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5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醫療資源
共找到
679
筆 文章
-
-
2023-02-05 醫療.腦部.神經
搶快送醫減少失能!當救護員安撫腦中風患者 圍觀者勿影響病患情緒
Q:東北季風通過的傍晚,連台灣最南端的屏東,體感溫度也明顯下降。這天,坐在辦公室60多歲的老陳準備下班,他從椅子上起身時,突然單側手臂不能動、跌倒在地,旁人趕緊撥打119。消防救護員到場後,不斷安撫他不要緊張、身體放鬆,沒想到看熱鬧的同事大聲嚷嚷說:「這就是中風啦!」這時在旁邊的你會怎麼做?教官小叮嚀李炯佑/屏東第二消防分隊分隊長李炯佑表示,意識還清楚的中風患者,面臨突然的單側肢體無法動彈感到緊張,身體自然亂揮亂動,血壓會跟著升高,恐加速腦血管出血擴散,或是栓塞更嚴重,都可能加重病情。所以,緊急救護員到場時,除了藉由「辛辛那提中風指標」評估,並給予心理支持、安撫情緒,針對身體躁動的患者還可利用「患肢側躺」方式,哪一側癱瘓就用該側側躺,以身體的重量壓制使患者不躁動。同時,他提醒案發第一時間,旁人應立即打119通報,不要圍觀討論,避免不正確的資訊或言詞,影響患者情緒,應由專業救護人員進行評估及後送治療。位處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工業區林立,機電設備交錯著複雜管線,消防宣導想必會著重在火警。不過,擁有高級救護技術員資格、21年消防資歷的屏東第二消防分隊分隊長李炯佑說,除了火警,工業區反而更應加強急救知識訓練與緊急救護通報流程。工業區廠房複雜,通報務必清楚,以免影響救援。他說,一般民眾碰到緊急狀況,通常會亂了手腳,尤其工業區內廠房大,若通報過程中沒有清楚說明患者確切位置,或派人引導,都會延誤救護時間。所以除了建立廠區定期教育訓練,增進員工對疾病的徵狀辨識,也會加強注重通報細節,才能快速引導救護人員抵達現場。談到腦中風的症狀,多聯想到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步伐不穩、語言障礙等警訊,但也有不少民眾誤認脖子僵硬就是中風。衛福部屏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勳章說,門診確實有民眾會前來詢問,他也破解迷思,強調脖子僵硬和中風無關,反倒是姿勢不良等原因造成,這也顯示要加強大眾對於中風的認知和警示。把握急性中風黃金治療時間,降低預後失能。根據健保署統計,屏東縣在 2021年的腦中風就醫人數為1萬3千多人,顯示腦中風人數持續地增加,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昶宏表示,中風時急性期能搶救多少腦細胞回來,直接影嚮其功能恢復的好壞。研究數據顯示,當腦血管阻塞時,每分鐘會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也就是一小時內接受治療可救到7成腦細胞,兩小時內剩下4成,三小時只能救到2成。急性腦中風分為缺血型和出血型,而近幾年占八成多的缺血型腦中風的治療方法一直在進步,發病後4.5小時內可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或是24小時內做腦導管取出動脈內的血栓,有機會降低預後失能的可能,因此唯有搶時間打通血管,才能搶救到親人的腦細胞,讓其恢復到最好。所以有中風症狀時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及早就醫,搶時間以救更多的腦細胞。緊急救護員是醫師現場的眼睛,觀察處置很重要。在醫療資源方面,屏東縣的中度、重度急救醫院間數低於高雄市,因此當腦中風患者需要進一步做動脈血栓移除術時,就可能需要轉送到高雄市的醫院協助。林勳章指出,腦中風的急診醫療團隊至少要有三組人馬,以因應不間斷地人力輪調,除了努力備齊人力外,還透過與高醫大及高雄長庚醫院的醫療網絡串聯,進行後送。李炯佑呼籲,民眾應謹記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他接著形容,「緊急救護員是醫師現場的眼睛,每個觀察及現場處置都很重要,更是關鍵。」腦中風患者到院前,第一線緊急救護員扮演著關鍵角色,把現場和患者的資訊帶到急診,轉交給醫院接續搶救,這些背後都是經驗累積。他回想,有次在緊急救護員開會時,每個人都在低頭勤寫筆記,才驚覺,原來有些分隊的案件數不多,但透過交流分享和訓練,精進技術、累積實力,盼能拯救更多在地的中風患者和家庭。
-
2023-01-25 癌症.其他癌症
血尿無痛以為沒事…結果竟罹「上泌尿道上皮癌」!台灣發生率冠全球,住這3縣市多注意
胡先生喜歡戶外運動,退休後常邀約友人到處爬山。3年多前突然發現尿裡有血絲,左後腰部隱隱有不適感,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症狀。起初以為是爬山太累,多喝一些水並吃了家裡自備的止痛藥,尿液中帶血和腰痛的情況就改善了;然而,2個月後類似的情形再度發生。這次胡先生到泌尿科門診就醫,經詳細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內有癌細胞,切片診斷為上泌尿道上皮癌。 成大醫院泌尿部戴大堯醫師表示,胡先生接受根除性手術,確認為第一期癌症,追蹤3年至今無復發,在醫師建議下也戒除抽菸習慣,慢慢回到以前戶外運動的生活。胡先生笑說,以後一定會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再也不敢輕忽了。 人體的泌尿道系統,是腎臟製造尿液,經腎盂的匯集由輸尿管送至膀胱儲存,再由尿道將尿排出體外;其中,腎盂及輸尿管為上泌尿道,而膀胱和尿道則為下泌尿道。泌尿道系統是由泌尿上皮細胞所構成,這些細胞如果產生病變癌化,就稱之為泌尿上皮癌;上泌尿道上皮癌專指由腎盂及輸尿管的上皮細胞病變所產生的癌症。 台灣上泌尿道上皮癌的發生率與鄰近國家、歐美相比,高出4~5倍之多,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9年就新增近4千位泌尿上皮癌患者,發生率高居全球之冠,其中以嘉義、台南及高雄沿海地區的發生率高於其他縣市。 根據臨床觀察,腎功能不佳、洗腎患者、抽菸、年紀大、有中草藥服用史、接觸過化學有機溶劑,以及曾居住西南沿海地區、飲用地下水的人有較高的罹病比率。經過這幾年大量研究發現,中草藥內的馬兜鈴酸及地下水內的重金屬砷,可能是台灣高發生率的原因。 戴大堯醫師說,大約有8成的上泌尿道上皮癌患者初期症狀是尿中有血。但尿中有血在排尿時並不會疼痛,且出血可能時有時無,因此容易被認為只是泌尿道結石而不以為意,直到血尿越來越嚴重才就診,而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 上泌尿道上皮癌的惡性程度高,復發可能性也高,治療方面建議在癌症未轉移前接受根除性手術,摘除有問題的腎臟和輸尿管;成大醫院具備相當成熟的手術經驗且術後復原速度快,手術方式可依照個別狀況,由醫師與病人討論採取傳統開腹、腹腔鏡手術或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若發現癌症已有轉移,開刀的效果有限,常會以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為主。 戴大堯醫師提醒,若發現無痛性血尿,應立即前往泌尿科就診;平時則要注意自身健康狀況,不抽菸、不飲用地下水、勿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以降低罹癌機率。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清理不是盲目丟、否則會再買回來!「這三樣」一定要送走.因父親罹癌、八八風災返鄉 熱血女醫到偏鄉看診:想讓所有山上居民,享有同等醫療資源.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1-20 醫療.心臟血管
心血管病人春節保平安 心臟科醫師5建議
春節長假即將展開,多數人吃多動少的時刻,最易誘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峯菁提醒,高血壓等慢性病人過節應如平日,規律生活、節制飲食,千萬別因年假難得而放縱自己,以免樂極生悲。楊峯菁醫師指出,意外總是來得突然,春節假期如發生急病更是棘手。他曾經在春節值班時處理遠從南部到中部走春的女患者,明明腎功能不佳卻毫無警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跟親友大吃大喝幾天後誘發心肌梗塞,最後慌亂地在異地緊急住院,年節心情全被破壞。楊峯菁表示,很多人錯誤認為心血管疾病是中高齡族群才要擔心的問題,其實飲食西化早就導致三高族群年輕化,愈來愈多才20、30歲年輕人腰圍粗大,已有三高隱憂,只因為心肺功能尚稱良好幾乎沒出現症狀,這群人也普遍自認年輕,習慣通宵熬夜,殊不知生活惡習會增加突發心血管疾病狀況的機率。楊峯菁建議,提前在春節前就醫求診:確認是否需要調整用藥--尤其高血壓等慢性病人要定期測量血壓,服藥不可中斷,避免春節醫療資源比較缺乏時亂了陣腳。其次,節制飲食,大魚大肉、年節零嘴共同特色是高油、高鹽及高糖,攝取份量要注意。即使是被認為健康食物的水果,糖份也不低,當心吃太多讓血糖飆升,保持三餐定時定量,三高指數才能穩定控制。第三,作息規律,假期間通宵熬夜追劇或久坐打麻將,作息紊亂都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除按時服藥要記得兩小時就要起身走動一下;同時注意情緒,不要因為胡了牌太亢奮,或一直被胡而影響心情,造成血壓不穩定。第四,有冠狀動脈阻塞風險的病人隨身帶救心(舌下含片),若運動行走發生胸痛表示疾病惡化,馬上服藥外,一旦病情緊急要馬上到醫院急診求醫。最後要注意保暖,春節期間多半是氣溫變化時期,冷熱刺激都是身體與血管的壓力,心血管慢性病人須留意身體各種症狀,起早拜年衣物保暖十分重要,先穿上外套保暖並坐在床邊,待身體適應環境溫度再起身活動。
-
2023-01-17 癌症.胃癌
做胃鏡、切片…胃癌可能拖1個月才能確診!台大人工智慧 9秒看胃相、準確率9成
胃癌長居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重要危險因子,一旦感染就會改變「胃相」,從做胃鏡到回診做切片,可能得花上一個月才能確定胃部粘膜有無異狀。根據台大醫院體系10間分院過去十幾年的胃鏡影像所發展出的人工智慧模型,可在短短9秒內精準研判胃相,準確率超過9成,目前已率先在馬祖落地應用。台大醫院針對難治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研發第2、3線救援治療處方,榮登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成為國內外治療的重要依據。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長期投入胃癌防治,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成立台灣胃腸疾病與幽門螺旋桿菌臨床試驗聯盟,執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和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結果顯示,過去30年來,台灣成年人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已從60%降到30%,孩童更降到10%,胃癌標準化發生率也持續下降。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傳統的胃相判讀費力又費時,需要做胃鏡、組織切片,交由病理科醫師判讀,少說也要經過一個月,對醫療資源缺乏、交通不便地區的居民來說,是相當大的阻礙。台大醫院整合跨院區影像資料庫,與智慧醫療中心通力合作,已成功開發出人工智慧模型,能從胃鏡影像判斷胃相,精準揪出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等異常跡象,已在馬祖落地使用。「過去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完的事情,現在只要9秒可以判定完成。」李宜家說,希望此模式可以有多角化的發展,幫助偏鄉醫師增加判斷能力、降低偏鄉與都會區的醫療不平等。因為胃癌很容易轉移到肝臟,導致治療效果不好,兩大預防關鍵,在於幽門螺旋桿菌的的除菌治療,以及癌前病變每兩、三年就要定期追蹤。吳明賢說,馬祖曾是全國胃癌發生率最高地方,台大醫院歷經20年努力,將當地盛行率從近七成降低至不到一成,胃癌發生率則下降53%,是廣受世界讚譽的標竿。如今發展出AI技術,成功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解決醫療不平等,希望未來可推廣全台。
-
2023-01-12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中風不能拖!與時間賽跑,搶救離島重症
教官小叮嚀Q:颳起東北季風的金門,寒風刺骨,一天早上六點多,外籍看護發現70多歲趙伯伯,身體單側肢體僵硬卡卡,顏面有些難以控制,不過,人生地不熟的外籍看護不知如何處理,只好打給遠在台灣的仲介公司詢問該怎麼辦?A:金門年輕人口外移嚴重,長者多半獨居、老老照顧,或者請外籍看護,當外籍看護發現被照顧者身體行為有異狀時,通常都是打給台灣的仲介公司詢問,這類「異地報案」不在少數,黃金搶救時間因此易被延誤。「曾有位60多歲先生急性中風,到院時已超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限,只能利用空中緊急醫療轉診後送到台灣治療,但患者堅持留在金門,最後雖保住性命,但復健之路卻相當漫長。」衛福部金門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家榕說,長者對於到不熟悉的地方治療,難免會恐懼,這也是離島緊急醫療面臨的困境。金門縣人口14萬人,大小島嶼林立,獨居年長者多,只有一間衛福部金門醫院,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面對急性中風的救治,如何克服路途不便與時間賽跑,成為搶救關鍵。金門大橋通車 不用再等船急性中風患者到院後,須做腦部電腦斷層確認後才能進行急性治療。金門縣消防局救護科長蔡承裕指出,由於小金門的金門醫院烈嶼分院缺乏設備,急性中風患者都須送往金門本島治療,以往救護車需要等待大船停泊後才能將患者運到本島,但光是準備船隻就要花上許多時間,且送到本島後可能已超過急性中風可治療處置的時間。「去年10月底金門大橋開通後,救護車可以一路行駛到金門醫院。」金門縣消防局長呂英華表示,消防端積極與金門醫院討論,評估哪些患者適合留在小金門治療或送往金門本島,並擬定救護人員執勤時該注意的事項,期盼未來能守護更多金門民眾。一線消防員 醫師助訓練許家榕說,急性中風的治療時間非常急迫,針對大血管阻塞的腦中風患者,就得考量以空中緊急醫療轉診機制到台灣治療,但空勤交通及手續時間至少3小時,所以病患抵達急診後的所有檢查治療步驟都分秒必爭。金門醫院不斷思考如何加速流程,也與台北榮總討論綠色通道的可行性,透過病患資訊與影像的即時傳送,讓接收病患的醫院能迅速因應。當警鈴響起,除了第一線出動的消防救護員外,背後還有一群醫療指導醫師協助。金門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吳秉樺指出,過去消防局是與台灣醫學中心合作,卻缺乏在地執業經驗,他擔任醫療指導醫師後,陸續和消防局溝通、討論個案處理,並研擬醫院與消防局的教育合作訓練,盼能精進到院前後的救護流程。「消防救護是份有溫度的工作,不只是將患者抬上救護車而已。」呂英華認為,近期在地有了醫療指導醫師,未來勢必有更緊密互動的機會。很多金門長輩的個性既忍耐又堅毅,不太輕易打119或麻煩別人,因此透過與衛生所合作下鄉衛教時,會特別宣導「單側肢體或臉部有異狀時,不要害怕打119。」
-
2023-01-02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 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卻變得棘手?
