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 醫療.心臟血管
無明顯症狀常被忽略!近半國人不知罹三高 隱形殺手比癌症更致命
過去無慢性疾病的45歲男性,自認身體狀況不錯,平常也無異狀,年逾40仍沒有做過成人健檢。一次在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檢查時發現,血壓竟高達159/111mmHg,且空腹血糖202mg/dl,高出正常值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4-07-25 醫療.心臟血管
過去無慢性疾病的45歲男性,自認身體狀況不錯,平常也無異狀,年逾40仍沒有做過成人健檢。一次在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檢查時發現,血壓竟高達159/111mmHg,且空腹血糖202mg/dl,高出正常值
2024-05-24 醫聲.Podcast
有對罹患糖尿病的母子從事勞力工作,為控制糖尿病,長期服用具有保護心、腎功能的排糖藥物,因此類藥品是藉由泌尿道排出糖分,可能有頻尿的狀況,母子因此引起老闆質疑而丟了工作;後來兒子轉職外送員,長期在戶外工作,因天氣炎熱狂喝手搖飲,再次回診時糖化血色素竟增加4%,所幸醫師了解原因後,重新調整治療方式,避免血糖危機爆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4大常見迷思 阻糖友就醫、控制血糖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糖尿病患共近220萬名,每10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社會大眾對糖尿病的誤解將導致病患延遲就醫,或血糖控制不佳,故須加強衛教宣導,也鼓勵民眾定期健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糖尿病常見4大迷思:Q1.:糖尿病永遠不會好?A:早年糖尿病發現時多已晚期,但現今治療方式多元,即使無法痊癒,仍能有效控制血糖。Q2.:一旦用藥,就需用藥一輩子?A:先透過藥物控制血糖,並調整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後,若糖友不用藥依舊保持良好的習慣,病情穩定,就不需再用藥。Q3:吃得少就能控制血糖?A:不一定,當身體沒有充足的醣類作為能量來源,肝臟會分解肝醣產生葡萄糖,而葡萄糖又無法進入細胞被適當利用,就會累積導致血糖上升,因此吃得少不如吃得對,像是改攝取低GI(低升糖指數)食物,或是多吃纖維素,不僅促進排便,也增加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延後小腸吸收,以控制血糖。Q4:糖友吃藥會傷腎?A:醫師會選擇最適合糖友病況的藥物,且台灣洗腎人口裡,將近一半是糖尿病控制不好演變而來,因此糖友反而需要用藥預防腎病變。糖友注意4項營養指標 全家人「吃得平等」更健康此外,糖友進食時多以為只需注意糖分,但歐弘毅提醒,總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鈉等4項營養指標更重要,尤其總熱量一天不超過2000~2500大卡,避免肥胖讓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風險,「以一天三餐來算,一餐不能超過700多大卡,但一杯珍珠奶茶即使無糖,也有500大卡,十分驚人。」而鈉會引起血壓升高,讓糖友合併高血壓,同樣也須注意攝取量。先天基因以及相近的後天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會提升糖友家人的罹病機率,但若特別分開健康人、糖友的餐點,可能讓糖友感到「餐桌上的不平等」,所以歐弘毅建議,糖友看診時,家裡負責煮飯的人能一起陪同,設計適合大家的菜單,不僅讓糖友控制病情,也讓健康人達到預防糖尿病之效。除了控制飲食,歐弘毅建議,民眾應把握國健署提供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5歲以上未滿65歲者可每3年健檢1次,65歲以上或其他特定條件者則能每年健檢一次,「有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者更需及早、提高頻率健檢,否則越年輕的糖友,併發症越多。」未符上述資格的民眾若擔心罹病,可定期量測腰圍是否在標準值內,或每1、2年自費健檢一次,抑或到附近診所花銅板價檢查血糖。若20至64歲民眾的血糖、血壓、血脂、腰圍等數值異常,可加入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讓附近診所及早介入管理健康,預防狀況惡化到真的罹病,增加後續負擔。歐弘毅小檔案現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成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兼任主治醫師經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台灣肥胖醫學會教育訓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9迄今)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第十四屆理事(2019迄今)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王柏云主持人:王柏云、周佩怡音訊剪輯:蔡嘉哲腳本撰寫:王柏云音訊錄製:Studio 307錄音室特別感謝: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2024-05-20 焦點.元氣新聞
【編者按】:本週的文章來自三位醫師以截然不同主題寫出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一位深具睿智的精神科醫師,以其一流的文筆寫出最近醫病雙方常感到困擾的「意外偶見瘤」。他的一句「『多』並不等於『好』」道出深具哲理的回應。一位醫師因為看到兩位病人不理想的治療結果,而深感當初病人、家屬與他們的醫師之間因為沒有建立好關係,導致病人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而錯失治療的良機,並以此強調醫病溝通的重要。一位老醫師敘述老同學畢業五十多年,在近乎完美的安排下暢遊山水,結果有好友體力不堪而發生遺憾,寫出這年紀應當量力而行,並建議其他更安全且能勝任的活動。最近偶然看到一篇短文,題為「How do you solve a problem like incidentalomas?」(Applied Radiology, February 01, 2013),讓我想起已經與我共存了幾十年的兩個腫瘤,一個我猜還在我的肝臟裡,另一個則深深地定居於我的腦下垂體。肝臟的那個腫瘤是有一年回台時因腸胃不適去台大做超音波時偶然發現的,看來相當不小。所幸我並沒有任何肝病症狀,肝臟功能指數也都正常,就決定不再做進一步的動作。這腫瘤至今已存在三十多年,我的肝臟還是謹守分際、克盡職守,看來當時做的是正確的決定。幾年後,我因為頸子痛去看一位神經科朋友,X光攝影果然呈現不少頸椎骨刺。沒想到的是在緊接的頭顱上方,腦下垂體的部位,竟然看到一個不大不小的異物。雖然這個部位的腫瘤惡化的機會不大,腦下垂體可是掌控全身內分泌系統的中樞。它又正在視神經交叉的上方,隨時有可能影響視力。但是想到手術刀深入到那麽脆弱的地方,就覺得恐怖,這事懸而未決,不久也就淡忘了。前年因故做了好幾次CAT及MRI,才又「意外」發現這狀如核桃仁的「無用之物」,隨即轉診腦下垂體神經外科專家。腫瘤大小不計,既然內分泌系統功能依舊正常,視野也未受損,我們也就決定讓它繼續依存於我的腦海深處。這些在醫學文獻上被稱為意外偶見瘤的腫瘤(incidentalomas)其實相當常見。人的身體的結構運作,堪稱奇蹟,但遠非完美。疙瘩、囊腫,四處可見,隨著年齡增長,只有越積越多,最常見於肺、肝、腎臟、甲狀腺、腎上腺及腦下垂體等。它們無聲無息地存在著,與我們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但是一旦住院,為了追究病因,有關無關的檢查紛至沓來 ,工具、儀器、方法愈精細、先進,意外、碰巧出現的「異常狀況」也就越多。這些發現鮮少有助於診斷與治療,卻給主治醫師帶来困擾。如果說十釐米的腫瘤才要擔心,那麼五釐米呢?八釐米呢?誰能確知界線在那裡?多年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直是預防醫學的重頭戲。這在早期疾病盛行率高、檢查方法有限的時侯,的確是非常需要的。比如在1950年代肺結核四處可見的時候,單純的X光攝影可以讓我們知道那些人不管有沒有症狀,已是感染原,需要積極治療。如今檢驗方法成千上百,基於同樣的推理,我們是不是做越多越保險?因爲這樣的需求,許多醫院紛紛推出年度健康檢查的方案,有的甚至要住院一個星期。姑不論其成本效益,也不要去考慮某些檢查方法本身的危險性(比如輻射對健康的危害),拖漁網式(fishing expedition)的健檢,本身就早已是弊大於利。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考量是「偽陽性」(false positive)無可避免的問題。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檢驗結果都不是非黑即白、非零即一,而是連續性的數據,正常與異常的判斷,取決於臨界點。用這樣的標準,每二十次檢驗就會出現一次的偽陽性結果。如果再加上檢驗儀器及人為的誤差,頻率一定更高。試想健檢如包含一百個項目,偽陽性結果的機會會有多少?這時除了受檢者不必要的焦慮外,醫師更要面對是否去作進一步、更具侵犯性的檢驗方法(如活體組織檢查),他又將何去何從?我對所謂的全身正子斷層造影掃描(以及其他掃描方法)運用於健檢的功用、利弊尤其不解。如果許多人也跟我一樣有許多「無聲無息」、不測不知的腫瘤的話,這樣花大把錢找出來的「病變」會有多掛心呢?多少人又會因此而去作侵入性的活檢,甚或冒著生命危險去清除「偶然」發現、不至於奪命的腫瘤呢?拉雜寫了這些,並不是要澆醫師冷水,也不是提倡鴕鳥政策,有病裝沒病。但是我相信我們有必要常常提醒自己,「多」並不等於「好」。就像人生的許多面向,醫療檢測需要有其目的,而不是亂槍打鳥,先收集資料再思考它們的意義。責任編輯 吳依凡
2024-04-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嗜吃甜食、油炸等食物的人,除了可能會發胖外,更要小心胰臟癌上身!一名有抽菸習慣的55歲楊姓婦人,愛吃精緻甜點及高油脂、油炸食物,健檢發現她是體脂肪過多的「泡芙人」,進一步檢查竟被檢出罹患了「癌王」胰臟癌。什麼是泡芙人?胰臟癌大多如何發現?早期有那些症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楊姓婦人體態看起來不胖,但檢查卻發現她的肌肉量偏低、體脂肪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再從腹部磁振造影(MRI)檢查發現,胰臟有一處明顯異常訊號的腫塊表現,高度懷疑是胰臟惡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第2期胰臟癌,腫瘤約4公分大。事實上,楊姓婦人的身體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僅偶爾會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覺得那只是飯吃多了,才會使肚子脹脹的。由於她已多年沒有接受健檢,於是近期安排較全面的高階影像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胰臟有異常,隨即安排她至其他醫院接受治療。錢政平指出,初期胰臟癌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便有症狀又會因胰臟身處位置在胃部後方,當發生像是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容易被當作只是一般腸胃消化不良問題,因此很難早期發現,大多都是健檢意外發現。肥胖也有隱形肥胖嗎?如何預防胰臟癌?「肥胖」是健康的慢性殺手,錢政平說,肥胖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尤其應留意體脂是否過高,也就是男性體脂肪率超過25%、女性超過30%就會形成「隱性肥胖」,過高的體脂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也會提升其他慢性病風險。胰臟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該如何預防胰臟癌?錢政平建議,民眾日常應維持飲食均衡、戒菸戒酒,作息正常,以降低發生機率。此外,如果是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務必提高警覺,應主動安排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有那些?●肥胖●吸菸●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和黑色素瘤家族史者責任編輯:吳依凡
