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鄧紫棋近日接受雜誌專訪時分享,過去她活在別人的眼光中,為此瘋狂減肥,甚至曾經一天只吃16顆番茄、吃一口飯都感到罪惡,坦言活得很累。醫師表示,近乎斷食的減肥方式,可能提升酮酸中毒、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導致的肌肉與神經徵狀,呼籲每日攝取熱量別低於1200大卡。
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康宏銘表示,攝取極低熱量時,身體自然會燃燒脂肪,但有可能出現不少負面效應。舉例來說,肝臟燃燒脂肪產生酮體,酮體過多時可能造成酮酸中毒,加上生酮的同時有利尿作用,使人容易發生脫水、鉀鈣等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導致虛弱無力、肌肉抽筋、躁動、嗜睡或昏迷等情形。
另外,透過極端少吃減脂的同時,也會減去肌肉,使基礎代謝率隨之降低,未來可能更易復胖。因此一般建議,每人每天攝取「體重乘以30」大卡的熱量(以50公斤的成人為例,一天要吃1500大卡才夠),而減重者可以將熱量數值再往下降低,但不要低於1200大卡,同時要注意營養均衡,醣類、脂肪、蛋白質占比約為5:2:3或4:3:3。
然而,外觀看似已經蠻瘦的人,要如何才能正確將線條雕塑得好看一些?
康宏銘表示,身體線條反映的是脂肪分布,而脂肪分布本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荷爾蒙分泌改變而有所變化。舉例來說,生長激素會影響肌肉生成、連帶影響脂肪分布,而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便漸漸下降,使人組織鬆弛淪為「肉鬆族」;又例如,俗稱為「壓力荷爾蒙」的腎上腺皮質醇會讓脂肪往軀幹、腹部集中,而這個荷爾蒙分泌量卻會隨著年齡增加,使人走向水桶腰或酪梨型身材。
要讓身形線條更好看,康宏銘表示,唯有透過作息正常、規律運動、培養適合自己的紓壓活動等,以減少腎上腺皮質醇分泌、增加肌肉量與基礎代謝量等,使身體各部位盡量不要囤積過多脂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