最低,來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損壞。因此「零關節出血」或是簡言之「零出血」成為了血友病治療所努力達到的終極目標。長效凝血因子 延長注射間隔天數在很早以前的年代,血友病友們只能養賴捐血者的血液或血漿來治療,所需要的輸注時間很長、效果不佳,且有過敏和感染等許多輸血相關的副作用,治療起來非常辛苦。大約三十多年前,開始有了從血漿分離純化出凝血因子的製成藥物的技術,但是當時技術尚未成熟,血漿的來源若遭受病毒的污染,就會感染使用這些藥物的血友病患者,當年堪稱血友病治療的黑暗年代。現今,血漿分離與純化的技術已可以移除所有已知,甚至未知的病原體,從血漿分離出的凝血因子製劑已經安全無虞。其後更有基因工程凝血因子的問世,也就是將凝血因子基因植入細胞,再大量培養這些細胞來產生凝血因子,不再需要收集血漿來純化凝血因子,如此一來更是完全沒有感染的問題了。不過,縱使有了安全又有效的凝血因子製劑,血友病的治療要達到「零出血」仍是非常困難。首先,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讓它只能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再者,天然的第八因子半衰期約只有8到12小時,第九因子則只有18到24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第八因子製劑必須每兩、三天注射一次(或每週三次),第九因子必須每三、四天注射一次(或每週兩次),而且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得從病友們兩歲甚至更小就開始,才能在任何關節出血前預防它發生。在如此年幼的病童,進行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而且這個治療需要終生持續執行,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因為科技的進步,大約十年前開始有長效凝血因子的發明,經由各種技術將天然的凝血因子加以「改裝」,在不影響凝血功能的前提之下,讓它能在體內的半衰期拉長。目前多數的病友們已經在臨床上使用這種長效的凝血因子。拉長半衰期之後,讓A型血友病患原本每兩到三天一次的預防性注射,延長到每三到五天一次,B型血友病則從原本每週兩次,延長到每週一次甚至少數可以每兩週一次。因為各種加長半衰期的技術仍有其限制,目前的長效凝血因子製劑的半衰期長度,已經到了某種程度的極限,難以再更延長了。血友病友們使用長效的凝血因子藥物來進行預防性注射,雖然已經遠比數十年前進步,仍然只有大約三到四成的血友病友們,能夠達到零出血目標。A型血友病易產生抗體危機 ITI治療成功率7成 血友病還有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危機,因為病友體內幾乎沒有第八或第九因子,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誤把補充進來的凝血因子,視為是外來的病原,對它產生抗體。這個現象在重度A型血友病比較常見,約一到三成的病友會產生;重度B型血友病患則大約5%會發生。一旦產生抗體,將削弱甚至完全消除補充凝血因子的效果,因此無法再使用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製劑治療出血,更沒有辦法進行預防性的補充來預防出血。早年這些抗體病友們,僅能使用繞徑藥物(bypassing agent),就是繞過第八或第九因子的凝血路徑的藥物,來達到止血的效果。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繞徑藥物只有NovoSeven®和 FEIBA® 兩種,皆可以用來治療抗體血友病患的出血。但是因為繞了遠路來達成凝血,所以止血效果遠不如直接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縱使不惜成本的進行預防性注射這些藥物,也無法發揮好的保護效果。因此,有抗體的血友病患出血頻率更高,關節更容易損壞,生活品質也更差。多年前有些醫師無意間發現,對於產生抗體的血友病友,刻意頻繁且大量的給予凝血因子注射,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部分病友的抗體可以被消除,恢復到沒有抗體的狀態。這種治療模式被稱為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 ITI)。ITI在A型血友病的成功率大約七成,B型血友病則比較困難,約只有三成成功率。ITI執行起來相當辛苦,也會耗費非常大量的凝血因子藥物。依據成功率較高的作法,凝血因子必須每天注射一般劑量的兩倍以上,持續期間有時可能超過一年以上才能成功。而且最好是抗體剛剛發生時,就要盡快開始執行ITI,才會有高的成功率。抗體常常發生在病友們兩三歲的時候,其執行難度可想而知是更上層樓。但若是等到抗體病友們青少年或成人時期再執行ITI,雖然靜脈注射容易許多,但ITI成功率會低很多,對比其執行的辛苦程度及大量的凝血因子耗用,相當不划算。血友病是先天性的,但有一種很罕見的狀況,稱為「後天性血友病」。這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莫名其妙對自己的凝血因子產生抗體(絕大多數是對抗第八凝血因子),造成突發性且暫時地讓體內第八凝血因子失去功能,臨床上很像A型血友病具有抗體的病友,但是出血現象是成人甚至老年才突然發生,而且不分男女都有機會得到。後天性血友病的發生率,大約每年百萬分之一左右,所以整個台灣一年大概最多發生幾十個,可以說是比先天性血友病還更要稀少。後天性血友病患,止血的處置比照A型血友病的抗體病患,使用繞徑藥物來止血。