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4 醫療.婦產科
搜尋
騎腳踏車
共找到
246
筆 文章
-
-
2022-07-21 養生.抗老養生
5項健康指標助改善!《英國醫學期刊》研究: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
編按:不敢活得太長壽,以免老後病痛纏身?《英國醫學期刊》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長壽不是老年罹患疾病的主因,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重點。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哪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讓人活得久但不生病?中年人之間,流傳著一種說法:「何必注重健康呢?反正我也不想太長壽,很辛苦!」隨著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一生當中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以失智為例,過往研究已證實,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隨著年齡提高而上升。想到老後生病的可能,或許讓人懷疑:不養生、走得早,是否就能免於病痛之苦?然而,2022年,一份刊載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論文〈健康生活型態與失智或無失智的平均餘命之關聯:以人口為對象的世代追蹤研究〉(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with and without Alzheimer’s dementi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指出,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不照顧自身健康的人,在較短的餘生中,有更長的時間必須與失智為伍。近20年長期追蹤研究 5項健康指標攸關日後失智風險這份研究的內容,出自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所進行的「芝加哥健康與老化計畫」(The Chicago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研究團隊從1993年開始,募集芝加哥民眾參與,直到2012年結束收案。將近20年期間,研究最終的有效樣本數是2,449人。參與者皆為65歲以上,背景涵蓋不同種族、性別和教育程度。為了評估生活型態、平均餘命與失智症三者之間的關連性,研究者發放問卷,請受試者自評在5大面向上的表現,包括:1. 飲食習慣受試者會拿到一份「麥德飲食」(MIND Diet)的評估量表,自填過去一年中,攝取特定食物的頻率。完全符合麥得飲食的指引,可獲得滿分15分。在這份研究中,若受試者的得分屬於全體受試者的前40%,則可視為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麥德飲食強調多攝取全穀類、豆類、綠色和非綠色蔬菜、莓果、堅果,肉類以魚類和家禽類為主,少吃紅肉。油類則應攝取橄欖油,減少奶油的攝取量,更要避免速食、酒精、甜點等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組合富含纖維素、維他命E、Omega-3脂肪酸、黃酮類化合物,對大腦健康有益,能降低失智機率。2. 認知活動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填寫一份問卷,請他們回報自己參與7項認知活動的頻率,包括:閱讀、上博物館、玩牌、填字謎、拼拼圖和下棋。過往研究顯示,從事這些認知活動,有助於刺激大腦,增強認知能力、減緩記憶力衰退。受試者在過去一年中,從事這些活動的頻率愈高,得分愈高。得分落在全體受試者的前40%者,可視為擁有健康的認知活動習慣。3. 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運動頻率愈高,罹患失智的機率愈低。研究團隊採用1985年美國健康調查的題項,請受試者自填他們過去一年中,從事6項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包括步行、園藝、徒手或者負重訓練、騎腳踏車、游泳。根據美國心臟學會、世界衛生組織等多個權威機構發布的指引,成年人一週應有至少150分鐘從事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才算是健康。4. 抽菸研究者請受試者自評抽菸的頻率:從不抽菸、曾經抽菸(現已戒菸)和現有抽菸習慣。從不抽煙和已戒菸者,在此項目可視為擁有健康生活習慣。5. 飲酒此項同抽煙,請受試者自評飲酒量。根據2020~2025年美國飲食指南,較少飲酒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機率較低。女性每日飲酒量應控制在15克以下,男性則應控制在30克以下。上述5項指標中,若受試者達到該項目的健康門檻,則可得1分。全體受試者的分數介於0~5分。分數愈高,代表生活型態愈健康。在研究期間,受試者每3年會接受一次認知功能測試,評估他們在記憶、語言、注意力、觀察力、方向感等不同面向的退化程度。若自評結果中,有2項或更多明顯的功能退化,研究團隊會請受試者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為失智症。長壽不是老病的同義詞!愈注重健康,一生失智時間愈短研究期間結束時,參與的2,449位受試者中,有339位罹患失智症。研究團隊發現,65歲、符合前述4~5項健康指標的受試者,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餘命分別為23.1和24.2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1.4年(占其餘命6.1%)和2.6年(占其餘命10.8%)。相對的,5項健康指標中,僅符合一項、甚至完全不符合的65歲男女,平均餘命分別為17.4和21.1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2.1年(占其餘命12%)和4.1年(占其餘命19.3%)。研究團隊分析,從統計結果看來,相較於符合5項健康指標的受試者,僅符合一項、甚至完全不符合的受試者,平均壽命更短、餘生受失智所苦的時間更長。年紀愈大,健康生活習慣和平均餘命、失智風險的相關性更加明顯。符合4~5項健康指標的85歲女性,平均餘命為8.5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為2.6年。然而,僅符合一項或完全不符合健康指標的同齡女性,平均餘命為7.2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4.4年。不健康的高齡女性,失智時間在其餘生中所占的比例,幾乎是健康女性的2倍。同樣的發現也適用於高齡男性。85歲的男性,若符合4~5項健康指標,罹患失智症的平均年數為1.5年,在其剩餘人生中占17.7%的時間。而僅符合一項或完全不符合健康指標的85歲男性,罹患失智症的平均年數為2.4年,相當於剩餘人生中46%的時間。研究人員指出,從統計上來看,女性的平均壽命較長、一生中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較高。然而,活得長壽,不一定要與病痛纏身的老年劃上等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長健康的壽命,讓人享有好的生活品質到最後!資料來源/The BMJ、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原文:如何延長健康餘命?BMJ研究:符合5項健康指標,活得長壽且失智時間短
-
2022-07-17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後仍可幸福生活,做得到嗎?日本「失智前輩相談室」讓失智者親身分享經驗談
編按:確診失智後,該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漫長歲月?他人的經驗,可以做為借鏡。日本西香川醫院創立「失智前輩相談室」,聘請失智者擔任顧問,提供其他剛確診失智的病人建議。失智的事實無法改變,但餘下的人生怎麼過,仍有無限的可能。當家人得了失智症,未來10幾年的歲月,該如何過得幸福?失智,是一段漸進的過程。根據統計,輕度失智症的病人,平均經過8-10年、甚至10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入重度、末期階段。剛得知自己罹患失智症的患者本人、家屬,常常很難接受生病的事實。不只生活上感到困擾、信心也受到打擊,有些人甚至因此陷入憂鬱。此時,若有前輩的指引,當事人就不用獨自苦惱。日本香川縣的西香川病院,就推出了一項名為「失智前輩相談室」的特別服務。讓失智者擔任顧問,接受其他失智病人的諮詢。透過同儕支持的力量,改變失智病人、家屬的未來。這段特別的故事,也被NHK拍成紀錄片《失智症前輩語重心長的話語》。罹患失智症後,當事人還可能如常生活嗎?如何盡可能延長病人獨立、有生活品質的日子?家人如何為失智症患者創造快樂的時光?借鏡前輩的經驗,為這些困難的問題提供行動的方向。確診失智,下一步怎麼走? 震驚、沮喪難免,但往後人生仍要好好過78歲的渡邊康平,是西香川醫院的約聘職員,也是失智前輩的一員。他在72歲那年確診血管性失智症,至今為止已接受超過200人諮詢。震驚,是多數失智者在得知診斷時的第一反應,渡邊也不意外。從醫師口中聽到病情的那一刻,他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他花了近2年的時間,才慢慢從衝擊中平復心情。「做不到的事就算了,事到如今也不可能改變。不如從能做的事著手,重新打造自己的人生。」然而,並非每個患者都像渡邊般豁達。退休公務員高橋通夫,原本正準備展開活躍的第二人生。65歲那年,他發現自己時間感錯亂、迷路的次數也變多,經診斷後確診阿茲海默症。妻子宗代回憶,在那之後,先生幾乎不太表達自己的感受,難以接受失智的現實。退休後,高橋原本在學校當志工,但隨著退化症狀持續,他不得不放棄志工的工作。在日記中,他如此紀錄當時的心情:「孩子們知道我是誰,我卻記不得他們的名字,真的很難過。孩子要我教他功課,我也做不到。其實我不想辭掉志工的工作,但是沒有辦法⋯⋯真的輸給失智症了。」如何幫助被失智擊倒的病人,讓他們重新站起,找回好好生活的勇氣?失智前輩渡邊提出了幾個建議:1. 比起「做不到」的事,做得到的事更重要渡邊指出,失智病人能做到的事,常常遠比當事人想像的還多。以他自己為例,確診失智症後的2年,他再度回到以前去過的圍棋俱樂部。下了幾局後,漸漸找回原本的手感。重新下棋半年後,他再次取得五段棋士的資格。(圍棋段位分為九段,一段最低、九段最高。)他也鼓勵放棄志工工作的高橋,持續探索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算只增加一件也好,家人也會很開心的。」以此為契機,高橋開始幫忙太太做菜、洗碗。就算只是完成微小的家事,仍能帶來成就感。西香川醫院院長大塚智丈指出,確診失智初期,病人對於自己「原本可以做到、現在做不到」的事情特別敏感。生活能力逐漸喪失的事實,會使人沮喪、失去行動力,反而加速退化。鼓勵病人學習,可以重建自信。2. 坦然告訴親友病況,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協助失智後,原本喜歡打網球的高橋,因為無法計算比數而被球友嘲笑。這段不愉快的經驗,讓他不願再打網球。對此,渡邊建議,不妨直接告訴身邊親近的友人自己得了失智症的事實。例如,在圍棋會所,許多人都知道他不會加法,需要時也樂意代勞。受到渡邊的鼓勵,高橋換了一家網球俱樂部,試著重拾打網球的興趣。這一次,他事先告訴幾位一起打球的朋友:「因為失智,我算數有困難。」,也得到球友的同理接納。3. 不要以為失智病人沒感受,家人的情感支持很重要即使是今日作為「失智前輩」接受諮詢的渡邊,在剛得知罹病時,也有一段難受的時期。渡邊的太太昌子回憶,當時他幾乎食不下嚥,體重減輕了20公斤以上,整天關在家中不願出門。對於情緒低落的先生,昌子的態度非常正向。除了口頭上的鼓勵外,也會主動邀請先生出外散步。如此花了兩年的時間,渡邊才漸漸走出家門,與失智的事實和平共存。她提醒失智症患者的家人,病人或許會很快忘記生活上的細節,但感受會深刻地留在心底。因此,在和病人互動時,要重視對方的情緒,不應該把對方當成笨蛋。「我相信比起一般人,罹患失智症的病人有時更敏感。因此,請將對方視為『人』,好好的珍惜到最後。」4. 即使失智,也要創造生活中的幸福時刻諮詢前輩後的3個月,高橋逐漸展開新的生活。儘管仍不時忘記細節,他樂於和太太一起下廚、做家事。有日,他在日記中寫下:「失智後發生的好事:太太溫柔的對待我、能夠瞭解他人的苦痛,還有很多事情⋯⋯。」為了照顧高橋,宗代辭去了校車隨車員的工作。先生能正面看待失智一事,讓她相當欣慰。儘管終有一日,先生會忘記兩人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那也沒關係。「忘記的話,我們再一起想起來就好了。」腦科學專家恩蔵絢子指出,病人一旦失智,最先接收到的訊息幾乎都是負面資訊。例如,疾病會惡化、很多事不能做。但是,適度的讓病人掌握生活的自主權,有助於提升幸福感。例如,讓他們用喜歡的飾品佈置房間、每天照顧自己種的植物。當病人完成任務時,會明白「我可以完成這件事」,而不只是仰賴他人。她也指出,不要小看失智病人的能力。尤其是和身體動作相關的「程序性記憶」,例如騎腳踏車等,較不容易受失智症影響而退化。她以自己的母親為例,過往她要出門時,母親會特地到玄關幫她關門。即便失智後,只要看到女兒準備出門,她仍會有相同的動作,表達對女兒的關心。確診失智後的4年,高橋在日記上寫道:「醫師宣告我得了失智症的時候,真的非常沮喪,覺得跳進池裡去死算了。但是,在那之後,我發現得失智症前後的生活幾乎沒有改變。⋯⋯甚至,我有時會忘記自己得了失智症這件事。」失智的病程無法逆轉,但發病後的人生,仍可以活得像自己、創造幸福的時刻。這是走過失智症的前輩,最想告訴人們的事。資料來源/NHK、西香川病院原文:失智後仍要幸福生活,做得到嗎?日本「失智前輩相談室」病人的親身經驗談
-
2022-06-25 焦點.健康知識+
天熱吃少流汗還沒瘦!營養師揭「夏季比冬季容易胖」四大原因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不少人都趕緊實施運動計畫,期盼可以在夏天大秀好身材。不過,有發現夏季比冬季還更容易變胖嗎?營養師宋明樺日前在臉書上分享,冬季是最容易控制體重的季節,而夏季其實是最容易變胖的時候,她盤點以下四大原因,點出導致「夏季肥」的關鍵。一、天氣炎熱營養師宋明樺提到,夏季因為天氣炎熱,許多人都會想喝杯冰涼的飲品,或是吃點消暑的冰品,但其他正餐的份量與熱量並不會同時做出調整,導致整天攝取的熱量大爆表,最後就導致體重增加。二、懶得走路天氣炎熱不僅會想喝飲品,還會降低在室外走路的意願,她表示許多人原本通勤時都願意走路或騎腳踏車,但因為夏季的白天太過炎熱,就用坐車、騎車、開車來取代,導致整天的熱量消耗量降低,造成體重隨之上升。三、人類是恆溫動物她提到人類是恆溫動物,在冬季時之所以較容易控制體重,就是因為在氣溫低時,人類的身體必須消耗較多熱量來維持體溫恆定。反之,到了炎熱夏季時,人類的身體也不需要消耗這麼多的熱量來維持體溫。四、天氣熱胃口差在貼文的最後,她表示許多人在天氣熱的時候,胃口都容易比較不好,但這時反而會吃些更不健康且熱量更高的食物,例如速食、重口味烤肉、甜點,進而導致體重明顯增加。
-