2024-04-05 焦點.長期照護
許多老人家慢性病纏身,但多數長者不願接受「老了會生病」而拒絕就醫,最後導致病急亂投醫,老後健康堪慮,也影響全家人的生活;但也有不少長者愛逛醫院,到處就醫拿藥,自行亂用藥,影響健康。該如何幫助長輩正確就醫?國泰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指出,常見長者不願就醫原因,包括不愛長時間等待就醫、不想聽到自己生病的消息、感覺檢查或吃藥對疾病沒有影響等3大因素,但也有長者很愛看病,將逐一解析並提出因應對策。覺得看病太花時間黃柏堯指出,有些長者認為看病很花時間,可能一等就是半天,他們不喜歡等待。林明憲則說,台灣醫療專科化且就醫方便,可能心臟不舒服看心臟科,呼吸喘看胸腔內科,長者常要花很多時間往返就醫,感覺很麻煩;部分長者是獨居、失能,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造成就醫障礙。建議對策:全國多有老人健檢或成人健檢,應鼓勵長者報名參加,因採事先報名制度不須等待,也沒有醫師問診,可減輕不少就醫壓力。有些醫院有整合醫療模式,可以減少就醫次數及往返時間,提高醫療品質;對於獨居、失能的長者,則有居家、在宅醫療可以協助就醫。不想聽到生病消息「身體好好的,本來都沒病,一看醫師就有一堆病。」黃柏堯說,是許多老年人不願就醫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與同齡長者交換就醫經驗後,常是看病後都沒有好事發生,因此對就醫多少會有一點害怕。林明憲也說,長者不喜歡看醫師與個性有關,怕聽到生病的不好消息,或對於生病消息的應對、調適能力稍差,造成他們不願就醫。建議對策:正視「預防重於治療」的就醫觀念,應早期檢查、早期治療。不願意服藥與治療許多長者感覺看病後,多半只是檢查一下,拿了藥不吃也還好,因而降低就醫意願。黃柏堯說,長者不願就醫檢查,對服藥、治療也充滿排斥感,若健康真有潛藏問題,確實會延誤就醫,到院時病情可能已十分嚴重。建議對策:當長者好不容易願意就醫時,醫師看診前可和家屬溝通,先針對較嚴重的病情,加以說明、治療,其他輕微的病情,可以再觀察、追蹤,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建立醫病雙方的信任感,不要給長者太多的壓力。不斷到處就醫拿藥部分長者喜歡看病拿藥,黃柏堯說,其實長者不是真的喜歡看病,可能是原有疾病一直無法得到滿意的治療,心情焦慮、緊張、無所適從,而不斷就醫。建議對策:此類長者就醫時,家屬應陪同,以了解長者真正的狀況及需求,醫師也可以向長者及家屬說明,是否透過調整藥物、改變生活習慣來緩解不適症狀。如果長者有看不同科別醫師,在病情穩定下,可先集中在某一家醫院看診,避免突然換醫師或更換就醫環境,而有不習慣的感覺。近年推動的整合門診可以同時診斷多種疾病,避免長者出現多掛不同科別的情形。林明憲說,整合門診能打破原有的就醫習慣,藉由單一門診可以統整各科藥物,避免服用許多類似藥物,反而使藥物互相干擾,以減少藥物品項、種類,提升長者就醫及用藥安全。責任編輯:吳依凡
2024-03-14 癌症.抗癌新知
林逸婷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被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帶著大家從醫療觀點看保險,並分享生活保險理財小知識。她最近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答案是100萬?200萬還是300萬?來看看她專業的建議。大家在規劃健康險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一定會提到癌症險。但我想大多數人對於癌症要花多少錢,概念很模糊。通常保險公司的DM,都會抓一些新型態的治療方式,例如達文西手術20萬,標靶藥物一個月十幾萬,免疫療法上百萬,質子放射治療幾十萬。然後保險業務員會跟保戶說:「你看!現在癌症醫療這麼貴!一定要買防癌險!!」自費有其必要性我必須很難過地說,這是事實,許多癌症的新藥已經貴到連醫師都覺得負擔不起的程度了。而且未來這個情況或許只會更嚴重,因為新的治療方式納入健保的速度永遠不夠快。健保提供的就像陽春麵,讓你不餓肚子而已。如果想要更有效的藥物、更少的副作用、更精準的打擊病灶,肯定都有自費的選項。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癌症、所有的分期,都需要用到表單上「全部」的治療方式。罹癌這件事,本身就是個機率問題。有人就是很幸運,剛好沒有細胞突變。也有人很不幸,得到的癌症太特殊,連治療的藥物都還沒研發出來。因此究竟要買多少保額才夠,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也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二成癌友自費破百萬元癌症希望基金會於2022年統計,超過兩成的癌友自費醫療高達百萬元。而癌症第三、四期的花費,普遍都比一和二期來得貴。我曾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以他們的經驗,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100萬?台下幾乎沒有人舉手。200萬?台下有七八成的醫師舉手了。300萬?剩下兩個醫師舉手。為什麼需要300萬?舉手醫師說,因為癌症不是單純只有醫藥花費那麼簡單,還需要完整照護,包括安心養病的費用。另外相當有說服力的一點是,這位醫師同時也曾經是乳癌患者。的確,如果每次都住單人房、買好的營養品、甚至住院看護費、休養期間無法工作的薪資損失等,都要算進去,需要的費用恐怕就不只一兩百萬了。但這部份關於照護品質,比較因人而異,恐怕難以一起列入討論。甚至一些極端的情況,還真的需要賣房子做免疫治療,或需要持續使用標靶藥物,直到產生抗藥性、病情惡化為止。這些都是每月每月在燒錢,一般家庭很難負擔得起,卻可以為末期病人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據我先生說,也有很多病人乾脆就選擇不要治療了,把這幾百萬留給子孫比較實際。但如果把這些人都算進去的話,癌末治療費用肯定會更多。癌症險究竟該買多少所以回歸題目,癌症險保額該買多少?我想綜合以上意見,「最最基本」會推薦癌症險200萬,或重大傷病加上癌症險共200萬的組合。一般來說這樣應該可以撐過第一年,但只有第一年。如果希望能保障更多風險的話,額度拉高到三五百萬元當然才比較夠用。只是要考量到四五十歲之後,保費會變得很貴。隨著醫學進步,未來癌症醫療價格只會更驚人,想用「住院」實支實付支付癌症療程,應該會愈來愈困難,也會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核。因此癌症險還是有其必要性,尤其對可運用存款不足一兩百萬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癌症險必改3缺點最近又快到一年一度員工健檢的日子!通常除了基本檢查,還會有些加購方案,例如低劑量電腦斷層、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腸胃鏡等。以前覺得沒有必要,但漸漸邁入中年之後,就會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身體狀況,想做完整的檢查。因為,其實很多癌症都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但在全身健檢之前,需要先做什麼呢?如果沒有體況問題,我覺得趕緊先保個癌症險,是個不錯的建議。別忘了還有等待期,需要及早規劃。前面提到,罹癌最少要有一次金200萬元的額度(其實這只是勉強夠用而已)除此之外,現行癌症險商品,還有哪些設計上能夠更好的地方呢?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希望未來可以朝這些方向改善。一、等待期太長以癌症險來說,為了避免帶病投保,最基本的等待期都要90天。也就是保險三個月內若出現問題,不會理賠。甚至某些公司還會額外規定,第一年罹癌,只能拿回少少的幾萬或保費的一兩倍。這相當於等待期長達一年。或許用意是希望平時就要做好規畫,而不是出現問題才來擔心。但這樣相當於第一年幾乎沒有保障,雖然買了保險,但仍然暴露在風險之下。投保時,一定要請問保險業務員有關等待期,免得客戶有錯誤的期待。二、輕度癌理賠不足在保險, 癌症是怎麼分嚴重程度?由金管會保險局決定。自108年1月之後,各家保險公司的癌症定義就都統一了,分成初期、輕度、重度,共三大類。大致來說,「初期」是原位癌跟一期類癌(Carcinoid, 跟cancer不同。),「輕度」則是第一期癌,第二期以後就算「重度」癌。大部份癌症險在初期跟輕度的理賠,與重度相比是少很多的。例如投保100萬元的癌症一次金,原位癌只有理賠十萬,第一期癌症二十萬,只有第二期以後的癌症才會真正拿到一百萬元。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呢?第一期癌症固然絕大部份都是開完刀追蹤即可,但在很少數的情況,例如第一期乳癌中某種特殊的基因型,還是會需要用到標靶藥物。如此一來若健保沒有給付,也會造成不小的財務負擔。其實之前也有少數保單的輕度癌跟重度癌理賠金額是一樣的,若要考量這類的機率,或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或者購買重大傷病險,第一期癌症大多也會開重大傷病卡喔。三、新型態治療未完全納入如果去看早期一點的保單,「療程型」癌症險分成很多理賠項目。那些項目的細項,大概是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放療一日多少錢、住院一天賠多少錢,還有義肢、義齒的費用等。其實我覺得都「挺不實用」,不然就是已有健保給付。除了放療,因為放療有些需「少量多次」,連著照射好幾週。保險每天計價理賠,也可以領個好幾萬;義肢、義齒以機率來說,理賠比率好低啊,雖然列在上面,但根本看得到吃不到;義乳可能還比較常見。現在治療癌症方式跟以前可說是大大不同了。住院天數愈縮愈短,有些醫院甚至化療也不給住院了。而標靶治療跟後線的免疫治療,反而成了顯學。各種新型態藥物推陳出新,很多藥物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其實才是最容易造成財務負擔的部分。因此真要選擇療程型保單的時候,是否納入新型態療法諸如標靶、免疫,會是我考慮的重點。當然,也可以癌症一次金保高一點就好。在青壯年得到癌症,是比較令人擔憂的情況。通常這個階段都還在為工作衝刺,為家庭撐起一片天。此時罹患癌症,不但可能需要養病、工作停擺,也面臨養家糊口的壓力。而且癌症治療真的超貴的,不可能光靠健保。因此,我的建議是及早投保,趁還沒有體況之前保。但是保費後期會變得非常貴,大概到50歲之前勉強還還能接受。之後肩上責任減輕,就可以考慮保費慢慢減額,風險自留。關於作者/林逸婷 林逸婷目前任職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主治醫師,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以醫師眼光教大家保險規畫,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Eating醫師的保險箱