不同的是,後天性血友病的發生起因是免疫的失調,所以根本解決方法是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來消除莫名產生的第八凝血因子抗體。平均治療數個月,多數病患抗體可以消除而恢復健康,少數病患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但在抗體完全消除之前,仍如同先天性血友病且具有抗體者一樣有出血風險。2種突破困境的現代治療 血友病目前已有安全且有效的凝血因子可以使用,但為了達到零關節出血而避免關節損傷的目標,仍有兩大難題需要解決,一是凝血因子製劑,縱使是長效型,仍需要從小頻繁靜脈注射直至終生,而且保護力仍不完美,只有四成病友可以達到零出血;二是產生抗體的病友,預防注射凝血因子完全無效,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TI)執行起來相當辛苦且漫長,也不見得完全成功。不過,血友病治療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產生了「非凝血因子療法」和「基因治療」兩者非常有潛力突破目前治療困境的療法。非凝血因子療法非凝血因子療法,目前有兩類:1.第八因子模擬藥物在凝血系統的功能當中,第九因子是活化第十因子的酵素,第八因子則是催化上述作用的催化劑,兩者同樣重要,但所負責的工作不同。日本奈良大學Shima教授靈機一動,認為可以使用非凝血因子的藥物,來取代第八凝血因子的催化功能。經過多年的努力,做出了一個可以同時接合第九因子和第十因子的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有效地取代第八因子的功能,而且不受病患體內抗體的影響。目前已經在多國包括台灣核准上市,在台灣也被健保核准使用在A型血友病已經產生抗體的病人。這類藥物以皮下注射的給予,與凝血因子比較起來方便許多,而且半衰期相當長,可以每一到四週施打一次。經過臨床試驗證實,A型血友病患不論有無抗體,使用這樣的藥物都能達到良好的預防性效果,約有八到九成病患能夠達成零出血的目標。不過,仍有極少數病友可能會對這個藥物產生抗體,或是因為不明原因止血效果不佳,需要回到原本凝血因子治療方式。然而,目前這一類藥物僅有一個上市,許多藥廠陸續在研發應用相同概念,但功能更強的類似藥物,未來應該會有多個更新一代的藥物上市,有機會克服對特定藥物產生抗體或療效不佳的問題。2.血凝再平衡藥物血凝再平衡藥物的概念,來自於人體內血凝系統中,原先就有凝血因子與抗凝血因子的平衡,讓體內不至於過度出血或血栓。血友病患因為凝血因子缺乏變得容易出血。然而,補充凝血因子的治療方式有其極限。於是科學家們反向思考,設計出能夠拮抗或消除「抗凝血因子」的藥物,負負得正讓整個血凝系統「再恢復平衡」,來達到止血的目的,因此稱為血凝再平衡藥物。此類藥物目前都尚未被核准上市,仍在進行臨床試驗中。給藥方式以皮下注射為主,半衰期各個藥物不同,用法從每天一次到每兩個月一次不等。除了不需要靜脈注射之外,其最大的特色是,藥效並不針對特定的凝血功能異常。所以不論A型或B型血友病,也不管有沒有抗體,都可以適用,效果也沒有差異。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少數藥物產生了血栓的副作用,甚至有因危及病人生命而終止研發者。然而,血凝再平衡藥物經過持續的努力,已經逐漸找出恰當拿捏劑量的方式,有一個藥物目前第三期臨床試驗已接近完成。其後還有許多藥物努力研發當中,未來前景依然值得期待,也非常有機會帶給血友病友們更多治療選擇及更好的生活品質。血友病的基因治療自從美國St Jude 兒童醫院與倫敦大學醫院合作,在2011年底發表了第一個成功的血友病基因治療的人體試驗成果之後,血友病的基因治療終於出現了一線曙光。經過了十多年的研究與反覆的臨床試驗,血友病的基因治療逐漸發展成型。2022年8月,歐盟核准了第一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上市,自此基因治療已經正式成為血友病治療的選項之一。期待不久的將來也能成為國內血友病治療的可能選擇。基因治療的原理,是把正常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基因,放進血友病病人的身體中的特定細胞裡,讓凝血因子的製造部分恢復甚至回到接近正常。換言之,基因治療並沒有把血友們的基因完全修好,還是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但是成功的基因治療,可以讓重度血友們體內的凝血因子濃度達到輕度血友甚至正常人的範圍,不再需要預防注射凝血因子,有可能甚至連接受手術也沒問題。理論上要把基因送進人體,可行的做法有很多種,目前已經在人體試驗成功的方式,是利用一種對人類不會致病的病毒: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簡稱AAV,把正確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基因,借用AAV外殼帶進病人的肝細胞中。目前不論在A型或B型血友病都有相當好的成果,除了安全性上並沒有發現太大的問題之外,也都能成功提升血友的凝血因子濃度,達到不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且零自發性出血的程度。也正是因為安全及療效都能過關,首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才會被歐盟核准上市。然而,目前的基因治療的成果,到真正能夠治癒血友病仍有一段距離,因為還有以下幾項限制與問題存在,尚待研究與克服:1.使用族群限制於成人、無AAV抗體及肝臟健康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只在成人進行,因為安全性的考量,目前還不適用青少年、兒童甚至嬰兒。