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1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三高
共找到
1457
筆 文章
-
-
2022-06-28 醫療.心臟血管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50多歲李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年前急性心肌梗塞,被送急診後心臟冠狀動脈放了支架,他之後平時服藥,但日前工作突然感覺胸口一陣悶痛,趕緊去衛福部嘉義醫院就醫,醫生確認又心肌梗塞,再次接受心導管的治療,放血管支架,搶回一命。部立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說,李先生這次發現阻塞的病灶是左前降支血管的中段,便以置放血管支架治療,而他7年前左迴旋枝血管放的支架,經檢查無再阻塞;經過兩天的休養順利出院。黃英和解釋,心肌梗塞是因為心臟血管的急性阻塞,就好像水溝裡經年累月的累積許多髒東西,在完全阻塞之前,血流都還是勉強通過的,此時的不見得會有症狀,頂多是運動時會容易喘和胸悶,一旦發生急性的血栓,血管完全阻塞時才會有明顯的症狀,會胸痛、胸悶像大石頭壓在胸口一樣,嚴重的話會造成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心臟停止。黃英和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多用心導管氣球擴張術,以及置放支架立即打通阻塞的血管,讓心臟血流馬上通暢,受損的心臟功能逐漸恢復,但不是放完支架就一勞永逸,1年內再次狹窄或阻塞的機率可能高達20%;現支架材質與技術的進步,支架再阻塞的機率已下降一半以上,更重要是持續追蹤與服藥,包括抗血小板藥物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的藥物,能預防支架再阻塞及日後心肌梗塞再次發作。黃英和指出,年齡、遺傳體質、吸菸、三高等,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最好早期診斷早期介入治療、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心導管術後應注意規則服藥及定期回診,才能把血管再阻塞的風險降到最低。
-
2022-06-28 醫療.心臟血管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白天工作到一半,突然瞌睡蟲上身,這種情況大家多少都有經驗吧?如果偶爾發生倒是還好,但若是常常如此,可能就要小心了!過度的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和某些疾病有著意想不到的關聯性。日間嗜睡的定義與盛行率根據國外文獻[1]的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美國成人有「日間嗜睡」的情形,這個情況在青少年身上更為嚴重,將近有42%的青少年都認為他們白天時常常會想睡覺,日間嗜睡的盛行率之高,讓公衛學家也開始研究這個議題。儘管「白天想睡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有過經驗。不過對於研究人員而言,一個精準的定義是必要的,我們會需要一個標準工具來量化一個人白天的嗜睡程度,而大多數研究日間嗜睡的文獻會以「Epworth嗜睡量表(ESS)」來判定受試者有多嗜睡。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不妨看看以下問題,你會得到幾分。每個問題的答案分成:從未發生過(0分)、偶爾發生(1分)、常發生(一半以上的時間,2分),一直發生為(3分)。請盡量圈選出以下不同情況下打瞌睡(不只是覺得累)的頻率:坐著閱讀書報時、看電視時、 在公共場所安靜地坐著,沒有活動(戲院或會議)、坐車連續超過一個小時(不是自己開車)、 下午躺下來休息時、坐著與人交談時、沒有喝酒的情況下在午餐後安靜地坐著時、 開車中遇到交通問題而停下來數分鐘時。如果你的累積分數超過十分,便極有可能符合過度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的定義,本文就更建議繼續看下去!造成日間嗜睡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果做完嗜睡量表得到了異常的高分,你可能會好奇是什麼原因導致白天會想睡覺。很直觀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晚上睡眠不足所造成的[2],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建議[3],18到60歲的成年人,一天最少要睡七個小時以上,檢視一下自己的睡眠時間,也許睡眠不足就是你白天打瞌睡的元兇!如果你的睡眠時間充足,但白天還是昏昏沈沈,這時候可能是你的睡眠效率出了問題,例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這是一個常見影響睡眠的疾病,常見的表現是睡覺時會有打鼾聲,而且時常會出現鼾聲突然中斷的情形。其他會影響睡眠效率的生理因素,像是氣喘或胃食道逆流,這些病人在經過醫師診斷和治療,可重新改善睡眠效率,新的一天或許可再恢復神采奕奕。其他像是憂鬱症、嗜睡症…等,都有可能是日間嗜睡的原因。日間嗜睡會怎麼樣嗎?首先最理所當然的是,白天打瞌睡會造成許多交通事故[4],新聞媒體也常常報導。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白天想睡覺竟然也是其他許多疾病的風險因子。國際上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日間嗜睡與各個疾病的關聯性,目前發現日間嗜睡與某些睡眠疾患、肥胖、精神疾患、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係。科學家發現日間嗜睡是失智症重要的預測因子[5],結果顯示日間嗜睡會增加三成左右的風險讓認知能力下降,要如何解釋這中間的關聯性呢?科學家推測這和睡眠的生理功能有關,因為睡眠可以代謝掉一些白天累積在腦袋中的廢物,若是因一些原因使得晚上的睡眠無法達到它應有的效率,就會讓白天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代謝腦中堆積的廢物,然而中間複雜的機轉還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知道。另外在心血管疾病方面[6],有日間嗜睡情況的老年人,比起沒有日間嗜睡的老年人,在心臟疾病相關死亡的風險竟然也增加了33%的比例!這要怎麼解釋呢?有論文研究提到這也許和人體的自律神經[7]有關,日間嗜睡或許在某些方面影響到支配心臟的自律神經,最後增加了心臟病死亡的風險。而日間嗜睡與精神疾病的關聯性,大多研究集中於憂鬱症上,我們知道憂鬱症是老年族群中重要的衛生議題,所以研究這方面的議題在自殺防治上是刻不容緩的。研究指出,日間嗜睡與憂鬱症有非常強烈的關聯性[8],而且他們的關聯是雙向的[9],日間嗜睡是憂鬱症的風險因子,同時憂鬱症也會增加日間嗜睡發生的機會。日間嗜睡和肥胖的關聯性也不可以忽視,有許多研究都證明了日間嗜睡和肥胖[10]有著高度相關,而肥胖會造成「三高」早已是老生常談,所以日間嗜睡造成的影嚮層面的確十分廣泛,如果你白天打瞌睡的狀況已經持續很久,而且無法透過調整睡眠來改善,建議趕緊到診間和醫師討論你的情形!別忘了,如果你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慢性疾病,請記得一併告訴醫師讓他們更清楚你的身體狀況。日間嗜睡的治療說了這麼多,日間嗜睡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下要怎麼治療呢?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會造成白天想睡覺的原因,從根本下手,像是如果病史詢問後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也許會安排你到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做一個完整檢查以確定診斷,之後透過陽壓呼吸器或牙套、手術等大多就可以改善。在日間嗜睡的症狀治療上,我們也可以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一般會先以非藥物治療為主,像是計畫性的小睡一會兒,運動、以及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等,如果可以確實執行,許多病患都會有顯著的改善。如效果有限,則依醫師專業,提供適度的藥物治療。參考資料:[1] Kolla BP, He J-P, Mansukhani MP, Frye MA, Merikangas K. Excessive sleepiness and associated symptoms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comorbidity. Sleep Health. 2020;6(1):79-87. [2] Meltzer LJ, Mindell JA. 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iatric Clin North Am. 2006;29(4):1059-1076 [3] Watson NF, Badr MS, Belenky G, et al.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 ciety. Sleep. 2015;38(6):843-844. [4] Garbarino S, Durando P, Guglielmi O, et al. Sleep apnea, sleep debt and daytime sleepiness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road acci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ruck drivers. PLoS One. 2016;11(11):e0166262. [5] JaussentI,BouyerJ,AncelinML,etal.Excessive sleepiness is predictive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 Sleep. 2012;35(9):1201-1207.[6] Empana JP, Dauvilliers Y, Dartigues JF, Ritchie K, Gariepy J, Jouven X,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indicator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the three city study. Stroke 2009; 40(4): 1219-24. [7] Lombardi C, Parati G, Provini F, Vetrugno R, Plazzi G, Vignatelli L, et al. Daytime sleepiness and neural cardiac modulation in 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J Sleep Res 2008; 17(3): 263-70. [8] Chellappa SL, Araújo J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Rev Bras Psiquiatr. 2006; 28(2): 126-9. [9] Alvaro PK, Roberts RM, Harris JK. A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ing bidirectionality between sleep disturba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leep. 2013;36(7):1059-1068. [10] Vorona RD, Winn MP, Babineau TW, Eng BP, Feldman HR, Ware JC, et al.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in a primary care population report less sleep than patients with a normal body mass index. Arch Intern Med 2005; 165(1): 25-30.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白天常常想睡覺,竟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
2022-06-27 醫療.腦部.神經
婦人突然不會穿褲、裝藥盒 查出是患急性梗塞型腦中風
1名54歲婦人有一天突然不知道如何穿褲子、想要把藥放進藥盒也不太會放,就醫檢查發現是急性梗塞型腦中風,醫師立即安排住院治療,經藥物治療和復健,再搭配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兩周後終於恢復正常。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說,以臨床觀點來看,患者的行為表現為失用症,也就是突然間不會做日常生活的事,是腦中風的症狀之一。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梗塞的位置在右邊大腦頂葉跟顳葉附近,腦內的多處血管都有狹窄的現象,屬於梗塞型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她說,患者雖然有慢性病但控制的還不錯,但相對年輕卻有多處血管狹窄算是不太尋常,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簡稱LDL)是偏向小顆粒的LDL(sdLDL,俗稱超壞膽固醇),比起大顆粒的LDL,產生血管硬化及狹窄的風險更高,再合併慢性病,有可能就是造成腦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陳惠萱說,查出危險因子後,建議以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靜脈雷射是一種低能量雷射,可以提升紅血球變形能力、減少血液黏稠及自由基傷害,也能活化粒線體功能,讓身體的自癒能力增加,可幫助腦梗塞患者的神經修復。且研究顯示對於改善三高、減緩疼痛、傷口修復、失眠疲倦等也有幫助。而靜脈營養可以加強抗氧化的能力,來改善身體發炎的狀態。她提醒,若有「突發性」的半邊身體無力或麻木、臉歪口斜流口水、吞嚥困難、走路會偏移、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等症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腦血管的問題,應盡速就醫。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治療特色院所