2022-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痊癒還是喘?每5人就有1人有後遺症!3種養肺運動增強肺功能、提高防禦力
隨著本土疫情進入高原期,民眾除了關心如何與病毒共存,更擔心染疫後的相關後遺症。據近期研究指出,無論輕症或無症狀,都可能留下後遺症,並以疲勞及呼吸道症狀為主,復健師建議,民眾可以進行一些呼吸訓練,來促進肺部擴張,改善胸腔循環,降低後遺症的影響。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指出,65歲以下的成年康復者中,每5人就有1人至少會有一種長期後遺症,65歲以上長者比例更高達四分之一。日本研究則發現,疲倦感與咳嗽是比例最高的後遺症,且症狀持續可能長達2個月,千萬不能輕忽。 而無論染疫輕重症、甚至無症狀病患,都可能留下後遺症,最常出現慢性疲勞、呼吸費力、咳嗽胸痛、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事實上,民眾除了施打疫苗、飲食均衡、提高自身免疫力之外,也可以進行一些呼吸訓練,來促進肺部擴張,改善胸腔循環,降低後遺症的影響。 中榮埔里分院表示,肺功能的增強,可以透過運動鍛鍊出來,像是騎腳踏車、游泳、跑步、登山等,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肺活量。即使現在疫情嚴峻、大家減少外出防疫,也可以在家中進行簡單的呼吸運動來強化心肺耐力,尤其是呼吸道功能不強的長輩或因新冠後遺症困擾的族群來說,更能強化肺部的防禦力! 中榮埔里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許雅筑就推薦3種簡單易上手的居家呼吸訓練,只要準備水杯吸管、彈力帶或長絲襪就可以在家訓練,甚至有一式是直接躺在床上就能進行。 【彈力帶擴胸運動】 挺胸縮小腹,手腕抓緊彈力帶,雙手舉至胸前(如圖1),吸氣時雙手緩慢向外擴胸直至180度為止,感覺肩胛往脊柱中心夾緊(如圖2),吐氣時將雙手緩慢移回到胸前,重複動作10∼15次。家中如無彈力帶,可以使用跳繩或長絲襪等物品替代。 【腹式呼吸法】 平躺在床面上,一手放在腹部(如圖3),用鼻子深吸氣至腹部鼓起(胸部維持挺胸原狀,如圖4)後,憋氣兩秒後,以圓唇方式慢慢吐氣(腹部自然收縮),吐氣時間為吸氣時間的兩倍,持續以上步驟來回呼吸10分鐘。 【吹氣泡練習】 準備好一杯水及細吸管。鼻子深吸一大口氣,使用吸管朝水杯吐氣產生氣泡,直至把肺中能吐的氣都吐完,再進行下一輪的吸氣與吐氣。 許雅筑提醒,活動進行時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如果發生呼吸變喘、冒冷汗及心悸等不舒服症狀時,應該馬上停止練習,等症狀消失時再進行訓練。
-
2022-05-21 養生.抗老養生
「小滿」天氣漸炎熱 這樣吃這樣動幫你除溼又除熱
時間來到5月21、22左右,這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為何取名小滿呢?此時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取名之。此時天氣逐漸炎熱、雨水增多,意味著暑氣與濕氣一起來到,我們經常會感到體內充滿熱氣、濕氣而散不出去,甚至有時候覺得疲勞、身體沉重、頭暈、食慾不振;這些狀況如何改善呢?那就一起跟著下方步驟做吧!您可以這樣吃:飲食選擇清爽、清淡的,也可以適量補充偏寒涼的食物。.水果類:瓜類、番茄.青菜類:苦瓜、大頭菜、芹菜、冬瓜、絲瓜、秋葵.點心料理:綠豆湯、紅豆薏仁湯、酸梅湯.烹煮方式:清蒸、涼拌、少油炸、少醬料您可以這樣泡:以下四種茶飲幫助排除體內濕氣、熱氣,搭配300-500c.c.水煮沸10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星期可以選擇3-4天並擇一飲用:.除溼茶:茯苓1.5錢、薏仁3錢、生薑0.5錢、陳皮0.5錢、黃耆1錢.菊花茶:菊花1.5錢、枸杞1錢.決明大麥茶:炒決明子2錢、大麥4錢.玉米鬚茶:玉米鬚3錢您可以這樣做:每天按摩穴位3-5分鐘,幫助排除體內濕氣、幫助血液循環:.腳部-足三里穴: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即是.腳部-豐隆穴:腳掌的外腳踝處到膝蓋兩者中間的位置.手部-內關穴:將一手的中間三指併攏,沿著另一手的手腕手掌交界處放置,食指所在位置即是.手部-曲池穴:在手肘關節中間處您可以這樣動:一星期選擇3-4天從事以下運動,幫助身體水分代謝出來:.室外:慢跑、快走、騎腳踏車.室內:腿部、臀部肌力訓練、瑜珈
-
2022-05-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士科車來速昨排長龍 柯文哲宣布加開1線 籲先做2件事
台北市北士科快篩陽車來速昨天上路,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前往視察,因量能需求持續大,柯文哲當場宣布,台北市與其再開一處篩檢站,不如提高北士科篩檢量能,從明天上午開始,將加開一線機車、自行車、行人篩檢道,歡迎市民朋友騎腳踏車、摩托車來篩檢。另外,柯文哲也呼籲民眾付款,拜託大家使用悠遊卡付款最快,也比較乾淨,沒有那個時間找錢,甚至有些民眾儲值不夠,費用三百元,呼籲儲值多一點,儲值夠再來;也呼籲民眾網路預約再來,在那裡問半天,就卡在哪裡。柯文哲今天視察後表示,目前北士科車來速現在只有兩線作業,明天早上,將為騎機車、騎自行車及行人另外開一條線,因機車腳踏車從旁邊過比較容易,將從兩線變成三線作業。柯提到,與其北市要增設一個採檢站,不如加大現有量能,如果要設置一個點還要兩三天,不過同一個地點隔天就可以上線,甚至如果還有需要,還可以延長工作時間,目前是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可以延長到16小時,將同一個點效率發揮到最大,先這樣處理。由於北市府呼籲民眾快篩陽性才來PCR採檢,但目前全台快篩也缺貨,民眾無法先快篩怎麼辦?柯文哲說,會再想辦法,如果沒快篩,那就是有症狀的才來,目前台北市有11站篩檢站,還有最大的台大,還沒有投入戰場柯文哲說,他的最底線就是醫院量能,當一切都失真看不清楚,好歹,醫院一個床一個病人,這一兩天,還會找醫院院長開會,大家共體時艱,住院標準一定要更嚴格,使用氧氣以上的才可以住院,咳嗽要住院就不行,甚至住院的可以不用氧氣了,也一定要下床,要讓住院效率拉高。柯文哲說,最後就是看自己的症狀,如果是活得好好的,也不用管它,如果真的得病,發燒、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會跑出來,醫院就是症狀治療,醫院只有治療有病狀的。柯文哲說,這一波,就是過了洪峰就會下降,洪峰那一段最危險,撐過去就好,現在是比較危險的時候。聯醫總院長璩大成表示,昨天北士科PCR篩檢站的陽性率高達86%,感謝市民配合,來的人都是真正有需要的人。至於昨天大排長龍,今天稍稍改善,璩大成說,因昨天副市長黃珊珊親自到現場視察所有動線,副總院長黃遵誠也很用力改,另外,很重要一點就是拜託民眾要預約,因現場填資料、找錢最花時間,今天大部分來的都有線上預約,速度就很快。
-
2022-04-20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血友病也可做運動 預防性治療助男童開心騎腳踏車
高雄一名4歲男童Vic(化名)在6個月大施打預防針時,因注射部位出現異常瘀青腫脹,經醫師診斷為重度血友病,3歲時又莫名出現抽搐、發燒、嘔吐、嗜睡等異常症狀,一度被誤診為腦膜炎,經高雄長庚血友病中心腦部斷層,發現Vic可能是騎腳踏車時碰撞造成腦內出血,緊急手術移除腦中血塊後,改以長效型凝血因子搭配預防性治療,現在只要每周固定回醫院打針即可。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友病中心主任蕭志誠表示,血友病是罕見的遺傳性基因缺陷疾病,分為A型與B型,根據健保署最新年度統計,台灣血友病患者人數將近2000人,其中九成為男性,因血液中凝血因子濃度不足,造成凝血功能異常,病人常在受傷、拔牙或手術後時發生血流不止,甚至因自發性出血而關節腫脹、變形等,因此在日常活動受到侷限。蕭志誠表示,過去凝血因子時效性可能只有12小時,近年血友病的治療技術大幅進步,其中A型患者只要每7天回醫院施打長效型凝血因子,B型患者也只要每14天回診一次,治療觀念從傳統的需求性治療轉變為預防性治療,再搭配科技輔助即時掌握自身狀況,高雄長庚透過個人化醫療輔助工具與病友溝通,整合專業資源為病友量身打造專屬治療計畫,病友今年起也可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取最新治療資訊。Vic母親表示,知道Vic是血友病時家人都很擔心,但並不會特別限制他不能玩什麼,只是會要求他戴上頭套、護膝,幸好Vic是很乖的孩子都配合醫生治療,目前Vic每周都固定到社區醫院打凝血因子,平時他最喜歡騎腳踏車,因良好的預防性治療,現在即使跌倒受傷,也像一般孩子一樣只會有輕微瘀青,家人不必再擔心傷口會血流不止。高雄長庚醫院指出,世界血友病聯盟將每年4月17日訂為「世界血友病日」,2022年主題為「全民可及Access for All」,高雄長庚醫院攜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林口長庚醫院與協辦單位台灣武田藥品,共同規畫巡迴衛教互動展覽「PK Station全面啟動尬電戰」,帶民眾體驗從事高強度運動的樂趣,改變血友病友對運動的迷思,即日起至4月22日於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醫院大樓設展。
-
2022-04-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0歲男跑步、騎單車膝蓋卡卡 醫師籲關節不適及早就醫
台灣運動風氣愈來愈興盛,不少民眾熱愛路跑、自行車、登山等戶外活動,但運動傷害發生率隨之增加,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年輕化趨勢。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提醒,若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或爬樓梯、爬坡時覺得膝蓋無力、疼痛,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應及早就醫治療。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近日就收治一名熱愛運動的男性病患,幾乎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才40歲就覺得膝蓋卡卡,經注射玻尿酸後有明顯改善。蔡傳恩說,玻尿酸是一種多醣體,具有高度吸水及黏彈的特性,不僅是關節軟骨組成的一部分,也是關節腔潤滑液的主要成份之一,可以幫助關節活動順暢並降低關節軟骨間的磨損,他表示,玻尿酸早期主要用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也開始用來治療肌腱相關疾病,如肩旋轉肌腱發炎、網球肘、板機指以及阿基里斯腱發炎等,對於發炎、潤滑與止痛都有不錯療效;注射1劑,效果平均可維持半年到1年,對於輕、中度患者,可延緩退化性關節炎速度,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效果就有限。蔡傳恩提醒,運動姿勢要正確,運動後也要給身體足夠修復時間,不能忽略保養與休息,若感到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活動時膝蓋發出「喀拉」聲音,或是爬樓梯或爬坡時感覺無力、疼痛,應及早就醫治療,否則一旦惡化,還可能必須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頭暈、頭痛頻繁發作別輕忽,恐是「高血壓危象」!2個面向控血壓
編按:12歲的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送醫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須緊急住院控制!12歲的阿華身高已經長到170公分,但體重也是高達95公斤,這樣高達32.9的BMI值,已經是歸類在「肥胖」,必須要積極控制。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阿華立刻被健康中心護理師轉送到萬芳醫院急診進行緊急處理。經過醫師判斷之後,阿華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 )」,是指由於血壓過高,導致身體的器官造成傷害,必須住院控制血壓!經過4天住院治療,阿華的血壓相對穩定,可以出院改為用口服血壓藥控制。經過這次的事件,阿華知道了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開始更積極的體重控制,希望在減重成功之後,能夠不用再吃血壓藥了。台灣兒童、青少年高血壓人口10多年間成長一倍萬芳醫院小兒心臟科黃斯煒醫師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間高血壓人口激增已不是新聞,從2000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約有2位孩子有高血壓;到了2013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將近有4位兒童有高血壓,這10多年間整整成長了一倍之多。而這些兒童中,超過九成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這種「原發性高血壓」就和大人常見的高血壓一樣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像是遺傳、飲食習慣、鹽分攝取過多、壓力、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等到20、30歲之後才發生高血壓,有些人卻在10幾歲時就被診斷高血壓呢?體重過重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高血壓逐漸年輕化,年輕人應多注意飲食習慣近年來因為飲食西化的關係,孩子很容易就營養過剩,又愛吃一些高鹽、高油、高糖份的食物。這樣的結果導致過重或是肥胖的兒童或青少年迅速增加,而這些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更是隨之而來,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或是高血壓。這些成人常聽到的慢性疾病,在兒童間已越來越常見。如不及時控制,可想而知的,這些疾病會一直跟著孩子到長大成人。也有於發生年紀太小,以長期來看,在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更高。「原發性高血壓」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是關鍵黃斯煒醫師也表示,像阿華這樣的「原發性高血壓」,並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才是最重要的!過去研究就顯示,每降低1公斤的體重,可以降低1 mmHg的血壓。而在良好的飲食控制之下,也可以降低10-12mmHg的血壓。而使用一種高血壓藥,平均只能下降8-10mmHg的血壓。因此生活習慣上的改變加上飲食上的控制,才能讓血壓控制更事半功倍!在高血壓的飲食控制上,建議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減少過多油脂的攝取。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選擇魚類或是瘦肉,要避免油脂過高的肉類。另外也要減少糖分的攝取和減少含糖飲料攝取。最後,正確、規律的運動,在高血壓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同樣擁有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會私人健身教練執照的黃斯煒醫師說,現在兒童和青少年由於升學壓力過大,平時又缺乏運動習慣,這樣多吃少運動的狀況,很容易就造成肥胖。不只有氧運動,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而兒童和青少年間的運動選擇,除了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游泳這類的有氧運動之外,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消耗大量熱量之外,同時也能增加肌肉量,進而讓基礎代謝率上升,讓減重更加容易!但值得一提的是,肌力訓練有一定的規則及方法,並且有受傷的危險性,從事肌力訓練時,一定要有教練正確指導,才能避免受傷,並且學到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高血壓在兒童和青少年間已越來越常見。不論是預防或是治療,「體重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當孩子發生血壓偏高時,就需要儘速給兒科醫師做評估,儘早進行控制。如果已經發生高血壓的人也不需太慌張,藉由生活習慣的改變和體重控制,血壓都是有機會能下降或是回到正常的!(本文由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3-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人也有更年期!醫:出現肚子大、性慾低、易疲勞3症狀要當心,教你如何改善男性更年期
