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名人.精華區
搜尋
醫師
共找到
17744
筆 文章
-
-
2020-04-20 科別.皮膚
青春期戰痘 做好預防用對藥
邁入青春期的莘莘學子們,除了學校課業壓力,也開始注意外表,希望給人賞心悅目的印象。此時期外表上可能讓人煩惱的是「痘痘」,痘痘造成疼痛、紅腫,由於青春痘是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若需要以藥物治療,醫師會依發炎紅腫、分布面積、膿皰多寡等,以及病灶種類來選擇藥物。青春痘又稱痤瘡,是青少年及成人常見的皮膚疾病,通常在臉部,也可能在胸部、背部或上臂部,屬多成因疾病,最常見的是荷爾蒙、飲食、外界刺激造成皮脂分泌過多,皮膚角質代謝異常,使毛囊及皮脂腺阻塞,進而產生發炎反應。封閉的毛孔內變成厭氧的痤瘡桿菌很好的生長環境,一旦感染,就有可能進一步形成膿皰型青春痘。非發炎性病灶通常是密閉性粉刺,也就是常見的白頭粉刺,或稱為黑頭粉刺的開放性粉刺;發炎性病灶則以紅色丘疹、膿皰、結節等表現。平時保養清潔和良好生活習慣是預防青春痘的第一步。由於青春痘是多因素導致的疾病,若需要以藥物治療,醫師會依嚴重程度選擇外用及口服藥物。在外用藥物上,若為輕度、中度的痤瘡,常見過氧化苯醯(Benzoyl Peroxide)類型藥物,以氧化細菌蛋白質,達到抗菌效果,減少痤瘡桿菌增生。若為中度、嚴重痤瘡,常以抗生素克林黴素(Clindamycin)、A酸(Retinoic acid)、杜鵑花酸(Azelaic acid),減少痤瘡桿菌增生,並改善皮脂分泌為主。口服藥物以治療中度、嚴重痤瘡為主,如口服四環黴素類,多用於治療難治型青春痘;口服A酸(Isotretinoin)適用於傳統療法無效的嚴重痤瘡。不過,這些藥物除治療青春痘,也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若有懷孕、哺乳需求或是兒童,應特別注意藥品仿單並告知醫師,以保障自身用藥安全。做好清潔保養與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預防青春痘。若覺得痘痘發炎紅腫、膿皰嚴重,則需要就醫治療。醫師會詢問病史,並透過視診、觸診,判斷青春痘種類及嚴重程度,選擇適當藥物;病人需與醫師及藥師溝通合作,正確使用藥物,完成療程,按時回診,才能緩解病情,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黃高彬:非典症狀添疫情變數
當國人仍處於單日零確診欣喜中,慶幸為台灣度過清明連假感染危機,卻爆出「敦睦艦隊」群聚感染重大疫情,昨天確診廿一人中有十八人沒症狀。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從防疫角度而言,新冠肺炎非典型症狀感染者增添疫情變數,不得不正視。「新冠肺炎非典型症狀感染者是一大挑戰。」二○○三年國內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黃高彬當時任高醫大附設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員會召集人,了解SARS與這次新冠肺炎差異;SARS患者發燒後才具傳染力,可透過發燒篩檢揪出病例,但新冠肺炎確診者中僅百分之四十八出現發燒症狀。非典症狀患者增黃高彬坦言,現在透過發燒篩檢僅能發現不到一半的感染者,因此,對抗新冠肺炎病毒時,量體溫作用恐怕不大,讓人擔憂的是,歐美第二波攻擊掃回台灣,大量境外移入個案出現許多非典型症狀患者。目前已知的新冠肺炎非典型症狀包含腹瀉、嗅味覺異常,黃高彬舉嗅味覺喪失為例,在國內前一百例幾乎沒有患者自述失去味覺或嗅覺,但現在約兩成患者出現該症狀,「由此可知,該株病毒從亞洲傳到歐洲後,在歐洲人身上確實出現轉化。」高度懷疑可通報新冠肺炎病毒出現至今已三個月半,但病毒特性、強度仍然不明,所幸目前非典型症狀患者比率不高;針對非典患者,日前專家諮詢會議決議開放醫師採驗權力,只要是高度懷疑者就可通報採檢,黃高彬笑著說,「這個決定可是廿至卅多名專家吵了三小時才得出的結論。」「現在算是暫時挺過歐美第二波攻擊,台灣是將十七年前對抗SARS學到的東西全用上。」