修補與置換‧全國No.1振興醫院/瓣膜經修補後 多可再用10-15年健保統計,110年振興醫院執行二尖瓣脫垂修補或重建手術195人,全國第一。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兼任心醫學影音室主任陳怡誠說,俗話說「天然的尚好」,該院治療二尖瓣脫垂與他院不同,多依據國際指引,以修補瓣膜為優先考量,因經修復後長期觀察,心臟瓣膜運作較佳。該院修補瓣膜後,多可以再使用10至15年,等同是置換組織瓣後,平均使用10年的效果,除非瓣膜受損情形十分嚴重,才會進行置換手術。陳怡誠表示,瓣膜治療採修補方式,對醫師技術要求較高,該院在院長魏崢領導下,要求對修補瓣膜的基本功一定要練好,必須讓患者重度逆流的病情,修補到輕症或以下。同時,針對已置換組織瓣患者,目前也可以採用經導管治療,再植入一個瓣膜,形成「瓣中瓣」,避免第二次傳統開心治療。治療瓣膜性心臟病時,振興醫院多年前即規定團隊合作,由內外科醫師一起站上手術台,手術前經食道超音波檢查,讓手術更為精準,如此一來,不僅提高手術成功率,更縮短手術時間20至30分鐘。今年更成立「瓣膜治療中心」,推動雙主治醫師制度,讓病人受到完整照顧。修補術‧醫學中心No.1亞東醫院/修補手術更費功 長期來說預後較好亞東醫院在110年二尖瓣脫垂修補或重建手術有94人,為醫學中心中第一名。亞東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陳哲伸說,二尖瓣修補所需的技術、經驗及耐心,遠高於置換手術。陳哲伸指出,置換瓣膜只要把舊瓣膜剪下,換上新的就好;但修瓣膜就要不停測試,往往修補時測試,瓣膜是關得緊的,但當心臟恢復跳動卻仍無法關緊,就要將心臟再停一次,因此修補手術很花時間。雖然置換手術很快、簡單且健保給付較高,但修補手術長期來說預後較好,雖然麻煩一點,能修補還是最好。陳哲伸說,修補手術最需要的是經驗,亞東醫院有傳承制度,院長邱冠明是有名的瓣膜修補心外科醫師,自己一路跟著看、跟著學,經驗勢必會多一點。有些醫師怕修不好、怕麻煩,選擇用置換手術,但這對病人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一是新的瓣膜對血流造成某種程度阻力,流過去的血量可能會減少;二是現今盛行換生物組織型的豬瓣膜,較容易損壞,10年後恐怕還要再開一次。至於怎麼判斷瓣膜要修補還是置換,陳哲伸說,從超音波就能看出,除非是完全硬掉,一般多數是脫垂、腱索斷裂,只要瓣膜是軟的,幾乎都能修補。置換術‧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處理困難個案多 心臟手術愈見精準台大醫院去年門診有1萬2,497人次因二尖瓣脫垂求診,服務量居全國醫學中心第二名,接受人工瓣膜置換術則有85人,為醫學中心第一名。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表示,台大醫院心臟外科有三大特色:手術量全國第一,每年執行約1000台成人及兒童心臟手術;兒童心臟科手術量全國最多;困難個案多,根據「EuroSCORE」風險評分,台大成人心臟手術平均得分為10%,高於一般平均2%到3%。「台大心臟外科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許榮彬表示,心臟外科醫師橫跨老中青三代,重視經驗傳承和精進。現在台大心臟手術時間縮短、傷口變小,體外循環及藥物控制愈來愈精準,近三成病人做手術甚至不需要輸血。還不需手術的二尖瓣脫垂病人,需長期回診。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表示,如果逆流程度輕微,建議每一兩年做心臟超音波。期間不需吃藥,但心臟內科會綜合評估病人之三高共病及用藥,提醒妥善控制三高,因為血壓若不受控,會加重逆流的情況。也會建議民眾規律運動,除了有益心血管健康,也有利於觀察病情變化。當運動變得容易喘,可能是逆流情況變嚴重,需回診評估介入治療的時機。醫學中心門診No.1台中榮總/可能合併心猝死 每年發生率0.2%-1.9%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中榮總110年二尖瓣脫垂門診共1萬5,263人次,居全台醫學中心第一名。台中榮總心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說,患者會到醫學中心看診,說明現代人很重視胸痛的早期症狀與正確診斷,不讓非預期的心臟病發作。李文領說,二尖瓣脫垂可演化成重度二尖瓣閉鎖不全、心衰竭、感染性心內膜炎等。若為重度閉鎖不全,需外科手術;若手術風險高,可選擇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術治療。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多認為二尖瓣脫垂是良性,但根據臨床研究,二尖瓣脫垂可能合併心猝死,每年發生率0.2%到1.9%。若患者有心電圖下壁T波倒置、複雜性心室心律不整、雙瓣葉脫垂、中度以上二尖瓣閉鎖不全,超音波組織杜普勒在二尖瓣環外側有收縮性尖刺影像,核磁共振影像有乳突肌或下壁基底心內膜下心肌纖維化,二尖瓣環分離,女性患者等,心猝死機會會增加,醫師需注意患者是否有此現象,早做預防治療。有多型性心室心律不整的低危二尖瓣脫垂患者,可以給予乙型拮抗劑治療,有些患者可考慮電燒術治療,必要時可以做心電刺激檢查來找出高危患者,裝置植入型去顫器預防心猝死。
-
2022-06-26 醫療.骨科.復健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腳麻總讓人不舒服又困擾,且有時也會妨礙到生活,若是在逃難、趕公車、趕廁所等緊急狀況時更是不方便。國泰綜合醫院骨科劉哲瑋醫師指出腳麻常見原因,也提供改善、防範腳麻的方法,並建議3種情況盡早檢查為佳。 腳麻原因可分2大類型,血管疾病也有可能發生! 劉哲瑋醫師表示,腳麻原因可分成「血循不佳」和「神經問題」兩大類型,兩者也環環相扣,神經需要血液提供養分維持運作,血循不佳容易使得神經無法正常運作、出現發麻、麻痺的現象,最常見的如翹腳、坐姿不良、趴睡等姿勢不佳、血管彎曲使血循受阻。趴睡麻痺的未必只有手,腳也會。血管問題也不僅限於姿勢,血管疾病如三高、糖尿病等,也容易影響到神經,通常會從較細的微血管開始血循變差,接著慢慢到大血管,也容易出現腳麻的情況。神經問題引起的腳麻,常見如各種原因壓迫到周邊神經,以及位於脊椎的中樞神經受到壓迫,四肢自然容易出現麻痺、不舒服的情況,例如長骨刺、椎間盤突出等。 腳麻先觀察一陣子好了?醫指3情況應盡早檢查! 民眾出現腳麻的情況通常會觀察個一陣子,劉哲瑋醫師表示這倒是無妨,但還是建議盡早檢查為佳,以免日後干擾到生活,而若是出現疼痛、無力或是真的干擾到生活了,自然更應盡速就醫,尤其是合併無力症狀出現,通常問題已經較為複雜或嚴重,不宜再繼續止單單觀察。 由前述可見,即便只是出現在腳部的腳麻,也可能和各科別息息相關,劉哲瑋醫師建議就醫可視自己的健康狀況至相關科別檢查,如骨科、復健科、神經內科、心臟血管科等,像是若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又出現腳麻,因血管健康引起的可能性就比較高,自然可以至心血管相關科別檢查,若該科別檢查認為可能為其他問題,也會安排相關轉診。 腳麻要怎麼改善?怎麼預防?保持良好姿勢、血管健康很重要! 腳麻的當下若要緩解,第一步可以檢視自己是否處於姿勢不良的狀態,更換良好的姿勢,避免血管彎曲或壓迫。另外,劉哲瑋醫師建議也可以用按摩或熱敷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不過若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的話,恐怕就是前述提到因疾病或身體結構出現問題導致血循不佳、神經壓迫,就得盡早檢查從根源改善。 日常防範腳麻、改善腳麻,最直接的方法也是避免各種不良姿勢,經常姿勢不良對於腳麻的兩大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影響,如壓迫血管或使得椎間盤突出。除此之外也可以培養運動習慣,即便是快走也好,都有助於改善血管健康。而若有三高、糖尿病等血管疾病者,也應遵照醫囑妥善控制。抽菸也會影響到血管健康,能避免則避免,能戒則戒。透過良好的生活型態,不只是腳麻機率降低,身體也會更加健康,其他各種毛病出線的機會也會下降。 《延伸閱讀》 .睡前老是腳麻、腳麻有蟲在爬?當心不寧腿症候群作怪! .腳麻沒感覺,簡單4動作保養腳,久未改善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24 養生.健康瘦身
90歲阿嬤減肥成網紅,YouTube衝出百萬點擊!抓住一重點,營養師孫幫糖尿病嬤健康瘦10公斤
90歲的台東阿嬤,因為太節儉吃出一身病,時常出入醫院,一年多前答應孫子營養師Sunny的減肥計畫,成功從75公斤瘦到65公斤;在紀錄短片中,自嘲身形像大象的阿嬤,聽話配合的真誠表現,感動不少人。對於祖孫一塊拍片拼健康的動機,Sunny說:「人會老會退化,懂吃、懂保養可以強健身體機能,讓精神矍鑠,減少病痛,這對資深高年級生的晚年來說最重要。」 網路上,一支「我幫阿嬤瘦下來」的YouTube影片創造了百萬點閱,影片創作者營養師Sunny黃君聖笑說:「其實這是第二次挑戰,第一次減肥是失敗了,輸給阿嬤的悲情牌。」 Sunny的阿嬤長年住在台東,有一塊菜園自給自足,非常獨立,不依賴兒孫。8、90歲的年紀,胃口還是很好,尤其愛包肉粽,一天可以吃3、4顆,因為節儉惜食,什麼都吃,臭酸也吃,拿東西給她吃也從不嫌不好吃,吃完還會跟你說:「謝謝喔」。 身高150公分的阿嬤,最胖曾胖到80公斤,有三高糖尿病、中風3次,北上就醫時就住在女兒「安媽」家裡。近年,孫子Sunny考上營養師執照,提議幫阿嬤減肥,阿嬤的反應是:「不可能啦!不可能會瘦啦!」她搞不懂,瘦下來怎麼會和健康有關?委曲地說:「別人肥沒代誌,我哪會按呢?」 聽信偏方血糖飆,乖孫出手幫減重 前年,阿嬤因為血糖過高,腳傷無法癒合,來台北就醫。Sunny趁阿嬤住在家中的3個禮拜,控制三餐份量,才減了4公斤,就被阿嬤溜了。「阿嬤看傷口好像復原了,一直吵要回台東,這裡沒有田地可以種,看她好像很可憐、很無聊的樣子,我只能順從。」 老人家的保養觀念是鄉土驚悚劇,回去後聽信偏方在傷口塗麻油,塗到蜂窩性組織炎,又沒定期吃血糖藥,一年後再送來台北,血糖值已飆到300,一度狀況危急,讓女兒安媽失眠,「那時覺得上帝要召回時不久矣。」 幸好14天後阿嬤平安出院,Sunny和安媽下定決心,「不能讓她就這樣回去,一定要幫她減重,不然又要住院了。」在半推半就下,被病體折磨到不成人形的阿嬤,總算答應配合。 熟齡減重就要「慢」,變瘦也改變心態 「理論上,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控制好熱量就會變瘦。阿嬤有糖尿病,減重要循序漸進,並監控血糖變化。」Sunny坦言,老人家年紀太大,一開始並沒把握會成功,但減重2、3個月後,醫囑血糖穩定、不用再打胰島素,後來還不用吃血糖藥,給了全家很大信心。 「減重是跑馬拉松,不是短距離衝刺,重點是長期維持。」Sunny強調,熟齡減肥要慢,要犒賞自己,因此設定每周日讓阿嬤放假,去吃火鍋、韓氏料理等她想吃的美食。 減重前,腳小小、肚子超大,自嘲像大象的阿嬤,瘦下來後讓親友驚訝讚美:「變了一個人!」 「阿嬤的改變豈止外表,還有心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是老化的最大特徵,阿嬤變得精神好、更開朗。」像是試戴曾經反抗的助聽器,和媽媽去訂做塑身衣,「一次還訂兩件!」Sunny說。 祖孫三代當YouTuber,阿嬤出道成網紅 在安媽、Sunny安排下,祖孫三代一塊教營養當YouTuber,阿嬤的開場白是:「我是阿環小姐,又來上班了!」Sunny解釋,阿嬤年輕時開雜貨店,「阿環小姐」是客人對她的䁥稱。 雖然阿嬤知道有很多人看影片,但對「網紅」沒概念。對阿環小姐來說,拍片比較像是上班,做一件有意義的任務,才願意留在台北。 安媽透露,Sunny是阿嬤的開心果,「他拿東西給阿嬤吃時,一句歌仔戲『請了~』逗得阿嬤笑呵呵,他個性溫柔從不大小聲,反而是我當女兒的有時會大聲說話,難怪阿嬤現在說要跟他一輩子。」 「拼健康」的阿嬤如今是許多人的模範,也是Sunny的驕傲,「我常聽很多人說,我年紀大、代謝不好無法減重,我都會告訴他們,我阿嬤90歲都可以減肥成功,你還年輕,不要太快放棄。」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後再也走不動 80歲伯確診輕症暴瘦無力只能坐輪椅
長輩染疫,當心肌少症愈發嚴重。一名約80歲的老先生,本身有三高慢性疾病,平常拄拐杖傘可緩慢步行到門診就醫,也會到公園散步,自行買便當。日前確診新冠肺炎,雖僅輕症,住院期間用低流量鼻導管給氧,解除隔離後卻難行走,整個人消瘦不少,回診都得靠家人推輪椅。收治該名個案的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表示,人體肌肉量在20至35歲達到高峰,35歲後肌肉量每年減少1%,40歲後每10年更流失10%,年紀愈大愈容易有肌少症,不少民眾確診新冠肺炎,若是中重度、急性病症需臥床,長期臥床都有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謝嘉娟表示,臨床觀察許多高齡長者染疫雖然輕症,康復後大多有「體重減輕」問題,可能與居家照護期間沒出門,鮮少曝曬陽光,影響維生素D合成,也沒有足夠的運動量,以及因牙口狀態不佳,優質蛋白質補充不足等,必須當心肌少症問題。謝嘉娟建議,老人家若因牙齒口腔狀態不好,不喜歡吃過硬食物,建議可攝取軟質食物,包括絞肉、蒸蛋、鱈魚、豆腐等,都是不錯的優質蛋白質,避免餐餐吃稀飯,造成營養不均。謝嘉娟引用日本東京大學飯島勝矢教授研究簡單測試肌少症的方法,民眾可以在家簡單用手指環扣自我檢測:用食指和拇指繞成一個圈,圈在小腿最粗的地方,若圈不起來代表肌少症危險度低,圈起來的空隙愈多,代表肌少症危險度愈高,「原本蘿蔔腿若腿變細,要小心肌少症」。維持肌耐力長輩應適當運動、曬太陽,謝嘉娟表示,若老人家沒有適時曬太陽、也沒有透過保健品補充維生素D,恐連帶出現骨鬆、肌少症,建議可選擇清晨或黃昏時外出走走。除了散步等下肢運動,也應多做上肢運動,謝嘉娟建議,民眾在家可用寶特瓶裝水,依照自己能舉起的程度決定裝水多寡,兩隻手一起舉起,亦可帶動心肺復健,或是雙手扶著牆壁做站姿伏地挺身,都是不錯的阻抗運動,對於確診康復的長輩都是很好的心肺運動。國民健康署為提供民眾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徵兆,建置「長者量六力」(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自評工具,建議可搭配參考歐盟「長者活力體能訓練手冊」所製作影片,每周至少訓練5天、每天30分鐘,運動後會感覺更有活力與朝氣。運動建議9個動作包括:「步行、扭毛巾、舉水瓶、起立坐下、上下樓梯、邊拍氣球、走8字步、手臂向上、腿部伸展」,其中長者在家運動時家人一同訓練更好。完成此訓練方案後,可提升長者的肌力、平衡感、靈活度及心肺功能。一、輕鬆步行:步行時保持能和旁人對話的速度,但感到輕微費力。二、扭扭毛巾:緩慢地扭一條小毛巾,並盡量用力扭。三、舉舉水瓶:雙手各握水瓶,手肘朝胸口方向彎曲,將瓶子舉到與肩膀齊高。四、起立坐下:坐在有扶手的穩固椅子上,腳踩地板站起維持1秒再坐下。五、上下樓梯:扶著扶手上下樓梯,如果有信心的話可以不用扶手。六、邊拍氣球:直線向前走,同時做氣球在左右兩手間互相拍打動作。七、走8字步:地上放2瓶水,間隔1公尺以上,在瓶子之間走一個「8」字。八、手臂向上:坐著或站著,雙手互扣並把手臂向上拉直。九、腿部伸展:坐在椅子上,左腿伸直,雙手放在彎曲的右膝蓋上,再換邊做。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進行體能訓練時需穿著舒適的衣物與運動鞋,並在光線充足而且沒有任何障礙物的空間內進行。如果在訓練期間感到任何疼痛或者呼吸困難、暈眩或心悸等症狀,須立即停止。另為了提升肌肉與骨骼的耐力,請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類、牛奶和蛋。
-
2022-06-23 養生.健康瘦身
薏仁、洋甘菊茶助排濕消腫!調整飲食、多運動…4招讓水腫退散
「我的腿肉肉的很難看,可不可以讓它快點消風?」夏日到來,換穿清涼舒適的短褲短裙和涼鞋,又擔心水腫令人尷尬,希望腿部曲線更好看(今年氣溫提前飆升,女性恐慌思維的對話也提前展開...)面對大眾需求,陳柏太醫師把經過證實有效的方法給大家參考,一起瘦身瘦腿、消水腫吧~消腫技巧1:調整飲食•適量喝水:喝水越喝越腫?剛好相反!適量地補充白開水反而有助於代謝,千萬別怕水腫就少喝水哦,增加罹患三高和尿道發炎的風險。•減少「生冷飲食」妨礙身體代謝,包含:手搖飲、冰品、寒性瓜果、生魚片…等,此外,易生濕氣的糕點、牛奶、啤酒、油炸類也要盡量避開。把握適量即止的原則,一周至多食用1~2次是可負擔的。我們也可以攝取幫助排濕氣的食物,如薏仁、玉米鬚茶;酌量的生薑、辛香料能升發陽氣、排寒濕(應在上午食用);而玫瑰、洋甘菊、百合等泡茶,則可以消"氣腫";另外台灣人常吃的四神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同樣有調理脾胃、排濕氣的效果,且性質溫和,適合作為藥膳。消腫技巧2:腿部按摩是保養的重點先以質地輕盈的體霜(或精油),均勻塗抹在腿部,接著用指腹或滾輪、按摩板,貼著肌膚,從大腿根部開始,由上往下做單一方向順推(先推大腿內側再推外側),每天睡前按摩五分鐘,就能達到助眠、雕塑曲線的效果。通常1~2個月後有感,肌膚變得相當白皙細緻。消腫技巧3:多運動、留意作息起居•多運動:水腫不是病,"沒時間運動"才是。不論是散步、慢跑、還是有氧舞蹈、瑜珈,濕氣隨著汗水排出,當你專注在運動和呼吸,會完全忘掉煩惱,身心變得更強壯,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少熬夜:熬夜傷心腎、循環差易生濕氣,應盡早就寢、少熬夜。•留意環境濕度:另外也要留意,減少暴露在潮溼的環境中,這是常被低估的。消腫技巧4:醒醒吧,生病了趕緊看醫生「為什麼別人做有效,我做就沒效?」很多人忽略,水腫其實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問題,可能來自內分泌失調、心理因素、或是過敏。最近在治療水腫有蠻多好消息的,治療隔天水腫退去,肌膚彈性也增加了,且外觀不易有皺紋。請尋求家庭中醫師,了解自己適合的方法,對證下藥。你可以回到自己喜愛的樣子,並且單純享受對別人好的自己。
-
2022-06-22 養生.人生智慧
三十而立還是低薪?專家教你如何跳脫瓶頸,將月薪轉為年薪躍上高薪一族!