俗話說得話好,女人的性欲是30如狼,40如虎,50時坐地能吸土。但是大部分的男人,過了40歲卻只剩一張嘴。而造成只剩下一張嘴的原因呢?就是「男性更年期」。高醫師跟大家說明男性更年期發生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保養身體,讓你的生活與工作都恢復到以往的狀態,雄壯威武,恢復往日的自信。高醫師指出「男性更年期」3症狀:肚子變大、性慾降低、容易疲勞,如果有出現以上三個症狀,就應該去尋求醫師診斷與治療!更年期不是女性獨有,男生也會有,跟男性賀爾蒙分泌逐漸減少有關,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男性賀爾蒙有什麼功能呢?1、維持肌肉強度2、維持骨骼強度3、減少體脂肪的比率4、促進紅血球生成5、促進性慾男性更年期的病人主要有三種症狀:1、大肚腩:男性賀爾蒙下降會造成體脂肪上升,主要會堆積在內臟脂肪,會造成肚子變大。首先,會不好看,第二肚子變大,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上升。2、性慾低:男性賀爾蒙是維持性慾的關鍵。有很多中年病患,不管太太如何挑逗,還是一樣不動如山,夫妻生活不協調,最後都是被太太壓著來看診。3、易疲勞:原本是活躍職場菁英,但是過了中年之後,卻突然每天不想上班,只想待在家裡,什麼事都不想做,原本是職場戰鬥機,現在卻變成生活的弱雞。如何改善男性更年期?經專科醫師診斷,為男性更年期之後,接下來就要接受治療,高醫師說治療分成三個面向,包括飲食、運動、補充男性賀爾蒙1、食療:首重均衡飲食,不要過多或是過少,這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因為男性賀爾蒙低下的人,同時會有三高的問題,所以吃東西就會畏首畏尾,有時甚至不敢吃油,但油裡面的脂質,其實就是男性賀爾蒙的原料,所以你不吃油脂,反而男性賀爾蒙會下降,狀況會變得更嚴重。2、運動:像是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兩者都要並進。有氧運動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或是游泳,長時間的運動,可以燃燒肚子裡面的脂肪,可以避免男性賀爾蒙,在脂肪中被轉換成女性荷爾蒙,進而造成肥胖。無氧運動像是深蹲或去健身房鍛鍊核心肌群,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流及骨盆腔的血流。在性行為的時候,可以增強反應。3、補充男性賀爾蒙:市面上目前有針劑、凝膠以及鼻噴劑等。直接補充男性賀爾蒙,在數週到數月之後,會使男性賀爾蒙上升,肌肉也會跟著上升、骨骼肌會維持並增加性慾。像是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在補充之前,一定要與醫師溝通,因為補充外來的男性賀爾蒙,會造成血容比上升,可能會造成一些心血管的疾病,而且補充外來的男性賀爾蒙,可能會惡化原本攝護腺癌的狀況,所以在補充之前,務必經過醫師專業診斷及諮詢,才能去補充。高醫師教你如何戰勝男性更年期運動「深蹲」深蹲,首先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底板平放地上,重心位於整個腳底板,臀部像坐椅子一樣,向下坐,這時候要注意,膝蓋千萬不要動,坐下去的時候,上半身維持抬頭挺胸,並且吸氣;站起時,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緩緩吐氣。這樣就完成了一個深蹲循環。最後高醫師不忘提醒,在使用男性賀爾蒙之前,醫師會先評估病患是否可以使用,因為外來的男性賀爾蒙可能會造成不孕,或是讓攝護腺癌有惡化風險。而除了服用荷爾蒙之外,飲食與運動也要一起加入,減緩更年期症狀。
-
2022-03-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分前後內外側 5個保養方法改善和預防膝蓋痛
上樓梯時覺得沒力、下樓梯時膝蓋更痛,蹲下去又站不太起來⋯⋯膝蓋痛並不是年紀大才容易發生,臨床上的膝蓋痛出現在各年齡層,原因也非常多樣複雜。而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40歲以上就是高危險群,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無法走久或久站;早上起來覺得關節僵硬,膝關節活動時會出現聲音,可能還會引起骨刺、韌帶失能或半月板受損等等,所以有時膝蓋痛也不完全只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痛」原因有哪些?從五種位置分辨膝關節主要是由大腿(股)骨下端、小腿(脛)骨上端和前方的臏骨三部分組成。根據膝蓋痛在前側、內側、外側、下方、後側這五大類位置,可初步找出可能的原因,但還是建議要由醫師判斷比較準確。1.膝蓋前側 股四頭肌肌腱炎:髕骨上緣有腫脹或疼痛感,上樓梯或站起來時會痛,因股四頭肌強力收縮,造成肌腱與髕骨連結處承受過度的壓力導致微小撕裂傷。大多起因於從事激烈跑跳運動,好發於年輕族群。 髕骨肌腱炎(跳躍膝):用手指按壓膝蓋骨的下緣和韌帶交界處會感到痠痛,嚴重時連坐著不動都會痛。常見於必須久站、勞動量過大或需要反覆跳躍練習的運動員。 髕前滑囊炎:膝蓋前方出現腫脹及疼痛,尤其在膝關節彎曲或下樓梯時更明顯,嚴重者可能會有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影響行走及活動能力。通常是因為膝蓋過度使用、直接受到撞擊、或是反覆從事膝關節彎曲及長時間跪姿的動作,慢性摩擦而造成發炎。 前十字韌帶損傷:屬於膝關節受傷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發生在打球或跑步時腳沒踩穩,膝蓋成內八,有時會聽到「啪」一聲,接著一兩個小時後膝關節疼痛腫脹、腳發軟。臨床上有些患者並不一定會感覺疼痛,而以膝蓋無力為表現,或是綜合輕微無力和疼痛。 膝關節積水:會覺得膝蓋脹脹的,不一定會痛,症狀有無法蹲跪,上下樓梯等行動困難;膝窩或膝後部腫脹,觸壓痠痛;膝蓋紅腫發熱等發炎現象。不分年齡都常發生,常伴隨膝蓋內韌帶、軟骨受傷的後遺症。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感染性關節炎等也有膝前痛的症狀,會有腫脹和摸起來溫熱的發炎現象,也會影響到膝蓋的彎曲,通常會因為膝蓋輕微彎曲時減輕關節內壓力而覺得比較舒適。2.膝蓋內側 內側皺襞症候群:內側皺襞位於髕骨內下方與內側韌帶間,常見於長時間彎曲和伸直膝蓋例如蹲、跪等姿勢,內側皺襞和股骨內踝摩擦造成損傷,膝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患者通常主訴是「一跪就超不舒服、一蹲就超級痛超級痠」,好發中年長輩,屬於退化性的膝關節疾病。 鵝掌肌腱炎: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這三條肌腱形成,在內側關節偏下方一點點,約佔膝蓋內側痛的 20-30%,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運動前暖身拉筋不足、過度跑步、下山、久坐久蹲後、盤坐、跪坐或翹腳後,大腿肌肉沒有放鬆都可能造成,患者站起來瞬間會產生疼痛,通常上樓梯比下樓梯更痛,跑步踢球或騎腳踏車時更明顯。 膝內側副韌帶炎:內側膝關節偏下方腫脹劇痛,無法完全伸直和彎曲,數天可能出現皮下瘀血。除了退化常發作外,跟受到從後外側的撞擊外傷及扭傷拉傷有關。3.膝蓋外側 髂脛束症候群(跑者膝):跑者膝的痛包含1. 周邊韌帶發炎2. 髕骨軟骨磨損3. 肌肉受力不均常發生在跑到一半時感到膝外側或大腿外側疼痛,或運動後膝蓋有灼熱刺痛痠痛感,有時髕骨周圍一圈都可能有痛感。除了跑者(尤其初階者尚未適應訓練強度很容易發生),女性因天生骨盆較寬也是高危險群,但重訓、騎飛輪也可能造成。另外,久坐導致臀肌失能、擴筋膜張肌過度緊繃,也是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的跑者膝病因之一。因為容易復發,不可以再過度練習和硬撐,必須妥當治療。 膝外側韌帶炎: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韌帶上方痛或膝關節無力,患者會覺得膝蓋外側凹洞裡面很痠,但又摸不到痛點。常與打球、爬山扭傷膝蓋造成有關,約佔膝蓋外側痛的 15%。4.膝蓋下方 髕骨下脂肪墊炎:膝關節遭受外力直接撞擊,造成髕骨下脂肪墊於髕骨與股骨之間受到夾擠造成劇烈疼痛,痛感會因為長時間站立而加重。除了髕骨下緣處腫脹,按壓局部髕骨肌腱下方可能有痛感,膝關節伸直時會更痛。 脛骨粗隆骨骺炎(奧斯古謝拉德症):因膝蓋臏骨和脛骨間的肌腱拉扯生長板造成損傷和發炎,膝蓋下方的脛骨結節會有硬塊隆起、腫大和壓痛,常見於活動力強的青少年和運動員。5.膝蓋後側 貝克氏囊腫:因膝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在膝蓋後方形成囊腫,可能是凸起一小顆像乒乓球或腫起一片,並感到痠痛,嚴重則下肢無力無法上下樓梯等等。多數患者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等根源問題。 膕肌炎:膝窩橫紋下方的「膕窩」幫助後十字韌帶穩定膝關節,協助膝關節伸曲,當跑步和下坡、下山時使用這塊肌肉的頻率增加,就可能導致後膝疼痛,嚴重時小腿無法完全伸直,股四頭肌過度勞損和過度足內翻也是原因之一。若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膕窩一不小心就可能拉傷、發炎,所以醫師建議運動後確實拉筋伸展可預防膕肌炎發生。 後十字韌帶損傷:常見於機車車禍,因小腿受到撞擊使脛骨過度後移導致韌帶撕裂或斷裂,但受傷時症狀未必很明顯,診斷較不易。初期會有輕微的關節腫脹或積水,當膝關節半彎曲時(例如下樓梯)會引起劇痛。深蹲、跑步後膝蓋痛?專家點出關鍵運動傷害治療專長的復健科醫師侯鐘堡強調,在正確的運動下,不論跑步或重訓,各種活動並不會導致關節退化,反而對關節有長期保護作用,關節退化或積水經過治療後也還是可以繼續運動。骨科醫師方啟榮補充,目前的研究無法證實跑步、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運動相關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損傷,才是傷膝的原因。至於深蹲的最常見困擾——膝蓋痛,健身名人筋肉媽媽在其著作《用阻力,遇見更棒的自己》提到,這除了來自不知怎麼靠臀部出力,將力量放在腿部前側也導致膝關節壓力過大(將力量放在股四頭肌不是錯誤方式,但對膝蓋壓力較大);尤其是肌力不足,不自覺膝蓋内夾造成膝關節產生扭轉,長期下來的確會造成膝蓋損傷。她提醒,深蹲造成膝蓋痛的原因很多,應先找醫師與物理治療師評估,再靠運動增加肌肉、補強肌力,矯正失衡的體態與動作,才是最治本的方法。總之,運動務必適量、循序漸進並量力而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並達到強化膝蓋的效果,受傷後也要循序漸進的休息復健,才能讓膝蓋陪伴久久。預防和改善膝蓋痛,醫師教你日常保養的五個方法關節軟骨的損耗是不可逆的,保護膝關節首重減少磨損並加強修復。所以發生膝蓋痛時,除了就醫找到原因,骨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也建議平常就能做的五個「護膝」方法:1.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負重:減少膝蓋負擔就是真正有效的預防方法。2. 增加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的肌力強化,可增加關節穩定度。像是透過「抬腿運動」慢慢把膝蓋伸直,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保持不動20秒再慢慢放下,一天至少做50~100次才能達到訓練效果。3. 拉筋伸展:因膝關節退化也常造成膝蓋周邊肌腱緊繃,適時伸展讓大腿後側肌群柔軟有彈性,可以減少膝蓋壓力,同時維持關節活動度。4. 低衝擊有氧運動:配合游泳或水中快走、太極、快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可減少對膝蓋的衝擊並增加血液循環。5. 避免不良姿勢:因為易使骨盆傾斜,膝關節髕骨外翻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或是造成膝蓋壓力和壓迫血液循環,都很傷膝。不良姿勢包括:.翹二郎腿、翹腳.站三七步.蹲、跪、盤腿過久.坐過矮的板凳資料來源:膝蓋痛不等於關節炎Dr. SKY 膝關節痛導航地圖 12種膝關節病因一次看懂《膝蓋退化 該怎麼辦》治療膝蓋痛,找對方法最有用!膝蓋痛的原因是什麼?堡醫師教你-怎麼自己當醫生!男兒膝下有黃金: 認識前膝疼痛-髕前滑囊炎《護膝運動》 圖解簡單動作,預防膝蓋疼痛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2-26 養生.人生智慧
56歲方文琳靠跑步運動克服暈眩、擊敗更年期!創佛系跑步,設定目標60歲要再跑一次全馬