一、糖尿病用藥的原因與目標糖尿病是一種系統性的慢性疾病,病因基礎是胰島素阻抗,造成身體無法好好利用我們所攝取的糖分,細胞處於看得到糖分卻吃不到的窘境。而血液內充滿大量的糖分,看似無害實則造成人體各個器官很大的傷害,長久下來將產生各式的併發症:1. 心臟及血管病變:長期的糖分會對造成血管壁粥狀動脈硬化,產生心血管傷害。2. 神經病變:糖分會造成神經的受損,產生周邊或自律神經病變,病人可能會有手腳麻木、心悸、便秘、腹瀉等症狀。3. 腎病變:腎臟被迫要提高過濾效率,造成腎絲球(腎臟內過濾的小單位)受傷,進而造成發炎硬化,反而失去過濾的功能形成腎病變。4. 視網膜病變:高血糖的環境會對視網膜小血管造成傷害,視神經細胞缺氧後凋亡,是目前造成眼盲的重要原因。可以說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然而「牽一髮而動全身」,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反而更加棘手。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的統計,2019年的糖尿病人口數為220萬人,其中以第二型佔多數,換算下來的盛行率大約為9.32%[1],而這項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也帶給醫療系統極大的負擔。對民眾來說控制血糖,可以幫助自身的健康,延緩、阻止併發症發生,增進生活品質。若是症狀輕微的糖尿病患可以及早開始篩檢,在對的時機點做對的處置而減少併發症時,有限的醫療資源就能救助已經產生嚴重併發症的糖尿病人,使疾病得到妥善得治療。因此民眾若也能夠有自主篩檢、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等意識,對於整體糖尿病友的福祉將會有大大的提升。二、用藥改變、醫師態度改變因為高血糖是造成一切併發症的根本,因此也造就了藥物、胰島素的蓬勃發展。過往,在許多治療上治療者所著重的往往是血糖的數值控制,開立藥物可能只專注在副作用或成本,如此可能會忽略糖尿病人本身潛藏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如:有無肥胖等共病、治療時的年齡、是否已經有心血管等併發症。就以肥胖這項議題來說,過去十幾年來,已經有多篇研究以及回顧性文獻,指出肥胖可能會加速分泌胰島素的Beta細胞受損,以及加重胰島素阻抗。因此不管是在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是加重第二型糖尿病上,肥胖都扮演著極大的角色[1],[2]。因此在台灣「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中,也都有強烈建議針對糖尿病合併肥胖患者,醫師在治療上應該應用飲食、運動、藥物或手術等方式去治療肥胖,以達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因此除了調控血糖外,醫學界也愈加重視心血管疾病以及腎臟病等併發症的預防。儘管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的控制十分棘手,目前醫藥界也研發出了許多可以有效預防心衰竭與腎臟保護的藥物,像是其中的排糖素(SGLT2抑制劑),值得慶幸。正常生理下的腎臟每天過濾大量水份,其中也會有不少的糖分隨之排出,腎臟理論上會藉由近曲小管的葡萄糖受器SGLT2回收大部分的糖分。這種回收糖分的原理是來自於糖分對於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營養物質,因此需要被回收利用。然而在糖尿病人中,就是因為身體已經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又攝取過多,造成血糖過高而導致後續一系列糖尿病症狀。因此透過抑制回收糖分,可以讓身體已經過多的葡萄糖濃度回到穩定的水平。而科學家們很快就研發出了可以抑制這個回收通道的抑制劑藥物:排糖素。這個排糖素除了可以降低血糖外,科學家們更發現它有驚人的心臟和腎臟保護效果。一項刊登於2015年NEJM的研究明確指出,這些藥物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更可以減少心衰竭的發生[4]。而2016年同樣在NEJM中也發現這些藥物可以減少腎病變惡化的風險[5]。目前排糖素主要用於第二線藥物,用於使用目前糖尿病第一線藥物Metformin(格華止®)未達預期療效時之輔助用藥,劑量的形式同常是以一天服用一次為主。然而請注意:實際用藥需以主治醫師開立藥物為主,切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醫師在開立藥物的同時,針對糖尿病伴有肝、腎功能異常的病人,也會避免使用可能慢性影響肝、腎功能的藥物。除了上小節提到的排糖素外,目前糖尿病治療上還有一個治療的利器,就是腸泌素受體促進劑(GLP-1 RA),其藥理機制來自人體的賀爾蒙:腸泌素(GLP-1)。在人體腸道系統中,有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L細胞在受到葡萄糖分子的刺激後可以分泌出腸泌素,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同時也會進入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食慾並產生飽足感,以減少攝入更多的糖分。因此,可以說腸泌素就是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神隊友」。而拜科學進步所賜,科學家研發出腸泌素受體促進劑,可以作用在腸泌素受體上產生與人體內腸泌素相同的作用,有效調降血糖同時有著較低「低血糖」的風險,是第二線藥物當中的首選用藥。除了以上好處以外也有研究證實其對於心血管系統有保護效果[6],像是其可以預防糖尿病患者動脈粥狀硬化並間接預防心肌梗塞。在劑量以及服用頻率上,不同種類的腸泌素受體促進劑也不同,因此以實際服藥狀況以醫師之用法為主。三、隨著醫界潮流,公衛政策也鼓勵共照如前段小節提及,糖尿病的控制不佳會造成腎臟病變的發生。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2.8萬具有糖尿病及腎病的共病患者。因此許多糖尿病友時常在不同醫療院所之間做重複性的檢查,除了浪費有限的醫療資源外,更使病人浪費大量時間在醫療院所之間來回奔波。近年來,政府也開始正視糖尿病整合照護的重要性,因此健保署在2022年開始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以往糖尿病照護僅著重在醫療,現在更加強調全人醫療,從預防、衛教、篩檢、治療等面向共同處理,藉由整合醫師、藥師、營養師、社工等跨科團隊,提供每位病人「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篩檢、衛教早期介入初期病患的病程發展,面對較嚴重的糖尿病患則可以積極治療,以避免心血管、腎臟疾病的惡化。而健保端也透過提高給付點數達到鼓勵醫療院所整合跨團隊,提供病人一站式的跨科別醫療照護,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整合病人資訊外,也替病患省下舟車勞頓的時間。在「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下,不管是病人、健保體系、以及醫療院所端都可以各取所需,同時讓疾病的診療可以更加完整。在愈來愈完善、貼近醫病需求的公衛政策下,期許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受到更完整的照護。Reference1. 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2. Kahn, S. E., Hull, R. L., & Utzschneider, K. M. (2006). Mechanisms linking obesity to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 Nature, 444(7121), 840-846.3. Al-Goblan, A. S., Al-Alfi, M. A., & Khan, M. Z. (2014). Mechanism linking diabetes mellitus and obesity. Diabete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 targets and therapy, 7, 587.4. Zinman, B., Wanner, C., Lachin, J. M., Fitchett, D., Bluhmki, E., Hantel, S., ... & Inzucchi, S. E. (2015).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2), 2117-2128.5. Wanner, C., Inzucchi, S. E., Lachin, J. M., Fitchett, D., von Eynatten, M., Mattheus, M., ... & Zinman, B. (2016). Empagliflozin and progression of kidne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4), 323-334.6. Ussher, J. R., & Drucker, D. J. (2014). Cardiovascular actions of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Circulation research, 114(11), 1788-180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不只控血糖、更要從頭到腳照護!談談糖尿病共照網發展】
-
2022-12-3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鄭雅敏:醫師須不斷精進才能回報病患信任
「醫療相關問題不要怕問醫師,醫師最怕病人都不問,之後才問題一堆。」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鄭雅敏說,近期她從成大被借調到郭綜合醫院擔任院長,原本工作以醫療、教學為主,現則轉為醫院經營。行醫多年,她努力為患者付出、患者相對也讓她成長很多,「真的很高興能選擇行醫這條路」。病患分流 解決醫療吃緊 鄭雅敏長期在成大服務,在婦癌治療上有相當的研究,近年先進的達文西手術,她也是國內早期少數前往美國受訓醫師之一,目前負責南部達文西教學工作。以婦產科起家的郭綜合醫院,近期與成大簽約合作,第一任由成大派任的院長就是她,她笑說,「以前看的都是ABC(指醫療相關)、現在看的都是123(指營運數字)。」正巧碰上全球的百年大疫,郭綜合與成大落實合作,在疫情下進行病患分流,不僅解決成大醫療吃緊問題,也讓郭綜合在疫情下業務成長,相當不容易。治療癌患 保留生育能力憶起行醫之初,一位病人的遭遇讓她成長很多。鄭雅敏表示,那位22歲患者一直沒有月經,詢問後才知道高中時被診斷罹患血癌,治療後月經就逐漸停止,到她的門診,一檢查才發現卵巢功能早就全部喪失,因此這輩子都不可能有月經、更別想懷孕,「病患獲悉狀況時的表情我一直很難忘」,那名患者至今都單身,醫療結果影響了一輩子。她的感受很深,30年前醫界癌症治療還沒有保留生育能力的想法,鄭雅敏自己找國外的資料修改治療方式,逐漸看到成果,也積極向其他科別醫師宣導這項觀念,目前生育年齡女性癌症患者,在治療時都已將保留生育能力視為重要指標,「醫師必須不斷精進自己,才能回報病患給予的信任」,即使已是院長級別,只要有新的治療方法,她仍積極學習。醫療資源 嘆未充分利用鄭雅敏曾到日本東京癌症中心進修,了解日本醫療分級落實,但國內卻很難做到,感嘆醫療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很可惜。到地區醫院服務後,發現中小型醫院生存不易,加上疫情之下,大醫院部分資源投入疫情,造成醫療吃緊,因此她積極協調醫療分流,以產婦來說,成大成立確診產房,未確診的產婦就分流到郭綜合,可以創造多贏的結果。養生祕訣/愛唱歌跳舞 開刀成就視為紓壓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鄭雅敏是「時間管理大師」,病患相當多的她,要忙醫療、行政工作外,她也是三個兒子的媽媽,兒子都是醫師,於公於私盡善盡美,很多人都好奇她怎麼做到的?行程滿檔下如何紓壓?個性活潑的她說,除了喜歡唱歌、跳舞,「其實手術開刀是最大的紓壓」,讓人很驚訝。成大婦產部每年望年會都有鄭雅敏和住院醫師、護理師所組的「天才舞團」表演當年最流行的舞曲,她們的舞團連續兩年獲得成大醫院醫師節卡拉OK大賽冠軍,還受邀在成大醫院30周年慶上表演。她從編舞、服裝設計到排練都一手包,有專業架式,院內許多活動也經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忙碌的生活中,唱歌跳舞是她最喜歡的休閒,偶爾相約同事、朋友去K歌,在忘情的歌聲中紓解壓力。鄭雅敏與先生都是醫師,3名兒子都順利繼承衣缽,工忙之餘,孩子的教養她並未假手他人。她認為,時間的管理很重要,每天睡眠6小時,早上6點一定起床煮早餐,一家人共享,也是最佳的親子溝通時間。過去孩子還在念書時,她一定親自接送,車上也是重要的親子時間,一家五口都是醫師,在醫界傳為美談。工作與生活讓行程滿檔,壓力相當大,除了休閒活動外,她很慶幸自己是外科醫師,治療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刀開下去,好不好病人很快就有感受」,這種回饋讓她覺得療癒,所以把開刀當成紓壓,並不視為壓力的來源。教學也是一樣,她很享受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光,看到那麼多求知若渴的眼睛看著她,而自己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對自己來說也是滿滿成就感,「樂在工作的人應該是很幸福的」。鄭雅敏小檔案●現職:台南郭綜合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系畢業●經歷:日本東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日本川崎市立川崎病院子宮鏡研究員成大醫學院婦產學科教授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灣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婦科腫瘤、腹腔鏡手術、子宮鏡手術、達文西手術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不怕你問,就怕你不問。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這「5癌症」增加最快 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