二十三、四歲左右脫離學生身分,距離「三十而立」的分水嶺,也只剩六年時間,若要在六年內要如傳統觀念「娶妻生子、成家立業、買房買車」,沒有幾個人做得到。主計處公布,最低的基本工資為二萬四千元,而大學生均薪資在二萬八至二萬九、碩士生約三萬二起跳計薪。如果以這數字來明確計算,多數人在三十歲前根本無法娶妻生子,連交往都要煩惱約會支出;更別說買房,許多在異地工作打拚的北漂族,連租個像樣的雅房好好度日都有困難。別說買車,休閒娛樂、存錢投資,也都只是癡人說夢的傳說。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年輕人對於未來欠缺把握,薪水沒有漲幅,物價越來越富,而疫情也引發了職場大洗牌,失業率再創新高,工作模式被迫改變,也讓許多企業公司不願再找人,遇缺不補。當市場環境不理想、薪水無法提高的情況下,請先找出自我價值,尋求開啟副業的機會,就有可能開發額外收入。當然,你也得預先評估主要收入的正職工作是否有機會翻牌,拉高薪酬數字。未雨綢繆,為自己低薪轉高薪、月薪轉年薪。如果有困難,你就要評估自己是否選錯工作,薪酬多年未有動靜,背後原因很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你提不出具體績效的實際數字 正常營運體制的公司都會評估每位員工的產值,以數字具體評估核心能力、績效及貢獻度。若你只是一般行政或總務部門,在企業的眼中,是門檻不高,取代性卻很高的員工。所以,即便是例行性行政工作,若不思考如何做得比別人好,加薪這件事勢必與你沾不上邊。然而,當你看著公司業務同仁,底薪、獎金,時間自由不進辦公室,薪酬高得嚇人,這是為什麼?說到地你得先認清一件事實,「業績就是公司營收的根本!」多數公司都會討好業務,甚至業務說了算,底薪配上獎金,是讓公司老闆最直接知道賺錢數字、公司產品在市場買單程度,畢竟是公司收入進帳的窗口,有數字比空談想法更實際許多。想調整薪資,無庸置疑必須以數字及表格化作為具體績效探討,公司才會認帳買單。 【延伸閱讀:我們不必是朋友!職場上與同事主管保持「社交距離」關係才會走得遠】一份工作時間待太久,欠缺漂亮履歷,沒有薪酬籌碼 二十三歲離開校園後的六年,可能很難達到「三十而立」翻身薪資。若額外加上三年的「三十三歲而立」,這「黃金十年」的曲線成長就尤其重要。三十三之前,最好有三至四份工作的履歷,最後一份工作能擔任管理職為佳。三十歲前的第一份工作作為初步的職場學習,第二份工作為探索興趣及意義,第三份工作重視熟練地專業發揮。當工作要到「順手」往往要第二份工作才有感,每份工作至少兩至三年,就稱得上是一份體面又完整的履歷,面試官更能認定你的穩定度,否則也只會對你的履歷抱持懷疑,而避免雇用穩定性低的員工。在第四份工作,年紀大致是 三十二、三歲左右,你也已明白談判技巧,瞭解自身優勢如何應對薪酬,工作的選擇上也不再心猿意馬,明白如何盡快適應工作環境,這時,你的重心就是將月薪轉為年薪,讓自己躍上高薪一族。更換工作並不是壞事,換多、換少都不好,建議三十三歲左右已有四份工作經歷,在薪酬的談判上擁有較佳的斡旋勝算。 是否有無力承擔「三高」:高難度、高壓力、高風險 許多人在同產業、同圈子的單位跳來跳去,薪資水準已到達天花板。建築師、醫師、機師等「師」字輩職業的起薪當然高,專業門檻及技術獨到,一般人難以競爭。可想而知,科技大廠、航空、藥廠肯提供居高不下的年薪及福利,你也得拿出令人驚豔的學經歷及語言專才,他們要極專業與具備額外所長的人才。另外,職務上承擔的職責任、風險及管理範圍,也會影響到薪資水準。大致上,管理職責越大,對公司及部門的影響也越高,而薪資也往往高於一般基層人員。許多高階主管及核心幹部總有睡眠問題及高血壓,甚至在健康上亮起紅燈。想拿高薪,不僅得要有專業上的本事,也有健康上的能耐。換個角度看,當你羨 慕高薪專業人士、欽羨哪個人的漂亮職銜時,現在的你可能還未負擔太多的沉重壓力,生活也算得上平穩安逸,但當然也就反映在薪酬上,或許就得減去一些期待。每個選項都有價值,有得有失。 【延伸閱讀:職場上被衝康...嫉妒是永遠的導火線!當心辦公室裡的背刺雙面人】是你無法跟著市場轉型,注定當低工時者 機會及資本,就在人潮聚集之處。過去找工作要找大型企業、最好有股票上市、資本額上億,也看得出職務上的未來發展。然而,時運不一樣了,尤其是疫情後的職場時代,你得認清自己是否有本事順應市場,如今線上趨勢所需要的「數位行銷」、「網絡運營」專業是否到位,也請一一盤點自己是否備妥這些跨領域的整合能力。善用過往的工作專業,將個人創意結合線上商業模式,早已是迎接下一個職涯世代的新趨勢。 有許多傳統產業、家族企業或老品牌,流於型式及安穩的工作模式及企業文化,一般員工只有科技的基本能力,卻做不到社群營運、物流串接銷售、數位網路的商業模式。所以,在這波疫情下,許多來不及優化營運的企業瞬間便被淘汰,而許多工作者慢了他人一大截,被淘汰之際才意識到要進修並精進其他技能,也為時已晚。只在自己的職位上拚命刷忠誠度,幫老闆實現夢想,在這個時代絕對不夠。 起風之後,有學習心態的人逆風上揚,其他人則被風吹走。未來消費者要往何處走,求職者的工作就該往哪裡去,這也是錢財流動的方向,也是後三十定位的潛規則,想要讓薪資提高,你得好好為自身的職場體質打通任督二脈,不被低薪綑綁一輩子。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刪拾就定位,每走一步都珍貴》
-
2022-06-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免疫低下病人打疫苗保護力不如一般人! 醫:國際已有防疫解方
截至6月20日,今年累積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達330萬2192人,儘管輕症比率達99.61%,但累積1萬2920名中重症個案,已經造成4512人死亡,其中約30%屬於免疫低下的病友,死亡人數僅次於老年人。 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表示,美國CDC一再提醒,肥胖、失智、孕婦、慢性三高病友等,因本身免疫力較差,在染疫之後,容易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務必評估接種疫苗的必要性,以降低中症重症風險。 至於「高感染風險、高併發疾病風險」等民眾,則令醫界、公衛學界擔憂,包括洗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肺阻塞、肝硬化、癌症以及愛滋感染者等,均屬於「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在面對新冠病毒威脅時,更應提高警覺,勤洗手、戴口罩、接種疫苗。 「這正是少部分民眾必須施打基礎加強劑的原因」吳明儒說,指揮中心在公布國內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時,常提及第一劑、第二劑,以及基礎加強劑、追加劑,其中占比極低的基礎加強劑的適用對象就是指「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 「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接種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免疫力仍不盡理想,吳明儒表示,中榮最新臨床研究發現,打完兩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檢驗抗體比率,洗腎患者約95%,但腎臟移植患者僅65%。至於打完三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產生抗體的比率,洗腎患者可達99.5%,而腎臟移植患者只有74%。吳明儒說,免疫力低下族群即使施打兩劑到三劑疫苗,很多患者的抗體保護力仍明顯不足。 如何讓免疫低下族群免於新冠病毒的威脅?吳明儒表示,一項有關長效單株抗體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免疫力低下族群在接種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後,六個月內可將降低83% 感染風險,且重症、死亡機率也較低。 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已在美、澳及歐盟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在英國獲得有條件的上市許可,主要適用對象為免疫功能嚴重不足,及施打疫苗後容易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族群。 此外,亞太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也正在審查長效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的緊急使用授權。 吳明儒表示,期待台灣未來也會有多家醫學中心參加該藥物的臨床試驗,日後如果能通過食藥署核准,在台上市,將成為高風險族群的另一項自保考量。 從醫療量能角度來看,免疫低下的病友容易突破性感染,一旦染疫後難以自行清除病毒,恐長期處於確診狀態,以致重症及死亡率較高,醫療支出費用驚人。 目前台灣醫療量能處於飽和狀態,各地專責醫院的醫護團隊疲累不堪,雖有空床,卻可能因為醫護人力不足,而無法收治中重症感染者。 吳明儒說,站在公衛學立場,讓免疫低下族群施打長效單株抗體,確實有其考量的必要性,但最大難題是藥價可能非常昂貴。 多位台灣移植醫學會理監事也表示,器官移植患者免疫力明顯低於一般民眾,即使疫苗打好打滿,但仍有一定風險,非常期待能有價錢合理、安全又有效的長效單株抗體來幫移植等免疫力低下的病患提高免疫力。 我國食藥署尚未核准長效單株抗體,吳明儒提醒,免疫力低下族群應該在指揮中心建議和醫師評估下,盡快接種第四劑疫苗。此外,目前正處於疫情高原期時,病毒就在社區中傳散,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盡量減少至公共場所,如有類似流行性感冒症狀,應即時就醫。免疫低下族群防疫照護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疫低下族群防新冠 提高保護力新解方
截至6月20日,今年累積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達330萬2192人,儘管輕症比率達99.61%,但累積1萬2920名中重症個案,已經造成4512人死亡,其中約30%屬於免疫低下的病友,死亡人數僅次於老年人。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表示,美國CDC一再提醒,肥胖、失智、孕婦、慢性三高病友等,因本身免疫力較差,在染疫之後,容易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務必評估接種疫苗的必要性,以降低中症重症風險。至於「高感染風險、高併發疾病風險」等民眾,則令醫界、公衛學界擔憂,包括洗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肺阻塞、肝硬化、癌症以及愛滋感染者,這群病患在接種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免疫力仍不盡理想。打3劑疫苗 抗體仍不足吳明儒表示,中榮最新臨床研究發現,打完三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產生抗體的比率,洗腎患者可達99.5%,而腎臟移植患者只有74%。吳明儒說,免疫力低下族群即使施打兩劑到三劑疫苗,很多患者的抗體保護力仍明顯不足。如何讓免疫低下族群免於新冠病毒的威脅?吳明儒表示,一項有關長效單株抗體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免疫力低下族群在接種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後,六個月內將可降低83%感染風險,且重症、死亡機率也較低。最新療法 獲歐美緊急授權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已在美、澳及歐盟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在英國獲得有條件的上市許可,主要適用對象為免疫功能嚴重不足,及施打疫苗後容易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族群。此外,亞太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也正在審查長效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的緊急使用授權。我國食藥署尚未核准長效單株抗體,吳明儒表示,期待台灣未來也會有多家醫學中心參加該藥物的臨床試驗,日後如果能通過食藥署核准,在台上市,將成為高風險族群的另一項自保考量。
-
2022-06-14 養生.聰明飲食
餐廳裡的和牛是天然的還是加工的?毒物專家教分辨注脂肉與重組肉,這些疾病患者要少吃
台灣人愛吃火鍋、燒烤食物,常在餐廳中看到很多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讓你吃到飽,但這些肉品都是真的嗎?元氣網《生活中的毒物學》邀請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護理師譚敦慈,解析你可能吃的是注脂肉或重組肉,提醒食用時一定要徹底煮熟,若有三高問題的人,恐吃多了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衛福部食藥署於2016年規定重組肉須標示後,今年7月1日開始也要求業者要標示注脂肉了,引起許多火鍋族、燒烤族等對這類肉品的關注。想進一步了解吃多了是否會健康受損?兩種肉品有什麼差別?烹調上該注意哪些事情?該如何挑選肉品?在火鍋店、燒烤店裡,常會看到很多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肉品,譚敦慈表示,多數肉品是經過加工的注脂肉或重組肉,與真正天然的肉品並不一樣。顏宗海提醒,到餐廳點菜,如果看到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肉品要問一下,「吃到的是真正的和牛,還是有經過加工的肉品?」注脂肉吃多 易罹心血管疾病所謂「注脂肉」,指的是業者在肉品製作過程中會混合食品添加物,注射乳化劑、脂肪組織到肉品中,主要會增加注脂肉品的口感,其外觀容易誤解為油脂天然均勻分布,像有天然油花、雪花紋路的肉品,許多雪花牛、霜降牛肉、雪花豬等都屬於注脂肉,價格也比較便宜。「重組肉」又稱組合肉、拼裝肉、組裝肉,是將肉類經切條、切片、輾碎、黏著及塑型等工序而製成的加工肉品,其外觀容易誤解為單一肉塊、肉排、肉片,常見的漢堡排、肉丸、香腸等都屬於重組肉。顏宗海指出,腎臟科門診中,很多求診病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因腎臟不好來看診,像注脂肉是額外再做加工處理,把一些脂肪組織打進肉品,因此建議有三高的病人應少吃注脂肉,吃多了可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會飆高,長期下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顏宗海解釋,由於注脂肉是用天然的肉品再經過額外加工,把脂肪組織及一些食品添加物打進肉品裡,無形中會增加環境微生物感染的風險,因此吃注脂肉品時,一定要徹底煮熟。「有時在餐廳吃牛排時,常被問要幾分熟?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如果點的是注脂牛排,建議要全熟比較好,才能減少發生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的風險。重組肉 洗腎患者不要吃 洗腎病人是否能吃重組肉?顏宗海指出,對於洗腎病人會要求多吃肉,吃的好、營養夠,才能增加存活率,讓身體狀況最好。不論是吃紅肉、白肉,牛肉、羊肉、雞肉、豬肉都OK,但要吃天然的肉品,會帶給洗腎病人比較好的營養。然而,一些重組肉與天然的肉品並不一樣,顏宗海說,重組肉不是一整塊的肉,是將很多小的細肉,用磷酸鹽當接著劑把小碎肉黏在一起的組合肉,有時在餐廳點一塊牛排,可能就是重組肉。「重組肉最大的問題,是磷酸鹽的含量非常高」,磷是經由腎臟代謝,像洗腎患者若是一整天一滴尿都沒有,磷根本就無法排掉,因此,洗腎病人雖然要多吃肉,但建議重組肉就不要吃了。一般人吃重組肉也要適量,顏宗海指出,肉都含有磷,但如果吃到高磷的肉品,可能血液中的磷含量會變高,長期吃過量,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洗腎病人也不好。挑選肉品時,譚敦慈建議,首要選購有信譽的商家、有品牌的肉品,應盡量購買冷藏的肉品,比較不容易長菌,很怕油膩的她會選擇買在冰箱保存比較完整的瘦肉。她提醒大家,「吃美食也要注意健康」,享用美食或買肉品時,一定要記得看清楚肉品的標示,像夜市攤商賣的肉品也有標示,牛排就會註明是組合牛排。脂肉VS.重組肉 有什麼差別?
