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醫療
共找到
10679
筆 文章
-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死亡快速 專家:流程麻煩、兒童重症多是關鍵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根據統計四月以來公佈的死亡個案,約四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專家指出,主要是治療流程麻煩,影響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變差,另外這波疫情很多為兒童重症,因此除了腦炎外,非腦炎的重症病程也很快,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應注意相關症狀,「及早反應、早期診斷 、快速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的比例有點太高,代表「診斷不及時」,壓縮到可以治療的時間。治療時間一壓縮,急重症醫療人員壓力更大,也可能醫療還來不及上場,人就走了。黃立民分析,延遲診斷原因包括檢測不夠方便,比如日前長照機構反映急缺快篩,是可能原因;民眾或照顧者對疾病認知不足,或覺得程序太麻煩就不想驗。找到原因就要改善,讓診斷變容易,才能將快速死亡或死後確診的比例降下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愈來愈多病人原本就有其他疾病需要住院治療,卻因為驗出確診,治療流程變得很麻煩,影響到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也變差。為了減少這種不利病人的情況,第一線都在努力減少簡化流程,最直接的作法就是讓確診過的醫護人員去照顧確診者、確診過的外科醫師去開刀。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則表示,很多病程快的多是兒童重症,尤其若出現腦炎,往往都在五天內去世。目前指揮中心也注意到這件事,包括舉行研討會、訂立指引,並在記者會上宣導前導症狀提醒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注意,都是好的一步。他也提醒,另外也有一群非腦炎的重症兒童,包括出現哮吼、患有癌症、正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兒童,也可能因為染疫,出現缺氧、敗血症和呼吸衰竭而快速死亡。邱政洵表示,這次看到很多小朋友,尤其小嬰兒因為新冠的上呼吸道症狀導致咽喉腫脹,而出現哮吼。過去小嬰兒出現哮吼往往打一針類固醇,就有很好的消腫效,但這次卻出現許多要插管的狀況,光是林口長庚就救治了近三名這樣的小朋友。而這些小朋友重症住院如果能夠及早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等適當藥物治療,仍有機會就活。因此若有潛在疾病的小朋友一定要特別注意,若出現腦炎前導症狀、哮吼等,一定要盡快送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也要有所警覺,及早給予對應的治療。不過邱政洵也直言,新加坡雖有兒童重症個案,卻無兒童死亡個案,主要就在該國很重視兒童疫苗的涵蓋率。由於兒童個案無法使用Paxlovid或莫納皮拉韋等口服藥物,因此一但染疫就會非常麻煩。而我國兒童疫苗接種落後,莫德納開打多時,卻有很多人不願接種在等BNT,「這是錯誤的」;偏偏BNT又延遲交貨,導致兒童接種率不佳。他表示,接種疫苗可預防重症,雖然五歲以下兒童尚無法接種疫苗,但如果哥哥姊姊接種,就多一層保護,避免兒童密切接觸染疫;尤其現在看到也出現10歲的腦炎個案,因此應儘早將兒童疫苗接種率拉上來才行。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柯文哲快篩陽做PCR 黃珊珊幫宣布:我們市長確診了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上午發覺「喉嚨怪怪的」,快篩後呈現陽性,並到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做PCR,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與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下午一同視察松山機場篩檢站,在意見交流後互相道謝之時,黃珊珊咳了一聲後說「我們市長確診了」。黃珊珊與王必勝、三軍總院長王智弘下午視察松山機場篩檢站,期間兩人不斷意見交流及討論,包含如何舒緩醫療量能、篩檢站設置及相關動線、未來篩檢站是否轉成防疫急門診等。視察結束後,黃珊珊與王必勝兩人互相寒暄道謝,並稍微聊到今日國內及北市確診情況,之後黃珊珊先是咳了一聲,接著說「我們市長(柯文哲)確診了」,王必勝則點頭回應。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投藥太慢導致病人快速死亡?陳時中:不認為與投藥有關
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4月至昨天中央公布490人死亡,據公布之確診日期與死亡日期,當中約有4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包括確診當天死亡19%、確診隔天死亡14%、死後確診9%,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分析「延遲診斷、沒有給藥、醫療量能不足」都是可能原因。面對外界關切這波本土死亡速度快,是因為病程還是因為投藥太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疫情死亡時間都相對短,但他不認為與投藥有關係,因為「如果一開始就重症,那也無法投藥了。」陳時中表示,投藥的適應症包括輕症、沒有用氧氣,如果是一天內死亡的個案,可能各種急救措施都已經放上去,也無法投藥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補充,指揮官所說的投藥是指(抗病毒)口服藥,很多個案如果到醫院時沒有立刻需要進行急救,還可住到病房,醫院還是有給瑞德西韋,用於治療中重症。如果發病速度較快,送醫評估已達到中重症以上、需要用氧氣,就不是口服藥的對象,會給瑞德西韋或其他藥物治療。陳時中感謝羅一鈞補充說明並強調,口服藥是輕中症使用的,還有很多藥物是給重症使用的。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專責護病比上限提高遭轟 陳時中:多顧一人獎勵金多2千
指揮中心日前發函提高各級醫院專責病房護病比,由原上限1:5調整為醫學中心1:9,區域醫院1:12、地區醫院1:15,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也批評此舉是「惡質護病比就地合法」。對此,指揮官陳時中今強調這是上限。他說,原本每班獎勵金固定1萬元,未來將有更合理的獎勵金計算方式,根據一個病人就是2000元,1:7護病比就有每人每班1萬4000元,以此類推,明天就會開會定案並發文,讓大家安心。陳時中表示,新的護病比標準是上限,意思是不能超過這個人數,而且整體來說,「本來護病比就是這樣」,現在只是回歸正常。原訂每人每班獎勵金1萬元,是根據原本1:5的護病比標準計算而來,新的護病比照顧人數較多,獎勵金計算方式會更合理。陳時中說,明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就會開會討論,以每班一人2000元方式計算,如果照顧7人就是1萬4000元,8人就是1萬6000元,照顧不到5人仍以1萬元計算。他強調,人力調配很重要,這些都有規劃,周一就會把獎勵方案定案並且發文下去,讓大家安心。他說,大家辛苦了,獎勵金一定會更合理計算。指揮中心今公布專責病床最新空床率,全國空床率46.8%,台北市空床率31.9%,新北市35.2%。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莫納皮拉韋下周再分地方 配醫院、衛生局為主
快篩陽性經醫師判定擴及全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等行政流程確定好,將於下周宣布,屆時就可根據適應症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不過對於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局端的存量,陳時中表示,藥局端的量還需要再確認;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等藥物到貨後未來一周會再分到地方。陳時中表示,莫納皮拉韋配送2.4萬人份至地方,Paxlovid也有32萬人份在地方。這是在地方的總體量能,但藥局部分還需要查。羅一鈞則表示,莫納皮拉韋先前加購10萬劑,周日前到貨3萬多份,等陸續到貨未來一周會在分到地方。不過莫納皮拉韋將以配發地方或醫院為主,保留給長照、洗腎、管灌病人等,因此以衛生局和醫院、管中心作為社區、機構或洗腎診所的周轉地。至於輝瑞的Paxlovod則會再配發給藥局,等確認後會再報告。陳時中表示,專家會議已再度將抗病毒口服藥適應症確認,下周就會開放全體民眾快篩陽性或醫師診斷就確診後,根據適應症使用藥物。針對台大公衛教授金傳春建議孕婦、兒童應備有要有高效價抗體血漿。羅一鈞則表示,血漿是傳染病發生之初,沒有特效藥時,可用康復者血清當中的抗體作為治療,但風險是另外一個人的血漿可能有其他傳染病的疑慮,治療效果也有待商榷。目前疫情已持續兩年多,國際上使用恢復血清效果還沒有足夠證據支持,現有其他藥物選擇下,並沒有把恢復者血漿列入用藥建議中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口服藥物再開近3千份 羅一鈞:有風險因子才需開立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抗病毒口服藥物使用量不斷增加。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周六用藥較少,仍昨天開立輝瑞Paxlovid2420人份、莫納皮拉韋410人份,未來會看大家使用量調配供應,讓藥物供應點多,民眾領藥開藥會比較方便。陳時中表示,莫納皮拉韋配送了2.4萬人份至地方,Paxlovid也有32萬人份在地方,除了口服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在地方也有4萬多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很多確診者以為都要用抗病毒藥物,65歲以上發病五天內輕到中度症狀,沒有用氧氣治療可以使用,但未滿65歲者,需要具有以下13個特別的重症風險因子之一,才有符合開藥的條件,否則不需要開立藥物。