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檸檬&萊姆怎麼挑、保存?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場地提供、果汁設計/天和鮮物、向學文】挑選法1.先選手感硬實,表皮看來緊繃、亮麗者。2.接著再掂一掂份量,重者為佳,這種發育良好的果實,才會芳香多汁,不會酸得嚇人。保存法將檸檬包在紙袋或塑膠袋裡再冰,可避免脫水。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場地提供、果汁設計/天和鮮物、向學文】挑選法1.先選手感硬實,表皮看來緊繃、亮麗者。2.接著再掂一掂份量,重者為佳,這種發育良好的果實,才會芳香多汁,不會酸得嚇人。保存法將檸檬包在紙袋或塑膠袋裡再冰,可避免脫水。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英國牛津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學者共同研究顯示,喝運動飲料不僅浪費錢還有害健康;指出Lucozade與Powerade兩種飲料含大量糖分及熱量,會使體重增加;並指責廠商「誤導運動愛好者瀕臨脫水邊緣的錯誤觀念」,其實喝太多水或飲料反而會導致高鈉血症,導致腦細胞腫脹。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導,英國去年的運動飲料銷售量成長10%,銷售額逾10億英鎊(約台幣471億元),並請兩屆奧運「十項運動」鐵人湯普森等運動名星代言。該研究調查104項產品,包括運動飲料和高蛋白乳品等。研究人員警告,目前「極度缺乏證據」證明運動飲料有益健康。主要研究員柯漢說:「一些獲得廠商贊助的科學家放出誤導大眾的訊息。」他說,喝牛奶的效果不比健身奶粉差。不過生產Lucozade的葛蘭素藥廠(GSK)發言人說:「我們的產品經過40多年研究,獲得85份研究支持,且所有效果皆有科學根據,並經歐洲食品安全局認可。」生產Powerade的可口可樂公司則說:「運動飲料經過全球最縝密的研究,擁有許多值得信賴的科學研究。」 ※延伸閱讀》‧運動飲料自己調 卡健康‧腹瀉脫水 運動飲料補不回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棗屬鼠李科棗屬植物,肉質細緻,甜脆多汁,口感極佳,有「台灣蘋果」美譽,現已為南部重要特產。棗子的營養豐富,含有高量的維生素C、B1、B2及鉀、鈣、鎂等礦物質,是一種全方位的優質水果。成分與功效根據農委會資料,棗子不但味道甘美,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每100公克就有28到70毫克的維生素C,是西瓜的5倍、水梨的9倍、蘋果的20倍,堪稱為「維生素C果」。它還含有192毫克的鉀,粗蛋白則有1.5克,是蛋白質含量很優異的水果,跟黃西瓜、桃子、哈密瓜一樣。其他還有果糖、纖維質、膳食纖維、磷、鈣、鐵、鉀、胡蘿蔔及維生素A、B等。專家意見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表示,棗子是屬於高纖的水果,每100公克有2.3公克的纖維質。水果中的纖維質含量大於2~3公克時,就能稱為是高纖的水果。怎麼選?怎麼吃?選購棗子時,大致上可以用果實的顏色來幫助判斷。果色淡綠有光澤,果形完整豐滿,略呈中橢圓,果蒂部分較開,果尖沒有出現過熟的褐色,表皮色澤具蠟質光澤的,這代表至少有9分熟,品質最好。如果外皮上有一點點如雀斑的細小點,這是因為受日照充足,只要果蒂與果實的接合處很平滑,沒有摺痕現象,就表示已經完全成熟,吃起來脆甜又清香;如果果實顏色濃綠卻沒有光澤,這表示還沒成熟,吃起來甜度少、澀味重;過熟棗子顏色則呈現黃褐、乳黃,肉質鬆軟,口感就不好了。棗子以新鮮食用最佳,置於25度C室溫下大約可放4天,若放置室溫過久,外觀會產生褐斑且有脫水皺皮現象。農委會建議,買回家後,應以塑膠袋包裝好,立刻置於冰箱冷藏,可保存2星期左右。