56歲的女星方文琳,凍齡顏值和好身材,讓她成為演藝圈美魔女代表之一,人生的後半段,她靠跑步運動克服暈眩、擊敗更年期,早在幾年前就已征服42公里全程馬拉松,並設定60歲還要再跑一次全馬。而何以能持之以恆勤跑不倦,她說:「我有不能放棄的理由。」小時候的方文琳不算有運動天分,參加過跳繩比賽,也曾在「不得已」情況下被選為接力賽選手,但常體力不支,快接棒時就暈倒,以至於長大後、踏入演藝圈,自認偏瘦的體態不太需要運動,唯一會的游泳,還是因拍戲需要才學會。對抗更年期 初期繞著家裡跑步入中年後,方文琳因和媽媽、兩個女兒同住,「大概是50歲時吧,可能因為更年期前後、工作不順利,每天待在家,面對老小,一家子都是女人,情緒特別多,要承受老的小的,我卡在中間,真的快爆炸了」,為了有獨處空間,也排解更年期困擾,她在哥哥和弟弟建議下,開啟運動之旅。萬事起頭難,方文琳認為既然難跨出家門,不如從家裡開始,「以前家裡還沒裝潢前是長型的,所以我就繞著家裡跑,一圈、兩圈,可以跑到2公里」,直到可以到戶外跑步,她笑說:「在家裡和到戶外跑,完全是不同境界」,「在家裡可以跑2公里,到家附近的北藝大操場跑,跑兩圈(400公尺),竟然就跑不下去了」,後來找對運動方法,走路到北藝大跑個10公里再走回家,一來一回3小時,成了她最佳獨處時間。摸索吃苦頭 使錯力變黑趾甲因為希望獨處,方文琳沒找教練、也不到健身房,全靠自己摸索,她透露:「很奇怪,我只要一碰到運動器材,無論是踩飛輪、上跑步機,沒兩下就頭暈」,最嚴重一次是騎腳踏車走山路,下坡衝太猛,「回到家就趴在馬桶吐個半死」,因此她從不到健身房,而是選擇到戶外環境運動,但也因為獨自摸索,為此吃了不少苦頭。方文琳曾因跑步姿勢錯誤及穿錯鞋,得了肌腱炎,也曾因跑山路跑出「黑趾甲」,「我嚇到了,怎會有黑趾甲?後來因要參加彰化田中馬,主辦方請教練訓練,才知道是自己使錯力。」創佛系跑步 放空情緒輕鬆跑其實,方文琳的路跑人生,不單單是為了自己,2019年底,她首度挑戰42公里全馬賽事,就是為了已離世的大弟而跑,當初弟弟設下目標5小時30分完賽,卻來不及完成,她為完成弟弟遺願參加田中馬,最後成功在預定時間內跑回終點,得知成績的那一刻,她立刻大哭。路跑這條路,方文琳也曾想放棄,「很多人跑不下去,多半是覺得跑步太無聊,又很喘」,她也有過停滯期,直到有目標、找到方法,自創「佛系跑步」:「吐氣時『阿彌』、吸氣就『陀佛』」,藉此調整節奏,腦袋裡也無需想東想西,「現在完全不用想,很輕鬆就達成,一跑就是10公里。」看別人堅持 自己更不能放棄她習慣去的北藝大操場,經常可見令人動容的畫面,一對老夫妻天天報到,她看著因車禍不良於行的妻子,在老公陪伴下,從需要攙扶到靠助行器一步步慢慢走,「還有一個人,不知什麼原因,小腿肉被削到見骨,但他從不掩飾,依然不斷地跑,我跑在後面,看到人家這樣都還這麼努力,想想自己,我有什麼理由放棄!」路跑賺健康 60歲還要拚全馬遇上天候不佳或疫情期間不適合外出跑步時,方文琳就會在家做有氧運動。過去她曾經有暈眩症,拍8點檔時曾莫名暈眩嘔吐,還住院5天,在家裡坐著會突然天旋地轉,自從愛上路跑之後,不但症狀全無,「連健檢數字都很漂亮」。因熱愛運動,身心靈獲得成長改變,方文琳也經常在臉書貼文分享心得,「很多人因為我而開始跑步、跑馬拉松,這樣持續不斷地發文,以正能量鼓勵大家,其實也是鼓勵我自己,形成一種使命感,大家因你而做了這麼多的改變,我當然不能停下來」。也許有人說,年紀大了、跑步傷膝蓋,不適合如此激烈運動,但方文琳依然持續挑戰,設定目標在60歲時還要再跑馬拉松,記者問她:「全馬嗎?」方文琳笑著說:「當然是全馬啊,不是全馬就不叫馬拉松了,別人有別人的想法,我有我的堅持。」運動菜單:日食兩顆蛋,不碰加工品自從開始瘋路跑後,方文琳經常在社群貼文分享所見所聞,習慣晚睡的她,因無法早起,通常會選在傍晚時分到戶外跑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時間,目標別訂太高,她認為才是培養運動習慣的最佳入門。方文琳坦言一開始到戶外運動時,曾開車到距離住家2公里外的北藝大操場,後來想想乾脆省下停車費,走路兼熱身,能爭取更多時間運動,她認為只要想動,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方文琳從踏入演藝圈以來,為了維持體態,早已養成少吃的習慣,盡量不吃加工食品,以天然食材為主,她說自己的運動菜單很簡單,偶爾打杯蔬果汁,熱中運動後,更注意營養攝取,每天吃兩顆蛋、喝上滿滿一杯高濃度豆漿、肉類,攝取蛋白質,也會吃魚皮、豬皮等補充膠原蛋白,有空時也會自己下廚煲湯,達到飲食均衡。
-
2022-02-1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聽不到患者說話才知自己聽損,植入電子耳恢復自信心
沉浸在耳機音樂的時光,是我最舒服的時刻,但漸漸地聲音愈放愈大,當自己在做鼾聲研究時,豪放地將聲音開到自己最適合的音量時,周邊的同事摀著耳朵紛紛走避,我才意識到我的聽力出現了問題。那一年是2012年,事後,我逐漸發現尖銳的聲音,如電鈴聲,開始聽不見,還用自己一定太專心工作當藉口,未正視這個問題,頂多簡單做一些防噪,開始減重,但卻還是持續熬夜工作、放大音量生活。聽損影響生活 有時讀唇形2020年5月,那時因為疫情,每位患者都必須戴上口罩,身為耳鼻喉科醫師的我,遇上一位聲音沙啞的患者,患者講話吃力,說出來的話都是氣音,那時我坐在診間,完全不曉得患者當下正在說話,直到患者大聲說一句「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我才聽到聲音,意識到原來我的聽力已經惡化到這種程度。其實早在2020年2月,我就發現自己的聽力快速下降,但沒有做太多的作為,認為只要放大音量,還是可以正常生活,沒想到聽損早就影響生活。某些時候讀別人的唇形,已經漸漸取代了聽到聲音,就如同5月這位患者,當他戴上口罩後,我根本不曉得他在說話,當時的狀況不僅很窘,也讓我極度挫折。對方講十句 只聽清一句因為5月的事件,我才去配戴助聽器,那時候的聽力檢查,我的成績只有12%,簡單來說,對方講十句話,我只能聽清楚一句話,屬於嚴重的感音性聽損。我還記得當年10月,我去申請「重度聽障」,那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一件事。雖然有聽損家族史,但家族史並不會這麼直接造成我聽損,過去的我總認為聽損應該到了60到70歲才會來,反正那時候配戴助聽器也不算少見,也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那些原本以為的事情,都在自己50歲的時候一股腦的侵襲來,一拳拳重擊讓自己重新調整自己。別等嚴重聽損 再配助聽器當自己成為真正的病人的當下,才知道生病的感覺,即使我是一位耳鼻喉科的醫師,綜觀病情,知道聽損總有一天會來,沒想到來襲後,才知道生病的模樣。過去總會跟病人說,你現在聽損還沒有到嚴重,配戴助聽器需要自費,可能可以再評估,但現在我都會說「千萬別等到嚴重聽損再來配戴助聽器」,那不只會影響你的生活,連心理都會受影響。配戴助聽器後,我的高頻聽力,語言辨析力還是不及格,而且還愈來愈嚴重,即使助聽器校正,高頻轉為中低頻,還是無法增加自己的語言辨析度,我的老師吳哲民告訴我,趁還沒全聾的時候,植入人工電子耳,別等到後續聽不到,腦部減少刺激後,讓自己退化速度變得更快。植入電子耳 恢復自信心2021年在老師的執刀下植入人工電子耳,目前僅植入左耳單耳,術後第三天,我就開始工作,替患者動刀,逼自己快點重新適應,那次手術的經驗,護理師都是直接把所需的儀器放在我眼前,最後順利完成手術,那次手術也讓自己恢復自信心。植入後一周,第一次開頻,那聲音不是立體的,感覺很奇怪,但漸漸地開始有高有低,那時心中的喜悅,完全沒辦法言喻。接受治療 唱歌不再飆破音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50歲時領到身障手冊,特別是自己很愛聽歌,也很愛唱歌,植入人工電子耳後的人生,飆高音的時候,不再像以前一樣會飄走破音。面對自己生病,從不願面對,或是自己認為很久以後才會面臨問題,到開始接受治療、復健,這一路需要感謝的人非常多,我也非常希望自己走過這一遭之後,能透過自己的經驗給予更多患者面對疾病的鼓勵。李立昂小檔案:現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總院耳鼻喉部教授級主治醫師兼喉科主任年齡:51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陽明交通腦科所博士班進修、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教育組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專長:耳鼻喉科學、睡眠醫學、感染醫學、醫學教育、頭頸部癌症、腫瘤免疫興趣:騎腳踏車、唱歌經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喉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系暨臨床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音聲研究會秘書長●前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秘書長●國際外科學會台灣分會理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
-
2022-0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上周二打完第三劑BNT疫苗發燒 花蓮縣警局主祕今猝逝
花蓮縣警局主任祕書方世君今天上午疑似敗血症病逝。他在18日施打第3劑BNT疫苗後,出現發燒症狀,26日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收治加護病房,後續插管急救,今天不治,享年56歲。同事表示,他有晨運習慣,平常沒聽說有身體有什麼狀況,對他壯年辭世感到不捨,衛生局表示,還沒接到院方通報疫苗不良反應,死因是否與疫苗有關,還要調查。56歲的方世君為台灣警察學校行政警察科4期、中央警官學校行政警察學系58期、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從警35年,在台南市、台東縣、嘉義縣、苗栗縣、雲林縣等縣市服務過,曾擔任花蓮吉安警分局長,之後到外縣市服務,民國108年8月再派任花蓮縣警局主祕。方世君本月18日接種第三劑BNT疫苗,後來出現發燒不適等症狀,26日下午3時到花蓮慈濟醫院求診,入院時還算清醒,但因病況不佳,被收治加護病房,後來出現疑似敗血症狀況,院方緊急插管搶救,今天上午11時許病逝。慈濟醫院表示,因事情才剛發生,目前正在進行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程序。衛生局副局長鍾美珠說,尚未收到通報,會調查是否與疫苗有關。曾與他共事的同事表示,方世君治軍嚴謹,凡事都親力親為,之前擔任吉安分局長時,每天清晨騎機車到各派出所督勤,還會帶早餐給執勤同事,讓同事感到相當溫暖。方世君有晨運習慣,也會騎腳踏車健身,平常身體狀況不錯,沒聽說有什麼病史,聽到他意外猝逝,同事感到錯愕不捨。縣警局表示,後續會全力協助家屬撫卹及治喪程序。
-
2022-01-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腦瘤開刀後遺症引發癲癇!感謝當初沒有放棄的自己,要勇敢大聲的說:我癲癇、我驕傲
【編者按】醫病平台一直希望用一週三篇相同主題文章的方式呈現,但有時候無法完全吻合相同主題,以致無法即時刊登,對作者很抱歉。本週謹以照顧者與病人的文章,讓大家了解機構與病人在不同狀況下的遭遇,以及克服困難的歷程。我的癲癇是腦瘤開刀留下的後遺症96年大發作後,開啟了我與癲癇生命共同體的奇幻之旅。一開始對癲癇不了解,曾經討厭、排斥它、它讓我自卑、怨恨,為什麼會得到癲癇?讓別人看到自己醜陋一面,讓別人害怕的怪病,它像是隱藏在身體裡的未爆彈,每天提心吊膽,深怕踩到引爆點,把自已困住,不與人接觸、胡思亂想、生活漫無目標。我不曾因為腦瘤而傷心難過,卻因為走不出癲癇難關而痛哭數次,甚至想過如果當年腦瘤手術失敗,現在是不是就不會痛苦?負能量不斷在腦海、身體惡性循環。羨慕同學畢業後出國打工渡假、工作賺錢、做自已想作的事情,而我只能關在家中自怨自艾,也因為癲癇不斷發作,家裡總是瀰漫著低氣壓。爸媽怕我外出發生意外、怕我在工作中因癲癇發作被解聘,愛女心切的爸爸語重心長的說:「阿官啊,你不要出去工作,爸爸養你就好了!」這句話把我打醒,讓我省思,爸媽可以養我多久?難道我此生就要這樣悲慘渡過?於是決定,該是好好重視癲癇課題,不要有鴕鳥心態、不要再當被保護的乖女兒。「打開心胸接納它、乖乖聽話吃藥,真的不會發作、會抗癲成功」是真的嗎?初期控制得不好,每次回診跟彰基陳大成醫生報告發作情形,癲癇日誌上滿滿標示發作的紅字,讓我信心喪失,還好醫生會跟我解說、討論,讓我知道問題所在。每天按時服藥(起初都會偷偷把藥丟掉,打從心底討厭吃藥)、上網搜尋癲癇相關資訊,無意間找到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網站,留言板上的Q&A都是我想問、想知道的,而專家的回覆讓我對癲癇稍加了解,如獲至寶的每天必定瀏覽網站從中解惑。漸漸的,我打開心房了解它、面對它並接納它,「相信自己」就是最大的改變。日誌上的紅字越來越少,每次回診都像小學生炫耀考試考90分、95分般得意,陳醫生也會用病友成功例子鼓勵我,給我打強心針,讓我不再害怕。與醫生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亦師亦友,除了問診,也分享生活、工作中的快樂、難過大小事,也數次告知公司騎腳踏車活動,淡水到礁溪、墾丁到屏東,自我挑戰壯舉。結婚時還特地帶著老公與喜餅,到診間與陳醫生分享喜悅,謝謝這位生命中的貴人。陳醫生知道我日後想懷孕,在用藥上也特別小心,並邀請我參加癲癇講座,讓我獲得更多專業知識,知道我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結婚生子。講座結束後,和醫生輕鬆對談、病友經驗分享,發現原來我並不孤單,有這麼多病友和我並肩作戰著,更驚訝的是我最喜歡的畫家梵谷、古今中外許多名人都是勵志的癲癇患者,我何其有幸可以和他們有共同處。改變自己面對癲癇的心態後,下一步就是改變爸媽的想法。爸媽還停留在「羊癲瘋」、「發作咬毛巾」、「家中有人得到癲癇是件丟臉的事」這種傳統錯誤觀念裡。於是日後每次回診、癲癇講座我都會找爸媽一起去,很刻意在醫生面前提問爸媽禁止我做的事,由醫生說出建議,我在一旁頻頻點頭,表示這就是我要的答案、我的小心機。爸媽漸漸也接受癲癇,慢慢放手讓我自在飛翔,也會跟親友分享癲癇正確知識,看到他們的改變,我打從心底高興。所謂心理影響生理,癲癇控制好、找到與它和平共處模式,這就是正能量的循環。個性關係,總愛與人分享,2018年底陳醫生邀請我在癲癇講座分享人生故事,二話不說立刻答應。回家後開始構思演講內容,完成後還不斷修改、無數次演練。講座當天拿起麥克風,不免緊張,但這是屬於我的故事,不用多加思索修飾、從容不迫說出來,台下觀眾凝神專注傾聽,事後更得到陳醫生讚許演講內容豐富、起承轉合節奏鮮明,很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大家羨慕稱讚的表情,就是給我最大的肯定。生活、身體慢慢上軌道後,完成自己設定的短程目標:找到一份可以接納我、接納癲癇的公司。也在公司完成中程目標:結婚、生子、騎單車環島的自我挑戰。至於終極目標,則是希望以我小小力量、親身經歷,鼓勵更多還陷困在癲癇泥沼中無法脫身的病友。不放棄希望,才能找到更強大的自己去年參加台南市癲癇之友協會舉辦的台灣癲癇青年高峰會,收穫滿滿,興高采烈的跟一位在講座認識的病友媽媽分享,想不到回傳的訊息是:「愛兒已於2019年離世,也已滿一年,主管解僱造成心情低落未被肯定,事情過了也不好再提,只能說兒子生病了!」短短幾句話讓我淚崩,我為此久久無法平復情緒,若是有人早點協助他,給他向上正面力量,是不是就不會有憾事發生?癲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魔」、是心中築起的那座阻隔你我的高牆,找不到方法跨越、突破。給自己一次機會吧!不要怕丟臉、怕失敗,跌倒了站起來拍一拍、重新整頓再出發,不跨出去怎麼知道自已潛力有多大?不向人生妥協、勇敢接受挑戰,才能突破困境。我已長達五年未曾發作過,每天服藥已成常態,每三個月回診和醫生聊天是我最快樂事情。現在的我很幸福快樂,有凡事支持我的老公、有位三歲天真無邪的女兒、有疼愛我的家人朋友。我敢侃侃而談癲癇事,是上天送的珍貴禮物,誰也搶不走。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太多,最要感謝當初沒有放棄自己,沒有經歷這些難關,就沒有現在的陳秀娟。我要勇敢大聲的說:我癲癇、我驕傲。
-
2022-01-2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給高齡者安全回家的路