他表示,藥物在臨床試驗上就是要有風險因子才有使用與未使用的結果差異,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用藥,未滿65歲有一定條件才要吃,沒有就不需要預約開藥的門診。陳時中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是有條件的使用,不是每個確診一定要用藥,需要經過醫師診斷才使用,相關風險因子請大家注意。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累計5童腦炎重症 八大前驅症狀要注意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其中兩名個案併發腦炎。目前累計12例兒童重症個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看到兒童併發腦炎有在增加的趨勢,因此提醒出現抽搐、持續昏睡、持續頭痛等八項症狀,可能是兒童腦前重症的前驅症狀,必須立即就醫。羅一鈞表示,新增三位兒童重症個案,包括一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於加護病房救治中。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度,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中。一名一歲多男童本身無慢性病,5月20日出現發燒、全身抽蓄且持續,緊急送醫插管後抽蓄停止,於醫院檢驗確診,目前也轉送到加護病房治療中另有一名一歲多女童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羅一鈞表示,目前累計12兒童重症個案,其中包括5位腦炎個案,當中四位介於一至四歲,另有一位為今天公布的10歲兒童,另外七例重症個案則包括肺炎、敗血症、哮吼等。羅一鈞表示,之前腸病毒71型疫情也有兒童腦炎增加的現象,不論腸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情形,有八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前驅症狀。包括體溫超過41度,代表體溫中樞已經失常,另外包括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等也是侵犯中樞神經的病徵,可自行或由親友緊急送醫或打119。羅一鈞表示,兒童神經急性照顧重點為注意顱內壓升高情形,如果有相關表徵要特別注意用藥降低腦壓,必要時也需要低溫療法或手術;針對新冠肺炎本身可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出現免疫風暴或免疫激素增加,可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調節劑等。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6創新高 再增3例兒童重症個案
國內新增256例中重症個案,創這波疫情新高;其中198例中症、58例重症,另有53例死亡。重症個案中再增三個兒童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兩名兒童為腦炎,目前已累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050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90人,占0.06%。重症率也從0.05%首度上升至0.06%。羅一鈞表示,53例死亡個案中,死亡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52例有慢性病史,17人未接種疫苗,28例為80歲以上個案。其中兩名40多歲的死亡個案為一男一女,分別接種一劑和三劑疫苗,分別有肝硬化和神經系統疾病史。另外,重症個案中,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其中兩名個案併發腦炎。三名重症個案,包括一名一歲女童,出現敗血症併呼吸窘迫,本身有腸道閉鎖症、一名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發燒全身抽蓄,疑似腦炎、一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累計12例兒童重症個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二人不幸過世。
-
2022-05-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Q:75歲的阿珠家住台東縣長濱鄉,兒女白天在外務農,家裡只有她跟外籍看護,某日突然覺得半邊身體特別累、想走路腳也沒力,喊看護過來卻連話也說不清楚,這時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廖昱翔/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廖昱翔分享,台東近三年通報急性中風一年大約160件到170件,高於心肌梗塞和重大創傷,屬於三大急症頻率發生最高的疾病。要在急性中風治療的黃金三小時內將中風病人送醫,對全台最狹長的台東縣是一大挑戰。以最遠的長濱鄉為例,送至市區台東馬偕醫院至少一個半小時,然而腦中風通報常見情況是,病友或照顧者把急性中風症狀當成身體太累,不料休息後病情惡化,進而影響後續送醫與急救的時間。廖昱翔曾遇過,患者臥倒家中,臉部偏癱、肢體異常,子女回家發現後以為只是長輩虛弱的正常表徵,隔幾小時才警覺需要送醫,這種情況在台東時有所見。他說,腦中風救治的關鍵來自民眾提早警覺、了解自己或家屬的病史及用藥情形。腦中風病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居多,長輩若獨居或只有外籍看護陪伴,更容易忘記服藥,增加中風或再次中風的可能,尤其心房顫動患者要特別注意,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五倍,更要規律服藥。家中長輩一定要特別注意定期服用慢性病藥物,一旦發生異常可用「舉手、微笑、說你好」三口訣辨識症狀,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症狀,就應立刻打119送醫,避免憾事發生。「去年一名綠島老翁因急性腦中風,動員黑鷹直升機跨海馳援,及時挽救了一條生命;一名住在長濱的老婦疑似急性中風,救護車駕駛油門踩到底直奔台東馬偕,就是為了搶在治療時限內到院。」台東縣政府消防局於四月中旬舉辦「緊急救護員教育繼續訓練」,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洪國華分享急性腦中風治療實務經驗。洪國華表示,台東縣地域有兩特色,一是海岸線狹長達176公里,二是離島醫療需即刻救援。急性腦中風屬於急重症,救護一刻也不能拖延,但全台東縣只有一間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若發生要命的急症,更需仰賴第一線緊急救護員的專業經驗辨識,才有機會挽救一條生命、一個家庭。(文/蔡乙寧)腦中風引發失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洪國華說,腦中風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其造成失能的風險:即使度過急性期危急狀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常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對家庭也造成沉重負擔。腦中風有多可怕?患者在中風一個月後,每五人有三人失能,過了半年則是每兩人有一人失能,包含肢體癱瘓、影響語言功能、精神和認知出現改變等。洪國華說,腦中風分為出血型和缺血型,針對頭頸部血管急性阻塞造成的中風,若可以在黃金治療時限內接受血管再通治療(中風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8小時內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至少增加三分之一的病人在三個月後恢復良好的機會,甚至能獨立步行離院。台東地域狹長,因地制宜調整治療時限。但也因為台東縣境狹長,急性中風患者若要在健保給付的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並非簡單的事。扣除偏遠地區的交通和一般人對腦中風症狀認識判別,送醫急救通常要半小時以上,東海岸的長濱鄉、縱谷線的海端鄉、南迴線的達仁鄉甚至需要耗時1小時以上。若病人被送到無法施行血管再通治療的醫院,屆時轉院又會再次耽擱。洪國華強調,民眾發生急性腦中風被送到急診後,還得接受腦部影像、抽血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須耗時約1小時,若沒有119送醫,真的很難搶在時限內接受治療。因此台東馬偕因地區性調整,盡力為中風3.5小時內抵院的病人啟動急性中風治療團隊,以增加病人存活復原的機會。中風打119,勿自行就醫,盡量讓可決策者同行。洪國華表示,台東在急性腦中風到院有一個普遍現象,患者做完腦部影像檢查後,準備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時,卻要再聯絡可以簽署同意書的家屬,常延誤了治療時間。他呼籲,通報119送醫時,一定要盡量讓可以簽屬醫療同意書的親屬隨行,讓醫院有機會及早施行治療。根據台東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統計,台東於108至110年間,腦中風的通報案平均一年160至170件,但是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的數據為一年約400件,顯示還是有六成民眾是自行到院治療。洪國華分析,腦中風的緊急救護通報案和醫院收治的個案數有一半以上落差,主要是民眾容易忽略疾病徵兆,以為頭痛、頭暈、半側偏癱等症狀只是一般不舒服或其他疾病,缺乏到院前的處置,因此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林煜雄亦分享,在地民情也可能影響送醫時限,例如:偏鄉部落鄰里號碼無規則、難找尋位置,以及語言隔閡等,民眾應加強治療的正確觀念。洪國華強調,腦中風病人的存活復原關鍵就是及時辨識症狀和通報送醫,透過119加速就醫流程,讓醫院提早做好準備,到院後立刻開始搶救,逆轉中風。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市民染疫超過11% 台東縣確診死亡率1.47‰全台最高
