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飲食習慣
共找到
1303
筆 文章
-
-
2021-09-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中秋後…狂吃「火燒心」醫:5守則讓你免跑醫院
衛福部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莊家舜說,過完中秋節,很多胃食道逆流病人紛紛找腸胃科醫生報到。主要是民眾在中秋連假期間攝取過量高油、高糖食物,加上運動變少,造成有胃食道逆流,建議把握5項守則,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遠離「火燒心」。1.調整飲食習慣:避免攝取咖啡因、巧克力、高糖高油或辛辣重口的食物,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建議飯後也別立刻躺下,且睡前2到3小時避免進食。2.戒除菸、酒、檳榔。3.減重:因肥胖會導致腹壓上升,增加胃部壓力,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4.紓解壓力:壓力也會導致胃食道逆流,建議可以透過心理諮商、冥想、漸進式肌肉鬆弛練習等方式來紓壓,降低生活上的不安及焦慮。5.穿著寬鬆衣褲:太緊的衣褲會讓負壓增大,增加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莊家舜說明,胃食道逆流除了吐酸水、胸口灼熱、吞嚥困難之外,常常還有一些非典型的症狀,如咽喉痛、沙啞、牙齦發炎、慢性咳嗽、胸悶胸痛等,經由耳鼻喉科、胸腔科或心臟科轉介至腸胃科就診。莊家舜表示,目前最常見診斷胃食道逆流的方法是胃鏡,透過內視鏡觀察賁門是否鬆弛或潰瘍,但僅1/3發現逆流性食道炎,另外2/3要透過24小時胃酸檢測觀察。臨床上會將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分為「胃酸異常暴露」、「對逆流過度敏感」及「功能性心灼熱」三類來對症下藥。莊家舜指出,雖有新型抑制胃酸的藥物上市,但仍有40%病人對藥物反應不佳,原因就是病人生活飲食起居不正常,或是沒有穩定服藥,難以根治,因此患者宜由改善生活習慣開始,如未好轉可再考慮接受胃鏡檢查或是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以再諮詢醫師是否進行內視鏡或外科手術,杜絕惱人的胃食道逆流。
-
2021-09-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打破迷思?新研究:「乳製品不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一項針對全球最大乳製品消費國家進行的新研究顯示,與攝入量相對較低的人相比,「食用更多乳製品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低」。CNN報導,瑞典是世界上乳製品生產和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研究該國共計4150名60歲老人食用乳製品並測量血液中發現的特定脂肪酸,隨後追蹤這些人平均達16年,以觀察有多少人罹患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有多少人死亡。在對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收入、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其他疾病等進行統計調整後,研究人員發現,脂肪酸含量高、同時也是乳製品攝取量高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在將瑞典的結果與來自美國、丹麥和英國共計近4萬3000人的其他17項研究相結合後,該團隊隨後證實了這項發現。該研究的聯合資深作者馬克倫德(Matti Marklund)在聲明中表示「雖然研究結果可能部分受乳製品以外的因素影響,但我們的研究並未表明乳製品本身有任何危害,我們發現那些攝取量最高的人實際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這些關係非常有趣,但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乳脂肪和乳製品對健康的全面影響」。
-
2021-09-2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不穩,足部、口腔都可能感染!糖尿病患日常飲食、運動指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及壓力大,在飲食、營養的攝取,以及在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健康,長期下來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進而引起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是逐年升高,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一般而言,我們所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會經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而轉變成為葡萄糖,做為身體熱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因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進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子之外,其他例如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懷孕、壓力等等,也都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因併發症就醫後才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疲勞與四肢無力、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的日常生活照顧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日常生活的照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要生活照顧做得好,一樣能擁有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品質。另外,日漸重視自己健康、改變生活型態的患者,也能遠離其他慢性病的困擾。◆ 飲食-可尋求營養師的專業協助: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過重的話,建議可借助營養師的幫忙,依據目前的病症、身高體重、日常活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藥物等等,計算一日所需的熱量,並設計出適合的菜單,在營養師的專業協助下,患者也比較能配合。除了營養師的協助以及特製的菜單外,患者也須建立正確的飲食原則,並且一步步地改善。-定時定量的進食。-少油、少糖、少鹽。-盡量避免精緻或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明蝦、花枝等等。-多攝取纖維質較高的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甜度較低的水果。-烹煮時,多以清燉、水煮、烤(避免過多的醬)、燒、蒸、拌的方式;減少煎及炸的烹調方法。◆ 運動-每週至少要做三次有氧運動:建議每日於飯後的一到二小時間進行,以有氧運動類為佳,例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如果無法每日進行運動,那麼一周至少三次,每次維持30~60分鐘。運動時需穿著適當的鞋子,好保護足部;請記得在運動的前後,需要做好充足的暖身與收操動作,以避免運動傷害。應隨身攜帶糖果及識別卡,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才能及時處理。◆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呢?低血糖患者會有飢餓感、全身無力、冒冷汗、頭暈眼花、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緊張焦躁、嘴唇發麻等症狀,若未加留意,會導致嚴重低血糖,進而產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視力模糊、複視、失去定向感,甚至會抽筋及昏迷等等。因此,須留意目前的低血糖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立即攝取可以快速吸收的含糖食物,例如方糖、果汁、汽水、巧克力等;若進食後5~10分鐘還是沒有改善,須立即送醫。◆ 皮膚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穩,容易會有皮膚癢的狀況,為避免因皮膚癢抓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平時就應保持雙手的乾淨,清洗手時應用中性清潔品,並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洗澡後或乾癢的情況發生時應塗抹乳液。如果皮膚有小傷口,需進行消毒並以消毒紗布覆蓋,保持傷口乾燥;傷口較大時,務必就醫請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是否有感染的狀況。如果傷口出現紅腫或是久未癒合,也需就醫檢查是否感染,切勿尋求秘方、自行處理。◆ 口腔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差,且唾液分泌較少,對於清除口內雜物的能力也降低,以致容易有牙周病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口腔保健。在每次進食後,最好能刷牙、漱口,或使用牙線,以清潔口腔,並定期就醫檢查牙齒,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預防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泌尿道或是會陰部,較容易感染及搔癢感。建議每次如廁後應以溫水沖洗,並前後擦乾,保持乾淨與乾燥。◆ 足部護理忽略足部的照顧,可能會引起其他慢性病併發症,也是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的院原因之一,所以請大家了解足部護理的重點與原則:1. 清潔足部時,水溫溫度不宜過熱,照顧者可先用手或手肘試水溫,避免燙傷。 2. 維持每日清潔並檢查足部,像是腳趾間、足底有無膿庖、紅腫、傷口、瘀青等,若有發現任何異狀,應立即請醫師處理。 3. 清洗後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乾淨,以保持乾燥,特別是腳趾之間。 4. 皮膚過於乾燥時(尤其是腳後跟),可使用乳液。 5. 修剪腳趾甲時,可先將腳泡在溫水中,軟化指甲,切勿修剪過短造成傷口,趾甲邊勿挖肉,以防甲溝炎;可運用鈍頭挫刀,磨光指甲兩側邊緣。 6. 鞋子需大小適中,請避免穿過窄的鞋子,以免腳受擠壓而受傷。 7. 外出時避免穿著拖鞋、涼鞋,以免造成踢傷。糖尿病可能因知覺遲鈍,未及時發現受傷,進而造成傷口的感染與惡化。糖尿病雖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保持上述所提到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樣可以維持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1-09-22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減肥「卡關」?五招心法帶你突破!
不少人在減重過程中都會「卡關」, 初期的時候很順利,但過了一段時間體重卻維持在某個區間。遇到「體重停滯期」該怎麼辦?知名醫師宋晏仁提供了五招心法,帶您一起來突破!談到減重,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減重階段,有些人速度快、有些人的速度則比較慢。但大部分的人在減重初期,因為飲食的改變,體重的變化會很明顯,這個時期也就是「快速減重期」;隨著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固定則會到「體重維持期」這階段也是減重的決勝關鍵點。但這過程也是最容易失敗的時期,在遇到體重的停滯期,該怎麼適度地改變飲食習慣跟運動方式,將會左右減重的效果。宋晏仁醫師特別提供了五招心法要來幫助每一個減重的人都能「安全過關」,快一起來看看影片吧。宋晏仁醫師 X Cofit瘦身〡飲食〡糖尿病 YT:點我看我的專屬營養師FB: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烤肉配飲料怎麼點? 營養師曝「熱門飲料熱量」排行:愛喝冰小心胖