黃高彬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專家諮詢小組成員,他說,專家諮詢會議是由臨床醫師及學者組成,指揮中心會議遇到爭點,就會交由專家討論。黃高彬說,許多年輕醫師因未經歷過SARS,面對這次疫情時,內心相當恐懼。自從疫情爆發後,他手機廿四小時不離身,連睡覺、上廁所都帶著,「隨時會有醫師打電話詢問遇到的疑似個案是否需要通報。」「開放醫師高度懷疑就可以通報,也是種知識傳承。」黃高彬說,即使這次通報個案的採檢結果是陰性,但年輕醫師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東西,讓這些原本在課本中的文字,真實烙印在腦袋中。宜杜絕人口聚集黃高彬坦言,非典型症狀疑似個案是否通報,必須精準拿捏,絕不能因為個案少就無視,「但也不能提著雞毛當令箭」,來醫院就診的病人不問症狀全通報,這就跟現在台灣如果普篩作用不大,倒不如做好杜絕人口聚集。黃高彬說,防疫兩大觀念是「超前部署」、「及早發現病例」,超前部署絕非過度緊張。就像在二十度的氣溫,穿一件長袖足矣,若反應過度加穿大衣,恐會熱出一身汗,反而鬧笑話;再換個例子,兩軍對戰須先看清敵軍動向,若對方僅出兩小兵,我方卻搬出大砲,恐怕不符效益。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專家:軍艦染疫率 最高恐達4成
敦睦艦隊爆發新冠肺炎群聚,目前三人確診,同艦隊七百多人全數集中檢疫。新冠病毒對郵輪、軍艦帶來極大威脅,「瘟疫軍艦」在國外皆有前例,美國航空母艦「羅斯福號」傳出逾百人感染,法國「戴高樂」航空母艦逾千人確診。防疫專家表示,軍艦封閉環境、資訊傳遞緩慢,研判軍艦染疫率最高恐達四成。全球至今已發生多起與船艦、郵輪有關疫情,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鑽石公主號,全船三千多人中,七一二人確診,確診率高達兩成。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船艙是危險空間,一群人長期於單一密閉環境,「只要一人確診,就應將整船人員視為確診者處理」。黃立民表示,軍人生活模式比一般民眾更集中,增加軍艦感染風險;另外,由於軍事高度保密性與上下階層制度,許多資料的傳遞需要層層簽核,但處理傳染病群聚必須與時間賽跑,如今雖處理明快,但未能在患者有症狀的第一時間,即四月初就掌握發病患者狀況,在感染雙重風險下,感染人數恐達三至四成。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說,「坦白、公開、透明一定是防疫要務」,軍事體系複雜,從最高官階軍官到最基本小兵,再加上不同軍種隸屬不同單位管轄,防疫資訊恐難如實傳達給每個人,「可能讓沒有掌握到消息的人,比較沒有防備之心。」邱政洵表示,多數傳染病的傳播力,如流感等,即使軍中有群聚也多是散發個案,傳染力皆不如新冠肺炎「狡猾」,初期症狀不明顯,尤其軍艦上以年輕人居多,恐有相當高比率是無症狀感染者,若未及早分艙分流,恐造成疫情大爆發。一位醫界人士也質疑,軍艦當時為何沒有比照包機入境模式先集中控管,待採檢無虞再放行?其中一名軍校生出現頭痛、嗅覺失靈等症狀時,軍醫是否疏於警覺,以致造成群聚感染?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看時間序「艦上恐有無症狀感染」
我國首起軍艦群聚感染,三名確診官兵染疫時間點啟人疑竇,專家認為從時間序來看,未必在帛琉染疫,分析較可能染疫的時機,一是艦上有無症狀感染者,另種可能為軍艦九日靠航後,恐有接觸到感染者。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應是軍艦上有無症狀感染者機率較高,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的潛伏期五到七天,最長十四天,偶有廿一天才發病,但極為少數。黃玉成說,案三九六於四月十二日出現症狀,用潛伏期五到七天回推,應在四月五日左右染疫,當時人正在軍艦上,因此才會推測艦上有無症狀感染者,或該名染疫者症狀極為輕微,至今都未被發現。