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乳製品
共找到
537
筆 文章
-
-
2023-07-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醬油、醋、番茄醬、蜂蜜要不要放冰箱?專家曝調味料最佳保存方式
番茄醬是家中必備的調味料之一,可以拿來煮茄汁煮義大利麵、作為雞塊跟薯條的沾醬。究竟番茄醬要不要放入冰箱冷藏保存?來聽聽美國專家怎麼說。番茄醬要不要放冰箱保存?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知名調味料品牌卡夫亨氏食品公司(Kraft Heinz)近日在twitter發布一條推文,重申番茄醬應該要冰進冰箱,讓「番茄醬要不要冰」的議題引起熱烈討論。2023年6月27日,亨氏美國食品公司再度發文,僅用五個字「Ketchup. goes. in. the. fridge!!!」(番茄醬要冰進冰箱),就引發了一場關於如何儲存番茄醬的爭論,該推文至今吸引了超過517萬人次瀏覽。FYI: Ketchup. goes. in. the. fridge!!!— Heinz (@HeinzUK) 2023年6月27日而一天後(6/28),該公司通過twitter的民意調查,詢問大眾番茄醬該如何保存:放在冰箱冷藏/在室溫的櫥櫃中。調查結果顯示,13,000多張選票中,有63.2%的人選擇了「番茄醬要放冰箱」,36.8%的人選擇「番茄醬要放櫥櫃」。對於此貼文的票選結果,不喜歡冰冷口感番茄醬的部分網友表示,一般餐廳也都把番茄醬放在室溫桌子上;但其他網友不明白爭論的必要性,聲稱番茄醬瓶一旦打開,就應該放在冰箱裡。Where do you keep yours? It has to be… in the fridge!— Heinz (@HeinzUK) 2023年6月28日事實上,2017年亨氏美國食品公司就已經表示「番茄醬要冰進冰箱」。一位網友透過twitter向亨氏美國食品公司提出了「番茄醬要不要冰」的問題。當時,亨氏回應稱:亨氏番茄醬的天然酸度,能讓番茄醬在室溫中穩定保存,但是開封後應冰進冰箱冷藏,以維持產品品質。此外,番茄醬不是所有人都能食用,對於腎臟病患者而言,番茄醬是隱藏版的高鈉食物,應盡量少吃,以免傷胃傷心傷腎,造成身體負擔。這些調味品要不要放冰箱?而除了番茄醬,你的家中冰箱一定也塞滿各式各樣的調味品,但其實不是所有的調味料都要放冰箱冷藏,有些調味品放室溫保存即可。根據世界日報報導,一般而言,含有乳製品、蔬菜和水果的調味品必需冷藏,含有醋、糖、鹽和酒的調味品可能不需要。.需要冷藏的調味品:某些成份一定要冷藏,例如乳製品,因此以鮮奶油或優格製作的調味醬必須放進冰箱。以蛋製作的美奶滋也是,堅果油(杏仁油或麻油)放進冰箱,較不易有油耗味。含有紅蔥頭、柑橘醬油或柑橘類果汁的油醋汁,應予冷藏。雖然一般認為高糖調味品不需冷藏,但是食物安全專家建議謹慎一點,把果醬和果凍存放冰箱,較不易壞。.不需冷藏的調味品:醬油、蠔油、魚露、蜂蜜和辣醬等普通調味品不需冷藏。醋和橄欖油應存放在陰暗涼快的地方,椰子油別放進冰箱,否則低於室溫就會變硬。花生醬也可不冷藏,但是專家提醒,如果家中的小朋友把沾了果醬的餐刀插進花生醬,就應冷藏免得細菌滋生。延伸閱讀:.吃番茄醬、熱狗等同「吃蟲」?專家曝紅色素真相 6方法分辨人工/天然色素.牛奶放冰箱門邊更易壞!專家曝「最佳存放位置」,肉類跟乳品也放這.番茄、蘋果、咖啡豆該不該放冰箱?常見食物冷藏儲存指南參考資料:.To fridge or not to fridge? Ketchup company clears the air on how you should store the popular condiment.調味品不是全都要冰!這些調味品不需放冰箱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4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睡不著怎麼辦?增加睡意的8個方法!留意助眠與妨礙睡眠食物
失眠、睡不著,是一件很困擾的是,尤其如果是長期的問題,更要擔心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如肥胖、糖尿病與憂鬱症、加速大腦老化。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加身體的免疫力,一般建議每天至少要有7到9小時的不間斷睡眠才夠。如果你經常睡不著,可能要檢視一下日常的生活習慣,是不是有哪些妨礙睡眠的因素。以下提供增加睡意的一些方法,及幫助或妨礙睡眠的食物。增加睡意的8個方法1.白天曬曬太陽聯合整型外科診所院長林靜芸曾於《元氣周報》專欄撰文提到,日光是調節每天睡眠規律的關鍵,建議每天在戶外至少曬三十分鐘的日光。她舉文獻報告指出,每天在戶外一、二個小時的人,焦慮、壓力和抑鬱感明顯降低,比每天曬太陽少於30分鐘的人睡眠更好。2.不要太晚運動運動時間盡量安排在白天,晚上太晚運動可能導致精神亢奮、難以入睡。3.睡前忌洗熱水澡睡前2小時內忌洗熱水澡,這跟睡前運動一樣,可能會喚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及人體中樞體溫升高,會影響睡意而延後入眠的時間。如要睡前洗澡,建議以淋浴方式,水溫不要太冷或太熱。4.臥室只睡覺不要在臥室看書、看電視,更不要在床上滑手機,以免影響睡眠。5.睡覺時關燈為什麼睡覺最好不要開小燈?夜間暴露在光線下,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影響晝夜節律、有助於睡眠的激素,在入夜時升高,並在整個晚上保持高水平,促進睡眠。而2019年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也發現,晚上暴露在任何人造光線下的人,體重增加的可能性提升17%。6.固定睡眠時間不論多晚睡,每天固定時間起床。晚上沒睡好,隔天也不補眠。白天盡量不要午睡。7.晚上不吃刺激性食物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樂、茶、咖啡等都是,抽菸喝酒也會影響睡眠。如果容易受影響的人,甚至應在午後就要避免這類食物。8.晚餐與睡眠時間至少間隔2小時因為吃太飽或太餓都可能睡不好。幫助睡眠食物VS.妨礙睡眠食物有些失眠狀況,很多是由於吃了不對的食物導致睡不好,可試試避開以下妨礙睡眠食物,或吃一些助眠食物,如香蕉、牛奶等,都可能有所助益。助眠食物香蕉、奇異果、杏仁、核桃、燕麥片。富含脂肪的魚,如鮭魚、鯖魚等。乳製品、洋甘菊茶、櫻桃汁等。妨礙睡眠食物1.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樂、茶、咖啡、菸酒等。2.利尿食物:芹菜、黃瓜、西瓜、蘿蔔等食物含水量高,是天然利尿劑,睡前吃太多會增加半夜想尿尿的次數,干擾睡眠。3.高脂油炸食物:這類食物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消化,容易讓腹部不適,影響睡眠,甚至會影響某些晚上服用藥物的藥效。建議睡前3小時內別吃。4.豆類食物:豆類食物會讓消化遲緩和腹脹氣,降低睡眠品質。【參考資料】.改善失眠最重要因素是光線 名醫教這樣做可戒除對安眠藥依賴.失眠只能吃安眠藥嗎? 醫師建議「睡前10招」讓你安心入睡避免安眠藥成癮.10種食物是「睡眠殺手」!吃太多失眠找上你.《Healthline》:The 9 Best Foods and Drinks to Have Before Bed
-
2023-07-03 醫療.皮膚
頭皮長痘痘該怎麼辦?6招改善方式有助消除毛囊炎、去痘痘及減少出油
頭皮癢、頭皮長痘痘、易出油,你知道這是輕型毛囊炎嗎?如果頭皮長痘痘時,擠壓頭皮痘痘會嚴重導致頭皮毛囊發炎嗎?明明沖洗的超乾淨為什麼頭皮皮脂總會過度出油分泌?有哪些方法可以消除頭皮長痘痘與毛囊發炎發生機率?你知道生成頭皮痘痘主因,全是因為頭皮皮脂腺受到遺傳雄性賀爾蒙以及生活後天環境因素影響皮脂腺增大,造成頭皮變油、頭皮皮脂腺分泌物過多,同時造成『頭皮癢』、『頭皮出油』、『毛囊阻塞』、『頭皮長痘痘』、『頭皮毛囊炎反覆發作』並增加『痘痘增長』機率的危機嗎?事後發現頭皮長痘痘掉髮機率陸續發生嗎?我們頭皮上皮膚有超出100,000的皮脂腺條,假如平時沒有做到完整清潔步驟,非常大有機會將頭皮痘痘,導致為更加嚴重的頭皮毛囊炎困擾。先別沮喪,想一想,你是否做好了頭皮去角質和頭皮護理的完整清潔步驟呢?這篇文章,告訴你快速『消除頭皮痘痘』同時『減少頭皮皮脂出油』和『預防毛囊發炎』的有效辦法,快速恢復清爽頭髮不黏膩的蓬鬆舒涼感,讓你頭皮輕鬆擁有清新、柔軟、滑順不油膩、不留痘。為什麼頭部皮膚會長痘痘?一般來說,頭皮涵蓋許多「皮脂腺」,是人體頭皮毛孔最高密度區域,而皮脂腺的分泌作用,是皮脂腺及汗腺混和同時分泌出的皮脂(Sebum),這些皮脂功效主要是來保護角質層,維持皮膚油脂平衡作用。當頭皮無法正常代謝,毛孔過量分泌皮脂,加上陳年老廢角質累積、外部環境殘留的刺激因子與髒污灰塵,都是造成不健康的殘留,導致頭皮孳生汙垢、細菌的適應環境,產生痘痘孳生的情況,因此發生頭皮痘痘生成,然而這些頭部痘痘正屬於輕型頭皮毛囊炎狀態。頭皮長痘痘原因是為什麼?基本上,清洗頭皮皮脂油脂以及做好頭皮護理後,仍然有機會長出頭皮痘痘,這些導致頭皮長痘痘的起因其實非常多,例如工作、家庭、生活間壓力和焦慮,以及過度清洗頭皮上的油脂髒污,另外過度食用含有高糖/葡萄糖(Glycemic Index)的食物也會激發頭皮痘痘增生的機會,下方可檢視自身,是否容易養出頭皮痘痘的習慣,可參考頭皮痘痘原因 1. 「頭皮清潔不當」我們頭皮上的毛孔,有10萬多個毛囊,每一刻都持續將形成的皮脂,轉送到頭皮表面,而讓頭皮特別容易出油,因此,很多人會使用含有「皂鹼類」,這類強力去除油的方式清洗頭皮髒污與油脂,每當過於清潔、去除油脂時,將會直接影響皮脂分泌異常,導致頭皮清潔不當受到刺激感,間接造成頭皮微生物菌群、菌叢生態失衡不穩定,同時沖洗不當清潔不夠完善時,都是容易讓頭皮癢、長出頭皮痘痘和頭皮屑的機會。頭皮痘痘原因 2.「賀爾蒙失衡」「壓力痘」是促成主因,年紀增長扛的責任、外加環境刺激、日夜不規律、日常工作、家庭壓力的生活,更是反覆堆疊,不斷刺激腎上腺皮質醇的分泌,這些壓力都會造成身體處在破壞賀爾蒙的模式,這是讓生理內分泌失衡、免疫力降低,心理更加難以復原的狀態,不但導致頭皮有掉髮可能,同時也正侵蝕內外免疫力,壓力、焦慮感不穩定飲食若過於辛辣刺激性也容易讓毛囊產生過於負擔,毛囊口一但遭破壞、更是提升毛囊炎增長的發炎機會。如果經常壓抑忍耐多種情緒,心理壓力負擔過重,容易讓身體內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增多,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滑、身體容易痠痛。焦慮反射頭皮癢、紅腫、以及頭皮痘痘的訊號,表達免疫力已開始有損壞的情況。除了頭皮容易長痘痘、免疫力失衡、自律神經失衡、同時造成新陳代謝不穩定、心血管問題,臉部皮膚更容易出油、粗糙、暗沉。頭皮痘痘原因 3. 「皮脂分泌過量油脂」當皮脂大量從皮脂腺分泌時,可以和汗水混合形成皮脂保護膜,防止皮膚表面水分過度蒸發,滋潤皮膚,倘若分泌過量無法疏通時,容易讓毛囊口堵塞,間接引起毛囊發炎的機會。屬於油性皮膚或混和偏油性皮膚,可以明顯感受到頭皮及臉上T字部位經常易出油,若沒有使用頭皮去角質產品或頭皮控油品項,以及時常不清洗頭皮,都會促使頭皮分泌太多油脂,間接導致堵塞頭皮毛囊口,同時混和頭皮端的老廢角質累積,此刻就是導致頭皮長出痘痘(痤瘡)的困擾。頭皮痘痘原因 4.「長期堆積體內毒素」GI 值(Glycemic Index),指的是升糖指數,GI 值較高的食材,是作容易促使人體快速吸收的糖份生成指數,它容易導致體內血糖迅速上升,此時胰島素會開始快速分泌,將人體血液裡的葡萄糖分(Glucose)滲透到細胞,讓血液降低血糖值濃度。許多外食者,因許多外食材選擇多樣化,對於菜單選項與調味的掌握容易匱乏,許多日常可見的食物,都是造成體內堆積毒素,假如經常攝取過度過量偏高 GI 的食材、飲品,都會造成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引發一連串的角化異常,造成堵塞毛囊,刺激雄激素增生、皮脂腺過度分泌油脂,一旦油脂分泌過於充足,就會導致容易讓臉部長痘痘、頭皮長痘痘、背部長痘痘的長期負擔。下方提供減少攝取才食,可預防高 GI 值食物種類。1.高糖食材(果汁、甜品、餅乾、澱粉鬆餅、麵包、芒果、哈密瓜、西瓜、葡萄乾)2.高鹽分食材(加工香腸、培根、麻辛辣類)3.高油炸食材(炸物、花生果醬、加工奶油)4.乳製品食材(生乳牛乳、起司片、冰品)另外,常見攝取奶類容易生長頭皮屑、頭皮癢的困擾,長期累積會讓頭部痘痘增生機會大增,另,常滑 3C 產品導致熬夜或喜愛吃消夜炸物,都是會提高造成頭皮長痘痘原因。如何改善不正確方法|消除頭皮痘痘關鍵頭皮的皮脂腺分泌非常充沛,這正是頭皮上毛囊炎最喜歡聚集的部位,然而,最常見的皮膚問題,毛囊炎(Folliculitis),顧名思義,就是因微生物、菌種、細菌滲入至毛囊內,所造成的毛囊發炎或長出痘痘的關連。當中細菌就是特別常見可直接引發的起因,多種皮脂分泌較多,更容易引發毛囊發炎的部位,例如:頭皮、臉雙頰、上臂肩膀、前胸口、後背部。不過,許多感染的毛囊發炎是可以自癒調節,若不斷重複嚴重的發炎,就必須直接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另外,許多導致毛囊發炎的日常習慣,立即調整可以預防避免頭皮痘痘、頭皮毛囊炎的生長,可立即調整預防細菌滋生的常見習慣類別:・改善頭皮毛囊炎1.「清潔/更換」:枕頭套、床單、日常衣物、洗臉巾、安全帽內襯,一旦未定期清洗或更換,都是有助塵蟎、細菌在頭皮滋生。・改善頭皮毛囊炎2.-「消毒器具」:除毛工具、擠粉刺工具、無清潔指甲直接擠壓腫脹顆粒的毛囊,都是容易感染頭皮毛囊炎、頭皮痘痘的機會。・改善頭皮毛囊炎3.-「頭皮去角質」:改用溫和親膚成分(杏仁酸、果酸),透過更適合頭皮去角質的產品,幫助頭皮肌膚調理,溫和代謝髒污油脂,記得不要過度用力摩擦刺激頭皮肌膚,這會導致痘痘復原期。頭皮長痘痘該怎麼消?6個頭皮毛囊炎消除關鍵首先,抗痘需要先了解,頭皮長痘痘的原因與種類,當頭皮代謝力下滑時,容易讓毛孔阻塞,如果沒有適時幫忙頭皮去角質,將造成累積油脂髒污,而導致發炎變成頭皮長痘痘(輕型毛囊炎)的困擾,假如沒有即早改善,讓更多細菌孳生,更容易變成嚴重型頭皮毛囊炎,使用藥物治療頭皮之前,可以先從下列5種消除頭皮痘痘(毛囊炎)方法提前預防1.暫停潤髮護髮-零負擔潔淨市面潤髮居多,多數內含成分有容易刺激頭皮堵塞增加負擔的成分,如薄荷醇、人工香料(芳香)、矽靈(Dimethicone),如果頭皮有痘痘增生、頭皮癢、頭皮毛囊炎,非常建議暫停使用容易造成頭皮負擔的成分,因為導致反覆阻塞毛孔、嚴重的頭皮痘痘甚至轉為重度毛囊炎的機率也會大增。點我看控油去痘:杏仁酸控油調理洗髮精介紹。2.換帽子內襯-保持乾淨無論是哪一種類帽子(遮陽帽、安全帽、漁夫帽、老帽),都會暗藏超多黴菌、細菌、油脂與髒汙,假如沒有固定清洗習慣,建議要讓帽子們放置於可保持乾燥的位置,這樣可提前預防細菌殘留於頭皮孳生,減少頭部長出痘痘與毛囊炎的機會。3.避免刺激成分-穩定頭皮健康基本上,會建議查看目前正使用的洗髮精成分,以及接下來預計購入的洗髮精成分,請盡量避開易刺激性成分來保護頭皮健康:・定香劑、香精(DINP、DEHP、Phthalates):多數人希望自身頭皮,可含更吸引且親近香氛氣味於頭部,廠商也因成本考量添加人工香精、定香劑來調香,不過,無法親膚、不夠溫和的成分都會刺激頭皮肌膚變得更加脆弱不適,甚至讓頭皮變得更加敏感。・石化介面活性劑(SLS): 經常用於地板清潔除菌劑,為過度清潔成分,容易使得皮脂腺分泌出更多皮脂油脂保護皮膚,促使頭皮油脂無法穩定平衡。・防腐劑(MI/ MCI, Parabens):這類成分會刺激頭皮健康,已陸續遭到歐盟關注,目前有許多國家已經禁用,想要避免致癌風險的頭皮建議避免。4.頭部流汗-溫柔洗頭高溫盛夏,秋冬包覆穿著,無論四季都會悶熱、流出汗水,汗是透過(鹽份、水份、電解質)合併組合而成,假如混和頭部分泌的油脂將會形成油脂的汙垢,堆積後容易阻塞毛孔,一律流汗後,必須以清水清洗頭皮,就算沒有使用任何洗髮精也可以幫忙帶走髒汙,減少頭皮油膩不適,成功降低頭皮長痘痘的機率很大。5.慎選食材-控管飲食長時間焦慮壓力大、缺少睡眠,經常飲食炸物、醣類、辛辣這些更為刺激的食物,都是引發皮脂線過度分泌皮脂的現況,進而導致阻塞毛孔端阻塞毛孔端、增加長痘痘的機會。研究顯示,挑選Omega 3 、維生素 A、維生素C 、鮭魚、鯖魚的食物,可以有效緩解發炎,另外幫助身體抗氧化也能選擇甜椒、馬鈴薯、南瓜、芭樂、木瓜、奇異果等健康食材,記得要避免辛辣、油膩、甜食、飲料的物品,才有幫助頭皮與身體不易產生發炎與長痘痘的風險。6.不擠頭皮痘-避免落髮頭皮毛囊炎,等於臉部的青春痘痘發炎,泛紅、癢、膿泡、最後痘痘破裂,每一次痘痘發炎過程,都需要五至七天恢復,也因為頭皮相對脆弱,更容易感染擴散了發炎位置,如果沒有正確且乾淨的處理頭皮痘痘,仍然容易重複發炎,嚴重時的頭皮毛囊炎會有強烈巨大的疼痛感,有可能造成禿頭掉髮的機會,對於頭皮的損害確實不容忽視的,倘若已經變成嚴重頭皮毛囊炎,請記得直接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才可對症下藥,切記勿自行塗抹抗痘藥品,預防多次感染。預防頭皮痘痘,藥用洗髮精成分發生腫痛、囊瘡、溢出血液、掉髮、重度頭皮屑、嚴重頭皮毛囊炎(痘痘),時,請立即諮詢醫師看診。皮膚科醫師經常開立藥品或藥用洗髮精,記得待膚況好轉後就停用含藥的洗髮精,下方列出相關成分名稱與建議,請在選購產品時多加留意成分。【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謝銘峻醫師】頭皮長痘痘該怎麼辦?六招皮膚攻略,消除頭皮毛囊炎、去痘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1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腸躁症...7種「常見腸胃道問題NG食物」大公開!這類食物全上榜