-
2022-06-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易喘、腦霧、疲勞?營養師教這樣吃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
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括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以及常常感覺疲倦不堪、提不起輕神等。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染疫後可適度補充營養進行保養,有助於減輕症狀、幫助身體復原。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1)呼吸道問題:胸悶、易喘等。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嫚嫚營養師表示,以呼吸道來說,抵抗病菌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黏膜,其為「體內的皮膚」,幫助抵抗外界侵害,所需的重要營養為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兩種營養常會一起討論,類胡蘿蔔素在進入人體後也有部分會轉換成維生素A。其可保護黏膜維持健康、幫助調節免疫,可從深綠色、黃色、紅色等植物類食物攝取,如菠菜、胡蘿蔔、紅莧菜、紅辣椒、地瓜葉、南瓜等。動物食物來源也有,但較不建議,多存在於如豬肝等內臟,除了脂肪量較高,也有毒素累積較多的疑慮,因此植物性來源為佳。 槲皮素:另外,對於呼吸道、肺部保養,受到不少研究關注的營養素,也包括了槲皮素,其為具有抗氧化、抗過敏、抗發炎的優質植化素,來源常見包括帶皮蘋果、洋蔥、蔓越莓、地瓜葉、甜椒、紅酒等,已有不少對此進行哮喘的相關研究。有研究發現每周吃兩個蘋果哮喘發生率較低,也有研究發現有定期攝取槲皮素有助降低空汙、吸菸等傷肺風險,減少肺癌發生機率。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2)腦霧:注意不集中、健忘、恍惚。染疫後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恍惚等腦霧情況,嫚嫚營養師表示其主要為腦部發炎的現象,也可透過營養攝取幫助改善。 Omega-3、卵磷脂:大腦脂肪含量非常高,約佔整體的6成,保養重點就會在好的油脂,如Omega-3和卵磷脂,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適度補充魚油有助腦袋靈活,因為魚油就是常見的Omega-3來源。其他來源也包括鯖魚、鮭魚、秋刀魚等動物性來源。植物性的奇亞籽、亞麻籽也攝取得到,但轉換率較低非首選,以動物性來源為佳。而若要從魚油營養品直接攝取,因可分EPA、DHA,高血脂患者建議補充EPA,以防血脂再升高,其他像是小朋友、青少年、孕婦、一般族群等可從DHA著手,或是補充混合型也是很好的選擇。 至於卵磷脂,其為大腦的重要營養素之一,是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製造原料,有助維持正常腦部神經傳遞,增強記憶力注意力等,營養來源包括黃豆、納豆、豆腐、雞蛋等。 維生素E、B群:維生素E對於腦部也是重要營養,有利於細胞膜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傷害,如防護罩一般,對於腦部神經細胞、血管細胞等都有所幫助。血管健康也攸關養分、氧氣至腦部的運送,維生素E兩者兼顧。常見的維生素來源有堅果、葵花子、榛果、杏仁果、松子、橄欖油、亞麻仁油等植物油。而民眾熟悉的B群,除了提升精神以外,對於消除腦霧也是有所幫助的。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3)疲勞:疲倦、無力、提不起勁。嫚嫚營養師指出,構成疲勞的原因非常多也相當複雜,不過因染疫而起的關鍵主要也是在於發炎,飲食上也可從抗發炎著手。 B群:民眾所熟悉的B群,如前述除了有助解除腦霧,也有利於提升精神,不過需要留意的是,B群於此應視為強力輔助而不是主攻,也就是說前提需有足夠的熱量、能量、營養,B群才有辦法助攻。有相當多的種類,除了營養品外,大方向來看可從糙米、雞蛋、香菇、豬瘦肉中攝取。 維生素C:另外常見的維生素C也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發現缺乏者常見的表現症狀就包括疲勞、活動力下降,而充足者則有注意力及工作力提升的表現。來源可從各種新鮮水果攝取,不建議烹調、打成果汁,以避免消耗。一天兩拳頭,挑當季水果即可,不用局限於某種水果。另外,飯後攝取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生理期女性等缺鐵者、有缺鐵性貧血者可考慮。 檸檬酸:同樣於水果中有利於恢復元氣的,也包括柑橘類水果中的檸檬酸,其在體內可形成將食物營養轉換成能量的「檸檬酸循環」,充足的檸檬酸也對解除疲勞有所幫助。 Q10:近期越來越受到關注的Q10也有助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幫助身體產生能量、抗氧化,保護細胞不被自由基傷害,常見於花生、芝麻、沙丁魚、酪梨、核桃等各種食物。不過孕婦、15歲小孩、哺乳婦女、抗凝血劑等藥物不適合補充Q10,可能有交互作用疑慮。 鋅:坊間常見鼓勵男性攝取的生蠔也是很好的消除疲勞食材,不過其實不僅限於男性,其關鍵在於鋅,鋅是代謝能量的重要營養之一,就像B群一般,缺乏者容易顯得疲勞、嗜睡、食欲降低、味覺變差,形成惡性循環。除了生蠔以外,其實牡蠣等各類的貝類、海產類普遍都攝取得到,而南瓜籽、腰果、奇亞籽也吃得到。 染疫後如何飲食保養?地中海飲食有助改善後遺症!嫚嫚營養師提醒,目前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單一營養素或食物可以對抗新冠肺炎或改善後遺症,若要從飲食著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透過飲食習慣調整出健康的身體,也就是「習慣這樣的飲食方式」。 染疫後盡量別這樣吃:營養師指出,目前被公認最不建議、最危險的飲食方式就是所謂的「西方飲食」,當然西方飲食也有健康的,不過普遍為高飽和脂肪、高精緻糖、高加工,這些也是被明確定義紀載的,如漢堡、可樂、披薩等,高鈉雖未被記載,但也常見於高加工食物中。而即便不是西方食物,但符合上述特性的自然也包含在內,例如鹽酥雞等各種台灣傳統炸物,這類都是人們常聽到的三高來源。不少研究發現,常常習慣這類飲食者,會經常處於發炎反應的狀態,症狀也會比較嚴重,越接近這樣的飲食方式,染疫後重症、死亡率風險就越高。 地中海飲食助改善後遺症:地中海飲食是各界專家普遍公認的最佳飲食方式,前述的營養在地中海飲食中都吃得到,又或者說,地中海飲食主要就是由上述所組成。不論對於染疫前的免疫系統維持,或是染疫後的身體修復,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飲食方法。 吃法很簡單,蔬果多元多色,蛋白質以雞肉、魚肉等優質蛋白為主,油脂使用橄欖油等好油,可用辛香料抗發炎,並喝足水分幫助新陳代謝,日常培養運動習慣。 澳洲在2019年就曾作出研究,觀察到飲食模式越接近地中海飲食的族群肺部功能越佳,也有研究發現染疫後中重症的發生機率會相較更低。建議民眾日常可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他想吃的可以一周安排幾次就好,彈性的調整,不論對疫情或日後生活養生都非常有幫助。 《延伸閱讀》 .Omicron會腦霧、終身影響?後遺症有哪些?重症醫詳解。 .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營養師: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3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從了解體質開始 中醫師教辨別「五型肥胖」及對應的改善方法
中醫認為肥胖多與痰濕相關,萬病以痰濕為首,肥人多痰。加上現代人多有久坐習慣,「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亦會導致脾胃虛弱、痰濕內停。並且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臟能消化飲食,將養份輸送至全身,若脾氣不足,會造成脂肪和痰濕瘀積。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變慢,腎陽氣不足造成氣滯血瘀,也會導致痰濕加重。 瘦不下來的原因一、長期飲食不節、過度勞累、生活作息不佳等因素,造成身體機能不良,五臟六腑失調,所以就算努力少吃,努力運動,減肥效果還是有限,且一旦恢復正常飲食,但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並沒有調到正常,很容易復胖。 二、沒有找到適合自己體質的減重方法。造成每個人肥胖的原因不同,減重必須根據不同的肥胖體質,量身訂做專屬個人的減重方式,瘦身才能更容易。 五種肥胖體質1.脾虛濕阻(水腫)這一類常在上班族上觀察到,因為久坐活動較少,造成身體循環不佳,或是喜食冰冷飲等,水分因此長時間在身體中滯留,影響全身的代謝機能,造成肥胖與水腫現象。這種類型的人體力不好,容易感到疲累,減肥可以加強身體循環為主來治療,提高代謝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2.胃熱濕阻型(食量大)這類的人通常食慾好、或是常常外食的人,表現是胃口好、胃火旺盛,飲食喜好油膩、口味重且辣的飲食,容易有三高,皮膚容易出油、可能有痔瘡問題。這類的人建議多運動多喝水將身體內濕熱去除,配合中藥的調理會改善更快。 3.肝鬱氣滯型(壓力大)有些人因壓力大而暴飲暴食,以吃來發洩情緒,這一類即是肝鬱氣滯,在中醫觀點來說,長期處於壓力、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會影響到身體的五臟六腑,當身體機能出現不平衡就容易肥胖,女性還會影響經期,造成月經不規則。能服用疏肝降胃火的藥來進行調理、學習保持心情放鬆。 4.氣血虛弱型顧名思義就是體質虛弱、氣血不足之人,常在工作壓力大上班族、或是生產後的女性,因身體營養不足,容易疲累、臉色萎黃,記憶力專注力也變差。能吃補氣血中藥調理,三餐定時定量且營養均衡。此類型的人因體力較差,容易有心悸現象,運動不宜過度激烈,宜快走慢跑類運動為主。 5.腎陽虛痰濁型此一類型造成發胖的原因,是因內分泌失調與代謝降低所致,可能有遺傳性的肥胖、疾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此類型人的四肢較容易顯肥胖、較怕冷,常見問題還有腰痠或頻尿等。可吃補腎陽中藥,也可多吃如:羊肉、韭菜、黑芝麻、黑豆、紫米。
-
2022-06-12 醫療.心臟血管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Q:65歲的老張有糖尿病史,這天中午12點和下課回家的孫子玩了一會兒,覺得右邊手腳有些無力,心想睡午覺就有精神了便回房休息,2點媳婦回到家,發現老張躺在床上沒辦法自己起身,回話也說不清楚,這時應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江尚孺 南投縣消防局中寮分隊長據南投縣消防局統計,每年急性中風透過救護系統送醫約有至少一百件,江尚孺表示,南投縣的人口65歲以上長輩多,且家中有時只有老人與孩童在,能夠緊急送醫更顯重要。若發現家中長輩有任何與平常不同的徵狀,或疑似中風的可能,可以用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來評估,若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就要把握時間趕緊求救119送醫。民眾平日也可以與長輩或家中孩童練習中風辨識口訣,緊急狀況發生時,有機會更快警覺並求援。務必要告知到場119救護員,過去用藥病史、用藥紀錄及患者最後正常時間,若患者中風狀況發現於睡醒時,則以前一天睡覺時間為最後正常時間。上述資訊的完整性愈高,可以幫助到院後,醫師做出最合適的判斷與治療,減少患者腦部損傷的機率。一陣鳴笛聲呼嘯而過,救護車的聲音劃破位於南投縣的小鎮草屯,救護員快速的把患者送進急診室。一陣疾如風的檢查開始,檢傷評估、抽血、電腦斷層……眼看患者情況緊急,等待神經科醫師趕來的時間,急診醫師判斷患者是急性腦中風,與家屬溝通並簽下治療同意書,立刻開始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一連串的過程僅耗費17分鐘,患者成功脫險,創下了佑民醫院急性腦中風到院後最快進行治療的紀錄。跨科別互相信任,及時處置更能挽救患者生命。南投縣的腦中風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只有兩間,一是埔里基督教醫院,另一個就是佑民醫院,特別是佑民醫院的腦中風中心結合急診,提供24小時的急性中風救護治療。南投縣政府消防局上月舉辦「救護員教育訓練」,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佑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圻域,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實務經驗。林圻域表示,此個案屬於特例,並非常見急性中風患者處置流程,主要是因為佑民醫院的腦中風照護中心,因與急診存在著良好的互動關係,才有機會挽救這位患者。林圻域說,為了救治患者,急診醫師與神經科醫師建立了共識與絕佳的默契,急性腦中風屬於急重症,神經內科同意在緊急且正確診斷的情況之下,若時間急迫,急診醫師可以不需會診神經科,為患者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並且神經科醫師願意為此治療決定負責。林圻域說:「除了跨科別的互相信任,救治患者性命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時限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搶救缺血的腦細胞。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也是三大急救重症之一,急性腦中風是一場跟時間賽跑的緊急救治,一刻都不能耽誤,患者的預後取決於接受治療時間。林圻域解釋,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出血性需以手術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則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為主、動脈血栓移除術為輔,兩者亦可同時進行,為病人爭取更多治療機會,減少失能殘障的可能。靜脈血栓溶解劑是缺血性腦中風的急救特效藥,林圻域強調,民眾常聽到的中風急救黃金三小時,是指若發病後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有機會減少中風帶來的嚴重後遺症。但其實到院後還要預留1小時做診斷評估,因此縮短到院時間是影響急性中風能否治療的關鍵。目前國際趨勢已將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時間點放寬到4.5小時,如果超過時間,則另需評估是否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這部分需由跨領域的腦中風治療團隊合力執行。119到達前謹記兩件事,勿吃降血壓藥、勿打胰島素。林圻域叮嚀,當家人或親友發生腦中風徵狀,一定要撥打119求救,等待救護車期間,不要給予患者任何藥物、食物,即使患者血壓很高也不宜先服用降血壓藥物,糖尿病患者也勿施打胰島素,避免影響到院後的治療流程。急性腦中風愈早治療成效愈佳,「撥打119」是最首要,如果自行開車就醫可能因轉院或等待檢查而延誤時間。林圻域提醒,降低腦中風的發生還是要從自身良好生活習慣做起,預防勝於治療。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統計,發生一次中風後,再次中風的機率也隨之提高,且症狀比第一次更加嚴重,死亡率也提高。他呼籲,除了年齡、性別、家族病史等不可控制因素,有心房顫動、三高的患者是中風高危險群,更應提高警覺,積極控制自身慢性疾病,預防中風發生。