2024-03-05 焦點.元氣新聞
台北市今年首度提供免費老人健檢,不但新增骨密度檢查C套餐供長者選擇,提供老人健檢服務特約醫事機構更提升至61家,共30家醫院及31家診所一起服務,服務名額由5萬503名擴增至6萬6,040名,今(4日)起開放一般族群長者網路取號預約,各醫學中心提醒,網路取號號碼僅代表掛號資格,民眾別忘了掛號,以免被取消資格。《元氣網》整理2024台北市免費老人健檢預約方式、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檢查套餐選擇等細節,有需要的民眾務必盡早預約。免費健檢對象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設籍於臺北市65歲以上長者。免費健檢預約方式及時間台北市免費健檢分2階段登記,一般族群長者屬於第2階段,4日起開放網路取號。1.網路預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路取號系統取號。開放時間:3月4日(星期一)起開放網路取號。網路開放時段為113年3月4日(星期一)早上7點起至113年3月10日(星期日)晚上7點止(或特約醫事機構額滿為止)。註:特殊族群長者已提前至113年2月22日網路取號服務。特殊族群長者為臺北市政府列冊關懷之長者,包含65歲以上獨居長者、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2.電話預約撥打臺北市老人健檢免費諮詢專線0800-031-889[服務時段113年2月20日(星期二)至3月12日(星期二),每日早上7點至晚上7點],由專責客服人員提供諮詢服務及協助網路系統取號。3.醫療院所現場登記今年僅博仁綜合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西園醫院、仁濟醫院、三軍總醫院、中國醫臺北分院、康寧醫院、張育驍診所、健華診所、夏爾診所、思雲診所、永育樂群診所、天行健診所、永育大湖診所、樹爸爸親子診所、張參雄診所、王志靈診所及惠康診所等18家院所開放現場登記,需依規定取得特約醫事機構登記資格之號碼牌,並遵守醫事機構登記之規定預約健康檢查日期,若未符受檢資格或未依照醫事機構規定辦理登記,特約醫事機構有權利保留或取消長者之登記資格。開放時間:3月4日(星期一)起開放現場登記服務。現場登記時段為113年3月4日(星期一)早上7點開始至額滿為止。3種檢查套餐選擇3種檢查套餐供長者擇一受檢,包含腦肺套餐、腹部超音波套餐及新增的骨密肌力檢查套餐,供長者擇一受檢且每年皆可選擇。共同檢查項目:包含健康史、身體評估、尿液常規檢查、糞便潛血免疫分析、憂鬱症篩檢、認知功能評估及檢查結果之保健諮詢及異常轉介服務。A套餐:加上胸腔X光檢查、甲狀腺刺激素免疫分析、維他命B12、葉酸、鈉、鉀、鈣及血液常規檢查等項目。B套餐: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糖化血色素、白蛋白及球蛋白等項目。C套餐:則加上DXA骨密度檢查、肌少症篩檢(小腿圍)、肌少症體能表現評估(或握力)、鹼性磷酸酶(ALK-P)、尿酸、尿素氮、鈣、血液常規檢查、白蛋白及球蛋白等項目。提供免費健檢醫療院所包含30家醫院、31家診所。》詳細名單【資料來源】.臺北市衛生局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2024-01-28 焦點.健康你我他
「你符合免費健檢資格,要不要順便做個檢查?」月前罹患流感,咳嗽不止,趕緊到診所看診,在醫師建議下做了簡易健康檢查。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6.3%,瀕臨糖尿病的灰色地帶;尿酸竟高達9.5mg/dl,超過正常值甚多。如何透過飲食、運動和規律生活,擊退高血糖和高尿酸?成了我新一年的健康心願。擊退高血糖和高尿酸的作法,就是要忌口、不亂吃東西,舉凡甜食、澱粉類及高普林的食物,例如高湯、帶殼海產等,都是觸發血糖和尿酸飆高的食物,平日飲食務必忌口少吃,此乃當務之急。小心飲食外,規律運動習慣和生活型態,是降低血糖和尿酸的必要措施,每天戶外健走萬步,偶爾呼朋引伴爬山呼吸新鮮空氣,維持好心情和好笑容,也是保健不可或缺的作法。從健檢結果看來,血糖尚未超過警戒值,可以暫時不用服藥治療,但尿酸部分超標甚多,必須立即服用降尿酸藥物控制,以免出現高尿酸血症、痛風、腎功能障礙、膽結石等病症,更要定期追蹤檢查,才能了解改善措施是否發揮效用。高血糖和高尿酸屬慢性疾病,想要改善,必須拿出耐心持之以恆,新年伊始,我已經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對我而言,今年的健康心願是擊退「二高」,希望能順利跟高血糖和高尿酸說BYE-BYE。責任編輯:吳依凡
2023-12-29 癌症.癌友故事
台北市議員王欣儀今(28日)在臉書自曝,「我罹癌了!」她說平日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很健康,也常參加支持癌友的活動、記者會,卻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也成了癌症患者,成了癌友的一份子!王欣儀選在今天住院檢查,明天就要手術開刀。王欣儀自曝罹癌 一個人入院動刀「好像有點孤單?」王欣儀說,當她拿健檢報告給醫生看,馬上就安排穿刺切片檢驗時,醫生還問她:「有人陪妳來嗎?」王欣儀愣了一下,回說沒有!出了診間,觀察了一下候診的人,發現好像大多數的人都是有人陪伴的,頓時突然覺得,「單身只能靠自己的我,好像有點孤單?」而最近忙著台北市總預算審查及選舉事務、行程的王欣儀,為了怕大家擔心,也為了不耽誤民代及輔選的職責,因此一直不敢公布消息。手術時間也安排在議會休會後,跨年的假期間。然而明天就要開刀了,雖然她說很信任醫生的專業,不過不怕一萬 就怕萬一,心情還是難免緊張,「如果有萬一,我要先跟大家說聲:我愛你們!」感謝大家對她一路相挺與支持。預防癌症該做哪些檢查?癌症視不同癌別,檢查項目、對象都有所不同。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目前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五項癌症公費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公費5癌篩一、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二、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三、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四、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五、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衛福部位國健署長吳昭軍之前曾在「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針對癌症預防篩檢發表演講,列出八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包括:8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1.戒除菸、檳、酒2.肥胖防治3.促進健康飲食4.提升運動5.疫苗注射:B型肝炎、HPV疫苗6.避免接觸空汙及其他化學致癌物7.避免接觸輻射線8.感染性疾病防治:B、C 肝炎、胃幽門螺旋菌還是要再度呼籲,很多癌症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易讓人忽略,等到身體發生警訊可能為時已晚,只有透過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可阻斷已經發生變異的細胞發展為癌症。【資料來源】.《王欣儀 台北市議員》臉書粉絲專頁 .衛福部衛教資訊.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2023-12-05 醫聲.醫聲要聞
日前傳出新北市一名74歲婦人赴醫美診所進行拉皮手術,疑似打完麻醉後失去意識送醫不治,因此引發大眾對麻醉議題的關注、討論。依據衛福部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2021年年報統計資訊,醫院自主通報麻醉事件就有91件,診所病安通報數少而未細分,且若無自主通報,恐怕隱藏不少問題。日前有份調查也發現,無論在診所或大醫院,有七成民眾接受手術時不知道施行麻醉者是誰,而有些坊間診所聲稱配置「麻醉師」,其實並非麻醉專科醫師,無形中導致病人陷入危險。據推估,台灣每年約有150萬例全身麻醉手術,但截至去年底,麻醉專科醫師領證人數1538人,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余黃平指出,「少數診所考量到成本,私下讓麻醉護理師執行麻醉醫療業務,坊間常稱作麻醉師」。麻醉科醫師可執行所有麻醉醫療行為,而麻醉護理師僅能在麻醉醫師指導下,進行醫療輔助行為,民眾多不清楚兩者區別。麻醉醫師、監測儀器、藥物缺一不可日前台灣麻醉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和合作夥伴台灣東洋藥品公司,共同舉辦「Wake up!麻醉沒那麼簡單」論壇。在場專家呼籲,麻醉牽涉到「術後是否醒過來」的生死議題,以及「術後多久恢復、舒適度」的品質問題,須仰賴麻醉專科醫師專業、監測儀器即時監控,以及藥物精準作用,才能有效提升整體麻醉安全,提醒民眾也要多關注麻醉安全議題。余黃平表示,大至手術開刀,小至醫美、健檢都會使用到麻醉,台灣麻醉死亡風險已降低到十萬分之一,與其他先進國家接近,偶爾會聽到的麻醉意外,除了病人本身病況、藥物過敏等原因外,也與執行麻醉者非麻醉專科醫師有關。(延伸閱讀:🎧|手術前禁食原因?麻醉醫師告訴你開刀前如何評估準備!)「麻醉醫師是開刀病人的守護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部主任陳坤堡表示,民眾接受麻醉前,應積極主動參與麻醉諮詢,確認麻醉執行者身份。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科主任丁乾坤則認為,每個人的體質及病況都不同,不可能套用一樣的麻醉公式,必須個人化處理進行精準麻醉,藥物、監測及醫療團隊缺一不可,才能降低麻醉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特管法、品質認證增加麻醉安全台灣醫美診所林立,為確保醫美手術安全,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李中月表示,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第27條規定,全身麻醉及八大高風險美容醫學手術須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輕、中度鎮靜手術則可由手術醫師以外、其他受麻醉鎮靜相關訓練的醫師執行。此外,為了減少麻醉事件的發生,衛福部持續將提升手術安全列為醫院維護病人安全、醫療品質的重要目標,醫策會則自2019年起推動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確保醫美診所的手術、麻醉施行者合乎法規,具有完善的緊急後送機制等等。李中月說,目前制度採取鼓勵性質,民眾可以了解是否具有認證標章,手術、治療品質較有保障,「這是人命關天!只要有出狀況,一定會究責,以行政法、刑法等論處」。(責任編輯:周佩怡)