不過,黃玉成認為,目前已召回採檢七百人,近期就能解除疑惑,他也說,現在對七百人採檢也不一定真的驗得到,有些人恐怕已經自癒,恐需要加驗體內抗體才能如實還原真相。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則表示,指揮中心將軍艦群聚最可能的感染源指向帛琉,他認為此方向可能性不高,海軍三月十二到十五日停靠帛琉,若是染疫早就發病。他最擔心是軍艦九日靠泊左營,等待下船的六天期間內,曾有人下船或有人上船,這段期間接觸到感染源,比較可能讓官兵在四月十二日發病。陳秀熙說,若有人曾經下船或上船,接觸到非軍艦人員染疫,等於該名感染者正在社區內趴趴走,突顯我國社區感染的隱憂。不過,他也表示,這項推測有個前提,即是目前疫調時間序都正確。
-
2020-04-20 科別.消化系統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用擔心?醫師告訴你良性腫瘤是什麼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作者李松珠】不久前,我認識的一對居住在美國的夫妻回到韓國。美國的醫療費用出了名的昂貴,檢查費用也很高,如果想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會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所以不少人會特地為了做健康檢查回國,一方面可以探望好久沒見的親戚,還能接受健康檢查,可說是趟一石二鳥的旅行。這對夫妻雖然不是為了健康檢查回國,但也在親友建議下接受了健檢。做檢查時他們並不擔心,先生的肚子雖然有點大,但體重還在標準範圍內,整體來說感覺是健康的。血液檢驗結果也很不錯,所有的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內。但超音波與內視鏡的檢查結果,卻相當令人意外。先生的胃和大腸裡有許多瘜肉,甲狀腺和心臟也有水泡。身上的腫瘤多到幾乎可以說,他全身上下都有腫瘤。在我說明先生的身上到處都是腫瘤後,他們才注意到這件事。很多人一發現自己身上有腫瘤,通常會擔心腫瘤是否為健康問題所致,但其實很少人身上是完全沒有腫瘤。當然,像這位先生一樣內臟裡有腫瘤的情況並不常見,但根據統計資料,接受綜合健康檢查的人,有八○%都會發現超過一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會有。一開始因為腫瘤而擔心的人,只要聽到醫師說:「不是只有他身上會長,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會有。」就會比較安心。而且良性腫瘤和癌症引發的惡性腫瘤不同,在尺寸比較小時不會有什麼症狀,也不會危害到生命。所以醫院通常都會安慰患者,表示良性腫瘤無礙,好讓患者放心。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良性腫瘤都沒關係。良性腫瘤中,部分會製造分泌物、產生分泌腺的腺瘤,就有可能演變成癌症。除了腺瘤,包括胰臟、膽囊、骨頭、荷爾蒙腺體等地方長出的瘤,也都不能輕忽。胰臟或膽囊長出的瘤,很難只透過檢查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骨頭或荷爾蒙腺體長出的瘤即使是良性,也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問題。除了這幾種情況外,大部分的良性腫瘤都不會有任何症狀,也不會對健康有害。但身上長了腫瘤真的不會有任何問題嗎?我們沒辦法斷言說一定是這樣。因為即使腫瘤不會立即危害健康,沒有發展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但身體某個地方長了瘤,還是需要小心。長瘤的原因目前雖然尚未有結果,但「腫瘤」確實是在告訴我們,身體目前並不是處在最佳的健康狀態。高脂、高油食物,是長瘜肉的主因很多人做完大腸內視鏡之後,會發現大腸裡面長了腫瘤,我們稱為「瘜肉」,通常在做大腸內視鏡時,會順便把小的瘜肉清除。