想要改善腸胃道問題,建議可從「調整飲食」開始。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外食習慣,不少人都有便秘、胃食道逆流、胃痙攣及腸躁症等腸胃道問題。想要改善腸胃道問題,「調整飲食」便是最簡單的解決辦法之一,本篇帶您了解各種腸胃道問題應避免的NG食物。脹氣、腹瀉NG食物「脹氣」可能造成胃腸吸收困難,影響身體攝取能量。因此,脹氣除了不適感之外,還總讓人覺得特別疲倦、睡不好。若有脹氣困擾,可減少食用以下易產氣食物:1.豆類、根莖類:含有不易消化的寡醣、多醣。2.十字花科蔬菜:含有不易消化的多醣。3.精緻澱粉:高醣類食物,尤其用泡打粉或酵母發酵的麵包、糕點,更容易產氣。4.碳酸飲料:容易喝入過多氣體。5.高脂肪食物:腸道細菌在分解脂肪時,也會產氣。6.乳製品:乳糖不耐症者容易產氣。若是腸胃炎、腹瀉拉肚子時,Donna營養師建議,應先禁食避免增加腸胃道負擔,並採用低纖維 (低渣飲食),注意水份和電解質補充。便秘NG食物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運動量不足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常有便祕問題,要解決便秘問題,掌握兩大要點:攝取足夠纖維、多喝水。營養講師洪泰雄建議,有便秘問題者,應避免以下破壞腸道健康的食物:1.油炸、燒烤食物2.加工、醃製食物3.甜點、零食、泡麵4.刺激性食物:碳酸飲料、濃茶、咖啡、辛辣食物等。此外,低纖食物如高麗菜、洋蔥、嫩豆腐、白飯、油麵、白土司等應酌量攝取。劉怡里營養師解釋,攝取較多低纖飲食,也會造成排便不易。胃食道逆流NG食物據統計,在台灣,平均每4人就有一位胃食道逆流患者且有年輕化趨勢。胃食道逆流易發生在進食後、平躺時,當胃酸逆流,造成胃、食道、咽喉及呼吸道不適症狀或食道黏膜受損的疾病。根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的胃食道逆流飲食原則,想要改善胃食道逆流,以下食物類型要避免:1.避免刺激性食物‧酒精飲料、碳酸飲料,如可樂等汽水‧酸味強的果汁或水果,如鳳梨、檸檬等‧避免辛香料,如辣椒、胡椒粉等‧減少攝取茶、咖啡、甜食、果醋等2.避免易產氣食物‧蔬菜:高麗菜、白花菜、青花菜、韭菜、青椒、洋蔥、蘆筍。‧黃豆、毛豆、黑豆、豆腐、大量的豆漿。‧全脂奶類及乳製品、蛋黃。‧全穀根莖類:地瓜、芋頭、玉米、紅豆、綠豆等。3.減少脂肪含量,避免油炸食品、難消化的糯米類食物胃痙攣NG食物胃痙攣俗稱「胃抽筋」,為胃部不適的症狀表現而非一種疾病。胃痙攣痛起來是一陣陣地疼痛,可能發生局部疼痛(如下腹部、或上腹部胃的位置)或整個腹部疼痛,時常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想要改善胃痙攣,以下食物類型要避免:1.刺激性食物:過酸、辛辣、油膩、冰冷等類型。2.精緻甜點:糕餅、蛋糕。3.糯米類:湯圓、粽子、飯糰等。此外,暴飲暴食、用餐時間不規律、菸酒及情緒壓力都有可能引起胃痙攣。放鬆情緒,規律飲食有助降低胃痙攣發生率。腸躁症NG食物「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依症狀可將「腸躁症」分為3類:腹瀉型(腹瀉為主)、便秘型(便秘為主)、以及混合型(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想治療腸躁症,飲食習慣為關鍵,首先需了解每日飲食,把每日飲食細項詳細記錄,有助於找出誘發腸道過敏的食物或是因子。改善腸躁症,除了三餐定時定量、每餐吃7、8分飽,下列飲食也應減少攝取:1.避免咖啡因:咖啡、茶、巧克力、可樂飲料2.刺激性食物如,酒、酸辣食物3. 不利消化之食物,如油炸物、糯米製品、奶製品4. 易產氣食物,如地瓜、豆類、奶製品等等需特別留意的是是,腹瀉型腸躁症,應避免吃容易產氣與高纖食物;便祕型腸躁症,可多吃高纖食物,避免減少脂肪攝取、少吃甜食、糯米、油炸、豆類等食物。大腸癌NG食物生活習慣改變及飲食西化,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發生率逐年增加。大腸癌罹癌人數更在2006年首次超越肝癌,成為台灣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預防大腸癌,以下食物應酌量攝取:1.紅肉:牛肉、豬肉和羊肉等紅肉,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建議每週紅肉攝取量少於18盎司(約800公克以下)。2.加工肉品:香腸、熱狗、培根、火腿、午餐肉等(包括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3.燒烤油炸類食物:高溫油炸物如燒烤、炸雞、炸排骨等,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異環胺等致癌物,提升罹癌風險。4.高溫澱粉類食物:烘焙、油炸製作的澱粉類食物,如洋芋片、薯條、薯餅、焦黃吐司、油條、酥皮或烘焙甜食。5.玉米果糖: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含糖飲料,都含有大量玉米果糖。6.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特別是動物性脂肪,例如肥肉、五花肉、奶油、沙拉醬等。7.酒精性飲料延伸閱讀:.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胃悶悶痛、吃東西胃度度!現代人常見4種消化道疾病,你中哪一個?.「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抹布竟比馬桶髒!泛黃、發黑快丟 譚敦慈:想要徹底殺除細菌按3步驟正確清潔
日前牛肉拉麵店抹布水事件引起關注,許多民眾想知道廚房抹布有多髒,1項英國研究指出,90%以上的廚房抹布上面附著病菌,每平方公分有8.75億細菌,毛巾每平方公分則有2.48億細菌,馬桶則有3000萬細菌,抹布病菌數遠比馬桶還要多。抹布病菌多 泛黃、發黑快丟!「無毒教母」、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抹布上的病菌眾多,包括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松鼠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菌和黴菌等。臨床顯示,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容易引發食物中毒,以致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症狀。譚敦慈建議,只要抹布泛黃、發黑,就應該立即丟掉。清潔抹布3步驟 避免細菌孳生只要是煮沸的水可以殺死一般病菌,而黴菌則需400多度高溫,才能消滅。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產生的毒素,即使高溫烹煮過後仍不會被破壞。以下提供正確清潔抹布的步驟:▸1.浸泡於泡稀釋漂白水(10毫升漂白水混和於1公升清水內),或以滾水煮過。▸2.用手擰乾抹布。▸3.曝曬於陽光下。譚敦慈提醒,同1條抹布不可用在許多地方,例如,擦拭餐桌、碗盤餐具、擦爐、水槽,應分別使用不同抹布,不能1條抹布用到底。另外,只要抹布發黃、出現黑點,即代表發黴,應該立即丟棄。不過,台灣天氣常為高溫潮濕,只要相對濕度超過60%,就容易孳生黴菌,且很多房子並無前後陽台,無法晾乾抹布,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拋棄式抹布、廚房紙巾,降低病菌感染。延伸閱讀:.你家牆角超髒!3處髒度第一名竟是「它」 醫:出現一生物代表有分屍現場.家中出現蟑螂怎麼辦?用拖鞋打病菌恐上身!網推4大滅蟑法1次告訴你.牛奶放冰箱門邊更易壞!專家曝「最佳存放位置」,肉類跟乳製品要放這★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1 養生.聰明飲食
頭痛別吃這些!醫認證害痛炸「4類地雷食物」,起司、橘子、蛋糕都上榜
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居然會讓頭痛愈吃愈痛,連橘子、起司、小麥麵包都在地雷名單中! 頭痛不要吃這些 地雷名單一次看土城長庚醫院整型外科李秉勳主治醫師在《質感良醫 李秉勳醫師 新北土城整外 抽脂 隆乳 眼袋 拉皮 專業》表示,頭痛的原因很多:像是壓力、失眠、天氣、看到強光、聽到刺耳的聲音等。而食物也有可能是頭痛的原因之一,當造成大腦血管擴張,壓迫到腦神經,就有可能頭痛,並指出頭痛不要吃的食物:1.柑橘類:包含橘子、甜橙、檸檬等柑橘家族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是誘發頭痛的因子之一。2.乳製品:起司、羊奶、優酪乳等含有酪胺成分,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擴張後產生痙攣疼痛。3.醃製肉:像是香腸、醃肉、臘肉等醃製肉類,其中的亞硝酸鹽、味精也容易誘發頭痛。4.精緻甜食:精緻甜食像是糖果、蛋糕、冰淇淋等,人工添加入和色素、代糖等也會引發頭痛。延伸閱讀:.偏頭痛又耳鳴?8種人常見!醫籲早檢查,留意順序、部位、型態.經常頭痛怎麼辦?從位置、特徵、時間不同,判斷是哪種頭痛.一般頭痛跟偏頭痛怎麼分?醫建議固定運動及避開3種食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9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族注意!營養師曝「懶人搭配術」,教你健康挑選碳水、蛋白質、蔬菜、飲品
你是餐餐吃外面的外食族嗎?外食的食物普遍菜色種類太少,且很多都過油、過鹹,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營養失衡造成身體負擔,但其實只要注意「選擇」,就算沒有自己帶便當,一樣也可以健康吃。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整理了「外食午晚餐健康自己配」,告訴你外食該如何吃得健康,怎麼均衡搭配。「外食懶人搭配術」 教你均衡吃餐餐都吃外食的你,該如何吃得健康均衡?高敏敏教你「外食懶人搭配術」,照著文末這張圖的搭配,每一欄都選一樣食物,就算餐餐外食也能吃得均衡!1.碳水化合物這些通常膳食纖維比較高,或同等份量熱量較低。·全穀飯·烏龍麵·地瓜·蕎麥麵·玉米2.蛋白質建議選擇不過度加工的食物原型。·滷雞腿·雞胸肉·鮭魚·蒸蛋·烤魚3.高纖蔬菜除了燙青菜之外,其實外食還有很多蔬菜選擇。·3格便當菜·蔬菜湯·生菜沙拉·燙青菜·大番茄/小黃瓜4.飲品無糖茶或咖啡 無熱量,或者可以藉由飲品來補充乳製品及優質蛋白質。·牛奶·黑咖啡·無糖茶·優酪乳·豆漿5.餐後水果忙碌的現代人很容易忽略天天吃水果,水果有天然的維他命,幫助健康維持。·蘋果·半根香蕉·一碗小番茄·芭樂·新鮮水果(8分滿)吃飯的順序也很重要除了食物主食與配菜的挑選,吃飯的順序也很重要。高敏敏建議吃飯要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在吃澱粉;飯後再來份水果,補充膳食纖維和維他命C,也能排出多餘的鈉。看完以上高敏敏傳授的「外食午晚餐健康自己配」,常常吃外食的你,知道該怎麼選擇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高纖蔬菜、飲品、餐後水果的食物了嗎,希望大家的外食都能均衡攝取。延伸閱讀:.奉行肉→菜→飯的用餐順序對健康才好?不能一口飯配肉或菜嗎.吃飽不代表吃好!掌握這幾個關鍵,才算是「好好吃飯」.外食更要慎選吃進肚裡的食物!陳月卿堅持2對策3原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6 養生.聰明飲食
她三餐超清淡卻脂肪肝!營養師曝4情況需留意:真的別這樣吃
許多民眾日常上班、上課繁忙,習慣吃得清淡、簡單吃吃就好,不過長期太過清淡、簡單、匆促的飲食恐怕也會引病上身。李婉萍營養師分享,日前就曾遇過一名女性工程師,三餐都吃得「超清淡、超簡單」,卻罹患了脂肪肝。經過了解,原來她早餐就只吃個可頌配黑咖啡,中午就買個吐司吃,晚上則簡單吃個陽春麵,清一色都是精緻澱粉。 她三餐超清淡卻罹脂肪肝?!營養師指關鍵:都精緻澱粉。李婉萍營養師指出,民眾日常隨意吃,最常見的食物就是精緻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各種麵包、飯糰、麵食等,這些醣類食物在經過消化吸收後便會儲存在肝臟當中,而肝臟代謝醣類會須經過蛋白質轉換,並透過維生素B群代謝。若民眾日常都是隨意吃,只吃個麵包、吃個麵、吃個飯糰等等的,體內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等營養自然會不足,也就難以代謝醣,醣和熱量就會不斷的累積在肝臟、難以代謝,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和糖尿病兩者有高度相關,兩者互為影響因子,糖尿病會影響全身血管健康,包括最受人注目的中風、心肌梗塞。另外,脂肪肝也是「肝癌三部曲」的第一階段:慢性肝炎中的其中一種,若飲食習慣再不改變,也會形成肝硬化,接下來就是肝癌。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雖然因為多吃澱粉類食物形成肝癌的案例並不多,但糖尿病就非常常見,不可大意。只吃精緻澱粉小心脂肪肝!營養師指4情況都要留意。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除了上述只吃麵包、吃麵、吃飯糰等顯而易見的精緻澱粉類飲食之外,許多年長者牙口不佳也長期會有吃粥配醬瓜的飲食習慣,肉和蔬菜一樣較少攝取,這同樣也是澱粉飲食,也容易形成脂肪肝。另外,台灣人也常見米飯愛好者,白飯的份量明顯超過將近一倍或更多,這即便是有吃肉和蔬菜、有攝取到蛋白質和B群,但和澱粉、尤其是精緻澱粉相比之下一樣相對不足,需更多蛋白質和B群幫助轉換和代謝,因此澱粉過量者一樣有形成脂肪肝的風險,僅是進度較慢。提醒民眾上述這些情況都需多加留意。日常繁忙飲食健康也要顧!營養師:肉、菜、澱粉是基本。李婉萍營養師建議,工作、課業繁忙飲食也要顧,早餐若胃口還沒開、不想吃太多、想簡單吃就好,吃個麵包配黑咖啡是無妨,不過中午和晚餐就得好好的吃,澱粉類建議可以非精緻澱粉的食物攝取,例如地瓜、南瓜、紫米飯等,並配上蔬菜類及肉類,以攝取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幫助肝臟代謝,份量各以一拳頭1:1:1進行,特別是喜好吃麵的族群更要注意,因為不論是義大利麵或牛肉麵等,各類麵食通常較少有足夠的肉類和蔬菜。當然,全榖雜糧類的澱粉、蔬菜、以及豆魚蛋肉類的蛋白質僅是6大類營養的其中一部份,水果類、乳製品、油脂和堅果種子類、水分日常也都應充分攝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助避免各種疾病纏身,更有利確保健康。《延伸閱讀》 .早餐店也能吃得健康!滿足3條件營養不復餓,咖啡配三明治也能很營養!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0 醫療.消化系統
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6招改善腸躁症,4症狀早就醫防腸癌!