衛福部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提早1秒,而十大癌症排名第一名依舊是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冠軍。有五個癌症發生率增加,分別是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起始於民國68年,為亞洲最早,希望透過持續監測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等。因癌症發生資料的申報,必須配合患者就醫、檢查及接受治療等程序,並進行資料正確性及品質確認,需費時兩年收集與分析,所以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是目前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癌症時鐘快轉1秒,5癌症較早發生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但乳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生年齡較早,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大腸癌蟬連第一 肺癌和乳癌在二、三名 109年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癌症發生率 男降女升在男女性十大癌症排名,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6萬389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十大癌症排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108年相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男性癌症第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舉行記者會示警,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率下降,平均每3個符合資格的民眾只有一人按時篩檢,2023年新診斷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呼籲出現以下八症狀應特別注意:1.腹脹腹痛2.血便帶有黏液3.明顯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大便變細小6.重量減輕7.貧血8.可觸摸到腫塊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發生率增加林莉茹表示,乳癌連續18年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發生率較108年增加2.71%,且發生年齡56歲低於全癌症64歲,但死亡率持平,乳癌0到2期5年存活率9成以上,第4期僅3成,建議避免肥胖、減少高糖、高脂等西方飲食攝取、保持運動習慣。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乳癌篩檢速度不及發生速度,呼籲盡早篩檢。另外,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10.96%、胃癌增加8.10%、胰臟癌增加7.46%、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癌增加8.77%;胃癌、肺癌跟肝癌死亡率高於全癌症。男性食道癌、口腔癌發生率為女性15倍、10倍男女十大癌症差異較大的癌症別是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是女性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吸菸造成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健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這四癌尚無法有效篩檢工具 勞記這些症狀 提早覺察異常對於十大癌症中的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防癌最重要 國健署提供免費五癌篩檢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五癌篩檢服務:‧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肺癌: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吳昭軍提醒,定期篩檢,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避免轉變為癌症。近年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症篩檢利用率降低,往年篩檢量約500萬人,疫情發生後只剩450萬人和389萬人,今年略為回升到435萬人,符合癌症篩檢條件國人應積極參加。相關資訊查詢管道:1.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2.提供篩檢醫療院所看【這裡】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洗腎患者50歲以上占88.6% 血液透析占91.8%、腹膜透析僅6.8%
健保統計,台灣每年新增2到3萬名初期慢性腎臟病(CKD)病人,截至去年底已有45萬人,這些初期CKD患者每年有數千人會進展到末期CKD,截至去年底累計已有10萬人。這10萬人的病程再往前走,只剩腎臟移植和長期洗腎(透析)兩條路,但礙於國內捐贈風氣不盛,絕大多數人都得洗腎,現已有9.6萬人長期洗腎,平均每人每年的健保醫療費是74萬元。透析盛行率世界最高,慢性腎病防治2002年就開始。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因為台灣有世界最高的透析盛行率,政府很早就決定要以國家的力量做慢性腎病防治。2002年,當時的國健局就跟醫學會合作,比照糖尿病整合照護,設立臨床流程、治療目標、訓練衛教師、營養師;2007年起健保也加入,推動「末期腎臟病前期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獎勵團隊照顧快步入透析的病人。15年努力至今,腎病分期3B、4、5期的病人,已有高達七成都被納入。2011年起,政府與醫學院決定將照護的力量更往前延伸,推出「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讓1期到3A期的病人也接受跨專業團隊照護,達到延緩惡化等目的。不論是國衛院腎病年報或各醫院自行發表的研究,都顯示這套獨創制度能有效提升照護品質,國家的慢性腎病臨床照顧守則、健康促進機構的標準作業流程也建立起來了。採用腹膜透析者,一年發生腹膜炎的次數僅1.52次。去年共有9.6萬人長期透析,其中53%是男性,47%是女性,高達88.6%是50歲以上,所有慢性腎臟病患(包括已透析和尚未透析者),一年門診醫療費用約是552億點,占健保8,000億總額7%。黃尚志說,透析病人數眾多,與人口老化等多重複雜因素有關。去年這些長期透析病人當中,血液透析約占91.8%(8.8萬人),門診血液透析一次就給付約3,912點,一年申報醫令量1,056萬次,413億點,費用驚人。腹膜透析的醫療費用低於血液透析,但僅6.8%病人採用(6,550人)。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病人每年平均住院次數是0.4次,近5年呈現下降趨勢,腹膜透析病人一年透析期間發生腹膜炎的次數僅1.52次,照顧品質良好。透析病人就醫集中在基層診所,六都人數最多。黃尚志表示,血液透析是1963年台大開始推,腹膜透析是1984年高醫、北榮、台大開始推,前者早了20年,所以相關資源比較多,病人也已較熟悉。不過近年有在改變,觀念比較開放、醫療資源比較豐富的北部地區,選擇腹膜透析的比率有時到二成,但南部觀念較保守,大約只有8%。健保資料顯示,透析病人就醫集中在基層診所(4.6萬人),其次依序是區域醫院(2.4萬人)、地區醫院(2萬人)、醫學中心(1.3萬人)。在六都透析的病人最多,新北、台北、台中、高雄一年都有超過1萬人透析,台南和桃園也將近1萬人,但病人不見得居住當地,會跨區就醫。黃尚志表示,在偏鄉,多數病人不敢在家腹膜透析,寧願每周坐三次車到城鎮裡的院所,由醫療人員幫忙做血液透析。慢性腎病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黃尚志每個月都會到屏東大武衛生所支援,大武鄉只有三、四十個透析病人,以一個人每月要透析13次來計算,大武鄉每個月透析只有500人次,若非政府補助,是做不起來的。因為一間透析診所每個月至少要800人次才做得起來。健保資料顯示,透析病人的藥費以透析製劑為大宗,改善透析病人貧血問題的紅血球生成素、糖尿病等三高用藥,也是榜上有名,這也顯示透析病人的照護重點是多重共病,需跨科團隊整合照顧。黃尚志表示,慢性腎病的簡稱是CKD,這三字也正好揭示心血管疾病(C)、慢性腎病(K)、糖尿病(D)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CKD就是這三大類共病的交集之所在。台灣腎臟移植機會少,受疫情影響今年恐少於300人。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有90%,平均每人每年的醫療費用才36萬點,但案件量卻很少。黃尚志表示,臨床醫師都希望更多病人有機會在接受透析前先做腎臟移植,但在亞洲國家,或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較強烈,台灣移植數也不夠多。往年最多一年400人做腎臟移植,今年受疫情衝擊,到年底很可能不會超過300人,未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透析科主任姜至剛表示,現在有許多創新科技有助於輔助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醫界將繼續努力精進照護模式,希望能提高人的病識感、加強健康識能和自我照顧能力,幫助病人了解,被診斷腎病或洗腎不是世界末日,醫療團隊會與每個人同在,陪伴大家走出與病和平共存的好日子。【延伸閱讀】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
2022-12-1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建立健康城市 真正救健保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的名醫,有次魏文王問他:「聽說你們兄弟三人行醫,誰的醫術最好,誰的最差?」扁鵲想也沒有想就回答:「大哥的醫術最好,二哥醫術次之,我的醫術最差。」魏文王覺得很奇怪,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卻是扁鵲的名聲最大呢?扁鵲兄弟救人的啟示扁鵲說:「大哥在病人發病前,就將病根鏟除。病人甚至不知道大哥治好了他,當然不會對別人讚揚大哥。二哥能在病人發病初期就看出病癥來,所以患者就認為二哥醫術一般般,只能治療一些小病症。我治療的那些病人,病症危重,我必須用各種方法才能將他們治好。人們看到我這麼努力,就認為我的醫術高超。」魏文王聽後深有感觸。健保面臨困境,全世界醫療管理科技以美國最為先進,DRG(論病計酬)、RBRVS(依資源耗用相對價格表)、大數據精準醫療等,都是美國領先,人均醫療支出11千多美金。國人多指責健保浪費,但包括自費跟健保在內,人均醫療支出不過2千美金,幾乎所有健康指標,台灣都優於美國。美國醫院管理跟醫療科技世界第一,費用也是第一,但民眾享受的健康水準是歐美國家倒數第一,甚至不如古巴。提升醫院管理水準可提升效率、減少浪費,但無法救健保,也不能提升國人健康水準,如扁鵲之言,只是耗用大量醫療資源補救而已。2011年元月5日晚間,「二代健保法」通過,國民黨立委立即舉行記者會慶功,邀請本人居中而坐,本人板著臉孔不發一語,回到衛生署立即宣布辭去署長一職。因為當時通過的是「他們的」健保法,不是近百位專家學者花費近十年共同研議,也是本人一再努力主張的二代健保。台灣只有全民「醫」保兩者有兩點不同,一是前者未採「家戶總所得」,而是論口計收保費,違反全民健保精神而不利家庭。另一項令人沮喪的是,未將預防保健納入健保給付中。也就是台灣只有全民醫保,而沒有全民健保,此乃本人生平一大憾事。政務官未能落實重大法案,雖然兩位長官一再慰留,當然應該掛冠而去。醫療對國民健康只是「補破網」,要如何救健保?其實很簡單,就是要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所說,建立健康城市。由縣市長主持,將所有局處納入,訂定指標,每年考核。例如每年有多少家庭暴力?有多少兒童受虐?有多少青少年自殺?有多少違章建築、違章工廠發生火災導致死亡?有多少食物中毒?多少癌症病人?結婚對數、生育人數、人口遷出與遷入、各種犯罪人數、地方財政等。很快就可以得到各別縣市與全國比較數據,也可以跟前一年度比較,每年公告。應速規畫健康城市方案多數項目進步,就是施政優良;連續衰退,縣市長局處長就該下台,甚至縣市長重新改選;如果年年進步,就是幸福健康城市。民眾生活安康樂利,不必發獎金,必然勇於結婚成家立業,人口遷入者眾,移出者少,工商產業必然發達。依照上述這些指標,蔡英文及民進黨政府幾乎樣樣不及格,近日地方縣市長就要新就任或續任,為縣市民福祉,請立即召開如何建立健康城市的方案,具體落實,則國人是幸。
-
2022-12-14 癌症.肝癌
62歲林秋離不敵肝癌病逝,兒子捐肝救不回!醫:肝病初期無症狀,出現病徵就晚了
62歲音樂人林秋離12/11病逝,晚年與肝硬化、肝癌對抗,日前接受兒子捐肝,卻開刀11天不治。醫師表示肝癌應即早檢查治療。資深音樂人林秋離於前天12/11病逝,享年62歲。林秋離在娛樂圈擁有廣大人脈,是許多天王天后的推手,阿杜、林俊傑、女團By2等,都被他發掘入歌壇,林俊傑多次提到林秋離是他的恩師。林秋離晚年身體狀況不太好,在近8-9年時間苦於肝硬化及肝癌,日前接受兒子捐肝的肝臟移植手術後,住進加護病房奮戰,怎料開刀11天後仍宣告不治;妻子12/11在臉書宣布噩耗,林秋離已經離開人世,對此,林俊傑也難過發聲,By2也發文哀悼。林秋離的妻子熊美玲發文表示:「秋離老師昨日,20221211下午,離開我們了,感恩這段時間每位朋友祝福銘感于心。」,兒子也難過發聲:「我親愛的父親林秋離老師在昨天——2022年12月11日16點49分,在我和媽媽美玲、弟弟雨塘的陪伴下,安詳地先上路。放下兩年來的病痛與壓力,他終於能夠瀟灑離開,是他,是我們,也是所有期盼他平安順遂的朋友們最大的回報。」林秋離的兒子表示自己捐贈55%的肝臟延續爸爸的生命,「也許會是20年,也許會是兩個月,或者是兩個星期,但我不計較那時間的長短。把我的一部份給他是我最堅定的決定,沒有之一」,儘管這不代表我對我爸爸沒有其他的後悔與遺憾,他說:「我有很多,那些來不及說的話,還沒學完的音樂知識,還沒出發的家族旅行,還沒抱到的孫子,很多,真的很多。可我也不想回到過去去改變些什麼,因為這些所謂的遺憾與後悔早已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部份,隨我繼續前行,我不會拿它與任何東西交換。」他堅強的說:「我的肝將為了他重新長回原本90%的大小,到了那時,我爸爸將再次與我同在。」最後他悲慟說道:「先讓老師瀟灑的走吧,以他最動人的姿態幫我們探路。我的肝將為了他重新長回原本90%的大小,到了那時,我爸爸將再次與我同在。」林俊傑得知訊息後,透過經紀公司悲痛表示:「很痛心、很不捨,音樂界失去了一位傳奇作詞人,而我失去了這位發掘我、一直很疼我的林秋離老師。」女團By2的妹妹YuMi聽聞消息也發文哀悼,「我們從只會唱跳的小女孩慢慢改變成會自己寫歌的大女孩,您是恩師,也是我們音樂世界裡的燈塔」。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肝是沉默的器官,肝病初期都無特別症狀,一旦出現病徵,大部分已經為時已晚。國健署指出,感染B、C肝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因此,篩檢及早找出病症特別重要。肝癌是指發生於肝臟的癌症,如果是肝臟內的細胞所引發的癌病,我們稱之為「原發性肝癌」,若是肝外的癌細胞透過血液或其他途徑擴散至肝臟的話,則稱之為「轉移性肝癌」。 肝癌如何預防?1.不吸菸、不酗酒。2.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3.注射B型肝炎疫苗。4.注重飲食衛生。5.減少食用含有亞硝胺的食物。6.不吃發霉食物。7.肝癌高危險群(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或B、C 肝炎帶原者)應定期主動至醫院追蹤檢查。45歲至79歲 可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免費篩檢國內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破萬,肝癌更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其中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加上很多民眾自我健康管理觀念不足,利用醫療資源較為被動,疏於照護肝臟健康。肝臟病變常是靜悄悄的發生,發生不可逆的病變時已不能積極治療,事前預防及篩檢更顯重要。目前政府提供年滿45至79歲民眾,終身可做一次B、C肝炎免費抽血篩檢。如果民眾不清楚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需先到就近醫療院所接受篩檢,假設篩檢C肝抗體陽性,應該儘快到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C肝病毒,並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保障自身健康,也能有效預防肝炎傳播。參考資料‧62歲恩人林秋離換肝病逝 林俊傑悲痛發聲‧B、C肝每4人有1人肝硬化 國健署擴大終身一次篩檢‧防治肝癌趁早發現 150人今在部基免費抽血篩檢、超音波