基隆市單日新增確診、收治重症人數連兩天下降,但已連續9天公布死亡個案,今年累計39例,比去年29人染疫死亡多了10人。基隆市目前超過4萬人確診,占市民總數11%,全台各縣市最高。確診死亡率部分,以台東縣1.47‰最高,基隆市近1‰居次。新冠肺炎這波本土疫情較早蔓延的北北基桃4座城市,確診總人數一路攀升。單日新增確診人數目前處於高檔,但近兩天都略為下滑。基隆市19日創下2530人新高後,20日降為2045人,21日再減到1757人。依據中央公布的疫情資訊,基隆市今年本土病例累計4萬221人,以全市36萬多人計算,每百人有11人染疫,是全台占比最高縣市。其次是新北市400萬多人,41萬4069人確診,占約10%。桃園市民染疫比為7.88%,北市為7.53%。確診者死亡率部分,台東縣占比最高。台東今年6790人確診,10人死亡,致死率1.47‰。基隆市4萬221人確診,39人死亡,致死率為0.97‰。台北市19萬258人確診,113人死亡,致死率0.59‰。新北市41萬4069人確診,202人死亡,致死率0.4878‰。桃園市17萬9186人確診,10人死亡,致死率為0.0558‰。
-
2022-05-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室內空氣品質差 與肥胖大有關係!台大醫: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影響最大
2021年11月,台大醫學院和台大公衛學院合作的研究,發現室內的氣態汙染物竟然與肥胖的指標相關。這篇研究由我和台大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陳佳堃副教授,以及全球衛生中心吳涵涵助理教授共同發表,值得我們重新檢視室內的空氣品質與健康的關係。多數人一天80%的時間在室內,空品對健康影響大。大部分人一天80%以上的時間待在室內,所以室內空氣品質好壞,與健康密切相關。但是我們並不清楚,比如肺癌病人,他所處的環境、呼吸的空氣可能跟肺癌相關,那麼辦公室以及居家室內的空氣品質,絕對扮演某種重要的角色。目前的醫療環境裡,病人太多了,醫師能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常常只有診斷疾病、開藥、開刀,為病人尋找最佳的診斷以及最好的治療方法。但病人所期待的,是醫師幫他(她)找出生病的原因,疾病的根源在哪裡?但是醫師的時間、能力及所學也相當有限,對於病人高度的期待,難以達成。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對肥胖的效應最強,其次為二氧化碳。室內空氣汙染的研究,相當辛苦也不易,因為必須把健康及空氣品質監測的儀器,帶到居家或工作場所,做較長時間的檢測;還要檢測人體的生理資訊以及健康指標,最難的就是受測的健康族群或者是病人必須同意。我們在2017到2018兩年間,利用暑假期間到60個居家、總共127位受試者的室內環境,檢測他們的24小時空氣品質,包括室內的PM 2.5、PM10、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室內的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TVOC)、甲醛濃度。加上邀請每一位受試者接受體脂計測量,以及血液生化的檢查,定義體脂率比較高以及肥胖指標較高的,當作是肥胖組。我們發現,室內的二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以及其他氣態汙染物,皆與肥胖指標相關。經過控制多變量分析之後,發現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與室內的二氧化碳,和肥胖的相關性最高。而當二氧化碳與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一起考量時,後者對於肥胖的效應是最強的,相對風險將近兩倍。家具、廚房櫥櫃及清潔劑,都可能是汙染物來源。此研究主要的限制,是人數較少、檢測的居家樣本數也不太夠,可是在127個受測者裡面,經過控制與肥胖相關的干擾因子之後,我們仍然看到了如此清楚的結果。所以這個研究是值得我們重視以及注意的,如何減少居家室內氣態汙染物的汙染,才能減少肥胖的風險。居家中的家具、廚房櫥櫃及清潔劑,皆是需要注意的來源。此研究也指出,如何減少室內氣態汙染物,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室內空氣的通風換氣,所以並不是打開窗戶風就會進來,而是要有一個主動式的通風換氣系統,或者是加上有被動式的良好通風環境,能夠帶動室內空氣的交換。所以開窗、開門,或者是開兩個窗戶,或者是加上一個主動式的抽風扇,將室內的空氣抽出去,比較可以增加室內空氣流通,以及換氣的效果。我們今年也因應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大傳播的控制,在台大醫院參加了兩次環境防疫的記者會,提出了如何增加室內通風換氣的方法,可掃QRCODE閱讀。閱讀論文:Recommendations for ventilation of indoor spaces to reduce COVID-19 transmission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Indoor Gaseous Air Pollution and Obesity: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60 Households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3成快速死亡、1成死後確診 專家指防疫醫療3大問題
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4月以來中央已公布490人死亡,據公布的確診日期與死亡日期,約2成死者在確診5天內死亡,約4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包括確診當天死亡19%、確診隔天死亡14%、死後確診9%。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個案,有77%是5月5日後確診、死亡,特別集中於近兩周,陸續開放長照機構密切接觸者、65歲以上快篩陽性可比照確診的階段。為何來不及醫療就死亡的比例這麼高?專家分析,「延遲診斷、沒有給藥、醫療量能不足」都是可能原因,顯示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出了問題。現在必須盡力達成及早診斷、及早給藥,才有可能壓低致死率,重點包括讓快篩陽性確診成為通則、積極以PCR排除偽陰性。指揮中心今年不再公布確診個案之全死因死亡數,4月1日至5月21日僅公布490例「經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肺炎有關」之個案。5月18日有北市議員揭露雙北5月上半月火化的確診遺體數量,就比中央公布的全國死亡人數還多。5月19日媒體詢問「經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肺炎無關」的個案有多少人,當時指揮官陳時中說可提供但需要時間,迄今未公布。根據中央公布資料,490例死亡個案中,93人確診與死亡日期在同一天、69人確診隔天就死亡、43人確診日期在死亡日期之後,分別占490名個案之18.9%、14%、9%。以上三種情形約占公佈死亡人數的42%,另有110人是確診後五天內就死亡,占22.6%,其餘約35.5%是確診超過五天才死亡。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正常照顧情況下,通常死亡會發生確診後第二周到第三周中間,確診和死亡時間很靠近的比例不低,反映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有問題。發病後無法趕快確診,是防疫體系出問題,確診後很快就死亡,是醫療體系有問題。指揮中心要壓低致死率,必須分析檢討流程環節,想辦法縮短延遲,才有可能達到。蘇益仁觀察,隨確診大量增加,已看到防疫體系挑戰變大、就醫通道出問題、醫療量能逐漸不夠、照顧品質變差等情況。最前端做個PCR都要拖3、4天才有結果,老人只要拖個3、4天,病況就可能就會變得很棘手,確診和死亡時間就會變得非常靠近。5月5日住宿型長照機構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快篩陽性就能比照確診個案開立治療用藥。前述確診當天死亡、確診隔天死亡、死後確診的個案,卻有高達77%都是5月5日後才出現。蘇益仁說,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放寬長照機構快篩確診,來不及醫療的情況應減少才對。蘇益仁說,指揮中心應說明長照機構住民染疫後中重症的人數、就地醫療及送醫治療的人數、死在機構及死在醫院的人數。因為當機構中重度病人變多,還全部送到醫院,醫院量能很快就會崩潰,但如果送不出去,就會有愈來愈多人在機構裡面死亡,「這是醫療量能的重要指標。」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減少死亡的重點在診斷,及早診斷很難,但這時治療很容易,等到診斷很容易的時候,很可能就會來不及治療。很多人經歷過多次快篩陰性,直到症狀厲害才快篩陽性,這是因為現在品質好的快篩也大約有3成偽陰性,病毒量達到一定程度才驗得出。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想壓低致死率,要設法「將診斷時間提前」。以目前社區的盛行率,快篩陽性已可作為確診通則,為減少偽陰性所造成的延誤,則必須提供更方便的PCR檢測管道。不論是唾液PCR或鼻咽PCR都是檢驗「核酸」,都比驗「抗原」的唾液或鼻咽快篩更精準,善用PCR積極排除偽陰性,就能找出那些需要及早投藥的病人。如何提高PCR檢測可近性,同時將對醫療人力負擔降到最低?李建璋說,可參考國外方式,民眾在家自口腔或鼻孔自行採檢,將檢體包好寄回或送到社區藥局回收站;檢驗單位以簡訊通知結果,民眾可憑陽性通知就醫,由醫師協助評估是否可服用抗病毒口服藥。5月8日之前,兩種抗病毒口服藥合計,每天僅領用數百人份,5月9日至14日有幾天領用逾1000人份,5月16日後才開始達到每天領用數千人份的規模。蘇益仁表示,65歲以上年長者等重症高風險群,愈早給藥愈好,理論上是5天內,最好是1到3天內,藥有即時給,就能減少7、8成輕症變重症。有吃藥的人裡面有多少人死亡?蘇益仁表示,這也是應該要公布的重要資訊。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清冠一號在台灣是嚴格管控的處方藥 國外卻是稀鬆平常的保健品?
