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都不覺得喘,還要每三個月、半年就來檢查一次嗎?」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陳威志臨床觀察發現,不少肺纖維化患者會沒有喘或咳的典型症狀,一問之下才發現,他們多半活動量很低,可能都坐著滑手機,當然不會喘。他提醒,肺纖維化患者肺功能會逐漸退化,一定要定期檢查肺功能和透過影像檢查追蹤,只憑患者的主觀判斷,可能會錯失及早治療的契機。
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患者肺功能會逐漸下降,會有長期喘、咳或是胸悶的症狀,目前已有藥物可以控制,延緩肺功能的惡化,症狀也隨之緩解,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跟著提升,但也容易讓患者掉以輕心,自認病情控制得很好,不需要追蹤或服藥治療。
陳威志指出,很多病人在吃藥一到三個月後,咳嗽、喘、胸悶會改善,但這不代表病情就穩定。通常症狀出現會落後於病程變化,往往要等到肺功能下降 5%~10%,或影像上纖維化進展更明顯,病人才會感受到不舒服。他強調,症狀、肺功能、影像三者都穩定,才算病情穩定;如果病人只因為覺得症狀好了就停藥,是很危險的。
「病人說自己沒有症狀,常常是活動量少,都坐在看電視、滑手機,很少走動,當然不會喘,一旦活動問題就會浮現」,陳威志強調。他就曾看過一位70歲患者,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肺癌時,意外發現肺纖維化就醫,不會喘、咳嗽,也沒有胸悶。安排老先生做「六分鐘走路測試」,走到第三、四分鐘時就會開始喘、血氧也下降。可見在病人不自覺的狀況下,肺功能已經悄悄的退步了。
臨床上發現蠻多患者,都跟這位老先生一樣是健檢意外發現肺纖維化。陳威志說明,確診和追蹤肺纖維化,要靠肺功能檢查和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檢查。其中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能更清楚觀察纖維化的變化,臨床上通常半年到一年會安排一次檢查;
而肺功能檢查中「用力肺活量」(FVC)和「一氧化碳彌散量」( DLCO)則是評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陳威志解釋,FVC是吸飽氣後,用力把氣吐出來,能吐出的總量,代表肺能容納的氣體量,肺越纖維化愈嚴重、愈硬,FVC就愈低。
DLCO檢查則是評估氣體從肺泡進入血液的效率。檢查時會吸進極低量的一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和血紅素極強的結合力,反映肺部氣體交換能力,肺部的間質變厚,氣體過不去,就容易缺氧、喘。
陳威志說明,肺功能檢查的數據會和同年齡、同性別、同種族的健康族群比較。一般來說,80%以上算正常。患者如果能理解這些數字,就能更清楚自己的病況,與醫師討論治療會更有依據。
【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