許多人在緊張、生氣、焦慮、焦躁等情緒上來的時候,便會想要上大號,或是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排便型態改變,這很有可能是腸躁症正在作怪。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鍾鴻鼎建議這樣的族群平時可多從生活調整進行改善,必要時醫療協助,並注意其他相關症狀以防腸癌。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醫指腸躁症診斷4症狀! 鍾鴻鼎醫師表示,身體機能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腸道也包含在其中,許多人情緒上來時便會有想上廁所的衝動,這是人之常情。 不過腸躁症的患者是在情緒上來、腸道受到交感神經刺激時,就會出現腹痛、腹脹等問題,腹痛是必要的診斷症狀,排便模式則可能出現型態改變,包括腹瀉或乾硬糞便呈現,也可能次數增加,並也有可能放屁不斷。這樣的情況持續達三個月即為腸躁症,若僅是如考試、面試等壓力較大時出現一兩個禮拜,這樣的情況則未達診斷標準。 腸躁症雖然常見,又以50歲以下女性偏多,不過確切原因還有待研究,目前較多醫學研究認為主要和遺傳、家族史有關,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科方面疾病、情緒、壓力則是誘發因子。而本身原本沒有腸躁症的民眾,也有可能因長時間壓力影響腸道,使得腸道的菌叢出現改變,進而引起腸躁症。 治療腸躁症腸道、心理一起治!醫教6招生活調整有助改善。 鍾鴻鼎醫師表示,腸躁症目前認為主要與遺傳有關,尚無根治方法,治療方面,腸道會以患者的表現症狀進行以改善,並建議從也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可尋消化內科、腸胃科、身心科等相關科別尋求醫療協助。 日常生活除了改善壓力之外,飲食也與腸道息息相關,建議腸躁症患者盡量避免油炸、高糖、加工食品、辣物等刺激性食物,以及花椰菜、高麗菜、豆製品等高產氣的食材,以免增加腸道負擔。另外,若本身也有乳糖不耐症的患者,也建議避免牛奶,可以植物優格等取代乳製品攝取。飲食習慣也建議細嚼慢嚥,以利腸道吸收,也減少吞氣造成腹脹的機率。另外,日常培養運動習慣、適度的運動,也可以培養腸道良好的蠕動。 排便改變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兩者易混淆,4症狀盡早就醫! 鍾鴻鼎醫師也提醒,腸躁症雖然據目前研究不會有增加大腸癌等其他腸道疾病的風險,但是腸躁症和大腸癌一樣都會有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的症狀。換句話說,若有出現長時間排便習慣改變的族群,也得提高警覺不是腸躁症而是大腸癌的可能性,建議先盡早檢查排除腸癌可能,並注意日常是否有容易疲勞、頭暈等貧血症狀,以及不明體重減輕,這些都是腸癌的不明顯症狀,而若是出現血便更是應盡快就醫,以利防範大腸癌。 《延伸閱讀》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全民抓腸癌2檢查超重要!醫:血紅素濃度高更要提高警覺。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0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熱容易沒胃口?跟3大因素有關!營養師教6技巧改善助養生
天氣熱時往往讓人沒食慾,即便是回到冷氣房也還是沒什麼胃口,這雖是人之常情,不過也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天熱時飲食還是得留意,否則一個不小心熱天過了之後,除了營養不良,各種疾病也一個個找上門。 天氣熱為什麼容易沒胃口?營養師指3大關鍵。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天氣熱容易降低活動量,無法促使大腦激素發出訊號來刺激食慾,大腦覺得需要消耗的熱量也會降低,造成食慾降低,胃口也就相對減少。 另外跟食物產熱的效應有關,也就是「攝食產熱效應」。試想一下冬天天冷,身體為了保暖,會自動攝取較多的熱量,因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這三種營養素在體內代謝過程中會產生熱能達到保暖。相對的,夏天天氣熱,身體自動就會減少熱量攝取。 除此之外,天氣熱不論是在戶外,或是在冷氣房內,水份都會漸漸流失,腸道黏膜輕微缺水的時候,也會影響到食慾。不過水份補充的太多也是會降低食慾,正如普遍常會建議減重者在餐前可以先喝湯、喝水幫助減少進食、以利減重一般,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食慾。 天氣熱常常沒食慾?別亂吃!小心疾病找上門! 水份相對不足,小心尿路結石:劉怡里營養師提醒,天熱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水份攝取,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可能出現尿路結石,此情況在運動員、健身教練、業務等流汗較多者也較容易出現,即便每日喝水已經超過2500c.c,但對身體而言也是相對較少,需特別留意補水。 他一天喝2500c.c.也尿路結石:劉怡里營養師就分享,日前在醫院服務時就曾遇過結石患者,經詢問了解每天都有喝水喝到2500c.c,但案例身為健身教練,又常在戶外奔走,夏天容易流失大量水份,因此2500c.c.對該案例而言顯然不足。所以提醒他夏天流汗多,水分攝取要比平常還要多喔。 天熱這樣吃,小心代謝疾病找上門:另外,也有不少人在夏天會多以含糖飲料為主要水分補給來源,在白開水相對減少、糖分攝取增加的情況下,也容易出現肥胖、便秘、代謝症候群等問題。也有人天熱飲食以水果為主,水果雖然健康,但僅以水果為主食也容易形成代謝問題,劉怡里營養師就曾遇過案例夏天中午僅吃西瓜,夏天過後三酸甘油脂飆高超標。也有人會額外多吃綠豆冰、紅豆冰等冰品,這些其實都是澱粉類,容易增加「澱粉肥胖」問題。 天熱沒胃口別亂吃,礙健康!營養師教6技巧更有助養生。 可以加這些促進食慾: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夏天、天熱除了更要多喝水以外,也要維持飲食正常,可多攝取蔥、薑、蒜、辣椒等辛香料,加重味道可以讓胃口較好,辛香料中的硫化素也有助於血管健康。而運用檸檬、鳳梨、百香果、芒果等帶有酸味的水果放進菜餚中,酸味增加唾液分泌,提升食慾。另外也可以用鈉含量比黑醋還低的白醋。 可以多吃些當季瓜果類蔬果:在飲食維持正常的情況下,也多鼓勵可適量多吃些香瓜、西瓜、苦瓜、小黃瓜等當季瓜果類的蔬果,除了水份較多也有利補充水份之外,大多也都是高鉀類食材,有助鈉鉀平衡、平穩血壓,對血管健康也很有幫助。 多攝取「元氣食材」!另外也建議可多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因為天熱時水份攝取多,也容易流失掉這兩種維生素,除了食慾不佳以外也容易疲勞、昏昏慾睡、無精打采,而維生素B1可將醣類分解成葡萄糖作為腦部的所需營養,又被稱為「元氣營養素」,民眾可多從糙米、黃豆製品、豬肉等食材適度補充維生素B1,也可以從牛奶等乳製品,或是地瓜葉、菠菜等深綠色蔬菜攝取維生素B2。 天熱食慾不佳,可別就因此隨意亂吃,聰明運用飲食技巧幫助促進飲食,避免代謝疾病、慢性疾病等找上門,對養生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夏天更要注意心肌梗塞!醫指3警訊,這些情境都要小心。 .夏季易頭暈、濕疹、腸不適,中醫教按摩、飲食、茶飲3招實用又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6-19 醫療.消化系統
一表看20種胃腸疾病常見症狀及可能出問題的器官!就醫說的愈清楚愈有利醫師診斷
胃腸疾病的症狀可說五花八門,診斷起來相當複雜,而且有時候病人自己也可能覺得症狀反覆,正當感覺舒服多了,過一陣子又突然疼痛不已,因此在求診時經常會無法精確描述徵狀。下列表格大致歸類了各種症狀,希望能協助讀者先行自我檢視,並且將症狀記錄下來,包括持續時間、症狀出現時期的飲食狀況或生活情況,求診時將這些紀錄搭配自我主訴,醫師便更能針對你的徵兆進行診斷!常見症狀小解析自我觀察與記錄• 腹部疼痛腹部疼痛是最常見於各種胃腸疾病的症狀。掌管腸胃道感覺的神經不如身體表面的體神經靈敏,所以造成的疼痛往往沒有專屬特異性,例如只是隱隱作痛、悶痛、脹痛等。如果你感覺到非常劇烈的疼痛,那麼要懷疑可能是腹膜炎、腸穿孔,或是更嚴重的癌症等。一般腹部疼痛依照部位可分成上腹部與下腹部:• 心灼熱感心灼熱感是一種燒灼、縮緊或灼熱的感覺,通常發生在胸骨下端靠近胃部上端的區域,有時這種燒灼感會向上延伸到咽喉、頸部或者後背。病人會感覺到帶酸性的食糜或胃液向上滿溢,而膽汁或胰液等消化液雖然不是酸性,但流經食道同樣會產生心灼熱感,又稱為火燒心。經常發生的時間點多半在飯後一小時內,尤其是暴飲暴食後或甚至加重,此外,頭低腳高的姿勢也可能引發心灼熱感。• 胃酸逆流胃酸逆流是指口中突然出現食道或胃的內容物,而感到苦苦的或者是酸酸的現象。此時與嘔吐的感覺不同,因為病人不會感到噁心,而且通常只有少量的物質存在口腔中。發生胃食道逆流的原因通常是下食道括約肌的緊縮力不夠,或者食道有異物阻塞。罹患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病人,其中約有百分之六十會出現胃酸逆流的症狀。• 胸骨後方疼痛與食道疾病有關的胸骨後方疼痛,可能是不正常的食道收縮或擴張所引起,也可能是由酸性物質直接刺激食道黏膜所導致。胸骨後方疼痛的症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和心肌缺氧引起的心絞痛做區隔,此外這種疼痛也可能與精神性或筋骨肌肉疾病有關。這種疼痛有許多成因,所以要仔細辨別並與醫師討論。• 吞嚥困難吞嚥困難是一種主觀感受,也是胃腸疾病中常見的症狀之一。這是一種食物堵在胸口的感覺,因為吞嚥是一項複雜的動作,由口腔、咽喉與食道三個部位相輔相成,所以當發生吞嚥困難時,很有可能是這三個部位之一發生病變或是協調功能出狀況。多半醫師會詢問幾個重要問題:引起吞嚥困難的食物型態是什麼?液體或是固體?也有可能兩種都會造成吞嚥困難。另外,吞嚥困難的發生是持續性或是間接性?這也會影響醫師的診斷,而且有沒有合併心灼熱感或者胸痛、體重減輕等異常情況,因此若出現吞嚥困難,建議將當時所有的狀況進行記錄,於就診時一併告知醫師。• 消化不良腸胃科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消化不良,但其實這是一個籠統、含混不清的名詞,舉凡上腹痛、吃不下、脹氣、噁心等不舒服,全部都可以被稱作消化不良。許多病人長期受苦,在不同醫院的診間流浪、求診一間換過一間,重複接受各種檢查包括胃鏡、超音波、上消化道攝影等,但是都無法找到根本原因。這一類患者的罹病正確名稱極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與一般人所熟知的「消化不良」的不同之處在於,依照不同的臨床型態,可以再將複雜症狀細分歸類成三種:• 食慾不振食慾不振經常造成體重減輕,但是引發食慾不振的原因有兩種:1、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想吃食物的念頭降低了,或是因為癌症的合併症狀。病人常見的狀況是沒有胃口、看到東西都不想吃,如果勉強自己吃一些東西,可以吞下,不會吐出來。2、食道或是胃腸系統的問題:常見病人吃東西後覺得吞不下去,有時甚至會將未消化的食物吐出來,或者吃進食物後整個食道、腸胃都更不舒服,因而停止繼續吃東西的念頭。• 便祕便祕是常見的大腸運動功能失調的毛病。雖然排便習慣因人而異,實際上一位正常成人每週的排便次數是3至20次。一般說來,若每週排便次數少於2次、排便時會費力解便、解出較硬甚至如顆粒狀的糞便,就稱為便秘,但還是以個人習慣為準。造成便祕的原因不外乎是纖維質攝取不足,或是運動量不足、工作型態或生活壓力抑制了正常便意。另外,也可能是疾病因素造成長期臥床、情緒刺激等等,也都會造成排便不正常。• 腹瀉相對於便秘,如果一個人的排便次數比平常明顯增加,而且糞便中水分變多甚至形成液態,就可能是腹瀉。腹瀉可分成急性與慢性:前者是指症狀時間為六週內,後者則是持續腹瀉六週以上。急性腹瀉:常見原因是病菌感染,因為各種微生物感染,刺激腸胃道蠕動過快,導致排便次數增加、水分吸收不及。食物中毒、飲水不潔或是藥物作用,都可能造成急性腹瀉。另外,東方人經常有乳糖不耐症,也就是身體對於牛奶以及乳製品無法分解,缺乏這一類酵素,所以吃進這些東西後就容易拉肚子。慢性腹瀉:多半是特殊的感染情況所造成,例如寄生蟲、結核菌或是原生動物等感染,病人會長期腹瀉持續很久,可以說是經年累月不堪其擾。• 裡急後重排便後才沒過多久又想解便,經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很可能就是肛門附近有病灶,但有時大腸直腸癌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另外,消化道癌症的症狀可繁複多樣:(本文摘錄自堡壘文化出版、林肇堂醫師著《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
-
2023-06-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牛奶放冰箱門邊更易壞!專家曝「最佳存放位置」,肉類跟乳製品也要放這邊
你有喝鮮奶的習慣嗎?許多人會買一大罐鮮奶回家喝,喝不完就把鮮奶冰到冰箱門邊保存。不過有專家警告,門邊其實並非鮮奶放冰箱的最佳位置,放在這邊「會縮短牛奶的保質期」。你知道喝鮮奶應該放在哪裡才正確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冰箱門」不適合存放鮮奶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英國奶牛業者克萊爾(Ceri Cryer)在《BBC》的早餐節目中表示,「其實冰箱門邊不適合存放鮮奶」,主因是冰箱門旁邊太暖和,把鮮奶放在冰箱門邊很容易導致鮮奶變質腐壞,建議把鮮奶放在「冰箱深處」,那邊的溫度更低溫,會比冰箱門邊更易保存。他呼籲習慣將鮮奶放置於冰箱門邊保存的民眾,應該盡快改放在冰箱內層的深處。但此論點被一部分的觀眾質疑,由於大罐鮮奶通常瓶身很高,一般冰冰箱時不太可能直立的放在冰箱深處,如果倒下放置有可能會導致牛奶漏出來。針對觀眾質疑,科學家普遍都支持克萊兒論點,倫敦大學城市學院食品政策專家雷諾(Christian Reynolds)博士也指出,牛奶是很容易腐爛的食品,存放它的地方和溫度會影響牛奶保質期。不只是鮮奶,「所有的肉類跟乳製品」也都應該被存放在冰箱更深處保存,處在溫度更低的位置保存以避免溫度影響這些食品的保鮮期。食材冰入冰箱的注意事項食材擺放冰箱的位置真的有差,營養師李婉萍在臉書表示,凡是牛奶或乳酪都應放置0~5°C冷藏,通常會是在冰箱上層位置(請視家中冰箱特性調整)。而乳酪同樣不宜放置過久,一旦發霉不可再食用,若無法盡快吃完可分裝後再放冷凍庫保存。另外,李婉萍也提醒,食材放入冰箱前別急著洗,大部分的新鮮蔬果、肉類先清洗再冰,反而容易導致細菌侵入(但肉類應先去血水再分裝),加速腐敗、變質。由於家中冰箱開關頻繁,溫度無法保持恆定,即使食材放到-18℃冷凍庫保存,最好別超過1個月;要烹調的前一天放到冷藏櫃低溫解凍,不可放到室溫下退冰。過期幾天的鮮奶還能喝嗎?過期鮮奶不建議再喝,不過仍可看鮮奶有無變質決定。根據研究,未開封鮮奶過期3至5天內沒有變質,且沒出現酸味等異狀,勉強可喝。若出現結塊、濃稠、顏色偏黃、酸味等,不要再喝。有些開封過的牛奶,即使冰在冰箱、也沒過期,但還是會壞掉,可能因為冰箱冰度不夠,或者拿出冰箱飲用後,放在室溫下太久,導致牛奶變質。無論從冰箱拿出來喝,或自賣場購買後返家路程,鮮奶都不建議放置4度以上的環境、超過30分鐘,建議民眾購物時可帶保冷袋,裡頭放冰磚冰塊維持鮮奶溫度。延伸閱讀:.鮮奶、奶粉、保久乳營養差別在哪?過期幾天的鮮奶還能喝嗎?.買鮮奶怎麼選?這種包裝,維生素易被破壞!但過度加熱問題更大.為什麼有些常溫、有些需要冷藏?牛奶存放溫度與一件事有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2 名人.優照護
擺脫失眠困擾、減少焦慮 提升血清素的4大類好眠食物一次看
