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許多民眾有膽結石不自知,等到健康檢查或肚子劇痛就醫才發現,但我們能和膽結石和平共存嗎?醫師提醒,膽結石雖不會立即致命,但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膽管炎,嚴重時恐引起細菌感染、菌血症或敗血性休克,若因膽結石產生疼痛,應盡快安排開刀切除膽囊,避免致命風險。
三軍總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煊淮表示,現在多用超音波檢查膽結石,準確性高且無需高額費用,相較過去照X光或斷層掃描,較難精準照出膽結石。用更精細的核磁共振雖能看得更清楚,但費用高達上萬元,「殺雞焉用牛刀」,以超音波檢查既實惠又能清楚診斷。
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當人開始進食,膽囊會收縮、排出膽汁幫助消化食物,這時用超音波無法看清楚膽囊,因此超音波檢查前,必須空腹八小時,讓膽囊呈現舒張狀態,才能清楚查看膽囊內是否有膽結石。
朱光恩表示,中年女性因肥胖或生育後體質轉變,是膽結石的好發族群之一,但膽結石生成也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若常吃高油飲食或不規律進食,以及高血脂、高膽固醇或肥胖等,會讓膽囊內的膽汁變得黏稠,易結晶成石頭。
朱光恩提醒,台灣人常有地中海貧血,因紅血球容易被破壞,會導致膽汁內膽紅素成分上升,若膽汁內膽固醇、膽紅素過高,使膽汁成分形成「不和諧」狀態,也容易形成膽結石。
膽結石是常見疾病,朱光恩說,但民眾出現上腹痛,往往以為是胃痛,照胃鏡查不出原因,才發現是胃旁邊的膽囊出問題。因此若在門診遇到患者主訴肚子痛、上腹痛,通常會安排照胃鏡、超音波等一同鑑別診斷。
朱光恩說,肝臟分泌膽汁儲存於膽囊內,一進食膽囊就會有神經性反射,收縮將庫存膽汁擠出,幫助消化。當膽囊內充滿膽結石,一進食膽囊一收縮,就可能產生痛感,干擾民眾生活作息。
膽結石會造成什麼風險?朱光恩說,若產生急性膽囊炎,不僅會產生劇烈疼痛,還可能細菌感染、高燒不退、引發敗血性休克,尤其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尿毒症等慢性病,可能有生命危險。若無發生緊急狀況,膽結石雖不需急著處理,但仍像「不定時炸彈」,建議應手術切除膽囊。
林煊淮指出,膽結石若無引起不適症狀,建議追蹤即可,無需開刀;若曾經出現膽囊發炎、膽絞痛等狀況,再發生機率相較其他患者更高,且下回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或敗血症。先前曾有病人因膽結石發炎就醫,三、四個月後再次發作,便建議他務必要安排開刀切除膽囊。
朱光恩指出,部分藥物宣稱可以縮小膽結石,但縮小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大的膽結石不容易卡住膽管,小膽結石反而更容易卡住,進而引發膽管炎。
林煊淮觀察,門診約三分之一的患者較不願意開刀,尤其四、五十歲年輕患者,總覺得只是石頭稍微「堵住」,動動身體、換個姿勢就好了,寧願忍痛兩、三個小時撐過,也不要開刀治療。不過也有患者因要出國工作,憂心在國外看病不方便且費用昂貴,趕在出國前開刀切除膽囊。
朱光恩表示,的確有患者因為膽結石而不敢出國、出遠門,憂心在國外急性發作無法開刀,他遇過一名四十多歲患者,就是因為不想開刀切除膽囊,原預計要去非洲出差也告吹。他發現,近年膽結石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仍建議患者應盡快開刀解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