AAV是個不會致病的病毒,所以有不少人可能曾被AAV感染過而不自知。感染過AAV就會在體內產生對抗AAV的抗體,於是就無法接受以AAV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基因治療針對肝臟細胞投入基因,所以肝臟已經不好的血友們被臨床試驗以安全為由排除,可能也不適合使用。最後,已經對凝血因子有抗體的病友,不確定療效可能有多少,目前也還不適合。但是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基因治療有可能可以發揮類似ITI的效應,所以針對已有凝血因子抗體的病友,也已經有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未來有可能不是個基因治療的限制。2.療效在個體間的差異與不可預期性:雖然目前的基因治療達成零出血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會產生到多高的凝血因子,則因某些還不甚了解的理由,個體差異非常大。接受同一個基因治療,使用相同劑量,結果可以相差許多倍。有人僅到輕度血友病的程度,產生大約10-20%左右的凝血因子,雖然不需要預防性注射,但仍要小心創傷出血;同時卻有人凝血因子可以表現超過100%,不只開刀創傷都沒問題,甚至高到臨床上擔心可能引發血栓的程度,目前還沒有任何方式,可以預測個體之間基因治療效果的差異。3.免疫動員與免疫抑制劑使用以AAV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存在一個問題,在於身體的免疫細胞可能會動員,破壞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因為對身體而言,基因治療就像是被AAV病毒感染一樣。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比例很低,只佔不到所有肝細胞的1-2%,這些肝細胞破壞對身體健康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卻會讓基因治療的效果付諸流水。要阻止這樣的免疫動員反應,必須在基因治療後的半年到一年內,非常密集地抽血監測肝臟指數及凝血因子濃度(一般需要至少每週一次)。才能精準的在免疫有動員跡象時,給予免疫抑制藥物,來避免基因治療的成果被免疫破壞。除了密集監測對病友來說,得時常到醫院抽血,相當麻煩之外,免疫抑制藥物本身也有副作用,在臨床試驗中也有極少數,因使用免疫抑制藥物而產生嚴重感染的案例,等於間接也可以算是基因治療所造成的問題。4.可能無法終生有效這大概是所有基因治療的問題中,最令人沮喪的一點了。以現行眾多的血友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成果來看,雖然各個都能夠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但有些效果在第二年後就會開始逐漸下降,推測是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自然代謝凋亡的結果。以凝血因子濃度下降的速度估算,有可能基因治療的效果只能維持五到十餘年左右,似乎無法維持終生有效。這也讓原本預期可以「治癒」血友病的基因治療,失去其最吸引人之處。雖然能夠持五到十年,不需要任何其他血友病治療,也是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可能要等到未來的技術再次突破躍進,才有機會發展出能夠真正「治癒」血友病的療法。筆者身為中生代的血友病治療醫師,見證從血友病以血漿製劑治療,逐漸發展到長效基因工程合成凝血因子,到目前百家爭鳴,蓬勃發展中的非凝血因子藥物以及基因治療藥物。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一步步減輕這個病對血友們人生的磨難,逐漸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解開一個又一個由疾病加諸於他們身上的枷鎖。當然,也承蒙健保署能夠給付各種血友病治療藥物,讓病友們接受治療時,不用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與負擔。雖然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治療都仍未臻完美,但此才是更需要我輩持續努力之時。期待未來每位血友病友們都能與所有人一樣健康成長,享受人生,並能夠無所顧忌的自由追逐自己的夢想。唯有達成如此目標,才是血友病真正治癒之日。
-
2022-09-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2萬8210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增加10%左右