-
2022-06-12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胃痛胸悶竟是骨質疏鬆 三招預防「骨鬆三高」:篩檢骨密度+持續治療+運動飲食
一名剛停經的婦女不小心跌倒導致胸椎、腰椎處疼痛,因沒有太嚴重的外傷而忽略就醫,幾天後覺得胃部悶痛到腸胃科看診,腹部X光一照,醫師驚覺骨頭有異狀,進一步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導致的脊椎骨折,而引起胃痛,才趕緊轉至骨科進行正確治療。無明顯症狀,常在碰撞跌倒後才發現。據統計,國內50歲以上女性近四成有骨質疏鬆症,大約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其危險性不能忽視。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蔡東翰表示,隨著年齡增加,骨質流失無法避免,尤其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急遽減少,影響骨質、骨密度正常數值,因此,高風險族群婦女,更應定期追蹤篩檢,預防骨折引發的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骨質疏鬆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悄然無聲的破壞進程容易讓人掉以輕心。蔡東翰說,骨質疏鬆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患者等到因為輕微碰撞、跌倒而骨折或骨裂時,才驚覺骨頭密度已經不足。骨鬆引發的骨折常見於手腕、脊椎、髖關節等部位,而髖部骨折易造成嚴重併發症,演變成失能、臥床不起。停經前就該每一至二年做骨密檢查。蔡東翰強調,骨骼會隨著年齡產生老化現象,變得愈來愈脆弱,高風險族群應該要提早「顧筋骨」,除了基本的飲食,攝取充足的鈣質、維生素D和蛋白質,配合運動幫助骨骼與肌肉的發育外,當女性在經期開始不規律時,就應該要定期每1至2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若檢查出骨密度數值小於-1表示骨質稀少,如果在-2.5以下,已經是骨質疏鬆的狀態,就有高度發生骨折的風險,建議一定要遵循醫囑,積極藥物治療,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蔡東翰表示,慢性病有三高,骨質疏鬆也有三高:「高發生率、高傷害率、高死亡率」,呼籲及早預防骨折、積極治療骨鬆。確診骨鬆後的持續照護追蹤也非常重要,千萬不可自行中斷治療,以防止骨折、減少發病率和死亡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身體經歷長時間發炎 醫師教你飲食6大重點對抗新冠後遺症不適
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陳如瑩指出,在食物調理方面,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1.補充發炎時消耗的熱量陳如瑩說,發炎時會消耗許多熱量,因此須根據個人不同運動量攝取不同範圍的熱量。2.適量增加蛋白質攝取病患在染疫期間有發燒、食欲不振、味覺喪失等狀況,也會影響肌肉蛋白質的合成,造成肌肉量下降,甚至有肌少症的問題,所以蛋白質的攝取很重要,同時要搭配適當的運動。但有肝腎功能問題的民眾,須限制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避免增加肝腎負擔,需要與醫師討論後,針對個人情況攝取適量的蛋白質。3.不飽和脂肪酸對抗發炎不飽和脂肪酸有抗發炎及降低三高的作用,可多攝取如鮭魚、鯖魚、核桃、花椰菜、牛奶製品等。4.維生素C、D、E抗氧化陳如瑩表示,目前對於長新冠的治療及調理方式需要更多資料,但維生素C與維生素E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原則上仍可減少確診病患身體發炎反應。文獻指出,住院病患普遍缺乏維生素C、D,建議可多攝取蔬菜、水果、海鮮、大蒜等,簡言之就是要均衡飲食,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多曬太陽獲取。5.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由於確診症狀多為發燒、呼吸道症狀,會導致水分流失,所以痊癒後仍要注重適量的水分攝取。6.均衡飲食增加腸道菌叢腸道系統部分,感染後,腸道菌叢也會改變,需要均衡飲食以維持菌叢的多樣性。孩童避免含糖飲食,肥胖會增加染疫併發症風險。至於確診兒童在康復後如何避免留下後遺症?陳如瑩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不要被感染,強烈呼籲成人要完整接種疫苗,符合施打資格的兒童也鼓勵盡量接種,以保護無法接種疫苗的長者及幼童。小朋友的飲食調理方面,可以參考衛福部「我的餐盤」建議。陳如瑩指出,孩童還在成長階段,建議早晚一杯牛奶,補充成長所需的鈣質及營養,研究指出,台灣的孩童在學齡階段,奶類、蔬菜及水果的攝取量仍不夠多。另也呼籲少吃含添加物食物、避免含糖飲料攝取過多、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台灣兒童有四分之一有過胖問題,造成併發症的機率較高。另外,兒童確診病患要多注意「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該症狀在確診後二至六周會發生,症狀較類似學齡前的川崎氏症,是一種多系統血管發炎症候群,症狀包含持續高燒、草莓舌、雙眼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多形性皮膚紅疹等。漸進恢復運動痊癒後七天無症狀 先從走路開始暖身不管是輕症、中重症的成人或是兒童,就算痊癒後,仍要循序漸進做運動,但陳如瑩提醒,不能一下子就從事太激烈的活動。比較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合併病毒性的心肌炎,肺部有肺炎或曾插管,要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後再運動。陳如瑩建議痊癒後七天內,若都沒有出現症狀,就可以恢復基本活動,但先以日常生活為主,如在平地上行走500至600公尺、爬樓梯等,不會感覺太累的話,再恢復運動。成人可搭配負重運動,增加肌肉量,孩童則建議從事有氧運動。陳如瑩提醒,在恢復運動的期間,還是要密切與醫師聯繫、回診,評估身體狀況。若心肺功能有受影響者,需在醫療院所接受相關檢查評估,如心臟超音波、肺功能檢查等,確認回到正常狀況,再來運動,一旦感到不舒服,就要馬上回診。
-
2022-06-12 醫療.泌尿腎臟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異常症狀盡速就醫不要拖
不論是氣候或環境悶熱都容易形成熱傷害,嚴重可能致命,尤其三高、糖尿病等風險族群更要小心。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民眾平時應有所防範,若察覺相關症狀盡快作對應處理,如出現更多不適應立即就醫,以免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危症,嚴重甚至死亡。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出現異常症狀盡速就醫。 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一般以中暑稱呼熱傷害,不過醫學上的中暑其實有嚴格的定義,是當中最為嚴重、且可能致命的。熱傷害可分成四大類,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熱傷害未改善可能惡化,但未必會依序出現,也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很嚴重,相關症狀更要留意。 輕微:熱暈厥、熱痙攣熱暈厥主要因身體需要散熱而重新分配血液、使得腦部供血不足所致,會產生頭暈、無力等現象。熱痙攣則為因流汗過多,或補充過量的水分,使電解質失衡、肌肉收縮造成疼痛。這兩者可視為同階段的輕度熱傷害。 中度:熱衰竭熱衰竭是一種血液循環衰竭的現象,為中度熱傷害,常見除了出現前述症狀以外,也會更明顯,並也容易有血壓降低、臉色蒼白、體溫上升等情況。而雖名為「衰竭」,但尚未嚴重到影響生命安全,不過此情況若再不改善,是有惡化至中暑的可能。 嚴重:中暑中暑是4種熱傷害當中最嚴重的,患者因體溫調節中樞失常而無法散熱,此時體溫將來到40度甚至以上,除了前述不適再加重,也可能出現意識不清、噁心、嘔吐等,若未盡速處理,將可能引發腎衰竭等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休克、心臟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約30-80%不等。 醫師提醒,若是出現體溫高至40度、或出現頭暈及痙攣以外的明顯不適,如噁心、嘔吐、意識模糊等,就應盡快就醫,以避免中暑危及生命安全。 防範熱傷害引休克、死亡,三高等6大族群更要留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但三高、心臟病、腎臟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因為慢性病患者散熱機制較不易出汗,調節能力較差,是更容易出現熱傷害的風險族群。其他像是調節系統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童、65歲以上調節能力不足的年長者、體脂肪較多阻饒散熱BMI≧24的肥胖者也都需注意。另外,有在服用藥物的族群也需留意,部分藥物也會增加熱傷害的機率,例如阻礙水分及鹽分平衡的利尿劑,以及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會抑制流汗、減少散熱的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疾病藥劑等。而像是工人、外送員、廚師、運動員等需長期在戶外曝曬、高溫、密閉空間等悶熱場所活動的工作者,也是風險族群之一。上述各族群都要留意。 熱傷害3防範5應對,醫:察覺異常盡速就醫不要拖。 防範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留意三大重點,包括保持清爽、補充水分、避免風險。例如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特別注意千萬避免將小孩獨自留在車內,不論時間長短。而補充水分應避免出現缺水的口渴警訊才喝水,應養成每日飲水至少2000c.c的習慣,且不可喝啤酒、咖啡、茶代替,避免利尿效果反而增加熱傷害機率。留意風險則包括避免長時間曝曬、處於高溫、悶熱環境當中,盡可能避免10:00-14:00外出,出門時應作好防曬,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若真的遇到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除了當下應盡快至蔭涼處休息,也應盡可能將衣物寬鬆透氣,並尋找冰塊、冷水協助降溫,以白開水、電解液、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觀察相關症狀,必要時盡速就醫,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地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刮痧助改善頭痛、胸悶、痠痛等 中醫:方法要正確,不是越用力、痧越多越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0 醫療.腦部.神經
35歲中風,跡象就藏在「嘴角」!年輕型腦中風越來越多,3大警訊快檢查
「醫生你別跟我開玩笑了,我才35歲耶!中風不是老了才有可能發生嗎?」 邱先生一臉驚訝的問醫師,看著自己腦部透過零輻射磁振造影(MRI)結果,腦部有局部梗塞。 看起來就是個陽光大男孩的邱先生,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業務經理,時常為了業績與客戶搏感情應酬抽菸喝酒,其餘下班後生活也是多采多姿;喜歡音樂的他,還會與朋友組團玩音樂,週末更是不得閒,到處與朋友開趴狂歡。 邱先生平時身體沒有什麼太大病痛,只有偶爾覺得肩頸痠痛、偶爾頭暈,以為只是因為工作太累而不以為意,無意中發現最近與朋友出遊歡樂合照中的自己,微笑時臉部表情有點不對勁,左邊嘴角顯得僵硬笑不開,便前來檢查,透過腦部MRI檢查,結果令他相當震驚。 「我的人生道路還很長,還好提早發現!我無法想像中風後沒辦法自由行走,一定會非常痛苦!」幸好警覺性高及有健康檢查的觀念,讓他提早發現逃離中風危機。 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終生的發生率是1/6,但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越來越多,45歲以下中風人數更是逐年上升。 根據衛福部公布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共奪走11,520條寶貴性命。中風後往往會帶來的失能後遺症,為中風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後續持續就醫也會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的沉重負擔。 三高族群(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發生腦中風的風險,分別是非三高者的2.5倍。遠離腦中風,除了改善三高及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無運動習慣、肥胖、熬夜等,若出現手腳無力、面部表情不對稱、長期暈眩等,就應提高警覺性並安排檢查幫助自己提早發現,可透過腦部零輻射磁振造影(MRI),判斷是否潛藏中風跡象。 若血脂、膽固醇、血壓、內臟脂肪都在標準範圍、但有家族腦心血管病史,就更需要每年定期安排腦部檢查,千萬不可自恃年輕就忽略潛藏危機,中風是可預防及治療的,及早發現避免急性中風猝死危機。 國民健康署提醒,大部分的中風是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治療積極控制三高來預防的,請把握以下原則,就能降低罹患中風之風險: 一、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醣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 二、選擇健康飲食:掌握三少二多原則,即少調味品、低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 三、養成規律運動:維持每週五次(或至少3次)、每次30分鐘。 四、維持健康體重: BMI維持在18.5 ~ 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五、拒絕菸酒危害: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過度飲酒,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 六、定期健康檢查 作者簡介_錢政平 副院長 專長:神經放射線、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臺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中心診所醫院心盛影像中心 主任醫師臺北榮總放射線部 特約主治醫師臺南奇美醫院 兼任主治醫師臺北榮總放射線部研究醫師放射線及神經放射線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都在做