常見飲品熱量排行 你以為健康的可能最不健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選茶類的人應該平常就習慣喝茶飲,覺得外食吃多了,不想給身體太多負擔,但要小心很多含糖茶的精緻糖量也不低;選奶茶類或冰沙的人,平常可能是嗜甜的小螞蟻,要注意體脂肪問題,可能會有看起來不胖,但體脂肪高的情況;至於選果汁類的人,喜歡喝一點看起來或感覺比較健康的飲品,但卻常常忽略營養標示,建議水果還是能吃就不要喝果汁,可以吃到更多纖維跟營養,咀嚼也能增強飽足感。1、珍珠奶茶(去冰全糖) 94kcal2、芒果冰沙 84kcal3、加鹽沙士 62kcal4、可樂 51kcal5、蘋果原汁 51kcal6、啤酒 49kcal7、柳橙原汁 47kcal(推薦閱讀:最肥的竟不是珍珠! 營養師曝手搖飲配料「熱量冠軍」:你也愛嗎?)8、芭樂汁(非原汁) 45kcal9、奶茶 42kcal10、水果茶(蘋果) 37kcal11、有糖紅茶 34kcal12、冬瓜茶 33kcal13、運動飲料 28kcal14、鮮奶茶(無糖) 27kcal(推薦閱讀:常喝鮮奶茶會導致腎結石?有這些飲食習慣要小心)15、有糖綠茶 22kcal16、有糖麥茶 18kcal17、美式咖啡(無糖) 2kcal18、低卡可樂 1kcal19、烏龍茶 0kcal20、白開水 0kcal(以上飲料為每100ml之數值)(推薦閱讀:喝果汁跟吃水果一樣營養? 研究警告:小心甜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精緻糖勿攝取過多 一杯全糖手搖飲就超標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精製糖攝取量不超過整天總熱量的10% ,可以的話最好控制在5%以下,假設每日攝取2000kcal 那麼糖攝取應低於200kcal,更可以控制在大約是25到50g的量。而若是點手搖飲料,其實隨便一杯全糖手搖飲料都會讓糖分爆表,所以微糖或是無糖是比較好的選擇。避免肥胖上身 6點建議要記牢此外,高敏敏也建議:1、能多喝水是最棒的。2、加料飲品點無糖就好(很多料裡面就會蜜糖進去了)。3、點越少糖越好。4、冰沙的飲品要比較注意糖量攝取,因為「冰」會降低對甜的感覺。5、不要被酸酸的飲品騙了,以為很清淡、偏酸,糖就會少,其實正相反。6、奶精可以換成鮮奶,油脂跟熱量少,負擔也相對比較少。若想要阻止日益橫向發展,高敏敏強調,還是點無糖茶、黑咖啡比較合適,而水是最優秀的選擇;提醒每天至少要喝2000cc的水,在解渴的同時,身材跟健康也要把持住。延伸閱讀: ·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 ·無糖茶當水喝超傷腎! 毒物專家公布茶喝太多3健康危機 
-
2021-09-2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女業務便秘20年 微創手術重建腸道「暢」快了
1名女業務員長期便秘,天天吃強效軟便劑仍「大」不出來,20年苦不堪言,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接獲病人求診,採用微創便秘術式重建腸道,終能讓業務員重拾「暢」快人生,也重拾笑容。42歲女業務員,因業績壓力大,自我要求也很高,她工作表現優異,但苦惱「便秘」,她自述用過各種偏方,可是效果卻愈來愈不明顯,生理問題的焦慮造成睡眠不足,加上工作壓力形成惡性循環,她說對人生愈來愈絕望。女業務員後來到台中慈濟醫院就醫,期待能藉手術徹底解決問題,主任邱建銘依他臨床經驗指出,大多數便秘病人的病因與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壓力有關,只要改變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9成以上的便秘都可以改善,並藉藥物控制緩解症狀。但經過長期追蹤,確認女業務員軟便藥物愈用愈重,藥物無法戒斷,屬於極少數真正需要開刀的族群,邱建銘決定幫她動刀,傳統便秘手術做法是切除所有大腸,只保留直腸,存在兩個最大缺點,除容易導致術後嚴重腹瀉或升高夜間滲便機會、沒有大腸腸內菌共生互動,也會影響身體抵抗力,邱建銘調整標準術式做法,保留1小段升結腸,利用腹腔鏡切除大部分的大腸,做升結腸與乙狀結腸吻合。回診時,女業務員滿臉笑容說,她從人生沒有希望的谷底,到如今可以早睡早起工作順利,順利休假出遊,感謝邱建銘主任幫她找回生命中的快樂。邱建銘表示,過去3年,針對長期追蹤已確認為「藥物治療無效」的19位病人做保留升結腸的便秘手術,雖然保留小段升結腸會讓手術變得相對複雜,但個案術後腹瀉、失禁、滲便副作用為零,便秘症狀百分百改善,同時完全不需要軟便劑的比例達8成4,長期觀察結果能降低手術後副作用,安全有效,治療效果更好。
-
2021-09-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胃腸科名醫忙到5天沒排便 宿便太多腸阻塞
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經常會提醒病人要注意便祕問題,多吃蔬菜水果,其實我也會疏忽而發生嚴重腸阻塞。那一年是升上主治醫師的第5年,計畫要前往美國德州貝勒醫學中心進修,家人也跟著同行,但出發前3天的夜晚,卻在睡夢中痛醒。服藥未緩解 擔心盲腸炎當時觸摸腹部加以診斷,發現下腹部又腫又痛,服用解痙攣藥物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痛得更厲害,盲腸的位置也很痛,擔心是盲腸炎,當時已經痛到站不起來,由家人緊急送到高雄榮總急診。一路上心裡很忐忑,擔心萬一要開刀,3天後不可能出國,一切好不容易安排好的事情,後續處理起來很麻煩,整路腦袋沒停。5天沒排便 忙到完全疏忽到醫院後經過各項檢查,從腹部X光片裡看到腸子裡有許多宿便,醫師認為可能宿便太多引發腸阻塞,大小腸都腫了起來,這時才想到因為準備出國太忙了,算一算已經5天沒有排便,後來醫師開了灌腸藥,果然排出很多糞便,人也跟著馬上舒服起來,結果還好順利出國。那次經驗給我很深刻的體認,連自己是胃腸科醫師,總是提醒病人要多吃蔬果、多注意排便狀況,自己一忙起來竟然完全疏忽,可以想見一般民眾可能更容易忽略便祕帶來的問題。灌腸的時候感覺不太好,很擔心被人戳破腸子,後來行醫時病人提到肚子痛、灌腸等問題,更能體會到病人的不適與擔心。3天以上沒排便 就是便祕門診中便祕就醫的病人很多,便祕的定義是3天以上沒排便,可以靠一些方法排解,例如多吃蔬果、益生菌,每天喝水要超過2000㏄、適度運動等。很多病患會說「我都有吃蔬果,怎麼還會便祕?」但要看吃得夠不夠,現代人飲食中膳食纖維攝取量多數不夠,每天至少要25公克,半碗煮好的青菜、一碗糙米飯或是一顆橘子,各可以提供4公克的膳食纖維,必須3餐都吃水果,中午晚上各半碗菜,再加上一碗糙米,才能湊足25公克,如果真的吃不夠,可以考慮直接吃膠囊補充。便祕逾一個月 就醫找原因 不少人長期便祕,引起便祕原因有三種:一是功能性、二是器質性、三是藥物性。像是吃不夠蔬果或是壓力大等造成,稱為功能性便祕;大腸癌、腸沾黏、甲狀腺分泌不足或副甲狀腺亢進等,可能引發器質性便祕。如果在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後,便祕仍超過一個月以上,應就醫找出原因。使用藥物也可能造成便祕,例如含鋁的制酸劑,或是鎮定劑、解痙攣及止痛等藥物,都可能影響腸胃蠕動,如果情況嚴重,可以與醫師討論換藥。如果發生腹部疼痛、體重減輕、生活品質下降、便祕超過3個月,或是改變生活習慣仍便祕一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前往胃腸科就醫。許秉毅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中國醫大學專任教授●台灣內視鏡醫學會監事●台灣胃腸蠕動醫學會監事年齡:59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畢業,美國貝勒醫學院參訪學者專長: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胃潰瘍、胃癌、大腸癌、肝癌及肝炎等興趣:攝影、保齡球、旅遊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高雄榮總胃腸科主任
-
2021-09-17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多肥胖,恐致心血管疾病!控糖飲食10建議
藝人龍劭華猝逝,他長期患有糖尿病引發關注。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名,營養師強調,第2型糖尿病人多有肥胖問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必須好好控制血糖,更要進行「減重」,以降低死亡機率。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表示,糖尿病的控制,必須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來調控血糖穩定。在飲食上,對於食物分類及份數的了解相當重要。劉怡里特別提醒,腰圍過粗的人,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未來得到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是大小血管病變的高風險族群,像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屬於大血管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則是小血管病變。為預防糖尿病人發生血管病變,劉怡里指出,糖尿病人的飲食,除了要控制好糖分外,也要控制油脂與鹽分的攝取。建議針對患者的生活作息、生化數據等進行「個人化」設計,調整出適合糖尿病人最佳的飲食建議。糖尿病患最佳飲食建議1. 維持理想體重,尤其男生腰圍應控制在90公分(35吋),女生控制在80公分(31吋)。飲食豐富且多元性變化,病友飲食習慣和份數要搭配藥物,遵守「定時定量」原則。2. 乳品類、全穀雜糧類、水果類會影響血糖波動,宜適量食用。但要留意鮮奶、奶粉、起司、優酪乳、優格等乳品含有乳糖,若過量攝取,會影響血糖。3. 可選擇高纖類全榖雜糧,像糙米飯、地瓜、南瓜、燕麥、蕎麥麵等,有助餐後血糖控制。4. 可吃水梨、木瓜等低GI水果,較不易引起血糖波動,每天攝取2份(2碗=200克)。5. 水溶性纖維豐富的食物,可延緩血糖上升速度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對降膽固醇也有幫助,尤其蔬菜類不限制份量,可多吃秋葵、木耳、海藻類等。6. 油脂的攝取,可選擇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堅果等,烹煮宜採燉、烤、燒、清蒸、水煮、涼拌方式,降低飽和脂肪酸,並減少紅肉、加工肉品、內臟類食材。7. 善用辛香料,例如蔥、薑、蒜、九層塔、肉桂、薑黃、香草等,增加餐點風味,減少用鹽量,維持血糖穩定,也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8. 外食盡量避免吃糖漬、蜜汁、醋溜、茄汁、糖醋、勾芡等加多量蔗糖或蜂蜜的菜餚,最好勿飲酒,空腹飲酒易低血糖。9. 每周運動150分鐘以上,每天至少30分鐘,可以採分散性累積運動,達到有效的運動量,像快走走到會喘、早中晚爬樓梯。10. 定期監測血糖、血脂、血壓,記錄飲食日記與營養師討論個人化建議,每年定期健檢,是病友要注意追蹤的重要事項。
-
2021-09-1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瞬間奪命 心臟內科醫:9成與高血壓有關
藝人黃鴻升(小鬼)因主動脈剝離過世將屆滿一年,青壯年驟逝令人不勝唏噓。主動脈剝離九成與高血壓脫不了關係,大多數青壯年人不知自己有高血壓,或知道有高血壓而未積極控制,又主動脈剝離症狀不典型,以至於一發生主動脈剝離,常錯失救命時機,造成憾事。35歲的A女是一家醫材公司行政人員,有幾次因為胸痛、喘不過氣就醫,才知是高血壓患者,開始吃藥控制血壓,但身體狀況好時就不吃藥或少吃,某日在辦公室突然劇烈胸痛休克,緊急送醫急救,仍因主動脈剝離而回天乏術。43歲的B先生有高血壓病史,雖有藥物控制,但因工作關係常熬夜,愛吃炸物當消夜,沒時間運動,某天如廁時用力,下背部突然一陣撕裂痛,緊急送醫後也因主動脈剝離搶救無效。主動脈就是血液從心臟打出去時,運往身體各處的主要血管。生活習慣、高血壓、飲食習慣都會影響動脈血管的健康。當主動脈血管內膜上有撕裂傷時,血液可能就會滲透到其中一層,出現了所謂的「假腔」。原本只有真腔輸送血液,現在多了一條假腔,等於是一條叉路,當血液一直衝往假腔輸送,如果患者血壓又控制不好,隨著血管壓力愈來愈大,假腔也會像吹氣球一樣,腔壁愈變愈薄,假腔最外層的腔壁就破裂了。由於主動脈剝離隨著假腔位置不同,疼痛的症狀也不同,其症狀跟很多疾病類似,胸痛可能被誤心血管問題、心肌梗塞,下背痛被當結石、坐骨神經痛,甚至被懷疑是中風。年紀大、心血管疾病、三高控制不好、有動脈粥狀硬化、長期抽菸的人等,是主動脈剝離的高風族群。尤其高血壓病人更須慎防,近來青壯年病人時而發生主動脈剝離,一家支柱倒下,家庭破碎,不能不多注意。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被忽略的的隱性症狀 醫建議中風後憂鬱該怎麼辦
近年來中風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隨著生活型態、環境以及飲食習慣改變,還逐漸中風患者年輕化的現象,愈來愈多30-50之間的腦中風患者出現;腦中風之後肢體無力常是最顯而易見的症狀,其他合併症狀如吞嚥困難、失語症、認知障礙、感覺異常、視覺障礙等,也相對容易被觀察,但情緒議題常常是忽略的的隱性症狀,而其中「中風後憂鬱」是需要被注意的議題。許多人覺得患者因為中風後導致肢體偏癱或輕癱,讓原本可以獨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起居的人,一夕間變成需要他人協助,不管是只能臥床、需要輪椅協助等,都讓患者有失去自我的低落感,所以自然而然會導致情緒低落,只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不管是靜一靜或是大哭發洩,憂鬱的情緒就會自然消散;但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全然適用在中風患者身上,因為有時候造成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大腦的損傷,而不只是重大壓力造成的社會因素。就讓我們透過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徐伯誠的文章,來認識什麼是「中風後憂鬱症」吧。中風後憂鬱的致病原因目前認為中風後憂鬱的致病原因是多種因素造成,主要包括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中風後腦神經細胞的損傷相關,可能引起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或是神經滋養因子(BDNF)缺乏,抑或是傷到腦中特定的神經迴路,也造成情緒的症狀,有研究指出特定部位的中風,如前額葉與基底核,也與中風後憂鬱有關。什麼情形容易有中風後憂鬱?中風後造成的障礙程度與發生中風後憂鬱有關,通常愈嚴重者、需要他人協助愈多者,容易造成較大的壓力;另外其他社會心理因素,例如青壯年期中風,可能要面臨長期的經濟壓力也會是潛在的因素,而社會與家庭支持系統的程度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愈缺乏支持系統的患者,產生憂鬱的比率也較高。另外,過往的人格、過去病史,例如再次中風、多重慢性病、以及曾有憂鬱症病史等,也都可能是中風後憂鬱的危險因子。何時要懷疑有中風後憂鬱?中風後的第一年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中風後憂鬱,超過一年之後的發生率逐漸下降。