前陣子台灣女作家騎腳踏車遭外送員撞死,有位日本女作家因而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批評台灣的交通非常糟糕,甚至以「憤怒」來形容自己的感覺。對於交通亂象,我想不只日本女作家憤怒,在台灣生活的我們也快炸鍋了。每天電視新聞不斷重播各地車禍訊息,拜行車記錄器普及,各種畫面讓人看得怵目驚心,道路宛如賽車場、戰場,可是看完之後,駕駛人有因而心生警惕,進而改善交通嗎?答案當然是沒有。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民國109年全國交通事故的總件數達362,393件,較108年增加6%,因車禍死亡人數達2,972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車禍身亡數為1,235,占所有死亡人數四成以上,而高齡者死亡案件中,行人因車禍致死有306人,占25%。若將時間拉長來看,高齡行人死傷人數從民國97年的3,720年至民國109年的6,118人,12年來死傷人數成長率高達64%。當各縣市都在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之際,銀髮族行的安全卻沒有辦法獲得最基本的保障,甚至每況愈下,這真的是一大諷刺。當長者沒辦法安心出門,如何能感受到社會的高齡友善舉措呢?高齡車禍致死案中,當然不乏擅自穿越馬路者,不過有更多原因是車子不禮讓行人、車速過快反應不及、轉彎緩衝區域不夠,或者車輛的視覺死角等問題而產生。其中有很多可以靠動線修正或透過強力執法及宣導來改善。以紐約市為例,他們為了保障行人安全而推動及倡議「Vision 0願景零」計畫,願景零是一項全市範圍的倡議,他們認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公眾,而一個安全的街道,是所住民最基本的期待。他們認為交通中的傷亡並非不可避免的事故,可以通過工程、執法和教育來達成。2014年以來,紐約市使用了所有可用的工具,來改善每個街區和行政區的街道安全,包含擴大執法範圍,打擊超速和不禮讓行人等行為,並改進新的街道設計和配置安全、廣泛的公眾宣傳和溝通,以及全面的立法議程,以增加對危險司機的處罰,讓紐約市得以重新掌控街道安全。紐約市交通局並且擬定Safe Streets for Seniors(老人安全街道)計畫,盤點全市高齡者交通事故最頻繁的地點,分析事故原因並且加以改善。有的是增加三叉路口的安全停等區域,也有將部份路段改成行人徒步區或將行人斑馬線內縮,以增加轉彎緩衝時間。自2009年以來已實施227個街道的改善計畫,使全市每年的老年行人死亡人數減少了17%。紐約市人口約850萬人,自該計畫實施後,平均每年高齡行人因車禍死亡人數約54人,平均每年每百萬人約有6.3個高齡人口因車禍死亡。相對於紐約市,台北市在2020年共有34名高齡行人因車禍身故,而台北市人口數約260萬人,換算起來平均每年每百萬人約有13個高齡人口因車禍死亡,約是紐約市的二倍,我們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今年年底即將舉行九合一大選,真心希望我們能選出一些真正做事的縣市首長,將人民的基本生活安全排在第一。當然,建構一個安全的街道,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每一個市民、駕駛、騎士都有責任參與改善,才能共享安全的道路。
-
2022-01-08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大腦退化,堅持這4個生活習慣,遠離失智
老了就會不靈光?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袁瑋說明,研究證實,若堅持對大腦與身體都好的4項「多方位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預防、延緩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快跟著專家了解如何將習慣入生活,預防腦退化,從現在開始!在高齡精神科門診, 最常遇到的病人(或家屬)主述是:「我 (他)不如以前靈光了」,有趣的是,不約而同地,他們常會加一句:「老了就是這樣」。 是嗎?老了必然退化,我們 80 歲就不能爬樓梯、騎腳踏車、甚至走路?當我們老了,就要接受思考緩慢、找不到東西、說不出名字?其實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這項議題,如何到老都能健康活力、獨立不依賴別人、有聰明的頭腦,這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面對老化的社會、自己在年紀漸長的過程中,非常關注的議題。說到健康,很多人會問是不是有藥物可以預防腦袋或身體的退化?很不幸的是,儘管科學不斷進步,這二十多年來在預防失智、或身體退化的藥物研究上,還沒有太好的消息。值得慶幸的是,因著瞭解造成身體退化或失智的危險因子,醫學界發現好的頭腦與好的身體是一體兩面,也因此越來越重視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來保護身體和頭腦的功能。💡 近幾年的研究證實,藉著我們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並堅持下去,可以預防或延緩退化、或改善已 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所謂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在研究上有個專業的詞「multi–domains lifestyle intervention 多方位生活習慣介入 」。芬蘭和瑞典合作的 FINGERS trial(芬蘭預防認知缺損及失能高齡者研究)是第一個針對以「多方位生活習慣」介入減緩認知缺損與失能」的大型且結構完整的研究,FINGERS trial 從 2009 年開始,預計到 2024 年完成,類似的研究也陸續在全球延燒起來,包含美國的 U.S POINTER、新加坡的 SINGER、 澳洲的 MYB trial & AU-ARROW、 歐洲的 MIND-ADmini、以及中國大 陸的 MIND-CHINA。這麼多拗口的英文字,綜合起來其實在講延緩退化的四大重點:一、體能鍛煉。二、腦力訓練(包含心理健康)。三、營養介入。 四、控制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危險因子。以上四大重點聽起來不難懂,細節其實很多,尤其身處太多網路假消息的社會,哪些是實證醫學證實?哪些是有行銷手法?仍須去研究探討,以下先談一些原則。體能鍛煉近年運動醫學蔚為風潮,運動的好處除了減重塑身,對頭腦也有正面影響。即使短短走幾個街區,腦影像都能看到血流的改變跟活化;只要每天快走 20 分鐘,幾週後就可以看到腦神經長出更多突觸(腦神經細胞間的連結更好),雖然能夠堅持「333 原則」很好,但對於還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只是多走一個捷運站、或聽五首歌的快走距離就是很好的開始。腦力刺激/訓練(含心理健康)包括更高的教育水準、從小多語言的學習、即使退休仍堅持社交互動與終身學習、玩數獨(數學邏輯遊戲)、猜謎、桌遊或其他腦力活動,過程中樂趣也很重要,所以喜歡跳舞的可以學新的舞步、喜歡編織的可以織新的圖案。近年也有很多手遊號稱可以刺激腦力,不過也有人問,究竟上網對腦袋好不好?研究發現如果手機不斷跳出的提醒會造成我們分心,就是所謂的同時多工,對腦袋是不好的。然而人在操作網路搜尋時,就像從事其他的學習一樣,在腦影像中可以看到大腦血流變活絡。營養介入目前有幾種主流觀念,包括 2002 年由哈佛大學公衛專家提出的哈佛飲食金字塔(Harvard Food Pyramid),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美國農業部 USDA 在 2011 年提出新飲食指南——我的餐盤 My Plate,受到前美國總統夫人 蜜雪兒歐巴馬的大力支持。台灣衛生福利部也於 2018 年推出聰明飲食計畫「我的餐盤」(圖一)。 💡 無論哪一種,記得網路新聞不能輕信,像這兩年最瘋傳的椰子油,有研究發現,椰子油(富含飽和脂肪酸)或生銅飲食會增加膽固醇而造成心血管危險性增加,WHO 與英國 NHS 建議不要攝取大量椰子油。控制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危險因子對心臟好的就對腦袋好,原因很簡單,腦袋與心臟都是充滿血管的地方,糖尿病及過高或過低的血壓都會影響血管通透性與通暢,對腦部有影響。減重則具有一定的幫助,即使只減少 5% 體重都發現能改善腦功能。很多人會擔心這些生活習慣改變的成效是累積的,不禁疑惑「我都已經這麼老了,改變還來得及嗎?」 事實上從很多的研究甚至是腦部的影像顯示,只要開始改變,不論幾歲都是可以看到進步。這幾年強調的觀念 neuroplasticity 神經可塑性(神經元只要使用就有機會再生長,也就是大腦神經的用盡廢退說)正提供了理論基礎,知名的神經心理學家 Dr. Amen 常說一句話「你不會卡在你現在的腦袋,你可以使它更好」,「just do it」! 「多方位生活習慣介入」說來簡單,其實很多觀念不容易做到,尤其做改變要靠好的大腦,對於已經有些許退化的人來說,做起來更為困難。照顧者無論是想預防衰老、或家中長輩的退化、退縮令你擔心,建議從身、心、腦三方面帶著長輩一 起實踐健康生活,以達到延緩腦部與身體機能退化的功效,一起動動身、心、腦,100 不會老。(※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第298期,作者袁瑋為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銀光學苑主任,原文標題為〈動動身、心、腦 100不會老〉)
-
2021-12-26 養生.運動健身
跳繩不只增肌減脂,還能預防骨鬆、按摩內臟!醫師教你正確跳繩不傷膝蓋
天氣太冷太熱、下雨或空汙⋯⋯不適合出門運動的時候,跳繩莫過於 CP 值最高的居家運動,不僅能在短時間內能達到最大熱量消耗,而且器材方便攜帶和收納,取得容易,不花大錢也能幫助減重。跳繩還有哪些隱藏版的好處呢?常見的跳繩迷思和真相又是什麼?最後別忘了看跳繩小叮嚀,避開運動傷害才能享受跳繩的滿滿好處。跳繩好處多:增肌、減脂,還能預防骨鬆!其實跳繩除了能幫助減肥,還有以下六大好處,對全身都有益:甩肉減肥:跳繩一跳就能運動到全身,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各類運動消耗熱量表,快速跳繩30分鐘所消耗的熱量,比游泳、騎腳踏車和大多數球類運動來得更多。強化心肺和肌力:跳繩可強化心肺功能,且因為跳躍動作主要運用大腿肌肉的等長收縮、離心、向心這三種作用力訓練肌肉產生力量,可以訓練不同肌肉群在同時間的肌力與收縮速度。預防骨質疏鬆:身體在彈跳時會產生「抗衡阻力」(也是所謂「負重」),而跳繩、爬山、慢跑等「高強度負重」運動有助於建立和維持骨密度。根據衛福部《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從事地面反作用力達體重兩倍以上的運動,如反覆跳、跳繩、踏步、踏階運動等等,可改善停經前/後婦女腰椎及股骨頸的骨密度。但若本身已有骨質疏鬆或其他骨折風險,建議先諮詢醫師。按摩內臟,緩解便秘:跳繩過程中上下震盪會按摩到內臟,刺激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帶走身體多餘廢物。減重名醫呂紹達指出,彈跳時可盡量加大腰和胯部的轉動,有助加強腸胃蠕動,緩解便秘。訓練平衡感:跳繩利用手甩繩、腳跳起相互配合完成動作,運用到四肢與全身,可以訓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即自律神經)的控制能力,並增進不同肌肉的統合協調作用。幫助長高:專長兒童及青春期生長評估的兒科醫師陳奕成表示,跳繩確實可以幫助長高,不過持之以恆的適量運動也很重要。物理治療師徐芳生建議臨床發展正常、即將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採行「動作協調技巧+心肺有氧+核心穩定」的運動組合,例如游泳、跳繩、花式跳繩、瑜珈球和球類活動,幫助刺激生長板。跳繩傷膝蓋?跳繩會讓小腿變粗嗎?醫師破解迷思但你可能聽過:跳繩容易傷膝蓋,還會長蘿蔔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解釋,跳繩不會造成前述現象,若跳完後腿部感到不適應該是跳錯、暖身不夠,或運動後沒拉筋導致。周立偉指出,跳繩為原地跳躍的垂直力量,且雙腿併跳時承受的反作用力相較跑步低,且跳繩能鍛鍊下肢肌肉,「只要擁有強健肌肉,就不容易傷膝蓋」。而大眾之所以認為跳繩會養出蘿蔔腿,是因為跳繩主要使用小腿肌肉,所以運動後肌肉會充血腫脹,造成腿粗的錯覺,但只要透過拉筋及充分按摩,就可以舒緩小腿緊繃感。減重名醫呂紹達曾分享,繩子長短好控制、易握,且能準確調整做操力道和距離,尤其在跳繩過後可直接拉伸肌肉,使線條變長變纖細,所以跳繩也是很好的伸展工具喔。跳繩怎麼跳才對?必知跳繩技巧醫師建議,可穿著吸震緩衝性佳的運動鞋,跳繩時利用前腳掌輕輕彈跳,著地時膝蓋微彎,就能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若中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力量不足,及體重過重、膝蓋有舊傷的人,則比較不適合跳繩。另外,跳繩前應充分暖身,沒有做暖身運動的話一開始心臟調節跟不上跳繩速度,容易覺得喘不過氣,這時除了把速度逐漸放慢,可同時用嘴巴和鼻子呼吸,將雙腳微蹲、上半身前傾,雙手扶住膝蓋,以利調節呼吸。最後,在開始運動之前需要先學會掌握跳繩三大重點,包括繩長、握把姿勢和站姿。呂紹達對跳繩運動的步驟提醒如下:1. 眼睛視線向前。2. 預備動作時兩手握住跳繩手把,上臂要輕夾腋下。3. 兩手握把高度要一致,由外向內握住。4. 手持握把時,大拇指和食指不要互扣或交疊,要緊拉繩子使前臂高於手肘。5. 膝蓋打直不彎曲。6. 將繩子中線踩在腳底前端1/3處,並拉直繩子。看完這篇,你就可以重拾小時候體育課玩過的跳繩,讓它成為最好的健身夥伴和瘦身的好工具吧!資料來源:《謠言終結站》跳繩傷膝、小腿變粗? 醫︰錯誤觀念臺中榮總醫訊 - 骨質疏鬆症的運動各類運動消耗熱量表運動30分鐘消耗的熱量(大卡) 《1週跳3天,2週瘦1圈!驚人的燃脂跳繩減肥操:1個動作,腰腹臀腿全瘦到,跳出瘦子體質,從此不復胖!》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時間看診肌肉緊繃 頸椎椎間盤突出半夜痛醒無法睡