2023-10-26 焦點.元氣新聞
對於需要接受外科手術的病患來說,鎮靜麻醉藥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與手術成敗息息相關。不過在全球麻醉藥物領域,已近20年沒有新藥上市。近年來,德國藥界成功研發藥物反應時間較快、安全性較高的鎮靜麻醉新藥,讓各國醫界高度期待,台灣也已引進該鎮靜麻醉新藥,原本適應症以為「成人醫療處置時鎮靜用」為主,日前經食藥署核可,進一步新增「全身麻醉」適應症,預計每年有130萬例自費健檢民眾與每年超過250萬例有手術全身麻醉需求的病患即將受益。台灣東洋總經理侯靜蘭觀察到,病患接受手術時,若有專業麻醉醫師團隊、先進的監控儀器,再搭配新藥的運用,國內患者也有機會與先進國家的病患一樣享有精準、安全的麻醉醫療品質、體驗。目前已有國內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健檢中心、醫美整型診所與牙科植牙診所等醫療機構陸續導入使用新型鎮靜麻醉藥品,隨著鎮靜麻醉藥品選項的增加,對眾多病患也帶來許多臨床好處。此外,除了致力增加鎮靜麻醉藥品市場的選擇性、完整性,近年來,台灣東洋也積極引進膽管癌標靶新藥,今(2023)年也引進65歲以上成人專用佐劑流感疫苗,以滿足銀髮樂齡需求;在自製微脂體兩性黴素(Lipo-AB),並取得美國藥證後,更著手放大生產優勢。侯靜蘭表示,台灣東洋會持續透過「授權引入新藥」與「自製困難學名藥」雙引擎,穩健帶動公司營運發展,並朝國際市場布局邁進。
2023-10-04 焦點.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如何成為好醫師」。一位「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師」描述一位肺癌病人被發現癌症時已有全身各處骨骼轉移,深為病痛所苦而焦躁不安。他從病人的不耐煩帶給習醫者的挑戰,學到珍貴的行醫之道。→想看本文一位在國內推動「健康識能」多年的醫學院教授敘述一位看似健康卻在健檢發現嚴重「三高」,但仍不願意改善風險的病人。他深感醫師是人群社會中的一部分,應該以醫療專業做為人群導師暨朋友,為人群醫療領航,因此提高全民健康識能應是好醫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一位資深內科醫師回憶個人在國外接受臨床訓練的求學過程,深感有經驗的良醫典範之「身教」、「言教」以及實境的病房中親身體會,是臨床醫學教育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絕非目前ChatGPT(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所能取代。門診出現了一位很有趣的病人。40歲,身材適中,因為公司健康檢查的結果出現了許多異常,因此被安排到門診來。打開他最近的健康檢查結果,空腹血糖近400,明顯紅字,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也超過正常範圍兩倍以上;再看一下血壓,將近160/96,護理師再測量一次仍然是這個數值。我將整個健檢報告又翻了一次,對於前面這位不以為意的中年男士開始覺得困惑,想了一下如何打開話夾子,詢問他有沒有什麼不舒服,他搖搖頭抿著嘴說沒有啊,我又看了他一眼、沉靜了一會才請問他:「您健檢的結果有非常多異常。」他一點都沒有在意這樣的質疑,微笑地說:「是啊!三高。」我詢問了他睡眠和是否有先前的病史,家裡有沒有類似情形,很開朗地回答都沒有,請教他是否在意三高的異常,他認為一點都沒有關係,我加重解釋血糖繼續升高會產生的情形,他緩緩看著有一點緊張的我,一點都沒有訝異,好像說「你們醫生都這麼說啊」。對於疾病的了解,他沒有按照一般病人的方式點頭。以醫療詳盡說明的義務,就再繼續針對他的情形了解他對於疾病的看法,似乎他對一般健康的習慣沒有太在意,但也沒有視而不見的情形,顯然他對一般健康常識也有相當的了解,但是卻對國人常見三高異常的情形,不想參與。我請教他是否有任何健康上的問題想要討論?他也搖搖頭說謝謝。我們的討論顯然已經碰到岩壁,雖然他並沒有明顯不耐煩或敵對的情緒,但卻對於健康異常毫不在乎。醫學教科書上對於三高的健康風險和可能產生的後遺症、併發症等有非常清楚的科學證據,但對於無心的他,卻無法引起共鳴。由於他拒絕接受進一步健康改善方案,我覺得再深入分析各種風險的高低似乎不近人情,因此只能和他聊其他生活娛樂等等。過去數十年行醫倒很少遇到類似這位先生對醫療了解(有聽說)卻不願意改善風險的情形。每個人對於健康的期待和健康維持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多少受到家庭朋友以及社會和醫療制度的影響。政府相關衛生主管部門不斷呼籲要改善三高,要做癌症篩檢等等,但在我們的社區中有許多看似健康、很少或拒絕來醫療院所尋求醫療照顧的朋友,也有類似前面帶著明顯健康風險、卻近乎執迷不悟的朋友。或許類似的朋友背後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生活社會的困境,雖在醫療議題道路中「狹路相逢」,難免有他廂無意互動的機會,或許也隱含對醫師和醫療人員的社會功能不認同。醫師與病人之間,除了醫病關係,還有友誼嗎?醫師是人群社會中的一部分,在醫療專業上可為人群導師。社會還有法律、財經、信仰、教育、科技各類導師,都可以專業引領人群正面發展,成為人群的朋友,值得成為可靠的醫療專業照顧者。即使短時間未建立個人的醫病關係,仍可為人群醫療上的領航,成就更廣泛大眾的健康資源。責任編輯:吳依凡
2023-08-18 醫聲.Podcast
「麻醉術後,粉領族容易噁心嘔吐,老男人容易發生譫妄症。」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丁乾坤指出,每個人對麻醉的反應不同,需仰賴醫師的專業、監測儀器及麻醉藥物,針對個人身體狀況,量身打造精準麻醉,減少術後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甚至是死亡的風險。🎧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丁乾坤引用研究表示,50歲以下、沒有抽菸、容易暈車的女性對鴉片類、吸入性麻醉藥特別敏感,是術後噁心、嘔吐的好發族群,老男人麻醉後則容易產生譫妄,出現幻覺、專注力不集中,所以醫師會事先與病患溝通,設計個人化的精準麻醉,達到病患所期望的術後成果。他舉例,曾有位30餘歲的罹癌女星不喜歡麻醉術後噁心、嘔吐,因此減少導致這些副作用的鴉片類藥物劑量,改用神經阻斷術、超音波導引神經止痛術等多模式止痛代替,最終對方反應良好;另一名105歲高齡長者的大腦退化嚴重,對麻醉十分敏感,經由精準麻醉控制後,手術一完成立即甦醒,減少躺床復原時間及譫妄症狀發生。精準麻醉3目標?不動、不知、不痛過去醫師憑藉自身經驗,觀察血壓、心跳等,或按照大規模實驗得出的建議施行麻醉,可能忽略病患本身的疾病,影響麻醉品質,出現許多術後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譫妄及認知障礙等;然而,丁乾坤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為病患量身打造的精準麻醉,能讓麻醉的深度、肌肉放鬆及止痛效果都「剛剛好」,就能降低麻醉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縮短術後復原的時間。丁乾坤說明,精準麻醉的目的依照重要程度有「三不」,分為不動、不知、不痛,若劑量過多或不足,會造成不同後果:1.不動:強調讓病患肌肉鬆弛,醫師透過電刺激觀察肌肉反應,了解肌肉鬆弛程度和病患狀況。👉劑量超過:病患術後需花較長時間恢復自主呼吸,容易延遲拔管時間,若是過度抑制呼吸,將造成大腦缺氧受損,甚至成為植物人或死亡。👉劑量不足:病患在手術中移動,影響手術進行及安全2.不知:強調鎮靜,醫師透過腦電波監測儀監控病患腦波型態,確認病患睡著與否、沒有記憶。👉劑量超過:病患睡很久,甚至醒不過來而死亡,或產生術後譫妄、認知功能降低等症狀,弄混人事時地物或不配合醫囑。👉劑量不足:病患會在術中甦醒,因發現自己身體不能動而有鬼壓床感,導致術後產生創傷後症候群,需要做心理諮商。3.不痛:強調止痛,醫師透過疼痛監控儀,確認止痛效果。👉劑量超過:鴉片類止痛藥物容易引起病患術後噁心、嘔吐、頭痛、頭暈、皮膚搔癢,嚴重時也會抑制呼吸。👉劑量不足:術後傷口劇痛、發炎,影響復原進度。精準麻醉3武器?麻醉醫師、監測儀器、麻醉藥物丁乾坤也表示,精準麻醉的重點在於醫師專業、監測儀器及麻醉藥物3項武器:1.麻醉醫師在做精準麻醉術前訪視時,病患和家屬與醫師好好溝通,充分了解過程與副作用。確認麻醉施行者是否為麻醉醫師或麻醉護理師,「如果自稱是麻醉師,就得提高警覺。」2.麻醉監測儀器傳統生命監測儀器可隨時量測血壓、心跳、體溫、呼吸狀態、血氧濃度等,保證生命狀態。最新的電刺激、腦電波監測儀、疼痛監測儀,著重精確辨識病患狀態,改善麻醉品質。3.麻醉藥物依不動、不知、不痛目標,分為肌肉鬆弛劑、鎮靜藥物、止痛藥物3種。大部分藥物在上世紀就有,因此全球已近20年沒有新的麻醉藥物上市,直到近期才研發出新的鎮靜藥物。過去最常被使用的鎮靜藥物是俗稱牛奶針的丙泊酚,但若不當使用,會像流行天王麥克・傑克森一樣因呼吸抑制送命。新鎮靜藥物屬於超短效苯二氮平(BZD)一類,術中一分鐘內發揮作用,且不造成呼吸抑制,較有安全性,也可在血液中快速水解、代謝掉,不殘留在身體裡,不造成肝、腎負擔,減少譫妄發生機會,有助於醫師進行精準麻醉。不論手術、健檢大小 麻醉仍有風險不可輕忽 不論是動手術,或一般人健檢時所做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或孕婦的無痛分娩,都會牽涉到麻醉。美國麻醉醫學會根據病人狀態,將麻醉風險分為五級,第一級健康民眾的死亡率不超過0.08%,麻醉風險隨全身性疾病嚴重程度而提高,第五級的病患則已瀕危,死亡率可高達51%。丁乾坤提醒,只要有做麻醉,民眾和醫療團隊都須嚴陣以待,除了確保生命,也提升麻醉品質。丁乾坤小檔案學歷: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活體肝臟移植麻醉進修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部定教授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授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任 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麻醉學科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周佩怡音訊剪輯:特約錄音室腳本撰寫:黃琬淑、周佩怡音訊錄製:特約錄音室特別感謝:臺北榮民總醫院、台灣麻醉醫學會
2023-05-12 活動.精彩回顧
「真奇怪,總會在假日時沒有出現咳、痰、喘等症狀,上班日就會開始不舒服…」肺癌蟬聯18年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但是其實傷害肺部的風險因子還有很多,除了癌症,還包括吸菸、空汙、感染、過敏、遺傳、老化,以及時常被大家忽略的職業傷害。我們常關心公司有哪些福利,但,你關心自己的員工健檢嗎?你知道員工健檢多久做一次、有哪些項目呢?其實,工作場域中潛藏著許多傷肺因子,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邀請您進行1分鐘小測驗,了解如何透過健檢保護肺健康!你的工作環境傷肺嗎?你的員工健康檢查有照顧到肺嗎?你知道究竟怎麼保護自己的肺健康嗎?👉填寫問卷:https://forms.gle/gVZKo25EARuEfHfaA📍活動贈品:🎁7-ELEVEN 45元咖啡電子券15份🎁(請於問卷中留下電子信箱,隨機抽出後將寄至信箱地址)📍主辦單位: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每日傷肺工事】延伸閱讀看更多你了解你身邊的傷肺因子嗎?【街頭大調查】📍點這裡了解>>>哪些職業是要特別留意肺健康的高危險群?📍點這裡了解>>>到底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肺健康?