-
2022-12-13 醫聲.數位健康
國人健康指標落後日、韓、星 洪子仁:醫療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
全民健保是台灣的驕傲,但國人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指標皆落後日、韓、星等鄰近國家。專家認為,政府對健康(醫療)投資不足,若要增進國人健康,必須捨棄從成本、浪費等角度思考,加強「健康投資」,如此才能真正改善國人健康,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競爭。改變觀念 提高醫療保健支出「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於12月9日、10日舉行,今年由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醫策會、台灣醫院協會共同主辦,主題為「邁向智慧醫院欣願景,創新健康福祉心價值」,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後疫情時代醫務管理也更重視就醫流程無接觸等,醫院未來將加速走向智能化、數位化的智慧醫療。洪子仁話鋒一轉提到,學術研討會今年邁向第16年,疫情期間,70萬名醫護人員及醫療機構擔當重責大任,配合政府防疫措施,成為國人健康的守護者,但台灣經常性醫療支出過低已嚴重影響民眾醫療品質及醫護人員執業環境,面對健保革新,應捨棄只從提高費率或收取部分負擔等措施去考量,而是倡議「健康投資」的新觀念,政府應該改變觀念將醫療支出視為投資而非成本,提高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及其成長率,才能讓健保永續經營。會中聚焦如何讓健保永續發展,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直言,台灣自詡醫療服務、健康照護體系世界第一,但許多健康指標都落後,台灣醫療保健占比國民生產毛額(GDP)6.7%,也落後其他先進國家。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謝啟瑞提出,政府應視醫療支出為一種對民眾健康的投資,考慮新增一般稅收財源挹注健保。永續健保 藉由「二加二」改革周穎政指出,政府指經濟成長,但是醫療健康統計數字卻並未同步,包括新生兒死亡率、過去20年國人平均餘命、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30天及一年死亡率,或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存活率等指標,均落後日、韓、星,慢性病照顧更有待加強。政府應推動醫療支出的合理成長,才可能改善落後的健康指標,推動國家發展。謝啟瑞說,健保核心價值是依民眾健康需求分配醫療資源,健保永續發展的觀察重點,就是政府應對健保財源多加投入。健保開辦前,政府對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重達75%,一度降至60%,現回升至65%,但仍落後健保開辦前,也低於先進國家,顯見政府在「健康投資」是不夠的。政府應透過許多方式投資健康,對於改善健保財務,謝啟瑞提出「二加二健保改革方案」,藉由兩種公部門財源加上兩種支付制度。兩種公部門財源為現行健保外,新增一般稅收;兩種支付制度,除現行制度外,設立以獎勵產出的支付制度,達到經濟體系動態及靜態兩種效率平衡。
-
2022-12-13 醫聲.數位健康
疫後新思維 醫療加速數位化智慧化
新冠疫情即將滿3年,疫情改變醫療現場與民眾就醫行為,醫療機構面對後疫情時代挑戰,「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聚焦智慧醫院、醫療韌性,病人安全等討論。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數位化醫務創新管理是未來趨勢。本次大會副總統賴清德特別致賀電強調,後疫情時代的醫療管理,應該是科技跨域整合、創新策略應用,提升數位醫療,進而優化臨床服務。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疫情期間不只醫護辛苦,後勤準備盔甲、糧草及工具的醫務管理人員是幕後功臣,疫情帶來挑戰也帶來新的學習,成為醫療進步的契機。石崇良表示,疫情經過清零、與病毒共存,現在邁入最後復元階段。疫情嚴峻時,避免病毒威脅,醫療院所必須在無法直接接觸的情況下照顧病人,進而發展視訊看診等智慧醫療。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二成以上人口逾65歲,伴隨少子女化,人力短缺是未來最大挑戰,智慧化、數位化的醫療服務將是醫療機構發展的重要關鍵。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指出,醫院評鑑雖於疫情期間暫停,但對醫院評鑑的種種要求與標準,國內醫院並未因疫情忙碌而鬆懈。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翁文能指出,為緩解台灣面臨高齡社會及醫療資源不足與不均,智慧醫療跨領域整合應用已成趨勢,期待醫療與科技產業合作,並透過醫務管理創造台灣醫療產業新價值。
-
2022-12-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2022年4月疫情大爆發,每天確診的人數持續增加時,身為管理者的我開始擔心與焦慮,擔心疫情進入機構內造成群聚感染,故機構內的全體同仁必須戰戰兢兢,竭盡全力地做好分艙分流與感控措施,為此,也做了幾次假設機構內發生確診時的情境演練,就是期待能做好萬全的準備,將可能的傷害減到最低。5月下旬一個天氣晴朗星期六的上午,突然接到護理組長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院長,○○○剛剛快篩陽性。」機構內出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當下隨即啟動人力召回的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等人員陸續趕到機構內,護理師負責全體服務對象的快篩,緊急於住宿大樓的1樓餐廳成立指揮中心,大家分工將防疫物資、電腦相關設備等盤點分類放置於指揮中心內,同時將日間的空間挪出設置為居家隔離照護空間,因為先前已連結醫療資源,護理人員甚至事先與醫師演練視訊看診的流程,因此當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時,我們很快的聯繫上醫師,並能順利的完成視訊看診。5月下旬的確診案例是機構的第一波疫情,截至隔離結束並未有新增個案,也因此讓我們有時間檢討修正,首先在居家隔離空間增加影音休閒設備、廚餘的冷凍冰箱、洗衣機等,開始募集防護裝備與快篩劑。很快的6月8日再次出現1位個案快篩陽性,接連三天快篩,有6位個案快篩陽性確診,這是機構的第二波疫情,6月27日迎來第三波的疫情,同樣的6位個案確診,9月13日開始又陸續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第四波的疫情再次襲來,有8位個案確診,10月11日突然一下新增4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第五波的疫情來勢洶洶,接連幾天的快篩,在不同的住宿區域都有出現新增快篩陽性的個案,工作人員也接連確診,第五波疫情中就有24位個案確診,12位工作人員確診。從這5波疫情可以感受到機構是拚盡全力地守護著個案的健康,積極的落實感控措施以防止群聚擴散。然而在面對如何做好疫情的防護,同時還要處理確診個案就地隔離的醫療照護問題,對機構來說是真的是莫大的壓力與考驗。首要處理的是照顧人力的安排,綠區、黃區、紅區的人員怎麼安排,特別是紅區的人力,需要與照顧人員溝通說服,徵求自願者進入隔離區照顧確診的個案,碰到照顧人員陸續確診時,又要重新協調人力同時要顧及勞動法規,有時候班表一天異動數次。另一個難題就是個案對於必須隔離限制活動區域的情況不一定會接受,加上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因而會出現哭鬧不止或破壞物品、自傷等行為,更加重照顧人員的負擔。在第2波疫情中有位個案無法接受需要隔離,護理人員陪同他進入隔離區時,堅決不進入甚至拿物品砸護理人員,只能緊急求助於他熟悉的照顧人員前來溝通協調,經過一番折騰終於願意配合進入隔離區。在第三波疫情中,有位個案因為與同住的確診個案相處不好,出現情緒失控不穩的情形,突然將玻璃水杯砸破,拿起玻璃碎片跑進廁所內自傷,照顧人員當時根本無法顧及到自己防護,只能爬上廁所隔間處進入廁所將門打開,拿走碎玻璃並安撫個案,照顧人員癱軟的表示自己快崩潰了,機構因此再另外準備一間獨立的隔離空間讓這位情緒失控的個案單獨隔離,並再增加照顧人力。第四波疫情確診的個案,大都是比較需要高照護支持的,不僅生活自理方面的大量協助,另外還有情緒的支持,其中1位個案,因為不舒服又無法表達,不停的哭鬧、砸物品發洩,照顧人員不斷調整方法安撫,提供喜愛的玩偶,音樂都無法使他平靜下來,甚至攻擊護理人員,咬傷照顧人員。在每一波疫情當中,不僅要負責疾病照護的部分,還有要處理個案的情緒行為的問題,常使得照顧人員心力交瘁。就地隔離的措施對於確診者的健康監測亦是工作人員很大的壓力,為能使確診者盡快康復,減少中重症的發生,照顧人員需要密集的監測血氧、血壓、心跳、體溫、呼吸、活動力等,深怕一個不注意、不小心無法及時提供必要的醫療支持,再來就是關注確診者的飲食營養,除三餐外,額外還提供維他命C,綜合維他命、枇杷膏、舒跑飲料、雞蛋、水果等多種營養補給,就是希望確診的個案快點康復,即使我們很努力的照護,這期間仍有3位確診個案緊急送醫治療,很幸運的是治療後均無大礙,順利康復。另一項考驗防疫物資的不足,我們必須透過多元管道的方式去籌募防護裝備,N95口罩、防護面罩、防護衣、手套、酒精、漂白水等,當出現疫情時,照顧區域會分為紅區、黃區、綠區,紅區與黃區的照顧人員提供服務時均要穿著防護裝備,後續還要處理龐大的垃圾量,脫去的防護裝備需要先消毒後放置於獨立的空間,再漸進式的交由清潔隊處理。 經歷五波的疫情,有很深的體悟,機構需要有強大的資源連結能力,如果沒有外部資源的協助,如何能做好防疫與就地隔離的居家照護,防護裝備需要自己籌募,醫療的資源包含提供視訊診療單位與藥局等。雖說社會處與衛生局會協助連結,但仍需要機構的主動出擊,才能迅速掌握到醫療資源。倍增的人事成本也是機構要承擔的經濟壓力,因為落實分艙分流的服務,還有確診區的照顧人力,工作人員確診隔離等因素,無形中增加照顧人力的調度與加班的人事成本。再來受到疫情、感控措施及專業服務的多重壓力下,也逐漸抹去工作人員的工作熱忱,亦成為工作人員的流失的因素之一。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
-
2022-12-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陸不再堅持清零 王必勝:醫療排擠會是大問題、國人可返台就醫
各國針對新冠肺炎防疫陸續放鬆,但中國大陸的防控措施仍以「清零」為目標,也因此造成許多地區出現民眾反彈。陸方已發布新的10條防控措施,不再「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針對中國大陸疫情表示,到時醫療排擠會是大問題,在陸國人若家有高齡長者未完整接種疫苗,或有幼兒等,可考慮返國。王必勝表示,中國大陸已有新的10點防控原則出來,會比原先的嚴格管控放鬆很多。雖然預期中國大陸會有一波疫情起來,但從其官方公布數據看到確診數字在下降中,國內評估認為可能是因為當地裁撤許多PCR站,加上快篩供給狀況、通報系統是否順暢都不明,因此確診數字不升反降。但王必勝說,確診數下降應該只是短期情形。而且所有國家經歷第一波疫情都會有些混亂,最直接的就是醫療量能出現問題,可能產生醫療排擠。國外文獻也分析當中國大陸疫情達尖峰時,加護病房需求高達110萬,但當地只有6萬,醫療排擠將會是大問題。他說,屆時醫療資源不易取得,因此呼籲國人如果人在中國,未來兩三個月內,家中有高齡長者、本身有嚴重疾病、未完整幾種疫苗,或家有幼兒者,都可考慮返國接種疫苗,或是回到國內就醫也比較便利。
-
2022-12-03 醫聲.領袖開講
理事長講堂/健保入不敷出,為何要從醫管及公衛著手改善?洪子仁解答
「健保改革已迫在眉梢。」新任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健保上路已27年,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健保總額經常入不敷出,醫務管理更顯重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接任理事長兩大工作重點,一與民眾溝通「投資健康」觀念,並推動「醫務管理師」立法。新冠疫情期間,洪子仁經常針對疫情趨勢提供分析與建議,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感染而恐慌。今年7月15日,洪子仁接任醫務管理學會第九屆理事長,為創立以來最年輕的理事長。同時具有醫管及公衛專業,洪子仁思考結合兩者,期待兩者相輔相成,讓醫療環境更健全,民眾更健康,達到雙贏。 投資健康,政府、個人及醫療機構都有責任「首先期盼與民眾溝通『投資健康』」洪子仁說,醫療是成本和品質的拉鋸戰,過去廿多年來,健康醫療支出等面向多限縮在成本思考,不斷藉由調降藥價、犧牲醫護人員薪資及血汗,換取醫療品質,但醫護待遇差,醫療環境將持續惡化,缺乏願景,未來健康醫療產業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因此必須轉換觀念,請大家思考「投資健康」。洪子仁說,醫療及健保已步入新時代,必須從成本出發扭轉為投資概念,政府為民眾投資健康,讓國家保有生產力,提高就業機會及經濟發展;個人投資健康,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定期健檢、適當運動、接種疫苗則可延長平均餘命;醫療機構投資健康,醫療品質才能持續提升。洪子仁發現,近十年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醫藥衛生費用增長率,平均每年約2%,但我只有1.2%,如此韓國平均餘命超過我國約兩歲,便是韓國醫藥衛生費用增長率超越我的成果。根據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等學者及相關研究也發現,國內慢性病等醫療照顧有品質惡化趨勢。「這是警訊。」洪子仁說,OECD醫藥衛生占比國民生產毛額(GDP)平均約12%,台灣僅6.7%,低於日本、韓國的8到9%,全國約400家醫院、2萬2000家診所及70多萬醫事人員,已無法用這麼少的資源,維持健保及醫療品質的高滿意度。推動「醫務管理師」 讓醫院經營更專業 健保為單一保險人制度,每年掌控八千多億元預算,健保署善盡責任,經過雲端藥歷、影像及稽查積欠健保費等,發揮守門員角色,但即使努力守門,健保收入已不足以支應新藥、新科技,癌症新藥等待健保納入給付約需七百多天,他認為,如今健保運作已走到極致。「健保法已到了必須徹底翻修的時候。」