今新增本土2萬8210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增加10%左右周末二日本土個案皆未破4萬例,BA.5疫情似乎已過高點。今日本土疫情增2萬8210例,境外移入239例、死亡個案來到31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今表示,今疫情較上周一增加10%左右,疫情仍在上升中,民眾務必儘速施打疫苗。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210例本土病例,為13,177例男性、15,017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028例),台中市(3,517例),桃園市(3,403例),台北市(3,232例),高雄市(2,166例),台南市(1,567例),彰化縣(1,488例),新竹縣(907例),苗栗縣(709例),新竹市(693例),屏東縣(687例),雲林縣(630例),宜蘭縣(569例),基隆市(566例),南投縣(560例),花蓮縣(434例),嘉義縣(357例),嘉義市(265例),台東縣(195例),澎湖縣(121例),金門縣(90例),連江縣(2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6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2日至9月16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9月16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3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0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土耳其及菲律賓(各4例),美國、新加坡、日本、英國及泰國(各2例),中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19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9日至9月1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210,24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04,324例排除),其中5,998,860例確診,分別為32,421例境外移入、5,966,38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57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5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23例、台北市1,188例、台中市1,069例、高雄市988例、桃園市809例、台南市807例、彰化縣618例、屏東縣424例、雲林縣329例、南投縣309例、苗栗縣267例、嘉義縣250例、基隆市229例、宜蘭縣218例、花蓮縣185例、嘉義市171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9例、新竹市112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99例!4旬癌男確診兩周歿 BA.5佔比逼近6成本土今增2萬8210例個案,中重症99例,包括72例中症、27例重症;死亡個案有3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一例特殊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具癌症病史,確診2周不到便不幸在醫院過世。羅一鈞說明,今特殊死亡個案為40歲男性,曾接種過3劑疫苗,具癌症病史;9月1日因相關症狀至醫院就醫,PCR採檢陽性,收住專責病房,但因病況持續惡化,有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症狀,9月13日不幸於醫院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癌症、新冠病毒感染。此外,指揮中心公布最新變異株分布情形,羅一鈞表示,BA.5變異株上周監測株數為106例,北部49例、中部30例、南部25例、東部2例,本周BA.5變異株已占本土59.2%,整體佔比持續上升中;BA.2、BA.4本周無新增案例。累計430例BA.5、4例BA.4,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22日至9月11日。至於美國檢出的BA.4.6變異株,羅一鈞說明,該變異株傳播力比BA.5高一點,估計增加10%,對比BA.4/5增加30%以上,不算很多;但10%傳播力增加,不代表會快速傳播,仍是警訊。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BA.4、BA.5及BA.2.75個案,為4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26日至9月10日。其中檢出BA.4個案分別自美國及奧地利(各1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9例),美國及馬來西亞(5例),法國及泰國(4例),加拿大及韓國(3例),德國、荷蘭、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及香港(2例),奧地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匈牙利、瑞士、英國、捷克、塞內加爾、新加坡、瑞典、柬埔寨、蒙古、帛琉、挪威及日本(各1例);BA.2.75個案分別自印度(3例),新加坡及緬甸(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9月14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現為全球主流株,占比為90%,另BA.4變異株占比約為6%,迄今至少121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已於歐美及亞太多國廣泛傳播,造成病例、住院及重症數增加;隨病毒持續演化,BA.5變異株分支(BA.5.X)病例增加,其中以BA.5.1、BA.5.2及BA.5.2.1為多,需持續追蹤監測。