台灣的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隨著年齡增長,長輩們的睡眠結構可能會改變,生理變化因此有所不同,許多年長者都在煩惱失眠問題。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65歲以上國人睡眠大調查」結果,發現全台65歲以上國人,每周有失眠經驗的比例超過5成,符合慢性失眠症的比率也有4分之1。但你知道嗎?失眠不只是單純的睡不好、精神不佳而已,可能是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漸漸下降,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少,或暗示著更嚴重需要治療的疾病,可能是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老人憂鬱、失智、胃食道逆流等或藥物治療上等影響。不過,「助眠食物」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這些食物具有促進睡眠的特性,提供身體所需的養分,是幫助製造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重要原料。血清素不僅對睡眠有益,還可以穩定情緒,減少焦慮和煩躁,不需要藥物依賴也能幫助長輩輕鬆入眠,遠離夢魘的困擾。以下為「四大好眠食物」:1.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提高血清素水平:肉類、蛋類、乳製品、豆類和豆製品、堅果和種子、魚類等在豆類或豆製品的選擇上如豆漿、豆腐皆為植物性蛋白質的良好來源,有助於平穩長輩血糖並促進睡眠。肉類可選擇豬後腿肉、雞里肌、火雞肉等種類。在魚類的選擇上,選擇如鮭魚、鰻魚和鮪魚等種類,內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不僅對長輩心臟健康有益,還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而堅果和種子如核桃、松子、南瓜子皆富含健康的脂肪和纖維與大量色氨酸和鎂,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2.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穀類和全穀食物、蛋類、綠葉蔬菜、魚類等像是糙米、全麥麵包、燕麥、豆類或瘦肉等食物都是富含大量維生素B群的食物,有助於調節神經功能。而葉菜類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富含維生素B群,尤其是維生素B9,這些蔬菜還含有豐富的鎂和其他營養素,有助於舒緩壓力和提高睡眠質量。3.富含豐富鈣、鎂食物:乳製品、豆製品、堅果和種子、深色蔬菜等像牛奶、乳酪、優酪乳等乳製品或是適量小魚乾都是良好的鈣來源。而芝麻則含有豐富的鎂,平時加入飯菜或作為醬料使用皆合適。深色蔬菜也是好選擇,如菠菜內同時富含大量鈣、鎂,加入沙拉或炒飯中給長輩食用皆不錯。4.富含褪黑激素食物:燕麥、甜玉米、櫻桃、薑、番茄、香蕉等番茄中含有一種叫做番茄紅素的物質,可以促進褪黑激素的合成,幫助長輩入眠。櫻桃也是著名含有天然褪黑激素的食物,亦或是選擇玉米、燕麥等,不僅皆含有褪黑激素的前體物質,也有助於提高褪黑激素水平。雖說上述方法能改善失眠,但長輩並不能只是依賴單一的方法,而是要多管齊下,在享用這些助眠食物的同時,從環境、習慣本身改變。平時,應讓長輩進行適度的運動,如瑜珈伸展或散步,並避免在白天時攝取過多咖啡因。盡量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或睡前養成聆聽助眠的音樂。而如長輩還是被慢性失眠持續困擾,無法依靠自然療法改善,也建議尋求專業醫生或睡眠專家的協助,讓他們可以進一步評估狀況,讓老年生活品質無擔憂。(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2 名人.好食課
吃起司真的能補到鈣質嗎?營養師曝比補鈣更重要的一件事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2017-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毫不意外的鈣質又是國民最缺的營養素之一!鈣質於體內不僅僅是形成骨頭而已,肌肉收縮、凝血、血壓調控等都需要鈣質的幫忙!今天就由 好食課的Sally何采璇營養師跟大家介紹何為鈣磷比以及其在食物中的重要性吧!問題一:高磷食物會增加鈣質流失?沒錯!高磷食物不僅會降低鈣質吸收率,同時還會促進鈣質排出,使原本就岌岌可危的鈣質攝取量又更加不足。磷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之一,不過台灣人磷攝取的背景值很高,不用特別補充高磷食物就會吃到不少的磷。我們反而需要注意是否磷攝取過量,高磷食物包含加工肉品、泡麵、火鍋料、糕餅點心等,應少吃為妙。問題二:吃起司會增加鈣質流失?曾有謠言指出吃起司因為鈣磷比過低,會導致低鈣質吸收率大打折扣。不過這個新聞是錯的!該節目組因為看錯單位,才搞出這個大烏龍!過去研究也發現起司片的鈣質吸收其實跟牛奶相當,所以可以放心吃喔!問題三:理想的鈣磷比是多少?鈣磷比在1.2-1.3:1的時候吸收效果最好!乳製品就是不錯的鈣質補充來源。乳製品鈣磷比大整理:1. 優格(100g) 鈣:103 mg; 磷:91mg; 鈣磷比:1.132. 優酪乳(250ml) 鈣:221mg; 磷: 184mg; 鈣磷比:1.23. 全脂牛奶(一杯245g) 鈣:255mg; 磷:204mg; 鈣磷比:1.254. 莫札瑞拉(100g) 鈣:505mg; 磷:354mg; 鈣磷比:1.435. 帕馬森起司(5g) 鈣:44.2mg; 磷:31.7mg; 鈣磷比:1.396. 切達起司(100g) 鈣:707mg; 磷:458mg; 鈣磷比:1.54以上都是不錯的補鈣來源,不過還是要注意熱量攝取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鈣質真的都有補到嗎?鈣磷比也是關鍵!】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2 醫療.新陳代謝
為什麼肥胖對糖尿病患影響大?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做一事即可控制血糖
現代生活節奏快,由於忙碌、由於時間限制,人們經常忽視健康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快餐、高糖飲料、加工食品成為了日常選擇,在辦公室或家裡久坐不動成為了常態。日積月累下來,過重、肥胖儼然成為當今社會普遍的問題。糖尿病患為什麼該注意體重?過重、肥胖與糖尿病密切相關,許多研究曾證實,過多的體重會增加胰島素分泌的需求,進一步加重胰島素的負擔,導致胰島素耐受性(Insulin resistance)產生,對身體代謝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過重或肥胖的人群更容易罹患糖尿病,且風險會隨著體重增加而增加,越胖越危險。而過重或肥胖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不僅有「致病可能性」,也在「病程控制」的層面,包含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扮演著相當程度的阻礙。舉例而言,肥胖會降低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同時使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這樣的神經活動會促使心率增加、心率變異性減少、壓力反射(調控血壓一大重要生理機制)的敏感性降低,最終使得血壓不易控制。除此之外,過重或肥胖會增加許多併發症的風險,比如這篇文章提到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更為常見,肥胖又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種種原因使得這些問題被進一步加劇。行文至此,能看出來「體重」對於糖尿病患者影響甚鉅,少一點體重,就多一些健康。然而,減肥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過程當中,我們往往希望「短期」就有結果,以「兩個禮拜減掉十公斤秘辛大公開!」為標題的廣告,點閱率往往居高不下。但正是這種心態,可能導致我們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並因爲沒有達成而感到沮喪、失敗。這些情緒反而會影響我們的動力、意願,終至放棄原先的減肥計劃。因此美國糖尿病協會 (ADA)建議,以合理原則設定合理目標。好處之一是避免過度壓力和挫折感壓垮自己;同時,我們能更容易觀察自己的進度,並對達到每個里程碑感到滿意,進而增強自身動力及堅持力,養成助於維持健康體質的好習慣。生活中要怎麼訂定合理的減重原則呢?以下是美國糖尿病協會的建議:首先,我們可以減少每天攝取的熱量,建議把目標設在一天減少500至750大卡。具體而言,一天中我們任意挑選兩餐,比平常吃的熱量再減少250大卡。方法包括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開始,如油炸食物、糖分豐富的點心、精緻甜點等;選擇更多「低熱量且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全穀類和低脂乳製品等;以及合理分配食物、熱量的份量至各餐,避免補償性暴食等。其次,我們可以試著減少醣類的攝入,建議把目標設在「從醣類攝取的熱量」小於一天「總熱量攝取」的45%。這並不代表要完全刪除醣類,反而更著重於「選擇健康的醣類來源」,如全穀類、蔬菜、水果等。小小體積卻充斥著大量糖分的精緻點心,顯然對於達到醣分比例的目標沒什麼幫助。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減少醣類攝取有助於減少體重,當然更有助於控制血糖。然而,我們暫時還不需要過於關注升糖負荷(GL)和升糖指數(GI)兩個數值。這是因為最新的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2023) 尚未發現足夠證據可表示食用升糖負荷(GL)、升糖指數(GI)高或低的食物,對於糖尿病的發生、控制、後續併發症的發展,有已知的顯著影響。你注意到了嗎?沒錯,為了鼓勵糖尿病患注意減重,美糖尿病協會認為先從減少「單日熱量總攝取量」開始,專注於卡路里攝取、醣類佔攝入熱量的比例,便能幫助減重,也足以帶來血糖控制及預防併發症的益處。那麼減重目標該怎麼訂定,才能好好控制血糖及併發症呢?美國糖尿病協會對此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每個人的體型、基礎代謝率和適應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會根據個人情況不同,而制定不同的目標。對過重(BMI 24~27kg/m2)的糖尿病患而言,減去5%的體重是相對合理的目標,但對於肥胖(BMI 28kg/m2以上)的糖尿病患而言,減去10%的體重則是更適合的目標。這樣的減重幅度可以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除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也能適當減輕關節負擔、提升生活品質,最重要的還是將目標設定在可實現、持續的範圍內,避免過高或過低的期望成為成功路上的阻礙。此外,腰圍的管理也是重要目標之一。腰圍的增加不僅影響外觀,重要的是外表上看不到的,腹內「內臟脂肪的聚集」,以及隨之而來的「中心型肥胖」。內臟脂肪會釋放出大量的脂肪酸和發炎物質,除了會損害血管的彈性,也跟糖尿病致病機轉中的胰島素耐受性相關,使得血糖更難以被正常利用,對原本就有糖尿病的病患而言,可謂雪上加霜。中心型肥胖也跟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因此藉由控制腰圍,我們能同時降低上述風險,一舉數得。對男性而言,腰圍建議應該小於90cm(35inch),女性則建議應該小於80cm(31inch);此外無論性別,只要BMI小於35,就建議控制在身高的一半以內。這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而直觀的體重管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至關重要,相當鼓勵大家以此為努力方向,積極採取相對應的措施。從適當的飲食習慣開始調整,是一個良好的出發點,綜合本文所提及的各項重點,包含熱量攝取的控制、選擇健康的食物、遵循減醣飲食的建議等。接著,藉由設立並達成合理的減重目標,糖尿病患者能夠改善代謝狀態、降低胰島素耐受性,除了對控制血糖有益,更能降低各種心血管疾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從今日開始,站上體重計、買條捲尺、午晚餐各少吃半碗飯吧!【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減重也可以很輕鬆!美糖尿病協會公布最新糖友減重建議:「只看OO就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9 養生.聰明飲食
53歲王菲不老秘訣!自創「巫婆湯」+無聊飲食,4招凍齡法養出牛奶肌
香港天后王菲今年已經53歲,雖為2個孩子的媽,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歲月的痕跡,依舊身材姣好,皮膚細膩光滑宛如少女,舉手投足都氣質高雅仙氣十足。究竟王菲是怎麼成功凍齡養成少女牛奶肌?來看看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整理的「王菲牛奶肌凍齡秘訣」,從飲食跟生活好習慣做起。53歲王菲不老秘訣 自創巫婆湯+公認的「無聊飲食」王菲的不老飲食秘訣王菲53歲仍然保持牛奶肌的養成歷程,是靠自創巫婆湯+公認的無聊飲食,高敏敏教你怎麼煮出健康又好喝的巫婆湯。‧飲食秘訣1:自創巫婆湯準備食材:洋蔥4-6個、番茄4-6個、椰菜1個、青椒2個、芹菜1棵、適量的鹽和胡椒。王菲表示,堅持喝就可以一週內有效的減重3~5公斤。營養師建議可以再搭配一點澱粉跟豆製品(比方說再加地瓜+豆腐),營養更均衡。‧飲食秘訣2:堅持吃素養成飲食清淡,多吃大量蔬果的習慣。除了幫助身體淨化、加強飽足感,還可以讓肌膚透亮。高敏敏表示,如果沒辦法一下完全不吃肉,可以選擇輕鬆的「每周一素」或「每餐一素」做起。王菲的不老生活秘訣而除了自創巫婆湯跟堅持吃素的抗老飲食之外,生活好習慣也很重要:‧生活秘訣1:25歲開始抗老建議從25歲開始抗老,除了使用保養品外,也要依照季節更換護膚品。‧生活秘訣2:練瑜珈舒壓練瑜珈也可以幫助舒壓、維持身心平衡。「奶蛋素」容易缺乏的4種營養素如果你想透過「堅持吃素」來抗老,或是本身是吃素的朋友,高敏敏提醒,吃素恐會缺乏4種營養素,建議多注意攝取的量,才能更均衡健康。‧維生素B12因為維生素B12的食物大多都在肉類、海鮮裡,導致吃素食者比較容易忽略,建議多補充藻類、海苔、營養酵母 、天貝、蛋、乳製品。‧維生素D平日可以曬太陽來補充維生素D,但如果是沒有太陽的日子就靠吃的來補足,建議吃乾香菇、雞蛋、乳製品等。‧鐵多吃含鐵食物,小麥胚芽、菠菜、紅莧菜,也推薦搭配維生素C幫助鐵質吸收。‧鈣乳製品、豆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果類皆含有豐富的鈣。如果是吃全素的朋友,則可以多吃以上除了奶和蛋以外的食物,補充容易因吃素而缺乏的維生素B12、維生素D、鐵、鈣等營養素。高敏敏提醒,飲食之外,水分補充也很重要,記得要多喝水幫助代謝。有時候「覺得餓」可能是口渴了,很多食物裡也含有水分,都可以算在每日水量裡頭。控制飲食的方式百百種,找到最持之以恆、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讓身體心靈都更健康。延伸閱讀:.吃素易缺鐵?櫻桃能補血?「這水果」鐵量更高!一圖看素食補鐵清單.劉德華61歲仍不愧男神稱號 不顯老態的養生秘訣你也做得到.56歲藍心湄逆齡秘訣大公開!慢食、藍式深蹲法,跟著做一起凍齡養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7 癌症.飲食與癌症
快避開高脂肪食物! 研究:採這飲食方法易患攝護腺癌
近期1項研究發表於《BJU International》(英國泌尿外科醫師協會官方期刊),此研究結果發現富含肉類和奶製品的西方飲食,恐會提高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可說是促進了對飲食與癌症等慢性疾病間的深入研究。什麼飲食方法易引攝護腺癌?科學家進行長達17年的研究找出解答科學家利用歐洲癌症和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西班牙分部的數據,針對西班牙15,296名男性的飲食內容與癌症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同時也參考了其他數據,包含有關身體活動、酒精、吸菸、教育程度和過往病史等。研究結果發現,在所有男性的研究對象中,有609人在長達17年的研究期間內,出現了攝護腺癌的症狀,而這些人的飲食模式包括西方飲食、謹慎飲食以及地中海飲食。所謂西方飲食內含大量高脂肪乳製品、無糖飲料、加工肉類、精製穀物與方便食品等;謹慎飲食則由大量攝取蔬菜、水果、全穀物、低脂乳製品和果汁所組成。至於地中海飲食,則著重在大量食用豆類蔬菜、水煮馬鈴薯、水果、橄欖油、植物油、魚類和少量果汁。少吃加工肉類、高脂肪食物! 研究發現此飲食方式易致癌研究結果指出,謹慎飲食模式和地中海飲食模式,與癌症的關聯性為零,而西方飲食被發現,對惡性腫瘤的發展帶有負面的影響,但對非惡性腫瘤則沒有影響。根據《Veg News》的報導,從1項研究中發現,用蔬菜、水果和全穀物代替高脂肪飲食和加工肉類,可能會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該研究的共同作者Marina Pollán博士表示,以地中海飲食模式取代西式飲食模式,也可降低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85歲李家同自曝罹癌!PSA指數超標是攝護腺癌?醫教2習慣+7食物預防.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該做哪些檢查?詳解泌尿科常見各項檢查項目.50歲後一半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困擾!如何改善與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7 焦點.健康知識+