2022-09-25 名人.楊定一
許多朋友進入中年後,身體陸續出現各種症狀,體檢報告的紅字也愈來愈多,就算努力運動、控制食量,也阻擋不了體態的變化及各種疾病和退化的發生。有些朋友會想是不是哪裡吃錯了,就想找一些特殊的飲食和方法來調理身體。各種失衡的生活習慣及壓力,包括長期採用高碳水化合物而缺乏膳食纖維的飲食,讓身體無法承受過度的熱量攝取,而又缺乏足夠的非熱量營養如植化素、維生素、微量元素來進行身體療癒所需的生化反應,都會讓代謝逐漸僵化。長期下來,會覺得體力與精神無法應付日常生活。華人從小習慣以精製澱粉當作飲食的主要熱量來源,也讓身體長期暴露在胰島素的刺激,而讓代謝機制偏向以糖為主要燃料的路徑,並在現代人多吃少動的生活形態下,不知不覺進入「胰島素阻抗」的狀態。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遲緩,而讓飲食帶來的不是精力,而是血糖震盪、精神起伏不定,甚至吃飽沒多久就感覺到餓,進入一種愈吃愈餓的循環,體重降不下來、健康指數也亮起紅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調整飲食的內容,光從少吃著手,不光辛苦,即使短期減輕體重也很難維持,更別說回復健康。我將《真原醫》談到的營養重點,十年後透過《療癒的飲食與斷食》重新展開,正是希望從飲食調整開始,由身體代謝的上游著手,幫大家走出慢性病的陰影。實作上,從兩個層面進行:透過吃好、吃飽進行徹底的營養調整,然後漸進地延長不吃的時間,喚醒身體清理和療癒的本能。首先,什麼叫做吃好、吃飽?也就是在攝取足夠熱量的前提下,將過去以精製澱粉為主的飲食習慣,改成減少胰島素分泌的、含大量新鮮蔬菜的高脂低醣飲食。我們能吃飽,能得到充分的熱量、維生素和礦物質,自然不會隨時被飲食的念頭帶走、不會一天到晚想著還要吃點什麼。走出身心的匱乏感,整個人自然穩重起來,有足夠的精神應付一整天的活動與責任,而容易採用正向且豐盛的心情來面對世界。身體本來就是靈活的,走出以澱粉為主食的熱量來源單一化狀態,無論吃或不吃都可以維持運作一段時間,而不會立刻受到飲食的衝擊讓運作失衡。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配合身體的生理時鐘來做進一步的調整──延長睡眠帶來的休息,而有足夠的連續不進食時間,來啟動細胞內的自噬作用。具體的作法可以是早餐晚一點用、晚餐早一點結束,或乾脆少吃早晚其中一餐,讓身體得以進行深度的清理和療癒。當然,要順利延長不進食的時間而不會感覺餓或精神不佳,前面所談的搭配大量蔬菜的高脂低醣飲食是最好的幫助。脂肪帶來的熱量讓身體有足夠的滿足感和保護,而大量新鮮的高纖葉菜類則補充了各種生理功能所需要的完整營養。重新學會餓了才吃、不餓不吃,從「非吃不可」轉向「可以不吃」的心態,是我認為現代人最需要的一個調整。搭配飲食習氣和代謝的轉變,我也建議身邊的朋友透過拉伸、結構調整、有氧健身等運動,從能量的使用和心情的層面,進一步帶動身心正向的調整。這麼一來,一個人不但輕輕鬆鬆走出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症候群的陰影,也得到活出快樂與健康的鑰匙。
2022-08-14 醫聲.肝病清除
因早年醫療資源稀缺,彰化縣沿海鄉鎮如大城、芳苑、二林、竹塘等鄉鎮,是C肝的高盛行區,在C肝潛勢風險地圖上,呈現高危險的紅色。而這一切,在一系列公共衛生策略推動之下,已經得到改變。在縣長王惠美的支持下,彰化縣C肝根除計畫於2019年啟動。「各界開始呼籲C肝消除的時候,我們在2005年起便已提早15年進行全面C肝篩檢。」彰化縣長王惠美說,彰化縣C肝篩檢人數截至今日超過43萬,在今年已完成治療逾1萬3千位C肝陽性病患,以鄉鎮別來看,逾5成鄉鎮治療達成率已達80%以上,其餘高齡化之鄉鎮治療達成率也有60-75%,顯示彰化縣C肝根除的普及性及全面性。利用既有的溝通管道及架構進行C肝篩檢,簡化行政流程、破除科室藩籬,是彰化縣成功的關鍵,「重點就是不要疊床架屋。」衛生局長葉彥伯補充說,其中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之一,是行之有年的「萬人健檢」。每年逾30場 萬人健檢打下C肝消除基礎彰化縣「萬人健檢」自2005年起持續至今,實施超過16年,每年舉辦逾30場,是彰化縣最為人熟知的公衛政策,曾吸引多國公衛專家來台取經。萬人健檢是彰化引以為傲的施政策略,也是讓彰化縣C肝防治效率超人的獨門祕技。「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當時的萬人健檢已經具前瞻性,是以個案為中心進行服務整合。」保健科長姚玉津說,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項目琳瑯滿目,從癌症、結核病、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憂鬱篩檢,每一種篩檢項目還各有不同的篩檢條件。讓彰化縣衛生局引以為傲的是,「民眾只要來一趟就可篩檢所有項目。」萬人健檢涉及多複雜的科室協作:檢驗科長施麗貞說,健檢的品質管控、檢驗資料的處理,歸屬檢驗科;中央推行的癌症篩檢,在地方政府是保健科權責範圍;結核病篩檢屬疾病管制科;慢性病篩檢是企劃資訊科;長者憂鬱症篩檢,則是醫政科。釐清、整合了科室權責,再來就需要處理民眾的健康資料。企劃資訊科長張純如說,不同的疾病,在中央各有不同的資料庫,「我們做服務的時候,就是合作把資料庫整合,然後變成『歸人』。」所謂「歸人」,指的是以戶政資料為基礎,讓民眾在健檢現場,只需插入健保卡,就可以得知自己符合哪些健檢項目的篩檢資格。而為了持續更新民眾健康資料,篩檢後資料還需回傳,留作紀錄。為了應付複雜的資料整合流程,衛生局新進人員報到第一天都要考Excel的「樞紐分析」。此外,也鼓勵衛生局員工及衛生所主任醫師持續進修,養成資料搜集處理及應用的能力,總計有17位同仁,到國立臺灣大學進修並陸續取得公衛碩士學位。打破科室藩籬 橫向整合投入C肝消除早在開辦萬人健檢之初,C肝篩檢就是項目之一。二十年前,肝病還是台灣的國病,患者很多,肝癌也是台灣的重要死因,衛生局於是把肝病納入防治計畫重點之中,除了萬人健檢,也深入社區,進行C肝篩檢。不過,當年C肝的主要治療選項干擾素,因治療副作用難受,患者接受度不高。故即便篩出陽性患者,完成治療人數僅2成多。2019年衛生局正式宣佈投入C肝消除計畫的時候,衛生局各科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當年的篩檢資料,告訴患者,C肝口服新藥已上路,鼓勵患者盡快接受治療。衛生局也針對不同C肝高風險族群,如愛滋病患者、受刑人、洗腎室以及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醫療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等,計算出抗體陽性率,並訂定消除策略。疾病管制科長王曉琪說,以彰化監獄為例,商請原先就與該單位有業務往來的資深同仁出馬,與獄方協調,針對新入監受刑人抽血時衛教,經同意後原管血清檢體直接加驗C肝,大幅簡化繁複的溝通流程。此外,彰化縣也針對全縣的照顧服務員進行了C肝篩檢,而這項業務,當然是由長期照顧科負責。除了橫向整合,衛生局也沒有忽略衛生單位的垂直合作。每年年初,衛生局會將境內26個鄉鎮民眾的健康資料進行彙整,並交付衛生所,再由衛生所執行每年約4、500場的小型健檢,「衛生所也很需要這樣的名冊,如果晚一點給,還會問說,資料怎麼還沒來。」和美鎮衛生所護理長鄭桂芬說,建立溝通流暢的組織文化有助於公衛政策的推動。C肝消除奠定科室合作基礎 有利未來公衛計畫彰化縣C型肝炎根除計畫召集人胡琮輝教授說,WHO的C肝防治方針強調「Task Shifting(業務移轉)」以及「Task Sharing(業務共享)」,其實就是「任務共同承擔的共同照護」。在王惠美縣長的帶領下,彰化縣衛生局「全局啟動」,所有科室都是彰化縣C肝消除的「主辦科」。C肝消除不是技術問題,重要的是「要下功夫、要有積極的心態」。(廣告)
2022-08-01 醫療.新陳代謝
新竹市張姓女子參加公司健檢,發現甲狀腺有結節,就醫檢查確認有甲狀腺乳突癌的可能,手術切除後不再復發。新竹馬偕醫院內分泌科醫師陳智帆指出,乳突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患者以女性居多,但起初症狀不明顯,由於近年健檢盛行,許多患者才因此發現。陳智帆表示,甲狀腺結節通常一開始並無不適症狀,許多人是在健檢時意外發現,否則通常要等向外突出或壓迫食道、氣管,造成吞嚥困難、呼吸困難、聲音沙啞才會發現,可掛號內分泌科門診,安排甲狀腺超音波,很容易被確認出來且無侵入性或疼痛感。陳智帆說,甲狀腺結節或腫瘤若有細微鈣化點、邊緣不規則、低迴音、高大於寬等特徵,可考慮自費的電腦輔助軟體來協助診斷,甲狀腺惡性腫瘤以乳頭狀癌最多,其次為濾泡癌,少數還有髓質癌、淋巴癌等。治療以手術為優先,評估進行全甲狀腺切除手術與周邊淋巴結廓清術,後續需放射碘治療的比率約占一半左右,若病患無法忍受甲狀腺素停藥時的不適,可考慮注射人工合成甲狀腺促進素,再進行甲狀腺球蛋白的腫瘤指標追蹤,與全身放射碘掃描。相較於其他癌症,甲狀腺癌的治療後無復發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成效都相當不錯。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健保大數據統計,108至110年每年因鼻咽癌就醫者約兩萬人,但從108年2萬10人、109年1萬9,406人,到110年下降至1萬9,270人,連續兩年就醫人數減少。臨床醫師認為,許多鼻咽癌患者因健檢而發現,疫情影響大家進醫院意願,可能是鼻咽癌就醫人數減少的原因之一。許多患者因健檢抽血驗EB病毒,意外發現鼻咽癌。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說,鼻咽癌治療有一定療程,疫情期間不至於中斷。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許多人在健檢時抽血驗EB病毒,再進一步發現可能罹癌,這兩年接受健檢人數減少,可能也影響鼻咽癌新病人的診斷。鼻咽癌是常見於亞洲人的癌症,如韓國男星金宇彬、馬來西亞羽球世界球王李宗偉等,都是鼻咽癌患者。