冷藏時需注意果品不可裸露,以防脫水。除了可以鮮食外,棗子還能加工做成蜜餞或棗乾,因為富含鐵質及纖維質,也很受一般大眾歡迎。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一名16歲的高中生,日前參加社團活動,在學校操場排練,不久出現全身無力、暈眩、嘔吐現象,緊急送醫,醫師了解後,知道是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所致,給他大量點滴與降溫後,漸漸恢復。署立新竹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醫師陳憲青提醒高溫已是未來氣候常態,呼籲民眾要隨時補充水分。陳憲青說,受塑化劑風波影響,多數平日愛喝飲料的人,已不敢再買,又沒喝開水習慣,容易因天熱中暑。中暑者通常有體溫急速升高、幻想及昏迷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多重器官衰竭或急性腎衰竭,不能小看。「無汗症也是中暑最常出現的特徵」,因身體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是在高溫下激烈運動,身體產生過多熱量,無法有效散熱,會造成組織細胞受損及脫水。「第一要件是降溫」他說,先將病人移到清涼環境,鬆開衣領或衣服,在病人鼠蹊及腋下放置冰枕,或以冷水噴灑身體降溫,並儘快送醫。陳憲青說,夏日衣服不要穿太厚,盡量避免在高溫下活動。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元氣周報/記者趙惠群/報導】夏季開車可以吹冷氣,涼快又舒服,但你可能沒注意到,即使在車內,也會讓身體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和高溫傷害的風險中。尤其密閉的車內,經過長時間日曬,溫室效應使然,車內溫度往往高達6、70度,防曬和抗熱工作要做得更勤快。▇ 車內散熱法穿裙子小心 別燙傷皮膚1.車窗全開、風扇大開:雖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最能有效快速降溫的方法,便是將車窗全部打開,將空調風扇開到最大,利用強風將管路內和車內的熱空氣吹散。20、30秒後再將冷氣開關打開,讓冷氣壓縮機運轉,接著再關上車窗。2.使用散熱器:一般汽車百貨賣場多半有販售一種太陽能的散熱器,透過一個小風扇就能讓車內的溫度維持和車外一樣,而不會過燙,是夏日開車避暑的好用小配件。3.車窗留縫隙:一般駕駛人在停車時會讓車窗玻璃稍稍降下,留一道縫隙透氣,也是替代辦法。要提醒的是,如果車內配備的是皮椅,女性穿裙裝得小心皮椅表層聚熱,燙傷大腿,上車前放一件衣服或一塊布,就能避免皮膚直接接觸皮椅。▇ 防曬第一道/選對隔熱紙 車房變冷房開車族防曬第一道防線,當然是隔熱紙,根據3M表示,市售隔熱紙都具有99%抗紫外線的能力,不過開車族得注車子的隔熱紙是否仍有效果,一些劣質隔熱紙或最初施工不良的隔熱紙,一旦起水泡,都會影響隔熱效果。近期各車廠開始實施夏季車輛免費健檢,回廠健診時可順便諮詢車廠維修技師。隔熱紙除了抗UV,最主要功能是隔熱,高隔熱率的隔紙能提升車內冷房效果,並且減輕冷氣負荷,進而降低油耗。在選購隔熱紙時,可特別察看隔熱紙商品的總隔熱率,一般商品總隔熱率多在40%到60%,其實已能滿足一般車主需求,60%以上算是相當高標準。▇ 防曬第二道/擋風玻璃透光 防曬乳一定要擦 長時間乘車,處在冷氣房內,皮膚的脫水情況必然嚴重,因此要頻繁補充水分,並針對臉部等部位皮膚加強保濕。雖然絕大多數車子有貼隔熱紙,但車子前擋風玻璃因為開車視野需求,仍維持一定的透光度,因此還是有一定量的陽光照進車內,乘車一定要擦防曬。而且因為乘坐位置的不同,如果乘車一側是迎向日曬方向,應該在針對日曬那一側的皮膚,使用係數較高的防曬乳液,以免單邊曬黑。▇ 防曬第三道/車窗上裝遮陽簾除了車子貼隔熱紙,在車窗上可以加掛一種小型捲軸式遮陽簾、圓盤式的遮網或遮陽貼紙,這些方式都能降低陽光射入車內的量,減少曬傷的程度,這些配件可在汽車百貨或量販賣場購得。 ※延伸閱讀》‧兩輪族抗陽 選車衣謹記「三要」‧4個魔法 我家變…避暑聖地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喝太多茶、咖啡,小心擋不住熱浪。紐約勒諾克斯山醫院急診科醫師羅伯特‧葛萊特表示,氣溫偏高,更要避免咖啡因攝取過量,以免加速脫水;市售強調提神的飲品,若含高量咖啡因也需小心。羅伯特·葛萊特指出,只喝咖啡或茶,由於有利尿作用,很容易加速脫水,一旦又在炎熱的地方活動,大量流汗,很容易遭熱浪擊倒,出現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及最嚴重的中暑等問題。熱衰竭主要是長時間處於溫熱潮濕環境中,因大量排汗造成身體過度喪失水分以及電解質,發生輕微休克現象。熱衰竭若無法緩解,大腦散熱中樞若一旦失去作用,接下來即中暑。當人體吸收或產生過多熱量,卻無法有效把熱量排除時,大腦散熱中樞可能會失去作用,造成體溫超過攝氏四十度,引起組織細胞傷害。醫師指出,一般民眾可以選擇較陰涼的時段活動。即使是溫和運動,也最好選在黃昏、傍晚或溫度適宜的室內進行。夏日氣候一般較炎熱潮濕,戶外活動不妨攜帶一瓶水隨時補充水分、穿著寬敞、通氣性能良好的薄衣。醫師建議,如感到任何的不適,如非常口渴、疲倦、噁心嘔吐、頭痛暈眩、四肢無力及皮膚濕冷、臉色蒼白、脈搏微弱或大量出汗、疲乏、惡心、頭昏等症狀,建議儘快到較涼快的地方休息,鬆開衣物,用水擦拭身體,並儘速就醫。※延伸閱讀》‧預防「熱傷害」 注意你的尿‧防中暑:有蔭就躲、有水多喝‧解渴猛灌運動飲料 心血管負擔大‧壯漢猛灌青草茶 喝到狂拉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維持健康最便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喝水,身體百分之七十是由水份所組成,不論血液、細胞、脂肪等都必須需要水份組成,生理機能要維持,也需要倚靠水份,當水份缺乏,身體會發出警告訊號,讓人有想喝水的慾望,無法獲得適量的補充水份,身體各組織可能都會造成傷害,最嚴重可能導致病變。 身體缺水就會有傷害 美國塔夫斯大學大學研究發現,即使只有百分之一至二的水份缺乏,都有可能讓身體有負面影響,更何況身體有脫水現象,會讓身體納離子與鉀離子失去平衡,臟器受到傷害,在最嚴重的狀態下,可能導致突發死亡,所以在劇烈運動時,最好能適當補充水份,一旦身體感覺到不舒服,就應該停下休息。 不同環境補充的水量有異 每天要喝多少水才足夠,必須依生活形態不同,訂定各自的標準,勞力密集的工作者,在焰陽下揮汗如雨,就必須時常補充水份,在辦公室上班的民眾,雖然較不會受到溫度干擾,可是空氣過份乾燥,也會帶走身體水份,也要適時補充水份,但喝水不可一次大量,最好少量多次進行,避免增加負擔。 許多食物都是水份來源 其實水份攝取,不僅僅單指白開水,只要富含水份的食物(包含各種飲料),都可以當作水份來源,多數的水果,如西瓜、柳橙、哈密瓜等,都有相當多的水份,飯桌上常有的湯品,當然也是水份的來源,甚至一般的米飯、蔬菜、肉類,都能從中攝取水份,但最好補充方式,還是規律喝水維持健康。 國內專家意見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張瑞廷表示,人體大部分都是由水組成,細胞缺水會讓機能停止,嚴重脫水更可能造成腎衰竭,一般人一天最好喝一至二千毫升(ml)的水份,不同體質或生活環境的民眾,可以依照現實狀況調整,一旦感覺口渴,就是身體所發出的警訊,就應該補充適當的水份。腎臟的功能,就是排水、排毒、排酸、平衡電解質,缺乏水份會讓腎臟無法順利工作,讓身體產生極大傷害,此外,最好的水份來源就是白開水,但有些民眾會認為沒味道,其次可選擇沒糖的茶或咖啡,但必須考慮咖啡因所帶來的作用,應當完全避免含糖飲料,葡萄糖會讓排尿量增加,身體缺水更嚴重。