因為許多患者在中風前幾個月會以住院方式進行密集的復健治療,在旁邊長時間照顧的家人或是看護對於患者的變化應該能觀察到一些變化,常見的徵兆包括情緒上表現出比以往更強烈的悲傷、變得容易哭泣、說話的頻率下降,另外也可能觀察到睡眠品質下降、活動力變差,常反應在復健治療時的表現,甚至有些家屬懷疑患者是因為不積極參與復健而造成肢體表現退步。 返家的患者不像住院的時候按表操課的復健治療,如果患者不肯出門做復健或是不願意與人社交表現,也都要懷疑有中風後憂鬱的可能性。為什麼需要特別強調中風後憂鬱?研究指出中風後憂鬱對於後續復健效果有顯著影響,造成整體功能恢復較差,提高未來醫療花費;另外對於人際社交與生活品質也有顯著影響,最嚴重反映在統計上顯示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中風後憂鬱是不可忽略的照護議題。如果懷疑中風後憂鬱該怎麼辦?可以有什麼樣的治療方式?如果有前述懷疑中風後憂鬱時,應該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在旁照顧的家人或是看護能提供有用的觀察,同時透過醫師端一些篩檢的問題或是量表協助診斷。目前研究指出使用服用抗憂鬱藥物調節腦中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有幫助改善憂鬱症狀,儘管不能連帶改善肢體功能的缺損,穩定服藥後可讓患者的情緒穩定,重拾復健的動力,這是對於中風患者很重要的改善。親友的陪伴支持與鼓勵也格外重要,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懷,一起面對生活的改變,慢慢調適心態與重建心靈,化解憂鬱帶來的負面的影響。面對憂鬱的患者時,醫療團隊的成員也能提供一己之力來幫忙改善,例如復健治療時可以調整訓練方式,採用一些吸引患者的方式;如果有需求時也可以透過臨床心理師協助心理諮商,協助處理情緒問題。家屬或是看護也會有情緒障礙許多家屬從一開始的初期的震驚,馬上面臨到不同時間點必須做出醫療抉擇的難題,以及後續出院或是轉院的安排,加上處理被打亂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也可能會造成情緒障礙,最常見的障礙是憂鬱與焦慮。有研究指出,照顧時間愈長、醫療花費支出愈多,家屬的情緒障礙問題比率愈高。患者及家屬都有各自心理、生理負擔,也都需要適時的處理,尋求可近的資源協助、加入病友團體,可以聆聽過來人的建議,也都能幫忙調解自己的情緒,重建身心健康。 總結來說,中風後憂鬱並不少見,但及早發現,透過藥物治療與家人的鼓勵陪伴,給予心靈上的支持一起面對難關,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都有正面幫助。(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學會,原文網址:復健提不起勁,中風後憂鬱怎麼辧?)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還沒打疫苗如何防感染新冠重症? 營養師推「5類不起眼食物」:菜市場都有
你打過新冠疫苗了嗎?隨著目前台灣疫苗陸續到貨,許多人早已打完第一劑等待第二劑中,但還是需要多些耐心等待,不論已打完疫苗還是正在等待打疫苗者,如何透過飲食提升保護力?降低染重症風險? 一劑疫苗保護效果有限 調整飲食增強抵抗力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粉專「程涵宇營養師」發文分享指出,一旦面臨Delta病毒威脅時,不管是哪一種疫苗,如果只打一劑,在遇上Delta病毒株時保護效果均有限,建議這段時間還是要增強自身的保護力,調整飲食對策,才能幫助降低新冠肺炎59%~73%的重症風險*。 植物性飲食降73%、海鮮素飲食降59%重症率 縮短病程程涵宇表示,根據研究發現植物性為主的飲食 plant-baseddiets 降低73%的重症機率;海鮮素飲食 pescatarian diet 降低59%的重症機率。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富含營養素,尤其是植物化學物質(多酚、類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維生素 A、C 和 E、葉酸和礦物質(鐵、鉀、鎂),其中像是維生素 A、C、D 和 E,可降低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和肺炎)的風險,並縮短這些疾病的持續時間。 (推薦閱讀:防疫、強化免疫力,維生素D怎麼補? 專家曝「3捷徑」每天都能做) 多吃5類食品1、蔬菜:含有各種豐富的植化素例如類胡蘿蔔素、多酚類,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2、豆類: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大豆異黃酮、礦物質。3、魚:除了含有能夠幫助抗發炎的omega-3 脂肪酸,可能對呼吸系統疾病產生有利影響,同時也含有跟免疫力息息相關的維生素D。(推薦閱讀:魚油、魚肝油差在哪? 兩者用途不同!營養師揭「食用時機」過量會積毒)4、海鮮貝類: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的硒及鐵。5、堅果:含有豐富維生素E,增強身體的保護力,降低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和肺炎)的風險。(推薦閱讀: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少吃這些食品1、紅肉、香腸火腿、培根、酒、含糖飲料。建議保有並且持續以營養豐富的天然食物的健康飲食習慣,增強免疫力並且預防重症 COVID-19發生機會。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Plant-based diets, pescatarian diets and COVID-19 severity: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six countries 延伸閱讀: ·老是嘴破,小心是免疫力出問題! 避免口腔潰瘍變成癌,2週內未見好轉快就醫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
2021-09-0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紀輕輕高血壓 注意是否多囊腎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就有五成機率罹病,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台中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跟著千禧世代吃出健康!營養師:多吃9種食物增強免疫力
●美媒列出千禧世代60種食物●9種千禧世代食物,吃得簡單、吃出健康●維生素A可加速恢復呼吸道感染症狀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全球,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刻不容緩。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侯沂錚建議,民眾可以多吃9種千禧世代食物,不僅能吃得簡單、吃出健康,還能增強免疫力。千禧世代 約20至40歲族群千禧世代(Millennials)是指1980至2000年出生的人,年紀約20至40歲族群。美國媒體Buzzfeed列出今年千禧世代具代表性的60種食物,其中牛奶、地瓜、燕麥奶、豆腐、豆漿、花椰菜、沙拉或水果盒、堅果棒、堅果奶、酪梨、氣泡水、藜麥或紅藜、抹茶、咖啡、現榨果汁等,都是台灣常見食用的食物。侯沂錚分析說,牛奶、地瓜、燕麥奶、豆腐、豆漿、花椰菜、沙拉或水果盒、堅果棒、堅果奶等食物,富含蛋白質、油脂、纖維、維生素A、C、D、E等營養素,具有「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的功效,是能夠改變國人2021年飲食習慣的千禧世代食物。蛋白質攝取少 增染疫風險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可降低感染風險,幫助對抗發炎反應,若是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影響抗體的產生,增加感染風險。侯沂錚建議,每人每餐可攝取1掌心豆製品。吃好油,也可對抗身體的發炎反應。在烹調食物時,可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如橄欖油、花生油、芥花油等,或攝取堅果種子類食物,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侯沂錚建議,每餐堅果種子類攝取量為1茶匙或每天1湯匙。膳食纖維 幫助腸道養好菌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能幫助腸道養好菌,強化免疫系統。侯沂錚說,膳食纖維可從蔬菜水果、未精緻全穀雜糧類、豆製品、堅果等食物中獲得,建議每人每天攝取的澱粉中,至少1/3是未精緻的「全穀雜糧類」如糙米、五穀飯;每餐吃拳頭大的水果,蔬菜比水果多吃一點。若不幸染疫,維生素A可加速恢復呼吸道感染症狀,侯沂錚建議,可以食用富含維生素A的雞蛋、地瓜、花椰菜等食物,但維生素A屬脂溶性維生素,必須搭配油脂、堅果種子共同烹調,如橄欖油、亞麻仁籽油、核桃、腰果、南瓜籽等,才能有效吸收。維生素D 可調節免疫系統維生素D可調節免疫系統,適當日曬有助於維生素D生成,在未防曬的情況下,1周可日曬3至4次,每次15分鐘,或可從蛋、鮮奶、日曬過的菇菌類等攝取維生素D,建議每天喝2杯250cc奶類與食用1顆蛋。維生素C和E可減少自由基的形成、細胞組織的損傷,建議可從植物油、堅果類、全穀類、深綠色蔬菜等攝取。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吃黑豆補鈣反讓鈣質流失?營養師曝補鈣食物真相
想要預防骨質疏鬆,除了服用鈣片補充鈣質之外,養成正確飲食習慣,例如均衡攝取含鈣量高的食物更是重要。其中不少人會選擇黑豆補鈣,有醫師認為,吃太多黑豆可能讓磷攝取超標,反而讓鈣質流失。但營養師表示,黑豆的磷含量有限,一般人不可能吃到影響的量。中國西安市紅會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賈帥軍表示,黑豆可以為骨骼的健康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然而黑豆本身鈣含量豐富,含磷量也高,若未控制攝取量,一旦過度攝取讓血液中的磷過高,反倒可能加速體內鈣質流失,增加罹患骨質疏鬆機率。賈帥軍提醒除了黑豆以外,日常生活中三類食物,包括高油脂、高鹽食物及過多蛋白質,也會增骨鬆發生機率,應盡可能少吃。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食物中鈣與磷的確會產生拮抗作用,不過一般人所能攝取黑豆的量,並不足以影響人體的鈣質吸收,反而該注意高鈉的加工食品,例如餃類、貢丸等。此外,黑豆的鈣含量其實不高,並不足以補鈣。若是想要補鈣,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建議,如果沒有喝牛奶的習慣,又想從植物性食物攝取鈣質的話,可以多吃深綠色蔬菜,只要是深綠色蔬菜,鈣質含量都很高,如甘藍菜、芥藍菜、菠菜、莧菜等,建議每餐至少吃到1份(煮熟半碗的量)。另外,也可以多吃傳統豆腐及豆干。陳詩婷指出,由於傳統豆腐、豆干在製作過程會添加食用級石膏(硫酸鈣),因此鈣質含量豐富。豆腐本身含有大豆異黃酮,可以增加鈣質的吸收。
-
2021-09-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輕人高血壓別輕忽!患多囊腎52歲得洗腎染新冠恐致死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來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自己就有五成機率罹病,且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她表示,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有些較小約9.5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足足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大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黃道揚說,巨大如「橄欖球」的腎臟,可能壓迫腹腔器官,導致長期腰痛,若擠壓到胃會降低食慾,營養不良引發肌少症。若囊腫破掉導致血尿、泌尿道感染,囊腫甚至會阻礙排尿,引發腎結石,他強調,多囊腎不僅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導致腦中風或死亡。建議若出現以上五症狀,應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等四種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洗腎者等三類為高風險族群,須至腎臟科進一步檢查。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擔心將疾病基因遺傳下一代,中斷結婚或生子計畫,若年輕就開始洗腎,也會影響工作表現及生活,更有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他表示,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有些患者服藥後會頻尿,多半可在服藥2至3周後習慣,也建議可早起服藥,延長最後一次服藥與睡眠間隔,解決夜間頻尿問題。一名44歲胡先生,22歲時確診多囊腎,阿嬤與父親皆為多囊腎患者,阿嬤發病後,因當時洗腎技術不普及,40歲因腎臟衰竭過世,父親則是52歲開始洗腎,61歲出現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罕見副作用,69歲離世。目前胡先生透過藥物控制,治療2年半病況穩定。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疫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8-30 癌症.肝癌
王光輝肝癌病逝/早期通常沒症狀 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肝癌如何避免?