「狂牛症」和庫賈氏症一樣嗎?會不會人傳人?避免吃牛「這些部位」能降風險
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是一種由「普里昂蛋白質」(Prion) 變性蛋白質所引起的疾病,1986年首度爆發於英國,起因是當時部份受感染的羊骨被磨成粉製成牛飼料,爆發了流行的狂牛症;1996年,英國首次發現新類型的庫賈氏症可能與狂牛症有關後,陸續引發各國對歐洲牛肉安全的重視。曾經發生狂牛症的國家以歐洲地區為主要,如英國、法國、瑞士、葡萄牙、荷蘭等。台灣則是在2003年禁止疫區國家輸入牛肉,業者若要進口疫區牛肉需申請,進行系統性查核、書面資料審查、風險評估、專家會議。什麼是「狂牛症」?會有什麼症狀?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的學名為「牛之海綿樣腦病變」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是因牛隻發病時興奮且具攻擊性而命名。感染狂牛症的牛隻會有情緒不安、敏感、有攻擊性、磨牙、動作失調、後肢無力、躺臥死亡等症狀,因而有「狂牛」之稱,死亡後病理解剖會發現,其腦部組織出現空洞,呈現海綿狀病變。狂牛症是一種由「普里昂蛋白質」(Prion) 變性蛋白質所引起的疾病,Prion取意於傳染性蛋白粒子(Protie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此病原體會導致腦部組織迅速被大量破壞形成空洞,引發腦海綿狀病變,主要為侵犯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狂牛症潛伏期可長達2~10年,故不易被發現與診斷,其傳染原分佈於腎、肝、腦、眼、脊髓液等,侵犯年齡在英國平均只有27.5歲。此病在病發初期,以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及步態不穩等類似痴呆症狀為主。隨著病程進展,除了上述症狀會逐漸惡化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有劇烈之抽動(肌躍症),此外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感、癲癇也可能發生;末期則以嚴重痴呆為主,最後甚至死於呼吸道或全身感染,病人通常於發病後約1年內死亡。目前並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正確診斷出狂牛症,只能於病理切片的診斷確知,當腦波顯示兩側大腦半球的PLEDs(Periodic Lateralizing Epileptiform Disease),約有90%的病人會出現。治療方法並沒有特效藥,但以病患需求提供症狀處理為主。狂牛症原因?目前科學界認為變性細胞蛋白質-普立昂蛋白(Prion protein)可能是導致牛隻產生海綿狀腦病變的原因,由於普立昂蛋白不是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因此以防治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之方法無法預防此一病原體的感染,且此類病源蛋白粒子具有耐熱性、抗化學性,及不易用蛋白酵素分解的特性。雖然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人類感染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相關連,不過仍未發現直接的致病基機轉。但由於罹病者均吃過牛肉或牛內臟,科學家才推測吃病牛牛肉或病牛內臟,可能會引起狂牛症。此外,狂牛症也可能來自基因突變,造成自發性的普立昂蛋白變性,進而引發牛海綿狀腦病,但這種案例極少,屬「非典型牛海綿狀腦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狂牛症不會透過空氣傳播,也不會因牛與牛之間的直接或間接接觸(經口、鼻、交配)而平行感染。當世界各地開始禁止餵食「肉骨粉飼料」後,狂牛症病例便急速下降,現在全球病例數已降至零星個案。「狂牛症」和「庫賈氏症」有什麼不一樣?2023年5月,有「質子治療之父」之稱的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因「庫賈氏症」病逝,讓庫賈氏症引起不少關注,而也有人會問,「狂牛症」和「庫賈氏症」有什麼不一樣?庫賈氏症可分為「散發型」、「遺傳型」、「醫源型」和「新型庫賈氏症」(new variant CJD,vCJD)四種模式,前三種模式通稱為「傳統型庫賈氏病」(CJD),主要是散發個案或因基因突變和醫療感染所引起,和狂牛症無關。而新型庫賈氏症(狂牛症)於1996年在英國首次發現確認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此病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高度相關。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與傳統型(散發型)庫賈氏症的一項不同之處在於,新型庫賈氏症好發於較年輕的族群(平均死亡年齡為 29 歲,分布在 15~73 歲),且在臨床上的病程較長(新型庫賈氏病平均 14 個月;傳統型庫賈氏病則為平均 7個月)。但散發型庫賈氏症的進程相當迅速,患者通常於發病後3~12個月內死亡(統計值:中位數為 4 個月、平均值為 7 個月)。台灣過去曾有狂牛症案例嗎?台灣過去雖曾因國外牛肉進口事件引起爭議,但至今國內尚無發現有人罹患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截至目前為止,曾經發生狂牛症的國家有英國、愛爾蘭、法國、瑞士、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列支敦斯基、丹麥、西班牙、德國、義大利、捷克、希臘、日本、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芬蘭、奧地利、波蘭、以色列、加拿大與美國。其中,以英國地區的罹病牛隻數為最多,佔全球狂牛症例數的96.85%。近年來,已調查出狂牛症的發生原因,各國嚴格執行飼養與防疫規定,並透過疾病監測計畫找出疑似罹病的牛隻,因此現在狂牛症病例已大幅下降。如何降低狂牛症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確認,狂牛症病原「變異性普力昂蛋白」不會存在於肌肉組織,只存在於特定部位,主要為神經組織。這些部位被稱為「特定風險物質(Specified Risk Materials, SRMs)」,OIE規定「特定風險物質」不可以貿易。依OIE的定義,「特定風險物質」是指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與風險未明國家所有年齡牛隻的扁桃腺和迴腸末端,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的30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以及狂牛症風險未明國家的12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只要去除這些部位,就可以確保牛肉是安全可食用的。至於牛乳,由於當中不存有造成變異性普立昂蛋白,因此,喝牛奶或食用乳製品並不會有感染狂牛症的風險。參考資料台中榮總網站衛教資訊狂牛症及牛肉進口Q&A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衛福部疾管署庫賈氏病vs狂牛症衛教資料行政院農委會-認識狂牛病與變性庫賈氏病 衛教資料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
2023-06-07 養生.健康瘦身
台灣肥胖率比日本高10倍,醫揭真正5原因!忽視「這問題」,不但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
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在其臉書指出,台灣的肥胖率是日本的十倍,不是因為運動不夠,她指出5個問題,包括外食比例高、攤販文化、西化飲食、沒有天天吃早餐及從小開始的肥胖問題,才是真正造成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比日本人愛運動,卻比日本人胖日前有媒體報導指台灣肥胖率超過日本10倍,不愛運動是主因。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則在其臉書駁斥。她援引醫學期刊《The Lancet》之前做過的「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調查,發現日本有超過60%的人不愛運動,排名全球第11名。美國則是40%不愛運動,排名第46名,那麼愛運動的美國肥胖率42%也是遠高於日本,因此「不愛運動非肥胖原因」。教育部體育署公布111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國人在疫情後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達81.8%,規律運動人口比例自103年以來,首度達到「34%」。而疫後日本的調查,不運動的比例則又增加了3.9個百分點。因此台灣有達到規律運動比例的人口其實遠高於日本,要將台灣人的肥胖歸咎於不運動是完全錯誤的。王姿允認為,所以他們之所以瘦,「還是跟飲食內容有很大的關係。」她歸納出幾個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肥胖的5原因1.外食比例高,不似日本自煮早餐和自備便當的多,而且日本餐廳都是以「定食」為主,份量易控制。2.臺灣的攤販文化:臺灣的路邊攤美味又便宜,可以快速輕鬆的吃飯,更容易有過量還有肥胖風險,而路邊攤的食物大部分高油高糖高鹽份,而且食品添加物居多(成本便宜)。3.日本人就算融合了歐美飲食,都是以在大量蔬菜、大豆類食品、海藻類跟高脂肪魚類偏多,肉類跟鹽分攝取還是比歐美少,但是有更多的優格、乳製品跟咖啡。但台灣人的西化飲食,卻是以高油脂肉類跟高鹽份輾壓。(資料from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和國立癌症研究中心15年8萬日本人飲食研究)4.台灣人不良的早餐習慣:根據一份針對亞太11地區健康早餐的最新調查發現,近四分之一台灣受訪者沒有天天吃早餐習慣,即便有吃早餐,其中也高達7成早餐沒攝取含蛋白質食物、8成沒吃蔬果,然而脂肪攝取比例卻是亞太之最!例如:燒餅油條水煎包。5.從兒童開始的肥胖問題,造就成年人居高不下甚至竄升的高肥胖率。台灣5-19歲男女童肥胖率比日本多了3倍以上,是亞洲四小龍之最!美國退休將領認為兒童肥胖是國安問題。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從小胖長大還是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王姿允所提到的5個問題,有4項都是飲食因素,個人如果願意改變習慣,肥胖問題還有機會扭轉。其中第5項的從小肥胖的問題,更值得大家關注。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7至2020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經達50.3%;在109、110學年度,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分別為29.9%及31.2%。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曾受訪表示,研究發現小學時的肥胖兒童有6至7成長大後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有7至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往往還是胖」,兒童期肥胖往往會延續到成人期。小兒科醫師陳錦江曾受訪指出,兒童肥胖容易引發的併發症,在內分泌系統方面,易有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在生長發育方面,女生容易有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的症狀,男生則容易有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的症狀。另外還容易引發甲狀腺功能異常、心臟血管相關疾病、肺臟系統疾病、神經相關疾病等,且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也曾引《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童年時期肥胖即可導致心臟結構和功能改變。與正常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左心室增厚、左心室重量增加和收縮功能損傷。兒童肥胖容易產生7大類疾病1.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2.生長發育疾病:.女生: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症狀。.男生: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症狀。3.心臟血管相關疾病4.甲狀腺功能異常5.肺臟系統疾病6.神經相關疾病7.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提醒,從小防治肥胖可從3個重點著手,第一,多喝水、均衡飲食、拒絕零食;第二,培養運動習慣,每日至少60分鐘中重度活動、避免久坐和晚睡及熬夜;第三,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4,應至兒科檢查與治療,及早解決肥胖問題,才能恢復正常的身體發育。【參考資料】.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小時候胖不是胖? 醫師說:假的.「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 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
2023-06-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真的比吃肉更健康?一次看懂何謂植物性飲食及其好處壞處