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此波疫情高峰將至?王必勝:本周三或下周三達高峰5萬中秋連假已過去1周左右,指揮中心先前預估將會在近期出現新的BA.5疫情高峰。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回應,中秋過後一段時間病例數變少,但後來有反彈變多,仍預測本周三,或者延遲到下周三迎來高峰。中秋連假已過一周,上周末確診數皆在3萬上下,僅逼近4萬例,今日本土又降至2萬8219例,疫情是否受連假影響上升?對此,王必勝表示,中秋這段時間以來病例數雖變少,但後來反彈變多,有持續上升趨勢,高峰仍預測在本周三,或延遲到下周三,與先前預測一樣。依照目前疫情預測,台灣疫情高峰將在何時,是否回到先前高推估的6萬例?王必勝回應,當初預估周平均約3到6萬之間,觀察都在高、低推估之間,目前單日看來最高是4萬9千多例,或許會高一點,最高會到5萬例,還是要視明、後天疫情數據來觀察。王必勝也說,上周共確診28萬928例,比前一周增加20.8%,指揮中心解讀,疫情持續上升中,還沒到達高點,但看來增幅並沒有很快,整體說來BA.5疫情持續上升不到高點,大家還是要遵守防疫規定該打疫苗就打。指揮中心也公布最新疫苗施打情形,昨日疫苗接種,6個月到4歲幼兒,有647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169人次,第二劑接種478人次;輝瑞幼兒疫苗第一劑781人接種。該年齡層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36%、第二劑接種率6.1%。昨日共3.2萬人次接種新冠疫苗,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4%、第二劑87.3%、第一次追加劑72.9%、第二次追加劑11.2%,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36%。王必勝表示,65歲以上民眾第四劑接種率,六都中台中、高雄、桃園施打狀況較好;6個月大至4歲幼童則是台中、台南、高雄施打狀況不錯,希望各縣市提供更好施打環境,大家踴躍接種。
-
2022-09-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4萬1430 境外+240 死亡+46 連4天確診破4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萬167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143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同預期,疫情仍持續上升中,昨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4萬1430例,比前天少一些,但相比上周約增加二成。境外移入240人,死亡46人,比前一天少一些,但還是在持續狀態,目前疫情是上升狀態,疫苗等防護措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天新增之41,430例本土病例,為19,028例男性、22,389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942例),台中市(5,294例),台北市(4,904例),桃園市(4,455例),高雄市(3,396例),台南市(2,500例),彰化縣(1,892例),新竹縣(1,251例),屏東縣(1,121例),苗栗縣(1,008例),新竹市(984例),宜蘭縣(971例),雲林縣(894例),基隆市(808例),南投縣(748例),花蓮縣(660例),嘉義縣(582例),嘉義市(371例),台東縣(326例),金門縣(163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天新增4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20日至9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6日至9月13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2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35例),日本(6例),馬來西亞(5例),菲律賓(4例),泰國及印度(各3例),南韓、中國、印尼、新加坡及美國(各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柬埔寨、德國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16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6日至9月1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055,65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56,214例排除),其中5,891,355例確診,分別為31,726例境外移入、5,859,57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重症+178!30多歲女解隔後1周血便胸悶 隔天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27例中症、51例重症。