【2021/08/30編按】兄弟象隊一代名將、人稱「萬人迷」的王光輝,今天上午因癌症病逝,年僅56歲離世令球迷震驚。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與致死率都很高,且不少人是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帶原者,一起來看懶人包!這裡要討論的肝癌,是指「原發自肝臟細胞的癌症」,而不是指從大腸癌、乳癌、胰臟癌轉移到肝臟的「轉移性癌」。肝癌的症狀在肝癌的早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能在肝癌早期就發現自己罹癌者,很多是從健康檢查得知,而非因為不舒服就診。當肝癌繼續長大時,患者可能會感覺:● 右上腹痛● 腹脹●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 食慾欠佳 ● 疲憊● 黃疸● 茶色尿● 發燒肝癌的危險因子如果有下面幾項危險因子,你或許該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健康檢查,以免已有肝臟腫瘤卻不知道。● B型肝炎或C型肝炎這幾乎是肝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了!兩者都是經由血液傳染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經由母嬰垂直感染、共用針頭、輸血等方式得到肝炎。病毒性肝炎會持續的破壞肝臟細胞,肝細胞病變演變成癌症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肝硬化當肝臟因為酒精、病毒性肝炎、藥物等因素受損後,肝臟會企圖自我修復,但過程中會產生疤痕,因而變硬、變形,這些漸進性且不可逆的破壞會讓肝臟失去原有功能,也讓肝細胞病變演變成肝癌的機會增加。肝癌的危險因子接下來的肝癌危險因子,則與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嚴重酒癮若天天飲用大量酒品,且保持過量飲酒習慣多年,罹患肝癌的機會就較大● 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是一級致癌物質,當花生、黃豆、玉米等五穀雜糧在濕熱天氣下發霉後,會產生黃麴毒素,像花生粉、花生醬、豆腐乳、棗類中藥材等保存不當時都可能有黃麴毒素,且即使加熱到攝氏一百度烹煮也無法去除,吃下肚後黃麴毒素會攻擊肝臟細胞,引發肝細胞病變,甚至導致肝癌。● 糖尿病也會增加肝癌的機會。● 體重過重檢驗肝癌當然,我們一定會很關心要如何檢驗出肝癌呢?若醫師懷疑患者有罹患肝癌的可能,會安排抽血檢查胎兒蛋白,若上升則須懷疑是否有肝癌,抽血同時也要了解現在的肝功能指數。若是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患,建議每六個月應該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指數;若已經確定是有肝硬化的病患,那建議每三個月抽血檢查血清甲型胎兒蛋白。假使定期抽血檢查時發現這指數是異常的,或指數一直持續上升,就要小心肝癌的可能。當然,並非所有肝癌病患的胎兒蛋白指數都會上升,抽血結果即使是正常的,也不代表一定沒有肝癌。肝癌的影像檢查一般來說,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做為高危險群的第一線檢查,建議罹患B型肝炎者、C型肝炎者、及肝硬化者至少四到六個月應該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肝癌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都是能用來檢查肝癌的影像工具。肝臟切片代表取出一小部分的腫瘤組織,放到顯微鏡下化驗,可用於確診是否為肝癌。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時,須要打顯影劑,以便了解腫瘤的分布位置、數量、及大小,醫師會再配合患者的年齡及身體狀況,決定適合的治療手段。若發現的夠早,選擇「手術切除」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有機會治癒肝癌。其餘治療方式包括了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就端看個人病情及腫瘤狀況來決定了!原文:
-
2021-08-30 養生.聰明飲食
王光輝肝癌病逝/一天1杯黑咖啡大降肝癌風險!肝臟最喜歡的10種食物
【2021/08/30編按】兄弟象隊一代名將、人稱「萬人迷」的王光輝,今天上午因肝癌病逝,年僅56歲離世令球迷震驚。促進肝臟健康的十大養分儘管肝臟的健康和整體的飲食型態或三大營養素攝取量息息相關,但其實飲食中的許多微量營養素也是守護或促進肝臟健康的重要養分,所以不論是奉行地中海飲食、低 GI 飲食或是其他飲食法,都必須多留意這方面。每一份健康飲食都應該涵蓋這些滋養肝臟的營養素或成分,因為它們不只能保護肝臟不受傷害,讓你擁有健康的肝臟,也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狀況。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促進肝臟健康的養分有哪些。(一)植化素這些出現在水果、蔬菜、堅果和種子類食物中的植化素,對身體有不少健康功效,還有機會預防癌症和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就增進肝臟健康方面來看,則屬吲哚類(indoles)、茄紅素(lycopene)、木酚素(lignans)、白藜蘆醇(resveratrol)、花青素(anthocyanin)和槲皮素(quercetin)的效果特別顯著。2013年一篇探討花青素對肝臟影響的研究發現,花青素(存在於黑莓、接骨木莓、覆盆莓、黑葡萄和茄子的表皮)不只能預防肝臟出現脂肪堆積和發炎的狀況,還能幫助肝臟對抗氧化壓力。槲皮素這種屬於黃酮類(flavonoids)的植化素,則被發現具有抑制 C 型肝炎感染的功效;柑橘類、蘋果、洋蔥、巴西里、橄欖油、葡萄和深色莓果裡都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另外,2015年中國的研究還發現,槲皮素能改善因高脂飲食所造成的肝損傷(尤其是脂肪堆積的部分)。不過,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劑是不用經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檢測和認證的,因此我不建議用營養補充劑來取得這些植化素,直接從新鮮的蔬果中攝取比較健康。(二)咖啡喜歡喝咖啡的人,如果聽到我接下來要說的事實,肯定會覺得通體舒暢。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降低得到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中風、膽結石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的風險,而且還可以全面降低早亡的機會。不僅如此,現在研究還發現咖啡可以降低丙胺酸轉胺脢(ALT)、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和 γ-丙醯基轉肽酶(GGT)的數值;而且就算這些人有慢性肝病或是過量飲酒、肥胖、抽菸等陋習,咖啡也能發揮一定的功效。另外,連續執行了四個週期的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報告顯示,咖啡因的攝取量多寡,確實和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有相關性(該報告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以問卷的方式進行飲食攝取量的調查。2005年,日本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兩場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成果後發現,咖啡的攝取量和肝癌的得病率呈反比: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一到兩杯咖啡者,其得到肝癌的風險降低了42%。由於咖啡中含有成千上萬種物質,所以我們不可能直接點名是當中的哪些成分貢獻了這些護肝功效,因為很可能必須要有多種物質相輔相成(例如當中的強效抗氧化劑和抗癌物質相互搭配),方能產生這股守護肝臟的力量;不過最近有研究發現,或許是咖啡中的綠原酸成分所致。不論是飲用黑咖啡或是拿鐵都可以獲得這方面的好處,唯一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沖泡咖啡時最好要有過濾這道手續,因為這個動作可以濾除咖啡中大部分的咖啡固醇(cafestol)和咖啡白脂(kahweol);這是兩種會讓血中膽固醇含量上升的油性物質。(三)ω-3 脂肪酸鮭魚、鮪魚、核桃、亞麻籽和奇亞籽等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維持心臟、腦部健康和其他身體機能的運作。ω-3 脂肪酸可改善血脂狀態,並降低造成體內發炎的因素,這些優點都對肝臟健康有正面影響。事實上,奧勒岡州立大學新發表的研究發現,屬於ω-3 脂肪酸一員的 DHA(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能預防脂肪肝,且成效顯著。此外,研究還顯示血液中缺乏 ω-3 脂肪酸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的直接因素之一。(四)纖維素纖維素有兩大類,分別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對身體健康來說,它們各有各有的好處。水溶性纖維有助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和整體心臟病的風險,同時它也是維持腸道健康的一項重要因素;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泡在水裡體積會膨大,例如燕麥、豆類和奇亞籽等。反之,非水溶性纖維雖不會遇水膨大,但它卻能增加食物在腸道內的體積,促進腸胃的蠕動、代謝;富含非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有:堅果、麩皮、糙米、水果的表皮等;這兩種纖維素都有益肝臟健康。2007年巴西的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連續3個月,每天食用10公克的水溶性纖維(以營養補充劑的形式攝取)後,他們上升的肝指數下降了,BMI、腰圍、胰島素阻抗和膽固醇也有顯著改善。研究也發現,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包括胰島素阻抗)的風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含量,並讓體重獲得比較好的控制—這所有的改變都有助於降低得到肝臟疾病的風險。(五)益生菌好菌是讓我們擁有一副健康腸道的關鍵角色,健康的腸道可以為肝臟的健康帶來保障,因為腸道和肝臟之間的互動密切,就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部分學者甚至創了一個「腸肝軸系」的名詞,來描述腸道菌相可能透過怎樣的機制來保護肝臟不受慢性損傷的迫害。其實不少研究都已經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病的病人,其體內的腸道菌相都出現了轉變。好消息是,有研究認為,只要透過食用益生菌(促進腸道健康的好菌)和益生質(人體不能消化的纖維素,但卻可以做為益生菌生長的養分)重新打造出擁有健康菌相的腸道,便能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病產生正面幫助,因為益生菌能降低體內發生輕微發炎反應和細菌位移的程度。為了讓我們的腸道好菌多多,可多食用優格、優酪乳、味噌、泡菜、天貝(一種印尼的發酵豆製品)和酸菜等發酵食品,或直接服用益生菌營養補充劑,保持腸道菌相的健康。幾年前,已婚的珍妮絲因為長期的腸胃不適來向我求診,當時她大概35歲,已經反覆腹瀉、便祕、腹痛和脹氣好幾年,甚至有時還會為胃痛和頭痛所苦。另外,珍妮絲的體重有點過重,這也是她找上我的另一個原因,她希望我能協助她瘦下來。我為珍妮絲做了一些檢測,發現她對麩質和酪蛋白有過敏的狀況,由於她每天都會食用麵包和乳品,所以我請她先全面戒斷這些可能造成她腸胃不舒服的食物。幾週後,她的症狀獲得改善,但還未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於是我們又在她的飲食中加入了多種益生菌和消化酵素的營養補充劑,幫助她減輕脹氣,並提升營養素的吸收率。服用了一個月的益生菌後,珍妮絲不但腸胃的症狀大幅改善,就連頭痛也不藥而癒。經過了這一連串的努力,珍妮絲無疑是提升了自己腸胃的功能,而且增進了肝臟的機能。順帶一提,珍妮絲重獲健康腸道的同時,體重也自然而然地掉了2公斤之多。(六)大豆蛋白大豆常常因為它含有雌激素的特性身負惡名,但其實富含天然大豆蛋白(非大豆加工製品)的飲食,對健康有諸多幫助,肝臟也是受惠者之一。研究發現大豆裡的異黃酮能透過調節肝臟的脂肪代謝和改變肝臟的基因表現,來提升肝臟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進而減少脂肪囤積在肝臟的機會,達到預防或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另外,大豆異黃酮亦具有降低發炎因素和改善葡萄糖耐受度的能力。獲取大豆蛋白的最佳來源是由完整大豆製成的食品,例如豆腐、毛豆、天貝和味噌都是很好的選擇,而非成分中徒有大豆分離蛋白的脆餅或能量棒。(七)辛香料在料理中添加辛香料,除了可以增加味蕾的豐富性,薑黃、咖哩粉、辣椒、薑和葫蘆巴籽裡的活性成分也能促進肝臟的健康。大部分辛香料的護肝功效都是源自於它們所含的抗氧化物質,不過也有少部分的辛香料是因為擁有抗發炎、改變基因表現或是增進解毒酵素活性的成分。以2014年7月發表在期刊《消化學》(Gut)的一篇研究為例,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薑黃裡的薑黃素(curcumin)能阻擋 C型肝炎的病毒進入肝臟細胞;2013年,中國也同樣在實驗時發現薑黃素能阻止肝癌細胞生長。2013年來自台灣的研究團隊則發現,萃取自薑的精油有助於對抗酒精性肝病,因為他們每天餵食患有酒精性肝病的小老鼠薑精油後,小老鼠的肝臟便不再受到損傷。在葫蘆巴籽方面,2011年日本研究發現,當大老鼠採取高油、高糖飲食時,若攝取葫蘆巴籽將能抑制脂肪在肝臟堆積。