【本文重點】植物性飲食通常被認為比含有更多動物性食品的飲食更健康,但一項新研究比較了肉類、海鮮、雞蛋和奶製品的植物性替代品是否比它們更健康。植物性食品常含更多的膳食纖維、低游離糖和鈉的含量。然而,動物性的食物來源對飲食中的某些營養素做出重要貢獻,如維生素B12和D、碘、鐵和鋅。排除動物產品本身並不一定等同於健康飲食,最重要的是做出平衡和多樣的選擇。--by ChatGPT植物性飲食更好嗎?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堅果和全麥穀物與改善健康結果有關,一般通常認為植物性飲食肯定比含有更多動物性食品的飲食更健康,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根據一項刊登在《國際食品研究》期刊的新研究比較了如肉類、海鮮、雞蛋和奶製品的植物性替代品,是否比它們打算替代的動物性食品更健康,以下為該研究針對兩種類型的食品比較。動物性和植物性食品的營養成分比較肉與真正的雞塊相比,植物性雞塊的脂肪、熱量和飽和脂肪的含量更低,膳食纖維含量更高。另外,植物性雞塊和真正雞塊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鈉含量相當。總的來說,與真正的雞塊相比,植物性雞塊可能對健康有益,因為它們的脂肪、熱量和飽和脂肪含量較低。魚魚是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這種蛋白質易於消化並含有所有必需胺基酸。然而,真正的和植物性鮭魚產品在常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例如植物性鮭魚的營養價值不如真正的鮭魚,因為它的蛋白質含量較低,鈉含量和熱量較高。然而,植物性鮭魚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鈣和鐵,可能對人類健康有益。乳製品與牛奶相比,植物奶(例如燕麥奶、杏仁奶或豆漿)通常含有更少的熱量。儘管這些乳製品可能不含有牛奶中存在的所有微量營養素,但它們通常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值得注意的是,與含有14%至30%蛋白質的天然起司相比,植物性起司產品缺乏蛋白質。植物性起司還具有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主要以澱粉的形式存在,用於產生類似起司的稠度。此外,植物性起司的鈉含量高於真正的起司,這可能對高血壓患者構成健康風險。什麼是植物性飲食?根據英國營養基金會(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的資料顯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飲食模式,更加強調源自植物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全麥、豆類、堅果、種子和油等。以下為主要特色:.大量食用蔬菜、水果和全麥.一些低脂乳製品(或乳製品替代品)、海鮮、堅果、種子、豆類.一些不飽和脂肪.減少脂肪/加工肉類、精製穀物、含糖食品和飲料.比典型的西式飲食低鹽和低飽和脂肪含量事實上,植物性飲食不必完全排除肉類、家禽、魚類、蛋類和乳製品等動物性食品,而是按比例選擇更多的植物性食品。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模式的其他例子包括地中海飲食或北歐飲食。植物性飲食對健康有好處嗎?根據研究顯示,植物性飲食模式與強調植物性食物(例如素食、純素食或地中海式飲食)與降低患心臟病、中風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關。科學研究還表明,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可以通過降低血壓、降低血液膽固醇和促進健康體重等方式對降低疾病風險產生有益影響。許多在飲食中重要的食物,植物性飲食的含量往往更高,例如水果和蔬菜、全麥、堅果、種子和豆類。因此,與其他飲食模式相比,這些飲食往往提供更多的膳食纖維,同時飽和脂肪和游離糖含量更低。這可能是觀察到的許多健康益處的基礎。不過,採用此類飲食的人往往更注重健康,並採用其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例如他們可能更喜歡運動,不太可能抽菸、較少飲酒,而且更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和教育。這也可能有助於解釋一些觀察到的健康益處。所有植物性飲食都健康嗎?植物性飲食提供重要營養素,包括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動物性的食物來源對飲食中的某些營養素做出重要貢獻。例如大多數植物性天然食物不含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長鏈omega-3脂肪在油性魚類中的含量最高,而碘在海鮮、乳製品和雞蛋中的含量最高。乳製品也是大多數人鈣攝入量的重要來源,尤其是兒童。此外,鐵和鋅比植物性食物更容易從動物中吸收。例如,全麥和豆類等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會降低鋅的吸收。重要的是,排除動物產品本身並不一定等同於健康飲食。在任何飲食模式中都可能做出糟糕的選擇,像是包含飽和脂肪、鹽和游離糖含量高的食物(例如鹹味零食、油炸食品、蛋糕、餅乾、糖果和甜味抹醬)。此外,非常嚴格的植物性飲食可能缺乏平衡性和多樣性。【資料來源】.Unpacking the nutrient profiles of new-age plant-based foods: Are they truly healthier?.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 Plant-based diets
-
2023-06-02 養生.健康瘦身
名嘴專吃「冷飯」,抗性澱粉助減22公斤!4大類食物這樣料理都有抗性澱粉,「隔夜燕麥」也有
名嘴王瑞玲 靠「冷飯哲學」無痛減22公斤瘦身減肥有各種方法,名嘴醫藥美食記者王瑞玲4月19日曾於個人臉書公布自己的瘦身成果,體重從69.5公斤降到50公斤,體脂35掉到18,她說自己靠著「冷飯哲學」,無痛苦減掉22公斤!王瑞玲經常在個人臉書PO分享她到各地工作吃美食,常見忙碌的她發文寫道買御飯糰當餐點,「御飯糰當早餐,搭配無糖咖啡,細嚼慢嚥真的會很飽…」她強調沒業配御飯糰,幾年來在減重的路上也試過很多種方法,現在終於找到自己減重的「冷飯哲學」瘦下來。為何吃冷飯可以瘦身?食藥署曾於「闢謠專區」指出,米飯在加熱後冷卻的過程中,會提升「抗性澱粉」含量,這種澱粉不易被小腸酵素分解,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其功能類似膳食纖維,即便沒有產生熱量卻會帶給人體飽足感。抗性澱粉好處多 控制血糖、降低膽固醇、預防便秘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pkinsdiabetesinfo.org網站介紹,當澱粉被消化時,它們通常會分解成葡萄糖。而因為抗性澱粉在小腸中不被消化,所以它不會升高葡萄糖。大腸中的發酵則會在腸道中產生更多有益細菌和更少有害細菌,健康的腸道細菌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其他的好處還包括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降低罹患結腸癌的風險。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有哪些王瑞玲的「冷飯哲學」,其實就是利用抗性澱粉的好處之一。但抗性澱粉並不是只有冷飯才有,很多食物也存在抗性澱粉,像是榖類、種子及豆類等未加工食物;生馬鈴薯、青香蕉等也都是抗性澱粉的一種。並根據hopkinsdiabetesinfo.org資料解釋,抗性澱粉的量隨熱度而變化。燕麥、綠香蕉和大蕉在煮熟時會失去一些抗性澱粉。另一種抗性澱粉是在蒸煮和冷卻過程中製成的。已冷卻的米飯比煮熟但未冷卻的米飯含有更高的抗性澱粉。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包括:1.大蕉和青香蕉(隨著香蕉成熟,澱粉變成普通澱粉)2.豆類、豌豆和扁豆(白豆和扁豆的抗性澱粉含量最高)3.全穀物,包括燕麥和大麥4.煮熟冷卻的米飯增加抗性澱粉的料理方式hopkinsdiabetesinfo.org還提供大家如何在飲食中添加抗性澱粉的一些料理方法:1.提前一天煮米飯、土豆、豆類和義大利面,然後在冰箱中冷卻一整夜。吃之前把澱粉重新加熱一下就可以了。再加熱不會減少抗性澱粉的含量。2.燕麥片不要用煮熟的方式吃。可將未煮過的燕麥浸泡在牛奶或非乳製品中並冷藏過夜(稱為隔夜燕麥)。3.將扁豆加入沙拉或湯中。4.用木薯粉或馬鈴薯澱粉、生香蕉粉等代替麵粉。最後還要提醒,減肥不止單靠吃某一項食物,飲食均衡更重要,並且要多運動,才能成功瘦身。「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RS)是什麼?抗性澱粉是一種不被小腸澱粉分解酵素作用的澱粉,其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其功能類似膳食纖維。因人體無法消化抗性澱粉,雖具飽足感,但是沒有熱量。抗性澱粉分為4類:第一類RS1:為澱粉消化酵素無法接近的澱粉,存在於榖類、種子及豆類等未加工食物中,其澱粉質被包埋於食物基質中,受到蛋白質成份之遮蔽,使澱粉酵素無法作用。第二類RS2:為具抗性的天然澱粉顆粒(含未糊化之澱粉粒),存在於生馬鈴薯、青香蕉、高直鏈玉米澱粉中。第三類RS3:為回凝澱粉,存在煮熟後放冷之米飯、麵包等的老化澱粉中。第四類RS4:為經化學修飾或熱處理的澱粉產品。(資料來源/食藥署)【參考資料】.臉書粉絲專頁「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食藥著闢謠專區-聽說冷飯比熱飯的熱量低,這是真的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pkinsdiabetesinfo.org》WHAT IS RESISTANT STARCH?
-
2023-05-24 養生.運動健身
【胸肌訓練大補帖】想擁有完美胸肌嗎? 只要7招! 打造完美胸線!
想擁有完美胸肌,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跟著影片中「力宴健身中心」的教練們,遵循以下7個簡單步驟,您就能塑造出引人注目的胸肌。訓練菜單如下(想看更多動作細節請詳見影片):一、槓鈴臥推,3組熱身,遞增到正式組6組,前兩組15rm,中間兩組10-12rm,最後兩組6-8rm。二、啞鈴上斜胸推,4組,前兩組12rm,後兩組8-10rm。三、啞鈴胸推,4組,10rm。四、器械上胸,4組,10-12rm,最後一組遞減。五、飛鳥夾胸,3組,遞增兩次重量12rm、8rm、4rm。六、雙槓下胸,4組12rm。七、啞鈴上胸飛鳥,3組,底部停留2秒拉開胸肌再慢慢向心。跟著教練們一起完成以上訓練,您將能夠看到明顯的胸肌變化。但仍需要注意飲食和休息,避免過度訓練,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如雞胸肉、魚、豆類和乳製品。休息和恢復同樣重要,給身體足夠的休息時間,有助於肌肉的修復和成長。「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延伸閱讀】有片|喚醒臀肌、核心肌群與腹肌,物理治療師5動作矯正骨盆前傾和腰痠!【延伸閱讀】你有小腿水腫的困擾嗎? 10分鐘告訴你消水腫妙招!
-
2023-05-23 名人.好食課
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
風一吹就會痛,甚至痛到不能走路,痛風是發作起來會讓人受不了的問題。很多人會以為是吃了太多普林(purine)造成,像是魚肉、菇類和豆類,所以患有痛風的人通常都不太敢吃這樣的食物。不過,是真的不能吃豆類嗎?真的是這些菇類、豆類造成的嗎?還是有其他原因呢?整理一⟫痛風是什麼?重點一⟫痛風的原因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的源頭,尿酸是普林(purine)的代謝物,普林就是嘌呤,是普遍存於動植物細胞中組成DNA與RNA的核苷酸,所以我們只要攝取到具有「細胞」的食物就會攝取到普林。正常情況下,普林會進一步代謝成尿酸並從尿液中排出,所以不會出現高尿酸血症的問題。然而,當我們攝取「太多」的高普林食物、尿酸代謝異常,還有腎臟排泄尿酸受阻時,就可能導致血液中的尿酸過高,並在血液中產生尿酸結晶而沉積在末梢關節處,就會引發嚴重的發炎問題,這就是我們俗稱的痛風。 重點二⟫痛風的比例台灣的高尿酸問題也較其他國家普遍,在102-105年國民營養調查發現,約有18.5%的成年男性、9.2%的成年女性有高尿酸的問題,而在最近的調查則發現這數值並未有太大變動,男生略降低至17.9%,女生則增加至9.9%。在19-44歲的年齡層中,有高達6%的男生有罹患痛風,且隨著年齡增加而大幅提高,顯示高尿酸與痛風是台灣人很常見的問題。整理二⟫造成痛風的食物是什麼?由於高普林食物會加重痛風問題,所以臨床上也將食物分成高普林、中普林與低普林含量三種,藉此提醒痛風病患不要攝取太多的高普林食物。 – 高普林食物(每百公克含有150至1,000毫克):肉汁、雞精、豬肝、黃豆、香菇等– 中普林食物(每百公克含有25至150毫克):瘦肉、豆腐、豆漿、堅果等– 低普林食物(每百公克含有0至25毫克):奶製品、蛋、一般蔬菜與水果等但這些是針對已經發生痛風,且是針對正在痛風急性期患者的提醒,對於一般民眾,這些食物並不是造成痛風的原因。重點一⟫吃黃豆、香菇會不會痛風?黃豆、黃豆製品、香菇被分在中普林或高普林食物中,讓民眾誤解吃豆製品與蕈菇會引起高尿酸血症或痛風。不過,近年來的研究卻發現高普林食物並不是引起健康人罹患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的主要原因,因為食物成分很複雜!台灣有學者探討痛風罹患風險與飲食內容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痛風罹患風險和豆類、蕈菇類的攝取量呈現負相關(連結)。這些研究大概能指出吃黃豆製品和蕈菇類並不會誘發痛風,所以過去民眾認為吃豆製品和蕈菇類會造成痛風的認知是錯誤的。 健康人可以從尿中排出尿酸,維持正常的尿酸濃度,所以攝取高普林食物時不至於產生尿酸堆積問題,但對於已經是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病患呢?或許,接下來這些資料可以解答一些問題。 2016年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的診治指引中提到,蔬果類、乳製品與五穀雜糧的普林含量不高,不至於增加痛風病情。但內臟類、海鮮類、乾香菇與紫菜就比較容易讓痛風復發,所以已經罹患了痛風的人就要小心這些食物。 重點二⟫吃肉、海鮮與喝酒會不會痛風?學者認為普林含量並不是痛風的決定風險因子,食物「種類」才是可能原因。吃過多的肉類、海鮮與喝太多的酒,反而比吃高普林的黃豆與香菇更會增加高尿酸的風險。過去台灣有一項達到800位痛風病患的調查,在這調查中發現約有半數患者急性痛風發作前都有誘因,其中又以啤酒為最主要因素 (佔60%),其次為海鮮 (18%)和內臟類食物 (14%)。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分析美國國民營養調查的數據後發現,吃比較多肉和海鮮的人,血液中的尿酸顯著高於其他族群,吃較多肉的人每百毫升的尿酸顯著高了0.48毫克,而吃比較多海鮮的人也高出了0.16毫克(連結)。 除了哈佛大學的研究,2004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也探討了飲食與痛風發生的關聯性(連結),這項大型研究追蹤了47,150名介於40至75歲的男性達12年,分析這12年間新罹患痛風的患者與其飲食的相關性。結果發現攝取每天吃超過1.92份的肉類,會比吃少於0.81份的族群高出41%的痛風風險,這份報告中也指出攝取較多海鮮的人也有較高的痛風罹患風險,最高會增加51%,但是吃植物性食物(包含黃豆、蕈菇類)並不會提高痛風風險。 重點三⟫小心手搖茶的果糖會增加痛風危險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含糖飲料雖然低普林,但是卻與痛風呈現正相關。在這項研究內,共計46,393名的健康成年男性參與,調查含糖飲料攝取頻率及種類(包括各種碳酸飲料、果汁及富含果糖的水果),欲了解含糖飲料與痛風的關連性。在長達12年的暴露追蹤下,每天喝2次以上含糖飲料者,比起幾乎不喝飲料的人,罹患痛風的風險增加了85%。而看似健康的果汁,也有著相似的結果,喝果汁者(2杯以上/日)其罹患痛風的機會將近是不喝果汁者(1杯以下/月)的2倍,但是零卡碳酸飲料卻沒有這樣的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精緻糖類的建議量要小於總熱量的10%,而且能在5%以下更棒。但是,我們只要隨便喝一杯含糖的手搖杯就超標了!根據先前的統計,我們近十年的含糖飲料攝取量增加2倍,其中有5成學童每天都喝1杯飲料,87.7%的青春期的學生都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更有25%的青少族群每天喝超過500 ml的含糖飲料。靜宜大學的研究也發現,成年男性每週喝含糖飲料的次數為10次,女性也達到7次,這都是痛風流行的原因。結語⟫除了食物來的普林問題,別忘了人體也會代謝普林產生尿酸,研究指出有將近70%的普林來自於自身代謝,僅有30%來自於食物。甚至近年來還有研究發現痛風患者攝取低普林飲食雖然能幫助控制病情,但卻只些許減少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連結)。 所以痛風患者不僅要注意飲食,更重要的是要按時服藥,才能好好控制痛風問題。【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痛風懶人包!吃海鮮、豆腐,喝啤酒會痛風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4 養生.聰明飲食
增肌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 營養師曝少吃這些還會影響肌肉質量