「真的很不舒服,晚上睡覺一個翻身,就會因左手神經被壓迫,整個人痛到醒過來。」我曾問過有痛醒經驗的朋友和同學,還有人半夜都會痛到爬起來哭,沒想到「頸椎椎間盤突出」會如此不舒服。從事牙醫至今約30年,六年前,有一天左手突然麻麻的,感覺不太對勁,因平時看診長時間低頭,當下懷疑是頸椎椎間盤出了問題,就醫檢查後,確診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原因是職業傷害。壓迫神經 整晚無法好好睡「當時發病,常是整隻左手麻掉,感覺那已經不是自己的手。」晚上睡覺不論是平躺或側身,左手一直處在疼痛狀態,若一個翻身或姿勢改變,疼痛感就從左手一直延伸到後頸部,整個人會被痛醒,這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致,搞得整晚沒辦法好好睡覺。回想工作狀態,平時看診患者會躺在治療椅上,位置在我的左手側,我必須低頭、身體側一邊彎腰,左手拿著小鏡子,右手拿治療或修補牙齒的工具,雙手姿勢是「類似螃蟹的兩隻大螯」,同時向外又要向內,且左手位置較低、右手較高,長時間如此緊繃的姿勢,使全身肌肉處在不平衡的狀態。況且,每位患者看診時間長短不一,可能20、30分鐘都要維持一樣的姿勢,長期下來頸椎及腰椎承受莫大的壓力,難怪兩部位的椎間盤突出,是牙醫師最常見的職業傷害。避免惡化 復健治療吊脖子了解病因及症狀後,接受復健治療,包括頸部牽引(俗稱吊脖子),為避免病情惡化,也利用看診時的小空擋,讓背部貼著牆壁站立兩、三分鐘,讓頸椎保持平順姿勢。經一、兩個月復健治療,症狀才逐漸好轉。在復健中也學到,當背靠著牆壁,可在脖子與牆壁間的空檔,放一個軟墊或衛生紙盒,讓頸部向後伸展,訓練頸部力量,但必須在疼痛緩解後才開始訓練,也有人戴著脖圍撐住脖子,避免頸部往前傾,減輕頸椎壓力。常參加鐵人三項 延緩發作慶幸的是,為了調劑生活,在2011年至2015年間,我常參加鐵人三項賽事,包括游泳、騎腳踏車、跑步,雖然目標不是奪牌,但經過訓練,全身肌肉群的力量強度較強,比起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我的頸椎椎間盤突出已延後十年發生。雖然現在已沒參加鐵人三項賽事,但為了維持肌肉強度、體態,還是保持騎腳踏車、打高爾夫球等運動,有時上健身房進行核心訓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能上健身房,就改在家進行深蹲、彈力繩等訓練。用3C經常低頭 小心犯病疫情期間看電視、滑手機的時間增加,加上看診工作,日前又出現頸椎肌肉緊繃情形,感覺頸椎椎間盤突出可能又會復發,我想這是「牙醫的宿命」,但已有先前難忘的經驗,這次立刻休息,並多注意姿勢、提高警覺,症狀才不至於惡化。手機、筆電、平板電腦等3C產品盛行,大家常低頭姿勢不良,頸椎椎間盤突出已是一種常見疾病,建議一旦有手麻等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愈來愈不舒服,無法好眠。醫學辭典/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間盤為每節頸椎間的軟骨組織,類似彈簧十分富有彈性,可以協助頸部轉動,當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滑手機,頸部姿勢長時間不良,容易引起頸椎椎間盤壓力增加,當過度壓迫後,椎間盤就會受傷,失去彈簧的功能,一旦病情嚴重,椎間盤突出將壓迫神經,可能會出現痠、麻、痛、無力、感覺異常等五大症狀。「頸部牽引」是頸椎椎間盤突出治療方式,目的是讓被壓迫的椎間盤,不要再受到壓迫,突出部位會慢慢回來,不再壓迫神經,緩解不適症狀。平時每使用電腦、手機30分鐘,建議應從事頸部舒緩運動約一分鐘,即可遠離頸椎椎間盤突出困擾。(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鄭銘鎮小檔案現職:●極緻美學牙醫診所醫師學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經歷:●國立陽明大學牙醫校友總會會長●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
2021-12-1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一上班就頭暈想吐? 可能是「前庭性頭痛」惹的禍!醫師詳解4種舒緩方法
大家常開玩笑說「上班一條蟲、下班一條龍」,但你知道真有一種症狀常在上班時發生嗎?有人一進辦公室就頭暈想吐,但休息一陣子之後,又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而有些人會反覆發生,但找不到原因,真的很困擾。 如果這樣的狀況有一段時間,先看看有無合併以下幾種症狀: ◎突發性的暈眩伴隨噁心甚至嘔吐 ◎常有頭昏腦脹、天旋地轉的感覺 ◎畏光以及怕吵,對於聲音敏感且引起身體不適,偶爾可能會耳鳴以及聽力下降之狀況。 ◎視覺出現預兆,於視野中出現明亮閃爍亮光、鋸齒狀的線條通常也會有暗點並且影響閱讀。 且以上幾種症狀通常都會在平日發生,直到下班就緩解。如果你有合併這幾種病症,有可能是「前庭性偏頭痛」,它發生的原因主要與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失眠、睡眠不足、天氣太熱太冷或變化劇烈、某些食物氣味、過量咖啡及飲酒、月經(賀爾蒙變化)、焦慮、憂鬱等等有關。 患者發作時間可能僅為幾秒,大部份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極少數病患會需要四週才能完全復原。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睡眠不足,加上女性經期的荷爾蒙變化,容易引起前庭性偏頭痛,故好發於年輕女性及曾有偏頭痛病史者。 偏頭痛是腦部功能性障礙,大腦皮質及腦幹某些神經核,對某些刺激的過度敏感,進而使三叉神經系統引發腦部動脈擴張,出現搏動性的頭痛(會有如血管搏動的規律性,痛感可能出現在單一側,但有時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在活動或體力勞動時頭痛加重)。如果波及腦幹前庭系統,就會引發眩暈、平衡障礙、視力無法對焦、或噁心嘔吐。 該怎麼辦呢? 1. 適度運動 平常適度的運動,如步行、騎腳踏車或是瑜珈等,適度的運動可以排解壓力。 2. 生活規律,固定作息 不只是上班日,就連休假日作息也要正常就寢起床。 3. 暫時放下手邊工作 若是突發性的出現暈眩、視野被遮蔽的症狀,建議這時先放下手邊工作稍作休息,通常症狀會自行緩解。 4. 預防性用藥治療 以上症狀可能維持數分鐘到一小時之內,通常會自行解除。但若是一年好發次數過高,甚至是嚴重影響平日生活以及交際狀況,可以採用預防性用藥的方式來減緩。但還請務必找尋找專科醫師協助、確診,切勿自行用藥。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12-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老是喀喀響算退化嗎?還可以運動嗎? 醫師詳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6個問題
膝關節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重要關鍵,平均承受約35公斤,體重愈重或走路姿勢、運動方式錯誤,軟骨磨損的機率也愈大,容易加速膝關節退化。50歲過後,膝關節逐漸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痠腫甚至無力,影響出門行走意願。但是愈不動、關節退化愈快,久了就陷入惡性循環。「醫生,我的膝蓋最近有點卡,轉到某個角度會發出喀喀聲,前側偶爾隱隱作痛,我的膝蓋退化了嗎?」根據統計,50歲以上民眾大約5成都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只是嚴重程度不一,「護膝」已經是中高齡重要的養生保健之一。運動能強化膝蓋,但是門診有許多因為運動傷害造成膝關節退化的案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洪岳裕呼籲,要減少關節磨損,重點是避免過度負荷,包括肥胖、過度使用、不良生活行為等。膝蓋關節退化有哪些常見的症狀以及預防方法,請看以下Q&A。Q1:我明明還很年輕,為什麼會膝關節退化?A: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隨著年齡及活動量增加,關節內的軟骨逐漸磨損退化,降低骨骼摩擦緩衝功能,因此感到疼痛。青壯年缺乏運動或過度運動,都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上班族習慣翹腳、女性愛穿高跟鞋都會增加膝蓋壓力。過胖也是高危險群,想要控制關節炎風險,體重是主因。Q2:為什麼女性較男性患者略多?A:邁入更年期,雌激素分泌量快速下降,骨質容易疏鬆、新陳代謝變慢,一方面肌力不足使關節軟骨缺乏支撐,一方面中年出現肥胖現象,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時間比男性早。另外,女性常蹲跪或彎腰做家事,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很大。Q3:退化性關節炎是身體自然老化現象,年齡到了免不了會受影響?A: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無直接關係,而是軟骨受到損傷破壞,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運動習慣與方式、工作長期負重、過度跑跳等。最近吹起健身風,許多人嘗試重量訓練,若肌肉量不足、動作錯誤,膝蓋首當其衝。Q4: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不適該怎麼辦?A: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明顯時,應先休息、減輕承受的壓力;一般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藥物、物理治療改善,嚴重退化則需要手術治療。記得就診請醫師評估,照X光觀察軟骨磨損程度,勿過度推拿按摩。Q5: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還可以運動嗎?A:透過運動適當鍛鍊肌肉,可以減少關節負擔、增加關節活動度;若因為怕痛而不敢運動,反而會使關節愈來愈僵硬。不妨交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依個人能力分次進行,建議諮詢專業骨科醫師。Q6:還有哪些關節保養的方法?A:保持正常作息,控制體重、少搬重物、多曬太陽等;若家中長輩發生關節退化,選擇適當輔具減輕受力。平常可補充對關節有益的營養素,例如:蛋白質、膠原蛋白、維生素C、含鈣食物、抗氧化劑等,修復關節軟骨並減緩發炎。
-
2021-11-19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光靠節食沒用!中醫師教生理期必勝密技,最佳時機是這幾天
一般女性月經以28天為一個周期,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月經來潮第一二天比較不舒服可以休息,但還是必須忌口,並且在月經量少後搭配一些簡單緩和的運動,比如瑜伽,快走,騎腳踏車等等,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經血排淨以及減緩經期疼痛感。通常減重最佳時機為月經來第7天到第20天,也就是月經剛結束的時間。大約是生理期後的兩周內,由於荷爾蒙改變,使得食欲下降、代謝提升,可說是瘦身的絕佳黃金時刻,此時實行正確的飲食控制,再搭配積極的運動計畫,減肥效果將能事半功倍。生理期間不減肥 注意保暖是由月經來潮的第一天算起到月經結束為止的4~5天時間。此週期,身體代謝緩慢容易水腫。女性經期處於失血狀態,身體比較虛弱,並不宜節食,這時可以放慢減重的速度,並且要注意保暖。康涵菁中醫師提醒,為了預防貧血,多補充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肉類以紅肉最好,搭配深綠色蔬菜、豆類、加上番石榴、櫻桃有助於鐵質吸收。中醫認為「暖則生,寒則殺」、「寒則凝,凝則不通」,再再提醒我們寒涼性食物對身體機能的影響;例如月經期間多食寒涼,容易導致血液凝滯體內而排不出來,甚者會造成閉經。其實像生菜沙拉、生機飲食都得要「謹食、慎食」。當腸胃經過經期更需要的應該是能夠「暖胃」帶動生理機能,啟動循環的食物。此週期,不適合從事劇烈運動,放鬆心情做做和緩的筋骨舒展倒是不錯的選擇。經期後一週代謝快 減重最佳時機月經結束後,進入週期第7-14天(低溫期),此時是代謝的最佳時期,女性身體內的雌性激素分泌相對比較旺盛,新陳代謝快、消化功能佳,是減重最佳時機。所以要進行正確的飲食控制,並且可進行稍劇烈的運動,最好要達到「333原則」。 所謂「333原則」是指能有效的燃燒脂肪的運動標準:1.運動時心跳速度須達每分鐘130下以上、2.每次運動需維持30分鐘以上、3.每星期須運動3次以上。緩減期體溫逐漸上升 代謝仍快、持續運動週期的第15-21天,此階段的身體狀況是體溫逐漸上升、新陳代謝較上階段稍緩但仍是快的、食慾漸增營養吸收好、乳房微微發脹刺痛等,要特別控管食物的攝取。選擇「高纖、高蛋白、低糖、低脂、低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若食慾大增,不妨以蒟弱、仙草、寒天等,較有飽足感的食物來充飢。另外,持續運動仍是必要的。這時卵巢將進行排卵,這個時候身體內的激素水準恢復相對平衡狀態,效果會比速減期慢一些。因此此時的飲食習慣要特別注意,鞏固減肥效果最重要,否則會反彈,可少食多餐,最好能搭配運動。經期前一週為停止期 鞏固效果消水腫通常第22-28天為減重的停滯期,因黃體素分泌關係,造成水分滯留體內,體重會增加1~2公斤 ,水腫嚴重的甚至會增加3公斤之多。此週期容易心煩氣躁,體重稍微上升、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長痘痘。此時,千萬要保持健康的節食,別放縱口慾,這可會胖的很快。嚴格控管下,這階段雖然有時體重下降不明顯,但生理期過後體重可能會迅速地下降1 -3公斤!飲食建議可以用紅豆、薏仁煮水喝,消除浮腫,飲食清淡、減少鹽分攝取。減肥計畫:減重效果停滯,須鞏固效果。由於受到黃體素的影響,皮膚會變得油膩,身體容易水腫,體重開始停滯,而且食欲大增,情緒也不穩定。此時應吃清淡食物、多喝水,選擇緩和的運動,鞏固之前的減肥效果。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11-1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立志當醫師卻先成病人!走過焦慮、埋怨…周孟樂鼓舞癲癇患活出一片天