大腸瘜肉大多都是大腸黏膜上的上皮細胞突起增生而成,和腺體組織產生的腺瘤不一樣,不太可能會發展成癌症,但基本上還是應該要清除。如果透過組織檢驗發現腺瘤,就必須要在更短的時間內進行追蹤檢查。但有時候會在數年後再做大腸內視鏡檢驗時,再度發現瘜肉。明明就已經清除瘜肉卻又再長出來,那就表示長出瘜肉的原因依然存在。大腸會長瘜肉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影響而產生。環境因素主要跟「飲食習慣」有關,尤其是高脂肪飲食與酒會帶來最大的影響。得知朋友的先生長了很多腫瘤之後,她婆婆便語帶責備地問她:「妳到底都給老公吃些什麼啊?」因為婆婆有「家人的飲食起居都必須由女人來打理」的傳統觀念,所以才會這樣質問我的朋友。雖然婆婆的觀念並不妥當,但似乎也點出了先生長瘜肉的原因。朋友的先生到美國生活之後,便徹底改變了飲食。主要食用油膩的肉類等高脂食物,因為工作忙碌,也經常以薯條、漢堡等速食果腹,在外也經常喝酒。幾年下來,大腸被這些高脂食物影響,再加上酒精的刺激,便長出了瘜肉。即使切除瘜肉,但若不改善飲食習慣,瘜肉當然會再復發。如果能放棄以高脂飲食為主的歐美飲食習慣,改吃低脂及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就可以減少瘜肉,或在切除後減少其生長的機率。雖然還沒確定成因究竟是什麼,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可能是壓力或吸菸造成的。高脂飲食、壓力、酒精、吸菸等都是腫瘤的成因,同時也是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這些危害健康的因素成了腫瘤的成因,那就可看成是健康亮紅燈的警訊。雖然還沒發展成疾病,但已經是處在亞健康狀態,這一點大家必須要有自覺。良性腫瘤只需定期追蹤、觀察就好。雖然我們確實是要持續觀察腫瘤是否繼續變大,或發展成惡性腫瘤,但不能只做追蹤而已。應該要回顧自己的生活作息,想想是否有讓自己長腫瘤的習慣?是否喜歡吃麵粉做的食物、高脂及高熱量食物?或是生活壓力太大等,並努力矯正這些錯誤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只要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腫瘤就會消失嗎?」這是不少人的疑問。如果腫瘤是因遺傳所致,那當然沒有辦法,但環境因素只要努力就能解決。尤其是大腸,應該要盡量避免高脂食物,多喝水、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清潔腸道,光是這樣就能有很大的改變。確實也有很多例子告訴我們,只要補充能清潔腸道,及維持腸道健康所需的營養,即使不切除瘜肉,它也會自動消失或變小。腫瘤(良性腫瘤)等同於是亞健康的產物,也是過去不愛惜身體的證據。如果知道體內長腫瘤,就要盡快開始改善生活,了解過去連自己也不知道的問題,並努力解決,這就是從亞健康回到健康的第一步。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軍艦帛琉染疫?醫師指出疑點
新冠肺炎我國出現首例軍艦群聚,且新增三個案,有醫師認為可能在帛琉時感染、或個案傳給個案導致,但軍隊管理不夠徹底也是可能原因之一。有醫師質疑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其相關接觸者若感染可能也已無病毒,無法篩檢出來,若之後對700名官兵採檢,建議要加驗抗體才較能確認是否曾受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表示新增三名境外移入個案,為3月中至帛琉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的軍校生及軍人,三確診個案同隊共三艘軍艦,官兵及學生合計700多人,正進行相關疫調,昨進行隔離完成採檢。案396於4月12日出現頭痛、嗅覺異常,15日下船後返家並自行就醫,17日再就醫,由醫院採檢通報;案397在4月初出現上呼吸道腫痛、頭痛、流鼻水、咳嗽、嗅覺異常等症狀,返家後於17日就醫並採檢通報;案398於4月13日嗅味覺異常,17日自行前往醫院急診就醫後,採檢通報。