《端傳媒》記者王小姐2022-5-16寄來臉書簡訊:【因近期收到許多讀者關心「清冠一號」的討論,我也看過您針對清冠一號提出質疑所撰的文章《為什麼唯獨台灣買不到》,因此想請教您更多相關的想法。以下爲我們簡要列出的訪綱:1.您曾在文章質疑中醫藥研究所發表的論文中關於治癒的問題,可以再多請教您這部分的想法?2.清冠一號在台灣為處方藥,需要醫師開立,同時卻銷往國外。請您再多談談這部分?台灣有其他的藥物是這麼做的嗎?3.您如何看待政府推廣這款藥物?4.由於目前供藥不足,確診數又高,民眾有恐慌心態,找藥房配藥,或有醫療院所以自費方式販售,對此,您的看法是?(註:我已接受採訪,所以就不在這裡重複回答這些提問)】我是在一年前的今天(2021-5-19)發表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所以,在答應接受採訪之前,有必要看看有沒有新的資料。結果,萬萬沒想到,竟然會是在台灣外交部的網站看到新資料。這份新資料是2022-4-25發表在外交部網站的A TCM Prescription for Covid: Taiwan’s NRICM101,而它的中文版是中藥抗疫藥方:台灣清冠一號。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清冠一號是全球率先合法行銷50多個國家的中藥製劑。清冠一號先在海外販售,並且從海外紅回台灣的原因,是因為2020年初台灣防疫做得好,疫情不嚴重,在國內派不上用場。與西藥相比,清冠一號價格平易,兼具多靶點治療之功效,提供全球抗疫更安心的解方。2021年年底變種病毒Delta、Omicron肆虐時,還有海外台灣人在群組廣為傳播,連Amazon電商也可以買到。2.清冠一號能在歐美拿到銷售許可,歸功於所長蘇奕彰一開始就刪掉國外法規禁止的藥材,像麻黃與細辛,讓清冠一號得以打入全球抗疫藥物市場;反觀中國的「清肺排毒湯」含有麻黃,因此只能私下流通。蘇奕彰說:「起初我很猶豫要不要拿掉石膏,因為石膏治療發炎性的病人,從臨床與基礎研究均已確認對敗血病患很有效,但因為屬礦物類,影響到品質控制,最後決定刪去。」3.為了提高外國人對中藥的接受程度,順天堂把清冠一號做成即溶包,並且加強薄荷清涼的香味與口感,或是建議服用時加入蜂蜜,希望達到良藥可口的目的。但對染疫的患者來說,最重要不是好吃,而是有效。以順天堂為例,截至2022年1月底已經行銷至55個國家,賣出十萬盒,華人佔六成,連友邦國家史瓦帝尼國王也是清冠一號的受惠者。從這幾三點就可看出:1.為了達到行銷國外的目的,清冠一號的藥方是被修改過的。也就是說,行銷比療效更重要。2.清冠一號在台灣是嚴格管控的處方藥,但在國外卻只是稀鬆平常的保健飲料。更讓人吃驚的是,儘管是以保健飲料行銷,卻又違法聲稱有效。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清冠一號具有療效。不管有效沒效,我在一年前發表的文章裡就有說,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叫民眾不可以到藥房、網路、其他通路取藥,以免誤服不當藥物而受害。那,請問,海外台灣僑民,甚至史瓦帝尼國王,就不會誤服不當藥物而受害嗎?原文:清冠一號:國內嚴管,國外強推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高峰?專家:未來一到兩周是觀察期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繼五月十九日單日確診破九萬例,近兩天單日皆新增八萬多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這波疫情沒有暴衝式成長,代表「控制得宜」。不過專家指出,現在每日新增仍有八萬多例,未見下降,疫情尚在發展中,現在說疫情控制得宜「有點太早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目前台灣應屬於高峰期,確診數並未明顯往下走,感染者還是很多,是否控制得宜,「還很難講」,需要觀察中重症及死亡數變化,需一至兩周後才能較清楚疫情走向。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目前檢驗及通報並未真正反映社區實際感染狀況,病例數應在增加中,因部分場所人流減少,疫情可能處於高原期,若要稱疫情控制得宜,除非單日確診四、五萬或更少,仍要持續觀察。黃立民指出,中央防疫方向定調是「減災共存」,但防疫手段並沒有升級、加嚴,多半是民眾自我健康管理,盡量不增加感染別人風險,的確可以減緩疫情「飆慢一點」,但疫情若要下降,仍有一段必經的自然過程,可能還會再拖一段時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先前分析疫情高峰落點,可能落五月廿日至月底,近兩日病例降到八萬多例,雙北、基隆、桃園等地病例數降低,中南部有升高跡象,目前檢驗陽性率無大幅提升,可能屬高原期,疫情是否再上升,須再觀察一、兩天後比較清楚。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若北部、東部疫情趨勢明顯下降,等於疫情將過高峰,但仍要看接下來的狀況。陳時中表示,這波Omicron相較以前Alpha、Delta,因潛伏期短、痊癒時間快,平均死亡天數較少,現平均萬分之四,近期大約是萬分之七,希望已到達頂點。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即確診?專家提醒3大問題須到位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未來逐步增加快篩陽性即確診對象,後續將擴大至全體人民適用。專家提醒,須注意快篩試劑不足且有偽陽性、口服抗病毒藥物仍不足、視訊診療卡關等三大問題,預先做好準備,否則恐再加重醫療體系負擔。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確認快篩陽性仍要透過醫師認定,加上口服抗病毒藥物不足,這兩項問題都會讓全面開放出現麻煩。他認為要開放前,須要先把「篩檢」跟「醫療」完全分開,否則所有政策最後都導向要醫療人員承擔,可預期將亂象叢生。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若全面開放快篩陽性即確診,等同實質與病毒共存,也是把新冠肺炎從第五類傳染病降至第四類傳染病的時機。他認為,全面開放的好處是針對隱性高風險患者及時給藥,缺點是目前藥物僅準備全人口百分之三點五,明顯不足。邱政洵也指出,醫師透過視訊難以完全掌握患者狀況,可能影響藥物開立,當醫師判斷的灰色地帶愈寬,問題就會愈多;藥物儲備量不足,也讓擴大快篩陽性即確診的適用對象,增添隱憂。蘇益仁表示,視訊診療看似很方便,但相對也增加不少麻煩。近來已協助視訊診療的診所醫師說,如果患者沒有先事前準備,像是檢體沒寫名字、日期並與健保卡一併拍照,光是解釋行政流程就花了很多時間,遇到有數位落差的患者就更費神耗時,更不要提萬一網路不穩或斷線,都增加不少看診時間。新北醫師公會理事長顏鴻順表示,中央要放寬快篩陽即確診對象,要先做好基礎建設面對未來視訊診療需求。蘇益仁強調,新冠肺炎幾乎就是流感化,基層診所的量能要出來,才不會讓治療重症的大醫院承受採檢負擔,沒辦法發揮治療重症的作用。他擔心,一、二周後長照機構染疫將出現死亡潮,醫療量能一定要騰出來。過去陳時中不同意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曾提出快篩試劑有偽陽性問題。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等族群優先開放,可讓高危險族群快速用藥,但考量快篩試劑的偽陽性,精準診斷仍需PCR採檢,若能擴大量能,如韓國可做到單日五十萬件,仍可採用PCR。指揮中心統計,自居家檢疫等對象快篩陽性即確診,每天約有八千到九千名患者因此確診,占所有病例數的一成。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以社區篩檢站以及民眾上傳至健保快易通的資料分析,快篩陽再PCR採檢,快篩準確度約百分之九十四。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聞眼/防疫政策百變 人民只能焦慮
國內擋不住Omicron威力,近來天天數萬例確診,指揮中心說要與病毒共存,但防疫政策思慮不周、防疫物資準備不足,更無視防疫前線心聲,執政黨躲在「滾動式調整」五字下,三天一小改、五天一大改,讓人民只能自主防疫,還屢被政府海量無用資訊搞得暈頭轉向。為保留醫療量能,地方五月初早喊要「快篩陽視同確診」,指揮官陳時中屢次以快篩偽陽性為由打回票,硬是拖了快兩周後,中央才宣布快篩陽視同確診政策上路,但起初僅限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居家檢疫三類民眾,後續才如「擠牙膏」般,開放六十五歲以上民眾,以及明日起原民離島區域民眾適用,還不忘賣關子說「快篩陽很快會適用全民」。快篩陽視同確診,民眾改用視訊或電話問診,並透過社區藥局協助送藥,理應可減少醫護及民眾壓力,但有長者不善使用數位網路、中南部地區藥局不像北部地區密集,指揮中心屢次推出新制,卻總是漏洞百出,凸顯政策推出前缺乏周詳思慮,沒有站在人民立場來思考。連民怨早已經沸騰近一個月的居隔書之亂,在地方首長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才宣布「逐漸改善」,新系統可以逐步上軌道,政府究竟是服務人民,還是把人民當做試驗品?與病毒共存並非喊喊口號就會自動實現,面對仍然具殺傷力的Omicron,指揮中心應該先確保人民確診時,能夠快速看診、快速領藥,不是自以為聰明創造一堆新名詞、新政策,讓人民拖著病體,還得先搞懂各樣APP、視訊問診要如何操作,「闖關成功」後才能接受醫療,指揮中心天天開記者會,若不能為人民設身處地著想,只是讓民眾平添無用資訊與焦慮感。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當篩陽即確診擴及全民 蘇益仁:大型篩檢站需求會減少