-
2022-06-08 養生.抗老養生
芒種節氣後易引發腸胃濕熱!中醫教你泡「生薑綠茶」順氣血、「紫蘇生薑竹茹茶」除濕熱
芒種是1年24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6月6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芒種是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種節氣進入「黃梅天」 暑濕恐引起腸胃病中醫師賴睿昕指出,「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這時台灣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又叫做「黃梅天」。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消化不良,脾胃運化失調。因此在芒種節氣裡大家要注意暑濕引起的腸胃病。腸胃濕熱誤以為發燒疲累 三高患者慎防血栓芒種節氣導致的腸胃濕熱,這時很多人會以為自己發燒,可是量體溫又是正常的,但就是感覺自己微熱微熱的疲累感,嚴重時會使人頭痛、頭悶、噁心,還會出現食慾低下、拉肚子等腸胃症狀。賴睿昕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疾病,氣血循環不佳,血液裡雜質高的人,在芒種節氣又沒有補充適當的水分,在冷氣房中水分蒸散更快,而導致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容易導致身體的微循環更差,這時頭暈、疲勞就會跟著來,嚴重時更可能產生血栓,塞到腦部就變成中風,造成身體產生這樣嚴重的情況,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身體沒有足夠的動能,沒有辦法推動身體的氣血,這時喝點薑茶就可以增強身體的動能。帶皮生薑涼熱平衡 清除體內代謝廢物拿帶皮的生薑1、2片泡茶,加上300c.c.的熱水,加上少許綠茶葉,悶出1杯來飲用,1整天可以喝1到2杯對於預防暑濕引起的腸胃病與改善血液濃稠有很好的效果,生薑皮性味辛涼、微寒、止汗,而生薑性味辛溫,發表散寒、溫胃止嘔。賴睿昕補充提到,生薑皮肉功效剛好相反,因此為保持生薑藥性作用的涼熱平衡,最好不要去皮,再加上綠茶含有兒茶素,可以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賴睿昕說明,薑除了內服,在中醫來看也是很好的外敷處方,芒種時節濕邪容易入體,長久待在冷氣房中,容易導致氣血循環不佳,引發肩周炎。這時可將老薑、洋蔥搗爛,用小火炒熱後,加酒再炒片刻,用紗布包住趁熱敷在疼痛處,老薑溫經通絡;蔥頭辛溫,能散寒解表,溫通陽氣;酒能夠散寒活血通經,可以止痛消腫改善間周炎,外用此方的同時,應適當加強肩部按摩和活動,可增強藥物功效。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如果吃薑過量,容易引起胃火旺,若是想要克制吃薑引起的胃火旺,可以同時選擇一些可舒清胃熱的食物,像是竹茹就是很好的搭配藥材,透過竹茹可以消除生薑引起的燥熱而不傷身體,也可緩解胃食道逆流。【紫蘇生薑竹茹茶】▸材料:生薑5公克,紫蘇葉3公克,竹茹3公克,水500c.c.。▸做法:(1)生薑洗凈瀝乾水份後切絲備用。(2)取一鍋,放入水500c.c.後,再放入薑絲、紫蘇葉、竹茹煮約5分鐘。(3)湯汁過濾後即可飲用。▸中醫小叮嚀:紫蘇藥性溫和、安胎和胃,生薑溫胃止嘔、竹茹潤燥和胃,可以有效緩解孕婦嘔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忘記服藥該怎麼辦?醫師曝吃高血壓藥最怕的2件事
即便再怎麼細心的人,還是會有忘東忘西的時候,尤其是事情一忙常常連飯都忘記吃,更何況是吃藥呢?據統計,有超過80%的病人曾有過忘記服藥的經驗。認識藥物動力學英文為Pharmacokinetics(簡稱 PK),是指人體攝入藥物後對藥物做的一系列處理,可分為四個部份,吸收(Absorption)、分佈(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每一步都環環相扣,影響著藥物在身體裡面的分佈,以及隨著時間對身體的影響。基於我們現在討論口服三高用藥,可以先參考下列這張圖,來大概理解藥物在身體裡面的運作模式。這張圖雖然看起來複雜,但靜下心來看懂每一個定義,其實不難。縱軸是藥在血中的濃度,我們把藥吃進嘴巴裡後,經過腸胃道的吸收,會逐漸在血液中出現,濃度也會隨之提高,然而這個濃度的提高並不是無止境的,不論透過肝臟、腎臟或是膽汁、甚至是汗腺,藥物總有自己一套被身體移出血液的方法,而這個機轉在藥物一出現在血液中就開始運作了。之所以一開始曲線還是逐漸再往上升,是因為在前期從腸胃道吸收的量還是比身體將藥物排出的機制量多,讓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逐漸提高。而當濃度高過有效濃度,就代表這個藥已經開始在身體內作用,即有實際對疾病產生治療功能了。然而有句俗話說藥三分毒,我們不希望藥物在身體內的濃度過高,高過中毒濃度,會開始對身體或整體治療方向產生負面影響。所以醫師安排劑量、吃藥頻率時,第一優先都是在想辦法把藥物控制在有效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之再隨病人的自身狀況與疾病程度,在有效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做調整。我們再把這圖顯示地更符合實際狀況:黑色線是剛剛討論的理想情況的前半部,而藍色線則是我們吃藥的實際情形,可以發現我們每次吃藥,都會讓藥物在身體內的濃度有個波動,而之所以要定時服藥,尤其慢性病的病友,是因為這樣的波動會隨著服藥時間逐漸維持一個穩定狀態的波動,而這個波動的平均濃度則剛好會在有效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讓這個藥物能持續控制病人身體本身的慢性病,緩解病人的慢性病症狀!忘記服用慢性病藥物的影響我們可以再用這張圖簡單想像忘記服藥對藥物濃度的影響:雖然這張圖說明的是同樣的藥量、不同的投藥頻率所產生的藥物波動曲線,不過我們可以類推忘記服藥則會讓藥物在身體內的濃度急速降低,甚至低於有效濃度,使身體的慢性病又無從被控制,使病人的症狀又復發。所以我們心中有藥物動力學的概念後,也可相對比較好理解以下醫師、藥師的建議,對於忘記吃藥的建議就只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能讓藥物在血中的濃度盡可能維持在有效濃度以上、二是絕對要避免病人的藥物濃度超過該藥物的中毒濃度。不要在同一時間吃兩份劑量藥物中華文化常常強調有借有還才是負責任的處事原則。然而套用在吃藥是萬萬不可。很多病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負責任的病人,既然這次吃藥突然想起上次忘了吃,不如就在這次把兩份劑量的藥一起吃掉,心裏上舒坦,又能看到藥袋沒有剩餘的的藥物、眼不見為淨。然而這個想法其實非常危險。回顧剛剛解釋的藥物動力學概念,同一時間吃兩份相同藥物,很容易讓藥物在血中的濃度突破中毒濃度!反而讓該藥變成了一種毒藥,影響病人的身體健康。以下幾點建議,則可以判斷自己的狀況適不適用,有任何問題,建議最好尋求藥師專業上的建議。高血壓藥依循「時間切半」的原則高血壓藥物最怕的莫不過於兩件事,一是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太低,造成高血壓復發,增加中風的風險,以及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二是怕藥物濃度太強,把病人血壓壓的太低,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可能起身沒走幾步路就昏倒,或甚至因為嚴重低血壓影響其他器官的氧氣供給,造成器官缺氧。故醫師、藥師都會建議用兩次服藥的時間中點作為判斷,還沒到該中點時間則可以補吃,超過了則不宜補吃,等下一次吃藥時間再吃一份劑量即可。糖尿病藥留意是否依循「隨餐服用」原則若是糖尿病藥忘記吃,要特別留意,有些降血糖藥不適用一般用藥原則,因為部分糖尿病用藥因為作用快,需要隨餐使用,避免血糖下降過低造成嚴重低血糖,甚至有生命危險!若忘記服藥,應按照隨餐服用原則,在下次用餐前服藥即可。如有疑慮,建議糖友們詢問專業醫師與藥師,才會是最保險的方式喔!留意!醫囑交代「隨餐服用」的降血壓藥,忘記也不可補吃!通常一個藥物會交代需要隨餐服用,用意不外乎是利用食麋的稀釋,來降低該藥物透過腸胃道吸收的速率,也就是說該藥透過腸胃道吸收的效率非常好,能很快地轉換變成藥物血液濃度,有時為了避免空腹服藥引起低血壓,醫生也可能讓他們與食物同服,以延緩吸收,這樣服藥的降壓效果不受影響。故這類需要「隨餐服用」的降血壓藥如果忘記服用,則應該避免再補吃,避免血壓降的太多,造成病人低血壓,或甚至器官缺氧的情形發生!一旦忘記服用,下次用餐前恢復服藥即可!【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三高用藥原則!忘記服藥該怎麼辦?】
-
2022-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你是不是新冠重症高危險群?高危險群注意事項一次看
新冠肺炎病毒逐漸流感化,但目前的死亡率還是比流感來得高,尤其是有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人,感染率跟死亡率都較一般人來得高。因此在思考跟病毒共存的過程中,高危險群的人一定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網站上的資料,高風險群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兩大族群:感染風險高、引起併發症也高的族群:●長者:目前死亡病患中,有81%是65歲以上的患者,所以長者感染後風險會比一般年輕人來得高。●癌症患者:癌症病患因為接受化療、電療等治療方式,導致免疫力下降,所以感染風險也比一般人高,特別是血癌病患。●慢性腎臟病患:慢性腎臟病患需要定期透析,會讓身體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所以需要注意。●肝病患者:肝炎病患與肝硬化患者的免疫機能較低,因此風險較一般人高。●肺病患者:新冠肺炎主要侵襲肺部,所以像是吸菸者、COPD(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結核病患、氣喘病患等,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愛滋病患與免疫力低下者:愛滋病患與免疫力低下的病患相較於正常人更容易感染,因此需要想辦法避免感染。●地中海型貧血與鐮形血球患者:血液相關的疾病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也增加重症的風險。感染風險一般,但併發症風險高的族群:●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本身並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失智症患者的行為、相關併發疾病會增加感染風險。●糖尿病患:目前研究並沒有發現糖尿病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會增加感染後併發症的風險,因此需要注意。●心臟病患:心臟病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會增加感染後發生併發的機率,因此心臟病患需要注意。●心理疾病患:有精神心理相關疾病的患者感染風險不會特別增加,但是感染後產生相關併發症的風險較大。●孕婦:研究發現,懷孕或剛分娩後一段時間的婦女,感染後產生併發症的風險相對高。●肥胖、三高與代謝症候群患者:三高患者、肥胖、不運動、代謝症候群的人感染後重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透過目前中重症的病患,可以發現到中重症、甚至是死亡的病患,通常會有以上的相關病史,因此這些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想要預防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其實跟預防流感很類似。根據美國CDC跟台灣疾管署的指引,想要預防感染的方式如下:●施打疫苗:尚未接種疫苗的人儘速施打,而目前針對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開放第四劑施打。●戴口罩:配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風險。●避免人潮眾多與通風不良的空間:高危險群患者盡量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地方,也減少在通風不良的地方與他人接觸。●有相關症狀請自行篩檢。●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包括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請遮住口鼻。●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告訴同住親友,嚴重時須就醫治療。●如果是免疫力低下患者,疫苗無法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時,目前AZ研發相關單株抗體Evusheld,可以提供免疫力低下患者6個月的保護期。(目前台灣尚未批准該藥物的EUA。)高危險群感染後居家隔離注意事項如果病況不嚴重,可以居家隔離治療的病患:●需要服用慢性病藥物的病患,除非經過醫師同意,不可以中斷藥物服用。●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該進行相關治療時還是需要進行治療,像是需要洗腎時,可以聯繫相關衛生單位,請他們進行安排。●保持心情穩定,如果有相關的壓力問題,可以諮詢相關專家,也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如果發生以下狀況時,請儘速就醫:●如果家中有血氧機時,可以進行血氧濃度測試,若血氧濃度低於95時就要儘速就醫。●胸部持續疼痛不舒服。●感覺頭腦混亂、意識不太清楚。●嚴重發燒或服用藥物仍無法退燒。參考資料:People with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How to Protect Yourself & OthersCOVID-19: What People with Cancer Should Know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更新COVID-19重症風險因子
-