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確診完成隔離後隔1周,又出現血便、胸悶、呼吸急促等新症狀,住院後隔天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需告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0多歲女性有接種過2劑疫苗,本身有慢性肺病、自體免疫疾病,8月22日到29日曾確診,也完成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經過7天在9月5日又因解血便、胸悶、呼吸急促到急診,在醫院PCR檢驗為陽性,Ct值23,隔天9月6日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宣告死亡,死因為心臟衰竭及新冠病毒感染。另外也新增一名兒童重症MIS-C,一歲男童沒有施打疫苗、沒有慢性病史,未曾確診過新冠肺炎,9月6日開始持續發燒,家長自行做2次快篩皆陰性,9月9日就醫,檢查有紅眼、喉嚨紅腫,經醫院PCR陽性確診,雖先前快篩陰性,但Ct值33.4,疑似近期感染,抽血顯示發炎指數升高,診斷疑似MIS-C收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側冠狀動脈擴大,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11例,包括132例MIS-C、31例腦炎、23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80.4萬劑今晚抵台 周日再到貨80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一批Moderna雙價次世代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晚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9月24日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044萬劑到貨。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今晚10點半左右會到貨,疫苗全新且有效,對於原始株BA2、BA5,都有很好效果跟保護力,這款BA1次世代疫苗,日本於本周一才通過EUA,新加坡周三才通過EUA。周日應該還會有一波疫苗要來,也是80萬劑,詳細到貨時間會再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第一批80萬劑,下周會安排施打,詳細時間會再報告。
-
2022-09-16 醫聲.Podcast
🎧|專訪張鴻仁:當健保保護力漸衰、重症患者有藥用不起,誰來避免國人因病而貧?
「我在推動的,是一場革命!」前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張鴻仁,日前於臉書上連載一系列針對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建言,在看似平靜的健保討論聲量中,激起波瀾。他呼籲政治人物、醫界和國人,重新正視健保財源不足的現況,導致重症患者一旦生病,就有可能陷入「明知有藥、卻用不了」的窘境。讓早已離開公職、投入生技產業的張鴻仁再度發聲的,是一篇報導:聯合報於七月與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合作針對癌症病患付費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五癌症病友有自費情形;若是晚期癌症患者,自費超過百萬者也時有所聞。🎧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限縮給付」 重症患者首當其衝或許很難想像,在擁有九成以上的滿意度,新聞報導中總以「享譽國際」形容的全民健保制度之下,竟有國人必須自己出錢,才能獲得治療,甚至因為經濟貧困而無藥可用。張鴻仁老友、健保局首任總經理葉金川日前確診罹患淋巴癌。他曾對外透露,不少治療費用是由商業保險支應。張鴻仁當時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個案、特例,「直到今年看到報導,才知道這已是通例。」當自費成為癌症患者常態,那經濟弱勢者,該怎麼辦?一位不具名的血液腫瘤科醫師曾透露,面對晚期癌症患者時,即使知道有最新的癌症治療藥物可以一試,也會考量其經濟狀況,決定是否告知。若是低收入者,就選擇不予揭露,以免患者產生一絲希望,卻又發現自己無力負擔每月可能高達數十萬的治療費用。張鴻仁直言,健保的「保護力」正逐漸下降,「快變得比全民健保開辦前還要不足,只剩下最基本的保護,當國人生了嚴重的病,健保可以給予的支持很有限。」他指出,若針對癌症等重症用藥及治療的給付不到八成,便可說是保護力不足。原因是重症的治療費用往往相當高昂,單靠民眾一己之力實在難以支撐,亟須健保保護傘協助。張鴻仁指出,廿年前健保開辦初期,多數治療都能納入保障。近年國際新藥、新治療進展飛快,然而,因為藥價昂貴,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針對新藥多採限縮給付,或不納入給付範圍,須要患者自費使用。張鴻仁說,不是每個人家中都有癌症患者,一般民眾因無切身經歷,看不見發生在檯面下,卻影響著一個又一個癌症病友與其家庭的故事,因此難以理解健保財源不足造成的醫療困境,這也是他堅持發聲的原因。