【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摘自《臨時會用到的保命常識》,作者╱溝田弘、水(山鳥)昇,活泉文化出版】宿醉頭痛一般來說,宿醉通常伴隨著可怕的頭痛,而不常喝酒、喝不多的人比經常喝酒的人更容易頭痛,這是因為酒精對頭痛有直接與間接的影響。酒精會讓體內產生抗脫水機制,造成頻尿,並且壓迫肝臟,使它不容易製造葡萄糖,若腦細胞缺少這種能量,就會特別容易受影響。酒精甚至會影響發炎反應,使血管膨脹,因此很多人不必等到早上,就會感覺到頭痛。酒能解除宿醉?因宿醉而引起頭痛、噁心、暈眩等症狀時,從以前開始出現「酒能解宿醉…」的說法,卻是錯誤觀念。因為在酒醉的情況下繼續喝酒,會使得神經遲鈍,感覺不舒服,反而增加酒醉的症狀。某些種類的酒甚至會讓宿醉更嚴重,根據研究顯示,酒的種類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而其中所含的同屬物和雜質就是造成宿醉的原因,像是氣候不佳時所釀造出來的葡萄酒可能會產生較多雜質,廉價、劣質的紅葡萄酒則是含有大量的同屬物,所以各位愛喝酒的朋友一定要慎選酒類。※同屬物:它是在製造酒類的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這也是飲酒過量的人產生宿醉的元兇。緩解宿醉的對策1為了防止脫水情形,一定要飲用適量的開水。在每杯酒之間補充大量的開水,才能將體內的同屬物排掉,減輕宿醉情況。2身體狀態已平衡後,就可用餐。沒有食慾時,可以飲用溫牛奶加砂糖,或者飲用天然果汁後將能夠補充蛋白質、糖分、維生素C,對於解酒最有效。值得注意的是,油膩的餐飲、太酸的果汁不適合在宿醉食用,番茄汁、蘋果汁搭配吐司夾蛋會是不錯的宿醉早午餐選擇。3根據研究發現,空腹喝酒比較容易醉,所以若在飲酒前先吃一點脂肪、蛋白質食品、乳製品、果汁,可以讓身體吸收酒精的速度變慢或是讓酒精不易吸收,像是纖維素就能促使酒精快速通過胃及小腸,吸收量降低。※雞尾酒讓人容易醉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把酒和其他飲品調配在一起,而是因為不同的添加物會提高或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預防宿醉或酒精中毒的方法1預防宿醉最好是慢慢地喝酒,千萬不要豪飲,因為豪飲將會急速增加血濃度。喝得愈慢,腦子吸收的酒精量愈少,吃飽時喝酒也可減少宿醉。2不參雜飲用各種不同的酒,改變酒的種類後,由於口感不同,因此容易過量飲用。了解自己的酒量,才是享受美酒的訣竅。※事實上,市面上買的解酒液和藥水,大部分是無效的,只要大量喝水,就能減輕宿醉所引起的不適症狀。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聯合報╱陳惠惠整理】正解:打點滴只會增加體內水分,促進循環,充其量能讓汗排得快一點,帶走一些熱,一般而言,對退燒不見得有大幫助。退燒時必須流汗,才能散熱。若是嚴重脫水導致體溫升高,或反覆多次發燒、退燒,大量流汗以致脫水,這時候就要特別注意水分補充。諮詢:馬偕醫院兒科部資深主治醫師邱南昌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聯合報╱整理記者施靜茹】正解:一般點滴成分有糖水或鹽水,因不同病況使用;大多是因為病人脫水或上吐下瀉,腸胃無法吸收才考慮打點滴。打完點滴,病人感覺舒服,可能因為有躺著休息,且補充水分的緣故。有時點滴也會放退燒藥,但若是對退燒藥過敏,因點滴直接進入血管,反而易加速過敏。是否打點滴,應由醫師評估。諮詢/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林兆啟