從高中開始,我就想以後成為一位醫師,只是從沒想過,在當醫師之前,會先成為一名病人。高二那年,隔天就是奧林匹亞化學競賽,下課鐘響,我正跟坐在前面的同學聊天,聊不到兩句,一陣窒息感襲來,就像是海水淹沒頭頂,我不能呼吸,馬上感受到雙眼上吊,眼前一片黑,四肢不聽使喚,用力顫抖。再聽到龐大的聲響,是我站不穩撞倒周邊桌椅,整個過程不到半分鐘,我還來不及求救,醒來時已經在醫院。我摸不著頭緒,不知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高中首發病 以為壓力太大醫師告訴我,突然抽搐的原因有好幾種,可能是壓力太大引發過度換氣,也可能是癲癇等。我腦中沒有把「癲癇」這兩個字吸收進去,自認應該就是壓力太大引起。家人幫我辦出院,我隔天照舊參加比賽,可能發病耗盡所有的力量,果然成了陪榜的參賽者。回到課堂上,同學紛紛拿起當天錄下來的影片給我看,好嚇人,原來當天抽搐得這麼嚴重。從第一次倒下到第二次發作,間隔大約十多天。第二次發作後,我深深確信得到癲癇,不是過度換氣也不是壓力。只記得當時好迷惘,癲癇是我過去沒有聽過的病,上網查資料也看不懂,到底為什麼我會生這種病?腦子出了什麼變化?統統不清楚。但緊接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發作,升旗時在全校師生面前倒下、補習班上課途中抽搐,從第一次發作起的一年半間,每周、每月不定時發作二到三次。每次發病前都一樣,先被毫無預警的窒息感淹沒,下一秒就是被疾病的黑暗吞噬,反覆發生。我曾怨懟老天爺怎麼會這樣對我,我跟其他病患一樣都曾埋怨過。走過迷惘、焦慮、埋怨 當醫師志向卻更堅定每天擔心受怕,讓我在高中後半段生活處於極其恐懼、害怕、焦慮的情緒中,雖然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生病了,只是正值青春期,老是想著不認識的路人怎麼在背後講我,一度情緒潰堤,有陣子必須靠精神科醫師協助,使用抗焦慮藥物才順利度過那段艱難時刻。雖然在意別人的眼光,但我從未退縮,照常去補習班、上課,我喜歡動腦,學習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沒有生病前,我的目標就是醫學系,高中時期,我就想過以後會當一位醫師,生病後更加強我的決心。因為,頻繁發作的那一年半,我看了好多醫師,每位醫師對我的病況解釋都不太一樣,後來才知道,同樣是醫師,有些醫師直接告訴你,吃這款藥就對了,無暇說明副作用,初期常搞不懂,現在的症狀是癲癇還是藥物引起。尋尋覓覓終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量,進入大學二年都沒有再發作。對抗疾病也「對抗」父母 爭自助旅行證明可獨立生病過程中,除了對抗疾病,還得「對抗」爸媽。爸媽很保護我,不准我騎腳踏車、不准獨自外出,下課只能回家;怕我累,總叮囑我不要熬夜,任何事情都不准做,甚至因為我選填醫學系而憂心,擔心課業過重讓我過勞。我不斷證明自己可以獨立,默默在心中許下願望:「上了大學,我一定要自己去旅行」!原訂大一出發,與爸媽抗爭到大三才成行,我獨自去日本自助旅行九天八夜,那是我初次感受到在疾病之下的獨立。當時做足準備,告訴爸媽「我可以」,第一個條件是已經長達兩年多未發病,二是自助旅行所到之處都查好就醫資訊,在背包內準備好指示,一旦發作,路人可立即提供幫助。如今我自助出國旅行數十次了,雖然都在東南亞,疫情過後,希望能走訪歐美,開開眼界。我現擔任成大附醫神經部住院醫師,接觸很多癲癇患者,其中好幾位跟我一樣年輕時就發作,也看到很多家屬比患者更焦慮,擔心用藥影響腦部發展、擔心帶孩子出門會麻煩或被人講閒話,最後過度保護孩子,導致很多患者明明有很強能力,卻只能做簡單的工作。我盡可能用自身經驗告訴患者及家長,用藥與不用藥的好與壞,即使罹患癲癇也能活出一片天,就像我一樣。距離自己上次發作是三年前,那時用藥滿兩年,嘗試減藥,但一減馬上發作,於是恢復劑量,到現在都沒有再發作。蒐集百位患者故事 盼社會理解癲癇我知道生病很痛苦,也知道癲癇患者面對很多挑戰,計畫蒐集100位癲癇患者的故事,從他們第一次發作開始的歷程,我希望能寫成一本書。我想讓大家知道,癲癇分很多種,不是只有在大家印象中,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有時候突然斷片、意識清楚但腳會突然用力抽動,也可能是癲癇的症狀。最重要的是,希望社會不要用異樣眼光看待癲癇,患者只要好好服藥,或發作時度過那幾分鐘,其他時間都跟正常人一樣,家長不該過度保護,大家也不用投以可憐的目光,希望可以透過相互理解,讓癲癇患者生活得更自在,也希望患者如果有需要,不要認為求救是可恥的事,我跟所有的病友團體、醫師,都在身邊。周孟樂小檔案年齡:28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專長:癲癇治療、日文、翻譯興趣:自助旅行現職: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住院醫師經歷:• 台灣神經學學會會員• 社團法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第十屆癲癇楷模• 第十三屆亞洲及大洋洲癲癇大會金燈獎• 2021年國際癲癇局金燈獎
-
2021-11-1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尿液附近有螞蟻是糖尿病嗎? 醫:新的診斷標準有四項,從「三方面」來控制血糖
新的糖尿病有四項診斷標準「尿液附近有螞蟻, 就是糖尿病嗎?」以前,有些長輩發現上廁所之後,會有螞蟻出現,以為自己罹患了糖尿病。雖然糖尿病的名稱裡有「尿」,但現在已經不是用尿中有沒有糖分來診斷糖尿病了!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現在新的糖尿病有四項診斷標準,如下:◆糖化血色素(HbA1c,A1C ):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應介於百分之四.三至百分之五.六之間,若超過百分之六.五即可直接判定為糖尿病。◆八小時未進食的空腹血漿葡萄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在一百mg/dL以下,當血糖值超過一百二十六mg/dL時,即為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在空腹狀態喝下七十五克的葡萄糖溶液,並在兩小時後檢測血糖值,瞭解身體對糖分的代謝能力。正常的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在一百四十mg/dL 以下,超過二百mg/dL,即為糖尿病。◆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大於或等於二百 mg/dL,即為糖尿病。以上的診斷標準,只要是正常情況下(非孕期)符合一項,便有高機率是糖尿病,需要再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有關糖尿病篩檢,若有前期糖尿病的風險因子者,每年應接受一次血糖檢查,至於如何預防,則必須加強生活型態的改善,包括減重百分之五至十,以及每週至少要從事一百五十分鐘以上的中等運動,才可以減少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飲食、運動、藥物,三方並行控制血糖根據目前的醫療科技,糖尿病是無法被根治的,只能藉由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來控制,避免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使得小命不保!◆飲食方面:主要就是以控糖為主,少吃或不吃精緻澱粉,飲食以高纖、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營養攝取比例建議是:醣類百分之五十、蛋白質百分之二十、油脂則為百分之三十,最重要的是總熱量要固定。◆運動方面:伴隨飲食控制的輔助療法,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促進脂肪代謝來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研究顯示,只要每週至少做三次(總共一百五十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散步、快走、慢跑、有氧舞蹈、游泳、騎腳踏車等,可以降低百分之三十七的飯後血糖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要在飯後一到二小時之後運動,不僅可以避免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可以降低餐後血糖高峰期。◆藥物方面:有降血糖藥物以及胰島素注射,後者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先天性緣故,無法單以飲食和運動來調節胰島素;前者醫師會先提供小劑量服用,藉以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其餘時間應與飲食控制以及運動並行。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糖尿病治療的兩大缺失花費多年,長期投入代謝領域的研究中,我認為現在糖尿病治療尚存著兩大缺失:◆1.過多飲食糖分進入血液相信軍事專家都同意「決勝千里之外」是最好的戰略!也就是說,要避免在自己國土裡打仗,最好在千里之外就把敵人幹掉,或是在別的國家打仗,避免自己的人民生靈塗炭。我認為糖尿病治療也應該採取同樣的策略,不要讓一大堆糖分進入血液之後,才開始想辦法降低血糖,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根本不要讓過多的糖分進入血液!」在糖分要被腸道吸收前,就要設法阻斷吸收,這樣就不會有過多的糖分進入血液裡,飯後血糖當然就不容易升高了,胰島素代謝也就不會失調!可惜的是,現在糖尿病治療所使用的藥物,阻斷糖分吸收的效果並不理想(如:阻糖藥),很難達到「決戰千里之外」的目標,這或許是第二型糖尿病無法被治癒的主要原因,只能接受長期的治療,與藥物過一輩子的生活。由於無法有效阻斷飲食糖分,導致飯後血糖依然飆升,胰臟依然要大量分泌胰島素來因應,血中胰島素依然很高,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很難改善。相對地,「胰島素矯正技術」的「雙道糖切技術」在阻斷糖分吸收上的表現很令人刮目相看,由於阻斷糖分吸收的效果特別好,我便把它應用在糖尿病的輔助食療,效果非常顯著,它等於充分彌補了現在糖尿病治療最大的盲點。◆2.沒有檢查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失調所引起,但現在糖尿病治療卻很少檢查胰島素,甚至打胰島素也沒有運用胰島素檢查來監控。我曾經接觸許多早期糖尿病患,他們的血中胰島素已經很高了,但醫師仍舊要求他們施打胰島素,現在的醫學研究已證實,糖尿病就是因為血中胰島素過高所引起,這樣的療法豈非是「飲鴆止渴」?現在糖尿病被普遍認為是「終生慢性代謝失調疾病」,所以,糖尿病要治療一輩子,也沒有人有異議!真的是這樣嗎?糖尿病沒有完整控制的希望嗎?我認為只要運用「代謝矯正技術」來逆轉「食癮風暴」,第二型糖尿病是有可能被完整控制的!※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食癮:胰島素5.0健康計畫》
-
2021-10-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一心一德」唱成功! 羅一鈞自評90分 扣10分為這原因
雙十國慶大典今登場,雖然因防疫規模縮小,仍有許多亮點,「國民女婿」疾管署副署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在領唱國歌的隊伍中。羅一鈞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最難唱的「一心一德」有唱上去,給自己90分,扣10分是因為陽光刺眼,眼睛張不開。戶外現場天氣炎熱,但比起自己,他更關心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的孩子們,排隊站在烈日下,但合唱團制服看起來很熱。向國旗和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時,領唱隊伍要向後轉,這時羅一鈞看到後方合唱團孩子們都在噴汗,但卻很乖、很守秩序,令他有些心疼。羅一鈞表示,為了這個一生一次的經驗,正式典禮前總共練習了四次,大家都有私下聊開、交換彼此的故事,所以正式演出時很有默契。他說,除了跟大家一起練唱,羅一鈞有時候也會去河濱邊騎腳踏車邊練唱。正式領唱時,原本擔心的破音、走音、出錯都沒有發生,最難唱的高音句「一心一德」也有順利唱上去,如果要打分數,應該有90分。羅一鈞和東京奧運跆拳道銅牌羅嘉翎在領唱隊伍中站在隔壁,兩人都是領唱結束就要去加入遊行車隊。奧運選手遊行時必須要配戴獎牌,所以羅嘉翎領唱時就帶著獎牌,面對旁人好奇詢問,羅嘉翎大方把獎牌拿出來借大家看,羅一鈞也第一次摸到沉甸甸的奧運銅牌。羅一鈞後來加入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副署長莊人祥、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疾病管制署主祕,站上遊行車隊,向民眾揮手致意。車隊所到之處,尖叫聲四起;遊行結束下車時,羅一鈞和其他衛福部官員就被許多民眾包圍、要求合照,還有人拿著羅一鈞的著作《心之谷:羅一鈞醫生給愛滋感染者和感染者親友的溫暖叮嚀》請他簽名。
-
2021-09-2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不穩,足部、口腔都可能感染!糖尿病患日常飲食、運動指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及壓力大,在飲食、營養的攝取,以及在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健康,長期下來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進而引起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是逐年升高,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一般而言,我們所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會經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而轉變成為葡萄糖,做為身體熱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因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進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子之外,其他例如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懷孕、壓力等等,也都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因併發症就醫後才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疲勞與四肢無力、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的日常生活照顧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日常生活的照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要生活照顧做得好,一樣能擁有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品質。另外,日漸重視自己健康、改變生活型態的患者,也能遠離其他慢性病的困擾。◆ 飲食-可尋求營養師的專業協助: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過重的話,建議可借助營養師的幫忙,依據目前的病症、身高體重、日常活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藥物等等,計算一日所需的熱量,並設計出適合的菜單,在營養師的專業協助下,患者也比較能配合。除了營養師的協助以及特製的菜單外,患者也須建立正確的飲食原則,並且一步步地改善。-定時定量的進食。-少油、少糖、少鹽。-盡量避免精緻或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明蝦、花枝等等。-多攝取纖維質較高的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甜度較低的水果。-烹煮時,多以清燉、水煮、烤(避免過多的醬)、燒、蒸、拌的方式;減少煎及炸的烹調方法。◆ 運動-每週至少要做三次有氧運動:建議每日於飯後的一到二小時間進行,以有氧運動類為佳,例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如果無法每日進行運動,那麼一周至少三次,每次維持30~60分鐘。運動時需穿著適當的鞋子,好保護足部;請記得在運動的前後,需要做好充足的暖身與收操動作,以避免運動傷害。應隨身攜帶糖果及識別卡,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才能及時處理。◆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呢?