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最近胃口不好,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我是不是生病了?」這是許多長者在診間常提出的疑問。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院長謝嘉娟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指出,這些看似常見的症狀,可能是「老年衰弱症」的早期徵兆,若未及時介入,將大幅提高失能、失智的風險。
謝嘉娟強調,老年衰弱不是病,而是一種「老年症候群」,類似現代慢性病─代謝症候群的概念,是身體功能失調的警訊,是由幾個指標組合而來。
老年症候群的臨床表現有五項指標:非預期性的體重減輕、自述疲憊感、肌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及體能活動減少。由於症狀與老年憂鬱症部分重疊,常被民眾混淆,建議應至老年醫學科、老年精神科或神經內科等專科就診,由醫師進行診斷與分辨。
女性與偏瘦者 屬高風險族群
老年衰弱症的盛行率約為1%至15%,且隨年齡增長而顯著提升,80歲以上的比率可能高達兩成,女性及體重偏輕者屬於高風險族群。謝嘉娟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年應進行一次健康檢查,目前多數醫院的健檢項目已納入衰弱症的篩檢,包含步態評估、下肢肌力測試等。
若在家自行評估,可嘗試於15秒內不倚靠扶手從椅子站起5次,家屬亦可初步評估,例如長者未刻意減重,一年內體重卻減少超過3公斤或5%,經常感到疲倦、步伐變慢、握力明顯下降,如開寶特瓶或擰毛巾困難,都是值得注意的警訊。
延緩衰弱 補足營養適當運動
謝嘉娟提醒,許多長者在看似健康的狀況下,若不慎跌倒,往往迅速喪失自理能力,因此衰弱發生前應積極預防。營養攝取是關鍵,建議每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與熱量,並攝取適量的維生素D與鈣質。例如體重50公斤的長者,每天應攝取約60克蛋白質;鈣質建議每日攝取1000至1500毫克,維生素D約800國際單位(IU)。
適當運動同樣能延緩衰弱進程。可選擇適合年長者的運動類型,例如打太極可提升平衡能力、超慢跑與阻力訓練則增強肌耐力,相較之下,馬拉松長跑或騎單車等高強度運動,除非長期維持訓練,否則不建議貿然嘗試。此外,若長者曾發生心絞痛或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應先諮詢專科醫師是否可以運動或適合的運動。
整合用藥 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多數長者同時罹患多種慢性疾病,若未妥善整合用藥,恐造成藥物交互作用或劑量過重,增加肝腎負擔。謝嘉娟建議,若醫院設有老年醫學科或整合醫學科,可由醫師協助整合用藥,以減少重複開立與潛在副作用。若就醫院所資源有限,也可由主要照護科別協調整合,例如糖尿病患者可由新陳代謝科主責,心臟疾病則由心臟科統籌,以降低用藥風險。
長者量六力 助居家自行檢測
為協助長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推出「長者量六力」LINE工具,從認知、情緒、視力、聽力、營養與活動力六大面向進行評估,只需透過Google搜尋,或是LINE ID搜尋「@hpaicope」,加入好友並註冊,即可開始進行檢測。
謝嘉娟強調,老年衰弱並非無法逆轉,只要及早覺察,就能從營養、運動、用藥管理到心理照護多方面著手,幫助長者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邁向健康老化。
‧81歲婦擁1600萬財產、和兒媳同住「仍怕孤獨死」盼一人獨居
‧一回家秒開冷氣、風量設定最弱 5種NG習慣讓你白花冤枉電費
‧35歲女兒終於結婚 父母卻不開心「出借書房備孕」怕孫子的誕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