【本文重點】蛋白質是建造修復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食物可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加上充足熱量,維生素D等,可增加肌肉生成效率。對於牙口不好的長輩,可選用豆腐、豆干、蒸魚、炒蛋等軟嫩易嚼的食材。減肥者建議在重量訓練後30分鐘內快速補充優質蛋白質和澱粉,如低糖豆漿、地瓜、雞腿等。--by ChatGPT哪些營養素與肌力最相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蛋白質」是建造修補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胺基酸,有助於刺激肌肉合成,其中必需胺基酸為人體無法製造,需從食物中補充,日常飲食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例如黃豆及其相關製品、魚類海鮮、蛋類、禽畜瘦肉、乳製品。劉彥均提醒,減重族常採用不吃澱粉、只吃蛋白質飲食模式,事實上醣類、蛋白質、脂質為身體維持運作重要三大營養素,缺一不可。建議可用未精製全穀雜糧類澱粉取代精製澱粉,例如糙米飯取代白米飯,達成均衡健康的減重效果。熱量攝取要足夠,維持適當體重,維生素D關乎肌肉質量。劉彥均提供增加肌肉量的飲食小技巧:1.充足熱量與蛋白質:把握優質蛋白質攝取原則,還需搭配均衡飲食,並且維持適當體位,體位過輕容易增加肌少症風險,若缺乏熱量會影響能量代謝,造成肌肉疲勞衰退。2.蛋白質平均分配: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量要足夠外,餐次分配也是重要因素,建議將蛋白質食物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才能有效提高吸收利用率。3.維生素D不可少: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與肌肉質量有關,補充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減緩肌肉流失及預防骨質疏鬆。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鮪魚、鯖魚、乾香菇、蛋黃、牛奶等。此外,鼓勵搭配每天10-15分鐘日照,以活化維生素D功能。每餐吃一掌心大的豆魚蛋肉類,平均分配三餐中。劉彥均提醒,肌少症是長者常見症狀之一,長輩常以為飲食清淡就是健康,卻忽略蛋白質攝取。多數長者因牙口吞嚥功能退化或圖方便,常以稀飯配醬菜或白飯加菜湯打發一餐,建議高齡者更需重視蛋白質攝取量,若牙口不好可選擇蒸蛋、蒸魚、豆腐,或在粥品湯品中加入肉類燉煮,餐間選擇牛奶、豆花、豆漿等高蛋白質點心。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蔡怡君說,根據歐洲老年醫學會2013年提出的建議,一般健康的長者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至1.2克,以60公斤長者來說,每天可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簡單來說,一餐攝取一個掌心大的豆魚蛋肉類,且富含蛋白質食物應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可以有效提高吸收率,並增加肌肉生成效率。蔡怡君說明,根據2018年每日飲食指南,活動量適中的男性長者一日建議攝取2250大卡、女性長者則是1800大卡,而活動量稍低的男性長者一日建議攝取1950大卡、女性長者則是1600大卡。胃口不佳者,優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蔡怡君建議,每餐應注意要有澱粉、蔬菜、蛋白質食物的搭配,如吃稀飯時搭配一碗燙(炒)青菜和紅燒豆腐、魯豆包、豆干、魚、炒蛋煎蛋、滷雞腿、炒肉片等,或外食吃麵時再點份燙青菜和滷豆干、滷蛋搭配,即是很均衡的一餐。蔡怡君指出,如果老年人牙口不好,優先採用質地軟嫩的食材,例如豆腐、豆干、豆包等豆製品、蒸魚、蒸蛋、炒蛋等。肉類可透過拍打、刀尖點肉斷筋、逆紋切或是先用鳳梨、木瓜、檸檬醃製等讓肉質軟化,或切成肉末、小塊,也可採燉煮。胃口不佳,進食順序應鼓勵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最後才吃蔬菜,以確保優先攝取到蛋白質來源。料理可多樣化,以水果或中藥材入菜提香。慢性腎病如何增肌攝取足夠熱量 低蛋白澱粉+優質蛋白質需限制蛋白質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劉彥均說,首要是攝取足夠熱量,避免體組織分解產生含氮廢物,造成腎臟負擔。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高生物價的豆魚蛋肉類,可搭配低蛋白澱粉,例如冬粉、米粉、粄條等取代部分主食,除了能維持熱量目標,也能確保優質蛋白質提供身體良好利用率。蔡怡君建議慢性腎臟病患控制蛋白質攝入量,飲食要注意足夠的熱量,以及不過量的蛋白質(依身體狀況諮詢營養師),並選擇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來源,如嫩豆腐、板豆腐、豆干、魚、蛋、雞肉、鴨肉、豬肉、牛肉等。另外,運動也很重要,建議可進行輕度的「阻力訓練」,如拉彈力帶、舉裝滿水的寶特瓶等運動,從而維持肌肉質量。減重者如何增肌蛋白質加適量澱粉 減脂增肌更有效率減肥不吃澱粉、只吃蛋白質,會不會減掉肌肉?蔡怡君說,體重控制的不二法門,就是減少熱量攝取(節制吃)、增加熱量消耗(多運動),產生熱量負平衡進而氧化體脂肪,達到減重效果。建議重量訓練後30分鐘內,立即補充優質的蛋白質和澱粉,如一杯低糖豆漿或是吃一支雞腿加上一個地瓜,可以增加肌肉量和達到代謝效果。吃下的澱粉,會用來生長肌肉,不會變成脂肪堆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4 醫療.骨科.復健
骨折處置後多久才能長好?除了打石膏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
一位30歲的女性騎機車不慎摔倒,足踝整個腫起來,疼痛到連行走與站起都有困難,來到門診經檢查後,原來是足部骨折,所幸經評估後並不需要手術,治療復健後完全復原,順利重返職場。意外受傷腫脹疼痛該怎麼辦?發生創傷或跌倒之後,最好先固定避免隨意活動受傷的部位,並搭配冰敷及抬高。如果是下肢,必要時可以使用輪椅或柺杖支撐減少承重。許多腫脹與疼痛其實暗藏著骨頭或肌腱韌帶的受傷,此時活動、行走或承重有可能會造成二度傷害,應該在固定之後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有骨折情況則需要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骨折處置後多久才能長好?許多患者在骨折之後,會焦急地問骨頭什麼時候才會長好?一般而言,臨床上骨癒合大概發生在4-6週後,醫師也常常會在這時候安排X光檢查,確定骨頭癒合狀況。 通常手腕、脊椎的骨折在6-8週已經有好的穩定度可以承受外力了,大腿小腿的骨折則比較慢,甚至需要三個月以上。可利用助行器,雙邊到單邊的腋下拐杖…經醫師同意且不痛範圍內逐步增加下肢的載重,避免骨質流失,也加速骨頭癒合。骨折後需要復健嗎?何時可以開始?許多到復健科門診的病人,都是骨折受傷三個月以上了,常見關節活動度已受限,肌肉萎縮,走路步態不對稱,腰部開始疼痛等問題… 詢問為何這麼晚才開始來做復健? 通常得到的答案是—我以為要骨頭長好了,才可以來做復健治療 。其實發生骨折之後,復健治療就應該要及時介入。 不同的階段有不同方式的復健治療。我們可以把骨折復原的時程以及復健的介入方式,分成下面三階段:1.發炎期:此時骨折的地方會聚集很多發炎細胞,傷處會覺得紅腫熱,約持續1-2週。在這個階段,骨折周圍的組織會腫脹,疼痛,骨折處的血液循環也會受到限制。因此,發炎期復健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疼痛和腫脹,促進血液循環,並防止肌肉衰退和血栓形成。•適當固定:除了打石膏外,穩定的骨折,像是線性及非移位骨折,在手指腳趾可使用紙膠、鋁板、壓舌板、熱塑型的副木固定或是市售的合格護具(如下圖)來促進骨質的癒合,好處是比較輕巧也可穿脫方便洗澡;而不穩定的骨折像是粉碎、斜形、螺旋骨折因為容易移位而且復位後也容易再度移位,則需要打環狀石膏甚至是手術固定。•保持適當的休息和活動:避免長時間的靜止,但也不要過度活動以免影響癒合,可以活動骨折處之外不需固定的關節,來維持正常的活動度。•冰敷:使用冰袋或冰塊,每次敷15分鐘左右,每天多次使用,做到紅腫消除為止。•積極治療疼痛:除了止痛藥外,也可以搭配使用復健儀器如:短波、經皮電刺激等。•提高受傷部位:盡量抬高受傷部位,有助於減輕腫脹。•肌肉活動:進行輕微的肌肉活動,例如肌肉原地收縮而不移動關節的方式,又稱為〔等長收縮〕以防止肌肉衰退。2.修復期:骨頭開始修復,長出骨痂,這段時間通常持續數週或數個月的時間。X光片可以發現骨折斷裂縫隙開始變的不明顯,但須注意此時的癒合骨還不成熟,無法承受扭力及壓力,活動還是要小心,以免發生斷骨處癒合不良的悲劇。這個階段復健主要目標是促進新骨組織的生長和強度,並維持肌肉和關節的靈活度。•肌肉強化運動:可以從肌肉等長收縮的運動方式,改成加一點阻力訓練,以不感到劇烈疼痛為原則。•恢復關節的活動度:可以從被動活動(譬如用另外一隻手協助)進階到主動移動受傷的關節,一樣以不產生疼痛為原則,另外也可用水療等復健儀器降低關節僵硬。•訓練平衡和協調能力:進行平衡和協調訓練,比如大腿以下的骨折可以選用助行器、拐杖等幫助走路的穩定平衡,安全狀況下,逐漸增加下肢負重,也為日後正常步行做準備。•儀器復健促進新骨生成:如低能量雷射、低能量超音波等。3.重塑期:是從骨折癒合到恢復正常運動和活動水平的時段,可能需要三個月到半年以上的時間。在這個階段,骨折部位的新骨組織變得更加強壯,肌肉和關節也可以逐漸恢復正常的功能了。這時期復健的主要目標是增強肌肉和骨骼的強度,並恢復原有生活的運動模式。•逐漸增加肌肉強化運動:可以逐漸增加阻力運動的強度和範圍。•恢復正常運動和活動水平:慢慢加入日常的運動(如走路)和生活功能操作。•訓練平衡和協調能力:增加平衡訓練和協調能力。在年長者可以預防之後跌倒的機會,年輕者則是預備重返正常的運動模式和挑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新興治療方式—肌骨震波,目前研究它可以讓骨頭增厚,臨床上也大大提升骨折癒合不良和骨折不癒合的治療成功率。而在骨折修復過程當中,要多留意日常生活營養補充: 就像良好的原料才能做出穩固的建材,充沛的營養攝取才能確保長出穩固的骨頭,營養補充不可少。建議可以多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C(如芭樂、奇異果等)、微量元素鋅(生蠔、牡蠣、南瓜子等)、含鈣(乳製品、牛奶)的食物,以及蛋白質(如黃豆、雞蛋等)。總之,各種意外摔傷如果受傷部位明顯腫脹,要非常小心有沒有骨折。先就地固定減少移動,抬高受傷部位並冰敷,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有骨折情況,則需要評估是否需要手術處理,部分輕微穩定的骨折不一定需要手術或打石膏,選擇適當的固定方式搭配復健治療,一定能夠重返活力人生!(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骨折打石膏之外有其他選擇?如何積極復健重返好功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4 養生.抗老養生
銀髮族必備三大營養素!「一原則」加「六口訣」維持肌力保健康
超高齡社會來襲,為了不讓自己被「老」所困,無論是50歲以上熟齡族,或逾65歲的銀髮族,每日三餐應正確攝取營養,為自己打造出黃金營養力。營養師建議,熟齡族應超前準備,包括顧好牙齒、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維持肌力預防肌少症;銀髮族基礎代謝率下降,每日著重攝取高營養密度食物,牙口不好也可調整烹調方式,更好入口也吃得健康。銀髮族不可輕忽「營養失衡」帶來的各問題一位90多歲阿嬤因牙口不好,咀嚼能力不佳,偏偏又挑食,認為魚類腥味過重、不喜歡豆腐口感,因此大多吃豬肉且偏愛肥嫩、三層部位,也覺得青菜不好咬容易塞牙縫,導致體重過重,引發高血糖等慢性疾病,而長輩自知罹患高血糖,完全不敢攝取澱粉,導致營養嚴重失衡,因而到營養門診進行飲食調整。新光醫院營養課課長廖淑芬表示,長輩常見因為牙口不好、裝假牙等,導致咀嚼困難,間接使得長輩不敢吃肉,又或是挑軟嫩的肥肉吃,以為可以獲得蛋白質來源,但其實大多是動物性脂肪。且隨著年紀增長,基礎代謝率降低,活動量減少,熱量需求也相對降低,食慾也不佳,導致體力變差。銀髮族飲食需掌握「三好一巧」的原則,才會吃得好與健康為建立高齡族群正確營養觀念,廖淑芬建議以「三好一巧」原則:「吃得下」:調整烹調方式及食物質地,協助高齡者吞咬,像是滷牛肉時加入木瓜、鳳梨,利用水果酵素協助肉質軟化,更好入口,而台灣人較愛吃豬肉,也可多搭配豆腐、豆乾、雞蛋、雞肉,補充豐富蛋白質。「吃得夠」:若長者無慢性病或特殊情況,建議少量多餐、能吃盡量吃,達到一日所需熱量與營養。「吃得對」:每天吃足6大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豆蛋肉魚類、油脂類、蔬菜類、水果類、低脂乳品類,也建議每天應攝取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瘦肉、魚類、黃豆製品、低脂牛奶或乳製品等,且要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每日應喝1500cc的水,攝取充足水分。「吃得巧」:可選擇較軟食材、運用小量擺盤、添加天然調味料等增添料理風味,家人、親友陪伴用餐,也能提升長者飲食動機。三大營養素銀髮族飲食攝取分配要得宜廖淑芬提醒,三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質」分配要適宜。蛋白質可維持肌肉組織、免疫功能、促進傷口癒合等,除了選擇高優質蛋白質食物,也要留意健康脂肪含量.醣類是提供熱量的主要來源,食物來源像是米飯、麵製品、南瓜、地瓜等全穀根莖類,建議可攝取糙米飯等未精緻過的高纖食物,可攝取更豐富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不過有肥胖、高血糖、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長者,應控制份量。.蛋白質建議選擇優先順序為豆類、魚類與海鮮、禽肉、畜肉、蛋類。長者代謝膽固醇功能下降,不建議常吃內臟、蝦蟹卵等食物高膽固醇食物,蛋黃1週建議攝取2至3份。.脂質可產生飽足感、協助部分脂溶性衛生素吸收,不過攝取過多恐引發高血脂症、肥胖,建議家禽肉去皮再吃,烹調以植物油取代豬油。6口訣搭配國健署「我的餐盤」配三餐:1.每天早晚一杯奶: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的乳品,或是用起司、無糖優酪乳等方式增加乳品類食物攝取。2.每餐水果拳頭大: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切塊水果約0.8至1碗,每天至少攝取2份水果,並選擇在地、當季、多樣化。3.菜比水果多一點:青菜攝取量應足夠,體積需比水果多,並選擇當季且深色蔬菜需達1/3以上(包括深綠和黃橙紅色)。4.飯跟蔬菜一樣多:全穀雜糧類之份量約與蔬菜量相同。5.豆魚蛋肉一掌心:蛋白質食物1掌心約可提供豆魚蛋肉類1.5至2份,但應避免加工肉品。6.堅果種子一茶匙:每天應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1份堅果種子約1湯匙量或三茶匙(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資料來源/國健署、新光醫院營養課課長廖淑芬(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4 醫療.心臟血管
地中海飲食光環不再?最新研究揭對心臟健康最佳和最差飲食法
【本文重點】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飲食指南評分,得舒飲食是最有益於心臟健康的飲食。其他在第一級的包括魚素飲食、地中海飲食和素食飲食。純素和低脂飲食被置於第二級,極低脂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排在第三級,生酮和原始人飲食在第四級。長期被認為是最佳飲食方式之一的地中海飲食在此更新指南中減少了幾分。不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和極低脂飲食都可能導致營養缺乏,因此需要注意。生酮和原始人飲食限制某些重要食物,因此在心臟健康方面排名最低。--by ChatGPT近年來不同流行的飲食模式數量激增,不過哪些飲食法對心臟健康有益?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根據飲食模式與該協會關於心臟健康的飲食指南的一致性,對10種流行的飲食進行評分,研究成果刊登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上。【延伸閱讀:2023年最佳飲食法票選出爐 第一名已是連續六年奪冠】為什麼心臟代謝健康很重要?該研究報告編寫委員會主席、史丹佛大學醫學教授Christopher D. Gardner博士在AHA新聞稿中表示,希望此一評分結果能夠成為臨床醫師生和公眾瞭解哪些飲食促進良好心臟代謝健康的工具。心臟代謝健康是指一組影響新陳代謝以及心臟和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血糖、膽固醇和其他脂質、血壓和體重。雖然一個因素的異常水準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但多個因素的異常會增加風險,並且是更嚴重的疾病。心血管疾病通常也是造成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臟健康的最佳和最差飲食名單第1級(得分高於 85).得舒飲食 控制血壓 得舒飲食不一定人人適用.地中海式飲食 「地中海飲食」到底怎麼吃?.魚素飲食 「魚素者」活得最久.素食飲食第2級(得分75至85).純素飲食.低脂飲食第3級(得分55至74).極低脂肪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第4級(得分低於55分).原始人飲食 原始人飲食法有什麼問題?.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怎麼吃?根據AHA的評分,10種流行的飲食模式按分數高低被區分為四個等級。其中,得舒飲食DASH(阻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並被評為心臟健康的最佳飲食。同為第一級的還包括魚素飲食,地中海飲食和包括雞蛋在內的素食飲食。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被AHA視為支持心臟健康的最佳飲食方式之一,地中海飲食此次得分卻略低於得舒飲食,原因是它沒有解決添加鹽的問題,並允許適度飲酒。【延伸閱讀:適量飲酒對健康有益?研究揭每天一杯紅酒到底對你有無好處】純素和低脂飲食被置於AHA評分的第二級,因為它們可能缺乏多樣性,這可能使它們難以堅持並可能導致營養缺乏。極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則排在第三級,排名在生酮和原始人飲食之前,因為兩者都限制了AHA推薦的重要食物。AHA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告訴人們避免水果、全穀物和豆類,這無意中導致纖維攝取量低,並可能導致營養缺乏。另外,極低脂飲食避免了對心臟健康有害的飽和動物脂肪,但它們會導致維生素B-12,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質的缺乏,容易導致貧血和肌肉無力。第四級的生酮和原始人飲食模式限制水果、全穀物和豆類可能會導致纖維攝取量減少,加上這些飲食脂肪含量高且不限制飽和脂肪,這兩項因素都與心血管疾病的發展有關,因此在心臟健康方面排名最低。AHA的心臟健康飲食指南有哪些重點?.選擇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從食物而不是補充劑中獲取全方位的營養。.選擇全穀物和其他主要由全穀物組成的食物。.包括瘦肉和/或高纖維蛋白質的健康來源,如植物性蛋白(堅果和豆類)、魚或海鮮、低脂或脫脂乳製品、瘦肉以及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使用液態非熱帶植物油,如橄欖油或葵花籽油。.儘可能選擇最低限度加工食品而不是超加工食品。.盡量減少攝入添加糖的飲料和食物。.選擇或準備少鹽或不含鹽的食物。.限制飲酒。【資料來源】.10 popular diets scored for heart-healthy elements; some need improvement.The Best and Worst Diets for Heart Health