潛伏期近1個月少見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昨天三軍艦確診者雖有可能是在帛琉遭感染,但潛伏期接近一個月,實在少見。一般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的潛伏期約一周,最長14天,三周以上才發病者雖有,但極為少數,或許有個案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玉成說,如案396於4月12日出現症狀,以潛伏期一周回推,當時人正在軍艦上,可能是無症狀或症狀極為輕微而未被發現。不過他說,軍旅生活採集中管理,一人有症狀可能全員都受影響,或許上述三確診者可能症狀出現的更早,但因不明顯或其他因素而未及時處理。時間久不一定驗得到病毒但黃玉成說,目前已召回採檢700人並集中檢疫,雖已對其採檢,但因時間已久,相關接觸者即便曾受感染也不一定真的驗得到,恐怕已經自癒無病毒,建議指揮中心可在期滿時普篩,加驗體內抗體才能還原真相。中國附醫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上述三個案中,案397於4月初出現症狀,十多天的潛伏期其實還算在合理範圍,且其中兩位個案為住同寢室,他認為也有可能是個案間的傳播。另外,軍隊掌管不夠徹底、較鬆散,如該個案的班長、排長未即時掌握到官兵狀況,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
2020-04-20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來亂 寶貝不吃飯
三歲的小智(化名)某日突然食慾不振,過去總讓他食指大動的番茄炒蛋與丸子湯在眼前都無法激起他的食慾,一直嚷著「就是吃不下」,令爸爸媽媽好頭疼。不久他發燒了,被媽媽帶往小兒科就診。醫師檢查看見,小智的咽喉深處、扁桃腺周邊發生潰瘍,經研判應該是感染腸病毒造成的「皰疹性咽峽炎」。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其中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種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計有數十種病毒。經由糞口、飛沫傳染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傳染,也可能經由飛沫傳染,因此感染往往源於沒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感染後可能引發如同小智的皰疹性咽峽炎,外顯症狀包括會發燒、咽部出現水泡或潰瘍,「臨床上看到幼童發燒與咽喉深處破,就知道大概是腸病毒了」。另外,腸病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外顯症狀包括發燒、口腔內、手足關節、手腳、臀部或生殖器出現小水泡。症狀治療 無特效藥林應然說,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由於幼童不善口語表達,因此當患童出現皰疹性咽峽炎或口腔潰瘍難耐時,經常以食不下嚥作為表現,也難怪小智不斷嚷著「就是吃不下」。年齡更小的嬰幼兒還可能因為疼痛不想吞口水,而以流口水作為表現。由於腸病毒無特效藥,臨床上僅開立解熱鎮痛劑進行症狀治療,林應然說,他也會建議家長讓孩子吃點冰淇淋、冰涼飲料,以讓發炎位置稍稍舒緩,「這應是患者病程中的小確幸」。他說,不過,感染腸病毒有低機率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等重症,因此患者返家後,如果持續發燒不退、倦怠無力、臉色蒼白、心跳加速、意識昏迷、頸部僵硬、手腳抽搐等,應立即警覺與就醫。不怕酒精 要勤洗手每年4月起,腸病毒漸漸活躍,於夏季最盛行。然而,林應然說,他臨床觀察,今年截至目前的病例似乎未比往年多,之後流行情形也很有可能持續低於以往,這是因為國人因應新冠肺炎紛紛戴起口罩、強化洗手等個人衛生清潔,連帶降低腸病毒在內的多種腸胃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風險。不過,他說,新冠肺炎怕酒精,腸病毒卻不怕,因此清潔手部仍要以肥皂落實濕、搓、沖、捧、擦等洗手五步驟,才有效。