總統蔡英文日前下令北北基桃設立大型篩檢站,中央昨天在松山機場停車場設置大型篩檢站。台北市長柯文哲砲轟中央不要瞎指揮、更批評中央放寬護病比是戰略戰術矛盾;指揮官陳時中說,因台北市忙不敢勞煩市府,新開大型篩檢站是要符合民眾需要。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大型篩檢站設置目的是為減輕急診PCR採檢壓力,若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擴及全民時,大型篩檢站的需要性就會減少,但現在部分篩檢站對六十五歲以上三類族群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降低中重症風險、紓解醫療量能,降低醫護壓力。蘇益仁說,篩檢站應以公衛角度設置,除PCR採檢,也協助民眾快篩、患者立即給藥,並加入行政人員開立確診證明及居隔單,甚至保險需要的相關證明等,讓更多醫療人員留在醫院。但他也指出,只要將新冠肺炎從傳染病第五級降為四級,輕症到篩檢站採檢、領藥,中重症患者就醫,即可紓解目前的醫療緊繃。柯文哲昨天表示,事先知道中央要求三總設置大型篩檢站,已表達反對,「中央不要瞎指揮、亂指揮」,造成地方困擾,戰術錯誤。若要增加篩檢量能,三總目前院內PCR名額四六六人,松山分院一六○人,應先增加舊有篩檢站量能,目前三總和台大醫院的量能都還沒有完全開出來。陳時中表示,開設大型篩檢站是要減輕民眾排隊採檢PCR的壓力,目前各地方政府忙碌,因此由中央與三總合作,「台北市忙,不敢勞煩,就由中央開設,以符合民眾需要。」開設篩檢站十分重要,可讓民眾及時得到PCR檢測結果。對於中央日前發函放寬護病比,柯文哲質疑,這是戰略戰術矛盾,到底這指揮官是怎麼下命令的?柯文哲說,如果一確診就住院、很多人只是休息、測血氧機,護病比用一比十五沒問題;但要保留醫療量能在中重症,北市下令沒有到使用氧氣階段,原則上不住院;如果要住院的都要使用氧氣,又把醫護比放寬要一比十五,這是戰略戰術矛盾。新北市長侯友宜說,很多中央政策要考慮醫事量能,包含空床率跟醫師夥伴承擔,才能守住中高風險跟脆弱族群。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監事長高靖秋說,確診住院患者多,護理師染疫的人也多,護理人力吃緊,身心俱疲。政府已著手盤點護理人力,建議打關懷電話、校園接種疫苗等,應由公司企業人力、社區基層診所等接手,減輕醫院護理人員負擔,另號召應屆護理畢業生、學校護理老師等,增加從事護理工作。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增8萬例本土確診疫情控制得宜?專家:還很難講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繼5月19日單日確診破9萬例,近2天單日皆新增8萬多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這波疫情沒有暴衝式成長,代表「控制得宜」。不過專家認為,現在每日新增仍有8萬多例,未見下降,疫情尚在發展中,現在說疫情控制得宜「有點太早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還很難講是否控制得宜,因為感染者還是很多,接下來仍須觀察中重症及死亡數變化,需1至2周後才較清楚疫情走向,目前台灣應屬於高峰期,因為確診數並沒有明顯往下走。黃立民指出,中央防疫方向定調是「減災共存」,但防疫手段並沒有升級、加嚴,多半是民眾自我健康管理,盡量不增加感染別人風險,主要是人民自主防疫,表示人民做得還不錯,有一定程度減緩疫情「飆慢一點」,但疫情若要下降,仍有一段必經的自然過程,可能還會再拖一段時間。黃立民提醒,目前醫療量能仍相當緊繃,尤其非新冠肺炎的其他疾病患者,依舊受到醫療排擠,目前政策希望新冠肺炎及非新冠處置能「兩邊兼顧」,但對醫院來說壓力很大。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認為,雖多日以來單日新增病例數落在八萬多例,但目前檢驗及通報並沒有真正反映社區實際感染狀況,病例數應在增加中,若要稱疫情控制得宜,除非新增病例數到四、五萬或更少,「有點太早宣布了」,要持續觀察重症及死亡數。施信如認為,近期部分場所人流減少,疫情可能不會看到高峰,但可能為在高原期,未來是否上升或下降都要再觀察。且目前醫療量能仍非常吃緊,許多醫護確診、生病,仍要堅守一線照顧病人,且社區傳播仍持續,若確診數增加,連帶重症、死亡數都會提高。新制放寬確診者症狀緩解下,可陪同確診者前往就醫,施信如認為,若以科學角度來看,當然不希望確診者接觸到未確診者,才能控制住疫情,但現在確診者太多,為了避免居家照護者演變成重症或死亡,才開放家屬或親友來協助照顧,「好像也只能這麼做」。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嚴防兒童重症併腦炎亡 家長須知「八大重症前驅症狀」
本土單日確診案例連續兩日維持在八萬多例,但中重症人數持續增長,從5月16日新增148例到今天已達223例,兒童重症案例再增2例,累計達9例,其中3例合併腦炎。指揮中心今召集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的臨床處置指引」,專家指出,兒童染疫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若不幸發展為重症,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避免重症合併腦炎或導致死亡,家長必須認識「重症前驅症狀」,協助孩子能盡速就醫。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三大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2到3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前驅症狀有「八大指標」,分別是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GCS≤12) 、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林建志表示,一般兒童染疫後,最常出現的症狀為發燒、咳嗽或流鼻水,開始發展為重症時會出現哮吼或合併腦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解釋,哮吼是指上呼吸道有嚴重發炎阻塞,讓患者出現類似「狗吠聲」的呼吸聲音。林建志表示,兒童染疫後若發展成重症且合併腦炎,依照台灣目前個案來看,體溫都會高於攝氏41度以上,同時也會出現意識不佳,他表示,小小孩生病時,多會臥床休息,家長難以辨別是否意識不佳。他建議,小小孩如果持續昏睡,睡眠時間過長難叫醒,反應變差,就可能是意識不佳,應立即就醫。林建志表示,合併腦炎的孩子會持續頭痛,通常大小孩會說話反應,小小孩沒辦法說,但腦炎會讓小小孩的囟門關起來,相對應的反應是「持續嘔吐」,如果小小孩染疫後,持續「莫名其妙地嘔吐」也可能是引發腦炎的反應。由於孩子發燒可能引發抽搐,但抽搐的表現可能是熱痙攣或是腦炎,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次數,熱痙攣只會發生一次,但病毒性腦炎會反覆發作。不過,家長若孩子第一次發生抽搐就應該要請求醫療協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根據統計,台灣確診案例中,兒科感染個案占整體個案20%左右,住院患者屬於中度以上病人,約有7%屬於學齡前孩子,其中5%發展為重症。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染疫率雖占整體20%,但也與國外數據類似,美國今年1到4月登錄兒童確診人數為525萬人,住院率為0.25%、死亡率為0.005%;日本10歲以下兒童染疫人數占整體的15%到20%,20歲以下青少年占整體30%,住院率1.9%、死亡率為0.000055%。黃瑽寧表示,香港確診兒童約7萬多人,住院率高達4.5%,死亡人數為7人死亡率為0.01%,數據比日本與美國都高出一倍,但有非常多的專家認為香港的分母大大被低估,與台灣現在的情況類似,因為快篩陽性後不願PCR,自然等待症狀消失,未進入法傳系統。台灣目前的兒童染疫死亡率約0.0017%,比美國、日本低,整體而言,兒童輕症比率仍高,民眾無需自己嚇自己,不過現階段還是需要戒慎恐懼。
-
2022-05-22 醫療.感染科