2022-06-04 養生.抗老養生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身體的健康呢?《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與病毒共存 跟天地陰陽學習的養生學《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的和諧整體。活得簡單、過得輕鬆,談何容易?天地之間,有陰陽、日夜、寒熱、季候的更迭與變化,才有萬物的生長,萬物感受這樣的能量,配合作息,與天地陰陽同生。人在其中,當然也會受到這樣的磁場、頻率影響。因此,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過能力所及的生活,做能力所及的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共榮條件,讓自己活得簡單,過得輕鬆。凡事中規中矩,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也能產生好的量子糾纏,吸引更多正向的萬物與智慧,來到我們身旁。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夠落實執行的人,從古至今仍然有限。因此,才會有許多人仍然困在生活的煩、忙、亂,致使自己離健康越來越遠。舉例來說,服役是我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那時的職務是排長、連長,雖然帶部隊的壓力大,但三餐正常、作息正常,每日還有30 分鐘的午休時間,自己也不參加額外的應酬,像是同事間的邀約餐敘及飲酒。因此,每年體檢報告都沒有紅字,身材也維持得相當標準(BMI在24 以下)。後來,卸下領導職務,開始擔任行政參謀,主要做計劃及負責督導業務,雖然可以下班,卻因為計劃多、報告多,老是有種事情做不完的感覺,每每需要加班到深夜。工作結束,跟著同事們聚餐同樂,作為紓壓的方式,一路到了年度體檢時竟然發現胖了不少,三高也隨之而來。「工作忙不完,要如何正常休息呢?畢竟還得賺錢養家糊口,只好繼續撐下去啊!」這是我個人活生生的例子,可能也是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上班族,如果想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談何容易呢?釋放壓力,調理體質,恢復身體平和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還有聯考機制,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讀書到三更半夜,隔天早上6 點迷迷糊糊中起床,上學。周而復始的日子,一路到國三那年,因為成績尚未達到可以安全考上理想學校的標準,內心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導致腸胃不適,還曾經因為胃痙攣發作而緊急送醫。後來,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只好白天在輪胎行當學徒、晚上讀夜校,此時已經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晚上回到家,洗澡後就能好好地睡覺,無形中啟動身體的自癒機制,重新回到健康狀態。最近我的一名個案也是個學生,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二,因為有學測及自我期許的壓力,近期開始有胃痙攣、腸胃不適、焦慮和失眠狀況,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沒有好轉,於是詢問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孩子之前有介紹到朋友的中醫診所調理身體,屬於陰虛陽盛體質,容易出現熱證、體燥及相關症狀。我便讓孩子做了花波情緒測試後,結果顯示他的現況「具有恐懼、害怕、焦慮,及想逃避的潛在因素」,於是請朋友多跟孩子聊一聊,瞭解為何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因為過度期望孩子未來能上什麼學校,而讓孩子有莫大壓力。同時理解到,如果孩子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同意讓孩子多加休息,有健康身體才有一切,並建議持續調理體質,讓身體恢復平和、不燥。壓力,真的是導致身體生病的主因之一。陰陽與健康,真的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古人根據宇宙的變化、發展規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所提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思想,並推論天地之間原本是處於沒有任何物質的混沌狀態,因為有了陰陽,才開始有了互相作用、因而相生、互為相總,並不斷運行,產生變化。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陰陽在天地之間,日夜與四季,有「氣」的存在,並且不斷運作,這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有的氣,因日夜、季節、地理環境不同,傳遞出不同的頻率節奏,牽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天地人相互影響,相互變化與感應。現代養生學如果可以落實在日常,學習古人因應日夜的更替作息,調整春夏秋冬變換及寒熱來選擇當令飲食,並穿搭合適衣物,這就是堅守正確的養生之道。若是我們能夠順應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依循「順之天理」、「應之自然」的養生原則,身體就能與天地同頻而長養正氣,讓自己維持健康狀態。《黃帝內經》12 時辰與經絡,排毒、養生與自癒《黃帝內經》中的「子午流注」,將一天分成12 個時辰,同時與人體12 條主要經絡相互對應,每個時辰都會有主要運行的經絡,作為連結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若是能夠依循「子午流注」的辨證循經,關照身體各處,自能輕鬆養護元氣。以下分述12 個時辰養生法,一窺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時間醫學:◎ 23 點∼ 1 點(子時):足少陽膽經「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此時天地磁場最強,正是膽經排毒的最佳時機,此時應該要進入睡眠期。中醫也說:「膽有多清,脈有多清。」這個時間不建議再吃東西,讓身體開始有充分的休養,完成代謝與循環。◎ 1 點∼ 3 點(丑時):足厥陰肝經「人臥則血歸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也是重要的排毒階段,在深睡眠中修護肝臟。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延續23 點的身體淨化程序,就能蓄養明日的精、氣、神。◎ 3 點∼ 5 點(寅時):手太陰肺經此時身體進入陽盛陰衰之時,體溫、脈搏和呼吸都呈現低穩的狀態,完成「肺朝百脈」運行,排出濁氣、吸入清氣,進而使氣血充足。◎ 5 點∼ 7 點(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天門,開地戶。」此時氣血注入大腸經,也是開啟一日的清晨時分,適合清熱滑腸,許多人都是在這個時間點順利排便。大腸主津,可以喝上一杯溫開水,幫助疏泄。◎ 7 點∼ 9 點(辰時):足陽明胃經一日之計在於晨,健康的人都需要享受一份美味營養的早點,幫助腸胃營養的吸收,令自己活力充沛,元氣滿滿。◎ 9 點∼ 11 點(巳時):足太陰脾經脾經當令,脾是後天之本,負責轉化食物與生血,應避免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時,也是專注力最佳的黃金期,適合學習或工作。◎ 11 點∼ 13 點(午時):手少陰心經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午飯後避免劇烈運動,適合小睡小歇,有助於養心,同時能維持氣血運行的和諧。◎ 13 點∼ 15 點(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主液,同時掌管大腦運作,可以多喝水提升血液運行,有助進行清濁與吸收的完成。◎ 15 點∼ 17 點(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一天中第二個黃金階段,適合專注工作與學習。此時,人體會透過膀胱排泄身體的毒素與廢物,可以多飲水幫助疏泄,促進代謝。◎ 17 點∼ 19 點(酉時):足少陰腎經腎乃先天之本,此時不宜過度勞累,中醫說腎藏精,主宰生殖與發育,可透過呼息調頻,進而調節陰陽能量。◎ 19 點∼ 21 點(戌時):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又稱「膻中」,大致是心臟的空間,此時晚餐不宜過度豐盛,飯後稍作休息,適當地散步,為美好的睡眠預做準備。◎ 21 點至23 點(亥時):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上半身的空間指涉,包含上焦心肺、中焦脾肝、下焦肝腎,正所謂三焦通百脈,此時要安五臟,讓百脈能夠充分休養,也不要再喝太多的水分,以利睡眠。基本上,在治未病、預防保健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若能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未病先防、調養身體,將有助臟腑排毒、心理調頻,找回自癒力。如果發現身體已有嚴重症狀或明顯病兆,仍應趕緊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才能給予立即性的治療,進一步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04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台南市立醫院院長蔡良敏:具同理心站在病人的角度著想,望醫病關係更和諧
「病人有權利要求釋疑解惑,必要時可尋求第二意見。」台南市立醫院院長蔡良敏認為,醫師要獲得病人的認同,不能一味滿足病人的需求,而是要有同理心,站在病人的角度著想,才能醫病關係和諧。蔡良敏表示,在健保制度下,醫師為每位患者看診服務的時間有限,有些病患也不好意思問太多,往往抱著許多疑惑離開診間,如此的醫病關係並不好。「其實患者想問的應該要問清楚,才能建立對醫師的信任,形成正向循環,對醫師、病患都好。」16字管理哲學 轉虧為盈1988年成大醫院開設,蔡良敏是最早加入成大的醫師之一,當時雲嘉南地區首例心導管、氣球擴張手術及支架手術都是由他完成,1998年升任教授,成大欲拓展醫療體系,接管經營不善的私立佳里綜合醫院,他被指派擔任院長。擔任地區醫院院長後,蔡良敏積極走進社區、了解地方需求,再要求醫院改善,短短幾年就讓醫院轉虧為盈。後來要離開醫院時,大家都捨不得,他手寫了「尊重體制、率性而為,爭取籌碼、強力介入」16個字送給同仁,他說,「這是我用心揣摩出來的管理哲學。」推動精實醫療 提高品質「做為一個醫院管理經營者,向上對老闆負責、向下要讓同仁們工作順利愉快。」他強調,一方面要尊重老闆與體制,照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去做;另一方面要為員工爭取福利與籌碼,但要積極介入管理、要求提升,達到平衡才是好的管理者。2016年,蔡良敏自成大借調出任台南市立醫院院長,2019年正式由成大退休,專任院長,積極推動精實醫療。節省浪費、達到不必關診也能有利潤的目標,但節省並非犧牲醫療品質,反而還能提高品質,即是精實醫療。結合社區醫療 發展長照例如有些醫師對慢性病患,長期開的處方都沒有改過,只是多一個症狀就再多加藥物,因此在每個月召開的主治醫師會議中,會對藥費特別高的醫師檢討「是不是多開了不必要的藥物」,若病人的病症已經緩解就可以減藥了,檢討過後不僅減少浪費,對病人也是好的。未來長照是醫院發展的重點,蔡良敏希望能結合社區醫療發展長照,讓醫院成為更貼近民眾需求的地方。蔡良敏養生祕訣/打小白球下圍棋 運動健腦遠三高台南市立醫院長蔡良敏是心臟內科醫師,很重視三高問題。平常喜歡打小白球、下圍棋,讓他不僅身體動、頭腦也動,保持活力,是他的養生祕訣,更能避免三高上身。蔡良敏表示,現代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常會有心血管疾病,特別是三高問題,運動是最好的保健方法,但許多人因為工作、時間限制等因素,不一定能積極運動。從年輕時就喜歡運動的他,近180公分的健壯體格,各式球類運動都在行,但年紀愈大、打的球愈小,現在常與醫師好友相約打高爾夫,不算激烈卻可長時間步行,是不錯的運動。平常在醫院裡,他會盡量爬樓梯、巡房,多走路,「還是要讓自己能有運動的機會」,把運動融入生活裡,能動就動。下圍棋是他喜歡的休閒活動,「動動腦可以紓壓」,由於工作忙碌,不好找棋伴,閒暇時就上網找人廝殺,他喜歡下快棋,一來一往間,可讓一整天的疲勞歸零,保持思緒清晰。「平常不會熬夜,即使工作再忙,時間到了該睡就睡,重要的事情會留到一早睡醒再做。」蔡良敏說,大腦在睡醒之後,就像很混淆的水變澄清,做起事來事半功倍,敏銳又有效,像重要的演講、工作上的規畫等,他都習慣一早來做,效率特別好。蔡良敏小檔案●年齡:64歲●專長:臨床心臟血管學、急重症醫學、超音波心圖學、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醫院經營管理●現職:台南市立醫院院長、成大醫院特聘專家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成功大學內科教授、成大醫院急診部主任、佳里綜合醫院院長、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成大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尊重專業,愛惜自己。病人有權利要求釋疑解惑,必要時可尋求第二意見。
-
2022-06-01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吃粽子熱量爆表?營養師提示3重點,不怕收假增三高又變肥
營養師趙函穎分享,曾有學生因每天三餐各吃一顆粽子,端午假期結束後血壓升高至190、血糖也飆至220,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導致無法呼吸而緊急送醫;因此特別呼籲三高患者,應該要好好注意飲食搭配,也同步分享3個重點,包含細嚼慢嚥、補充水份,以及搭配高營養價值的蔬果,端午節才能健康享用美食。粽子吃太多,小心三高飆升,腸胃拉警報為了增添端午過節氣氛,普遍大眾會直接把粽子當主食,甚至可能一餐就吃好幾顆。然而市面上的傳統肉粽大多是由炒過的糯米,以及滷過的五花肉、香菇、栗子、蛋黃等組成,高油重鹹的烹調方式是造成民眾高血糖、高血脂、高膽固醇以及高血壓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一不小心太放「粽」而食用過量,可能加重身體負擔。趙函穎指出,天天吃粽子,甚至餐餐吃粽子,除了須當心三高問題外,還可能會產生消化不良、急性腸胃炎、胃食道逆流或脹氣等現象。如果有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必須控制在每天一顆或每餐半顆粽子,並且一定要搭配高營養價值的蔬菜水果一起食用;而針對一般民眾,由於粽子含有高油、高澱粉,必須取代正餐中的白飯,因此每餐建議至多一顆粽子,且必須搭配兩份蔬菜和一份水果。 遵守3重點,健康又均衡趙函穎提出3大重點,分別是「細嚼慢嚥」、「補充水份」以及「搭配高營養價值的蔬果」。1.細嚼慢嚥:由於糯米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民眾須細嚼慢嚥,每一口粽子至少要咬20下,促進消化酵素分泌,進而改善消化,且食物體積小也能減少腸胃負擔。2.補充水份:肉粽中的蛋白質、油脂與澱粉,都需要透過水份來協助代謝,因此建議粽子盡量選小顆的,並且在餐後多補充水份以利代謝。3.搭配高營養價值的蔬果:吃一顆粽子建議搭配兩份拳頭大的高營養價值的蔬菜水果,可以選擇富含膳食纖維與酵素的花椰菜、高麗菜、奇異果、木瓜等,針對腸胃比較不好的民眾,特別建議在餐前先吃一顆奇異果,再吃粽子,不僅能幫助消化,還可以幫助緩解脹氣、分解蛋白質,以及幫助新陳代謝。延伸閱讀: 。北部粽比南部粽更肥!「各類粽子消化時間」曝 這款跑2小時也難消耗熱量 。粽子食材有禁忌!  營養師曝「地雷內餡」:當心身體受不了
-