低血糖患者會有飢餓感、全身無力、冒冷汗、頭暈眼花、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緊張焦躁、嘴唇發麻等症狀,若未加留意,會導致嚴重低血糖,進而產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視力模糊、複視、失去定向感,甚至會抽筋及昏迷等等。因此,須留意目前的低血糖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立即攝取可以快速吸收的含糖食物,例如方糖、果汁、汽水、巧克力等;若進食後5~10分鐘還是沒有改善,須立即送醫。◆ 皮膚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穩,容易會有皮膚癢的狀況,為避免因皮膚癢抓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平時就應保持雙手的乾淨,清洗手時應用中性清潔品,並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洗澡後或乾癢的情況發生時應塗抹乳液。如果皮膚有小傷口,需進行消毒並以消毒紗布覆蓋,保持傷口乾燥;傷口較大時,務必就醫請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是否有感染的狀況。如果傷口出現紅腫或是久未癒合,也需就醫檢查是否感染,切勿尋求秘方、自行處理。◆ 口腔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差,且唾液分泌較少,對於清除口內雜物的能力也降低,以致容易有牙周病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口腔保健。在每次進食後,最好能刷牙、漱口,或使用牙線,以清潔口腔,並定期就醫檢查牙齒,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預防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泌尿道或是會陰部,較容易感染及搔癢感。建議每次如廁後應以溫水沖洗,並前後擦乾,保持乾淨與乾燥。◆ 足部護理忽略足部的照顧,可能會引起其他慢性病併發症,也是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的院原因之一,所以請大家了解足部護理的重點與原則:1. 清潔足部時,水溫溫度不宜過熱,照顧者可先用手或手肘試水溫,避免燙傷。 2. 維持每日清潔並檢查足部,像是腳趾間、足底有無膿庖、紅腫、傷口、瘀青等,若有發現任何異狀,應立即請醫師處理。 3. 清洗後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乾淨,以保持乾燥,特別是腳趾之間。 4. 皮膚過於乾燥時(尤其是腳後跟),可使用乳液。 5. 修剪腳趾甲時,可先將腳泡在溫水中,軟化指甲,切勿修剪過短造成傷口,趾甲邊勿挖肉,以防甲溝炎;可運用鈍頭挫刀,磨光指甲兩側邊緣。 6. 鞋子需大小適中,請避免穿過窄的鞋子,以免腳受擠壓而受傷。 7. 外出時避免穿著拖鞋、涼鞋,以免造成踢傷。糖尿病可能因知覺遲鈍,未及時發現受傷,進而造成傷口的感染與惡化。糖尿病雖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保持上述所提到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樣可以維持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1-09-1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年紀大代謝差是錯的!《科學》:20至60歲代謝率幾乎不變
許多中年人發胖,都是歸咎於新陳代謝變慢惹的禍,但事實跟想像的不一樣!台大家醫科醫師分析,如今權權威期刊《Science》發現,其實人體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能量消耗,從 20 歲到 60 歲幾乎是不變的,60 歲以後才會每年以0.7% 速度下相,推翻了過去所認為進入中年以後代謝就變越慢的認知。《科學》:20-60歲新陳代謝幾乎不變!「年紀越大,代謝越來越差,喝水都會胖」、「我這是中年發福啦!」,好像隨著年紀增長,肚子慢慢增大也是正常的,因為過去人們總認為人的代謝速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下降,但恐怕現在要打破這樣的觀念了!《Science》期刊發表一篇重磅級研究,研究召集了6421位,年齡從 8 天大到 95 歲的受試者,大手筆使用昂貴的黃金準則「雙標水測量法」量測每日能量消耗,台大家醫科醫師何忠祐醫師分析研究得到以下三個結論:●並不會年紀越大代謝越慢:人體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能量消耗,從 20 歲到 60 歲幾乎是不變的,推翻了過去所認為的年紀越大,代謝越慢這個認知。●60歲以後新陳代謝開始明顯下降:把非脂肪組織量以及身體體積這些因素加以校正後,人的新陳代謝速率,會在嬰兒時期快速增加,直到 1 歲達到高峰,之後會以每年3%速度往下降,直到 20 歲之後停止下降,之後一路穩定到 60 歲之後才又開始以每年 0.7 %速度下降。●非脂肪組織量越多,人的每日能量消耗越高。了解總消耗量才能正確減重如今研究已經推翻了人們一直以來的認知,該怎麼樣減重才是最有效?何忠祐表示:「可以先從每天總能量消耗先了解,從人體每天的能量消耗由哪些項目組成,只要吃得比消耗掉的少就能夠成功瘦下來。」平常日常生活中主要靠四大項目來進行熱量消耗:基礎代謝: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70 %,指的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所需消耗的熱量。2005 年的研究指出影響基礎代謝最主要的因素包含非「脂肪組織量、脂肪量、年齡」,年齡雖然只有2%,但過去的研究仍認為年齡會影響基礎代謝率。非運動性產熱: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15 %,特指「除了運動以外」的所有活動消耗的熱量,包含做家事、通勤、走路、洗澡、起立蹲下等等各種活動。運動性產熱: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10 %,指特地去運動時所消耗掉的熱量,根據每人的運動量不同而有差異。食物產熱效應: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5 %,人體在將食物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並加以吸收,整個過程所消耗的能量,原型食物由於未經加工,相較於加工食品需要較多能量加以消化。另外,蛋白質的產熱效應約佔整體熱量的 30 %,假設攝取 100 大卡蛋白質,約需要消耗 30 大卡來消化吸收,醣類約佔5-10 % ; 脂肪最少約 0-3 %左右。從三方向來增加熱量消耗才有助減重因為成年後直到老年這段時間,人體的代謝速率並不會逐年下降。何忠祐提到:「我們不需再執著於基礎代謝的下降,而是把重心放在提高另外三個可控制的熱量消耗。」1.非運動性產熱:例如減少久坐、爬樓梯取代搭電梯、走路或騎腳踏車通勤、幫忙做家事等。2.運動性產熱:根據體態目標、個人喜好選擇運動,可以是有氧、重訓、球類等,將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 。 3.食物產熱效應:選擇原型食物,少吃高度加工食品,並攝取足夠蛋白質。參考文獻: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孩童易跌傷骨折 醫師曝完全康復關鍵及最佳時機
南投縣黃姓女童騎車跌倒以手撐地,手肘關節處腫脹變形,診後確認是肱骨髁上骨折,經手術治療及固定已完全康復;醫師提醒,孩童跌倒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見,事發後就是馬上送醫,絕不要自行嘗試幫孩子復位,以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南投醫院骨科醫師林昱成說,肘關節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常見的骨折,大多發生在孩子騎腳踏車、滑板、溜溜車等活動不慎跌倒時,使用前臂撐地所致,輕則造成手肘骨折變形,嚴重恐合併神經血管受損,因此需要醫療介入處理。而兒童受傷的當下,千萬不要自行嘗試幫孩子復位,應盡早送醫讓專業醫師評估,若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可能會造成肘關節變形難以復位或骨癒合不良等情形,因此發生後應盡速就醫,醫師則依患者受傷的程度會安排不同的治療方式。林表示,倘若「肱骨髁上骨折」屬輕微移位,可考慮閉鎖性復位及石膏固定治療;若明顯移位則需進行閉鎖性復位,及經皮穿針固定之微創手術;另,除了確認骨頭移位外,也需注意血管是否受損,以及神經是否受傷或被壓迫。而「肱骨髁上骨折」復位手術會採全身麻醉,術後則以石膏保護患部,確保復位固定的骨頭能在正確位置癒合;手術後會使用石膏固定,家長屆時可觀察孩子手部活動循環的狀況,以及定期返診追蹤骨頭復原的情況。對於家長憂心孩童骨折是否會有後遺症,林則說,兒童有相當厚實的骨膜,且血液循環豐沛,對於骨折的生長、修復及重塑潛力是相當強大,像黃姓女童等大部分孩子經適當治療及追蹤下,多能康復且不會留下明顯的後遺症,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9-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性交有如初夜般恐懼......恢復性行為,夫妻應該注意哪些事?
相信很多夫妻在孕期會減少性行為次數,等到安全「卸貨」後,難免會想趕快恢復過往的性生活品質。但許多爸媽對於產後性事相關的經驗分享都不太滿意,尤其是爸爸想「開機」,但媽媽沒有性慾、沒有體力,甚至怕生產傷口再次裂開等問題。到底產後恢復性行為要留意哪些細節?Q1:惡露乾淨、傷口不痛,可嘗試性交?A1:Ο通常建議夫妻產後可嘗試恢復性交的時機點,須視生產傷口與子宮復原程度而定,曾郁文醫師表示,排除感染問題,不論自然產或剖腹產,建議產後6~8周為佳,因為此時會陰傷口多已恢復、惡露也完全排出,剖腹產傷口也較不會因為拉扯而感到強烈疼痛。柯玟卉老師以自身經歷表示,產後恢復性交就猶如初夜般讓人感到害怕,最主要就是擔心傷口疼痛。當心理已備感壓力時,便無法好好享受性愛。陳建臨老師建議,為了降低媽咪產後恢復性交的懼怕,可先以親密互動開始做起,再慢慢嘗試手愛與性交,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克服心理與生理上的障礙。Q2:產後陰道容易乾澀,正常嗎?A2:Ο產後受荷爾蒙影響,陰道相對較容易乾澀,加上性需求不但是自發性的本能感受之外,也受外在環境、氛圍、情緒所影響,若媽咪本身慾望低下,陰道自然不會分泌足夠的潤滑液。曾郁文醫師建議,為避免陰道乾澀,增加性交困難或疼痛,可使用潤滑液增加陰道及外陰部的濕潤,甚至可藉由陰道雷射手術治療,刺激陰道黏膜組織的膠原蛋白增生,增加黏膜層厚度,改善體液分泌降低問題。Q3:性交時,有空氣聲代表陰道鬆弛?A3:×當陰道鬆弛程度輕微並不足以造成重大困擾,卻被多數女性在意的多是:與另一半性交時,感覺陰道口或陰道內不夠緊實,以致雙方無法盡情享受性愛的歡愉,像是:陰莖進入陰道的感覺變得不明顯、出現空氣聲,甚至是另一半表示沒感覺。曾郁文醫師表示,出現空氣聲不全然是陰道鬆弛所引起,和做愛姿勢也有關,而性交感覺不明顯,也可能因為女性分泌物較多、較濕潤,減少陰莖與陰道磨擦,而降低性興奮感。Q4:產後刺激乳房可能造成噴乳反射?A4:Ο曾郁文醫師說明,噴乳反射的原理是「哺乳」時,腦下垂體釋放催產素,幫助母奶能更加順利排出。產後媽咪若有哺餵寶寶的需求,身體就會分泌相關荷爾蒙,促使母體不斷分泌母奶,因此刺激乳房、乳暈、乳頭,就可能使乳腺內的母奶流出,甚至誘發噴乳反射。若擔心性行為過程中,泌奶現象會造成困擾,可儘量先哺餵寶寶或將大部分的母奶擠出。Q5:女性在產後沒「性」趣,正常嗎?A5:Ο臨床觀察發現,產後媽咪的確容易因生理與心理等因素,使性慾降低,像是:傷口疼痛、泌乳激素增加、照顧寶寶、睡眠不足等。柯玟卉老師表示,特別是另一半對於寶寶照護顯得冷淡,媽咪必須獨自扛起照顧寶寶的所有生活大小事,身心會更加疲憊,她建議,爸爸應先同理老婆的身心狀態,讓她感受到關愛、體貼與溫暖,再藉由約會營造氛圍、增加彼此間的吸引力,重拾夫妻間的熱情。Q6:哺餵母乳不需任何避孕措施?A6:×若無懷孕計畫,哺乳期間還是要避孕!曾郁文醫師指出,雖然泌乳激素增加能抑制卵巢排卵,但泌乳激素「濃度」是否能「完全抑制」排卵,效果因人而異,若以哺乳的次數與頻率來看,一天當中哺餵7次、每次15分鐘,仍有2%機率會懷孕,這也表示每50個母乳媽咪中就有1人可能會在哺乳期懷孕,所以臨床上並不建議以哺乳達到避孕目的。Q7:陰道緊實手術可與自然產同時進行?A7:×許多媽咪擔心產後陰道鬆弛問題,會影響夫妻房事,特別是胎兒經陰道生產,因此,「自然產要剪會陰,不如和陰道緊實手術一起做」的想法層出不窮。曾郁文醫師提醒,不論生產方式為何,懷孕與生產都是造成陰道鬆弛的高危險因子!因自然產造成的會陰傷口容易伴隨水腫和充血問題,加上懷孕與生產時母體的凝血功能變好,易增加血栓風險,所以不建議與陰道緊實手術同時進行。若有陰道緊實手術需求,建議至少產後半年再進行,同時必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媽咪的狀況,甚至是另一半生殖器的尺寸大小等,才能規劃最適當的手術。Q8:產後沒有月經就不會懷孕?A8:×產後第1次月經來潮的時間與哺乳有關,沒有哺乳的媽咪,平均會在產後6~8周出現第1次月經,哺乳媽咪受泌乳激素持續影響,當泌乳激素增加,雌激素與黃體素下降而抑制排卵,月經相對來得較晚。曾郁文醫師表示,產後月經來潮狀況因人而異,但是只要卵巢「恢復排卵」就有機會懷孕,在無法預測卵巢何時開始運作的狀態之下,若無懷孕計畫,一定要避孕。Q9:男性的性慾比女性高漲?A9:×陳建臨老師指出,男性的性慾不一定比女性高漲,就像日本社會中,有一群「對性愛沒有興趣,也不想追求異性與談戀愛」的「草食男」般,相反地,也有積極追求性愛的「肉食女」。柯玟卉老師認為,長達280天的孕期,相信不少夫妻性事的品質與次數都會受影響,好不容易等到孩子生出來了,不論男女一定會有重溫舊夢的期盼,但產婦因受荷爾蒙與身心理的影響,產後可能較沒有性致,當然,男性也可能受老婆與寶寶影響而降低性慾。Q10:無性行為可能影響夫妻關係?A10:Ο有一句話說:「習慣成自然」,陳建臨老師表示,夫妻之間若總是少了伴侶的感覺,很有可能會讓「我們是家人」的感覺持續下去,使兩人間的親密互動減少,但若雙方都覺得這樣的相處模式是輕鬆、舒服的,對夫妻關係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不過,當一方熱情如火,另一方卻「性」趣缺缺,就很有可能使夫妻關係出現裂痕,甚至演變成社會問題中常見的外遇、偷吃等狀況。Q11:產後性愛只要成功1次,就能暢通無阻?A11:×很多生產後的媽咪表示,產後第1次很痛,因此對於性交感到害怕,甚至抗拒。陳建臨老師指出,心理與生理狀態會互相影響,例如:因為痛,拒絕再次嘗試性交,接著因為有性交很痛的經驗,就算傷口完全好了,卻還是覺得會痛而影響性慾。他建議,性愛是很主觀的感受,想要或不想要應先達成共識,或許夫妻間以言語的方式直接「談性」會讓人覺得害羞,不妨可以訴說「身體故事」讓兩人的關係更加親密,例如:這個疤痕是我國小騎腳踏車跌倒留下的、臀部的白色妊娠紋是變胖長出來的等,慢慢為感情加溫,是恢復激情的不二法門。採訪諮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不孕症科專任主治醫師譚舜仁.鍾婦產科主治醫師曾郁文.嵩馥性健康管理中心性健康管理師陳建臨.嵩馥性健康管理中心性健康管理師柯玟卉(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