洪子仁說,如健保費率6%的上限已不符需求,政府應思考進行修法,打開上限天花板,或採用稅收預算彌補健保不足。近3年來新冠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堅守防疫第一線,後方則有醫務支援人員的努力,如規畫設置專責病房、疫苗施打流程、建構視訊診療、備妥防疫物資等。目前政府已完成「公衛師」立法,洪子仁期盼任內推動及完成「醫務管理師」立法,經由國家考試認證,讓醫院經營更加專業 。洪子仁認為,科技及數位轉型已是醫務管理不可或缺,例如由人工智慧(AI)輔助診斷,提升醫療精準度,在醫院管理方面,新光醫院明年起將全面推動手機結帳,病人出院時可在病床邊先由手機結帳,再到護理站領取診斷書及收據,即可出院,未來期盼推廣至每家醫院,優化民眾就醫經驗。洪子仁說,醫管及公衛可說是一對兄弟,公衛透過預防保健、施打疫苗,呼籲民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重視運動及營養,並遠離菸品、檳榔及酒精,促進群體健康;醫管則在公衛概念下,以協助醫療人員、醫院場域進行良好管理,兩者相輔相成,民眾愈來愈健康,愈少用到醫療資源,醫療費用可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國內除了醫學相關學系,公共衛生學會及醫務管理學會分別為兩大學會,目前公衛學會理事長、高醫大校長楊俊毓是洪子仁就讀高雄醫學大學第一屆公衛學系的導師。卅年後老師及學生分居兩大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因緣際會,將一同為國內公衛及醫管努力,成就佳話。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 12月9日、10日登場「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即將於12月9日、10日登場,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期盼藉由研討會,以更宏觀的願景關注數位科技,這將是醫務管理發展的重要基礎。後疫情時代,醫務管理也更重視就醫流程無接觸等,醫院未來將加速走向智能化、數位化的智慧醫療。「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由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與台灣醫院協會共同舉辦,今年主軸為「邁向智慧醫院欣願景,創新健康福祉心價值」,洪子仁強調數位管理的重要,他在新光醫院的辦公室,就透過視覺化儀表板隨時掌握病房、急診待床數等資訊,因應現代醫療快速、應變即時的特性。研討會內容包括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主講「從價值創造思維探討台灣醫療服務之投入與產出」,以及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謝啟瑞主講「健保財務永續發展之道」,其他還有「視覺化儀表板於護理臨床管理之運用」、「雲端醫療系統之應用與發展」、「後疫新時代醫院經營管理」等主題。洪子仁說,預期吸引1000人次共襄盛舉,本屆廣邀醫療業及科技業的重要領袖、高階主管、醫院同仁,以及各醫藥衛生大專院校,包括醫管、公衛、醫療資訊等,更邀約相關各級政府單位,期望藉由與會者間的經驗交流及腦力激盪。內容包括專題演講、論壇對談、醫院應用實務分享及分場學術徵文口頭發表暨線上海報發表等。洪子仁也預告,明年研討會主題為「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疫情期間,醫護人員身心被強力擠壓,如何迅速恢復彈性,這是未來必須關注的議題。●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https://youconf.at/tche2022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療科技展 智慧醫療邁大步
「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許多醫療院所發展智慧醫療並展示成果,花蓮慈濟醫院基於照顧鄰里精神,整合數位資源打造無圍牆醫院,照顧花東居民;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發表AI智慧眼鏡與床墊等臨床應用,說明智慧醫院不只是願景,已經上線提供更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第六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起至12月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展示醫療串聯資通訊、生醫等力量,跨界推動健康產業,希望打造全球數位醫療轉型生態圈。總統蔡英文昨天出席致詞表示,為擴展台灣醫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前台美簽署科技協議,其中一項便是生醫領域加強合作,並且結合資通訊技術推動精準醫療。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花蓮慈濟打造「無圍牆醫院專案」,院長林欣榮表示,花東地區幅員廣大,希望藉由資訊科技力量,改善偏鄉就醫可近性。花蓮慈濟副院長陳星助舉例,花蓮縣秀林鄉是全台面積最大鄉鎮,透過AI與醫療資料串接,整合當地居民C肝、糖尿病與中風等數據,可精準掌握呈現在地狀況,進一步提供當地居民所需要的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表示,過去醫療巡迴車到偏鄉服務時,往往因為不清楚各區居民健康概況,醫療資源可能準備不足。現在安排巡迴醫療時,先透過AI整合資料,能更清楚各區居民需要,尤其是篩檢時,避免護理師在村落中來來回回好多趟,卻只是為了找同一戶的不同居民,省下非常多時間。北市關渡實踐智慧願景關渡醫院長期致力銀髮照護醫療領域,並積極推動數位轉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AI與醫療科技結合,透過雲端資料連結生活資料紀錄,甚至能精準預測民眾在五年內心肌梗塞的機會,或透過活動狀態變化評估失智、失能的風險程度,據此提供更精準的全方位健康服務。關渡醫院也展示智慧床墊的臨床運用,床墊內設計有30個壓力感測點,只要病患一起身,提示燈就會亮起,向護理人員或陪伴家屬、照護員提醒,即時前去協助長者,避免長者容易在下床時跌倒的風險。AI也能蒐集使用者睡眠狀況數據,例如翻身次數等,經演算法預測未來健康狀況。台大VR滑板訓練平衡台大醫院則於現場展示「虛擬實境滑板運動訓練系統」,可選擇各種生活情境,透過虛擬實境護目鏡和跑步機或滑板來給予使用者感覺回饋,可加強平衡訓練,不只能幫助病人,也能幫助健康的人預防疾病和失能。長庚發展眼振篩檢眩暈長庚醫院今年規畫特色醫療、智慧醫院、創新研發及公益榮耀四大主題區,展出質子治療、細胞治療等成果,並利用AI技術開發出感測眼振的專利模型,未來有望作為急性眩暈的一線篩檢。馬偕推腦出血預測工具馬偕醫院展示自發性腦出血的預測工具,利用AI分析病人急診腦部電腦斷層影像,預測預後,找出最有利的治療及照護模式;馬偕副院長陳治平則透過微米孔矽晶片技術與人造抗體結合,以數位訊號辨識細菌,提升診斷。
-
2022-11-30 醫療.腦部.神經
常熬夜、少運動、三餐不正常 38歲上班族腦中風
38歲陳姓男子上班忙碌常熬夜,三餐不正常,平時也沒運動習慣,月前早上起床時發現自己半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家人趕緊送醫,診斷確定腦中風,幸好發現早,住院後經6周高強度復健,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高壓氧及中醫針灸治療,現已恢復獨立執行基本日常生活的能力,漸朝著回到職場的目標前進。苗栗縣為恭紀念醫院復健科主任宋松遠表示,中風非特定族群的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剛發生時如能盡早處置,越能獲得較好預後。中風急性期,大腦損傷不穩定,家人應隨時注意病人症狀,留心病情是否惡化。急性後期應積極配合復健治療,先辦理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對治療黃金期的病人給予積極整合性照護,利用早期治療介入,恢復功能並減輕失能程度,減少後續再住院醫療支出。復健師林家正說,除積極復健,近年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高壓氧及針灸也是治療腦中風的新利器。rTMS利用外加磁場來活化大腦,改善神經可塑性,目前研究已證實部分中風病人合併rTMS和物理復健治療後,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肢體攣縮。他指出,高壓氧能有效提高腦組織的氧分壓,進而改善組織缺氧狀況,可預防腦部缺血區域造成永久性傷害,促進新陳代謝及組織修復能力。此外,有實證發現針灸頭部穴位,可使中風區塊的血管擴張增加循環,加速病人復原能力,更有研究指出中風出院後,長期接受針灸治療,比未接受針灸的病人降低50%復發風險。院方指出,為恭紀念醫院為中國醫藥大學策略聯盟醫院,有完整腦中風團隊,除給予中風病人積極治療,也給予家屬和民眾相關知識及學習照護能力。中風後的影響層面不僅是個人,也影響整個家庭,尋找適當醫療資源陪伴病人面對疾病,積極治療不放棄,可讓病患的人生由黑白變彩色。
-
2022-11-2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忠山「以病人為中心」!分秒必爭搶救生命,肩負重度級急救醫院重任
「以病人為中心」是東元綜合醫院黃忠山院長的座右銘,也是醫院創院27年的核心宗旨。在黃忠山心中,治病是不分病人的年齡、膚色、種族、貧富,都應當一視同仁;醫療的本質,是為病人減輕痛苦與延續生命,因此以病人為中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照顧到病人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安慰。 緊急轉診 竹縣救命綠洲黃忠山回憶,20、30年前的竹北並不像現今是繁華的都會,甚至是醫療資源嚴重缺乏地區,因此東元醫院的創立,就是希望成為這個區域的救命綠洲,歷經27個寒暑裡,始終不敢忘記其「救命」的使命,至今仍肩負新竹縣唯一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重任。因為醫院位於竹北市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旁,因此大新竹地區的緊急轉診,第一時間幾乎都是送到東元。黃忠山說,這狀況讓東元訓練出專業急救能力,更憑藉完整的醫療資源及黃金治療時間的優勢,讓每一條寶貴的生命都得以延續。婦幼一條龍服務獲得認證東元不僅是新竹縣內唯一的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也是唯一區域醫院評鑑優等的醫院,更是唯一的區域教學醫院,獲得國健署「健康醫院」認證,連續6年通過醫策會「急性冠心症照護品質」認證,院內還成立「心臟血管中心」,提供全年365天24小時無間斷的重大外傷及緊急醫療照護服務,肩負大新竹百萬人口的急重症醫療照護。黃忠山是婦產科醫師,深知婦幼醫療對家庭的重要,致力將東元打造成擁有一條龍服務的婦幼專科醫院,並獲得「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尤其產科團隊在面對生產中大出血、昏迷、高血壓、腦出血及新生兒呼吸窘迫等緊急狀況,都有豐富處理經驗,因此讓許多新竹的媽媽們,都指定要在東元醫院生產。善待員工建強健照護團隊「醫療服務不僅是仁心仁術,更要杏林春暖。」面對著急的家屬、虛弱的病人時,黃忠山深信「同理心是回歸醫療本質的關懷」,身經百戰的搶救經歷,讓東元醫院的醫護團隊都是用爭分奪秒的精神,挽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在他的帶領下,東元醫院員工都知道帶著開朗的心上工,才能給予病人體貼的服務,黃忠山用真誠打動每位員工願意付出,還會發放資深員工黃金胸章以慰勞感謝,他說,「為病人留才,才能建立強健的照護團隊和醫療品質」。養生祕訣/生活簡單 心情愉悅最重要今年76歲的黃忠山,歷經人生的起起落落,認為人要活得健康其實不難,「只要過得快樂、過得滿足就夠了。」因此「生活簡單、樂天知命」,就是他的養生祕訣。雖然黃忠山已屆退休,他仍堅持常到醫院關心病人,不時在院內可看到他穿著白袍,俯身與等候看診的病人攀談,黃忠山說,把病人視為家人,看到病人及家屬臉上的笑容,就有一股能量支持著他繼續服務。在院內醫護同仁的眼裡,黃忠山總是瞇著眼、掛著笑容,親切地問候每位認真工作的夥伴,黃忠山認為,大家給他的正能量,是他笑口常開的主因,彼此不衝突,卻互相影響。黃忠山提出個人養生撇步,強調心情愉悅最重要,日常生活應注意一些小細節,例如少喝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對於健康會有正向影響,每天更要補充足夠水分,幫助身體新陳代謝。還要多運動,黃忠山說,像他上了年紀,已沒辦法從事打球、快跑等激烈運動,散步則是一項不錯的運動方式,尤其年紀超過一定歲數時,只要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不暴飲暴食,搭配舒緩柔和的運動,就能維持身體健康,但別忘了開朗的心,才是讓腦袋與心情年輕有活力的關鍵。黃忠山小檔案●年齡:76歲●專長:婦產科、醫務管理●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國立陽明大學醫管所●經歷:東元綜合醫院院長、私立康乃薾雙語中小學董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成為大新竹的健康守護者。
-