-
2020-04-20 科別.婦科
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 有效降低罹病風險
Q:有沒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罹病風險差多少?A:國內每年有千餘人罹患子宮頸癌,另有六百多人因此失去生命。子宮頸癌的病源是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過性行為的人當中,高達半數會感染HPV,其中約有一成的人無法痊癒,病毒就伺機病變造成癌症。目前沒有藥物能殺死HPV,HPV疫苗理論上能預防六至七成的感染風險,但因為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是必要的。我國補助30歲以上女性篩檢,並建議至少每三年進行一次。不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2018年子宮頸癌篩檢報告,約有兩成左右的女性逾三年、甚至五年以上未作過篩檢,而本土資料顯示,比起一到三年內有篩過的女性,五年以上未篩者的子宮頸癌檢出率將超過十倍。上述報告顯示,30歲以上的受檢女性當中,上一次篩檢距今的時間是「一年內」、「一到三年間」、「三到五年間」、「五年以上」及「從未檢查過」等,其子宮頸癌檢出率分別為0.2‰、0.1‰、0.2‰、1.1‰及1.3‰。這顯示,一到三年內篩檢一次,較有效降低罹病風險。檢查時,婦產科醫師會將鴨嘴型擴陰器伸入陰道至子宮內口採取細胞標本。部分女性可能憂心檢查過程會感到疼痛,但其實,子宮頸不太有神經,因此不會帶來不適,且能快速於一兩分鐘內完成檢查離開。記得檢查要避開月經期間,檢查前別發生性行為即可。一般來說,醫師會建議有過性行為的人一年篩檢一次,子宮頸病變者可能需要半年檢查一次,以避免不慎發生偽陰性、忽略罹病,拖久變成惡性腫瘤。諮詢專家/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郭安妮
-
2020-04-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肝有疫苗 護肝有法寶
腦筋急轉彎。老師:「封城之後只剩什麼?」學生:「女子!」老師:「為什麼?」學生:「因為『風塵』女子!」武漢肺炎病毒危害全世界,死傷不計其數,也影響整個世界人們的社交工作習慣,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中世紀歐洲鼠疫橫行,當時無藥可治,也是採取隔離政策,罹病者被關在一起,死後也埋在一起,幾百年後陸續有成堆的屍骨被挖出來,才見證當時疫病的可怕。美國富強,但面對武漢肺炎病毒也束手無策,尤其紐約州死人無地可埋,紐約州內的無人島-哈特島成為這些武漢肺炎患者屍骨葬身之處。也許不久的將來,武漢肺炎不再無解,也許有藥可治,有疫苗可施打,但許多無辜的生命老早就安息了。以B肝病毒為例,全世界有二、三億人得到B肝,但在幾十年前無疫苗可注射、無藥可治,演化為肝癌之後只有少數病人能開刀倖存,其他人有一些人因猛爆性肝炎往生,有不少人因肝硬化肝機能衰竭而過世。民國70年代左右才有B肝疫苗發明,台灣在民國73年對B肝帶原的母親之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民國75年全面施打B肝疫苗,也因此挽救了成千上萬年輕人日後免於演變為肝炎、肝硬化的悲劇。人類科技越來越進步,但面對瘟疫,尤其是善變的病毒,在預防及治療上還有許多路要走,人人恐慌的時代,只能減少接觸,明哲保身,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其他器官,要趁此時好好體檢保養一番,才不會顧此失彼,防了瘟疫卻防不了肝病纏身而造成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4-19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面對新冠肺炎重症,誰能做出「蘇菲的選擇」?