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4 科別.新陳代謝
脖子黑黑髒髒的...竟是大病纏身前兆!台大醫師:這不是沒洗乾淨,是內分泌出問題了
吃下不該吃的食物 民以食為天,「吃」可說是每個人每天都會做的事。「吃」帶給我們快樂,也是維持人體健康、正常機能運作所必須,因為人體需要的營養必須透過吃,才能夠進一步被消化吸收,為細胞所利用。 食物是我們的營養來源,吃對東西可以讓我們更健康;相反地,吃錯東西不僅攝取不到營養,反而吃進有害物質與毒素,影響腸道健康,造成疾病。看看現代許多不正確飲食造成的慢性退化性疾病,再想想常說的「病從口入」,還真是有道理。 食品添加物 想想看,上次到超市或便利商店買食品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會買那樣東西?因為看起來誘人好吃?因為便宜促銷?因為熱量低?因為大家都買?因為省時方便?你有看背面的成分標示嗎?其實,很多標示成分我們根本看不懂,即便是用中文寫的(沒有中文標示的更不用說,建議問清楚再買)。但更多時候,許多人連看都沒看,從架子上拿下來到櫃檯結帳就直接離開。你是不是也一樣? 忙碌、緊湊、沒時間,幾乎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不只大人,連學童也是如此。在時間的擠壓下,「吃」常常是被忽略、甚至犧牲的一環,只求快速、方便、填飽肚子即可,根本難以顧及食物本身的品質。很多外食族直接買現成的外食或是便利商店的食物,先不提營養素是否均衡,光是其中可能含有的食品添加物,就足以影響我們的健康了。 免疫學期刊《Autoimmunity Reviews》裡一篇文獻回顧的文章提到,現代人吃的食品,為了增加食物的美味、保存、口感、色澤,常會添加許多化學添加物,包括糖、鹽、乳化劑、有機溶劑、麩質、人工色素或香料等,而這些添加物會增加腸道通透性,形成腸漏,這與現在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愈來愈高息息相關。 刊登在世界頂尖權威期刊《科學》(Science)的研究報告指出,今日常見的食品添加物─乳化劑,若是食用過多,容易影響腸道菌的作用,導致慢性發炎,除了引發自體免疫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症,還會進一步影響代謝,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問題。除此之外,食物過敏或食物敏感性也和添加物脫離不了關係。 高糖、高精緻化的西式飲食 肥胖、代謝症候群、脂肪肝盛行率不斷增加,就連學童也不例外,影響健康甚鉅。在門診,我遇過爸爸帶著讀中學的孩子來看感冒,當我對體型略顯粗壯肥胖的青少年進行檢查時,無意間瞥見他脖子後方有絨毛狀的黑色粗糙皺褶皮膚,立刻告訴一旁的爸爸這是「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 ▲脖子後方皮膚顏色暗沉,粗糙似絨毛狀,此為黑色棘皮症,常見原因為胰島素阻抗性。若想改善黑色棘皮症,讓皮膚變得平滑、恢復色澤,就必須改善胰島素阻抗性,透過控制飲食及改變生活形態, 才能改善皮膚狀況。 皮膚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因為罹患了「胰島素阻抗性」(註),也就是體內產生過多的胰島素,而過多的胰島素會刺激皮膚增生變厚,外觀看起來就顯得顏色深沉、粗糙像絨毛,皮膚皺褶處尤其明顯,例如脖子後方、腋下、腹股溝、膝蓋等。這不是皮膚沒洗乾淨,而是身體的內分泌及代謝出了問題。罹患「黑色棘皮症」一定要先檢查,確認是否罹患代謝疾病,才能更進一步治療。只有改善胰島素阻抗性,皮膚才有可能恢復光滑亮白,不斷搓洗是沒用的。 「原來如此!他媽媽都以為是沒洗乾淨,一直要他用力洗,難怪都沒效!請問醫師,胰島素阻抗性是怎麼造成的?」 胰島素是體內胰臟分泌的賀爾蒙,用來控制血糖,讓血糖穩定,也讓細胞得以利用血糖產生能量,但是現代人的飲食太精緻、太甜,食物吃進體內後往往讓血糖上升得太快,長期下來,導致體內胰島素分泌過多,久而久之胰島素作用會變差、變鈍,形成胰島素阻抗性。有胰島素阻抗性的人通常也會伴隨肥胖和脂肪肝。 「難怪,他怎麼樣都瘦不下來,就是愛喝飲料啦,便利商店各種口味的飲料幾乎都喝過了!」 研究告訴我們,西式飲食普遍高油、高糖又精緻,容易造成腸道菌叢不平衡、引發腸漏、體內慢性發炎,進而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代謝症候群、脂肪肝,現在零食、飲料、甜品唾手可得、充斥坊間,倘若不為孩子的飲食把關,必將造成未來健康上的隱患及負擔。 「不吃甜食、不喝飲料好困難,喝低熱量的代糖低卡飲料總可以吧?」一般來說,低卡飲料或零卡飲料是以代糖取代果糖,熱量低,喝起來又有甜味,能滿足我們的味蕾,同時又覺得對健康比較沒有負擔。