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家裡無法收拾乾淨,歸根究底是因房子坪數太小,但日本整理收納顧問ありママ以自身以及服務客戶的經驗很肯定地指出,房子的大小與能不能整理好,沒有必然的關係。就算搬進再大的房子,如果不會整理的人,依然會把家弄得亂七八糟,重點在於心態和方法。
「只要房子大就能收拾好」的迷思
很多人會以為「收拾不好,是因為收納空間不夠」。ありママ透露自己住公寓時,也有過同樣的想法。正因如此,當他們家蓋房子時,就特地要求「務必要多做些收納空間」。然而明明應該有充足的收納,搬進去才一年,家就變得亂糟糟。
她表示她家不是特例,到需要幫忙收納的客戶家實際現場也遇過很多類似的情況。例如四房兩廳的家庭型公寓,每個房間都有收納空間,家庭成員僅三個人(夫妻+小孩),但整個家還是凌亂不堪,其中一間房甚至完全變成雜物間。
雖然房屋設計了大量收納,但空間很快被物品填滿,屋主甚至搞不清楚東西放在哪裡。設置了寬敞的家庭更衣間或儲藏室,但地板被東西占據,只能勉強通行。
另一方面,也有家庭在相同大小的三房兩廳公寓裡,一家四口卻能住的清爽舒適。沒有大容量收納,也能保持整潔,甚至還能享受居家佈置。
換言之,收拾整理能不能成功,與房子大小無關。相反地,住在小房子的人,反而更容易認真思考「要怎麼生活」。
一輩子也收拾不好的思維
很多人會想:「反正以後要搬家,暫時這樣就好」、「這個房子沒辦法,但下個房子一定可以」。這樣想的人,就算搬進新家,依舊會被一堆東西包圍著生活。因為,不論收納空間多寡,收納的本質並不會改變。
ありママ指出收拾不是「空間的問題」,而是「習慣的問題」。搬家換了空間,但如果收納習慣與物品的持有方式不改變,很快又會被東西淹沒。結果最後只會陷入「再多點空間就好」、「再買個櫃子應該能解決」的惡性循環。
真正需要的是「有框架的生活」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收拾好呢?答案其實很簡單:依照現在居住的房子「框架」去生活。
‧只保有能放得下的量
‧放不進收納空間的東西就不要擁有
‧保留對自己優先度最高的物品
將這概念試用學校教室去想像,將近40個學生一起上課的教室卻不會亂,因為每個人都只在自己的「櫃子與桌子」框架內,保管必要的物品。如果每位學生都帶著「也許哪天會用到」的東西來教室,馬上就會亂成一團。
家裡也是一樣,重要的是依照自己房間與收納的「框架」來思考。
找出自己真正的優先順位
說歸說,斷捨離並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無法判斷優先順序,東西只會越來越多。有些人說「每樣都重要,捨不得丟」,其實裡面包含許多過去的興趣物品、回憶品,或「總有一天會用到」的吉他、網球拍等,但現在根本沒用。
這時候就要自問:「這些東西對現在的自己,真的重要嗎?」很多人會想「等有空再用」、「等孩子長大再說」,但請思考:「如果現在立刻有大把自由時間,我真的會去做這件事嗎?」
如此一來,就能分辨出哪些只是對過去的執著,哪些才是現在真正需要的。這就是整理的第一步。有限的空間,應該留給「當下自己想珍惜的東西」。
與其增加收納 不如減少物品
很多人以為只要買更多櫃和收納用品,就能收拾好。實際上,增加收納往往只會變成「多了塞滿東西的空間」而已。ありママ再次強調,不論房子大小,只要改變意識與習慣,就一定能收拾得起來。
「因為房子小所以收拾不起來」,如果一直這樣想,家裡就會永遠亂下去。相反地,只要轉念「就用現在的房子來嘗試收拾的生活」,生活就會一點一滴發生改變。
‧年薪360萬夫妻為育兒買房 理專大讚好物件卻「勸阻首購」:不是時候
‧豆腐能變成肉?一招讓口感激變 取代絞肉少吃進上百大卡
‧每天洗曬衣+摺疊心好累?三寶媽分享「激省20分鐘」繁雜變輕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