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先是中國大陸,接著是歐洲、美國……造成慘痛傷亡。大量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急需呼吸器,究竟要給哪些人呢?有人得到續命的機會,等不到的患者則可能掙扎著呼吸,直到最後一口氣……這是怎樣可怕的情景!決定誰能活,誰必須死,何等沉重?多少醫護人員在鏡頭前哭泣,面對病毒與死亡,人類原來這麼無力。一位美國記者在採訪義大利醫院時提到:「這是蘇菲的選擇。」什麼是「蘇菲的選擇」?這不是一部電影嗎?《蘇菲的選擇》(台灣上映時片名:「蘇菲亞的選擇」,英語:Sophie's Choice)是1982年由梅莉.史翠普主演的電影,並獲得金球獎影后和奧斯卡影后。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來自南方年輕的作家北上紐約寫作並尋找靈感,在租屋處認識一對情侶:納森與蘇菲,三人結成好友。納森和蘇菲行徑怪異又情感強烈,有時風和日麗,有時卻是殘酷毀滅,生死威脅的衝突,年輕作家夾在中間,無疑是經歷龍捲風般情感的風暴。蘇菲似乎有一段無法觸及的痛苦往事,讓她無法像正常人享受親密的愛情。劇情抽絲剝繭地揭露蘇菲的過去:她在二戰時被送進猶太人集中營,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正面臨著無可避免的毁滅。一個軍官看上蘇菲的美貌,要她以身體換取生命,不過同時開出條件:兩個孩子只能選擇一個活命。在極短的時間,蘇菲必須做出選擇──她讓兒子留在身邊,眼睜睜看著年僅四、五歲的女兒抱著布娃娃,在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中,被納粹軍人帶往焚化爐……那一刻,蘇菲崩潰了。蘇菲沒有辦法原諒自己,直到生命最後一刻。「蘇菲的選擇」是她內心最沉痛的記憶,巨變之下,兩個孩子都面臨死亡,如果只能救一個,該如何選擇?在醫療資源不足的狀況下,醫療人員不得已也要做出選擇,例如在戰爭時、在天災巨變大量傷患出現時,檢傷人員分類的原則是:先救治狀況嚴重,但有可能存活的病患。最常用的檢傷分類法為「START」(Simple Triage Rapid Treatment),在極短時間內評估其呼吸、循環、意識將傷患分類,掛上不同顏色的牌子 。紅色牌:需立即治療(第一優先)黃色牌:延後治療,狀況雖嚴重,但可以稍微等待。綠色牌:可行走,輕傷患者。黑色牌:死亡,或預期即將死亡。我們一生當中,面對無數的選擇。電影中「蘇菲的選擇」不僅是在集中營面對孩子的生死,也在於愛情:是溫柔細膩的年輕作家?或是具有毁滅性格的恐怖情人納森?她選擇了恐怖情人,步向可預知的死亡。或許這正是她要的──作為第一個選擇所付出的代價。上帝賜予人選擇的自由意志,聖經哥林多前書說:「什麼事都可以做,但不都有益處。」面對生活,我們已經有太多命定的無奈。在能選擇的時候,還是需要靜下心,憑著信心與禱告,做出最好的決定。在筆者寫稿之時,全球已有超過12萬人因新冠肺炎失去生命。疫情如戰爭殘酷慘烈,許多人失去至親摯愛。台灣在政府與人民攜手同心抗疫下相對穩定。我們要向所有在第一線防疫的人們致敬,但願疫情早日平息,醫療人員永遠不需要面對「蘇菲的選擇」。(本文關於「大量傷患檢傷分類法」部分,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余紹華主治醫師閱稿,謹此致謝)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和信治癌中心/婦癌團隊分工精細 院長參與卵巢癌案例討論