呂宜興指出,鼻咽癌好發於台灣及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如福建、廣東、香港等,好發原因可能受到種族、環境、飲食等影響。遺傳是重要罹病因素,一親等內家屬罹病機會是一般人的19.2倍。根據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鼻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1.29%,排名男性第14位、女性第20位,民國108年初次診斷為鼻咽癌者共1,560人。呂宜興表示,近年來鼻咽癌患者有逐年降低趨勢,懷疑可能受到飲食西化影響,國人罹患癌症也趨向歐美,如大腸癌患者增加、鼻咽癌患者人數減少。好發於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約7:3。至於男女比例,110年男性就醫有1萬3,669人,女性5,601人,男女比例約7:3,健保統計108至110年,皆相差不遠。呂宜興說,除甲狀腺癌、乳癌好發性別女多於男,其他癌症都是男多於女,如鼻咽癌男女比約7:3,但就口腔癌、喉癌、下咽癌等頭頸癌,男女比均為9:1,相較之下,鼻咽癌女性患者比例稍高。各年齡層皆可能罹患鼻咽癌,健保署統計,鼻咽癌就醫人數最多的三個年齡層依序是51至60歲、61至70歲、41至50歲。但健保署也首次提供各年齡層鼻咽癌每10萬人口就醫人數,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再來是71至80歲。呂宜興說,一般來說,50至55歲為癌症發生年齡,51至60歲民眾可能因罹患鼻咽癌開始就醫,並持續追蹤,隨年齡增長,也持續接受治療,所以健保統計治療年齡層偏高。放、化療為主要治療,適合手術的患者極少。目前鼻咽癌主要治療方式為放、化療。呂宜興說,主因是鼻咽癌細胞屬於未分化細胞,優點是對放療敏感度高,治療效果可達70%,缺點是容易擴散,因此輔助化療協同作戰,可避免癌細胞擴散,同時再提升癌細胞對放療的敏感度,增加治療效果90%。陳依婕表示,健保統計也顯示,鼻咽癌治療以放療與化療為主,去年化療申報人數為2,498人、放療1,900人,接受手術的人數最少,僅109人。為何鼻咽癌患者接受手術的人較少?主要是鼻咽腔位於頭部中央,接近大腦等重要構造,手術切除可能造成顏面外觀與功能的破壞,又常因合併有深部淋巴結轉移,使適合手術的患者有限,所以手術並非鼻咽癌治療的主要選擇。呂宜興表示,鼻咽癌治療已走向降低治療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層面,主要是鼻咽癌放療時,可能會照射到耳朵、眼睛、唾液腺、腦、脊椎等,因而出現聽不清楚、視力異常、口乾舌燥等副作用,此時須運用可以調整照射角度、強度及影像導引的儀器加以輔助,此為目前最新治療趨勢。需完整治療計畫,多數患者選擇醫學中心就醫。鼻咽癌的診斷需要病理切片,腫瘤分期則仰賴電腦斷層和磁振造影等影像檢查,又視不同期別與腫瘤位置需搭配化療與放療等,需要完整的治療計畫。根據健保大數據分析,大部分鼻咽癌患者選擇在醫學中心接受治療,陳依婕表示,這與大部分癌症的治療趨勢相同。統計顯示,去年各層級院所治療鼻咽癌門診量,醫學中心達1萬3,361人次、區域醫院8,176人次、地區醫院為3,277人次,基層診所也有3,887人次。醫學中心門診量前五名為台大、林口長庚、高雄長庚、台中榮總、彰化基督教醫院;區域醫院前五名為和信醫院、義大醫院、奇美柳營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竹馬偕醫院。
2022-04-22 新聞.元氣新聞
新竹市30歲以上市民免費健康篩檢來了!新竹市衛生局今天指出,即日起開放30歲(81年次)以上設籍新竹市市民預約報名免費健康篩檢,平、假日均有場次,提供成人預防保健及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等四大癌症篩檢,還加值尿酸檢測及一份早餐,名額有限,請民眾盡早預約。衛生局說,今年3區衛生所與5家醫院合作,假日提供10場次,預計可服務3150人,另有2家醫院及9家診所提供平日場次,詳情可洽合約院所、三區衛生所或新竹市衛生局網站( https://reurl.cc/Go7A9D ),名額有限,請儘早預約。「一次受檢,全面篩檢!」市長林智堅表示,新竹市是全台最年輕的城市,又30歲以上民眾大多為家中重要經濟與照護支柱,市府自2015年起每年編列455萬元,推出整合性篩檢,擴大服務30歲以上市民,7年來服務約2萬259人,其中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異常占50%以上,顯示代謝異常有年輕化的趨勢。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市府今年持續邀集醫療院所推出整合性健康篩檢,除結合衛福部免費四大癌症篩檢,及40歲以上每3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更擴大服務30歲以上市民,還加值附贈一份早餐及尿酸檢測;同時篩檢結果可於「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了解罹病風險,預測自身未來健康情形。衛生局長吳欣席表示,今年整合性健康篩檢提供彈性多元選擇,以社區型、院所型、衛生所型等大、小規模方式,4月份起陸續推出平日及假日場次,每場次採預約制,健檢完還提供一份價值60元的早餐(或等值兌換券),各場次與醫療院所不同。此外,今年也結合11家合約成人健檢院所,除提供30歲以上市民平日時段健檢服務,也提供40至64歲每3年一次;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者每年一次的成人免費健檢,為固定時段診所型,同樣附贈加值尿酸篩檢及早餐,有就近便利、更多元的選擇。衛生局說,因檢查前需空腹8小時,民眾請事先預約並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簽名確認身分。衛生局也提醒市民,把握健康生活5守則: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檳酒、定期篩檢,一起掌握健康、迎向幸福。
2022-04-05 新聞.健康知識+
登山是很好的休閒活動,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至於哪些族群或有哪些疾病的人,不適合登高山?彰化漢銘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王律凱特別強調,有心臟病、心律不整、慢性阻塞性肺病(容易喘)等患者,都不適合登高山,此外,需長期用藥控制的癲癇患者,也應避免。 年紀並非避免登山的主要關鍵年紀越大是否越不建議?年紀並非主要關鍵,還是要看個別體能狀況,有些60、70歲老人,跑起馬拉松比起年輕人絲毫不遜色,原則上,年紀非最大問題,但要考量的是登高山屬劇烈運動,年紀大萬一在山上發病,送醫較困難,恐引發嚴重後果,若有意嘗試,事前要有更週詳的規劃。避免單獨行動,勿挑戰過於險峻、常出事的高山另外要提醒幾個注意事項:*避免單獨行動,「比基尼登山客」就是自己單獨行動,出事時,沒有同伴的協助,而失去救命機會。*如果初次登高山,最好有經驗豐富的人同行,比較保險。*特別險峻、容易出事、很少登山客攀登的高山,除非本身經驗夠,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可以選擇較多登山客攀登的高山,會有步道及繩索,登山過程較為安全。台灣包括玉山、合歡山等海拔比較高的高山,夏天是比較適合攀登的季節,海拔1000~2000千公尺,以秋天較合適。海外登山,先做健檢及體能評估不只國內,有越來越多人想出國挑戰一些大山,但國外就醫不像台灣方便,如果挑戰海外高山,除了先請醫生評估體能狀況之外,最好能做健檢,以了解自己有哪些疾病,以及身體最大需氧量是多少。如果想挑戰像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這類更高的山,除非本身是極限運動者,否則不要輕易嘗試。 延伸閱讀: 。缺乏事前訓練,突然挑戰高山,專家盤點可能遭遇2狀況,危急恐喪命 。和碩前副總裁蔡進國登山喪命,攀登高山之前,專家提醒:先做到這6件事
2022-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國健署提供免費成人預防保健及四癌篩檢,民眾自費健檢愈趨興盛,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公費癌篩對象應持續擴大,而自費健檢的規劃上,民眾應依據年齡、性別及家族史選擇,並與健康管理師討論訂定三年健檢計畫,並非愈貴的健檢就是最好。受疫情衝擊而未受檢的民眾,他也呼籲,勿因疫情影響病情,而後疫情時代的健檢場域也應分流。國健署補助四大癌症篩檢包含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黏膜檢查。洪子仁建議,國人的生活型態與癌症好發年齡已改變,四癌篩檢政策需因應調整,四癌篩檢年齡目前多以四十五歲以上的民眾為受檢對象,顯已不合時宜,建議應調降受檢年齡,並調整可受檢的標準。以新光醫院為例,已擴大為40歲的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在癌症篩檢項目上,洪子仁建議,肺癌是新國病,但是在國家癌症篩檢策略上,並沒有肺癌相應的公費篩檢,建議適度增加癌症篩檢的項目,例如將LDCT納入第五癌篩檢,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高病患存活率與降低後續醫療費用。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去年五到七月之間的健檢人潮幾乎停擺,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疫情而耽誤病情,國內的癌症篩檢人數更減少數萬人,估算其中至少有上千名的癌症患者因此沒有被及早發現,今年疫情緩和後,健檢人數雖已回籠,但他仍非常憂心,還是有許多民眾沒有接受健康檢查。洪子仁建議,在後疫情時代的個人健檢策略,一般健檢項目可赴基層進行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而需要重儀器的CT、PET的健康檢查,則可前往醫學中心,進行健檢分流。在規劃個人健檢上,他建議,六大重點為:沒有症狀就能找出疾病、專業醫護團隊依個人需求量身打造、完整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可以預防死亡及殘障、健檢深層意義在瞭解「如何生活」、定期複檢追蹤健康管理掌握健康趨勢。他強調,健康檢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健檢只是讓人理解自身的潛在風險,真正重要的是,健檢完後,必須通過飲食、運動或藥物進行治療,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2022-02-18 新聞.健康知識+