2014-09-23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31歲陳姓女子雙腳腫脹,誤認是腎臟出問題所引起的「水腫」,自行服用利尿劑,結果造成脫水送醫,經診斷是脂肪性水腫。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施得恩說,浮腫不等於水腫,水腫也不一定與腎臟有關,民眾可按壓腫脹部位來初步診斷,不可隨便服用利尿劑。施得恩表示,約有3成民眾曾有水腫問題,主要是因血管的靜水壓與滲透壓失去平衡,水分異常堆積而造成水腫。許多民眾認為肇因是腎臟病,但其實心臟、肝臟等器官有毛病也可能造成水腫,治療方式大不同,若未對症下藥,可能導致嚴重後遺症。陳姓女子半年前開始雙腳腫脹,起初以為是發胖,後來又誤認是腎臟病引起的水腫,於是拿朋友剩下的利尿劑自行服用,結果過度排出水分,反而造成脫水送醫,最後才發現原來是罹患不可服用利尿劑的脂肪性水腫。施得恩解釋,利尿劑除了會增加尿液中的鈉比例外,還可能影響新陳代謝,因此並非萬能,若用在脂肪性水腫等「非壓陷性水腫」上,還可能引發脫水、癲癇等後遺症。他指出,水腫主要分成「壓陷性」與「非壓陷性」兩大類。壓陷性水腫的肇因可能是心臟、肝臟或腎臟有問題,可適度服用利尿劑;非壓陷性水腫則可能是淋巴或甲狀腺功能出錯,使用利尿劑可能會有反效果。民眾可自行按壓腫脹部位5秒,若未出現明顯壓痕,可能就是罹患非壓陷性水腫;施得恩提醒民眾,無論原因為何,都應盡速就醫,千萬不能自行服藥,以免延誤治療。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如果你突然感覺想抓狂、想生氣,或工作到一半出現頭痛、疲倦、難以專心等現象,可能代表你身體缺水,最好去喝杯水,舒緩一下心情。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身體就算稍微脫水,也會影響到情緒控制,認知能力、專注力、思考敏銳程度也都會受到衝擊。特別是年輕女性,只要身體有點脫水,很快就會浮現上述症狀。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生理學教授勞倫斯‧阿姆斯壯表示,有兩份研究報告確認適量補充水分的重要性。從研究結果可知,不只在運動、炎熱環境、疲累狀態需要補充水分,補充水分這件事隨時都得做,以維持生理平衡。研究將稍微脫水定義為身體流失百分之一點五水份。研究人員發現,不只走路、運動,就算只是休息,只要引起輕微水分流失,就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研究人員以兩組人為研究對象,這兩組人都很健康、很活躍。一組有二十五位女性,平均年齡為二十三歲,另一組有二十六位男性,平均年齡為二十歲。所有人都有運動習慣,一天運動三十到六十分鐘不等。其中一項研究發表於二月號的「營養學期刊」。研究結果發現,年輕女性輕微脫水,容易造成頭痛、疲倦、注意力渙散等現象。另一項研究則發表於去年十一月號的「英國營養學期刊」。研究指出,當男性稍微脫水,心智能力如工作記憶力、警覺性都會下降,心情也會跟著變差。一個人每日水份攝取量依年齡、氣候、生理活動狀況而需要作調整,一般建議健康成人每日最好補充一點二到兩公升水份,相當於六到八杯水。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晚報╱林進修】 20歲的小黃是個陽光型男孩,今年夏天考上科技大學後,利用暑假期間,和幾位好朋友相約騎腳踏車環島旅行,打算為狂放的青春留下註記。那幾天天氣正熱,一行人冒著大太陽趕路,全程汗流浹背,雖然辛苦,他們卻不以為意,繼續趕往下個目的地,途中不斷地喝水。小黃約略估算,包括礦泉水和運動飲料,一天至少喝上10公升,幾乎是一般正常飲水量的5倍。水喝得多,汗當然也流得多,小黃沿路揮汗如雨,同伴都笑他是「汗人」。酷暑下,他們胃口變差,正餐吃不下,停下來休息時,只買些水果,配些奶茶或礦泉水裹腹,再繼續往下個目的地前進。第一天傍晚休息時,小黃就覺得身體怪怪的,除了頭暈、頭痛等不適外,還伴隨一陣陣的嘔吐感,相當不舒服。小黃心想,可能是天氣太熱中暑了,休息一個晚上就沒事,於是早早躺下睡覺。那個晚上,他幾乎沒有尿意,且又不斷嘔吐,同伴看情況不對,趕緊就近送到一家中型醫院掛急診。初步檢查並沒有高體溫現象,沒有脫水,也沒有明顯水腫,血液生化檢查,肝、腎指數也都正常,只是128 mmol/L的鈉濃度偏低,呈現低血鈉現象。經適量高鈉輸液治療後,小黃的症狀明顯改善,尿液也逐漸增加,隔天量了一下體重,足足減輕了近兩公斤。再度抽血檢查,血中鈉濃度恢復到137 mmol/L,已恢復正常,留院觀察一個上午後,就辦理出院手續,和同伴繼續單車環島之旅。有了那次慘痛經驗後,接下來的10天環島旅程中,小黃和同伴刻意放慢速度,不再急驚風地趕路,且維持正常的飲食狀態,三餐定時定量,水也不再喝那麼多,終於順利完成人生第一次的單車環島旅行。※延伸閱讀》‧醫生這樣說/多喝水沒事?當心水中毒!
