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結石
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好發30~50歲的族群,常發生於夏季。
- 症狀: 腰痛 腎絞痛 腹痛 噁心 嘔吐 血尿 排尿困難 膿尿 發燒 畏寒
- 併發症: 腎臟水腫 腎衰竭 尿路感染 腎臟發炎 血尿 敗血症 休克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好發30~50歲的族群,常發生於夏季。
腸躁症是指腸道的構造正常,但是功能異常,是常見的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腸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腹痛型三類,也可能會多種症狀同時反覆發生。
正常人的排便次數是一周3次到一天3次。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水份一天量達到200公克以上,或含未消化食物、血液、粘液者稱為「腹瀉」。腹瀉時間二至三周以內為急性腹瀉,四至六周以上稱為慢性腹瀉。
巴金森氏症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手腳抖動在靜止狀態下最明顯,情緒緊張時也可能加劇,而在睡覺及活動時消失;身軀的僵直多出現在關節部位,如手肘、手腕,僵硬嚴重時會帶來疼痛,造成身體只能彎腰駝背;動作緩慢特別在姿勢改變的時候發生,坐、站、行走都很費力;缺乏平衡感,造成容易跌倒引發更嚴重的外傷;還有面部表情少、說話變慢變含糊、字越寫越小等。其他非動作性的病症還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症候群,包括便祕、低血壓、尿失禁、頻尿等。 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隨著時間發展又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 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 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 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 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 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時間不等,目前醫療上只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無法痊癒,但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是胃酸和胃黏膜間的平衡失常所產生。胃酸幫助食物消化,胃部屬於強酸環境,胃壁黏膜細胞透過不斷修復防止胃酸破壞胃部,當胃部黏膜細胞自我修補能力受損,胃酸直接侵襲胃壁,在胃壁破損區域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狀況,便是胃潰瘍,此時胃部結構可能逐漸變薄,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甚至是胃穿孔,造成腹腔嚴重感染。 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細胞有豐富的血液供應,可產生新細胞,影響胃黏膜細胞受損的原因包括胃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過多、藥物刺激、吸菸、飲食習慣不良以及心理壓力等。 胃酸造成潰瘍不只發生在胃部,連接胃部的十二指腸也可能腸潰瘍,通常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兩者合併稱為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disease)。 多數胃潰瘍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大多數是悶痛。一般而言,疼痛的嚴重度與潰瘍的大小有部分相關,愈大、愈深的潰瘍,症狀比較嚴重,部分潰瘍很嚴重卻沒有很明顯症狀,常見年紀大、有糖尿病病史或服用消炎止痛藥的患者。 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