2022-05-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已連續六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條人命;除了死亡,腦中風最令人害怕的是失能後遺症,如果落入長照,歷程平均將近10年,肢體癱瘓、認知障礙、失語,甚至臥床等,對於病人與家屬無疑是一沈重照顧負擔。台灣腦中風醫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遠距健康平台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線上課程,特別邀請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專科副教授蘇峻弘授課,吸引上千位長照人員報名參與,內容包含認識中風現況、中風與危險因子、中風徵兆辨識及處置、如何預防再次或反覆中風等。腦中風一般分為兩大類:缺血性中風(梗塞)、出血性中風,約有75%的患者為缺血性中風。蔡力凱說,急性腦中風的預後好壞,常決定於是否能即時正確送醫處置,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已可透過靜脈血栓溶解劑或是動脈血栓移除術搶救尚未壞死的腦細胞,在黃金搶救時間內完成治療,可降低肢體偏癱及認知障礙等後遺症。注射靜脈血栓溶劑的治療成效顯著,國際研究顯示,原本的黃金3小時已延長至4.5小時甚至9小時;而若有顱內大血管阻塞,另可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能以導管方式直接將血栓取出以打通血管,但最好在8小時內進行(最多24小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蔡力凱表示,多數腦中風患者會面臨不同失能程度的後遺症,若狀況嚴重,家屬會依家庭及經濟狀況選擇送往長照機構、聘請看護、在家自行照顧或使用長照2.0資源,但所謂的「出院」並非痊癒、休養,而是面臨龐大的醫療支出與精神壓力,因此,預防腦中風與及時就醫處置將有助於提高中風病人康復機率,避免後續沉重的照顧負擔。蘇峻弘提到,臨床研究顯示,每六位腦中風個案,就有一位是因罹患心房顫動造成的。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中造成腦中風機制是因心房產生不規律跳動,血液無法正常流動、容易堆積血塊,流到腦部就會阻塞腦部血管。為預防腦中風發生,應積極注意心房顫動問題。中風後更需要做心率監測、定期量測三高,並與醫師討論予以口服抗凝血藥物治療,預防再度或反覆中風。蘇峻弘補充,以預防中風來說,常透過抗凝血藥物來抑制凝血功能,只是如果碰到緊急狀況需要進行手術時,如果來不及恢復凝血功能,可能會造成失血過多、休克死亡的情形,錯失治療最佳時機。現在藥物進步,已有專屬反轉劑能幫助凝血功能快速恢復,大幅改善以往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的限制,對病人更多一層保障。照服員和照顧者應提醒患者按時用藥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等),並隨時記錄復健及用藥狀況,更重要的是提醒個案定期至醫院回診追蹤慢性病是否被控制,以及是否有新的中風危險因子出現,才能降低腦中風再次發生機會。「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入門課從認識腦中風開始,透過線上直播課程即時向專家提問,深化長照人員的專業。課後照服員、照顧者提出許多問題,包括腦中風從預防、急救到照護,以及如何避免再次中風等,上千位報名參與的民眾課後於LINE群組接收測驗連結完成測驗交卷,完成積分資格。更多腦中風線上積分課程資訊可上元氣網查詢,建立基礎照顧技能。為了讓照服員、照顧者能夠了解更多腦中風大小事,元氣網彙整線上課程後Q&A:Q: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A:國民健康署的「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列出8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史、心房顫動、抽菸習慣、肥胖、運動習慣、家族史,只要中3項就有中風的潛在危險。Q:如何及早發現中風、正確送醫?牢記「舉手、微笑、說你好、快打119」口訣。A:Face:微笑,觀察兩邊臉是否對稱。Arm:舉手,檢查是否會有一隻手無力下垂。Speech:說你好,口齒是否清晰且語意完整。Time:記下病發時間。若有上述任一徵兆,務必快打119就醫,把握黃金救治時間,降低中風後遺症。 Q:心房顫動與心悸有何不同?A:心悸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病,心悸的原因非常多,搞不好是害怕,不見得是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心悸只是心房顫動的一種症狀表現,要確定是否為心房顫動,必須到醫院做心電圖確診。Q:腦中風有可能復發嗎?怎麼預防?A:因腦血管已經受到損害,患者再次中風的機率比未曾中風過的人高出9倍!許多患者因康復程度佳,忘記自己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醫師提醒,一定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菸、運動,服用抗血栓藥物千萬不能停。Q:若發生腦中風的時間是睡醒後,該怎麼判斷發病時間?A:牢記「起床時間」以及「就寢時間」,告知所有發病細節,醫生會按病人情況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透過影像結果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慌亂。想了解如何降低中風失能風險避免中風、反覆中風?6月28日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健康平台針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開設進階課程,邀請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協同部主任巫錫霖、彰化基督教醫院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線上授課,提供專業、實用的照護知識,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報名連結:https://reurl.cc/6Zb9lk 延伸閱讀:國內調查,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新冠肺炎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教如何避免進展為中重症
● 提升免疫力,可以擊潰病毒● 多攝取抗發炎、抗氧化食物● 適當補充維生素D,避免染疫或進展為中重症確診新冠肺炎要吃什麼?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可以透過吃特定的食物對抗新冠病毒,不過提升免疫力絕對是擊潰病毒的不二法門。建議可藉由攝取抗發炎、降低體內氧化壓力的食物,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讓免疫細胞盡快攻下病毒,縮短痊癒時間。1、維生素C維生素C是體內強大的抗氧化物質,具有降低氧化壓力、抗發炎、促進內皮細胞作用的能力,特別是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時,透過補充維生素C,可以加速人體對抗病毒的時程,也能避免惡化成中重症。建議一天至少補充100毫克維生素C,而芭樂、奇異果、小番茄、木瓜等都是高維生素C水果,一天吃兩份(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就能補充所需攝取量。2、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促進大腦健康、預防各種免疫疾病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對抗新冠肺炎。建議可以一周吃三次魚,像鮭魚、鯖魚、鱈魚、秋刀魚等,每次約手掌大小;或補充亞麻仁籽油、各類堅果等,都能攝取到Omega3脂肪酸。3、維生素D近代不少研究發現,維生素D與人體基因調控有關,甚至可被視為荷爾蒙的一種,影響體內約3000多種基因,舉凡三高、感冒、皮膚病,甚至是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都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研究發現,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因此維生素D可以提升吞噬細胞與T細胞活性,幫助消滅人體內的細菌和病毒;各國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研究更發現,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後,進展為重症的機率,而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愈高,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也愈低。維生素D的取得方式,建議可以在正中午時段,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間,日曬約15分鐘;平時飲食可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蛋黃、牛奶、魚類、乾燥香菇、木耳等;針對日曬不足、膚色深、有慢性病等民眾,則可以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補充,依個人血液濃度,每日可補充400-2000IU不等。4、喝足夠的水人體70%是由水組成,補充足夠的水,可以幫助人體代謝廢物,讓所有生化反應趨於正常。不過喝水有訣竅,應該喝接近體溫的溫水,而不是冰水或室溫水,因為七成的免疫細胞進駐在腸道,如果喝下比體溫低的水,容易削弱腸胃功能,進而減低免疫細胞作戰的能力;也不要一口氣灌一堆水,因為人體每20分鐘只能吸收200㏄,一次喝太多,僅是徒增身體的負擔。5、作息正常、避免加工食品維持良好作息很重要,不要熬夜,盡量11點前就寢,此時肝膽經當值,正發揮解毒造血的功能,不可錯過睡眠時段;更要避免食用加工品,如燒烤炸物、甜品、甜飲、醃製等,以免增加身體及肝腎負擔。
-
2022-05-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交互作用多 慢性病患確診領藥難
六十七歲的葉先生日前新冠肺炎快篩陽性,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第一時間便透過診所視訊看診通報。然而符合使用抗病毒藥物條件的他,卻因為每天服用多達十種三高用藥,其中有和倍拉維有交互作用的用藥,因此無法取得抗病毒用藥。醫師無奈的跟他說:「像你的情形建議吃莫納皮拉韋,但是診所和藥局只能給Paxlovid(倍拉維)」。根據目前指揮中心的抗病毒藥物領藥方式,倍拉維有下放至專責、應變醫院以及藥局,並可由診所視訊看診後開立。莫拉皮拉韋則配賦至醫院、衛生局、區管中心,以供應長照、洗腎中心為主。洗腎病友可由回診洗腎院所「所對所」或「所對院」的方式,向主責存放的院所、衛生局領取,慢性病患則需轉診至存放莫納皮拉韋地院所視訊看診,才能領到藥物。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則表示,雖然倍拉維的臨床效果較好,但如果慢性病人屬於抗病毒藥物適用對象,就應該讓藥物可近性更高,若還需要透過轉介等方式,恐讓藥物超過使用時機。因此就算莫納皮拉韋不發到藥局,也應該讓診所端可以開立處方,再讓民眾可去指定院所領藥。萬華衛康內科診所院長、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鄭維理表示,很多居家醫療的確診者或長照機構的住民根本不能吞藥丸,只能莫納皮拉韋,但後者藥物數量很少,診所醫師還要一家一家打電話問,才能問到哪裡還有藥,如果遇到周末,許多藥局和衛生所都關門,病人就要拖兩天,等到周一能領到藥,這讓病人及診所醫師都很心急焦慮。鄭維理建議,大醫院遠距看診大多要用政府的APP,民眾根本不太會用,但診所遠距醫療使用的是LINE,民眾願意使用,相對方便。如能讓診所可直接開立藥物,就可以更快照顧到很多居家和長照機構的病人,也能夠分擔大醫院又要開篩檢站、接種站,還要看遠距醫療的壓力。因此應該優先把藥物放在讓處方量大的第一線醫院或診所,讓開藥的單位直接給藥物,這樣最快,特別是診所的遠距醫療團隊。此外,疾管署既然每天都有統計藥物存放點的進出量,應該將這個資訊公佈給醫療院所查詢,別再讓診所醫師一家一家打電話,問到焦頭爛額。不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表示,現在造成致死率持續攀升,主要應該還是長照機構,而目前長照機構多開立莫拉皮拉韋。他說,目前指揮中心配賦的依據是莫拉皮拉韋可磨粉、管灌,但倍拉維是否不能有相同的服藥方式,也還需要和原廠確認。他說,因倍拉維的藥效達九成,比莫拉皮拉韋好很多,因此就算慢性病患正在吃具交互作用的慢性病藥物,如能暫時停藥並開倍拉維,或是長照住民如能服用貝拉維,最好還是優先開立倍拉維較好。鄭維理則表示,現在死亡個案高達三分之一來自長照機構,因為這些臥床長者都是抵抗力最弱的,一但病毒進入機構,很快就會烽火四起,加上醫院病床量能有限,除非重症才會送急診,大量的機構確診者都只能就地治療,一定要想盡辦法盡快投藥,否則如果需要送醫的機構重症長者爆量,不是在機構等死,就只能晾在急診等床,沒有人希望這樣的慘劇發生。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藥物庫存倍拉維65萬人份、莫納皮拉韋9萬人份;其中配賦到地方的藥物有倍拉維47.8萬人份、莫拉皮拉韋3.7萬人份。
-
2022-05-30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吃粽子恐加劇三高負擔 中醫大營養師推薦這樣吃
端午節將至免不了吃粽子應景,不過粽子當中的材料,如糯米、三層肉、花生等,其實都屬於高升糖指數且高膽固醇的食材,對於患有三高的患者來說著實是負擔,因此中醫大新竹附醫的營養科便推薦可以選擇市面上全穀類的健康粽,才能吃得美味又不失過節氣氛。營養科組長黃琳惠指出,一般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三層肉及花生等,對於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來說並不能多吃,尤其糯米含有較多「支鏈澱粉」,會造成食用後血糖上升較快,相較於直鏈澱粉較多的一般白米來說難以消化,對於患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而言,同樣不能多吃,否則會加劇消化負擔。黃琳惠建議,想要控制三高,食材可挑選膳食纖維豐富的紫米、燕麥、糙米、薏仁等全榖物,配合香菇、杏鮑菇、竹筍、玉米筍、牛蒡等高纖蔬菜增添口感,蛋白質可選用較瘦的梅花肉、里肌肉、雞胸肉取代肥肉,蛋黃可選栗子代替。她也建議腸胃容易不適者,除了減少食用量外,吃完粽子可搭配水果如木瓜、鳳梨等幫助消化,減少不適感。不過營養師鐘沛珊則提醒,傳統的北部粽因為食材會先進行拌炒,所以1顆粽子通常含有1碗飯、1份肉及2茶匙的油,相當於一般超商的輕食便當;南部粽雖然食材不會先拌炒過,卻因額外加入的花生粉及醬油膏,造成熱量破表,都是需要注意的小細節。她建議想要吃粽卻不增重,最好以1天1顆為限,並當做正餐主食而非當作點心攝取,配合攝取1碗青菜、1份低脂肉類如雞胸肉、魚肉或豆製品,飯後再1份水果更均衡,也不建議再額外添加醬料,如甜辣醬、醬油膏等,且最好吃完粽子後,能夠運動散步至少30分鐘,幫助減脂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