2022-11-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quisan ni amen timadju (排灣語:他是我們的醫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病人的母語」。中山醫學大學的黃馨葆醫師寄來師生「四手聯彈」的文章,一位醫學生與老師分享自己童年時會以客語與阿嬤交談,最近在照顧一位客家老太太時,因為能用幾句客語與病人交談,獲得溫馨的回饋,黃老師也分享他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另一位醫師也分享幾十年來如何體驗到「病人的母語」在照顧病人的重要性。同時也邀請一位剛從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師,以他不尋常的背景(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台東排灣族人,他成長於日本,能說日文、英文、中文,以及排灣族語,可以與台東母親的家人溝通無礙),介紹原住民看病的語言與文化。我們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醫療團隊體恤不諳華語的病人和家屬看病的辛苦,願意以尊重病人的母語為念,鼓勵醫學生多學習台灣人的話語與文化。醫病平台/師生的四手聯彈----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醫病平台/醫病平台/探討「病人的母語」在醫學教育與醫療照護的重要性「 pai, makuda sun? (你到底怎麼了) 拿藥的時間還沒到你就回來看我了餒。」老先生在門前露出一個尷尬的笑容,踏進了設立在教會的簡陋式門診間。衛生所的L醫師跟每個病人的互動都很親近,看來每個都是他的老病人。在這聚落的老人家而言,在教會看病領藥就像上山顧田或打掃家裡一樣,是一種例行公事。有些病人還會帶著從山上摘回來的農作物,只是為了分享而拜訪L醫師的門診。以慢性病的控制而言,現代原鄉老人的醫療資源與市區差距不大。統計資料顯示,原住民老人的就診率跟掛診次數等同與一般住在市區的老人。換句話說,以往我們會想到的醫療可及性的問題,至少在門診看病、領藥這方面是不存在的。自從「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在2001年成立以後,如今各家醫院的巡迴醫療團隊在各鄉鎮衛生所扮演「守門人(gatekeeper)」的角色。在社區承擔常見健康問題的處理以及慢性疾病的控制,如果無法控制的疾病轉介到都會區的本院做處置。在制度上面,我國的健保制度有成功地降低「想看診但沒有地方、沒有醫師」的情形,也成功在社區建立分級醫療的模式。然而,實際在診間裡會看到的場景並不是理想中那樣美好的畫面。還記得學生時代在各個山地鄉的醫療單位跟診的過程中,發現醫病當中的溝通不良與摩擦,在原鄉是常態。在這種情況,醫師認為老人家或家屬不了解醫師治療的意圖跟邏輯,我常看到的解決方式就是請他不要再問問題回家好好吃藥。久而久之,病人就算有回診也不想跟醫師討論太多,只會請醫師開藥就離開診間。有回診領藥還算好,有些病人甚至就再也不回去門診看病了。當然每個醫師的背景跟社會文化價值觀都不同,有些病人溝通上有不順利是難免的。在少數民族的「醫療遵從性(compliance)」議題當中,低社經地位與相對應得平均教育程度的問題,往往是被視為主要的因素。那麼,已經不在於受教年齡層的老人家沒有解決醫療遵從性的好方法,只能好好聽醫師講的?我回到台東在家裡與長輩相處時,發現他們常常都不記得自己看的醫師叫什麼名字。由於自己是讀醫的背景,長輩常會把藥物從櫃子裡面拿出來,問我藥物相關的醫療問題。有一次我問其中一個老人家,有沒有在診間向醫師詢問過這些藥物在治療什麼,她回答沒有。我覺得好奇,問他為什麼不是問醫師而是問我。她回答說,「問你我的心情比較輕鬆,你會理解我在問什麼。」對長輩們而言,信賴一個新見面的醫師,請他照顧自己也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他是常駐,或是每個禮拜來到村莊看診的醫師,恐怕也不一定是病人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一位醫師怎麼才能夠在老人家生活裡面得到一個角色呢?原住民族的醫療遵從性不只是台灣面對的問題。不管是加拿大或紐西蘭的原住民,都普遍會看到在臨床方面發生類似的問題。目前第一線的臨床工作人員與學者認為原住民族的醫療遵從性可以用多種因素來分析,而其中最受關注就是語言。在北加拿大的質性研究裡面顯示使用母語語溝通會提升病人對疾病的理解,也同時可以促進雙向的討論。在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UNPFII)的報告書裡面也常見在臨床上使用病人的母語做醫病溝通的建議。既然是如此,是不是請一位翻譯人士來幫忙,是不是有比較好呢?如果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了解醫師的邏輯思考,他們會不會就會聽從醫師說的話呢?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注重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污名(stigmatization)的問題。加拿大的一篇質性研究論文有這樣的標題:「他們視我如廢料因為我是原住民(They treated me like crap and I know it was because I was Native)。」在世界各地區的研究顯示,眾多原住民族人在診間會遭遇到羞辱。在這過程當中,病人就算幸運的疾病有控制到,他們慢慢的會累積心理的創傷而陷入複雜的精神健康狀態,後續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與未來發生其他健康問題時的選擇。總而言之,當我們看到一個病人遵從性不好時,可能需要思考的不僅在語言上,在病人的主觀裡在診所裡的經驗含有什麼樣的意義,也是需要被關注的。嘗試用病人熟悉的語言也許是一個尊重病人的表現,但注重病人的主觀感受也是不可缺少。這對醫療服務者而言,也許是可以理解的道理,但在實際操作上卻還是有困難。絕大部分在台灣醫學教育體制裡面成長的我們而言,母語的順暢度還不到能夠在臨床使用的程度。當然語言還需要加強,但在語言溝通能力不足的當下,能不能成為「老人家生活的一部分」呢?一位阿嬤回到L醫師的門診,訴說最近腳水腫的狀況有變嚴重。我們透過身體診察評估病人的水分攝取量、頸靜脈鼓張與心音S4 ,的確有明顯的問題。在詳細的詢問病史之後,發現阿嬤最近沒有吃原本在吃的利尿劑。結束一套評估之後,阿嬤用中文問:「所以現在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我的腳這麼腫嗎?」L醫師跟阿嬤微笑說:「好啊,那我教完你,你也可以告訴我水腫的排灣語怎麼說嗎?」長輩對下一個世代多種類型的「傳承、傳遞」,是排灣族文化裡面的核心價值之一。這時,我突然想到我們學生在醫院最常聽到的一個教訓:「當你照顧病人的同時,也需要從病人學習。」其實答案一直都是在醫院裡面聽到的這一句話。如果你同時擁有著照顧的這位老女士的「aljek(孩子) 」的身分。這樣,你是不是自然就會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
2022-11-13 醫療.精神.身心
高虹安「身心俱疲」住院吊點滴 醫推2方法有助紓壓
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日前因「身心俱疲」住院吊點滴,但隔日卻請假外出,赴新竹縣政府會面縣長楊文科,手上還留有靜脈留置針,遭酸生病「要掛楊文科」,更被質疑占用醫療資源問題。衛福部長薛瑞元今表示,「身心俱疲」若沒有身體上的疾病徵兆,其實休息就好。醫師也建議過度忙碌者,可聽音樂放鬆或冥想休息緩解。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嘉娟認為,身心俱疲的症狀多樣化,有些人比較個人完美主義者,會時常壓力太大,若像高平常跑行程早出晚歸,睡眠不足也容易身心疲倦。另外,女性也可能因婦科問題例如子宮肌瘤症,或月經量大貧血也會很累,有的人則是甲狀腺功能低下,身體呈現低轉速運行,建議可先赴家醫科檢查評估,吃藥調整即可,身心俱疲不一定是與身心或精神科相關。謝嘉娟表示,近期許多確診者欲後留下長新冠症狀,慢性疲勞也可能是其中之一的原因;有些人本身有B、C型肝炎卻沒有追蹤,病毒突然活化也會肝指數爆高;或是腸胃炎拉度子到脫水、電解質異常也會疲倦,在急性期必須盡快處理。她建議民眾,若真的出現身心俱疲、不舒服症狀,且症狀持續沒改善,仍然要就醫檢查。謝嘉娟建議,如果平常工作忙碌、行程很多的人身心俱疲,真的建議要好好休息,包括睡覺、冥想等較輕鬆靜態的;但若坐辦公室的民眾身心俱疲,反而要去運動,例如做瑜伽等,用健康的活動舒壓,身體、精神才會同步變好。此外也不建議民眾狂吃B群、喝咖啡或能量飲提神,因為身體疲勞「還是要還」,建議高可以在跑行程空檔中,搭車期間聽輕鬆音樂、或稍微獨處冥想,釋放一些能量。
-
2022-11-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教會醫院一待30多年!劉啓舉兼顧病人心靈,彰顯信仰力量
「身體得平安、心靈得喜樂、永生有指望,因信仰讓生命得以永恆。」這是台南新樓醫院院長劉啟舉送給病人的一句話,期待新樓醫院不僅治療疾病,更能兼顧病人的心靈,彰顯信仰的力量。新樓醫院是台灣第一間西醫醫院,1865年時由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創建,二戰後醫院曾中斷開設,1985年重建,至今已有157年歷史。教會醫院 一待30多年劉啓舉是重建以來第5任院長,醫學院畢業後,在高雄醫學院完成麻醉科訓練,就進入新樓服務。他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僑生,從小信仰基督教,他笑說,可能新樓與他太「match(契合)」,進來後就離不開,一晃眼已經30多年。「新樓最早是因為想要傳教而設立,醫療是一種工具。」一路看著新樓走過來的劉啓舉認為,既然是醫院就要把醫療做好,與信仰無關,走到現在,台南已不像早期缺乏醫療資源,但新樓就是因為信仰而特別,教會醫院就要做其他醫院不想做、做不到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結合在信仰上志同道合的人,提升全面的醫療品質才是目標。做應做的事 未因虧損而倒新樓醫院分3期陸續興建,1994年先在醫療資源很缺乏的安南區成立診所,1997年在麻豆成立分院,在當地開設第一個心導管室,2006年在麻豆分院旁成立護理之家,兩者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該投資的設備並沒有減少,「在主的引導下做工,必不讓我們欠缺」,醫院多年來做應該要做的事,沒有因為虧損而倒下去,仍然穩健成長。鼓勵付出 建「當責文化」2020年劉啓舉出任院長後,在醫院建立「當責文化」,請管理學老師為全院員工、甚至協力廠商,進行相關課程訓練。所謂「當責」,就是比負責再多一點,因為是教會醫院,要求每個人都替患者多設想一些、多做一些,不必想著利潤,但只要品質提升,利潤自然就跟著來。在疫情期間,醫院人手不足,劉啓舉鼓勵員工為疫情多付出一點,「你多做一點,就能讓別人輕鬆一點」,同舟共濟,順利度過疫情嚴峻的緊張期。接手長照 協助日間照護目前醫院也接手利潤不高的社區長照據點,利用各地教會的空間,針對失智長者協助家屬日間照護,另外在偏鄉醫療、海外偏遠地區的醫療傳道都不停歇,劉啓舉還計畫設立癌症醫療關懷中心,協助癌症末期患者安寧療護,未來希望能更集中資源,陪伴癌症患者走這一段艱難的路,「在恐懼中獲得安慰,就是信仰的力量」。養生祕訣/快走、打高球 養生靠老婆台南新樓醫院院長劉啓舉是麻醉科醫師,年輕時經常要值夜班,生活作息與常人不同;年紀大了,太太幫他養生,每天三餐均由營養師的太太負責,限制嚴格,晚上則與家人快走,偶爾還會和醫院同仁一起打小白球,規律的生活,就是他的元氣來源。每天晚餐後,劉啓舉會與太太、丈母娘一起到戶外快走,「她們腳程快,是真的在運動,我隨興多了」,他很喜歡這段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現在偶爾孩子也會加入,大家邊走邊聊天,給予他心靈上的滿足,不聊天的時候就用耳機聽講道,把這段時間當成心靈雞湯來餵養,沉澱白天紛雜的醫院事務,明天又能全力以赴。飲食保養上,全靠太太,他表示,太太原來的工作是貿易,孩子大了後,開始尋找其他的興趣,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特別讀了營養學,而且太太很會做菜,因此,每天三餐都固定回家吃飯,該吃什麼、分量多少,都由太太包辦,他全部照辦,「實在感謝太太的付出」。前任院長莊明雄任內,將高爾夫球帶進醫院,院內的高爾夫球隊20多年來都沒有中斷,劉啓舉因此接觸了高爾夫球,不僅同事間以球會友、聯絡彼此感情,從打小白球裡,他也領略到很多醫院管理上的哲學。一場18洞的球賽中,常會遇到很多困難、種種料想不到的狀況,劉啓舉認為,只能面對它、接受它、改變它、完成它,無論前一桿打得如何,都不必放在心上,只有活在當下、專心打好眼前這一球,才是最重要的。打球不僅是運動,也有助心靈成長。劉啟舉小檔案●年齡:64歲●專長:麻醉科●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碩士、台北醫學院學士●現職:新樓醫院院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台南市醫師公會監事長、台南地方法院醫事類專家諮詢委員/醫療專業調解委員、南區健保署醫藥審查專家、長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部定講師●經歷:新樓醫院醫療副院長、醫務部部長、醫品室主任、急重症管理中心主任、開刀房主任、麻醉科主任、麻醉科醫師、高醫附設醫院麻醉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 身體得平安、心靈得喜樂、永生有指望,因信仰讓生命得以永恆。
-
2022-11-09 癌症.肺癌
健檢發現肺部有結節會是肺癌嗎?醫曝一狀況才需就診追蹤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39.8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二。男女發生率與排名相仿,女性新發生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5.0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二,男性的比例則為45.6人(每十萬人),同樣位居第二。又依據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了37.2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首。性別也佔了重要的角色,女性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1.3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54.5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首。對於看起來如此窮凶惡極的肺癌,台灣也發展出了一套篩檢策略。從2022年7月開始,政府已經公費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獲益對象包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曾經得過癌症的50-74歲男性與45-74歲女性,以及不論性別,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或正在吸菸、戒菸15年內的國民,目的是為了提早發現並處理早期腫瘤、癌症。這時問題就來了,如果真的發現異常,報告上有類似肺部結節、腫塊等字眼的話,該如何處理呢?首先,來認識肺部結節、腫塊的定義吧!一般來說,在做電腦斷層的時候,會請病人吸氣並屏住呼吸,讓肺裡面充滿空氣,使X射線可輕易穿透、藉此成像。咦?不是電腦斷層嗎?跟X射線有什麼關係呢?這牽涉到電腦斷層背後的成像原理,可以視為照了相當多張X射線的影像之後,經過演算法計算,產生的重組影像。判讀的時候,如果發現影像上出現穿透率較低、比較不透明、密度比較高的區域,就會先根據大小給予不同的命名,直徑小於三公分的稱之為結節(nodule),大於三公分則稱之為腫塊(mass)。接著我們會根據結節的型態,大致分成幾種類型。不只如此,單是「根據型態分類的方式」也有許多種,其一是分成實質結節(solid nodule)、非實質結節(non-solid nodule)跟兩者兼具的部分實質結節(part-solid nodule)三種,其中非實質結節又稱作純毛玻璃樣結節(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GGO 或 pure ground-glass nodule, GGN)。其二是分成實質性結節、亞實質性結節(subsolid nodule),再把亞實質性結節細分為純毛玻璃樣結節跟部分實質結節。而此篇文章後續提到與分類相關的處置,主要採用前者的分類標準。儘管分類的方式有許多種,但相同處是這些結節「不一定就是惡性腫瘤」。事實上,真的是惡性腫瘤的機率只有30-40%,更常見的是良性。原因包含細菌感染造成肺部發炎,而發炎的病程結束之後,肺部組織會進行重建,其中一部稱之為纖維化,而纖維化的痕跡也會在影像上有類似結節的表現。另外,空氣污染物在肺臟裡面堆積久了造成的傷口,也是常見造成結節的原因。畢竟回顧電腦斷層成像的原理,「有結節」只是象徵著那裡有「穿透率與空氣不同」的組織,而惡性腫瘤僅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並不需要過度緊張。至於要怎麼判斷是不是惡性腫瘤呢?首先,醫師會根據家族史、環境暴露、是否最近曾感染過等風險因子做初步的鑑別診斷,接著依照初步診斷結果,安排病理切片或是更高階的影像檢查,例如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除此之外,過一段時間最好再回診進行電腦斷層的追蹤。時序上的資訊往往能給出更有利的線索,一個結節看起來顯著比六個月之前更大、形狀更不規則、密度更大了,相較一個追蹤了三年還是長得一模一樣的腫塊,儘管大小顯著不同,但前者是惡性腫瘤的機率還是相對較高的。所以應該在哪個時間點、或說在報告上看到哪些字眼,需要進入醫療系統內進行常規追蹤呢?