和信治癌中心是國內少見以癌症治療為主的醫院,雖然規模僅為區域醫院,但在卵巢癌治療領域上,表現優異,不輸給許多醫學中心。例如,在手術件數上,位居區域醫院之冠,在化療癌友人數上,則在全國醫院中,排名第六。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鍾奇峰表示,和信醫院相當重視婦癌,團隊分工精細,人員編制包括三名外科醫師、兩名化療內科醫師、一名放射科醫師,另外多名專責護理師、藥師、社工及個管師。更特別的是,院長黃達夫擔任婦癌團隊顧問,每周四早上參加醫療團隊早會,參與討論每一個卵巢癌病友的情況,針對用藥效果、如何避免復發等提供意見。鍾奇峰說,大部分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到晚期,腹膜轉移,由於上腹部接近肝臟,增加手術難度,目前建議先行化療,讓腫瘤變小,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外科手術後,仍須持續化療,但日後復發機率相當高。鍾奇峰指出,通常直接告訴病友,如果在六個月內復發,則代表病情較難控制,換成其他化療藥物,治療成效恐也不盡理想。近幾年,標靶老藥「癌思停」被證實可延緩復發機率,一個月藥費約七至八萬,建議使用一年至一年半。近來又有口服標靶藥物問世,雖是卵巢癌治療的大突破,但費用驚人,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林口長庚/婦癌科醫師執刀 卵巢癌溫熱化療見成效
林口長庚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根據我國研究顯示,每一百位初次診斷卵巢癌的患者中,第三期到第四期者占五到六成,因此治療卵巢癌的方式多採取「手術+化療」,除非診斷為第一期A型,且分化良好,才會只採取手術治療。林口長庚在治療卵巢癌患者上,與其他醫院較不同之處,主要是執刀醫師多為婦癌科醫師,而非一般外科醫師。婦癌科醫師較了解卵巢癌的腫瘤分布,能降低切不乾淨的風險。且長庚採團隊模式,每一起卵巢癌病歷都會放到婦癌會議中討論,團隊成員除了婦癌科,還包含核子醫學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個案管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期林口長庚在腹腔溫熱化學治療上也有著墨,主要是國外已有研究顯示,腹腔溫熱化學治療能延長卵巢癌患者的存活率約12個月,因此針對第四期卵巢癌且轉移的患者,會建議使用腹腔溫熱化學治療。該治療方式工程浩大,患者必須先接受三到四次的前導化療,再接受手術,手術清除腫瘤後,馬上執行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將化學藥劑加溫至攝氏42度到43度,放在腹腔內循環灌洗,配合機器做體外循環維持溫度,困難度高,目前施行的患者效果都不錯。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台大醫院/卵巢癌晚期患者多 團隊手術經驗豐富
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卵巢癌所有手術治療人數,台大醫院居冠。台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至台大醫院求診的卵巢癌患者以晚期居多,治療難度較高,醫療團隊累積經驗,在開刀技術上確有不錯的成績。鄭文芳指出,在治療上,不管晚期或早期,均以手術切除病灶為第一優先,盡可能透過外科手術清除病灶。相較於其他腫瘤,卵巢癌體積較大,有些早期個案腹中腫瘤就有一、二十公分大,無法透過腹腔鏡取出體外。如果是良性腫瘤,透過腹腔鏡手術,可在體內打碎腫瘤,再將其吸出體外。但卵巢癌以惡性為主,一旦腫瘤破裂,癌細胞散布四處,進入腹腔各組織,一瞬間「早期變成晚期」。鄭文芳說,國內卵巢癌患者確診時極高比率已到晚期,至台大醫院求診的癌友晚期比率更高,院內卵巢癌病友七、八成均為晚期,不少癌友特地從中南部北上就醫。「如果能手術切除病灶,是最好的治療。」鄭文芳說,一般建議手術後必須持續化療,藉此降低日後復發風險,延長存活期。四、五年前,抗新生血管抑制劑被用來持續性療法,在化療結束,接續使用,效果良好。近一、兩年來,又有新標靶藥物問世,預防復發效果更好,但藥費驚人,一年約需200萬元,如持續用兩年,就得花上40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共
592
頁