新藥取得藥證卻不予給付 張鴻仁:應給病人最好療法「全世界只有在台灣,健保不給付食藥署核准的適應症。」張鴻仁說,既然是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經過審核,並核發藥證的藥物,代表已有科學證據、真實世界數據或實證等支持其治療效果,應予給付。張鴻仁指出,若在美國,只要是食藥署(FDA)通過的癌症治療藥物,老人保險(Medicare)必然會給予給付;若以德國為例,該國的醫療保險給付制度採取「暫行給付」,針對有成本效益疑慮的藥物,先行給付一年,再進行後續評估,決定是否納入常規給付。張鴻仁說,這些作法,為的都是「要給病人最好的療法。」健保創辦為分擔風險 節約浪費非重點有關健保財務困境的討論中,「如何節約浪費」一直是其中重點。中央健保署長李伯璋日前亦投書媒體,指出「若國人平均減少一次就診,一年即可為健保省下逾三百六十億元。」張鴻仁認同這次衛福部、健保署提出的「新制部分負擔」計畫,讓支持使用者付費的民意,可以有一次試驗的機會,但是他強調,節約並不能解決健保財務問題。「節約浪費」更不該是健保政策重點。他解釋,若真要節約浪費,從經濟學的角度,讓患者各自付費、自食其力,才可以完全避免浪費的問題。然而,若是患者罹患了癌症、罕見疾病等治療費用動輒百萬的疾病,就必須散盡家產,這就是全民健保開辦前的場景。「節約浪費到了極端的時候,就代表保護力的喪失。」張鴻仁說,全民健保屬社會保險制度,創辦原意就是希望「分擔風險」,在發生個人難以承擔的疾病風險的時候,透過「團結力量大」,讓個別患者不至於被疾病擊垮。星國醫療儲蓄帳戶:並不保障大額醫療費用20世紀初,新加坡創立「醫療儲蓄帳戶(Medisave)」,此制度類似國內勞工保險的強迫儲蓄,要求國民定期定額存入款項,且僅能用於醫療。國內部分學者認為,此制度可以減少醫療浪費、提高效率。張鴻仁指出,星國模式與台灣全民健保並無孰優孰劣,而是理念的不同:星國是「功利主義」,講求效率與經濟效益;全民健保強調風險共同分擔,其本質屬「社會主義」,兩者可說是背道而馳。醫療儲蓄帳戶的重要精神是「自己的健康自己顧」,把醫療視為個人責任,也因此並無法涵蓋、保障人民的大額醫療費用。新任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今年底調升部分負擔,有政府官員期待藉此減少醫療浪費。張鴻仁說,部分負擔的概念是使用者付費,理念上與醫療儲蓄帳戶相近。意即在社會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光譜上,更往功利主義靠近一些。至於是否真能節約浪費?他笑稱,等到新制推行之後,便可見分曉。事實上,在醫療儲蓄帳戶推出後,星國民眾在面對高額醫療費用時仍無法負擔,故該國政府又推出了由政府辦理的醫療保險(Medishield)以及當患者面臨巨額藥費,又因經濟弱勢,連醫療保險保障也無法提供支持時,可以申請使用的醫療基金(Medifund)。張鴻仁指出,星國醫療政策完善,人民獲得保障,是因為其政府「夠靈活」。在發現醫療儲蓄帳戶不足後,立刻推出兩項政策,結合成「3M」,構成三道防線,避免國民面臨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狀況。除了「3M」,新加坡的醫療體系還設有「差別定價制」。醫院的病床分為不同等級,費用最低的八人房「保險床」,與單人房的「頭等床」的定價差別可達數倍。除了住院舒適度不同,用藥也會不同,很類似航空公司的頭等艙與經濟艙差別。張鴻仁說,星國藉由差別定價的設計,達到劫富濟貧的效果,同時還能讓經濟狀況不佳的患者,保有基本的保障,可為台灣借鏡。商保補位有限制 無法保障經濟弱勢、先天疾病在台灣,一項新藥除通過食藥署審核,取得藥證,還須經由健保署專家會議、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即共擬會,PBRS)等討論,才決定是否納入健保,平均等待時間將近一年;費用較高的癌症新藥、罕病藥物等,耗時更長。然而,患者的生命卻未必熬得過漫長等待,故有病友團體主張,在新藥納保前,以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張鴻仁也說,商保補位健保是必然趨勢,在世界各國皆是如此,多數國家無法靠單一保險制度給予國民足夠的保障。他建議,衛福部與金管會協調,訂定醫療保險規範,且保險內容應該透明化,在維持商業競爭的前提下,保障國民權利,也能讓急需用藥的患者及早取得藥物。張鴻仁也強調,商保保單必須由政府介入把關。他建議,衛福部可列出「政府認證」的保單,供民眾投保時安心選擇。不過,張鴻仁直言,商保仍有其限制。首先,能夠負擔商保的民眾,表示其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如果連房子都買不起,哪裏有錢買保單?」此外,商保不接受帶病投保的原則,也讓天生罹患罕見疾病的患者,被排除於保障之外。張鴻仁說,應有其他配套措施「保護這群生下來就不一樣的孩子。」付一元得三元 調漲保費最公平究竟如何才能讓健保回歸避免人民因病而貧的創辦初衷?張鴻仁說,除了透過商保補位健保,以及部分負擔等策略,最重要的,還是「餅要做大」:調整保費、提高醫療費用GDP佔比。台灣醫療費用的GDP佔比約百分之6.7,在OECD國家中偏低。而醫療費用來源主要可分為政府直接編列預算支出、健保總額,以及商保給付和民眾就醫時支付的金額等。張鴻仁說,在所有財源中,調漲健保費是「最公平」的方式。張鴻仁解釋,若調漲健保費率,雖然民眾需要多支出,可是當民眾每多花一元,政府、雇主也會多支付一元,可以挹注三倍的金額到「健保大餅」。此外,台灣健保每人支付的費用,在與我國經濟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中,已相對便宜。然而,在台灣,要調整保費相當困難,除了政治問題牽涉其中,還須考量社會氛圍等。張鴻仁說,這是因為政治人物「預設」調整保費會遇到民意反彈,故他建議,「我們要告訴我們的民意代表、雇主、政治人物,說人民希望調高保費,多付一點!」