(八)綠茶儘管常被用來當成減肥聖品的濃縮綠茶萃取錠劑有礙健康(因為大量服用很可能會導致急性肝衰竭),但適度飲用綠茶卻有益肝臟健康。在2008年刊登在《國際肝臟》(Liver International)期刊上的一篇回顧性醫學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佐證。該篇文獻指出,適量攝取綠茶,或許能降低肝病的風險,尤其是肝癌。這項優點很可能是綠茶多酚的功勞,因為研究已經證實綠茶多酚能降低 DNA 受損機率和血脂濃度。同時,綠茶裡的兒茶素也能在治療病毒型肝炎。不過想要安全無虞的獲得綠茶的好處,我的建議是不要攝取任何營養補充劑形式的綠茶萃取物,要飲用天然的綠茶飲品,不論是冷泡或熱水沖泡的綠茶。(九)維生素 E抗氧化劑能保護身體不受自由基傷害,維生素 E 就是一種抗氧化劑,所以如果在飲食中適量攝取這種脂溶性維生素,就能守護肝臟健康。研究認為,維生素 E 有助降低升高的肝指數、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並減少疤痕組織在肝臟生成的機會。就跟前面介紹的幾項護肝養分相同,最好的維生素 E 也是來自食物,而非營養補充劑;富含維生素 E 的食物有:植物油、堅果、種子、全穀類和蛋等食物。維生素 E 並非多多益善,過量攝取維生素 E 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反效果,尤其是有心臟疾病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人,更需要仔細拿捏維生素 E 的攝取量。更重要的是,部分的醫學文獻指出,高劑量的維生素 E 會增加總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但也有研究並未發現這項關聯性。2011年,克里夫蘭診所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四百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 E,會顯著增加健康男性得到攝護腺癌的風險。這些因素也是為什麼我們最好不要透過營養補充劑攝取維生素E,多從食物中攝取的原因,因為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 E 比較不會有過量的疑慮。(十)膽鹼膽鹼屬於維生素 B 的一員,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作用不可或缺的元素,許多與肝臟有關的代謝作用都需要它的參與才可以進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三酸甘油酯從肝臟被分泌出的形式)的代謝就是一例。萬一體內膽鹼的濃度過低,就會造成脂肪堆積在肝臟,進一步導致粒線體的功能損傷、脂肪酸氧化能力下降和腸道菌相變差等不利健康的生理變化,這簡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效應。另外,不少研究發現,膽鹼缺乏可能會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癌的生成,然而體內膽鹼含量較高時,卻可能具有預防這兩類肝臟疾病的能力。富含膽鹼的食物有:蛋品、貝類、禽肉、花生、小麥胚芽和全大豆製品。以上這十大養分除了能支持整體的健康,讓肝臟正常運作,它們還有助反轉或中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程。不過飲食所帶來的好處還不僅如此,好的飲食習慣能為身體帶來更多的正面幫助,因為它們同時還能讓身體恢復輕盈、預防或反轉第二型糖尿病、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的風險。簡而言之,只要你的飲食主要以全穀類、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和健康的油脂(例如橄欖油)組成,並搭配小分量的乳製品、魚類和海鮮,紅肉則偶爾少量食用,便可充分掌握獲取最佳健康和護肝飲食的重點。這樣的飲食方式會讓你得到大量增進健康的植化素、抗發炎的 ω-3 脂肪酸和保護腸道的益生菌等有益健康的養分,使你活力充沛。延伸閱讀: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滅火、不是逃生,也不是報案書籍簡介書名:28天消除脂肪肝:4週養肝計畫x 80道保肝降脂食譜,step by step讓「肝」速瘦,搶救健康Skinny Liver: A Proven Program to Prevent and Reverse the New Silent Epidemic-Fatty Liver Disease作者: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 易普欣‧漢諾納原文作者:Kristin Kirkpatrick,Ibrahim Hanouneh譯者:王念慈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7/07/27作者簡介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Kristin Kirkpatrick)擔任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診所健康研究院(Cleveland Clinic Wellness Institute)的營養諮詢部主任,負責處理生活型態醫學中心(Center for Lifestyle Medicine)的營養相關事務。身為一位擁有合格證照的專業營養師,她經常到全美各大保健電視節目中擔任來賓。易普欣‧漢諾納(Ibrahim Hanouneh)在克里夫蘭診所完成內科住院醫師實習和胃腸肝膽科的在職培訓。曾在克里夫蘭診所的肝臟專科和肝臟移植團隊服務兩年,累積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附設醫院的胃腸專科(Minnesota Gastroenterology);該醫院的胃腸專科規模是全美之冠。
-
2021-08-22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為什麼減肥會便秘?專治便秘的4大技巧
相信許多減肥的人都有共同的疑問,為什麼減肥會便秘?宋晏仁教授表示,當飲食習慣改變時,初期常常會有一些特殊症狀,其中一個症狀就是排出的改變,如:便秘、拉肚子。宋晏仁教授表示,經常攝取水份、補充30c.c的麻油、橄欖油或苦茶油,以及吸收鎂離子能幫助排便,甚至做跳躍式的運動也能讓腸胃道蠕動的方向改變。很多人對於「排出」有兩種迷思,認為排汗是主要的排毒方式,其實排汗僅是運動後自然調節溫度的生理反應,很多人以為排汗後體重就能減輕,事實上,排汗後體重減輕只是因為水份大量流失所造成,另外,許多人認為減醣後會造成便秘,其實問題在於過去所吃的澱粉含有太多油脂,真正能幫助排便的就是要有足夠的纖維、油脂與水分。宋晏仁教授表示,只要定時、順暢的排便都是健康的,如果超過三天才有一次排便一定要想辦法解決,畢竟排出順暢才能瘦身順利!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了解更多飲食指導及檢測: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21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每天拍打20下 疏通淋巴增強免疫力
淋巴系統是人體免疫功能重要的一部分,但因為淋巴沒有彈性,如果長期維持一個姿勢不動,或是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堵塞與周邊痠痛。腋下這個位置是人體最大的淋巴結,如果不暢通會感受到肩頸、背部痠痛與胸悶,影片中將教你適當的拍打,改善胸悶與痠痛,透過腰部帶動手臂甩起來,還可以額外運動到腰部!快跟著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每天拍打20下,一起來活化淋巴、增強免疫力。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21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挑著吃,10種影響牙齒的食物讓你擁有一口好牙! 其中一種謢牙食物居然有「它」
相信吧,食物能決定你是否能擁有一口好牙!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你的飲食習慣決定了口腔的健康程度,甚至有研究發現,飲食內容有較多紅肉、甜點、高脂肪食物或精緻穀類的人,與習慣吃素食的人,兩者間的口腔微生物群有著很大的差別。長者適合地中海彩虹飲食英國牙科雜誌日前也曾發表一項研究指出,飲食習慣會導致與牙齒酸蝕有關的危害,包括甜味高、酸度高的食物都可能影響琺瑯質的健康。該研究也發現,會影響牙齒酸蝕的不僅是食物,吃的時間與怎麼吃,都是影響的關鍵。萬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祁力行便建議,高齡長者很適合地中海彩虹飲食,除了能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有利心臟血管系統、控制血糖,更因為咀嚼健康食物,牙齒周圍不容易堆積細菌,清潔起來也更方便。5種會讓牙齒受傷的食物長照營養師林俐岑歸納出5種會讓牙齒受傷的食物,以及5種可以保護口腔牙齒的好食物,牙口不好的長者,最好要挑著吃。1.碳酸飲料碳酸飲料中的碳酸與磷酸會損害琺瑯質,也會讓身體中的鈣質流失速度變得較快,尤其會讓口腔長期處於酸性,牙齒容易酸蝕,進而破壞牙齒琺瑯質的結構。2.硬或帶骨的食物長輩骨質疏鬆的問題通常也多,牙齒比較脆,太硬或帶骨的食物根本咬不動,也有可能讓原本就搖動的牙齒瞬間脫落,建議最好先處理過再給長輩食用。3.黏牙或含糖食物黏牙或含糖食物容易讓殘渣附著在牙齒的表面形成牙菌斑,也不利咀嚼與吞嚥,還容易蛀牙,林俐岑建議吃完最好立即做好牙齒清潔,否則也要以喝水的方式,適度清潔牙齒。4.酸性食物柑橘類水果如檸檬、葡萄柚,或果醋等酸性食物對牙齒的琺瑯質傷害大,長期嗜吃這類食物的人,牙齒也易敏感。雖然沒建議完全不吃,至少不要讓酸性物質在口腔中停留太久,漱漱口或喝水都是不錯的選擇。5.咖啡與茶咖啡因會加速鈣質流失,一般不建議長輩飲用過量,茶則有單寧酸,也容易侵蝕牙齒,且都有染色困擾,清潔不易。5種保護口腔牙齒的好食物琺瑯質是保護牙齒很重要的一環,好的食物不只能鞏固牙齒,也要不會傷害琺瑯質才行。1.鈣質豐富的食物如乳品、優格等早期日本曾有研究發現,食用大量乳製品如優酪乳,可以減少牙菌斑及各種口腔疾病,能防止牙齦萎縮與脫落,也能降低口腔異味,有明顯促進牙周健康的現象;而其中的鈣質,更是存骨本、鞏固牙齒健康的好選擇。2.傳統板豆腐豆腐含有優質蛋白質與鈣質,其中又以傳統板豆腐最有利於長輩咀嚼與吞嚥,對牙齒與健康都有正面好處。3.洋蔥植物性食物有抑制口腔壞菌的作用,像是纖維較粗的芹菜、橄欖菜等,能幫助去除食物殘渣又可平衡酸鹼度;而洋蔥內含多種抗菌成分也能殺死口腔細菌。林俐岑建議,生洋蔥又比熟洋蔥的抗菌物質多,若擔心味道過於強烈,可以透過泡冰水的方式去除辛辣味。4.糖醇類口香糖糖醇類口香糖比較不會增加牙菌斑,且透過咀嚼也能訓練到口腔的肌肉,對於鍛鍊長輩的咀嚼力有幫助,若平日想吃點心類食物而血糖又高的人,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不過,林俐岑也提醒,戴假牙的長輩,咀嚼時要特別小心。5.多喝水喝水是最被強調的口腔保健方式,不僅能保持口腔濕潤,也能刺激唾液分泌,維持口腔的清潔。尤其長輩的口渴中樞反應較慢,當意識到口渴時通常身體都已經缺水了,因此建議要固定補充水分較好。
-
2021-08-20 癌症.頭頸癌
聲音沙啞5個月,一查竟是癌? 醫師提醒:不痛不癢的聲音嘶啞最危險, 超過2週就要查!
聲音沙啞5個月,一查竟是癌?2021年6月,浙醫二院國際醫學中心分享了一個病例,值得大家留意。杭州的余先生68歲,平時飲食口味比較重,喜歡抽煙喝酒。5個月前發現自己說話的聲音有點沙啞,以為只是普通喉嚨發炎,所以也沒有重視。但5個多月過去後,嗓子還是沒有恢復。到醫院就診後發現,余先生有個聲帶新生物,而且並非“善類”,考慮喉癌,建議盡快手術切除。不痛不癢的聲音嘶啞最危險,超過2週就要查!新橋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李紅醫師2013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聲音嘶啞是喉癌的早期信號,如果喉癌累及聲帶,即使體積再小,也會出現聲音嘶啞。所以,需要特別留意那種不痛不癢的聲音嘶啞。還有以下這些聲音嘶啞,需要注意跟喉癌鑑別:1. 感冒、咽炎所致的聲嘶:隨著炎症消退會很快好轉,而喉癌引起的聲嘶症狀卻會呈漸進性加重,且逐漸發展為聲音變粗、變啞,直至完全失音。2. 聲帶小結所致的聲嘶:喉癌的聲音嘶啞有時還會被誤診為聲帶小結。一般聲帶小結表現出的聲音嘶啞為間隙性,在早晨起床的時候會較輕,但是晚上會更嚴重。聲音嘶啞、長期痰中帶血、喉部疼痛等都是早期喉癌症狀。如果超過兩週仍未緩解,要警惕喉癌的可能性。這些習慣最容易引發喉癌!一般來說,男性的喉癌發病率高發於女性,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會增高;如果同時有長期吸煙、喝酒等不良飲食習慣,則喉癌的發病率會更高。此外,喉癌還與長期病毒感染、慢性肥厚性喉炎、聲帶白斑、咽喉反流等慢性疾病、長期吸入刺激性氣體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息息相關。1. 吸煙吸煙量越大、時間越長,患喉癌的危險性越高。吸煙者患喉癌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0~30倍。2. 嗜酒酒精刺激也與喉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酒精過量會損傷黏膜上皮,加速癌變。飲酒者患喉癌的危險度比非飲酒者高1.5~4.4倍,尤其是聲門上型喉癌與飲酒關係密切。3. 胃食管逆流咽喉黏膜幾乎缺乏對胃酸的防禦結構,故長期胃酸逆流也可能會造成咽喉部的黏膜不典型增生,甚至癌變。4. 過度用聲如果過度用聲,或者濫用聲音,再加上其他因素,如抽煙喝酒,確實發生喉癌的機率會增加。遠離喉癌,做到這6點!要想遠離喉癌,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1. 遠離煙草,無論是一手煙,還是二手煙!2. 適量飲酒,盡量選擇低度酒(當然不喝最好)3. 遠離污染環境,尤其化學粉塵環境4. 避免喝燙茶、吃燙食、吃過於辛辣飲食5. 避免過度清嗓,氣流會持續振動聲帶,傷到喉嚨,建議喝水清嗓,但空咽動作不提倡6. 善待嗓子,避免濫用及過度用聲,合理安排聲帶的工作及休息時間。(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8-19 養生.聰明飲食
每個人都有25%腦中風機會 美女營養師教你這樣吃阻止血管硬化!