猴痘擴散多國!有哪些症狀?如何傳染? 詳解「感染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方式」:也有無症狀者
新冠疫情未平息,歐美近日傳出罕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monkeypox)案例,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100多例確診或疑似病例。猴痘動物傳播給人 二次傳播由人傳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猴痘是一種罕見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從動物傳播給人的病毒),病人癥狀與過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觀察到的相似,但臨床嚴重程度較輕。隨著在1980年消滅了天花和隨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最嚴重的正痘病毒,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熱帶雨林仍有猴痘散發病例。二次傳播或人際間傳播因密切接觸了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感染者的皮膚損傷或最近被病人體液或病變材料污染的物品而造成。傳播主要通過通常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呼吸道飛沫傳播,因此,活動病例的家庭成員面臨較大的感染風險。潛伏期最短6天 感染分成兩個階段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癥狀之間的時間間隔)通常為6至16天,但可為5至21天。*發病期(0-5天):發熱、劇烈頭痛、淋巴結病(淋巴結腫大)、背痛、肌痛(肌肉疼痛)、重度疲乏無力(精神不振)。*皮疹期(出現發熱後1-3天內):出現不同階段的皮疹,經常從面部開始,然後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最常見面部(95%的病例)、手掌和腳掌(75%)皮疹;皮疹的變化從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變)到小水皰(充滿液體的小皰)、膿皰,約10天後結痂,約三周後結痂才能完全消失。此外,病變數量從幾個到幾千不等,影響口腔粘膜(70%的病例),生殖器(30%)、結膜(眼瞼)(20%)和角膜(眼球)。部分病人在出現皮疹前會發生嚴重的淋巴結病(淋巴結腫大),這可有助於識別猴痘,因為其他類似疾病都無此特徵。這些人易出現無症狀感染 兒童感染病狀嚴重猴痘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癥狀持續14至21天;嚴重病例較常見於兒童,且與病毒暴露程度、病人健康狀況和並發癥的嚴重程度有關。居住在森林地區或附近的人們可能間接或低水平地暴露於感染動物,可導致亞臨床(無癥狀)感染。猴痘出現流行時死亡率差異很大,在記錄病例中低於10%,主要發生於幼兒;一般來說,較年輕的年齡組似更容易發生猴痘。無有效治療方式 天花疫苗可減輕病徵尚無針對猴痘的特效藥物或疫苗,但可控制疫情暴發。雖在過去已證明,接種天花疫苗可防止猴痘,有效率為85%,但天花疫苗在全球消滅天花後已不再供一般公眾使用;以前接種過天花疫苗可能會減輕猴痘病癥。猴痘病毒 自然宿主在非洲,多種動物均有猴痘感染:繩松鼠、松鼠、岡比亞巨鼠、條紋小鼠、睡鼠和靈長類動物。對該病毒的自然史仍存有疑問,需進一步研究,以確定猴痘病毒的確切宿主及病毒在自然界的存續情況。在美國,人們認為該病毒是從非洲動物傳播給與其混養的其他易感動物(如草原犬鼠)。預防猴痘 降低人群感染風險發生猴痘疫情時,與其他病人密切接觸是猴痘病毒傳播最重要的風險因素。在沒有特效治療和疫苗的情況下,減少人群感染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對危險因素的認識。為降低動物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區,預防傳播應首先注重避免與嚙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發生任何接觸,其次應限制直接接觸動物的血和肉,必須在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處理染病動物或感染組織以及在屠宰過程中,應配戴手套及其他適當的防護服。此外,避免與猴痘感染者進行身體密切接觸,還應避免使用已被污染的材料;照看病人時,應戴上手套和防護器具,照看過病人或探視過病人後,應按規定洗手;建議在家中或在醫療機構中對病人予以隔離。延伸閱讀: ·1圖看「確診常見4大症狀如何緩解」! 咳嗽、聲音沙啞要補充維生素C ·國外爆「不明兒童急性肝炎」 最新研究揭「可能禍首」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民黨:Omicron新變異株有突破性感染 曾染疫恐再感染
國民黨智庫今舉辦「520蔡政府施政總檢討-超前部署的防疫政策在哪裡?」記者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指出,端午連假可能造成的群聚,建議政府應盡早因應。且目前Omicron變異株BA2.12.1取代BA1及BA2,新變異株會有突破性感染,讓曾染疫民眾再次感染,「這個病毒很聰明,千萬不要以身試病毒」。面對快篩之亂,陳宜民批評,蔡政府一開始就反對做快篩,因此快篩產業在台灣一直沒有好去發展,等到真正需要的時候無法擴展開來。而針對兒童是否要施打疫苗,陳宜民說,指揮中心都不肯對家長說明,讓家長非常擔心副作用。不過根據研究發現,兒童施打疫苗有助預防兒童多重器官發炎的發生,可以降低腦部細胞被病毒侵襲的可能性。金傳春也說, Omicron並不適合透過自然感染來提高免疫抗體,要先打疫苗比較適當。針對目前孕婦和胎幼兒是免疫最脆弱族群無安全藥可用,陳宜民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宜備妥Omicron的高效價抗體血漿,以維護民眾權益。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指出,目前居隔通知書的發放還是太慢了,快篩取代PCR,很重要的是取得居隔通知書,之後方能透過視訊醫療取得相關藥物,然而,該系統有問題,行政院長蘇貞昌院長說要找政委唐鳳協助,但是迄今還是沒有解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蔡政府未能將大量篩查列入簡易業務,讓台灣的邊境處於長期封鎖,入境就算沒感染,也要拖兩個禮拜才能出關。蔡政府以魚死網破的心態進行檢篩計劃,就是要用完紓困基金,這是慢慢把國力消滅掉,以對廠商、自己人服務為目的。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指出,相較不斷攀高的確診者,後勤補給的防護裝備卻明顯跟不上,疫情邁入第3年還缺防護物資、快篩,有超前部署嗎?更別說保護好病患不受感染。陳玉鳳呼籲應提供護理人員隔離住所、落實三班制、落實防疫津貼及提高薪資,讓護理人員沒有後顧之憂。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金傳春表示,指揮中心把太多時間在召開記者會,但是在多次防疫爆炸的時期卻沒有做即時的政策調整。而且食藥署缺乏流行病學的觀念,重症跟死亡病例一直增加,但是政府卻不讓國產疫苗在這個時機做第三期實驗,如果再慢,台灣可能就會打輸這場仗。金傳春說,指揮中心對於現在的病毒並不了解,台灣可能不是以BA.1為主,可能是BA.2或BA2.3,南非目前正在流行的是BA.4跟BA.5,顯示未來邊境管制還是很重要,指揮中心卻從未公布這些重要訊息,她建議指揮中心要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掌握疫情的未來變化。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敵星星」保護力引討論 羅一鈞曝細節:效果見仁見智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有專家說,目前死亡人數有遞延效應,現在的數字是反映約前一到二周的數字,往後死亡數字還會再上升。此外,最近「無敵星星」引起討論,有專家認為,打2劑疫苗後確診,保護力頂多維持3個月,不會比接種第3劑疫苗時間久,媒體問指揮中心如何評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Omicron死亡遞延,比起以前Alpha、Delta的相對時間短,因Omicron特性潛伏期短、發病快,痊癒時間快,平均死亡天數少,遞延的天數也少。陳時中說,近期看Omicron死亡率是萬分之7,平均為萬分之4,近期大約是萬分之3到7,希望是這到達頂點拉。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無敵星星」為打3劑疫苗與打2劑疫苗又確診的患者比較,但這是見仁見智,因每個人免疫力不同,有人感染過後產生保護力強,時間比較持久,有些人感染後症狀輕微,可能抗體濃度很低或驗不到,因此每個人效果不同,就打疫苗效果,打第3劑效果都不錯。羅一鈞說,專家討論,接種2劑後確診等於打3劑疫苗,於政策制定,像是到一些場所要打3劑,也有但書,如有打2劑確診康復,就有一樣資格條件,當出示2劑證明及解隔證明,可以比照打3劑疫苗証明,專業面來講,就是2劑疫苗加上確診,保護力效果跟打3劑一樣,學術上有打疫苗比確診好的相關研究,但有些研究又不是這樣,往後可以再來比較研究。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照護確診者若急需就醫 指揮中心開放確診者可陪同
