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偉/神經多樣性的悲與喜
也就是說,如果你把過動症視為一種「疾病」,那過動症就是「慢性病」(chronic disorder),這是一輩子的問題。各種藥物或非藥物的治療,或許可以強化你的學習、改善你的家庭互動與人際關係,但疾病的本質依舊存在。如果不想把過動症當成疾病,也可以說這是縱貫一生的「特質」。
有些過動症個案不是會隨著年齡而改善嗎?的確,兒童的大腦還會生長,會成熟。但如果我們把有過動特質的小學生隨機分派到不同治療模式,他們成年時過動症狀嚴重度的分布,相差不會太大。
所以治療都無意義?當然不是。兒童期是學習與心靈涵養的關鍵。藥物治療有可能讓成績突飛猛進、減少發生各種意外事故。行為治療與適度的關懷可協助個案融入群體,降低負面的心理反應。個別化的教育可讓個案用適合他的方法學習。這些介入模式都能協助個案適應社會,但過動特質仍在。
隨著另一個疾病「亞斯伯格」的研究,「神經多樣性」成為熱門話題:我們應該尊重也學著欣賞不一樣的腦神經樣貌。「神經多樣性」的概念讓我們不需要找元凶,不用再責怪父母的教養造成過動與亞斯。或許這就是天生「體質」,會伴隨個案很長一段時間。
但「同理」、「尊重」、「欣賞」這些字說來容易,如果你是個案或陪伴者,如果你知道自己或你所愛的人會帶著這些特質終老,在心裡不會有壓力或負擔嗎?在英文網站上有許多文章,描述身為「亞斯」的伴侶,該如何面對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有些「亞斯」個案為了追求心儀的異性,會強迫自己學習「正常人」的戀愛手段。等結婚、生小孩後,又恢復喜歡孤獨、對愛情沒有特別感受的本性。沒有心理準備的伴侶,這時常不知如何是好。
一位過動體質的醫師跟我說,她常常丟三落四,遺忘小孩的玩具與病歷,帶來許多困擾。當她服用「利他能」,這些問題都會改善,但要付出因為過度專心導致思考太久、看診速度變慢的代價。「神經多樣性」象徵著許多印記會跟著我們一生。
好消息是,當我們對人的特質研究越深,就會發現許多人都在某種大腦特質的光譜上居於邊緣地位,但因很努力地適應這個為「典型人」(NeuroTypical)打造的社會,所以沒被發現。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證實,「典型人」才是少數。

陳豐偉
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豐偉/抗憂鬱藥物的貢獻
陳豐偉/新手爸爸的壓力
陳豐偉/表觀遺傳大革命
陳豐偉/普拿疼也有抗憂鬱作用?
陳豐偉/讓人感到無力的PM2.5空氣汙染
陳豐偉/肥胖跟許多癌症高度相關
陳豐偉/想活久一點的期待
陳豐偉/對抗安眠藥的大作戰
陳豐偉/吃藥越多活越久——「搖搖哥」留下的難題
陳豐偉/有一種憂鬱症不容易好
陳豐偉/抗精神病藥物的哀愁
陳豐偉/巴拉刈的恩怨情仇
陳豐偉/小孩生病,你也跟著生病
陳豐偉/改善伴侶互動 從好好吃一餐開始
陳豐偉/網路、愛、成癮
陳豐偉/成為人類的第一步
陳豐偉/被莫名症狀左右的人生
陳豐偉/對食物成癮的人
陳豐偉/動不動就暴怒 你有「間歇暴躁症」?
陳豐偉/腸躁症 該先看精神科嗎?
陳豐偉/吃了這顆藥 反推你是什麼病
陳豐偉/工作複雜度高 老來腦袋較好
陳豐偉/沉迷網路的媽媽們
陳豐偉/鎮靜安眠藥導致失智症? 且慢下定論
陳豐偉/一顆憂鬱症藥物 改變大腦
陳豐偉/常被忽視的精神病患家屬負擔
陳豐偉/停經婦女與憂鬱症
陳豐偉/忘不了的舊情人
陳豐偉/你陷入「關係惰性」嗎?
陳豐偉/對愛成癮的男、女人
猜你喜歡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林思偕/查房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