血管硬化與高血壓都是腦中風高風險因子,世界中風組織(WSO)統計,全球死因腦中風排位第2名,每個人的一生中有4分之1機會發生腦中風,專業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在血管真正硬化前,可以靠著飲食習慣扭轉血管健康,或減緩持續惡化,使用植物性好油、吃低脂蛋白質來源、攝取水溶性纖維等都是關鍵。80%膽固醇身體生產 20%可靠飲食控制降低高敏敏表示,身體膽固醇約70%至80%都是身體製造,遺傳占了絕大因素,其他20%至30%是經由飲食到體內,所謂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在血管內堆積,也會增加血管慢性發炎風險,但藉由飲食控制選擇對血管健康比較有幫助的食物,就能減少膽固醇影響,在尚未發生硬化下,血管有機會漸漸恢復健康。減少動物油多用植物堅果油 豆腐豆漿補充蛋白質高敏敏提醒,攝取油脂與膽固醇有很大關係,動物油多是飽和脂肪酸,與壞膽固醇關連非常大,很容易增加血管慢性發炎機會外,也會堆積在血管壁,烹調菜餚時最好使用植物油,橄欖油、亞麻仁油、堅果類油脂等,都可以幫助減少血液壞膽固醇,降低誘發血管傷害風險。有關蛋白質來源高敏敏也說,肉類經常是平時蛋白質來源,但紅肉(牛、豬、羊等),所含油脂都是飽和脂肪,吸收到身體內容易轉變成壞膽固醇,導致血管硬化風險上升,反觀黃豆(大豆)蛋白質含量高外,也沒有動物油脂,特別是大豆卵磷脂還可以降低壞膽固醇與總膽固醇,以黃豆替代肉類好處非常多。菇類、水藻、水果富涵水溶性膳食纖維 包覆油脂排出體外高敏敏指出,維持血管健康水溶性膳食纖維也非常重要,水溶性膳食纖維不會被人體吸收外,也會包覆油脂隨著糞便排出,加上水溶性纖維膳食纖維也會和膽汁混合,加快肝臟代謝肝臟膽固醇,對維持血液膽固醇穩定好處相當大,因此想要維持血管健康,多吃水溶性膳食纖維食物幫助非常好。高敏敏補充,菇類、水藻類、蘋果等,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都很高,如果平時很少吃綠色蔬菜,菇類就是很好選擇,海帶與海菜也是蔬菜,平時多吃一些對身體也會有好處,含水量高的瓜類,例如大黃瓜,除了豐富膳食纖維,水分也非常充足,可以多吃協助維持身體健康。深海魚油降低血管慢性發炎與硬化風險 得舒飲食控制血壓同時高敏敏也提到,深海魚有助於降低血管慢性發炎,減少血管硬化風險;高敏敏解釋,血管如果有膽固醇堆積或氧化物刺激,容易慢性發炎,等於血管不斷出現小傷口,身體要不斷修補,時間一久血管就慢慢硬化,深海魚油富含EPA與DHA,可以減緩血管慢性發炎,也降阻止血管硬化風險。高敏敏特別說,綜合上述,得舒飲食就是很好的方法,希望民眾提高堅果與植物油攝取量,取代動物油脂,攝取低脂蛋白質來源,例如黃豆或魚肉,加上多吃蔬菜水果,研究發現長期執行,血管收縮壓可以降低10以上,舒張壓則降低5以上。白麵、白米飯、白糖不知不覺累積脂肪 小心酒精讓血管「卡油」另一方面高敏敏也說明,平時常見飲食習慣,必須特別小心,因為很有可能會不知不覺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常吃白麵、白米飯、白糖,都是精緻澱粉,很快就會被分解轉化成血糖,身體為了加快血糖吸收,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讓血糖趕快進入細胞,如果不能及時消耗,就會增加脂肪的堆積。高敏敏也提醒,鈉會增加血管收縮,很容易導致血壓上升;此外,酒精就是液體麵包,1c.c.熱量就有7大卡,代謝過程中也會讓血管有「卡油」機會,身體脂肪也會囤積過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減少鈉攝取量,酒精也不要攝取過多。多吃含鉀食物協助排鈉 西瓜、冬瓜、大黃瓜都不錯最後,高敏敏補充,多吃含鉀食物,可以幫助血管放鬆,同時排出鈉,增加鉀攝取還可以消除水腫,如果吃到重口味餐點如滷肉飯,那鈉含量高外,白飯也是精緻澱粉,多吃西瓜、冬瓜、大黃瓜等蔬果,因鉀含量豐富,可以協助鈉排出體外,香蕉則是水果中不錯的選擇,不僅富含鈉鉀,半根香蕉等於也補充半份水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19 癌症.胃癌
這7種危險因子最容易導致胃癌 醫教你如何預防胃癌發生!
臺灣胃癌常年名列十大癌症之中,每年奪走超過2,300條人命。根據每年癌症發生與死亡統計顯示,胃癌新增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平均每天超過6.5名國人死於胃癌。胃癌前病變有3個值得注意的症狀同時,胃癌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變瘦,與一般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相似,惟有改變飲食及及早篩檢方為預防之道。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說明,胃癌前病變有3個值得注意的症狀。一,慢性萎縮性胃炎,約10至20%從慢性胃炎演變,將使胃黏膜細胞密度與其功能都下降,導致萎縮部位反覆發炎,其中約3%的萎縮性胃炎會變成胃癌。二,胃腸化生,腸化生是指胃黏膜長出「腸黏膜」,這被認為與胃癌的發生有高度的關係,腸化生罹癌風險高6至10倍,每年約增加2/1000,十年約2/100。三,胃腺瘤、腺息肉,胃腺癌已被WHO定義為胃癌前驅性變化,雖與大腸腺瘤相比,胃腺癌發生率不算高,但約4成胃腺瘤內存在惡性細胞,照胃鏡時發現就建議切除。如何預防胃癌發生?吳文傑醫師表示,胃癌在惡性腫瘤的發生率排行中名列前十名,透過統計顯示,得知胃癌與下列幾個危險因子有關,其中除了家族史、年齡與性別,大部分誘發胃癌的因素和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高度相關,可藉由後天人為避免或改善。要預防胃癌發生,首要避免高鹽飲食,攝取過多鹽分會刺激甚至破壞胃黏膜,當黏膜來不及修補完成,又吃進過多鹽分,可能會提升胃癌的發生機率。另外,熬夜與吃宵夜也應該避免,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細胞,會在胃部的休息時間進行更新,熬夜會使胃黏膜上皮細胞更新力減弱,而在睡前吃宵夜就像強迫胃「加班」,長久下來,容易導致胃黏膜受損、潰瘍,進而引發胃癌。最後,菸、酒、過量藥物都對胃健康不利,長期酗酒將使胃黏膜持續充血,演變成慢性胃炎或消化不良。菸草中的尼古丁、焦油和化學物質,同樣會造成胃炎或胃潰瘍,間接促使胃癌發生。某些藥物如阿斯匹靈會造成胃部受傷,有引發胃發炎或潰瘍之可能,盡量避免長期使用或濫用,可減少胃部損傷。吳文傑醫師說明,微生物也會影響胃癌風險,WHO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臺灣盛行率超過3成,包含家人、伴侶有感染者,長期脹氣消化不良、消化道潰瘍患者、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或制酸劑,都屬高危險族群。根據研究發現,胃癌病人中9成有感染幽門桿菌。此外,有胃癌家族史者發生胃癌的風險高出2至3倍,可能是相似的生活環境與飲食習慣導致。胃癌好發條件吳文傑醫師指出,胃癌好發年紀為50至70歲,其中又以男性病人居多。主要原因可能是隨著年紀增加,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黏膜化生的發生率也會跟著增加。年齡愈大愈容易有胃瘜肉,尤其是曾接受大範圍胃切除手術的族群,術後20年胃癌的風險平均高出6至7倍,特別容易發生在胃與腸子交接處,這種胃癌稱為殘胃癌,推測殘胃癌變的主要因素,是胃部分切除後,導致胃的保護機制變弱,使胃黏膜逐漸萎縮以致細菌增生。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每日健康
-
2021-08-1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胃痛常見5大原因,亂吃止痛藥是其一!醫教4招助改善
胃痛是現代人相當常出現的問題,許多人出現胃痛時多會直接使用胃藥、止痛藥,但往往不見改善。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胃痛的原因繁多,若常有胃痛問題,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改善,或者揪出背後真正的嚴重問題。 胃痛常見5大原因,亂吃止痛藥也在其中! 王威傑醫師指出,胃痛原因主要可分成5大類,包括了發炎性、器質性、神經性、功能性、藥物性5種,成因不同,改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發炎性主要與病菌感染有關,如諾羅病毒、幽門桿菌等,後者有癌化可能。 器質性常見包含潰瘍、良性的息肉、癌症等,癌症包括了胃腺癌、淋巴癌、基質細胞瘤等,當中以胃癌的胃腺癌為最大宗。潰瘍主要與抽菸、喝酒、長期使用止痛藥有關,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易造成胃酸分泌過多,黏膜保護力降低。其他原因也包括了生活習慣、刺激飲食、咖啡等。而腫瘤則和抽菸、喝酒、幽門桿菌、愛好醃漬物有關。 神經性主要多與疾病有關,當命令胃酸分泌或排空的迷走神經出現異常,也容易會引起胃痛,常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使神經系統出現問題。除此之外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也可能產生。 功能性最常見的因素包括了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飲食不佳等,各種不良生活皆有可能引起功能性胃痛,包括近日新冠疫情所引起的新冠壓力症候群、股票崩盤等。 至於藥物性,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抗凝血劑、阿斯匹林等,這些皆會讓胃黏膜保護降低,因此許多人胃痛時亂吃止痛藥反而可能讓胃痛情況加劇。而磷酸鹽類的骨鬆藥物、或抗生素、精神科藥物也有可能出現副作用,如有胃痛情況可多加觀察,並與醫師討論。 胃痛別亂吃止痛藥,4招有助改善! 王威傑醫師提醒,出現胃痛時多數民眾會以止痛藥或胃藥做改善,但兩者些並非最好的解決之道,止痛藥大多為非類固醇止痛藥,如前述所提到的,是藥物性胃痛的主因之一,胡亂服用不僅對改善胃痛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多增加新的胃痛原因或使原本情況加劇。 胃痛當下不適,可依照指示適當服用胃藥緩解,但主要為緩和症狀,並無法改善根本原因。胃藥主要包括了3大類,包括了可直接與胃酸中和的制酸劑,效果較快,持續時間最短。以及組織胺阻斷劑,約半小時會出現效果,廣告中常見的知名品牌就是此類型藥物。另外還有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此類型效果最強,時效也長,通常一天服用一顆,嚴重者一天服用兩顆。上述三者一般而言皆可安心使用,不過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會較強力地抑制胃酸,需藉由胃酸幫助消化吸收的營養容易受影響,如維生素B12,也就容易出現貧血。而長期使用1~2年者,可能骨鬆機率提升。並且可能影響其他藥物吸收或交互作用,多重用藥者要注意。 胃痛5大情況盡早就醫,合併症狀更要小心胃癌! 王威傑醫師建議,若出現胃痛,當下除了吃胃藥之外,也可觀察是否有前述原因出現在生活當中,盡早排除風險因子,並檢查找出原因為佳,特別是若有出現6種症狀更應盡早就醫。包括了吃胃藥一個禮拜沒好、沒吃胃藥每日都會出現胃痛持續兩周、斷斷續續都會出現胃痛一個月、睡覺會痛醒等,這些都屬於不正常的現象。另外若有伴隨其他症狀更要特別留意,如不明原因體重降低、食慾不佳、右頸部淋巴結腫大、解黑便等,這些症狀可能與胃癌有關。 檢查醫生說沒事?醫:原因繁多可逐一排除。 許多民眾胃痛經過檢查,醫生會告知沒有沒什麼特別的問題,但明明就會胃痛,這難免讓人納悶。王威傑醫師表示,因為胃痛的成因非常多,需逐一地排除找出原因,而形成的原因也有可能當下並沒有出現,且當中也有可能和生活、壓力有關。因此建議民眾如檢查後沒有疾病在身,可稍加放心,但切記多觀察後續情況,並檢視生活飲食習慣、避免本文前述危險因子,若情況沒有好轉再就醫進一步檢查,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 《延伸閱讀》 .臺灣一年吃掉20億顆,4大類胃藥怎麼吃才不傷胃? .胃食道逆流長期恐發炎 睡覺面朝左等3招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Table ChartInfogram