隨著高齡人口比例越來越多,長照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如何保持家中銀髮長輩的身體健康,是許多子女相當關心的課題。最近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的教授和田秀樹,就在媒體上撰文,分享老年人健檢應該注意的地方是什麼。根據日本媒體「PRESIDENT Online」報導,和田認為,許多40歲以上的人,都會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在某些數值異常時,聽從醫師的建議,「減少」攝取某些東西,好維持身體健康。不過以和田的經驗來看,比起什麼「攝取過剩」,高齡者更怕的是「攝取不足」,因此比起要少吃特定東西,不如以補充缺乏的養分為目標。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刻意減少某些東西,可能會加速代謝機能的衰弱,嚴重時甚至會讓身體該補充熱量時,卻絲毫沒有肚子餓的感覺。和田指出,有時做太多健康檢查,看到什麼都覺得要節制,反而會讓自己疑神疑鬼的。如果要做檢查,可以挑選「心臟」與「腦部」這兩個重點項目進行,以便出現冠狀動脈阻塞、動脈硬化、動脈瘤等問題時,可以儘早治療,降低猝死的機率。和田認為,所謂的健康檢查,就是為了預知將來可能的染病風險。不過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很多以前的不治之症,現在都已經能夠透過治療痊癒。因此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自己提早猝死,至於其他健康問題,或許在未來,都有機會找到解方。
2022-01-2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做了退休力調查後,我的退休分數68分,屬於「暖男水豚」,整體平均分數是57分。以往我很喜歡欣賞畫作,如今我在長青大學,學習繪畫和書法的課程,藉此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對於現代人所追尋的科技資訊和技能,總有些卻步,看來想成為現代人,在這方面的資訊與技能,是有必要去學習的,才不至於與社會脫節。退休後,我的生活簡單,財務沒有困境,可以在慶典節日時,邀請兒孫聚會,大夥兒難得聚在一起,還可以大方的刷卡付費,一來不用增添兒女們的困擾,二來也可以加深自己與兒孫的感情,孫子女表現良好就送實用的學用品或是獎學金,這樣每次的聚會,都是歡樂滿堂,何樂而不為呢?尤其退休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強健的身心,不僅身心要健康,更應定期健檢,適時運動、多交益友,吃有營養又健康的食物,最好也能投保老年的健康保險,讓自己活得健康又快樂,真有病痛時,可以運用保險的措施來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退休後要活得好、活得健康,並且珍惜與兒孫們聚在一塊的美好時光,讓老年生活過得健康、溫暖、快樂又有意義,那才是我所要追尋的。●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2021-10-18 名人.精華區
台灣醫療世界有名。1895年,馬關條約後,大清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軍隊由於傳染病付出慘痛代價,進入台北府城三天,就建立「大日本台灣病院」(台大醫院前身),台灣醫療從那時開始持續發展。產業式管理醫院 引起仿效但公立醫院作風官僚,私人診所欠缺設備。民國67年,王永慶先生創設長庚紀念醫院,以產業的方式管理,大獲好評,台灣各家醫院紛紛仿效。醫院的每個科別依照使用空間、雇用人力、消耗材料、儀器設備等計算收入,而且全院排名,比較會賺錢的科別要人、要儀器都沒問題。末三名的科別,會被要求寫改善計畫,而且要人沒人,要儀器沒儀器。除了每個科部有業績,每個醫師也有業績,收入前十名的醫師,在醫院趾高氣揚,榜單後面的抬不起頭。疫情衝擊 醫院財務負成長我的學弟是某財團法人醫院的院長,最近找我商量,他的問題是醫院營收原本就無法符合董事會期待,今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營運降載,醫院雖然增加了打疫苗、PCR篩檢等工作,由於各科病人減少,這一季的財務負成長。學弟在董事會被檢討,心情鬱卒。學弟說他的志願是帶領醫院邁向國際級水準,照顧民眾健康。董事會不重視醫療專業,只強調財報,讓他挫折感很重,萌生退意。學弟問我,他退下來作陽春醫師好不好?我勸他好好考慮,原因是如果有好的理由,董事會不是不能被說服。何況正直的院長作為董事會與員工的緩衝,醫院能夠順利運作,也是一種積德。財務報表 如醫院體檢報告我過去院長任內,提醒同仁,財務報表等同醫院體檢報告,是給院長參考的資料,健保體系下,有的科注定賠錢,有的科容易賺錢,這就像人體鼻子吸進氧氣,腎臟排出尿液,有入有出,人體才會健康。只要人體正常運作,一年健檢一次就好,不必分分秒秒計算自己有多少氧氣,更不可以因為自己的科系賺錢,就看不起別人。醫療核心價值是照護及關懷,不因病人貧富及所患病症不同而有差別待遇。醫療團隊只要盡心盡力,財務是經營管理團隊該負責。讓前線醫療人員,承擔醫院虧損的責任過分沉重。醫院革新 不再是遲鈍恐龍產業式管理帶給醫院眾多革新,包括病床公開、不必靠關係、手術室擴充、不必住院等開刀、材料零庫存不浪費、消滅藥價黑洞,關閉賠錢科部,醫院不再是遲鈍恐龍。當其他行業,紛紛對醫療表達高度興趣時,我擔心是醫療人員以為行醫只需要知識與熱誠,對醫療財務完全文盲,這種觀念很危險。醫療是產業,每個從業人員都該學習以產業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畢竟醫院存活,員工幸福,民眾健康,台灣的醫療才能永續。
2021-08-23 名人.陳亮恭
內政部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再創新高,平均餘命延長代表台灣整體社會的穩定發展。柏林圍牆倒塌前,東西德人民同文同種且居住環境類似,唯一差異是社會制度,兩德統一前,東德人民壽命比西德少10歲,而兩德統一後的20年間,東德人民壽命快速跟上西德,顯見國民平均壽命與國家整體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密切關聯。而台灣持續的長壽現象與社會的成就有關,是相當令人欣慰的現象。國人長壽 並未伴隨健康然而,先前政府公布國人不健康壽命時間持續延長,顯見國人的長壽並不是伴隨著健康前行,國人持續擴大的失能與國際趨勢走向相反,我國健康照護體系有多重困境與轉型挑戰,但國民自我健康意識與預防失能、失智的作為需要更積極。雖然每個人都有各自關注的健康議題,從已開發國家的宏觀思維,壓縮失能與失智對人生的困擾是絕對必要,且必須從每日生活習慣做起。平日沒運動 假日可補上運動除了活動筋骨的概念之外,必須顧及強度、頻率與複雜度,我們對於老後生活的目標愈積極,運動時這三項就缺一不可。但上班族如何有效運動?我們新近透過穿戴裝置研究發現,每天持續穩定運動當然最好,但若平日工作忙碌而無暇運動,假日補運動的效果很好,可以大幅拉近與每日運動族的差距,反之,假日若只拿來補眠,未來衰退程度更為明顯。多元挑戰與持續學習的腦力訓練很重要,生活必須不斷的學習,研究發現持續上班有助減少失智風險,推測是與上班期間持續因應各種挑戰與人際互動有關,所以,從年輕時養成持續學習的心態,即使退休也不能耍廢,反而要更積極為自己補上多元學習的人生功課。人際關係 從年輕時培養就整體而言,健檢、疫苗、避免危險行為等預防保健作為具有高度效益,人生總有難以預見的旦夕禍福,這些預防保健行為能預防或早期發現疾病,早期介入也能免於後續長期的病痛困擾,更是必須定期執行的功課。人生晚年最大的支持系統可能不是家人,而是朋友與社會支持體系,而這樣的人際關係需要從年輕時培養,與不同年齡層與背景的人交友,在社會互動中建立面對老化的心理韌性,及正向樂觀的心態,也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兼顧所有疾病 做健康管理中年過後不免或多或少有各種慢性病,慢性病的重點在於控制,慢性病的數量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此時需要兼顧所有疾病的觀點,建立一個整合式的管理策略,畢竟老後生活需要各種器官系統良好的協同運作,不是僅靠單一器官就能擁有生活品質,必須與醫師建立良好夥伴關係,以全人觀點從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2021-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應本土疫情擴大,台北榮總今天說,即日起至6月8日起,暫停台北市老人免費健檢服務,後續將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辦理。北榮表示,已受檢且預約回診看報告的長者,請配合暫勿來院,如有特別異常危險的檢查結果,健檢單位將逐一電話通知,請長者注意自身健康及安全,如有任何不適請儘速就醫。