近來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居家照護確診者若有需要急迫就醫時,卻因全家確診難以陪同就醫,指揮中心今宣布,若症狀緩解後,確診者也可以陪同確診者前往就醫。指揮中心今針對「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就醫」指出,居家照顧確診個案,如果出現發燒等症狀,建議透過視訊或電話預約方式看診。如無法預約視訊診療,或視訊診療無法處理,可聯繋衛生局依其指示,以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或確診者陪同就醫。指揮中心指出,惟應全程佩戴口罩,避免與他人交談,報到時主動告知院所為確診個案。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來有些民眾反映,居家照護確診者急迫就醫時,時常碰到全家都確診,如果症狀緩解後,確診者也可以陪同就醫,經過的路都是確診者,並不會增加風險,但會讓家中有急迫性,也無法使用防疫車隊、無法自行前往就醫者,可開放確診者陪同就醫,也就是2個確診者,一位就醫、一位陪同。媒體詢問,有民眾反映,已經快篩陽且健康存摺也是陽性,但家人代領藥時,卻被醫院要求PCR陽性,才能公費領藥。陳時中說,快篩陽經過醫師確認確診,包括三類者及65歲以上,以及機構群聚、下周一將實施的山地原住民離島區域等,其他民眾尚未適用,仍需要透過PCR才能確診,不過這部分很快就會開放。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經過詢問資訊處,健保快易通上呈現經視訊診療陽性者,就是經過醫師確診為新冠肺炎確診,這部分需要再跟醫師宣導,讓大家知道說除了PCR陽性以外,快篩陽也視同確診,屬於通報事實,也有跟保險局溝通,未來數位證明上會增加法傳編號,讓數位證明代表已確診通報。陳時中說,台北市開設的大型採檢站,台大醫院負責的台大體育館量少一點,昨天篩檢160人,自由廣場有2000多人,平均是兩千人上下。整體策略來說,採檢情形是要醫療單位動,還是病人動,因以病人為中心,希望站在病人權益且方便的角度,以滿足需求,有時候也不能開太多,開太多供給會大於需求,因東區篩檢的地方不多,所以增加更方便的方式。
-
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223例!2兒童重症 5歲童腿痛暈倒、9月嬰插管
國內今新增本土個案84587例,死亡59例,中重症個案增加223例,包括中症153例、重症70例。死亡59例中,56人有慢性病史,年齡從30至90歲,其中29人沒施打疫苗,其中一名30多歲死亡個案,本身有慢性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確診新冠肺炎合併心肺衰竭。另重症新增2例兒童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59例死亡個案中,其中34例較高齡、超過80多歲。而今日個案中,最年輕死亡個案30歲男性,曾有肝硬化,沒有施打過疫苗,染疫後心肺衰竭過世;另外40幾歲幾位死亡個案,都有慢性病史,染疫後合併肺衰竭,有腦相關共病等。今有3例特殊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20多歲女性有癌症病史,曾施打2劑疫苗,染疫後短暫5天有呼吸窘迫,住進加護病房觀察,有使用瑞德西韋,目前已經出院,算是重症個案。另外2例兒童個案,羅一鈞表示,其中5歲男童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染疫當天出現腿痛情況,5月17日時,後續在家中有昏厥情況,緊急送醫就醫,急診檢查發現有肺炎跟腦水腫情況,緊急插管轉送到兒童專責醫院到加護病房收治,有血氧偏低狀況,加護病房有給瑞德西韋等,也針對腦水腫處理,明確的病情有肺炎,至於腦水腫是否合併腦炎要再研判。羅一鈞表示,另一名是9個月大男嬰,5月15日有發燒咳嗽,發燒時活力差,經PCR陽性,5月17日凌晨有高燒、呼吸喘,再送到急診,有血氧偏低,送急診前有發現呼吸聲音粗,有俗稱「狗吠聲」哮吼症狀,表示上呼吸道有嚴重發炎阻塞,是次感染後的急症,男嬰收治加護病房,有使用呼吸器,5月20日移除呼吸器,病況改善持續,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指出,這2個小孩重症個案,一個合併肺炎腦水腫,一個是哮吼、急症呼吸窘迫,男嬰已移除呼吸器,持續治療中。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康復者=拿無敵星星?醫曝:效果短暫「不如先做這事」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再燒,今年本土累積個案已經破百萬例,當中也有許多確診者陸續解隔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已經確診過康復並且解隔,三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像是獲得「無敵星星」,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認為染疫康復者三個月後還是要接種疫苗,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就算有效,效果也很短暫」。羅一鈞表示,曾確診個案若康復且解隔離,三個月內若再接觸確診個案不用被匡列接觸者,但前提是沒有出現新冠症狀,但若是有出現相關症狀,經判斷非其他病因所致,還是建議進行快篩或PCR,如果檢驗為陰性,也無需匡列為接觸者。因三個月內有一定免疫力,也被形容是獲得「無敵星星」。不過黃立民認為,染疫康復後只能勉強等於「一劑疫苗」,尤其是保護力來看,疫苗保護力能維持6個月以上,不過染疫康復只有3-6個月。黃立民也說,康復後的民眾最好還是要接種疫苗追加劑,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透過疫苗接種與自然感染嘗試達成群體免疫「就算有效,效果也會很短暫」,加上如果未來又有新的變異株入侵,感染的抗體可能就起不了作用,有可能再次感染。羅一鈞昨天(20日)提到無敵星星也說,這不是鼓勵民眾主動染疫。指揮官陳時中說,這方面大家看法都是一致的,避免染疫是基本,但現在疫情跟以前情況完全不同,民眾還是要把疫苗打好、打滿,不是要大家故意去染疫,但即使染疫也不用太擔心。
-
2022-05-2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身心科門診,老婆帶老公來,投訴老公。醫師與老公談後。醫師:「我與妳老公談了很久,發現他還滿理性的。」太太:「他是白天很理性,但到了晚上就變成了獸性。天一黑就想要,我受不了!」醫師:「你們生幾個?」太太:「三個。」醫師:「那以前也是有獸性?」太太:「以前年輕談戀愛,有感情,有氣氛,現在…。」男女不同,在性方面男性主動,女性被動,好比是足球比賽,男性是進攻球員,一直要把球踢進球門,女性守衛球門,不讓球入球門,因為一旦踢入球門,女性就要懷胎十個月,接下來生育、養育代價不可謂不大,這是造物者的設計。但要踢入球門,通常要有感情的基礎,要有情調,有氣氛,這是造物者的設計,也就是人性。了解人性,知彼知己,才能家和萬事興,兩性和平相處,但有時由於種種原因,男性忽略了相關的要件,只剩下獸性,這時就會產生衝突。會獸性大發,通常是有原因的,俗語常說:「酒後助性」,引發獸性發作,或夜晚女性穿著太暴露又走暗路,也會激起男性的獸性。有些情形是藥物引起的,例如有些腦神經的藥物也有這個副作用,或腦部長了瘤,或男性生殖性神經受了刺激等,都會造成獸性壓過理性。近年來新冠疫情籠罩全球,它經由空氣傳染,速度快,要防範它,眾人皆知就是戴口罩及打疫苗,或中了以後服用抗病毒藥物,目前大都類似感冒症狀,少數有死亡案例。比起新冠病毒而言,B肝病毒在傳染力上略遜一籌,因為它是經由血液傳染的,因此只要身體皮膚黏膜沒有傷口,或即使有傷口,沒接觸到含有B肝病毒的血液,就不會感染。但在致病力上,B肝病毒就毒得多了,感染B肝病毒者,有些人會變成猛爆性肝炎,這是少數,但大多數人病毒潛伏在血液及肝臟內,變成慢性帶原者,這些帶原者可能有一天急性發作變成猛爆性肝炎,或變成慢性肝炎,或變成肝硬化,久而久之甚至變成肝癌,此時通常在感染B肝二、三十年以上。但偏偏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再加上肝臟只要有四分之一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制,人就沒感覺,等到有感覺就來不及了。