-
2021-08-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控糖常見隱形地雷你中了幾項?醫教正確控糖金三角
一名患有糖尿病的螺絲工廠工人,因工作性質屬於高強度勞動,每餐都習慣吃好幾碗白米飯才有飽足感,體重因此逐漸攀升,加上未規律服用藥物,造成長期處於糖化血色素9%的高血糖狀態。經過醫師不斷矯正觀念以及營養師給予正確的飲食衛教後,開始改變飲食習慣並減少澱粉攝取量,也改施打複方胰島素,治療持續約半年,糖化血色素順利降至7%,體重也回歸正常水準。 糖尿病是一種伴隨終身的慢性疾病,擁有正確觀念能讓控糖事半功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營養師共同配合,謹記穩定控糖金三角「飲食、藥物、運動」,透過體重管理、定期監測血糖,才有助於改善血糖。陳建良診所陳建良院長指出,穩定控制血糖是避免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關鍵,但部分糖友常落入控糖誤區,造成血糖控制不佳。 誤區一:潛藏在飲食中的隱形糖 糖尿病治療除了藥物,飲食控制也不可忽略,瞭解食物的種類及其對血糖的貢獻度是控制血糖的第一步。然而,許多糖尿病患者即使拒絕甜食誘惑,仍會誤入「隱形糖」的陷阱,陳建良院長舉例,常見錯誤的飲食觀念為攝取過多升糖指數的主食,如精製白米、麵粉製品、馬鈴薯等,或是攝取過量的水果。提醒糖友們應更積極認識食物,以免誤食隱藏的高升糖食物,造成血糖飆升而不自知。 誤區二:血糖高低才是治療基準 定期監測血糖能掌握自己的病況,更能從中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但許多糖友認為身體沒有不適就表示血糖穩定,回診檢查才發現血糖飆升至200-300mg/dL。陳建良院長表示,100mg/dL與300mg/dL的血糖數值,對大部分的病患而言,身體感受不出這高低血糖之間的差異性,但卻與併發症息息相關,若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環境,易造成心血管、終端器官的發炎及病變,甚至提高死亡的風險,呼籲民眾務必重視監控血糖的重要性,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誤區三:胰島素的錯誤迷思 坊間非專業人士的建言經常造成民眾對胰島素有錯誤迷思,至今依然對其有誤解。其實胰島素在糖尿病治療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愈早施打愈有助於保護胰臟功效,也可減少後續併發症發生。陳建良院長說明,胰島素至今已100年,安全性與成效有目共睹,目前有複方胰島素可作為治療選擇,不僅能穩定血糖,也不易發生低血糖與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一天只需一針的注射方式對糖友更是便利。 陳建良院長鼓勵糖尿病友應積極為自已血糖把關,定期量測血糖、謹慎選擇食物、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及遵照醫囑治療。若發現口服藥物無法改善血糖控制時,應與醫師討論其他的治療方式,現今糖尿病治療已相當進步,也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複方藥物可以選擇,期望透過傳達正確觀念,幫助糖友有效控制血糖,避開控糖誤區,穩定血糖「胰」定成功。 (陳建良院長提醒,別讓胰島素迷思成為控糖誤區,當血糖控制不佳時應與醫師討論,及早施打胰島素穩定血糖。) MAT-TW-2100863-1.0-06/2021 《延伸閱讀》 .糖尿病友防疫期間如何維持血糖穩定? .飲食不忌口糖化血色素飆破10!醫籲及早使用胰島素穩定血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腔清潔=隱形口罩 牙周病患新冠死亡率高八倍
台灣爆發新冠肺炎社區流行,當中兩成為嚴重肺炎或急性窘迫症,60歲以上長者更有高達四成為重症,大部分受到討論的共病症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但牙周病的影響不容小覷。北市牙醫師公會今指出,國際研究指出,牙周病患得到新冠肺炎重症機率高三到五倍,死亡率更高八倍。但根據國內健保資料顯示,牙周病患若有接受積極治療,肺炎發生率將降低三到六成之多。顧問陳彥廷表示,追蹤12年國內健保資料、囊括4萬9000多人研究顯示,發現接受牙周治療的患者罹患肺炎的風險比沒治療的人還要低三成,近一步做進階牙周治療,例如皮瓣手術的,肺炎發生風險更降低六成六。陳彥廷進一步指出,今年2月臨床牙周病學期刊的研究顯示,有牙周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住到加護病房的、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5倍和4.57倍,死亡率更高達8.81倍。口腔和呼吸道是相連的環境,口腔中有牙菌斑等生物膜,附著在結構表面,因此,口腔等於是呼吸道病原體的儲存庫。如果這些病菌入侵呼吸道,會改變呼吸道上皮的免疫系統,保護機制會被這些病菌破壞,此時造成肺炎的病毒就容易趁虛而入,造成肺炎機率大大提高。陳彥廷表示,根據健保給付的牙周統合照顧計畫當中「牙菌斑清除效率」指標,發現國人在這部分自己刷完牙只清除了三成左右的牙菌斑,「這樣的清潔是不夠的!」要怎樣做好口腔照護,減少風險,正確口腔清潔習慣很重要。做好口腔清潔就等於戴好隱形的口罩,北市牙醫師公會提出保護牙齒五部曲。陳彥廷表示,首先是長牙就要立刻看牙。第二是正確潔牙,至少餐後和睡前,睡前最重要,兒童用水平刷法,成人用被是刷牙法,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重點。第三是均衡飲食習慣,避免含糖和精緻的食物,涵蓋有咀嚼效能的食物例如堅果類等。第四是配合國家推動的氟化物運用,零到六歲每半年一次塗氟,小學每周用一次含氟漱口水,有助於抵抗細菌。再者是政府補助的窩溝封填,因為這顆牙是九成孩子會蛀掉的牙齒,做好這一步,可以減少很多齲齒的發生。指揮中心指揮官今在疫情記者會被問及對於牙周病患者新冠肺炎死亡率高八倍的看法。他表示,「我不是這方面專業,我只是一個牙醫師」,但牙周病有全身性細菌影響,是不是在新冠肺炎激發細菌性心內膜炎,增加細菌侵襲性造成不利影響都有可能。陳時中呼籲,不純粹是為了新冠肺炎,但牙周病從小就要把潔牙習慣做好並且定期檢查。
-
2021-08-07 該看哪科.皮膚
白髮狂冒?年紀輕就白髮? 營養師揭「3大元凶」:想預防就吃這些
你也有白頭髮嗎?老了才會長白頭髮?其實,白髮增加跟飲食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 白髮生長因素多 這些NG行為要避免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她身邊一位有個愛美的朋友,因為疫情都待在家,突然閒了下來,竟然開始長白頭髮,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在家飲食三餐不正常吃、疫情也讓她心理壓力恐慌,進而導致頭頂佈滿白髮。其實,不止衰老才會長白頭髮,營養不足、不好的生活習慣、壓力等,都是造成白髮的原因。 補充這些營養素 擁有烏黑頭髮高敏敏列出補充哪些營養素,可以擁有烏黑亮麗秀髮:1、優質蛋白質頭髮最重要的基底!而「酪胺酸」更是黑色素的原料。推薦食物:雞、魚、豆類、肉2、維他命B群幫助能量代謝的維生素,壓力大易流失,若缺乏B1、2、6、12,容易有早發性白髮。推薦食物:綠色蔬菜、全穀飯、燕麥胚芽 3、維他命E幫助抗氧化,減少壓力性白髮。推薦食物:堅果、芝麻、好油 4、礦物質鋅是合成黑色素的重要原料之一。推薦食物:牡蠣、蝦、肉 5、鐵質將氧氣運送全身,促進頭髮健康生長。推薦食物:豬血、鴨血、紅莧菜、豬肝 6、礦物質銅是生成黑色素的必要原料。推薦食物:可可豆、黃豆 避免抽菸、喝酒 提高新陳代謝此外,高敏敏強調,長期抽菸、喝酒的人,易讓體內自由基偏高,進而破壞黑色素、影響毛髮黑色素生成、甚至破壞毛囊細胞,造成白頭髮產生、掉髮的症狀;建議在家也要多活動提高代謝率、放鬆心情,因新陳代謝降低、身體循環差、壓力過大都會影響頭皮血液循環,影響毛囊中製造黑色素的細胞,白頭髮就會開始增多。延伸閱讀: ·第1根白髮出生就註定! 皮膚科醫曝「男、女生長時間」:頭髮綁太緊也會 ·白髮染黑卻白得更快? 與老化無關!專家曝變白「真相」 
-
2021-08-06 養生.聰明飲食
88歲阿嬤也能執行168斷食,甩肉10公斤、血糖血脂都下降!營養師教一道「不挨餓的瘦身菜單」
Sunny營養師的88歲阿嬤,因為捨不得浪費食物常常飲食過量,加上餐餐過油過鹹,長期下來不僅「三高」上升,體重、體脂也過高。利用均衡飲食+分量控制+168斷食,不僅幫阿嬤瘦下15公斤,連醫師也說不用再打胰島素、吃血糖藥。高齡阿嬤也可以執行間歇性斷食?在阿嬤搬來臺北與我們同住之前,我和安媽已經進行168斷食一段時間了,加上阿嬤早睡早起的作息和我們差不多,所以就很自然的和我們在相同的時間一起用餐。不過由於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突然降得太低,會有即刻性的危險,所以在幫阿嬤控制飲食時,採取緩慢的方式進行,避免一下子大幅度的減少食物分量,並且早晚測量血糖值,觀察血糖是否安定。在這段期間,阿嬤也持續回醫院檢查,我們也和醫生保持密切的討論。一般糖尿病、慢性病等患者,不建議自行貿然進行斷食,務必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協助。阿嬤的瘦身飲食重點在幫阿嬤瘦身前,已經有安媽的成功案例,所以執行起來更為明確、有信心。主要原則仍是以「吃得均衡、控制分量」為主,從總熱量和營養素兩大方向來調整阿嬤的飲食習慣。阿嬤的用餐時間和我們相同,早上十點吃第一餐,六點前吃最後一餐,二點會有個小餐點,在進食的八小時期間,阿嬤吃得營養又均衡。重點在於全面攝取六大類食物且控制好分量,碳水化合物總量不要過量,蛋白質與蔬菜需要充足,水果、堅果需要適量。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執行起來還是需要花一點時間適應,畢竟以前阿嬤自己會默默吃掉一整條木瓜,現在規定她只能吃兩片,如果說以前是「豪飲」,那現在就只能是「小酌」了。阿嬤的瘦身計畫和安媽差不多,都是以168斷食+均衡飲食+減醣飲食為原則。不過阿嬤年紀大,又有血糖問題,更需要漸進式的調整飲食分量,不能調整得太快、太激烈,心態上也得更有耐心,不能心急。剛開始,阿嬤體重降得非常緩慢,我們一度也感到小挫折,還好阿嬤配合度很高,我們也耐心的堅持繼續,第一個月雖然只有減下了二公斤,但是到了第五個月,已經瘦下十公斤。正確的飲食方式,可以融入日常的持續進行,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效果還是很棒的!怕阿嬤又會想回臺東老家,我們每天都會找事情讓她做,讓她不會覺得無聊,或是請她做一些小加工,提升她的自我價值感。改變飲食後,不用再打針、吃藥阿嬤來臺北就醫檢查後,大約住院三個星期,靠著注射胰島素和吃血糖藥控制了高血糖,但出院後身體變得虛弱,也有水腫問題。幫她進行瘦身飲食三個月之後,當她再度回醫院檢查時,體重已經從原本的七十五公斤降到七十公斤以下,她的糖化血色素也降到6.4%,於是醫師判斷她可以不用再打胰島素,也可以不用再吃血糖藥了。在停血糖藥後的下一次回診中,醫生發現阿嬤的血脂也下降了,於是血脂藥也可以減量,從每天一次變成兩天一次,這些都是改變飲食後出現的正向回饋。這樣的改變,不只我們很開心,不用再吃那麼多藥的阿嬤也很開心,並且更相信改變飲食的力量,而持續執行。就在我寫書的現在,阿嬤的體重已經降到了六十三公斤左右。對阿嬤來說,減肥不是為了變更漂亮(當然穿衣服變好看她也是很開心),而是改善她的健康,以前的她晚上睡覺總是會抽筋,現在抽筋的頻率變少了、睡眠品質變好了、人也變得有精神了,這些一環扣一環的影響,都是從她改變飲食那一刻開始的。阿嬤驗證了當飲食不正確的時候,只靠吃藥是沒有效的;當飲食正確的時候,是可以不需要吃藥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好的食物,不是好的藥物。只要控制「吃下肚子的東西」跟「每天吃的分量」,八十八歲的阿環小姐不挨餓、不節食,也能瘦得健康,希望她的故事,也能鼓勵你或你家中的長輩。