2021-05-12 該看哪科.兒科
台東縣去年為小學生篩檢,希望確認肥胖是否與高血脂有關,以便及早治療,卻發現肥胖學童所占比率雖較高,但正常體型學童症狀卻比較嚴重。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游昌憲表示,台東區學童高血脂症盛行率高於美國學童。教育處表示,將挹注經費,如尿液複檢異常者再抽血檢查,血液檢查異常含高血脂則由轉知家長帶學生就醫。台東縣民肥胖率在全國始終居高不下,研究指青少年肥胖將延續到中年,台東去年調查小學肥胖比率17.92%,高於全國15.3%,縣府去年也和馬偕醫院合辦「學童高血脂症及高尿酸血症之篩檢計畫」,以台東市及卑南鄉小四學生為對象,希望確認肥胖是否與高血脂的情況有關今天發布調查結果。游昌憲說,目前國內對學童高血脂症並無篩檢研究,美國學童高血脂比率約6%,台東篩檢結果卻高達15%,令人訝異。有很多學童沒有症狀,無家族史,和體重也無關係,高血脂症狀較難找出,恐怕會成為隱憂。一般高血脂症患者70%與代謝不良有關,30%與生活習慣和飲食相關,只能設法篩檢出來,才能視個案情況提供治療方案。饒慶鈴,縣府從2004年起為學生健康檢查,去年首度篩檢學童高血脂情況,希望可及早發現患童,協助就醫,對檢查結果列為高危險的學童由校方列入個案關懷,持續追踪健康狀況,降低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台東馬偕健檢中心也發布去年針對一、四、七年級健檢結果,發現以齲齒近6成最多,每千名學生約15人有心臟疾病。
2021-04-20 養生.人生智慧
每次見到白嘉莉,總會被她的優雅、美麗所吸引。72歲的年紀在她的身上只是一個數字,對白嘉莉而言,她的生活每天都過得精采。從內而外的知足與喜樂,是她揮灑人生下半場的不二法門。胃口好 美食當前來者不拒白嘉莉去年1月從印尼回台,意外被新冠肺炎疫情留在台灣,一轉眼已經過了1年多。人緣極佳的她在台灣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光是3月過生日,每天都有慶生聚餐、生日蛋糕等著她。白嘉莉笑稱:「我喜歡吃好吃的東西,擺在我面前我一定把它吃完。朋友切了生日蛋糕,我是壽星當然要吃完。」受惠於天生基因遺傳,白嘉莉多年來穿著S號的衣服不曾變過。令人意外的是,她胃口相當好,美食當前來者不拒。過去在印尼,她會游泳、打高爾夫球,但回台這1年多,她運動停擺,食量不變卻只微胖了一點。白嘉莉形容自己「隨時都想吃東西」,三餐沒有一頓漏掉,受訪當天早上才吃了燒餅油條和鹹豆漿,飯店餐廚和妹妹白菲比都能作證她所言不假。忘健檢 喜樂的心就是良藥「真的沒有特別的祕訣,大概是感謝媽媽生得好吧!」每回談起養生,白嘉莉總會不好意思地說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她知道,提問者一定期待她分享不為人知的凍齡祕方,絕對不會想到她完全沒有任何養生法則。她不吃任何的營養補充品,也不計較每天的飲水量、行走步數,睡眠品質好得沒話說,午夜12點入睡,一早6、7點就會自動起床。過去黃雙安在世時,白嘉莉每年都會陪同夫婿一起做健康檢查。黃雙安走後,白嘉莉不好意思地招認定期健檢有些停擺。不過綜觀白嘉莉的生活型態,她根本沒有與藥物為伍,健康狀況比起年輕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似乎也不意外她會忙得忘記健檢,印證了「喜樂的心就是良藥」。摒雜念 拿起畫筆一畫40載白嘉莉的愉悅心情來自很多層面,朋友、繪畫、信仰、公益、閱讀都使她精神富足。自從1977年閃嫁印尼木材大王黃雙安,白嘉莉在印尼生活超過40個年頭,當黃雙安忙著工作,在家中的白嘉莉就埋首畫畫。白嘉莉還記得,剛嫁去印尼時,當地封閉且落後,連她託台灣朋友從飛機上帶份報紙,都被印尼海關沒收。缺乏精神食糧的她在媽媽建議下拿起畫筆,一畫就畫了40年。「花卉」、「魚」是白嘉莉畫作中最常見的元素。因為在印尼的家裡,白嘉莉就是對著院子裡的花和魚作畫。她喜歡挑幾首歌曲做為背景音樂,摒除雜念專心描繪景物。最愛蘭花的她尤其鍾情 ,因為花名正好呼應了她的芳名「嘉莉」,讓她特別有感。她沒有想到,留在台灣的這1年間,會在台中、台北、新竹共舉辦3場畫展。黃雙安個性低調,所以白嘉莉從未動念辦個展,打趣「黃雙安就是我畫作的收藏家」。如今透過展出的機會,她又認識更多的新朋友、好朋友,更令她開心地直呼幸運。「我沒有深造,創作只是憑著愛好揮灑,現在能與智者相交,讓我更加有心得。」愛閱讀 進修自己交友廣闊從拿起主持棒開始,白嘉莉為了做好每一個採訪,養成了靠閱讀做功課的習慣。面對不同背景的受訪者,她持續擴充閱讀的深度與廣度,再加上婚後與黃雙安遊歷世界各國的經驗,她與各個領域的朋友都能侃侃而談。在之前時常搭飛機的日子裡,白嘉莉絕對不會錯過機上雜誌,一定會把握搭機時間翻閱。如此內外兼具的女子,自然成為大家爭相交往的對象。光是在台灣,白嘉莉的朋友邀約就多到要費心錯開。她根本沒空孤單寂寞,對此只有滿滿感恩,還在找機會要走訪各大景點。她今年的生日願望就是盼疫情早日散去,唯有如此她才能繼續飛往世界各地訪友。做公益 關懷弱勢拍保肝片在忙碌的日子裡,白嘉莉絕對不會忘記的就是充實自己和關心公益。「活到老學到老」是白嘉莉的座右銘之一,除了看書,她善用通訊軟體分享生活點滴,成為維繫友情的最佳方式。若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白嘉莉操作手機的速度如此熟稔流暢,而這也是她「學習」的成果。但白嘉莉沒讓自己變成低頭族,她既不沉迷手機,也不濫發長輩圖打擾朋友,希望熟齡朋友和她一樣加入網路時代,與社會不脫節。早年回台,白嘉莉總會在出席總統就職典禮、國慶大典後,抽空投身公益服務,關懷弱勢兒少,捐款給有需要的單位。近日她為好心肝基金會拍攝公益保肝宣導短片,影片在台北、台南街頭放送。白嘉莉以往總配合黃雙安為善不欲人知的要求,現在她願意繼續以公眾人物的身分拋磚引玉,一如當年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逆齡美 完美詮釋相由心生白嘉莉「最美麗的主持人」封號至今無人能取代,她完美地詮釋了何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份優雅氣質不會隨著年華老去,反而因年齡增長注入更多智慧。她不需要醫美、美肌修圖,日常中的妝髮、造型全都不假手於人,深信女人會隨著年齡有不同的姿態與美麗。就連她所用的化妝品、保養品也多是來自於閨密餽贈,以前甚至從不敷面膜,直到現在才開始注意這道程序。當然白嘉莉偶爾還是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煩心,她盡量不去多想,只要想開了,心情自然開朗。白嘉莉做到了「相由心生」,從內心到裝扮、居所皆整潔自在。回顧走過酸甜苦辣的人生歲月,她想起最愛的蘇東坡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在平淡的日子裡活得平安、健康和開心,對白嘉莉而言就是最大幸福。
2021-04-09 新聞.元氣新聞
台安醫院因被控透過信義101診所(原名「台安101診所」)詐領特殊健檢費用補助款122萬元,今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指揮調查局搜索並約談8人到案。對此,健保署台北業務組組長劉玉娟表示,將配合檢調偵辦,後續也會再多做一些專案查核。劉玉娟表示,此案可能是內部檢舉,所以檢調偵辦,但健保署目前還不知道檢調手上有哪些資料,也不能對外說明偵查期間會配合檢調做哪些事情,但健保署都會配合檢調。若不涉及此案的,單看台安醫院與信義101診所過去的違規紀錄,可發現診所不論改名前、改名後,在健保都沒有違規紀錄隨機抽審也沒有發現什麼違規,所以沒有特別去抽。至於台安醫院,劉玉娟表示,以去年為例,共發現有兩件處分,都是民眾來問健保署,懷疑手術的特材是不是被額外收費,經調查發現,真的是針對包裹給付有涵蓋的特材,對民眾收取費用。劉玉娟表示,根據健保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健保已有給付的部分不得另立名目收取費用,必須依照第八十二條退費給民眾,健保署也要處以退費金額的五倍作為罰鍰。去年七月多收兩件特材費共一萬1940元,處分5萬5960元,十一月多收了5500特材費,處分2萬26500元。劉玉娟表示,健保署平常也有透過專案去稽查,例如某些服務被民眾檢舉,就會特別以專案去分析,就會查到一些不合理的情形。經過醫療專業審查,確認醫院申報方式不合理,例如把簡單報為複雜,就會進行扣減。去年到今年三月為止,台安醫院相關的專案共被扣減七十八萬;今年一、二、三月也都有透過專案去抽查台安的病例,例如去看是否有針對手術的部分有異常或是不適當的費用。
2021-03-26 新聞.元氣新聞
侯佩岑與媽媽林月雲登上大陸實境真人秀「婆婆和媽媽」,掀起林月雲過往小三黑歷史引發爭議,最新一集內容則見到林月雲失控罵侯佩岑,母女倆關係一觸即發。最新一集節目中侯佩岑想要讓媽媽去做健康檢查,因為過往都會遭到拒絕,所以這次侯佩岑先讓老公黃伯俊去說服媽媽,不過遭到林月雲一句「不要約我去醫院」而宣告失敗,接著換侯佩岑上場,提出各種健檢好處,但是林月雲仍是一直拒絕,母女倆談到後來侯佩岑忍不住生氣哽咽「可以改善你老化帶來的不舒服,為什麼不要?」,不過林月雲認為這是無法改善,去檢查一樣檢查不出什麼,醫師開的藥無效,只會帶來副作用,自認很瞭解自己的身體,侯佩岑不懂媽媽為何不願意去看醫師,談到最後林月雲忍不住怒罵「你說完了沒」,侯佩岑聽到後只說了一句「你舒服就好」,然後轉身離開。之後林月雲進房與侯佩岑聊聊,林月雲覺得要去做健檢對她來說是一個心理的負擔與折騰,這並不會讓她感到舒服,因為人到了某個年齡時,會對很多事物有所恐懼與排斥,之後林月雲受訪時坦承很害怕檢查出來有比較不能接受的結果,這會讓侯佩岑有著更多的壓力與負擔。而侯佩岑則提到有次兒子做惡夢,醒來後哭著對他們說「不要爸爸媽媽去天堂」,當時侯佩岑就安慰兒子,會努力陪他很久很久,然後她就想到如果有一天媽媽不在了,林月雲則表示她也會努力,更承諾下次一定會去,最後母女倆和好破涕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