「沒人希望健保倒」應正視財源不足病根「大家都希望保有健保、希望健保好,但是大家都去講它的缺點,不去重視它的根本。」張鴻仁說,沒有人希望健保倒,可是當社會不斷檢討健保制度下的醫療浪費,政治人物揣測民意對於調漲保費的不滿,就越無法解決健保財源不足的根本,導致健保「越走越沒路」。全民健保的基本理念是透過集體風險承擔,在國人面對疾病威脅的時候,成為及時雨,保障國人生命與健康。張鴻仁指出,透過調高費率,每個月多付幾百元,卻可以幫助重症患者、經濟不富裕的家庭。在健保「大缺血」的現況下,須要「全民覺醒」,共同為健保永續經營「多付一點」,才是有效解方。張鴻仁小檔案學歷:美國哈佛大學衛生行政碩士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現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經歷: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林琮恩音訊剪輯:林琮恩剪輯協力:滾宬瑋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2022-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上周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並採二階段對象接種。但外界關心50歲以下族群何時可接種,擔心明年才有機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次世代疫苗將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次世代疫苗分配,依照ACIP委員建議兩階段接種,包括任何一劑追加劑。至於非高風險族群,王必勝表示,可以等待BA.5次世代雙價疫苗,指揮中心將盡快採購,目前BNT和莫德納兩家公司都說九月下旬會給資料審核,最快進貨約11月,因此不是高風險可以等。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BA.5雙價次世代疫苗到貨時程則難預估,主要在於提供的文件有無完整,等更明朗時再跟大家報告。另有民眾接種第四劑疫苗後仍染疫,質疑疫苗保護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第四劑主要在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接種三劑後降低的保護力,可藉由第四劑拉回來,但不論第三劑或第四劑,預防感染的保護裡本來就不是百分百,但可以預防中重症住院和死亡情形發生。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六個月到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33.5%、第二劑為4.9%。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2%、87.1%、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7%、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5.5%。
-
2022-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
BA.5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之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從3萬多例增至6萬多例。為了增加保護力,指揮中心已採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因應,且宣布開放18歲以上成人施打。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元氣網為大家請教專家與指揮中心解惑。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新冠疫苗以原始武漢病毒株(簡稱原始株)製成,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4:次世代疫苗已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至於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Q5: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最快9月底到貨,力拚9月底或10月初開打。Q6: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Q7: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 ?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Q8: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目前已通過食藥署EUA的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9: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10: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