-
2023-05-03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後「這4處」容易骨折!做好5件事避免跌倒
生活中骨折危機四伏,其中骨質疏鬆更容易發生骨折危機。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民眾的骨質密度,約每7人就有1人出現骨質疏鬆,且隨年紀增加。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年輕就要存骨本,超過65歲以上就要檢查骨密度,給予適當治療,才能預防骨質疏鬆,進而預防骨鬆引起的骨折。年老以後需避免跌倒的發生,才能減低骨折的發生率。骨質疏鬆會讓4部位引起骨折 其中3部位因跌倒引起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20到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便逐漸減少,漸漸形成許多孔隙呈現疏鬆的現象,也就是「骨質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根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民眾的骨質密度,至少有一個部位量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女性占17.4%,高於男性10.4%,且隨年紀增加。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續發型大都由其他特殊的疾病造成骨質的流失,40歲以下男性的骨鬆較多為此型。原發型基本上與退化有關,常見於更年期過後的女性;及老年:常見於七十歲以上女性與八十歲以上男性,女多於男。容易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腕骨骨折、髖骨骨折等。》看完整百科詹鼎正表示,骨質疏鬆容易發生骨折,最常發生的四大部位為髖、手腕、上手臂和脊椎的壓迫性骨折。前三個部位主要是因為跌倒,隨撐地受力的部位不同,而在在不同地方發生骨折。壓迫性骨折主要是因為提重物、咳嗽,造成脊椎骨椎體無法承受垂直受力塌陷「扁掉」,只要直立承受重量就會引發劇烈疼痛,或坐或臥都不是。避免骨質疏鬆重點要存骨本,飲食、運動和好習慣不可少詹鼎正表示,避免骨鬆性骨折最好的方式還是存骨本。從年輕就要開始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和蛋白質,且盡量從「食物」中獲取。例如可多食用牛奶、起司等乳製品增加補充鈣質;另可從豆、蛋、魚、肉類補充蛋白質。而維生素D可幫助人體吸收鈣質,避免骨鈣合成不足而導致骨質疏鬆。詹鼎正說, 維生素D除透過日曬增加體內維生素D3轉化外,也可以食用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鮭魚等加以補充。「骨質疏鬆是瘦子的疾病」,詹鼎正也表示,不要過度減肥,才不會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此外,抽菸也會加速骨質疏鬆的流失,因此戒菸也是預防方法之一。「肌少症」雖然不必然會造成骨鬆性骨折,但兩者間常有相關性,主要是因爲肌少症者可能因肌肉量過低、無法行動自如,就容易發生跌倒導致骨折,因此建議多從事重量訓練或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不僅可以長骨也可長肌。除健身房外,爬山、爬樓梯也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另外,單腳站等平衡訓練也可改善身體協調,減少跌倒發生。詹鼎正說,人在超過30歲後,每一年會以1%的速度慢慢流失,停經後女性則以每年3%速度快速流失骨質,因此女性通常在停經後、60歲左右出現骨質疏鬆的狀況,男性較晚、約在70歲左右;因此建議65歲以上就要測量骨密度。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骨密度T值低於或等於-2.5者為骨質疏鬆症,若檢測骨密度過低可考慮以藥物或打針方式預防骨質繼續流失。長者跌傷的3大場域不可不慎 把握5重點避免跌倒如果長者已經發生骨質疏鬆,就必須避免跌到引發骨折。根據國健署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發生跌傷的第一位為臥室、第二位為客廳、第三位為浴室;跌傷的主因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避免跌倒引起骨折,5重點可避免:1.維持居住環境整潔:包括地板保持乾燥、雜物和電線收納整齊,以免絆倒;潮濕易滑倒的地方可加上防滑墊,以免滑倒。2.照明充足:室內照明充足才能看清路線,室內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並且電燈開關最好接近門口,方便觸按。樓梯的照明尤其重要,每一樓層的樓梯上方和下方都要有一個電燈開關,方便開關以獲得充足的照明。3.臥室防跌規劃:床的高度不易過高或低,方便上下床,並在床邊放置助行器或拐杖,方便上下床時拿取;也可加裝沙發椅或床邊起身扶手,方便長者起身和坐、臥。4.浴廁防跌規劃:浴室除需要放置防滑墊外,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可方便長者行動;沐浴用品和毛巾也要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長者彎腰或踮腳拿取。5.安全的樓梯:上下樓時樓梯的安全也要注意,應有穩固的扶手,樓梯邊緣要能辨識清楚,最好和樓梯面不同顏色或加裝夜光防滑條,避免踩空。(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9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糖尿病患該注意高血壓?詳解2者相似風險因子及預防方式
一、介紹糖尿病共病—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的疾病,定義是收縮壓大於130mmHg、舒張壓大於80mmHg,收縮壓、舒張壓分別代表的是心臟收縮和舒張時血管的壓力。而高血壓最主要的成因就是心輸出量或周邊血管阻力上升,因此高血壓的藥物是針對此兩大因素來控制血壓。體內還有另一個系統負責血壓的調控,稱為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腎臟負責體內水分的控制,當腎臟偵測到體液過多、血壓過高時,腎臟會啟動此系統,增加體液的排出,進而降低血壓。當這個血壓的體內自動調節機制失靈,就容易形成高血壓。長期的血壓高會對血管內皮造成過多的壓力,並且影響到不同器官的功能。高血壓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心血管疾病。為了抵抗高壓力把血液打出心臟,心臟容易產生肥厚的情形,嚴重者可能還會發展成心臟衰竭;腦中血管壓力如果過高,也有機會會破裂或形成血塊塞住腦血管,造成所謂出血性或栓塞性腦中風。二、高血壓與糖尿病關係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壓是很常見的共病症,根據統計資料約有74%糖尿病患者同時也患有高血壓[1]。而為什麼高血壓與糖尿病是很常見的共病症呢?目前有幾種解釋,一是持續性的高血糖容易傷害血管,造成大血管或小血管的病變,因此容易發展成高血壓;二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島素阻抗,體內胰島素過多無法作用,會導致血管重新塑形、刺激交感活化,增加體內水份滯留,周邊血管阻力升高,進而形成高血壓[2]。高血壓和糖尿病有很多相同的風險因子,比如說肥胖、高血脂、動脈粥狀硬化、內皮細胞功能不佳等,這些相同的風險因子也會導致相同的併發症,主要是傷害到大血管及小血管,所以兩者常見的併發症都是心血管疾病,例如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要如何降低上述的風險呢?有幾篇研究提出「DASH」飲食原則可以有效降低血壓並改善高血糖。DASH全名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意思就是改善高血壓的飲食方式,概念上是要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瘦肉,並減少高糖份、高鈉、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DASH飲食的效果,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改善高血脂、肥胖情形,改善這些風險因子,就可以改善高血糖及高血壓的問題。一天建議的吃法如下[3]:1.四到五份蔬菜2.四到五份水果3.六到八份全穀物4.兩到三份乳製品5.六份或更少的瘦肉、家禽或魚6.兩到三份脂肪和油脂:健康的脂肪選擇包括酪梨、低脂起司和優格、黑巧克力、堅果、橄欖油三、高血壓診斷標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壓診斷標準與一般高血壓患者的診斷標準相同,在兩種情境下、使用兩種儀器,量測收縮壓大於130mmHg或舒張壓大於80mmHg,就可被診斷為高血壓。若單次於診間測得收縮壓大於180mmHg或舒張壓大於110mmHg,也被視為高血壓。正常情況下會希望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在懷孕且有糖尿病及慢性高血壓的患者中,允許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即可。至於什麼時候要開始高血壓的藥物治療呢?視病人是否為高風險族群決定,低心血管風險的患者在130/80mmHg~140/90mmHg的區間內還不需進行藥物治療,但是高心血管風險患者的血壓一旦高於130/80mmHg就要開始藥物治療,高心血管風險族群包含年齡大於65歲、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已知的心血管疾病等[4]。四、診間測量vs. 居家測量一般來說,民眾發現自己血壓高的情境通常都是在醫療場所,因為家裡不一定有常備血壓計。然而,在診間量出來的血壓可能不是最準確的數值,病人看到醫療人員或是處在醫療場域時,往往會比平時緊張,而量出比平時更高的血壓,此現象稱為「白袍高血壓」。因此,為了改善診間血壓容易不準確的情況,不論是國內或國外的最新指引都強調要使用「居家血壓」代替「診間血壓」作為高血壓診斷標準。居家血壓測量的方式有個重要的口訣「722原則」(諧音:請量量)7:連續量測7天2:每天早晚共2次,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一小時內各量測1次2:每次量2遍,兩遍之間間隔1分鐘,兩個數值取平均值量測血壓前,不抽煙喝酒、不喝咖啡或濃茶、不憋尿,量測時要坐在背部有支撐的椅子上、雙腳自然著地、手臂與心臟同高並放在桌面上,平靜休息5分鐘後量測,會測量到更準確的血壓值。居家血壓量測的優點是可以避免白袍高血壓造成血壓值不準確的情況,並讓病患更了解控制血壓的重要性,缺點是家裡的血壓計若沒經過校正的話會比較不準確,一直量測血壓也可能讓病患更焦慮[5]。診間血壓量測的優點是由經過訓練的醫療人員操作會更準確、比起居家血壓計也更容易取得,缺點則是容易出現白袍高血壓的現象,或是只有單次測量抓不到平常的高血壓。五、結語高血壓是糖尿病很常見的共病症。兩者的風險因子十分相似,包含內皮細胞功能不佳、血管發炎、動脈粥狀硬化、高血脂、肥胖等。形成高血壓及糖尿病背後的機轉也類似,兩者也都會造成心血管併發症。因此,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治療也有一些共同之處,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生活型態的改善,也有一些藥物同時有降血壓及控制血糖的效果。高血壓可能會增加糖尿病造成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故控制血壓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家裡有血壓計,可以採取「722原則」量測血壓,監控自己血壓的變化。如果平均而言血壓大於130/80mmHg,就要更小心注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控制,另外也可以通知長期追蹤看病的醫師,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糖尿病患者要如何遠離高血壓?如同前面提到的,最重要的是生活型態的改善,包含DASH飲食、SABCDE生活型態改變。SABCDE分別代表的意思如下:S(Sodium restriction):限制鹽份攝取A(Alcohol limitation):限制酒類攝取B(Body weight reduction):控制體重在理想BMI之間C(Cigarette smoking cessation):戒煙D(Diet adaptation):調整飲食,採取DASH飲食原則E(Exercise):維持良好運動習慣想要降低心血管風險,可以從生活型態改變起,改變生活習慣,對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控制及預防非常有幫助。參考資料:1.Pasquale Passarella, Tatiana A. Kiseleva, Farida V. Valeeva, Aidar R. Gosmanov;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in Diabetes: 2018 Update. Diabetes Spectr. 2018;31 (3):218–224.2.Colussi G, Da Porto A, Cavarape A. Hypertension and type 2 diabetes: lights and shadows about causality. J Hum Hypertens. 2020;34(2):91-93.THE DASH DIET FOR TYPE 2 DIABETES4.Flack JM, Adekola B. Blood pressure and the new ACC/AHA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Trends Cardiovasc Med. 2020;30(3):160-164.5.European Cardiology Review 2015;10(2):95–101【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為什麼糖尿病患該注意血壓—病患必讀風險併發症與診斷標準】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