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娘(隔壁張太)/ 不要再問自然產好還是剖腹產好!
但醫療的進步仍舊沒有停下來,自然產的各種危險因素,也因為超音波技和胎兒監控技術的進展而降低許多。另外還有研究統計發現,自然產的產道擠壓反倒對寶寶有好處,以及傷口恢復快速、麻醉方式更簡便…等諸多理由,讓自然產這幾年有風生水起、榮耀歸位。
今年11月20號東京大學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發表在「Th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Research」。他們以2013年間,以日本健保資料庫分析全國剖腹產的比例,排除掉緊急剖腹產的情況,分析預定手術的都道縣府地域上差異。
日本全國的總剖產率2013年為18.5%,雖然整體與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比較起來較低,但與過去相較其實還是呈現上升的趨勢。另外,經過產婦年齡調整以後,依照地區來看會發現:產科醫師較少、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病床數較少、診所出生的比率較高的地區,預定剖腹產的比例相對較高。
也就是說,在周產期醫療(*註)人力及設備相對不足的地區(例如缺乏綜合型大醫院、或是地區多為產科診所,缺乏新生兒專科醫療服務等等),日本的產科醫師仍舊會因為避險的理由,選擇施行預定剖腹產的傾向。(註:周產期醫療泛指與生產前後母子健康相關的醫療,包含產科與小兒新生兒科。文中所指可解釋為「應對生產過程當中產婦緊急情況、或是新生兒緊急情況的醫療能力」台灣亦有周產期醫療學會。)
研究者也有比較不同地區的緊急剖腹產比例,發現與當地的周產期醫療資源的多寡、星期幾等等因素沒有關聯,表示緊急剖腹產的情況是不得不為之的緊急情況對應。
我本身並不是婦產科專科醫師,關於自然剷剖腹產的優缺比較,已經有很多婦產科前輩撰文寫得詳盡又清楚了。但是如同母乳v.s.配方奶之爭,這兩者都有自己的好處與壞處,每個人在選擇的當下人事時地物皆不同,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我自己本身選擇預定剖腹產,理由是胎頭過大,寶寶也不小,雖然我的身材具有仍可一試自然產的實力(對啦我就是屁股大啦怎樣)(自暴自棄),但是因為真的不想吃全餐,所以還是選擇挨一刀…沒想到後來繼續又挨了兩刀,都是張璽幹的(雙關)。
對我來說,術後傷口的疼痛與恢復、我對麻醉藥的反應以及我家巨嬰養成的體質,都讓我非常適合選擇剖腹產。(你有看過剖腹產的產婦五天出院的時候可以用小跑步去結帳嗎)(沒有的話你現在看到了,就是我)
但我的好龜蜜陳醫師,她偏偏對麻醉藥的反應很差、術後傷口疼痛的忍受度也不好(第一胎剖腹產足足躺了一個禮拜,到出院前都沒下過床),讓她選擇二胎的時候注意體重控制,讓寶寶不要太大、以及勤練孕婦瑜珈和運動,讓她順利自然產下第二胎。
之後我當然有問她感想:第一胎剖腹v.s.第二胎自然產,如果還有第三胎,你要選哪種?她想了想,回我說,應該還是自然產吧…因為只有生產的當下痛到靠北,但是生完恢復超快不像剖腹產那樣半殘了好久。然後,沒有然後了,帶了兩個兒子以後,她不想(敢)再生了。
選擇自然產還是剖腹產?做決定的因素非常的多,除了考慮對寶寶的好處、媽媽的身體條件以外,因為生產的不確定性風險,就算在醫療進步的現在,也無法完全降至零,醫療資源的地區差異也不能不考量進去。最後,不論生產過程平安與否,事前事後都請尊重產婦的選擇,沒有人天生立志自己生產出事情的,有的話請告訴我讓我認識一下謝謝。
延伸閱讀

醫師。娘(隔壁張太)
醫師。娘,是醫師也是娘,又稱隔壁張太。從阿嬤開始就當醫師娘的第三代醫師娘。因為嫁給了號稱中文不大好不會打中文的留日小兒科醫師張璽,從此成了夫說妻打的鍵盤手。 從小曾經立志當廢柴家庭主婦,因此選擇了同樣有家庭兩字的家庭醫學科作為執業的專科,住院醫師第三年的時候進行安寧緩和醫療的訓練,從此看透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一口氣創造了三個繼起之生命,成為三寶媽。執業以來最常被問到,也最煩的問題就是「家醫科是什麼?」,所以決定從鍵盤手變寫手,用家醫科(跟三小娘)的觀點來跟大家分享點點滴滴。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師。娘(隔壁張太)/醫界的葉小姐,你該相信嗎?
醫師。娘(隔壁張太)/宣告病人死亡時刻 醫師內心在想什麼?
醫師。娘(隔壁張太)/檳榔攤賣的不是檳榔,是感情
醫師。娘(隔壁張太)/陪伴,一位安寧醫師的真心告白
醫師。娘(隔壁張太)/健檢讓你更健康?別傻了!
醫師。娘(隔壁張太)/我不想最後一個才知道
醫師。娘(隔壁張太)/有一種冷是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餓是子女覺得病人餓
醫師。娘(隔壁張太)/致無價寶珠變成魚眼睛的女孩們
醫師。娘(隔壁張太)/預立醫療遺囑 讓家人不爭吵
醫師。娘(隔壁張太)/孩子,這是我給你最後最美的禮物(緣起)
醫師。娘(隔壁張太)/制度與家屬夾殺,醫療人員out
醫師。娘(隔壁張太)/原廠藥、學名藥 這次你選哪一道?
醫師。娘(隔壁張太)/女孩消失,男孩準備當阿宅魔法師吧!
醫師。娘(隔壁張太)/你不知道,卻默默操縱生死的三醫師
醫師。娘(隔壁張太)/算流年要付錢 為何向醫師諮詢不用?
醫師。娘(隔壁張太)/每年扭鐵蛋的季節又到了
醫師。娘(隔壁張太)/我的孩子屁股長毛還有洞
醫師。娘(隔壁張太)/嚴密計畫下長大的花朵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