根據衛福部公告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初次篩檢出小於6mm的結節,無論是單個或多個、非實質性、部分實質性甚至實質性的肺結節,都只要每年追蹤一次即可。不過每位病人的個體差異性高,臨床醫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制定不同的追蹤時間及策略,所以也不是一塊死硬鐵板,完全無法通融。至於大於6mm的結節,就會再根據型態決定分成小於8mm、大於8mm,或分成小於20mm、大於20mm兩組,但大致上而言,處置方式就會如前述提到的:使用再次追蹤電腦斷層、正子攝影、支氣管鏡、組織切片、手術切除等工具,以不同的時間間隔來確認結節是否增大超過1.5mm,原則是結節越大、越多的人,由於惡性機率越高,就會需要以越短的時間間隔固定追蹤。隨著時代演進,各種診斷、治療工具都以日新月異的方式飛速進步,預防醫學、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也越來越為人所重視,這是醫界相當樂見的。與此同時,具有良好的閱聽素養,不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而過度恐慌,避免浪費醫療資源,讓資源可以用在正確的地方,這方面的觀念也相當重要。台灣目前是有提供公費篩檢的,照著規則適當就醫,相信不僅是個人,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才是長久發展之計。參考資料:1. 國民健康署資料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3. Bellomi M (2012) A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by CT scan ecancer 6 2604. MacMahon H, Naidich DP, Goo JM, Lee KS, Leung ANC, Mayo JR, Mehta AC, Ohno Y, Powell CA, Prokop M, Rubin GD, Schaefer-Prokop CM, Travis WD, Van Schil PE, Bankier AA.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2017. Radiology. 2017 Jul;284(1):228-243. doi: 10.1148/radiol.2017161659. Epub 2017 Feb 23. PMID: 28240562.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健檢報告說我有肺部結節?!醫解釋「這種的」才需要就診追蹤】
-
2022-11-03 焦點.健康知識+
病歷跟診斷證明有何不同?申請要掛號?教你如何順利申請
「病人真的可以申請病歷嗎?」、「如果醫生不願意給,我堅持要,會不會因此影響醫病關係?」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想去醫院/診所申請病歷,卻被櫃台人員刁難,申請病歷需經過醫師同意;或是被告知病歷只能提供健保的部分,若有自費項目則不屬於病歷的一部分;亦或是好不容易申請到,卻發現病歷不全或與實情不符。面對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有法律可以規範嗎?全本病歷跟病歷摘要、診斷證明有何不同?‧全本病歷:最完整的就醫紀錄,包含在門診和住院時,所有醫事人員的紀錄,並有醫事人員蓋章以示負責。通常處理醫療爭議時,建議應該申請全本病歷。‧病歷摘要:醫師根據患者整個治療過程紀錄,瀏覽整本病歷資料後,對病人的病情所做的整體評估和說明。透過病歷摘要,其他醫師可大致了解病人狀況,以做出轉診建議或後續治療計畫。但病歷摘要是一個概述,要了解病情細節,還是需要申請全本病歷。通常為出院或轉診之用,幫助接手者掌握病況。‧診斷證明:經由醫師專業評估後,證實我們罹患相關疾病,或身體健康受到某些程度損害。可分為就診證明、甲或乙種診斷證明、死亡證明、身心障礙評估證明、重大傷病證明等。通常為請假、保險、申請相關補助的醫療證明之用。醫療院所不得拒絕病人索取完整病歷病歷的用途很多,除了用來瞭解病人的病史與健康記錄,及其所接受的醫療處置,也可做為醫療爭議發生時的醫療依據。全本病歷是民眾到此家醫療院第一次至最後一次的就診完整紀錄,記載著病人所有病程與治療經過,其內容是由醫療機構中照護病人的醫事人員(醫師、護理師、醫檢師等)所共同完成,並有醫事人員蓋章以示負責。病歷是醫療過程的紀錄,不會區分成健保或自費版本。財團法人醫療改革基金會指出,根據醫療法規定,醫療院所有責任至少應保存病歷7年醫療院所不得拒絕病人索取完整病歷,其所需工本費由病人負擔,若超過上述時間,可能無法取得病歷。全本病歷還包含下列項目:1.病人住院時,醫師(包括主治醫師與會診醫師)的病程紀錄(progress note)2.門診的就診紀錄3.護理人員的護理紀錄4.用藥紀錄5.各項檢查、檢驗報告6.其他醫事人員的紀錄,如:營養師、社工人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7.影像病歷,其中包括X光片、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內視鏡及超音波等檢查資料;它們可能傳統膠片或電腦輸出的列印影像。8.就診至今所簽署的同意書(包含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自費同意書等,應有一式兩份,醫院留存一份、病家保留一份)、切結書等表單。如何申請全本病歷法令有明確保障病人申請病歷的權益,病人不需經過醫療機構或醫師的同意或掛號,醫療機構依法不得拒絕提供病歷。病人可向診所的櫃臺或醫院的病歷室提出申請,申請時通常需準備身份證及健保卡,若是病人家屬代為申請病歷資料,除了當事人的身份證和健保卡,還需檢附委託書及受託人的身份證,做為查證用。由於各家醫院申請流程不同,建議大家可以先打電話去詢問清楚流程、備妥證件後再到醫院診所申請,才不會白跑一趟。若有申請表,可依照自身需要,複印病歷的部分或全部內容。各縣市亦有針對病歷訂定醫療收費標準,病人申請病歷時需自付相關費用,不需支付掛號費。而為避免醫院對於病歷申請費用「隨意喊價」與申請時間「蓄意拖延」,法令有訂定明確規範,申請紙本病歷的基本行政費用不得超過200元、每頁病歷影印費不得超過5元;醫院提供全本病歷的時間最遲不能超過14天、檢驗報告最遲不能超過3天等規定,以免讓病患陷入漫長的等待。若申請遭醫院或醫師拒絕,可向衛生局檢舉如若醫療院所拒絕提供病人病歷,或未依時限提供病歷、提供的病歷不完整或造假,都有違法之虞。依據醫療法,民眾可向醫院所在縣市的衛生局檢舉,請衛生局出面協助病歷調閱或開罰。病歷就像是一個人的健康紀錄表,幫助我們更瞭解身體情況,也幫助轉診醫師瞭解自身的病情,讓病人不用再花時間重複已做過的檢查,也做為醫療爭議的醫療依據還原當時的醫療處置,可節省不少醫療資源跟時間。參考資料:《醫療爭議參考手冊》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打通血管阻塞的救命關鍵 心臟塗藥支架有健保全額給付嗎?
「你裝了幾支?」心血管疾病患者經驗交流時,免不了互相關心對方裝了幾支血管支架。不管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或因為相關症狀就醫而發現血管狹窄的人,置放血管支架、打通阻塞的血流,成為救命關鍵。今天「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血管支架的使用情形,也提醒您一旦有相關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檢查。心肌梗塞是急性且非常嚴重的心臟疾病,不過隨醫學技術進步,在血管裝上支架打通血流,成為普及的手術,也順利救活許多病人。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人說到心臟、大腦相關疾病,都是很致命的情況,因此相關的治療受到許多關注。但血管支架是否納入全額給付,仍需要透過給付後的醫療科技再評估(Health Technology. Reassessment, HTR)從長計議。裸金屬支架為全額給付、塗藥支架為自付差額給付。血管支架在健保給付正式名稱為「冠狀動脈血管支架」,是為了治療心臟因血管狹窄,導致血液無法流通,而需使用的特材。目前健保給付的血管支架包括「裸金屬支架」和「塗藥支架」,其中裸金屬支架為全額給付、塗藥支架則為自付差額給付。根據健保署統計,截至今年八月健保收載的裸金屬支架共13項、塗藥支架36項。民國108至110年使用支架的人數分別為4萬4,537人、4萬5,811人、4萬4,789人,年齡層皆以65歲至69歲最多,男女比為3:1。若以各年齡層就醫率來看,則以80至84歲最多。使用塗藥支架人數,約為裸金屬支架的二倍。支架使用選擇上,108至110年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的使用人數分別為1萬5,920人、1萬6,137人、1萬4,792人;自付差額塗藥支架為3萬1,056人、3萬2,134人、3萬2,207人,使用塗藥支架的人數都約為使用裸金屬支架者的二倍。使用件數方面,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三年來分別為1萬6,878支、1萬7,103支、1萬5,600支;差額給付塗藥支架則分別為3萬3,236支、3萬4,377支、3萬4,400支,每人平均植入的血管支架為1.57至1.66支。每一病人每年給付以四個血管支架為限。對於民眾多使用塗藥支架,李伯璋表示,健保署尊重患者需求與醫師專業判斷,每個醫師都有自己的見解。當然醫學倫理非常重要,也許有些醫師會因為想要病人用差額的醫材,就說健保全額給付的不好,但相信患者及醫師都會做出最慎重的決定。至於健保署是否會將塗藥支架納入全額給付,李伯璋表示,根據給付規定,不論塗藥或裸金屬支架,每一病人每年給付四個血管支架為限。依照現在的使用比例,110年的申報點數約11億點(如一點一元則為新台幣11億元),如果全部納為全額給付,粗估需要再籌27億元,支出將變為38億元。是否全額給付塗藥支架,仍需透過HTR評估。李伯璋說,如果健保財務靈活,當然會盡量支持;但現實來講,錢就是卡得很緊。要讓民眾有好的醫療品質,就得有足夠醫療資源,但不能「挖東牆補西牆」。在健保總額裡,如果錢一直放在用藥或是特材,真正給予醫療、護理人員的錢就會變少。而有些人說部分負擔會增加民眾壓力,但透過「使用者付費」控制不必要浪費,才能有錢照顧真正需要的人。他也表示,就像有些癌症傳統治療方式為「先化療、再標靶」,但經過分析雖然標靶藥較貴,但存活率遠比一開始使用化療好,且精算後比較節省,也會變成第一線用藥。因此現階段是要盤點不必要的浪費,並透過HTR評估塗藥支架對於病人的效益,也許未來方向是找出使用效果顯著的高危險群納入全額給付。隨身備硝化甘油舌下片,可以搶時間。李伯璋表示,許多民眾有心臟血管狹窄的狀況,雖沒有症狀,但發作起來很快速,因此也可透過檢查發現,以藥物控制或進行手術。他分享自己的父親有抽菸史,某個冬天在雲林老家洗完澡躺一下,就突然心肌梗塞發作,雖然含了硝化甘油(舌下片)舒緩了一會兒,但沒過多久又發作。送往鄰近的醫院,但因缺乏心導管室等醫療設備,最後回天乏術。說著李伯璋從口袋拿出一罐舌下片,表示自己隨身攜帶,尤其有時候打高爾夫球在荒郊野外,備著以防萬一,「可以搶時間」。
-
2022-10-30 焦點.生死議題
「病痛纏身活著很痛苦,為何不讓我走?」 安樂死該合法化嗎,多數人這樣看
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安樂死和醫生協助自殺行為是否道德,以及是否使合法化,一直是道德、社會最熱門和意見多樣的問題之一。無痛苦的死亡 安樂死分3種安樂死源自希臘文euthanasia,原意為「好的死亡」或「無痛苦的死亡」,但社會大眾對於「安樂死」認知可能不大相同。可依照執行方式大致分為三類:1.主動/積極安樂死(active):由醫師對患者施以致命藥物或採取某種措施,加速病人死亡。2.被動/消極安樂死(passive):由醫師移除維持病人生命狀態的維生系統。3.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 procedure):由醫師提供致命藥劑,患者自行施打。不論是積極或消極的安樂死,都能再依據病人的意願區分成「自願」、「非自願」與「違反意願」。目前,各國普遍接受消極安樂死,但對於醫生協助自殺和自願積極安樂死則抱持不同的態度。而台灣民眾最熟知的安樂死案例,為2018年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的案例,但因為台灣目前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她因胰臟癌末期選擇前往瑞士安樂死。延伸閱讀:尚盧高達選擇安樂死離世!安樂死分3種 哪些國家合法?如何執行?台灣推動病主法 以安寧醫療善終台灣雖未安樂死合法化,但發展安寧照護多年,2000年制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一開始適用範圍限末期病人,經多次修法,2009年通過了非癌症末期病患也可以接受安寧緩和的健保醫療,並進一步放寬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讓更多非癌症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緩和的醫療照顧。安寧非放棄救治 而是見死不亂救藥害救濟基金會採訪長年從事安寧療護的家醫科醫師許禮安提到,安寧醫療正確的意涵應該是「預立醫療決定」,醫療人員不會因為病人簽署意願書後,在還有救的情形卻見死不救,這個意願書是避免末期病人在疾病無法治好、生命救不回來時,因為家屬不捨而迫使醫療人員硬要急救,或是靠維生機器延長病人的痛苦,這叫作「見死亂救」。預立醫療決定最好是病人清醒時能自主決定,臨床上家屬往往擔心醫師對病人講出「癌症」和「末期」會過度刺激病人,其實不講出這兩個關鍵詞,也可以透過描述疾病的處理方式,讓病人表達意願。延伸閱讀:安寧療護是積極面對生命,不是放棄治療更非安樂死!關於安寧療護該知道的4件事安樂該不該合法化?多數人這樣看安樂死和醫生協助自殺行為是否道德,以及是否使合法化,一直是道德、社會最熱門和意見多樣的問題之一。對於安樂死到底該不該合法化?網路上出現多以支持的聲浪居多,元氣網針對讀者於粉絲團的留言蒐集了各方意見,來聽聽大家對安樂死的想法:針對支持安樂死的留言,有人認為是想替自己保留最後的尊嚴、有人是不想拖累家人,也有人是不想浪費醫療資源。「支持,萬一家境不好的醫藥費是一筆很重的負擔又會拖累家人,讓生病者有尊嚴的走,家人還有活下去的機會。」「安樂死並不是奪走他人的生命,而是幫助那些受盡病痛折磨的人能走的更有尊嚴,所以我百分之百支持安樂死。」「支持安樂死讓一些重症患者能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旅程,不用過著如地獄般的痛苦不堪活著,患者辛苦家屬也辛苦,希望最後的一個句點是我們自已來圈選。」「若能安樂死,誰願意讓外籍看護把屎把尿,讓健保費越來越貴,拖垮健保制度。」「支持啊!如果是我我會先留一筆安樂死的錢,然後其他的錢花光我就去執行安樂死。」「支持,其實換個角度想,安樂死也是治療的一種,治療重症患者的疼痛,治癒家屬不捨的心!」但也有人擔憂若法律不完善,或配套措施不夠縝密,怕會被有心人士、不肖子孫所利用,甚至加以陷害;必須仰賴政府與各方專業人士及團體來規劃立法,讓病人與家屬,有勇氣與尊嚴地面對死亡。「支持安樂死!但是法令要很慎重、很周延,以防不肖子孫拿到財產後,把長輩送去安樂死。」「非常支持!但一定要做好醫院相關配套與例外處理方式,經由專業人士討論規劃後,正式立法。以免醫療人員遇到問題卻無所適從,反而又變成紛爭甚至無端上法庭,第一線人員情何以堪。」「支持自己做決定!在還健康的時候可以簽署安樂同意書,以免以後生病沒辦法自理的時候無法選擇。安樂死是由自己做主,而不是長期臥病讓家人決定,這是有差別的,要安樂死自己做主,而不是被安樂。」對於安樂死的議題,有讀者分享自己家人的自身經驗,希望台灣能安樂死合法化,讓人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非常支持!家母因異物梗塞急救後昏迷指數3,靠呼吸器拖延1個多月後,經與父親商量出院回家,也拖延1星期才安詳平靜走了,這期間影響兄妹的家庭作息,總以為這是最好,但這是病患自己所祈願看到的嗎?那段時間總覺得家母在受罪,而我們家屬也非常辛苦、痛苦和不捨其受罪~拍痰、抽痰都有些血絲,會想那樣做是家母願意承受的嗎?故而在經由家屬的認同願意下,非常支持安樂死合法化,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病患有尊嚴的走完其生命的旅程。」「支持,看著自己的親人走到癌末的最後,只能看著親人痛苦,很折磨,讓自己可以選擇是否安樂死非常支持。」「在醫院看到許多因車禍,老人躺在床上手腳扭曲變形,也靠庠氣的,看了很不捨;躺了一、二十年了。不要讓他們活得如此辛苦啦。贊成安樂死,不是無情是看了難過拉。」醫師許禮安認為恐懼死亡是生物本能,然而並非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許禮安醫師建議,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為何不提早做準備?從健康時就可以跟家人討論自己在末期的醫療決定,有充分時間預先做好溝通與理解,對比於毫無準備下的驚慌失措,更能讓臨床處理符合意願並達到圓滿。