2014-09-23 健康百科.牙科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當牙齒受到撞擊時,牙齒外表沒受傷並不代表沒事。雙和醫院牙髓病科醫師王彥臻表示,臨床上曾遇到一些患者牙齒受到撞擊,表面看起來沒有缺損,但因為神經受到刺激,導致神經慢性發炎,甚至出現神經壞死。 王彥臻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意外受到撞擊,除了外傷,也要多注意牙齒狀況。最好定期回診、半年追蹤一次,檢查一下牙髓神經活性,以免神經壞死帶來後續問題。 當牙齒受到撞擊,連牙根整顆掉落時。若能好好保存牙齒,就有機會再復位、固定,提高牙齒存活機率。王彥臻醫師建議,牙齒連牙根完全脫落黃金救援時間只有三十分鐘,民眾可將牙齒含在嘴巴,或重新放回口腔齒槽,也可將脫落牙齒泡在生理食鹽水、冰牛奶,盡快就醫,讓專業醫師進行處理。 王彥臻醫師表示,保存脫落牙齒重點在於,延長牙根表面細胞活性,避免牙根細胞脫水、死亡,這樣存活機會就會大為提升。若脫落牙齒有點髒,用冷水輕輕沖洗即可,千萬不要用牙刷、毛刷、各式刷子刷洗牙齒,以免將牙根表面細胞刷掉,影響存活機率。另外,千萬不要將脫落牙齒泡在酒精當中,酒精會造成細胞脫水,反而加速牙根細胞死亡。 醫師叮嚀,因此民眾牙齒一旦有外傷,一定要盡快就醫。【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一歲多的小小孩,嚴重嘔吐水瀉,嘴唇發乾活動力減弱,緊急到醫院急診,才發現是諾羅病毒在作怪。小兒科醫師表示,秋冬諾羅病毒發威,最近急診與門診上吐下瀉的病患足足多了兩成,若沒有及時就醫治療,嚴重者可能脫水休克必須住院。感染力強 1人生病 全家都可能中獎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吳秉昇表示,諾羅病毒是一種腸胃型病毒,經由糞口傳染,感染力非常強,常常家中有一個人生病,全家都可能中獎,一旦感染後一到三天會出現上吐下瀉症狀,其中三分之一會發燒。除了小朋友,若大人被感染,症狀也非常嚴重,急診多的是拉到快虛脫、腹痛如絞的成人。吳秉昇特別提醒,父母要特別留意還不會說話的小小孩,一旦一天拉肚子三次以上,糞便多又稀糊、嘴唇乾裂、哭泣時沒有眼淚,甚至頭頂囟門凹陷、活動力降低,都代表嬰兒已嚴重脫水。很多小病患嚴重到需住院,但並非病毒本身造成,而是脫水到休克,父母不可不謹慎。 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廖俊星表示,諾羅病毒最大特徵就是會群聚感染,除了家庭,安養中心、軍隊都必須特別注重環境衛生,若大人出現上吐下瀉發燒症狀,眼睛嘴巴黏膜乾,都必須盡可能補充水分。白開水、電解水、稀釋過後的運動飲料都可以,治療諾羅病毒沒有特效藥,只能補充水分等待病程過去。醫師提醒,若家中有成員感染,可用一湯匙漂白水加上1500 cc清水擦拭環境,替嬰兒換尿布後必須用肥皂搓揉20秒洗手;為全家料理三餐的人,盡可能雙手消毒清洗後再觸碰食物,避免病毒傳染擴大。 【2010/02/09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一般內科