但代糖會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影響代謝,造成血糖控制異常。近期更有研究發現,代糖飲料與中風及失智症的風險有明顯的關聯性,建議這類飲料或甜食還是盡量避開較好。  註:認識胰島素阻抗性 40多歲上班族,體重肥胖,腰圍超標,血壓高,抽血檢驗空腹血糖90 mg/dL 位在標準值內,但是他的空腹胰島素濃度高達35.4 μIU/mL,遠超過標準值的4~16,明顯有胰島素阻抗性。有胰島素阻抗性的人容易罹患脂肪肝、腰圍粗、血壓/血脂/血糖異常,體重也很難減,即便空腹血糖目前正常,其實已經走在邁向糖尿病的路上,倘若飲食及生活形態不改,可以預期有一天終究會得到糖尿病。 胰島素(insulin)是一個重要卻被忽略的指標。在門診遇到許多民眾,認為自己空腹血糖正常就表示血糖控制沒問題,其實不然。針對肥胖、血糖異常或者在意自己血糖控制正常與否的民眾,我都一再向他們強調胰島素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想更早一步發現血糖控制是否出現異常,就必須了解胰島素的變化。 為什麼光看空腹血糖值不夠?又為什麼胰島素可以更早偵測到血糖的問題?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血糖與胰島素在被診斷糖尿病之前是如何變化的,這樣就更清楚為什麼胰島素那麼重要了。 當血糖調控開始出問題時,會先升高的並不是空腹血糖,也不是飯後血糖,而是體內的胰島素濃度。體內的胰島素濃度若長期處於高點,會造成體內產生胰島素阻抗性,也就是胰島素的作用變得比較不靈敏,所以身體會分泌比平常更多的胰島素來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因此,在這個階段抽血檢驗空腹血糖會發現血糖值是正常的,讓人誤以為很健康,但若進一步檢測胰島素濃度,發現胰島素濃度異常地高,那就表示血糖控制其實已經出問題了! 這個時期身體不見得會有任何不適,一般健康檢查空腹血糖也正常,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隨著時間過去,倘若沒有做出任何改善,胰島素阻抗性會愈來愈嚴重,體內分泌的胰島素也愈來愈多,而血糖也開始不受控制,飯後血糖隨之跟著異常,接下來空腹血糖也會異常了,這幾個階段大約會歷經4到7年,然後就是確診罹患糖尿病。 站在預防疾病、健康促進的角度來看,我們當然不希望等到被診斷罹病才來後悔、才來治病,而是希望能夠早一步發現並做出改變。由上述血糖調控的各種變化來看,我們了解到,單看空腹血糖值難以窺探整個血糖調控的全貌,應該要看看胰島素的變化、甚至飯後血糖也應該一起看,才能知道自己目前的血糖控制是處於哪個階段,也才有機會在罹病之前及早發現、及早改變。 回到上述的案例,雖然空腹血糖值90 mg/dL 屬於標準範圍,但是胰島素濃度35.4 μIU/mL 已明顯超標,聰明的您,還認為這樣的血糖調控沒問題嗎?飲食和生活形態不需要改變嗎?答案應該再明顯不過。  延伸閱讀: 一天7台刀,49歲心肌梗塞!台大醫師許文明:心肌梗塞倒下那晚,睡得最安穩●書籍簡介 書名:腸漏,發炎的關鍵 作者:吳佳鴻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17/07/04 吳佳鴻醫師 鴻馨診所院長。臺大醫學系醫學士、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肥胖醫學會肥胖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副祕書長、臺灣醫用營養醫學會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IFM)醫師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核心課程訓練、美國抗衰老醫學會(A4M)專科醫師考試通過。 吳醫師認為身體的組織、系統、器官的生理運作,都是彼此緊密相關、互相影響,而非獨立運行。面對慢性病的趨勢,我們可以試著跳脫以「疾病為中心」、器官各自獨立、單純治療症狀的框架,融入以「創造健康」、「人為中心」的全人整體照護思維,透過生活形態中飲食營養、運動活動、睡眠休息、壓力管理、周邊關係、心理情緒心靈等各面向的調整,讓身體各系統間的生理功能和諧運作,進而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Optimal Health)。他主張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進而影響周邊的人,讓大家一起變得更好、更健康。更多健康資訊歡迎至: 部落格:Dr.Henry Wu's Health Notes 臉書專頁:Dr.Henry Wu's 健康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