阿嬤體重減輕之後,我開始帶她做一些簡單的阻力訓練。食譜:全穀雜糧類 蒟蒻炒麵傳統炒麵需要用較多的油量拌炒,相對來說熱量也較高,利用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的蒟蒻麵,就可以聰明避開熱量地雷。這道料理的關鍵在於油量控制,建議使用量匙測量,就可以控制熱量。另外,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等蔬菜,即可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取量。餐餐吃飯吃得有點膩了嗎?不妨試試看這道美味又無負擔的蒟蒻炒麵。材料:蒟蒻麵 360g、香菜 10g、黑木耳 20g、青蔥 5g、紅蘿蔔 15g、蒜頭 5g、高麗菜 100g、 紅蔥頭 20g、洋蔥 50g、玄米油 15ml、辣椒 2g調味料:鹽巴 適量醬油膏 10ml作法:1.黑木耳、紅蘿蔔、高麗菜、洋蔥切絲;蒜頭、紅蔥頭、香菜切末;辣椒、青蔥切小段。2.熱鍋後加入玄米油,放入蒜末、紅蔥頭爆香,加入紅蘿蔔、洋蔥炒熟,再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絲、辣椒以及蒟蒻麵拌炒。Tips:蒟蒻不吸油也不吸水,烹煮時建議不要加太多水。3.加入鹽巴、醬油膏調味並拌炒。4.起鍋前撒上蔥花、香菜末即可。總熱量:353 kcal蛋白質 4.8 g脂肪 14.9 g碳水化合物 58.7 g膳食纖維 15.4 g書籍介紹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 × 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作者:Sunny營養師(黃君聖)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8/04作者簡介 Sunny營養師(黃君聖):畢業於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擁有臺灣營養師、美國ACE-CPT國際私人教練雙證照。當營養師前,為潮流服飾店老闆,在臺北擁有五間店面,長期作息不正常,體悟健康的重要,便嘗試轉換人生跑道,意外接觸到許多長輩,深感健康飲食的重要,便重新拾起營養專業,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建立正確觀念,提升更好的生活品質。成為營養師後,最先幫助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媽媽和阿嬤,用健康且容易執行的方式,幫助她們成功瘦身,並將營養學實踐於家庭日常中。常在社群媒體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分享專業有趣的營養知識,獲得廣大的迴響。也是許多企業與媒體力邀合作與採訪的對象,分享營養、健身、瘦身等知識,是兼具實力與人氣的營養師。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1-08-05 養生.聰明飲食
日本拉麵普及化居然跟美國小麥有關?拉麵史揭密
麵食興起,米食沒落拉麵的普及化是美國食物(小麥、肉類與奶製品)廣泛並積極移入日本民間的象徵。一九六○年至一九七五年間,日本民眾平均每日攝取六十九點五克至七十八點八克的蛋白質,其中來自牛奶、蛋與肉類的蛋白質攝取增加了百分之七至二十二;同期的肉類攝取則由每日十六克增加到六十四克,而小麥攝取則從每日六十克增加到九十克。飲食歷史學者小林和彥與瓦克拉夫.史邁爾(Vaclav Smil)表示,經濟成長與農耕及畜牧業的高產出,正是人均可支配所得增加並改變飲食習慣的兩大關鍵因素。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顯然也承受了來自美方農業官員的政治壓力,因此才會讓美國小麥傾銷至日本。麵粉製品的普及,絕大部分是美國將奧勒岡州小麥出口至日本的努力所致;另外,政府對日本家庭宣傳美國營養科學研究的成果亦功不可沒。儘管日本於一九二○年代在東京設立營養研究院,並強調西方與中國料理營養更豐富的理論,但是這些料理卻是於一九五○與六○年代在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指導下才開始廣為人知。艾森豪政府協助美國農業領袖們將小麥大量出口至日本,而日本領袖們相繼透過日本官僚與營養專家,來鼓勵大眾消費小麥並迎合美國的出口利益。料理歷史研究者鈴木武雄因此表示,日本的飲食習慣在美軍占領後的二十年間轉向小麥、肉類與奶製品,是來自美國華府與東京的通盤計畫,非關口味變化,更不是什麼偶發事件。儘管美軍在占領日本期間進口大量小麥作為弭平叛亂威脅的緊急手段,不過艾森豪政府在占領結束之後,便決定將美國過剩的農產品傾銷到日本及其他亞洲同盟國家,而且將此決定視作最優先的經濟策略。美國政府之所以會強調小麥商業出口推廣,主因在於加拿大與澳洲的小麥產量在一九五三年間回穩,結果導致全球小麥價格大跌與美國政府儲量過剩。我在第二章曾經提到,小麥是美國在冷戰期間的重要策略工具。美國利用免費糧食(與以糧食為形式的低利貸款和延遲付款方式),說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吉天茂所領導的政府勉強接受其為協助日本重整軍武的條件。一九五四年初的「池田─羅伯遜對話」又再度鞏固了這項政策,因為日本在備受美方代表的壓力之下,答應發揮更大的軍事作用,捍衛美國在東亞區域的政治與經濟利益,進而大幅擴張重整軍隊中的士兵人數。日本之所以同意,其中一項誘因就是美國提供價值五千萬美金的糧食救援,其中包含六十萬公噸的小麥。這筆美日交易下的五千萬美金所得中,四千萬美金用於協助重建日本經濟與軍力,另外一千萬美金則是交給日本政府,並用在重整、發展日本國內農業。除了日本之外,義大利與南斯拉夫也分別收到來自美國、價值六百萬美金的糧食救援,巴基斯坦與土耳其則分別收到與三百萬美金等值的糧食救援。這些國家之所以收到最多來自美國的糧食救援,代表它們與美國之間持續的友好關係(或是拒絕與蘇維埃政府結盟,像是南斯拉夫)有多重要,這便是當時美國外交政策的觀點。日本戰後經濟歷史學者柴田茂紀發現,日本政府仰賴美軍糧食救援來重建其國防航空產業。他引用《日美相互安全保障法》(Japan-U.S. Mutual Security Act,簡稱MSA),也就是在「池田─羅伯遜對話」後於一九五四年進行的修訂法條,並指出:這項《日美相互安全保障法》為日本重建軍武與美國農產品處置計畫之間建立起密切的關係。第五五○節,即《日美相互安全保障法》的接受方必須接受美國過剩的農產品,於本修訂中加入一九五三年簽訂的《日美相互安全保障法》。美國因此要求日本在國內銷售美國過剩的農產品,並將其收益用於國防工業建設,而這些預算主要用於發展航空業的設備與科技。這種援助方式又稱作「支援國防」的經濟援助,也就是那些無法履行軍事義務的國家與美國簽訂軍事協定後所收到的援助形式。既然這些資金都是透過在日本銷售美國過剩農產品所得,那麼《日美相互安全保障法》既有利於美國農產品出口,也有助日本航空業發展。美國小麥對於日本飲食習慣的轉型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日本於一九五○年代末期進口的美國小麥在日本報界有著「MSA小麥」的稱號,而厚生勞動省也為此擴編人力與預算,積極推廣以麵食為主的飲食。鈴木武雄指出,轉型為以麵食為主的飲食需要的不僅是改吃麵食而已,因為如此轉型也導致人們對搭配穀類主食的配菜偏好也得改變。(舉例來說,他提到麵食並不能配味增湯吃,也不能配烤魚或醃菜。)在這樣的狀況下,隨著大規模美國進口小麥的出現,奶製品與肉類消費的增加以及米食攝取的下降就不能被視作兩項完全不相干的發展。根據鈴木武雄的說法,當時美國的目標是要透過推廣小麥為主食來改變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因為這樣的改變也可以開發其他食物的出口市場,諸如肉類與奶粉。他引用美國四八○號公法計畫於一九五四年施行的《農業貿易發展暨補助法案》(U.S. Agricultural Trade Development and Assistance Act of 1954)作為依據,該法案明文規定美國出口糧食援助友邦的四大重點:一、這些國家在與美國協商後,得以採用當地貨幣支付款項並延遲付款;二、美國銷售他國糧食所得的一部分,將援助發展該國經濟之用;三、針對糧食外銷所得,美國保有(部分)用於發展該國農產品市場推廣的權利;四、美國可以主導這些糧食用於減緩營養不良問題,以及學校午餐計畫。 鈴木武雄認為,第一與第二條法令雖然有助糧食進口國的經濟發展,但是第三與第四條又限制當地農業發展的可能性,並且試圖改變人民的飲食偏好,實則阻礙了糧食進口國的經濟發展。日本官員透過「池田─羅伯遜對話」與美國交涉時,就已經發現大規模進口美國小麥會對日本小農帶來經濟上的危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決定將國內銷售美國糧食所得的那一千萬美金用於發展國內農產品。這筆經費多半用於愛知水道工程計畫,該計畫涵蓋總長一千二百四十二公里的新建工程,並將河水從木曾川引進西南濃尾平原與知多半島長年乾旱的稻米耕地。諷刺的是,當這項水道工程計畫於一九六一年竣工後,因為稻米消費驟減(不敵廉價麵粉為主的食物),使得該區域的農產品不再像當初那樣吸引人了。美國小麥業者也派遣貿易代表到日本繼續開拓日本市場,同時也說服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官員藉由流動「餐車」舉辦的公開烹飪研討會,向日本家庭主婦推廣美國糧食產品。厚生勞動省的官員負責聘請像是荻原八重子這樣的營養專家進行宣傳,而她與她的學生們就會駕著這些餐車,四處示範以「MSA小麥」為材料的料理,多數皆以西式與中式為主。美國政府則是從出口小麥到日本的所得中撥款贊助這些活動。當時擔任日本飲食生活協會的副會長赤谷滿子表示,美國方面提供相當充裕的推廣經費,其中包含支付十二輛車、瓦斯、食材與相關人員的所有費用。關於經費的問題,赤谷滿子在受訪時表示:「我們並沒有刻意想要隱瞞(美國贊助餐車的事情)。不過,要怎麼說才好呢?美國贊助似乎是一個禁忌的話題。」此外,根據鈴木武雄與日本戰後最知名營養學者東畑朝子的訪談資料顯示,美國慷慨贊助的行為是「大家都不想公開的事情」。畢竟,是美國政府補助日本營養學者以科學基礎推廣美國出口的農產品,最後才造成日本國內農業景氣蕭條。一九五○年代中期至末期的這段期間,日本頂尖的營養學者極力宣傳麵食的好處,即使不是稻米的替代品,至少在營養與便利上也相當有益。多數專家都以自己的學術權威為西方「麵食消費文化」的飲食習慣仗義執言,有些營養權威學者還提出米食文化的缺點,並且表示亞洲工業產出不如西方國家的原因得要歸咎這樣的飲食習慣。這類學者代表之一,就是厚生勞動省營養課第一任課長大磯敏雄(任期從一九五三至一九六三年)。大磯敏雄在一九五九年出版《營養隨想》(An Essay on Nutrition),在這之前的十年間則一直為美軍占領當局工作。大磯在書中指出,以小麥為基礎的糧食產品正是歐洲「理性」與「進步」發展的主因:米食種族與麥食種族的性格在本質上就有所不同,前者認為人類因為存在所以得吃,後者則相信人類因為吃而存在。他們吃的食物造就了這樣不同的結果,前者消極且認命,後者則是積極進取……(由於米飯美味的本質),吃米的人就很容易隨波逐流,失去積極進取的意志……(至於吃麥食的人)則因為麥食本身不怎麼好吃,所以才會想要追求自己沒有的,激勵他們積極進取並提供他們進步的動機,結果導致他們去追求其他類型的食物……將小麥轉變成麵粉的需求,接著再與肉類與乳製品等其他食材結合,結果推陳出新造就了現在的麵食文化……以米食為主的安逸飲食生活方式自然讓人們脫離理性、思考與發明的企圖心。科學實驗與發展無法在這樣的條件下有所展望。透過這樣的說法,當時負責規畫日本民眾飲食方針的大磯敏雄公開發表嚴正聲明,表示相較於那些麥食消費民族而言,米食消費民族欠缺生產力是歷史不爭的事實。於是,大磯敏雄與其部屬便在一九五○年代末期至一九七○年代初期為大規模美國進口糧食建造了一條以知識為基礎的康莊大道。※ 本文摘自《日本的滋味:異國勞工食品、國民料理、全球文化符碼,一部日本戰後拉麵史》。《日本的滋味:異國勞工食品、國民料理、全球文化符碼,一部日本戰後拉麵史》作者:喬治.索爾特譯者:李昕彥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1/05/26《日本的滋味:異國勞工食品、國民料理、全球文化符碼,一部日本戰後拉麵史》書封。圖/八旗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