諾羅病毒是一種會造成腸胃炎的一群病毒,好發在冬季,所有的年齡層會被感染,但以年輕成人為主。 腹瀉等腸胃道感染疾病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其中又以諾羅病毒傳播力較高,常於校園及人口密集機構引起大規模感染。生蠔等貝類水產品具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如果民眾生食遭污染水域生產的貝類,也容易感染腸道傳染病造成腹瀉。諾羅病毒非法定傳染病,沒有疫苗可以防範,且傳染力極強,經常引起大規模感染,例如食入被病人排泄物或嘔吐物汙染的水或食物,也可能經由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嘔吐產生的飛沫而感染,環境殘留時間約為二至三天。因此在流行期間,食物、飲水、糞便都應該小心,平時勤洗手,以免一人得病、全家中獎。 痊癒兩周後仍會傳染 諾羅病毒的潛伏期約24至48小時,主要症狀為為嘔吐、腹瀉及腹痛,部分有輕微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倦怠、頸部僵硬、畏光等症狀。由於傳染力強,不易被殲滅,諾羅病毒在腸道中最長可停留4周。建議患者症狀消失後,還要在家休息兩天,避免增加傳染機會。不過,即便患者病好、沒有症狀了,但諾羅病毒仍可在糞便裡潛藏2周以上,仍具有傳染力,因此最好以漂白水用1比10稀釋後,清洗沾過病患糞便、嘔吐物的物品。環境清潔可使用漂白水1比50稀釋清潔消毒。另外,患者盡量不要出入公共場所,染病的小朋友最好不要到學校、幼兒園,以免擴大病情。醫師提醒,若孩子嘔吐、水瀉太厲害,出現嗜睡、沒有眼淚、尿量減少、皮膚發皺、沒精神時,最好趕緊就醫治療,尤其是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家長或保母一定要多留意觀察,以免小孩脫水造成危險。疾管局建議,民眾可以肥皂勤洗手(搓手約半分鐘以上)、不生飲、不吃生的食物,且需留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來加以預防諾羅病毒。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Upaper╱記者張嘉芳】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國際疫情監測資料指出,中南美洲海地、非洲貝南、奈及利亞、烏干達、南亞印度等國,均爆發大規模霍亂疫情。霍亂是一種猝發性急性細菌性腸炎,患者可能出現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疾管局強調,預防霍亂最好的方法就是落實個人衛生習慣,提醒國人前往霍亂流行地區,應注意食物煮熟再食用,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魚貝類;另外,儘量飲用瓶裝水或已煮沸飲水,飯前便後務必洗手。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豐原報導】中市大里區67歲王姓男子在小吃店疑吃了生魚片後,隔天出現腹痛、嘔吐及嚴重水瀉的霍亂典型症狀,疾管局確認他感染「產毒性霍亂弧菌」,治療後已痊癒,男子的家人及社區未出現病例。衛生局昨發布這是今年首例全國本土霍亂。王姓男子與太太3日晚上在小吃店用餐,男子獨自吃了生魚片,結果發病,他的太太同桌吃飯但沒異狀。隔天王男先出現腹痛、嚴重水瀉10餘次,隨之嘔吐,送醫後,醫師認定是典型霍亂症狀,通報衛生單位,13日疾管局確認是霍亂。王男症狀已改善,出院回家休養。中市衛生局派員採檢小吃店與王男環境與人體檢體送驗,近日才有結果。疾管科長邱惠慈說,目前還無法斷定就是小吃店食物出問題。邱惠慈說,中市去年也曾有1例本土霍亂,這是種猝發性的急性細菌性腸炎,潛伏期數小時到5天,2至3天就會發病,典型症狀包括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輕重程度因人而異;提醒食物須充分煮熟,食物保存、烹調及製備過程要避免生熟食交叉汙染,飲用水煮沸後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