-
2022-10-28 醫聲.Podcast
🎧|罹這癌症機率激增239%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糖尿病是疾病之母,器官保護最重要!|理事長講堂EP7
「糖尿病患者年紀愈來愈大,共病罹病率也隨之增加。」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糖尿病可說是「疾病之母」,除了民眾熟悉的洗腎、糖尿病足、心血管系統問題等併發症,糖尿病患亦容易合併骨質疏鬆、失智症、腎臟病及癌症等共病,就連新冠肺炎也名列其中,對國人健康帶來全面性的威脅;患者罹癌機率更可能增加超過兩倍。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糖尿病共病眾多 治療應納器官保護觀念黃建寧解釋,「共病」指的是與糖尿病同時存在,並且彼此互相影響的疾病。以新冠肺炎為例,國內外文獻均指出,罹患糖尿病將導致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面臨高達3倍的中重症與死亡風險;台灣新冠肺炎個案中,則有近九成具潛在慢性病史,其中不乏有糖尿病患者。反過來說,黃建寧指出,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攻擊胰島細胞,導致患者胰島素分泌量下降,甚至有可能造成新生的糖尿病個案。癌症是糖尿病另一項共病症。一項2021年四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研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罹病6到8年內,罹癌的風險升高了將近四成之多。黃建寧說,第二型糖尿病與十餘種癌症相關,患者的罹癌風險最高提升達239%,各癌別風險提升比例詳列如下:一、 腎癌18%二、直腸癌21%三、乳癌26%四、子宮內膜癌26%五、肺癌27%六、膽囊癌33%七、甲狀腺癌49%八、食道癌85%九、胰臟癌107%十、 肝癌239%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發症之一,常導致患者死亡。糖尿病腎病變多發生於病齡將高的患者,隨著國人糖尿病罹病人數漸增,且平均餘命越來越長,黃建寧說,糖尿病的腎病變也越來越普遍。他解釋,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率以人數較多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例,約落在三到五成。每年全民健保花費在洗腎的費用,高達350億以上,係健保單一給付金額最高的疾病。且每年人數增加約一萬兩人。黃建寧說,目前糖尿病的健保花費僅次於洗腎患者,糖尿病患者人數迅速成長,也間接導致洗腎人口日益增加。根據統計,國內洗腎患者近五成是由糖尿病引起,黃建寧直言,「如果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罹病率,不但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也可為國家省下醫療資源。」此外,黃建寧指出,糖尿病的心、腎共病容易交互影響,根據研究,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風險也較未罹患慢性腎病者來得高。《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區間的2000至20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達185%,足見糖尿病心臟相關共病亦不容忽視。失智症則與糖尿病存在「雙向關係」。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資料,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5倍之多。黃建寧指出,低血糖會導致失智症發生,而是失智症患者,則會由於認知能力或記憶力下降,導致血糖波動。黃建寧進一步解釋,大腦運作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故當患者血糖過低時,就會造成大腦神經細胞損傷,進而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若血糖過高或波動過大,則會導致腦部微血管病變,同樣會提高中風、失智的風險。此外,胰島素阻抗也是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之一。黃建寧引用一項美國研究,他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和失智症高度相關,而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則有高達九成的風險會罹患失智症。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前五名分別為癌症、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與肺炎。黃建寧說,有鑑於共並帶來的複雜性,國際指引中多強調「心、腎風險評估」是重要的治療依據,故糖尿病治療觀念轉變,強調「控糖與保護器官合而為一」,目前國際及國內治療指引皆認為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應考慮進階治療,加入保護器官的觀念,減少心血管、洗腎的併發症。高齡人口罹病率過半 超越國際平均台灣將在2025年步入高齡化社會,在民眾壽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加的情境下,包含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疾病盛行率,預估也將隨之上漲。黃建寧表示,目前台灣65歲以上高齡人口共220萬人,罹患糖尿病者就佔了半數;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估計全球長者糖尿病罹病率約三分之一,「可見長者糖尿病問題在台灣更為嚴重。」國健署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中,2013年至2016年的統計年間,與2005年至2008年相比,65歲以上長者的糖尿病整體盛行率上升了8.5%;《2018台灣糖尿病年鑑》中則可以看到,2005年的長者糖尿病盛行率為29.6%,到了2014年,已成長至39.9%。「老人家是比較脆弱的族群,很需要我們多去關注。」黃建寧說,在糖尿病的併發症中,腎臟病、糖尿病足等,老年族群的盛行率均高於年輕族群。他表示,一項日本的研究也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症盛行率高於未罹患糖尿病的同齡者3至5倍。此外,黃建寧指出,高齡糖尿病患者常合併失智或認知功能障礙,將會影響後續的自我照護能力,在糖尿病需要終生改變生活型態的前提下,有可能導致患者預後不佳,甚至增加跌倒骨折、或因其他慢性病死亡的機率。最新數據停留3年前 黃建寧:跨部會加速資訊整合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台灣糖尿病每年新增案例約16萬,已超越2021年新生兒人數12萬人。居高不下的盛行率與發生率,讓台灣的糖尿病防治面臨挑戰。黃建寧說,2019年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針對各國疾病照護進行評比,其中點出慢性病照護是台灣有待改善、精進的重點;糖尿病照護台灣只拿到44分,遠落後韓國、日本、星國。黃建寧表示,雖然國內在糖尿病防治政策上,已有糖尿病論質支付制度(P4P)以及糖尿病整合照護計畫,加上今年三月上路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和「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等,針對糖尿病共同危險因子著手的防治政策,「但這些政策主要仍以疾病管理標準為主,缺乏整體糖尿病健康政策的宏觀、確切目標。」黃建寧直言,要制定更準確、全面性的糖尿病政策,需要仰賴全國性的糖尿病資訊調查系統,及時盤點疾病數據做為政策擬定時之參考。他舉例,當健保投資了一項新藥、新科技用於糖尿病治療、照護,應該要有即時的真實世界數據,了解其成效,才能更有效率,把資源用在刀口上。目前台灣的糖尿病健康資訊彙集,主要仰賴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台灣糖尿病年鑑》,然而其最新版本發表於2019年,統計區間只到2014年,黃建寧坦言,「資訊還是不夠新。」他舉以色列為例,該國疾病管制署早在2014年便啟動「國家糖尿病病人追蹤登錄計畫(The National Diabetes Registry) 」,在其國內進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資訊追蹤,旨在評估該國國內糖尿病發病情形,以規劃衛生服務計畫,預防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發生。黃建寧說,及時資訊系統的建置需要大量資源的挹注,以及跨部會的整合,他建議中央應成立國家級糖尿病辦公室,並訂定追蹤目標,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防治網絡。漸受國際重視 WHA首公布五大防治目標事實上,糖尿病議題在國際上漸受重視,世界衛生大會(WHA)今年更首次公布針對糖尿病防治的五大明確目標。黃建寧強調,糖尿病的預防,不僅止於一般認知的血糖控制,針對共病、高齡化的風險,亟需更完善的管理政策,由上而下,藉由篩檢、介入、衛教、運動、飲食管理等面向多管齊下,才能真正看到糖尿病的防治成效。黃建寧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理事長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所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
2022-10-28 焦點.元氣新聞
最年輕醫奉獎得主 賴慧珊自家護理所門口遇車禍 成功救回OCHA騎士
今年醫療奉獻獎得主護護理師賴慧珊,25日在自己開設的遇見居家護理所工作時,聽到外頭傳來巨響,發現一名機車騎士和轎車相撞倒臥路上,失去生命跡象,她立刻和另兩名有急診經驗的同事聯手急救,三人跪在地上輪流做心肺復甦術(CPR),「手都壓紅了」,所幸成功將這名男子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38歲的賴慧珊是第32屆醫療奉獎得主,22日才在台北領獎,25日下午5時就遇上這起車禍急救案。賴慧珊說,聽到轟然碰撞巨響衝出查看,男機車騎士和轎車相撞後倒臥路上,她發現男騎士頭部受創嚴重,已無呼吸心跳,趕緊CPR,2名同事剛好結束訪視回辦公室整理用物,她們本能地衝到二樓拿氧氣和甦醒球加入急救行列,大家輪流壓胸,壓到手都紅了,還好有急救設備和急診經驗,救護車趕到前已恢復生命跡象,現在高雄長庚醫院觀察治療。游姓機車騎士的父親正是賴慧珊居護所的照護個案,游父特地向賴慧珊致意,「當時如果沒有立即急救措施,後果難料」;賴慧珊謙虛的說,救人本就是護理師的天職,類似的偏鄉急救案件,也是她返鄉投身滿州設置居護理的初衷,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幫助更多的人。賴慧珊也是歷年來最年輕的醫療奉獻獎得主,她於2019年在屏東縣滿州鄉成立首個居家護理所,照顧偏鄉和原鄉患者。她坦言,得知自己獲獎時「有點震驚」,她想說自己這麼年輕,服務年資那麼少,何德何能可以得到獎項,她說自己只是平凡、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她會繼續用自己的初心,做到視病猶親、仁愛為懷。【延伸閱讀】第32屆醫療奉獻獎/談醫療太奢求,居家護理最管用!賴慧珊實現原鄉長者在地老化夢想賴慧珊的母親在她念護專時突然去世,她發現學習護理對於普遍窮苦又欠缺醫療資源的原民家鄉很有幫助,立志一定要回屏東,將未能應用所學照護母親的遺憾,貢獻給鄉親父老。
-
2022-10-23 名人.李偉文
絕大部分營養在不吃的廚餘中?專家曝富含植花素的3大類食物
食物浪費是近年國際上很夯的議題,除了在產地與賣場被丟掉的食物外,在台灣丟棄的廚餘中,百分之九十是菜葉、果皮等尚未烹煮的生廚餘,其實這些我們不習慣吃、被扔棄的皮與葉子根莖,大部分比我們煮食的部分營養價值還高呢!尤其這幾年被醫藥營養界發現或研究的植化素,對身體的保健與抗老功能,比過往我們強調的各種維生素或其他成分,高不知多少倍。可惜的是,絕大部分的植化素都存在於那些我們不吃的果皮與葉菜中。為什麼會有植化素?因為植物無法躲避強烈陽光紫外線的照射,也無法藉由移動來躲避敵人,為了自我保護而演化出各種化合物來對抗細菌、黴菌、真菌、昆蟲以及各種會吃它的動物,這些植物的合成物就通稱為植化素,種類超過一萬種,大多數存在於包裹植物軀體最外層的皮,以保護自己。很可惜,過去我們都把那些部分棄而不用,因此現在有很多專家主張要吃「全食物」,也就是把食物的任何部位都吃下肚子。植化素主要包括三大類、一種是多酚,包括巧克力的可可酚和綠茶的兒茶素及蔬菜的花青素,是對人體有益的抗氧化物。第二種是硫化合物,存在大蒜、芥末這類較刺激性植物,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三類是海藻和菇類蘊含的多醣體,也有強大的抗氧化力。蔬食中的辣味、酸味、苦味,都是不同植化素的刺激性味道。大蒜含有屬於植化素的蒜胺酸,切或磨得愈碎,蒜胺酸愈容易轉變為蒜素,對人體可發揮抗菌、抗癌、增強體力等效果。番茄含的茄紅素,抗氧化是β胡蘿蔔素的二倍,和油脂一起攝取能提升茄紅素的吸收效率。許多植化素被堅固的細胞膜包住,加熱煮過破壞植物的結構,植化素才比較容易被身體吸收。我們丟棄的蔬果外皮或根莖,往往才是植化素含量最高的部位,可以的話,想辦法烹調那些我們不習慣食用的部分,既健康養生又環保不浪費。作家詹宏志曾回憶兒時,媽媽會把鳳梨皮跟鳳梨心熬煮成茶,甚至西瓜皮也能變成一道美味佳餚。以前的人愛物惜福,都會把食物做最妥善利用,如透過醃製,就可以把較硬或較辛辣的外皮變得可口。也有廚師建議,那些我們棄置的葉與果皮可以打成泥,而口感比較硬的梗或菜心,可以切片後切成細絲,下鍋拌炒後搭配其他食材一起吃。南瓜的籽和囊,剁碎後加上蛋與飯,就變成美麗又可口的蛋炒飯。甚至吃剩的蝦殼、蝦頭,因為含有豐富的鈣與甲殼素,可以油炸後剁碎入菜,蝦殼洗淨熬湯做成湯底也很美味。其他大部份的水果皮,都可以想辦法再利用,記得賴清德副總統就曾提供香蕉皮入菜的烹煮方式。這些年來以醫師的身分從事環境保護的工作,我深深體會到,只要對健康有益的,對環境也一定好;同樣的,對環境友善的,對健康也一定有幫助。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再汙染土地與空氣,虔敬的領受自然賜予的食物不浪費,就不必買一大堆昂貴的保健食品來增添身體或精神的額外負擔,那麼身心健康了,同時也會省下龐大的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