因此,在疫情陰影上,有空想想自己體內是否有B肝病毒,是否有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好比懂得女性心理,才不會被老婆帶去求醫,只是不是看身心科,而是看肝膽科的醫師,事情就不太妙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研究發現:50歲以上確診者 恐增加罹患帶狀皰疹風險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目前確診者雖都是輕症居多,根據《開放論壇傳染病雜誌》(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刊載的研究顯示,美國有研究員發現,50歲以上的染疫患者似乎會增加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阿爾伯塔大學的首席研究員、臨床研究主任Amit Bhavsar博士指出,50歲以上感染過新冠肺炎者,與未確診過的人比起來,罹患帶狀皰疹的可能性多出15%,而在重症患者中,罹患機率更攀升至21%。賓夕凡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皮膚病學和醫學教授Carrie Kovarik博士解釋,帶狀皰疹病毒是由水痘病毒引發的疾病,在水痘痊癒後就隱藏在神經細胞當中;在某些情況下,例如人體免疫系統降低時,這些帶狀皰疹將會復發。據了解,這個研究比較了近40萬名50歲以上的染疫患者,和150多萬名未確診過的人所產生出的醫療數據。2組參與者都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或帶狀皰疹疫苗。但研究人員卻發現,在染疫過的患者中,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卻升高,且這種高風險會將在確診後至少持續6個月。因此,研究人員特別提醒醫療從業人員和50歲以上的人,要意識到確診後罹患帶狀皰疹潛在風險的增加,才能及早警覺,獲得治療。
-
2022-05-21 醫聲.院長講堂
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興中養生祕訣:簡單生活,適度放鬆!著重以人為本照護溫度,醫院從心出發
「現在的醫療環境,有種互不信任感,醫療行為應包括互相關懷與諒解,由醫師與病患共同制定目標抵抗疾病。」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興中感嘆說,社會變遷快速,人的疾病也在演變,就醫的病患常有多種病症,看診頻繁、定期服藥,病患被恐懼支配,其實雙方應建立共識,一起治療疾病。66歲的李興中專精大腸直腸癌、癌症醫學,他的個性急,喜歡動手,尤其手術後很快能看到病患健康改善,成就感較大,因此選擇當外科醫師。大腸癌治療著重手術細緻度及用藥,如何將患者腸子的癌細胞清乾淨,避免復發非常重要。管理醫院主軸「以人為本」醫療不應只是「單純追求治癒病症」,李興中認為,在智慧醫療時代,更需要「以人為本」的照護溫度,也成為他管理醫院的核心主軸,著重如何陪「伴」你(妳)健康,幫民眾增加健康資本,建立健康生態圈。李興中形容,醫治大腸直腸問題就像修理「下水道」,便祕患者不能只靠多吃蔬果或輔以瀉藥改善.還要找出真正原因,才能讓排便暢通、徹底解決疾病。不同狀況的便祕都有其特殊原因,像腸胃蠕動差、擔心公廁馬桶髒等心理因素都可能引發,這需要透過雙向溝通、逐一訂定治療目標才能解決。成立慢病跨領域照護中心 許多民眾患有多種病症,因此李興中成立「慢病跨領域照護中心」,依情況將醫療照顧分類管理,針對高危險病患進行照護評估,包括跌倒、失智、憂鬱、慢性疼痛、多重用藥、咀嚼問題等,由主治醫師會診其他科別的醫師,搭配營養師、個管師進行統整性治療照顧,擬定治療目標並數位化,藉此降低病患的就醫頻率,改善生活品質,讓病患能自主照顧。醫護「三心」提高服務品質從2015年起擔任新竹國泰醫院院長的李興中認為,醫療體系除持續發展醫療新技術、導入醫療科技外,對病患而言,醫護人員的「愛心、關心、同理心」才是最根本的基底,是醫院確立服務品質、提高病患滿意度的重要關鍵,醫院應從「心」出發,樹立與眾不同的醫療典範。李興中養生祕訣/爬山、打壁球 愛看網路小說 「簡單生活,適度放鬆,就是養生祕訣!」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興中說,他的生活簡單,著重心靈的放鬆,看網路小說即是他的心靈調節劑,看了小說後,心情會放鬆平靜。「一日之初,快樂起床,一日之末,讓思想放空放鬆,就可以平靜的心態入眠。」李興中說,早期最喜歡看武俠小說,之後迷上網路連載小說,各種類型都看,因為小說內容常會反映社會現實觀,透過小說的內容,可以豐富生活、增加動機,讓他在繁忙醫務工作中持續與社會有些許連結、想法。另外,研究指出,固定的閱讀習慣,可降低死亡風險。「定時定量、均衡、不偏食」永遠是飲食養生的基本,李興中說,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食物」,人也不會永遠只吃同一種食物,因此,不用特別專注要吃那些特定食物才能永保青春,若以整體飲食模式來看,「多天然、少加工、均衡飲食」是養生三大要點。比起營養均衡,吃得開心也很重要。李興中指出,人的年紀愈大,活動力愈差,其實不必拘泥於用餐地點和形式,偶爾順著自己當時的心情,吃喜歡的東西,達到心靈快樂與舒坦,也是另外一種層面的養生。運動是健康生活的重點,李興中說,他喜歡爬山,欣賞台灣山林之美,平常也會與友人一起打壁球,因為壁球需要兩個人打,在運動過程中保有競爭意識,不會單調,也可訓練肌耐力與體力,避免肌肉流失太快,才不會輕易被「老」擊敗。李興中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大腸直腸癌、癌症醫學、內視鏡外科醫學、人工造口治療、排便功能、便祕、失禁生理醫學●現職:新竹國泰醫院院長、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兼任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美國梅耶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研究員、中央大學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博士●經歷:國泰醫院外科部部主任、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國泰醫院癌症資料庫品質提升管理組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雖以不安的心情來看醫師,希望能增加健康資本,放心的離開醫院。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可獲「綜合免疫力」? 專家:自然感染可能付生命代價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日前在民進黨中常會提出自然感染加打疫苗可獲得「綜合免疫力」,引起各界討論,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高風險族群染疫後併發重症,「政府應盡所有力量去防疫」。何美鄉表示,有一種免疫力叫「綜合免疫力」,以前是被感染後再打疫苗,免疫效果好、抗體高,也比較持久;現在先打疫苗、再受感染,也有同樣的效果。她昨於臉書表示,並未鼓勵大家感染,是要告訴民眾不要害怕,把疫苗打滿、打齊,讓自己更健康就不怕。但金傳春表示,主張自然感染不符合公衛精神,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更何況,「現在就已經是大多數人自然感染了,不需過度宣傳」,自然免疫力可能讓某些人付出生命為代價。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天強調,並非鼓勵主動染疫,民眾不應為自然免疫故意感染,尤其像他一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更不適合刻意染疫,以免增加中重症風險。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她認為,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規畫與準備,如今醫護人力吃緊,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相信各界對防疫政策看法一致,避免染疫仍是基本要求,若擔心染疫就要把疫苗打好打滿,打滿三劑疫苗可降低八成以上重症死亡風險,染疫也不用太過擔心,但並非鼓勵自然染疫。羅一鈞則表示,周圍有一些在醫療場域工作或防疫人員確診,他鼓勵他們染疫有時難避免,如果打過疫苗,染疫後會獲得多一點保護力,「但不是說有無敵星星,就叫大家故意染疫。」只是即使打疫苗降低風險,礙於生活接觸還是可能染疫,但多數人是輕症,民眾不用擔憂、恐慌,適度休息,視訊用藥等,可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